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1:59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农村

近几年,产业结构调整以及种植结构调整,是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中的热门话题。事实证明,生态观光农业在现代科技的影响下,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巨大作用,同时也产生了巨大的效益,为我国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人们对生活品|的提升,对产品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注重健康和养生,吃粗粮、杂粮、农家乐,购买绿色蔬菜及生活用品俨然成为一种时尚。于是,发展生态农业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倡导。随着人们的收入增加、闲暇时间增多、生活节奏加快以及竞争日益激烈,都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就这样,生态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一、生态观光农业的定义

生态农业是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前提而组织进行的农业生产,是一种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生态规律发展的农业生产模式。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是以农业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农业文化和农村生活文化为核心,通过规划、设计、施工后,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品尝、购物、体验、休闲、度假的新型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生产经营形态。

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生态观光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

二、生态观光农业的类型

观光农业的形式和类型很多,得到大众认可的主要有:①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花圃等,让游客入内摘果、拔菜、赏花,来享受田园乐趣;②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③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例如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④森林公园,是以大面积人工林或天然林为主体而建设的公园;⑤民俗观光村,到民俗村体验农村生活,可以感受农村气息。

三、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对策

1.要解决好土地流转及处理好农户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近年来的农村政策允许并提倡土地流转,鼓励农民用土地以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为发展生态农业创造了条件。

2.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建设高标准农田,做到水、电、路、沟渠、林配套,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强化农机装备,实现农业机械化。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农业废弃物处理、农业信息化等设施建设。

3.要强化科技创新与应用。建设新品种、新技术,健全农业公共服务机构,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配备和服务设施速设,全面提升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大力提升农业科技的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

4.要构建生态观光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农产品资源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业附加值。

5.要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6.要加强组织领导。要成立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建设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制定示范区考评认定及管理办法、规划评审、指导督查等工作。

7.要强化政策扶持。各级政府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要以示范区建设为平台,积极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形成多元化的投资机制,并不断提升示范区发展水平。

8.要加大宣传示范力度。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做法,树立典型生态观光农业示范区,扩大宣传,提升整体水平。

四、生态观光农业优势

1.效益优势。生态农业旅游是在原有的农业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与旅游相结合的投资类型,投资少、风险小,生态与经济双赢。

2.产品优势。传统的观光性景区,回头客少,很多人造景观在开张时游客爆满,之后随着时间流逝游客逐渐减少,投资高,但没有对应的高收益。而生态农业旅游的最大特点就是浓郁的自然风情和清幽的绿色环境,一年四季都对游客有着吸引力,游客在不同的季节都会故地重游,从而延长了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

3.环境优势。生态农业旅游利用郊区特有的农业和自然环境优势,为游客提供一个有着浓郁田园风情的休闲环境,让游客在与都市生活环境截然不同的郊区中,住小木屋,吃农家饭,做庄园活,享生态业乐趣,寻求一种回归自然的享受,使得身心愉悦。

五、开发生态观光农业应注意的问题

1.保障观光与农业生态环境相协调。生态农业旅游在于构建一种符合自然生态的农业景观,是充满生机,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是本地民俗文化的再现,而不是有意的创造。在开发过程中,应注意不破坏农业生态环境。在旅游旺季,应控制旅客数量,避免超过旅游景区的环境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加强交流,合理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开发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并借鉴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不能急功近利,盲目开发,要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形成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旅游项目。

3.提高旅游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旅游者既希望能获得新奇的感受,又不过分背离自己习惯的生活环境。参加生态农业旅游的大部分游客都来自城市,他们希望获得一些新奇的感受,但又不能太异于自己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一般是他们最为关注的问题。但农村的卫生标准与城市卫生标准相差很大,这就使得开发者和经营者要注意旅游环境,特别是接待设施的标准,要努力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而住宿地建筑则应突出风光民俗特色,与周围设施保持一致,尽量避免城市化,否则会让游客失去体验乡村野趣的感觉。

4.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系统。监测系统主要包括旅游区大气指标、水污染指标、噪声指标、废弃物指标以及农、林、草病虫害指标等,这要与各部门密切合作,通过定期监测与预报,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使生态农业旅游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可持续发展基本原则下,生态观光主导型农业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将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相结合,生态农观光主导型农业成为了我国农业经济和旅游行业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成为了学术界的研究的热点。

参考文献: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生态旅游;农特产品;营销;陕西商洛

中图分类号F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6-0350-01

发展生态旅游,俨然成为当前我国不少欠发达地区发展当地经济、提高百姓收入的共同选择。与所有旅游类型一样,生态旅游业囊括“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每一个要素都是游客旅游中的必需活动,同时又是旅游产业收入的来源。我国旅游业普遍存在重门票收入、轻其他环节收入的现象,导致旅游业的后续发展乏力,尤其是“门票旅游经济”导致景区所在地周边的居民参与有限,增收效果不明显。尤其是生态旅游景区,周边群众为了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得不放弃工业发展的可能。如何结合生态旅游景区建设,增强景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让群众在生态旅游发展中获得实惠,是当前生态旅游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改变目前景区过度依赖门票收入,六大旅游要素共同发展是学术界和实践界的共识。

究竟如何增强“吃、住、行、购、娱”在生态旅游收入中的比重,生态旅游景区天然具有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优势,又面临着不能大力发展工业的困局,发展农特产业、增强生态旅游业中农特产品的营销力度,既能完善生态旅游产业链,又能增强周边群众的参与度,提高农民收入。本研究以陕西省商洛市为例,聚焦商洛5a级景区金丝峡,分析生态旅游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的现状,探讨生态旅游与农特产品销售结合的可能性,为下一步生态旅游景区中农业产品营销提供对策建议。

1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现状

陕西商洛地处秦岭南麓山区,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特色产品种类繁多。商洛市重点发展核桃等五大市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茶叶等10个县域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以板栗、核桃、香菇、肉羊、土鸡、土猪、高山蔬菜、木耳“件”为核心的产业体系。2010年,绿色食品增加值超过15亿元。总体而言本地农特产品的种类丰富、产质量高、从业人数多、种植面积广泛,但是加工程度低、产品吸引力不强、销售情况不佳,本地农特产品经济收入较低。

1.1营销产品

金丝峡景区中目前销售的农特产品来源主要是农户自己种植,或者是野生生长在金丝峡景区的山上,从质量上可以保证其为绿色农特产品。产品整体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如柿子主要都是制作成柿饼。所销售的农特产品暂没有形成统一的品牌,包装简陋,直接售卖给消费者。并且,相较商洛丰富的农特产品类型,金丝峡景区周所供销售的产品类型较少,主要是鲜果、核桃、茶叶。

1.2营销主体及途径

景区的农特产品营销主体主要是景区附近的农民,他们自己种植农特产品,或者直接售卖,或者简单加工后卖给消费者,并没有专门从事销售的人员。农特产品销售途径单一,就靠自产自销的农民直接与游客面对面交易,没有集中的营销途径,更没有当前很时兴的网络销售途径,大多数交易为“一锤子买卖”。

1.3营销环境

目前景区的农特产品销售主要是以农户携带农特产品在景区周边零散分布,景区内没有设立专门的、固定的销售场所,购物环境非常“原生态”。同时,由于都是周边群众个体销售,缺乏统一的管理和专业的销售人员,市场销售体系不完善,产品价格差异大,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营销的硬环境和软环境都比较恶劣。

1.4营销结果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销售量和销售额情况并不乐观,产品的成交率较低,与景区自身的知名度、游客数量形成鲜明对比。虽然农产品的价格低,但是游客的购买欲望不高,产品滞销,旅游旺季还常常看到摆摊者摊前无人驻足,售卖农特产品的农民百无聊赖坐等游客来选购的现象。当前,门票收入仍旧是金丝峡景区最重要的收入来源,周边群众的平均收入与商洛其他县乡的群众相比,并没有因为家旁边的5a景区而明显提高。

2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营销存在的问题

2.1产品加工程度低,形式单一

商洛金丝峡景区销售的农特产品绝大部分是当地的农业企业和农民合作社所提供,金丝峡景区周围销售的农特产品大多是未加工或粗加工的初级产品,产品附加值低,难以获取良好经济收入。而农村合作社由于生产规模小、加工程度浅、当地产业支持不足、产业规模不足造成加工的断层,产品形式单一[1]。对游客而言,没有太大的吸引力。

2.2缺乏统一品牌,产品质量参差不齐

商洛金丝峡乡村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经营者通常采用小摊点和铺面的个体经营,销售的多是加工粗糙的农特产品,由于是自产自销,产品的质量几乎完全取决于经营者的诚信水平。因此,产品的质量不能得到保证,导致景区的农特产品的质量参差不齐。游客比较关心农产品的卫生问题、质量问题,质量得不到保证,景区的农特产品难以吸引游客的购买。

2.3产品包装简陋,携带不便

很大一部分游客旅游中购买商品,是为了馈赠给自己的亲戚朋友,因此,产品的包装也会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金丝峡景区农特产品都是零散售卖没有包装,作为景区的特色产品游客难以当作特色礼品购买赠送。同时,产品本身的便携性差、存放时间短,影响游客的购买意愿。

2.4管理不到位,营销环境混乱

金丝峡景区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市场混乱,场所零散不固定,产品散乱售卖,缺少统一归规划。价格也存在一定问题,除少数比较规范的市场明码标价、定价合理之外,大部分市场都存在着价格虚高的现象,游客很难买到真正物有所值的农特产品。景区中农特产品的的经营主体是当地农户和私人小店铺,专业化程度较低,经营者未经过专业培训,经营理念陈旧,服务态度恶劣[2-4]。

3发展对策

3.1加强产品品牌建设,迎合消费者的品牌需求

品牌是一个企业或地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同时也是一个企业或地区参与市场竞争的重要及必要手段。利用商洛当地的资源优势和市场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优势,建立自己独特的品牌,有利于提高商洛农特产品相关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产业的竞争力和市场上的农特产品占有率。

3.2优化产品包装

产品的包装同样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意愿。商洛农特产品销售以散销为主,并不注重产品包装设计,多为无包装,或者粗包装,没有自己的特色,没有识别性。在考虑包装功能实用性的同时,针对产品特性进行包装设计。采用不同的包装类型,不仅可以提升产品的价值,也有利于产品的销售,便于产品的携带,为商洛的农特产品“走出去”奠定良好的基础。

3.3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农特产品增值

商洛农特产品丰富而品种繁多,加强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建设,有利于农特产品的加工和销售,有利于提高周边农户的收益。加大对农特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和资金支持,鼓励研发农特产品衍生品,同时引进先进的器械和先进的制作工艺让这些企业的生产规模化、产业化。聘请专业人员,将当地的特色药材和农特产品相结合,研发出具有鲜明地域特点和风土人情的产品,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力[5-6]。

同时,把发展龙头企业作为农产品供销网络建设的突破口,利用政策扶持机遇,围绕生态旅游建设的需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以资源整合为手段,着力培育集运输、仓储、配送等服务为一体的农产品物流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搞活农产品流通、服务旅游业的重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3.4设立专门销售场所,优化购物环境

创造优美的购物环境,让游客在融洽、和谐、审美的购物环境中产生强烈的消费欲望。应整合景区周围的可用资源,在其出口处招商投资设立专门的“农特产品售卖中心”,可以通过店铺租赁的形式,增加周边居民参与度,以提高当地居民收入。还可以通过招商引资形式,联系知名厂家、销售商进驻,统一定价,完善服务,从而为消费者提供专业的、品牌化的、值得信赖的高质量且价格合理的特产售卖服务,消除消费者在店外购物的疑虑,实现农特产品购买“一站式购齐”。

3.5与现代科技结合,创新服务模式

许多游客在旅游中购买商品时都会考虑携带的问题,有时不得不考虑行李空间的现实放弃购买一些东西。针对这一现实问题,在“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商洛农特产品可以与现代科技紧密联系,在景区内实现“o2o”的双向营销方式。建立景区农业产品营销的网络销售平台,积极拓展互联网交易,开通网上特产商城,鼓励消费者线上购买。这样既可以方便游客购买,也拓宽了销售渠道,为游客提供了二次购买的平台,提高了景区农特特产的销售量。

4结语

总之,生态旅游中农特产品的销售必须要立足客观环境,依托生态旅游景区的状况,全面、正确的为其未来的发展进行定位,树立现代市场营销观念,创造市场,突出生态旅游景区的特色产品、特色服务。优化整合资源,充分发挥生态旅游景区的区域优势,提高农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此来推进景区的的全面发展,构建“吃、住、行、游、购、娱”的完整旅游产业链,丰富旅游经济的来源,为周边群众参与景区发展,分享景区发展的红利提供更多、更可行、更可观的平台,进而实现旅游产业的持续发展。

5参考文献

[1]贾长安.西部农产品市场营销的问题与创新[J].湖北农业科学,2012(8):3662-3664.

[2]刘龙龙.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商洛市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J].辽宁农业科学,2015(2):40-43.

[3]梁鑫.朱雀国家森林公园生态旅游产品结构问题分析与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

[4]李泓波.商洛市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策略研究[J].陕西农业科学,2015,61(11):118-120.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发展

伴随我国农业产业的蓬勃发展,各地的农业生态观光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然而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是涉及到多个领域的综合性事务,加之我国农业生态观光园发展起步较晚,同国外发达国家间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深入探索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1我国农业生态观光园发展存在的不足

首先,我国生态观光园在规划层次上尚处于较低阶段,很多生态设计停留在表面,没有做到以农业景观生态本质来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布置。其次,我国当前的农业生态观光园普遍规模较小,空间布局易被忽视,功能上难以协调统一,在景观方面,由于缺乏文化底蕴显得创意不足。最后,我国在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中,过于强调对人工景观的投入,而在农业生态景观方面投入不足,强调了农业观光和休闲活动,而对于自然的景观特性没有深入把握,忽视了农业生产。

2加强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的建议

2.1景观规划

首先,景观规划,要结合生态学原理,走可持续发展的路线,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要以农业为核心,对整个观光园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合理整合景观资源。

其次,景观类型规划,要协调统一规划自然景观类型(所谓的自然景观包括地形、水体、植被等,在规划中需因地制宜,避免对自然景观的破坏,然后再通过改造引导其它项目),生产景观类型(生产景观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的最大特色,包括与生产用地相关的生产设备、方式、产品等,需要对生产景观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充分发挥其价值作用),人工景观类型(人工景观包括建筑、道路等景观设施和生产景观等,对人工景观的规划重点在于园区风格的协调统一),人文景观类型(人文景观包括历史、民俗等,要充分挖掘观光园的人文价值)等。

再次,要对景观规划进行合理的定位,需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园区的产业内容为根本出发点,处理好是以生产为主还是以旅游观光为主的问题。

最后,在空间布局和分区规划上,空间布局的最优选择是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一方面强调斑块集中分散相结合;另一方面强调对交通廊道和生态廊道的科学设置。分区规划,主要分为4个大类,即景观观赏类、生产示范类、休闲娱乐类、服务管理类。这些分类要根据自身的定位和发展实际综合考虑,农业生态观光园的分区规划并没有统一且固定的模式。

2.2产业规划

首先,产业规划的原则,要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状况和区域优势,制定合适的发展战略,确定合适的产业项目,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特点,形成有特色的产业,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其次,产业规划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在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产业规划方面需充分分析市场价值。再次,要对观光园的产业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确定发展何种产业或主导产业后,有针对性的进行景观设计。最后,要注重项目的合理开发,做好产品的生产加工,制定合理的营销策略。

2.3游憩规划

发挥游憩资源的重要作用,也是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中重点关注的内容。首先,要以农业为本开发旅游业,协调好旅游发展和生产的关系,注意整合资源,形成自身景观优势。其次,在农业生态观光园景观设计中,要为游憩规划设定好一个突出的主题,体现出农业生态观光园自身的特色,明确主题形象。再次,要对游憩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和利用,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的基础上,大力开发生产资源,通过多样化的资源形成多样的游憩机会,协调合理运用生产资源、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最后,游憩资源的合理开发体现在游憩项目的规划上,它是游憩功能的具体表现。游憩项目的设置是整个游憩规划的核心内容,它对于农业生态观光园游憩景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关系到游憩规划的运作和最终收益。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观光农业;景观生态;规划方案;设计

在对观光农业进行建设时,首先要兼顾的是观光农业的系统性,根据农村地域位置等基本要素,进行设计规划上的处理。与此同时,还要因地制宜,对景观上的生态进行规划,按照现代观光园的总体思路,将观光园的基础设施构建完整,突出景观的视觉以及美观上的呈现。在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还要兼顾观光农业园的生态功能发挥,尽量使用节能减排的施工手段以及设施,让生态园的建设更加符合可持续发展上的战略提出。

1w论

我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前屋后院的果树菜圃,并以苑囿的形式出现。农业景观不仅具生产性,更具有审美价值。在当今倡导低碳生活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业景观,不仅是对传统园林本质和过去农耕文明的依依不舍,更具有保障城市物质供应的紧迫性、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正处于城市化飞速发展进程中,城市化带动的城乡格局的变化,为当代中国城乡结合带,乃至广袤的农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何整合这一区域的产业格局,如何体现农业的生产性与生态性,如何再现农业质朴的自然美。本文将从农业的自然属性出发,讨论观光农业生产性景观的营建,探讨景观生态规划设计背景下的观光农业园设计方法。

2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相关理论准备

2.1观光农业

观光农业中的“观光”一词最早出现于我国古籍《易经》中,《易经》云“观国之光,用宾于王”。美国农学家沃辛顿(m・worthington)将观光农业定义为“生态上能自我维持,低输入,经济上有生命力,在环境、伦理和审美方面都可接受的农业”,强调“自我维持”和“低输入”的特征,阐述了观光农业的生态内涵。

2.2观光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设计

观光农业园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是以形成良好的多产循环为目标,根据社会的经济文化、旅游发展,考虑农业生产与旅游休闲的产业发展;研究农业景观格局,布局景观生态功能,以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有效规划方法。

3功能区划分与设置

3.1中心区

观光农业园在中心区的建设上,主要的开发功能是游客前来活动参观的区域。这个区域在规划上,应该尽量设置更多的田园风光以及自然生机的景观。与此同时,区域规划人员可以对中心区的展览模式进行相关的设置,将这个区域的规划设置为农业生产区的展览区域,通过对农业生产工具的传统与现代区别上的对比,让人们在观光游览过程中,感受农业生产上的发展与进步。

3.2服务区

农业观光园的服务区,主要的功能是为前来观光游览的游客进行餐饮以及娱乐、住宿设施上的提供。为了让游客享受到农家观光园的特色,管理人员可以为游客准备出具有农家特色的餐饮,或是住宿等服务。让游客在观光过程中,体验农家生活。服务区应该采用点和线的布置方式,与其他各个功能服务区提供便捷的交通设施,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体验一站式的服务模式。节省游客观光的时间,带给游客前来观光的良好体验。

3.3防护区

防护区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观光区农业环境的一个具有边界性的划分区域,这片区域在基础设施的构造上,主要为线状或是片状的绿化植被,这些绿化植被的布置原因,是防止农业园区的环境遭受外界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些线状会是片状的绿化植被区域也可以将生态观光农业园中的气候环境进行调整,提供更为清新的空气以及舒爽的温度,让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可以享受到更为绿色生态化的旅行体验,在防护区的道路设置上,应该规划上平行九环线,与此同时,沿着生态农业园的周边护城河成线性的布局方式,进行规划。在日常管理过程中,要限制游客进入这些隔离屏障区,防止出现意外情况或是突发事故。

4生态园节能设置与功能规划

4.1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的规划设计

观光农业园,在生态环保上的理念体现,包含很多各方面,其中包括温室大棚玻璃温室等一些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植物的规划与利用,可以让生态农业园的温度以及空气的新鲜度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调节与保持。与此同时,施工设计规划人员还会根据观光农业区的功能规划,利用绿色理念以及环保的施工材料,对生态农业园的一些基础设施,展览区域进行合理的布局与建设。通过科学绿色的规划,让整个园区的生态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给人以自然的生态感受。在规划建设过程中,施工人员应该利用更多的绿色植物,来对观光农业园的一些区域进行划分处理,这样不仅节省了许多建筑施工材料的使用,而且,也增加了观光农业园的生态感。

4.2可持续的生态循环农业系统

在对生态园的农业循环系统进行规划时,应该尽量采用节能高效的生产模式。开展建设上的内容。为了让生态园的整体结构都可以发挥生态上的价值,在生产过程中也要符合这一设计理念,例如,开发建设一些具有观赏性的有机果园或者有机蔬菜基地等。在对果园进行建设时,也可以采用一些循环系统上的设计理念,使用“畜-沼-果”的循环系统,进行生产上的活动。例如,生态园在养殖鱼蟹等水产或是牲畜,可以在对鱼塘或是圈舍进行清理时,将淤泥以及粪便放置在沼气池中进行腐熟处理。通过辅输过的粪便以及淤泥。就等于是进行了消毒。这些粪便淤泥可以直接作为果园的生态有机肥进行使用。而沼气池中生产出的沼气,则可以作为生态农业园的燃气,供整个生态园的餐饮业的运作。这种循环式系统不仅在让生态观光园的经济实现了最大化的效益获取,也较为符合生态循环农业系统上的要求,可谓是一举多得。这种科学合理的物质利用方式,让观光农业园的生态规划设计更加巧妙,也可以一直作为生态循环系统中的一个亮点,来吸引更多的观光游客前来参观。

结束语

这种生态园的规划方案,让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良性的循环系统,不仅可以实现生态农业的节能高效,也让经济效益得到了了最大化的实现。这种生产模式的建设,不仅让资源利用率得到了有效提升,与此同时也通过巧妙的设计,让园区的建设空间得到了良好的规划。让游客在丰富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农家生活的悠然自在。返璞归真的设计规划,缓解了快节奏生活带给城市居民的精神压力。

参考文献

[1]董云超,夏宜平,潘菊明.园林式生态农庄的设计与实践――以浙江嘉兴碧云花园为例[J].中国园林,2008(08).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篇5

(1)现代农业环境下催生生态旅游的根源在现代农业环境下发展生态旅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①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建设不断深入,农业已从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向了旅游休闲、观光度假、购物体验、生态、教育等方面。②生态资源在现代农业中大量体现,吸引了大量的都市游客。城市居民到农村旅游带去了大量的科技思想、市场信息,也推动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③目前特大中心城市集群的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劣,人们向往回归自然的生活。目前,都市圈内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近极致,城郊旅游在时间和空间距离上都有利于城内游客的转出。④中国在传统意义上是一个农业大国,当前城市人口大多来自农村,可以算作是农民的后代。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人们往往把自己的根归结到农村,这样就推动了农村生态旅游的快速发展。

(2)现代农业规制下的生态旅游优势。这种模式是农业经济与旅游经济的混合体,它的产品既是农产品,也是旅游产品。现代农业广泛采用最新的农业科技成果,如无土栽培、农业生态和环境技术、农产品加工技术等,它向游客展示了最新的科技成果和科学技术。它是集科研、观赏、度假、生产、加工等于一体的,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最为明显。在现代农业生态园区,游客可以欣赏农业景观,还可以亲自参与其中,体验农民生活。现代农业视域下的生态旅游具有农业生产的特点,它所生产的农产品都是绿色健康的,可以让旅游者能够食用到最新鲜和最健康的原生态食品。

(3)发展前景预期。从客源分析,现代农业与生态旅游相融合的旅游模式主要是以城镇人口为主体客源市场,城市人口越多,提供的客流量也就越大。休闲、饮食、文化的消费需求都可以在对农业和农村的生态旅游过程中得到实现。因此其客源市场较为宽广。从政策环境看,现在许多城市和地区,无论从旅游道路交通和硬件接待设施等来衡量,还是从服务水平、政策导向等软环境来看,特别是政府制度安排来说,都为现代农业视域下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目前类似成都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较好,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发展现代农业指导下的生态旅游,可以促进城乡统筹的协调发展。

2实践层面的突出问题

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都在开展相关的实践,尤其以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有效实现了农业与旅游的融合。但从总体看,仍然存在一定的共性问题。一方面,总体发展规划不够全面,行业发展政策引导不力,还存在着一些产业发展的自发行为,开发理念落后、决策不力;另一方面,经营管理水平不高,重点不突出、项目雷同,尤其是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从产业结构与产品质量分析,该模式的产业发展层次不高,一二三产业结合不紧,产业及产品开发缺乏文化内涵。

3对策与建议

(1)高端理念引领规划布局。要充分认识维护农村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在旅游开发和环境保护的相互关系中探寻内在规律,结合研究生态农业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采用较为合理的措施,促进旅游同自然、文化、环境融为一体。在编制地区产业发展规划时,一定要重视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发展生态旅游要将农业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等融入到旅游产品的开发中来,开发出各种内容丰富、农业文化内涵深厚的旅游产品。

(2)打造多维复合型产业空间。以建设一个占地3000~10000亩的现代农业主题园区为例,从总体上可以把园区分为交通集散区、门景区、设施农业展示区、农业观光区和综合办公区五个区域,其中以农业观光区为主。农业观光区又可分为观光(成片的农田景观、规模种植的有机蔬菜、瓜果等景观)、采摘(蔬菜、水果)、农业科普(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农业体验(编织农具等传统农用工具)、观光休闲(观景台、特色农家乐、乡村菜馆等)。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篇6

最近几十年,集约化经营方式已经导致了传统农业景观中生物栖地多样性的降低和自然景观的破碎化,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方式的变化使得农业景观的美学和生态效益遭受严重损害[1].针对各种日趋严重的农业和土地退化问题,农业、环境、地理等领域的专家重新考虑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的结构调整.农业经济领域的专家学者侧重从市场效益和农业技术角度出发,依靠农业科技成果,发展各种新型农业模式.环境和地理等领域学者的反应主要是规划设计一些富有特色的新型农业模式,如有机农业、生态农业、精细农业等.任何农业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均可表现为一定的土地利用方式及其组合,即农业景观空间结构.事实上,具体农业模式的规划和设计往往均可视为土地/景观规划问题.然而,不论其意义有多重要,这些规划和设计,实际上多具区域实用和偶然性,带有普遍意义的新景观空间配置结构还难以形成.以景观生态学为理论基础,通过规范的方法和途径进行各类农业景观规划势在必行.

2原理与方法

2.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尺度上的生态学研究已有较长的历史.但只是近期这种研究才被应用于实践领域且正在形成一个密切相关的理论体系.对景观生态学一般原理,已有作者从不同角度进行过总结.美国学者Forman和Go-dron[2]主要立足于生态学角度提出景观生态学的7条基本原理,Risser等[8]提出主要针对尺度的5条基本原则,中国学者肖笃宁(1993)根据相关学科理论,提出景观生态学的7大理论基础.这些对景观生态学基础理论及体系的创立,无疑都有明显的开拓意义,但作为体现学科本质和特色的基本原理,它们还有必要进一步抽象和完善.基本原理是学科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其最为重要的理论问题.景观生态学起源于地理学与生态学观点的相互综合,它的基本特点表现为由地理学、生态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由此,作者认为景观生态原理至少应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综合整体论、水平异质性———空间结构及垂直异质性———相互关联.具体划分为:整体性原理、时空尺度与等级层次原理、镶嵌稳定性与生态控制原理等3项,并可视之为景观生态学的基本原理体系(图1).

2.2农业景观的生态规划与设计

对景观生态学而言,任何形式的农业活动都必然落实在具体的地域空间上,构成各类农业景观.这种空间特征,是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方法于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实践中的基本前提.同时,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的最终成果也必然表现为空间格局合理的具体农业景观.特定区域农业景观的规划和设计,既包括具体农业景观单元的研究,也包括确定这些单元区位的区域农业景观功能区划研究.农业景观的规划和设计在很大程度上是个景观生态学原理的实际应用问题[4],显然,可以直接运用近几年迅速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的一系列原理和方法.狭义农业景观,即农田景观是草地、耕地、林地、树篱及道路等的镶嵌体,表现为有机物种生存于其中的各类碎化栖地的空间网格[9].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实践中,处理很多具体问题时都需要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理论.譬如,田块斑的大小和形状、防护林网眼规模、水系廊道的宽度和连接度、自然干扰的频度和分布、异质景观单元的特征等等.事实上,它们通常对农业景观的生物生产和各种过程起着决定性的影响[7].从景观生态学角度看,除去常规农业第一性生产功能外,农业景观还具有一个重要的功能,即宏观环境背景功能,这也是目前农业景观倍受关注的原因之一.实践中,景观规划的主要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归结为是适应地方物种个体生态需求而对斑和廊的设计.目前对这种复杂而困难的任务的反应,首先是假设现存的景观生态原理是合理的,科学的农业景观规划和设计就是对这些原理的具体运用过程,即“黑箱方法”的运用.另外一个做法是强调景观单元及其组合结构与特定的物种制约关系,认为不可能将景观设计得适宜所有的栖居者,但必须明确核心物种以使设计能够满足一些已知的需求.这些物种数量虽少,但却具有突出的生态重要性.目前,相类学科的发展水平使这种特殊物种设计法具有比较广泛的应用范围.

它与“黑箱假设法”有可能成为较通用的研究方法.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是景观生态学结合实践的应用方向,是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途径[6].景观规划设计与以往单目标的规划设计有本质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它将景观作为“资源”并从“整体”上看待,并将人类需求与景观的自然特性与过程相联系,主要关注宏观尺度上的资源配置.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不仅关注景观的“土地利用”、“土地肥力”以及人类的短期需求,更强调景观供人类观赏的美学价值和景观作为复杂生命组织整体的生态价值及其带给人类的长期效益.同时,景观规划设计中的景观不仅要以现在的格局,而且要以新的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生息条件.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的中心任务就是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区域生态系统.景观规划设计与区域持续农业在根本目标上完全一致,其多目标性兼顾持续农业的生态持续性、经济持续性(如强调资源配置)与社会持续性(如关注未来).农业同其它产业不同之处在于农业生产极大程度依赖土地的自然属性,而景观规划设计充分强调景观的自然属性(如将人类需求与景观的自然特性与过程相联系).而且,规划设计本质上是对资源进行空间配置,所以可将景观规划设计作为区域持续农业景观实现的空间途径[10].相同于其它内容的景观生态规划,农业景观的规划设计是运用景观生态原理,结合考虑地域或地段的综合生态特点及具体的目标要求,构建一个空间结构和谐、生态稳定、社会经济效益理想的区域农业景观系统.保障做到这一点,本项研究在整个工作过程中自始至终贯彻如下几项原则:适宜面积原则;类型多样性原则;景观单元关联原则;空间结构协调原则.

3案例与结果

3.1研究区地理背景

涿鹿盆地位于河北省涿鹿县北部,为新生代断陷盆地.其西北部为中低山地,南部为低山丘陵,从北向东南以洋河为界,大体上呈三角形(其中西南部向南延伸较多),境内有中低山、丘陵、盆地、河漫滩、阶地等多种地貌类型.基本属于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热量较少,降水少而集中于夏季、大风多而集中于冬春.水资源比较丰富,自西向东横穿盆地南部的桑干河是其主要水系.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以灌淤土和水稻土为主.植被类型多样,以玉米、春小麦、水稻等作物以及葡萄、苹果、梨等林果为主,天然植被仅分布在盆地的西北中低山地、南部低山丘陵.本区面积44158hm21),人口21.58万人,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园地及居民点工矿用地为主.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蔬菜种植,干鲜果生产为其主要发展方向.本区近京津及张家口,具有较好的市场区位条件.农田建设水平高,水利设施完善,灌溉面积占耕地87.3%.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灌溉、耕翻、运输、脱粒及加工大部分实现了机械操作.农业技术推广较快,地膜、大棚等栽培及品种引进技术得到广泛应用.总体而言,本区经济技术文化较为发达,农业生产水平较高,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具有发展农业的先天优势.可以认为,本区为典型的农业景观,其未来利用应以农业为主.

3.2研究区的总体规划目标

尽管本区背景景观具有明显的农牧过渡特征,但在目标景观尺度上,仍属典型的农业景观,景观生态过程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主.景观生态主导过程是确定景观利用方向的主要依据.本区目标景观生态过程以农业土地利用为主,自然退化过程(包括水土流失、风蚀沙化及盐渍化)及城市化过程次之.这一特性决定本区景观利用应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兼顾生态环境保护与其它产业发展.综上所述,本区景观利用应以农业生产为主,环境保护为辅.在保持农业资源、环境不致退化的前提下,最大化农业产量、质量、效益是本区景观利用的基本目标.此外,在保证基本农田和农业产量的前提下,也应大力发展其它产业.具体来说,粮食、蔬菜与水果生产既要保证本区消费需求,又要完成粮食上缴任务以及提供较多的水果、蔬菜境外出口;环保要将治理与开发相结合,不仅不能使退化过程损害农业,还要以开发养治理,以治理保生产;在保证农业生产的前提下,推进城市化进程.

3.3区域农业景观的功能分区

研究区主要景观类型有:针叶林地、山地灌丛草坡、缓坡耕地、梯田耕地、果园、各级道路、居民点及人工水面等.其空间结构表现为以涿鹿盆地中心居民点(涿鹿县城镇)分别为中心的环带状格局.受制于地形和人文区位因素,从中心向外依次为:居民点———川平原———台耕地、梯田耕地、缓坡耕地———果园———次生林和灌丛草坡等景观类型,这也构成整个研究区农业景观的空间结构.显然,这种结构既有对自然景观生态合理利用的基础,又具一定的景观美学价值.三大功能区自盆地边缘向盆地内部呈环带状过渡,以内层的农业耕作景观为主.生态环境保护景观的水土流失过程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将同中部经济园林景观的水土流失一道对自身构成威胁,而经济园林景观的水土流失在不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又将会对农业耕作景观产生影响.就啮齿类动物的活动来说也有从天然景观向农田入侵的倾向.从环境保护、生产效益并重到农业生产的景观功能分区,目的在于适应这种景观过程的空间分配,抑制各功能区之间的上述关联.尤其是中部景观既行生产功能,又具环境保护功能,还对水土流失、有害物种入侵起到缓冲作用,保护了内层景观.

3.3.1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

(1)位置、范围:分布在最灌渠以外(即七一大渠、桑南一干渠控制范围以南,劈山大渠控制范围以西、北)与区界之间,控制面积19223hm2.(2)功能:主要执行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大力发展水土保持林,努力提高植被覆盖率,是本区开发利用的方向.在立地条件较好处,以植树造林为主,较差处则先要封坡种草,为将来造林做准备.(3)依据: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坡度较陡,不适于农业开发.景观过程以水土流失、植被覆盖减少(人为樵采、放牧等干扰所致)等退化过程为主,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置于首要地位.同时,灌溉水无法到达,天然降水少且难以拦蓄利用,没有生产保证.

3.3.2经济园林功能区

(1)位置、范围:分布在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以内,大致在惠民北灌渠、桑南三干渠以外.控制面积14149hm2.(2)功能与利用方向:主要执行经济林生产功能,兼顾环境保护功能.坚持以葡萄、苹果、梨等水果生产为主,适当发展大枣、核桃、杏扁等干果以及其它经济林生产,提高园林的经营、管理水平,使本区成为以境外出口为主多种经营的高效益的水果基地,是本区的农业发展方向.坚持土地利用与改良、建设相结合.坚持沟、谷、坡综合治理,遏止水土流失,弥补灌溉水不足.总之,这种功能设计,目的在于既遏止水土流失等不利过程,又尽量最大化经济效益,达到生物生产与环境服务功能的统一.(3)依据:灌溉水有一定保证率,为产量的稳定提供保障;地形以山前黄土低丘、台地或洪积扇为主,坡度较缓,适于耕种;土层深厚,土壤较肥,有助于提高生产力;景观过程以果园经营及农田改造建设为主,尽管天然状态下水土流失较为严重,但目前大部分地区得到初步抑制.

3.3.3农业耕作功能区

(1)位置、范围:分布在经济园林功能区以内.控制面积10786hm2,为本区景观的核心.(2)功能与利用方向:执行种植业生产功能.其发展方向为商品粮和主要面向京津的副食品基地,以高产、高质、高效农业为发展目标.具体实现途径为:合理安排农、牧、副结构,以粮食和蔬菜生产为主,适当增加或加大油料、经济作物比重;选择、引进、推广适于本地的高产、优质品种;充分利用景观的空间镶嵌与多熟种植原理,合理组合作物的空间结构,适当安排轮作顺序,逐步扩大间、套、带面积,提高复种指数;引进推广先进耕作经营管理技术,提高集约化程度;完善防护林、灌渠网络,做到排灌结合,旱涝保收;严格控制非农建设滥占耕地,在保证基本农田不减少的前提下,加强改造措施,提高土壤肥力.(3)依据:灌溉水有可靠的保证率;土地平整,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景观过程以种植业耕作经营为主,土地改良为辅,城市化有一定发展,但不会对农业构成威胁.

3.4各功能区内部的结构规划与设计

3.4.1经济园林功能区结构

在经济园林功能区内,根据现状景观的组合格局、景观单元间的细微过程差异及其空间关联、未来变化趋势,可将本区的空间结构作如下安排:桑干河以北自成一片、桑干河以南大致以涿矾公路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可分别称为桑北、西南、东南单元.三区的控制面积分别为30.93、66.10和4446hm2.桑北单元外接生态环境保护功能区,内联农业耕作功能区.其粮食、蔬菜的供给依赖耕作区,而自身的水果产品又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耕作区的需要;生态环保区的水土流失对其有一定威胁,而自身土地的改造尤其是引洪淤灌又与生态环保区密切相关.考虑到本区盛行西北风,而目前防护林带基本平行于这一风向,可沿劈山大渠新建一条防护林.这样既能防止风沙,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割断某些动物对果园的入侵路线,同时也因避免选择新地址而节约土地.东南、西南单元与生态环保及耕作功能区的联系与此类似.就两大单元之间而言,东南单元成熟的果品栽种技术与优质品种可向西南单元就近输出,西南单元过剩的粮食可向前者供应.考虑到两大单元功能与地域上的接近,可沿它们的交界,即涿矾公路布局果品加工企业.这样做既可方便区内运输,又利于境外调运.

3.4.2农业耕作功能区结构

本区景观过程以作物生产为主,具有较大的一致性,可视为一个整体单元.本区的结构设计就针对这一整体单元.水浇地为基,城乡建设用地、灌溉水田以及局部园地等为斑,灌渠、树篱、道路、河流等为廊的斑、廊、基空间镶嵌格局是规划区的基本结构.鉴于本区以西北大风居多,营造防护林带应以东北-西南方向为主.目前这一方向仅有惠民北渠一条林带,宜增加一到两条林带,一条大致沿单家堡-上太府-赤脚寺-尹文屯-苑庄一线,一条大致沿大姚庄-南庄-辛兴堡一线.适当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水田面积),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尤其是农村居民点用地扩张,继续完善道路、灌渠建设(尤其是较大居民点之间的交通联系,灌溉排水体系)以改善景观之间的空间联系,扩建、完善树篱体系以充分发挥其阻挡风沙功能,是未来景观建设的方向.

3.5典型景观单元设计

3.5.1桑北果园单元

现状景观呈粮食、果园、荒地镶嵌,粮食作物占明显优势.景观过程以土地改造为主,农业耕作利用为辅.另外,水土流失也不容忽视.土壤与水分要素(土层厚薄不均,多含砾石,质地轻壤,水分不足),对耕作构成根本性限制.现状耕作水平低,种植业生产潜力小.景观不稳定,农业利用中存在明显的果园取代耕作的趋势.近期以农田改造建设为主,农业生产为辅,未来以干鲜果生产为主导方向.首先平整土地、排除砾石、引洪淤灌,以保持水土、提高肥力、改善耕作条件;在改造的基础上,暂时实施果粮间作,逐步扩大果园比重,水分条件较好者,重点发展苹果、梨等水果,水分条件较差者以大枣、核桃等干果为主,直至建成生产多样、干鲜果兼营的果品基地.条件较差、不宜大面积改造土壤的地方要强调点状改造,挖坑填土浇水,直接栽种果树.

3.5.2东南果园单元

现状景观呈现粮食作物主要散布在果园北缘或零星点缀于大面积果园间的格局.景观过程以果园经营维护为主,土地改造为补充,园地蚕食耕地过程趋于完成,水土流失初步得到遏止.桑南二干渠以外坡度较陡,灌溉水无可靠保证,干旱和水土流失对本区生产有影响.景观相对稳定,变化不明显.品种单一,景观多样性程度低.完善和深化以葡萄为特色的水果基地建设,是本区的发展方向.主要途径:用优质水果品种全面取代种植作物;推广、引进适于本区的优质高效益品种,逐步淘汰普通品种;适当增加新品种,重视不同品种的空间搭配,改变单一品种经营方式;平整土地,扩建灌渠,注重培肥,坚持开发式综合治理,以利用带动改造,彻底消除土壤侵蚀和干旱,使其成为高产稳产的优质水果基地;大力发展果品加工,提高水果经济效益.

3.5.3西南果园单元

现状景观呈果粮间作镶嵌,比例接近,水肥空间配置差异较大.景观过程以生产经营为主,坡麓地带有水土流失发生.水分不足、肥力不高构成较大限制.景观相对不稳定,园地有逐步取代耕地的趋势.利用方向应以农林生产为主.首先要合理搭配粮食作物和果树的空间结构:在七一大渠以外无灌溉水的地方,全部栽种果树,适当扩大干果比重;在桑南一干以外七一大渠以内灌溉水无可靠保证的地方,以果园逐步替代耕地,以苹果、梨等水果为主;桑南一干以北水肥配合较好地方,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严格控制果园面积,以粮食生产为主;在特定地块中,要注意果园与粮食之间、果园与粮食内部作物的比例、距离,相互的组合镶嵌方式等.在发展生产的同时,积极改良土地:进一步发展水利、水保事业,修筑梯田、土石谷坊抑制土壤侵蚀,开挖扩建水利排灌渠系,洪淤改土,培育肥力.

3.5.4典型耕作单元

依据限制本区农业生产的限制要素———水分,可将本区典型农业景观即基质设计为果粮、水旱间作的立体农业模式.在地势较高,灌溉水不能到达的地方栽种果树以利用其强大的根系吸取深层水分,在地势较低有充足水分保证的地方种植水稻,在二者之间靠灌溉维持的地方种植玉米、小麦等旱作作物,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3.5.5盐渍化单元

针对盐渍化区地形高低起伏,地下水埋深深浅不一的景观格局,可用“挖低垫高”的办法改造土壤.即在地势较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段,适当挖深土壤,向周围较高处堆垫,将低处改造为稻田,局部积水较深、规模较大、排水不畅、难以改为稻田的洼地改造为渔塘,而周围高地改造为水浇地.针对盐渍化过程的关键环节,合理安排排水沟,使高处水浇地向低处稻田排水,低处稻田向渔塘排水.尽量利用机井,抽引本地地下水作灌溉水,实行排灌并举,这样做既有利于降低地下水位,又可促进水分循环,加速土壤脱盐过程.在高处水浇地引水灌溉(尤其是引洪淤灌),以覆盖、排水等方式消除盐碱,低处水稻田用灌溉水(包括高处排水)冲洗,以溶解并排除过量盐分.新改造地可种植绿肥,或耕种、休闲交替进行,已改造地要早耕晒垄,增施有机肥,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地温、肥力,促进土壤脱盐.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农业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前景

农业旅游是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在一起,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观赏、游览、品尝、休闲、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农业旅游的蓬勃发展是与休闲时代的到来密不可分的。农业旅游是近几十年来国内外兴起的一种新兴产业,产生初期就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体现出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绵阳市的农业旅游已经成为绵阳继军工配套产业、电子产业、职业教育产业、房地产业之后的又一经济增长点。绵阳的农业旅游发展势头很好,这与她的地理优势、各级政府重视以及依托科技城建设而涌现的一大批善于学习、观念前瞻、懂科学、有经济头脑的人才有密切关系。

一、绵阳市农业旅游的先天优势

1.绵阳地处天府之国――四川盆地,一年四季气候宜人

绵阳地貌属于丘陵地形,处长江上游,水资源丰富。大小河流众多,造就了相当数量的濒水生态景观,构成了以河谷流域的坡耕地垂直景观(山顶水保林带、山腰果树复合带、山底特色水域带)、丘陵低洼地域的平坝农业景观和高山无污染生态农业景观为主的多层次多季节生态农业景观带。有益于农业旅游的四季开展,观赏性强,可参与度高,体验性好,其优势较纯平原地区更为明显。

2.绵阳的农业产业和农产品特色突出

在都市发达经济圈形成了一批蔬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加工基地、水产品示范基地、特种禽生产基地、花卉基地、水果基地、茶叶基地等,诞生了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农业基地和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种类齐全,名优特农产品多,如斩山米枣,龙门枇杷,平武木耳,北川绿茶等在省内外久负盛名。为建立农业观光、农产品购物、农村民俗风情、农事劳作、垂钓、园艺等农业旅游项目打下了良好基础。

3.传统民俗文化深厚而独特

绵阳境内聚集了汉族及白马藏族、彝族、羌族等少数民族,各民族形成了相对成熟、特色鲜明的农耕民俗文化,由此导致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体系更是异彩纷呈。这些散布于农村地域的农耕及传统民俗文化不仅转化为旅游产品的成本低,而且将极大地提高旅游活动的参与性和文化内涵。

4.绵阳的科技城建设、西南科技大学的生命科学院为生态农业的规模化、科学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农业科研人员积极引进先进优良的适合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蔬菜、水果、花卉和其他观赏植物等,引进工厂化农业种植模式和栽培技术,提升农业品位。农业科研单位利用自身的优势,积极参与观光休闲农业的开发和发展。

二、绵阳农业旅游的发展现状

1.绵阳的农村生态旅游因为得到了各级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推广,发展已初具规模

坚持市场化运作,实施“政府主导,农户参与”的发展战略。政府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1)将生态农业旅游纳入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成立生态农业旅游领导机构,统筹其管理、监督、指导和服务工作。

(2)制定生态旅游农业的产业政策和相关法律,为其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做好形象宣传工作,提升区域生态农业旅游的整体竞争力。

(4)优先配置生态农业旅游发展所需的各种资源要素,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

(5)搞好乡村旅游规划,规划是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基本依据和方向。规划体现了人本、和谐、可持续发展精神,明确本地资源结构、优势、特色、重点开发项目、相关配套、环境保护、客源承载、组织机构等的预测,然后按长、中、近期实施。

(6)抓住新农村建设的历史机遇,搞好农业旅游的基础配套建设和乡村环境建设。重点突出道路交通、给排水和能源工程。“农户参与”是农民获益的基本前提之一,它包括农民参与有关旅游发展的决策、参与旅游业的经营、参与旅游收入的分配、接受相关培训与教育等。

2.绵阳市的“村村通公路”工程为绵阳的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目前全市境内已建的大型的农村生态旅游项目有:

(1)老龙山生态农业旅游区。目前老农山村庄里,约三分之二的农户开起了农家饭店和宾馆,春夏秋季,绵阳市民成群结队驱车前往赏花、游玩,品农家饭,尝农家鲜果,欣赏闲适的田园风景。据笔者调查得知,农家饭店每年收益最好的能达到20000元左右,效益差一些的也6000多元。

(2)龙门小桥村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前几年聘请了省旅游局专家和西南科技大学的农业专家组深入现场,对示范点的建设工作进行了全面指导。把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展示、农村风貌、农民劳动生活场景相结合,充分发挥绵江产业带的优势和农家乐集中的特点,促进新农村建设。小桥村大棚蔬菜种植面积上千亩,品种优良的梨子、桃子、枇杷等水果满山遍野,构成了十分抢眼的农业观光、采摘旅游带,还有村上现存的清朝官员张仲齐的五世同堂牌坊和回龙古寺等古迹,形成了该村特色鲜明的田园风光、农耕文化和历史文化旅游资源。

(3)李白故居青莲乡。近几年,该乡依托李白故居做足了“文章”,每年举办李白故居文化旅游节和乡村旅游节以及各种展览、诗歌朗诵会,吸引了省内外大量游客。今年更是在小匡山下,占地866亩,通过自然生成的油菜花和麦苗,“写”出了“千年李白回归大地”八个大字,“画”出了巨幅李白头像,甚是壮观,省内外、甚至是外国游客都慕名前来观看。

(4)戈家庙川西乡村民居生态村。展示了川西地区特有的民居建筑风格。该村依山傍水而建,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川西特色的木结构的三合院、四合院,建立了完整的排水系统。形成了戈家庙村浑然天成的独特风景。

(5)江油小寨子沟森林公园。以山林自然景观的优美环境、洁净的空气来吸引市民体验回归大自然的情趣和进行休闲、森林考察、避暑疗养等健身活动。地处人迹罕至的山坳中,原始风貌未曾破坏。重峦叠嶂,林木森森,飞瀑高挂,潭水清澈,有珍禽异兽出没,风光旖旎,犹如人间仙境。在此基础上当地乡政府硬化了景区道路,加大了环境保护力度,逐步形成一个农业森林生态园。

(6)原生态文化村白马藏寨。该村目前还一直延续着传统的种植业和原生态的生活方式,是一个典型的传统农业村,并保留了浓郁的藏文化气息。这里乡风古朴,诸如传统的手工磨面、榨油、纺花、织布、草编等,锅庄舞,献哈达等许多较原始的生活作业方式仍广泛存在。凡来观光的游客既可看到原始的磨面、榨油等作业场景,还可品尝到无公害的水果、蔬菜,购买到一些土特产品、工艺品。

三、绵阳农业旅游的前景展望

农业旅游以其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以其产品的自然性,娱乐性,参与性,对现代都市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私人汽车拥有量的增加又刺激了短程农村地区旅游的发展;随着国家对假日的调整及带薪假日的来临,民众闲暇时间日益增多,是农业旅游发展的新契机。绵阳农业旅游如今己经迈上健康发展之道,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1.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确保绵阳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发达国家的农业旅游已经非常成熟。在法国,于1998年专门设立了“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建立了名为“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大力推销法国的农业旅游,产品包括农场技艺、农产品市场、骑马农场、探索农场、守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等系列。1998年,33%法国人选择了乡村度假。在意大利,到2002年,大约有1.15万家专门从事“绿色农业旅游”的经营单位,当年夏季接待了120万人次的本国旅游者和20万人次的外国旅游者。在阿根廷,政府从2000年起开始推行乡村旅游发展计划,推出了“马背上的阿根廷”、“南美土著部落”、“农庄生活”、“乡村手工制作”、“乡村美食”等旅游项目。并向从事乡村旅游的个人和团体提供优惠贷款和补贴,向全国的农牧业生产者提供乡村旅游知识培训,还成立了“阿根廷乡村旅游网”,鼓励所有农牧业生产者加盟。在美国夏威夷2000年全州有5500座农场从事农业旅游,全州农业旅游产值中三之分一来自农产品的直接销售。合作组织是海外在发展农业旅游的过程中形成的一大特色。具体来讲,可以构建“政府+公司+农民旅游协会+旅行社”的运营机制,政府负责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根据保护要求和规划进行开发利用、包装景点;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编制线路;农民旅游协会对分散的农户进行统一的规范管理,负责组织村民参与表演、导游、工艺品制作、提供住宿餐饮,负责环境卫生的改善和村民培训等,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

2.坚持科技创新,发展高科技生态农业旅游

高科技生态农业旅游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将高科技农业与观光、教育、体验等旅游活动结合起来,以高科技农业带动旅游,以旅游促进高科技农业的发展。为生态旅游农业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技术支撑,增强生态农业旅游的吸引力。利用绵阳科技城的优势,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不仅要注重开发具有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同时还要不断引进和发展国外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如无土栽培技术、设施农业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形成在国内外均具有竞争力的技术资源体系,为技术创新奠定基础。

3.重视电子商务对农业旅游发展的作用。

(1)利用旅游电子商务的调查评估作用,可以在网络上各种调查表,评估现有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问题制定相关的措施。

(2)宣传促销、展现新农村的作用。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宣传促销成了最广泛的方式。通过电子商务的网络平台可以把新农村的农副产品、田园风光、民俗风情、乡村文化向更多的旅游者展示,提高知名度。

(3)方便农业旅游产品交易的作用。电子商务实现了旅游者对农业旅游产品的选择更理性和交易的方便性以及安全性。要实现上述作用,还是需要发挥政府主导的机制。电子商务在农业旅游中的应用和发展,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以保证信息不断更新与补充。政府要引导农业旅游企业和合作组织,积极运用电子商务,实现规模化、网络化和特色化的经营与管理。以适应现代农业旅游发展的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孙艺惠: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J].经济地理,2007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城镇、生态、可持续发展

1县(市)域地区生态系统

县(市)域地区包括乡镇建成区(包括县城)与县域农村两部分。镇区及其周边农村两部分

之间在经济和生态过程的联系上非常密切,形成了一个复合城乡生态系统。从建设规模与功能设置论,镇区属于城镇的范畴,它不仅有居住功能,还聚集着全镇行政、商业、文教等社区服务设施.镇区的工业企业一般规模较大,数量最多,而且一部分集中于工业小区。镇区的居民主要从事第二或第三产业.由于多数镇区是从村庄发展而来,具有一定的农业土地,仍有少数人从事着农业劳动。镇区周边的农村区域虽然分散布局了为数不少的工业或其他服务设施,但从村落建设、土地利用形态可以看出,它们仍属于农村范畴。

通过上面的分析看出,镇区是一种小规模的城市生态系统,它本身并不是一个完整的自我稳定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地与外界交换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生产原料来自外界,产品又销往外界。本系统排放出的垃圾、污水、废弃物被输送到周边农田生态系统中。多数县(市)域绿化水平低,本身的生物生产已经很少。从景观特色上县(市)域是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相互作用形成的介于三者之间的一种景观类型,在城市景观和农田景观之间的物流和能流交换中起到了中转站的作用.农田产出的许多农副产品经过此地被输送到大中城市,同时城市工业产品经过城乡过渡景观而输送到农田景观地区。与大中城市景观相比,镇区景观与乡野景观的融合关系更紧密。但由于误导,目前的县(市)域建设越来越偏离乡土景观的方向,没有充分发挥当地的自然条件。

周边的农村区域是人类在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建立起的自然生态结构与人为特征的镶嵌分布,包括农田、人工林地、鱼塘、村落等农业生态系统,属于大面积的农田景观中随机分散着一些乡村景观的景观类型。在结构上乡村景观与县(市)域景观的最大区别是人工建筑物空间分布密度的减少以及自然景观成分的增多;在功能上,乡村景观与其周边的农田景观存在较密切的联系,表现为除了乡村地区的劳动主要服务于农田景观区外,乡村景观中物质和能量循环中的废物可以通过农田景观回归自然,达到重新利用的目的。长期以来乡村景观在物质和能量循环上处于较佳的状态。但近年来,由于农业生产技术与生产方式改变,过量施用农药及化肥导致了环境与农产品污染,一些畜牧业粪便不能归入生态循环形成了污染。

2建设生态城镇的必要性

生态城镇是社会、经济、文化和自然高度和谐的复合生态系统,其内部的物质变换、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构成环环相扣、协同共生,具有物质循环再生,能量充分利用,信息反馈调节,经济效益最好,社会高度和谐,人与自然协同共生的机能。要创造高质量的生态城镇,就必须使自然与人工环境完美地结合,使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协调统一。这是我国未来城镇化的发展方向,是科学发展观在城镇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3县(市)域生态城镇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

3.1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各种产业相互促进

总书记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了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镇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农业产业要建立复合高效产业,发展“三高”农业(高效、高产出、高品质),加大科技投入,提倡农业产业生态多样性。在工业生产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力度,本着充分利用资源、节约能源、减少“三废”排放的原则,优先发展污染小、科技含量高的企业,变“粗放型”为“精深加工”,形成有竞争力的规模产业,从而以工业反哺农业发展。另外,充分利用生态资源,开发生态旅游,挖掘特色产业,做足生态文章。

3.2加强供水排水等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年人均用水量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左右,所以我们要充分利用自然降水资源,采用“长藤结瓜”式雨水收集模式,建设较完备的雨水贮存利用设施,避免水资源浪费,还可提高城镇生态水平。在经济条件允许情况下,提倡雨污分流排水体制,加大污水处理厂建设,减少地下水资源开采,促进水资源循环利用,充分做到物尽所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3.3推广生态住宅建设,加强节能降耗措施

严格执行国家墙体改革办公室规定,禁用粘土砖,鼓励研制新型建筑材料,大力推广空心砌块、复合墙体保温材料等新建材的使用,大规模推广利用太阳能资源,积极建设生态住宅试点小区。大型公共设施及形成规模的居住小区宜采用大型中央空调或利用地热供暖,采用集中供暖模式,减少煤尘污染,尽可能利用可循环利用资源,改善生态质量和居住水平。

3.4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增强居民生态环保理念

规划建设较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设施,抵制不可降解材料的使用,有效治理“白色污染”,建立可回收、可降解材料生产利用机制,加快城镇垃圾治理,呼吁人民提倡生态环保观念。要加强“城中村”、“城边村”改造,通过试点引路,逐渐推进,加速城郊农村城镇化进程。加强宣传,增强居民环保意识,以生态城镇建设为目标,全面改善人居环境。

3.5注重城镇绿地系统建设和景观规划

城镇绿地系统规划应因地制宜,注重与周围环境相协调,结合城镇自然条件,均衡分布城镇各功能绿地,形成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地系统,最大限度发挥公共绿地系统的生态功能。绿地系统建设要体现城镇个性风格,达到“园林化”、“功能化”、“卫生化”、“生态化”的协调统一。景观规划是提升城镇形象、突出个性、美化城镇的手段之一。在景观规划中,要综合考虑城镇自己独特的生态环境、历史遗存、文化背景。结合用地条件与环境特点,统筹兼顾,巧妙安排,使景观风格与空间组合相呼应,充分体现自然与人工之美、动态与静态之美、生态与和谐之美。

3.6城镇与镇域协调联动、共同发展

城镇与镇域农村间在地域上紧密相连,在经济上互为补充,在生态环境上互相依托,它们是有机整体,不能独立存在。生态城镇建设对镇域发展也是一种促进和激励。要从区域资源的角度出发,注重区域资源的利用、保护及治理,树立区域和全局观念,树立“大规划”的新理念,科学编制城镇体系规划。要摒弃过去城乡规划相互独立的老路子,按照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要求,把建设生态城镇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确保城镇与镇域协调联动、共同发展。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篇9

关键词:休闲农业;景观空间功能布局;可持续发展

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具体是将高科技引入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合理安排作物种植,精心布置花卉展览、鱼类及珍稀动物的观赏、名贵蔬菜和水果的生产及相关配套娱乐设施等,[1]为非农村游客提供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复合型农业经营活动。在中国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发展的同时,伴随“微度假”时代的到来,现代休闲农业掀起了发展热潮。随着社会资本的大量涌入和产业“膨胀式”发展,休闲农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尖锐问题:(1)盲目跟风,产业经营遍地开花;(2)档次不高,规模较小,缺乏特色,项目规划布局单一;(3)圈地运动,园区缺乏统一科学规划,打破原有的景观肌理和生态平衡,给生态和农业景观带来不可逆转的“破坏性建设”等等。而今,在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引下,良好的功能空间布局对休闲农业可持续性的作用越来越明显。概括来说可持续休闲农业的注意点有:生态可持续发展、资源可持续利用、人文生态可持续发展。在这些要点中,科学规划的空间功能布局是生态、资源、人文生态良性循环的重要催化剂,在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功能空间布局既是贯穿休闲产业园区经营的始终,也是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课题科研项目江苏泰兴虹桥滨江生态园(以下简称虹桥滨江生态园)结合实际土地资源进行了合理的功能空间布局,针对功能布局的重要性、设计原则、设计理念三方面进行论述分析休闲农业空间功能布局。

1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景观空间功能布局设计的重要性

空间显示是研究景观可持续性必不可少的方法。[2]简要概括就是数年景观生态学实验对人类理解空间、认知关联过程提供依据,并将其纳入可持续性科学创建、评估的方法体系。而功能空间布局就是其空间显示体系中的首要工作。空间功能布局简单的解释就是对规划区域进行合理、满足使用功能且具有一定美观的空间布局。人为地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布局,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总体资源有效的链接分配,间接提高经济、资源的有效利用水平,形成延续性产业链条带。休闲农业中在生态农业的自然风光和自然的地理地貌保留外,还应加入一些人文景观要素,并进行适当的景观设计与舍取。景观生态规划的中心任务就是创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景观生态系统,[3]其中景观不仅要以现在的格局,而且要探索新的格局为各种生命形式提供持续的生态生活条件。以虹桥滨江生态园园区滨水功能空间布局为例,滨水区域景观设计最重要的就是对水岸的综合利用,以生态驳岸为基础,将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结合起来。遵照当地地势自然条件,采取有组织排水等工程技术措施,采用乔、灌、草等多层次植被营造生态型植物群落,形成一个完整的水土保持生态体系。[4]虹桥滨江生态园配合植物种植,维护保持原有自然景观生态驳岸,以此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从生态、观赏角度看,起到了综合利用自然资源作为经济增长点的辅助作用。

2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空间布局设计原则

2.1坚持循环、有效利用资源的原则

休闲农业生态景观规划模式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定的景观空间配置结构的多样化,既要有景观的生态功能,又要有美学功能,最终实现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和旅游观光活动的协调、平衡发展。[5]功能布局首先在整体规划中搭建景观结构框架,为后期的设计开辟良好发展空间。虹桥滨江生态园的森萱农庄(以下简称森萱农庄)在湖中三座岛开发利用及功能安排上,充分开发水域生态系统资源,形成独特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农业庄园,受到远近游人的赞誉。并且依托独特地理条件,生态资源转换经济资源,经济资源又参与农庄生态发展,形成可持续能量循环体,促进良性可持续发展。

2.2坚持整体开发原则

合理的景观规划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生态效益。正如本科研参考项目虹桥滨江生态园,功能遵从自然资源,将水域特色最大化,全面整体看待滨江资源利用与开发,以科学的规划思路分析景观功能布局,加强农庄整体的协调关系与连接关系;在景观功能布局及生态建设计划中,保持生态整体性与持续稳定发展弹性空间。以当地自然资源为基点,为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提高环境承载力。

2.3坚持空间功能布局传递性原则

园区空间布局不同于一般建筑功能布局,是自然、人文、经济交织的规划布局。位于扬州南郊的西江生态园(以下简称西江生态园)成功地构建了一座个性化的特色旅游园区,通过农业观光、现代农业技术的展示、农业科普以及农村生活体验等功能设计,将农业与旅游有机结合,创造独特的生态体验园区。庄园各分区的有机组合、交流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和后期维护,还降低了资金、时间的成本,吸引当地富余(农民)劳动力,使庄园的不同功能布局发展融于当地人文环境中,依托当地群众形成可持续发展效应,提高庄园经济、生态效益。

3以科研项目虹桥滨江生态园为例阐述景观功能空间布局思路

3.1主题性空间营造

站在区域全局视角下分析,并结合自身的本土文化及当地产业特色,提出适合园区的发展思路和功能定位。科学合理规划,优化功能布局,突出独特性。设计开发生产、展览、贸易、服务等多种功能平台,以打造特色庄园功能布局,树立特色品牌,避免重复建设。虹桥滨江生态园中森萱农庄就突出了渔业文化主题,现有旅游观光区、生态养殖区、休闲垂钓区、江鲜美食区、果园采摘区五大功能区域。是一个结合实际地理位置总体规划垂钓、种植、养殖水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生态度假庄园。通过定义主题,多产业结合发展,体现功能空间布局对庄园的经营的便捷性和可持续性。

3.2空间连续性景观规划

结合功能区内在联系,规划连接空间功能布局景观轴线,功能区边缘要有延续性(连续性),多条景观带串联主要功能分区,形成整体规划,以促进园区各布局协调发展,相互呼应。宏观上做到全局把握,综合发展,微观上做到景观传递、移步换景。虹桥滨江生态园总体规划注重功能区相互延续性,例如:体验区与观光区形成游览轴线,花卉种植区与水产养殖区形成绿色生态区。功能区轴线分区分级排布,对游人可以很清晰地展示区域景观,同时不同轴线方便了内外部人员的交通,更好地提高区域使用效率,促进区域高效率利用开发。

3.3参与融合景观情景

这也是人文生态延续性的重要体现。虹桥滨江生态园功能区内有相应的体验功能,生态绿洲观光区、生态度假观光区、网箱养殖观光区以及特色农庄体验区等,在不完全改变功能区定义前提下,可以灵活运用使各个功能区相呼应,例如,观光区可以不单单是展示形式,换为实际参与体验,或结合道路设计,增加游览旅途的趣味性等。娱乐区也可以加入展示的部分,寓教于乐,让游人在玩乐的同时认识新的事物。而在位于生态度假区的森萱农庄庄园里,关于人文生态的景观就明显地表达了互动式功能布局这一特点,庄园景观节点、农作物生产基地、水产养殖水域等功能分区均有相关体验功能的设置,增加了功能分区的趣味性,丰富了功能空间的利用方式,拉近各个功能布局联系的同时,促进人文生态延续性的良性发展。功能空间布局设计理念除以上三个方向,还可以有其他角度,例如:分期分步规划布局建设,一个重点多个附加功能规划布局、单个功能空间布局内含多个下属功能布局等多种功能空间布局设计方法,在遵循布局原则的前提下,可以设想不同的规划理念,不同的理念结合不同的实际项目规划既能表达相应的独特性,同时也是相对应不同土地资源的利用体现。本课题研究的案例虹桥滨江生态园致力于彰显“渔业”文化特色,无论是生态园的空间布局、景观节点的细节、园中的雕塑小品、还是餐饮文化,都充分体现了庄园主打的产业文化主题。形成独特的度假渔村,展示自己生态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经营模式。因地制宜,对不同分区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鉴于实际自然资源及农业产业链条,实现旅游、生态和谐统一,进而发展和形成地方特色。综上,功能布局设计在整个设计中地位非常重要。农业景观功能布局设计必须顺应可持续发展潮流,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环境。鉴于此,必须将“可持续景观”“生态优先”“保护优先”等理念贯穿于布局规划中,在不破坏原有自然资源结构的前提下进行精心的艺术加工设计,珍惜和保护自然资源的可持续景观格局才会给世界和人们带来好的自然生态景观设计,这样的景观作品才能真正达到“为民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云才.景观生态规划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10.

[2]赵文武,房学宁.景观可持续性与景观可持续性科学[J].生态学报,2014.34(10):2453-2459.

[3]程星.浅析可持续发展下的可持续景观设计[J].科技与创新,2016(7).

[4]范水生.休闲农业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规划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2010(12).

[5]张兴艳,张洪恩.略谈人文景观设计的可持续发展模式[J].四川建筑,2007.8.27(4).

生态农业发展前景篇10

蒋巷村以农业起步,在先天农业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上世纪60年代通过大力治水改土工程改良土地,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80年代,蒋巷村瞄准市场先机,通过自筹资金发展建材加工业,迅速跃升为该省的龙头产业,提高了村庄经济实力;进入新世纪,蒋巷村在大力巩固拓展工业的同时,以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反哺农业,打造农民新居、农业规模化生产以及生态种植园,并建立起一系列景点设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蒋巷村的成就与当地政府扶持和推广分不开。早期农业经营分散,规模效益不高,当地政府及时提供涉农优惠政策,引导蒋巷村依托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了广大农户增收。工业方面,当村级龙头企业遭遇金融危机以及其他企业的激烈竞争时,政府部门主动对接企业,实行增值税转型政策助推企业转型升级,将其推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旅游业方面,该村旅游资源并不突出、旅游吸引力较低,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广宣传,一方面积极开展旅游业税收优惠措施,支持和鼓励企业开拓市场,大力扶持其乡村旅游品牌。蒋巷村在资源条件相对贫瘠的情况下,走出了一条“改天换地、农业起家、工业发家、三产协同”的创新发展之路,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并通过工业经济反哺农业、旅游业的发展,实现了一、二、三产业的互动发展,带来经济效益的良性循环。

2、大山村——本底良好、政府拉动、旅游慢村

早期大山村由于处地偏僻交通不便,经济发展缓慢,但生态环境保持良好,2005年高淳确定“生态立县”的发展方向,重点打造“国家生态示范区”,在此机遇下大山村走上了一条快速发展的生态旅游转型之路。在政府主持和出资下,大山村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建筑风貌进行改造,打造田园风光特色,扶持农家乐专业户,一跃成为本省内的乡村旅游示范点。2011年,随着桠溪镇被评为“国际慢城”,大山村作为“国际慢城”的核心组成部分,具备非常突出的发展条件和优势。通过实施新农村建设工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休闲农业,打造高标准的乡村旅游业。为保障旅游配套服务业的高水平化,桠溪镇政府出台了统一的农家乐资格认证标准,并出资对环境整治进行改善和提升。目前村内已建成16家特色农家乐,可同时接纳上千名游客,每户年均收入达30-40万元。该村还通过招商及合资的方式开发休闲精品旅游项目,打造特色旅游产品,扩大“国际慢城大山生态之旅”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大山村在本底条件和区域环境基础上,通过政府扶持,以“整体打造、标准管控和庭院经济”的重点,实现了旅游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政府主导的整体打造有效地保证了旅游产业的整体质量,强调政府对旅游硬件设施的标准性把控有效避免了接待设施的参差不齐,推广庭院经济充分利用村民房前屋后的院落以及零星的土地、水塘,形成果蔬种植、家禽养殖、居住、餐饮接待等复合功能,打造出家家门前有绿树、户户门前有花香的生态经济循环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