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的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8:29

农业农村的发展篇1

关键词:新农村农村服务业服务业

农村服务业是指服务于农业再生产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多种经济形式,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多环节发展起来的一大产业,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农村服务业作为农村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它的繁荣和发展对拉动农村经济,增加农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部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加快农村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的现代农村服务体系,必将大人地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现状

1.传统的农村服务业发展平稳。近年来,我国农村服务业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并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一是服务业经济总量在增加,但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在下降;二是农村劳动力在服务业就业的比例逐年上升。

2.农村重点服务行业正在崛起。目前,我国农村服务业已经包含了“农村交通运输和邮电、批发零售贸易与餐饮、金融、保险、公用事业,社会服务、文化、牧育、体育、卫生、科技、信息”等多个行、门类比较齐全。特别是与“三农”工作关系重大的科技、信息和农民教育等一些新兴服务业发展较快。

3.农村服务业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发展壮大农村服务业,除环境因素以外,关键在于健全投入机制和畅通融资渠道。改革开发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村服务业日趋完善,投资主体正在逐步壮大,并在行业之间相互渗透。按照投资人的投资趋向分析,农户投资运输、零售、餐饮业为主;村级集体投资房产租赁业为主;工商资本投资休闲观光、批发贸易业为主;各级政府则按照“扶大扶强”原则,积极引导和培育新兴产业,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4.农村服务业市场发展潜力较大。加快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是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载体。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分析,发展与现代服务业相匹配的农村服务业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具体体现为:①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服务性支出的增长,为农村服务业市场的急剧扩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②由于劳力转移、农民增收,已经成为当前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③新兴服务行业发展还比较滞后,随着农民对服务业的需求的增加,发展现代服务业,拉长农村服务业这条短腿已成必然;④城市化发展步伐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为建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农村服务行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国农村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农村服务业,尽管在近年来已经有所发展,但是,由于受非物质生产劳动不创造新价值的观念影响,发展农村服务业的体制、机制、政策等还没有完全配套,传统服务产业仍是带动农村服务业的主要力量,总量增长缓慢、发展不平衡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

1.城乡差距过大,农村服务业发展速度明显滞后。由于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差距较大,农村服务业在农村经济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偏低;消化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民从服务业得到的收益不多。因此,无论消费层次还是消费市场,目前的农村服务业都无法与城市相提并论,农村服务业城乡差距大、发展滞后的特征明显。

2.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结构不合理。我国农村服务业历来主要重视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销售和农业技术推广等生产,而严重忽视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立和市场信息等经营。而且由于长期缺乏总体规划,农村服务业基本处于自然发展状态。这样的状态,难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也难以取得农村服务业自身的发展,会成为解决“在农”问题的瓶颈。

3.政策不够配套,新兴行业难成规模。发展农村服务业是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应该制订相关的产业扶持政策,为新兴的农村服务行业发展给予最大限度的扶持。但是,由于现行政策的不配套,长期困扰农村发展的融资渠道,农业保险,科技、信息、生产与销售服务和已转移农民社会保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加上农村服务业发展空间有限,因此,良好的投资环境尚未建立,新兴的农村现代服务行业发展困难。

4.区域差异较大,各地发展不够平衡。由于受经济,环境、文化、习惯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我国东西部农村服务业发展差异较大。经济发达程度与农村服务业的发展状况成正比。经济发达地区的农村服务业发展更快、服务行业门类更全、得到的回报更丰厚;欠发达地区的服务业不仅基础差、发展慢,而且效益也相对较低。总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带来了农村服务业发展的不平衡。

二、农村服务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发展农村服务业是转移农民、富裕农民、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大举措。我国农村服务业已包含多个行业,但总体上看大多处于萌芽状态、分散状态,仍是传统的农业服务业多,现代的农村服务业少,农村服务业供给不足、比重偏低、结构落后、质量不高、竞争力差,已成为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因此,发展农村服务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一)新农村建设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

我国农村拥有一个庞大的服务人群。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展开,将会给农村服务业提供新的发展机遇。随着新农村建设中一系列发展农村经济活动的展开,给农村的生产业提供了空间:随着农村一系列社会事业的展开,给农村的医疗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提供了机遇;随着农民收入的提高以及物质生活的改善,对商贸流通业、交通运输业以及旅游业等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展开,各种文化产业、农村社区服务业等也需要相应地跟上。

(二)抢抓国家政策机遇的需要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把基础设施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同时加大涉农教育、卫生、文化财政支出,这无疑给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机遇,考虑到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多,解决就业的任务就更重,因此在新农村建高中发展农村现代化服务业意义更大。

(三)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从服务业发展的现状看,农村服务业与先进的城市服务业之间、城区与农村之问、不同县域的农村之间仍存在着不少的差距,尤其是城乡商贸之间、繁荣的城区商贸与萧条落后的农村商贸形战鲜明对比。发展农村服务业能够有效缩小农村与城区之间商贸业发展方面的差距,带动农村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消费观念与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四)加入wto为中国“三农”利用外资提供了广泛的机

随着入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农村、农业和农民将可能通过扩大利用外资与国际市场全面接轨。由于我国广阔的农村地区有门类齐全的三大产业,因此,整个农村地区各行各业将有可能在入世后出现利用外资的新高潮,而农村服务业所面临的更是前所未有的机遇。从农村服务业方面看,我国土地使用、商业存在和关于自然人流动的开放政策将根据入世承诺做出相应调整。对服务业九大部门的市场准入均直接促进农村服务业的进步。随着国家服务业扩大对外开放,农村服务业开放会直接受到影响。

三、农村服务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支持农村服务业的发展,在统筹城乡发民用工业的前提下,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发展农村服务业,有利于缩小地区差距,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与发展。因此,我们对农村服务业发展提出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址专门从事为农业生产提供服务的服务系统。农村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优化农村服务业结构、提升农业运行质量的必然选择。完善我国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总目标应是;建立健全农业服务组织,强化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最。当然,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必须规范政府服务行为。从目前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看,有政府办的农业服务组织,农村集体服务组织、新型合作服务组织和民营服务组织等形式。

(二)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

发展农村最基本的公共服务业要以人为本,以改善农村最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培养何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为重点,如加强和改善农民培训,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

(三)建设好为农服务的流通网络和流通设施

建设为农服务的流通信息网络,重在抓好三件事:一是要建立内部经济信息中心。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建立经济信息中心,以信息中心为核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主要销售站建立信息站,进行信息采集、过滤、分析、综合,形成科学抉择,引导生产、沟通产销。

(四)完善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

在建立内部经济信息网络的同时,还要不断加强民间信息网络建设,完善系统化服务功能,注重信息价值和使用价值,加快农村经济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更有价值地促进农副产品的流通。要创造条件建设“信息高速公路”,使农副产品信息的传递达到快、准、全、新、特的效果。

(五)大力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

在当前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农民最缺的是融资渠道、风险防范和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等方面的服务。大力发展农村信息、金融、会计、咨询、法律、旅游服务等行业,才能提高农村服务业的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带动其整体水平提高。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除了要大力发展农村现代信息、咨询、法律服务业外,还要重点发展农村现代金融和旅游业。发展农村现代金融业主要是发展银行、信用社等金融组织和农村保险业。发展农村旅游业,主要发展旅游种植业、旅游林业、旅游牧业、旅游渔业、旅游副业和旅游生态农业等等。

农业农村的发展篇2

一、培育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要以“名、优、新、特”产品开发为目的,从利用当地资源、发展名优产品入手,对那些资源优势最突出、经济优势最明显、生产优势较稳定的项目,进行重点培育。通过良种扩繁等方式加快发展,树立品牌形象,形成支柱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必须发展农业规模化,建立农业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辐射带动作用,可以有效带动农民大规模生产,从而形成区域化发展、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形成群体优势。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中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实现产业分布、产品销售和产业发展的多元化模式,通过优势资源的转移和优化品种结构,创品牌、上特色、出精品、增效益,大力发展名、特、优、稀等农产品项目,做到人无我有、人少我多、人多我优,使农产品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拓宽融资渠道

随着农业产业化的逐步升级,农业也将逐步转化成为技术密集与资本密集型产业,这意味着农业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资金支持,从而化解农业产业化的资金“瓶颈”制约,为推进农业产业化提供资金保障。健全农业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支持力度,合理规定财政支农支出增长比例,确保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并通过专项资金、农业发展基金、贴息贷款等方式,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基地的发展。要引导工商企业、吸引外资企业投资农业,工商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农业,不仅可以缓解农业资金的问题,而且可以充分利用其营销网络、企业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来提高产业化经营的水平和科技含量,充当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龙头企业。必须重视金融机构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企业信誉度高的龙头企业,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积极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广泛吸纳社会资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个体私营投资。培育农业资本市场,大力发展上市公司来解决资金短缺问题,扩大农业上市公司规模,通过资本营运的方式增加投入。各级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积极发挥职能优势,主动与农业部门沟通,加强信贷管理,做好信贷调查、发放和收回工作,对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优势产业,在授信额度和贷款利率上予以适当优惠,努力营造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政府和农业组织应大力宣传信誉美德,确立讲信用、重诚信的理念,建立农户信用等级和生产经营情况档案,有针对性地进行小额信贷的发放。

三、注重人才培养

农业产业化经营需要依靠龙头企业带动,注重培育和鼓励农业人才脱颖而出,培养具有市场意识强、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人才与技术人才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按照公开、公平、竞争、择优的原则,优化人才资源配置,完善人才流动机制,积极推进企业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市场化、社会化、职业化,让优秀人才流向农业企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进程。农业产业化总是伴随着科技进步,而农业科技进步的实践最终是依靠农民完成的,只有通过农民的实践,各种农业科技成果才能转变为生产力,使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实现科学技术成果的转化。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需要大量懂得农产品生产、加工与销售各级各类的农业专门人才,推动农业产业由低效益向着高效益产业转变,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加强农民职业教育迫在眉睫,政府应对农民职业培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开展多种多样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以社会办学为辅的职业培训体系,使农村从业人员能够及时得到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推广培训。农民职业教育应把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与素质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牢固树立起以全面提高综合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使其具备能适应多个职业岗位的知识与能力,形成规模化经营、区域化布局,满足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村技术人才的需求。

农业农村的发展篇3

【关键词】农业经济;农村金融;经济发展;促进作用

随着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农业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增长。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以及农村金融与农业经济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了当前专家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金融发展是关键,农村金融业不例外。本文在此以自身工作经验为基础,指出了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并论述了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一、农村金融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必要性

农村金融基于自身的优势与客观形势的需求,能够更好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与革新,从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的内在动力,让农村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而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是多元化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现代化农业已然是高度产业化的农业,而产业化农业需要的资金是非常大的,农业产业化下的融资形式也是多样化的。新的农业技术研究与推广都需要资金才能进一步实施,而这些都必须要借助于农村金融的优势与推动力才能进一步实施相关经济政策,才能让农村经济复苏。农业生产受季节性影响大,尤其是周期性闲置出来的资金比较多,而且农村地区还存在很多的“游资”,这些因素的存在更加需要农村金融机构来进行吸引、整合、运用。在农村金融的支持下,能够推动农业经济不断的成长,农村经济环境越来越成熟,也反作用于农村金融。因此,要让农村金融融入到农村经济发展中去,不仅能够实现融资的目标,推动资金的运转,更加重要的是能够调节农村经济的能力。另外,农村金融作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机构,可以最大限度的帮助农户及企业降低经济交易过程中的风险指数,降低交易成本,大大提高农村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

二、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

1.农村金融发展完善对农业经济的促进

农业经济要想实现进一步发展,需得到农村金融的大力支持。结合当前我国大多数农村金融机构情况来看,农村金融通常都是以农信联社为本区域中的示范性单位来实施金融服务,力求将金融服务遍布到广大农村群众用户。发展并完善农村金融,能够在尽可能发挥农村金融职能,对资金进行合理应用,改善农村资金匮乏情况,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就目前农村信用联社情况来看,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信用联合体制问题进行健全,明确产权关系,进而提高农村信用贷款对外发放质量。明确农村信用联合产权关系对促进农村金融发展与完善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另外还要不断拓展贷款等与之相关的业务,必须创建合理信贷规则,有效改善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资金短缺问题,促进农业经济更好发展。

2.农村金融结构改进对农业经济的促进

对农村金融结构进行改进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农村金融结构调解改进后,能够实现对实体经济的优化调整,对推动农业经济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以客^角度来说,开发农村金融,并非一定要全面满足农业经济体系的多元化需求特点,但在此过程中应不断对农村金融市场进行仔细考察,了解农业经济结构,在契合农业经济结构的基础上对农村金融机构进行改进与健全。另外,在农村金融结构改建上还要努力寻求政府相关部门的支持与帮助,对完善融资体系、改进融资方式等内容予以鼓励和支持。我国农村融资市场主要有外援融资、间接融资,这种结构已经不能全面满足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需求。在这种背景下,必须要对金融结构进行改进和扩宽,尽可能在降低贷款率的基础上控制成本,实现农村金融结构调整。贷款融资和存款依然是农村市场之中最为常见的融资方式,但长此以往还是难以满足企业和个体业主的需求。因此,农村金融方式必须强化灵活性方面的改革,才能够让金融服务变得更加立体化与全面化。

3.农村金融效率提升对农业经济的促进

相对于金融发展、金融规模及金融结构来说,金融效率对农业经济的促进作用并不是很显著,但是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农村金融效率在调控上相对容易。大量实践效果显示,要想全面发挥农村金融作用,实现对农业经济的推动,应尽可能将平衡机制在农村金融机构日常工作运行中全面落实,保证互相之间起到有效制约作用。纵观以往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农村金融效率在其经济提升中占有重要地位,只有金融机构自身效率得以提升,才能够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进而显著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要想提升农村金融效率,必须要得到政府相关部门支持,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支持力度,对金融机构、担保机构进行正确引导,加强监管,实现规范化管理,不仅要确保金融机构自身效率,还要注意充分发挥担保机构作用。除此之外,农信联社还要加强与担保机构之间的合作,主动寻求与担保机构合作机会,扩充合作渠道,进而提升金融机构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为农业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三、结语

总而言之,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两者之间相辅相成,共同实现我国宏观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此,农村政府应加大政策支持,针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制定相应政策支持,并予以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投入,充分发挥农村金融对农业经济的积极促进作用,实现我国农业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利.农业经济增长与农村金融发展关系探讨[J].信息记录材料,2016,(06):126-127.

农业农村的发展篇4

关键词:农村经济;高效农业

中图分类号:S181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132115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迟缓,农业经济效益不高,对广大农民的劳动积极性难以调动。所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要大力推进转变,是当前迫切要解决的发展经济的主要问题,这对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以及构建的谐社会具有深远的意义。

1高效农业

1.1高效农业

“农业”一词在经济学里是一个大概念,主要包括2大方面:种植业和养殖业,这其中包括为土地产业服务的其它行业。如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这些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不一定都做为高效农业,但它能成为高效农业的辅助措施。从当地资源条件出发,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更多品种、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真正的高效农业。

1.2发展高效农业生产模式化

现代社会呈现的高新农业生产理念,它的发展方向分几种情况,有企业投入建设、城市和农村结合以及多元化等方式。企业投入建设发展模式为农产品公司在农村租赁土地使用权,进行农产品加工,雇佣村民管理,提高并带动原来经济发展状况,加大农村经济大幅度提升。城市和农村联合经营发展模式是指农闲时期,农民可自行生产的特色的自给自足的农产品,并向市场推广,利用原有资源提高生活水平。丰富城市生活结构,促进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转型议程,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对村民的综合素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2农村经济与高效农业产生的影响

2.1增强粮食生产

农业是我国始终坚持最为基础的基本方针,使农业得到很大发展。但在耕作制度、经营方式等方面还没有从根本上突破传统做法,造成土地等资源利用不尽合理,有限的投入也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业仍然没有摆脱比较效益低的局面。21世纪初我国的综合国力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农业的稳步发展是关键。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方向。科学技术工作要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要求,面向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把工作重点转到为农业现代化,农业生产工业化、农村小城镇建设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上来。有关部门、地方应根据各地实际条件,采用“公司+农户”或企业集团等实体办试区的方式,切实为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和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做出卓有成效示范。在贫困和落后地区要积极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开发当地优势资源,依靠科技脱贫,为“扶贫攻坚计划”做出示范。

2.2提高生产力水平

发展高新技术是当今世界的潮流,国际上发达国家都高度重视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高新产业的形成正是起步初级,高新技术成为高效农业的发展和研究的主功策略,国家和地方要在有条件的农业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一批农业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同时注重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的结合,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示范点、试验区,引导我国农业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成果转化,努力攀登新高峰,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要继续重视和支持农作物、林果、畜禽、水产等品种资源的引进及新品种选育、土壤环境监测、病虫害情况监测预报、节水农业,防治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和盐渍化、草原退化,资源再生等农业基础研究和基础性工作。在抓好p键技术的同时,要重视农业科技宏观发展的规则、政策等研究,努力提高水平,不断充实科技储备,增强我国农业发展后劲。

2.3农民的综合国力素质有待提升

经济发展的主体是农民,鼓励农民采取先进的、科学的现代化机械种植技术、养殖技术等,拓展全民视野,用视频播放的形式开展有关法律宣传教育,号召、鼓励农民注重自身素质提高和培养,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和开发农村科技人才。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建立长期稳定的农村培训支撑体系,要积极创造条件,采用重点培养、分层次培训一批优秀的科技人才。要实行农科教统筹协调,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出努力。

2.4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

我国在组织培养、快速繁殖、动物疫苗、饲料添加剂以及杂种优势利用等农业科技领域具有一定的水平,在某些领域始终保持国际领先地位。20世纪90年代的农业科技工作应在继续保持和发展我国农业科技水平的同时,努力发展农业科技型产业。有条件形成产业的技术成果,都要不失时机地向产品开发处延,向产业化方面发展,要组织科技人员对产业形成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攻关,使期获得高经济效益。国家、地方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尽快形成一批对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高新技术产业。

农业农村的发展篇5

关键词:农业政策;农村经济发展;影响机制;影响路径

所谓农业政策,就是国家领导人根据我国基本国情,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所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农业政策以深化农业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我国现在仍然处于发展中国家阶段,农业一直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产业,是农村农民主要甚至唯一收入来源。不仅对农村,农业对国家经济发展也有不可小觑的作用,虽然农业产值比重以及核心价值不如工业,但是农业保障了国民的基本生活,掌握着国家命脉。所以农业政策的正确性直接影响着农村甚至国家的经济发展。本文就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机制以及路径展开详细讨论,来揭示农业政策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

一、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

(一)农业政策的导向机制

国家制定的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就有导向作用,具体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农业政策引导农村产业结构的变动。传统的农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农民只会简单的播种,收获,然后变卖成钱财。自从实施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责任制后,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除了种植业,林,牧,渔业也开始在农村发展。二是农业政策引导农村劳动力的流向。前些年由于务农收入很不景气,很多人选择弃农进城打工,造成城市的"民工潮"。而后政府出台的取消农业税,给树木上保险,给予种植补贴等多种农业政策,使农民又将收入重心放到农业上,所以大量民工陆续返回农村,发展农产品。

(二)农业政策的激励机制

农业政策的激励机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农业政策的产权激励。自从建国之初中央实行之后,农民就有了自己的土地,不再受地主的压迫,这极大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再后来,国家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之后,农民多劳多得,这样农民就自发地采取很多可以增产增收的措施,更大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农业政策的需求激励。国家为了保障国民生活所需粮食,采取一系列政策来激励农民生产。比如支付给农民的价格高于同期市场上的价格,当粮食供过于求的时候,给予保护价,保障农民收入,保证生产积极性。

(三)农业政策的调控机制

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控机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农业政策的供需调节。政府主要通过宏观调控市场来调节农产品的供需平衡,主要措施有积极开展对外贸易,加大粮食出口量以及巧妙作用托市粮销售对粮食进行调控。二是农业政策的价格调节。政府主要通过增加库存量和开发新能源,将部分粮食转化成能源等手段来增加农产品需求量进而抬高农产品价格,鼓励农民生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三是农业政策的收入调节。国家还通过降低农民生产成本来达到鼓励生产的目的。主要手段有给予多种形式的补贴,取消部分农作物的农业税以及对部分地区,部分粮食品种进行最低收购价政策。

二、农业政策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相关路径分析

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影响路径主要是通过影响农村要素的投入,进而影响农业经济的增长,最终影响农村居民收入以及消费结构。本模块以取消农业税这一政策为例来说明农业对农村经济影响的相关路径。

(一)取消农业税对农村要素投入的影响

取消农业税主要对以下几个要素的投入会产生影响。一是土地利用率。在取消农业税之前,农民种地本来就辛苦,献出了一面中大部分的时间,精力,但是由于各方面因素,收入甚微,还要出去繁重的农业税,所以好多人选择了放弃务农。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好多人又拾起了种地的信心,所以土地利用率就明显提高了。二是农业投资。取消农业税使得农民手中空闲的,可支配的资金多了起来,所以农民就不是专一地发展种植业了,开始进行了多方面的投资,进而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因为取消农业税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所以自然而然地农产品产量也就增加了许多。不仅农产品产量有变化,农产品产值也发生了变化。因为种植面积增加,劳动力投入增加,农业成本下降,所以产值利润就上升了。产值利润率是衡量是否增产增收的主要指标,产值利润率上升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取消农业税对农村消费结构的影响

虽然取消农业税,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一是农民积极增加播种面积,生产力的积极投入使得化肥,农药等必需品的价格升高,这属于替代效应。二是,农民收入增加,使得农民的消费增加,农民从单一的满足温饱的消费转向娱乐性,享受型的高端消费,这属于收入效应。总的来说,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所以说取消农业税增加了农民的消费,改变了农民的消费结构。

三、结语

农业是我国的重中之重,农业问题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的基本需求,是我们必须慎重对待的问题。通过以上简单介绍,我们揭示了农业政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及相关路径。我们要善于作用这些相关理论,制定科学合理的农业政策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作者:刘艳军单位:罕乌拉街道办事处

参考文献:

[1]王晓伟,刘晓媛,陆朝晖,罗明英.新疆与发达省区农业发展的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4,(04).

[2]陈宏珍.影响农民增收的政策因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4,(06).

[3]郑杭生,陆益龙.转型的初级群体与社会安全问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4]雪燕,诸叶平.中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差异的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1,(02).

农业农村的发展篇6

[论文摘要]农村职业教育应定位于“富农”教育,而不是“离农”教育,但是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状则刚好相反。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必须坚持“以农为本”。为此,应做到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在指导思想、课程设置等方面真正落实农村职业教育“以农为本”。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是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问题,农村职业教育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具有重大意义。只有通过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以提高农民的素质,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然而,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在发展进程中存在多种问题,给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出了严峻挑战。为此,我们应该重新审视农村职业教育的特质,把握农村职业教育的价值定位,并据此剖析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发现问题,探析原因,提出对策。

一、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之原因探析——“脱农”

农村本来就是我国的薄弱环节,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更受种种因素制约,比如资金投入不足、师资力量不够、政策落实不到位、供求矛盾突出等。无论是何种原因,它的存在都会造成农村职业教育弊端重重,发展缓慢。在我们的生存环境中,每事每物都是矛盾体,都难免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但是我们该做的是尽自己最大努力,争取利益最大化。所以,我想,对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更应该从它自身去找原因,反思农村职业教育自身存在的问题,发现问题的根本所在,针对问题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大力解决问题或者把问题最小化,而不应仅从外界找借口,否则永远不会有发展,只会在倒退的基础上进一步倒退。只有切实提高农村职业教育的质量,才会带来发展。从这点一切入,我主要分析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不得不提到社会各界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偏见。我国农村职业教育长期以来受到人们的歧视:相当多的人认为普通教育是正规教育,而职业教育是“落榜生”教育或“差生”教育,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另眼相待;学习职业教育的学生也因此抬不起头,觉得低人一等。为什么这些家长会有这种思想呢?固然是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但是职业学校是否应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存在的价值呢?是否考虑过怎样扭转这种局面呢?或许考虑过,但是否是以广大农民的利益为重呢?为什么家长不相信职业学校会带给自己福音?家长都希望子女读书后能够有个好的工作,但是目前家长们看到的却是,大批的职业学校毕业生被输入沿海发达城市,美其名曰“分配到位”,之后就不管学生死活,一年半载之后,又有大批学生重返家乡成了待业青年。如此结果,家长怎能把希望寄托到职业学校上?这是否正是学校的不负责任呢?这是对学生的不负责,更是对自己学校甚至是对整个教育事业的不负责。学生和家长从职业教育中得不到自己需要的东西,自然就放弃选择职业学校,放弃接受更高教育的机会也就意味着农村的发展仍会发展缓慢,农民意识仍旧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更是岌岌可危,一旦形成这样的恶性循环套,农村谈何发展?面对这样的困境,农村职业教育工作者应该做些什么呢?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本无目的,因为有了需要才使它有目的。”职业学校的课程是否为农民所需?这就涉及到了我接下来要谈的问题,即: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真正体现了“以农为本”?

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其初衷相差甚远。农村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重点,不是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有具有一定农业技术专长和经营管理基本知识的现代农民,而主要是应和学生和家长的急功近利思想和择业观念。为发达地区培养廉价的打工者,培养的学生是完全脱离农民身份的保安、软件设计员、数控机床操纵者之类的人才,忽视了农村可持续发展对新型农民的需要。这种严重的离农课程内容的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无法完全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从本质上说,农村职业教育应该是“富农“的教育,但在现实中却成了“伤农”的教育。目前的农村职业教育是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为城市培养了成千上万的实用技术人才,他们往往是付出了大量的劳动而得到的不是等价的报酬。这样只能使农民近期内增加了现金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但从长远看,是“富”了城市而“伤”了农村。

由此,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我们不言而喻,但是在农村职业教育的实施、发展过程中却壁垒重重,我们不得不深思: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农村职业教育脱离了“农”,怎样为农服务?而最为重要的是,我们发现了问题,探析了问题,怎样从问题的实质,去解决问题?

三、发展农村职业教育的对策——如何“以农为本”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农村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要在农村更好地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首先就要让职业教育为农民所认识,认可和接受。农村职业学校可以专门组织一个下乡小组,深入农村,进入农家做家长和学生的工作,让“科教兴农”思想渗入农民意识中,让他们明白,农村职业教育是直接关系到农业的发展,关系到农业现代化的进程,进而关系到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同时,在农村定期开办农业知识讲座,让农民切实感受到科学知识的甜处,从而转变以往“不受教育也能种田种地”的观念,学习科学种田,科学务农。农村职业教育要做到“以农为本”,转变思想是最基础的工作,是下一步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更是所有农村职业教育者的首要义务。

(二)课程设置要“以农为本”

农村职教必须立足于农村,与农村经济社会紧密融合,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才能更好地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对目前农村职业教育的诸多弊端,我们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努力,力争开创农村职业教育的新局面。

1.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培养实用型人才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农村是以农业为自己的支柱产业,第一产业的专业与课程不能弱化或删掉,只能改造和强化这类专业和课程,才能使农村职业教育更好地为当地农业生产服务。在搞好第一产业的同时,应大力开发第二、第三产业,开发与此相关的课程,培养与此相适应的学生,以便为农村的发展注入新鲜的活力。这就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要兼顾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进行培养目标的调整和专业结构的改革,创新办学模式,把学历教育为主转变为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重、以短期培训为主,根据新的形势和任务,合理调整原有培养目标,培养两个“新农民”,既培养科学兴农、建设家乡的“新农民”和培养脱离农村进城务工创业经商的“新农民”。

2.农村职业教育课程建设应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新农村”建设积累资本。就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的形态而言,我们不能将观念局限在必修课程的建设之上。不管哪个岗位,都要求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能够把所学各种知识融会贯通,这样更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灵活运用。在现代化职教课程体系的设计中,各种类型的选修课程的开发应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其中包括具有地方特色、行业特点以及能够体现个人特长的选修。这样既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起对专业的理解,又能照顾到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促使其向一专多能的方向发展。

(三)以终身学习思想为指导,大力落实农村职业教育的“以农为本”

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指人在一生中所需要的知识、技术,包括学习态度等应该如何开发和运用的全过程,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我们已经进入一个学习化社会,这就要求我们时刻都处于求知状态,不断的充实自己,以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农村职业教育也不例外,只有不断更新办学理念,改变教学方式,才能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为农村的更容换貌做出贡献。

1.为了满足除义务教育之外的所有青年人的多种学习需要,为了帮助他们逃脱事业的威胁,学校应树立市场意识,设立专门的市场分析部门,以市场为导向来合理设置专业,对所需专业和所需毕业生的数量进行分析预测,从而确定办学方向和办学目标,并且吸引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举办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在与企业签订“人才订单”后,对学生的在职表现要跟踪调查,允许他们“回炉”以跟上技术上的发展,为自己培育市场也为企业的发展解除后顾之忧。必须特别关注不断增多的期望返回工作岗位的农村下岗职工,关注不适应现行工作之工人的再培训,应该建立一个更为广泛和灵活的教育和培训体系,包括公立和私立的,通常是两者的联合。

2.改革招生制度,扩大入学口径,重视毕业生的就业指导。改革招生制度是增强农村职业教育办学活力和适应性的重要措施。农村职业教育应该实行更加灵活的招生制度,有条件的学校应免试招收农村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农村青年,放宽招生和入学的年龄限制,创造条件实行弹性的学习制度和学分制,允许学生分阶段完成学业。同时,要重视毕业生的职业指导和就业工作,及时为毕业生传递工作信息,给予工作选择指导,保持与离校单位找到工作的毕业生的联系。如果农村职业学校能够对学生多一点人文关怀,学生就会对学校多一点信赖,有了学校和学生的共同努力,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就指日可待了。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农村剩余劳动力500万人到600万人,其中绝大部分是没有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因此,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与培训,犹如建造一个容纳和调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蓄水池”,既可延缓和降低劳动力的供给和新生劳动力进入市场,缓解就业压力,又能够提高青年农民的素质,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还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农村事业的建设添砖加瓦。可见,农村职业教育之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农业农村的发展篇7

关键词:取消农业税农村发展机遇困难建议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于2005年12月决定,从2006年1月1日起废止农业税条例。2006年起,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自此结束了种田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取消农业税,是继土地改革、农村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又一次革命,也是改革农村生产关系的一项重大举措,是中央为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而采取的重要战略举措,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农村的重要实践,给我国新农村建设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历史机遇。

取消农业税给农村发展带来的机遇

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在当前农民收入水平总体偏低、农民负担过重、国家财政收入结构发生根本变化的情况下,全面取消农业税,有利于减轻农民负担,特别是纯务农农民家庭和耕地面积比较多的家庭增收效果比较明显。农民把上交农业税的资金投资到种植、养殖等方面,其利益相应增加,增强了农村发展的后劲。

取消农业税提高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和土地的利用率,减少了土地抛荒现象和盲目外出打工的现象。农民没有农业税的负担和压力,就会主动抓住惠农机遇,自由地选择增收行为。同时由于取消农业税为有意进行耕种更多土地的农户腾出了利润空间,使他们有可能将这部分节省下来的费用,用于从原承包农户手中按照一定价格将抛荒土地转租过来,这有利于土地逐步向部分农户集中。此外,一些长期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户可将土地按照一定价格转租给其他农户,使农村自由实现土地规模经营成为可能,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快缩小城乡差距的步伐。

取消农业税切断了干部与群众之间产生矛盾的渠道,改善了基层干群关系,促进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实现了农村和谐。一方面,取消农业税很大程度上平抑了物价上涨对农业生产的冲击,为实现农村和谐注入了经济活力,终结几千年来“种田交税”的历史,使农民深切体会到党和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优惠政策,极大地争取了民心。另一方面,取消农业税,彻底解决了因农民负担过重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情况发生,缓解了农村长期以来一直难以化解的社会矛盾,在根本上实现了干群关系改善。

在取消农业税之前,农村税费征收历来是农村工作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税费征收时乡村干部直接进村入户收缴,直接与农民打交道,常常遭到拒绝,有时为完成收费任务而采取粗暴方式,使广大村干部因为收费的原因同村民关系紧张。现在农业税取消了,村干部不用再挨家挨户收费了,转而主要做一些协调、服务工作,可以用更多的精力和时间为农民办好事、办实事,减少干部与群众的直接正面摩擦,拉近了干群距离,密切了干群关系。

取消农业税有助于抑制村级集体新增债务。目前绝大多数农村都负债在身,这已经成为影响农村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取消农业税费之前,很多村都存在借债垫付农业税费从而累计形成债务的情况,在取消农业税后,村委会不用再为完成农业税征收任务而去借钱垫付收不上来的农业税费了。说明取消农业税后,不仅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也减轻了村集体负担,没有农业税,就可从源头上控制过去利用征收农业税乱收费、乱摊派的搭载现象,有利于进一步化解村级债务。

农业税的取消带动了一系列改革的深化。由于没有农业税,可以进一步推进县乡级的机构改革,乡镇的财政负担将由国家财政支付转移得到解决,乡村基层组织可以裁汰基层的繁冗机构和闲散人员。同时,能够促进基层政府职能的转变,进一步提高基层干部的素质能力。从长远来看,对深化基层体制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

取消农业税给农村发展带来的消极影响

基层组织运转遇到了一定困难。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将导致:

一是乡镇基础财源薄弱,增收难,农村干部的积极性缺乏动力,主要表现在村干部待遇低、工作条件差、村级工作量大、村干部难当、村级工作环境不够宽松、怕当村干部。二是农村干部队伍不稳定,主要表现是在职干部的扎根意识不强,感到政治上升迁无门、经济上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存在失衡心态、精神上有危机感、存有短期行为;后备干部源头不足;退休的村干部安置标准不高,影响在职干部的情绪,干部有了后顾之忧。三是对村干部的要求将从数量型转向素质型,在工作形式上,也从过去“索取型”向“给予型”转变;工作职责上,从“任务型”向“服务型”转变;群众关系上,从“油水关系”向“鱼水关系”转变,这样会使乡村干部产生不适应的感觉。四是许多村干部认为,取消农业税意味着他们失去了约束农民的权利,管理农村、农民的“杠杆”没有了支点,在农民面前没有了底气,失去了号召力,常常陷入一种无能为力的苦恼中,一些干部感到农村工作很难开展。

农村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面临“无米下锅”局面。取消农业税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靠向上争取资金和向下摊派来完成,取消农业税和禁止向农民摊派后,意味着乡村组织几乎失去了经济基础。同时,出现了村级公益事业谁来埋单、农田小水利设施和农村道路建设谁来投资等问题。

土地承包调整难、土地矛盾和纠纷解决难。农业税免征后,土地价值攀升,围绕土地问题产生的矛盾增多,越来越突出。一是免收农业税后公益占地补偿出现新矛盾。过去农村公路、水利等公益设施的占地都是采用调减农业税额的办法来进行补偿,农业税取消后,被占地农户、受益农户及其他农户一样,都不再上交农业税,由此造成被占地农户因调减农业税额而得的补偿被取消的现象,从而导致他们心里严重失衡。二是土地纠纷不断上升。首先是外出务工经商的农民,原来的田地转包或抛荒后被他人拾耕或被村委会处理给他人耕种,现在要求收回承包土地,而耕种户不愿退出承包地,从而引发矛盾。三是人多地少的家庭掀起了一轮“要地热”。这些要地的农户有的是原来土地承包时因嫌税费过高没有要地,有的是外出打工后自动放弃土地承包权,有的是新添了劳力或出生了子女等等。四是农民土地边界的纠纷明显增多,有的甚至为一点边角地大打出手,有的农民甚至挖掘农村道路、沟渠种地。

如果上述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各种矛盾冲突必将愈演愈烈,进而影响到农村的稳定大局。

农村债权债务数额大,债务化解难。取消农业税前,农业负担较重,种田效益较差,很多农民弃田离家,多年税费都没有上缴。而为了避免税费悬空、完成上级任务,许多村干部只好借钱、贷款替其垫交税,无形中给村级带来了债务负担。取消农业税后,村集体失去了原来固有的收入,多数村既没有经济实体又没有外收渠道,偿还集体负债就成了无源之水。

农业税取消以后,农民负担的确减轻了,但负担依然很重。例如种子、化肥、农药、农膜为主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农户看病、孩子上学等费用居高不下等,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没有太大的转变。

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发展的建议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首先,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一是盲目乐观的思想,认为取消了农业税,农村最大、最困难的问题解决了,不需要农村干部了;二是畏难消极思想,认为农村负债重,资金缺口大,干部报酬低,农村事务难开展,工作实绩不明显;三是工作不安心,认为机构改革,个人升迁希望小,待遇低,积极工作不值得。各级政府要针对农村干部存在的现实思想,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积极承担起富一方百姓、保一方平安的责任。其次,适当调整农村行政村的规模,精简村干部,减轻村级负担,逐渐取消村干部论资排辈、宗族势力的思想,提拔、重用一些有胆识、年轻有为、能为群众谋福利的村干部,使群众相信村干部有协调干群关系的能力。此外,要解决好工作方法和作风问题,切实提高农村干部的基层整体素质,发挥村民自治的作用,确保农村社会安定。

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形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解决农村基层组织运转中的困难和问题。抓住新农村建设的机遇,加速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村产业化经营,加大科技兴农的力度,兴办各种经济和服务性实体,壮大农村基础税源。积极探索增加村级收入的新途径,夯实村级组织服务群众的物质基础。盘活存量资产,对闲置的房屋和设施采取租、售的形式实现变现。要对集体资源实行公开发包,增加集体收入。积极组织农民外出务工经商,同时要积极鼓励在外务工、经商人员回乡,多宣传、多引入合乎适宜的新观念,在当地树立科技兴农的氛围,培养一些具有模范带头作用的乡镇企业或个体养殖、种植户,带领更多农民共同致富。

要多形式、多渠道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关系到农业生产长期稳定发展的大局,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多渠道、多形式积极筹措资金,强化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加大对农田水利、乡村道路等小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加快改革支农资金管理,整合现有的各种支农资金,统筹使用,优先集中用于解决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问题。

坚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化解乡村两级债务。首先,要搞清债务形成的原因,当前主要是由教育达标形成的债务和完成税费、集资任务形成的债务两部分组成。其次,要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化解乡村债务风险,加大增收节支力度,加快财源建设,繁荣村级经济,本着“减少新债,区别对待,消化旧欠”的原则,着力化解财政债务,谨防不良借贷发生。这样既减轻了村委会和村干部的压力,也让没有欠钱的农户心理平衡,从而调动村干部的积极性。

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快实行免费九年制义务教育。积极创造条件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技术教育,建立完善的农村就业培训体系,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在建设新农村的过程中,要把培育新农民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致富能力,为增产增收和改变乡容村貌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改善农村医疗条件,提高农民医疗保障水平,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应进一步增加对农村公共卫生体系的投入,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切实解决农村居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农民医疗负担过重问题。

农业农村的发展篇8

【关键词】:新常态;经济发展;农业;农村

【前言】:从我国实施经济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经济生产总值每年持续增长,为我国的社会建设做出重大的贡献,实现了全面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有效的改善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的总体水平。但是在资源逐渐匮乏和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下,经济高速的发展带来的不良影响,引发人们的深思。新常态经济发展概念的提出倍受我国政府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经济发展环境下,农村和农业产业的发展迎来的新的发展时期,本文对该方面做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阶段性的主要特征

1.1供求关系得到质的转变

随着新常态经济发展理念的提出,在供求关系方面,我国农村农业逐渐脱离了的短缺经济时期,大多数的农产品均处在买方市场格局当中,农村种植粮食的总产量呈现的11连增是农村产业经济结构和发展名特优新产品奠定了重要基础。而追求较高品质发展,逐渐成为理性的选择。

1.2经营方式逐渐多样化

随着对的农村经济发展的改革,从农业产业经营方式而言,以家庭联产承包的制度作为基本经营制度的主导思想,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格局逐渐形成。尤其是各业经营农户、较大规模的家庭农场各种新型和合作性质的组织发展势头相对较强,这样的影响下,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点。

1.3专业分工协作细化

在该方面,农业产业中的商品化、产业化与专业化的经营得到充分的发展,伴随我国国土资源和功能的划分,农业区划和布局得到有效的调整。农业中新的分工业逐渐形成,尤其是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类似于农产品的网络营销等新型的合作模式在农行也产业中得到进步与发展。

2、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创新发展途径分析

2.1完善农业科技机制

通过上文的分分析得知,为了促进我国农业产业的进步与发展,要分别从项目立项、项目评估、项目管理以及项目实施等不同的环节,对农业经济发展进行创新和改革,以此来构建适应当今农业发展需要的经济管理机制。,在实际的操作中,首先,要构建起具有市场导向的科研立项的管理制度,进而避免出现多个立项与重复的研究项目。其次,要针对不同的机构、项目以及人员的激励与考评制度进行建立,实现公平竞争和多劳多得的发展氛围。最后,应构建产业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协作制度,进而充分的发挥多方合作。通过以上等制度和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在一定程度上完善农业科技机制,以此来为农业产业的全面发展做好充分的准备。

2.2丰富经营方式

随着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虽能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农民积极生产的热情,但是与此同时分散型的经营与管理的形式在市场出现经营风险之后,无法有效的进行防范,这样很容易出现的大市场小生产之间的矛盾。咋鉴于这样的状况,应对经营方式进行创新。例如,与农业产业当下发展状况进行充分的结合,引导农民发展成大规模农户和家庭农场,在特定的时期之内,我国的农业产业存在兼业化的倾向也是无法避免的。不论是采用何种经营方式,在实际实施的过程中均要充分的考虑到农民自身的意愿,在这样自由的环境中开展因地制宜的农业经济创新发展改革事宜。

2.3深化a业结构改革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今农村风貌发生了较大的转变,农业的产业结构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其中第一产业的比例逐渐下降,而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比例持续上升,虽然对于我国发的农业产业而言属于质的飞跃,但是与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更好的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现阶段应注重对产业结构的深化改革。在今后实际的工作中,应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并致力于新型业态的拓展,充分的发挥农业功能,采用现代信息科学技术,努力的发展新型的业态,在巩固农业生产功能下,要不断的拓宽农业的旅游观光的业务和项目,努力完成对高水平现代农业系统的建设。

2.4注重投资融资机制的改革

为了提升农业产业的迅速发展,就无法忽视发展资金方面的问题。鉴于新常态下农业产业的发展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实际的操作中就要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大力开展绿色经济,而实现这样愿景的重要前提是具有的丰厚的发展资金。因此,注重投资和融资机制的改革,在很大程度上能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在实际的操作中,金融企业应相应的融资借贷的审核流程进行简化,并以最低的贷款利率来支持农村绿色经济的发展。对于该方面的问题,全国人大财经经济委员会应大力的发展草根的金融,让更多闲置的资金进入到农村产业创业当中。另外,对农村的补贴政策应进行相应的改革了,要改善当前存在的平均主义。

结论: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得知,新常态下的农业发展阶段性的主要特征表现为:供求关系得到质的转变、经营方式逐渐多样化、专业分工协作细化。从这样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农业产业相比,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本文对新常态下农村经济创新发展途径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以下几种建议:完善农业科技机制、丰富经营方式、深化产业结构改革、注重投资融资机制的改革。此次研究的结果能为现今新时期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相应的帮助,以此为我国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孙鹏程,庞晓波.探究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兼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研究2012》[J].农业技术经济,2016,(04):125-127.

[2]廖家财.论新常态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与转型之路[J].中外企业家,2015,(33):17-18.

农业农村的发展篇9

一、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面临的问题

经过档案工作人员的不懈努力,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发展形势还不相适应,无论是硬件,还是软件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具体表现是:

1、重视程度不够。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未引起乡镇和村委会主要领导的足够重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认为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没有时间抓档案工作。农村缺少档案工作的管理人才和知识,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干部更换较频繁,工作繁杂,档案工作容易被忽视。

2、经费投入不足。档案管理所需的硬件投入不足,文件材料存放在个人手中,有存放档案柜的,但多为老式的木质柜,不具备档案保管的“八防”设施,乡镇、村委会档案管理工作停止不前,有的甚止走下坡路。

3、管理制度不健全。农村档案的收集、保管、保护、借阅和保密等制度不够健全,流于形式执行不严,档案管理人员责任心不强,档案资料收集不全,整理不及时,文件资料丢失严重,档案管理混乱,借出的档案又不履行任何手续,档案保管条件简陋,保护措施不到位,许多档案资料已经被虫蛀被鼠咬,甚至发生霉变腐烂。

4、农村档案干部队伍不稳定。乡镇秘书调换频繁,有的甚至一年内两次换人;在村委会,由于换届选举是海选,村文书变化更为频繁,人员未进入角色,即被调换。农村档案干部队伍不稳定,增加了档案业务培训的负担,也使农村档案干部队伍的业务素质难以提高。

二、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发展措施

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已经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乡镇档案规范化的水平还不高,库房设备陈旧,有的村委会没有档案保管场所。要对乡村档案工作加强领导,增加投入,改善保管条件,达到标准。

1、加强农业科技档案工作。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以农业技术推广档案为重点,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科技档案工作,产生较大的影响。突出抓农业科技档案工作,把它当作档案部门参与农业和农村经济建设的切入点,投以人力,抓农科档案典型,促进农业技术提供、指导农民科学种田的经验,建立农业示范园区、村级服务站、科技示范户,及时指导每个村级服务站和科技示范户逐个建档,建立起集收集、存储、利用档案为一体,与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农村科技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服务体系。

2、强化乡镇、村级档案工作。乡镇档案工作是农业和农村档案工作的核心,从文书处理,到材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开发利用形成制度化,采取集中归档立卷等措施,促进乡镇机关档案工作的开展,把档案工作列入对乡镇机关的考核内容,年底统一检查考核,更加有利乡镇机关档案工作的开展,开展机关档案室目标考核,实现了管理档案的规范化。村级档案做到层层有分管领导和专兼职档案人员,工作有人抓,在业务标准上,制定适应农村档案工作的分类标准、保管期限、管理制度和档案利用方式,按照一级抓一级,分类指导,采取年年搞培训,集中立卷归档的方法,确保村级文件材料的及时归档与完整。全县村村建有综合档案室,实现了村村建档的目标。

3、开展农村专业户建档工作。抓农村专业大户建档,坚持以点带面,逐步提高的工作思路,做到了有部署、有措施,在具体运作中做到引导与指导相结合,使建档工作得到专业户的认可和欢迎。农村专业大户建档与管理按统一模式进行,专业户档案在为振兴经济和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积极作用。

4、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工作。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村新型的经济组织,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向雨后春笋,农民成为合作社社员,涉及到几十个个行业。主动介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一新型农村经济组织建档工作,上门服务,开展建档用档重要性的宣传工作,在培训人员、协调装具的基础上,收集各种文件材料,使其规范化管理,统一建档标准,培育专业合作社建档的典型,档案实现规范化管理。让农民合作社档案成为一个新的亮点,通过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档,更加认识到了与普通百姓、与民生有关的各种专业档案的价值,把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档案收齐、管好的重要性。

农业农村的发展篇10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农村经济发展;影响;建议

引言

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信息化时代已经到来,信息成为了继人才之后的又一重要市场资源。信息在社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甚至国家竞争力,综合实力及国家安全等方面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国作为世界上的一个农业大国及农业人口比重较大的国家,农业信息化成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本文从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来分析农业信息化的利弊,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一、农业信息化概述

较之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晚。当美国的多数农民联上互联网,安装了GpS定位系统,用直升机进行耕作管理和打造出所谓的“精确农业”的时候,我国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才刚刚起步。从新中国成立后开始,我国的农业信息化逐步发展,从最初的以设立统计局等方式带来的以信息采集对象单一、信息采集方式和渠道单一、信息服务对象单一及信息功能单一等为特点的农业信息化初始阶段发展为1992年党中央领导集体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的农业信息化迅猛发展态势。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农业信息化进入飞速发展阶段,农业信息化在内容、采集形式、信息功能上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基本形成了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农村信息体系,虽然我国的农业信息化较西方发达国家差距仍然较大,信息化本身也还有一些不足,但总体发展态势良好。

二、农业信息化的措施

随着农业信息化的不断发展,我国有关农业信息化的研究近年来也比较多,隋艳颖(2006年)把农业信息化定义为“农业信息化就是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促进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过程。它通过信息和知识及时、准确、有效的获取、处理、传播和应用,把农业信息及时准确地传达到农民手中,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营销信息化,加速传统农业改造、升级,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1]农业信息化对实现农业结构改造,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对于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稳定、高效、快速增长有重要意义。

在当代农业信息化的措施主要包括利用新型的科学信息技术如气象卫星技术、气象遥感技术、卫星GpS定位技术、农业专家服务系统、农业自动化技术、互联网、通讯技术等。[2]通过把这些先进的信息技术运用到农业经济发展中来对农业发展进行勘测、预测和科学指导,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使农民增收,从而实现农业的长远发展。

三、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

农业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在对农业经济产生积极的影响的同时也给农业经济带来一些负面的影响,如信息安全等,我们要在运用农业信息的时候注意方法和技巧,在发挥农业信息技术优势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同时注意避免农业信息化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正面影响

首先,农业信息化使农民种植的作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疏通农产品与市场,提高农民收入,使农业生产变为目标式、导向式发展,与市场供需紧密结合。利用互联网,国家农业专家分析等信息手段是农民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农产品,进行针对性的生产或养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降低交易失败的风险。农业信息化后农民的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由以前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转变为与时俱进,适应市场,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实现农民增收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的稳定。[2]

其次,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产管理水平,运用新技术、新设备、新的理念去调整和发展农业经济,推动先进的农业生产、管理技术的推广,对实现全国农业经济快速、高效的发展有重要意义。目前一些农民自发的学习了一些先进的管理技术和发展农业经济的新思路,国家政府通过政策鼓励一些拥有专业水平的大学生深入到农村去发展农业经济及通过电视等信息化的大众媒体对农业生产的技术、市场需求及发展方向进行推广,让农民足不出户的学习一些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和手段等,使农民在农业生产和发展农业经济中可以在掌握市场或国际大环境的情况下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理念来更好的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以农业信息化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高质量发展。

再次,农业信息化有利于进一步实现社会公平,减小社会两极分化的现状,实现共同富裕的最终目标。建立农业信息化的平台,充分推广和利用农业信息化的先进技术如GpS定位系统、气象卫星系统、电视媒体等,努力使农民更加方面、快捷、及时的接收到市场的需求信息和国际国内的经济、社会大环境的信息,使农民对整个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有个宏观的认识,也使农民在这一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对于农民更好的发现农村经济发展机遇和契机有重要帮助,农村经济的发展科带动农民增收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实现公平,缩小两极分化和贫富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和社会稳定有重要作用。

最后,农业信息化进程也是促进农村和城镇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可以使农村和城镇之间建立一个互通有无的平台,利用大宗媒体、网络技术、通讯技术等互相传递和交换信息,经济发展也可实现互同有无,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如只有城镇才有的先进的和现代化的科技产品可以到农村进行推广销售,相反只有农村才有的绿色无公害农夫产品可运输到城镇进行销售等。通过信息化建设互通有无,对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协调农村及城镇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负面影响

首先,由于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较差等原因使农民的农业经济发展受到负面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对农业信息化发展的热情,对农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其次,部分不良商家和不良分子利用一些农民信息的不畅通性、不完整性对农民进行敲诈,欺骗,对农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对其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严重影响了社会安全和稳定。

最后,由于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较晚,基础设施不完善,部分省市政府对农民的信息需求了解不够透彻,有些时候提供给农民的信息并不能适应和满足农民当时发展农业经济的需要。

四、合理看待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的影响,稳定、高效的发展农村经济

农业信息化直接关系到农业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虽然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农民发展农业经济的热情产生了一些负面的而影响,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逐渐普及,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校级影响也会逐步的消除,因此,要争取合理的看待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农业信息化对农业经济的影响利大于弊,对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协调农村和城镇区域协调发展,缩小收入差距和实现社会公平有重要意义。(作者单位:云南省金平县财政局)

参考文献:

[1]隋艳颖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面临的问题《北方经济》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