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2:02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篇1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特色农业发展和信息化建设状况的分析,以江苏邳州为例,提出了特色农业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主体及基础、特色农产品种植信息化发展模式、特色农产品经营信息化发展模式、观光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新农村信息化特色农业发展模式

在2006年2月21日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了信息化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系,以及信息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战略地位,提出了信息化建设既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紧迫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手段(冯梅,2006)。实现农村信息化,既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依托,又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农村社会的信息化程度是影响到新农村经济建设成败的重要环节。

现如今,“三农问题”、近十亿农民的生计已成为我国中央及地方亟待解决的核心问题。面对当前环球经济衰退、海外市场萎缩、消费力大减的现状,若要继续力保经济高速增长,当下需要做的是加强软式基础建设――为农村和城郊开拓信息高速公路,即实现农村信息化,提升农民的技术和信息交流,培育国内本地市场衍生内需支持经济发展。由于我国各地资源禀赋不一,各地农村也都因地制宜的发展了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以信息化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也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

农业信息化与特色农业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业信息化,信息化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和带动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农业信息化就是通过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在农业各个领域和环节广泛实现信息化管理与服务,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和农业产业层次,加快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信息化除了有利于农民接触新技术、使耕作现代化、增加收入和改善生计外,也能提升农村地区的发展机会,有助于维护社会稳定(曹俊杰,2008)。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较慢,信息化水平有待大力提升。

发展特色农业是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而增加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环节(曹俊杰,2008)。特色农业是指人们立足于区位优势、资源优势、环境优势和技术优势,根据市场需要和社会需求发展起来的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效农业(吕火明,2002)。特色农业具有多种类型,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分类,一般来讲,按照其生产对象和提品形式进行分类:按其生产的对象可分为特色种植业、特色养殖业、特色水产业、特色加工业和特色服务业;按其提供的产品形式可分为产品型特色农业(如特色种养业)和服务型特色农业(如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等)。各类特色农业在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应当有不同的模式(吕火明,2002)。发展特色农业具有多种优势(如通过开发一两个产业或产品),可以带动多数农户从事这些产业和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有利于改造传统农业,构建现代农业;有利于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农业结构,突出产业特色,发展农村区域经济等。

邳州特色农业发展及信息化发展现状

(一)特色农业发展状况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徐州市东部,近年来地方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发展迅速,通过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乡村面貌。邳州特色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大蒜、银杏及意杨和杨树各种林木。大蒜、银杏、板材及其相关产业等已经成为邳州的主导产业。

邳州市的大蒜种植是以宿羊山为中心向外辐射,是全国品质最高、产量最大的大蒜种植区。邳州大蒜产业档次不断提升,形成集生产、收购、冷储、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提高了产业一体化水平。邳州24个镇中有18个镇种植银杏,形成了全国著名的优质银杏生产基地。邳州围绕银杏生产,发展精深加工延长银杏产业链,形成了一大批银杏叶烘焙企业、银杏果加工企业及银杏生物制品企业。邳州林木资源丰富,主要有意杨、杨树等林木资源。依托于丰富的林木资源,板材业快速发展,已成为江苏省最大的板材加工基地。

综合邳州特色农业的发展状况,可以将邳州特色农业的类型分为:特色农产品(大蒜、银杏、板材林木等)种植业、特色农副产品加工业。

(二)农业信息化建设状况

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信息化建设,邳州按照省政府“村村通宽带”的工作部署,大力推进政府上网、企业上网和家庭上网工程,致力于信息高速公路和互联网业务的建设。邳州信息化建设成绩显著,为信息化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加强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建设;健全政府网络,提升办公效率;积极组织信息化技术培训,借鉴先进的信息化建设经验;建立了多个政府门户网站,如江苏省邳州市人民政府网、邳州劳动就业网、邳州统计信息网等,这些政府网站既是政府各项工作的重要窗口,增强了政府办事功能,也是政府和社会各界沟通的桥梁,拓宽了人民了解信息的渠道。

从邳州的信息化发展状况来看,只是通过网络等信息化手段,拓宽了信息沟通和交流的渠道,并没有完全的实现信息化。其信息化建设模式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农业信息化建设还比较落后。邳州农业信息化发展障碍是来自多方面的,不论对于政府还是农民来说,发展信息化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农民使用信息化生产方式的意识还比较薄弱,而且信息化技术水平不高;信息化专业人才缺乏。

特色农业信息化模式

(一)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主体与作用场

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体来自各级政府、涉农企业、其他组织及农民四个要素。主体之间的关系与作用场如图1所示。

首先,我国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农业信息化建设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然而,关于农业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工作,仍应加大资金投资的力度,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府应专门设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部门;加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建设信息高速公路;推动信息技术在农业各个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大力组织和开发农业信息资源;积极培养农业信息化人才。通过信息化,带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而要进行特色农业信息化建设,离不开地方政府部门的指导和支持。

其次,特色农业中的涉农企业应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实施信息化建设,将各类信息化技术和方法更广泛地运用到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邳州的农业龙头企业,为了促进生产、加大销售和占有市场,积极开展农业信息化的工作,而且客观实际上农业龙头企业的信息化也带动了农民、农村经济合作组织的信息化发展。这样的优势,作为企业目标很明确,比较贴近需求,能够形成激励机制。

其他组织是多种形式的,都是从农村合作组织,或者从其他涉农相关行业协会发起的,一般都是针对特色产业产生的。比如目前邳州市银杏协会、邳州市大蒜流通协会等,它们的优势是贴近需求、市场反馈机制、个性化服务。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将有助于完善农业产业组织体系,并且对于建构农业新型双层经营体制,实现农业生产小规模、经营规模化具有重要意义(黄祖辉,2008)。

农民是农业信息化过程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主体。在农业信息化过程中,农民由被动地接受信息到主动地搜寻、利用信息是农业信息化的重大转变。农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能仅仅把农民当作信息化的主要服务对象,还需要创造相应的制度环境把农民吸引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使农民真正成为农村信息化的主要建设者与最终的决策者,让农村信息化真正成为以农民为主体的、农民广泛参与的模式,从而充分发挥信息化的社会效应,提高信息化的社会效率。

(二)特色农产品种植信息化模式

邳州宿羊山镇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了大蒜网上交易中心。通过网上交易中心,蒜农可以及时全面的了解大蒜的市场价格和供求信息,还可以完成大蒜购销交易。但这仅仅是农业信息化体系的部分内容。根据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特点,以信息化推动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离不开各类农业信息系统、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智能决策系统。

为了对农作物当前的生长情况及环境情况有一个准确和实时的了解,需要对农田作物状况进行实时监测。监测的土壤、水分等农作物信息要及时传递给农田采集系统。气象信息系统应该把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传递给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业监测预报系统包括当前和历史的农田信息数据,如土壤成分、水分状况、生物状况、气候状况等。土壤肥料决策支持系统不仅包括世界上现有的肥料数据库,还应搜集农民所拥有的施肥经验。同时可以根据现有的农田状况和已有的数据库资料,提供合理的土壤肥料计划。农业科普培训系统及专家系统应包括培训农民各类种子种苗的基本情况,同时该系统还帮助农民分析农业区域的耕作习惯、土壤成分、气候特征、地域特点等及农田的现有情况,并帮助选择合适的种子种苗品种。此外,该系统可以让农民通过视频、音频方式,直接了解各种最先进的栽培知识和技术,系统还可以根据现有的土地等条件,选择合理的栽培技术。在病虫防治上,通过图片、文字方式系统介绍不同常见病虫害的症状、病原菌、发生规律、诊断方法、预防方法和救治方法。并可以根据农田采集的数据信息,判断现有农田的病虫信息,给出合理的病虫防治措施。

(三)特色农产品经营信息化模式

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过程,主要包括加工、存储和销售。在邳州,对板材的加工在农产品加工的过程中,积极采用先进的加工技术,现代工艺,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竞争能力,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加大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同时应搞好“产学研”结合;积极推行“敏捷制造”的生产方式,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和顾客需要及时进行定制生产。

以大蒜产业为例,经过几年的发展,邳州已涌现出一大批大蒜加工出口企业,产品从优质原蒜出口到糖醋蜜蒜、酸辣蒜蓉、蒜片、蒜油、蒜素等系列蒜制品。全市共建成大蒜储藏恒温库40多座。其中万吨以上就有10座,贮藏总容量超过30万吨。

同时,银杏叶的提取开发研制已取得了很大成功,已建成银杏叶提取物生产企业9家,13条生产线,年产银杏黄酮250吨,内脂20公斤,银杏茶500吨,银杏生产能力占全国总量的80%。邳州还大力发展医药为主体的银杏产业,以列入国家863计划的清华大学口服胰岛素项目和三仪银杏制药项目的建成投产为标志,生态医药成为邳州新型主导产业。开发研制银杏胶襄、银杏酮茶、银杏酮制剂、银杏口服液、银杏蜜、银杏润肤露等邳州特色产品,销售国内外市场。邳州已发展成为国家银杏中药材Gap基地。

经过加工后的农产品要推向市场,离不开电子商务系统。该系统是加工后农产品的网络销售平台,既起到产品宣传的作用,又可以扩宽产品的销售渠道。随着网络商务的发展,电子商务越来越成为邳州特色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众多国内外客商喜欢采用电子商务平台进行洽谈合作。

目前,在邳州各种特色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均有相应的电子商务平台。以大蒜为例,中国大蒜网根据当地实际要求,现提供的栏目主要有:内参资讯,仓单交易,现货交易,商务短信,会员中心,商务助理,商贸论坛,会员博客,报价中心,分析预测,数据统计,国际采购,国内买家,市场速递,交易评诉,企业展厅,媒体报道等。为网络商务平台的不同用户提供了综合集成化的服务。

伴随着邳州特色农业的发展,特色农业的信息化水平也不断提高。目前已经形成了以板材林、大蒜、银杏为支柱产业的从特色农产品种植―加工―运输―销售整个过程的信息化模式(如图2)。政府、涉农企业、农民以及其他组织在整个运行中相互配合、相互促进,不断推进邳州特色农业信息化向前发展。

(四)观光休闲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

观光农业信息化是特色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由于其行业的特殊性,也是我国旅游信息化的重要内容。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对旅游有关的实体资源、信息资源、生产要素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配、组合、加工、传播、销售,以便促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的转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速度,提高旅游业的生产效率。

现有的邳州旅游网只是作为介绍和宣传邳州旅游资源的窗口,还远远没有达到信息化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国农村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实际,以及旅游观光农业的服务业行业属性,休闲观光农业的主体主要由三个方面组成:农民、游客、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休闲观光农业的三方关系如图3所示:农民为游客提供当地富有特色的旅游产品。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为游客和农民做好监督、管理和服务工作,保障农民和游客的利益,做到促进当地观光农业的发展。

根据这种三方服务关系,休闲观光农业信息化就主要包括:旅游电子政务和休闲观光营销系统。旅游电子政务,主要是当地政府或旅游主管部门通过构建休闲观光管理网络和业务数据库,为农民和游客提供各类信息,从而建立信息上传下达的渠道和公共信息的平台,事先当地休闲观光旅游业务的处理和公共信息服务。休闲观光营销系统是农民采用信息化手段宣传促销休闲观光产品,加强休闲观光主体间的信息交流和沟通,以促进休闲农业的发展,提高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的效率,达到为农民创收的目的。

综上,中国农民虽有近十亿之多,但每处农村也非全部贫瘠。相反,不少地区的农村有丰富物产,各地的气候自然条件,也适合发展不同的特色农业。现在的问题只是欠缺技术和信息等市场主导的诱因及途径,把农村的资源与城市的需求,以及把城市企业的产品与农村对现代化的渴求配对起来。而农业电子商务,将会是把城乡之间连接上的桥梁,使农村成为城市企业的新兴市场,也使传统的农业迈向现代化和更具盈利能力,为双方造就商机。

参考文献:

1.冯梅.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步伐[J].宏观经济管理,2006(11)

2.曹俊杰.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国际经验与中国模式[J].经济问题探索,2008(3)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篇2

关键词: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模式;建议

Doi:10.16640/ki.37-1222/t.2016.23.105

当前我国农业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取得一定进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如农产品结构性过剩问题、效益低下问题、能耗高及环境破坏问题、国际竞争力低下等。因此寻找农业新的经济增长方式,开发与利用农业信息资源,促进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水平是目前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也是在全球化的今天农业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

1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概述

农业信息是农业产业的部门信息,指人们利用农业生产资源开展的农产品种植、加工、营销等活动的相关信息、情报、数据等的总称。首先,农业信息有着连续性的特点。因为农业生产以有生命的动植物生长为基础的,因此在一个生产周期内,其生长过程是连续的、变化的、客观存在的。其次,农业信息有着分散性的特点。这是因为农业生产依赖于土地资源,尽管目前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程度不断得到提高,但仍然存在分散剂粗放管理的本质,和城市相比农村土地范围更广、人口密度更低,在空间及地理分布上体现出较强的分散性,在农业生产方面也存在分散性较强的特点。再次,农业信息有着不确定性的特点。农业与制造业相比无法开展标准化、流水线式的生产,可调节性低,并受到自然因素的影响,有着很强的不确定性。

2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成功模式分析

2.1以北京地区为代表的怀揉模式

从现有的成功模式来看主要有五种发展模式。第一是以北京地区发展农村信息化的北京“北京怀荣”模式。这一模式主要充分利用电信运营商的信息资源,将宽带光缆遍布到各村镇的每个信息化站点,这些站点再通过呼叫中心和短信平台,通过无线通信网连接到每个农户的所使用的信息终端。

2.2以河南为代表的“宽带+机顶盒+电视”模式

第二种模式是河南的“宽带+机顶盒+电视”的开发利用模式,这一模式在具体设计中是:设定基站进行卫星信号的接收,然后通过网通宽带网络传送到不同的终端接收站点,之后通过用户的机顶盒以电视作为信息的显示和接收终端,然后农户可以通过iptV(网络电视)来进行远程的互动视频点播。这种模式其本质就是利用了网通所已构建和改造的能够利用宽带网络资源来进行相关信息如语音、数据、视频的传输,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共享和使用,这种模式利用了已有的建设资源,使用起来较为经济、快捷、成本低、效率高。这种模式下,农民不仅可以通过电视进行信息的接收和反馈,同时也可以通过电脑上网来观看农村致富节目,查询相关的信息。是一种融合了电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的三网融合的新型信息网络技术模式,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能够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较大的经济效益。

2.3以湖北为代表的“电话+专家”模式

这一模式以湖北省为代表而新近发展起来的一种模式。以热线电话为核心、通过专家咨询及多种传输途径来进行农业信息服务,通过专家的在线指导答疑及自动语音、现场农业技术指导等形式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所需的详细信息。这种方式能够有效解决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而且加以现场指导等,能够手把手的将技术带给农户,促进了农业新兴技术的有效的应用,避免了由于农民不懂、不会应用技术等所带来的不必要性的经济损失。

2.4以江西“五统一”为代表的模式

江西省为了大力发展农村信息化工程,提出了坚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的“五统一”做法,为做好全省的农村信息化工程提出了具体措施。这一模式的实施,使得农村信息化建设有了根本上的领导保证,有力的推动了农村信息化工作的顺利实施。

不管是什么模式和方式,尽管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模式上各具特色,但基本都从本着实情出发,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以更好的建设适应本地区需求的农村信息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模式,有效促进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3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利用模式应注意的问题

在农村信息采集与开发利用工作中,政府要积极发展其自身的职能,做好总体开发与相关硬件设施建设,进行统筹安排与规划,加强引导与组织和调控,推动农业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同时要注意因地制宜,开发集约联合型的开发模式,最大程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建立自上而下开发和联合型集约开发及多种开发经营相互并存的多种开发模式。

同时,要有效利用现有的人工信息网络、广电网络、电信网络、互联网网络等这些信息媒体的功能,促进多网并存及相互共享和应用,从而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采集与开发的资源利用率,通过多种方式促进农业信息采集与开发工作的展开。

在农业信息采集及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遇到一些矛盾和问题,如信息安全问题、信息保密及泄漏问题、信息经济利益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农村信息资源的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仅仅从技术上也很难实现真正的解决,还需要加强管理和增强法规的约束作用。因此,还需要加强相关法律规范的建设,从法律方面确保农业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顺利开展,为农业信息采集及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提供必要的法律环境保障。

参考文献:

[1]樊景超,丘耘,夏雪,周国民.苹果果园环境信息采集与推送研究[J].天津农业科学,2015(07).

[2]李干琼,王东杰,于海鹏.“农信采”正能量[J].农产品市场周刊,2013(26).

[3]林志坚,赵蕴华,谌凯,应向伟,吴巧玲,赵云飞.土壤信息采集和分析技术专利情报研究[J].中国农机化学报,2016(05).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篇3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中的快速推广和广泛应用,在农业生产和经营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越来越多地获得各级政府部门和农民群众的重视。现代农业的主要特征是其发展已经不再是传统那种仅仅依赖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来决定生产效果,而是更多的取决于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利用程度,也就是农业信息化的程度。农业信息化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要途径。农业信息化在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上作用非常明显和有效。不仅如此,农业信息化在提高农村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经济规模化、产业化等方面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一,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生产方式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目前我国农村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我国“三农”问题中的一个难点。农业信息化建设对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非常好的效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够极大地提高农村生产过程各个环节的劳动生产率,以及实现农业资源的充分、合理、有效地利用,并能够推动我国农业生产逐渐向自动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大量运用信息技术还能够极大的提高其生产产品的科技含量,可为广大农民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其二,农业信息化有利于构建和完善我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否具有一套良好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是影响农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构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合理有效的信息服务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是农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的信息服务机制也才能够更好的、及时准确的为广大农民群众提供各种相关技术和服务支持。例如运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为广大农民或农村企业家提供实时准确的市场信息,这样农民或农村企业就可以根据市场实际情况,从事各种农业生产,产品也将更加符合市场的实际需求,广大农民和农村企业也能够获得更大的经济收益。而且构建有效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对提高农民自身素质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能够很好的为广大农民群众进行相关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使农民群众能够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其三,农业信息化有利于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生产经营能够极大的提高经济效益和降低成本。在农业生产过程的各环节中,如果能够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大大提高其劳动效率和降低生产过程的成本,还能提升其生产经营的管理能力,这些都是利于农村经济向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综上所述,农业信息化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甚至可以说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选择。

二、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贡献率的理论模型构建

如何得到农业信息化指数,是构建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模型的前提和基础。关于信息化程度的评测方法,目前在国际上主要由信息化指数法和波拉特法两种。其中信息化指数法是由日本经济学家小松琦清首先提出来的,这种方法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设置各种与信息化相关指标因素的值及各指标在信息化指数评测中的权重,最后计算出信息化程度。这种评测方法在指标划分、指标权重设置及其计算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波拉特法的主要特征是它将信息部门看作影响经济发展的一个独立因素,并通过信息部门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结果及相关信息形态的转换来测得信息产业在经济发展中占有的比例,也就是该经济形态下的信息化程度。这种方法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因为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调查的数据难以确保真实和准确,而且对信息部门的划分也不明确。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还处在比较低的阶段,也有着我国特殊的国情,因此在进行我国农村信息化程度的评测时,不能直接使用上述的两种评测方法。因为我国农村的实际统计数据并不完全符合上述两种测评方法。在构建模型时,为了降低模型的复杂程度,也为更清晰的说明要研究的问题,文章对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要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简化。在文中只考虑劳动力的数量、资金投入的多少和信息化的程度三个重要要素,这三个要素都是影响农村经济产出的关键因素,其中农业劳动力投入、农业资金投入和农业信息化程度与农村经济产出之间的关系可用数学函数表示:Y=F(L,K,i,t)(1)在式(1)中,Y表示农村经济的产出,L表示农业劳动的投入量,K表示农业资金的投入量,i表示农业信息化的程度,而t是时间变量,表示不同时期各因素对农业经济产出的影响,其中本文对时间t是以年度作为计量单位的,这也符合我国统计的实际情况。研究未对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劳动投入量之间的关系,以及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农业资金投入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考虑。因此,可以对(1)式根据时间t进行全微分,整理后可得:YY=αLL+βKK+γii+C(2)在式(2)中:YY表示农村经济产出的增长率,LL表示与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相应的劳动投入量的增长率,α表示劳动投入量对农村经济产出增加中的弹性比率,而αLL表示与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相应的劳动投入量增加引起农村经济产出增加的增长率,C表示除劳动、资金和信息化三个要素之外的其他影响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的各种因素综合。其中KK,βKK,γii,β,γ都与LL,αLL,α类似。通过式(2)可以清晰的知道农村经济产出增加是由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和信息化水平三方面共同作用产生的。因此,只要我们知道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和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增长中的弹性比率,也就是α,β,γ的值,我们就可以通过计算求得劳动投入量、资金投入量和信息化水平分别在农村经济产出增长中的贡献率。而式(2)中α,β,γ的值可以运用统计学中的回归分析法估算得到,得到α,β,γ的值后,就可以获得各要素对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其中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增长的贡献率,用符号Ci表示,其具体计算公式为:Ci=γiiYY(3)

三、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的数据是以我国中部地区2009—2014年间农业领域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该模型分析这个时间段内农业信息化水平在农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其中,关于这个时间段内的农业信息化指数,也就是上述模型中的农业信息化水平i的值研究采用参考文献5中对农业信息化指数的计算方法。这里的信息化指数也就是上述模型中所指的农业信息化水平。由于现实的统计数据与上述模型中的指标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不能直接将基础数据放在该模型中使用。因此,在运用该模型进行测算前,文章对我国2009—2014年间农业统计年鉴中的相关基础数据根据模型的实际情况进行一定的归类和整理,并将整理好的数据信息在SpSS统计软件中运用统计学中的最小二乘法对上述式(2)进行回归分析和参数求解,得到式(2)中α,β,γ的具体数值,其测算出来的具体结果如下所示:YY=1.678LL+0.567KK+0.152ii+0.068(4)其中式(3)的回归判定系数R2=0.995,说明该模型拟合的程度较好。因此,就可以根据式(3)得出2014年该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对该年农村经济产出增加的贡献率值,经过计算其结果为26%,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式得出同期农业资金投入量和农业劳动投入量对我国农村经济产出增加的贡献率值,其分别为52%和22%。而在同时期的相关发达国家中,农业信息化水平在其农村经济产出增加中的贡献率已经达到40%以上。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我国农业经济基本上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生产率都比较低,所以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加强和提高。此外,通过式(4)还可以认识到农业信息化水平指标项γii的系数γ是大于零的,可见中部地区农业信息化水平对农村经济产出的增加是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且促进作用还非常明显。尽管农业信息化本身没有什么固定的形式和具体的形态,但农业信息化在减轻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成本、提高农民自身文化素质以及农产品的质量等方面都有着十分可观的作用。

四、结论及对策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篇4

关键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信息化服务平台

随着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成为三农建设的重中之重。深化改革、推进农业现代化的目的都是实现城乡一体化,让更多的农村人口收入增加,享受现代化带来的便捷。互联网以其巨大的信息量和信息资源的共享性成为推进新农村建筑的重要推手。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4年1月16日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12月,我国网民中农村人口规模达1.77亿,而目前中国农村人口为6.42亿人,网民用户只占到农村人口的27.57%,虽然开通互联网宽带业务的行政村比重达到了87.9%,但是考虑到现实情况,其家庭或个人普及率依旧有较大增长空间,尤其欠发达地区更是如此,而于此同期,电话普及率在全国范围内却达到了每百人103.1部。可见现行的服务模式由于硬件以及受体本身的技能缘故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强大性能的瓶颈。

一、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与信息化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概念与发展

农村科技服务体系是指由服务于农村生产的各行业、部门、组织、集团等组成的农村科技服务综合系统。依据服务方式不同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可分为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农业科技推广3个体系,涵盖了农村科技从研究开发到推广应用的全过程。其主要功能是提供各种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并使其成功地实现在科技供体(科研单位等)和受体(广大农民)之间的传递,使之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帮助农民实现增收致富的根本利益。

国内传统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试办农业技术推广站、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部分地方创办“四级农业科学实验网”,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央、省、地、县、乡五级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历程,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的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结构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目前国内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得发展没有固定模式,而是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现象,各个地域和省份根据自身农业发展情况构建出了适合自身情况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①政府引导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②发挥优势与创新模式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形式的多样化;③传统服务方式与现代传媒相结合,实现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的现代化;④体系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提升农村科技服务水平。

然而,由于种种现实原因,当前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系统运转不畅,与农村新形势发展的需要相脱离,无法真正发挥其作用。

2.农村信息化的概念及实现模式

农村信息化是指信息技术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全面应用和渗透的过程,以先进的信息技术装备、丰富的农村信息资源、发达的农村信息服务业为主要特征,主要包括农村生产信息化、农村经济信息化和农村社会信息化。

当前我国农村科技中介服务组织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模式实现:①事业型农业科技推广机构中介;②自主型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中介;③现场型科技服务形式中介;④示范型农业科技园中介;⑤项目带动型科技推广中介;⑥兼业(商业)型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

可以看出,这六种模式都是以实体为基础的中介模式,受到时间或者地点的限制,而信息量来说相对于互联网来说,更是有巨大的不足。

二、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1.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趋势

综合经济欠发达区域和省份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的发展情况,可以看出在未来整个农业科技服务体系会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着眼于培育农村科技服务主体。主要通过培育新兴农村科技服务组织,促进农村科技服务主体的多元化,并着力增强各类服务组织的活力和服务能力,以改善农村科技服务的供给和效率,完善农村科技服务的竞争格局。

着眼于整合农村科技服务资源。通过发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整合和盘活各类科技服务资源,引导高校、科研机构、推广部门的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流向农村,更好地满足广大农户、专业合作组织的科技服务需求。

着眼于创新农村科技服务机制。通过引入市场化手段,将各类农村科技服务主体与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机制。重点是激励科技人员走入农村,结合农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将知识、技术、信息等传授给农户,科技人员也可以在实践中找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途径。

着眼于完善农村科技服务手段。结合农村实际条件,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更加便捷地向农户提供科技咨询、技术培训、市场信息等服务。

2.经济欠发达地区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城镇一体化脚步的加快,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创新严重滞后,原有的体制框架仍未突破,现行的服务模式由于硬件以及受体本身的技能缘故成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发挥强大性能的瓶颈。目前欠发达地区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存在着以下一些问题:①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互联网和电脑的普及率较低,受体(农民群众)计算机操作水平有待提高,因此无法真正利用起来现有的基于互联网的一些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来获取和所需要信息;②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信息相对闭塞等原因,传统农民群众对于农业科技信息服务这一新兴的农业服务体系的认同不够,有时会有不信任或者不愿意使用科技信息服务体系的问题;③经济欠发达地区由于客观情况的限制,现有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常常会出现持续性差,服务体系会出现无人使用的情况,最终会导致无法继续施行。

故而市场需要一个中介平台在农民和信息间进行一个“译码”作用。因此尽快建成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及农业信息中介平台,为推进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三、构建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民―电话―网络”模式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平台

对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来说,农业产业在其经济产业构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加快农村城镇化步伐,打破城乡二元化的进程中,城乡之间无障碍沟通是其实现的充要条件。在互联网时代,网络覆盖面窄是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沟通不畅的瓶颈,但近乎百分百的电话覆盖率却能够成为突破点,只要能在电话和互联网间构筑一个以电话为受体(农民群众)使用终端的信息中介平台,便能够有效实现“农民―电话―网络”的沟通途径,从而使得城乡之间产品、信息输入输出无障碍,农村信息化服务更加贴近农村现实,信息服务体系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展,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真正实现农村信息服务提出一个可行的理论基础,具体的实施过程则需要从使用终端的观念、中介平台的构建以及技术支持方面来实现。

1.以电话为使用终端的受体(农民群众)认可规划

由于受传统思维模式、较封闭的外部环境等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广大农民群众对新事物一般持观望态度,从认识到认可再到真正参与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农民群众首先认可拓宽农村科技信息资源的种种优势,再通过现有的依靠农村科技信息资源而获得成功的典型范例做一详细说明,同时在费用上、使用的便利度上对现有模式和该模式做一对比,使广大农民群众认可并积极参与。

2.“农民―电话―网络“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施对策

该理论为‘农民―电话―网络’的模式,即农民通过拨打电话到该中介平台,提供自己的产出、需求信息,该平台在对数据汇总整理后与网络进行对接,在充分利用网络后对进行梳理后以电话的方式对农民群众的信息进行回馈。同时,根据前期调研结果,构建一个人工服务平台,广大群众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咨询,所有受体沟通均以电话方式完成。

3.该模式的技术、良性运行等机制的完善

由于该模式目前只是一个理论构架,其实现需要建立良性发展的运行机制,推进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科技人才保障体系以及费用的投入。所以该模式的需要政府部门的引导与投入,市场的导向,资源的有效整合,运营商的技术支持,以及后续的调查完善,从而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长期有效发展的良性循环。

虽然农村信息化服务模式是近年来一个不乏研究者的课题,但其研究角度多以互联网普及为前提。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以及环境等因素,农村经济也同样存在着非常严重的“二元分化”。现有的农业信息化服务模式都是基于网络实施构筑的,本模式突破了经济欠发达地区网络覆盖面窄导致农村信息沟通不畅的瓶颈,使得农业信息科技服务平台的健全使用不再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14.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年度数据[eB/oL]./workspace/index?m=hgnd

[3]王柯敏.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主导模式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2007.3

[4]刘广峰,艾延坤,王群才,郑少斐.构建新型科技服务模式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河南科技,2008.15

[5]湖南省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指南[R].湖南省科学技术厅,2005.10

[6]郭永田.试论发展农村信息化[J].农业经济问题,2007.1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篇5

[关键词]传统农区 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构建研究

当前,随着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农业和农村也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际遇。“三农”问题成为上至中央下至基层普遍关注的大问题,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也被放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

农业与其他行业相比,有着生产投入大、周期长的特点,如果没有及时、准确、可靠的信息,就很容易造成生产和投资的失败。对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来说,搞好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关键,可以说,农业信息化已成为推动农业经济与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动力。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为我们指明了发展途径:“按照求实效、重服务、广覆盖、多模式的要求,整合资源,共建平台,健全农村信剧服务体系。”

农业现代化要求农业朝着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的方向发展,这需要强有力的农业信息作支撑,农业信息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精准农业和信息农业的发展水平。以农业信息化为核心,可以推动信息产业和农业产业的发展,而农业信息化的实现最终要靠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来保证。因此,本文探讨了传统农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的构建思路。

一、公益性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公益性农业信息化,它是以政府为主导,以政府为主要投资实体,充分发挥政府的行政力量,为传统农区农民提供优质、及时、无偿的农业信息的信息服务模式。传统农区农业信息化的构建要以各相关农业信息机构为核心,使它们强强联合、合理分工,充分发挥它们在农业信息采集、加工、传播等方面的优势,打造出适合传统农区当前经济形势、突出传统农区特色的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1、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建设

首先,我们应该以信息网络为主要传播媒介,在传统农区设立―个省级农业信息中心,在市、县分别设立农业信息站,然后在各县下属乡镇设立农业信息搜集点,并在各村配有农业信息员。由各村农业信息员把各村农民的生产信息、需求信息以及农民渴望了解的其他信息,搜集整理并传递给各乡镇农业信息搜集站。这些零散的基层农业信息依次经由各乡级、县级、市级农业信息站,最后传递到省级农业信息中心,经由多级的整理、分类、分析、加工,最终变成能被各级政府机关、农产品市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纠及广大农户直接需要的农业信息。

其次,我们要建好、利用好农产品市场。农产品市场一头连着生产者、经销商,一头连着消费者,具有集散功能强、辐射范围广的特征。如果传统农区农业信息采集体系能够及时、准确、充分地采集到各农产品市场的信息,并进行科学的加工处理,就能及时了解各种农产品的供求信息,从而指导农业结构进行及时调整。所以农业信息平台应把网络触角伸向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加工、营销企业,把各大农产品批发市场上每天各种农产品的交易量和成交价格实行联网,使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商可以简单地在网上查出每天、每月、年度各种农产品的销售量。这样―来,每个农户就都能对市场上什么好销、价格多少、各种农产品的供应数量了如指掌,从而根据自身能力,随时调整自己的生产品种和产量,逐步实现由市场指导农民生产。

最后,我们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报刊以及国家颁布的文件等一切媒介,及时了解国内外关于农业政策、农业技术、农产品市场变化等方面的信息,使传统农区的农业信息服务与国内外接轨。

2、农业信息加工和处理系统建设

首先,在保证农业信息质量的同时,不断充实农业资源数据库。因为拥有―个规模庞大、资源详尽的农业信息数据库是做好农业信息服务的前提。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在不断扩展现有数据库容量的同时,要大力挖掘信息资源,把农业信息视野扩展到农业及相关的各领域,搜集各方面的信息,以充实现有数据库的内容,逐步建立并不断扩大网络环境的大型综合数据库,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对象的需求。同时还要对数据库的信息进行分类,相应建成农业资源信息库、农业生产信息库、农业科技信息库、农产品市场信息库、农业生产资料信息库、农业政策法规信息库等,以提高农业信息数据库的运行效率。

其次,建立农业专家决策支持系统。包括农业宏观决策、农产品供求变化趋势、农业生产管理等服务层次,把农业专家的科学种养知识、一定时期内某类农产品供求和价格变化趋势和农民长期积累的种养经验编为程序输入电脑,对畜禽、农作物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用计算机筛选出最佳方案,并指导农民应用。

3、农业信息传播系统建设

网络信息采取何种途径进村入户,我们需要在对客户群进行分类的基础上加以探讨。按照信息需求量也可将用户划分为两类:一类是种养大户、农业企业、行业协会、农贸市场、农村信息中介服务组织、农业经纪人等信息需求大户;另一类是大量的普通农户。由于不同的客户群对信息的需求程度和接收能力不同,因此对不同的客户群以及不同的信息类别,应采取不同的信息传播媒介,具体构建方式如下。

第一,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由于互联网信息量大、更新速度快、检索方便快捷,所以对第一类农业信息客户群和一些有条件上网的农户,农业信息网站将是主要的农业信息传播媒介。农业信息网站必须以庞大的数据库为依托,而且网上的农业信息必须及时、准确、有效、紧密联系农民日常的农业生产销售;同时网站的农业信息必须详尽,尽量涵盖有关农业的各个方面,可将不同方面的农业信息分成不同的模块。例如可将农业信息分成农业生产信息模块、农产品市场供求信息模块、农业政策法规模块等等,以便于人们查找信息,从而提高农业信,官信息服务效率。

第二,以传统媒体为媒介的信息服务模式。传统媒体的农业信剧服务模式是利用互联网采集信息,丰富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为电话、电视语音系统和电视节目制作提供信息资源;利用电话语音系统,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语音咨询和专家远程解答服务;利用电视传播渠道,针对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热点问题和电话咨询过程中反映的共性问题,制作、播放生动形象的电视节目。提高信息服务进户率。此种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正是针对目前互联网难以普及的现状提出来的,它对两类农业信息客户群均适用,所以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它将是传统农区农业信息传播的主要媒介。

第三,以农业信息服务站为媒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在各县、乡镇的农业信息站成立专门应的咨询服务部门,将其在本地和互联网上搜集的农业信息进行编辑、整理,面向广大农民提供咨询服务。农业信息服务站提供的信息主要是当地的农业市场价格变化信息和农产品需求供给信息,同时也包括一些

农业实用技术信息和优良种苗信息等等。

第四,以农业技术咨询办公室为媒介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政府农业信息部门应与各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合作,在乡镇设立专门的农业技术咨询办公室,常年聘请有知识、有经验的农业专家、学者、教授,面对面地为农民提供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咨询、诊断和指导。

二、市场化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现阶段,在加强政府部门信息主渠道建设的同时,政府应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吸引社会投资,支持非国有性质的农业信息服务机构发展,造就一批有影响、高水平的农业信息服务产业化“龙头企业”,使它们成为专门从事农业信息的搜集、整理、筛选、加工和传播工作的信息服务产业化经营企业。传统农区农业信息的市场化服务模式就是以农业信息服务企业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的力量,为农民提供有偿、优质农业信息的有偿信息暇务模式。具体包括以下三种。

1、农业信息咨询公司提供信息服务模式

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就是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为信息用户提供直接的农业信息咨询。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首先要将采集到的农业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然后根据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的信息类型将采集到的农业信息进行分类。例如可将采集到的农业信息分为优质种苗信息、农资供应信息、市场变化信息、实用技术信息等等,并且建立相应的数据库。由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面对的客户是一些农业大户和涉农企业,它们需要的农业信息往往是一些专业的、深入的市场分析预测信息以及一些专门的农业技术和管理信息。这就要求农业信息咨询服务企业应根据客户的要求进行市场调研,采集相应的农业信息,并结合已有的农业信息资源,在专家的指导下利用数据库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进行数据分析和数据挖掘,最终得到需要的农业信息。

2、物流公司和农业信息咨询公司合作模式

农产品的特性决定了市场对农产品物流的依赖程度较大。在传统的自营物流模式下,各农产品供应商分别对销售商供应不同种类的农产品,是典型的“多对多”关系。这种模式下的物流配送无论由供应商执行。还是由销售商执行,都是小规模的零星物流,存在车辆迂回、往复运输的现象,配送成本高、效率低,配送的可靠性也得不到保障。而且随着供应商和销售商业务量的扩大,对物流资源的调度会越来越困难,他们若仍采用这种分散的自营物流形式,势必要增加费用的投入。因此,农产品物流未来的发展趋势是加强行业分工,将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从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分离出来,交给专门的第三方农产品物流企业完成,使农产品供应商和销售商专注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市场的开拓。因此,第三方物流模式将成为农业市场未来的主导物流模式,即农产品供应商和销售商将一部分或全部物流活动委托给专业农产品物流企业来完成。

具体的农业信息采集和处理模式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的模式基本相同,而在农业信息传播模式上,可以采用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合作的方式,由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采集和加工的农业信息传播出去。这种模式实际上相当于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借助于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大的农业信息采集、处理系统以及其庞大的信息源来充实自身的农业信息数据库。这种模式的优势在于―方面提高了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农业信息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丰富了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的信息采集途径,提高了其信息服务的水平。从宏观上讲,这种模式将对整个传统农区农业信息化的高效运行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从微观上讲,农产品第三方物流企业和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可以共享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带来的收益,从而达到双赢。

3、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农业信息服务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农业信息的传播,同时受经济条件和信息技术水平的制约,农业信息要传播到广大普通农户中更是难上加难。而电信运营商凭借其庞大的信息网络和强大的资金优势,在信息传播方面有着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我们提出了以电信运营商为主体的农业信息服务模式。

第一,农业信息采集模式的构建。电信运营商的优势在于信息的传播,而不是信息的采集,并且农业信息传播并不是电信运营商的主业,所以专门建立庞大的农业信息采集系统在经济上并不可行,从农业信息化全局上看也造成了重复建设。电信运营商可以和一些农业信息网站以及一些农业信息咨询服务公司合作,从它们那里有偿获得自己需要的农业信息。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篇6

摘要阐述了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的现状以及世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趋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带给我国的启示,以为加快我国农村信息化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村信息化;国外;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启示

国外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做法各具特色,形成了不同的发展模式。美国、日本等国政府有健全的体系、充足的资金投入,并有完善的立法,农村信息化发展先进;德国、日本等国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注重信息系统服务建设;法国、加拿大等国形成了多层次农业信息服务格局,服务主体多元化;印度、韩国等政府对巩固和稳定农业及农村投资力度较大,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重视农村电信服务、加强信息化技术人才的培训,并与国际合作制定农村信息服务优惠政策。总体上讲,国外推进农村信息化的做法和经验主要体现在营造良好的农村信息化发展环境。该文简要介绍了5个国家农村信息化的发展模式及发展水平,以为我国学习国外先进经验,研究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信息化发展途径与政策措施提供参考。

1国外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

1.1美国

美国政府颁布法律、制定政策,全方位地规范和引导农业健康发展。通过建立健全法制,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指导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法律体系,从而保护农民正当利益,维护农业市场秩序,保证公平交易。在信息资源建设方面,政府稳定、足额的投入有效支持了公益性农村信息资源的长期积累、高效管理与广泛应用,每年有10亿美元的农业信息经费投入,占农业行政事业费的1/10。在信息共享方面,由政府生产、拥有和政府资助生产的农村科技信息实行“完全与开放”的共享政策,对于公益性、基础性农村科技信息的共享,采用国家调控下的事业性运行模式,兼有商业化运行模式;非官方投资产生的数据,一般是在保障私人财产权收益和商业秘密的前提下,通过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实现信息共享。

1.2日本

日本是以资源节约和资本技术密集型模式发展,主要依靠政府的全面干预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政策。长期以来,日本政府非常重视农业投资方向及政策的制定,以及科研与技术的推广工作。一是根据实际制定一系列制度性规则和运行性规则及发展政策,促进日本农村信息化的有序运行。二是建立较完善的农业市场信息服务体系,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到信息系统的应用与推广,农产品信息及时、准确和全面。三是通过农业科技信息网无偿向农民提供各种技术信息,同时,为了能让农民通过网络享受到技术服务,提高农村计算机的普及与应用,日本政府将农户购买计算机纳入了补助金范围之内。

1.3法国

法国是以生产集约与机械技术的复合型模式发展。法国的农村信息服务主体很多,但服务内容、服务对象、服务规模有所不同,彼此之间具有很好的互补性。服务主体包括国家农业部(负责向社会定期或不定期地政策(法规)信息、统计数据、市场动态等)、农业商会(主要是传播高新技术信息,举办各类培训班,组织专家、学者讲课和发表文章,协助农场主做好经营管理)、教育科研系统(培养农业科技信息方面的学生和面向社会咨询)、行业组织和专业技术协会(为该组织成员收集有关的技术、市场、法规、政策信息)。在法国,官方的信息服务为财政支持,不实行收费;专业技术协会、行业组织的相关信息服务,一般只收取成本费。

1.4加拿大

加拿大在推进农村信息化过程中,非常注重涉农信息资源的整合。通过政府、协会等部门共同参与,合理分工,有效地推进了涉农资源整合,极大地方便了广大农民获取实用信息。加拿大政府通过设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整合来自各个部门的涉农信息,通过互联网、报纸、电视、电话等多种渠道无偿向需求者提供信息。加拿大农业专业合作组织较为健全,各类农产品都成立了协会,协会都有门户网站,并有专业人员负责收集、处理信息并集中。行业协会直接为会员提供农业信息和技术方面的信息服务,农民从一个协会网站或通过咨询工作人员便能够获取该类产品或农作物的全部信息。通过专业协会的服务,农民能够方便获取涉农信息,提高了在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1.5印度

近些年,在发展中国家,印度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做出不少有益的尝试。印度农村信息化发展是由中央政府建立各种基本项目,帮政府负责项目的实施工作。印度政府全面推开的“知识信息计划”,意在运用信息技术服务于广大农村地区的人们。该项目非常成功,它采取公私共享的合作模式,前期由政府承担,实施运行由村民自治组织负责,做到在基础设施不完善的条件下帮助农民真正享受到信息服务,同时也培养了一批农民信息技术人才,保证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可持续性。

2世界农村信息化发展趋势

21世纪,信息技术正渗透到农业的各个领域,对于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农民生活等方面正在产生积极影响,可以预见,信息技术作为21世纪农业主导技术之一必将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当前,世界农业大国在信息技术方面已经走在前列,在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以及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方面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成为世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领头羊。

2.1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向全面、系统、实用、方便方向发展

世界发达国家的农业网络遍布每个角落,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也基本到位。世界各国正在加紧建设农业信息服务系统数据库,数据存储不断扩大、信息资源不断增加,并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此外,网络设施的建设也越来越多地考虑到用户的实用和方便,努力为用户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一是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重点是统一规划“信息高速公路”的技术路线选择,确保高效畅通。二是加快研究和建设第3代互联网,促进网格技术开发应用,推进网上可视技术的改进和扩大应用。三是逐步扩大应用和建设移动网络系统。四是加强网上安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尽量减少网上不安全因素和可能造成的损失。五是支持电子商务的发展。重点是有效地实现网上交易,研究和开发高效查询、订购、支付技术。

2.2由单一的农业技术向多元化、集成化方向发展

国外大多数国家的农业技术创新道路的主体呈现多元化、集成化模式,在农业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成功应用后,正在将几项或多项技术努力集成在一起走节约型技术创新之路,以提高多元化、智能化、集成化,实现农业的高度自动化。

2.3农业信息技术向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方向发展

国外利用信息技术有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已开发研制出多种用于专业化生产的系统模型,技术已趋成熟,并切实为农业生产服务,农业信息技术已向专业化、规模化方向发展。这些系统模型对于农户的生产实践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并为农户走向市场发挥了巨大作用。

2.4向生态型和可持续性方向发展

当前,世界所进行的农业发展趋向已由常规型向生态型发展,计算机数据模型、生产诊断决策系统及农作物病虫害预警预报等项技术都注重考虑环境保护和农业的持续发展。特别是精确农业技术,能够控制同一地块中不同位置所需施肥量和植保剂的施用量,以避免由于过多施用所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浪费。

3国外农村信息化启示

尽管中国中、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均衡,甚至在同一地区内也存在很大差距,不可能选择统一的信息化发展模式,但是国外一些好的经验与做法,仍然值得借鉴。一是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信息化,建立强有力的管理体系。在一定时期内,农村信息化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重视,政府要起着主导性作用[1]。国外对农村信息化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建立领导体系、保证资金投入等方面。首先,政府重视农村信息化工作,依靠政府职能,建立权威性的信息制度,及时、准确、全面地为农民提供市场信息服务。其次,在政策上保证农业的发展,围绕管理体制、投资结构、技术推广进行政策上的调整。二是科研、培训和推广紧密结合,推进农村信息化。通过科研、培训和推广三者的相互结合、紧密协作,保障农村信息化发展[2]。加大农业技术创新力度,完善各种技术创新体制,建立研发机构和推广应用部门紧密结合的工作机制。三是健全农村信息化服务体系,提供多种形式的信息服务。由于生产者、经营者的信息需求多种多样,需要有多元信息服务主体,在服务内容上有所侧重,所以应注重培育和发展信息服务业,推动涉农信息服务主体多元化,信息服务形式多样化,更好地满足农民的个性化信息需求[3]。四是注重资源整合,提升农民获取实用信息能力与水平。一方面,要整合社会各方力量,充分调动社会组织(协会、自治组织)、企业、科研等部门的积极性,共同参与、合理分工,共同推进涉农资源整合;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整合来自各部门的涉农信息[4]。五是建立健全农村信息化相关法规。建立健全政府对农村信息化方面制度、法规体系、支持政策体系,并建立高效的农业管理体系。注重维护农村信息化主体的权益,保证信息服务、技术服务的真实性、有效性等,积极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4参考文献

[1]刘盛华.辽宁农村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展望[j].农业科技与装备,2009(3):164-165.

[2]张其斌,舒毅,田全红,等.甘肃省农村信息化发展模式探讨与研究[j].甘肃科技,2009,25(17):1-4.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篇7

关键词:精准农业管理技术应用研究

传统农业发展过程中采用了高耗能的管理方式,投入了过多的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也投入了大量的机械动力。但是,这种高耗能的发展模式是不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土壤酸碱度失衡,致使农产品质量日益下降。在农产品市场竞争日益增强的现代社会,这种不符合可持续发展农业战略的管理模式必将被先进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所取代。

一、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技术的现状分析

精准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生产管理思想,是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诞生的。精准农业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指明了未来农业发展的方向。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GpS卫星定位系统以及RS遥感系统等技术,及时了解农作物的生产环境、生长变化状况、病虫灾害情况等。为分析、模拟农作物灾害的发展趋势提供具体的作物信息、数据,作为进一步解决作物灾害问题提供参考标准。在此基础上,精准农业发展模式,利用各种智能系统,准确、细致地计算出精准治理措施。包括:喷洒农药、施肥灌溉、播种收获等生产管理方式。

精准农业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先进管理模式对农作物进行管理,以最小的投入获得经济和环境的最大利润。目前,精准管理模式的主要技术支撑即以3S技术为基础的多种数据系统为技术支撑的管理模式。包括:变量控制技术、生物信息技术、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产量分布图生成系统等。随着数据处理技术的提高,可视化技术和计算机科学的发展,还有网络数据库系统的开发,精准农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成为了国际上农业领域的发展热点之一,大大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升级。

二、发展精准农业的必要性

发展精准农业是我国的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耕地面积大量减少,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再加上病虫灾害,旱涝灾害等,农业生产的发展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为了在世界农作物市场上占据优势,只有提高农业生产领域的管理模式,才能更大限度的提高农产品的利润,扩大市场占有率。精准的农业生产模式可以实现对农作物的精准化管理,解决上述各种问题。

发展精准农业是世界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精准农业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推广,成为了国际农业学、农业技术等高领域的研究对象,世界各国都在采用新型的精准农业管理模式。这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

发展精准农业管理模式是由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决定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的各方面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在能源资源供不应求的现代社会,发展精准农业更有利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体系,缓解建设现代农业过程中遇到的紧张局面。

三、精准农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在发展精准农业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水资源利用不当、施肥结构不合理、信息体制不健全的问题。发展精准农业就要着重发展灌溉精准农业、节肥精准农业、精准设施农业。发展精准灌溉农业就要根据信息系统反馈的数据因地制宜地选择灌溉设施,开源节流,节约水源,解决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的问题。发展节肥精准农业需要系统分析、预算出恰当的施肥时间,施肥数量,以及肥料品种。发展精准设施农业就是利用机械设施改变或者提供农作物生长的小气候,从而为农作物生长提供更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提高作物产量。

更重要的是,要加大3S技术的应用范围,建立全面的农作物管理系统,在GpS和RS技术的基础上运用GiS技术准确分析数据信息,可以先建立实验基地对比分析。另外,建立肥料信息系统和土壤肥力系统,收集不同的土壤类型、作物类型、肥料的使用情况等做好统计分析,随时了解不同地区的土地肥力变化状况,以便进一步进行管理。

精准农业发展模式需要协调好人力与机械的关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减少生产成本投入,目的是为了增加我国的农业市场竞争力。

此外,政府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管理模式的创新,利用政府的力量大力支持信息技术的提高,建立完整的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全方位的农业信息管理中心,及时引进新型农业发展技术,形成农业精准化的发展规模。

结束语:

信息采集技术、网络技术和专家决策系统共同构成了农业精准化生产管理模式。精准化生产模式可以弥补传统生产模式的不足,在此基础上又可以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人力。在这种生产模式下可以对农作物信息进行智能采集、计算、判断、分析、预测与预警等,以达到提高农作物质量和产量的目的。由于精准化生产方式涉及到更多信息网络智能领域,因此要加强信息技术的推广。发展农业产业也要考虑地区差异,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土地状况和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选择不同的发展方式。

精准化农业生产模式符合国际农业发展的趋势,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发展精准化农业的过程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引进先进技术,争取在精准化农业发展过程中走出有中国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篇8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化水平的快速提升,农业劳动力大量转移,对农业机械化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经营机制的创新,为农业机械化搭建了越发广阔的发展平台,农业机械行业迅速发展。农机品牌建设推广既是是新丝绸之路创新品牌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品牌计划的重要建设内容。

一、农机行业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自2004年11月1日《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实施以来,我国农业机械行业进入黄金发展期,截止到2013年,我国农机总动力达到10亿千瓦,高性能、专业化、大功率的田间作业动力机械与相关配套机具总量快速增长。2015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割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全国小麦播种管理收割等生产程序已经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其他粮食作物包括水稻、玉米、甜菜等生产机械化也同步快速推进,机械化推广普及在畜牧业、林业、渔业、果木业、农产品储备、农产品加工业等领域也得到了全面发展。

我国农机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艰辛过程,具不完全统计,我国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现已达到2000多家,科研创新、产品研发、技术推广与生产能力不断增强,农业机械的销售、作业、维修三大市场蓬勃发展,我国现已发展成为世界农业机械生产出口大国。

随着农业机械化需求的进一步深入,农机行业发展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整个农机行业存在着集群程度不足,自主研发技术落后、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农机生产企业缺乏品牌意识与电商推广观念,产品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不足、销售、维修渠道不健全、售后服务跟进滞后等问题,制约了整个农机行业的创新和规模化发展。

二、农机品牌产业集群的发展趋势

1.电子商务成为农机品牌发展必然趋势

科技的进步发展为农机企业的发展带来机遇,网络的迅速普及与电子商务的也?榕?企业经营模式与品牌化建设提供了新思路,整个农机行业开始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信息化、网络化、集群化、一体化过程,目前我国农机行业基于产业集群发展现状,利用网络技术,借鉴其他行业电商发展经验,建立起自己的电子商务系统与电商运营模式,利用互联网降低了宣传成本,扩大了经营范围,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农机行业发展与农机品牌建设的必然趋势。

2.农机行业产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创建一个新平台

产业集群一直是专业市场特别是农机行业重要的客户和服务对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农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农机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来建立一个合作交流共赢的平台,进行资源的整合与信息的共享,创新了营销模式、合作模式、管理模式与交易模式,变革了传统生产链与流通链。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机产业集群与农机专业市场之间构建了新的桥梁,促进了农机行业产业集群增加了对专业市场转移的新空间。

3.对品牌化信息化的迫切需求

农业机械各参与者包括生产者、经营者等对农机品牌化和信息化需求日益迫切,希望通过信息化服务门户实现行业规范、产业升级、各方受益,可帮助农机生产厂商扩大影响和销售、帮助农机户更好使用和维护,提高农业机械使用率,增加收入、帮助农户实现增产增收,从而带动农业现代化。加快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农机化的有机融合,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

三、农机品牌电商推广模式探究

根据我国农业机械产业发展现状,凭借我国先进的互联网建设以及便捷的物流体系,借助多形式、多渠道电商平台来开展农机品牌电子商务模式推广,无疑是加强我国农机品牌建设的必由之路,基于农机行业产业集群的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可以为农业机械的销售推广以及品牌运营拓宽渠道,同时为农机相关配件的销售、维修、生产运营等提供全新的经营模式与销售路径,也为消费对象在电商平台提供一体化的信息查询、性能对比、筛选购买、售后服务、维修咨询、产品评价平台。极大节约了企业的宣传成本、促进了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优化企业生产经营的经营模式与销售模式,带动了整个农机行业发展,同时对农村、农业信息化发展也起到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1.品牌行商城

针对农机品牌开发独立的电子商务平台,建立农机品牌互联网营销平台,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平台支持B2C、C2C运营,涉及内容包含品牌营销传播、市场发展、销售渠道的拓宽、商业合作、客户关系等一整条营销链条,吸引农机厂商以及配件厂商加盟进入,商家进入需要经过资料审核、门槛进入、品牌认证,每一件农机产品都要与专门的条形码认证,以便查询真伪、产品追溯。用户可通过产品溯源系统查询产品详细信息,以保障产品的真实性,品牌行商城的业务主要包含以下三类:

整机销售:提供整机产品信息查询,对加盟农机厂商的农机产品进行销售;

配件供应:提供相关配件信息,对加盟配件厂商的配件产品进行供应销售;

辅材供应:相关辅助材料的销售。

2.农机电子商务园

建设“线上线下”一体化营销平台,农机电子商务园区负责线下对接与销售,线下的8S旗舰店、8S普通店与农机信息服务站负责农机产品的实物展示、产品咨询、性能测试、现场交易,商业园的设置要经过电子商务平台的认证与农机品牌企业的认可,与线上品牌行商城进行同步化管理、一体化管理,线上线下同时负责产品的售后、维修等业务,线下同时作为线上销售的储备库,负责产品的物流派送,维修保养,是o2o农机品牌电商的重要组成部分。

3.视频展销

视频展销是农机品牌电商推广的主要宣传方式,视频展销在线上线下同时进行,线上在电商平台网站进行播放,线下通过电子屏或在品牌企业会议上进行宣传展示,视频内容包括新产品推广、农机企业品牌宣传,销售数据展示,技术革新,售后跟踪等等,同时支持销售直播会议。

4.产品溯源

通过基于物联网的产品追溯系统和国际编码机构认证的基于物联网的一物一码编码系统,将农机产品的生产、检测、包装、销售等各环节以及农机产品使用的原材料、生产企业等信息进行采集收录,通过信息采集完成产品流程的全过程追溯,通过编码来获取产品的信息,鉴别产品的真伪、同时用于平台对产品质量深层次跟踪和考评。

5.消费点评与投诉

电商平台设置专门消费者点评功能,消费者在确认收货之后,可以对农机品牌产品的性能、物流配送、服务态度、售后维修进行评价,提出意见,电商平台可通过大量评价数据分析用户的偏好和使用感受,以指导厂家生产和改善;投诉平台负责接待消费者的投诉业务并及时解决,塑造维护电商平台与农机品牌企业的良好信誉,通过消费者建立良好口碑并起到品牌宣传作用。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篇9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高等农业院校;实践项目;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作者简介:,女,黑龙江齐齐哈尔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农业信息化,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孙建,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宋伟先,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

1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1国外研究现状

首先,国外大学在人才培养经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培养要求与学校的实际定位相符合,着力发展特色。其次,国外高校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德国著名的“双元制”和美国的合作教育均强调学生在学校接受理论培养、在企业接受实践技能培训。在农业院校方面,美、德、法等国家农业高校的学生基本都要到农场、公司等参加生产实践。再次,发达国家非常注重从职业和专业的角度,帮助学生树立从业信念,养成专业行为习惯。另外,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高等院校非常注重因材施教,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均须实现教育目的,应尊重学生[1]。

1.2国内研究现状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2]把培养信息化人才列为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重点。根据《关于推进高等农林教育综合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意见》要求,各地农林学校积极开展“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项目立项申报工作,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为准则,来重新设计和组装人才培养过程。另外,根据《教育部关于做好“本科教学工程”部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和《关于启动实施黑龙江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通知》的文件要求,各地学校积极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立项申报工作。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已成为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方法。

1.3研究现状述评

与国外高校相比较,我国的培养模式仍存在很多不足,主要表现在:第一,在与产业需求脱轨的传统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学生无法胜任农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3];第二,缺乏根据学校在农业科技、人才、信息等方面的优势调整培养方案,缺少办学特色;第三,“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学模式更是农业高校大学生成功就业创业的障碍。因此,研究和制定适用于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卓越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有助于优化现有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动手能力,进而推进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整体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2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培养模式制定方案

2.1培养目标确定

参考“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人才培养目标,面向农业信息化发展需求,立足本学校及本学科发展水平和特色,探讨、研究并制定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卓越农业信息化人才教育培养目标”。具体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将农业信息化相关内容有效融入创新创业实践项目,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体现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办学特色。第二,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人为本,使每名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身特点的教育。第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根据学生自身特点选择学习目标,教师能够因材施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第四,提高学生服务“三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获取农业相关知识,进一步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2.2培养措施制定

为达到上述人才培养目标,主要从人才培养内容、培养手段、培养制度和培养评价四个方面构建高等农业院校计算机专业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卓越农业信息化人才教育培养措施”。

2.2.1前期调研

第一,通过资料分析和实地调研等方式了解掌握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及特点、农业信息服务人才的现状及社会对农业信息人才的知识结构要求等情况。第二,以问卷调查、教师访谈和学生座谈等形式对现有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2.2培养模式制定

第一,基于调研统计分析结果,课题组成员研究制定培养模式草案。第二,邀请农业相关专业教师、农业信息化企业工程师、农业信息人才需求单位工作人员和计算机专业教师共同针对培养模式草案中的各项内容,包括培养目标、培养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各个环节进行详细地协商讨论。第三,经过广泛征求意见、反复沟通协商、多轮修改完善,形成最终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卓越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2.2.3培养模式实践及评估

第一,将制定的培养模式应用于选定的实践项目,开展相应的教学实践研究,并对实施状况进行跟踪记录。第二,综合评定培养模式实施效果,分析实施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对比传统教学模式与该方法的共性和特性,以及对教学效果的不同影响;进一步优化培养模式,以求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3结语

将农业信息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相结合,打破专业壁垒,加强农业与计算机专业的交叉综合,同时注重与行业、企事业单位密切合作,打造具有高等农业院校特色的计算机专业实践教学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郭兴启等.国内外大学生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比较[J].高等农业教育,2009,(2):89-91.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通知[Z]中办发[2006]11号.

农业信息化发展模式篇10

关键词:家庭农场;电子商务;作用机制

农业作为传统行业,是季节性和地域性都比较强的行业,再加上传统的小农模式,农产品专业化和商品化的程度都很低,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差。而通过扩建电子商务这一平台,能够有效地克服传统商贸活动时空限制的弊端,促进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效益,实现新型农业发展。而眼下时兴的“家庭农场”便是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有效途径。

1家庭农场

1.1“家庭农场”概述

1.1.1“家庭农场”的定义

“家庭农场”,其最一般的定义:以家庭成员为中心,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生产,且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体系。

1.1.2“家庭农场”在中国的情况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出台,鼓励和支持工商业资本到农村去,发展适当形式的家庭农场。2014年党中央再次以文件的形式了“关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若干意见”,于是“家庭农场”风风火火地在中国开展起来。

1.2“家庭农场”推广的必要性

1.2.1农村“青壮年荒”或“劳动力荒”现象出现

由于城镇化的出现,留守于农村的大多是老弱妇幼,他们由于自身的条件有限,即使有农业机械,但劳动强度也不大,这就迫切需要推广商品化、规模化、专业化的家庭农场。

1.2.2农民在农业“大小年”现象中随波逐流

在传统的经营模式下,农民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较差,接收和搜集农业相关信息的能力有限,土地的利用率不高,只能在农业的大小年中随波逐流。

1.2.3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特性明显

“家庭农场”以其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提升农业发展的潜力。

1.3“家庭农场”在中国的试点

1.3.1福建生态家庭农庄

福建省的家庭农庄在郊区发展养殖业,利用禽畜的粪便种植瓜果蔬菜,同时着眼于兴建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和房屋。农庄不仅以其纯天然无公害的绿色野味,时令果蔬,让游客大饱口福,而且积极发展旅游业,鼓励游客参与其中。

1.3.2上海市松江区的家庭农场

从2007年到2012年6月为止,上海市松江区的家庭农场已达到1173家。该地区的家庭农场是以村为单位组织农业生产,养殖牲畜,栽种瓜果蔬菜和种植粮食。该区以村落为单位坚持自愿有偿的原则以独有的“松江模式”发展适度规模的经营。

1.3.3河南家庭农场一片欣欣向荣

河南省为促进农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发展,以奖励的形式鼓励符合标准要求的“家庭农场”,通过资金的倾斜和扶持,有力地解决了农业发展投资难,融资难的问题。与此同时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切实保护农民的切身利益。

2农产品电子商务

2.1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的内涵

所谓的农产品电子商务产业价值链,从最根本上来说,就是运用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一网络平台创造起企业价值。如表1所示。

2.2农产品电子商务的重要作用

2.2.1拓展销售渠道和国内外市场

无论何时何地只要利用电子商务这一网络平台就可以和世界各地的买主卖主互通有无,交流信息,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其无可否认地加快了农产品的流通,拓宽了其销售渠道。

⒉2.2降低生产和流通成本

通过电子商务,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交流,减少了农产品交易的中间环节,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通过电子商务能够准确地掌握买卖双方的信息,减少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供需矛盾。

2.2.3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加速信息流通

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一网络平台,使得生产者能够有力地掌握市场信息,避免盲目性的生产。随着网络平台的逐渐完善,网站信息不断地更新,许多农户在农产品电子商务中享受到了实惠,产-供-销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强。

2.3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

2.3.1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性

随着电子商务和高新技术的发展,网络的普及面越来越广,城市农村中各行各业都离不开互联网来查找农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行网上的洽谈与合作。电子商务这一平台与传统的交易模式相比突破了时空地域的限制,其信息传播之快,覆盖面积之广,内容之丰富,图文声像之健全,已逐渐被大家所接受和认可。

2.3.2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阶段

按照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来看,可以分为三方面:一是电子沟通,即在网上搜索询问相关农产品的信息,这是交易的初始阶段;二是电子磋商,即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农产品的价格、质量等进行确认;三是电子交易,即完成货到付款或先付款后交货的流程。

2.3.3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条件

⑴政府主导。各级政府十分重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加大财政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建立农产品的信息网络,并建立健全相应的法律法规规范和保障农产品电子商务发展的环境。

⑵培养现代化的农民。为广大农民朋友开展各种教育课程,培育农民掌握现代化的农业知识,对农民进行电子商务和信息技术的培训,使之熟练地运用网络查找农产品的相关信息,进行网上交易。

⑶农产品的标准化进程的发展。政府部门应该严格按照农产品标准化进程的要求,制定相应的质量标准、技术标准、服务标准、包装标准及行业标准。

⑷发展农产品网络市场建设。一方面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足不出户,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农产品的交易;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农产品集约化、商品化的发展。

2.4农产品电子商务的案例分析

2.4.1电子商务一般的交易阶段

电子商务的交易一般分为以下四步骤:准备交易阶段、交易前的谈判和磋商、办理相关法定手续、签订合同。就目前而言,我国农产品电子商务正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2.4.2电子商务的交易模式

⑴信息联盟的商务模式

在信息化的时代,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不可能也没能力完全掌握事物的完整信息,所以必须依靠大家的力量,集思广益,发展农业网站信息联盟,进而共享信息成果。

⑵农民信息服务商务模式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农业信息短信服务也得到发展,其主客体主要包括信息的提供者、网络的发送者和手机终端使用者。这种信息服务模式在我国被广泛的运用。

⑶企业信息服务模式

我国从事农产品贸易的企业多数为中小企业,分布广泛,集中于郊区或乡村地带,通信不畅,无法及时获取供求的相关信息,农业网站建立成为供需双方沟通的桥梁,企业可以快速寻找买家和卖家。

⑷综合服务商务模式

所谓的综合服务模式就是以信息流为先导且结合物流的一种模式,其核心在于在传统物流的基础之上,结合信息流和物流,建立商业联盟伙伴。

2.5农产品电子商务实现的途径

为加速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重视信息建设,并采取以下应对措施:

2.5.1加快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

政府部门应该给予资金和政策的相应支持,加快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的信息网络体系。建立各级信息咨询服务机构,帮助农民认识各种信息设施,掌握电子商务的技能。

2.5.2建设高质量的电子商务平台

建设高质量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发展提供大量有效的信息服务;同时为买卖双方提供交易的便捷平台,减少交易的中间环节。同时注重农业产业化的数据库建设,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2.5.3建立相应的供应链系统及物流配送系统

要使不同季节,不同地区的农产品紧密相连,需要建立从生产者到使用者之间有效的供应链系统,还要利用先进的物流配送系统,才能为用户提供多功能,一体化的物流服务模式。

2.5.4选择适合的电子商务切入模式

发达地区可以通过电子商务平成网上的订购和支付程序,足不出户便可实现买卖交易;信息网不够发达的偏远地区可以通过农业信息网的相关信息,了解、寻求、完成农产品的购买。

2.5.5开展信息知识培训,培养农业人才

充分利用电子商务的优势,并结合其他通讯手段,推广远程化教育,注重实践和理论的结合,不断提高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和精神风貌,培养高素质的农业人才,开展信息化知识培训,强化人才的信息化理念,造就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3“家庭农场”的作用机制研究

3.1“家庭农场”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

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主导,农户为基础,经济效益为中心,龙头企业为纽带,打造产-供-销全程一条龙的服务,克服传统农业分散化弱小的经营方式,发展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3.1.1减少生产的盲目性

“家庭农场”以电子商务为依托,能够有效地收集和挑选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相关的有利信息,从而避免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损失,使农业的生产行为变得更智能化。

3.1.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现代模式的“家庭农场”不仅实现了农业收割的机械化,减少了人力和畜力的消耗,提高了农业效率,而且以其大规模化的经营方式,降低了资源成本、人工管理成本及操作成本。

3.1.3强化对农民的教育与培训

政府为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的开展,必然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开办各种形式的座谈会和农业技术培训会,对农民实施有目标性有针对性的培育。

3.1.4实现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

“家庭农场”将农产品委托给相应的配送中心,由其统一组织销售和购买。配送中心对其农产品进行统一的检验和分级,保证了农产品流通的规模化。

3.2家庭农场”在提升现代农业中的作用

“家庭农场”是升华版的种植大户,它既克服了传统农业的滞后思想,又推进土地流转,发挥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其作用如下:

3.2.1激发农业生产活力

通过发展“家庭农场”可以加快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提高了农村土地利用效率,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激发农业生产活力。

3.2.2促进科技的应用

通过“家庭农场”发展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的经营,能够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及农业机械设备,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利用,推进高新技术研制和开发。

3.2.3推动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

“家庭农场”以其专业化和集约化经营特色,能够有效地解决农业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的问题,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3.3发展“家庭农场”对农民的意义

3.3.1整合农村资源,促进农民增收

一方面,“家庭农场”的发展,使得荒山、荒地、荒滩及闲置的固定厂房资产得以重新得到开发和利用。另一方面,家庭农场引进先进的机械设备和科学技术,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方式,提高农村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民收入。

3.3.2发挥农村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

“家庭农场”经营者能够对市场的供给需求快速做出反应,挖掘市场潜力,生产出倍受消费欢迎的农产品,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发挥农村潜在的自然资源优势,带动农民致富,带动周边农户的发展。

3.3.3拓宽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渠道

“家庭农场”以其专业化和规模化的生产,能够有效地促进农业生产的合理分工,能够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多元化经营,扩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4“家庭农场”对国民经济的作用

3.4.1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家庭农场”作为现代化的农业发展形式,有利于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产品的产量,为国民经济奠定坚实的基础。

3.4.2“家庭农场”对于非农业部门的贡献

“家庭农场”以其大规模生产的农产品一方面满足人们的粮食和肉食需求;另一方面将这些农产品加工成新的燃料和动力,运用于工业或第三产业。

3.4.3“家庭农场”对于出口贸易的影响

大力发展“家庭农场”可以增加出口创汇收入,为我国获得宝贵的外汇财富,增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拉动中国出口贸易的增长。

4以电子商务为平台发展“家庭农场”的建议和措施

4.1发展新思路

4.1.1采取政府推进、实施两补措施

一是加大对家庭农场的物资、财力的支持力度;二是对于配合土地流转的农户给予相应的生活补助,使农民能够安心、放心的从事农业化生产。

4.1.2提高家庭农场人员的科技水平

农业部门需要加强对家庭农场人员的农业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农业科学水平,增强广大农民发展家庭农场的决心和信心。

4.1.3确立“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

目前,国家对家庭农场的准入资格不宜过高,对于人多地少,经济落后的地区,应放低标准,发展家庭农场不仅要靠土地租赁,还应利用土地入股方式,形成联合家庭农场,扶植养殖种植大户。

⒋1.4建立长效监督管理机制

县、乡级别的农业部门,应当建立长效的监督管理机制,监督国家的专项资金和专项物资切实用到该投入的地方,促进家庭农场持续有效地运转。

4.2发展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模式

4.2.1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模式的含义

在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模式中,提供物流服务的第三方与农产品的供给方或需求方之间是合作伙伴的关系,且第三方向供需双方提供物流服务是长期、稳定性的,而非临时的。

4.2.2农产品的第三方物流模式的优势

⑴第三方物流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如冷链物流、储藏物流。这些物流服务是独立于供需方的,有利于促进农产品的专业化发展。

⑵第三方物流使得企业集中于自己的核心业务,同时进行优势互补。发展农产品的企业只需要集中精力做好核心业务,积极配合第三方物流,同样能够将蛋糕做大做好。

⑶第三方物流有利于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农产品由于自身的特点,对时空的敏感度较强,借助第三方物流注重时效性特点,有利于抢占市场,增强竞争力。

4.3“家庭农场”应多样化

未来农业发展的最基本形式,应当是在维持家庭经营基础上,发展适度规模的家庭农场。农场的类型既可以是专业性,也可以是综合性,还可以既是专业性也是综合性的集合。

5研究结论及启示

5.1研究的结论

农产品的发展离不开电子商务,电子商务促进了农产品的大步发展。“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的特点适应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要求,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中间环节,减低交易成本,对于广大的农民朋友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和机遇。以“家庭农场”为经营模式的农产品要想得到长足的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农产品电子商务这一平台走出去,走出一条有农民自己发展特色的网络经营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