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学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0:05

统计学流程篇1

[关键词]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方法

一、《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性质

《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是物流管理、物流工程及相关专业的最重要的专业课程之一,它在整个专业课程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为培养现代物流管理所需应用型人才而设置的一门专业课程。该课程具有概念多、理论性强、模型多、公式多、定量计算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特点。除了课堂的讲解还需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由此决定了该课程教与学难度都较大。

二、建立与课程性质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该课程理论性强、数学推导多,实践性强,分析和设计手段新。针对上述特点,教学过程中应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手段:

1.传统黑板教学。利于学生理解数学公式推导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习惯;由于本门课程定量计算多,公式和模型多,板书提供了这方面的便利。学生可利用教师板书期间预习即将讲解的内容,对新知识有一个缓冲时间。也更利于学生动手随老师一起进行公式的推导和求解,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使之对所学内容印象更为深刻,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和掌握。

2.多媒体教学。表现物流过程生动直观,利于学生对一些问题的视觉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弥补板书教学速度慢、信息量小的缺点。

3.课程设计。在课程设计中,主要目的是锻炼学生应用基础知识、理论和模型的能力。在设计过程中,让学生自主选题、自行设计,进行需求分析、方案设计,教师仅进行适当的引导和指导,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设计能力。在设计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和新的知识,因此也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它也能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课程设计的结果需以设计报告提交,并要求进行课程设计答辩,在此过程中可提高学生的报告书写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4.仿真软件实验教学。充分发挥计算机仿真软件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仿真意识和仿真能力。仿真实验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完成设计任务。可通过学习软件来模拟物流系统仿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模拟物流系统操作实践。

基于上述分析,课程组提出了结合传统和现代教育技术的“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即在教学中采用“传统板书教学+多媒体教学+课程设计教学+物流系统仿真软件教学”的模式。将现代手段与传统手段相结合,虚拟仿真与实际设计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同时要注意教师在讲解知识点的同时,可以适当插入对业界动态的介绍和评述,使学生了解物流专业领域的应用前景和前沿问题。在讲解本门课程时必然结合运筹学、预测学科等技术领域,因此在布置习题和任务时要注重学科的交融性,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起到很好的衔接作用。

三、建立与课程相适应的考核方法

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性质,考核方法可以采取如下标准:

总成绩=50%x考试成绩+30%x平时成绩+20%x课程设计成绩;

平时成绩=40%x作业+30%x考勤+30%x课堂表现;

课程设计成绩=25%x设计整体思路+25%x模型的运用+25%x设计报告的书写+25%x答辩情况(语言表达及回答同题的情况)。

四、结论

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教与学的过程中,我们深感重要的一点是应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一旦有了学习的兴趣,再加上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整体形成浓郁的学习环境,教学的效果就会非常显著。但兴趣又往往来自于需要,因此,通过课前强调课程的重要性,课中运用适合学科性质的教学法,同时辅以多媒体演示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应该多安排一些实地参观和设立课程设计环节,这样可以大大加强学生利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企业需要的管理素质和规划能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物流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郝勇,张丽,黄建伟.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2]刘联辉,彭邝湘.物流系统规划及分析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3]蔡临宁.物流系统规划――建模及实例分析[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

[4]董维忠.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

[5]贺东风.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统计学流程篇2

abstract:thecurrentstudymainlysummarisesandimprovesboththeteachingmethodsandteachingorganizationinthecurriculumdesign,basedonthepracticalcurriculumdesigningofthecourse“logistic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inourcollege.

Keywords:logisticsmanagementinformationsystem;curriculumdesign;practicalteaching

1《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特点

从广义上来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应包括物流过程各个环节的信息系统,是一个由计算机、应用软件及其它高科技设备通过全球通信网络连接起来的系统。从狭义上来说,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只是管理信息系统在某一涉及物流的企业中的应用,即管理物流的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物联网的兴起,信息技术在物流中的应用将会促进物流业的迅猛发展。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物流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综合性和实用性较强,将物流学、管理学、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等内容结合运用。

教学重点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让学生意识到信息技术对物流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性,让学生掌握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结构、功能及建立物流信息系统的基本思想和方法,要求学生能完成中等规模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开发。二是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物流工作软件及信息化设施设备的能力。随着物流企业越来越向智能化发展,熟练地掌握信息技术是高职高专学生必不可少的技能。

课程设计是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巩固学生所学的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设计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计算机技术及设施设备的能力。整个设计秉承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2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针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教学环节中的实际情况,对该课程设计教学实践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进行总结,其内容如下:

(1)目标定位不明确,相关课程的知识储备不足。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反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很难,基于他们没有数据库应用基础、计算机网络的相关前导课程,所以他们对于这门课程不容易上手。调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这门课程实践环节薄弱,内容整合性不够好,导致很多学生对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积极性,并且有畏难情绪。

(2)课程内容丰富,面面俱到的机械整合不合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管理学科中的物流管理方向,包括物流以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概述、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条形码、eDi、GpS、GiS等);另一种是物流工程方向,包括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开发、分析、设计、实施、评价等。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内容非常丰富,简单的将两部分内容叠加,在有限的课时下,教师全面透彻的讲授上述所有内容非常困难。而且对于物流管理方向的学生来说,掌握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比较困难,但是完全不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对于物流软件只是机械的重复,不能深入理解系统的原理及各环节的相关性。

(3)实践性不强,并且缺少实践教学的具体安排。对指导学生课程设计实践活动以及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没有应有的规范化和标准化,使得学生得不到具体化的训练。很多学生反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内容较难理解,而且开发的系统对物流企业的实际用处没有实践性的理解;理论知识也只是机械的听讲,过后就忘。真正走上工作岗位,面对物流企业越来越全面的信息化操作觉得力不从心。

因此,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思路,对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对培养社会真正需求的物流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3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的教学组织与设计

3.1课程设计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必须根据培养目标和学校的专业特色来制定。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一所高职院校,以培养技术型人才作为办学指导思想。将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教学目标设置为: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灵活运用各种物流信息技术的能力;根据管理信息系统的理论了解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规划、分析、设计、开发过程,培养学生具备物流信息系统的管理能力和初步开发能力;结合先进的管理思想和决策方法,实现对物流活动中各种信息的采集、加工、传送、存储过程。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应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进行设置:针对物流管理类专业,学习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目标是培养其成为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及物流信息技术的管理者和使用者。由于他们信息技术及计算机应用能力相对较弱,教学内容中补充数据库相关内容,以及系统开发的相关内容,以辅助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物流系统。但侧重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概念、系统的管理使用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上。

具体目标: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际业务管理过程为规划、分析和设计的原型,主要完成该第三方物流的仓储管理(货物入库管理、库存管理、盘点管理、出库管理、车辆配送管理以及系统管理)简单的工作流程。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的第三方物流系统软件,学生在实践中体会系统在物流企业中的应用,将物流的入库、库存管理、出库、配送等环节有机地结合起来。

3.2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根据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实际情况,将数据库、计算机的相关知识加以补充,初步掌握信息系统的设计与规划,这部分内容是为更好地管理使用物流系统打下基础。重点在于建立学生系统的概念,熟练地掌握物流系统软件,以模块化教学,将任务分解,以实际任务驱动来组织教学。教学内容的具体安排见表1。

3.3教学效果及评价。在学期后的调查结果表明:学生普遍认为该课程实践性很强,没有枯燥的讲理论,而是在“做中学”,获得了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乐趣。

(1)部分学生的课程设计成果。课程设计的教学环节中,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详细分析企业的具体流程情况,画出简单的业务流程图。图1为学生画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中心业务流程图。

(2)在整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中,能够熟练地掌握第三方物流软件(尼奥系统)。在物流实训室中,能熟练使用电子标签、立体仓库等物流设施设备。

3.4《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改进的几个方面:

(1)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课程,但由于内容繁杂,课时有限,现有这门课的教学方法通常过于偏重理论教学,缺少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导致学生学习时常感觉这门课程内容枯燥,逐渐缺乏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为改进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理论方面的教学,可利用学校软硬件条件,针对相应的理论知识展开实践教学。比如讲物流信息技术,涉及到条形码、电子标签的内容,可以在物流实训室讲解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一边讲解一边操作,这样学生就觉得丰富多了。将学生分为5~7人一组,以小组的形式自己动手完成设施设备的操作。提高他们学习兴趣的同时,大大增强了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这正是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理念。

(2)实践环节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对于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方面的学习,可以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工作流程为模型,采用课堂系统设计与实际系统软件使用相结合的形式,逐步提高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广度和深度。

通过模拟第三方物流企业中的实践,学生可以用所学内容对实际企业的物流信息管理过程提出建设性的建议并给出具体的规划,从而真正实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第三方物流企业系统软件(尼奥软件)见图2。

(3)每节上机实训课程都有详细的实训指导书,模拟企业实际工作需要设计任务,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数据详细,任务具体,将实践操作的具体要求规范化和标准化。《尼奥物流管理系统》实训指导书见图3。

统计学流程篇3

关键词:p2p;流媒体;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4-3399-02

theResearchandRealizationofnetworkteachingSystemBasedonp2pandStreamingmediatechnology

panHui-ping

(zhaoqingBusinessandtechnologyCollege,Zhaoqing526060,China)

abstract:p2pstreamingtechnologyisbasedonthep2pnetworkstructure,applicationofRtpReal-timetransportprotocol,totakethedownloadwhileplayingside,point-to-pointplayaudioandvideonetworkvideotechnology.inthispaper,theresearchisbasedontheneedsoftheadvantagesofp2pstreaminganddistancelearningsystem,basedp2pstreamingmediatechnology,theuseofremotenetworkteachingsystemsolutions.

Keywords:p2p;streamingmedia;distancelearningsystem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的发展,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生活以及个人学习中,对网络技术的使用越来越依赖,更多的人已经习惯通过网络去学习、去工作和娱乐。但是,由于JSp的不同,网络的带宽不同,网络连接设备的不同,一般的多媒体文件,文件比较大,在网络带宽不够的情况下,肯定会造成文件的传输速度缓慢,从而影响传输效果。流媒体技术就是为了解决这种现状而产生的,网民可以通过这种技术在网络上快速欣赏到自己喜欢歌曲和视频。在网络教学中流媒体技术也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各行业都在充分利用便利的网络进行各种教学活动、职员培训等工作。尤其是在高等学校中,教学资源可以通过网络共享,从而达到很好的效果。同时,利用网络技术的优点来实现远程教学,也是当前学校努力实现的项目,所以网路传输速度和传输质量就显得很重要。因为流媒体采用的传输是“边下载、边输出”的数据流方式,这种方式不仅对系统缓存的需求降低,还大幅缩短启动延时,还可以进行控制、标识、同步等。流媒体技术所具有这些优点今天被广泛应用,例如在网络多媒体音乐播放、视频播放、视频会议、网络在线教育、电视网络直播等各方面。

远程网络教学系统,是一种有传统教学的优点,又能够再现课堂真实场景的系统,最重要的功能是教学授课功能部分。现在,可以通过网络,传输教师的影响、声音和电子教案给学生,同时回送学生的反馈给教师,来完成教学双方的互动,从而得到授课效果。

目前的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主要有基于C/S结构、基于B/S结构和基于p2p结构三类。每一类结构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应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对系统进行选择。

网络的最大优势就是实现资源共享,因此远程网络教学系统更偏向于p2p结构,基于p2p技术的流媒体网络教学系统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优势如下:

1)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资源,数据流由集中传输转向分散传输,信息内容由集中提供转向自行搜索,合理使用网络中工作站的资源。

2)教学内容不受用户数量和播放内容的限制,真正做到了教学互动及视频点播功能,资源共享效率高。

3)用较小的软硬件资源投入得到海量教学资源的共享,并且易于管理和控制。

本文主要是运用p2p技术来设计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中的教师学生互动系统,可以在减轻服务器负担的前提下,提高硬件资源利用率,有效的避免系统瓶颈问题,网络的性能得到增强。

1拓扑结构

采用混合式p2p对等网络结构,因为混合式p2p容易管理,可扩展性好,搜索性能较高,节点无需维持p2p网络的结构状态,节点进出p2p网络时,不会有大冲击,p2p网络的容错能力和稳定性得到增强。大大提高了节点性能和效率。

因为系统是p2p结构,所以为客户提供服务的,是分散的服务器群组,使每个服务器都成为一个节点。而在网络中,节点的进出随机性较大,p2p结构会选择网络中运算性能和带宽较好的节点作为超级节点。但这些超级节点在得到资源后,随时可能退出,而不再为系统提供服务。因此需要采用稳定性好的节点作为超级节点。

使用这种结构,多个超级节点还可以分担中央索引服务器的压力,减少客户响应时间,避免单点失效,提高节点的性能。假如网络中有一个节点失效,这个节点下的普通节点可以连接到其他节点上去,而不影响系统的使用。

2体系结构

系统的每个节点上,分为网络层、媒体传输层、媒体播放层。

网络层的功能:采用Http协议进行信息交换。负责建立和维护节点树,负责节点之间的信息交换,确定媒体传输层接收数据的上级节点及数据将要转发的下级节点。

媒体传输层的功能:负责接收和发送流数据。对收到的数据进行缓存,并将流数据发送到媒体播放层及下级节点。媒体传输层的上级节点的网络地址由网络层提供,对于媒体传输层来说,整个节点树是透明的,媒体传输层接收数据,并采用RtSp协议建立并控制一个或几个时间同步的连续流媒体,实现实时数据的受控、按需传送,因为RtSp客户端可打开或关闭多个对服务器的可靠传输连接以发出RtSp请求。所以加入流媒体教学系统的节点可以接受不同上级节点的数据,这样的策略可在节点的某个上级节点退出时不会带来延时,媒体传输层采用Rtp/tCp协议传输流数据。

采用数据驱动设计媒体传输层,将节点组织成一个“无向图”结构,每个节点不依赖数据驱动的p2p媒体传输有如下优点:

1)每个节点都接收和提供数据,即数据的双向传输。

2)通过缓存交换机制,不产生垃圾数据。

3)任意节点的退出对网络不产生较大的影响。

4)使用半同步机制,不产生数据传输延迟。

媒体播放层的功能:负责对收到的流媒体数据进行播放。它并不关心流媒体数据的来源,因此可采用支持该数据播放的媒体播放器。

3节点之间的通信策略

1)节点之间的关系模式

节点间的关系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各种用户之间的自发交流,这种交流模式下登录到系统的所有用户都可以任意使用,不受限制;第二种是课堂上的交流。由此可以看出,存在着“一对一”和“一对多”两种通信模式。

2)节点的加入和管理

系统中的节点的标识都是唯一的,像节点的ip地址,面且还有用来存储网络中一部分活跃成员的标识符的一个缓存mCache,新加入的节点通过节点添加算法,先联系源节点,然后源节点随机地挑选出一个节点从自己的mCache中,同时,新加入的节点重定向到这个节点上,从而获得一个可以视为候选伙伴的成员列表,然后与这些候选伙伴建立连接,确定了在网络中该节点的伙伴关系。流数据在传送时源节点都是持续的,并且知道它的ip地址,因此,节点的加入一般都是可行的,只要传送方向重新改编,就有新节点可以选择加入,确立新的伙伴关系,减轻源节点的负载。

为了适应具有动态性的网络,一个关键问题在系统中就是如何更新和创建节点的mCache,定义节点的消息由4部分组成,每个节点为了宣告自己的存在,周期性地发送一个消息。其中time_to_Live是该消息剩余的生存时间,num_partner是节点的当前伙伴数量,id是节点的标识,Seq_num是消息的序列号。

接收节点判断是否为新消息是根据接收到的Seq_num,如果是,则更新该节点mCache的id值,如果没有该id号在mCache中,就新建,新建消息由5部分组成。最后一项表示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前四项与节点消息中的数据相同。

除此之外,(1)节点作为节点被包含在伙伴列表中;(2)节点消息通过Gossip转发给其它节点。这两个事件也将触发更新mCache。但不管是哪一个事件,节点的生存时间=当前时间一最后一次更新的时间(即time_to_live=current_local_time_last_up?date_time)。当该值小于或等于0时,将删除该节点,并不再转发消息,否则,num_partner加1。

3)p2p的通信和定位过程

在ip协议中,一台计算机要和另一台计算机通信时,要通过tCp或UDp,指定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号。每台计算机都有已分配好的一个固定的ip地址。

p2p网络上的节点之间也必须知道对方的ip地址和端口才能建立通信链路,因为它们仍然是在internet上的网络通信。那么它们可以完成整个的能信过程,在索引服务器的帮助下。

假设有两个点peer1和peer2,他们建立连接的具体步骤如下:

①peer1准备接受别的peer的连接请求,在端口port1的监听下;

②peer1连接到索引服务器;

③peer1报告监听端口port1给服务器;

④服务器记录peer1的监听端口port1和地址ip1在列表中;

⑤peer2要查询peer1的ip地址和端口,得通过服务器;

⑥服务器告知peer2列表中peer1的信息;

⑦peer2直接向peer1发出连接请求,在获得peer1的ip地址和端口之后;

⑧peer1接受peer2的连接。

至此,peer1和peer2可以抛开索引服务器进行p2p通信了,因为他们的通信链路已建立成功。

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网络在线教学应用越来越普遍。但在传统服务模式下,有限的网络带宽和服务器资源,制约了远程网络教学系统中声音、视频等资源的传输,不能满足用户需要,影响了网络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在网络教学系统中,随着p2p技术的使用,能减轻服务器端的负荷并支持较大规模的流媒体,解决了教学资源的共享和互动问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4结束语

本文在对流媒体和p2p技术进行研究,对流媒体传输的基本原理、p2p的研究现状以及p2p流媒体模型进行分析讨论的基础上,通过对相关理论的研究,对实际教学需求的分析,设计了一个基于p2p和流媒体技术的远程网络教学系统。该系统融合了p2p技术和流媒体技术的优点,具有易于管理、控制和扩展性好的特点。

参考文献:

[1]方炜,吴明晖,应晶,等.基于p2p的流媒体应用及其关键算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05(6).

[2]张景春,廖绍雯,顾雅枫.基于p2p的一种远程教育系统模型[J].微计算机信息,2008(36):129-131.

统计学流程篇4

 

关键词:生态 水利工程 设计原则

1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的影响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助性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

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统计学流程篇5

在社会生产过程中水利工程对经济与社会有着巨大的作用,同时也要看到水利工程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整治河道修筑堤坝等活动人为的改变了河流的多样性、连续性和流动性,使水域的流速、水深、水温、自水流边界、水文规律等自然条件发生重大改变。这些改变对河流生态系统造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未来的水利工程在权衡社会经济需求与生态系统健康需求这二者关系方面,似应强调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的健康和可持续性。

2生态水利工程

从学科发展角度看,现在的水利工程学的学科基础主要是工程力学和水文学,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对象是水文系统,往往忽视生命系统的现状和未来风险等问题。学科的进一步发展应吸收生态学理论及方法,促进水利工程学与生态学的交叉融合,用以改进和完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及设计理论,形成水利工程学新的学科分支——生态水利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学作为水利工程学的一个新的分支,是研究水利工程在满足人类社会需求的同时,兼顾水域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性需求的原理与技术方法的工程学。生态水利工程的内涵是:对于新建工程,是指进行传统水利建设的同时(如治河、防洪工程),兼顾河流生态修复的目标。对于已建工程,则是对于被严重干扰河流重点进行生态修复。生态水利工程将与传统治污技术、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及环境立法和资源管理一起,成为河流生态建设的主要手段之一。

3生态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原则

3.1工程安全性和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在河流综合治理中既要满足人的需求,包括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需求,也要兼顾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生态水利工程既要符合水利工程学原理,也要符合生态学原理。生态水利工程的工程设施必须符合水文学和工程力学的规律,以确保工程设施的安全、稳定和耐久性。工程设施必须在设计标准规定的范围内,能够承受洪水、侵蚀、风暴、冰冻、干旱等自然力荷载。按照河流地貌学原理进行河流纵、横断面设计时,必须充分考虑河流泥沙输移、淤积及河流侵蚀、冲刷等河流特征,动态地研究河势变化规律,保证河流修复工程的耐久性。

对于生态水利工程的经济合理性分析,应遵循风险最小和效益最大原则。由于对生态演替的过程和结果事先难以把握,生态水利工程往往带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这就需要在规划设计中进行方案比选,更要重视生态系统的长期定点监测和评估。另外,充分利用河流生态系统自我恢复规律,是力争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产出的合理技术路线。

3.2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

一个地区的生境空间异质性越高,就意味着创造了多样的小生境,能够允许更多的物种共存。反之,如果非生物环境变得单调,生物群落多样性必然会下降,生物群落的性质、密度和比例等都会发生变化,造成生态系统某种程度的退化。由于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治河工程的建设,造成自然河流的渠道化及河流非连续化,使河流生境在不同程度上单一化,引起河流生态系统的不同程度退化。生态水利工程的目标是恢复或提高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但是并不意味着主要靠人工直接种植岸边植被或者引进鱼类、鸟类和其他生物物种,生态水利工程的重点应该是尽可能提高河流形态的异质性,使其符合自然河流的地貌学原理,为生物群落多样性的恢复创造条件。

在确定河流生态修复目标以后,就应该对于河流进行生物调查、地貌历史和现状进行勘查和评估,建立河流地貌数据库和生物资源数据库。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是水文、河流地貌和生物调查的有力工具。关键的工作步骤是在以上两种调查工作的基础上,确定环境因子与生物因子的相关关系,必要时建立某种数学模型。河流环境因子包括河流河势、蜿蜒度、横断面形状及材料、流速、水位、水质、水温、泥沙、营养盐的迁移转化、水文周期变化等。研究的内容包括:调查单个生物因子的基本需求,评估各种生物因子的相互关系和制约条件,对于“关键种”或标志性生物的环境因子进行分类和评估。在众多的环境因子中,识别那些对于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的环境因子,在此基础上进行河流地貌学设计和生物栖息地的设计。

3.3生态系统自设计、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表现为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自组织的机理是物种的自然选择,也就是说某些与生态系统友好的物种,能够经受自然选择的考验,寻找到相应的能源和合适的环境条件。

将自组织原理应用于生态水利工程时,生态工程设计与传统水工设计有本质的区别。像设计大坝这样的人工建筑物是一种确定性的设计,建筑物的几何特征、材料强度都是在人的控制之中,建筑物最终可以具备人们所期望的功能。河流修复工程设计与此不同,生态工程设计是一种“指导性”的设计,或者说是辅设计。依靠生态系统自设计、自组织功能,可以由自然界选择合适的物种,形成合理的结构,从而完成设计和实现设计。成功的生态工程经验表明,人工与自然力的贡献各占一半。

传统的水利工程设计的特征是对于自然河流实施控制。而设计生态水利工程时,要求工程师必须放弃控制自然界的动机,树立新的工程理念。因为依靠人力和技术控制自然界是不可能的。人们要善于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自设计这个宝贵财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需要强调的是,地球上没有两条相同的河流,每一条河流的特点都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每一项生态水利工程必须因地制宜,充分尊重每一条河流的自然属性和美学价值,寻求最佳的生态工程方案。

自设计理论的适用性还取决于具体条件。包括水量、水质、土壤、地貌、水文特征等生态因子,也取决于生物的种类、密度、生物生产力、群落稳定性等多种因素。在利用自设计理论时,需要注意充分利用乡土种。引进外来物种时要持慎重态度,防止生物入侵。

3.4景观尺度及整体性原则

河流生态修复规划和管理应该在大景观尺度、长期的和保持可持续性的基础上进行,而不是在小尺度、短时期和零星局部的范围内进行。在大景观尺度上开展的河流生态修复效率要高。小范围的生态修复不但效率低,而且成功率也低。整体性是指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出发,掌握生态系统各个要素间的交互作用,提出修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整体、综合的系统方法,而不是仅仅考虑河道水文系统的修复问题,也不仅仅是修复单一动物或修复河岸植被。

景观则是指生态学中的景观尺度。景观尺度包括空间尺度和时间尺度。为什么在景观的大尺度上进行河流修复规划?首先,水域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其子系统包括生物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和人造工程设施系统。广义水文系统又与生物系统交织在一起,形成自然河流生态系统。而人类活动和工程设施作为生境的组成部分,形成对于水域生态系统的正负影响。水域生态系统受到胁迫时,需要对于各种胁迫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综合、整体研究。其次,必须重视水域生境的易变性、流动性和随机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生物种群的基本生存条件。水域生态系统是随着降雨、水文变化及潮流等条件在时间与空间中扩展或收缩的动态系统。再者,河流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周围生态系统随时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一条河流的生态修复活动不可能是孤立的,还需要与相邻的流域的生态修复活动进行协调。最后,河流生态修复的时间尺度也十分重要。河流系统的演进是一个动态过程。每一个河流生态系统都有它自己的历史。河流生态修复是靠时间做工作的。有研究指出,湿地重建或修复需要大约15~20a的时间。因此对于河流生态修复项目要有长期准备,同时进行长期的监测和管理。

3.5反馈调整式设计原则

生态系统的成长是一个过程,河流修复工程需要时间。从长时间尺度看,自然生态系统的进化需要数百万年时间。进化的趋势是结构复杂性、生物群落多样性、系统有序性及内部稳定性都有所增加和提高,同时对外界干扰的抵抗力有所增强。从较短的时间尺度看,生态系统的演替,即一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被另一种生态系统所代替也需要若干年的时间,期望河流修复能够短期奏效往往是不现实的。

生态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主要是模仿成熟的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力求最终形成一个健康、可持续的河流生态系统。在河流工程项目执行以后,就开始了一个自然生态演替的动态过程。这个过程并不一定按照设计预期的目标发展,可能出现多种可能性。

意识到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都不是静止的,在时间与空间上常具有不确定性。除了自然系统的演替以外,人类系统的变化及干扰也导致了生态系统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使生态水利工程设计不同于传统工程的确定性设计方法,而是一种反馈调整式的设计方法。是按照“设计—执行(包括管理)—监测—评估—调整”这样一种流程以反复循环的方式进行的。在这个流程中,监测工作是基础。监测工作包括生物监测和水文观测。评估的内容是河流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状况及发展趋势。常用的方法是参照比较方法,一种是与自身河流系统的历史及项目初期状况比较,一种是与自然条件类似但未进行生态修复的河流比较。

在反馈调整式设计过程中,提倡科学家、管理者和当地居民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通过对话、协商,以寻求共同利益。提倡多学科的交流和融合,提高设计的科学性。

论文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论文摘要:阐述水利工程与水域生态的关系,介绍了生态水利规划的基本原则:工程安全性与经济性原则;提高河流形态的空间异质性原则;生态系统自设计与自我恢复原则;景观尺度与整体修复原则;反馈和调整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的胁迫[J].水利水电技术,2003,(7):1~5.

[2]董哲仁.生态水工学的理论框架[J].水利学报,2003,(1):1~6.

[3]董哲仁.河流形态多样性与生物群落多样性[J].水利学报,2003,(11):1~7.

[4]mitschw.J.,JorgensenSe..ecologicalengineeringandecosystemRestoration[m].publishedbyJohnwiley&Sons,inc.,Hoboken,newJersey,2004:134~137.

[5]董哲仁.荷兰围垦区生态重建的启示[J].中国水利,2003,(11a):45~47.

[6]o’neillR.V.,D.L.Deangelis,J.B.waide,etal.aHierarchicalCon-ceptofecosystems[m].princetonUniversitypress,princeton,nJ.1986:153.

[7]GosselinkJ.G.LandscapeConservationinaforestedwetlandwater-shed[J].Bioscience,1990,40:588~600.

统计学流程篇6

关键词:继电保护;实践教学;pSaSp;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19-0045-02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内容多,而教学学时少;课程概念深,计算烦琐且抽象化,学生也感到难度较大。特别是实验和实践教学部分,因为受实验条件的限制,重庆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只开设了继电器特性试验、功率方向继电器实验、差动继电器实验和自动重合闸4个实验,学生只是简单地学习了继电器的基本概念,对电力网络的计算还停留在电力系统分析课程中简单的2机或3机系统阶段,难以建立起现代电力系统大网络、大互联的知识。

为了适应现代电力系统的新发展,我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整合了相关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课程,引入了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软件,增设了为时两周的继电保护综合课程设计环节,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本文将探讨如何面向电力系统实际,寻找理论和实际应用技术的最佳结合方式,改革和建设继电保护实践教学体系,来增强学生的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

一、继电保护综合实训的教学体系

为了增强电气工程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效果,国内有的高校开设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有的高校开设了继电保护课程设计,但是以往的设计大都是人工计算的方法,系统简单但计算烦琐,还不易掌握。将pSaSp引入到了电力系统分析的教学中,开设了简单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和短路电流计算等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2]重庆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从2010开始,就把pSaSp软件引入到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的实践教学中,将“电力系统分析”课程设计和“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设计整合成一门继电保护综合课程设计,利用pSaSp进行较复杂电网的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继电保护的整定和暂态稳定计算。通过一个完整的电网计算综合实训,把前后的知识体系连贯起来,让学生对以往抽象、烦琐的分析和计算有一个完整清晰的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图1是“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综合实训的教学体系,学生先完成电力系统的短路电流计算和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再通过pSaSp软件进行同一个系统的潮流计算、短路电流计算和继电保护的整定计算,最后进行系统的暂态稳定分析。这样一个完整的设计训练,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大电力系统的初步概念,并且二者可以互相检验,从而验证学生的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所学的知识运用是否正确和熟练,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二、课程设计内容简介

1.建立电力网络并计算元件参数

设计任务书由教师下达,给出电力网络接线以及元件初始参数。鉴于只有两周的设计时间和人工计算的要求,网络接线不宜过于复杂。所以选择了一个三机10节点的110KV/10KV电压等级电力网络,系统网络图如图2所示,学生首先对110kV电网结构、参数进行分析,然后通过《电力系统设计手册》查得电网中各元件的电气参数,再计算元件参数。图中的参数是计算出来以后的结果,为计算方便,忽略了各元件的电阻。电网中的变压器均为Yn,D11连接,发电厂升压变中性点接地,其他变压器不接地;发电厂容量为G1=50mw,G2=G3=25mw,功率因数cosΦ=0.8;输电线路的X1=0.4Ω/km,X0=3X1。

2.人工进行短路电流计算

由于短路电流计算是电网继电保护配置设计的基础,因此需要分别考虑最大运行方式(三台发电机全部投入,系统环网取开网运行)时各线路未端短路的情况,最小运行方下(三台中最大的一台退出运行,系统按环网计算)时各线路未端短路的情况。要求学生画出系统等效电路图,化简电路,再分别计算各条线路末端短路的最大和最小短路电流。电网等效电路图如图3所示。如果学生人数较多,为防止抄袭现象,可以采用学生分组的方式,比如某些组计算G、H母线的短路电流,某些组计算i、J母线的短路电流等。

学生需要计算最大运行方式三相短路的短路电流、最小运行方式两相短路的短路电流以及单相接地短路的短路电流,通过计算学生既复习了电力系统故障分析中对称和不对称故障的计算方法,又为下一步的整定计算打下了基础。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人工计算的方法计算短路电流在工程实践中虽然已经被pSaSp这样的软件所代替,但教学上仍然十分重要,对于很多基本概念的掌握仍然必不可少。

3.人工进行继电保护的整定

需要整定继电保护包括输电线路110kV三段式相间距离保护,三段式零序电流接地保护以及10kV侧的三段式电流保护,还有变压器的差动保护、过电流保护等。这部分内容计算量较大,限于学时,也可以采用分组的方式,只要求对部分断路器的保护进行整定计算。

其中,距离保护整定计算中分支系数的计算是一个不容易掌握的概念,需要对这部分难点进行重点讲解。保护的灵敏度计算也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不能为了计算灵敏度而计算灵敏度,要引导学生思考在保护灵敏度不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应该如何处理。比如采用全阻抗继电器灵敏度不满足要求,就可以采用方向阻抗继电器;再如电流2段灵敏度不满足要求,就可以采用用与下一段电流2段保护相配合的方法等等。

统计学流程篇7

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高等职业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教育部在2006年颁布的《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物流管理专业是以经济学、管理学为理论基础,以定性和定量分析为研究方法,以工程系统为技术依托的新兴专业。

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正确理解和掌握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理论体系、研究方法与手段,了解前沿问题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在培养目标的具体定位上,普通本科院校和高职高专院校却有着较大的区别,经对国内数十所高等院校专业培养目标的调查和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本科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比较重视本专业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强调学生对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在教学方法上,本科院校虽说也强调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但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方法和途径上,许多本科院校还是以理论教学为出发点的,将理论教学环节放在了更突出的位置。相比较而言,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具有更强的岗位针对性,强调学生对岗位需求能力的掌握,在专业素质的要求上,可将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总结为:具有为达到本专业培养目标所必需的物流管理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外语会话、计算机应用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物流管理的基本操作技能及其相关的基本管理技能,有分析解决本专业一般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具有物流管理一线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

喻立:面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研究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第6期第25卷第6期在高等院校的工程教育的模式改进中,CDio从具体的操作和应用方面提出了系统的能力培养、全面的实施指导、完整的实施过程和严格的结果检验的12条标准。CDio标准是直接参照工业界的需求制定的,因而能完全满足产业对工程人才质量的要求。CDio的关联原则标准明确指出,采用产品和系统生命周期的开发,以及使用这一工程教育方法论,是强调它作为知识和能力培养的载体及环境,即知识和能力之间的关联,而不是具体内容[1]。CDio重视培养学生的个人和人际技能,以及对产品、工艺、系统的掌控技能,使学生能够引领新产品、工艺、系统的创新和运行[2]。CDio培养目标涵盖了在组织中从事工程工作所需的全部能力,包括专业技术知识、实践能力、个人能力、职业能力和态度、团队工作和交流能力等,每一个能力点都要具体落实到课程和课外活动中,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情境和学习经验,使学生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养成个人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产品系统构思、设计、实施和运行的能力[3]。

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的专业知识特性分析

对物流管理专业主要课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知识特性分析,可将各类知识分为4种类型,即:常识性知识、逻辑性知识、技能性知识和创新型知识。

常识性知识指本专业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础性理论和应用知识,通过对常识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本专业的课程知识体系的内容和背景产生初步的认识,常识性知识是学生进行后续课程学习并形成专业能力的基础。

相对于常识性知识,逻辑性知识是逻辑思维的反映,一般具有因果逻辑关系,通过逻辑性知识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理论分析工具,要强调的是,逻辑性知识间的复杂关联决定了该类知识的隐性特征,因此,在制定专业学习进度计划时,需要厘清逻辑性知识之间的交互关系,既要避免课程之间的知识重叠,又要注重知识之间的相互融合,在进行CDio项目设计时,应充分把握逻辑性知识的更新迭代规律,使知识的传授更具有层次性和针对性。

技能性知识是学生所需掌握的与本专业操作流程相关的程序性知识和控制性知识,包含有大量的程序、规则、流程等方面的知识,技能性知识将使学生获得解决实际运作流程中问题的能力,具有较强的专业领域特性,需要强调的是,学生专业能力的产生和提高,体现在学生对物流系统的全面认识和整体把握上,将技能性知识模块化和单元化很容易造成学生对知识理解的片面性,难以形成从系统的角度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因此在CDio项目的设计中,既要突出模块化技能知识的鲜明特性,同时也要考虑到技能性知识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将模块化知识与项目整体有机结合。

系统性知识是系统性思维和系统规划能力在专业领域中的综合体现,具有隐性知识特征,知识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知识内容的前沿性上,而且还体现在知识结构的复杂性上,CDio培养大纲将学生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在CDio项目教学计划中,应该让学生有足够的参与物流系统过程设计和规划的经历,让学生在“做中学”积累扎实的系统性专业知识。

三、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指标体系构建

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物流专业的学生需要形成面向具体工作岗位职业能力和素质,美国工程教育认证组织aBet制定的认证标准eC2000提出学生应具备应用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知识等应知能力,除此之外,学生还应具备全面的设计、分析、抽象和解决具体工程问题的应会能力。表1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应知能力应会能力物流系统认知物流技术认知方法论认知基本能力信息获取能力系统分析能力采购物流系统生产物流系统销售物流系统回收物流系统供应链系统运输管理技术库存管理技术信息管理系统其他技术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外语应用计算机办公应用书面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提炼调研主题问卷设计能力文献调研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定性分析能力定量分析能力环境协同能力系统运作能力团队协同客户关

系管理外部环境

的认识系统构思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运行团队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技术合作能力客户行为理解能力客户需求预测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宏观环境评估能力微观环境评估能力物流系统目标确定能力物流系统建模能力物流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物流系统诊断能力物流系统综合设计能力物流系统软硬件整合能力物流系统调试能力设计实施过程管理能力物流系统优化能力物流系统交付及培训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基于物流系统服务生命周期的客户服务意识在具备上述应知应会能力的基础上,学生还应在职业道德、人际交流以及自我学习方面具备应有的素质。参照eC2000标准及CDio培养大纲对工程教育应达到的能力目标的全面表述[4][5],结合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本文从应知能力、应会能力、环境协同能力和系统运作能力4个方面提出面向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的CDio能力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应知能力

(1)物流系统认知

了解物流系统的基本构架及运作机理,熟悉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所涉及的采购物流、生产物流、销售物流、回收物流的系统特征以及各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约束关系。由此,设定以下5个评价指标:采购物流系统知识、生产物流系统知识、销售物流系统知识、回收物流系统知识和供应链系统知识。

(2)物流技术认知

掌握现代物流技术的基本特征,理解物流系统对物流技术的需求趋势及发展规律,熟练掌握产品在物流过程中所涉及的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环节中所涉及的相关技术知识。运输、仓储和信息管理是物流系统运作中的核心环节。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运输管理技术、库存控制技术、信息管理技术及其他技术。

(3)方法论认知

掌握物流系统规划的基本方法。从战略、战术和运作层次上掌握物流系统规则中所涉及的客户服务目标设计、设施选址战略、库存规划与管理以及运输网络规划与设计所涉及的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等方面的知识。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运筹学、统计学、计算机编程。

2.应会能力

(1)通用基本能力

能够运用英语进行基本的对话交流,阅读相关的外文专业文献;熟练运用常用的计算机办公软件;撰写有说服力的专业技术报告或项目建议书,具备一定的演讲和呈现技巧。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办公应用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2)信息获取能力

了解各种信息的综合来源,熟悉一手信息和二手信息的来源特征,熟练掌握访谈、焦点组、问卷调查及文献调研的基本方法和流程。针对大量的信息能够提取其中的有效知识并予以诠释。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提炼并阐明调研主题能力、调查问卷设计能力、文献调研能力、总结与归纳能力。

(3)系统分析能力

了解物流企业诊断和调查的基本流程和方法,针对所收集的信息和资料的讨论与整理、掌握特征分析、趋势分析、假设检验等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并能对具有相似性的系统案例进行归纳和分类。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定性分析能力和定量分析能力。

3.环境协同能力

(1)团队协同及交流

了解物流服务系统的总目标和分阶段目标,明确自己在服务供应链中的个体任务和目标,自觉地以系统的终极目标来约束自己的行为,通过与团队成员的不断交流和沟通来实现流程任务中的全面协同。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团队意识、沟通交流能力、流程技术合作能力。

(2)客户关系管理

“以客户为中心”是物流服务企业必须遵循的理念。在对客户需求进行分析时,关键是要把握客户需求的原因和本质,避免出现理解的歧义,因此需要从业人员具备积极处理客户关系的能力。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客户行为理解能力、客户需求预测能力、客户关系处理能力。

(3)对外部环境的认识

包括对区域中与物流相关的地理自然条件、政策法律环境、交通基础设施、行业竞争态势以及供应链合作伙伴等宏观和微观环境的综合评估能力。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宏观环境评估能力和微观环境评估能力。

4.物流系统运作能力

(1)物流服务运作的系统化构思

具备面向整体的系统化思维能力,凡事能从物流服务供应链的系统视角出发,进行总体的构思和局部项目的设计,能够厘清服务供应链中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关系。由此,设定以下2个评价指标:系统目标确定能力、系统建模能力。

(2)物流系统的设计

了解物流系统中流体、载体、流量、流速、流程等构成要素的相互作用关系,能够对物流系统进行合理的规划,对物流系统存在的问题作出准确的诊断,并能进行简单的物流系统设计。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物流专业知识应用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物流系统诊断能力和综合设计能力。

(3)物流系统的实施

在设计的基础上,能够进行物流系统的整合和调试,了解客户的需求和系统运行的各阶段目标,随时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系统的改进和调整。由此,设定以下3个评价指标:物流系统软硬件整合能力、物流系统调试能力、设计实施过程管理能力。

(4)物流系统的运行

随着客户需求的变化和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物流服务系统随时面临着改进和升级。这需要专业技术人员具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和为客户提供基于产品生命周期服务的职业素养和意识。由此,设定以下4个评价指标:物流系统优化能力、系统的交付及培训能力、学习能力、客户服务意识。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3):16.

[2] 康全礼,陆小华,熊光晶. CDio大纲与工程创新型人才培养[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08(12):1518.

[3] 郑薇薇.基于CDio创新型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0.

统计学流程篇8

【关键词】高校;会计信息系统;流程再造

一、引言

可续有效地会计流程能够改善高校的运营管理。网络信息技术的提高赋予了信息系统的更新改革更多的可能性。结合当今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高校自身的需求,优化了的会计信息系统对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和未来发展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流程再造方法与个别案例分析,使会计信息系统更加合理化、高效化。

二、高校网络会计信息系统的构建

(一)高校主要流程及其相互关系

不同行业有不同的需求和目标,这导致企业的会计流程差异化比较显著。笔者在此基于系统论与信息论的理论对企业的会计流程做出如下划分:业务、信息以及管理流程。

1.业务流程。业务流程是指一系列为了实现企业组织短期和长期目标而进行的业务活动。高校通过教学科研活动来实现其目标,例如:培养更多的人才,研发更先进的技术。业务流程还能够进行如下划分:获取流程或支付流程、转换流程。(1)获取/支付流程。获取/支付流程包含三个内容,首先是获取企业必需的并且负担得起的资源;其次是支付该所需资源;最后是对该资源进行维护管理。(2)转换流程。转换流程是指合理地支出将所得资源用以满足高校发展的需要。高校的转换流程包括:学生转换流程;人才转换流程;资产转换流程;科研成果转换流程。(3)产出/收款流程。产出流程作为高校的主体,它的目的在于按时高标准的完成既定的教学、科研任务,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下属的公司属于收款流程,其职能在于向客户售卖产品和服务,并且及时收回应收账款。

2.管理流程。管理流程指在业务流程和会计流程的基础上,对高校的活动进行规划和评价。主要包含如下4个流程:(1)决策流程。高校领导明确高校的发展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案。(2)预算流程。高校根据发展目标制定预算。制定预算切忌好高骛远,高校应该以教学科研为重点,提高资金使用效益。(3)控制流程。控制流程有两部分:预算控制、业务控制。预算控制即依据“收入和支出变动相一致”原则,并按照重要性和紧迫性原则来对预算进行合理的调整。业务控制指管理者通过比较、分析和评价不同的业务流程以实现高校的目标。(4)评价流程。高校管理者根据对高校的办学成果以及各方面进行的工作结果进行评价,进而修改原来的计划、目标或者期望值。

3.会计流程。会计流程指的是按照企业既定的战略目标,借助信息化技术对企业组织各方面的信息进行收集、加工、处理、总结,并且对其进行优化,最后形成一个更加适合该企业组织运营的流程。会计流程主要有三个流程:数据采集流程、信息加工与存储流程、信息输出流程。(1)数据采集流程。此流程是会计流程的起始流程,向信息处理流程提供所需的数据,为信息处理流程的进行奠定了基础。*获取/支付流程的数据如教职工和学生人数;高校的各类收入;高校的各类资产等。*转换流程的数据转换流程即将高校所得的收入进行各方面的支出。*产出/收款流程产出流程的数据主要指高校的教学水平、师资力量、毕业生人数、毕业生的就业工作能力、高校科学技术研究所取得的成果等等。收款流程的数据有高校学生的学费、科研工作所得经费、应收款项等等。(2)信息加工、存储流程。信息加工流程对数据进行加工处理(编码、分类、计算、分析等);信息存储流程包括传递流程、存储流程和查询流程等。(3)信息输出流程。信息输出流程极其重要,因为其反映了业务流程已经发生的和将要发展的趋势并且影响了管理流程的及时性和发挥性。信息输出内容以账簿、记账凭证为依据,编制成报表提交给上级部门。

4.三类流程之间的关系分析。会计信息系统共有3大流程:业务流程、会计流程、管理流程。这三大流程相互影响,相互依赖,共同致力于达成高校既定的战略目标。高校的业务流程在教学科研活动中形成,所产生的信息将传递给会计流程进行加工处理,然后再提供给管理流程,即管理者利用信息进行规划评价。

(二)实现业务活动的实时集中控制

会计凭证指对已经发生的业务原始凭证进行审核,编制记账凭证,并登记到系统中以备之后所需。现在的会计流程只强调事后控制,没有实行事前和事中控制。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流程再造要加强事前的监控管理和事中应急的准备措施。共享数据库作为高校财务业务一体化信息处理流程的重中之重,指的是把全部和业务相关的信息存储于共享数据库。借助探测器从共享数据库中提取业务事件的信息并传递给共享数据库。控制器负责管控业务时间。会计平台实时处理业务事件的信息和启动凭证模板进行账务处理。报告工具则向信息使用者提供实时的信息报告。

(三)将控制机制嵌入会计流程

现如今,互联网日益兴起,因此,有必要把控制机制嵌入会计流程以保障高校会计内部信息系统的安全性。

1.建立健全制度以约束机制。高校不仅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建立更加健全的管理制度来规避网络风险,更要结合会计信息系统的特点对原有的管理制度加以完善。

2.建立预警机制,强化风险意识。高校网络会计信息系统应对风险有所防范,主要措施有:(1)建立风险评估体系。明确风险预警指标,从而能够及时对风险作出预警,并采取有效地应对措施。(2)构建“防火墙”。能够自动对风险作出应对,降低风险出现的概率。(3)成立风险管理机构。如果发生问题,此机构可以采取果断的措施,降低损害并对事故进行分析加以防范。

参考文献

[1]王明来.《会计信息系统》.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

统计学流程篇9

关键词: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全系统;瞬变流;并行计算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下,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规模也随之扩大。水利水工程中的一些专业化的机械设备的结构比较复杂,这也促使水利水电工程系统中的瞬变流计算加大了难度。我国传统的瞬变流计算上的方式非常落后,仅仅只是采用串行算法在单处理器上进行计算,这样的计算方法不仅速度较慢,且计算也不精准,无法满足大型水利水电系统中瞬变流计算的需求。在我国的水利水电工程中所涉及的仿真系统中,对于瞬变流的就算要求也很难实现预期的效果。

一、瞬变流并行计算

(一)瞬变流并行计算的分析

对于大型水利水电工程系统中的机械装置主要包含:水库、空气、闸门等基础的元件,这些元件主要具有对管道等区域进行连接的作用,这样才能实现流动的状态。对于水利水电工程中瞬变流并行计算主要是根据管道、隧洞等水电的流动状态以及过程计算。对于系统中的相连的各元来说,其相应的边界条件包括:管道与管道连接、明渠与明渠连接、管道与明渠连接等等。水利水电工程系统中的瞬变流并行计算,对于管道和明渠的流动可以采取特征线法计算,特征线法的就算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种就是边界计算法,第二种就是中间节点计算法。对于在进行边界计算的过程中主要涉及的内容就是管道和明渠中的邻近的节点。对于计算中的边界点计算与中间节点计算之间都有用着一定的密切联系。对于名满交替流动其主要采用的方式是特征隐式格式,这种计算方式就是将边界点与节点归到同一个方程计算中去。

(二)瞬变流并行计算的评价

对并行算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计算中的时间复杂与空间复杂两方面进行。并行处理的主要中心是通过增加对机器数量的处理来争取更多的时间。

(三)对瞬变流并行计算的实施

根据上述所表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可以知道,对于水力机械装置系统来说瞬变流计算对其在运行过程中就有很好的可并行性,计算方式的各部分都可以进行独立计算。但是,由于瞬变流计算所呈现出的结果都是全系统动态过程的表现,所以每一时步的计算都要求结果的准确率达到百分之百。在每一时步,各部分在计算过程中都要有信息上的互通,这种互通也是为了保证下一步计算能够顺利的进行,也就是说各个环节在计算过程中要进行信息的交换与同步。如果想要将瞬变流并行计算运用到水力机械装置系统中,就要有很多的准备工作。首先就是要将并行进行划分。本文通过对计算对象的划分,从而完成对瞬变流并行计算的划分。对与水利工程设备中的各种管道来说,连接点在计算过程中也要对每一步进行瞬变流并行计算,并且在所划分的各部分要进行相对独立的计算,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忽略各部分的信息沟通。对水力机械装置系统瞬变流并行计算也可以按实际系统空间上的位置进行划分,例如在对多级泵站系统进行划分计算时,可以对泵站的各部分进行划分,然后针对划分后的各部分进行分开的计算,最后把计算结果分配到泵站的各个部件上。划分过程中,在不考虑划分方法的基础上,每一个部分的零件都要进行负载平衡处理。(1)在使用分布式并行计算时,要考虑到每一个单元所用的时间,从而保证单元时间的平衡,在此基础上,使每个单元运算时间没有浪费。(2)在计算过程中,每个单元的信息传递量逐渐减小从而使得通信量所占比例减小。(3)每单元在计算过程中所消耗的时间变长,为了是每个单元计算的时间有所提高应采取对水利水电工程中所用到的机械装置进行分类。

二、实例计算与分析

据目前统计来看,一些水利水电工程中的机械装置主要包括:泵站、管道、明渠、调压井、阀门、闸门等部分,

根据实验室的实际情况来说,大部分水利水电工程都采用分布式并行计算系统,将实验室的两台CpU频率为2.1GHz,内存1.5GB的计算机用101mB的交换机进行连接并组成一个分布式并行计算系统,通过mpi库函数调用实现并行计算间的消息传递。由于采用两台计算机并行计算,所以将计算分为两部分。

对某大型引水工程的水力机械装置系统进行的瞬变流并行计算表明,并行技术可以加快计算速度,可用于将来大规模水力机械装置系统的瞬变流计算的研究工作。

结束语

与传统的计算方法相比,瞬变流并行计算方法可以使整个工程的效率有所提高。在水利机械运行的过程中,传统的计算方发对人员的利用量是非常大的,并且工作效率非常的低。当瞬变流并行计算方法运用到实际计算中时,就大大的改变了传统计算方式所造成的尴尬局面。所以使瞬变流并行计算方式取代传统的计算方式就成了现在的重要任务。

参考文献

[1]樊红刚,陈乃祥,杨琳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全系统瞬变流并行计算[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6(5).

[2]樊红刚.复杂水力机械装置系统瞬变流计算研究[D].清华大学,2003.

[3]邓命华,刘德有,周建旭等.水电站变顶高尾水洞瞬变流计算及体型设计[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4).

统计学流程篇10

【关键词】预算管理;财务报销;会计核算;财务流程;财务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G475;F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5937(2014)12-0110-02

一、背景简介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财务管理、预算管理工作的研究与探索,前几年通过全校统一思想、共同努力,在学校预算管理信息化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做到了将预算申报与审核、预算执行与控制、预算分析与考核等方面的工作流程都固化到系统中,通过校内网让财务部门和业务部门能实时、清晰地了解预算下达及执行的情况,从而能方便地实现“无预算不开支,有预算不超支”的预算管理目标。但是,由于该预算系统与会计账务系统是两个不相关联的系统,信息尚不能共享,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一是两个系统的信息可能由于报账时间、用款额度、预借款、托收等原因存在着不一致的现象;二是需要在两个系统中登记、记账,客观上增加了工作量。由于以上问题,两个系统存在的信息“孤岛”现象,仍然影响财务核算与管理的质量。

基于此,学校在以往预算管理系统的基础上,继续探讨系统优化的问题,设计开发出将现有预算系统与会计账务系统相融合的软件系统,从而实现预算管理与会计核算的信息集成。本文从学校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出发,对如何利用网络平台来优化提升学校财务管理系统进行探讨与阐述。

二、学校财务管理系统优化设计理念

系统设计理念是系统的灵魂和精髓,基于目前现状,学校财务管理系统的设计应定位为:技术先进、安全第一、以人为本、信息共享。系统设计的理念是:在校园网环境下,结合原有财务管理的现实基础,以“网络报销”为设计主线,将预算、审批、报销、核算、查询等流程关联起来,在不改变现有会计准则的前提下,以信息化、电子化为手段,实现业务办理简单化、单据填写规范化、业务审批流程化、财务制单自动化、付款方式电子化的目标,创建一种新型的财务报销与预算控制系统。

三、学校财务管理系统的具体设计思路

(一)梳理财务流程

对工作流程的梳理与设定直接影响到系统的功能与使用,对系统设计有着重要影响。财务流程主要包括财务预算、财务审批、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和信息查询等。原先的系统主要是解决了财务预算流程中的预算申报与审核、项目与额度控制、汇总分析等问题,其他财务流程大多仍是手工方式处理,各流程之间信息不能实时共享。在手工审批情况下,费用审批人员在审批单据的时候,无法及时了解各部门已经花了多少钱、还剩多少预算余额、实际如何使用等。部门与部门之间无法进行充分的信息共享,导致很多重复性的工作。此外,手工审批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很多管理制度不能有效执行,因为职工每天的工作很多,不能指望职工记住很多管理制度来进行人为判断,因此,有必要通过优化系统设计,将预算、审批、核算、监督、查询等各项工作流程固化下来,每项业务按规定的流程规则运转,参与业务的人无需记忆各种复杂的流转规则,从而避免人为因素产生的不规范及低效率。

从负责相关审批手续的管理层来看,他们有大量的日常业务需要审批,如采购、出差、借款、资金审批等。手工审批中各环节都需要手工签字才能逐步走到下一个环节,而利用电子化报销流程则可以把管理和财务的职能进行区分,作为管理层主要是关心该事务允不允许发生,允许发生多少,而财务的职能则需要判断该事务发生的凭证(发票)是真的还是假的,是不是超过财务报销的标准。所以在电子化流程下,电子单据和纸质凭证分别走各自的流程,管理层以电子单据填入的数据作为审批依据进行快速审批,不用在纸质凭证上审批,纸质凭证由财务审核即可,这样可以支持领导远程审批。按此流程操作,既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提高费用报销效率,又可以规范费用报销流程,实现费用的有效控制。

因此,通过对各项财务、业务工作流程的全面梳理,确定系统优化设计的主要工作是将预算、审批、报账、核算、监督、查询等各项财务流程有机地整合起来,重点是在原系统基础上增加以下功能:电子审批、来款登记、借还款、预约报账、预算与核算有效对接等。

(二)设计表单

针对学校财务报销流程的特点,系统设置各类标准单据,覆盖学校各项业务需求。表单设计力求做到简便规范,高效灵活。在财务管理系统中,主要可设计以下电子表单:

1.针对学校内部使用的单据。(1)“借款单”、“借款报销单”:主要用于学校内部的借款及借款报销流程。(2)“费用报销单”:主要用于学校内部费用支付的直接报销流程。

2.针对学校外部使用的单据。“付款单”:主要用于学校外部费用支付的付款流程。

(三)设计业务申请、审批流程

1.报账申请

在发生报账业务时,业务经办人首先需要在系统中填写业务申请单,按照预先设定的单据格式填写相应内容,在填写申请单时,系统自动获取该业务的预算总金额、目前实际累计发生额以及预算余额等数据,提供预警和多种控制方法。

填写完毕后,可按“流转”按钮提交单据进入流程。系统自动根据业务类别提示本单据相关流程环节和责任人。

2.报账审批

学校各级领导可在电子流程中对单据进行审批,审批责任人可以对审批单据做“通过、退回、加签”等操作。

(四)设计财务审核、付款、记账流程

财务相关岗位可在流程中进行财务审核、付款、记账等财务操作。系统可以自动生成记账凭证及进行会计确认等,这将大幅度减少财务人员的重复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1.财务人员在对纸质单据核实确认后,在电子流程中完成“财务审核”环节,然后批量生成记账凭证。财务人员也可以通过手工方式增加新的凭证,以解决规则外的凭证生成。

2.财务人员对生成的凭证进行复核,确保生成凭证的正确性并可对凭证内容进行修改。

3.财务人员根据预约的结算方式进行付款。现金结算方式下,报账人到出纳窗口领取现金;非现金结算方式下,财务人员将账款直接打到报账人银行卡上,并设置短信通知。

4.财务人员可通过记账、报表等功能形成核算需要的各种文件。

(五)设计查询分析功能

在系统中设置查询分析功能,对已经发生及正在发生的报销事项进行查询。用户可以通过“我的单据”功能,查询自己填写的单据当前的流程状态;通过“我的任务”功能,查看和处理当前责任人是自己的单据。学校和部门领导可以通过“单据查询”功能查询学校或本部门的所有单据,通过“费用分析”功能查询学校或本部门的费用使用情况。

四、对优化设计财务管理系统工作的评价

基于学校原有财务管理及会计核算的基础,通过对各项财务业务流程的全面梳理,对学校财务管理系统进行了优化设计,各项财务流程得到了有机融合,这项工作符合并顺应了财政部、教育部对高校财务管理信息化的要求,提高了财务管理水平和会计信息质量。该系统可以在业务申报、审批以及支付等不同环节及时提供预算数据、实际数据及对比差异,实现资金支出的事前、事中控制,从源头避免费用超支,实现了费用报销、会计核算与预算控制的结合。

通过将财务工作流程固化到系统中,可以做到流程规范,制度透明;依托校园网,支持职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提交报销申请和预约,领导可以自由安排时间签批,每个单据的进展情况可以清晰地进行展示,提高报销效率。系统可以根据正确的报销申请单自动生成记账凭证,确保了财务信息的及时性和完整性,也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录入工作量,可以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与服务质量。各部门、项目负责人以及财务人员可以查询相关事项的已报销情况以及已申请未报销情况,合理安排资金,严格控制预算,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也便于财务信息公开。

五、结语

预算管理是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财务报销、会计核算是财务工作的重点。在优化设计财务管理系统过程中,对预算、报销等事项的审批流程和控制流程进行了清晰梳理,从事前到事后,每一个环节都能实现及时准确的控制,完善了内控,提高了审批和报销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有利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和决策。

【参考文献】

[1]孙琪华.创新财务管理手段提高财务管理水平[J].会计之友,2010(4).

[2]王志成.网络报销――高校财务报销的新途径[J].教育财会研究,2011(6).

[3]孙思惟,段宏勇.基于internet的高校网上预约报账解决方案[J].教育财会研究,2009(5).

[4]毛卫东.网上报销系统的开发应用[J].财务与会计,2008(8).

[5]李敏,吴应宇.网上预约报销在高校的实践与探索[J].教育财会研究,2012(2).

[6]李珊娜.财务经费卡及网上预约报销系统的设计[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9).

[7]许志俊.高校网上预约报账实践的思考[J].会计之友,2011(11下).

[8]梁勇,林琴珍.高校财务报销问题研究综述及其思考[J].会计之友,2012(6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