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十篇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十篇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8:06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现状;对策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人们对物质生活质量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越来越重视食品安全,社会也重视食品的质量,绿色农业发展成为农业未来发展趋势。为了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应当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动农业发展现代化、科技化。然而,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现实问题,制约了技术发展。本文阐述了现阶段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现状,对现存的问题进行了简单总结,并提出了对策。

1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现状

1.1破坏生态环境

近年来,我国各行业都迅速发展,尤其是工业,迅速崛起,但是带来的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破坏了生态环境、土壤环境,给农业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农业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就会直接影响农业的生产效益。很多农业种植户在生产中为了提升农作物质量就大量使用肥料,使用的量和产品种类又不均衡,最后直接沉淀到土壤中,再次造成生态污染;而且大量使用农药也不符合我国绿色生态发展,不利于健康生活主题。

1.2技术推广成本高

绿色农业发展推广过程中需要做好很多方面工作,如宣传、教育培训、技术研发、技术人员等,推广成本较高,保障资金投入才能确保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目前,农业种植一线的农户大都是农民,对现代技术认识不足,技术人员在推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困难就更多,开展培训、推广技术、树立农业现代科技意识,这些工作都需要资金投入。虽然有相关政策支持,但是还不够完善,难以有效推广技术全面开展。

1.3技术推广人员专业素质不足

技术推广工作需要专业人员来完成,技术人员专业素养直接影响推广进程。然而,现阶段,我国专业性人员数量和质量还不能满足社会需要,很多宣传一线、推广一线的技术人员专业素养不足,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认识不够全面,这就没办法全面发挥指导性作用。另外,很多技术推广人员在推广技术中需要与农户交流,需要深入到种植地区,一线技术推广人员工作技术不高导致农户越来越不重视种植技术,这就导致绿色种植技术推广工作难以顺利开展。

2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对策

2.1做好绿色农业种植宣传教育工作

现阶段,很多农户对现代绿色种植技术了解不多,想要推广技术就要做好绿色农业种植宣传教育工作,让农民树立技术种植意识,了解绿色农业种植的意义,让社会对绿色种植了解更加深入。因此,推广人员先要树立宣传教育工作认识,能够深入到各地区农户身边讲解绿色种植技术,开展多途径宣传教育,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当地农民开展技术培训,全面贯彻绿色种植技术理念,手把手帮助农户掌握农业种植技术,让农户能够相信技术、熟悉技术、熟练运用技术[1]。

2.2加快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发

我国现阶段农业种植技术起步较晚,相比较发达国家还有很多技术不足。因此,要大力加快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发,完善绿色种植技术体系,冲破农业种植技术阻碍,给农户以信心。因而,应当结合我国现阶段农业发展现实问题,根据绿色农业技术种植需要,提供资金支持和专业农业技术人才,保证绿色农业种植技术顺利进行,促进农业生产实践应用。另外,技术研发人员要深入农户,深入地区,了解种植中实际需要,让技术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在应用中可以让农户看到种植效益,才能全面推进绿色种植技术工作[2]。

2.3加强推广技术人员专业素养

推广工作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完成,因而技术人员专业素养对于整体推进工作有重要影响,所以要提高推广技术人员专业素养,提高推广人员综合素质。加强队伍建设,让推广人员先认识到绿色种植技术对于农业发展有重要意义,对于全面提升农业行业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重要影响,树立宣传推广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保障各项工作有效开展[3]。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2

关键词: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发展历程;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5)13-114-02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工作将更加注重生态环境和质量安全,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日益成为主流。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以下简称“绿色生资”)作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物质保障,经过近20a的培育和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新形势下绿色生资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为绿色食品事业和现代化农业建设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1绿色生资的内涵及其发展历程

1.1绿色生资内涵绿色生资是指获得国家法定部门许可、登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以及《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志管理办法》规定,经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核准,许可使用特定绿色生资标志的生产投入品。绿色生资标志使用许可范围包括肥料、农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兽药、食品添加剂及其它与绿色食品生产相关的生产投入品。

1.2绿色生资发展历程

1.2.11996-2007年绿色生资工作探索阶段,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出台《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认定推荐管理办法》及肥料、农药、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食品添加剂实施细则。

1.2.22007-2012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注册了证明商标,纳入了法制化管理。出台并修订《绿色食品生产资料证明商标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重点强化了现场检查、产品抽检、企业年检等审核和监管制度。

1.2.32012-2015年绿色生资证明商标专用权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转让至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并于2012年6月13日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批准。至此,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已成为绿色生资证明商标的注册人。截至2014年底,协会会员总数达635个,其中团体会员387个,个人会员248个;理事单位(个人)240个,常务理事单位(个人)136个。其中企业会员265个,占会员总数的41.7%。

2发展绿色生资的现实意义

绿色生资作为经中国绿色食品协会核准并许可使用特定标志的安全、优质、环保的农业生产投入品,是绿色食品产业体系的重要部分,是保障绿色食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在2015年《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关于推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加快发展的意见》中也提出了绿色生资开发与应用的重要现实意义。

2.1发展绿色生资有助于促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落实,是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的有效保障绿色食品生产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实行全程标准化生产模式,其投入品的安全优质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绿色食品的安全优质水平。发展绿色生资可从源头上优化农业投入品结构,扩大安全优质投入品的市场供给,有利于落实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科学施肥、合理用药、规范使用添加剂等相关制度,是保障绿色食品安全优质的有效途径。

2.2发展绿色生资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能够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提供优质可靠的原料,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在基地建设中统一推广绿色生资,为农户提供安全、优质、有效的投入品,有利于规范投入品的使用行为,减少绿色食品原料质量安全隐患,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2.3发展绿色生资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要求面对经济新常态,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指出,农业要尽快从主要追求产量和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经营转到数量质量效益并重的集约发展上来,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发展绿色生资正顺应了新要求,大力推广控肥、控药、控添加剂等减量化生产技术,有利于减少农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推进绿色生产,提升农业产业素质,从源头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3绿色生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3.1全国绿色生资发展现状经过多年的努力,绿色生资标志许可管理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据统计,2014年新批绿色生资企业45家,产品75个,截至2014年底,绿色生资用标企业总数共有97家,产品243个。其中肥料53家,产品99个,农药7家,产品21个,饲料及饲料添加剂18家,产品92个,食品添加剂18家,产品30个,其他类1家,产品1个。绿色生资产品已经涉及到全国26个省市,除兽药外,绿色生资基本涵盖了所有的农业投入品。

3.2发展绿色生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绿色生资工作经过近20a的发展,取得了一些成绩,但由于前期探索阶段时间较长、市场宣传力度不够等诸多因素,使得绿色生资的开发和应用较绿色食品明显滞后,存在品牌影响力较小、总量规模小、推广力度不够等突出问题,已成为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多措并举推动绿色生资加快发展。

3.2.1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品牌影响力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全面普及绿色生资基本理念、市场前景等相关知识,使公民对绿色生资有更深层次的认识;鼓励并帮助符合条件的农业投入品企业开展绿色生资申报认证工作;引导绿色生资企业积极参与相关专业展览、工作交流等活动,扩大绿色生资在农业投入品行业中的品牌影响力。

3.2.2积极推广,鼓励应用绿色生资的推广应用有利于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有利于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应大力促进绿色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单位与绿色生资企业建立有效对接和长期合作关系,减少非绿色生资的市场采购量,积极推进绿色生资应用,提高农业投入品企业申报绿色生资的积极性。

3.2.3增强自律意识,推进诚信体系建设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立绿色食品诚信体系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有效保障,也是当前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有的科学思维。现在的种种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和隐患,都充分体现了一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诚信意识淡薄和缺失。要从农村实际出发,把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紧密结合,把诚信体系建设作为重要抓手,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各类诚信建设活动,大力宣传绿色生资诚信企业,发挥其引领示范作用,增强绿色生资企业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监督的自律意识,让诚信在全行业成为一种风尚、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和一种核心价值观,共同营造推动绿色生资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

参考文献

[1]王运浩.推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品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10-13.

[2]刘斌斌,余汉新.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10-13.

[3]马爱国.新时期我国“三品一标”的发展形势和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3-5.

[4]陈晓华.2014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效及2015年重点任务[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1):3-8.

[5]张志华,唐伟,陈倩.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5(2):21-24.

[6]梁志超.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31-32.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3

[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组织和指导全国的绿色食品开发工作。现已开发的绿色食品涵盖了中国农产品分类标准的7大类,包括粮油、果品、蔬菜、畜禽蛋奶、水海产品、酒类、饮料等。到2005年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3695家,产品总数9728个。从产品结构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占57.1%,畜禽类产品占14.2%,水产类产品占5.8%,饮品类产品占16.4%,其它产品占6.5%。绿色食品实物总量达到6300万t,年销售额1030亿元人民币,环境监测的农田、草场、林地、水域面积654万hm。l19个县(农场)创建了151个大型标准化原料基地,基地面积270万hm,年产优质原料1878万t,带动农户420.35万户。

目前,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是通过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技术标准和环境、产品一体化的跟踪监测,严格限制化学物质的使用,保障食品和环境的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所谓“特定的生产方式”是指在生产、加工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量使用化学农药、肥料、添加剂等物质,对产品实施全程质量控制,依法对产品实行标志管理。

迄今为止,我国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消费认识不足。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还不认识、不了解,使得绿色食品在我国蕴含着巨大消费潜力,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据一项调查显示,人们对“绿色食品”这个名词的认知度较高,但多数人对绿色食品缺乏进一步的了解。所以引导消费者充分认识、了解绿色食品及其对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体健康等方面的作用是现阶段重要的工作,从而促使消费者自觉购买、使用绿色产品,把潜在需求变成有效需求。

(二)经济条件不成熟。由于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引起了产量的下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市场上,绿色食品比一般食品的价格高出几倍,甚至近10倍。这就使大多数消费者望而却步。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陈福明,绿色食品产业与中国绿色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战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4):11871188.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发展现状;问题;建议;广东省

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指产地环境质量符合绿色食品有关技术条件要求,按绿色食品技术标准、生产操作规程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实施生产和管理,并具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区域或养殖场所[1-2]。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工作,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措施,是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是深化农业结构调整、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重要手段,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也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的具体行动[3-4]。

广东省位于我国大陆南部,北依南岭,南临南海,全境地势北高南低,从粤北山地逐步向南部沿海递降,形成北部山地、中部丘陵、南部以平原台地为主的地貌格局。全境位于北纬20°13′~25°31′和东经109°45′~117°19′,属于低纬度的热带和亚热带区域。广东省农业资源丰富,区域特色鲜明,生态环境良好,有利于发展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并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和投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进一步发挥绿色食品在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中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对广东省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发展现状及建议作一探讨。

1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发展现状

2005年开始,广东省按照农业部的统一部署,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综合效益。近10年来,广东省农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主要农作物有水稻、甘蔗、花生、水果、茶叶、蔬菜、蚕桑等。也是全国著名的水果之乡,作为经济作物栽培的水果品种全省有40~50种。其中,柑桔、荔枝、香蕉、菠萝被誉为“岭南四大名果”。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6399.8元。

广东省紧紧围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中心任务,扎实推进,保持了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为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扩大优质安全农产品的有效供给,发挥了积极的示范带动作用:一是促进了基地规模迅速扩大。创建标准化生产基地带动了绿色食品规模和数量的快速扩张。截至2009年4月,全省合计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225家,产品总数471个;有机农产品企业30家,有机农产品305个;总产量247万t,监测面积4.95万hm2。有6个基地被列入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包括乳源县的6666.67hm2笋竹、郁南县的6666.67hm2砂糖桔、徐闻县的6666.67hm2菠萝、阳春市的6666.67hm2马水桔、德庆县的6666.67hm2贡柑基地和罗定市的6666.67hm2稻谷生产基地。二是促进了绿色食品龙头企业发展壮大。标准化基地建设,给绿色食品加工业提供了充足优质的原料,促进了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2008年,全省绿色食品企业新增65家,产品112个。三是促进了生态环境改善。基地建设探索出了一套依托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资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四是促进了农民增收。全省许多山区县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积极实施绿色食品开发,有力地推动了当地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如乳源、郁南、德庆、广宁、云安、东源、饶平等地,选择了具有地方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实施绿色食品标准化工作,强化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推动质量—品牌—效益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效益大幅度增长。乳源县是广东省第1个“创建绿色食品示范县”,有蔬菜、笋竹、茶叶、李果、巴西果、银鱼等12个产品通过绿色食品认证,年种植面积4700hm2,产量3.66万t,产值1.85亿元,生产基地遍布全县14个乡镇,辐射带动农户逾2800户,全县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由原来的2家发展到目前的14家,年利润比传统农业企业高出30%以上,农户年均户增2200多元。德庆县积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贡柑)标准化基地,建立了3个核心示范区,面积为3333.33hm2,平均增产3060kg/hm2,农户平均户增1000元以上,经济效益十分显著。目前,基地建设不仅夯实了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农业“三增”。实践表明,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是扩大绿色食品规模、提升绿色食品品牌形象的重要途径。

2存在的问题

迄今为止,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效益问题。一些创建单位虽然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起来,但还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是参与创建的企业的经营效益未能达到预期目标,还需要加强。二是研发问题。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品牌效应还没有充分发挥。三是宣传问题。一些县市宣传推介产品品牌的力度还不够,市场营销不够顺畅,导致产品打不开销路,对促进发展绿色食品事业十分不利。

3创建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议

现今,广东省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相对于其他省市还有一定的差距,可在以下方面加强。一是加大对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管理工作。在基地建设中,全省承担创建任务的县(市、区)政府都成立了领导组织机构,明确了部门职责和任务。并把创建工作纳入目标管理,实行省逐级考核,确保对创建工作实施有效的组织领导。各级主管部门应定期研究和解决创建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并在编制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特别是农业发展规划中,制定一系列支持政策。二是完善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有关标准和管理制度,力争全面达到符合创建全国绿色原料标准化基地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生产管理制度、投入品监管制度,建立长效监管机制,落实基地各生产单元专职监督管理人员,探索基地农户规范管理的有效形式,强化合同约束力,确保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三是充分发挥基地的示范带动作用,为促进县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服务。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业大县,以市县为单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实施龙头企业跟进对接,组织农户积极参与,积极推进绿色食品基地建设,进一步巩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基础。突出标准化与品牌化相结合的特色,建立产品认证与基地建设良性互动机制。四是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大力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绿色食品生产的认识水平,为促进当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4参考文献

[1]梁志超.加强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夯实绿色食品产业基础[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31-32.

[2]何海生.建设绿色食品基地推进现代农业发展[j].现代农业,2009(2):59-60.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5

[论文摘要]我国发展绿色食品,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介绍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揭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随着我国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并日益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现阶段我国实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必须着力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绿色食品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正在发挥着它的示范带动作用,绿色食品品牌已经成为代表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一个精品形象。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不仅是入世以后带动我国农产品大规模走向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更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全面提高以后发展的重要方向。产品质量和品牌信誉是绿色食品的生命线,绿色食品发展规模越大,品牌知名度越高,越是需要加强监管,因此,依法完善绿色食品监管体系,实现绿色食品监管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已经成为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据资料显示,我国于1990年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l1月,农业部成立了

(三)产品结构不合理。近10年,绿色食品开发得到了快速发展。但相对于普通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太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还不到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的1%。即使发展较快的粮油、饮料、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也很小。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据资料表明,2003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粮油类产品占28%,蔬菜类占17%,饮料类占l5%,而消费者最为关心和市场需求较大的畜禽肉类产品、水海产品所占比例极小。较少数量的产品在结构不尽合理的情况下,无法形成独特的绿色食品市场。

(四)假冒伪劣层出不穷。任何企业和个人使用绿色食品商标标志,必须经注册人的许可。但是,部分企业法律意识淡薄,绿色食品侵权行为和假冒绿色食品时有发生,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信赖。

二、开发绿色食品的策略

现今,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状况并不良好,存在很多问题,所以,必须在以下方面加强:

(一)强化宣传,推动绿色食品消费潮流。研究发现,消费只有融入了保护环境、崇尚自然,才能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进消费理念,所以,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开展多层次的绿色食品宣传教育,引导绿色食品消费潮流,启动绿色食品消费市场。在宣传内容上,要宣传绿色食品无污染、安全、营养、优质的特性,强调绿色食品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保障人类健康、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意义。在营销对策上,要通过cis设计来提高绿色食品的宣传效应,在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设计中贯之以绿色食品思想,辅之以环境保护行为,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传播绿色文化,烘托出绿色食品消费氛围。通过普及绿色食品消费观念和知识,使消费者熟悉绿色食品的涵义、特性、标志、标识,转变人们的消费观念,使更多消费者认识绿色食品对保证身体健康、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自觉的绿色食品消费需求。

(二)完善绿色食品科技含量。检查发现,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决定了其附加值及价格,只有通过投入高科技,才能有高产出、高效益。所以,要加强同有关科研机构、高校、监督检测机构等合作和开发,逐步形成完善的绿色食品科研开发和生产应用相结合的开放体系,为绿色食品事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推动。加强绿色食品人才体系建设,开展绿色食品知识和科技培训,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专职管理队伍的业务素质。

(三)自主开发绿色农产品。在浙江省,发展绿色产品中的一个重大问题就是虽然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资源优势。但全省绿色食品的区域发展不完善,缺乏绿色食品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缺乏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使分散经营的农户与大市场难以衔接,尚未形成绿色食品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格局。针对这种区情,就可以实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优先从山区、半山区沿海滩涂、生态农业实施区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并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多种类型的生产示范基地,强化企业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食品生产体系。按照把产业调新、产品调优、档次调高、规模调大的要求,结合各乡镇不同的产地、气候条件,确定发展不同的项目,以加快形成产业集聚优势,使农业由弱势产业向强势产业转化,自主开发绿色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发展绿色食品打下坚实基础。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绿色经济现状基层党组织大有可为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及适应性

(一)绿色经济的内涵

第一种含义是指经济要环保,即要求经济活动不损害环境或有利于保护环境。在这里,绿色是对经济活动的外在限定,它要求经济活动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或不付出过大的环境代价。在这个意义上,绿色经济并非单指某些产业活动,而是对整个经济体系的要求,它实际上是指要把原有经济体系的面貌由非环保型转到环保型,因此,此时绿色经济又可称为环保型经济或环境友好型经济。

第二种含义是指从环保要经济,即从环境保护活动中获取经济效益。环境保护可以成为经济利润的一个来源,成为一个经济增长点。[2]

(二)绿色经济的适应性

从中看到,第Ⅰ象限是绿色经济的境界,是最理想的状况;第Ⅱ象限是有经济无环保的状况,这是经济发展早期阶段容易出现的情况;第Ⅲ象限是既无发展也无环保的情况,反映了有些地方破坏了环境结果经济也无法发展的“双输”局面;第Ⅳ象限是限制开发、保存原始环境的特殊情况。[3]其核心内容是:绿色经济是以改善生态环境、节约自然资源为前提,以经济、社会、自然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以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兼得为目标的一种发展模式。

二、桂林市Y村绿色经济发展模式面临现状

(一)发展方式过于传统、发展的思想观念陈旧,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代价较大,新的发展方式转变受阻。Y村基层党组织在带领农民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民收入有一定幅度的增长,67.74%依赖于传统水果种植,个体经营的生态旅游、餐饮业只有29.03%,从事手工业和外出打工的农民很少。长期以来农民仅以扩大果树种植面积为主要增收渠道,发展还停留在粗放的经营模式。果树的落叶与未成熟的落果未进行有效的处理对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同时影响到旅游业的发展质量与效益;对于水果的深加工方面尝试较少,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调查发现,部分农民小富后自满心理较强,不思进取的小农意识较浓,在新的致富门路面前,多持观望态度、靠自家的几亩果园过活,虽然收入可观,但增长缓慢,基层党组织应该把转变发展方式和农民的保守观念作为工作的着力点。

(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农民增收愿望强烈但增收较为困难。据调查,桂林市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与绿色经济发展要求确有差距。从文化水平与受教育教育程度看,初中文化程度较普遍(占61.28%),高中占25.01%,中专占3.23%,大专占3.23%,大学文化程度仅有0.8%。虽然自治区开展了农村教育“312工程”,但仍有辍学现象。在生产技能素质方面,有技术专长的劳动者依然匮乏,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受过职业技术教育和技术培训的农业劳动力占农民劳动力的15%左右,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尤为缺乏,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技术人员更是凤毛麟角,农村近乎是“科技荒漠”,文化科技水平低已成为农民增收的强大阻力。(见表一)

自2004年以来,农民的人均收入始终徘徊在4000~8000元之间,农民增收非常缓慢,物价却一直在上涨,人们的生后水平一直处于相对较低的状态。经调查发现,37.54%的人对当前的经济收入状况不满意;62.57%的人期望收入能有较大幅度升高,年均人收入可以达到25000元。怎样转变发展方式利用科学技术引导农民致富是当前基层党组织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难题。

(三)基层党组织的领导与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基层党组织作为地方的父母官,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领军人物,他们的领导能力在绝大程度上决定了该村的发展水平。调查发现,Y村基层党组织虽然带领村民进行了一系列的建设与改革,但是当前发展呼声却越来越高。如表二显示45.5%和的人对基层党组织领导能力认为一般和19.9%的人认为绿色经济发展发展关键在基层党组织;而对政府的确信度是73.9%,这说明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加快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基层党组织大有可为

(一)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为绿色经济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唯一路径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推广清洁环保生产方式,治理农业面源污染。[4]这是中央作出未来农业发展的重大决策,为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指明方向。Y村基层党组织要适应时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转变当地农业的传统粗放型增长发展模式,积极实行绿色经济发展模式迫在眉睫。“恭城建成6条生产线,专‘吃’干柿叶和柑橙落果”,[5]这一生产线的建成将会对当地的自然废弃资源很好利用,环境得到有效的保护,而且会带来巨大经济收益。可谓开桂林农村绿色经济发展的先河,对于周边地区的发展起到非常好的辐射作用,也一定会对整个桂林的农村现代化建设建立起一个绿色经济发展的范式。

(二)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在于绿色科学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技术的应用,使这一发展模式真正促农民增收。邓小平同志早就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的发展更是离不开科技人才的强力支撑。我国农村是人才匮乏最严重的地区,培养人才尤为重要。基层党组织要积极培育绿色经济发展的科技带头人,以适应这一经济模式发展的需要。基于广大农村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技术水平不高的现状,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重诚信的新型农民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内容。要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水平;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引进高、专技术人才,夯实绿色经济发展需求的科技人力资源基础。重点培训循环、低碳、生态经济类型的技术工人和专业服务人才。只有拥有了人才,这一经济模式才有发展的可能。还要加强对农民的转型期国民素质教育,激发广大农民主动参与绿色经济建设积极性与创造性,使其更快满足广大村民增收愿望,努力营造这一发展模式的良好局面。

(三)绿色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与科学管理

绿色经济是一种较为新型的发展模式,可借鉴成熟模式较少,这对于基层党组织来说是机遇与挑战同在,要结合当地实际,积极探讨这一发展模式的规律,关键在于基层党组织的正确决策与领导。要引导农民正确处理传统经济发展模式与绿色经济发展模式的关系,积极利用传统经济模式中合理有效的环节;学习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理论、管理经验,依据我国当前农村的管理实际,实施管理创新,用现代管理理念对传统管理理论和方法进行整合和创新,逐步建立起一套有中国农村特色的基层管理体制。[6]唯有如此,基层党组织的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才能加强,保证绿色经济有序健康发展。激活农村基层党组织“神经末梢”,三千村干成发展的“主推手”,灵川全面推行小组“六化”工程,[7]灵川基层党组织的做法理应成为可借鉴的有利典范。

四、结束语

现阶段,世界范围内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已经达成共识,这一模式不仅是各国刺激经济走出金融危机和转变发展模式保护地球环境的必然选择更有占领国家经济竞争力在全球的制高点和抢占未来全球竞争主导权的战略动机。

2009年10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的2009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投资于自然保护领域或所谓生态基础设施领域的经济回报和劳动就业的收益,要远远高于传统的汽车制造、钢铁、信息等部门或产业,它们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8]正如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谁掌握清洁和可再生,谁将主导21世纪;谁在新领域拔得头筹,谁将成为后石油经济时代的佼佼者。[9]这一发展模式一直以来停留在世界的高层领域,引进我国农村的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将是崭新的,无借鉴范式,只有在摸索中前进,在探索中求发展,这对于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说大有可为的,因此,积极实施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必将会给桂林农村现代化建设带来发展新契机;必将会引领农村走在新兴发展模式的前列;必将会实现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绿色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新闻网[eB].2008-10-23.

[2]郑青原.人民日报[n].2010-10-25.

[3]夏光(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第二版)).中国环境报[n].2010-6-03.

[4]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三)《人民日报》2010-10-28.

[5]桂林日报(第三版)[n].2010-10-28.

[6]阚有林,王骥骏.论思想政治工作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功能[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2)p74.

[7]桂林日报(第二版)[n].2010-10-25.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绿色农业;现状;目标;工作重点;对策;湖南江华

中图分类号F3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2)23-0304-02

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在绿色农业结构调整中进行了大胆、积极的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形成了许多好经验、好做法、好范例。充分发挥绿色农业在“三化同步”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使农业现代化能够跟进工业化、城镇化步伐。通过发展绿色农业,实施“生态立县”战略,将江华瑶族自治县独特的气候、生态、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发展优势。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把建设绿色农业基地作为促进该县农业转型升级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决策加以实施。

1江华县绿色农业的发展现状

经过几年的努力打造,江华瑶族自治县已形成了优质粮油、茶叶、蔬菜、水果4大种植业产业体系,种植业农业产业化格局已初步形成,并取得明显成效。

1.1优质粮油

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67万hm2左右,2012年,该县继续贯彻落实国家及省市粮食生产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发展粮油生产,全县完成粮食种植面积5.07万hm2。其中水稻2.94万hm2,玉米1.42万hm2。秋冬生产加大了油菜种植推广力度,创建了5个200hm2以上的县级示范点,种植面积达3666.67hm2。通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广良种良法,建立标准化粮食高产示范基地,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巩固、培育粮食加工龙头企业,大力推广“政府引导、企业参与、科技推动、农户生产”的订单生产新模式,以同丰粮油公司为龙头的一批粮油加工企业,纷纷与涛圩镇、白芒营镇、大路铺镇、东田镇、码市镇、桥市乡等地农户签订种植收购协议,构建优质粮油产业链。

1.2茶叶

江华瑶族自治县立足区位资源优势,完善政策保障体系,集中连片新建高产、优质、高效的有机茶园3333.33hm2,把江华瑶族自治县建成湖南省名优茶之乡、生态之乡和茶文化旅游胜地。以“农业产业化市级龙头企业”——九龙井茶业有限责任公司为主的茶业生产加工企业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进行发展,带动全县宜茶乡镇发展有机茶逾3333.33hm2,近1万名群众通过茶叶种植走上致富路。重点打造了江华苦茶、江华毛尖等高山瑶绿色、有机茶品牌。

1.3蔬菜

为充分发挥江华瑶族自治县毗邻粤、港、澳,气候适宜,环境优美,无重工业污染的区位优势和环境资源优势,把江华瑶族自治县建设成为布局区域化、生产专业化、管理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服务社会化的符合绿色食品要求的供穗蔬菜生产基地,目前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8000hm2,“三品一标”标准化生产基地达3533.33hm2,16个蔬菜产品(含食用菌)通过无公害农产品或绿色食品认证。江华瑶族自治县主要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创办各种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动基地农户种植蔬菜。如永州潇源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桥市兴农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江华县农发蔬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等,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实行标准化生产经营,采取“五统一”的管理办法,即统一供种、统一供肥、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收购销售,预付定金、预垫农资给农户,签订收购合同,免除菜农后顾之忧,为订单农户增加收入逾5500万元,农户平均增收5000元。

1.4水果

江华瑶族自治县引导果农走立体开发水果发展之路,在农村大力推广“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方式,全县建立水果合作社(协会)逾20个,吸纳农户超过5万户,水果面积逾6666.67hm2,其中瑶山雪梨面积3333.33hm2,瑶美人柑桔面积1333.33hm2,山华李、翠冠梨、圆黄梨、葡萄等面积2000hm2,水果产量逾20万t,水果产业已成为江华瑶族自治县农业的支柱产业之一。

2江华县绿色农业的目标任务

“十二五”期间,在大力发展绿色、有机粮食、蔬菜、水产品的同时,全县要紧紧围绕“一大园区”(湖南省江华牛牯岭现代农业示范园)、“六大产业”(“瑶山雪梨”—水果产业、江华苦茶—茶叶产业、食用菌产业、烤烟产业、厚朴—药材产业、出口型牲猪—畜禽产业),着力建设绿色农业基地5.33万hm2;培育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5家,其中部级2家,省级5家;完成绿色和有机食品产地认定面积3.33万hm2;完成水果、茶叶、食用菌等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30个;创建中国驰名商标2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个,初步构建起绿色表业生态体系、产业体系和保障体系,争取把江华县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都具有较大影响的绿色农业基地,为全面实现该县农业现代化打下良好的基础。

3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工作重点

3.1高标准建设牛牯岭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园

建立核心区2000hm2,示范区4666.67hm2,辐射区2万hm2。核心区重点培育优质水果、优质茶叶、食用菌、畜禽等四大特色产业,建立一批中心示范基地。按照“谁投资、谁建设、谁受益”的原则,培植多元化经营主体,积极鼓励引导外商、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中介组织、种养大户、加工大户、营销大户入园发展,使之成为园区建设的主要力量。建立政府引导、企业管理、市场运作、业主开发、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经营机制,增强园区发展活力,确保园区高效运转,科学发展。

3.2发展壮大六大特色产业

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和“因地制宜、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快发展水果、茶叶、食用菌、烤烟、厚朴、畜禽等具有市场竞争力和发展潜力的“六大产业”,着力打造一批有较大规模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到2015年,全县建立以“瑶山雪梨”、“瑶美人香柑”等为主的优质水果基地6666.67hm2;以“江华苦茶”为主的优质茶叶基地3333.33hm2;优质烤烟基地3333.33hm2;厚朴基地1.33万hm2;发展食用菌5000万袋;发展生猪150万头;出笼家禽1000万羽。

3.3培育和引进龙头企业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紧紧围绕“六大产业”和特色产品,通过内提外引,培育建成一批国家、省、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内,重点扶持发展壮大六月香果业、九龙井茶叶、瑶之圃农业、盘王茶业、潇源农业等公司;对外,要依托资源优势,引进一批农业产业化企业集团,通过订单生产方式,带动绿色农业基地发展到3.33万hm2、农户5万户以上。

3.4实施品牌战略

围绕“六大产业”,打造一批“瑶”字牌名特优新绿色产品。加快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努力提高绿色或有机食品的比重。坚持政府、企业、协会联手,整合资源,创新技术,把“瑶山雪梨”、“瑶美人香柑”、“江华苦茶”、“冯河牌”食用菌等特色产品打造成具有江华县特色的地域品牌、区域品牌,力争成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不断提升品牌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1-2]。

3.5夯实基础设施

坚持绿色农业基地发展到哪里,农业基础设施就建到哪里的原则,紧紧围绕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核心产业基地,认真实施通达通畅、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和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成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区。

3.6推进土地流转

要把搞好土地流转作为推进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重要环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中心、土地银行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机构,逐步创新和完善土地流转机制和政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引导农民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进土地向园区、企业和大户集中连片开发,综合利用,规模经营,建立一批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绿色农业示范基地。

3.7保护生态环境

大力开发利用生物质新能源,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和秸秆综合利用,实现适宜地区基本普及沼气,加快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经济。实施天然林保护、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减少工业“三废”、农村生活垃圾及农业不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农膜等造成的面源污染。

3.8推进技术创新

坚持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积极尝试走产学研一体化发展路子,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专家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广泛应用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实现良种覆盖率达100%。重点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要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积极支持推动龙头企业技改,运用先进技术、工艺和设备提高农产品质量。建立农业实用人才培训示范基地,大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3.9完善服务体系

稳妥推进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合理安排机构编制和人员,稳定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县级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完善安全检验检测制度,实现农产品质量全过程、全方位监测,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完善市场体系,加强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和其他经营设施的建设,围绕高端市场,建立特色产品专卖店,实现农业企业、超市和基地有效对接。完善信息服务体系,建立绿色农业基地建设专业网站,为绿色农业基地的建设提供政策宣传、产品供求、良种良法、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等全方位、多层次信息服务。

4加快推进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对策

4.1科学统筹规划

县直有关部门要按照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相互配合的要求,深入调研,统筹制订全县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做到产业布局合理、操作切实可行。规划确定后,要整合资源,优化要素配置,认真实施,促进绿色农业基地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3]。

4.2强化政策扶持

积极发挥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县财政要建立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发展基金,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对绿色农业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品牌创建实施“以奖代补”或贷款贴息等政策。不断加大金融扶持力度,金融机构要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拓宽贷款抵质押物范围和品种,大力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有效增加对绿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信贷资金投入;加快政策性农业保险发展步伐,扩大试点范围,增加保费补贴险种,提高风险保障能力;组建县农业担保公司,积极开展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和金融、担保、保险机构共同参与的“四方合作+保险”试点。4.3加强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成立建设绿色农业基地领导小组,由县委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农村工作部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按照“一个项目、一套班子、一套实施办法”的领导方式,组建产业项目专抓班子。

4.4健全工作机制

建立责任机制,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产业规划布局,每年将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分解到县直相关部门和乡镇,列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建立联动机制,相关单位要按照财权和事权相统一的原则,在产业规划、资金投入、技术指导、项目验收、落实政策等方面搞好协调联动,通力配合,形成推进绿色农业基地建设的合力。建立奖惩机制,对目标任务完成得好、推动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的相关单位给予奖励,反之给予通报批评。建立督查机制,县“两办”督查室、建设绿色农业基地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将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工作作为重点督查内容,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督查,及时通报工作情况,强化效能问责,促进工作落实,推动绿色农业基地建设快速发展[4]。

5参考文献

[1]刘立勇.祁阳绿色农业发展现状及前景[J].经济研究导刊,2009(18):164-165.

[2]邓春霞.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前景分析及对策建议[J].南方农业,2011(4):50-51.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8

1.树立社区经营的理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社区建设的重要性日益突出,休闲农业的社区经营概念被提出,同时也在实践着,展现其非常好的优势。现代休闲农庄的社区经营理念就是整合农场、农园、民宿或所有景点,使其由点连成线,再扩大到面,最后以策略联盟方式构成带状休闲农业园区。台湾地区休闲农业社区经营成功模式值得借鉴。这样可以扩大休闲农业的规模,打造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

2.树立为农村经济服务的理念现代休闲农庄是利用农业经营活动、农村生活、田园景观及农村文化资源规划而成的人们体验农业与休闲游憩产业,是属于社会分工的第三产业。但它处于农村,主要利用的是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村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非常有效的途径,因此它应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二、现代休闲农庄规划设计的原则

现代休闲农庄不同于之前的农家乐、采摘园、休闲农庄,因此要做好现代休闲农庄的规划设计必须坚持三个原则,即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

1.坚持保护生态环境的原则现代休闲农庄应结合项目所在地的地理地貌的环境特点,充分利用其生态资源和自然景观,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对休闲农庄内的人类活动行为必须进行有效控制,使其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可以降到最低,维持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促进自然资源与农业休闲生态系统的均衡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是现代休闲农庄规划设计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就是在其规划建设中首先必须考虑人的因素,是为人类提供服务的,是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度假、观赏、娱乐的场地。必须考虑城市居民到休闲农庄来,能够让他们感受到是一种享受,在进行农业观光、实践的同时感觉到舒适、恬静环境,达到休憩和放松的心情状态,体会到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区别,感悟到农业文明的精髓。其次,还应考虑到为当地的农村人口服务,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特色是休闲农业发展的生命之所在,越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越强。因此,现代休闲农庄园规划设计要因地制宜、结合实际,以当地自然生态农业景观为中心,突出自然野趣、民族气息、历史文化特色。

三、现代休闲农庄规划设计的内容

1.项目选址休闲农庄应选择既交通便利,基础设施比较完善,又离城市或名胜古迹较近的地区,如公路沿线、江河两岸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资源、特色鲜明的农牧业区。

2.项目地域的基础资料收集规划设计需要的基础资料的主要包括项目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和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等),交通条件,项目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人口现状,现场勘探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等。

3.开展生态资源及环境评价对当地的农业资源、风景资源、民俗文化资源等进行分析评价,找出优势和特色,以便在规划设计中利用和发展。

4.休闲农庄功能分区及布局在合理组织交通的基础上进行农庄的功能分区。可将农庄分为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科普展示区、观光采摘区、休闲区、垂钓区、生产区等功能区。

5.合理利用地形地貌进行竖向规划合理利用地形进行规划,以防止表面土壤流失,减少工程花费,融合自然风景。结合栽培作物的分布处理地形,创造出景区的园中园,使之更有自然野趣。

6.做好植物景观的规划按植物的生物学特性,从休闲农庄的功能、环境质量、游人活动、庇荫等要求出发来全面考虑,同时也要注意植物布局的艺术性进行植物景观的设计。生产区:一般以落叶小乔木为主调树种,常绿灌木为基调树种形成道路两侧的绿带,再适当配以地被草花;示范区:根据示范区单元内容选取植物形成各自的绿化风格,总体上体现彩色、香化并富有季相变化特色;观光区:观光区内植物可根据园区主题营造不同意境的绿化效果,总体上形成绿色生态为基调而又活泼多姿且季相变化丰富的植被景观;管理服务区:可以以高大乔木作为基调树种,与花灌木和地被植物结合;休闲配套区:可种植一些观花小乔木,并且搭配一些秋色树叶和常绿灌木,以自由式种植为主,地被四时花卉、草坪,力求形成春夏有花,秋有红、黄色叶,冬有常绿的四季景观特色。

7.旅游配套服务设施规划休闲农庄的服务设施包括餐厅、住房、茶室、室、农产品销售点等,为游客的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休闲活动提供舒适的场所。应依据农庄的性质、功能、游人的规模与结构,结合农庄的生态环境等条件,建设相应种类、规模、形式的服务设施。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9

关键词植物保护条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

1问题的提出

《湖北省植物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植保条例)于2009年5月27日经湖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0次会议通过,并且于2009年8月1日起正式施行。湖北省是病虫害发生严重的省份,据统计,2012年我省拥有耕地面积386.67万hm2全年平均病虫害受灾面积累计达506.67万hm2次,因病虫害造成的粮食减产,农民收入减少数量更是庞大,植物保护工作任务艰巨。随着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病虫发生几率和面积都不断增加,防治任务更加艰巨,对农业生产构成巨大威胁,因此,制定《湖北省植物保护条例》,依法加强植物保护工作,规范植物保护行为,是十分必要的。

2《植物保护条例》实施现状

2.1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

2.1.1“三品一标”快速发展

植保条例正式施行以来,在“绿色植保”理念指导下,无公害基地、绿色生产基地、有机生产基地不断增多,涌现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企业。截至2012年底,湖北省使用“三品一标”标志的企业达到1519家,品牌总数达到4257个,总产量1868万吨,总产值632亿元,其中出口创汇达到5120万美元。

2.1.2绿色防控实施面积不断扩大

湖北省植保条例坚持“绿色植保”原则,全省组织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运用工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迅速发展。表1为2008年与2012年我省绿色防控技术实施面积对比:

表1:2008年、2012年全省绿色防控面积对比

通过简单对比可以看出我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从2008年至2012年有了一定程度的增长。其中,蔬菜遮阳网面积增长幅度最大,较2008年增长了28%;蔬菜防虫网、灯光诱蛾、生物农药较2008年,增长幅度依次为8.9%、2.8%、1.9%。在农药使用上,化学除草剂使用量较2008年减少了25%。

2.2植物保护与粮食安全

在农业生产中,影响粮食安全的因素主要是有害生物,有害生物对粮食安全的影响体现在影响粮食产量。

表2可以看出,自植保条例实施以来,我省粮食总产量比较稳定,且无论是单产还是总产量都是呈稳步上升状态的。2013年粮食总产量500.26亿斤,较2012年增加11.9亿斤,总产量创建国以来历史第二高记录,并首次实现粮食产量十年增。我省粮食产量的增加离不开植保服务组织与植物检疫部门的贡献。

2.3植物保护与农业生态安全

农药的使用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生态安全息息相关。农药的使用保障了粮食安全,长期以来,农药已经成为农民在农业生产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资料。现阶段,在植保条例与《湖北省农药管理办法》的指导下,我们既认识到了农药在防治病虫害上发挥的巨大作用,又看到了农药的不合理使用对农田生态系统造成的危害。因此,推广低毒、低残留、高效农药,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是“绿色植保”原则下的必然趋势。

3对策与建议

3.1植保队伍建设仍需加强

截至2013年7月,我省有各类正式在编工作人员总共774人,每个植保站平均只有8人,最少的仅有2人,显然不能满足目前湖北省植保工作的需要。同时植保队伍存在着年龄和知识结构分布不合理的现象,整体呈现年龄偏大、学历偏低的特点。工资待遇方面,基层植保工作人员的平均工资不到2000元,远远低于企业和大部分事业单位工资,植保工作对大学毕业生和乡村能人缺乏吸引力。

3.2建立政府职能绩效评估机制

植物保护作为一项公益性事业,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和人民的切身利益。要建立公共植保绩效评估机制,可以分别从测报、防治、检疫、药械、财政支持、植保信息等板块进行职责细分。公共植保绩效评估机制的建立最难的部分在于评估标准与指标的确立,标准与指标建立要遵循几点原则:一是遵循“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植保原则;二是定性与定量评估相结合的原则;三是考核标准全方位反应岗位职责的原则。

3.3深入贯彻依法治药

《条例》与《湖北省经营农药许可管理办法》将农药市场管理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因此,作为农药市场主要组成部分的农药生产者、农药销售者、农药购买者(农民)以及农药市场的管理者,都应按照依法治药的精神,以促进我省农药事业健康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评估方法

中图分类号:X828;X321;F768.2文献标识码:aDoi编码:10.3969/j.issn.1006-6500.2013.04.010

Studyonplanning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ofGreenFoodindustryinChina

HoUHao-chen,YanGDan,LiUJin-xin,ZHanGwei-dong

(CollegeofLifeScience,LiaoningnormalUniversity,Dalian,Liaoning116081,China)

abstract:thispaperelaboratedthedevelopmentofgreenfoodindustry,probingintothecurrent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peiarespectively.andputforwardaseriesofapplicabletheoriesandtechniquesthatcouldhelppromotingpeiaofgreenfoodindustry,lookingforwardtoprovidinghelpfulreferenceforthegreenfoodindustrypeia.

Keywords:greenfoodindustry;planning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evaluationmethod

近年来,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一直不容乐观,地沟油和台湾的塑化剂等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已然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影响着国民的正常生活[1]。在人类食品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是农副产品,包括农、林、牧、副、渔五大产品,这些产品每日都大量地供给到人们的餐桌上。传统的农副产品一般是自产自销的,没有品牌,也没有规模和统一性。目前,一些农副产品生产者已经意识到品牌及产品质量的重要性,其生产的绿色食品,以优良的品质打入了市场。

1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绿色食品是指安全、无污染、经过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环保健康食品。严格地讲,绿色食品是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商标的、无污染的、安全优质的营养类食品[2]。发展绿色食品是发展绿色农业和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的有效途径之一。

我国从1990年起开始发展绿色食品,1992年成立了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3],经过22年的努力,我国绿色食品生产已经初具规模,逐步建立并完善了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和绿色食品认证制度,建立并全面推行了绿色食品监管制度等。随着绿色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一些具有一定生产规模、生产条件优越的地区,开始建立起了绿色食品基地。截止到2011年底,全国已有340个县(农场)创建了479个标准化基地,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超过6700家,产品总数1.7万个,年销售近3000亿元,出口额约23亿美元,环境监测面积0.16亿hm2以上[4]。绿色食品已成为新时期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引领城乡居民安全优质食品消费的一个热点。绿色食品产业的形成,也在保护农业生态环境、提高食品安全水平等问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首先,我国国民对于绿色食品的消费缺乏认识,妨碍了绿色食品信息的传播。绿色食品的价格较高,使得中低收入者缺乏足够的购买能力。其次,绿色食品的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品种单一。从事绿色食品生产的从业者认为生产绿色食品的风险较大,因此没有大规模的生产投入,不同的农业垦区只适合一种或几种食品的生产,使得生产品种相对单一,没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同时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健全也是一个主要问题[5-7]。

另外,我国绿色食品的产业以及绿色食品产业基地往往存在着先污染后治理的巨大问题。通过了国家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认证了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经过了几年的生产,由于绿色食品生产者的环保意识差,为了提高效益,不惜破坏原有的农业生态环境,将废水废渣直接排入河流,将垃圾直接倾倒在基地周围,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使得原本符合绿色食品产业基地标准的垦区不再符合国家的标准,在这样的环境下生产的食品不再是符合标准的绿色食品,导致此垦区的经济价值贬值,造成了极大的土地资源浪费。由于一直都没有有效的方法解决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对绿色食品生产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2.1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内容及相关政策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在规划编制阶段对规划实施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价,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的过程[8]。规划环评实质上属于战略环境影响评价,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全局性,能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2003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简称《环评法》)正式颁布并实施。2009年10月1日国务院出台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9]正式实施,在《环评法》的框架下,进一步明确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施主体,相关各方面的法律责任、权利和义务。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领域,而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属于环境影响评价中规划环评的新领域,目前这项工作仍然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基本步骤可以大致分为4步,分别是规划研究、环境背景调查、环境制约因素判别、规划环境影响识别与预测[10]。

2.2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现状

2006年国家环保部在内蒙古自治区、大连市和武汉市等第1批试点地区进行了规划环评,取得了成功经验。此后,又陆续批准江苏省、湖北省、宁波市、芜湖市、广州市为规划环评试点省份和城市,河北省、山东省、吉林省、上海市、天津市、杭州市等许多省市也相继配套出台了多项地方性规章制度[11],有力推动了规划环评的实施。由于我国引入战略环境评价较晚,从而属于战略环境评价范畴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实践相对落后。目前已完成的区域规划环评有长春经济开发区规划、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厦门东海岸开发区规划、厦门城市总体规划环评等[12]。

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环渤海、北部湾、成渝、海峡西岸和黄河中上游能源化工区五大区域战略环评涵盖15个省,67个地级市,国土面积约110万km2,涉及石化、能源、冶金、装备制造等10多个重点行业,以及发改、财政、国土、建设、环保等多个部门。项目集聚了中国环科院、环保部发展中心、环保部华南环科所、上海市环科院、中科院地理所、清华大学等国内一流科研院所,参加单位及协作单位共计近百家。开展范围如此之大、行业覆盖如此之广、参与部门和单位如此之多的区域性战略环评,在我国还是第一次。五大区域重点产业发展战略环境评价项目的基础性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技术成果已经在相关区域重点产业布局和重大项目的环保准入中得到体现[13]。

2012年1月2日,我国环境保护部开展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评价,是继五大区域战略环评之后环境保护部组织开展的又一重大区域性战略环评。开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环评,是区域性战略环评的一次拓展和深化,推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4]。

3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3.1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意义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迅猛发展,然而大部分的绿色食品产业和绿色食品基地往往一味的追求经济利益,忽视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因此,对绿色食品产业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首先,绿色食品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加强基地建设。通过规划环评的方式对基地的建设进行规划和评价,从而从源头上杜绝环境污染的发生。使得绿色食品从始至终不经受任何的污染,产业基地也实现零排放。其次,通过把对环境的考虑纳入到规划的制定过程中,建立一种环境、经济和社会综合的决策机制,从而综合各方面的因素,制定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报告书,使得绿色食品基地在建设初期就有章可循并且逐步做到细节化[15]。最后,规划环评对于绿色食品基地来说可以进一步完善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统筹规划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实施步骤可归纳如图1。

3.2绿色食品产业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技术方法

国内许多学者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和技术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其中朱坦、尚金城、包存宽等[16-18]对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进行了深入探索。但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国内仍然还是一个新生事物,在我国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所以目前尚无通用成熟的理论和技术方法,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借鉴一些理论[19]。这些理论能够运用到绿色食品的规划环评当中,起到很大的指导性作用。

在技术方法方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中罗列了规划环评的一般方法。张媛等[20]将导则中的方法与实际应用中的一些方法进行了整合和分类,如表1。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技术方法是规划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更多的是要应用更加切合实际、在实践中更加正确的技术方法作为评价方法,多种方法的集成是绿色食品规划环评的方法特点,针对不同评价类型,选择不同的评价方法,综合各种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选择出一种或几种特定的方法进行评价。

3.2.1生命周期评价生命周期评价也称作“生命周期分析”、“生命周期方法”等。生命周期评价是编制和评估产品生产系统的整个生命周期的输入输出和可能的环境影响[21]。归纳起来就是4个部分的工作:目的与范围的确定、清单分析、影响评价和生命周期解释[22]。

确定环境问题是非常复杂的,因此在判断整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对于绿色食品产业是否有效以及规划时所遇到的环境影响时,应广泛使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绿色食品的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全过程的分析,从而确定绿色食品是否清洁生产,是否对环境产生影响,投入产出是否合理。在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生命周期评价可以作为一种直接的评价工具,以此来评价绿色食品基地内的物质流、能量流在基地中的走势以及绿色食品清洁生产工序等一系列的生态问题,将物质在整个绿色食品基地的动态描画出来,进而对基地进行规划和评价。生命周期评价在农业应用上处于初级阶段[23],徐李娜等[24]指出生命周期评价是一种有效的清洁生产诊断工具,并对比了国际国内的生命周期评价对清洁生产的应用现状,指出了生命周期评价对于清洁生产判断的重要性,具有指导意义。张丽丽等[25]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辽宁西部地区建平县两种玉米生产方式进行生命周期资源消耗与污染物排放清单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生命周期评价,为加强绿色食品产业的环境管理和减轻农业环境影响提供参考。

3.2.2生态承载力生态承载力理论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范围内,生态系统在自我调节以及人类积极作用下健康、有序地发展,生态系统所能支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纳污程度,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强度和一定消费水平的人口数量[26]。生态承载力是可持续发展科学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是判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分析手段。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承载力分析在战略、规划环境评价、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性,它是解决累积影响以及将战略环境评价与战略规划相融合的重要手段。

生态承载力分析是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关系,是将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相减,差值为正时称生态赤字,表示该地区人类负荷超过了其生态容量。差值为负时称生态盈余,表示人类负荷仍在生态环境的承载范围内[27]。

因此,通过生态承载力分析在绿色食品基地建设之前,通过能值分析、生态足迹等一系列的方法,根据当地的各个环境因子以及人为活动的实际因素,通过生态模型、人均生态协调系数模型等一系列的计算模型得出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的关系[28],从而确定当地的生态特点,根据数据进行合理规划。赵玉强等[29]结合沈阳市浑南新区社会经济发展预测结果,从水资源、土地资源、污染物、经济等几个方面对浑南新区环境承载力进行综合分析,并得出了可行性的改进方案。

3.2.3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要求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要与自然承载能力相协调,发展的同时必须保护和改善地球生态环境,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使人类的发展控制在地球承载能力之内。生态可持续发展同样强调环境保护,但不同于以往将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对立的做法,可持续发展要求通过转变发展模式,从人类发展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柴小青[30]总结了中外在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方面的特点,剖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改进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问题的框架思路和途径,对可持续发展评价遇到的问题提出了解决的方法。

循环经济实际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运用生态学的循环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开发活动,是建立在物质不断循环利用理念上的经济发展模式[31]。它根据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实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获取最大的发展效益的闭环流动经济。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达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共赢局面[32]。

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要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为中心,产业基地的规划和布局遵循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这两个理念。

3.2.4其他理论方法运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对绿色食品景观资源进行适当配置利用,对绿色食品基地进行合理规划布局,对生产高品位,高质量、优良的绿色无公害食品,对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和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3]。

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system简称G1S)[34-35]。在环境规划中,GiS数据表达直观形象,输出的结果图形化,更便于为人们所接受。游娟等[36]借助GiS的空间分析方法对北京市大兴区的绿色食品产业基地的环境适宜性进行定量评价;刘纯青等[37]运用GiS技术选取滦南县自然植被、河湖水系、地质地貌、土壤类型、污染分布、道路体系等因子作为绿地系统布局的适宜性因子,从而确定了绿地系统的空间布局和发展方向。

此外,规划分析、现状调查分析、环境影响识别与评价、指标确定重大生态作用区和环境影响区空间识别[38]等等一系列的评价方法都是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评适用的方法。要按照实际情况具体制定评价方法。

4展望

通过开展绿色食品产业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可以大大提高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生产能力,从宏观上规划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避免在绿色食品产业建设时期产生重大的选址、规模、性质上的错误。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降低食品安全问题对国民健康的威胁,也可以促进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发展。绿色食品的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在可持续发展角度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完善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有很大的科学价值。

参考文献:

[1]胡宏彬.近十年来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研究述评[J].当代社科视野,2011(9):26-33.

[2]苗雨君,王锦平.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07(8):134-137.

[3]杨晓明.环境影响评价与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J].现代化农业,1995(9):7.

[4]高文.绿色食品20年影响力浑然隆起[n].农民日报,2012-01-06(1).

[5]杨应松.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的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食品科技,2003(3):11-16.

[6]席晓东,杨柳.我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吉林工商学院报,2009,25(5):20-23.

[7]刘墨楠.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理论观察,2011,4(70):48-49.

[8]国家环境保护总局.HJ/t130-2003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试行)[S].北京:中国科学出版社,2003.

[9]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eB/oL].[2009-08-21].http:///m20090821/002307-1.him.

[10]李慧.规划环评工作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2(6):230-232.

[11]田丽丽,徐鹤.武汉市“十一五“规划战略环境评价实践[J].湖南大学学报,2007,34(8):61-64.

[12]焦彦欣,王敦球,江成.对我国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几点思考[J].资源环境与发展,2008(4):46-48.

[13]五大区域战略环评基础性工作全面完成[eB/oL].[2011-01-01].http://ww.

[14]西部大开发战略环境评价正式启动[eB/oL].[2012-01-14].http://ww.

[15]舒廷飞,包存宽,陆雍森,等.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生态规划的现状及其关系[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3):382-387.

[16]包存宽,尚金城.建立我国战略环境评价理论与方法体系[J].环境导报,1999(5):1-4.

[17]包存宽,尚金城.战略环境评价的工作程序[J].上海环境科学,1999,18(5):214-215.

[18]朱坦,吴婧.当前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遇到的问题和几点建议[J].环境保护,2005(4):50-54.

[19]陈文波,赵小敏,武春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与方法初探[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06,28(1):134-138.

[20]张媛,徐凌,张树深.规划环评技术方法研究综述[J/oL].[2012-07-20].http://www./2007-10-18/2012-7-20.

[21]GuineeB,Gorreem,HeljungsR,etal.Handbookonlifecycleassessment[m].Dordrechtnetherlands:Kluwaracademicpublishers,2002.

[22]邓金锋.生命周期评价(LCa)在环境评估中的应用[J].海峡科学,2009(6):123-124.

[23]罗燕,乔玉辉,吴文良.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在农业中的应用[J].生态经济:学术版,2010(2):152-155.

[24]徐李娜,付桂珍.生命周期评价在清洁生产中的应用[J].广东化工,2009,5(36):83-85

[25]张丽丽,刘明达.辽西地区两种玉米生产方式的生命周期评价——以辽宁省建平县为例[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11,42(3):300-305.

[26]顾康康.生态承载力的概念及其研究方法[J].生态环境学报,2012,21(2):389-396.

[27]何静.基于生态足迹的新疆可持续发展评价[J].新疆环境保护,2011,33(4):40-44.

[28]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杨建军,等.新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8,22(1):44-49.

[29]赵玉强,张丽君,宋海宇,等.沈阳市浑南新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环境承载力研究[J].环境保护科学,2005,31(2):61-63.

[30]柴小青.可持续发展评价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商业研究,2012(418):8-13.

[31]李庆雷,李秋艳,明庆忠.中国旅游循环经济研究动态分析[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36-39.

[32]陈晓红.循环经济视角下生态农业旅游产品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8):4709-4711.

[33]曾江源.GlS的应用与研究[J].电脑科学与技术,2009,5(25):7287-7289.

[34]王煜倩.GiS在景观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8(7):141-142.

[35]高琼,胡远满,郑钦玉,等.绿色食品基地的景观生态规划[J].生态学杂志,2005,24(8):958-962.

[36]游娟,潘瑜春,陈柏.基于GiS的绿色农产品基地适宜性评价[J].农业工程学报,2010,26(10):325-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