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8:57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篇1

关键词:市场经济;政治民主化;政治体制

中图分类号:F014.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1)36-0037-02

新时期,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不仅使中国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社会生活、大众心态等发生了改变。这种前所未有的变化呼唤着新型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出现,经济的深刻转型客观上要求民主政治建设与市场经济发展同步。所以,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是政治现代化的现实选择。

一、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积极背景

经济的现代化形成了现代化的大众生产生活方式。市场化的新思想、新观念冲击着旧的封闭、保守的传统观念和行为。现代化的大众意识行为是实现政治民主化的有效动力。

(一)市场经济通过培育独立的经济个体,增强了人们独立、平等的主体意识

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政府不再包揽一切微观经济管理活动,企业和个人凭借着各自的实力对其经济活动负责,个人成为自主性的主体。可以说,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经济组织形式,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形式。各经济主体严格按照“等价交换”原则和价值规律进行运作,反对社会地位的天然不平等,并要求在权益风险自担的前提下保证经济与政治的平等与自由。这既为个人利益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又培育了人们的自主、独立和主体意识,促进公民政治参与意识的形成。

(二)市场经济给人们提供了“重知识”、“重技术”等多样化选择

在市场经济的实现过程中,市场成为配置资源的主要手段,知识是社会生产的主要资源,人力资本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经济猛烈冲击着“官本位”思想,人们的发展选择已不再局限于从政、当官等权势角逐,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知识代替物质资源和产品的重要性。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使人们摆脱了自然经济社会存在的人对人的依附关系,启发人内在的积极性和潜力是其内在要求。

(三)市场经济限定了政府的职能和权力

市场经济本身是法治经济,它要求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按照法律制度管理经济活动,即政府在市场经济体系中不可以随意地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法治经济的作用就在于抵制经济特权的存在。具体而言,就是通过限定政府的职能和权力实现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引导、调节和规范,保证一切市场参与者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以平等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身份进入市场。

二、我国民主政治建设面临的压力

从我国改革开放历程分析,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走一条渐进性道路,即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基础上逐步完善民主政治建设。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发展现状折射出其面临诸多压力。

(一)市场经济发育的不成熟决定了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长期性

中国的市场经济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主动、直接地汲取了西方国家市场经济体制与管理经验,仅仅用几十年时间就成功跨越了西方国家走过的几百年的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并取代自然经济的道路,并赶超式地进入了市场经济的发展轨道。由于没有经过市场经济的充分发育过程,因此,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市场体系还不成熟。所以,在我国发展完善市场经济,进而实现工业化还需要长时期进行,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也必然是一种渐进性过程。我国民主政治建设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需要进行的,同样也是我国的一项长期战略性任务。

(二)历史久远的封建专制统治使公民普遍缺乏民主意识和自由观念

虽然几千年的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系兼容并集聚了各种文化思想的复合体,宣扬了社会伦理本位的道德价值取向。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又是一个以皇权主义为核心的价值体系,推崇“皇权至上”和“皇权崇拜”,并对国家政令法规的制定与实施产生直接影响,最终形成了“尊君权,崇人性,尚道德”的超稳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这种传统文化价值在增强国家凝聚力的同时压抑了文化创造,其价值体系本身带有的保守性和封闭性不利于公民自主意识和自由观念的成长。

(三)腐败现象使公权力缺乏制衡

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过程中,其中经济结构的一部分受市场支配,而另一部分受公权力支配,这种经济结构为腐败提供了温床。也就是说,政府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政策为腐败提供了良机,如“产业政策”、“民主选举”等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增加了政策性腐败的机会。就政治体制本身而言,其存在的突出缺陷就是权力制衡制度不健全,少数掌握公权力的人“化公为私”,行使公权力的人与公权力的真正所有者之间出现了一道鸿沟,人民群众难以进行有效监督。

总体而言,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从客观上对我国现行的政治体制形成一种压力。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通过自上而下的、有秩序的改革,实现政治民主化。

三、我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途径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证明,渐进式改革的路径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所以,政治体制改革也应如此。渐进式政治民主化道路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统一领导下,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革除现行政治体制中不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体制,建立新体制的途径。

(一)通过建立法治制度,限定政府权限

法治是将正义的希望寄托在政府权力受法律约束的程度上,它的主要职能不是管理人民,而是管理政府。法治制度要对各级政府职能界限清晰规定,严厉惩罚政府违法违规行为,保障人民的自由。

市场经济体系本身有先天缺陷,需要法治政府保障。如果市场不是井然有序,社会缺少公正,那么行使公权力的政府官员就容易谋取私利,破坏民主体制的公正合理。在法治社会里,法律是判定社会是非的准则,人们从法律规定中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然而,自由是伴随义务与责任存在的,人们在享受自由权利的同时,必然要承担法律上的义务和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要建立的民主政治是一种法治民主,有序的法治民主才能保证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一是转变工作重心。执政党的工作重心要从“搞经济”转移到法治建设上来。在法律面前,不容许任何党政官员行使特权,要让公众、企业、商家感受到法治的公正严谨。

二是确立法院系统、反贪系统和审计系统的独立。公正廉洁政府的建立前提就是反贪体系的独立,这样可以有效防止政府官员以公权谋私利。

三是落实“党政分开”原则。执政党通过政府官员实现大政方针的执行。首先必须精简党的机构,使他们转入行政部门,尤其是执法部门。其次是各级党委要教育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宣传执政党的执政纲领。三是专职党务人员职务和报酬不应同政府职务工资挂钩。

(二)通过建立政府与群众的沟通网络,实现公民的参政议政

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先后出现了“电子政府”,把政府与群众有效联系起来。公共服务电子化展示了“一站式”的服务方式,公民要求的各种服务都可以在网上完成。“电子网络系统”为民主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老百姓的意见可通过此网络直接反映到政府部门,同时也可以在网络系统中检举、揭发政府官员的腐败行为,从而对腐败行为构成一种强大的震慑力。

另外,政府还可将民间社团纳入沟通网络体系当中,组织现有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代表相应的社会群体利益,履行其特有的决策咨询和反馈民意的责任。

(三)通过民主启蒙教育,加强民主意识引导

民主启蒙教育是党和政府自上而下推动的、以道德和理想为核心的人文主义教育活动。民主政治如果没有道德和理想的引导,就会产生人人勾心斗角、权谋诈术层出不穷的政治局面。在我国,民主的核心是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这是一种以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为宗旨、以道德理想为引导的民主政治,它代表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所以,民主启蒙教育就是通过弘扬道德理想,使整个社会形成尊重人、爱护人的民主氛围,并以此提升政府官员及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

总之,基于我国复杂的历史背景和发展现状,我国政治民主化的实现必然会经历长期、曲折的过程。它要求各级党政领导干部自觉按照法治原则行使权力,人民群众要勇于行使自己的民利和责任,这样就会逐步探索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从而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参考文献:

[1]刘明君.民主政治与和谐发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21).

[2]谭君久.中国式民主的政治学观察[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0,(56-58).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篇2

关键词:市场经济;法律法规;问题研究;对策建议

一、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成就,尤其是在十以来,随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得到了完善。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较大的不完善之处,比如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难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法律法规干预过多,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寻租等行为等问题较为明显。因此,必须要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以强化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作用。

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法律法规建设滞后,难以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在仅仅的几十年时间内就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使得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之一。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却存在严重的滞后性,在仅有的法律法规框架下,其对市场经济的服务能力十分有限,比如在知识产权保护和工商监管等方面,相关的审批程序过多,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对其进行了完善,但是其制定和实施存在一定的时滞性,这在很大程度上难以全面服务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甚至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阻碍作用,很多中小企业也难以借助现有的法律法规政策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因此市场经济的发展显得举步维艰。2.法律法规干预过多,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作用。从经济学原理来看,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必须要发挥决定性的作用,才能提升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由于我国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时代,其各项思想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十分严重,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制定严重受到计划经济思想的影响,因此长期以来其对市场经济的干预力度较大,难以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虽然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但是,其各项法律法规政策的完善还没有全面得到落实,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还处于不断完善过程中,因此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暂时得到不充分的发挥。3.法律法规建设不完善,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同时又存在诸多的弊端,其在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监督,以此完善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作为一只看得见的手,其在市场经济监管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来实现这一目标的。但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还不完善,因此其对市场经济的监管力度不足,导致各地区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紊乱现象,严重干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秩序,使得市场经济自身的诸多弊端不断显现,最终不利于提升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4.法律法规执行力度不足,难以有效遏制寻租等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重在执行,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政企不分现象依旧得不到有效的解决,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执行力度不足,导致很多国有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违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其借助于自身所掌握的垄断权利,不断出现寻租等违反市场经济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行为,这不仅使得社会资源受到浪费,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十以来,我国政府不断强化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执行力度,不断加大对国有企业的改革,但是寻租行为依旧难以得到遏制,这是当前我国政企分离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三、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对策建议

1.更新理念,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法律法规的建设。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充分完善和发挥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对市场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必须要全面更新理念,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对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进行完善。一方面,要摒弃传统的法律法规制定和实施思想,以全新的视角和理念制定和实施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使其全面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要充分吸收和借鉴发达国家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经验,并根据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现状对其进行修正和完善,使其能够充分服务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2.减少法律法规的过多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职能,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是判断一个国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我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给市场经济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都留下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必须要全面借助于十八届三中全会的思想,以减少政府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使其能够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的决定性作用能够得到充分有效的发挥,进一步强化政府对市场经济的服务职能,减少相关法律法规对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合理干预,使其能够充分有效的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发展,积极转变政府职能,以现代市场经济发展为理念和方向,全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等制度的建设,以有效促进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3.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职能,一般而言,市场经济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诸多弊端,因此要想保证国民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必须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强化其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监督管理职能,充分发挥政府的监管作用。充分结合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现状,通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建设,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指明方向,使其能够在合理的法律框架下取得自由的发展,避免各地区为了提升经济发展总量而出现膨胀发展,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实现健康有序进行,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市场和政府应有的作用。4.强化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遏制违法行为,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难免出现一些违法行为,比如寻租等。因此,在整个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必须要全面强化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增强政府对国有企业等发展的监督管理职能,使其能够在公开、公正、透明的法律法规政策环境下取得一定的发展,尽量实现政企分开,避免国有企业及其个人出现寻租行为,这不仅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要求,因此必须要给予其充分的重视。

四、结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诸多的弊端,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必须要有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存在很多不完善之处,其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阻碍作用。因此必须要从更新理念,以市场经济发展为导向进行法律法规的建设;减少法律法规的过多干预,充分发挥市场职能;完善法律法规建设,强化监督管理职能;强化执行力度,遏制违法行为等方面出发,全面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政策,以有效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长期发展。

参考文献:

[1]韩宇欣.论商法在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J].经营管理者,2016(05).

[2]郑兴碧.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北方经贸,2015(09).

[3]范丹妮.市场经济背景下民商法与经济法的关系探讨[J].法制博览(中旬刊),2014(07).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篇3

一、我国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问题分析

从传统计划经济模式下产业统计状况看,政府统计与产业统计具有同样的目标,产业经济统计是国家统计的重要基础,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在不断优化,市场经济水平在不断提升,产业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不断转换经营模式,改变经营体制,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因此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会做相应的调整,从根本上改变传统产业经济统计模式,适应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我国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是一个必然过程,同时也是现阶段产业发展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统计报表制度指标体系存在不完善之处,统计的内容比较陈旧、调查方法单一化、专业分割不明确、统计标准不统一,这些问题都是产业经济统计过程中的弊病,需要从模式角度进行根本性改革,才能完全改变当前产业经济统计中的问题,当前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需要明确目标,统计部分需要不断组织协调产业经济统计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产业经济统计质量和实效性角度出发,转变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实现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从根本上解决产业经济统计过程中深层次矛盾问题。

从市场经济发展的情况看,政府统计目标与产业经济统计目标存在一定的差别,因此需要从根本上摆正政府统计与产业经济统计的位置,调整好政府统计和产业经济统计之间权、责、利之间的关系,从当前情况看,产业经济统计的核心问题需要优化,国民经济统计核心是建立在产业经济统计基础之上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很多产业经济统计过程中不愿意承担此项基础,因此在实施过程中不愿意提供更多的材料,造成二者之间很多问题无法得到顺利解决,报表统计过程中很多问题由此产生,甚至会出现矛盾激化的现象。

从我国产业经济统计自身发展模式角度看,产业经济统计最终目标是促进产业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推进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提升产业经济综合竞争力。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运用现代产业统计管理理念,不断调整生产经营决策思想,促进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充分发挥作用,从而提升产业经济自身的价值。从现实情况看,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迫切解决市场信息问题,市场信息直接关系到产业经济的发展方向,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市场信息的需求是迫切的,但是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又不重视市场信息的统计,因此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矛盾。传统模式下通过上级检查获取相应的市场信息,同时进行统计模式转变,这种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环境下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发展的要求。当前情况下我国产业经济的经营形式和经济类型都呈现多样化的状态,经营决策呈现多层次的发展模式,经济利益处于多元化的状况,因此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必须要为利益主体服务,只有按照这个主旨进行模式创新,才能更好的适应市场经济对产业经济发展的根本要求。产业统计需要建立在产业经营机制基础之上,因此市场经济的新环境对我国产业经济统计模式提出了新的要求,产业经济统计模式目标需要改变,需要建立完善的产业经济统计信息系统,解决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统计问题。

二、市场经济下产业经济统计模式需求分析

市场经济环境产业经济需要不断调整模式,才能更好的适应经济发展要求。产业经济在市场经济模式下主要需要两类信息,一类是市场信息,市场信息可以促进产业经济进行经营决策,提高产业经济综合服务水平,另一类是产业经济发展的内部信息,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内部信息可以更好促进产业经济管理水平提升,提高产业经济综合竞争力。

这些信息的获取需要完善的统计制度,只有建立产业经济统计模型,才能更好的获取优质的信息资源,促进产业经济结构优化和模式调整。产业经济经营过程中所需要的信息主要包括市场经营环境信息、市场商品需求信息、市场商品供给信息、同行业之间的竞争信息、与产业经营相关的宏观经济信息参数等。市场经营环境信息主要包括经济、政治、技术环境、自然、社会人文环境和政治法律环境等。市场商品信息主要包括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社会商品购买总额与投向、市场发展趋势与市场需求结构、市场总体占有率、商品需求价格和消费者偏好等。市场商品供给信息主要包括潜在商品资源量、商品资源量、商品资源供给渠道等信息。同行业市场竞争信息主要包括行业之间的经营策略和方针、行业发展的根本目标、市场占有状况信息等。

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对产业管理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有效的统计,其主要包括产业生产、销售、存储等方面的信息,同时还包括产业发展过程中劳动、人事、物质技术、财务、燃料、原材料等方面的生产要素信息。产业经济模式发展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统计基础工作信息,产业统计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对产业进行有效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信息对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产业经济统计模式还包括各个职能部门履行职责的相关信息,产业运行状况信息。只有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统计,产业经济才能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市场经济模式下,国家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同时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统计市场供需总量和结构优化平衡,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监控市场状态,对市场信息进行全面有效的把握,促进产业经济发展与市场供求保持一致,推动产业层次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市场信息统计过程中需要对国民经济生产消费、积累及结构比例进行分析,通过对国民经济的运行态势进行统计,可以更好的分析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技术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状况,推动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促使市场管理更具组织化。

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和市场经营决策二者综合作用,最终才能促进统计模式创新。通过统计分析可以建立完整的产业经济发展市场信息,通过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可以更好的整理、调查、传输、分析相关统计参数,统计过程是任何单位和部门都无法代替的,从根本上保持统计数据和统计信息的真实性,最后借助科学的统计方法对错综复杂的数据信息进行分类,从而能够分析复杂的市场环境,推动产业经济不断发展。通过产业经济统计模式的转变,可以建立完善的统计信息系统,制定科学有效的统计策略,能够更好的获取产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有效信息。市场是连接产业经济和政府的纽带,因此需要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过程中需要不断根据市场信息调整自身的行为,不断履行市场职能,通过市场的有效机制带动产业经济统计模式转变,实现产业经济统计模式创新。

三、产业经济统计过程中权、责、利关系调整研究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篇4

关键词:市场经济;重要作用;宏观经济;调控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0-01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都离不开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在总结宏观经济调控作用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的成功经验中不难看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是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为理论基础的,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实践,继而不断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一、宏观经济的调控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计划与市场调节并行结合的一种经济体制,在市场调节的同时国家进行干预,这一点和西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一致的。这一观点是继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和凯恩斯提出市场有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观点之后的又一个重大发现,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理论指导意义。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更快更好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内在需求。我们既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要防止市场存在的漏洞给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阻碍作用。因此,我国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政府一定要在其中发挥积极主动的作用,必须充分认识到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国家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下的市场经济,同时深刻理解我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制度是更加有利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需求的。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经济的可见性越来越清晰,看不见的手被人们很好地把控着。国家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是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的,所以要将政府的职能干预和市场经济规律整合一起看,切忌将他们看作成对立面。将经济计划,国家干预和自由发展融为一体是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也是经济运作符合时展的特点,必须彻底扭转传统的经济发展理念,深化经济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将它作为宏观调控的指导思想

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能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取得成果,主要归功于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其指导思想,从而使得宏观经济发挥科学、预见、主观的调控作用,致力于解决在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冲突。在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进程中,我国经济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经济的发展上急于求成的思想起主要作用,对发展速度的执着追求。在这种大起大落的情况下,国家才不得不进行宏观经济调控,使得出现的经济问题得到有效治理。目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主要以防止经济发展过热为主,主要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过快的趋势或者有发展过热的势头时,就采取调控措施主动调控,防止经济出现不合常理的过快发展,基本保持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平稳性,还能促进我国经济积极发展。

(二)根据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采取必要的货币和财政政策

宏观经济调控主要在于实施合理的货币和财政政策。对于目前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例如通货膨胀,投资过热,经济结构不合理等现象,政府采取了紧缩的货币和财政政策阻止经济问题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在采取货币和财政政策时,一定要将两者有效结合加强货币政策在经济发展中刺激社会总需求和协调总供给。例如,国债发行过程中,政府一定要在货币的供给量和发行数量上通过合理的货币政策进行调控。货币政策如何发挥刺激作用,一定要注意信贷市场的结构优化,对于效益良好和主动转变体制的企业优先扶持,给企业市场化改革创造有利条件,积极利用政策性的贷款项目强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总而言之,货币和财政政策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市场利率的变化和异化两发面发挥作用。

(三)阻止消极因素的影响,加强我国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

在经济活动特别是市场经济活动中,因为存在一定的市场竞争规律,市场经济会表现为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的作用。消极方面主要是指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自发性,盲目性和浮动性,在一定条件的促使下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甚至会严重阻碍社会的发展。市场经济的这种消极性也可以称为市场弱点,它是不能消除的客观存在,一定要注重对它的宏观调控作用,使得市场经济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有效作用。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当然也暴露了市场“弱点”,主要表现在我国在生产和投资上面的盲目性,它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社会再生产比例失衡,使得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再在计划以内,进而导致经济市场的秩序混乱,社会生产力停滞不前,阻碍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所以,一定要充分发挥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遏制市场弱点的出现,充分认识并理解宏观经济调控的必要性,努力学习其他国家在这一方面的成功经验,坚定不移地利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宏观经济调控的理论依据,调节社会总需求和总供给,保证市场经济持续有效的运行。

三、结语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取得很大的成果,但是也必须认识到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这些问题中,一定要切实加大宏观经济的调控力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宏观经济调整政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我国企业创造优厚的经济发展条件,完善政府职能,规定政府和企业有关方面的法律法规,杜绝企业垄断经营。同时,明确界定企业的权利与责任关系,全面实施宏观经济的调控作用,切实保障我国市场经济的有效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华.浅谈我国市场经济宏观调控[J].经济纵横,2012(09).

[2]史明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J].经济分析,2010(35).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篇5

在任何一种经济体制下,要使经济生活正常化,就要有一定的经济秩序。计划经济的经济秩序是和行政秩序是同一的。可以说,计划经济实质上是行政  经济。而市场经济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于宅的经济秩序是通过法制形式和维持的,或者说,是一种法律秩序。现代市场经济并不是单纯的自由竞争,而是一个有序化,制度化过程,这一过程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法律制度来实现的。与计划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可以更有效地配置资源。但是,市场只有具备合理而完备的法律前提,才能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功能。正如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新说:“没有合适的法律和制度,市场就不会产生任何体现价值最大化意义上的效率。”①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或者说,法制是市场经济的法律特征。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具体表现在社会经济活动中各个主体的权利、义务的行为规则、政府行为等方面都以法律的形式全面规范,即一切经济活动法制化。

(一)通过法律来治理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内在要求。

1、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需要法律规范。

市场主体是经营的企业,它有两个广大,两个方面需要法律规范:一方面企业的产权问题,企业能够行使全部法人财产权而不受侵犯地自主经营需要法律保证;另一方面企业在自主经营中,必然要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那么,一旦企业对利益关系采取非正当竞争手段,损害其他自主经营的企业或国家的利益时,这也需要法律规范。没有上述法律规范,市场经济就难以正常运行。

2、市场运行的规则需要靠法律来构筑维系。  

市场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市场运行就是市场经济的运转,而市场运行的各次规则要靠法律来构筑。市场运行有众多的规则,如生产资料市场规则、金融市场规则、劳动力市场规则、技术市场规则,等等。这些规则都要用法律手段加以规定。因为法律手段具有严密性、规范性、公开性,以及国家的法制性和相对稳定性等特点,可以从根本上规范经济和社会生活运行。没有行之有效的法律,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有效运转。

3、市场竞争的公平竞争需要法律保障

市场经济的核心是公平竞争。公平竞争就是自由、等价交换。没有自由交换,商品就很难流通;生产再多的产品,不能实现等价交换,就不能实现其内在价值和获得利润,生产者就没有生产和再生产的积极性。商品生产者要求平等、自主、自由地等价交换,进行公平竞争,就要求法律保障。同样,消费者为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也要求法律保护。没有这种法律保障,市场经济同样不可能有效运转。

4、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和特殊性需要法律来强制体现

市场经济的一般性表现为在各个市场经济国家都发挥作用的一般规律。这些规律一旦为人们所认识,就将在理性的度上用法律来规范,使遵循经济规律成为具有法律得来的行为,市场经济的特殊性反映社会制度的本质特征,体现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制度的要求,它不仅表现在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之中,更重要的是通过一定的立法程序用法律确立起来。

5、市场经济的自主性需要法律来确认

市场经济是自主性的经济,即承认和尊重市场主体的意志自主性。这就要求用法律确认市场主体资格,明确产权,充分尊重和平等保护各类市场主体的财产权及其意志自由。同时,规定市场主体行使权利的方法、原则和保障权利的程序。如果没有法制,市场主体的财产权以及其他权利就无法实现,市场就是一句空话。

6、市场经济的契约性需要法律来确认保护。

市场经济的基地在于市场,而市场交换或市场经济的具体动作,主要是通过市场主体之间经过自由、平等的协商新订立的契约来进行的。契约是市场的法律原型,市场经济最主要的法律特征就是经济关系的契约化。在现代市场经济中,契约成为经济交往的主要形式。通过契约的形式来建立经济关系和实现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不同于计划经济的最本质的区别,而契约这种法律形式,市场经济就寸步难行。而契约这种法律形式对契约原则、方式和法律的确认与保护为前提。

7、市场经济的竞争性需要法律来保障。

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命脉,没有竞争就没有市场经济。通过竞争达到优胜劣汰,合理配置资源,这是市场经济的优越性之一。但竞争必须是公平合法的竞争,否则,市场经济就可能失灵或扭曲。因为在竞争过程中,有些竞争者为了贪图利益不惜冒最大的风险,采取各种不正当手段如制造假冒伪劣商品,虚假广告、资取别人商业秘密等,这就必然妨碍市场竞争的正常运行。如同球赛一样,球员必须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比赛。没有规则,比赛就无法进行。因此,必要的法律是维护正当竞争的保障。

8、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平等原则需要法律来确认和维护。

与计划经济不同,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主体是通过契约发生关系的,这就是意味着双方当事人在地位上是平等的,因此,必须通过法律确认所有人的平等地位,至少在形式上平等地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如果没有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市场主体之间的平等就失去了前提和保障。

9、市场经济开放性要求有完备的法律制度以适应加入国际经济法律体系的需要。

市场经济是开放经济。它一方面要求统一开放的国内市场体系;另一方面也要求市场国际化。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必须有统一的调整手段和相应的规则。要使我国市场与国际市场接轨,就必须按照现代法制的要求,加入国际经济法律体系。

(二)、通过法律来治理是市场经济发展形态的反映。

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法律反映不同市场经济形态的特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经历了自由竞争阶段的市场经济和垄断阶段的市场经济两种发展形态,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法律规范。

在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确立的前提,即在“剑与火”的文明中把直接生产者转化为工资劳动者,把货币转化为资本。经济法在这一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其中英国最为典型。从17世纪开始,英国就推行了“圈地运动”,把广大农民从耕地上赶走,土地改作“牧场”。为此,英国国会于1700—1760年颁布了208个圈地法规,1761—1801年又通过了2000个土地法令。这些法律反映了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为资本主义所有制,使农民从土地上游离出来,为适应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大量的雇佣劳动者。与此同时,为了转化和积累资本,开展自由贸易与自由竞争,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制定和实施了《氏法》和《商法》,以保证让“看不完的手”调节市场的运行。

19世纪未到20世纪初,金融机构与工商业相结合,以金融为主的垄断资本形成以后,美国国会于1899年制定了《谢尔曼法》,1914年又制定了《克莱顿法》和《联邦委员会贸易法》,统称为反托拉斯法。它垄断资产阶级的整体利益出发,对托拉斯进行了若干限制,以调节资本主义的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垄断资本主义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一般垄断阶段转变为国家垄断阶段。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进一步社会化,促使资本主义的垄断程度进一步提高。同时,为了减弱经济危机对经济的实现调控。因此,经济法得到全面的发展,深入经济生活的主要手段。

随着生产社会化和经济商品化程度的日益扩大和提高,自由市场经济日益暴露出它的弊端,重复出现的经济危机和周期性波动,表明自由市场经济无法有效地完成资源配置任务。因此,在市场竞争的基础上,需要国家通过经济杠杆、法律手段和非经济手段间接调控市场,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不论资本主义市场还是社会主义经济,无不通过法律来反映不同发展形态的要求,体现国家对市场经济的不同调控形式。国家运用法律手段逐步加强对市场经济实现调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法治的过程。法律制度同市场经济发展安密不可分,是市场经

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  

在质的方面,市场经济所需要的法律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所需要的法律有着根本的区别。与自然经济和产品经济相比,市场经济在法律上表现出来的独特之处,主要不在于它有更多的法律,而在于这些法律体现了不同的原则,精神和程序。例如,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都要求经济主体合法经营,但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意味着它对行政权力的绝对无条件地服从。法律的任务就在于用强制力将经济主体限制于行政权力的直接控制之下。因此,计划经济的法律是以行政权力为核心的命令法体系。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首先在于经济主体具有法定的、任何行政权力都不得侵犯的独立权利。法律为经济主体的合法经营留下了广阔的、可以选择的自由空间。因此,市场经济的法律是以经济发主体的权力为核心的选择法体系。

市场经济的发展导致了经济和政治的分离,这就更要求对行政权力的范围和行使方式进行限制。市场经济造就了独立于行政权力之处的经济力量—市场主体,它可以对抗行政权力的不合理、不正当行使,改变过去那种行政权力不受约束的状况。虽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也援引法律来实施控制和干预,但政府的权力本身已经受到了法律的严格限定。市场经济对行政权力的经济限制构成了对权力法律约束的基本条件。总之,法制的一系列基本原则、制度和特征都是在经济市场化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在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条件下,法律再多、再完备,也不可能实行法制。市场经济需要以权力为核心,具有极大权威和独立运行机制的法律制度,这正是法制形成和发展的经济动因。可是,并不是任何一种法律制度都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只有法制才能成为市场经济提供它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法律形式。

从法制史来看,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之所以不存在法制,根本原因在于自然经济无法提供法制生长的土壤。法制是伴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出现而产生和发展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为法制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主义的法律制度是随着社会主义的国家的产生而建立的。但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否定市场经济,实行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结果导致法律长期以来不仅得不到重视和发展,反而屡屡遭到削弱和破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的法制。从此,我国社会开始朝着法制化方向发展,但当时还没有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提示出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动因,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我国目前还处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初始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是一个有待实现的目标,而不是已经建成的现实。因此,建立社会主义法制的经济基础还十分薄弱,这就决定了我国现阶段的法制化程度还很低。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为社会主义法制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二、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而经济法制则是进入资本主义社会以后,为了适应自由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现代意义上的运用经济立法手段调整经济关系,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在主要参战国出现的。当时在世界范围内,资本主义已经从自由竞争走向垄断,国家干预经济已成为垄断阶段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为了克服战时经济中出现的物资供应困难,有关国家采取经济立法手段,进一步实行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干预和控制。为什么经济法首先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出现并逐步形成较为完善的制度呢?有以下原因:

(一)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经济关系日益复杂,原有氏法虽然还是调节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但已远远不能适应调节更方形态的市场经济的要求,于是经济法便逐步从民法中分离出来形成独立体系,以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

(二)垄断资本组织、企业集团的巨大发展及其权力体系的扩张,对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影响,在国际间进行广泛的经济活动,使市场经济向全球化发展,因而必然要求通过国家立法在世界范围内争夺资源和分割利润。

(三)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紧密结合,通过经济立法手段,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控市场经济运行,缓和爆发经济危机。

上述分析表明,经济法是从市场经济的母体中孕育出来的,或者说市场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资本主义法制制度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实践舞台。那么,法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怎么样呢?概括起来讲,法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有四个方面:

(一)引导作用。法律对市场经济的引导作用,是由市场经济运行的规律决定的。客观地认识这些规律,真实地反映这些规律,并通过对市场的引导使之符合这些规律的要求,这就是法律的根本任务。市场经济经历着复杂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的过程,实质上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过程。为了使密集的、复杂的、且随机性很在的社会互动井然有序,必须运用法律对人的活动进行引导。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既要借鉴现代市场经济的一般经验,  又要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并使之符合社会主义的要求,这也必须借助法律的引导。必须明确的是:现代市场经济覆盖面越来越大,无论是市场机制,还是市场体系规模,都是复杂而庞大的。再也不能按近代市场经济那样单纯依靠“私人自治”或“意思自治”而自发运行与发展,必须实行高层次宏观调控,并使这种调控的形式多样化、精密化,并以引导为主要形式。

(二)促进作用。法律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直接促进作用。那些直接调整市场经济的法律,如氏法、经济法以及经济行政法、劳动法、知识产权法等等,不仅促使市场经济按照法律所确认的原则深入发展,而且为市场的进一步完善扫除障碍和创造条件。任何一项直接调整市场关系的法律,只要它是符合我国实际情况和反映市场规律的,就定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2、间接促进作用。这主要指那些以调整政治关系、管理关系、家庭关系为主的那些法律。如刑法、诉讼法、家庭婚姻法等等。虽然它们不直接或多数不直接调整市场经济中的各种行为,但由于通过对各种政治关系、管理关系和家庭关系的调整,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纠纷,从而调动人们从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动的积极性。

(三)保障作用。法律以其特有的属性——国家强制性和规范性,在保障经济顺利发展的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这种保障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利益保障。市场经济关系的各种行为,大都为了实现一定的物质利益并体现为一定权利。法律通过及时制止、制裁那些侵犯他人、集体和国家利益的违法、犯罪行为,来保障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

2、秩序保障。市场行为只有在良好的、稳定的、有序的秩序中进行才能达到预期目的效果。没有秩序,就不可能建立市场,更不可能进行商品交换,也就谈不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了。市场秩序实质上就是法律秩序。

(四)制约作用。法律在引导、促进和保障市场经济发展和同时,还发挥制约限制市场经济发展中某些消极因素的作用。我国市场经济虽然尚处于初始阶段,但市场竞争中的某些消极因素已开始出现,必须运用法律手段抑制和消除这些消极因素,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法律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萎缩,市场机制逐渐进入了社会经济生活。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在这一过程中,不断出现新的社会经济问题严重影响和干扰了经济的顺利发展。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完善的经济立法、司法、执法,特别是缺乏保障和规

范市场正常运行的法律、法规体系。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呼唤并依靠着与之相适应的法制建设的发展与变革。法制建设必须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所谓“立法是对现行行为的规范和对经验的总结和固定”这一传统观念,已经不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这一传统观念是导致我国的法制建设长期滞后于经济生活和改革开放步伐的重要原因。在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主要靠行政命令来管理,而在改革开放,特别是在发展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各种新经济关系层出不穷,日益错踪复杂,如不事先加以规范和调控,就可能对市场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危害。如果立法没有预见性、超前性,就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

现代市场经济无论以哪种模式存在,都具有一些基本的要素。这就是:建立在明确界定的产权基础上,独立自主地进行决策的企业(包括各种所有制);企业有权自由进行平等竞争的能提供正确价值参数的市场;政府的宏观管理和调控。以上要素都要法制做保证。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及发展过程中对市场经济法制化的影响。

一般来说,经济的市场化必然伴随着社会法制化,但是,在市场经济发育的不同时期,由于市场经济发育方式的差异,社会的法制化方式和程度是不同的。我国的市场经济发育过程,从一开始就带有不同于西方国家的特点。这些特点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经济市场化过程及其法制化方式。

(一)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的发育起点是封建的自然经济。而且,从封建自然经济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是通过所有权的彻底私有化完成的。作为资本主义法制基本内容的财产法、契约法等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发展起来的。

在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起点是计划经济。而且,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是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前提下进行的。由于公有制主要通过国家所有权的形式表现出来,产权关系的一方是享有行政权力的国家,其法律调控的方式,程序显然不同于私有制。

(二)在西方国家,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启动力量来自市场本身,即商人和市民阶层。所谓市场经济的法律要求在很大程度上不过是商人和市民阶层的利益要求。商人和市民阶层作为独立的利益主体进入市场,在市场交易过程中不断扩大市场的规模,并且力图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的利益,解决随市场扩张而日益增多的纠纷。在市场经济发育守稆商人不仅形成了商业习惯法,而且建立了自己的法庭。可是,商人和市民阶层不仅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启动力量,而且他们的法律活动直接推动了法律的发展。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启动力量直接来自于国家,即政府。这一点无疑是影响市场主体法律要求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中国古代,由于缺乏独立于中央集权政府的“第三等级”,商人即无动机也没有机会去维护自己的权益和发展自己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实行了高度集中控制的计划经济,商人作为一个独立阶层基本消失,企业作为政府的附属物完全丧失了独立经营的法律资格和能力。如果说在西欧封建自然经济中商人和市民阶层还可以有机会生成并逐步发展为启动市场经济的独立力量的话,那么,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任何来自于社会自身的启动高层经济的力量都难以生存,更谈不上发展。因此,当中国社会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大扶择时,却由于缺乏真正独立自主的市场主体而显得底气不足。在这种情况下,国家作为市场经济的启动力量便成为不可避免的现象了。

由于市场之外的力量——国家来启动市场经济,从几方面影响了这一进程的法律要求:首先,法律要求受到市场主体状况的制约。西方国家对市场的干预是在市场主体力量已相当强大之后出现的,前提在于市场主体必须有足够的力量和法律要求对国家干预进行控制。而我的市场主体从一开始就不得不由国家来培育。这一方式本身就限制了市场主体的形成和发展。企业自身不具备充分的条件参与市场竞争,它们或者依赖于政府的行政优惠,或者采取投机冒险的手段来实现自己的利益,还未形成自觉的法律求。其次,产生法律要求的利益主体在定意义上与其说是市场主体,不如说是政府。有些法律要求从名义上来看,似乎是以市场主体利益为基点,实现上是以国家或某个政府部门利益为基点的。可说,在独立的行为合法化的市场主体形成之前,很难产生真正体现市场主体利益的法律要求。再次,市场主体的法律要求在很大程度不是由市场主体自身行动而是依靠政府的行政行为来实现的。“转变企业经营机制的核心是落实企业经营自主权,而落实自主权的关键又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这一流行的公式充分说明了政府对市场主体法律要求实现程度的制约作用。

(三)在西方国家,市场经济取代自然经济的过程是一个自发的逐步过渡的过程。同样,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也是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形成变化和完善的。起初,商人训试图同封建法律体系保持关系,在封建法律体系中为贸易的地位寻求法律依据。随着商人将其活动领域扩展至创立商业制度的城市、港口、商店、银行、工业等等时,他们开始与封建领主的政治和经济利益发生正面的冲突。11世纪和12世纪的都市化运动创立了保护城市经济角色的新的法制制度,商人们开始要求立法权、司法权和控制一个经常性市场的权利。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发展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是游离干国家之外的,17、18世纪以后,市场经济的法律制度才完全纳入国家的法律体系,并在国家的力量推动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法律发展时期。

中国走向市场经济的进程起步于计划经济并由政府直接启动,所以,这一进程一开始就有其不可避免的特点,即国家有计划地设计和市场经济的发育过程。这不仅表现在经济生活中,也反映在法律发展过程中。从积极意义上说,由政府有计划地推进经济的发育,可以尽可能地缩短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换的时间,减少这一进程中的阻抗。但是,将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全纳入政府的计划,又可能导致市场的非正常发展。政府的改革时间各很可能与市场经济发育的客观现状和要求不吻合。这一现象势必影响到以政府改革计划为依据而拟定的立法规划,将导致法律发展与社会实际需求相脱节。因为,由政府运用行政权力有计划地培育出来的市场会产生出某些虚幻的“法律需求”。

上述情况表明,我国市场发育的方式制约引导法律发展的方式。其中最突出的特点在于法律仍然被视为一种手段,而不具有制约行政权力的功能。70年代末以来,我国已制定了大量的法律,但是,其中大多数法律并具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所要求的内容和品格。我们已经建立和健全了有关法律制度。但是,这些法律制度的法制化程度还很低,还不能成为经济市场化的法律前提。市场经济需要一个全新的法律制度——法制,但我国市场经济发育的特点又严重地制约着法制的发展,这是一个不容问题。要解决这一矛盾,关键还在于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适合我国国情的市场经济发育模式,为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奠定坚定的基础,促进法律制度的变革。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应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和经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比,其运行基础、作用媒介和运行规则是完全不同的,经济方法的任务必然发生根本的改变。实现这种转变,加快经济方法,直接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完善程度。这就要求立法必须跟上改革开放的步伐,及时用法律手段来确立市场经济规则和秩序;同时,大胆借鉴外国市场经济的法律及其经验,使立法更具科学性。

市场经济作为法治经济有其一般性,反映这种一般性的法

律本身是人类的文明和共同财富。市场经济在当今世界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仅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选择,也是把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衔接起来的客观需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成熟法律,作为规范经济关系的具体手段,具有世界通用性,我们应该勇于吸收和借鉴。从经济法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其最原始、最基本的功能是用以调整一定范围经济关系的行为规范和法制。人类社会一开始,就离不开衣、食、住、行等基本的物质生活条件。

为了维护社会的存在,使社会生产和经济生活能正常运行,人们需要有一个共同的行为规则。恩格斯指出:“在社会发展某个最早的阶段,产生了这样的一种需要:把每天重复着的生产、分配和交换产品的行为用一个共同规则概括起来,设法使个人服从生产和交换的一般条件。这个规则首先表现为习惯,后来便成了法律。”②  现代市场经济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形成行为规范,这是社会化大生产和世界市场一体化的历史必然。因此,我国的经济立法体现这种现代的世界性的法制是大势所趋。

综观历史,世界各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发展市场经济,不仅首先都尽快制定了经济法,而且很注重吸收外国市场经济的法律。1804年实施的法国民法大典—拿破毛法典,就是“世界各地编纂新法典时当做基础来使用的法典”③此后,各国相继制定了民法典和商法典,作为调整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活动和经济关系的基本法美国在20世纪以前的民商法规范,几乎都是照搬和抄袭英国有关的规范。例如,美国1906年的统一买卖法就与1893年的英国货物买卖法雷同。日本1868年开始走上市场经济的道路就聘请法国专家着手起草民法典,初稿完全是按照法国氏法典的体系和内容  的,1881年日本又聘请德国专家起草商法典这两部法典于1890年通过,后因延期派的反对而未能实现。但,日本后来改由本国人起草并实施的日本氏法典和商法典,仍然完全是以法国和德国的法典为基础的。

1804年的法国民法典以及1807年的法国商法典标志着近代民商法制度和学说的形成。这两部法典对各国市场经济的法律及其立法影响很大。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拉丁美洲的大部分国家,北美洲国家的许多地方的市场经济的法律,都受到了宅的巨大影响。除了雇佣契约外,这两部法典详细规范了市场经济的各个方面。

当然,近200年来,这两部法典也做了不少修改,各国民商法实际上也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但是,有关市场经济的基本规范没有什么变动。可以说,对于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范,各国都应吸收借鉴。

西方国家调整财产关系和经济关系的法律,狭义地可分为民法、商法和经济法。不论民法是否分立,民法的基本原则规范,如所有权制度、制度、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制度等适用于商法。另一方面,商业交往没有国家、民族和地区限制,各国的商法虽然就有这样那样的差别,但有点商法制度和商品买卖制度的规范都相差不大。商法制度方面都有关于商人和商业行为,以及公司、票据、保险和海商等比较相同规范。商品买卖制度都规范了商品买卖及其相关的担保、质权、票据、权利证书等内容。随着国际贸易规模空前扩大。继30年代在票据方面订立了国际公约后,自60年代起可相继在国际货物买卖,国际支付、国际航运、国际商业仲裁等方面订立了国际公约,统一了商法实体规范。应该说,上述民法制度、商法制度、商品买卖制度以及国际商法等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律规范,都是我国市场经济中值得借鉴的。

目  录一、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二、法律制度在市场经济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法律制度

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育及发展过程中对市场经济法制化的影响

五、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应大胆借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法律和经验

①布坎南《自由、市场和国家》第79页。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篇6

1.生态市场经济

生态这一概念最初主要用以表述自然界中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生态文明则反映了人类以人文关怀理念为指导关注并利用生态的思想,生态市场经济融合了二者的概念特征,除了兼具市场经济特征之外,还兼具生态这一概念中对自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目前我们所提到的生态市场经济主要关注人类利用自然满足自身物质需要、精神需要、生态需要过程中的一切活动。生态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经济模式,本身同样带有市场经济协调、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但是其更注重这一过程中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倡导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生态环境的保护性开发,谋求人文关怀、生态关怀、市场发展相统一。生态市场经济以生态文明为指导,是一种约束市场主体生态行为目标的经济行为规范,要求参与经济活动的主体本身具有强烈的保护环境、维系生态平衡、关爱人与自然等观念,并在经济活动中以此为准则约束并指导自身行为。生态市场经济模式下资源的配置模式与市场经济存在差别,除了价格、价值、利润导向之外,更重要的是以生态价值、生态关怀为重点导向引导市场主体的经济行为,确保其符合生态文明行为目标,实现市场模式下经济主体经济活动与行为的合理化、生态化。生态市场经济是伴随着市场经济发展而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模式,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关注生态关怀与人文关怀的统一,虽然本质上仍旧以市场经济机制为主要运行基础,但是内在已经发生新的改变,更加注重长远、和谐且健康的可持续发展。

2.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

世界经济由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蜕变是时代变革的重要标志之一,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正是积极推动世界变革的过程,对于世界发展的影响遍及各个方面。比如生态市场经济中典型的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环境保护产业、新能源与清洁能源开发产业、企业社会责任、可持续发展等在世界范围内都掀起了广泛回响,每年在哥本哈根举行的世界气候大会都会对各国市场经济政策、发展战略、工农业产业布局等产生重大影响,生态市场经济通过应用社会政治经济的各类实际行动实现对市场中具体资源的优化、配置,这也正是市场经济服务发展的最大价值之一,生态市场经济也遵循着这一发展模式来实现自己的生态文明目标。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目前在发达国家中最为典型,其次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对人文权益、环境保护的关注影响了人力资源的培养、工业产品的生产与资源的深层次开发,以环境保护为共同行为准则的社会规范将生态经济文明的影响力拓展至方方面面,发展中国家虽然在发展程度上有所不及,但是确实在多个方面同发达国家有同样的经济影响力与表现。生态市场经济对生态文明目标的追求通过市场资源配置机制得以实现,并在大多生产环节中得到体现,以价值规范、市场需求、价格标准等市场元素对经济主体的行为进行筛选与淘汰,从而促使越来越多的企业承担起生态文明责任、践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目标理念。

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在当前追求人与经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自然协调的背景下,生态市场经济的发展迎来了机遇,诸多相关发展制度的设计、法律的出台为其提供了保障与支持。比如“以人为本”、“中国梦”等理念的提出,都是立足于人文理念,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追求,尝试在新时期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经济作为世界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腾飞的新动力,但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环境荷载过重、资源瓶颈桎梏、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日益凸显,其根本原因在于经济发展与人的发展相错位,人本经济取代物本经济已成为必然,引导经济发展为“人的发展”服务,促进经济与人的协调发展,无疑是生态市场经济中生态文明目标的实现,这对于新时期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增强人民享受发展成果的公平性与普惠性有重要价值,也是“人的发展经济学”在当代的实践,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探索生态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积极构建全新的生态经济学体系,以人为本思想为核心、以生态经济为目标,构建全新的经济学框架,落脚于共同富裕,将生态经济、人本经济为发展主线并贯穿于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

3.积极推进我国生态市场经济发展建设

由市场经济向生态市场经济的蜕变是当前我国发展的必然选择,同发达国家相比,生态经济方面虽然我们起步较晚,但是庞大的经济体量、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广阔的土地、丰富的资源与多样化的资源环境都为探索生态市场经济发展道路提供了帮助与支持。近几年我国积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投入,无论是环境保护政策、法律制度还是新兴产业发展园区等,都被纳入市场经济体系,尝试通过发挥市场的作用及市场化手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生态市场经济的转型与发展。比如循环经济,生态市场经济中,循环经济作为最典型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要积极探索生态循环经济发展对策,探索循环经济空间布局,以体现生态和经济规律为指导加强国内发展规划。国内不少地区循环经济的空间规划,积极尝试邀请权威机构或组织进行精心规划和设计,以便为产业链延伸创造条件,虽然规划过程中面临着不少问题,无法真正像生态系统那样形成共生关系,但是确实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了不少有益的经济实践成果。循环经济的发展,既要遵从自然生态规律效仿自然,更应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建立新的联系和工作方法,以避免我国已存在的“有循环、不经济”的窘境。国内在循环经济发展上有区域、城市、园区等尺度考量,不同尺度的循环经济都处于发展变化之中,规划循环经济空间布局,既要考虑发展基础,也要考虑未来趋势,应有适度的多样性,要效仿食物链延伸产业链,拓展到对生态规律的超越,将循环经济的空间布局和生态产业园看成一个生态系统,探索生态循环经济的新发展。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篇7

关键词:经济发展;法律;作用

就目前市场经济发展趋势来看,作为与经济内容息息相关的专项法律,经济法对于宏观经济调控以及发展模式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要想加强中央调控能力,实现可持续发展,法律的作用和意义不容忽视。从国内现状来看,法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完善、合理与严谨的律法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又为其高速增长创造了有利前提。本文着重探究了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律所发挥的促进作用。

一、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法对于其实现外部性内部化转变极为有利

“外部性内部化”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外部性制造者创造出的社会收益或者成本变成私人收益或成本,而由创造者本人享有并承担的过程。在此转变中,经济法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一)经济法所具有的规范性

在外部性内部化这一转变中,其实现手段主要包括协商、谈判以及契约等经济行为。然而在实施此类经济行为时,参与方经常在利益最大化影响下过度谋求单方利益而做出过激的、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导致其与经济规律、商业规律相悖,而违反了经济法相关规定。基于此,必须建立并不断完善经济法,实现对此类经济行为的有效管控。

(二)经济法所具有的调节效应

经济法不仅对外部性内部化转变中的经济行为予以规范,更约束了转变过程本身。因而,在对经济法各类手段加以有效利用的同时,应统一考虑民商法和经济法,并利用二者的调节作用,对外部性内部化转变加以引导,确保这一转变过程被合理控制在法律框架内,由此确保这一经济行为能够创造积极的效益。由此,应对民商法以及经济法二者的调节效应予以足够关注,充分发挥其自身优势。

(三)经济法对外部性内部化过程进行调节与控制,保障其利益不受损失

为保证整体利益在外部性内部化这一转变中不致受损,我们应对经济法自身特点加以充分利用,以此来进行调控、确保其转变过程是有效而且准确的。除了约束力以外,经济法所发挥的调节作用也不容忽视。我们应熟练掌握经济法所具有的特性并加以灵活运用,从而在外部性内部化转变时为总体利益提供最大限度的保障。

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法对建设与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具有推动作用

对于市场经济体系而言,建立经济秩序是关键而且必要的,市场经济要想实现健康、有序、高效的发展,与之相对应的经济秩序必须被建立起来并不断完善。经济法在建立经济秩序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一)经济法对利益最大化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予以阐明

市场经济区别于计划经济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前者在发展过程中对利益最大化原则予以明确,市场经济整体性发展始终坚持围绕利益最大化原则,而市场经济所具有的本质特征也体现于此。同时市场经济发展过程是抽象的,要想对其本质特征加以正确地阐述和明确,必须选择一个合理的载体,即经济法。经济法能够对利益最大化这一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予以阐明,而在此过程中,我们也应正确理解经济法所发挥的积极作用。

(二)在建立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经济法是法律保障

在建立社会活动相关秩序时必须始终坚持以法律为准绳,所有社会活动必须与相关法规相符合,并坚持以法律为指导,同样,建立市场经济秩序也同样如此。经济法的宗旨是服务经济,其指导作用在建立市场经济秩序过程中具有积极意义,市场经济秩序由此与经济法相关规定相符合。

(三)对于市场经济秩序来说,经济法是其建立有效性的保障

任何一项活动必然需要秩序来约束,而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极为重要,这是建设整体经济体制以及运行的有利前提,对于市场经济运行所收到的最终效果也具有密切关联性。因此我们应确保建立市场经济秩序的正确性,并在建立市场经济秩序时保证其有效性与及时性;同时还应高度重视这一工作,着重发挥经济法所具有的优势以及促进效果。

三、经济法确保了政府有法可依,从而实现了对政府权力的有效约束

自立法伊始,经济法始终针对经济行为;而在执行过程中,经济法的载体则为政府,政府通过经济法实现对市场的干预和调控,从而确保市场经济发展实现既定目标。简而言之,政府在经济法实施过程中发挥着极为突出的作用。而在政府调控干预市场经济的同时,经济法为其调控与干预手段始终遵循经济规律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在其立法环节中,经济法明确规定了政府干预,并对其权利加以有效约束,从而保证了市场经济行为的独立性。

四、结语

在市场经济运行中,经济人作为市场主体始终坚持利益最大化原则,而政府作为经济管理者同样具有这一本质属性。而在经济活动参与方中,无论是立法者、执法者还是司法者,超个人主义的经济与社会目标并非是其追求的根本所在。经济法律市场与经济市场二者差别在于经济人获取利益过程中所用的手段与方法的差异。这在经济立法过程中反应为无法有效地制约权力以及政府依法干预调控经济活动时安排了过多的强制性制度,其中以经济行政规章以及法规条文数量过多为典型表现。与其他类别行政法规相比,经济法应保持更强的针对性,并充分发挥其在约束政府权力方面所具备的积极作用。因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并分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法律的作用,善于运用法律手段来干预和调控经济发展,从而实现调控宏观经济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李树.法律背后的经济逻辑――法律的经济分析及其理论表现[J].学术界,2011,(8):69-81.

[2]余杰.经济实质与法律形式的选择、判断及经济后果――基于会计反映和税收征纳的比较分析[J].财经科学,2009,(11):102-109.

[3]王耀海.经济决定法律的一般逻辑――马克思主义法学探索之一[J].学习与探索,2013,(5):69-76.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失灵;政府干预

政府干预的良性作用是在于能够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通过政府干预市场的运行,有效的控制市场的走势,及时的弥补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另一方面由于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调控工作中的局限性,政府干预在实际市场调控工作中的作用也存在失灵的情况。为此,要实现政府干预对于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必须对政府干预的具体内容和特点进行充分的掌握。

一、政府干预的基本职能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处于不断发展和探索的过程中,市场经济在体制和运营方面还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欠缺。然而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是在社会主义国家体制下进行的全新市场经济模式,没有既有经验的指导和借鉴。为了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能够稳步快速的发展和提升,同时控制市场的不成熟原因导致的市场失灵情况,对正在建设过程中的市场经济进行宏观调控是我国提出的建设性指导理论,而政府干预正是其中的关键内容。

(1)出现市场是失灵的原因。市场经济中产生市场失灵的表现是市场在一定时期内不能够有效的对商品的分配和劳务关心进行有效的控制。在市场经济自然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内的资源和信息能够自然的分配和运作。完美的市场运作体制应当是市场经济当中资源的分配和调动实现最优化、信息交换的完全对称化,而这种理想中的市场机制在现实当中是不存在的。由于市场经济的决策主体依然是商人本身,而商人自身却存在的个性原因和不稳定因素,所以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衍化就无法完美的进行。这就导致市场经济本身并不能完美的控制自身的演变,当市场调节的作用无法控制市场运行缺陷对于市场影响作用时,就会发生市场失灵的现象。正是由于市场存在失灵的状况,政府干预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作用,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同时,市场经济的外部性原因也是引发市场失灵的一大原因。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加剧。在一些市场经济活动中必将触及经济活动之外的一些人的利益。这部分原因处于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之外。而在实际的市场运作当中,经济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就会导致两种情况:一是经济活动中个体的边际成本大于社会一般边际成本或者收益时,产生外部经济效益。二是经济活动中个体边际成本小于社会边际成本而个体边际收益大于社会边际收益时,产生外部负效益。(2)政府干预的基本界限。政府干预的力度掌握在什么样的程度,才能够既发挥政府干预对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又不会影响市场经济的自然发展。这就需要明确政府干预工作的具体界限,需要对市场失灵的种类有所了解。在经济学上,通常将市场失灵的情况划分为可自愈自然市场失灵的情况和不可自愈非正常情况下的市场失灵。这其中可自愈的市场失灵情况是指市场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市场自身的机制已经不能够满足市场运营的需要。市场自身产生的一种优胜劣汰的的经济态势。这种市场失灵的情况在实质上并不能够算是标准的市场失灵,而不可自愈的非正常情况下的市场失灵是指在市场经济运行当中出现垄断、非法竞争、市场外部因素影响的情况,导致市场自身无法纠正失灵现象的市场失灵。当然,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的尚不完善,也存在着市场缺陷导致的市场信息和资源的不合理配置导致的市场失灵。当市场自身的适应能力和调控性质无法及时的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纠正市场的不正常运作问题时。政府干预就需要对市场经济产生其调控的作用。而政府干预的调控力度,则要根据市场经济实际的失灵原因和现象的严重性进行调整。当然也有一部分声音认为,政府干预是对市场经济的不正常运作,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和无效行为。但是其观点无法解释在市场经济发展阶段,大量的政府行为下,市场经济保持着高速稳定的发展态势。

二、充分发挥市场经济中政府干预作用的主要方式

(1)政府干预的工作实质。政府干预对于市场的调控作用主要是对发展过程中市场经济存在的不完善方面的补充。为此,政府干预工作的实质是扮演市场经济应有机制的替代品。并在市场经济发生相当程度的不正常经济现象的时候,政府干预才会对市场经济产生调控作用。而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市场自身对于经济的掌握力度和纠正能力也会不断提升。最终实现市场经济的不规范运作只需要政府本身的轻微参与,既能够通过市场自身的自愈能力逐步弥补并完善起来。基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清楚的认识到,政府干预工作的实质是为市场经济发展阶段的功能缺失作补充,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和完善,政府干预最终将会作为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过渡职能被削弱并淘汰。(2)政府干预的主要方式。政府干预在实质上是政府经济职能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职能定义上同政府经济职能相同,是政府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以市场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宏观角度进行分析,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全面的规划和协调作用。可以说,政府干预是政府职能当中原本就存在的一种隐,而我国政府为了实现市场经济的良好运行,对其功能进行了强化和重新定位。政府干预对于市场经济的调控作用主要在几个方面:首先,在市场制度和法律规范的完善方面。我国市场经济还处在发展阶段,市场自身对于企业经济产权和资产的保护机制并不完善。为此,在市场经济发生不规范运作的时候,通过完善相应的市场规范和法律政策,能够及时的遏制市场不正常的竞争行为。通过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法规的内容,不仅能够对市场经济的运行产生良好的长期的功能补充,同时也能够不断规范市场经济的经济秩序。其次,市场经济的导向作用和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是一个伟大的尝试,它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上勾绘了一副宏伟的蓝图。然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尝试,使得我国市场经济的建设缺少前行者在经验上和方向上的指导。而政府干预能够在这一方面对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很好的补充。基于这点,需要对政府干预的先进性进行讨论。真正对市场经济起到有效调控作用的政府干预需要满足两个基本点。首先,政府干预的形式和力度要适宜。在解决市场经济失灵的基础上不过度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作,这要求政府在干预手段上要具有先进性。其次,政府干预要对市场经济起到导向作用,这要求政府在经济的发展方向上要具备先进性。同时,还需要讨论的是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和维护方面。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开放程度的逐步提升,我国市场经济面对的竞争环境和外界因素也越来越多。为此,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中,政府干预必须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路线进行尝试和探索,以应对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突发现象。目前为止,我国政府干预在市场经济中的角色定位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维护者和引导者层面。政府干预的主要工作也是帮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从传统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并日益完善。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干预要始终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规范其发展运行。

三、总结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政府干预,是对于我国正处在发展过程中的市场经济的一种补充手段,其根本目的是维护我国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对市场经济运作当中的不正常运作进行调控和规范。政府干预同计划生产、国家垄断在本质上有着巨大的区别,它不仅具备相当程度的先进性,同时还是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过渡职能,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完善,政府干预的参与力度也会随之逐渐减少。

参考文献

[1]祁华清.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干预[J].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2]江勇,吴树波.政府干预经济的理论及现实依据[J].价格与市场.2003(11)

[3]曹萍.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适度政府干预[J].社会科学研究.2001(5)

[4]霍焱.对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的理性思考[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4)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篇9

关键词:林业市场化;林业;经济增长效应

一、中国林业市场化进程的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林业市场化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与发展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从现实情况来看,中国林业市场化已经开始有一定的发展规模,虽然发展的步伐很大,但是在发展中还是存在一些问题,下面分析一下林业市场化进程的发展现状。

(一)忽视长期经济发展策略,过于注重短期经济利益

林业在过去的时代,资源丰富,人们在发现林业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的时候,在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人们为了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步伐,没有进行过多地考虑,就加快了对林业的砍伐,因此林场的建设速度加快,这样的做法促进了林业市场化的进程,同时也给林业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盲目的砍伐林业的做法,没有受到限制,无规矩可言。由于林木的生长周期较长,人们在砍伐林木的时候没有合理的规划,这就造成了林业发展中出现了经济链断裂的现象,这种只注重短期效益,而不做长期发展规划的工作,这不仅不利于林木的生长,也对林业经济的发展造成影响,林业的市场化进程受到阻碍。

(二)传统的林业发展模式导致林业市场化进程较低

中国林业市场化的进程虽然已经发展了有30年有余,但是一直受到传统的林业的发展模式的影响,虽然林业市场化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同时林业资源对于中国经济的生产建设很重要,它不仅提供的是能源,还提供建筑、劳动工具以及各类生活必须频道建设,这对经济的影响不言而喻,但是林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林业经济市场化进程依然很低,它的开放程度也是远远不如其他的经济发展类型。原因在于中国林业经济的市场化进程还是采取的是传统的经营模式,发展单一产业,没有紧跟时展的步伐打开思路,资源整合,这就导致了林业经营没有走复合型的发展道路,一味地采取单一的模式,就会造成虽然林业的市场化进程在发展,但是开放程度不够,林业市场化的体制也不健全,自然发展思路也不成熟,林业市场化进程就会很低,很慢。

二、加大林业市场化对于促进林业经济的发展的意义

林业属于我国的基础性的产业,其对于促进中国经济的发展,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实现农村小康生活和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发挥着作用。在林业发展的初期,林业发展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着。随着国家经济体制的不断变化,林业也由家庭承包责任制度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在长期的探索中,效果也是很明显的。林业市场化进程首先为国家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苦难的问题,改善了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经济发展增添动力,这人力资源就为林业经济提供人力的基础;其次林业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因此促进林业经济向生态经济的模式发展,促进生态平衡,防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最后林业市场化进程,能够及时发现市场动态,调整林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发展策略,更加有利于林业经济的科学发展。所以说在现实情况下,加大林业市场化进程对于促进林业经济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中国林业市场化的林业经济增长效应及其措施

(一)中国林业经济增长效应

林业工程属于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和时间的工程,在种植林木期间,需要耗费的时间很多,面临的风险也很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虽然很多,但是一旦树木长成,变成一片林木,那么它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这是中国长期发展林木给国家造成巨大经济利益的现实问题,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林业经济在2002年的总产值为4601.829亿元,而到2011年之后,这一数字就增加到了30312.821亿元,并仍旧持不断增长的态势。同时,受林业经济发展的影响,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解决了,人力资本增长趋势显著;其他要素的投入也在不断地增长,如生产要素的投入,林业人才教育的投入等,在林业市场化进程的带动下,林业经济呈现了较好的增长效应。

(二)促进林业经济增长效应的措施

1.继续对林业市场进行“改革开放”,促进市场化进程

改革开放的主要含义就是改变传统的观念,因此在林业市场化的发展中,我们也要采取“改革开放”策略,认识到现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林业发展也要利用这一优势,引进外资,加强林业发展的融资水平,并加大引导以第三产业为主的现代林业发展的转变。同时,调整林业产业结构,提升林业生产要素的市场配置水平,使得其市场化程度更高。

2.转变思想,跳出传统的林业经营模式

我们要转变思想,改变以往的传统观念,促使林业发展向集约型转变,积极配合改变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因地制宜,注重林业发展的客观实际情况,做好分析,促使林业经济的发展合理化,使林业经济的发展更加有动力,并且创造条件,为林业经济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支持。

结束语

通过论述,我们了解了林业市场化以及林业经济增长效益,并且针对林业增长效益提出了合理的建议。虽然现实情况是中国的林业市场化进程的速度虽然快,但是效果不明显,还存在一些问题。伴随着人们意识的提高,以及国家的重视,林业市场化进程也会在未来发展的道路上为林业经济的增长提供更多的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篇10

工商管理可以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可靠依据。在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当中,各个行业的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将会面临比之前更多的困难,而之前的一些管理工作也会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被淘汰,企业的管理者就必须要制定一些新的管理措施来满足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企业是其中的主体,而工商管理的一些经济管理的职能就是在企业当中来发挥作用的。现在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环境是变化不断的,企业将会面临着很激烈的市场竞争,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每天都有很多的企业在进行整改和重组,而这个时候也是企业在发展的过程当中最容易迷失道路的时候,工商管理在这个时候就应该要充分的发挥自己的职能来为企业解决麻烦,指明方向,保障市场经济的发展朝着更好的一个方向前进。除此之外,面临着在我国商品经济发展过程当中遗留的一些规划性比较严重的领域,对于商品在生产和交易的过程当中产生的一些不正当的竞争行为,工商管理应该要很好的进行制约,把那些选择的权利留给消费者,让市场经济自己去进行竞争,这样企业在对于自身的技术改革和产品的质量提升方面才有一定的动力去完成,也只有这样企业才能降低自己的生产成本,从而来提高自己的经济效益。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创造一个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是工商管理的一个重要职责。工商管理在管理的过程当中不仅仅是针对市场经济发展当中的企业,还应该要积极的对消费者进行一个引导,引导他们形成一个维权的观念,从而来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鼓励消费者在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时候要懂的拿起法律的武器来进行维护。

二、工商管理表现的主要特点

(一)在我国,工商管理主要就是用一种积极的行政管理来营造一个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的方式,来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我国工商管理部门和其他的一些政府部门不同的是,工商管理部门是没有独立的项目、资金等方面的内容,它最主要的责任就是来维护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次序,主要就是为了社会和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而综合创作出相应的一个软环境。特别是在我国要求建立一个开发统一并且竞争有序的市场大背景之下,更是要充分的发挥出工商管理的一些行政职能。只有在市场经济的大环境变好了之后,相应的投资主体才会增加,这样我国的市场经济才能获得更加快速的发展,总的财富也才会累积的更多。(二)监督的手段方式比较多。我国的工商管理的主要方式就是行政处罚和行政指导相结合的方式。通过调节以及舆论等来加强对市场经济的监督,在我国的法律当中,有关工商管理部门执行的法律就占了其中的一半,所以在工商管理的时候,应该要加强执法的力度,对经济市场上出现的一些违反行为应该要依法进行制裁,然后再辅以柔举的措施,维护市场经济的次序。(三)进行监督的范围比较广。工商管理在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不仅包括市场经济当中的有形市场,而且还包括了无形市场,包括了市场经济主体的入市、竞争、合作、交易淘汰等各个方面。(四)和市场经济当中消费者的关系比较密切。工商管理在进行监督管理的时候最基本的职责就是维护市场经济的次序。只有建立了良好的市场次序,才能更好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工商管理的很多职责当中,都是和消费者的权益、市场经济的次序相关的,工商管理在对市场次序进行维护的时候,还应该要对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一个很好的保障。

三、工商管理对经济的一些促进作用

(一)对于市场经济主体的准入进行了规范。工商管理部门在对市场的主体行为进行规范、促进市场主体的合法经营和维护市场经济次序等方面都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一个作用,从而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变得更加的合理和规范。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是采用以层层审批、严格审查为基础的企业审批登记制度。在我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情况之下,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到当地的工商管理部门进行申请注册、然后进行登记之后就可以获得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资格,而工商管理部门必须严把市场主体准入关,严格的进行审查,对于审批的程序也要做到规范,从而来提高企业登记注册的管理质量,积极的培育那些比较优良的市场经济主体。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经济的主体准入制度上的积极有效的工作,可以有利于建设比较规范化的市场主体准入制度,从而来有效的维护我国的市场经济次序,最终保证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稳定的发展。(二)对市场的监督进行了有效的强化。在规范市场的主体行为以及市场监督的工作方面,工商管理部门都起着巨大的作用,通过实施市场竞争管理以及商标注册管理等一些比较有效的监督措施,可以使得市场的主体在进行交易活动和经营活动的时候符合市场经济的相关规范,从而帮助市场的各个主体营造一个比较良好的市场经营和竞争的环境。而工商管理部门在强化市场经济的监督和管理方面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要大力的实施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工作。通过实施一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监督,对于我国市场经济的投资环境可以起到一个很好的改善,从而来营造出一个诚实守信以及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这样就可以使得我国的市场经济主体在经验活动的时候充满了活力,从而为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其次,就是对于企业的商标权要加大力度保护。商标是一个企业和商品的重要标志,在经济全球化发展当中起到的作用也是越来越大。一个企业的商标权能不能得到有力的合法保障,将直接的关系到这个企业以后的生存和发展,对于市场经济正常次序的维护也有很大的作用。工商管理通过对企业商标权的积极保护,对那些假冒商标等侵犯他人企业知识产权的违法违规行为进行严厉的打击,就可以使得企业商标的合法权益得到有力的保障,从而来进行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向前发展。然后,就是对于行业分类的监管体系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对行业风险、信用等级等一些的行业分类的监管,就会使得整个的监管体系变得更加的有效和精细,从而来做到有的放矢,这样对于各个行业的监管就会更加的有效,同时也会更加的有针对性一些,最终促进我国社会市场经济的稳定向前的发展。最后,就是对于那些虚假和违反的广告打击力度还应该要加大。对于加大那些虚假违法广告的相关整治力度,可以对整个广告市场的环境起到很好的一个净化作用,同时对于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广告行为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有利于形成一个比较诚实守信的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使得市场经济的发展更加的稳定,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三)促进社会经济各个市场当中体系的建立以及完善。工商管理部门在对市场经济进行监督管理的过程当中,通过自身的一些行政管理职能,透过对市场主体的积极培育和有效的监督,很好的促进了市场经济当中各个市场的发展以及壮大,同时也促进了各个市场当中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在社会经济的运行当中,市场是一个中枢所在,而市场经济当中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对于经济的发展壮大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使得经济的资源能够有效合理的配置,经济资源在市场当中总是很稀缺的。而对于这些稀缺的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使得它们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而不被浪费和闲置,是市场经济能够稳定、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而市场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则可以很好的对这些稀缺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通过市场这一个无形大手的作用,然后用价格的市场调节手段,从而来引导这些稀缺的市场经济资源最终流向那些需要的、最有效率的经济部门,从而使得经济的整体运行效率得到很好的提升,保障社会经济稳定健康的持续发展。其次,就是能很好的实现国家的一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和引导。经济市场是社会一个微观的经济活动场所,如果国家的一些宏观调控的政策要想达到相应的一些目的,就必须要通过市场来进行实施和引导,所以市场就成为了一个连接微观的经济活动和宏观管理主体的中介。国家通过宏观调控的一些方式和手段来对商品的供求进行直接的调节,然后通过价格来形成一定的机制,对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方向进行间接的引导和调节,最终来达到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目的。社会经济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保障了国家在进行宏观调控时候的实施和引导,增强了市场监管主体对于经济活动有效的控制力,这样就会对经济的一个稳定运行产生比较积极的影响。(四)对于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行了有效的维护,也强化了法律的监督机制。国家的相关法律和法规赋予了工商管理一些行政上的权限和职责,所以工商管理在监督市场的时候,要严格的按照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在执行,同时还应该要加大执法的力度,从而来保障国家的相关法规和法律的有效实施和贯彻,同时对于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也进行了比较好的维护。工商管理部门在市场监督的时候,应该要严格的按照行政执法的相关程序,依照行政处罚和行政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在注重合法监督的时候也要注重合理的将,对于企业的竞争和经营行为要积极的规范和引导,对于经济市场的正常次序要进行有效的维护。同时还应该要对工商管理的法律法规不断的完善,使得工商管理在监督执法的过程当中能够透明和合法。对于经济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工商管理应该要进行有效和严格的规范,对于商品质量的监督力度应该要加强,同时对于那些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也应该要加大,尤其应该要重视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工作,切实的保障好消费者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