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1:04

新农村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农村经济;举措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的基础。“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政府高度关注的首要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别强调了推动城乡协调发展的问题。这些意见和建议充分说明,国家对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是个庞大而细致的课题,本文仅结合自己的一点体会,提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举措。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综合生产能力低下。优良的基础设施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当前我国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非常落后,尤其表现在道路交通、供电供水、农田水利、信息技术、医疗条件等方面,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主要表现在抗灾能力弱,遇有自然灾害就会遭受毁灭性的破坏。虽然有的农村基础设施基本配备齐全,但是,由于没有做好经常性的维护,导致一些设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毁,很难形成综合生产能力。

2.缺乏资金,资源因素约束着经济发展。基层的广大党员干部大都具有强烈的发展意识,花很多精力找项目、谋发展,但由于缺乏资金,很多好的想法不能付诸实施,从而错失了发展的机会。同时,由于政府对村级集体资源的再分配,村一级的集体组织可以掌控的可支配资源日渐减少,尤其在土地资源的控制及使用上,权利越来越小。因为重点招商的项目建设很少可以在村一级进行,而村一级的经济发展及留用地的开发,由于得不到税收的相关优惠,其招商引资的企业进入到村一级却看不到应有的效益,导致村组织的积极性不高。且村一级的领导干部工作压力比较大,不仅要完成日常的工作任务,而且还要面对日益增长的村民需求,从而导致自身缺乏奋进的内在动力。

3.人才相对匮乏,软实力条件较差。农村经济要快速发展得依靠人才,但是农村的人才相对匮乏,城市的综合型人才愿意去农村的寥寥无几,农村的孩子学成之后又大多选择留在城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普通偏低。因为农业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致使大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尤其是一些具备一定文化基础的年轻农民几乎没有选择留在农村发展,取而代之的是空巢老人及留守儿童现象日趋严重。留守老人,妇女、儿童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他们获取外界信息的实时度较差,导致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二是农村的干部水平参差不齐。当前,在广大农村中,基层干部很大一部分是由农村的年长者或辈份较高者担任,他们普遍文化水平较低、农村工作能力也参差不齐,很难适应新时期农村工作的特点,这些因素都极大地阻碍了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举措

1.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农村电子商务,是采用网络平台对将服务于农村的各种资源进行嫁接,拓展农村信息服务业务和服务领域,建立一个村、乡镇、县城为一体的三农信息服务站,使之成为农村电子商务的终端平台直接服务于三农,让三农服务真正落到实处,保证农民成为电子商务的受益者。近年来,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脚步的加快,农村人口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是农村的网民比例却在持续增长,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以及农村网民数量的持续增长,给农村电商带来了很多潜在商机,早在几年前,淘宝就开始制定农村拓展计划。现在的情况是农村消费量持续上升,乡村网店的数量及销售量持续走高。根据阿里巴巴研究院的数字显示,2012年第二季度的消费占比为7.11%,到了2014年第一季度上升为9.11%,但是这个比值相对而言还是很低的,阿里巴巴预计到2016年底销售额有望突破4600亿元。在农村电商消费不断增长的同时,农村的小生产模式也逐渐的和更大的市场逐步对接,同样来自阿里巴巴研究院的数字显示,仅2015年,在淘宝与天猫的销售平台上,从县一级发出的包裹就达约17亿件,阿里巴巴各个平台的农产品销售额达到了1200亿元。这些数据都充分说明,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大有可为,未来的成长空间还很大。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了要“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的建设”,这也为农村电商的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总而言之,不管是政策导向,或是市场趋势,电商下乡都是大势所趋。

2.加速城镇化建设脚步。当前,“三农”问题,是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和实现国家现代化的主要核心问题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根本的出路在于将农村富余劳动力进行转移,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很多专家学者认为,如果农村的人口数量下降到了总人口比例25%以下,农村的土地价值才可以达到市场化要求,农业土地的规模化、集约化和专业化生产才可能产生相应的市场效应,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成本也才有改善的可能,进而提升农业收益和农民的综合素质。城镇化不仅对工业产业聚集有利,而且也可以提升服务行业的成长,对经济发展的质量和速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本文建议要加快小城镇发展,使之成为进行城乡统筹的重要平台。建议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力量,开辟投融资渠道,建设一批农业产业化类型、工业带动类型和资源加工类型的小城镇。同时,建立起多元化的投资机制,把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全面推向市场,政府只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而资金由市场来解决,走综合开发和滚动发展的新路子。

3.加强农村科普培训,因地制宜谋发展。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永远是发展的内在动力,因此,农村应加强科普培训,加强对种养殖技术以及病虫害防治和卫生防疫系统的培训和教育,提升农民利用科技知识投入农业生产的能力。及时给农户宣传农村的实用技术以及先进的种养殖方法,及时提供灾害天气及防虫防病防疫的信息。探索建立相关专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依托职业教育资源平台,采取定向培养和订单培训相结合的方式,零散学习和集中培训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提升农民的法律知识、科技文化知识和就业技能等。同时,在发展理念和项目制定上,要因地制宜,结合自身实际,找准发展方向,走出“一村一品、独具特色”的主题发展之路,始终坚持把项目当成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时刻关注同类项目的市场动向,探索出以资金、资源和场地等方式入股的新路子,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的活力,进一步提升农村经济快速平稳发展。

三、结语

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总量的增长,还应包括结构的优化,经济效益的提高,居民收入的增加。因此,除了上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加快城镇化建设脚步以及加强农村科普培训等方法外,还有很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举措。笔者认为,农村经济发展不能脱离自身的实际情况,因此制宜找寻符合实际的发展举措尤为重要。

作者:文莉君单位:西充县委党校

参考文献:

[1]赵霞.浅析中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J].商场现代化.2010(22).

[2]周绍斌.论农民素质与农村经济发展[J].山东社会科学.2002(4).

新农村经济发展篇2

在中共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建议》基础上,六中全会《决定》又从多方面进一步完善了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方针政策。当前,从发展农村经济的角度上看,要重点落实四个方面的重点工作,以促进新农村建设。

一、在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方针方面,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同志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即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提出了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六中全会的《决定》着眼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重申要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对于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二、在农村基本制度建设方面,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户籍、劳动就业等制度改革,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要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要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要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种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要实行城乡平等的就业制度,建立健全城乡就业公共服务网络,加强输入地和输出地的联系和协调,为农民免费提供政策咨询和就业服务,逐步形成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要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完善农民工劳动合同制度,逐步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的土地承包权,依法切实维护农民工各项权益,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使他们的权益得到充分保障,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激发亿万农民工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和积极性。

三、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要加强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调整优化农村经济结构,促进粮食稳定增产,农业不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总的看,我国农业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过渡阶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任务繁重。从人多地少水缺的国情出发,不仅要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而且要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不仅要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且要提高土地产出率;不仅要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而且要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走中国特色新型农业现代化道路。总体思路是: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用现展理念指导农业。具体而言,要做到以下方面: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四、在生产力布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我国大部分人口生活在县域,农村大部分劳动力就业在县域,农民大部分收入来自县域,扩大内需的潜力主要也在县域。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确保农民持续较快增收的重要途径,是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成效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重要支撑。实践证明,县域经济发展快的地方,农民收入增长就快,农村面貌改变就快,城乡差距缩小就快。我们要高度重视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和地位,加强规划和指导,加快投资、财政等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增强承接产业转移能力。要把乡镇企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载体,积极引导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要把小城镇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平台,统筹城乡产业布局,引导各类企业向小城镇集中,吸引农民工就业创业,吸纳农村人口,促进服务业的发展。我们要把壮大县域经济作为一项大战略,全面振兴和繁荣农村经济,切实增强扩大农民就业、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

新农村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村级集体经济问题与对策

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农村基层组织执政为民的物质基础,它的开展不仅能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还能有效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和巩固党组织在农村的工作效力。现阶段,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与落实,如何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格局建设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民群众以及党组织所普遍关注的热点话题。

一、现阶段我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经营体制的认识不够,难以形成多元化经济格局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村级集体企业改制的不断完善,村级集体经济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存在少数的农村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等同于兴办集体企业,他们认为集体经济的发展就是需要开办工厂、投资项目、寻找贷款、兴办企业。这种片面的认识让基层干部以及广大群众并没有意识到集体经济实现形式以从直接兴办经营企业转向了资源开发、资产经营、物业租赁等方面。这也就致使了在这些农村地区中难以开展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经济格局,并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

(二)农村居民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市场效益难以提高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农村居民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的平均年限不超过7年,其中,大部分的农村居民从业人员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并不具备较高的文化素养,虽然青年农民的文化素质高于中老年农民,但仍然没有达到九年义务制教育水平,这就说明了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程度有待提高,整体素质有待加强。而正由于农村居民从业人员的文化程度不高,这让其缺少一定的市场意识,他们难以正确的分析自身独特的资源优势,无法抓住具有较强市场竞争性的支柱行业,从而让集体经济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发展缓慢。

(三)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集体资源流失较为严重

现阶段,我国村级集体经济正处于转型阶段,但并没有规范的村级集体经济管理制度来对其进行约束与改进,大多数的农村地区依旧延续了以行政管理为主的时期的管理方式,并不适用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而这一现象就充分体现了我国政府与社会缺乏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重视,没有采取合适的发展策略引导村级集体经济的转型。正由于这一问题的存在,导致了我国村级集体资源的流失较为严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集体资源被私有化,由私人侵占与使用;二是被个别部门或单位侵占;三是流入到社会中,成为城市扩张的一个渠道。而这些集体资源的流失,不仅让农村集体经济损失了一个发展机遇,也加剧了农村地区的贫困化,促进了城乡差距的扩大,不利于我国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在新农村建设中促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相关理论研究,提高相关人员的思想认识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问题的处理直接关系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开展,但长期以来,这一问题并没有在理论界获得重视,相关的理论课题研究少之又少,在村级集体经济的改革发展中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作为指导,大多数的基层组织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存在极大的盲目性。这就要求着我们各级理论工作人员应当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的相关研究,通过对政府部门的规章制度以及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总结出适合本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理论依据。

(二)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在新农村建设中,基层政府应当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各村的实有资源、地方区位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并在帮助各村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规划的同时,加大对经济发展落后村庄的扶持力度,从而有效推动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除此之外,我们还需要对村庄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进行完善与管理,并通过从资金上、物质上、技术上扶助的办法来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提供项目、资金、技术上的支持,从而逐步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构建强有力的领导队伍

实践证明,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一支强有力、高素质的领导队伍的支持与带领。例如:华西村并没有自然资源的优势,但它确凭借着一个齐心协力的领导队伍,打造出了“中华第一村”的称号,这与领导队伍的有效管理与带动息息相关。因此,在村级干部的任选上,我们除了注重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之外,还需要坚持德才兼备的原则,通过机制创新引进那些事业心强、懂得经营管理、敢于开拓创新、乐于奉献、公平公正的优秀人才,并采取教育与培训的方式,让其树立团结向上、“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工作使命,从而不断将其发展成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稳步发展。

(四)全面贯彻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经济产业

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各个村落的经济基础、资源分布、发展条件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就使得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应当结合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全面贯彻因地制宜的理念,寻找出适合当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例如:在地势偏远的山村,我们可以采用集体参股开发山林的方法兴办绿色产业,以此提高山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而对于城郊型的村庄来说,我们可以以城市为依托,寻找出围绕城市市场的经济项目,加快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步伐。

(五)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

要做好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就需要不断创新发展思路,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积极探索集体经济发展的新途径。当前,我国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已从局限于创办工业企业向开发所有能增加集体收入的项目转化,例如:农业、工业、第三产业以及劳务输出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形式也从单一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发展成了具有灵活多样性的经营方式。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工作的重视,注重第三产业的开展,并在采取各种形式的服务来加强村级集体经济管理的同时,引进各种先进技术、资金与管理经验,从而在服务与管理中增加村级集体经济的收入,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三、结束语

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村级集体经济的支撑。为了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我们应当提高相关人员对村级集体经济的思想认识,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并在全面贯彻因地制宜,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经济产业的同时,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创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思路。通过这样,来有效推动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并为我国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供重要保障。

(作者单位为浙江绍兴市越城区皋埠镇独树村经济合作社)

参考文献

新农村经济发展篇4

广大农民在党中央和国家的领导下享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实惠和帮助,但在新农村建设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农民增收的压力较大,当前农产品市场的价格长期处于低迷状态,作物成本和销售价格不成正比,农民增收空间小。加之现代农业机械的投放不到位,使得农民的综合生产能力得不到提升。良种推广、基础设施、沼气建设等工程不到位。另外则是农村水电等基础设施不完善,财政金融、生育保障、教育体系等指导不足、建设不足、供给不足,对规范化运作体系的认识不高,容易受利益的趋势淡化对农村集体的责任感和荣誉感。要切实改变农村发展现状,就要创新经济发作思路,以充足的资金为保障,不断壮大农村集体。

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创新思路

(一)产业项目化运作

农村运用现代化、工业化、机械化的生产和营销理念,是壮大农业农村经济的必经之路。要不断推动产业项目化运作,加快工业入驻农业领域,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促进产品精深加工,增强城镇对农村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才能更好地转化农村独特优势,实现农村与城镇的同步建设。借助城市的人才、技术、物资、机械等生产要素,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农村生产现代化的进程。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上,把农业同二、三产业联系起来,不管是理论还是实践,都要从主体的确定到招商引资,从机制的建立到项目的管理,从对外影响到品牌的确定,都要事先项目化运作,规范化发展。对于资源型经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来说,更要紧密围绕特色农产品、丰富资源等内容,对绿色生态的产品进行精心培养和整理,不断推出一批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好产业,好项目,积极吸纳外来投资,盘活民间资产。加大规模化种植养殖、精细化产品加工、有序化产品运销等技术推广,建大基地,办好企业,拉长产业链,做好一体化经营模式,借助外力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的发展动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二)农村产业化经营

以科学化的思路发展农业经济,把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抓。要合理借助国家对农村农业的政策补贴,实现的合理化增值。以规模化、组织化为重要手段,围绕内外市场需求,引入高新技术,大力新办农产品精细化加工的龙头企业,让他们组建基地,搞活农产品流通,全面推动农村产业化。要立足‘精’,提高农副产品的加工水平,把果品、畜牧业、药材等能够带动一方经济增长的龙头企业建设落实,提高科技附加值。支持带动能力强的企业,集合产品的储藏、运销和开发等工序,走出一条精品专业的发展之路。要立足‘优’,建设高产、高质的绿色产品基地,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入绿色新品种,扩大生产规模,控制生产成本,为农村农民打响多个品牌。立足‘连’,做好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工作,通过农业部门、技推部门、专业协会等载体扩大融资渠道,探索示范推广型、产业带动型的产品经营模式,创新‘共赢’机制,促使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起长效、稳定的合作关系和技术服务体系,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三)丰富服务方式

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多方努力,协调合作。随着市场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农业产业对服务业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大。要办好农村发展工作,就要抓紧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科技化水平。一是搭建网络培训平台,加快教育基地的建设,积极开展组织基层党员培训活动,以科技富民的思想与各大专业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建立稳定的信息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专业的培训服务。在批发市场、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之间建立起信息终端,加快农产品流入市场的信息收集和反馈工作,开展网上订单、网络销售等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业务,扩大供销渠道,让农民把质量好、产量高的产品顺利卖出去,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要坚持民办、民管、民收益的农村发展原则,以企业+农业的形式建立新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拓宽市场,降低新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市场风险。

三、结论

新农村经济发展篇5

【关键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

一、《资本论》中有关三农问题

纵观所有研究三农问题的文献,似乎研究中国三农问题与马克思《资本论》没有什么关联度,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三农问题有大量精辟的论述,本文试图有针对性的正面阐述马克思关于三农问题的理论,也许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新的思考理论空间。马克思认为农村有三个经济特征:

第一,农村运行逻辑:结构牢固、恪守传统、力求稳定、按照社会威望确定等级、按照世代交替节奏缓慢进化。“这种公社的简单的生产机体,为揭示下面这个秘密提供了一把钥匙:亚洲各国不断瓦解,不断重建和经常改朝换代,与此截然相反,亚洲的社会却没有变化。这种社会的基本经济要素的结构,不为政治领域的风暴所触动”。

第二,农村是一个同质化了的互识的自治整体。以血缘、亲缘、地缘、宗族、民间信仰等深层社会网络联结的农村是一个同质化了的互识的自治整体。由于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产品之间的差异性很小,这样就造成整个农村人们的需要、能力、劳动资料和劳动方式趋于同质化,进而造成农村社会关系的人格化、非功能性化和可分割化。

第三,农村日益被孤立化和边缘化。“由于农业和工业的分离,由于大的生产中心的形成,而农村反而相对孤立化。”(《资本论》第3卷第733页)“分工已经比较发达。城乡之间的对立已经产生,国家之间的对立也相继出现。这些国家当中有一些代表城市利益,另一些则代表乡村利益。”(《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第26页)。

二、我国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50年代的农业合作化时期、之后的化时期和改革开放以来的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时期。

农业合作化一一传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建立与发展时期。自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起,组织和领导贫苦农民合作就己经成为我党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但大规模的互助合作则是在建国后,尤其是在基本完成后才在全国范围内展开的。到1956年底,96.3%的农户成为合作社社员,农业合作的形式由互助组,到初级社,迅速发展到高级社;

人民公杜化――传统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极端化时期。1958年以后到改革前,中国农村普遍实行体制。合作组织失去了合作的性质而演变成为政府组织或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违背了合作社原则,侵犯了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体制严重束缚了我国的生产力,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改革开放后农村新型合作经济建立与发展阶段。1978年开始的我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恢复了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中的基础地位,也促进了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把农业生产推到商品生产的层次,而农村市场中市场中介组织的缺位,把农民置于非常不利的境地。

三、创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面临的问题

制度创新成本障碍。创新成本包括制度变革成本和制度运行成本。农村大多处于贫困地区且人均收入远远达不到国家的平均水平,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户,在思想观念和行为模式上对专业化组织的认识不足,对市场、规模和效益的观念淡薄。

产品创新成本障碍。由于农民素质低,基础设施落后,科技水平低,市场信息不畅通,劳动力结构单一,环境污染严重,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的行业组织内部的产品创新乃至营销创新的成本生产的机会成本更高,产品的附加值和比较利益降低,企业和农户对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不高。

我国农民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合作意识淡薄。在漫长的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条件下,我国农民形成了一种以农耕为基础的封闭、守旧、安于现状的小农意识:自给自足。这种意识、这种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把家庭经济的发展局限在家庭成员的努力劳作上,合作往往是暂时的。”

四、政策建议

在创新和发展新型农村经济组织的过程中,要积极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加快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为了提高政府和各经营主体的效率,政府在为加快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方面应采取如下措施:

健全管理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出台相关法律,为规范农村经济组织发展提供法律上的保障。当前我国的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应当坚持边发展边规范,在发展中规范,在规范中发展的原则,逐步规范其发展。今后要坚持发展和创新性的原则,逐步引导现有的农村经济组织由松散型向紧密型、由服务型向实体型、由产品联合向资本联合发展。

政府应加大对专业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投入。由于我国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正处于初级阶段,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与此同时,政府要继续为农村经济组织提供优质服务,创造良好环境,相关部门应当大力引进外部资金及涉农企业的投资,落实国家的优惠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制度,为农村经济组织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为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组织领导保障。要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按照国家相关部门的要求,各级都要成立领导小组,吸收专业部门参加,密切配合,形成合力。要抓好示范。要充分发挥典型的示范引路作用。各地要培育、抓好各类代表性强、示范作用大的典型,并在面上加以推广。

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村专业经济组织的覆盖面,引导农户加入到专业经济组织中,逐步与主导产业发展相结合,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积极构建“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模式,解决好分散农户与龙头企业难以对接的矛盾。逐步由技术指导、产品销售向农产品加工、生产资料购买等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使农户能够最大限度地分享加工、流通环节的利润。

参考文献:

新农村经济发展篇6

转变思路新观念,建好致富加油站

农村的落后,是信息的落后、文化的落后、观念的落后。党中央高瞻远瞩,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给农民朋友送来了及时雨,是老百姓梦寐以求的好事。九坝镇党委紧紧抓住这一机遇,认真组织实施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工作。始终做到“三个到位”。即:思想认识到位,远程教育是新生事物,人们对之熟悉不够、了解不多,对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有何用处?因而,九坝镇党委首先抓干部和群众的思想认识统一,让干部和群众对实施现代远程教育的作用、目的和意义的认识,从而奠定搞好远程教育的思想基础。确保资金到位,切实解决站点基础实施资金困难的实际问题,千方百计确保站点建设的资金需求。管理操作员到位,有了远程教育设备,解决有人管、会管理是当务之急,镇党委首先在学校抽派计算机业务熟悉,又热心于远程教育事业的青年教师,作为远程教育骨干教师,分期分批对村级管理操作员和部分管理操作教师进行操作技能培训,使管理人员能较够熟练掌握远教设备的基本管理维护和操作。同时还深入到各村点手把手地教,直到他们能正确使用为止,保证各站点有懂微机、会操作的专门管理人员。

在远程教育站点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九坝镇党委还主动出击,积极争取省、市、县有关部门的项目和经费,整合村村通、农经网、科技网等网络信息资源和设备资源,搭建农村致富信息高速公路。农村中小学校先后建成了多媒体教室和微机教室。村级办公室完善了科普图书室。这些信息平台的建成,正如广大农民朋友所说:“远程教育是我们了解政策的直通车,脱贫致富的加油站”。

探索管理新机制,谋求远教新发展

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成后,最担心的教学设备闲置,教学资源无人使用。为了使远程教育有人管有人学有人用,使农民长期得实惠的目的落到实处,管理是关键。九坝镇党委把管理的重点放在无学校的村,为了使村级站点的管理人员管得住,有精力、有时间抓远教,镇党委每年分别对每个站点划拨了3000元的远程教育运行维护经费,对村点管理人员实行每月50元定额专项补助经费,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切实解决村级站点因经费不足运转困难的问题。

在管理过程中,重点抓了分级管理、动态管理、目标管理三个关键。即:分级管理。由镇远教办负责管,分镇、村、学校三级,由镇远教办分别和村、学校联手实施“百村千户”工程,由原来的普遍抓,改为重点抓。形成镇、村、校管理网络,层层抓落实,有效的促进了远教工作的正常开展。动态管理。主要抓所教学对象的管理,抓好想学习人员所需的学习内容,进行民意摸底、座谈、采取因人制宜,因需制宜的办法,拟定学习内容,组织培训学习对象进行学习培训,增强了针对性,得到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的好评。目标管理。将镇、村、学校远教工作纳入镇党委党建工作的主要内容,对站点工作进行年初安排,季度调度,坚持定期与不定期进行量化考核,随机柚查,集中检查等措施对站点工作情况和管理操作员进行督导管理,确保工作落到实处,谋求远程教育事业新发展。

围绕实效抓结合,寻求学用新途径

紧紧围绕“发挥作用、抓好应用、注重实效”的要求,狠抓结合,积极探索学用结合新路子。

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认真探索“支部+远教+协会、+基地、+示范户”工作模式,推进远程教育的发展。山堡村结合蔬菜种植和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村党支部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和示范户,通过远程教育学习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农村经营管理等方面知识;专业协会组织科技示范户、协会会员学习行业适用技术。为及时帮助农民朋友进行知识转化,镇党委还聘请县有关部门技术人员,就所学光碟和课件内容现场讲解,田间地头示范辅导,增强群众学习的感性认识,激发了群众对远程教育的热情,提高了农民群众应对市场,了解市场的能力。

新农村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农村旅游;新农村建设;经济影响;政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内,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农村进行再造,最终使农村实现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过程。在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知识和创新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积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成为世界各国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农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行业,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日益暴露出产业技术含量不高、经济增加值较低、劳动力存在总量过剩而结构性短缺等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农村旅游是以农村自然生态环境为背景,以农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为基础,将传统农业资源通过整合、规划、设计、开发,使其具有娱乐、欣赏、健身或体验等功能特征的新型旅游活动。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促进农业经济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实践并取得了良好的产业绩效。农村旅游是传统旅游产业与农业的有机结合,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高效联动,是以创新型思维推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提升农业经济发展质量的科学尝试。因此,分析农村旅游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影响,提出通过发展旅游经济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建议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①②

一、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在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国外典型国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如欧盟通过整合乡村中小企业的形式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澳大利亚利用影视作品加大对农村旅游的国际化宣传力度等,其中以日本和美国在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方面更具代表性和借鉴意义。

(一)日本农村旅游的实践和启示

日本农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具有三十多年的历史,在发展方向方面日本因地制宜选择了观光农园、民俗农庄、教育农园等多样化的农村旅游发展模式,大力兴建了农机展览馆、动物广场等观光游览设施。经过不断发展,日本的农村旅游在吸引大量游客的同时为农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不断推动日本农业的产业化和高级化水平,提升了日本农业的经济价值。日本农村旅游的经验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积极进行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从统筹宏观资源和结合当地自然资源、历史文化的角度因地制宜地进行农村旅游发展规划,避免了农村旅游发展中的盲目性和高度同质化现象。第二,政府的积极参与和支撑。在日本农村旅游发展的过程中,日本政府积极参与其中,承担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持、国际交流合作等工作。第三,完备的法律支持体系。为了保障农村旅游产业发展中的合法性,日本政府一方面通过颁布和实施《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等法律制度保障农村旅游发展的合法性,另一方面通过颁布和实施《农山渔林旅宿型休闲活动促进法》《自然环境保护法》等法律制度加强农村旅游发展中的自然生态环境保护。

(二)美国农村旅游的实践和启示

美国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其经济的高速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闲暇时间和用于闲暇消费支出在总支出中的比例不断提高,旅游行业成为消费者偏好的新型消费模式。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将旅游产业的发展与传统农业的振兴相结合,提出大力发展农村旅游。在乡村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先后在西部地区和自然保护区推出了生态系统旅游模式、人文和自然景观驱动的文化生态旅游模式等。美国农村旅游的经验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政府层面的积极推动。例如,美国在1992年成立了国家乡村旅游基金会,将发展乡村旅游作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并以基金会为主体进行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论证和指导。第二,大力加强农村旅游从业者的人力资源开发。美国政府认为,高效的农村旅游产业发展必须依托高素质的从业人员素质,美国政府大力加强农村旅游从业者的人力资源开发,国家乡村旅游基金会先后投入数亿美元用于人才培训,并编写《乡村旅游发展培训指南》等用于人才培训。第三,全方位的支持政策体系。为了促进农村旅游的发展,美国从县、州一直到联邦的各级政府对乡村旅游业都有全方位的扶持政策体系。

二、发展农村旅游对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分析

发展农村旅游对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促进农村环境优化、拓展农民收入渠道、加速城镇化进程、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实现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等方面。③④⑤

(一)发展农村旅游有助于促进农村环境优化

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实践表明,优良的区域环境是促进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长期以来,缺乏有效的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发展环境的滞后是制约农村投资和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也是农村对外缺乏投资吸引力的原因所在。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需要强化区域内交通设施、通信设施等配套设施,从而提升农村经济发展环境。经济发展环境的提升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区域投资的吸引力,从而促进农村旅游的进一步发展,二者交互提升形成良性循环。

(二)发展农村旅游有助于拓展农民收入渠道

受观念和资源条件的限制,一方面,农民的增收方式主要来源于简单的农业加工,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普遍较低;另一方面,农村的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发展规模普遍偏小,造成农民的收入渠道单一。通过发展农村旅游,一方面,能够在传统农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农业资源的经济价值、提高广大农民就业率、拓展农民收入渠道;另一方面,在发展农村旅游的同时也丰富了农产品的推介渠道和知名度,从而进一步实现农民增收。

(三)发展农村旅游有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

长期以来,受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我国城市和农村在发展的过程中呈现出相互割裂的状态,城市和农村在经济总量、人口生活质量、生活观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通过加速实施城镇化进程实现城市和农村的协调有序发展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通过发展农村旅游,能够进一步密切城市和农村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通过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缩小城乡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通过人口流动实现城乡在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方面的驱动,从而有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

(四)发展农村旅游有助于提高农业产业化规模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主要建立在个体私营企业、乡镇企业等经济主体的基础上,农业发展过程中难以实现通过产业规模化发展提高各种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通过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集中,带动农户发展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和利用是促进农业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通过发展农村旅游,能够集聚农村旅游发展中的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能够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转变经营方式转变,并通过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和典型示范作用实现农业的产业化规模发展。

(五)发展农村旅游有助于实现相关产业联动发展

产业联动是指在产业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产业协同能力的不断提升、产业互补效应的不断增强实现相关产业之间协同发展的经济现象。发展农村旅游的过程中必然涉及作为第一产业的农业与作为第三产业的商贸、餐饮、旅馆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村旅游,能够进一步强化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进一步促进农业与流通、储运、生态、旅游等产业联动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

三、发展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的政策建议

发展农村旅游促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应进一步发挥政府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匹配旅游资源承载力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发展、配套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⑥⑦⑧

(一)发挥政府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的引导作用

纵观美国、日本等农村旅游经济相对发达国家的实践经验,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政策支持等形式在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积极发挥引导作用:一方面,各地政府应深化发展农村旅游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战略作用的认识,加强发展农村旅游的战略规划,强化工作职能,明确责任分工,保障工作经费,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发展农村旅游方面政府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另一方面,厘清政府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功能边界。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通信设施、交通设施等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必备的要素属于公共物品的范畴,其私人供给缺乏有效性,为此,政府应尽可能减少行政干预、更多致力于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等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环境的营造。

(二)匹配旅游资源承载力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

纵观发达国家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经验,旅游经济模式的选择必须匹配区域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例如西班牙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特色选择了“休闲和海滩”的农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美国在西部地区和自然保护区推出了“生态系统旅游”的农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因此,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开发模式选择与区域内的人才、文化、自然条件等旅游基础资源相匹配,否则不仅难以实现旅游资源的经济价值,甚至会给区域内自然资源和环境带来严重破坏。例如在我国四川等地区可以考虑采用自然生态景区依托型的农村旅游开发模式,赣南地区可以采取体验休闲型的农村旅游开发模式。此外,在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模式的选择和实施方面要特别注意历史古迹和自然生态群落的保护,保障农村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通过培育龙头企业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发展

培育具有较强资源优势和资本能力的农村旅游龙头企业,能够进一步集聚农村旅游发展所需的资本、技术和人才资源,提高旅游品牌价值,提升区域内农业旅游的带动能力和影响力。在培育农村旅游的龙头企业方面:首先,加大对农村旅游经济龙头企业的财税支持力度,例如可以采用财政贴息的形式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以通过税收减免等税收工具支持龙头企业发展,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村旅游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发行债券、在境外发行股票并上市,增强企业发展实力;其次,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加强品牌投入和品牌推介,培育市场竞争力;最后,建立农业经济龙头企业动态评价和管理机制,从市场竞争力、品牌价值、融资能力、投资收益率等方面建立评价准则体系,根据评价结果实现农村旅游龙头企业的进入和退出管理。

(四)配套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支持是开展农村旅游经济的必要条件,特别在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户和农业企业信用能力较低的现实背景下,积极建设多层次金融体系对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更具意义。在配套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多层次金融体系方面:首先,积极创新银行金融业对农村旅游经济支持形式,根据农户和农业企业信用能力较低的现实,积极探索集合贷款等金融支持形式;其次,在传统银行金融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农村小额贷款、担保公司等非银行金融业,形成传统银行金融业的有益补充;最后,以政府为主体积极探索发起设立农村旅游产业投资基金,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参与和引导大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农村旅游经济以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另一方面通过农村旅游产业投资基金的形式有效支持处于初创期的农业旅游经济。

注释:

①张清、陈智文《吉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发展》,载于《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1期第29至31页。

②李德明、程久苗《乡村旅游与农村经济互动持续发展模式与对策探析》,载于《人文地理》2005年第3期第84至87页。

③苟安经《乡村旅游的农村经济地位与发展前景》,载于《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第35期第5943至5944页。

④李海平、张安民《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浙江省湖州市乡村旅游为例》,载于《湖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第77至81页。

⑤罗相德《旅游企业对周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以银子岩旅游有限公司对小青山村的影响为例》,载于《中共桂林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第3期第19至23页。

⑥马丽敏《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下的乡村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策略》,载于《农业经济》2014年第11期第64至65页。

⑦宋丹莉、师谦友《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探讨》,载于《农业经济》2010年第5期第28至29页。

新农村经济发展篇8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解决对策

1概述

经济的发展,农业是基础,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和农村的全面发展,下面从新农村建设的角度具体阐释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讨新形势下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措施。

2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1理解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在上世纪中叶被提出,当时提出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要解决吃饭问题。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主要的方向是要全面迈向小康社会,小康社会的概念就是在吃饱的同时还有精神的享受,此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便成了实现小康社会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世纪提出来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在全新的历史背景和指导理念下的一个综合性的农村变革的开始。纵观整个时代背景,我们提出建设新农村的理念,不仅是为了促进农村的发展的急切的需求,还是巩固和增强农业主要地位,保障按时实现全面小康终极目标的需求,既是新思路,也是老想法。新思路就在于进入了这个新世纪,有新的发展诉求,由于工业化的发展日益蓬勃,我们需要通过新农村建设,让农村有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农村更好的融入和谐社会。2.2从经济学角度解析新农村。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优化和进步,决定我国要发展新农村,彻底改变农村的落后面貌,增加乡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不断缩小与大中城市的经济发展差距,做到区域化平衡发展,缩小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国策。我国的农业发展历经艰险,从传统的人力和畜力到今天农业信息化和机械化的推广,农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坚定前行,我国的工业化建设的资金和能量大部分来自于农业的支持,广大的农村地区和农民的辛勤劳作,才有了如今的工业化的腾飞,这是功不可没的,因此现在工业的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在反哺农业,国家也在逐步加强对农村的补贴力度。在新农村的建设中,虽然有各方大力援助和支持,仍然避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众多问题,我国的农业要养活十几亿人,耕地面积已经极为庞大,我国的耕地资源正在渐渐流失,适宜开展农业生产的土地匮乏,农村的土地还面临着被征用甚至遭到污染的侵害,农业人口和资源也在流失之中,脏乱差的居住环境在有些农村地区凸显,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农村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矛盾,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大软肋,不解决农村的经济问题,不改善农民的居住环境,就无法实现农业的现代化,国家的经济发展会陷入瓶颈,放缓了前进发展的步伐。新农村建设的发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以及农民素养的提升,建设现代化的农业,就要有新的思想,以及新技术的全方位的应用,只有用新的科学技术培养新型的高素质农民,让农民应用高科技技术,才能够更好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新农村的建设还需要国家的支持,加强国家对它的宏观调控,因为市场存在滞后性、盲目性等缺点与弱势,所以不能够简单的进行市场的调控,还应该增强政府宏观的调控,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和控制,现在我们已然具备了城市助力农村发展的条件。

3新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3.1农村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综合生产力低。当前很多农村的基础设施还十分落后,道路交通、水电供应、水利条件都比较差,第一个是水利条件弱,不能防治灾害,大量的水利设施的投入不足,损害严重,设施老化。第二个是农田比例不够标准化,这使得总的生产力降低,难以形成较大的农业生产规模。三是有些地区城镇规划的公路都十分破烂崎岖,导致农村的资源很难转变成经济发展,农村基础的薄弱严重阻碍了经济的发展。3.2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农村及组织运转日益艰难。近几年来,尤其是在农村税费改革之后,有很大一部分村级集体经济缺乏规范管理,经济收入日益缩水,而债务却日益增加,使得村级组织运转困难,这已经成为阻碍农村经济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集体经济一直是农村大力倡导和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但是近年来由于管理制度跟不上飞速发展的经济要求,没有新的发展举措和创新的思维方式,致使营收困难,经营乏力,农村居民的收入在逐年下降,如果遇到大的自然灾害,要承担加倍的损失和付出所有积蓄的代价,这给农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不合理的管理方式和发展规划导致了如今的局面,没有把农村的生产力和创造的价值有效利用,资金和人才都在慢慢流失,农村的集体组织运转已经十分艰难,使得农民的发展信念产生动摇,不利于集体经济的发展。3.3农业结构不合理,导致经济效益低。近些年来,由于经济的发展,农村的供求关系也发生了一些转变,市场需求多样化,转向生产高收益产品,导致农村的结构越来越不合理。许多农民盲目的跟随转变,不考虑自身优势,使得种植风险增加,不利于农业的稳定与发展。没有做好市场调查,市场需求与农民的生产劳动没有搭配衔接好,致使盲目跟风种植,导致供大于求,市场无法消化吸收,而其他产品则陷入供不应求甚至短缺的现状,农民的辛勤劳动化作流水,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经济效益降低,这就是盲目的进行农业生产,发展结构不合理带来的后果。3.4人才的缺乏,制约经济发展。任何经济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现在许多年轻人都想离开农村,去城市发展,这就使得农村人才严重缺失,农村只剩下老弱妇孺,使得其发展陷入困境。农村经济发展不完善,难以承担更多人的经济收入压力,迫使很多的大学生和农村闲散劳动力离家外出务工,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农村经济需要的建设人才都流失了,高效的生产方式需要新技术和人才,新农村的建设面临着无人可用的窘境。

4如何解决新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

4.1加大投入,加强农村设施建设。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大投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投资的基本设施和环境。4.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在农村设立集体经济分工,每个人都有固定职位,并且做好宣传与管理,强化科学管理,转变发展思路,不走落后于时代的老路,创新发展集体经济。4.3调整农业结构,实现经营产业化。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发展优势产业,去除劣势,不盲目跟风,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才是最好的,推进产品的多样化和优质化,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整体提高,为农民提供经济保障。4.4引进专业人才,为农村经济助力。农村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鼓励年轻人来农村探索,政府可以出专项资金用来培养专业人才,前提是为农村经济发展出一份力,鼓励那些学业有成的人才回家乡创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农村的发展离不开经济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更要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们只有解决了经济发展的问题才能够更上一层楼,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

作者:张立英单位:沈阳市康平县东升乡政府

参考文献

[1]孟建国.着力发展农村经济合作组织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J].全国商情,2013(8).

新农村经济发展篇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共中央曾多次提到我国的三农问题,特别在《2006年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文件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的突出特点应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2007年3月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又特别强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把重点放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上……”党和国家一再重申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型农村,经济发展薄弱地区要立足本地实际,因地制宜落实好党和国家的重大决策,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和意义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形势下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必然要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改变我国农村落后面貌的根本途径,是系统解决“三农”问题的综合措施。

1.“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一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解决“三农”问题是相互统一的。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解决“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农村社会与城市不同,应与农村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生态良好、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二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途径。社会公平、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特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发展为重、发展为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不断缩小城乡差距,从而实现农村社会由温饱到小康,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建设的可靠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对农村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都有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既包括物质文明建设,也包括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既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也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方法与对策

1.调整产业结构,使粮食增产增收。农业结构中种植、林、牧、副、渔的比例要均衡,在农业结构调整时要确保粮食作物的种植比例,保证种植面积,确保粮食丰收。在新农村建设中一定要用新思路研究解决粮食问题的新办法。要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增加农业收入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利用各种经济手段,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种粮积极性,提高农民种粮效益。集中力量抓好粮食生产就必须守住耕地、依靠科技、改善条件,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认真落实国家对粮食主产区和种粮农民的支持政策和措施,加大对主产区粮食生产的支持力度,加快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支持粮食主产区把粮食生产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

2.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经济效益。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特色农业的作用已凸显出来。农业生产中无论是特色种植业、养殖业、园艺农业,还是观光农业等都更新了农业观念,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了农村面貌、带来了农业发展。

3.增加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突出农业生产发展就必须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副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为此,农业生产中要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通过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变销售初级农产品为销售农产品制成品。要积极地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环保农业,这是提高农产品附加值的有效手段。

4.搞好技术培训,提高实用人才素质。经济发展薄弱地区大多文化教育落后,人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文盲比例大。这种客观现实往往是新农村建设的制约因素。为此生产发展中,我们要把人口优势转化为资源优势,把人口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就必须搞好技术培训,变人力资源为人力资本,使人力资源增值。

新农村经济发展篇10

一、基本情况

河南村地处牡丹江市和海林市之间,西距海林6公里,北距海南乡政府以南2.5公里,海浪河从村北缓缓流过,河水清澈,环乡公路从村边经过,交通便利,为河南村富民产业和公益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发展环境。

1、新农村建设规划编制完成情况

海南乡河南村被海林市政府列为新农村建设“一区”示范村,结合河南村的实际,因地制宜,科学规划,以规划为基础,以“四通五改三新三提高”为重点,“四通”即:通路、通水、通话、通广播电视;“五改”即:改厕、改圈、改灶、改房、改变传统落后的生活习惯;“三新”即:培养新型农民、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农村新的精神面貌;“三提高即: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着力建设一个良好的居住环境,一项有特色的支柱产业,一个畅通的公路网络,一套完整齐全的配套设施,一个坚强有力的村级领导班子和一个文明进步的村规民约。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河南村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宽裕,村内环境整洁优美,村民思想道德良好,村级民主管理健全,公共设施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的目标,力争到,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00元以上,人民群众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标准。

2、今年的目标任务和推进情况

河南村新农村建设的目标任务是:大力实施村屯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工作,因地制宜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发展壮大绿稻、西香瓜、食用菌产业,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想方设法增加群众收入。

2.1产业发展。

根据河南村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挖掘潜力,明确产业发展方向,主要发展绿色水稻、食用菌、西香瓜三个主导产业。

一是发展绿稻产业。由于河南村种植水稻具有多年的历史,种植水稻栽培技术经验丰富,对发展绿稻产业有一定优势,创意包装绿稻品牌,广开销售渠道,提高知名度,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采取大中棚育秧技术,提高绿稻品质,实现绿稻种植1500亩。同时还将积极引导广大农户大力发展有机稻产业。

二是壮大食用菌产业。利用河南村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交通优势,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食用菌规模计划发展到15万袋,到20__年发展到100万袋。

三是推进西香瓜产业。根据河南村素有西香瓜一品村美誉,种植经验娴熟,村两委班子规划三处西香瓜种植园区,集中推进发展西香瓜产业。到20__年西香瓜种植面积稳步发展到1000亩。

2.2、环境卫生。①村屯“四旁”(村旁、河旁、路旁、宅旁)全部达到“六清”(清垃圾、清淤泥、清柴草、清边沟、清路障、清粪便)的标准,实现村内环境整洁美观。②对于村内产生的垃圾,实行各家各户园内堆放,由每户自行将垃圾运送到村外平方米的垃圾处理场,做到垃圾日产日清日处理。③畜禽实行户户圈养,牲畜群路过散落的粪便及时清理。④人畜饮用水达到卫生标准,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0%,到达到100%。⑤村民庭院内外环境卫生清洁,无三堆存放,花草树木成簇,生机盎然。⑥环境保洁,落实专人,负责村内垃圾清运,保证道路及公共场所环境清洁,空气清新,提高群众生活环境。

2.3道路建设。①硬质路建设。河南村共有道路6条,3000延长米。已修水泥道路2条,1000延长米,还剩4条延长米没修。河南村采取村民自筹,集体出资、向上争取的方式,总投资30万元,在基础上,新修水泥硬质路4条,延长米,计生局包扶河南村,并积极出面与交通局协调,修建水泥路1000延长米,计生局协调相关领导无偿给付河南村水泥100吨,用于硬质路改造建设,基本实现村屯道路硬质化,硬质化率96%。②边沟。全长6.2公里,已修2.2公里,还剩4公里没修边沟。计划投入8万元,修建u型槽水泥边沟2公里,计划投入8万元,修建u型槽水泥边沟2公里,两年内实现边沟硬质化达到100%,保证边沟排水畅通。

2.4、绿化美化。①环境绿化美化。本着不留死角,不留土地的原则,科学规划,实现路旁、村旁、沟旁及房前屋后全部栽种绿化树。投入2万元,村内主次干道栽植垂榆600株,实现街道绿化100%。边沟外侧进行彻底平整,栽植花草,达到美化绿化。计划再投入2万元,在每两棵垂榆中间栽植云杉树种600棵,做到绿化树种高低错落有致。②庭院净化美化。庭院内栽种花草,设置盆景,有条件农户沿房屋和杖墙壁栽种攀岩藤条式花果或花木。③公共场所绿化美化。河南村现有村

办公室,村供销商店公共场所两处,对这两处场所分别设置花坛,栽植花期长的花草,美化香化公共环境。2.5杖墙和房屋外饰。①杖墙。河南村主次干道两侧的杖墙投资1万元,用白灰粉刷一新,达到整齐划一。②房屋外饰。对主干道路两侧房屋外墙采用帖面、粉刷或彩绘等形式进行装饰,形成统一格式,效果鲜明,特点突出。

2.6公益事业。①为提高村民生活质量,活跃乡村文化娱乐生活,河南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计划在投资20万元,修建一处占地面积1000—1500平方米的集休闲、娱乐、健身于一体的广场,并安装体育健身器材,供人们享受新农村带来的喜悦成果。②以村办公室为中心,修建完善占地面积700平方米的农民服务中心,建成集办公室、党员教育、文化娱乐、信息服务、图书阅览、村民培训等多功能于一身的综合活动场所,并在村委会广场安装上了计生局为河南村协调解决体育配套健身器材10件,供村民健身之用。

二、存在的问题

我们在入户调查问卷和村班子及村民代表座谈中发现,在新农村建设中还存在个别问题及认识上的误区。

(一)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央、省级媒体对新农村建设宣传力度较大,部分党员群众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位。同时,由于对不同的少数民族、不同类型的村民组、不同的经济实力和地理位置缺乏相应的建设标准,目标不明确,具体操作中难以掌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和积极性。

(二)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和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与误区。一是存在着尚有较为严重的“等、靠、要”思想。调研发现,基层干部虽然对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很清楚,但是说起如何结合实际推进工作,却要等上面布置;多数农民也没有把自己摆进去,表示“上面要干啥就干啥”。村干部认为提不提新农村建设,对抓建设促发展没有区别。干部对于新农村建设存在模糊认识,思想上希望立竿见影、早见实效,指望两三年工夫就能建成新农村。

(三)农业生产力水平有待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不适应市场化发展的需要,分散、小规模的粗放经营格局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业效益低下,市场竞争力不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四)农民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发展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提高农民、转移农民、致富农民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五)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免征农业税后,农村财政“缺口”大,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硬化、绿化、美化、净化、亮化等硬件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治理很难开展,农业抗风险能力薄弱,制约着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六)农村稳定工作亟待加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各种社会矛盾进一步凸现,增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稳定,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繁重。

(七)基层组织建设仍然薄弱。随着开发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基层党员、干部难以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一是带领群众致富本领不高。目前,农村干部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对新时期农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二是工作作风不扎实。服务意识不强,缺乏对农村工作的热情和对农民群众的感情。三是村级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正常的办公费用难以维持,因此村级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好,村党组织及村委会的凝聚力、战斗力、号召力随之减弱。四是农民的法治意识淡薄。农村法制建设相对滞后,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过程中,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农村社会法治文化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

三、对策及建议

通过全方位的调查研究,我们认为河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还需进一步探究新思路、新途径、新方法,为促进河南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快速跨越发展,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一)要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新形势。要利用明白纸、标语横幅、群众会议等将新农村建设的意义、标准、进行全方位宣传,在全社会营造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要围绕新农村建设“20字”方针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则,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要切实加强新农村建设领导。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要加大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指导,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新农村是农民自己的家园,农民期盼什么,需要什么,他们最有发言权,因此,新农村建设必须尊重农民意愿,不能搞形式主义。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部门积极配合、村组干部群众主动参与”的领导机制,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分类指导,逐步推进,真正把新农村建设抓出成效。

(三)要凸现新农村建设新亮点。要以示范村建设为主体,全力提升示范村建设的规模化、规范化、科学化、配套化。一是要超前规划。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整体推进的要求,把小康住宅、道路建设、环境美化、设施配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依据这一主体分步实施,整体推进。二是要高起点建设。对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坚持20年不落后,30年能改造的要求,对于各项配套建设力求高起点、高标准,避免重复建设和资金浪费,切实达到以点带面、示范引导的作用,进而推动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

(四)要开辟农民增收新渠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根本是发展农村经济,重点是增加农民收入,难点是构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因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手段,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跳出农业发展农业,跳出农村致富农民,通过工业拉动、城镇带动、

招商推动、民营激活等方式,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快速转移。要采取“内外抓、综合抓、重点抓”,既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把农业和农村内部的文章做足,又要加快村级经济开发,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在农业和农村外部寻求增收途径;既要抓好面上增收,全方位开辟农民就业和增收的渠道和途径,又要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着力解决好农村贫困人口等特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做好扶贫救助工作;既要立足当前采取见效快的具体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的治本之策,建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机制,多途并进,多管齐下,不断开拓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空间,不断开辟农民增收的新途径。(五)要打造农村新经济。建设新农村,最根本的是发展农村经济。要着眼于壮大村级经济实力、增加农民收入,要继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种养殖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

(六)要建立农民新保障。做好学校危房改造和减免义务教育阶段杂费工作,推广农村改厕、改水,继续抓好规范化卫生所、农村文化大院、农村敬老院建设。特别按市政府关于建设“和谐新农村幸福新农家”项目文本,建立人口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为补充的多元化新型社会救助体系,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