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文学影视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4:25

网络文学影视化篇1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影视文化网络影视评论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22.010

大学生是网络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参与者,也是影视文化的重要创造者和参与者。据CnniC的调查,截至2009年底,25周岁以下的中国青少年网民规模达1.95亿人,占网民总体(3.84亿)的50.7%,18—25岁的网民又占青少年网民总体的59.4%,这其中,大学生网民是最活跃的群体之一。相比中小学生网络使用上娱乐应用(包括网络音乐、网络视频、网络文学和网络游戏)突出的特点,大学生群体在大部分网络应用上的使用率都最高,在网络娱乐、交流沟通、信息获取方面活跃程度更显著[1]。另据艺恩咨询公司的《2008-2009年中国电影观众调研报告》[2]和蒲剑先生的《2010年三四月份中国电影市场观众调查分析》[3]显示,20—30岁为主流观众集中的年龄段,占据观众的四到五成,而大学本科学历也是中国电影市场主流观众的一个突出特点。网络影视评论的生产和消费已经成为大学生介入网络文化和影视文化的重要途径。对这一文化行为的深入了解无疑有助于对网络影视评论传播效应的认识,也是制定措施促进网络影视评论及影视文化健康发展的依据。

下文基于2012年四五月间面向五省六所大学[4]610名本科生课堂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受访者遍及大一到大四,出生年份从1988年到1994年,以1989年、1990年、1991年、1992年出生为主体。专业分布涉及理工类、文科类、影视动画类。女生比例略高于男生,占据59.4%。受访者分为两组,306人接受“关于网络电影评论的调查”,304人接受“关于网络电视剧评论的调查”。两组问卷除了关键词“电影”和“电视剧”的不同外,其它内容几乎完全一致。

一、大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频率和渠道

数据显示大学生对电影、电视剧的接触是相当频繁的,观看数量也是可观的。在高考压力减除、校园文化影响、生活自主能力提高、网络片源丰富、观看方便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电影电视剧欣赏成为当代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主流内容之一。从电影组的情况来看,将近50%的受访学生平均每周的观片量超过1部,不少影视专业的学生表示每天都会看电影。观片量的多少明显与专业有关,普通文科生和理工科学生73%的人估算自己的看片频率在“每月1-3部”或“每周1部”的水平。而戏文、摄影、编导等影视专业学生则较少人低于“每周1部”的数量,相反,每周看片2、3部的很普遍。这样的分布当然与专业热情和兴趣有关系,也与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业负担有关系。电视剧组的分布规律大体相似,每年看1到2部的情况最多,占据三成。年观看量低于1部的超过8%。

当被要求对几种看电影或电视剧的途径“按照自己常用到不常用的顺序进行排列”时,80%左右的学生将“通过网络(包括在线观看、下载观看)观看”的方式排在第一位。这其中电影组中有23.1%的人除了网络渠道以外,不考虑其它的电影观看途径。这组只有不到12%的学生首选“进影院观看”。有学生明确表达只有那些艺术质量上乘,视听享受指数又高的影片才值得进影院观看。排除网络这个首选渠道以后,学生们才会主要选择电影院或电视。丰富的网络视频资源和下载资源为大学生观众提供了远比电影院和电视都要数量多且品种多的影视剧产品。通过网络的途径,他们接触到大量的外国影视剧。

网络成为大学生观看电影电视剧的首选渠道和主要渠道,这大大激发网络影视评论的活跃和繁荣。尽管上网观看电影电视剧免费而便捷,但大学生也要为自己的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计算,做准确的看片选择。再说大量作品的存在也使选择成为必须。于是,通过一目了然的分数,或者通过三言两语的简评或精密细致的长篇文章的评价、评论对备选作品做一个看前的评估成为网络影视观看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和伴随行为。这一伴随行为在看片后又可能延续到参与打分、回复评论、发表评论等构成的交流环节和深度欣赏环节。所以,影视剧播映和观看渠道的网络化是催生网络影视评论在各类网站上普遍发展的重要原因。

二、大学生对电影电视剧信息的获取习惯

当代大学生搜寻、观看、收藏电影电视剧的诸种活动都依赖于网络,围绕着电脑。网络舆论对他们起了极大的引导作用,左右着他们的看片选择和观片后的影片评价。而他们查看影视信息、参与影视评论的活动不仅仅满足于影视文化介入的需要,还往往是跟他们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学习需求融合在一起的。本次调查围绕电影电视剧信息的来源和信息读取上的偏好进行了一些初步的调查。

首先,表7、表8、表9呈现“国内网站”和“朋友告之”是电影电视剧信息最主要的两大来源,50%以上的信息不是来自朋友,就是来自国内网站,而朋友之间的信息交流很可能也是通过社交网站、即时通信等网络工具的。排在“网络”和“朋友”之后的信息来源是电视和电影专业杂志。中央台和省级台播出的一些权威的娱乐新闻报道节目成为学生们通过电视获取电影信息和电视剧信息的重要平台。另据不完全统计,大学生接触最多的电影专业杂志是《看电影》,而他们对电视杂志的接触相对少。

疲软多年的内地电影市场从2005年开始强劲上升,电影重回大众文化的焦点位置。与此同时国内外电视剧佳作迭出引发一次次轰动全国的观看热潮。电影电视剧版面成为各种门户网站的标准配置。2007年以来,视频网站和网络视频播放器及搜索引擎的迅猛发展又让它们成为影视文化培育的新基地。影视信息在大型综合门户网站、影视专业门户网站、社交网站、视频网站等不同性质不同应用功能的网站和视频播放器等工具平台上广泛存在。

表10数据显示无论电影组或电视剧组,最大比例受访人群的影视信息获取主要依赖风行、迅雷这一类观看工具和下载工具,数据都在三成左右。可见,对大学生而言,影视信息获取的最主要动机是看片指导。表10的数据还显示时光网和豆瓣网对电影爱好者有较强的聚合作用,而对电视剧迷的聚合作用就差得多,尽管在这两个网站上也有电视剧的信息,但显然它们在电影信息上的权威性压过电视剧方面。反过来说,专业电视网站的建设赶不上专业电影网站,相应的,影评的数量和质量也是远远超过电视剧评论。有23.5%的人不在网上查阅电视剧信息,远多过电影组的6.6%。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大学生对电影的接触超过电视剧,而对电影的重视程度也大过电视剧。表11的数据进一步证明了这点。就信息内容偏好的前两项分布,电影组和电视剧组大致相似,而关心电影制作细节、评论分析和专业知识的人数比例则明显高过电视剧这一组。同样,表12中,专家老师和网络影评人的意见在电影信息传达中的威信明显高过电视剧信息传达。这些数据综合起来可以说明一点:在大学生的眼里电视剧更趋向娱乐性,而电影更趋向严肃的艺术性。

三、大学生对网络影视评论的接触

在了解观影习惯和影视信息获取习惯后,问卷进入对影视评论活动接触情况的调查。针对“你会去查看网上的电影评论(包括长评、短评)”的调查,41.2%的大学生回答“经常查看”,只有8.8%的大学生表示“从来不看”,剩下一半多的人比较均匀地分布在“不太经常看”(29.7%)和“看过几次”(20.3%)的情况中。大学生对电视剧评论的接触总的来说明显少于电影评论。

关于查看影评的时间,17.8%的学生选择看电影前查看,40.9%的学生在看完电影以后查看,41.3%的学生则是看片前、看片后都会查看。这与他们查看影评的原因或目的密切相关。48.1%的大学生表示自己查看影评的目的是“为了找到可看的电影”。可见,来自媒体娱乐频道、网民博客,以及视频网站和下载网站的打分、短评和评论文章给大学生提供了主要的电影观影指导。另外,有33.2%的大学生表示查看影评是因为“没看懂电影”,想寻求解答。同时有46.8%的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学习目的”。这些回答解释了为什么相当数量的学生在看片前、看片后都会查阅影评,而不仅仅是在看片前或看片后。比较而言,只有20.4%的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对娱乐信息的关心”,以及28.5%的学生承认查看影评出于“对特定明星或导演的关心”,对应的,有23.7%的受访学生认为自己查看影评出于对电影的热爱。可见,对大学生而言,网络影评的实用性是重要的,至少在他们的自我认定中,查阅影评的学习目的重于娱乐目的。

落实到对电影的具体评价行为,大学生们趋向于方便易操作的网络打分[5],较少人花时间和精力写影评文章。针对“你是否写影评文章(几百字的或者更长的)”的调查,只有4.3%的受访者回答自己是“经常写”的,超过三成的人在这个博客广兴,几乎人人都可方便发表电影意见的时代依然是“从来没写过”影评,表示“偶尔写”和“写过一两次”的人数也都在三成上下,差距不是很大。与之相对比的是,24.4%的大学生表示“经常在网站上给电影打分”。当被问及“网站上的电影打分会影响你是否观看此片的决定吗”,参与打分的学生中有59.2%的人表示“会有影响”,另外40.8%的人认为不影响他们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影片网络得分的影响不仅指向大学生的网络收看,也同样指向他们在影院的选择。

四、总结

综合以上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几点初步的结论:

1.电影电视剧观看是当代大学生文化娱乐生活的主流内容之一。网络是他们首选的也是最主要的看片渠道。网络的便捷和免费使他们保持较高的看片频率。这是网络影视评论活跃的前提。高频率的网络影视观看激发网络影视评论向常态化、多形态化发展。

2.网络也是大学生最主要的影视信息、影视舆论传受渠道,这是网络影视评论兴盛不衰的必要条件。60-70%的大学生认为他们的影视剧信息首先来自国内网站。网络文化的大众化和民主化特点也反应在大学生在信息接受上普遍比较看重“普通网友”的意见,专家和老师的权威性趋弱。

3.影视信息查询、影视评价或评论的参与是大学生影视观看的必然伴随行为,也是看片活动的重要环节,它贯穿从看片前到看片后的全过程。大学生查看影评很大一部分来自学习和认知的需要,可见优质的影视评论文章对提高大学生艺术欣赏和影视修养的重要性。

4.大学生查看影视信息、参与影视评论不仅仅满足于对影视文化的介入,也是跟他们的娱乐需求、社交需求和学习需求融合在一起的。大部分学生对影视信息的专业性要求不高,关于创作者尤其是导演演员的信息仍然是除了新片上映信息之外他们最关注的信息。相对而言,电影信息的专业化程度高于电视剧信息。

5.网络提供了方便的电影评价工具。网络打分、影评等网络评价机制也在切实地影响着大学生的影视观看。落实到对电影的具体评价行为,大学生们趋向于方便易操作的网络打分,较少人花时间和精力写影评文章。

此文为2010年国家广电总局社科研究项目“网络影视评论发展对策研究”(GD10092)的成果之一

注释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09年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见CnniC官网。

[2]见网页

[3]见《电影艺术》2010年第4期。

[4]受访学校包括哈尔滨理工大学、北京电影学院、华东师范大学、重庆邮电大学、浙江理工大学、浙江传媒学院

[5]以打分的方式表达看片者对电影的评价,这在如今的网络上差不多是一种通行的评价方式,广泛出现于视频网站、影视资源搜索或下载网站、电影门户网站、社交网站、大型门户网站的影视页面等,基本上采用的都是“十分制”。

作者简介

唐佳琳,女,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

柴志明,男,浙江传媒学院,研究员。

网络文学影视化篇2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利弊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利弊:视觉文化研究全球化时代中国电影的文化分析周星驰的无厘头电影风格

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利弊精品源自中考备战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合作风险

(一)商业利益导致网络小说质量下降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合作的风险的根本原因在于两者的商业性。当今中国网络小说并非纯文学性,而处于文学性与商业性并存混合状态,且商业性大于文艺性。近年来,网络文学在线付费阅读或下载模式的成型,刺激了网络们的创作动机。由于许多网络文学网站通常是按字数篇幅或者点击率量和下载量衡量报酬,故而会有意加长篇幅甚至无完结的继续创作,由此产生的作品可想而知必然语言啰嗦、结构混乱、缺乏文学艺术性。这样的作品即便点击率再高,受众基数再大,改编成影视作品后也必然缺乏生命力。(二)为影视而改,网络小说丧失其文学独立性网络小说即李寻欢所说的“网人在网上写网络供网友阅读”式的写作模式。网络为小说提供新的传播途径和平台,借助这个新兴平台,无论是作家创作还是读者接受,小说的发展应是与时俱进的发展,应是以小说独立性为基础。为了影视而改的网络文学作品,首先在内容上就比较容易流失。早先以文学经典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如《乱世佳人》《战争与和平》《围城》《红楼梦》《西游记》等,它们的改编不仅最大限度的忠于原着,而且建立在艺术性和审美性的基础之上,以影视手段大大促进了文学作品的传播。但消费时代的今天,影视被赋予了商业色彩,商业性影片占据了市场的最大份额。其次,消费时代下的“快餐”式文化,娱乐性、便利性、消遣性成为主导,艺术性和审美性退而次之。这样一来,“文学走向边缘化,快餐文化抢占文学市场,视听霸权对文字媒介的接收性挤压”③使得网络小说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商业的附属品。(三)文学影视化,想象空间的破碎文学作品影视化在使文本更具声色律动的同时,依旧存在不可忽视的弊端。首先,文学作品本身固有的有待接受主体自己去填充的语义空白,一旦被具体化后,就难以避免的产生了想象与现实对接的问题。网络小说中所塑造的主人公大多都是完美的理想型形象,与现实演员对接时必然会存在差异,甚至引起争议,不仅影响了影视作品质量而且破坏了文本张力。例如,改编自明晓溪同名网络小说《会有天使替我爱你》的电视剧,米爱的扮演者李思思和伊堂曜扮演者李承铉,无一幸免都被观众恶批,“李思思纯洁得做作”“李承铉毫无伊堂曜的霸气”,小说中的红色法拉利跑车变成剧中的山地车,别墅则变成了寒酸的小楼一部经典的网络小说影视化后在网友、观众的恶骂声中以失败而告终。《杜拉拉升职记》电影版中杜拉拉的扮演者徐静蕾被批长相不够甜美,电视剧版中的王珞丹则被认为气场太弱。备受欢迎和肯定的网络小说在影视化却不尽如人意。由此看来,网络小说原有的美感在被具体化后均不同程度的受到破坏,读者的想象空间难免破碎。

批评与沟通并重,缓解网络小说和影视艺术矛盾的对策

(一)从文学批评入手,优化网络小说及其产业结构文学创作与文学批评历来都被认为是文学不可或缺的两翼。当前中国网络文学,创作生机勃勃,批评却悄无声息。读者对于作品的评论和反馈虽能及时的起到一定作用,但从专业角度而言,网友对于作品的批评大多限于感性层面的体验,“平民批评”还不足以对抗网络文学的弊病。其次,目前网络作家构成多为业余,他们一方面出于对文学的爱好,另一方面由于网络文学入门的门槛较低且能获取报酬,而进入网络文学领域。再者,“从创作心态上说,网络写作常见的是‘玩文学’的心态”④,这也影响了文学写什么的问题。显而易见,目前网络小说从创作层面到接受层面的综合水平仍然较低,主要表现在:视野小,题单一;趣味低,格调不高;境界小,缺乏深度。改变这一现状,应当引入专业的文学批评机制,通过专业批评刺激创作的改善。专业批评家“对于文本的解读不会是一般意义的接受,而是对作品意义的系统发现与论述,由于他们的存在,阐释才可能上升为批评,从而带上更多的科学色彩”⑤,进而能更有效的提升网络小说的质量。(二)与大众沟通,共同优化“网改”影视作品网络小说和影视作品的“联姻”至今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事实和趋势,二者间矛盾的解决除了在网络小说上寻求方案外,还应从影视作品入手。首先,针对演员选择问题,可通过网络票选、调查问卷、观众推荐等互动形式让大众选出他们心中的理想代表。其次,设专门的BBS论坛、专用网页等讨论平台,接受大众与影视制作单位双方及时就作品问题进行沟通和商讨。再者,通过沟通,制片单位在了解大众心声的基础上可以有意识的对大众追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修改,避免影片流于形式和低俗。(三)人文关怀为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必须呈现的文化景观“文学是一种审美的意识形态,其价值在于用语言来描绘有意义的人生图景以实现对人的生存及命运的关注和把握,人学意义是文学与生俱来的规定”⑥。新媒体时代下产生的网络文学,其本质依旧在于人学,人文关怀、人道主义精神依旧是其生命力的源泉所在。同样,新媒体时代下承接文化传播责任的影视艺术,在内容丰富化、形式新颖化、手段科技化的同时,也必须以人文关怀为基点和重点,承担起不仅仅是丰富大众休闲娱乐生活,而且是为大众提供精神享受和心灵净化平台的责任。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共存与互补,才会保证社会及其人来的稳定发展和全面进步。中国的网络小说与影视艺术的“大联姻”,若想“蜜月期”更长久,就必须在各个方面达成有效和有益的协作,监管部门进一步严格网络文学的改编机制和出版门槛,网络文学和影视艺术双方自觉完善自身建设,为彼此提供良好的合作环境。接受主体的消费大众,在娱乐和休闲的同时应该意识到作品文化内涵的重要性。如能在快节奏的消费时代,坚定坚守人文情怀和人道主义的责任,相信未来网络文学与影视艺术的结合不仅会更紧密,而且它们的发展也会在彼此合作促进中越来越辉煌。

网络文学影视化篇3

关键词:网络;影视文化;青少年;素质教育;影响

随着网络与影视文化的日新月异的发展,网络的传播范围广、速度之快与影视文化的综合性、艺术性的加强,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媒文化,影视文化具有独特的表现与传播方式,通过网络、电视、电影等媒介传播模式,在提供娱乐并引导着社会舆论,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产生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此同时形象色彩的网络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青少年来说,由于对网络与影视信息的依赖及信任,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更多地处于被动的地位,影视文化的消极影响在青少年素质教育更容易体现出来,网络与影视文化作为青少年素质教育的主要构成部分,如果处理不好这些消极的影响会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产生极大的影响。

一、网络与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积极影响

正面影响作为网络与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素质教育影响的一个方面,对青少年的成长和发展的正面作用比较明显,对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一)网络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1.对心理素质的影响。网络的开放性的特点为青少年发泄提供了环境,教师也可以通过网络这个途径有针对性的对青少年进行指导;为青少年掌握心理健康知识、了解心理医院、心理医生及求医预约等带来了方便。2.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影响。网络是青少年的社交零距离,这样对青少年的交往非常有利;新的社交群和圈也就变大了,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社会化。(二)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积极影响1.扩大青少年社会体验的范围。影视文化作为现代一种新的传媒文化,消除了物理与社会空间的隔阂,是一种娱乐工具,也是改变青少年整个生活情境的新力量。极大的丰富了青少年进行社会体验的范围,从而为青少年体验社会生活奠定了基础。2.促进青少年正确价值观的形成。现在的大部分影视文化在选材上都是积极向上的,如故事片《少年雷锋》影片描述雷锋少年时期的生活,他经历过旧社会、吃过苦,因此他知道新社会的甜。

二、网络与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

(一)网络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1.对青少年思想品德素质的影响。网络信息传播监控不严,致使青少年做出违背法律的事情,误入歧途,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对青少年智力素质的影响。在线网游戏或即时通讯是青少年上网的主要内容,多数青少年话题不文明不明确,畅所欲言极容易影响青少年的思考问题的能力。3.对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影响。长时间连续上网对视力、脑力、皮肤等都会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眼睛近视越来越年轻化了,不良的上网习惯也会损害青少年的身体健康。4.对青少年心理素质的影响。长期上网会引发青少年孤独、冷漠、压抑等问题,最后导致精神障碍,出现自杀等情况。(二)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1.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影响。由于影视文化的传播缺乏互动性,单项传播。青少年长期观看影视,养成不良习惯,如:不看电视就不吃饭、不睡觉等,对其心智成长造成不利影响。长期这样进而降低了青少年的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不出青少年的创造能力。2.对青少年正确人生观念树立的影响。在一些影视作品的影响下,有些青少年表现出自私心极强,只顾自己利益,损害他人利益,甚至损害国家利益。3.对青少年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近几年由于国外影视文化的影响,有些青少年也跟风而上。

三、网络与影视文化对青少年产生消极影响的原因探索

青少年既是网络与影视文化的主要参与者,又是网络与影视文化的使用者。所以找出问题的根源,制定相应的措施然后对症下药,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1.青少年素质教育素养局限性的原因。由于青少年不同于成年人,青少年在素质教育方面都比较欠缺等原因,使得对网络与影视文化不能以辩证的观点来面对。加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尤其是传统文化与国外文化不同,所以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2.社会监管与调控机制的漏洞。面对影视文化的商业化性、功利性,目前监管部门没有建立严格分级的调控监管机制,导致网络与影视文化出现消极影响。

四、影视文化对青少年所产生负面影响的应对措施

根据出现的原因,使用推进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眼光,从关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高度,从提高青少年整体素质的角度,正确的审视网络与影视文化在青少年素质教育中的地位。通过多种方法、多种形式,充分发挥网络与影视文化在对青少年进行素质教育方面的优势,来提高青少年的素质教育。(一)三方(社会、学校、家长)的监督与管理1.在家庭方面的措施,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家长要说到做到,树立正确的教子观,不断的提高自身的素质,这样才能培养出好的孩子。2.在学校方面的措施,作为校方应该通过多途径举办相关的网络与影视教育方面的讲座,正确的引导学生来利用好网络,观看有意义的影视文化,培养学生在网络与影视文化方面的明辨是非的能力。3.社会方面,加强网络与影视文化的监督与执法方面的管理,从根本上杜绝不健康的网络与影视文化的传播,为青少年的素质教育提供有效管理环境,来保证青少年的素质教育的质量。(二)行政部门要对网络与影视媒体加强管理1.在制度方面的措施,设置专门的管理中心或机构,明确责任,加强网络与影视文化市场的管理,并制定出相关的措施,来保证网络与影视文化对青少年素质教育的积极营销;加大管理力度防止不健康的网络与影视文化流入市场。2.在网络与影视文化立法方面的措施,制定出关于网络与影视文化于青少年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如:网络影视审查法规、网络广告法等,来约束网络与影视文化的传播,规范网络与影视文化的市场管理。(三)加强网络文明规范的建设与自身注重行业建设1.举办以宣传《青少年素质教育网络文明公约》为主题各种教育活动,来正确的引导青少年上网。从而打造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活力的网络环境。2.加大传统文化影视节目创作。当前以素质教育的影视文化有一定的数量,但是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比较少,中国的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素质教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汉字五千年》、《道德观察》、等都是比较好的传统文化节目。总之,网络与影视文化具有广泛性、形象直观、传播范围广、速度快的特点,有着极强的感染力和创造力。所以说对于网络与影视文化积极的一面我们要发扬光大,消极的一面要正确的引导好青少年加以抛弃,从而正确引导网络与影视文化发展的方向,发挥网络与影视文化的育人作用,为青少年素质教育创造一个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绿色的网络影视文化环境,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郎琴.影视文化作为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2.

[2]薛世忠.网络文化下青少年德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1.

网络文学影视化篇4

北京晚报刊文说,从去年开始,出现了一个热词“ip”。所谓“ip”,就是指能被改编的知识产权内容。近日一本名为《余罪:我的刑侦笔记》的网络小说就引发几十家影视公司的“哄抢”。ip热令内容版权争夺战愈演愈烈。但冷静观察会发现,ip热一方面让曾经艰难写作的人们获得了利好,另一方面也给原本有些浮躁的文学产业又浇上了一重泡沫。毫无疑问,ip改编热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小说和纯文学一样,都是小众化的,只是部分网民的所爱。不一样的是网络小说比纯文学还惨,一是连文学评论家都不把眼光集中到网络文学上;二是官方文学奖几乎都不给网络文学。但是,网络小说是影视圈的新宠,这是纯文学不可媲美的。热播的《盗墓笔记》《花千骨》《两生花》《仙剑客栈》《陆小凤与花满楼》《何以笙箫默》《琅琊榜》《华胥引》等电视剧均改编自粉丝基数庞大的著名ip。2014年年底统计,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其中,90部拍成电视剧,24部拍成电影。网络小说成为影视业的新宠,已经是不争的事实。ip改编热让网络小说作者从网上走到了前台,应该说对网络文学是一种促进。靠《清明上河图密码》蜚声网络的冶文彪就称,为了写《清明上河图密码》5年都没有任何收入,自己曾经艰难到想放弃写作这个职业,但ip热了,它就像救命稻草一样,让他能继续写作。而且,ip热带给网络小说作者的除了劳动被认可外,还有金钱的诱惑。现在网络小说版权价格比过去高了许多,50万元、100万元、200万元的都有,甚至天价版权价格的情况今年也出现了。对网络小说作者来说,绝对是好事,毕竟作者付出的艰苦劳动得到了承认,有价值的劳动都应得到回报,都应得到尊重。

然而,ip热的到来也出现了一种不好的趋势,有些网络小说还未写完版权就卖出去了。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一个好故事好创意就能卖钱,但对网络小说的成长成熟并不是好事。是文学就需要认真地打磨。网络小说还处在文学的初级阶段,很粗糙,很缺乏可圈可点之处。即使是被抢购的网络小说,被拍成影视作品后也没有带来预想的效果,甚至还不及网络小说火热。在2014年收视排行前十中或许能挤进几部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但真正的年度十大电视剧排行中,无一网络改编剧上榜。所谓2015“最受期待网络改编剧”《何以笙箫默》,也被吐槽和口水淹没。还有一点不得不说,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作品还放大了网络文学语言苍白乏味、模式化和套路化等等“先天不足”。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网络文学改编热并没有实质性地改变网络文学的生态环境,相反还加剧了网络文学的浮躁,正所谓“萝卜快了不洗泥”,更使网络文学难出精品,这是必须警惕的。影视文艺自有影视规律,不是拿来网络文学就能热卖就能赚钱的,网络文学只是为影视作品提供了一个更高的平台,只有不断创新,也就是要增加文学深度要增加与网络文学不一样的新的可卖点,才能拍摄出更好的影视作品。影视作品要比网络文学高一个台阶高一个档次,才有热卖的可能,对网络文学才是一个促进,否则,影视作品不仅不能大卖,还会反过来“促退”网络文学的进步与发展。我们希望影视作品为了自身的利益,也为了网络文学的进步与发展,对网络文学的抢购与改编要慎之又慎,如果盲目跟风抢购改编,无论是对网络文学还是对影视艺术都不是好事。

网络文学影视化篇5

[关键词]改编剧;技术化;消费新趋势;“活态”价值传承

2015年是中国影视剧市场开启网络小说改编剧的高潮时期,《琅琊榜》《班淑传奇》《云中歌》《华胥引》《女医・明妃传》等多部优秀的网络小说都将改编成影视剧登场,真正过渡到了从文字阅读到视听盛宴,从思维臆想到感知诱惑,从单调小说迷到全方位市场元素的结合。网络小说改编剧缘于2004年由中国台湾的蔡智恒《第一次亲密接触》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到2008年,诸多高人气网络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如《蜗居》《来不及说我爱你》《美人心计》等;随后,《后宫甄执》《步步惊心》《千金女贼》掀起了网络小说改编剧收视狂潮。

客观上讲,网络小说改编剧是影视艺术迎接新收视率高度的重要路径:一方面,融媒时代冲击着影视艺术的发展,随着影视行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文化产业的规范,好剧本的需求量节节升高,影视剧与网络小说联姻有市场需求;另一方面,在影视艺术消费新趋势下,网络小说改编为影视剧后,网络小说固有的小说迷会成为影视剧收视的主要观众,其收视率有所保障。正如L・西格尔认为:“改编是影视业的命根子。”[1]因此,在艺术消费新趋势下,影视剧牵手网络小说具有跨时代意义的经济效益创新和文化价值内涵。

一、文化艺术作品形态“技术化”再现过程

作为文化艺术作品的网络小说有其独特的形成机制。首先,网络的诞生衍化了网络小说,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文学,从思维角度考察,这种网络文学依然有其他文学的特性,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所组成”[2]。其次,网络小说的传播渠道却相对于传统纸质出版小说渠道,以新媒体为中心的网络渠道以其速度、覆盖率、跨时间和空间的优势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

网络小说的传播速度决定了众多小说迷的追随,我国网络文学市场也到了鼎盛时期,来自市场研究机构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2013年,中国网络文学市场收入规模达463亿元,较2012年环比大幅增长667%,预计在2015年,网络文学整体市场规模将突破70亿元。作为一种艺术形态的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其实是文化艺术作品一种艺术形态向另一种艺术形态再现的“技术化”过程。

德国哲学家瓦尔特・本雅明曾提出,艺术品原作都具有“光韵”效应。网络小说作为艺术原作本身就具有追随群体,这些观赏者体验了小说的魅力,但只是在文字与语言艺术的体验,正如马林斯诺夫斯基指出:“语言是文化整体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个工具的体系,而是一套的发音的风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3]网络小说读者在小说的文字语言艺术中可以畅快地在语言意境中想象,并且语言艺术的魅力还在于想象空间增值的,构建文字中一个个形神兼备的场景。网络小说的“光韵”效应会使读者在体验小说的同时对原作产生膜拜价值,但随着市场多元化的竞争,一元化的文化艺术作品已经逐渐在市场的涤荡中消失本身的“光韵”,而影视剧的改编却恰好弥补了网络小说的单一艺术表现形态,也更高层次地体现了“一元多用”的商业模式。

网络小说的艺术形态改编为影视剧是“技术化”的过程,海德格曾说:“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4]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正好是多元化艺术表现形态的再次展现,也是把网络小说观众扩展到从已有的网络受众到社会大众的技术过程。一方面,改编使网络读者实现了把原有的文字语言想象意境真实地表现在银幕上,立体而丰富地展现网络小说情节;另一方面,影视剧的播出,随着知名度、美誉度和好评度的攀升,也会拉拢一大批网络小说迷以外的不同年龄、阶层的影视受众,客观上增加了网络小说的知晓度。

数字化技术的网络里缺少了太多现实中的自由,在现实的世界里,网络小说的改编可以尽情地用技术的手段放纵思想和情感,也无缝连接了艺术与技术的一体化,丰富和拓展了网络小说生存和发展的空间。

二、跨界合作与竞争是经济新常态下

的消费新趋势

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商业模式的创新,在经济新常态下,传统的网络小说盈利模式和表现方式都已经不能够再满足消费者日益增加的精神需求,尤其作为精神生产的文化艺术作品,更是代表一种社会精神主流倾向,在作品中表现出社会所接受的精神、伦理、审美和道德以及对欣赏者的引导和教化。黑格尔说:“艺术并不是一种单纯的娱乐、效用或游戏勾当,而是要把精神从有限世界的内容和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要使绝对真理显现和寄托于感性现象,总之,要展现真理。”[5]

新媒体时代,跨界的合作与竞争已然成为多元时代的“桥梁”嫁接,文化艺术作品的畅销和商品的顺利交换一样,需要具备两个外部环境:畅通渠道和社会需求,也就是在乐意购买的基础上顺利购买,文化艺术作品的价值才能实现。而文化艺术作品和一般商品又有本质区别,就在于艺术价值的再现性,因而,跨界营销必定成为消费新趋势。长期以来,大量的网络小说都不能及时得到关注,或者关注也只是昙花一现,但有读者基础的网络小说一旦成功改编为影视剧,就会把原作推向更高的艺术高度和开发潜在的商业价值,是一种创新的营销。

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认为,创新事物在社会系统中形成扩散的前提是必须有一定数量的人采纳这种创新事物。[6]网络小说首先是用信息社会的网络化生活方式影响、替代传统的生活方式,并通过读者的网络阅读形成接受网络小说价值的生活基础,因而,网络小说不可避免地成为以网络为基础向外扩散的最重要的载体。作为文化艺术作品,其实是人活动方式、思维方式和能力的总和,能不能被社会和市场接受和消费,最原始的扩散方式肯定是人际关系扩散渠道,一方面,网络小说读者群体更多的是年龄层次差不多的年轻人格局,因其个性与自由的基因,需求程度的不同,其推崇网络小说走向市场其组织渠道反而还会忽略最基础的以家庭为中心的人际关系渠道,实际网络阅读方式本身也只适用于部分网络读者群体;另一方面,单一的网络小说艺术表现形态也使多数社会大众缺少阅读的内在动力,偏离了社会大众真实的满足自身精神需求的形式轨道,扩散效果会与现实脱节。

消费者消费某一商品时,本身就在忠实消费者和一般消费者、潜在消费者之间互换身份,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随着艺术形态的转变,消费者身份在其扩散渠道就存在成倍的增量,以家庭为单位的首因人际关系扩散渠道也会起到决定性的基础作用,把潜在的消费群体转换成直接消费群体,甚至屏幕演绎的艺术表现形态因其直观性更容易打造忠实消费者,从而形成二次消费、多次消费的机制。

三、文化艺术“活态”因转换实现价值的传承

一种文化艺术的存活来自于社会大众的文化认同,网络小说本身就具有独特的生存环境和传播空间,从整体思维观念和具体观察感知存在的意义与价值的体现考察网络小说这种文化样式,实际是放置到原作的社会与人文生态中去,价值的形成是由主体的作用与需求来决定的。

首先,网络小说的主体之一――作者,是从网络发展成网络作家的,但是,因为互联网提供给作者的是自由、开放的创作平台,由于网络的快捷和方便,加入网络写作队伍的必然呈现海量而庞大的作家群体,这些作品不可避免地会因为数量的庞大而导致质量的下降,又因为以新媒体为代表的网络呈现碎片化和迅捷的传播,除了少数作品可以点击率高而声名远播外,多数作者的作品都是淹没在网络中,无人问津,挫败感和边缘化会成为影响网络作家存活的因素,因而网络作家要想在网络小说市场里找到生存价值,就要考虑“价值对象性只是这些物的‘社会存在’,所以这种对象性也就只能通过它们全面的社会关系来表现”[7]。因此,有些网络作家已经意识到了转换价值存在是自身存活和存在的重要因素,投入到潜在影视剧体的网络小说创作,做好从网络作者到编剧的华丽转变才能体现价值的存在。

其次,网络小说的又一主体――读者,其大都呈现出年轻、接受新事物快、目标转移快的特点,符合其审美口味的作品必然会受到他们的青睐。网络阅读有两大特征:第一,浅阅读。网络阅读和纸质阅读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超链接致使网络阅读的“不专一”,文化艺术作品的认同是建立在社会感受、群体价值和文化认同上的,不专一的阅读模式,读者的推崇程度必然会因为更多替代品的产生而渐渐遗忘,价值的传承生命受到影响;第二,碎片化阅读方式。碎片化的阅读方式是拼凑的记忆模式,当然也有“追文字”的和神秘,然而这却根据作品自身质量来决定生命力的长短。只有作品在集体记忆、情感需要和文化认同层面上让读者多渠道认同,才能实现文化艺术作品的价值活态传承。

最后,作为文化艺术作品的网络小说或改编的影视剧,两种不同的艺术表现形态和演绎模式自由地在文字艺术与影视艺术之间转换而体现价值,这种表现形态的转换拓展了文化艺术作品的宽度和深度,也促使了读者到影迷身份的转换,立体的视听影视剧更是进一步深刻地从“审美”的角度延续了网络小说的内涵,H・a・梅内尔认为:“审美的善,或有价值的艺术品的特征,是一种在适当条件下能够提供愉悦的事物”,而“愉悦其实是意识的延伸和净化”[8]。通过其他表现形态延续文化艺术作品是有价值的文化艺术活态传承,尤其在这多元的市场竞争中,文化艺术作品价值的体现、文化力量的惯性展现,甚至文化输出都是未来影视剧拓展市场的重要方向。正如《甄执》正是演绎了从网络小说到电视剧的转换,从国内热播到输出国外的转换,从电视剧到电影再拍的转换,一元多用的传承模式,国内外作品不同文化价值的输出和体现都是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体现国家文化软实力和文化艺术作品内涵与价值,这是渐进的过程,也是必经的过程。

四、反思

网络小说因自身质量的差异化本身就存在不同的文化呈现问题,但多数畅销书都已经接受了市场的洗涤和竞争,留存下来的必定是具有一定人缘基础和反映社会现实的高质量作品,因而在改编中也会因精神需求的满足而要求得更高。

文字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影视艺术的表现形式的最大区别在于想象空间的无限放大和屏幕呈现艺术的局限性,单纯为经济效益、粗制滥造的改编必定不能再次在市场上创造出更高的效益。因此,对原作的编剧、改编、演员的选角、角色的演绎和理解都制约着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的水平,原作与改编剧的差异性也有待解决,甚至更直接体现在中国文化艺术作品要走出去,开辟西方文化市场,怎样展现一种新的、健康的并有吸引力和代表性的东西,成为未来市场发展的主要动力。

文化艺术作品的传承是美学经济与人本价值的统一,体现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结合,正如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中强调“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文化艺术作品需展现人本质力量,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只有从人的需求与本质出发,抓住着眼点和市场点,才能够有效地对接不同艺术形态的表现方式,成为国家、社会大众、市场喜欢的作品。

[参考文献]

[1][美]L・西格尔.影视艺术改编教程[J].苏汶,译.世界文学,1996(01).

[2][美]m・H・艾布拉姆斯.镜与灯[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5-6.

[3][美]萨皮尔.语言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135-138.

[4][德]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科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24.

[5][德]黑格尔.美学(第三卷下)[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6][美]e・m・罗杰斯.创新的扩散[m].辛欣,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

网络文学影视化篇6

一、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播:传受双方心理的极大满足

(一)从传者角度看:平民也可以成为“意见领袖”

网络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畅所欲言的平台,而网络小说的出现使得普通人也可以不用任何成本付出就可以成为“作家”,这些网络作家同样也能真实的体验到现实生活中著名作家“一人写书万人读”的感受。网络写作摆脱了水平与内容的限制,它所提供的隐秘空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无拘束地轻松开始自己的写作。每个网络都会体验到“被回应”的“存在感”,此时现实中寂寂无声的平凡人也有可能在网络上得到大家的赞美、肯定,受到无数忠实“粉丝”的追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平民话语权在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的施展。而在网络小说影像传播的过程中,最容易被导演、制片人、影视制作公司相中的一定是那些人气高、点击率大的作品。一个高人气的网络作家往往拥有一批追随自己的忠实“粉丝”,他的作品一经更新就会被网友或者粉丝们广泛阅读进而通过其作品来影响他们,可见,网络在网络小说的传播过程中由起初的平民身份逐渐成为了“意见领袖”。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1]一般来说网友“粉丝”非常认同与信任他所追随的网络作家,并由此爱屋及乌的认同并期待该网络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见“意见领袖”在其网络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是起核心作用的,既提高了作品的传播速度,也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力。而许多影视制作公司正是瞄准了网络“意见领袖”在两级传播中的号召力,才会不惜天价购买这些网络小说的改编权投拍成影视剧。网络小说在网络上火爆之后被改编为影视剧,自然会引发众多网络小说迷的关注,这无疑相当于为改编影视剧做了前期宣传,有了网络小说作品的高知名度与本人的人格魅力作为基础,改编上映后的影视作品自然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这更是影视作品高收视率的保证,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从受众角度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题材的多元丰富性、内容的高度生活化,完美地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中定性地解释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个人,把它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给予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这个理论强调了受众的能动性,突出了受众的地位,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受众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网络平台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性这使得传统的文学类型无限细分或者不断创新,进而衍生出多种多样新颖独特的故事题材,不但扩大了小说的叙事视野,也使得传统的文学类型变得丰富多样,海量的网络小说作品满足了不同读者的要求,不论是何种审美口味的读者都能在辽阔的网络小说海洋中淘到自己最喜欢的“一瓢饮”。过去,我们的影视作品往往承担着“文以载道”的使命,而如今在这个高呼娱乐的年代,网络围观渐成时尚,自娱娱人替代了沉重的社会承担。大多数的网络作品舍弃了传统作品中的厚重大气,沿袭了传统小说通俗易懂、便于流传的风格策略,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网络作品展现了现实中栩栩如生的普通生活故事,契合了影视剧这一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对大众娱乐文化取向的呼应。当《蜗居》播出时,扣动了多少观的心弦,很多“蜗居”在城市角落的打拼者惊呼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吗?《裸婚时代》中刘易阳和童佳倩身上又有着现实生活中多少人的影子。这些来源于我们身边的故事通过小说的影像改编,让我们感到无比亲切。而像《美人心计》《宫》《步步惊心》等剧则是借用观众熟悉的,拥有稳定收视市场的古装宫廷斗争戏的类型化外壳,再融入当下比较盛行的谍战、争天下以及家庭伦理等新的故事桥段,让整部影视剧不出既定类型,又融入新的情节,破除了观众既定的思维,形成了新的收视期待。这些成功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正是以多元丰富的内容题材,高度生活化的特征以及熟悉题材陌生化的处理手段成功的把握了受众心理,暗合了影视传播的规律,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三)从传受双方关系看:网络改编影视剧的参与式互动特征极大的调动了传受双方的积极性,满足了大众个性化的需求

网络文学的盛行让“沉默的大多数”开始活跃起来,使人们成功地从以前既定的写作权力相对集中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迎合了他们抒感、表达自我观点的需求。互动性、参与性的阅读让很多读者有了“与小说血肉相连”的感觉。在各种网络文学网站上,读者可以随时留言,或是探讨文中的瑕疵、漏洞,或是讨论之后故事情节的展开,或是催促作者加快更新。他们可以尽情地发表自己对小说、小说角色的看法,指出其优点与缺点,还可以猜测小说剧情或者参与写作,通过自发的接龙去完成一部作品,影响或者充实小说内容。网络作品的写作与阅读之间的自由、平等通过多数人的积极互动与参与得以实现,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的关系得以改变,也就是说网络与受众、影视公司与改编的影像作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变化。2004年10月28日,中国第一部由影迷真正当家作主且集合了多数网民智慧的青春题材互动电影[3]诞生了,名为《》,在全程的网络竞赛中,从网络小说的甄选到电影剧本的出台,从题材、导演与演员的选择到拍摄地点、背景音乐、宣传海报、互动首映式的选定,全部由网民投票参与,受众的自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饶雪漫在写作《左耳》的过程中,就注重与书迷“粉丝”的交流,根据他们所反馈的自己心中最期待的结局来续写故事。有些读者架起了自己的摄像机,自编自演自导,展现出自我演绎的《左耳听见》。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作家或者过一把导演瘾。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影视剧在宣传时,受众从来都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群体,以往传播中传受双方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在这里被打破,传受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由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往往能汇集巨大的人气,这些成功的网络小说传受双方参与式互动的特征使得作品能够及时根据观众的阅读心态做出自我更新完善,这就使由这些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更能契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取向,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二、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市场营销策略:巧妙的议程设置与网络二次传播

由网络作品改编拍摄成的影视剧具有网络文化的基因,这是从其诞生就随身携带的,如果单靠作品具有的网络名气就期望把作品的读者转化为银幕前的观众,这种力量显然还不够强大。只有在电视剧制作发行的全部过程中都能极大地发挥网络互动性、开放性以及传播中的同步性,利用“意见领袖”与议程设置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线上带动线下独特优势,才能达到完美地传播效果。网络时代的议程设置,将受众互动参与融入进来。网络小说《和美女同事的电梯一夜》具有超高的人气被阳阳传媒高价购买并改编成网络剧《赵赶驴电梯奇遇记》[4]播出。原小说众多的读者“粉丝”为影视剧群奠定了牢固的观众基础,影视剧的制作由传统方式转换为拍摄与网络播放同步进行,采取互动方式听取观众意见,修改剧本并迅速拍摄。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演员视频聊天,根据投票确定剧情的发展方向。这充分体现了网友对议程设置的参与性。还有一些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网友为此剧及剧中演员建立贴吧,在粉丝论坛中发表剧评,制作出许多“衍生品”,一些网友通过截取电视剧片花制作mV,还自己动手绘制剧中人物的卡通肖像或者翻唱剧中歌曲,这些实际上都形成了对改编影视剧的二次传播,这些先接触到影视剧的网友成了新的信源。改编剧也正是采取增加网民可能感兴趣的文章或相关帖子数量的方式来获得较高回复与点击率,以此形成系统的议程设置,凭借群体的力量来保证话题的持续高温,网民的二次传播带动了更好的收视,起到比直接新闻宣传更好的议程设置效果。

三、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中存在问题分析

网络文学影视化篇7

[关键词]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传播学视角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05.009

近些年来,声势如虹的网络文学日渐引发了影视业的重视。在近段时间热播的影视剧中,随处可见网络小说改编的影子。从现代家庭情感剧《蜗居》、《裸婚时代》到古装宫廷剧《美人心计》、《倾世皇妃》,从现实题材电视剧《我是特种兵》到古装穿越剧《宫》、《步步惊心》,从职场剧《杜拉拉升职记》到青春言情剧《泡沫之夏》《千山暮雪》,网络小说犹如一座剧本的宝库让人眼前一亮。就连一些知名导演也开始钟情于网络文学,张艺谋导演的《山楂树之恋》以及陈凯歌导演的新作《搜索》也都是由网络小说改编的。这些由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拉动着视频网站的人气和点击率,引发了新一轮的观影热潮,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缘何受到观众们的如此青睐,笔者拟从传播学的视角对其热播的原因进行探析。

一、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热播:传受双方心理的极大满足

(一)从传者角度看:平民也可以成为“意见领袖”

网络为我们每一个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自由出入、畅所欲言的平台,而网络小说的出现使得普通人也可以不用任何成本付出就可以成为“作家”,这些网络作家同样也能真实的体验到现实生活中著名作家“一人写书万人读”的感受。网络写作摆脱了水平与内容的限制,它所提供的隐秘空间使得每个人都可以无拘束地轻松开始自己的写作。每个网络都会体验到“被回应”的“存在感”,此时现实中寂寂无声的平凡人也有可能在网络上得到大家的赞美、肯定,受到无数忠实“粉丝”的追捧。网络的开放性使得平民话语权在网络小说的创作过程中得到了最大的施展。而在网络小说影像传播的过程中,最容易被导演、制片人、影视制作公司相中的一定是那些人气高、点击率大的作品。一个高人气的网络作家往往拥有一批追随自己的忠实“粉丝”,他的作品一经更新就会被网友或者粉丝们广泛阅读进而通过其作品来影响他们,可见,网络在网络小说的传播过程中由起初的平民身份逐渐成为了“意见领袖”。所谓“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1]一般来说网友“粉丝”非常认同与信任他所追随的网络作家,并由此爱屋及乌的认同并期待该网络作品改编成的影视剧,可见“意见领袖”在其网络作品的传播过程中是起核心作用的,既提高了作品的传播速度,也扩大了传播的影响力。而许多影视制作公司正是瞄准了网络“意见领袖”在两级传播中的号召力,才会不惜天价购买这些网络小说的改编权投拍成影视剧。网络小说在网络上火爆之后被改编为影视剧,自然会引发众多网络小说迷的关注,这无疑相当于为改编影视剧做了前期宣传,有了网络小说作品的高知名度与本人的人格魅力作为基础,改编上映后的影视作品自然受到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这更是影视作品高收视率的保证,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优势显而易见。

(二)从受众角度看: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题材的多元丰富性、内容的高度生活化,完美地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郭庆光的《传播学教程》中定性地解释了“使用与满足”理论:“把受众成员看做是有特定‘需求’个人,把它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是给予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2]这个理论强调了受众的能动性,突出了受众的地位,指出使用媒介完全基于受众个人的需求和愿望。网络平台具有包容与开放的特性这使得传统的文学类型无限细分或者不断创新,进而衍生出多种多样新颖独特的故事题材,不但扩大了小说的叙事视野,也使得传统的文学类型变得丰富多样,海量的网络小说作品满足了不同读者的要求,不论是何种审美口味的读者都能在辽阔的网络小说海洋中淘到自己最喜欢的“一瓢饮”。过去,我们的影视作品往往承担着“文以载道”的使命,而如今在这个高呼娱乐的年代,网络围观渐成时尚,自娱娱人替代了沉重的社会承担。大多数的网络作品舍弃了传统作品中的厚重大气,沿袭了传统小说通俗易懂、便于流传的风格策略,具有很强的通俗性和可读性。网络作品展现了现实中栩栩如生的普通生活故事,契合了影视剧这一大众化的娱乐形式,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是对大众娱乐文化取向的呼应。当《蜗居》播出时,扣动了多少观众的心弦,很多“蜗居”在城市角落的打拼者惊呼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故事吗?《裸婚时代》中刘易阳和童佳倩身上又有着现实生活中多少人的影子。这些来源于我们身边的故事通过小说的影像改编,让我们感到无比亲切。而像《美人心计》《宫》《步步惊心》等剧则是借用观众熟悉的,拥有稳定收视市场的古装宫廷斗争戏的类型化外壳,再融入当下比较盛行的谍战、争天下以及家庭伦理等新的故事桥段,让整部影视剧不出既定类型,又融入新的情节,破除了观众既定的思维,形成了新的收视期待。这些成功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正是以多元丰富的内容题材,高度生活化的特征以及熟悉题材陌生化的处理手段成功的把握了受众心理,暗合了影视传播的规律,满足了受众的审美需求。

(三)从传受双方关系看:网络改编影视剧的参与式互动特征极大的调动了传受双方的积极性,满足了大众个性化的需求

网络文学的盛行让“沉默的大多数”开始活跃起来,使人们成功地从以前既定的写作权力相对集中的模式中解放出来,迎合了他们抒感、表达自我观点的需求。互动性、参与性的阅读让很多读者有了“与小说血肉相连”的感觉。在各种网络文学网站上,读者可以随时留言,或是探讨文中的瑕疵、漏洞,或是讨论之后故事情节的展开,或是催促作者加快更新。他们可以尽情地发表自己对小说、小说角色的看法,指出其优点与缺点,还可以猜测小说剧情或者参与写作,通过自发的接龙去完成一部作品,影响或者充实小说内容。网络作品的写作与阅读之间的自由、平等通过多数人的积极互动与参与得以实现,传统的作者、作品、读者的关系得以改变,也就是说网络与受众、影视公司与改编的影像作品之间的关系出现了变化。2004年10月28日,中国第一部由影迷真正当家作主且集合了多数网民智慧的青春题材互动电影[3]诞生了,名为《.Cn》,在全程的网络竞赛中,从网络小说的甄选到电影剧本的出台,从题材、导演与演员的选择到拍摄地点、背景音乐、宣传海报、互动首映式的选定,全部由网民投票参与,受众的自在可允许的范围内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实现。饶雪漫在写作《左耳》的过程中,就注重与书迷“粉丝”的交流,根据他们所反馈的自己心中最期待的结局来续写故事。有些读者架起了自己的摄像机,自编自演自导,展现出自我演绎的《左耳听见》。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平台,让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作家或者过一把导演瘾。由网络小说改编成的影视剧在宣传时,受众从来都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客体,而是积极的、能动的群体,以往传播中传受双方单一的线性传播模式在这里被打破,传受双方的地位是平等的。因此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由热门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往往能汇集巨大的人气,这些成功的网络小说传受双方参与式互动的特征使得作品能够及时根据观众的阅读心态做出自我更新完善,这就使由这些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更能契合观众的收视心理和审美取向,拥有更广泛的受众基础。

二、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市场营销策略:巧妙的议程设置与网络二次传播

由网络作品改编拍摄成的影视剧具有网络文化的基因,这是从其诞生就随身携带的,如果单靠作品具有的网络名气就期望把作品的读者转化为银幕前的观众,这种力量显然还不够强大。只有在电视剧制作发行的全部过程中都能极大地发挥网络互动性、开放性以及传播中的同步性,利用“意见领袖”与议程设置的引导作用,充分发挥线上带动线下独特优势,才能达到完美地传播效果。网络时代的议程设置,将受众互动参与融入进来。网络小说《和美女同事的电梯一夜》具有超高的人气被阳阳传媒高价购买并改编成网络剧《赵赶驴电梯奇遇记》[4]播出。原小说众多的读者“粉丝”为影视剧群奠定了牢固的观众基础,影视剧的制作由传统方式转换为拍摄与网络播放同步进行,采取互动方式听取观众意见,修改剧本并迅速拍摄。网友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与演员视频聊天,根据投票确定剧情的发展方向。这充分体现了网友对议程设置的参与性。还有一些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影视剧,网友为此剧及剧中演员建立贴吧,在粉丝论坛中发表剧评,制作出许多“衍生品”,一些网友通过截取电视剧片花制作mV,还自己动手绘制剧中人物的卡通肖像或者翻唱剧中歌曲,这些实际上都形成了对改编影视剧的二次传播,这些先接触到影视剧的网友成了新的信源。改编剧也正是采取增加网民可能感兴趣的文章或相关帖子数量的方式来获得较高回复与点击率,以此形成系统的议程设置,凭借群体的力量来保证话题的持续高温,网民的二次传播带动了更好的收视,起到比直接新闻宣传更好的议程设置效果。

三、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中存在问题分析

虽然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成功,但主要还是以都市言情与宫廷戏等题材为主。如果将“可改编”作为定性要求,能够进行改编的选题范围就大大减少了,那些受观众与影视公司青睐的小说题材未必都能拍成影视剧,例如在近几年广受大众喜爱的惊悚玄幻网络小说《鬼吹灯》,曾有传言杜琪峰导演会将其投拍成电影,但最后还是无果而终。笔者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玄幻小说题材立项较难,此外,此类小说中天马行空的幻想场面是很难用镜头语言来完全表达的,再加上投拍玄幻、武侠类题材的影视剧对人力物力与资金的要求都非常高。可见,网络文学真正转变为影视作品还是有局限。另外,对原著的改编和制作水准的不一也降低了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的可视性,改编影视剧是否与原著有出入是网民们讨论最多的话题。譬如广受争议的《佳期如梦》造成诟病的主要原因是电视剧中展现的男女主人公的爱情主线与原著不符。而改编得到原作者肯定的《泡沫之夏》同样也受到众多网友的指责。有网友指出此剧为了宣传造势,生搬硬套了原著中的情节,没有注重表现原著中有关心理活动与场面氛围的描写,使得不熟悉原著的人无法明白情节内容,甚至还出现曲解主人公的现象。可见,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要想在发展的道路上走的更远更长久,需要我们尽力去发现与寻找网络小说和影视剧在情节表现上的互通之处,努力在影视业的制作准则与大众的审美需求之间寻找一个最佳的平衡点。

网络小说给传统文学与影视创作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它与影视剧的联姻前景是光明的,越来越多的热门网络小说将被改编成影视剧。不过网络小说在网络盛宴下也隐藏着危机,它使一些网络作家们容易满足于表面的点击率高、受欢迎,却使文化慢慢地偏离经典与权威。在把网络小说改编成影视剧这一创作过程中该如何去规避作品改编的劣势,使改编作品不仅仅是昙花一现,而是真正满足观众内心深处崇尚英雄、追求理想、价值和感动的这种审美取向,这是每一个网络与影视创作者值得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2]鲁捷.王粤钦.论网络文学概念及特征[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5(1).

网络文学影视化篇8

一、网络微电影的青年亚文化特征

网络微电影除了具备网络时代青年亚文化的基本特征之外,还具有自己独特的亚文化特征。

1.对文化工业的抵抗

文化工业是以工业化生产为特征,文化的商品化和消费化趋势加剧。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文化得以走上大规模标准化的生产道路,影视产品、文学产品通过工业化的复制,从流水线生产出来,完全扼杀了文化的个性和自主性,具有感官化、伪个性化、娱乐化的特征。传统的电影生产往往由专业机构负责,是一种由制片人、摄影师、导演、演员等少数媒介精英组成的霸权机构。网络微电影的出现意味着影像艺术生产、传播和接受机制出现变化,少数精英控制的影像霸权受到冲击。网络微电影是每个草根个体的标记,具有原创性,是不可复制的。它没有一定的规矩、标准,是对流水线规模生产的文化工业的彻底反叛。

2.人人都是“艺术家”

亚文化的创作主体是非主流人群,艺术不再是少数精英的特权,人人都可以是艺术家,体现出一种草根美学的特征。网络微电影体现了草根美学的特征,人人都可以参与到制作电影之中,这大大激发了草根参与电影制作的热情。如《婚礼摄像师的故事》讲述了一个倒霉的婚礼摄像师先是工作被人抢走,接着摄像机被偷,最后沦为路边假乞丐小弟的故事。该片主要是由一群年轻的电影爱好者拍摄完成的,无论是导演、摄像还是演员都是业余群众。导演陈金华曾经是一名军人,从部队转业后做起了婚庆服务,虽然没有任何电影拍摄专业知识,但是依靠着对电影的热爱开始了他的电影创作之路。该剧演员们虽然业余,但是表演也很精彩,表演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极具专业精神。为了演好乞丐,婚礼司仪张志国在家里天天对着镜子练习各种表情,经常练到自己的脸部肌肉麻木为止。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之下,微电影《婚礼摄像师的故事》得到了广大网民们的好评,仅在优酷网上的点击次数就达到了23939次。人人都是“艺术家”的创作模式颠覆了传统受众和艺术家之间井然有序的关系,是对传统美学的反叛、转换、颠覆和震撼。草根的积极参与及其逐渐拥有的强大话语权不断促进着艺术的发展。随着网络微电影参与的草根越来越多,发展形式越来越成熟,其对电影艺术的影响也会逐渐体现出来。

3.自下而上的美学传播

在传统媒介时代,受众想在传统媒体上刊登自己的影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要经过编辑的严格筛选,不仅对文章的观点有限制,而且对文字表达能力也有要求。受众在整个电影传播过程中都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想对电影说好或者说不好都很困难。总而言之,电影传播受到少数精英的控制,大众只能被动地接受。到了网络时代,由于网络传播具有便利性、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征,草根们得到了主动参与电影传播的机会,他们的积极参与形成了人人都是传播主体的局面。电影传播的中心化被完全解构,传者和受者的界限被打破,受传者具备了与传播者相同的话语权。网络微电影的传播是一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是对精英文化的反哺,与西美尔所说的时尚总是由较低的社会阶层向较高的社会阶层看齐不同,时尚的流向发生了倒转,开始由较低的阶层向高阶层发展。

二、网络微电影的青年亚文化发展趋势

收编是支配文化对体制外内的文化进行再次界定和控制的过程。青年亚文化产生以后,对主流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主流文化和利益集团不会坐视不理任其发展,一定会对其进行收编。“青年一代是社会的希望,历来是支配文化实施霸权的重点对象。当亚文化的风格出现并且开始自下而上地传播以后,支配文化当然不会坐视不理,警察、法院、新闻媒体、市场一刻不停地对亚文化进行界定、贴标签、遏制、散播、缓解、消毒、利用、开发,去除其危险性……试图把亚文化的风格整合、吸纳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这一过程就是有效的‘收编’过程。”一般来说,主流文化会从社会意识形态和商品两个方面对亚文化进行收编。“亚文化的表达形式通常通过两种主要的途径被整合和收编进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秩序中去:第一种:商品的方式。把亚文化符号(服饰,音乐等)转化成大量生产的物品。第二种:意识形态的方法。支配集团——警察、媒介、司法系统——对异常行为贴‘标签’并重新界定。”网络微电影的出现给草根们提供了一个依靠视听语言表述态度、想法的机会,它与一般的网络表达方式不同,具有更高的审美要求,更多的娱乐、教育及消费价值。它的出现调动了草根们的参与热情,发展迅速、影响力巨大,很快引起了主流文化的注意与重视,“被收编”将成为其必然的历史发展命运。目前,网络微电影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内容低俗、格调低下、渲染暴力色情、艺术性不高等问题,为了更好地发挥它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社会主流文化将会从主流意识形态和商业两方面对网络微电影进行整合与收编。

1.主流意识形态收编

当前,主流文化主要通过影像文化大赛、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创作中及加大监管力度等方式方法逐渐完成了对网络微电影的主流意识形态收编。

(1)通过影像文化大赛对网络微电影进行界定

对于网络微电影的界定是通过各种影像文化大赛完成的。影像文化大赛在官方组织下,邀请专业精英对散落在民间的网络微电影进行评比,原本自发创作的电影有了好坏等级之分,通过对电影的评比,建立了网络微电影创作的标准,完成了对其界定的过程。网络微电影蓬勃发展之势引起了业界专业人士、制作公司及影视播放平台的注意,纷纷举办各种规格的微电影评比大赛,如2012年3月26日,国内首个专注互联网全平台的影像评选活动——第一届未来影像季在北京举行。未来影像季征集到一千五百余件互联网视频参赛作品,最终有70件优秀提名作品共同角逐网络综合、网络连续剧、网络广告和网络微电影四大单元的24个年度最佳和令人期待的“玛克思未来精神”特别荣誉。其中,引起广泛热议的微电影《宅男电台》,一举夺下最佳网络微电影、最佳剪辑、最佳音乐三项年度最佳。通过专家的评审,使得网络微电影的拍摄自觉向专业化靠拢,以期获得专业精英的认可。

(2)主流意识形态渗透到创作中

“主流意识形态的媒介力量实际上早已渗透到青年人的数字短片创作中,许多青年大学生的创作初旨,不是为了颠覆主流媒介的话语霸权,而是为了进入主流的媒介工业。”许多网络微电影创作者从事电影创作并不完全是为了反抗主流权威,而是希望通过参与,得到一定的锻炼,同时获得一定的知名度,为进入专业电影领域做好准备。例如《老男孩》的拍摄者肖央,一直在从事广告方面的拍摄,《老男孩》的成功让其得到了很高的关注度,目前,很多电影投资人找上门来,这让他的拍电影长片梦想成为现实。

(3)加大监管力度

针对网络微电影存在的内容低俗、格调低下、渲染暴力色情等问题,国家广电总局和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在2012年7月专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进一步明确了规范发展的措施,一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单位按照“谁办网谁负责”的原则,对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一律先审后播;二是网络视听节目行业协会组织开展行业自律;三是政府管理部门依法对业务开办主体进行准入和退出管理。伴随着管理条例的出台,新浪、搜狐、网易等网站纷纷展开了清理问题视频,利用强制力量对意识形态进行了收编。

2.商业化收编

电影是一种艺术的商品,在给我们带来艺术审美的同时也能给市场带来较为可观的经济效益。在商业发展中,新鲜、时尚的东西永远可以获得市场的青睐,所以一旦有新事物出现,市场一定会对其展开追逐。网络微电影微小的形式、个性化的表现方式、“人人都是艺术家”的草根美学风格受到了年轻人的喜爱与追捧,成为市场时尚的新宠。视频网站、专业从业人员、广告主都发现了它具有巨大的商业价值,纷纷加入到网络微电影的制作及传播之中,完成了对其商业化的收编。当前网络微电影商业化收编的表现主要为:网站开辟原创频道、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团队加入制作及网络微电影受到广告主的关注。

(1)网站开辟了微电影原创频道

随着网络微电影的数量越来越多,受到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不少以视频为主的网站开创了微电影原创频道,如乐视网、爱奇艺等的开创加速了商业化收编的速度。

(2)以盈利为目的的专业团队加入制作

在网络创作中,人们可以自由地表达内心的真实欲望,自由自在地进行创作,不必刻意迎合他人。这种网络艺术审美活动没有任何直接的功利性和实际的需求,只有自由地创造、游戏和感受。摆脱了实用功利性束缚的审美观照,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人们的劳苦之感,使网民产生出一种超常的幸福体验,从而进入一种自由的精神境界之中,获得最大满足。很多网络微电影都是创作者的自娱自乐,没有任何的功利目的。网络微电影《大红大紫》由成都电影爱好者拍摄。在谈到电影拍摄动机的时候,制片人王长久表示:“高额的电影票价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在家下载电影,这是挑战传统电影发行的模式,我们将直接把影片上传到网络,供网民免费下载观看。剧组所有成员全是‘打义工’。电影里讲述了一个励志故事,电影外,我们也在用行动讲一个励志故事。一帮爱好电影的热血青年,也许专业水平不够,但精诚所至。我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成都造’,要让成都的电影事业也红火起来。”随着网络微电影的受众越来越多,其受关注的程度逐渐增高,专业制作团队也开始加入到网络微电影制作中,以期获得盈利。专业制作团队的加入,使得网络微电影的制作水准有了质的突破,由粗制滥造向高品质发展。例如新媒体影视剧《男得有爱》,该剧由酷6网与阳光媒体集团、时尚健康杂志社联合打造,并由当红人气小天王袁成杰、杨金承、杨瀚、顾又铭主演。《男得有爱》因为包装时尚,帅哥美女扎堆出现,而且拍摄质量明显优于此前网络电影的拍摄水平,画质、音效都媲美专业级别,堪比电影品质,因此引来网友的迅速围观。预告片在酷6网首发上线时,一天时间点击超过120万次。

(3)网络微电影受到广告主的关注

网络微电影受到广告主关注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网络微电影受众数量庞大。网络视频用户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网络微电影受众的身份出现的,其持续稳定增长从某种程度来说验证了网络微电影受众的庞大数量。二是网络微电影具有去中心化传播、互动性传播、去“仪式化”传播、反馈的时空统一以及开放性传播等独特传播特征,微电影受众的参与性、主动性、选择性更强。微电影广告借用电影拍摄手法和技巧有效增加了故事性,使受众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产品信息。网络微电影广告创作目前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广告主花钱寻找知名导演、演员为其商品打造植入广告的微电影,如凯迪拉克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二是各大视频网站与广告品牌合作联手打造微电影,如“11度青春”、“4夜奇谭”等。目前来看,这些网络微电影广告取得了艺术和经济双丰收的好成绩。在被商业收编的过程中,他们的草根特征慢慢消失,恐怕以后很难再唱出像《春天里》这样震撼人心的歌曲了。网络微电影在被商业化收编的过程中将会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网络文学影视化篇9

关键词:现有电影电视虚拟化技术;可信网络;研究方向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2012)03-0000-02

SupporttheanalysisofResearchontrustworthynetworksonexistingVirtualizationtechnology

BaiLu

(StateadministrationofRadioFilmandtelevisionSupervisionCenter,Beijing100866,China)

abstract:inrecentyearstrustednetworksecurityhasalsobecomeanimportantsubject.trustednetworkinthestudyoftheinternetisthenewdirection.ForfilmandtVinternetsecuritytheascensionofthecredibilityofthelaidatheoreticalfoundationandpracticalbasis.

keywords:existingfilmandtelevisionVirtualization;trustednetwork;Researchdirection

21世纪以来,我国的信息化体系高速平稳发展,中国作为外向型的现代经济发展,已处在世界贸易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之中,其中现有可信网络虚拟化技术建设管理是拉动我国电影电视信息化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中通过对电影电视可信网络研究面临的挑战进行分析,并阐述了支持电影电视可信网络的虚拟化技术要点,提出一种新的网络节点虚拟化模型――虚拟大节点(virtualbignode),以期为可信网络技术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不但可有效降低网络复杂性,还可更好地支持网络传输服务的生存性和可控性。

一、电影电视可信网络研究面临的挑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换代,计算机网络要生存和发展,抓好现有电影电视可信网络虚拟化技术建设系统是根本。现有电影电视可信网络虚拟化技术以在各行各业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应用程序范围广泛如银行等服务性行业;大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开发商和政府有关部门;军事等领域应用日益广泛,现有电影电视可信网络虚拟化技术管理建设日益成为不同使用层次用户共同关心的核心问题现有电影电视可信网络虚拟化技术建设管理不仅包含适应各地使用的信息传输网络、完备的教学平台、完善的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因此,整个电影电视可信网系统内各种资源进行集团化、产业化改造,在决策制度、用人制度、分配制度等方面做出创新。在电影制作既要融入多种资金,又要利用政府扶植政策完成非商业电影的制作,同时利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院线的机遇拓展影片的放映途径,积极参加数字院线建设。

二、可信网络的重要研究方向分析

可信网络是指网络系统的结果和行为时可以预测和预期的,能够做到可监测行为状态,可评估行为结果,可控制异常行为。可信互联网的建设研究解决人们网络日益增加的安全服务能力的有限性与依赖性之间的矛盾,是进一步推进网络理论的研究,提高网络建设及应用水平重要问题。可信网络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经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健全的体系,然而虚拟化技术的可信性一直是网络使用者担心的问题,安全可信网络的安全可信性是网络的一个重要的指标。因此,可信互联网的建设,必须从网络文化层、业务应用层、基础资源服务层和物理基础设施层四个层面来同时着手。建立一套具有互联网可信性的动态过程,在这个动态过程中我们应该给不断引进新技术和新产品,采用最先进的组网技术充足的、可扩展的带着计算机网路可信性应用软件。互联网可信性特点为三大特点:

(一)网络中的行为和行为中的结果总是可以预知与可控的。从结构和产品设计以及网络管理上看,互联网在不同网络协议,不同软硬件环境的网可以互连,从而达到真正上资源共享,分布处理和数据通信的目标,形成开放式的网络体系结构。

(二)网内的系统符合指定的安全策略,相对于安全策略是可信的、安全的。向高性能发展。安全性和可信性在互联网同样重要,追求高可信、高速度和高安全性,采用多媒体技术,提供文本、声音图像等综合。

(三)随着端点系统的动态接入,具备动态扩展性。互联网的智能化,多方面提高综合的多功能服务和互联网的性能,并更加合理地进行网络各种业务的软、硬件管理采用新技术和新装备,真正以分布和开放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服务,同时达到较好的性能/价格比。

三、电影电视可信网络运作面临的困境

在挑战与喧嚣并存的产业化道路上,如何将电影电视产业功能诠释的更为出色。

(一)在媒体制作实践中很多时候体现出的市场意识和产业思维不够明确,缺少专业化技能性人才,长期存在着计划体质不健全。在电影电视可信网络制作有要拓展商业片和合拍片的等产业领域,在开拓市场过程中教育与经验可说是喜忧参半,使电影电视制片厂能够借此体制改革之契机完成产业化的转型,走向电影电视产业春暖花开的季节。

(二)在信息科技发达的时代,可信网络软件和硬件升级的日新月异。电影电视可信网络建设中使用设备,例如;辑集放像机、录像机、特技机、时基校正器、字幕机、调音台等设备过于便宜的一体机,导致编辑图像质量效果严重衰减现象。

(三)有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的宏观话语冲击下带来的生存压力,也有电影电视工作者逐渐萌发出来的市场意识。电影电视可信网络制作在改革是应根据自身的情况,在改制的过程中要实现有计划生产型企业向市场行政宏观服务、竞争为主引导为辅导,促使各种媒体资源结构化和优化配置调整,避免重复和盲目建设,避免收购或合并。

(四)确立以电影电视可信网络为主业、外引内联相结合、多种经营并举多功能联合体式的多元化发展格局,使企业在不断成长和扩张的同时又不至于风险太大,可信网络是现代企业组织结合的一种创新形势。

四、虚拟化对可信网络的支持

虚拟化技术的基本思想是将网络的管理控制与转发交换相分离,通过高层的抽象屏蔽底层的物理实现细节.近年来硬件性能的持续提高,特别是网络处理器、FpGa对可编程和可重构的支持日益完善为网络虚拟化创造了良好的条件.网络虚拟化包括网络平台的虚拟化以及网络节点的虚拟化.

(一)联网要有具有较强的互联互通能力,能够支持多种通信协议并存于一个网络,确保整个互联网系统正常运行,必须加强数据安全和用户服务器终端。通常互联网的任务可信性通常采用容错技术和余度设计,由于用户终端是直接面向用户的设备,其网络可信性尤为至关重要,也就是互联网可信与否的关键所在,在运行互联网工程中日常维护,主要确保用户客户端的可信性,同时选择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和支持Cmip的网络设备和选择较好的互联网联络的介质。用户终端的交互能力越高,其网络可信性的性价比也越高。

(二)在互联网运行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科研人员和网络工程设计人员,在互联网设计和建立实践过程中总结出了很多具体的可信性和安全性的设计原则、经验。例如:研究人员在“布线系统所造成的互联网故障问题一般是最难查找的,为此而付出的代价往往也是最大的”会经常出现问题。因此,采用标准的布线系统和通信线路系统,对互联网可信性的优化设计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为了不断的提高互联网可信性以及满足互联网日后更好的发展需求,设计网络时研究人员尽可能的采用先进性、实用性与成熟性、通用性相结合的原理,必须减少一定的冗余和容错能力。针对不太顾虑建设成本和十分重要的互联网,尽可能在布线时候给布置双线,使互联网线路在出现故障时候能够即时切换,不至于在短时内被淘汰,确保了计算机较长的生命周期,尽量选择使用和通用的互联网拓扑结构。

(三)电影电视在整个网络行业中所占的比例逐渐增大,建立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可信性优化设计管理系统,逐渐实现会计档案的规范化、标准化、现代化管理技术,以求提高电影电视可信网络管理和建设运作机制,健全评价制度,坚持多元化发展,将互联网可信性优化设计发展到每一个新的研究课程和工作岗位上,从而达到互联网的可信性优化设计在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做到相互协调、规划管理、科学熟练的运用互联网可信性优化设计管理系统。做到互联网可信性的效益化和制度化,以求提高电影电视互联网可信性设计和建设问题,加强互联网可信性优化设计管理,确保一套完整的电影电视可信网络系统硬件虚拟化设计方案,促使电影电视现有虚拟化技术的可信网络不断发展和壮大,从而加强现有电影电视虚拟化技术能够可信地正常的运载在每个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电影电视可信网络研究建设管理问题研究具有巨大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其虚拟化软件系统的可信网络技术也直接关系到自身的声誉和生存发展竞争能,需要加深认识的一个重要问题,逐渐完善电影电视虚拟化可信网络技术管理方法和工作实践。努力减少电影电视虚拟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促进电影电视可信网络建设管理软件技术在现有虚拟化技术拥有更好的性能和可扩展性。

五、结尾

随着企业发展日趋激烈,现有电影电视可信网络虚拟化管理是当今世界公认的主流技术。我认为,应该注重加强电影电视可信网络虚拟化管理应用和创新,不断提高电影电视可信网络管理性。通过大量阅读关于现有虚拟化技术对可信网络研究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以及如何更好的运用可信网络进行了深入的了解。随着虚拟化建设的不断技术化、知识化、信息化、规范化。面对现有虚拟化技术对可信网络研究的飞速发展,我们更需要认真冷静地思考。

参考文献:

[1]李小勇,桂小林.可信网络中基于多维决策属性的信任量化模型[J].计算机学报,2009,3:76-81

网络文学影视化篇10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与发展基础,对大学生的人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多元化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让大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有所偏移,导致了大学生对传统的文化疏远与冷落,严重缺乏社会道德感,危及了我国文化安全与现代化事业的进步,所以在大学生教育中要不断地创新网络文化的建设,提高学生自身的认知和感知能力,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文化素养。

关键词:

网络文化;大学生文化认同;影响;问题;对策

我国经济在不断迅速发展,这就推进了信息技术的进步,充分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习惯与思维方式。网络文化对学生文化认同有着严重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受到不同文化的负面影响,出现排除传统文化的现象,引发了中国的文化认同危机,所以文化认同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着很大的联系,要全面分析网络文化对大学生造成的负面影响,不断加强校园文化的建设,培养大学生媒介的素养教育,使其能够正确地对待和使用一些网络文化。

一、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产生的影响

目前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离不开网络文化的建设,在校园文化建设中能够开展大量校园活动,但是不正确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文化认同有着很多负面影响,当今网络文化建设还存在很多问题有待解决。

(一)网络文化建设的不完善导致大学生走入网络文化的误区部分院校重视主要学科专业的发展,而忽视了文化气息的培养与积累,导致很多院校的网络文化建设管理不完善,并且管理理念比较落后,没有充分重视网络文化建设,在针对性的网络文化建设上存在误区,在学校日常浏览网页上经常会出现各种消极信息和网络谬论,造成学生对文化认同有着排除心理。

(二)网路文化使得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弱化当今的网络文化平台比较广泛,涉及到的内容比较多,这样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文化平台了解更多的知识和信息,并且渠道也比较广泛,这就导致大学生对接受传统知识教育的途径越来越少,在网络文化平台中的监督力度往往比较薄弱,这就充分导致网络文化平台中的信息质量问题,大学生往往无法判断信息的可靠性和标准性,网络文化建设严重消弱了主流文化的权威保障性质。

(三)网络文化建设让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偏移网络文化成为了多部分大学生的精神支柱,从而使得人生价值观发生了偏移,对信仰有了负面感知,使得大学生正常的价值观标准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尤其是大学生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处于成长期,如果受到了负面网络文化的干扰,会陷入功利与迷茫的困扰之中。

(四)网络文化导致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出现排除心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气息,值得大学生去学习和继承,传统文化是最具有生命活力的思想理念,但是我国传统文化不断地受到外国文化的侵蚀,使得传统文化的继承出现了问题,当今网络成为了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渠道,学生可以见识到更广阔的他国文化,从而忽视了最具有东方美的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出现了排斥心理,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产生了严重的文化危机。

(五)网络文化使得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缺失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视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观的培育,但是网络文化是开放性、共享性、虚拟性的,所以大学生通常会通过网络文化来释放自己的压力,寻找乐趣,把自己的人生理想置之度外,对社会的责任感和道德意识完全丧失,在网络世界里也不需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出现了很多不道德的现象,值得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二、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消除的对策

(一)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融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校要积极地占领网络的阵地,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地融入到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把大学生的网络法制教育融入到网络文化中,要充分利用多种网络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重要的网络文化内容,把传统的教育理念和当代网络媒介互相有机结合,把网络文化建设作为校园党团活动的重要工具。

(二)实行网络文化建设多元化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校园的网络文化建设中要实行多元化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把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网络文化相互结合起来,传统正确的方针和思想,还要注重和社会网站的合作,不定时地展开教育文化活动,提高网络文化对传播正确中国传统文化的效率,增强网络文化积极的影响力,实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让学生能够利用网络文化平台学到更多的知识,跟的上时展的脚步。多元化的网络文化包括网络读书、网络知识大赛、网络艺术欣赏等,这种创新性质的网络文化不仅仅能让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让大学生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充分活跃了校园的网络文化气息。

(三)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工作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要不断地加强网络文化的监管工作,不断优化网络文化的育人环境。当今我国的网络文化建设监管工作中存在很多的漏洞和疏忽,导致网络文化带来了很多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病毒和影响,所以加强网络管理与净化网络环境是非常重要的,网络文化的监管部门要对信息的和传播做出严格的监督行为,针对不良信息及时地处理和过滤,针对破坏正常的社会秩序和网络犯罪的行为给予有力的惩治,最大限度地保证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倡导正确的网络规范意识,让学生在网络文化平台中有更好的个人发展空间。在网络文化建设中还要不断地实施创新,这样才能增强传统文化对大学生的感染力,为大学生创建健康、良好的精神平台。

(四)有力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在学校中要有力地培养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让学生在摆脱了社会监督的情况下,也能形成良好的网络道德意识,有很强的自律性,这就需要学校在日常教育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创新工作模式,把网络道德教育归入到思想政治课程中去,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五)在校园网络文化教育中加强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措施要让学生充分接触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教育内容,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不断地提升民族文化的生存力度,唤醒大学生文化的自觉意识,这样才能促进民族的振兴,培养大学生的爱国精神和历史使命感,在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中不要只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理性知识,还要让大学生去接受优秀的传统思想,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还要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觉接受良好传统文化的素养,最大限度增强大学生对西方的腐朽文化与低俗文化的抵抗力,充分解决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问题。

三、总结

网络文化是一把双刃剑,所以各个院校要把主流文化作为核心,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网络文化建设中加强监督力度,传播正确的思想,让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得到全方面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鲁全信,杨绍安.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认同危机及其消解路径[J].学术交流,2014(3).

[2]秦慕星.微文化传播时代中国大学生文化认同研究[J].东方教育,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