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统计学知识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0:42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篇1

论文摘要:统计教育创新是高校教育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形势下高校统计教育如何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主义统计事业发展的目标要求已成为高校教育创新的一大热点。文章以此为出发点,分析高校统计教育的现状,结合统计学科的专业特性,从统计教育观念的创新、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统计教师素质提升的创新以及统计教育评价的创新等方面对这一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统计教育创新和统计实践创新一直是统计工作的两个主旋律,毫无置疑,前者是后者顺利推进的先决条件。我们知道,创新的基础源于教育,那么,在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双重背景下,怎样科学认识统计教育的瓶颈,以达到统计教育创新的目的,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作为创新的主阵地,如何根据复杂多变的客观情况,并对现代统计教育的新要求做出有效回应,也势必成为高校教育创新的一大挑战。因此,从高校视角对统计教育创新的命题进行系统、深入的思考理应是题中应有之义。新时期的高校统计教育创新至少应涵盖以下几条路径。

一、统计教育观念的创新

统计教育观念标志着对统计教育的认识程度。长期以来,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高校的统计教育大多停留在或主要关注统计理论的探究,然而,单一的统计教育观念很难与应用统计有效结合,所培养的统计人才常常难以适应社会的统计需求。要深化对统计教育的认识,就需要不断转变、创新统计教育观念。

树立市场意识和具备国际视野的统一。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伴随着市场这个主元素,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必定要以社会及市场需求为导向。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以“大统计”教育观念来培养学生,不仅要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计划和内容,还应该使学生在学期间逐步掌握经济统计工作的基本技能。此外,正由于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对统计人才不断提出新要求,尤其是统计人才的国际化标准越来越凸显,这给高校统计教育目标与培养计划又带来了新的挑战。所以,现代高校统计教育的目标,必须是要以市场化意识为基础,以国际化标准为指引,培养精通统计、学科博识,理论与实践兼备的高素质统计人才。

张扬学生个性发展和实践能力的统一。高校统计教育的对象和主体是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其个性发展,不仅符合教育的共性目的,也是统计教育可能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为具备个性是推动创新的必然要素。从这点看来,就需要我们在统计教育过程中注重承认学生差异,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并不断把统计文化内化成学生的专业素养。当然,学生统计素养的形成始终离不开实践的锤炼,这不但是基于统计学社会性及实践性很强的特点,更是由于客观因素瞬息万变的动态发展规律所致。因此,一方面要让学生深入社会、了解市场,提高分析和解决统计问题的能力;其次要树立动态变化的理念,从而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变应变,从培养学生个性发展的实践过程中激发其统计精神,提升其统计素质。

二、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从重要性上看,统计人才培养模式是高校统计教育的核心已毫无疑问。如前所述,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不断对统计人才培养与统计人才素质提出新的更高的要求。然而,现行的高校统计教育模式已很难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1]如统计学科专业定位不清,统计教材内容、统计方法及手段滞后,统计教学过程单一等。对此,高校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及创新势在必行。

以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为统计教育目标。统计教育目标是统计人才培养模式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从现状来看,我们培养的统计人才质量离现代化统计事业的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其中,统计教育目标是否清晰完善具有很大影响。那么,怎样较为全面地理解或诠释统计教育目标?如果从宏观层面来说,统计教育发展的总目标是把统计干部队伍打造成一支具有高度政治觉悟、合理文化结构、掌握现代科学知识、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的复合型人才群体。[2]从微观层面来说,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统计专业素养。一方面是要培养学生的统计职业道德观,提高统计服务意识;另一方面是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统计知识和技能,并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统计实践能力和统计创新能力。

统计教材的创新。统计教材的创新事关统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其对发展我国统计教育事业及提高统计水平有着重要的意义。新时期高校的统计教材创新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考虑:普适性,统计教材要适合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使学生获取统计基本知识的同时,形成良好的统计思维和统计意识;时代性,统计教材的体系、内容及架构应不断创新,特别要注意体现时代性和前沿性;网络性,信息时代需要重视网上教材的建设,这本身是统计教材创新的基本点,编写教材时应与计算机应用有机结合,如引入Cai软件等。

统计课程设置的创新。目前高校的统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较多弊端:培养专业单一、独立,各门课程自成体系,适应性较差;统计应用课程严重缺乏。基于这样的现状,应努力破除课程的界限与框架,促使学科间的融通,实现跨学科的创新课程体系。如在教授学生统计专业基本知识的同时,开设经济学、管理学、货币银行学、贸易学、计算机等经济理论课程和概率统计、抽样技术、多变量分析预测等统计应用课程,不断拓宽统计理论的知识面;增大统计实践课程的比例,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统计教育手段和方法的创新。如果说上述几点是统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客观要素的话,那么统计教育手段及方法的创新应是其构成的主观因素。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到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与如何取得较好的统计教学效果,二者在内涵上是有机统一的。对此可以从几个角度予以思考:以启发互动开启学生思维。在启发式教学和互动式教学中开拓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以案例教学提升兴趣。通过搜集较好的统计案例,使老师教授与学生自我分析相结合,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阅读、思考和辨析;以多元教育体系确保质量。发挥课堂、网络、社会等各类资源的优势,进行整合、优化,努力构建多维立体式的教育教学体系。

三、统计教师素质提升的创新

有了明确的统计教育目标和完善的统计人才培养模式,统计教师的素质就成了关键。统计教师的素质主要有两点:首先,是“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从以上阐述得知,统计学的理论知识不仅涉及到多学科的内在联系,而且还存在多种统计方法的融通与应用,这就要求我们的统计教师必须是“一专多能”。既需要有扎实深厚的统计理论基础知识,提高对经济统计现象的分析能力,同时又要具备多学科的理论视野,使学生随时能够对统计知识“各取所需”。值得一提的是,正因为统计的时效性很强,教师更应该跳出统计教材去看统计,尤其是在复杂多变的现实情况下,统计教师更需关注国内外大事,学习新的统计知识,参与统计实践,不断补充统计“营养”,以知识全能型的形象来架设师生良好沟通的桥梁。其次,是“潜移默化”。统计教师的自身素质及言行举止对学生统计意识的焕发和统计技能的培养至关重要。统计教师如何通过自身的魅力去影响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统计课程是一种精神享受,并达到一种自觉、主动地学习效果,这就涉及到统计教师的教学艺术与道德情操。统计教师不但要扩大统计知识面,更需要树立统计职业道德观,以良好的统计职业素养去感化学生。因此,按照统计教师素质的要求,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规划,注重分类培训、点面结合,引进与培养并重,不断拓展统计实习、实践基地,努力打造结构合理、综合素质优良的统计师资队伍。

四、统计教育评价的创新

统计教育评价是对统计教育效果作出的反馈或回应,反言之,科学、合理的统计教育评价又能促进统计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与普通教育评价一样,统计教育评价的创新也主要体现在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师的教学一般被认为是主导,上述对传统教法的弊端已作出探讨,此外,考虑到统计学应用性极强的特点,如果把对教师教学的评价仅停留在按纲循矩的理念上,恐怕很难发挥学生学习的效果及展现统计学科的精髓。所以,对统计教师的评价主要看其是否遵循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思路,是否能够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是否通过各种措施来引导怎样培养学生的统计分析思维上。而学生的学习一般被认为是主体,对其评价主要表现在考核方式上。传统的统计教学考试大多是封闭式的,考试模式单一,考试内容单调,考试目标泛化且很少体现统计学科特色。对此,有的学者也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理念,[3]比如将考试标准主要定格在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上;评价的内容要体现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方面;考核方式灵活多样,闭卷与开卷的结合,口试与笔试的结合,卷面考试与撰写论文的结合等等。也就是说,对学生统计学习情况应采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尤其是要重视理论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注重学生对整合学科的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与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郑聪玲.关于我国高等统计教育改革的思考[J].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4):65-66.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篇2

摘要在信息化技术影响下,国内传统会计教育发展上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网络已经影响到人们的方方面面,改变着人们工作和生活方式。现今,在网络技术被广泛应用下,在财务会计教育方面融入网络技术,已然成为传统会计教育发展的趋势。在本文研究中,对网络财务环境下给传统会计教育所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对国内高校会计教育方面的改革,以及思想上的转变都能起到一定的借鉴。

关键词网络财务传统会计教育影响

一、网络财务与传统会计教育环境的变化

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使得信息技术在更新换代上也越发迅速。在当今企业中应用的会计准则也在随着时代变迁而进行改变,这对国内会计教育环境也产生重要影响。也可以说,在网络财务发展进程中已经对传统会计教育发展产生了强烈的冲击。过去传统的会计教育模式是根据会计信息进行的设置,但是,国内传统会计教育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对会计准则应用上的理解,而忽略了市场经济环境对会计准则所带来的影响。并且,现今经济环境发展迅速,必然对传统会计教育产生严重影响,如在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以及教学内容方面。而从网络财务发展的角度去考虑传统会计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以此才能在网络财务环境下创造更加适合的会计教育体系。

二、网络财务的发展对传统会计教育体系带来的影响

(一)对会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影响

现今,高校教育的人才也不再是单一的知识型人才,而是以社会实践为目标,培养更多社会应用型人才。随着网络被应用在各个行业,如果仍以传统教育方法进行人才的教育,那么则是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对于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其在受教育过程中不但要掌握更加全面的专业知识,且在网络技术更要掌握。网络财务本身在操作上较为复杂,且所涉及的会计内容较为繁多,除了会计准则之外,也涉及到部分经济知识。所以会计人才在实际工作开展上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网络财务知识,以此创造性的展开工作。因此,在传统会计教育培养目标上要撇弃之前死记硬背教育方式,而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目的的会计教育。

现今,国内高校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开始呈多元化教育模式,并且在教育理念上也开始借鉴西方国家先进教育理念,以学生综合性素质作为学生专业素质评价标准,不再单一成绩进行评估。因此,网络财务对会计教育培养目标模式上也产生重要影响,迫使会计教育体系得以变革。

(二)对传统会计教育教学方法的影响

对国内传统会计教学方法进行了解,其同其他学科教学方法基本相同,都是以教师单向授课模式进行的知识点学习,这点同网络财务学习方法上存在较大的差异。部分高校网络财务教学方法上多以创新性思维进行教学,且对学生思维创新上较为注重,所以在教学方法上非常多样。而学生在网络财务学习过程中自然也能掌握更多知识点,这对其今后的社会工作有极大的好处。

(三)对传统教育内容的影响

国内教育主体相对较为固定,在课堂上通过教师单向授课,学生进行知识点学习,以此掌握会计知识。但是,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上存在较大不足。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知识重点,但是在学生所需知识的延伸上却很少涉及,这对学生知识点的创新,以及知识点的转换都起到阻碍影响,只能通过教师所传授知识点得以掌握。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应进行转变,能够在固定会计知识学习过程中融入一些网络财务发展历程和应用方面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引起学生对网络财务了解的兴趣,这对其思维扩散,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国内高校会计专业在教育内容上融入部分网络财务发展历程相关的内容,也开始注重对学生教学中以“思维扩散”的方式,使学生逐渐的形成创造性的思维。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结构层次越多,对其今后的实践工作越有好处。且在今后的工作中,对传统会计教育中所学知识应用程度越来越低,并且越来越多的会计信息则要又会计人员通过其他手段进行获取,以作为其会计工作的参考。

三、网络财务环境下传统会计教育如何创新

(一)在教学理念上进行创新

如果在教学理念进行创新,那么就要传递给学生一些“不完备会计信息”。这里所说的“不完备会计信息”指的是一些可观存在的会计问题。如在不同行业的企业中,其对于利润数额的确定上是不同的,这与企业战略经营方法,以及需求者目标不同有直接关系,所以在利润数额上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是,这些会计信息并非错误,只是在会计确定方式上要以人们逻辑思维进行运用,借助其创新能力进行思考,或者经过一些公认的准则进行论证,以此得出最终会计答案。因此,在传统会计教育中应融入这些“不完备会计信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灵活的、多方位进行知识学习,对学生今后知识面的扩展,以及对会计问题探索的精神都起到重要作用。

(二)在传统会计教育教学目标上进行创新

在高校培养会计人才过程中是侧重于“知识型人才”,还是“创新能力型人才”,是现今教育目标模糊的重要原因之一。如果注重“知识型人才”培养策略,那么传统会计教育上也不能完全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是以“创新能力型人才”作为未来传统会计教育教学的目标,那么不但可以传授学生一定的会计知识,并且还可以提高学生创新能力,一举两得。

(三)在传统会计教育教学手段上进行创新

对于传统会计教育来说,能够在网络财务环境下进行创新,借助网络财务教育中所具有的教学手段,以此改善传统会计教育存在的不足。如传统会计教育教学手段不足的问题,则可以借鉴网络财务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借鉴;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经常涉及到会计实务,所以在教学中应借助网络财务软件进行应用,以适应网络财务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与此同时,因学生在会计教育过程要模拟实际会计应用,所以可以模拟出实际企业网络财务管理环境,使学生在会计实务模拟上更加符合企业的需要,对学生今后就业也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白美婷.eRph境下企业会计职能的转变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3(05):90-93.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篇3

关键词:智能Cai、网络教学、远程教育、智能教学系统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技术、通信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教育领域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变革。主要体现在计算机辅助教育系统的广泛应用。所谓计算机辅助教育(ComputerBasededucation),简称CBe,即指以计算机为主要媒介的教育教学活动。CBe在教学中的应用形式一般为Cai或智能Cai(iCai)系统。

1现代远程教育与基于web的智能Cai系统

1.1现代远程教育及其特点

远程教育(Distanceeducation)是指利用各种媒体所进行的非面对面教育。而现代远程教育则是凭借现代信息网络技术与运用多媒体技术所进行的远距离教育。[2]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具有以下的基本特点:

(1)教与学不受时空地域限制。以网络为基础,运用多种媒体表现课程内容,实现异地教学。

(2)具有较好的互动性。师生之间可以互动交流,教师通过网络答疑解惑。

(3)节约资源,降低教学成本。利用网络进行教学,无需场地、教室还可以减少教学管理人员,因此大为降低成本。

1.2基于web的智能Cai系统

因为现代远程教育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地体现了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所以,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更好地实施远程教育便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目前,随着网络的发展普及,构建基于web的智能Cai系统并应用于远程教育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基于web的智能Cai(以下简称iCai)系统以网络为载体,实现了智能化分布式教学。既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又不受时空和地区限制,特别是能够根据学生的学识水平和学习情况确定教学策略、调整学习进度,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

2基于web的开放式智能化远程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由于广播电视大学属于远程开放式教学,学员仅有几次面授辅导机会,课程学都依靠网络自主学习,因此,迫切需要具有良好交互性的智能化网络教学系统。为更好地进行远程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笔者设计了一个实用智能型Cai远程教学系统,该系统以“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课程为实例进行开发,该系统具有交互功能、即时反馈功能、导航功能、信息过滤功能。并能针对不同能力与水平的学生实现个别化教学,即因材施教。系统为开放式模块化框架结构,可拼装、可拆卸,可根据需要添加功能模块,可以改变课程内容以适应不同课程教学的需要。下面就本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作一介绍。

2.1系统设计

本系统建立在第三代远程教育系统模型(the3thGenerationDistanceLearningmodel,简称3GDL)的理论基础之上,以网络作为载体,综合人工智能(专家系统、数据挖掘、数据仓库)、教育心理学、人机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利用计算机模拟教学专家的思维,对教师提供协作式教学、对学生实施开放式学习的智能化教学过程。设计符合iCai系统一般结构,即由知识库模块以及系统管理员模块、教师模块、学生模块组成。系统结构图如图1所示。

(1)系统管理员模块。该模块包括:系统权限管理、教师审核、公告管理等子模块。

(2)学生模块。主要包括:课件学习模块、提交作业模块、考试模块和在线交流四个子模块。本系统建立的学生模块采用的是具有学习历史记录的方法。对某学生已学习过的所有知识点,通过其所作过的练习题分类计算以下几个平均值:

p=已做过的所有练习题得分的平均值;

pj=已做过的所有难度为“简单”的练习题得分的平均值;

pi=已做过的所有难度为“较难”的练习题得分的平均值;

pe=已做过的所有难度为“很难”的练习题得分的平均值。

根据这些信息建立学生档案,并录入“学习历史记录表”。可以实现个别化教学,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动态地修改,学生在进行新知识学习时,系统要对其以往的学习历史有一个评估测试,根据评估值确定学生学习新知识内容的难易程度,使新知识内容与学生的学识水平相匹配。本系统以各章练习的成绩做为评估值,生成教学策略。各章习题类型有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填空、简答、操作等,分值和数目不定,难度不等,总分为100分。根据每题的难易程度、考查的不同知识点分配权值并在“题库表”中的“权值”字段分配,这样统计的分数能较科学的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系统学生模块的数据存放在数据库的各个表中,例如:“学生信息表”记录基本信息;“学生答案表”记录学生的练习答案及所做练习题的正误;“学生习题错误表”记录学生的错误知识点及错误次数;“点击次数表”记录学生的学习次数等。

(3)教师模块。本系统教师模块主要功能是根据学生模块和知识库模块的教学策略知识作出智能化的教学决策并完成智能导航。包括4个子模块,即课件管理、作业管理、考试管理、在线交流。系统可以及时收集学生的应答信息,并加以分析处理,评判学生的成绩;为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分析学生出错原因,判断并标志出学生当前能够学习的知识点;还可以提供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和适当的补习材料等。

(4)知识库模块。知识库包括两部分知识,一是教学知识;二是教学策略知识。其中教学知识构造为总体线性、局部非线性的结构。总体线性结构是按照课程的知识结构组织的。教学知识以超文本文件形式存放,供学生学习、查询。“多媒体技术基础及应用”课教学内容共有6章26节,按照章、节划分知识点层次结构是线性的,从节的层次开始是非线性的,学生可并行选择学习的内容,即节中的内容包含一个以上的超链接。形成教学策略的知识以数据库中表的形式存放,如:“知识点逻辑关系表”记录整个课程各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为构成不同的教学策略使用。

2.2系统功能及其实现

本系统是服务器端执行的应用系统,在客户端只需运行浏览器软件,就可以完成所有的应用、处理过程。

(1)系统实现技术。

系统前台设计使用Dreamweaver8;Flash8;Fireworks8,后台设计使用microsoftVisualStudio2008以及C#程序设计语言,数据库构建采用SQLServer2005。

(2)系统功能。

①学习向导功能。该功能主要是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全面的量化评定,给出适当建议。学生每次进入系统时应首先进入此模块,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查看系统建议,以便选择下一步学习内容,从而科学地进行学习。系统能够统计学生学习了哪些章节,已做章节练习所获得的分数并以列表的形式显示。

②学习功能。系统学习功能模块可自行统计出各章节学生已做练习的分数,然后据此确定哪些章节是该学生可以学习的,并显示提示信息。如果某章节学生已做练习的分数未达到要求,则屏蔽其后各个章节,使该生无法进入。学习功能主要以目录和搜索方式实现。

③练习功能。练习模块是形成学生模型的主要依据。练习题题型有:单选题、多选题、填空题、判断题、操作题。学生可任做某章的习题,系统把学生的答案保留在“学生答案表”中,系统将其与题库表中的正确答案进行比较,判断正误,记录错题数目以及习题错误次数,并把结果显示出来。

在题库表中,系统对所有习题都有标注,已做过的题给出分数,未做的题标注“未做”。题库中的每题都涉及一个或几个知识点,所以,若某题错误,系统到“错误知识点表”中去查看这些知识点是第几次错。当某知识点错误是第一次,则知识点为超链接形式显示。当某知识点错误二次时,系统会打开“知识点解释表”,给出此知识点的从不同于教学内容的另一角度的解释举例。当某知识点错误三次时,系统会打开“知识点逻辑关系表”,查找到此知识点的上位知识点,以超链接形式显示。以便帮助学生了解错误原因,掌握该知识并对错误加以改正。当某知识点错误次数大于等于四次时,系统给出建议,请重新学习全章或全节的内容。

④测试功能。主要是自测试和考试部分,在系统中包括了安全可靠的组卷功能、自动阅卷功能和试题库。利用测试功能,系统可进行各章或全部内容的测试,可以随机组卷。学生任选某一试卷后,即可进行答题,单击“提交”按钮后,系统会立即统计并显示成绩。成绩的显示以列表给出题号、学生答案、正确答案、正确答案解释四项内容,正确答案解释一项为超链接形式,点中会显示详细的答案解释。而且,可以选择限时答卷方式,利用系统定时功能,当时间到,停止答题,自动提交。

⑤课程讨论区。系统设置了课程讨论区,实现讨论与答疑功能,能够支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模式交流(实时、非实时)形式,为网络教育提供了真正的人与人直接交流的通道。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在讨论区进行交流,从而实现了学习者的交互。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课程讨论区定期或不定期地通过发帖来答疑解惑,弥补学生自学的不足,为师生交流提供方便。

⑥相关链接。学习者通过相关链接可以进入其他学习网站或娱乐网站,以便学习相关知识或者在学习后稍事休息。

3应用实例

开放式智能化远程教学系统应用于天津广播电视大学河西分校的“多媒体技术及应用”课程的教学过程。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通过网络利用本系统进行学习,首次进入系统需要注册,否则只需输入学号、密码登录。进入系统之后,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功能模块。建议首先进入学习向导,阅读系统提示和建议,然后再进行相应的学习。当然,也可以直接进入课件界面学习。学完一节内容后,一般应通过做作业或随机测试来检验知识掌握的程度,当完成测试题之后系统将给出成绩,系统还将答题情况和结果进行记录并判断学生是否可进行下一步学习。如果在学习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利用课程讨论区进行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的定时、不定时在线交流。目前,本系统使用情况正常,获得学生好评。

4结语

本系统的特点是:支持多学科、多课程,在协作的基础上,达到教学资源的交流、协作、互补、信息共享的目的。能使教师以简单灵活的方式组织教学材料,通过网络从视觉、听觉、书面等多角度把相应的学习内容以最佳的表现方式展现给学生。能够使教师做到因材施教、使学生能按需求学,从而在现有的网络教学环境下大幅度提高教师授课质量以及学生学习的效率,而且可以节约教学资源。本系统特点之二是:开放式模块化框架结构,可拼装,可拆卸,能够改变课程内容以适应不同课程的教学,还可以根据各个学校各门课程的不同需要增加相应的功能模块。以满足实际教学的要求。而且,系统配置移植比较方便,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刘国丽,郭铁柱.基于web的智能远程教学系统[n].中国计算机报,1999-10-9(16).

[2]马爱丽,张卓奎.贝叶斯网络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8(2):33.

[3]周苏峡,李建利.web数据库应用实例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theDesignandRealizationoftheopentypeintelligenceLongRangeteachingSystem

SHanHong

(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officersandworkers’UniversityofHexiDistrict,tianjin300203,China)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篇4

关键词:教育知识管理;web2.0;系统设计;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8228(2013)02-60-03

Designandrealizationofmanagementsystemofeducationknowledgebasedonweb2.0

wangLin1,LiYinpin2

(1.SchoolofphysicsandelectricalinformationScience,ningxiaUniversity,Yinchuan,ningxia750021,China;

2.Collageofeducation,ningxiaUniversity)

abstract:Literaturestudy,investigationandresearchareimplementedinordertosolvetheproblemsofdigitalresourceredundantandineffectiveresourcesintheeducationalknowledgeandeducationalresources.theteachers'knowledgeoneducationmanagementandthestatusofobstaclefactorsarediscussed.Basedoneducationknowledgemanagementandweb2.0applicationcharacteristics,web2.0basededucationknowledgemanagementsystemisdesignedandputintopractice.theteacherscanfullyunderstandandmasternewtechnologiesandnewideasintheeducationknowledgemanagementtoenhancetheapplicationeffectsofeducationknowledgemanagement.

Keywords:educationknowledgemanagement;web2.0;systemdesign;applicationeffects

0引言

伴随知识经济的到来和教育知识化的迅猛发展,数字化教育资源大量涌现,传统的教育知识处理手段已不适应教育知识化的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简单的知识接收方式,期待向知识管理方面转变,促使教育知识管理不断发展,教育知识管理成为了教育技术学研究的新视角[1]。国内外学者对知识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从理论研究方面,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知识管理日益成熟[2]。新技术手段的出现为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助力,也带来理念上的根本变革,以博客、威客、RSS、web2.0等为代表的数字化新时代的高新技术的应用,日益引起教育工作者的关注。笔者在从事教育知识类实验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发现,在实验教学安排充分的情况下,学习者也时常会游离于正常的教学实验任务之外,流连于网络空间之中。教师精心准备了实验教学内容,但有些学习者还是会偏离正常的学习轨道。可以说教育知识化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同时也带来了数字资源的通病,冗余和无效资源难以识别。教育知识管理的引入是解决的方法之一,经过准确、有效、迅速地对大量教育知识进行科学、有效和富有个性化特点地加工、处理、组织、创造、挖掘隐藏在知识背后的知识,借助于教育知识管理将教育知识转化为知识,进而上升为智慧。笔者希望借助构建教育知识管理系统来推动教育知识管理在学校的有效应用。将知识管理技术应用于教育资源的管理之中,可以为教育资源提供一种新的指导思想和支持技术,从而优化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设计思想和开发过程[4]。

以博客(BLoG)、RSS、百科全书(wiki)、网摘、社会网络(web2.0)、p2p、即时知识(im)、podcasting为代表的web2.0新技术层出不穷。同时开源web2.0技术的大量涌现,也大大降低了web2.0系统的开发成本。笔者从事过部分知识系统的开发,其中包括部分web2.0系统的二次开发,成为本研究实施的有利因素。

目前教育知识管理方面的文献还不多,说明该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教育知识管理有较大的空间可以去探索。web2.0技术的运用[3],为教育知识管理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同时,教育知识管理系统也期待通过精心设计应用案例,服务于学校教学实践,为教育知识管理实施提供借鉴,从而推动知识管理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不断深入。

1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的应用

结合量的研究和质的研究方法,分别对高校教师和学生应用web2.0进行教育知识管理的基本状况、情感态度、障碍因素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得到师生应用web2.0进行教育知识管理的预期意见和改进需求,为系统设计提供数据依据。考虑到教师开展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的自知感不强,一方面在调查设计过程中尽量考虑使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另一方面,调查设计分别就基于web2.0的具体应用和如何开展教育知识管理两个维度展开,在web2.0的应用中筛选出开展教育知识管理的状况,通过对教育知识管理过程的应用到得web2.0技术的综合分析。同时考虑到取样的难易程度,针对教师开展访谈分析,并针对学生进行问卷分析和访谈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宁夏大学学生应用web2.0开展教育知识管理的调查问卷”和“宁夏大学师生应用web2.0开展教育知识管理访谈提纲”,调查问卷采用结构化与非结构化形式混合设计,访谈提纲采用半开放式设计。

1.1数据样本

调查对象是宁夏大学教育技术学两个本科年级和课程与教学论方向研究生班两个年级的教师及部分其他教师,针对16名教师和116名学生进行调查,发放问卷共118份,收回问卷109份,回收率92.4%。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对教育技术学的教师和其他相关教师共11人进行访谈分析,整理记录,分析结论。基于上述数据统计结果,分别从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实施中的积极因素和障碍因素两方面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说明。

1.2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实施中的积极因素

根据调查(如表1所示),100%的高校教师认为他们具备随时上网的条件,对学生的统计数据为92%;84%的高校教师认为上网条件良好,学生的统计数据为75%。另外,使用blog、wiki等web2.0工具之一的学生比例达98%。可以看出:web2.0的应用日益常态化。

表1网络基础环境状况

[您觉得平时上网条件如何\&a很好\&B好\&C一般\&D比较差\&44%\&31%\&22%\&3%\&]

1.3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科研压力使教育知识管理成为一种现实需求

调查发现,82%高校教师认为网络在其学习和生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40%的高校教师认为网络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87%的高校教师认为weB2.0对学习和生活的方式有较大影响;97%的高校教师认为需要对自己的网络学习进行知识管理[3]。可以说,教师角色转变与教学科研压力使教育知识管理成为一种现实需求。

1.4学生学习环境变化,对知识管理的认识有所提升

有69%的高校学生认为知识管理对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很有帮助,76%的高校学生认为自己并没有进行较好的知识管理。参考以往相关研究调查数据,可以看出伴随着网络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对教育知识管理的认识和态度都发生了明显的转变。高校学生的学都以自主学习为主和教师讲解和指导为辅,大部分情况下,学习路径自己选择,学习的结果和过程由高校学生自己负责。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决定了高校学生对其学习过程需要有较强的自我监控能力,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评价也是以自我评价为主,同时高校学生的知识学习和创新能力是持续发展的,所以高校学生进行知识管理是高校学生进行自我评价、自我监控和知识与能力持续发展的需要。

2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2.1目标设计

在校园网络环境下,鉴于师生对web2.0的应用日益成熟,对实施教育知识管理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新系统突破现有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的诸多困境,设计并实现了一种新的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平台。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是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中的核心内容,系统流程设计可以按照用户的使用划分为若干子模块:用户中心模块、知识社区模块、活动模块、结构化知识树模块等五个子模块。

2.2开发工具

⑴基础开发环境(如表2所示)

表2系统基础开发环境

[系统平台\&开源web2.0架构\&基础开发工具\&开发语言\&数据库\&windows2003(iis6.0)\&CCaSpFramework

Ver2.0.1\&Dreamweaver、

photoshop\&asp\&mSaccess2000\&]

⑵二次开发工具

该系统是建立在现有开源web2.0系统架构基础上的二次开发。只有借助于特殊的辅助开发工具,系统的二次开发才能快捷高效。在该系统二次开发过程中,文档比较工具araxismerge起了重要作用。

⑶辅助开发工具(如表3所示)

表3系统其他辅助工具

[工具名称\&工具基本功能简介\&FlashintroandBannermaker\&页面美化工具\&miniRGB屏幕取色器\&平台色彩控制工具\&SmartCSS\&CSS样式控制工具\&mindmanger\&思维凝聚与设计工具\&Subversion\&软件版本控制工具\&]

2.3软件构架

系统采用mVC模式开发,设计方案立足先进技术,借鉴pHp,JaVa开发的mVC(mode-View-Control)模式,将逻辑处理分为控制器,视图和模型三部分,摆脱了传统的web编程方式将网页(html)和程序代码混合在一起的弊病,提高了代码的健壮性,可维护性。采用模块化设计原则,并为程序的扩展和升级预留了空间。新功能、新业务的增加能够在不影响系统运行的情况下实现。同时,系统安全稳定可靠,这里的安全性指的是从程序方面,从多种角度保证不受到各种事故和恶意攻击的影响,主要考虑的是外部数据提交,多次反复访问,SQL注入,文件上传漏洞等的防范。并提供后台的数据库备份机制,直接从web界面就能进行数据的备份,导入和导出。良好的用户操作界面,完备的帮助信息,系统参数的维护与管理通过操作界面实现。

2.4教育知识管理通用框架模型

图1是基于web2.0的个性化知识服务系统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内,知识服务抽象了具体的应用情景。该框架共分为用户中心模块、群组模块、活动模块、结构化知识模块、知识互动模块五个核心内容;其中用户中心模块是web2.0系统的基础功能模块,群组模块、活动模块、结构化知识模块和知识互动模块的知识服务内容都以动态推送的方式聚合至具体用户以满足个性化需求。本系统框架具有如下特点:

⑴以人为本,重视个体作为知识库建设主体的作用;

⑵以好友为基础,实现知识动态推送;

⑶关注知识分享和行为活动,强调知识的应用与创新;

⑷提供知识交流的环境,重视对隐性知识的挖掘。

图1教育知识管理框架模型

3系统框架应用示例

基于如图1所示的通用框架设计模型,在前期调查分析基础上,分别针对高校教师和学生群体的特定知识需求,完成了以高校研究人员为主要群体的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笔者认为将社会化网络平台作为研究人员知识管理的基础平台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积极意义。

3.1系统概述

“学涯网”以相同研究主题和兴趣为基础建立不同的研究性群体,以群内讨论,群内学术活动,群内知识公告,群内知识留言等对话形式组织开展项目研究,增进研究人员的联络和交流,促进研究项目的不断完善。本系统具有以下方面的特点:

⑴以研究人员为中心的互动网络空间;

⑵以研究类知识的主动推送为主的知识传播模式;

⑶以共同研究主题和兴趣为基础的研究群组;

⑷以学术活动为粘合剂,推动研究行为的不断展开。

3.2系统应用效果

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试运行后,系统状态稳定。截止2012年9月30日,访问人次在800以上,创建了知识群组14个,注册用户123人。初步实现了服务教学科研的知识管理功能。

组织部分高校学生对基于web2.0的教育知识管理系统进行试用。根据反馈,84%以上的高校学生认为此系统能满足他们对知识管理的需。58%的高校学生认为基于微内容的知识交流模块(社群建立、讨论板和在线留言)有创意,能方便高校师生之间的协作、交流和知识创新。8%的高校学生对此系统提出改进意见,如系统细节内容不完善、界面不美观。根据实际使用评价,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系统基本能满足高校学生对知识管理的需求。下一步我们将对系统细节内容进行完善,对界面进行美化。

4结束语

本文从目前高校学生知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发,讨论了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学习中应用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对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的技术、工具、策略等进行了研究,并提出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对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方案进行了初步实现。在该方案中,考虑了技术、文化与组织三个要素,本研究主要关注知识管理的理论要素,知识管理系统部分实现作为知识管理理论的应用。

在研究过程中,从基本理论出发,以建构主义关于知识观与认识论为假设,分别在远程教育与知识管理两个领域中吸取各自的理论精华,在此基础上,对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个人网络学习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在具体设计过程中,分析结果成为了设计知识管理系统的理论基础。在系统的分析阶段,通过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对高校学生学习的特点、高校学生学习中知识管理工具、技术、策略和web软件的应用等情况进行了调查,对高校学生个人知识管理的各个要素及现有的知识管理系统的现状和需求进行了调研,在此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和web技术及理念,提出了基于知识管理的高校学生网络知识管理系统,论述了知识管理系统的理论模式、功能框架和实现技术等。

社会需求对高校学生的要求越来越高,知识管理在高校学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深入。本文仅在知识管理理论和系统设计层面上进行了探讨,主要研究限于文献调研和问卷调查、理论推理设计,在高校中的实际推广应用还不够深入,未来的研究重点将放在高校学生知识管理系统的全面实现和具体使用上,从而使本研究更具体,更具有应用价值。知识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与方法,它适应了知识经济时代管理实践发展的要求,在高等院校中运用和发展是必然的。在各行业知识化日益明显的今天,知识管理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将成为热门的前沿课题[5]。

参考文献:

[1]马斯.达文波特.劳伦斯.普鲁萨克.营运知识[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

[2]郭春侠,朱永.国内外知识管理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8.6:91-97

[3]常淑娟.应用知识管理技术优化教育资源管理系统[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6:137-138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篇5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组间比较使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来表示,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通过第一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在入学前,体育课较少平均每周两节;早上吃早餐的,其中男生为252人,女生为198人;平时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的,男生为146人,女生为162人;夜晚11点之前休息的,其中男生仅有35人,女生68人;在活动前因没有参与热身活动而受伤的人达到136人;在活动中没有补充水份的人多达266人。数据整理统计后我们可以得出,用早餐人数占到45%,每天接近一半的人不用早餐,平时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30.8%,夜间11点之前休息的人数占10.3%,在活动前因没有参与热身活动而受伤的人数的百分比为13.6%,在活动中补充水份的人数的百分比为73.4%。通过第二次调查发现,大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体育课增加平均每周有四节;早上吃早餐的,其中男生为435人,女生为465人;平时利用课余时间锻炼身体的,男生为378人,女生为324人;夜晚11点之前休息的,其中男生有309人,女生387人;在活动前因没有参与热身活动而受伤的人数占45人,百分比为4.5%;在活动中没有补充水份的人数占57人,百分比为5.7%。数据整理统计后我们可以得出,用早餐人数占到90%,平时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占70.2%,夜间11点之前休息的人占到69.6%。两次问卷调查统计的结果表示进行健康教育、宣传健康知识、学习常见疾病的科普知识后大学生意识到健康的重要性,多数人都改变了不良的生活习惯,加强体育锻炼,均增强了健康保健意识。具体情况见表1所示。

3讨论

目前许多高校均认识到健康保健教育的重要性,不再认为健康保健知识不能提高大学生的成绩同时也不能提大高学生的修养,都注重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健康保健知识的宣传及常见疾病的科普知识的学习,从而提高了高校大学生的健康保健意识差,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高校同时也重视体育教育,体育课也规范化,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减少学生在运动过程中因缺乏自我保护意识而受伤。

面对大学生刚入学时存在的这些问题,首先学校重视健康教育为主的体育教学,高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都是为了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和增强学生的体质,因而要把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相结合;其次在实践中加强健身保健知识的教育和建立窗口以供学生健康保健知识咨询:在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健康保健知识水平,结合相关事例讲解健康保健知识,让学生科学的掌握健康保健知识,并发动体育爱好者和医学爱好者成立健康保健知识咨询站,为学生及时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健康和保健问题,为学生提供保健知识;同时还大力宣传健康保健知识和拓宽健身保健课的内涵:学校开立健康教育知识选修课并把健康教育融合到大学体育教学中,来提高大学生的健康保健意识,开展多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如开展健康保健知识答题竞赛、与体育院校和医学院校的学生联谊探讨体育和健康知识、社团宣传常见疾病的科普知识等,让大学生了解掌握健康保健知识的重要性;最后培养大学生终生健康的意识:现在许多人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存在健康危机,而大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群体,更要有终身健康的意识,平时要加强体育锻炼,卢元镇教授在《世纪之交体育运动发展的回顾与展望》一文中曾指出这样的观点:机械化、电气化的社会文明会造成生物结构和机能的退化;而高营养、低消耗的代谢会造成人体内物质积累;快节奏、大压力的生活会造成的人的心理障碍与疾患;高危险的生活、高密度拥挤容易造成意外事故;大面积的环境污染、生态环境被破坏容易造成人类生存条件恶化等,这将造成“文明疾病”和“都市疾病”的广泛蔓延和爆发。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篇6

计算机科学中的计算思维概念于2006年3月由Jeannettewing提出,Jeannettewing认为“计算思维是运用计算机科学的基础概念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以及人类行为理解等涵盖计算机科学之广度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并将计算思维的应用引申到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及智力养成和科学的计算思维化两个领域。计算思维是知识思维的一个实例,这个知识思维的实例有一定的特殊性,原因是作为计算思维内容的计算机科学知识本身是系统思维科学化、工程化的结果。计算思维是自然思维、系统思维之上的知识思维,计算思维的内容是计算机科学的知识系统,计算思维的形式是计算思维的核心。因为知识思维有内容和形式两个属性,内容是知识,形式是思维。这一点同作为系统思维组成的相容逻辑有相同之处,逻辑的内容是知识,逻辑的形式是逻辑。

Jeannettewing指出,计算思维能力是人们在阅读、写作、算数基本思维能力以外的一种思维能力。阅读、写作、算数其实就是系统思维的组成:语言、数学和逻辑。系统思维是通过感知、注意、记忆、分析、解决问题等自然思维能力学习语言、数学、逻辑形成的系统思维能力。在系统思维的三个组成部分之上,通过知识思维中的计算思维内容的学习形成了以计算思维形式为本质的系统思维层面的计算思维。Jeannettewing认为科学正在积极应用计算方法、计算手段、计算思维推进科学具体学科的发展,特别是在生物学领域。计算机和计算机科学与科学结合不仅仅是使用计算方法、计算手段、计算思维促进科学的发展,而是正在给科学带来一场深刻的进化。

计算认知正在成为传统思维语言认知、数学认知、逻辑认知之后的第四个认知成分;计算机正在成为传统思维语言认知、数学认知、逻辑认知的大脑认知器官之后的第四个认知器官。感觉器官的感觉能力自400年前的科学革命以来,已经有了来自科学、技术方面的许多延伸。认知器官的认知能力自20世纪40年代产生的计算机和20世纪60年代产生的计算机科学以来,也已经有了质量和数量的延伸。在21世纪,计算机和计算机科学带来的认知能力的延伸正在给相容逻辑维度上的认识论的知识系统和信息系统带来科学的变化。计算机和计算机科学延伸了感知、注意、记忆、分析、解决问题的自然思维,以计算机和计算机科学为内容的计算认知和计算思维增加了语言、数学、逻辑的系统思维维度。自然思维的延伸和系统思维维度的增加正在引起科学知识系统的深刻变化。新型科学不断形成,人们习惯和熟悉的科学正在成为同计算科学结合形成的新型科学的子集。

2教育学中的计算思维与计算思维的教育

2012年9月11日至12日,在英国曼彻斯特举行的英国学习技术协会(associationforLearningtechnology,aLt)的年会上,aaronSloman作了“什么是计算思维?谁需要计算思维?为什么需要计算思维?计算思维可以学习吗?计算思维可以教吗?”的演讲。Jeannettewing提出计算机科学的计算思维概念之后不到十年的时间,爱尔兰的国立爱尔兰大学(nationalUniversityofireland)梅努斯分校的计算机科学系便设立了计算思维的本科教育,有完整的大纲和课程设置。这个本科教育大纲和课程设置直接回答了aaronSloman演讲中5个问题的后两个问题:计算思维可以学习,计算思维可以教授。国立爱尔兰大学计算机科学系这个专业的目标是集成和统一计算机科学、数学和哲学,课程是从现有的计算机科学课程、数学课程和哲学课程中挑选、重新组合形成的一个课程集合。从知识系统的角度看,没有一门新的课程属于计算思维课程。

计算思维是一个横跨思维和知识的涉及多个学科的组合概念,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的专家和学者率先感觉到了计算思维的存在,并从自己熟悉的眼前的第一步开始进入计算思维这个领域。对计算思维在不同学科的不同认识和描述并不影响人们对计算思维的感知和在教育中对计算思维的培养。对计算思维本质的认识已经超出了计算机科学的范围,但这并不影响在计算机科学领域对计算思维规律的认识和在教育学领域对计算思维的培养。关键是要在计算机科学领域认识计算思维,要在教育学领域应用计算思维进行计算思维的培养,对计算思维的观察必须从科学哲学和哲学的角度出发。计算思维的教育主要在计算机科学计算思维和计算机应用计算机思维领域,通过计算机科学知识系统和计算机应用知识系统的教学和学习进行。计算机科学从20世纪60年代成为独立学科以来已经有完整的知识系统和相应的教育体制。计算机科学的知识体系也在发展变化中,有关计算思维的课程也在甄别和抽象形式化的过程中。人们都知道认识论中有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知识系统三个基本组成部分。对于计算思维来说,认识的主体是人的大脑中认识计算思维所需要的智力和思维能力,认识的客体是客观存在的计算思维,认识结果的知识系统是计算思维知识系统。同一般清晰可见的认识对象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知识系统分别是三个独立的系统不同,计算思维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知识系统三个系统之间相互交织、关系重叠。原因是计算思维既是认识的主体,又是认识的客体,同时还是认识结果的知识系统。

3计算机大赛中的计算思维能力培养

目前,对于如何在大学的计算机课程中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国内学者已提出了一些很好的构想。陈国良院士认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思维培养的一个关键。哈尔滨工业大学的战德臣教授认为,大学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强化思维性教学改革,强调可实现思维的教授与培养。浙江大学的何铭钦教授等在对九校联盟(C9)联合声明的解读中提出,一方面要突出相应领域问题求解的核心思路和基本方法,另一方面要通过小规模的应用系统设计与实现,使学生领悟应用系统级的问题求解方式。因此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局限于大学的计算机课程,更应贯穿于计算机课程的课程设计、计算机大赛等综合实践活动中,通过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逐步启发和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计算机设计大赛是大学生综合运用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思维的一个创新实践活动,大赛作品本身就是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思维应用的表现。学生通过对具体问题进行理论建模和工程实施,不但运用了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思维,同时拓展了计算机知识,增强了计算思维能力。大赛内容包括软件应用与开发、微课(课件制作)、数字媒体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微电影、中华民族文化元素、动漫游戏创意设计、软件服务外包及计算机音乐创作8大类别。从问题求解的角度来看,每一类作品都需要对现实世界的具体应用问题进行抽象和模型化,并通过计算机硬件平台来展现。通过讲解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思路,可以培养学生运用计算机知识进行问题求解的计算思维。完成作品的过程涉及从作品策划、构思、设计到开发、的各个阶段,大赛作品是由设计者通过计算机模型化出来的虚拟世界,展示了设计者如何利用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模型进行问题求解、系统设计和人类行为理解的整个计算思维过程。学生在作品的设计开发过程中,逐步培养了运用计算机科学的知识、方法和模型进行抽象、自动化的计算思维能力。

在指导学生参赛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大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学习,在实践活动中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个人的计算思维。数据库、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都体现着计算机科学家的计算思维,在指导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和系统规划下,学生通过学习和应用数据库、计算机网络和程序设计,能够了解计算的方法和模型,建立起利用计算机求解问题的基本思路,站在计算思维的高度观察和处理问题,从而改变旧的思维方式和工作方式,有意识地培养计算思维。例如,在大赛作品的设计中,关注点分离是控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一种思维方法,该方法先将复杂问题进行合理的分解,再分别研究问题的不同侧面(关注点),最后综合得到整体的解决方案,在计算机科学中的典型表现即“分而治之”。在数据库设计、庞杂的数据管理和数据库应用开发中,经常采用“分而治之”的思想。数据库设计采用软件工程的思想,自顶向下将设计任务划分为多个阶段,每个阶段有各自相对独立的任务,相邻阶段又互相联系、互相承接,共同完成整个设计任务;面对复杂的数据管理和维护任务,也进一步分解为数据恢复、并发控制、数据完整性和安全性的保护、数据库的运行维护等多个子任务,由不同的子系统负责,并相互协作保护数据在运行过程中的正确性和有效性;在进行基于数据库的应用开发中,模块化是最常用的最有代表性的一个分解方法。这些数据库的知识点都充分体现了计算思维的方法。信息化教学为大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微课、优秀大赛作品和计算思维专题,创设环境,鼓励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培养计算思维能力。我们在大赛活动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通过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创建了以培养计算思维为核心的协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模式。指导教师把计算模型、算法、并行计算、云计算这些计算思维的思想融入到计算机大赛活动中,与专业课程的知识点紧密衔接起来,进行深入细致的实例分析,使学生不再觉得计算思维是悬空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思维方法,从而真正做到了教学与科研的互补与相互促进。

4结语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篇7

关键词:高职统计 课程项目化 统计课程改革

高职统计课程改革是高职统计教学改革的核心环节,是当前高职统计教育教学改革的难点,事关高职统计教育改革的成败。而高职统计课程体系的改革更是其重中之重。如何按照“大统计”的思想,突破“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统计学科体系局限,优化整合统计学科知识,构建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高职统计行动课程体系,突出统计职业能力的培养,则是其改革的关键着力点。对此,我们在调查和分析当前统计职业岗位的基础上,就高职统计行动课程体系构建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和做法。

了解统计职业岗位需求差异

统计职业岗位需求是开发和构建统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前提,在统计专业课程开发及其体系构建中起主导作用。因此,必须了解统计职业岗位人才需求差异,掌握统计职业岗位所需的品德、知识和技能特点,结合统计职业资格要求进行课程设计、选择和整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目前统计职业大体有三类:

一是统计工作人员

指政府统计机关或者其他统计机构中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其统计职业资格水平可分为初级(统计员和助理统计师)、中级(统计师)和高级(高级统计师)三个层级,一般要求中专以上学历。

二是统计教学科研人员

指从事统计教育教学的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统计教师及从事统计科学研究的专职统计教学或研究人员,其职业资格水平也分为初级(助教或研究实习员)、中级(讲师或助理研究员)和高级(教授、副教授或研究院、副研究员)三个层级,一般要求本科以上学历。

三是调查分析师

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于2006年4月29日面向社会的第六批新职业,即指运用定性和定量调查方法,收集有关信息,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形成报告以供客户决策参考的专业技术人员,其从业资格水平同样分为初级(初级调查分析师)、中级(中级调查分析师)和高级(高级调查分析师)三个层级,一般要求大专以上学历。从这三类统计职业岗位需求来看,各有特点。统计工作人员是专门从事统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既有专职统计岗位,又有兼职统计岗位,分布面广,岗位设置数量较多。依据统计机构性质,可分为政府统计工作人员、行业统计工作人员、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人员,其岗位职责分别是从事政府统计数据、行业统计数据和企事业单位统计数据的生产、加工、分析、传播、管理等工作,并且涉及到数据设计、数据调查、数据核算、数据管理、数据分析、数据传播、数据质量控制等多方面的数据专门知识。只不过,因具体岗位情况差异,对数据知识水平的要求有一定的差异。比如统计行政管理岗对统计数据知识水平要求就低一些,而统计业务管理岗对统计数据知识水平要求就高一些。此外,专兼职统计岗位设置的不同也对数据知识水平要求有差异。一般来说,设专职统计岗位的政府、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统计机构,特别是政府统计机构,要求掌握比较系统的数据专门知识,能够从事复杂的统计业务,学历要求比较高;设兼职统计岗位的中小型企业和事业单位等统计机构,要求掌握一般的数据基础知识,能够从事简单的统计业务,学历要求不高。显然,统计工作人员岗位需求主要以设置专职统计岗位的政府、行业和大型国有企业统计机构为主。而统计教学科研人员主要从事统计学术研究工作,分布面较窄,岗位设置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和中、高等职业院校,以及统计科研机构,岗位数量有限,对数据理论知识水平要求高,一般需要高学历的具有一定研究能力的统计专门人才。至于统计调查分析师,虽然业务领域更广泛,但是主要涉及数据产品的生产与分析,数据知识的专业性和职业性更强,侧重数据知识的实践应用,对学历要求不高。因此,统计职业岗位需求不同,对统计数据知识的层次要求存在差异,进而对统计课程的设置及其内容要求也不同。换句话说,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及其体系的构建,必须依据统计职业岗位需求特点进行设计。

准确统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航标。

课程需不需要改革、课程教学标准如何建设、课程教学内容如何取舍、课程教学方法如何调整、课程教学质量如何评价等一系列问题的解决,都必须紧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因此,准确定位高职统计人才培养目标,是推进高职统计课程项目化改革的关键环节,决定着统计项目任务课程内容的取舍和选择,事关统计项目任务课程改革的成败。可以说,准确定位高职统计人才培养目标,是实施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具体来说,就是要明确高职统计教育面向什么职业领域及其岗位培养人才、培养什么层次及其规格的人才、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质与职业能力,进而为统计项目任务课程的设计及其内容选择提供依据。而从当前统计职业岗位人才需求特点来看,统计教学科研人员对学历要求高,一般为本科以上,专科层次的高职统计专业教育显然无法培养。换言之,只能培养面向统计工作人员和统计调查分析师职业所需的专科层次的统计专门人才。具体地说,侧重面向地方政府统计调查机构、各行各业企事业单位统计机构和专门的统计服务咨询公司等单位,培养专科层次的适应统计调查岗位、统计管理岗位和统计分析岗位需要的具体从事统计数据产品生产、加工、管理和分析的高素质技能型统计专门人才,其中分三个专业方向,即统计调查方向、统计信息管理方向和统计数据咨询方向,以满足相关统计机构对统计专门人才的不同需求。同时,为开发模块化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提供依据。

设计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设计既直接体现和反映课程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又勾画出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是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环节。构建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核心在于如何设计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结构。而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是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统计职业工作任务为中心,将工作与学习紧密结合的基于知识应用的侧重培养学生统计职业能力的一种工学结合课程,因此必须基于统计工作过程进行统计项目任务课程结构设计。

具体来说,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依据统计职业工作岗位,划分统计工作过程。比如依据统计工作人员职业岗位,以统计数据产品为载体,将统计工作过程划分为统计数据的开发与设计、生产与加工、传播与管理、分析与报告、消费与应用等工作环节,彼此之间构成一个完整的统计工作过程;二是以统计数据产品为载体,以统计数据知识为参照点进行统计课程项目化开发,突破“经济统计”和“数理统计”的统计学科体系局限,创建以统计工作过程为主线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三是以统计典型工作任务为中心,依据高职统计专业培养方向,开发和创建以项目整合任务,以任务剪裁知识、融知识于项目任务之中的统计项目任务型模块课程;四是依据统计职业岗位所需要的品德、知识和技能,以统计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结合统计调查师职业资格和统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内容,融入学生自主创业所需的创新素质,构建立体化的高职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为此,我们按照这一思路,侧重面向统计调查岗位、统计管理岗位和统计分析岗位,设计出了高职统计专业基于统计工作过程的统计项目任务型课程体系。

从这个体系的内容结构来看,包括基本素质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岗位能力课程和专业能力拓展课程四个模块。其中,基本素质课程模块共9门课程,主要培养和提升学生的统计职业素养,包括《统计职业道德与法规》《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统计管理与沟通》《统计应用文写作》《统计与数学基础》《体育与健康教育训练》《大学生创业教育》《计算机应用基础训练》和《统计英语基础训练》课程;通用能力课程共5门,即《经济与统计基础》(包含经济学基础知识、经济统计基础知识和概率统计基础知识)《常用统计软件操作与使用》《统计数据的识别与消费》《统计思维训练》和《社会经济调查方法》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从事统计职业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工作能力;岗位能力课程侧重培养学生的统计岗位胜任能力,依据高职统计专业方向进行分别设置。比如统计调查方向设置4门课程,即《统计数据的生产技术》(上、下册)《统计数据的加工与分析》《市场调查与分析》《统计综合能力训练》(包含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设计、统计调查表制作、实地调查访问及技巧训练、数据调查报告写作和数据分析软件操作等若干个具体的技能训练项目)课程,侧重培养学生从事统计调查岗位的胜任力;专业能力拓展课程3-5门,主要是满足学生未来职业发展需要,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发展能力,比如《统计预测与决策》《经济数据的计量分析》《商务数据的生产与分析》《财务数据的生产与分析》《实验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等课程,可依据学生的专业方向及兴趣进行选修。这样,既体现高职统计教育与普通高等统计教育的差别,又反映了高职统计教育培养的特点,特别是打破了统计学科知识体系,有利于促进高素质技能型统计专门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著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

2、张跃西论高职教育与课程项目化(n)_光明日报,2007—12—10。

3、徐国庆学科课程、任务本位课程与项目课程(J).《职教论坛》,2008.10(下)。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篇8

远程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一大批已参加工作的成人或因为某种原因失去教育机会的成人——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庞大的群体,在远程教育实施过程中有机会接受继续教育。他们具有丰富的社会和实践经验;有较强烈的求知欲望;有较明确的学习目的及稳定的专业方向,这个群体接受教育成功与否,对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远程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无法进行“面对面”传统教育交流模式,只能通过特定方法和媒介进行教学实施过程,从而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约束,开展教学活动。从单一采用教材、学习辅导书等印刷品以邮寄函授为主形式,到运用广播、电视等模拟信号传播,远程教育在教育技术上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远程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即运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数字技术等高新技术,在数字环境下进行交互式的远程教学。因此,把远程教育架构在当今高速拓展的因特网上,充分开发和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并利用计算机网络视频会议系统较强的交互性和实时性,使远程教育中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交流更便捷、安全、可靠。

网络技术对远程教育产生的深刻影响,直接表现为提供给学习者大量便捷的机会,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学习进度、学习计划及学习内容,从而真正体现“以学生中心”的现代教育思想。网络课程可以按学习者的思维方式组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则由教师和学习者共同评价。使传统的教学由单向转为双向,实现了远程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由大众化教育趋向个性化教育。远程教育教学环境的完善,以及高质、高效、满足个人需要的网络课程设计和素材库的建设,无疑对现代远程教育体系发展至为重要。

依靠现代通信技术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的网络课程教学体系,大幅度拓宽了传统教育意义上学习者的范畴,教育实施过程不受时间、地点、国界、气候等影响,网络上广泛的教学资源极大地丰富了课程教学内容,真正打破了明显的校园界限,改变了传统“课堂”的概念,学生能突破时空限制,接受到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学校、不同教师的指导。可获得更丰富、直观的多媒体信息,共享全世界各图书馆的资料。

总之,网络技术的发展为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使现代远程教育成为信息时代人们教育和学习的最佳方式之一。

二、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形成开放式教育网络,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充分利用和优化我国教育资源普及与提高全民素质,降低教育成本与全民享有受教育权利的重大任务。其核心是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资源建设可以有四个层次的含义,一是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主要分四大类:试题库、素材库、课件库和案例库;二是网络课程库建设;三是教育资源管理系统的开发;四是通用远程教学系统支持平台的开发。而网络课程和素材类教学资源建设又是重点和核心。

1.网络课程的设计原则

网络课程不是传统教材的电子版,也不只是教学载体技术问题,而是在新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对传统教学大纲、内容体系结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的基础上制作的公用教学资源。网络课程的开发通常应遵循下列几个设计原则:

交互性原则:教学软件既提供学生所需的知识,又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相应的反馈,提供师生讨论的条件;

创新能力培养原则:采用多种教学策略设计教学软件,达到充分调动学生认知主体作用和主动思考的积极性的目标;

教学设计原则:不仅要求内容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先进性,还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分析问题的能力;明确教学的目标,据此设计教学内容的结构和表现知识的方式,包括教学活动的设计、学生自主学习的设计和课程导航技术以及基本教学环境设计。

2.网络课程开发的基本思想

①满足在internet上运行的条件,并具备安全、稳定、下载快的特点。

②充分利用计算机的表现力,方便学习者学习,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觉性。如概念、原理、器件特性等与相关背景资料相链接,适当使用声音、图形图像、动画等。

③教学内容符合课程的内在逻辑体系,内容的组织方法应便于学习者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系统结构。

④符合学习者的认知规律,在疑难关键知识点上提供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学习内容,并提供练习题、测试题。

⑤交互性强,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或需要,对学习内容(如范例的参数等)进行修改,或改变知识点的学习路线。

⑥建立网上虚拟实验室,使学习者在网络上执行可视化操作,为学习者的实物实验作好前期预备工作。

⑦提供课程答疑系统、讨论系统、作业系统。

3.网络课程的通用功能

辅助教师教学。为教师提供以HtmL网页为主、包括图形、动画的网络教科书。课程内容丰富完整,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部分教学内容。

辅助学生学习。学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学习路线和学习层次。

按节提供自测题,按章提供练习题库。

以email方式提供个别答疑,以留言簿方式提供普遍性问题解答。

以BBS方式提供问题讨论。

以mSSQLServer建立学习者数据库,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路线和学习情况。

以mSSQLServer建立课程数据库,主要包含知识点及其属性(难度、区分度、与其它知识点的关联度)。

使用Java访问数据库。

4.网络课程开发的技术路线

以“知识点数据库”、“练习题库”、“学生数据库”为支撑,以学生web页面和教师web页为表现形式。知识点数据库包括课程知识点、难度、区分度、各知识点关联度;练习题库包括各题的题型,所属知识点,分数等信息;学生数据库包括学生的一般信息,课程学习记录,测试练习记录等。

5.网络课程开发工具

(1)采用HtmL、JavaScript语言制作课程web页面,使用Dreamweaver3.0作为web语言编辑器。

(2)使用Flash4.0制作swf和gif动画。

(3)使用protel绘制电路原理图,用Snagit制作成gif图形并用photoShop进一步处理。

(4)使用photoShop5.02处理图像。

(5)使用Java进行数据库访问。

三、网络课程中“学与教”的实践

网络远程教育强调运用现代教育观念、现代教育技术、系统观念解决实际教学问题,并寻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因此在几年的远程教育实践过程,我们将上述教育思想融入网络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认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不在于表面媒体的使用,关键是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因此,网络远程教育还必须基于得到教师教学经验和知识结构的支持。

1.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思想的更新

为适应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和网络课程的资源开发,教师在思想观念上,应突出社会需求和“以学习者为中心”,组织、设计、制作、处理教学信息;注重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分析、设计教学活动时注意情境创设,强调“情境”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注意信息资源设计,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注重自主学习设计、强调体现“协作学习”方式,注重基于网络教学策略设计。也就是,教师在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要充当组织者、控制者、协调者、和指导者等多种角色。

2.教师知识结构的要求

面对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将从常规教育中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的组织者和辅导者。在教学过程中,网络技术在某些方面起、替代教师的角色,把教师从简单、繁重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出来。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已不需要教师的参与,由于学生在学习目标的确定、信息资源的鉴别和测验成就的判断等方面都需要帮助,教师就必须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监控,帮助学生开展学习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因此,教师在掌握教学设计、学与教理论知识的同时,还应掌握计算机辅助教学理论、一般教学软件的使用知识、教学软件的设计制作与评价知识。也即改变传统的知识结构,从计算机、美术、音乐、教与学、心理学等各个专业全方位的结合,在网络课程中贯穿以科技为主导的教育方针。

3.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思想和方法在网络课程中的体现

在网络技术兴起之前的,远程教育一直难以进行直接的信息交互活动,仅在一些发达国家,建立了基于视频会议系统的较昂贵的双向交互系统。在远程教育课程设计方面已趋成熟。然而面对网络课程在远程教育中的使用,需要将远程教育课程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在网络课程之中,是值得研究和探索的。

(1)在网络课程中课程材料包的组成

课程目标:描述应清晰而简洁,它包括网络课程学习目标和每章节的学习目标,阐明学生在结束本课程或本章节学习后,应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可分为基本目标和提高目标;

学习指南:考虑到远程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的区别及“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为学生编写课程学习指南是非常必要的。学习指南中应包括对本课程及每章节教学内容的简单描述、学习目标、难点和重点、例题及解答等,此外还可给学生建议较为合适的学习方法;

学习参考书:除教材外,还应该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书,并注明每章节相关内容在学习参考书的具置,哪些是必须购买,哪些是可以选择性购买。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满足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确定知识的掌握范围及深度;

自测题:远程教育学生是以自主学习这主,所以学生应对每章节知识掌握情况明确了解,每章节都应有自测题,自测题能够覆盖本章节的主要内容,并附有标准答案及评分标准。

(2)充分利用导航系统

网络技术支持下的现代远程教育,提供了大量的教学项目和教学信息供学习者选择。同时,学习者在确定学习内容、选择学习目标、实施学习进程的过程中,享受更灵活、更便利的学习机制,学习时间、学习进度等方面的安排自主性大大加强,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查看或下载自己所需要的内容,从常规教学单向、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适应个人的自主化学习或自导式学习方式。

因此,在网络课程中应设计清晰、明确、简单,符合学生认知心理的导航系统。从网络课程网站的文件结构、反映课程目录层次结构和网状结构的页面组织、重要内容的导航点、记录学生在超媒体知识空间所经理的历史路径的历史记录等多方面设计导航系统,实现远程教育课程指导。

四、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过程的实施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评价体系。网络课程教学也是如此。只有在教学过程、考试环节实行在线监控,正确反映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信息,并对以上信息进行处理、分析,并反馈给网络课程设计者、指导教师,才能及时对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等进行调整和修正。遵循高等教育客观规律,建立网络课程评价体系,对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

基于上述基本思想,在近几年的远程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对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我们认为传统将考试作为教学评价唯一指标,并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且存在时间滞后;新的网络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该收集更全面的反馈信息,并及时根据掌握的信息,对教学进程等进行监控和修正。

教学评价体系应有以下指标组成:

1)每章节、单元自测题,能及时反映每章节、单元的教学目标、教学进度、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重点、难点是否明确;

2)采用试题库,实行考教分离,考试内容能客观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目标,避免教师主观命题所造成偏差,并采取结构评分方式,将考试结果与平时成绩加权,综合考虑;

3)考虑到课程尤其是工科课程的特点,小论文及实验均能如实反映学生对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际动手能力,这对于实行素质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篇9

1专业迅速发展

1956年,我国建立起了计算机专业,到1993年,全国拥有计算机本科专业的院校有137个,1996年,专业名称被规范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就专业点数来看,从1994年到2003年,10年间增加了368个,达到505个,平均每年增加36.8个,拥有计算机专业的本科院校的比例达到76%。2004、2005两年分别增加147个和119个,全国共有771个计算机本科专业点。我们注意到,其中有相当一批院校的计算机本科专业是随着学校从专科升为本科而“升级”成的,也有一些是二级学院和独立学院的计算机本科专业点。考虑到计算机专业的招生规模在各校基本上都处于前列的现实和44万以上的在校生数,人们确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大的专业。如果再考虑到计算机软件、网络工程、信息安全等计算机类专业,其数量将更大。所以,该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对我国本科教育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规模高速发展的同时,计算学科还是一个发展非常快的学科。学科的高速发展,促使了计算机产品的高速更新换代。例如人们常用的数据库系统,就有Dbase、FoxBaSe、Foxpro、oDBC、JDBC、pB、aCCeSS、SQLServer等不断的发展。而且计算学科的专业面也迅速扩张,aCm/ieee-CS的专家们称“计算的概念在过去10年里发生了巨大变化,对教学计划的设计和教育方法具有深刻的影响。“计算”已经拓展到难以用一个学科来定义的境地。将CS、Ce、Se融合成关于计算教育的一个统一文件的做法在十年前也许是合理的,但我们确信21世纪的计算蕴含有多个富有生命力的学科,它们分别有着自己的完整性和教育学特色。”学科的发展与社会应用的宽泛化所导致人才需求的多样化,使人们感到简单地诠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一个名称已经难以满足实际需要了,需要更多的、更具针对性的专业教育。这些都要求我们必须适时更新教学内容,甚至调整专业结构,设置恰当的专业方向。

与此同时,计算学科的基础技术学科特征又使得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必须将计算机技术作为一种基础技术去学习,因而使得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中出现了相当份量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这又加速了计算机专业学生失去“会计算机”这一天然优势的步伐。所以,我们必须弄清学科、弄清社会需求,找准自己的位置,科学办学,培养合格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

简单地作一归纳,可以认为,学科内涵宽泛化、分支相对独立化、社会需求多样化、专业规模巨大化、计算教育大众化的现状要求计算机专业的办学必须追求教育定位准确化、资源效益最大化。因此,我们需要更新观念,明确目标、分类办学。

2瞄准社会的需要办学

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型发展到大众型,瞄准社会需要办学的要求越来越紧迫。特别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更是不能脱离社会实际的需要。计算机专业在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在近十年的发展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很好地支持了各行各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规模高速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学科本身的高速发展,出现了专业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吻合度不够的问题,表现之一是各校教学计划较强的趋同性和特色不够明显。这是目前专业办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在其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国家和社会对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的人才需求,必然与国家信息化的目标、进程密切相关。计算机市场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对计算机人才的层次结构、就业去向、能力与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因此提出了“规格分类”的专业发展思想:从国家的根本利益来考虑,必然要有一支计算机基础理论与核心技术的创新研究队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相应的科学型人才;国内的大部分it企业,都把满足国家信息化的需求作为本企业产品的主要发展方向,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培养的是工程型人才,他们可以是软件工程的,也可以是计算机工程的;企事业单位和国家信息系统的建设与运行,是目前和今后采购、应用计算机产品的主流需求。这些用人单位需要高等学校培养大批信息化类型人才。报告认为,科学型人才是少数,工程型人才需求量居中,而大多数的需求是应用型人才。

这里必须强调,不同类型的人才适应社会不同的需求,他们没有水平高低之分,只有擅长不同之分。特别要消除应用型人才是低水平的极端错误思想,也要消除应用型人才的教学要求低的错误思想,现在需要投入大力气研究应用型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为社会发展造就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3满足本科教育基本要求

无论是科学型、工程型还是应用型,其教育的基本标准是“本科”。所以首先需要弄清楚“本科”的基本要求。

(1)学位条例

虽然我们一下子很难准确地说出国家对本科生的基本要求,但相应的学士学位的基本要求是可以作参考的。根据2004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决定》,学士学位获得者的学术水平为“(一)较好地掌握本门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二)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担负专门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这个标准从知识、技能、能力三方面给出了要求:知识包括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能力则分科学研究和技术工作的初步能力。再注意到对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的要求,学生需要在本科阶段掌握专业技能。这和专科教育、职业教育不同,在那里需要以专业/职业技能的培养为主。所以,对从专科升格为本科的学校而言,当前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要提升人才培养观念,尽快摆脱原来的职业教育的影响,深入分析人才市场的需求,不要被需求的“表象”所左右,真正迈上人才培养的新的台阶。

(2)可持续发展能力

未来社会发展迅速,强烈地关心可持续发展问题,需要创造型人才,学位条例给出的两点要求,也体现了本科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的要求,这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的基本思想,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教育领域的表现。

所谓面向未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面向社会的未来,按照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培养人才;其次是面向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其打下良好的基础,努力做到为建设服务,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重点强调使学生树立强烈的探索意识,使其具有一定的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和教师认识本科生在社会人才结构中的位置,使学生能够成长为面向未来的、具有探索精神和能力的高技术人才。

“学生在学校里,首先是学会做人,其次是学会思维,然后才是掌握必要的知识”,这种提法已经成为共识。在计算机专业,更需要关注这种思想的落实。必须注意,计算机越来越友好的界面很容易使人们对什么叫“会计算机”、不同层次的人应该具有什么样的计算机(能力)基础产生误解;计算机学科本身所确定的基本思维能力和较为特殊的思维方法,以及逐渐显露出来的对学科方法学的高要求,计算机技术发展的高速度,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等。这些都要求计算机专业教育教学必须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非产品教育

要走内涵发展的道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就必须保证教育中“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成分,特别是要避免“产品教育”。

由于计算学科是一个很年轻的学科,其教育更是在发展之中,许多方面还正处于丰富和完善之中。例如,由于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在教学组织内容中,对于“工具”和“规律”,“具体系统”和“基本原理”,我们还很难一下子完全按照“规律”和“基本原理”去组织,目前可以采用的折中办法是利用工具探索规律,通过具体系统(如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数据库系统、网络系统等)研究基本原理。在基础和实用技术(系统)之间,更强调基础;在知识和学科方法之间,更强调学科方法。

4满足专业教育基本要求

为了规范基本的教育要求,经教育部批准,作为办学的建议性标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为了推进该规范的实施,2007年10月又推出了《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清华大学出版社)。

专业规范按照计算机科学、计算机工程、软件工程、信息技术等4个方向给出了相应的知识结构。为了便于参考,还给出了相应的覆盖核心知识体的示例性课程体系。核心知识体系是本专业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需要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研讨,向学生传授学科基本的问题求解方法,培养学生的基本学科能力。一个专业点只要在专业方向上办学成功,就被认为该专业的办学成功。

作为计算学科基础方向,计算机科学以软件开发为中心,从系统平台结构到基本计算系统的应用,特别强调其中的理论和软件系统的开发及利用,研究算法及其实现,进行系统软件、基本应用软件的研发。知识体系包括14个知识领域,计560个核心学时。

计算机工程在于设计和构建计算机系统和基于计算机的系统。他从理论到应用全面涉及计算机的硬件基本原理、部件组成、集成电路、系统结构、性能评测、网络和嵌入式在内的各种应用等等,能够搭建基本的系统平台,进行系统软件和部分应用软件的研发。知识体系包括18个知识领域,计550个核心学时。

软件工程从事各类软件系统的开发,特别强调以工程的规范进行大型复杂软件系统的生产、开发与维护。在于可靠、有效地开发和管理软件系统。软件工程和其他的工程类学科不同,他寻找计算机科学中的科学与工程原理的结合。知识体系包括10个知识领域,计494个核心学时。

信息技术构建以基本计算机系统为基础的应用系统,强调实现给定条件和要求下选择、创建、应用、集成、计算管理等方面的需要。与信息系统学科集中于“信息”相对,信息技术学科集中于“技术”部分。知识体系包括12个知识领域,计281个核心学时,为各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留出了足够的空间。

为了使大家更好地理解规范,委员会开展了广泛的宣讲活动,在宣讲中又介绍了各方向的问题空间、知识取向、能力要求等。目前正在开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的研究,希望通过强化实践教学,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5强化专业能力培养

以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为典型代表的选择教育观以试取人、重视智力、重视知识;发展教育观追求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强调知识的同时强调能力。本世纪30年代德国哥廷根大学创立的加强基础的教育,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得到了发展。可以算是发展教育观的萌芽。到了20世纪90年代,人们开始更多地关心和谐地工作、学习、生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得到广泛的重视,出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观,追求“教是为了不教”。

实际上,教育包括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知识是基础、是载体。“能力”是知识的综合体现,把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探索性作为自己的重要内容。要保证知识运用的综合性、灵活性与探索性,就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支撑。所以,一般地讲,知识越丰富,就越容易具有更强的能力。反过来,能力增强后,又有利于学习更多知识。“素质”是知识和能力的升华。高素质可使知识和能力更好地发挥作用,同时还可促使知识和能力的扩展和增强。按照一般意义,素质教育是在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以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目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形成人的健全人格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对大学教育来说,重视进行学科/专业的素质教育更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只将素质教育停留在说教上,就缺了内涵、缺了灵性、缺了活的内容。因此,教育绝对不能只停留在书本的表面知识上,一定要去挖掘深层的内容,重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启蒙教育,努力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新意识。

因此,我们需要发扬我国教育强调坚实的基础知识的优势,通过能力培养导向,将坚实的知识基础转化为能力基础,强化专业能力培养,实现本科教育基本目标。计算思维能力、算法设计与分析能力、程序设计与实现能力、计算机系统的认知、维护、开发利用能力为计算机专业的四大基本学科能力。CC2005更是给出了计算学科不同方向关于专业的11个方面59种能力的不同要求。这些都为确定教育目标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为了实现能力培养,要融教育于教学中,将基本的教学目标从“教师教了什么”,提升到“学生学会了什么”,进而再推进到“学生会做什么”。

6突出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

与社会需要不同类型的人才相对应,每个人都有自身的特点和适应面,扬长教育就致力于人的特长的挖掘和发挥。显然,在绝大多数时候,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扬长更能发挥作用和潜能,更容易取得“成果”。所以,对超大规模的计算机专业来说,必须强调发挥自身优势的办学特色。目前,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的高度趋同性,使得很多教师和学生追求自己并不擅长的方面,而忽略掉了自身的优势,这是对最宝贵资源的浪费!特别是当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失去“会计算机”这一天然优势后,如果没有自己的特色,不恰当地、盲目追求自己不适应的东西,还很难适应社会的需求。

为了突出自身的特点,办出自己的特色,当设计教学计划时,首先要根据学生特点、教师的特长、学校的特色,在社会需求的整个空间中找准自己的定位,确定一个合适的、明确的目标,这一目标要特别强调对毕业生的描述。其次是要在课程体系的设计中、教学计划的实施中采取有效的措施,促使每一个实施者能够瞄准这一目标努力工作,保证目标的实现。特别要注意使每个教师都知道自己应该怎样为这一目标服务。第三是形成一个不断的改进机制。要从用人单位那里获取必要的改进要求,分析发展,采取积极的改进措施,使教育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需求。这就是培养目标的合理性及其实施的有效性。

7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在高等院校中,有学生和教师,教师因培养学生而存在,学校为培养出优秀学生而自豪。教师和学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但在整个教育活动中,教育以培养学生为中心,有人曾说过,学生学习时间的有限性与知识的无限性矛盾揭示了教师介入的重要性。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教占有主导地位。教师的知识结构、授课方法、授课内容、授课态度、精神状态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教师的作用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求证,引导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供更多更新的信息,真正体现启发式和创新式的教育,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强化要自主意识,充分发挥在学习中的主动作用。所以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关键。

(1)提高教师队伍的结构水平

教师队伍的构成是师资队伍保障的基础。最基础的是数量,要能够保证教学活动的正常进行。例如,作为基本要求,按照毕业设计指导的需要,讲师及其以上的教师数不能少于每年招生数的1/6。第二是教师本人的所学专业。由于专业的基本教育是在本科阶段完成的,所以,就本科生教育而言,通常应该有足够多专业教师本科毕业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考虑到学科交叉的需要,也要有一些是数学、电子、控制等专业毕业的,但是他们需要在计算机学科获得过硕士或者博士学位。第四是学缘。希望教师毕业于不同的学校,以便取长补短。

(2)教学水平

教师需要具有相当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要对学科、对专业及其教育有足够的认识,能够投入足够的精力从事本科教学,真正做到给学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要能够根据专业培养目标,构建所承担课程的内容体系:知道什么是最佳知识载体――课程的基本内容、重点、难点各是什么;知道教什么――向学生传授什么?引导学生干什么?也就是通过知识的讲授,向学生传授那些思想、方法,培养学生那些方面的能力;知道如何教――如何利用选定的知识载体,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教育融于课程教学,开展高水平的教学活动。

体育统计学知识点篇10

健康讲座组干预后学生肺结核知识知晓率为75.2%,漫画制作组干预后知晓率为9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76,p<0.01);ppt制作组干预后知晓率为90.0%,与健康讲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80,p<0.01);漫画制作与ppt制作干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结核病的健康态度,健康讲座组、漫画制作组及ppt制作组干预前后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漫画制作组干预后,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提高了15.7百分点,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65,p<0.01);与健康讲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11,p<0.01)。ppt制作组干预后,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提高了12.6百分点,干预前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7,p<0.01);与健康讲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18,p<0.01)。

2单项知信行情况

“肺结核疑似症状”、“是否免费治疗”、“解除隔离期限”、“规则服药时间”、“密切接触者措施”等知识点以及“身体不适及时求医”与“咳嗽喷嚏捂口鼻”行为见表1。

3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