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服务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0:11

农业服务概念篇1

改革创新投资大主线上,自贸区、、金融改革为三大主攻部队,国资改革、油气改革为双翼助攻,养老改革殿后助阵,改革的盛宴此起彼伏、不亦乐乎。

新概念股八面威风,土地流转、林权改革、水域改革、农机合作社等争相辉映,诞生了永安林业、海南橡胶、新农开发、北大荒、辉隆股份新五虎将,先知先觉的主力机构中线布局迹象明显。本周市场脱颖而出的是以丰林集团、岳阳林纸、兔宝宝为代表的林权改革概念股,以大湖股份、獐子岛、东方海洋为代表的水域改革概念股,以一拖股份、吉峰农机为代表的农业机械合作社概念股,与新五虎将一起,勾勒出新概念股炒作的美丽蓝图。

健康服务业迎来八万亿市场蓝海,民营医院概念股备受青睐。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本周出台,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完善健康消费的保障机制、发挥我国传统和特色优势、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任务。笔者认为,医药、医疗、健康等健康服务业概念股中,实质性受益的产业首推民营医院,未来若干年民营医院将迎来黄金增长周期。本周市场以开元投资、信隆实业为龙头的民营医院概念股,在大盘下跌中逆势涨停,主力资金和游资涨停抢筹,中线或将展开上升行情。笔者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信隆实业、开源投资、诚志股份、金陵药业、复星医药、健康元等民营医院概念股。

在各类题材概念股炒作进入高潮后,市场短线进入调整周期,环境保护概念股成为弱势中最强势的群体,以巴安水务、中电环保、洪城水业、兴蓉投资为龙头的污水处理概念股,以三维丝、科林环保、龙净环保为龙头的大气治理概念股全线暴涨,荣登周龙虎榜前列。有媒体报道,生态文明或成三中全会重要改革话题,笔者认为,推进生态文明的建设离不开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和相关产业的市场需求扩大,一批具备技术竞争力的环保细分龙头企业将在未来进入业绩的高速成长期,因此,笔者建议投资者将环境保护概念股纳入中长线投资组合。

展望后市,笔者认为,新的农村政策,不仅要解决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问题,更要为实现城镇化大改革提供土地、财力、人力多方面的资源。新、农业现代化、城镇化这三大关键词,无疑会成为三中全会热点话题,因此笔者继九月初提出看好概念股后,中线更坚定的看好新概念股,建议投资者在利用大盘震荡调整时机,以中线投资的心态,逢低大胆布局新概念股或是不错的选择。

农业服务概念篇2

关键词:农村信用社;服务创新

中图分类号:F832.3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8-0077-03

当前,农村金融服务供给与需求非均衡性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创新,增加有效服务供给,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进一步助推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是金融机构商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而且是经济金融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近日,笔者对荆门市农村信用社服务创新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剖析,并对如何改进农村金融服务创新提出了若干建议。

一、荆门市农村信用社服务创新的现状及特点

1.服务对象持续三农化。长期以来,荆门市农村信用社秉承服务三农宗旨,不断加大三农贷款支持力度,三农贷款所占比重一直保持在90%以上。而其它贷款所占比重一直低于10%,这部分贷款主要集中在除农户、村组集体、农村工商企业以外的其它非三农群体。

2.服务手段逐步电子化。自2000年以来,荆门市农村信用社先后自主研发了荆门市农村信用社县辖电子联行业务系统、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系统和市辖范围综合业务系统;2003年以来在原省信合办和现省联社统一部署下,荆门市先后开通了湖北省农村信用社电子联行业务系统、农村信用社信贷业务系统、无纸化办公oa系统和湖北省农村信用社综合业务系统,原有的自主研发的电子化项目停用,从而实现了全省业务办理电子化,在此基础上实现开办了银联卡业务,方便了客户异地存取款。

3.中间业务趋向化。中间业务以不占用资金、无风险、收益率高等特点,普遍受到银行业金融机构重视。荆门市农村信用社受技术条件及人力资源短缺等因素制约,近几年在中间业务开发上,一直集中于低层次的业务,主要品种有代农户收电费、工资、代收税款、保险、代财政发放农户直补资金等,其中只有保险是收费业务,而其它业务均为无偿服务。2005年、2006年和2007年的中间业务收入分别为37万元、200万元和655万元,分别占当年总收入的0.16%、0.63%和2%。

4.信贷品种长期单一化。相对商业银行丰富的贷款品种,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品种长期保持单一化,其主要产品仍然局限于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农户抵质押贷款等少数品种上,难以满足广大农户、农村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贷款需求。而且由于农户联保贷款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高风险性,荆门市许多农村信用社已停办了此项业务。

5.市场营销保持粗放化。近几年,农村信用社在市场营销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但无实质性进展,如在利率的制订上,很多信用社凭借其垄断地位不区分客户风险类别实行一浮到顶的利率政策;贷款手续不论黄金客户、普通客户都实行统一的贷款操作流程,使得部分黄金客户在发展壮大后,放弃对信用社的选择。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创新面临的主要问题

受多种因素影响,农村信用社目前所进行的金融创新,不论是从科技含量还是从实际应用来看,都处于相对较低层次,基础性金融创新少,一般性外延式创新比较多,产品创新的作用仅限于原有产品功能的延伸、改进和增量变化,对市场的实质性影响有限。所以信用社进行金融创新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需要解决。

1.创新理念落后。一是三农界定过窄,束缚了服务对象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市场定位是农业、农村、农民。农业是相对服务行业、工业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指农、林、牧、副、渔;农村是相对城市而提出来的一种区域性概念,主要指乡镇及以下区域;农民是相对工人、知识分子、其它社会阶层提出来的概念,主要指从事传统种、养、加行业的人员。按照以上定义,许多农村信用社将服务对象理解为这三个概念的交集,即同时满足产业概念、区域概念和服务对象的身份概念。[1]对三农概念理解的狭隘性,使部分信用社认为服务三农就是仅仅支持从事传统种、养、加产业的农民,而其它为农民服务的个体私营组织、工商企业、个体工商户、国家公职人员等不是信用社支持对象。二是经营以自我为中心,服务质量提高缓慢。信用社以“我之不变”消极应付“他之万变”,市场方向性差,忽视市场需求。如在贷款期限制定上并不是根据客户的实际需要来确定,而是根据考核的需要(保年初贷款余额或实现当年到期贷款利息收入计划)来安排贷款期限;为了防范风险,贷款手续越来越繁琐,许多客户因此耽误了商机。[2]

2.创新基础薄弱。一是农村金融产品还处于初级阶段。从国内外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实践来看,金融创新常以已有的产品为基础,使金融工具的若干特性(利率、期限、对象、收益、流动性、数量大小、信用风险、国家风险、可买卖性等)在原有产品的基础上进行重新“捆绑”,可以说,新工具的创新常有赖于旧工具的支持,如果没有先前的创新,后来的创新很可能就有困难。多年来,农村信用社一直以传统存贷业务为主,在金融工具创新上,也只是近两年才开始,所以开发新的金融工具的基础还相当薄弱,比较困难。二是农村的金融市场建设滞后。现代金融产品的创新,通常借助于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担保市场,银行业务证券化和金融混业化趋势已成为金融创新的主要方向。没有完善的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和担保市场,金融创新难以取得实质性突破。当前,农村的这些金融市场在荆门来说几乎为空白,借助于外在金融市场进行创新难度较大,成本较高。三是农村金融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相对不高。对新产品、新业务的开发、营销缺乏智力支持。四是科技建设滞后。科技创新是现代金融创新的基础。但长期以来,由于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不顺,科技建设各自为政,没有形成全国的统一网络和力量,很多地区的网络建设与商业银行相比还处于起步阶段,不论是硬件投入还是软件投入,距离现代化的网络建设还有很大的差距。

3.创新成本较高。一是农户对金融知识了解不够,增加了新产品推广难度。如近几年,荆门市农村信用社为了方便农户,创新了财政发放直补资金业务,此项业务为免收费业务。当财政直补资金一到,信用社就按财政提供的农户名单给其开户上折,以方便农户随时支取,平均每户仅有几十元钱,最多也不超过300元钱。然而每到直补资金发放期间,平均每天成百上千的农户一起涌到信用社支取直补资金,有时把信用社营业室围的水泄不通。此项业务不仅留不住资金,而且还要为此支付工本费、劳务费,甚至影响到其它业务的正常办理。二是atm机运行成本较高。自2007年9月份以来,荆门市农村信用社已陆续在各县城区和经济发达乡镇上线10台atm机。平均每台机子的月均维护费用在1200元以上,平均每台日均办理业务量仅为20笔。三是网络建设费用重复支出。如前所述,荆门市从2003年开始加大计算机网络建设力度,先后投入了80多万元资金开发了信贷业务综合系统和综合业务系统,省联社成立后,要求各联社出资建立省联社计算机网络中心及开发信贷业务综合系统,由于荆门原先开发的软件版本与现在的版权不相容,只能停止使用,造成极大浪费。

4.创新机制缺失。一是没有成立相应的金融创新组织。在各级联社,没有建立研发金融创新的专门组织,服务创新往往分散于各业务科室,横向联系性差,专业性不强,服务创新往往被视为非重要业务。二是没有完善的金融创新激励机制。对于各级联社及高管的考核和发展规划,其重点往往是存贷款、利润等指标,而对于金融服务创新往往不给予考虑,金融服务创新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服务一直处于低水平。三是竞争动力不足。在荆门的农村市场,农村信用社的各项业务基本处于垄断地位,在缺乏竞争压力的情况下,既使进行金融服务创新,对其业务市场份额也不会有太大影响。[3]

三、加快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服务创新的对策建议

1.更新创新理念。一是树立客户为中心的理念。改变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摒弃进行金融创新就是控制风险而忽视客户需求的做法,正确处理风险控制与优质服务的关系,防止顾此失彼。要通过金融创新,实现业务流程更大限度地为客户提供多元化、个性化的增值服务。二是改变传统狭隘“三农”观念,扩大服务对象支持范围。今天的“三农”概念内涵十分丰富:农民不仅指与士地打交道的人,而且亦工亦农、亦商亦农、离土不离乡、离乡不离土的都是农民。农业的外延也在不断拓展,除了传统的农、林、牧、副、渔,还包括为农民、农产品提供服务和加工的企业和组织。而农村经济的范围几乎涵盖了县乡经济中的几乎所有经济成分。“大农业”观念确立后,服务三农的天地和空间就扩大了许多,有利于深化原有的金融服务,发现新的市场机会。

2.加强组织制度供给。竞争是企业活力源头,要通过在农村增加多种形式的金融组织来激发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服务创新意识。一是加快在农村地区推进村镇银行、贷款子公司、资金互助社的试点、推广。二是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资产业务创新,尽快让贷款业务的开办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在经济相对比较发达的农村地区可以设立证券、保险等代办点或营业网点,方便富裕起来的农民投资理财。四是由财政出资组建农村信用担保机构,着力解决农民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但应明确只对因自然灾害造成损失的贷款承担连带责任。

3.加强城乡金融机构的沟通合作。商业银行在金融服务创新方面的能力强于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但他们在城市所面临的竞争要比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激烈的多。而且农村金融市场发展前景广阔,加快城乡金融沟通合作,进行优势互补,对于促进农村经济和金融机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一是具备条件的商业银行可以参股、控股或收购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拓展其服务领域。二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积极向商业银行申请辖内没有、自身不经营、客户迫切需要的金融业务、产品,充分利用县及县以下地区各类银行业机构的服务网络资源,同时又发挥商业银行的功能和产品优势,形成金融合力,为农民提供更多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有效缓解农村金融机构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农民群众需求的现象,切实提高对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水平。

4.加强金融基础知识普及。只有首先提高农民对金融知识和金融产品的认知程度,才能扩大农民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从而推动金融机构服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在农村地区普及金融知识是当务之急。充分协调发挥地方政府、乡村政府、银行业金融机构、地方团组织、媒体等各方面的作用,开展“送金融知识下乡”活动,普及农村金融基础知识。重点开展支付结算、银行卡应用和推广、利率政策、信贷手续等农民普遍关心的金融法律和业务知识宣传,帮助农民了解、掌握和熟悉金融业务,提高金融业务透明度和普及率。

5.加强农村金融产品供给。一是进一步拓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对小额农贷在贷款对象、用途、额度、期限等方面进行延伸和拓展。二是积极尝试开办个人委托贷款、打工贷款、住房抵押贷款、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消费贷款等多种信贷业务,满足农民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需求。三是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大力发展结算、信用卡以及理财服务等以手续费为重点的中间业务,为客户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

6.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机制的创新。一是要加快建立统一、跨专业和业务条线的产品研发和管理部门,提高协作效率和创新质量,为深入、有效开展金融创新活动提供组织和体制保障。二是从人才和队伍建设着手,切实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形成专业的创新队伍;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加大对部门和员工自主金融创新产品研发、推广奖励力度,激发员工金融创新积极性。

7.加强科技建设。尽快理顺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和开发全国农村信用社计算机网络,减少重复建设和投入。在目前的情况下,可以依托全国农村信用合作协会,将农村信用社计算机构网络建设外包,或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信用社计算机网络建设的精英,联合开发建设农村信用社计算机网络,实现农村信用社网络建设全国化。

参考文献:

[1]龚柏成,黄诚.当前农村信用社发展的瓶颈制约及战略研究[J].海南金融,2006,(12).

农业服务概念篇3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管理;服务

1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的概述

1)公共管理的基本概念。在20世纪70年代公共管理在西方兴起和发展,关于公共管理的定义也是各式各样。现代来讲,公共管理师以政府部门为核心,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运用政治、经济、管理的方式,来使政府的治理能力加强,提升政府绩效和管理能力,从而实现公共利益。作为管理来看,公共管理与其他管理在研究的原理和方法等方面,有许多相同点,但是在管理目的、管理性质、管理手段等也有独特的地方。

2)农业机械化的概念。随着农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农业的认识从开始的不了解,看天吃饭,逐渐的加深对其的认识,而农业机械化的概念在不断的被所认识,其内容也在不断的丰富。目前的农业机械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农业机械化指的是农、林、牧、鱼各个部门实现机械化的过程,依据与农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完善农业生产方式,让机械技术和现代管理相结合。狭义的农业机械化是指农业生产中的某个环节或者某种农业产品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运用动力机械和配套的作业代替人和畜力等等的传统农具,进行农业的各种作业。

2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的目标

从公共管理的角度,管理和服务时分不开的,农业机械化是为了农业的经济生产服务的,若是离开了农业生产和经济,那么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与否就没有什么意义了。这样来看,农业机械化公共管理与服务的最终的目的也是为了农业生产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促进工业的生产,提高生活水平。

3农业机械改革发展的现实途径

1)完善保护农业机械化服务的法律制度。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的进程中,发达国家都建立了直接亦或是间接的保护农业机械化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中国,应当参考发达国家的经验,修善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和推广法,确立农机服务和公共服务组织的职能地位。制定农机的装备和设施的安全法规,让农机建立的责任、义务、权力受到明文法规的约束,来使农机安全管理体制更加的规范化。除此之外,根据wto的要求来制定农业投资的保障法,保证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投资资金的及时到位。并且可以不断推进中小企业的法律法规,来保证中小企业的企业的不断发展,从政治、法律、财税等等方面促进中小企业的农机服务的发展。

2)健全农业机械化的管理体制。①重新建立县级以上的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制度。从公共管理的理念来看,农业机械化是一个混合的产品,不能仅仅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还需要政府的支持。然而政府机构的改革单靠减少机构、人员和财政支出是不够的,更应该转变政府的只能,发挥公共财政的作用,加大其支持力度。②提高农业机械化监理部门的地位。农机安全监理是行政执法部门,应当由行政单位按照法规程序进行,而技术检测应当由专业技术部门负责,让行政与技术检验服务相互分离。农机安全监理依法对农机安全进行监督管理和事故仲裁等处理。技术检验部门则负责对与农机安全有关的技术检测方面的管理。③促进县乡机构改革,完善农业机械化管理体制。农业机械化的管理改由县农机管理部门进行直接管理,并且负责了解、掌握基层农机化发展的情况,为政府的有效决策提供依据。而其他管理职能,由县农机部门按农业生产的状况进行统一的安排。转贴于

3)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的服务体系。①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的大力推广。有偿农业机械作业服务是一种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民事合同关系。其主体包括农民和农业机械作业组织,其对象包括本地或者外地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政府部门应当制定相关的农业机械作业质量的标准,使双方的协议被保护,维护双方的利益。②鼓励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服务是指跨越县级以上的行政区域进行农机作业服务。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服务解决了农村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导致的分散经营与农机所需求的大面积集约经营之间存在的矛盾。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做好服务以及必要的管理工作来支持农业机械化跨区作业。③鼓励形式多样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政府应当积极采取各种措施,例如采取积极的财政和税收政策措施等等来鼓励和扶持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机械服务组织。通过政府的鼓励和扶持,不断完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的建设。④积极建设农业机械化的信息网络。政府要推进农业机械化的网络建设。信息网络的滞后,对农机服务社会化有着重大的影响。农业机械化的网络建设,让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能够及时、多方面的了解到市场的供求信息,使农业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⑤开展农机服务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农机服务组织应该依照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的要求,提供示范推广、技术培洲、信息、中介等社会化的服务。现在的工作要建立并且完善农机服务系统,解决社会化服务等的问题,建立、健全农机作业市场、维修市场、销售市场等。

4)基层的农机推广机构要加强建设。针对各地的不同差异和要求,选择适用性的农机产品,采用不同的技术化和作业的方式,农机和农艺要紧密的结合,来达到预定的生产目的。并且农机的推广人员要考虑到当地农民的环境和生产条件,建立实验性的基地,通过农机示范推广来不断引导农民的生产。当农民看到一项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多带来的成效的时候,就能得到农民的认同,并且转化为行动。农机推广机构实现的是公共利益,由此发生的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农机推广亦包括对技术推广经费的支持和环境的改善,保证通过公益性新技术示范推广和多种经营的服务活动,来促进农机的发展和农业科技的进步。

管理和组织的创新所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业机械化可持续发展的一个主要的方面。完善的农业机械化服务体系是保证农业机械化经营的重要的方面。这既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本身和农民的共同努力,也各级政府采取的积极措施的支持和推动。只要政府用公共管理的理念来转变政府的只能,深化体制改革,加大农机的投入,必定会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贡献。

参考文献

[1]秦海生.我国农机经营体制等第二次创新初探[J].农业机械,2003,02.

[2]王乐丈,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J].社会科学,2003,04.

[3]卢良恕,孙君茂.中国农业的新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2,03.

农业服务概念篇4

一、服务“三农”的目标设定与商业银行行为的管理方式冲突

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目的主要是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而各地银监局对村镇银行的管理完全依照对商业银行的管理方式进行,对注册资本金、存贷比等指标实行严格管制。这样目标设定和管理方式之间就发生了冲突和矛盾。农业是弱质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和分散的个体、农村地区是欠发达地区,它们使对“三农”的贷款风险要大于对工商业的。利用对以非农存贷为主的商业银行管理方式,让村镇银行去经营比非农存贷为主的商业银行所经营产品——工商业存贷风险都大的产品——涉农存贷,即使利率高一点的前提下,这也是不公平的而且也很难做到。所有村镇银行对此都有反映。因此让村镇银行今后能够生存下去,或是国家主动改变当初对村镇银行的目标设定,但这是不可能的。如果改为服务非农,就违背了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初衷,村镇银行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或是村镇银行被动改变国家对其的目标设定,主要服务工商业及城市。当前一些村镇银行已开始有这种趋向。但这与国家设立其的目标是相悖的,国家也决不会让其长期、大规模进行甚至会把其撤消掉。

在目标设定和管理方式发生冲突的情况,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改变管理方式对管理方——国家和被管理者——村镇银行来讲,都是最好的选择。在管理方式改变方面,村镇银行希望在现有管理方式的基础上,政府能够给予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的政策,在注册资本金使用和存贷比方面对它们放宽点、税收优惠的年限能够长点等,使其能够在和其他发展已久、实力雄厚的商业银行竞争中先生存下来。其实最好的解决方法是建立涉农贷款风险补偿机制,降低对涉农贷款的风险。由于涉农贷款风险比较大,保险公司不愿意对涉农物质保险,因此这种风险补偿机制应该在政府的主导下,由政府、村镇银行和保险公司参加。

二、“三农”概念的扩大与否

“三农”是村镇银行的主要服务对象,各地银监会对与此相关的贷款有明确的指标要求。据调研情况来看,涉农贷款额占总贷款额的比例最低要求也在55%以上。涉农贷款风险比较大,村镇银行为这种躲避风险,就随意扩大“三农”尤其是“农民”和“农村”的概念。农民以户籍上的农业人口为准,农业人口进城创业和从事非农产业也计算在涉农贷款之内;农业,包括在城镇里进行的农产品加工;农村就直接定位在县域之内。村镇银行这种扩大“三农”概念的行为,使吸储的农村地区存款再回到城镇特别是县城所在镇、所发放的贷款再多为工商业服务,不能真正起到服务“三农”的作用。“三农”概念的大小成为当前村镇银行和国家相博弈的焦点,也成为村镇银行的国家设定目标能否达到的关键。如果不能及时对“三农”概念做一个妥切的界定,就会重蹈当年中国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逐渐从农村地区撤出来的覆辙,背离国家设立村镇银行的国家目标。目前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担忧的问题。

政府对此应该早点对“三农”概念做清晰界定,阻止村镇银行随意扩大“三农”概念的行为。我们建议:对于农民的界定,应该以职业为准,限定为从事农业的生产经营者;农村的地域范围,因为县城所在镇比较发达而且其发展所需资金也比较容易从国有商业银行获得,所以限定在此之外的区域比较好;相应地,农业指在县域范围内的生产经营和在县城所在镇外进行的加工。:

三、认知度低造成吸储难

农业服务概念篇5

[关键词]发展;服务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8)48-0123-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其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十七大”提出的一个重要的新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它关系发展理念的转变、发展道路z选择、发展模式的创新,实质上是解决如何使发展又好又快的问题。

1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及内涵

“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一个新概念,目前还没有公认的规范的定义。但就提出这个概念的要求看,它应当比经济增长方式涉及面更广,含义更深刻。“经济发展方式”不但包括单纯的经济增长,而且包括结构的优化、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也包括降低消耗、改善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状况以及经济社会自然发展的协调与和谐等各方面。其实质在于全面地追求和实现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质量和整体的协调。也就是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还要求实现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2 服务业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积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总体上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服务水平低,竞争力不强,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不高,与经济社会加快发展、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不相适应。

大力发展服务业,必须对服务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有清晰认识,其作用集中体现在产业结构优化方面。

产业结构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一定结构质态下,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张是有限的,是有其内在规定性的,只有经济结构质态的不断高级化,才能保证经济规模的可持续扩张。产业结构高级化,即从低级向高级过渡是一个有序的变动过程,具体来说,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趋势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①产业部门的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即高新技术产业比重的增加,并且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反过来又可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②生产要素构成的变动,即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演进;③对生产资源的加工度的深化或附加值的提高,即从采掘业向原料工业再向高加工工业的演变。经验表明,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合理的产业结构会促进经济增长,否则,如果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会阻碍经济增长。而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越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也就越快。

2.1 服务业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产业结构的重要标志

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程度相联系,随着经济发展,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和需求结构必然发生变化,需求结构的调整就会拉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从需求变动的规律来看,一般是从满足维持生存的“基本需要”过渡到“享受需要”,最后上升到“发展需要”。因此,要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需求水平,产业结构就需要不断调整。三个需要层次分别是由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满足的。有关研究表明,产业结构优化的一般路径是:由“一、二、三”发展为“二、三、一”,然后再演变成“三、二、一”。其中“一、二、三”是农业社会阶段,第一产业即农业主导经济,其比重最高,第三产业即服务业比重最低;“二、三、一”是工业化发展阶段,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部门,其比重最高,服务业次之,农业地位下降;“三、二、一”是服务社会发展阶段,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通常是在工业化后期就已超过工业比重,目前英美等发达国家服务业比重已高达70%以上。

2.2 服务业在协调产业间的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分工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割裂了产业间甚至是生产环节间的自然联系,服务业在协调这些产业和生产之间的关系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①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的核心内容,服务业能够使工农业生产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例如,市场调查与咨询服务为工农业生产指明了方向,避免了生产的盲目性。②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服务增进了工农业的知识积累,如工艺设计等生产服务提升了制造业的市场竞争力。

2.3 服务业通过促进科技发展与应用来优化产业结构

①科技创新部门是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技术的进步能够改变生产面貌、促进产品更新换代、提高质量,科技进步还会生成新的产业群,从而直接对产业结构产生重大影响。②服务业发展的知识化趋势,特别是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使服务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成为产业技术创新发展的领先产业。③由于服务业在产业间前向、后向联系广泛,促进了科技的应用与扩散。

根据世界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一个国家工业化进展到一定程度时,通常是工业化加速时期,产业结构的变动最为剧烈。在这期间,工业比重急速上升并达到峰值,而后因需求制约而产生增长障碍,即经济发展依靠工业增长会随着工业产品市场的饱和而面临着种种局限,市场需求的制约使工业增长的空间受到限制,社会经济的发展必须寻求新的增长点。与此同时,工业化带来的社会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人们对服务领域的需求和消费能力都有很大提高,这推动着服务业的快速成长。如果在这种结构转换的关键时期,适时、适当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将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此外,服务业的发展有助于密切部门之间、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

农业服务概念篇6

    2010年以来我国Cpi持续走高,其中食品价格更是一路飞涨,农产品价格出现了所谓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农产品在“最后一公里”出现了价格上涨最多现象,是现代流通体系尚未对我国传统农业实施服务与改造的结果。工业品流通有现代服务业体系的支撑,所以工业品没有出现产品价格“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要想稳定农产品价格的关键在于扭转农产品缺乏现代流通体系的不利局面,也到了理论界认真研究现代服务业如何改造中国传统农业问题的时候了。

    舒尔茨在其《改造传统农业》著作中认为,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引进新的生产要素和技术。现代服务业能否成为改造传统农业新的生产要素,这是一个极具理论和现实研究意义的课题。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中国的工业化已发展到中级阶段水平,城镇化率已经达到了46.6%,拥有6.2亿城镇人口①,但中国农业大而不强的现状未得到本质上的改变,特别是传统农业比重较高,依然主要依靠以工哺农等非市场化路径来发展农业,严重制约和延缓了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笔者曾在《农业现代服务业:以工促农的产业路径》拙文中,理论上论证了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以工促农的市场化路径,是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实现产业耦合的产物[1]61,但未从实证角度论证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实际绩效,本文将予以弥补与完善,并从理论上完整地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

    二、文献综述

    西方国家重视研究现代农业发展的历史应伴随经济学家批判传统发展经济学对农业的偏见,以及追溯到舒尔茨改造传统农业思想开始。首先,1958年农业经济学家科克伦(Cochrane,willard.w)提出了“农业踏轮理论”,他是从农业技术引进的角度来认识改造传统农业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该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中,每个生产者适应农业新技术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技术的跟进和应用心。拉坦和速水佑次郎通过研究发现,美国和日本两国走的完全不一样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并认为应该为农业发展补充最稀缺的要素技术。换句话说,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决定了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安排,而不是取决于其技术的可能性(林毅夫,1988)。

    综合当前国外现有的研究文献资料,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生产性服务业(producerServices)等领域,并把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或现代生产性服务业(advancedproducerservices,国外文献简称为apS)研究范畴,这一点与国内把服务业区分为传统和现代服务业有较大区别。目前,在浩瀚的外文文献中,与本文相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现代服务业与农业关系研究上。Kennetha.Reinert(1998)从贸易理论的视角出发,实证分析了生产服务作为直接投入对于农业产生积极影响,并构建了农村地区农产品产出模型。

    在国内文献中,黄佩民、孙振玉(1997)首先提出农业社会化服务业这一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密切相关的概念。随后学者开始重视研究这一问题。李桐山(2003)认为,与传统农业服务业相比,现代农业服务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服务业,具有与市场机制、高新技术和信息平台相适应等特点,并提出了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13]。刘立仁(2005)认为,建设现代农业不仅应包含大力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等内容,而且也应把其作为建设现代农业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并首次对其进行分类研究[14];韩坚(2006)认为,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新途径[15];陆云福、温月清(2007)以苏州市为例,刘峻岭(2007)以贵州省为例,分析我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现状,并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16]。但到目前为止,学界在相关概念使用上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一部分学者同意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这一概念,另一部分学者赞成使用“现代农业服务业”这一概念,因此,在内涵界定中出现了概念混乱等现象[1]62。本文认为,使用“农业现代服务业”更能体现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内涵和本质特征。总之,中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业在实践领域已经承担了改造传统农业的功能,本文提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这一命题,并试图系统地进行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理论框架

    本文从产业耦合视角出发,从理论上证明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最终的结果是诞生了一个全新的产业类型即农业现代服务业,并寻找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一)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被现代服务业服务的生产者,应包含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等所有产业的生产者。因此,根据服务与改造对象的差异,本文将现代服务业依次划分为改造农业的现代服务业、改造工业的现代服务业和改造传统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它们与农业、工业和传统服务业的关系及形成机理见图1。所谓工业现代服务业是指现代服务业对传统工业的服务,主要体现在为工业生产提供技术研究与开发、信息服务、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和商务等服务。其服务的核心价值为工业技术改造与升级提供智力、金融和现代商务的服务。

    

    图1 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形成机理

    从狭义上讲,现代服务业是相对于传统服务业而言的。传统服务业一般是指餐饮等与吃、穿、住、行相关的为人们生活提供服务的产业。现代服务业是依托于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发展起来的,是信息技术与服务产业结合的新产物,主要产生于工业比较发达的阶段[17]。根据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经验,由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发展和服务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要求。因此,现代服务业是一个动态概念[18]。随着科技和信息技术的进步,服务业会拓展新的领域和增加新的内容,新的现代服务业会不断涌现出来,旧的现代服务业也就逐渐“沦落”为被改造的传统服务业。

    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本文引入的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本文试图为学术界和实践中着力引入的新概念。所谓的农业现代服务业,是指从工农业和服务业中分离出来而又经过适度产业耦合的,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改造传统农业的新型产业[1]62。本文继续沿用刘立仁对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分类标准,将农业现代服务业分为现代农业技术服务、农业生产资料连锁经营、现代农产品物流、良种引进服务、农机跨区作业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与中介服务、现代农业保险、现代农业信息、农业观光旅游等[14]。农业现代服务业最核心的功能是借助现代服务业的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等优势改造传统落后的农业,帮助传统农业走上现代化发展的轨道,使其具有现代化的产业标签。因此,农业现代服务业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意义可能更大,因为发展中国家多数是传统农业大国,急需要现代服务业的引植和服务。当然,现代服务业的孕育离不开发达的工业和科技,而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发展普遍滞后,国民教育程度低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对于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引入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需要循序渐进。

    (二)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依据

    1.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蜕变的技术需要

    服务业发轫于工业,而工业又发轫于农业,所以,从产业发展的历史逻辑来看,农业中最优秀的要素依次被工业和服务业剥离了,那么,农业成为弱势产业也就成为历史的必然。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蜕变,仅依靠农业自身积累和技术革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借助外力即外来的技术和服务,特别是最新的科学技术、现代信息和管理技术,而现代服务业是依靠高新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经营方式及组织形式发展起来的、主要为生产者提供中间投入的知识技术信息密集型服务的部门[19]。因此,改造传统农业所需的技术不仅可以由现代服务业来提供,而且与现代服务业的本质内涵相匹配,同时也是其拓展发展空间的自身需要。

    2.现代服务业拓展利益触角的空间需要

    关于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主流经济学家更多地将眼光聚焦在为先进制造业或者工业的服务上,而对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的服务与改造功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在实践领域农业现代服务业已经取得良好的发展成效。伴随着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与之相关的农业现代服务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江浙地区的农业现代服务业实践效果最明显。同时,现代服务业要想获得新的增长领域也需要拓展其发展空间[20],将利益触角从城市、工业延伸到农村和农业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一方面会形成现代服务业多层次、多领域的发展格局,另一方面会由于产业耦合而给三次产业带来蝴蝶效应、规模效应和由技术变革带来效率效应。

    3.改造传统农业有产业耦合的功能需要

    现代产业间的界限越来越淡化,是产业冲突走向产业耦合的产物,也是现代经济条件下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结果。耦合一般是指两个实体相互依赖于对方的一个量度,物理学上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两种运动形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合起来的现象。西方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生物技术、信息技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成为现代农业成长的主要驱动力,也导致农业与工业和服务业的产业界限日益淡化。现代产业耦合在形式上表现为体系内产业要素彼此影响、联系和联合,在本质上形成了更强的新型产业发展要素或者业态。农业现代服务业是三次产业耦合的结果,发展农业现代服务业不仅拓展和延伸了现代服务业的服务价值链,而且在客观上也促进现代农业的形成与发展。同时,有了农业现代服务业就让农业和现代服务业有了互动的桥梁。因此,运用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不仅是现代服务业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三次产业间耦合的功能需要。

    4.重塑农业现代化实现路径的创新需要

    造成改造中国传统农业绩效较差的原因,有中国工业化水平偏低和产业结构畸形等因素,更重要的原因是来自于实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长期依赖的传统。中国农业现代化过多依赖于机械化、化学化和水利化,这是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传统路径依赖,发展中国家学习和模仿发达国家已成功的农业现代化路径本无可厚非,但随着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也应随之改变或创新。发达国家已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路径就变成了旧路径依赖,根据马兰·阿瑟的路径依赖理论,旧路径依赖具有自我强化、自我积累的性质,即不管是良性还是恶性的路径依赖都会依照已形成的技术路线实现规模模仿效应,而对新的技术形成排斥并固化制度实现的已有方式。要克服旧路径依赖对中国农业现代化实现形成锁定效应,应确立现代服务业在改造传统农业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和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生产的巨大改造作用。唯有如此,中国农业现代化才能获得通过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新路径依赖所带来的比较优势。

    四、实证分析

    上文从理论上阐述了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机制与原理,本节从实证角度进一步进行验证。我们选择中国农业总产值代表中国农业现代化或者现代农业发展的指标和因变量②,以农业现代服务业的现有实践领域为相关维度,即以农业保险、农业贷款、现代农业信息等农业现代服务业为自变量,以农业机械总动力、农用化肥施用量和有效灌溉面积为控制变量,建立计量模型。

    (一)计量模型的构建

    综合上面的分析,我们建立如下计量模型:

    

    Gap为农业总产值,即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总产值;taV为农业机械总动力,包含农用大中小型拖拉机、农用排灌柴油机、渔用机动船、大中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的动力;aFC为氮、磷、钾和复合肥等农用化肥施用量,eia为能够实现有效灌溉面积,aL为农业贷款,即金融机构对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农林牧渔服务业的贷款余额,ai为农业保险,即政策性和商业性农业保险机构获得农业保险保费收入,mai为现代农业信息,限于数据可获得性等原因,本文用18岁以上农民网名数量来衡量。

    (二)计量分析过程与结果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

    由于本文采用的是时间序列数据,因此在做回归前需要对因变量和自变量做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eviews5.0进行平稳性检验。首先,我们对因变量Gap进行原始数据水平(level)下单位根(unitroottest)检验,aDFtestStatistic的值为2.770571,均大于1%(-2.6453)、5%(-1.9530)和10%(-1.6218)的数值,对Gap进行一阶差分(1stdifferential)检验后,发现结论和原始数据(level)水平下单位根(unitroottest)检验是一样的,即不能通过Gap的平稳性检验。二阶差分(2stdifferential)后,aDFtestStatistic的值为-6.291557均小于1%(-2.6522)、5%(-1.9540)和10%(-1.6223)的数值,因此可以认为它在二阶时,有99%的可能性是平稳的即通过了平稳性检验。

    其次,对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进行单位根(unitroottest)检验,发现了taV、aFC、eia、aL、ai、mai等自变量都在无法通过level和1stdifferential下的无单位根的检验,即都是非平稳的。本文依次对这些变量进行了2stdifferential后进行了单位根检验,发现都通过平稳性检验,其中taV、eia和aL的aDF值均大于1%、5%和10%的所有的临界值,而aFC、ai和mai的aDF值均大于5%和10%的所有的临界值,因此,可以认为它们在二阶时,有95%的可能性是平稳的。

    虽然每个变量都不能在水平(level)和一阶差分(1stdifferential)条件下获得平稳性检验,但在二阶差分(2stdifferential)后都通过平稳性检验,可以看出,因变量和自变量具有单阶同整特征的,即通过了协整检验。因此,不同变量虽然它们具有各自的长期波动规律,但它们之间存在着一个长期稳定的比例关系,可以使用经典回归模型方法建立模型并进行回归分析。

    2.变量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为了避免在回归中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首先,我们使用oLS方法对我们建立的多元方程做整体回归分析,虽然F值=340.3280>(6,24)=2.43,即通过了F检验即回归方程整体显著性强,但我们发现,只有FaC和aL两个变量通过t检验,其他变量都没有通过,而且出现了taV和mai的相关系数为负值情形,这与实际的经济因果关系是相背离的。因此,在模型(1.1)中的变量间可能存在共线性问题。

    其次,我们计算各解释变量间的简单相关系数、均值和方差。结果是一些解释变量间存在高度线性相关。尽管=0.9884,整体上线性回归拟合度非常好,但解释变量的t统计量值基本上都不显著,也表明模型中解释变量确实存在着多重共线性。另外,做辅助回归模型检验、方差膨胀因子检验等,都得到了类似结论,限于篇幅,本文不作赘述。

    3.逐步回归分析及结果

    首先,我们采用white(1980)的异方差一致协方差矩阵,减少模型可能存在的异方差问题对估计结果稳健性的影响。另外,本文有32个观察值的样本,符合怀特检验为大样本检验的要求。

    其次,运用上述oLS法逐一求Gap对各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的简单回归方程,并在综合考虑经济意义与统计检验等因素的基础上,选出拟合效果最好的一个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本文6个一元线性回归模型中,农业总产值(Gap)与农业机械总动力(taV)的线性关系最强,拟合效果最好,结果见表1。

    

    

    最后,将其他控制变量和解释变量逐一代入(1.2)方程,根据新增变量对模型的贡献大小,以及对其他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见表2),经比较后剔除一些对被解释变量影响不显著的变量,最后确定如下模型:

    

    通过比较值(见表2),我们发现加入了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后,模型的解释能力明显增强,另外,F值也有了较明显地增加。

    

    五、结论与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一)计量模型的结论

    1.控制变量taV(农业机械总动力)、aFC(农用化肥施用量)和eia(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分别对因变量Gap(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但taV正相关性最为显著。三个控制变量两两组合和共同带入回归方程,其结果是aFC和eia均未通过t检验,可见,在中国的农业现代化实践中,aFC(农用化肥施用量)和eia(农业有效灌溉面积)对传统农业现代化影响有限,更多地体现在农业机械化上。所以,本文最后只选择了taV作为唯一的控制变量。

    2.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ai(农业保险)和mai(现代农业信息)分别对因变量Gap(农业总产值)呈正相关,相关性强弱依次为aL、mai和ai等变量。

    3.在taV为唯一控制变量的多元回归方程中,我们将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带入计量方程后,比较前后模型的,发现回归的系数显著,显著提高,假设得证即以农业贷款和农业保险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对农业现代化有较强的显著影响,即有较强地改造与服务传统农业的作用。但将aL、ai、mai带入后,发现回归方程中mai(现代农业信息)的t值为-2.403036,即未能通过t检验。因此,可以得出结论:现代农业信息在改造传统农业中或实现农业现代化中作用并不显著,当前中国还未能充分发挥现代信息在现代农业中的作用,这与农民上网实际数量、目的和需求相吻合,同时,农业保险虽然在逐步回归中通过了相关检验,但回归系数很小,可见,农业保险在现代农业现代化的作用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4.通过对控制变量(传统的农业现代化要素)和解释变量(以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要素)对因变量的逐步回归分析过程及其结果来看,我们发现,控制变量taV对因变量的影响最显著,依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主导力量。虽然,解释变量aL(农业贷款)和ai(农业保险)通过了回归方程的检验,但影响程度还是很有限的。因此,中国农业现代化中的以农业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生产要素还需大力推荐与引植。

    (二)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等问题的研究还是一个崭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虽然在实践中已经初展其锋芒,但理论界对其研究较少,仅有少量的文献资料可阅,因此,在很多问题上的研究并未形成共识。应该说,本文是比较早的系统地研究了此问题,或许能为理论界在该领域的研究做点前期推进研究工作。但本文认为,在以下两方面研究还是不够,需要继续深入研究。一是需要深入研究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现代服务业改造传统农业的差异性等问题。本文用的是全国数据来做计量分析,因此,需要进一步分发达、欠发达和不发达地区三个层次做实证研究,也许会得到更有益的计量结论。二是需要继续深入研究如何从制度设计与政策激励上,大力促进中国农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并有效地形成新型的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注释:

农业服务概念篇7

【关键词】农村物流;第三方物流;优化研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目前解决“三农”问题的首要办法,它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村,转移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转变农村经济结构,国家政府不断予以政策、资金等各方面的支持,为农村发展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但是,落后的农村物流与农村生产生活需求日益增长的矛盾,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第三方物流凭借其专业高效、便捷安全的优势在现代农村物流体系中崭露头角,因此,推进农村第三方物流的快速发展,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农户或者农产品企业合作,逐步完善农村物流体系,使农民生产生活更加方便快捷。

一、基本概念界定

(一)农村物流的概念

农村物流是指建立在农业产业综合性和物流系统整体性的基础上,为农业生产和农村居民生活需要服务,提供运输、搬运、装卸、包装、加工、仓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的集成。

农村物流是相对于城市物流而言的一个区域范围的概念。它是一个新兴的复合型产业,具有其鲜明的特点。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众多,分布广泛,需求量大,物流操作复杂;农民是农业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基本融合,以家庭为生产单位,规模小且高度分散,合理组织农村物流比较困难;另外,农业生产的季节性与多样性也给农村物流提出了特殊的要求。

(二)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作为一种全新的物流形态,又被称为外包物流,是指独立于供货双方之外,提供全部或者部分专业物流服务的商业模式。第三方物流不拥有商品,而是物流发展的又一次专业化分工,具有关系合同化、服务个性化、功能专业化等特点,能够快速准确的传递物流信息,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

(三)农村第三方物流的界定

按照上述我们对农村物流和第三方物流含义的剖析,我们对农村第三方物流的概念重新界定:农村第三方物流是指供需双方通过契约的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物流业务交于第三方完成的运作模式。

二、农村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分析

第三方物流以其先进的物流管理理念和技术,通过低成本、高效率的运做,确保物畅其流,减少农村经营风险,满足农村生产者和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对革新相关物流技术,整合物流力量,调整农村二元经济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起步比较晚,当前主要提供运输、仓储等基本物流服务,加工、配送等增值服务还在逐渐完善,仍存在着管理分散,企业规模较小,信息体系不健全等问题。

(一)物流市场需求严重不足。

受传统小农经济的影响,政府、企业和农民都对第三方物流缺乏系统、科学的认知。在大部分农村地区,规模小、设施设备落后、服务水平低的物流企业,占据了农村物流体系中的绝大多数。大部分农村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表示怀疑,担心无法保障产品安全,自建物流系统,导致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的有效需求潜力巨大。

(二)专业化物流企业规模较小

我国农村地区物流需求范围广泛,农村作业和居住生活相对分散,单位空间物流成本较高,加上落后的经济社会文化,导致我国农村物流整体水平比较低。加上农业生产自然属性,物流成本比较高,大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少涉及农村领域。而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服务能力有限,集约化、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

(三)管理分散,社会服务水平低

在农村物流市场主体上,邮政、供销合作社以及集资企业鱼龙混杂,它们交叉覆盖的经营业务、参差不齐的服务水平再加上大小不同的经营范围、经营物品、经营目标也各不一样,致使条块分割严重,市场管理疲软,农村物流网络缺口很大。

(四)流通渠道单一、第三方物流效率低下

农村二元经济结构长期存在,很多物流企业仍采用简单的信息传递和共享方法,“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一直难以解决。另外,农村物流信息体系不健全,eDi、RFiD等技术尚未全面普及,商流与信息流不能及时同步,信息资源不能充分共享,使得第三方物流效率低下。

(五)专业人才匮乏,企业缺少竞争力

现代农村物流是一个新兴的知识、技术和劳动混合密集型的复合性产业,而我国高等学校对物流人才队伍体系建设尚不完善。同时,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企业员工大多数是从其他专业转行过来,知识构成不合理,创新能力缺乏,严重制约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六)冷链技术不发达,农产品损耗严重

据统计,由于我国冷链设施落后,冷藏车辆和冷库数量不足,农产品保鲜和冷藏在运输、仓储等环节无法得到保障,导致每年农产品损耗率在20%-30%之间,超过3000亿元,而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农产品损耗率在5%以下,相差数倍,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贸易困难,严重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三、农村第三方物流的优化研究

农村物流的发展水平与农村经济发展状况是相互影响的关系。目前我国农产品附加值比较低,在国际市场上基本没有竞争力,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很大程度上受农村物流水平的影响,而专业的物流力量决定了农村物流的物流配送中心、加工分拣中心等网络节点的功能是否可以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推进服务完善、信息畅通、配送快捷、成本较低、规模适当的农村第三方物流发展,是提高农村物流发展水平的关键所在。

(一)政府的大力支持

农村物流业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命脉,是农村生产和消费的纽带,具有促生产、调结构、转方式、保民生的重要功能。政府要出台优惠政策,下拨专项资金,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正确引导、科学规划,利用现有的农村物流体系,大力发展农村第三方物流,创造多种就业机会,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积极打破制约农村物流业发展的瓶颈,扶持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发展,完善农村物流体系。

(二)发展战略联盟关系

构建农村第三方物流联盟是指企业在物流业务基础之上,以产权或者契约方式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利益共享。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在短时间内,扩展服务范围,通过一定的方式将各企业的物流资源、功能要素联合在一起,减少车辆空载率,为客户提供纵横一体化的服务,有利于企业降低服务成本,控制合理库存,提高运营效率,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三)加强物流信息建设与管理

信息化建设是物流体系的中枢核心,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加大物流信息化建设投入,选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如RFiD、eDi等,提高物流信息采集和处理的工作效率,构建物流信息平台,使物流和信息流相互衔接,做到同步统一,充分与客户共享资源。

(四)增强企业管理,培养高素质物流人才

优秀人才的培养运用是企业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竞争力的关键所在。一方面,我国高校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和社会需要的良好契机,开设全方面、系统化的相关课程,注重物流技术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另一方面企业内部要重视第三方物流从业人员的培训,使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相结合,满足现代农村物流的需求。

(五)强化增值服务,扩大农村认可度

发展农村物流,第三方物流企业要发展一体化物流服务,不断拓宽业务范围,降低农村物流成本,并以此迎合和引导农村物流市场需求。第三方物流企业在增强自身服务意识,保持快速反映市场的同时,可以通过媒体加大社会宣传报道,积极营造顾客口碑,提高农村社会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服务的认可度。

(六)发展冷链技术,减少农产品损耗

第三方物流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战略联盟的优势,改变冷链配送的无序状态,大力发展冷链技术,采用先进的保鲜冷藏设施设备,加强现代冷藏车、冷库建设,减少农产品在采收、运输、仓储、加工等各个环节的损耗,提高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四、结语

扩展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完善现代农村第三方物流体系是一项艰巨任务,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各级政府应该看到农村第三方物流市场的巨大潜力,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提供优惠政策,加大农村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改善农村物流严重滞后的状况,满足我国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需求。同时企业也应增强自身管理,提升服务质量,扩大社会认可度。由此,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必将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发挥其专业化、个性化的特点。

参考文献:

[1]王新利.中国农村物流模式及体系发展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3

[2]卢芳.我国农村发展第三方物流的外部环境分析[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2009,09:56-57

[3]方芳.我国农村第三方物流发展刍议[J].商场现代化,2009,35:3334

[4]王晓晚,庞燕.第三方物流企业开拓农村物流市场营销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0,10:6869

农业服务概念篇8

[关键词]水果营销营销策略销售渠道差异化营销

一、运城市水果业的现状

运城市包括万荣、临猗、平陆、芮城、稷山、新绛、河津、永济等县市,地处华北平原丘陵区、黄土高原东沿第一台阶,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构成和自然形貌,使古称河东的运城成为我国水果的重要产地之一。加之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的黄河金三角地区,具有其他地方无法比拟的优势。运城市盛产的水果有苹果、梨、石榴、柿子、山楂、板枣等。2003年运城市水果种植面积133万亩,水果产量17亿公斤。截止2006年年底,运城市水果种植面积达350万亩,年总产量达32亿公斤,年总销售额达45亿元,全市农民年人均果业收入超过1100元。在全国的地级市中,运城市果业面积和产值均居第一。其中临猗、万荣、平陆、芮城集中了运城市水果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产量和百分之六十以上的种植。近年来,运城市果品加工业异军突起,全市果汁加工生产能力达28万吨,年可消化果品200万吨,果汁出口量也位居全国地级市第一。在果品加工业的带动下,该市的水果价格不断攀升,有力地促进了果农增收。同时,10个各具特色的优质无公害基地形成规模优势,无公害基地论证面积达50万亩,水果商品率显著提高。

二、运城市水果业的存在的问题

入世以来,面临着“洋水果”大举进入国内市场的压力,运城市水果业近年来虽然各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一些问题。经过实地考察和研究后发现,影响运城市果业发展、果农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主要是商品率太低,投入高产出低形成的恶性循环所致,这主要是存在品种老化退化、科技含量低、水果产值低的现象。此外运城的水果由于没有叫得响的品牌,没有配套的高科技储藏设备,市场占有率还不是很高。营销方面的原因主要是水果销售渠道不通畅,中间环节多,营销方式单一,出口的水果占的比例太小等。

三、营销对策

1.树立典型,重点扶植

挑选果农、销售商、种植基地、水果加工企业中的优秀代表,树立典型,给予政策、税收、贷款等方面的优惠,重点加以扶植。通过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产业化经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果农户的农业产业化格局,提高果农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依托该市农副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扶持中鲁果汁加工、绛县维之王、稷山胃乐、河津农之龙等一批初具规模的龙头企业,促进产业升级和整体素质提高,把该市建成中西部地区重要绿色水果生产基地和加工基地。例如汇源公司在北京推行的“果树银行”,并非一个抽象的概念,它实实在在地承载着果农致富奔小康的希望。而当整个“果树银行”系统建成后,将成为华北地区最大的水果种植、加工、仓储和交易中心,将大幅度提高华北地区的水果产业化、规模化水平,带动密云及周边地区100万户果农致富。构建‘龙头企业+产业基地+广大农户’的全新发展格局,示范基地将与陆续建成的“汇源水果加工中心、包装储存中心、果品交易中心、技术培训中心”一起,构成一个包括“水果科研、品种引进、技术培训、种植示范、果品储藏、包装、交易和深加工”在内的完整的产业体系。“示范基地”将负责引进世界上最优质的种苗,对果农进行大规模的培训和指导,再通过“订单农业”的方式,保证果农的劳动成果能够变成真金白银,而不是烂在树上,让果树真正成为果农身边的幸福树、摇钱树,成为他们身边的“果树银行”。汇源集团也可以将“果树银行”的经验移植到运城市,在万荣等县大力发展水果综合加工企业,借助当地水果品质优势,对该地水果资源进行培育、改良和开发,既增加水果附加值,使当地水果产业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又能充分带动当地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实现增收。

2.加快水果品种更新的速度,提高其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果农要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提高栽培技术,不断改良新产品,拉开主要果品的不同成熟期,使果园一年四季内都有鲜果生产出来。果农通过对生产规模、销售渠道、品种分布等信息的研究,避免盲目跟风生产,做到品种对路。只有不断加大科技投入,提高水果加工设备的技术水平和工艺的先进性,增加水果的科技含量,才能有效改善水果的品质,使水果的质量和档次有整体提高。比如运城市可以与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等部级、省级科研单位结成紧密合作伙伴,通过密切合作,全力研究培育和引进世界上最优质的水果品种和最先进的种植技术,不断提升该市水果种植业的科技含量和经济效益,推动水果种植业由“产品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为提升整个行业的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起到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此外运城市的粟海、忠民、维之王等11家企业的37个产品申报了绿色食品,其中17个产品取得绿色标志使用权,21个产品通过了环境检测程序和省级材料审查。运城市还申报了省级无公害生产基地面积35万亩,认证面积19万亩。中鲁果汁、恒兴果汁紧跟国际消费潮流,分别在芮城县和临猗县先期发展高酸苹果5万亩、澳洲青苹l0万亩,订单收购果农苹果,创出省内乃至国内专用苹果加工的新路子。

3.加强销售渠道建设

生产出优质的水果固然重要,成功地把水果高价销售出去更重要。要做好水果的销售工作,离不开销售渠道的完善。该市要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不断加强各级水果批发市场和专卖店的建设,努力扩大出口,同时完善水果经纪人制度。此外,还可以采取特许连锁经营的分销方式,建立运城水果连锁商店。即运城的果农和水果销售商允许他人使用自己的企业名称或品牌开设专卖店,销售运城的各类水果。总之,要千方百计做好销售工作,努力使销售额年年递增,通过水果销售带动水果种植。如万荣县华荣果业公司成功地将万荣县”哈哈果”顺利销往德、英、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不仅取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使中国水果品牌在国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通过华荣公司这一个渠道,该公司与不少果农结成了紧密经济联合体,果农每年持订单生产,果农的果园也变成了公司永久性的生产基地,从而实现了经销商和果农的双赢。另外还要加强果农合作组织的建设,减少中间商反复倒手的次数,进而缩短销售渠道。

4.政府科学引导,转变职能,切实为果农服务

运城市政府应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加水果业的投入,促进科技进步,增强水果业综合生产能力。比如,制定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及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和贮藏、加工项目的建设;强化科技、信息服务;规范市场行为,为果农、经销商、水果加工企业等做好服务工作。围绕进一步提高该市水果的市场竞争力,围绕果品加工,政府现阶段要积极引导发展高酸苹果和早熟苹果,进一步做好果业结构的内部调整和布局;政府还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果农提供全程技术服务,促进水果无公害标准化生产进程;要大力抓好水果采后的工作,提高果品附加值;要加强品牌宣传,培育果品营销龙头企业,努力实现果品全球化营销。此外,运城市政府应把建立农村信息网络和电子商务作为政府的重要任务来抓。

5.推行水果差异化营销

就目前来看,国内低端水果市场已是竞争过度,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面对这样的一个”鸡肋”,运城水果业该选择怎样的营销策略呢?是继续固守低端市场,还是去掘金中高端市场呢?答案似乎只有一个,即:在坚守原有市场的前提下,去掘金中高端市场。如果选择继续固守低端市场只能是死路一条。菲利普・科特勒将”产品或服务标新立异”扩展到营销的各个组合要素,提出了”差异化营销”的概念,提出了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人员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和形象差异化。掘金中高端市场也就是要基于社会阶层、生活方式等变量对市场进行细分,并根据现有的竞争力水平,选准目标消费者群体,推行差异化营销。那么,获取水果差异化的途径有哪些呢?要澄清这一问题,就需要参照以现代市场营销学中的整体产品的概念。纵观现代市场营销学的发展,不难看出人们对产品概念的认识经历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现在广为学界认同的整体产品概念模型是由科特勒在1984年所提出的无层次整体产品概念模型。这一整体产品概念模型的提出为后继差异化营销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下面,笔者就基于这一整体产品概念模型探析一下运城水果所可能运用的差异化策略。

从五层次的整体产品概念来看,产品可以分为核心产品、形式产品、期望产品、延伸产品及潜在产品。其中,核心产品是指产品所能向顾客提供的基本效用或利用。形式产品是指核心产品所附载的物质实体。期望产品是指购买者在购买产品时期望得到的与产品密切相关的一整套属性和条件。延伸产品是指顾客购买形式产品和期望产品时,附带获得的各种利益的总和。潜在产品则是指现有产品包括所有附加产品在内的,可能发展成为未来最终产品的潜在状态的产品。根据这一分层结构,可提炼出六个差异化因素,即功能、属性、成本、可用性、承诺及社会地位。具体到水果营销,同样可以从这些差异化因素切入,开展差异化营销。事实上,国内早有水果厂商推行差异化营销了。比如,北京市顺义区农民就利用其自然条件优越,交通便利的优势,将水果由过去单纯食品转变成了旅游休闲产品,实现了农产品的成倍增值。再如,台湾吉谷商贸公司推出”礼品水果宅配送“的服务方式,取得了明显的市场效应。这些水果厂商推行差异化营销的成功经验值得运城水果业界学习与借鉴。对运城水果业界来言,差异化营销是必走之路,唯有如此,才能在激烈的水果市场竞争中胜出。

总而言之,面临着国内外水果的严峻挑战,运城市只有充分挖掘自己的优势,不断提高自产水果的核心竞争力,科学采用多种现代营销方式,积极创立水果名牌,努力占领国内外的市场份额,才能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尹春兰:山西绿色农产品发展现状及对策[J].经济问题,2006(1):77

[2]刘晓光:用现代营销手段提高我国水果国际竞争力[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186

[3]菲利普・科特勒等:市场营销导论[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农业服务概念篇9

关键词小额信贷;农村小额信贷;路径选择

回顾我国农村小额信贷的实践历程,经过多年的改革,我国初步形成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尤其是小额信贷对活跃农村金融市场及解决三农问题有着积极的意义。但农村小额信贷在取得稳步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为此,我们应该很好的借鉴国外小额信贷发展的经验,认真分析我国小额信贷所遇到的问题,积极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路径。

一、小额信贷概念界定

对于小额信贷,国际上有两个词相对应,一个为microfinance,是微型金融服务的概念,主要是指针对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金融服务;另一个为microcredit(小额信贷),是指为中低收入群体提供的信贷服务。包括中低收入群体在内,社会上仍有较多的经济活动主体没有或者是没有充分享受金融服务,对没有和没有充分享受金融服务的群体提供服务,是普惠金融(inclusivefinance)的概念。关于小额信贷的概念,国内的理解远远没有统一,建议与国际接轨,从不同层次来理解。正在中国国内蓬勃发展的小额贷款公司,实际上仅是开展小额度贷款服务的公司,与国际上的小额信贷概念还是有区别的。小额贷款公司,实际是国际上的贷款公司(loancompany)的概念。对于小额信贷,还应该认识到,它是一个带有商业可持续和社会发展目标双重价值观的社会产业(socialbusiness)。

对小额信贷的定义和认识是随着小额信贷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的。世界银行将小额信贷定义为:微型金融是为贫困人口提供的贷款、储蓄和其他基本的金融服务(这里指的是一整套金融服务)。小额信贷的创始人尤努斯强调小额信贷的基本要求:我们坚持我们项目的重点,集中在帮助最贫困者和妇女,长期目标是机构的生存和发展。[1]他向世界宣告:贷款不止是生意,如同食物一样,贷款是一种人权。他期望保证每一个穷人有机会去承担责任,并恢复他或她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在我国,小额信贷最初引入主要是借用其扶贫效果,是作为一种扶贫工具而被介绍和实践。因此,在小额信贷发展初期,小额信贷(microfinance)被定义为专向中低收入阶层提供小额度的持续的信贷服务活动。以贫困或中低收入群体为特定目标客户并提供适合特定目标阶层客户的金融产品服务,是小额信贷项目,区别于正规金融机构的常规金融服务以及传统扶贫项目的本质特征。[2]小额信贷发展比较成功的中国扶贫基金会,将小额信贷定义成“为那些无法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得贷款的穷人(尤其是妇女)提供信贷支持。旗帜鲜明的提出小额信贷为真正的穷人提供资金支持,是为了提高穷人的自立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实现项目操作机构的可持续发展。”[3]以其他以扶贫攻坚为宗旨、国家扶贫贴息贷款为主要资金来源的政府型小额信贷扶贫项目,其服务对象也都强调是贫困人群,为这部分人群提供信贷服务是他们的定位,有些外援项目和社科院“扶贫社”项目甚至非常强调以贫困妇女为主要目标群体,为他们提供金融支持。

二、我国发展农村小额信贷面对的挑战

从引进国际小额信贷模式,借鉴其经验到试图寻求发展适合中国国情的小额信贷的过程。各类小额信贷机构之间构架也初步形成,小额信贷发展所面对的制度和法律环境也正逐步改善。但是目前我国对农村小额信贷研究及操作的假设是市场主体的同质性,但是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是有差异性的尤其是农村小额信贷面对的农业及客户本身的特殊性,这样对我国目前的小额信贷发展政策和措施进行完善调整选择合适的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及组织管理制度必然要面临诸多的挑战。

(一)农业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农村小额信贷资的特殊挑战

同其他产业相比,由于农业的自然生产与社会再生产交织在一起,这样农业容易受自然条件影响较大,使得农业生产出现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农业生产的这个特点,必然影响农村金融的稳定性,使得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开展业务面临业务风险的挑战加大。[4]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理、气候差别很大,各地区、各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物质生产条件不一,劳动生存率高低有较大差异。反应在农业生产上,具有不稳定性和政策性、和商业需求的不平衡,这样给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及管理带来较大的困难和挑战。

(二)政府管理和政策前景不明朗,小额信贷机构经营决策受到挑战

发展小额贷款,是我国农村金融领域的一项重要改革。改革的目标在于,通过引入民营资本,有效配置金融资源,引导资金流向农村和欠发达地区,改善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促进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但是由于政府管理和政策前景不明朗,小额信贷机构经营决策就受到挑战不知道何去何从。所以政府要加强管理体系建设和政策支持力度。对小额贷款公司分类指导,区别对待,政府对小额贷款公司管理层与现有股东这种不明朗的政策预期,应加以合理引导,区别对待。

(三)农村小额信贷如何确定合理的利率的挑战

利率既是小额信贷制度宏观制度模式的设计内容,也是小额信贷制度模式微观制度的设计内容,因为利率是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和贷款农户三方面利益博弈的结果,贷款利率是借贷者和放款者最关心的问题。可见小额信贷如何确定合理的利率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三、农村小额信贷的发展趋势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的背景,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同时农村金融市场失灵也为小额信贷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空间。

制度主义和福利主义是小额信贷制度模式的两种主要类型,在分析和评判两种小额信贷的基础上鉴于其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应选择综合小额信贷制度模式。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可以选择以下几种发展趋势及路径。

1.发展农村政策性小额信贷

政策性小额信贷是指与政府某些经济职能相联系,(下转第258页)(上接第256页)为贯彻政府社会经济政策或者意图,不以商业性标准为原则,以国家信用为基础,在农业及相关领域从事资金融通,并为政府所有,参股、担保和控制,支持农业生产。它充当政府贯彻实施农业政策的工具,配合政府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发展阶段农村政策实施的需要,达到扶持农业生产的需要。

由于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地理、气候差别很大,各地区、各生产经营单位之间物质生产条件不一,劳动生存率高低有较大差异。反应在农业生产上,具有不稳定性和政策性、和商业需求的不平衡。并且农村政策性金融服务并不乐观,一是除农行之外的国有银行都在收缩;二是农村信用社在改制,定位不明确;三是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狭小。我国农村农业的特定及农村金融现在需要政策制定者大力完善和发展农村政策性小额信贷,以满足农户贷款的有效需求的不足。但这类小额信贷机构的设立要以贯彻和配合国家振兴农业计划和农业保护政策为目的。

2.发展非政府组织农村小额信贷机构

由于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特点,农村经营环境差,银行仅靠自身的力量很难拓展农户信贷市场以及政府干预、管制政策和历史包袱等原因,农村信用社等政策性小额信贷机构官僚作风严重,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限。可见导致农户贷款难问题的最主要原因既不是农村信贷资金供给不足,也不是农户贷款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在农户贷款市场中存在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仅仅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机制的作用,并不能平衡农村信贷市场的供求关系。因此需要大力支持和鼓励发展非政府组织的小额信贷机构以弥补市场和政府的失灵,以便在农户与银行直接形成有效的衔接机制。小额信贷政策制定者和的支持者可以选择以下几种非政府组织农村小额信贷机构。

一是合作金融性质的非政府小额信贷机构,合作金融是整个合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商品经济条件下,人们为了共同利益而自愿入股,在资金上相互融通、相互帮助的一种特殊的资金融通形式。[5]

二是发展公益性的小额信贷机构,公益性小额信贷这类机构利并不依赖外部补贴,能够实现自负盈亏持续发展,但其本身不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而是以社会效益最大化为目的。[6]

3.发展以公司治理为基础的商业性农村小额信贷机构

农村小额信贷的广阔市场,商业利润和前景会吸引很多富于资本进入,我国农村大多数贫困和低收入人口都是小额信贷的服务对象,而小额信贷在较低的准入条件下,可能成为正规的商业银行的希望,这些优势都成了商业资本进入的充分条件。[7]

但是由于小额信贷机构自身所具有特征,如高负债率,政府管制和复杂的委托――关系,因此商业性小额信贷机构要更多的考虑到利益相关者而非仅仅股东的权益最大化。

小额信贷机构的商业化是小额信贷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既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也是从各种社会力量能够互相妥协、共同接受的均衡点。贫困既有自然条件等客观因素制约,也有因为贫困本身是市场机制作用的结果。[8]

综合小额信贷模式是福利主义小额信贷倡导者和制度主义小额信贷倡导者以及公共管理者长期动态博弈的占优均衡,以上三种小额信贷发展路径是未来农村小额信贷机构发展的趋势,但这三种发展趋势并非相互独立和敌对。在制度环境完善的条件下,可以相互合作以取得共赢的局面。在这里值得注意的是综合小额信贷制度模式的选择,一是要摆脱改革对“机构范式”的路径依赖,该走“功能范式”之路,二是在政府主导下,鼓励初级行为主体主导的诱致性制度变迁,改变“制度变迁主体单一”格局。三是,强调制度变迁的全局性,注重相关措施配套施行。

参考文献

[1]杜晓山摘译.尤诺斯教授谈小额信贷的基本要求[J].小额信贷扶贫(内部刊物),1998(4).

[2]中国扶贫基金会网站,http://.cn/

[3]应寅峰,赵岩青.国外的农村金融[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

[4]魏国雄.信贷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

[5]韩红.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及管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

[6]钱为家.全球战略CSR案例报告:第四代企业的价值驱动优势[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

农业服务概念篇10

要知道,传统的流通概念仅限于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品转移。除少数生产者自产自销外,都由销售商从事物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的转移。销售商有各种类型,包括大批发商、小批发商、大零售商、小零售商等,他们的利润来自差价。销售商可以兼营运输,也可以委托运输机构从事运输。而物流是指:以满足客户需求为目标,把生产的末端延伸到零售商、甚至消费者,衔接成供应链,使销售、仓储、运输、加工、配送等环节联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其中每一个环节都是专业化的,基本上实行垂直的专业分工。物流产业的利润来源是多元的、综合性的。

换言之,物流意味着流通领域向两端延伸,以最小成本把生产者提供的物品直接发送到用户(包括厂家、商店、超市,甚至消费者)手中。物流主要包括以下六个环节:第一是物品配送,指准时、准地点把物品送给客户(门对门服务)。超市、来料加工企业都怕延误或中断供应,特别需要即时配送。第二是连锁经营,目前已从零售店、餐饮业、旅店业扩展到专业店(如家电、建材等业),内部建立配送中心。第三是初步加工,包括包装、再包装业务、其他加工业务,以满足客户的要求,还包括定制业务。第四是产前产后服务,包括报关服务、纳税服务、维修服务、服务、广告业务、会展业务等,还包括信息提供。第五是仓储运输,包括多种方式联运和中转仓储服务、装卸业务、保管业务、维护货运安全服务。第六是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实现网上订购、导购,锁定客户,追踪服务,为客户进行咨询服务。通过电子商务,把以上各个环节更好地衔接起来,以实现物流成本最小化。

一定要发展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是同卖方或买方自营物流相对而言的。卖方或买方自营物流,是指在卖方或买方企业中有一职能部门或有一下属企业,为本企业从事物流业务(推销产品或采购产品),特点是业务比较熟悉,有事也比较方便。第三方物流是指:成立专业的物流企业,受卖方或买方的委托,从事物流业务。这样,既可以在专业化服务的条件下节约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率,又可以使卖方企业或买方企业集中人力和物力搞好本企业的业务。双赢结局是靠第三方物流的效率和信誉形成的。

我们要懂得物流成本下降的意义。物流成本是交易成本的组成部分。交易成本通常包括:信息收集和处理成本、谈判成本、物流成本、合同履行成本等。交易成本是交易领域内发生的各种成本之和。在正常情况下,谈判成本、合同履行成本低,信息成本也比较低,而物流成本在交易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较大(在特殊情况下,如产权不清、市场秩序紊乱、市场信息不畅、信用体系极不完善、信息极不充分等,谈判成本、合同履行成本、信息成本所占的比例较大,物流成本所占比重下降)。

降低物流成本,从宏观上说,有利于充分利用资本,促进经济增长;从微观上说,任何一家企业,只要物流成本降低了,市场竞争力就强,赢利就上升。降低物流成本,还起到带动消费和推进出口的作用。无论从宏观还是从微观看,这既有利于国民经济发展,又有利于企业的成长,也有利于消费者及满足各方面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