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服务行业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39:25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篇1

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局长葛敏在本次活动中表示:“当今,提升医疗服务水平,促进医疗改革,已成为改善民生进程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将通过与iBm公司的合作,大力推进长宁区市民健康档案的建立,并利用iBm公司的数据分析技术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改善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从而推进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智慧医疗体系,助力实现智慧城市的美丽愿景。”

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全球医疗卫生与生命科学带头人mohammadnaraghi介绍说:“iBm多年来一直注重与各国医疗机构的紧密合作,关注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发展,在医疗it解决方案上有着长期的积累和研究。在中国,iBm一直致力于成为中国医疗卫生行业的创新合作伙伴,希望能利用iBm在医疗行业的成功经验帮助中国的医疗行业实现智慧转型。我们相信未来随着智慧医疗中数据分析技术的逐步深入应用,iBm将为中国医疗行业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推动中国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帮助实现更多像上海市长宁区一样成功的智慧转型案例。”

三大优势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

作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议题,国家信息中心和卫生部共同研究规划全民健康保障信息化工程,着力打造一个智慧的医疗系统。iBm充分运用自身在医疗行业的深厚经验,深入了解中国医疗现状,致力于构建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体系。而数据分析作为实现“智慧医疗”的重要手段,将帮助解决医疗资源分布不合理、医疗服务质量欠佳、医疗体系效率较低这三大问题。

iBm在本次活动上详细介绍了智慧数据分析在推动医疗行业智慧转型方面的三大优势:

第一,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更加互联互通。数据分析以建设个人电子健康档案为技术基础:标准化的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实现了患者病历的信息共享,保证患者不论身在何处,都能获得较好的医疗条件。并且,通过健康信息整合平台的建立,使得医疗信息和资源在不同医疗服务机构间可以共享,实现了跨医疗机构的在线预约和双向转诊,从而提升了医疗服务可及性与工作效率,建立“小病在社区,大病进医院,康复回社区”的便民就诊模式,大幅提升医疗资源的合理化分配。

第二,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资源更加普及。为了解决优秀医疗资源匮乏、百姓看病难的症结,医疗从业者在数据分析的帮助下,得以参考大量科技信息与以往诊疗手段,支撑诊断与后续治疗,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通过农村和地方社区医院与中心医院的链接,使医疗从业者能够实时得到专家建议和培训,突破患者对城市与乡镇、社区与大医院之间的距离限制,为所有人提供更高质量和惠民的医疗服务。

第三,iBm数据分析技术使医疗系统可以“治未病”。iBm智慧医疗通过对于数据的感知、处理和分析,将可以实时发现重大疾病即将发生的征兆,并实时提醒医疗机构服务人员实施快速和有效的响应措施,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了医疗机构服务人员的工作负担。对于患者本身,数据分析可以帮助医疗系统发现慢性疾病的发生,以及其他病症的变化,及时提醒患者采取相对应的措施,有效预防病情恶化或者病变发生。

iBm中国研究院信息管理与医疗卫生总监兼首席科学家潘越介绍说:“iBm研究院针对医疗数据的分析技术进行持续不断的研究,其中比较有效性分析、基于病患相似度的分析,以及基于临床指南和临床实践模式的决策支持等技术已经接近实用的程度。目前中国正处于深化医疗体制改革的攻坚期,这些分析技术对于帮助公立医院积极应对支付方式的转变、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大力提高医疗质量和效率,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携手长宁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

近年来,iBm与众多国内医疗机构携手,共同致力于利用更先进的创新技术,节省更多的成本,为更广泛的人群提供更加可及的医疗服务,与上海市长宁区卫生局合作的项目就是成功案例之一。2011年10月,上海长宁区卫生局携手iBm,着手打造慢性病管理新模式。长宁区作为“基于市民健康档案的上海卫生信息化工程”六个试点区之一,希望通过建立健康云平台,记录、整合和共享市民在全市医疗机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诊疗和健康档案的信息,并充分发挥iBm智能数据分析的优势,利用健康档案数据来提高社区医疗卫生中心的医疗服务效率,加强对居民健康和慢性病的管理,推进长宁区医疗服务的智慧转型。

经过六个月的充分沟通和积极探讨,iBm与长宁区卫生局在区域医疗信息化解决方案和慢性病管理防治工作的理念上达成一致,研发出面向个体化健康管理的协作医疗服务管理系统。该系统建立在慢性病管理模式新趋向的前提下,以大众化病种——糖尿病为重点研究方向,为患者及其家属、社区医生及专科医生提供了多方参与团队式服务的健康计划管理平台,并实现了如下功能:提供包括健康计划的创建、浏览、执行、管理等功能的一站式慢性病管理平台;提供患者友好界面,以患者为中心,充分发挥患者自我管理的作用;利用it技术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和监控;运用对医生实践模式的分析,为医生提供必要的信息支持。活动现场对该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演示。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篇2

一、针对公立医疗服务价格调查分析

1.调查项目

第一项,各类医疗服务价格现状问卷调查:请调查医院主管医疗的负责人对8大类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现状高低进行评价,采用的是7点量度表分析,分为极低、较低、偏低、合理、偏高、较高、极高。

第二项,各类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趋势问卷调查:请调查医院主管医疗的负责人对8大类医疗服务项目的价格调整趋势进行评价分析,同样采用7点量度表分析,为上调幅度>50%、上调25%~50%、上调0~25%、不用调整、下调0~25%、下调25%~50%、下调幅度>50%。

注:8大类医疗服务指的是:护理类;诊察类;挂号费;治疗类;床位费;手术类;检查类;以及化验类。

2.数据收集和分析

对问卷获得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调查对象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水平现状满意度结果如表1。

表1调查对象医疗服务价格水平现状满意度频数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认为价格水平合理的频率仅10%左右。说明现行的医疗服务价格并不令医院满意,亟待改革的愿望还是非常强烈。

调查对象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水平调整趋势结果如表2。

表2调查对象医疗服务价格调整频数表

表2结果得出:对于护理类、诊察类、挂号费、治疗类医疗服务价格应该上调的评价频率超过50%,认为化验类、检查类和手术类医疗服务价格水平应下调的评价频率超过50%;认为床位费价格水平上调和下调的评价频率分别为32.2%和45.9%。

3.调查结果——现行医疗服务价格现状

(1)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低

通过调查发现,公立医院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相对较低,甚至出现医院收不回医疗服务成本的现象发生。这也是受公立医院“以药补医”的影响以及价格调整滞后导致的。现阶段,基本医疗服务是按扣除财政经常性补助后的成本收费,国家的财政补助水平较低,不能满足弥补医疗收入的不足的情况。大部分地区对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多年不变,导致价格不符合当今发展需要,虽然一些地区对医疗服务价格做出调整,但是由于缺乏科学的价格调整机制,其效果并不明显。

(2)医务人员技术价值服务类别价格水平较低

从调查的结果看,挂号费、护理类和诊察类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低,而这些项目都属于医务人员技术价值医疗服务项目。这导致医务人员的专业技术价值被低估,这也是医疗水平的效率和有效性不能得到真正提高的关键因素。

(3)价格结构畸形,医患均未受益

医院的补偿机制主要有3个,即医疗服务收入、药品耗材加成收入和政府财政补助。长期以来,由于政府财政投入不足,现有的价格体系中医护人员的劳动价值太低,医院更多依靠药品、耗材加成收入来维持运行,财政拨款只占医院总收入的5%左右。住院患者费用中体现医护人员劳动价值的诊疗费、手术费、护理费等占比例很小,药品、材料费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4)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医保支付政策不衔接

2011年分批次执行了新的收费项目及标准,医保按新收费标准支付在2012年上半年全部执行,经过半年的运行,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入库材料与医保目录中的支付项目内涵一样但一字之差,材料费就不能报销,导致患者个人承担费用高,医院如果考虑患者利益,就要修改材料记费名称,会出现材料入库帐目与收费项目不一致,同时给政府价格监管造成困难和麻烦。另外,同一手术,因城镇医保和新农合支付手术费用项目名称不一,有时因一字之差患者不能报销,如果再增加一个收费项目,就会成为医院自立收费项目。

二、对于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调整的建议

1.加强医疗服务价格成本测算并具体调整各项医疗服务价格

对于各类医疗服务价格的成本预算中,对于价格总量控制,其价格的调整要结合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对其进行调节控制。其重点调整对象是化验价格和检查价格,逐步提高技术含量高的医疗服务价格,主要目的是提高医生的技术价值服务,满足医生的价值需求。

2.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效果评价体系

在公立医院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能否适应新时期对卫生事业的要求,能否最终实现规范收费管理,维护患者利益,必须通过不断对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并作出相应的效果评价来。这个过程中需要卫生部门、物价部门以及医院协作完成,建立完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效果的评价体制,采用科学合理的指标对医疗服务、医疗费用和医疗质量等量化评价。努力实现在发展中调整,在调整中进步与时俱进的医疗服务价格标准。

3.加大政府对公立医院的财政投入

从现阶段的财政投入来看,政府对卫生事业的财政投入力度相对较低,例如,2006年政府的卫生事业费仅占财政支出的1.9%,和其他国家相比处于一个较低水平。与此同时,政府财政投入占医院收入低于10%,这个投入比例还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特别是公立医院,需要国家财政的大力支持,以保证医院能够更多的为患者减少支出,维护患者利益,因此建议根据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财政能力,增加补助以补偿部分基本医疗服务的成本,降低基本医疗服务价格,使其能保持在较低的价格水平,落实医疗事业的福利性。

4.规范医疗服务项目中不合理的收费

加强可另收费的一次性医用材料和药品进销差率的管理。为解决医疗耗材价格偏高问题,国家出台相关监管措施进行规范,其中对允许医疗机构额外收费的医疗耗材价格实行进销差率管理,以从低控制为原则,改善医用耗材加价过高的状况,切实减轻群众负担。配合药品调价政策的实施,加强监督检查,确保调价及时、准确。抑制不合理使用药械以及过度检查和诊疗行为。要通过合理确定费用控制、工作效率、服务质量和群众满意度等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考核奖惩制度,强化医药费用控制。

总之,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受到公众关注,作为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调整中,一方面,需要认识到自身的独特性,需要强调医疗事业的福利性,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认识到行业特点,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如何在价格调整中充分考虑,进行科学合理调整,是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价格改革中需要不断完善的。

参考文献:

[1]沈群红.现行医疗服务定价与补偿机制探究[J].中国软科学,2009(3):53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篇3

[关键词]pF门诊费用CVp

通讯作者:鲁翔,email:luxiang66@njmu.省略。

多年来,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导致医疗资源供给短缺,公立医院依靠垄断地位维持收益,高昂的医疗价格令消费者不堪重负。同时医院以“市场经济”为理由,以医疗卫生服务被推上了市场为借口,医生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在临床工作中故意加大检查力度,给病人多做检查、做大检查、多开药、开贵药;加之目前几乎每家医院都给科室下指标,科室又落实到医生个人,如果完不成相应的指标,医生还会受到经济处罚。以上趋利性临床决策是出现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

1台湾门诊费用与大陆门诊费用差异性分析

1.1研究方法与内容

运用统计软件SpSS11.5分析两岸医师在平均门诊费用上的差别,确定大陆医师的平均门诊费用比台湾医师多是否真的具有普遍性。

平均门诊费用即每次门诊花费之和与上门诊次数的比值。近年来,随着医疗保障制度和城镇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化与实施,医疗费用不断上涨的势头得到了有效遏制,但从整体上看,医疗费用仍停留在较高的水平。控制门诊费用过快增长,对于促进医疗服务的合理利用,减轻病人经济负担,制定医院管理策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国内已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定人群和病种门诊费用的分析。从l994年~2002年的研究可以发现,所有涉及门诊费用分布的研究,无论是月人均门诊费用,还是次均门诊费用研究,都基本上可以发现费用分布正偏态。

1.2资料来源

本次研究的基础数据来源于南京某家台湾民营医院和江苏省某三甲医院HiS(HospitalinformationSystem)数据库,从2008年1月16日至2008年6月13日的门诊处方数据分析台湾医师与大陆医师在处方费用上的差异。数据选取了3位台湾医师与3位大陆医师在上述期间产生的4886张处方。去掉不可用的处方,最终选择其中的3959张处方来分析。

1.3数据分析

1.3.1同科别的医师处方平均费用上的差异

同科别的医师处方平均费用上的差异用来初步对比在相同科室内台湾医师与大陆医师在平均门诊费用上的差异情况。因为处于相同科室,所看的疾病种类大致相同,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平均门诊费用之间的差异仅能初步直观地呈现现状,但要说明其间的差异具有普遍性则需要进行假设检验,均数间比较不可做出判断,所以在分析均数差异后对此进行t检验,用来判断其差别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

从上表数据分析,大陆医师的平均门诊费用皆高于同科内的台湾医师。

1.3.2相同科室医师门诊处方平均费用差别假设检验

从表2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3个科室的医师门诊处方费用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大陆医师平均门诊处方费用比台湾医师要高。

2大陆门诊费用比台湾门诊费用高的经济学原因

2.1“经济人”假设

西方经济学把自利作为人类行为的基本前提,从而本质上排斥了利他行为对经济研究的意义,这一传统可追溯到所谓的“经济人”假设(economicmanhypothesis)。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医务人员既是“社会人”,也是“经济人”。对于医务人员来说,同样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包括理想的报酬,工作中的受尊重,足够的闲暇和休息等。作为经济人的医生,当自身利益未满足时,就要从其他途径获取利益,这使他不再以最低成本帮助患者。因此,医生提供医疗服务产生的利益与自身期望得到的利益不对称时,趋利行为自然就发生。

2.2大陆医疗服务项目的付费机制不合理

目前,大陆总体医疗服务收费标准是不合理的,忽视了医生知识劳动的价值,医生的脑力和体力劳动是廉价的,医生公开收入偏低,作为高技术工种,医生们的月薪一般只有数千元,决定了医生不可避免的趋利倾向,但利用辅助检查的收费远远高于医生的劳动价值。另外允许在处方过程中获得15%~20%的药品加价。这些政策促使医生更多利用仪器设备,开高价药、大处方,追求药品回扣率和诱导服务,造成“以药养医、以设备养医”现象普遍。直接导致门诊医疗费用上涨和资源浪费。

3从经济学的角度去控制门诊费用的增长

3.1借鉴台湾的pF制度,充分体现医生的劳动价值

改变门诊费用按服务项目付费的方式,从根本上避免医生收入与检查治疗、药品费用挂钩,减少医院以药养医、以设备养医状况的发生,才能促使医院和医生真正在诊断和治疗上提高水平,合理控制门诊费用。

实施pF制度,就是倡导一种多耕耘、多收获的理念,改变不同工而同酬的大锅饭心态,启发医师工作士气,消除医务人员的趋利行为。physicianFee,简称pF制度,是指对于医师费项目,凡由主治医师亲自操作或判读的项目,应分别依各项不同性质,全部或部分归属该医师所有。医师各项所得的提成比例依照各项目不同的性质来确定,原则如下:(1)危险性及困难度高者,其提成比率亦高;(2)量少者提成比率高,量多者提成比率低;(3)只负监督责任,而非亲自操作者,提成比率最低,如检验、复检;(4)花费时间多者,提成比率高;少者提成比率低,前者如血管摄影,后者如胸部摄影;(5)使用设备人员多者提成比率低,设备便宜、人员少者提成比率高。为避免少数医师诊疗太多病人,工作超量,这样不但影响医疗质量,也会影响年轻医师的收入,台湾在实行pF制度中采用pooling(医师所得再分配),以及控制全院Ceiling(医师所得上限)的方法来进行调节。各主治医师其每月pF收入先进行科内再分配。如超过所定的上限点,则每增加一定数额,应依照所定的百分比扣减。

医院医师所得上限点的公式:

主治医师个人所得=ipF×+DpF/n×(1-)

其中,ipF:个人绩效所得,i:主治医师所得百分比,DpF:全科绩效所得,n:全科主治医师人数。

3.2对门诊费用施行作业成本管理和本-量-利分析

3.2.1门诊收入

门诊医疗科室的直接收入,全额计入科室收入,包括挂号费、诊察费、治疗费、处置费、本科检查费、本科手术费、抢救费、材料费、氧气费、监护费、注射费等。

门诊医疗科室的间接收入,按一定比例计入科室收入,其中:西药为3%、中成药为4%、中草药为5%;各种检查收入的10%。

3.2.2门诊发生成本

门诊科室发生的医疗服务成本可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其中直接成本包括人员成本、药品成本、材料成本、折旧及维修购置费、公务业务费、其他费用。对直接成本可以进一步的细分,人员成本: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保险费特殊费用成本;药品成本:药品费、原材料、制剂材料消耗;材料成本:包括卫生材料费、其他材料费、低值易耗品;折旧及维修购置费:日常维修、提取折旧及租金;公共业务费:办公费、邮资电话费、差旅费、宣传学习费、复印费、水电费、暖气费、科研费、垫付的会诊费、采购成本;其他费用:包括房屋租赁费、设备租赁费以及不包括在以上各项目中的费用,如招待费、医疗纠纷赔偿等。间接成本包括管理费用、预提费用、待摊费用。其中,管理费用:管理人员的工资、补助工资、其他工资、职工福利费、社会保障费、保险费、公务业务费、其他费用等;预提费用:提取工会经费、科研经费、折旧及租金、医疗保险、教学假补贴、合同工的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待摊费用:书报杂志费、大修费、职工取暖费、降温费。

3.2.3门诊医疗服务的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简称aBC法,把门诊发生的医疗服务划分成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业,每进行一项作业都要耗用一定的医疗资源;而医疗服务需要通过这一系列的作业来完成。因而,医疗服务的成本实际上就是全部作业所消耗资源的总和。

医务人员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会发生各种费用,就像生产产品的企业一样,所不同的是,医生输出的是一种特殊的产品(医疗服务)。作业成本法的特点,是相对于以产量为基础的传统成本计算方法而言的,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指导思想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根据这一思想,作业成本法把成本计算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将作业执行中耗费的医疗资源追溯到作业,并根据作业动因计算作业成本分配率;第二,根据作业分配率和医疗服务所耗费作业的数量,将作业成本追溯到各有关医疗服务项目。

如图1所示,资源动因是引起作业成本变动的因素;作业动因是引起医疗服务成本变动的因素,在明确上述概念和成本归集发生的过程后,就可以把在门诊发生的医疗服务,划分成相关的一系列作业,最后根据资源动因和作业动因把上述医疗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归集到各医疗服务项目,计算出每种医疗服务的成本,使医疗服务成本量化,在量化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对医疗服务成本进行监控、核算、标准化,从而对医疗服务的价格(门诊费用)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有利于控制门诊费用的增长。

3.2.4门诊医疗服务的本-量-利分析

利润=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数量-单位变动成本医疗服务数量-固定成本,这几个变量的关系可以用本-量-利图来呈现,如图2。

通过本-量-利财务模型,可以分析当产出水平、售价、变动或固定成本改变时,总成本、总收益及利润的改变情形。就医院而言,则具体指医疗服务数量、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的变动或固定成本的变化对医疗机构成本和收益的影响。大陆医疗机构目前这方面的分析核算相对薄弱,目前国内的医疗机构只盲目通过提高医疗服务价格(门诊费用)和提供更多的医疗服务数量来提高利润,虽然能为医疗机构带来显著的收益,但造成的不良后果也是很严重的,本-量-利模型从医疗服务价格、医疗服务成本来考虑利润,充分体现了控制医疗服务成本的重要性,为门诊费用的控制带来了曙光,目前台湾的长庚医院、明基医院正在采用这一财务模型,在门诊费用控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医院在取得良好效益的同时,也深受百姓的好评,因此值得内地医院学习和借鉴。

4本文观点

在大多数情况下,台湾医师门诊费用较大陆医师低。由于差异的存在,说明台湾的医疗制度值得大陆借鉴用于控制卫生费用的增长。医师诊疗费制度(physicianFee,简称pF制度)的实施显著改善了医务人员的趋利行为,有效解决给患者多做检查、做大检查,多开药、开贵药增加收入这一问题;同时在台湾医疗机构比较注重医疗行为的本-量-利分析。这一模型的引入使医疗费用的控制受到重视,对门诊费用的控制也带来了曙光和方法。目前大陆这方面的分析核算相对薄弱,值得内地医疗机构学习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宫靖.台资医院“鲶鱼”来了[J].财经,2008,(12):56-58.

[2]刘典恩.我国医改失败的根本原因探析[J].医学与社会,2006,19(5):17-20.

[3]林端宜.台湾健康保险概况[J].海峡科技与产业,1999,(4):17-19.

[4]张锦文.台湾医师的薪酬演绎[J].中国医院院长,2007,(23):27-28.

[5]卓凤娟,王汝芬.居民门诊费用现状及控制策略研究[J].医学与哲学:临床决策论版,2008,29(1):76-77.

[6]陈延,王梅.我国医院门诊费用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经济,2004,23(4):41-43.

[7]申希平,丁建生,李娟生,刘小宁,李江红,米友军.在SpSS中利用均数和标准差做两独立样本t检验[J].现代预防医学.2007,34(21):4066-4067,4069.

[8]北大国际mBa.台湾医院财务管理案例[J].中国医院,2006,10(4):78-80.

[9]刘志勇.医院全成本核算解决方案探讨[J].中国卫生经济,2005,24(2):57-59.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篇4

关键词:全成本核算成本分类成本分摊成本分析

医院成本是指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各种费用价值的货币体现。医院全成本核算是指医院在提供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各种费用(这些费用包括财力费用、物质费用、人力费用),对这些费用进行分类、记录、归集、分配和分析的报告,成本核算如实、准确的反映医院财务收支状况,是医院一项经济管理活动。通过对医院全成本核算、分析,对医院加强财务宏观调控;医疗服务项目收费标准的制定;医院的医疗服务价值补偿;以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目前我国把医院全成本核算按纵向分类是把医疗科室划分四大类:

一、临床服务类;临床服务类是指直接为病人提供服务,最终体现医疗成果,完整反映医疗成本的科室,其成本包括自身的实际成本,也包括由其他核算单元分摊而来的间接成本,它是医院末端全成本的综合反映。一般指外科、内科、儿科、妇科、五官科、口腔科、康复科等;

二、医疗技术类;医疗技术类科室是指为临床服务类科室及病人提供医疗技术服务类科室,此核算单元是医疗服务过程中的中间服务,是检查、治疗项目的执行单元,在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配时,按照临床服务类科室的执行收入情况,分摊到临床服务类科室中。一般指手术室、麻醉室、化验室、电诊室、放射室等;

三、医疗辅助类;医疗辅助类科室是指服务于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的科室,为其提供动力、生产、加工、消毒等辅助的科室;一般指总务库、器械库、供应室、配电室、住院结算处、门诊收款处、洗衣房等;

四、行政后勤类;行政后勤类是指除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医疗辅助类科室之外的,从事院内外行政后勤业务工作的科室,如院办、财务科、医务科、信息科、离、退休等;

医院全成本的管理核算基本的对象是科室成本,而各科室发生的费用可以直接记录,有的是几个科室共同的发生的费用,需采用一定的方法需要分别归集,按核算内容、成本项目把成要费用划分为七类:

一、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社会保障费、其他等,按核算科室对全院人员进行定位,直接计入各核算科室的成本。

二、卫生材料费:是指医院开展医疗服务及其他活动而消耗的卫生材料,包括血费、氧气费、放射材料费、化验材料费、试剂费、高值材料费、其他材料,按各核算科室实际消耗的材料费用直接计入其成本。

三、药品费:是指医院开展医疗活动而发生的药品支出,包括西药、中成药、草药,按照药品的进价计入核算科室的药品成本。

四、固定资产折旧:是指医院在开展医疗活动时磨损固定资产的价值在一定时期的摊销,包括专用设备折旧、一般设备折旧、房屋建筑物折旧、其他折旧,房屋类固定资产按核算科室实际占用面积计提折旧,公用部分如走廊、大厅、厕所等按科室占用面积分摊到各科室的实际占用面积中去;设备类固定资产按核算科室使用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

五、无形资产摊销:医院无形资产应当自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采用年限平均法分期平均摊销,按受益科室确认无形资产摊销费用。

六、提取医疗风险基金:按当期医疗科室医疗收入按规定比例(三级医院3‰,二级医院2‰)计提。

七、其他费用:办公费、水电费、邮电费、物业费、维修费、劳务费等,能够准确计量的按实际计量确认,无计量的采用一定的分配方法。比如:各科室房屋维修费=×总房屋维修费;水、电按实际发生确认计量;无法计量的按人员或面积分摊计算。

各科室成本的归集采用“权责发制”原则,通过健全的组织机构,坚持“实事求是、主细次简”的方针,按照规范的统计要求及报送程序,将各项支出直接或间接分配到归属于所耗用的科室,形成各类科室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直接成本是指科室为发展医疗服务活动而发生的能够直接计入或采用一定方法计算后直接计入的各种支出。如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药品、低值易耗品等;间接成本是指开展医疗服务活动面发生的不能直接计入,需按一定原则和标准分配计入的各项支出。如行政后勤等辅助部门发生的费用按照一定的分配比例计入到各个临床医疗科室中的成本。

在医院成本分摊过程中采用“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按照分项逐级分步结转的分摊方法进行分摊。

先将行政后勤类科室的管理费用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然后将医疗辅助类科室费用向临床服务类和医疗技术类科室分摊,最后将医疗技术类科室向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对于不同的成本核算内容选择不同的分摊参数。如:

1、按人头分摊:以各科室中人员数量作为权重来分摊成本。如:福利费、车辆使用费、邮电费等。

2、按使用面积分摊:以各科室房屋的使用面积为权重来分摊。如:房屋折旧费、房屋维修费、水电费、物业管理费、取暖费等

3、按工资总额分摊:以各科室工资总额作为权重来分摊成本。如人员经费、工会经费等。

4、按收入配比分摊:以各科室业务收入额作为权重来分摊成本。如: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其他商品服务支出。

5、按固定资产原值分摊:,按各科室占用固定资产原值来作为权重来分摊成本。如:提取固定资产折旧。

分摊参数的制定应以全院情况为背景,根据“受益情况”为原则,谁受益多,谁分摊多,不受益,不分摊。如中医科,体检科、保健科就不应当承担手术、麻醉科室的成本费用;外科承担的手术、麻醉科室的费用相对较多。临床服务类科室其成本包括自身发生的成本(直接成本),还包括其他核算单元分摊而来的成本(间接成本),是医院最后全部成本的综合反映。

长期以来,医疗卫生行业对医院全成本的研究很少,知道成本计量,但是不知成本分析,成本分析利用成本核算及其他有关资料,分析成本水平与构成的变动情况,研究成本升降各种因素及其变动的原因,寻找降低成本途径的方法,从而找到经营中存在的问题,进而制定出相应的经营策略,有效地改善服务质量,达到医院优质、高效、低耗,提高医院竞争优势。

医院全成本内部分析分为三大类;

一、结构分析法:是通过计算某项指标的各个组成部分占总和的比重进行分析,通过构成比率变化反映项目变化的规律,分析构成情况是否合理科学,依据医院的管理目标,可以有目的地进行资源调配与控制。其公式如下:

某项成本费有占用总成本的比率=

1、成本项目分析:分析各科室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费、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其他费用成本要素占医疗成本的比重。通过成本指标不同时期的可比性数据相比较,来揭露事物内涵的一种方法,如专用设备的利用是否充分,卫生材料消耗是否理等

2、按科室核算属性分析:即按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医疗辅助类和管理后勤类四类核算单元分析医院成本构成,分析医院各大类科室占医院总成本比重,如行政、后勤人员优化比例,医院规模的扩大、新医疗技术开展、医疗设备的更新换代等重大事项的确定提供最有效的数据。

3、按科室成本习性分析:即分析各临床科室的直接成本占医院全成本的比重,反映医院经营管理中各方面的业绩,如医疗技术和医疗服务的好坏,卫技人员配备是否合理等。

二、比较分析法,它是针对医院和科室的收入、成本相关指标,通过对若干个连续期间的报告资料进行相关指标的比较分析,说明成本变化过程及其发展趋势,找出成本变化规律,便于分析影响成本变化的因素及关键控制点通过横向、纵向、内部、外部之间的分析比较,包括各科室之间成本控制的比较,不同年度成本控制的比较,同行业成本的比较,可以了解医院科室收入、费用开支情况;可以了解科室各项成本要素的变动情况;可以了解科室的工作效率;可以了解科室盈、亏或保本经营情况。公式如下:

同比分析=

三、因素分析法:它是确定引起某项经济指标变动和各个因素影响程度的一种计算分析方法。一项经济指标的变动有许多相关的因素,将构成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分解,测定各个因素变动对成本影响程度,并对此做出相关评价。某项经济指标n是由a,B,C三个因素组成,公式如下:

各个因素相互依存,使分析的结果有助于分清经济责任,并据此对成本进行评价,提出进一步改进措施。

分析比较后得出的成本数据才有实际意义,才能真正从比较中找出差距,发现自身的优势及劣势。成本核算应定位在最终医疗成果上,能够反映最终医疗成果是门诊医疗的各科室和住院临床的各科室,其它医技科室只是医疗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最终医疗产品。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篇5

【关键词】病案统计;医院管理;价值

1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

1.1为临床管理和科研教学服务

病案统计是由相关医疗人员记录的患者疾病变化情况和诊疗情况的基础文件,该文件是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形成的,所以能够充分反映出医院的临床诊疗工作开展情况,通过对其的统计和有效分析,医院的管理人员能够了解各个临床科室的工作情况,这样在后期的临床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就能够为每个科室制定出更加量化的工作指标,促进临床诊疗管理工作的有效开展[1]。通过对病案的统计和分析,相关工作人员能够从中分析出各个疾病的特征和变化情况,这能够为疾病的研究和临床诊疗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

1.2为医院经营管理提供服务

通过对病案的统计和分析,医院管理人员能够从中了解医院的经营和管理情况,了解医院各个科室的服务质量和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尤其是通过信息数据的分析,能够获取病人的来源,借助信息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管理人员能够准确了解医院的整体竞争力和综合经营情况,使得医院的管理呈现出了数字化的特征,这为医院经营管理策略的调整提供了依据。

1.3为医疗监督评估提供依据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医疗监督评估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通过该工作能够对每个医疗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评估,而该评估工作的开展,需要对医疗人员的临床诊疗信息进行统计和分析,这就是病案统计工作的主要内容[2]。所以病案统计能够为医疗监督和评估提供依据,科学评价医疗人员的工作,减少医疗纠纷。

1.4转变服务理念

医院通过病案统计工作,能够了解各个科室以及医疗人员的医疗水平,同时还能够了解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所以将其作为依据,医院能够了解服务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帮助医疗人员转变服务理念,在对病案信息进行分析的过程中提高服务质量。

2病案统计在医院管理中的应用

2.1加强对病案统计的重视

在医院的管理工作中,要求管理人员在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病案统计的重视,充分认识病案统计工作的重要性,认识到其对医院管理的重要性,从而加强病案信息的收集和整理,扩大病案信息的来源,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收集和利用,为医院的经营、决策和管理提供完整的信息,促进医院管理水平的提高。

2.2加大投入

医院病案统计工作需要对病案信息进行整理和分析,这需要有相关的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作为扶持,所以医院必须要加强病案统计信息管理的投入,对硬件设备进行更新,建设专门的病案统计信息系统,各个科室和医务人员都需要将病案信息提交到该系统中,由系统对信息进行分析,建立起医院病案信息资料库,方便管理人员随时进行病案信息的查阅和调用,为医院的领导决策和管理提供依据,也方便医疗监督评估工作的开展[3]。

2.3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医院的病案统计是一项十分专业的工作,该过程中需要有专业的统计人员开展信息数据的收集和统计,所以医院必须要配备专业的病案,统计人员开展该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统计学知识,并在医院内部设立专门的病案统计室,由该机构开展病案统计工作。另外,医院在经营和管理的过程中,还需要随时提高统计人员的素质,定期组织统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技能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其病案统计服务意识,加强对病案信息的收集和统计,提高病案信息的利用率,为医院的管理和服务提供便利。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篇6

一、前言

 

《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的颁布,将医疗成本管理内容首次纳入,对医疗成本管理突出要求。无疑给医院自身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成本管控水平提供了政策保障和理论支持,同时也为政府合理医疗收费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医院成本核算方法在不断的突破,主要由科室全成本核算逐级向项目成本、病种成本层层递进。各级医疗机构已认识到成本核算的重要性,而就其自身成本管理方法的落后,纷纷尝试运用科学、有效、合理的方法将成本核算的数据结果运用于具体的管理实践中去,从而进一步推动医院成本管控工作的开展和完善。

 

二、医院成本管理的含义及特点

 

医院的成本管理是指医院通过成本核算与分析,提出成本控制措施,降低医疗服务成本的活动。而医院不仅提供传统意义上的医学诊疗,还配套提供健康咨询、健康宣教等辅助服务。每个服务间的联系,形成医院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该复杂程度相应增加了医院成本管控的难度,相对于一般企业的成本管理特点,医疗机构就其行业的独特性还是存在区别的,其特点主要包括如下几点:

 

(1)医疗市场缺少竞争使医院缺乏成本意识。我国医疗资源分配的不合理,造成了现阶段公立医院供需的严重失衡。虽然近几年政府对于民营医院也相应给予了政策扶持,但是由于其无法纳入社会医保体系,根本无法对公立医院构成实质性威胁。因此公立医院几乎没有真正的体系外竞争对手。在这种大趋势下,各级公立医院普遍成本意识薄弱。

 

(2)定价体制不合理造就了医疗成本无可比性。国家就医疗机构的定价均实行指导。而指导定价制定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对医疗服务定价形成相应的约束,从而达到有效控制医疗费用支出的目的。但是由于公立医院成本核算基础普遍较低,医疗服务定价尤其是医务人员劳动服务定价尚不能完全体现,检査类的定价也没有综合考虑设备的使用成本,因此,造成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收入与人员成本、设备使用成本不能真正地实现配比。

 

(3)服务对象的不同造成医疗服务成本的不确定性。病患是医院的主要服务对象,而医院对病患提供各项医疗服务成本会因为其就诊时间、诊断难易、医生职称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因而造成医疗服务成本的不确定性。

 

(4)医院、企业确定成本核算方法与核算对象的不同。选取成本核算对象时,公立医院无法像企业一样做到完全标准化。前者选取对象为医院、科室、项目、病种,后者则主要基于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在选择核算方法时,医院正处于成本管理改革的关键时期,而企业的成本管理方法已经相当成熟。

三、公立医院引入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管理的必然性

 

研究表明,作业成本法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都具有先进性,究其原因,因为其在成本核算对象的确定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作业成本法根据量的投入,将"作业"明确为成本核算对象,通过分析其驱动因素,排除非増值的不合理操作,降低了不必要的作业成本,最终实现降低整体产品成本的目的。

 

目前多数公立医院在医疗项目的成本核算工作中仍然采用当量法。这种方法人为影响因素众多,数据准确性差。已不能够适应现阶段的成本控制要求。而如果按照作业成本法进行核算,与当量法法相比,两者在直接费用的归集上虽然是一样的,但是在间接费用的分配上,由于不同的作业成本采用不同的分配标准,细化了当量法对间接费用的分配。这对于间接成本占比大、医疗服务项目种类繁多、项目难易程度差异大的现阶段公立医院项目成本核算来说成本的归属更加真实完整。

 

四、公立医院案例介绍

 

H医院是一所大型综合教育性医院,拥有雄厚的医疗技术力量和世界一流的仪器设备,结合在积极推行数字化医疗流程管理过程中,实施了一系列便民惠民措施,如:专病门诊、预约门诊、先诊疗后结算和日间病房。以优异的医疗服务吸引了全国各地危、重病患者前往医院就诊,因此医院承担为人民服务的社会责任,完全彰显。表1是2014年B市十大综合性医院对比情况。由上表可得,H医院药占比相对靠前,位至B市第2位(36.59%),药占比是反映医院收入结构的重要指标,在其他指标保持一致的情况下,药占比的比例越低,则该院的收入结构越合理。由此可得,H医院收入结构合理。通过上表还可以看出H医院门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均居于B市首位,由此可见,H医院是B市市民乃至全国病患就医看病的不二首选。面对如此庞大的就医人群,H医院却严控出院人均费用、门诊人均费用,说明H医院时刻以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为己责,使广大病患能以较低的医疗付费获得更优质的医疗服务。在2014年12月B市卫计委在患者对医院综合满意度调查结果中,H医院各项考评指标均获得广大人民群众好评,稳居B市第一。

 

五、近年财务状况

 

通过表2财务指标分析可知,2010―2014年,H医院变化是巨大的。总收入自2010年的23亿到2014年的36亿,增长了近13亿元,增加率高达156%。而近5年的财政补助收入呈增长趋势,表明H医院由于其医疗战略地位的重要性,政府对H医院的财政扶持仍在不断加大,但是,伴随着收入增加的同时,医院总支出同时相应幅度的增加了,探究其增加主要因素还是由于医院医疗业务成本的大幅提升所至。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医疗业务成本提升的主要原因是:一是近5年由于医院的大规模发展,很多部门为了更好地完成医疗服务任务都相应增配了医护人员,医疗人员数量的提升,增加了医院人力成本的投入;二是成本管理层次的空缺,成本管理工作还是依靠原有的财务、人力资源、资产和绩效等部门分别承担各自的职责,医疗项目成本核算工作虽然已经启动,但是成本管理还是主要关注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层面上。成本信息不完整,不利于成本一体化核算,并且每项成本的真实性有待考察;三是成本费用的归集和分配较为粗糙,医院就直接成本的归集方面对各个科室都有明确的规定,每个科室都配发相应的成本核算标识,在进行相关费用报销时必须附加成本核算标识。但是在间接费用的分配方面则相对粗糙,缺少精确的成本管理。四是医院各科室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高。更何况当前医患矛盾日益紧张,迫使医护人员不愿意为节约医疗成本而去承担个人执业上的风险。五是奖惩措施不够合理,在盲目提高绩效的前提下,忽略了费用支出,造成医疗成本不断增加。

 

六、H医院成本控制方法

 

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各级医院在开展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可以进一步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H医院于2014年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更期待条件成熟时陆续开展单病种成本核算以及床日和诊次成本核算。

 

H医院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采用作业成本法进行,科室核算范围主要包括临床服务、医疗技术。但其中不包括特需、体检、药剂这三个创收科室,项目核算范围则依据《上海蓝本》和修改的医疗服务收费项目核对标准实行,成本范围则根据资金来源的不同在剔除药品成本、单独收费的材料成本后,形成医疗成本、医疗全成本和医院全成本。

 

七、H医院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H医院以其优质的医疗服务,取得了社会的一致好评与认可,真正彰显了公立医院的公益性。但是,由于近几年医院业务量的快速增长,成本控制的压力也在逐渐增大,目前医院成本核算急需对如下几个问题加以改善才能更有效地保证成本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并加快成本管理发展进程:一是成本预算流于形式,最有效的成本管理就是预算管理中的成本控制。《医院财务制度》明确指出医院的成本管理制度要加强预算管理,促进医院进行成本控制,并根据预算执行情况对相应的成本控制指标进行不断修订。H医院预算的编制缺乏科学合理的依据,未进行有效的成本效益分析,不能够有效的反馈成本控制信息质量。尽管H医院做了很多努力,试图通过审查成本核算结果发现问题。但是,这类成本管理仅仅为事后管理,未与预算有效结合,无法发挥成本管理的预防性作用。二是各部门成本管理的积极性不高,现阶段医院各部门都认为成本管理工作只是财务的工作,与他们的本职工作无关,何况面对日益增长的医患矛盾,更不愿意为节约医疗成本而去承担个人执业上的风险。

 

八、成本控制方法调整的具体内容

 

H医院于2014年正式启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实施工作,采用作业成本法对2013年的科室项目、院级项目数据进行了调整,其主要可以分为5个实施步骤:①数据整理。整理纳入核算范围的医疗项目,确定进行项目核算的临床、医技科室;②理论培训和调研指导。进行核算理论培训,数据调研内容讲解和基础数据调研访谈;③调研数据采集整理。包括作业计入时间、人员和项目耗费材料、设备等;④确定作业中心和作业成本计算作业结果。整理计算数据,模型搭建形成计算数据结果;⑤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结果总体分析。就成本核算结果进行有效的数量分析、收益分析、医疗项目盈亏分析。

 

九、当量法与作业成本法下的成本核算比较

 

我们选取H医院的G科室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当量法和作业成本法核算该科室的各项项目成本。试通过比较两者的核算结果,来反映:分析作业成本核算方法的优势;不同核算方法对医院成本管理的影响。

 

医院的科室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处提供人力成本,资产管理处提供的能源消耗、材料成本、折旧摊销费,以及财务处归集的其他费用,和按照药品收入的归集科室同比进行分配药品服务成本。2013年某月G科室成本详见表3。

 

1.当量法下的医疗项目成本核算

 

2014年以前H医院采用当量法对项目成本进行核算,在医院各科室成本的基础上,以科室为单位确定本科室各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当量系数,最后按成本当量系数分配科室成本到医疗服务项目,计算出项目总成本:项目总成本=(当期科室成本€骺剖蚁钅砍杀镜绷孔苤祤赘孟钅砍杀镜绷肯凳齹赘孟钅勘酒诜窳浚1?反映2013年某月当量法下G科室在科室成本后通过当量系数计算的部分项目成本数。

 

2.作业成本法下的医疗项目成本核算?

 

2014年H医院正式启动作业成本下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工作,将医疗服务过程予以作业化,按照科室的作业功能,划分科室的作业将连续的同质作业合并为一个作业,并对该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时间、人员进行分析、归集或分摊,形成每项作业成本。本文以作业成本法下G科室部分项目成本为例,试通过表4与表5的对比,以反映作业成本法的先进性。

 

以G科室为例:①确定各医疗项目成本动因量,而该医疗项目作业动因量系该科室当月各项目的检查例数。②计算医疗项目成本动因率,成本动因率是单位作业所消耗的资源,即单位产能成本和单位作业产能消耗的乘积。③按照成本动因量与成本动因率计算合理的间接费用分摊数。④结合直接成本计算出成本对象的最终项目成本。

 

3.当量法与作业成本法下的医疗项目成本核算结果对比

 

通过表6我们不难看出,使用当量法计算的单项项目成本明显高于作业成本法下的单项项目成本。相对于当量法核算收益率的不均衡,作业成本法在剔除了无作用在成本项目基础上核算出相对均衡的收益率。另一个方面,一般情况下越复杂、技术含量越高的医疗服务项目对医师的要求越高,所花费时间也就越长,医疗设备的价值也比较高。当量法仅用当量系数来分配成本,一旦定价环节存在问题,成本的分摊依据就不能够完全体现。而作业成本法完全根据作业进行分析,作业的复杂性早已被列入核算因素,故作业成本法的核算结果更接近实际。

 

十、结论

 

成本核算特别是医疗项目成本核算不仅能够完善医疗机构成本管控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提升医疗机构的管理效率,而且还能对医疗成本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本文在作业成本法的理论基础之上,结合H医院的成本核算的特点,通过对H医院开展的作业成本法下医疗项目成本核算进行研究,得出结论:医院成本核算工作的必要性,为更好的应对公立医疗机构的改革,公立医院有必要进行成本核算工作。开展细化到医疗项目层次的医院成本核算工作有助于医院适应社会需求。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在医院医疗项目中的应用路径,以H医院的G科室为例进行了相关的论证得出作业成本法下医疗项目成本核算是合理并且可行的。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篇7

通过对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核算,研究其中的规律,为政府主管部门制定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标准、控制医疗费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科室成本核算基础上,借助用友财务核算软件,将医疗成本按各项目收入比、工作量等标准向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与分摊。结果支配透析费用的3个因子中,一次性材料所占比例(60.03%)是影响费用的关键因子。结论卫生材料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较大,要想有效地控制透析患者的医疗费用,应着力降低血液透析耗材费用。

【关键词】公立医院医院财务制度成本核算用友软件

财政部2010年年底颁布了新版《医院财务制度》和《医院会计制度》,新制度明确规定公立医院要有效地实行全成本核算与控制。结合湖北省卫生厅《医院财务会计》第十二章“成本核算”及《医院会计制度》“第六部分成本报表参考格式”,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财务处以用友软件总账模块为核算工具,利用该软件自定义报表功能,在对跨级人员处理医院发生的每一项经济活动时,既满足于财务核算,又同时满足于成本核算,实现会计与成本一体化核算[1]。

1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的概述

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以各科室医疗服务项目为对象,归集和分配各项目支出,计算各项目单位成本的过程。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能够提供更加科学、合理、真实的成本数据,为加强医院成本管控,提高医院经营效益提供指导。为解决医疗服务体制改革当中出现众多新问题提供重要基础,对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资料来源及核算方法

2.1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荆州市某医院血液透析中心,为透析病人提供医疗服务的年度数据,主要包括2012年全年血液透析中心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和科室成本核算的相关数据。

2.2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构成

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是在科室成本核算基础上进行的,主要为医疗服务项目定价提供依据,所以项目成本不包括出售发出的药品费,其他与科室成本构成是一致的。即项目成本分为:人员经费、卫生材料、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其他费用。

2.3方法

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核算的方法是将临床服务类、医疗技术类和辅助类科室的医疗成本向其提供的医疗服务项目进行归集和分摊,分摊参数采用各项目收入比、工作量等。

2.4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的原则

2.4.1在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期间,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应计入项目成本的支出、费用应在当期予以归纳分摊,而不论该支出费用是否发生在成本测算期。不是由当期负担的支出、费用,即使支出、费用即使发生在成本测算期,也不应由当期的项目成本负担,如年度计提的医疗责任风险金。

2.4.2分清医疗项目成本测算期内已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和未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成本测算期的支出、费用是由已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承担。未开展的医疗服务项目若进入成本测算期,则会挤占其他医疗服务项目的成本费用,从而导致整个医疗服务项目成本降低。

3结果与分析

3.1血透科医疗收入费用明细表

从表1可以看出,主要成本构成:卫生材料支出占60.3%,固定资产折旧支出占18.76%,人员经费支出占17.24%。

3.2透析室医疗服务项目成本分析表

3.2.1透析室的医疗服务项目根据特殊情况按照组合名称分项目核算。从表2、表3可以看出收入主要是“血液透析”、“血液灌流”、“血液监测”医疗服务项目、其他收入是“一次性材料收费”。

3.2.2住院血液透析(一次性)、血液透析灌流单台次成本构成:卫生材料支出每台次231、765元,固定资产折旧支出每台次72、239元,人员经费是每台次66、220元。血液透析灌流服务项目亏损原因:当地医保政策结算是按透析病人定额付费,每人每月5000元。技术难度越高,耗用医院人力、物力的越多医疗服务项目,医院亏损越多。

4讨论

4.1医疗费用构成不合理,需转变支付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

从本文分析可以看出,在现行按项目付费的前提下,一次性医用耗材费用占到总费用的38.81%,药品费用占到1.13%,而体现医务人员劳动价值费用,包括仪器设备收费仅占总费用的61.06%。医务人员的劳动价值没有得到应有的体现。在现行医疗服务价格情况下,控制费用需转变医疗服务支付方式,推行单病种付费,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付费等预付制支付方式,通过打包收费、调整费用构成的内部结构,控制费用不合理增长。

4.2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着力降低血液透析耗材

4.2.1经分析可知,支配透析费用的3个因子中,一次性的材料所占比例为60.03%,是影响费用的关键因子,可见,要想有效地控制透析患者的医疗费用,应着力降低一次性材料的费用。

4.2.2医疗费用上涨是全民关注的民生问题,透析耗材不规范使用、商业贿赂等对医疗费用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在美国有82%的透析中心重复使用透析器,平均重复使用次数为30次[2]。而在我国却对一次性医疗用品盲目规定不得重复使用。根据这种情况目前国内不少专家呼吁,在肾透析中选择重复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不仅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负担,同时对人体是无害的,也是切实可行。

4.3医保部门应主动作为

4.3.1各地医保中心承担居民看病就医的大部分费用,如何降低病人就医费用是医保中心应尽的责任[3]。医保中心应主动与各医用耗材供应商谈判,以让其进入医保支付目录为条件,让同类耗材供应商之间相互竞争,选择最低或性价比最高进入目录,2年一调。这样,将能出现比医院更低的采购价,从而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

4.3.2完善医保结算办法,对肾血透次数设全年最高封顶数,超过封顶次数医保部门不能结算,对尿毒症并发症治疗和检查要实行定额结算、弹性调控,对尿毒症的血透指标、并发症治疗的用药指征要建立明确的统一标准。

通过成本分析、成本控制,促进医院实现优质、高效的管理,为提高医院经营管理水平的决策提供了有效依据。以此总结医疗服务项目提供过程中成本的发生规律,发现医疗服务项目成本的实际水平,以期更好地为政府主管部门医疗服务项目价格制定、确定医疗的补偿尺度提供参考,为促进卫生事业的发展及医院经济管理服务。

┃e:

参考文献

[1]

余迅佳.新《医院会计制度》下运用金蝶软件总账模块进行成本核算的实践[J].中国卫生经济,2012,31(11):87-89.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篇8

关键词:基层医疗;医疗纠纷现状;研究

基层医院是我国数量最多、服务人口最广的医疗服务机构,基层医疗卫生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水平。近年来,患者对医疗质量要求的提高,医疗纠纷也逐年增多,这些都成为人们对医学的信任危机及社会的不安定因素。基层医疗机构的信息渠道,管理水平与诊疗技术水平相对滞后,更是造成各类医疗纠纷频发。如何有效缓解基层医疗矛盾,更好地防范和处理医疗纠纷,构建和谐的基层医疗环境,是我国基层医疗改革中应该加以重视的问题。

一、国内医疗纠纷研究

目前,国内对于医疗纠纷的研究不只局限于医疗卫生方面,已拓展到危机管理理论、社会冲突理论、心理学及卫生经济管理等多个领域。

冯俊敏等通过对418篇医疗纠纷文献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出医疗机构通过建立预警机制,干预可控节点,现场高效处置,能有效防范医疗纠纷。唐娅佳等主要从医务人员的角度探讨医疗纠纷的规避,强调医务人员需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医疗机构需加强医德医风教育及专业技能的提高。王美玲综合分析我国医疗纠纷产生原因并提出防范措施,包括医院应提高综合管理能力,加强对患者知情同意权的保护和对医务人员的医德医风教育;政府应进一步建立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医疗纠纷调处过程中的第三方介入机制,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医务人员职业风险保险制度等。江增强对某二级医院十年间发生的86例医疗纠纷进行分析和研究,提出防范医疗纠纷的关键在于抓好医疗质量管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做好医院处理医疗纠纷的机制建设和队伍建设,并参照国外医疗纠纷处理经验,加强医疗风险管理。茹倩倩将视角放在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的报道上,认为近年来媒体报道影响受众对事件真实性的认知,使患者对医院产生信任危机,而院方在媒体呈现中话语缺失,不利于医院和医务人员形象的建构。

二、国内基层医院医疗纠纷研究

在我国,基层医院主要是指县区、乡镇管辖范围的一级和二级医院。近年来,基层医院医疗纠纷出现明显的增长趋势,不同地区基层医院在医疗纠纷产生原因、特征及解决方式上各有异同。

李大平对东莞4家基层医院进行了医疗纠纷现状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医疗纠纷中医方的原因仍然是主要原因;产生医疗纠纷的两大根本原因是医疗体制缺陷和医疗纠纷解决渠道不畅,传统的医患和解、卫生行政部门调解,以及诉讼渠道都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缺点,并提出要构建医事仲裁制度。罗新伟对湖南省某县138例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特征进行分析,结论表明,医方因素中服务态度不良是引发该县医疗纠纷的首要原因,其次是医疗技术不高;医疗纠纷发生后采取第三方调解方式是主要解决方式。张杰英调查分析广东省基层医院医患关系紧张的原因,从基层医院加强自身建设,加大政府和社会的投入,依法缓解医患关系的紧张局面,充分发挥医调委的作用四个方面提出了缓解医患关系,防止医疗纠纷的建议。黄国军分析浙江省嵊州市基层医院121例医疗纠纷的规律和特点,指出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关注重点科室,加强职业道德建设,重视告知和沟通,遵守规章制度,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可以避免或减少医疗纠纷。

总之,及时有效地解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不仅需要医务工作者、患者、群众共同参与,也需要法律工作者、政府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保障体系,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从根本上缓解医患矛盾。

参考文献:

[1]张邦铺.论我国医疗纠纷多元化调节机制的构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9):610-612.

[2]冯俊敏,李玉明,韩晨光.418篇医疗纠纷文献回顾性分析[J].中国医院管理,2013(9):77-79.

[3]唐娅佳,马志平,陈华.临床医疗纠纷的规避与防范[J].重庆医学,2007(7):668-670.

[4]王美玲.医疗纠纷产生的原因及对策研究[D].兰州:兰州大学,2009.

[5]江增强.某二级医院86例医疗纠纷分析及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3.

[6]茹倩倩.我国医疗事故纠纷报道中的医生媒介形象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7]李大平.基层医疗机构医疗纠纷现状实证研究――对东莞市4家基层医院的调查[J].证据科学,2013(21):199-214.

[8]罗新伟.湖南省某县例医疗纠纷发生原因及特征分析[D].长沙:中南大学,2012.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篇9

医疗改革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在世界多个国家的医疗改革实践过程中,都曾有各类中深层次、难以解决的医疗行业问题暴露出来。对于如何解决各类难题,每个国家的解决方案各不相同,但各国专家一致认同的是,卫生信息化是破解医疗服务水平和供给平衡关系,解决居民看病“难题”的重要技术支撑和实现方式。

根据2010年10月国家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建议中,对医疗卫生建设的特别指示,信息化建设是我国医疗卫生“十二五”计划的重要着力点,信息化建设将为国家制定的2020年每个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目标提供有力保障。

作为信息化建设比较复杂的行业之一,医疗行业的建设核心是病人信息的共享,包括医院各个科室之间、医院之间、医院与社区、医疗保险、卫生行政部门等的信息共享。据相关数据显示,目前国内80%的医院已经实施管理信息系统(miS),系统建设状况相对成熟,而临床管理信息系统则相对不足,其中绝大部分医院尚处于部分应用或试用探索阶段,而半数以上医院仍是空白。一些大型综合医院都有着自己的系统信息化建设解决方案,但实际成熟、成功的应用仍在少数。

在全国各省市级大型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中,广东省启动临床科研信息整合平台的工作成绩尤为令人瞩目。早在1988年,广东省中医院就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购买了一套财务管理方面的软件,由此开始了自己的信息化建设之旅。到了1994年,医院吸引的患者数量开始大幅增加,从方便病人就医的角度出发,广东省中医院决定自身的收费划价系统进行合并,实施统一管理。

广东省中医院是一家致力于将传统中国医学与现代西方医学实践相结合的大型医院,也是华南地区最大的医院,每天医治的病人超过1万人,全年收治病人约400万。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陈达灿曾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表示,“医院日均至少收集到几千例门诊资料,庞大的门诊量为临床医生进行医学总结和科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样本,如果有创新的技术力量的注入,对这些海量的临床数据进行集成并分析,将大大提高医院的诊疗水平和科研实力,并将研究成果回馈和造福百姓。”

2001年,随医院规模日益壮大,包括大德路总院和新开张的广东省中医院大学城分院在内,广东省中医院总共有五间三甲分院。受独立病历管理系统所限,广东省中医院无法在科室间或者医院间轻松分享医疗信息。因患者病例无法信息共享,通常当患者转院或科室时,就必须接受重复的相关医疗诊测。院方希望能安置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病案电子系统,实现患者医疗档案。由此,广东省中医院尝试与iBm携手,搭乘了信息化建设的新快车。

与iBm合作之后,iBm为广东省中医院创建了一整套全新医疗信息共享和分析系统,实现了传统中医与现代西医的结合。该系统名为CHaS(医疗和健康记录分析和共享)系统,旨在帮助实现包含中西医临床数据的电子病历信息共享,即医院只需配备一套智能的医疗和健康病历分析及分享系统,便将多个系统的医疗数据集中于一个便捷分享的单一系统中。比如,一位曾经在总院看过病的患者转到大学城分院看病,诊疗卡中原有的信息将会保存在个人档案,如果换着曾经看过皮肤科,觉得某次医生开的药方疗效不错,也可以把药方调出,使信息充分利用,极大提高了医院的工作效率。

因中西医学在理论、诊断和治疗方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iBm所呈现的这套系统同时也克服了这一方面地诸多问题。储存在iBmDB29数据服务器上的病历记录,将被系统以标准化方式进行标记分类,用iBm的语义学技术迅速数据整理,确定类型。也就是说,该系统结合了iBm先进的语义技术,充分理解和分析特定临床记录内容的准确含义,同时处理各种不同的语言习惯,以应对中医药学与现代医学语境的差异。病历中的所有信息,无论格式、术语、还是语言的不同,都能处理成一个标准化的文档。这将使医院内以及医院外部医疗机构的信息共享更容易。

在整个广东省中医院的体系上,CHaS实现了:

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信息管理和共享系统,提供一个开放的、以标准为基础的、可互操作的电子病历解决方案;

有助于病历实现标准化,方便医疗分析,为医学研究和临床质量控制提供数据基础;

实现跨部门和跨地区医疗机构之间病历共享,提高了医疗服务效率;

为医疗信息行业实现国际公认的标准降低技术门槛。

广东省中医院通过积极探索自身医疗服务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促进医疗信息资源共享,进一步提高了医院服务质量和水平、激发了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高患者的就诊满意度,降低了医疗服务成本和费用,从而提升了医院医疗质量的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关于下一步的建设蓝图,广东省中医院已有规划,即要“构建临床科研一体化系统,全面实现医院管理信息化一体化”。这包括:在三到五年内实现以标准化信息共享规范、可扩展数据中心架构为基础临床信息共享和区域协作网络;进一步建立健全以标准化术语体系、语义电子病历采集、智能化数据分析为基础的临床科研数据整合及分析中心;形成高水平、开放的临床研究平台、临床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发挥研究基地的带动作用,为提高中医临床科研的整体水平提供强大的信息化支撑。

iBm所创立和实现的创新科技,使医疗系统更智能化、更有效、更容易访问、也使更多人得以享用。与此同时,建立在开放化、国际化的技术标准之上的CHaS系统,亦能扩展电子病历的使用范围,支撑临床信息的深度分析,更有助于全球医疗前沿的研究与创新。

2007年后期,iBm宣布与中国卫生部合作,通过一个基于开放标准和信息共享技术的平台,提高地区医疗服务体系的质量。中国希望通过在所有医院推广电子病历和医疗数据分析,达到减轻病人负担、决定哪些人应得到优先治疗以及更有效使用资源的目的。例如,日常检查和简单治疗可在社区医院进行,而较复杂的健康问题和治疗可推荐去看专家。广东省中医院所使用的CHaS系统,也将有助于支持和促进该计划的实现,并有潜力推动中国整个国家的医疗体制改革向前发展。

医疗服务行业分析篇10

关键词:大病保险;“合署办工”;功能探析

中图分类号:F8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1-0112-02

中国大病保险采取政府委托商业保险机构自主经营模式,这是中国医改制度创新,其目标是将医疗费用控制和医疗服务质量提高结合起来,抑制过度医疗,提高群众健康水平。为实现这个目标,大病保险实践中出现“合署办工”制度。本文对“合署办工”制度功能作一探讨分析。

一、中国大病保险“合署办工”基本做法

中国大病保险“合署办工”是商业保险机构在相关政府部门内设立联合办公室,派遣联合办公人员,依靠政府从事大病保险业务运作。日常工作主要有:医保中心、医院医保经办、参保病人的关系维护;住院病历、门诊急诊、两特病、药店刷卡的病历审核;异地报销、手工结算、特殊补助异地零星费用审核;现场核查、不定期巡查、医疗稽核实地审查;参与政策制定;医保辅助工作;区县医保审核人员审核知识培训工作。岗位包括医疗审核岗、医疗监督岗和综合支持岗,医疗审核岗职能为:核对参保人身份、诊疗、费用等信息;根据医保目录以及其他相关规定(临床诊疗常规)进行审核,剔出不合理的医疗费用;定期到定点医院抽取病案进行核查(稽核),提出扣款意见;将医疗审核和扣款意见反馈定点医院;根据定点医院对反馈意见综合分析,确定出最终扣款,生成结算数据。医疗巡查岗职能为:医疗费用发生预警;医院巡查工作安排、监督和结果汇总反馈;驻院代表(医保专员)招聘、培训、考核以及日常管理工作;协助医保进行医保政策宣传;协助参保人员办理入出院、转院手续(异地就诊),告知医保结算报销政策和办理手续;协助参保人员索取、提交有关医保申请材料,并进行初审;负责定点医疗机构巡查和参保人员住院情况核实与随访;参保人档案管理。综合支持岗职能为:业务档案归档、保管工作;电话咨询及问题整理反馈;医保大厅窗口服务;收集社会保险政策法规文件和业务实务问题,建立完善政策法规资料库和知识库;零星手工报销申请登记、材料收取、移交;数据统计分析;核心系统理赔案件受理和结案后给付确认;定点医院结算与对账管理。

政府医疗保险中心负责向商业保险机构通报基本医疗保险的相关政策规定;负责对商业保险机构经办人员和审核人员进行医保政策、计算机信息系统操作等业务方面的直接指导和培训;按照合同约定向商业保险机构进行投保;协助商业保险机构对大病医疗费用进行数据采集;通过信息系统协助其采集理赔案件明细清单、就诊医院的医疗费用结算清单,授权可巡查定点医疗机构和药店,同时协助完成调查工作;督促商业保险机构建立内部考评制度;通过对商业保险机构的诚信、服务、管理水平进行日常及年终考评,并根据考评结果,确定下一个年度商业保险公司承保资格。

商业保险公司负责承办投保工作(医保中心按被保险人缴纳的保费向商业保险公司进行投保);负责承办理赔工作(在一个保险年度内,被保险人在医保中心认可的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累计发生的超过本年度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基金最高支付限额以上的部分,并符合基本医疗保险药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范围和标准的医疗费);对在定点医疗机构出院的参保病人的住院病历、门诊医疗费用进行抽审;对确认的不合理医疗收费提出处罚意见;完成医保中心交给的现场核查、医疗保险事件调查等工作;建立保险公司间的共保内部考评制度,每季度进行日常考评,年底进行年终考核;针对审核人员拟定管理制度及考核办法,对相关工作进行管理和量化考核。

二、中国大病保险“合署办工”功能分析

从“合署办工”做法中我们看到,“合署办工”主要涉及四方当事人:一是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如医院、医生和护士;二是要求并消费医疗服务的个人;三是政府医疗保险机构和商业保险机构,他们提供保险以支付未预期的个人医疗成本。医疗服务的提供者天生具有技术的垄断地位,一般比消费者更多了解所需的服务,医生推荐某种检查或治疗程序,绝大多数消费者并没有资格去质疑医生的决定,而且许多消费者不愿意(或者认为这样做成本太高)征询医生的第二次意见。结果,医疗服务提供者对其服务需求具有重要影响,在极端情况下,提供者会创造对其服务的需求。而医疗服务的消费者由于人的本性,会产生两方面道德风险:一是由于个人缴纳的大病医疗保险费与个人期望索赔成本没有很大关系,在个人生病之前,他们可能以一种更为危险的方式生活;二是人们犯小病时,会不计成本接受医疗专家等服务,医疗服务出现过度利用。在目前中国医保支付制度下,医疗服务的提供和保险的提供是分开的,这种分离使患者在不需要特别关注成本的情况下,倾向要求过多医疗服务,或者愿意接受提供者提供的过度医疗,加大了消费者的道德风险。由于提供者的收入会随所提供服务的增加而增加,既然提供者大部分成本由保险人而非病人自己负担,提供者就有动机提供任何服务,包括额外服务、不必要的服务,以减少出现误诊诉讼可能性。当绝大部分成本最终由保险人承担时,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提供者就都缺乏动机来经济地利用费用高昂的医疗服务。随着服务数量不断增加,病人边际收益减少,而提供成本逐渐提高,当边际成本超过边际收益时,过度医疗就出现了。

在现实中,人们愿意到专家那里就诊,愿意在医院停留过长时间,医疗机构也愿意过度投资医疗检查设备和其他医疗技术,这样的好处是人们活得更踏实,坏处是医疗资源浪费,医保系统出现亏损。如何减少过度医疗,减少资源浪费,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这是世界医疗保险的难题。在理想的情况下,保险机构在合同中将会载明,医疗服务成本超过期望收益的医疗服务将得不到保险费补偿,但这个医疗服务最佳数量是无法预测的。“合署办公”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合署办公”机制,商业保险公司及时得到第一手的理赔资料,防止可能出现的过度赔付。有利于发挥商业保险公司风险管控专业优势,尤其在对医院的审核力度上,通过商业保险公司专业审核人员对住院、门诊病历的抽审,现场核查、专项审核,对定点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进行有效监管,防止医疗费用虚高,促进医疗机构的医疗收费合理化。

三、中国大病保险“合署办工”制度实施建议

“合署办工”将保险费用与医疗服务结合起来,以最少医疗成本达到最高医疗服务质量,对中国大病保险可持续发展起到积极作用。我们应围绕“合署办工”功能,完善机制,有效促进中国大病保险可持续发展。

(一)不断提高医保局和商业保险机构之间的合作水平

医保局是大病保险政策制定者、管理者,是大病保险经营委托人,具有政策、信息等优势。商业保险机构通过“合署办工”机制,在医保局指导下开展大病保险业务,两者在业已形成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管理监控制度基础上,还要不断提高合作水平。政府部门根据需要,可以委托商业保险机构对医疗服务机构服务监督和调节权利。商业保险机构依据政府委托权、调节权,对医疗服务的质量进行监督,对评价好的医院进行奖励,对评价差的医院进行罚款。监管方式由事后监管逐步向事前管理控制迈进,向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相结合的综合管理迈进。医保局应科学确定大病保险的价格,使大病医疗统筹基金能达到以收定支、收支平衡或略有微利,使商业保险公司有持续经营的能力,为共同推动大病保险事业做出贡献。

(二)不断提升商业保险机构“合署办工”专业化服务能力

大病保险是一种服务,只有保证了服务的质量,才物有所值。政府部门要规范商业保险机构服务行为,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服务能力。首先,建立大病保险管理信息平台。大病保险是公共产品,一方面和基本医疗保险相连接,另一方面和商业保险机构相连接。有些信息政府不能提供给商业保险机构,但没有疾病发生率等信息,商业保险机构不能对大病保险精细化经营,因此,政府应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建立信息管理平台,纠正信息偏差,加强实时监控,规范商业保险机构、医疗机构和被保险人行为,使市场成为有效市场;其次,保监会应对承保大病保险的商业保险机构实行动态监控,对服务质量、队伍建设方面作出要求,建立大病医保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对经营大病保险商业保险机构给予减免保险监管费等政策的支持,对恶性竞争等行为进行处罚。再次,要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建立以参保人满意度为核心、同行评议为补充的医疗服务行为评价体系,建立以保障水平和参保人满意度为核心的商业保险机构考核办法,加大对违约、违规行为的查处力度,不断提高商业保险机构的服务质量。

(三)有效促进医保局、商业保险机构、医疗服务提供者和投保人之间结合

在中国目前医疗体制中,医保局、商业保险机构一般只关心为承保服务收取多少费用,而对提供服务质量不甚关心。医疗服务提供者最关心的是提供最好的服务,而对所提供服务成本考虑很少。投保人所希望的是用最少的保费来获得最高质量医疗服务,而不去考虑所投保险在此项服务开支多少。这些想法相互冲突,若四者没有协作机制,不将筹资和医疗服务有机结合起来,不将费用控制和服务质量提高结合起来,大病保险将不能达到其应有功能,与制度设计初衷不符。通过“合署办工”平台,在利益面前各有退让,四方利益有机统一,将形成一个廉价、高效、高质量的医疗管理体系。因此,要建立医疗服务提供者网络,各种服务通过预先选定的医疗服务提供者网络来提供;要实行包干制支付方式,按照预定的、按月预付的保险金提供所需要服务;要建立监督机制,对所接受的医疗和医疗成本进行监督,对定点医疗机构实地审核,对门诊抢救费用进行实地核查。

参考文献:

[1]陈文辉,梁涛.中国寿险业经营规律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8.

[2]李玉泉.中国健康保险市场发展研究报告(2010)[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2.

[3]裴光,徐文虎.中国健康保险统计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9.

[4]赵立新.德国日本社会保障法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