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污染及防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0:33

大气污染及防治篇1

关键词:大气污染预防防治

中图分类号:te08文献标识码:a

前言: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了对于自然环境的极大破坏,这是人类当前最为严峻的问题。为了更好的缓解经济建设所造成的大气问题,减少雾霾、酸雨以及光化烟雾等有害物质对于人类的威胁,强化大气治理是唯一解决办法,更是提高大气质量,实现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处的重要举措,这已经成为当前世界性的共同课题,在我国,环境治理越来越受到政府的重视,并不断出台各种举措以缓解大气问题,解决日益严峻的污染现状,但如何能够切实有效的做好大气污染的预防与防治,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我们能够全面提高对于环保的责任意识,从主观上强化环境整治,以从根本上实现真正的大气环境改善目标。

一、大气污染的成因和特点

凡是能使空气质量变差的物质都是大气污染物。大气污染物已知的约有100多种。有自然因素(如森林火灾、火山爆发等)和人为因素(如工业废气、生活燃煤、汽车尾气等)两种,并且以后者为主要因素,尤其是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所造成的。主要过程由污染源排放、大气传播、人与物受害这三个环节所构成。

影响大气污染范围和强度的因素有污染物的性质(物理的和化学的),污染源的性质(源强、源高、源内温度、排气速率等),气象条件(风向、风速、温度层结等),地表性质(地形起伏、粗糙度、地面覆盖物等)。

1、人类活动产生了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大体可分为三类,即交通运输污染、生产污染和生活污染。在这三类污染中,生产污染的比例最大,可分为燃料大气污染、生产工程大气污染、农业生产大气污染三种。燃料内含有化学物质,这些化学物质在提供热量的同时,会释放出含碳气体和大量烟尘。有的还会在空气中释放硫元素,从而引起酸雨。而在我国生产工程中,物质形态变化和化学性质变化,都会发生反应释放有害气体,比如水泥厂、化工厂、火电厂等。与此同时,我国农民在种植农作物期间需要喷农药,在收获后需要燃烧秸秆。我国北方地区的居民,在冬季需要燃烧煤炭采暖,煤炭在燃烧时会释放出一氧化碳和粉尘。

2、大气污染对人体和植物都有损害

大气污染会损害人体的呼吸系统,空气中粉尘数较多,雾天气频繁,人们会咳嗽和胸闷,引发气管炎、咽痛等疾病。污染气体中的氧化物和二氧化硫,会使植物表面出现伤斑。大量粉尘会影响空气能见度,阳光照射度不强、辐射量不够,植物很难发育成长。越严重的大气污染,会引起全球温室效应和频繁的酸雨危害。

二、大气污染的危害

1、大气污染对人体和健康的伤害

大气污染物主要通过三条途径危害人体:一是人体表面接触后受到伤害,二是食用含有大气污染物的食物和水中毒,三是吸入污染的空气后患了种种严重的疾病。从下面的表格中,可以看到:各种大气污染物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对人体的影响又是多方面的。而且,其危害也是极为严重的。

2、大气污染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

大气污染主要是通过三条途径危害生物的生存和发育的:一是使生物中毒或枯竭死亡,二是减缓生物的正常发育,三是降低生物对病虫害的抗御能力。植物在生长期中长期接触大气的污染,损伤了叶面,减弱了光合作用;伤害了内部结构,使植物枯萎,直至死亡。各种有害气体中,二氧化硫、氯气和氟化氢等对植物的危害最大。大气污染对动物的损害,主要是呼吸道感染和食用了被大气污染的食物。其中,以砷、氟、铅、钼等的危害最大。大气污染使动物体质变弱,以至死亡。大气污染还通过酸雨形式杀死土壤微生物,使土壤酸化,降低土壤肥力,危害了农作物和森林。

3、大气污染对物体的腐蚀

大气污染物对仪器、设备和建筑物等,都有腐蚀作用。如金属建筑物出现的锈斑、古代文物的严重风化等。

4、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

大气污染发展至今已超越国界,其危害遍及全球。对全球大气的影响明显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臭氧层破坏,二是酸雨腐蚀,三是全球气候变暖。

三、防治及预防大气污染的措施

1、燃料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

现阶段,我国科学技术已较为发达,可采取脱硫技术去掉煤炭含有的无机硫。煤炭属于不可再生资源,我国煤炭资源虽然较为丰富,但从保护大气和节约资源的角度分析,应当逐步减少煤炭燃烧,寻求替代性资源。近些年来,我国已发展了风能、太阳能、地热能和核能。

我国北方地区应当实施冬季统一供暖,一个区域使用同一供暖炉,将煤炭资源充分利用。我国建设了大量的燃煤火电站和燃煤工业锅炉,污染气体排放量大。故此,应当组织重点技术升级。

我国火电站要提高电站污染物控制技术的高效性和先进性,实现污染物资源化和强化控制,比如脱硝、脱汞、脱硫、催化吸附和湿式电除尘等技术。重点开发资源回收型控制、污染物的协同控制等设备和技术。我国燃煤工业锅炉,要突破污染物的联合控制技术,推行工业废料脱硫、低氮燃烧、生物质脱硝和汞污染控制。

2、生产工程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

对于有色金属、钢铁、建材和化工等生产工程,要以其工业炉窑的烟气排放特征,重点突出资源化,突破污染物控制设备和关键技术,提升重点行业的治理水平。生产工程中二氧化硫气体的排放量较高,应当研发高值化利用、高效吸收富集、低浓度硫回收和烟气制酸技术。烟气粉尘排放方面,研发粉尘高效捕集、重金属吸附和回收技术。协同控制多污染物时,要在脱除单项污染物的设备和技术上,研发烟气脱硫脱硝技术,将重金属、二氧化硫、挥发性有机物和氮氧化物彼此协同控制。

3、农业生产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

我国农业生产中的燃烧秸秆,会释放出大量的有害气体。考虑到秸秆灰的肥料作用,我国政府应当为农民提供免费的农业肥料,并加大农村秸秆的回收利用。秸秆能够放入沼气池中发电,也可以造纸。我国多个地区的农民文化素质还不够高,没有意识到大气污染的危害。村委会应当积极开展农民的思想工作。我国部分农村,堆积的垃圾不及时处理,常常是一把火烧掉,会散发有毒性气体。相关部门要积极制止这样的行为。同时,农村管理较为疏松,村委会应当引导农民种植林木,加强绿化。植物不但能够美化农村环境,而且能够吸收有害性气体。

4、交通运输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上升,人们的私家车逐渐增多。出现大量私家车,产生了大量的大气污染。因此要严控汽车尾气排放量。改善燃油质量时,要研发满足排放标准的汽油车和柴油车,开发控制排放污染的集成产品和技术。可根据船舶、柴油车发动机的排放问题,开发颗粒捕集、氮氧化物催化、系统匹配集成和柴油氧化催化剂。也可在汽车尾气排气管内安装过滤装置,将有毒气体过滤为无毒气体排出。寻找汽油燃料的替代品,能够减轻大气污染程度。可根据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和生物燃料的车尾气排放,选择适合的尾气控制机内外净化体系,去除非常规和非正规的污染物催化净化技术。在交通地段可设置绿化带和绿化设施,吸收汽车排放的有害尾气。

当前,交通运输所造成的大气污染越来越严重,并朝向与日俱增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极为可怕的趋势,做好对于交通运输所造成的大气污染治理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需要给予高度重视。

5、生活大气污染预防及防治

建筑物大气污染量也比较大。随着人们生活要求的提高,室内温度、电力、燃料、使用都达到了较高水平。根据建筑物特殊空间和室内的空气污染,可突破污染物实时检测和污染物净化的设备和技术,开发净化挥发性的微生物、化合物和颗粒物材料、组件和技术。室内大气污染容易对人体器官造成损害,要强化有毒有害微生物、抗菌吸附技术,建筑结构也要保证室内空气流畅。居民也可种植一些绿色植物,起到一定的净化作用。生活中的中央空调和燃气灶是大气污染的主要组件。要研发检测细颗粒、微生物和低浓度污染的功能组件,研发净化装置,构建评价平台和方法。同时,要提倡建筑节能,节约用电量,适当选择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结语:综上所述,大气污染的预防与治理已经成为我国当前最为重要的环保主题,强化大气治理不仅需要政府给予高度重视,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能够形成主观能动意识,从环境保护角度切实有效的针对相关问题给予科学有效解决,这就需要我们能够全面清晰了解大气污染的原因、类型,并通过绿化、节能、减排等多方面进一步强化环境治理,并不断研发新技术,新工艺,依靠先进的科学技术全面推进环境治理举措,以从根本上提高大气治理质量,为我国全面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进经济建设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重要的保障作用。

参考文献

[1]朝鲁门,白光明,兴安.城市大气污染分析及综合防治[J].北方环境,2013,

(1).

[2]朱成柏.大气污染控制技术与产业发展思路[J].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

大气污染及防治篇2

关键词:大气污染;措施;局限性;危害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也日趋严重,大气环境治理迫在眉睫。大气污染严重,不仅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还会对动植物造成危害,甚至还会影响建筑物。近年来,大气污染对人们健康的威胁越来越大,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也随之提高。

1大气污染的定义及危害

1.1大气污染的定义。大气是包围地球外部的一层气体,提供了地球上一切生物所需的气体环境,大气层的存在为地球提供了适合温度,并可以阻挡空间对人体的有害光线,消除或减轻对地表的伤害。由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过程中产生各种污染物质进入大气,如粉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这些污染物及污染物转化的二次污染物超过一定程度,则称为大气污染。

1.2大气污染的危害。大气污染对于人体的危害极大,容易引起人类的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并且大气污染容易导致植物生长不良,抑制植物的生理功能,造成植物生产缓慢、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甚至使植物死亡。大气污染还会造成地球气候变化,导致自然灾害和温度升高。二氧化碳气体的过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使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这又会影响大气环境。大气污染还会降低能见度,影响太阳的辐射强度。人类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喷雾剂和制冷剂等氟氯烃类物质,还会对大气臭氧层产生破坏,使人类失去臭氧层阻碍紫外线的功能,会使人类的癌症发病率提高。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使用大量的煤炭能源,燃煤过程产生的大量烟尘和硫化物的排放,可使土壤酸化,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同时对建筑物也有腐蚀作用,给人类的生活带来重大的威胁。

2大气污染的分类

大气污染物的存在形式有两种:气态物质和颗粒物质。气态污染物主要是碳氢化物和氮氧化物等;颗粒污染物是指悬浮在大气中的小粒径的固态、液态颗粒。气态物质的危害极大,具有一定的化学毒性,对人体的呼吸道会产生较大的刺激作用,甚至会导致严重病变。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来自人生生活和自然变化产生的污染物。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污染物,直接进入大气中,这称为直接污染物或一次污染物,二次污染物是指一次污染物进入空气中与其他物质结合或产生化学反应,而产生新的污染物,称为二次污染物。

3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措施

3.1尽量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由于空气中污染物排放过量,其中污染物不仅是气体污染物还包括固体污染物和液体污染物。我国的大气污染源主要是气体污染物的排放造成的。因此,想要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需要首先减少向空气中排放大量的污染气体。污染气体主要是来自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等资源的燃烧过程,同时有毒有害固体材料和液体材料也会产生有毒气体,这些污染物如果进入大气中将会给大气造成重大的污染。

3.2多利用清洁能源,并对污染气体进行处理排放。我们目前的生产和生活中,应大力应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地热能等再生能源,进而降低使用其他化石能源而产生的污染气体排放。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其他材料等,也应该多选择环保型的材料,这样也可以减少向大气中排放污染气体。由于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燃烧时会产生大量的有害气体,因此不能将污染气体直接排入大气中,应选择适当的除尘脱硫技术或污染物处理技术,将烟气中的污染物进行去除或者降低到要求的浓度范围内,进而达到污染物的减排的目的,有效的保护大气不被污染。

3.3创新技术及设备。需要大力的研究适合我国国情实际需求的大气污染物防治技术和设备,并加强煤炭洗选的入洗率,有效将煤炭或中含有的硫脱除。并且大力推广和改进现有的催化燃烧有机废气的高效节能技术,制造碳纤维回收利用有机废气的设备,完善现有的对有毒、有害气体的治理和预防技术。

3.4严格监督管理环保设备的制造。对于环保设备的制造和应用需加强监督管理,对于低效率的除尘器应淘汰,对于电除尘器应广泛应用在高浓度、高温和腐蚀性气体的处理方面。开发利用各种炉窑的袋式除尘器。对于材料方面应开发耐腐蚀、耐高温的滤料和纤维原料。重点研发除尘、除硫一体化除尘器和高效组合式除尘器。

3.5做好城市的绿化工作。对于城市的绿化工作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要工作为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控制城市内的污染源;二是在城市中种植绿色植物。对于城市内污染源的控制主要是对城市工业生产产生的污染气体进行治理及汽车尾气排放量。对于大气污染的控制需要环保相关的部门发挥监督和管理的作用,加强工业区污染气体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的监管。城市中多种植绿色植物,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在与工业区临近的市区周围应加大植物的种植量,且城市交通干道也应多种植植物。绿色植物的作用是防止污染物扩散和阻挡污染物流动,同时还可以一定程度上吸收空气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降低有害物质对人体的伤害。

4我国大气污染控制的局限性

我国对于控制大气污染控制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是污染物没有较好的方式进行治理。一次污染物排入大气中因发生反应而产生二次污染物,这些污染物对环境的危害很大且十分复杂,污染物的浓度直接决定着其危害性。传统的控制策略通常以控制一次污染物排放量为目标,这就造成了大气污染物难以从根本上控制;同时在进行大气污染控制时需要较多的资金投入,属地的管理模式差异也会造成在区域大气污染控制上成本的增加。

结语

总之,为了保障人们的正常生产和生活,避免由于大气污染造成人体的健康受到侵害,和影响其他生物生长,应对大气污染引起足够的重视,了解大气污染的成因和主要污染源,并针对污染源提出适合的防治措施,保证居民在健康的空气环境下生活。

参考文献

[1]徐小龙.浅谈农村水和大气环境保护治理[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3(10).

[2]邢少兰.浅析大气污染危害及防治技术[J].神州,2012(26).

大气污染及防治篇3

关键词:大气污染;现状;危害;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C35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一些气体与固体杂质微粒按照一定的比例形成的混合物被称之为大气。当今世界不断朝着工业型世界发展,交通业也在不断壮大,工业垃圾更是与日俱增。烟尘、工业废气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量早已超过大气层能够自然净化的能力,因为工业垃圾的大量排放导致了大气成分的改变,所以加强治理大气污染迫在眉睫。研究大气污染治理对策的首要任务是应该了解导致大气污染的原因。

一、引起大气污染的因素

1、气象因素

污染物能够扩散和迁移原因有三点,一是受到了空气流动速率和风向等动力因子的影响;二是由大气结构稳定等热力因子的影响;三是雨、雪、水蒸气等水分引起的。大气不断流动导致了存在于大气环境中的污染源的传播,当污染源被送到下风向的一个新的地点时,会与当地的空气混合,然后污染的浓度被稀释了,这是引起污染程度随着与污染源的距离的增大而减小的主要原因。

2、地理因素

大气的流动会随着地理条件的不同而发生改变。其中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和城镇分布。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大气中的温度、风速和风向等,也就是说地理条件间接性的影响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

3、污染源因素

大气污染源的主要包括工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工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企业家并没有对企业未来发展做长远打算,而是偏重经济效益无视环保意义。燃烧工业、塑料工厂及各种化学工厂等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工业污染源。这些工厂排放大量的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污染烟尘等,使得大气的成分变化很快,很多工业地区的大气空气质量低于国家二级空气质量标准。另外,工业布局不合理,污染治理技术落后也是造成工业大气污染连年增长的原因。我国的大部分城市市区工业较多,没有明显功能区域的区分,工业布局没有规律比较混乱,使得工业排放的污染大气可以直接危害到城镇居民的身体健康。没有经过标准的处理的工业废气直接排入空气中,严重污染了我国的空气质量。

近年来,我国人口规模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我国的汽车数量出现迅猛增长,大量增加的交通工具排放的大量尾气,成为造成大气污染的又一重大污染源――交通污染源。成倍增加的汽车,排放的汽车尾气含有氮氧化物等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的污染物质,造成城市中雾霾天气愈演愈烈,居民健康越来越差。

二、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

现阶段我国的大气污染状况比较严重,具体表现为煤烟型污染。在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较高、二氧化硫的污染较高、机动车尾气所排放量在不断增加以及不断加重的氮氧化物等,因此我国大气污染面临着严峻的形势。目前,在我国的华中、西南、华东以及华南地区形成了多个酸雨区。

我国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是指来自生产以及生活的污染,主要污染物是指二氧化硫以及烟尘。有一些城市的大气污染不仅包括了燃煤污染,而且还包括了与当地工业污染以及地理条件相联系的地方特点。目前,我国的大气污染分布特征如下:在冬季,大气污染最为严重;在夏季,大气污染最轻;在春秋季节,大气污染的程度介于冬季和夏季之间。然而从污染的总体上来看,北方明显大于南方。由于人类生产活动以及特殊的地理位置会使得城市大气污染形成,并且随着沙尘天气的不断出现,使得北方大气污染变得越来越严重。

三、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1、合理的规划以及进行全面的布局

在综合防治大气污染的时候,要从协调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保护环境之间的关系来出发,与此同时要全面调查研究该地区的各污染源所排放的各类污染物质的种类、数量以及时空分布,在制定控制污染方案的时候,要充分结合调查研究的数据来进行。在规划工业生产区的时候,要将其规划在城市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在工厂区以及城市居民生活区之间设置隔离带,通过隔离带,不仅能够响应国家政策进行植树造林,而且能够减轻对环境的污染。对于那些污染严重以及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相关的政府要实行关、停、并、转以及迁等相关的措施。

2、对能源结构进行改善,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并且在商品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占73%,然而在煤炭燃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以及悬浮颗粒等污染物。为了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第一,要对能源结构进行改善,比如:要使用天然气以及二次能源等,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强化对太阳能、风能以及地热能的认识。第二,由于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不能够得到根本性的改变,但是我国还应该不断推广新型能源,减少我国的大气污染。由于我国能源的利用率仅仅只有30%,因此我国要不断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3、实行区域集中供热

城市烟尘的主要来源是千家万户的燃煤炉灶以及短小的烟囱。为了能够减少城市烟尘的污染,这就要实行集中供暖以及供热,并且在设立较大规模的热电厂以及供热站,这样做有利于消除烟尘。区域集中供热主要有以下优点:第一,促使热能利用率逐渐提高;第二,方便高效率的除尘器;第三,使得燃料的运输量得以减少。

4、进行植树造林,对环境进行绿化

防治大气污染的一种有效的措施是指进行植树造林,对环境进行绿化。由于植物具有吸收有毒有害气体以及净化空气的功能,因此我国要加大植树造林的力度,不断减少我国的大气污染。由于植物的光合作用会放出大量的氧气,并且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因此植物能够起到调节空气成分的功能。

5、加强工程技术投入

工程技术方面采用的措施主要是针对防治大气污染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第一,保证能够清洁生产。生产企业应该以自身为出发点,对产生的工业污染进行治理。如果企业能够做到这一点,将有助于企业在生产结束时,达到少排污的目的。第二,集中供热或制冷。我国地大物博,针对不同的地理区域,我们可以在北方提供集体供暖,在南方采取集体制冷的措施。这样做能够最大程度上的发挥燃料的可利用价值,而且可以促进燃烧设备的改进,从而降低了在供热或制冷过程中因充分燃烧燃料而产生的大气污染。第三,尽量使用绿色能源。风能、太阳能均属于绿色能源,最大程度上使用绿色能源,有利于降低大气污染,保护环境。在使用这些已开发的绿色能源的同时也应该加强对水电的合理性开发。第四,对最后阶段加强治理。防治大气污染的最有效的最直接的手段与方法就是指最后对污染物的治理了,所以说在最后的阶段,应该针对性的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质或是有害物的清理采取措施。

例如从去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的雾霾天气,北京环保部门就针对大气中主要污染成分进行分析,推出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措施。例如采用火电锅炉节能脱硝一体化实现技术、氢气竖炉直接还原清洁冶炼技术,以及垃圾热解处理技术等。同时,在专项资金的投入下,更多的先进技术将会应用到高能耗企业当中,以解决其造成的大气雾霾污染。

6、加强公众参与

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拥有同一片天空,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也有义务保护大气环境。所以在政府采取措施,经过市场调节,革新科技之外,还要提高人民群众的广泛参与程度。政府要采取有力措施,把那些针对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对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政府相关部门和各种大众媒体应该开展多种多样的科普教育和舆论宣传,对全国范围的人们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尤其是从幼儿教育抓起,提高全民生态理念和法制观念,创造出全民主动参与,积极保护环境的良好社会氛围,为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添砖加瓦。

结束语

大气污染对于现在我国居民的影响已经不容忽视,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大气环境不受污染。大气环境一旦遭受污染,对于它的治理将会是一个艰难而且长久的任务。我们要对其原因进行科学的对策分析,针对影响大气污染的各种因素,找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依据环境保护法律法规,通过社会全体的共同努力,终会让大气污染得以治理。

参考文献

[1]李培,王新,柴发合等.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控制综合管理对策[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1,36(5):8-9.

大气污染及防治篇4

所谓大气污染是指人类生产、生活活动或自然界向大气排出各种污染物,其含量超过环境承载能力,使大气质量发生恶化,使人们的工作、生活、健康、设备财产以及生态环境等遭受恶劣影响和破坏。污染源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天然污染源是指自然界向大气排放污染物的地点或地区,如排放灰尘、二氧化硫、硫化氢等污染物的活火山、自然逸出的瓦斯气,以及发生森林火灾、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地方。人为污染源则又可按不同的方法分类:按污染源空间分布方式可分为点污染源、面污染源、区域性污染源;按人们的社会活动功能可分为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交通污染源等;按污染源存在的形式可分为固定污染源和移动污染源。

人为的大气污染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生活污染源、工业污染源和交通污染源。空气中极其微少的污染物,都能对人体健康发生极大的影响,导致各种疾病的产生,甚至夺去人的生命。从1873~1973年这100年间,全世界已发生过19起重大空气污染事件,直接死亡人数近2万,还有更多的人因此而患病。在低浓度空气污染物的长期作用下,可引起上呼吸道炎症、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及肺气肿等疾病。空气污染已成为肺心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心血管疾病以及癌症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大气污染严重的国家之一。据1995年统计,全国工业二氧化硫的排放量约为1396万吨,烟尘与粉尘排放量约为1475万吨。全国600多个城市中,大气环境质量符合国际一级标准的城市不到1%。目前我国城市气温一般比乡村高2~3℃。长江沿岸有18个城市、沿海有17个城市出现了酸雨污染,其中西南的重庆、贵阳和华东的苏南地区,已成为我国的三大酸雨污染区。在全球监测网上对40个城市颗粒物污染情况的排序中,我国的沈阳、西安、北京、上海、广州进入了前10名;在对54个城市被二氧化硫污染的排名上,上述城市排进了前21名。这无疑是给中国环境敲响了警钟!大气时刻包围在我们的周围,它的被危害程度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环境组织发表的一份报告说:“空气污染已成为全世界城市居民生活中一个无法逃避的现实。”如果人类生活在污染十分严重的空气里,那就将在几分钟内全部死亡。工业文明和城市发展,在为人类创造巨大财富的同时,也把数十亿吨计的废气和废物排入大气之中,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圈却成了空中垃圾库和毒气库。因此,大气中的有害气体和污染物达到一定浓度时,就会对人类和环境带来巨大灾难。以下是各种大气污染物对人体的危害:名称

对人体的影响

二氧化硫

视程减少,流泪,眼睛有炎症。闻到有异味,胸闷,呼吸道有炎症,呼吸困难,肺水肿,迅速窒息死亡

硫化氢

恶臭难闻,恶心、呕吐,影响人体呼吸、血液循环、内分泌、消化和神经系统,昏迷,中毒死亡

氮氧化物

闻到有异味,支气管炎、气管炎,肺水肿、肺气肿,呼吸困难,直至死亡

粉尘

伤害眼睛,视程减少,慢性气管炎、幼儿气喘病和尘肺,死亡率增加,能见度降低,交通事故增多

光化学烟雾

眼睛红痛,视力减弱,头疼、胸痛、全身疼痛,麻痹,肺水肿,严重的在1小时内死亡

碳氢化合物

皮肤和肝脏损害,致癌死亡

一氧化碳

头晕、头疼,贫血、心肌损伤,中枢神经麻痹、呼吸困难,严重的在1小时内死亡

氟和氟化氢

强烈刺激眼睛、鼻腔和呼吸道,引起气管炎,肺水肿、氟骨症和斑釉齿,

氯气和氯化氢

刺激眼睛、上呼吸道,严重时引起中毒性肺水肿

神经衰弱,腹部不适,便泌、贫血,记忆力低下

大气污染对全球大气环境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大气污染发展至今已超越国界,其危害遍及全球。对全球大气的影响明显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臭氧层破坏,二是酸雨腐蚀,三是全球气候变暖。

1.南极上空出现臭氧洞在离地面10—55千米的平流层里,大气中的臭氧相对集中,形成了臭氧层。大气中有了臭氧层,起着净化大气和杀菌作用,可以把大部分有害的紫外线都过滤掉,减少了对人体的伤害,而且使许多农作物增产。臭氧过浓会使人体中毒,而臭氧含量减少,紫外线就长驱直入,使人体皮肤癌发病率增加,农作物减产。科学家已经发现,在南北两极上空的臭氧减少,好象天空坍塌了一个空洞,叫做“臭氧洞”。紫外线就通过“臭氧洞”进入大气,危害人类和自然界的其它生物。“臭氧洞”的出现,同广泛使用氟里昂(电冰箱、空调等的制冷材料)。现在,美国和欧洲等国家决定,自20__年起,停止生产氟里昂。

2.酸雨的危害向全世界蔓延酸雨的危害遍及欧洲和北美,我国主要分布贵阳、重庆和柳州等地。酸雨降到地面后,导致水质恶化,对各种水生动物和植物都会受到死亡的威胁。植物叶片和根部吸收了大量酸性物质后,引起枯萎死亡。酸雨进入土壤后,使土壤肥力减弱。人类长期生活在酸雨中,饮用酸性的水质,都会造成呼吸器官、肾病和癌症等一系列的疾病。据估计,酸雨每年要夺走7500-120__人的生命。

3.“温室效应”的严重恶果我们居住的地球周围,包裹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形成了一座无形的“玻璃房”,在地球上产生了类似玻璃暖房的效应。本来,这种“温室效应”是正常的。但是,进入工业革命以来,由于人类大量燃烧煤、石油和天然气等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骤增,“玻璃房”的吸收太阳能量也随之增加。于是,在地球上产生了干旱、热浪、热带风暴和海平面上升等一系列严重的自然灾害,对人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由以上可以得知大气污染给我们人类带来的严重危害,这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制定了多项措施进行防治。主要是调整能源战略,采用清洁能源。我国一次性能源消费以矿物燃料中的煤炭为主。不仅排放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全球气候变暖,还形成酸雨,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极大威胁。因而,调整能源战略,逐步改变能源结构是防治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途径。

a、大力开发利用水能

b、有步骤地发展核能

c、积极开发利用生物能源

d、利用其他清洁能源

其次是烟尘控制技术

改变燃料构成,优化燃烧方式

烟尘被排入大气之前,采取必要的控制设备,除去烟尘

改变下垫面性质,防止大风季节地面扬尘进入大气(主要采取植被保护)

在者对装置进行技术改进

a.过滤式除尘装置

利用过滤材料(滤纸,玻璃纤维等)将粉尘分离的装置,多用于空调和通风的空气净化。

B.二氧化硫的净化装置

燃料在燃烧前和燃烧过程中进行脱硫处理

大气污染及防治篇5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

中图分类号:X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631(2011)04-0149-01

1渭南市城区大气污染的概况

1.1渭南市城区大气污染的特征

城区大气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企业、事业单位、服务业使用的燃煤锅炉、大灶,其次为第三产业及居民生活所用的小型然煤炉。据2007年渭南临渭区污染源普查结果,其中,工业企业工业锅炉、窑炉使用量约210台,年用煤量约35.2万吨;事业单位、服务业使用大多为常压锅炉,约有159台,年用煤量约20余万吨。城市年用煤总量约55.2万吨。城市年用天然总量约686万立方米。

1.2大气污染主要污染因子

城区大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煤,产生的主要污染物(因子)为烟尘、二氧化硫(So2)。

1.3大气污染物年排放量

据2007年污染源普查资料,城区参与调查的工业企业有126家、宾馆饭店和浴池有50家,城市年用煤总量约55.2万吨,烟尘排放2436.43吨/年,So2排放5256.64吨/年,noX排放1635.1吨/年,粉尘排放159.61吨/年。

根据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历年来对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监测资料,渭南市城区大气环境污染的首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其次为二氧化硫。据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2009年城区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分析,aip指数≤100的天数为304天,占全年天数84.97%,空气质量为二级,较2007aip指数≤100的天数为280天上升了7个百分点,从市民的“创卫、创模”问卷回馈中也得到了满意的好评。

2渭南市城区大气污染物其来源分析

对于渭南市城区三项主要大气污染物pm10、So2、nox进行分析,So2、nox主要来源于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工业生产及生活用煤产生的燃烧废气;二是机动车辆燃油产生的废气,三是工业生产过程产生工艺废气。

与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相比,颗粒物来源广,成分复杂,从来源上看,城市空气中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土壤风沙尘、煤烟尘、施工扬尘、机动车尾气尘等一次污染来源,也包括城市道路交通扬尘等二次污染来源。参照具有相同特征的北方城市,渭南市进行的颗粒物源解析结果为:tSp和pm10中一次颗粒物的各源类的分担率分别占城市扬尘24%和32%、土壤风沙尘为5%和9%、煤烟尘为28%和18%、建筑水泥尘为14%和7%、机动车尾气尘为10%和5%、钢铁尘为4%和5%,煤烟尘对tSp的贡献率就达到46%,对pm10贡献率是38%。道路尘对城市扬尘的贡献率为73%。

可以这样讲:虽然渭南市煤烟尘占到第一位,但渭南市大气颗粒物污染应该是一种包括城市扬尘、建筑水泥尘、机动车尾气尘等源类在内的复合污染类型。

3防治对策

针对以上城区环渭南境空气污染实际情况,特提出如下防治对策:

3.1大力促进能源结构调整

渭南市空气污染严重的主要症结是燃煤过多,改善空气质量的根本措施首先是源头控制,大力调整能源结构,寻求以清洁能源替代燃煤的等多种有效途径,以减少燃煤用量。渭南市应充分利用当地煤气资源,大力实施煤改气,积极引进天然气,合理开发利用电力,积极推行“煤改电”,积极采用洁净煤以及太阳能、地热等其他清洁能源,严格限制原煤散烧、直烧,实现能源、燃料结构的重大调整,这是符渭南市实际情况的最佳选择。

3.2大力促进工业布局调整

工业布局不合理是加重渭南市中心区空气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内渭南市工业布局调整的主要任务是有效缓解市中心区内及上风向污染源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主要途径是实施市中心区内污染企业向工业园区搬迁,实施上风向重污染源的逐步搬迁、取缔或限建、限产,以及清洁通道两侧污染企业的转产、搬迁。首先全面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中的个别企业的搬迁,逐步实现重污染企业向渭北工业园区转移的发展目标,实施计划之中,把渭南市初步建成资源循环型城市。

3.3强化现有污染源控制力度

限制现有重污染企业扩大生产规模,限制市区内镁冶炼、电力、砖瓦、硅铁、重化工等行业污染严重的车间、工段、生产线、设施装置等不得扩大生产规模,并使上述行业逐步缩小规模、转产或搬迁。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工艺,关闭不达标企业,取缔死灰复燃的小炼铁等五小企业,取缔西潼高速公路两侧1000米范围内使用燃煤锅炉。

3.4面源污染控制

(1)大力实施集中供热区中小型燃煤锅炉的拆除、取缔,分阶段逐步取缔集中供热区域内的燃煤采暖锅炉和茶水炉,改用天然气锅炉、煤气炉、电锅炉以及其他节能环保锅炉。

(2)在集中供热区以外继续完成小型锅炉的燃料替代和净化设施升级改造。对渭南市区未列入2009-2011年拆除规划的小型燃煤锅炉,1t及1t以下燃煤锅炉在原有基础上实施燃用清洁燃料(电、煤气、油、太阳能)改造;10t以下2t以上燃煤锅炉实施加装脱硫除尘装置并使用洁净煤(包括洗煤、焦炭、清洁配煤和环保工业型煤等),对具备条件者,鼓励其进行燃用电、煤气、油的改造。其土采暖锅炉一律拆除。

(3)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首先要强化尾气排放不达标车辆的依法治理,即强制实行限期治理,治理后经复检达标,颁发合格证。其次要按期报废老旧车辆,杜绝排气污染。第三要积极推广、试行汽车清洁燃料替代,率先对市区公交车、出租车使用天然气等清洁燃料改造。

(4)城市扬尘控制。首先广泛推行封闭、隔离、喷水等固尘措施,控制扬尘点源。其次,控制扬尘线源和面源。在道路保洁中大力推行湿式清扫,在市区主要交通干道实施湿法机械化清扫,市区小街、小巷、人行便道实施湿法人工清扫。机动车运输物料一律实行密闭运输。第三,推进以植树造林为主的南塬绿化工程建设及周边南塬坡地退耕还林建设、加快西四路的绿化、朝阳路的绿化、朝阳公园的绿化建设、有效减少近距离及中远距离土壤风沙尘对渭南城区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渭南市2007年环境监测年鉴》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2]《渭南市大气环境容量核算技术报告》渭南市环境保护监测站.

[3]田海潮.浅谈渭南市大气环境污染特征及其防治对策渭南市环境监测站.

大气污染及防治篇6

关键词:大气污染防治;政府;职责缺失;破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4-0182-04

环境问题关系到人们的健康和福祉。近年来,随着我国北方地区大范围雾霾天气的增多,社会各界对大气污染问题的关注也在逐渐升温。但受到我国发展阶段的影响和限制,政府在治理大气环境污染的具体问题上采取了很多具体措施,但严重污染的状况依然没有得到有效逆转。究其原因,主要是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存在一定的环保责任缺失,具体的治理技巧和方法出现了一定问题。因此,以当前重大社会公共难题――大气污染防治作为切入点,研究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责任缺失,有针对性地提出破解大气污染防治政府责任缺失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并可丰富我国目前关于政府社会公共管理责任研究的理论成果。

一、政府环境职责的释义

环境具有公共属性,环境保护属于社会公共事务。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组织以及政府官员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他们的行为是谋求其自身福利的最大化,而不是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因此,如何实现政府在公共管理责任中的社会利益最大化,成为政府管理责任的难点。

在我国,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各级政府是空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对管辖行政区域的空气环境质量保护工作负有主要责任。目前,学界对于政府环境责任含义的界定还存在较多争议。有的学者认为:“政府环境责任是指法律规定的政府在环境保护方面所承担的义务和所掌握的权力,以及因未履行上述义务和权力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有的学者认为:“政府环境责任是指环境立法中所规定的政府在环境领域承担的第一性环境义务和第二性环境义务。”在新《环境保护法》中,政府环境责任可概括为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具体可以概括为四方面,即财政投入、监督管理、直接做事、鼓励单位和个人做事。在先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明确规定了大气污染防治的责任主体是地方政府,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大气环境质量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职责缺失的表现

政府责任指政府履行其在社会治理中的职能和义务。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可概括为: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没有尽到作为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主体应该尽到的责任。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责任缺失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客观“失责”。在大气污染治理这一重大问题上依旧存在着部分内容缺乏法律依据、监控制度之间交错叠加、政府治理行为缺少有效约束、污染惩治力度远远不够、环境评估制度不规范以及社会参与监督的法律规制不畅通等法规制度漏洞。而同时,政府制定当地法规时,往往只强调政府的权力和相对责任人的义务,而缺乏对自身义务的界定和责任的追究,最终导致政府的不作为或者是乱作为。在大气污染事件中,执政形式上的责任划分不清、职权划分不明,最终导致大气污染问题的责任无法得到追查,考核和问责是环境治理的难题。

二是政府主观“失责”。即政府及其行政人员对于宪法、法律和社会所要求其应履行的职责或义务没有做到或没有做好,损害了公众利益。在大气污染防治中,普遍存在政府消极作为现象,政府为了当地的经济利益和自身政绩考核的需要,往往允许既是利税大户又是污染大户的企业存在,环境治理的长线效应与经济增长的短线成果的矛盾很难调和。

三是行政能力“过剩”。指政府在执行公务,行使公共职能过程中,利用手中合法权力行违法之事或对违法行为进行保护,使得行政行为非合理化,表现为政府寻租、权钱交易、越权施政等。当前,在我国的各地政府部门中,保护大气环境污染企业,寻求“污染―钱”权利转换的现象经常发生。

四是行政权力“失范”。即政府对于不该履行的职责、不该管或不该做的事做了,对于管不好的事管了,违背或损社会的合法权益,导致行政资源浪费。在我国长期工业经济发展中,不少地方支持发展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高效益产业,虽然有效地带动了整体经济的快速增长,然而却造成了现如今的全国大范围的大气环境污染。在规划布局中,缺乏对本地区地理位置以及气象条件的综合考量,导致大气污染问题叠加发生,形成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

五是大气污染跨区域治理协调机制“缺失”。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受大气污染跨界公共事务性|的影响,地方政府必然会与中央政府展开多方位的纵向合作。然而,在大气污染治理的问题上,纵向上中央同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权力和责任不协调问题;分税制后的地方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却承担着大气污染治理的主要责任;地方政府由于财政资金不足,缺乏治理环境的能力与信心。由于大气污染治理的公共属性,以及其所带来的外部性特征,在横向上地方政府集体行动上容易出现惰性。在区域性大气环境污染治理的问题上,现行的制度和政策上也没有有效的解决途径。

三、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中职责缺失的原因分析

一是现行体制制约。环保部门是地方政府的一个职能部门,在人力、财力、物力调配以及执法过程中都过于依赖当地政府,不仅要被动地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还要服从地方发展,在污染治理过程中受地方政府制约,往往因为地方保护主义,而使环保部门监管能力被弱化,监管缺位现象频现。在统分管理模式下,其他政府部门分享了部分环境管理权力,导致环保部们权力被分割,导致现在环境管理领域存在一定的混乱,在某种程度上人为地导致污染治理缓慢,最终导致了政府在大气环境保护方面的失灵。

二是执政理念偏差。长期受传统执政理念的影响,政府一直主导着社会事务管理,强调运用公权力约束社会公众行为,社会公众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却往往被政府所忽视。英国学者约翰・洛克的《政府论》中提到:“如果同一批人同时拥有制定和执行法律的权力,这就会给人们的弱点以绝大诱惑,使他们动辄要攫取权力,借以使他们自己免于服从他们所制定的法律……”同样,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政府始终强调自身大气污染治理的权利主体地位,始终强调政府如何运用权力约束或惩罚责任人,而忽视自身也是责任主体,导致作为大气污染治理实施主体的地方政府常常出现消极作为,从而造成环境法律经常出现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现象的发生。

三是政府传统政绩观。长期以来,经济发展水平作为政府政绩的主要考核指标,这种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政府和领导努力发展本辖区经济,却往往忽视环境污染问题。在大气污染防治的具体工作过程中,作为环境污染问题责任主体的环保部门,对污染企业享有监控和惩戒的权力,为了避免头#企业存在对地方政府的畏惧。但同时,企业特别是污染严重的企业,其往往对地方政府税收有较大贡献,所以地方政府对企业的污染行为常常存在袒护现象,而环保部门作为政府下辖的执法部门,受到地方政府的领导而听命于地方政府,需要维持自身所在的地方利益而难以严格执法。在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之下,地方政府的环境治理行动难以取得成效。

四是治理主体存在竞争。从横向关系来看,以行政区为边界的条块分割的治理体系,非常容易导致地方保护主义,导致大气污染跨区域治理难度大、治理效果不佳。从纵向体制来看,地方政府要听命于中央政府的政策导向,在大气污染治理过程中严重缺乏自我主动性。而在实际工作中,环保部门领导人由地方政府任命,使得上级政府对不具有垂直领导体制的环保部门的管辖权较弱。在跨区域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问题上,在制度约束不足的情况下,各个参与者都希望自身获得最大利益和最大排污权,大气污染治理具有外部性,又都想坐享其成,从而导致大气环境的持续恶化。由于每个治理主体都有趋利性,假如其中某一个选择了治污而其他没有治污,那么他的成本就会比别人要高,所得利益也就会比别人少,其积极性大打折扣。

四、破解大气污染防治中政府职责缺失的对策

要避免政府职责缺失,实现政府职责到位,必须根据公共服务理论,调整优化政府职能和体制机制设计。公共服务理论的基本理论内涵包括:(1)服务于公民;(2)追求公共利益;(3)重视公民权;(4)承认责任;(5)重视人,而不只是重视生产率。该理论更新定位政府的角色,认为政府不再是出于控制地位的掌舵者,而只是非常重要的参与者。政府是“公共资源的管家、公民权和民主对话的促进者、社区参与的催化剂、街道层次的领导者”,起到调解、协调甚至裁决的作用。现阶段,破解政府在大气污染防治中的职责缺失问题,以公共服务理论指导政府行为,采取以下对策:

一是协调共进,正确处理环保和经济发展关系。如何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两者“双赢”,已成为全社会共同面临的重要问题。大气污染防治必须从源头抓起,才能彻底实现大气环境改善。其中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要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探索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把环境保护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改变以牺牲长远利益换来短期效益的政绩观。国家发改委正在推进的主体功能区,是协调环保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有效策略,可尽快推进实施。即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承载能力,进一步明确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的区域定位,形成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科学区域开发新格局。

二是转变模式,建立环保政绩考核激励制度。当前,保护环境意味着追求绿色的发展方式,追求经济质量高层次的发展。想要改变政府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行为,就要改革现有政绩考核机制,引进生态建设、污染治理等相关的内容,建立以绿色GDp为主的生态经济考核体系,使政府管理向更高效、更绿色、更可持续转变,从根本上扭转地方政府及官员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逐利倾向,使地方政府真正地重视环境保护,切实保证环保部门执法的独立性和对生态环境建设的财政投入,使大气污染治理工作顺利推进。

三是突出监督,建立环保法律责任追究制度。对地方政府的责任追究制度不完善,是地方政府环境治理实施不到位的根本原因,也是地方立法中的最大缺陷。在“政府失灵”的情况下,应不断加强对政府环境责任的监督。应当树立政府是地方大气治理的第一责任人,把环境考核切实纳入到政府主要领导的考核指标中,建立起环境责任追究制度,适时采取“环境一票否决”,阻止地方政府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的环境利益。探索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对地方政府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

四是信息公开,健全政府环保监督机制。环保政策的落实离不开政府,政府对环保治理的态度直接决定企业行为,但现实中很难实现政府自己监督自己,或者监督效果很差。必须引入社会监督,鼓励公众和新闻媒体,对政府行为和企业行为进行监督,及时曝光大气污染行为,及时报道政府在大气污染治理方面的政策措施,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行为形成一种积极的推动力。此外,政府还应该对大决策问题开听证会,邀请专家、公众、进行民主决策,监督政府的政策执行情况,避免政府监督不力而出现的不作为。

五是联防联治,建立政府区域合作联合防控机制。当前大气污染呈现越来越严重的区域特性,跨区域污染和交叉污染普遍存在并日益严重,大气污染治理不再是某一个地区的事情,而成为区域性甚至全国性的重大问题。就省级区域而言,政府应建立专门的大气污染防治委员会,统一管辖推进全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统一治理计划,特别是针对pm2.5、灰霾,要形成统一的治理计划,明确治理措施,同步实施治理。在煤炭总量控制、机动车废气治理、扬尘控制等领域,实施统一的减排行动。

六是加强宣传,创造大气治理的社会氛围。建立企业环保责任制度,切实执行严重污染事故进行责任人刑罚处罚,对企业负责人形成震慑。同时,加大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尤其是加强对企业家的宣传教育。政府应该充分发挥宣传教育作用,在全社会广泛宣传绿色出行、合理消费、低碳生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高公民的环保意识,自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全社会推行生态文明理念和低碳文化。

参考文献:

[1]熊超.地方自治政府环境责任的内涵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7):23-26.

[2]常润华.政府间竞争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J].economicResearchGuide,2010,(2):236-237.

[3]Locke.J.政府论导读[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0:110-112.

[4]罗伯特・B.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61-64.

[5]红蕊,黄卫果.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意义及探索[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2014,(1):55-57.

[6]internationalCouncilforLocalenvironmentalinitiatives.Localgovernmentoperationsprotocolforthequantificationandreportingof

greenhousegasemissionsinventories[R].2008.

[7]赵新峰,袁宗威.京津冀区域政府间大气污染治理政策协调问题研究[J].中国行政管理,2014,(11):38-41.

[8]郑秀亮.亮剑破坚冰,除霾方可期[J].环境,2013,(11):93-95.

[9]周宝松.浅论有效发挥政府在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职能作用[J].经济观察,2011,(5):97-98.

theDeficiencyofGovernmentResponsibilityontheairpollutionControl

andtheGovernmentCrackingpath

wenChun-bo,LiUpeng,ZHanGZhong-xia

(instituteofGeography,HenanacademyofSciences,Zhengzhou450052,China)

大气污染及防治篇7

>>完善中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制度论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完善试析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及对策欧盟大气污染防治法及对我国的启示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研究浅谈我国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之我见:兼评《大气污染防治法(修订草案)》我国大气污染的危害及其防治技术的研究关于我国大气污染的现状以及对策的分析浅析我国大气污染的成因及治理对策低碳城市建设与《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订我国农村环境污染防治法律体系的完善我国在大气污染法律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大气污染与酸雨防治的关系与对策大气污染防治的形势与对策分析大气污染的综合防治对策大气污染的防治对策浅谈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及局限性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政策发展历程燃煤的大气污染与防治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最后访问时间2013年6月6日.]等。

通过目前出台的这些法律法规可知,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已基本形成,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实践的需求,大气污染防治法律体系难免出现漏洞,其有些条款已不能应对当前形势。因此需要对其的完善进行探析。

一、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之缺陷

(一)法律修订缓慢,有些条款明显滞后

首先,《大气污染防治法》立法宗旨同现今人类对大气环境的要求已有差别。目前我们不仅仅是单纯的保护和改善大气环境,而是要锁定排放物,减少排放物。同时,法律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单一,新污染物不能及时补充,导致一些标准已经滞后于社会的需求。其次,《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对“限期治”的规定。国务院至今未做细化规定,导致执法中“无法可依”。

(二)有些法律条款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

首先,现行法律条款只是笼统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大气污染的防治,对于如何具体防治,比如对大气质量的监测及相关费用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

其次,《大气污染防治法》仅规定国家和省、直辖市有权制定污染物排放标准。这项规定明显压缩了地方的立法权限,打击地方工作的积极性。

再次,《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其它有关主管部门的职责范围的规定,基于兜底性条款,其职责范围难以确定,责任承担缺乏相应的法律依据。

(三)处罚力度轻,违法成本低。

《大气污染防治法》关于“法律责任”的规定,法定罚款上限低,行政处罚力度小,不足以制裁、震慑和遏制环境违法行为,致使多数企业宁愿选择缴纳罚款违法排污,也不愿停止自己的生产。

(四)法律对策于地方“落实难”。

第一,执法和监督难。环保部门缺乏必要的强制性权利,如查封、扣押、没收、关闭等强制性权利,同时“地方保护主义”变成了环保部门有效监督的防火墙。第二,处理难。现有大气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存在缺陷,一些案件的处理无法可依。第三,上下配合、部门联动难。大气污染防治涉及环保、建委、环卫、交管、市政和城管等多个部门,现行管理制度中存在着条块分割、各自为政、责任不明及不同机构之间的执法机制不衔接等现象的存在。第四,地方政府贯彻力度不大,特别是对《防治条例》的制定,基本上是对《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复制,没有因地制宜。

二、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律对策的完善

通过前文对大气污染防治法律缺陷的探析,本文在次建言献策。

(一)与时俱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修改。

1、调整政府责任范围,增加不同辖区的环保部门合作的规定。

首先,《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三条可增加:“各地方人民政府应相互配合共同防治大气污染”;其次,《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七条可增加:“国务院批准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对国家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中未作规定的项目,可以制定本地区的标准”;最后,《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七条可增加:“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边境城市列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城市”。

2、“责令限期治理”条文可进行修改

本文建议《大气污染防治法》将“责令限期治理”部分修改为“排放超标行为,即为违法行为,必须责令立即停产,并进行罚款或整改”;第五十六条可增加一项:“未建设配套脱硫、除尘装置或者采取其他控制二氧化硫排放、除尘的措施,新建、扩建排放二氧化硫的火电厂和其他大中型企业,超过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总量控制指标的”。

3、加大处罚力度,提高环境违法的成本。

《大气污染防治法》第五十六、五十七条规定的五万元和二万元以下罚款标准明显过低,难以达到防治目的。建议将罚款标准范围化而不是具体化。

4、增设征收“大气污染物排放税”。重度污染企业或者个人征收高额税,而对于轻度或者无排放污染物的企业或个人则征收较低或者免征环境税。

此外,随着环境污染惩罚力度的加大、环境保护法的修改更新、以及对于环境污染,事件责任承担的明确,可以通过法律规定,开征大气污染强制责任险。

(二)因地制宜,推动地方积极制定相关的法律对策

《大气污染防治法》已为地方性法规的制定提供了蓝本,那么地方就应因地制宜制定有效的法律对策。本文就此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各地的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可增写“环境权”,提高民众的环保法律意识。建议《条例》第一条曾写:“维护大气环境权益”,强调公众享有环境权,负有保护大气环境的义务,并有权依法获取大气环境信息、参与大气环境行政决策、监督大气污染排放行为等权利。

2、各地结合实际,对自己的条例增设防治pm2.5污染专章,对pm2.5污染防治问题进行直接和专门规定。但需要注意的是,必须同时制定有效的执行和保障措施。

3、借鉴其他地方,加大处罚力度,可以考虑环境违法按日处罚。此做法鉴于重庆市借鉴美国对环境违法行为实施按日计罚,取得良好效果。

4、地方政府制定规章制度,主动出面协调不同机构之间的执法机制,形成上下配合、部门联动。

总之,政府应大力投入人力和物力,及时科学的修订《大气污染防治法》以及相配套法律对策。最终做到大气污染防治,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注释:

解振华.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J].生态环境与保护,2004(7).

周珂.环境法[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31-147.

王新程.环境执法难的问题及对策[J].环境保护,2006(23).

周胜.日本的大气污染防治[n].环境导报,2000(6).

孔佩琦.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2.4.

法制日报[n].2013年2月1日,第003版.

王灿发.环境法学教程[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178-179.

大气污染及防治篇8

我受省政府委托,现对《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修订草案)》(以下简称条例修订草案)作如下说明。

一、修订条例的必要性

大气污染防治关系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自2003年实施以来,对推动我省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我省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攀升,我省的大气污染从煤烟型向区域型、复合型污染转化,大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因素。近年来大范围、长时间的雾霾天气更引起了公众对于空气污染问题的极大关注。而随着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和《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法律、标准和政策的出台,现行条例的相关规定和措施已经难以适应新形势下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需要:一是对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职责、义务不够明确,责任难以真正落实;二是源头治理薄弱,管控方式单一,缺乏能源结构、产业布局等源头治理方面的要求;三是重点领域的污染防治措施不够完善,特别是欠缺对细颗粒物、挥发性有机物、氮氧化物等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的要求;四是区域性的联防联控机制、灰霾等重污染天气应对机制不够健全。为了从制度层面解决这些突出问题,需要根据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新趋势和新特点,对条例进行修订。

二、条例修订草案的起草过程

2014年下半年,省环保厅成立条例修订小组,在总结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新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制度规定,借鉴吸收北京、上海、江苏等省(市)大气立法经验,开展立法研究和修订工作。条例修订草案送审稿于2015年5月报省政府后,省法制办书面征求了各设区市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意见,同时通过网站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赴杭州、台州等地开展立法调研,相继召开专家论证会、民主协商专题会、部门协调会,充分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相关部门和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和建议。在综合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省法制办会同省环保厅对条例进行反复研究、论证和修改。省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大气污染防治和条例的修订工作,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对大气污染防治进行专项审议,省人大环资委、法工委多次听取了条例修订情况的汇报,提前安排部署了一系列调研工作。该条例修订草案已经省政府第5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提请本次省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

三、条例修订草案主要内容的说明

条例修订草案分为总则、监督管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防治措施、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重污染天气应对、法律责任、附则等八章,共五十八条。

(一)关于总体思路。今年8月29日修订出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共129条,对大气污染防治措施、监督管理、联合防治、法律责任均作了详细规定。按照立法法要求,地方立法应减少与上位法重复的精神,条例修订草案将重点放在法律规定在浙江的落地上,重点解决本省大气污染防治的实际问题:一是根据国家对长三角大气污染防治的特殊要求,强化重点污染排放总量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制度。二是注重构建大气污染防治责任体系,促进形成政府监管、公众参与、共同治理、协同控制的防治机制。三是突出源头治理,综合施策。综合运用经济、法律、技术和行政手段,严防严控大气污染。四是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细化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等重点领域以及重点区域的大气污染防治。

(二)关于政府及其部门职责。大气污染防治的部门职责不清,容易造成监管部门互相推诿、扯皮,严重影响防治措施的实施效果。大气污染防治法对政府和部门的责任规定较为原则,为解决这一问题,条例修订草案对防治职责作了规定:一是在总则,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大气环境质量负责,明确了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配合义务。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等各个部门的管理职责进行细化,环保部门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的同时,明确发展和改革、经济和信息化、住房和城乡建设等其他负有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要按照本级人民政府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及其分工方案规定的职责,对大气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可以对城市扬尘、餐饮油烟、焚烧秸秆和生活垃圾、服务业排放大气污染物等实行综合执法(第三、四条)。二是在分则的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和法律责任具体条款中,对其他监督管理部门的具体职责作了明确(共计十六条)。

(三)关于大气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在上位法基础上作了以下规定:一是强化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管理。授权省人民政府可以确定本省实施排放总量控制的其他重点大气污染物。对超过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或者未完成环境质量改善目标的地区,要求约谈主要负责人,并暂停该地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第十条)。二是完善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我省是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改革的试点省份,根据我省污染源“一证式”管理实践,对排污许可证应当载明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将排放方式、排污口设置、污染防治工艺和设施、监测方式纳入许可证管理,作为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排污权交易、监督检查、排污收费等环境执法的依据(第十一条)。三是规范大气环境质量和大气污染物排放监测。对环保部门科学设置监测点、公开监测信息,并对工业园区监测作了规定,要求排放单位对工业废气、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排放开展自行监测,规定重点排污单位要按照国家要求安装自动监测设备,应当委托有资质单位进行计量检定(第十三、十四条)。

(四)关于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污染大气行为具有隐蔽性强、举证责任难、信息不对称等特点,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条例修订草案设专章作了规定:一是规定环境监管部门定期公开大气污染源和重点排污单位的监测情况、重点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和削减情况等各类环境信息,为公众参与和监督大气环境保护提供便利。二是在环保部《企业事业单位环境信息公开办法》的基础上,要求排放工业废气、有毒有害大气污染物的单位,如实向社会公开排放情况、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等环境信息。三是规定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出入口,公示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九条规定的义务。四是建立“黑名单”制度,要求将违法信息记入企业社会诚信档案,及时向社会公布。五是对公众参与大气环境影响评价作了规定。(第三章)

(五)关于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四章共五节对燃煤和其他能源、工业污染、机动车船、扬尘、农业和其他污染防治作了详细规定,条例修订草案根据我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明确的防治措施,对上位法作补充和细化:一是实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对新增燃煤消费项目、煤炭消费减量替代指标使用、新建燃煤发电项目提出了严格要求。对禁燃区划定、集中供热、分散燃煤锅炉和燃用重油、渣油设施的拆除作了规定(第二十五至二十九条)。二是将高污染工业项目,严重污染大气的工艺、设备、产品列入本省淘汰类项目,并禁止新建、扩建和使用(第三十条)。三是对工业生产企业排放烟粉尘、硫化物和氮氧化物等气态污染物执行标准,以及生产场所烟粉尘和气态污染物的控制作了规定(第三十一条)。四是要求制定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并在相关标准中明确密闭、泄漏检测、回收、废气处理等排放控制措施(第三十二条)。五是对排放重点大气污染物超过规定标准的企业,实行水、电、气差别化价格政策(第三十三条)。六是在《浙江省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规定基础上,对停车检测、区域限行等行政措施作了授权规定。鼓励通过公交、合载拼车、自行车等方式低碳、节俭出行。支持公交、环境卫生、电力等行业率先使用清洁能源车船和非道路移动机械(第三十四至三十七条)。七是增加了房屋拆除扬尘、车辆及道路扬尘的防治规定。要求加强秸秆收集和综合利用,并对露天焚烧秸秆作了禁止规定(第三十九至四十一条)。

(六)关于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条例修订草案针对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联合防治的要求做了以下规定:一是开展区域大气环境信息共享,在防治工业和机动车船污染、禁止露天焚烧秸秆等领域开展联合执法。二是加强科研合作,推动区域在节能减排、产业准入和淘汰,以及机动车大气污染排放等环境标准的统一。三是省人民政府建立应急联动合作,在重污染天气、重大活动期间通报大气环境有关信息,商请有关省、市采取相应措施。四是划定本省的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五是在重点区域开展联合执法、跨区执法、交叉执法。六是对重点区域内有关设区的市建设可能对相邻区域大气环境产生重大影响的项目,及时通报有关信息,并开展会商。(第五章)

大气污染及防治篇9

关键词:土壤污染;生态环境;环境治理;污染防治。

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速、城市化的大力推进以及化学品、农药等现代科技产品的使用,人类社会向自然环境排放了大量污染物,使得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异常严峻。我国在土壤污染防治方面立法供给严重不足,现有立法呈现分散碎片的特征,远不能满足土壤污染防治的现实需要,我国亟需系统化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一、我国土壤生态环境现状。

土壤是“以母质为基础,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长期共同作用下,不断演化而成的土状物质,它由固相、液相和气相物质以及生物体四部分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复杂的体系”。[1]土壤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动植物生长繁育的自然基础之一。土壤各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共同组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内外存在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变化与交换,保持着结构和功能的动态稳定。土壤结构多样、功能多元和过程复杂的特性使得土壤对人类具有极其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然而,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却非常脆弱,土壤具有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原性以及自净的功能,其能广泛接触水、大气、固体废物等中的污染物,这就使得土壤极易受到污染。

土壤污染是指“由人类活动产生的各种污染物通过各种途径输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了土壤的净化能力,导致土壤的组成、结构和功能等发生变化,从而使土壤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正常功能失调,导致土壤环境质量下降,影响作物的正常生长发育,并产生一定的水和大气次生污染的环境效应,最终将危及人体健康以及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2]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据不完全统计,“目前中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3]。这些土壤污染的污染源主要有酸雨、大气尘埃、工矿固体废物、生活垃圾、化肥和农药、工矿废水灌溉、农家肥、地膜污染等。与大气污染、水污染相比,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富集性、复杂性和不易逆转性的特点,这使得土壤污染的危害严重,治理困难、耗资巨大。

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土壤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严重威胁。首先,土壤污染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土壤污染造成有害物质被农作物吸收,使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富集于人体内,引发各种急慢性疾病,危害人体健康。其次,土壤污染威胁生态安全。土壤污染直接影响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致依附于土壤的生物种群结构发生改变,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壤污染还会导致水、大气、海洋等环境要素的交叉污染,进而影响整个生态安全。最后,土壤污染影响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土壤污染使土壤生产力和耕地质量下降,导致粮食减产、粮食质量下降,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缺陷分析。

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制化是我国根治土壤污染的基本路径。

目前,我国涉及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总体可分为环境保护基本法、土壤污染防治专门法及相关法三个部分。首先,《环境保护法》对土壤污染防治、农业环境保护作了原则性规定。

《环境保护法》第20条要求各级人民政府对土壤污染和土壤生态环境破坏从水土整治、动植物保护、化学品及农药安全等方面进行综合系统防治。其次,我国目前尚无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法律,现有与土壤污染防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是《水土保持法》和《土地复垦条例》。2007年《沈阳市污染场地环境治理及修复管理办法(试行)》从监督管理、污染场地的评估与认定、污染场地的治理及修复、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污染场地环境治理及修复管理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规定。1995年制定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对农田、蔬菜地、茶园、果园、牧场、林地、自然保护区等的土壤规定了不同的质量控制标准。最后,土壤污染防治相关法主要涉及《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法》等污染防治及《土地管理法》、《森林法》、《草原法》、《矿产资源法》等自然资源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另外,其他环境保护专门法中有助于土壤污染防治的还有《环境影响评价法》、《清洁生产促进法》、《节约能源法》、《农业法》、《城市规划法》、《标准化法》、《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等。

然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还相当不完善,存在严重的结构与功能缺陷,已明显不能为防治土壤污染提供有力地法律制度保障。

第一,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结构性缺陷。首先,立法缺乏系统性。涉及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应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而我国不仅环境保护基本法性质的《环境保护法》对土壤污染防治的规定相当简单,而且还缺乏专门性的土壤污染防治单行法律法规。这既与当前严峻的土壤污染形势极不相适应,也严重制约了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开展。其他涉及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规只有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零散规定,且这些规定多是宣言式和框架式的,既无对土壤污染防治的明确详细规定,又缺乏相互配合联系,无法为土壤污染防治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其次,立法缺乏对土壤的统一性保护。现有土壤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对不同的土壤进行规定,缺乏对土壤生态环境保护的基本化规定。立法的土壤规制对象比较狭窄,偏重规制农业土壤污染,对工业、城市土壤污染重视不足。再次,立法缺乏土壤污染防治的系统性制度供给。立法缺乏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制度使得立法缺乏可操作性,行为规则原则性、概括性强,明确性不够,缺乏针对性。最后,立法缺乏对土壤污染防治管理体制的系统性规定。我国的环境管理体制实行行政主管部门统一管理与各部门分工负责相结合管理。

目前,土壤污染防治行政主管部门不明确,行政主管部门与分工负责的各部门之间的职权划分不清。环保、国土资源、水利、农业等部门多头管理,无法有效应对复杂的土壤污染防治系统性工作。

第二,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功能性缺陷。结构与功能具有对应关系,结构决定功能,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结构性缺陷直接导致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功能性缺陷。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在功能上是为了实现预防和治理土壤污染,而现有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存在明显的重预防轻治理的结构性缺陷,其造成了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在治理土壤污染方面的功能性缺陷。即使在预防土壤污染方面,立法也存在严重的偏重控制点源污染,忽视对农药、化肥、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面源污染控制,导致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在防治土壤面源污染方面的功能性缺陷。在土壤污染治理上,立法更是很少涉及土壤污染治理,即使有土壤污染修复方面的地方立法,由于其立法层次低、适用范围窄、手段单一,仍无法有效治理土壤污染。

三、域外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借鉴。

域外国家和地区对土壤污染防治主要实行专门立法、相关立法和综合立法相结合的模式,实现了对土壤污染防治的系统性立法。

美国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制定了专门的《土壤保护法》,该法通过防治土壤污染、流失来保护农业生产。之后,美国又从对废物全程管理的角度防治土壤污染,制定了《固体废物处理法》、《资源保护回收法》、《危险废物设施所有者和运营人条例》、《综合环境污染响应、赔偿和责任认定法案》、《超级基金增补和再授权法案》和《纳税人减税法》等法律。此外,美国在水污染防治的《清洁水法》、水源地保护的《安全饮用水法》、化学品等有毒物质污染防治的《有毒物质控制法》和《联邦杀虫剂、杀菌剂和杀鼠剂法》中从对各污染源的控制来加强土壤污染防治。

英国针对土壤污染防治制定了专门的《环境保护1990:

partiia法案》。另外,英国注重对污染的系统防治。《污染控制法》是英国环境保护的基本法,该法对废弃物污染、水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实行全面系统控制。英国还在对生活垃圾处理的《生活环境舒适法》、对危险废物控制的《有毒废物处置法》和《有毒污水处理法》中从对各污染源的控制加强土壤污染的防治。

德国针对土壤污染制定了专门的《联邦土壤保护法》、《国土整治法》、《联邦土壤保护与污染地条例》和《建设条例》等。“德国近期关于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实践主要包括法院的司法判例发展以及土壤污染防治政策的整合两个方面。”

[4]同时,德国意识到仅仅依靠专门的《联邦土壤保护法》等法律法规防治土壤污染是不够的,需要将专门的土壤污染保护法律与涉及土壤领域的其他法律结合起来,实现土壤污染防治的专门化与系统化。德国先后制定《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肥料和植物作物保护法》、《基因工程法》、《联邦森林法》、《联邦矿业法》、《联邦污染防治法》等法律从不同领域实现对土壤污染的整体控制。

日本针对土壤污染防治也制定了专门的《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止法》、《土壤污染对策法》、《土壤污染对策法施行规则》。

日本多次修订《农地土壤污染防治法》并根据该法对农田土壤中镉、铜、砷等含量进行监测,并对超标土壤予以修复。日本2002年颁布的《土壤污染对策法》以市区的土壤污染为防治对象,对调查的地域范围、超标地域的确定,以及治理措施、调查机构、支援体系、报告及监测制度等进行了详细系统的规定。另外,日本在《水质污浊防止法》、《Dioxine类物质对策特别措施法》中也有涉及防治土壤污染的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针对土壤污染制定了专门的《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并制定了详尽的配套法律规范《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实施细则》、《污染整治费收费办法》、《土壤及地下水污染的监测基准与管制标准》、《征收种类与费率》等共18项法案,这些法案与《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整治法》相结合形成了台湾地区比较完备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体系。

四、系统完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

1.系统化完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必要性。

系统化之所以成为我国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目标,除源于我国防治土壤污染的迫切需要与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认识加深,还源于人类环境保护理念的生态中心主义嬗变与系统论理论的发展。

首先,人类环境保护理念的生态中心主义嬗变要求立法实现对土壤污染的整体性防治。随着人类对生态环境特性的认识加深,在深刻反思人类中心主义缺陷的同时,逐步确立起整体环境观,并逐步形成一种全新的理念———生态中心主义来处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生态中心主义要求生态系统中所有构成要素必须维护生态系统本身的相对稳定,坚持整体主义思想,实现生态系统本身的可持续发展[5]。生态中心主义强调整体性、内在联系性,主张人与自然的统一,将生态系统的整体利益视为最高价值。环境法中的生态中心主义是指将人类和自然作为一个生态整体,从宏观上指导环境立法、运行,规范人类行为的一种理念。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的整体性特点及土壤污染源的多样化需要人类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中树立整体环境观念,通过对土壤污染的多源整体性控制,实现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系统论为系统化完善立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系统论是对系统科学的哲学抽象,强调整体性。所谓系统,是“由相互制约的各部分组成的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6]。系统论认为现实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方式存在和运行的,系统具有多元性、层次性、相关性、整体性等特征,其总是动态运行并保持相对稳定。系统论在土壤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具体运用是综合生态系统管理,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在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中的具体运用是土壤污染系统控制,即对土壤污染进行“整体的、系统的、全过程的、多种环境介质的控制”[7]。一方面,土壤与水、大气等环境要素共同组成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因而,我国进行土壤污染防治还需加强对水、大气等多环境介质的污染控制。另一方面,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整体性,其各组成要素相互作用、普遍联系而成为一个和谐的有机整体。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各组成要素在结构上具有层次性、组织性和有序性,在功能上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共同维护土壤生态系统相对稳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完善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必须遵从土壤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规律,对土壤污染进行整体、全过程、多种环境介质的系统控制。

因此,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系统化完善需要以生态中心主义理念为指导,强调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结构与功能的完整性,运用系统科学中系统论的方法,来实现对土壤污染的系统化防治。

2.系统化完善我国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实现路径。

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对土壤生态环境系统进行系统化立法。系统化立法可以实现防治土壤污染、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并最终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及保障土壤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的目标。

(1)修订《环境保护法》,实现对各环境介质的系统污染控制。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与完善、政府职能的转变、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提出,《环境保护法》已严重不适应时代环境保护需求,亟需进行系统性修订。“《环境保护法》修改的最终目标乃是基本法和法典化。”[8]但我国现在还很难实现《环境保护法》法典化的目标,目前比较可行的途径是先实现该法的基本法化。基本法化意味着《环境保护法》可以实现对环境的整体保护、对多污染源的系统控制。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

应明确以独立章节规定保护土壤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引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建立适用于所有环境要素的保护与污染防治的法律制度,创立有效的对各环境要素的开发、保护与污染防治立法的协调机制。

(2)制定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及配套法规、规章。

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虽是环境保护、污染防治领域的基本法,但限于基本法性质制约,该法不可能对土壤污染防治做出详细、具体的规定。针对土壤污染防治,我国还需制定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实现对土壤污染的系统控制。

第一,《土壤污染防治法》在规定预防土壤污染的同时,偏重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土壤污染处于生态污染链的末端,目前已有大量立法对其他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进行了详细规定,《土壤污染防治法》无需再将预防类单行法的污染防治内容分解纳入。否则,不仅会造成立法资源的浪费,还会造成土壤污染防治立法与其他污染防治立法的重复。

第二,《土壤污染防治法》应坚持生态中心主义理念,树立整体环境观念,引入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生态中心主义理念可以加深人类对土壤生态环境系统的认识,促进人类对土壤污染实现系统的污染控制。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是指在土壤污染防治中,从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进行土壤污染控制,综合考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种因素,综合采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综合运用行政、市场和社会的调整机制,实现经济、社会与土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7]。11~12综合生态系统管理原则是生态中心主义理念的法律化实现路径,其直接催生土壤污染系统防治的具体法律制度。

第三,《土壤污染防治法》应系统规定土壤污染防治的各项制度。《土壤污染防治法》尤其要明确规定土壤保护规划制度、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制度、土壤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土壤污染监测与鉴定制度、土壤污染法律责任制度、土壤污染修复制度、土壤污染防治基金和保险制度,实现对土壤污染的监测预防、使用管理、污染修复和损害赔偿的全过程管理。另外,《土壤污染防治法》可与在水、大气等污染防治法中规定的排污许可制度建立链接,实行排污许可证的备案制度。

第四,《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统一的土壤污染监管体制。土壤污染监管体制是《土壤污染防治法》得到有效贯彻实施的支撑和中枢,是国家土壤污染防治战略方针、政策、法律制度得以贯彻执行的保障。《土壤污染防治法》应明确中央土壤污染防治的主管部门,合理划分土壤污染防治中央主管部门、地方分级管理部门和相关管理部门的职权,建立有效的各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和严格的土壤污染防治问责机制。

第五,《土壤污染防治法》保障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权利。土壤污染信息公开是我国土壤法治的必然要求,《土壤污染防治法》应明确规定政府有责任主动及时公开土壤污染信息,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土壤污染防治法》应注意发挥社区和村委会在土壤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委托社区和村委会成员作为兼职监管员,以便及时掌握土壤污染信息。同时,《土壤污染防治法》应建立群众监督、举报土壤污染程序化回馈机制,保障公众土壤污染参与权和监督权实现,给予百姓参与土壤污染防治门径。

(3)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是土壤环境法治建设的基础,是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执法、司法的依据。我国应“构建一个以《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为基础的,包含农用地土壤环保标准、场地土壤环保标准、土壤环境分析方法标准、土壤环境标准样品和土壤环境基础标准在内的较为完善的土壤环境标准体系。”同时,我国应不断提高土壤环境质量标准,鼓励地方政府制定严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标准,以满足各地不同的土壤保护需要。《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应能对包括农村土壤和城市土壤的各类土壤规定严格的质量标准,应能全面综合管理进入土壤的物质及物质留存土壤期间的状况和离开土壤的状况。

五、结论。

系统化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是防治土壤污染的保障,可有效解决土壤污染防治原有立法的结构与功能缺陷。系统化之所以会成为我国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目标,除源于我国防治土壤污染的迫切需要及对土壤生态环境的系统性认识的加深,还源于人类环境保护理念的生态中心主义嬗变与系统论理论的发展。人类秉持整体环境观,使用综合生态系统管理方法解决土壤污染问题,首先,应修订《环境保护法》,以独立章节规定保护土壤生态环境、防治土壤污染,实现对各环境介质的系统污染控制。其次,应学习域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立法经验,制定专门的《土壤污染防治法》及配套法规、规章。同时,我国在系统化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的同时,还要注意土壤污染防治立法系统的综合协调,避免立法重叠,《土壤污染防治法》在规定预防土壤污染的同时,偏重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土壤污染防治法》应系统规定土壤污染防治的各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土壤污染监管体制,保障公众参与土壤污染防治的权利。第三,我国应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提高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尤其是鼓励地方政府制定严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标准,以满足各地不同的土壤保护需要。另外,水、大气与固体废物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防治情况会严重影响土壤污染防治的效果,我国还要完善土壤污染防治相关立法,加强对其他环境要素的保护,完善水、大气与固体废物等污染防治立法,通过加强立法、严格执法、公平司法、引导守法,真正实现土壤污染的系统化防治。

【参考文献】

[1]杨志峰,刘静玲。环境科学概论(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28)。

[2]朱静。美、日土壤污染防治法律度对中国土壤立法的启示[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11):21.

[3]chinadialogue.net/article/show/single/ch/724,2012-3-9.

[4]秦天宝。德国土壤污染防治的法律与实践[J].环境保护,2007(10):70.

[5]GeorgeFrancis.ecosystemmanagement,33nat[J].ResourcesJ.,1993:315.

[6]苗东升。系统科学精要(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0)。

大气污染及防治篇10

一、实施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成品油市场管理办法》、《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关于〈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等三项国家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公告》、《市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

二、目标要求

(一)全市建成区现有从事汽油储存、经营和运输的储油库、加油站及油罐车须在2012年9月30日前完成油气排放污染治理任务,确保汽油油气排放达到《储油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0-2007)、《汽油运输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1-2007)、《加油站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20952-2007)(以下简称“三项标准”)规定的要求,10月31日前通过综合验收,确保稳定达标排放;非建成区加油站须于2013年9月30日完成治理任务,达到“三项标准”规定的要求,2013年10月31日前通过综合验收。

(二)即日起,凡我市新(扩、改)建储油库、加油站以及新登记油罐车,必须安装油气回收装置或设施,并满足国家油气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经综合验收合格后,相关部门方可发放加油站、储油库的营运证和油罐车的道路运输证。

三、责任分工

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对油气污染治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市环保局会同有关部门对全市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基本情况开展调查,负责制定油气污染治理和环保验收方案、油气污染治理的环保审查验收及加油站和储油库的日常环保监管等工作,并按上级规定定期报送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进展情况;市安监局做好加油站等油气回收治理工程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市质监局负责计量器具和有关压力管道的监督管理工作;市交通运输局配合做好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负责对油气排放检测合格的油罐车给予年度审验;市公安消防大队负责做好油气污染治理工程的消防监督管理和验收工作。

四、工作步骤

(一)召开会议安排部署。近期将召开全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会议,研究油气污染治理工作总体部署和工作分工。尽快召开全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会议,全市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业主单位(下称各业主单位)和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参加会议,传达上级通知要求并部署油气污染治理工作。

(二)制定油气污染治理计划。各业主单位要按照有关要求制定油气污染治理计划和治理方案,并报市环保局备案。油气排放污染治理装置或设施必须经具备相应资质的认证机构的认证。各业主单位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程序由具备相应资质的设计与施工单位组织实施,并报相关部门备案(确认)后方可施工。油气污染治理工程不得分包或转包给不具有资质、资格的单位或个人。

(三)实施油气污染治理工程。各业主单位要严格按照经备案确认的油气污染治理计划和治理方案进行施工。市环保局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做好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油气污染治理工作现场指导和监管。各业主单位应在每月底向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报告油气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情况、存在问题和下步计划,要按照规定期限完成工程施工。

(四)试运行。各业主单位在油气污染治理工程试运行前要经过防爆电气检验、计量器具检测。市安监局、质监局做好监督管理工作。在试运行期间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整改,确保治理后的设施符合安监、消防、环保等方面的要求。加油站、储油库业主单位要委托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对油气排放进行检测。油罐车的验收检测,按照《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要求,由业主单位委托经相关部门认可的专业检测机构进行。

(五)综合验收。检测达标后,加油站、储油库、油罐车业主单位向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验收申请表及检测报告等材料。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召开验收会议,按照国家“三项标准”和《市油气污染治理工程验收工作指南》(青环车字〔2011〕36号)等规定进行材料审查和现场检查,验收合格由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出具验收报告。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市油气污染治理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市环保局局长任副组长,工商、商务、工信、财政、交通运输、安监、质监、公安消防等单位和部门负责人为成员,全面负责油气污染治理工作开展指导、协调等。领导小组在市环保局下设办公室,负责牵头油气污染治理具体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集各成员单位召开工作会议,听取各项工作进展情况汇报,研究解决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部署下阶段工作。

(二)加大行政制约。在规定期限内未完成油气污染治理工程施工并通过相关部门验收,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按各自职责实施如下保障措施:市环保局将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市商务局将不予通过成品油经营资质年度审查;市交通运输局将不予通过油罐车营运审验;市工信局、市工商局、市财政局、市安监局、市质监局、市公安消防大队等部门将不予通过相应的审核、认证等。

(三)严格法律处罚。对向大气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油气污染排放标准的单位进行限期治理,并由环境行政主管部门依法进行处罚。逾期未完成限期治理任务的,依法责令停业、关闭。

六、具体要求

(一)油气污染治理工作涉及建设项目审批事项的,各业主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到发改、安监、消防、环保、质监、交通运输等部门办理审批(备案)手续后方可组织施工。

(二)凡汽油年销售量大于5000吨、距离民宅建筑50米以内的加油站,应预留油气后处理装置接口。

(三)油气污染治理装置或设施须通过具备相应资质的相关认证机构的认证。油气污染治理的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并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程序组织实施。

(四)各业主单位在油气污染治理工作过程中,应按照《爆炸性环境用防爆电气设备》(GB3836)系列标准及相关文件的要求,做好防爆电气改造,落实好治理过程中的防爆、防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