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市场分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8:19

医疗市场分类篇1

关键词:市场细分理论;医疗器械类;产品营销

所谓市场细分,主要是指企业在选中目标市场的情况下,遵从市场特点开展市场营销活动的主要依据。传统市场细分理论,主要是根据市场当中消费者的需求情况,了解消费者的特性,对消费者的消费偏好进行类别划分,最终明确具体的目标市场。医疗器械产品的主要营销对象是医院以及对医疗卫生有需求的个体,这些器械多在专业医护人员的指导下使用。因此,个体消费者本身所具备的选择权利较小,医护人员反而成为决定医疗器械销售情况的主体。本文调查了解医护人员在医疗器械方面的需求特点,引入市场细分理论,讨论医疗器械类产品的市场营销活动。

一、市场细分概述

企业将会根据自身所具备的营销条件以及营销管理意图,在遵从消费者需求特征的情况下,将消费者特征作为变量,划分为不同需求的客户群体类别。而在完成市场细分以后,企业能够明确同一类别的产品在相同的细分市场当中所存在的共性情况,也能够明确不同细分市场当中产品所存在的差异性[1]。起初,人们开展市场营销主要是为了更加细致地了解顾客需求情况,只有了解顾客需求,才能够从顾客的角度提升产品竞争力,从而提升产品的利润空间。但在进入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能源危机已经成为资本市场所面临的主要问题,社会各个阶层的收入分配呈现出明显不均衡的状态,人们更加关注产品所具备的性价比。如果细分市场过度,反而会促使企业花费的营销成本更多,从而压缩产品的利润空间[2]。在这种情况下,反对细分化的理论逐渐衍生出来。在营销领域,学者们认为需要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适度细分市场,并且针对已经存在的过度细分行为进行校正。该种思想促使市场细分理论具备更加丰富的内涵,也使其处于不断完善状态,具备更强的市场操作性。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营销活动呈现出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细分理论被赋予新的内涵,其需要识别全球各地消费者的共同需求,从而制定出合理的市场营销策略,以便于降低营销成本和拓展市场空间[3]。此外,在理解全球营销的情况下,应明确市场细分并不是单纯地为了满足消费者当前所具备的消费需求,而是要挖掘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从而引导消费者产生新的消费文化。

二、医疗器械类产品的市场细分依据与标准

医疗器械类产品不同于市场上其他类型的产品,市场细分标准主要遵从医院的规模等级、医院的属性、专家学会的基本情况以及医院本身的收费标准。从医院的规模等级来看,医院目前主要被划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医院,其中不同的层级又被细分为甲乙两个等级。而三级医院属于整体规模较大的医院,该类型医院不仅床位很多,前来就诊的患者较多,且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也较高。该类型医院虽然市场容量大,但面对的市场竞争局面更加激烈,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严格管控。通常情况下,三级医院的医保费用处于超标状态。而二级医院在规模上不如三级医院,其床位数量在300—1000张左右,医疗水平相对比较弱,市场容量介于一级医院和三级医院之间,所具备的市场竞争实力也相对软弱。一级医院多是社区医院,其规模小,且床位也比较少,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差异性较大,前来就诊的患者多是简单且常见的医学病症,其在市场当中竞争力非常低。从医院的属性来看,医院可以被划分为中医院和西医院,中医药主要呈现出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优势,而西医院则更注重采用各种医疗设备来对患者进行诊疗,从而及时迎合医疗卫生发展趋势,不断创新诊疗手段。部分医院当中也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式对患者展开治疗。西医诊疗手段中主要以手术的方式来帮助患者恢复健康,而市场当中需要手术的患者也非常多。中医院当中主要是利用中药材来完成诊疗活动,必要时候借助部分西医手段。中医患者主要包含慢性创面患者群体和开放性创面患者群体,该部分患者的主要需求是杀菌类产品以及创面愈合产品。从专家学会来讲,专家学会本身也可以被划分为诸多类型,主要包含了中西医学、西医学、中医学等多个体系,其中西医专家学会主要代表的是西医方面的国际水平,很多医学专家都具备留学的经历。而处于该体系当中的专家会在开展西医活动过程中迎合西医发展的潮流趋势,不断创新西医治疗手段并沿用新的西医技术,所使用的西医产品也更容易让人接受。西医体系当中的专家注重学术交流,在世界各地开展学术交流活动,该种学术交流方式成为学术推广的重点途径。而处于中医体系的专家们则主要借鉴中医传统理论,根据中医特点开展部分西医无法解决的医学活动,中医体系专家的该种医学活动方式将传统医学作为基础,又融入了现代医学技术,促使中医学得到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医学专业也注重开放性创面诊疗工作,并借助中医理论获得独特优势。在组建学术团体的情况下,中医学专家也定期举办学术交流活动,还参与到国际交流活动当中,促使中医学逐渐走向世界。中西医结合体系当中的专家中,大部分专家本身具备西医的教育背景,但又后续学习了中医理论知识,在开展医学活动期间,其将西医作为主要知识理论,并参考中医学理论内容,双向解决比较困难的医学病症。从费用的角度来分析,不同医院在药品和医疗器械方面的收费标准都不同,如果根据医院所制定的标准来收费,则在进行医疗服务项目申报期间将会遭遇诸多困难,且审核周期也相对较长。

三、医疗器械类产品在医院方面的市场细分现状分析

根据市场细分理论中关于市场细分标准的解释,需要对医疗器械进行市场细分,按照医院的属性,可以将医疗器械产品划分为不同的细分市场,具体划分情况如表1所示。从表1中的信息可知,三级医院未解决这个组别中细分市场规模最大,而一级医院解决收费这个组别的细分市场规模则最小,其他的组别所细分的市场规模则处于两者之间。四、医疗器械类产品对市场细分理论的具体应用例如,某小型医疗器械生产公司组建产品研发团队,但因为团队内的人数较少,所以研发出的产品类别有限,该公司在产品销售方面所覆盖的市场范围相对较小,主要的销售方式是销售,因此需要投入的销售资金也相对较少。但为了能够进一步推广公司的医疗器械产品,需要遵从公司在学术推广方面的能力,了解公司具备的市场覆盖状况,并结合公司的资金实力情况开展与其他的医学委员会的合作关系。为此,该医疗器械生产公司开始与某世界中医联合外科委员会达成学术合作关系,该委员会虽然自身面积比较小,但也意味着在开办学术活动的时候不需要医疗器械生产公司花费过多的资金,能够满足公司在资金方面的要求。委员会的专家对该公司生产的医疗器械产品进行分析,认为该公司可以逐渐将自身的产品渗透到医院市场当中。考虑到中国有很多一级医院还无法完全解决公司的医疗器械产品销售问题,因此,建议该公司在面对一级医院市场的时候降低产品销售力度,但也不能完全将该市场排除在销售范围之外。委员会建议该家医疗器械生产公司将目标市场划分为6个等级,并且积极制定明确的市场销售策略。

综上所述,传统的市场细分理论已经被市场营销领域所认可,且成为医疗器械产品主要遵从的营销理论。从本质上来看,医疗器械产品具备工业产品的属性,但其同样属于特殊的消费品,虽然最终的使用者是患者,但购买的决定权却不在患者。为此,需要将医院市场作为市场细分的目标,了解医院的市场特点,并从医院等级、属性等方面进行市场细分。根据医疗器械产品的生产企业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目标市场,利用医疗器械产品规律,达成可控性更强的市场营销方案。如此,才能够有效凸显出市场细分理论在市场营销方面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福昌.市场细分理论在珠宝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营销界,2019,(46):36-37.

[2]赵永娟.消费心理学与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J].中国商论,2018,(22):37-38.

医疗市场分类篇2

千亿智慧医疗市场引资本聚集

201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的《关于印发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年-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提出开展健康中国云服务计划,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逐步转变服务模式。

从《纲要》的内容看,涉及智慧医疗的领域包括电子健康档案、电子病历,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但目前,智慧医疗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模式,医疗器械设备、医疗信息化、可穿戴设备、移动医疗app、医药电商等都是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艾媒咨询资深分析师蒋一帆对《经济》记者表示,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也告诉《经济》记者,智慧医疗是信息技术、医疗技术进步的产物,代表着医疗行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智慧医疗的内涵很丰富,其核心在于从传统医院线下模式转变到以物联网和互联网为基础的线上模式,具有信息化、智能化、创新性等多个特点。”

传统的医疗产业分为3个层次:提供医治、医药等服务的核心层;提供健康生活、健康管理以及健康服务的中间层;提供医疗保险等服务的层。清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刘跃对《经济》记者称,所谓的智慧医疗,不仅要促进各层级内部的服务效率,更要打通各层级之间的壁垒,利用技术手段、模式升级手段充分调动各细分领域的资源,使之在同一平台上实现网络互联,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实际上医疗服务最核心的就是诊断和医疗。艾瑞咨询分析师秦泽西表示,在人工智能层面,对于既定的诊断做了一些专业化或标准化的操作,把一些诊断所需要的数据或信息收集起来做成一个数据库,“目前就移动医疗领域而言,对于用户或者医生的价值可能更多体现在医疗上的便捷,比如在线挂号、在线支付或在线会诊,但是对于一个患者来说,他真正的需求是知道自己的病症以及后续的治疗方案”。患者只需要把自己的症状输进去就可以得到一个诊断的建议或后续的治疗方案,用现在的科学技术真正在诊断和治疗上面起到作用,这才算作是智慧医疗。

在易观医疗研究总监姜昕蔚看来,智慧医疗的本质应该就是能够有效地运用技术的手段来辅助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

目前医药行业基本面企稳回暖,且处于政策和执行进行密集期,今年7月1日,国家发改委、卫计委等多部门就联合了《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意见》,提出要全面推进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到2020年基本理顺医疗服务比价关系。7月30日,由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海上丝绸之路投资基金管理中心、海上丝绸之路医疗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布局百家精准医疗医院新闻会在北京举行,并宣布将在3年内完成全国百家精准医疗医院布局,实现国家精准医疗战略规划。

从细分领域来看,最近各大基金纷纷看好板块分化明显、行业龙头受益的医药行业,基金季报显示,二季度大消费板块环节中的生物医药板块被基金重点配置。

移动医疗成最热细分领域

智慧医疗当前还处于发展初期,未来这个市场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根据iDC预测,到2016年底,国内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市场规模将达到108.5亿元,未来这一市场有望超300亿元。相比医疗信息,居民的健康管理更是一个千亿元级别的市场。不仅如此,可穿戴设备也受到了投资者的热捧,据数据,在智能穿戴板块,已有52家上市公司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布局。

行业发展前景广阔,深受资本市场喜爱,如果要说最受资本关注的领域,各分析人士也都有自己的看法。郭凡礼认为,当前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细分领域最受资本市场关注。

蒋一帆则认为,除了移动医疗,智慧医院也比较受资本关注,“主要都集中在解决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无人问津,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带来的医疗资源分配效率不高的问题”。

除了大多专家公认的移动医疗领域,姜昕蔚和投中研究院分析师陈伟都认为远程医疗更受资本关注。

姜昕蔚表示,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更多地围绕着传统医疗开展,而传统医疗的开放性还不够,所以市场还不够大。

“因为远程医疗实施已经有过各种各样的尝试,这个领域发展到现在已经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陈伟给《经济》记者解释:“远程医疗其实更多地体现在远程问诊方面,远程施诊是暂时做不到的,比如颈椎拉伤,无法进行远程牵引,只能遵从医生的要求在家里操作,再比如春雨医生的做法,就是把医生搬到平台上,最早的形式就是问答。”

近两年,移动医疗的话题频繁出现在大众的视野,众多移动医疗app也不断出现,有消息称,这一领域的市场规模也有望达到千亿元级别。

在秦泽西看来,移动医疗或互联网医疗主要有四大类;第一类是围绕医生的互联网服务,比如医生手术和学术上的工具;第二类是保健,例如女性的生理周期管理的产品;第三类是医疗服务,即在线挂号、在线问诊、在线支付,包括慢性病管理等这几个部分;第四类是药店商,目前来说,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最主要的贡献者是医药电商。“在2015年,我国整个互联网医疗市场规模是在170亿元左右,未来并不会很快达到千亿元规模。”

而在郭凡礼看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人们消费习惯逐渐移动化,移动医疗市场的需求在逐渐加大,潜在市场规模可达千亿元。“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医疗需求巨大,伴随着人口老龄化及人们医疗健康支出的增加,市场健康管理及医疗需求还将继续扩张,只要能找到适合的商业模式,解决盈利性问题,国内移动医疗市场规模将会加速扩张。”

对此,蒋一帆也认同未来市场规模潜力这一看法,“但是目前问题在于移动医疗这一块相比其他‘互联网+行业’来说,要求的服务质量门槛比较高,特别是对医疗服务质量这一块的硬性要求以及医疗资质这一块”。目前医疗资源供给仍然偏少,简单来讲,就算移动医疗app能把信息互通效率提升到极限,而医生护士以及线下的医院等诊疗场所供给也十分紧缺,移动医疗目前还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另外,春雨医生、好大夫等一些移动医疗app都是针对传统医患模式中的痛点,试图借助互联网手段优化资源配置,但刘跃认为,医疗产业的推动是和医改政策息息相关的,“要进行模式上的创新就必定会诉诸于政策的改进,而这需要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

医生端移动医疗成潜力股

移动医疗的市场价值毋庸置疑,它能够帮助患者更好地使用医疗产业资源,是对目前亟待解决的看病难、看病贵等医疗问题的有效解决方案之一。姜昕蔚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在政策条件不断开放的条件下,移动医疗的估值将进一步提升,不但有效地辅助传统医疗行业;在盈利模式、支付方式进一步成熟的条件下有机会成为颠覆传统医疗的强势力量。

从市值本身来讲,在线医疗最终做的是一个流量导入,很难在互联网上完成诊疗的所有步骤,陈伟表示,可以完成的前置步骤的价值还是需要市场来论证的。“总体来说,移动医疗的价值还是存在的,有比较长期的发展空间,从现在的医患关系和实际的医疗资源供给来看,的确是需要通过互联网医疗来消除信息不对称,同时加强匹配效率。”

除此之外,易观分析认为,中国移动医疗市场正在呈现多垂直细分领域发展态势,根据2016年1月中国移动医疗细分领域活跃用户数量统计数据显示,服务医生的医疗学术类app用户活跃度最高。那么,该领域在智慧医疗市场又占多大空间呢?

和其他行业的移动化一样,移动医疗也存在两个方向,一个是面向医疗服务需求者,另一个则是面向医疗服务供给者,所以类似杏仁医生等医生平台也是移动医疗必不可少的一个部分。郭凡礼表示,未来随着政策进一步放开、医生资源整合加速,医生平台将会取得突破,参照其他行业的经验,医生平台在智慧医疗市场空间占比将不会低于20%。

“医生端从空间上来讲不会大,就像打车平台一样,空间大的必然是用户端,对于移动医疗来说就是患者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其价值不够。”蒋一帆给记者这样说道,“因为医生端是极为重要甚至说不能或缺的医疗服务提供方,做好医生端的服务,减轻医生工作量才能集聚大量优质的医生资源从而最终在患者端的竞争中占据优势”。

目前移动医疗医生端应用品类包括患者管理类、科研交流类和教学培训类3类,其中科研交流和教学培训类app瞄准医生科研需求,为医生提供医疗类内容;而围绕患者管理展开业务的患者管理类app多旨在围绕医生需求探索医生技能提升、医患关系交流和新政策下的医生品牌树立等环节的产业链价值。

随着社会与产业的发展,医患关系也越来越趋向于消费者关系,无论是有求医需求的患者端还是提供医务服务的医生端,都希望能够有更好的匹配需求,提升双方的满意度。刘跃表示,医生资源是强烈依附于医疗机构的,因此对医生端的需求挖掘及改善势必要建立在对医疗机构乃至医疗体系的深刻了解,才能够真正挖掘行业深层的本质,从根本上解决痛点。

医生端服务正在成为移动医疗重要的组成部分,因为医生资源在整个移动医疗中的重要性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医生平台在过去的几个季度中成长速度很快。姜昕蔚认为,医生平台用户粘性高、痛点明确、产业链转化价值高、专业性强,未来将成为移动医疗产业中重要的垂直细分之一。

记者从陈伟的表述中了解到,医生诊疗平台这个领域要结合当地医疗的实际政策,比如深圳切实放开了医生只能就职于一个医院的政策,对于这样的地区医生诊疗平台或私人化约诊就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和发展价值,而在其他一些相对保守的城市比如上海,它的价值就得不到很好的体现。

2016年并购整合趋势下的谨慎选择

从目前发展趋势来看,2016年被认为是移动医疗的“洗牌”之年,在此情况下,投资者或投资机构又该如何布局呢?

从移动医疗的领域来讲,是有着巨大市场空间的,而在这一领域内,究竟是选择技术创新还是模式创新,是需要企业或者投资机构根据自身的基因以及优势来综合衡量的。刘跃表示,传统医疗产业的痛点很多,很多方面都亟待改进升级,但由于与政策的绑定性较强,这个“洗牌”过程不会是在一个时间段内突然爆发的,而是会随着创新者的不断论证而逐渐演变的。“资金投资者应对该领域的政策风险、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有着充分的警觉意识。”

在经过前几年的野蛮发展后,移动医疗行业环境已经发生改变,随着互联网流量时代结束、资本投资态度转变、行业竞争加剧,移动医疗并购也呈加速态势,释放出“洗牌”信号。对于投资者而言,郭凡礼认为应该尽量选择团队可靠、商业模式清晰的对象进行投资,警惕运营不善、政策缩紧带来的风险。

蒋一帆则认为移动医疗已经开始显露并购整合的趋势,仅两年内,获得资本支持的优质企业,本身已经掌握了更多的优质资源,也许移动医疗企业的上市已经不远了。“建议还是要从医院端着手,要做长期投资的打算,短期盈利变现比较困难。”

他还表示,在今年,优质项目与企业将会获得资本的青睐进一步抢占市场与用户资源,然而,在今年下半年同样会有一批匆忙入局的,在技术、运营和对医疗方面存在短板的公司因无法融资而淘汰出局,正如前两年热闹的打车软件大战以及美食app大战一样,留下来的不是财大气粗的就是本身产品足够接“地气”,明确地洞察到市场生存法则。“需要规避的除了医疗行业的政策风险之外,对于那些用户获取成本过高或者说自身并无特色,主要靠砸钱吸引无效、低粘性用户的领域应该远离。”

医疗市场分类篇3

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老年人口比例的上升,医疗观念的转变以及医保覆盖面的提升,我国对医疗器械的需求不断增加,其中骨科则是许多医疗器械巨头最为看重的领域,在过去的十几年中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

行业简介

骨科主要是研究骨骼肌肉系统的解剖、生理和病理,对于骨科疾病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

骨科医疗器械行业则是以治疗骨外科疾病为目的而产生的,是医疗器械行业的一个重要子行业,目前产品主要可分为创伤类、脊柱类、关节类和其他类,分别针对不同情况下的疾病和损伤:

创伤类

创伤主要指因意外、损伤或撞击引致的突发身体损伤。造成创伤类骨科创伤的常见原因有交通意外、失足或跌倒,以及被尖锐或坚硬的物体击中等。另外骨质疏松症等骨骼退化也会引致此类创伤。

关节类

关节是指两个或以上骨头接合以便身体部位移动的地方。通常由纤维结缔组织、软骨和韧带组成。关节炎及对关节的直接创伤是关节损坏的主要原因。髋关节以及膝关节损伤占关节类损伤的主要部分。

脊柱类

脊柱主要由椎骨的小骨头、椎间盘、韧带、肌肉及关节突关节组成。脊柱疾病主要包括畸形脊柱疾病、若干类型肿瘤、骨折、退化或椎体与椎间盘脱位等另外骨质疏松、骨关节炎也等较易导致脊柱疾病。

其他类

包括新型的足踝类以及在一些大型的医院细分的各类损伤。

调查显示,20xx年全球骨科医疗器械市场容量为418亿美元,其中人工关节162亿元,占比38.72%,是市场的绝对主力。脊柱类产品市场份额占比21.8%,创伤类占比15.7%。

根据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研究,目前国内市场上除了创伤类本土品牌占有较大市场规模,其余各类都由外资品牌占主导。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本土骨科医疗器械企业迅速发展,如威高、微创等,在创伤、骨外科手术器械、脊柱固定器械和关节重建器械等领域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有望成长为一批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我国医疗器械相关法规

我国所有医疗器械产品在正式投产前,都要先获得(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注册认证。在临床实验完成的前提下,整个注册过程一般需要2-3个月的时间。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我国医疗器械分为三类。很多骨科器械为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需要国家严格控制,保证监管力度。

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国家对于医疗器械行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国家法规的改变对骨科医疗器械行业影响巨大,创建了更加良好的医疗环境。

两票制:

是指药品从药厂卖到一级经销商开一次发票,经销商卖到医院再开一次发票,减少流通环节。要求争取20xx年在全国全面推开药品购销“两票制”。在医疗器械行业,“两票制”也预计会全面推开。

医疗耗材招标:

在20xx年的《高值医用耗材集中采购工作规范》中,明确规定招标需以省政府为主导,高值医用耗材必须参加集中采购。20xx年提出了更明确的要进一步增强医疗机构在药品招标采购中的参与度,鼓励跨省联合招标采购的要求。

医疗设备限价:

国务院在《十三五医药体制改革》中提出,对高值医用耗材,检验检测试剂,大型医疗设备进行集中采购,对医疗设备实施限价。此举有望改善医疗设备昂贵,患者治疗骨科疾病经济负担大的问题。

骨科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中国骨科医疗器械细分市场前景广阔。波士顿咨询公司曾研究预测,中国骨科内植入耗材行业的市场规模在20xx年达到13亿美元,未来该行业将至少保持18%的年复合增长率。按这一速度,到20xx年,中国骨科内植入耗材市场规模将达到40亿美金。我国骨科器械市场规模从20xx年的67.4亿元增长至20xx年的155.9亿元,预计20xx年全年市场容量在180亿元左右。随着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人口老龄化,国民健康意识的增加,医疗护理观念的转变以及医保的覆盖面的提升,我国对骨科医疗器械的需求将继续增加,是骨科行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骨科医疗器械创新

随着骨科医疗需求的增多,创新才能满足不断涌现的新需求,骨科技术不断向数字化、个性化、微创化、精确化和智能化发展。代表性创新技术包括:

数字化骨科

近些年来数字化骨科迅速发展,出现的技术包括现代影像技术、计算机辅助测量设计、快速成型等。新技术的出现满足了个性化定制需求,减少了手术的创伤性以及对医生技术经验的依赖性

3D打印技术

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近年来3D打印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骨科医疗器械创新骨科医疗器械行业的创新带来了众多可能。我国在3D技术方面处于世界前列,为国内骨科企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骨科技术未来其他的创新方向包括:

国内外代表公司情况

医疗市场分类篇4

商业模式繁多

初步解读移动医疗的商业模式,我们以两个维度区分出四个象限:市场维度,专业级市场或消费级市场;属性维度,重医疗属性或重服务属性。四个维度已经囊括目前市场上所有可以见到的移动医疗企业的商业模型,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创业者和投资人对四大细分市场的投资逻辑。(如表1)

细分市场a为医疗内的专业市场。此细分市场的用户主要为科学家、医生、药剂师、护士等专业人士,此市场得以发展的核心逻辑为应用互联网及信息科技提升医疗效率、指导药物研发、促进医疗资源均衡。这一细分市场是所有移动医疗市场中医疗资源最重的市场,其发展相对封闭,局限于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小圈子内部。然而,封闭小圈子却足以创造出巨大的市场规模。如医生工具ZocDoc、医护人员的学术社交平台丁香园、主打医患关系管理的青苹果医疗和杏仁医生、以癌症大数据为业务的FlatironHealth。上述四家企业均在发展初期获得风险投资注资,其中FlatironHealth在谷歌风投的支持下毫无赢利走过了多年,其积累的癌症大数据有望在未来某一天颠覆行业对癌症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及健康管理,更能为个性化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提供极其珍贵的医疗数据。

细分市场B为医疗内的消费级市场。广大互联网用户均可以成为此细分市场的用户,同时此细分市场所提供的价值仍旧围绕医疗资源展开。此市场发展的核心逻辑为应用互联网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和体验、搭建医院与用户之间的交互桥梁。业内翘楚春雨掌上医生、挂号网即代表了此细分市场中的两种类型――网络问诊、网络挂号。

网络问诊市场面临政策监管压力,在不久前卫计委下文禁止开展互联网诊断服务之后,位于此细分市场内的玩家们均把“在线问诊”改为“在线咨询”,这也导致国内并没有像美国一样诞生相对成熟的远程医疗类企业,毕竟远程可以达到,医疗就属违法。从宏观层面看,此细分市场已经不适合创业企业及投资公司的进入,原因在于过往几年各企业为了占据三甲医院、优秀医生等稀缺资源而展开资本血拼,细分市场已经过度竞争。做来做去,医生还是那么多医生,优秀的医生还是那么几位优秀的医生,号源还是那么多号源,运营效率的提升已经接近封顶,市场结构受限于医疗体制,短期内又难以改变。

除了互联网问诊和挂号之外,我们仍旧十分看好这块市场。我们认为进一步的创业和投资机会来源于重度垂直市场,例如发展围绕高净值家庭的家庭医生平台,用互联网搭建优秀自由职业全科医生与高净值家庭之间的沟通及健康管理桥梁。这样的重度垂直模式下已经诞生如新氧和更美这样的玩家――围绕年轻女性,建设了整形美容这块垂直领域的医生与用户沟通平台,围绕平台形成了用户间沟通分享的社区,围绕社区的高活跃度衍生出了女性围绕“美丽”的多元消费产业链条。围绕药房主题的重度垂直领域诞生了药给力这样的玩家,通过手机app对接药房和药剂师购药后,企业一小时内送药入户还提供价格折扣。一家更为小而美的创业企业是啄木鸟医疗,其产品“超级疫苗表”为互联网上的妈妈用户们提供为孩子打疫苗的全程筛选、查询、预约、进度管理服务,由打疫苗这一不起眼的刚需切入了容量巨大的母婴市场。

细分市场C为围绕消费者/用户的市场,其特征是侧重于服务模式的创新,而对医疗资源的依赖性较弱。这一市场往往轻微需要甚至完全不需要对接医院和医生资源。我们更愿意把这一细分市场称之为“移动健康市场”。以女性经期管理为核心功能的大姨吗和西柚经期助手是这一细分市场的代表。它们均从经期记录入手吸引大量女性用户,之后围绕用户社区从经期发展为覆盖孕产婴童的互联网健康管理产业链条。我们认为,在当前市场重度瓜分医疗资源的背景下,体检主题和护理主题将有极大希望诞生在细分市场C。体检主题下围绕基因检测的领域将有美好的发展前景――基因检测提供了某些疾病的超早期判断及生活方式等方面的个性化建议,其往往由市场化机构提供而并非医院。护理主题下,我们初步见到的有e陪诊这样的企业,然而更大的机会将会出现在未来――解决护理人员的供给问题之后,这块市场将会有更大的发展。

细分市场D为以医生、药剂师、护士等专业人士为用户的服务市场。其用户特征很明确,即专业人士的小圈子,其服务特征为较轻的医疗属性,即不依赖医疗资源。像医生群体的instagram――Figure1、匿名医生社交“医图”、医生实名社交“云医”、医生学术社交“白天使”、护士的工具“护士笔记”、医生多点执业平台紫色医疗等。

医疗是行业本质

探路者遭遇的崎岖普遍在撬动医疗资源方面。移动医疗,其行业本质仍然是医疗,移动是改变医疗市场的工具、方法与思维。本末倒置的结果往往是脱离了用户需求,创造出自以为有用实际却不被买账的“价值”;正确理解到医疗本质的探路者玩家们却大多遭遇了抢占医疗资源的阵地战,工作苦、时间长、成本高、收益低。

我国的医疗资源现状是不足、不均。不足表示整体医疗资源供给存在缺口,从每千人平均医生数、护士数、病床数等数据来看,我国的医疗资源显著落后于大部分发达国家及部分发展中国家。不均表示在不足的基础上,优质的医疗资源显著集中于北上广等大型三甲医院,在中小型城市、二级/一级医院、社区层面,医疗水平较低,甚至不足以满足慢性病、常见病、急病小病的预防诊断及治疗。不均加剧了消费者对医疗资源不足的体会。所以不难理解,当互联网玩家盯上医疗服务市场的时候,大家不约而同地率先抢占三甲医院资源、优质医生资源,通过抢占号源、发放补贴请医生在线问答等方式占入口、卡位置。在整体供给没有提升的前提下,这种同质化竞争加剧了资源的获取难度与成本,让诸多玩家都“日子很不好过”。

医疗市场分类篇5

一、缺乏现代医疗市场意识

市场意识也称市场营销观念,它是以患者为中心的经营观念。这种新的医院经营思想认为,医院在新的形势下,要善于了解和满足患者的需要,根据患者需要,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现代医院市场意识是一种现代的经营观念,它同以往的经营观念比较,是一种革命性的演变。在这种观念指导下,医院特别重视市场调查、预测,特别注意如何适应和开拓患者现实需求和潜在需求,组织医院的整体经营活动。然而,我国现有的医院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在组织上均缺乏现代医院市场意识。尤其是医院经营者,他们缺少的不是知识,不是技能,而是战略思维、战略意识和战略管理能力,确切地说就是缺乏一种市场意识。不少医院的经营者往往只重眼前,忽视长远,只重战术,忽视战略,只关注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对医院的发展市场、战略定位、战略目标很少思考和研究,因而在医院发展决策上带有较大的盲目性和感彩,这正是不少医院发展不快的重要原因。这种现状是有历史原因的,几十年来医院一直是承担一项福利职能的社会公益事业的医疗机构,是人们心目中救死扶伤的神圣殿堂,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不能与赚钱扯上关系。医院靠“计划”来安排医疗消费和进行医院补偿,不仅未能有效地配置医疗资源,反而形成医疗资源的过度浪费和基本医疗服务得不到保障这两种情况同时并存。医院补偿机制的恶性循环,导致了医疗费用的非理性攀升现象。医院主要考虑的是社会效益,因此就不讲效率,不计成本,靠政府、等政策、要拨款来维持医院的运行。医院就成为“坐堂医”,让上门“求医”的患者排队坐等就医,不管不顾就医患者的需求发生了何种变化,致使有的医院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所以医院普遍缺乏市场意识和竞争意识,观念之陈旧,管理之低下,服务质量之差,己远远不能适应竞争的、变化的医疗市场需求。

二、医院目标市场不准确

医院市场细分是指根据医疗市场中不同病人的需求特点、消费行为和消费习惯等不同特征,按一定的标准,把市场分割为具有类似的不同的病人群。其中,每一个病人群就是一个子市场,或称为一个细分市场,每一个细分市场都是由类似需求倾向的病人构成,实际上是一种求大同存小异的市场分类方法。它不是对医疗服务产品进行分类,而是对需求各异的病人进行分类。任何医院和任何医疗服务产品,都满足不了所有病人群的全部需求。目前的问题是,有些医院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根本不考虑市场细分的问题,更谈不上科学地细分市场,只是盲目地认为自己的医院可以满足患者的所有需求,对上门患者来者不拒;有些中小型医院资金有限,技术落后,在整体市场或较大的细分市场上缺乏竞争能力,却不懂得扬长避短,在较小的力所能及的细分市场中推出相应的医疗服务项目或专长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执意来瓜分整体市场这块大蛋糕;有的医院细分市场缺乏稳定性,做了市场细分后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就加以调整,将眼光投向其他市场。受医院自身条件的限制,医院只有在对病人群进行细分的基础上,才能找到适合本医院特长的服务对象,才能满足病人的需求。市场细分并不意味着把一个医疗大市场加以分解,实际上它是一个聚集的过程,就是把对某种医疗服务最易做出反应的病人集合成群。聚集的过程可以依据各种变量连续进行细分,直到鉴别出规模足以实现医院利润的千个病人群。医院市场细分作为一种策略,蕴含着这样的思路:医院不是满足于在整体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而是追求在较小的细分市场中占有较大的市场份额。这样一种价值取向,不仅对三级医院开发市场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一、二级医院的生存和发展也十分重要。

三、医院市场定位不准确

医疗市场分类篇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1)01-0021-03

医疗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服务形式,是指人们因定居地的医疗价格太昂贵或医疗服务不完善,到异地(包括到国外)寻求较适宜的医疗保健服务,并与休闲、旅游相结合。医疗旅游是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经过特别策划的就医旅行安排。伴随网络咨询的发展和廉价航空的兴起,各国就势充分利用特色资源来吸引国际患者,印度就是以民族传统医学作为自身发展的筹码,并相继推出医院+Spa(温矿泉旅游)的配套服务;泰国以低廉的价格和保护隐私为特点成为医疗旅游的引领者;新加坡医疗旅游成功的秘诀是政府支持和语言优势;韩国以演艺事业带动整形行业。我国国内医疗旅游也有所发展,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北京、上海及广州等大城市为数万名常驻外国人口提供医疗服务。经国际认可的中医更是吸引专程就医者,其人数达到外国人在华就医人数的25%~30%。

医疗卫生保障体制向来是公共福利的难题。笔者从卫生资源利用的角度,就如何充分利用我国闲置的城市高端医疗资源,扩大投入产出,推动医疗旅游成为跨国贸易输出的亮丽名片,提供一些建议。

1 城市医疗资源配置现状

1.1基于卫生资源总量的角度

近年来,城市医疗服务领域供需状况由一度的供不应求的局面转变成需求日渐萎缩的现状,但相关的卫生资源的配置仍以扩大规模为主,呈现“倒金字塔”的配置模式。第三次国家卫生服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城市医疗资源的80%又集中在大医院,具体表现为:全国67.7%的医务人员集中在城市,其中84.6%的高级医疗人员集中于大医院0。城市一、二、三级医院享有的政府补贴的比例大致为1:22~23:110~250,在层次布局上也趋向于高购买力和高端医疗服务,开设特需病房、豪华病房,高精端仪器的设备配置的总体规模接近甚至超过部分发达国家的水平。欧洲Ct的配备为50万~100万人口l台,而我国人均Ct是欧洲的10倍以上。

1.2基于卫生资源使用效率的角度

由于居民的购买力等多方面的原因,城乡居民有效需求发生转移,医疗卫生服务的利用度逐渐下降,相当数量的卫生资源处于闲置状态。根据张光鹏等对我国60所有代表性的中医院的分析调查显示,东、中、西部数据包络分析(dataenvelopmentanalysis,Dea有效的合计14所,而非Dea有效的有46所,占76.7%,说明多数中医院存在不同程度的产出过剩或投入不足的现象;设备类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更是不足20%。2008年全国第四次卫生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医疗机构普遍存在卫生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在国内,平均一个医生全年负担诊疗人次数由1990年的1683人次减少到2007年的1349人次;病床使用率也从80.9%下降到70.90%。

2 市场前景

2008年源于美国华尔街的金融风暴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逐渐向周边辐射,资产贬值引发人们对自身生活质量的担忧,尤其是无医疗保险的风险人群,最基本就医保障成为关注的焦点,为此在医疗体系高度市场化的美国发动了近70年规模最大的医改。2009年2月26日,在奥巴马向国会提交的新医改的预算案中,计划在10年内投入6340亿美元,为民众提供“可负担的”高质量医疗保健服务,包括覆盖无医疗保险的人群和控制卫生保健的费用,其中涉及医疗救助的措施有扩大针对低收入居民的医疗救助计划,那么谁来支付扩展所需要的成本?这个巨大的漏洞要通过增加税收、扩大赤字和削减现有医疗福利来实现。例如,政府将通过增加香烟税来支持联邦儿童健康补助计划,即增税、纳税人支付税款,纳入政府预算资金,然后由政府提供医疗。换言之,政府必将转嫁负担,最终由纳税人买单。同时,在美国主要是雇主按要求给员工购买商业医疗保险,昂贵的保费导致企业成本明显增加,严重削弱企业的竞争力,通用国际公司破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美国部分经济学家认为该公司倒闭的原因不是经济危机而是医疗成本危机),对于备受经济危机影响的企业更是雪上加霜。有时裁员成为企业自保的措施,经济危机时很多州的失业率高达10%,贫困人口进一步增多,如此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政府财政负担。

采取国家医疗保险的英国,针对那些想得到便捷医疗服务的高收入群体,可以根据其需要让他们自行购买适合自己的商业保险,然而对于依赖国民健康服务(nationalhealthservice,nHS)的低收入人群虽然可享有免费医疗,但是要排队等候,许多患者错失治病良机。英国卫生部门在2007年3月对20万病人的调查后发现,48%的病人在18周内能接受治疗,而12.4%的病人则需要等上一年多。根据这一数据,英国大约有50万病人要等很长时间才能接受治疗。当等待的时间成本超过私人医院的就医成本时,患者就会选择到私人医院就医。类似情况比较典型的还有加拿大和瑞典。由于医疗资源有限性和卫生产品的特殊性,再加上这些国家提供全民免费医疗的需求极大,那么在最低质量标准的条件下,必定存在一定量的人口无法接受正常治疗,只能排队等候。

在日本,媒体就曾讽刺该国的医院“排队3小时,看病3分钟”的现象,并曾一度流行“医疗费用亡国论”(即政府为国民的医疗费支出的财政太多,长此以往将导致国家的灭亡)。《健康报》2002年7月16日报道说:“日本社会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而他们拥有的资产约为700万亿日元,是最庞大的潜在消费群。”老龄阶段是特殊的人生阶段,老年人特定的生理、心理变化决定了他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特殊性,慢性病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升高,65岁以上老龄人患病率达48.3%。瑞典、丹麦等高福利国家公共养老负担已超出GDp的1/3~1/2,债务增速更是远远超过国民收入的增速。

此外,有些国家是按病种进行报销的,存在医疗报销项目的局限性,例如整容、牙科手术、减肥、安乐死、干细胞疗法等,这些特殊的服务需求基于多方面的因素是无法满足的。采取不同医疗保障模式的国家,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无法满足国民医疗需求的弊端,有一部分患者就选择跨国医疗,这部分患者也就成为发展医疗旅游的潜在服务对象。目前我国国内高端医疗设备实际使用率低,正是考虑发展医疗旅游的时机,可以弥补发达国家医疗资源供不应求的问题。

3 对策

医疗需求是人们在一定的价格水平下对医疗服务的需要。医疗价格是影响需求量的直接因素,尤其是消费性卫生产品领域,早期的研究得出了许多不同的医疗服务的价格弹性,大约从-0.1到-0.5之间,即医疗服务价格下降会引起医疗需求上升。我国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医疗价格水平远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

在新医改推进的背景下,基层医院、大型综合性医

院和专科医院的服务定位更加清晰,新的市场竞争环境将使公立医院在保障公共利益的同时,不得不重视经济利益。医院作为卫生服务的供应主体,如何在已形成的国际医疗旅游市场中充分利用现有城市剩余资源,挖掘自身优势,推出特色品牌?笔者就医院管理者如何开展医疗旅游提供一些建议。

3.1探索中医特色的差异化战略

2003年,wHo在指定的《全球传统医学发展战略》别强调了针灸、中药等传统医学在人类保健中的作用。截至2004年年底,我国已与美、加、英、德等68个国家签订了含有中医药条款的卫生合作协议或专门的中医药合作协议。针对各地的医疗和旅游资源,可以探索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的融健康文化、健康管理、健康保险为一体的中医特色健康服务,构建融合中医理论、技术适宜、形式多样、服务规范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研发脉搏波等技术,提供简单、快捷、安全、有效和省钱的心血管无创诊断方法,充分将西医高端设备检查和中医脉诊理论相结合,构建中西医结合平台。

3.2细分目标市场

在不同的医疗细分市场上,根据自身特点将目标市场准确定位,同时针对患者的病情及身体状况,进行全面的分析,设计合理的医疗旅游计划。市场细分一般按照地理环境、社会因素、商品用途、购买行为等因素来划分,根据医疗旅游的实际情况,采用下列方式:1)根据不同医疗覆盖面进行分类,可分为无医保患者和医保患者,这类人又存在两种情况,一种是所需成本(时间成本或治疗成本)过高,另一种是所要求服务项目不属于医保范围。2)根据患者的收入层次划分为低收入人群和高收入人群。3)根据患者手术治疗的需求情况可分为手术医疗旅游者和非手术医疗旅游者。4)根据就医目的可分为康复保健治疗、对症治疗和整容治疗。5)根据患者的来源可分为直接就诊患者和转诊患者(通过相应的中介机构)。6)根据疾病类型可分为慢性病和危急重症。

有效地细分目标市场,实施市场营销战略,洞察医疗服务的特殊性(如企业员工旅游体检、离退休人员的健康保健等)对于专科医院的市场定位调整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像手术类旅游项目,根据患者的要求,可安排在手术实施之前或之后。但疾病手术类旅游患者大多安排在手术康复过程中。对于非手术治疗类患者,一般可在相关专业人士的陪同下,采取治疗和旅游相结合的方案,恰当地融入水疗、沙疗、泥疗和药膳等特色项目。

3.3开展慢性疾病管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治疗技术的进步,医保知识的普及,医疗需求逐渐向老龄化疾病、健康保健、养老方向发展,而慢性疾病逐渐成为医疗服务管理的重点,给医疗市场带来很大的机遇。在度假疗养胜地,积极营造吸引老人的老人村,提供托老护理服务,推出集中异地养老和用房养老等新模式。针对老年病、慢性病,可采用与西医、西药不同的中医保健方法,比如太极剑、太极拳、药膳、推拿、按摩、气功、针灸及温泉疗养等,虽然这些中医文化已随国际交流传遍海外,但是作为发源地的中国更有相应的技术水平和应用基础。

3.4建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营销战略

医疗市场分类篇7

[关键词]医疗健康;app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F12[文献标识码]B

一、绪论

近几年来it行业发展迅速,人们日益体会到移动设备在日常生活中带来的方便和益处,随着人们对移动设备的推广和使用,it行业逐渐地发展成熟,it技术逐渐地渗透到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各个领域,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应用,各个行业的app也随之应运而生,医疗app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至今医疗app的大体框架已基本形成。

在国外医疗健康类的app的发展已经相当成熟,据皮尤网络和美国生活项目调查显示部分智能手机用户都安装了一款有关健康类的app应用,并且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于2011年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了管制范围,而对于国内刚兴起的医疗健康类app的管制,中国政府有望跟进[1]。

国内医疗app的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发展势头比较好的app应用软件如丁香园、快速问医生、好大夫在线等,这些较为知名的健康类app凭借着对国内市场的准确定位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不同的健康类app主要的运营方向也不尽相同,市场上的医疗健康类app提供的功能以医疗查询、疾病查询、就医信息、症状自查居多,这些功能极大的方便了患者就医以及自身的保健。但随着app的广泛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出现的问题也层出不穷,而本文正是对此类app如何去更好的应用以及应用中产生的问题进行研究和分析,希望通过对医疗健康类app应用的研究和分析让更多人了解医疗健康类app应用,为医疗app市场分析人员提供可靠的分析方向,进而满足医疗卫生中多元化的需求。

二、医疗健康类app在国内出现的问题

1.医疗app市场鱼龙混杂,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2]

虽然现在患者能够通过移动app接受一些治疗方案,但是这些治疗方案是否真的能使患者康复,这还是一个问题。在过去的几年里各种健康咨询与简单问诊类的app层出不穷、他们有的通过网络的回复、图片等方式对患者进行诊断,一方面从手机输入症状,患者所描述的信息可能并不完整而且他们所描述的信息有可能并不准确。另一方面通过手机问诊时医患之间并没有彼此之间的信任。而这两方面的根本原因就是相关部门对医疗app的审核缺乏科学合理的评判标准。

2.医疗app行业应用发展环境并不规范

目前国内医疗app并没有像美国一样将医疗健康类的app纳入国家的监管范围,并且国内的医疗行业并没有完全的开放,大多数的医院并不愿意共享患者和医生的私人信息,以致各地的app厂商与卫生机构的合作仅仅局限于地方区域。

3.医疗健康类app应用具有局限性

目前手机app应用功能普遍都有“手机问诊”类功能,通过手机问诊但能否做到确诊还需要作进一步的检查,因为手机用户的所描述的一些症状可能只是“标准化”的症状,而在医学上一些细微的差异都可能是不同症状引起的[3]。除此之外医疗健康类app使用的对象范围具有局限性。目前医疗健康类的app使用人群一般为青年人,老年人使用甚少,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方面是老年人患病的症状可能是由多种疾病引起的,使用“手机问诊”功能造成误诊的几率远大于青年人,另一方面智能手机的使用在中国起步较晚,老年人对智能手机的使用并不太熟悉。

4.医疗app应用中的数据的质量和真实性无法保证

医疗健康类的app并没有纳入政府的监管,当使用医疗健康类app对我们的健康造成损害时并不能通过法律途径进行有效的维权。对于医疗健康研究模糊的领域,一些健康类的app谎称一些食物或保健品能够预防某些疾病,更有甚的是现在医疗app很多疑难解答来自于一些普通网站的搜索,其解答的内容良莠不齐,可信度很低。

三、app应用分析

1.医疗健康类app并不能替代常规的就诊

医疗app中的就诊咨询服务只能帮助患者了解大概的病情,对于疾病的确诊与治疗还需要去医院就医,因为对于现今app的功能还无法对患者进行临床测验,只能通过患者的描述提供诊疗方案,但患者的描述往往是不全面、不科学的。特别是对于老年人和急诊病患者更要慎重的使用app中的“手机问诊”服务。

2.移动数据库的建立可使app更加“智能化”

近些年来,由于一些医疗app误诊的事件,使医疗健康类app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而促使这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如患者对自己的病症描述不清,患者的病症是由多种疾病的并发症引起的,但从app本身来说,它对患者的“诊治”太过“标准化”,对于一些个体化的差异的诊治不够“智能”。而如何才能使app的诊治更加“智能”呢?可以通过建立一个移动病情数据库,通过以往手机app用户的问诊,积累一些常见疾病的数据资料,当再次有这样的患者询问时便可以从以往积累的“经验”中向患者提供有效的治疗方案。

3.医生信用评价体系的建立可更好的促进app的发展[4]

如今app的市场鱼龙混杂,支撑app的医生团队更是数不胜数,在这样的环境下唯有建立一个医生信用评价体系才能使医疗app体制更加的完善,就像“淘宝”中买家买到商品后对卖家商品的评价一样,通过“好评”建立卖家的信用级数,通过这样的体系从而使医疗健康类app更好更快的发展。

四、结论与展望

首先,医疗app终究是为人们的医疗健康服务的工具,它终究不能代替医院医疗中的全部工作,只有协调好医务人员、患者、移动健康类app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的发挥医疗健康类app在医疗中的作用。其次,技术的发展始终要以人为本,而脱离人们的需求去谈技术的开发是不符合实际的,也是不现实的。医疗健康类app也是如此,它的开发离不开人们的需求,人们的需求是开发的原因和动力。医疗app使医疗资源得到了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从而使我们通过医疗健康类app得到更多的医疗资源。未来的app通过建立一个良好的医生信用体系使患者使用移动app终端便可得到不同级别的医疗服务,并且未来的app趋向于“智能化”它不仅可以作为医生传输信息的工具,而且可以通过检索移动数据库进行“智能”的分析与判断,给患者一个合理有效的诊疗方案。

[参考文献]

[1]五大趋势预测[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3(12):49-51

[2]刘砚青.“掌上医生”只赚吆喝不赚钱[J].中国经济周刊,2013(35):70-71

医疗市场分类篇8

论文摘要: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已被社会各界广泛关注,本文从非价格竞争角度人手,分析医疗机构服务成本快速上升的原因。在存在大量“自由”患者的医疗服务市场中,非价格竞争起着主导作用,导致医疗服务供方会争相通过扩大规模、配备名医等,达到吸引患者的目的,从而引发医疗费用的快速攀升。

目前,我国医疗体制改革面临着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医疗费用增长过快是最重要方面之一。不同领域的学者对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和建议,有很多人认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国医疗市场处于垄断状态,缺乏竞争,因而作为医疗服务的提供方,医院缺乏控制费用的动机。根据经济学理论,市场竞争越激烈,商品价格会越低。那么,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程度与医疗费用(因为在医疗市场内,患者对服务的购买往往是不同服务的集合,因此使用医疗费用作为消费的表达)之间的关系有否特殊之处?笔者对此作一探讨。

一、医疗服务市场的特点

医疗市场不同于完全竞争市场,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消费者信息缺乏以及医疗效果的不确定性,消费者只能选择是否就医以及到哪里就医,但是对“产品”的选择权很有限,需要作为供给者的医生为其选择所需要的服务。其次,医疗市场的搜索成本很高,因为不同的医院有不同的经验、技术,每个医生有不同的技能及个人习惯,加上医疗知识的专业性较强,患者在获得医院或医生的足够信息方面面临诸多困难,不用很高的搜索成本,无法确定所得到的服务是否质优价廉。第三,如果医疗服务市场有医疗保险的介入会导致消费者对医疗服务的价格不敏感,缺乏搜寻市场最低价格的激励,很可能产生过度使用医疗服务的倾向。

这些都容易导致市场上的供给数量与价格之间的关联并不明显,供给诱导需求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而市场上的需求数量与价格的关联也不明显,这是因为患者所购买的医疗服务通常是必需的,加上几乎没有替代品,因而需求弹性较低。而且由于医疗服务的质量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健康,因而他们存在着质量偏好,在几个医疗服务供给者之间选择时,通常首先考虑一些非价格因素,如医疗质量等,这就降低了在供给者选择中价格的重要性。尽管消费者最关注医疗质量,但是无法直观地对医疗质量进行判断。

二、医疗服务市场的竞争

竞争是市场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通常分为价格竞争和非价格竞争两大类。非价格竞争是指供给者运用价格以外的营销手段,“差别化”是非价格竞争的核心。对医疗市场,“差别化”更多体现在“质量”方面。

在卫生经济学领域,医疗服务质量可以用三种方式衡量:第一种是要素投入的质量,如提供医疗服务的种类及其复杂程度,以及能否实施大型复杂手术等;第二是诊疗过程的质量,如疾病的诊疗过程或住院床日的长短、检验量以及处方量的多少等;第三是医疗产出或诊疗结果的质量,如病人在三个月内因同一种疾病的再住院率以及病人死亡率等。不可否认,对患者而言,后丽种衡量质量的信息很难得到,而且就算得到这方面的信息,但是由于不同类型以及等级医院之间的信息可比性较差,也很难做出正确判断。因此,患者往往更加注重第一类质量,也就是生产要素的投入质量。

如果患者能自由选择医院、医生来获取医疗服务,也就是说对医疗服务提供机构而言,市场份额的获取更多需要取决于患者个体的判断,加上患者的“质量偏好”,促使无论是供给者还是消费者会将更多的注意力转移到商品(医疗服务服务)质量方面,最终导致非价格竞争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医疗市场信息不对称造成患者无法成为一个好的“购物者”,必须借助大量补充性信息,如医院的品牌、规模、就医环境、设备配置以及是否有名医等来间接判断医疗机构提供服务的质量。而对医疗机构而言,只有加强这方面的建设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医疗装备竞赛(medicalartnsRace,maR)应运而生,如竞相购买高科技诊疗设备、提供高档次就医环境以及配备名医等,以此说服消费者认为医院能够提供高品质医疗服务,从而诱导和引发了超前服务和过度服务,浪费了部分医疗卫生服务资源,造成了医疗服务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严重错位。

三、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特点及表现

我国医疗服务市场较为特殊,不论对供方还是需方的行为,约束力均有限。具体而言,医疗机构的服务供给没有限制;而患者的就医行为,在其能力支付范围内,似乎也没有更多限制。在这种背景下,医院所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正在逐渐增大。首先,有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加入市场。1980—2006年,仅综合医院的数量就从7859所增加到13120所,增长了0.7倍,而反映病源基数的人口数量仅增长0.3倍,也就是说市场的需求量有所扩大但是供方数量的增长速度更快。其次,需方的选择权越来越大。从卫生总费用的构成来看,个人现金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例由1980年的21.2%上升到2005年的52.2%,虽然个人支付比例上升并不能直接反映医疗市场有越来越多的个人消费者,但是也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有越来越多的投入来自个体消费者,而这类患者的就医行为不受约束,因此医疗机构需要花费更多的力量,以尽可能吸引这些患者前来就医。此外,从全国第三次卫生服务调查的数据看,50.4%的城市居民和87.4%的农村人口没有任何形式的医疗保障。虽然近年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迅速,截止到2007年9月3013,参合率达到了85.96%,但是由于诸如医疗费用报销管理等原因,在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中仍然存在着很大一部分“自由”患者主导竞争的态势。基于存在大量“自由”患者这一现实,我国医疗服务市场是一个以非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模式的市场。医疗机构为了增强在区域内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病源,投入大量的成本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引进先进诊疗设备、配备高端技术人才等方面,导致了医疗费用的大幅攀升。同时,我国公立医院的产权属于国家,这也导致了许多医院在“大搞建设”时不会太多考虑成本一效益问题。另外,由于医生替病人选择服务以及医患双方信息不对称,只要医疗资源进入市场,提供者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会尽可能让患者多利用服务,这也成为了医疗费用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1990—2005年,医院平均门诊费用从10.90元增长到126.9元,住院费用从473.30元增长到4661.50元,即便去除物价增长因素,相关涨幅也非常惊人,而且增长速度也超过了人均收入的增长水平。

四、认清“非价格竞争”的意义

目前我国医疗市场的确存在着激烈竞争,最终结果就是刺激医疗机构争相配置设备、大搞建设,而国家对这一趋势的管控措施除了“堵”以外,基本是无计可施。在当前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正在紧张推进的背景下,政策制定者应从非价格竞争的角度出发,利用调控政策来纠正被扭曲的竞争模式,理顺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上的供需关系。政策的关键是对需方的就医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并尝试利用支付方式改革对供方的行为进行约束在此基础上对医疗服务的质量监督监测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

当前,国际医疗体制改革的趋势是引入“管理竞争的理念。“管理竞争”就是在政府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竞争。近年来,这个理论被广泛应用于卫生领域,其基本作用是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并减缓医疗费用的增长趋势。从实施效果看,“管理竞争”也确实为医疗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普及带来了促进作用。

无论是国外经验还是对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现况的分析,都提示我们,政府的管控、引导作用对医疗服务市场的正常有序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一个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调节的医疗服务市场很有可能会危害到社会个体的正常生活,并最终威胁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当然,一个完全依靠政府管控的医疗服务体系也不可能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体系本身的高效运转。因此,政府作用与市场作用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而在目前非价格竞争为主要竞争模式下,我国医疗服务市场应当更加强调政府对现有竞争的调控与引导作用,使之朝着更加有利于控制费用、改善公平和提高效率的方向发展。

非价格竞争本身是能够为患者带来好处的,因为作为一种以质量竞争为主要手段和目的的竞争形式,从理论上讲,会带来医疗服务质量的改善和提高,这是有利于人民健康促进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的限制,我国医疗服务市场上的非价格竞争被扭曲,由此产生的各种负面效果,如医疗费用增长过快、资源浪费、诱导需求、道德损害等,掩盖了非价格竞争带来的好处。将现在“不好的非价格竞争”引导成为“有益的非价格竞争”的关键是政府出台一套科学、合理、客观反映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并制定相应的定期质量公布制度。只有将患者群体对质量评价的关注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才能够校正医疗机构现在的畸形投入及建设模式,从而实现非价格竞争的本来价值。

参考文献

[1]许敏兰.个人医疗消费支出上涨的经济学分析[J].消费经济,2006,4(22):62—66.

[2]allow.K.J,Uncertaintyandthewelfareeconomicsofmedicalcare.americaneconomicsReview,1963,53.

[3]Satterthwaite.m.a.Competitionandequilibriumasadrivingforceinthehealthservicessector.managingtheServiceeconomy:prospectandproblems,newYork,Cam-bridgeUniversitypress,1985.

[4]林皓.医院市场特征的经济学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6。(4):51—55.

[5](美)格列高里·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8.

[6]DranoveDm.Shanley,andw.D.white.priceandcompetitioninhospitalmarkets:theswitchfrompatient—driventopayer—drivencompetition.JournalofLawandeco-nomics,1993,34:179—204.

[7]popeG.C.Hospitalnonpricecompetitionandmedicarereimbursementpolicy.JournalofHealtheconomics,1989,8:147—172.

医疗市场分类篇9

虽然老年用品市场被称为“新兴”,但与老年慢性病、常见病相关的家用医疗保健器械行业正面临井喷式发展。虽然一定程度上它还是一个沉睡的市场,正在被唤醒。

被老人唤醒的市场

“现在居家养老经常涉及的血糖、血压、体重、呼吸监测、服务类家用医疗器械产品相对较为成熟,像病床、血压计、血糖仪及其他监护类常用医疗器械已经实现家用。”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副秘书长、医械部主任蔡天智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

家用医疗保健器械实际是一种普及化的小型医疗保健器械,多为医用器械小型化、电子化、智能化的创新产品,具有一定预防、诊断、保健、治疗、辅助治疗、康复等作用,方便适用、安全可控,尤其适合老年人居家使用。

有调查称,约七成小型医疗器械已拥有家用版。

目前,一些医疗器械跨国公司在中国家用医疗器械市场投放的产品,主要就集中在慢性病及老年人相关疾病领域。这些领域的产品在国外市场已相对成熟。

但是,家用医疗保健器械涉及超过几十个产品种类,包括制氧机、轮椅、呼吸机、静脉注射、病人监护、按摩仪等产品。近年来市场上还出现了诸如家用超声药物雾化器、电子真空吸痰器、指脉血氧仪等越来越多的新型家用医疗器械。

由于中医在中国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这些年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中医类家用医疗保健器械,在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市场也表现抢眼。比如,中国企业每年出口按摩仪数百万台,各类按摩仪几乎能“照顾”到人体全身上下。

蔡天智说:“这些病前预防的医疗器械很适合老年人,仅家用按摩设备市场规模就超过100亿元。现在城市家庭可能都有或多或少、或繁或简的按摩设备。随着经济发展水平提高,这个市场还会增长。”

其实几年来的家用医疗器械市场,全球年均成长率仅为6.8%。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的数据则显示,中国家用医疗器械增长连续5年保持30%增长。

九安医疗北京市场负责人胡静对本刊记者表示:“市场比以前有非常大的增长。比如,以前北京每年就卖2000台电子血压计,现在光线下销售就有7万台,网上销售就更多。”

事实上,目前中国市场上几乎每一类家用医疗器械持有率都较低。比如,有报告称中国糖尿病患者已突破1亿,仅1.5%购买了血糖仪,欧美国家此比例高达90%以上;中国近1亿鼾症患者,就诊病人数量非常有限,购买呼吸机者更是少之又少。

总人口8000多万的德国,电子血压计年销售达400万台,九安电子血压计在德国市场的销量就曾一度突破200万台。

胡静预计:“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国一线城市市场的保有量可能会提前达到欧洲的水平。”

另一组数据经常被学者和媒体用来说明市场大有潜力:中国家用医械占整个医械市场比例约15%,国外市场为25%。欧美发达国家医疗器械产值和药品产值是1:1,中国为1:9。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年度报告称,目前中国家用老年医疗保健器械市场已经成为继美国、日本之后的世界第三大市场,市场规模达到200亿元,预计未来仍将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

北京康复之家医疗器械连锁经营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柏煜对《t望东方周刊》表示:“家用医械目标客户主要就是中老年人,‘老年经济’完全可与‘新经济’媲美。”

或现爆发式增长

“中国社会还处在快速老龄化阶段后期,到加速老龄化社会阶段之后,相关产业还将出现爆发式增长。家用医疗器械将像家电一样走进千家万户。”柏煜称。

目前在中国,不仅养老有“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政策指引,中国医疗卫生政策也突出强调基层和预防,这两大政策体系都将直接激发家用医疗保健器械需求的大幅提升。

虽然,长期以来在医疗器械市场中国企业在核心技术上受制于人,尤其是医用高端器械市场更是如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市场,欧美日等国企业都占据着市场先机,像九安医疗在国外市场最初就依靠为当地企业做代工、定制,通过价格优势抢食了一杯羹。

但是,家用医疗保健器械却不至于如此被动,大多数技术已比较成熟、普遍。

“医用和家用的器械在技术上没有太大的差别,企业在市场切换的时候也没有太多技术上的门槛。”蔡天智表示。

2013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支持老年人、残疾人专用保健用品、康复辅助器具研发生产。支持数字化医疗产品和适用于个人及家庭的健康检测、监测与健康物联网等产品的研发。”

这就给中国医疗器械企业提供了难得的市场机遇,有望成为其抢占市场新的突破口。事实上,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加入了中国家用医疗保健器械产品市场的竞争,一些产品市场已经显现出过度竞争的趋势。

胡静对本刊记者表示:“电子血压计、血糖仪、体温计等领域进来了很多企业。电子血压计市场竞争更强一些,市场上估计有七八十家企业。”

数据显示,2014年血压计、血糖仪、制氧机等国产家用医疗产品已经接近甚至超过进口产品销售量,进口产品销量几乎停滞不前。尤其是在电商渠道,这种趋势更为明显。

这个蓬勃兴起的市场也吸引了资本前来开辟新的竞逐战场。2014年中国国内上市公司涉及医疗保健设备和技术领域的并购案远远多于制药领域,甚至还出现了例如鱼跃医疗并购华润万东的“蛇吞象”的并购案例。

除了众多传统医疗器械公司外,一些it公司也不约而同地参与此类产品的开发。无论是传统医疗器械公司还是it公司,都注重“互联网”元素。

九安医疗此前与美国苹果公司展开合作,第一台移动互联概念的电子血压计就是由苹果公司监制的。初步设计被否定后,目前的“小碗”造型就是由苹果公司确定的。

现时的医疗系统正在发生深远变革,互联网元素已经开始介入。由于电子化、智能化的家用医疗保健器械可以方便地对接上互联网医疗、远程医疗等时兴概念,能够方便地链接医生和患者、医院和家庭,开发此类产品也利于各企业为未来医疗系统提前卡位布局。

作为中国最大的it解决方案与服务供应商之一,东软集团用时两年孵化了面向家用市场的东软熙康,其旗下还有主要提供大型医用设备的东软医疗。

但东软旗下的这两家企业,产品在本质上都是监测、采集数据。“我们东软熙康就要让健康走进家庭,走到每个人的手机上。现在很多企业都在家庭养老健康领域投入资源,我们是基于自身优势找到这个‘入口’切入进来。”东软熙康健康科技有限公司Cto兼智能健康产品总经理单日强对本刊记者表示。

他说:“我们有一些垂直到家的医疗保健设备,尤其在睡眠、减肥,以及血压、血糖、心电监测、老人用品方面都有比较好的产品和市场布局。”

更宝贵的将是服务

家用医疗保健器械曾一度面临渠道单一、覆盖面狭窄等问题。近年来医械电商的崛起,使得家用医疗保健器械的销售渠道变得丰富。

“互联网”元素不仅参与了家用医疗器械研发生产环节,也在对此类产品的销售环节进行悄悄重构。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2014年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蓝皮书》数据称,2014年整个家用医疗器械零售市场的增量几乎全部被电商占据,传统零售门店销售额几乎没有增长。

医械电商的增长甚至可以称得上“夺路狂飙”。柏煜用“线上(电子商务)一天,线下(传统门店)一年”来概括电商的崛起势头。

胡静也说:“电商渠道销量增速非常快,现在一个网店的销售量都能抵以前我们几个省的销量。如今,一二线城市的销量基本被分流到网上了。”

九安血压计最初完全依靠药店渠道销售,2003年通过在北京一些商超设立免费测量血压专柜的方式进行市场培育而获得成功,为九安血压计贡献了一半的销量。

2014年9月,九安医疗又与小米公司合作推出移动互联概念的电子血压计,试图借鉴“小米模式”开辟一个“崭新的渠道”。

不过,消费者对家用医疗保健器械的购买意识仍显不足,甚至还存在一些认识误区。购买了此类器械以后,使用效益不佳也是普遍问题,尤其是老年消费者更是如此。这就要求市场不仅要尽可能降低交易成本,也要降低消费者有效使用的成本。

中国医药物资协会的报告也称,医疗器械家庭化缺乏有资质的组织和机构运作,虽然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但智能化程度依然不高,并且缺乏相关服务。

蔡天智对本刊表示:“国外市场有一些专门机构、家庭医生定期上门对居家养老的医疗保健设备进行维护。”中国国内市场已经有机构开始提供这种专业服务。

比如,康复之家组建下线工程师团队开展上门服务,九安医疗在北京提供五环内免费上门服务。尽管提供这些服务的公司都“各有所图”,但是归根结底都在构建可持续的行业生态。

“消费者教育、市场服务还会继续做下去。因为即使在北京,也有很多人认为测量血压没有意义,却不知道自测血压主要用来监测用药效果,利于更好的健康管理。很多人是在出现心脑血管疾病之后才会发现血压问题。”胡静表示。

医疗市场分类篇10

【摘要】区域内医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统计信息作为医院信息的主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分析统计信息,有利于医院发现自身的优势和主要的市场,有利于医院细分市场,发现新的医疗需求,并采取不同的市场竞争策略,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有利于医院改进管理和经营中的不足,转变观念,提高医院整体资源的利用率。

【关键词】医疗;市场竞争;统计信息

【abstract】thecompetitionhasbecomeevenmuchheatedinmedicalmarketwithinacertainregion.Statisticalinformation,whichisregardedasthemainbodyofthehospitalinformation,ishavingmoreandmoreimportantinfluence.toanalyzestatisticalinformation,thehospitalcanfinditsownadvantageandthemainmarket,subpidethemarket,anddiscovernewmedicalrequirement.thendifferentmarketingcompetitivemeasuresshouldbetaken.ifwemakefulluseofthestatisticalinformationresources,itwillbebettertoimprovethemanagement,makeupthedeficiency,changetheideas,andincreasetheutilizationofthewholeresourcesinhospital.

【Keywords】medicaltreatment;marketcompetition;statisticalinformation

目前,随着外资医院的进入和民营资本的大量涌入,一定区域内医疗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医院管理者需要根据大量的数据和信息来考虑医疗业务的发展,还要顾及经济环境及医疗的投入与产出,更要发现医疗需求,细分市场,并采取不同的竞争策略,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同时,创造经济价值,实现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各类信息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对医院来说非常重要。医院管理者应从战略意义上重视医院统计,为医院经营发展提供信息支撑。

统计部门是医院信息来源的主体,统计人员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和系统性。统计信息不应当只局限于收集医院发展历程中的各种数据,还要了解宏观上卫生事业的发展资料,定期收集本地区或同类型医院的各种信息,了解其他医院动态,进行调查研究,有针对性地进行横向比较分析,反映出来的趋势和问题及时提供给领导,使医院管理者能够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短时间内获得各种信息,拥有更多、更科学的决策依据。充分利用统计信息资源,对医院在区域内医疗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分析地区纵向数据,确定医院发展重点

根据统计信息,可以分析区域内疾病的类型、疾病结构及疾病的变化趋势,确定区域内常见病、多发病以及职业病和地方病种,从而确定医院主要医疗市场和重点业务。特别是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与诊治,将是决定医院能否占领区域医疗市场的重要因素。现以某地区1985~1996年疾病构成情况为例进行说明,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该地区1985~1996年前10位病种的构成情况,外伤及中毒、消化系病、呼吸系病一直列于前3位,1996年分别占总病例数的19.47%、17.88%、17.73%。同时,通过分析各类疾病的走势,还发现该地区损伤及中毒上升很快,从1990的14.09%上升到1996年的19.47%,从第3位上升至第1位。而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从1990年的前10位以外,上升到1996年的第7位,占总病例数的3.13%。由此可以确定,医院应以损伤及中毒、呼吸系病、消化系病为主要的医疗市场领域,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疾病作为医院的新兴重点专科。为适应这种疾病模式,医院应实行规模化经营战略[1],加大对该类科室的投入,包括设备的投入和人员培训。加强基础设备的建设工作,完善临床检验手段,为提高疾病确诊水平打好必要的基础;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接受新信息,拓宽视野,适应医学发展的需要,迅速提高主要科室和重点专科的力量,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条件,同时也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经济效益。

2细分市场,挖掘新的医疗需求

外资的涌入和民营医院的进入,改变了政府包办医疗卫生事业的局面。而民营医院给国有医院的最大启示不是其资本运作的手法和广告宣传的力度,而是其细分市场、挖掘新的医疗需求的能力。从最初的性病治疗到不孕不育症的治疗,再到连锁式的专业化眼科医院、心脏病医院等,其占领市场的策略就是准确地细分市场,把握住人们的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

分析统计信息,有利于医院细分医疗市场,发现新的医疗需求。某医院统计的年度住院新生儿各种疾病的构成情况,见表2。

从表2中可以看出,由于人们健康意识的改善和卫生水平的提高,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和呼入综合征等病种所占的比重很小,而传染性疾病仍然是新生儿疾病的主要构成部分,占64.41%。但是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人占8.93%,排在第2位,而目前缺氧缺血性脑病治疗的效果并不是很好,不能完全杜绝小儿脑性瘫痪的发生,这就要求医院能够加强这方面的科研和治疗[2]。根据中国脑瘫康复网统计的国内最新资料,小儿脑瘫患病率已达1.92‰。脑瘫患儿将越来越多,而相应的儿童康复医疗单位和专业人员在全国范围内非常缺乏。所以,根据菲利普·科特勒的营销理念:发现需求,并做好满足需求的各项工作,医院应根据本院儿科实际住院病人情况,及时调整业务,实行开发性经营战略,重点加强对小儿脑性瘫痪的科研,加大对该领域的市场扩展力度,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3开展横向比较,提高医院的经营管理水平

统计分析是一种创造性劳动,要对大量信息资料进行认真的处理和筛选,对筛选出来的有价值的信息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和预测,使管理者能够从中获得深层的感悟和启示,以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某地区各医院1999~2004年医技科室收入情况,见表3。

表3表明,a医院的“肝功能”、“心电图”和“脑地形图”3个项目总数明显少于同等规模的B医院,按其床位数来计算,3个项目应各占市场份额的22.4%。而B医院“其他检验”和“B超”则明显少于a医院,同样按其床位规模,其应占市场份额的22.4%。表3反映出a医院和B医院都存在个别设备使用率不高的现象,可能与各个医院科室发展的侧重点有关。目前我国医院都非常注重调整收入结构比,降低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传统。a、B两医院要提高医疗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必须实行调整性经营战略[3],a医院应在考虑病人利益、不增加病人负担的情况下,适当增加心电图和脑地形图的检查人次,同样,B医院应重点提高B超和其他检验项目的诊疗人次,以提高设备使用率,最大限度地发挥医疗设备的盈利能力和利润空间。同样的分析也适用于其他各个医院。

4进行相关性分析,转变医院工作人员的观念

病人平均住院天数与床位使用率是医院工作效率的两个重要指标,一般意义上的理解是病人住院天数越多,床位使用率就越高。其实这两个指标并不仅是如此简单的联系,而是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并共同影响医院的经营策略,图1反映了住院天数与床位使用率之间的关系及医院的经营策略。

1陈泳.医院经营战略选择的外部环境分析.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2: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