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1:43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现状;对策;河北内丘

内丘县位于河北省南部,太行山东麓,是邢台市“一城五星”都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辖5镇4乡1区,309个行政村,面积787km2,常驻人口32万人。该县太行风貌,青砖石楼古色古香;山林翠绿,万果飘香,苹果中药名声远扬;现代农业,科学种养,农业庄园逐步增长;民俗庙会,民艺民技,民间文化熠熠发光。因此,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1基础条件和优势

1.1自然、人文、生物资源丰富

内丘县作为中医鼻祖扁鹊的故乡,其历史悠久,距今逾2000年,且是“邢白瓷”发源地,旅游资源极其丰富,具有富岗山庄、百果庄园等生态景观,邢窑遗址、扁鹊庙等人文景观,更有寒山、鹊山等自然风光。其中富岗生态园和中国百果庄园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扁鹊庙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部级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为山地、丘陵、平原3个地貌单元,各占1/3。西部山地山峦起伏,沟壑纵横;中部丘陵岗丘连绵,冲沟遍布;东部平原一马平川,沃野千里。山区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是优质苹果最佳适生区,中华名果“富岗”苹果即出自这里;丘陵区干旱少雨,光照条件好,适宜种植中草药、小杂粮;平原土地平坦肥沃,灌溉条件好,是粮食、设施农业的适生区,也是重要的畜牧养殖基地。酸枣仁、红树梅、核桃、柿子、大枣、苹果等干鲜果林形成的农业生物资源景观,交相辉映,为发展休闲、观光、赏果、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源基础[1]。

1.2地理区位优越,客源市场潜力大

内丘县位于环京津、环渤海腹地,地理位置优越,与天津、北京、太原、郑州、济南等城市距离皆为300km左右;与黄骅港、天津港、京唐港等港口距离500km以内;与郑州机场、太原机场、济南机场、首都机场等机场距离皆在400km以内,与石家庄机场距离仅为100km。北上京津,南下湖广,西达秦晋,东至齐鲁,交通十分便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使内丘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市场开发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1.3交通优势明显,通信设施完备

内丘县交通便利,京港澳高速公路、石武客运专线、107国道、京广铁路、石邢大道和202省道(平涉公路)纵贯南北,省道隆昔公路(河北隆尧—山西昔阳)横穿东西。县内公路网络四通八达,“村村通”公路网遍布全县309个村。西联东出的重要交通干线邢汾高速(河北邢台———山西汾阳)、邯(邢)黄铁路(邯郸———黄骅港)已动工。太行山高速我国第一条旅游高速公路的建成进一步强化了境内外交通连接。程控电话光缆直通全县所有乡镇、村,移动通信网络县域无缝隙全覆盖,通迅联络十分便捷。县域内所有景区内安装有卫星电视接收设施,休闲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均已配备齐全,并创建了很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点,这些都为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2发展目标

在邢台市休闲农业发展异军突起的关键时期,内丘县力争在2020年,创建成部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县休闲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到500个以上,特色旅游景观名镇村50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线路10条,60家星级农家乐,年接待休闲旅游游客160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达到1.2亿元,休闲农业经营收入达到8亿元以上,带动受益农户3万户。构建“憩、嬉、吃、住、行、摘、购”为一体的休闲农业格局,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将内丘县建设成为部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名县。

3主要做法

内丘县紧紧围绕“山水田园康养内丘”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主体形象,整合县域的良好生态基础、深厚历史文化和特色农业资源等,以“扁鹊”和“邢窑”两大文化为依托,通过政府主导构建合力,项目支撑打造亮点,突出特色培育品牌等措施打造以生态观光、乡土文化和休闲康养为核心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体系,取得明显成效[2]。初步形成了以百果园、富岗生态园等为代表的休闲采摘游;以历史文化名村神头、黄岔为代表的古村落体验游;以小辛旺、交台社区为代表的美丽乡村游;以扁鹊庙、邢白瓷“三馆”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以寒山、鹤渡岭、福寿山为代表的自然风光游。2017年,内丘县举办了邢台市首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推进内丘县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创建了一批美丽乡村、农业生态园、科技园、农家乐示范村,打造出一批本地乡村旅游节庆品牌和精品旅游线路[3]。

3.1创建美丽乡村

按照“育产业、抓特色、精扶贫、打旅游、唱文化、扩共享、提品味、创富裕”的指导思想,统一规划,打造30个不同韵味的美丽乡村旅游村。比如以神医扁鹊祭祀、历史文化为依托的美丽乡村、中国传统古村落、全国生态文化村神头村;以鹊山湖湿地公园为依托的马河村;以餐饮住宿、养生、观光为主题的休闲农业星级园区豹子口度假村[4];有“天人仙境”“十里画廊”之誉的历史文化名村黄岔村;以太行水乡、富岗生态园为主题的岗底村;以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牛王庙遗址和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交台社区(王交台、乔交台、李交台);以绿色生态、现代果业为主体的寒山杏峪村;以观光、游玩、采摘、餐饮为主题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小辛旺村等[4]。

3.2创建休闲农业示范园

积极围绕休闲度假、户外运动、果蔬采摘、生态农业、种养体验等特色,深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打造田园风光,利用农业高新科技,结合农业经营活动,创建休闲度假式、参与体验式等多种类型的休闲农业示范园。比如小辛旺村昌盛达农业生态园、柳林白果庄园、小马村金苗生态园、富源农业生态园;休闲度假报子口休闲旅游度假区、近郎村万亩海棠元、大都城村旺州绿化公司、永固村青石岗生态休闲农庄、依林山庄、公子峪农业生态园等[5-6]。

3.3创建示范农家乐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内丘县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加快了农家乐旅游建设步伐,大力推进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示范村建设。自然风光、生态环境优美的村庄:以侯家庄乡杏峪、平头铺、岗底村等为代表,坚持“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综合考虑吃、住、行、摘、憩、嬉等配套设施,利用地势地貌、自然山水与田园风光,依山建房,就势取景,浑然天成,新建筑与古建筑融为一体。历史文化、建筑风貌、民俗风情突出、特色鲜明的村庄:以南赛乡神头村、柳林镇王交台村等为代表,重点保护古村落、古民居,充分挖掘当地的民俗文化,将当地特色民俗文化融于建设之中。景区周边、城镇周边、交通干道沿线,区位条件优越、进出交通安全便捷的村庄:以隆昔线两侧山区四乡镇为重点发展区域,以特色饮食为切入点,引导农家乐建设。目前已重点培育了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礼义村乡情农家院、林溪小镇农家、四里屯农家小灶等35个星级农家乐,其中寺庄农家乐、白草坪农家乐、驿和人家、依林山庄已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内丘挂汁肉获评“河北省金牌旅游小吃”。

3.4创建特色小镇

依托山水资源、地方文化和美丽乡村建设的成果,创建特色小镇。现已重点创建了以太行山为依托,以苹果文化为主题,以128道标准化苹果生产工序闻名的富岗产业为支撑,对建筑景观、植物景观进行特色提升,形成强大休闲旅游吸引力的太行山苹果小镇;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扁鹊庙为依托,以河北省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神头村为中心,辐射带动报子口、西营村、东营村等村,集休闲、中草药种植、扁鹊中医文化、健康养生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扁鹊康养小镇;以交台社区为核心,以百果园173个果树品种为基础,结合富源生态园、柳林园、果美林业科技园等培育农户发展农家乐、乡村风情酒店、民俗住宅、农家客栈、游古戏楼等农业休闲服务业的中国百果小镇。在邢窑遗址分布多的西丘村、西关村、大良村、小留村等村打造集遗址保护、文化创意、文化主题旅游、现代娱乐、青少年体验式教育及文化会展等多种产业于一体的白瓷小镇。

3.5打造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

立足现代农业发展优势,围绕休闲景区(点)布局,打造4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一是交台社区(牛王庙戏楼)—报子口风景度假区—扁鹊庙景区—公子峪生态园—塞纳湖景区;二是鹊山水世界—富岗苹果基地—寒山风景区;三是大汉古寨黄岔村—富岗苹果基地—鹤度岭明长城遗址—张北洼福寿山景区;四是庆源村甜瓜采摘基地—昌盛达生态园—百果庄园—富源生态园[7]。

3.6推介农事节会品牌行动

将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围绕内丘县农业主导产业,创新休闲农业农事节会活动方式,丰富活动内容,并加大特色农事节会的组织和宣传。举办百果园爱情桃花节、郁金香赏花节、富岗山庄苹果采摘节、精品苹果展示会、彩色果菜观光节、昌盛达生态园草莓采摘节等农事节庆活动,每年向社会公开推介12个左右农事节庆活动,重点推介富岗苹果、红颜草莓、蜂蜜产品、山地蔬菜、薄皮核桃等乡村旅游地方特色商品,不断提升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7优化提升基础环境

有效整合农业、旅游、环保、水利、交通等项目资金,着力改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点基础设施。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主干线道路硬化、绿化和亮化工作,指导旅游点沿线及周边房屋外观改造,规范生产生活垃圾处理,完善旅游点标牌、标识设置。优化旅游景点的供电、供水、通信、消防、卫生等配套设施,提升休闲旅游点特色餐饮、住宿、购物、娱乐等配套服务水平。

4发展对策

4.1加强领导,合力推进

内丘县政府成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负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协调管理。农业、旅游、财政、交通、国土、质检、卫生等部门密切配合,强化服务,形成合力,确保内丘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有序推进。要求各乡镇从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档次的高度出发,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对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认识,充分挖掘资源,积极引导和鼓励这一新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主动为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创造良好环境和条件,切实做好各项服务工作[8]。

4.2编制规划,引领发展

强化规划引领、调控和指导作用。据统计,内丘县先后编制了《内丘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内丘县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内丘县休闲农业发展总体规划》《岗底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神头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行家峪村乡村旅游开发规划》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并做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衔接,提高规划的整体性、前瞻性和延续性。要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园区建设起点要高,要充分挖掘农业内涵,体现以农为本的理念,彰显区域特色,准确功能定位,优化分区布局和景观设计,实行规模经营,促使生态、生产、科研和市场相融合,实现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与农业园林景观和谐统一。

4.3制定政策,强化扶持

内丘县政府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实施意见》和《关于推进休闲农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推动现有优惠扶持政策的落实,开辟“绿色通道”,将有关农业扶持资金适当向休闲农业倾斜。落实税收优惠政策,从事休闲农业的纳税人符合税收优惠条件的,可享受有关税收优惠。完善用地政策,在实行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前提下,对农民就业增收带动作用大、发展前景好的休闲农业项目用地,将其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优先安排。拓宽融资渠道,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休闲农业的服务力度,搭建银企对接平台;鼓励利用ppp、众筹等融资模式,帮助经营主体解决融资难题。

4.4加强培训,规范管理

对从事休闲农业经营的业主和从业人员进行培训,作为农民素质教育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阳光工程培训等工作的重要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开展集中授课、外出参观等灵活多样、实用性强的专业培训,使该县休闲农业旅游管理和从业人员在自身素质、管理能力及服务水平上能有一个大的提升。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相关行业标准和运行管理制度,重点在经营规模、从业资格、经营服务设施、环境保护、服务质量、经营项目等方面提出具体的标准和要求。加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项目建设,培育更多风格独特、拥有自主品牌、示范带动作用大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加强行业管理、行业自律和服务组织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市场拓展、行业交流等活动,促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有序健康发展[9]。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篇2

摘要:我国农业资源异常丰富,旅游业发展近年来飞速发展,在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决策下,分析了大力发展新农村旅游产业,发挥其重要的促进作用。指出了应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科学发展、合理布局、加强管理、扩大开放力度,打造新农村建设的精品示范工程,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旅游业与农业的互动结合,并阐述了其目前所处现状及问题分析。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农业旅游;作用;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85-02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提出的决策方针,是一项具有历史性伟大变革的战略决策,也是有效解决“三农”问题的合理途径之一,是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收入只有全国农村人均收入1/2的贫困县仍有1000余个,能否全国范围内实现新农村建设的伟大目标,充分发挥乡村资源环境的优势条件,发展新兴旅游产业,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发展农业旅游产业,加快发展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地区脱贫致富力度,增加农民就业机会,改善农村面貌,提升农村地区的文明程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等长效机制,以实现农村地区经济文化大发展,探索出一条新农村建设中旅游业助其发展的新途径,新思维。

1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在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中,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推进这一具有历史性任务的过程中,大力发展旅游业是一项顺应时展,与民互惠互利的前瞻性惠民工程。农业旅游以农村原始地貌环境、溪流沟壑、自然风光、淳朴的人文环境、异彩纷呈的民族风情、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环境等为旅游吸引物,作为魅力十足的旅游资源,以城市居民、境外游客为目标市场,来满足旅游者的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需求的旅游活动。农业旅游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有着必然的牵连关系,不仅可以实现农村的经济发展目标,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展示新农村新的发展面貌,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新的农业旅游业发展,倡导全新的生活体验,完善农村基础民主、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对新农村建设发展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1.1旅游业促进农村新的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

新农村建设实现经济快速发展是当前主要目标,是农民生活富足、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提升的基础,因地制宜的大力发展农业旅游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旅游业的发展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的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旅游业又是关联性很强的综合性产业,涉及面广,牵涉到吃、住、行、娱乐、购物等多个方面,可以带动当地很多相关产业的全面发展,带动大批的劳动力就业,更为重要的是可以激发他们的固有思维模式,促进原有生产方式的转变。农业旅游的模式丰富多彩,根据现有资源品种繁多,例如农家乐养生休闲旅游、野外生存探险旅游、古村落观光旅游、生态农业观光旅游、现代农业生产典范观光旅游、原生态农居生态旅游等,根据各地资源整合发展,以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特色农产品品牌推广,逐步形成以某一特色产品带动当地相关产业链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当地经济发展的良好局面。

1.2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农业旅游既是新兴产业同时也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及个人素质要求不同于城市旅游,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吸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直接就业,这些就业人员既能从事原有的农业生产又可以参与当地旅游经营,不仅可以保障农业物资的生产,同时又可以增加收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1.3旅游业提高农村乡风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建设“生态文明”。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求提高农民的物质文明更要提高精神文明建设。旅游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提高农民的物质生活水平,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精神文明素质,新思维、新模式、新观念、新人才、新信息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和信息资源,是一次农民思维模式开创式的变革,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这次变革中,让农民直接参与市场,感受竞争的激烈,主动学习全新的旅游知识,完善劳动生产技能,从而提高农民的文化修养,促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与城市一体,与世界同步。

1.4旅游业加快了乡村基础实施建设,改善了村容村貌

旅游业的发展离开不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旅游可以加快发展新农村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旅游开发,不仅改变了当地的交通条件,农业生产道具设施的更新,同时在通讯、能源、卫生、居住环境等方面得以改善提高。旅游业的开发,也对当地原始生态环境、特色居民建筑等形成了保护,并加以完善。古镇村落的旅游开发对当地特色文化也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1.5旅游业的发展开创了全新的乡村管理民主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各地的基层民主管理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各种全新的管理模式也给新农村建设带来了全新的管理理念。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政治保证,充分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权利的尊重与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让农民自己当家做主,才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旅游业的发展,不仅是一种地域文化交流,也是一种管理模式的交流,先进的管理经验通过旅游这一方式得以在各地的旅游过程中得以交流互补,得以完善发展。

2旅游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现状分析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农业资源丰富多彩,旅游资源也各不相同,旅游业的发展途径也不一样,因时制宜、统筹规划,根据当地资源分布加以整合,促进农业旅游在新农村建设中健康快速发展。

2.1丰富的农业资源奠定了农业旅游发展的基础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50%,农业资源更是异常丰富,地域特色也是丰富多彩。广阔的农村地区亦成为农业旅游的首选之地,青山秀水、田园风光、农家美味、名胜古迹、古色村镇、民俗风情等传统特色资源成为了农业旅游兴起的物质基础,农业旅游集原生态,自然风光吸引了大批城镇居民前往旅游度假休闲。农家乐、特色农业种植、乡村传统农业劳动等旅游资源分布在我国各地农村地区,如火如荼的展开,这些资源在农村地区有效组合,逐步发展强大,形成规模,以此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共同发展,实现当地经济飞跃发展的目标,也为农业旅游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形成良性循环。

2.2农村旅游业的发展趋势

从我国目前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来看,旅游活动的内容日益丰富,农业旅游的发展顺应了现代人回归自然、休闲养生、感受自然趣味、体验原生态生活的乐趣,农村旅游业市场前景广阔。农业旅游已经成为旅游业及农业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随着我国不断完善的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城镇居民不断变化的消费观念和新的旅游消费需求,农业旅游必将成为农村经济的又一亮点。

2.3农业旅游所经历的发展机遇

中国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支农惠农政策优厚,无疑给现代农业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农业产品市场日益增强,农民收入日益增高,现阶段农村大量的劳动力所产生的效益也远远没有发挥出,大量的劳动力进城虽然给当地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但是同时也给社会带来了诸多的社会问题和影响。就地消化劳动力就必须通过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这些劳动力在当地就能获得较为丰厚的收益,从而提高农村当地经济,农业旅游也就成为了当今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大力发展农业旅游的实践证明,农业旅游的发展不仅丰富了旅游产品结构,为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产业间的相互结合,为政府扩大就业,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方向。为旅游产业大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指引。

2.4新农村建设中旅游业发展的途径

(1)彻底转变思想,树立发展意识。广大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低下,农民的文化水平不高,受传统思维的影响,思想意识封闭,除了安于现状很多人不积极改变传统生活方式,旅游业的发展要有开发的意识,转变的意识以及开创的意识,要想彻底改变现状,提高生活水平,就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发展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优势和满怀告别贫困的勇气,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的发展农业旅游。农业旅游的发展可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但是因为我国各地旅游资源参差不齐,种类繁多,单一或雷同的资源开发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旅游资源,也造成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浪费。当地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当地资源情况,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形成一个完整有序的旅游开发区域,指导本地的农业旅游有序健康发展。

(3)加强宣传交流,增强基础设施建设,严格管理,有序推进农业旅游的发展。加大农村基础实施建设,作为旅游资源招商引资的必备条件,加强宣传力度,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宣传,将地区的优势资源和价值潜力宣传出去,吸引投资,扩大开发面积,同时也是吸引更多的外来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不断加强与其他地区旅游开发的交流互动,认真学习其他地方的管理模式、开发特点,作为自我的补充与完善。还要建立长效机制,加强农业旅游现代化管理,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合理开发,防微杜渐。规范旅游区各种设施的建设,重视区域规划,为农业旅游健康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旅游环境。

(4)加强人才培养,大力推进农业旅游品牌建立。实践证明,人才是事业成败的关键,农村地区发展落后的原因,就是缺乏各种人才的汇集,经济基础薄弱,又导致各类人员文化素质低下。旅游业的发展需要大量旅游开发、经营管理方面的人才和各类从业人员。这就要求农村地区要加大人才的培养力度,吸收各类人才,为旅游业的开发做人才储备。大力推进农业旅游品牌的建立,以当地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为主体,不断延伸,形成规模效益,以此带动其他资源的互动补充,形成一个旅游品牌的大联盟,打造一个农业旅游的精品品牌。

3结语

农业旅游业的大力发展,是一项造福于民的惠民工程,是使农民受惠的一项百姓工程。只有大发展才能使“三农问题”的诸多矛盾得以解决。发展农业旅游,将彻底改变农村地区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壮大其他产业,形成一股发展的势头,带动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障,从而加快实现党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国家旅游局公布2006年中国旅游业十大重点工作[eB/oL].2006,1-12.

[2]李剑阁.中国新农村建设调查[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153.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篇3

关键词:乡村旅游;农村精神文明;意义;途径

一、旅游的形成与内涵

1.乡村旅游的形成

乡村旅游活动同所有旅游活动产生一样,就旅游者个体条件看,必具备金钱、闲暇时间和动机三方面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广大消费者的经济收入增加,劳动工时的缩短,相应时闲暇时间延长,这些为外出旅游提供金钱和时间的保障。就旅游动机而言,城市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高竞争的工作,加上城市的喧嚣、人口的拥挤、环境的恶化……这一切压迫者现代人的神经,促使人们外出旅游动机的产生,去放松疲惫的身心,去寻找一片不同于城市的“净土”。广大的乡村地区具有不同于城市的独特的旅游景观:山川岗坳、阡陌纵横的田园风光;插秧、拾穗、牧牛、养鸡,古朴的农耕情调以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炊烟缭绕,雄鸡报晓的宁静舒缓的生活节奏等等,真正迎合了城市人群的需要,进而极大地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在西方发达国家可以追朔到上个世纪中期,在我国起步较晚。在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98华夏城乡游”旨在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借助于这一东风,乡村旅游才真正得以发展。

2.乡村旅游的内涵

对于乡村旅游者以旅游业的新成员,国内外有许多学者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其概念进行了界定,但目前尚不统一。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地方旅游规划指南》一书中对乡村旅游的定义为:旅游者摘乡村旅游或其附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的活动。我国学者认为,狭义的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地区,以具有乡村性的自然和人文客体为旅游吸引物的旅游活动。

二、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促进

1.我国农村精神文明现状

我国农村地域辽阔,在历史传统及农村的社会现实影响制约下,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仍是弱项,存在的突出问题:

⑴闲暇时间利用效率不高,打牌、现象突出

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周期性,导致农村居民一年中农忙、农闲时间相对集中。农村常用“农忙忙死人,农闲闲出病”来描述。随着社会的进步,地方经济水平的提高,农民的闲暇时间会相应增加,进而导致季节性闲置劳动力增加。

⑵科学文化素质低,封建迷信有所抬头

农村文化教育事业与城市相比相对落后,国家培养的大学生又很少走向农村,在农村劳动力种,文盲、半文盲还占有一定的比例,因而农村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不热切,甚至有些地方出现“文化荒漠化”现象,位愚昧的封建迷信传播大开绿灯。从目前看,以求医问药、丧失活动为主的封建迷信活动有抬头的趋势,在有些地方已较为普遍。

⑶奉行拜金主义,个人主义膨胀

改革开放,部分农民手拜金主义影响,金钱至上,认钱不认人,使纯朴的邻里乡情淡化甚至丧失,甚至为了增加经济收入,竟以损害当地动植物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另外农民日常的各种活动紧紧围绕着小家庭转,小农意识较强,“各扫门前雪”,个人之间的相互团结协作精神弱化,凝聚力下降,对国家、集体的事漠不关心。,

⑷对农村失去信心,劳动力流失严重

由于农村经济水平较低,基础设施不完善,生活条件较差,人居环境存在“脏、乱、差”现象,同时农村在教育、文化、医疗、娱乐等方面均不如城市。这一切使农村人口,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对农村失去信心,认为农村“无英雄用武之地”,大量向城市流动。立足农村,建设发展农村的思想淡漠,这也极大地影响、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

2.乡村旅游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三农”问题的彻底解决,也直接影响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就在于此。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不但有其经济功能,而且还有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它的各项功能对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1)乡村旅游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物质保证

农村贫穷落后的经济状况制约着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可靠的经济障,要想搞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如同水中花、镜中月,缺少坚实的基础,而乡村旅游的发展,会产生“旅游扶贫”的功效。由于乡村旅游正迎合了城市居民的需求,所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事、看农家景”成为城市居民的旅游时尚,游客在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中都产生直接的消费,而且这种消费是一种顾客走向“产品”的就地消费。因而以当地农民为主体参与开发的旅游活动,会直接增加农民的经济收入。另外,旅游业是一个外延非常广泛的产业,据统计旅游业收入一元,可带动相关产业4.3元的收入。因此在乡村旅游业的带动下,可盘活当地的经济,改变现在农村精神文明建存在的无钱难办事,无钱不办事的尴尬。

(2)发展乡村旅游可增加农村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关联带动性很强,能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和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据测算,与旅游业直接相关的行业有24个,间接相关的行业有124个,能吸引大量劳动力就业。世界旅游组织指出,旅游业每增加一个就业人员,能为社会创造6―8个就业机会,乘数效应极大。所以发展乡村旅游能很好的解决农村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无所事事地问题。同时能增加当地农村的吸引力,改变劳动力外流,中青年农民对乡村本土的“嫌弃”现状,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1发展乡村旅游可提高农村居民文化素质,丰富精神文化生活

从文化的交流和影响来看,乡村旅游活动的开展,实际上是城市文化与乡村文化的一个互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乡村地区受到城市旅游者的文化影响较大,“城市人”给乡村旅游地带来了“示范效应”,城市旅游者的文化观念、文化水平与素质、娱乐方式等极大地感染和鼓舞着乡村旅游地的人群,进而促使他们自觉提高文化素质,摆脱不良的生活习俗。另外,随着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农民要从各种渠道包括互联网上获取知识,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来开展行之有效的特色旅游促销活动。再有为了搞特色旅游,在旅游开发中农民要通过引进先进的种植、饲养技术,来实现科学种养,这种农民求富上进的思想,会激发他们自觉学习文化知识,进而带动和促进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

2发展乡村旅游可增强农民的环保意识,改善、美化农村环境

发展乡村旅游对“村容整洁”这一农村精神文明特征有积极的影响。旅游活动是文明的产物,也是文明的活动。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环境、卫生、美化状况要求很高,而现实是农村的人居环境与城市有很大的差别,具有“脏、乱、差”的特征。所以为了发展乡村旅游业,为了吸引游客,农民对自身环境的卫生与美化意识会逐渐增强,由最初的漠不关心到被动关注再到主动保护和建议并自觉担当环保义务宣传员,最终促使乡村形成基础设施完善、交通方便、村庄绿化、环境净化的文明新村,为农村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当地精神文明建设锦上添花。

三、发展乡村旅游的几点思考

1.以人为本,保护生态环境

乡村旅游地是游客的暂时停留地,而对当地农民来说,却是他们长期生活、活动的场所,所以在开发乡村旅游过程中避免开发过大,盲目跟风,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破坏的恶果,直接损害农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利益。应科学管理,合理规划,切实以农民利益为根本点和出发点,在开发过程中增强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最终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中生态、经济、社会三方面效益的统一和综合效益的最大化,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根本要求。

2.创特色旅游,保护本土文化

旅游活动能否快速良性发展,关键取决于开发的旅游产品是否具有独特性,有了独特性就有了吸引力。乡村旅游内容丰富,所以开发过程中一定要防止标准化,“千村一面”的状况出现。应认真分析旅游地乡村的发展历史、独特文化、生活习惯、民俗风情等,从中挖掘整理出独具特色的旅游活动内容,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品牌旅游产品,既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保护弘扬了本土文化。

3.准确定位客源对象,培植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根据自身旅游产品的特点,找准目标客源城市,并对目标客源进行特征和需求的细分,提高满足游客需要的能力。同时加大宣传力度,使旅游市场逐步扩大,稳步发展。

4.加大投入,实现乡村旅游规模化、产业化

旅游活动综合性较强,除了开发旅游产品以外,还要筹措资金,完善相关设施的修建,尤其是乡村存在的交通难、通信难、入厕难问题。大力发展旅游六要素相互配合的项目,扩大产业链条,提高本地旅游活动的综合接待能力,使乡村旅游向规模化方向发展。

5.注重培训,提高服务水平

优质的服务就是无声的宣传,要进一步扩大乡村旅游市场,就必须提高接待整体水平,注重对相关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如:加强文化知识的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强化旅游服务意识和旅游服务规范;熟悉旅游业务;加强对本地民俗文化和风土民情地培训等。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尹振华.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新思路[J].旅游学刊,2004,(5):56-58.

[2]方宇惟.现阶段我国乡村旅游开发与发展[J].甘肃农业,2006,(2):77-79.

[3]盛正发.以科学发展观指导乡村旅游[J].商场现代化,2006,(2):46-48.

[4]郑明群等.农村居民闲暇生活特征研究[J].人文地理,2004,(1):15-17.

[5]曾祥国.当前我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存在的重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农业,2006,(2):42-44.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篇4

【关键词】咸阳地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

一、“农家乐”旅游发展内涵及重要意义

(一)“农家乐”旅游发展内涵

“农家乐”是指一种新型的乡村旅游业态,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其旅游发展内涵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大部分学者认同“农家乐”旅游是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的结合,是城市居民在回归自然的体验中获得放松身心、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农家乐”旅游的特点可以简单概括为“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住农家屋、观农家景随农家俗、享农家乐、购农家品”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新兴旅游活动。

世界各国已将“农家乐”旅游作为重要组成部分纳入旅游业产业体系中。目前,“农家乐”旅游已遍布中国国各地,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成为城市居民节假日休闲娱乐的重要方式,是推动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在咸阳广阔且生态环境优美的农村地区,集舒适惬意、参与体验、融于自然、陶冶性情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方式“农家乐”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的重要意义

农家乐“”旅游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成为未来我国旅游市场能够发展的一大亮点。大力开发该旅游市场,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了咸阳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地转移

发展咸阳地区农家乐休闲旅游必然带动乡村商业、服务业、交通运输、建筑、加工业等相应产业的发展,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必然引起区域农业产品特色化,有利于形成对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和销售系列化,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带动了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反哺和投入,进一步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

2.加强西咸城乡文化交流,改善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旅游者的观光活动将有利于促进农业生产者封闭保守思想的改变,形成市场意识。随着“农家乐”旅游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咸阳地区乡村道路、供水、供电、供气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同时也促进了和谐社会建设和村风文明,村民们的思想素质、道德修养、文明程度和环保意识都有了惊人的改变和提高。

3.进一步刺激消费,发挥旅游业在扩大内需方面作用

旅游业由于关联性强,带动功能大,扩大消费需求的作用十分明显。要进一步发挥咸阳地区旅游业在这方面作用,充分挖掘潜在的游客市场,扩大内需。

二、咸阳地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一)咸阳地区“农家乐”分布情况及规模

咸阳是中国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业始祖后稷生于咸阳并教民稼穑。咸阳物产丰富,乡村景色优美,民风淳朴,民俗资源独具特色,山水人文资源得天独厚,可供游客观光游览和体验乡村生活。咸阳与西安紧密相连,拥有广阔的客源市场,具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条件,同时,随着人们的旅游需求从传统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型转变,咸阳市乡村旅游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呈现出规模大、数量多、特色鲜、档次高等特点,2009-2011年来,经咸阳市辖区旅游局备案挂牌的农家乐接待村有35个,接待户300多家,咸阳市乡村旅游示范村8个,农家乐示范户84户,星级农家乐接待户22家,农家乐从业人员近3000人。

表1-1咸阳市农家乐“十一五”期间接待情况

年份接待户

数量从业

人员户年均

收入累计接待

游客实现旅游

收入旅游综合

收入

2006年50户180人1.8万元43.4万人次2200万元超过5000万元。

2007年78户260人2.5万元67万人次4900万元超过1亿元。

2008年210户800人3.3万元82.9万人次6630万元超过1.9亿元。

2009年305户2000人4万元300万人次8000万元超过2.4亿元。

2010年385户3000人5.5万元450万人次1.2亿元3.6亿元。

资料来源:咸阳旅游网2010

(二)咸阳地区部分县域“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现状

咸阳秦都区依托北槐村毗邻西安的区位优势,良好的基础设施,浓厚的民俗风情,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投入资金4500余万元,建设了占地300亩的北槐民俗文化旅游景区。景区涵盖民俗文化庄园、大秦上林苑、沣河苑等三大景点,是一个集吃、住、游、娱乐与一体的综合景区。2007年开始营业以来,来自西安、咸阳的市民络绎不绝,目前已发展接待户36家,2009年全年接待游客70万人次。

乾县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新立意、高品位”的思路,通过大力实施旅游文化休闲基地建设,采取措施壮大农家乐产业规模,力促“农家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依托乾陵、弥陀寺等重点旅游资源,在柳池村、盘州村兴办了一批农家乐,目前已发展农家乐接待户30家,2009年接待游客30万人次。

礼泉县袁家村投入资金1500多万元成功打造了集民俗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于一体的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今年袁家村被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联合命名为全国第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村)示范。2010年国庆期间,接待游客5.7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超过500万元。

淳化县2010年7月底,全县共建成农家乐、民俗村、山民乐园等乡村旅游示范村50个,接待户186户,乡村旅游观赏采摘园、拓展基地、农耕乐园350多处,配套建设开放旅游景点26个,挖掘传承和完善乡村旅游娱乐活动项目38个,举办乡村主题旅游活动266场(次),历年来累计接待各界游客379.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2亿元。

旬邑县利用丰富的果业资源、生态资源、民俗文化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鼓励农民兴办农家乐,政府出资对村容村貌进行美化,为农民个人投资添置设备,接待户经营收入归农民个人所有,在真正达到增收,实现富裕后,政府收回垫资。县政府免费对外宣传、免费办理工商、卫生、税务、健康等各种证照,三年内免收各种税费,极大激励了农民投身乡村旅游的积极性。目前已在唐家村、车村建成农家乐接待户30户,2011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00万元。

(三)未来咸阳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趋势分析

《陕西省“十二五”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未来5年陕西省将继续大力发展乡村旅游,重点建设后柳水乡、礼泉袁家村、陈炉古镇、西府民俗大观园、六川河生态旅游示范区、榆林部级沙漠生态公园、杨凌现代农业示范园共7个乡村旅游主题园区。规划开发“陕南古镇民俗之旅”、“巴山人家之旅”、“宝鸡民俗体验之旅”等20条乡村游自驾线路并推向市场。陕西将筛选30个乡村旅游示范县、100个旅游特色名镇、100个旅游示范村、16个农家乐品牌进行重点建设,打造12个节庆品牌。力争到2015年,陕西乡村旅游综合收入达120亿元,农家乐经营户数达3万户,直接从业人员达30万人。

三、咸阳地区“农家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探析

目前,咸阳地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但是在对咸阳地区农家乐市场的调查中也发现了诸多的问题。

(一)国内外知名的品牌“农家乐”旅游休闲地数量少

咸阳礼泉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获农业部首批10个中国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成为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乡村。袁家村利用地处唐太宗李世民昭陵脚下,农耕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积极发展以大唐文化旅游为主题的民俗旅游项目,着力打造魅力休闲乡村,建成一座占地110亩,集餐饮、观光、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成为具有咸阳地区特色的农村休闲旅游首选地,吸引了众多的国内外游客。

目前,咸阳地区除袁家村外,其他的农家乐的国内外知名度较低,吸引的客源主要是咸阳附近当地的居民,省外及国外游客几乎无人问津。

(二)整体旅游产品较单一,产品创新少

咸阳地区还存在“农家乐”旅游产品雷同多,缺少特色产品,整体接待水平偏低,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当地未深入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文化内涵,大多提供的服务几乎相同,缺乏对当地自然资源和民俗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策划包装不力,旅游者的旅游活动主要停留在观光、采摘等满足游客的物质欲望,如吃农家饭、农园观光、赏花采果、麻将、钓鱼、卡拉oK等。

(三)缺乏旅游服务方面的专业人才

笔者对咸阳地区农家乐从业人员进行的调查中发现,目前的经营管理人员主要由农户自己组成,服务人员都是雇用的亲戚或当地村民,他们的文化水平低,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他们的经营管理能力和服务能力均不高。“农家乐”旅游的迅速发展与低素质旅游经营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之间形成矛盾,“农家乐”旅游发展中,缺乏旅游服务专业的人才。

(四)缺乏统一规划管理

从旅游规划来看,大多数“农家乐”旅游的开发缺乏专项规划,呈现无序经营,遍地开花的状态。由于盲目的简单模仿,不少地区出现建筑风格相似、经营项目以及管理方式的相互抄袭的商业浅层状态,这样只会破坏现实与潜在的市场需求,严重影响“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前景。

四、咸阳地区“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一)以政府为引导,编制旅游规划

一方面,咸阳地区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发展,应以礼泉袁家村作为重点发展区域,通过走“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带动其他区域快速发展。要根据咸阳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状况、区位优势、发展前景,筛选确定个县域的重点乡镇、重点村组,扶持其优先发展农家乐旅游。

另一方面,要做好咸阳地区“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既要做好全市“农家乐”旅游发展规划,又要做好重点乡镇和村组发展旅游的详细规划,确保科学有序发展,防止一哄而上、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

(二)以节庆活动为导向,挖掘产品特色

旅游者对假日旅游的需求更趋于个性化和多样化。因此,发展农家乐旅游要保留本地特色,深度挖掘当地传统民俗和文化遗产,力求“古、始、真、土”,使景观、产品、接待、管理都实现个性目标。就咸阳地区而言,应大力打造咸阳地区节庆活动品牌工程。以目前形成的中华养生节、秦汉文化旅游节以及礼泉桃花节、永寿槐花节、兴平荷花节为代表的踏青赏花旅游节为起点,大力开发吸引都市人参与的田园风光、乡村民俗、乡村饮食等民俗风情的体验型旅游产品。

(三)以合作联姻为导向,谋求多方共赢

咸阳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过程中,应当更多的谋求与当地政府的合作,通过政府在基础设施、道路和资金方面的支持,提高游客到达的可进入性。此外,应加强与新闻媒体和旅行社和大型景区的合作,大力宣传当地农家乐品牌,对产品进行推介。通过合作联姻的方式,谋求多方共赢。

(四)加强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旅游服务档次

“农家乐”从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有利于农家乐经营者提高自身素质,增加旅游产品的档次。此外,高质量的管理和服务人才需要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计划,可以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模式,在旅游淡季可采取派从业人员到省内外“农家乐”旅游发展成熟的地区如成都进行学习和考察,另一方面,可以邀请旅游专家到当地进行现场授课,提高从业人员的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parkDB,YoonYS.SegmentationbymotivationinRuraltourism:aKoreanCaseStudy[J].tourismmanagement,2009,(30)∶99-108.

[2]杨振之.城乡统筹下农业产业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J].旅游学刊,2011,26(10):10-11.

[3]汪宇明.推进城乡统筹,提升乡村旅游发展质量[J].旅游学刊,2011,26(10):6-8.

[4]王茸仙.西安市郊农家乐旅游现状评价及发展对策[D].陕西师范大学,2009.24-58.

[5]游客对农家乐的感知价值与购后行为关系――以北京农家乐旅游为例[J].中国商贸,2011,(14):184-185.

[6]高林安.西安“农家乐”现状与发展思路[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7):15337-15340.

[7]杜娟,张红,白凯.基于“推一拉”理论的西安农家乐旅游者动机实证分析[J].北京第二外语学院学报,2008(05):69-74.

[8]咸阳文物旅游网.回首“十一五”展望“十二五”--咸阳市文物事业旅游产业发展综述[DB/oL].xywwly.省略/zhengwuclass.asp?nsort=%D7%a8%CC%e2%C0%B8%C4%BF&SmallClassname=%Ca%ae%D2%BB%Ce%e5%B9%a4%D7%F7%BB%e3%B1%a8,2010-11-25.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篇5

关键词:农村旅游;秦皇岛;旅游产品;开发

一.秦皇岛地区农村旅游存在的问题

(一)景点开发缺乏科学的规划指导,盲目投资,粗放式经营

在景点开发上,秦皇岛地区多数开发商盲目对成功开发的案例照搬照抄,不联系当地的实际情况,缺少甚至没有科学的规划指导,更有甚者做“一锤子买卖”的短期投资。一些已建的农村旅游点,没有考虑旅游功能和分区,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严重,而且旅游项目单一.缺乏内涵和特色,还完全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二)开发经营者的思想认识不足,不能把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

农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其产品是一种旅游新产品,同时又是一种现代农业管理方式。目前秦皇岛地区农村旅游业开发者大多是当地的农民,知识水平不高,对旅游业的开发认识不足,也没有开发旅游业的经验,基本未做到农业和旅游业的有机结合。

(三)旅游地基础设施落后,服务理念缺失

秦皇岛地区多数农家旅馆厨房设备简陋,基本消毒设施缺乏;从业人员缺乏必要的健康保证,整体卫生状况不容乐观。多数农村旅游从业人员由于缺乏必要培训,服务理念跟不上。另外,小农思想严重,缺乏全局和长远观念,欺客宰客现象时有出现。

(四)产品单一.缺乏主打产品、深度化不够

秦皇岛广大农村对于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认识不足,盲目追随别的地区成功的例子,不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造成旅游产品的单一,重复,毫无新意,发展情况很不理想。目前农村旅游产品对于挖掘民俗和农村农耕文化方面还做得十分不够,缺乏主打产品,产品没有延伸性,旅游产品的深度化还不够。

(五)市场意识有待提升

目前秦皇岛地区农村旅游业的发展整体上不是很理想。各个农村普遍缺乏市场意识,没有做好本地区的旅游宣传工作,多数农村旅游景点或度假村缺少知名度。根本原因就是缺少旅游产品的创新和特色,缺少市场意识。

二.秦皇岛农村旅游产品的分析

(一)机会

秦皇岛处于京津区域经济圈和东北经济圈的结合处,京津和东北经济的发展将带动秦皇岛旅游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秦皇岛市游客的增多,农村地区必定会有大的发展空间。秦皇岛农村互联网和通讯媒介很发达,为秦皇岛地区农村旅游业的宣传提供便利。

(二)威胁

秦皇岛地区农村旅游产品发展的威胁主要来自于秦皇岛市区旅游的竞争,表现为客源的争夺。同时,农村旅游农产品的季节性也限制着农村旅游的发展。

三.秦皇岛农村旅游产品开发的相关对策建议

(一)由政府统一指导规划,合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

政府对本地区进行市场调研,充分考虑地区客流量,发展潜力,环境承载能力等因素,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的制定出适合本地农村旅游发展的战略,引导地区开发者进行旅游产品的设计。禁止自发性,盲目性的开发,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统一规划。

(二)积极开展基础设施建设,培养农民的服务理念

秦皇岛各级政府应帮助那些有旅游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的农村,尽快解决基础设施问题。同时,政府带动广大农民,切实调动起他们的积极性,让农民真正重视起农村旅游产品的开发,让农民看到发展农村旅游的重要现实意义。加大对食品安全卫生的监管,帮助农民改善游客的居住环境。对农民进行定期培训,让农民参与进来,提高农民办旅游的能力。一是对农民进行职业道德培训,从根本上杜绝“宰客”现象的出现;二是对农民进行旅游基础知识的培训,从基础抓起,逐渐让农民知道旅游并且会办旅游;三是对农民进行服务培训,改变服务差的状况,做到让顾客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流连忘返。

(三)立足地方特色,创新发展模式

秦皇岛地区广大农村并不是没有独特的资源,而是农民没有发现该资源。据调查表明,秦皇岛农村地区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所以农民应当针对本地区的民俗文化、特色饮食、迷人的风景以及是否适合度假为出发点,更多地糅入地域的农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设计出有内涵,有特色的农村旅游产品。

(四)注重产品宣传,招商引资,发展民营经济

相对于目前秦皇岛城市旅游风景区大规模的宣传促销,农村旅游还处于基本没有网络营销的境地,所以要加大宣传营销力度。首先,要突出乡土性。其次,要鼓励旅行社等企业推介农村旅游,以专业的市场促销吸引更多的农村旅游者。另外,政府有关部门也可为农村旅游营销搭建有效平台,如果当地农民没有财力去办旅游,政府可以帮助农民招商引资,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这也不失为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举措。

参考文献:

[1] 刘德谦.农村旅游、农业旅游与民俗旅游[n].中国旅游报,2006,(1):20-30.

[2] 王宏星,崔凤军.我国农村旅游产品体系及其影响研究[J].大学学报,2005,(1):18-21.

[3] 李树峰,李胜芬. 国内旅游者滨海旅游行为研究——以秦皇岛为例[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8).

[4] 付岗. 秦皇岛文化旅游资源及发展浅析[J].高师理科学刊,2002,(5).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区位分析;四川民族地区

【研究意义】四川i民族地区幅员辽阔,面积30.2l万km,占全省总面积的60%。随着四川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农(牧)民增收、产业替代、生态保护的重要途径。区分乡村旅游发展的区位条件,避免乡村旅游产品低水平重复建设,对优化旅游资源组合、转变发展方式有重要意义。【前人研究进展】李左人(2006)认为,乡村旅游不仅是一种物质消费,更是一种满足精神需求的文化活动和审美活动,因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四川城郊乡村旅游需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持续发展。蔡军等(2010)阐述了灾后重建给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带来的新契机,并以绵竹市遵道镇棚花村生态旅游规划为例,探讨了在灾后重建背景下的四川乡村生态旅游规划。黄维兵等(20l1)分析了城乡统筹背景下四川乡村旅游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加快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企业化制度建设、建立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研究开展针对四川乡村旅游产业的资本运营服务,以升级更新四川乡村旅游产业。夏爱萍和马朝洪(2011)通过分析和研究四川乡村生态旅游现状及转型升级的方向和契机,得出要实现乡村生态旅游转型升级,形成现代化规模经营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必须在以人为本、生态优化的原则下,采取政府支持、企业运作的方式,流转林地,整合资源,统一规划,景观培育,实现产业联合和多元发展。【本研究切入点】四Jii城郊乡村旅游掩盖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特殊性,且对当地农(牧)户较为分散的生产条件、民族文化的微观农牧业基础及区位等研究不足,在人口较为稀疏的四川民族地区城郊乡村游是否可行,有待进行区位条件上的考量。【拟解决的关键问题】通过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进行分析,对该地区的乡村旅游进行归类,寻找升级发展的合理途径,为四川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参考。.1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四川民族地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北川羌族自治县。该地区是青藏高原与四川盆地间的地貌屏障,是长江、黄河上游的生态屏障,是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交错带,是具有血缘、地缘联系的民族交融地区(艾南山,2007)。其总人口650余万人,面积3o.5万km,地广人稀,城镇化水平低。近年来,四川i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较快,模式也不断丰富和完善。2008年4月,四Jli省《四川省民族地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2008—2012年)》,规划布局了一批“藏家乐”、“羌家乐”、“彝家乐”和特色家庭旅馆,启动建设特色牧(农、林)家乐示范乡、示范村和示范户。2010~2011年,凉山州西昌市、甘孜州丹巴县、阿坝州汶Jif县和茂县先后被授予“四川省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荣誉称号。可以认为2008年4月是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开端,新农村建设、城乡统筹和扶贫、以工代赈等相关政策和政府的分解目标管理措施促进乡村旅游深入发展,而开始的地点就在凉山州。2007年凉山州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5.8,fL元,接待游客人次是2005年的4倍,旅游总收入是2005年的3倍多;2008年凉山州西昌市乡村旅游共接待游客7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400万元;2009年凉山州旅游收入突破50亿元。

其中,凉山州西昌市将“一村一品”作为推进农业产业集群化、规模化的载体,推出高枧荷色、川兴蜜桃、黄水烟草、西乡葡萄、樟木箐樱桃、安哈彝寨、黄联石榴、月华油桃等八大乡村景区,集生产、生态、旅游、文化等功能于一体。

2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升级发展的区位限制“凉山模式”以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为特点,西昌市乡村旅游的客源主要是四川盆地城市及附近的攀枝花、宜宾、楚雄等城市散客。西昌市是四川民族地区唯一的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试点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试点县(市),有可以依托的景区。在公路、铁路、航空运输上,西昌市具有较四川其他民族地区更良好的区位条件,能满足家庭游客短程旅游的需求。西昌市所处的安宁河谷具有较四川其他民族地区更良好的农耕条件,且政府主导的优势在西昌市乡村旅游升级发展中作用明显。

从成都的农家乐模式到北京民俗村模式,我国乡村旅游大多以大城市周围的城郊乡村为实施地,而在四川民族地区,大平原、大城市、快捷交通的地区仅限于安宁河谷。凉山州乡村旅游采取观光采摘为主的农旅结合模式,吸引消费群体的主要是安宁河谷冬季的温暖天气和彝族风情,但类似这种观光采摘、民俗表演的农旅结合模式在甘孜、凉山(安宁河谷除外)、阿坝三州大部分地区均受地貌、气候与土地利用条件的限制而无法顺利开展。

从表1可以看出,凉山州人口规模、城镇人口规模、耕地面积均大于其他两州,年降水量、月均温变化、最低海拔高度等自然条件均有利于农耕人口和城镇集中分布。虽然凉山州城镇化率在全省排倒数第二位,但规模上明显大于其他两州,其交通线、耕地与人口集中分布在安宁河谷,因此,农旅结合的发展模式较适合凉山州乡村旅游的发展。凉山州发展乡村旅游的另外优势在于农业人口集中在海拔2700m以下的地区,游客不会出现高原反应。川西高原海拔均3500~4900m,正常情况下,即使以海拔27001\"1\'1为营地,海拔2700~3500133_也会成为有老人、儿童的家庭进行休闲度假旅游的屏障,使得这些地区乡村旅游的布局选点比安宁河谷更复杂。而海拔2700~3500m的屏障带大致沿阿坝、红原、松潘、康定、木里、盐源、乡城一线,略呈J字形(简称松潘一木里线),西高东低,景观上为亚高山常绿针叶林。因此,凉山州农旅结合模式在甘孜、阿坝两州并不适合。

转贴于

3区位分析

3.1乡村旅游的区位类型基于吸引物的定义,北京市乡村旅游游客的目的主次顺序是:吃农家饭(23.2%)、欣赏风景(22.8%)、农产品采摘(14.9%)、欣赏乡村(10.7%)和住农家屋(10.3%)(王兵等,2006)。这种乡村旅游是以城市居民个人短时间的消费为主要特征,可称为“城郊型乡村旅游”。陶玉霞(2009)认为,乡村旅游需要提高到生态旅游层次,以资源开发为导向,这种乡村旅游可称为“原野型乡村旅游”,旅游只是区域内的次要活动。即城郊型乡村旅游是指以中心城镇居民为客源,利用城郊便利交通和较低的地租条件开展的短程旅游;原野型乡村旅游是指以独特事物吸引游客,受区域内游客接待能力的限制,专程旅游成本较高。安宁河谷内密布铁路、国道、高速公路,城镇集中,乡村旅游的区位条件接近前者。

3.2方格状区域格局难以形成城郊型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由于四川民族地区山河相间,交通网呈格状,城市数量少、规模小,缺少与成都农家乐、北京民俗村相似的城郊区位,即短程交通、低价的本地食品和充足的劳动力,该地区难以形成乡村旅游客源市场。此外,四川盆地边缘的龙门山、峨眉山等2000~30001ti的中山与松潘一木里线山地景观相似,分散了深入民族地区的盆地内游客;虽然象~t)rl石椅羌寨、峨边月儿坪彝族新村距离成都平原城市在60km以内,但其接待能力不强。

杜能环是以市场交换为基础的区域内农业收益最大的一种布局方式,即肥力均匀的平原,自城市而外为自由农业带一林业带一轮作带一放牧区及高质易运品一荒野,其土地利用集约化程度依次递减。尽管各带均有收益,但距离中心城市越远,则交通成本越高。微观上,农户接待城市游客更容易发生的区位是在劳动力较多、土地相对丰富的林业带和轮作带,而牧区和荒原由于缺乏农产品和剩余劳动力,接待能力较差。土地贫瘠、人口稀疏、交通密度低使该地区乡村旅游的供应总量少,旅游成本高,容易被盆地内低成本农家乐分流或替代。借用屏障(、Barrier)与廊道(Corridor)两种性质不同的单元来对四川民族地区区位进行宏观分析,其空间单元格局如图1所示。屏障1、2、3、4、5的高峰分别是雀儿山、雪宝顶、格聂、大风顶、贡嘎山,多有终年积雪,容易形成单独的景区或自然保护区,脱离农户管理。廊道1、2、3、4是阿坝高原、甘孜高原、安宁河谷、岷江河谷。除安宁河谷有较多本地城镇人口外,其他地区只在重要交通线路上才有成都客源,如成都游客经京昆高速公路过屏障4进人廊道4的安宁河谷,或经省道213由廊道3进入廊道1的若尔盖草原。广泛分散的农(牧)户不能为稀缺线路提供大量的农业剩余,因此,四川民族地区更适合低成本农家乐的经营方式。3.3农牧交错的区位条件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我国北方的农牧业受降水条件限制,古代小麦就成为游牧民族抢夺农耕民族的过冬食品。这条农牧界线在北方大致沿400mm等降水量线分布。在甘肃以南,受横断山区海拔高度的影响,气温降低,耕种受限,农牧界线与春小麦、冬小麦的分布界线近似。从全国来看,农牧界线大致沿燕山一六盘山一云岭一线,四川民族地区主要位于燕山一六盘山一云岭线西南段以西,农牧交错带约占四川民族地区面积的47%,适宜农、牧、旅兼营。此外,深处内陆的农牧交错区位条件避免了城市化,维持了原野型乡村旅游的乡土性,同时农牧混合经营使得农户收入相对稳定,保证了该地区农户乡村旅游的接待能力。

川甘青交界是不同尺度的农业气候响应敏感区(一年一熟与高寒无农业交界、农牧业过渡、北亚热带敏感区),单一的农业经营不适合气候敏感区(张丕远,1996)。该地区糌粑、酥油茶和青稞酒等藏族传统饮食特色均需要种植业支持。而实际上,从东北延伸至西南的春小麦区(也适宜青稞生长)为乡村旅游升级提供富余的物资保证。在这条线上,理县米亚罗镇八角碉村就将村寨、草原风情、农耕文化同时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理县桃坪羌寨2002年凭借其独特的民族农耕文化成为aaa级旅游景区。此外,甘孜州、阿坝州的高原纯牧区可以开发民族金属饰品、印刷品、唐卡等易运旅游商品,以供应游客。4两种乡村旅游类型的升级发展不同乡村旅游类型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李德明和程久苗(2005)认为,政府主导模式能广泛适应乡村旅游,“公司+农户”经营模式适合观光农业或农事旅游,“旅一工—农一贸”联动模式适合开发旅游商品、纪念品。这些模式主要适合客源市场比较成熟的城郊地区。

由于一些大城市周围远郊的大田作物和林带景观较靠近城市中心,其乡村生态环境不能成为稀缺资源吸引城镇居民,因此对于城郊型乡村旅游,应适当增加供给档次,依托旅游线路和廊道,重点发展松潘一木里线以东的农林地区;对于原野型乡村旅游,应当重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空问组合,保持其乡土,重点提高屏障2、3、4、5处的乡民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并在屏障1处修建度假村。两种乡村旅游的升级发展主要措施见表2。5建议以政府主导的模式在道路建设、住房改善、环境保护上见效明显,这为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升级发展奠定了基础。由于方格状区域格局的存在以及乡村旅游接待能力和景点的季节性限制,四川民族地区升级发展对旅游线路开发、交通网、旅游信息咨询服务等有更高要求。与阳朔、迪庆仁安藏村相比,四川民族地区的乡村旅游应建立在农牧交错的区位上,才更能保持乡村性和可持续性。从旅游资源的开发来看,在松潘一木里线以东,应发展替代旅游以减少环境压力,以西则应兼顾农牧环境的客观性和传统社会的乡土性认识,加强民族文化产品和草原旅游线路的开发,将高寒麦类食品和民族聚落作为深度开发的关键,重点发展原野型乡村旅游,避免数量扩张的片面性,丰富四川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农业、农村特点,提升乡村旅游质量。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精准乡村旅游;农村经济;策略

“三农”问题是党的十讨论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发展农村经济对和谐社会的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发展农村经济的切入点工作是多方面的。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业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途径之一。

一、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涵义

精准乡村休闲旅游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即是在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基础之上如何将休闲、娱乐、民族文化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结合起来,以乡村旅游为纽带,将名族文化、人们的精神需求层面等融入到乡村休闲旅游的现代化旅游方式。

二、河北省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发展的现状

目前,在河北省内共有400多个乡镇和1800多个村落开展乡村旅游业务,带动全省农民直接就业的人数达到15万人。2013年河北省28家企业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其中河北美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秦皇岛冀弘水产养殖观光有限公司2家评为五星级,张北佳圣农作物种植有限公司等15家评为四星级,河北丰怡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11家评为三星级。河北海路风情游首次入选十大精品线路。截至目前,河北省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企业五星级5家、四星级29家、三星级20家。这些企业的发展推动了河北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带动了农村餐饮、农产品销售、商业及其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特色产品的开发,增加了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对农村经济的带动作用

1.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可以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助推农户增收。农业除了确保温饱问题,还具有观光、教育、休闲等多重功能,休闲农业是“绿色朝阳产业”,在大城市周边区域发展潜力巨大,市场前景广阔。将农业与旅游结合起来,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有效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2.有利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有利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传统的种植业不足以带动当地乡村休闲旅游的发展。农村要想吸引城市人群到乡村旅游,就必须调整原有的农业产业结构,种植附加值高的农作物,高的价格可以弥补产量低的不足。另外,开发可以让游客参与的旅游项目,让游客参与种植和收割,休会农村生活的快乐。

四、发展精准乡村休闲旅游的策略

1.加快旅游商品开发,促进农旅深度结合。大力发展特色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高效农业,积极扶持一批“农家乐”旅游示范户,规范旅游服务管理。充分利用河北省旅游市场优势和丰富文化底蕴,加大旅游食品、纪念品等旅游商品的开发和生产,积极支持农民创办旅游商品生产加工企业,延长旅游商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链,创建一批旅游商品知名品牌,丰富旅游文化内涵,拓宽农民就业增收的路径,推动河北省旅游经济再上新台阶。

2.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树立科学发展观。乡村旅游的主体是久居城市的人群。城市人民选择乡村旅游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乡村有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新鲜的空气,蔚蓝色的天空。因此,农村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时一定要兼顾环境保护,优质的环境是乡村旅游得以发展的强动力,也是乡村旅游的核心价值。因此,在开发乡村休闲旅游的过程中要加强环境保护,加强检查和监督。

3.完善销售体系,拓展客源市场。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得以发展,除了要有优质的产品外,良好的销售体系是保证其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当产品形成后要制定合理的促销方案,搞好产品的策划。支持利用旅游消费渠道搞好农产品销售、供应和配送。加强与旅行社的联系,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加强宣传和促销,形成整体规划,联合促销。

4.加强专业培训,提高管理与服务队伍素质。目前,河北省乡村休闲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层次和年龄层次相差较大,大部分的从业人员为当地的农民,文化知识欠缺,专业技能不足。只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才能有好的策划和高水平的管理,使企业得以长期发展。各旅游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管理理水平和员工的素质,使管理科学化,服务标准化,操作程序化。在培训中注意职业培训与发展性培训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张建宏.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路径选择[J].农业经济,2012(4)

[2]杜艳.基于文化生态平衡的乡村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科协论坛,2008(06)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篇8

关键词:乡村旅游现状问题文化

一、背景

20世纪80年代,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业观光旅游项目的设计与开发,使其成为农村地区发展旅游业中的重要渠道,并为第一与第三产业的结合找到了一个重要的切入点。2006年和2007年,国家旅游局分别把旅游年主题定义为“中国乡村游”和“和谐城乡游”,将旅游发展的重点直指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学农家活、享农家乐”,乡村游在悄无声息中受到游客热捧。农家旅馆在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悄然兴起,并成为乡村度假的重要承载。乡村旅游实现了从观光到度假旅游方式的升级,并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第三产业的一条重要途径。

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有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共同推动的结果,从供给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从市场需求的角度来看,主要是城市化进程加快的结果。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动机主要有:

1.回归的需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恬淡的生活方式,纯朴的生活情趣,古老的风俗习惯,渴望从现代都市生活逃脱的“城内人”越来越向往那种天然的“城外人”生活。绿色、环保、健康正在成为许多人追逐的生活理念,而乡村游所崇尚的旅游方式正好契合了这种精神追求。

2.求知的需要。现代社会的城市少年儿童普遍缺乏对农村、农事生产、农民生活的了解,乡村旅游作为重要的修学旅游方式,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3.怀旧的需要。怀旧是人类的共同特征,旧地重游的旅游者对于目的地的选择具有明确的指向,特别是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例如我国文革时期大批城市青年上山下乡的经历,造就了所谓的“知青情节”,成为推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4.复合型需要。人们的旅游行为往往是多种动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旅游也不例外,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有的可能处于求新、求异、求美、求乐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身心调解的需要,有的可能处于美食或购买土地特产品的需要等等。

二、成功经验

1.乡村旅游对社会经济的积极影响。乡村旅游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在人类早期,良好的生态环境就像阳光,空气,水一样,是自然界本身提供的,并不具备经济意义。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污染日益加剧,人们对乡村清新的空气、优美的自然风光产生强烈的需求,使乡村生态环境成了残缺资源,具有了经济价值。乡村旅游能够使生态效益转化经济效益,成为充分利用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手段[1],而这种促进反映在乡村旅游中就是乡村旅游的发展势必对乡村旅游地的农民和农业经济发展起到一个带动作用。具体表现在:

(1)乡村旅游的发展,使一大批老少边贫地区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贫困地区依托本地旅游资源开发旅游业,是脱贫致富道路上做出的一种实事就是、因地制宜的选择。这种选择,使脱贫致富的路子越走越宽广。据河北省有关部门搞的社会调查,全省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农村即达到1200多个,30万户,近百万人。据此推算,全国通过发展旅游业而脱贫致富的村庄不会少于1万个,人口不会少于300万人。这是发展旅游业对我国经济发展所做出的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贡献,同时,对促进我国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2)乡村旅游的发展,为闲散的劳动力开辟了广阔的就业门路。旅游业是劳动密集型行业,能够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当地居民围绕着游客吃、住、游、购、娱的需要,兴办了各类企业,围绕旅游点而发展起来的餐饮业、运输业、旅馆业等比比皆是。人们通过开展各种为旅游者服务的活动,找到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地转移,减轻了各级政府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压力。

(3)发展乡村旅游缩小了城乡差别。在我国大城市的郊区县,在大城市发达的工业文明的辐射下,都市附近的县郊区已经进入现代化农业文明阶段。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区位优势,其主要表现就是直接面对周末假期、民俗佳节、庆典活动等需求的稳定而庞大的城镇居民市场,特别是2008年起各个假期地调整,给乡村游带来了更大的市场。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不仅使本地的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也使当地农民增加了收入,加快了大城市的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落差已越变越小。

2.乡村旅游对社会文化的积极影响。“文化”在《辞海》中的定义分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获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使得社会文化的表现更加丰富多彩。

(1)乡村旅游本身存在的传统文化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旅游者(主要是城市居民)离开居住地到乡村地区旅游的最大起因就是城乡之间在自然景观、生活方式、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差异性,因此决定了传统乡村文化在旅游产品的生产和组合中可以作为最重要的素材和着眼点的地位。天人合一式的环境,健康、朴素、简单的生活,这些正是传统乡村地区所独有的魅力。因此可以说,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活动的最大特点。村旅游注重传统事物和传统价值,将旅游活动和旅游者融入乡村生活之中,就能够为旅游者创造一个安静、自然和原原本本的乡村生活体验。[3]

(2)乡村旅游有助于保护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增强乡村社区的自豪感。有一些观点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将对旅游地造成较大的文化冲击,破坏传统的乡村文化,同时游客的大量涌入将对旅游地的古建筑等历史遗产造成破坏。而国外的很多研究案例表明的情况则恰恰相反,在乡村旅游开发之前,乡村社区的一些独特文化和历史传承很少为人所知,处于逐步衰微的状态,乡村旅游的开发不仅没有破坏乡村的独特文化,而且在保留历史传承、发掘乡村文化上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开发乡村旅游,通过发掘、包装和宣传当地的历史传承和独特文化,提高了乡村的知名度,增强和复兴了乡村社区的自豪感。事实上,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当地政府总是会逐渐认识到乡村文化在旅游业中的核心作用而加以保护开发。某些乡村文化和历史遗产,其最好的保护方法是让它成为乡村旅游项目的组成部分。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篇9

1.1苏州发展休闲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发展现状

苏州毗邻上海,处于沪、宁、杭的中心地带,全市乡村区域约占市域面积的75%,其中水域面积占到42.5%,广袤的乡村地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乡村自然生态、田园风光、人文活动、民俗文化、景观意境等融为一体,构成江南水乡独有的“小桥、流水、人家”的乡村景观意境。自古以来就有“人间天堂”、“鱼米之乡”的美誉,具备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的条件。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更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生产资源和观光休闲场所。

苏州休闲农业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十多年来,先后建成了4个部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部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初步形成了六大品牌模式:一是借助山水自然资源的生态休闲乡村游,如三山村、树山村;二是以地方特色美食、茶果、花木为卖点的参与体验式乡村游,如神园农庄、虞山宝岩生态园;三是以耕作或加工方式独特、科技含量较高的修学游,如波力牧场、未来农林大世界;四是以乡间节庆、宗教、工艺、戏曲等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式乡村游,如太湖渔港村、镇湖刺绣之乡;五是以古村落建筑和民居生活形态为吸引物的文化休闲式乡村游,如陆巷、明月湾;六是以临近传统旅游区(点)和城乡结合部特点的农家乐式乡村游,如旺山村、蒋巷村。

1.2苏州休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苏州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丰富了城乡居民生活,拓展了农村劳动力就业途径,增加了农民收入。但是,必须看到,苏州休闲农业发展中许多问题的存在,阻碍了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1.2.1规划滞后,发展无序

休闲农业缺乏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造成农业旅游总体目标不明,基本处于随意开发的状态,区域间协调性不够,建设时没有准确的定位,景区(点)布局自由、随意,缺乏特色,主题不突出。使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无法发挥,有序发展的环境尚未营造成功。

1.2.2缺乏文化,内容单调

目前,大部分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地域特色不明,文化内涵肤浅,设施简陋、内容单调,多以钓鱼、吃饭为主,内容与形式雷同。各地都热衷于园艺场、生态园区建设,景区(点)农业旅游的主题不突出,没有充分利用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产的自然状态,没有发掘农村文化的深刻内涵,缺乏高档次、多功能、知识型的农业旅游活动,缺少农业休闲度假产品,旅游环境不尽如人意。景区(点)回头客少。

1.2.3季节影响,忙闲不均

受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影响,休闲农业存在着随季节忙闲不均的现象,忙时人山人海,闲时无人问津。农业旅游产品多集中在春季和秋季,匮乏于夏季和冬季。如西山梅花节的旅游消费活动,主要集中在春天梅花开花的一段时间内,采摘在秋天的橘子收获时节内,其他时节类似的景点因缺乏旅游主题,很少有人光顾,造成资源利用率不高,投资收益率较低。

1.2.4设施不配套,服务不到位

一些景区(点)的游览、观光、休闲、度假、购物等必需设施不配套,人员素质不高,服务不到位。某些景区(点)的周边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旅游交通和相关旅行服务的内容和质量不达标,既不方便游客,又使相关的娱乐、餐饮、购物等营业收入降低,使农业旅游的品位下降,相关产品的质量不能实现预期,经营难度加大,收入水平低。

1.2.5定位不明,宣传不够

休闲农业赖以生存的根本,是充分发掘农村风情、民俗、传统农事等农耕文明,利用江南水乡历史文化名城的优势,做深做透山水秀色、田园风光的文章。而目前的一些农业旅游景区(点)却忽略了根本。同时,苏州农业旅游市场营销企划的水平不高,宣传力度不够,缺乏促销的手段,农业旅游景区(点)的知名度较低,市民的认可程度也较低,客源明显不足。

2休闲农业的属性和发展休闲农业必须坚持的原则

2.1休闲农业作为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体,具有三重属性[3]

2.1.1农业属性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开发其休闲观光功能,是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娱乐性、消遣性农事活动,为旅游提品和服务。因此,农业旅游可能改变原有的生产程序,改变原来的生产结构,但农业生产活动不能因旅游休闲受影响。所以,要防止农业区域旅游业的过度开发,保护好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

2.1.2生态属性

休闲农业主要是利用优美的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吸引市民,让市民在旅游中体验田园风光和自然美景交织的生态环境的静心健体效能,感受纯朴的乡村生活和民俗风情的知识性、趣味性,充分认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环境协调的重要性。休闲农业的开发建设不能破坏生态环境,要保持原有自然风貌,促进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2.1.3服务属性

休闲农业的服务属性包括提供活动场所和生活设施,通过让市民游览风景、林间狩猎、水面垂钓、采摘果实等,满足市民的旅游需求,同时,也增加了从业农民的收入。田园风光、农事体验、民俗活动和自然探险等是休闲农业特有的吸引物,因此,不能走让人工游乐设施从城市搬到农村的复制。

2.2发展休闲农业必须遵循的原则

2.2.1拓展农业功能

休闲农业是在农业资源基础上衍生的一种农业休闲活动形式,若离开了农业这个基础,休闲农业将成为“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所以,发展休闲农业应立足于农业生产基础,结合农业发展战略,根据不同区域的农村环境、农业资源,农业生产特点、农业生产形态进行农业旅游重点区域布局,产业定位和产品系列设计。

2.2.2服务市民

农业旅游的服务主体是市民。这就决定了它的服务范围、服务内容、服务性质和服务产品。一般讲,市民缺乏农业知识,不熟悉农业生产过程,不了解农村文化。一些生长在农村的市民,长期的城市生活使他们厌倦,希望换一下环境,找回过去的感觉。根据不同人群的要求,结合苏州实际,可以选择不同的农业旅游类型。

2.2.3保持自然风貌、田园风光

坚持农村自然生态景观和农业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坚持利用农业生产中的生态资源、景观资源、产品资源和农村自然资源开展农业旅游,坚持观光休闲、文化娱乐、愉悦身心的景观景点的保护和旅游活动结合开展,坚持特色优先、组合成片的互惠共赢的发展。可以适度发展人造农业景观,突出主题,增加农业旅游的效益。

3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对策建议

3.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通过政府制定科学的苏州市休闲农业总体发展规划,项目总体规划要充分反映在农业生产的基础上发展旅游的主导思想,明确全市休闲农业发展的总体目标与方向;建设完善的苏州市休闲农业从业规章,规范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采取积极支持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营造有利于休闲农业产业发展的环境;加大公共财政对苏州市休闲农业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休闲农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3.2明确行业管理部门,制定行业统一的管理标准,完善休闲农业的服务标准,明确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基本条件及配套设施的标准,统一各类旅游产品的质量标准,定期考核结合不定期抽查,对各类农业旅游景区(点)的服务进行评定,并予公布。特别是要加强对餐饮、卫生、环境等条件的监管,防止对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3.3农村自然景观、农业生态是发展休闲农业的基础资源,发展休闲农业一定要强调对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保护。欧盟各国农村维持自然生态过程的完整性和持续性,它们的建设方式正在从工业化向生态化转变。在那里农村的房屋不求整齐划一,道路不求宽大笔直,对原始地貌不做没有必要的改变,一切顺其自然。这些措施有利于防洪、阻滞滑坡,也有利于维持植被的生长和地下水源的储备。

3.4苏州休闲农业依赖于苏州都市农业,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才能发展良好,获得较高经济效益,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休闲农业的发展状态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因此,应加大科技投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依靠科技力量,在有限的土地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创造较高的经济效益,靠科技拓展农业的社会服务功能;依靠科技力量,对农民进行旅游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起适应休闲农业发展的专业化的导游、接待和服务队伍。

3.5休闲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和传统旅游业,它的基础是农业,是给人们提供一个普及农业知识、参与农事活动、学习农村文化、体验农村生活的场所。因此,休闲农业项目的设计不应按风景名胜区那种模式和要求去进行。休闲农业设施的设计标准,要体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气息,建筑风格要与当地农家的建筑风格相吻合,内部设备既要根据农村实际,又要满足游客的基本生活需求。开发休闲农业,需要熟悉农业和旅游知识的专业人员进行规划、论证和设计。

3.6农业休闲项目的建设应有别于高档度假村,要注意农业发展与休闲旅游的配套,注意农业资源的利用,切莫走入传统旅游的大投入、低产出、重形式、轻内容的歧路。切莫走进为观光而观光,为产品而产品的误区。在开发农业旅游产品时,要把农业科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与旅游有机结合起来,使产品内容具有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和参与性。要确保基本农田、生态系统、自然景观完好无损。要通过农业旅游产品的开发,带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3.7应加强休闲农业观光区域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育和培训,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农业观光旅游如果不重视环境保护,同样会影响生态平衡和环境质量。无论从生态方面考虑,还是从经济方面考虑,都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我们应该从现在做起,为促进环境和休闲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努力。

3.8在政府加大建设资金的同时,拓展多元化资金筹措渠道,借鉴国际通行的做法,采取多种形式招商。通过招商引资,充分发挥民资、外资在建设中的作用,互惠互利,促进苏州休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4结语

客观分析苏州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苏州休闲农业经历了一轮快速发展的阶段以后,逐渐暴露出苏州休闲农业管理与经营体制尚不健全,缺乏相应的标准、政策和法规,旅游部门与农林、交通、水利、文化、卫生、环保等相关部门协调不够,对乡村旅游业发展的宏观调控、管理和服务能力有待加强,休闲观光产品数量少、水平低、服务同质化、季节性受限明显,农业观光景点饮食卫生、环境污染不容乐观等影响苏州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诸多问题。因此,针对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对策和措施,有利于苏州休闲农业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资料:

[1]詹玲.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08,(10):15-16.

[2]郭宾雁.发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经济发展[J].理论界,2006,(1):236-237.

[3]周玲强,黄祖辉.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经济地理,2004,4(7):572-575.

农村旅游业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模式差异化

一、农业生态旅游的概念与产生

在后工业文明时期,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不断恶化,随着人们环境意识的觉醒,1983年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的概念。作为一种绿色旅游项目,生态旅游能够对环境保护进行有效的管理,同时生态旅游的区域能以自身的特有生态环境吸引游客,因此“生态旅游”一经提出便在全球引起巨大反响,“生态旅游”的概念迅速普及到全球,世界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开展生态旅游,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产品。

现代都市人向往乡野风光和田园生活,农村旅游成为一种时尚,但是农村旅游生态化才是其竞争力后劲所在。于是在上世纪90年代一种具有旅游、休闲、示范、求知、教育功能的生态旅游产品――农业生态旅游应运而生,农业生态旅游以农业生产为依托,将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有机高效的结合在一起,它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是以田园旅游资源开发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在这种旅游方式下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被有机的融为一体,产生和形成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能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因此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极富发展潜力。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随着我国经济高速持续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绿色环保理念不断的深入人心,因此我国的农业生态旅游前景可观。

二、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的模式

现阶段,我国农业生态旅游根据其资源特点及所开展的旅游活动的内容可分为以下一些模式:

1.“农家乐”旅游模式

利用自然村落中农户自家的庭院、自家种的菜、自家饲养的家禽等开发的集餐饮、住宿等于一体的旅游模式,如武汉东湖周边的“农家乐”餐馆达数十家,满足城市居民回归农村自然的心理需求,受到游客及消费者的青睐,生意十分红火。

2.农村农园观光采摘与购物休闲模式

利用自然农村中的成熟果园、菜园、花圃、茶园等在有专人指导的情况下让游客进园自摘果子、拔菜、赏花、摘茶等,旅客尽情享受边摘边品,自采自购的农家田园乐趣;集观光采摘与购物休闲于一体,如武汉东西湖石榴红村,这也是国外农村旅游最普遍的一种模式。

3.农村农庄休闲度假模式。

而武汉黄陂农耕年华农庄,则将整个农庄细分为景观区、农业生产区、农产品消费区、旅游休闲娱乐服务区等部分,形成一个公园式的农业庄园。并在农庄内建立演示区和展示区,展现农业生产历史与一些特色农产品。这种模式增加了游客对当地农业生产历史的了解,让游客对当地的农业生产有一个直观的窗口,这是一种集观光、体验、度假、游憩、娱乐、烧烤、食宿、了解乡土风情于一体的综合型农村旅游休闲模式。

4.农村田园租赁模式

武汉郊区一些村镇拿出少量土地出租给市民种植粮食、花草、瓜、果、蔬菜等,市民利用节假日空闲时间到农园劳动作业,平时可由农田提供方代管。市民在体验农业生产过程,享受耕作乐趣的同时也可将自产的瓜果、蔬菜拿出来自己享用或分赠亲朋好友,多余的也可以经营。当然此种模式以休闲体验为主,而不是以生产经营为目标。

5.民俗村模式

农村具有特定的民俗风情其衣着、饮食、节庆、礼仪、婚恋、丧葬、喜好、禁忌、歌舞、雕塑、民居、祠堂、园林等都与城镇不同,这些都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对城镇居民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如黄陂的大余湾、锦里沟土家风情园、清凉寨等一些古村镇近年就成为非常热门的景区。

6.农村俱乐部模式

如在原来知青集中的农村建立“知青俱乐部”,开展“知青回‘家’游”,利用水库、湖泊、鱼塘、河段建立“垂钓俱乐部”并辅之于渔产品餐饮,游客垂钓品尝,自己动手,尽情享受渔文化的乐趣。类似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在武汉周边有很多。

三、目前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困局

应当说,以上这些模式在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早期具有现实意义,既满足了部分来自城市的游客对寻找另一种生活形态的需求,让其品尝到纯朴的原生状态。也带领部分曾经的‘农村’游客在这里找到田园生活的印记,拾回过去的记忆片段,这样些生态旅游模式对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1.同质化、特色泛化、伪生态现象严重

但是,发展到现在,我国各地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其同质化现象严重,各地的农业生态旅游大体上无非都是有山有水有田原、村庄这些元素,生态性的旅游资源在本质上来说存在同质化的一面;同时各地在进行农业生态旅游开发的过程中,都希望自己是独一无二的,有特色的,走“发挥特色”之路的,而当我们放眼过去却发现这种特色在很多地区却已普遍存在,变成了“特色泛化”,反而显现不出特色之处;大家在农业生态旅游实践中,仍然沿袭传统大众旅游的方式来推动生态旅游,都只看中“生态”这个“牌子”,导致生态旅游市场与传统大众旅游市场无差异,甚至各个地方的农业生态旅游市场也有完全重合的现象,而由此带来的最显著后果就是市场雷同。

2.认识不到位,管理现念落后降低发展能力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目前没有真正意识到农业生态旅游的特殊性质,没有有机整合农业生态旅游的管理体制,存在着管理机构不健全,部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分属不同的行政区域、管理部门,这种条块分割、各自为阵的弊端严重影响了资源的有效整合、降低了农业生态旅游景区的发展活力和做大做强的发展能力。

3.经营者融资能力有限,产品层次低

农业生态旅游经营者资金不足,融资能力不够,资金来源单一,造成投资项目发展后劲不足;市场意识有,但营销热度不够、力量不足、手段匮乏,未充分利用当前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热度进行招商引资与融资。大多数乡村休闲旅游产品仍以简单的乡村休闲观光、“吃农家饭”等为主,对乡村休闲旅游的文化内涵挖掘不够,乡村休闲资源的旅游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4.规划、保护不当极大破坏生态

同时由于旅游规划开发不当、游客过度进入超过环境承载力造成的农业生态系统破坏,消费者进入以后产生的垃圾污染没有得到很好的回收和管理,也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随着这种旅游形式的持续深化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局愈来愈严重。

四、差异化发展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

农业生态旅游这种休闲旅游的形式,满足了城市居民对寻找另一种生活形态的需求,人们在这里找到农村生活的印记,找回过去的记忆,品尝到纯朴的生存状态,对引领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要实现农业生态旅游业平稳、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发展,必须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一个地区、一个景区发展生态旅游不需要全盘抓、遍地花;而是要找准一个景区、一个点、一个品牌做大做强做精,做到极致,才能产生强有力的联动与效应。

综合国内农村旅游的现状和其它学者的研究成果,以下几类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具备特色化、差异化发展能力。

1.做有文化内涵的农业生态旅游模式

用本地原味的民俗、农村风情和无污染的绿色田园吸引游客,展现原汁原味的农村民俗、农村风情、田园风光以及以本地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民俗文化、民族文化、乡土文化;将上文中的农家乐、农村农庄休闲、民俗村模式的要素综合起来,所以此种模式的重点就是要保证民俗、农村风情的原汁原味与农村田园的绿色环保,只有这样才独具魅力,别的景区即使照搬也容易形成画虎不成反类犬。

2.突出打造水乡风韵型旅游模式

我们应突出发展水乡风韵型农业旅游,依托湖北丰富的各类湖泊资源、湿地等为载体,在做好无污化保护,确保无污染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武汉周边现有发达水系和一线湖景资源,培育“渔米文化”品牌,引导游客领略独特的渔家美景、湖水景观,进行垂钓活动、品赏湖鲜河鲜,满足游客旅游审美的需求,这样的水乡生态旅游模式能形成一湖一品的独特格局,很好的规避了资源的同质化。

3.着力建设有天然、野趣的生态农庄模式

对于那些区位条件好,地形多变,山峦起伏,溪流交错,森林茂密,景色秀丽,环境优良,气候舒适,面积较大的农村地段可开发为生态农庄,使之成为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科考和森林浴的理想场所。同时也可以将户外野营结合其中,游客暂时性离开都市或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高架帐篷床、睡袋、汽车旅馆、小木屋等在郊外过夜、享受农村的野趣环境提供的保健功能,欣赏优美的自然风光。当然农村野营地的选择要求离村镇有一段距离,交通要比较方便,但又必须离开公路干线,具有良好的森林环境,气候好,空气洁净,环境比较幽静,有水源,避风。在靠近水源的地方选择地势较平坦或有一些小起伏的地方建设野营地。

4.重点发展有特色农产品的生态农业观光模式

以农庄或农场旅游为主,包括生产农庄,观光果园,茶园、花园,休闲渔场,农业教育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体现休闲、娱乐和增长见识为主题农业生态旅游模式。依托现代农业博览园、农场、绿色休闲农庄、农业产业园等为载体,不断扩大各农业作物种殖规模,逐步形成独具特色的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药材和花卉、茶树等一系列极富观赏性和参与性的品牌项目,开发以亲近自然、走近自然为主题的农村旅游项目,增强观赏性与参与性,让游客感受浪漫、宁静、自然、亲切的田园气氛,得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需求。

五、结语

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必须根据地域和科技优势及地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策划理念上综合考虑,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可以产生独有的农业要素差异,发展为新型的特色主导产业。由于生态旅游区涉及生态系统脆弱敏感地区,因此要加强立法。在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的立法基础之上,迫切需要建立有关开发和生态旅游监管的法律法规,以切实保护本来就很脆弱的生态环境。

同时发展农业生态旅游,并不仅仅是凭几个农村旅游点那么简单,关键是要将整个农村都发展成旅游的形态。积极将当地人融入整个生态旅游圈,让农业生态旅游造福当地,成为当地主要的经济来源,形成与当地人互惠互利的良好格局;将农村建筑和农房按民族风味和地方特色来改造,如果整个村镇有山有水,再配上小集镇、小市场、林荫小道,把一个个村庄变成独具田园风光的小庄园,游客身处其间,就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感觉了。

要做到以上这些,不是一个旅游部门所能做到的,它是整个政府的行为,是许多部门,许多人群共同努力的结果。因此,做出农业生态旅游差异化也需要高度的统筹,坚持先规划后开发,不规划不开放;要走独具特色的精品之路,避免同质化竞争,避免资源的浪费与环境的破坏,成为历史的罪人。

参考文献

[1]旅游绿皮书――2001-2003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马聪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