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活动成果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19:25

体育活动成果篇1

一、工作启动突出“早”

一是学习开展早。市工商联区县党组书记会议后,金山区第一时间组织召开专题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及上海市有关会议和文件精神,进一步统一了思想,提高了认识。

二是方案拟定早。根据中央和上海市相关工作要求,结合金山具体实际,金山区于3月中旬拟定完成了金山区关于深入开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案,并按照项目化的要求制定了详细的任务分解表,明确了四个方面22项重点工作。

三是部署推进早。在部署推进今年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过程中,金山区注重从实际效果出发,强化分类指导推进,充分利用工商联主席会长办公会、基层商会工作例会以及执常委会等平台,对各类对象进行分类部署动员。截止到4月底全区各个层面的动员部署工作已经基本完成。

二、活动推进注重“实”

1.抓好一支队伍,努力坚定制度信念

在不断强化对全区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队伍整体教育引导的同时,区工商联着力突出教育引导工作的战略性和前瞻性,将青年创业者队伍培养作为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的工作重点和主要抓手,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一是健全组织,为创业者沟通交流搭建平台。为了进一步加强区内青年创业者之间的沟通交流,金山区积极推动在区镇两级成立了青年创业者联谊会,逐步形成了上下联动的组织构架。全区各级青创联组织在区工商联的积极推动下,通过会员微信群以及季度工作例会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交流创业经验和学习感悟,有效提升了联谊会队伍整体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是完善机制,为创业者健康成长创造条件。以区工商联青年创业者联谊会为主要平台,积极探索实践,通过与中欧学院、上海交大合作以及聘请区内有较强代表性的一代企业家为创业导师,初步建立了定期培训、导师带教等配套教育培训工作机制。利用相关培训机制,不仅提升了青年创业者的创业本领,更实现了金山区企业家政治坚定、奉献社会优良传统的代际传承,为青年创业者快速、健康成长搭建了一条理论与实践有机统一的“快车道”。

2.依靠两个平台,不断增强政企信任

一是依靠联席会议制度。今年以来,区工商联积极履行金山区服务非公企业联席会议办公室的工作职责,充分利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利契机,深入基层商会、会员企业,通过走访调研、座谈交流等方式,了解和掌握企业的所思、所想、所需,并通过联席会议工作机制及时将相关情况向上级领导和有关职能部门反映,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二是依靠法制服务论坛。在法制服务论坛的框架下,积极整合相关职能部门资源,通过组织开展青年企业家座谈会、科技企业沙龙等一系列活动,邀请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及相关职能部门与企业面对面、心贴心开展交流,增进了政企之间的沟通和理解,得到了区内非公企业的广泛好评。

3.提供三大服务,切实提振发展信心

一是政策服务。为了强化非公经济人士对政策信息的了解和把握,金山区通过召开各类政策解读会、专题沙龙活动等,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服务力度。特别是针对当前企业对自贸区相关政策的迫切需求,邀请金山海关、区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建行金山支行等单位的领导和专家就自贸区金融创新及贸易便利化等方面的相关政策进行深入解读,为企业把握机遇,用足、用好相关政策提供了积极的帮助。

二是金融服务。坚持深化银企合作工作机制,本着公平、开放的原则,不断拓展和加强与上海农商银行、工商银行、民生银行、浙江泰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今年以来,又成功与交通银行金山支行建立合作关系,并联合开展了“商银携手行”银企对接活动,进一步拓宽了我区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

三是用工服务。在积极与人社局等部门开展合作,定期对企业开展劳动用工政策法规咨询和服务的基础上,紧紧依托商会组织网络,推动全区基层商会通过组织各类集中招聘活动,帮助非公企业解决劳动用工难题。今年以来,金山区累计组织招聘活动10余场,有效地缓解了区内非公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用工压力。

三、区镇联动体现“紧”

在推进工作过程中,金山区还高度重视基层联系点的指导和建设。通过不断强化和发挥联系点的示范引导作用,有效地提升了金山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整体性和实效性。如张堰镇商会提出组团式联系服务企业的工作理念,通过整合各类服务资源,对非公企业进行多元化、精细化、个性化服务,形成“党政主导、公众参与、社会协同、上下联动”的企业服务新格局;山阳镇商会创新工作方法,分层推进教育,发挥老一辈企业家领头羊作用,激发接班人热情,带动扶郎花积极参与,三个层面共同提高,共铸民营企业家与中国梦,取得积极效果;嘉乐公司面对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的现实,不等、不靠,主动创新开拓,探索出了一条生产基地在外、财务税收等核心经营在金山的生产管理结构转型的模式,实现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区内传统企业创新转型开拓了一条可供借鉴的道路;上海融氏企业充分发挥企业的党建基础和文化建设的独特优势,突出出资人带头和企业员工全员参与,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根据金山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下一阶段金山区理想信念教育实践活动要在准确把握“四信”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紧密结合金山实际,把理想信念活动与区工商联全年各项重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一、以坚定信念为目标,进一步强化教育引导

通过坚持定期举办非公经济人士培训班、深化青年创业者培养以及强化非公企业党建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引导全区广大非公有经济人士特别是青年创业者学习好、领会透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准确把握全面深化改革重大理论观点和系列政策举措,努力把我区广大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加快建设“三个金山”的具体实践中。

二、以增强信任为重点,进一步强化沟通联系

充分发挥工商联和商会组织桥梁和纽带作用,及时将各级政府支持和鼓励非公经济发展的相关政策信息多渠道、广覆盖地向基层非公企业进行宣传;利用服务非公有制企业联席会议机制平台,不断强化机制建设、完善配套措施,切实帮助区内非公有制企业解决一些在发展转型中遇到的跨部门、跨领域,单个部门难以协调的困难和问题。通过各类平台的搭建,不断加强企业与政府职能部门间的沟通联系,增进理解、增强信任、形成共识。

三、以提振信心为指向,进一步强化有效服务

不断创新和深化服务载体,提升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引导企业坚定创新转型、加快发展的信心。继续加强与相关金融机构的合作与联系,通过组织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银企对接活动,逐步将银企合作的服务重心进一步向基层小微企业倾斜;坚持法制服务重心下移的工作方针,通过开展法制服务基层行、法制服务联合走访、庭审旁听等多种活动,为支持企业转型发展提供有力的法制支撑。

体育活动成果篇2

体育兴趣教师修养成功教学

体育兴趣是人们力求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力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

一、体育兴趣促进体育学习的效果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效果常常是成正比的。在身体素质与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兴趣的人较无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这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学习或锻炼具有指向和强化的作用。

1.指向作用

体育兴趣是人在体育活动方面的个性倾向性的体现,每个人在体育兴趣方面都可能有差异。同时,体育兴趣又是人们心理和行为上对体育活动的趋近倾向。它使人可能从多种活动中做出选择,选择他所喜欢的体育活动内容或形式,并且乐此不疲。但是,不同年龄学生的体育兴趣可能发生变化或分化,而使兴趣的指向性越来越明确而趋于稳定,甚至逐渐形成对某个项目的中心兴趣。更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指向作用会因活动结果的积极强化而不断得到加强,从而表现出体育兴趣的动力性和体育参与的延续性。研究结果表明,中学、大学和学校后三个阶段在三类体育活动的兴趣上显示了高度的一致性。其中,对健身健美活动的兴趣呈增加趋势;对娱乐型活动感兴趣的人,无论在校时还是学校后都超过另两类,并有很高的一致性。体育兴趣与运动实践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体育兴趣对运动参与有长期明显的定向作用,对促进终身体育的实现有积极的影响。

2.强化作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某项体育活动感兴趣,可以促使人们对此倾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产生持久的注意,并能保持清晰的感知,周密的思维,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体育活动要求人们付出较多的体力,比较容易产生疲劳和厌倦。但是,如果对活动本身感兴趣,就会精神饱满、积极热情地投入,刻苦学习,努力进取。实验表明:中学女生多数不喜欢长跑,但改成音乐伴奏下的跑跳步练习,在生理负荷相同的情况下仍然情绪振奋不感疲劳,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高中体育兴趣的培养

高中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能更加稳定,且有明显的选择性。但同时也显现出更大的不平衡性,有的学生仍然喜欢体育,有的学生却对体育毫无兴趣。在性别的差异上也很明显,男生喜欢竞争性强、对抗激烈的项目,女生在体育活动中的惰性更加明显,怕脏、怕苦、怕晒、怕出汗,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持消极态度。但是,在正确教育和影响下,有些高中生会对某些体育项目或体育锻炼产生执着的兴趣。教师应通过教学和组织课外体育活动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方面起到主导作用。

1.愉快教学法

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培养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学生中有90%的同学愿意与老师多多接触。因此,教师可通过教学时与学生一起活动,以及找时间与学生聊天,感知活动量的大小和运动负荷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对学生的身体是否起到锻炼的作用;也有利于教师的及时指导,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使学生少走弯路;并可以保持良好的体形,体育教师健美的体魄本身就是一种感召力,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也能让学生体会到锻炼身体的好处。和学生聊天,则可以了解到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学生一起讨论则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只要体育教师敞开心扉,热情地与每一位学生沟通,那么一定会受到学生的拥戴。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对学生的情感进行积极地调控体育教学的情感,是指教学双方在教学活动中所产生的,与个人需要得到满足相联系的心理体验。

2.教学“引趣”法

体育兴趣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环境因素的诱发。教学中持续“引趣”是引起学生愉快体验并逐渐形成体育兴趣的重要条件。教师可以通过新颖的教法、生动的教学用语、优美的示范、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设置疑难、情景设置和丰富的体育信息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愉快的体育体验中逐渐形成稳定的体育兴趣,并初步形成专一的或中心的体育兴趣。

3.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

激发体育兴趣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并取得成绩时,他会对成功的表现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并对此项体育活动更加感兴趣。在体育教学中,就要设法使他们获得成功。经常性地鼓励表扬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就是通常所说的调动积极性,就是引起需要激发动机,促使学生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4.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比较恰当的鼓励

由于高中生的自尊心强,一部分同学还有畏难心理,在适当的时候使用比较恰当的鼓励会对学生有很大的帮助。据调查有90%的学生希望受到老师的鼓励,其中有25%的学生是非常希望得到老师地鼓励与表扬,并表明,如果得到老师的鼓励表扬,那么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地提高。故在体育教学中,要经常使用鼓励,但不能敷衍了事,做到公平合理,恰到好处。

5.正确结合女生月经期特征,合理安排课堂内容

因为女生的生理特征,常会请假,这时教师需要做出合理的安排,一方面,需要特别关心、了解情况;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理解此时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以及期间需要注意体育卫生的必要性。一般说来,对于女生月经期,可能很多人都认为“静”比“动”更合适,孰不知在正常情况下,月经期参加适当的体育活动却是有意无害的,参加体育活动能改善人体机能状态,促进血液循环,更有利于经血的排出。但是,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活动要掌握住尺度,凡事要循序渐进,难度和强度都应是逐步适应,因人而异。

三、结语

总之,兴趣在体育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使学生喜欢上体育课,必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使学生愿意去学,愿意去练。因此,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是我们今后工作的重点。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该把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新的课程理念结合起来,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体育知识与技能。

参考文献:

[1]郑爱民.农村高中生体育兴趣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4).

[2]朱杰,王晓霞,徐叶彤,王晓东.甘肃天水地区中学生城乡体育学习兴趣分类比较[J].辽宁体育科技,2005,(4).

体育活动成果篇3

关键词:大课间体育活动;德育因素;立德树人: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0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6-1487.2015.05.011

1研究的目的

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学校以参与广州市中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为契机,开发适合本校(即:广州市增城区派潭中学,简称:派中)实际情况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探索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方式,优化活动的时间、空间、形式、内容和结构,提高活动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和丰富大课间体育活动内容和手段。结合本校“德能兼修,体艺见长”的办学特色,促进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增强体质健康,更有效地融合德育因素,充分发挥学校育人育体、立德树人功能,让学校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2研究的时间、对象与方法

2.1研究时间:2013年9月――2014年6月

2.2研究对象:以广州市增城区市派潭中学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共31个教学班1560人(其中男生796人,女生764人)和学校教师108人(其中体育教师8人)为研究对象。

2.3研究方法

2.3.1文献资料法

2.3.2调查法: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研究,发出学生调查问卷1560份,收回问卷1560份,有效问卷1535份,有效率98.4%;发出教师调查问卷108份,收回问卷108份,有效问卷108份,有效率100%。了解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和基本情况。

2.3.3对比实验法:以调查的结果为依据,分析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以及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前后学生的体质的变化进行比较,论证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方案的可行性。

2.3.4分析法:以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实践,从不同角度分析研究出现的问题,从中找出解决的方法,探索如何更有效地开展农村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

3活动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3.1指导思想

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开展阳光体育活动,以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为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为根本目的,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加强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实施进度,务求活动实效。

3.2实施理念

3.2.1全体性。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开展要面向全体师生,要做到人人参与活动,个个都有喜爱项目。达到全体健身、全员愉悦的目的。

3.2.2科学性。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从学校的实际出发,采用大课间与放学后的文体活动相结合的形式,合理的安排大课间和文体活动的计划和内容。

3.2.3创新性。根据学校场地的特点,为达到锻炼的效果,大课间体育活动开设了学生广播操、教师工间操、跳绳、阳光慢跑、舞蹈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

3.2.4安全性。在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中,要加强安全教育和管理,要制定出必要的安全措施、应急措施,避免和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3活动内容与时间安排

3.3.1大课间体育活动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时间为30分钟。采用分组活动(以班级为单位)和广播操相结合的形式,以音乐为背景串联活动全过程。以班级为单位轮流参加广播操(教师工间操)、跳绳、阳光慢跑、舞蹈,自创活动、爱我中华集体舞、国家手语操等项目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班主任要组织好学生有序进入场地参加各项活动。

3.3.2阳光体育冬季长跑(由11月至下一年的4月)在每天上午第二节课后进行,时间为30分钟。

3.3.3遇雨水等异常天气,由各班班主任统一安排学生在教室内健康教育。

3.4活动组织形式(见表1)

3.5组织管理

将年级教师分散到各组,体育教师巡回指导,各组学生设立正副组长2-3名,大的组有分成若干小组,设立小组长。组长协助指导老师组织练习,安排小组长任务。

3.5项目选择

大课间体育活动项目相对固定,一个月后,允许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更换项目。

3.6评比奖励

每学期中,期末评比出若干“优秀小组”,“大课间之星”等优秀小组和个人,给予奖状和纪念品的奖励。

4结果与分析

4.1学生的调查与测试结果分析

自2013年9月实施新方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以来,学校积极探索,规范管理,常抓不懈,随着大课间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学生对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学校的纪律作风,以及学生体能素质、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促进良好品行等方面,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见表2、3)

从表2、3的问卷调查和测试结果可以看到,实施大课间体育活动新方案后学生对大课间体育活动的认识,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以及在体能素质、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促进良好品行方面都有很好的作用,实践证明,将体育与艺术,健身与娱乐,传统与时尚,体育与德育融汇一体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改变原有课间操单一化、枯燥性和质效差的局面,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保证了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多学科的教学因素,多元化的育人功能,多层次的活动形式,将“快乐教育”、“养成教育”、“健康教育”、“艺术教育”、“品德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有效整合,体现了“以人为本,注重个性,协调发展”的素质教育思想,对促进学校形成良好的学风、校风,建设“立德树人”的校园文化氛围,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学校先后被评为广州市中小学生大课间体育活动评比一等奖和最佳设计奖;是广州市德育示范学校,《校园体育的德育因素融合研究》系列科研成果获广州市德育创新成果评比一等奖。

4.2教师的调查结果分析

2.2.1体育教师对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认识和分析

“中学体育大课间活动,体育教师负责活动计划、方案设计、活动组织、过程辅导、活动评价,起到主导作用。因此,体育教师的工作态度直接影响大课间的开展的效果。”

调查发现,100%的中学体育教师认为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对促进学生健康、保障学生每天一小时有积极的意义;在操作性方面,87.5%的体育教师认为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施方案可行,容易操作;87.5%%体育教师认为学生能坚持认真参与学校安排的体育项目;87.5%的体育教师认为指导大课间体育活动没多大工作压力。可见,实施方案最大限度调动了本校体育教师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工作热情。

2.2.2非体育教师对开展大课间活动的认识和分析

“大课间体育活动一方面需要师生共同参与,一方面又需要班主任、其它科任老师的协助。所以,非体育教师应该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调查中发现:96%的中学非体育教师赞成“锻炼有益学生健康成长”;有88%的教师愿意长期参加大课间体育活动。然而,同样有26%的中学老师认为活动过程仓促,比如要穿着运动服装,活动后有的需要更换;22%的认为给学生前准备(下课后)和后准备(活动结束后上洗手间等)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影响接下来的课程学习。可见,非体育教师普遍能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同时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和形式也还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5结论与建议

5.1落实到位

体育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落实“健康第一”的思想,落实学生每天锻炼一个小时的一种新型的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形式,它具内容丰富,组织形式灵活,练习强度适宜,不强求正规的场地和器材的特点,非常适宜体育场地不充裕的这一类农村学校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运动需求,能有效地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生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培养学生自我锻炼能力及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很有必要大力提倡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到位。

5.2符合实际

自学校有序地开展丰富多彩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激发了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学习效率和体育成绩,促进良好的校风校纪的建设。实践证明,学校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全体性、科学性、创新性、安全性的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理念,以及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内容选择、时间安排完全适合农村学校,能有效地发挥大课间体育活动育人育体、立德树人的作用。

5.3形成特色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户外活动,必然要受场地、器材、学生人数等客观条件的制约,不能要求统一的模式,要不断地实践、探索、研究,找出适合于本校实际、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方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意愿和取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各种手段,变化形式、丰富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因地制宜,一切从本校实际出发,从实效出发,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

5.4加强投入

大课间体育活动既然是一种学校课程,是一种校园文化,就应该不断地加强投入,这种投入是多方面的,关健是教师培训和经费方面的投入,大课间体育活动需要全体老师参与,缺乏老师的指导会流于形式,缺乏对老师的培训,有些项目难以开展;而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经费亦十分重要,不断更新、补充经费是开展大课间各项活动的基本保证,因此,重视投入经费和培训教师是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可持续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一环,要加以足够重视。

5.5可持续发展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合理、科学的大课间体育活动管理网络和管理机构,协调和评估,形成校长挂帅、体育教师牵头、班主任主抓、任课教师辅助、学生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层层落实,齐抓共管。才能使学校大课间体育活动更加完善,更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基金项目:广州市名教师工作室资金项目“校园体育的德育因素融合研究”(编号:201506092173)的阶段成果)

参考文献:

[1]范晓红.阳光体育活动为学生的生命奠基――大课间活动实践研究的思考与探索[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5):26.

[2]李桂玲.“健康第一”教育理念与学校体育改革[J].体育学刊,2004,(06):75-77.

[3]邱伯聪.大课间体育活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的探析[J].青少年体育,2013,(03):131-132,96.

[4]张小巍.大课间的设计及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8,(16):20.

[5]罗伟强,杨汉奇,高惠玲.大课间――享受运动乐趣的大课堂[J].教育导刊,2005,(10):63.

[6]邱伯聪.农村中学大课间体育活动实施主体的影响因素分析[J].运动,2013,(15):77-78.

[7]严赛君.试论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J].,浙江体育科学,2000,(04):51-52.

[8]陈武.影响大课间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原因及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9,(28):14.

体育活动成果篇4

关键词:传统茶文化;教育心理学;传承机制;应用思路;价值理念

通过对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无论是具体的元素内容,还是完善的元素理念,都实现了系统化完善。但是,由于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限制了整个教学活动的具体效果和质量。但是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应用状况而言,文化理念的缺失,大大影响了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传统茶文化元素,具体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对我国文化体系内涵的有效融入和诠释,同时更是整个社会元素的价值展现,因此,融入理念内涵将为整个教育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

1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背景分析

教育心理理念是当前人们对心理健康重视程度不断提升,教学体系不断完善的,所出现的理念内容,而认知该理念的具体内容和内涵,将为心理教学活动取得理想效果,提供有效帮助。但是在整个心理教学运动中有着自身特殊性,比如学生普遍参与,学生参与深度广泛等等,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融入整个心理教学活动的具体特点和内涵,通过完善教学元素,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而教育心理理念的价值内涵主要表现为:首先,教育心理理念的目标在于一切内容围绕健康开展,无论是具体的课程内容设置,还是教学方案,都需要将具体的健康要素和知识内容融入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当然,这就要求,不仅要将健康知识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同时更要将可能影响心理教育的具体因素进行系统化完善,从而使其能够实现教育心理活动的体系化开展。其次,教育心理理念的关键在于无论是具体的教学元素,还是体系化的教学方案,都需要充分融入学生健康成长的客观要求,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活动能够落实到具体教学过程中。实际上,教育心理活动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必须充分认识到,教育心理实际上是一种体系化的教育理念,无论是具体的方案,还是整个教学计划的基础方案设置,都需要将教育心理的具体要求融入其中,从而实现理想的教育效果。最后,在教育心理理念中,其不仅需要充分注重将健康元素融入其中,同时也要对各种影响教育心理或者潜在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通过实施预防与教育相结合,从而实现教育心理的理想效果,教育心理,不仅是一种教学目标,同时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教学习惯,同时也是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具备的意识理念。因此,认知教育心理的理念内涵,将为整个心理教学有效开展提供重要帮助。对于心理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如果能将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元素融入其中,其不仅能够丰富整个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应用价值,同时也能丰富和完善整个教育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2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具体的文化元素,还是整个茶叶产业的发展完善度,其都是当前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能够被系统化应用到当前整个社会体系中,当然,其基础和前提在于对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具体内涵进行全面分析,传统茶文化理念的内涵和价值,不仅是一种文化元素,更重要的是其中所具备的行为理念和规范要素,其能够对学生成长提供重要的引导。探究传统茶文化理念中所具备的具体内涵,能够帮助我们有效解决当前整个茶文化应用过程中的问题,同时更重要的是在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成长状况,因此将传统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学过程中,其能够为整个教学活动优化开展提供重要帮助。传统茶文化理念内涵的具体元素应用将为整个教育活动的优化与元素理念丰富奠定重要基础。传统茶文化作为我国整个文化体系的基础和核心,合理完善应用传统茶文化将为整个教学活动创新发展提供重要基础,因此想要实现理想的传统茶文化应用效果,就必须寻找到合适的传承机制和载体。传统茶文化理念融入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丰富优化的过程。因此探究两者的具体融入机制就极其必要。传统茶文化对整个文化体系的融入和影响,客观上反映和诠释了整个茶文化价值作用。

3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分析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如今无论是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还是心理健康意识的融入,其都实现了系统化实施。教育心理学运动作为整个体育运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想要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其需要在完善教学模式,优化教学理念的基础上,提前发现潜在的问题和不足,通过完善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内容,从而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随着当前教学体系不断成熟、完善,如今心理学教学的元素和内容也实现了内涵丰富与完善,尤其是一些极具时代气息的心理学项目,但是在对这些心理学项目的价值应用和认知来说,其更多停留在教学方法上,忽略了整个心理学教学活动中潜在风险的有效认知。因此,对于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来说,结合其广泛参与的具体特点,想要实现整个教育心理学开展的理想效果,就必须通过全面完善融入教育心理的具体理念,完善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潜在的运动风险防范机制建设,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学的理想效果。随着当前整个教育心理体系不断成熟,心理教学作为整个体系中的重要内容,无论是该教学活动的参与人数,还是该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价值和作用,其实际上都是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完善有效开展教育心理活动,就极其必要。对于整个教育心理学应用来说,其在开展过程中,风险不可避免,甚至一些风险,如果不能妥善处理,甚至影响学生的全面提升,因此,结合当前教育心理开展的价值和作用,完善教育心理学体系建设,其必然能实现该心理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

4传统茶文化在教育心理学中的具体传承思路

通过完善构建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其能够在丰富整个教育心理体系元素和内容的基础上,创新教学观念,优化教学模式,从而实现教学活动的创新与完善。当然,在教育心理学机制建设过程中,融入传统茶文化元素,不仅是元素理念的丰富,更是一种教学体系成熟发展的重要表现。因此,想要实现教育心理体系的理想效果,就需要从风险防范机制的建设与融入实施,通过完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育心理运动的理想效果。当然,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元素,完善融入教育心理教学机制,实际上也是当前健康教育理念推广和应用过程中的必然要求。实际上,通过对当前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的具体形式和背景进行系统化分析,无论是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还是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状况,以及心理意识等等,都与社会实际需要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因此,融入茶文化元素,实现教育心理风险防范机制的有效构建,能够有解决当前学生培养过程中,潜在的心理素质问题,从而实现教育心理应用的理想效果。当然,传统茶文化元素的具体应用过程中,实际上也是整个教学元素的丰富与应用。不仅如此,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到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完善过程中,也是从整个教育心理实践活动开展状况中所得到的具体经验认知。通过对目前教育心理开展的具体状况进行分析,我们能够看到由于老师和学生缺乏应有的教育意识和必要的问题解决能力,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教育心理内涵的有效开展,更重要的是教育心理机制的具体建设,将大大降低教育心理过程中,意外状况的发生概率,从而在确保整个教育活动顺利开展的基础上,维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对于整个教育心理活动开展来说,其开展的核心目标在于确保学生能够实现健康心理素质。因此,健康教育理念对整个教学活动开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价值。而在教育心理理念应用过程中,其存在一系列较难把控的风险问题,如果不能提前认识到教育心理活动的价值作用,其不仅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和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价值体现,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教学元素,直接关系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整性,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文化的具体理念内涵融入到整个教育心理活动中,其不仅能够丰富完善教学元素,更重要的是整个茶文化体系所具有的各项元素,其能够为整个教育心理活动的有效推广奠定重要基础。尤其是随着当前人们对传统文化等多元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将茶文化理念融入到学生培养过程中,其将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

5结语

在当前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人们对心理学活动开展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尤其是教育心理学中,其参与人数的广泛性和心理学项目的多元性,决定了我们必须选择构建整个心理学教学运动开展的具体元素,从而确保整个教育心理学能够发挥其理想效果和价值。结合目前教育心理学的具体开展状况,我们可以看到由于缺乏足够的师资力量,加上对教育心理学的问题认知不全面,从而使得整个教学运动开展过程中出现了体系化。而认知这些风险内容并制定合适的方法,将为整个教育心理学活动的具体应用提供重要帮助。

参考文献

[1]罗宇娟.传统文化传承在高校素质教育中的实践研究———以《中国茶文化》课程为例[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2):127-129.

[2]付家东.中国传统音乐在普通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传承的现状与思考[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5):119-122.

[3]臧亚平刘廷亮.传统茶文化在我国高校教育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3):232-235.

[4]胡雁伟.高校茶文化教学现状及茶文化素质教育模式探研[J].中外企业家,2015(19):126-131.

体育活动成果篇5

关键词: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作用

1.引言

近几年,对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有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中学生体育生活动机的研究和对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分析等方面,从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视角对促进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研究尚属空白。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功能是对体育参与效果产生直接的影响;终身体育思想教育下的中学生体育参与的最佳效果是能够将体育活动融入生活,变成生活的需要和内容,从而形成体育生活方式。本文从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入手,分析其对影响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体育价值观的建立、终身体育能力的完善和体育参与的习惯的养成等有何促进作用,以期为深化改革的研究,改进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广泛深入开展中学体育教育教学提供参考。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和逻辑分析等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3.1.1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是推动个体从事体育活动的相对稳定又可变化发展的多因素、多层次的驱动系统,它包括体育参与需要、体育参与动机、体育兴趣、体育态度、体育活动习惯等成分。在不同年龄群体中,它们的发展水平有所不同。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受人的自我调节结构的调控,但它的形成与发展是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实现的。在参与活动中,通过自身活动接受外界影响,逐渐形成活动需要与兴趣,养成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

3.1.2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3.1.2.1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体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在一定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下,社会中的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有规律、自觉地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

体育生活方式的科学概念,包含着质的规定性,即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应该概括人们全部体育生活领域的活动方式和行为特征;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不只是表述人们体育生活行为的具体特点,更主要的是表述人们体育活动形式的基本属性;作为科学范畴的体育生活方式既是一个概括程度很高,又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概念。

3.1.2.2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念界定及含义分析

所谓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是指在普通中学在校学生在“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思想指导下,在一定客观条件制约下,中学生个人群体或全体成员为满足多层次需要进行的全部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和行为特征。

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概念中涵盖“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要求,其中也必定包含了对精神愉悦、个性展现、文化品位和健康理念等的多层次需要,集中体现了中学生体育行为的意识特性。把体育活动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生活模式在日常生活行为中加以确立,形成自觉稳定的体育锻炼习惯,以有效地完成健康目的,这正符合“素质教育”思想对体育教育所提出的要求。

3.2建构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要素分析

结合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概念,从结构理论的原则我们可以看出,“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建构和形成包含“体育活动的主体――中学生”、“体育活动的条件――校内外自然和社会因素”和“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中学生具体的体育活动”等三方面要素。

上述三个方面的要素互相影响,相辅相成,是中学生建构体育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主观与客观要素。其中,中学生作为体育活动的主体,源于自身需要的体育价值取向及价值观水平和因此形成的体育活动的主体体育意识是实践体育生活方式的主要动因,也是建构和形成一定体育生活方式的关键因素;体育活动的条件,从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为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形成提供可能,并通过教育和宣传媒介等途径促进中学生自身条件的形成与完善,是中学生构建体育生活方式不可缺少的促进因素;体育活动的内容和形式,是中学生体育生活的具体化,通过内容和形式形成了百花齐放、千姿百态的体育生活方式。对上述三要素进行优化和整合,是中学生建构体育生活方式必须完成的学习与实践课题。

3.3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功能

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直接影响着体育活动的效果。对体育行为具有选择行为的定向功能、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和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动力多种多样,它们影响着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选择性和持久性。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因素选择体育活动的方式和手段,而且会根据不同体育活动的态度、兴趣、爱好等个体动力因素选择一定的体育活动和行为,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原始动力,强化体育行为,增强意志,增强体育参与的效果,并可为体育参与的持久性提供动力保证。当他们认识到长期从事体育锻炼的意义,体验到不间断锻炼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的愉快情感,并养成了锻炼的习惯后,就会心甘情愿地在各种情况下坚持进行体育锻炼。不同人群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体育在强身健体及其他方面的功能和价值,其参加目的动机及项目的选择,参与活动时间的选择等方面各不相同。

3.4体育参与的动力调节系统对影响建构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三个主要因素的促进作用分析

3.4.1对促进中学生体育价值观建立的作用

人作为体育生活的主体,体育意识的形成主要通过“对体育的需要倾向”“形成一定体育价值取向”“体育价值观形成”“体育生活主体意识形成”的途径实现。在这些环节中,体育价值观的形成是最核心的问题。体育价值观是一个多层次的观念集合,在社会文化和社会价值的影响下,它体现了体育生活主体与体育需要之间的关系,以及对体育的意义、作用、效用等评价观念的总和。

体育价值观对中学生的体育活动起到指导作用,而中学生的体育需要、兴趣和态度又反作用于他们对体育的认知,直接影响着中学生体育锻炼的情绪和效果,在兴趣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建立较高的体育素养,成为影响体育价值观建立的重要因素。

3.4.2对促进中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完善的作用

中学生体育能力即体育生活能力,指能够根据条件的变化,选择、运用甚至创造相应的身体练习方法进行独立的体育锻炼,合理地安排锻炼时间,调节运动负荷,实行自我医务监督和正确的自我评价身体状况与锻炼效果。其作为体育生活自身条件的主要内容,直接关系到体育活动的主体有效地参加体育活动,直接影响体育生活的效果和质量,因此对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保持和完善具有关键性的意义。

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的定向、始动、强化和维持四种功能使中学生的体育生活能力即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本领在积极、持久、有选择的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得到培养和完善。

3.4.3对促进中学生体育参与的习惯养成的作用

热爱体育,从事体育,将体育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进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终身体育者的典型标志。在培养学生体育生活意识和体育生活能力的同时,通过有效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学生体育生活的习惯十分重要。

在提高中学生体育兴趣,加强终身体育思想教育的前提下改革体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第一,改革课程内容,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第二,改革课程教法,实现课程学习的生活化;第三,课内、外相结合,实现体育生活的一体化。

4.结语

通过分析中学生的体育参与动力调节系统对影响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三个主要因素的促进作用,系统了解了影响中学生体育行为主要心理因素与影响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主要因素的关系,探究了促进中学生体育生活方式形成的主要因素建立与完善的内驱力的实质,拓宽了体育生活方式研究的视域,为中学的体育教育改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2]李振斌,马连鹏.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与普通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4,3,(12):107-110.

[3]田金华.试论大学生体育生活方式[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2007,23,(3):32-33.

[4]王林.建构体育生活方式[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271-276.

体育活动成果篇6

在体育教学中,好玩、好动、好乐是学生的天性,是学生的兴趣所致。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好老师,如果教师不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会使课堂气氛沉闷,学生的情绪受到压抑,学习的效果较差。因此,教师必须结合教学的需要,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认真组织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度过课堂教学四十五分钟。

一、对学生体育兴趣的认识

现代汉语解释“兴趣”为喜好的情绪,相当于“兴味”和“兴致”。体育兴趣是人们积极认识和优先从事体育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与参与体育活动的需要相联系的意向活动。一个人如果对体育活动感兴趣,就会积极参加,全身心投入,活动的结果将是需要的满足并由此得到积极的情绪的体验。所以体育兴趣是体育参与的基本动力之一,它影响着人们体育参与的具体活动方向和强度(或叫强烈程度)。

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结果表明,体育兴趣与体育学习活动的效果成正比。在身体素质和原有技能水平大体一致的情况下,有体育学习兴趣的人较无体育兴趣的人活动效果更优越,这是由于体育兴趣对体育与健康学习和锻炼具有指向和强化性质。人的体育兴趣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而不断发展变化的,但更重要的条件是在社会需要原则和个人适应原则之下,在学校教师指导下,通过学生主体的实践活动培养起来的。

学生对体育活动有广泛的兴趣,常常把体育课看成“玩”的最佳时机,只要能活动就感到满心欢喜,表现得兴趣盎然,不知疲倦,放学后踢足球打篮咏有时到天黑了才回家。进入中学阶段,体育活动更为广泛,但容易变化。受教师教学水平、学校体育传统和个人体育专长和体育成绩的影响,开始有了体育的专一兴趣。由于生理上的日趋成熟,男女同学的体育兴趣发生了较明显的分化。男生喜欢活动量大和表现灵活、敏捷、竞赛性强的活动,如篮球、足球、武术、田径等。而女同学则喜爱姿势优美、节奏韵律感强,能表现柔韧、机智和美感的项目,如艺术体操、排球等。但女生怕脏、怕累、怕吃苦的思想也开始滋长。总之,男生对体育的兴趣更为广泛,但多数初中学生尚未形成对体育专项运动的稳定兴趣。高中生的体育兴趣在良好的教育条件下可能更加稳定,且有明显的选择性,有时也显示出更大的不平衡,正常的教学引导后,高中学生更具有理智。研究发现,高中生的体育兴趣(与成年人相近)多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发展的趋势。

二、对学生体育学习态度的认识

态度是个体对待人或事较一贯、较固定的心理倾向,体育态度是指个体对体育活动所持有的评价、体验和行为倾向的综合表现。态度是一种内在的心理现象,同时又是外界与个体反应之间的中介因素。不言而喻,体育态度调节着人对体育项目的行为选择和行为作用,影响着体育学习和锻炼的效果和效率,因此,体育态度也是体育动力调节系统的重要心理成份之一。

体育态度应包含人们对体育活动目的、意义、价值的理解和评价,对体育活动的情感体验以及体育活动的行为反应。例如,一个对体育活动的价值评价很高的人,但就是不喜欢体育锻炼的人往往锻炼是不实在的;而缺乏评价能力却对体育活动有好感的人,参加体育活动却可能是全力以赴的。由此可见,情感在态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是态度的最重要成份,态度的培养是应该十分重视情感的培养和积蓄的。

三、对学生学习体育与健康的兴趣和态度的评价

兴趣和态度通常是由一些可观察的指标间接地推断和度量,一般采用的方法是:问卷调查法、行为观察法、行为评定法、自然实验法、作品分析法、仪器测量法、投射技术法等等。示例“单、双足向上跳”的教学:

1.教材分析:单足向上跳或双足向上跳是复习小学教材,主要是培养学生蹬地起跳的能力,要求他们在做练习时,两臂的摆动和膝关节的屈伸协调一致地向上跳起。通过这些动作的反复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

2.教法策略:单足向上跳或双足向上跳,都应在上下肢协调配合的情况下完成,可由高处向下跳开始练习,屈膝缓冲正和向上跳的动作相反。也可练习不同跳跃方式,如向上屈膝抱小腿团身跳、向上腿向后挺身跳,向上单足跳摸高,双足向上跳摸高等。在跳跃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评价。显性目标:通过体育教学中的跳跃练习,教会学生跳跃练习的各种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的跳跃能力,为从事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增强学生的弹跳力以及灵敏、速度、协调等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勇敢、果断和克服困难的优良品质。隐性目标:教师可通过各种教学游戏和弹跳练习的情景教学,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和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意识。在体育教学中,要想长时间的进行正确的评价,就必须从各方面考虑,学生在练习时要有集中的注意力,教师的评价指向要明确,让学生的教学目标显而易见,通过各种练习,提高学习过程中的兴奋机制,达到教学效果。

四、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讲究一个“趣”字

体育活动成果篇7

1.LamS理念:在线协作活动。活动理论强调共同体的作用,在活动环境中,共同体应通过协商和调节规则来促使共同体发挥作用,共同体包含分工和合作的成分。在LamS中,实验者在设计者的随机分配或根据能力、知识水平、学习风格进行混编分组,组建活动共同体,开展在线协作活动。共同体中既有组长,也有成员,组长拥有一定的权利和义务,组织小组成员对活动任务进行合理分工,不同的成员有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各成员依据小组规范,建立成员间的相互依靠关系,形成稳定的小组结构。

2.LamS工具:创设活动序列。LamS提供了一系列实现活动行为的工具,包括信息工具、合作工具、评估工具、反思工具和序列管理工具等22种,设计者将工具拖拽至设计区域,用节点和有向弧连接,就可创设出活动主体、客体、共同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可行性强、层次明确的活动序列。活动序列即由一个个的实验活动组成的流程,它描述了活动过程中各活动的先后顺序和流向关系,包含一定的角色和资源、环境,反映实验者通过这些活动达到一定的活动目标,产生一定活动结果的过程。设计者使用LamS工具创设活动序列时根据活动的层次选择相应的工具,结合活动主题、主体和环境,以实验者为中心来设计序列,并通过门、分支和分组等工具对序列进行控制、管理、调整和编排,以适应活动过程中出现的变化。

3.LamS系统:促进交互反思。基于LamS的活动设计强调活动过程中的师生互动,设计者在LamS系统通过添加聊天、论坛、问与答和wiKi等工具,为实验者提供多样化的交互环境,实验者在LamS系统享有自由地发表评论、见解、发起讨论主题、积极参与小组活动的权利,教师可对实验者活动给予及时的评价和反馈,回答实验者的各种问题。师生不断地互动同时给予实验者反思的方向和观点,在持续不断地反思中正确地审视和探究自己的活动过程和成果,找出需要改进的内容并力求调整,从而更加完善自身的实验活动。

二、基于LamS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设计

(一)实验活动环境设计

基于LamS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依托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和校园网络开展。LamS系统由LamS核心程序、LamS工具、外部工具、各应用服务器和远程用户端构成(见图1),远程用户通过浏览器输入向LamS服务器发出请求,服务器通过Http传输协议将相应的服务内容传给用户的浏览器,以FLaSH或HtmL的形式呈现给用户[7]。

(二)实验活动内容设计

实验活动是对理论学习的阐释和补充,也是实验者活学活用理论知识的重要环节,为此,实验活动内容的设计即显得尤为重要。教育综合技能包括基本技能、教学技能、教育技术技能和创新研究技能,为此我们尝试构建基本型、综合设计型和研究创新型的多层次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项目(见表1),着眼于培养教师解决课堂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教学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三)实验活动过程设计

基于LamS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旨在于培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型”教师。其实验活动的设计,首先要体现探究性,通过设置任务和提出问题等方式,让实验者在问题解决、任务完成的过程中达到实验活动的目标;其次是体现协作性,让有共同经验和专业方向的实验者组建活动共同体,以合作小组的方式开展实验活动[8];最后是体现反思性,创设条件开展讨论交流,促进实验者不断地反思总结,从而有效地将实验活动推进更高层次。为此,结合ReigeluthCm设计的LamS活动流程图[9],修改设计如图2所示的基于LamS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流程。从图2我们可以看到,在基于LamS的教师教育实验活动中,起指导、统筹作用的设计者,其主要任务是课程创建、用户设置和活动监控,设计者通过“用户设置”对实验者进行分组管理,通过“活动监控”对实验者的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通过“课程创建”实施活动准备、设计实验活动序列。作为活动主体的实验者以分组形式,在设计者的指导、监控下开展实验活动并将实验活动成果进行展示与汇报,对实验过程与结果开展评价与反思。

(四)实验活动监控与评价

实验活动过程中,监控者要进入监控界面对实验活动序列与实验者活动情况进行监控,通过LamS监控模块上每位学生各项活动的不同开关和颜色的显示,了解实验者的活动进程,对未能及时完成任务的实验者提供及时的帮助。实验活动结束后,监控者要打开活动记录查看和评价实验者的活动成果,根据实验活动情况对下一次实验活动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和修改。为全面评价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效果,从设计者、实验者、实验过程和实验成果等多方位,从调查问卷、评价量表、成果作品等多形式,从实验者对实验活动的兴趣与态度的转变、对LamS系统的操作性和实用性、实验过程的交流互动情况等多层面对实验活动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设计。

三、基于LamS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的实施

我们依托完备的校园网络和教师教育综合技能训练中心,以“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为实验内容,以我区从事中学教学的一线教师为实验对象,采用网络自主实验方式,探讨基于LamS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成效。

(一)实施过程

根据基于LamS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设计流程图,我们将“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实验活动过程设计为四阶段:分析阶段、设计阶段、实施阶段和评价阶段。

1.分析阶段。此阶段包括实验活动目标分析、实验活动对象分析、实验活动内容分析。(1)实验活动目标分析。掌握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的能力。具体表现为:通过课题实例分析了解开展科研课题的步骤及设计要点,开展小组协作活动,实施“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实验活动,从而提升实验者的科研素养和教研能力。(2)实验活动对象分析。实验活动的对象为在岗的中学教师,他们有一定的教学经验,掌握基本的教学技能,对本职工作有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对新事物、新技术有较强的求知欲,希望能从实验活动中提升个人的专业水平。同时,他们接受专业和发展的不一致,其认知风格、实验起点和能力倾向并不在同一起跑线上,为此开展实验活动前必须对实验者进行学前测试和根据测试结果进行分组。(3)实验活动内容分析。科研课题研究是以教育现象和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探索教育规律及教育途径和方法为目的的一种科学实践活动,“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实验活动内容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了解教育科研的过程、方法和类型;确定研究课题;论证课题的可行性;制定实施方案;课题申报书的撰写;课题展示与答辩;讨论总结。

2.设计阶段。此阶段包括资源设计、活动序列设计、评价设计。(1)资源设计。为了更好地开展实验活动,设计者提供科研课题申报书范例、相关教育理论和思想,不同专业方向的可研究性内容等资源,资源形式可体现为文本、图像、视频、网站链接、参考书目等。(2)活动序列设计。实验活动序列的设计首先考虑采用何种活动方式和模式,这将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总体框架和设计方向[10]。实验活动序列的编列还要结合实验活动对象、内容和交互方式,并根据实验过程出现的变化进行序列调整、添加和删除等操作,以有效地引导实验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LamS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设计,先由设计者选择设计者模块的活动工具,创建一个个活动单元,然后根据各活动的先后顺序和流向关系进行编列,并用有向线段来链接,形成活动流程,最后根据活动需要,在流程线上增加一些约束式的控制结构,如顺序、分支、合并等。(3)评价设计。如何有效地评价“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实验活动呢?我们将实验活动效果设计为三个层次。基本层次:实验者在设计者或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能顺利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综合层次,实验者以小组协作形式完成实验活动项目,并设计与制作活动成果;创新层次,实验者将实验活动中所掌握的教育综合技能创新地应用于教学教研实践中。以此三层次作为实验活动效果的评价标准,设计“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实验活动调查问卷和评价量表,对实验活动的效果、LamS系统的有效性和成果作品等级进行评价总结。

3.实施阶段。根据已设计的实验活动序列,开展师生共同参与和互动交流的“科研课题选题与设计”实验活动。4.评价阶段。“科研课题的选题与设计”实验活动开展教师评价、生生评价、自我评价三种方式。教师评价是教师对实验者实验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对实验活动完成情况进行总结性评价;生生评价是根据设计量表互相评价活动成果作品;自我评价是实验者通过调查问卷对自己的活动过程、活动成果进行深刻的评价反思。

(二)效果分析

采用调查问卷从实验活动的效果和LamS系统的有效性两方面探讨基于LamS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的应用效果。

1.对实验活动效果的分析。基于LamS的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以其实验系统的信息化、能力培养的创新性和活动成果的反思性,有效地改变了教师教育综合技能的实验活动方式。从调查问卷可看出,90%以上的实验者认为基于LamS的实验活动能提高他们参与教育综合技能实验的积极性,80%以上的实验者认为活动有助于提升教育综合技能掌握程度和强化与他人协作交流的能力,76%的实验者认为活动有助于提升专业的创新研究能力,90%以上的实验者认为基于LamS的实验活动是可行的。同时我们也看到,有少数实验者由于计算机操作技能不熟练,尚未完全适应基于LamS的实验活动方式,可见在实验前要对这部分实验者进行专门的计算机操作培训。

2.对LamS系统有效性的分析。整个实验活动是在基于LamS的环境下开展的,从设计者角度调查,他们认为LamS活动序列的随时可调整功能非常实用,设计好的序列其可重用性较强,一份设计好的序列可保存为一个模板,对实验内容进行修改即可应用于不同学科领域的实验活动,能在较大范围内推广使用,LamS系统为开展教师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提供独特的研究式情境模式,为实验活动给予及时有效的评价反馈和开展深刻的反思活动;从实验者角度调查,他们认为LamS系统的运行界面简单实用并易于操作,实验时间的灵活性适合教师这一特定群体利用课外时间开展教育综合技能实验活动,实验内容的智慧性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实验活动的及时反馈性可使实验者及时修正错误并获得正确的方向。在调查中实验者也提出同一实验活动应设计给予两次或多次的实验机会,这样才能不断完善和强化活动效果。

四、小结

体育活动成果篇8

关键词:茶品与茶性;体育教育;思维方式;运用思路;价值内涵

1当前体育教育思维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分析

随着当前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日益体系化,如今无论是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理念内涵,还是具体的体育教学思路,都实现了系统化创新与完善。但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中,其更多使用的是教师课堂讲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模式,因此,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缺乏形式上的创新和内涵上的完善。对于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而言,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其对体育课堂时间的安排,对课堂教学内容的设置都实现了合理优化,因此,如果能够将该理念与整个体育相结合,其必然能够实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但是客观来看,整个体育教育思维方式应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首先,学生在参与体育教育思维方式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应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无论是具体的参与热情,还是学生对体育教育思维方式的具体理解都存在一定偏差,加上整个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活动开展过程中,体育教学方法较为传统、落后,缺乏对学生的吸引力,从而大大影响了整个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活动的教学效果。其次,整个教学课堂被束缚,无论是师生关系的创新力度,还是学生在课堂上的具体表现,都与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之间存在极大差距。对于整个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活动来说,其不仅是动作的教学,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合理引导,激发学生对体育教育思维方式的理解和认知。因此,想要实现这一理想效果,就必须重塑课堂关系,激发学生在整个体育教育思维方式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热情。最后,现阶段在整个体育教育思维方式课程学习过程中,缺乏对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无论是信息技术,还是教学理论的集中应用程度都不够。实际上,对于整个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活动来说,课程的趣味性和吸引力对整个教学活动的效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必须结合当前教学技术的创新与完善,丰富利用多项资源,从而实现整个体育教育思维方式的理想效果。

2茶品、茶性的具体内涵认知

茶品和茶性是传统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具体的茶文化内涵,还是茶品、茶性理念,都直接关系到整个茶文化的价值作用,因此认知茶文化的具体价值内涵,不仅能够充分有效提升茶文化的利用效率,同时也能实现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应用效果。中国传统茶文化是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通常该文化体系,也被认为是一种修身养性的方式,茶叶在烹煮、进而被享用的过程中产生丰富的文化现象是我们研究茶文化的重点,各个地方不同的茶文化再融合从而形成当今的茶品与茶性,其包含着不同民族的不同习俗,在不同环境下品茶有着不同的感受。通过茶叶的冲泡过程,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目的。中国地域辽阔,人口广泛,茶与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中国传统茶文化在历经几千年岁月的沉淀与洗礼之后,其在具有古典美的基础之上同时也增加了时代化的特征,传统茶文化包含不同民族在不同时期遗传下来的不同特点,包括宁静、雅致、包容等,致力于陶冶情操,培养出人宁静致远、平淡如水的思想。而在茶文化理念中,茶品与茶性也成为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这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能够对人们的行为规范产生重要影响的内容。当然,在体育教育思维方式创新过程中,茶品与茶性的具体应用,能够为体育教学思维完善发展提供有效帮助。

3当前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构造中的具体要求

随着当前体育运动发展日益成熟,如今体育教育思维方式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也实现了系统化创新与完善。但是通过对传统体育教学活动的具体开展状况进行分析,可以看到其中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未能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融入到整个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活动中,同时更未能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价值和作用,从而限制了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当然,我国传统茶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茶文化理念,不仅是一种教学理念,更是一种内涵,因此,完善的茶文化不仅能够为整个体育教学活动开展创新提供基础,同时更能实现整个体育活动的综合提升。对于整个教学活动来言,体育教育思维方式的具体应用与融入,无疑是对整个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完善,通过系统化借助教学手段和信息资源,从而实现整个体育课程活动的全面教学。当学生在课外时间过程中,也可以结合具体的学习资源完善参与自身学习活动,而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过程中,学生通过面对面的学习方式,实现互动交流和互助协作,进而在整个体育教学过程中,实现学生自身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沟通能力的显著提升。相对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活动而言,在整个体育教学思维中,其不仅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路进行了系统化的革新,更重要的是重塑体育教学关系,优化以往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设置和时间安排上的机械性,无论是具体的教学环境,还是整体教学理念,都更倾向于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互动。对于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活动来说,其不同于其他课程内容,想要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学生对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推动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活动创新与完善。

4茶品与茶性在体育教育思维方式中的具体应用思路

随着当前我们对传统茶文化的价值作用认知日益成熟,如今关于茶理论的价值内涵更为全面,而茶理论体系中所具备的多样元素,能够为我们有效开展各项活动奠定相应基础和条件。当然这一理论,也能够为英语教学的双轨发展模式注入相应理论内涵,从而实现理想的英语教学效果。茶品与茶性在具体应用过程中,老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上所要求的难点及重点,通过结合体育教学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进而安排体育教学任务及要求。当然在这一过程中,其也能够指导学生有效参与教学过程,从而使得学生能够更好掌握教学要求,并且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活动中,想要创新运用茶品与茶性资源内涵,就需要充分做到以下要求:首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基本特点和整个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的相关要求,应用茶品与茶性,需要充分结合学生的学习状况和学习兴趣点,通过有效融入具体的茶文化理念,从而实现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活动的理想效果。对于茶品与茶性的具体实施应用来说,更重要的是需要学生认知到自身所期待学习的内容。其次,要充分应用教育技术,构建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的全新模式及内容。在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的具体应用过程中,想要实现体育教学的理想结合点,其关键在于借助各种教学技术,因此,结合整个教育技术的成熟应用,从而为学生学习体育教育思维方式的应用时,需要提供基础和保障。在利用各种教育资源时,要注重从学生实际应用的具体需要出发。通过灵活构建教学模式,从而实现理想的应用效果。茶品与茶性不仅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完善体育教学思维方式的重要内容。此外,茶文化理念的融入,也使得体育学习与教学活动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从而更容易让学生接受。同时,茶品与茶性理念与整个茶文化体系的重要结合,传统茶文化的作用和价值不可低估,通过具体教育思维和学习理念,能使中国传统茶文化融入到整个教学体系之内。通过将传统茶文化发扬光大,让学生更加深入了解中国传统茶文化的魅力所在。不仅如此,融入茶品与茶性理念,能够为整个体育教学活动有效开展奠定重要基础。而如果能够将中国茶品与茶性的具体内涵与体育教学的具体教育思维和学习理念相结合,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从而能够让体育教学的具体教育思维和学习理念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体育,也能够让体育教学的具体教育思维和学习理念更好地面向市场的应用需要,向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实际应用迈进。最后,在将茶文化理念应用到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需要创新教学方式,结合体验式带操教学模式,引导学生融入多种教学方式,从而在优化学生学习体育教育思维方式的心态,通过丰富体育教育思维理念的具体内容,从而提升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的应用性。当然,在整个体育教育思维方式教学活动中,老师需要灵活处理教学内容,优化课堂教学与考核机制,从而实现茶品与茶性的全面融入。

5结语

将茶品与茶性应用到体育教学过程中,其不仅有效弥补了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为传统茶文化有效传承奠定相应基础和条件。体育教育体系是当前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具体的体育教学理念,还是相应的教学元素,都是当前整个人才教学活动中的重要内容。茶品与茶性是整个茶文化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完善的茶文化理念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核心与关键。结合当前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完善体育教学思维理念,从而能够实现理想的茶文化应用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舜清.人学视域下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现实探问与发展路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2):147-149.

[2]孙曙生.构建师生协同发展的大学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理论模式[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15):139-142.

[3]熊春林.让学体育插上快乐的翅膀———谈新课程下提高农村初中体育课堂有效教学的几点看法[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132-136.

[4]王春燕.上海市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19):226-233.

体育活动成果篇9

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特别是中、小学阶段,尤其以体育教育为突出。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对其一生的生活、学习和工作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青少年学生的体质连年下降,为此,国家颁布了多个有关增强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的文件,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工作。《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各级各类学校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努力做好学校体育工作。要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技能与习惯。”《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指出: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是运动参与目标中的关键内涵,也是作为大多数学生的努力目标。学生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会对提高体育教学质量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并对今后学校体育的改革提供有益的指导和启迪,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哈尔滨市10所大中学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问卷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

2研究结果与分析

2.1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现状调查

习惯是在一定情况下自动的去进行某些活动的特殊倾向。体育运动习惯是人们经过了认真思考,并理解身体锻炼的价值及其所具有的效果,明确了个人通过锻炼期望达到的目标,懂得了身体锻炼的一般规律,掌握了身体锻炼的原则和方法,能准确的评价和判断自我体质的情况,且具备了良好、比较稳定的身体锻炼自觉性。本研究以体育运动持续的时间、每周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和每次活动所用的时间等方面的量化指标来衡量学生是否具有体育锻炼习惯。

2.1.1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现状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体育活动的态度和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喜爱程度差别很大。有20.75%的男生和8.05%的女生非常喜爱体育活动,有16.28%的男生不喜爱体育活动、24.72%的女生不喜爱体育活动,男生对体育活动的喜爱程度远大于女生。调查还发现,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次数远远不够,大多数学生达不到“每天锻炼1小时”的要求。在喜爱体育运动的学生中,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和时间却远远没有达到“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要求。这里边就存在一个问题:喜爱体育锻炼的学生多,经常锻炼的人却很少。有关学者研究认为,体育意识、体育文化氛围、体育人群角度、体育锻炼引导、体育锻炼基础条件等方面是影响学生体育习惯形成的主要原因。

2.1.2影响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因素分析

2.1.2.1体育锻炼意识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众所周知,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是建立在一定的兴趣基础上的,是学生自愿性质的体育活动,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体育意识的一种表现。体育锻炼习惯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养成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由于人们所接受的体育教育和体育活动氛围、体育锻炼条件等的差异,造成人们在形成锻炼态度、锻炼意识、锻炼习惯等方面时也有所不同。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是从自我认识锻炼的需要开始的,产生锻炼动机,动机产生以生即付诸行动,这是行为过程,最终养成锻炼习惯。

从调查中发现,大多数学生对体育的认知是明确的,对体育活动是喜爱的,具有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行为意向。有65.03%的男生和30.68%的女生是喜爱体育活动的,但只有10.25%的男生和5.1%的女生每周锻炼在3次以上。这就说明,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在体育锻炼意识方面存在着障碍。

2.1.2.2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重要的,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体育氛围,本身就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校园体育文化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是和学校的培养目标、校风校纪、生活方式等内容相联系的,是影响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和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另一重要因素。

调查中表明,大多数男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较好,能够促进自身体育活动的开展;而有相当一部分女生认为,目前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没有达到“我要运动”的要求,体育活动项目的设置、组织的灵活性,以及引导和激励方面都有待加强。一种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体育情感的激发、体育意识的形成、体育行为的驱动,既是潜移默化的、又是热烈而深刻的,它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和体育价值观,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促使其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2.1.2.3体育运动条件对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影响

目前,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的只有没有经营价值的运动场所和器材,这些器材多数不适合大学生进行健身;有利润的体育运动场所还是没有完成在全民健身日向公众免费开放的要求。另外,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在考虑学生安全的情况下,将过去认为有较好健身效果的单杠、双杠等器材撤换掉了,造成了缺少锻炼器材的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体育锻炼积极性。

2.1.2.4体育人群效应对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影响

体育人群,特别是周围体育人群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形成有着不容忽视的影响。研究表明,影响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养成的体育人群依次为体育教师、同学、父母和朋友等。体育教师直接影响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组织者、传播者,在学生形成体育锻炼习惯的过程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同学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学生尽管相互之间存在一定的独立性,但是人与人之间需要沟通与交流、协调与合作。他们的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喜欢交际。体育活动方式是学生交友的很好载体,他们的兴趣爱好和行为习惯最容易受到身边同学的影响。家庭体育运动习惯是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建立的基础,父母的体育行为和体育文化修养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的体育健身意识与习惯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能为青少年时期体育锻炼行为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为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3结论

3.1体育运动意识对人们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所起的作用是第一位的。体育运动意识直接影响人们体育运动的取向,没有体育运动意识就不可能去想体育锻炼,也就成不了习惯。

3.2体育文化氛围的好坏直接影响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影响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学校应该加强体育文化建设,来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体育需要,这样就容易由被动变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

3.3体育运动条件是影响青少年学生能否坚持体育运动的重要因素。现代的学生,家庭条件相对来说比较好,生活比较安逸,做什么都讲究个舒服,如果体育锻炼条件与他们的想像当中的不一样,简陋、短缺,势必造成他们体育锻炼积极性下降的不良影响。

3.4家庭和学校,对学生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能为学生青少年时期体育运动行为树立良好的榜样,进而为体育运动习惯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体育活动成果篇10

为了进一步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新课改在改变传统教学理念的同时,将体育教学划为重点,许多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转变下,以传统体育教学为基础,着手研究更加多样的体育教学活动,通过不断实践总结出体育游戏这一新型体育教学活动开展方式,并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可观的成效,但与此同时其中也不乏存在许多问题,下面便对其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分析。

1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1.1体育游戏在准备活动中的运用

准备活动是体育教学中的必要环节,它可以帮助学生减少运动损伤,增强学生身体灵活性,对后续的体育教学有很强的辅助作用。但传统体育教学中的准备活动十分枯燥,只是简单的几个动作,无法激发学生运动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准备活动敷衍,身体无法进入运动状态,从而失去了准备互动的应有效果。针对这一情况体育教师可以选择具有针对性效果好的几种准备动作,以此为主基础开展体育游戏,比如“你说我做”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充分舒展、活动身体,提升学生运动兴奋度,以此来达到准备活动的目的,辅助后续体育教学的开展。

1.2体育游戏在基本部分教学中的应用

体育教学的教学理论与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来让学生自觉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但初中生普遍不爱运动,对体育课兴趣不大,这无疑为体育教学的开展形成了阻碍。针对这一问题,体育游戏中的趣味性可以很好的将其解决,教师可以选择一些传统体育项目与活动作为基础,在此之上融入游戏元素,比如在篮球运球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保护与破坏”环节,要求学生分为两组,在规定范围内使用规定动作对双方运球过程进行干扰,哪一队最快将球运动终点既为胜利,这样的游戏不仅可以有效巩固学生的篮球运球技术,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学生团队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2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游戏推广与覆盖不够全面

在素质教育的影响下,各校教师为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都开始从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方面入手,在传统教学中努力寻找突破口,力求创新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的。而初中体育教学也不例外的将新型教学方法运用于实际教学当中,体育教学方法就是其中的一种,并因为其易操作、教学效果好等特点逐渐成为众多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首选。但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目前仍有部分教师因为传统教学观念未完全转变,而没有进行体育游戏的实践,此外还有些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对初中体育教学的重要性还没有充分认识到,导致体育教学方法止步不前,体育游戏教学无从谈起,体育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提升。

2.2体育游戏与体育教学目标不统一

当前,虽然已经有许多体育教师将体育游戏应用于日常教学当中,学生对体育课的积极性也有所提高,但教学效果却没有得到大幅度提高,出现这样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过度注重于教学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将教学目的弱化,导致学生只关注到了游戏而无法领会到其中运动理念,教学目标自然无法顺利完成,教学的目的也无法真正达到。

3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发展前景

3.1进一步发展与覆盖

虽然目前体育游戏还没有真正的全面覆盖于我国初中体育教学当中,但随着课程改革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初中体育的教学地位在不断提升,为了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体育游戏这种高质量的教学方法必然会逐渐成为体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教学手段,也必然会成为体育教学模式的核心发展方向。

3.2体育游戏的内容和形式不断发展

随着体育游戏在体育教学中小断发展和壮大,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也变得丰富起来。初中体育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和实践,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制定出符合初中生的体育游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发挥了体育游戏的作用。因此,体育游戏的内容会越来越丰富多彩,体育游戏的项目也会不断增多,在提高学生素养的同时体现游戏的特点。

3.3提高教学效果

随着体育游戏的不断发展和利用,形式和内容的不断丰富,它在体育教学中的效果也会越来越显著。体育教师应在教学中不断研究和实践,完善体育游戏的模式和方法,在体育游戏和体育教学中取得平衡,从而使体育游戏和教学有机结合在一起,小但顺利完成教学目标,还体现体育游戏的有趣性、教学性、游戏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初中体育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w育游戏可以培养学生体育素养,进而提高体育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