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经济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2:25

实现经济发展篇1

关键词:县域经济;盈江;跨越发展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5-0204-02

一、盈江县域经济的发展情况

2011年是盈江县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桥头堡黄金口岸建设的启动之年。一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县各族干部群众,抢抓机遇,共克时艰,坚持一手抓抗震救灾、恢复重建,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在大灾之年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

2011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9.1亿元,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13.1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7.4%;第二产业24.59亿元,增长19.5%;第三产业11.32亿元,增长13.9%。三次产业比重从26.6:49.9:23.5调整为26.9:50.1:23.0。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0.7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8.6%。完成工业总产值46.72亿元,按现价计算增长28%。主要工业产业中,电力、电冶完成27.89亿元,增长23.7%;制糖业完成6.64亿元,增长29.8%;建材业完成6.16亿元,增长6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5.11亿元,增长28.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6.4亿元,增长20.1%;进出口总额完成11.36亿元,下降21%。其中:进口4.63亿元,增长75.6%;出口6.73亿元,下降42.7%。地方财政总收入完成8.04亿元(不含捐赠资金),增长32.2%,其中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1亿元(不含捐赠资金),增长31.9%;财政一般预算支出28.86亿元,增长1.6倍。金融机构存款余额55.35亿元,增长44.7%;贷款余额32.08亿元,增长3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5924元,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4712元,增长26.8%。

二、对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考

省委书记秦光荣强调,强滇之基在于强县,县域经济是全省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云南省实现“四个翻番”、“两个倍增”目标的坚实基础和重要支撑,没有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就没有全省经济的大跨越。我们必须牢固树立“发展县域经济就是发展全省经济、抓县域经济就是抓全省经济”的思想,充分发挥县域经济优势,努力挖掘县域经济潜力,坚持兴产业、调结构、强基础、惠民生、抓改革、扩开放、增收入、重科技,大力加强基地建设,强化产业培育,激发民营经济发展活力,突出县城龙头带动作用,不断增强县域经济实力。

(一)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强化县域经济的领导

切实强化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领导,是加快县域经济健康发展、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的前提。从纵向比较,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从横向比较,盈江县经济发展与全国、全省乃至周边县区的差距越来越大。因此,必须始终把经济工作摆在首要位置,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

1.强化党政领导机制。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县域经济的领导,抓住机遇,掌握加快发展的主动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及时研究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提高统揽全局的能力。要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总揽全局,协调各方,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盈江县域经济发展。

2.强化部门协调机制。党委、政府的各个部门都要围绕发展形成合力,不断为基层群众解决困难,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空间。强化日常工作运行机制,建立和完善上下贯通、协调一致的组织领导体系。扎实推进经济发展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发展盈江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3.建立完善长效机制。要把抓盈江县域经济发展作为一项惠民工作长抓不懈,建立健全定期分析研究经济工作制度,做到重大问题早发现,应对措施早布置,各项工作重落实,确保国民经济沿着健康轨道发展。要建立盈江县域经济发展领导小组例会制、部门分工负责制、部门联席会议制等工作制度,定期不定期研究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协调破解发展阻力。

(二)研究政策,制定措施,创优环境

创优经济发展环境对县域经济发展尤其重要。就盈江县而言,要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经济增长点和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就必须采取硬措施来抓好环境建设。

1.要加强研究,强化结合,营造政策环境。只有深入研究国家、省、州有关惠民政策,把国家、省、州有关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政策措施很好地与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有机结合,灵活运用,用足、用活各项政策,才能努力改善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引进资金、引进技术、引进人才,弥补自身不足,促进盈江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必须在吃透、用活政策上下功夫,寻找结合点,努力改善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

2.要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改善行政环境。要坚持用硬措施改善软环境,以环境创新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建设规范高效的行政运行环境、诚实守信的信用形象环境和良好的企业运营环境,实施体制创新、行政提速、信用盈江、优质服务等环境创新工程,在建设法治政府、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方面狠下功夫;要着力抓好制度的实施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各级政府的公信力、诚信度和行政效率,切实改善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行政环境。

3.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升服务环境。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是发展盈江县域经济的关键。思想不解放,思路就不会拓展,眼界就不会广阔,经济就不会发达。我们与发达地区最根本的差距就是差在解放思想不够、更新观念不够、改革创新不够。因此,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敢干敢闯、敢于突破、敢于冲破束缚,用特殊思维特殊路子特殊办法,采取超常规促进盈江跨越式发展。

4.要兑现承诺,落实政策,打造诚信环境。政府在经济发展中要为市场经营主体做好各项服务,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对社会各界的承诺一定要兑现,对中央、省、州、县作出的各种优惠政策一定要兑现到位,切实加强政府诚信环境建设,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为加快盈江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三)发展县域经济要处理好五个结合

1.发展县域经济要与班子建设相结合。各级领导班子是一个地方的最高决策集体,其成员素质的高低、作用发挥的好坏、凝聚力的强弱,发展思路和最终决策很大程度决定着一方发展速度和质量。因此,首先要按照“靠得住、有本事、作风正、民意好”的原则,把能够踏踏实实地履行工作职责,具有独挡一面,善于处理好各类矛盾、棘手问题和突发事件的干部选拔到领导岗位上来。其次是要从思想教育入手,培育想干事、敢干事的领导班子,重点培养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育具有新观念、新思维、新方法的领导班子。再次是要持之以恒地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管,从制度和机制方面下功夫,通过对干部实施年度考核、来信来访、任中和离任审计等方法进行全程的监督,防止出现并及时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做法。

2.发展县域经济要与队伍建设相结合。只有干部队伍的素质提高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才能得到科学的落实。因此要强化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的用人导向,坚持在干事创业中考察识别干部、培养锻炼干部、选拔任用干部、激励约束干部,大力提拔重用政治上靠得住、发展上有本事、工作上有实绩、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及时发现和查处违法违纪行为,通过强有力的惩治与保护来充分调动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不断提速增效、实现超常发展。

3.发展县域经济要与技术创新相结合。县域经济的竞争,实质上就是科学技术实力的竞争,是科技创新能力的竞争。所以说,只有把科技创新作为盈江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将其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经济社会发展才有活力、才有希望。

4.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内涵式发展相结合。发展地方经济,在大力引进外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同时,必须结合实际,致力于本地资源、发展现状、承载能力等各方面的因素,在本地资源集约开发上下功夫,走内涵式发展的路子,否则,经济发展就会受制于人,经济发展的主动权就会被削弱。为此,必须坚决做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一切工作都围绕经济发展来安排,一切工作成效都以发展实绩来检验。在引进外资的同时,由靠别人援助转向靠自我发展,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追求质量和效益的内涵式发展道路。

5.发展县域经济要与外延式发展相结合。走外延式发展道路,是实现增量扩张的有效途径。盈江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在经济发展中,却缺乏资金、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生产要素,因为,在现阶段,必须大力引进外地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等,广借外力,嫁接优势,加快对县内资源的开发建设进程,努力做大经济总量,盘活经济存量。为内涵式发展奠定基础。

(四)发展县域经济须做到四个坚定不移

1.坚定不移地做大做强企业。首先,企业要重视人才培养,既要有强有力的管理者,也要有素质过硬的技术队伍,这样才能为做大做强奠定基础。其次,一个企业要做大,就要借助外力,善于“借水养鱼”,政府要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先做强,再做大。同时要坚持用现代工业理念抓农业,加强区域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下大力培植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使本县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率和农业综合效益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2.坚定不移地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型工业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盈江县产业转型的必然选择,必须以推广循环经济为载体实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和经济发展的目标。提高资源利用率,以落实环保措施、提高准入门槛、做大企业规模为切入点,促使产业的优化升级和更新换代。延伸产业链条、发展综合利用的势头较好,需要突出精深加工,突出清洁生产,突出盈江仕明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壮大工业实力。

3.坚定不移地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有效保护环境为核心,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先进经济发展模式。盈江县域经济要真正走上新型工业化的发展路子,从而在现代经济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优势,就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快发展循环经济。

实现经济发展篇2

abstract:intheprocessofeconomicandsocialdevelopmentandconstructionshouldattachgreatimportancetothedevelopmentofcirculareconomy,developscientificandrationaldevelopmentpolicies,explorefeasibledevelopmentmodel,astrongadvocateandencouragethedevelopmentofaddsomevitalitytothedevelopmentofcirculareconomytosustainabledevelopment,toensureeconomicgrowthisshowingagoodtrend.

关键词: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Keywords:energysaving;cleanerproduction;circulareconomy;sustainabledevelopment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我国一直延席着勤俭节约优良传

统,那么随着社会发展变化,人口剧增,对物质的要求越来越多,如果忽视了节约,不科学不合理地消耗能源、破坏资源,不用心研究可持续发展,后续生活怎么安排,我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什么?所以从现在着手、政府带头、社会参入、政策支持、立法规范,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大力推进节能环保,严格控制能源消耗,用政策法规科学合理地开发资源、合理地利用能源,在保护的政策下开发,在开发中保护。正如国务院总理强调“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必须采取综合措施,建立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体系”。(一)加强宏观指导和规划,建立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二)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构建资源节约的技术支撑体系。(三)着力深化改革,建立节约资源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四)强化监督管理,坚决制止一切浪费资源的行为。(五)加强法制建设,完善资源节约的法律法规体系。比如矿产资源开发,首先要考虑是否符合政策和法律法规要求;其二证件是否齐全,包括资源节约证;三是从区域层面是否科学合理,经过论证。具备上述条件的允许办理和开发,否则办理和开发就要追究有关责任,严肃查处。必须卡住关口,不留后患,其他开发也是如此,把好源头,用科学发展观进行规划管理,就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把节约资源,降低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纳入政府考核指标,在社会上造成一种崇尚节约降耗,资源应用最大化的氛围,奖励一批先进的典型,给予一定政策鼓励,可以再多方面、多行业倡导节约降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全面推进工业、交通运输、建筑、商用和民用节能,推进农业节水灌溉,加大企事业单位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支持海水、再生水、苦咸水、矿井水利用,推广先进的节水设备和器具。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推进产品生态设计和使用再利用材料,提高金属材料利用率,推进木材节约代用,大力发展散装水泥,严格工程建设中材料消耗核算,限制过度包装,控制房地产重复建设,加大监督管理力度,做到防患于未然,切实达到永续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

把握循环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

首先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以资源利用最大化和污染排放

最小化为主线,合理地将清洁生产、生态工业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套系统的循环经济战略。其二是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生产工艺先进化,装置规模大型化,资源消耗循环化,环境污染减量化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三是再利用原则,将产品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尽可能重新变成可以重复利用的资源,即“生产—消费—生产”的循环系统。四是资源化原则,要求产品能够以初始的形式多次或反复使用,而不是一次消费就丢弃。现有的循环经济专家学者提出“再思考原则”,不断深入思考在经济运行中如何系统地避免和减少废物,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生产率,实现污染排放最小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最大化。五是经过上述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最大化来实现决策系统科学化,开发项目投资和效益通过预算衡量好与差,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统一起来,三个效益经专家评估来决定项目开发的实际意义。

三、循环经济决定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在党的十报告中第八个部分专门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少,生态环境脆弱,现代化建设决不能走高投入、高消耗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必须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因此,在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1、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

党的十报告明确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我们党发展建设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提出:“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这就要求我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所有的开发和工农业生产建设必须围绕这条主线不动摇,构建循环模式,创新经济增长点,使循环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循环经济发展新格局。实际上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模式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循环经济具有三个重要的特点和优势:

⑴循环经济可以充分提高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地减少废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

⑵循环经济可以实现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共赢”发展;

⑶循环经济在不同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到一个有机的可持续发展框架中。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模式,能够更好地协调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发展,从而促使我们把科学发展观落到实处。

2、发展循环经济是从根本上防治环境污染的有效途径

当前,我国生态环境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是水环境每况愈下,部分未经处理或不达标的废水直接排入江河湖库,饮用水安全受到威胁,全国七大水系中V类水质占41%,78.7%的河段不符合饮用水标准,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有上升的趋势,二氧化硫排放量为2100多万吨,虽然呈下降趋势,但仍居世界第一位,全国酸雨面积已占国土面积近1/3,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1940万吨,全国年排放生活垃圾1.4亿吨,处理率仅占60%左右,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较低,不足20%。此外,农村畜禽粪便污染,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使农村环境问题日益严重,2009年起经过国家实行三年农村环境整治后大有改观,取得实效。但沉积多年的环境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就彻底解决的事情,还要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比如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安全受到严重影响。

大量事实证明,发展循环经济,可将经济社会活动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3、发展循环经济是以人为本,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本质要求

传统的消费的增长方式,向自然过度索取,导致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损害。据有关部门测算,受大气污染影响,我国大约有1亿多人每天呼吸不到新鲜空气,因空气污染导致每年约有1500万人患上支气管炎。固体废弃物的堆积不仅产生大量寄生生物,而且废弃物产生的渗漏液还会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人是宝贵的资源,我们要加快发展,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追求经济效益,也要讲求生态效益;不仅要促进经济增长,更要不断改善人们的生活条件,必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搞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最小的环境代价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增长。

四、结论

循环经济的发展与目标还需要政府加大投入,给予政策上的扶持,要结合节约经济优先发展循环经济,更离不开政府的宏观调控。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还应建立硬性的约束机制,制定新的评价标准,用科学手段制约、限制高能耗、高污染生产部门的发展,为循环经济创造优化的制度环境。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循环经济是世界经济的主流,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性选择,作为人类生存和发展优化模式的理性选择,尤其是在像我国这样一个人均资源总量不高的国度里,如何调节经济发展、资源、环境、人口之间的关系,实现和谐社会目标,大力倡导和发展循环经济已是大势所趋,而落实循环经济的长远价值与现实意义必将为社会发展所证实。

参考文献:

[1]党的十报告,十六大报告,2012、11,2002、10;

实现经济发展篇3

[关键词] 循环经济;科技;创新;绿色发展

安阳钢铁集团公司建于1958年。52年来,安钢在4.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从一个设计能力为年产钢10万吨的小钢铁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千万吨级的现代化钢铁企业。并保持了32年持续盈利的优良业绩。特别是2003年实施“三步走”战略以来,钢产量从2002年的342方吨到2007年产能超过1000万吨,完成了漂亮的转身,当之无愧地跻身全国钢铁行业第一方阵。2010年,安钢共生产钢905万吨、生铁917万吨、钢材86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30亿元、利润1.5亿元,全面完成全年生产经营目标。

近年来,安钢一方面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另一方面推进节能减排,在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安钢先后淘汰了一大批能耗高、污染大的工艺装备,取而代之的是现代化、大型化的高效装备,从源头上降低能耗、控制污染:与主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实施,累计投资30亿元以上,建成了干熄焦、高炉tRt发电、污水处理等循环经济和节能减排项目,提高了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了污染排放,实现了变废为宝;干熄焦、烧结余热发电等已注册成为联合国CDm项目。目前,安钢自发电比例达到30%,年节约外购电费4亿元:工业用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6%以上,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率达到100%。通过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安钢主要污染源点得到有效控制,烟尘、粉尘大幅度削减,吨钢CoD、吨钢S02含量大幅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厂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一、理念先导,统筹规划,营造发展循环经济大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是企业降本增效、提高竞争实力的重要途径,对于钢铁企业而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尤为重要。钢铁行业是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产业,钢铁工业占工业总能耗的15%~18%,1吨钢材要消耗2~3吨自然资源,所排放的废水和废气占工业总排放量的14%,固体废弃物占工业废弃物总量的16%。特别是在钢铁工业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安钢集团深刻认识到,调整结构上项目固然重要,但不迅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源资源紧张的压力就无法缓解,企业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来自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限制和约束,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的增长将会大幅削弱盈利能力,很可能使安钢集团在发展中走入困境。在当前形势下,关键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按照国家宏观政策导向的要求,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进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节能减排、有效降低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的竞争实力。

思路决定行动。安钢集团公司对发展循环经济高度重视,在制定“三步走”发展战略时,明确指出要“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在投入上、项目上、工艺上对循环经济统一规划,统筹发展。安钢“兰步走”规划总投资180多亿元,其中涉及循环经济范畴的投资就达21.4亿元,约占整个规划固定资产投资的18%。为了确保循环经济落到实处,安钢集团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安钢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规划》,从指导思想、主要原则、规划目标、项目实施等方面明确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具体要求,在全公司为发展循环经济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规划内容上,结合结构调整过程中安钢工艺装备变化的实际,配套规划了焦炉干法熄焦、综合污水处理、高炉余压发电、转炉煤气回收、软水闭路循环等一系列重点工程,确保安钢“三步走”发展过程,既是一个结构调整、产品升级的过程,又是一个大力节能减排、实现清洁发展的过程。

发展循环经济的重中之重,在于循环经济项目的高起点、大投入、快实施。安钢集团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贯穿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在主体工程建设中,投入大量资金配套建设循环经济项目。积极研究新上项目的能源循环体系,安钢集团将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贯穿于结构调整的全过程。在主体工程建设中,投入了大量环保治理资金,保证所有新上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环保技术装备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的“三同时”执行率达100%。

以最易产生污染的焦化工序为例,安钢投资2300万元建成焦化酚氰水处理系统,使焦化污水水质完全达到国家排放标准,重新用于生产循环。焦炉煤气脱硫示范工程,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5000吨,有效回收苯、硫酸铵、硫磺等副产品,年直接创效7000万元。15万吨焦油加工项目,不仅大大改善了大气质量,同时加工提炼的系列化工产品,每年可实现1.8亿元的销售收入。

对固体废弃物,安钢将高炉水渣作为水泥原料全部外销;高炉重矿渣及钢渣通过磁选工艺将废钢返回转炉再利用,尾渣作为生砖、筑路辅材等;转炉污泥采用泵送烧结配料工艺再利用;各种除尘灰、氧化铁皮全部运到烧结、竖炉作为原料综合利用。实现了当年产渣、当年消化,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在废气的回收利用上,安钢配套上马重力除尘、布袋除尘、静电除尘、湿法除尘等废气净化处理设施约60台(套),生产中外排废气基本实现稳定达标排放。建成转炉煤气和高炉煤气回收装置等贯穿工艺全过程的气体循环链,将余能余热用于发电及其他生产工序。安钢高炉煤气利用率己达到88%,自发电比例4.1%。

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安钢新建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12万立方米;新上项目采用先进的水循环设施,一水多用,串级使用,目前己基本做到了工业用水全循环和污水零排放。

伴随安钢集团“三步走”发展规划的全面完成,安钢钢产量已达到千万吨级规模,各项环保指标达标率与资源、能源的综合利用率均达到100%。

通过持续的环境综合治理,安钢主要污染源点得到有效控制,烟尘、粉尘大幅度消减,吨钢CoD(化学需氧量)、吨钢S02含量大幅下降。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厂区环境面貌焕然一新。绿色低碳转型更加坚决。安钢推进节能软硬件升级,加快能源中心建设;优化生产工艺,实施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加大对余热、余压、富余煤气等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力度。2010年,安钢吨钢综合能耗同比下降7千克标煤,吨钢耗新水同比降低0.78立方米,“十一五”节能总量达到59.28万吨标煤,超额11%完成省政府下达的节能目标。

安钢集团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把节能减排当作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内在需要,努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切实在推进节能减排上下真工夫,全面提升企业发展品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节能减排,安钢实现了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和谐统一,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绿色安钢”、“亮丽安钢”的全新形象充分展现。

二、安钢集团今后将依托科技创新,继续抓好循环经济的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既不能举步不前,无所作为,停留在赶时髦、喊口号的层面上;也不能一味贪大求洋,盲目上马最先进的装备,而是要根据企业的设备状况,选好突破口,创新管理,量力而行,以点带面,逐步扩大,扎扎实实推进。在发展循环经济中,安钢集团坚信“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集团公司在循环经济具体实施中,十分注重对自身生产功能进行深化和拓展,以能源、环保,以及废水、废气、废物综合利用为关注点,采用管理、技术、投入等多种手段,开展系统攻关,实现重点突破,最大限度保证了循环经济的实施效果。

据了解,今后安钢还将按照分层实施、梯次改进的理念,进一步完善节能硬件装备,提升节能减排的整体实力,同时加强工艺研究,优化工艺流程,提高生产的集约化程度,将节能减排的目标集中到资源的高效利用、能源的高效转化和代谢物的高效再生上。具体做法是:

1.加快重点节能项目建设和实施自主创新相结合,推进节能减排。依靠节能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和清洁工艺的自主开发、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重点抓好转炉煤气回收、余热蒸气回收利用、余热余能自发电等项目建设,提高余热余能自发电比例,抓好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抓好冶金渣综合利用,推进项目实施,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冶金渣的减排增效:继续做好CDm项目向联合国执行理事会的注册工作,争取国际资金支持。

2.加快淘汰落后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推进节能减排。一方面,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再淘汰一批相对落后装备:另一方面,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再上马一批大型化、现代化工艺装备,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提高单位能耗的产值和效益,实现结构节能的目标。

3.把强化管理与优化工艺相结合,推进节能减排。要进一步优化节能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加大节能目标的考核管理力度,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向纵深推进;要合理配置资源,提高资源能源的使用效率,强化二次能源和余热余能回收利用攻关、开展水的综合利用攻关等,全面实现废水、废气、废渣的零排放。到“十二五”末,使安钢的主要能耗指标达到国内同类企业先进水平,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企业,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出新贡献。

三、安钢发展循环经济的成功做法带给钢铁行业的有益借鉴

实现经济发展篇4

关键词: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工业化;可持续发展

1什么是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来的,用来说明发展中国家的工农城乡之间的对立及其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分化。“二元经济”是指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由两个不同的经济部门组成,一是传统部门,劳动生产率很低,其边际劳动生产率接近于零甚至是负数,剩余劳动力比较多,报酬极低;二是现代部门,劳动生产率较高,人数较少,工资较高。二元经济结构一般是指以社会化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城市经济和以小生产为主要特点的农村经济并存的经济结构。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以现代化的大工业生产为主,而农村经济以典型的小农经济为主;城市的道路、通信、卫生和教育等基础设施发达,而农村的基础设施落后;城市的人均消费水平远远高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农村人口众多等。这种状态既是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也是这些国家相对贫困和落后的重要原因。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是要实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的转换。

2二元经济结构的危害

2.1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农业生产率低下,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由于国家长期在资源配置上的倾斜政策,农村投资比重小,农业基础设施不健全,造成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一直保持着家庭式的、自给自足的发展状况,农业协作程度低、技术落后、生产率低下,从而农业经济发展缓慢。

2.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导致我国宏观经济内需不足

长期“亲城市,远农村”的政策已经严重影响了我过宏观经济的健康发展。无论从我国当前经济状况还是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来看,扩大内需都非常必要。目前我国农村还不是能支撑工业发展的现实市场,我国农村居民现在仅能满足温饱,收入特别是货币收入过低,难以消化过剩的工业产品,农村消费配置设施落后也限制了农民对于工业品的现实需求。农村市场目前还只是潜在的巨大市场,而没有成为现实的巨大市场,农村市场目前状况无法支撑城市工业的高速发展。没有完善的城乡市场交换,城市工业发展就越来越脱离农村,宏观经济内需不足将导致我国经济无法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不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发展

城乡分隔政策导致的不合理的城乡收入差距虽然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城市居民的福利,但损害了农村居民的利益,不利于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城乡分隔导致城乡劳动力市场分隔,以城市局部利益为出发点的限制农村劳动力就业的政策,使城市职工享有与现有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的高工资,高福利,尤其是某些国家垄断行业的工资福利则更高,这抬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削弱了企业的产品竞争力。使得有些沿海企业过早出现劳动力成本上升导致的竞争力下降,吸纳大部分城市居民就业的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影响经济的长远发展。

2.4城乡二元经济不利于社会稳定

农民收入低下,来自农业的生产剩余减少,促使农民选择小规模的经营方式,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生产运做,也无法引进新技术、改良新品种、开拓新市场,这种恶性循环的农业投入方式使得我国农业非常脆弱。而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农业则采取大规模,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单位成本低。入世以来,我国逐渐开放国内市场,这将对我国农业造成巨大冲击。从我国的具体情况看,多年来,由于受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在宏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乡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了国际警戒线。我国最困难的群体在农村,最多的隐患在农村,城乡差距的悬殊已成为产生诸多社会矛盾的根源,影响了社会稳定,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安定团结。

3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存在的原因

3.1国家政策造成了二元经济结构

建国以后,我国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赶超型的经济发展战略而优先发展工业。一方面,政府通过计划或行政手段,来保证这一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服务与赶超型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集中在如何稳定,大量的获得农村剩余及将农村剩余集中有效地投入到工业部门。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资源被大量以“剪刀差”的形式抽取到城市,以支撑城市工业化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因为要优先发展重工业,农业就受到不平等待遇。当时中国资本资金缺乏,外汇储备匮乏,资金动员能力也非常低下。为了确保原始积累而实行粮食统购统销,政府部门人为地实行工农产品不等价交换,汲取工业化所需的原始资金积累。另一方面,为了尽量降低城市化的成本,实现低消费,政府又把农民固化在农业上。而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将城乡人口,经济与社会生活,人为的分割为两个相互隔离的部分。形成人为的城乡封闭的制度壁垒,城乡之间人口不能自由流动,两部分居民两种不同的经济和社会待遇,广大农村被割裂在工业化进程之外,形成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使城市与农村发展严重分化。直到今天,这种围绕“行政主导型二元经济结构”设立的一系列制度安排在社会生活中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3.2市场力量形成新的二元经济结构

农村收入水平低部分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小,当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后,人们倾向于把增加的收入中的一个较小部分用于购买农产品,而把更多的资金用于购买其他商品。因此人均收入提高所产生的需求刺激,在农业中比在其他产业中小。于是在需求方面就导致了农村收入水平增长远低于城市。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资本拥有量提高,比较优势逐渐转向其他产业。相比而言,大量的现代工业部门集中在城镇,工业部门的行业利润率长期高于农业部门,所以城镇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快,城镇居民的收入提高也较快。加之改革开放的政策使我国的经济运行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的调节不断加强,二元经济结构的变动由政府行政力量的推动逐步向市场导向过渡。这个阶段,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消费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内容。城市消费的大部分项目的支出,如住房,汽车,电器,旅游以及其他一些服务业的消费项目与农村或农民没有太大关系,而使城市居民的收入很难回流到农村。即使是原来许多由农村或农民提供的食品,现在也有相当一部分来自国际市场的进口,城镇人口日常生活的大部分依赖于城市而不是农村。这时城市和农村之间的联系出现了一种新形式的断裂,形成了“市场主导型的二元经济结构”。

行政和市场等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使我国经济形成了恶性循环发展体系,使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目前尽管户籍制度的改革在不断向前推进,但在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种恶性的自加强循环体系,使得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剧。即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并固化了二元经济结构;二元经济结构又制约着城市化的发展;城市化发展滞后又束缚着第三产业的发展;第三产业发展的滞后使得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反过来加剧了二元经济结构的矛盾。

4转变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4.1加快城市化进程,吸纳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城市化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人口城市化,即农民工进入城市建设城市;二是农民生活方式城镇化,按照城市化的体制来建设农村,提高农民生活质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消费水平;另一方面,生活方式的城镇化所产生的示范效应可以提高农民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增长。加快城市化进程首先需要破除行政壁垒,制定吸引农民工进城的政策。其次应破除经济壁垒,推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最后,还应制定合理可行的城市发展战略,加快发展大中型城市,发挥中心城市的扩散效应。

4.2协调工业化战略,促进农业现代化

建国初期的工业部门主要是制造业部门且被确定为国民经济的优先增长部门。制造业部门特别是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部门成为工业化的基本内容,而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和第三产业没被给予足够的重视。协调工业化战略是针对片面工业化战略的弊端提出的。协调工业化在以工业为经济发展的主导部门的同时,兼顾到了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做到以工促农、工农共同发展,着力加速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协调工业化战略能够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能够适应当前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农村资源的整合和适度的规模化生产也有利于发展现代化的农业。

4.3统筹城乡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在城乡发展规划、城乡资源配置、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城乡社会事业各个方面做到统筹发展。加大财政对农村发展的扶持力度、对农村发展进行一定的政策倾斜。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村科教、文化、卫生方面的投资,提高农民素质,促进农民增收。

总之,只有农村发展了,农民富裕了,才能增加国内的有效需求,也才能促进整个经济进入良性循环轨道,形成一盘活水。所以,只有实现农村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农民市民化,二元经济结构才能真正得到改变,从而实现我国经济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阿瑟.刘易斯.发展经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2]雷晓宁.我国城乡差距的质变及政策含义[j].重庆:改革,2005,(04).

[3]王郁昭.农民充分就业是走出二元经济结构的关键[n].中国经济时报,2005930.

[4]任保平.加快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变[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4,(6).

[5]杜小军,苌花荣.中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刚性持续存在并加剧的成因[j].商业研究,2006,(1).

实现经济发展篇5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审时度势,提出了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指导意见,从而把过去“又快又好”发展的提法升华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好”与“快”两字的互换,不是文字次序的简单调整,其有着长远而又深刻的意义,体现的是经济发展理念的大转变,是切实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

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观点的提出,具有历史的必然性。过去提的“又快又好”,偏重强调经济增长速度。这种提法有着一定的历史因由,是我国在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的情况下做出的发展战略选择。经济“快”的增长,是扩大经济总量,奠定社会经济基础,也是为“好”的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保障。改革开放以来,正是由于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综合国力才得以极大提升,从而积累和创造了求“好”求“质”的条件。随着国民经济实力的逐渐增强,以及开始步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快速发展的新时期,如果仍然停留在追求速度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张,而忽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内涵式增长方式的培养,将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历史进步的必然性,是我国经济进入新的阶段实现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是我国经济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的新飞跃。

要辩证地把握“好”与“快”的关系。强调经济发展的“好”,不是不要“快”,而是为了实现持续、长久和稳定的“快”。倡导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是要由过去更多地强调发展的速度,强调GDp的增长率,转为更注重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以及社会的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中国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是必要的,但这种“快”必须是在“好”的基础上的体现,是要实现国民经济保持高质量的快速发展。

实现经济发展篇6

关键词: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我国煤炭储量名列前茅,但是其毕竟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在工业高速发展的特定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伴随着大量煤炭资源的消耗,如何更为高效、科学、可持续地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转变煤炭经济的发展方式,是摆在我国经济发展面前的难题。近来,我国经济全方位推进,煤炭资源的需求缺口越来越大,在严峻的资源形势下,一方面我国不可能停止开发煤炭资源,另一方面又要考虑到煤炭经济的长远发展,在这样的情况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就显得十分关键。笔者结合自身经验,提出了当前煤炭经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可持续发展对策,希望对相关煤炭企业有所帮助。

一、我国煤炭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造成生态环境破坏

煤炭经济属于生态破坏型经济,煤炭资源深埋地下,经过长期的物理化学反应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而使用这些资源消耗速度却很快。在煤炭挖掘的过程中,需要挖掘、破坏地表,并建立地下作业平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破坏。在利益的诱导下,很多煤矿开发无节制,开挖科学性较差,开采区生态、地理、水文都遭到了破坏,不但降低了煤炭的开采效率,也带来了额外的经济、生态损失。

2.企业内部管理不当

煤炭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狂,内部管理水平较低,像开采无度、生态破坏等情况,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在企业内部管理中,管理者的环保意识不强,对开采过程中出现的违规、破坏等情况,选择性地忽略,放任了许多不合理开采行为。我国虽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但是法律体系尚不成熟,效力有限;还有的企业在开采中,不以法律条文办事。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很多煤炭企业将法律条文视为无物,甚至存在的情况,对煤炭资源开采、利用造成了恶劣的影响。

3.煤炭开采技术落后

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还比较落后,设备比较陈旧,开采效率过低,导致煤炭企业竞争力不强,在煤炭经济生态中处于弱势地位。此外,当前很多煤炭企业的技术人员,本身的素质不高,这使得很多乱开采、过度开采的情况难以遏制。在开采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系统、成熟的开采技术,开采消耗能源存在明显的浪费情况。这不但降低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对我国煤炭经济结构转型也造成了很大阻碍。

4.煤炭从业人员稀缺

近年来,针对煤炭企业、事业单位、行政单位的人事改革大力推进,以往行业中存在的人员冗杂、效率低下的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管理人员的数量也大幅下降,随着企业规模不断扩张,企业的管理上出现了明显的人员匮乏问题。这不但加重了煤炭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压力,也使得管理缺位现象更为普遍,工作质量大为降低。

二、实现我国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如上所述,我国煤炭经济发展问题颇多,限制了煤炭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为此,就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1.宣传可持续发展理念

当前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有条不紊地推进,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被赋予了更多的时代意义。以往的煤炭经济发展过程中,理念过于落后,经济发展方式过于粗狂,已经难以适应时展的要求。煤炭经济的发展需要吸收新理念、探索新模式,对传统模式进行批判。而可持续发展理念立意深远,福泽子孙后代,讲究人与自然的统一,对生态环境保护、资源优化配置、经济效益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需要加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宣传,加深企业人员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理解,促进节能减排、绿色发展政策的执行,只有这样,才能在确保经济效益的同时,促进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2.加强煤炭开采管理

我国的煤炭资源丰富,但是人均拥有量不足,能源消耗结构畸形,能源利用效率低下,从长远角度来看,我国的煤炭经济前景堪忧,改革势在必行。煤炭勘测、开采、作业、运输等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了不良影响,无节制地开采造成了严重的生活破坏,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为了实现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国家应该规范煤炭开采活动,制定开采标准,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煤炭各个生产流程进行监管,提高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专业人员的素质,实现煤炭经济的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为了实现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必不可少的。国家应该以当前的法律法规为依据,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并确保法律的实施,加大执法力度。对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要加大处罚、制裁,必要时追究刑事责任。

4.完善煤炭开采技术

当前我国的煤炭开采技术比较落后,煤炭资源、能源的浪费较为严重,为了改善这种情况,国家应该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科研、创新、引进,并给予政策、资金支持。企业应该建立技术研发部门,一方面引进国外的现金开采技术,另一方面结合本国情况进行技术科研、改良,着力提高煤炭开采技术水平,这样才能为煤炭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三、总结

煤炭经济资源关乎国计民生,是我国主要的能源资源,对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其毕竟是不可再生资源,如果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不但生态环境会遭到巨大破坏,煤炭经济发展的持续性也会受到巨大影响。为此,本文分析了煤炭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实现煤炭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希望对煤炭企业有所启发和帮助。

参考文献:

[1]杜左龙,陈闻君.煤炭产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研究――以新疆为例[J].长春大学学报,2014(05).

[2]牛克洪,周剑波,田德凤.国际煤炭跨国公司做法之借鉴――中国煤炭企业国际化战略系列谈(一)[J].煤炭经济研究,2014(04).

实现经济发展篇7

关键词:转变;经济发展;内涵

近年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综合国力明显提升,但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国内外形势不断变化,国际竞争压力也逐渐增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此外,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日益增多,经济发展中还存在诸多不足和问题。因此,若要推动我国经济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结合国内外形势,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制定符合当前时展趋势的策略,调整经济结构,优化产业格局,促使我国经济取得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进而增强我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促进我国经济更快更好发展。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涵

经济发展主要是指一个地区、国家随着经济增长出现的社会、经济和政治的整体改善,它强调经济系统由低级向高级、由小到大、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则是指促进经济发展的方法、手段和路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则是指依据科学发展的原则,及时转变发展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具体而言,转变经济发展首先是指在发展理念方面要合理把握发展质量和速度的关系。一方面要关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另一方面则要确保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效益、速度、质量相协调。环境、人口、资源相协调,出口、消费、投资相协调,促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其次,在经济发展中要从根本上改变高消耗、高污染、高投入为主的经济发展理念,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坚持新型发展道路,依靠科技促进经济进步,同时,还应当重视市场的杠杆作用,构建促进环境改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进而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再次,要关注国际环境,顺应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逐渐扩大对外开放是深度与广度,提升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制约因素

1.环境治理能力较低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就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密切关注环境治理,并将环境保护纳入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中。目前,我国许多地区并为正确处理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为了推动地区经济进步,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选择走“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这种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以破坏环境谋求经济发展,这不仅会对人们的生活健康带来危害,而且不利于经济的长远发展。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我国自然资源严重浪费,同时,生态环境也遭到严重破坏,人们的身体健康也遭到威胁,例如,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雾霾天气,就是由生态环境破坏引起的,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部分地区虽然已经逐步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并未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导致环境污染治理能力低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问题。

2.观念相对落后

首先,部分地区缺乏科学发展理念,一味地追求总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仅要依据当前的基本国情,还要依靠人们的发展观念。在新中国之初,我国的物质条件相对较低,人们更加关注经济总量的增长,注重物质财富的积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但部分地区却未能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及时改变观念,仍旧将经济发展简单地视为经济增长,忽视了经济的全面发展,单纯将GDp视为地区或国家发展的唯一标准,这种传统经济发展观念,导致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逐渐出现了一系列不容忽视的社会、资源和环境问题。

3.经济结构不合理

经济结构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具有重要影响,当前,我国经济结构缺乏合理性,具体而言,首先表现为需求结构不均衡,受各种经济因素影响,目前我国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的贡献逐渐减少,出口需求与投资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则相对提高,这就造成经济结构需求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发展转变的速度。其次表现为产业结构失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失衡,制约了我国经济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趋势。再次表现为生产要素投入不合理,缺乏技术创新,物质资源投入过多,这一方面造成了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则导致经济发展转变迟缓。此外,区域化经济发展中也存在明显差距,这也对转变经济发展极为不利。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实现策略

1.健全现代市场体系

首先,应当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丰富证券投资品种,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构建能够满足各种类型企业融资需求的多样化资本市场体系,并改善主板市场上市公司的结构,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除此之外,还应当支持效益良好、竞争力强、运作规范的公司在资本市场上募集资金,加强各个企业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规范性,同时,还应当健全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逐步形成监督机构、权力机构、决策机构与经营管理者的制衡。同时,还应当着力发展劳动力市场。以合理配置人力资源视为主要切入点,逐渐革新劳动用工制度,充分发挥时常在劳动力配置方面的重要作用,构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的合理流动、双向选择机制,促进就业渠道的拓展。其次,应当提升资源产品与生产要素的价格。促使价格可以更好地反映资源稀缺程度及市场供求关系。价格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合理应用价格杠杆,可以促使消费者与生产企业更加节约使用生产资源与要素,进而促进经济循环发展。同时,还应当根据社会承受能力与经济发展需求,遵循基本的价值规律,逐渐提升资源产品与生产要素价格,尤其是水、天然气、汽油、电力等能源的价格,并提高矿山开采资源的补偿费用。

2.树立科学发展观念

只有树立科学发展观念,才能够及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发展观念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我国传统经济发展理念是将经济发展与经济增长等同起来,以GDp的增长作为经济增长的唯一标准,这显然不符合科学发展观念,对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极为不利。所以,若要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就应当树立开放发展、创新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协调发展的理念,不能一味的关注物质财富的积累,还应当重视人的全方位发展,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资源,充分考虑后代人的利益。与此同时,还应当加大科学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督促广大群众、领导干部自觉贯彻落实,在全社会范围内营造科学发展的氛围,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优化经济结构

调整经济结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环节,而若要实现经济结构优化,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应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首先,应当调整产业结构,以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促进新兴产业、实体经济产业、先进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还应当优化传统产业,推进信息产业,扶持服务产业。其次,应当优化城乡结构。合理规划城市的规模与布局,在城镇化建设中,通过法律制度的形式及时调整城乡结构。再次,优化区域结构,不仅要推动我国东部经济率先发展,而且要支持西部大开发,同时还应当实现东中崛起,进而推动我国区域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妮.社会组织在经济法中的地位:现状、问题及对策――以我国63部经济法文本为样本研究[J].社会科学研究,2015.

[2]毕吉耀,张一,张哲人.“十二五”时期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及我国的应对策略[J].宏观经济管理,2010.

[3]顾海兵,沈继楼.近十年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定性与量化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7.

[4]朱建民,魏大鹏.我国产业自主创新的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

[5]张永刚.新常态下政府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路径研究[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

[6]陈坚.浅析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J].现代经济信息,2015.

实现经济发展篇8

低碳经济在全球的发展低碳经济是指社会经济体系的构建和发展能够实现低碳排放。低碳排放可以有不同的定义,一是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愿景,即全球实现低升温目标下的排放水平。目前较多讨论的是450ppm、550ppm浓度目标下的排放水平。在这种全球排放水平下本国或本区域的低碳排放。二是在本国或者本区域在本身自然资源条件下,采取尽可能大的努力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实现较低温室气体排放途径。目前我们更多的采用第一种方式来进行判别,但各个地区根据具体情况实现低碳排放的时间区间可以不同。目前世界上提出的低碳的概念基本上是指在某一个时间达到较低的温室气体排放。如日本和英国的研究机构提出的低碳社会,就是指在2050年实现60%到80%的温室气体减排。日本政府已经于2008年7月份公布了到2050年的减排目标,采用了该研究的结果。一些城市如伦敦、巴黎、芝加哥等也提出了低碳概念,同样也是设置未来年份的减排目标。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讲,低碳经济或者低碳发展应该是在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尽自己可能实现低碳排放。从长期来讲,发展中国家的低碳目标支持全球最终实现将气候变化维持在一个较低水平,如2100年到2150年升温控制在2℃左右。我们也参与了上面提到的日本和英国的合作研究,并进行了相应的针对中国低碳社会的研究。这里的研究目标是在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实现低碳社会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共享技术和对策,看中国有可能实现的低碳未来。有可能这些技术或者政策会滞后进入发展中国家,但或早或晚可以进入发展中国家。目前重要的是要有一些发达国家率先进行低碳发展的探索,给发展中国家做出示范。国际上的一些经验可以为中国的低碳经济内涵提供一定的参考。国际上一些地区和国家已经有较好的经验,如丹麦、德国、英国等。但大规模实现低碳经济发展到目前还没有。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根据研究,实现低碳经济的途径包括调整经济到一个低能耗高效的产业结构;全面实现用能技术的先进化,通过多种政策措施大范围普及先进高效技术;全面合理发展可再生能源和核电,使可再生能源和核电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占据重要位置;全民参与,改变生活方式,寻求低碳排放的消费行为;发展低碳农业,增强森林覆盖和管理。对中国来讲,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控制高耗能工业发展,减少和控制高耗能产品出口;争取在2025年左右使中国工业的能源技术效率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大力发展使用可再生能源技术,如风力发电、水电要进一步大规模普及,光热发电、光伏发电技术要进行接近商业利用的示范;全面大力发展核电,特别是着重第三代、第四代先进核电技术;进行大范围的公众意识提高,使低碳生活方式成为普遍行为。可以看出,低碳经济的方方面面与现在中国正在进行的节能减排努力是很一致的。因此低碳经济并非一个新的、额外的努力,而是要对现在的国家能源、环境对策进行扩展。我们正在没有选择的走向“低碳经济”在气候变暖已经成为全人类威胁的今天,我们正在没有选择的走向“低碳经济”。低碳经济很有可能是未来国际经济发展的一种新趋势,有可能会带来贸易条件、国际市场、国际技术竞争格局的变化。欧盟已经明确把低碳经济作为未来发展方向。去年年底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也指出,我们应当逐渐过渡到低碳经济模式,提倡低碳的生活方式。根据《京都议定书》达成的基本共识,所有国家都有应对气候变化和减排温室气体的义务和责任,而发达国家比发展中国家更有义务和责任。很多发达国家也表示愿意在完成自己减排目标的基础上,支持和帮助发展中国家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所以说,对中国来说,目

实现经济发展篇9

关键词:海西经济发展方式科学发展

一、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海西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海西资源富集,州域主体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的美称。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了海西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但过度的开发利用会影响海西的可持续发展。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的加快,资源需求量将持续增长,由此所带来的资源供需矛盾和环境压力将越来越大。目前,海西资源开发仍存在着高消耗、低效益,高排放、低循环,高产值、低技术,高速度、低效益等问题。这种粗放式的资源开发模式造成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受到破坏,人们的生产生活环境恶化。一切自然资源都是有限的,资源的不可再生性与加快发展的矛盾,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提高资源综合开发能力,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

(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我们坚持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实施科教兴州、人才强州战略,全州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较快发展。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来说,社会事业发展还显得远远不够,存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服务的巨大需求。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措施,根本出路就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以不断降低经济发展对投资拉动的过度依赖,腾出更多的财力、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社会事业发展中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可以从根本上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增加有效财力和社会财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为经济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提供雄厚的物质保障,有效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进步。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当前海西面临着资源消耗量大、单位资源利用率低、污染严重的问题,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维持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只有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才能顺利实现到2020年人均GDp比2000年翻两番的目标,从而为社会全面进步和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二、现阶段海西经济发展方式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拉动

海西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本高投入的情况没有得到改变。根据有关分析,近年来,海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消费率特别是居民消费率的贡献率持续降低,经济增长依靠投资拉动的特征显著。2007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6.32亿元,增长21.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6.44亿元,增长14%,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投资增长依然较快。这里的问题是,投资增长过快,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从而使投资与消费出现不协调,发展到一定程度将制约经济健康发展。

(二)经济增长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目前,海西三次产业结构尽管实现了由二一三向二三一的转变,但还不够合理。2007年,全地区实现生产总值201.67亿元,增长17.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71亿元,占GDp总量的2.8%;第二产业增加值155.48亿元,占GDp总量的77.1%;第三产业增加值40.48亿元,占GDp总量的20.1%。从数据看,集中表现为: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当年的比重偏低;第三产业比重不够高,经济增长主要靠第二产业带动,同时在三次产业内部也存在着层次低、加工链条短和附加值低等突出问题。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不仅加大了资源环境的压力,影响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也不利于缓解就业压力,影响经济的稳定性。

(三)经济增长申科技贡献不大

目前,海西科技的总体水平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差距,同海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是:关键技术自给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特别是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科技水平还比较低,高新技术产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的比例还不高,产业技术的一些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对外技术依赖;科学研究实力不强,优秀拔尖人才比较匮乏;科技投入不足,体制机制还存在不少弊端。无论从科技竞争加剧的趋势看,还是从海西经济发展的实际看,已经到了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阶段。因此必须依靠科技,全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逐步形成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

三、加快海西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建议

(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调整经济发展思路

处理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系,核心问题是要克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切实把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上。当前,必须贯彻落实好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特别是调控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严格控制固定资产投资的无序增长,抑制各地不顾条件片面追求和攀比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动。对那些盲目追求经济增长而不顾环境保护,造成资源配置重大浪费和损失的行为,不仅要形成比较严厉的行政和法律追究制度,而且要形成严格的法律制裁和公开的舆论监督。

(二)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科学发展需要各部门、各个产业的协调发展,产生整体效益。要把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线,牢固坚持“强二、优一、兴三”的发展思路,巩固优化第一产业,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加速发展第三产业,以三次产业的协调带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继续巩固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二是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推进海西新型工业化进程,切实增强海西工业经济实力和后续发展能力。三是要把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着力点,以加快交通运输、商贸物流、餐饮、娱乐和其他生产生活性的服务业以及旅游业为重点,逐步形成与一、二产业相互协调、布局合理、支撑能力较强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切实提高服务业所占比重。

(三)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从海西州来看,无论是工业、农牧业还是服务业都处于低端发展阶段,必须加快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实现工业节能降耗、农牧业优质高效、产业提质进档。坚持科技自主开发、委托开发和引进创新并重,以解决制约经济社

会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为重点,推动科技创新。重点加强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石油天然气开发、发展循环经济、推进产业融合等关键控制性技术研发力度,积极开发、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促进煤炭、建材、金属等行业的技术改造,优化产业、产品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实现传统产业与新技术的对接。要加大科技投入,尽快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全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要加快建立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重点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推进产学研联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部门协同、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要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突破口,建设好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要“以节能降耗,减污增效”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资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为重点,通过调整结构、技术进步和加强管理等措施,努力实现节能降耗、污染减排和保护环境的约束性目标。一是要把节能降耗工作纳入政府工作政绩考核,全面落实GDp能耗目标责任制和考核制、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制,抓好节能监督体系的建立完善。二是提高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效率。要积极开发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促进能源资源的合理开发、节约使用。要加大投入研发施行节电、节水、节材等能源利用、废弃物综合循环利用、“零”排放等技术,提高废渣、废水、废气、废旧金属等资源的综合利用率。三是强化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减少污染排放。要严把环保门槛,对新上项目严把技术水平关、资源消耗关和环境保护关,坚决杜绝高能耗高污染、浪费资源的企业落户海西,进一步完善政府环保责任考核和追究制度。加大污染治理力度,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法律法规的生产企业坚决依法治理。

实现经济发展篇10

关键词:煤炭企业;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

煤炭企业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就是指改变煤炭企业过去那种发展单向的线性经济的模式,实现煤炭生产的资源化与减量投人,并可以再循环、再利用废弃物,真正实现“零排放”。就循环经济这一体系来说,社会就是一个大循环,而煤炭矿区为中循环,小循环则是煤炭企业。煤炭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和国家政策导向的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应当坚持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探寻新的循环经济思路,发展生态矿区新经济。

一、以大理小,在社会“大循环”中思考煤炭企业的“小循环”

由大经济看小经济。目前,全球经济已逐渐呈现出沿循环经济发展的趋势。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循环经济在我国也备受关注。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煤炭企业有着极好的发展前景,这涉及到煤炭深加工与综合利用煤炭的副产品等多个方面。

由大市场看小市场。在我国,影响经济发展的大市场就是能源。长期以来,煤炭在我国的能源市场中占很大的比重,但综合效益不高,煤炭企业多采取粗放经营的发展模式。而要想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就应当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出发,在大市场中分析煤产业链,明确其小市场的定位,充分重视市场机制的发挥,站在循环经济的立场上明确资源定位,确定发展定位,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措施。所以,在对两个市场需要进行挖掘时,煤炭企业应发展相关产品、产业的新市场,实现市场经济中煤炭循环经济的健康发展。

由大结构看小结构。在我国的一次能源中,煤炭供给的比重约在66%作用,在能源结构中极为重要,但煤炭资源是非常有限的。且在新能源快速发展的今天,煤炭行业不断的被冲击,其主体地位不断地被削弱下去。所以,煤炭企业应重视发展高附加值,自觉应用先进技术,进行产品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重视多边产业链的发展,实现产品、产业与行业的良性互动。

由大模式看小模式。社会化是企业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客观要求之一。不仅应重视企业的效益,更应关注社会对企业的反馈效益。所以,在进行设计时应遵循社会所公认的那些减量标准,所生产的产品应满足公认标准,处理好产品、与再生资源之间的关系,使循环经济的内涵不断丰富起来。

二、由远及近,在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中规划煤炭循环经济

远规划,近安排。制定战略目标、执行战略、控制战略、调整战略是发展循环经济时的重要环节。煤炭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应当分解细化循环经济的战略目标,提高这些目标的可操作性与针对性,重视关键项目的建设与关键技术的应用,确保管理的有效性。

远思路,近作为。煤炭企业的发展空间是巨大的,但资源却极为有限。所以,煤炭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应当重视资源的利用与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出资源所蕴含的巨大作用。

远目标,近措施。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应确保其目标和措施相同步。通过对煤炭矿区的研究,我们发展,近年来建立了很多的选煤厂与洗煤厂,煤炭的附加值不断得到提高;随着煤制甲醇等相关项目的发展,煤炭的产业链不断延长。要想科学的规划循环经济,就应当制定具体的目标,确保措施的有效性,只有这样那些废弃物才能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

三、由外到内,在社会资源中整合融煤炭企业资源

外整资源,内合文化。现阶段,煤炭产业的结构极不合理,存在生产集中度不高的情况。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就应当对能源做合理的整合,不断地升级产业。首先,国家应重视大型的煤炭企业集团的培育与发展,为大型的跨区域的煤炭企业集团的发展提供条件,在市场原则的指导下,进行煤炭企业集团的建设,使煤炭的稳定供应水平得以提升;其次,煤炭企业应开拓思路,重视合作、探索多边的企业发展路径。和国内外那些先进的企业进行交流、合作,借鉴其发展的经验,实现煤炭发展的集约化、工业化与现代化。

外联企业,内合项目。通过对煤炭企业近年来整合社会资源的实践的研究发现,煤炭企业要想进行市场开拓,要想占据有利的市场地位,就应当利用好兼并联合、强强联合及强弱联合等扩张办法。借助于参股、控股、投资、联营、互相联合等多种形式,推动技术、资本、产业的良性互动,实现优化配置资源的目标。

外树形象,内强素质。企业形象是发展、整合循环经济的坚强后盾。要想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就应当重视对企业人才的挖掘、培育,重视优秀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储备。岗位挖人才、事业留人才、合作借人才、培训育人才都是煤炭企业在发展循环经济时可以使用的措施,只有利用好这些措施,企业“内脑”和“外脑”的功能才能充分发挥,才能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保障。

四、由上及下,在国家的政策导向中运作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

在政策的指导下实现功能透明。煤炭企业在走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时会遇到劣势变优势的机遇,应准确把握国家所制定的那些优惠政策,将企业内部的每一利益实体的公平、效率、利益分配与权责关系等方面确定下来,提供循环经济发展所需的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与政策支撑。应重视对国家属地管理、投资、技术、金融、土地、税收、信贷及财政等方面政策的研究,把握好国家政策的实际导向,借助于相关的煤炭资源,从那些重大的项目规划与技术领域着手,突出重点,做好试点,干出亮点,实现煤炭经济的跨越发展。

通过产业的良性互动来研发、应用技术。在循环经济理论的指导下,重视研究回收利用再生资源、综合利用资源、节约资源与清洁生产等相关技术,建设产业化示范项目,解决关键技术领域中的发展瓶颈。借助于项目拓展与产业延伸,来实现循环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们除了应重视成熟先进技术的使用、项目的综合利用之外,还应当重视社会层面的循环经济体系的构建。

通过机制联动来为关键项目增添活力。主动加入到企业、国家与地方间的信息联动体制之中,重视全新的煤炭企业的循环经济机制的构建,以此将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吸引多元化的投资者,重视新项目的建设,通过市场推动实体的发展。对市场需求进行研究,并科学地引导市场需求的发展,通过机制提高活力,施行项目业主负责制,努力打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实现循环经济项目和市场、和人才的对接。

五、以负理正,对循环经济运用的适中度进行准确把握

维护生态的平衡、保护环境仅仅是循环经济作用的一个方面,从某种程度上讲,循环经济更是追求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多赢的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多元化的发展、产业的延伸与企业的强大是煤炭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前提与基础。在产业结构的横向联合及纵向联系里,务必避免自一种倾向划入另一倾向。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决不可用循环经济乱戴帽,防止乱上规模、乱上项目的情况出现,避免建设的重复与低水平。应当从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对所上项目的综合效果、可行性与可操作性进行全面的思考。此外,应全面思考其社会效益与企业效应,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协调,才能实现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现阶段,在循环经济的趋势下,我们应当努力研究人们在生产、消费、生活方面的规律。煤炭企业在面对发展循环经济的主流时,应当采取主动、积极的态度,主动的出击,把握好机遇,走经济、环境双赢的发展道路,努力寻求技术条件、政策机遇及激励机制等方面的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煤炭企业沿着循环经济的发展道路走下去。

参考文献:

1.高博彦.国外煤矿设计变革连载设计过程机械化[J].煤炭工程,2009(1).

2.王松山.对可行性研究工作的几点建议[J].煤炭工程,20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