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1:59:18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篇1

关键词:住宅;户型;功能;设计

一、概述

由于住房用户群体、个体社会经济地位、文化背景不同,建筑师着手住宅户型的设计时,必须先研究居住对象是谁,属于哪些阶层,收入水平如何,生活爱好怎样,从而制定住宅户型设计方案。当前,国际上流行把多样性放到首位考虑,因此,住宅作为独具特色的商品,不仅要体现房主的社会经济地位,还要满足其不同品位、文化和使用功能等个性方面的要求。

住宅设计的多样性具体体现在小区楼群组合的环境空间,单体建筑户型和平面布置,立面造型和色彩等方面。在考虑不同经济收入层次家庭的情况下,还要考虑老龄人家庭和残疾人家庭等特殊家庭,要设计无障碍设施和方便行动的辅助设施。房地产开发的商品住宅,客户定位和商品销售十分重要,因此,在进行住宅平面设计时,首先应从住宅使用对户型的要求考虑,以提高住宅的舒适度、安全度为主要设计思路,在合理进行功能分区、协调统一功能的基础上,确定出合理的平面布局尺寸,避免盲目分设大厅小卧的现象。建筑师应从市场定位出发,以多样化的手法进行不同的处理,形成户型设计的差异性,给消费者提供多样化的选择。目前住宅户型设计出现了良莠不齐的状况,一些“高标准住宅户型”设计较为粗糙,极大的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下面结合实际工程的设计案例对这些问题做出探讨和解析,并对设计方法作了总结。

二、方案的比较分析

方案一(见图1)是目前房地产开发户型产品中一种一梯两户带电梯的高层住宅户型模式。该例为建筑面积123m2+103m2的组合户型,通过分析,该住宅户型设计中存在较多设计问题。方案一(见图2)是针对方案一存在问题,在保持户型面积基本不变的基础之上所进行的改进设计。现将两方案比较如下。

图1方案一:a+B户型单元平面图

图2方案二:a1+B2户型单元平面图

1门厅设计

套内入日的门厅是套内与套外交接处的过渡空间,为人们进出家门时换鞋、挂衣、存雨具等提供了方便。在客人来访和家人出入时,能够很好地解决视线十扰和心理安全问题。对增加住宅的私密性或适用性,都显得很有必要。门厅的设置,还可减少楼梯间和公共走道的噪声对居室的十扰。方案一因未设门厅,入户门又正对套内卫生间门,既对风水不利,又无法保证户内空间(特别是与入户门正对的卫生间)的私密性。方案一中住户入户前后均设有过渡空间,增强了住户的领域感,有效地保证了套内空间的私密性。

2功能空间的面积分配

住宅设计中强调的很重要一点是住宅户型各功能空间的面积分配要合理。方案一中123m2户型较103m2户型仅在空间开间尺寸上有所改变,两户型入口过厅尺度均较大(过厅净面积几近主要使用空间起居室的使用面积),此门厅四周各功能空间均向该空间开有洞口或门,造成该空间被各功能空间的交通流线所穿越,使该过厅成了名副其实的交通厅,造成了套内使用空间的极大浪费,设计者虽然考虑到这一点试图进行补救(将餐厅功能空间挪入该空间靠电梯的一段实墙附近),但厨房与餐厅间的往来流线与其他流线形成穿插,易碰翻手中的物品且餐厅空间不独立,端送路线较长。方案二在保证套内各功能空间尺度合理的基础上,于123m2户型中增加了卧室数量(原两室变为三室),书房与起居室不设分隔,以满足不同住户的灵活使用要求。此外两户型内均增加了独立的餐厅,餐厅与厨房并列设置,既有条件封闭厨房,又可做成开放式DK空间,餐厨流线短捷并避免了其他流线的穿越,独立的餐厅空间尺度合理并因有直接采光而具有良好的光环境。

3套内公共交通空间设计

住宅公共交通空间的组成元素主要包括:疏散楼梯、防烟前室、电梯、电梯厅、走道和各种管井等。公共交通空间设计是否经济合理,直接影响到住户的切身利益。因此,长期以来,住宅的公共交通设计多数以满足住宅建筑设计规范下限为基础进行设计。目前占据锦州房地产市场的高层住宅层数多以十七、十八层的单元式住宅为主。建筑结构多采用剪力墙结构或框架剪力墙结构形式,根据《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该种住宅设封闭楼梯间和消防电梯(电梯及电梯前室),消防电梯载重量需大于800kg,电梯独用前室(净面积≮4.5m2),此外,还需根据设备专业的需要设有电井、水井、暖井和机械加压送风井等设备管井,设计时尽量应在满足使用要求的基础上,减小各部分面积,使公摊面积降到最低。

方案一套公摊总面积为35.21m2,稍大,这主要是楼梯间尺寸及管井预留偏大造成的,另外该方案在公共交通空间设计上还存在另一明显问题是两套入户门相对,不利于保证套内空间的私密性,且入户门开启与电梯出入产生干扰。

方案二以《住宅建筑设计规范》为依据,在满足规范低限的基础上力求最小的公摊面积――双跑封闭楼梯间的轴线间尺寸为:宽×深≮2.60m×4.50m(16个踏步),在满足消防电梯前室净面积的基础上将电梯前室进深净尺寸定为1.4m(正好等于电梯轿厢深度),增加电梯前室开间,改变入户门的位置,避免了入户门与电梯出入口的位置冲突,更有效的保证了套内空间的私密性。优化后的方案二较方案一的公摊总面积降低7.21m2。

4阳台设计

住宅阳台按使用功能可分为生活阳台和服务阳台。生活阳台供生活起居用,往往设于起居室或卧室外部。它除了满足住户眺望、休息、纳凉等功能外,还要满足晾晒衣物、绿化美化等功能。服务阳台供杂务活动和晾晒用,通常设于厨房外部。而从实际使用调查看,北方住宅中北向服务阳台考虑冬储要求既保温要求多做封闭阳台,南向出于休闲、晾晒及结合空调搁置的需要则多数为开敞式阳台。方案一中两户型中均未设南向生活阳台,北向开敞式服务阳台将造成用户入住后因自行封闭阳台而影响建筑的外立面。

方案二中的北向阳台考虑保温和冬储需要为封闭阳台,为了与户型建筑面积标准相适应,123m2户型中结合阳台功用,于南侧设一开敞式生活台,并于起居室设门相通。开敞阳台既解决了休闲晾晒及结合空调搁置的需要,又对书房起到遮阳用。开敞阳台在建筑立面形成光影,为住宅立面计创造了条件。

三、结束语

时间的流转、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停改变我们的生活状态、生活观念,也不断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篇2

【关键字】高层;筏板基础;设计;案例分析

前言:基础选型是高层住宅楼设计中非常关键的,很多高层住宅楼的地下被设计成停车场,自然不能设计太多墙体,此时筏板基础就能很好的满足各种需求,而且施工较为简单,已经广泛应用到高层住宅楼的建设中。

1.高层住宅楼筏板基础设计分析

1.1.确定承载力与埋深

由于我国城市用地紧张,因此高层住宅楼越来越密集,设备用房、车库等地下室成为必须设置的,要结合具体功能确定地下室层数和高度,因此基础埋深也就确定了,然后再结合土质特点确定基础类型的选择。是否可以使用筏板基础的方式又两种,第一是结合承载力设计值确定;第二是结合补偿性基础特征对地基承载力进行研究。

1.2.筏板基础变形量的计算

地基变形量的计算是高层住宅建筑中最重要的验算,以当前的理论水平无法精准的计算地基变形量,计算结果会与实际情况有较大差距,因此给设计人员增大难度,可能会造成造价提高、资源浪费等后果。高层住宅楼的地基变形量计算,由于基坑深度大,因此会出现地基回弹变形从而导致地基凸起,实际中对其的计算难度较大,通常来说实际地基变形量是计算结果的一倍多。地基沉降变形的计算不能将地基回弹再压缩变形产生的沉降量忽视,应该更加重视。

根据实际经验可知,刚性筏板基础挠曲变形小,主要为整体的沉降变形。当筏板基础厚度相同时,其刚度随面积增大而减小。实际的设计中可以将独立柱基和板式筏基相结合,也就是在高层住宅楼的中部采用筏板基础,而四周采用独立基础或联合基础。

1.3筏板基础抗浮锚杆设计

目前大部分城市地下水水位都比较高,所以筏板基础地板埋深如果太大,就必须要有抗浮锚杆。筏板基础抗浮锚杆的设计要注意两点:其一,如果地下室和上部结构无法抵抗地下水浮力,地下室就会出现上浮情况,但如果筏板基础底板结构重量能够抵抗地下水上浮力,则能够确保高层住宅楼基础结构的稳定性。所以要完成地下室和地面上部分结构方可确保高层住宅楼不受地下水上浮力影响,而不用在施工整个过程都要注意地下水位变化;其二,浮托力是由于基坑内有积水而产生的,基坑内积水高度和地下室体积是决定浮托力大小的因素。所以,施工中要将水位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以避免浮托力的产生。

1.4筏板基础计算方法

筏板基础计算方法有很多,但要结合适用范围和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目前级数法、伦算法和静力平衡法是比较广泛应用的简化算法。当地基分布较为均匀,荷载情况相对平均时,可以选择倒梁法或倒楼盖法;较为复杂的地基分析则可以选择有限元法。

2.高层住宅楼筏板基础结构设计

平板式筏基和肋梁式筏基是高层住宅楼筏板基础中最常用的两种结构,一般来说,基础肋梁会安置在底板上,如果地基均匀度不好或者有其他需求,也可以将其安置在底板下。筏板基础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设计中尽可能将筏板基础形心和上部结构负载重心保持一致,尽量避免基础偏心太大而导致基础受到弯矩作用;第二,结合抗冲切和抗剪强度测试来确定底板详细厚度,如果柱网之间距离较大,在柱间设置暗梁可以减缓冲切力的影响,底板厚度也可以适当减小,另外,也可以通过预应力钢筋来减少底板使用混凝土的量,从而将工程造价控制在合理范围内。确定底板厚度的因素中,冲切作用强弱是最关键的因素,因此必须要进行抗冲切计算;第三,无肋梁筏板基础的设计可以参考无梁楼盖跨柱上板梁和中板梁带的设计方法,如果要准确计算需要采用有限元方法;第四,筏板基础的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率为0.15%,悬挑板需要将钢筋附加在角位置。设计人员通常只对结构钢筋配置高度重视,而忽视或不重视构造筋的要求。

3.高层住宅楼筏板基础设计案例分析

以某地高层住宅楼的筏板基础设计为例进行分析。

3.1工程地质情况分析

该高层住宅楼地上为20层,地下室一层,为剪力墙结构。土层分布从上至下分别为0.5-3米的人工填土层;0.6米的冲洪积土层;1.5-8.3米、标贯击数为8-16之间的可塑状残积土层;2.3-12米、标贯击数在18-29之间的硬塑状残积土层;2.4-8.5米的岩石全风化层;0.5-12米的岩石强风化层;1.2-2.2米的岩石中风化层;1-1.5米的岩石微风化层。塔楼占地面积为两千多平方米,地基承载力均值约为240kpa。

3.2筏板基础设计

筏板基础平面设置:筏基平面形心与建筑重心尽可能要重合,筏基边缘最好外挑,且由柱距、场地环境、地基条件、建筑物重心和地基反力的重合等因素决定,通常其宽度是边跨柱距的四分之到三分之一之间。

筏板基础厚度设置:抗剪强度和抗冲切实筏板基础厚度的决定因素,而且还必须符合抗渗要求,如果柱荷载和柱距偏高时,可以通过设置暗梁或者在底板下加墩来增强抗剪切能力。同时还对筏板基础的整体刚度有较高要求,通常来说,筏板厚度是根据地上楼层数量来计算,每层板厚约为0.05-0.08米之间。该楼地上共有20层,筏板厚度为1.1米,在轴力偏大的柱下板底加柱墩,厚度约为1.5米。

筏板基础内力设置:通常计算筏板基础内力都是使用简单算法,最主要的特点是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构成静力平衡系统,三个部分的计算相互独立,其中使用最广泛的方法就是倒楼盖法,但其适用条件为筏板基础刚度和上部结构刚度较好、地基均匀、柱距与柱轴力差距较小。当然这种方法也是有缺陷的,即对基础整体影响完全忽略,不能计算出挠曲变形。这三个部分在计算时是相互独立的,但实际上三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

根据相关资料分析可知,地基压缩层如果是强风化岩层、风化残积土层,则沉降量计算最好使用分层总和法。该案例使用的是有限元法,也就是将筏板基础分割成若干部分,每个部分的地基基床系数是通过土的变形模量算出的。

结束语:

高层住宅楼如今已经非常普遍,筏板基础不仅能够满足地基的承载力,还能尽可能的利用空间,在筏板基础的设计过程中,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对筏板基础承载力、变形量和埋深等参数进行计算。高层住宅楼施工过程中筏板基础进行科学的设计,是高层住宅楼安全性的基本前提,也是建筑的关键构成。

参考文献:

[1]李伟,分析高层住宅楼筏板基础的设计,科技与创新,2014,(09)

[2]赵洁,郭会强,程新宇,高层住宅楼筏板基础施工方法,焦作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篇3

关键词:适应性设计;Si体系;住宅

1、前言

人类的住宅由最初的洞穴棚屋正向专业化、精细化的方向发展,但依然有一个突出的问题出现在我们面前:当今的住宅建筑,仍然处在开发商建造、购买者选择的状态,人们无法参与到住宅的设计中来。然而生活是充满变化的,家庭中发生的诸如老龄、残疾等变化都不应迫使人们离开早已习惯了的住房,而引人住宅适应性设计的目的也正在于此。

2、住宅适应性设计概念

能够满足多样和变化需求的居住空间和结构性能是本文探讨的住宅适应性,在住宅设计中创造这种适应性的过程就是住宅适应性设计。[4]这在学界已有研究,而本文进一步认为,住宅的适应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一是住宅应适应住户使用要求的不同;二是住宅应适应住户家庭结构随着岁月变迁发生的变化;三是住宅应适应时代风格的改变,通过适应性设计应使便捷的二次装修成为可能。

3、寻找解决方案――Si住宅体系的引入

3.1Si住宅体系定义

Si住宅包含“S”和“i”两部分,“S”是SKeLeton的缩写,意思是支撑体;“i”是inFiLL的缩写,意思是可分体。Si住宅体系是由高耐久性的固定承重结构和可拆分的构件组成。这样住宅所用的分隔构件,就可以根据住户的不同要求而灵活变换,分割成各种各样的内部空间。

3.2Si住宅体系的优点

3.2.1居住空间灵活可变,用户可直接参与设计

室内轻质隔墙、厨卫都可以自由拆分组合,能够根据使用者的不同需求来改变房间格局。随着住宅产业化的不断发展,可根据不同收入家庭的需要,生产出从低到高、不同档次不同型号样式的产品,进而定制成精装修的成品房。

3.2.2使用寿命长、性价比高

由于Si住宅空间的灵活多变性,使其可以适应家庭的生命循环以及生活方式的转变。购买一套Si住宅相当于传统住宅的多套,提高了住房的使用寿命,性价比高。

3.2.3Si住宅的可变性分析

每一个户主都有个性化设计的需求,且不同的家庭结构有着不同的生活方式。以下以96户型为例,分析Si住宅的可变性。

(1)独居者家庭

独居者家庭是指由一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多半是老年人或在职人员。其中老年人更注重住宅空间的舒适度,以及足够的休闲娱乐空间;在职人员常常以工作为主,对卧室舒适度要求较高,其他配套设施齐全即可。

(2)二人世界

二人世界更注重情感交流,追求生活情调,并崇尚能反映个性化的生活空间。他们的生活不是固定不变的,可能会增加新的家庭成员,所以户型更需要具有灵活性,可改造的空间大才能适应未来需求的转变。

(3)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的主要特点是注重子女的教育,同时亲子关系成为家庭结构的主要关系,子女和父(母)显得更为紧密,单亲家庭对于室内的安全性要求较高。家长与子女空间分别独立,私密性强。

(4)核心家庭

核心家庭是指父―母―子/女,这种家庭结构简单稳定,呈现出和谐的三角关系,并注重对子女的教育和成长,所以儿童的娱乐空间会比较大。

(5)大家庭

大家庭指已婚子女与父母同住的家庭,这种家庭在中国也非常普遍。往往是三代人同住,各自要求有各自的私密空间,且不同的生活模式同时存在。大家庭的设计中还要考虑老年人的行为模式,由于老年人在行为上的不便,轻便、可移动的家具更受欢迎。

4、Si住宅体系在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

Si住宅体系目前尚未在全国推广,主要有以下几种制约因素。

4.1我国住宅产业化生产的政策问题

目前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还处于较低水平,主要是部分开发商及居住人群对新工艺、新技术的认识程度不够。虽然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措施,但整体吸引力不足,执行效率也有待提高。所以为使我国住宅产业化快速全面发展,地方政府应加大支持力度。

4.2成本造价问题

成本问题一直是制约我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对企业而言,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可以通过提高数量而使成本降低。因此,加快住宅产业链的成熟和发展,成本高的问题终究会解决。

Si住宅可变性设计(以96户型为例)

4.3市场缺乏统一标准

目前我国住宅产业链上的企业都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市场缺乏统一标准。各个地方的空间组合、承重体系和构造做法五花八门,因此也带来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质量问题。所以应制定产业化住宅评定标准来规范市场,使散、小、乱的问题得以解决。

5.Si住宅体系的发展趋势

5.1Si住宅体系国外发展现状

Si住宅体系的概念在国外起步较早,在住宅产业化形成的初期,欧洲为了解决二次世界大战带来的房荒从而建立了工业化的生产体系。从上世纪50、60年代开始全面建立工业化生产体系,到七八十年代致力于质量及性能的提高,并从上世纪90年代至今进入成熟时期。此时日本代表性的KSi住宅体系诞生,并从2003年开始全国推广。KSi体系不但解决了住宅适应性的问题,还突出了以人为本的居住思想,受到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广泛好评。

5.2Si住宅体系国内发展现状

Si住宅体系在中国正处于试验阶段,起步较晚、发展速度也较慢,传统的湿作业劳动建造技术已无法满足住房在质量、数量及环保上的需求,推行新的住宅建设方式势在必行。万科的VSi住宅体系是该方向有益的探索与实践,在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Si的发展趋势。2008年建造上海万科金色里程B04地块住宅项目,其中高层住宅部分设计采用“pC(预制混凝土构件)结构工程”,即将楼房的部分构件在工厂加工完成,再到工地现场进行组装。楼板、外墙、窗、楼梯及阳台为工厂预制,梁柱及剪力墙为现浇。2012年远大住工提出了绿色建筑的整体解决方案,极大的缩短了建筑周期,同时也确保了住房的高效率和高质量。

6、结语

Si住宅体系的发展能充分解决住宅的适应性设计问题,满足社会各类人群的居住需求。然而目前还需要市场的推广和规范化,最终实现技术生产科研一体化,才有能力实现成本的降低,工期的缩短和发展的可持续。

参考文献:

[1][中]涂山,梁文,苏丹编著:《先进住居》,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8.

[2]符宗荣,余婕:可变住宅设计――体现住户参与的开放设计,重庆建筑,2005,10,14-17.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篇4

关键词:住宅产业化、全预制装配式、部品体系

中图分类号:F287.8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阳台作为建筑室内外过渡的桥梁,是住宅、旅馆等建筑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传统阳台结构,大部分为挑梁式、挑板式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现场施工量较大,施工期较长,不利于发挥现代住宅产业化优势。

住宅产业化是指用工业化生产的方式来建造住宅,以提高住宅生产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住宅的整体质量。其中的部品体系,是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独立单元,是构成住宅产业化的组成部分,是经过在工厂内预制,作为系统集成和技术配套整体部件,运至施工现场,达到在工程现场组装简捷、施工迅速,提高生产效率,保证工程质量的目标。

随着我国住宅产业化的推进,我国住宅建设持续空前发展,越来越多的龙头企业,加入到住宅产业化的行列,阳台作为住宅产业化部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众多企业关注的焦点。

下面通过对英国米尔哈博工程中全预制装配式阳台结构的设计研究,以期能更好地说明部品体系在住宅产业中的应用,为部品体系的发展做出贡献。

2、工程概况

米尔哈博住宅工程位于英国伦敦东区,建筑高度67米,总层数22层,建筑主体为全框架结构体系,楼面为现浇混凝土楼板,楼体四周设计为单元式幕墙,主体结构未设置阳台承重的悬臂挑梁或挑板,阳台设计时需着重考虑与主体结构的固定问题。

3、阳台结构设计

3.1概念设计

概念设计时既要满足当地建筑规范和技术标准的要求,又要满足业主提出的各项功能策划;既要安全耐用、性能优良,又要易于制造、外形美观、降低成本,在各种要求与限制条件中,寻求对立中的统一。

本例中,根据建筑框架结构及外装饰幕墙方案特点,首先整体上确定阳台结构方案:从满足建筑要求、结构安全、施工技术(含产业化要求)、工程造价及美观要求等各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比,确定全预制装配式铝型材阳台结构形式,与单元式幕墙一道,标准化设计,工厂预制,整体运输,现场组装,充分发挥现代住宅产业化技术优势。其次确定主结构体系和结构主材:敞开式阳台,可自由享受阳光与美景;铝型材轻型框架底座,最大限度减少环境锈蚀;钢化玻璃护栏,通透安全;铝制彩涂扶手,轻盈亮洁;防腐木地板,亲切自然,美轮美奂。

3.2计算分析

通过有限元软件分析计算,从数值上定量地印证先期的设计理念,确定主要构件的截面尺寸和连接做法。建筑风载荷按照BS6399-2:1997取值,活荷载按照BS6399-1(1996)取值,雪荷载按照BS6399-3(1988)取值,铝型材结构设计按照BS8118规范,建筑用钢制结构设计按照BS5950规范,经计算阳台主框架铝型材截面及其特性如下:

阳台与混凝土楼板连接支架受力如下:

此处,需重点验算螺栓、混凝土楼板的强度,以及钢结构支架的强度、力矩、弯矩,必要时对钢结构支架分解后的每一构件进行精确的计算分析。及时调整结构布置及构件尺寸,使得结构计算结果如挠度、应力等充分满足规范要求。

3.3构造设计

在此阶段,设计单位及业主对送审方案通过后,全部设计的重点基本解决,后续的细节设计不会引起结构大的改变。这阶段设计的重点从大局入手,运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思维方法,进行所有构件的细部设计,即构件结构设计及节点大样设计。重点是扶手的固定形式、玻璃的固定连接方式、阳台与楼板的固定、阳台与外饰幕墙的衔接等。

4、结构设计关键问题

4.1价值工程理论在产品设计方案中的应用

应用价值工程理论作指导改进产品设计方案,即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主要功能和次要功能),去掉不必要功能(过剩功能)。在不影响产品功能和使用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少不必要的材料消耗。

本例中,阳台在设计初期的照明系统、安防系统、雨水调蓄排放系统等设施均系“系统性闲置”原因而被废除,极大降低了工程造价。

4.2改进产品零部件结构 

  零部件是组成产品的重要单元。为了提高产品性能,简化装配工作,在保证机械性能和某些特殊功能的情况下,尽可能地简化结构,节约材料。

本例中,阳台地面结构是整个建筑工程方案中优化次数最为突出的部位。从钢筋混凝土结构到压型钢板轻质填料结构,再到简单的铝框架结构,随着功能的变化而不断精简。

4.3产业化理念设计

我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的住宅产业化,就是要把过去生产效率低下、工程质量难以保证的现场湿法施工转变为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阳台作为标准化或通用化的建筑部品体系,可组织专业化大批量生产,既便于控制产品质量,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能源及原料消耗,又便于装配、维修,缩短工期,还降低了施工扬尘,减少了建筑垃圾,改善了人居环境。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篇5

关键词: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

高层住宅建筑在城市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而建筑风格属于自然状态下的艺术总结,代表着高层住宅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发展。高层住宅建筑的实体,最主要的感觉因素就是建筑风格,越来越多的高层住宅建筑注重风格设计,给人提供视觉上的优势。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是在实践性演化形成的,既要抓住高层住宅建筑的风格需求,又要达到高层建筑市场的标准。

一、高层住宅建筑风格的设计策略

高层住宅建筑风格与当地的地域、环境存在密切的关系,以当地风情为主,在建筑的布局、形态方面进行设计性处理,促使整个高层住宅建筑风格具有艺术的气息,与当地的生活环境融为一体。结合建筑风格的发展历史,分析现代高层住宅建筑风格的设计策略。

1、空间搭配

高层住宅建筑风格既要保留传统文化及地域风情,又要彰显现代化的特性,体现活泼与沉稳共同存在的风格。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的空间搭配,主要是实现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共处,体现空间搭配设计策略的优点,为避免高层住宅建筑过于单调,可以把高层建筑底部楼群设计成院落的形势,消除高层住宅建筑中的封闭感[1]。目前,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引起新中式的风格特性,促使院落设计更为精细,满足高层住宅建筑的需求,表达出风格设计策略中的相关特点。

2、形态构造

形态构造是指高层住宅建筑形式的表达,也是风格设计策略的一项内容。我国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的形态构造,按照南北地域的划分,表现出明显的形态异常。北方高层住宅建筑的风格偏向于整体、严谨的风格,设计策略中强调了威严气派的格调,而南方高层住宅建筑以柔和、大方为主线,设计中添加了园林的元素。形态构造设计中应该重点考虑高层住宅建筑在风格设计中的需求,设计出细腻的建筑风格,促使高层住宅建筑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的气息。

3、色彩组合

色彩组合是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的难点,不同风格的建筑对色彩的要求不同,最主要的是风格设计中的色彩组合,需要符合城市色彩规划,保持一致的色调。例如:欧式风格的四季花城小区、法式风格的佳润尚城等都具备独特的色彩组合,如西班牙风格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的色彩组合,采用简单的色彩搭配,形成稳定、厚实的建筑外观,某城市十八层的高层住宅建筑风格,采用了西班牙风格设计策略,屋顶统一是红色的筒瓦,墙体以米色、白色为主,整体外观具备西班牙风情,色彩组合非常到位,仅仅是集中单一的色彩,也能组合出韵律性的高层住宅建筑,在风格上给人一种优雅、清洁的感觉。

4、材料选择

材料在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属于内在途径,设计师利用不同的材料,直接反应建筑风格[2]。材料在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具有节能降耗的思想,也是近几年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重点考虑的内容。例如:现代简约风格的建筑设计中,包括欧式简约、法式简约以及现代简约风格,非常注重设计材料的选择,已经从传统的天然材料转型到合成材料,同时利用材料结构上的关联,直接将材料暴露在高层住宅建筑的外部,表达一种特殊的艺术格调,突出高层住宅建筑的简约风格。近几年,高层住宅建筑在简约风格设计策略中引入了绘画流派理念,通过材料选择构成原色调,用于凸显建筑的特殊性,是一类适合年轻人选择的风格。

二、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的因素

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决定了建筑风格设计策略的发展方向。结合高层住宅建筑风格的具体设计,例举最为常用的因素。

1、地域文化

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的地域文化因素,占有很大的影响性,城市高层住宅建筑仍旧保留着地域文化的特性,彰显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现代设计师将地域文化融入到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引入地域中的文化元素,与现代高层住宅建筑风格和谐发展,体现出自然、优美的设计风格。

2、地理特征

地理特征在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能够促使建筑风格呈现群体式的发展[3]。我国地势多样化明显,各个地理特征中的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都达到群体式的特点,如高温、高寒地区,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需要加厚墙体,达到隔热御寒的效果,地势潮湿区域,需采取外墙防潮的方式,因此,根据高层住宅建筑的地理特征,规划建筑风格的设计策略,一方面表达建筑风格的基本状态,另一方面符合地理特征的需求。

3、建筑格局

高层住宅建筑的平面、立面对风格设计策略的影响性较大,建筑风格设计还要重点考虑建筑格局的需求。格局能够约束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的方向,其可规范建筑风格的设计策略,避免在主观与客观上出现矛盾,表达和谐性的建筑风格。不同城市的高层住宅建筑格局,对应了不同的风格设计,例如:美国的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采取了三段式板楼的设计方法,而我国香港地区,使用的是凸窗设计,由此可见,不同的建筑格局,在风格设计策略上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

三、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的案例分析

artDeco是新艺术运动的基础,也是现代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中的代表,如:绿地威廉、汇景新城世家组团、雅戈尔太阳城等高层住宅建筑,均采用了artDeco的设计风格,深化几何线条与机械美学,达到清新自然的设计标准。artDeco在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中具有优质的效果。

以某高层住宅建筑为例,分析artDeco建筑风格设计的应用。该高层住宅对功能及外观的要求非常高,而artDeco符合该住宅的基本需求,首先artDeco的包容性强,可以适用在高层住宅建筑群体内,融入周围办公、交通的环境,该住宅位于市中心,即使后期城市开发,该住宅群的风格也不影响城市发展;然后artDeco具备阳光、自然的特点,按照放射状的方式布局住宅群,着重应用了垂直线条,利用阶梯上方汇集的特性,显示该住宅建筑的稳定性与高耸状态;最后设计V字形装饰,利用V型要素,体现artDeco在该住宅中的独特性,彰显V型要素的生机与活力。

结束语:

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策略是保障建筑完善、优质的有效措施,其可根据高层住宅建筑风格的需求,提供实践性的实施策略,同时考虑风格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促使高层住宅建筑达到预期的设计风格。高层住宅建筑风格设计存在多样化的需求,主要是为高层住宅建筑提供设计方向,避免其在城市建设中缺乏中心,进而体现高层住宅建筑风格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宫同伟.晋城高层住宅建筑风格探析[J].城市,2011,02:14-17.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篇6

关键词:福祉建筑老年人养老建筑历史文化宜居空间

中图分类号:te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研究背景[]

随着医药科学、保健水平、营养和卫生水平等的进步,世界人口寿命得以延长,世界人口正在步入老龄化。在2000年,全球共有6亿人处于或超过60岁;到2025年,这个数字将达到12亿;而到2050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0亿。到那时,历史上将首次出现老年人口的数量超过年轻人的情况。尽管这一庞大的人群的健康情况比以往都好,但是他们的有些能力却发生了变化。感知和认知能力、生理健康程度、身体活动性和思维灵敏度的变化在老年人中很普遍,这些改变所引发的问题也诱使我们思考老年人与建筑、环境的互动问题。

二亚洲养老建筑的发展和变化

1中国

(1)中国养老建筑的雏形及案例介绍

中国的老年人建筑最早脱胎于当时的医疗建筑,此类建筑具有收容老年人及病患的功能,但是无法确定是否包含提供老年人及病患长期居住的功能。因此。这类有皇帝建立、含有医疗和收容功能的建筑是中国古代老年人建筑的雏形。

案例介绍:

六疾馆”和“孤独园”

南北朝时期,北齐的君王建立中国最早的医疗设施“六疾馆”,不能考证该机构是否具有提供病患和老人居住的功能。

②“悲田养病坊”

公元701—704年间,唐代武则天建立的“悲田养病坊”是我国最早的记载详细的医疗养老建筑。“悲田养病坊”是国家管理的慈善机构,建设在佛教寺院内,该机构具有医疗和收容老人和病患的功能;在唐玄宗和唐武宗执政期间曾两次由国营变成民营机构。

(2)中国古代最早的养老建筑

是否具有提供老年人长期居住的功能,是中国古代老年人建筑发展的关键所在。建立于宋代地“居养院”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真正意义上的老年人建筑。

表1宋代苏州慈善救济机构一览

宋代制定“福田院”养老制度,在当时首都汴梁有四所这样的养老医疗机构;1098年,宋哲宗在此基础上创建了专门收养孤寡老人的“居养院”,当时收养老年人的要求是“鰥寡孤独不得自存者,知州通州县令佐验实,官为居养之”,“居养鰥寡孤独之人,其老者并五十岁以上,许行收养,诸路依此”。

由此可见,宋代“居养院”不仅具有长期收养老年人的居住功能,还对老年人入院的年龄有了限制,且以老人为主要收养对象。以苏州“居养院”为例,规模很大且经营有法;宋时苏州城平面图,居养院在城墙内最南方的红色部分,占据了一个完整的街坊。建筑形制也在相关历史文献中有详细记载,“为屋六十有五,为楹三百有十,为室三十,长廊还础,对关列序,集癃老之无子妻、妇人无夫亲者分处之,幼失怙恃,皆得全焉。”表1为宋代苏州慈善救济机构一览。

(3)明、清两朝养老建筑的发展

案例介绍:

①“同善会”

明朝于1590年出现在河南,后在我国江南地区得到普及的“同善会”。此类慈善组织机构类似于西方国家的自愿福利组织,不以宗教和宗族为限制。另外还出现了具有老年人居住功能的“普济堂”建筑形式。

②“养济院”

清朝,朝廷还制定了“养济院”制度。清朝建立不久,即对慈善救济事业予以关注。苏州也设有养济院,别称孤老院。

(4)中国近现代养老建筑

城镇社会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时间:1949年——1986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政府接管了一切既有福利设施,在城镇建立国有制的社会福利院;在农村建立集体制的敬老院。这成为1949年后中国主要的两种老年人建筑类型。由于中国城乡两极化严重,贫富差距极大,城镇社会福利院和农村敬老院的建筑设施水平差异非常大,城镇社会福利院由政府民政部门管理运营,条件较好;农村

则通过建立“五保户制度”试图来弥补农村敬老院的不足。

20世纪80年代中国老年人建筑的新发展,时间:1986年至今。

这一时期我国老年人建筑水平已到达中国近代以来最高水平,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其发展具有三个特点:多样化的经营方式和住宅体系的多元化;老年人建筑建设量的大规模增加,丰富的老年人建筑类型。我国现阶段老年人建筑分为如下8种类型:①老年社会福利院;②养老院或老人院;③老年公寓;④护老院;⑤护养院,⑥敬老院;⑦托老所;⑧老年人服务中心。

2日本

联合国经济社会事务署人口部2007年公布的全球范围内的统计报告显示,日本紧随德国、瑞典和希腊及奥地利之后,是另一个人口高度老龄化的国家。日本是一个特例,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却拥有最高的老龄人口比例及高涨的寿命预期,超过23000的日本人超过100岁,这一比例已经阻碍其社会保险系统改革35年之久。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职业生活慢慢的变得更为重要,于是人们很少有时间去照顾他们的父母了。日本传统的印象中的由家中的幼子负责照顾老人的居家养老模式,渐渐淡出

人们的视野。通常情况下,老年人对居所的选择很少,但是这仍然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其结果就是大家庭结构集体居住形式的不可避免的减少,越来越多的老年人独自生活。

日本政府通过鼓励建设养护中心、日间护理中心及发展家庭护理项目来应对这一问题。日本健康就业及社会事务部的报告显示,2000年,349家私人老年养护中心接纳了26000名老年公民。到2006年4月,超过52000名老年人被安置在990个老年人协助居住项目内,且这一趋势还在上升。大量拥有酒店式设备的豪华式养护中心被建成,例如东京的“东银座太阳城”。近几年,更多从促进老年人知觉体验和心理需求的养老建筑也逐渐被设计和建设。

“三鹰天命反转养老公寓”位于东京都三鹰市,该养老公寓通过建筑设计来刺激老年人感官,促进知觉体验,从而减缓老年人衰老。三层的住宅共有三幢,可以满足九户老人居住,每套房间的建筑面积为60平方米。公寓整体设计成圆形,住宅的窗户有圆形和方形,建筑从内到外共有14中颜色,设计大量的运用球形、圆柱形、立方体来形成建筑空间,住宅内墙面及天花板都是弯曲、倾斜且凹凸不平,材质也很粗糙,这样的设计不断唤醒老年人的生存本能。

设计师荒川强调该养老建筑的设计概念是“用建筑对抗死亡”,根据多种科学规律设计住宅,其中包括神经学及实验现象,为了让老年人生活在一个能够刺激其感官和鼓舞生气的居住环境中。一般情况下,老年人时常处于长时间休息的松弛状态,从而逐渐衰老直至死亡。而居住在“三鹰天命反转养老公寓”中的老年人,有效地对抗抑郁情绪,住宅内丰富的空间形态让老年人不会对生活感到厌倦。松田说:“三鹰天命反转养老公寓就是要让居住者时刻保持警惕。比如说倾斜的设计,目的是刺激神经对外界的适应能力。而有意设计的各种障碍,可以唤醒你的生存本能。我们相信在转运阁居住,老年人会活得更好、更长。”据调查,居住在该养老公寓中的老年人的精神状态都具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向,甚至多年来的健康问题都有显著的改善。

三欧美老年人建筑的发展和变化

欧美发达国家在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方面有着成熟的经验,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欧美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已经成熟定型。

1美国

(1)美国的老龄化现状

根据美国人口普查统计数据估计,从2005年至2030年间,美国65岁以上的人口数字大约会翻一倍,到2030年时可能占全国总人口20%,约为7200万人左右。

(2)美国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和特点

美国老年人居住建筑没有固定的分类标准,定义最清楚的是老年人护理之家,其床位和护理人员都需要专门的注册。美国老年人居住建筑分为6种基本类型:①传统住宅;②退休社区;③老年人集合住宅;④辅助生活住宅;⑤护理之家;⑥持续照护退休社区。表2.2总结了以上6种老年人居住建筑的特征。底层独立、独户住宅占住宅总数的75%,其余25%多数为多户住宅、双拼住宅等。

该养老设施属于连续护理型退休社区,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造价2.44亿美元,923亩。其中包括75栋别墅,115套独

立式居住公寓,135套援助式居住公寓,240张长期护理病床;为了丰富和活跃老年人日常生活,增加老年人与儿童的接触,该养老社区内还设计了100个小学生的儿童日间看护,幼儿园到八年级450个学生的夏令营;辅助设施包括餐厅,活动室,家庭式厨房,健身区,高尔夫推杆练习果岭,社区活动室等。

2瑞典

(1)瑞典的老龄化现状

2010年,瑞典人口为898万余人,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所占比例高达17%。6年后,老年人比例将升至23%,为全欧洲之最。

(2)瑞典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和特点

由于瑞典始终致力于完善修改其社会保障制度,因而没有一个恒久不变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分类标准,整理总结出6种类型,如表2所示。其中合居住宅是瑞典发展最快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形式,而且在欧洲和日本也受到欢迎,都有大量建造。

(3)瑞典老年人的居住选择

瑞典大多数老人选择独代居住,但老年人与子女的代际关系并不疏远。资料表明63%老人有子女居住在15km范围之内;53%的老人每周与子女见面1次;73.4%的老人每周与子女保持

表2瑞典老年人居住建筑的基本类型

电话联系,为欧洲12国最高值。

德国、西班牙、希腊和意大利将尤其受到低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快速老化的影响,不同地区针对日渐增长的老年人和大量的高龄老人提供不同的专业看护服务。资料分析显示,在欧洲南部和中部的国家,由孩子照看父母的形式比较普遍。另外,在诸如希腊、意大利和西班牙这样的国家,照顾上了年纪的老人是家庭传统。而在北欧国家,老年人更多的是由受过训练的专业看护人员和国家资助的专业看护服务中心照管。

布鲁克赛德养老设施住宅适老性改造过程。首先在两栋旧的高层住宅旁边新建了两排底层住宅,从而在新建的两排住宅之间形成了公共交往和活动的街道;在新、旧住宅之间的连接处设计建造了老年人公共活动室如餐厅、理发厅、健康护理室和娱乐室等,以及户外花园绿地空间,通过这些公共空间将新旧建筑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

原有的高层住宅共有居民132户,如果对旧

住宅完全拆除建造新的低层住宅,只能满足64户居住,但通过对旧住宅的改造和再生,可以满足170户居民居住。不仅提高了入住者的数量,而且改善了建筑环境,也节约的资金。我国现阶段也存在大量既有老住宅,针对我国老龄化现状,是对既有住宅进行大量拆除,花费大量资金建造高度养老社区,还是选择对老住宅经行适老性改造的问题,值得政府、设计人员及房地产开发商考虑。

四结论

老年人建筑设计界广泛接受了“通用设计”和“为所有人设计”的原则。毋庸置疑,这些原则在建筑设计和城市环境设计中的应用广受欢迎。然而在室内设计和产品设计领域,我觉得这些原则应该在更广阔的环境中被谨慎地使用。尽管每个养老建筑项目的功能性需求都必须被满足,但是功能不能取代情感语言。今天,我们知道,我们的大脑受情绪经验的影响远胜于理性感知的影响,曾被严格遵循的“功能决定形式”的规则应该因此被重新考量。必须要说的是:功能决定形式的设计时代,应该进化为知觉、心理等情绪因素决定形式设计的时代了。老年人建筑的空间设计,应该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整体把握,与一种自下而上的从老年人个人知觉体验和建筑环境考虑相结合的设计,这样才能在保证养老设施建筑空间整体布局合理性的同时,为场所精神的形成、促进老年人养老居住生活创造有利的条件。

参考文献

[1]王卫平,唐宋时期慈善机构概说[m].开封:史学月刊,2000(03).

[2]李寿,续资治通鉴长篇[m].北京,中华书局,1993.

[3]王卫平,论中国古代慈善事业的思想基础[m].南京:江苏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篇7

【关键词】高层建筑;施工图;设计

本人在前几年主要做工业厂房的施工图设计,后来转作别墅和高层建筑设计。所以在文章的前半部分主要分析了工业厂房和高层建筑施工图设计上的区别。文章后半部分主要是对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进行设计分析,通过比较总结,希望为今后的工作添砖加瓦,更上一层楼。

1.工业厂房和高层建筑施工图的区别与联系

1.1工业与住宅建筑区别:

1.1.1厂房有火灾危险性分类,有防爆要求。厂房的火灾危险性分类,主要的分类是要看厂房的使用物质。通常分为:甲级、乙级、丙级等。如在一座厂房中或一个防火分区内存在甲、乙类等多种火灾危险性生产时,如果甲类生产在发生事故时,可燃物质足以构成爆炸或燃烧危险,则该建筑物中的生产类别应按甲类划分,而住宅建筑没有火灾危险性分类。

1.1.2设计配合不同。在设计配合上,厂房建筑平面设计和民用建筑是有区别的,民用建筑的平面设计主要是由建筑设计人员完成,而厂房的平面设计则根据甲方提供的任务书和生产工艺资料进行设计,除首先满足生产工艺的要求外,建筑设计人员在平面设计中应使厂房平面形式规整、合理、简单以便减少占地面积、节能和简化构造处理;结合工艺和结构,选择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柱网使厂房具有较大的通用性;正确地解决厂房的采光和通风;合理地布置有害工段及生活用室等。这些问题解决的合理与否不仅直接影响厂房的使用质量,而且也影响着厂房的建筑造价和建设速度。因此厂房的设计配合比住宅建筑复杂。

1.1.3内部空间有很大不同。由于厂房中的生产设备多,体积大,各部分生产联系密切,并有多种起重运输设备通行,致使厂房内部具有较大的敞通空间,工业厂房对结构要求比住宅建筑较高。例如,有桥式吊车的厂房,室内净高一般均在8m以上;厂房长度一般均在数十米,有些大型轧钢厂,其长度可达数百米甚至超过千米。

1.2工业与住宅建筑的设计联系:

1.2.1以人为本,绿色、节能设计。当代建筑都追求绿色节能设计,需要以人为本设计出一套舒适、适宜的建筑。

1.2.2适用“坚固适用、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设计原则。我们秉承安全舒适的前提条件,以经济节约为基础,利用现代先进的建筑技术协助,开展建筑设计工作。

2.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分析

2.1住宅建筑的内部空间布局要合理、有层次感,其中:卧室、起居室、厨房和卫生间要做到采光和通风良好。除此之外,住宅内部要避免噪音污染、视线干扰、气味污染等,真正做到住宅内部空间设计合理,层次分明。

在设计之初,要做到住宅空间设计的独立性和功能性,所谓独立性是指各个空间互不干扰,都可以独立的使用功能,比如:去卫生间的人不会因为外界的干扰而影响上厕所。功能性分区可分为:礼仪区、交往区、私密区、辅助区、室外区。礼仪区包括入口、客厅、餐室、客房、卫生间的对外区域;交往区包括起居室、厨房、活动室、早餐室、家庭室;私密区包括卧室、卫生间、书房、儿童房;辅助区包括洗衣间、储藏室、车库、地下室、阁楼;室外区D包括室外花园、露台、庭院硬地、室外活动场地等。

厨房一般考虑设置在一户中的北向,保持对外自然采光和通风,也把南向的好朝向让给起居室或卧室这样的主要空间。厨房的设计尤其要注意的是其通风性和不完全敞开性。原因有两个,第一:油烟需要排出;第二:油烟的污染性。

阳台就成了人们通向自然地一个平台,人们在这里流连的时间越来越多,也愿意把更多的休闲活动放到阳台上,所以阳台的功能就越来越多,面积也更大,装饰也更讲究,和过去的阳台已经不是一个概念了。故有人将其称为生活阳台。生活阳台一般供人们休闲、赏景、晾晒衣物、养花种草,多与起居室相连,面积在3-5平米之间,不宜低于2.5平方米。大户型住在有很大面积的入户花园,也可承担起这类的功能。

客厅设置在靠近入口的位置,偏于对外。而起居室是家人使用的偏于私密的空间。面积一般在35m2以上,除了全套沙发外,还要放置其他家具和电器,比如电视柜、壁柜、立式空调等。中小户型的起居室与客厅合用,是家庭生活的中心。面积在30m2到20m2为宜,最小不宜小于15m2,放置沙发、电视柜、壁柜、立式空调等。

卧室是住宅最主要的功能空间,其设计的合理性是户型设计的关键。主卧室应视户型面积的大小首先子以足够的空间。小户型的主卧室使用面积应在14m2左右,开间应不小于3.3m,有摆放各种尺寸双人床的自由度。中户型的主卧室面积应在16m2左右,开间应在3.45一3.6m,有摆放各个方向双人床的自由度。大户型的主卧室面积应在18m2以上,可在摆放足够大的豪华型的特殊形状的双人床。主卧室还应有放置床头柜、平衣柜、化妆台、体闲椅等常用家具以及电视机等家电的充裕空间。

2.2建筑方案要考虑建筑节能

作为一个优秀的环保节能的设计方案,可能会积极地引导我国在节能建筑方面的建设与发展。举个例子,某单位以玻璃幕墙作为公关对象。为了将太阳光的辐射尽可能少的传进室内,改善建筑物内部的舒适度,降低其噪音,另外在过渡的季节上加强通风,方案的设计中用呼吸式的幕墙形式作为其护的结构。夏季时经常开窗通风,可以把夹层内的空气温度降低;冬季时经常关窗户,可以使夹层内的空气充分的吸收光能,使室内的热量散失减少,所以起着非常好的节能作用。

建筑建成后在使用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的能耗,所以应重点从建筑本身来做好节能的设计,可通过建筑体形设计达到节能效果,如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平面布局、体形系数、表面面积系数、长宽比和朝向等因素都与建筑的节能效果有着直接的关系,此外建筑的墙体、门窗、屋顶、热缓冲区及有效遮阳,提升建筑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效果,也对建筑节能有着重大意义。减少建筑材料生产运输过程中的能耗

2.3住宅建筑设计需与结构、水电专业密切配合。例如:建筑设计和给排水设计的专业人员,要与暖通、电气等其它专业一起考虑管道设置问题,考虑到梁上有管道需要铺设的情况,应该在预置梁期间进行孔道的预留,这样能够合理解决电气系统的线路和管道问题。在建筑设计的时候要考虑到给排水管道数量多管道较粗对于管道的竖向布置尽量设置专门的管道井,使得水的走向一致,避免多条管道交叉等。总之结构设计与水电、防火措施等紧密结合,避免因为任何一项冲突造成设计图不可用。

3.结束语

高层住宅建筑施工图设计除了做到完整体现建筑创作意图外,还应满足经济性、生态环境保护、建筑节能和消防安全等的要求。我们只有树立质量意识,强化质量意识,才能不断地提高工程设计质量和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篇8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住宅;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43-1

一、背景

在人口结构老龄化趋势加快的国际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形势严重,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指出,到21世纪中叶,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将在4亿以上,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其中,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9448万,占老年人口的21.78%,2051年,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峰值4.37亿,占到总人口数的1/4。在人口基数较大的基础上,人口寿命增加和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是导致人口老龄化的主要原因,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都不可能发生改变。另一方面,现阶段老年住宅缺乏全面系统的规划设计、供需分析、正确引导等,与之相关的老年住宅设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我国现有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为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等形式。调查显示,居家养老在收入较低的农村占大多数家庭,养老院养老在收入较高的城市占的比重比较大,另一方面,政府和民办的养老院除了经济水平的原因,传统观念给人们的影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那就是尽管养老院已经发展多年,但人们仍普遍认为进入养老院有被家人“遗弃”的感受的原因所在。国内养老模式发展虽然有一段时间,但是养老模式下的老年住宅设计研究现在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出现关于老年住宅规划设计的系统研究,也没有特别成功的案例可供借鉴。

二、中国养老模式下老年住宅设计的现状及问题

第一,在我国居家养老,社区养老和养老院养老等养老模式的背景下,对老年住宅系统的规划与设计重视不够。老年住宅设计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不管是从国家层面,还是从社会层面,或者更小的企业或者设计师团体的层面,这些不同团体之间似乎并没有形成一股强有力的合力。综合这些因素,国内养老模式下老年住宅的需求和供给之间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第二,养老模式下老年住宅规划设计在维系亲情的理念和独立生活的理念方面不够。在中国,无论是居家养老还是社区养老,住宅设计和对老年住宅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致使很多老年人认为进入老年住宅或社区养老就是个人已经丧失了自理能力被迫入住,这些情况在城区养老院尤为常见,例如笔者曾经参加过厦门福音堂和定安养老院的志愿活动,笔者在和老年人交流的过程中发现他们普遍认为进入养老院有被家人“遗弃”的感受。

第三,老年住宅设计造型与外观等方面人文传承的理念不够。中国养老模式下老年住宅的外观设计或多或少存在着僵硬、呆板的弊病。

第四,住宅的居住空间及细节不适老。例如空间的面积不能满足老人行动不便的需求,空间动线不方便老人行动,住宅细节比如门槛处的高差、室内照明、建筑自然采光等方面的因素。要使老人觉得他们自己有存在感和归属感,必须从这些设计细节去打动他们。

三、对中国养老模式下老年住宅设计的建议

目前我国老年住宅的发展刚刚起步,市场前景光明。正确认识市场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养老模式下老年住宅设计的方方面面,因此,笔者在本文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所提出的建议如下:

第一、重视老年住宅系统的规划与设计,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扩大老年人社会保险范围,规范退休金与养老金的归巢、管理与使用,从客观上改善老年人住宅消费的支付能力。

第二、重视养老模式下老年住宅设计的“亲情理念”和“独立生活理念”。要让设计能使老人感到他们的存在感、归属感。在住宅类型上,可以提供多种可能性,如单身住宅、复式住宅、独立生活中心、生活关照社区和公寓等,设计上尽量使各个空间具有一定的协。

第三、注重老年住宅和周边景观的造型、色彩的文脉传承。一方面,老年住宅要注重功能设计,另一方面,注重老人居住建筑的形式主题,建筑外部空间的完整性,除了住宅以外,养老配套的设施造型也要与周边住宅的风格相适应,尽量做到体现“家庭感”。

第四、注重老年住宅的系统设计和细节设计。在国外,老年住宅主要集中在无障碍专住型老龄住宅设计、混住型老龄住宅设计、适应老龄社会的通用住宅设计这三个方面,而养老模式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养老模式。可以根据国内自身的情况,借鉴西欧等发达国家的先进模式加以吸收从而形成自己有效且可以实施的模式,例如在居家养老、公寓式养老、养老院养老模式下,进一步完善整个老年住宅系统规划与研究,国家通过有效的政策,整合社会人士、企业机构、设计师团体等来共同出谋划策,为中国的养老模式下老年住宅规划设计作一份贡献。

参考文献:

[1]赵继舜.中国老年住宅的市场需求与开发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7.

[2]赵光宇.公寓式老年住宅设计研究[J].华中建筑,2004,(01).

[3]宣炜.混住型老年公寓在我国的适用性研究[D].江南大学,2009.

[4]邱勤.基于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城市住宅设计研究[D].湖南大学,2010.

[5]徐怡珊.基于“在宅养老”模式的城市社区老年健康保障设施规划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1,(02).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篇9

关键字:智能建筑照明控制智能照明背景音乐

一、实例概况:

本工程为市区的顶级豪宅,交通极为便利,位于新城市中心区,利用其周边朝阳公园、GoLF森林公园等的大景观优势,结合项目本身皇家园林的恢宏景观,将本工程定位为低密度、高舒适度、低能耗、智能化的顶级“城市别墅”及“城市庄园”。使建筑融入园林之中,满足人们回归自然的本真需求,全面强化“地段稀缺性”+“产品稀缺性”,满足高端客户群“顶极自住型需求产品”,强化“泛海”品牌的高品质属性,进一步提升价值。在产品配置上主要配置两类产品:

“城市别墅”:南区共规划8栋10层低密度板楼,分为南北两排;各地块中部设下沉式俱乐部(会所)一座,设有下沉庭院供俱乐部及地下车库观景、采光、通风使用;各地块设集中式连通地下车库。在设计上融入豪华别墅的一些重要设计元素,赋予其豪华别墅的全部功能,力求体现产品的别墅气质,打造城市别墅概念。

“城市庄园”:北区规划为7栋4层豪华别墅,地上面积为3000m2的独栋别墅,首层设豪华会客接待空间,包括接待和游泳健身,入口连接超豪华中庭,二层为多功能及办公,三层与四层以居住为主(也可根据业主使用功能灵活布局)。背靠GoLF森林公园,通过十亩左右独立开口的庄园占地,实现其对自然环境的极度占有,力求体现产品的唯一性和稀缺性,尽显其皇家风范。

二、智能建筑的设计理念:

随着世界经济与高新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业主从使用角度,除去对住宅建筑的传统要求外,在住宅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节能性、自动化与信息化等方面均提出更高要求,其目的是创造出舒适宜人,能充分提高工作效率而又具有极大灵活性的办公与生活环境。

住宅建筑不仅需要安全与舒适,还要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满足节能、绿色的要求。智能化、集成化的解决方案是实现这些要求的必然途径。目前,为适应这种社会发展潮流,住宅有必要安装先进的智能建筑控制系统,以满足不同使用者的各种智能使用与管理需要,最终使楼宇的建设者、发展商和用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目前用的比较多的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生产商有aBB的i-bus,施耐德的c-bus,韩国的mRtLC,海格的tebis等等,本工程结合实际情况,选择aBBi-buseiB/KnX智能建筑控制系统(下文简称i-bus系统),通过对各种末端电气设备(如灯光、电动窗帘、采暖的集分水器等)的控制,实现对居室灯光环境、遮阳环境、温度环境的集成式控制,从而达到最大的节能效果。

笔者就i-bus系统在本案例中的实际应用,总结以下设计心得体会,与诸位同仁共同探讨。

三、智能建筑控制系统的构成:

i-bus系统主要由传感器、驱动器和系统元件三部分构成,传感器主要负责发送命令给驱动器,常见的传感器包括智能面板、人体感应器、触摸屏、温控面板;驱动器主要负责接受并执行i-bus传感器发送的命令如开灯/关灯、调光、调节温度、窗帘开/合等,安装在每户的照明箱中,一般采用35mm标准Din导轨安装;i-bus系统的每一个传感器和驱动器都是智能的,有内置的微处理器、存储器及固化程序,所有的传感器和驱动器最终由一根i-bus总线(四芯屏蔽双绞线2*2*0.8)电缆连接起来。

在以往的楼宇技术中,供热、窗帘、照明等控制功能的实现都需单独的外部传感器,每项功能都有自己独立的系统,产品的不兼容性造成了工程的复杂性,导致了人力和物力的大量浪费。

采用i-bus制系统后,一些传统困扰工程的问题迎刃而解。该系统只需通过一根总线电缆就可以将整个系统全部连接起来,高效而经济,使用时更显得简捷方便。同时,依据客户的需求,还可以随时改变系统功能。如采用i-bus系统后,电器设备的开关将不再向传统方式那样用面板开关直接对电源线进行分断,而是由传感器(如面板按钮)发出命令并通过两芯总线传送给驱动器,驱动器收到命令后加以执行。即用弱电控制强电,实现真正的自动化。

四、智能建筑控制系统实例:

长期以来,智能照明控制在国内一直被忽视,尤其是在住宅建筑中,大多数住宅仍然沿用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与传统的照明控制方式相比,智能照明控制系统体现出强大的优越性,它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智能照明控制系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子系统,系统架构基于i-bus总线结构,管理网络按欧洲安装总线eiB(electricalinstallationBus)标准,构建标准化的eiB总线控制平台。

在本工程实例中,主要应用了i-bus系统的灯光控制、电动窗帘控制、温度控制、中央控制等几种控制功能,应用效果如下:

1.实现照明控制智能化。采用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可以使照明系统工作在全自动状态,系统将按先设定的若干基本状态进行工作,这些状态会按预先设定的时间相互自动地切换。

例如,正门入口处安装8136型智能触摸屏,可对整个住宅的灯光、窗帘、空调、地暖进行图形化监视和控制,并设置各种个性化的控制模式:回家模式、离家模式、迎宾模式、度假模式、总开关模式等。当主人外出度假时,系统处于度假模式,系统将模拟主人在家的场景直到主人回家后取消度假模式;当主人在客厅、餐厅可使用遥控器随时调用个性化场景;当玄关处的人体感应器在光线低于设定照度时一旦感应到人体的移动,灯光便会打开,无人时便延时自动关闭等等。

2.改善居住环境。在住宅中,i-bus则是一个完全个性化的系统,各控制终端均具有各种造型、各种颜色、各种材质的面板供选择,可与各种不同的室内设计风格相匹配,集居家中的灯光控制、窗帘控制、供热控制于一个系统,通过各种控制方式的配合,可实现舒适、安全、个性的居家环境。

例如通过面板的总开总关功能,主人可在卧室或玄关处的触摸屏将家中所有的灯光关闭,免除楼上楼下奔跑的烦恼;控制灯光开关、调光,空调、供暖、投影幕布升降,设置家庭影院场景、休息场景、聚会场景等。本工程中,主卧室设置了1路调光回路,4路开闭控制回路;餐厅和客厅均分别设置了2路调光回路,4路开闭控制回路。

客厅可控制各种影音设备如电视、DVD、音响、投影机、功放等,实现灯光温度场景和影音场景的完美结合。通过i-bus红外遥控器将各种场景调出。例如按一下键后,系统自动按序地开启投影仪,降下投影幕布,调暗关闭灯光,开启DVD及功放,降下窗帘,打开环绕声,调节空调或地暖至舒适的观赏温度,一切均在瞬间自动的完成;通过电话控制,主人可在回家之前将家中的空调、供暖打开;通过光线感应控制,在夏天当阳光强烈时可自动将窗帘拉上,避免室内温度过高;当主人度假家中无人时,可启动定时控制功能,定时开闭灯光或窗帘,模拟家中有人的情景……通过这些智能化的控制,可创造舒适、安全、个性的居家环境。

3.满足绿色节能要求。若采用传统的控制方式很难实现调光、分场景控制的要求,而采用i-bus系统则很容易实现。智能建筑控制系统使用了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能对大多数灯具(包括白炽灯、日光灯,配以特殊镇流器的钠灯、水银灯、霓虹灯等)进行智能调光。当室外光较强时,室内照度自动调暗,室外光较弱时,室内照度则自动调亮,使室内的照度始终保持在恒定值附近,从而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实现节能的目的。除此之外,智能照明的管理系统采用设置照明工作状态等方式,通过智能化管理实现节能。

4.更加和谐人性化。普通照明通常会将公共部分设置声光控开关,经过时必须大声咳嗽或者跺脚才能将灯点亮,给邻居造成不必要的惊扰。本工程案例中,公共区域照明采用人体感应控制器,照度水平可设置调整,只要人经过,即可自动开启,还可以跟值班前台触摸屏联网控制。智能照明控制系统将普通照明人为的开与关转换成了智能化管理,更和谐了邻里关系,使得控制更人性化。

五、智能背景音乐控制系统:

在星级豪华宾馆,音乐早已纳入内部装潢体系,大堂、走廊、餐厅,卧室,背景音乐有如看不见的潜流,无处不在,轻轻流淌,给宾客以美妙享受的同时,也显示着宾馆的高雅与舒适。近些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居室装修的舒适性和文化品位,音乐渐渐成为住宅智能装修的新元素。

当我们工作了一天回到家时,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如梦如幻,飘然回荡在耳畔,犹如品一杯香茗,滋味隽永,心境怡然……当我们辛苦地在厨房的油烟里煎炒烹炸时,打开背景音乐,原来那么琐碎的生活也是富有诗情画意……当我们在餐厅用餐时,有着美妙音乐的伴随是多么的惬意……当我们在洗澡时,舒缓的轻音乐随着轻轻的水流声和浴液泛起的气泡,又是多么温馨与浪漫……

这就是所谓的家庭背景音乐系统,简单的说,就是在居室的任何一个房间里,包括厨房、卫生间、卧室、阳台,都安装背景音乐终端,通过1个或多个音源,可以让每个房间都能听到美妙的背景音乐。如果有的房间不想听也完全可以,因为,每个房间都单独安装分控台,可以独立控制这间房的音箱,还可以调节音量大小。如果家长在客厅放音乐,不想影响在卧室休息的小孩,可以在主控台直接将卧室的按钮关上,这样别的房间就不会受到干扰,也不会影响到家人的学习和休息。

本着为业主实际需求考虑,本工程设置独立的一套智能背景音乐系统,满足业主在家里任何地方都能够随时享受到美妙动听的音乐,不仅休息时要听,吃饭时也要听,工作、学习时还要听,甚至如厕时也应该有音乐相伴。该系统为总线型带对讲功能智能背景音乐控制系统,由系统主机、壁装终端功放、系统电源及高保真喇叭组成。主机自带立体声调频广播,两通道aUX音频输入,并带有火灾信号强切功能。主音源通过主控台将高保真立体声音源(如CD、DVD、mp3、电脑等)直接输入本系统,系统将音乐传播到每个音乐点(即每个房间),音源可由业主自由选择。各房间终端均有开关,可单独调节音量、高低音分别可调。为86盒安装,带有液晶显示,可显示音源通道、调频频率、当前时间、音量设定等;功放自带miC,可作为对讲呼叫终端,可进行广播、点对点对讲等功能。

主人可以通过墙上的面板实行房间之间对讲,如到休息时间可以提醒小孩睡觉,可以指挥佣人做家务(如端茶倒水,拿取书报等)以及叫保姆查看小孩的睡觉状况。

本次设计通过智能北京音乐控制系统,使优美动听的天籁之音响彻屋里每一个角落。

独立式住宅设计案例篇10

【关键词】高层住宅;结构设计;含钢量;混凝土含量

一、工程概况

郑州某住宅小区,总建筑面积483300m2,由17栋高层住宅组成。高层住宅主体结构为地上三十四层,层高2.8m,总高度102m,地下室一层,层高3.6m。

二、降低百米高层住宅结构含钢量的一些措施和方法

(一)百米高层住宅结构选型

百米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时,科学、合理、正确的结构选型是降低含钢量的大方向,大措施,大方法。笔者对以下两个方案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比较,并从中优选出了最优方案。

方案一:采用框架-剪力墙结构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3.2.4条和附录a,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3.1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框架-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为130米>102米,满足设计要求。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第6.1.2条,本百米高层住宅框架柱的抗震等级为三级,剪力墙的抗震等级为三级。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6.4.2条表6.4.2,柱轴压比限值为0.9。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7.2.13条,剪力墙墙肢轴压比限值为0.6。综上所述,如果用矩形柱代替剪力墙,轴压比限值可由0.6增大到0.9,因此,能提高竖向受力构件的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上部结构的含钢量和混凝土含量。

经公司成本部测算,本百米高层住宅按框架-剪力墙结构设计,主体结构用钢量为45kg/m2左右。

方案二:采用剪力墙结构

根据《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第3.3.1条: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时,剪力墙结构的最大适用高度为140米>102米,满足设计要求。本方案由于剪力墙较多,可以构成整体抗侧力很强的体系,对高层建筑抗震特别有利。但是,如果刚度过大反而会吸收较大的地震作用,而且造价也会增大。经公司成本部测算,本高层住宅按剪力墙结构设计,主体结构用钢量为50kg/m2左右,不是最理想的方案。

(二)适当降低层高

层高的控制对高层住宅含钢量的控制也有较大意义。根据笔者的工作经验,层高每降低100mm,含钢量降低1kg/m2。由于本项目周边楼盘的大部分层高均为2.9m,因此,公司领导原来把层高定为2.9m。后来,笔者向公司领导提出了将层高改为2.8m的建议,并说明了降低层高的原因。经公司领导研究,最终决定将层高由2.9m改为2.8m,有效降低了高层住宅的含钢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三)正确科学合理的荷载取值

荷载取值决定了pKpm所有的计算结果,同时,荷载取值过小,会给结构安全带来隐患,荷载取值过大,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因此,荷载取值必须正确科学合理。笔者认为,百米高层住宅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荷载取值是混凝土容重的取值。《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2006年版)钢筋混凝土的容重为24~25Kn/m3。考虑到梁、板、柱的抹灰以及本百米高层住宅的结构型式――框架-剪力墙结构,pKpm计算时混凝土容重取26Kn/m3进行计算。

(四)百米高层住宅基础精细化设计

拿到《超前钻探报告》后,要根据《超前钻探报告》上的数据,认真分析和研究复杂多变的地质情况,对百米高层住宅基础进行精细化设计。本百米高层住宅的基础型式有以下三种:1、柱下独立基础;2、墙下条形基础;3、冲孔灌注桩。冲孔灌注桩的成本远远高于柱下独立基础和墙下条形基础。再加上基础下面有极其复杂的溶洞,冲孔灌注桩混凝土超灌很严重。因此,能不做桩的地方都不做桩,均设计为柱下独立基础或墙下条形基础。

(五)百米高层住宅上部结构构件精细化设计

1、梁高尺寸最优――梁高一般按梁跨度的1/12控制。本百米高层住宅梁高大部分为400mm,为最优梁高尺寸。统一外墙梁高度400mm,梁底位于窗顶,这样就不用做过梁,投资成本有效降低。2、梁宽尺寸最优――本百米高层住宅梁宽大部分为200mm,为最优梁宽尺寸。3、梁的数量最优――能取消的梁全部取消,传力路径简捷清晰,科学合理,整个结构布置图清清爽爽,完美漂亮。4、柱的截面尺寸最优――逐渐减小柱的截面尺寸,用pKpm软件反复试算直到最优为止。本百米高层住宅柱的轴压比均小于且接近0.9。既满足国家最新规范的要求,柱的使用效率又达到了极限。5、柱的布置最优,位置最优――本工程为百米高层住宅,柱的布置和位置既要考虑结构的安全和传力的需要,又要保证柱子不影响房间的使用。柱的巧妙布置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6、柱的数量最优――能取消的柱全部取消,传力路径简捷清晰,科学合理。柱取消后,相应的基础也可以取消,投资成本可以大大降低。7、板的厚度最优――在板的挠度和裂缝均满足国家最新规范要求的前提下,板的厚度能做薄的尽量做薄。板的厚度布置梁的时候,尽量将板做成矩形板,尽量避免做成异形板,因为矩形板的厚度会比异形板薄。由于大部分板都是构造配筋,板的厚度变薄以后,板的配筋减少,含钢量可以有效降低,板的体积减小,混凝土含量可以有效降低。

三、降低百米高层住宅结构混凝土含量的措施和方法

(一)地下室底板结构找坡

地下室底板结构找坡能有效降低百米高层住宅结构的混凝土含量。地下室底板结构找坡有两大优点:1、使用功能优。与有面层的地下室结构比较,直接找坡使空间更加开阔美观,使用更加方便。2、综合造价低。本百米高层住宅地下室面积为66000m2,地下室底板结构找坡可以减少300mm厚的混凝土找坡层,可以节省混凝土19800m3,可以降低工程造价700万元。

(二)百米高层住宅基础和上部结构构件精细化设计

百米高层住宅基础和上部结构构件精细化设计前面已经说过一些,这里再补充两点。1、剪力墙厚度随着楼层高度增大而逐渐减小。本百米高层住宅主体结构为地上三十四层,一~十层剪力墙厚度300mm,十一~二十层剪力墙厚度250mm,二十一~三十四层剪力墙厚度200mm,有效降低了百米高层住宅结构的混凝土含量。2、柱的混凝土采用高标号混凝土。在满足国家最新规范柱轴压比0.9要求的前提下,柱的截面尺寸能有效减小,有效降低了百米高层住宅结构的混凝土含量。

结语

总之,科学的结构选型是降低含钢量和混凝土含量的大方向,合理的结构布置是降低含钢量和混凝土含量的前提,正确的荷载取值是降低含钢量和混凝土含量的基础,慎重选择计算参数是降低含钢量和混凝土含量的有力措施。

参考文献:

[1]《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