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的对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8:09

环境污染的对策篇1

关键词:化学农药;环境污染;防控对策

中图分类号:S13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612331209

1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目前世界上已经生产、应用的农药达千余种,而常用的也有200多种。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化学农药的大量应用,农药污染环境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并逐渐成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使用过程中,农药可通过挥发、扩散、迁移等各种途径转入大气、水体、土壤及生物体内,造成污染问题。化学农药除了在生产过程中因“三废”的排放而污染环境外,尚在运输、贮藏、分装、零售过程中发生污染,但更主要的是在农田喷施化学农药时的污染。具体而言,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毒害益虫益鸟。化学农药不仅可以杀伤农作物的害虫,其对有害生物的天敌及传粉昆虫等也会起到毒害作用,一些捕食性、寄生性害虫的天敌受到影响,直接影响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导致环境恶化;化学农药本身具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作用,过入动植物及人体内会危害动植物及人体的健康;有些化学农药其化学性质稳定,降解困难,持续大剂量的应用会导致残留,累积起来不仅会污染土壤,还会通过污染农产品而损害人体健康等。

2控制化学农药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对策

目前我国在化学农药污染控制方面还存在用药不规范、不合理的现象,在管控过程中可以采取下列措施,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污染。

2.1健全农药环境污染防治体系

国家相关部门要对农药的生产、经营、运输、存储、应用及废弃物处置等全生命周期进行严格管控,明确农业部、环保部、工信部等在农药污染治疗中的监管职责,根据职责范围再细化各部门的监管制度,以提高农药监管职能的效用。尤其是在农药应用环节,要明确监管主体及对象,制定出可操作性强、细化具体的农药使用环境安全监管细则及方案,重点跟踪、评估污染严重的农药产品,如果有监测数据某种农药会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则要对其进行合理评价,明确危害后要采取禁用或限用措施。针对农药的生产、流通、销售等环境建立产品追溯体系,以从源头上控制污染,提高管理效果。

2.2将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修复技术的开发作为研究重点

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不仅体现出覆盖面积大、修复工程量大的特点,而且化学农药污染物复杂、对环境影响较大,因此要加强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修复技术的开发,以保证农业清洁生产,从而为人们的食品安全管理提供保障。目前常用的农药环境面源污染修复技术包括2种,直接在污染面源开展污染治理的原位修复技术,包括微生物降解、植物富集或降解、生物通风等;则是离位修复,即将污染土壤转移至生物反应器、修复滤塔中进行修复处理。然生物修复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特定的农药种类、品种只能应用特定的生物进行修复,并且修复环境的营养物质、环境条件等均会对修复效果产生影响。后续要将重点放在单项修复技术应用瓶颈的突破,开发农药环境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提高农药面源污染环境治理的高效性、安全性。

2.3其它措施

要提高病虫害发生的预测水平,及时、准确的病虫害发生预报,分析害虫的生育及生理特点,提高化学农药应用的针对性,提高防虫效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推广普及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技术。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生物农药,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绿色农药高效、无毒或低毒,药剂量不仅应用少且见效快,仅对特定的有害生物起到防治作用而不会影响有害生物的天敌,降解速度快,并根据害虫的生物学特性采取物理防治方法等;改进栽培种植技术,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要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无害化治理原则,指导农户不断改进栽培技术,以高抗病品种为首选,实行严格的轮作制度,将化学农药防治作为辅助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应用量;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增强其环保意识。基层农业部门加强与当地政府的合作,组织农民按乡镇集中定期进行技术培训,以提高广大农民的文化技术素质和环境保护及产品质量意识。告知其化学污染的危害,指导其合理应用化学农药。

3结语

农业环境是人类生存环境中最重要的组成部门,土壤、空气、温度、水体是各类农业生物生长、繁殖的基本条件,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而化学农药的应用尽管为农业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其污染问题也不容忽视。在日常工作中要充分认识到化学农药污染控制的重要意义,采取系统性、科学性的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的对策篇2

[关键词]农村环境污染治理

中图分类号:Z822.3文献标识码:Z文章编号:1009914X(2013)34044801

正文:农村在发展的进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发展速度,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的承受能力,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我国提倡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各地政府遵循这一政策,并将相关环境保护条例落实到工作中。目前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日渐突出,怎样对症下药,怎样将农村环境问题真正地解决是需要我们仔细研究和探讨的。

一、我国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农村的环境污染与农村的经济发展模式有关,由于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对环境的保护一直不太重视,因此农村环境问题比较突出且带有农村的特点。

首先,我国农村的环境污染大部分是由农业种植过程带来的农药等化学污染。农村的最基本的发展模式是经济作物以及粮食的种植,在进行作物耕种过程中,农民需要针对不同的作物品种,在不同的季节选择相应的农药来帮助杀虫或者施肥等,这些农药在喷洒过后,会随着雨水或者直接流入土壤里面,导致化学物污染。

其次,农村在进行农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使用到农业大棚,农业大棚的塑料薄膜逐渐成为农村环境污染中较为严重的污染源。农业大棚是农民用来培育一些经济作物的场所,而农业大棚中使用最多的是白色薄膜,这些白色薄膜能够控制大棚内的温度和湿度,从而确保作物在棚内的正常生长,但是由于农民环境保护意识的缺乏,另外,在处理这些薄膜时,农民没有固定的处理场所,因此,在农村随处可见这样的白色垃圾。

最后,农村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大量的养殖牲畜,牲畜养殖过程中会带来废水、粪便的污染。牲畜养殖是农民发展经济的一项举措,一方面,牲畜能够为农民带来额外的收入,另一方面,农民在进行牲畜养殖的过程中,能够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带动农村就业。但牲畜养殖对环境造成的影响也较大,就笔者的研究结果来看,一头牛所能产生的废水量超过二十几个成年人排放废水的总量,另外,牲畜的粪便也是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与工业废弃物相比,牲畜粪便的年产量是工业废弃物的两倍还多。这些牲畜带来的污染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农村污染的严重性。

农村环境污染不仅仅来源于农业的发展,同时生活垃圾以及乡镇企业对农村环境污染的影响也相对较大。农村居民在环境保护方面,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环保意识,因此,在日常的废弃物处理时,农村居民并未对垃圾进行分类,也没有建立相关的垃圾处理站,生活垃圾和乡镇企业的废弃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的环境质量。

二、农村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一)政府对环境污染的治理不到位

政府在环境治理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来引导地方进行环境治理,另一方面,政府能够加大对环境治理的投入,从而确保环境治理的顺利进行。但我国目前的现状是,政府对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并不重视,导致农村环境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治理。

(二)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我国农村在发展经济过程中,过于重视发展的速度以及所能收到的经济利益,对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治理并没有过大的投入和重视。另外,我国农村的发展模式在近几年由过去的粗放型转到目前的集约式,同时,乡镇企业得到迅猛发展,但在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农村的环境问题却日渐突出,一方面,乡镇企业并没有对废水废弃物进行科学的处理,另一方面,多种经济发展模式的进行使环境的承受能力严重受创。

(三)城市的环境污染逐渐地向农村蔓延

城市的环境污染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农村的环境问题。首先,城市和农村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联性,因此,城市废水等都会随着大气运动等直接影响到乡村,其次,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破坏乡村耕地,使农村的环境承受能力变差,从而导致后期农村环境治理的困难。

(四)农业发展过程中使用到的技术比较落后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应用技术对环境的影响也相对较大。我国目前的农村发展中,新技术的应用较少,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的农业垃圾较多,同时,农业垃圾的处理也没有适当的技术来进行,导致农村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破坏。

三、治理农村环境污染的对策

治理农村的环境污染需要结合农村的具体情况进行分析。

第一,政府部门要制定出符合农村发展状况的环境治理政策。环境治理的进行需要有相应的政策的支持。从我国目前的农村环境状况来看,环境治理迫在眉睫。政府加大对环境问题的重视,能够带动乡镇部门相关工作措施的出台,并且在进行政策的落实时,工作人员能够依据有关政策对不合要求的企业进行整改并处以罚款。

第二,政府需要对农民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培训,促进农民增强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农村环境的保护需要农村居民发挥主体作用,环境污染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合理的生产经营模式造成的,因此,加强对村民的环保意识的培训能够促使农村村民转变农业发展观念,同时,做好生活垃圾的处理工作。

第三,政府要严格控制乡镇企业的废水废气等的排放。乡镇企业的发展虽然能够带动农村的经济发展,但是由乡镇企业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却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企业的长期发展。控制乡镇企业废弃物的排放能够很大程度上减少农村的污染物的排放量。

第四,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来。我国现阶段的农业发展模式对环境造成的压力较大,因此,进行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能够较好的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不仅能够更好的处理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一些垃圾,更能够将农村环境压力适当的降低,另外,将新技术应用到农业发展中,对于农村经济模式的转变十分有利。

第五,政府需要结合农村环境的具体情况,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起完善的环保体系。体系的建立一方面能够使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得到顺利开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地减少由环境污染带来的经济损失。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不仅需要相关机构建立起一支合格的管理队伍,更加需要相关机构能够结合农村的特点对环境污染的产生源头进行针对性的治理。

第六,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法制措施。农村的环境污染不仅需要体系和相关政策的支持,更加离不开法律的监管。环境污染治理法和相应的保护法等都能够促进乡镇企业转变经营模式,加大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投入,从而确保农村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结束语

我国的农村环境问题虽然没有城市环境污染那样严重,但是从具体的环境污染境况来看,加大对农村环境的保护力度是十分重要的。农村的发展需要遵循可持续原则,政府和相关工作人员要将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从而推动农村环境的治理进程,进而拉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秋.建立完善农村环境保护的激励机制研究[J].农村经济,2011(3)

[2]苏玉,蔡佳亮,汪杰,李国富.黄艺中国农业污染优先控制区的划分方法初探[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9(10)

[3]吴晓磊,余晓泓.论新农村建设中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9(4)

[4]肖勤.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1)

[5]牛春生.浅析农村环境污染的治理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19)

环境污染的对策篇3

关键词:农村 环境污染 环境保护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08―128-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城市环境逐步改善时,农村污染问题却越来越突出。在在工业化城镇,农村环境质量下降与经济社会发展已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农村环境污染问题对农村社会发展和农民福利改善的阻碍也将日趋明显,解决农村目益突出的环境问题已迫在眉睫。

1 农村环境保护涵义

农村环境是指以农村居民为中心的乡村区域范围内,各种天然的和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0。它包括该区域内的土地、大气、水、植物、交通、设施等。农村环境保护是指对农业或农村环境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活动。农村环境是农业环境的中心,也是保护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协调发展的需要,对于提高农村环境质量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可持续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

2 农村环境污染现状

目前在农村中,农药、化肥使用造成水质变坏、土壤污染、大气不同程度的污染,严重影响了农业产品的质量,危害农业生产,严重影响居民健康。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农产品化肥、农药的污染。化肥、农药使农村环境,如耕地和地下水等受到污染,严重制约了农产品质量提高。我国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排世界第一。化肥使用量按播种面积算,达40t/km2,远远超过发达国家的25t/km2的上限。此外,由于化肥流失率比较高的原因,不仅使农田土壤污染,还对加重了水体的有机污染。

(2)农村生活污水污染严重。农村的生活污水大多不经任何有效的处理,直接排放到农村的河流与地面上,最终对饮用水以及地下水源造成污染。我国的污染灌溉面积由1980年的5100km2增至2005年的45000km2,约占全国总灌溉面积的11%。农村每年产生的约为130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几乎全部在露天中存放,这直接导致农村周围的环境质量污染下降。

(3)养殖污染严重。农村畜、禽等的养殖基本上为无序分散,大量污染物未处理直接排放到环境当中,造成当地地下水环境污染,成为农村环境污染新的污染源,对居民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

(4)乡镇企业布局不是很合理。工业废气、废液、废渣的污染非常严重。目前,农村工业化已成为现实趋势,工业污染物导致环境破坏,这直接导致污染治理难度的加大,破坏了农村的自然环境。乡镇企业的废水和固体废物等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总量已经占到了污染总量的64%以上,再加上布局的不规范,也导致工业废弃物的处理程度明显比其他污染物处理程度要低很多。

3 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资金不足制约着污染的治理

由于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导致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品结构不能适应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需要。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扩散,而农村从财政渠道却得不到污染治理和环境管理能力的资金,也难申请到专项治理排污经费。

3.2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布局

在农村,以前发展养殖业一般以户为单位,养殖规模不大,能够将种植与养殖联系起来,将养殖中产生的粪便可以作为绿色肥料,能够被植物吸收,减少了污染。随着养殖业规模的扩大,农村养殖业发展壮大,规模化养殖已成为一种趋势,动物的粪便不能与种植业很好的联系起来,处理不当,这直接导致了环境污染。有的地区进行水产养殖,由于向池塘中投放鱼饵饲料、肥料等,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水环境的污染。

3.3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不够强

没有加强环保意识,使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只关注农产品质量,而对农药化肥使用对土壤环境的严重污染却没有注意。。目前,农民对合理用药与施肥的认知不够,测土配法施肥不合理,只单纯地加大剂量盲目施肥,滥施农药,结果造成化肥农药利用率不高,还污染了环境。

3.4没有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环保部门缺乏一个完善的监管体系,没有对工作管理人员进行正规的培训,导致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而且也缺少对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操作规程的制定与质量检测。

4 农村环境污染治理对策与措施

4.1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把广大农民群众发动起来是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关键,让他们积极地去保护与关注周围的生态环境,真正掌握科学的污染防治技术。让村民利用各种媒体,通过各种有效方式,开展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环保宣传和科普教育,宣传环境保护的意识,以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认识。

4.2加强领导,划定责任区域

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进一步明确各单位的职责。环境保护部门切实加强对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的统一监督管理,研发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的技术研究,抓紧研究制订农村环境污染防治的规划;农经部门对养殖业、种植业等污染防治工作和水产养殖业污染防治工作负责,努力加快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步伐;建设部门加大农村村镇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切实抓好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系统的长效管理,完善投入运行机制:水利部门要加强对河道的整治工作,开展生态河道建设;镇乡、街道作为辖区范围内的全面管理者,也应切实加强镇乡、街道的环境保护队伍建设,落实专门机构和专门人员,建立完善的镇乡、街道环境管理的体制,可以考虑把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工作作为乡镇长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真正做到责任、措施、投入“三到位”。

4.3完善环境立法,加强对环境的监管

农业农村的污染防治必须要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理。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加速对农业环保的环境立法。作为政府部门要及时出台相关政策与措施,如农村污染物处理办法、化肥使用管理规定等措施,能够对农村污染的防治与治理起到一定的作用。增强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可操作性;重视加强与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的使用规定的相关条款,做好土地的使用权管理,注重加快发展发展现代生态农业与污染治理相结合0。对农村的养殖业与养殖农户制定相关的措施,如建立许可证制度,不定期对养殖业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不遵守或不达标的用户,村集体有权对其暂停养殖的处罚,令其整改,以实现环境污染物排放的达标。要对农村养殖户进行规范统一管理,对环境违法事件进行查处。

4.4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要及时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加强对环境的管理与监督,坚决杜绝违反相关规定,严重污染农村环境的行为。本着企业出资、群众出力、政府出台有关政策的原则,政府及有关

部门加强协调和落实。一是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将养殖总量限制在一定的范围内,削减限养区内畜禽数量,全面完成规模化养殖场(户)的治理任务:努力加快推进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大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一场一厂”畜禽粪便资源化处理模式和“猪一沼一作物”等能源生态农业模式。二是加强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积极推行生态型、健康型水产养殖模式,建设一批绿色水产品基地;全面禁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建设一批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控污示范区。三是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农村改水改厕进程,实施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和农村生活污水生态化处理试点。四是完善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出台农村卫生保洁收费制度;五是全面完成“万里清水河道工程”,坚持生态治水理念,开展河道整治及生态河道建设,定期对河道清淤、清障和清除水面漂浮物,并通过道路硬化、沟渠硬化、块石护岸、生物护岸来控制水土流失,美化环境。积极创建生态村镇,努力提高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整体水平,共同来搞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4.5大力发展绿色农业

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必须发展绿色农业,发展绿色农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发挥科技、农业、环保等部门的技术优势,联合和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积极开展绿色农业研究与建设。近期以发展绿色农业为目标,建立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为基础,着重加快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建设步伐。一是制定并严格执行各类无公害农产品包括基地、生产、流通、储运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标准和技术、质量要求,加快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贯彻实施。二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的技术指导,按标准建立无公害产品基地,增施有机肥料,减少化肥用量,采用生物农药和生物技术综合保防治病虫害,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减少农药使用量。三是按照一定程序对有一定规模的生产者进行资格认定,对符合要求者发给证书和标志,准予生产和经营。四是畅通绿色市场通道,加强市场监管,一方面确保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渠道,设立专柜和专业市场,让无公害产品真正体现其市场价值,鼓励和引导农民的无公害种养积极性;另一方面加强市场监督管理和产品质量检测,为市场提供“放心菜”、“放心肉”、“放心粮”,满足社会对农产品安全质量的要求,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益。

环境污染的对策篇4

【关键词】城市噪声;污染;管理;防治对策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噪声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噪声强度不断增大。城市噪声主要是指交通噪声、工厂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等。严重影响着城市居民的正常生活和人身健康,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影响范围日益扩大,成为城市居民投诉较多的环境污染问题。噪音污染是我国除大气污染、水污染之外的第三大环境公害。在大城市中,噪声污染日趋严重,“噪声病”的发病率与日俱增,人们深受噪声之苦,控制噪声污染已成为当务之急。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1.城市噪声污染的现状及分类

噪声,是指对人类的生活或者生产活动产生不良影响的声音。即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所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其中交通噪声污染最为严重。

交通噪声包括各类运输器具发出的噪声,主要有地面交通噪声、航空噪声、火车噪声和船舶噪声。其中,危害面最大的是地面道路交通噪声,最主要的污染源是汽车。道路交通噪声通常由车辆自身噪声和车辆运行噪声组成,其中车辆自身噪声包括发动机噪声、进排气噪声、发动机冷却风扇噪声和传动噪声。道路交通噪声的源头具有流动性,是一种60~80dB的中等强度的随机非稳态噪声。交通噪声具有声源流动、声级高、干扰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的特点;工业噪声同交通噪声不同,是一种固定源噪声。由于这个特点,工业噪声常常成为环境纠纷诉讼案件中的最主要构成因素,工业噪声影响最大的是空气动力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虽然是一种临时性的污染,施工完毕污染也就解除,但其声音强度很高,又属于露天作业,污染就十分严重;社会生活噪声包括生活噪声及其它噪声,如鞭炮鸣放声、广播电视录音机声、钢琴管弦乐器练习声、儿童嬉闹声、楼板的敲击声、走步声等等。

城市环境噪声的70%来自交通噪声,而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都是活动的噪声源,其影响面非常广泛。另外是工厂噪声、建筑施工噪声、和生活噪声。在生活噪声中,我国大城市中一些娱乐场所产生的噪声有愈演遇烈的趋势。

2.城市噪声污染的危害

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在我国大、中城市成为突出问题。我国城市噪声源中主要来自交通噪声,由于机动车辆数目一直在急速增加,道路交通噪声成为影响最广泛的污染。工业噪声和施工噪声主要来自生产过程和建筑施工中机械振动、摩擦、撞击以及气流扰动等。工业噪声是造成职业性耳聋、脱发秃顶的主要原因。另外,夏季夜间建筑施工,打桩机、混凝土搅拌机、重型车辆往返不断的运输对附近居民干扰较大。生活噪音虽然对人体没有直接生理危害,但干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休息,使人不愉快。

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学习及生活。长期生活在噪声污染的环境会使人出现记忆力下降、浑身无力、头痛头晕、失眠、耳聋、精神压抑等症状,严重的还会出现心脏病、高血压、内分泌紊乱等。长时间接触噪声,会使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的平衡状态失调,形成牢固的兴奋灶直接影响支配内脏的植物神经发生功能紊乱,当环境中的噪声持续在70-80分贝时,会引发冠心病、脑血管破裂等多种疾病。噪声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尤其是生活在道路两旁的科研机构、办公楼、学校、居住区因噪声干扰而难以工作和休息,这种情况在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

3.城市噪声污染的防治措施

我国城市环境噪声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其噪声的影响范围和影响程度日益扩大,对市民的生活环境影响极大,成为引人注目的城市环境问题之一,改善和控制交通噪声已成为城市居民的迫切要求。

3.1加强法制建设,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城市噪声控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配合,建议在环境保护部门的统一协调下,进一步组织相关单位,包括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评价、道路建设等部门联合实施。完善充实环境执法的各项规章制度,为了有效地消除人为噪声对环境的污染,要从法律上去保证。我国1989年颁布了国家的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条例,这些法律的制定对噪声的控制起了很大的作用。

3.2声源上控制噪声的传播

由于在技术或经济上的原因,直接从声源上治理噪声往往是不可能的。这就需要在噪声传播途径上采取吸声、消声、隔声、隔震、阻尼等几种常用的噪声控制技术;把消声器安装在空气动力设备的气流通道上,阻止或减弱噪声传播;在居民稠密的公路、铁路两侧可利用隔声罩、隔身屏等把发生物与周围环境隔绝。

3.3设置不同形式的声屏障

声屏障技术在降噪应用中是一种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为了避免和减少交通噪声的干扰,可以通过设置不同形式的声屏障、障壁建筑物和优化的土地使用规划来达到降噪的效果。

3.4制定和实施强制性的噪声管理法规

城市区内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尤其是环保型公交车辆,对大型机动车辆实行限行,尤其控制并限行高噪声车辆。制定并执行强制性的噪声控制和管理法规,在城市的主次干道强化对机动车的禁鸣管理,在交道口处安置测声器和数字显示器等措施。如研制开发低噪声的新型环保车辆、电动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均可降低交通噪声级别。城市建设和道路规划中充分考虑交通噪声控制措施,提高交通噪声监测技术,加强对交通噪声系统协调管理。

3.5种植绿化带降噪

沿路两侧种植绿化带,树木及绿化植物形成的绿化带有吸声、隔声作用,能有效降低噪声。同时,绿化林带还可以起到吸收二氧化碳及有害气体、吸附微尘的作用,防止空气污染。有关研究资料表明,当绿化带宽度大于10米时,可降低交通噪声4至5分贝。但由于城市道路空间的限制,可以种植密集的松柏、侧柏等绿色长廊把机动车道与步行道隔离,在步行道和建筑之间再配以乔、灌木和草地等与道路环境相协调的植物。城市应根据各道路及周边建筑的实际情况,采取合理的降噪措施,对新建道路应进行交通噪声环境评价,优选出经济高效的降噪措施。

4.结语

21世纪是个对噪声治本的时代,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城市噪声已经成为全人类关注的问题,我们要对噪声污染的危害有清醒的认识。随着环保科技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消除噪声,变噪声为福音的新技术不断涌现出来并将得到普及和发展。面对城市化的挑战,面对我国薄弱的城市基础设施,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不仅要进行合理的城市规划建设,还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最大程度减少城市噪声带来的危害,从而保障城市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环境污染的对策篇5

这一威胁所带来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经济几十年来的迅猛增长已经对中国的城市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如果再任由中国的乡村环境被生活垃圾所污染和破坏,那么若干年后,也许我们赖以生存和繁衍中华大地,可能真的会没有一片净土。因此,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甚至为子孙后代的生存发展,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预留了极大的空间。

一、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现状

1、一个典型个案——某乡镇的生活垃圾处理

笔者在湘南某镇工作时,镇政府所在地叫龟石渡,处于湖南境内最大河流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上游。龟石渡工商业尽管不是很繁荣,但仍然是5万多人口的政治、经济中心,聚集着1200多常住人口。由此而来的生活垃圾处理,成为了镇政府需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生活垃圾的处理就是抛入蒸水河中。后来,随着人口的增长,垃圾相应增多,在镇政府的要求下,居民把垃圾均倒放在3个集中场地;然后由镇政府承包给一个有手扶拖拉机的农民:每星期拖一次,每次150元,把垃圾运到离龟石渡2公里的荒山坡中倒掉。由于镇政府欠下数百万元债务,财政收不抵支,曾经采取过在工商户和设立在这里各行政事业单位中摊派垃圾运费的办法来支付垃圾的运费,但由于没有法律和政策资源作为保障,摊派的办法难以进行,最后也就不了了之,造成其中一年的垃圾有半年之久没有转运。由于该镇处于交通要道,堆积如山的垃圾发出难闻的臭味,不仅引来了漫天飞舞的苍蝇,而且引起了居民对镇政府的不满和上级领导的注意。镇政府在无奈之下,只得承担拖垃圾运费的支付责任。

从以上可以看出,龟石渡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就是垃圾转移,从一个地方转移到另一个地方,从有人居住的地方转移到无人居住的地方。如果运输距离太长,不仅容易使沿途产生污染,而且会增加运输成本。问题在于,这个无人居住的地方距离龟石渡只有2公里,而且离有人居住的一个农户住宅不到500米。也就是说,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仍然与当地居民相邻,尽管垃圾转移了,但只能掩耳盗铃地改变垃圾对当地人居环境的视觉上污染,却没有在根本上解决生活垃圾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垃圾的最终集中地位于湘江的支流蒸水河侧旁,一下雨就会使垃圾污染过的雨水进入蒸水河,特别是一旦山洪暴发,就会使垃圾直接进入蒸水河;这将直接影响到蒸水河下游和湘江两岸城市居民的饮用水源安全,对河流的水生物和两岸的生态环境也构成了较大的威胁。问题更在于,该镇还有3个小集市和20多个集中居住的中心村,这些地方的生活垃圾任意地堆放着,在村口、田头、河边、房前屋后,一大堆的生活垃圾随处可见,连转移也没有进行。

2、从城市到乡村——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整体情况

笔者工作过的湘南某镇所在的县,不仅所有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生活垃圾处理是采取转移的处理措施,而且县城的生活垃圾也同样是转移到与县城相邻的城郊小山沟里进行堆放,并再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根据笔者调查了解到,不仅该县如此,而且整个湖南省、甚至全国农村地区也大多如此。这种处置方式所造成的后果可能反而是污染源的扩大,因为一到暴雨期,这些污染物又势必会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环境问题。有媒体报道,湖北省襄樊市襄阳区黄集镇的生活垃圾就被转移到该镇的胡岗村,堆放的垃圾已经堆成了两座体量不小的“山”,方圆数百米远,就能闻到腐臭味,还成了蚊蝇的乐园。离垃圾场只有100多米距离的胡岗村村民一组居住着400多人口,每到下雨天就污水横流,饮水井里压出来的水都有一股怪味。[1]农村生活垃圾普遍处理方式就是这样的不加处理的简单转移。

农村成为了城市转移垃圾的目的地。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带来了城市生活垃圾的迅猛增长,由于城市现有垃圾处理能力有限,城市生活垃圾开始“上山下乡”,呈向郊区和农村转移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5年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为15576.8万吨,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仅为51.7%。[2]大量未经无害化处理的生活垃圾转移到了农村!一些郊区和农村已成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存放地,占用和毁损了大量的道路、土地,污染了空气和水源,成为农村环境最大的污染源之一。

二、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原因

1、上级财政无投入而乡村财政无能力

目前,农村环保投入严重滞后。在一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上面,基层政府提供环保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的能力薄弱,农村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总体上处于空白状态。几乎没有乡镇配备专门的环保机构和队伍,环境监测和环境监察工作尚未覆盖广大农村地区。环境保护机构的缺乏使得农村环境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涉及环保的部门亦因为经费不足、人力缺乏而只能对环境污染持观望态度,只能“爱莫能助”。比如生活垃圾的收集系统,单凭乡镇自己的力量,靠哪个村或者哪个镇来做显然不太现实。乡镇自身不具备垃圾的处理能力,只有进行简单的转移处理,甚至掩埋都没有进行。因此,即使上有政策,无奈之下基层往往会“下有对策”。

2、农村生活垃圾与现代化市场消费如影随形

在过去计划经济时代,农村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本不存在着农村之外的生活消费品垃圾的进入。随着改革开放的全面推进,市场主导着农村生产、生活消费的各个方面。消费品主要是工业产品,而且一次性使用品在迅速增加,由于一次性使用的包装商品均是廉价物品,作为贫困群体最多的农村,消费群体最广,因而,现代化的市场消费给农村带来了越来越多的生活垃圾。

3、农村环保治理责任缺失

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看病难的问题十分重视,但对农民健康的保护,以及农村环境卫生的改善等,似乎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其实,这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环境卫生了,身体就会更健康;身体健康了,就可以少花医药费。农村环境保护意识不足所带来的直接影响是环境保护能力的欠缺,而这种欠缺又会加重农民保护意识的缺乏,这是一种非常严重的互动效应。农民对所生活地方的环境保护漠然处之,“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把自己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一尘不染,却把垃圾倒在家门之外就不再进行相关处理,弄得到处都是臭气冲天,不堪入目。新农村建设,就是要加快农村的发展。但是,“人”是发展的最终目的,人的卫生健康等都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发展就失去了意义,新农村建设也就失去了方向。

4、农村环保治理措施缺位

由于传统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环境保护的重点常常在城市,农村是环境保护的真空地带,环境管理体系和管理措施严重缺乏,这是当前农村环境治理上的典型病症。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曾指出:“中国污染防治投资几乎全部投到工业和城市。而我国农村还有3亿多人喝不上干净的水,1.5亿亩耕地遭到污染,每年1.2亿吨的农村生活垃圾露天堆放,农村环保设施几乎为零。[3]显然,农村生活垃圾污染问题的关键是环境治理措施的滞后:由于农村环保是环保工作的盲区,不仅表现在农村环保投入不足,基础建设缺乏,也使得相应的治理措施滞后,不能从根本上化解环境污染的根源问题。

三、生活垃圾污染环境的危害

农村生活垃圾造成的污染问题,不仅影响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严重威胁城乡居民生命健康。

1、造成水资源的严重破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我国人口总量的增加,加上农村分散居住的特点,使得农村的生活垃圾成为环境的重要污染源。农村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对洗衣粉、塑料制品的倚赖性高,这些日常用品产生的大量污染都得不到有效处理和排放,加之农村对废弃物的回收率极低,残留地膜和塑料废弃物因其自然条件下降解时间长,对环境产生长久影响。因此,日常生活用品所造成的污染也就没办法得到根除,处理不及时或不当,成为严重的生活废水。生活废水污染占农村环境污染比重达1/3,这些废水排入河流和小溪,造成水资源严重破坏。根据有关资料,农村387.9万人口中饮水不安全的达80.3万,占总数量的20.7%。[4]

2、存在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

农村生活垃圾,使井水变绿,使河水变臭,使近年来农村患病人数猛增。要么是突发心脏病,要么是突发脑溢血,还经常得一些莫名其妙的怪病。即使转移到垃圾场地,由于现在的生活垃圾成分相当复杂,既没有分类,也没有任何处理,甚至没有掩埋,所散发的废气和造成的污染,无论给运输沿线的农民,还是给垃圾场地附近的农民的生命健康带来了不容低估的威胁。

3、影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过去在农村集镇生活的居民,可以经常到河沟里洗澡、摸鱼,河里的水清澈见底;现在的河沟里虽然有水,但漂满了各种生活垃圾、玻璃瓶、动物死尸等,每到夏季或阴天,散发着刺鼻的恶臭。过去在农村到处都是鸟语花香,农家小孩可肆意玩耍,放养禽畜也方便;现在由于很多空地垃圾成堆,农民只得看紧自家小孩,怕不懂事的小孩玩弄那些看似漂亮却有毒的垃圾,只得把放养禽畜变成了圈养禽畜,怕禽畜到垃圾场吃了受污染的食物发病甚至死亡。同时,由于臭水沟、露天垃圾场增多的原因,近几年来,农村的苍蝇、蚊子等害虫也越来越多,有些地方的田野已经成了蚊子的天下,严重影响了人们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4、转移的处理方式使政府遭遇法律困境

随着《物权法》的出台,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遭遇了法律困境。《物权法》第7章第90条规定,“不动产权利人不得违反国家规定弃置固体废物,排放大气污染物、水污染物、噪声、光、电磁波辐射等有害物质。”《民法通则》第83条规定:“不动产的相邻各方,应当按照有利生产、方便生活、团结互助、公平合理的精神,正确处理截水、排水、通行、通风、采光等方面的相邻关系。给相邻方造成妨碍或者损失的,应当停止侵害,排除妨碍,赔偿损失。”《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85条也规定,“造成固体废物污染环境的,应当排除危害,依法赔偿损失,并采取措施恢复环境原状。”根据这些规定,相邻一方在修建垃圾填埋场、厕所、粪池、污水池或堆放腐朽物、有毒物、危险废物、恶臭物、垃圾等的时候,应当与邻人所有或使用的土地、生活居住的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或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防止空气等污染。如果未与相邻的不动产保持一定的距离,或其污染行为已损害邻人的,应及时处理,消除损害,排除妨碍,并应按环境保护法和其他法律的有关规定,采取措施加以治理。显然,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连填埋也没有进行的生活垃圾处理办法未能达到上述要求,侵害了垃圾场附近农民的相邻权。据媒体报道,常州市武进区漕桥镇浒庄村农民董国良,由于住所和田地处于垃圾场附近,10年来天天闻垃圾场的恶臭,自家的田地也被污染,收成不好;因此以相邻损害为由将常州市城市生活垃圾场告上法庭。[5]环境相邻权是基于环境污染、环境破坏的加剧和人们追求高层次的生活需求的现实需要而提出的法律概念,无疑对我们政府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

四、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对策

1、政府部门的强力监管

农村环保工作起步晚、基础弱,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问题,相关立法尚处于空白,现行法律中的一些相关规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不强,给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治理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因此要严格立法,建立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相关法律法规,特别是减少或禁止一次性使用商品的流通,在监管和惩罚力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措施,避免出现监管法律上的真空。在现有监管体系下,相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和配合,切实负起责任,提高监管水平,对不按要求故意倾倒垃圾污染农村环境的行为以及违法使一次性使用商品流通的行为进行严惩,使违法收益小于违法成本,促进人们行为自觉。同时,针对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作为公共品的属性这一特点,需要从制度安排上下功夫,建立农村生活垃圾的处理系统,加快各级环保机构的设置,增强环境检测站的监控能力。要探索相应的机制来确保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顺利进行,努力克服环境保护中可能出现的“搭便车”行为和可能出现的相关困境。

2、县市指导、乡镇负责、村级执行——规划协调生活垃圾的处理

应该肯定,目前各地乡镇和县城这种生活垃圾的处理办法,还是实事的,问题在于,农村的垃圾到底应该放在哪里?目前,国家和地方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范。因此,农村垃圾的一般收集处理的程序,垃圾堆放点确定的原则,方圆多大的村,人口多少的地方,该有几个多大的垃圾堆放点,责任人是谁,垃圾处理的资金来源,等等,对这样一些问题,都应该有个基本的规范和要求,需要加以科学规划。这么大的一个国家,9亿农民,这么多的农村生活垃圾,这不是一件小事情!有了科学规划,就有了行动的指南;有了“指南”,有觉悟、有条件的地方就可以按照规划先做起来;没有条件的,也可以逐步创造条件做起来。同时,科学规范生活垃圾的处理,最大限度保护农村生态,不仅关系到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还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问题,“一旦发展到人们日常的饮用水都难以保证的境况,其现实是十分可怕的”。政府要利用经济手段和相关政策引导企业和群众参与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扶植或帮助建设废品回收处理中心,增加垃圾的综合利用率,促进垃圾资源化。

3、政府加大投入,完善环境保护的基本设施

农村环境既要从思想上重视,更重要的是行动上要落实,而落实的首要问题和根本问题是环保资金投入和环境设施建设。就资金投入而言,因为绝大多数乡镇的财政债务很重,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中,上级政府无疑要承担更多的责任。特别是环保设施建设的问题,要加快建设垃圾场运转和处理的相关设施,尽量就地解决,不使污染源扩大,更重要的是从根源上根治,不能只顾眼前,不顾长远,否则贻害无穷。

4、通过制度和教育培养干部和农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由于各级领导重视不够、合力不足,环保宣传教育还没有真正深入到农村,一些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不高,环境法制观念和依法维权意识不强,对农村生活垃圾污染的环境危害认识不足,日常生产、生活行为缺乏必要的环境知识作指导,难以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因此,既要提高领导干部的素质,又要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素质。改变传统的政绩观念,就要树立经济发展是政绩,环境保护同样是政绩的理念,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列入干部考核体系之中,放在同样的地位加以重视。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可以采取“一票制否决”原则,使领导干部真正从思想和行动上重视起来。同时,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环保工作宣传力度和强度,动员广大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新农村环境保护工作,引导农民群众关注、理解与支持环保工作,提升农村整体环境质量。

引注:

[1]话说新农村:农村的垃圾应该放到哪儿?顾兆农,人民日报,2007-04-29第09版。

[2]别让城市垃圾污染农村环境,人民日报,2007-02-09第16版。

[3]环保要讲社会公平(专家解读),市场报,2004年10月29日第4版。

环境污染的对策篇6

关键词养蚕;环境污染;原因;对策

中图分类号S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5-0291-01

嘉兴市秀洲区新塍镇既是蚕桑大农村的传统产业区,又是秀洲区蚕桑重点产区,也是杭嘉湖地区的典型粮桑混栽区,桑园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21%。由于环境被污染而导致蚕中毒死亡或不结茧的现象常有发生。2006年全镇饲养中秋蚕种7860张,因农田大面积施用农药造成养蚕环境污染而损失蚕种1645张,平均产蚕茧24.8kg/张;在蚕桑比重较轻的新塍镇新农片4个村,中秋蚕种2006年比1999年减少76%,到2012年这4个村中秋饲养量不到100张,而整个新塍镇2012年饲养的中秋蚕比1999年下降78%。

1养蚕环境污染严重的原因

1.1农药污染养蚕环境

1.1.1农田治虫农药种类增多。20世纪80年代以有机磷农药为主,90年代开始用有机氮和除虫菊酯杀虫剂,主要品种有杀虫双、杀虫单及其复配剂和菊酯类杀虫剂,杀虫单属沙蚕毒素类农药,具有胃毒、触杀、熏蒸作用,对蚕桑生产危害大,经常于4~5龄蚕中毒。最初症状不明显,最后造成吐乱丝、平板丝和不结茧发生。市场上有18%杀虫双、多效朴虱灵、久效朴虱灵、杀虫单、杀螟2000(95%杀虫单)等,在稻纵卷叶螟等鳞翅目害虫与稻飞虱发生时大量使用。

1.1.2农药用量逐年增加。据近3年来对农资供应点和农户调查,农药供应使用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据在新塍镇镇东农资经营部了解到2005年进货农药9.15万元;2006年11.44万元;2012年15.48万元,而农户沙家浜村一农户0.61hm2水稻田2005年用农药成本1037.40元/hm2,2006年1128.75元/hm2,2012年1352.70元/hm2,农药成本增加30.39%。

1.1.3田间用药次数频繁。从植保部门了解到,每年晚稻7月初至10月初每20d左右就有1次田间普治,虫害多发年份还要增加用药次数;虫害大发生时在增加用药次数的基础上,还要增加用药量,提高使用浓度。如2012年部分害虫大发生,农户用药防治次数明显增加,农技部门的农药配方使用剂量也有较大增加。据对沙家浜村20户农户调查,2012年平均农药使用次数9.2次,最多的12次,最少的7次(未包括前期除草用药),平均10d治虫1次。如此频繁地使用农药,造成环境严重污染。

1.1.4喷雾机械优化带来污染。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员增加,农田向种田能手、种田大户集中,在新塍镇承包种田3.33hm2以上的大户就有90多户,致使在治虫作业上,由原来的背负手动喷雾机,替换成机动高压喷雾机,使喷雾量大、喷雾距离远,造成直接污染范围面扩大。如2012年晚秋蚕期:新城街道一种田大户在9月29日用高压机械喷雾器治虫,导致一条小河对面约20m之外的陡门村8户养蚕户0.8hm2桑园受到农药污染,造成16张蚕种中毒死亡。类似这种利用高压泵治虫造成蚕中毒事故发生的近年来明显增多。

1.1.5农药使用习惯难以改变。除了种田大户购置使用机动喷雾器之外,绝大部分是种植面积较少的散户,还是用背负式手动喷雾器,并且大部分利用早、晚在露水期间施药,求高浓度、快速度,达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更没有掌握在害虫发生盛期施药,致使有些农民认为害虫“越治越多”,从而连续用药,造成重复污染。

1.2桑园治虫污染桑叶

近年来由于环境污染日趋加重,早秋蚕饲养每年有20%户颗粒无收。从2004年开始停止饲养早秋蚕,夏蚕种也只有19%养蚕户饲养,因此从春蚕结束至饲养中秋蚕有3个月的间隔。在这段时间里,桑园害虫发生时间长、品种多、频率高,特别是桑螟、桑蓟马等害虫,世代重叠,面广量大,为害严重。如不进行多次治虫,就会出现虫抢桑叶吃的现象。因此,每年7―8月要进行4次以上的治虫。有些农户为了减少治虫次数,采用高毒、残效期较长的甲胺磷等农药进行桑园治虫。如2006年新庄村12组部分养蚕户,在7月底至8月初用甲胺磷治虫,治虫后连续34d晴天无雨,导致中秋蚕大蚕用下部叶片,造成蚕中毒情况发生。另外,由于千家万户养蚕,治虫时间难以统一,桑园使用治虫农药品种随意性较大,施药观念落后,认为浓度越高、剂量越大越有效,导致桑叶农药残留大,中毒较深的蚕食叶后吐水乱爬,最终死亡。中毒较轻的蚕一般不会表现明显的症状,长期食用这些低残留毒叶,就会出现微量农药积累性中毒,老熟后往往会出现吐乱丝、吐平板丝,结薄茧或不结茧等症状。

1.3砖瓦厂等企业的有毒物质污染

20世纪80―90年代,全镇先后建起砖瓦厂8家、铝材厂6家、水泥厂1家,在此期间时有氟化物中毒事故发生。特别是秋蚕桑叶污染更为严重,在污染企业附近桑园中下部分叶片氟化物含量超过190mg/kg,大大超过了蚕正常发育的极限浓度,从而使蚕食桑缓慢,眠起不齐,龄期延长。

2对策

2.1做好蚕作安全防护工作

在春蚕生产前,市、区政府连年下发“关于认真做好蚕桑生产期间防治氟化物污染和防止杀虫双等农药中毒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春蚕生产期间4月25日至5月25日砖瓦厂、水泥厂、冶炼厂等排氟企业停工1个月,确保春蚕生产安全,保证蚕农利益;并要求各级政府,明确职责,分级负责,同时在发种前,为严肃停工纪律,区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分片包干,检查停工执行情况[1]。在此基础上,镇政府根据市、区有关精神,在4月和7月连续下发“关于禁止销售和使用杀虫双等农药的通知”,要求全镇农资供应店和全镇农户,在4―10月蚕桑生产期间,禁止销售和使用杀虫双类和菊酯类农药。实行谁供货、谁负责、谁使用、谁负责的责任制度,有效控制环境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影响[2]。

2.2做好部门间情报互通

农业植保与蚕桑加强联系,及时掌握和了解信息[3]。近年来,8―9月是水稻防病、治虫最频繁的时期,也是中、晚秋蚕饲养最为忙碌的时期,为避免蚕桑生产受农药污染,考虑到农业生产与蚕桑生产利弊关系,在禁止使用杀虫双类与菊酯类农药的基础上,选用一些高效、低毒的农药进行防治,并在防治技术、用药安全等方面做好宣传引导工作,创造良好的养蚕环境[4]。

2.3针对性做好桑园害虫的防控

正确及时做好桑园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在桑园治虫上做到统一时间、统一药剂、统一浓度,同时要求桑园治虫有专用药械,不用田沟水配药,推广使用桑园专用农药,如桑宝、桑虫清、护桑等残毒期短、容易掌握、使用安全的专用农药[5]。

2.4建立和健全新形势下蚕桑服务体系

蚕桑技术部门要真正成为指导生产,提供技术服务的组织。首先,建立起技术服务网络,在村内派蚕桑技术员,在生产组培育科技示范户,并利用广播讲座、发放技术资料、技术培训班等形式加大宣传力度[6]。普及环境保护知识,树立环保意识,使人人皆知环境污染对蚕桑生产的危害、污染来源、预防与控制等知识,提高了广大农村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并自觉行动起来,应对环境污染而引发的事故,最终达到避免或减轻损失的目的。

3参考文献

[1]吴建民,李志阳,姚雯.加强桑园管理确保蚕作安全[J].中国蚕业,2007,28(2):43-44.

[2]郦民中,邹晓强.环境污染与养蚕安全[J].江苏蚕业,2006,28(4):26-27.

[3]王尚俊,杨增群.如何确保蚕作安全?[J].广西蚕业,2005,42(2):48-49.

[4]陆冰梅,覃庆福.加强养蚕环境综合治理,提高蚕病防治效果[J].广西蚕业,2010,47(3):34-36,39.

环境污染的对策篇7

【关键词】垃圾污染;环境的影响;防治对策

1、垃圾的主要来源

垃圾是人们作为废物丢弃的物资,它的产生是伴随着生产方式和日常生活过程中带来的。垃圾对环境的资源造成巨大的压力,大大超过了自然的自净能力。这些废弃物主要来源于:

1.1工业生产

工厂大量的废水、废气、废渣、有毒、有害物质、化工残余物、未经处理就直接露天堆置,填埋或非法倾倒至河边、水源地居民居住地附近,造成资源污染、生态破坏。

1.2生活垃圾

由于居民环保意识不强,垃圾处理设施跟不上,大量使用一次性制品,随意丢弃废纸、废玻璃、乱倒污水现象极为普遍,造成流动垃圾扬尘污染无法控制的根本原因。

1.3医疗垃圾

带有大量的病原体细菌的医疗污水、医疗废弃物、一次性输液器具、注射器等物品不经处理或简单处理,直接排向水体或露天堆置,甚至非法倒卖,致使传染病扩散和流行。

2、垃圾对环境的污染

垃圾对环境的危害有很大的即时性和潜在性,随着生产数量的增多,对生态、对资源存在着毁灭性的破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构成极大的威胁。

2.1对水环境的污染

垃圾在堆置或填埋工程中,产生大量酸性、碱性,有毒物物质,工业、生活排放出来的含汞、铅、镉等废水,渗透到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水体黑臭,地下水浅层不能饮用、水质恶化,全国60%的河流存在的氨氮、挥发酚、高锰酸盐污染,氟化物严重超标,水体丧失自净功能,影响水生物繁殖和水资源利用。

2.2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由于焚烧或长时间的堆放,垃圾腐烂霉变,释放出大量恶臭、含硫等有毒气体、粉尘和细小颗粒物随风飞扬,致使空气中二氧化硫、悬浮颗粒物超过国家标准,酸雨现象、扬尘污染频频发生。

2.3侵蚀土地

据统计,我国每年产生垃圾约30亿吨,约有2万平方米耕地被迫用于堆置存放垃圾。由于缺少管理,人为地造成土地退化,荒漠化现象非常严重。另外,由于大量塑料袋、废金属等有毒物质直接填埋或遗留土壤中,短时间内难以降解,从而严重腐蚀土地,致使土质硬化、碱化、保水保肥能力下降,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甚至绝产,影响弄作业质量的根本原因。

2.4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垃圾中,有毒气体随风飘散,空气中二氧化硫、铅含量浓度升高,使呼吸道疾病发病率上升,对人们的生命健康构成极大的隐患。地下水被垃圾渗透,污染物含量超标,人一旦引用,极易引发腹泻、血吸虫、沙眼等疾病。

2.5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据调查,我国垃圾的70%存在着利用价值,如果全部回收利用,每年可获利100亿元,对于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岗位都是一件极为有利的事。反之,则会造成资源的更大浪费,资源紧张和生态失调局面日趋加重。势必将影响与阻碍经济的顺利可持续发展。

3、防治垃圾污染的对策

防治垃圾污染,关键是从源头抓起,倡导“绿色生活”,减少垃圾排放量,控制垃圾产生量,实施总量控制,遵照“谁污染谁治理”、全民参与的原则,原则,利用经济杠杆作用惩治污染,改善环境。

3.1改变生产方式,历行节约资源

引导企业向“清洁生产”、“绿色生产”方向发展,淘汰落后生产方式,由“粗放型”发展向“节能型”、“集约型”生产方式转变,坚决杜绝高污染、低效益项目建设上马。对垃圾污染物实行总量控制,特别是对有毒有害物质的处理,要本着安全、慎重、企业回收原则,对有利用价值的废弃物,不允许浪费丢弃,切实做到物尽其用,使废弃物资源化,对确无利用价值的废弃物,必须经过无害化处理,才可进行填埋或焚烧。

3.2加大宣传力度,提倡绿色消费

通过电视、媒体等多种渠道,利用各种形式,宣传垃圾污染危害性,普及环保知识,宣传法律、法规,提高环保意识,鼓励全民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居民应当将垃圾分类收集,自觉减少垃圾产生量,积极使用可降解物品,购买使用绿色认证产品、无公害产品,形成一个“绿色进家庭”,“家庭爱环保”的良好氛围。

3.3实行收费政策

近年来,有些国家对垃圾的产生和处理实行一整套收费制度,采取总量控制与定量控制相结合的方式,在限量内低价收费,超量收取高价,使用经济杠杆控制垃圾的生产,减少排放量,真正达到垃圾减量化、利益化,改善环境的目的。目前,我国也正在积极制定这方面的政策与制度,引进国外先进经验,与国际接轨。

3.4鼓励垃圾回收,向产业化、法制化发展

从生产者到使用者明确回收的义务和责任,层层相连、环环相扣制定专门法律、法规,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从政策上向垃圾回收、利用产业扶持、倾斜,保证和促进垃圾回收和利用制度的推行。奖励回收企业和个人,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增加配套设施、增加回收网、站、点,对排放垃圾企业和个人收取处理费,建立回收、开发、利用一体化的垃圾处理工厂。

环境污染的对策篇8

关键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对策

中图分类号:S96文献标识码:aDoi:10.11974/nyyjs.20170332046

引言

当今的水产养殖深受市场经济的影响,它的经营体系十分独特,在受到大家欢迎的同时也深深地影响着其他行业的进步与发展。水产养殖已经成了养殖者发家致富的道路,使新鲜的水产养殖商品走进千家万户,也让这些水产蛋白质成为人们日常蛋白质摄入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对水产养殖及其环境污染的控制工作十分必要而且非常关键。

1外源性污染

结合我国当今的水产养殖情况而言,在水产养殖领域,虽然我国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是在水产养殖环境方面却做得不足。结合其外源性污染分析水产养殖的环境,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遭受到外源性污染一般是氮以及磷中包含着大量的油脂和碳水化合物等,以不同的方式汇入到水产养殖中,在化解时消耗大量氧并且释放大量有害物质,使水质发生改变,造成水体缺氧,而导致水产品死亡。此外,外源性污染中的工业废水及重金属污染等工业化学污染对水产品的污染更严重,可以直接导致水产品死亡。

2内因性污染

2.1投入品导致的污染

纫蛐晕廴静攀撬产养殖环境的主要因素,其体现在投入品对水产养殖造成的环境污染。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投入品主要包括环境改良剂以及水产饲料物品等,在水产养殖过程中,水产养殖物的生长需要靠外界投入品进行维持,营养的最主要来源就是水产饲料;无机化肥与有机化肥的改良等,给水产养殖物供给一些生长必须的氮磷营养元素,促进其生长;但对于高密度的水产养殖的养殖类型来说,投放大量水产饲料和改良剂,反而导致水体内剩余投入品的大量残留,造成了水产养殖环境改变,使水产养殖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2.2底部淤泥造成的污染

水产养殖物的生长和生命活动都是由水产养殖环境决定的,当今我国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比较严重,因水体环境底部的淤泥硬气水体环境污染相对来说较多。一般情况下,水产养殖物的生物遗体和碎屑物等分解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是水体的底部物质主要来源。在水产养殖环境底部淤泥的溶解与释放过程中使淤泥增多,非常容易造成二次污染。此外水产养殖的过程中,需要非常及时的对水质进行更换,就目前我国水产养殖发展现状来说,水产养殖的技术还远不及此项要求,水体内部的淤泥积累导致水体环境的污染现状,暂时还未能改变。

2.3代谢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其代谢物对其环境也会存在一定的污染,这种污染十分普遍,主要包括养殖过程中投放到水体内的营养料被水产养殖物吸收和进行新陈代谢所排泄出来的地代谢物与粪便,这些代谢物会促进水体氮含量与磷含量的增加。一般情况下,当食用一定的营养料后,水产养殖物会在特定的时间内将粪便与代谢物排放出来,其存在的形式主要有粪便形式、尿碱形式与氮磷形式等。水产养殖业是一种密集型的养殖产业,较其他养殖业而言,其代谢物会比较多,十分容易导致水产养殖的环境受到这些代谢物的污染。

3控制对策

3.1对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进行治理

对于水产养殖的一些外源性污染,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力度,对其进行治理。相关政府部门应该做好生活污染与工业污染的治理工作,加大力度打击金属污染等,使其对水域环境的污染得以减轻;对于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正确地看这一产业的开发与发展,并且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条例,对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进行控制。

3.2科学合理地规划对水产养殖的区域

水产养殖的相关部门要提高其分析水产养殖及其水体的能力,准确地评估与评价其相关环境,并且结合对其进行考察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对水产养殖的区域;要采取风险规避的一些措施,在各个水产养殖的区域开发可用的第二水源,进行备用。

3.3大力发展区域循环的水产养殖

要加大力度,发展区域循环的水产养殖来控制水产养殖的环境污染情况。利用养殖水面的区域性,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例如水源池与养殖池等,形成具有循环性质的水产养殖体系;通过人工性质的湿地对水产养殖水进行净化,并且对其进行再次的循环与利用,以此来实现节约水资源与控制污染物的目的。

4结束语

在水产养殖的过程中,其外源性污染与内因性污染两个方面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都不容忽视,应该对其进行分析,采取具有高效性的控制措施对其进行控制和治理,以改善水产养殖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双德.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农技服务,2016,33(4):203.

[2]李立华.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5):284.

[3]李飞.水产养殖污染的控制策略探讨[J].南方农业,2015,

环境污染的对策篇9

关键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保护;供需冷淡;立法执法

一、引言

研究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始终无法脱离政府支持,真正实现市场化运作(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2015);而试点范围的局限性也并不匹配事故频发、损失严重的现状,影响了制度长效机制的发挥(盛和泰,2015)。针对上述问题,吴冲(2011)建议将渐进性环境损害行为作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除外责任;骆少鸣(2014)认为政府应该加大对保险公司的扶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或者发行巨灾债券等方式激励保险供给。综上,国内学者对制度试点进行了详尽研究,但针对市场供需冷淡现象的根本原因少有分析。另外,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已实行一年有余,目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市场的运行情况如何,政府还应采取哪些措施完善相关制度,这些问题还有待探索。

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的发展与现状

1991年,中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自大连、长春等重工业城市首先推行。由于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有限,试点的市场规模小、费率高、承保范围窄、赔付率低,到九十年代中期已近停滞。2007年,辽宁、江苏等省份在危险化学品、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重新推行试点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此后,相关领域法律法规的相继完善为试点市场的发展注入了活力:2013年,环保部联合保监会《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各地区在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行强制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2015年,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正式实施,加大了对企业违法排污的惩处力度,并将环境质量纳入官员的考核评价,还首次规定“国家鼓励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

经历了二十余年的发展,当前的试点市场呈现以下特点。一方面,供需主体多由试点地区地方政府划定。尽管《环境保护法》修订案明确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为自愿保险,但各地大多划定了鼓励或应该投保的行业及企业范围,并以制定试点名录的方式间接强制投保;此外,承保公司亦由试点地区政府确定。另一方面,保险产品和服务则遵从普通商业保险的规则。例如,产品的保险责任主要是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引起的直接损失,包括第三方所遭受的人身伤害和直接财产损失,为控制污染物造成污染损害而带来的清理费用以及被保险人在事故发生后为应对诉讼而支付的法律费用,而累积渐进性的污染事故造成的损害多被列为除外责任;产品价格上,环境污染责任险费率按照行业的不同而有所区分,一般高于其它商业险种的价格水平。

尽管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绝大多数地区都再次陷入僵局:投保企业需求疲软,保险公司供给不足,较实际发生的环境污染事故数量,责任险产品杯水车薪。可以说,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仍然处于发展初期,想要做到全面推广和真正落实还面临着较大挑战。

三、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面临的问题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自推行以来一直依赖于政府的鼓励和引导,市场供需双冷的态势一直难以扭转,根本原因值得深思。

1.需求疲软。国际经验表明,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违法排污的成本,即政府的环保立法和执法力度,从根本上说,这与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1)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政府的环保力度。在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需要依靠低端制造业,这些行业往往高污染高能耗,因此政府要在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平衡取舍;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技进步成为增长的主引擎,随着产业结构向高端服务业过渡,高污染制造业将逐渐遭到淘汰。因此,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环保措施和力度也往往悬殊(tesfaye,2013)。

在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之一埃塞俄比亚,促进经济增长是第一要务,即便牺牲环境也在所不惜。原则上,企业必须获得政府颁发的许可证才能排污,而公民也拥有污染索偿权。但实际中,政府没有设定具体的排放标准,造成污染规制形同虚设;同时,法律规定公民索赔时无权要求环保部门或污染企业公开相关数据,更无权状告政府环保执法力度不足。相形之下,发达国家则非常重视环境保护,瑞士就是典型代表。为了做好污染预防,瑞士法律不仅详细规定了企业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和对厂房、设备的环保要求,还要求企业必须在开工前就为可能遇到的环境问题做好预案。此外,瑞士对于违法排污的惩处力度较大,企业必须承担第三方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失,支付环境清理费用,严重时还需承担刑事责任。

不同于不惜以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贫困国家和有能力将增长让位于环境的发达国家,现阶段中国需要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因此对环境污染的惩处力度往往较轻。比如,在立法方面,《大气污染防治法》对于污染事故单位的罚款金额上限仅为50万元人民币;另外,企业只需缴纳显著低于经济利益的排污费就可超过法律规定的标准排放污染物。在执法层面,地方政府往往受到经济发展水平所限,使得法律体系本就并不完善的污染治理更打折扣。可见,经济发展水平对于制约了我国的环境保护,政府只能选择在保证经济增长的约束下最大化对环境污染的打击力度。

(2)政府的环保力度影响企业保险需求。政府对于环保的态度和力度主要体现在相关立法执法上,这又将直接决定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进而影响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需求。如果政府的环保态度强硬,对于造成污染事故的企业惩处严格,并要求企业向受到事故影响的第三方支付较高的赔偿金额,则出于降低成本的考虑,企业对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需求将增加。简单的经济学分析能够更清楚地进行说明。

假设某企业的产品价格和销量外生,分别为a和y。企业生产可以选择使用环保或者不环保的设备。选择不环保生产设备的总成本为c,导致污染事故的概率为p,带来损失为w,法律规定的罚款和赔偿比例为θ(即赔偿金额为θw),保险公司提供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费率为α。因此,企业采用不环保生产设备进行生产且不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预期利润为:

π=(ay-c)(1-p)+(ay-c-θw)p=ay-c-pθw

可见,如果企业的产品价格和销量外生,不投保企业的预期利润将取决于发生环境污染事故的概率和事故后需要依法支付的赔偿金额。如果将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视作总体,则特定企业污染事故的发生概率p由总体的分布性质决定,可视作外生,因此,当事故造成的损失额w一定,企业的预期利润完全取决于法律所规定的罚款和赔偿义务,即θ。

当政府的环保力度较弱,企业为污染所承担的处罚和赔偿比例θ极低甚至趋近于零时,环境污染事故发生与否对预期利润完全没有影响,企业自然不会考虑购买成本更高的环保设备,也不需要通过投保来分散污染事故带来的罚款和赔偿风险;反之,当政府的环保力度较强,企业的预期利润将与其所承担的赔偿比例θ负相关,一旦发生环境污染事故(p=1),企业的利润为:

π=ay-c-θw

若θ<(ay-c)/w,则π>0;若θ>(ay-c)/w,则π<0――也就是说,当政府环保力度较强,企业需承担的罚款和赔偿比例θ>(ay-c)/w,一旦发生污染事故,使用不环保设备且不投保的企业将面临亏损,因此需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分散风险,保证无论是否发生污染事故都能正常经营。不过,由于生产设备环保与否会影响污染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险公司将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收取差异化的费率。

假设企业产品价格和销量仍旧外生且不变,分别为a和y。企业以环保设备进行生产的总成本为c′(c′>c),引发污染事故的概率为p′(p′

四、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发展的对策

首先,加大环境保护领域的立法和执法力度,提高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目前,中国只有《环境保护法》和《侵权责任法》两部基本法规涉及到了环境污染赔偿的相关事宜,但都未明确规定企业应承担的罚款和赔偿标准,其他作为具体执法依据的行业环保法规对污染企业的处罚也都数额较小或者非常模糊。立法环节尚且如此,受到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地方政府的执法力度只会更加堪忧。因此,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发展需要在环保领域的立法执法上更加严格,在相关法律中明确环境事故主体应承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并且切实强化责任的追究,提高企业的环境污染成本。

第二,完善环境保护责任保险发展所需的配套条件,为增加保险供给提供支持。环境风险评估是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产品设计和定价的基础,但目前国内对评估的标准、程序、机构、费用等均未形成规范,且不同行业所需的评估方法各不相同,这些无疑提高了保险公司经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成本。考虑到市场需求的数量本来就达不到大数法则和规模经济的要求,供给曲线弹性较低又使得供给对费率提高并不敏感,只有尽快完善制度发展所需的基础配套条件,切实降低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才能促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供给的增加。对此,可以学习江苏无锡试点的成功经验,借助社会机构的力量实现风险评估的专业化和市场化;此外,还应建立统一的环境污染事故损失核算及理赔标准,保证理赔环节有据可依,促进环境保护责任保险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双轨制”困境与解决方案[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5,40(1):47-51.

[2]骆少鸣.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发展及推进策略――基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视角[J].福建金融,2014,(4):11-15.

[3]盛和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应有之义[J].金融博览:财富,2015,(6).

[4]吴冲.我国建立环境责任保险制度需要攻克的几个难点[J].上海保险,2011,(7):24-26.

[5]阎建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J].中国金融,2015,(10):22-23.

环境污染的对策篇10

关键词:城镇化;村镇环境;污染控制

中图分类号:F291文献标识码:a

一、城镇环境问题研究

1、村镇环境质量恶化严重制约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由于人口多、村镇发展模式相对粗放以及环保意识淡漠、污染防治技术落后等原因,我国村镇环境总体上表现为“脏乱差”;同时,由于我国城镇化进程时间短、速度快,村民生产和生活习惯比较落后,许多地区普遍存在村镇环境保护与污染控制严重滞后于村镇发展进程的现象,造成的环境污染危及饮用水安全、食品安全和人民健康。因此,村镇人居环境质量恶化制约了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2、生活污染严重影响村镇人居环境

城镇化必然伴随人口集聚,村镇生活污水和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加。2008年我国村镇每年产生生活垃圾3.14×109t、生活污水约90多亿t,由于村镇环保基础能力薄弱,90%的村镇垃圾随意堆放,60%的村镇没有污水收集和处理设施。由于人口快速聚集,村镇布局散乱,生活污染和养殖污染成为主要污染源,村镇生活污染成为影响村镇人居环境的首要问题。

3、村镇水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威胁到了饮用水安全

据统计,全国已有78%的村镇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源,50%的城镇地下水受到污染。由于多镇企业具有布局分散、规模小和经营粗放等特征,许多乡镇企业每年有大量污染物未经处理直接排放,严重的污染其周边地区的水环境;近年来,农村的农药使用量达23t,其中80%-90%流失在土壤、水体和空气中,在灌水与降水等作用下污染地下水;农村的殖业发展迅速,未经处理的养殖废水又随溪水流入河流中,造成了河流的富营养化,浮藻、水草丛生,鱼类死亡,加剧了治理的难度。

二、城镇化过程中环境生态保护需求

1、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模式与管理标准缺失制约了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村镇环境保护基础比较薄弱、区域差异明显,缺少适合不同医域特征的村镇环保技术模式、村镇环境综合整治技术适用性评估技术等,涉及村村镇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和生态整治及景观建设等方面的综合治理技术不足,其技术标准、政策和体制机制很不完善。由于在推进环境综合整治过程中存在责权不清的问题,部分村镇环保示范项目示范容易,推广运行难,相关标准、政策、机制、体制都非常欠缺。因此,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模式与管理标准政策缺失制约了村镇的可持续发展。

2、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的科技支撑需求分析

农村城镇化是我国21世纪一项巨大的工程,是实现城乡统筹、社会和谐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的关键,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60%,未来10多年,我国城镇化和村镇建设持续高速发展,将形成世界历史上空前的人口、资源、技术、财富及服务的大规模集约化发展格局。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资源消耗剧增,人口规模、村镇规模急剧扩大,对原有的村镇功能和结构产生巨大冲击。同时,高速的城镇化与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的滞后,不仅导致我国村镇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还对村镇周边地区的生态系统与环境质量带来巨大的压力。目前我国村镇生态环境建设与城镇化领域的研究十分薄弱,迫切需要科技的引颌和支撑。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发展模式正由“村村冒烟”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向“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转变。村镇的环境保护重点由原来单纯的末端污染治理向统筹规划、源头减量、过程调控、生态建设等方面转变。因此,必须进一步强化村镇生态环境建设的技术创新和集成,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实现重大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跨越,引领和支撑城镇化健康发展。

3、缺乏村镇生态环境监测技术

我国村镇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及人员力量极为薄弱,但是随着一些村镇的快速发展,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又极为突出,来自以村镇居民、小企业的生产生活对村镇区域已经产生较大环境影响;同时又面临来自城市、城乡结合部的环境压力。目前,我国最基层的环保机构是县级,大多数乡镇没有环保机构或环保员,同时由于经费紧张、监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等原因,监测覆盖面达不到要求,对村镇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研发、统计体系建设重视不够,导致无法获得村镇污染状况相对准确的数据。生态环境问题的突出与环境监测管理的空白与缺失,使这一地区急需构建适应村镇生态环境监管机制的生态环境监测技术体系。

三、村镇环境保护国内外研究进展

1、国家投入专项资金治理村镇污染促进了村容村貌和环境质量改善

从2008年7月国务院提出“以奖促治”的政策举措以来,中央财政投入村镇环境保护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2160多个村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和生态示范建设,全国各地认真落实中央部署,狠抓项目落实,带动地方投资达25亿元,直接受益农民达1300多万人。2010年-2012年国家继续投入120亿元资金用于“以奖促治”村镇和农村连片防治工作,在湖南、湖北、河南、河北、四川、云南、江苏、辽宁等均有部署,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科技重大工程从技术上将有效支撑“以奖促治”连片治理工程,必将犬大推进我国村镇环境保护的进程。

我国农村环境整治、循环经济已经开始了一系列科研、管理和示范工作,也具有了良好的发展趋势,但我国村镇基数大、分布广,村镇环境问题错综复杂,地区差异极大,区域特点明显,已有的科研成果和污染治理技术大多是针对特定地区的具体环境问题,缺乏普适性和长效运行管理机制,还远远不能满足解决不同地区村镇环境问题的需要。总体说来,应对村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科技支撑能力还严重不足,村镇环境管理水平还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镇建设、优美乡镇构建和生态环境质量提升的需要。

2、村镇环境治理技术、装备的专利及相关技术标准缺失

环境技术标准是搞好村镇环境保护的可靠保障。目前,环境保护法规和技术经济政策、标准、规范主要针对城市和大中型企业,村镇环境保护管理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缺失。国内有关于村镇废水治理的无动力、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稳定塘、生物质吸附、垃圾堆肥等专利和技术方面的报道,但鲜见有针对性的村镇工业、生活混合污水治理技术、回用技术、污泥与固体废物联合资源化技术,污染治理与环境综合整治结合的专利和技术报道。针对固废处置的技术包括:两步式城镇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系统、生活垃圾厌氧一好氧反应器循坏操作填埋方法、厨余垃圾堆肥处理系统、垃圾堆肥促腐发酵剂、餐厨垃圾厌氧消化处理方法、生活垃圾厌氧干发酵处理装置、应用木聚糖酶提高沼气发酵产气率的方法等,了《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等。针对村镇固体废物收集、处理以及资源化利用领域的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很缺乏。我国目前针对村镇废水、废气、废渣、环境综合整治处理的技术规范和标准极其不完善。有必要针对性的提出一些村镇生活废水、废气、废渣污染控制技术导则及政策法规。

四、城镇环境保护对策及建议

1、明确义务,增强责任意识

绿化是美化环境的重要途径,是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每一个人应该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从自己的房前屋后美化开始,充分利用好自己房前屋后的每一寸土地,栽种花草树木,使自己的居住地萦绕在绿草花丛之中,掩映在青松翠竹之下,对于自己周围的道路和其他空闲地方,也应该尽自己的义务。美好的环境靠大家来创造。我们年年在植树,年年在绿化,但收效甚微,原因在于责任的问题。我们应加强村镇居民的道德修养和认识水平,增强绿化意识,提高绿化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要关注绿化者的利益,让他们有劳动,肯付出,更要有收获,努力做到投资与收益的比例逐步提高。这样,绿化者积极性提高,也保障了其正当收益,绿化的效益自然得到提升。

2、分区推出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导文件

根据不同地区自然、气候分区、生态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活生产习惯等区域差异,我国不同区域农村环境保护的重点与模式需和当地农村环境特点相结合,在东北、华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西北等七大区域分区的基础上,结合各地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实践,总结提炼出适合不同区域城乡统筹农村环境保护模式组合,开展不同区域连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技术适用性评价,筛选并提出适合不同区域连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技术模式;优化集成共建共享与分散处理相结合的“三低一易”型(低污染、低投资、低运行、易管理)连片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技术。建议国家环保部科技司在此基础上,推出七大区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技术指南、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技术指南、技术规划。

3、从城乡绕筹的角度对农村生态环境保护进行总体规划

城乡统筹等为原则,以农村环境保护、污染控制、污水收集处理和水土保持等为技术考核指标,合理划分城乡功能布局,村域功能合理布局,强化生态安全格局的前置约束作用,建议各级政府明确地将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城乡结合部生态缓冲带构建与保育、城郊保留农田生态经济服务功能转型等纳入到城乡生态环境规划、土地利用、城市规划工作流程中;加强作为城乡一体化格局基质的农田、林网、绿地的建设,加强城际(镇际)生态屏障建设,森林绿化建设,湿地建设等,严格保护基础性生态用地,保持基础性生态用地的数量和质量,建议政府规划立法保护城乡生态格局中的重要生态源地、关键生态节点。在中小尺度城乡用地格局中,将大面积连片基本农田、优质耕地作为绿心、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耕地、林草、水系、绿带等生态廊道;确保关键生态节点位置对应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林草、水体等;加强各生态用地之间的有机联系,构建景观优美、人与自然和谐的宜居环境。要因地制宜调整各类用地布局,逐渐形成结构合理、功能互补的空间格局。在大尺度土地利用格局中,支持天然林保护、自然保护区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以大面积、集中迮片的森林、草地和基本农田等为主体的国土生态安全屏障。优化农村产业布局与产业结构,严格环境监管,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地区转移。

4、加快建设城乡统筹农村环境保护技术推广平台

为实现中国城乡经济社会的统筹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缓解城乡差距加大、城乡结合,环境恶化,建议设立城乡统筹农村污水处理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产业联盟,设立城乡统筹农村污水处理工程中心和城乡统筹农村垃圾处理工程中心。为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5、抓住有利时机,摸索发展模式

新农村的建设、生态村的建设、城镇化建设已经成为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过去在村镇绿化方面,我们提倡植树种草,增加经济收入,美化自己的家园。事实上,我们所居住的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空气遭到严重的污染,整个生态环境已不堪重负,当今全社会所共同面临的危害就是生存的环境。所以,生态绿化是绿化发展的一个主流,也是人们环境意识增强的体现。在村镇绿化中,注意乔木、灌木、花草三者的结合,植物高低错落,层次感强,注意常绿树种和落叶树种的结合,能够保证四季有绿。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利用村镇原有的自然景观(河流、池塘、山林等),创造出更为丰富的乡村园林景观。

近年来,我市特别重视乡村旅游,这也是促进村镇绿化的一个绝好时机。城市的居民厌倦了喧嚣的城市生活,总想在紧张繁忙之余的节假日,到离城市不远的乡村去欣赏纯美的自然风光,体验乡村恬静的生活。所以,我们要创造优美的乡村环境,把它作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条途径。乡村旅游应重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这是乡村旅游发展的趋势。村镇绿化与生态旅游相结合,可以改善村镇居住环境,同时也满足城市居民观光旅游的需要,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造福子孙后代。

结束语

村镇环境问题是城镇化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当地居民的居住环境,也关乎居民的切身利益与村镇的可持续发展。村镇环境问题及污染控制对策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农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环境保障,必须引起我们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郭迎庆,黄翔峰,张玉先,等.太湖地区农村生活污水示范工程处理工艺的选择[J].中国给水排水,2009,25(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