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业市场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29:05

体育业市场前景篇1

关键词:景德镇市;体育产业;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6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5-0179-02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产业是最具发展潜力和增长点的朝阳产业,也是关联面极广的上游产业,发展体育产业可以带动纺织、机械、建筑、电子、营养品、食品等制造业,以及旅游、保险、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体育产业还是一种“无烟工业”,消耗能源少,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符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培育和促进体育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为社会提供众多的就业机会、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拉动内需、吸收社会游资、开辟新的税源。同时,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人们将更加舍得花钱健身和通过体育运动找“乐趣”,体育消费市场将会越来越大,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将成为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2010]22号)指出:“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拓展体育发展空间,丰富群众体育生活,培养体育人才,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生活质量和竞技体育水平,促进中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的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景德镇市体育工作会隆重召开,会议认为我市体育产业稳中求进,要求进一步大力发展体育产业,并确定体育工作思路之一以发展体育产业为支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消费需求。大力发展体育产业,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事业民生工程建设,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推动景德镇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更好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要举措。

二、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已经逐步成为第三产业中的一个新兴产业,其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作用。

1.体育健身服务业快速发展。随着景德镇市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以及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为身体健康而投资,为锻炼身体而消费,已经成为一种社会时尚和生活需要,在全市城乡逐渐形成“我运动,我健康”的体育健身氛围,体育消费市场不断扩大。景德镇市体育行政部门和体育经营单位,顺应广大群众的需求,在不影响业务工作的前提下将各类体育设施对外开放,为群众提供健身场所,有效带动了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许多有眼光的投资者也根据市场需求,投资兴建各类体育健身场所。据统计,目前全市已拥有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舞蹈、跆拳道等体育健身场馆2000余个。

2.体育竞赛表演市场日益繁荣。景德镇市体育部门从基础抓起,扎实抓好竞技体育培训工作,全市竞技体育水平不断得到提高,培养出了包括奥运冠军吴静钰、金紫薇等在内的大批优秀运动员。近年来,景德镇市成功圆满地承办了第七届全国城市运动会跆拳道比赛、首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和第二届环鄱阳湖国际自行车大赛,同时经常性地在全市举办各类体育赛事,较好地满足广大群众欣赏高水平体育竞技表演的需求。

3.体育用品销售业快速增长。随着人民群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体育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各种体育健身器材、体育品牌服装等体育用品需求日益增长,促进了体育用品销售业的快速发展,形形的体育用品专卖店不断增多。目前,全市拥有各种专营、兼营体育用品商店达到近200家。

4.体育销售态势良好。景德镇市从2001年开始发售电脑体育,目前全市共有电脑体育销售点31个。2001—2005年累计销售体育达4325万多元,体育公益金收入近400万元。

三、景德镇市体育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景德镇市体育产业虽然有了较快发展,但作为一个新兴产业在景德镇还仅处于起步阶段,其自身价值潜力和特色优势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尤其是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着一些制约其发展的困难和问题。

1.体育产业链条短而无特色。景德镇市体育产业链主要局限在体育竞赛表演、体育健身娱乐、体育用品和体育销售等几个传统项目上。体育健身运动除足球、篮球、羽毛球、乒乓球、游泳、舞蹈等大众化项目外,其他项目还开展得不够普遍。特别是体育中介机构、体育经纪人队伍、体育消费市场、体育商业赛事等方面仍然十分薄弱。同时,体育产业经营规模都不大,结构单一,档次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缺乏综合性、集团型体育经营企业,未能形成较强竞争能力和市场集聚效应。

2.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近年来,景德镇市基本没有投资兴建较大型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呈现出“投资不足—体育基础设施差—市场不活跃—经营效益差—投资回报率低—投资疲软”的恶性循环局面。由于缺乏现代化的综合性体育场馆,原有的体育基础设施大多陈旧简陋、功能不全、配套落后,不但难以承担国内外较大规模的体育竞赛项目,就连群众基本的体育健身活动要求都难以满足,极大影响了景德镇市竞技性体育项目和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

体育业市场前景篇2

关键词:产教融合;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思路

自2010年,我国教育部门颁布《中长期教育改革及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来,明确提出“将改革创新视为推动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提倡地方院校进行大胆实践及探索”,主张高职院校以改革体制机制为核心,深化关键环节及重要领域的改革进程,搭建完整的质量改革评价及考试招生机制,充分发挥现代化教学手段及方法的作用,形成独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1]。同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减轻我国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的有力措施,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及改变社会民生现状,真正意义上做到彻底解决就业难的问题。由此可见,产教融合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发展职业教育及优化教学模式。鉴于此,该文针对“产教融合背景下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思路”进行分析研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1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必要性

1.1促进产业发展

从本质角度来看,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是有机整合现代产业体系及高职教育满足市场化接轨要求的过程。同时,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不仅能向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更多的优质复合型人才,更是加快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及信息化建设进程的战略性手段,换而言之培养兼顾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的复合型技术人才,能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及发展现代化产业,符合产教融合市场化的要求[2]。此外,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先进制造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现代服务行业及发展文化产业设计行业均无法脱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团队的支持。由此可见,加快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进程,方可实现产教融合市场化接轨的目标,培养出更多促进新型产业发展及经济结构转型所需要的高层次新型技术技能人才[3]。同时,除熟练掌握新型理论知识外,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必须灵活运用新型技术手段及了解新型设备的基本构造,进一步加快劳动力结构转型升级,真正意义上做到完成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经济发展战略任务。有研究资料显示,我国短期内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期及新阶段,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往往需要产业结构转型及复合型技术人才的支持,否则无法实现市场化融合的目标,说明产教融合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具备重要的实践作用。

1.2创新教学理念

名言有云“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全球范围内国际间竞争以科技实力竞争为核心内容,而科技实力竞争的本质为人才竞争。自2008年爆发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各个国家迎来全新工业革命所带来的机遇及挑战,大力推行技术技能积累创新的国家战略,以达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目标。例如:大力发展现代化职业教育及健全教育体系,将其视为发展国家实体经济及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有力手段,有助于保持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由此可见,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不只是国家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渠道,更是国家实现技术技能创新积累的重要平台,尤其是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下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能优化其专业课程。

1.3深化教学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经济发展形势间结合不密切的问题,尤其是人才培养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出现不相适应的结构性失衡问题,而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彻底解决产教间不相融合的问题。同时,适当扩大应用型、技能型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比例无法脱离推进高等教育分类改革进程的支持,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能转变职业教育层次及类型,持续优化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培养出更多拔尖创新人才及技术技能人才,真正意义上做到覆盖基本公共服务各个领域及社会经济产业链条[4]。此外,目前我国就业形势相对严峻,而建设全覆盖的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能实现再就业的目标。

2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思路分析

2.1面向市场需求的实现

由于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建设无法脱离面向人才市场需求的支持,客观上要求相关高职院校立足于人才市场的基本情况,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相结合,促使高职教育体系突出人才培养面向市场的特色,方可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例如:以某地区涉农院校科技职业学院为例,其占据全国涉农高职院校排名较前年,包含极其特殊的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及系统化教育理念,把握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核心,面向人才市场需求,扩大其市场发展前景,持续输送高技术高技能的人才。此外,充分发挥农业实训教学科研基地的作用,大力推行方向定岗、平台教学及专业分流的人才培养模式。

2.2注重整合师资力量

一般说来,教师不止肩负着培养高职人才的重要职责,更是激发创新创业人才的精神支持者。因此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相关高职院校必须立足于产教融合市场化背景大力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不得放松师资力量管理,着重强调合理整合师资力量,充分发挥教学团队的作用,例如: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建设现代化教育体系期间侧重于突出“整合师资力量及面向人才培养”的特色,调动教师团队及科研人才的工作热情及积极性,逐一打造出动画分镜、现代汽车故障诊断、鞋类生产工艺及皮鞋结构设计等精品课程,真正意义上做到迎合时展潮流,向社会及市场输送更多复合型应用技术人才。

2.3加快课程改革的推行

产教融合市场化无法脱离高职教育改变课程内容的支持,而改革成败直接决定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建设可行性。由此可见,相关高职院校推行现代化高职教育体系建设进程期间不得实行单一某一项改革,尽量实行整体化改革手段,包括面向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面向人才培养的师资整合及面向市场需求的人才培养等。例如:以面向产教融合的课程改革为例,将教材改革与教育体系、培养对象及师资力量相结合,促使课程改革符合产教融合市场化的要求。同时,秉持产学研相结合的办学理念,深化教学改革进程,持续优化课程内容,形成高教性、区域性及实践性的基础发展思路。

体育业市场前景篇3

关键词:职业教育景观设计教学实训顶岗实习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76-02

1引言

景观设计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在城市外环境的建设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景观设计专业对于学生要求的本质是对于科学、艺术与技术的综合运用,因此相对于本科教育,景观设计专业在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发展前景更为良好,也更能体现其偏重实用性的特征。在职业教育的背景下,景观专业的教学相对于本科学校,其办学宗旨、生源水平、教育侧重点等各方面都有所差别,因此发挥自身特长来培养职业技术型的景观专业人才,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2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主要问题

2.1专业就业形势

景观设计专业目前的就业前景良好,可选择的单位也比较宽泛,相对应的就业单位主要包括各大建筑设计院、城市规划院、综合性设计院、景观设计公司及效果图公司。从近些年的毕业生就业情况来看,本科生、研究生毕业后就业于设计院及大型设计公司的较多,在工作中展现出的方案能力、思维创新能力、沟通能力等方面与职教毕业生相比更加占有优势;中高职毕业生毕业后多任职于中、小型设计公司和效果图公司,职教毕业生的优势在于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工程技术以及效果图绘制方法的熟练掌握,其在专业技能方面更加具有特长。职教毕业生出色的职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在设计项目的完成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可以为一个项目从方案到具体实施提供充足的技术保障,同时景观专业的学生具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也可以在效果图的绘制上发挥其特长。

2.2现存问题分析

尽管景观专业当前的就业形势良好,但是市场需求也在不断产生变化和更新,企业对于毕业生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既定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也要不断推陈出新,从而适应新的市场导向。从另一角度来说,在各大院校扩招的同时,生源的数量在不断增加,质却难以保证,导致学生进校后由于基础水平不够而难以达到教学目标。因此,职业院校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调整学生培养方案,使学校的教学与不断变化的企业需求相接轨,研究出有效的市场应对策略以发挥出职业教育的优势。

2.2.1培养目标脱离实际

各职业院校对于景观专业的培养目标有着共同点,也各有其特点,其总体目标都是为了满足市场相对应专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不同之处是各个学校专业侧重点不同,培养出的学生技能特长也有所不同。总体来看,许多学校对该专业的培养目标都出现盲目向高等学校培养目标看齐的现象,却忽略了专科学生本身的特点和长项,从而导致了学生难以吸收消化所学的知识,对庞杂的科目也难以把握其中的关联性,毕业后很难将学习的专业技能运用到实际项目中去,从而出现在岗位上竞争力减弱的情况。

2.2.2课程设置过于庞杂

根据不同的培养阶段,景观专业的课程通常可以划分为两大类:专业基础课和专业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主要是指构成基础、建筑速写、建筑制图、电脑效果图等课程,其主要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设计基础能力,包括构图能力、手绘能力、制图标准的掌握等。专业必修课是指分专业方向后的设计课程,包括景观设计、空间设计、公共环境设施等,其培养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学习专业必修课达到掌握设计方法的能力。总体来说,课程的设置过于细分,不同课程又是由不同的教师去完成教学,往往导致课程之间的关联性不强,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仍无法领悟课程之间的关联,总而影响整体的教学效果。

2.2.3顶岗实习缺乏监管

在职业院校中,顶岗实习是促使学生将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去的重要课程,一般顶岗实习的时间是一个月到三个月不等。由于校企合作的公司数量有限,每个公司又只能安排有限的岗位供学生实习,而学生数量相对较多,因此实习单位的选择一般不由学校安排,而是通过学生自主选择的方式进行,这就导致了专业教师在顶岗实习期间难以对学生有针对性、系统性的进行辅导,缺少了实训课当中应有的监督和管理,难以保证学生所递交实习成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也无法及时对学生的学习任务提出意见和反馈。因此,顶岗实习作为职业院校教学当中的特色课程,如果不能采取有效的教学管理手段进行监督考量,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3职业教育景观专业教学的总体策略

3.1发展职教特色,明确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规定了一个专业教学的总体方向,在整各专业教学当中起着引领作用。在职业教育背景下,景观专业总体的培养目标一直是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技能的实践型人才,但培养目标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需要跟随最新的市场需求和就业形势相适应,通过总体方向的把控和细节的调整,以适应新型岗位需求。

职业教育分为高职教育和中职教育两大类,这两类教育培养的是受教育者的专业知识技能,具有专门性的特征,毕业后要求其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岗位。对于景观专业而言,职业教育毕业生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程度较弱,在一个项目的团队当中很少担任项目负责人,但其能够充当团队中的技术支持,例如场景模型的构建和后期的效果图渲染人员等,可以作为项目的助理设计师。

因此,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培养目标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落实到与岗位的实际需求上,着力于培养具有较强实际操作能力的景观专业技术人才和助理设计师。

3.2适当调整课程,拓展教学思路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当前职业院校的课程门类普遍偏多,课程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课程的时间安排逻辑性不甚严密,使学生难以把握其中的联系和规律。因此,景观专业的课程设置应该紧跟市场导向,将现有课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和精简,将基础类课程巧妙地融入到设计主体课程中去,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设计与技能之间的关联性。例如,表现技法、建筑制图等基础课程可以与景观设计等专业课程整合,并将学时适当延长,这样,教师在教授设计思维和方法的同时,还可以教授学生绘图技法和制图标准,并告知学生整个项目的设计顺序,使其将所学知识连贯成一个整体。通过课程的调整,发展专业主干课程,使课程设置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使其专业技能得到提升。

3.3增加实训课程,重视顶岗实习

职教院校的景观设计专业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和实际操作技能,因为仅在培养计划中设置理论课程是不够的,还应该重视实训课程的设置。在实训课程中,应该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发挥学生所长。

培养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可以通过多种模式,例如让学生讲解对于项目的理解并用文字进行分析,或是采取口头表达的方式讲解自己的设计思路等,均可以不同层面上提高学生的设计思考技能;另外还可以训练其绘制效果图的能力、汇报文本的排版与设计说明的撰写能力等,使其通过训练能够清晰地表达出设计者的设计思路。景观专业对于实际操作技能的要求,主要包括对国家施工规范的了解、市场建筑材料的认知、施工工程技术的掌握等。通过实训课程,使学生能够将抽象的设计性思维,转换为具体的图纸和文本的形式,清晰地表达出设计意图,最终完整的体验整个景观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

实训的开展既需要在校内有计划的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也需要到企业中去进行学习技能实践和工作体验,也就是顶岗实习。通过在企业的专业岗位中实习,使学生发现已学知识的漏洞和不足,针对比较薄弱的环节进行实践和完善。在实习期间负责的专业教师,应对整个实习期做出详尽的学习计划,并在实习期间予以监督和指导。可以考虑先制定出学生实习要达到的总体学习目标,在分阶段进行任务的布置和检验,以达到预计的学习效果。实习阶段结束后,教师应对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作出检查和评价,从而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进度,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有的放矢,对不同的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教学。

4结语

本文针对职业教育背景下的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发现了目前职业学校景观专业存在的一些比较普通的问题,并通过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目前市场的需求变化很快,教学培养目标的制定是关键,课程设置也需要不断调整以适应企业岗位对于人才的技能要求,教学方法要不断推陈出新,以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虽然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具有多样性,我们无法用一个标准去衡量并解决所有问题,但是我们应从以下几方面重点进行思考:

4.1发挥职业教育的特点

艺术类职业院校与普通职业院校在艺术类专业教学上具有天然的优势,其对于艺术类专业的教学具有更加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更加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应当发挥其特色专业的优势以提高市场竞争力。景观专业作为艺术类专业中的新兴学科,其艺术性与实践性的特点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与目标,在专业教学中应努力发挥其专业特色。

4.2明确职业教育的目标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学生顺利走向就业,景观市场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职业院校专业培养计划、目标的制定,因此景观专业的教学不应该一成不变,应该做好毕业生的就业反馈调查工作,从中了解企业岗位需求而去进行不断的自我调整和修正,使学生在就业后能够更快更好的适应岗位要求。

4.3做好职业教育基础工作

应该为新思路下的景观专业教学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例如利用假期给在岗教师进行专业培训,为教师提供机会定期到企业实习,提高教师自身的专业实践水平;配备足够数量的实训工作室与电脑培训教室,给学生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设置实操性较强的课程等。只有将培养计划落到实处,将基础教学条件和教学理念相协调,才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贴合实际的课堂教授模式,在职业教育背景下将景观专业更好的发展起来,使教学目标稳步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欧百钢,刘伟,王敏.关于风景园林高层次人才培养规格的思考[J].中国园林,2009,25,6.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与景观学的教育[J].中国园林,2004,

20,2-5.

[3]艾昌青主编.高职教育教学改革[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15.

[4]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115-116.

[5]徐卓恒,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景观设计教学对策研究――以中国美术学院艺术设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D].中国美术学院,2012,6,20-24.

体育业市场前景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景观设计;课程教学;问题;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2-0228-01

景观设计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综合性学科,既有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又有对社会资源、生态环境的规划与可持续管理。景观设计以其独特的城市生态、景观环境为对象,来保障社会和环境的改善和提升。高职教育在学科建设及人才培养方向上,应该围绕职业院校技能教学需求,从课程资源整合上,明确教学重点,突出实践技能性教育,特别是在专业课程、选修课程和延伸课程调整中,既要增强学科知识的覆盖面,又要反映社会对人才岗位的职业需要,增强叙述适应市场、适合岗位的综合能力。

一、职业院校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常见问题

课程教学是保障学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中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培养目标存在偏差。由于各院校在人才培养上侧重点不同,尽管都将实用型人才作为主旨,但在学生景观设计能力,特别是创意能力培养上缺乏针对性,难以胜任景观设计工作,这一方面与课程资源有关,过多的知识性课程使学生难以获得实践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课程设置存在重复,加大了学生的学习负荷。二是专业课程门类较多,覆盖面过大。过多的课程分类,以及较广的知识覆盖面,无法从景观设计的专业性上来突显,造成课程综合度太大,专业核心技能变得模糊。三是实习实训环节缺乏全面考核及评价,对于职业院校技能教学,重在围绕景观设计专业实习实训课程的完善,由于实习课程监督与考核工作不完善,难以确保学生专业素能的成长。

二、职业教育视野下景观设计课程资源整合对策

根据当前职业院校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常见问题,从职业教育视角来审视和分析,重点从两个方面来优化课程资源。一方面发挥教师优势,凸显专业特色。以景观设计课程为例,各职业院校要明确学科培养方向,加大师资人才的引进,特别是从景观设计教育体系建设上,不仅要从工艺美术视角来延伸课程,更多的是从景观设计理论和应用实践经验积累上,强化职业教育的特色性、专业性,满足人才市场对岗位能力的需求,如构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工作室,以教学、实践融合来打造职业教育特色;另一方面加大对教学问题的改进力度,提升景观设计专业人才的市场竞争力。景观设计人才要体现学科专业性,要从时代特征需求中明确教学重点,从人才培养定位上来制定特色化教学体系,强调学科与时代、市场的衔接。

(一)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保障教学的首要问题。景观设计专业在职业教育理念下,要从应用型、创业型高级人才上,凸显技能职业化教育,要能够适应市场变化,体现岗位能力。从当前景观设计教育现状入手,从学科及专业覆盖上,注重人才培养的多层次性特征,加大对基础理论知识、专业知识和设计技能的培养,引导学生从景观设计相关研究及承担具体实训案例中来培养专业认知和岗位能力。如从景观的规划、设计、实施、养护等方面来细化专业教学内容,构建完备的学科专业知识,多从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勘查分析来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性。

(二)注重课程资源的适应性调整

课程设置是建立在学科专业基础上,并以人才培养为目标,整合课程模块,实现课程的简化和优化。现代景观设计所涉及的领域较广,既有环境设计、城镇规划、区域规划、园林规划、生态规划内容,还有生态学、景观学、人类学等知识体系,因此,合理的架构各学科比例,凸显核心课程的专业实践能力。景观设计与景观规划都需要从自然与社会、科学与艺术上来渗透创造性思维,并从科学分析、理性思考中来完善功能与形式、技术与艺术的展现。景观实践课作为立足景观设计基础,更需要从城市环境资源综合度、繁复度上来融合科学、技术、艺术,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协调统合中来创造生态宜居环境。

三、结语

职业教育下的景观设计教学,要从实践性上来强化人才培养目标,从学生的知识、素质结构及能力培养上,围绕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要强、知识面较快、综合素质较高的方针,注重课程教学的实践性,特别是从景观设计岗位所需操作技能上,完善文化教育、实践技能教育、专业素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等体系,帮助学生从工程技术原理上,从施工工艺及施工材料选择及应用上做到规范、全面、准确,从差异性、多样性上优化课程教学环境,推进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目标的稳步实现。

参考文献:

[1]汤鑫.依托职业大赛完善高职景观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1).

体育业市场前景篇5

[关键词]景观规划;技术人才;高校;人才培养;工程;艺术

中图分类号:C96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29-01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趋势的深入,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同时对周边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在这种背景下,与之相适应的景观规划设计水平日趋成熟,并在逐步趋于完善。因此,景观规划行业对专业化技能型人才提出了新要求,这给高校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方式的改革与创新做出贡献,我们也有必要对已有专业内容以及教学理念进行整合,在强调专业基础和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强化教学新思路、深化改革力度。

一、景观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越来越高,这也给景观规划专业的开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基础,时至今日我国景观规划专业的毕业生人数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大多数高校都开设了景观规划专业,以缓解该类市场人才的需求量,当前景观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受到学校现状以及教学认识的差异影响,而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目前,我国开设景观规划专业的院校主要包含有:林业院校、建筑院校、艺术院校以及一些综合性的大学。

1、景观规划专业内涵

景观规划本身是一个跨学科、跨专业的教学内容,它不仅涉及到许多建筑知识、艺术知识和一些专业性内容,还具备独具特色的内容体系,如土工学、地质学以及美学等内容。同时,在实际教学中因为学校性质的不同,景观规划专业的设计也不尽相同,专业侧重点、名称以及教学内容不尽相同。在多数院校景观规划专业的设置中,往往都是按照本院校擅长专业为指导开展的,但由于院校教学特色、侧重点的不同造成该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例如林学院景观规划专业的教学,它通常都将教学重点放置在园林植物的种植、栽培以及配合等方面,注重景观规划工作而忽略了其他方面的景观内容。建筑学院的景观规划专业又是以景观建筑作为整个教学主体,重在分析建筑结构对景观的影响,并将整体环境布局作为重点。由此可见,我国不同性质的院校所培养出的景观规类工程技术人才的专业技能差异也很大。

2、缺乏课程设置标准

面对上述种种情况,国内有关教育工作者已经提出了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计标准要求,明确指出在教学中不管是对建筑院校、林业院校、艺术院校还是综合性大学的景观专业课程设置中,都应该采用一种统一、系统的标准来开展课程,要做到课程布局统一、教学内容统一、教学方式统一以及核心课件统一的标准化要求,这也是目前景观规划专业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实际工作中,虽然这一问题被业界重视,但时至今日仍然未曾产生一套系统、规范的标准化专业体系。

3、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现状

我国目前的景观规划专业课程设置上还存在很大的缺陷,就连最基本的景观规划专业名称也不够统一。在林业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通常称为风景园林,建筑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则叫风景建筑,艺术院校的景观规划专业又叫环境艺术设计等。这些不同的名称所采用的课程标准也不尽相同,这给教学人才培养模式的选用带来很大的影响,各自为政局面十分明显。

二、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模式要点

在景观规划类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工作中,要强化对市场人才需求的正确认识,要顺应时展潮流的需要并结合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景观规划专业的自身特色,做到从专业定位角度去分析,从而有针对、有目的的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1、加强特色专业建设

对于一个学校的教学工作而言,开设特色专业是学校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础,也是学校的品牌所在,它如同磁石一样吸引着学生的学习兴趣,且对用人单位对学校技术人才的选择有着指导作用,更让学校在激烈的人才市场竞争中具备核心竞争力。在某种程度上,培育特色专业决定着学校综合发展进程,也关系到学生的生存。高职学院应面向市场培育特色专业,创建品牌。在当前景观规划专业激烈竞争的形势下,高校应明确自身专业的定位,在办学过程中以培养景观规划行业高技术应用职业能力为主线,努力办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专业特色,以适应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环境建设的需要。高校只有精心构建景观规划专业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体系和培养方案,不断调整拓宽专业方向,加大创新力度,才能彰显自身特色。

2、以服务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做好专业定位

当前,高职教育正面临新的发展环境,只有将“市场跟从”变为“市场导向”、“就业引领”,在高职教育体系中找准位置,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强化教育特色,才能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建立一定的地位,培养出具有一定理论基础的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3、优化专业结构

进入“十二五”,高职教育的就业情况和消费情况有两个转变:一是就业已经实现了由供方市场向需方市场的转变;二是教育消费市场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我们应把握这种变化趋势,优化专业结构。具体而言,加强专业群的培养,以龙头专业为依托,将新兴专业与传统专业相结合,宽口径结合多个专业方向,积极调整专业发展方向。从国内高职景观规划教育的现状来看,目前国内高职景观规划教育存在把景观规划专业提升为专业教学的问题,结果造成专业划分过细、专业知识面狭窄、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较差。根据我国城乡环境建设需要,以专业技能教育为基础,将景观规划专业分为景观规划、景观绿化、景观工程监理、景观建筑等专业方向,可以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4、深化改革措施

4.1、根据行业市场调查的需要,围绕就业岗位能力要求,确定由文化素质、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方向技能三大模块组成的景观规划专业的技能训练项目体系。其中文化素质和专业基本技能为景观规划专业的必修技能,专业方向技能则根据各专业方向的需要设置,不同的专业方向,应有相应的专业方向技能。

4.2、实践教学是高职教育的生命力所在,培养行业生产需要的一线技术应用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践教学的具体实施中,应该坚持将动手实践和认知实践相结合,在实践过程中,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中必须牢固树立的观点。

三、结束语

高职景观规划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面向工程一线的,因而景观规划职业教育应结合工程实践,其人才培养模式首先应加强对学生景观规划相关知识、素养的积累与培养,让学生明白专业的相关内容以及本专业所需要的相关背景知识。

参考文献

[1]陈玉玲,李玉贵.就业导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原则[J].职教论坛.2007(01)

[2]朱小平.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岗位(群)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构建[J].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4)

[3]赵精兵,同勤学,王景红.以就业为导向,完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

体育业市场前景篇6

关键词:广西;民族;体育旅游

国务院正式实施的《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中对广西旅游业的开发提出了“立足旅游需求、发挥特色优势、完善旅游产品体系”等一系列的新要求。广西旅游业的发展虽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旅游资源基础,但如果在开发中不注重融入相当分量的本地民族文化内涵,就难以发挥广西旅游业的特色优势。因此,要使广西旅游业发展有新的突破,就必须另辟蹊径。而民族体育旅游资源是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很强的参与性和娱乐性,符合旅游者兴趣变化的趋势。因此,大力开发广西的民族体育旅游资源,可以使民族体育旅游成为推动广西旅游业前进的又一个增长点。

一、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现状

近年来,广西旅游业取得了不俗的业绩,桂林、南宁、北海、玉林四市先后进入“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漓江、象山等10大景区被评为国家“aaaa”级风景区,旅游收入稳步提高,正朝着旅游强省的方向发展。据统计,全区有可供开发的景区、景点400多处,分布于8个地区、63个县。其中已开设为民族旅游景区58个,主要设置的民族体育旅游项目有芦笙踩堂、多耶、抛绣球、打铜鼓、跳竹杠、舞狮子、板鞋舞、板鞋竞走、上刀山、过火链等26个,集中分布于桂林市及辖县、河池地区、百色地区、柳州市和柳州市和柳州地区、南宁市和南宁地区、梧州市、贺州市、贺州地区、防城港市等10个地市。民族聚居较集中的“桂北民主风情游”旅游圈中桂林市区的漓江民俗风情园、荔浦丰鱼岩、温泉山庄、龙胜百面瑶寨、细门瑶寨、银水侗寨、金竹壮寨、黄乐瑶寨、平安壮寨、金秀花王山庄(瑶族)、三江程阳桥侗寨等11个有一定规模、有代表性的景区。

二、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

1.体育旅游项目未被作为单独旅游项目来开发。体育旅游项目要融入民族风情,在民族风情表演中穿插安排,或作为民族风情旅游的附带项目来开发,没有充分认识这些项目的经济价值和开发潜力,没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资源。

2.各景区开设的体育旅游项目没能突出本地本民族特色。当前各景区的项目设置都是混编了其他民族的项目,对于本地本民族许多具有开发价值的体育旅游项目弃之不用,造成各景区的项目设置大同小异,旅游商品比较单一。个别景区(点)的人文资源开发不足,存在急于求成、一哄而起、盲目发展的现象。

3.体育旅游项目的开设形式主要以表演和观赏为主。各景区把大部分体育旅游项目进行“艺术化”改编,着重突出艺术性和观赏性,少部分项目邀请游客代表参与,只有个别项目适于全体游客参与,影响了游客的热情。

4.广西体育旅游市场管理不规范问题严重。这主要表现在:一是体育旅游管理体制没有理顺,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并存,部门分割、地区保护问题严重;二是尚未建立起统一、高效的行业监察、预警、评价、统计、考核体系和行业发展、投资、经营的信息系统;三是缺少扶持体育产业发展的明确政策,尤其是在用地、融资、税收、赞助、建立新产业发展基金等方面;四是一些准行政单位用行政手段分割和垄断项目市场,项目市场的辟垒过高、进入的成本过高。

三、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的对策分析

第一,开发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应同步进行。环境保护对旅游业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特别是有些独特的旅游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会永远失去,不复存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也是这样,如果不注意环境保护,无序开发或开发过度,时间一长,就将失去它对旅客的吸引力,发展旅游就无从谈起,不注意环境保护,等到生态环境破坏以后再进行治理和恢复,那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甚至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我们主张在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要注意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既要坚持保护旅游资源、保护环境,又要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促进了旅游业迅速发展。

第二,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要突出其自身特点,切忌照搬他方模式。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属于体育旅游,它具有享受性、健康性、刺激性的特点。但民族传统体育旅游项目又常与民族歌舞参拌在一起,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又属于民族风情旅游,它具有浓烈的民族地域色彩;同时,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离不开自然风景旅游、人文旅游、文化旅游等,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因此,我们在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开发过程中要突出这些特点,切忌照搬其它地区旅游项目开发的模式,只有突出自己的特色才能吸引游客。

第三,增强体育旅游产业化意识,促进观念更新。广西由于地理位置、历史等多方面原因,教育文化发展滞后,体育科技水平低,民族体育旅游人才缺乏,民族产业化意识薄弱,自我发展能力低。人们从来就没有把体育旅游理解为可以创造巨大社会经济效应的产业。在当前旅游业作为西部民族地区第三产业发展龙头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把体育旅游产业作为广西民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优势行业进行发展,甚至可以作为旅游业的先导行业。因此,各级政策部门必须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发展体育旅游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广泛的社会经济效益,把体育旅游产业的发展与实现当地经济增长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结合起来,从而确立体育旅游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

第四,加强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体育旅游配套服务。民族体育旅游无论是接待当地的游客或是省内、外及国外的游客,都存在着体育旅游客源与旅游市场之间的空间距离,只有当旅游者能够进得来、留着住、出得出,才能吸引旅游者常住,这就是旅游业常说的可进入性。必须解决影响旅游客源可进入性的交通和通讯两个重要因素。广西滞后的基础设施,尤其是交通,与拥有的丰富旅游资源明显不相称,制约了广西旅游业的发展速度、发展规模,必须花大力气解决。一方面建立以南宁、柳州、桂林为中心的铁路网,提高铁路的客运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发展航空业,以桂林两江国际机场为重点,加强新航行的开辟,建设成具有国际影响的航空港,同时发挥南宁、北海机场的辅助作用。同时,根据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对原有基础设施进行适应的整合和调整,提高广西旅游的综合接待能力和使用效率。

第五,积极对外宣传促销,培育中介机构,有效组合各种媒体。广西对旅游宣传促销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宣传手段单一,工作力度不够,致使国际合作表面化,未能与国际旅游市场较好地实现“软对接”,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旅游宣传促销的实效。大胆引进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和体育旅游人才,破除闭关自守的思想,这是加快发展广西民族体育旅游业的必要途径。体育旅游市场运作是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许多相关专业市场,因此需要大量富有实践经验和实力的企业、媒体关系支撑,需要大批具有广博知识、丰富经验并熟知媒体的体育经纪人、策划公司、体育广告公司来进行中介包装。

第六,加强体育旅游人才培养与学科建设,注重民族体育项目的挖掘整理及研究开发。首先,建立高素质的体育旅游从业人员队伍,是保障体育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针对目前广西民族地区体育旅游人才短缺、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的状况,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人才培训基地与培训网络。学校是体育的摇篮,是原始体育形态走向规范化、科学化、普及化的必由之路。从欧洲的各种球类活动到日本的柔道、韩国的跆拳道,无不是以学校为中介完成改造,使之便于教学、训练和比赛。把民族传统体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是学校体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其次,各民族丰富多彩的传统体育,是各自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不对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传加以挖掘、继承和发扬,它们就有丧失的危险。挖掘整理的民族体育项目应在保持民族风格的基础上,逐渐向着现代人的文化娱乐观念、审美特征和价值取向等方向转化,向着与国际民族体育旅游接轨的趋势发展,这样广西民族体育事业才会有新的活力,才能加快其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进程。

第七,实施“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战略。体育旅游的发展,单靠市场的调节是不行的,需要通过各种法律、法规、政策等的引导和规范来实现。首先要完善相关的产业政策。目前我国体育旅游产业中的许多方面仍因缺乏长期、稳定的政策扶持而使发展受到限制和制约。这对体育旅游产业的长期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广西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市场的开发过程中,要积极呼吁并协调有关部门,及时建立和完善一套包括政府财政投入政策、产业项目基本建设投资政策、社会集资政策、税收政策、信贷政策、体育旅游基金政策在内的完整、系统的体育旅游产业政策,构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政策体生活费,为体育旅游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其次要发挥体育旅游区位优势,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及邻省进行旅游交流与合作广西各民族地区以建立北部湾经济区为契机,以东盟博览会为平台,加强同东盟国家和邻省全面合作。广西背靠大西南,与经济高度发达的广东省相邻,正处于一个旅游业较发达的区域内,应加强与邻省旅游项目的交流合作。另外要重视旅游立法,加大执法力度,规范市场管理。完善的法律、法规,无疑会对推动广西民族体育旅游开发起到积极作用。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

参考文献:

体育业市场前景篇7

[关键词]民族体育旅游市场营销中岳嵩山少林武术河南

一、问题的提出

体育旅游是体育和旅游耦合兼容所产生的一种以欣赏、观看、或参与体育活动为内容的旅行游览活动,它以各种旅游资源为基础,以体育赛事为媒介,以获得心理愉悦、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为目,是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进而追求精神文明的一种全新的生活体验方式。2001年,国家旅游局成功推出了以“中国体育健身游”为主体的旅游活动,六年来,中岳嵩山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夯实基础、倾力营销,大力发展民族体育旅游,让国内外游客感受到了中岳嵩山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激情和魅力。仅2007年上半年,中岳嵩山旅游人次达到1.8千万人次,总收入超50亿人民币,占河南省旅游业总值的2.1%。和前几年相比,旅游总收入是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和东南沿海的38%、西方发达国家的70%相比,还有较大的市场挖掘潜力。

二、中岳嵩山民族体育旅游的Swot分析

Swot战略分析是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市场的一种营销筹划方法。Sw是指某行业或部门的内部优势和劣势,ot是指某行业或部门外部环境的机会和威胁。其目的在于,通过综合分析Swot诸多要素,系统评价发展战略,达到择优而行的目的。

1.优势分析(Strengths)

(1)区位优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登封县境内,山体从东至西横卧,蜿蜒70公里,东邻省会郑州,西接九朝古都洛阳。分太室、少室二山,各36峰,主峰海拔1492米。峰多寺也多,有“上有七十二峰,下有七十二寺”之说。嵩山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名胜古迹繁多,居五岳之冠。嵩山古称外方山,周平王东迁洛阳后,以左岱(泰山),右华(华山),嵩山位于中央,是为天地之中,故定嵩山为中岳。武则天天册元年(695年)封禅嵩山时,改中岳为神岳。北宋以后,又称之为中岳嵩山。嵩山北望黄河之雄,南极山川之秀,与北京、西安、武汉、济南等大都市都是朝发夕至的车程,有着庞大的、较为固定的旅游客源。自然条件优越,景区年平均气温为摄氏13至15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2)旅游资源丰富优势。中岳嵩山优越的地理位置与河南灿烂的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形成了以“高、深、厚、全”为特点的丰富的旅游资源。“高”,主要是指古文化旅游品位高。中岳嵩山是中华民族文化主要发祥地之一,浓缩了中华六千年的历史文明。“深”,是指根文化独具优势。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人文始祖、三皇五帝,乃至于有史记载的夏、商、周文明基本上都在此区域;“厚”,是历史的文化积淀深厚。嵩山被誉为我国历史发展的博物馆,儒、释、道三教荟集。“全”,是指自然景观兼有“南雄北秀”的特色。中岳嵩山地处南北方气候的过度带,自然景观雄浑、神奇,是国家首批5a级名胜风景区之一,是河南省政府“十一五”期间关于发展旅游产业的“1418”规划中重点扶持、开发对象。

(3)有较好的开发基础。嵩山是国家5a级重点风景名胜区、部级森林公园和地质公园,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3处,省级13处。目前,嵩山已形成少林寺、中岳庙、嵩阳书院、三皇寨、观星台、马鞍山六大景区,开辟有武术游、考古游、登山游、地质游、天文游和宗教游等各具特色的旅游热线。浓郁民族风情和地方特色的体育旅游项目繁多,根据传统体育的内容及活动性质,可将这些民族体育项目划分为竞技类、游戏类、舞蹈类、表演类和节会类、养生类等6大类型332个项目(见表)。

(4)良好旅游媒介优势。旅游媒介包括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两方面。中岳嵩山地处中原腹地,京广、陇海、京九等铁路干线纵横交错(亚欧大陆桥横穿景区而过),陆路交通四通八达。河南的航空事业也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现有飞行航线46条,每周有400多个航班往返北京、上海、香港等40多个城市。全省共有旅行社778家,涉外星级宾馆379座和景区由业务联系,充足的客源渠道保证了景区经济效益。

2.弱势分析(weaknesses)

(1)资源开发缺乏统筹安排,没形成区域性概念。从中岳嵩山民族体育旅游资源的分布来看,各景区的项目设置大同小异、项目单一、品位不高,缺乏新意;一些很有开发价值的本土化的优秀体育旅游资源还未开发出来,如太极文化。不像海南、大连这些地方的旅游完全是一个区域性的概念。少林寺、黄河滩仅仅是个景点而已,远非一个区域的概念,造成了日、美、韩等国外游客只知道少林、太极,而不知道中岳嵩山的尴尬现象。

(2)体育旅游的拳头产品缺乏包装及宣传力度。多年来,中岳嵩山的体育旅游一直打的是“功夫游”牌,即:突出“两拳”(少林拳、太极拳),带动其他体育旅游项目的全面展开。但在产品营销上缺乏揭示“两拳”所代表的博大中原文化内涵;在宣传上缺乏系统性、全面性、主流性,导致了国外游客对中岳嵩山体育旅游认识的不足。其次,对体验性的民族体育旅游产品设计观念不强。各景区景点民族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没有个性,旅游纪念品缺乏文化内涵。如去韩国、日本旅游,大家都为能买到一套跆拳道、柔道训练服作为纪念而自豪。中国功夫中外驰名,但一直没有开发出以“少林”、“陈家沟”等名牌产品为品牌的旅游纪念品。

(3)投资主体单一,未能形成独立的体系。由于投资主体单一,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基础设施跟不上,开发速度较慢,产业化程度低。

(4)从业人员素质较低。有走访可知,有相当一部分编导为兼职,演出人员为招聘的社会青年或当地农民。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文化素质相对较低,缺乏创新意识;市场营销理念淡漠,缺乏科学的管理,是造成市场竞争力不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3.机会分析(opportunities)

(1)独特的“少林功夫”魅力。少林武术因发源于嵩山少林寺而得名,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也是我国极其宝贵的文化瑰宝。它集南北派武术之大成,以博大精深,技法精湛,风格独特,利于实战的特点,威震四海,名扬万里,在国内外武坛中独树一帜,自古就有“天下功夫出少林,少林武术甲天下”的美誉。少林武术是中岳嵩山的一张名片,成为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友好交往的纽带。

(2)中岳嵩山宽松的旅游政策。在《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大力发展旅游、服务等第三产业……。旅游业要以景点景区建设为中心,……提高旅游综合经济效益,尽快发展成为支柱产业。在投资方面广开渠道筹措资金,继续坚持“国家、地方、部门、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方针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培育多元化投资主体,推动投资经营股份合作制等。政府积极的旅游发展政策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3)北京奥运契机。据相关专家预测,北京奥运会期间全球将有39亿人次通过各种媒体关注比赛、关注中国,这对我国旅游业的积极影响将持续到2012年。由于奥运会的巨大影响,来北京观看比赛和旅游观光的游客,会辐射到全国各地。中岳嵩山的“少林功夫”、“太极拳”等禅武文化誉满全球,到时候一定会引起许多国外游客前来探径寻迹。这为中岳嵩山体育旅游的开发,让游客了解中岳嵩山民族文化带来了契机。

(4)中部崛起战略,拓宽发展空间。中共中央十届人大三次会议关于“中部崛起”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向第三阶段战略目标迈进的又一重大举措。像西部大开发一样,“大力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必将受到各种优惠政策的关照。中部崛起战略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是中岳嵩山体育旅游业发展的政策优势。同时,抓住郑州商贸城崛起的契机,利用郑州人流量大、过境旅客多的特点,搞好“衣、食、住、行、娱、动”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体育旅游空间。

4.威胁分析(threats)

(1)环境保护乏力。实现旅游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民族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但是,随着民族体育旅游活动的不断深入发展,旅游地区的环境却出现了种种问题,突出的表现有以下几点:体育旅游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少林大火:2007.3.25日太室山景区失火。);体育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差,加重了旅游地区环境的人为破坏因素(如少林寺周围林立的武校和饭店等)。

(2)市场化运作机制不完善、投资单一。整个民族体育旅游市场相对比较混乱,市场秩序不规范,未能形成合理的竞争机制、价格机制;同时投资主体单一,缺乏资本支持,且流动性较大。

(3)产业发展的竞争激烈。一是省际间相同产业的竞争,如陕西、山东等相邻省份的民族体育旅游也在相继开发,尤其山东省开发得较早,如,每年一度的泰山登山节,潍坊风筝节等都驰名海内外;二是区内邻近产业的竞争,目前陕西旅游市场细分明晰,已形成了多种旅游市场类型,如山水旅游、生态旅游、极限运动等,市场竞争也十分激烈。

三、中岳嵩山体育旅游发展的营销战略

1.思想认识的再定位

中岳嵩山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认真总结和推广“栾川模式”、“焦作现象”(即由“煤炭经济”向以体育旅游产业为领头羊的、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经济的成功转型)经验,抓住建设和谐社会的时代先机,把旅游产业当成一个朝阳产业、经济产业来抓。

2.加快体制改革,力争投资结构多元化

民族体育旅游要成为独立的产业,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其自身必须要走向市场。那么,改革现有体制,弱化政府对体育旅游市场大包大揽的管路与运营模式,加强政策性的宏观调控,采用多渠道的金融资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股份制企业,来运营旅游市场势在必行。

3.加大主流媒体的宣传力度

中岳嵩山的民族体育旅游要走产业化发展道路,成功与否,很大成都上取决于宣传促销工作。因此,在宣传上首先要在国内外的主流媒体(如:中央电视台的各频道、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等)上做大文章。另一方面,要注重体育文化和影视文化媒体的结合推广,如电影少林寺,电视太极宗师,以太极拳、黄河漂流为题材的摄影作品等。学会利用国内外主流媒体宣传推销中岳嵩山的“高、精、尖产品”。

4.加快民族体育旅游从业和管理人才的培养步伐

“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一方面,加大旅游教育和培训力度,办好中岳嵩山大学、郑州大学等院校的旅游和体育专业。另一方面,旅游行政单加强与省内外的高校合作,定期组织诸如休闲旅游、体育旅游业务、民族表演设计等培训,切实解决各景区体育旅游管理人才、表演人才难的问题。

5.加强区域联合,发挥区域优势

中岳嵩山周边诸省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加强与邻省的区域旅游、区域体育旅游协作,是拓展营销渠道的重要方法之一。各省区在资源共享、市场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下,根据自己的优势资源确定各自的特色和开发的重点,加大各种传统的和新兴的旅游产品的开发,优化相邻地区的资源,创造旅游精品。

参考文献:

[1]李克:首届中国中部(河南)旅游交易会上的讲话.省略/2006,3,15

[2]中岳嵩山地里概况.省略/henandiligaikuang.htm

[3]袁书琪等:体育旅游资源的特征?涵义及分类体系[J].体育学刊,2003,10(2):33~35

[4]河南省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大河报,2007,1,24

[5]陈林:旅游是个区域性概念.大河报,2004,12,7(B~1)

体育业市场前景篇8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实用性较强的学科,应以培养应用型营销人才为目标。现阶段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存在需改进之处,对此提出相应的课程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

应用型人才;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

随着大众旅游的深入发展,中国的旅游业出现了新的格局和发展态势,即旅游者开始追求和参与到以体育为首要目的或与体育相关的旅游活动中来。在体育旅游活动中旅游者不仅获得了传统旅游的观光赏景,而且登山、滑雪、穿越、潜水、观赛等体育活动也使旅游者获得了自我满足和成就感,而且强壮了身体,体育旅游作为一种重要的休闲方式,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为了适应和促进体育旅游的发展,需要大量具有专业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应用型体育旅游人才来满足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体育旅游者服务,而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是培养体育旅游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性课程,它知识涉及面广;实用性强,能够直接服务于旅游业,深入掌握和正确运用对体育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大有裨益。

一、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应用型人才分析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在使学生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的基本理论体系、营销观念、营销基本技能有一个系统而全面的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着力培养三种类型的应用型人才。第一,体育旅游产品企划型人才。企划型人才的主要任务是在体育旅游产品市场需求状况调查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经营实际,进行体育旅游产品的设计,包括体育旅游线路的规划、体育旅游活动项目及场地的选取、食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的安排等;体育旅游产品和线路的报价;分销渠道规划、产品经销商的选取;宣传促销决策等,如高级营销师就属于企划型人才。第二,体育旅游产品推销型人才。推销型人才是在销售第一线或销售现场按照企划型人才设计的营销计划、方案,通过运用各种推销技巧和方法把体育旅游产品或服务推销给体育旅游者的人才,他们主要从事具体的销售实践活动,如旅游推销员、旅行社前台接待员等。第三,体育旅游产品销售型人才。销售型人才是介于企划型人才和推销型人才之间的一种人才。销售型人才也处于生产第一线或工作现场,但他们不是具体的操作者,而是从事管理、服务等实践活动以及技术指导工作的人才,如销售经理、广告经理、公关经理、销售督导等。

二、高校旅游市场营销学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虽然现阶段国内绝大多数综合性大学、一些专业性大学和职业教育学校开设了旅游管理专业或体育专业,但能将二者很好地结合起来的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和休闲专业却较少,目前沈阳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开设有体育旅游管理专业。因此,体育旅游的营销课程开设得也较少,但体育旅游市场营销课程在培养设计、营销体育旅游产品、体育旅游线路的专业人才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传统的旅游市场营销课程教学在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方面存在一些缺陷,需要进行一定的改革和完善。

(一)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重理论、轻实际

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目标强调学科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强调理论知识的输入和获得,而忽视体育旅游的实际需要,忽视了获得知识的同时学生专业实际应用能力的锻炼和培养,缺乏实用性。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上,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的探究和体验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教师讲课为主,以教师为主体,以理论知识的传授和获取为目的。学生处于被动的地位,接受填鸭式的教育,而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就很难有效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

(三)课堂内外实践教育缺失

目前,大多数院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教学大纲中对实践环节的任务要求不明确,甚至没有要求,或者实践环节安排的学时不足。一些教师由于自身缺乏企业营销实战经验,在教学实际中,或对实践重视不够,或受自身实践能力限制,使得该课程的实践环节形式较单一,对学生的实践操作要求不严格,流于形式,不够深入。

(四)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

现阶段,大多数学校的旅游市场营销学的课程考试采用单一的闭卷笔试成绩,而试卷的内容又大多集中在对老师所讲的理论知识的死记硬背上,对实践部分和应用能力的考核较少,这样就会造成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单一、片面,高分低能的现象,不利于促进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一)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目标,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目标

随着体育旅游的深入发展,对复合型、应用型体育旅游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体现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应在课内和课外都“以人为本、以能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为重点,将培养目标分解成不同的能力知识模块,课程以实现模块能力标准为目标,以锻炼学生的日后工作应用能力,注重学生的实践性、参与性的学习过程。通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内实践、课外实训、考核方式等多种方法和手段,构建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的教学模式。

(二)在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中,突出学生的参与性和主体地位

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显著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模拟教学法可以较好地提高学生的参与性和实践性。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指导下,组织学生通过对体育旅游市场营销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有效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因此,在教学中要尽可能联系体育旅游活动中的实际案例来教学。在案例的选编上要凸显体育的特色,合理地设计和组织实施体育旅游营销案例教学方案,并在教学实践中对案例教学不断加以改进和完善,是运用案例教学法取得成功的关键。此外,可以在课堂上多采用情景模拟教学,它寓教于乐,以学生为中心,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消化;它还能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协调能力、交际能力和谈判能力,如产品销售和商务谈判的情景模拟教学,有助于应用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情景模拟教学法从操作过程来看,可以分为情景设置、情景分析、仿真表演、评委会评议、教师总结评价五个步骤。

(三)借助实验室和营销软件,增强学生的旅游企业营销实战体验

计算机网络的迅猛发展,给旅游企业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情境模拟营销是运用电脑网络、电子游戏、计算机数据库等模拟企业的营销环境,强化企业与顾客的双向信息交流,加强企业对顾客消费心理的了解,实现营销目的的一种营销手段。在体育旅游市场营销学课程教学中也应体现最先进的营销工作实际,沈阳体育学院建有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和市场营销综合模拟实验室,借助实验室的软硬件设施和三维虚拟仿真技术,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对企业营销实务的直观认识和应用能力。例如,利用体育旅游虚拟体验实验室的情境模拟软件进行旅游企业体育旅游新产品的开发和销售为内容的电子游戏模拟操作。

1.体育旅游线路、体育旅游活动项目、休闲度假区等的体育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为旅游企业设计体育旅游新产品,将所设计新产品的特点、价格、活动项目、线路安排,相关景点、度假区的介绍等制作成游戏软件,让消费者在娱乐的过程中,充分了解产品,旅游新产品推广游戏有利于激发消费者的占有欲,对产品发生浓厚的兴趣。待到新产品投入市场时,对于顾客来讲,它不再是新面孔,有助于顺利打开市场。

2.产品改进游戏在接下来的产品改进游戏中,软件主要为参与者提供一个操作平台,使其能够按自己的需求和意图对其他小组同学设计的新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并借助记录自动存贮系统,使研发者掌握消费者对产品进行的全部改进和设计。再根据游戏软件中的记录,获得“重新设计”信息,不断改进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此外,还可以利于实验室的计算机软件模拟现实的旅游市场营销环境,在仿真的市场环境下完成市场调查、商业计划书撰写、旅游产品开发、营销方案设计、产品定价、渠道建设和广告设计、促销活动、模拟销售等流程,体会市场营销活动的各个环节。

(四)增加课外实训,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为了培养应用型的体育旅游营销人才,还应当多带领学生“走出去”,对与体育旅游相关的旅游景区、场地,体育旅游线路和活动项目等进行实地的实训考察。由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事前布置实训的任务,学生带着问题、任务实地调研和考察,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或体育旅游相关企业的员工给与指导和答疑解惑,结束后学生撰写实训报告,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或提供建议。通过这种方式可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更充分地结合旅游实际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注重应用能力培养的考核方式

改变传统的一张试卷定成绩的做法,课程的成绩评定由平时成绩、实训成绩和理论成绩三部分构成,加大课堂实践环节和课外实训环节的分值比重。平时成绩根据学生课堂案例分析讨论、情景模拟、实验室虚拟经营的表现等打分;实训成绩根据撰写考察日记、综合实训报告、见习考察过程的表现与创新情况打分;期末的理论考试中,减少学生死记硬背的内容,加大灵活运用理论知识阐述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考核。

作者:刘华芝单位:沈阳体育学院体育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朴勇慧.市场营销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现代管理,2006,(12):212.

[2]赵士德,潘泽沦.应用型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黄山学院学报,2014,(16):109.

体育业市场前景篇9

【关键词】外语经济景德镇经济发展推进作用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关键时期,语言是一项交际工具,在满足人们需求和交流的同时,需要语言与经济密切联系在一起。经济活动作为互动,如若离开语言交际将无法进行下去。在跨文化经济交流中,外语是重要角色,根据数据了解我国对外的技术依存状态达到50%的占有率,国民生产总值也达到60%的占有率,也就说明,如果语言在劳务市场上能够满足不同需求,那么能够取得更大的经济收益。

一、外语经济概述

(一)外语经济

语言学家将语言定位为人力资本,因而学外也能被看成经济投资,最近几年景德镇的对外贸易出口额在全国范围内比重加大,随着外语热的发展态势,语言能够实现经济效用以及自身的价值,因而,外语经济已经开始涉及到全省的各个经济领域内,对地方经济增长有切实的意义。

探究外语经济之前,需要研究语言经济学,该学科的提出是在1965年由Jacobmarschak提出,将语言经济学分成以下几方面因素,价值、效用、费用、效益。

在研究语言经济学的基础上,部分学者将目光转移到外语经济。外语经济即他国的语言核心,主要将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准则看成最佳语言融合对象,目标经济的掌握主要以外语和母语经济领域所引发的目标性差异为依据,进而研究融合状况,让外语经济达到最大化利益准则。尤其在涉外的经济活动中,需要通过外语进行沟通,中国加入wto以后,涉外环境范围加大,涉外的内容逐步延伸,由此要求在市场交易中遵守已然形成的市场规范,也是公平交易的关键,因而实现基础是语言与语言之间的平等互换,进而带动涉外经济效果的最大化发展。

(二)外语经济效益

经济活动和经济发展带动语言活动以及语言发展,同时经济活动也要依赖于语言发展,由于语言产生的原因就是为了进行物物交换,并且早期的物物交换就是现在经济活动的源泉,由此推断任何形式的语言都能产生经济价值,用以服务于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外语能够被看成一类语言工具,显然产生之初是为了交流,但是后期的交流就变成商业活动的沟通语言,能用以获取母语以外的其他经济技能,也更能直接作用于社会发展进程中,对地域和经济有积极推动意义。

由此,外语学习也成为经济投资,由于外语能够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并且为区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经济学家在调查中了解到我国大概95%以上的行业和产品,目前已经达到供需持平的状态,但是唯有教育这一项没有满足要求,市场仍然倾斜在卖方,以英语教育为典型代表。因而英语的消费需求,带动英语经济发展,根据调查了解英语产业的年收益价值已经达到百亿,进而英语消费已经成为时尚类消费,目前一个成功的人士需要外语作为自己的外在标识,随意语言和经济之间的密切联系,让经济成为语言地位活动的元素,使语言学习推助经济发展。

二、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概述

(一)陶瓷经济发展特点与回顾

景德镇的陶瓷以青瓷和白色这两色为主,被称为假玉器。在公元1004~1007年,烧制的瓷器被定为贡品,由于陶瓷的底书标注“景德年制”,因而天下将此瓷器称为景德镇瓷器。宋室王朝南渡以后,北方的大量瓷窑在战争中遭到破坏,瓷器技能南来,让景德镇的陶瓷呈现长足发展的态势,从此以后,景德镇的陶瓷业超越南北两地,也为其发展奠定了基础。

景德镇的陶瓷烧制行业,从元朝发展到明清时代,经历发展的鼎盛时期,同时发展中汇集我国顶尖级的制瓷工艺,发展到清代以后,景德镇的民窑已经达到二百到三百座,因而瓷器产量大幅度增加,参与制瓷劳动的工匠也能达到十余万人之多。

景德镇陶瓷工艺发展历史悠久,但在建国之前,很多制瓷作坊都比较小,非常分散,导致生产效率较低。建国后,国家在大力改造中将其建设成全国制瓷的中心,这里发展的重点不仅集中在规模和产量,更集中在产业链条上,形成集合与科研教育、陶瓷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产业化系统,远销海内外。

(二)陶瓷经济的国际化特点

1.白热化的市场竞争。最近几年新兴陶瓷生产国的兴起,以及很多陶瓷大国将生产工厂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寻求最低劳动力成本,因而陶瓷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甚至达到白热化局面。就从建筑卫瓷一项为例,世界上的需求量已经低于总产量。根据调查显示当今世界上建筑卫瓷的生产同比上升七百多点,由此断定,各国的陶瓷市场竞争都很激烈。

2.市场的高档、艺术和多元化发展需求。虽然国际陶瓷市场处于疲软态势,但是由于供大于求,因而特、优、新的产品整体供需还存在缺口,集中在高档陶瓷和卫生陶瓷上面,市场竞争逐年加大,中低档产品已经不能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大行国际陶瓷生产国将重点转移到高档、艺术化陶瓷生产市场。另外受到消费者艺术水平、文化层次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引发产品需求不同,由于市场经济的开元文化,让人们打破大众需求,更寻求个性化发展,导致传统的大众发展形势,不适宜现代人的消费需求,现代人更喜欢个性化的产品,由此陶瓷生产方向将有大众化转移到个性化发展方向。

(三)市场生产配套以及销售中心转移

最近几年国际陶瓷市场出现销售配套化的新特点,国内外的建筑以及卫生陶瓷企业在发展中不仅需要谋求内墙、外墙和地砖系列的配套产品,更要谋求墙地砖以及卫生洁具产品的综合配套。

另外,市场发展中,世界陶瓷生产的中心地位受到制约,现在欧亚成为主要的生产基地,特别在日用陶瓷这一项,亚洲占比达到65%,欧洲占比达到30%,因而高档陶瓷生产主要集中在西欧的英国、法国、德国等国家,原因是发达国家以及地区将工业生产转移到技术密集性企业,因而劳动密集性陶瓷工业成为他们发展的重要关注点。

三、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竞争加剧,陶瓷行业面临挑战

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原有大锅饭的生产分配模式,导致中、高层的收入不断拉大,我国加入wto以后,国内市场开放,因而国外的很多陶瓷生产大国将关注点集中在我国的中高层阶层,并且针对这一阶层的特点,制定相对应的政策,力求将高档日用瓷具推进中国市场,这一现状将挑战我国以生产高档瓷具为主的企业,如果企业在发展中还在停滞不前,不接轨世界市场,了解世界市场,故步自封的发展,那么在如此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必将被市场所淘汰。

(二)加入wto后环保要求加剧

贸易规则中涉及的内容有环境保护,由于景德镇还没有将环境保护列入议事日程中,因而会由于环保这一项内容被拒之世界市场的门外,由此景德镇的陶瓷行业要马上了解国际市场运行规则,尽快将相关环保条例纳入日程中,尽快的参与国际竞争,将中国的瓷器文化发扬光大。

四、外语经济对景德镇陶瓷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带动净出口贸易

外语经济被定位为以他国语言为基础的经济形势,即通过语言沟通获取经济收益,外语经济在发展中始终贯穿在整个对外经济范围内,对景德镇进出口贸易有持续性影响。国际市场的开放,代表别国可以进入到我国市场参与竞争,那么随之我国的产品也可以投放到他国参与市场竞争,因而外语在此就要充当重要角色,如果不能做到良好的语言沟通,那么任何贸易形式都将失去意义。另外在贸易中各类条款需要通过外语进行解读,这也是关系到国际利益的大事,在外贸中不能解读条例,也就不能从事公平的贸易活动。由于外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景德镇的外语教育受重视度也越来越高,一方面能够带动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能够引进外资,扩大进出口贸易。外语教育的作用是让景德镇能够快速的融合到国际竞争平台上,对江西地区的崛起也提供必要保障。学习外语的过程中,能够了解到更多的国外风土人情和习俗、商业规则、贸易习惯等,这能更好的提升景德镇瓷器的销量,并且通过这些信息更能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当地人们需求,减免贸易中的摩擦以及争端,有助于提升国家贸易的成功率,更有利于增进进出口贸易规模,加大全省的经济收益。

(二)拉动外资

外语经济有助于加大对外交流,增进引进外资的力度、技术以及人才,扩大对外开放的规模。因而高校要加大外语人才培养,这是增进本地吸引投资的必要前提,同时提升当地外语人才的素养,也能满足当地外语市场的需求,增进对外交流的前提下,有利于市场的多元化发展进程,与此同时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对学习外国的先进管理有极大的帮助,进而带动当地的经济增长新模式。

外语经济的发展也能推动景德镇地域技术的发展,通过学习先进的技术、贸易等,带动烧瓷工艺进步,中国虽然是制瓷大国,虽然在发展中总结优良的烧瓷工艺,但是“闭关锁国”的方式,终究不能适应变化发展的国际市场,因而需要了解国外其他先进的烧瓷技术,结合到中国烧瓷工艺中,带动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要引进外资企业,引领当地企业发展,开发新的产品和技术,通过技术带动企业竞争优势,这里外语就充当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借助技术的竞争带动企业的研发,也能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不合理的产业,让资源配置更合理,形成更大的生产规模。

(三)推进旅游发展

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是推助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通过旅游能够培育国际影响力,带动文化品牌需求,增强城市以及区域综合性竞争。景德镇除了有山西省的环境和文化旅游优势以外,外语经济的发展也能为当地带来大量客源,让景德镇的知名度打响,带动境外的旅游市场发展。在2010年景德镇旅游行业呈现出“黄金年,全年总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2.65亿人,实现2282亿元的旅游创收,相较于上一年,这两项数据分别上涨幅度为13%和15%。在此旅游行业带拉动全省旅游经济要点有积极作用,因而,外语教育需要培养出复合型外语人才,带动景德镇的旅游资源,让世界了解当地自然风景的同时,更了解到当地的文化以及陶瓷特色产业,为世界关注东方陶瓷打开“天窗”。

(四)提供更多就业机会

伴随着景德镇对外交流的逐步加大,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大,因而发展外语经济能为景德镇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在发展中需求量最大的是英语、日语、法语等语言,以上这些语种的毕业生就业后更容易找到相关工作,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甚至会达到供不应求的阶段。外语类毕业生在传统领域内更能获得发展,“外语热”是推动外语产业链条发展的关键步骤,在逐步增强外语教育机构的前提下,涌现出各类不同的外语培训机构包括出国留学中介机构、外贸机构、翻译公司等,这些机构的涌向,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同时景德镇依托自身优势,开展瓷器外贸业务,因而更需要优秀外语类人才进行外贸接洽,同时良好的外贸接洽将景德镇的瓷器推销到世界各地,会增大订单产量,进而形成贸易和人才的互动发展,缓解经济形势下的就业发展,也能维护好地域的和谐与稳定,为江西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五、外语经济推动景德镇陶瓷经济的对策

(一)加大监管,推动语言消费市场

最近几年,由于景德镇当地外语消费迅猛发展,因而林林总总的培训机构涌现出来,也出现了五花八门的考试类型,各类教辅书籍也鳞次栉比的出现,导致外语教育出现良莠不齐的状况。因此,需要加大关于英语语言产生监督管理机制,给生产和消费共赢打下坚实的基础。当前关于英语的语言消费也成为带动景德镇消费的增长点,在市场发展广阔的前提下,外语经济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由此,就要提升行业的准入门槛,有力监管语言消费市场,并建立监管以及自制机构,确保各个机构的培训质量和师资状况,通过合理的调整,形成规模化教育模式和品牌化教育效应,以此优化英语的培训环境,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对语言消费市场的健康有效起着积极作用。

(二)引导大学生合理语言消费

众多的语言消费中,大学生是生力军。首选,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与需求,明确语言消费的动机,合理的进行语言消费,不要盲目的听信广告,或者“跟风”让学生了解清楚是否自己有学习的必要性,并且在学习之前搜寻好当地机构的信息。其次,尽最大的可能收集相关培训信息和和培训资料,让学生理智消费,提高学生对市场状况的判断标准,学生在此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选择适合于自己的消费方式。

(三)提高大学生教育的经济效益

高等院校在发展中需要主动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将市场作为教学目标导向,转变传统的教学体系,做好自身的改革和发展,在充分利用教学资源的前提下,开始各类英语课程,力求满足学生需求,更要提升英语的教育效应。高校需要结合市场发展现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结合专业化学科性质,给学生安排合理的教学模式。高校在教学时不应该将学历与外语等级联系在一起,应让一些不具备外语学习潜质的学生,在其他领域有所发展,让人才物尽其用。另外也需要引入能够适应就业市场发展的应用人才评价系统,转变我国传统四六级评价的单一性,并且让英语教学习惯以及消费习惯都得到地方区域性发展,这样才能推动外语经济得到更快和更好的发展。

六、结语

我国在加入wYo以后,陶瓷行业受到前所未有的调整,景德镇在这种竞争态势下就进入“逆水行舟”的态势,所以“不进则退”,因而发展中把握wto带来的机遇就变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结合市场发展现状,分析国际市场发展形势,将外语经济和景德镇的陶瓷经济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并做好心理准备,凭借着“入市”的东风,完成新形势下的变革以及发展模式,其实发展中经受的最大挑战不是来自于国外的“狼”,更是我们对该行业的新型,以及发展下去的决心,更是发展中的创新,结合国际市场形势,引入外语经济模式,打破原有故步自封的经济态势,克服发展中的诸多困难,把握机遇,谋其发展,不畏艰难,奋勇抗争,为景德镇创立一个更好的陶瓷经济。

参考文献

[1]刘红玉.外语经济对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助推作用[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2):449-451.

[2]何裕宁,邱其霖.关于景德镇陶瓷文化旅游与陶瓷创意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考[J].中国陶瓷工业.2015(05):351-352.

[3]朱虹.关于加快景德镇陶瓷产业发展升级的思考[J].中国陶瓷.2015(11):297-299.

体育业市场前景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课程设计;改革对策

[作者简介]张兆亮(1983-),男,保定市财贸学校助理讲师,研究方向:宏观经济政策

近年来,我国的职业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国家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学费减免以及助学金发放,学生的实习环节有在校生实习责任险的支持,这些政策都是为了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面对的就是市场的检验与社会的评判,学生的就业、用人单位的评价、学校的社会评价,这些都是中职课改成败重要的考核指标。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只有保证中职教育的教学质量,才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发展中职教育的重点已经从规模的扩张,转化为质量的提高。优秀的中等职业学校,要根据市场的需求发展自身的特色教育,过硬的专业建设,建立与特色专业相对应的精品课程,培养教学名师,特别是双师型的骨干教师。课程改革涉及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本文依据当前的背景,结合课程改革的理论,发掘中等职业学校课程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与市场需求相适应的课程改革策略。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与改革阶段分析

(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面临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市场对人才的学历与能力要求增加、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目标的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这些都要求我们进行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1、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主要包括:一、选择性失业,由于教育教学的内容多年不变,无法与日新月异的社会相适应,这就使得学生的知识理论体系与毕业后与实际工作难以匹配;二、学校专业设置陈旧,与市场要求不一致的专业设置,不仅会影响学校的招生,更会对毕业生的就业造成困难;三、教育教学方法和培养模式存在不足,学生在实训阶段无法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操作能力欠缺从而影响就业。

2、市场对人才的学历、实践能力要求增加。当前市场更多的需要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兼有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创新能力,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传统注重理论知识的教育教学体系,培养的人才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3、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对自身能力发展目标的改变。随着科技的发展,不同的行业和学科的分界线已经淡化,跨界的复合型人才受到用人单位的热捧。传统单一的专业和知识结构是无法培养复合型人才,必须要实现学科、学校、市场间的融合。

4、中等职业教育内涵的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注重质量,重点示范学校建设、骨干专业、精品课、教学能手评选,转变教育教学方法,激发教学热情和学习热情,这都属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内涵发展。

(二)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分析

1、学科课程。20世纪80年代以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主要分为德育课程、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这是借鉴传统的普通教育课程模式,职业教育的实践环境体现不够。

2、实践课程。为了改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理论与时间相脱离的问题,学校增加专业课程课时,改变过于理论化的知识点,精简理论,增加实践内容,利于学生的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3、模块课程。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进了技能模块meS课程,首先对工作进行分析职业技能,再学习与之对应的模块以掌握职业技能。这种课程模式,既满足了理论基础的学习,有满足了实践能力提高的目标。

4、工作过程课程。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思路,就是借鉴德国探索的以工作过程为参考的课程方法。该课程方法不仅强调理论、实践的分步掌握,更要求对全部工作过程的掌握,强调了职业教育课程的情景化和项目化,使职业教育回归其本质。

三、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无法完全满足市场需求

当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学习的只是基础的理论,缺乏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市场需要的是理论实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中,中职必须面对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行人才培养,这样才能增强学生竞争力。

(二)课程结构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

中职学生工作后,部分能力很短的时间就能熟练掌握,而在学校学习很久也不能熟练应用。这是因为课程结构不符合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这一现象要求中职学校要拓展课程设置的思路。

(三)课程教学方法与内容滞后

对中等职业教育而言,传统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必须改变,以适应学生对学习的需求,积极启发学生的思路,努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通过实训能力的提高巩固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对策

中职课程改革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中心,体现专业特色和时代背景,重点发展职业能力提高的课程。

(一)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目标

中职课程必须突出实践能力,使学生拥有完成岗位工作任务的水平,具备单项能力和综合能力。

(二)注重工作过程能力的培养

中职课改要把工作和学习相结合,在教的过程中创造模拟实际工作的情境,调动学生积极性,参与工作问题的解决。通过对工作过程的模拟,巩固理论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实现教与学的有机结合。

(三)加强中职教育课改的系统协调与不断创新

教育教学是一个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而不断发展的过程,职业教育与社会需求有很强的匹配性,教育者要与时俱进,发挥各自的专业特长,比如课程设计、教材的改革,对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及时作出调整。

(四)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课程改革要充分考虑师资队伍的建设和考核评价体系的建立。按照中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教师必须同时具备过硬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能够贯彻新的教学课程体系。建立完善的考核体系,既包括教学,又包括实践,还要以职业资格取得、技能比赛成绩等为参考,结合学生、教师、学校和企业的实现多元考核,客观评价老师的教学成果。

参考文献:

[1]罗晓玲.高等职业教育模式改革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8.

[2]徐涵.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程与典型模式评价[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

[3]张晋.高等职业教育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

[4]李昭.有效教学的策略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