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十篇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十篇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7:01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篇1

 

关键词:国际问题 和平 发展

所谓世界主题,是指关系到世界全局的整个世界最重要、最根本的问题,也就是具有全球和战略意义的主要问题,它反映出一定时间内世界发展的突出特征和基本趋势。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世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国际形势出现缓和。邓小平敏锐地观察到了这一点,并科学地分析了形势和多种力量的消长及相互关系,仔细地研究了世界诸多重要问题及对世界的影响,作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科学判断。其依据是什么呢?从政治上看,制约战争的力量有了新的发展,世界和平力量大于战争的力量;从军事上看,美苏全球战略部署没有完成,核武器巨大的毁灭性力量使谁也不敢轻易动手;从经济上看,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加强,都面临发展问题。的确,冷战结束后,美苏对峙引发世界大战可能性大大降低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得到了进一步印证。然而,面对伊拉克,特别是南联盟被侵略和我驻南使馆遭袭击,人们难免要问世界的主题变了吗?我们认为,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十分猖撅,世界和平面临更加严重的威胁,但和平与发展的主题仍然没有改变。

   第一,国际形势继续趋于缓和。冷战、对抗没有给两个超级大国带来什么好处。冷战结束后,国际竞争的主战场从军事领域转向以经济和科技为主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各国都专注国内问题的解决,重视发展和社会问题。虽然霸权主义为自身独霸世界的战略利益发动战争,但当达到目的后就立即停战,免得陷得太深,拖垮经济。这些客观上有助于国际形势的继续缓和。

   事实上,苏联解体,华约消失,附属于两大阵营的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不复存在,成了国际形势继续缓和的有利因素。尽管俄美对抗没有也不会消失,但双方有对抗,有妥协,又有合作。双方在科索沃问题上严重对抗,剑拔妈弩张,但最终还是坐下来谈判,达成了某种妥协。一些地区和国家因领土争端,民族、宗教等问题不断发生冲突,但经国际社会的调停和各自出于缓和的考虑,谈判或试图谈判解决分歧和问题,大都有所缓和,如以巴、叙以和谈,埃厄和谈等。朝鲜和韩国在自主统一上迈出了新的步伐,使热点降温。因此,从总体上讲,国际形势继续缓和将是今后世界发展中的一个明显的特点,而缓和有利于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具有世界上最庞大军备,特别是核军备的两个大国的军事势力客观上对世界战争起着制约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军事力量,尤其是战略核力量仍可以同美国一比高低,但经济不景气,国力衰落,难以承受大的战争。美国虽在常规武器上超过俄罗斯,而且综合国力较强,但它不能不顾及俄军事力量,特别是战略核力量。因此,在车臣问题上,美国和欧盟只能要求维护车臣的“人权”,或进行制裁,即不能采取实质性的步骤。另外,从现代战争的威力看,强者之间的胜利者和失败者都是投有的,要么两败俱伤,要么同时毁灭,尤其是核战争。所以,世界大战,特别是核战争的威胁及大国之间的武装冲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世界有望获得一个比较长时间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三,和平是当代世界人民面临的头等大事,维护和平是世界人民最关心的问题,是世界的根本问题。而和平力量日益壮大,超过战争力量的增长。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受害最深的还是人民,因此人民是坚决反对战争的,是世界和平的坚定维护者。科索沃战争证明了这一点:中国、俄罗斯两国及其人民强烈反对北约的侵略,美国及其意大利等盟国的人民纷纷进行大规模的游行示威,反对对南联盟的野蛮空袭。目前世界人民更加关心和注意维护世界的和平。此外,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可以说,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不断发展、壮大,维护和平的各种因素的增多,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第四,目前世界各国都毫无例外地面临着一个发展问题,发展是当代世界的核心问题。首先,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迫切需要解决发展问题。发展中国家过去大多数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经济结构单一,生产条件差,长期的殖民掠夺和统治,造成了这些国家严重的贫困和落后。独立后,这种状况基本上没有变。特别是由于不合理、不等价交换等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存在,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仍十分困难,贫穷问题越来越严重。而发达国家在经过经济上的“黄金时期”和后来的低速发展后,“发展速度”和“再发展”成了其面临的共同难题或最大的问题。其次,世界经济的发展受到了南方经济的制约。若南方经济进一步恶化,南北差距越来越大,北方经济乃至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都是不可能的。

   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并不意味着战争的危险已降低到了零点,和平已经到来。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战争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物。因此,在认识世界的主题时,无视或试图否认战争危险性的存在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在实际上也是站不住脚的,而且是有害的。事实上,邓小平在作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的判断时,并没否认战争,相反,多次强调并提醒人们注意战争危险性的存在。他首次提出世界两个突出的问题是在1984年5月,而在同年的国庆讲话及会见外宾时,两次提到战争的威胁仍然存在。到了1990年底,他认为现在国际形势不可测的因素很多,矛盾越来越突出,比两霸争夺时复杂得多,乱得多。显而易见,邓小平经常反复告诫人们,不要以为天下太平无事,而要时刻警惕战争危险性的存在,要积极地维护世界和平。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篇2

[关键词]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234(2013)06—0158—02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中国融入世界的步伐在加快,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同时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在这种背景下,中国需要大量熟悉世界经济运行规律,掌握世界经济知识的专门人才。为了适应这种发展,高校开设了《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

一、《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特点

《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是逐渐在中国开设的。20世纪60年代,陆续有一些中国高校把《世界经济概论》作为财经专业的本科及研究生阶段的专业课。随着中国不断改革开放以及逐渐融入世界,国家教委1998年在高校课程设置目录中,把《世界经济概论》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的必修课。同时,其他经济类专业也将《世界经济概论》作为基础课。这大大促进了该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发展。

《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综合经济学课程。该课程主要是借助于经济学的一般原理和分析工具,研究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基本状况、运行规律以及发展趋势,并运用马列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考察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转轨国家经济特点,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分析战后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系列重要问题。该课程涵盖的内容很广,包括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世界不同发展模式、世界发展过程中的问题等。它向学生展示了世界经济的整体脉络和走向,客观而辩证地透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发展。而这些内容所涉及的理论都非常丰富,所涉及的相关问题也错综复杂,需要学生深入探讨,这使得该课程的学习难度比较大。不仅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进步以及各国越来越对外开放,世界各国在商品、劳务、技术、资本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深入,《世界经济概论》逐渐成为一门开放性很强的课程。

高校开设《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正确理解世界经济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行机制及发展趋势,世界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经济发展道路以及世界基本政治经济格局和当代世界主题,增强学生对世界经济的学术动态和前沿的了解,明确世界经济运行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思路,不断吸收新的信息,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开设这门课程也是为了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国际化的视野,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开设这门课程也有助于为国家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特别是对外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客观依据。

二、《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世界经济概论》这门课程十分重要,但在实际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陈旧。世界经济经常发生变化,甚至瞬息万变,新事物、新现象更是层出不穷,但《世界经济概论》教材的更新速度远远跟上国际经济、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教材比较着重于世界经济一般的研究,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教材着重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发展趋势和特点的研究,21世纪的教材重点则放在了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所带来的世界性问题上。即便进行了更新,教材内容仍落后于世界经济的实际发展。比如,绝大部分《世界经济概论》教材都没有包含欧债危机、人民币国际化等最新内容。不仅如此,时至今日,各种社会信息和信息传播渠道飞速发展,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信息量大增,其接受知识途径的选择面越来越多。这使得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过程中,教师如果在内容和形式上不及时更新,不断调整,紧跟世界经济发展潮流,将无法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学术水平不高,对教学内容缺乏研究,没能及时补充新知识,致使传授给学生的都是陈旧的知识。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满堂灌现象严重。在大学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教师活动多,学生活动少,教师以自己为中心,学生是教学中的被动者,《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亦不例外。很多教师是课堂的唯一表演者,经常唱独角戏。这集中表现在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满堂灌,课堂气氛沉闷,讨论和实践环节较少甚至没有。满堂灌使学生处于非常被动的学习状态,严重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更严重的是,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还机械地照本宣科,语调单一,讲解枯燥无味,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能给出令人信服的回答,这大大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浓。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如果人们对某事物有兴趣,那么兴趣就会像磁石一样紧紧吸引他们,促使他们排除干扰,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激发创造的潜能。但在《世界经济概论》教学中,很多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些学生经常逃课,即使上课的学生也不集中精力听讲。尽管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有着各种各样的原因,但教师课堂教学缺乏吸引力却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不仅如此,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还不重视情绪、动机、兴趣因素对学习的重要促进作用,忽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三、《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切实提高教学效果,《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需要改革。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及时补充新知识。世界经济是发展中的学科,而教材的更新又难以跟上实际的变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讲授《世界经济概论》时,注重充实新内容、新数据和新资料。比如,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一章时,课本中关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内容比较陈旧。作为教师,应该补充这方面的知识,告诉学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经于2010年1月1日正式启动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教材在叙述欧盟成员国时给出的数据是2004年5月1日的,当时只有25个成员国。老师需要在此基础上告诉学生欧盟成员国到2007年1月1日增加到了27个,到2013年7月1日克罗地亚加入后则会变成28个。在讲到全球经济危机时,教师不仅要讲1997年的亚洲经济危机,还应补充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和一直持续到现在的欧债危机以及它们发生的原因和产生的影响。又如,教材在谈到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时,中国经济还不像现在这样强大。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中国的GDp在2010年就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现在是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这些补充能大大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第二、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讲授与讨论并行,改变了传统“填鸭式”教学的呆板,能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主动地去分析、思考、解决问题。从互动效果来看,讨论式教学可以引起学生之间的互动,这样就扩大了课堂教学中的信息渠道,使整个课堂教学成为了一个网络结构,学生不仅可以向老师学知识,而且也可以从同学中学到知识。老师根据教学安排,可以适当增加讨论课的次数,及早将要讨论的题目布置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课后查阅资料。在讨论时,教师可以将班上的学生分组,每个组都要参与讨论,甚至提出问题。在讨论结束后,先让每个组进行归纳总结心得体会。然后,老师再就相关的知识和学生的表现进行讲解和点评。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讨论的问题有一个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入的理解。在下一次讨论时,学生也能吸取上一次的经验教训。在讨论主题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安排,选择一些与专业知识有关的热点问题作为讨论的题目。这既能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又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第三、实施案例教学。在《世界经济概论》学习过程中,经常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学生认为这是一门纯理论课,和实际没有多少关联。对此,教师要在教学中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世界经济概论》是一门理论和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课程。例如,在讲授汇率一节时,教师可以就人民币汇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实行的是一种什么汇率制度?中国为什么不愿意让人民币大幅升值?1985年的广场协议对人民汇率变动的启示是什么?又如,在讲到贸易保护主义这一章时,教师可以列举中国最近几年遭到的反倾销调查事例,并指出原因所在。教师有针对性的采用案例教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他们从枯燥的理论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又能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注意两点:一是案例要真实可靠,具有典型性,且应该与所对应的理论知识有直接的联系。二是案例要具备生动性,可激发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第四、补充影音资料,增加感性认识。讲授《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许多老师现在都采用了多媒体教学。但这种多媒体其实就是单纯的ppt,仅将书本上的知识复制到了ppt上,仍然是比较死板的知识。如果只是按照这种ppt授课,学生没有实地调研,很难理解或是形成感性认识。因此,对一些重要的历史性事件或背景知识,教师可以通过补充影音资料来帮助学生提高认知度。像《大国崛起》、《货币战争》、《经济制高点》、《金砖之国》、《华尔街》等都是极佳的辅助材料。教师可以将其中最主要的内容融合到ppt相关章节里播放。这样的教学手段才叫真正的多媒体,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课堂听讲集中度,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钰.《世界经济概论》课程的教学改革思路探索

〔J〕.经济研究导刊,2011,(08).

〔2〕管延芳.《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04).

〔3〕赵梅等.关于改进《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方法的几点思考〔J〕.经济师,2012,(02).

〔4〕张烨.如何提高大学生学习兴趣——浅谈《世界经济概论》的教学思路〔J〕.科技资讯,2008,(21).

〔5〕关立新,等.世界经济概论教学效果反思〔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9,(10).

〔6〕易先桥.世界经济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09).

〔7〕汪瑾.《世界经济概论》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01).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篇3

然而,在会计方面,20世纪却也留下了一些值得会计界认真加以思考的问题及一些很值得深切反省的历史教训,研究、解决这些问题,记取历史教训,方能端正未来会计发展的历史航向,为21世纪会计的发展扫清障碍。同时,站在历史的基点之上,也须认真审视世纪之交会计环境的变化,分析与预测新世纪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以明确新世纪会计改革的历史使命。

百年往事并非过眼烟云,它经历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历史演进过程。在对会计世界发展变化的认识方面,人类的会计思想通常滞后于会计环境改变所带来的变化。思想认识上的差距,会产生许多有待研究的问题;思想认识方面所出现的偏差,会造成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的限性;而思想认识上的错误,又自然而然会在会计工作与会计问题研究方面产生失误,最终必然形成为一种必须认真加以反思的历史教训。

(一)关于财计组织构建与运行中的"官场病"问题

历史地考察,官僚组织体制在企业中长期存在既有其合理性,也有其必然性,包括这种组织体制中的财计部门在内,在企业经济管理中也确实能发挥一定的作用,这是问题的一方面,而另一方面,同政府组织机构中所出现的问题一样,企业的官僚组织体制又确实容易产生"官僚主义",患发"官场病",在企业经营管理工作中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官场病"的危害越来越大,它已严重约着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阻碍着企业的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的民主化进程,及至严重影响到企业管理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效果。20世纪30年代以来,尽管通过企业管理组织体制改革及财计组织改革,在克服官僚主义病症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然而,20世纪未能从根本上解决企业的"官场病"问题,也未能在主要方面消除"官僚主义"对财计组织的不良影响。具体讲,(1)在正确处理集权与民主、集中与分散关系方面,错位现象依然严重;(2)在企业上层组织机构中,真正以具有现代管理能力的专家、专家集团取代企业中身兼数职的财阀;(3)在解决大型企业上层的以集体领导取代过度集权的个人独断专行问题方面,还需要经历一个艰巨的深化企业组织体制改革的过程;(4)当可何将"受托责任"的管理精神充分体现在现代企业组织制度建设方面,在责任中心、责任层次与责任环节之间形成系统的经济控制关系,尚需进一步调整与改革原有组织布局;(5)在财务、会计组织改革方面,尚须解决决策行为控制系统、决策速度、决策准确性及提高决策成效问题;(6)在企业财计组织进一步改革问题,尚须考虑与计算机信息系统、控制系统协调一致的问题等。

(二)关于企业财计组织工作行为准则建设问题

在市场经济建设中,人们在认识到市场经济建设是以市场为中心运作的经济这一实性问题的同时,也逐步认识到财务与会计两项工作都是具有深刻社会性意义的工作。为体现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这一根本精神,政府与会计界也正是从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出发,有的放矢地从规范企业经营行为与财务、会计行为着手,来解决市场经济管理问题的。尽管20世纪已开始将财务会计规范的制订引入系统化建设阶段,并初步解决了由"人治"化管理向"法治"化管理这一根本转变问题,然而,在系统化、法治化管理方面却依然存在相当大的局限性。首先,在处理根本法--相关经济法--财会专业法规这三者之间关系方面尚缺乏深刻认识,在理论上还缺乏一体化安排,因此,不仅在实现由"人治"管理向"法治"管理的转变方面还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且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也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显然,这一问题将是未来适应经济全求化要求相应推进会计全球化工作方面的一个障碍。最后,尽管自1973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建立,在具有国际性意义的会计规范建设方面已取得明显进展,并且它的影响已逐步扩大到80多个国家,然而,从总体上讲,国际性会计规范的制订与执行依然停留在初期阶段,它还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向全球化方向发展对进行会计国际协调所提出的要求,故改变国际会计准则制订与世界统一应用的停滞后状况是进入新世纪急待解决的一个重大问题。

(三)关于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求,向国际惯例靠拢,确定一国之内会计改革的指导思想问题。

当今,经济全球化发展态势已不可逆转,每一个国家都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确定改革方针,切实进行经济与会计改革,以解决本国经济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相适应的问题。然而,必须注意,要端正本国经济与会计改革的航向,其关键在于端正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防止产生负面影响。从主要的方面讲,(1)应当认识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平衡的,其中尤其是在经济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存在不平衡;(2)必须明确会计作为一项工作是严格存在国家界线的,客观上国与国之间不仅存在各种差异,而且因所处会计环境的不同会具有各自的特殊性,因此,进行会计国际协调只能建立认真考虑本国国情的基础上,注重维护与保障本国的经济权益;(3)应当明确,即促进人经济全球化的高度发展阶段,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从宏观方面讲国家依然是经济利益的主体,而从微观上讲,企业依旧是经济利益的主体;(4)应当正确认识国际惯例,所谓会计的国际惯例既不是仅仅体现某一些国家的特点或会计发展的成就,也不是仅仅体现某些国家的会计制度及其政策,而它应当是国家经济与世界经济交互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并被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共同确认的、具体体现在会计方面的基本思想、基本规范、基本理论以及基本技术与方法。20世纪后半期,无论在那些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一些力求实现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国家,均在会计国际协调认识方面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偏差,诸如在会计准则制订方面的照搬现象、会计教材编写方面的西化现象,盲目强调本国会计与国际会计"接轨"的现象,以及超前提出实现会计全球化的现象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造成了负现影响。所以,我们认为这是面向新的世纪必须深刻反思与认真总结的一个重要问题。

(四)关于会计教育与会计教育改革的问题

近几十年来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是缩小国与国之间知识差距、经济发展差距,及至会计管理差距的一种国家战略,它关系到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地位与作用。同时,人们还认识到,在现代社会里,教育已成为每一个人终身的"脚手架",而通过教育与再教育所取得的知识则如同人体流动着的血液,因而,教育也决定着一个人的生存价值及社会地位。就会计教育而言,尽管会计教育在20世纪已取得显著进展,它也改变了人类以往数千年会计教育发展的基本格局。然而,从大的方面考察,在进入20世纪后半期后,会计教育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形势下已处于停滞状态。(1)会计教育投资相对不足,它还不能适应会计人才更新换代的要求;(2)会计教育采用新技术不足,它已影响到现代会计教育的质量;(3)会计教育计划与课程设置具有一定局限性,会计教育的专业面向狭窄,它已不符合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对综合性较强会计人才培养的要求;(4)会计教育较为严重地存在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今后急需实现由会计教育课堂化过程向社会化过程的转变;(5)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趋支配下,现代会计教育已成为会计工作者毕生的过程,然而,事实上就大多数国家而言,政府与学校在支持后续教育方面十分不够,对于会计工作者终身教育的投入也十分有限,并且有不少已开展手续教育的国家,其教育进行过程尚处于不规范状态。

(五)关于经济信息与会计信息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当今人们已从两基本方面认识到,一方面信息是每一经济发展时期的生命线,是企业家成功与失败的关键性要素,而另一方面,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知识会发生丧失,信息也会产生失真与失灵。并且由于这种信息的失真与失灵现象是世界性的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人们面对这种现象既不应惊慌失措,也不能一般性对待,而应当采取强有力的控制手段,既从当前,也人长远解决这一问题,以防止因信息失真与失灵带来整个市场经济的失录与失控。就会计信息失真与失灵而言,20世纪之所以依然严重存在,其主要原因在于:(1)经济法律制度不健全与执行不力,或无法可依,或有法却缺乏威慑力度,或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管理过各中"人治"凌架于"法治"之上;(2)经济体制问题,尤其是那些处在经济体制转轨变型过程中的国家,极易在宏观与微观经济管理方面产生漏洞,最终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与失灵;(3)社会经济监督体系健全或监督配合不力。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管理与控制是一项社会性很强的工作,客观上需要实行企业内部控制与外部控制密切配合、协调一致,而要达到这一目的,一方面要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监督体系,形成科学的内部控制组织制度,而另一方面又必须建立、健全包括财政、税务、审计及证券机构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可以讲,在20世纪大多数国家尚未能切实解决这一问题,故在这方面还存在着相当艰巨的改革任务。

(六)针对举世发起的绿色革命与世界性的绿色回归运动进行反省,20世纪会计工作失控与会计研究工作不力方面应当进行检讨的问题

20世纪经济发展中所暴露出来的危机,最为严重的便是生态环境危机,它日趋严重的后果将是引发全球性经济危机乃至人类生存危机的重要原因。尽管人们早已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并已采取部分措施力求解决这方面的问题,然而,由于人们未能真正从思想上、理论上及在经济发展实践方面解决这一问题,故生态环境危机依然越来越重。从会计方面加以反思,尽管有有关生态环境危机方面的问题的发生与解决不以这一职业群体的意志为转移,不少关键性问题也不是它所进行的管理工作可以单独加以检讨的问题(1)人口失控中的会计责任。在成本控制方面,涉及对活劳动消耗的控制,会计界未能始终坚持"尽可能节约劳动时间"的基本准则及在成本计量中未能坚持"必要的活劳动消耗"控制的基本原则。在这方面世界各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成本失控问题,而任何一个企业也未能完全解决好优化劳动组合与优化管理组合这一根本性问题。(2)能源与资源消耗失控中的会计责任。与上述原理相同,在成本中的物化劳动构成方面也普遍存在着失控问题,在这方面会计界应负有一定责任。(3)在生态环境恶化方面的责任。当今,面对生态环境恶化问题人们从中悟出一个最简单的问题,即"污染对其他人有不利影响,污染者一般不必赔偿他们所造成的损失",即使对环境危害造成损失所采取的一些措施,也是软弱的、不可补偿性的,它在成本控制方面几乎无法得到体现。会计研究人员尚未能从企业与社会相关联的重要方面寻到建"绿色会计理论"的支点,也未能解决"环境成本控制中处于被动状态。故应当讲会计界在这方面应当承担一定的责任。"(4)客观上会计控制是实现与维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可发挥基础性作用的重要方面,这个高尚的职业群体也是未来"实行双重战备,实现发展与环境的良性互动、解决发展与环境的同一性这一重大问题"的关键性方面。然而,在20世纪,国际经济界与会计界却缺乏一致的行动,因而,无论在理论方面,还是在实践方面都未能在协调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同一性关系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可见,为担负起"环境成本"控制责任,国际会计界应当组织、有纲领地采取一致行动,拓宽会计控制的范围,改变会计控制的历史局限性。

当然,百年回首在需要审视与反思的一些大的问题之间是相互关联的,故要解决这些问题便须得从总体上加以分析研究。一方面应把历史的经验与教训结合起来进行会析,、总结,以提示共历史运行规律,让历史的光辉照向未来。另一方面又须针对世纪之交、千年之交的会计环境变化,对未来会计发展的基本态势作出分析、预测,让对历史--现实--未来的会计问题研究融会贯通,以据此切实作出新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规划,让国际会计界从历史起向未来。

(一)走向宏观经济世界--21世纪会计全球化发展态势展望

自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便开始了经济全球华的历史进程,到19世纪末便形成全球化了的资本主义经济世界,而自20世纪社会主义经济产生与发展,以及第三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便出现多元化发展态势,从而打破了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出现了经济全球化的新局面。由于20世纪后期信笺与知识经济出现,专家们认为旧的全球化时代已经结束,新的全球化时代到来了,因此,21世纪将是一个"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新的经济全球化将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的推动之下向前发展。

正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支配下,在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从总体上已实现了由民族史向世界史发展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又在20世纪突破了经济发展界域,使全球化扩展到其他方面。如就文化发展而言,"文化性质从工业文化转向信息文化","文化主体正从区域文化走向全球文化"。再如政治上已逐步打破了"西方中心论"与霸权主义的模式,而在"多元化"并存状态下,将世界引向和平与发展。从经济方面讲,20世纪也已在基本的方面实现了由民族经济向世界化经济的转变,并且这一转变在世纪之交处在更加迅速的进展之中。从发展趋势考察,21世纪世界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将是在经济一体化发展格局支配之下进行的,而且这种一体化或曰全球化又将是以跨国公司、区域经济集团与世界性文化发生撞击为基点进行的。而无论如何未来在信息与知识经济发展推动之下的"知识经济化了的全球社会",都地强有力地改变着未来的会计世界,而这种改变首先又集中体现在适应"全球化"发展对会计所提出的要求方面,它促进新世纪会计的发展迅速向宏观经济世界推进,其发展方面在于:(1)依据会计控制的历史空间必然与经济扩展的历史空间相一致的运行规律,在21世纪经济发展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会计的发展将必然要体现"以大制大"的管理战略,相应地,逐步地拓宽其控制领域,并通过建立健全宏购会计控制体系,使会计的发展向全球化推进;(2)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国际化格局逐步形成的情况下,专家们不仅已有了建立世界经济共同体的设想,而且已从多方面考虑如何通过建立一个"全球性社会"来解决全球性经济管理的问题。固然有可能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间内,在"经济国际化趋势与国际政治多极化趋势"同步演化的情况下,有关建立"全球社会"的构想尚属一种超前性的思想与行为,然而,在进入新世纪之后,解决全球性经济控制问题确实已迫在眉睫,故当今类似联合国之类的国际性组织应切实考虑这方面的问题,应着手解决筹建一种具有代表性及权威性作用的国际经济管理组织,并在其组织系统中确定会计、审计管理部门的组织地。从国际会计界方面讲,也应当相应考虑构建国际会计控制体系的问题,以在宏观方面实现对全球化经济的基本控制。

(二)建立健全"绿色会计"控制体系--21世纪会计改革与发展中的最重要使命

当今,人们已经认识到,在经济发展突破国家界域的同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早已超过国家界限,因而,欲解决生态环境问题,便必须全球采取一致的行动。当今,人类所感受到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面对未来,人们深感忧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费德里科马约尔与他的同事罗姆班德在题为《21世纪我们必须谈判解决的问题》一文中官道:"人类能够度过21世纪吗?"提出这样惊世震俗的问题,意味着下世纪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与解决这方面问题的重要性、迫切性、艰巨性。从通过经济控制达到参与环境控制的目的来考察,会计界在下世纪肩负着重要使命。(1)世界银行在1998-1999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建议下世纪制订一种适合于全球的衡量环境状况的指标体系,其中又建议围绕着对环境质量的监督建立包括多种指标在内的"信息框架",而建立"信息框架",实理环境指标控制的主要任务便落在会计界的肩上,其中尤其是在环境管理"对策框架"的确定中,会计工作又是采取治理性对策与防治性对策的重要方面;(2)针对21世纪生态环境控制,一些具有权威性的国际组织还提出建立"绿色Gnp"的切实设想,有鉴于这种构想所设定的目标在于把"与自然资源损耗和污染成的环境有关的成本从Gnp"便成为会计工作者与统计工作者的重要任务;(3)由于建立有效的环境体现制改革与财务、会计组织体制的改革都应服从建立有效的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的要求;(4)除以往已颁布的环境保护法之类的文件外,还须围绕生态环境管理建立不同的管理规范,诸如国际生态环境控制专门准则、生态环境保护公共道德准则,以及建立适合未来宏观会计管理与微观会计管理两方面要求的特别环境会计准则等。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篇4

[关键词]世界经济论坛;“夏季达沃斯”论坛;经济全球化

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于1月17日至20日在瑞士达沃斯举行。本届年会的主题是“领导力:应势而为、勇于担当”。应论坛主席克劳斯施瓦布的多次诚邀,中国国家主席出席本届年会,并发表题为《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的主旨演讲。这是中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论坛年会,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论坛聚焦全球治理体制、增进身份认同、振兴全球经济、改革市场资本主义以及应对第四次工业革命等热点问题展开讨论,中国提出了具体解决方案,引起热烈反响。

一、世界经济论坛的源起与发展

世界经济论坛是以研究和探讨世界经济领域存在的问题、促进国际经济合作与交流为宗旨的非官方国际性机构,总部设在瑞士日内瓦。其前身是1971年由现任论坛主席、日内瓦大学教授克劳斯施瓦布创建的“欧洲管理论坛”。因论坛冬季年会都在瑞士小镇达沃斯举行,故世界经济论坛也被称为“达沃斯论坛”。1970年,时任日内瓦商学院经济学教授的施瓦布看到了法国政治家兼记者让雅克塞尔旺施赖贝尔撰写的《美国的挑战》一书。该书指出,欧洲经济之所以落后于美国,主要原因并非技术和资源差距,而是在企业管理方面远远落后于美国。这使胸怀欧洲复兴梦想的施瓦布深有感触。他说,“我想为欧洲商业领袖构建一个平台,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企业管理”。[1]施瓦布设想以“欧洲管理论坛”作为欧洲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之间一种对话的新形式。他的计划得到欧洲委员会的支持,第一届欧洲管理论坛讨论会于1971年1月在瑞士东部的滑雪胜地达沃斯举行,故欧洲管理论坛亦被称为达沃斯论坛。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和第四次中东战争以及由此引发的欧佩克对西方工业国家的石油抵制,促使论坛逐渐发生重要变化:一是把关注的焦点从企业管理方面扩大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并从1974年开始邀请政治领导人参加年会。二是把关注的目光从欧洲扩展到全球。为改善西欧和中东的紧张关系,论坛举办了欧洲—阿拉伯国家讨论会,取得成功经验后,又举办了欧洲—拉丁美洲讨论会,以加强同拉美地区的合作。在世界经济论坛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转变,是从1979年开始发表《世界竞争力报告》(后更名为《全球竞争力报告》)。这标志着论坛由一个以组织会议为主的机构转变为充分利用其能力创造知识的机构。如今,论坛年度研究成果的范围已扩大到多个地区和领域,包括行业竞争力报告和区域竞争力报告、年度杂志,如《欧洲的竞争力和变革报告》《阿拉伯世界竞争力报告》以及《全球信息技术报告》等。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论坛将其活动扩展到其他领域。1982年,论坛举行首次世界经济领导人非正式会晤,邀请一些国家的内阁成员和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imF)、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att)等多边经济组织的领导人。他们除了参加论坛会议外,还与各大公司、银行的负责人举行非正式会晤。从此,论坛提供了一个政治和经济领导人进行非正式沟通的新渠道。通过这种渠道,他们增进彼此了解,交流思想和解决需共同应对的问题。由于论坛活动范围及其议题的日益全球性,1987年,欧洲管理论坛正式更名为世界经济论坛。随着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除企业界外,世界经济论坛还与世界各国的政界、学界、媒体高层建立了广泛的关系网络,成为全球政界、企业界人士以及民间和社会团体领导人研讨世界经济问题和进行商务谈判的最重要场所之一。其所探讨的议题早已突破了纯经济领域,许多双边和地区性问题以及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军事、安全和社会事件等热点或趋势性问题,也成为论坛讨论的内容,论坛在缓和地区矛盾、解决国际冲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在1988年1月的论坛年会上,希腊总理和土耳其总理举行了第一次实质性会谈,随后签署了《达沃斯宣言》,使两国紧张的关系得到了缓和。在1989年1月的年会上,朝鲜和韩国政府官员在达沃斯举行了首次部长级会谈。在1994年的年会上,以色列外长佩雷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主席阿拉法特签署了加沙—杰里科协议草案。如今,世界经济论坛的会员来自全球1100多家大型跨国公司,论坛拥有全球500强中的绝大部分企业,对全球未来经济发展及其舆论引导具有重要影响,故被誉为“经济联合国”和“世界经济风向标”。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历届论坛年会先后围绕变化中的力量、构建危机后的世界、新形势下的共同准则、大转型:塑造新模式、为持久发展注入活力、重塑世界格局对政治及商业和社会的影响、全球新局势、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等议题展开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对于重振国际社会信心,促进世界经济的复苏发挥了作用。

二、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令施瓦布敏锐地感觉到这必将给世界带来巨大的影响,他决定邀请中国政府派代表参加1979年的世界经济年会。为此,中国成立了中国企业联合会与论坛进行联系。1979年年初,中国代表团首次“亮相”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这使得论坛成为第一个有中国参加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当年4月,施瓦布率团回访中国。此后的30多年间,中国一直与世界经济论坛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1981年至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与中国企业联合会每年都联合在华举办“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国际研讨会”(1996年起更名为“中国企业高峰会”),直到2007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的举办,方停止活动。1992年1月,在施瓦布邀请下,中国总理首次出席世界经济论坛会议。也正是在这一年,该论坛举办了中国经济问题专题讨论会,来自数十个国家的70多名企业家、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就中国经济的发展、改革和对外开放等问题广泛地交换了意见。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稳步推进,特别是中国在应对亚洲金融危机、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中发挥的作用,中国话题开始在达沃斯升温,成为世界经济论坛热议的焦点。2005年,在发达国家经济体表现不尽如人意之时,中国、印度、巴西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颇为引人注目。当年论坛年会第一场讨论会的主题便是中国,会议期间与中国有关的研讨会达六七场之多。2006年的论坛年会更是专门组织了题为“中国的崛起”研讨会,“中国”日渐成为论坛最热的话题。世界经济论坛的中国热,令施瓦布萌生了在中国设立“夏季达沃斯”论坛的想法并很快付诸行动。2006年,世界经济论坛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这也是该论坛在瑞士境外设立的首家代表机构。2007年9月,首届“夏季达沃斯”论坛在大连召开,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0多名政要、企业领袖和专家学者围绕“变化中的力量平衡”这一主题,就新形势的全球商业环境、中国的经济发展、企业如何走向全球、竞争中的新问题、新领军者的基因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探讨。此后,“夏季达沃斯”论坛每年9月在中国大连和天津交替举办,中国领导人先后多次出席年会并发表讲话。与会嘉宾相继围绕重振经济、推动可持续增长、推动创新创造价值、关注增长质量掌控经济格局以及第四次工业革命等主题,共同探讨在科技创新背景下,影响中国和世界经济增长的新生问题和紧要议题,并就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提升竞争力,推动经济和社会变革,实现世界经济复苏,制定有效的全球、行业和地区解决方案等进行了充分讨论和深入交流。“夏季达沃斯”论坛的定期举办,不仅为全球成长型公司创造了一个与成熟企业共同讨论、分享经验的平台,而且为世界经济论坛注入了鲜明的“中国元素”,使国际社会有更多机会、更近距离地了解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中国企业打开了一扇走向世界的窗口。一批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成长型公司会员的中国企业,籍此学习到世界著名企业先进的商业理念、管理模式、信息网络,逐步成长并走向全球。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篇5

世界工厂在欧洲、北美、日本先后兴起,创造了世界三大经济聚集区,也成就了发达国家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文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起起浮浮,其中都直接或间接与世界工厂发展演变有关,但是有关这方面的系统研究却有限。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已取得巨大成就,GDp突破50万亿,半数以上为中国世界工厂贡献,世界工厂发展功不可没。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不是中国需要不需要世界工厂的问题,而是如何更好、更科学发展世界工厂的问题,这是实践上的意义;同时,大量零碎研究需要统一,形成系统化、严密的理论和概念,本文通过综合与分化取得理论升华,这是科学上的意义。通过这个研究,发现国内外世界工厂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提出基于这个理论的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的战略。

二、从世界工厂的定义、起源、演变论证中国发展世界工厂的重要意义

(一)世界工厂的定义

世界工厂是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国际流动聚集与沉淀的结果。世界工厂的形成总是伴随着国际产业与技术转移,这种沉淀与聚集使得一国或一地区在制造业领域有一批企业群和一系列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或者拥有相当多的创新产品,或者是一国经济融于世界经济,并参与国际分工,或者是基于全球性的网络化生产、网络化采购为特征,是委托加工的制造基地,世界工厂以全球为目标市场,同时以一国或一地区为聚集地,等等。总之,世界工厂是一个产业转移与聚集的产物,它以全球化市场为目标,以财富聚集为目的,是制造业发展中的实践,是我们研究的对象,是科技革命的产物,是与知识创新紧密相连的结果,是国家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国家实力的象征。

(二)世界工厂沿革的背景

纵观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历程,几乎可以得出同样的结论,所有经济大国都是借助于制造业的支撑,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经济大国和强国的崛起。在世界经济史上,至少有三个国家和区域可以称为世界工厂,它们是英国、美国和日本。英国世界工厂兴起于蒸汽机的发明,产业革命发生,促进制造业飞速发展,使英国成为世界各国工业品的主要供应国。英国世界工厂效应扩展到德国、法国、意大利和整个欧盟,第一个世界工厂形成。目前,欧盟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区域经济、军事、政治、外交组织,与制造业强大是分不开的。随着第二次科技革命来临,电力技术获得发展,汽车、船舶、机车、石油等一系列相关制造业飞速兴起,迎来了材料工业的钢铁时代,美国超越英国,成为第二个世界工厂,并带动北美制造业聚集带的发展,使美国成为世界霸主。第三个世界工厂――日本,主要通过引进西方技术和世界资源,以技术和贸易立国的策略,使其制造业长足进步,成为第三个世界工厂。

第四个世界工厂就是中国,中国目前经济总量已经是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商品充斥于世界各个角落,以至于有“离开中国,世界就无法生活”的说法。伴随着中国制造业的充分发展,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日益强大,中国在崛起,而打造世界工厂是中国崛起的关键途径。但是中国还不是欧美日那样水平的世界工厂,虽然总量很大,但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品牌、市场网络、管理诀窍还在欧美日等跨国公司手中,这就出现了“中国发展,外国赚钱”的局面,利润流向国外。就是说,科技、知识、人才、定单等知识资源不足、竞争力不强、发展与演化路径不明确、产品质量与技术低下、管理粗放等是制约中国世界工厂发展的关键。

(三)中国建设世界工厂的必要性及主要矛盾

近一个时期,对于中国是否需要打造世界工厂存在争论,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需要打造世界工厂,认为一提世界工厂就是消耗资源、污染环境等,的确如此。中国世界工厂已造成严重的能源、资源与环境问题,但这个问题要解决,不是靠否定世界工厂能解决的。第二种观点是中国不应以打造世界工厂为目标,应发展新兴产业,加速中国向服务经济转移,等等。自从欧洲、日本、美国经济陷入低迷后,各发达国家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我国也开始纠正这种观点,出现一个新的提法,叫发展实体经济。第三种观点认为,中国的发展成就得益于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应该顺势而上,大力发展制造业,按全球生产业转移趋势,加快承接其转移的步伐,进而打造世界制造中心,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笔者认为,中国经济、社会、政治、科技、文化的发展成就是以中国制造业发展为基础的,制造业不但不能削弱,还要大力加强。正如许多学者所说的那样,中国制造业尚处于国际制造产业链低端,发展空间还很大,现在提出有损于世界工厂发展的否定意见,其后果有可能使中国走向经济衰退,国势减弱。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新经济、虚拟经济的热潮以后,开始了“再工业化”的趋势。从这次西方发达国家债务危机来看,凡是制造业发达的国家,受到的冲击就较小,恢复也较快,相反,那些没有主导产业的国家,则陷入破产的边缘。中国及时地吸取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训,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重视实体经济的战略,所以,打造世界工厂是非常重要的,对世界工厂的认识不能停留在发达国家的实践上,要认识到中国世界工厂的特点。中国的世界工厂不光是制造业,还包括高耗能产业和重化工业,这些产业一是排放严重,二是严重亏损。一个没有效益的世界工厂是徒劳的,对于怎么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工厂需要认真研究,重新认识。我们是否就是要走欧盟、美国、日本的路子,还是结合最新科技成就、借鉴国际经验,加上我们的经验教训和制度、文化优势,发挥后发优势,走出一条科学的、符合中国国情的,又符合发展趋势的路子,需要认真研究。

(四)中国世界工厂的演变

目前,发达国家世界工厂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并向着世界创新中心、世界服务中心、世界财富中心演进。发达国家以其优越的物质条件和雄厚的科研实力及良好的社会环境,吸引着全球人才、创新资源的流动与聚集,极大地加深着发达国家世界工厂的竞争优势,这方面尤其以美国最为典型。我国也出现类似迹象,这表明,世界工厂演进要面向未来。

(五)从国际发达国家经济低迷中我们能得到什么启示

世界工厂是从英、美、日发展起来的,而且这些国家目前不但是世界工厂,也是世界制造中心,世界创新中心,世界服务中心,更是世界财富中心,是全球创新资源流动与聚集的目的地。但是这些国家经济却陷入低迷,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三、中国世界工厂中存在的问题

(一)环境问题―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碳排放、碳捕集、碳转化考察及科技先导问题

随着世界工厂的发展,重化工业、高耗能产业已成为中国世界工厂的重要支撑,耗能和排放已构成严重问题,今年连续的雾霾已呈现其危害和后果。但是,我们对这种危害还缺乏应有的考察和认识,对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的排放与亏损之间的关系缺乏考察。目前,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普遍亏损,而同时又在大量排放有用物质,如何将排放资源化,不但是治理污染的要求,也是扭亏的有效途径。以Co2排放为例,全国每年排放100多亿吨,以每0.7吨转化为1吨聚酯材料、每吨20000元计算,则增长潜力是非常可观的。这不但解决了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扭亏为盈的问题,对整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以煤炭、石油、天然气为燃料或原料的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会长期存在和发展,雾霾将会长期存在并对民众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所以对碳排放进行科学考察,并研究支撑碳捕集、碳转化的支撑技术已迫在眉睫。中国正在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工厂给中国带来辉煌,也给中国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解决世界工厂中的碳排放、碳捕集与碳转化问题,不光关乎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也关乎中国世界工厂的环境问题。

在发达国家,世界工厂发展过程中的碳排放、碳捕集、碳转化处于前沿科技领域,它涉及化学、生物科技、热力学、催化材料学、机械科学、环境科学、气候学等多学科交叉领域,目前大多处于实验室阶段,各种新构思、新突破层出不穷。国内也有很多研究在陆续开展,目前中国在该领域的科技水平还有可能超越发达国家水平,同时,鉴于中国是典型的燃煤能耗大国,化石能源燃烧在中国处于主导地位,在气候变暖和全球环境变化方面面临的国际压力越来越大,碳排放、碳捕集、碳转化尤为重要。在这个巨大需求拉动下,我们需要摸清国内排放情况,考察国际碳排放、碳捕集、碳转化情况,制定我们的科技先导战略,系统研究我国世界工厂中碳排放、碳捕集与碳转化科技先导战略,取得一系列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和诀窍的科学预见,这是从源头上治理污染和污染资源化的有效策略,必将对这方面的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产生重要影响。

因而,研究中国成为世界工厂问题,就不能不解决重化工业和高耗能产业的碳排放、碳污染、碳捕集与碳转化问题及其相应的科学问题。

(二)低碳科技、经济竞争力问题

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必然消耗大量能源,能源耗费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目前中国的世界工厂每百万美元GDp所消耗的能源数量是美国的3倍、德国的5倍、日本的近6倍,同时,中国燃煤产生的效率仅相当于美国的28.6%,欧盟的16.8%,日本的3%-10%,这使得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因而也就丧失了竞争力。因而,解决了高耗能产业和重化工业的碳排放后,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研究评估中国制造业的低碳科技、经济竞争力,对中国制造业发展低碳技术进行科学预见,研究低碳经济和低碳管理模式。

(三)“中国发展,外国赚钱”问题

中国世界工厂发展到其商品充斥到世界各个角落,但是却也出现了“中国发展,外国赚钱”的局面,这并不是说一点钱赚不到,只是说,财富大部分外流。一个公认的事实是,中国的制造业处于价值链的低端。这里因素是复杂的,其中有几个因素值得注意,就是知识资源不足的问题。2012年我国的专利量是20多万件,这对一个13亿人口,上亿的知识分子,一个世界工厂大国来说是微不足道的。据估算,中国一年的专利发明量应该在几千万件左右,为什么只有20多万件,这里主要是发明环境不好。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庸之道,以官为本,对创新、发明缺乏精及物质资助和奖励制度,同时,科研资助体制机制不符合世界工厂研发要求,缺乏科研后期资助制度,其他知识资源,品牌、商标、技术和管理诀窍也缺乏相应的资助和奖励制度,国际情报体系不发达,对国际科技和贸易情报反应慢,等等,这些都导致知识资源不足。同时,对全球创新资源流动与聚集的趋势缺乏预见,政策措施跟不上,人才发展环境落后,资源缺乏,以至于不能有效利用国际科技人才资源。所有这些,都导致中国世界工厂中创新资源培育困难,科技、人才竞争力弱,无法与发达国家在攀越价值链高端上正面竞争,这才出现中国发展和外国赚钱问题。

(四)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过程中的诚信与效率问题

诚信与效率有密切的关系。按道理,中国是个社会主义国家,诚信应该比较好,效率也应该是高的,但现实恰恰相反,各种非社会主义思想大行其道,企业诚信缺失,拖欠工资,产学研合作中不知道为劳动付出,有的出现白干的局面,商战迭起,尔虞我诈,都想占据合作链的上风,都想在合作中沾点便宜,少付出,多回报,久而久之,大协作、大合作的局面没有了,本来可以合作办大事的合作办不成了,整个合作效率低下了。结果各方受损,致使社会效率低下,社会资源得不到创造性的配置,社会创造活力得不到发挥。

(五)人的发展观念缺乏,思想、意识落后

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创业发展观念淡薄,宽容失败的观念没有,加上等级观念和体制上的问题,导致发展的群体没有社会地位,创业的唯一动力是赚钱,这就难以激发人们的创业、创新热情和持久力,导致大量优秀人才不愿意自己创业。同时在创新领域也存在另一种现象,发展竞争非公平正义,有权有势的人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发展的大量资源,而群众却得冒着风险一分一分的挣,这就导致了社会发展资源配置的非公平正义,从而加剧社会矛盾,使整个社会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或浪费。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篇6

论文摘要:”和谐世界”思想是我国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的新的世界发展观,具有丰富的内涵,但追根求源,它是对我国已有的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继承和发展,本文重点从”和谐世界”思想的和合与共赢思想中探讨它对”和平与发展”主题的升华。

胡锦涛在2005年9月15日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的题为《努力建立持久和平、共荣繁荣的和谐世界》的讲话,提出了构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思想。对世界来说,这是一份弥足珍贵的”和谐”宣言书。这一思想的提出有着重大的理论创新价值,是党的新一代领导集体代表中国提出的新的世界发展观。但追根求源,它是对我国已有的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尤其是对邓小平提出的”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继承和发展。

一、”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

(一)和平、稳定的世界

和平是人类发展繁荣的前提,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任何国家的发展都是无从谈起的。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为战乱而毁灭。无论对于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都是灾难,因此,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纵观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依然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和平并未降临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战争阴云挥之不去,热点问题此起彼伏。彻底消除战争的威胁进而实现持久和平,是世界各国人民多少个世纪以来苦苦追寻却难以实现的梦想。国际社会在探索与实践中,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应该站在时展和人类进步的高度,以促成和平、稳定的世界大环境。和平稳定是”和谐世界”的重要前提,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

(二)互利、合作的世界

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要求和共同任务。但是由于历史等方面的原因,各国贫富状况极其不同,因此要有效的消除发展的不平衡,缩小贫富差距,防止”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现象的继续发展,不然,世界难以和谐和安宁。

事实证明,没有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发达国家的繁荣也难以持久。。不从根本上改变世界发展不平衡问题,难以避免国际社会的动荡,难以实现世界各国的共同繁荣。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努力,趋利避害,推动世界经济朝着均衡、稳定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这是各国共同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的要求。

(三)公正、民主的世界

在当今世界,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互不干涉内政;不要以强凌弱,以大压小,更不能凌驾别国之上搞霸权。国际关系应该民主化、法制化。国际事务中应该包容不同(求异),和而不同才能达到和谐的统一。因此国际上的事情应该民主协商,求同存异,按共同制定的国际法则办事。

(四)开放、包容的世界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各国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各自的文明,各有自己的特点和长处,都以自己的方式为人类进步做出了贡献。我们应该本着包容精神,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和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及发展道路的权利。历史早已证明,各种文明如果相互歧视、相互排斥,或强求一律,只会导致人类文明失去动力,僵化衰败;相反,只有相互包容,求同存异,才能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共同进步。

”和谐世界”思想的内涵十分丰富,但是我们构建”和谐世界”最根本的前提就是世界的和平稳定,没有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和谐”就无从谈起,而要达到世界的和平稳定,最根本的途径就是世界的普遍发展和繁荣,为达到此目的我们还必须保证世界的公正民主和开放包容。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和平和发展是”和谐世界”思想的核心,而这一思想正是对邓小平”和平与发展”主题的继承与发展。

二、邓小平”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主要内容

20世纪80年代中期,邓小平纵观国际风云变幻,洞察国内外形势发展,把握当今时代特征,科学的揭示了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

1984年10月31日,邓小平会见缅甸总统吴山友时提出:”国际上有两大问题非常突出,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南北间题。还有其他许多问题,但都不像这两个问题关系全局,带有全球性、战略性的意义。”

(一)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

1977年,邓小平在中央军委全体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第一次提出”可以争取延缓战争的爆发”的观点,这一对战争不可避免且迫在眉睫的思路的调整,起到了打破传统禁锢、解放思想的作用。20世纪80年代初期,邓小平提出,我们争取目前一个时期的和平是有可能的。

进人20世界80年代中期,邓小平敏锐的观察到世界形势的变化,作出了”可以争取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的和平”的结论,认为避免世界大战的发生是有可能的。1985年6月,他在谈到战争与和平的间题时说:”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我们好多的政策,包括一、二、三线的建设布局,’山、散、洞的方针在内,都是从这个观点出发的。”现在通过对美苏以及世界和平力量的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在较长的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维护世界和平是有希望的。”

邓小平对于维护世界和平的论述为我们的”和谐世界”思想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平是一切建设的前提,既然维护世界的和平是有希望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抓住和平的机遇,努力发展经济,构建一个和平繁荣的”和谐世界”。

(二)发展问题是全球性战略问题的核心

在世界政治局势趋向缓和的形势下,考虑到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经济贫困问题十分突出,邓小平从理论高度对时代问题做了精辟的阐述:”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概括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南北问题是核心问题。”

发展问题关系到世界经济的共同繁荣。但从世界总体来看,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人仍普遍很低,与富国相比平均相差20倍以上。尤其是最贫困国家与最富裕国家之间的差距仍在扩大,2004年美国的人均收入超过4万美元,而苏丹、索马里、毛里塔尼亚、也门等穷国只有300多美元,不到美国的1%。现在全球约30亿人每日生活费不足2美元,近8.5亿人在挨饿,全球每年有560万儿童死于营养不良。显然,贫富严重不均势必要影响世界和平。

邓小平对这种贫富差距扩大的严重后果有着十分广泛的论述,他说:”现在世界上北方发达、富裕,南方不发达、贫困,而且相对地说,富得愈来愈富,穷得愈来愈穷。南方要改变贫困和落后,北方也需要南方发展,南方不发展,北方还有什么市场?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发展速度问题,再发展问题。””欧美国家和日本是发达国家,继续发展下去,面临的是什么问题?你们的资本要找出路,贸易要找出路,市场要找出路,不解决这个问题,你们的发展是要受到限制的。””总之,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而现在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的形势势必会阻碍世界经济的整体发展。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必须致力于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世界的普遍繁荣,努力构建”和谐世界”,建设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三、”和谐世界”思想对”和平与发展”主题的升华

虽然邓小平对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论述是在20世纪80年代、在美苏争霸的背景下提出的,但是这一论述在现代仍没有过时,他对中国未来外交的发展方向有着科学定位的作用,现在的时代主题仍然是”和平与发展”。

胡锦涛”和谐世界”思想,实际上是对邓小平”和平与发展”理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进一步延伸。邓小平在谈到和平与发展时,重点强调了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两大问题,要解决这两大问题,既要和平,更要谋发展,两者缺一不可。在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正在发生着许多新变化。和平面临着巨大挑战,世界上局部战争连绵不断;近年来由于某些国家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又造成了新的国家和地区被卷人到了战争的漩涡之中;民族、宗教引发的冲突愈演愈烈;恐怖与反恐怖的斗争相互交替。发展也正经受着许多困难,在发展的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许多国家人民的基本生存甚至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环境污染、毒品走私、跨国犯罪、严重传染性疾病等跨国性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一切都表明,和平问题和发展问题仍然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和谐世界”理念的核心是和合思想

”和谐世界”新理念的核心就是和合思想,亦即世界和平的思想。胡锦涛同志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和平是人类社会实现发展目标的根本前提。没有和平,不仅新的建设无以推进,而且以往的发展成果也会因为战乱而毁灭。无论对于小国弱国还是大国强国,战争和冲突都是灾难,因此,各国应该携起手来,共同应对全球安全威胁。”在讲话中胡锦涛进一步强调”和谐世界”的理念体现了联合国谋求世界各国人民”欲免后世再遭今代人类两度身历惨不堪言之战祸””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的崇高精神承载了国际社会共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美好理想,其基本目标是持久和平。因此,”和谐世界”最根本的一点就是维护世界和平和稳定。在当今世界,和平和稳定是压倒一切的重中之重,没有根本的和平,一切发展和进步都只能是海市屋楼。

进人新世纪,”要和平、促发展、谋合作”是时代的主旋律。国际局势总体稳定;经济全球化的深化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的加快。这不仅为中国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提供了机遇,也为建立和谐世界提供了条件。”和谐世界”从实践层面来看反映的是世界现实的需要。正如胡锦涛所指出的:”面对当今纷繁复杂的世界,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谐,强调和谐,促进和谐。”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曾为人类走出冷战阴影开出药方:”人类已经掌握了可以毁灭自己的高度技术文明手段,同时又处于极端对立的政治、意识形态的营垒,最重要的精神就是中国文明的精髓一和谐。”

(二)”和谐世界”理念的基础是共赢思想

”和谐世界”理念的基础是共赢思想,亦即共同发展的思想。胡锦涛提出的”和谐世界”理念强调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在发展方面不可能独善其身,各国只有携手合作,共建和平、繁荣的世界,才能推动各国的发展和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进步。对此胡锦涛指出:”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上,各国人民的命运从未像今天这样紧密相连、休戚与共。共同的目标把我们联结在一起,共同的挑战需要我们团结在一起。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发展问题很重要的就是解决南北国家的发展差距问题,我们必须看到解决南北差距即关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也关乎发达国家的利益。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南方得不到适当的发展,北方的资本和商品出路就有限得很,如果南方继续贫困下去,北方就可能没有出路。”在经济全球化发展,是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加深的时代,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不能总是建立在发展中国家处于边缘地带,发达国家处于中心地带的这种格局中。发达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不能建立在发展中国家经济不发展的基础上。

胡锦涛在论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时,充满了对发展中国家发展的关切。他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的讲话中不仅提出五项具体措施努力支持和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而且全面阐述了他对解决发展中国家发展问题的看法:第一,发展中国家要立足于自身的发展,加强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合作。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篇7

最近这十年,是世界经济高速发展中的十年,也是中国入市后经济增长最快的十年。但现在我们又在尝一个苦果——繁荣后的痛苦,因为现在我们面临着西方危机。

我没有说西方金融危机,而是说西方危机。因为我们面临的不单单是金融经济危机,而是一个真正的西方危机。所以,我今天要讲的是世界经济在西方危机的刀尖上爬行,依然在发展,但非常艰难。

先讲讲世界经济,了解了世界经济形势,也就了解了中国未来会怎么走,也更了解我们的汽车又会怎么走。而关于汽车业,我认为未来十年它的发展应该快于GDp增长。因为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成为世界的一个中心,这是一个事实,世界汽车产业的中心在东移。下面我讲几个观点。

一、世界经济的环境非常复杂。我们面临的这场危机是十年前爆发的,2008年雷曼兄弟倒闭,当时我们认为应该会过去了,但现在4年已经过去,第5年已经开始,危机的阴霾还是挥之不去。这场危机留下了满目疮痍,转嫁危机的心态在西方甚嚣尘上,我们新兴市场因此受到危机的影响。

二、2012年非常复杂,是大选年,世界上50%的国家都要大选。大选年会有一个问题,就是经济问题政治化,国内问题国际化。在这样的形势下又面临欧洲债务危机的恶化、蔓延以及徘徊,使一年当中的很多形势分不清,不确定性在上升,所以有理由认为世界经济可能陷入危机中。

三、世界经济是在U型复苏中。世界经济跟中国经济发展的轨迹几乎一致,今年中国经济也走了一个U型,即高开低走,第一季度比较高,低走在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可能触底,第四季度则可能回升,但不是强劲反弹,不可能出现2008年那样的U型大反弹,未来发展依然这样。

所以世界发展趋势是双向的,西方出现了危机后的经济低迷,而东方依然在崛起的高增长。

四、我们现在面临的是西方危机,它进入第二阶段。

第一阶段是雷曼兄弟倒闭后的华尔街金融风暴。然后因政府要救私营企业,私营银行债务国家化,最后国家债务危机在欧洲爆发。其实美、日债务比欧洲要重得多、问题严重得多,为什么欧洲就出现危机了呢?

另一个问题,由于金融危机引起经济大衰退,已经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经济低增长,甚至是长期L型低迷发展,失业率在高企。失业率绝对不是一般周期性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而财政高赤字以及债务也是历史上最高的。

经济上出现了三高一低现象,社会和政治出现了“四化”。“四化”是矛盾在激化,社会在分化,政治在结化,责任在淡化。去年美国的占领华尔街到今天欧洲、希腊、西班牙这些国家的罢工、游行,都因他们面临着高失业率,面临中产阶层贫民化,出现了只进行全球合作而不承担责任的心态。

五、西方危机可能会长期化,长期化的结果就是制度性危机,制度性危机是暂时不可以解决的,必须从根基上解决问题。这是一个事实,制度问题不是一般经济规律的问题。我们处在一种自身危机的环境下,经济在不确定的环境下发展,表面强劲、实际脆弱、不确定性上升成为主要特点。

即使在这样一种环境下,今年世界经济依然可达3.3%的增长,这不算差,是过去30年的平均增长水平,明年要回到3.5%到3.8%,而未来5年世界经济要增长4.4%,既然有那么多风险,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评价?因为世界在变,新的力量、新的主流在出现,新兴市场在崛起。

六、形势逐步在稳定,欧洲债务危机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可能基本结束。为什么?因为它走了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爆发期,2009年10月希腊危机爆发。然后是蔓延期,蔓延至2010年10月葡萄牙、爱尔兰出现问题。之后进入今年的徘徊期,在这一时期,他们都在增长。而从明年1月1日开始,也许是欧元区欧盟制度性重建的元年,欧洲绝处逢生,大家置之死地而后生。

西方危机不是我们的危机

世界经济乱象丛生,而新力量、新主流正在拉动世界经济发展,今天世界市场的70%是新兴市场供应的,世界需求的一半也是新兴市场供应的,所以我一再强调这次危机是西方危机不是我们的危机,只是我们的心态被危机化了。

大家都在说经济很困难,外部经济的确很困难,因为人们不知道明天是什么,人们不知道是不是会失业,所以他们不消费,觉得非常困难,所以我们称世界经济在衰退,事实上没有在衰退。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又到了一个低点,但不是衰退。过去往往是国际贸易高于世界经济增长,国际资本流动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但现在国际贸易在下行,为什么?发达国家在去全球化,我们面临出口市场非常困难,我们的出口出现了目标能不能实现的问题。其他指标都能实现,但出口指标能不能实现?国际贸易在下降,但不是在衰退。

我们要看到世界经济的一股新力量,新兴市场和发达国家从2001年中国入市以后就出现了双速增长,但过去十年我们没有感觉到,现在我们感觉到,为什么?发达国家危机了。也就是发达国家未来经济增长要出现非常低迷的情况,美国可能会除外。

亚洲则非常不错。2012年到2017年,亚洲将依然引领世界经济增长,亚洲在世界经济增长中的贡献是40%,其中有50%以上是中国贡献的。现在所有新兴经济体的增长记录都不错,中、东欧在今、明两年经济增长可能较低,但未来还能实现比较好的双增长。

我们又看到了希望,这些国家经济调整以后依然会有高增长。中国经济增长即使在下行,但依然是发达国家和新兴大国当中增长最快的,未来5年我们的平均增长在8.5%。

印度在调整当中,根据国际货币经济组织imF预测,未来5到6年印度经济能增长6.5%。巴西自己说要做巨人,因为巴西经济增长一直有困难,但突然出现了一个综合需求,经济非常不错,当然今年经济可能只有3%多一点的增长,但未来依然会实现4.8%到4.5%的增长。

俄罗斯由于资源需求上升,全球价格相对稳定,可能实现4%的增长。但现在有两个底线,一是日本在2011年大地震以后出现了衰退。欧元区今年经济可能负增长,未来它的增长可能只有1.1%到1.2%,欧洲区可能要出现L型增长,但美国经济调整非常成功。

发达国家恢复时间会很长

从汽车业的调整可以看到,美国这样的国家,汽车业绝对不是夕阳产业,已经是主导引领美国经济复苏的产业。未来的制造业很有可能要回归美国,这是一个现实问题。美国经济未来可能有3%的增长。而美国今年年终经济以实际不变价格计算,已经恢复到了危机前,比危机前高1.5个百分点,欧洲和日本还没有,恢复时间会很长。

这就是三级的发展,所谓的美、欧、日之间的经济比较。美国不会出现财政探底,可能有4800亿美元的财政悬崖风险,约占GDp的3.8%,但美国很有可能会避免,因为Qe3(每月购买额度40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已经出来了。Qe3的目标看似是为了就业,其实是为了财政悬崖,是为了赖账。所谓赖账是现阶段债务已经超过了16万亿美元,必须长期低利率化,必须要创造通货膨胀,这样才能使债务降下来。所以美国即使有财政悬崖风险,但会解决这个问题,所以两次探底不太可能出现。

日本已经在重整旗鼓开始发展,这是中国最大的竞争对手。国际贸易可能要回归,国际经济也要回归,汽车业不可能再拷贝过去十年的高增长。

据imF最新统计,2014年到2017年世界经济要增长4.4%。可以看一看危机前的2004年和2007年世界经济增长是5.1%,发达国家增长是2.7%。未来发达国家可能只有2.5%,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过去危机前有7.9%,现在回到6.1%。

也就是说,国际贸易在危机前的4年当中有8.8%的高增长,未来很有可能只有6.1%的增长。后危机时代世界要回归,非理性的繁荣要走向一个正常的发展,这个发展就是世界经济依然还会有较理想的增长,也就是我说的表面强劲、实际脆弱的一种增长态势。

发达国家的危机是现实的,他们现在的增长不可能在以前增长线以上。美国的总统经济报告已经做到2022年,他认为2022年前美国经济只能增长2.4%,不能恢复到过去3.5%的潜在增长。

从西方危机我们看到失业率,欧洲的失业率已大11.3%,美国的失业率虽然降到了8.1%,但要知道美国有很多人是放弃就业。所以我们看到的一个现实问题就是失业率在高企,又看到了一个债务危机,发达国家债务是历史上最高,新兴市场债务是历史上最低。

仍是千载难逢的时代

世界已经被同化,现在的世界是一个倒三角形。

全球衍生产品有650万亿美元,全球金融资产有250万亿美元,世界经济只有不到70万亿美元。这是一个倒三角形状,世界经济已经完全被掏空,已经被金融化。我们未来的路怎么走,如何去金融化,如何去杠杆化,如何发展实体经济,包括汽车行业,都是一个问题。

但是,中国汽车业的春天可能就要来到,但高潮肯定过去。如果说中国汽车业有三个阶段的话,过去十年是一个阶段,是出发阶段,也是高发阶段。未来十年会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2020年以后可能有一个饱和期和一个相对较低的发展。我一直认为中国汽车业有可能比中国GDp增长要快,也就是会超过8.5%。

第一个理由,中国城市化没有完成,只有51%。

第二个,工业化还在中期阶段,没有结束,国际化还要深入发展,市场机会非常大。新兴市场未来10年、甚至20年要引领世界经济发展,这是改变不了的事实,除非新兴市场自己出了问题。现在新兴市场的中产阶层在逐步显现,中产阶层未来几年要引领世界经济的发展。

第三个趋势就是第三次工业革命在开始,技术性的突破和创新在发展,给中国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我有一个想法,中国的市场可能要从城市往农村转。我是浙江人,我的家乡现在相对富裕,家乡的农民都要买车了,但他们要求不高。而中产阶层现在的目的是10到100美元一天的可支配收入,虽然买不起高档的车,但要求有合适的车可买。汽车行业必须要考虑这个问题。

现在新兴市场的规模非常大。这样的市场如果拓展起来,我们的市场有多大?所以,我对汽车业永远有信心,它跟房地产不一样,房地产是被掏空的。房地产是投资,汽车是消费,汽车能拉动消费增长,对消费贡献非常大,对经济的贡献也非常大。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篇8

【论文摘要】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而非时代性质。新的国际局势下要深刻全面领会邓小平同志对这一时代主题科学涵义的两方面论述,并随国际形势的发展,使认识不断深化。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发生了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恐怖分子劫持两架飞机分别撞向位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的两座大楼,使这两座110层的高楼发生坍塌。随后,另一架飞机撞位于华盛顿的五角大楼。还有一架准备撞击白宫的飞机,由于机上人员的反抗,而坠毁在匹慈堡附近。这一事件震惊了世界,也促使我们时和平与发展问题进行再思考。下面我主要从两方面谈一点个人的粗浅认识。

第一点看法.世界不是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和平与发展只是时代主题.尤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历史重任。

理论界有一种观点,认为世界已经处在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9·11”事件再一次证明:世界并不和平,发展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回顾20世纪,世界在经过了“热点”即两次世界大战的沉重灾难后,进入了“冷点”时期,虽然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和平与发展逐渐成为时代主题。但在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后的近十年,局部冲突与战争却明显增多,特别是在美国发生的“9·11”事件,打破了“西线无战事”的神话,主要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后院起火”,心脏地带直接受重撞。因此我们的世界远未处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众所周知,美国本土遭受的第一次侵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珍珠港事件。而“9·11”事件是美国本土遭受的第二次也是自珍珠港事件以来最严重的袭击。美国总统布什很快就将袭击事件定性为“战争行为”,指出:“这是一场新形式的战争。”他发誓要指挥一场时恐怖分子及其包庇与支持的国家进行的“长期战斗”。随后,美国时阿富汗塔利班进行的军事打击行动,使许多阿富汗百姓伤亡,无数难民流离失所,无家可归。世界并不和平。而事件的发生,使美国经济乃至世界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发展问题更加严重。显然,世界不是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但同时,我们也关注到,和平与发展虽然正经历着严峻的考验,但依旧是时代的主题。在恐怖事件及美国采取军事打击行动后,全世界人民要求和平与发展的呼声不断高涨,美国本国、英国、法国等许多国家不断发生大规模的群众反对战争、要求和平的示威活动,意大利人民在2001年10月中旬举行的示威活动,游行长龙达23公里,人数约25万人。同时,各国政府尤其是几个主要大国如:俄罗斯、中国、法国、德国等,在严正表态,强烈谴责和反对恐怖主义暴力行为的同时,也特别呼吁与敦促美国谨慎从事,强调打击行动应该准确并符合联合国框架,美国应把报复的对象直指恐怖分子,而不要采取任何任意的报复行动,避免伤及无辜。由此可见,世界和平的力量依旧在总体上压倒了战争的力量,世界主流要求和平与发展,和平与发展仍是世界主题。

从“9·11”事件中,我们对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科学涵义,有了更加深刻的领会。邓小平同志通过长期对国际局势的敏锐观察与分析,得出自70年代以来,我们的时代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它从两方面论述这一问题,一方面,他指出:“对于总的国际局势,我的看法是,争取比较长期的和平是可能,战争是可以避免的。”(《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33页。)“世界新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经济、科技在世界竞争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这种形势,无论美国、苏联、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不能不认真对待。”(同上,第127页。)另一方面,他又同时强调和平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它是当今时代我们面临的两大重要任务。他敏锐地观察到,两极格局解体后,世界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的抬头,南北经济发展的差距不断扩大,因此指出:“现在世界上真正大的问题,带全球性的战略问题,一个是和平问题,一个是经济问题或者说发展问题。和平问题是东西问题,发展问题是南北问题。根据起来,就是东西南北四个字。”(《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和平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发展问题更加严重。”“世界和平与发展这两大问题,至今一个也没有解决990(同上书,第353页,383页。)因此,邓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既肯定了可以争取到较长时期的和平与发展的现状,又指出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得到解决,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我们在把握这一时代主题时,一定要全面地坚持这两个方面的涵义,忽视或片面强调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将导致理论和现实指导方针中的错误。忽视第一个涵义而片面强调第二个涵义,就会动摇执行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制定的外交方针政策一片面强调第一个涵义。就会把当前的时代主题误作为时代性质,既造成对时代性质的理解错误,又容易忘却或淡化目前争取和平与发展两大任务的紧迫性。“9·11”事件进一步说明,争取世界和平与发展任重而道远。和平与发展只是时代主题而非时代性质,尤其小平同志关于和平与发展的第二层涵义更清楚地说明了这一点。第二个看法,在坚持“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两方面涵义的同时,对这一时代主题的理解,也应随形势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目前。和平与发展两大问题呈现出一些新情况,使和平与发展两大任务更加艰巨。

首先,对和平仅仅理解为世界大战可以避免是不够的苏东解体,“冷战”结束后的这l0年,国际局势发生很大变化随着美国超级大国地位的增强,它发动的干涉主义霸权战争明显增多。美国的干涉,不但没有解决这些国家和地区的问题,反而使民族矛盾和宗教冲突进一步加剧和激化,就象打开了“潘多拉魔盒”,把民族与宗教这一最复杂、最难以解决的魔鬼放了出来。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全球问题,其中之一就是严重的国际恐怖主义。恐怖主义应受到严厉谴责和制裁但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它是一些失望和愤怒的人们作出的不理智的、情绪化的反应,它是弱势对强势采取的无奈的不正当的行为。就连哈佛大学教授,“文明冲突”论的提出者亨廷顿,在就“9·11”事件接受《读卖新闻》(英文版)的采访时也说:“恐怖主义是弱者的武器。”亨廷顿这里当然没有为恐怖主义者开脱之意。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后,美国确立了它在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霸主地位。从此它不断地用霸权主义手段企图打开世界所有的门户,让它主导的资本自由行动。无论是1991年发动的海湾战争,之后对伊拉克的猛烈炮击,还是对科索沃的狂轰乱炸,都与此不无关系、全球对此的怨恨在积聚。而长期以来,以色列在美国的支持下,拒绝遵从联合国关于中东问题的决议,持续不断的以巴冲突,使中东地区的人民陷入了血海和泪泊,屡屡发生的暴力事件激发了阿拉伯世界的反美情绪和促进了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一切给了绝望者以新的极端的反抗手段——现代恐怖主义。由此可见,“9·11”事件应该促使我们更加关注局部冲突战争,充分认识到它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局部战争有酿成大战的隐患,会破坏“大和平”的环境,要把“小和平”与“大和平”的关系处理好。

其次,战争的形式不再仅仅是传统的军事战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与整个世界的和平休戚相关,国际恐怖活动成为和平与发展的大敌美国《华盛顿邮报》曾发表文章,称“9·11”恐怖主义袭击事件,是不同于常规军事战争的“灰色战争”,它没有战线、没有军队、没有作战规则,劫持美国的民用飞机作武器,目标对准作为美国经济、军事、政治中心的标志性建筑物,平民成为战争的对象,军队则处于战争的。而美国的高新科技、情报机构以及任何安全防御系统没能在制止这次袭击事件中发挥出任何作用。这次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也不亚于传统军事战争..美国在作出军事打击行动之后,很快又遭受到了利用邮件采传播炭疽热病菌的恐怖行为,使美国乃至世界一片恐慌,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国际恐怖活动是当今世界国家、民族、阶级、宗教问各种尖锐复杂矛盾的反映,它通过特殊的暴力手段,追求特殊的恐怖气氛和震撼全球的效果,来达到某种目的,已成为威胁全球安全的全球问题。因此,对和平与安全的威胁形式已经与以前大不相同了。此外,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的高速发展,经济等非传统领域的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影响到全球的和平例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不仅使印尼等国经济倒退,更为严重的是,引发了种族仇杀、国家分裂,带来政治社会的全面危机、这一切说明,全球的和平,不仅要防止常规军事战争爆发,还要防止经济等其他领域的危机以及恐怖主义等非传统战争的发生。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篇9

共建“一带一路”引起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在今年全国各地的中考思想品德试题中,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试题比较常见。此类试题不仅有选择题,也有非选择题。这些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主要有:“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及其相关的地理、历史知识,对外开放,经济全球化,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提高,合作与竞争及其相互关系,中华文化的特点,中华民族精神,等等。

下面选取全国各地以“一带一路”为背景的部分中考试题,探究其解答方法。

一、选择题

1.(福建福州卷)下图所示的是我国根据全球经济形势的深刻变化,提出的对经济发展具有中长期持久推动力量的战略版图。该战略是()

a.“工业4.0”战略

B.“一带一路”战略

C.长江经济带战略

D.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

解析:本题图文并茂,主要考查考生对国内外大事的了解情况。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本题中的图片是“一带一路”示意图。本题应选B。要正确解答这类时事题,考生必须关注国内外大事。

2.(浙江金华卷)“一带一路”区域涵盖约44亿人口。这些人()

a.分布遍及七个大洲

B.均居住在高原地区

C.节日多到寺庙拜佛

D.生活方式各具特色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一带一路”区域涵盖26个国家和地区的44亿人口。这26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亚洲和欧洲。不同国家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尽相同,各具特色。因此,本题应选D。

3.(湖北黄冈卷)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建设,努力构建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这()

①表明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②有利于推动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是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④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一带一路”重要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与认识。加快“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需要,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有利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区域经济合作,加强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一项造福世界各国人民的伟大事业。由此可见,①②④符合题意,因此,本题应选B。解答此题也可用排除法。我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可见,③不符合题意。

4.(山东泰安卷)2015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把“一带一路”建设与区域开发开放结合起来,加强新亚欧大陆桥、陆海口岸支点建设。我国之所以要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是因为()

①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②对外开放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③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走向世界④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必要性的理解与认识。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中国要发展必须实行对外开放,闭关自守只能导致落后。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要条件。加强“一带一路”建设,是我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由此可见,①③④符合题意,本题应选D。解答此题也可用排除法。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可见,②不符合题意。

5.(广东广州卷)以下一系列大事记表明()

①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③中国推动全球合作向多层次全方位拓展④中国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竞争中占绝对优势

a.②③④B.①②③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的理解与认识。①②③符合题意的,④的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中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因此,中国并不能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国际竞争中占绝对优势。所以,本题应选B。

(四川乐山卷)2013年9月和10月,中国国家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高度关注。据此完成6~7题。

6.“一带一路”是指()

a.21世纪海上经济带和丝绸之路

B.21世纪陆上经济带和丝绸之路

C.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D.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陆上丝绸之路

7.共建“一带一路”()

①体现了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②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资本、资源、科技实现优势互补③有利于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化交流与合作④表明我国已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②③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一带一路”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和作用的理解与认识。“一带一路”分别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因此,第6题应选C。

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可见,①②③符合题意。中国虽然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没有成为世界经济文化中心。因而,④的观点是错误的。所以,第7题应选D。

8.(四川南充卷)中国已进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一带一路”战略的重大决策,开创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格局。下列关于对外开放这一基本国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B.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国家开放

C.对外开放就是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的东西

D.对外开放就是打开大门搞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解析:本题以“一带一路”为背景,考查考生对对外开放的理解与认识。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我们要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打开大门搞建设,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我国的对外开放应是全方位的,应对世界上所有国家开放。实行对外开放并不意味着要借鉴和吸收一切外来的东西,只能借鉴、吸收一切先进的东西,而对一切腐朽的东西必须坚决予以抵制和拒绝。因此,本题应选C。

二、非选择题

1.(江西卷)2015年3月28日,《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正式。罗才敏同学为了更清楚地了解这一重要时事,设计了一张“时事资料卡”:

这张“时事资料卡”蕴含着我们所学的哪些知识?

解析:此题命题形式比较新颖,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和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要认真阅读题中的“时事资料卡”,明确其主要内容是我国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的相关内容。然后回归教材,找出教材中与加强“一带一路”建设相关的知识,如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我国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日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等。将这些知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①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合作应体现双赢原则,相互促进,共同提高。②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③中国是一个和平、合作、负责任的大国。我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日益呈现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2.(四川内江卷)生活中处处有学问,我们应做学习的有心人,以下是从电视、网上摘录的一些新闻,结合所学知识对表格中(1)(2)(3)对应的“重大时政”提出自己的见解或看法。

解析:本题与上一题属于同一类型的试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和观点的能力。时事材料(1)的主题是“一带一路”。它涉及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等知识。时事材料(2)的主题是文艺座谈会。它涉及发展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知识。时事材料(3)的主题是和平发展。它涉及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华民族精神等知识。将题中的时事材料所涉及的知识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就是本题的答案。

参考答案:(1)①改革开放是新时期中国最鲜明的特点,是强国之路,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②为适应经济全球化,要扩大开放,积极走向世界。③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④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共同发展。(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2)①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②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3)①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维护世界和平是全人类共同的责任。③中国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④中国高举和平、合作的旗帜,体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等。(答出符合题意的任意一点即可)

3.(四川资阳卷)2015年3月,中国政府制定并《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战略规划。规划指出,中国将一以贯之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深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既是中国扩大和深化对外开放的需要,也是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的需要,中国愿意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承担更多责任义务,为人类和平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试运用“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相关知识,简要说明画线部分观点的依据。

(2)加强和亚欧非及世界各国互利合作体现了我们在竞争中合作应坚持什么原则?

(3)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中国积极承担责任,提出“一带一路”重大倡议,这表明我国在世界舞台上有何重大变化?

解析:本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多角度考查考生对我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理解与认识。解答设问(1),回答出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原因即可。这在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有明确的答案,可从多个角度作答。设问(2)也在人教版八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有明确的答案:双赢原则。解答设问(3),回答出我国在当今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影响力和形象即可。这在人教版九年级思想品德教材中也有明确表述。

参考答案:(1)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实行对外开放符合当今时代特征和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规律,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2)双赢原则。(或共赢原则,或平等互利原则)

(3)中国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起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4.(浙江宁波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5年我国将重点实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战略。下图为“一带一路”示意图。

材料二:宁波成为“一带一路”战略的支点城市厦15个重点发展的港口之一,给宁波带来了新的机遇。

(1)写出上图中a、B两条线路的具体名称。

(2)顺风航行有利于节省燃料。如有一艘货轮从宁波出发前往新加坡,该货轮哪个季节出发最有利于节省燃料,并分析原因。

(3)从宁波自然环境和对外交流历史的角度分析我市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有利条件。

解析:本题具有较强的综合性,综合考查考生对思想品德、地理、历史等知识的掌握情况,是一道典型的文科综合试题。第(1)问是一道时事题,考生必须对“一带一路”战略的相关情况比较了解才能正确解答。第(2)问要用所学的地理知识作答。考生只要对我国沿海的季风有所了解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回答。第(3)问要用所学的乡土地理、历史知识作答,对引导考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答案:(1)a是丝绸之路经济带,B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2)冬季。因为冬季我国沿海盛行偏北风。(如写货轮此时可顺流航行也可)

(3)自然条件:宁波地处我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有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等。

对外交流的历史:宁波是海上丝绸之路主要的始发港;鸦片战争后宁波成为五处通商口岸之一;改革开放后,宁波成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

5.(重庆卷)千年丝路,在主席“一带一路”构想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丝路文化以其厚重的底蕴,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某团委开展了“中华魂・丝路梦系列活动”,现请你参与其中。

【锦绣丝路】

主持人:丝绸之路沿途民族众多,各民族有着独特的服饰文化。下面请欣赏“丝路服装秀”!

随着音乐的响起,头戴花帽、身着艳丽的维吾尔族姑娘翩翩走来;接着,头戴皮帽、脚穿毡筒的哈萨克族小伙健步走来;后面,身着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族、蒙古族等各式服饰的模特依次闪亮登场……

【魅力丝路】

主持人:服饰文化有源,民族性格有根,丝路文化浸润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下面请欣赏“丝路魅力展”!

校道板展:昭君出塞,向我们传递了民族和谐相处之道;苏武牧羊,沉淀在中华民族心里的是对祖国的忠贞;边塞诗歌,丰富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情感;宗教建筑,开阔了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眼界……漫漫丝路,文墨四溢。满载着中华文化的丝绸路,向西延伸,与欧亚文化交汇融合,催生了合作、平等、互利、共赢的时代精神。

【锵锵丝路】

主持人:文化的传承在于继往开来。丝路文化,映照四海,方显中华风采。下面请欣赏“丝路未来说”!

我国提出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的合作倡导,触动灵犀,一拍即合,让中国站在了国际舞台中央,众多的国家向中国靠拢……资本、技术、信息的分享与合作创造的巨大财富,将沿着丝路,惠及世界……

解析:本题是一道近年来比较常见的活动探究题。回答设问(1)时,要认真阅读“丝路服装秀”的内容。这些内容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各民族文化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此,设问(1)可从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等角度作答。回答设问(2)时,要认真阅读“丝路魅力展”的内容。这些内容主要讲的是中华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回答设问(3)时,要认真阅读“丝路未来说”的内容。这些内容涉及中国的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影响力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提升、当今时代的主题、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和平等知识,演讲词的提纲可联系这些知识进行撰写。

参考答案:(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各民族的文化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

(2)①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之中。②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力量之源,是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或: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③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④中华文化对人类的进步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①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国际影响力)不断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②中国的发展符合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③中国的发展符合经济全球化的潮流。④中国与世界的互联互通,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融互鉴,推动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与合作。⑤中国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也有利于亚太梦和世界梦的实现。

6.(浙江湖州卷)近代以来,中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从被迫开放到主动开放的过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当今世界,无论什么国家要发展壮大,都必须把自己融入世界发展大潮中。1978年到2013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从2.3%上升到近30%。2015年3月,中国政府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一带一路”建设启动。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将以更加积极的姿态走向世界。

(1)结合材料一中的左图和所学知识,简述开放通商口岸的历史背景及该背景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根据两则材料,谈谈两种“开放”给我们的启示。

解析:本题图文并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多角度考查考生对思想品德、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设问(1)主要考查考生对中国近代史的掌握情况。解答此问时,要认真阅读材料一中的左图,然后用中国近代史的相关知识作答。设问(2)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解答此问时,应分别说出中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的国际背景和国内背景,并结合两种“开放”的背景和结果谈启示。

参考答案:(1)①背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②影响: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①国际背景: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基本特征之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②国内背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国力不断增强;我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③启示: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落后就要挨打”,要不断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7.(江西南昌卷)请你结合以下时政材料,自拟题目,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多角度评论。

材料一:2015年3月28日,国家发改委等部门联合《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一带一路’建设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一带一路”战略将使沿线国家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力充分发挥出来。目前已有6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表达了积极态度。

材料二:2015年5月8日,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实施制造强国战略,全面开启了中国由制造大国迈向制造强国之路。(见下图)

材料三:2015年4月,南昌市正式下发《关于稳增长促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设立“洪城众创”资金和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对获得发明专利授权的单位、个人给予奖励,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通过相关扶持政策的出台、“众创空间”的陆续建立、创新创业文化氛围的营造,南昌的“创客”(指的是出于兴趣与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也迎来了“创力量”的春天。

解析:本题是一道开放程度较高、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回答第(1)问时,应在认真阅读题目所给的材料后,归纳出材料的主题,如创新、经济、合作等,然后围绕主题为材料拟定一个题目。回答第(2)问时,应分别归纳出材料的主题,然后找出《思想品德》教材中的哪些观点与每则材料的主题相关。

参考答案:(1)拟题。题目应能够概括3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从“创新”“经济”“合作”等方面综合拟题。题目如:《以创新合作精神促进经济发展》《以创新合作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大力创新,适应经济新常态》等。

(2)评论。应运用所学知识,对材料逐一进行评论。

材料一:①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土壤。任何事业的成功,都需要良好的合作。②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③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④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材料二:①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靠人才。②创新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③我国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把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④我国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世界经济发展中的问题篇10

一、关于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境况

进入21世纪,当代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些新境况。这些新境况既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又给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新挑战。来自witwatersrand大学的Jacklyncock认为,世界的变化以资本主义的变化最为注目。运用信息化、网络化宣扬价值观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手法及新途径,网络价值观及其迅速的传播,可能会加强资本主义的影响,也可能会加强反资本主义的影响。美国womeninmining的代表SamanthaHargreaves认为,过去,资本主义的发展总是以牺牲全球妇女的利益为代价,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形式上已经弱化了妇女受奴役的形象,但实质上全球妇女在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受迫害、受妇役的境况更隐蔽,更残酷。来自南非开普敦westerncape大学的Darlenemiller认为,21世纪以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全球妇女运动的领导权显得更为重要。资本主义的危机,导致了全球妇女运动领导权的加强,但这种加强并不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的幻想上。妇女运动应在政治、经济、生态、公共事务等各方面彰显其领导权,才能促使资本主义的加速灭亡。来自oxfordBrookes大学的pritamSingh将资本主义发展划分为自然发展阶段、自由竞争阶段、垄断竞争阶段、危机竞争阶段、自然融合阶段、完全替代阶段。

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正处于危机竞争阶段,这种阶段已延续了两百多年,在经历了这种阶段之后,资本主义将被社会主义自然融合,进入自然融合阶段。随着现代科技手段的发展,特别是网络化、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自然融合阶段的到来会加速,这时就进入实现社会主义的完全替代阶段。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Fionatregenna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命运的论述是完全正确的。但在当代,由于在新的世界格局变化中出现的资本严重虚拟化、资本发展不平衡化、资本分布的世界区域不平衡化,这些资本主义新现象必须用马克思的理论进行新的诠释。不管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的形式如何多样,都不会脱离马克思揭示的“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规律。中国武汉大学颜鹏飞认为,资本主义的新境况印证了中国搞社会主义的正确性。中国经济体系经历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调节经济的三部曲。但要注意资本主义新境况对中国的影响,特别是不能在理论界出现“集体失语”,不能完全按西方理论中的观念、规则、范式、方法来说明中国的经济发展道路,将中国的发展境况歪曲为非社会主义的发展境况。中国武汉大学简新华教授进一步指出,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资本通过新的手段更加膨胀,使世界范围内的贫富分化更加剧烈。由于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资本膨胀的副作用不能低估,贫富分化的消极影响不能低估。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就提出了要“节制资本”,这与马克思的思想是十分相似的。因此,要在全球范围内通过节制资本,遏制贫富分化来遏制资本主义的泛滥。日本Keio大学Hiroshionishi认为,根据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当代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污染大国时代。资本的扩张及贪欲,造成世界性灾难。事实证明,资本主义发展越快的国家,污染情况越严重。所以,资本主义大国实际上就是污染大国。这种大国不是指一个国家幅员的大小,而是一个国家资本发展的扩张程度及污染严重的程度。

二、关于资本主义非均衡发展及危机与中国经济崛起

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非均衡发展及面临的种种危机,十分关注中国经济发展的状况。他们通过对中国经济社会的研究,普遍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非均衡发展及危机,恰好给实现“中国梦”,促进中国经济的崛起提供了极好的机遇。我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樊明教授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境况下,中国的发展情况印证了马克思的阶级分析方法。实际上,世界各国的阶级结构与其政治结构是十分相关的。资本的非均衡发展,会导致社会经济主体的结构变化,从而导致国家政治结构的变化。中国经济社会出现的诸如分配不公、环境污染等问题,同样会导致社会成员的分层,从而引起政治结构的变化,这必须予以重视。中国西南交通大学李杰认为,根据世界格局的新变化,从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力量对比来看,现在更有利于社会主义。在中国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国有企业的改革是举足轻重的战略举措。中国当前通过“混合经济”形式进行的国企改革,必须要防止弱化公有经济的倾向。当前,公有经济中的国有经济比重已不到20%,比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还低,这很危险。可以把国有企业分为战略性国有企业、竞争性国有企业、公共性国有企业、垄断性国有企业四类,各类不同功能的国有企业能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发挥不同的重要作用,从而保证中国经济改革健康运行。澳大利亚marxistJournal的Davidmatters认为,中国的经济改革早已纳入世界经济运行的轨道,面对非均衡发展的资本主义,中国经济的崛起是一个奇迹。但资本主义的新状况,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冲击,而其中金融冲击及互联网冲击尤为突出。马克思主义理论要发展,应在解释新问题中发挥作用。中国扬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刘成认为,不论在何种世界形势下,坚持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这是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原则,决不能动摇。这个原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目标决定的,因为中国的市场经济不同于西方国家的市场经济,有自身的内容及自身的特色。中国东北师范大学王学军进一步认为,在新的世界变局中,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应进一步寻找新的途径。例如,与国际资本联合、国有资本进入世界市场、发挥国有资本迅速扩张作用都是需要我们进一步注重的。

美国alleghenyCollege的DonGoldstein教授认为:资本主义的非均衡发展,已导致了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的新变化,各国污染问题、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日益严重。中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这些问题也很多。这究竟是贫富分化造成的问题,还是管理技术方面的问题,或是政府不负责任的问题。他进一步认为,根据统计数据,中国私人资本形成的GDp总量已达到50%以上,可以认为这些问题的出现仍然是私人资本逻辑造成的问题。因此要更加遏制私人资本。中国西南财经大学蒋南平教授认为,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非均衡性,造成了能源方面的巨大危机。中国必须要在经济新常态的情况下,借鉴西方经验,注重从立法方面、天然气等的管理运作方面、天然气币的储备手段方面予以加强,以保证中国天然气币储备的经济安全,保障中国经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日本Senshu大学的Satoshimatsui认为,中国的经济新常态,既是中国经济的新变化,也直接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对于中国构建新的经济“航母”,带动全球经济好转具有重要意义。这也是社会主义作为新一轮解放运动的最好实践。西北大学白永秀认为,中国根据国内外的新形势,适时提出了“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这是中国进入新常态后提出的新的世界性战略。“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经济全球化的代名词,是现实与历史、经济与政治、区域性与全球性的有机统一。这个战略构想,形成了全球化的“点—轴—面”的格局。这个格局,将对中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经济增长环境,形成中国经济走向世界的战略走廊,形成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安全环境提供走向世界的区域引擎,提供了进行经济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的有效平台。中国黑龙江大学的焦方义认为,在新的世界格局下,其对中国的对外贸易有着更加重大的意义。中国云南师范大学的周文通过中国与印度经济发展的不同路径的比较,认为中国比之印度有更加优越的主客观环境,更加具备国际性的战略机遇。

三、关于全球新格局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在当前世界的新格局下,如何看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是各国专家学者热议的话题。南非共产党及工人联盟副主席JeremyCronin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内的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又到了一个历史机遇期,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已经到了今非昔比的国际问题破解时期,这使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新内容、新方法、新途径及新对象,必须抓住这个机遇期,让世界劳动阶级有一个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美国massaChusetts-amherst大学的Davidm•Kotz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非均衡发展出现的新形式,使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再次上升到一个新水平。马克思经济学的原则虽没有过时,但在不同的层面上,马克思的经济理论特别是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理论,出现了更加丰富多彩的应用领域。以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为指导,有助于解决资本主义当代危机发生后的许多新问题。南非约翰内斯堡witwatersrand大学的JacklynCock认为,当前资本主义面临着一系列世界性难题,这使资产阶级在缓解危机方面也注意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世界价值。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毕竟是一种革命的经济学,对资本主义在本质上是批判的。当代科技的高速发展,社会的网络化、虚拟化使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在资本积累中可能会出现新途径,使资本积累得到新发展。但这些情况对马克思的资本理论,正是进一步印证其正确性的大好时机,也正是进一步发展马克思资本理论在内的经济学理论的大好时机。中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程启智教授认为,在当前的形势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抓住机遇来一个大发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发展”这一基本理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应有新的发展分支。应该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分成两个维度,使生产力能够体现出内在的互动性,从而科学地说明分工及协作为什么会导致产业聚集的问题。生产关系既存在所有制关系,又存在人与人、人与物的依赖关系,这种关系实际上马克思早已论及。基于这个逻辑框架,将形成二维生产关系理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纯经济学、依赖理论范式的马克思主义制度经济学。日本东京大学的大西广教授认为,可以认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不只是二维的,而是三维的,这样划分,其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将更为重大。

africaninstituteforagrarianstudies,Harare的Sammoyo认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得益于世界各国的理论运用与实践。例如安哥拉这个国家近些年经济的困境、缓和、再困境的变化,就引起了这个国家许多专家学者的认真思考,他们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原则与实际联系起来,使马克思主义的运用有了新拓展。一些学者还根据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结合世界新格局的实际,特别是结合非州国家的实际,对世界典型国家的阶级关系作了分析。例如UKZn的toendepiShonhe及Joymabenge认为,资本主义的非均衡变化引发的阶级分化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新变化。非洲国家的阶级分化最为严重。发达国家的阶级分化开始趋于固化,而发展中国家的阶级分化因为有许多变数,还处于动荡的状态。阶级分化也能促进社会发展,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南非约翰内斯堡大学的maryGalvin认为,过去形成的阶级与新出现的阶级即便是属于同一阶级,在当今世界格局中,其实质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高科技、大数据、互联网等已经迅速催生了新兴资产阶级,这为马克思主义阶级理论新发展提供了鲜活的材料。

四、世界新格局下的双重危机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