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企业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0:30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农资企业;有利条件;发展前景

中图分类号:F3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0-0022-02

农业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产业,是物质资料的重要来源,也是一个国家与地区国民经济的基础。因而,农业的发展状况势必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社会稳定与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与提供则无疑是整个农业发展的基础与前提,农业生产资料生产的企业化与现代化更是进一步发展农业进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最为重要的前提性因素之一。河南省作为我国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与保持社会的稳定等多个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其农资企业的发展是一个不仅关系到本地区人民基本生活与经济发展的问题,也是一个势必影响到我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

显而易见,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既是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基本发展的背景,也是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基本条件。中原经济区战略取得的成果与不足,也包含着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成果与不足。因此,我们必须在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对于河南省农资企业的现状及其发展的前景做出必要的分析。

一、河南省农资企业的现状

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地指出:“河南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这里的“没有根本改变”,首先就是河南省作为一个我国人口密度极大、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和第一粮食生产大省而非工业省份的基本省情没有改变。由于“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不合理已经成为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矛盾”,作为农资企业“底子薄、基础弱”的特点也就在两个方面体现得比较突出:其一,由于河南省的现代工业与现代化技术发展的不足,必然地影响到农资企业本身的生产技术,严重地影响到农资产品的质量与成本;其二,由于这种矛盾的解决在很大程度上被错误地理解为仅仅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而相对忽略了对于第一产业起到关键作用的农资企业。

总体来说,河南省农资企业在整个中原经济区战略中虽然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具有了一定的优势,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相当普遍的问题。正是由于农资企业本身发展的不足与存在的问题,农资企业既不能够满足河南省农业发展的需要,而且这一状况如果不能改变,也势必影响到整个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全面实施。还必须看到,正是因为河南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一)适宜的地理条件决定了河南省具有良好的农业生产条件

河南地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气候兼有南北之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降水充沛,为河南农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而纵观我国农业的发展,不论相邻的周边地区,还是一些较远省份,在农业大国的背景下也无不存在着农业生产资料的不足问题。这就无疑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极其广阔的市场。

(二)产业结构的基本状况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就国内的产业布局而言,河南省显然在总体上处于不利的地位。但是,对于发达地区而言,由于其在改革开放以来首先发展的是加工工业和一些所谓的现代化工业,因而其农资企业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而对于西部地区而言,在农资企业发展方面也显然缺乏技术优势。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我国沿海地区虽然不断强调了产业升级、产业转移,但是,这种产业升级显然无关于农资企业,而产业转移一般也只是加工制造业的转移。以此而言,河南省的农资企业显然具有比较独特的技术优势与先发优势。这就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契机。

(三)有利的政策为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

河南省对于农业发展的关注程度是人所共知的事实,这种对于农业本身的关注必然地形成了一系列的发展农业经济的优惠政策,这些优惠政策无疑也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了农资企业,推动了农资企业的发展。

在中原经济区的背景下,《河南省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金融、市场、人才等方面进行了重要部署。每一项要求,显然都会影响到河南省农业的发展,而农业的发展也必然进一步地以各种不同的方式推动农资企业。如就“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而言,这种转变显然是一种质的转变,因而也就需要农业生产资料的不断更新和升级;再如,就“土地出让收益重点投向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而言,这里显然不仅会因为农业土地开发、农田水利建设而大量需要农业生产资料,而且,其“足额提取、定向使用”也保障了农业生产资料交易活动的实现;而“加快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则显然直接就是农业生产资料的投入,等等。

(四)相关研究为农资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对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战略而言,“农资企业发展前景”的研究显然应该是其中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虽然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中原经济区”战略中“农资企业发展前景”的研究几乎无人涉及,但是,对于整个国内学界而言,特别是高校和科研院所对“农资企业”的相关研究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无疑有利于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比如,就比较直接的研究而言,朱朝华的《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一文则“以国内外种业的动态发展、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的现状以及有关河南典型企业的资料为材料,采用对比分析、抽样分析、典型分析、演绎推理相结合的方法和手段,分析了国内外种子企业的发展方向,并结合河南玉米种子产业现状,总结了河南省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问题”并参照世界种业的发展趋势和优秀企业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河南杂交玉米种子企业发展的战略对策。这些无疑对于河南省的种子企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直接指导意义,对于相关企业也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发现,由于整个中原经济区的基本战略所强调的不仅在同时性的方面体现为一种对于其他地区的全面比较,体现为一种各种发展因素的合理共进,而且在历时性方面体现为一种永续发展的潜力,更由于河南省在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不断地取得了一系列的阶段性成果,不仅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规模迅速扩大、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而且,通过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已经具备进行工业化的条件,和一些地理位置、发展水平相当的省市和地区相比,具有了较为明显的比较优势,并为进一步的发展创造新的条件。

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中原经济区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河南省作为一个极其重要的农业大省,相应的农业生产需求不仅已经推动了河南省农资企业的发展,使得河南省的农资企业在发展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且,也必然地推动河南省农资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正是因为河南省农资企业仍然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因而也就具有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一旦能够充分利用中原经济区战略及其相关因素形成的一系列有利条件、采取正确的方法,农资企业就会获得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河南省农资企业发展的宏伟前景也必将在不远的将来成为一种可喜的现实。

参考文献:

[1]喻新安.策论中原崛起——破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六大矛盾[m].北京:经济出版社出版,2006.

[2]吴勇.农资经销企业社会资本对其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8.

[3]陈李宏.种业企业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4]朱朝华.河南省杂交玉米种子企业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以河南农科院种业有限公司为例[D].郑州:河南农业大学,2008.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发展方向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002-1

1九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目前,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302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56家。部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0家,长春市级龙头企业15家。天景公司、金锣公司、朱老六食品等3家企业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天景公司1家获得中国名牌,英俊食品、吉林亚泰等8家获得吉林省著名商标,田野泉酱菜、德莱羽绒等6家获得吉林省名牌。上市公司1家,准备上市公司3家。逐步形成了以天景公司为代表的特色玉米加工系列、以金锣公司为代表的肉制品加工系列、以雨田米业为代表的优质大米系列、以朱老六食品为代表的大豆加工系列、以亚泰医药为代表的中医药系列、以向宇果仁为代表的特色类加工系列的六大系列产业。

2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是加工企业数量还不够多,不能够满足农产品加工需求;二是各加工企业综合生产能力参差不齐,整体水平不高;三是科技含量不高,精深加工企业数量不多。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近几年,九台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不够快,没有新建大的新加工企业;二是缺乏精准的市场定位,企业开拓新市场能力不强;三是政府扶持力度不够,企业发展动力不足。

3九台市农产品加工业特点

2012年,农产品加工销售收入预测实现189亿元,占地区总值的40%,比2011年的118亿元增长60%。

3.1企业数量不断增加

规上企业由2011年的42家增加到2012年的56家,新增投资26亿元。农产品加工企业布局趋于完善,逐步形成具有地域特色与发展优势的经济支柱产业化格局。

3.2企业加工量不断扩大

金锣公司2012年屠宰生猪85万头,比上年55万头增54.5%;天景公司2012年仅玉米饮料就生产2.1万吨,比上年1万吨增110%;朱老六食品经过增产扩能,2012年生产6.8万吨腐卤副食品,与上年相比,产量翻了一翻,由全国第四位越居为仅次王致和的第二位。

3.3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天景公司、田野泉酱菜、吉科生物等多家企业,拥有自己的科研团队,企业自有发明专利4项,天景公司已研发3大系列100多个品种,目前投产30多个品种。

3.4带动能力不断增强

以天景公司为例,“天景”系列产品原料种植从1996年开始实施订单农业,实行“市场+公司+经纪人+农户”的运作方式,种植基地辐射九台6个乡镇70多个村屯,至2012年基地面积达12万亩,带动农户1万户。

4九台市农产品发展方向

2013年,争取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落户、投产。其中投资3亿元的雍达大豆酱菜已经进行土地平整;投资40亿元的欧洲食品工业园、投资5亿元的金针蘑项目、30万吨稻米加工项目等大型农产品加工项目,正在洽谈中。计划农产品加工规上企业数量达到80家,新增投资80亿元,产值实现260亿元。

2013年到2017年五年,每年争取连续新增投资30亿元以上,年增产值50亿元以上,到2017年,农产品规上企业发展到160家,加工产值达到400亿元以上。

5农业产业化发展采取的措施

九台市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建设工作,把农产品加工产业作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来抓,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突出做好粮食产销加工、畜牧产品加工、蔬菜生产加工及都市农业发展四大优势产业,制定政策、鼓励融资、建设园区、扩大规模。

5.1制定奖励政策

市委、市政府出台支持镇域经济发展和支持少数民族乡发展政策,财政列预算5000万元,其中农产品加工基金2000万元。同时安排稻米加工企业整合、企业争创名牌、商标奖励资金。

5.2加大信贷扶持力度

九台市农村商业银行,三年为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22亿元,多的如田野酱菜1.2亿元,少的如雨田米业也达1500万元。向宇果仁在贷款的扶持下,不断扩大产量,在国际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2011年创汇800万美元,比上年430亿美元增86%。九台市政府还组织了两家担保公司,一家是九实公司,一家是农业担保公司。

5.3建设产业园区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新常态;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

所谓农产品品牌,即农产品品质与经营者、产地的综合性识别标签,是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企业的无形资产,更是影响企业信誉度与消费者诚信度的关键标示。农产品品牌与其他工业商品或服务品牌相比,其特征在于:第一,独特的自然属性,与人类的健康有直接关联,所以需要标准化、产业化与安全化的生产管理体系;第二,自然资源的优势,不同农产品存在着特色化的产地资源优势,彰显其产品品牌的差异性与核心竞争力;第三,原创性技术对农产品品牌价值有着较大的影响,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农产品的品质与品牌价值,都将受科技水平的影响。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的升级转型,农业产业也需要迎合时代的发展需求,迎合消费者的消费需要。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外贸发展面临着激烈的国际化市场竞争,需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发展理念,采用现代化的品牌战略管理模式,才更有利于推动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可持续发展。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与原则

(一)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

作为一项具有复杂性、持久性与动态化的系统工程,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是现代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指导思想,在于匹配和企业一致的市场理念、企业文化理念、竞争理念与营销理念等,要求企业自身以先导产业与优势产业的优势产品为主,全面带动品牌战略的发展,具体可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强调突出优势。创立与发展名牌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目标,需要透过战略管理提升品牌价值。所以在此背景下,必须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在农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农产品市场交易额不断增加的背景下,企业要建立起长久的发展战略与目标,通过充分整合资源、优化资源配置,集中优势产业与产品群,推动产品在市场范围内的迅猛发展。第二,强调整体带动。“先谋势,后谋利”是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重要指导思想,即企业需要透过打造名牌活动,构建严格的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强化企业的竞争意识,通过全面带动营销战略发展的活动中,提高品牌的声誉度。第三,坚持不断创新。农产品的发展需经过多年的努力,品牌的建设亦是如此。纵观目前市场上的诸多知名农产品品牌,其发展历史并不长久。而想要创立长久的品牌,使品牌升级为名牌,则必须要开展持续不断的创新活动,通过创新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创新的技术保持名牌的市场吸引力。

(二)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原则

第一,坚持市场导向。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产品品牌的创立与发展,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流程中,需要立足于现实市场环境,根据市场的导向进行整体战略的规划,通过提高市场的占有率,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发展。第二,注重比较优势。对于农产品品牌而言,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同质化发展趋势下,尤其要注重特色化的优势建立,借助资源优势创造区域农业特点,打造产品群链,实施聚焦战略,通过顺应政策引导,奠定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坚实基础。第三,轻重结合发展。利用“二八”定律,企业在发展的进程中,要始终坚持对一般发展和重点发展的区分,在市场发展进程中明确重点发展方向,同时也要维护一般发展渠道。面对重点发展规划区域,要强调新产品的营销战略与规模化的产业发展。第四,坚持科技支撑与动态发展。农产品品牌虽然与其他工业品牌的属性有所差异,但是都需要以科技为支撑,通过较高的产品科技含量,确保产品的品质安全,进而形成较强的品牌实力。现代科技不断革新,产品不断创新,所以在品牌战略管理中,还要坚持动态化的发展过程,在保持企业优势的同时,不断充实品牌的内涵,打造特色化的发展路径,不断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品牌的竞争力。

二、新常态下影响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制约要素

(一)传统思想理念制约要素

新常态背景下,对农产品品牌及其价值的错误认知和理解,相对滞后的传统思想理念,显然是制约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发展的首要因素。在现代化的市场竞争环境中,越来越多的企业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但是缺乏对农产品品牌价值的正确认知和全面了解。为了能够扩大生产与推动发展,很多企业竞相贴牌生产。殊不知贴牌生产虽然有助于推动发展,但是却属于国际国内分工的低端层面,利润较低且缺乏持续发展竞争力。然而,目前我国农产品经营企业轻视品牌建设而重视贴牌的情况屡见不鲜。例如,2006年我国山东的一家企业出口创汇高达1.6亿美元,然而却没有品牌商标,所以在几年后就丧失了品牌竞争力,于2010年倒闭。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环境下,农产品品牌缺乏核心竞争力,不仅会影响对外出口贸易额,而且在市场开放化发展的环境下,在国内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

(二)传统品牌营销制约要素

根据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以及营销现状可知,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还存在着营销策略的制约。一方面表现为营销意识薄弱,营销主体不成熟。部分农产品生产与销售企业没有及时更新营销理念,缺乏整合性的营销理念,更缺乏科学性的分析。在营销策略上,没有结合农产品的整体特点进行发展,无法解决产销失衡的问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缺乏危机意识与竞争意识。另一方面表现在品牌营销意识不足,产品质量难以保障。在现有的农产品销售市场营销策略中,很多产品缺乏品牌性的包装设计与推广,尤其是特色性的农产品品牌,更是在同类产品竞争中缺乏竞争性。目前我国农贸市场内的很多农产品均属于初级产品,在生产加工方面均属于初级加工产品,在流通、质检与管理等环节,也由于缺少整体性、标准化的监管体系,导致农产品的质量非常不稳定。与此同时,缺乏品牌形象的塑造,重视品牌炒作而忽视品牌建设的情况也非常明显。在市场监管缺失的情况下,品牌营销还面临着假冒伪劣品牌的干扰,不利于企业品牌形象的大力推广。

(三)新常态下市场制约要素

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中,市场环境的制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大方面。一方面是浓厚的地方保护主义氛围。作为农业大国,在我国各省区市的经济发展进程中,农产品市场份额巨大,且地区利用资源优势,往往存在着多个区域内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在此背景下,为了强化地方经济发展,部分地方政府限制了商品的自有流通,阻碍了农产品的品牌发展。以双汇集团为例,为了能够开展全国化的发展战略,双汇利用十余年的时间才突破了地方保护主义的“围栏”,在全国建立了两千余家销售网点。据我国商务部的调查显示,我国农产品在20个省市面临着地方保护主义的封锁,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农产品品牌还面临着贸易壁垒的限制与阻碍。根据中国海关2016年的关于2015年我国农产品进口数据显示,我国从美国和巴西进口的农产品占我国全部进口农产品50%以上,而由此产生的农产品贸易逆差也占到了逆差总额的47%。我国农产品对外逆差的高度集中产生的原因在于农产品出口大国的国际影响力较高,部分国家对于外来农产品的品质要求较高,并且本国的农产品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较强,有着一定的贸易壁垒,美国、欧盟和日本等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有着较高的技术壁垒限制。与此同时,关税措施对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存在着一定的限制作用,削弱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竞争力。

(四)政策引发价格波动制约要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重视企业品牌建设发展,并出台了多个相关文件。然而对农产品品牌发展的长效机制却始终考量不足。尤其是在新常态背景下,政策法规的约束力还并不足以推动农产品品牌的持续发展,缺乏整体规划,还需要不断构建具有约束力、便捷性的长效机制。与此同时,我国的基层政府在公共财政稳定农产品价格上,还存在政策使用的科学性不足问题。例如,一些地方政府看到有的地区通过建立集贸市场维护了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于是在本地区也开始大量建设集贸市场。但这种集贸市场的建设往往缺乏科学的论证,最终难以有效实现对农产品价格的合理引导。农产品价格监督的信息化体系与法制化保障不完善,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使用人员。与此同时,我国当前也缺乏农产品价格监督的法律保障体系。导致在农产品市场监督过程中,经常出现违法侵权行为,从而削弱了部分参与主体的积极性。

三、新常态下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建议

(一)树立农产品品牌的名牌战略理念

现阶段,我国新常态经济正在从粗放型转向专业化、精细化,而目前我国农产品品牌在国际范围内,缺少知名品牌,即使在国内也十分缺乏优秀的品牌产品。企业的名牌战略,即在生产、经营及销售等阶段,根据名牌战略严格要求自身。其特点需要符合企业自身的发展要求,要能够从根本上解决企业发展中的问题,其目标在于长期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企业实施名牌战略的关键在于“名实循环”,就是要实践与名气相等,实践方面包括产品的质量、服务的质量等,而名气就是名牌的效应,名牌的影响力与吸引力。对于企业而言,企业的名牌战略会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还可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树立名牌发展战略,预示着农产品的品牌建设将有更高的标准与更长久的发展规划。根据《2015年我国农产品行业品牌建设趋势分析》显示,以我国四川省为例,在两千多个农产品品牌中,品牌价值在1亿元以下的占12%,品牌价值低于平均值的占37%。由此可见,四川省的农产品品牌价值还有待挖掘,我国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的发展,必须要先建立起名牌发展战略,才有助于推动农产品品牌的可持续发展。

(二)结合互联网创新品牌营销策略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我国政府迎合时展趋势,提出了“互联网+”发展战略。在此背景下,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可以结合互联网发展趋势与网络技术,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平台的移动营销形式受到企业欢迎。在此背景下,农村或农产品的销售企业可以采取定制移动营销的方式,联合移动广告平台,借助短信、微信与微博等方式,开展与市场终端消费者的交流活动,传递农产品销售信息,建立信息平台推动农产品的销售。在互联网时代农产品的销售离不开中间平台,很多中小型的农业企业以及一些个体农产品销售商,基本上都是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上开设自己的店铺而后从事互联网销售。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一般可以为农业企业提供实时通讯的工具,帮助企业和消费者进行销售事宜的沟通。此外,在第三方平台上,还可以利用大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功能,来为农业企业提供相关消费需求信息,帮助其寻找到合适的顾客。而在第三方平台上进行电子商务,农业企业也可以在物流、信息安全、支付安全等问题上减少自身维护的投入。当前我国最为典型的第三方平台就是淘宝(天猫),根据关键词搜索可知在淘宝上的农产品销售企业数量不低于1000家。众多农产品销售企业的集聚为平台赢得了市场声誉,也为企业增加访问量提供了条件,帮助农产品构建了良好的品牌形象。

(三)利用工业思维奠定农产品品牌的物质基础

在市场经济背景下,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将是农产品品牌的有效支撑。在新常态背景下,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农产品龙头品牌与龙头企业的培育。构建大型标准化的原料基地,以标准化规范化农业发展,有助于提升农产品品牌的内在产品价值,丰富品牌的内涵,树立品牌在同行业中的领先地位。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策略中,还需要不断重视技术创新发展,保持农产品品牌的活力,无论是生产还是加工,都要注重每一个环节,提高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提高利润。借助信息化建设与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等先进科技,将有利于农产品品牌的全程把控,无论是在产、供、销的哪一个环节,都可以实时了解真实的市场情况,开展有效的品牌战略管理策略。在信息化的支撑体系下,还有助于提升农产品的流通渠道,降低物流成本。

(四)发挥政府职能塑造良好环境

营造强势品牌,除了企业要发挥自身的市场主体地位之外,还需要政府政策的支持。通过政府建立并健全品牌的保护制度,构建品牌推广和促进体系的完善,打造生态型品牌关系,为农产品品牌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有助于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策略的开展。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农产品品牌的规范化发展,做好标准化的监督;另一方面,政府要做好公共服务项目的提供与资金的援助工作,通过政策扶持加快市场体系建设进程,促进农产品品牌的特色化发展,为农产品品牌发展打造一个多层次、多成分与多渠道的市场流通格局。

[参考文献]

[1]戴程,杨建州.中国农产品品牌结构模型及实证研究——以中粮集团为例[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3):58-62.

[2]邓贝贝,颜廷武.关于我国农产品品牌建设的思考[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4):622-626.

[3]李敏.国内农产品品牌战略管理研究述评[J].商业研究,2010(9):165-168.

[4]李敏.我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定位和策略[J].改革与战略,2010(2):90-92+107.

[5]宋志金.我国农产品品牌塑造策略分析[J].山西农业科学,2011(12):1316-1319.

[6]孙巨青.烟台市福山区农产品品牌化发展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硕士论文,2014.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特产品;营销;陕西商洛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6-0350-01

发展生态旅游,俨然成为当前我国不少欠发达地区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百姓收入的共同选择。与所有旅游类型一样,生态旅游业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游客旅游中的必需活动,同时又是旅游产业收入的来源。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重门票收入、轻其他环节收入的现象,导致旅游业的后续发展乏力,尤其是“门票旅游经济”导致景区所在地周边的居民参与有限,增收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生态旅游景区,周边群众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得不放弃工业发展的可能。如何结合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增强景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是当前生态旅游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改变目前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六大旅游要素共同发展是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

究竟如何增强“吃、住、行、购、娱”在生态旅游收入中的比重,生态旅游景区天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又面临着不能大力发展工业的困局,发展农特产业、增强生态旅游业中农特产品的营销力度,既能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又能增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提高农民收入。本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聚焦商洛5a级景区金丝峡,分析生态旅游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的现状,探讨生态旅游与农特产品销售结合的可能性,为下一步生态旅游景区中农业产品营销提供对策建议。

1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现状

陕西商洛地处秦岭南麓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特色产品种类繁多。商洛市重点发展核桃等五大市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茶叶等10个县域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板栗、核桃、香菇、肉羊、土鸡、土猪、高山蔬菜、木耳“件”为核心的产业体系。2010年,绿色食品增加值超过15亿元。总体而言本地农特产品的种类丰富、产质量高、从业人数多、种植面积广泛,但是加工程度低、产品吸引力不强、销售情况不佳,本地农特产品经济收入较低。

1.1营销产品

金丝峡景区中目前销售的农特产品来源主要是农户自己种植,或者是野生生长在金丝峡景区的山上,从质量上可以保证其为绿色农特产品。产品整体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如柿子主要都是制作成柿饼。所销售的农特产品暂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包装简陋,直接售卖给消费者。并且,相较商洛丰富的农特产品类型,金丝峡景区周所供销售的产品类型较少,主要是鲜果、核桃、茶叶。

1.2营销主体及途径

景区的农特产品营销主体主要是景区附近的农民,他们自己种植农特产品,或者直接售卖,或者简单加工后卖给消费者,并没有专门从事销售的人员。农特产品销售途径单一,就靠自产自销的农民直接与游客面对面交易,没有集中的营销途径,更没有当前很时兴的网络销售途径,大多数交易为“一锤子买卖”。

1.3营销环境

目前景区的农特产品销售主要是以农户携带农特产品在景区周边零散分布,景区内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的销售场所,购物环境非常“原生态”。同时,由于都是周边群众个体销售,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专业的销售人员,市场销售体系不完善,产品价格差异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比较恶劣。

1.4营销结果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情况并不乐观,产品的成交率较低,与景区自身的知名度、游客数量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农产品的价格低,但是游客的购买欲望不高,产品滞销,旅游旺季还常常看到摆摊者摊前无人驻足,售卖农特产品的农民百无聊赖坐等游客来选购的现象。当前,门票收入仍旧是金丝峡景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周边群众的平均收入与商洛其他县乡的群众相比,并没有因为家旁边的5a景区而明显提高。

2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2.1产品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

商洛金丝峡景区销售的农特产品绝大部分是当地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所提供,金丝峡景区周围销售的农特产品大多是未加工或粗加工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获取良好经济收入。而农村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小、加工程度浅、当地产业支持不足、产业规模不足造成加工的断层,产品形式单一[1]。对游客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2.2缺乏统一品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商洛金丝峡乡村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经营者通常采用小摊点和铺面的个体经营,销售的多是加工粗糙的农特产品,由于是自产自销,产品的质量几乎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诚信水平。因此,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导致景区的农特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游客比较关心农产品的卫生问题、质量问题,质量得不到保证,景区的农特产品难以吸引游客的购买。

2.3产品包装简陋,携带不便

很大一部分游客旅游中购买商品,是为了馈赠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因此,产品的包装也会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金丝峡景区农特产品都是零散售卖没有包装,作为景区的特色产品游客难以当作特色礼品购买赠送。同时,产品本身的便携性差、存放时间短,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

2.4管理不到位,营销环境混乱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市场混乱,场所零散不固定,产品散乱售卖,缺少统一归规划。价格也存在一定问题,除少数比较规范的市场明码标价、定价合理之外,大部分市场都存在着价格虚高的现象,游客很难买到真正物有所值的农特产品。景区中农特产品的的经营主体是当地农户和私人小店铺,专业化程度较低,经营者未经过专业培训,经营理念陈旧,服务态度恶劣[2-4]。

3发展对策

3.1加强产品品牌建设,迎合消费者的品牌需求

品牌是一个企业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或地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及必要手段。利用商洛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优势,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有利于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上的农特产品占有率。

3.2优化产品包装

产品的包装同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商洛农特产品销售以散销为主,并不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多为无包装,或者粗包装,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识别性。在考虑包装功能实用性的同时,针对产品特性进行包装设计。采用不同的包装类型,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也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便于产品的携带,为商洛的农特产品“走出去”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特产品增值

商洛农特产品丰富而品种繁多,加强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有利于农特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有利于提高周边农户的收益。加大对农特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和资金支持,鼓励研发农特产品衍生品,同时引进先进的器械和先进的制作工艺让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聘请专业人员,将当地的特色药材和农特产品相结合,研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的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5-6]。

同时,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供销网络建设的突破口,利用政策扶持机遇,围绕生态旅游建设的需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源整合为手段,着力培育集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服务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3.4设立专门销售场所,优化购物环境

创造优美的购物环境,让游客在融洽、和谐、审美的购物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应整合景区周围的可用资源,在其出口处招商投资设立专门的“农特产品售卖中心”,可以通过店铺租赁的形式,增加周边居民参与度,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形式,联系知名厂家、销售商进驻,统一定价,完善服务,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品牌化的、值得信赖的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特产售卖服务,消除消费者在店外购物的疑虑,实现农特产品购买“一站式购齐”。

3.5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服务模式

许多游客在旅游中购买商品时都会考虑携带的问题,有时不得不考虑行李空间的现实放弃购买一些东西。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商洛农特产品可以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在景区内实现“o2o”的双向营销方式。建立景区农业产品营销的网络销售平台,积极拓展互联网交易,开通网上特产商城,鼓励消费者线上购买。这样既可以方便游客购买,也拓宽了销售渠道,为游客提供了二次购买的平台,提高了景区农特特产的销售量。

4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必须要立足客观环境,依托生态旅游景区的状况,全面、正确的为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创造市场,突出生态旅游景区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景区的区域优势,提高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推进景区的的全面发展,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经济的来源,为周边群众参与景区发展,分享景区发展的红利提供更多、更可行、更可观的平台,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贾长安.西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问题与创新[J].湖北农业科学,2012(8):3662-3664.

[2]刘龙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5(2):40-43.

[3]梁鑫.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结构问题分析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李泓波.商洛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11):118-120.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篇5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把搞好价格公共服务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维护良好的市场价格秩序,努力为基层、为企业、为社会、为群众搞好价格服务。

二、工作目标

以“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价格诚信工作和12358价格维权服务为基础,在巩固价格服务进社区工作的同时,重点开展“价格服务进农户、进企业、进景区”活动,通过大力宣传价格法律、法规和政策,提高社会知晓度和透明度;积极开展价格业务指导,提高企业和经营者(单位)科学定价的价格管理水平及明码实价的诚信度;认真组织价格执法检查,规范经营者价格行为;及时办理价格举报案件,维护消费者的价格权益,逐步构建矛盾疏导、政策指导、信息引导三位一体的价格服务机制。

三、组织领导

为加强全市价格公共服务工作领导,更好地维护群众利益,成立市物价局价格公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

四、工作任务

(一)“价格服务进农户”工作。服务对象为全市农民,服务内容是涉农价费公示、各类农业价格信息、涉农价费监管、价格维权。今年重点开展对农户的价格信息服务工作,包括涉农价费政策信息,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农产品价格趋势分析和成本调查信息,侵农行为以及价格维权方式信息等,并更换涉农价费公示牌。具体工作有:

1、采集编制涉农价格信息。从9月1日起,定期采集编制涉农价格信息,根据不同性质的信息制订发送计划,重要信息随时安排发送。

(1)每周采编发送一次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

(2)每旬采编发送一次涉农价费政策信息。

(3)每月采编发送一次农产品价格趋势分析和成本调查信息。

2、签订信息发送协议。8月底前与中国移动**分公司签订手机信息发送协议,确保涉农价格信息按时发送到农户。

3、确定村级信息接收员。依托原有的农村价格监督网络,建立农村价格信信息员网络,各县市区要在每个行政村落实一位责任心强,有中国移动手机的信息员,并保证能按时接受信息。信息员名单和手机号码于8月底前报市价格公共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4、建立信息传达制度。各县市区要根据当地实际,在8月底前制定信息员向村民传达信息制度,并对信息员采取给一定补贴或实行考核奖励等措施,确保制度落实。

5、更换涉农价费公示牌。各县市区要对乡、村的涉农价费公示牌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一次梳理,及时调整公示内容,并于7月底前在各乡镇、村(含新农村建设示范点)醒目位置悬挂新的涉农价费公示牌。

(二)“价格服务进企业”工作。服务对象为各级工业园区的企业和园区管理机构,服务内容是清费治乱减负、“价格诚信单位”建设、明码标价和价格管理、涉企价费政策咨询、企业价格维权。今年的工作重点是清费治乱减负。具体工作有:

1、建立企业物价联络员网络。市县两级物价部门要与本级工业园区管理机构取得联系,6月底前在每个企业分别确定一名工作责任心强的物价员,并保持相对固定,建立园区内各企业物价联络员制度。

2、清理涉企收费。市县两级物价部门对涉企价费进行一次清理,包括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的涉企收费项目。6月底前整理出当地涉企新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及涉企价格政策和企业价格维权方式等信息。

3、编印涉企收费资料。7月底前将整理出的涉企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及涉企价格政策和企业价格维权方式编印成册或制作光盘。

4、召开企业价格服务会。8月份,组织召开园区企业价格服务联谊会,分发手册或光盘,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建立与企业的联系。

5、治理涉企“三乱”行为。按照市委办、市政府办*办发[2*]19号《关于认真执行优化**经济开发区外部环境“六严禁”的通知》要求,配合纪检监察部门清理规范涉企收费,查处乱收费行为。

(三)“价格服务进景区”工作。服务对象为本地管辖景区的游客和景区管理机构;服务内容是景区定价、明码标价体系建设、游客维权、价格监管和宣传服务,今年主要做好景区一次性公示告知牌竖牌工作。具体工作有:

1、建立联系制度。6月底前与景区管理机构建立定期联系制度。

2、确定告知牌内容。7月底前对各景区的收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清理,确定一次性公示告知牌的内容和格式,让游客一次性知道景区内收取的各项费用(包括门票、索道、停车场等),并告知游客价格维权方式。

3、制作和竖立告知牌。8月底前与景区管理机构确定公示告知牌的制作和竖立要求、制作数量,并在入口、售票口、停车场等游客必经之地醒目竖立公示告知牌。

(四)巩固“价格服务进社区”工作。继续巩固完善社区义务物价监督站,充实工作人员,健全工作制度,加强对义务物价员的培训,对涉居价费项目和标准进行梳理,并于7月底前在各社区醒目位置悬挂新的涉居价费公示牌。

(五)开展价格诚信服务和12358价格举报维权工作。大力倡导价格诚信建设,积极引导经营者加强价格自律。按照“热情服务、快速办理、妥善处理”的要求,健全价格举报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价格举报管理系统上下联动、快速办理、及时反馈、实时查询的优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真正为群众服务。

五、几项要求

1、加强宣传,扩大影响。要充分利用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各种新闻媒体、12358价格举报热线,以及价格视窗网、价格监督检查网、市物价局网站,向社会广泛宣传价格公共服务工作情况,服务工作的目的和意义,及时报道工作进展和成果,并通过12358价格举报电话和网络,耐心细致解答政策咨询,努力化解矛盾,进一步改进服务工作,丰富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确保服务效果。

2、争取支持,整合资源。价格公共服务内涵丰富,涉及面广,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重视,尤其在工作经费等方面要争取领导的支持,财政安排经费有困难的,建议通过价格调节基金解决工作经费。要争取各职能部门的支持,整合各方资源,加强与各部门、行业之间的协调,努力形成物价部门主导、各职能部门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篇6

蒋巷村以农业起步,在先天农业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上世纪60年代通过大力治水改土工程改良土地,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80年代,蒋巷村瞄准市场先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建材加工业,迅速跃升为该省的龙头产业,提高了村庄经济实力;进入新世纪,蒋巷村在大力巩固拓展工业的同时,以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农业,打造农民新居、农业规模化生产以及生态种植园,并建立起一系列景点设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蒋巷村的成就与当地政府扶持和推广分不开。早期农业经营分散,规模效益不高,当地政府及时提供涉农优惠政策,引导蒋巷村依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了广大农户增收。工业方面,当村级龙头企业遭遇金融危机以及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时,政府部门主动对接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政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将其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方面,该村旅游资源并不突出、旅游吸引力较低,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广宣传,一方面积极开展旅游业税收优惠措施,支持和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大力扶持其乡村旅游品牌。蒋巷村在资源条件相对贫瘠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改天换地、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协同”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并通过工业经济反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2、大山村——本底良好、政府拉动、旅游慢村

早期大山村由于处地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5年高淳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区”,在此机遇下大山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转型之路。在政府主持和出资下,大山村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打造田园风光特色,扶持农家乐专业户,一跃成为本省内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随着桠溪镇被评为“国际慢城”,大山村作为“国际慢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非常突出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打造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业。为保障旅游配套服务业的高水平化,桠溪镇政府出台了统一的农家乐资格认证标准,并出资对环境整治进行改善和提升。目前村内已建成16家特色农家乐,可同时接纳上千名游客,每户年均收入达30-40万元。该村还通过招商及合资的方式开发休闲精品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扩大“国际慢城大山生态之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山村在本底条件和区域环境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以“整体打造、标准管控和庭院经济”的重点,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主导的整体打造有效地保证了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强调政府对旅游硬件设施的标准性把控有效避免了接待设施的参差不齐,推广庭院经济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零星的土地、水塘,形成果蔬种植、家禽养殖、居住、餐饮接待等复合功能,打造出家家门前有绿树、户户门前有花香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农村发展订单培养

1大庆三农现状

大庆市有132万农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48%(1)。而大庆市一、二、三次产业比重为3.8:79.3:16.9(2013年数据),增加值分别实现166亿元、3434亿元、732.7亿元(2)。对于大庆这座石油城来说,农业经济占全市经济比重较小,但是农村人口却将近全市总人口的一半。大庆市2014年的工业增加值是2211.5亿元,位居黑龙江省第一位。其中石油石化的比例最大,高达86.3%,但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出现了负增长。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工业增加值为82.5亿元,比例仅为3.73%,但增长较快,达到6.5%。依托农产品发展的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增长,对于大庆农业经济的发展无疑是好事。然而进行现代农业生产和农副产品深加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需要现代经营思想的人才来转变传统农业经营的思想。大庆农村的人才培养和发展却存在一个全国性的普遍问题,就是能考上大学的人基本上都留在城市不回来了,留在农村务农的人大多数教育水平低下,教育层次居中的人则去城里打工了。这无疑给农业经济发展造成不小的阻碍。大庆实现小康的目标需要拉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但不能定位在振兴农业经济的比重上,于是切入点就要落在提高农村人口的素质和教育质量上面。只有农村人口富裕了,大庆的全面小康才能实现。

2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大庆农业经济的重要性

国务院近年来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号召职业教育为农业、农村和农民服务,教育部也积极倡导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以及教育扶贫工程。大庆职业学院作为大庆市唯一一家高等职业院校,虽然根植于大庆油田企业,但从长远来看,要服务于大庆经济的发展。响应国务院的号召,庆职院在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方面,需要加大力度。其中一个重要举措就是,提高大庆农村人口素质,对大庆农村子女的职业教育进行订单式培养。

在对大庆市农业经营的调研中发现,发展迅猛的农业企业或农村合作社至少会有一个具备现代经营思维的领军者,他们高瞻远瞩,容易接受现代化经营理念和农业发展新思维,并在实践中高效地应用。拿两个较为突出的合作社来讲,一个是大庆市肇源县娄家寨粮食种植合作社,另一个是大庆市大同区双榆乡红高粱种植专业合作社。前者的领军人物曾是一位教师,认定粮食发展需要走有机认证的道路,并通过参加各种农展会、绿博会与一些有实力的大企业建立起合作关系,让入社的农户迅速尝到有机认证带来的甜头。粮食产品打入深圳、北京甚至海外市场,并成为国家示范合作社和国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并积极申报国家农产品加工示范社。每年投入有机认证的费用达20多万元,这对于农村合作社来说不是小数目,如果没有领军者娄云鹤的现展意识,是不可能推行下去的。后者的带头人则是一位受教育程度不高的普通农民,认定红高粱只能酿酒,知道本地的红高粱出酒率高于其他地区的红高粱,但却拿不出专业机构的认证报告或其他实质性的证据。在国内白酒不景气的情况下,他们的红高粱销路出现了问题,就想自己酿酒卖酒。但是酿酒的营业申请目前是受限的,推荐他们与有营业资格的小酒厂合资合作,他们却抱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不肯接受这种方式。我们为其分析,即便申请到酿酒资格,熟悉酒的销售模式吗?很有可能红高粱的销售解决了,但问题却集中到了酒的销售上,而他们红高粱的销售之所以不理想,正是因为白酒市场的不景气。最后,只是问题转移了而已,而且转移到一个他们更不了解的领域。他们还面临另一个选择,与山东的一家企业合作开粮仓,但是要求他们合作社目前的用地合乎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我们积极为其联系了律师,这件事很容易解决,但是这家合作社的领导者却不情愿支付土地租金,也很在意合法化的那些开支,虽然这些开销用不了太多资金,并且远低于它带来的赢利。两个合作社均具备较好的农业资源,但是两者的领军人物的思想却天壤之别,这也造成了他们的发展大相径庭。

从这两个突出的案例不难得出一个道理:农村人口的人才培养和现代化教育对农业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能留在农村愿意为家乡的经济发展贡献的高等教育人才莫过于脚踏实地的高职人。发展大庆农业经济,有必要推进职业教育,尤其是高职教育。

3庆职院订单培养的状况

订单培养是指职业院校根据企业对人才规格的要求,从企业获取人才需求订单,为企业“量身订造”培养专业型人才的一种培养机制。校企双方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签订用人合同,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共同负责招生、培养和就业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确保供需双方零距离对接、学生就业与企业用工一体化的办学模式(3)。在高等职业技能人才培养上,庆职院的订单培养有较好的业绩。庆职院目前的生源,百分之七十以上是农村生源,对于服务农村经济的高等人才培养具备扩大化的资格与条件。

2015年6月在市政府主导下,庆职院与大庆沃尔沃经过多次沟通洽谈和相互调研后,初步达成了在大庆职业学院建设“大庆沃尔沃汽车学院”的合作意向并签署了合作培养人才相关文件。

工商管理系与庆客隆连锁商贸有限公司在多年校企合作的基础上(2009年5月开始校企合作),成立庆客隆订单班。庆客隆是黑龙江省大庆市首家大型连锁超市,2005年加盟国际独立零售商联盟iGa,2009年成功在美国纳斯达克挂牌上市。如今,庆客隆连锁经营网点遍布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二十多个城市,成为具有百货、大卖场、超市三种经营模式的旗舰之师,在快速成长期急需大量的高素质职业技能人才。如今我院培养的这些人才成为庆客隆的中坚砥柱,多人成为扩张中的各分店店长。

石油工程系与西安通源石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立通源订单班,第一批订单班学生于2014年8月,经过校企双方共同考核,将31名同学中表现优秀的27名同学被分配到大庆、辽吉、长庆、玉门、焦石、塔里木、通源正合等7个项目部参加为期一年的顶岗实习。通过订单班的理论学习和企业的顶岗实习,让学生快速转变角色、适应岗位、磨练心性,毕业后就能顺利过渡,直接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

机电工程系与尊荣亿方集团大庆公司签署订单式培养协议,尊荣亿方集团是中国领先的乘用车综合经销商集团之一,订单培养主要面向大庆沃尔沃4S店和捷豹路虎4S店等豪华、超豪华品牌汽车的销售与维护人员的培养。

比较成熟的订单班还有华宇物流订单班、阿里巴巴中国供应商企业订单班、温都水城酒店订单班、外贸旅行社旅游管理订单班、苏宁电器订单班等。

订单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闪光点,这种模式不仅缩短了企业和用人者之间的磨合期,还让企业在员工规模化储备、科学化培养上走出了一条新路,也让学生实现了“入学即就业、毕业就上岗”的目标,学习技能更加有针对性。将这种模式用于农村高等人才的培养非常适合,还能促进农村生源回家乡开展创业带动就业和经济发展。

4庆职院针对农村子女的订单培养的思考

4.1对于农村考生,高职相对于三本院校的优势

就读高职的学生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分数可上三本院校,但家庭状况不佳,负担不起三本院校过高的费用;一类是分数较低,虽然家境不错,但分数不够三本录取最低分数线。三本院校一般包括:(1)多数独立学院(公、民合办,民企出资,属于民办范畴)。(2)多数民办高校。(3)少数公办本科高校的部分专业。(4)少数本科高校的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属于民办范畴)。三本院校主要是独立学院、民办学院以及中外合作院校,因此费用相对较高,而且需要开学前将学费上缴,这对于农村家庭来说,负担较重。这也是高职院校的农村生源较多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科院校目前有对贫困农村的定向招生,高职院校也可对农村子女进行类似的订单培养,分数线可相对优惠一些,或者对高分农村子女进行学费减免。目前庆职院已经出台相关政策,对不同分数的学生有一定的学费减免政策,可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庆农村子女制定更优惠的政策。对于学习成绩不理想或家庭特困的农村子女则鼓励他们参加自主招生,来实现他们的大学梦。

4.2农村子女订单培养模式的学费问题的思考

关于学费问题,不可能一刀切的全部减免。学费问题可分为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是贫困优等生,根据高考分数和自主招生分数,推出不同级别的学费减免。目前庆职院已经推出针对贫困优等生的学费减免政策,来吸引更多优秀的贫困学生,帮助他们实现零元钱读大学的梦想。而这些优秀的贫困生走向社会也会给高职院校争得更多的美誉,强化高职院校的品牌效应。另一种是分数较低的农村学生,不论是高考成绩还是自主招生成绩,分数均不是很高,勉强能上大学。对于这类学生不可能减免学费,否则他们身上奋进的细胞就会萎缩。为了让这类学生有一定的担当,上学期间可争取一系列的助学金、奖学金以及勤工助学等资助,还可以帮助他们进行贷款上学,工作后一定年限内将学费还清。这两类方式均可以帮助那些贫困农村学生实现大学梦,并且不给高职院校增加过重的负担。有压力还会有动力,这样高职学习期间就不会太茫然,会更有针对性地去选择学习内容。

4.3面向大庆农村子女订单培养的高职教育的构思

对于职业教育面向大庆农村子女的订单培养,笔者认为可以有两个思路:一个是大庆农村子女就读庆职院目前已经成熟的各专业的订单班,学习自己感兴趣并能为家乡出谋划力的一技之长;另一个是与大庆杰出的以农业经营为主或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合作,形成特有的农业经营方向的订单班。目前有合作意向的是肇源娄家寨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为主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规模尚小,还不能独立形成一个订单班,可以考虑多企业联合订单的模式。大庆农村地区的主要产业范围有:大棚蔬菜经济、粮食种植经济、旅游文化经济三类。庆职院在农业技术上并没有八一农垦大学有优势,并且大庆农村地区最需要的还是农业经营方面的人才,而我院工商管理系和人文科学系在这方面还比较有自己独特的地方。果蔬经营最关心的是市场渠道的开发与维护,农超对接是目前我国这方面最成熟的模式。而我院与庆客隆、永辉超市的订单培养及校企合作均有较好的成果。华宇物流订单班则可帮助果蔬类易损害品的物流管理有较大提升。电子商务对于粮食作物的网络经营非常有利,大庆有丰富的粮食作物,但形成品牌并在网上向外经销的产品并不多,主要是农民和相关农业企业的电子商务营销的知识与经验欠缺所致。大庆目前的旅游景点开发较好,林甸北国温泉,杜蒙连环湖景区、阿木塔风情园、奈湿地,龙凤湿地风景区,大同八井子采摘景区,大庆牧场草原景区以及冬天的冰雪旅游等,都是不错的旅游文化经济。庆职院的旅游管理和酒店管理专业是这方面的专家,可以系统化地为当地的旅游文化经济筹谋,与现已开发的旅游企业以及尚未商业化的牧场草原合作,共同将大庆的旅游推向全国乃至全世界。这对于大庆农业经济的发展无疑助益匪浅。庆职院的园林专业还可助推农村经济林木花草种植与发展,在现有的果蔬与粮食种植之外,开辟园林林木与花草的栽培,主要针对城市园林景观的构建需求进行相关的配套服务。目前我市这方面的需求还是蛮旺盛的,但是当地的规模化供应还尚未健全,这不能不说也是一大商机。庆职院将现有的资源针对大庆农村地区的特点进行清晰地定位和推荐,让农村子女通过自己的需求进行自主选择,还可以将这些内容整合成若干专业招收订单班,甚至可以打破系部专业的界限,根据市场的需求成立订单班,学习的内容由各专业进行全方位整合。

比如,成立农业经营订单班,主要学习农业的田间管理、有机认证/绿色认证、举办展会/展会营销、农超对接管理、农产品物流、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经营财务管理、农业人才招募与管理、农业现代化管理、农业深加工商品学、农业企业创业训练等。成立大庆旅游景区管理订单班,主要学庆的旅游景点知识、大庆的人文地理知识、旅游景区经营与开拓、大庆旅游的网络营销、大庆农产品与旅游的互助推广、景区定位与产业化发展、观光农业的发展等。不仅如此,我们还要向他们做好宣传定位,庆职院不只是授之以鱼,而是要授之以渔,就是要在零元学费读大学的基础上,学会零元钱创业或经营的本事。

参考文献:

[1]大庆市建四大平台调动农民创业积极性[oL],大庆网,2015-04-14.http:///zwdt/qszwxx/525261.shtml.

[2]经济结构[oL],大庆网,2014-07-03.http:///jrdq/jjfz/494730.shtml.

[3]周晖.“师徒结对、订单培养”育人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与职业,2013(24).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法人金融机构支农支小再贷款

一、基本情况

(一)金融机构持续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投入

贷款利率放开后,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的贷款投放力度加大。截至2014年5月末,景德镇市小微企业人民币贷款余额为74.18亿元,相比年初的66.81亿元增长11.03%,高于同期全部贷款增速4.78个百分点。另外,小微企业贷款占企业贷款总额的比例为37.67%,相比年初上升2个百分点。金融机构的贷款仍为小微企业融资的主要渠道。如景德镇市乐平融兴村镇银行,始终坚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宗旨,不断满足农户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成立初期,开发出了“房全通”系列新产品,2012年在此基础上又推出“贷得赢”等创新产品,有效解决了农民、小微企业主贷款难、担保难问题,满足了他们的创业需求,三年来累计投放贷款达4.55亿元,其中涉农、涉小85.27%。尽管金融机构不断加大信贷投入,但随着小微企业数量的持续增加和业务的不断扩展,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供给水平仍不能有效地满足小微企业巨大的融资需求。

(二)农户贷款占比低,贷款期限与农村信贷需求不匹配

截至2014年5月末,景德镇市涉农贷款余额137.72亿元,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9.25亿元,仅占涉农贷款余额的21.24%。支农再贷款投放主要倾向于农村中有还款能力的农户,而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贫困农民取得的贷款占比小,这种现象弱化了支农再贷款政策的传导效应。另一方面,支农再贷款期限最长为一年,而农业生产的周期长短不一,有的则需要三至五年,支农再贷款对农户而言,作用有限。加之时间期限的较短易致使部分农户无法按期归还贷款,造成贷款逾期,从而加大了金融机构的信贷风险。

(三)“支农支小”再贷款需求较不旺盛

目前,景德镇市仅乐平融兴村镇银行成功申请发放1800万元支农再贷款,并且已全部发放给农户及小微企业,其中投向了农林牧渔行业的小微企业310万元,贷款利率9%,期限2年;发放给农户1490万元,贷款利率平均上浮50%,期限1年。乐平融兴村镇银行切实发挥新机构的新作用,始终围绕打造支农、支小生力军的目标,针对农户、小微企业数量众多,分布广泛,必须投入一定的人力才能满足市场和客户的需求。该行共有支农、支小专职客户经理5名,占全行客户经理总数的71.73%,已支持小微企业8户,涉农客户558户。据调查了解,市农商行能够作为“支农支小”再贷款的抵押债券梳理工作正在协调进行;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因审批的贷款额度较为充裕,以及支小再贷款的潜在对象有限,故而暂未申请支农支小再贷款;城商行则因符合支小再贷款质押要求的债券资产不足,致使未能申请支小再贷款(见表1)。

二、原因分析

(一)利率上浮幅度较大,农户及小微企业较难享受优惠政策

支农支小再贷款属中央银行的低息专项资金,利率的优惠给农村金融机构创造了较大的盈利空间,而农村金融机构使用再贷款资金向农户、小微企业发放贷款,按照同档次自筹资金贷款利率执行,作为支农再贷款资金承受者的农户实际上并未得到实际利益。如辖区某村镇银行对农户贷款利率平均上浮60%,造成农户贷款成本较高,付息压力较大,违背了支农再贷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初衷,使“支农”效果打了折扣。另一方面,相比大中型企业,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相对风险较高、资产较少等特点,贷款议价能力天然的较弱,付出的利率成本更高。如景德镇市发电厂为中型企业,在市内某商业银行办理一笔8000万元的融资业务,期限两年,贷款利率为基准利率下浮10%;景德镇市奥拓机电有限公司为小型企业,在该银行办理100万元的信用贷款,期限一年,贷款利率则为基准利率上浮50%。

(二)多层信贷审批流程,贷款效率较为不高

在小微企业主看来,支农支小再贷款资金能够解决部分企业融资难和融资贵的难题。然而,由于支农支小再贷款实行的是额度管理、逐笔审批的制度,业务办理手续较为繁琐。不少小微企业主反映,多层审批影响了支农支小再贷款的使用效率。由于支农支小再贷款为专项信贷投放,与普通贷款不同,借款金融机构获得央行的再贷款额度之后,贷款名义上已经生效。但由于多层审批,企业主真正获得贷款往往在贷款生效一段时间之后。例如,央行批下来的一笔贷款为一年期,那么企业真正使用贷款时间可能只有10个月左右,这必然会影响到贷款的使用效率。关于支农支小再贷款的审批流程,据调查,商业银行首先需要上报申请,额度批下来之后,企业还需走资质审批流程,如果有的企业正好在急需资金的时期,由于流程上的问题,有时会造成更大的损失。

(三)产业格局处境窘迫,易导致信用风险增加

小微企业大多属于传统制造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附加值低,盈利水平低,抗风险能力弱,其较高的破产率使得商业银行面临极高的信贷风险。虽然监管提高了小微企业的风险容忍度,但市场不景气,让小微企业贷款的潜在风险依然严峻,银行给小微企业放贷慎之又慎,另外,对于甄别小微企业真实经营情况银行表示更为困难。由于企业基础性资料缺乏,信息不透明,财务数据不准确、不真实、不完整,银行很难掌握企业的真实负债情况。据景德镇市城商行调查表示,某小微企业缺乏基本的、专业的会计人员,也没有规范的财务会计制度,甚至为了避税设立多套财务报表,送到银行和税务部门的数据有很大差距。市农商行调查人员也表示,有的小微企业负责人信用意识不强,获得贷款后经常性地出现逾期、违约,导致企业整体形象受影响,社会信誉度不高,进而使银行出现“慎贷”的现象。

三、建议措施

(一)调整客户结构,简化信贷业务审批流程

小微企业作为当今社会经济中的主体,客户日渐增多,贷款需求逐渐扩大,银行业金融机构创新发展小微企业贷款,调整客户结构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先的必然选择。目前,银行对于小微企业贷款议价能力强,贷款收益率高,俨然已成为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据调查,景德镇市农商行对小微企业客户采取分层营销,通过细分小微企业客户群,以不同的贷款流程和信贷产品对不同特征的小微企业实行分层营销。如对于授信低于500万元的有个体经营特征的贷款业务划归零售部门,参照信用卡批量审核模式,从而提高贷款营销和审批效率;对于单笔贷款在500万元至3000万元之间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由信贷部门客户经理营销维护;对于单笔超过3000万元的授信业务,则以交叉销售方式进行。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在小微企业业务流程上,全面推行贷前营销、贷中评价和贷后管理“三分离”的经营模式,每个环节均实现标准化限时操作,各环节密切分工合作,发货了“信贷工厂”流水线式的高效率。

(二)打造信贷产品,创新小微贷款授信模式

在贷款利率放开、乃至利率市场化日益临近之际,银行业金融机构应立足小微企业自身的特点,创新信贷产品,建立批量授信的小微信贷模式。据了解,景德镇市城商行为支持小微企业发展于今年推出了一系列特色产品,一是“财园信贷通”,用于发放保证类贷款,解决企业无实质抵押、无担保的瓶颈问题;二是“生意通”,针对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的需求,以公务卡为平台,授予客户一定的融资额度,在授信期限内,随借随还,不但为客户提高融资速度,并且节约成本支出。浮梁农商村镇银行则将金融产品的创新和开发作为服务小微企业的有效载体,除普通的抵质押贷款外,还推出了商报抵押、林权抵押、库存抵押等。如浮梁县浮瑶仙芝有限公司,以“浮红”商标权作为质押在该行贷款700万元,期限两年。

(三)加强风险防范,提升金融风险管控能力

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做好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同时,要不断提高风险管理能力,针对存量小微企业抵押物不合格、高风险信贷品种等情况,采用低风险信贷产品置换高风险信贷产品,避免出现不良贷款的情况。同时,加强风险管理和内控机制建设,完善小微企业信贷风险管理体系,提升信贷风险识别、预警和处置能力,主动防范和化解风险。一是在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中引入风险模型,分析小微企业风险特征,实现风险与收益的最佳平衡,既控制小微企业贷款风险,又实现利润最大化。二是建立专业的小微企业信用评估模型,从内部数据库进行分析,对小微企业的信贷风险予以预估,并在贷款存续期间不断的分析评估,以做出对小微企业贷款实现增加额度或压缩退出的决策。

(四)完善配套政策,扶持小微企业生存发展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现代农业;风险投资;风险

相对于传统农业而言,现代农业是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的社会化农业。现代农业领域蕴含着诸多机会,但同时面临着开发和发展的困境,最主要的是来自资本,管理和技术的问题,而这正是风险投资公司的优势所在,若二者优势互补,则可以形成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产生互利共赢的良好效果:对于接受风险投资的企业,可以用资本扩大规模经营和拓宽市场,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也可以充分利用增值服务,改善自身的管理水平和规范运作,提高内在竞争力。对于在高风险中寻求高收益的风险投资公司来说,相对于空间饱和、竞争激烈的热门行业,现代农业领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更是新的盈利点。

一、我国现代农业引入风险投资的必要性

(一)从资金角度来看,现代农业的发展需要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大量风险资金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有力支持,然而农业融资难是不争的事实。由于农业有其自身的特殊性,现代农业需要大量资本的多轮持续投入。对于追求收益稳定、风险意识极强且注重信贷质量的银行金融机构来说,它们对农业领域的贷款表现出明显的“惜贷”现象,而以有限合伙制为组织形式的风险投资机构的主要特点之一是在高风险中追求高收益,并且在资金方面它们能够募集到上亿甚至数十亿的风险投资基金,与已有的融资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第一,筹集大量风险资本;第二,筹资、投资效率较高;第三,补充企业资本金。因此,风险投资为现代农业企业提供了新的融资方式,提供了外部的增量资金,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二)从管理角度来看,现代农业企业的成长需要风险投资机构提供增值

由于现代农业企业大多数由当地农业企业发展而来,受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缺乏现代管理理念。风险投资团队成员有着法律、财务、管理、投资和融资等专业背景,主要的合伙人大多有着丰富的创业经验。在投资后管理阶段这一风险投资运作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阶段,风险投资家不仅要提供发展资金,更要提供增值,增值服务贯穿于常规性管理和决策性管理全过程中,主要包括:组建、主导企业的董事会,策划追加投资,制定企业发展策略和营销计划,监控财务业绩和经营状况,物色挑选和更换管理层,处理企业的危机事件。这些服务能够弥补农业企业管理人才缺乏,管理制度落后和社会资源缺乏等的不足,帮助企业克服不同阶段的发展困难,同时也有效利用了风投家的专业所长、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

(三)从技术角度来看,现代农业的科技创新需要风险投资

我国是一个传统农业国家,农业科技的贡献率仅为42%,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目前存在某些问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科技创新的步伐:一是我国农业科研经费投入相对不足,全国农业投入经费仅占农业生产总值的0.2%左右,比发展中国家水平还低。二是我国整个农业科研及开发资金筹措渠道单一。农业科研主要依靠政府拨款,而这种投资机制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发展需要。三是资金投向混乱,没有轻重之分,而且重复现象严重。以上问题造成了大量的资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风险投资机构不仅有着管理方面的人才,更有着技术方面的专家,不少合伙人就是技术人员出身,他们有着国际化的视野,对行业走向有着独到和精准的把握。

二、我国现代农业引入风险投资的可行性

(一)符合我国对农业产业倾斜政策

我国将扶持农业发展作为国家基本国策,改革开放30年来,已有10个“一号文件”都将三农问题、支持农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另外国家在完成初步工业化后反哺农业,免除农业生产、初级加工等环节的税负,并在财政补贴、信贷支持方面给予支持。例如,2008年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结构升级,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2010年9月农业部、发改委、财政部等部门修改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办法》,明确提出经认定的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可以享受有关优惠政策;《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2015年)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要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二)现代农业领域投资机会颇多

广义的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四大部门,在每个部门下面,根据产品又可以分为多个细分行业。而按照农产品生产加工流程,可以把农业产业链分为产前、产中、产后三个生产环节与农资流通、农产品流通两大流通环节。从中国农业具体情况看,产前环节产业依附性较大,细分行业面临不同发展前景,产中环节是农业生产重要环节,但产业化程度较差,产后环节则是支柱产业,产业链整合能力强大。可见,农业部门和产业链均可细分,不同细分行业蕴含着不同的投资机会。

(三)风险投资领域竞争加剧的必然选择

农业企业发展前景篇10

关键词 金融危机;富余劳动力;转移

作者简介 张公信(1963-),男,河南工业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河南郑州 450001)

本文是2008年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项目编号B107)及河南工业大学校基金项目(项目编号07XSK004)部分成果。

河南是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农村富裕劳动力规模巨大。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的蔓延,对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以及转移产生一系列巨大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农村富裕劳动力基本状况的基础上,对这一现象的加剧原因及解决措施做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现状

河南是全国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人口9869万(2007年底),其中农业人口6774万,占全省常住人口的69.35%。根据经济学家拉格纳-纳克斯的解释,农村富余劳动力是指那部分可以从农业部门抽走,而又不影响农业总产量的农业劳动人口。河南农村实际有劳动力4725万,其中从事农业生产者1500万,富余劳动力近320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过大,是河南面临的一个世纪难题。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广大农民进厂、进城的脚步,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止2007年底,全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达1974万人,同比增长228万人。输出到外省达1199万人,省内转移770万人,境外就业4.8万人。然而,今年以来由于受到世界金融危机和欧美经济衰退的影响,东南沿海大批中小企业纷纷破产或倒闭,农民工成为首当其冲受到冲击的群体,许多农民工失去工作,被迫返乡,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规模在一定时间内将会不断增加。据河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部门的调查,春节前全省返乡农民工已达950多万人,其中,从省外返回660多万人。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多的原因分析

1 金融危机背景下大量企业倒闭、停产,促使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增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逐步提高,现在已高达40%以上。正因为这一原因,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及蔓延也严重地冲击到了国内经济。数据显示,2008年9月份。国内GDp增速多年来首度回落至1位数。同期,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大多增幅回落。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1.2%,鞋类出口回落1.7%,塑料制品出口回落8.4%。与此相联系的直接反应是企业大量出现停产、半停产,甚至引发倒闭。

而东部沿海地区又是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区域。据资料表明,河南省农村流出省外的劳动力呈由东向西递减趋势,转移到东部地区的占78.87%。金融危机背景下,沿海地区大量企业倒闭,势必会使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因农民工的回流而加剧。据河南省劳动保障厅有关统计显示,截至2008年12月20日,河南省回流农民工已达377万,其中受经济危机影响回流人数占总数的60%。由此可见,河南农民工又是就业问题上受冲击的最主要群体。

2 金融危机背景下南方各地区“双转移”政策的实施与推进,进一步加剧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农民工回流的增多,不仅是受金融危机下企业倒闭的影响,与沿海地区在金融危机下加速推行的“双转移”政策也不无关系。所谓“双转移”,这是广东创造性地提出的产业转移和劳动力转移的统称。即让劳动密集型的产业向内地转移,让农村劳动力向流出地转移。现在已成为广东、江苏等沿海省市的重要战略选择。随着沿海地区实现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内地转移,本地经济的产业升级,通过更新设备提高自动化水平,“这毫无疑问意味着机器对人的大规模替代”。

作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输出大省的河南来讲,由于河南位于中部平原,以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水平,1000万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已经足够。农村目前仍有1100万的富余劳动力,按河南现有产业规模很难悉数吸纳。在“双转移”的背景下,只能不断增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

3 金融危机背景下城市下岗工人、等待就业的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三碰头局面的影响。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有一个逐步蔓延的过程。随着对沿海地区影响的进一步加深,对内地外向型经济及相关的企业的冲击也越来越大。造成内地企业也出现了部分停产或萎缩,对劳动力吸纳能力减少。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将达到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预计2009年将突破600万人。形成了城市下岗工人、等待就业的毕业生、农村富余劳动力进城三碰头局面。这一现象在河南更为突出,从而使本身很窄的就业渠道变得更窄,部分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又回到农村,在一定程度上又给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了难度。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促进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规模越来越大,能否有效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问题,这不仅是关系到社会能否保持稳定的大事,也是关系到新时期民生问题的大事。在当前的条件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大对现有中小企业的扶持和支持力度,通过“保企业”来“稳就业”

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小企业一直是创造就业的主力军。小企业的就业容量和就业弹性,都明显高于大型企业。在美国,2/3的就业岗位是由小企业创造的,在10个主要就业行业中有7个行业是小企业占主导地位。在我国,同样的投资额,用于工业小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用于工业大企业的5倍多;生产同样的产值,小型工业企业使用的劳动力为大型工业企业的1.9倍。

河南地处中原,虽然现有的中小企业中外向型企业较少,受世界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相对较小。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增速的放缓,河南中小企业的发展态势同样不容乐观。一份来自河南中小企业服务局的调查报告显示,虽然全省中小企业继续保持健康平稳发展的态势,运行质量较好,但也出现了一些新的情况,企业生产增速下滑明显,停产、半停产、倒闭企业增多。

2 培育河南新的经济实体,扩大河南自身消化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1)发挥政府的作用,培育河南新的经济实体。企业是就业岗位的创造者,只有增加企业数量,才能增加劳动力需求,才能扩大就业的容量。

河南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一定阶段内,通过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办法“借鸡生蛋”,不失为一种良策。而金融危机背景下,原输

入地区企业的大量停产、倒闭,这些地区“双转移”政策的实施,大量农民工失业返乡已成不争之实,而且这一现象将不会在短时间有根本性的改变。因此,发挥各级政府的作用,培育和发展河南新的经济实体,可以有效地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渠道,相应地增强河南自身消化富余劳动力的能力,对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会有显著的作用。

(2)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积极性,实现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从根本上说,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一个人创业不仅创造自己的就业岗位,而且能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来带动更多的人就业。”党的十七大曾提出,我国要“适时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突出强调了创业就业在扩大就业中的指向性和倾向性。

近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地区一些企业亏损倒闭或大规模裁员,导致大批农民工失业返乡。然而,我们还应该看到,这些返乡农民工中,有部分人长期在外工作,拥有一定的资金积累、风险意识;掌握着一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学会一些管理经验;更有一部分人怀有返乡创业的激情。因此,河南应该充分发挥返乡农民工的优势,鼓励和引导他们自主创业,要通过创业来拓宽就业领域、扩大就业岗位。

3 抓住“双转移”契机,发展适合当地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增加对劳动力的吸纳力

发展资本和技术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提高企业技术含量这的确是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从长远来看,这对于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无疑是最佳的选择。

由于劳动密集型与资本密集型各自代表着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梯,同时,由于我省社会生产力水平还存在着多层次,现在还没有发展到依靠资本、技术密集型企业支撑经济发展的阶段。这就决定着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对就业有着极大贡献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还应长期存在。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河南的产业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升级以及经济体制改革等各项战略措施,应当有利于充分发挥本省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强化就业优先理念,或自主发展,或抓住沿海地区“双转移”的契机,进行产业承接转移,发展既能解决大量人员就业,又有发展前景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进而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

4 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培训,提高河南农村富余劳动力省外转移的整体竞争力。

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说到底还是“转移农民”的问题,而农民能否转移成功,归根到底取决于农民自身的素质。据有关资料显示,我省原来转移的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占1.16%,初中文化程度占72.95%,也就是说初中级以下的占到了84.1%,正是由于这些问题使我省农民工在和其他省份农民工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前,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我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不少企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加上沿海地区“双转移”政策的实施,必将导致这些企业对传统劳动力的用工必将减少,劳动力竞争将更加激烈。

5 加快农村小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农村小城镇容纳富余劳动力的能力。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有序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十七大报告为我们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指明了方向――大力推进城镇化。“没有城镇化,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不能大量转移出来”,而小城镇分布广、数量大、增长活跃,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潜力巨大。

2002年以来,河南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成效显著,2006年,全省城镇化率已达为32.6%。但总体城市化水平不高,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因此,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制定的“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的城镇化发展方针,加快河南城镇尤其是小城镇建设,满足乡村人口城市化需求,是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途径。

6 完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提供真实、有效信息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