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十篇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十篇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49:14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篇1

通过近年的实践,我镇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一村一业”、“村村有亮点、街街有实业”的村级集体经济新格局。据初步统计,自去年至今,全镇12个村“社区”新增村级集体经济项目28个,增加收入32.5万元;项目累计42个,村级集体经济年总收入67.8万元。XX年全镇村级集体收入1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1个,10~15万元的1个,5~10万元的3个,3~5万元的4个,3万元以下的3个,基本上消灭了“空壳村”;全镇工农业总产值4.5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386元。到目前为止,全镇有沼气池1805座,卫生厕所5167个,电话3210台,手机2107台,摩托车、农用车8602辆,人均住房面积26.85平方米,81%的农户住上了钢筋水泥楼,实现了村村通四级公路、通电话,通闭路电视,村村有村部医疗卫生点、村部钢筋水泥办公楼、学校教学楼,100%的村(居)民饮上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全镇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焕发出勃勃的生机和活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选好班长,配强队伍,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提供人才保证

“农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班长。”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关键在于要有一个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和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而选好这个支部的“班长”又是关键的关键。

1、选好班长,发挥经济能人的带头作用

我镇在选拔农村基层干部时,坚持“靠得住、有本事、群众公认”的原则,把政治坚定,思维活跃,能带领群众致富的经济能人选拔到村级基层组织中来,着力打造一个“朝气蓬勃、奋发有为”的村集体领导班子。如上奇社区的党委书记伍仕铭,是群众推选上来的具有高中学历的党员致富带头人。近年来,他不但自己搞立体种养年收入有18万元以上,他和社区班子一班人达成共识,村集体投入36万元建成花岗岩工业加工开发小区,并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了火机厂、红砖厂等外资企业近10个,使集体经济纯收入从每年的10万元猛增到16.5万元。

2、加强培训,提高村级班子干部的致富本领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迅速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干部的市场意识和经济洞察力至关重要。我镇一是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培训班,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提高他们的经济管理水平和专业知识能力;二是多次组织村干部到经济发达地区、村级集体经济搞得较好的兄弟乡镇参观考察,促进他们拓宽视野,更新观念,把好的经验、好的发展路子带回来。如自治区级贫困村——黄沙村的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在参观学习了藤县古龙镇的八角种植技术后,回来广泛发动村民扩大八角种植面积,对八角树实行低产改造。XX年该村八角种植面积达到了7000多亩,当年全村八角产量2万多公斤,人均增收40多元。

『1

3、选准载体,强化村级班子凝聚力和战斗力

XX年上半年,我镇乘着村级“两委”班子换届的契机,在“两推一选”和村民直选工作中,把“双强”党员和致富能人选入“两委”班子,使他们真正成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领头雁”。并抓住“选、育、促、管”四个环节加强培养。即“选”就是用率民致富的标准选准班长,配好班子;“育”就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党支部班子的素质;“促”就是对农村党支部实行目标管理,使其感到有压力;“管”就是建立科学规范的村级干部管理监督机制。我镇党委还坚持开展“三强四带五个好”活动,即每年评选出政治素质强、驾驭能力强、经济能力强的党支部(党委)书记,评选出带头学习落实政策法规、带头维护社会稳定、带头依靠科学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共产党员,评选出“五个好”模范村级党组织。通过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以此带动全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提高“两委”班子工作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如在XX年的村级换届选出的48名两定干部当中,有12名是第一次当选为村干部,有14名是村里的致富能手。

二、理清思路,创新发展模式,为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富民强村指明方向

思路决定出路。加快经济强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关键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发挥自身优势,把资源优势或地缘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1、理清思路,扬长避短,创建示范基地,探索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镇党委要求每个村(社区)要清醒认识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扬长避短,力求做到“三点”,即“年初有要点,年内有重点,年末有亮点”。如思孟村“两委”班子通过调查研究,决定充分发挥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写好两篇文章:一是写好“山”的文章,抓好4000亩荔枝基地建设。通过技改,XX年全村荔枝产量超过100万斤,创历史最高纪录。该村集体的荔枝园,当年产量达到3万多斤,收入达2万多元。二是写好“田”的文章,发展100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今年上半年,该村借“实施五大措施,促进农民增收”的契机,引来了广东客商在该村种植韭菜花100多亩,并引进了芦笋、毛节瓜等蔬菜新品种。该村还与w中学签订了建设100亩学校蔬菜供应基地的合同,规划的1000亩蔬菜基地已初具规模。目前,该村已产出无公害蔬菜1046吨,实现产值100多万元。

2、分类指导,着眼长远,引进“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新模式

我镇是一个既有山区村,又有垌面村的镇,经济差异比较明显。为此我镇坚持分类指导,相互促进的原则,把全镇12个行政村(社区)大体划分为三类,即经济大村、专业村和相对后进村,提出了“经济大村抓发展、专业村抓提高、后进村抓转变”的思路,使各个村(社区)的集体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XX年,我镇抓住国家林业政策调整的大好机会,建议思英社区在宜林荒山大力营造速生丰产林,为w市最大的人造板厂——三威板材厂建造原料基地。该社区干部立即行动起来,采用股份承包责任制的发展模式,即土地使用权所有者占利润的10%~15%,投资者占利润的85%~90%。这一分配体制深受群众欢迎,许多农户纷纷与社区签订了互惠互利的合同,从而掀起了大种马占相思的热潮。3年来,该社区共投入了15万元资金,种植马占相思450亩。目前这些马占相思长势喜人,最高的树已有5米高,平均周长达12厘米。据估算,马占相思5年成材,平均每亩可产材6立方米,按照每立方250元计算,450亩就是60多万元。速生丰产林成为思英社区建在山上的“绿色银行”。而寮田村则紧紧依靠w市外贸鸡场这个龙头企业,利用山地多的优势,用山地入股,联合大型养殖户一同发展“三黄鸡”养殖。目前该村“三黄鸡”存栏量已达20多万羽,一跃成为w市养殖“三黄鸡”最多的村之一,寮田村集体也因此每年增收2万元。『2

3、依托城区,服务城市,打好招商引资这张牌,建立新的发展格局

对于城区的几个村(社区),我镇确立了“优势在区位,重点在工业,难点在农村,出路在招商,关键抓项目”的发展新思路。如六凡村把100多亩的荒山沟出租给w市环卫站作为垃圾填埋场,每年可为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思英社区利用工业园座落在社区的契机,全力配合做好征地、拆迁、经济补偿、三通一平等工作,建好工业园,并成功引进了投资达5000多万元、年产值1.2亿元、可安排就业500人、年上交利税700多万元的鹰达不锈钢厂。该厂不但解决了部分居民的就业,还带活了周边的餐饮、商贸、房屋出租业的发展,壮大了该社区经济总量。自XX年以来,该社区共引来了塑料厂、毛织加工厂等二十几家乡镇企业。其中仅毛织加工厂就有9家,仅此一项就可解决600多人的就业。目前全社区的1500

多个劳动力,有的入厂务工,有的入市经商,基本上是“人人有工作,个个有收入”,村集体的收入自然是水涨船高了。而条件相对落后的垌尾村,村干部针对其水利资源丰富的特点,通过努力,引来了外地客商欧老板投资200多万元建设装机容量达120千瓦的水电站。目前,垌尾水电站已开始运行,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收入2万多元。

三、加强管理,盘活资产,为村级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更大的效益

要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是基础,经营管理是关键。每个村(社区)或多或少存在一些经营项目,如果管理不善,就不能发挥出应有的效益,为此我镇着重抓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1、市场化管理,多管齐下,提高经营效益

一是采取租赁经营的方式。山心、大锦等山区村拥有大片的山场,但由于经营管理不善,一直处于闲置状态,没有经济收益。为盘活这部分资源,我们引导村集体把山场租赁给有实力的老板进行连片开发,提高土地经营效益,村集体获得租金收入。如山心村把1450亩的山场租赁给黎老板经营,每年村集体可增收2万元。二是入股经营。大锦村对于在山上营造的速生丰产林、药材,采取集体和个人入股,收益按股份分红的模式,以增加集体收入。去年该村就获利1万多元。

2、民主理财,村务公开,管好集体资产

我镇明确要求各村(社区)一定要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理财和财务开支审批制度,200元以上开支必须经村两委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每季度把村财务公开一次,主动接受群众监督。各村(社区)均成立有村财务监督小组,每年由监督小组对村集体经济的收入和开支情况进行审核、监督,并将结果张榜公布,给群众一个明白。镇还组织了纪检、经管等部门,采取定期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加强对村财务的监督,纠正账目不清等不良行为,防止贪污挪用、滥支乱花、大吃大喝、铺张浪费等现象发生。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篇2

近年来,*领导班子的在区委、街道工委的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密联系社区实际,围绕“发展集体经济,让群众得实惠”这个主题,创新发展思想,抓住发展机遇,采取多种形式,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谋划发展集体经济之举

切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基础党组织作用。

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发挥如何,是推进基层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决定性因素,*党总支班子,是一个团结、协调、有战斗力的基层组织的班子。在街道工委的指导下,他们以贯彻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加强领导班子建设,致力于创造团结和谐的氛围,相互尊重、互相通气、形成集中统一,步调一致的工作局面。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理论联系实际,理清发展思路。

“思路决定出路”,随着新埠岛开发建设的推进及城市化进展不断加快,如何破解“村改居”后发展集体经济,增加收入,让群众得到实惠这一难题,*党总支在街道工委的指导下,通过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把理论学习和推动工作结合起来,把学习理论成果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转化为促进发展的有效措施。

抓住工作重点,解决突出问题*党总支在工作中紧紧抓住提高富民本领,为社区居民办实事,让社区居民得实惠这一工作重点,突出解决“村改居”后集体经济如何发展壮大的问题,做“三个一”即利用一个优秀,解决一个难题、实现一个目标。充分利用新埠岛开发建设的机遇及临近市区的区位优势,因地制宜,发展仓储租赁、场地出租、联合建厂、铺面出租等,加快集体经济发展。“村改居”后集体经济如何发展,一直是围绕新埠街道的一个难题,新东社区党总支坚持不争论、不等待、不观望,认准了就干的原则,以各居民小组为单位,实行“一居一品”,使集体经济发展有了坚实的基础。实现一个目标就是发展集体经济,让群众得到实惠。这也是*党总支工作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目标。

坚持以人为本,推动惠民工程

近几年来,新东社区党总支在大力发展集体经济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推进惠民工程,紧紧抓住新埠岛开发建设的机遇,配合区、街及开发建设单位,实施就地城市化,启动完成了西坡村搬迁改造工程任务,为西坡村群众打造一个文明、整洁、舒适的生活小区,办好了一件深得民心的好事实事。为新埠岛今后的村庄改造探索了成功的经验。最近,根据市、区的两级政府的工作部署,横沟村村庄改造工作已经启动,新东社区党总支已按要求做好各项前期工作准备,密切配合做好村民的思想发动、调查摸底等具体事项。随着村庄改造的启动和推进一个崭新的横沟村新居住区将建成,群众的生活居住面貌将得到进一步改善,也将得到更多的实惠。

三、推进发展之成果

新东社区党总支近年来在区委、街道工委的指导下,顺应了群众的期盼,体现了群众利益,让群众从集体经济的发展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了群众真心拥护,凝聚起做好各项工作的强大合力,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加强。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篇3

新津县地处四川省成都市三圈层,全县辖12个镇乡,86个村、15个涉农社区、1256个组。近年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三个集中”进程加快,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组级集体经济有较大发展,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仍然较慢。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实行的是三级所有、组为基础的体制,村级只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绝大多数村(社区)没有经济实体。以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扶持村级经济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全县农村集体经济正在积极稳步发展。

一、现状

1、经济现状。全县村级现有资产6602.75万元,其中:货币资产1219.67万元;应收款1198.71万元,其中50%以上是农户三金尾欠;库存物资4.73万元;林木资产417.41万元;长期投资53.23万元,短期投资1.6万元;固定资产3658.38万元;在建工程49.02万元;负债总额963.94万元;所有者权益(积累)5638.81万元,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大部分资产是非经营性资产。

2、收益情况。,全县村级总收入3387.04万元,其中:发包收入520.89万元,补助收入73.61万元,投资收益14万元,其他收入300.04万元(大部分是农户土地流转收入,要分配给农户)。支出总额3016.16万元,其中:经营支出2480.78万元,管理费用299.96万元,其他支出235.42万元。收益370.88万元。在全县101个村(社区)中,无收益的村13个,占13%;有收益的村88个,占87%。当年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5-10万元以上的村9个,10万元以上的村15个。

由此可见,我县村级集体经济比较薄弱,大多数村组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工作开支,部分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入,因此全县村组基本无集体经济收益分配,农村村组集体经济分配主要是资产性的分配(土地征占费)。

二、主要做法

1、落实责任,增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自觉性。为提高村干部工作质量,增强村级发展集体经济的自觉性,各镇乡建立了党支部岗位目标责任制,把党建和经济工作任务下到支部,责任落实到支部书记,按照表现评优树先,按照能力选拔干部。调动了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的积极性,增强了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2、突出抓了村级财务的管理,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将村级财务全部收归镇乡农村经济服务中心,统一管理,实行“社有乡管”。取消了村级招待费,每年可节省开支20多万元,减少了集体资产浪费,增加了农村积累。同时针对各村债权债务严重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问题,通过对帐目进行认真地清理、公开,给群众一个明白,还干部一个清白,为村集体经济发展减了负,松了绑。

3、更新村干部思想观念,解决发展集体经济信心不足的问题。为增强村干部发展集体经济、带领群众致富的信心和决心,各镇乡经常组织村干部加强对市场经济知识的学习,走出去参观学习,从而解放了思想,增强了竞争意识、超前意识和开放意识。

4、帮助贫困村理清发展路子。贫困村由于家底子薄,村干部对发展集体经济往往缺乏信心。县上相关部门针对贫困村致富无门路,发展无思路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重新制定发展目标,结合各村实际,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的原则,因地制宜,各打各的优势仗,各唱各的拿手戏,寻求自己适宜发展集体经济的路子。

二、存在的问题

1、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不平衡。临近城镇、集镇的村,集体经济较为雄厚,集体经济发展较快,特别是二、三产业发展较好。而边远的村,由于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等原因,集体经济一般比较薄弱。目前,除新平、五津、邓双、永商四个镇外,其他镇乡集体经济都很薄弱。

2、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缺乏发展的资金和资本。从目前村级经济现状看,全县村级收入5万元以下的村64个,占63%。在5638.81万元积累中,主要是固定资产积累,而固定资产大部分是非经营性资产,如村委会大楼、提灌站、学校等,难以形成资本。

3、地域条件影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在丘区,虽然土地资源较丰富,但受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投资环境差的影响,集体经济发展的难度也较大。在全县20个薄弱村中,丘区就有9个,占45%。

4、个别村干部开拓创新精神不够,发展集体经济思路狭窄。当前村干部抓集体经济发展有两怕:一怕担责任,创办经济实体失败后,给集体造成重大损失,遭群众谴责;二怕困难,由于村级经济薄弱,发展集体经济面临诸多问题,往往过分强调缺乏资金、人才、技术等客观条件,不能立足已有的土地、资源等优势求发展。

三、案例情况

目前,我县村级经济发展最好的是方兴镇花碑社区。方兴镇花碑社区与大邑韩场交界,有18个村民小组,农业人口3081人,耕地3000余亩,距县城9公里。前,村级收入只有0元,主要是收企业管理费和门市租金。村级经营性资产只有村委会80平方米门市。,社区借城乡统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东风,积极鼓励和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目前已有156户农民进入小区居住。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新增土地1276亩,其中360亩由社区经营。预计,社区集体收入可达34万元,比猛增32万元,他们的经验是:

1、主动出击抓机遇。以来,随着推进城乡一体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社区干部一方面做好宣传教育群众工作,积极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争取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开展土地整理,鼓励农民集中居住。通过格田整理、废沟处理、完善水利设施、撤院并院等,将新增土地中的360亩由社区经营,为发展社区集体经济打下了坚实基础。

2、依托专合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社区依托川浙花碑蔬菜瓜果专业合作社、方兴镇创新合作社、方兴镇食用菌合作社规模种植蔬菜瓜果,社区不仅实现了土地流转收益28.8万元,同时也带动当地600户农户增收。

我县经济状况最差的村是金华镇五星村。金华镇五星村有9个村民小组,农户678户,农业人口2028人,耕地面积1116亩,人均土地0.55亩。村集体资产总额3.41万元(均是非经营性资产),负债总额49.73万元,村级无集体经济收入。多年来,村级开支主要是村民小组、农户集资和镇乡的支持,其原因是:上世纪80年代,村办企业(砖厂)亏损倒闭,使村上背上了40多万元的沉重债务,严重制约了集体经济发展。企业亏损倒闭,给干部、群众留下深刻教训,重新发展集体经济的基础和信心不足。为此,我们建议:

1、该村要发展集体经济,首先要解决债务问题,单靠村级经济偿还十分困难,摆脱了债务,才是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起点。

2、该村地处金华镇政府所在地,与津华路、金普路、火车站相通,交通便利,有较好的投资环境,要充分利用自身有利条件,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积极争取农村新型社区建设项目,鼓励农民到新型社区集中居住。农民集中居住后,可以发展第二、三产业,增加农民收入。通过土地整理、撤院并院后的增加土地,全部留作村集体统一经营或通过招商引资联营等方式,逐步增加村集体收入。

3、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同时在信贷、税收等方面给于支持和优惠,使该村集体经济尽快发展壮大起来。

四、对策和建议

1、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合组织。以专合组织为纽带组建经济实体,发展集体经济。各村(社区)要根据本地实际情况,结合本地的产业优势、产品优势、地理环境优势,以村委会为主体,村社合一组建相应的专业合作社或创办经济实体。通过开展产、供、销服务和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加村级集体收入,壮大集体经济。

2、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发展模式,结合本村的地理条件、产业优势确定发展项目,制定发展规划。由于各村地理位置、外部环境、资源状况、干部思想解放程度等情况不同,发展集体经济的模式也应该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形式,不搞“一刀切”要“一村一策”。要立足优势,选准路子,引导各村立足资源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可以充分利用荒山荒地等土地资源引进业主投资,盘活非耕地资源,加快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化,增加集体收入;可以依靠村级成立服务组织,开展有偿服务,增加集体收入;可以集体兴办农副产品加工企业或收购公司,使农副产品在加工、储藏、运销等环节中实现多次增值,使集体收入与农民收入同步增长;可以依托地理优势,开发饮食服务、商业流通、运输等产业,增加集体收入。

3、结合推进城乡一体化和新农村建设,鼓励农民集中居住,修建农民集中居住区,通过撤院并院,新增土地由村上通过调整,集中成片统一经营,其收益在保证组级和农民利益的前提下,村上参与收益分成,增加村级收入。

4、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应加强村级班子建设,选好带头人。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能力。二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教育。通过市场经济知识和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的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篇4

转型的缘由

安吉县域经济的转型、提升是发展思路与时俱进的体现、发展成果集聚裂变的展示、发展优势撞击放大的结果。

生态资源化阶段。“靠山吃山”,安吉处于产业分工底层和区域竞争的末端,是全省25个贫困县之一。穷则思变,广大干部群众想发展、思发展、盼发展,打通交通大动脉,把生态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成为全县上下的共识。

资源经济化阶段。安吉工业化发展初期,粗放型的增长方式在1998年太湖治污“零点行动”中,随着利税大户“老石坎纸厂”关闭而终结。痛定思痛,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成为全县上下的共同愿望。

经济生态化阶段。安吉提出生态立县发展战略,并在2007年正式确定“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战略。2008年在全省率先建设“中国美丽乡村”,2010年提出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不断推进环境、空间、产业和文明的相互支撑,努力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共赢。

转型的做法

安吉县的每一次大发展,都是伴随着新一轮的思想解放,以此统筹城乡融合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激发体制机制优势,高标准、全方位地推进县域经济转型升级。

1.以解放思想为先导,全力提升科学发展的思路。安吉县以解放思想启动工作、以思想解放推动发展,确定“安吉路径”。通过“走出去”,到上海、苏南和杭甬台温等地学习,拓宽视野,更新观念;实施“请进来”,邀请知名专家、教授和学者授课指导,理清思路、规划发展;开展“大讨论”,通过保持先进性教育活动、“六破六立”、“激情与发展”、“赢在执行”等大实践活动,统一思想、提升思路。在率先建成全国首个生态县后,以科学发展观审视、评估,提出坚持“三大发展战略”,沿着打造“一地四区”、建设“中国美丽乡村”、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的发展路径,深入开展“奋战五年・再造安吉”推进行动,最终实现“建设民富县强和谐安吉”的发展目标。

2.以美丽乡村为载体,全力开创城乡融合的局面。安吉县按照打造县域大景区的思路,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塑造“安吉样板”。构建“三级联动”立体化格局。坚持“规划、建设、管理、经营”四位一体,构建“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立体化格局,实施建设和经营行动计划,健立全国示范的建设标准化体系及考核指标体系、长效管理体系;出台专项政策,整合支农政策向美丽乡村倾斜,确保五年投入2亿元用于风情小镇建设,每年投入30亿元建设优雅竹城。加快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加快杭长高速等项目建设,推进天荒坪二期等前期工作;实施“十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健立“户集、村收、乡转、县处理”的垃圾处理网络,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加快广播、电视、电话等进村入户。推进公共服务均衡化发展。实施“共建美丽乡村、共享小康生活”民生改善系列行动健全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化体系,让人民群众共建共享发展成果。

3.以产业转型为支撑,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安吉县把产业升级作为经济转型主攻方向,突出大平台大项目大产业大企业发展,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安吉速度”。推进工业新型化。坚持“集约集聚集中”原则,打造省级开发区、天子湖工业园、临港经济区工业“金三角”,规划省际边际产业集聚区,推动工业园区向工业新城转型,提升平台承载力。构建“2+5”产业体系,实施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主推项目建设,打造区域品牌,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推进农业休闲化。按照一产“接二连三”、“跨二进三”思路,制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和政策,全面启动“一区一轴三带十园”基地建设,打造安吉白茶等农业品牌,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休闲化发展。推进休闲旅游高端化。坚持规划引领,出台省旅游综合改革试点规划和实施意见,培育竹海熊猫、室外滑雪等新业态,探索“旅行社+景点+农户”等服务外包,打响“中国大竹海”、“中国美丽乡村”品牌,促进旅游产业由“观光”向“休闲”转型发展。

4.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全力优化服务发展的环境。安吉县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优势,打造“安吉服务”。激发体制活力。首创“镇区合一”管理体制,下放重点园区开发权限,优化了资源配置;成立城市管理局、昌硕街道,提升了城市经营管理水平;改革和调整旅游管理体制,增强旅委(环灵峰山管委会)对休闲旅游的统筹力。提升服务效能。深入开展“效能革命”,创设“国地税联合办税”模式,建立“1+3+6”企业服务体系,压缩审批时限、就低标准收费、整顿中介机构,推行项目审批网上预审和四部门“一窗式”服务。创新机制优势。健全落实机制,成立抓落实办,推行领导联系、部门领办、乡镇负责和村组配合的“四位一体”落实体系;强化保障机制,实行乡镇“三线工作制”和部门“两线工作法”,完善干部“一线工作体系”,实施“五百干部行动”;建立激励机制,推行乡镇“加快发展创业奖”、部门“提升效能创新奖”和干部“突出贡献奖”,探索6名优秀村党支部书记进乡镇党委班子,落实村两委主职报酬县乡村三级统筹。

转型的成效

通过持之以恒地推进县域经济的转型升级,更加明晰了以生态文明为主要内容,以“优雅竹城―风情小镇―美丽乡村”为发展格局,打造全国首个县域大景区的思路,更加坚定走生态文明与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美丽乡村建设互促互进、共建共享的科学发展路子。

1.县域竞争力不断增强。通过县域经济转型升级,县域综合实力在省市位次持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继续全国试点,荣获中国人居环境奖,美丽乡村上升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品牌。

2.城乡一体化不断提升。通过美丽乡村建设,全县142个村完成创建,10个乡镇全覆盖,建成1条旅游大环线和4条精品线;6个风情小镇启动试点,天荒坪旅居小镇项目列入省重点。基础设施一体化明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18个地域文化展示馆建成并运营。构建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142个标准化村级服务中心,各项社会保障覆盖率居全省前列。城乡统筹发展水平更高,城乡收入比1.96:1。

3.发展内生力不断激活。通过体制机制创新,持续激发了基层创新创业活力。同时,安吉纳入杭州湾经济圈发展,城际轨道等一批重大项目列入规划或启动实施。工业“金三角”承载力明显提升,开发区综合实力跨入全省七强。产业集群化发展,椅业成为省级现代产业集群示范区。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篇5

关键词:解放思想;苏州经验;民营经济;创新思路

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0-0204-02

收稿日期:2009-11-15

作者简介:许应文(1970-),男,黑龙江佳木斯人,科长,硕士研究生,从事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管理、经济规划、体制改革、区域规划研究;刘纯(1964-),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副校长,硕士研究生,从事领导科学、经济管理研究。

9月22日到26日,市第24期中青班学员赴江苏省苏州市,学习考察苏州科学发展道路的成功经验。此次深入到中新合作苏州工业园区、昆山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张家港等地进行学习考察,通过边听边看,讨论交流,我们深切感到沿海发达地区思想解放程度之高,机遇意识之强,经济发展速度之快,他们敢为人先勇争第一的胆量和气魄,他们超常规的发展态势,他们抢抓机遇的意识和能力,他们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无不让人震撼,通过学习考察,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与先进地区之间的差距,增加了加快发展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增强了加快发展跨越赶超的紧迫感、做好工作的责任感、振兴佳木斯的使命感。

一、苏州科学发展道路的巨大成效

改革开放以来,苏州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开启了地区跳跃式发展的崭新篇章,其先后抓住了农村改革、浦东开发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知识经济发展的四大机遇,经济社会发展成功跨出了“农转工”、“内转外”、“量转质”三大步,实现了率先发展“三级跳”,创造了“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园区经验”三大法宝,开辟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新局面,其发展速度之快,外向度之高,民营经济之强,企业规模之大,产业结构之优,科技水平之高,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以占全国不到0.1%的土地、0.7%的人口,创造了超过全国2%的GDp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实现了全国10%左右的进出口总额和到账外资,2008年,其合同外资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一,工业增加值、到账外资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二,实现GDp、进出口额和固定资产投资列全国大中城市第四,财政收入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五,铸就了三十年改革发展的辉煌华章,使苏州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二、苏州经济发展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苏州干部群众的实践成为解放思想、改革开放、科学发展实践模式的代表,被誉为“苏南模式”、“苏州经验”,现在叫“苏州科学发展道路”。其主要经验和做法是:

1.抓住解放思想这个法宝,在抢抓机遇发展上始终先人一步。思想解放是经济发展的先导,经济的大发展、大转型,离不开思想的大解放、观念的大更新。苏州人机遇意识强、发展意识强,他们之所以发展快,就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解放程度高,创新意识强。他们处处解放思想,研究国家政策让干什么,用好用足;研究国家政策没有不允许的,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正是这种思想上的原动力,使他们在一轮又一轮的竞争中始终处于主动,占得先机,实现了经济社会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2.抓住规划这个发展龙头,在创新思路发展上始终先人一步。规划是发展的龙头,科学规划是区域经济开发与发展的核心。苏州、昆山、张家港等地在发展中都注重舞好规划龙头,科学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蓝图。苏州人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速度发展”的要求,坚持长远发展与短期产出相结合,做到一次性规划到位,科学合理地规划功能分区,各有所长地精心打造大港口、大工业、大城市的城市品牌。

3.抓住招商引资这个关键,在外向型经济发展上始终先人一步。经济实现腾飞,开放必须先行,惟其如此才能够把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经验吸引进来,这也正是是苏州经济发展的首选之路。“大开放、大发展,小开放、小发展,不开放、难发展”,这是苏州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苏州人总结了“三要”的秘诀:“脸皮要厚,不怕吃闭门羹,不怕脸难看;嘴皮子要薄,能说会道;腿要勤,三天两头找上门,不达目的不走人。”

4.抓住园区这个发展载体和工业化这个“牛鼻子”,在产业集聚发展上始终先人一步。苏州人始终把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吸收外资、推动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的载体,作为对外开放的窗口和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充分发挥其投资“洼地”的作用。在园区基础建设上,他们采取市场为主、政府为辅的运作机制,投资公司通过市场融资建设,走出了一条靠内资企业树形象、靠外资企业上档次的成功之路。

5.抓住农村新集体经济发展这个突破口,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始终先人一步。苏州实践证明,推进农村“三大合作”改革,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构建了农民持续增收长效机制,引导了土地相对集中,推进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了农民身份转换,我们所参观的蒋巷村就是其中的一个典型代表。

6.抓住了发展民营经济的机遇,在增加经济发展的动力源上始终先人一步。苏州人认为,谁放弃了民营经济的发展,谁就会落后时代。为此从本世纪初开始,苏州就把加快民营经济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动力源,2008年,苏州市净增私营企业2.01万家,累计达到14.13万家;净增个体工商户2.74万户,累计达到29.21万户。私营个体经济完成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30.2%。完成工业总产值5754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9%。私营个体经济累计入库税金占全市税收总额的比重达到29.7%。对全市主要经济指标贡献率均在1/3左右。

7.抓住服务这个根本保障,在优化发展环境上始终先人一步。以强化服务为保障,营造经济发展环境,是苏州快速发展的重要经验之一。苏州人深刻地懂得环境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充分地认识到环境的本质。他们大力营造安商、亲商、富商理念,全社会形成了“引进项目是恩人,投资老板是亲人,招商引资是能人,影响招商是罪人”的招商氛围。他们积极营造政策环境,坚持老板怎么宽心怎么办,及时出台加快推进发展的优惠政策,创造了“不是特区、胜似特区”的投资环境,营造出跨国公司和港、台投资密集地。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1.必须以思想大解放促进佳木斯大发展。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苏州之所以发展快,最关键的是他们解放思想,敢闯、敢想、敢干、敢试。苏州人认为思路决定出路,思想先行一步,行动就能早到一步。他们每抓住一次发展的机遇,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在解放思想中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中解放思想。用他们的话来说,中央红头文件明令禁止,不让干的坚决不干,中央红头文件没有规定,允许实践,就在实践中创新经验;中央文件允许干的,要放开干,大胆干。

学习苏州发展经验,加快我市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唯科学发展至上、唯跨越发展为先,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思维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和工作作风,坚决冲破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以创新的思维和勇气去破解诸多发展的难题,让实践作为最终检验标准。

2.必须创新思路、以高水平规划引领佳木斯大发展。规划先行,对于我们佳木斯而言,就是要突出战略创新,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在高水平规划编制上下大工夫,确保规划高标准。注重规划的前瞻性、协调性、开放性,以战略的眼光、开阔的眼界,跳出佳木斯看佳木斯,长远规划竞争方略,前瞻性科学把握未来。

3.必须大力发展农村新集体经济带动农村经济大发展。苏州破解三农问题的关键是抓住了发展新农村集体经济这个根本。佳木斯市作为农业大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必须立足于现实,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断创新农村体制机制,加强农村产业组织建设,走新型集体化的道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篇6

关键词:县域经济;发展思路;对策

县域经济是以县为行政区划的区域经济,是以县为单位进行科学有效地资源配制的经济。县域经济是省市区域经济的基础,也是省市区域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县处于“乡之首,城之尾”,是城乡结合部的社会综合体。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连接点。具有向上联接大城市,向下辐射乡村,促进县域经济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功能;也是实现城乡经济结构调整的纽带。县域经济是由地方工、商业和微小企业以及农、牧业经济组成的同类产品的联片经济。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

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1]要改变这种漫步走的常态,必须以转变思维方式,创新经济结构为前提,从方式方法上整体转型,把握好“开放理念的真正形成,开放环境的有效运营,开放层次的不断提升”三个关键,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城市和农村的关系、经济和社会的关系。解决好农村分散产业小规模应对城市大市场集中的重点,处理好人口众多,工、农、牧产业起步水平低,发展缓慢的难点,才能逐步打造现代化的、高效的、富民的、生态的、新型的县域经济路径。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全省区域经济的稳步协调发展。要做好这些,可从以下几方面具体实施。

加强县域经济发展中地方政府职能创新

发展县域经济的目的在于:要综合运用市场调节和行政手段的双重力量,使县域农村人口和其他经济要素向县域经济中心—县城—未来的中小城市集中,通过以工业化为动力的县域城镇化来实现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化。为实现此目的,需要进行地方政府职能的创新,基本思路主要体现在创新地方政府的行政理念。

一般来说,思想决定行动,理念引导发展。树立政府管理理念,不仅可以为地方政府职能的全面创新提供基础和先导,也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探索出新的思路。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政府本位”观念产生了政府全能,行政行为任意化和随意化,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深入并控制社会全部领域和各个层面等多方面的问题。

走县域新兴工业化道路

县域经济的实力差距主要体现在工业发展的差距上。只有工业的跨越式发展,才能有效促进贫困县县域经济的发展;而要使贫困落后县的后发劣势变为后发优势,根本的措施就是积极推进新兴工业化。只有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我国的县域经济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不均衡发展的无序状态。依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来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发展,不仅直接壮大我国GDp总量,也是提高绝大多数人口收入,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刺激生产和生活消费,提高县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路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遵循市场导向原则、适度跨越原则、突出重点原则、技术领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因此,应实施以特色工业为主线的县域工业发展之路,大力培植产业集群;实施以园区工业为主导的县域工业发展新途径;实施以单核复合型为主体架构的县域工业发展网络。

县域经济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县域经济是构成国家、省和中心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落实科教兴国,控制人口数,提高人口质量的儒要;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外向度,参与国际分工,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需要;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合理开发资源,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确保生态平衡,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的需要;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居民收人及其生活质量,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需要。总之,县域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符合解决实际问题的需要,是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藉要,是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一项科学战略决策。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符合公众利益、恩泽子孙后代的全民工程,在具体的工作部署上,要深人开展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教育引导广大市民统筹兼顾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全局意识、环保意识。在招工问题上,给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更宽畅的“渠道”,要教育引导企业优先招收城区失业工人、本区域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就业率,确保社会稳定。参照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做法,环境日报和趋势报告;加强环境保护的舆论监督,提高曝光率,公开处理严重污染大气、水环境的违法事件,让全社会都来关心、参

与环境保护,确保县域生态平衡和水资源的安全。

县域经济由弱到强的发展模式路径

在第一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对全国的2073个县域经济划分为十个等级,实力最强的a级中,西部的县域只占5%,在最弱的J级中,则占86.8%。在行政区划上,西部的县有905个,占西部县级单位总数的84.2%,县域人口比例达81.3%(新华网2002-08-27)。[2]因此,可以说明西部县域经济相当的薄弱;同时也表明,在这个经济薄弱的县域中,利用现代化的、科技的思维,可以规划出强盛的图景。对一个国家,强大县域经济,提高县域经济的基础承载能力,从区域经济学的角度讲,是强大经济体系细胞,因此实现跨越式发展在一定意义上基础在县,潜力在县,希望在县。

抓住农业科技转化机制,创新农业科技成果利用;在农业生产逐步向专业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市场竞争加剧,对农产品提出更高要求的今天,对科技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农民对科技信息的需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单纯是需要简单的种养技术,而是需要种、养、加、销各行业的技术和信息。这就要求农业技术人员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要跟上经济发展变化,农业技术人员数量也要适合千家万户的实际服务需求,农业技术人员知识面也得逐步趋于多样化,得适合农民千家万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的需求。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服务,要形成上联部、省、市,横联相关各部门,下联乡、村、大户和农业企业的计算机网络服务体系,为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提供信息。

总之,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与路径,具有动态性。有时是多种模式、多种路径的复合体。在借鉴时,必须注意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和偶然性,分析其所需要的条件。不能简单地说一种模式、路经优于另一种,就可以拿来选用。在选择发展模式和路径时,可从自身所处发展阶段及县域经济特点出发,选择适合本县域的多种模式和路径。

参考文献:

[1]钱正英.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篇7

推动----更快更好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新发展、新认识,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飞跃,是指导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理论基础,也是做好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在新的发展阶段,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处理和解决好前进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必须突出主题,全力以赴加快发展

近年来,---区广大干部群众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但也应当看到,虽然同自己比,有了很大发展,与先进发达地区比,经济总量、人均占有量、发展速度、综合实力等都还有较大差距。因此,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扭住经济建设中心不动摇,全力以赴加快发展不停步,集中精力谋划高速度、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按照“强化一个中心(经济建设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工业经济、城市经济),加大三个力度(加大外引内联力度、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加大项目工作力度)”的发展思路,锐意进取,争创一流,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一)强化一个中心:

紧紧扭住经济建设中心,进一步营造芗城业已形成的良好发展势头,乘势而上,迅速崛起,实现跨越发展,确保实现“两个翻番”(即:到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3.24亿元,年均递增14.87%,实现翻一番;财政总收入达到7.85亿元,年均递增14.87%,实现翻一番,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达到4.59亿元,年均递增14.87%),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二)突出两个重点:

1、突出做大做强工业经济。近年来,--城强化“大工业、大发展”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兴区”战略,---工业区规划面积由18平方公里扩大到33.9平方公里,形成“一区多园”发展格局;引办创办了侨兴电子、正兴钢圈、三川钢铁、宏源表业等一批大项目,产业聚集效应正在逐步显现,全区工业经济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今后,要进一步加温造势,按照“打造平台、壮大集群、扶持骨干”的思路,坚持把工业作为壮大区域经济的主攻方向,推动工业快速发展。继续以--工业区为龙头,大力培育家具、食品、建材、化工、机械制造、电子六大产业,大力扶持一批规模企业,特别是年产值上亿元的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形成产业群;重点以侨兴科技园区为依托,大力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逐步把它建成国家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国家863计划成果转化基地,带动全区经济实现跨越发展。今年,力争全区新增规模工业30家;六大产业占工业总产值要达到65%以上。

2、突出做大做强城市经济。主动对接全市“建设新区、开发沿江、改善旧城”的总体要求,实施“跨江南扩、过路北延、出城西进”的城市建设发展策略,坚持改旧建新并行,扩容提质并举,不断扩大城市规模,提升城市品位,加快发展壮大城市经济。按照“拓展五条主干道路、培育五大商业旺区、建设十大专业市场、开发十大住宅片区”的思路,壮大城市经济,改善人居环境。即:加快推进金峰大街、江滨大道、南昌路中段、钟法路、瑞京西路等五条道路建设;大力培育新华东、新华西,南昌路,水仙大街,丹霞路,台湾路、香港路历史街区等五大商业旺区;抓好农产品、蔬菜、水产品、装饰材料、花鸟、家具、汽车、石英钟、沃尔玛、步行街等十大市场建设;加快金峰花园、益民花园、香格里拉•观园、清华园、九龙城、鸿达花园、南山景区、丹霞路片区、延安北片区、江滨路片区等十大片区建设,通过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做旺商贸业态,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逐步把芗城建成闽南重要商品物流集散地,建成漳州市最佳人居中心。

(三)、加大三个力度:

1、加大外引内联力度。突出对台优势,主动承接台湾加工制造业、光电产业和商贸服务业转移,努力使--城成为台商在--投资和开展经贸活动的重点区域;按照“三个围绕”(围绕壮大产业集群、围绕做强城市经济、围绕扩大对外出口)的思路,强化外引内联,重点引进科技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的产业链项目,推动产业聚集发展;加快引进一批现代物流业,特别是三产大企业、大项目,提升三产发展水平;帮助企业解决出口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千方百计扩大出口。今年,全区实际利用外资力争达到8000万美元,外贸出口力争达到1.5亿美元。

2、加大民营经济发展力度。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扶持力度,降低准入门槛,全面激活民资民智。强化投资引导,鼓励民营企业主动对接六大主导产业,入驻园区集约发展,重点组织实施建设以电子、石英钟为主的电子工贸园区。强化帮扶措施,认真研究解决民营经济选择项目难、融资难、征地难、开拓市场难、人才短缺等问题,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今年,全区要新办民营企业300家,新增注册资金5000万元,新增从业人员8000人。

3、加大项目工作力度。强化项目储备。根据“十一五”发展需要,深化项目开发,加强项目策划,完善专家咨询和评估论证制度,储备一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形成项目中长期滚动计划。推进重点建设。以改造提高传统工业、培育发展现代商贸为重点,着力抓好一批生产性项目建设;以改善人居环境、完善基础设施为重点,着力抓好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以完善文体设施、公共设施为重点,着力抓好一批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今年,要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以上。创新项目机制。健全业绩目标责任考核办法,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推进投资体制创新,广泛吸收社会资金;继续实行领导挂钩项目制度,不断完善实地察看项目办法,促进项目工作落到实处。

二、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是统筹,必须谋划全局,注重统筹协调发展

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芗城发展,必须着力解决好城乡发展差距较大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两大问题。

一要正确处理好城区发展与农村发展的关系,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芗城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2003年,全区共有农业人口13.32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33.13%,实现农业增加值2.51亿元,仅占全区国内生产总值的6.01%;农业增长速度趋缓,由“九五”期间的年均增长9.75%下降到2003年的3.16%;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3879元拉大到2003年的4954元等。必须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任务来抓,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要围绕“五个一体化”的目标(即城乡空间布局一体化、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城乡经济一体化、城乡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一体化、城乡社会事业一体化),以项目建设为载体,通过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方筹资,加快建设步伐,促进集镇向城市转变,农村向社区转变,农民向市民转变。当前,要着力抓好农村等级公路建设、自来水工程和农村新村建设,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低保、乡镇创卫等与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具体问题,千方百计改变农村面貌,促进农民增收致富,逐步实现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加大社会事业投入力度。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改革开放以来,--城区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努力做到统筹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因受到经济总量不大、财力有限等因素的制约,区财政在保工资、保法定支出、保稳定、保重点建设需要的前提下,对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还是不够,一些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在今后发展中,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在搞好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重视发挥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切实把给人民提供更多的受教育机会、增加群众福利、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促进社会和谐安定等摆在重要位置。按照建立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积极推进财政体制改革,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安全等社会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进一步整合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至2008年,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要达到85%。加快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卫生监督和疾病防控机构,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进一步改善基层医疗卫生条件,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切实加大公共科技事业投入,加速金峰民营科技园区、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科技研发中心建设,完善科技服务网络和人才激励机制,大力培养产业人才,努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至2008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达到70%左右。大力繁荣文化事业,对历史文化名城、灯谜艺术、锦歌、木偶戏等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彰显时代特征,发挥名城效应,提升中心城区文化品位。

在着力解决以上两个突出矛盾的同时,我们要重视处理好速度与效益、当前与长远、改革发展与稳定、人口增长、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党的建设等方方面面的关系,促进经济、社会、政治、文化、资源、环境各系统共生演进。

三、科学发展观的现实意义在于指导实践,必须学以致用,狠抓各项工作落实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落实。必须把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大兴求真务实之风统一起来,改进工作作风,狠抓工作落实。

一要统一思想抓落实。统一思想是统一行动的前提。要进一步把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行动统一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推动芗城发展的目标上来。要强化加快发展理念,切实把加快发展作为推进改革和统筹发展的前提和根本出发点,拓宽思路,锐意进取,求真务实,真功实做,努力推动芗城跨越发展、率先发展;要强化争创一流理念,从更宽的视野、更高的站位谋划发展,瞄准一流水平做工作,以一流的工作、一流的效率、一流的业绩,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际成效。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篇8

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取得的主要成效

党的*以来,区委班子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市政府关于改革发展稳定的一系列重大部署,狠抓工作落实,克服种种不利因素影响,推动全区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始终保持了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预计*年全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47.6亿元,较*年增长148%;完成规模工业总产值*1.3*亿元,实现增加值6.5*亿元,较*年增长了13倍;完成财政总收入1.66亿元,较*年增长*3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04亿元,较*年增长*1%;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亿元,较*年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3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10元,较*年分别增长11*%和33%。总结贯彻落实科学观的经验,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必须牢牢把握“发展”这个第一要义,把全部工作的重心放在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区委认识到,解决谢家集区所有问题的根本出路在发展,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坚持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主线,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把所有的资源集中到加快发展上来,把所有工作的着力点落实到加快发展上来,把招商引资作为硬任务,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主抓手,毫不动摇地发展壮大区域经济总量,在富民强区新跨越的征程中发挥排头兵和主力军作用。必须牢牢把握“以人为本”这个核心,让老百姓充分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区委认识到,作为全区发展的领导核心,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维护好、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着眼点,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必须牢牢把握“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发展水平。区委认识到,要真正增强区域经济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必须加快布局结构调整步伐,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特色化和商贸流通现代化,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竞争力;必须加强自主创新和节能减排,促进企业发展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良性轨道上,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力。必须牢牢把握“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各项工作。区委认识到,统筹兼顾各项工作,形成强大工作合力,关键要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发展、以稳定保发展;要正确处理好速度与质量、效益的关系,坚持好字优先、能快则快、好中求快,实现质量、效益与速度相统一,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望,我们的一些工作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够理想。经济结构不够合理,依赖资源发展的经济格局并没有完全改变,经济总量不大,发展不快;招商引资的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投资和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不足,对南部三乡镇扶持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加强采煤塌陷区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任务艰巨。二是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和先进发达地区相比,我们的经济工作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龙头带动型企业少、科技创新型企业少、可持续成长型企业少、税收贡献型企业少,规模总量不大、产业层次较低”,没有形成“骨干企业顶天立地、小巨人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我区发展后劲不足、抗市场风险能力很弱。三是干部作风需要进一步转变。一些干部的思想观念、领导能力和工作方法与新的形势不够适应,工作落实不及时、不到位仍是工作的薄弱环节,机关效能需要进一步提高。四是党风廉政建设有待加强。监督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还不够强;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等不正之风依然存在。

存在上述问题,有客观历史的原因,如资源型城区长期粗放型发展积累的一些产业结构矛盾和社会矛盾,但更主要的还是思想观念、工作方法、工作作风上和科学发展观仍有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科学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不强。个别党员干部满足于良好的发展势头,满足于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和发展优势,对国内外形势和区域经济竞相发展的态势认识不足;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战略升级和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认识不足;对重视改善和保障民生认识不足;对自觉为国家战略和省、市工作大局做贡献的准备不充分,缺乏忧患意识和危机意识。二是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深刻。科学发展观还没有完全渗透到我们日常思维的方方面面,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工作,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正确思路、促进发展的政策措施和领导发展的实际能力等方面尚有差距。在实际工作中出于后发赶超的急切心情,我们在推动发展上对速度、质量、效益相互关系的把握上有所偏颇,有时求快多于求好、做大急于做强等,这些都使我们现在的工作离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标准有很大差距;三是思想解放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解放思想的力度还不够大,认为工作中沿用传统的思路和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也比较稳妥。因而习惯于沿用既有的工作模式,在某些工作上形成了思维定式。改革创新的氛围还不浓厚,工作缺乏系统性、预见性和创造性。狠抓落实的力度不够,有时存在求稳怕乱思想,敢于和善于解决谢家集区经济社会发展深层次矛盾的决心不大、措施不硬、进展不快。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将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认真听取意见建议,进一步深刻剖析,不断整改提高。

三、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

查问题、找原因的主要目的是理清思路目标、明确任务措施。我们将围绕“党员干部受教育”的“基础要求”、“科学发展上水平”的“核心要求”和“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要求”,不断将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确保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效,推动全区经济社会真正迈上科学发展的轨道。

1、树立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继续扎实开展以“解放思想作表率,和谐发展当先锋”、“践行科学发展观,我为谢区做贡献”、“加强作风建设,创建效能机关,促进科学发展”为主题的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使班子成员不断加深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与理解,牢固树立科学发展理念,进一步确立科学发展观在全局工作中的指导地位,自觉转变不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思想观念,打破思维和行为定势,使思想和行动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符合实事求是的要求,更加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自然规律和党的执政规律。

*、理清科学发展的思路目标。今后一个时期全区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以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工业强区’和‘商贸大区’为发展定位,以‘强工业、优农业、改旧城、大商贸、重民生、促和谐’为突破口,突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努力把谢家集区建设成为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交相辉映的新西城,推动工矿型城区实现科学转型。主要目标是:到*010年年底,争取地区生产总值较*007年增长80%;财政收入较*007年增长100%;“工业强区”战略取得突破性进展,规模工业企业超过50家,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10亿元,较*007年增长150%,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企业达到8-10家,超10亿元的企业达到*-3家;旧城区得到全面改造,城区面貌焕然一新,向西打通夏郢孜路、向南打通蔡新路、向北打通健康路等工程全面完成,建设沿山路,“四纵四横两环”的主城区交通网络形成;建成一批标志性、高档次、现代化的综合商业设施,西城商贸物流中心基本形成;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提高。

3、明确科学发展的中心任务。一要在“强工业”上实现新突破。按照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向,支持工业龙头企业推进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进一步壮大规模、提升综合竞争力;全力抓好安徽淮南工业园区、再生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园等重点工业项目建设,推动规模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强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着力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贡献大、无污染、可持续”的规模工业企业,推动我区规模工业数量、质量再上新水平。二要在“优农业”上实现新突破。在继续提高粮食生产水平的前提下,按照“发展特色种植、壮大特色养殖、培育设施农业、做强加工农业、扶持生态农业、激活观光农业”的思路,加快调整农业产业结构,认真实施农业产业化工程,突出抓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发展特色高产高效立体的城郊型农业产业,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全面进步,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三要在“改旧城”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建设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西城”这一目标,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着力打造现代化的山水园林城市,突出抓好十涧湖湿地公园和夏郢孜西路、东西部第二通道、熙城春天等重点工程的规划和建设以及新城区的开发;四要在“大商贸”上实现新突破。围绕建设“商贸大区”这一目标,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力求引进和建设一批知名度高、辐射力强、带动力大的商贸流通企业和物流基地,着力打造服务西城、辐射皖西北的现代化中心商贸区和区域性物流基地,突出抓好淮南城市西部门户高速公路经济区、蔡新路中心商贸区、长江商贸新区、阳光假日广场、国润时代广场和生产资料物流大市场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健全镇乡农贸大市场;加快卧龙山风景区建设和大八公山旅游体系建设,培育打造皖北新的旅游休闲目的地。五要在“重民生”上实现新突破。力求在十八项民生工程的实施进度、落实效果方面实现新突破,着力将民生工程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民心工程,进一步提高民生保障水平和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突出抓好“十大幸福工程”,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六要在“促和谐”上实现新突破。更加积极地做好工作、更加有力地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着力建设“平安谢区”、“和谐谢区”。突出抓好“书记大接访”、矛盾纠纷排查调处、领导干部下访约访等活动,加大对重信重访问题、重点疑难问题、涉法涉诉等案件的包案调处力度,集中处理和解决好历史遗留的难点问题,着力预防和化解好热点问题。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篇9

(一)

自**年成立以来,**区委积极调整组织设置,加强农村社区党组织自身建设,为扎实开展农村社区党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实施分类管理。区委结合区划调整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将全区农村社区划分为城郊社区型、中心集镇社区型和村落社区型三大块,进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形成了芭茅巷、圣埠社区为代表的城郊型农村社区,以杨桥社区为代表的中心集镇型农村社区和以姥山社区为代表的村落型社区。由于设立合理,目前,三种类型的农村社区不断发展壮大,也创造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为下一步工作的全面开展夯实了基础。

完善党组织设置。区委坚持在实施村改居过程中同步优化党组织设置,做到了一个社区一个党组织。在农村社区成立时,区委及时明确了社区党组织在促进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上的重要职能,对原村级集体资产坚持“不分、不乱、不平调”。17个社区党组织通过招商引资、兴建社区工业集中区等方式,迅速发展社区经济。

优化党组织班子。区委通过“两推一选"、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方式选拔农村社区干部,加强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居委会领导班子建设。**年,区委向社会公开招考了社区党建组织员,派任到社区帮助指导党建工作。目前,全区有97名社区专职干部,平均年龄41.5岁,其中大专以上文化占28.7%。为落实农村社区干部相关待遇,大桥街道党委出台了社区干部规范化管理意见,逐步为社区干部办理了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社会保险。17个农村社区党组织还普遍开展了“双培双带”活动,努力把党员培养成创业致富带头人,把创业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实现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

加强党建阵地建设。采取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与社区活动场所建设进行对接等形式,推进农村社区的阵地建设。17个农村社区全部建立了社区服务站,同时设立在职党员工作站、流动党员服务站,强化对党员的管理功能;普遍建立求助服务站、农业服务站、医疗服务站、治安警务站和宣教活动室、文化活动室等阵地,强化对党员群众的服务功能,为社区党组织履行教育服务职能搭建起有效的工作平台。

(二)

**区大多为农村拆迁户,这些居民虽然“洗脚上田"却没有“换脑进城”,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还未能适应城市化要求。为此,区委注重发挥农村社区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发展农村社区经济的好路子。

明确经济发展目标。**年初,该区明确提出,“三年内,全区80%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达,到5万元以上,50%以上的村级集体经济达到1o万元以上。"而农村社区因为经济条件相对较好,人口相对集中,区委要求,农村社区集体经济每年收入必须超过1o万元。在农村社区年度考核中,区委重点增加经济发展指标的分值,把考核结果作为奖惩社区党组织的重要依据。

大力培育发展典型。按照“典型示范,以点带面"的工作思路,区委积极培育农村社区经济发展的典型,及时总结经验,在全区示范推广。芭茅巷社区就是一个抓住城市征迁机遇,发展社区经济的典型。这个社区党总支一班人利用城市建设征地拆迁机遇,科学合法用活征地拆迁费,利用**光彩大市场坐落其社区内的区位优势,建立了神墩商业一条街,仅这条商业街的年租金就达300万元;组建服务保洁公司,不仅提供了5o名的就业岗位,而且每年为社区增加了部分收入。去年,这个社区还被评为全省“百佳社区"之一。

立足资源谋求发展路子。在典型示范的带动下,各农村社区党组织纷纷立足本社区特色,寻找富社区富民的好路子。圣埠社区抢抓城市扩张契机,规划建设了布局新颖、时尚高雅的圣翔花苑等居民新村。这个社区还适时发展城市服务业,壮大了瓜果批发市场等村办企业,社区企业年产值超过6000万元。地处远郊的姥山社区,在着力做好务工经济的同时,立足本社区水产多的特点,发展水产养殖业,每年的收入也在15万元以上。

(三)

**区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重要任务,把工作重点从注重创收进一步转移到搞好社区服务上来,搭建各种服务平台,为社区居民办实事,努力构建“和谐家园”。

建立健全志愿者组织体系。区委在17个社区均成立了社区志愿者协会,拥有志愿者800多人,其中,党员有300多人。协会主要以农村社区“五老"和入党积极分子为主体,以无职党员为骨干、由热心农村社区建设的志愿者组成,由党员或入党积极分子担任协会负责人。17个协会自成立以来,与社区党组织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广泛组织村民群众开展公益事业服务、环境卫生监督、邻里互助帮困、民间纠纷调解、致富信息传递等各种活动,积极参与处理社区有关事务,发挥了较好的服务功能。

社区发展集体经济的思路篇10

记者:马书记,据我了解,新一届明水县委、县政府成立有一年的时间了,在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全县工作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认可和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作为“班长”,请您介绍一下是如何迅速打开工作局面的。

马立新:好的。我们明水经济发展一直比较滞后,是全省的“十弱县”,去年又被国家确定为特殊困难贫困地区连片开发县。新班子搭建以来,针对这一县情实际,我们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层层召开县域经济发展座谈会,广泛听取吸收社会各界对明水发展的意见建议,包括四大班子之间的反复研究论证等等,最终在县十五次党代会上确立了以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维护稳定为方针,以强农、兴工、激活三产为核心,主攻“三县”经济,开发“六大主导产业”,实施“九大重点工程”,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全面开创经济社会赶超发展新局面,为构建富庶、和谐、秀美新明水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思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不畏难、不气馁、不服输,大力弘扬“5+2”、“白加黑”的工作精神,众志成城,奋勇拼搏,迎难而上,真抓实干,保持了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的强劲势头。

记者:思路决定出路。相信在这一凝结着全县智慧的发展思路指引下,明水一定取得了辉煌成果。那么马书记,请您给我们详细介绍一下明水这一年来所做的具体工作吧。

马立新:对于明水这一年来的工作,我想概括起来就是抓住了“三心”。

记者:那究竟是哪“三心”呢?

马立新:首先就是抓中心,强力推动明水经济赶超发展;其次就是抓民心,着力改善民生条件;第三就是抓核心,大力加强党的建设。

记者:这“三心”虽然很简练,但却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关键点,请马书记分别为我们介绍一下吧。

马立新:好的。首先谈谈抓中心,也就是抓经济建设。可以说,发展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金钥匙。特别是对于我们这样的落后地区,存在着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社会事业发展不均衡等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最根本、最主要的问题还是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落后。经济滞后是我县目前所处历史阶段的主要矛盾,是当前明水最大最突出的问题。只有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千方百计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才能更好地解决前进道路上的矛盾和问题。为此,我们经过认真分析,立足明水实际,制定了“强农、兴工、激活三产”的经济发展思路。一是围绕强农,突出抓好了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带建设。围绕建设全省一流现代化大农业的总体要求,我们沿路规划设计了4条、总长135公里的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带,在全县各乡镇打造粮食高产创建园、畜牧规模养殖园、棚室瓜菜开发区等高标准示范区17个,重点建设了双兴乡、通泉乡两个万亩玉米高产示范园区,组建了一批大型农机合作社,有力牵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进一步培育壮大了以玉米为主的优质粮产业、以牧羊、生猪为主的畜牧产业和以棚室蔬菜为主的绿特色产业,初步构筑了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效益突出的大农业发展格局。二是围绕兴工,突出抓好了产业项目建设。我们坚持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催生工业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来抓,按照绥化市委建设一流工业经济和产业园区的要求,高标准推进了“一区五园”建设,即建设了远期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的工业经济开发区,打造了医药、高新技术、物流、畜牧养殖加工、林木深加工等五个产业园。在此基础上,我们重新制定了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深入开展了“招商与准备之冬”和多轮集中赴外招商活动,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围绕医药、食品、化工、新能源新材料四大产业,大搞招商引资,大上产业项目,引进建设了三精普药基地扩建项目、年产2万吨溶媒项目、拉西地平原料药扩建项目以及富康化工有限公司年产800吨右旋苯乙胺等一批产业项目,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实现了新的突破。特别是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启动了为期四十天的“升级招商活动月”活动,积极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企业大集团,新兴战略产业,大企业战略基地、研发基地,发达地区产业园区等进行联系合作,切实提升了招商引资的层次和水平。三是围绕激活三产,突出抓好了旅游、物流产业开发建设。我们充分发挥明水县地处哈、大、齐、绥圆点中心的区位优势和70万亩天然大草原的生态环境优势,大力发展旅游经济、都市圈经济和物流经济,规划设计了物流大市场、农产品交易大市场、农资大市场、建材大市场等专业大市场,全面启动了特色湿地休闲观光旅游产业开发,积极运作把明水融入扎龙、五大连池、黑河旅游带。

其次就是抓民心,着力改善民生条件。今年我们按照绥化市委建设全省一流民生和社会事业、一流城市型经济和中等规模城市群的要求和部署,千方百计筹集资金,集中启动实施了一批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工程。一是大力推进公路建设。为了彻底解决城乡道路损毁严重、部分乡镇交通断绝的问题,投入资金6.07亿元,改造城乡公路230.13公里,其中省道2条总长85.47公里,县乡道6条总长144.66公里,这也是我县公路建设史上投入资金最多、建设规模最大、建设里程最长、建设标准最高的一年。目前,省道、乡道路面改建任务已全部完成,10月末可竣工通车,届时将一举解决困扰群众多年的出行难问题,所有损毁公路基本实现应修尽修。二是大力推进城市集中供热建设。针对群众反映的冬季取暖供热差、污染大等突出问题,我们经过多方筹集资金和科学论证,投资2.66亿元,全面启动了城市集中供热工程,计划分三期建设,实现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今年重点实施了一期工程,主要完成130万平方米主城区供热。三是大力推进滨泉新城建设。在加快对老城区棚户区改造、建筑节能改造、路网改造和绿化亮化美化建设的同时,我们又规划设计了总面积7.56平方公里的新城区。今年启动了2.3平方公里的滨泉新城一期工程,重点建设行政办公区、商贸中心区、教育功能区、生态宜居区、亲水游乐区等五大功能区,完成“两横两纵”主干路网和配套亮化、绿化、给排水、电力通信等附属设施建设任务。四是大力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住房建设。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完善征收补偿办法等方式,切实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全县共落实棚改项目4处,拆迁面积12.5万平方米。此外,我们还配套建设了980户廉租住房,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有效保障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五是大力推进县人民医院和县文化中心建设。县人民医院迁址项目和县文化中心建设项目是我县两个重点社会事业项目,但由于资金缺口较大,已停工近两年,成为群众关注的烂尾工程。我们通过采取先由施工方进行垫资,再由政府分期付款的方式,重新启动了这两个停建工程。目前两个项目的主体工程建设已经结束,正在进行内外部装修和室内基础设施建设,预计年末竣工。

记者:马书记,可以打断一下您吗,作为贫困县份,发展经济很容易让人理解,可是明水作为黑龙江省的十弱县,在财政如此困难的情况下,为什么要下这么大的决心和力度,集中这么多人力、物力、财力来实施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民生条件呢?

马立新: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使群众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同时,发展民生,改善城乡基础条件也是发展经济的保障和支撑。比如,我们过去由于道路不通,交通不畅,致使在产业项目建设、乡镇村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等方面都受到了相当程度的制约,包括我们的草原资源、湿地旅游资源等等,都没有得到有效地开发和利用。我们通过前一个时期与河北裕成集团、上海景瑞农业、中青旅等多家大企业集团联系对接,待全县公路建设竣工后,一批产业项目、乡镇村项目等都将陆续上马,这对经济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下决心、花大力气推动民生改善的因素。

记者:马书记您说得太有道理了,您接下来要说的核心问题也就是党建问题,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就是抓经济建设和民生改善要靠加强党的建设来保障。

马立新:说的很对。在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中国共产党都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基层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和战斗堡垒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为此,我们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牢牢抓在手上,集中全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着力把党建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把党建资源转化为发展资源,把党建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年初以来,按照中组部和省委、市委组织部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整体部署,我们认真落实党委管党职责,完善党建目标责任考核办法,探索构建了“一统筹、两培育、三推进”的“123”党建模式,深入开展了创建发展型党组织、争做经济能人型党员和帮扶引带型党员的“一创双争”活动,组织实施了“联弱治困、联强治贫”的“双联双治”党建工程,构建起了强党建、抓经济、惠民生、保稳定“四位一体”党建工作新格局。结合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我们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推行公开选拔、竞职上岗等选人用人机制,对全县中层领导班子进行了科学调配,真正把一批德才兼备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了领导岗位,打造了坚强有力的领导集体。特别是我们把重点项目一线作为培养锻炼党员干部的实践课堂和党员干部先进性的“试验场”,在城乡路网升级改造建设一线、产业项目建设一线等重点工程上设立了临时党支部,成立了重点工作党员干部推进组,充分发挥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示范引带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

记者:马书记讲的“三心”让人听了很振奋啊!马书记,您作为县委主要负责人,为明水的发展付出了艰辛和努力。对明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向您表示祝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