欧姆定律特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49:30

欧姆定律特征篇1

【关键词】物理;欧姆定律;问题;解题思路

欧姆定律是高中物理电学部分的核心内容,也是高考的重难点内容,同时欧姆定律掌握的好坏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考试成绩,因此要多用时间将这块知识进行巩固,以取得更高的分数。

1在欧姆定律的学习中常遇到的问题

1.1欧姆定律的使用范围问题

在电路的实验过程中,我会出现忽略导线,电子元件与电源自身的电阻,将整个电路视为纯电阻电路的问题。而欧姆定律通常只适用于导电金属和导电液体,对于气体、半导体、超导体等特殊电路元器件不适用,但我们知道,白炽灯泡的灯丝是金属材料钨制成的,也就是说线性材料钨制成的灯丝应是线性元件,但实践告诉我们灯丝显然不是线性元件,因此这里的表述就不正确,本人为了弄清这里的问题,向老师进行了请教并查阅了相关资料,许多资料上说欧姆定律的应用有“同时性”与“欧姆定律不适用于非线性元件,但对于各状态下是适合的”。但我自身总觉得这样的解释难以接受,有牵强之意,即个人理解为既然各个状态下都是适合的,那就是适合整个过程。

1.2线性元件的存在问题

通过物理学习我们会发现材料的电阻率ρ会随其它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如温度),从而导致导体的电阻实际上不可能是稳定不变的,也就是说理想的线性元件并不存在。而在实际问题中,当通电导体的电阻随工作条件变化很小时,可以近似看作线性元件,但这也是在电压变化范围较小的情况下才成立,例如常用的炭膜定值电阻,其额定电流一般较小,功率变化范围较小。

1.3电流,电压与电阻使用的问题

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及单位,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是最基础的概念,也是我最容易混淆的内容。电流表测量电流、电压表测量电压、变阻器调节电路中的电流,而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是基本的电学测量仪器,另外,欧姆定律只是用来研究电路内部系统,不包括电源内部的电阻、电流等,在学习欧姆定律的过程中,电流表、电压表、导线等电子元器件的影响常常是不考虑在内的,而对于欧姆定律的公式i=UR,i、U、R这三个物理量,则要求必须是在同一电路系统中,且是同一时刻的数值。

2欧姆定律学习中需要掌握的内容

本人在基于电学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欧姆定律的解题方式进行分析,个人认为我们需掌握以下内容:了解产生电流的条件;理解电流的概念和定义式i=q/t,并能进行相关的计算;熟练掌握欧姆定律的表达式i=U/R,明确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范围,并能用欧姆定律解决相关的电路问题;知道什么是导体的伏安特性,什么是线性元件与非线性元件;知道电阻的定义和定义式R=U/i;能综合运用欧姆定律分析、计算实际问题;需要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能根据实验分析、计算、统计物理规律,并能运用公式法和图像法相结合的方法解决问题。

3欧姆定律的解题思路及技巧

3.1加深对欧姆定律内容的理解

在欧姆定律例题分析中,我们比较常见的问题是多个变量的问题,以我自身为例,由于物理理解水平有限,且电压、电流、电阻的概念比较抽象,所以学习难度较大,但我通过相关教学短片的学习,将电阻比喻成“阻碍电流通行的路障,电阻越大路越不好走,电阻越小通过速度则快”的方式,明白了电阻是导体自身的特有属性,其大小是受温度、导体的材料、长度等各方面因素影响的,与其两端的电压跟电流的大小无关,并且明白了电阻不会随着电流或者电压的大小改变而改变。同时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对于不同的习题,解决步骤都是不相同的,虽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解题方法,但总是离不开欧姆定律这个框架。因此对于一些与电学有关的知识,我一般会利用欧姆定律解决电生磁现象与电功率计算问题。例如:某人做验时把两盏电灯串联起来,灯丝电阻分别为R1=30Ω,R2=24Ω,电流表的读数为0.2a,那么加在R1和R2两端的电压各是多少?我可以根据两灯串联这一关建条件,与U=iR得出:U1=iR1=0.2a×30Ω=6V,U2=iR2=0.2a×24Ω=4.8V,故R1和R2两端电压分别为6V、4.8V的结论。

3.2利用电路图进行进行计算

在解有关欧姆定律的题时,以前直接把不同导体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代入表达式i=U/R及导出式U=iR和R=U/i进行计算,并把同一导体不同时刻、不同情况下的电流、电压和电阻都代入欧姆定律的表达式及导出式进行计算,因此经常混淆,不便于分析问题。通过后期老师给予我的建议,在解题前我都会先根据题意画出电路图,并在图上标明已知量、数值和未知量的符号,明确需分析的是哪一部分电路,这部分电路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以抓住电流、电压、电阻在串联、并联电路中的特征进行解题。同时,我还会注意开关通断引起电路结构的变化情况,并且回给“同一段电路”同一时刻的i、U、R加上同一种脚标,其中需注意单位的统一与电流表、电压表在电路中的连接情况,以及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时电流、电压、电阻的变化情况。

3.3利用电阻进行知识拓展

本着从易到难的原则,我们可从一个电阻的问题进行计算,再扩展到两个电阻、三个电阻,逐渐拓宽我们的思路,让自己找到学习的目标以及方法。比如遇到当定值电阻接在电源两端后电压由U1变为U2,电路中的电流由i1增大到i2,这个定值电阻是多少的问题时,我们可利用欧姆定律的概念ΔU=Δi・R得到电阻的值,而当难度增加由一个电阻变为两个电阻时,定值电阻与滑动变阻器串联在电压恒定的电源两端,电压表V1的变化量为ΔU1,电压表V2的变化量为ΔU2,电流表的示数为Δi,在这样的问题上可将变化的问题转化为固定的关系之间的数值,就可简化许多变量问题的计算。当变量变为三个电阻时难度会进一步的增大,我起初认为这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所以放弃了这类题,而在经过询问成绩优秀的同学时,才知道可将三个电阻尽量化为两个电阻,通过电压表与电流表的位置将电阻进行合并,以此简化题目。

4总结

简言之,欧姆定律是物理教材中最为重要的电学定律之一,是电学内容的重要知识,也是我们学习电磁学最基础的知识。当然,对于欧姆定律的学习与解题方法,自然不止以上所述方法,因而在具体的学习中,我们要立足于自身实际学习情况来进行方法的选取,突破重难点知识,以找到更好的解题思路。

参考文献:

[1]高飞.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技巧[J].才智,2009(27)

欧姆定律特征篇2

关键词:初中物理;电功率;知识难点

结合以往教学实践经验整理论述,发现有关初中阶段物理课程内的电功率教学难点,始终限定在电路结构分析和计算公式灵活选取层面。事实上,大多数初中生对于欧姆定律可以说是耳濡目染,相关性计算操作训练也基本上能够驾轻就熟。因此,后续的挑战任务内容,便是针对电功率计算过程中的公式科学化选取规则,加以细致化验证论证,并快速将内部诀窍倾数灌输到学生思维体系架构之中。相信长此以往,对于初中生群体物理知识结构细致化修缮和今后升学压力轻松克制,能够发挥前所未有的巩固效果。

一、初中阶段物理电功率知识教学难点特征的客观论述

首先,知识结构机理综合性显著。需要学生灵活运用以往熟练掌握的欧姆定律、串并联规则,以及力学知识内容,进行相关性数据定量化计算验证。

其次,与生活实际状况联系过于缜密。在初中阶段研习电功率知识,必然会接连引入各类电功率概念机理、实际测量等探究性任务,确保学生在特定情境感染下,自主强化自身动手操作潜质,并在今后善于发现并解决生活中一切和物理电功率知识相关的问题。在如今发达的社会生活领域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各类电器,虽然说大部分初中生尚未掌握内部核心工作原理,但是透过相关题型的计算过后,就可以大致了解透彻。由此看来,不管是透过课程规范要求角度,或是物理知识生活化应用角度界定,电功率知识点始终发挥着高效的传输引导功效。

二、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初中物理电功率知识点合理教学策略内容的细致化解析

1.课堂教学理念的全面改良设计

其强调的是,初中物理教师在正式引入电功率知识环节中,需要在课堂内部主动创设一类生活化感知情境,借此吸纳学生关注意识,令其愿意参考各类知识内容,并进行实验方案综合性猜想设计,方便教师进行审核和改正。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教师始终被认定是学生的引导、合作角色,一旦初中生思维出现任何瓶颈限制危机,教师必须在第一时间范围内洞察并赋予精确化点拨。也就是说,教师的核心动机,在于鼓励学生自主性探索电功率知识运算规律,同时联系熟悉的生活情景进行实验操作,令其建立应有的物理科学探索精神。

2.建立起明确的电功率知识教学引导指标

首先,作为专业化初中物理教师,在进行电功率知识传授期间,需要同时关注个体情感价值观熏陶实效,提倡现场学习交流模式的多样化表现特征,真正令学生透过生活掌握各类物理知识,同时做好今后应对社会各项职业挑战的准备工作。

其次,督促初中生尽快地熟练掌握电功率相关计算公式的应用规则。事实上,任何公式都存在专属的适用规则,只要确保初中生能够将这方面细节了解透彻,就能尽量规避日后解题过程中公式错用问题。有关这部分公式类型具体表现为:

(1)原始公式。电功率的定义式p=w/t,适合于任何电路;经验式p=Ui和w=Uit,适合于任何电路;焦耳定律Q=i2Rt,适合于任何电路;经验式w=Uit,适合于任何电路。

(2)推导公式。结合欧姆定律i=U/R及其变形公式U=iR和R=U/i来推导。因此,适用条件应该和欧姆定律相同――只适用于纯电阻电路。如,推导公式p=i2R和w=i2Rt,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推导公式p=U2/R,w=U2t/R,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

(3)关系式。根据电路和不同材料的特点,得到的关系式w=Q,只适合于纯电阻电路。其中w是电流流过导体所做的功,Q是电流流过导体产生的热;另外p=p1+p2+…+pn,适合于任何电路。

(4)比例式。主要是透过串并联电路的特点和公式的合并特征,形成的一种与串并联相关的推导式。如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与电流、电阻的关系:p1∶p2=i∶i=R∶R,证明在并联电路中,电功率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的电流之比、等于它们所对应电阻的反比。

综上所述,物理公式始终是验证与解决电功率问题的最佳适用性媒介,如若教师能够在最短时间范围内,令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公式内容,同时自主修缮自身价值观等思维体系,相信对于此类群体今后升学挑战和职业发展前景等,都能发挥出理想的辅助推动功效。这便是如今全面突破初中物理电功率知识教学难点的核心策略,希望能够适当引起相关主讲教师的关注。

欧姆定律特征篇3

每年的中考物理试题中,有关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这两个知识点的题目都占有较大的比重,而且近两年的中考物理试题在这两个知识点上的难度有增加的趋势,欧姆定律反映了导体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焦耳定律则说明了电流流过导体所产生的效果。

新课程下的中考的另一个特点,就是重视对实验探究能力的考查,促使同学们用新视角重新思考实验的过程,得到新的发现或收获,设计有关“过程与方法”的试题,考查同学们提出问题、做出猜想和假设、设计研究计划、分析处理数据、得出结论、学会评价的能力。

二、试题讲析

例1如图l所示,电阻R1为12Ω,将它与R2串联后接到8V的电源上,已知R2两端的电压是2V,请求出电路的总电阻。

讲析 这是一道应用欧姆定律的基础题,解题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从欧姆定律出发的分析法;一种是从电路的基本性质出发的综合法。即:求总电阻可以将R2的值求出来再求R1和R2的和;也可以用总电压除以总电流得总电阻;或根据电路的性质建立相应的关系式求解。

解法一:因为R1、R2串联,U1=U-U2=8V-2V=6V,i1=U1/R1=6V/12Ω=0.5a,i2=i1=0.5a,R2=U2/i2=2V/0.5a=4Ω,R总=R1+R2=12Ω+4Ω=16Ω.

解法二:因为R1、R2串联,i=i1=i2,则U/R1+R2=U-U2/R1,8V/R=8V-2V/12Ω,R总=16Ω.

解法三:因为R1、R2串联i1=i2,则U1/R1=U2/R2变形得R1/R2=U1/U2,R/R1+R2=U-U2/U1+U2,U/R1+R2=U-U2/R1,R总=16Ω.

例2如图2所示,电源电压不变,当开关S闭合时,电表示数的变化情况是( ).

a.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变大

B.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均变小

C.电压表示数变大,电流表示数变小

D.电压表示数变小,电流表示数变大

讲析 这是一道欧姆定律应用题,要判断电表的示数如何变化,关键是要知道电路中的电表示数变化的实质,当开关s闭合后,电路的状态由两个电阻的串联变为只有一个电阻R2的电路;原来电流表测的是R1和R2串联时的电流,现在R1和电流表被短路,电流表的示数为0,示数变小;电压表原来测的是R2上的电压,它是电源的一部分电压,而现在的电路中只有R2,则U2=U源,示数变大,本题选C.

本题的问题是有些同学看不懂电路状态变化的实质,死抠欧姆定律,电流或电压的变化是与电路的变化有关,但知道了现在的电路的变化特征就简单多了,识别电路是我们解电学题的前提,如果电路的状态不清,则应用的电路性质也就会出错,这种能力要加强。

例3在如图3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U=4.5V,且保持不变,电阻R1=4Ω,变阻器R2的最大阻值为15Ω,电流袁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为了保护电表,变阻器接入电路的阻值范围不能超出( ).

a.3.5Ω~8Ω

B.2Ω~3.5Ω

C.0~8Ω D.0~3.5Ω

讲析 本题是欧姆定律的又一种应用形式,是状态电路中的变阻器的取值范围问题,解这类题目的关键是从电路的状态出发,找出符合电路要求的电学关系式,题目中的两个电表同时要满足不超过量程的要求,即:串联电路中的电流不大于0.6a,电阻R2两端的电压不少于3V,所以我们可以用欧姆定律,写出符合电路要求的数学不等式组然后求解。

依题意,由欧姆定律可得

由①②两式解得3.5Ω≤R2≤8Ω,所以应选a.

本题与物理上其他题目一样,关键是理清电路的特征,能写出符合电路特点和要求的数学关系式,然后通过数学的手段解出结果,所以仅有基本知识是不够的,更要练就解相关问题的技能。

例4小明利用如图4所示的装置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在两个相同的烧瓶中装满煤油,瓶中各放置一根电阻丝,且R甲大于R乙,通电一段时间后,甲瓶玻璃管中的煤油上升得比乙高,该现象能够说明电流产生的热量与下列哪个因素有关( )。

a.电荷量 B.电流 C.电阻 D.通电时间

讲析 题目的表象是:甲瓶玻璃管中的煤油上升得比乙高,这与哪些因素有关?煤油是因为受热膨胀,液面上升的;相同条件下,甲中的液面升得高,说明甲瓶中的电阻产生的热量多R甲和R乙是串联在电路中的,则电流、通电时间以及电荷量(电流和通电时间的乘积)相等,a、B、D选项都不是影响因素;根据焦耳定律甲的电阻大,甲放出的热量多,则电流产生的热量与电阻的大小有关,应选C.

本题实际上探究的是焦耳定律的影响因素,使同学们能进一步了解其内容、理解它的应用同时本题中也渗透了“控制变量法”的探究思想。

例5 一个电热水壶,铭牌部分参数如下:额定电压220V,额定功率模糊不清,热效率为90%,正常工作情况下烧开满壶水需要5min,水吸收的热量为118800J,此时热水壶消耗的电能为_______J,其额定功率为_______w,电阻是_________Ω.若实际电压为198V,通过电热水壶的电流是_________a,1min内

电热水壶产生的热量是________J.(假设电阻不随温度改变)

讲析水所吸收的热量已知,电热的利用率知道,则消耗电能可以由热量的利用率求出;用电时间已知,消耗的电能已求,则由电功率的定义求电功率,电水壶的电阻由R2=U2额/p额求出,在实际电压下的电流i=U/R,实际电压下的电热水壶所产生的热量Q=iRt.

答案:1320004401101.821384

本题是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应用的基础题,也是通过练习使同学们掌握基本知识的重要途径,简单的是这样的填空题,复杂的可以演变成综合应用题;这些题目也是中考中同学们易失分的地方。

例6CFXB型“220V1100w”电饭煲的原理图如图5所示,它有高温烧煮和焖饭、保温两挡,通过单刀双掷开关S进行调节,R0为电热丝,当开关S接高温烧煮挡时,电路的功率为1100w,当开关S接焖饭、保温挡时,电路的总功率为22w。

(1)电饭煲在高温烧煮档时,开关S应与哪个触点连接?

(2)电热丝R0的阻值多大?

(3)当电饭煲在正常焖饭、保温时电路中的电流多大?焖饭、保温10rain,电热丝R0产生的热量为多少?

讲析电饭煲在高温烧煮挡时,电路中的功率是最大,在电压一定时,要得到最大功率电路中的电阻应最小,由图5可知,当R被短路时,电路中的电阻最小,电路中只有R0工作,则S应合到2位置,高温挡时的功率已知,电压为额定电压,R0由R=U2/p等求得,当电饭煲在正常焖饭、保温时,电饭煲的热功率最小,电路中的电阻最大,则R0和R串联,可求出此时的电流,再由Q=i2Rt求出R0产生的热量,

答:(1)与触点2连接。

(2)p=U2/R0,R0=U2/p=(220V)2/1100w=44Ω.

(3)p=iU,i=p/U=22w/22V=o.1a,Q0=i2R0t=(0.1a)2×44Ω×600s=264J.

本题是欧姆定律和焦耳定律应用的综合题,同学们要能综合考虑影响电路发热的因素,也就是理解焦耳定律定义公式(Q=i2Rt)和各种变形公式(Q=U2/R(t)、Q=Uit)的应用,其中也涉及到欧姆定律的灵活应用。

三、巩固练习

1.如图6所示电路中,R1=10Ω.当开关S闭合时,电流表示数为0.2a,电压表示数为4V.求:(1)电源电压;(2)R2的阻值。

2.如图7所示电路中,电源电压恒定,R1为定值电阻,R2为滑动变阻器,闭合开关S后,滑动变阻器滑片p自b向a移动的过程中(

)。

a.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2的示数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变小

B.电流表a的示数变大,电压表V2的示数与电流表a的示数之比变大

c.电压表V1的示数不变,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大

D.电压表V2的示数变小,电路消耗的总功率变小

3.一只电炉的电阻为48.4Ω,接在电压为220V的电路中工作,它的功率是w,电炉丝工作时热得发红,而连接电炉丝的导线却不怎么发热,其原因是

4.在一次科技小组的活动中,同学们按照如图8所示的电路在aB之间接入一根细铜丝,闭合开关S后,调节滑动变阻器,使电流表的读数保持3a不变,过了一会儿,细铜丝熔断,在aB之间换接一根同长度的较粗的铜丝,再调节滑动变阻器到某一固定值,经较长时间粗铜丝没有熔断,在此过程中,电流表的读数保持3a不变小明同学针对所观察到的现象提出了一个问题:造成细铜丝熔断而粗铜丝没有熔断的原因是什么?(设电源电压保持不变)

(1)你认为造成细铜丝熔断而粗铜丝没有熔断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2)若粗铜丝电阻为0.01Ω,求:在5s内粗铜丝共产生的热量。

(3)如果你家准备安装一台“220V1500w”的电热水器,你应用选用(较粗/较细)的铜导线用作连接线比较安全。

5.如图9所示电路,电源两端电压保持不变,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移到B端时,灯L的电功率为pL,电流表的示数为i1;当开关S1断开、S2闭合时,灯L的电功率为R1',电流表的示数为,i2,已知pL:p'L=9:25.

(1)求电流表的示数i1与i2的比值;

(2)当开关S1、S2又都断开,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在c点时,变阻器接入电路的电阻为Rc电压表V1的示数为u1,电压表V2的示数为U2,已知U1:U2=3:2,Rc的电功率为10w,这时灯L正常发光,通过闭合或断开开关及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会形成不同的电路,在这些不同的电路中,电路消耗的最大功率与电路消耗的最小功率之比为3:1.求灯L的额定功率。

6.小明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查阅到一种热敏电阻的阻值随温度变化的规律如下表,并将该型号的热敏电阻应用于如图10所示由“控制电路”和“工作电路”组成的恒温箱电路中。

“控制电路”由热敏电阻R1、电磁铁(线圈阻值R0=50Ω)、电源U1、开关等组成,当线圈中的电流大于或等于20ma时,继电器的衔铁被吸合,右边工作电路则断开;

“工作电路”由工作电源U2(U2=10V)、发热电阻R2(R2=50Ω)、导线等组成,问:

(1)工作电路工作时的电流为多大?电阻R2的发热功率为多大?

(2)若发热电阻R2需提供1.2×104J的热量,则工作电路要工作多长时间(不计热量的损失)?

(3)若恒温箱的温度最高不得超过50℃,则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U1最小值为多大?

欧姆定律特征篇4

关键词:教育游戏;初中物理;多媒体技术

德国学者沃尔夫冈•克莱默将游戏定义为一种由道具和规则构建的,游戏者主动参与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包含竞争,充满变化的娱乐活动[1]。将游戏运用到教育中,主要是借助游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使学习者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获得知识[2]。在游戏设计开发环节加入各种先进的电子、媒体技术,可以使游戏在表现形式上更加多样化,用户体验更加真实。使用多种媒体技术对游戏进行开发设计,可以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可以实现“寓教于乐”的教育目标[3]。如学生学习欧姆定律这一内容时,传统的教学方法中,大多数教师都是照本宣科地进行理论讲解,容易使教学变得枯燥乏味。而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把枯燥乏味的知识融入到游戏中,让学生在放松的情况下掌握相关的知识,因此研究教育游戏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教育游戏的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

状国外学者对教育游戏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初代教育游戏是将教学和电视游戏相结合,学习者在电视上进行游戏的同时掌握知识技能。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游戏的载体也逐步从电视发展为计算机,教育游戏软件的种类也更加丰富多样。国外教育游戏在理论方面也有一套完整的设计开发模式。如KRiStian将已有教育理论与游戏设计整合提出了体验式游戏模型,强调在教育游戏设计中加入即时反馈,以及根据学习者的技能水平为其提供相应的挑战的内容[4]。

(二)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学者最开始是致力于挖掘游戏的教育价值,之后有学者提出了娱教技术,才正式确定了游戏的教育地位。通过娱教技术,可以使学校教育在时空上得到扩展,将学习者日常生活的一些有趣的体验融入到传统的学校教育中,为学习者提供系统的学习生活情境[5]。目前我国物理游戏大多是以零散的单机游戏为主,需要玩家拥有一定的物理常识和体验才能过关。如在某个光学游戏中,玩家需要灵活运用入射角等于反射角这一光学物理知识,才能完成游戏任务,这些游戏虽然没有系统的对某个知识点进行教学,但深受学习者的喜爱。这也表明教育游戏终将成为未来教学新的突破口,游戏与教育相结合会逐步成为一种发展趋势,因此制作出更多、更好的教育游戏已经是教育的一个潮流[6]。基于以上分析,在《超级电工》游戏的设计制作中,要充分结合课程标准,使用娱教技术的相关理论进行设计开发,在发挥游戏娱乐性的基础上,更要注意对学习效果的检测,不然就会本末倒置[7]。

二、《超级电工》教学游戏开发设想

(一)课程内容

本游戏的教学内容是初中物理中的欧姆定律,所以在设计游戏时,考虑了如何将欧姆定律体现在游戏过程中,使游戏设计既符合欧姆定律的相关原理,又能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联系起来,使游戏既贴合课程标准,又具有趣味性。

(二)游戏内容

游戏设定为超级电工,任务是帮助主人修好电路点亮电灯。游戏给定电压值和电流值,选择适当的电阻连接,将电压减小到电灯的额定电压。电阻选择完成后拉下电闸,如果电压达到电灯额定值灯亮;如果电压小于额定值灯闪烁;如果电压大于额定值电灯爆炸。游戏过关可获得金币奖励,如果到游戏结束时间还没有选好电阻并拉下电闸主人会生气。

(三)游戏结构设计

游戏的结构初步设计为四个部分:主界面、游戏帮助、游戏关卡小提示。主界面:用一个简单的动画效果吸引学生眼球。介绍游戏规则,让学生了解游戏怎么玩,明白奖励制度。游戏关卡:设置游戏关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游戏方式快速学习、记忆电阻和欧姆定律的相关公式,学生完成关卡会得到相应的金币奖励。小提示:用于辅助学生完成游戏任务,在学生忘记相关公式时可以点击小提示查看公式表,但是在点击小提示时会扣除一定的金币,如果金币数量不够则无法开启小提示。具体的游戏界面如图1所示。教育游戏的实质是利用游戏来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达到特定的教育目标[8]。针对于教育游戏的特性,笔者认为在游戏设计中应该注意两个环节,首先游戏设计必须按照相关课程标准进行设计,不可脱离理论知识;其次需要将教学目标完美融合到游戏场景、任务要素中[9]。

三、应用价值

本研究把初中二年级物理中的欧姆定律作为研究内容进行分析,根据国家课程标准的理论指导和技术手段及开发平台将其设计并制作成教育教学游戏,可体现出以下应用价值。首先,可以增强学习者学习物理的主动性。教学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设置多种难度不同的关卡,学习者可以通过体验游戏的不同关卡,来理解欧姆定律的基本内容,学习串并联情况下电阻总值的计算方法,在一种轻松的游戏氛围下自主学习,并且能通过玩游戏的方式来掌握欧姆定律。通过游戏探究闭合电路中电压和电阻之间的关系,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其次,可以加强学习者学习效果。众所周知,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学习的主动性更强,学习效果会更明显。而把这些繁杂和抽象的物理电学方程式融入在游戏中,能使学生在体验游戏的过程中充分理解并掌握知识点,有效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四、结语

在物理学习中繁多的定律公式学习起来是非常枯燥乏味的,但是如果在游戏中加入了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设计制作出贴合科学教育目标的教育游戏,不仅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果。另外教育游戏是结合学习者的特点设计的,有一定的奖惩措施,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及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探索能力。

作者:曾思遥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叶虹.校本教育游戏软件的设计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4.

[2]刘艳,闫慧洁.我国教育游戏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教学研究,2009(12):10-12.

[3]程君青,朱晓菊.教育游戏的国内外研究综述[J].现代教育技术,2007,17(9):72-75.

[4]KRiStianK.Digitalgame-basedlearning:towardsanexperientialgamingmodel[J].internetandHighereducation,2005(8):13-24.

[5]祝智庭,邓鹏,孙莅文.娱教技术:教育技术的新领地[J].中国电化教育,2005(5):11-14.

[6]陶翠婷.基于体验学习的初中物理教育游戏设计研究[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2(54):152-153.

[7]李伟,赵蔚,马杰.基于Flash+XmL的中学物理教育游戏的设计和开发[J].中国电化教育,2013(318):86-90.

[8]闫正洲.浅谈教育游戏的现状和发展[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8(15):46-59

欧姆定律特征篇5

关键词:霍布斯鲍姆;民族主义史学;现代主义;建构主义;全球主义

中图分类号:K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5-0152-03

埃里克・霍布斯鲍姆(ericJohnernestHobsbawm,1917-2012年),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其民族主义史学,具有激进的现代主义、批判的建构主义和谨慎乐观的全球主义三大基本特点。

一、激进的现代主义

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史学,具有鲜明的现代主义特征。他认为民族主义出现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革命年代”,民族主义创立了民族。民族等同于国家与人民。此后民族主义几经演进,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达到高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全球化的强劲作用下,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趋向衰落。

其一,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均具有现代性。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与民族主义,“显然是理解工业时代的社会结构及其社会动力的关键。”[1]要认识18世纪以来的全球历史,一定要从民族与民族主义入手。“民族”概念并非与人类历史共长久,这个词的现代意义到18世纪才出现[2]。民族是人类历史上相当晚近的新现象,而且还是源于特定地域及其时空环境下的历史产物[2]。主观上组成“民族”的东西很多是现代人建构或发明的成分[3]。19世纪中期以后是民族主义普遍“发明传统”的时期[3]。从18世纪一直到20世纪下半叶,民族国家连续不断地扩展自己的管辖范围、权力和功能。这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一个方面[4]。

其二,资产阶级革命者开始创建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是由资产阶级革命者首创的。霍布斯鲍姆认为,开始系统地运用“民族”概念,从“革命年代”(1789-1848年)开始,尤其从主宰1830年代的“民族原则”开始[2]。“在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革命时代,‘民族’和‘人民’、‘国家’密切相关,‘民族国家’和‘合众国’的呼声响彻云霄。”[2]自“革命年代”以来,民族国家由于垄断了政治权力和法律,也由于构成了大部分目的的有效政治行动领域,从而成为政治制度的核心[4]。

其三,民族主义是现代民主政治的副产品。霍布斯鲍姆认为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政治造就了民族主义、民族国家和民族。在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无论民族的组成是什么,公民权、大众的普遍参与或选择,都是民族不可或缺的要素。”[2]“政治意义上的民族主义的崛起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产物”[4]。

霍布斯鲍姆的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激进性,表现在传统与现代二元论、欧洲中心主义和全球化三个方面。

其一,持传统与现代二元论。霍布斯鲍姆认为原型民族主义与现代民族主义、族群与民族没有直接关联。既没有因果关系,也不存在一脉相承的关联。即使有关联,那也是人为虚构的。当然,霍布斯鲍姆也承认,在存在原型民族主义的地方,现代民族主义的进展会更顺利些。这一观点遭到以安东尼・史密斯为代表的族群-象征主义的批判。霍布斯鲍姆定义的民族与民族主义是政治意义上的。“民族不但是特定时空下的产物,而且是一项相当晚近的人类发明。‘民族’的建立跟当代基于特定领土而创生的国家是息息相关的,若我们不将领土国家跟‘民族’或‘民族性’放在一起讨论,所谓的‘民族国家’将会变得毫无意义。”[2]安东尼・史密斯强烈批判霍布斯鲍姆的历史断裂性。“霍布斯鲍姆也承认深刻的历史延续对民族主义者的重要性,但是他把他们的叙事看作是伪造的,并由此拒绝重视他们的情感魅力。”[5]

其二,欧洲中心主义。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主义起源于欧洲,向其他地区扩散。这一观点受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非欧洲中心主义批判。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不认可霍布斯鲍姆反欧洲中心主义的努力,认为他自己的《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才是第一本在民族主义研究领域中反抗欧洲中心主义的著作。“在20世纪80年代,它是唯一一本旨在对抗欧洲中心主义,而且运用了非欧洲语言材料的民族主义历史的比较研究。”[6]该书认为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想象从美洲开始,美洲模式早于欧洲模式。但安德森又认为亚非民族主义乃是欧美的复制品。

其三,全球化论。霍布斯鲍姆认为全球化在不断消解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这一观点受到本尼迪克特・安德森和以安东尼・史密斯为代表的族群-象征主义的批判。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断定民族消亡还遥遥无期,因为民族属性仍然在我们的政治生活中具有根深蒂固的合法性[6]。安东尼・史密斯则认为,全球化不仅没有消解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实际上是巩固、促进和加速民族主义的传播,致使民族主义国际化。“民族主义的影响不仅远远没有减小,民族的结构也没有被解散,而且全球化的进程实际上促进了民族主义的传播,并且鼓励民族成为更有参与性和更为独特性的群体。”[5]只要族群历史的不平衡性和民族的神圣基础仍然存在,作为认同对象和公民国家的民族就不会消亡,作为政治意识形态、公共文化和政治宗教的民族主义就会持续兴盛。

二、批判的建构主义

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史学,具有鲜明的建构主义特征。

其一,民族主义、民族国家与民族是资产阶级革命者、知识分子和民族主义分子建构起来的。霍布斯鲍姆认为,“管理国家的少数精英分子和有识之士,能够将他们对于历史和文献著作的看法强加到其余的人民头上。”这种“强加”是通过建立现代教育体制,“如果一个新国家制定了一套新的教育体制,那么其人民迟早会学习这些再现的历史事件,并且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其影响。”[7]霍布斯鲍姆认为,“学校,尤其是大学,是民族主义最有意义的斗士。”因此,“学校和大学的进展是衡量民族主义的尺度。”[8]盖尔纳也同意作为民族主义认同载体的标准化的“高级文化”是现代公共教育普及的产物。本尼迪克特・安德森也认为,“专业知识分子精力充沛的活动是形塑19世纪欧洲民族主义的关键”[6]。

其二,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建构的方法是发明传统、伪造历史、制造历史神话。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主义、民族国家、民族象征、民族历史等等,所有这些都依赖于“传统的发明”[3]。如果我们“不仔细关注‘传统的发明’,民族现象不可能被充分理解”[3]。所谓“传统的发明”,就是对历史的重新建构,但这实际上是“忘记历史”或“歪曲历史”。“现代民族主义运动,差不多如勒南所说,是忘却历史的运动,或更像是歪曲历史的运动,因为这些运动的目标在历史上并无前例,而他们却或多或少坚持用历史的词汇来套用这些运动,实际上试图把虚假的历史弄假成真。”为什么民族主义者要臆造历史?“因为历史对于他们参与制造历史上新奇的‘民族’的过程来说,是最容易塑造的原料。”[1]

其三,建构民族与民族主义主要出于国家政治的需要。霍布斯鲍姆认为,“‘发明传统’有着重要的社会与政治功用。”[3]譬如,资产阶级革命者是出于革命建国、民主政治的需要,民族国家为了建立一种新的政治治理方式,民族主义者为了拯救民族危亡,殖民政府为了统治合法化,一般民众为了心理优越感与自豪感等等。

民族与民族主义建构究竟是出于何种具体的政治动机或心理动机?霍布斯鲍姆认为,“这是一种极其复杂的现象,我们只能对其进行近似的解释,而不存在唯一的令人信服的解释。”[7]霍布斯鲍姆总体上认识到,民族国家政治的需求是“发明传统”的主要动力。

霍布斯鲍姆的民族主义史学,具有对民族主义的批判性。

其一,从其马克思主义立场看,马克思主义具有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对民族主义的强烈批判性,不认可民族主义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马克思本人没有深入探讨民族问题。社会主义者“大都是信仰国际主义者,至少是非民族主义者。”[2]一般人的看法与史家主流观点,都认为民族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水火不容。但“非常令人惊讶且很少注意到的是,民族主义与社会主义的诉求竟然有那么高的重叠度,向来对政治现实独具观察力的列宁便是因为看破此点,才将殖民地视为共产主义的主要基地之一”[2]。霍布斯鲍姆指出,社会主义者的阶级诉求未必会和民族主义者的诉求发生冲突。“一个人同时拥有多种认同,并不会造成任何最大冲突。”[2]当然,霍布斯鲍姆虽然是个犹太人,但他本人并非一个民族主义者。

其二,从其职业历史学家立场看,霍布斯鲍姆认为民族主义者为了构建民族、民族国家与民族主义而发明传统,臆造历史,制造民族神话的行为是不可取的。民族主义神话“并不是历史记忆或者生活传统的普遍部分,而是一种宗教的产物。”[7]霍布斯鲍姆的矛盾之处在于,他一方面认为,传统社会,“发明传统”难以检验,而现代社会,由于则必须服从于一个巨大而稳固的学术社团检验,因此,“发明传统”不可能再现[1]。可另一方面,他又发现19世纪下半期出现了大规模的普遍的“发明传统”。

三、谨慎乐观的全球主义

霍布斯鲍姆一方面看到了全球化对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消解作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这种消解作用的有限性。

其一,全球化的客观性。霍布斯鲍姆对全球化的定义是,“把世界当成互联活动的单一单位,不受地域界限的阻碍。”[9]霍布斯鲍姆在对全球化的多个层次与向度进行了分析之后,认定全球化是一种自然的历史趋势。“有一种自然的历史趋势通向技术、通讯与经济全球化”[7]。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化在不断加速,对政治与文化造成深远冲击。“毫无疑问,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而且在某些方面不依赖于政府的行动。”[7]全球化对民族与民族国家的冲击是,“在欧洲这个民族主义的发源地,世界经济的转型正在迅速吞噬由20世纪的战争以及种族灭绝和人口大量迁徙所导致的结果,亦即一副由同一种族构建之民族国家所拼成的巨图。”[9]“民族国家的权力和职能迅速让位于超国家的组织机构”[4]。

其二,全球化的有限性。霍布斯鲍姆虽然欢呼全球化,但他也意识到全球化的前景未可乐观。科技领域最容易全球化,经济领域也容易全球化,但生产要素却不可能完全全球化,特别是其中的劳动力。“从自由市场的逻辑来看,所有生产要素可以完全自由流动。而实际上一种生产要素,即劳动力的完全自由流动,也是几乎不可能的。”[7]虽然后现代主义欢呼全球文化,但文化的全球化也是有限的。全球化也未必会导致传统生活方式的结束。政治全球化是全球化最难突破的领域。“在人类的各种活动中,政治是实际上较未受到全球化影响的领域之一。”[9]政治全球化的可操作性很难,“全球化是一种不易应用于政治活动的过程”,“设想一个有效地履行政治与军事职责的单一全球权力机构,这种可能性目前不存在。”[7]政治多元化、民族国家化是目前的现实。“既有的全球化组织,无疑在功能上太过专业化了。”[4]欧盟只是一个历史的例外。

其三,全球化的可控性。霍布斯鲍姆指出,过去我们误认为全球化的威力巨大,而且有不断加速的趋势。既然它是一个自然的历史趋势,那就不是人力所能够控制的,民族国家也不例外,但实际上“全球化是不可控制的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因为我们知道全球化是可以控制的。”如全球移民问题[7]。虽然自由资本主义势力赞同清除全球化所有的障碍,而单一民族国家被迫或是有意地对全球化进行控制。

其四,民族国家的重要性。虽然霍布斯鲍姆一方面认为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表明,民族与民族国家在未来历史发展中将微不足道,但他又指出,“这些发展并未使民族国家变得多余和失去效力。在某些方面,国家对公民事物的监视和控制能力,反而为科技所强化。”[4]“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或者非资本主义国家,民族国家所扮演的角色都日渐吃重”,“除了扮演传统的指导、计划和管理角色,民族国家更因它可以通过财政和福利政策扮演社会收入的分配者,而使自己在居民生活中扮演更核心角色。”[2]民族与民族国家在认同政治、社会财富分配和应对生态危机方面并不过时。

一是大规模的仇外主义彰显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根深蒂固。霍布斯鲍姆指出,“这种仇外心态的力量之强,使得从全球化自由市场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有能力能够主导国家政府和国际机构的政策,也能够确保这本和贸易在国际上自由流通,但却没法让劳工在国际间自由流动。”[9]仇外主义致使民族国家“认同政治”兴起。“当一个拥有普及教育且利用媒体相当容易的民族国家,其排外性的集体认同政治――不管是种族的、宗教的、性别的或生活方式的――努力想在日益疏离的社会中,复兴一种虚假的共同体。”[9]二是社会财富分配宜以民族国家为分配单位。霍布斯鲍姆指出,“社会财富的分配,而不是经济增长,势必主导新千年(21世纪)的政治舞台。”[4]“单一民族国家仍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它是“进行财富的重新分配”的“我们所知道的唯一有效办法。”因此,“单一民族国家的经济功能或许比以前少了,但它对财富的重新分配的功能则比以前更重要了。”[7]三是全球性的生态危机需要民族国家的强力治理。霍布斯鲍姆强调,“为了阻止迫在眉睫的生态危机,需要民族国家对市场配置加以毫不留情的限制。”[4]

其五,全球化的莫测性。霍布斯鲍姆指出,民族与民族主义的确已经过了其鼎盛期,但它是否就要很快消亡了呢?霍布斯鲍姆认为全球化目前还没有这么大的威力。“在21世纪,是否有任何可能取代民族国家而成为人民政府的普遍模式呢?我们现在还不知道。”[9]我们唯一知道的是,“超国家决策肯定会有所进展,但其速度却不可预测。”[4]因此,“若要说今日世界已经接近民族与民族主义的消失,显然是荒谬可笑的。”[2]

参考文献:

[1][英]埃瑞克・霍布斯鲍姆.史学家:历史神话的终结者[m].马俊亚,郭英剑,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2]e.J.Hobsbawm.nationandnationalismsince1780:programme,myth,Reality.Seconde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versitypress,1992.

[3]ericHobsawnandterenceRanger.theinventionoftradition[m].Cambridge: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3.

[4]ericHobsbawm.theageofempire1875-1914[m].newYork:VintageBooks,1989.

[5][英]安东尼・史密斯.民族主义:理论、意识形态、历史:第2版[m].叶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6][美]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和散布:增订版[m].吴睿人,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7][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意]安东尼奥・波立陶.霍布斯鲍姆新千年访谈录[m].殷雄,田培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1.

欧姆定律特征篇6

【关键词】日本浮世绘克里姆特中国综合材料

克里姆特绘画作品不仅有西方油画、壁画的特性,在其绘画元素上还吸取了东方艺术表现元素,把西方的象征主义与东方艺术元素的神秘主义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创新了一种特有的装饰风格绘画,让我们看惯传统学院派绘画同时耳目一新,丰富和发展了自己个人的绘画语言形式。例如,我们在其绘画作品中会看到好多背景都会出现中国年画、纹样、日本浮世绘风格的服装、图案等等,突破了古典主义绘画传统,在形式上达到了优美、和谐的典型美形象,将装饰与象征、具象与抽象、主观与客观、西方与东方艺术相融合,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化形式语言。

一、日本浮世绘的借鉴

日本浮世绘是一种以版画形式表现绘画特征的艺术,产生于17世纪初期,日本浮世绘流入欧洲,引起了很多艺术家的模仿和借鉴,例如莫奈运用了其平面的形式,而梵高更是把日本的浮世绘不仅运用到了他的油画作品中,还模仿了很多浮世绘风格的绘画,包括版画。日本浮世绘的制作方法不同于其他油画、国画、水彩等绘画形式,其画面中的线条简练、概括,形象生动,是一种平面形式的绘画。其技法形式类似于中国的工笔白描,通过线条的粗细、转折、虚实变化塑造形象。浮世绘的题材内容主要是反映普通大众的精神情感和喜怒哀乐,把庶民百姓的嗜好用制作版画的多种艺术表现手段敏感地、忠实地、及时地进行艺术表现。克里姆特在绘画中不仅大胆借鉴日本浮世绘色彩、而且借鉴其构图及线条语言形式,打破西方油画立体传统,采用日本浮世绘的竖式、平面化的构图及和服服饰元素。克里姆特平时非常喜欢穿的一件改良的袍子,很像日本的男士和服,可见克里姆特对日本文化的喜爱。

在绘画艺术形式的运用方面,主要表现在平面化构图上和线条的运用上,在线条的运用中,流畅、有一种跳动的韵律感。再没有一种比线条更合适的语言来表达克里姆特那种自我危机的精神特质和女性暴露的诱惑和欲望。

二、中国艺术元素的再现

在克里姆特的绘画作品中,时常会出现中国的传统艺术元素,例如在它作品的背景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年画中的关公的形象;还可以看到汉代的壁画人物形象;传统的民间剪纸、版画形式;还有带有古典和神秘气息的纹样图案。克里姆特把这些经典的中国艺术元素和西方的油画语言形式很好的结合在了一起。克里姆特虽然没有到过中国,却是非常喜欢中国的文化和瓷器,据记载,在克里姆特的住所,可以看到一个大的收藏柜,里面摆放了中国的瓷器和一些年画等等,足以看出克里姆特对中国艺术的欣赏和喜爱。但是只有喜爱和欣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把这种艺术形式拿来转换成独特的绘画语言,这是非常难的,也是克里姆特伟大的过人之处。所以在中国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克里姆特的中西结合的艺术形式相对于其它的欧洲先进流派和形式,更容易被我们接受和喜爱,甚至当时掀起了一股“克里姆特热”的现象。

现在的中国,犹如当时现代主义初期的欧洲,社会变革和经济变革引起的美术界的变革,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形式,新的思想、新的艺术形式不断被艺术家探索和实践。在这样一种形势下,如何去寻找到自身的个性符号对于一个绘画创作的人来说显得是那么的重要。在中国经过一番外来思想的狂轰乱炸和短时间迷失后,现在又在提倡“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是如何把民族的精神、民族的传统文化跟上时代的步伐,让它们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艺术形式,我们将努力前行。克里姆特在他所画的作品《朋友》、《持扇女子》中,都采用了中国陶瓷或丝绸艺术中的图案纹样为装饰背景。除此以外,克里姆特还将中国的印章艺术呈现在他的画面上。一个一百年前的维也纳人尚且做的如此优秀,相信我们也可以把我们民族的传统文化转变成现代性的新形式艺术。

三、对综合性材料的创新和运用

克里姆特很好地将金银雕刻中的技巧和油画绘画形式语言完美地融合,完成了自我个性化符号的确定。并且通过这种个性化符号,体现和表达着他自身的心理变化和精神特质,以及对一些终极问题的思考和疑问。家传的金工技艺使他比其他的画家更容易接近一些新的材料,而新的材料通过克里姆特的创新性运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烈的视觉效果。特别是大胆地运用金箔、贴金的方式,把金色装饰风格展现的完美极致。在他的艺术作品中,凡是金色的部分都带有金子般的光芒,和油画中黄色的综合运用,使画面表现出灿烂辉煌的色彩和格调,使作品洋溢着奢华迷醉的精神气质。

例如我们欣赏他的经典杰作《吻》,在画面的材料上,不再仅仅限于用油彩来表现,材料超出了油画的范围,另外还添加了金、银、箔、珊瑚等材料,使油画颜料和金粉、蛋彩混合使用。加上画面中男性的力量感、女性的陶醉感,流动的线条所营造的韵律,让我们在感叹它带给我们的金碧辉煌的装饰效果的同时,也在感叹这些材料的运用带给我们的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更感叹画家克里姆特惊人的创新能力和绘画才能。不仅如此,他还借鉴希腊和拜占庭镶嵌画的装饰方式,把一些孔雀羽毛、螺钿、金银箔片,蜗牛壳的花纹等材料运用到绘画中,创造了一种“画出来的镶嵌”绘画,从而使作品中的绘画和工艺性达到了极致,具有强烈的平面感和富丽璀璨的装饰艺术效果。在大胆使用使用沥粉、箔金等材料的同时,他还吸收埃及壁画、希腊陶绘、中世界的金地板画等要素创造出富有独特感染力的作品。特别是在一些壁画中对人物形象和装饰花纹进行图案化,是用玻璃、马赛克、珐琅、金属、廉价宝石镶嵌而成,华美异常,另外还根据石子和珐琅材料的特殊质地,他发明了交替使用圆圈、矩形、三角形的几何画法,在薄薄的金色底上平涂颜料,然后用石子和珐琅加以美化的方式。在综合性材料的运用和创新上,不得不承认克里姆特是个难得的天才。通过对绘画元素、绘画形式和绘画材料上的探索,克里姆特终于创造了属于他的个性化符号,这种符号将作为他的代表,被永远的记载在世界艺术史中,并且是辉煌和精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欧姆定律特征篇7

“光荣革命”的发生不是偶然的。它既有前因又有后果。英国从1640年开始反对君主专制的暴力革命,其间经过两次内战,1649年还把查理一世送上了断头台,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这并没有使英国走向自由民主道路,反而引来了克伦威尔的军事独裁。他死后,1660年英国出现了查理二世的王朝复辟,恢复了专制王权。英国各界人士本希望斯图亚特王朝复辟能够恢复各派政治力量的团结,缓解各敌对宗教派别的紧张关系,从而克服社会的混乱状态。然而查理二世即位不久,人们就发现他们的希望落空了。特别是詹姆士二世在位期间,恢复天主教和亲法政策,激化了社会矛盾,严重危及资产阶级革命的既得成果,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在此种形势下,只有结束詹姆士二世的统治,才能维护革命的基本成果。

广大英国老百姓对现状不满,暴力革命没有结束专制,反而带来了以“革命”名义上更加严酷的专制,民众的生活处境并没有得到改善,新的人民革命正在酝酿之中,同时他们也渐渐明白,社会是否民主与国家名义上的体制没有必然的联系,与统治者的名分怎么称呼也没有必然关系。因而就需要通过一个合理的方式解决,既不会危害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又要避免社会的动荡。

在当时的英国,最大的社会矛盾就是复辟君主专制的倾向与议会反对君主专制的斗争。最后不经过暴力而是经过妥协来解决这一矛盾,在英国却是可行的。

究其原因: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是由其社会传统决定的,英国国王的权利与东方国家,甚至欧洲大陆的君主都不同,它从来都不是至高无上的。1215年英国贵族与国王签署了《大》,它一共只有63款,简短几千字,却在世界上第一次把贵族与国王间约定俗成、模模糊糊的权利关系,变成明确法律条文。其表明,臣民的权利是独立的,不是国王恩赐的,国王也只应在法律的限制之下行使权力。另一方面是由其社会意识决定的,英国人岛国地理与贸易发达,天生具有生意经,一切都可以交易,曾经受到罗马帝国统治,受罗马法影响,有深厚的契约意识。认为一切都可以用契约的形式解决,包括执政权力、政权形式等。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在当时英国政治、社会力量的结构之下,不论是主张君主专制者或主张议会者,都不可能取得决定性的胜利。至于矛盾的解决方式,也不可能是暴力革命,因为经过20年的革命起义、军事等风风雨雨之后,到了60—80年代,中下层人民既没有自己的组织,贵族、资产阶级也对暴力流血深感畏惧。就这样,历史选择了英国人,英国人作为整个人类的“选民”也创造了历史。

英国人在总结暴力革命后,终于摸索出一条理性、和平的改革道路。1688年6月,英国7个贵族出面邀请信奉新教的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女儿荷兰执政威廉和玛丽,希望他们来保护英国的宗教、自由和财产。他们接受了邀请,于1688年12月并不血刃进入伦敦,詹姆士二世仓惶出逃德意志,途中被截获送回伦敦,后经威廉伉俪同意,詹姆斯二世流亡法国。英国议会召开上下两院特别会议,决定由二者共同统治英国,并向他们提出“权利宣言”,宣言中坚持了人民应享有的“真正的、古老的、不容置疑的权利”,包括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制订或终止任何法律的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税;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建立常备军;人民应享有选举议会议员的自由;议会享有辩论的自由等,宣言谴责詹姆斯二世破坏法律的行为;指出以后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能停止任何法律效力;不经议会同意不能征收赋税;天主教徒不能担任国王,王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等。这项宣言在1689年10月被议会制定为正式法律,即《权利法案》。权利法案的内容成为现代民主政治的最基本的要素。

通过“光荣革命”,终于把困扰了英国近百年的“在君”还是“在民”的问题解决了。国王是由议会创造的,意味着“君权神授”变成“君权民授”,在世界上破天荒地改变了王权的性质。自此,英国摆脱了君主专制制度,用“法治”代替了“人治”,走向民主化道路。并开创了一种和平改革的历史运动模式,从此英国一直处于渐进改革的环境中,不紧不慢地发展着自己。

英国在“光荣革命”后,紧接着就是“工业革命”,顺利走向了现代化的道路。英国不仅成为现代民主制度的摇篮,也成为“工业革命”的摇篮,领先世界上所有国家,说明在一个合适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稳定的保障下,经济会出现飞速发展。

欧姆定律特征篇8

关键词:浪漫主义;艺术歌曲;幻想式特征

中图分类号:J614.91文献标识码:a

浪漫主义起源于中世纪法语中的Romance(意思是“传奇”或“小说”)一词,“罗曼蒂克”一词也由此音译而来。浪漫主义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但这时的浪漫主义既未形成思潮,又不是自觉为人们掌握的创作方法。浪漫主义作为一种主要文艺思潮,从18世纪末、19世纪初盛行于欧洲并表现于文化和艺术的各个部门。

浪漫主义宗旨与“理”相对立,主要特征注重个人感情的表达,形式较少拘束且自由奔放。浪漫主义手法则通过幻想或复古等手段超越现实。法语的浪漫一词意味着感情丰富、多情善感。虽然浪漫主义精神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浪漫主义的兴起,却发生在法国大革命、欧洲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它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对个性解放的要求,是政治上对封建领主和基督教会联合统治的反抗,也是文艺上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的反抗。

浪漫主义乐派是继古典乐派后出现的一个新的流派,它产生在十九世纪初。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及德国作曲家韦伯是这一时期的标志性人物。浪漫主义的音乐富于抒发诗情画意的理想,注重个人情感表达、形式夸张自由,含有许多主观的幻想式特征。

“艺术歌曲”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盛行的一种抒情歌曲的通称。其特点是歌词多采用著名诗歌,侧重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曲调表现力强,表现手段与作曲技法比较复杂,伴奏占重要地位。许多艺术歌曲现已成为声乐教材或音乐会保留曲目。艺术歌曲是随着抒情诗的兴起而繁荣起来的,它使浪漫主义时期将音乐和诗歌结合的愿望得以实现,它包括温柔的情感或戏剧性的民谣风格。艺术歌曲中最常见的主题是期待爱情,向往美好生活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为了遵循这一特性,幻想式的音乐风格逐步展现出它的魅力。作曲家为了在他们的作品中解决残酷现实与美好期望之间的矛盾,采用幻想的手法在艺术歌曲创作中将瞬间的遐想绘之于乐谱。浪漫主义作曲家之所以喜欢从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中选择题材和形象,也正是基于幻想的创作源泉。

浪漫主义时期艺术歌曲的幻想式特征代表人物:舒伯特、舒曼以及勃拉姆斯。

奥地利作曲家弗朗茨•舒伯特,在音乐史上被誉为“歌曲之王”,其最有代表性的歌曲有《魔王》、《野玫瑰》、《圣母颂》、《菩提树》、《鳟鱼》、《小夜曲》、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女》、《冬日的旅行》等,另有18部歌剧、歌唱剧和配剧音乐、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4首小提琴奏鸣曲以及许多其它作品。舒伯特由于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比较贫困,在他的一些作品里也常常反映出苦闷和压抑的情绪。尽管这样,他还是满怀热情地以幻想式的手法创作了大量的歌颂民族解放斗争的优秀作品。舒伯特歌曲的旋律十分优美,充满诗意,同时又是深深扎根于民歌土壤的,所以他的不少歌曲,如《野玫瑰》、《鳟鱼》、《菩提树》、《圣母颂》等都在世界范围广为流传。

歌曲《魔王》,既是体现舒伯特歌曲艺术魅力的典范之作,也是欧洲浪漫主义艺术歌曲的一个里程碑。这原是歌德根据民间传说而写的叙事诗:一对父子为逃避魔王的追逐,在深夜飞马疾驰,但最终还是惨遭不幸。舒伯特用音乐加上了神秘、恐怖、虚幻的色彩,快速的三连音伴奏音型模仿蹄声,造成高度紧张的气氛,歌者一人兼唱父亲、儿子、魔王、叙事者四个角色,父亲的强作镇定,儿子的恐惧颤抖,魔王的威逼利诱,都表现得惟妙惟肖,颇具戏剧性。这样丰富的幻想与音乐水融正是这一时期艺术歌曲的代表。

德国作曲家罗伯特•舒曼,代表了德国的浪漫主义浪潮,代表了具有幻想性和主观性的情感,艺术歌曲是他创作的重要领域。他总是选择优秀诗人的诗歌为词,努力发掘诗的意境,重视钢琴伴奏的作用,人声与伴奏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舒曼具有典型的浪漫主义的内向性格,因而他更倾向于在心理因素与抒情诗的环境气氛上发挥钢琴的作用。同时,他使声乐与乐器之间的相互配合更加密切。舒曼为不同的情绪作了音乐的过渡,特别是他所写的前奏和间奏中,它们到后来不再仅仅是为了形式上的目的,而且是创造气氛的独立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歌曲所要表达的意境范畴。他的最佳歌曲中所显示的良好字词价值意识,超过他之前的任何作曲家。《诗人之恋》是舒曼的代表作。歌词取自海涅的诗集《抒情的间奏》,是一部带有一定情节发展线索的声乐套曲,叙述了诗人从对趋势爱情的向往到失恋后无比痛苦的内心发展过程。现实生活的压抑、苦闷全部通过他的音乐表现出来了,他尽可能的用“想象力来装饰这个现实”,用幻想来创作艺术作品。

勃拉姆斯是继舒伯特和舒曼之后又一德奥杰出的艺术歌曲作曲家。勃拉姆斯对歌词的选择不如舒曼考究,但他始终突出优美流畅的旋律,钢琴伴奏写得丰富多样,有意识的把和声、伴奏织体等纯音乐的因素,提高到与诗歌、旋律同等重要的地位,给歌曲的周围造成一种音乐的力量,使韵和诗歌建立起均衡的关系。他的歌曲《摇篮曲》呈现出的是母亲轻声哼唱着歌曲,催儿入睡的景象,音乐温柔亲切,旋律像民歌一样纯朴,钢琴伴奏的切分节奏型,也好似摇篮在微微晃动。另外,幽默风趣的《徒劳小夜曲》、《星期日》、《我的更低微》等作品也非常著名。勃拉姆斯虽然生活在浪漫主义的繁荣时期,却执着地延伸古典主义,反对瓦格纳等人的大胆疯狂的音乐改革。延续德奥传统音乐,他继承和发展了古典主义的风格,创作了许多伟大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德国音乐史上最后一位古典主义音乐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音乐作品,包括钢琴曲,交响乐,合唱曲等,歌曲创作近400首(200余首独唱歌曲、大量的二声部、三声部、四声部歌曲以及民歌改编曲),绝大部分属于艺术歌曲,在他的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欧姆定律特征篇9

亨利・菲尔丁(Henry・Fielding)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戏剧家。他从小接受贵族式的古典教育,这培养了他对文学的热爱。1728年,他考入荷兰的莱顿大学,学习语言和法律。尽管后来因为家庭的经济原因无法继续求学,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对文学的执着追求。

菲尔丁自幼对艺术的追求是他在文学史上获得巨大成功的关键。他在大学期间就阅读了大量的古典名著特别是对莎士比亚、塞万提斯、莫里哀等的作品情有独钟。二十岁时就效仿康格雷夫的风俗喜剧,出版了《歌舞会中的恋爱》(又译《几种假面具下的爱情》)并且在伦敦上演,这是菲尔丁生平创作并上演的第一部戏剧。从此之后他在戏剧方面所获得的成功就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创作和改编了20多部不同类型的戏剧,多数是小歌剧形式的闹剧或风俗、阴谋喜剧,其中很有影响力的有1730年的《咖啡店政客》、1734年的《堂・吉诃德在英国》、1736年的《巴斯昆》和1737年的《历史纪事》等。这些作品政治性很强,菲尔丁极其深刻的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些不平等的社会现象。贵族和资本家剥削贫困人民的丑恶嘴脸,菲尔丁用戏剧的形式揭露了当时社会中的不平等现象,其中许多作品深受普通人民的喜爱,直到今天仍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和社会意义。菲尔丁的这些政治讽刺剧中的辛辣的讽刺使当时社会的当权者感到震惊和恐慌,于是他们迫使菲尔丁停止他的剧本创作。穷困潦倒的菲尔丁不得不重新改学法律,于是他在三十岁时又进入大学修完了所有的法律课程,尽管日后法律是他营生的手段,但是他从来没有放弃对文学的创作和向往。菲尔丁只有用笔与统治阶级作战。他先后主编了《斗士报》等许多个刊物,并且写作诗歌、杂文和小说。菲尔丁后来的人生遭遇,特别是他由于从事法律工作接触到形形色色的人,这是他日后创作的丰富来源。菲尔丁一生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1742年的《约瑟夫・安德鲁传》,1743年的《大伟人乔纳森・菲尔德传》,1749年的《汤姆・琼斯》,1751年的《阿米利亚》。比起他的戏剧创作,菲尔丁的小说更辉煌,成就更突出,影响更深远。英国大戏剧家肖伯纳称赞说:“菲尔丁被排出莫里哀和阿里斯托芬一行之后,就转上塞万提斯一行;从此英国小说成为文学的光荣,而英国戏剧则成为文学的耻辱。”(转引自爱利斯特拉托娃《费尔丁》,第29页,新文艺出版社1957年版)由此不难推断菲尔丁对英国文学史、乃至于欧洲文学史的贡献之大。

然而长期的窘迫生活和写作的劳累使得菲尔丁的身体情况每况愈下,不幸于1754年10月8日病逝在葡萄牙里斯本,年仅47岁。菲尔丁的一声虽然短暂,但是他给后人留下的财富确实巨大的,直到今天,仍然有很多读者对他的作品爱不释手。本文将对菲尔丁的《汤姆・琼斯》做详细的研究,认真分析其中深刻的主题思想和独到的写作特征。

为了突出人物性格,菲尔丁习惯于把他们置于相互对照中,在《汤姆.琼斯》这部作品中,“运用对比手法实现了他的写作原则。不可否认,这样的写作原则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一定的意义。”(唐扣兰:《的人性写作原则》,《常熟高专学报》2003年第5期)。如开明善良的庄园主奥尔华绥与顽固保守的乡村地主魏斯顿;狂信宗教的家庭教师夏楚与死守道德教条的家庭教师方正,以及主人公汤姆与布立非之间深含哲理意味的鲜明对比,都是如此。女主人公苏菲亚的形象塑造非常成功,她年轻、美丽、温柔,极为坦率和真诚,当她的爱情遭到恶势力破坏时,他坚决勇敢,奋不顾身地为维护自己专一的爱情权力而斗争。许多的研究者都认为,苏菲亚的原型就是作者的第一位妻子。而奥尔华绥先生的原型,则是菲尔丁的文坛保护人和赞助者拉尔夫・艾伦。拉尔夫・艾伦曾任巴思邮政局长,尽管出身低微,却致力于改进英格兰和威尔士的邮政制度,并因购买了一个价值巨大的采石场而变得极为富有,他不仅是一位慈善家,更是作家的庇护人。菲尔丁早在生前便得到过他的资助,去世以后,艾伦还继续资助作家的孩子接受教育,并将自己的部分遗产转赠给了菲尔丁的家人。由于这些缘故,菲尔丁才以极大的热情赋予了奥尔华绥先生令人景仰的高尚道德。正如有学者所指出的那样,现实主义的艺术特征,使小说具备了史诗性、真实性、批判性、多样性和典型性。(孙淼:《小说中的现实主义特征》,《继续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汤姆・琼斯》的第二个写作特征是对次要人物的形象塑造。接下来的描写中我们看到:奥尔华绥虽然有过三个孩子,但却都自小不幸夭折,更令人同情的是,他的妻子也先他离世,孤独的奥尔华绥只能和妹妹归隐乡间。正是这种亲情的匮乏,才促使他将汤姆和布立非视同已出。他不仅当了汤姆的教父,还按照自己的名字给汤姆起名为托马斯。作为一位心地善良,同时又继承了一大笔遗产的好心人,奥尔华绥骨子里就具有乐善好施的高尚美德。他在帮助别人时,“不但总设法不让世人知道,甚至也不让受惠者本人察觉。他一向用‘借’或是‘付给’的名义,不说是‘赠与’。尽管他在大量施舍,却总竭力用语言来冲淡他所做的好事”。正是有这样一位集美德与财富为一身的父辈人的存在,才大大推动了汤姆的道德完善。奥乐华绥密友形象的塑造,其实暗含了作者这样的心理在此基础上,作家表达了仅凭个人素质,很难进行道德的自我完善的看法。可以说,密友形象的成功塑造,是菲尔丁小说中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而《汤姆・琼斯》中奥尔华绥先生的描写,则尤其突出。

《汤姆・琼斯》的第三个写作特征是多重人物分析。他通过各种人物在社会关系、语言、行动和日常生活细节上所流露出来的思想去表现人物的性格,而并非是单纯的客观描述,使所有的人物都鲜活起来而绝不呆板。在菲尔丁所描绘的人物画廊里,人人性格鲜明独特,每个人无论从外表方面或在他们的行为语言上,都具有属于自己的特色而绝不雷同。他们多是既有高度概括性(共性),又有自己特征(个性)的典型。因此,我们完全可以说,“人物众多”是《汤姆・琼斯》的一个新的、极为重要的艺术特征。

菲尔丁在一开始就引导读者关切汤姆的真正出身和谁是他的亲生父母,汤姆和读者多次误以为谜底将要揭开,但多少次他们又都失望了。一直到最后才突然水落石出,使我们颇感意外,但回过头来细想,作者其实早有伏笔在前,只是我们没有特别留心罢了。英国浪漫主义作家珂勒律治把《汤姆・琼斯》看作是自古以来布局严密的名作之一,可谓一语中的。

《汤姆・琼斯》的第四个主题特征是语言风趣。在创造滑稽场景时,菲尔丁借鉴了斯威夫特的手法,把正面人物置于他所不习惯、不理解的世界中,用他“外方人”的眼睛观察、评论现实生活,这不仅把日常事物变得新鲜有趣,滑稽可笑,并尤其能使人们日常见怪不怪的腐朽现象,在“外方人”少见多怪的眼睛里,呈现出丑恶和不合理的本质。这对暴露黑暗,鞭挞庸俗,批判丑恶,具有很强的战斗力。

欧姆定律特征篇10

首先走上讲台的是当今最具影响力的民族音乐学家之一——美国伊里诺伊大学民族音乐学和人类学教授布鲁诺·内特尔。早在20世纪80年代,他的民族音乐学理论和方法就已经被陆续传入国内。近些年,内特尔教授主要从事有关全球性音乐文化的变更、即兴音乐传统等课题的研究,这次中国之行带来了他最新的学术成果。在第一次的讲座“田野工作方法和技术——民族音乐学田野工作中的社会与文化问题”中,内特尔认为田野工作是民族音乐学最重要的领域之一,它涉及到田野工作者与采风对象、所研究的社区、被研究的国家之间的多种关系问题。他提出了许多带有反思性的问题,例如:我们对外国音乐文化的研究是为了利用吗?北美和西欧人是否应该帮助其他文化去发展他们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并提出了“ethnomusicologies”的概念,认为民族音乐学应当是复数的概念,而不仅仅是西方的民族音乐学。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音乐文化特征,应该总结自己的民族音乐学研究方法和理论,如中国民族音乐学、日本民族音乐学等。[1]

在“北美印第安音乐研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讲座中,内特尔教授以他本人长期实地考察的工作经历出发,介绍印第安音乐以及研究中引发的问题。他先播放了阿巴拉契亚山区的音乐,其旋律和伴奏的鼓之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节奏,也许是一种很松散的复合节奏,又可能为多种拍子的转换。这样复杂的节奏关系引起了内特尔的强烈兴趣:印第安人在没有记谱的情况下是怎样“创作”这种音乐的?印第安音乐的复杂结构远远超出了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白人流行音乐和民歌,那么他们的复杂性从哪里来?是否受到白人音乐审美观念的影响?在谈到音乐的思维(thinkingmusic)和对音乐的思考(thinkingaboutmusic)时,内特尔以音乐结构没有明确分段概念的蒙大拿州印第安黑脚部落(blackfoot)的音乐为例,说:“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把音乐分出段落,西方艺术音乐可能是这样,但不是全世界都这样做。”此处显示了对待不同音乐文化要区分对待的观点。

内特尔教授在第三次讲座“世界音乐中的即兴概念”中,回顾了即兴学术研究的历史和对即兴的不同定义,并用丰富的材料展示了多个音乐文化中对即兴的认识和运用。在音乐学历史上,把即兴作为独立过程的研究发展较晚,对此方面有较深认识的作曲家德里克·贝里(derekbailey)曾指出:即兴是所有音乐中运用最广泛、同时又是最晚得到承认的因素,即兴的概念很宽泛,对音乐的理解应建立在对即兴认识的基础上。内特尔还通过举例说明东西方音乐世界中的即兴观念有很大区别:在西方艺术音乐中,即兴属于次要的艺术和技术;但在南亚和西亚的一些地区(如伊朗),最受推崇的就是无节奏规律的即兴创作音乐。内特尔认为,在所有的音乐系统中都有传承与创造、规则与自由之间的张力,对世界文化中即兴和音乐创作分类规则的学习将极大有助于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最后,内特尔在现场听众的掌声中结束了他在讲习班的学术活动。王次?菰撼ご?硌г合蚰谔囟?淌谑谟柚醒胍衾盅г旱淖罡呷儆??谔囟?晌?衾盅?档牡谝晃幻??淌冢??硎局泄?褡逡衾盅Ь哂辛己玫难?醴瘴В?m?院笥谢?嵩倮唇?醒?踅涣鳌

讲习班第二周主要安排了中央音乐学院的几位著名教授为大家做专题讲座。世界民族音乐博士生导师俞人豪教授先为大家讲授东亚音乐,他从中日韩三国音乐的历史联系、各自文化中的传统审美特征与现代社会中三国民族音乐审美取向的变迁三个方面进行了宏观的比较分析。之后的西亚音乐专题中,俞教授主要对木卡姆艺术的名与实、维吾尔木卡姆艺术的特殊性与中外木卡姆艺术的生存状态等问题进行了深入讲解,并指出中国学者研究维吾尔族木卡姆的水平居世界前列,但对国外木卡姆的流变和传袭方面的知识涉及较少,缺乏对中外木卡姆研究状况的比较。

另一位世界民族音乐专家陈自明教授分别讲授了印度音乐和拉丁美洲音乐专题。陈教授对印度音乐的历史、律制、乐器、种类等多方面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对于广阔的拉丁美洲,陈教授选择了一些具有代表性的音乐类型展示拉丁美洲灿烂的音乐文化。最后,陈自明教授强调对世界民族音乐文化的研究有利于丰富和发展我国的音乐文化,然而此学科在国内仍处于发展阶段,希望有更多的学子来关注世界民族民间音乐。

在“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讲座中,李忻教授指出,以往只要提到欧洲音乐,人们就会想到欧洲古典音乐,而对于欧洲民间音乐了解很少。从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东方因素出发,李忻教授展示了东西方文化如何在漫长的历史中互相交流和影响,并用影像资料展示了遗留在当今欧洲民间音乐中的一些历史印记。

音乐学系主任张伯瑜教授在连续四天的讲座中,对西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的四个方面进行了讲解。其中包括:一、“西方民族音乐学的定义”,介绍在学科发展过程中几位著名西方学者对本学科概念定义的不同理解。二、“西方民族音乐学的田野工作”,回顾包括内特尔在内的几位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对田野工作的思考,并展示了国内田野工作的影像资料。三、“西方民族音乐学的记谱与分析”,引用了内特尔的《在我看到乐谱之前什么也不能说》与约翰·布莱金的《音乐分析的普遍有效性》两篇文章,并通过对国内“十番锣鼓”等研究实例,展示了民族音乐学在记谱与分析中的多种可能性与复杂性。四、“西方民族音乐志理论”,重点介绍了安东尼·西格(anthonyseeger)所著的《音乐民族志》,并用山西忻州的实际例子说明了民族音乐学研究中的不同路径。这几次专题的特点是,不仅展示西方民族音乐学家对民族音乐学基本理论问题的讨论,更把这些问题与国内的具体实例相结合。张教授并没有给出固定的研究模式而是强调具体研究中的多样性,实际上作为一种标准化的田野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并不存在。

在讲习班最后一周的安排中,美国当代著名民族音乐学家马克·斯洛宾、美国威士利安大学郑苏教授等的讲座又掀起了一个小高潮。斯洛宾教授曾任美国民族音乐学会(sem)前主席,本次系列讲座主要介绍他在阿富汗音乐、东欧犹太音乐以及电影音乐方面的研究成果。斯洛宾认为研究犹太音乐系统是个庞大而复杂的课题,音乐对犹太人来说是联系的纽带和神圣的文本。在“电影音乐研究”中,斯洛宾教授介绍了世界上不同的电影音乐体系,如美国本土体系、国际化体系、民族化体系、亚文化体系等,提出课题:音乐在电影、文化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地位是什么?并对《金刚》《黄土地》等几部电影音乐进行了具体分析。

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校友、美国威士利安大学终生教授郑苏既熟悉国外前沿的学术方法,又了解国内的学术环境。郑苏教授首先介绍了当代西方民族音乐学中比较主流但在国内却很少涉足的理论领域“性别主义”。其次,回顾民族音乐学在西方学术语境中的发展状态和当前的理论动向时,郑苏指出:任何对音乐文化的分类都是不稳固的,我们应当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事物,强调不同文化的各自特点和差异。最后,郑苏非常清楚地认识到来自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移民到新的生活区域中,不可避免地会对当地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从而使当地的音乐文化呈现出与以往不同的特性。

印度尼西亚音乐学家苏玛萨姆在此次讲习班的最后为大家带来“中爪哇文化间的相互作用与音乐发展”。苏玛萨姆从自己儿时学习加美兰演奏到成人后的跨文化学习经历,表明研究地域互文化关系是十分重要的,并展示了印尼人和美国人对于爪哇音乐文化不同方面的研究。

这次的“民族音乐学”讲习班为中西音乐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拓宽了大家的视野并引发了更多思考。纵观历史发展和当今世界变化,我们不难看到,以市场全球化和经济发展一体化为标志的全球化进程,正在不断推动着不同区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互动。[2]我们应当弘扬中国文化海纳百川的开放精神,对世界音乐文化进行大胆与科学的吸收和借鉴,探寻其中的演变与发展规律,积极促进中国音乐形态在当代新的建构和发展。

注释:

①布鲁诺·内特尔(brunonettl,1930-),著名民族音乐学家,美国民族音乐学会前主席(1969-1971),曾任《民族音乐学》和《传统音乐年刊》主编。主要著作有《民族音乐学的理论与方法》等。

②马克·斯洛宾(markslobin),曾任美国民族音乐学会前主席(1989-1991),美国亚洲音乐学会主席;现任威士利安大学教授。主要著作有《北阿富汗文化中的音乐》等。

③苏玛萨姆(sumarsam),印度尼西亚音乐历史、理论专家,加美兰演奏专家。

④郑苏,中央音乐学院本科,威士利安大学博士,曾任威士利安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现任威士利安大学终生教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