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十篇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5:27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篇1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与对策

一、目前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先审后离”难以实行,审计成果利用严重滞后。

“先审后离”制度在全国来说普遍难以实行,针对这个问题各地不断探索创新审计方法,如黑龙江、江西、福建等省的一些地方针对“先离后审”的弊端,探索了对拟调任的领导干部实行“待审制”、“试用期制”以及“离岗考察”等方法。但是,现在绝大多数地区和单位还做不到“先审后离”。在一些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较多,但由于人已调离、提拔,审计机关出具的审计结果起不了应有的作用。特别是对党政领导的经济责任审计,除了解其经济责任外,还应评价其任期内的工作业绩,为干部管理部门考核和使用提供依据,如果审计成果长期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对审计机关的权威性和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就会造成很大的影响,经济责任审计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作用和现实意义。

2、审计任务重与力量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这个问题省、地、县三级审计机关反映都很强烈,地县更为突出。据对全国236个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开展情况的调查,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占审计项目总量的比重逐年递增,2002年平均达到37%,有些已经达到60%至70%。据了解,甘肃省地县审计机关每年要调用一半的力量搞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有的县审计机关经济责任审计任务占到全年工作量的70%以上;省审计厅每年也要拿出三分之一的力量去完成经济责任审计任务。经济责任审计任务急、时间紧,审计人员少,审计质量就难以保证。特别是在政府换届和集中调整干部时这一矛盾表现得更为突出,有的地方为了完成数量上的任务,不得不采取突击应付的办法,审计的结果上升不到宏观的层面,审计评价、审计结果往往是组织上不满意,被审计对象也不满意,不能达到党委、政府的要求。

二、相关对策

1、先审后离,广泛开展任中审计

针对领导干部离任审计监督滞后、审计结果难以有效运用以及审计任务相对集中等问题,今后应认真贯彻“先审后离”制度,积极推行任中审计。开展任中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开展任中审计后,可以科学确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审计哪些行业、部门(单位),审计哪些内容,审计哪些重点事先都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改变了离任审计被动、盲目的弊端。而且,按照年度经济责任审计计划,将预算执行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审计调查等与经济责任审计结合起来,避免了重复审计,实现了审计成果互用和资料共享节约了审计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

2、突出重点,进行定期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政策性强、涉及面广、时间跨度长、情况复杂、要求很高,审计机关不可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对一个地区、行业、部门(单位)和企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重要指标进行审核和作出评价。因此,必须突出重点,对其进行定期审计。有重点地对重点行业部门(单位)、企业进行定期审计。对财政财务收支数额大的地区和部门,有财政资金分配权和行政审批权的部门,群众反映问题较多的地区和部门的领导干部以及重要国有骨干企业的领导人员定期安排经济责任审计,掌握这些地区、单位(部门)、企业的基本情况。建立重点行业及部门的资料库。通过定期审计,将重要行业和部门的基本情况、基础数据和有关的财政、财务数据等进行分类汇总,建立经济责任审计数据库。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数据实施监控,使审计人员能够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被审计单位的资金流向和基本情况,分析审核其合法性、合理性和效益性,并对照检查其内控制度、行业政策和发展状况、执行财经纪律等情况,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动态管理。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篇2

一、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复杂、综合的工作,审计的范围广、涉及的内容多,主要包括经济技术指标完成情况,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经营管理活动的合规、合法性,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重大投资决策的管理效益等,以及对有关经济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贯彻落实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情况;制定和执行重大的经济决策情况;与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有关的管理、决策等活动的情况;遵守廉洁从政(从业)有关规定情况等,有利于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和监督,有利于正确评价领导干部任期的经济责任,促进了领导干部全面履行岗位职责,提高党风廉政建设水平。

二、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1.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重要性地认识还不足

经济责任审计时,部分领导及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重视不够,对审计工作缺乏的协调与督促,个别领导干部被提拔任用后,往往要求在短时间内完成领导经济责任审计,这给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增加了难度,制约了经济责任审计开展的效率、效果。

2.经济责任审计缺乏时效性,审计作用有限

经济责任审计一般由单位的组织部门向内部审计部门提出委托审计后,内审部门才能实施,而有的干部任期较长、审计工作量大、审计报告时间要求紧,内审部门缺乏与有关部门的协调沟通,形成了离任时间与审计时间难以衔接,使审计调查、取证、核实等工作的难度增大,审计结果反馈滞后,无法真正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贯穿于监督管理中,削弱了审计效果。

3.责任界定难、效益难界定

按照“以权定责,以责定评”的要求,权力在哪里,责任就在哪里。但是在我国当前的行政体制中,对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应当履行的职责、义务没有明确作出规定。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时,会遇到被审计领导干部“推过揽功”的现象,对自己有利的全部归属自己,对自己不利的就“一概推之”,给审计人员界定认证增加了难度。

4.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不透明、责任追究机制不健全

作为受托审计,审计部门只负责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组织、纪检等相关部门负责对审计结果的运用。纪检部门和组织部门在收到审计结果报告后,如何运用审计结果,审计结果运用情况反馈等没有明确要求,影响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质量。

5.内部审计力量薄弱,各部门联合审计作用发挥不够

大多数内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以财务人员为主,缺乏管理、工程技术等一些专业人员参与,各部门协调配合机制不够完善,职责履行不够充分,合力作用被削弱,造成审计整改很难落实,“审”、“用”脱节,审计手段有限,对发现的一些线索难以追查和验证,造成要害问题审得不深不透。

三、加强和改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意见建议

1.积极争取单位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各部门之间加强配合。积极争取单位领导的重视和支持是做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重要前提。领导干部离任审计因涉及敏感的人事任命工作,没有领导的重视很难开展和深入,也就离不开部门间的互相配合,才能发现离任审计工作中的普遍性、苗头性问题,为下一步完善相关制度提供依据,促进审计成果的应用。

2.不断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规范审计工作。要完善离任审计结果的管理制度,完善离任审计的整改工作制度、审计整改督查考核制度、审计整改分析报告制度、审计整改责任追究制度,各级党委政府督查部门应将审计结果运用落实情况列入工作督查范围,促进审计整改工作切实落实到位。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明确审计工作重点,防范审计工作风险。对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作出书面承诺,审计报告要在征求被审单位和个人意见的基础上做出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主审计评价,对在离任审计中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要依法处理或移送有关纪检部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保护领导干部的作用。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篇3

关键词:高等学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

中图分类号:F239.4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7-000-01

对高校负有经济责任的中层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能规范中层领导干部权力运行,有效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在开展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笔者将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自己的对策。

一、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是主要由外因和内因引发的。

1.外因问题

外因是指高校通过自身努力难以改变的外部制约条件,只能适应它们的变化和要求。外因问题主要是以下三方面:

第一,相关的规定赶不上实务的步伐。如,目前相关的办法规定,都没有对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进行详细的规定,一些部门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内容不明确,一些评价指标系数参考标准也不明确的,审计人员在审计时不得不凭经验和依靠职业判断,这就加大了工作难度,增加了审计风险。

第二,独立性不强、权威性不够。内部审计都置于高校内部运行机制中,在开展审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高校内部各种关系利益的影响,内审人员很难真正做到独立、客观、公正地做出审计评价,缺乏强制性,经常得不到被审计对象和被审计对象所在单位的支持配合。

第三,高校内审工作业务指导部门体制不顺畅。大部分地方高校的内审上级指导部门是教育厅监察室或财务基建处,这与内审的业务性质不对口,不能给予相应的业务指导,还带来重视度不够等情况。

2.内因问题

内因是指高校自身能能够改变的因素,高校自身能控制。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审计中由内部环境引发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人员队伍建设及审计硬件条件落后于开展审计需要的软硬件条件,造成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高、审计风险高的这一状况,主要原因如下:第一,由于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导致内审地位不突出、不被充分重视。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机构多数不是独立设置,经常和纪检、监察合署办公或隶属与财务部门,这样内部审计工作得不到高度重视,人员编制、经费、工作条件得不到专门的保障,从机构设置的根源上就给内部审计带来了硬伤。第二,审计中没有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目前,我国的高校都在大力发展信息化建设,日常的财务管理和会计资料都是计算机信息技术为载体,而目前高校内部审计的信息化建设仅体现在计算机的日常使用上,没有购置审计软件,或者有审计软件但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很少使用,严重影响了审计的质量。第三,审计的过程中,内审人员只注重查账,并没关注会计资料以外的信息,审计方法的局限性导致审计风险的增加。有些违纪违法行为在会计资料中不一定有反映,目前高校内审人员只审查会计资料,造成审计质量不高,审计风险加大。

(2)高校内部没有形成一整套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体制机制,不能保障对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有效、有序开展及审计结果不能得到充分运用等。第一,审计工作安排随意性较大,没有进行系统、周密的安排,缺乏计划性。在高校经常存在中层领导干部按批次任免,所以经常在一次委托审计中安排对多位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审人员疲于赶工,审计走过场,流于形式,造成审计质量低下,大大增加了审计风险。第二,高校内部审计机构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如没有建立一套完善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或有制度但不严格按制度执行,存在内审人员的工作经验来开展的情况,使得整个工作操作不规范。第三,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结果运用中还存在问题。一是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出来以后,大部分不对外披露;二是存在“先离后审”的情况,中层领导干部已经提拔、转岗等,才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审计结果根本不能为组织部门使用中层干部起到参考的作用。即使组织部门掌握审计结果,但很少运用到中层干部的考核使用中。三是没有建立审计回访机制,审计结果出来以后,没有相关人员来督促整改,存在的问题依然存在,审计成果难以运用到工作中。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外因问题的对策

完善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加大宣传经济责任审计作用的宣传,增强高校内审工作的独立性。

2.内因问题的对策

(1)理顺高校内审机构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内审机构主体的地位,加强内审队伍的建设,加大内审人员的业务培训,以适应当前高校的经济发展情况。第一,成立独立的内审机构,加强内审队伍建设,提高内审人员的业务能力。内审机构直接在校长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内审工作才能得到高度重视,人员、经费、工作条件才能得到充分保障。提高内审人员的审计业务能力,积极引进或聘请具有会计、审计、工程造价和计算机等方面的专门人才作为专职或兼职的审计人员,为高校的内审工作注入活力,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第二,把现代信息技术用到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提高审计效率,降低审计风险。高校日常的行政管理、财务管理、教学管理、科研管理、学生管理等已融入信息化建设中,内审部门只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才能适应审计的需要,这样才能真正行使监督评价的职能

(2)在依照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高校要充分考虑自身规模和特点,制定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提高审计质量,保证审计结果的落实。第一,高校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安排要有计划性和系统性,建立审计常规化制度。组织部门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计划时,应充分与内审部门沟通,尽可能做到每年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均衡分配,还要系统考虑到干部任职的周期,所以组织部门和内审部门对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要有一个周期性、常规化的安排。第二,加强对中层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实行审计结果披露,将审计的结果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公示、披露等,将审计结果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利于下一步的整改和落实;在中层领导干部的任用过程中坚持“先审后离”,组织部门通过对审计结果的参考,再来决定中层干部的任用。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篇4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及对策

实行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是我国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任用、管理和监督,保障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党委、政府对经济责任审计揭露的问题高度重视,边审计、边整改、边规范,在及时查处和纠正各类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不断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纪律教育,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并注意用制度来规范领导干部的行为,较好地发挥了惩治和防范两个方面的作用。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我国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还刚走出摸索阶段,有待于不断完善。

一、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现状分析

1 发展呈不平衡状态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一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发展快,西部地区开展慢。二是经济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发展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开展早,覆盖面广,而经济落后地区开展晚、覆盖面小。

2 法律依据不够全面,运作程序不够规范

经济责任审计产生于受托责任,必须依法进行。各级审计机关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积极研究制定经济责任审计的实施办法和操作指南等工作规范,在计划管理、组织方式、审计重点、审计评价和结果运用等方面作出了一批具体规定,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初步做到有章可循。但是,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立法和规范制定工作与实际要求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委托程序、计划管理、审计范围和重点等差异较大,有的地方存在着组织部门和纪委委托、人大委托、政府委托等多头委托的情况。

3 缺乏科学的、操作性强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规范

由于没有统一要求或指导的审计评价,使审计报告给出的评价问题多多。从评价标准上看,目前的审计评价体系不够科学、准确,反映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某些重要经济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农民负担等的真实性,审计部门很难进行核实;由于干部管理监督机制尚不健全,而社会经济生活却日趋复杂,在财政、财务收支范围以外的领导干部经济违法犯罪问题难以通过审计及时发现;由于依法行政观念淡薄,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缺乏明确规定,而各级党政领导班子之间的经济责任范围、内容等分工规定也不够明确,特别是党委与政府两个一把手的经济责任划分不够清楚。上述原因都导致审计评价依据不足,而同时,不同地区、不同审计机关对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进行审计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责任界定的标准各不相同,宽严尺度也不一致,有的环节存在很大的随意性。这些都直接增大了审计风险。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目前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1 现行经济责任审计体制的制约

审计质量的高要求与审计实施时间不足的矛盾突出。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和范围较广,而审计时间要求往往比较紧,如果审计中又发现了需要进一步调查落实的经济问题,那么要准确界定干部的责任,实事求是地评价干部的工作业绩,在有限的时间内就很难达到目的。如果达不到应有的审计质量,就违背了开展这项工作的初衷,同时也给审计部门带来了很大的审计风险。许多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有一定差距。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政策性强,综合性强,且关系到领导干部功过是非的鉴证与评价。因此,就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经济责任审计业务进行的系统培训不够,开展理论研讨和经验交流活动仍停留在审计系统这个层面,要满足广大审计人员提高综合素质的要求和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要求,还需不懈努力。

2 审计工作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环境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影响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起步的时间很短,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所以认知的有限决定了经济责任审计的有限。在现实条件下,审计法定授权和审计手段的有限性决定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所覆盖内容的有限性,审计内容和审计手段的有限性决定了对被审计对象的任期经济责任评价的有限性,而审计法定授权、审计内容、审计手段、评价范围以及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等多方面的有限性,决定了审计成果价值的有限性。

三、章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健全的主要对策

1 改革审计体制,完善经济责任审计机制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设计要满足干部监督管理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需要;实施要满足审计条件并达到依法审计的要求;验收要以正确评价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促进领导干部勤政廉政,全面履行职责为标准。

2 形成部门合力,提升经济责任审计效力

要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领导,加强相关部门之间协调配合,促进审计结果利用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不断提升审计效力。经济责任审计受外部条件制约较大,党政领导的重视程度、职能部门的配合情况、社会各界的认知水平等都会对审计工作产生影响。诸多因素中,领导重视最为关键。现行审计管理体制实行双重领导,审计发挥职能作用,主要依靠地方行政首长借助政府权力予以强化,同时接受上级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工作督查。尤其是经济责任审计,党委政府行为对审计监督的影响力显得特别重要,因为组织、纪检部门接受党政领导指令委托审计项目,审计结果的利用,对审计对象和社会公众将起到导向作用。如果党政领导重视经济责任审计,是行动上而不是口头上把审计监督与干部监督和反腐侣廉紧密联系在一起,职能部门的积极性就会提高,工作的力度定能加强。

3 加强法制建设,规范经济责任审计

作为中国审计法制体系的有机部分,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完善自然不能脱离审计法制体系的健全;而作为中国法制建设的一个组成部分,审计法制体系的健全自然也不能脱离整个法制建设的深入。经济责任审计不完全等同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在审计环境、对象和任务要求等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必须注意规范审计行为,防范审计风险。

要不断根据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继续探索和完善我国现行审计规范体系,在制定政府审计、民间审计和内部审计准则时,除了要体现各自的特殊性外,更要体现审计职业的共性,以加强三大审计主体的协调,做到资源共享。同时,还应体现与国际惯例接轨的原则,反映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要求。解决好审计法规与其他法规的衔接问题的基础上,将经济责任审计的特殊性与重要性在当前审计法规、条例以及准则中得到确认与体现,做好经济责任审计法规与其他审计法规之间的衔接工作,使得整个审计法系更加严谨完整,同时搭好经济责任审计法规的依托平台,真正做到依法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篇5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措施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已脱离了单一国家财政拨款的办学模式,其经济活动日趋多样化和复杂化,从而暴露出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诸多问题,尤其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所暴露出的不足。笔者就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高等院校在经济责任审计中由于起步较晚,还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

1、单一审计效果不佳

在实施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一般采用分别审计不同领导,并单独实施某一位领导的任前审计、任期审计或离任审计,这样不仅不容易找到问题,还无形中大大增加了审计人员自身的工作量。

2、审计资源稀缺与任务繁重的矛盾。

由于审计部门的编制有限,高校院一级审计部门人员很少,完成预算、决算、基建、专项效益、法纪等审计任务已经是超负荷运转,再来实施时间紧、工作量大的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力资源显得更加紧张。

3、缺乏行之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

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如实指出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对成绩、问题、分析的全面评价实质上是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纳入审计评价内容;三是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发展也纳入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4、部分审计人员的素质不能适应经济责任审计要求,加大了审计风险。

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特殊,这就决定了审计工作涉及的知识面广、质量要求高、政策性强,必须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有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目前大多数审计人员所具备的水平,难以适应需要。

以上问题和困难的存在,需要采取切实措施,逐步予以解决,以促进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健康开展。

二、高校经济责任审计改革措施

笔者认为,针对目前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实施多元化审计与动态审计

离任审计不单只是对离任者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责任客观公正地评价,还可以成为对后续领导人员实施任前监督的标准,利用离任审计的双重效果可以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工作的效率性与准确性。还可以将任期审计、离任审计和期后追踪审计三者动态的结合,真正查清离任者离任后过一段时间才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清是非,划清后续领导与离任领导之间的责任归属。

2、注重结合,提高效率。

可以把经济责任审计同常规的财务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及财政预算执行审计结合起来,做到一次进行两项任务,高校审计处在安排年度计划时,做到常规审计、专项资金及预算执行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机结合,在出具常规审计报告的同时,建立经济责任审计记录台账和审计档案。这样做,可以发挥审计人员的整体合力,还能够减轻经济责任审计的压力。

3、重视审计评价,保证报告质量。

在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上坚持六项原则,即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统一性、量化性、谨慎性原则。在具体操作上可以把握“五条标准”,划清“六个界限”。“五条标准”一是对审计查实的情况进行评价,未经审计的情况不评价。二是未经核实的指标和证据不充分的经济事项不评价。三是围绕审计事项的内容评价。四是对个人廉政情况,未发现问题的一般只作客观说明。一经发现有个人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及时按规定向有关机关移送。五是评价用语采用直接陈述,不用主观修饰性语言,紧扣经济责任,采取写实、量化的评价方法。“六个界限”即:前任责任与现任责任的界限;直接责任与主管责任的界限;国家政策、法规不配套、不健全与钻改革空子、谋取小团体和个人私利的界限;改革措施失误与的界限;主观责任与客观责任的界限;一般违纪与重大违纪的界限。

四、加强学习,强化素质,努力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

提高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到对领导个人的评价,审计人员在恪守审计职业道德的同时,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一要多学习一些宏观经济的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二要多学习一些现代审计方式和方法,学习运用好计算机辅助审计;三要积极进取,开拓创新,提高工作效率,勇于揭露矛盾和问题,做到审计结论既能使被审者服气,又能使领导和群众满意。

综上所述,重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不但是时代和形势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高校审计工作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篇6

【关键词】企业;经济责任审计;问题;探讨

随着社会不断演变,我国企业在各个方面的发展也迎来了全新的面貌。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它的重要性也是在企业漫长发展历程中逐渐体现出来的。但就我国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存在很多急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作者以企业为基点,对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一、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概述

从某种意义上说,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所涉及的对象是企业内部的领导者。随之,对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它就是指在企业相关领导人任职期间,那些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部门对相应的信息,比如,在领导人任职期间,企业处于怎样的亏损状况,予以一定的审计监督,看这些信息是否合法,具有其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对这些信息进行核对,做出客观的评价。相应地,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不同于一般审计的活动。就它包含的内容方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显得更加全面。比如,企业财务管理方面最为基础的审计,企业内部领导者管理方法的审计。此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也有着自身独特的特点。一是在审计对象方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更加注重对企业内部领导者的审计。二是在审计的内容方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显得更加广泛。三是对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来说,它主要是对企业领导者对企业管理能力的一种考察。可见,在企业曲折的发展道路上,经济责任审计有着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对于企业来说,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

当下,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在各行各业企业发展中不断凸显。想要使这种局面得到缓解,就需要从实际出发,对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予以相应的分析。进而,在此基础上,采取可行的对策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因此,本文作者对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予以了分析。

(一)在主体职责方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没有明确化

总的来说,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并不是对应的内部审计部门单独完成的。对于这方面,还有国家审计机关在其中的参与。但是在它们二者参与的同时,并没有对它们各自的职责予以明确化。以至于在企业审计的过程中,没有各自审计范围的划分,没有对应的标准作为各自审计的标准,也没有明确的目的性。最为严重的是,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对企业予以审计,经常出现不同程度的问题,影响企业在这方面工作的开展。致使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不具有一定的客观准确性。同时,在企业内部,它们都以各种的标准来对企业进行审计,造成一系列问题的出现。

(二)在企业内部,对应的审计人员不具备相关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审计人员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简单来说,审计人员自身具备怎样的能力将会对审计工作造成最为直接的影响。相应地,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而言,很多人员没有对自身已有的审计知识予以更新,不具备该工作岗位应该具备的工作能力。在对企业相关进行审计的时候,所采用的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下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审计人员自身不具备一定的工作素质以及责任感,没有以审计的原则来要求自己。

(三)对于制度方面,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并不完善

就企业发展而言,各个方面的制度是促使企业朝着自身轨道更好前行的有力武器。相应地,对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来说,也需要有合理的制度来作为它前行的依托。但在制度方面,企业并没有予以完善。一是:没完善的法律制度来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方面予以合理的约束。以此,来使对应的实质性操作更能体现审计的基本原则。二是:面对我国审计工作具有临时性的特点,企业并没有对制度予以完善。以至于在国家审计工作方面,并没有得到预期的审计效果。

三、就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存在的问题而言,与之相应的策略

面对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存在的问题,采取可行的对策来予以解决也是新时代迫在眉睫的事情。同时,这也是当下社会谈论的火热话题之一。当然,对于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来说,有很多有效的措施可以用来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

首先,在经济责任审计方面,企业需要提高审计的综合素质。相应地,企业需要对在岗审计人员定期进行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审计能力,根据相关审计工作的要求,采取适宜的审计方法。同时,企业还要对内部审计人员进行再教育学习,对他们已有的审计知识体系予以更新。相应地,在对审计人员奖惩方面,也可以把对他们自身能力的提升作为一种奖励。比如,工作业绩突出的员工可以在企业的帮助下,出国深造再学习。其次,对于企业来说,需要对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关制度予以完善。对于这方面,最重要的就是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予以完善。以此,为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处于有序的运行之中。最后,需要对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以及国家的审计部门各自的职责予以明确化。对于经济责任审计来说,企业需要对相关的各个方面予以明确。比如,在企业方面,审计的确切范围;合理的标准尺度。进而,使它们各自对自己审计的职责明确化。此外,对于这方面,需要使企业内部的行政部门与审计之间有明确的界限,为企业审计工作展现出独立性埋下伏笔。很显然,还有一些其它方面的策略。比如,在企业内部,需要对经济责任审计对应的程序予以规范化,使审计工作处于有序的运行之中。

总而言之,对于企业来说,经济责任审计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它的完善是企业发展道路上一块重要的基石,有利于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它也是我国审计事业步入更高台阶的重要依托,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黄荷英.对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2,10:161162

[2]缪培娣.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探析[J].财经界,2014,02:246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篇7

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有关法规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等有所规定,但并未细化。在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由于各种困难造成了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审计质量,增加了审计风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内容不明确。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细则规定中只说明了什么可以评价,并没有规定不可以评价或不可以过多评价的内容。因此,在部分高校经济责任审计中,为使审计报告更容易得到被审计对象的认同,往往存在审计评价内容过于全面化的倾向。表现为:一是充分肯定责任人的成绩,对存在的问题只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这种对成绩、问题避重就轻的评价,不利于审计目标的实现;二是把被审计单位的社会效益、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及把被审计单位可持续发展纳入评价内容,增加了审计评价的难度,加大了审计风险。

2、审计内容过多,造成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许多审计单位将经济责任审计同一般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部控制制度审计等合并进行,把经济责任审计建立在单位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之上,经济责任审计涉及内容过多,这就产生了审计评价目的不明确的问题。为了避免矛盾,审计评价往往就事论事,泛泛而论,只谈事实,对经济责任的归属采用回避的态度,违背了审计评价的重要性原则。特别是不能区分被审计领导的个人责任和单位集体的责任。

3、经济责任的不确定性和审计对象种类的复杂性,给审计评价带来困难。在高等学校中,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种类非常复杂,涉及院校职能部处、院系所、教辅单位和后勤产业等不同经济运行模式的单位,以后还有可能涉及到校级领导。有些干部上任后并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经济责任,学校没有直接授权。有些院长、系主任和所长是专家学者型的人物,他们甚至不直接分管其单位的财务和行政工作。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不明确给评价带来困难。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审计报告文本非标准化。评价最大的困难是没有指标和标准。虽然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审计评价指标和标准体系未能建立,审计人员在审计评价过程中缺乏标准,比如对重大经济事项、重大经济损失的判断标准不一致,对审计责任大小的评判就难免存在偏差。

此外,高校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报告并未采用严谨的、规范的标准文本。在实际评价中没有严格遵照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文件规定,往往带有主观随意性,评价用语不够准确规范,使人难于理解或产生歧义,有些评价结论过于绝对化。

5、审计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审计评价质量难以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决定了审计工作政策性强、责任大,要求审计人员具备较高的政策水平、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然而,审计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被重视,审计人员地位不高,造成人员素质不高。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政策水平差异较大,不能满足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需要。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篇8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问题;对策

一、县级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审计工作的时间上存在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当遵循“先审后离”的原则。但在近年来的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项目是先离任后审计,存在为了得到评价和为了任用干部而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离任者已离岗,接任者也已经到位任职,有的离任者人走了好久才进行离任审计,时过境迁。这种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讲,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失去了考核、监督的意义,监督上的滞后,导致干部考察与使用“两张皮”。

二是审计项目计划上存在问题。当前很多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多数都是经过组织严格考核,公示通过后任命的。这样,也往往使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很重要,但也只是走过场而已,在这种心理前提下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三是审计对象上存在问题。不能完全做到在任期内相关领导干部都已应审尽审,不能完全体现公平;多数审计项目是临时上阵,总体审计的质量不能保证;大部分员工对领导干部公开赞扬的多,而客观批评的却很少,促使很多领导产生“审计走过场”的心理定势,因此很难体现经济责任的权威性。

四是审计内容上存在问题。看重财务数据,忽视理性分析;重问题,轻责任。看重问题罗列,忽视责任划分。审计内容重点不突出,审计质量难以提高,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雷同于常规审计,影响了审计效果。

五是审计方法上存在问题。目前主要采取了查阅、设举报箱、公告审计、座谈等方法。账外审计方法上下功夫不够,使审计的问题难以查深查透,审计质量无法提高。

六是审计成果利用上存在问题。通过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成为强化干部监督约束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力度方面,尤其是在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发挥重要作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不高,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目前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用人和审计严重脱节。其次,缺乏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涉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各个部门,由于没有严格规范的保障制度,使审计结果在运用时大打折扣。最后,审计结果运用的衡量标准不一致。由于审计结果运用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有些审计结果很难适应当前改革用人机制和加强干部管理的需要。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是把离任审计监督的时间“关口”前移,逐步把离任审计变为任中审计,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而且还能防止和避免经济行为的“一错再错”;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干部,还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不仅能减少和避免账目“技术处理”的假账,还能使审计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不仅能正确地考察干部队伍,还能为组织任用调整干部提供依据。审计实践证明,任中审计好于离任审计。

二是审计项目的确定应具有能动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得以确定,应由相关组织部门“一家言”改为“多家言”,主要由组织、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等共同确定,审计机关应主动积极地参与项目计划的制订。对于变化比较频繁的部门组织,如政府、党委以及重点部门的领导任期审计由组织部门来确定,对于不经常变化的一般部门领导人任期审计则由审计机关确定,遇到特殊情况时,对某些被举报反映的单位领导人任期审计则由监察和纪检部门来确定。

三是审计内容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不但包括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还包括各项经济指标具体完成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的审计。在内容上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突出重点,主要包括:第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计合法性和真实性;第二,审计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投资决策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重点审计效益性。

四是审计方法的使用应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除使用审计的一般方法外,还可以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一是“看”,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察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审计疑问,从而确定审计重点;二是“问”,围绕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行为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领导者施政情况;三是“访”,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和施政行为,走访相关人员;四是“谈”,组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召开座谈会,全面收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情况。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篇9

从上世纪末到目前近十年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监督干部、考察了解干部、教育保护干部的重要手段,是纯洁干部队伍、规范干部经济行为的主要途径,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减少决策失误,规避损失浪费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在对领导干部的权力监督、权力制约和促进依法行政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是其他监督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其重要意义可概括为“四个有利于”。

(一)有利于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维护国家财经法纪的严肃性。目前,有的领导干部法纪观念淡薄,为完成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指标及突出自己的政绩,时常采取支出不入帐,做假帐、报假数字等方式,造成诸如国民收入,招商引资等经济指标严重失真。还有的领导干部不顾中央三令五申和法律的明文规定,搞乱设基金、乱集资、乱摊派、大量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等等。通过开展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领导干部所在地区、部门和个人是否严格遵守国家财经法规,及时发现和查处挤占、挪用、损失浪费、贪污等违纪违法问题,对存在的问题能够及时提出改进的意见,促使被审计的领导干部和所在的单位依法行政、依法管理。

(二)有利于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为干部提拔使用提供详实的依据。按照《干部任用条例》的要求,对领导干部的考察囊括了干部德、能、勤、绩、廉等方面。而经济责任审计,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期内执行国家财经法规、科学决策、有效决策等方面的检查,为评价其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提供具体的、客观的、有说服力的数据,从财务角度透视领导干部财经纪律执行情况和领导干部经济工作所取得的业绩,为组织部门科学地考察干部、正确使用干部提供重要依据。在一定程度上,经济责任审计是干部监督手段的延伸。

(三)有利于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廉政意识,促进党风廉政建设。经济责任审计的落脚点在于查处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责任,既对事又对人,尤其是任中审计涉及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几年度的经济责任情况,往往能够发现年度财政、财务收支中隐藏较深、不易发现的问题,进而查出违纪甚至违法问题的线索,及时移交纪检监察机关和司法机关查处。审计结果的有效运用,可以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信任,同时,也能引起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对领导干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增强纪律观念,促进党风廉政建设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四)有利于继任者在决策过程中加以借鉴,使以后的决策更加科学。对任期内或离任的领导干部来说,通过经济责任审计能够及时发现在决策中存在的一些失误,为干部以后的工作包括到新岗位后克服不足、完善措施指明了方向,起到了“敲警钟”、“亮黄牌”的作用,最终确保决策程序规范科学。同时,对继任者来说,一来摸清了家底,为决策提供了依据;二是有了可借鉴的参照,不至于再重蹈前任的覆辙,更有利于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发展。

二、现行机制下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还不尽完善,从工作机制上看,领导干部任中审计的比例较小,对离任的领导干部先离后审的居多,从实施审计的主体看,存在着消极应付、走过场、搞形式等问题,审计过程简单化,审计手段程序化,审计结论概念化,信度不高,参考价值不大,这些从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经济责任审计的监督效力。综合分析这些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审表不审里,使任中审计变成搞形式,走过场。目前的领导干部任中审计,往往局限于财务收支情况,有的审计不查领导干部决策及决策失误导致的国家财产损失浪费,不查各项经济指标的完成情况,不查领导干部个人使用国有资产和报销个人费用情况,不将一个单位的违纪问题分清直接责任和间接责任落实到领导者个人,而是以财务收支审计报告的形式来掩盖领导干部个人的决策责任和经济责任,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不能从审计的结论中总结教训,致使任中审计变成一项即兴师动众,又形式化的工作。

(二)干部先离后审,使离任审计变成临阵操刀,仓促应战。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一个复杂的操作过程,不仅需要充裕的时间,而且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但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存在着这样的问题,领导干部免、审、任的时间差较小,或免、任同步,先离后审使离任审计变成仓促应战,失之于宽,失之于松。在审计的过程中,重有形资产审计轻无形资产审计,重债权审计轻债务审计,重收入审计轻支出审计,有的审计对离任干部的经济决策缺乏理性研究,对亏盈原因缺乏深层次分析,对经济责任的认定态度暧昧,结论模糊,仓促的离任审计使被审计的干部纵有万千决策上的失误和严重的经济责任,也能够轻松离职或在新的岗位上轻装上阵。

(三)审计者投鼠忌器,审计结论无关痛痒,皆大欢喜。在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庸俗的社会风气面前,有的审计干部自觉不自觉地把个人的情感和利益带入审计过程,屈于人情世故,淡忘了职业道德。从被审计对象的身份看,多是有一定实权的人物。有的干部虽然暂时离任,但“虎威”不减,有的干部卸了旧任又换新职,更添几多“威风”。审计人员虽不能说对其望而生畏,但也心存顾虑,怕因审计而结怨,断了自己的退路,明知道被审计对象有问题,却捂着、盖着,审明不审暗,为离任干部找台阶、开绿灯,导致审计结论文不副实,良莠不辨。还有的审计者存在“借花献佛”的心理,组织部门要结论,被审计的干部要名声,为了满足二者的要求,有的审计干部放弃原则,搞“微笑审计”,以求皆大欢喜。然而,在这皆大欢喜的背后,审计的权威被弱化,群众的信任度下降,党和政府的形象被损害。

(四)被审计单位提供的会计资料失真,导致审计质量不高。一些单位的领导、财会人员法制观念淡薄,以及为了本单位利益等原因,会计信息质量仍存在许多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普遍,编造假帐目、假会议记录的现象屡有发生。如果审计组在被审计单位提供的虚假会计资料上进行审计,审计质量会受到严重影响。加之许多违法违纪问题已由帐面转移到帐外,违法违纪问题变得更加隐蔽,单靠一般的审计方法,很难发现问题,使得不少违法违纪问题在审计检查中漏网。

三、关于做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几点意见

对领导干部进行经济责任审计作为一项高层次的监督工作,其审计结果是组织部门对干部进行考察考核、综合评价、任用和奖惩兑现的重要依据。审计结果是否真实,审计评价是否客观公正,关系到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和工作业绩是否真实、准确,并直接影响着干部的任免升降等问题,而且也关系到审计工作是否落到实处。要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质量,关键在于建立和完善必要的保障机制,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监督,强化约束,确保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真正成为一种制度化、规范化的监督手段。

(一)任中审计要做到“四个结合”

一是经常性审计和集中审计相结合。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既成事实的事后审计,领导干部离任后再审计存在诸多弊端,所以应加大任中审计的力度,为达到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应加强日常审计,因为经常性审计属始终审计,可以及时发现领导干部在工作、经济管理及决策中存在的问题,以便采取措施避免经济损失和更大的失误。同时,经常性审计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定期反映和评价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并为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顺利开展和得出全面、正确的审计结果提供依据和保证。

二是财务收支审计和工作实绩的效益审计相结合。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务收支情况的审计解决了经济决策和财务收支情况真实性的问题,但不能体现因经济决策、财政投入所涉及的工作实绩和效益的情况。目前,有的干部在任期内公款吃喝、公款旅游,搞形式主义等浪费成本的现象还不同程度地存在,很多浪费现象不太容易被发现,再如一些重复建设、盲目上项目、为一时的政绩损害长远的发展做出错误决策的干部,造成的损失既不容忽视又无从查处。所以,把财务收支审计和工作实绩的效益审计结合起来,就容易把那些典型的损失浪费问题和影响发展大局的问题揭露出来,避免造成更大的损失和干部犯更大的错误。开展工作实绩的效益审计也要有创新思维,不能单凭领导干部的一份述职报告轻易定论,应把工作实绩的效益审计作为一个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探讨,重点揭露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

三是帐目审计和帐外调查相结合。目前,有的单位存在着资金体外循环的问题,还有一些如涉及专项资金的转移使用等问题比较复杂,一时很难分清个人应负的责任,特别是涉及领导干部个人的经济问题,只审查公开的会计资料显然是不够的,必须到群众中去调查研究,尽可能查处未上帐的资金情况,纳入经济责任审计中来,以求正确评价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因此,在审计的同时或之前应实施帐外调查,适当安排一些审计调查项目,通过调查核实取证,以求在客观上把握一些带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得到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审计评价。

四是定量审计与定性评价相结合。对能够量化的经济指标,应当采用定量审计,进行定量分析,从而得出责任人在任期内经济指标的量化结果。对不能量化的经济决策行为、经济管理活动可采用定性评价的办法,由于目前的审计办法往往主要是审计与被审计干部有关的违纪违规问题,对被审计者在任期内应承担的经济决策责任、主要领导责任、廉洁自律等情况,尚不能通过审计给予有效的反映,这就需要定性的分析和评价,对领导干部的定性评价,首先要依据组织部门在对干部的宏观管理过程中对被审计者的综合评价意见,同时,还要与被审计者所在单位的纪检监察部门搞好配合,进一步了解领导干部在任期内有无严重违纪事项,群众举报、查处结果等情况,从而更加全面、准确地评价被审计的领导干部任期内德、能、勤、绩、廉各方面的表现。

(二)离任审计应完善“四种机制”

一要凝聚审计监督的整体合力。审计部门是专门履行审计责任的国家机关,审计人员是肩负监督责任的“经济警察”,这一角色定位决定了审计部门和审计工作者必须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组织部门作为离任审计的牵头单位,应提前向审计部门提供审计对象名单,合理安排免、审、任的时间差,为审计部门开展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组织保证。纪检监察部门要加强跟踪监督,既要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排出干扰,扫清障碍,又要防止审计人员的渎职行为,使离任审计始终保持较高的信度和特有的威严。

二要落实离任审计责任制。离任审计能否板起面孔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计人员的认真态度和负责精神,因此,必须把加强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放在突出位置。要教育审计人员正确处理对国家和集体负责与对领导干部个人负责的关系,走出人际关系的怪圈,摆脱市侩作风的羁伴,按章办事、从严治审,使每一份审计结论都能经得起群众的检验,实践的检验和时间的检验。要落实离任审计工作责任制,建立和完善首审负责制和误审追究制。要加强对审计结果的监督,对有争议的审计结论要认真组织复审。要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工作认真负责的审计人员要大力褒扬;对工作中不负责任,以审谋私的要严肃批评,情节严重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要积极营造谁渎职谁负责,谁违规谁受罚的监督环境。

三要强化离任审计的“阳光操作”。在干部离任审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尊重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通过召开座谈会、通报会和个别走访等形式,扩大审计工作的透明度和群众参与度,广泛发动群众,拓宽取证渠道,加强民主监督;要充分运用内审的成果和民主理财、政务公开、财务公开的有关资料,帮助审计;要建立和完善审计结果公示制,还群众一个明白;要认真对待群众的质疑,对群众提出的疑点,要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辨析真伪,不留疑点,不留空白点。

四要完善离任审计的运行机制。要建立和完善经常性审计、任中审计和离任审计相结合的工作机制,搞好以政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体的民主监督,注意发挥内审、联审和会审的作用,把审计的基础工作做在平时,使之经常化、制度化。要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领导干部经济活动定期通报制度,严肃财经纪律,加强财务管理,做到防患于未然。对群众反映强烈的重点单位和重点干部,要试行异地交流审计的制度,使审计摆脱地方保护和人情干扰,维护离任审计的客观性、公正性和真实性,净化审计环境,减少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三)写好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是审计机关在完成经济责任审计后,在对被审计者所在单位出具审计意见书、做出审计决定的基础上,专门向组织、纪检监察部门提交的关于被审计者任职期间在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应承担责任的报告,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结果、质量等方面的综合体现。经济责任审计结果报告的撰写,应着重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经济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篇10

一是审计工作的时间上存在问题。经济责任审计一般应当遵循“先审后离”的原则。但在近年来的实际操作中,大部分项目是先离任后审计,存在为了得到评价和为了任用干部而委托审计部门走形式的现象。离任者已离岗,接任者也已经到位任职,有的离任者人走了好久才进行离任审计,时过境迁。这种先离任后审计,审计监督滞后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讲,经济责任审计已经失去了考核、监督的意义,监督上的滞后,导致干部考察与使用“两张皮”。

二是审计项目计划上存在问题。当前很多提拔调任的领导干部,多数都是经过组织严格考核,公示通过后任命的。这样,也往往使审计人员认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虽然很重要,但也只是走过场而已,在这种心理前提下进行的经济责任审计只能是流于形式,难以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

三是审计对象上存在问题。不能完全做到在任期内相关领导干部都已应审尽审,不能完全体现公平;多数审计项目是临时上阵,总体审计的质量不能保证;大部分员工对领导干部公开赞扬的多,而客观批评的却很少,促使很多领导产生“审计走过场”的心理定势,因此很难体现经济责任的权威性。

四是审计内容上存在问题。看重财务数据,忽视理性分析;重问题,轻责任。看重问题罗列,忽视责任划分。审计内容重点不突出,审计质量难以提高,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雷同于常规审计,影响了审计效果。

五是审计方法上存在问题。目前主要采取了查阅、设举报箱、公告审计、座谈等方法。账外审计方法上下功夫不够,使审计的问题难以查深查透,审计质量无法提高。

六是审计成果利用上存在问题。通过几年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逐步成为强化干部监督约束机制的一项重要举措。但是,在进一步加大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力度方面,尤其是在使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在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上发挥重要作用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审计结果的利用率不高,审计结果报告滞后于组织部门选拔、任用干部,目前最为普遍的现象就是用人和审计严重脱节。其次,缺乏制度保障。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涉及组织人事、纪检监察等各个部门,由于没有严格规范的保障制度,使审计结果在运用时大打折扣。最后,审计结果运用的衡量标准不一致。由于审计结果运用中没有统一的衡量标准,导致有些审计结果很难适应当前改革用人机制和加强干部管理的需要。

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应采取的对策

一是把离任审计监督的时间“关口”前移,逐步把离任审计变为任中审计,由事后监督变为事前、事中监督。这样不仅可以达到“防患于未然”,而且还能防止和避免经济行为的“一错再错”;不仅能有效地保护干部,还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干部的功过;不仅能减少和避免账目“技术处理”的假账,还能使审计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不仅能正确地考察干部队伍,还能为组织任用调整干部提供依据。审计实践证明,任中审计好于离任审计。

二是审计项目的确定应具有能动性。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得以确定,应由相关组织部门“一家言”改为“多家言”,主要由组织、纪检监察和审计部门等共同确定,审计机关应主动积极地参与项目计划的制订。对于变化比较频繁的部门组织,如政府、党委以及重点部门的领导任期审计由组织部门来确定,对于不经常变化的一般部门领导人任期审计则由审计机关确定,遇到特殊情况时,对某些被举报反映的单位领导人任期审计则由监察和纪检部门来确定。

三是审计内容的选择应具有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不但包括财政财务收支的审计,还包括各项经济指标具体完成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情况的审计。在内容上经济责任审计应当突出重点,主要包括:第一,财政财务收支情况,重点审计合法性和真实性;第二,审计各项经济指标完成情况、政策执行情况、投资决策情况、廉政建设情况等,重点审计效益性。

四是审计方法的使用应具有多样性和针对性。经济责任审计除使用审计的一般方法外,还可以运用一些特殊的方法:一是“看”,对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基础设施等进行察看,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审计疑问,从而确定审计重点;二是“问”,围绕领导干部实施的经济行为对有关人员进行询问,全方位、多角度了解领导者施政情况;三是“访”,围绕领导干部的经济决策和施政行为,走访相关人员;四是“谈”,组织领导干部所在单位不同层次的人员召开座谈会,全面收集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职责等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