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0:36

现代农业的前景篇1

关键词低碳农业;都市现代农业;碳汇;碳源;策略

中图分类号F0622;F29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2-0130-07

工业革命以来,由于大量化石燃料的使用,森林过度砍伐和草地开垦等造成的温室效应逐步引起全球关注[1],“低碳经济”应时而生,并由此引申出低碳社会、低碳城市、低碳农村和低碳农业等理念。对于北京等众多试图缔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大中城市而言,如何在“现代都市”中实现“低碳农业”,无疑是一个新的探索和挑战。

1低碳农业的源与汇

1.1低碳农业的定义和特征

广义的低碳农业是一种通过技术改进、制度创新、产业转型、链条整合、新能源开发利用等多种手段,降低农业系统碳源影响,扩大碳汇效应,最终实现以温室气体减排为核心的农业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共赢的现代农业。与常规农业相比,低碳农业的外延和内涵更加丰富:首先,从外延来看,低碳农业不仅仅是指农田生产,而是包括种植、养殖、运输、加工、废弃物处理等诸多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农业。其次,从低碳本身来看,“碳排放”不仅仅是指Co2,而是包括CH4、n2o等在内的所有温室气体,不仅仅指农业土壤的直接排放,还包括传统农业生产“上游”诸如化肥、农药等农资生产和运输的间接排放,也包括“下游”如农产品包装、运输、使用在内的排放,即所谓“从摇篮到坟墓(CradletoGrave)”或者“从摇篮到摇篮(CradletoCradle)的全生命周期排放。再次,从内涵来看,低碳农业以降低整体能耗、减少温室气体为核心,同时也考虑农业生态系统的碳汇效应,力图实现“碳中和”和“负排放”,另外还涉及由减排引发的减缓环境酸化、富营养化等众多生态要素在内的环境影响。因此,低碳农业实质上就是在系统集成的前提下,通过内部自然性资源和外部各投入要素的优化组合,利用技术和制度创新,最终实现农业生产系统的低投、高产、低(负)碳、生态的整体目标。

完整的低碳农业应该具有以下特征[2]:首先,它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光热资源利用最大化,外源性投入最优化,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开放性系统;其次,它是一个高固碳、高中和、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两高三低”的高技术集成系统;第三,它是一个从原料开采、农资生产,到农业生产,再到产品使用和废物处理的全生命周期过程;第四,它是安全型系统,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将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中可能对社会带来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限度。

1.2农业系统的碳源

工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从传统的依靠系统内部自身循环转变为主要依靠化肥、农药、机械等大量外源性投入的化石农业,这导致温室气体及污染物高居不下,可谓是“高碳农业”,农业成为一个巨大的“碳源”。以我国为例,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候变化初始国家信息通报》,1994年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为3650tgCo2eq,其中Co2、CH4和n2o分别占731%,197%和72%。Co2排放主要来自能源活动,CH4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和能源活动,n2o排放主要来自农业活动[3]。董红敏等的研究表明[4],中国农业活动产生的CH4和n2o分别占全国CH4和n2o排放量的5015%和9247%,农业源占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7%。预计随着农业成为一个涉及农资生产、农场种养殖、农产品包装、运输、销售以及废弃物处理相结合的综合系统,随着农业系统的外延和内涵的日渐复杂,农业对温室气体所应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大。

梁龙等:北京现代都市低碳农业的前景与策略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2期1.3从碳源向碳汇转变是低碳农业的希望

在承受巨大减排压力的同时,农业也有着自身的优势。农业系统与工业系统在温室气体排放领域一个最明显的区别在于农业既是碳源,又是碳汇,即农业在排放温室气体同时,又在吸收温室气体。如果措施得当,农业系统的固碳效应不仅可以抵消其自身的排放,还可以部分抵消工业及其他领域的温室气体排放,这就使农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还在创造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使经济上“以工补农”更加“名正言顺”。以美国为例,2009年美国环境保护署(epa)报告显示:2007年美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71501tgCo2eq,其中农业排放为4131tgCo2eq,但整个农业系统固碳达到10626tgCo2eq,不但完全“抵消”了农业自身排放,而且使美国温室气体净排放降低为60875tgCo2eq,农业的碳汇效应已经成为美国政府“以工补农”和世界温室气体谈判的重要依据[5]。

我国“以工补农”的生态依据是否存在呢?美国学者Lal根据我国农业土壤碳库损失的资料提出我国50年内土壤固碳潜力为11pg,平均每年固碳潜力是224tg,其中最大的潜力是退化土壤恢复,其次是农业耕作管理下的土壤固碳[6]。中科院王效科等初步估算出我国固碳潜力最大的分别是耕地、草地和森林资源,分别为1821tg•a-1,917tg•a-1,11546tg•a-1[7]。如果以国际能源署(iea)公布的我国2005年温室气体排放5101tgCo2eq为基准值[8],按照Lal的估算,我国每年的土壤固碳可以抵消161%的温室气体排放;按照王效科等人的估算,仅农田土壤固碳就可以抵消131%的温室气体,可见未来农业系统的生态效应远远大于其经济效应。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7-9],农业系统各要素的碳汇效应见表1。

表1我国不同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

tab.1Csequestrationpotentialsofdifferent

ecosystemsinChina生态系统类型

ecosystemtypes平均植被覆盖度(%)

VegetationcoverageCo2吸附能力(t•hm2•a-1)

Co2adsorptivecapacity落叶针叶林41.839.64常绿针叶林55.539.27常绿阔叶林64.259.82常落阔叶林48.138.9灌丛45.227.53河流32.88.07湖泊19.45.51草地-1.73耕地40.517.63

2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碳排放现状

2.1北京农业的基本情况

北京市位于北纬39°56′,东经116°20′,地处华北大平原的北部,全市土地面积16410.54km2。地势西北高耸,东南低缓。西部、北部和东北部是连绵不断的群山,东南是一片缓缓向渤海倾斜的平原。北京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全年降水量600mm左右,主要集中于夏季。根据2008年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北京市农用地为110.55hm2,以林地和耕地为主,林地69.1万hm2,占农用地总量的62.5%;耕地23.34万hm2,占农用地总量的21.1%,未利用地以荒草地为主,北京土地利用类型构建见表2。

表2北京土地利用类型构成单位:万hm2

tab.2LandusetypesinBeijing种类

types耕地

Farmland园地

Garden林地

Forestland牧草地

Grassland其他农用地

otheragr-land居民点及工矿

populationcenter交通运输

transport水利设施

irrigation未利用地

others数量23.3412.4269.10.25.4826.792.892.6221.25比重14.20%7.60%42.10%0.10%3.30%16.30%1.80%1.60%13.00%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2008年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北京近两年的农业生产情况见表3,图表显示,北京市粮食作物以冬小麦和玉米为主,其次是蔬菜、瓜类、大豆和油料等经济作物,饲料和牧草相对较少,而且呈递减趋势。畜禽则以猪、羊、禽类为主,其次是肉牛饲养,农机比例也相当可观。

表32007-2008年北京农业生产概况

tab.3thesituationofagriculturalproductionof

Beijingin2007-2008粮食和经济作物

Cerealsand

cashcrop20082007播种面积

(hm2)

area总产量(t)

totalyield播种面积

(hm2)

area总产量(t)

totalyield粮食226328.91254509197491.31020686稻谷444.32989519.73192冬小麦63891.932739241339.7203850玉米146187.387966713899.2765447蔬菜68188.9321311970099.73401037.3瓜类7881.33336948534.8384893大豆9351.119114881614516油料7173.2217037042.921865饲料3740.3-4046.6-牧草1105.8-1118.2-牲畜饲养20082007肉牛全年出栏(万头)11.915.64肉猪全年出栏(万头)292.69288.56肉猪年末存栏(万头)179.82168.18羊全年出栏(万只)89.98117.39羊年末存栏(万只)73.278.88家禽年末存栏(万只)2724.262950.4农业机械20082007农机总动力(万kw)267300.5柴油机动力(万kw)163181汽油机动力(万kw)3047电动机动力(万kw)7473注:数据来源于北京市农业局网站bjny.省略。

2.2都市型现代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碳农业

1998年,在全国首次“都市农业研讨会”上,北京提出以现代农业作为都市农业新的增长点;2005年北京市《关于加快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指导意见》中,正式将北京农业发展定位为“都市型现代农业”;2006年北京市公布的《关于区县功能定位及评价指标的指导意见》中,将通州、顺义、大兴、昌平、房山五个区和亦庄开发区确定为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

顾名思义,所谓都市型现代农业就是都市农业和现代农业的结合体。都市农业是指靠近都市,在城乡边界模糊地区发展起来的,包括观光农业、休闲农业、市民田园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都市农业不仅提供农业产品,还为都市人休闲旅游、体验农业、了解农村提供场所。而现代农业是以现代科技为基础,以农业产业化为依托,以规模经营为条件,集生产、服务、消费于一体的经济和生态等多种功能并存的农业[10]。因此,都市现代农业本质上是一种低碳农业、绿色农业、生态农业。

2.3北京市农业碳源与汇的初步评估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第一产业能源消耗排放的Co2占总能源消耗所排放温室气体的153-253%之间,而农业GDp所占比重从2006年开始稳定在11%左右,与所消耗的能源呈正比,如表4所示。但如果把现代农业投入的诸多要素全部考虑进去,农业的碳源效应是值得关注的,以2008年北京市农业生产的氮肥投入为例,共施用纯氮约697万t,根据ipCC公布的计算方法,施用n肥农田排放的温室气体为036tgCo2eq,氮肥生产、运输间接排放042-091tgCo2eq。朱世龙的研究表明[11],2005年北京温室气体排放Co2、CH4和n2o分别为767%,143%和79%,其中566%的Co2是化石燃料燃烧所致,173%是毁林、生物量分解所致(可视为农业范畴),但根据该文归类,建筑业和农业占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69%,显然对农业排放低估。如果根据黄耀、董红敏等人的研究[4],农业占CH4和n2o排放量的5015%和9247%,则北京15%-20%的温室气体排放表42000-2008年北京市能源消耗量和Co2排放量

tab.4theamountofenergyconsumptionandCo2emissioninBeijingfrom2000to2008项目item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能源消耗量(万t标煤)4144.04229.24436.14648.25139.65521.95904.16285.06343.7Co2排放量(万t)10774.41099611533.912085.31336314356.915350.71634116493.62第一产业消耗(万t标煤)104.8105.4103.099.985.686.392.396.498.3第一产业Co2排放量(万t)272.48274.04267.8259.74222.56224.38239.98250.64255.58第一产业排放所占比重(%)2.532.492.322.151.671.561.561.531.55第一产业的GDp(%)2.52.21.91.81.61.41.11.11.1注:数据均来源于北京统计年鉴,2008年为初步核算数据bjstats.省略/tjnj/2009-tjnj/。与农业相关,似乎又高估。我们依照2008年农业生产数据,利用ipCC系列参数初步分析,农业源温室气体直接排放在10-20tgCo2eq之间,大致为2005年排放总量的5-10%。但根据国际通行做法,农业温室气体排放还包括其“上下游”的排放,因此,北京农业碳源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从北京情况来看,农业GDp仅为北京市国民生产总值的1%左右,与美国相似,但温室气体排放高居不下;就全国而言,农业源温室气体占排放总量17%,而农业在国家GDp中所占的比重大致是10%,研究预测,到2020年、2030年和2050年农业GDp分别会降为6.8%、4.3%、2.5%[5]。情况表明,农业温室气体减排速度远远赶不上GDp比重下降的速度,而国家的战略目标是在2020年实现万元GDp排放减少45%,可见农业减排任务艰巨。

就北京目前的碳汇而言,从表1-2可以看出,林地是北京最大的碳汇:截至2007年底,北京市森林资源总碳储量为1.1pg,森林资源年固定Co2量约为9.72tg。从固碳潜力看,目前北京森林覆盖率达36.5%,大幅度提高较难,但由于北京市森林资源质量不高,还有46万hm2低效林,森林植被的碳储量仅为21t•hm2,远远低于71.5t•hm2的全国平均水平,另外,北京还有2.73万hm2宜林荒山,因此,按照林业局计划,到2015年还可增加2.91tgCo2eq•a-1,林业碳汇还具有较大潜力。

关于农业土壤固碳,韩冰、王效科等人研究认为,北京农田土壤通过施肥、秸秆还田和少免耕固碳为0.08tg•a-1,相当于吸收了0.29tgCo2eq•a-1,基本可以抵消农田硝化与反硝化产生的温室气体,而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北京农田土壤(包括园地)的固碳潜力为0.11tg•a-1,相当于固定0.41tgCo2eq•a-1[7]。资料表明,农田采用免耕方式,每年可减少排放1.23-2.44tCo2eq•hm2•a-1,如果北京23.2万hm2耕地全部实行免耕耕作,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0.43tgCo2eq,两者合计,农田土壤的碳汇潜力为0.83tgCo2eq排放。另外,有研究表明,北京目前畜禽粪便产沼气减排0.12tgCo2eq•a-1,农作物秸秆利用减排0.1tgCo2eq•a-1,并且到2015年还可分别增加0.25和0.24tgCo2eq•a-1。

综上所述,目前北京农业碳汇能力大致为10.23tgCo2eq•a-1,按照现有的固碳规划,到2015年碳汇潜能大致可以达到14.16tgCo2eq•a-1,但根据北京未来的发展规划,显然在减源增汇上还有潜力。

3北京都市型现代低碳农业策略

《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称《规划》)确立了未来北京“三圈九田多中心”土地利用总格局,同时正在编制《低碳城市规划发展纲要》,力图把北京打造成一个低碳生态的“宜居城市”。根据北京特点,未来的低碳农业建设一是减少碳源,二是增加碳汇,应该从技术和制度两方面着手。

3.1技术层面

3.1.1与种植相关的土壤碳汇建设

(1)农田碳汇。《规划》强调北京未来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国内外研究表明,加强农田碳汇建设对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意义重大[13-15]。美国west等总结76个长期定位试验,发现美国作物土壤实施免耕后40年内可以有效增加土壤固碳,且累积效应来看,农业土壤在100年内仍然是“净”碳汇而非“净”碳源[16]。王礼茂认为,通过提高土壤有机质,全国耕地固碳潜力相当于美国和加拿大两国之和[17]。韩冰、王效科发现,农田土壤总的固碳潜力相当于目前我国能源活动碳排放量的23.9%。从1980年到2000年,北京农田土壤有机质从9.64g/kg上升到12.89g/kg,仍有着较大的提升空间[18]。目前增加土壤碳汇较为成熟的技术包括:a.实施保护性耕作;b.侵蚀控制;c.改进作物品种;d.有机和无机肥管理;e.灌溉管理;f.采用合理的轮作方式;g.间作绿肥;h.高留茬、减少田间休闲等。

(2)草地碳汇。北京市牧草地虽然仅占全市总面积的0.1%,但实践证明,园地、林地种草是固碳和实现碳中和的重要方法,因此,现有的园林也是未来潜在的草地。增加草地碳汇措施包括:a.严格控制过度放牧,避免鲜草的生产力降低;b.改良草种,引入豆科及深根草种,提高固碳速率;c.采取适当的施肥和灌溉措施,增加其地上和地下部生物量,同时避免n2o过量排放和甲烷氧化能力降低;d.对己退化草地进行适当的封闭式保护。

(3)森林碳汇。森林是北京当前和未来最大的碳汇。北京地区森林普遍以中幼林为主,增加森林碳汇的关键是提高森林质量,具体包括:a.合理地森林更新,包括选择合适的树种、树密度等,使森林的树龄组成结构合理;b.有效地森林施肥,改善森林的生长状况,提高林木固碳速率,同时尽可能减少因施肥引发的温室气体的排放;c.加强病虫害管理,通过保持可持续的森林条件来延长和增加森林立地的碳储量;d.对森林进行合理采伐,减轻对土壤干扰,使森林生物量及土壤碳储量的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4)农业森林碳汇。农业森林是指那些种植或生长在草场或农田周围的成片或不成片的特殊森林,如果树、防护林、薪材林等,它们也是都市农业碳汇的组成部分。北京构筑的环城绿化隔离圈,以基本农田为核心的“九田”生态圈中,包含了大量的农业森林。因此,在“三圈九田”建设中,应该通过选择较好的树种、合理的养分供应以及病虫害防治和其它农作措施的综合利用,提高其碳汇效应。

(5)湿地碳汇。湿地是指地表有暂时或永久积水而生成的,以水生土壤、水生植被为主要特征的浅滩。湿地在植物生长,促淤造陆等生态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无机碳和有机碳,其碳累积速度为0.35tC•hm2•a-1[19]。显然,采取合适的湿地恢复措施有利于碳汇建设。在北京《规划》中的“两山八水”建设中,一方面要以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尽量恢复历史上原有的湿地,另一方面要维护和完善现有的湿地,防止破坏性开发,真正发挥境内水系和水库湿地的碳汇作用。

(6)城市绿地碳汇。城市绿地指城市中用于绿化的各种森林、树木、灌木、草地等,包括公园、公路绿化地、花园等。绿地具有直接吸收Co2和节省化石燃料碳排放的双重作用,无疑也是都市碳汇。北京城市绿地建设中,实施测土施肥、节水灌溉、科学防虫等维护性手段都是促进其生长和固碳的可行性措施。此外,延长城市绿地的生存期对其地上和地下部的碳累积也有贡献。

3.1.2与养殖相关的减排技术

2006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2009年看守世界中心(worldwatchinstitute)先后在报告中提出,畜牧相关产业造成的温室气体占全球总量的18%和51%以上,表5是国内(外)运用LCa计算的部分食品的碳排放,可以看出,反刍动物的碳排放远远高于非反刍动物,我国食品的碳排放是发达国家的2-3倍[20-21]。北京市常年畜禽饲养量为2600-2800万头生猪当量,根据ipCC提倡的方法,北京畜禽直接排放为2.4-3tgCo2eq•a-1,与燃料排放相当。根据我国特点,种植业的直接和间接排放比例在1∶1.8-2.3之间,养殖业在1∶3-5之间,可以估算北京养殖业间接排放在7.2-15tgCo2eq•a-1,可见养殖业的减排任务艰巨。

表5部分食品生产的温室气体排放

tab.5theGHGemissionofsomefoodproduction食品名称

FoodkgCo2eq/kg

(20年)

GHGper20yearskgCo2eq/kg

(100年)

GHGper100yearskgCo2eq/kg

(100年)a

GHGper100yearsa牛肉111.155.5-羊肉96.332.7-猪肉10.53.57-10家禽1.30.381.1-1.6水稻2.40.741.4-1.6小麦0.350.320.67-0.82玉米0.250.220.43-0.47注:括号内年份为影响时间跨度;a为国内相关研究成果。

就目前而言,养殖减排技术主要包括:

(1)开发优良品种减排。研究表明,不同品种反刍动物甲烷排放水平可以相差数倍,如果能培养出低甲烷排放且适应当地环境的反刍动物品种,并进行推广和应用,减排的潜力是可观的。

(2)优化饲养管理技术减排。当前比较成熟的饲料技术包括:a.研究和改进秸秆青贮和氨化技术;b.调整日粮结构特别是粗精饲料比例;c.使用多功能舔砖或营养添加剂等。

(3)粪尿和固体废弃物处理减排。当前北京畜禽粪便处理最常见的办法是发展沼气和堆肥,需要继续推广。对于养殖污水的处理,实践证明以厌氧+好氧方式能够实现经济和生态的最佳结合[22]。当前关键是加大新技术、新设施的研究、开发、推广,加大后续追踪服务力度。

3.1.3其他低碳农业减排技术

(1)生物质能减排。目前,北京市小麦玉米秸秆在还田、做燃料和饲料之后,还有0.08tg•a-1等待开发利用,林业废弃物的总量为4.5tg•a-1,因此,研究和引进生物质资源化利用的技术具有一定减排潜力。

(2)有机农业、立体农业、节水农业减排。研究表明,有机农产品温室气体排放仅为常规生产方式的1/3左右,无土栽培、立体农业更以其不占或少占耕地,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降低碳排放而倍受青睐[23]。北京拥有区位优势、科技优势、资金优势、市场优势和信息优势,有发展低碳的绿色、有机农业的条件。

(3)发展循环农业减排。现代循环农业通过物质和能量的多层次、多梯度的循环利用,实现以最低投入获得最佳效益。实践证明,发展种养加结合的循环农业,能够实现一定程度的“碳中和”而达到低碳目的,循环农业也减少了加工、运输的排放,是发展低碳农业的可行措施。

3.2制度层面

3.2.1建立农业布局调整机制

研究证明,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饲料作物轮作、间套作的碳汇效比单一的小麦玉米轮作高得多,而根据北京市土地粪便负荷估算,北京畜禽饲养量控制在1600万头当量猪较为合适,因此,在保证粮食安全前提下,必须实行种养殖有机结合,进行结构调整,这显然需要在政府引导下统一调整。

3.2.2建立农业清洁生产机制

农业必须产业化,因此,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清洁生产机制,包括对不同产业的设施选用、运行机制、废弃物排放标准等建立严格考评标准,作为进行奖惩和补偿的依据。

3.2.3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农业整体上属于低利润产业,其生态效应远远高于其经济效应,因此,无论农户生活、农业生产,对实施清洁生产、真正实现减排和发挥碳汇功能的低碳体系和行为,必须进行合理的生态经济补偿,使其达到其他行业的平均利润标准。

3.2.4建立农业准入机制

未来的低碳农业,是一种高技术、高标准的行业,因此,可以考虑建立农业准入机制,对发展精品农业、精准农业、有机农业、特色农业实行资格准入,具有资质的主体才能得到土地、经济、税收等方面的优惠。

3.2.5建立法律、教育、税收等综合调节机制

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有关种养殖、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的法律法规,关键是如何落实,必须通过经济手段,促进人们有意识地进行碳汇建设;同时通过教育宣传,使低碳农业深入人心,运用多种手段,使发展低碳农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

总之,通过扩大碳汇和减少碳源,未来北京农业的碳汇可以达到20-30tgCo2eq•a-1,而其直接的碳源可以减少到4-5tgCo2eq•a-1,间接碳源为7-10tgCo2eq•a-1,通过发展低碳农业,不仅可以抵消农业碳源,还能抵消6%-10%总温室气体,真正起到净碳汇功能,从而为缔造低碳宜居城市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丁仲礼,段晓男,葛全胜,等.2050年大气Co2浓度控制:各国排放权计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39(8):1009-1027.[DingZhongli,DuanXiaonan,GeQuansheng,etal.ControlofatmosphericCo2Concentrationby2050:anallocationontheemissionRightsofDifferentCountries[J].SciChinaSerD-earthSci,2009,39(8):1009-1027.]

[2]赵其国,钱海燕.低碳经济与农业发展思考[J].生态环境学报.2009,18(5):1609-1614.[ZhaoQiguo,QianHaiyan.LowCarboneconomyandthinkingofagriculturalDevelopment[J].ecologyandenvironmentalSciences,2009,18(5):1609-1614.]

[3]黄耀.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减排措施与对策[J].第四世纪研究,2006,26(5):722-732.[HuangYao.emissionsofGreenhouseGasesinChinaanditsReductionStrategy[J].QuaternarySciences,2006,26(5):722-732.]

[4]董红敏,李玉娥,陶秀萍,等.中国农业源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技术对策[J].中国农业工程学报,2008,24(10):269-273.[DongHongmin,LiYu'e,taoXiuping,etal.ChinaGreenhouseGasemissionsfromagriculturalactivitiesanditsmitigationStrategy[J].transactionoftheCSae,2008,24(10):269-273.]

[5]epa.inventoryofU.S.GreenhouseGasemissionsandSinks:1990-2007[R].2009,26-35.

[6]LalR,BruceJp.thepotentialofworldCroplandSoilstoSequesterCandmitigatetheGreenhouseeffect[J].environmentalScience&policy.1999,(2):177-185.

[7]韩冰,王效科,逯非,等.中国农田土壤生态系统固碳现状和潜力[J].生态学报,2008,28(2):612-619.[HanBing,wangXiaoke,LuFei,etal.SoilCarbonSequestrationanditspotentialbyCroplandecosystemsinChina[J].actaecologicaSinica,2008,28(2):612-619.]

[8]樊钢.走向低碳发展:中国与世界[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0.10-55.[FanGang.towardaLowcarbonDevelopment:Chinaandtheworld[m].Beijing:ChinaeconomicpublishingHouse,2010.10-55.]

[9]吴季松,刘斐.奥运促进北京温室气体减排的成效分析[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10):70-74.[wuJisong,LiuFei.effectanalysisofolympicGamespromotingBeijingGHGemissionReduction[J].Researchoneconomicsandmanagement,2008,(10):70-74.]

[10]程贤禄.北京都市型现代农业优势产业及其布局[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16-18.[ChengXianlv.theplanningofperiurbanagriculturalpredominantSectorsandRegionalDevelopment[D].Beijing:ChinaagricultureUniversity,2004:16-18.]

[11]朱世龙.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现状及减排对策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9,(9):93-97.[ZhuShilong.presentSituationofGreenhouseGasemissioninBeijingandtheapproachtoitsReduction[J].ChinaSoftScience,2009,(9):93-97.]

[12]姜克隽,胡秀莲,庄幸等.中国2050年低碳情景和低碳发展之路[J].中外能源,2009,6(14):1-7.[JiangKejun,HuXiulian,ZhuangXing,etal.ChinasLowcarbonScenariosandRoadmapfor2050[J].Sino-Globalenergy,2009,6(14):1-7.]

[13]LalR,FollettRF,KimbleJm.achievingSoilCarbonSequestrationintheU.S.aChallengetothepolicymakers[J].SoilSci,2003,168:827-845.

[14]Liebigma,morganJa,ReederJD,etal.GreenhouseGasContributionsandmitigationpotentialofagriculturalpracticesinnorthwesternUSaandwesternCanada[J].Soil&tillageResearch,2005,83:25-52.

[15]李长生.土壤碳储量减少中国农业之隐患――中美农业生态系统碳循环对比研究[J].第四纪研究,2000,20(4):345-350.[LiChangsheng.LossofSoilCarbonthreatensChineseagriculture:aComparisononagroecosystemCarbonpoolinChinaandtheU.S[J].QuaternarySciences,2000,20(4):345-350.]

[16]westto,marlandG.netCarbonFluxfromagriculturalecosystems:methodologyforFullCarbonCycleanalyses[J].environpollut,2002,116:437-442.

[17]王礼茂.几种主要碳增汇/减排途径的对比分析[J].第四世纪研究,2004,24(2):191-197.[wangLimao.ComparisonofSomemajorwaysReducingCarbonemissionorincreasingCarbonSink[J].QuaternarySciences,2004,24(2):191-197.]

[18]胡克林,余艳,张凤荣,等.北京郊区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时空变异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农业科学,2006,39(4):764-771.[HuKelin,YuYan,ZhangFengrong,etal.theSpatial-temporalVariabilityofSoilorganicmatteranditsinfluencingFactorsinSuburbanareaofBeijing[J].ScientiaagriculturaSinica,2006,39(4):764-771.]

[19]turunentK.accumulationRatesofCarboninmiresinFinlandandimplicationforClimateChange[J].theHolocene,1996,6(2):171-178.

[20]BrookB.meatsCarbonFootprint[J].Science,2007:1137-1139.

[21]梁龙,陈源泉,高旺盛,等.华北平原冬小麦-夏玉米种植系统生命周期环境影响评价[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09,28(8):1773-1776.[LiangLong,ChenYuanquan,Gaowangsheng,etal.LifeCycle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inwinterwheat-SummermaizeSysteminnorthChinaplain[J].Journalofagro-environmentScience,2009,28(8):1773-1776.]

[22]史光华.北京郊区集约化畜牧业发展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大学,2004:82-87.[ShiGuanghua.theimpactofintensiveLivestockproductiononecoenvironmentandDevelopmentCountermeasureinBeijingSuburbanarea[D].Beijing:ChinaagricultureUniversity,2004:82-87.]

[23]梁龙,陈源泉,高旺盛.我国农业生命周期评价框架探索及其应用――以河北栾城冬小麦为例[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5):154-160.[LiangLong,ChenYuanquan,Gaowangsheng.FrameworkStudyandapplicationofagriculturalLifeCycleassessmentinChina:aCaseStudyofwinterwheatproductioninLuanchengofHebei[J].Chinapopulation,Resourceandenvironment,2009,19(5):154-160.]

prospectandStrategyforLowcarbonagriculture

DevelopmentinmodernCityofBeijing

LianGLongDUZhangliuwUwenliangmenGFanqiao

(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alSciences,ChinaagriculturalUniversity,Beijing100193,China)

abstracttodevelopthelowcarbonagricultureinmoderncityisessentialtoreducegreenhousegasemission,whichisoneoftheimportantcomponentpartstorealizenationalmacroscopicalstrategy.inthispaper,weproposethedefinitionandcharacteristicsforthelowcarbonagriculture.itisregardedasamodernagriculturesystemwithlowinput,highproductivity,low(i.e.,negative)carbonandbeingecofriendly,whichcanbeestablishedthroughtechnologyimprovementandsystemcreation.thelowcarbonagriculturehasfourcharacteristics,namelyopensystem,integratedtechnology,lifecyclemanagementandprocesssafety.Usingthebalancedmethodofcarbonsource/sink,weanalyzethesituationofagricultureinBeijing.theresultsindicatethatthecarbonsourceandcarbonsinkare10-20tgCo2eq•a-1and10.23-14.16tgCo2eq•a-1respectively,thecarbonsourcemightkeepastablelevel,andcarbonsinkhasagreatpotential.accordingtothespecificecocharacteristicsandthefuturepositionofagricultureinBeijing,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agricultureatatechnicallevelshouldbefocusedonthesoilcarbonsinkandbreedingtechniques,whichiscloselyrelatedtocultivationsystemandgreenhouseemission.attheinstitutionallevel,weshouldestablishamechanismthatcanadjustandoptimizethepatternsofagriculturalproduction,anddevelopmentofcleanerproductionmechanism,ecologicalcompensationmechanism,agriculturalmarketaccessmechanismandintegratedregulatingmechanismshouldalsobetakenintoaccount.FortheprospectofthelowcarbonagricultureinBeijing,thepreliminaryresultsindicatethattheamountofcarbonsinkpotentialmightreachto20-30tgCo2eq•a-1,andthedirectcarbonsourcemightdecreaseto4-5tgCo2eq•a-1.inconclusion,throughtheapplicationofthelowcarbonagricultureinBeijing,theagriculturalcarbonsourcemightbeoffset,andtotalcarbondioxideemissionfromgreenhousegasesalsomightreduceby6%-10%.Hence,thedevelopmentoflowcarbonagriculturemightactuallyplayakeyroleinenhancementofthenetcarbonsink.

Keywordslowcarbonagriculture;agricultureofmoderncity;carbonsink;carbonsource;strategy[30]周晋红,李丽平,秦爱民.山西气象干旱指标的确定及干旱气候变化研究[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10,(3).[ZhouJinhong,LiLiping,Qinaimin.StudyontheDeterminationofmeteorologicalDroughtindexandDroughtClimateChangesinShanxiprovince[J].agriculturalResearchinthearidareas,2010,(3).]

[31]贾文雄,何元庆,李宗省.祁连山及河西走廊地表干湿变化的时空分布[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0,(2).[Jiawenxiong,HeYuanqing,LiZpngsheng.temporalandSpatialCharacteristicsofDrywetConditionsfrom1960to2006inQilianmountainsandHexiCorridor[J].earthScience(Journalof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2010,(2).]

[32]黄中艳.1961-2007年云南干季干湿气候变化研究[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0,(2).[HuangZhongyan.DrywetClimateChangeoftheDrySeasoninYunnanDuring1961-2007[J].advancesinClimateChangeResearch,2010,(2).]

现代农业的前景篇2

关键词渝西;农业;旅游;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6)06-0310-04

社会和经济不断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人们消费习惯的改变,都使农业逐渐与旅游业融合,形成了农业旅游[1]。渝西地区经济快速增长推动了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渝西地区农业和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地理位置优越,因此如何以民为本,挖掘农业、旅游产业资源潜力,推进农旅融合发展,是未来渝西农业现代化、提升农业效益的一条新路径。

1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现状

渝西地区,即重庆西部地区,包括永川区、江津区、合川区、大足区、綦江区、南川区、荣昌区、铜梁区、璧山区、潼南区等10个区,总面积18828km2,262个乡镇(街道),总(户籍)人口1040.32万人,占重庆人口数的31.36%。近10年来,渝西地区大力推进农旅融合,盘活农村土地资源,以发展乡村旅游为抓手,发展观光农业,有力促进并形成了“农业景观化、景观旅游化、旅游产业化”的良性互动,实现了产业融合发展的良性循环。

1.1建设了一批农业旅游基地

先后建成了潼南菜花、大足荷花、铜梁玫瑰花、璧山葡萄、荣昌海棠花等现代农业基地景区;江津“富硒菜园”“部级农业科技园”4a级农业景区;国家水利休闲风景区大足龙水湖国际度假区,永川神女湖景区;荣昌区国市级综合性植物园景区;铜梁渝西地区最具特色经济林果产业示范区。目前,渝西地区已建设3.3万hm2花卉基地、5333hm2枳壳基地、2万hm2梨子基地、5.3万hm2茶叶基地、1.3万hm2柠檬基地、5333hm2李子基地、1.33hm2樱桃基地、4000hm2荷花基地、6666.7hm2蜜柚基地和6666.7hm2笋竹基地等,总规模近20万hm2,而这些基地开发生态农业旅游前景十分广阔。

1.2举办了一批农业旅游节会

渝西地区依托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目前已经形成了著名旅游节有(市级):中国重庆(永川)国际茶文化旅游节、重庆永川百里果乡赏花节、中国重庆大足石刻国际旅游文化节、大足荷花节、荣昌海棠香国旅游文化节、潼南菜花节等,此外,中国(江津)七夕东方爱情节也很有名气。其中,潼南区2016年相继举办陈抟故里菜花节、双江古镇民俗文化节、太安鱼美食节、玫瑰文化旅游节、桑椹采摘节等九大乡村旅游节会活动,为市民提供多样化的休闲旅游选择。

1.3形成了城郊休闲旅游带

沿成遂渝高速形成铜梁潼南旅游线,沿成渝蓉高速形成璧山大足旅游线,沿成渝高速形成江津永川荣昌旅游线。渝西旅游经济带将引领、统筹、整合渝西区旅游资源,按照市场规律结成营销集团,推进区域一体化和非平衡发展,到2020年,使其旅游经济总量等于重庆都市核心区、拓展区的旅游经济总量。渝西旅游经济带将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区域旅游联席会议制度,实行轮值会议制,并以市场为导向,成立旅行社联盟、景区联盟、旅游饭店联盟和旅游商品企业联盟。

1.4建立了区域旅游协作机制

渝西地区建立了资源共享与保护机制、联合宣传和营销机制,优化区域旅游整体环境,推动了旅游行业交流与合作。渝西10个区联合做大旅游蛋糕――一个区举办重大节会,其他9个区同时将各自旅游信息和资源带到这个节会上,共同办节。合作方式主要有3种:利用主题节会平台,进行渝西旅游产业的展示交易;做大传统节展,整体宣传分设会场;打造联合节会品牌,比如“渝西乡村旅游季”。

2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融合发展的规划滞后

目前,渝西尚无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的相关规划,在政府规划上缺少引导性,在结构布局上缺乏整体性和协调性,在项目选择上缺乏计划性,在景观景点建设上缺乏有序性,使整个农业旅游发展市场定位不高或不够明确、布局不合理、主题不突出、特色不鲜明和低水平重复建设、投入产出不成比例等问题突出。

2.2融合发展的机制缺位

目前,渝西的农业和旅游发展互动机制缺位,既没有多元化、多极化发展的规划引导、各区政府参与、扶持投入的支撑体制,也没有项目融合、内涵挖掘、特色培植的管理体系,更没有政策、人文、生态、法制的保障机制,致使农业、旅游、商贸、文化等产业发展脱节、整体融合不够,推动工作各自为政,互动不足,项目建设主体单一、起点较低、配套落后。

2.3融合发展的要素不足

目前,渝西农业旅游在市场构架和产品设计上,普遍存在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产品雷同和松散、随意、各自为战等现象;在开发经营模式上,多数为季节性观光、大众化餐饮等一般层次,缺少旅游“六要素”集成的一体化发展模式,更没有形成鲜明的旅游特色,只能满足游客对农村一时的好奇心理,不能满足旅游者休闲的高端需求,致使市场吸引力和生命力不强,既不能吸引本地游客,更不能招揽外地游客。渝西各地政府各种花节“辛辛苦苦大半年,热热闹闹十几天”就是鲜活的例子。

2.4融合发展的基础设施薄弱

渝西作为重庆城市发展新区的功能定位而言,区与区之间的高速路、轨道交通等方面,仍然落后。比如:潼南到大足、潼南到合川、大足到荣昌、荣昌到江津等没有直达高速路,高铁更少。同时,渝西农村总体上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交通、饮水、电力、卫生等设施较差,客运安全、用水用电、治安维护、环境卫生等难以得到全面而有效的保障,制约了农业旅游的快速发展。

2.5融合发展的人员素质不高

渝西农业景区经营管理人员相对缺乏,没有接受过系统有效的职业培训和行业指导,经营管理、工作技能不高。从业人员受传统观念、生活习惯、文化程度、专业技能等因素影响,卫生习惯较差、服务质量不高、经营管理意识不足,致使农业旅游项目经营惨淡,游客旅游期望值反差,严重影响了农业旅游发展[2-3]。

3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优势

3.1丰富的旅游资源优势

渝西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不但有自然景观还有人文旅游资源。当地世界自然遗产、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的数量分别为1、1、4、17处。主要有璧山区白云湖风景区,部级森林公园青龙湖风景区;潼南区有尚昆双江旧居、杨公陵园、部级马鞍山森林公园、大佛寺摩崖造像、东升茶山景区;永川区拥有部级森林公园茶山竹海、aaaa景区重庆野生动物世界、全国农业旅游观光示范区黄瓜山;合川区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钓鱼城、佛教禅宗文化胜地――涞滩古镇;荣昌区有重庆市十大森林公园之一的岚峰林场,渝西植物园、西部陶都博艺馆;大足区有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足石刻、部级森林公园――玉龙山森林公园,部级水利风景名胜区――龙水湖景区;江津区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自然景观,国家aaaa级景区聂荣臻元帅陈列馆为代表的人文景观等。渝西古镇和古代遗迹:古代闻名中外的古战场合川区钓鱼城,重庆十大历史文化名镇合川区涞滩镇、南川区金佛山、潼南区双江镇、永川区松溉镇、江津区中山镇、塘河镇,荣昌区万灵古镇(原路孔古镇)及著名的綦江区东溪古镇。随着成渝交通条件的改善,渝西经济区完全可以依赖目前的现代农业旅游资源,打造成重庆、成都主城旅游新目的地。

3.2良好的现代农业产业优势

渝西经济区农业资源十分丰富,而且清洁无污染,有部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若干个。许多区被列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优秀生产示范区”“全国优质粮油生产重点区”。例如荣昌区争取到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农业改革与建设试点区、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全国绿化模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示范基地等部级平台。璧山、潼南等2个区争取到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潼南区取到了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优秀生产示范区。渝西经济区完全可以照优质化、安全化、多样化的要求,将这些园区打造成既能了解农耕文化、体验农事情趣,又能享受田园风光,成为主城近郊游、周末游、亲子游的绝佳去处。

3.3较强的都市经济优势

与重庆市主城区相比,渝西经济发展水平稍低,但与重庆市平均水平相比略高。在整个重庆市经济发展中,渝西区处于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属于发达的重庆大都市区。渝西地区的江津、永川、合川,是重庆主城九区之外六大区域性中心城市之一,江津区是重庆市GDp十强区之一。荣昌、大足、铜梁、潼南、璧山、南川、綦江,在重庆的综合实力也很强,荣昌、大足、铜梁、璧山、綦江,是重庆2010年7个西部百强县之一。

3.4快捷的交通要道优势

渝西区交通便利,陆路水路系统都非常发达。就水上交通而言,长江上的港口有永川港、江津港,嘉陵江上的港口有合川港。

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车的有成渝高速(G85渝昆高速公路)、渝蓉高速公路(G5013)、渝黔高速公路(G75兰海高速公路)、渝泸高速公路(G93成渝环线高速公路)、渝遂高速公路(G93成渝环线高速公路);在建的有重庆三环高速公路、江习高速、南道高速公路、南沪高速(南充至泸州)等。干线铁路已通车的有成渝线、渝遂线、川黔线。在建的有成渝客运专线、兰渝铁路、渝黔新线铁路。规划中的有渝昆高铁经江津永川、渝蓉铁路新线(切弯取直货运为主的铁路),快捷的交通要道为出门旅游的人提供了很多方便。

3.5发达的商贸业和物流业优势

渝西地区有重庆市十大专业批发市场中的4个,分别是永川区的重庆农副产品综合批发市场、荣昌区的中国(荣昌)畜牧产品交易市场、璧山区的西南鞋材交易中心、大足区的龙水五金市场。此外,江津区的重庆双福国际农贸城(原重庆观农贸,西部最大农副产品交易市场)也很有潜力。另有大型专门市场有重庆(双福)和润国际汽摩城、西南最大钢材交易中心重庆(双福)攀宝钢材交易中心、中国永川商贸城。

4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的机遇

4.1旅游消费环境好,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进入“黄金期”

2015年5月27日,在浙江调研时,对农民利用自然优势开办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表示,这里是一个天然大氧吧,是美丽经济,印证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道理。同时他强调,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美丽乡村,是要给乡亲们造福。渝西地区在重庆的西部,其现代农业与旅游资源丰富,有部级的大足石刻艺术旅游区、四面山、金佛山生态旅游区、合川钓鱼城古战场遗址旅游区;有潼南菜花、大足荷花、铜梁玫瑰花、璧山葡萄、荣昌海棠花等现代农业资源;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可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美丽乡村旅游资源,精心设计赏花游、蔬果采摘游、美食游等乡村旅游品牌,逐步实现渝西由季节性旅游向常态化旅游转变[4]。

4.2重庆“一心三带”旅游发展格局,助推渝西现代农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进入“快速成长期”

现代农业的前景篇3

关键词:农业旅游;艺术摄影;实践

为进一步推动基地景观利用与发展,现对基地园林景观利用进行了调研与思考。

1项目起源及其特点

近年来,农业旅游迅猛发展。农业旅游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客户,依托农业自然风光为旅游资源,提供游学、观光、休闲娱乐等活动,体验农耕文化、动手能力,享受返璞归真、农业科技现代化的乐趣,并催生出了新的摄影类别———农业艺术摄影。农业旅游不仅能拓展空间,整合资源,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也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与周边基础配套设施。对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有序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农业艺术摄影基地是在保障农业生产、科研服务的基础上应运而生,除具有生态性,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外,还具有一定的娱乐性,主要表现在农业观光、农事劳作、民俗文化、采摘、垂钓、游船、住宿等富有农业和自然风光特色的娱乐活动。

2农业旅游和农业艺术摄影的发展模式

农业旅游作为旅游项目,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的西班牙,农场改建为旅馆,接揽游客。国外农业旅游发展模式分为3种,即传统观光型农业旅游、休闲度假型农业旅游、现代化科技型农业旅游。其发展历程主要从重“欣赏结果”变为重“参与过程”,体验劳作的原滋原味。如,法国葡萄庄园中,游客游览并参与酿酒过程;新加坡兴建的农业科技公园内,游客不仅观摩了现代化先进科技,观赏名优花卉、珍稀鱼类,水果蔬菜培育等,还可品尝农产品、有偿采摘等。国外最早参与农业旅游研究与实践的国家有马来西亚、意大利、法国、美国、韩国、日本等,先后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成立协会,促进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并利用本国丰富的文化遗产、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吸引外来游客,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国内最早出现的农业旅游项目位于广西柳州的大桥园艺场和洛维园艺场,作为国营园艺场,积极寻求出路,拓宽经营思路,把游览山水风景与采摘、垂钓等结合,为后续农业旅游项目的建设提供了新思路,实现扭亏为盈。当前国内比较知名的“网红”摄影基地有成都如意湾摄影基地、南京石湫影视基地、三亚湾小东海摄影基地、北京城市花园婚纱摄影基地、羊驼牧场深圳婚纱摄影基地、北京玫瑰星座婚纱摄影基地、大理霍比特屋的玫瑰庄园、怀化山下花海嘉兴婚纱摄影基地、长沙蝴蝶树艺术摄影基地、上海浦江郊野公园等。纵览这些网红摄影基地,其凸显特点是极具主题性,如以童话世界、建筑风格、软装风格为主题的,以牧场、花海为主题的等。郑州市为响应国家号召,规划建设一批农业乡村试点项目:绿博园、袁家村同盟古镇、长寿山风情古镇、范家门村、尖山风景区、樱桃沟等,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同时,兴建了华谊兄弟电影小镇、银基国际旅游度假区、方特旅游度假区等大型活动片区,但与农业现代化技术、成果展示、科普教育、艺术摄影相关的基地较少。本方案的实施可以填补河南省相关的空白,并能依托基地现有建筑、人文资源,结合农业风貌,发挥中枢力量。

3人群定位及盈利渠道构成

该项目吸引大众市场消费,目标是建立消费群体的品牌忠诚度,使消费者形成自发性的品牌维护意识,营造良好的口碑效应,从而转化市场占有率。

3.1项目人群定位

现代艺术摄影区的客流主要分2大类:以散客为主,起到吸引人群,带动辐射作用,可以实现自然资源共享、旅游资源共享、餐饮资源共享,推动园区餐饮住宿、门票、超市、钓鱼等业态发展,提高园区整体经济效益;摄影写生人群,以艺术摄影主景点,建议以团队合作、高校联盟的方式,挖掘和利用河南的艺术创意类生源及天然优势,科学谋划,引入社会有利资本积极参与项目建设,形成以农科院基地管理中心为主谋、河南农科实业有限公司为主导、高校为主体共同发展的艺术创意产业格局。

3.2项目盈利渠道

日常餐饮住宿、大型宴席、会议培训、婚庆庆典、农产品售卖、果蔬采摘、休闲娱乐等。

4项目建设具备的条件

基地可凭借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美的绿化环境,对调整公司产业结构,促进公司经济发展、带动基地经济效益发展,提升经济效益,推进农业产业化融合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项目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地处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环湖版块,地处黄河北岸新乡市平原新区,毗邻黄河,是郑州、新乡、焦作3市交汇中心。周边地市摄影基地较少,无法达到规模较小的摄影工作室的需求,周边地级市很多工作室拍摄外景去山东日照等地取景,但开销大、耗时长、成本高,隐形风险也随之增加。以河南现代农业研究开发基地为依托,发展现代农业艺术摄影基地,实现产业链的对接。入园客源在基地各业态资源中形成转化率,从而完成园内及周边相关产业链的对接。根据2019年度各省市自治区婚姻登记数据显示,受疫情影响,2020年前3季度河南结婚登记人数为46.33万,对比2019年的76.4万对,结婚人数虽呈下降趋势,但仍位居全国首位,婚庆市场需求巨大。以200对新人(包含新郎、新娘、摄影师、化妆师、助理、司机)为例,合计约1200人入园,餐饮、购物、住宿消费量巨大。基础配套设施已初步完成,景观效果已达到预期,有个别地方还有待修缮。但距离建设成为美术摄影基地,景观品质、配套服务设施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外景景点布置的空间距离应适当集中但不紧凑,满足短时间内转场需求。依据市场行情需求,可以借助基地自身优势,发展集美术写生、婚纱摄影、艺术采风、科普教育、食宿等于一体的机构。

5项目规划

基地以神农湖为核心,向东南西北4个方向呈放射状扩散。根据功能需求的差异,形成“一环、两轴、三分区”,“一环”指神农湖环湖景观带,“两轴”指迎宾景观大道和丰收大道,“三分区”指农田风景观光区、现代农业展示区、艺术摄影区。

5.1环湖景观带

环湖景观带以环神农湖为中心,与两侧绿地形成的景观带;景观带起到防风护田的作用,同时通过景观植物的种植,形成错落的景观层次,形成园区景观。

5.2基地入口景观区

包括入口绿地、停车场、林地等。入口以多层次的乔灌木、地被植物景观组合形成层次感极强的空间变化,停车场以法桐树阵规则排列,并设有大片法桐林地。

5.3迎宾大道

迎宾大道景观包括大门景观和迎宾大道两侧道路,入口“五色土”广场突出了人们对土地的尊重和利用;以土拉开了景观的序幕。迎宾大道中轴线设“神农坛”,祭奠先人在农业上作出的贡献;两侧景观与观景平台、展览中心以及景观亭形成景观中轴线,错落有致,相映成趣。

5.4主干道

丰收大道总宽20m,两侧为6m车行道,中间为8m宽景观绿化带,后期可跟随地形、绿地、神农湖、现实情况等设计可突出农业科技成果展示、科普教育,农耕文化的景观小品的景观大道。

5.5农田风景观光区

位于基地西部,该区景观展现田野风光,景观建设以植物种植为主,道路两侧以种植树种为路名,如银杏路、樱花路、金柿路、枫杨路等,形成自然朴素的大地景观。西侧试验地地块以每个地块为单元,南侧沿人行道修建1~2m宽左右木栈道,用于视察工作、观赏风景、拍摄或美术写生。达到不践踏试验地、毁坏粮作物、最佳观赏点目的。

5.6现代农业展示区

现代农业展示区位于基地的入口两侧温室及基地东北部地块,本区是科学技术的结晶,通过温室内瓜果棚架、蔬菜景观廊等展示形式,为人们提农业现代技术展示、科普教育的桥梁。景观也应突显科技,目前该范围内景观小品等较少,缺少人文教育元素,此处可增设景观结合现代科技小品、雕塑以及现代材质与自然景观、田园景观的融合,力求为科研工作人员提供舒适的工作环境,为游玩者提供朴素、幽静的自然环境,在办公、生活、玩赏中体验到科技的神奇和田园风光的旖旎。

5.7综合办公区

本区融集信息控制化中心、国际农业交流中心、会议中心为一体,与专家公寓、熙凤湖酒店遥相呼应,为高端会议培训招待提供优质保障。

5.8艺术写生摄影观光区

本区位于基地中北部,环湖北路两侧,是重点设计部分,在满足科学试验、科普教育的基础上,依托于现有农业景观资源,以神农湖为核心,以科学试验区、现代农业展示区、产业孵化区3大园区为依托,充分利用基地的园林景观资源优势、交通优势,打造“一核、一环、二线、多点”的新格局。“一核”即神农湖周边(含神农湖、湖心岛);“一环”是环湖景观带;“二线”是以神农湖为中心,呈放射状的4条写生摄影精品线路。艺术摄影线路: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入口神农坛观景平台牡丹园葡萄园冬枣园梨园专家公寓石榴园桃园喷泉桃花源拓展中心农产品超市停车场;现代农业科技风光旅游线路:迎宾路海棠东路百花路常青路银杏路金柿路樱花路金穗路停车场。多点是围绕神农湖,通过点对点打造“写生圣地”、“摄影天堂”、“度假胜地”,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不断丰富基地建设内涵,发挥全面作用。景观分为以园林植物、水体等为主的软质景观和以道路铺装、墙体、园林小品、景观构筑等为主的硬质景观两部分。本区域是写生摄影的重要地块,对于应对新功能、新要求、新发展,需要提高园区整体绿化环境与品质。修缮范围是环湖北路以北至最高点景观亭环线,绿化辐射面积预估29000m2,主体建筑群共3处,包括观景步道区、室外化妆间区、摄影取景建筑区。本次工程主要以观景步道区绿化养护、景观修复为主,绿化软质景观提升工程秉承“大不动、小调整”原则。“大不动”即保持水体、灌木、乔木、行道树不变;“小调整”即花类植物、植被类适当补栽、重新种植。景观构筑包括水井、灯柱、垃圾箱、电话亭、信息标志等必要设施;园林小品包括座椅、雕塑、花架、健身器材等。园林小品与景观构筑合理配置,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西部围合出自然原始的农业形态,从“桃花源记”的文化传说得以启发,景点以“寻源”为线索,利用现代人回归自然的心态,利用“渔港怀古”、“桃花寻源”和“拓展中心”景点的先后布局,使人们在寻源的过程中能够体验各种农业形态的农业文化和风俗民情,又能学习到农业文化知识,既实现了科普教育的目的,又能使人享受到参与所带来的喜悦。农业观光区的北部以北方常见苗木树种体现山体的延续和层次,通过花、果、叶的季相的变化形成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园区至高点的景观亭与迎冰大道、会展中心同位于中轴线,形成景观序列的层次变化。树林中设置多条小径,可以体验“人在深山中”的幽静。该处小品建筑目前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雕像等已脱落,杂草丛生,工作量巨大。本区域东北侧,有枣园、梨园、石榴园、桃园,通过果树新品种的示范推广和生态观光,展示和培育优良果树新品种,形成春来山花烂漫、夏季鲜果满枝、秋季层林浸染、冬季亦有苍翠的景观。既能增添优美的景观,又能体现试验推广的目的。果园为参观者提供有偿采摘、免费品尝等服务。专家公寓中两条溪流贯穿其中,错落有致,与植被搭配,做到了一步一景、增添了意趣。花海项目在当地是稀缺资源,功能区配套方面也多有欠缺,建议加大功能区配套设施,在规划初期多考虑配套增值项目。如,增加农产品展示售卖区域,游乐场区域,预留餐厅区域,为运营增值配套项目留足空间,增加基地赢利点,为客户提供多元化服务,助力影楼轻资产运作,增进基地与客户的粘连度。

现代农业的前景篇4

关键词:现代农业特区;背景;区域农业;特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30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8-05-02

一般来说,特区(SpecialZone)包括两种解释:一种是特别行政区域,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等;另一种是经济特区的简称,特指中国在经济上实行特殊政策和管理、主要以引进外资来进行建设的地区,如深圳特区、厦门特区等。本文的研究正是基于后一种含义。笔者提出建立和发展现代农业特区,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

一、我国区域农业发展背景

目前,我国的现代农业发展依然形势严峻,诸多矛盾凸现,比如小农户与大市场的矛盾、小农户和农业规模经营的矛盾、小农户和农业技术推广的矛盾等。虽然中央连年出台“一号文件”,每年动用大量财政资金“输血”给农业,千方百计地扶持农业发展,但农业发展困境并没有完全解决,这突出表现在:城乡差距仍然较大,农业还没有形成强大的“造血”功能,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业与现代农业存在相当程度的脱节等。如果不能尽快出台更新形式的政策刺激,那就只能治标,而无法治本。

尤其是中部地区及东北部地区,要实现现代农业和农村地区跨越式发展,无论是从国际背景、国内背景还是从省内背景看,脱胎换骨地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进行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制度创新,都已经到了“非走不可”的地步了。

二、世界粮食危机背景

粮食农业从来都是困扰人类的普遍性问题。尤其是近几年来,世界性粮食危机有愈演愈烈之势,我国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其根本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几十年前全球形成的粮食产业互补与平衡被打破。

几十年来,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基本上是农业产业的主力,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工业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形成了一种产业互补。而在目前,世界粮食产业的主力已经转移到发达国家,粮食产业互补的格局被打破,甚至无论是从工业还是农业上讲,发展中国家都越来越处于从属地位。

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是发达国家的农业补贴和贸易壁垒压低了农产品价格,打击了发展中国家的农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失去制衡的全球经济体系,很难对产业转移中的倾斜进行纠正。同时,也由于发达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更将广大发展中国家拉入到其产业体系中。很多发展中国家正在改变数以百万公顷计的农耕地,以便改种发达国家工业体系中需要的甘蔗、油棕及其他能生产“生物燃料”的农作物,从而荒废了粮食这个主业,致使菲律宾、印度、埃及、苏丹等众多的发展中国家,都从以前的农业大国沦落成了农业弱国。实践业已证明,这些后发国家“”式的发展模式,普遍是以牺牲农业为代价换取工业发展。

因此,世界粮食危机的解决之道,在于“造血”,而非粮食从此口袋流动到彼口袋。尤其是后发国家,抛弃轻视农业的思想,建立合理的产业机构,或可为长远之计。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认真吸取其他国家的惨痛教训,独立地走出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为代价的特色发展道路,无疑,既有典型的意义,又有深远的影响。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背景

党中央、国务院已经制定了到2020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远景,而在国家发展“大盘子”中,面对东部的繁荣和西部大开发的夹击,中部出现了“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特别现象,正面临着“中部塌陷”的现实困境:论发展水平,中部比不上东部;论发展速度,中部比不上西部。中部地区的经济总量和总体发展水平,不仅大大低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而且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中部地区的发展势头和发展速度,明显低于东部地区,也低于西部地区。

如何尽快促进“中部崛起”和“东北部振兴”,促进全社会的和谐发展,既是中部地区及东北部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乃至跳跃式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的要求。

四、经济发展规律背景

从经济发展规律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尤其是工业、农业之间,存在着比较明显的“两个趋向”: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目前,我国早已经到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而且在新的阶段只有推出建设现代农业特区等新举措,才能够相得益彰地按照经济发展规律办事,促进传统农业大省、农业大区的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五、现代农业面临难题背景

从现实情况来看,现代农业发展中面临的现实难题,已经迫在眉睫。

一方面,存在农业效益相对低下的客观事实。以农业大省河南省为例,该省粮食核心产区夏粮、秋粮两季相加亩均纯收益,2008~2012年均不足500元,2013~2015年为800元左右,还抵不上农民外出打工半个月的收入。农民靠种粮增收,已经越来越难了。不能让粮食主产区“太吃亏”,已经成为国内有识之士的共识。

另一方面,存在农产品涨价和农资涨价形成的恶性怪圈。近几年来,国家虽然有目的地对小麦等农产品进行了保护价收购,但市场运行的结果,农产品价格上涨落后于农资价格上涨幅度,农用物资的涨价给农民增收直接带来了压力――不仅冲抵了国家给予农业的优惠政策和农产品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实惠,而且农民并没有因为国家定价的逐步提高而获利。原因是,国家仅仅顾及了农产品保护价这一头,而却忽略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这一头,农业生产资料随农产品价格上涨而“跟风式报复性上涨”。据笔者粗略计算,2006~2015年,小麦收购保护价分别增长了63.9%、71.0%,而同时期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累计上涨了74.47%。不仅冲销了小麦涨价给农民带来的增收,而且打压了粮农的获利空间,使粮食主产区苦不堪言。

六、特区建设成功实践背景

30多年前,在邓小平同志的倡导下,中国开始了经济特区建设。1979年,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1988年把整个海南省也变成了经济特区;1993年后又创办了上海浦东新区等众多的经济特区和生态特区。

如今,我们在经济特区、生态特区建设已经取得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拓展我国特区建设的成功实践,尝试建立现代农业特区,既是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基本要求,也是朝着发展现代农业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的方向大跨步迈进。

参考文献:

[1]李铜山.把现代农业特区作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内核[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1).

[2]白文周,李志远.我国农业特区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9,(10).

[3]王少伯.建议国家在建三江设立农业特区[J].商业时代,2001,(12).

[4]刘克辉.试论我国经济特区的农业问题[J].农业经济问题,1986,(07).

作者简介:

现代农业的前景篇5

【关键词】乡村景观;意象;形态构成

1.引言

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都生活在乡村,乡村作为人类聚居环境基本细胞的地位不可忽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的建设目标和要求正在逐年提高,在这种背景下,乡村的面貌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惊人的演变。在建设过程中,乡村景观的建设是体现该地区特色风貌,改善乡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它在人类聚居环境规划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重要。在以往的建设成果中,我们发现自然的乡村景观被认为是旧的和不美观的部分,很多的乡村景观建设成了城市景观的机械堆砌,推倒重建的建设屡见不鲜。这样的做法绝不是建设具有乡村特色,能够提炼乡村生态、文化和经济价值的正确选择。因此,我们要从分析乡村景观意象和形态构成的内涵入手,才能寻求出一条建设优秀乡村景观的可行之路。

2.乡村景观意象

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这本书中对“可意象性”作了准确的定义,即有形物体中蕴含的,对于任何观察者都很可能唤起强烈意象的特性。而且其形状、颜色或是布局都有助于创造个性生动、结构鲜明、高度实用的“环境意象”。乡村景观空间反映了乡村和地域环境的关系,同时还与景观要素的布局结构和数量有关,从而形成乡村的景观特色。景观体验叠加构成了乡村景观的意象,而乡村景观的意象性又具有特殊性。乡村聚落形态从点状分布的的农舍到一般的集镇,跟其他景观相比,最大特点是,以农业为主的生产性景观,以及乡村特有的田园生活和文化;再者,乡村景观是一种可加以开发利用的综合性资源,是乡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宝贵资产。

3.乡村景观形态构成

乡村景观形态分为两个层面,即物质景观形态与精神景观形态,物质形态又由自然、聚落、和生产三大景观形态构成,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而且在一定层面上左右着精神景观形态的形成。反之精神景观形态也反作用于物质景观形态。乡村景观正是在这种相互作用下形成、演变和发展的。

3.1自然景观形态。

(1)通常没有经过人类干预开发的景观我们称之为自然景观,这种真正意义上的自然景观正变得越来越少,所以,本文所指的自然景观是基本保持着原生状态,人类干预较少的景观。

(2)自然景观大体包含了气候、地形地貌、水文、土壤、动植物等要素,是乡村景观意象的总基底,进而在此基础上衍生发展出其它各类景观。我国乡村自然景观按照地理地貌差异,可分为以下几大类型:平原型乡村自然景观(多集中于大江大河中下游的冲积平原,如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山地形乡村自然景观(主要分布于赣南、闽浙、川东、渝、黔滇一带);丘陵平坝型乡村自然景观(多分布川西,关中,鲁中等地)。

3.2聚落景观形态。

(1)聚落形态是由住宅、田地、果木及河渠、道路等要素构成的景观形态。聚落形态一般都是在当地特殊的的地缘条件以及人文历史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乡村聚落的景观形态正是这种自然地理与人文积淀的外在反映。

(2)从聚落的布局形态方面讲,村落的发展是延续的、动态的、一般都具有一个从开始定居发展到定型的过程。通常说来,自然环境因素的变化是比较小的,而生产生活环境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是乡村聚落演变决定因素。乡村聚落的最初的形态是散户、这些散户单元以河流或道路为骨架不断集聚,发展为带型聚落,进一步可发展成团状的乡村聚落。从乡村聚落的演化过程看,其实是一种从无序到有序,由自组织状态过渡到有意识的规划状态。

(3)从聚落的景观构成方面讲,聚落的空间层次主要表现在周边环境、建筑群组、外部空间形态和景观节点等几个方面。从外部空间展开,人们接近村落时首先看到到村口或为牌坊,或为水口,或为桥梁,给人以村落的初始意象;进入村落,经过居民区,穿过几条街巷,到达村落的中心,通常是公共或半公共区域,具有相对开放的特征,与封闭感很强的街巷形成鲜明对比;此外水井、祠堂、晒坝等形成的景观节点构成了村民日常休憩娱乐的次中心,可作为第三道景观层次。从景观构成上看,人们对村落局部的单一印象叠加起来,构成对乡村聚落总体印象。因此,乡村聚落的可识别性是通过乡村聚落的外在景观形象而获得的。总体上涵盖:边界景观、居住区景观、广场景观、标志性景观、水系景观等层面。

3.3农业生产景观形态。农业景观是人类长期改造自然过程中形成的生产性的景观。中国的农业大致经历了从原始农业、到古代农业再到现代农业的阶段。其划分的依据是土地利用方式和农业生产工具的不断改进,这也是农业景观逐渐演变的根本动因。与此相对应,我国的农业景观的进化演变同样也经历了原始农业、传统的农业和现代农业三个阶段。农业的现代化使农业呈现出多元化的景观。其影响因素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3.3.1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生产受自然气候、地形地貌的影响形成丰富多彩的景观形态,我国由北至南地域面貌跨度非常大,自然气候和地形条件也各式各样,随之农业生产景观也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景象。其中有三种农业景观最具代表性:

3.3.1.1北方旱地农业景观。旱地农业景观主要位于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北,中国北方十六省区旱地面积约占全国旱地总面积近74%。北方旱地既有平原耕地,也有山坡耕地,因为北方干旱少雨,因此水利灌溉设施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是北方农业景观独具特色的一部分。

3.3.1.2南方的圩田农业景观。主要分布于秦岭淮河分界线以南,在南方水田系统中,尤以圩田系统更具有文化传承的意义。江浙地区一直以圩田作为主要的耕作形式。圩田就是一个筑堤围堰,蓄水垦殖的过程。

3.3.1.3梯田农业景观。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先民们很久以前就开始顺应山势修筑梯田。梯田是坡耕地中最广为人知的一种。在坡度大于八度的山坡上垦殖的田地被称为坡耕地。据统计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坡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总面积达35%以上。梯田的分布以华北丘陵、黄土高原和西南山地最为集中,并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

3.3.2生产力水平对农业景观的影响。农业景观的受生产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产方式的转变上,极大地改变了农业生产的面貌,同时也丰富了农业景观。生产工具的改进直接促进了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从而导致农业景观的变化。现代以规模化、有机种植和集约化为主的生产模式在更大程度上更新了现代农业景观的格局。

3.3.3土地利用方式对乡村景观的影响。在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的进步产生了更先进的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耕作制度,从而直接影响农业景观形态。经过长期农业生产实践,种植物和农作物的种类日渐增多;现代农业生物科技的发达让农作物受自然条件的制约越来越少,可以一定程度上跨区域种植等等,因而极大地丰富了乡村农业景观。耕作制度的进步丰富了生产性景观的多样性,扩大了农业景观格局和尺度。

3.4文化景观形态。乡村地区承载着我国数千年来农民耕读传家的生活,随着时代的变迁,乡村居住形态不断地演进,但源远流长的家族亲缘、邻里关系和传统习俗使居住形态成为“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草根文化”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它不会因为朝代的更替而发生颠覆性的变化。中国数千年的土地伦理充满着精神的含义,是草根文化的载体。我们的先民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世世代代繁衍、耕作,一条溪流、一座小山、一片风水林、一汪水塘深深烙在我们文明的基因里,归田园居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精神依托和价值认同,它们虽然不像皇家贵族的历史遗产那样恢弘壮丽,也没得到足够的重视和保护,但这些民间的、乡土的的景观,与我们的祖先和先贤的灵魂一起构成了我们民族草根信仰的基础。乡村文化景观作为人们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渐渐形成的风俗、道德观、审美观和价值观等等,具体包括生产观念、生活习惯、道德观念、行为方式、风土人情、和社会制度等多个方面。文化景观受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影响,体现了一个地域的人文地理特征,其外在表达形式一般物化为生产方式、种植作物、乡村聚居区的形式和结构、村落布局、庭院绿化等方面。根据调研分析,笔者认为乡村文化景观的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土地利用,农业用地中的五大类体现了土地利用的不同模式,随着工业化往乡村的扩展,乡镇工业也成为了土地利用乡村景观之一,由于生态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制约着农业生产,导致其地域差异性非常明显,各地都有最适宜自己的粮食作物.同时根据各自的条件出产各种特色农产品;另一方面是聚落,聚落是乡村生活的主要载体。给人们衣食住行和进行社会活动提供场所,同时也是人们生产劳动的场所,不同地域不同的文化特色,经济状况生产生活习惯,以及土地开况等都是乡村聚落文化的体现。

4.结语

乡村景观意象是相对抽象的概念,但是对于其基本景观形态构成我们并不陌生,它包括物质景观形态与精神景观形态两部分,其中物质形态又分为自然景观、生产景观和聚落景观形态三大部分组成。其中聚落景观和人类的生产生活联系最为紧密,是乡村景观中最核心的部分;而乡村景观中最典型是农业生产性景观,各个时期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与之相应的农业景观特色,从而形成了特定的农业景观格局,乡村具有的多彩的文化景观源自于传统的耕读思想,并在自然社会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逐渐演变成型,呈现出多元趋势。理想的乡村景观意象应以建设良好的乡村人居环境,维持保护生态环境和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为目标,并结合自己的景观资源优势进行拓展。

参考文献

[1]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03(1).

[3]王礼先.流域管理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9.

[4]李立.乡村聚落:形态、类型与演变——以江南地区为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3.

[5]金其铭.农村聚落地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8:60.

[6]王浩唐晓岚孙兴旺王婧著.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8.4.

[7]吴必虎,刘筱娟.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景观志[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202~205.

[8]闵宗殿,纪曙春.中国农业文明史话[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156.

现代农业的前景篇6

城镇居民面对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不约而同地去寻找绿色空间和清新的娱乐场所,以领略、感受、体验田园和乡村的朴实生活,从而获得紧张工作之后的恬静和放松。另一方面,一些居民也渐渐厌倦了游历名山大川后的旅途劳累,且常有“看景不如听景”的遗憾,于是就自然而然地瞄上了距离比较近的高新农业科技示范园区。而这些园区也非常乐意接纳游人,既可处理产品,又可获得一笔非常可观的门票收入,且可以借游人之口做活广告,传播既快又易为人接受,比在广播、电视上做广告更经济实惠。这样,生态农业、园林绿化与生态旅游很自然地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类独具特色的科技示范园,我们将之称为农业观光园。

由此可见,农业观光园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思路,属于农业生产的一种体制创新。它既是现代园林发展应用的一种特殊形式,也是观光农业的一种形式。它的显著特点是以金融资本为基础,以科技为先导,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效为目的,重点突出参与性、观赏性和娱乐性,充分体现农游合一性。

目前,农业观光园的类型划分尚无统一标准,各地大都是结合各自的主营项目和地方特色来划分和命名的。这里根据农业观光园的应用特点将其分为三类。观光农园以生产农作物、园艺作物、花卉、茶等为主营项目,让游人参与生产、管理及收获等活动,并可欣赏、品尝、购买的园区为观光农业园。它又可细分为观光果园、观光菜园、观光花园(圃)、观光茶园等。如北京的朝来农艺园。农业公园把农业生产、农产品销售、旅游、休闲娱乐和园林结合起来的园区称为农业公园。这类园在休闲、旅游、度假、食宿、购物(农产品)、会议、娱乐设施等方面比较完善,注重了人文资源和历史资源的开发。是一种综合性的农业观光园。。教育农园,既兼顾农业生产、农业科普教育,又兼顾园林和旅游的园区可称为教育农园。其园内的植物类别、先进性、代表性及形态特征和造型特点等不仅能给游园者以科技、科普知识教育,而且能展示科学技术就是生产力的实景;既能获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又能陶冶人们的性情,丰富人们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达到娱乐身心的目的。

现代农业的前景篇7

摘要:依托农业科技活动开展的农业科技旅游越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农业科技旅游的内容广泛,这种旅游活动具有三个层次的审美活动:一直蕴含了农业美学自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以及劳动本身的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

当前,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农业生态旅游的热潮,而农业科技旅游也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现象是在已经取得辉煌工业文明成果的后工业社会里,人们希望回归自然的一种精神需求,是人们追求自然、崇高质朴的一种审美需求。所谓农业科技旅游就是依托古今农业科技发展的历史遗迹,现代农业科技景观设施等所进行的休闲旅游活动。当我们从审美角度去分析认识这种活动时,就能够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兴起是必然的。我国杨凌高新农业示范区发展计划局在对西安市民进行旅游调查显示,近40%的人有到郊区特别是田园风光景观旅游的愿望,有近35%的人有想亲自经历农耕和养殖作业的愿望,其余25%愿意到度假山庄去疗养。[1]同时,对于长期居住城市的人们,还有青少年来说,则更青睐既能受到美的熏陶,又能增长知识的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因之,对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活动进行审美观照,便具有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是满足现代人的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

审美不是人类天生的禀赋,也不是人类在进入艺术领域后才增长的才干。审美作为人类特有的有意识活动,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历史的产生而产生的。美产生于劳动,美的事物都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它直接呈现于对象的感性形式(色彩、线条、形体),在这些感性形式中凝结着人们的劳动和创造。这些形式成为人的智慧、灵魂和力量的标志,能唤起人们的愉悦而成为美的事物。因此,随着生产实践的发展,美也在不断发展。我们用上述观点来观照古今农业科技就能发现,农业科技景观旅游的美学因子实则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农业美学本身,具有的形式美、动态美、韵律美、艺术美。二是体现了美的创造者———劳动者及劳动本身的美:人工美、功能美、技术美。三是农业美赖以产生、发展的社会美、时代美。人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能够深切体悟、领会农业美学本身无穷的迷人魅力,同时,通过对农业科技的了解,认识劳动者的精神世界,从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再次,认识农业的发展,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美学的发展,把握社会、科学、美学发展的规律,以利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因此,农业科技旅游可以提高对农业科技的认识,更好地发扬农业科学精神,进一步推进农业科技意识的觉醒和提高。这种农业科技活动,是人的社会实践的扩大,同时也是人们审美范围的扩大,审美客体和审美主体的互动,自然而然提高了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在审美的同时,又受到思想的洗礼,知识的丰富,这就是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有异于它种旅游形式,是满足现代人审美需求的重要途径。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认为,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必然地会成为当前一个时期内我国旅游的又一个热点,且会越来越热。

二、农业科技景观的审美内容

农业科技景观是地球上的一种景观形式,它除了具有一般景观所具有的客观的地物、地貌特征外,它更是社会的一种空间,是人类生活的栖息地、生产劳动的场所,因之,它也就具备了视觉审美的内容。农业科技景观内容,从宏观上,所有与农业科技有关的地物、地貌和人群,都可包含于内,从微观角度分析,即以人的视觉所观察到的具体的农业科技景观,有水利、梯田、农具,技术及现代农业高新技术及其设施等,这些景观各自有不同的审美内容。

(一)水利设施的社会美、动态美我国从古到今,有关水利建设的成果不可胜数,工程景观多有遗存。从远古的大禹治水,劈山导洪,古今之龙门,传为禹所开凿,今人睹之,亦称其奇。四川都江堰、京杭大运河,陕西关中农田水利,新疆坎儿井等均为天下名胜,近现代以来的长江三峡工程等大型水库,均为世上奇观。在技术上,过去自然条件的自流灌溉,到今天的节水灌溉,材料、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水利设施景观旅游,人们首先受到震慑的是它的社会美。当人们看到巨大的山峰被劈成两半,或滔滔大江被拦腰锁住,或暗河百里而清流欢腾,或“玉龙”随着人意而畅流不息,自会感叹人类的力量是伟大的,是无坚不摧的。在漫长的社会发展过程中,正是这种强大的力量,才创造了我们今天的繁荣与进步。笔者曾于2003年参观了新疆吐鲁番地区的坎儿井,对这一点感受颇为深切,曾作诗一首对其赞颂。诗云:“生民自居造化力,掘地饮水举世奇。雪水奔涌五千里,清凌润口兼沁脾。灌出良田碧似洗,育得果瓜含饧饴。我披骄阳饮此水,江山同醉花影迷。”这恰是这次旅游产生的效果。同时,通过水利景观的旅游,可以加深人们对水的认识。人们对水的传统的认识是人与水的对立,水只是一种物,随人处置,故或视其为洪水猛兽,排之去之,或视水为索取无厌的物,灌溉、发电、不加节制地利用之,浪费之,污染之。要说审美,水之美也仅仅成为哲学家思想家借水论人,诗人、作家借物抒情,画家、音乐家发泄牢骚的寄托物罢了。现在,环境的恶化使人们对水的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亲水意识增强了,爱水护水,人与水和谐相处,通过水利科技景观,特别是节水灌溉技术、设施的参观,更能很好地理解人喜择水而居和依水傍水的环境美,依供定需、量水而行的规律美,人水共处、相得益彰的和谐美。我国古代的水利工程,其技术美亦令人叫绝。被称为“活的水利博物馆”的世界上最古老的水利工程都江堰,已有22600年的历史。它以无坝引水、自流灌溉为其特色,位居成都平原顶端、岷江的出水口,居高临下,分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要工程。鱼嘴分水,飞沙堰泻洪排沙,宝瓶口进水,三者珠联璧和,协调运行,互相制约,饮水入田,分洪减灾。特别值得称道的是,都江堰工程科学地解决了引水泄洪排沙的世界水利技术难题。由此可见,古代水利工程确实具备了科学美。

(二)梯田景观蕴含的韵律美、智慧美梯田是“在坡地上沿等高线修筑的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农田”。[2]一般说来,在磅礴逶迤的山坡峻岭上修建的梯田,将巍巍山岭依起伏之势,劈山积土,累石为界,便形成了高阜之田,其平如盘,层层映绿。[3]是体现农业进步的一种科技景观资源。梯田景观在世界各地均比较引人注目,其有名的如菲律宾伊富山上,2000多年来一直沿山修筑水稻梯田,位于马尼拉以北250公里的安第斯山上的水稻梯田,它被誉为“当地土著……通往天堂的天梯。”世界文化委员会已将巴纳韦高山梯田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在我国从古至今,华夏儿女生生不息,辛勤劳作,开山劈石,垒土造田,在荒山秃岭上开掘出了梯田。创造了举世震惊的成就。著名的云南哈尼梯田至少有1300年以上的开发历史,并至今持续使用和发展,以森林、村寨、梯田、江河“四素”共构人类生产生活空间的传统人居环境和农耕文明的典范,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更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科技活动的结果,是民族文化、古代科技、自然生态的巧妙结合的典范。当我们欣赏哈尼梯田时,一面面山坡,一道道山梁,一片片梯田,纵横交错,气势磅礴,让人惊艳,30多公顷的梯田世界是中国大陆的最神奇的景观之一。20世纪的最后一年,哈尼人为其千百年来创造的梯田奇观申报了世界文化遗产。在我国各地,在中国各个历史阶段,都遗存有大量的梯田景观。其中最著名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大寨梯田,山西昔阳县大寨村的七沟八梁一面坡上,大寨几辈人数十年的艰苦劳作,改变了原来

的生产条件,人力造出的梯田首尾相连,层层依偎,高低错落,绵延不绝。当我们欣赏这些高低错落、蜿蜒在等高线上的田块时:观赏水田,则田如层境,波光粼粼,细瀑清泉,飞花溅玉,水车飞鸟,别有天地;观赏旱地,则绿波涌涛,千迭起伏,山随田动,田随山高,一派生机,尽奔眼底。此时,梯田形成的“蛇形线”沿山转,宽适当,长不限,绘的是“灵动”的感觉,这就是梯田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的韵律美。当然,我们观赏梯田,往往被劳动人民的力量所折服,被劳动人民的精神所震慑,越是条件艰巨的地方,劳动人民越能发挥聪明才智,创造奇迹,创造出新的生态环境,这就是梯田所带给我们的社会性的人工美。

(三)技术景观蕴含的技术美、功能美在我国漫长的农耕文明发展史上,技术的发展往往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标志,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自由自觉的创造和才能、智慧、意志、情感等最直接、最集中地表现出来,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和运用,推动了我国原始农业向传统农业以至现代农业的发展,也证明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能力越来越高,例如,精细农作技术的形成多熟制的应用,水利设施的多样等,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益和效率,也提升了劳动人民的生产知识层次。在这里,重点例说的是我国的天文历法知识。这种知识,在我国远古时代就非常普及。《尚书•尧典》有:帝“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故“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4]《尚书尧典》有:帝“乃命羲和,钦差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远古时代,是民由渔猎而进入耕稼,因而仰视天文以测寒暑季节,以备衣食住行之需,农耕稼穑,皆侍观察昏旦中星。所以我国极其丰富的天文历史知识,为我国传统农业科技的发展奠定了物候学基础。现在保存下来的北京古观象台,模仿元代仪器,制成筒仪、浑仪、浑象、圭表等,还有紫薇阁、漏壶房、晷影堂等建筑。清康熙年间耶稣会士监制西式黄道经纬仪,赤道经纬仪,地平经纬仪,象限仪、纪限仪、天体仪等。清乾隆初年戴进贤制作玑衡抚辰仪,这里有世界现存古观象台中保存最旧的连续观察记录。倘佯在这些古代人们精心发明出来的科学观测仪器中间,我们怎能不为其精巧绝伦而摄心动魄,感受到祖先的聪明才智,从而激发我们民族的自豪感呢?我国传统的历法,就是本着“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顾炎武,日知录卷三十“天文”条)的原则设立的,所以年分十二月,又订立了二十四节气,还在一年中有许多与各地农业生产活动相适应的节日,这些都是为农业生产服务的,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容,当我们随着农业生产实践活动,来审视这些古代历法、节气时,便可体悟出我国传统农业发展到何等发达的程度。当我们欣赏春兰夏荷秋菊冬梅四季花木,或历经春种夏收秋播冬藏各种农时时,我们在这种游览中体验到的是一种美的律动,美的演变,自当令人陶醉,从中我们看到了农业技术发展、应用的作用和魅力。

(四)农具演进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在人类历史上,工具是生产技能的客观化,是科学技术的物化。农业科技的发展,在农具的演进中得到充分的肯定。我们在农业科技旅游中,去欣赏从原始农牧业到现代农业生产工具,除深刻地了解农业发展历史外,更能欣赏农具中蕴含的形式美和艺术美。我们知道,新旧时期的石器,便具备了砍砸功能,如现知最早的非洲奥杜韦文化的阿舍利手斧,一端较为圆润,适宜手握,一端锐利,适宜砍砸。我国山西丁村尖状器,也体现了这种双重需要。在劳动过程中,人们又发现了对称、圆形、椎形、方形等行制,同时又体现出光滑、比例和谐、均匀对称等美感要求。在传统农业活动中,我国农具丰富多彩,仅元代《王祯农书》所描述的农具就有200多种。在历史上发生重大作用的如曲辕犁、三角耧、龙骨车(翻车)等。各地都有多种多样的适宜当地农活的农具,无论从材料、形制、功能等方面,把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下不断地解放出来,才会发展到今天的农业机械化农具的开发应用。我们说,人类从事生产劳动的直接动力是满足生存的物质需要,但劳动工具的发明创造以及使用,却体现人的本质力量,人的自由,使人从自己创造的成果———工具中看到现实对人的智慧、理想、意志和创造力的肯定,并由此产生愉悦的情感,因此,生产工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逐渐获得了审美价值。所以,当今天人们在一些博物馆,特别是农业或农史博物馆时,在农舍小院看到各种仍在使用的农具时,当我们看到现代农机具的既有科学原理,又制造精美、使用便捷省力的特点时,我们便深深地获得了一种历史演进的审美享受。

因此,我们在农业科技景观旅游中,对农具的形式美、艺术美的欣赏表现为:首先,审美的意义。人们制作农具,就是为了实用,而农具的外观的美一般要服从实用,所以,农具的外观就具有了形式美,例如整一、对称、均衡、比例、和谐、多样统一等,在实用的前提下,符合了普遍的形式美规律。其次,农具是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结晶,设计师、能工巧匠在制作过程中,凝结了他们的聪明才智,显现了劳动人民的创造力,这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农具产品上直接体现自己的本质力量,故而美便存在于其中了。再次,农具在社会的演进过程中,有些转化为工艺品,用于装饰或者其他生活领域,如我国春秋时期用作身份地位区别的礼器圭、璧等,据考古学家考证,它们的前身就是石器时代的石斧、石环等。而石铲则发展为玉铲,用于佩带,成了一种饰物。即使在现代,我们为了美观,给有些器物如儿童玩具手枪柄上刻上交叉斜纹等,也是这样,早先在真正的武器手枪柄上刻交叉斜纹是为了防滑,而在儿童玩具手枪柄上只起装饰的审美作用。所以。当我们发现农具的这种作用时,就使得其审美价值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五)现代农业科技景观中体现的时代美、技术美随着现代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农业科技日新月异,这种变化速度快,涉及面广,与传统农业科技形成鲜明对照。在农业科技景观旅游中,我们能强烈而清晰地感受到这一点,即时代的流动性、革新性,并由此引起时代观念和审美需求的变化,这就使农业科技具备了时代美。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引起了农业生产的根本性的变化,如设施农业(即大棚农业)改变了千百年来农业生产的季节性,动植物克隆技术开拓了育种保种的新的领域,无土栽培技术把农业从赖以生存的土地中“解放”出来……这些无不闪烁着技术的光芒,同时也使我们从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活动中充分得到技术审美。在现代农业科技景观旅游方面,在全国范围内,杨凌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的农业科技景观旅游具有代表性。在杨凌示范区的众多景点中,不同的景点分别代表了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最新水平,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设施,光、温、湿均采用电控装置,蔬菜花卉种植采用无土栽培,计算机自动控制滴灌技术,运用基质、水培等多种栽培方法展现了现代农业全新的发展模式。昆虫博物馆是国内展览面积最大、展出昆虫种类最多、展览档次最高、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昆虫科普基地。中国动物克隆基地集教学、科研、参观、游览于一体,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胚胎克隆山羊群体,有世界上首例体细胞克隆山羊,以及它们的“基因”传代。国际节水科技博览园荟萃了国内外节水设备的精品,体现了节水技术的丰富性、综合性、先进性。人工模拟降雨大厅是世界第二大规模的人工模拟降雨试验设施,能够非常逼真地模拟自然界的各种降雨情形。还有世界名优牛羊良种高科技繁育示范园拥有世界十大著名优良品种。中富绿色硅谷的克隆植物工厂化育苗、设施农业、自控温室以及各种名优特种质资源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农业高新科技已超乎人的想像,指示出人类可以一步步运用智慧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赢得更大的生命自由,并据此可以期望人类憧憬的美转变为惬意的生活现实,对高科技的美学诠释,就是人类本身潜能的自我审视和陶醉。同时,当下时兴的“农家乐游”人们也并不是一味去寻找原始的农村风貌乡俗,实际上也是对现代农业经营的一种观照和认识。我国的现代农业呈二元结构表现出来。

其表现一,在同一家庭小规模经营体制下,传统的农业经验、技术与适用的农业机械、必要的农业技术设施、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如生物工程技术等并存,依靠自然力、人力、畜力的传统生产技术与依靠机械力、生产力及社会力的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

其表现二,同一农业生产区域内,小规模的家庭经营与较大规模的农业企业或农业园区的农业技术相结合,这种二元农业技术结构,通俗地说,就是“镰刀+收割机”并存。故我国现代农业是一个传统农业与高科技农业并存的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全国各地开展的“农家乐游”,可以使我们在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鲜明的对比中,更清楚地领略现代农业科技的内容,从而提高旅游者的文化性,产生审美愉悦,同时受到教育,升华认识层次,收到审美活动“净化”心灵的作用,更深刻地认识现代农业科技的时代美、科技美。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国各地迅速的兴起了农业科技游,而且我们相信,这种旅游活动也必将越来越广泛,越深入。

参考文献:

[1]杨陵区发展计划局.《杨凌区观光农业建设项目》招标书[Z].2004.

[2]贾恒义.中国梯田的探讨[eB/oL].中国经济史论坛,2003209227.

现代农业的前景篇8

摘要本文主要简单的介绍了“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通过对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来探讨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以将农业与互联网相结合,推动农业的快速发展,使其能够适应当下的环境,提升现代农业经济效益,从而保障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路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已经成为当下的热门话题之一。近年来,互联网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无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中,互联网技术都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在这种背景下,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受到了阻碍,其必须迎合新时期的发展趋势,将“互联网+”融合于农业发展过程中,以形成有效的产业整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需要不断地完善产业结构,实现智慧农业的转型,制定科学的农业发展路径。

一、“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含义

“互联网+”农业指的就是将传统农业与现代互联网技术相结合,并利用网络技术来实现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提升农业生产技术,优化农业产业链,挖掘和丰富农业生产相关信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保障农业的稳定增长。

二、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一是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度不高。虽然如今互联网的发展大家有目共睹,但是在部分偏远落后的地区,网络条件并不是十分好。当地的农民缺乏网络交易意识,而且对网络的应用也不熟悉,以致于其仍然使用传统的农业生产运营模式,无法真正实现有效的“互联网+”农业。二是还未重视农业产业链的核心地位,在转型过程中忽视了现代农业产业链的制定和完善;三是部分农民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比较慢,对互联网的应用还未完全掌握。农产品的信息还是过去的传统手法,未能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从而导致农业电子商务服务效果不显著。

三、今后“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路径

(一)向智慧农业转型

在互联网时代下,现代农业应当改变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向智慧农业转型。首先,要将互联网技术贯穿于农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中,以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科学地控制施肥灌溉,有效分配人力资源,促进耕种的精准度。在农业的生产过程中,利用互联网技术,能够保障农业生产的专业性,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其次,要充分利用大数据,升级农业生产技术。物联网是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产物,其能够通过大数据来把控各项信息,实现便捷而有效的通讯,可简化农业生产的繁复性。比起传统的数据,物联网的大数据所包含的信息要更为广阔,数据类型要更为丰富,具有结构不单一、规模大的特点。在农业生产中利用大数据,完善物联网体系,能够有效的实现智能化生活,对田g的土壤、生态环境和作物等实施实时监控,及时发现耕种中的问题并采用针对性的方案来解决,可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

(二)完善互联网背景下农业的产业链

现代农业想要取得良好的发展,核心任务是制定现代化农业产业链并不断地完善。为避免发生农业生产和销售中的各项问题,则必须遵循共赢原则。现代农业应当做好市场调查,明确市场的农业产品需求,发展龙头企业,以带动和发展其他生产企业。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持续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合作社的发展,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扶持,提高企业竞争力。除此之外,还应当建立完善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扩展农产品的网络销售渠道,合理配置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的创新。

(三)促进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电子商务是互联网发展的产物之一,其是一种全新的购物模式,能够对农产品的销售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新型的销售方式,能够减少产品的流通成本,缩短流通时间,提高农产品的销售量,从而提高农业的销售量,增加农民的收入。这种经营模式可以让人们更了解农产品,丰富农产品的类型,有利于现代农业的稳定发展,也是互联网背景下农业发展的必然需求。

四、结语

将互联网技术与农业相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就当下而言,“互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农业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发展速度快,但是仍然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改善和解决。这是一项长期工作,不可急于一时。“互联网+”背景下的农业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问题,制定完善的现代农业发展制度,寻找最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以推动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参考文献:

[1]伊恩桥.“互联网+”背景下现代农业发展路径选择[J].农技服务,2016(15):183.

[2]柳妍,王鹏.“互联网+”背景下生态农业发展路径研究――以武汉市广地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为例[J].现代商贸工业,2016(20):12-13.

现代农业的前景篇9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观光农业园;问题;建议

观光农业作为一种新兴的、结合农业特色的新产业,需要多学科、多领域、多角度的研究,园林景观设计在其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观光农业的地理位置、面积大小,还是绿地规划、植物配置都离不开园林景观设计。园林景观设计是观光农业园美感的最直接、最客观的展现,它是农业园中各异域间联系的纽带,也是农业园的有机组成部分。其利用农业景观的特点,将园林美学的一般原则和农业景观的自身特点相融合,可为观光农业创造优美的风景。园林景观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总体规划方案的效果,影响到农业园生态效益、示范效益、经济效益。因此,注重农业观光园中园林景观设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将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于农业观光园,发展观光农业园林,一方面可为城市居民走进农村、亲近自然、体味田园之乐提供了机会,游客在观光园内可以学习农业技术,体验农家的生活方式和情趣,还可参与摘果、切花、捕鱼、放牧等农事体验活动,感受农家乡土风情,不仅娱乐身心,还可增长知识和见识;另一方面大量城市居民前来观光旅游,不但给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商机,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提高了农民思想意识、更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城市的先进理念和生活方式逐渐渗透到农村每一个家庭,从侧面提高了他们的生态意识,环保意识,从而缩小了城乡的知识文化差异。

1观光农业园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现状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现代旅游已经日益转化为休闲旅游,对于生活节奏快、社会压力日增的中国民众来说,休闲旅游已成为人们缓解和释放压力的有效和重要手段。现代风景园林的研究内容和领域日益丰富和宽泛,进而逐渐影响了农业多元化的进程,使农业不仅仅具有满足人类最原始生存需求的功能,而且兼具了生态维护、休闲旅游、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因而,观光农业园林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近年来,国内许多观光农业园都取得了较高的生态和经济效益。例如山西联盛农业生态园区柳石、张杜园林式道路景观绿化工程使昔日荒凉的吕梁山沟变成了今日的“江南绿园”;绵竹市猕猴桃农业园依据农业生态学原理,将农业生态技术与园林造园艺术相结合,将湿地景观与生态净水相结合,营造了一个高产、生态、优美和农耕文化浓厚的农业园;还有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的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的马山农业观光园、扬州的高冥寺观光农业园以及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虽然,现有的许多观光农业园都取得了较高的经济和生态效益,但也存在许多问题。

1.1园林景观弱化或雷同单一

许多观光农业园只注重生产功能,忽略了园林景观效果,在园林景观设计时没有达到“春观花、夏乘凉、秋观色和果、冬观姿”的目的。还有一些观光农业园的建园地方特色不突出,园林规划设计无新意,园内的景观雷同,生产内容单一,游览者在参观时就会感觉和许多去过的地方都相似而没有新意,无法征服游览者,吸引力自然就减弱了。

1.2没有因地制宜

投资者在选址时,没有从当地的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出发,没有意识到原有地形地貌和水体情况等自然条件较差等情况,且对现代农业、生态农业和生态园林的概念和基本要求缺乏认识,在建园时,或盲目引种,或改造地形,导致发展生产相当困难,无法取得效益,违背了园林景观设计时要遵循的因地制宜的基本原则。结果不但建园成本过高,而且在改造之后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1.3建园投资不合理

观光农业园的园林景观设计要有乡土气息,经济实用。然而一些投资者只注重观光农业园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认识到其使用功能和生态功能,一开始建园就大兴土木,盲目追求高档,贪大求洋,破坏了可以利用的自然景观,严重毁坏了原有的自然风貌,造成投资较高但效益却不佳的现象。

1.4文化内涵弱

观光农业园林是一种沟通城市与农村、市民与农民、农业与休闲旅游业的有效手段。但现阶段的规划却很少将民俗风情、农事庆典、乡土人文、特色工艺等农业文化融入其中,园林景观没有体现人文意境,致使农业文化正在逐渐流失,没有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2观光农业园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建议

园林景观设计是观光农业的外在体现,它的设计应该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和艺术性,注重使用功能、生态功能、社会功能的统一。

2.1主题突出

观光农业园的园林景观主题的体现要根据具体农业园状况、背景、历史等情况去创意、深化,应当以当地特色产品为主要景观,辅以其它产品共同构成更丰富、更自然的自然景观。经济效益好、在国内知名度高的景区都有自己的特色主题,例如深圳的世界农业博览园、上海孙桥的现代农业开发区、河南省郑州市陈寨村的特色植物展示园等,既具有农业生产、农业科普教育功能,又兼顾园林和旅游功能。

2.2因地制宜

观光农业园应建设在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项目的地方,建议选择原来是种养殖基地的地方。这些地方已经具备了建园的基本条件,投资者只需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布置和添加必要风景建筑和休闲娱乐设施,无需大量改造即可开园营业。如在果园种植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果树,注重植物的色、香、味、形等观赏特性,再添加简单的设施,不但可以给游览者提供采摘和定制服务,还可以满足人们游览休闲的情趣;花圃可以结合现代农业科技,可以让游览者欣赏到更多颜色、形状奇特的花朵,了解更多农业的科普知识。在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利用田园景观、村居民舍、乡土风情等原有的特色资源,发挥自然环境的优势,尽量减少人工造景和景观改造,这样建园,不但时间短、投资少、见效快,而且具有浓厚的乡村园林艺术特色。

2.3合理建园

适度开发,长期与近期利益相结合。投资者在建园时,要在环境的承受能力范围内进行开发,发展规划的目标要明确;开发的程度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相适应,不要盲目冒进;要以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经济理论为指导,使园区发展稳定并持续。

2.4注重文化内涵

观光农业园的园林景观在营造时应注重挖掘、整合、表达传统农业文化资源,运用现代景观理念、手法、技术、材料进行继承和创新,不仅有利于传承和保护日益消逝的农业文化,而且可以极大地提升农业观光园休闲游览的吸引力。如南京湖熟农业大观园规划中设计了民乐园,园内打造了4个各具特色的农居片区:美食农居、畅玩农居、花香农居、艺术农居,充分挖掘农事民风、民俗文化等元素的景观价值和旅游价值。

3观光农业园中园林景观设计的发展前景

将园林景观设计应用于农业观光园可以实现生产、生态、文化、美学等多重效益。发展观光农业园林,有利于农业向功能综合化转变与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的产业化进程,有利于农村过剩劳动力的就业,有利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与传播,有利于实现农业的高效性,可带动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信息化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如何将其更好地运用于观光农业园林中,即将观光农业园林信息化是一个可以深入研究且意义重大的课题。将信息技术融入观光农业园林的发展中,运用以计算机为主导的智能化生产工具,建立联机检索数据库,将农业信息推广,可促进多方效益的共同发展,转变农业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4结语

现代农业的前景篇10

1项目概况

乌尔禾区生态农业观光园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的北部,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图1)。乌尔禾区水资源丰富、土壤肥沃,以农业生产为主体,被誉为“河谷天然绿洲”,具有以“魔鬼城”、恐龙化石和少数民族风情为代表的丰富的旅游资源。规划园区位于乌尔禾区的西北面,东临同兴路,北临阿拉德路,南面与西面是待开发地区。规划园区用地是较规则的矩形(700m×400m),总规划面积28hm2。整个园区地势平坦,规划区内现为荒地和少部分耕地,北面有一片杨树林。园区边缘因有同兴路和阿拉德路而交通便利,东北向距离“魔鬼城”约1500m,在园区内即可见其轮廓。

2园区的规划定位和市场前景分析

2.1园区的规划定位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位于乌尔禾区西北部,当地的“魔鬼城”是中外驰名的旅游胜地和影视拍摄基地,恐龙公园也独具特色,但生态旅游和观光农业资源在当地却很匮乏。由于处于大漠区域,生态农业观光园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该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应以开发无公害蔬菜、果品为主,以生产示范、科普教育和休闲游乐为辅,选择适宜开发的品种,带动地方经济发展;其旅游功能应定位为:乌尔禾区生态农业观光与康乐休闲旅游地,建设综合性的现代生态农业旅游基地,把生态农业建设、农艺展示、农产品加工及旅游者的图1项目区位Fig.1projectlocation广泛参与融于一体,成为沙漠绿洲和戈壁乐园。

2.2市场前景分析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的作用,并且能为人们提供一个观光、休闲、度假的好去处[3]。因此,发展具有特色的观光农业能带动地方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目前,无公害蔬菜和可食花卉生产已成为现代生态农业发展的热点,符合现代人对健康食品的要求,能创造持续的经济效益,极具市场开发潜力。

3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

3.1规划指导思想在乌尔禾镇总体规划(2006~2020)的前提下,以建设现代生态农业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为指导,理顺园区农业生产与城镇居民的游赏、休闲和经济效益的关系。规划中以乌尔禾区的农业文化为依托,突出“田园农业和休闲农业”的设计理念,以农业资源为基础、旅游为动力,以古朴清新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为特色,建设集娱乐性、参与性、科技性于一体的生态农业观光园。

3.2规划原则

3.2.1现实性与前瞻性相结合。规划结合所在区的现状,考虑近2年内的可实施性,主要以蔬菜和果树产业为动力;兼顾长远发展的目标,将该农业园发展为集观光蔬菜、观光果树、观光花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区。

3.2.2生态性。突出生态性规划理念,在规划与建设中强调顺应地形、随形造景,充分利用现有植被,坚持以植物造景为主,营造自然的植物群落结构和最大的生态绿量,创造人与绿地和谐共处的生态游憩环境。

3.2.3文化性。文化是生态环境的底蕴和特色。发掘乌尔禾区的乡土文化,应对地方文化和乡土艺术进行提炼、概括,将传统的文化符号融于游憩之中,体现园区文化特色;开拓有时代特色的活动项目,带动园区的发展。

3.2.4特色性。围绕“田园农业和休闲农业”,以无公害蔬菜和花卉生产为特色,使园区成为克拉玛依市,乃至新疆最有特色的园区之一。

3.2.5游人参与。园区内各景点的设计坚持“景点=文化性+经济效益”的设计理念,以体验农业和乡村文化为主,增强活动的趣味性、知识性。在愉悦的参与中,游人可领略到农业生产与乡村文化的独特魅力。

3.2.6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乌尔禾土壤和气候特征的蔬菜、果树、花卉品种,同时应注意开发特色蔬菜、特色花卉。

4规划构思

4.1项目构思生态农业观光园区以“田园农业和休闲农业”为设计理念,重在塑造和凸显乌尔禾区田园牧歌和生态农业景观。利用风力发电提供能源,并且利用垃圾处理回用系统和水循环等生态环保设施。该项目应将农业文化与乡村文化融入景观营造之中,丰富景观的文化内涵,并使其与现代生态环保技术相结合,构建集娱乐、休闲、观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区。鉴于观光农业的性质,项目开发应重在选择特色农业,并以体验农业、乡村文化、康体运动等为主要内容,带动游人参与的积极性。具体的项目组织应注意对“土、特、新、奇”的把握。首先,从传统观光农业中寻求新意,在采摘游、赏花游的基础上,设置花卉美食轩、插花屋等农业参与项目相关设施。其次,农家客栈、务农学校、自耕自足的草原人家都在体验农业方面充满新意。再次,将乡村文化与农业文化相结合,开发一些以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为特色的项目,如新疆特色植物园,以及一些参与性的游乐项目,如跑马、民族歌舞等(图2)。

4.2景点布局构思由于生态农业观光园区将以观光农业为基础,以旅游项目为带动,使园区按功能结构形成“一环,两轴,八个功能区”的总体布局。一环:贯穿整个园区的主干道,把各功能区串联起来形成线型的景观空间游览序列;两轴:民俗文化轴和戈壁乐园轴线;八个功能区:包括新疆特色植物园、民俗文化街、草原牧歌、观光蔬菜园、果品采摘园、科技生产示范园、农耕文化、戈壁乐园(图3)。

4.2.1一环。是贯穿整个园区的主干道,它把各功能区串联起来形成线型的景观空间游览序列。在休息小场地中结合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人的诗词,营造景观游步道的文化氛围。设草原牧歌、科技生产示范园、观光蔬菜园、风力发电站、管理中心、果品采摘园、农耕文化7个景区。

(1)草原牧歌。在园区的西南面,用大面积的草坪、蒙古包外加大量的牛羊营造草原牧场风光,共3个景点。①英雄东归。乌尔禾区的主体民族———蒙古族,是吐尔扈特部落后裔的聚居地,用雕塑景观记录了:1771年,从中国迁徙到伏尔加河下游并在当地生活了近200年的蒙古土尔扈特部族,由于不堪忍受沙俄王朝的种族灭绝政策,在其首领渥巴锡汗的率领下举部东归故土的历程。②敖包相会。通过建设蒙古包来营造草原人家的情景,以便于远方的游人相会于蒙古包,体验草原人家的生活。③草原放牧。用大面积的草坪和大量的牛羊营造草原放牧的景色,并在周边形成环状的骑马场。

(2)科技生产示范园。该区主要服务于科研、生产,科技应用展示和室内观光,位于科技观光园的西面,以展示现代温室技术、节水滴灌技术、喷灌技术及滴灌施肥技术、人工Co2施肥技术、化学熏蒸剂减湿防病虫技术、遮阳网覆盖栽培技术等新为主。该景区以玻璃温室和塑料大棚为主要造景因子,并在其中布置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卉和无土栽培蔬菜,游客在此可以欣赏到全国各地的奇珍异卉。

(3)观光蔬菜园。该区位于园区的西北面,种植了一些具有新疆特色的瓜果蔬菜,如哈密瓜、番茄、西瓜、辣椒、草莓等,这些蔬菜果类在成熟时不仅可供食用,还可以其红、黄、绿的果实颜色营造出一道艳丽的风景。

(4)风力发电站。位于园区的西北面,利用当地风大的特点建造了风力发电用的风车,凸显出能源利用的生态性。同时,成行成列的风车也具有很强的景观性。

(5)管理中心。位于观光蔬菜园内,主要是园区管理和办公的地方。建筑上采用了当地农家的设计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