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十篇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十篇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4:27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45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3)05-0100-02

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教育质量的提高有赖于农村教师素质的提升。因此,当代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不仅关系着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和生存质量,还关系着中国农村教育的品质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更关系着整个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目前,随着城乡教育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以及新课程改革不断的深入,迫切需要回答“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是什么?”“应当怎样发展?”等问题。本文旨在分析当下我国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了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一、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正确分析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某原因,是研究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问题的前提条件。笔者认为,当前我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专业发展起点较低

学历与能力差距较大。与城市教师相比,农村教师整体上学历水平偏低。由于受培训质量等因素的影响,农村教师的学历、能力与达标要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大多数农村教师存在教育科学知识匮乏的问题,受教育视野不够宽广、文化知识不够广博的影响,他们无法运用相关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理论知识解决当前课改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教育科研水平偏低。从整体上看,教育科研水平是教师专业水平的显著标志。农村学校普遍不重视教研工作,教研组形同虚设,教师对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即便参与了教科研活动往往也是任务式的。不少学校没有承担教育科研课题,即使有少数学校承担了相关部门指令性的课题也是敷衍了事,难以取得实效。多数农村学校不重视教育科研团队的建设,没有将专家型、学者型教师的培养工作落到实处,导致了本来就处于薄弱环节的科研工作因为缺乏专家指导而陷入窘境。

2.专业发展动力不够

农村教师普遍缺乏专业发展规划意识。多数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意识并没有随着教育实践经验的积累得到强化,反而逐渐淡化了。由于他们对教师职业规范、教师专业发展规律和价值等认识不足,导致他们中的很多人对自己的未来专业发展缺乏规划,丧失了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具有中级职称的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意识相对较弱。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中有一半以上已获得中级职称,但他们获得高级职称的机会微乎其微。因此,他们不愿参加或被动参加各种教师职前与在职培训、进修等活动,不愿承担教育科研课题的研究任务,有的甚至是被动地融入教育科研团队。

3.专业发展后劲不足

我国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一直以接受继续教育为主要途径。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主要采取传统的高校模式、校外模式,且偏重理论,缺乏校本特色。近几年来,农村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开始采取校本模式,却仅仅停留在计划阶段,并未得到有效落实,这种有名无实的校本培训使得继续教育唱着新歌,却走着老路。农村学校教师在复制或套用他人的研究成果的同时,却忽视了自己的专长成长。

4.专业发展基础不牢

尽管国家一直强调统筹城乡教育发展,要求各地教育部门要为促进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支持与服务。但是,很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在政策执行中存在一定的偏差。

由于受经费、资源等因素的影响,教育行政部门往往将专业发展对象锁定为城区学校教师群体,甚至是城区重点学校教师群体,积极推动名师工程、名校工程,忽视了广大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问题。如此一来,农村教师的外出培训、学习、深造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少,教师能够参与的由上级部门组织的面向农村的教改活动少之又少。因此,农村教师无缘参与高层次、高水平的教研活动,没有机会接触先进的教学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农村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的停滞不前。

二、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对策

1.关注农村特色,拓宽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空间

我们可以充分发挥各级教师培训机构和师范院校在农村教师继续教育中的主体作用,由部分师范院校牵头成立农村教师发展学校,进一步整合教师继续教育资源,搭建一个全新的合作平台,为促进农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创造有力条件。同时,应采取在农村地区设立农村教师发展学校分校的形式,在没有条件设立分校的地方,应以流动小组的形式为农村地区和边远地区教师提供培训和进修的机会。

农村地区的生活条件较差,农村教师的待遇普遍不高。因此,应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在教师宿舍建设、特殊津贴、子女教育、专业进修等方面应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为他们解除后顾之忧。另外,还应为他们提供更多的专业晋升机会,为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提供动力。

2.重视校本教研,拓展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之途径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2

[关键词]农村商业银行地位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1-0114-01

近年来,农村商业银行作为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产物,对支持新农村建设和地方中小企业的发展壮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部分农村商业银行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以在吉林省具有代表性的九台农村商业银行为例,自2008年12月正式挂牌营业后,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设立了13家村镇银行、18家域外分支机构,并购重组了长白山农村信用联社并同步改制长白山农商银行,成为吉林农村金融机构的佼佼者。农村商业银行凭借灵活的机制和高效的决策为自己争取了很大的生存发展空间,为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但是,大多数农村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暴露了不少值得注意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以实现自身的健康发展。

一、农村商业银行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股权结构不够合理。相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产权制度和公司治理结构,虽然农村商业银行已经有了较大改革,但距离规范的股份制银行管理制度建设还有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自然人股东数量多,股权十分分散。在农村商业银行改制过程中,为平衡原股东利益,原来信用社的很多社员股东直接置换成为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导致股东人数非常多,而其中的自然人股东所持股份却非常少。这样,就有可能导致银行内部人员控制重大事项决策的风险提高。二是农村商业银行的内部管理还不规范。有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股东大会和监事会的职责不明晰,难以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二是业务过于集中于城市,脱离助农扶农的宗旨。目前,有一部分农村商业银行的经营活动和信贷更加偏重于城市,忽视了其支持三农发展的宗旨。尤其是农村商业银行发展初期,这样做的结果是难以发挥机制改革的潜在动力,把资金集中到城市中发展较好的行业和产业上,造成贷款风险隐患。此外,农村商业银行在城市开展的很多业务与其他商业银行存在雷同,竞争力不强,对农村商业银行的进一步发展形成阻碍。

三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和技术队伍。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人员来自于改制前的农村信用社,一些单位的领导者思想僵化,用人观念陈旧导致人才闲置、人才构成不合理。一些员工尤其是基层管理人员文化素质和思想素质偏差,小农意识浓,直接导致了农村商业银行成立初期的内部管理混乱,内控措施不力,执行力不足,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缺乏创新能力,业务品种单一。很多农村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十分滞后,相对于农村信用社的业务开发而言,其主要盈利来源还是依靠存贷款的利息差。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产品同性性强,差别化产品少,产品附加值低,中间业务投入大收入低的现象非常严重。

二、对策和建议

一是规范制度和治理结构。农村商业银行应以成熟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制度安排作为参考,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调整产权制度。如,农村商业银行应进一步调整股东结构,在不损害股东利益的前提下适当地集中股权,增强股东利益相关性和监督意识,鼓励股东参与监督和决策。再如,农村商业银行应强化对高管队伍的约束,也应强化对其的激励,使高管在个人利益和银行利益之间建立关联机制。

二是健全规章制度,加强内部控制。农村商业银行要针对不适应当前业务发展的制度进行疏理和整合,加快对各项规章制度的完善和整合。要将制度的可操作性与控制性有机结合,加快构建一整套符合农村商业银行业务特点的良性运行机制。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强化审计稽核管理,高度关注风险隐患点和薄弱环节。尤其是各行的审计稽核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变过去的被动审计为主动检查。

三是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具有特色的业务品种。农村商业银行应把发展中间业务作为新的利润增长点,从保证银行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提高中间业务在各项业务收入占比的程度,创新治理体制来促进中间业务发展。对中间业务要加大考核奖惩力度,促使每个部门和员工积极工作,实现中间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农村商业银行应根据自身的发展特点,开发具有诸如“三权抵押”、直补资金担保等特色产品;合理放宽准入条件,简化贷款手续,建立贷款绿色通道,助推中小企业发展。

四是找准市场定位,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农村商业银行应在守住服务三农的宗旨,立足城乡,服务中小企业和市民百姓,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以风险防范为基础,以发展速度为途径,以资本回报为目标”的市场化经营机制。同时,可以探索跨区设立域外支行,引进先进银行投资等战略。

【参考文献】

[1]孙慧霞.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苏州大学,2009-09.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3

刘连根陕西省紫阳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摘要:本文从体制、机制、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农村金融配套政策入手,全面分析了县域农村金融主力军农村信用社支持农

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制约因素,提出了农村信用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五点建议。

关键词:农信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问题与建议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

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要彻底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就是要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进程,而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主要在于:培育壮大农业龙头

企业、规划区域化产业发展、实施品牌战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

组织、发展外向型农业经济、创新金融投入机制等。为此,笔者

对紫阳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金融支持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

行了调查,以寻求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切入点。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及金融支持情况

紫阳县位于陕西南部,汉江中上游,大巴山北麓,属亚热带

湿润季风气候区,境内万山综错,河溪密布,从而形成了“三山

两水一川”的地貌特点。紫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素有“茶乡、

歌乡、桔乡、板石之乡”和“笔石圣地”之称,被文化部和省文

化厅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和“陕西省民歌之乡”,

紫阳民歌还被列为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自1998年

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相继出台了《关于加

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

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

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

问题得到缓解。重点支持了我县茶叶、畜牧、药材等支柱产业的

发展,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

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制约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程度与效能,离不开农村金融整

体所处的发展水平和阶段。当前,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

困难和障碍,其根源既在于农村金融体制、机制内部因素制约,

也与农村金融市场环境、配套支持体系等外在影响密切关联。

(一)从体制方面看,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存在功能性障碍

一直以来,部分国有商业银行追求利润的目标与农业高风

险、低效益特点的不对称性及经营战略的不同,使其对农业发展

的支持没有太大的积极性;邮政储蓄银行业务刚刚拓展对农业信

贷支持,但相对于其资金流出总量,支持农业发展力度明显偏弱;

作为主要服务“三农”的农信社由于受县域资金总额被多家金融

机构“瓜分”的影响,其自身资金规模受到限制,无法提供更多

的金融服务,远远不能满足农业发展需求。

(二)从机制方面看,信贷资金管理与农村发展资金需求存

在矛盾

一是经营决策和管理权逐级上收;二是内控机制趋严,贷款

发放除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外均强调抵押担保;三是信贷责任与信

贷考核制约了农贷投入。为规避信贷风险,金融机构对信贷人员

实行贷款“三包”责任制,即包放、包收、包效益。基层信贷人

员往往采取宁可少放或不放的作法来避免风险,使有的农户正常

资金需求得不到及时解决。而同时信贷人员所承担的风险与收益

不对称,影响了信贷人员的积极性;四是小额信用贷款额度控制

与农户资金需求存在矛盾。金融机构按照等级条件给予农户的资

金额度不能满足规模种养殖农户的需求,导致农户发展受限;五

是贷款期限与农业生产周期脱节。由于现代农业已打破传统农业

的春种秋收模式,向反季节、长周期发展,一些特色农业生产周

期延长,而目前金融机构仍采取传统的农业贷款发放办法,无论

贷款种类、用途均实行1年以内的贷款期限,已不适应现代农业

经济的发展模式。

(三)从环境方面看,农业信贷风险分担机制缺位制约金融

服务

一是农业保险市场发展滞后。农业保险面临供给和有效需求

的双重制约:一方面,农民普遍对农业保险认识不够,参保积极

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保险风险大、回报率低,各保险公

司不愿涉足农业领域,即使有开设的,险种设置也不尽合理,农

民选择保险品种的余地很小;二是农业信用担保机构缺位,致使

涉农小微企业受信贷瓶颈制约。紫阳县仅涉农企业就达67家,

这些企业很难办理符合要求的抵押担保,而能够有效解决其融资

难担保难的农业信用担保机构还仍处于缺位状态,造成大企业贷

不足、中企业难贷款、小企业贷不到,其信贷需求满足程度较低。

金融部门对涉农民营企业投入不足,减缓农业结构调整步伐。

(四)从政策方面看,农村金融配套政策不齐,激励不够,

滞缓了创新步伐

由于政府部门在农村金融体系和农村金融市场建设中的巨

大能动性,其提供配套政策的种类、方向与力度对农村金融创新

有着很大影响。但目前农村金融相关配套政策存在以下几方面问

题:一是外部环境不够宽松,政策扶持和风险规避机制相对滞后。

地方政府总体仍停留在撮合贷款、“口头契约”等指令式阶段,

未能在市场风险补贴、信用建设、融资中介担保、农业保险等方

面为金融安全运行提供支持;二是政府配套措施明显滞后。如林

权抵押因采伐政策过严,商品林采伐指标偏少,加之一些地区林

业部门对采伐指标分配不透明,容易造成抵押贷款林因无采伐指

标而拖欠银行贷款现象。一些中介评估机构对抵押物的评估价值

尺度不一,难免出现评估失真或人情评估的现象,不利于银行合

理掌握贷款标准。由于缺乏有效的信用担保体系,农村种养大户、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微小企业贷款办理抵押的评估等费用还比

较高。同时,林权抵押品变现涉及诸多手续及交易费用,处置到

位存在较大困难;三是对农村金融创新的鼓励不够,部分银行业

机构在创新活动中放不开手脚。

三、推动农村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建议

(一)创新农村金融服务产品,加大对农村的资金投入

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国有商业银行、邮政储蓄的有关政策。

全面落实农村金融机构新吸收存款投放的考核机制,启动《县级

财政专项资金存放商业银行管理改革实施方案》,对设在农村的

各类银行应确定一定的比例发放农业贷款,加大信贷的支持力

度,缓解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局面;其次,要改进信贷管理体制

和抵押担保方式,增加农户贷款品种。要根据农村金融需求的多

元性,不断创新金融服务产品,满足农户除存贷款业务以外的金融服务需求。要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

平,让农民真正得到金融服务的实惠;再次,农村金融机构要扩

大和延伸支农服务领域的宽度和深度。一是变“等贷”为“引贷”,

变小农业为大农业。金融机构应树立市场营销理念,改进支农服

务水平,变小农业为大农业,对符合农村产业政策、资金投放安

全、还款有保证的都要予以积极支持。二是积极引导,加快农村

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把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综合效益放在重

要位置,积极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为其想点子、找路子,让

市场农业、科技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避险农业成为当地

农村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农民致富的好法宝。三是培植农村产业

化龙头企业,培养优良的信贷载体。积极寻找和培植高效金融载

体和生息源,优先支持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发展,逐步

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建立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

种养加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四是加快城镇

化建设。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

增加农民收入。

(二)构建风险补偿机制,合理分散支农贷款风险

一是借鉴国家助学贷款财政贴息的办法。对农业贷款也实行

财政贴息政策,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逐步引导银行信贷资

金向农业领域配置;二是通过制度和财力扶持,培育一批专业性

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农村担保基金,积极拓

展符合农村特点的担保业务,并完善农户联保制度,切实解决农

民贷款担保难的问题。如可以县、乡(镇)两级政府财政出资为

主,以龙头企业等经济主体筹资为辅,组成农业贷款担保基金,

主要面向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服务,解决农户及农村个体私营经

济大额融资担保难的“瓶颈”问题。这同时也使金融机构信贷资

产得以有效保全,免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三是

建立农村支农贷款保险机制。农业保险同样大有潜力可挖。针对

农业投资风险较大的现实,由农户、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三方协

商,在农户贷款时向保险公司投保,试行农业保险贷款,既拓展

了保险业务领域,又消除了农民投资和银行贷款的后顾之忧。

(三)搭建信贷支农信用平台,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一是营造信用政府。政府应加速实施信用环境建设,将信用

建设的目标、步骤分解细化,纳入各级政府目标考核内容,与政

绩挂钩,形成强大的压力和促动力。司法部门要公正审理金融债

权纠纷案件,不偏不倚,维护金融机构合法权益。以自身的公信

力带动全社会的信用建设;二是创建信用金融。各农村金融机构

要牢固树立“信用立行(社)”思想,严格规范经营行为,遵守

信贷合同;三是培育信用客户。客户树立“信用为本”的观念,

切实履行合同条款,按时还本付息;此外,为降低农业融资成本,

改善农业融资软环境,着重解决贷款中介收费门槛过高问题,建

议政府专门就此作出规定,根据各农村经济主体的承担力制定与

之相关的抵押、评估、公证、登记程序和收费标准,减轻融资双

方成本负担。

(四)营造良好的金融创新外部环境,完善配套政策,激发

创新动力

农村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的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离不开配

套政策的支持和外部环境的完善。为此,一要大力发展各类中介

组织。政府部门应积极培育社会化、竞争化的中介机构,在贷款

抵押物价值评估、登记、过户、资信证明、信用评估等方面发挥

与银行业机构的衔接作用。同时,提供便捷高效的政府和中介服

务,切实降低确权、登记、过户等中介服务成本,以有效降低金

融产品创新成本;二要建立有效合理的经营管理及监管机制。各

银行业机构上级行应制定更加灵活的信贷管理、责任考核措施,

在落实信贷风险控制责任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基层银行业机构

信贷产品与服务创新权限;三要进一步发挥监管部门对金融创新

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积极稳步推进农村金

融产品创新业务的健康发展。

(五)切实发挥农信社支农主力军作用,全面启动实施“金

融服务进村入社区”、“阳光信贷”、“富民惠农金融创新”三

大工程,助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农信社与“三农”同根、同源、同成长的鱼水关系,无疑使

农信社支持“三农”发展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精耕“三农”

市场,实施“三大”工程,就是要构建与“三农”紧密互动,互

惠共荣的新型客户关系,全面支持“三农”科学发展。一要把富

民惠农作为实施“三大工程”的根本出发点;二要通过推动服务

网络多元化、手段多样化,使金融服务触角延伸到乡村、社区、

贴近到农户;三要通过全面实行信贷过程公开化管理,提高信贷

业务透明度,提升贷款公平性和可得性;四要通过建立全面的创

新体系,顺应市场变化和“三农”需求,开发“量体裁衣”式的

金融服务产品,提高客户需求满意度。

参考文献:

[1]安翔.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浙

江大学,2004年.

[2]阮小莉.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体制创新问题研究[D].西南财

经大学,2000年.

[3]张汝安.从农村经济工作的全局引导农业产业化的发展[a].

西部大开发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

会文集[C].2000年.

[4]罗南旺.论我国农村信用合作社改革与发展方向[D].湖南

大学,2001年.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农村小学英语;专业发展;问题

教师专业发展主要是强调加强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包括群体的、个人的、内在的、外在的专业提高,可以总结为学历、知识、教学能力、职业道德,而需要强调的一点就是教师的终身学习。随着时展,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也会不断扩增。最近这几年,国家通过各种方法和政策,渐渐地充实农村英语教师,基本能够将英语教学普及到农村小学。目前,我国大部分的人口主要是在农村地区,所以关注农村英语教师专业发展也是国家十分关心的话题。

一、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是教师专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1.英语教师没有英语教学资质

由于农村英语教师数量少,有许多不具备英语教学资质的老师进行代课。在许多学校,代课教师担负了大部分英语教学。有些教师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但是与正式的英语教师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农村英语教师的经济收入含金量不足。并且,相较于城市,虽然国家规定教师的收入不能低于同等级公务员的收入,但是农村因为地域差异,并不能实现这一个规定。我国本科、专科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并不少,但由于农村的多种因素,每年只有10%的应届毕业生到农村学校工作。农村教师的劣势会使许多教师资源流失。比如,有的教师转到城镇学校,或是考研、改行等。

2.农村英语教师缺乏实践

这个问题主要是由于农村英语教师的专业素养不够,其次是后续教育跟不上。农村小学的英语教师主要是大专学历。如果要提高学历主要是通过非全日制教育,这样使得城镇与农村教师第一学历的水平相差较大。而且,由于教学任务繁重,大部分教师没有进行过培训,没进行过其他实践活动,以至于无法推进课改,农村小学英语教师仍然使用传统的方式进行教学。因此,使得城镇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3.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缺乏后继力量以及认同感

目前,农村英语小学教师渐渐老龄化。教师晋升也很困难,目前许多教师的职称仍是初级或是中级。而每年补充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英语专业毕业生很少,从其他地方调过来的教师也是非骨干教师。通过对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有一半以上的教师对自己的收入不满意,特别是年轻的教师。有一部分人认为自己的工资待遇与教学压力不相符。

二、农村地区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法

1.与高校合作

农村小学可以利用附近地区的高校资源,通过合作等方式解决农村英语教师专业素质问题。比如,河南省有些农村地区通过与高校合作,对教师进行培训或是进行实践可以很快地提高农村小学英语教师的专业水平。

2.“师徒方式”互相帮扶

现在国家政策大力扶植,农村中小学教育,每年会有一批应届毕业生到相对落后地区工作。毕业生虽然没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是他们专业知识较好。学校可以通过师徒结对的方式,让学校的教师通过这些毕业生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三、网络研修

目前,网络已经普及到农村,这为农村中小学教育提供了多种资源。学校可以让政府帮助通过网络建立一个教师团体,设定一到两个专家,这样,农村小学英语教师通过教师团体的帮助认识自己的问题、提升专业水平、开展科研活动。

建立网络研修团体后,教师进行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一份关于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总结到目前为止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一个自我评价。团体的其他成员就可以通过这份资料对教师有一定的了解,可以给予一定的帮助,提出合理建议。

网络研修团体还能够对教师在线进行培训。教师在加入团体后,需要进行英语专业测试,包括口语、写作、阅读等。若是英语教师存在弱势,可以通过教师团体帮助进行学习。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学习伙伴,互相学习,互相纠正。

网络研修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不易于管理,教师不重视等。因此,网络研修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

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渴望自己本身的素质提升的一种表现。虽然国家政策一直在帮助农村的小学教育,但是目前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仍有很多问题。网络的出现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农村小学英语教育仍需要教师和国家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贺林茂,肖胜文.农村小学英语教师培训的宏观策略[J].九江学院学报,2008(02).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农村专业合作社;问题;对策

十报告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就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当前阻碍农业现代化进程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家庭承包经营体制下的农户小生产与变化莫测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农村专业化合作社把分散经营农户的个体弱势转变为团体优势,大大提高了农民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和竞争能力,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一种重要载体。当前已进入了数量快速增长与质量稳步提升的新时期,但总体上仍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规范发展和能力提升。

一、农村专业化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1.发展规模小,农户参与率低,限制了带动作用。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小农、小户、小村落的形式严重制约了合作社规模的扩大,提供的服务也仅限于购买生产资料、销售基础产品,真正上规模、有影响、市场竞争力强、能够提供高水平服务的合作社不多,在市场竞争中不具备明显优势,吸引力、凝聚力不强,农民从中获得的收益也比较低,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户参与意愿不强,限制了合作社的带动作用。

2.合作社成员层次总体偏低,缺乏专门的管理人才。由于大量农民工外出务工、创业,学业有成的人不愿返乡,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营主要依靠大户、能人,尽管这些人在合作社初创阶段发挥了很大作用,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人才很少,尤其缺少熟悉市场经济规则,对市场变化趋势较为敏感,又有一定营销策划能力的人才,这严重制约了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和层次的提升。人才匮乏使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得不更多地依赖于政府职能部门,这也制约了合作社的创新和长远发展。

3.内部制度不健全,运行管理不规范问题突出。不少合作社组织较为松散。内部管理制度和章程或不健全,或流于形式,缺乏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健全的领导决策机制,日常经营决策往往由少数人说了算。重盈利、轻服务,重分配、轻积累,缺乏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资金积累制度和风险保障制度,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盈余分配等方面的不规范,降低了合作社社员的积极性,制约了合作社的良性发展。

4.品牌意识淡薄,标准化程度低,合作效率低下。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大多数未实施任何生产质量标准,也没有拥有使用农产品质量认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标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难有保证。没有自己能打得响的品牌,使合作社的生产方式仍然只能停留在生产链条的最底端,无法在市场中获得更多收益,直接导致合作效率的低下化。

5.金融服务滞后,融资能力、偿债能力较弱。现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多注册资本金较少,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筹集资金比较困难。一方面,国家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政策资金还仅限于试点阶段和有限的试点单位,政府财政扶持资金有限,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资金量少、面窄。目前得到国家和省财政专项资金扶持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绝大多数是过去成立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而新创办的合作社则没有这样的待遇。另一方面,银行贷款门槛较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虽具有法人资格,但其拥有的农产品、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财产等资产不能作为抵押物品,在金融机构认同度较低,因而多数金融机构向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贷款难的问题不易解决。目前,合作社只能以自筹或民间借贷等方式融资,加大了融资成本,融资能力、偿债能力较弱,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6.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政府扶持体系有待完善。虽然《农业专业合作社法》早已实施,各级各部门也出台了一些配套政策,但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市场主体地位仍得不到基层一些部门的理解和认同。不同的优惠政策分散于不同的文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很难系统性地了解这些政策,有些优惠政策往往未能享受。在税收、土地使用、电力等方面,配套政策措施不够完善,贯彻落实也不到位。在保险政策方面,很多保险公司尤其是经营农业保险的保险机构,对发展农业保险的积极性不高。合作社缺乏分担风险的渠道,影响了农民的投资热情和出资规模。

二、促进农村专业化合作社规范发展和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1.树立典型,加大宣传,营造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对合作社知识缺乏了解是农户不愿加入合作社的重要原因之一,很多农民虽然有合作需求和愿望,但由于对合作社缺乏必要的了解,往往参与的积极性不高。因此政府部门要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而不应急于求成,一哄而上。一是在加强对各级相关部门主管官员的教育,让他们了解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二是搞好试点示范工作,树立典型。对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带领农民致富的先进典型要跟踪报道,引导农民加深对合作社的了解。三是通过电视、广播、报纸、网络、宣传册等形式,加大对《合作社法》及相关知识的普及和宣传,激发农民创立和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使他们从内心深处接受合作社是一个有利于农民的组织的思想。

2.注重培养、发现和支持热心合作社事业的农民职业经理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人才队伍作为支撑。不仅要重视生产技术的推广和培训,还要注重学习市场营销手段和先进的管理方法。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政府应为合作社提供免费的人力培训,提高现有合作社负责人的专业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另一方面,相关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建立一个富有吸引力的人才机制,广泛吸纳技术人才、大中专毕业生、职业经理人充实合作社的技术、管理队伍。

3.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合作社运行发展。一是要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做到正常运行,规范运作,使农民专业合作社能够建立紧密的利益联贯机制、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平的分配和权益保障机制,特别是完善合作社的分配和监督机制,使入社农户共同享受合作利益,增强合作社的凝聚力和带动力。同时,也能够避免出现只为套取国家优惠政策,而无实际合作行动的虚假合作社。二是出台激励农民专业合作社长期规范化发展的措施。如从入社农民增收率、带动农户数量、交易额等方面制订具体的分级奖励办法,按发展质量来进行税收减免或财政补贴等方式的奖励。

4.增强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实行标准化生产,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一是要加强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注册自有商标品牌,进行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产品质量认证,扩大合作社及其产品的社会影响。二是要加强市场供求信息的分析,合理布局产品上市时间,防止生产大起大落,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三是大力宣传普及标准化的相关知识。要让农民社员重视标准化、认识标准化、实践标准化,把标准化生产变成农民社员的自觉行动。四是稳步推进标准化生产。先从有实力、运作较为规范的合作社开始,予以财政、技术等扶持,然后以点带面地开始普及。五是强化标准化检测监督,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逐步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5.积极探索开展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壮大规模。要让合作社获得更多的市场话语权,可以积极探索开展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由有意愿的合作社提出动议,坚持“自主自愿、自下而上”的原则,鼓励同类专业合作社之间以产业为导向,以品牌为纽带,组建合作总社,在更大规模、更高层次上组织成员统一购买农业投入品,降低采购成本,统一生产标准和技术规程、统一品牌、统一包装、统一销售,开展生产、加工、冷藏、运输、销售等生产经营活动,实现资源优化配置,获得更大的规模效益。

6.加强金融扶持,做好信用合作试点工作,拓宽融资渠道。一是各级财政应进一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省级财政要设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专项资金。二是出台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信贷优惠政策。对已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根据其经营状况给予一定的信用额度;增加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总量,简化贷款手续;探索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提供连带责任担保、大宗农产品质押等担保方式;积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等级评定工作,对经规范化认定、符合贷款条件、生产经营正常、经营收入稳定、有还款能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优先予以信贷支持。三是建立政府引导、财政扶持、保险机构参与的农业保险模式。通过减免税收、补贴等优惠政策引导保险机构结合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特点,开发有针对性的保险产品。

7.强化服务,加强部门协调,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一是要进一步完善部门协调机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涉及农业、林业、畜牧、渔业、税务、工商等多个部门和行业。各单位应在现有合作机制的基础上,围绕合作社的规范、监督、管理和发展,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协调机制,共同搭建全社会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服务平台。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营造良好服务环境。在领照办证、场地征用、融通资金、税务优惠等方面,应进一步梳理现有优惠政策,集中印发成册,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信息支持。同时,进一步组织协调,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和各类扶持项目能够落实到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创造优质便捷、务实高效的服务环境。

8.改造利用现有供销合作社,实现传统供销合作社和新兴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对接。供销合作社是农村重要的组织资源,拥有遍布农村的组织网络体系、庞大的物质资产以及一批专业技术人员和精通合作管理的人才,这是普通农民和合作社所不具备的,经过改组改造,供销社完全有能力有效帮助农户进入市场,成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重要组织力量。在进一步深化供销合作社的改革过程中,政府应该提供大力支持,从而有助于实现传统的供销合作社和新兴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有效对接,能够优势互补,达到双赢。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张继.论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J].中国经贸导刊.2011(3):77~78

[3]蒙柳,许承光.发达国家农业合作社的实践及经验[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10,32(10):19~21

[4]崔宝玉.农民专业合作社治理结构和资本控制[J].改革.2010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组织正规性金融组织非正规性金融组织

存在问题对策一、问题的提出

农村、农业和农民即所谓的“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的根本问题,也是中国历届政府必须关注与解决的问题。如果“三农”问题不解决,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蓝图将成一纸空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再次把农业和农村问题作为中央第一号文件下发,也说明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充分体现了当前我国政府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在新形势下经济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意图和远见卓识。而诸多“三农”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增加农民收入,实现途径是培育和完善农村要素市场、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保持农业的稳定、持续发展,农村经济发展,所有这些都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农村金融的发展和支持。70年代末期以来,农村金融改革在政府主导下围绕农村金融组织更好地服务“三农”这一中心而展开,包括恢复农业银行(1979年)、扩大农村信用社自(8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创立农业发展银行(1994年)、农村信用社与农业银行脱钩(1996年底)、促使农业银行成为真正的商业性金融企业、取缔农村合作基金会(1999年)、恢复农村信用社合作金融组织(1996-2001年)、2003年下半年开始的农村信用社明晰产权和完善管理体制的改革等,基本确立了农村金融主体运作的基本规范,建立了农村金融市场框架。农业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但从1999年金融体制改革以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基本取消了县一级分支机构的放贷权,只保留了吸储功能;占据大片农村金融市场的邮政储蓄也只吸储不放贷,使得本来急需资金支持的广大农村得不到现有国有商业银行的支持的同时,农村资金通过银行、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等渠道流反而流向城市,严重阻碍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而wto的加入使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生存挑战,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必将以其资金、技术上的优势占领我国的农村金融市场,这将直接威胁到我国农村金融体系的存亡;而金融业存在的诸如农村金融组织不能完全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承受着较沉重的不良资产、缺乏有效率的企业治理结构和竞争政策、金融机构享受着来自政府的隐含担保等导致的中国农村金融供求结构问题也必将面临全面的改革与转轨。因此,要很好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关注和研究我国农村金融组织,这在目前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本文的目的仅在于通过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历史的回顾,针对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发展现状,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二、我国农村金融组织发展的历史

自1979年我国开始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农村金融体制伴随着整个农村经济、金融市场化的发展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包括正规性金融组织和非正规性金融组织,二者在发展过程中有先有后,有些机构是同时产生的。

(一)正规性金融组织的发展过程

正规性金融机构即受央行和银监会监管的那部分金融组织,主要包括: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农业保险机构等。

正规性金融组织的发展大抵经历了以下两阶段:第一阶段:(1979~1996年)围绕服务“三农”,改革农村金融体制,形成了包括商业性、政策性、合作性金融组织在内的正规金融组织为主导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这一时期农村金融组织得以恢复。以工商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中国农业银行于1979年恢复,其后随着改革的进行,市场化步伐的加快,开始全面推经营目标责任制,集中管理贷款的审批权限等。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中,实现农村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相分离的重大措施之一是1994年成立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作为政策性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也不直接涉及农业农户,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包括为农副产品收购,农业基本建设和农业综合开发等政策性业务提供贷款,对支持整个农业开发和农业技术进步、保证国家农业政策的贯彻实施。1984年国务院批转了中国农业银行《关于改革信用社管理体制的报告》,提出把农村信用社真正办成群众性的合作金融组织,在农业银行领导、监督下,独立自主地开展存贷业务。成立了农村信用社的县级联社。其后进行农村信用社商业化改革,根据1996年《国务院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从该年起农村信用社改由中国人民银行进行监管,中国农业银行不再对农村信用社行领导管理,金融监管由中国人民银行承担。农村信用社是分支机构最多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分支机构遍及几乎所有的乡镇甚至农村,也是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唯一一个与农业农户具有直接业务往来的金融机构。第二个阶段:1997年至今的四大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面临重构的选择。亚洲金融危机后,在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过程中,各国有商业银行进行了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重组,包括农业银行在内的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日渐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对基层分支机构进行了撤并,退出了县域范围,重点转向了城市;基层营业机构的贷款审批权和财务权上收,业务重点放在大城市、大企业、大项目上,较少考虑农村经济的发展对金融的需求。作为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由于业务的单一而无法实现其政策调节农村经济的目标,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作为合作性金融机构的农村信用合作社也缺乏合作性,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也越来越远离农民,资金向城市倒流。在其它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中,农村商业银行属于股份制银行,目前只有2001年底由原来的农村信用社改造而成张家港、常熟和江阴农村商业银行三家。农村邮政储蓄机构,数量庞大,遍布城乡,业务发展迅速,上活跃了农村经济。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82年就开始承办农业保险业务,商业保险机构的农业保险业务极度萎缩,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和农业产业化。

(二)非正规性金融组织发展历史

非(准)正规金融组织是指组织或活动处于央行或者银监会监管之外从事金融交易、贷款和存款行为的农村金融机构。非(准)正规金融即是民间金融,主要有:农村合作基金会、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

非(准)正规性金融组织的存在,是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失衡、金融二元性的重要表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民间金融一直受到打击和排挤。在中国农村正规金融制度安排难以满足农村金融需求的情况下,非正规金融组织对扩大农村生产经营资金、活跃农村金融市场、提高金融效率、尤其是促进农村个私经济发展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农村合作基金会自1984年在少数地区试办以来,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全国发展很快。从性质上来讲,它不是一个真正的金融机构,而是一个社区性金融系统的补充,对于协调农村闲散资金,缓解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的矛盾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从90年代中期开始,随着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重心逐渐向对正规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转变,中国人民银行开始加大了对非(准)正规金融组织和活动的管制力度。为了消除对农村信用合作社竞争冲击,1997年农村合作基金会被合并、关闭;随后1998-1999年,被彻底解散。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非正规性金融体系主要由亲友之间的个人借贷行为、个人和企业团体间的直接借款行为、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高利贷、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组成。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也是类似于信用合作组织,基本上均被取缔。根据国务院1998年7月颁布的《非法金融机构和非法金融业务活动取缔办法》,除部分小额信贷、不计息的亲友借款之外,其他非正规性金融组织或者活动均属于非法,从而结束了非(准)正规金融的有组织状态。三、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经过近20多年的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下1:(本图摘自:章奇,《农村金融现状与政策分析》)

1、正规金融机构(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随着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逐渐退出农村金融市场,中国农业银行的农村金融主导地位开始弱化,存在:①产权主体虚化,使成本过高、效益低下,迫使农业银行不愿意在经济条件薄弱的农村开展业务。②1996年以后农业银行开始走商业化道路,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的经营原则与农业生产的“高风险性、分散性、波动性、长期性”向背;农业银行将农业资金从以农业为主转为以工商业并举,竞争视角从农村转向城市,以获取足够的资金来源及高额回报,使得农村金融市场本来就很少的国有资本变得更为稀缺。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它的主要任务是承担国家规定的政策性金融业务并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随着农村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农发行的作用是十分有限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①作为政策性银行,其资金来源于财政拨款,长期以来资金拨付有限,且资金不能按时到位,有时不得不向央行借款,使筹资成本上升,制约了农业发展银行的发展。②对农业发展银行实行“独立核算、自主保本经营、企业化管理”与农业发展银行承担的农村政策性银行的职能存在一定的矛盾。③业务单一,仅在农产品的收购、储备、调销等纯政策性方面发挥作用。

(3)农村信用合作社,96年按国务院的规定,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恢复合作金融性质,全部基层信用社为一级法人,但目前并没有实质的进展,主要存在:①绝大多数信用社是在原信用社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历年来的积累与亏损由谁享有与承担,是由国家、农业银行、老社员还是新社员,很难界定清楚2。②合作社缺乏合作性质。随着合作社制度的变迁,合作社的互助共济性正在淡化,“官办”色彩浓厚,农民缺乏入社的积极性,农民也很少是信用社的社员,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是形同虚设。③信用社为农村社员服务的范围非常有限,经营的自负盈亏,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商业倾向,使得资金向收益相对高的城镇或非农部门流动,真正需要资金贷款的农户难以得到金融支持,农村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农村信用社使得城市资金不但不能有效地流入农村,实现工业反脯农业,反而农村资金却流向城市,造成农业、农村的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严重滞后。

(4)农村商业银行,全国数量较少,它存在的问题是:①它尚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人们的认识尚不全面,具体的经营中表现为制度不健全,运行不规范。②农村商业银行的资本不足及所涉业务的自然脆弱性,使其经营发展天生具有局限性,发展空间很大,但愿意投入的主体很少,对从事农业的资金投入缺乏政策、法律上的倾斜保护。

(5)农村邮政储蓄机构,客观上活跃了农村经济,但存在着严重的制度缺陷:(1)在业务上它只吸收存款,把储蓄资金转存入中央银行,以转存利率与吸储利率差额作为其收益来源,对外不办理贷款业务,无法满足农户的贷款需求。(2)它通过吸收存款,存于央行赚取利润,将农村仅有的资金“倒流”城市,使本来就紧张而缺乏的农村金融供给市场更加恶化,影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3)性质不明,监管不力。邮政储蓄局属于邮政部门的内设机构,而邮政储蓄网点又属于金融机构,央行的监管很难实施。

(6)农业保险机构,中国农业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3: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农业保险组织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灾害救济的手续繁杂、面窄、水平低、且难以监管;(2)农业保险的承保率低下、高赔付率、经营亏损严重、业务量较少。

2、非(准)正规金融机构(组织)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非正规金融组织和融资活动一般规模小,比较隐匿、分散,它使借款者的生产经营成本上升,竞争力下降,影响了农村经济主体的发展后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农村合作基金会,1997年整个农村合作基金会开始被解散并清算。目前依然有一些地区存在农村合作基金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①由于现在禁止它的存在,私下它照常经营且存在严重的高利贷问题。②农村合作基金会的资金明显来源不足、不明,它的筹措资金的能力较差。③由于法人主体严重缺失,责任承担上难以保证。④农村合作基金会游离于央行和银监会的监管之外,金融风险巨大。

(2)除农村合作基金会外,其他非正规金融机构如经济服务部、金融服务部、各种合会、私人钱庄等与正规性金融相比,在组织方式、运作机制、对当事人的约束等方面具有许多不规范的特征4:①组织制度不规范。②内部经营管理混乱,没有建立严格的内控制度、财务管理制度、贷款程序的一系列制度,不提取存款准备金及呆帐准备金。③相当一部分信用活动不规范,一些民间组织从一开始就有先天的痼疾,高息揽存,盲目贷款,逃避金融监管。

总之,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是正规性农村金融组织严重不足,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未能承担其扶持农村经济和推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任6,国有商业银行结构性市场退出和农村民营金融的市场进入不相匹配7,农村合作金融名不副实8。非(准)正规金融组织在发展中也出现严重问题,私人借贷在农村相当活跃但弱点也相当突出5;四、解决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上述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为了适应农村经济发展新形势的客观需要,必须对我国现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进行重构。当然,重构并不是要求完全的彻底的抛弃原有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那样作是不现实的,而只能是在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制度创新。因此,笔者认为,现阶段应坚持“五农原则”——务农、支农、助农、促农和富农的原则,建立以政策性金融组织为基础、合作金融组织为主导、商业金融为发展方向的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1、重新界定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业务范围,增加资金投入,

充分发挥其政策性金融机构的职能。“三农”问题致关重要,政府的责任重大,在农村金融问题上更应首当其中。首先针对农业发展银行业务单一,难以发挥政策性金融的职能的局面,应重新界定它的业务范围;要根据国家农业政策在作好收购资金封闭管理的同时,积极开展以下业务9:一是支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支持农村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地区平衡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农村社会化、现代化建设水平;三是支持农业产业化和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抓住重点企业项目进行支持,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四是全面支持贫困地区人口尽快脱贫解困。紧紧团结稳定地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稳定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重点支持有助于直接解决温饱的种植业、养殖业和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其次,加大财政投入规模,使农业发展银行的资本金充足。最后,加快农业发展银行管理的各项立法,使各项金融政策能更好地贯彻落实。

2、中国农业银行要加强对农村市场有效金融需求的服务。在经济较发达地区,农行应设立更多的金融产品,扩充服务功能,发挥对农村经济强有力的拉动作用。

3、合作金融应作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的主要形式。目前虽尚无统一可行的办法,但不宜“一刀切”。笔者认为,应根据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情现实,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1)恢复农村合作社的合作金融的本来面目。坚持在自愿互利的基础上,按照通行的合作原则建立相互协作、互助互利的“合作性”资金融通机构,真正体现自愿性、互助共济性、民主管理性、非盈利性。(2)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应界定为:为集镇和农村、农户、其他小生产者、乡镇企业提供资金融通,优先安排对农村种植业、养殖业的贷款业务。(3)在经济基础条件较好、资金吞吐量大的东部地区,可将原有的农村信用社按照公司法的要求改组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村合作银行,满足该地区对金融服务的高层次的需求,弥补国有商业银行退出该地区农村金融市场的空缺。(4)在其他地区建立具有法人资格的县级信用社,在乡镇建立信用分社,在村级建立信用合作所,实行自上而下的管理;由同级的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管。(5)对现存的农村基金会予以取缔,按属地原则并入县级信用社。(6)制定“合作金融法”对农村合作金融加强监管,目前的时机已经成熟。只有这样,才能使合作金融回归本来面目,真正走进农村、走近农民;才能成为农民需要的金融。通过农村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把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办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支持农村经济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4、增设新型农业保险组织,提高农业抗风险能力。(1)建立县一级的具有法人地位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将合作社制度与公司制度融为一体,合作制以体现互助共济性,公司制保证其制度的先进性与责任的有限性;该公司由农户、其他小生产者、乡镇企业等人股及部分国家财政投入,国家的投入不能超过30%,即不占控股地位,否则有承担绝对责任之嫌。(2)在省一级建立农业保险股份公司;由各县级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按其总资本的8%投资入股,省级财政也投入拟设公司约30%的资本。同时农业保险股份公司按8%对各县级的农业保险股份合作公司承担再保险责任。

5、改造现有邮政储蓄制度,堵截农村资金“倒流”,为农村金融市场“造血”。针对农村资金“倒流”城市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必须对现有邮政储蓄制度进行改造,可以做到:(1)对于经济发达、邮政储蓄业务量大的地区,在管理规范的基础上,将原有的邮政储蓄部门改组为邮政储蓄银行;它以从事储蓄、汇兑、等业务,所揽资金一律不再转存人民银行收取率差,并且,必要时国家财政可以给予邮政储蓄银行适当的补贴。(2)对于经济不发达、邮政储蓄业务量较小的地区,在县一级将邮政储蓄部门并入信用社统一管理,或成为信用社的分支机构。只有这样,才能为农村金融市场“造血”,将大量的闲散的储蓄资金“存”于农村金融市场。

6、建立中小农业担保公司。为促进农业的生产,满足农村资金需求者贷款担保的需要,现阶段应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农民、农户、其他小生产者、乡镇企业创设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可以做到:(1)允许农民以自留山和自有的林木经评估后投资入股设立农业担保公司;(2)立法上设立专门条款,降低设立中小农业担保公司的最低注册资本金的要求,定为5万元人民币;工商登记机关应对该类农村的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发放有明显标志的企业法人营业执照,给交易相对人以提示。(3)对于中小农业担保公司可以给予一定时期的适当的税收优惠政策。(4)完善对担保机构的监管机制。急需出台监管框架,以防范相关的金融风险。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7

关键词:农村金融问题对策

1、当前农村金融的发展现状

长期以来,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发展过程中,农村地区的经济以农村信用社为主要核心,不断的发展和壮大。目前,我国农村地区初步形成了一个力图适应“三农”特点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体系。由于国有商业银行撤离农村,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拓展了广阔的空间,与信用社形成了两足鼎立的局面。但是邮政储蓄只发放小额贷款,伴随着存放资金的增多,这些资金又回流到城市,导致农村资金供给缺口加大,而加剧了农村资金供求失衡。

2、现今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

2.1、农村金融服务功能缺位,金融产品单一

目前,农村金融体系由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农业发展银行这三家银行构成“三驾马车”的基本框架,但这三家由于经营目标、服务对象以及规模实力等原因使得目前农村社会化金融服务缺位,信贷投入不足,严重影响着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而且,农村金融机构大多只是开展存、贷、汇等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以及贷款的期限、利率、额度等不能满足现代农村对资金的基本需求。

2.2、农业保险、信贷抵押担保等发展力度小,发挥作用难

目前情况来看,农业保险的规模与农户对农业保险的需求不相称。农业保险是促进农村经济平稳发展的重要工具,是农村金融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如果农业保险发展滞后,一方面会导致“三农”经济收入增长缺乏保障;另一方面,也会导致农村金融市场的信贷承受较高风险。

2.3、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目前,城乡差距过大,农村经济发展受阻,这些主要是由于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能得到及时满足。造成当今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每年从邮政储蓄、农村信用社等商业性金融组织流出的资金总是农村地区大于从城市流入的资金。近年来,大量的资金从农村金融组织转移到城市,随着农村商业银行资金运用非农化,且逐年减少对农村的资金支持是资金大量外流的主要原因。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导致农民的贷款需求难以满足,致使农村的经济发展出现阻碍。

2.4、农村金融环境欠佳

农村金融发展停滞不前农村的另一制约因素是农村金融环境不佳。金融环境的好坏对农村金融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近几年,我国农民的经济水平的确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总的来说,农民的金融知识欠缺、法律意识依然淡薄,且农村没有形成良好的金融服务文化氛围,这些问题都导致了支农信贷风险增大,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及盈利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农村信用环境整体出现不完善现象。

3、农村金融问题的对策分析

3.1、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积极开展融资方式创新

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要建立以政策性金融为导向,机构合作为主导,商业金融及民间金融为补充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为建设有效的新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必须对农村金融体制进行统筹兼顾,整体推进,也要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网点覆盖率,更加科学合理的规划调整基层网点布局。通过在不断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过程中,努力弥补农村金融机构和资金的不足的问题,彻底解决农村金融服务缺位等问题。

3.2、加速农业保险发展,促进农业经济

农业保险是农村金融体系的最重要内容之一,要想使我国农村的金融得到快速发展,就必须加快对我国农村农业保险的发展。这就要求:要由地方财政出资,在地方财力允许的范围内,试着设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运用积极试点,在此基础上全面推广农业政策性、专业性保险业务,全面建立覆盖农村的政策性保险及商业性保险相辅相成的农村保险体系。

3.3、建立有效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

为阻止农村信贷资金外流,提供制度性保证,正确引导农村信贷资金回流,支持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要合理利用经济手段及行政手段,主要通过税收优惠以及利用财政资金来补偿金融机构贷款风险等措施,来引导农村资金高效率地转化为农村投资形式;另一方面也要鼓励邮政储蓄把资金参股到农村银行,设立农村小额保险组织,试办农村小额贷款机构,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长期的资金来源。

3.4、积极加强农村金融环境发展工作

改善农村金融发展环境的重点之一就是完善农村经济的基础条件,提高农户及农村企业的盈利能力、风险承受能力;提高农民的市场交易的谈判地位及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农村经济运作的基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政府,能够出资成立担保基金或者担保公司,继而带动其他担保机构的发展。积极扩大有效抵押品的范围,增加权利质押、农作物收益权,同时也要保护担保债权的优先受偿权。

参考文献:

[1]丁宁,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论坛,2013

[2]于磊,浅析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经济研究,2013

[3]李敏,浅析我国农村金融支持的现状、问题及对策,东方企业文化,2013

[4]龙云飞,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研究,社会民生,2013

[5]朱宏春,改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对策分析,三农金融,2013

[6]范艳丽,我国农村金融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商学苑,2012

[7]翟斌,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的对策,经济天地,2012

[8]刘寒冰,浅析中国农村金融问题,经济纵横,2011

[9]徐绍荣,山东省农村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管理论坛,2011

[10]仲娟青,农村金融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河北金融,2011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农村沼气;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技术对策

中图分类号:S2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5-0319-01

进入新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升,我国相关部门也开始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关注力度,随着农村沼气建设的关注力度逐渐增加,这也给农村沼气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召开第十六届国务院大会时,相关人员就明确表示要加大农村沼气建设力度,给农村的今后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国家对农村沼气的建设的关注力度,因此,本篇文章就主要对我国我国农村沼气发展状况进行详细的阐述,并在此基础上,对发展农村沼气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进而推动我国农村沼气事业更好的发展。

一、农村沼气发展现状

随着科技的发展不断加快,在农村中建立沼气设备,这不仅可以给农村居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同时也能推动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在农村建设中应用沼气设备,有助于农村产业规模的加大,同时也能提升农村人民的生活质量,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给农村的为了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此农村沼气建设得到了我国各界人民的一致好评。随着农村沼气建设的规模逐渐扩大,农村沼气的各项功能也逐渐完善,这也使得沼气产业得到了更好的发展。截止到15年底,我国农村使用沼气的数量已经超过了8700万户,沼气工程的数量高达9.56万,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高达7.8万人。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得知,农村沼气正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二、发展农村沼气面临的新形势和存在的问题

(一)认识问题

根据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农村居民在沼气的认知上,只是停留在“做饭、点灯”的功能上,并没有对沼气建设的其他功能进行全面的了解,例如环境的保护功能、资源的循环使用功能、生态资源的改善功能等。由于大多数的农村经济发展比较缓慢,村里的年轻人以及大多数的强壮人员都选择到大城市去打工,这也使得村子中的劳动力的数量逐渐减少,只剩下了老人、妇女和儿童。由于这些人员在沼气的应用上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进而导致对沼气建设上存在情绪不高涨的现象。

(二)建设质量问题

农村在沼气建设上主要存在三个时期,第一个是探究时期;第二个是结论时期;第三个是提升时期。在沼气建设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技术人员流动性比较高的现象,而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工资待遇不高,使得大量的沼气技术人员出现外出打工情况,进而使得从事沼气建设以及沼气维修的人员逐渐减少。而接受过专业培训和联系的沼气技术人员的数量更是少之又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使得沼气建设的质量水平普遍偏低。除此之外,由于没有具备充足的建筑经费,大多数的施工单位只注重施工的进步,也忽略了施工的质量,进而使得沼气建设质量存在一定的问题。

(三)发酵原料问题

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村饲养牲畜的现象也逐渐减少。但是在应用沼气的过程中,需要一定时间内对沼气池进行换料处理,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沼气池顺利产生沼气。但是在进行沼气池换料的过程中,需要消耗一定的资金成本,例如人工费、燃料费、运输费等,更换一次液化气也需要花费80元,这给农村居民的经济带来了一定的消耗。

三、科学发展农村沼气、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宣传,营造氛围

为了加大宣传力度,给农村居民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氛围,应该做到三项要求,第一点是向农村居民普及沼气的作用和能力,进而提升领导们的关注力度;第二点是加强农村居民的沼气使用技术的培训力度,推动沼气事业的更好发展;第三点是借助媒体的力度,加大对沼气建设的宣传,进而给沼气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为了推动沼气建设的更好发展,在进行沼气建设的过程中,要和农村的畜禽养殖进行紧密的结合,进而保证沼气建设与畜禽养殖协调发展。在进行沼气建设的时,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进而保证沼气建设的合理性以及规范性。

(三)完善法规,政策调控

由于沼气属于可再生资源,因此得到了国家的大力支持。但是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沼气建设一直处于起步阶段,不具备完善的建设技术。因此,为了保证沼气建设的正常开展,就要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并借助财政、投资、信贷等方式进行引导。除此之外,还可以跟畜禽养殖进行充分利用,这样不仅保护环境的同时,也能确保沼气建设的顺利开展。

(四)创新机制,搞好服务

农村沼气建设主要包含三项内容,第一项是推动农业更好的生产;第二项是促进建设企业更好的发展;第三项是提升企业的管理、服务水平。对于沼气建设来说,建设只是根本环节,管理服务才是推动沼气行业更好发展的关键。建立合理的农村沼气服务制度,不仅可以提升沼气的综合效益,同时也能保证沼气市场的完善性和全面性。加大农村沼气建设的管理力度,弘扬绿色环保的建设理念,进而可以推动我国沼气行业更好的发展。

结束语:

在这个崇尚绿色环保的时代下,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提升农村的经济建设,是现在我国农村建设首要解决的问题。因此,国家开始大力号召沼气建设,并加大沼气建设的关注力度,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设计,进而保证沼气建设在农村更好的应用。在是根据目前情况来看,在进行农村沼气建设的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此,为了防止这些问题的出现,就要对农村沼气建设进行优化,例如建立完善的沼气发展规划体系、制定合理的沼气管理制度、加大农村居民适应沼气的培训等,做到试验示范、监督管理的要求,进而保证沼气事业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艾兴隆,孙文友,江,赵林,杨雪.开阳县农村沼气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技术对策初探[J].农技服务,2010,03:393-394.

[2]邱凌.中国农村沼气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技术对策[J].中国沼气,2010,05:53-55.

[3]王海滨,李斌,陆海,蔡景行,文美跃.贵阳市农村沼气工程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贵州农业科学,2012,09:222-225.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9

[关键词]中国农村;小额借贷;若干问题;思考

[Doi]10.13939/ki.zgsc.2016.51.243

自改革开放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以来,中国经济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然而,现阶段,我国部分地区仍然存在一些贫困县和贫困乡。对此,我国采取多元化的扶贫方式对这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进行扶助。对扶贫解困、中小企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就农村小额信贷发展情况来看,仍然未获得实质性的进展,影响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下面针对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现状和特点进行分析,进而根据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问题探讨其发展方案,促进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现状及特点

现阶段,中国小额信贷项目主要包括三种类型,分别为以民间或半民间机构为主体的小额贷款项目、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以及农村小额联保贷款与农村小额信用贷款项目。其中以民间或半民间机构为主体的小额贷款项目主要是依靠国际援助或软贷款作为资金支持,政策性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主要依靠财政资金和扶贫贴息贷款作为资金支持,并且依赖于政府和金融组织扶持和管理。而农户小额联保贷款与小额信用贷款项目主要依赖于农村信用社存款与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而得以实施[1]。

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其一,与商业贷款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实施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贫困区域或贫困户建设经济、加大生产、摆脱贫困,实现脱贫致富。其二,农村小额信贷额度直接影响经济发展,其发展水平与信贷额度成正比。其三,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办理程序更为方便、快捷。其四,农村小额信贷从中国人民银行获得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2]。

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促进小额信贷组织在财务与经济方面得到可持续发展,不仅促进贷款的还本付息率得到显著提升,还促使信贷组织的成本成功转移。其二,由于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办理目的是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所以农村小额信贷业务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使信贷资金入户率显著提升,基本实现了所有农户都参与到小额贷款业务中。其三,农村小额信贷制度的落实推动了中小型项目的开发和经营,促进农村人力资源综合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使其使用率大大提高。其四,农村小额信贷业务办理程序较为方便、快捷,节省了业务办理的成本。其五,农村小额信贷惠农政策的推广和应用使得农户的信贷理念得到转变,使其信贷观念向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同时,农村小额信贷惠农政策的实施促使金融机构的信用体系得到优化和改善。其六,农村小额信贷政策是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为“三农”政策的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3]。

相较于国内农村小额信贷市场,国外小额信贷制度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导致各国小额信贷发展模式也不尽相同。以印度尼西亚、孟加拉、玻利维亚等国为例,印度尼西亚采用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模式,是由正规金融组织负责办理的小额信贷业务。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模式主要特点是在保留资源存款的基础上,运用商业利率促使农村中低收入户获得小额信贷的机会。而玻利维亚采用阳光银行模式,有别于其他两种,孟加拉采用乡村银行模式,当然还有社区合作银行模式以及村银行模式。除了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模式以外,其他模式都依靠非政府机构负责管理的小额信贷组织运行和实施。其中玻利维亚阳光银行模式运行的主要目的是扩大就业范围,促进中小企业投资,运用连带小额信贷方式。而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主要是为乡村贫困户,尤其是当地的贫困妇女提供贷款和强制存储服务。我国的农村小额信贷模式主要通过参考、借鉴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创建而成。相较于上述模式,社区合作银行模式以及村镇银行模式最具有灵活性,其运行方式为自主式,并且主要由特定群体或组织进行管理。同时,社区合作银行模式能够有效地处理由于地理分散和人口密度低等情况引起的小额信贷制度不能落实的问题。总的来说,小额信贷制度逐步在世界各国向着更加正规的方向发展。

2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小额信贷市场机制存在漏洞

就目前情况来看,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机制存在漏洞,不够健全和完善,尤其是在农村较为贫困的区域,其小额信贷市场机制的构建存在较为明显的问题。然而,为了促进健全小额信贷制度得到有效建立和发展,就需要先建立^为完善的小额信贷市场机制。所以可以看出,对于缺乏市场机制调节的贫困地区来说,小额信贷制度的建立和落实存在一定难度,难以达到较为理想的效果[4]。

2.2小额信贷资金来源途径较为单一

随着金融风暴席卷全球,我国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致使农民工返乡创业态势向着欣欣向荣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形势下,农民生产资金需求逐渐增大,农村本地的存款总额也会降低[5]。总的来说,农村小额信贷需求还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小额信贷资金来源途径较为单一,导致二者之间的矛盾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愈演愈烈。

2.3小额信贷风险防范能力较弱

现阶段,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实施过程中不具备责任制度、信贷还款保障制度以及信贷风险补偿制度。同时,当前信贷管理模式发展难以适应小额信贷的快速发展需求,使得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对信贷风险的防范能力较为薄弱。

2.4小额信贷利率设置缺乏合理性

就当前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贷款利率管理方式通常采用上下限的方式,并且在一定标准内,其贷款利率可以向上浮动2.3倍,向下浮动0.9倍[6]。而农村小额信贷利率的设置对信贷资金的投入与使用存在直接联系,对小额信贷政策的推广和实施效果产生直接影响。若是小额信贷利率较高,那么将影响希望获得小额信贷农户的入户积极性,促使其对小额信贷业务望而却步。若是小额信贷利率较低,那么将影响小额信贷产生的经济效益,使其所获收入难以覆盖资金投入与风险成本的消耗,从而影响小额信贷的发展和经营。从整体上来看,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利率设置缺乏合理性。

2.5小额信贷市场缺乏有效竞争机制

从中国农村小额信贷金融结构来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企业、农村资金互助机构、邮政储蓄银行以及农村信用社共同组成了中国农村小额信贷组织机构主体。实际上,仅仅只有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将小额信贷业务范围扩展到国内多数农村,而其他组织机构并没有将农村纳入到小额信贷业务范围内。这种情况导致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使得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受到消极影响。

3中国农村小额信贷进一步发展的有效策略

3.1完善小额信贷市场机制

针对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机制存在漏洞的问题,国家应当完善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机制,并且将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机制覆盖在全国范围内的所有农村区域,使农村小额信贷制度在农村小额信贷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下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7]。

3.2拓展小额信贷资金来源途径

对于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来源途径较为单一的问题,国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拓展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来源途径,进而达到丰富农村小额信贷资金来源的效果。对此,可以适当地调节小额信贷市场准入标准,允许满足条件的民间或半民间机构进入小额信贷市场。同时,国家还应当建立专门的扶贫银行,促进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供实施条件。另外,中国人民银行还应当加强对农村区域银行的资金投入,促使小额信贷资金来源得到丰富。

3.3建立较为完善的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机制

在建立较为完善的农村小额信贷风险管理机制方面,一方面,应当健全小额信贷责任制度,促使审贷分离制度与分级审批制度得到有效确立;另一方面,应当建立健全回款保障制度和信贷风险补偿制度,加强借贷人员信用登记制度、借贷人员信用评价制度、信用风险防范制度的构建[8]。

3.4科学、合理设置小额信贷利率

农村小额信贷政策的实施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然而,现阶段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利率普遍较低,资金来源成本与信贷业务管理成本相对较高,整体存在入不敷出的情况。对此,农村小额信贷政策实施过程中可以采取三个步骤来保证农村小额信贷利率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第一,应当给予具有申请农村小额信贷意愿的农户一定的优惠政策,鼓励其积极参与信贷。第二,在农村地区加强小额信贷政策的推广和宣传,促使广大农民明确小额信贷的重要作用,并基于此,依据国家相关规定适当上调利率。第三,根据农村对资金的需求,促使小额信贷利率向市场利率过渡。

3.5加强小额信贷市场运作

地方政府对小额信贷业务办理的过多干涉使得中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对此,地方政府应当适当地做到权力下放,善于利用市场运作促进农村小额信贷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地方政府应当放弃运用行政手段实现扶贫的方式,而是应采用税收政策、激励方式来对农村小额信J业务办理进行监督和管理[9]。

4结论

综上所述,农村小额信贷在供给、需求等方面存在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国应当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促使农村小额信贷组织结构得到健康、稳定发展。同时,还应当强化农村小额信贷业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进而提升农村信贷入户率。国家还应当完善其资金供给机制,促使信贷资金途径得到充分扩展。另外,还应当完善农户信用制度和农业保险制度,保障农民的个人利益。

参考文献:

[1]倪珉.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5):3153-3154.

[2]慈斌.农村小额信贷发展的困境与战略重构[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528-19529,19532.

[3]张权辉.农村小额信贷存在的风险、问题及对策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2):132-134.

[4]谢地,孟勐.培育新型农村小额信贷机构的思路[J].经济纵横,2013(8):85-87.

[5]张晓锋.农村小额信贷组织创新研究[J].开发研究,2012(3):101-103.

[6]孙志娟.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发展困境及路径选择[J].学术交流,2013(5):130-133.

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篇10

【关键词】农村经济;金融支持模式;合作金融

在我国,农村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农村金融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对我国经济全局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此,各农村金融机构以此为契机不断地扩展各自业务,将其网点深入广大农村地区。但伴农村金融机构数量的迅速增涨并不能满足农户对资金的需求。为了加快农村金融改革步伐,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必须深入探讨农村经济发展中金融支持模式。

一、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

近几年,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一方面,广大农村地区已经初步建立起以农村信用社为主的金融机构体系。以甘肃为例,2007年全省1127个农村信用社的资产总额为121亿元,其中贷款余额是620亿元而存款余额是782亿元。截止2010年底其2165个信用社资产总额达到1400亿元。相对于897亿元的贷款余额而言存款余额是1140亿元。其网点增加了1038个,贷款余额增加277亿元存款余额增加358亿元。另一方面,我国农村金融体系仍是金融系统中的薄弱环节,其相应的管理体系还不健全,并出现了资金流失以及供给与需求不平衡问题。下面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农村地区的相关资金需求数据为例:

从表1可以看出,目前农村经济所需资金剧增,而资金供给却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供需出现矛盾。从总体上来看,2008—2010年间农村资金净供给量由11549.6亿元上升至32165.0亿元,而农村资金需求由2008年的13226.6亿元上升至2010年的26524.3亿元致使供求缺口由11677.0亿元扩大至18359.3亿元。

二、金融支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了解了当前金融支持农村发展现状即资金供给不能满足经济发展需求以及长期资本短缺的基础之上,还应继续从政府、金融机构本身以及它们所处的环境这三个大的方面来探讨现阶段我国农村金融机构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认清当前所处的形势勇于面对问题与挑战。

(一)农村金融服务较单一

除传统的存贷款及汇兑结算业务外,金融机构的新业务新产品较少,不能根据农民实际需要开发出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项目。现阶段农村中间业务种类发展不均衡。突出表现在传统中间业务发展迅速,其他中间业务发展相对缓慢。如通辽市农村信社2011年,传统中间业务占比达84.4%而其他业务占比仅15.6%。为此,农业银行在商业化的经营目标指引下对农业的新增贷款资金变得越来越少并且正逐步从农户贷款的业务上退出,致使农户贷款主要靠农村信用社发放。

(二)农村金融市场环境不佳

现阶段,我国的农村资本市场还不够发达。农村金融市场仍处在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的境地。发展大中型农业类企业急需大量资金而仅仅依靠政府投入以及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的贷款是无法满足的。对于现存的农业类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我们虽然可以通过发行公司债券和股票等方式在资本市场筹资,把一部分城市居民手中分散的资金集中起来进而汇小成大以引入农业领域再用这些资金来推动农业发展。但是就目前资本市场上的实际状况而言,农业类的上市公司数量却少之又少。截止2009年3月我国国内证券市场农业板块上市公司(包括农业农药及其他与农业关系较密切的公司)共61家,占国内上市公司总数的3.99%。这说明农业农村通过股票市场筹集资金的力量薄弱,债券市场发展较慢以及发行债券的农业类企业数量微不足道。这些实际的数据显示农业农村企业难通过农村资本市场筹集到所需资金。

上述问题的存在对我国建立有效的农村金融体系存在着制约作用。为了适应农村经济的发展改善农村金融体系的,应该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措施。

三、金融支持农村金融发展的有效模式

为了促进农村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应该针对性的从问题出发,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金融市场三个方面提出建议措施。

(一)政府应明确其职能地位

乡县级政府应明确其在农村中的地位与职能。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产,加强对农村金融体系的监管必要时还应对一些农村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的技术培训等以此来扶植农村金融服务机构促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同时中央和各市级政府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扩展它们的资金融通渠道并综合的使用财税手段与货币政策工具,例如可以适时的运用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政策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农村。

(二)完善农村金融的配套服务机制

现阶段农村金融服务项目较为单一金融产品的创新力度不够,农村金融市场出现的供需不平衡的问题任较为严重。对较为突出的贷款难现象,各地区应该根据其实际情况从以下两个方面出发完善农村金融配套服务。首先应该建立起适合农民需求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信用担保贷款体系以此来解决农民和农村中小企业所面临的实际问题。采取有效的政策措施填补偏远落后地区农村金融服务空白的缺口。其二应该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创新速度,建立并不断完善农村金融存款保险制度从而减轻农村金融改革所面临的维护农村经济稳定的压力构建起农村金融风险共担的机制。加快农村资金流通速度,改进农村的中小金融机构支付结算服务体系同时建立起农村金融机构的风险补偿和保障机制,完善农村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

(三)改善农村金融市场的生态环境

由于我国农村金融起步叫相对较晚,所以会存在金融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为此我们应该在敢于面对问题的前提下从以下三个方面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首先:把发展有特色的现代农业作为农村金融支持的重点,特别是要支持那些可以结合地区特点的有一定优势和特色的农业产业的发展。帮助他们加工出别具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从而建立起具有自身特点的农村支持产业。其次:变革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状况不仅对本地区的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产生影响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该地区对金融资源的吸引力,并最终决定着地区经济的健康可持续的增长问题。改善农村金融的信用环境应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要加快完善农村的信用体系建设建立起农村信用评级制度。通过对各村各户进行信用评级进而健全社会的信用制度规范农村的信用体系。同时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体政策措施和农村金融信用环境的建设结合起来,继续加大对广大农村地区的信用宣传活动从而提高广大农民和中小企业的信用意识和风险意识最终提高整个农村地区的信用文化水平。最后:要简化农民在金融机构贷款的条件,消除制约农民资金需求的不利因素进而充分激发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同时也要增加金融产品的供给从而扩大农村金融的需求,还应加大对农民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改善农村金融服务进而提高服务水平建起高水平的农村金融系统。最后要针对农村的特点搞好农村的金融产品创新如开发出适合农民实际需求的中间业务及资产业务,注意把农民贷款需求作为金融创新的一个重点进而建起完善的多层次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进而保障农户对金融的有效需求。

以上建议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我国现阶段存在的融资难贷款难以及资金供需不平衡等问题,改善社会贫富状况,促进社会公平,进而稳定社会环境。

总体来说,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建立有效的金融支持模式应该是在认清农村现状,认真分析现阶段存在的实际问题,以农村金融市场上资金供需不平衡的实际情况为主线,提出适应农村发展的有效措施。只有这样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才能得到改善。从而加强“三农”工作,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成思危.改革与发展:推进中国的农村金融[J].2005:12.

[2]巩云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协调发展研究[J].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32.

[3]王芳.我国农村金融需求与农村金融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21.

[4]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研究的进展[J].浙江社会科学,2005:14.

[5]舒尔茨.业[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1.45.

作者简介:

刘海洁(1988-),女,内蒙古通辽人,内蒙古工业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金融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