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方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05:47

农业发展方式篇1

一、坚持规模发展,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

一是合理引导产业布局。泗洪县委、县政府围绕壮大水产、蔬菜、畜禽、优质稻米四大主导产业,邀请部分专家制订《农业产业发展规划》、《高效农业发展纲要》,明确发展重点,优化产业布局。坚持每年设立30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支持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一乡一品”、“多乡一品”,打造规模优势。以往那种小而散的生产局面得到根本改变,基本形成了西南岗高效农业综合示范区、城郊设施蔬菜示范区和宁徐高速公路两侧高效农业示范带、省道245两侧现代农业产业带、沿湖沿河生态水产养殖产业带“两区三带”发展格局。

二是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全县拥有农产品加工企业350多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27家,县绿色生态食品加工产业园被农业部批准为“全国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企业发展带动了部分农产品价格的上扬,泗洪小麦、水稻等农产品价格平均每500克高于周边地区0.05~0.10元,使每亩种粮收入增加了约200元。推广“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全县龙头企业已吸纳和安置农村劳动力1.12万人,连结基地农户9.95万户。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等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97.23万亩,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72个,约30%以上纯农户参与高效农业发展,参与高效农业发展的农户人均现金收入在5200元以上,比从事传统农业高2500元。

三是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配套服务,建成20万亩高效渔业、60万亩优质稻米等五大种养基地;发展17家农产品仓储、物流企业。正在创建的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集科技创新、科技推广、旅游于一体,建成智能化温室大棚24万平方米,游客采摘中心、农家风情园已投入使用,每年可接待游客7万多人。

二、强化科技运用,突出高效农业科技支撑

一是深化产学研合作。主动与江苏省农科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等单位合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先后实施千亩水稻机插秧示范基地、500亩高效设施蔬菜基地、500亩大棚草莓示范基地等产学研项目5个,引进新品种、新技术17项,其中,有机生态无土栽培技术是国内唯一达到有机食品标准的无土栽培技术。全县“三新”推广面积为120万亩,良种覆盖率达95%,亩均综合效益提高了120元。

二是加大科技推广力度。深入推进“科技入户”工程和“万名农民培训计划”,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蔬菜标准化安全生产等重点,深入开展科技下乡活动,着力解决农民在发展高效农业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坚定农民发展高效农业的信心。今年1~8月份,已开展送科技下乡10次,专题授课740场次,培训农民11.96万人次。开展农业用地资源普查,科学规划种植区域,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县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农田达150万亩,项目实施区肥料利用率提高了3个百分点。

三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建立100名农业技术员、100名林果技术员,100名养殖技术员的农村基层科技服务队伍,基本实现农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建成“泗洪农林网”、“农业一线通”12316智能电话语音系统,打造“农业科技服务110"品牌,“农业一线通”自2006年开通以来,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3000多次;在县电视台开办《农家致富》栏目,为农民提供直观的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需等信息服务。

三、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保障质量安全。建立质量溯源制度,设立农产品检测站,定期对农副产品进行检测,今年以来,共抽检生猪、牛奶、水产品等46批次,合格率达93.28%,有效保证了农副产品质量安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共创建“三品”生产基地183.07万亩,占全县农产品生产面积93.63%。推行标准化生产,制定地方生产标准64个,其中有6个被列为江苏省标准、2个被国家农业部定为全国行业标准,中华绒螯蟹养殖技术成为中华绒螯蟹养殖的全国唯一指导性标准。

农业发展方式篇2

关键词:低碳经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0引言

低碳经济的概念于2003年在英国首次提出,其所倡导的“低能耗”、“低污染”及“低排放”理念,为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理念指明了方向。我国是传统农业经济大国,在低碳经济的推动下,农业经济发展转型需要走出一条节能、环保、高效和可持续的新路线。随着农业经济的不断扩大和发展,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更应该注重农业经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生态环境,积极有效地保护土地、水源及周边环境是农业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农业经济只有不以破坏生态环境、过度开采、破坏资源能源为发展方向,才能在低碳经济概念的指导下,走上有利于农业经济收益最大化,农民和国家共同富裕、造福子孙后代的康庄大道[1-2]。本文就低碳经济背景下,我国农业经济转型的发展方向展开论述。

1我国传统农业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1生态环境破坏严重

长期以来,由于人们对环境保护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往往存在过度开发、采集和浪费等问题[3]。长期以往,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草木减少等问题持续存在,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经济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人口的增加,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业转型时期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随着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加,工业污染物的不恰当排放影响水质,污染土地。如在我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不恰当的大量使用饲料、化肥和农药,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严重制约着动植物和人类生存环境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1.2农业人口素质不高,环保意识不强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发展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制约了部分地区经济、教育和文化水平的发展,造成了部分地区农业人口素质不高等相关问题。由于农业劳动者受教育程度有一定局限性,环保意识不强,在一定程度上对低碳经济的理解和认识不足,缺乏高效、科学的农业经济管理模式,没有先进的、系统的环保农业经济发展理念作为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化长期发展的指南[4-5]。

1.3农业人口结构转型,制约农业经济发展

随着我国新经济时期,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农业人口转型现象所带来的问题日益明显。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务工,大多数老人、妇女留在家中,成为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主力军,造成了我国目前农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结构转变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将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持续存在,提高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用客观、科学的指导思想,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持续、良性发展。

2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对策

2.1选择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经济发展道路

我国是传统农业大国,选择可持续发展符合我国现阶段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国情。在保护环境,不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前提下,引入低碳经济概念,为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可行理论依据,有助于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向更为广阔的领域。统一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调动起各方力量,在低碳经济时展的大背景下,积极为我国农业经济转型时期的发展指明前进方向。

2.2转变途径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需在低碳经济的背景下,以秉承节能环保可持续利用的指导方针,在促进农业经济健康发展的同时,注重农业经济发展整体效果的同时,坚固生态环境发展,以下两条途径可实现低碳经济背景下农业经济发展的转变。

2.2.1构建农业经济生态环境循环发展模式

目前制约我国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多为农业污染严重,不可再生资源和可再生资源消耗较多的问题。实现低碳经济引导农业经济转型过程中,应鼓励应用沼气和其他天然资源,避免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易导致农业污染,破坏生态环境的化工原料。农业经济发展应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途,避免出现滥砍滥伐、过度开采、破坏植被、排放污染物和人为破坏耕地等行为。只有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生态环境,才能做到合理选择农业资源生产方式,有效促进农业经济的长期稳定、健康、良性和可持续的发展。

2.2.2大力发展农村旅游业,促进有机农业良性发展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开展农村旅游业,让致富变得有路可循。在农村发展旅游业,需要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需积极、有序、科学地促进农业经济走上良性循环的道路。同时,在农村发展有机农业,可明显减少生态环境破坏,更可以生产出符合人民群众健康要求的绿色、环保农副产品。农村旅游业与有机农业经济发展相互促进,可在有效提高农业人口收入的同时,构建出一个低碳、环保、节能和高效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结束语

促进我国农业经济在低碳经济的时代背景下,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长期、高效且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道路,任重而道远,需平衡好经济与生态发展之间的关系,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现代化农业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卫东.低碳经济时代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新探索[J].河南科技,2014(21):223-224.

[2]韩秀荣.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讨[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33):1-2.

[3]翁志辉,林海清,柯文辉,等.台湾地区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与启示[J].福建农业学报,2009,24(6):586-591.

[4]宋德勇,卢忠宝.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工具创新[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3(3):85-91.

农业发展方式篇3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对“三化同步”做出了总体安排。为全面加快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经国务院批准,由农业部牵头,国家发改委、财政部、水利部、科技部、工业与信息化部、商务部共同参与,在广泛听取有关部门、地方政府、农业专家和涉农企业等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编制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并经国务院审定通过,以国发[2012]4号文件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由国务院《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次,具有重要标志性意义:标志着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化同步”中高度重视农业现代化;标志着发展现代农业从理念要求变成了实际举措;标志着现代农业发展在国家政策的顶层设计上有了总体部署安排;标志着今后5~10年现代农业发展有了纲领性文件,“十二五”将成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

《规划》分析了现阶段现代农业的发展形势,作出了“三个更加”的判断: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更加坚实,条件更加有力,要求更加迫切,表明“十二五”时期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重要战略机遇期。

《规划》提出了现代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指导思想概括为“一、二、三、四、五”这就是“一条主线、两个目标、三个能力、四个化、五个支撑”的发展思路,即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和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主要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主攻方向,着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着力强化政策、科技、设施装备、人才和体制五个支撑。确立了现代农业发展“五个坚持”的基本原则。这就是:坚持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科教兴农和人才强农,坚持政府支持、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坚持分类指导、重点突破、梯次推进。

《规划》提出了现代农业建设“5年取得明显进展、10年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阶段目标。到2015年,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物质装备和科技支撑能力显著增强,东部沿海、大城市郊区和大型垦区等条件较好区域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基本形成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新格局,主要农产品优势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并将有关现代农业发展目标细化量化为7个方面27条具体、可考核的指标。

《规划》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关键环节入手,明确提出了事关现代农业发展全局的八项重点任务,一是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二是强化农业科技和人才支撑;三是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四是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五是提高农业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水平;六是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七是加强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八是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农业发展方式篇4

近年来,中国农业发展连创佳绩,粮食连续11年增产,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人均占有量显著增加,按可比价格计算,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保持较快增长,城乡收入差距连续4年有所缩小。但就总体而言,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也在明显增加,农业发展正在呈现一系列重大趋势性变化。顺应农业农村发展的阶段性变化,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凸显。本文基于对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问题和趋势的分析,探讨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方向。

一、当前中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对资源和要素投入的依赖迅速增加,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加重甚至局部生态破坏等问题日趋突出

近年来,中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的较快增长,是以农业要素投入的大量增加为代价的。2003―2013年,全国粮食、棉花、油料产量分别增长了39.76%、29.62%和25.12%,同期全国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农用化肥施用量、农机总动力、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增加了8.01%、12.62%、34.01%、72.07%和17.51%。2003―2012年,全国农用柴油、农药、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分别增加了33.9%、33.3%和49.7%。(1)目前,中国农作物亩均化肥施用量21.9公斤,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7倍,分别是美国的2.6倍、欧盟的2.5倍。(2)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资源、农业要素低效利用的状况近年来虽有所缓解,但并未得到根本改观。全国化肥的综合利用率仅在30%上下,与发达国家50%~60%的水平存在较大差距;中国每立方米灌溉水可生产粮食1公斤,发达国家已达1.2~1.4公斤。(3)中国有机肥资源的实际利用率不足40%。

长期超强度使用耕地、大量消耗水资源、超施化肥和农药,导致耕地质量退化问题加重,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显著加大,农业对环境污染甚至局部生态破坏的影响日趋凸显。2012年底,在全国18.26亿亩耕地(二调前国土数据)中,基础地力较好、耕地质量被评为1~3等的占27.3%;但耕地质量被评为7~10等的也达27.9%,这部分耕地基础地力较差,生产障碍因素突出,且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善。(4)中低产田比重大、耕地质量退化、耕地污染加重,土壤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已成为中国耕地质量面临的突出问题,全国耕地退化面积已超过耕地总面积的40%。(5)近年来,中国农业面源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土壤重金属超标、有机质含量下降、农膜残留增加、部分地区地下水漏斗问题日趋严峻,在相当程度上侵蚀着食品安全的根基。

(二)农产品成本和机会成本提高、比较利益下降的问题迅速加重,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迅速凸显

从近年来中国部分主要农产品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和净利润的变化(见表1)可见,就总体而言,中国主要农产品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呈明显上升趋势,但其净利润却增加不多,甚至在波动中有所下降或为负。2003―2013年,中国三种粮食平均、两种油料平均、棉花和规模生猪每50公斤主产品总成本分别增加了118.15%、130.27%、133.12%和134.28%;但三种粮食平均、规模生猪每50公斤主产品净利润仅分别增加了71.1%、13.7%,两种油料平均和棉花每50公斤主产品净利润分别减少了26.60元和404.84元。2013年两种油料平均每50公斤主产品净利润仅相当于2003年的12.4%,棉花每50公斤主产品净利润甚至为-102.27元。与2003―2008年比较,2008―2013年5年间三种粮食平均、两种油料平均和棉花每50公斤主产品的总成本上升更快,净利润下降更明显。

考虑主要农产品单产水平的提高,将主要农产品每50公斤主产品净利润和每亩净利润结合起来,可以更加全面地看出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的变化。2003年,中国三种粮食平均、两种油料平均、棉花的每亩净利润分别为34.31元、78.56元和461.28元,规模生猪每头净利润为79.19元;2013年分别变化为72.94元、13.25元、-214.98元和103.91元;2003―2013年间,三种粮食平均每亩、规模生猪每头净利润分别上升了38.63元和24.72元,但两种油料平均和棉花的每亩净利润却有明显下降,2013年每亩棉花的净利润甚至为-214.98元,比2003年降低676.26元。《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4》中编入的稻谷、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菜籽、棉花、烤烟、甘蔗、甜菜、桑蚕茧、苹果、散养生猪、规模生猪、大中城市蔬菜等15类农产品,2008―2013年5年间仅有苹果和大中城市蔬菜每亩净利润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66.9%和51.6%;其他13类农产品每亩(头)净利润均有所减少。其中甜菜和稻谷减幅较少,分别减少3.4%和34.3%,其他11类产品每亩(头)净利润减幅均在50%以上。2013年大豆每亩净利润仅相当于2008年的18.9%,小麦、油菜籽、棉花、烤烟、桑蚕茧、散养生猪每亩(头)净利润均为负,分别为-12.78元、-98.30元、-214.98元、-37.30元、-3.63元和-106.15元。可见,近年来中国大多数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不增反降。考虑到同期物价水平的上涨,问题更为严重。

如果考虑每年国家用于抗旱防涝等救灾支出对维护农产品增产的影响,则近年来中国农产品生产的社会成本还远远大于微观经营主体层面的生产成本。

如果把主要农产品生产经营效益的变化放到更大的宏观背景下考察,则农业比较利益下降和机会成本增加的问题更为严重。如2003年中国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均月收入702元,2014年上升到2864元,增加了308.0%,年均递增13.6%。2013年,中国农民工外出务工人均月收入2609元,分别相当于种(养)4.05亩稻谷、4.90亩玉米、5.96亩油菜籽、2.28亩棉花、7.16头散养生猪、9.92头规模生猪的收入(包括净利润和人工成本)。

农产品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提高、效益和比较利益的下降,为吸引优质资源和要素进入农业、提升农业的物质技术装备水平增加了障碍,也使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要素产出率和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性迅速凸显。

(三)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的问题日趋突出,增强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加紧迫

在中国和美国,玉米均为第一大谷物。比较两国玉米生产的成本、收益状况,对于考察农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从表2可见,与美国相比,近年来中国玉米生产总成本上升的趋势更为强劲;尽管两国每亩玉米净利润均呈较大的波动趋势,但就总体而言,美国每亩玉米净利润增加的趋势却较中国更为鲜明。自2003年以来,中国玉米价格和生产总成本高于美国的问题日趋突出。2003年中国每50公斤玉米主产品总成本和平均出售价格分别是美国的1.15倍和1.52倍,2013年分别扩大到1.92倍和1.94倍。

2003―2013年,美国每亩玉米主产品净利润增加了96.7元,中国仅增加了14.74元。相对于美国,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状况可见一斑。需要说明的是,自2003年以来,虽然美国玉米生产的每亩净利润一直低于中国,甚至在2005年前连续几年为负,但美国庞大的农业补贴系统仍为美国玉米生产和农民收入的增长提供了强劲支撑。(6)相对于美国,中国农业补贴的水平低得多,这种情况加剧了中国农产品对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中的比较劣势,也容易削弱中国农业生产经营者从事农业的动力。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在总体上呈现长期趋势性上涨和短期波动性加剧并存的特征。特定时期特定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往往是两种趋势综合作用的结果。一般而言,对国计民生影响越大、国家提供价格支持保护越多、国内外市场开放度越低的农产品,价格上涨趋势的主导性就越强,价格波动性就越弱;对国计民生影响越小、国内外市场开放度越高,甚至市场规模越小、产地集中度越高、因而越容易形成垄断供给的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的主导趋势就越强。这种价格波动加剧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价格波动幅度放大或波动频率增加。货币供应量增长过快,农产品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粮食等部分农产品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制度的实施,都是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极端天气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疫病的发生、农业产业链垄断势力的强化及其向农产品流通领域的转移,农业组织结构的加快转型及由此带动的农产品市场运行方式的变化,往往是加剧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7)此外,国际农产品和能源、金融等相关产品价格的变化及其影响向国内的传导,也在较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上涨或波动。从当前经济形势和中长期趋势来看,推动农产品价格上涨和波动加剧的主要原因,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消除。因此,今后中国农产品价格的变化,很可能继续呈现长期趋势性上涨和短期波动性加剧并存的趋势。并且,随着农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特别是今后实行目标价格制度的农产品范围扩大,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价格变化将会呈现出波动加剧的特征。农产品价格波动加剧,增加了稳定农产品价格、优化农产品市场调控的难度,也对有效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及其与能源市场、金融市场的联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

中国农产品价格的长期趋势性上涨,也为国内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埋下了伏笔。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就是这种长期趋势性上涨的结果。如2013年越南米到中国南方地区的销售价格约为每公斤3.20~3.60元,较国内早籼米价格低0.2~0.4元/公斤。在国内价格稻强米弱的背景下,许多大米加工企业把低价进口的越南大米作配米,以降低大米出厂价格。(8)2014年10月,国内市场早籼米、晚籼米和粳米的批发价分别为每公斤3.84元、4.14元和4.56元,泰国大米的到岸税后价仅为每公斤3.14元,明显低于国内。(9)2014年10月第三周进口棉花中国主港到岸均价折合人民币进口成本每吨11912元,低于国内市场价格2909元,低于国内市场价格19.6%;按滑准税计算,折合人民币进口成本13770元/吨,低于国内市场价格1051元/吨,较国内棉花市场价格低7.1%。(10)

如果只是个别时期、个别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问题尚不甚突出。问题的严重性在于,农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现象日趋普遍,在不少农产品上几近常态。在主要粮食品种上更为典型,如到2013年底,小麦已连续5年、稻米已连续3年、玉米和大豆自2003年以来国内价格均高于国际价格(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2014)。由于国际市场主要粮食价格下跌,特别是石油价格大幅下跌,国内粮食生产成本刚性上升,2014年又是中国加入wto以来国内外主要粮食品种价格差距最大的一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等,2015)。

农产品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导致相关农产品进口压力明显加大(11),推动了近年来中国农产品国际贸易逆差的扩大,也为国际农产品市场上供给和价格的波动向国内传导“增开了窗口”。这会:(1)挤压国内农产品的市场空间和价格上涨空间,加大提高农产品价格、增加农民收入的难度;(2)侵蚀国内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效果,容易导致中国增加农业补贴的效益大量外流;(3)增加中国农业生产经营的风险和稳定农产品供给能力的困难,容易加重中国农产品进口增加与国内积压滞销并存的现象。近年来,中国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国内自给率下降,不只是国内需求缺口增大所致,而是在国内价格高于国际价格的背景下,农产品进口增加与国内积压滞销现象并存发生的结果。中国许多农产品生产缺乏转型升级的基本条件,难以吸收社会资本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甚至不得不在较低的利润水平下“苟延残喘”。这与相关农产品进口对市场的挤占和价格的打压密切相关。这些情况说明,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已经空前紧迫,时不我待!

按照中国入世承诺,与大多数国家相比,目前中国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低,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最高关税水平与绝大多数国家相距更大;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实行的关税配额量大,配额内关税多在1%~5%,配额外关税最高仅65%,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市场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倪洪兴,2008)。因此,中国农产品关税水平难以有效抵御来自国外低价农产品的进口冲击,关税“防火墙”作用有限。近年来,中国虽然不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但许多现行农业补贴政策属于“黄箱”范围,对部分农产品的支持已接近入世承诺上限,进一步加大支持面临上限约束。2014年,由于实施转基因管理及进口与库存配比销售等措施,中国玉米进口得到一定控制,进口量较上年同比下降20.4%;但作为其替代品的高粱和大麦进口却增势迅猛,较上年增加778万吨,增加了2.3倍(课题组,2015)。

(四)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跨国公司对中国提升农业价值链和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挑战日益增多

近年来,中国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创新日趋活跃,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步伐明显提速,有效地促进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公司农业、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农机服务公司、植保服务公司、农业技术研究所等新型服务主体竞相发展、各显神通,成为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先行者,也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的组织创新,为农业乃至农业产业链增强竞争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更好地对接资本市场、要素市场、产品市场和消费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也为参与全球价值链、构建国内价值链和推进价值链升级提供了重要载体。但就总体而言,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甚至价值链片段化、碎片化的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价值链领导型企业不稳定、对价值链治理的主导能力不强也是突出问题;甚至在宏观农业政策的设计中,重生产、轻服务,重产中、轻产前和产后环节的现象仍时有发生。

随着农业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化,农业发展中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趋势日盛。在此背景下,中国参与全球农业价值链的涉农企业和农业组织不断增加,但大多处于全球农业价值链的低端,难以进入其关键环节和战略领域,全球农业价值链的管理权和控制权大多掌握在以发达国家为主的跨国公司手中。顺应国内农业市场空间迅速拓展和市场需求结构迅速变化的潮流,越来越多的国内涉农企业致力于构建国内农业价值链,并力图向区域和全球范围拓展,形成由本土企业主导的全球农业价值链。但是,迄今为止,在中国,这方面仍只处于起步阶段,真正能在农业价值链的战略环节和关键领域形成有效的进入壁垒,进而在农业价值链利益分配中获得优势地位的领导型企业并不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国内农业价值链面临着与全球农业价值链对接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少数在全球农业价值链具有管理权和控制权的国外跨国公司很容易凭借其核心技术、资本实力、管理经验、经营理念、信息化和市场营销手段等优势,在较短时期内迅速蓄积起对中国农业价值链战略环节、关键环节的控制态势,进而导致中国农业价值链管理权和控制权失守、价值链领导型企业被边缘化或被跨国公司兼并重组等。这种现象在中国大豆产业链、价值链较为典型。(12)作为世界最大的大豆消费国,近年来中国大豆生产受到过度挤压,价格受到明显抑制,定价话语权显著减弱,产业控制力严重削弱,产业调控难度明显加大的问题迅速凸显(倪洪兴等,2010)。1995年中国还是大豆净出口国,2003年和2014年,大豆自给率已分别下降到42.9%和14.6%。

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往往是从以低价进入为切入点的贸易控制起步,转向通过参股合资进入加工领域,进而通过低成本并购形成对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控制态势(姜长云,2011);甚至将这三阶段方法有机结合,通过在国际农产品市场及与此高度联动的金融市场、能源市场上“兴风作浪”,加剧国际农产品市场进而国内农产品市场价格的波动,为进行贸易控制、参股合资,进而低成本收购行业龙头企业提供契机。一般而言,跨国公司在进入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过程中,比较青睐的领域往往集中在农产品、农业加工品、农业投入品的现代营销体系,农村金融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规模化、集约化和现代化的农产品深加工业,农业种质资源开发,食品安全和农业品牌、销售渠道等领域。由此不仅容易导致中国农业价值链升级面临国际分工地位被“低端锁定”的风险,容易将中国的涉农企业和农业产业组织推向农业价值链利益分配的边缘地位;还容易加大中国维护农业产业安全面临的挑战,导致中国对农业发展和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容易因农业价值链管理权和控制权失守而遭遇“屏蔽”。

二、农业发展值得重视的几个趋势

(一)对农业或农产品的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需求结构加速分化

自2004年以来,按照可比价格计算,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11年超过7%,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11年超过6%;尤其是自2010年以来,中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速度连续5年超过9%。到2014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分别达到28844元和9892元,连续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分化提供了重要基础,也对农产品需求总量和需求结构的变化产生深刻影响,基本的趋势是:

1.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需求结构多元化持续推进

近年来,农村居民对粮食和蔬菜的人均消费量有所下降,城市居民对粮食和蔬菜的人均消费量稳中略降;但农村居民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城乡居民人均猪牛羊肉消费量均呈增长趋势,城市居民人均植物油消费量、城乡居民人均家禽消费量稳中略增,城乡居民人均水产品消费量在经历较长时期的增长后趋于稳定。由于2014年中国城镇化率已达54.8%,今后城镇化率很可能继续以每年超过1个百分点的速度提高;同时考虑到目前城市居民人均粮食消费量不足农村居民的一半,城市居民人均蔬菜、食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消费量均明显高于农村居民;据此可以粗略推算,今后中国城乡居民对粮食(主要是口粮)的消费总量将呈下降趋势,对植物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的消费总量将呈加速提高趋势。从国内外经验看,城乡居民对猪牛羊肉、家禽、水产品等养殖产品消费总量的扩张,以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对动物毛皮、内脏、骨、血等养殖业副产品需求的增长,会带动社会对饲料粮需求进而粮食需求总量的增长。因此,在2020年前甚至更长时期内,农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总量将呈增加趋势,农产品需求结构多元化也会加快推进,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在总体上将呈增大趋势。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也将带动农产品进口需求的扩张。

2.不同类型消费者的农产品消费需求加快分化,消费市场进一步细分

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收入分化,城乡居民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日益呈现个性化、差异化和多样化趋势,专用化农产品、加工食品、品牌食品和安全化、优质化、体验化食品日益成为农产品需求增长的重点,甚至在产品功能之外对农业生活、生态功能的需求也日益成为农业需求的新增长点,农业发展的科技、教育、文化内涵和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等体验功能也将日益受到重视。这也导致创新供给,引导、凝聚、激发农业需求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迅速凸显。如许多地方通过激活农业的景观功能,引导和激发农业新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分化的影响也在迅速深化。2020年和2030年,中国城镇化率很可能分别将达62%和70%上下。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已达27395万人,较上年增加501万人;其中本地农民工10574万人,外出农民工16821万人,举家外出农民工已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21.3%。同年,全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已达1375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10.1%,分别较2003年增加39.5%、提高3.5个百分点。城镇化和人口老龄化的深化,导致生活方式转变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影响日益深化,加剧农业需求增长的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安全化和优质化趋势。

(二)要素成本提高对农业发展的影响不断深化,农业对农民增收的相对贡献出现趋势性减弱

近年来,中国农产品成本和机会成本的提高,以及农业经营比较利益的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农业要素成本的迅速提高和农业发展的粗放经营。以三种粮食平均为例,2008―2013年间每亩总成本的增量为463.77元,其中对增量贡献较大的主要有①人工成本增量254.69元,占54.9%;②物质与服务费用增量127.34元,占27.5%;③土地成本增量81.74元,占17.6%。人工成本和土地成本的增加,与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带动劳动力和土地等要素成本提高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农业用工成本迅速提高。农民非农收入的增加和闲暇效用的上升,也是推动农业用工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工商资本进入农业越来越多,带动农地租金迅速上涨,成为推动土地成本上升的重要原因。同期,三种粮食平均每亩用工数量由7.69个减少到6.17个;但劳动力日工价则由21.60元增加到68.00元,增加了214.8%。劳动力日工价的提高,成为推动每亩用工成本提高的全部原因。不仅如此,用于粮食生产的劳动力日工价的增速,还明显快于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或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的增长。(13)在三种粮食平均的物质与服务费用中,机械作业费、种子费和化肥费是增量最多的三大块,分别增加55.95元、24.79元和24.82元,分别占总成本增量的12.1%、5.4%和5.4%。进一步分析,每亩化肥费的增加基本上由化肥投入的增加与化肥价格的上涨平分秋色;每亩种子费的增加主要由种子价格的提高所致,但每亩种子用量的略增也发挥了辅助作用。

再从棉花来看,2008―2013年,每亩总成本增加1097.53元,其中人工成本、物质与服务费用、土地成本分别增加832.76元、161.96元和102.81元,分别占同期总成本增量的75.9%、14.8%和9.4%。在物质与服务费用增量中,增幅比较大的主要有机械作业费、化肥费、排灌费和种子费,分别增加45.47元、24.49元、23.49元和16.49元。同期,棉花生产每亩用工天数由23.09天减少到19.44天,减幅达15.8%;棉花家庭用工日工价和雇工日工价分别增加了214.8%和139.7%,用工价格上涨成为推动棉花生产用工成本提高的全部原因。将棉花每亩总成本的增量结构与三种粮食平均进行比较可见,越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生产,工价提高对总成本增加的影响越大。

进一步来看,将规模生猪与散养生猪比较,2008―2013年,规模生猪每头总成本增量353.02元,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分别增加263.07元和89.36元。相比之下,散养生猪每头总成本的增量为536.85元,超过规模生猪52.1%;其中物质与服务费用、人工成本分别增加了244.89元和292.07元,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增量略小于规模生猪,但人工成本的增量超过规模生猪达2.27倍。在规模生猪和散养生猪中,精饲料费的增量分别达到281.36元和299.38元,均超过各自全部的物质与服务费用增量,而且精饲料费的增量均主要来自精饲料价格的提高,精饲料量的增长影响较小。相对而言,散养生猪物质与服务费用的增量略小于规模生猪,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散养生猪有更多的生活废弃物可资利用,如剩饭剩菜。从散养生猪与规模生猪每头用工成本的比较可见,促进农产品生产的规模化,有利于降低劳动力成本,抑制用工成本上升对总成本增量的影响。

近年来,在农民收入总量持续快速增长的同时,虽然农民来自于农业的纯收入仍呈增长态势,但农业对农民增收的相对贡献能力已经呈现趋势性减弱。2008年,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农业的纯收入仍占40.9%,2013年已经下降到31.8%。(14)随着农业对农民增收相对贡献能力的趋势性减弱,提高农业效益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否则,由于农业经营主体缺乏生产经营积极性,农业经营副业化和兼业化将会迅速普遍化。

(三)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迅速推进有效带动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对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

在微观层面,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推进,往往表现为农户规模经营的发展,以及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和工商资本等新型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的成长。相对于普通农户,新型经营主体的成长,也对新型服务主体的发育及其规模化和产业化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近年来各种新型服务主体的成长,不仅有效促进了农业的节本增效和降低风险,还同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形成了良好的互动效应。如在部分地区,农资经销商向农资综合服务商转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向农业产业化综合服务商转变,甚至有些农产品加工企业成功实现由卖产品向卖设计、卖服务转变。近年来,许多地方农机服务业的迅速发展,成为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新亮点。

在中观层面,农业发展的区域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也对推进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及其集群化、网络化提供了强劲的需求拉动。如由于区域层面农业发展的集群化和连片化迅速推进(姜长云,2011),主要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步伐明显加快,导致主要农产品主产区与主销区的空间距离扩大,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对农产品流通特别是物流体系的需求明显增强。这在粮食方面尤为典型(姜长云,2012)。如2003―2014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17640.4万吨,增产量占全国比重超过5%的省份主要有黑龙江、河南、内蒙古、安徽、山东、江苏、河北7省,合计占全国粮食增产总量的66.2%,这7个省份基本在秦岭―淮河以北或淮河沿线。2003―2013年这7个省的年末人口占全国总人口比重由35.3%下降到34.4%。(15)但这7个省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比重却由41.7%增加到49.3%。

三、对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若干启示

(一)当前中国农业发展已经进入生死攸关的“十字路口”,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应该是未来推进农业发展的主旋律

从前文分析可见,尽管近年来中国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农民增收形势较好,但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已经比较严峻,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已经不是一个要不要做、可不可以缓些做的问题。应该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今后推进农业发展的主旋律,着力促进农业的提质增效升级,并将其放到与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同等重要的地位,引导农业更好地增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否则,中国农业发展很容易陷入走向衰退的恶性循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食物安全的难度与风险也会显著增加;甚至保障农产品当前的有效供给,也会以损害中长期有效供给能力为代价。

把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今后推进农业发展的主旋律,也是提升农业价值链和附加值,增强农业对农民收入贡献能力的客观要求。否则,农业发展很可能因为农户缺乏生产经营积极性,陷入农业经营普遍副业化和兼业化的轨道,导致农业后继无人和老人农业普遍化的问题日趋严峻。失去农户生产经营积极性的支撑,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很容易落空。

(二)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应该统筹考虑需求结构、产业结构(供给结构)的变化,注意促进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从前文分析可见,今后随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和消费需求分化的提速,对农业或农产品的需求总量持续增长,需求结构加速分化,因此引导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转向消费导向日趋重要而紧迫。今后鉴于在总体上实现农产品供求平衡的难度显著加大,农业政策选择和对农产品市场的调控,必须加强对农产品市场需求和需求结构变化的前瞻性、细分性研究。通过科学引导消费,抑制农产品需求的非理性增长及其对农业发展的资源环境压力,对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也具有重要意义。如从当前来看,中国大陆居民人均食用油消费量已经位居亚洲国家或地区前列。引导居民适度减少食用油消费,不仅有利于城乡居民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优化农业、农产品供给结构。此外,应基于对当前或长远农产品供求状况的客观研判,科学平衡对不同类型农产品供给能力建设的支持保护力度,防止畸轻畸重,导致某类农产品供求的松平衡建立在其他类型农产品供求失衡的基础之上,形成农业资源利用的浪费,影响农产品有效供给。

所谓农产品供求紧平衡,简单地说,就是农产品供求基本平衡,但供给略小于需求的一种状态。就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而言,综合考虑农业发展的资源需求和资源可得性,紧平衡应该是农产品市场调控的理想状态和目标模式,因为它兼顾了生产者和消费者双方的利益(张合成,2015),既避免了因农产品供求平衡过松即供大于求,导致农价下跌和农民生产经营积极性受挫;又可以避免因农产品供不应求,导致农价上涨,市民尤其是城市低收入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得不到保障。在紧平衡状态下,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基础往往比较脆弱,容易因环境的变化由平衡转向失衡。发展市场经济,首先要求尊重经营主体的选择,优化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的环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供求不平衡是经常的,平衡是暂时的。农产品供求紧平衡是通过市场对供求关系的自发调节,辅之以必要的宏观调控,在动态波动中实现的。我们可以说,紧平衡是中国农产品供求关系调控中理想的“期望值状态”;但如果把紧平衡说成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中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常态,则容易引起误导,让人误以为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无论是在总体上还是在特定类型的主要农产品上,中国主要农产品供求的紧平衡都是可以自动实现的。

实际上,主要农产品供求在总体上呈现紧平衡状态,更多地只是强调由于农业发展可用资源的有限性,主要农产品供给只能在总体上基本满足需求,甚至供给还可能略小于需求,要注意引导农业资源的节约利用、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利用。但这并不等于说,在任何时期、任何种类的农产品供求都是处于紧平衡状态。在社会资源或农业资源总量一定的情况下,资源供给向特定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建设过度倾斜,可能导致其供求处于松平衡状态;但其代价却是其他农产品供给可用资源不足,供给难以满足需求,供求紧平衡不能实现。比如,当前在粮食库存消费比远远高于正常水平的情况下,粮食供给实际上处于松平衡状态;但这种粮食供求松平衡的实现,却是以棉花、食用植物油等农产品难以主要依靠国内实现紧平衡,必须大量依赖进口为代价的。如2014年,尽管棉花、食用植物油进口量均较上年有所减少,但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棉花和食用植物油进口国。

(三)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关键是要转换农业发展的动力结构,着力推进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

要在重视农产品供求数量平衡的同时,更加重视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重视提升农业的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把农业发展有效引入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推进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解决以下三方面的问题。(1)促进农业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升,促进农业的节本增效升级,并降低农业经营风险。(2)推进农业的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促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和农户等传统经营主体的改造,完善农业经营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增强农业经营主体的竞争力,更好地增强农业竞争力。(3)完善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环境,优化其激励机制,积极发挥其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支撑和带动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通过促进农业的服务外包和分工分业,不仅为解决农业劳动力老弱化背景下“谁来种田养猪”、“如何种田养猪”提供了有效出路,也为促进农业的节本增效升级、农产品的产销对接和提升农业价值链,提供了重要途径。推动农业发展的创新驱动,要把促进新型经营主体的发育与促进新型服务主体的成长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形成“新型经营主体+新型服务主体+普通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以普通农户为主力军、新型经营主体为生力军、新型服务主体为引领支撑,合力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鉴于当前中国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整合协调机制亟待健全,跨国公司对中国提升农业价值链甚至维护农业产业安全的挑战日益增多,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甚至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按照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鼓励其成为产业链、价值链整合协调的领导型企业日益重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消费结构升级,农产品价值链的主要驱动力已经由生产者转向购买者。流通环节日益成为农产品价值增值的主要源泉,品牌、科技、销售渠道、市场运作、供应链管理能力等无形资产对构建农业全球价值链的作用不断提高(张辉,2006;蒙丹,2011)。顺应农业价值链由生产者驱动向购买者驱动的转变,支持涉农大型零售商、经销商、品牌制造商、高新技术或供应链管理企业加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整合协调,成为农业产业链、价值链的领导型企业,对于提升农业价值链、带动农民增收和维护农业产业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这不仅有利于创新农业科技发展方式,优化农业科技的支持重点,增强农业创新驱动能力;还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消费结构升级、消费需求分化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引领带动作用,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由生产导向向消费导向转变。

(四)推进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要把引导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作为促进农业机械化的重要方向

鉴于人工成本增加成为当前农产品成本提高的重要原因,甚至首要原因,推进农业机械化应该是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抓手。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农业机械化特别是大型机械化的发展,对于节约农业发展的人工成本,对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和农业规模经济效应的提升,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日本的经验证明,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农业机械越普及,大规模农户的经营优势就越突出;大规模机械化所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不仅为大规模租地农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面向小规模兼业农户推进农机作业承包提供了动力(速水佑次郎、神门久善,2003)。

从中国的经验来看,以大型机械为主的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节约农业生产的用工投入,促进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的高效利用,推进农业的节本增效并降低风险,提高农业经营的比较利益水平;还有利于促进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减少因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引起的环境污染和耕地破坏问题,加强耕地质量和农业环境治理。近年来,导致中国耕地质量下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对耕地的利用和管理不当,如深耕深松作业不足,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低。多数农民使用小型农机具耕地,耕作层较浅,浅耕、旋耕面积占机耕面积的比重超过六成。长期采用这种浅耕作业方式,导致土壤理化性能变差,有机质流失,肥力下降。加之,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农民不愿在养地方面增加投入。(16)要改变农民对耕地重用轻养的问题,必须促进农业比较利益的提高。当然,由于各地条件不同,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并非发展大型机械一条路。如在山区、特色农业发展优势区,专用灵巧、简便实用的小型机械或许更有用武之地。

自2004年中国政府正式启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中国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向大型农机倾斜的态势日益强化。但是,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也面临一个提质增效升级的问题。从当前情况和今后一个时期的趋势来看,促进农业机械化提质增效升级,除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支持外,一个重要方向是支持专业化、市场化、产业化的农机服务组织发展。我们对安徽金寨、颍上两县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对于解决农村土地撂荒问题,促进农村土地流转方式的创新;对于促进农机农艺结合,带动农产品质量和农业产业链全程机械化质量的提高,都有重要意义。农机服务的专业化、规模化和集约化,还有利于加快农业机械化进程,有效带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发育和农业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姜长云等,2014)。为支持农机服务组织的发展,建议将农机购置补贴政策逐步调整为农机服务补贴政策。借此,规避农户分散独立购机导致的农机闲置和资金浪费,提高农机具利用率、农机使用的经济效益和农业机械化的资源配置效益,弱化机械作业费上涨对农产品成本上升的推动作用。

注释:

(1)本文资料凡未注明出处者,均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4》、《中国统计年鉴2013》或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2014》相关资料整理。

(2)农业部:“农业部关于印发《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和《到2020年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方案》的通知”,农业部网站2015年2月17日。

(3)国新办就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作有关情况举行会,《中国网》2015年4月14日。

(4)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农民日报》2014年12月18日。

(5)乔金亮:“中国中低产田占耕地总面积70/%耕地退化超4成”,《经济日报》2014年12月19日。

(6)美国的农业补贴政策尽量与生产决策和当期价格脱钩,补贴额的计算基于历史单产、播种面积或收入水平;各种补贴充分互动形成农民收入保护网。如通过直接支付为农户提供基本的收入保障,通过目标价格和目标收入补贴帮助农户抵御农产品价格下跌的风险,联邦保险费补贴和收入补充计划则协助农户减少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

(7)此处主要讨论农产品名义价格的变化,不讨论农产品实际价格或相对于工业品、服务品的价格变动。参见姜长云(2011)。

(8)佚名:“2013年稻米市场回顾”,《中国粮网》2014年1月15日。

(9)佚名:“2014年10月稻米市场监测报告”,jsagri.gov.cn,2014年11月6日。

(10)佚名:“2014年10月第3周中国棉花市场周报――国棉价涨跌互现外棉价格反弹”,agri.gov.cn,2014年10月21日。

(11)如2013年中国大米进口量较大,尤其是走私大米大量增加,一个重要原因是从国际市场特别是邻近的越南进口大米价格较低,导致大米进口压力加大。

(12)2004年在中国发生的大豆危机及其后在中国大豆产业链发生的连锁性事件,就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参见顾善松(2006)。

(13)相比之下,2008―2013年,全国外出农民工人均月收入(不包括包吃包住)由1340元增加到2609元,增加了94.7%;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工资由28898元增加到51483元,增加了78.2%。

(14)因2014年国家统计局实现城乡一体化住户调查改革,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农业的纯收入数据缺。

农业发展方式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长久以来,农业经济在我国的国民经济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农业经济的发展形势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的发展前景如何。当前,我国的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发展低碳经济便成为实现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要求,同时也是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因而,本文对于从低碳经济的概念、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以及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三方面的研究,有着极为深远的现实意义。

一、低碳经济的概念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的农业基本上是以农药、化肥作为农业发展支柱,以化石能源作为基础,虽然有效的解决了粮食问题,但在很大程度上对土壤邮寄结构的构成与食品安全均造成威胁,在此背景下,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应运而生。所谓低碳经济,其将新能源创新、新工艺创新、制度创新以及产业创新等作为主要手段,具有低排放、低污染以及低耗能特征,且严格坚持以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作为发展观。低碳经济形态可在降低资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以及促进经济环保等方面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在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若要实现低碳经济,需实现每一个环节的低碳运行,只有这样,才以利于实现农业经济的生态化、绿色化发展。

二、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面临的问题

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选择至关重要,但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尚存在部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不利于农业经济效益与环保效益的综合提高,其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低下的农业生产效率

农民群体是当前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者,同时也是管理者,但大部分农民对农业经营与管理的了解并不全面,再加上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的现状,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低下。且工业的迅猛发展争夺了农业发展中的年轻劳动力,留下的老年群体因其体力差、并不能较好的打理农作物、缺乏对先进农业技术的了解与应用等,也会在很大程度上拉低农业生产效率。

(二)落后的农业发展水平

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一,对于部分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而言,农村地区的发展方式较之于先进地区存在较大的差距,部分地区甚至仍然沿用原始的农业耕作方式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科技创新能力的缺乏,导致其并不能发挥其对农业发展的促进作用,严重影响了农作物的生产量与质量。

(三)生态破坏与环境污染问题严峻

粗放型的发展方式一直是我国工业与农业的沿用性发展方式,导致环境污染严重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如农业生产过程中会使用大量或过量的农药、工业生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废水、废气以及废渣等。除此之外,农业发展过程能中掠夺式开发较为严重,最为常见的是大量植被被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等,因而环境污染遭到破坏后使得农业发展受阻,向低碳经济的转变便有着极大的必要性。

三、低碳经济时代如何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

以经济发展的规律作为参照依据,当经济发展进入都中期阶段后,便为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性与必要性。为此,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

众所周知,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但耕地面积较小,为有效提高耕地面积的合理性,有必要将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向农业循环经济方向转变。首先,实现对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逐渐建立健全并完善相关经济体系,对于回收的资源有必要进行二次利用,以提高农业资源的利用率,以农业废弃料为例,可采用发酵的形式将其制作为沼气,通过对其的循环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农业能源消耗,可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但应遵循“低污染、低排放、低消耗”的原则,且农业经济的发展应顾及到生态环境保护层面。

(二)发展农业生态环境

作为实现低碳经济中的有效措施之一的生态经济,就其发展而言,应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首要原则。在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过程中,首先应对农业资源的生产方式做好规划,利用农药、化肥使用率的降低来第农业进行保护,促使其符合环保绿色的标准;其次应重视良性农业发展方式的推广,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的生产效益,同时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

(三)发展有机农业经济

基于当前环境压力不断加大,积极发展有机农业经济在促进农业低碳经济的实现方面可起到相当大的作用,进而使环境压力得以缓解,改善环境质量。首先,加大有机肥的使用率,最大限度地保护水土资源,改善农产品质量;其次,充分利用沼气、天然气等新能源,减少因秸秆焚烧造成的空气污染;再次,农业经济的发展应考虑到自然生态环境因素,提高有机物循环利用;最后,可实行作物轮作,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抗病虫害,尽量选择无害肥料完成施肥,进而促进农业发展。

(四)发展旅游业经济

农村发展旅游业是近几年来的常态,其作为第三产业,较之于以往的农业生产活动,其对环境破坏的程度相对较小,且并不过多的依赖农业能源,在加速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积极推进农业低碳经济方面可起到较大作用。首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日渐加快,田园旅游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缓解压力、亲近大自然的主要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便利;其次,可经农业与旅游业二者相结合,如愈发火爆的蔬果采摘旅游等,此种新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会对农村生态环境起到改善作用,也有利于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而为低碳经济的发展提供条件。

(五)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实现

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化面对大部分农村并不能顺利实施低碳农业经济的现状,处于低碳经济时代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应充分重视到引进先进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农业部门应加大对先进科学技术的投入力度,定期组织农民学习,帮助农民提高对先进科学的了解与认识能力;还应以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为出发点,逐渐设立科技信息站点,保证农民接收到最及时的农业资讯,以用于农业生产。

四、结语

当前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落后、农业生产率低下、生态破坏严重以及环境污染等诸多问题,低碳经济作为一种全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在农业发展受阻的环境下,可为今后农业的发展提供一种全新的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提高,进而促进国民经济快速且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学江.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企业技术开发,2015(25).

[2]宋凤巧.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4(13).

[3]王竹春.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讨[J].现代经济信息,2015(05).

[4]王娟.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5(15).

农业发展方式篇6

关键词:转变方式;农业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50733214

1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必要性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最基础的产业。现阶段的我国农业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农业经济效益低下,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加快转变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技术密集型以及资金密集型转变。

2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存在的问题

2.1体制约束

随着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逐渐突显出来。这种手工或半手工的生产形势与社会化大生产有极大的矛盾,严重制约了农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另外,长期以来的二元社会体制,使得我国三农受到社会的歧视。农业经济体制受到行政干预较多,甚至很多地区农民的经营方式也要受到政府的管制,没有根据市场的需求采取合适的种植方式,而是要求统一种植或者养殖的模式,结果适得其反,反而给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来阻碍作用。

2.2资本约束

资本约束主要针对物力和人力资本的约束。物力资本约束指的是缺乏资金的投入,农业本来就是弱势产业,加上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小,加深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难度。人力资本约束主要体现在农村的教育上,由于家庭困难,很多学生受教育程度较低,即便有几个大学生由于农村条件艰苦不愿意回到农村工作,在这样的条件下农村的人力资本难以积累,严重制约了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3技术约束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农业市场由国内延伸到国外,面对竞争激烈的世界市场,为推动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转变农业生产技术,逐渐提高生产效率。但是目前我国受制于技术条件的限制,我国农业技术进步速度非常慢,并且创新能力不足,没有足够的资金用于研发新技术,农业技术创新成果难以有效转化,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也比较严重,不利于我国参与世界农业的竞争。

3加快推进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3.1加大农业投入力度

应当加强政府对农业发展的投入力度,还应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可以通过采取优惠政策从而将城市资金引导到农业发展中来。我国的财政具备这个能力,并且目前的我国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时候。

3.2保障义务教育,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应全力保障农村的义务教育,提高农村学生受教育程度,发挥农村人力资本优势。对于农民应当定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工作,从而帮助农民在有限的时间内快速地掌握一些实用的农业技能,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另外,还应不断改善农村的工作环境以及提高工作待遇,从而能够吸引更多的高文化、高水平的大学毕业生投身到农村基层工作岗位。

3.3加强农业技术的开发和运用

大力发展农业科技,加强对农业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尤其是做好优质、高效的农作物技术以及新品种的选择培育等方面研发工作。还应当加强对农业资源节约和环保技术的创新,在有限的资源里发挥出最大的利用价值,同时做好环境保护,这符合我国当前的国情,也是急需的一项技术。

3.4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更好地适应市场、应对竞争的必要保证,有利于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体需要做到:调整农业结构。将优势产业继续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向高尖端方向发展;做好市场主体建设。现阶段农户都是分散经营的模式,为了赢得竞争优势,需要大力培养龙头企业,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打造农业产业园区这三种市场主体;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完善农产品质量控制体系,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科技的创新,健全农业服务体系。

3.5制定完善的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配套政策

要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大生产,必须扩大农户的生产组织规模。现阶段最好的办法是实行农户间的联合,走组织化的道路。另外,完善农村管理体制,其核心内容是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政府对农业经济活动的干预,扩大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和对农民的服务。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的改革,核心是改革农民的户籍、就业、社会保障、教育等制度。

参考文献

[1]赵琨.农业机械化发展对中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影响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4.

农业发展方式篇7

(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简介。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时农业的经济增长向经济发展产生变化时出现的一个重要概念,一般我们所说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概念是相同的,但是实际上,它们的重要区别在于经济增长并没有改变原来的经济增长模式,在经济增长中出现的问题并不会因为经济层面的数值增长而消失,经济结构并没有得到改变,一些问题仍旧十分严重,放在我国的农业经济来说,我们要做的不只是数值上的增长,还要进行质量上的改变,农业的经济发展方式要从单纯地依靠生产要素的增长转变为效率更高的科学发展的增长,这种带有经济结构转变因素在内的经济增长才能被称为经济发展,这其中重要的环节就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农业机械化的简介。农业机械化是指使用先进并且适用的农业机械设备来对农业进行优化和生产经营条件的改善,对农业的生产技术水平和各种效益都有一定的提升,农业机械化是体现在农业的整个过程之中的,它通过机械的装备和技术和农业劳动力、农业特点的结合,对农业中的大部分作业都有提高效率优化效果的作用,所以实现农业的机械化是农业走向现代化的重要一步,也是农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对农业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有着极大地促进作用。

(三)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之间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有利于农业整体的发展,并且促进农业由生产力的推动模式转向科学技术的推动模式发展,而农业科学技术推动模式的发展又势必会为农业的机械化做出贡献,所以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关系,农业机械化是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要条件与必然结果,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也是农业机械化能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

二、利用农业机械化实现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措施

(一)加强农业产权的流转以促进农业活性的提高。农业联产承包责任制度是我国当前的农业土地制度,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之后,耕地较为分散、产权无法转让的限制让当前的土地制度限制了农业的活性,农民过度追求短期的经营利益使得农业发展处于一个长期的不健康的阶段,所以促进农业土地的产权优化和产权流转有利于促进农业更加有效率的发展,也会带动农业的活性,从而实现农业的自动化和机械化,将机械化农业生产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农业发展方式篇8

[关键词]节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Doi]10.13939/ki.zgsc.2017.01.06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成为现代社会和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也标志着全球经济正在向低碳节能的时代迈进。在节能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随着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与现代节能环保要求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农业经济也开启了节能低碳的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了对节能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研究成果,文章在借鉴和学习了前辈大量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基础上,对节能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和探讨。

1节能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资源的破坏、过度的开发、环境的污染,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大自然已经不堪重负,自然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人类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峻,人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资源的匮乏所带来的危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全球各国的广泛共识,为世界人民所关注和接受,各个经济领域都开始向节能低碳的发展方向转变,农业经济也不例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农业产量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国家对农业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更是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向前发展。然而,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水土流失、土体破坏、湿地污染、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落后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制约作用。要使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走低碳节能的环保之路,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农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粗放型经济加重了资源浪费。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增加,这给原本就短缺的资源供给加重了负担,现今,全球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我国资源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工业化脚步的加快,人类生存生产与资源之间越发不平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森林面积减小,绿化质量不断降低,土壤沙化严重,水资源的恶化,水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短缺的情况加剧,更是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

(2)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多种生物遭到了灭顶之灾,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正在不断地退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3)土地和水资源污染严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工厂所排出的“三废”的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土地和水资源因此受到严重的破坏,重金属含量超标,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也使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发生了破坏。农作物因此受到污染,加上化肥、农业以及各种食物、动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土壤和水质都遭到破坏。农作物安全性受到威胁,农产品和动物产品的质量不达标,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

(4)农业综合生产力不高。多年来,我国侧重于工业化的发展,而对于农业发展重视度不够,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工业进程要滞后得多。农业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土地产出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使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处于窘境。农业综合生产力低,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节能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和建议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节能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绿色、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对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建议如下:

(1)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在节能时代,农业经济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来寻求发展之路。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经济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力度。我国农业应该抓住发展机遇,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农产品安全上减少污染,提高质量,发展低碳经济。同时,重视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积极开发新产品,研究新能源,本着绿色环保的原则,促进农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实施节能环保成本内在化。低碳环保成本的内在化是节能时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加上市场机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对环境资源合理整合、优化配置,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促进农业经济走绿色、节能的发展道路。政府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农业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整治和约束,将环保成本纳入到农产品成本中。这是市场经济模式下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环境资源浪费或者滥用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抵制和约束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3)鼓励农业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任何一个行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农业经济的发展亦如此。政府应该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促进新农产品和农用设备的开发,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高新农业产业服务。新技术的开发可以使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使很多能源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不仅降低了环境的污染,还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更赋予农产品更多的科技价值,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运用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得到进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更使农产品实现质的飞跃。

(4)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我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在环境标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地建立和完善。随着新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也暴露出我农业与环境相关标准、法规中存在的漏洞。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完善国家和政府的相关环境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使其与现代农业发展关于节能、低碳、环保等方面的需求相适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应该依托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我国农业发展走节能低碳道路的要求来制定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环境标准和管理体系,为我国节能型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3结论

在大力提倡节能、低碳、环保的今天,要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绿色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使农业经济发展沿着友好型、节约型的方向发展。虽然现今我国农业经济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农业必将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大步向前。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3(4).

农业发展方式篇9

[关键词]节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环保意识不断加强,节能减排,绿色环保成为现代社会和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这也标志着全球经济正在向低碳节能的时代迈进。在节能时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革,随着传统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与现代节能环保要求之间矛盾的日益凸显,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农业经济也开启了节能低碳的发展之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众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了对节能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宝贵的研究成果,文章在借鉴和学习了前辈大量研究成果和文献的基础上,对节能时代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进行研究和探讨。

1节能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以及人类社会活动的日益频繁、资源的破坏、过度的开发、环境的污染,资源短缺的问题日益严重。大自然已经不堪重负,自然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人类发展与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峻,人们已经充分地认识到了资源的匮乏所带来的危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一经提出,立刻引起全球各国的广泛共识,为世界人民所关注和接受,各个经济领域都开始向节能低碳的发展方向转变,农业经济也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呈现出迅猛的发展势头,农业产量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种类和质量都有了飞跃式的进步,国家对农业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更是推动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向前发展。然而,随着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生产中存在的环境问题也逐渐显现,水土流失、土体破坏、湿地污染、农业生产技术和设施落后等问题,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起到了明显的制约作用。要使农业经济持续健康、可持续性发展,就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走低碳节能的环保之路,发展绿色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我们农业发展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粗放型经济加重了资源浪费。经济发展对资源需求量增加,这给原本就短缺的资源供给加重了负担,现今,全球都面临着资源短缺的问题,而我国资源短缺的情况更加严重。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工业化脚步的加快,人类生存生产与资源之间越发不平衡,耕地水土流失严重,草原、森林面积减小,绿化质量不断降低,土壤沙化严重,水资源的恶化,水浪费的现象屡见不鲜,都严重地阻碍了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不仅使资源短缺的情况加剧,更是直接影响了农业经济的整体发展水平。(2)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威胁着农业经济的发展。人类的过度开发导致了土壤沙漠化、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绿地面积不断减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多种生物遭到了灭顶之灾,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正在不断地退化。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正在遭受破坏,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重视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3)土地和水资源污染严重。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工厂所排出的“三废”的量也在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土地和水资源因此受到严重的破坏,重金属含量超标,固体废弃物的堆积占用了大量的耕地,也使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发生了破坏。农作物因此受到污染,加上化肥、农业以及各种食物、动物饲料添加剂的使用,土壤和水质都遭到破坏。农作物安全性受到威胁,农产品和动物产品的质量不达标,使得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举步维艰。(4)农业综合生产力不高。多年来,我国侧重于工业化的发展,而对于农业发展重视度不够,使得我国农业的发展相对于工业进程要滞后得多。农业资金投入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土地产出率得不到有效的提升使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处于窘境。农业综合生产力低,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2节能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措施和建议

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农业经济发展经验,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笔者认为,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虽然面临着诸多问题,但是也面临更多的发展机遇。在节能时代,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走绿色、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是大势所趋。对于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具体建议如下:(1)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低碳节能的发展道路。在节能时代,农业经济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来寻求发展之路。随着国家对农村经济重视度的提高,国家加大了对农业经济资金和政策扶持的力度。我国农业应该抓住发展机遇,不断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在农产品安全上减少污染,提高质量,发展低碳经济。同时,重视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积极开发新产品,研究新能源,本着绿色环保的原则,促进农业经济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实施节能环保成本内在化。低碳环保成本的内在化是节能时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下加上市场机制的不断调整和完善,对环境资源合理整合、优化配置,本着节能环保的原则,促进农业经济走绿色、节能的发展道路。政府可通过一系列政策法规,对农业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进行整治和约束,将环保成本纳入到农产品成本中。这是市场经济模式下资源合理配置的一种有效方法,对于环境资源浪费或者滥用的现象具有一定的抵制和约束的作用,促进农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3)鼓励农业创新,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任何一个行业领域的发展都离不开创新,农业经济的发展亦如此。政府应该给予农业科技创新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促进新农产品和农用设备的开发,有效地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为实现高新农业产业服务。新技术的开发可以使农业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高,使很多能源的重复利用成为可能,不仅降低了环境的污染,还使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更赋予农产品更多的科技价值,从而使其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得到提高。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科技的运用使得农业生产方式得到进步,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更使农产品实现质的飞跃。(4)建立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我国相对于国外发达国家,在环境标准体系和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设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地建立和完善。随着新环境污染问题的出现,也暴露出我国农业与环境相关标准、法规中存在的漏洞。为了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完善国家和政府的相关环境技术法规和标准体系,使其与现代农业发展关于节能、低碳、环保等方面的需求相适应,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事。我国应该依托国际标准,结合中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根据我国农业发展走节能低碳道路的要求来制定符合我国农业发展的环境标准和管理体系,为我国节能型农业经济的发展保驾护航。

3结论

在大力提倡节能、低碳、环保的今天,要转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方式,就必须在保护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发展绿色农业,提高资源利用率,合理整合资源,使农业经济发展沿着友好型、节约型的方向发展。虽然现今我国农业经济还面临诸多问题,但是我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随着农业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我国农业必将朝着可持续发展方向大步向前。

作者:何永家单位:辽宁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周玉新.低碳经济时代转变农业经济发展方式探析[J].农业经济,2013(4).

农业发展方式篇10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联社首届社员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精神,实现加速发展,加快转型的目标。黔南农信社紧紧围绕省联社“12345工程”的总体工作思路,结合州委、州政府实施“185工程”、农业产业化战略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的实际,始终坚定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不动摇。在做实小额农户信用贷款,满足广大农户资金需求的同时,通过不断创优金融服务方式,切实加大对涉农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确保牢牢站稳农村金融市场。截止目前,全州农村信用社投放涉农贷款余额889208万元,其中涉农企业贷款260938万元,仅今年投入23772万元,为涉农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金融保障。

提高竞争意识,转变发展观念。金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昔日传统的发展方式和理念已逐渐满足不了群众对金融的需求。自年初以来,全州农信社认真理会省联社理事会工作报告精神内涵,不断提高竞争意识,转变发展观念,改变工作方式,变以往被动的服务方式为主动服务,彻底摒弃坐、等、靠、要的思想。部分联社为加大对“三农”的金融服务力度,通过制定“限时服务”,“不间断金融服务”,“上门服务”等相关金融服务制度,并逐步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涉农企业资金需求营造一个良好的金融服务环境。

简化信贷流程,开辟绿色通道。农村经济组织(企业)的发展壮大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与农民群众有着切身利益的关系。全州农信社充分认识到做好涉农企业金融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切实按照国家支农惠农政策、方针,采取以简化操作流程,优惠贷款利率,延长贷款期限等方式,为涉农企业资金需求开辟绿色通道。龙里、三都等联社为帮助涉农企业发展,通过不断优化金融服务质量,在简化信贷操作流程的同时,积极组织信贷员深入企业进行调查,逐步缩短审贷时间,为企业发展生产赢取时间。目前,龙里联社信贷支持的邓氏辣子鸡、莫伯妈辣椒、卧云谷茶叶等22家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初具规模,为加快龙里经济快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创新贷款模式,满足金融需求。为切实帮助涉农企业发展,黔南农信社“想企业之所想、急企业之所急”,积极探索信贷方式,创新信贷产品,通过采取评级授信、联保、抵押、质押等方式,满足涉农企业资金需求。荔波、贵定等联社为支持辖内涉农企业发展,采取以农户+基地+专业合作社+信用社的信贷模式,灵活担保方式,最大限度地满足涉农企业资金需求。荔波益丰源血橙专业合作社是荔波联社信贷扶持起来的以专门种植水果为主的涉农经济组织,去年,因扩大种植规模,造成资金紧张,在联社信贷支持下,如今顺利完成了600亩血橙树苗种植,预计明年第一批果树将会投产,同时也帮助当地三十余名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带动了当地农民的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