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融资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5:18

民间融资方式篇1

论文摘要:在中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今天,中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即个私中小企业出现了一种快速增长的势头。而中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所需的资本支持有很重要一部分是来源于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很多专家和学者都意识到了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的重要性,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提出过应该给予民间借贷应有的地位。当然现今民间借贷的发展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所以本文就民间借贷的相关发展情况,分别阐述了民间借贷的相关概念、发展现状、可行性分析、其存在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规范措施,来进一步的让我们了解中小企业这一新的融资方式——民间借贷。

一、前  言

(一)民间借贷的概念

对于民间借贷的概念,理论界已经做过一些研究。一般认为,民间借贷是与正规借贷相对应的。那么,从广义上说,可以把民间借贷定义为除正规借贷以外的借贷,它处在国家宏观调控与金融监管之外,不在官方的统计报表中被披露,也不受法律保护,属于一种非正规的金融活动。有的学者也把民间借贷称为民间金融或地下金融等。民间借贷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活动的必然产物,在正规金融机构提供的服务存在总量与结构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又是一种必要的补充。按借款用途,可将民间借贷分为3类:家庭生活性、农业生产性和企业经营性。民间借代的主体仅限于纯粹的民事主体,不包括金融机构,它可以发生在自然人、法人及其它组织之间。民间借贷是一种民事行为,它并不是一种民间投资行为。笔者认为,民间借贷主要指游离于官方正规金融机构之外的,发生在非金融机构的社会个人、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以货币资金为标准的价值让渡及本息偿付的活动。

(二)民间借贷的特点

民间借贷与正规借贷相比还是有许多的差别,民间借贷主要具有以下一些特征:

1、参与主体的广泛性

参与主体包括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民营企业主、农户、甚至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其中,借款者大多是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主,放款者包括资金富裕的工商户和、企业主,甚至包括一些村干部。

2、资金来源的广泛性

由于民间借贷参与的主体广泛,其资金的来源也7具有广泛性。不但包括农户、个体工商户和企业的自有资金,甚至私募基金、信贷资金、海外热钱等也出现在民间借贷领域。

3、借贷方式的灵活性

为了缩短资金到位的时间,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民间借贷以现金交易为主,而且交易方式灵活,一般没有抵押物,有的是口头协定,有的是打借条。尽管近年来民间借贷的手续日趋规范,但与正规借贷相比,其手续仍为简便。

4、借贷形式多样化

传统的民间借贷形式,主要有互助会、合会、民间放贷、银背、企业集资、私人钱庄、当铺等,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模式、消费方式的不断变化,民间借贷在形式上也“与时俱进”,出现了一些新的、颇具时代特点的形式,比如浙江一些以汽车俱乐部为代表的会所兼有民间借贷行为,又比如有些民间借贷活动是在互联网上,通过聊天室完成的。

5、借贷期限长期化

随着民间借贷用途的变化,即从保障性质的互济互助转向商业性质的资金融通,借贷期限也随之发生变化。当前,民间借贷期限多为一年或一年以上。

6、借贷利率市场化

在目前情况下,民间借贷除了极少部分贷款不计算利息或者仅参照银行贷款利率之外,其利率都是随行就市,且一般高于银行的贷款利率,特别是为了投资而产生的民间借贷,比银行贷款利率要高出很多,更有一些民间借贷是属于非法的高利贷。

(三)正规借贷与民间借贷的关系

正规借贷是指发生在官方金融体制之下的正规金融机构、企业、社会个人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的以货币资金为标准的价值让渡及本息偿付的活动。总的来看,民间借贷和正规借贷之间存在着既互补又竞争的关系。

1、互补关系

在我国,正规金融机构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提供服务的,其资金主要流向国有企业。虽然正规金融机构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在近年来也不断提高,但是与对公有制经济的支持相比仍然不足。而民间借贷主要为非公有制经济特别是民间经济服务,其资金主要流向民间中小企业、个体户和农户。由于很多民间中小企业、个体户和农户难以从正规金融部门获得生产和发展所需资金,只能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的支持。从这个角度看,民间借贷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规金融的不足,其与正规借贷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互补关系。

2、竞争关系

民间借贷相对于正规借贷具有灵活性、简便性、快速性等优势。简单的说,民间借款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的协议借款,没有一些银行内部条条框框的限制,只要双方认可就可以,流程简便,手续办理也比较简单,这就是民间借款最大的魅力所在。此外,民间借贷的利率市场化程度较高,能够更好地引导资金流向,满足借贷双方的需求。民间借贷对于正规借贷的这些优势,都会对正规借贷无形中就形成压力,随着民间借贷市场份额的不断增加,两者在市场上的竞争将会日益激烈。

二、民间借贷的发展现状

(一)民间借贷的规模较大

随着经济的日益繁荣,我国的中小企业,尤其是民营即个私中小企业出现了一种快速增长的势头,民间借贷规模越来越大。2007年据安徽省工商部门调查显示,资金成为安徽省50%以上的中小企业发展的首要制约因素,80%以上的中小企业主要依靠民间融资的办法来解决流动资金的周转。河北工商联于2007年6月关于“企业经营及融资情况”调研显示,由于正常银行贷款途径不畅,民间借贷现象比较突出,177份有效问卷中41%的企业回答有民间借贷。2008年据湖南省企业调查队就民间融资情况进行的调查显示,中小企业融资依靠民间借贷的融资方式占到了50%,调查的行业中,农业占15%,建筑业占10%,制造业占25%,饮食业占20%,房地产业占15%,商业占15%。从以上这些调查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中小企业对于民间借贷的需求相当的大,民间借贷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民间资本介入融资市场不仅丰富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并且具有融资速度快、资金调动方便、门槛低等优势。

(二)民间借贷主要地发生在市县经济范围之内

民间借贷具有极强的关系贷款性质,也就是说,民间借贷一般地发生于在生产与生活中存在某种密切关系的社会主体之间。由于人们生活空间范围的有限性,民间借贷通常地发生在有限的地域范围之内。据抽查,民间借贷一般发生在我国的市县经济范围之内,尤其是亲戚朋友,邻里之间或是村组之间、乡镇之间等等。

(三)个人之间的民间借贷普遍存大

通过对民间借贷起源的逻辑分析,我们已经得知,最早的民间借贷行为就是发生在个人或是以户为单位的社会主体的简单生产与日常生活之中。历史发展到今天,个人或是以户为单位的社会主体之间的民间借贷仍旧大量存在并且成为民间借贷最大量发生的场所,这种一点,无论城乡都是如此。民间借贷经过十多年的发展,现已成为遍及全国的一种重要经济现象。不仅在经济发达的地区如浙江、温州、福建沿海、广州、深圳、海南等地普遍存在,就是四川、贵州、陕西等的偏僻贫困山区,也是屡见不鲜。

三、民间借贷存在的原因

与正规借贷相比,民间的中小企业贷款活动却异常活跃。尽管国家对诸如私人钱庄、农村合作基金等民间的非法的灰色金融机构进行清理整顿,但这些非法金融机构却顽固地生存着。姑且不论其合法性如何,这种情况的出现乃是与现实生活中有这种需要密切相关的,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一)中小企业贷款难一直未得到解决

长期以来,中小企业一直是难贷款、贷款难。之所以出现此种局面,主要原因在于:一是中小企业信用体系不完善,银行普遍有惜贷行为。二是担保体系作用有限,运作机制不健全。目前各类政府主导的担保机构有200多家,但分布分散且很不平衡。而且担保机构普遍规模较小,自负盈亏的担保机构为了减少风险。只能提高担保条件并严把担保业务办理关。这严重限制了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三是银行信贷资金的安全性与效益性原则的引导决定了银行信贷资金投向必然倾向于支柱产业以及垄断性行业。

(二)民间借贷形式灵活、便捷

据调查,民间借贷无论在城市还是乡镇,主要往来于经常性的关系之中,不需要办理像商业银行那样繁琐的抵押、担保手续。通常写一张借条或口头约定即可解决问题。正因为这种借贷行为的进出方便,民间借贷市场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三)基层金融机构功能萎缩

金融体制改革后,中、农、工、建四大银行基层网点撤并,加之信贷管理体制集中。导致对基层城乡经济发展的支撑在某种程度上出现功能性萎缩.而农村信用社等中小金融机构资金实力、服务功能面对这种形势和环境,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或填补这种缺位。经济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和市场规律本身的作用.必然促使中小企业无奈地选择民间借贷之路。

(四)高回报、高利率进一步激活了民间借贷市场

由于民间借贷利率高于同档次银行贷款利率几倍,高回报、高利率促使其发展呈上升势头。尤其是在当前低利率、低回报期.高利率、高回报的诱惑就显得非常明显。

(五)以亲缘、地缘为纽带的关系本位是民间信贷运作机制的重要基础

民间借贷风险的保障机制也依靠亲缘和熟人关系来维护。民间金融机构在放贷时一般不要求抵押或担保,主要是靠借款人或者中间人的个人信用。一方面这种由亲戚、朋友介绍的借贷活动,有着道德约束的保障,而且这种道德约束往往比法律制裁更有效。另一方面,借贷是以个人信用为基础的,即所发生的是一种个人的关系,借款人对借款有着无限责任,当借款企业逾期不还时,民间金融机构就可凭借借条上诉,法院也会以个人借贷纠纷的形式予以受理。民间借贷在放贷时也可能要求担保,但对担保品没有严格的限制,民间金融的交易双方能够绕开政府法律以及正规金融机构关于最小交易额的限制,许多在正规金融市场不能作为担保的东西,在民间金融市场都可以作为担保。所以民间借贷虽然属于民间经济活动,但它却遵循着具有地方传统特征的行为规范。

(六)借贷双方都有比较优势

对于民间借贷的贷方而言,他之所以选择民间借贷方式来运用自己手头的资金而不选择其它投资或运用方式,正是因为这种方式可以给他带来他自认为最大的综合收益。当然,此处所指的利益不应当仅仅局限于纯粹的物质利益而应当作宽泛的理解。比如说贷款人不愿选择尽管相对安全却收益较低的银行储蓄而选择风险更大但盈利更高的实业投资是一种收益,再比如说贷款人不愿选择高盈利但高风险的实业投资而选择把资金借贷给他人坐以待利也是一种收益。从这一角度来看,上例中所列举的民间借贷存在的原因之中,比如银行存款利率过低、金融投资环境不活跃、高利贷的诱因等等,均可以归入民间借贷人而言的比较优势之中。对于借方而言,同样也存在着巨大的比较优势。比如说,当借款人为了扩大生产经营却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资金时,也完全可以选择放弃扩大生产的计划,但为什么他偏要选择代价远比正常金融贷款要高的高利民间借贷甚至是超高利民间借贷呢?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经过权衡,借款人断定,他选择民间借贷获取资金扩大生产经营给他带来的收益将很有可能或是选择民间借贷要支付高利,他仍会有利可图,很显然,对于借款人而言,这肯定是一种比较优势;再比如说,借款人本来完全可以去银行贷款且利率更低,但是他为办理贷款所花时间与精力所付出的代价远比高利民间借贷与这咱相对低利的金融贷款人之间的利差还要大,从而使借款人转而求助于民间借贷。以上所列举的都是借款人的比较优势。所以只要这些优势还依然存在,民间借贷就会依然存在。

四、民间借贷的可行性分析

归根结底,民间借贷之所以会出现,其主要的原因是正规金融资金供给与社会资金需求之间的矛盾。就现阶段来说,一方面商业银行追求高利润、低风险,大量的中小企业由于得不到贷款,导致其外源融资渠道不畅,发展受到很大制约;另一方面大量的民间资金不敢去投资或找不到合适的投资出路。这样,中小企业就不得不转向民间金融。民间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鱼水相依,信息交流频繁、信息获取成本较低,降低了信息的不对称性。这一切都使得民间借贷有着强大的生命成长的空间。

(一)民间金融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境中的优势

历史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末,广东民间资本规模折合人民币已超过1.2万亿元。业内人士表示,如果民间借贷合法化,这些民间资本有望被盘活。显然,中小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资金支持,经验证据也表明中小企业在正规金融市场上只能获得有限的资金支持,从此可以看出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具有非常大的优势。

(二)信用约束优势

民间借贷在一个固定范围的地域内,亲缘网络或熟人圈子,往往具有安全可靠、风险共担、互惠互利等综合功能,从而以亲缘、地缘为中心的人际关系网络成为民间经济活动最根本的信用基础。它是如此的重要,以至于任何一位与之相关者都不愿意失去它。在熟人朋友圈子和亲缘性关系网络所进行的交往活动中,都具真诚相待、讲信用等行为特征。具体到民间借贷的结算方面,虽然没有任何成文规定,但参与者都共同遵守约定俗成的惯例。民间金融操作简便,可以针对企业的不同信用状况、资金用途等设计个性化信贷合同,有时可能只需几分钟即可办理好一笔贷款业务。而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手续比较繁琐,贷款审批所需时间较长,和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短、频、急”的特点不相适应,等贷款审批下来可能已经延误了企业的投资时机,正规金融机构的贷款方式无法适应中小企业的需求。

(三)资金配置效率高

民间借贷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资金配置效率,民间金融一般都有明晰的产权制度,这种产权制度具有很好的激励约束功能。民间借贷的委托问题要少得多,极少出现在国有商业银行中经常存在的过度风险承担或风险回避的倾向。民间借贷组织的股东常常与运作者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他们的监督成本以及出现不良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民间借贷明晰的产权制度与中小企业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与兼容性,从而使两者之间较容易形成诚信和协作。民间借贷是一种合约双方自愿达成交易的市场化融资机制,贷款人一般都是具有理性行为的“经济人”,贷款人在没有任何行政干预的情况下自主地把资金投放到还款能力最有保证的借款人手中或预期收益最佳的投资项目上。而对借款人来说,由于资金供给方是产权明晰的民间金融组织,强化了借款人的信用约束和还款责任,决定了借款人必须合理和高效率地使用资金。民间金融的发展有助于资金的有效流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资金的配置效率。

(四)增强金融市场能力

一旦将部分业务转由个人来做,那么一些正规金融机构就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到更大的贷款人,一方面使成本上具有合理性,另一方面,满足了较大贷款人的需求,也就限制了民间借贷的范围。金融机构吸收了客户资源中最具价值和增长的一部分,余下的就只是简单重复的资金需求者。

借贷专业户也可能逐渐成长,然后有进一步扩大业务的愿望,但是这依然不矛盾,一些正规金融机构可以吸纳其作为股东。这是政策所鼓励的,一旦进入这些正规金融机构,行为就受到相关规程的制约。反过来,如果股东具有这方面的能力,对正规金融机构的运营也是一种促进。这倒是很切合有关鸟和笼子的比喻,笼子随着鸟一起长大,双方都可以获得很大的发展空间,如果有一天鸟希望独自飞翔,很快就会碰到笼子。

(五)民间资本丰厚,社会投资渠道狭窄

我国居民具有持币的传统,因而社会沉淀货币数额较大。而且我国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余额还以非常快的速度逐年增长,所以我国民间资本潜力巨大。但是,虽然现在我国的金融体系已得到了飞速发展,可供居民选择的投资渠道仍十分有限。目前中国的存款利率较低,虽然提高了利率,但较中国的通货膨胀来看,利率仍较低,加上利息税的开征,私人部门从正规银行存款中获得的收益非常有限。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造假、黑庄等恶性事件层出不穷,大大打击了中小投资者的投资信心。一些盈利有保障的基础设施投资又不对民间资金开放。居民巨大的资金财富与狭窄的投资渠道极不相称。民间大量资金闲置,而民间金融活动又有着较高的回报,在趋利动机的驱动下,大量民间资金就流入了民间金融市场,这又促使民间借贷成为一种新的融资方式存在于金融市场。 

五、民间借贷发展的障碍因素

鉴于上述民间借贷对经济社会的具有重要作用,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妥善解决民间借贷出路十分必要和紧迫。而正确、深刻地认识阻碍民间借贷发展的诸多障碍性因素是规范发展民间借贷的前提。

(一)法律性障碍

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没有在法律上明确民间借贷在金融体系中应有的地位;二是缺乏相关法律约束和规范民间借贷;三是缺乏相关法律保护民间借贷参与者的合法权益。

(二)监管性障碍

主要体现在对民间借贷监管的相关制度和法规的缺乏,监管技术不够先进和监管态度的非理性严格。

(三)经营性障碍

提供民间借贷服务的个人中介和机构中介在经营和服务上具有分散性的一面,基本都是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组织结构也很不完善。

(四)信用体制障碍

目前企业信用缺失已成为我国社会信用中最严重、最突出的问题。尤其是中小企业,由于其自身规模小、竞争能力相对较弱、自有资金不足等先天缺陷,使得信用缺失行为更为严重。

六、民间借贷规范的措施

(一)建立《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法》

建立《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法》,允许民间资本创建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明确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应当是与现有正规金融机构共存的,具有相同主体资格的合法金融机构;明确其职能是专门从事合法的民间借贷工作,服务于民营经济单位。这样,将民间借贷的定位用法律予以明确,指明民间借贷的活动内容是与正规借贷互相补充,互相促进的,实现民间借贷和正规借贷的良性共存。

(二)建构相关法律以规范发展现有民间借贷的活动

在立法上,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相关立法经验,在民法中增设民间借贷部分,同时,在金融法律制度中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引导现有民间借贷组织及其行为规范化。一方面,要在法律上明确区分现有民间借贷的合法成分与非法成分,对其分别准确定义,明确合法民间借贷的活动内容和范围。另一方面,对民间借贷主体双方的权利义务、交易方式、合同要件、借贷最高额、利率水平、违约责任和权益保障等方面,也都要以法律形式加以明确,从而使民间借贷活动和形式都具有法律效力。

(三)建构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的市场准入制度

开放对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的市场准入限制,允许组建以民间资本发起设立的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具有现实的重要性,但如果操之过急,规范不力,也会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的巨大的冲击和不良影响。在积极推进金融市场的对内开放,组建和发展新型合规民间借贷机构的过程中,在立法现行的原则下,应当始终坚持和遵循合理定位原则和审慎推进原则。

(四)建构风险预警和转移制度

对民间借贷监管必须建立危机预警系统,可设立由金融专家组成的危机评估机构,与监管责任部门配合,监测区域内外各种风险,并进行追踪分析、预测,建立警报机制,对各类较大的金融风险的危害程度进行评估,并提出应对措施。

(五)坚决不能“短贷长用”

作为中小企业,一定要认识到民间借贷资金的特点和本质。任何资本都是逐利的,民间资本更是如此。这就是其本质。在民间借钱,其成本肯定比从银行借钱要高。高息,是民间借贷的显著特点。 

民间资本的本质和特点告诉我们,中小企业要向民间借钱,一定不能有丝毫的长期使用的想法。可以说,目前国内任何合法的经营活动,从长期来看,其利润率都无法支付民间借贷成本。任何要想通过民间借贷来进行创业,进行投资,进行企业日常经营,都是行不通的。如果有这种想法,必将以失败告终。  

(六)严格控制民间贷款占公司总负债、总资产的比例

适度负债是企业成长发展进程中应使用的重要方法。合理负债,既把负债比例控制在总资产的一定范围之内如50%,是安全的。过度负债,对企业具有潜在的巨大风险。同样,因为民间借贷的利率高期限短,对企业短期偿债能力要求很高,所以,更应该控制民间借贷额在总负债总资产中的比例。 

(七)高度重视民间贷款利率

民间借贷利率是民间借贷活动的核心,借贷双方务必高度重视。 

首先,要弄明白民间借贷计息方式的含义。民间借贷对利率的计算方式很多,有按年息的,更多的是按月的,也有按日计息的。通常按月计息,即几分利息,所谓一个几分利息,是讲的月息百分之几。 

其次,企业要把握自己对利率的承受能力,不要“见钱眼开”,不要什么资金都敢要。中小企业在使用这些资金时,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承受能力。一般讲,若资金量在十万级或小百万级,使用时间在一个月或三二个月,4分左右的利息,从利息绝对额上来看,支付能不会有大问题。但几百万上千万的资金使用期又是一年以上,利息额就不是一个小数了。最好不要使用。 

第三,要重视复利问题。中小企业向民间借钱,最好选择按月付息或按季付息方式。日常,多采取借款时就付息了。即将利息算在借款本金中,俗称“砍头息”。这种方式,使实际利率远高于商定的利率。 

(八)严格遵守对还款期的约定 

中小企业在使用民间借贷时,必须严格遵守对还款期的约定。绝不能像拖久银行贷款那样。否则,受到的惩罚将可能是毁灭性的。一是若借款时有抵押物的,一般是在5折以内,甚至1、2折的,违约后放贷人收走抵押物,对中小企业来讲损失很大。二是在借款时都约定了违约责任,而违约赔偿率远高于本已很高的利率,甚至计算高额复息。中小企业违约一笔可能就将面临破产。因此,在借款到期前,一定筹足款项,按时归还。 

七、结束语

本文全面分析了民间借贷的相关情况,公正地评价了民间借贷的社会效应,其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作用,但总体而言,民间借贷作为有利于贷款人来说是利大于弊的,所以民间借贷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很有其存在的空间和必要性。但是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阻碍民间借贷发展的诸多障碍性因素,对于这些障碍因素我们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规范,以便民间借贷在中小企业融资过程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解吴中辉.民间借贷的法理分析与规制建议:〔学位论文〕,2005

[2]江曙霞,中国地下金融,福建人民出版社,2001

[3]罗丹阳民间金融的制度成因及政策含义复旦大学硕士毕业论文2003.4.28

[4]周彬,关于中国民间借贷的思考[j],北方经贸,2002.1

[5]姜旭朝,中国民间金融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

民间融资方式篇2

基础设施(infrastructure)一词最初作为工程术语用来指建筑物承重部分的结构问题。20世纪40年代末经济学家开始将“基础建设”引入经济领域,用来概括那些服务于国家、城市或区域的基本的设施和系统。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对基础设施的定义为“永久性的工程构筑、设备、设施和它们所提供的为居民所用和用于经济生产的服务”。

一个国家的基础设施是该国居民生存和发展的必要基础和前提条件,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评估该国投资环境的重要指标;同时,基础设施也是影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制约基础设施的诸多因素中,资金是核心因素。依据国际经验,在经济起飞的过程中,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应快于加工工业投资的增长。没有基础设施的超前发展,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成功起飞。曾经我国在特定的体制背景下,过去基础设施的投资基本依靠政府进行,而目前政府财力又难以全部满足投资需求,国家预算内投资日渐减少。这使得其严重滞后于工业发展,成为经济起飞的瓶颈障碍。

基础设施对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福祉具有重大影响,可以为经济增长、减轻贫困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创造重大收益。近几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对基础设施进行了巨额投资,并且增加供应饮用水、卫生设施、电力、电信、和运输等服务。这些投资使居民和企业获得了巨大的收益。基础设施完备程度有助于决定一个国家能否实现生产多样化、扩大贸易,能否减轻贫困、改善环境等方面的问题。

二.基础设施的特点

1.社会性和公益性

在社会性上,绝大多数基础设施企业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是面向全社会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它构成社会上所有单位包括企业和居民的基本投入物,对于市场价格水平有重要影响,也是直接解决居民福利的基本要素。因此,基础设施常常被视为国民经济的命脉。在公益性上,基础设施对社会公众生活具有改善作用。

2.基础建设周期长,需要高额的初始成本,投入产出比率一般较低

基础建设的资本规模和技术工程一般来讲是巨大的,而且投资具有不可分割性。由于基础建设周期长,资本流动性差,决定了基础建设的投资风险大而产出率较低。基础建设初始的固定成本很高,并且产品和服务的增加所需投入的边际成本很低,所以其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平均成本随着产品和服务量的增加而逐步下降。

3.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

公共物品一旦被生产出来,生产者就无法决定谁来得到它,因为生产者在技术上无法排斥那些不付费而享用该物品的人,或者排斥的成本高到使排斥成为不经济。多数基础设施与自然垄断有关。

三.中国基础建设投融资模式的变迁

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变迁与经济体制的变迁密切相关。建国以来,我国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整个社会投资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由政府包揽,投资决策权和项目审批权高度集中于政府;投资资金来源于财政预算拨款;投资运行靠行政系统和行政手段,忽视了市场调节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财政拨款已无法满足基础设施的建设需求,银行贷款成为基础设施建设最主要的资金来源。这期间,政府推出了《关于基本建设投资实行贷款办法》,开始实行“拨改贷”,同时在项目投资和建设领域建立投资项目评估制度,并开始在工程建设中推行项目建设投资包干措施。

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国家实行投资体制改革,中央政府不再包办全国的项目投资。各地纷纷建立自己的城市建设公司或城市投资公司,由政府授权对城市建设和维护资金进行筹措、使用和管理,提高了城建的融资能力和城建资金的使用效益。地方政府为了筹集建设资金,尝试让政府投资公司和大型国有企业集团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除此以外,地方政府纷纷建立举债机制,扩大政府投资规模。通过政府性投资公司,大量向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及国内商业银行贷款。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政府开始尝试放松对基础领域的管制,充分引入竞争,以广辟融资渠道、提高投资效率。2001年12月国家计委颁布了《国家计委关于促进和引导民间投资的若干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参与经营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项目建设。目前,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开始尝试“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基础设施融资新路。基础设施多元化融资渠道初步形成。与此同时,自1996年来相继颁布了《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关于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法规,加强了对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约束。

四.项目融资

1.项目融资的基本概念

传统的公司融资(CorporateFinancing),是指一个公司为了建设一个项目时,利用公司本身的资信能力,以公司本身作为债务人而进行的融资方式。贷款方在作贷款决定时将该公司整体财务状况和资信情况作为评估的主要依据,而把该公司所要投资的某个具体项目的财务、风险等情况作为次要的参考因素加以分析。即使该具体项目失败了,贷款方还是可以从该公司的整体财务效益中得到本金和利息的偿还。

项目融资(projectFinancing)是指投资者为了建设某一个项目时,首先设立一个项目公司,以该项目公司而不是投资者本身作为借款主体进行融资。银行等债务提供者,主要以该项目未来现金流量作为还款的来源,并且以项目公司本身的资产作为贷款的主要保障。

对比这两种融资方式可以发现:项目融资的情况下,民间资本较容易进入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融资领域。而在传统方式下,资金的来源无论是政府财政拨款、银行或国际组织的贷款,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间资本直接参与基础建设融资。

2.项目融资的基本特点

1.项目导向

以项目本身的现金流和资产作为融资安排的基础,而不是项目的投资者或发起人的资信为基础。根据项目自身的现金流量来安排还款计划,可以比一般的商业银行的贷款期限长。

2.风险共担

在项目融资的情况下,与项目建设营运有关的各种风险,将设计安排给投资者、其他利益相关的参与者,以及贷款银行,由所有各方进行分担。

3.突破投资者自身筹资能力的限制

有些大型项目的资金需求量巨大,超过了投资者意愿承受的程度,在传统公司融资的方式下,将很难融资,因为一旦该项目投资失败,投资者本身将面临破产的境地。如果利用项目本身的现金流量和资产来安排有限求索权的项目融资,则投资者承受的投资金额和投资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使得投资大型项目成为可能。

4.融资成本相对较高

与传统方式相比银行的风险相对加大,所以银行融资成本将加大。另外投资者和项目公司需承担其他额外的成本费用,如融资顾问费,律师费用等。

3.项目融资的常见模式

1.Bot模式

1.1概述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移交。政府给予某些公司新项目建设的特许权时通常采取这种方式。私人愿意融资建设某些项目基础设施,并在一段时期内经营该设施,然后将此转让给政府部门或公共机构。

Bot涵义是,政府同私人部门的项目公司签订合同,由该项目公司筹资设计并承建一项具体项目,并在双方协定的一段时期内,由该项目公司通过经营该项目,偿还项目债务闭关回收投资,获取收益。协议期满后,项目产权无偿转让给所在国政府。政府让私人参与项目投资运作的方式有:(1)转让管理权(2)转让资产权(3)转让特许权。在这其中,转让管理权是比较有限的民营化,在这种方式中政府仍然拥有传统的所有权,仅让私人参与管理。这种方式着重于降低服务成本。转让资产权则与此相反,是一种完全形式的民营化,私人实体向政府部门付现金获得国家资产进行经营。如果政府在这种民营化中只要创造出一个自由的市场环境,那么从长远来看,监督和规则可能更为重要。转让特许经营权则介于转让管理权与转让资产权之间,以政府的某种权力转让某些服务,通常是建设或运作某项特殊设施,这就是所谓的Bot,有时也被称为“公共工程特许权”。

1.2Bot的功能

Bot是一种集融资、建设、经营的转让为一体的多功能投资方式。(1)融资功能。由私营公司及财团进行融资承包建设项目时,从融资方式看有汇集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出口信贷、银团联合贷款等。(2)建设功能。Bot建设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在这个大系统中,既有项目主体、咨询设计、工程实施、还有经营等组织系统,因此Bot系列投资方式与国际工程承包方式密切联系。(3)经营功能。项目的经营功能是通过政府给予投资项目的特许经营权实现的。而项目经营管理方式涉及到投资合作方式、投资回报方式以及风险承担问题。因此Bot系列的经营又与国际技术贸易、补偿贸易、租赁贸易等相互结合。(4)转让功能。其转让的条件是随着投资合作方和转让内容的不同而不同,转让涉及到技术转让、股权转让、经营权转让和项目移交等多种转让合同。

1.3Bot运作方式

一个典型的Bot项目要经过以下阶段:

第一阶段:确定项目。不是所有的项目都适合以Bot的方式进行,因此政府需要选择并确定哪些项目可采用Bot方式来建设。有时由于新技术的采用,存在一定的风险,金融机构不愿投入资金,或由于经济效益不佳,除非政府提供一定的补偿,私营企业不愿参与,还有些项目由于当地法律规定的原因,只有修订法律后项目才能实施。因此在此阶段,政府的工作就是进行技术、经济及法律上的可行性研究,确定适合进行Bot方式的建设项目。

第二阶段:招标准备及要约阶段。在该阶段中,政府准备一些招标和要约文件,提出招标的有关条件,邀请有兴趣参加投资建设的私人企业、金融机构或财团提出项目建设经营及贷款等方案和建议。

第三阶段:承建商投资前评估阶段。调查项目的可行性,准备基础设计;与贷款方协商;组成承揽项目的集团。

第四阶段:评价阶段。政府对所得到的方案和建议等进行综合分析、评价,在此基础上,选择具有承担此项工程经验和能力的承建商以及信誉较好的贷款机构。

第五阶段:谈判阶段。对项目的各方面条款进行协商,所有的法律文件都将在此阶段形成。

第六阶段:执行阶段。承建商与政府谈判,取得贷款方的承诺。

第七阶段:经营阶段。承建商按照与政府签订的合同,在规定期限内,对已建成的项目进行经营。

民间融资方式篇3

虽然中央与金融管理部门要求加大对民营经济的金融支持,国有银行、中小金融机构也通过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加大了融资的力度,从而使民营企业的短期资金融通难度有所降低。但由于体制、制度、政策以及供求运行方面的原因,信贷支持仍然满足不了迅速增长的民营经济发展的要求。在寻求解决民营经济融资难问题并取得进展时,浙江、江苏等地的民间资本“浮出水面”,并且按照市场原则形成了独特的运行规则,为民营经济融资困境的解除提供了新的方案。

国内外大量的数据和经验证明,民营企业发展的初期、中期主要靠内源融资与外源直接融资,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后才导入外源间接融资。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部分处于初、中期发展阶段。因此,如何用市场化方法把充足的民间资本导入民营企业,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将显得尤为重要。

一、民营经济对民间资本的需求状况与结构分析

通过对浙江、江苏等地调查结果显示,同以前相比,民营企业短期资金的融资环境有所改善,但长期权益性资本仍严重缺乏;相对做大的民营企业融资困难得到缓解,但规模较小的企业融资仍十分困难;县级以下地域的民营企业资金特别匮乏。民间资本是民营经济资金需求的重要来源。从资金需求量上看,通过对浙江、江苏、广东、福建、陕西等地民营企业所做的调查,有80%的调查企业认为资金紧张是民营企业发展所面临的首要难题,而其中需要和非常需要民间资本的企业占有了85.6%,有53%的企业反映连流动资金的需求都无法得到满足,90%以上的民营企业只得完全靠自筹来解决创业资金。

从企业规模看,并非所有的民营企业都存在融资难的问题。一些特大型民营企业,特别是一些已公开上市的企业,其资金相对较为充足。民营企业的融资困境实质上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困难。在调研中发现,企业年销售额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中,有17%的表示非常需要民间资金,年销售额在500-1000万元(包括1000万元)的企业中,表示非常需要资金的占46%,而年销售额在100-500万元的,这一比例为25%,100万元以下的企业,这一比例降为10%。

上表显示了浙江民营企业由于规模的不同而对民间资本的不同需求状况,年销售额在100万-1000万的企业对民间资本需求较大,而100万元以下的小企业需要民间资本这一项占比最高。企业的规模越大,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欲望越小,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大企业的社会影响力,信誉等比小企业要好,同时也较易从各种途径获得资金,企业的融资本要求也相对的比较容易得到满足。而中小规模的企业,由于自身原因借贷无门,且有着比较强烈的扩张欲望,对民间资本的需求比较强烈。

从企业的地区性差异看,经济发展越快的地区,对民间资本的需求量越大,也更多地需要民间资本的支持。温州、台州、温岭三地区需要和非常需要民间资本的企业的比例分别为90%、86%和79%,相比之下,经济欠发达的丽水地区这个数字要少得多,为50%。区域经济的活跃及信贷供给不足是产生民间资本需求的主要原因。

从民营企业的行业分布看,产业技术含量及产业层次高的行业,企业的融资能力强;反之,企业的融资能力相对较弱,其对民间资本的依赖性也就越大。陕西的大部分民营企业集中在制造业和批发零售餐饮业,属于产业的低层次,融资能力弱,因而这部分企业产生了对民间资本的强烈需求。如广东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的新兴产业的民营企业,资金来源相对较为广泛,对民间资本需求也较弱。

从城乡民营企业获得的金融支持力度看,差别也很大。各商业银行信贷结构的调整使得资金不断向大城市和大企业集中,而对中小民营企业金融支持力度的减弱更加剧了城乡民营经济资金供求的矛盾。县域民营经济只能靠自有资金和民间资本维持生计。

二、民营企业融资构建

根据调查,我国各地民间资本供给充分,如陕西潜在的民间资本约有1313.46亿元,大部分处于闲置游离和等待状态。但民营企业对其需求强烈,需求量约为1582亿元,大部分企业却处于融资困境。要解决民营经济融资的市场失灵现象,必须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运用市场化手段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而金融成长的内生性理论表明,一国金融成长的真正动力与基点在于内生性机制的构造。金融成长的内生状态是在经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能够与经济中各要素很好地契合,具有市场化运行特征和自发激励、资金互助等比较优势。民营企业作为这种内生状态的微观金融主体,天生有着资金运行的市场规律与明晰的产权,从制度上避免了行政干预和转轨金融的弊端。内生性融资机制的存在和发展既不至于损害民营经济可贵的内源融资基础,又因其包含有民间金融的自选择机制、创新功能、私人相互信息和不存在所有制的歧视而能对民营经济发展起到持续的推动作用。

构建“民资、民用、民管”的内生性融资机制,当前需要做好如下工作:

(一)要成立社区民间金融服务组织

在市场经济较发达地区浙江、江苏等地可考虑在县级城市成立社区管理组织。该组织非同一般的金融机构,它是由自然人、民营企业自由参加、自主管理、自我约束、市场运作的金融服务组织。主要任务是搭桥、牵线,提供融资信息与融资服务,协调国家有关政策,制定融资规则,保护投资者的利益,按照行业规范、乡规民俗、制度和准则约束违法或侵蚀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反对违法乱纪等欺诈活动,保障融资安全,防范融资风险。

(二)要建立社区民间金融市场

民间金融市场的建立为民营企业资金余缺的调剂提供了场所,使现存的民间资本合法化,为民间资本的流通和开展民间金融创新活动提供交易的平台,也便于留住自源性资金和吸引外源性资金。刚开始可考虑先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县城市试点,待有了经济后再普遍推开。民间金融市场的建立着重于市场自身的培育和融资机制的完善,由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推动各项资源的重新配置,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市场基础和制度环境,促使民间金融得到健康发展。

(三)要选择符合内生性融资机制的融资方式

根据社区民间金融的特征、资本的供求状况、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选择融资方式、设计创新融资产品是开拓融资渠道、实现民营企业融资需求与民间资本供给对接的关键。通常可供选择的融资方式有:1.内源直接融资方式。这种融资方式不涉及任何中介,交易成本低,融资的阻力和摩擦小,融资的效率相对较高,适应于民营企业发展初期阶段的融资。目前,我国民营企业在发展初期稳定的、主要的资金来源就是内源直接融资。要保持这一融资方式的优势,就必须调整融资的比例结构,克服民营经济在发展初期仅仅依靠内部集资单条腿走路的弊端,扩大折旧和利润再投资的比例。尽管这种方式的改变具有规模小、发展慢以及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等缺陷,但它却是民营企业融资的现实选择。2.内源间接融资方式。它适应于民营企业经过初期发展阶段、投资需求较大、外部资金介入困难时,社区金融组织或企业内财务公司通过发展行民营企业内部债券、信托存款、民间拆借、等金融产品在社区金融市场导入企业内民间资本。这种方式具有资产负债边界清晰、债权债务分明、收益稳定可靠、可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特点,能发挥民间资本的私人相互信息、自选择机制等优点,也便于吸引分散的民间资本。但缺点是融资手续复杂,成本高,内源融资数量有限。3.外源直接融资方式。这种方式能广泛地吸纳企业外部的民间资本,调剂民间资本因季节性、临时性、地域性供求余缺。它具有融资规模大,融资环境优良,融资条件高、投资回报稳定等特征,也能发挥民间金融的自发激励、辅助融资、资金互助等内生性市场化等优势。运用这种方式时可以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信托基金或在社区金融市场发行股票、债券等直接导入民间资本。4.外源间接融资方式。当民营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融资需求特大时,就必须向金融机构借款或通过票据融资。通常运用项目融资、并购重组、抵押担保贷款、票据承兑贴现等方式既能筹集到一定的资金,又能克服国有银行融资的所有制界限、信贷配给以及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这种融资方式具有融资数额大、融资企业信誉好、融资成本高等特征。目前我国的民营经济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中期,选择内源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方式为佳,其次再选择外源直接与间接融资方式。当然这几种融资方式可以混合使用,也可以单独使用。目的是达到既能导入企业内、社区内民间资本,又能动员社区外民间资本,实现融资方式与金融产品的配合使用。

民间融资方式篇4

论文摘要:据对内蒙古呼伦贝尔市民间融资情况的调查显示,民间资金融通规模日益扩大、渠道趋于多元、利率不断提高,且出现了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新形式。同时,因现京制度体系对民间融资的法律定位、监督管理和风险防范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缺陷,业已影响到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

一、民间融资的基本情况及特点

(一)通过民间进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和自然人逐年增加

2009年1-6月,呼伦贝尔市有民间融资行为的中小企业186家,占被调查总数的46.5%,分别比2006,2007和2008年同期提高19.3,12.3和7.1个百分点;有民间融资行为的自然人914名,占被调查总人数的30.5%,分别比2006,2007和2008年同期提高12.2,7.8和4.8个百分点。2006年初一2009年6月末,有民间融资行为的中小企业和自然人占比共提高了31.6个百分点。

(二)民间融资规模不断扩大

2006,2007,2008和2009年1-6月,所选中小企业样本月均民间融资额分别为1.5,1.8,2.0和2.3亿元,2009年1-6月月均民间融资额较2006年同期增长54.1%;月均民间融资分别占同期月均融资总额的59.2%,57.9%,67.1和68.3,2009年1-6月较2006年同期上升9.1个百分点。所选自然人样本月均民间融资额分别为0.03}0.02,0.04和0.05亿元,2009年1-6月月均民间融资额较2006年同期增长66.7%,月均民间融资额分别占同期月均融人资金总额的54.3%,58.4%,62.8%和63.8%,2009年1-6月较2006年同期上升9.5个百分点。

(三)民间融资渠道日趋多元

2009年1-6月,186家中小企业通过内部集资人股、向关系企业借款、向社会民众融资、向典当行等中介组织融资及其他方式融人的资金分别占民间融资总额的26.1%、10.5%,38.8%,21.7和2.9%。同期,914名自然人通过向典当行借款、向合会等民间组织借款、向个人借款及其他方式融人的资金分别占民间融资总额的11.7%,7.5%72.9%和7.9%o

(四)民间融资利率平均水平不断提高

2006年以来,呼伦贝尔市中小企业和自然人民间融资的加权平均利率均呈上升态势,且中小企业融资的平均利率高于自然人的融资平均利率。2006,2007,2008和2009年上半年,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平均利率分别为12,4%、16.1%、14.8%和23.7%,提高11.3个百分点。同期,自然人融资平均利率分别为7.6%,9.5%,8.7%和13.2%,上升5.6个百分点。

(五)企业及自然人的融资风险意识普遍增强

2009年1-6月,有80.2%的中小企业和50.4%的自然人以书面合同方式进行民间融资,分别较2006年同期上升17和33.5个百分点;95.1%的中小企业和84.6%的自然人选择保证或财产担保融资方式,分别较2006年同期上升22.7和14.1个百分点。

(六)融资用途以生产经营为主

2006,2007,2008和2009年1-6月,所选中小企业样本用于生产经营的融人资金分别民间融资总额的63.6%}64.1%}65.3%和66.7%;自然人用于生产经营的融人资金分别占民间融资总额的73.8%,76.1%,77%和77.5%,融人的资金多数用于生产经营。

(七)融资方式出现新变化

融资形式已由过去单纯的资金借贷,转变为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方式,如以目前牧区逐渐形成的“羊贷”为例,此种贷款的特点是:放贷人员对牧民发放现金,但到期不收取现金,而是以羊抵债。放贷人员根据经验对当年的羊价进行预测,并以低于预测值的价格与牧民决定现金与羊的兑换比例,双方达成一致后签订协议,即便年末羊价出现上浮,而协议也不得更改,通常利率保持在30%-50%之间,放贷人员籍此获取暴利。

二、需关注的主要问题

(一)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制度尚需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有关民间借贷的法律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民间融资参与各方在融资利率、期限、用途、收益分配、风险补偿等方面随意性较大,使其难以得到有效的法律保护。如2008年初至2009年6月末,中小企业样本民间融资最高利率42%,自然人样本民间融资最高利率36%,分别是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7.9倍和6.8倍。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借贷案件的若干意见》中“民间借贷利率最高不得超过银行同类贷款利率4倍”的有关规定,上述利率已明显超出规定标准,难以得到法律保护。因目前国家已放开对商业银行贷款利率上限的管理,民间借贷利率不超过基准利率4倍的规定应进行相应修改。

(二)对民间融资缺乏有效的监管

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国家金融监管体系之外,目前无一家机构主动对其实施监督管理,人民银行虽对其实施定期监测,但因缺乏监督手段,难以对其放款总量、风险隐患等做出准确的评估和判断,一旦引起债权债务纠纷,极易影响金融稳定,并波及社会安全。如2008年上半年,呼伦贝尔市因民间借贷发生民事案件26起,涉及借贷金额350万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23%和30%。

(三)民间融资缺乏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

民间融资资金提供方可获得远超出同期银行储蓄的收益,但因缺乏有效的风险保障机制,也存在着较大的风险,一旦债务人的生产经营或生活状况不佳,资金提供方将承担全部金融风险。据对1000户自然人的民间融资情况调查显示.能按期归还、延期归还和无力偿还的自然人分别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2.2%,45.7%和2.1%,资金回笼面临较大风险。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对民间借货的监管力度

制定出台《放贷人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民间融资的合法地位,为其构筑合法的活动平台。从法律层面明确民间融资的监管主体、监管责任及监管方式,消除监管盲区,有效化解民关融资风险。坚决取缔非法集资、高息揽存等违法违规行为,为民间融资合法、有序、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二)加强对民间融资的监测和引导

尽快建立“系统监测、科学评估、打击违法、规范发展”的监测系统,定期采集有关数据。可在目前人民银行民间融资定点监测制度的基础上,根据民间融资的动向,增加监测点数量,提高监测代表性和准确性。重点监测民间资金规模、来源、投向、利率和风险状况等,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提供依据。同时,适时出台民间融资投资指引,定期进行行业、区域风险提示,为民间投资者提供参考依据,引导其以国家产业政策为导向,为国家鼓励发展的行业提供资金支持,有效规避风险,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民间融资合理定价。

(三)建立行业自律组织

组建民间投资服务商会、行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为民间投资者提供政策、法律和市场信息等服务,组织开展投资理财业务培训,提高投资者经营管理水平。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民间融资利率的动态监测,加大对非法“互助会”和非法集资活动的打击力度,净化民间融资环境,推进民间融资健康、有序发展。

民间融资方式篇5

关键词:民间资本;金融体系;改革;规范

民间资本是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不可缺少的一股力量,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行,必定会有更大数量更大资金量的民间资本介入到金融领域。加之国家政策的开放,放宽民间资本的金融活动,更进一步刺激了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逐步显现。如何规范民间资本的金融活动,怎样监管民间资本的金融活动,如何确实保证民间资本金融活动的合法性和安全性,都是问题所在。

一、民间资本金融活动的主要方式

为引导民间资本介入金融市场,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的法律法规,在这些政策的扶持之下,民间资本犹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纷纷进入金融领域。根据国家的相关政策和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实际情况,可把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的新建设立模式,以国有大型金融机构主体,民间资本在其下新建设立新的金融机构;另一种是间接的参股投资模式,通过定向增发等方式,民间资本直接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或者二级市场购买持有该融机构的股票。

(1)直接新建设立。直接新建设立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民间资本通过与其他国有金融机构合作直接新建设立保险、银行、贷款、证券、信托、基金等行业的金融机构,以从属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的方式,展开金融活动。这种参与金融活动的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民间资本在新建设立的金融机构中拥有股本地位。二是民间资本的主体是国有金融机构,国有金融机构在民间资本与金融活动中起到了纽带的作用。三是民间资本设立的新型金融机构,填补了现有金融体系的一些空白,扫除了金融服务的部分盲区。

(2)间接参股投资。间接参股投资的模式具体来说,就是民间资本直接从国有大型金融机构购入该金融机构的股票,或者通过二级市场购买该金融机构的股票来实现参股投资。间接参股投资的模式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有利于改变金融领域被国有资本垄断的格局。就中小型商业银行来说,通过股份制改革来吸引民间资本投入,在资金量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可以逐步转变化为中小型商业银行。间接参股投资可以给金融机构注入大量可操作资金,使金融机构运转流畅,未来发展前景光明,这是民间资本投资者乐于见到的结果。

二、民间资本金融活动的存在问题

当前,我国民间资本的金融活动还处在初级起步阶段,发展尚浅。那些制约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问题还有待解决。根据目前市场情况来看,我国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所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现行金融体制、区域金融稳定和金融监管这几个方面。现行金融体制虽然在逐步开放,但开放程度依然相对较低,对民间资本的介入还是存在不小的约束。同时,中小型金融机构在金融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远远高于国有金融机构。在直接新建设立的模式下,民间资本成立的金融机构虽然从属于国有机构,但并不能得到国有金融机构直接的援助与扶持,在业务上也没有太大的交集。这就导致部分民间资本成立的金融机构虽然冠有国有金融机构的头衔,却并非真正的国有金融机构,所面对的金融风险也只能完全由民间资本自身承担。

除去民间资本自身承担风险的能力,民间资本对地域金融市场的稳定也会存在一定的冲击。当民间资本逐步进入各行各业,势必会和国有金融机构展开竞争。金融行业不同于其他传统行业,对资金量和法律法规要求很高,这就导致民间资本的金融活动难以与国有金融机构公平竞争。一个市场存在不公平,必定会导致市场的不稳定,这也是民间资本介入金融活动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金融监管方面,由于民间资本所从事的金融活动都是分布广泛又较为小众,相关金融产品多种多样,导致金融监管机构难以全方位进行监管,这也给部分民间资本进行非法操作提供了掩护,致使民间资本恶性发展。

三、民间资本金融活动规范的几点建议

(1)限制民间资本的金融活动范围。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实质在于开放民间资本投资的空间,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市场建设,对金融市场的盲区进行补充和完善。因此,必须严格对民间资本金融活动范围的限制,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到正确的项目。例如,资助高等院校、农业创新和科学研究等方面,以社会经济发展为目的来进行民间资本的金融活动。限制民间资本金融活动的投资领域,可以避免民间在资本进入风险较大的领域,保证资金安全。因此,应该引导民间资本投入新兴产业,鼓励民间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进行投资,严格限制民间资本进入不在允许范围内的金融活动。

(2)对民间资本金融活动进行全方位监管。由于民间资本的金融活动具有分布广泛、业务类型繁多等特点,因此更需要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管,避免民间资本通过法律的漏洞,从事不正当金融活动,对金融市场造成破坏,使普通民众或国家蒙受损失。这就需要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严格审查民间资本新建设立金融机构的资质和条件,评估业务类型及风险,按时对其进行金融审查。审查内容主要包括资金流转途径,业务产品的风险评估,金融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前景等等。通过这些方面的审查,确保民间资本进行正当的可持续的金融活动。就目前而言,民间时发非法集资的事件,每曝光一起,随之出现的就是几十上百的受害者。因此,金融监管机构必须明确自己的使命,时刻不忘人民大众的利益,对民间资本的金融活动进行严格监管和审查,杜绝非法的金融活动衍生。

(3)建立民间资本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体系。信用评级是对一个金融机构金融活动能力、风险控制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样一个评级可以简单直观的反映出民间资本金融机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有民间金融机构必须通过信用体系的评级,才能正式从事金融活动。通过建立信用评级体系,可以使民间资本在金融活动中注意安全性和可靠性,这变相降低了普通民众的投资风险。同时,普通民众也可以通过信用评级,了解到一家金融机构是否具备正规的运营资质,也可以了解到该家金融机构是否安全是否可靠,其产品是否能够稳定收益等等。总之,只有拥有完善的体系,才能使民间资本在金融市场中得到长足的发展,为整个金融市场带去新的活力。

四、结语

民间资本已初具规模蓄势待发,整个金融领域将迎来一股生力军。但这只是刚刚开始,民间资本在金融领域想要有更大的作为,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法律法规体制体系需要完善和修正。但这些问题丝毫不会影响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热情。随着民间资本金融活动的深入,相关的法律法规体制体系,也必将跃然纸上,规范民间资本的金融活动。

参考文献:

[1]陈宪.从战略高度促民间资本投资[n].东方早报,2012-6-18.

民间融资方式篇6

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为背景,文章对民营医院中间融资的各个种类极其特点进行了分析;就融资中民营医院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同时在民营医院如何拓宽融资渠道方面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民营医院;中间融资

近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理所当然地对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民营医院较公立医院具有融资方面的优势,我国的政策也得以从供给公立医院吃力的困境中稍稍抽身出来,转而积极支持民营医院的发展。而就民营医院自身来说,服务能力较弱的同时,收入渠道较窄,支撑其发展的重要举措就是通过融资的方式来实现。

在资金方面直接或者间接地达成持有者和需求者进行货币融通的活动叫做融资。在分类上,又根据金融机构参与程度的不同,将融资的内源、外源两大类中的外源融资再次分为三个种类,即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和中间融资。其中,中间融资不同于传统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中间融资的投融资主体来自于社会,融资方式根据主体需求的不同而具有多种模式且更具创新性。中间融资通过中介机构设计的融资产品规定的债权和债务关系实现。研究中间融资的种类、特点,发现民营医院现存的问题,探求中间融资的新渠道,是对民营医院实现自身持续发展的实质帮助,对于巩固民营医院在我国现有办医格局已占有的一席之地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更是人民群众对于享有更完善的医疗卫生服务权益的现实需求。

一、民营医院中间融资的渠道

(一)公私合作(ppp)模式

ppp(公私合作)模式是指公共基a设施方面的建设、各方面的设计开发需要企业和政府全程参与、共担风险。探究这一模式的先行者是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以公私合作模式建成的北大国际医院。该医院由北京大学和方正集团共同投资45亿元而兴建。北大国际医院的总建筑面积达44万平方米,拥有1800张床位,是我国医疗卫生投资上的创新。十分显然的是,采用公私合作模式的北大国际医院为社会提供了更优质的医疗卫生产品和服务。

(二)建设-经营-移交(Bot)模式

Bot(建设-经营-移交)模式是指在特许协议下,政府行使监督和调控的权利,私人投资者收取使用者的一定费用,协议期满之后由政府收回此项目。这一模式的的成功案例有昆明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由苏州大学医学院门诊转变后的同安门诊。以上案例体现了建设-经营-移交模式能够高效率地结合私人资金和融资需求,以实现医疗服务项目最优发展的优点。

(三)投资-运营-移交(iot)模式

iot(投资-运营-移交)模式是指按照特许协议选择对现有的基础设施进行收购或注资,协议期满之后由公共部门收回此项目。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是作为改革试点的门头沟区医院。借助签订协议后凤凰医疗集团的社会融资,该医院实现了北京市第一家公立医院的投资-运营-移交模式改革。注资7500万元的头沟区医院实现了内部制度的转变,保持了医院的公益性,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与同级别行业相比费用更低的医疗服务。

(四)资产证券化模式

资产证券化模式是指将特定的资产组合或者现金流进行资产证券化,分离和重组民营医院的收益和风险。民营医院常常采用资产证券化模式来进行中间融资。这一模式的典型案例是金陵药业先后收购了宿迁市人民医院和南京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金陵药业收购医院的成功举措体现了资产证券化模式能够对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的优势。

(五)夹层融资模式

夹层融资模式是指通过夹层资本进行融资,投资者以资金和商业银行为主,另一方是传统信贷难以覆盖的小微企业。这一模式的案例目前在我国并不常见。上世纪八十年代?,夹层融资模式最早于在欧美国家出现。夹层融资模式可以极大地减少医院方面控制权的分散,将来有可能成为混合所有制改革方向上民营医院所看重的一种融资方式。

二、民营医院在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营医院自身的限制

民营医院的融资渠道受到其自身限制的状况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我国法律明确规定医院的医疗卫生设施不得用于抵押,事实上民营医院自身的固定资产无法满足提供抵押的实际需求。

第二,医院的主要融资渠道是财政融资和自由融资,作为外源融资主要方式的银行贷款落实起来困难重重。

第三,不稳定的现金流是民营医院在取得银行贷款的资格上的极大弱点。

(二)融资的门槛过高

一方面,债权市场不常采用民营医院的债权融资。债券的产品类型不足,医院缺乏相应的资格是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对于证券市场来说,传统上主要的证券发行者是和国家和政府有关的企业和公司,民营企业发行债券的市场占比小、债券种类少;对于民营医院来说,成立时间短、规模小、体制不完善等特点使其难以得到投资者的倾心。

另一方面,股权融资的规定和监管严格造就了融资的高门槛。转让股份的风险大,同时现今已经成功的典范少,这些对民营医院在融资中的实际发展形成了明显的制约。

(三)政策的落实上不足

第一,竞争大环境需要给予民营医院更多的公平性。支持政策的落实不足,在资格、税收、准入、经营等多方面限制了民营医院的生存和发展。而中间融资模式在我国的发展历史较短,对于ppp模式等相关的政策尚且处于探索阶段,细化和落实起来尤为困难。同时,不断上涨的经营和管理成本等不利因素增加了政府的债务,加大了私人投资的风险,造成了服务部门价格管理机制的欠缺,增大了医院的融资风险,导致激励作用有限,最终制约了民营医院融资的实际可操作性。

第二,贴息、担保的政策需要更多考虑医院方面。目前民营医院缺乏政府信用作为担保背景,使民营医院受到更多的市场限制,致使其贷款能力不足。

三、民营医院如何拓宽融资渠道

(一)创新融资方式

首先,民营医院应加强开拓创新的精神和探索。借鉴国内外民营医院融资方面的成功案例、先进实验,拓展融资渠道。尽可能吸收各种资本以促进医疗领域的发展,是民营医院创新融资方式可以选择尝试的切入点。

然后,民营医院经营者应增加对所经营的医疗项目的责任感。将民营医院的生死存亡与自身事业相结合,与医疗制度的健全相结合,全心全意为医疗服务需求者服务,增加民营医院自身的信誉度,做各方人士心目中“靠谱儿”的医疗服务单位。

此外,民营医院可加强融资对接服务能力。充分挖掘中间融资的潜力,树立长远发展的目标,全面探索融资模式,寻找能够精确对接的融资项目。民营医院自身应当积极创新融资方式,从而融入融资市场,进而提高融资效率,优化办医体制。

(二)给予政策鼓励

一方面,政策上需要使医院自身加强对融资项目的管制,如实行法人制度等,以建立健全对民营医院融资的保障制度。

另一方面,支持政策应明确医院融资主题的权利义务,规范民营医院的行为方式,完善管理和税收政策。同时,加大对民营医院的贴息、贷款补贴,为医疗机构提供合理的保障。

四、结论

了解中间融资的类别和不同类别的特点,探究民营医院的融资现状,可以为民营医院的未来发展带来更多的启发。

在促进民营医院的融资方面,民营医院自身要加大探索融资方式、方法的力度,加强经营融资项目上的保障;国家政策需要就民营医院融资困难的各个方面给出相应的支持。各方面协同一致,共同促进医院融资的多元化发展,才能为民营医院提供更大的生存空间,为国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更科学的制度,为人民群众带来更加便利的医疗卫生服务。

参考文献:

[1]胡志聪.民营医院融资方式问题探究[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6,7(24):11-13

民间融资方式篇7

关键词:民间融资;不确定性;风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0-0071-02

引言

近年来,中国民间融资日趋活跃,对盘活民间资本市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与此同时,其风险也在不断加大。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融资风险形成机制和控制模式的深入系统研究,希望能丰富和发展金融风险理论,为相关部门提供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

一、中国民间融资的现状

所谓民间融资,是指在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其他组织之间产生的融资行为。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民兼融资呈现快速发展的势头。

1.民间融资的规模。最近几年来,中国民间融资的规模呈迅速增长之势。经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都普遍存在民间融资现象。并且,农村的民间融资比城市更为活跃。有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5月底,中国民间融资总量已达3.38万亿元。民间融资不仅与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相关,更重要的是直接促进了中国中小民营企业的发展。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公布的数据,从2008年4月至2011年4月有55.3%的企业选择民间借贷进行融资,有62.3%的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通过民间融资。因此,民间融资已经成了中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

2.民间融资的主体。目前,中国民间融资的主体呈现多样化和不断扩大之势。不仅存在合法的小额贷款公司,而且还有一些违规担保公司、典当行和投资公司。不仅包括农民、城镇居民、个体工商户,而且也包括民营企业主和一些企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其中,主要是中小企业。

3.民间融资的形式。民间融资多种多样,不仅有个人和企业之间的直接借贷,还存在专业放债人和中介人;不仅存在企业集资、私募基金、合会、资金中介、地下钱庄,还有一些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担保公司、自发性金融与产业协作组织。从经营模式看,主要有低利率互助型借贷、企业集资型借贷、社会集资型借贷、高利贷和中介借贷几种类型。其中,高利贷是最主要的形式。从借贷手续的完善程度来看,民间融资包括三种类型:一是利用银行贷款的方法,不仅借贷双方要签订借款合同,而且,借款方需要提供抵押或者担保;二是打借条和收据,借款利息在贷款时扣除;三是利用签订合同方式,通过入股、投资性存款等方式进行融资,以股息分红或利息形式回收贷款。

4.民间融资的用途和目的。民间融资的用途以投资和经营为主,主要是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紧急支付和民营企业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资金需求。目的是营利。

二、中国民间融资的风险形成

民间融资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风险,可以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民间融资外部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

1.缺乏专门的民间融资立法,导致制度性风险。中国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民间融资立法,民间融资长期处于“灰色金融”地位。法律制度对民间融资保护的力度不到位,政府部门对民间融资活动采取保守甚至反对态度。实践中很难准确把握合法民间融资的标准,使民间融资存在较为明显的制度性风险。

2.对民间融资缺乏监管,诱发非法集资,不利于社会稳定。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存在大量集资诈骗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案件,给公民和法人以及其他组织造成了巨额财产损失,屡屡发生,严重影响了社会和政治的稳定。

3.民间融资尚处于地下状态,无法对其发展趋势、操作规范和运作状况进行检测,使民间资本处于无序状态。这种状况导致民间融资供给不稳定、存在交易隐蔽、风险不易检测等问题,使民间融资处于高风险状态,引发金融和社会治安动荡。

4.对民间融资缺乏有效控制,会弱化国家宏观调控能力。大多数企业不敢承认自身的民间融资行为,呈现隐蔽性特点。这种特点降低了整个国民经济的透明度,容易产生金融信号失真,弱化中央的宏观调控能力。再加上内部控制机制不完善、监管缺位,在某一链条出现问题时,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二)民间融资的内部不确定性引发的风险

1.高利率使企业财务负担过重,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有些企业没有考虑投资风险,高息负债后,财务支出大幅增加。由于其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产品缺乏竞争力,市场疲软,使企业难以支付到期债务,造成拆东墙补西墙的恶性循环,严重影响企业的健康发展。

2.自身存在较高的金融风险。民间融资规模一般较小,经营范围较窄,其发展水平会受到较大的制约。加上没有国家为其支撑,民间金融面临挤兑风险的概率就比较高。民间融资范围狭窄,货币结余较少,会出现供给垄断,无法通过竞争降低利率,导致民间融资的高利率。另外,民间融资的自我防御风险能力较低,一旦风险事件发生,会面临经营困难、甚至倒闭的危险。

3.民间融资期限短、投机性较强,会导致违法乱纪行为,诱发金融风险。比如,一些民间金融机构不按照正常手续办理业务,为那些手续不全的借款人提供贷款,使融资行为失去法律保障,导致债务人的道德风险。有些民间金融机构越权进行担保,抵押物外延过度扩大,加大融资风险。

4.核算不规范,导致税收流失风险。作为民间融资主要主体的中小企业,管理水平较低,财务制度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企业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容易出现弄虚作假行为。这不仅加大资金运用的风险系数,而且会造成一部分税收的流失。

5.信息不对称导致违约风险。民间融资的信息不对称,使债权人无法对资金使用有效监控,长此以往,会造成经营环境恶化。再加上高利率,会造成债务人违约,发生债务纠纷。

6.不规范融资会使风险转移给银行,给金融机构稳健运行造成一定压力。比如,有些借款人把从银行的借款投到典当行等民间金融机构,就把民间借贷的风险转向银行,给银行正常运行造成障碍。

三、中国民间融资风险的控制模式选择

民间融资所面临的内部不确定性和外部不确定性使其面临着更多、更大的风险。外部不确定性的减少和消除是一个长期过程,而内部不确定性则很容易在短时期内解决。因此,民间融资风险控制模式的建立可从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构建。

(一)短期路径选择

民间融资的风险控制从短期来讲,就是尽量减少内部的不确定性。

1.积极推进治理结构改革,不断提高经营者的素质和决策水平。民间金融机构应尽可能按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公司所有权结构进行调整,通过改组、改造优化企业结构、增强企业的发展后劲,完善企业内部经营机制。同时,还要加强诚信建设,增强重合同、守信誉的自我约束意识。政府部门要引导企业加强管理,树立竞争意识。

2.严格按照会计法规要求,建立健全会计核算体系,增加会计信息透明度。制定有效的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

3.正轨金融机构要通过开展民间借贷委托贷款业务,帮助民间融资规范借贷行为。

4.积极探索建立专业民间融资催收服务公司,及时化解潜在风险。

(二)长期路径选择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予以民间融资合法地位。(1)修改现行法规中有关非法集资和企业间借贷的规定。(2)加快制定专门规范民间融资的法律。(3)明确界定非法集资和民间融资的标准。

2.建立科学的监管体系。(1)建立正式的监管机构。民间金融合法化之后,应当明确规定民间融资的监管机构及其监管地位、权限、原则和基本方式。根据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和民间金融实际情况,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可由金融监管部门的地方派出机构实施。(2)监管部门要对民间金融机构颁发执照并登记备案,及时网上有资质和无资质的民间金融机构信息,增强民间金融市场透明度。(3)建立健全行业自律组织。可以借鉴银行业协会模式,建立民间融资自律制度。成立民间借贷行业协会,营造一个良好的自律氛围。(4)采用混合监管模式。考虑到中国民间融资风险的特点,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应采取合规监管和风险监管相结合的监管模式。监管部门不仅要依法监管民间融资的合规性,还要通过对民间金融的风险管理体系进行分析、判断和评级实施风险监管。

3.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市场准入制度是维护金融安全和稳定的有效措施,国家应当对民间金融机构的市场准入具体标准和程序作出具体规定,进行机构准入、资本准入、业务准入和人员准入方面的制度创新。同时,要制定民间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标准,完善退出的审批程序。

4.健全监测体系。(1)建立和完善政府对民间金融的监测指标体系,进一步扩大监测网点,定期采集和民间金融的融资规模、资金流向、融资对象、期限和利率等信息,从而对民间融资进行正确引导。(2)政府部门要适时对民间融资风险进行提示和预警,促进民间金融健康发展。

5.大力培育发展服务于民间金融的咨询服务中介组织。(1)积极鼓励公证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开展民间借贷合同公证、民事纠纷法律咨询和代拟民间借贷合同业务,为民间金融提供法律中介服务。(2)加快建立会员制金融咨询服务中介结构。

参考文献:

[1]杨畅.民间借贷规范发展的路径选择探讨[J].金融产业,2011,(5):26-28.

民间融资方式篇8

国务院通过议案设立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无疑是投入湖水中更大的一块石头,使原本就不平静的水面更添波澜。受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2011年温州落跑的老板数以百计,从而导致民间借贷风险暴露,这一现象是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获批的直接推手。实际上,温州民间借贷危机是中国金融问题的一个缩影,由于担心民间融资扰乱社会正常的金融秩序,国家一直未给民间融资提供合法化的途径,导致民间资本的参与度远远不够,而中小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一直未得到有效解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温州的民间借贷率先发展起来,并游走在国家政策的边缘地带。有数据支持说,当地企业几乎家家都参与民间借贷,然而在迅速获得融资的同时,由于缺乏政策的支持与相关监管部门的合理引导,从而产生了巨大的风险隐患,温州老板跑路现象和吴英案都是这一事实的有力佐证。

回顾温州金融风暴始末,宏观条件下的通货膨胀使得政府对中小企业抽紧信贷,对政府收支则保持相对宽松。温州的优势产业在人民币不断升值,原材料和人力成本大幅上升的多重夹击之下,优势不再,特别是中小企业的利润空间被挤压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在此环境下,实体经济遭受严重打击,大量的资金开始流入资本市场。温州炒房团的出现,标志着温州商人正式步入房地产、资源等投资领域,并且,随着以钱炒钱热度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脱离实体经营而进入资本领域。根据金融工具的杠杆原理,被积聚的风险也在不断累加,一场名副其实的金融博弈拉开序幕。伴随2009年大规模信贷扩张之后便是2010年的紧缩信贷,这包括银行的表外放款,随之而来的便是各种民间借贷和委托贷款的大量出现;而脱离实体的经济泡沫破灭之后受影响最大的便是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扩张时期由于实业低迷而将资金转入资本市场的企业,在紧缩时期却因为不能及时回款引起流动资金紧张最终导致资金链断裂,而资金链的断裂具有连锁效应,聚集的资金量越大,就越容易发生崩盘,民间借贷遭受重创,进而又再一次波及到实体经济。

对于民间融资,已有的著作和文献中并没有形成正式的定义和界定,对其的理解和阐释也都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包含了对各个借贷主体的解释。民间融资与银行和证券等相对应,被称作非正式金融,普遍是指在国家法定的金融机构之外,资金的借方和贷方约定以一定的利息为代价,出让资金使用权的金融行为。它包含很多种形式,既有民间借贷、民间票据融资、民间有价证券融资等,也包含社会集资,地下钱庄等融资方式。这些融资方式都是游离于金融体制之外的,出现在法律边缘的金融行为。而民间融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民间借贷,民间借贷是指公民与公民之间、公民与法人之间、公民与其它组织之间按照不超过人民银行规定的利率进行借贷行为,借方到期收取利息并还款的金融行为。

在此,我们要明确区分民间融资、民间借贷和非法集资、金融诈骗、高利贷的区别。民间融资作为正规金融的一种补充方式,在优化资源配置,改善社会融资结构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已经成为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方式;而非法集资和高利贷等则是危害社会稳定,扰乱金融秩序,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应当予以取缔和打击的行为。根据《关于取缔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中有关问题的通知》规定,非法集资是指单位或者个人未依照法定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以发行股票、债券、、投资基金证券或者其他债权凭证的方式向社会公众筹集资金,并承诺在一定期限内以货币、实物以及其他方式向出资人还本付息或给予回报的行为。

目前,民间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普遍选择,民间融资蓬勃发展的背后有着其产生的必然性。首先,在经济高速发展时期,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别旺盛;其次,居民储蓄的持续增长则为民间融资提供了可能性;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由于减少了货币量的供应,未能从金融机构获得足够资金的企业不得不转向民间借贷。处于初创期的中小企业由于其规模较小,财务较不规范,不能得到有效的金融机构支持,而且受其局限也无法通过发行债券或股票来获得融资,金融服务滞后和缺位情况十分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也从另外一个方向促进了民间借贷的快速发展。在金融机构的信贷资金向大企业倾斜的情况下,相比银行头绪繁多的手续与较为苛刻的要求,简便快捷的民间借贷则充分展示了其优势与强劲的生命力,尽管融资成本更高,中小企业也只能选择这种融资渠道。

民间融资的存在有着其合理性和客观性,在弥补了正式金融方式不足的同时,又因为缺乏规范的组织形式而具有潜在的风险。

首先,我们必须正视民间融资的积极影响:(一)民间融资通过市场的作用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资本的趋利性使得资金通过市场自动地流向最有效率的领域,资金所有者可以通过对借款人的信用状况进行分析,对投资领域进行风险评估,从而得出一个相对优势的投资倾向。(二)民间融资与正规的金融服务形成互补,为银行和大型金融机构尚未触及的中小企业和三农领域提供融资服务,其时间短,手续快,灵活多变的服务特色与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相适应,形成了一种恰如其分的合作关系。(三)民间融资改善了社会融资结构,它的出现,不仅能够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缓解了银行的信贷压力,缓释了银行的经营风险,从而维护了国家金融和经济的安全。(四)民间融资凭借其方便快捷的优势拓宽了民营经济的融资渠道,促进了民营经济的高速发展。

当然,不规范的民间融资也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一)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民间融资形式多样,包括民间借贷,票据融资,证券融资等形式,这些机构中的资金游离于金融监管之外,不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干扰了金融统计,影响国家宏观调控。(二)减少了国家税收。民间融资大多私下确认付款方式和付款时间等,从而出现了一个监管盲区,进行交易的双方逃避缴纳各种所得税的现象较为普遍,从而造成了国家税收的流失。(三)不规范的借贷行为易发生纠纷,风险大。民间融资一般无固定约束法则,仅靠信用维持,一旦经济滑坡或者危机出现,容易形成坏账,从而出现暴力清收等违法行为。(四)利率高,导致企业负担加重。民间融资的利率比较高,一般是由双方议价定价,不同的贷款人利率也会有所不同,另外借款人的借款时间也会影响到利率。据了解,民间借贷的年利率一般在20%-30%之间,高利率造成的融资成本提高,最终可能拖垮企业。

民间融资方式篇9

关键词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6.3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中小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一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资金短缺是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之一。近年来,银行信贷规模控制较紧,加剧了中小企业贷款难的局面,民间融资逐渐成为中小企业资金需求的不二选择。

浙江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最快、发展态势最好的省份之一,主要得益于浙江中小企业的经济活力,然而,在2008年金融危机持续影响以及欧债危机的背景下,融资效率低下对其发展的制约变得日益突出,民间融资一直是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2011年10月前后,由于长期的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许多企业不堪重负,资金链断裂,而又无法从正规的渠道得到融资,只能依靠高利息的民间借贷。不少中小企业最终由于无法承担高额的资本成本而倒闭。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政府也开始出台新的政策进行应对。如今,对于浙江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研究变得更为迫切。了解民间融资的发展状况,加强对民间融资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对促进经济、金融健康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浙江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现状及问题

(一)浙江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现状。

1、浙江中小企业高民间借贷比例。

阿里巴巴与北大于2011年6月至7月对浙江省的宁波、温州、台州、金华、嘉兴、湖州和绍兴7个城市的94家小企业、4家专业市场和12家当地银行进行走访,并通过网络问卷形式对浙江各地2313家小企业进行了网上调研。调研发现,浙江小企业以银行和农村信用社等传统金融机构作为主要融资渠道的仅占21%,而通过亲友及民间借贷的份额却达到50%,通过小额贷款公司和典当行的占7%。传统银行对小企业定义标准高,小企业从银行融资的成本高,宏观调控下银行普遍提高了申请贷款的要求,小企业可融入资金减少,贷款利率相对上浮等因素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2、屡现资金链断裂。

民间融资具有一定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降低了金融机构的风险,解决了民营企业发展资金不足的矛盾,也减轻了中小民营企业对银行的信贷压力;缓解了企业资金矛盾,促进了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强化了信用意识,提高了企业的诚信观念;能够促使银行等金融机构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有利于推进利率市场化,增强民间资金配置效率。但是,也正是由于浙江民间融资的不健康发展将浙江许多中小企业推向了破产的境地。从2011年4月份温州,义乌、台州等地相继发生企业主出逃事件开始,到底有多少小企业倒闭、企业主出逃案件,已无法统计。

(二)浙江中小企业民间融资产生的问题。

1、民间金融增加了企业的资金成本。

大多数民间金融的利率高于官方利率,这增加了企业的成本,使原本就实力不大的中小企业承担过高的负债风险。每逢加息,浙江民间借贷的利率也会水涨船高。2011年上半年浙江民间借贷利率最高曾达到月息30%。这样非理性的上涨,对于借贷企业来说,无疑是饮鸩止渴,资金流一旦发生细微偏差,企业就有可能面对资金的断流和还贷压力,最终只能更快的将企业推向破产,出现“跑路潮”和“倒闭潮”的现象。

2、民间金融引发一定的社会问题。

担保公司的钱不是自己的,基本都是从民间借款来的,假如有一个担保公司老板跑路后,由于民间融资机构在对中小企业贷款时并没有充分的物品进行抵押,所以一旦发生这种情况,成百上千个普通家庭面对的就是借款的血本无归,这样势必会影响一个社会的安定。

三、浙江民间融资现状原因分析

(一)浙江民间融资热的原因分析。

中小企业向民间金融组织融资一般出于三方面的原因:

1、正规金融机构融资渠道不畅。

从正规金融渠道看,近年来,国有金融机构在给企业贷款时普遍存在喜大厌小问题,贷款投向倾向于国有企业大型企业,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放占全部贷款的比例极少。特别是2011年以来,居民消费价格(Cpi)保持连续上涨,信贷政策偏紧,中小企业从银行取得贷款变得更为困难。由于自有资金和银行信贷无法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民间借贷成为浙江中小企业普遍性选择。

2、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

在我国,直接融资仍具有强烈的偏向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的倾向,中小企业很难进入。我国《公司法》关于公司上市、股权融资、企业债券发行等的规定,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中小企业实现融资。

3、民间融资自身优势。

其一,民间融资灵活而便捷,能满足中小企业多样化的融资需求,分布广泛,能及时提供贷款且还款期限和结息方式多样,利率调整灵活的优势恰恰迎合了中小企业对资金需求的“急”、“少”、“频”等特点。其二,民间融资不需要抵押担保,多采用信用贷款方式,对中小企业贷款门槛低。其三,民间资本规模不断壮大,能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增长的资金需求。浙江地区非公有制经济的不断发展,私人财富不断积累,加上近年来存款利率较低,投资产品有限,急需寻找投资出路的私人资本刚好能满足中小企业不断发展的资金需求。

2009年以来,浙江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年均增幅达60%以上。截至今年10月末,全省登记注册小额贷款公司由2009年年初的42家增加到2011年底的171家,注册资本从65亿元扩大到340亿元,覆盖了全省88个县区与5个开发区,可见,发达的民间融资是浙江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选择。

(二)浙江民间融资链断裂的原因分析。

1、“高利率”迫使中小企业“跑路”。

2011年下半年,在由于没有合理规制的“高利率”的重压以及不断上升的原材料和人工成本的情况下,浙江许多民营中小企业不堪重负,企业主纷纷“跑路”或宣布破产,民间融资机构面临无处追债的尴尬,旧的贷款追不到,新的贷款也是无从谈起。民间融资机构的资金链也发生了断裂。

2、制度问题导致小额贷款公司无款可贷。

我们在制度设计的时候,民间借贷公司只贷不存,那么它没有吸收存款的功能,只可以得到一些融资,但是它的融资规模不能大于注册资本的50%。在这种情况下,它没有那么多的钱可以贷,所以就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截至2011年10月,浙江全省171家小额贷款公司,账面可贷资金仅为24亿元。这意味着可贷资金平均到每家小额贷款公司只有1400万元。

四、关于民间融资制度建设的一些建议

破除民间借贷乱象的根本就在于制度的改革。我们可以在吸取他国对于民间融资的制度经验的基础上,提出对策。

2012年3月2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批准实施《浙江省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总体方案》,要求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多元化金融体系,使金融服务明显改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能力明显增强,金融环境明显优化,为全国金融改革提供经验。

具体来说,对于民间融资制度的改革,我们可以从民间融资担保制度、法律制度以及金融制度这三方面展开。

(一)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及担保制度。

1、设立担保风险补偿基金。

实践证明,仅靠担保机构微薄的保费收入是难以进行损失补偿的。像在2011年下半年,在企业法人“跑路”事件频频发生的情况下,担保机构的保费是不足以进行补偿的。因此,通过地方财政拨出专项资金,设立信用担保风险补偿基金,用于担保机构的代偿坏账补助。

2、完善风险定价体系。

从2010、2011年的情况看,民间金融几乎完全陷入高利贷泥潭。目前高利贷泛滥,表面原因是资金紧张,导致资金溢价过高。但资金溢价的本质是中国金融业没有风险定价体系,一味青睐大企业、大项目,对于中小企业的潜在风险,只能以提高借贷利率的方式控制风险。所以建立一个完善的风险定价体系,对风险溢价有一个准确的衡量以此来保证民间金融的健康发展。

(二)强化立法建立法律制度。

1、明确界定民间融资与非法融资的法律界限。

如何规范和引导民间融资,让民间资本在阳光下规范运作,首先研究制定《民间融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明确界定民问融资与非法融资的法律界限,对民间金融主体的法律地位、资金投向、融资方式、利率浮动范围、风险纠纷的处理及收益的税收调节等方面进行明确规定,赋予民间融资合法地位,以“疏堵结合”引导民间融资的健康发展,依法对民间融资进行有效监管。

2、将民间金融契约化。

营造民间金融营运的民间环境,将民间金融这种在融资关系上以人格化交换为特征的金融活动方式转变为契约性关系为特征的金融活动方式。避免发生纠纷、事实难辨等情况,将民间金融契约化,使民间金融变得更为正规化、阳光化。

3、借鉴国外成功有效方式建立国内民间融资机构监管。

借鉴目前美国、南非及我国香港等国家或地区对贷款机构和小额信贷的特殊管理模式,对民间金融加以监督,使集资活动由暗变明,阳光操作,既有利于企业自身的规范化管理,也有利于有关部门加大对恶意欺诈行为和恶意高利贷行为的打击力度。用法律来治理和规范民间金融,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好的融资环境。

(三)大力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补充金融制度。

1、设立专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

基于地方性中小民间金融机构与地方性中小民营企业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关系,在浙江地区设立专门为中小企业融资的民间金融机构。发展和完善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让其成为民营中小企业融资的主导力量。

2、改革小额贷款公司融资规模的制度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是长三角地区最先实行民间融资合法化的一种新尝试。但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得进行任何形式的内外部集资和吸收公众存款,故无法满足中小企业的借贷需求。在之前的贷款还未收回的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就不能对后续的公司进行贷款。目前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可以进行融资,但它的融资规模不能大于注册资本的50%,其实,我们可以尝试着对一些经营的时间长,坏账低的小额贷款公司提升融资规模,这样可以增强这些小额贷款公司对中小企业的促进作用,但他们也必须要受到更加严格的监管。此外,为了吸引更多的民间资本,规范民间资本运作.还应探索如何依法对诸如地下钱庄、“合会”等民间金融组织的规范、监管和引导。

综上所述,民间融资对于浙江中小企业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如今,对于浙江中小企业民间融资的研究变得更为迫切。了解民间融资的发展状况,加强对民间融资的引导、监督和管理,对促进经济、金融健康稳定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统计学院硕士,专业:统计学)

参考文献:

[1]严启发.用制度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2009(04).

[2]中小企业民间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其法律规制——以"珠三角"为例.2011(01).

[3]邵燕祥.浙江中小企业民间融资问题探讨.

[4]顾卫.企业民间融资的合法性与合规性研究2009(05).

民间融资方式篇10

准金融机构是相对于正规金融而称的,是未经金融监管当局批准设立,直接或间接从事金融业务,但没有纳入金融管理机构常规管理系统的机构总称,主要是经过政府或相应主管部门批准设立,并由当地政府相关部门(金融办、扶贫办、经信局等)监督和管理的机构。

准金融机构由于存在着巨大的现实需求和一定的合理性,长期以来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支持非国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成为我国正规金融体系的有益补充。但由于处于政府的金融制度安排之外,对区域经济金融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县域准金融机构广泛联系于城乡个体、家庭、企业之间。

一、准金融机构基本情况

调查显示,近年来成立或发起的各类民间准金融机构活动主体较多。据县工商局统计,截至2012年6月末,注册的投资公司有12户,注册资本3520万元;担保公司3户,注册资本27000万元;典当企业2家,注册资本2220万元;小额贷款公司获得批准的有1家,已纳入人民银行统计数据上报系统,注册资金6000万元。农民资金互助社96个,是由民政局注册的非盈利性质的民间社团组织,筹集互助资金2600余万元,社员自筹资金780万元,累计向3万户社员发放借款1.4亿元。除此以外,实际上从事民间金融活动的,还有大量的没有正式办理工商注册手续的地下中介组织、机构、中介人,其准确数量无法统计,据该县工商局估算,专门从事民间借贷的中介人约400人,民间借贷金额大约在10亿左右,占目前贷款余额的十分之一左右。

二、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基本特征

(一)融资利率保持在较高水平。样本县在市的经济总量处于是中等水平,基本上显现了当地目前的社会资金活跃度。调查显示,该县民间融资利率的市场化程度较高,基本趋势是随行就市,并参照银行贷款利率的变动而变化。2008年的金融海啸到来之际,央行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社会资金相当紧缺,民间融资利率持续走高,2009年执行宽松的货币信贷政策,银行的利率水平下降,民间融资利率水平也随之下降,下降幅度约为月息5个千分点,而且部分融资由按月结息改为按季或半年结息。2010年由于经济下行影响,中小企业资金链条呈现紧张态势,国家连续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由于银行利率水平提高,民间融资利率水平也恢复到了2008年的状况。从今年的监测情况来看,本县家庭、个体工商户民间融资利率大约在年息15%—20%,中小企业集资利率一般在18%左右,融资机构吸收存款利率一般维持在10%—15%之间,发放贷款利率一般在30%以上,在资金需求旺季,有的甚至达到了50%。

(二)融资期限灵活、手续简便。调查显示,民间融资期限最短的5-10天,最长为一年,其中1—6个月的约占34%,6—12个月的约占54%。民间融资主要通过以下三种方式进行:一是借贷双方订立口头契约或借据,确定借贷金额、利率和归还时间,一方提供资金,另一方到期还本付息;二是亲朋好友之间的借贷,利息往往较低,归还时间也不明确;三是用价值高的物品作抵押获取现金,一般采取简单的书面协定。部分大额交易需要采用担保和财产抵押,贷款额一般占抵押物的50%左右,对中小企业有较大的吸引力。

(三)资金运转向多样化发展。目前民间借贷资金的投向已由最初的,转为经商办企业等生产经营性资金需求。从本县情况来看,以互助资金扶贫发展互助社为载体的民间资金互助模式,对县内民间融资的规模引导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目前的运转状况良好。二是生产性经营需求,一般数额较大。民间融资机构贷出资金主要投向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农产品贮藏加工企业、小型制造行业的流动资金周转,以及个体工商户如服装、百货、餐饮业主短期资金周转,小微企业约占60%,个体工商户约占20%。三是企业或个体工商户贷款过桥周转资金的需求,一般期限短、利率高、数额大。四是投机性需求,主要是用于炒股、投资等高风险领域。

(四)民间金融逐步公开化。随着直接融资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金融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增强,民间金融的内外部环境有所改善,社会的接受和认可程度逐渐提高,该县县一些民间金融方式已由原来的隐蔽状态向公开化方向转变,而且逐渐在形成一种非常灵活的民间机制,主要体现在小资本,大积聚,在短期内可以迅速围绕投资、利润进行;其次,体现在民间金融的形式和规模上,已由分散、零星发展成为有一定组织形式的规模较大的融资,明确规定利率、期限,并有规范的借贷合同。

(五)民间金融催收手段趋于理性。样本县民间借贷本着“有借有还,再借不难”的原则,借贷双方提前讲清责权利关系,借款人的还款意识和经济责任都较强,一般不会损害自己的信誉赖账不还。通常放贷人在约定还款日前1周打电话,通知贷款人及时还款或履行续约手续,如贷款不能及时偿还的一般也不会借助暴力或法律手段,而是采取协商延期还款或变卖财产等方式解决,只靠暴力催收的方式逐年递减。

三、准金融机构运行中的潜在风险及存在问题

(一)市场风险。由于民间金融行为不受货币信贷政策的约束,加之其与正规金融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无论从其行为本身看,还是从民间金融总量看,都出现与正规金融逆向而行的变化,货币政策在微观层面的作用因缺乏载体而显得软弱无力,如,基于短期利益的诱惑,该县民间金融资金主要涌向了房地产、玻璃纤维等近年来的限制行业。由于民间金融对行业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国家对这些行业的发展及结构进行政策性调整,这种类型的民间资金的安全性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目前的房地产限贷限购政策,也使很多融资中介和放贷人犹豫起来。玻璃纤维、小型钢铁、小型火电等行业的前期投入贷款也受到严重威胁,个别企业甚至出现老板跑路,借贷资金血本无归的情况,严重扰乱区域金融市场和招商引资环境。

(二)信用风险。从调查来看,准金融机构开展民间融资主要依靠血缘与地缘关系,资金筹集基本上靠的是自发组织内部的个人信用。随着需求增加,融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就会发生严重的不对称,这种赖以存在的信用和道德约束就逐渐减弱,风险也会急剧上升。

(三)操作和道德风险。相比于正规金融机构而言,准金融机构缺乏严密、规范,全覆盖、高效能的内部控制机制,很难经得起大的风险考验。按照商业性金融风险控制的要求,在流动性、资金期限匹配、资产配置等诸多方面都具有先天弱势,随时会出现风险的苗头,需要高度警惕。同时,从业人员业务能力有限,在具体操作中发生操作失误造成风险的情况并不少见。如,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作为相对规范的机构,至今没有标准的凭证模式、操作程序和统一标识,风险防御能力较差。从本地的情况来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等准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中,具有金融从业经历的员工仅占10%,风险防控意识和业务能力都存在较大差距。而典当行、互助资金会以及民间投资机构的风险控制差距更大,动辄就关门跑路,给当地金融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影响,是当前区域金融稳定的重大隐患。

(四)政策传导风险。民间金融对制定和执行货币信贷政策产生较大的抵消作用。一方面,民间金融使得部分社会资金需求由显性化转为隐性化,不能准确反映社会资金供求状况,货币管理监管部门依据的市场信息不全面,其所做出的宏观决策必然不够准确。另一方面,由于民间金融行为不受货币信贷政策的约束,加之其与正规金融之间存在的互补关系,无论从其行为本身看,还是从民间金融总量看,都出现与正规金融逆向而行的变化,货币政策在微观层面的作用因缺乏载体而显得软弱无力,不利于发挥经济调控和产业导向的职能作用(如对一些限制性的行业,投资者可以通过民间金融获得资金)。

四、引导准金融机构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准金融活动很多具有自主性和隐蔽性,缺乏合法的组织管理机构,缺乏规范的监管和引导,其经营活动和收益游离于国家的监督管理之外,因而很容易引发债务纠纷,也极易形成非法集资,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准金融活动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必然影响和牵动正规金融的发展,最终将对货币政策产生影响,给区域金融稳定带来压力。

(一)应给予准金融机构合理定位。地方政府应该适时转变思维方式,客观区分并理性分析准金融活动不同业务的性质,尝试采取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综合治理方法,以规范和引导民间金融。建议要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要有条件地允许部分民间金融的“阳光化”,为企业和个人自主参与的各种民间金融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

(二)要明确合法和非法民间金融的界限。目前有关非法民间金融的界定主要是依据《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取缔办法》第四条的规定。该条规定只注重从客观形式界定民间金融合法与非法,从而将大量正常民间金融活动列为非法融资,这与当时集资诈骗等非法融资活动猖獗的特殊历史条件密切相关。目前民间金融的主流已经是大量难以得到银行信贷支持的中小企业募集发展资金的行为。未来制定法律应当根据主观和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来界定民间金融的合法与非法,即在主观上要求融入资金的企业、组织或个人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客观上没有实施欺诈行为,没有用所融入的资金去发放贷款。

(三)严格限定民间准金融的利率水平。准金融机构融资的利率由民间资金供求状况决定,同时受银行贷款利率影响也较大。现实中,民间融资的贷款方经常会利用其在借贷合同中的优势地位,签订有失公平的借贷合同,侵犯借款人的合法权益。实践也证明,过高的利息是导致民间金融风险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应当对此类利率的最高限额作较为明确的规定,以防止和打击高利贷行为,对超过利率上限的民间准金融行为规定相应的没收违法所得、罚款等行政处罚措施,以打击高利贷行为,保护正常民间准金融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