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十篇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十篇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0:42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篇1

建筑结构由于环境和自身因素的影响,其耐久性随其使用时间的增长而下降,尤其是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结构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备受大家关注。新抗震规范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每年对已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和加固设计项目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小学教学楼和事业单位办公楼抗震加固设计项目最多。抗震加固设计与新建建筑结构设计存在较大差异。结构加固设计,从概括的角度讲就是通过检测得知原有结构状况、以及和结构根据业主和规范要求所应达到目标的差距,制定结构加固原则性方案,以实现从概念上解决问题;在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根据现行规范和图集,对已有结构进行设计计算,最终达到可行性、安全性和经济型的目的,细致的讲就是在已知建筑物的结构体系、受力、材料强度以及截面尺寸的情况下,依据最新规范,对结构主要承重构件进行计算,并验算构件的配筋、轴压比和承载力,检查建筑物的抗震构造措施,对不满足受力和构造措施的构件进行加固,加固设计步骤一般包括结构分析、初拟方案、可行性论证、加固力学分析、详细设计、效果检测等。而新建建筑物结构设计是在建筑物初步设计的基础上确定结构方案,选在合理的结构体系,进行结构布置,并初步估算结构的构件尺寸,进行抗震以及抗侧刚度验算,对整个结构进行设计计算确定结构构件的布置和配筋,并依据最新规范来确定结构构件的构造措施。虽然加固设计和新建结构设计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都是利用所学的结构设计原理,对建筑进行受力分析,按照现行规范进行验算。它们的主要差别一个是对原有建筑物进行设计,另一个对一个不存在的建筑物进行设计。

毕业设计教学改革措施

(一)开设加固专业课程

加固设计作为结构设计的一个分支,需要设计人员对结构体系具有一定深度理解,对新老规范及其原理具有较深层次把握,对常规加固技术和新技术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接受能力,与新建建筑结构相比,加固设计的结构类型不一定最复杂,但对结构师的综合专业素质要求必定比较高。因此学生要想做好一份好的加固课题毕业设计,学校不仅需要开设《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砌体结构设计原理》和《钢结构》等基本专业课,还需要开设加固方面的课程,例如:《建筑结构检测鉴定与加固设计》、《钢结构的检测鉴定与加固改造》、《既有建筑地基基础改造加固技术》等专业课程,同时学生还需要加强相应规范的学习。

(二)提高师资水平

指导教师的作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于加固设计在近几年才开始大规模推广,考虑到学校此类师资经验缺乏的情况,建议学校聘请企业优秀的具备丰富加固设计经验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此类教师应具备5年以上结构设计工作经历,且是副高以上职称或者一级注册结构师,此类教师加固方面的工程经验比较多,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很轻松的掌握与实际工程相关加固知识。

结构加固设计课题毕业设计的实施

(一)加固设计课题的选取

结构加固一般分为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砌体结构加固设计、钢结构加固设计及其相应的基础加固设计。加固方面的毕业设计的课题应来自于实际工程案例,课题由具备相应资格的教师提出申请,并撰写毕业设计课题方案,再由毕业设计指导委员会对各个课题方案进行考察和可行性研究。确定设计方案后,指导教师就课题方案和内容向学生做细致的分析和讲解,同时结合学生自己的兴趣对毕业课题进行合理的分配。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的兴趣,调动大家的主观能动性。

(二)加强对老师的要求

指导教师的指导质量是整个毕业设计教学的关键。指导老师不仅要教授学生如何分析问题,学会独立思考问题、独立查阅规范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学生养成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以及端正的思想品德。工程无小事,任何马虎大意的工作态度都会造成工程隐患。

(三)严把加固毕业设计成绩的评定

在加固设计课题成绩的评定方面,不能因为此类课题的毕业设计起步晚,经验相对不足等原因来降低对学生的成绩评定要求。毕业设计的成绩由过程考核和答辩成绩两部分组成。在过程考核的期间,指导老师应就学生的规范应用能力、设计方案、计算能力、学习态度、纪律以及毕业设计进度方面给予综合评定。为提高学生的设计积极性,答辩成绩应根据对小组每一个成员进行答辩,不能按照一个小组为单位来答辩。答辩成绩由设计水平、设计工作量、表达能力和回答问题能力4方面给出答辩成绩。

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篇2

(一)科研类

科研类这个模块的题目的选定进本上都是来自学生的导师,一般是其手上的科研项目。例如:超高性能的混凝土研究、混凝土的碳化处理、可再生混凝土等等许多具有很强的应用性能的研究题目,受到了本校学生以及招工公司的好评。在设计过程中,同学们要对于相关资料进行查阅,对于本题目的研究状况做出集体的了解与分析,之后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之中,对开题报告进行编写。对课题要研究的内容以及要进行解决的一些问题、解决方法、解决步骤、时间安排做出初步的安排。之后与四年来学到的知识进行综合,与导师进行商讨,确定研究方案、进行试验以及具体分析,与导师一起对研究项目中遇到的一些很难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同时撰写报告。在此过程学生对于科学的态度会更加严谨,解决建筑设计方面问题的能力得到加强,为工作奠定了有用的基础。

(二)工程项目类

此类模块的设计课题的来源基本上都是设计院,有的时候也会让老师确定。关于设计题目的确定一定要对其是否可以应用进行考虑,而且其难易程度也要适当、且一定要和建筑业的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同时其选题涉及的知识面应该尽可能的宽广一些。其中框架结构一定要包括结构的设计以及建筑物的外貌设计这两个方面,其中用手画的图纸要多于两张,结构图也要比三张多,用来锻炼学生们画图的能力。

(三)施工技术类

此类毕业设计和现场上的一些管理和施工要用到的技术以及一些组织有很多的联系,对于学生四年来学习的专业知识,尤其是施工方面的进行锻炼。同时增强对于施工方案的确定、组织设计以及对于成本的计算等等方面的能力。其设计题目大多数出自实际的工程项目,其中要求其报告内容要有经过数据分析运算所得到的图表;同时要尽量减少重复的地方。

二、教师选择与多元化

(一)教师学生双向选择

现在,我校的毕业设计的题目应该让有相应资历的一些老师进行提出,同时编写题目方案,经审查后就可以在学校的网站进行公布。与此同时,召开会议,与学生们隐形商讨,告知学生们关于毕业设计的一些安排,例如指导老师、时间、评定方法等等的安排,让学生们大体了解,冰夜可以重视起来,老师也要对这些题目进行讲解,之后由学生们按照自己的爱好以及自身条件随意保宁并选择题目。老师在进行大体上的调节,从而实现双选,可以增加学生和老师对其的积极性。

(二)教师多元化

如果想让毕业设计的质量得到保证,那么一定要有极其优秀的教师带领,由于所选的毕业设计的类型不一样,那么对配备的指导教师也要有一些要求,教师要通过副高以上的职称评定或者是拥有建筑业的一些权威性的职业资格证的建筑工程师,要在实际上达到多元化。同时要鼓舞老师们努力获得建筑这个行业的职业资格,从而达到“双师”型的老师,从而更好的为“多元化”服务。

三、答辩与成绩评定

(一)毕业答辩

最后的毕业答辩是对于大学生毕业设计完成的如何的最后的检测。为了使这个过程更加有效率,更加能看出学生真正的实力,我们选择答辩的方式来进行。一般情况下答辩进行的时间是一周,其中要有一次组织小组答辩以及两次公开进行的答辩。公开进行的答辩中,评定小组中要有两个组长:正、副组长,一定要是致命的专家,对于建筑设计以及结构的安排要有一定的研究,其余人都应已经通过了副高以上的职称的评定,并设计各个方面。首先,学生们先对自己的设计进行介绍,大概十分钟,可以应用多媒体,然后老师进行自由提问,学生立即作答,最后老师们开始不记名评分,作为最终成绩。之后优秀者在进行小组答辩。

(二)成绩评定

设计的结果一般有以下几个:毕业论文、实习报告、英文报告等等。至少在答辩前一周时,就应该将成果整理完成,并且装订成册,让老师进行批阅,成绩结果要在答辩前评定完成。批阅方法要选用交叉式,对象由老师选择。最终的成绩按比例综合耳钉,其中,百分之四十为论文批阅成绩,百分之四十位答辩成绩,最后的百分之二十为评阅人给定的成绩。毕业设计的成绩主要分为五档,即优、良、中、及格以及不及格,其比例分别为:百分之十五、百分之四十、百分之三十、百分之十和百分之五。若果学生对所得成绩有问题,可以申请进行复议。

四、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篇3

(一)教学内容的优化

房屋建筑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目前该课程使用的教材内容陈旧,尤其是建筑构造部分。例如:刚性基础、墙体中的墙体承重体系、门窗一章中的木窗等在实际生活中已不适应当前建筑业的发展形势,基本不再使用,但教材却占据大量篇幅。另一方面建筑工程的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层出不穷,而在教材中并未加涉及。例如:屋面材料中的沥青卷材,现早已被SBS、app改性沥青卷材或三元乙丙代替,而教材中沥青卷材却是重点,新材料被一笔代过;再如墙体保温,国家节能标准已实施多年,教材介绍较少,此类问题在此不一一例举。教师在教学中应减少此部分内容的课时,适当增加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新规范的讲述,以开阔学生视野,使他们能适应将来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构造内容要立足基本原理和方法

建筑构造教学的难点是建筑构造方式种类繁多,做法各异,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物理、建筑施工等学科的相关原理,学生只是被动的听讲而不知在实际中的应用,因而在讲授构造内容时要向学生阐明不同的构造方式都基于构造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构造的重点是向学生讲明构造与功能要求、建筑技术、建筑结构、自然环境、建筑经济之间的关系,而它们间的关系决定了不同构造做法中的材料的选择和结合方式。新材料、新技术虽然造就出新的构造形式,但其基本原理和方法不会改变[2],因此在教学中注重基本原理和方法的讲解,是帮助学生掌握建筑构造的关键。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一)采用启发式教学,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启发式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学习的开始阶段,首先从“建筑—凝固的艺术”作为切入口,从建筑的发展史开始讲述,使学生对课程产生兴趣。在课程过程中加强师生互动,避免“满堂灌”。如在建筑构造概述章节,启发学生思考教学楼的组成,学生很容易找到答案,此时教师只需将教学楼组成的六大部分及其它构配件进行条理化归纳即可。

(二)开放式直观教学,提高学生学习质量

感性认识对巩固知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构造讲述时通过模型认识构造,从认识开始逐步深入,在交流过程中经常向学生提问“构造是如何组成的,怎么做才能达到设计要求?”一般不提供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查阅相关资料,同时配合绘构造图作业,学生学习效果及积极性显著提升。以建筑物进行直观教学能进一步加深学生的理解。在组织参观前,教师应就此次参观的内容提出明确要求,以减少盲目性。如参观单层工业厂房,首先提出观察单层工业厂房受力体系、纵横向受力构件及其它构配件与民用建筑的区别,在参观中教师对重点部位着重讲解,使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入,避免参观流于形式。

(三)教学资源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资源的多样化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文字、绘图、挂图、图片演示及多媒体课件等手段,使教学生动化。多媒体课件有集文字、声音、图片演示为一体的功效,且有知识密度大,素材多样、形象直观的特点,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例如:讲述屋顶一章时,屋面细部构造中的泛水由于基层的不同做法也不同,此时用幻灯片就可清楚地了解砖墙和钢筋砼墙处构造的差别。但也要注意,多媒体教学尽管生动活泼,但一味采用学生犹如“看热闹”,不利于消化掌握知识要点。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应通过板书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三、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强调课堂教学。在房屋构造原理的学习时,学生虽然能听懂,但动手能力较差,真正到工程设计时,学生无从下手,因而需要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环节,以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实用性。

(一)从识图、抄绘图入手,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应用型高校的学生,看懂弄通建筑施工图纸是将来工作的基本要求。教师可结合课堂讲授的知识,每章布置构造图的识读及绘制作业。如在讲述楼梯一章时,为解决楼梯口下作进出口净高不够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楼梯实物,了解双跑楼梯设计及楼梯剖面绘图,知晓在设计时如何实现,启发学生展开空间想象,培养学习的主动性及获取知识的能力,为下一步课程设计奠定基础。

(二)建筑构造融入课程设计,加强综合训练课程设计是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的一次总结,通过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将所学设计原理和构造原理应用于自己设计的建筑,而且能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但在布置课程设计时通常对构造技术要求较少,造成学生以为建筑构造不是设计内容,在设计时经常抛开构造技术而单纯的追求形式和空间。因此,在下达任务书时,设计题目不仅要符合教学要求,而且内容要涵盖建筑设计及构造设计部分,同时要提出学生应查阅的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标准图集。为使学生更好地完成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应选择相对简单的砖混结构住宅楼、中学教学楼、学生宿舍等,教师可给出若干平面方案,也可由学生自拟方案,完成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课程设计指导时,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建筑构造设计对建筑形式、空间的形成的重要影响,因此,在方案阶段就要考虑能否实现,而不是在施工图设计时才想办法解决。设计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循循善诱,引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设计中的问题。如在方案阶段:门窗的选择、卫生间的布局、楼梯数量及位置等,教师不宜详细回答,使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应启发学生查阅资料,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课程设计结束前,指导教师要组织学生开展评图,帮助学生分析图纸中的问题,而不是简单给出成绩。评图时可组织学生分组进行,由设计者先介绍自己的图纸及设计体会,再由其他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最后指导教师进行总结,对优秀的作品积极肯定,对出现的问题指出不足及解决的措施,使课程设计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

四、结语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篇4

关键词:建筑;结构;破坏;事故;因素;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17(C)-0250-01

20世纪后半期,建筑结构设计的各个方面都有了长足进步,但同时也存在若干问题:理论与技术上的进展,能否在实质上降低结构发生问题的危险性?结构意外破坏,尤其是倒塌在未来的状况是怎样的?

这些问题的答案是难寻的,因为导致结构物出现事故的因素非常多,分散在各个方面。从以往案例中可以提炼出一些合理的答案。五种基本因素会影响结构的设计,也影响着建筑物的安全性。

一、结构理论

现代最有效的结构分析方法不需要求解微积分方程式,运用“有限差分法”就可以容易地把微积分方程式转换为简单的代数方程式而得出解答。“有限元法”将数字性的差分法运用在物理性的方法上,可以相当容易地提出问题,并对若干年前认为无解的问题及进行解答。有些情况下,由于使用了复杂的结构与特别高强度的材料,我们无法通过一个有效数量的步骤精确地求解,则必须使用非线性微分方程,其求解过程异常复杂,运用逐次逼近法可以减少基本运算过程。如果有更多的物理理论应用在改善结构的设计上,其相应的书学难题都能迎刃而解。而相关的物理理论发展,有赖于原子与核物理的研究成果及现代化学的成果。因此除高深的理论研究,需要更精确的实验研究方法。

二、计算工具

早些时候计算工具非常简陋,例如计算尺、三角函数和对数表等,之后,掌上计算器就能够快速地完成任务。如今,计算机已成为结构计算上极具价值的工具,它能在几个小时内就轻易算出5万―10万个方程式,并且成本低廉;同样,它也能在几秒内完成结构动力学上必须用逐次逼近法解决的复杂方程式。计算机对结构设计的贡献相当巨大,它确实带来了极大的进步,并使得过去一些被忽视的问题在今日得到解答。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最优化”的方法,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成本。

三、材料特性

除木材以外的天然材料都存在单一强度高的问题,例如,植物纤维仅仅抗拉强度高,而石头仅仅抗压强度高。18世纪中叶,钢筋混凝土的出现开启了多用途人造材料的使用,如今他得使用已经遍布全世界。提高钢材的强度常常会导致其脆性的增加,脆性使钢材强度限制在不过多高于已达到的强度等级。同时,现代交通的便利性也使得钢材能轻易地送抵世界各地,如那些缺乏铁矿或煤矿的地区。在强度上能与钢匹敌的铝材,在盛产国家开始被使用,但消耗昂贵的电能是广泛生产铝材的局限。1991年,建筑结构工程领域已经开始实验性地使用比钢还要轻5倍、轻度比钢材大5倍的碳纤维材料。不能依赖结构专家对化学家或材料工程师提出发明建议,而要依赖全球这个庞大的建材市场不断增加的刺激来发明出新的、廉价的、更结实、更安全的材料。

四、沟通过程

计算机辅助绘图软件(CaD)快捷准确,成本只是手工绘图的一小部分,这是计算机对建筑界一项更为重要的贡献。在沟通问题中,最重要的是信息交流组织,众多参建人员,每个人虽然都精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但对其他领域不甚了解,导致之间的配合出现问题,并引发一系列不必要的繁琐事件。

五、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是结构设计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例如工资和材料成本的比值,不同区域呈现不同的状况,以至于建造时的细部要求就不同。另外,在发展中国家,由于技术工人难寻,必须施建安全系数更高的建筑。

当前科技社会的发展,为建筑业指出了非常明确的趋势:通过不断采用节省劳动力的设备、机械以及进度表,是劳动力成本大为降低。速度及精度是其他行业的特征,在建筑业中可充分把速度与精度用于降低成本及提高安全性,因为时间和经济方面的压力常常是结构破坏的原因。

六、结论

结构领域的进步能否减少破坏案例的数量?

其实,每个影响结构设计的因素更好的变化都同时减少但也同时增加了破坏的危险性。例如就计算机运算的影响来说,至今已开发出许多解决结构设计上一般性及特殊性问题的计算机程序。它们的使用非常普遍,因为普通的设计者都可以靠他们来解决原本他们自己无法解决的计算问题,而且这些程序都是由杰出的专家设计,使用者即使不熟悉或者不了解程序的逻辑运算,也能用他们去解决问题。然而甚至是一些最具权威的程序,也有可能存在错误,或者不适于某些特殊问题,同时一些缺乏经验的使用者并未检查使用该程序计算出的结果是否与工程实际的结果一致。另外,当不停地向计算机输入数字时,很有可能会出现失误。因此,盲目地相信程序或输入值的准确性,很可能会导致严重的错误结果。

对结构失败的案例的最终分析几乎都可以归咎于人为的失误,但在性质上或有不同。有些事由于知识不足,以至于无法避免错误;有些虽有足够的知识,却因延误沟通过程而发生错误;有些事由于忽略了一些最新知识;还有一部分则是误解了公认的知识;意外出现的最后一个原因是不正确的流程(大部分发生在施工过程中)。只有较深地秉持人类的良知,才能建造出更安全的建筑物。

作者单位:江苏徐州中国矿业大学

参考文献:

[1](美)萨瓦多里.建筑生与灭:建筑物为何倒下去.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7.4.

[2]黄晓莺.关于建筑结构设计安全度的探讨.工业建筑,2001.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篇5

abstract:Combinedwithcaseanalysis,thearticlerespectivelyexpoundstheteachingmethodofhousingarchitectureindesignprinciplepartandstructuretheorypart,andtheteachingmethodsinpractice.

关键词:房屋建筑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

Keywords:housingarchitecture;teachingmethods;teachingcontent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198-02

0引言

《房屋建筑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研究建筑设计原理与建筑构造的一门学科。房屋建筑学的研究对象是: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建筑构造部分,研究房屋的构造组成,各组成部分的构造原理和构造方法。构造原理研究各组成部分的构造组成及其要求,以及满足这些要求的理论;构造方法则研究在构造原理指导下,用建筑材料和制品构成构件和配件,以及构配件之间连接的方法。建筑设计原理部分,研究房屋的设计原则、设计程序和设计方法,包括平面设计、剖面设计、立面设计、室内外装修及总平面布置等方面的问题。本课程涉及建筑材料、建筑美学、建筑技术和建筑经济等领域,可见《房屋建筑学》综合性、实践性极强,要用48学时完成好教学任务,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心筛选梳理,其次根据不同的内容深入思考和研究不同的教学方法。

1教学内容

教材的编写为了使内容的系统性,写的面面俱到,但给学生讲授时一定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取舍。例如楼梯、楼板,教材介绍了预制楼梯、楼板,现在很少使用,那么在讲课时就应去掉或提及一点即可。另外教材不可能与新规范同步,即滞后于规范规程,例如屋顶一章编写教材时《屋面工程技术规范》是GB50345-2004,而讲课时执行的规范是GB50345-2012,那么授课内容必须依据新规范内容的变化进行修改和调整,《屋面工程技术规范》新版将屋面防水划分为两级(原规范为四级),淘汰了细石混凝土防水层,那么讲课时防水等级、合理年限就要修正,刚性防水屋面一节就去掉。总之教学内容一定要随时更新。

2理论知识教学方法

2.1建筑设计原理部分建筑设计原理部分的特点是叙述性强,内容涉及到许多建筑设计规范,学生常常会感到枯燥乏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的关键,要激发其学习热情必须按照不同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2.1.1采用案例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分析思考问题、逻辑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平面设计的原理部分,带几套不同建筑的平面图纸,如住宅楼、办公楼、教学楼(幼儿园、中学),先让学生阅读图纸,提出一些问题:为什么房间的面积大小、形状不一样?门的宽度不是固定的?门的数量不同、门的位置不同等等问题,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其自己总结为什么?最后教师引出确定房间面积、形状以及门窗大小位置的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的设计规范。

实施案例教学,要做好两点:①做好图纸的选取,工程一定要具有代表性,简单易懂;②教师事先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对应的问题。

教师分析总结后,再让学生去学习一住宅楼(结合生活紧密)的平面图,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图纸中是否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如何修改就更加合理?为什么?并根据自己的想法来修改;这样就把所学的识图、画图及设计知识连贯起来,为下一步课程设计奠定一定的基础。通过这样的教学,巩固了学生对建筑设计原理的知识,提高了学生识图的能力,也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对于剖面设计、立面设计都可以用此方法,同时立面、剖面的方案要针对做过的平面图来设计,具有系统性,学生可以形成整体的思路。

2.1.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将文字和图形有机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画面中,在动画、图像相结合的教学中,轻松愉快地学到知识。例如在讲授建筑设计原理前,先让学生观看国内外著名建筑图片――法国卢浮宫、帝王大厦、布达拉宫等,各国家各民族的不同建筑,这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结合内容制作动画展,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讲授立面处理手段――尺度时,制作这样一简单的动画:一个门,旁边什么也没有时,问学生门的高度是多少?旁边有人且大小发生变化――时大时小,再问学生门的高度在感觉上有何变化?如图1、2、3所示。这样尺度如何处理就形象地展示给学生,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2.2建筑构造部分建筑构造内容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外部构造的内容,如楼梯、屋面、散水、勒脚、台阶、窗台、楼地面、变形缝等等;二是内部构造内容,如基础、楼板等。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进行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2.2.1现场教学法现场教学法是根据一定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其优点是提供学生丰富的直接经验,有助于理解和掌握理论性的知识,缺点是在室外干扰因素多,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教学秩序不易控制。针对其特点要做相应对策。

房屋建筑学中外部构造的内容采用现场教学法,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刻地理解理论知识。例如讲授墙体细部构造散水(明沟)、勒脚、窗台知识时,将课堂移至校园内某一较安静的建筑物前,一边看一边讲,散水的坡度、伸缩缝等知识点一目了然。再如楼梯的构造,特别是一层平台下做出入口时净高要满足2m要求的处理方法,学生不易理解,更不提自己设计,到现场看着实物讲,很快就明白了局部降低地面标高,首层设长短跑梯段等等。

如何避免现场教学法的缺点?首先上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①设定好要讲的知识点;②根据知识点选择好建筑物,同时建筑筑物的周围环境最好要安静;③同时与任务驱动法教学结合,将教学内容转化为相应的任务、问题,让学生带着任务走进参观现场。其次现场教学回到教室后要做总结,将教学内容再系统梳理,这个过程要采用向学生提问的形式,同时针对回答情况打分,将其记入平时成绩,促使下次现场教学时,学生能认真去思考问题。

2.2.2提问式与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法是一种现代的教学手段,它是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能将一些施工中的真实情形展示给学生。

房屋建筑学中内部构造的内容采用提问式与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法,例如,在讲授建筑构造时,从具有代表性、针对性的施工图中截取构造图样,特别是从正在施工或已竣工的实际工程项目中选取构造图样,加强构造内容的直观性,讲构造柱与墙体连接的构造时,演示砌墙时预留马牙槎、拉接筋、构造柱浇筑完的一系列图片,其中的一些数据很容易就记下来了,学生不必要死记硬背。在介绍屋顶时,首先提问:谁愿意住顶层?为什么?学生回答是都不愿意,怕热、怕漏,这时肯定学生的回答,并将屋顶漏雨的图片用ppt展示出来;进而提问如何防止顶层热及漏雨的现象呢?即设计好屋面。在介绍门窗这章时,先提问:同学们的家、宿舍用的门(窗)是什么开启方式?什么材料做的?通过设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同时让他们觉得这门课程与生活实际密切相关,学好这门课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欲望。

3课后学习方法

讲授完《房屋建筑学》课程,与学生交流时,学生总说,听懂了但记不住,房屋建筑学课程的内容缺乏连续性,比较零散,对所学的知识容易产生混淆、记不住。针对此问题,就给学生讲各章节的相关性,实际上各章之间内在是有联系的,如在民用建筑中主要讲述建筑构造和建筑设计原理两部分内容。建筑构造部分又分基础、墙、楼地面、楼梯、屋顶、窗与门等章节来讲房屋的构造组成、构造原理及构造方法。每章之间看似独立但却是相互关联的,如:基础是墙体的延伸,楼板支承在墙上并形成上下空间,这些空间的交通疏散靠楼梯,采光靠门、窗,顶部是屋顶,阳台是楼板的延伸,散水、勒脚是为保护墙体设计的等等。这样,在教学中注意前后相关内容的联系、概念的重复,并使同一个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认识,使学生巩固记忆、灵活应用知识来理解问题,克服盲目学习、死记硬背现象。

4实践教学

大学的教育特征是以培养学生实践和创业能力为重点,特别是应用性大学。房屋建筑学课程实训(设计)是让学生在掌握建筑设计、建筑构造原理和方法的前提下,运用制图知识和技能表达出自己的设计意图,这是一个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升华的过程。通过教学,达到使学生既巩固了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知识,又掌握了房屋建筑学内容的目的。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土木工程专业学生进行的第一次课程设计,因而课程设计任务要简单一些――住宅、教学楼等,旨在其掌握设计的方法。设计任务书应该在讲设计原理前就下达(因课程设计时间紧),在每讲到一部分内容时,提醒学生设计应注意什么问题、应去查阅什么资料,要让学生通过查阅大量资料来开扩思路、学到更多的知识,从而培养其自学能力(学会查阅图集并会应用),为今后的工作奠定基础。在课程指导过程中,注意在肯定其方案优点的基础上指出不足,切忌否定其方案,令其失去信心,让学生具有积极活跃的态度而不是消极被动地进行,引导其树立踏实作风。课程设计评阅完成后,决不能将成绩上报就了事。要与学生进行交流,错在哪儿,如何改。同时要将优秀的设计展出来,让学生从中学习优点,指出自己的不足,明白自己的设计存在哪些不足,真正起到其应有的作用。

经过这样的实践教学方法,学生的错误率逐渐降低了5%左右。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是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工程估价等专业课的基础。授课过程中应丰富、更新教学内容,恰当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注重房屋建筑学基本理论讲授的同时,结合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才能打好土木工程专业的“建筑基础”。

参考文献:

[1]傅文庆.现场教学法在《房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的实践[J].科技创新导报,2008(31).

[2]墙新.《房屋建筑学》教学方法浅谈[J].职业技术,2006(6).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篇6

【关键词】《建筑构造》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建筑构造》是建筑工科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是一门既有系统理论又强调实践的技术课,教学中应根据职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特点,注重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培训,以培养高级技能型专业人才为目的来满足社会需求。因此,要求建筑工科类各专业课程不断改进教学模式,对理论实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改进。

一、教学内容的更新与课程的安排

(一)优化教学内容,合理补充新知识

随着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建筑功能和设计要求越来越高,而且新材料、新工艺也不断涌现。在目前教材陈旧的情况下,就要求教师在熟悉掌握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不断学习研究当代建筑发展的状况和趋势,能够把一些落后的、过时的内容不讲或仅提及而已。如隔墙中的板条抹灰隔墙、楼板中的砖拱楼板、木窗构造等,这些内容在实际工程中极少采用,且有淘汰之势,没有必要仍在课堂上花力气讲解。同时在教学中合理增加一些新知识。所谓合理,一是指内容选择要合理,因为现在建筑业涌现的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很多,要选择最能反映当前建筑特点的成熟的内容,并能做到所选内容少而精;二是在与教材内容的衔接上要合理,应尽量把补充的内容融入相应章节,这样便于学生接受。

(二)合理安排开课学期

《建筑构造》课作为一门专业课,其先修课程有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同时又为后续的建筑结构、建筑施工、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等专业课提供必要的知识准备。这一点应让学生明白,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也要反复强调,帮助学生强化、提高、拓展专业知识,使其学习更加主动,更加有目的性。如在讲授楼梯构造时,先让学生回忆制图课中楼梯详图的形成、图示内容及画法,进而讲解楼梯构造,课后如有学生问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式和梁板式楼梯中梯板受力钢筋配置方向为何不同等涉及结构方面的问题,我会让其在后续的专业课中寻找详尽答案。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某项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手段。作为一名教师,不但要在所教的学科领域拥有比较系统、专业的知识,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也应有一定的研究,结合《建筑构造》课程的特点,尝试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一)直观教学

学生学习构造最理想的办法是理论联系实际,到施工现场去看、去动手操作,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然而建筑工地并不是随时都有,而且很难与教学进度相一致,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利用学生熟悉的、能感受到的建筑实物如教学楼、实验楼、宿舍楼、餐厅等进行讲解。

(二)任务驱动教学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果,取决于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能否充分调动。任务驱动教学就是在课堂上适时地提出问题(任务),让学生讨论思考回答,最后教师讲解补充,从而掌握所教内容。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介绍墙体装饰构造时,首先设问:墙体装饰的作用有哪些?你见过的装饰做法都有什么?不同墙体装饰给人的感受有何不同?然后让学生当场思考片刻后回答。师生互动通过设问,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三)建筑工地现场教学

对《建筑构造》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进行教学,最好的方法是“工地教学”,组织学生到建筑工地现场上课,工地与课堂教学交叉进行。学生在工地上能够更清楚、更详细地了解建筑构造的细节过程,将理论和实际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深其对构造的理解和记忆。但是由于课程安排学时数的限制,加上工地的不确定性,而且大班上课人数较多,一百多个学生工地很难接纳,安全也成问题,分组又很难管理,专门安排一周的认识实习对学生来说又缺乏针对性,因此教师应要求学生利用节假日等时间到在建工程施工现场多看、多问、多想。

(四)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能超越课堂局限,全方位、多角度地进行展示,学生有如身临其境,这样可以解决工地现场教学中遇到的教学计划不协调和难找到与教学进度同步的工地的问题。许多看不见、摸不着的构造原理就可以通过动画处理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多媒体课件界面要活泼生动有吸引力,要体现专业特点和地方特色,符合时展要求;课件的素材要丰富,资料要准确翔实,内容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五)项目教学

项目教学是指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较完整的“项目”工作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这一教学方法多用于综合作业中,也是实践教学环节重要的组成部分。如在讲授砖墙细部构造时,先给学生布置设计任务书,要求根据任务书完成墙体细部构造设计,使学生明确项目任务,明白项目内容,进而使教与学都有目的性,并且教师在授课期间帮助学生改进项目设计方案,完善设计内容和设计深度。学生通过小设计培养综合专业能力,如识图、设计、绘图、团队协作等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职业院校就是要培养技能型人才。《建筑构造》课程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因此要紧密联系实际,尽量增加实践性活动,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通过作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设置了3~4次综合作业,包括墙身节点详图设计、楼梯详图设计、屋面排水图设计等。学生通过查阅设计资料、计算,最后绘图表达,不仅强化了专业理论知识,使知识更加系统化,同时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学会融会贯通,全面锻炼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专业综合能力。

(二)抓好课程设计环节

课程设计环节是将其所学的房屋建筑学知识和建筑制图、建筑材料等课程结合起来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又是后续课程的基础。在教学中,要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1.选题

一般选择学生较熟悉的住宅楼、宿舍楼或教学楼,并选定若干设计方案,让学生以设计者和使用者的身份,依据设计规范和设计发展趋势来完善节点构造设计,以期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

2.指导

指导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设计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在设计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教师不宜简单地给予答复,可根据具体情况区别对待。可以采用质疑的方式来引导、启发,通过讨论、分析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在达到施工图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教师还要指导学生优先选用新材料、新技术的构造方案,以使教学内容和建筑业的发展相适应。

3.引导学生自学

要达到以上要求,学生首先要熟悉课程设计任务书,还要查阅一些设计资料、设计规范和构造图集。教师不应为学生准备得过于详细,否则就会助长学生的依赖心理,使学生在设计过程中不动脑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

4.评图

评图是对学生设计成果的检查评定过程,如果没有学生参与,只是给出一个分数,不利于学生以后的学习和提高。利用讨论式评图,可起到评定和促使学生提高水平的双重作用。由学生介绍自己的设计成果和设计过程,谈设计体会,指导教师进行总结,肯定长处,提出问题,指出改进方向。

四、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在教学中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价原则和评价体系,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构造课实践性很强,不能同理论课一样只考背诵和记忆,要考虑灵活运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建立完善的教学考核和评价体系,更新考试方式及内容,以更好地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

(一)笔试考核理论知识

构造课虽然实践性较强,但仍有相当的理论需要熟记和掌握。对课程中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要通过闭卷考试来检验。

(二)实践性作业考核技能

学习《建筑构造》的目的是在于实践应用,是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业本身就是一个实践的过程,每讲完一个单元就布置一次设计作业,鼓励学生设计出适用、安全、经济、便于施工的构造做法,使学生在校就接触实际工程设计的方法、步骤和内容。

【参考文献】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篇7

当邵韦平总建筑师通知我准备介绍2005年我参与的一个未中标设计方案时,对我来说,是兴奋、也是一个惊讶。因为我们的方案仅仅是一个未中标方案;但经过之后一周多的整理,我渐渐地理解到,其实在建筑创作活动中的中标与否,存在各种市场因素。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对于建筑师创作方法的总结,过程的综合,逐渐职业化的积累才是最有意义的部分。基于这种理解,我对这个设计投标项目做一个介绍。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是2005年1月初接到宁波博物馆筹建办公室的电话,希望邀请我们参加宁波(鄞州)博物馆(以下简称宁波博物馆)的方案投标。在接受邀请后,我院第四设计所很快决定与两家柏林的年轻建筑师事务所合作设计。宁波博物馆业主方共邀请了国内外其它七家知名设计单位(有德国Gmp、法国aRep。清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等)。在整体的组织方面,这个投标主办方还是相当认真周到的。他们分别邀请各家单位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为的是让无论国内还是国外,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的建筑师对宁波市的历史、现在和未来有一个综合的了解。甲方认为这是理解宁波最好的方法,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

宁波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商业城市,拥有全国第二大良港。依水而居的宁波,以甬江为名而简称为“甬”,由西向东的姚江和自南向北的奉化江,在三江口处注入甬江向东流入杭州湾,自古便是主要的商业港口城市,也是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始城市。一直作为我国文化、经济对外交流的城市代表。

那么如何为一个开放的城市提供一个好的博物馆?在今天这个开放的时代。要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不具有开放式的工作意识是不行的。我想只有将思路和胸怀放开,本着探索的精神去推理,才是设计之本。

方案创作本身是一个开放的思考过程,思路的开放是创作中重要的起点,没有海选的过程,好的结果很可能过早地被抹杀在初期。在大的框架下,阶段进程控制中开放式的思维。在解决具体问题上有极大优势。本方案整个设计过程更多的是对于三个问题的质疑和寻找其答案而进行的,

(1)以何种建筑形式与现有的城市环境、文脉相结合,

(2)什么样的空间组织可以对功能作出合理的回答?

(3)建筑形态上如何定位,

秉承着这三个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也就成为我们设计发展的过程。

问题:以何种建筑形式与现有城市环境,文脉相结合?

答案:建筑应该是对所处缄市的回归

基地踏勘后,团队中每个人面对的问题都是如何确立对基地。环境及博物馆本身建筑的尺度感;对于参与基地踏勘的设计人,现场环境没有提供可供直接参考的尺度。从图上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典型的当代城市新行政中心格局,在昔日耕地上建起的超大规模的鄞州新区广场。

我们寻找答案的过程便是从身边最有直观体验的环境和建筑物出发,中外方团队综合各自及共同熟悉的环境及博物馆作为参照物,将鄞州新区广场及博物馆与天安门广场及周边建筑的规模和尺度进行了比较。我们发现……

鄞州新区广场的面积大约是天安门北广场面积的0.8倍,而鄞州新区广场周围的建筑――已经建成的文化中心和将要设计建造的博物馆――与天安门广场周围国家博物馆和人民大会堂相比,仅仅相当于其o,2倍。由此可见,鄞州广场与周围建筑的尺度相比,是一个相当大而空旷的空间。

基于这种对空间尺度的分析。我们对于将要设计的博物馆有了直观的认知,也奠定了我们的设计方向:即采用一种舒展的姿态水平地铺开我们的建筑,延续广场舒缓宽阔的感觉,而不是像其对面的文化中心一样与环境孑然而立。

而新的宁波博物馆是上海博物馆的o,57倍,与西班牙比尔巴鄂的古根海姆博物馆规模相同。

在解决了尺度感后,依据广场现在这种典型的中国新时期城市化运动中标准型广场的模式,做了对于场地环境的分析。

通过对人流和车流的分析,我们归纳了以下几点:

(1)地段东侧是具有庄严轴线的仪式性广场和步行路,大部分人流集中在此,因此我们将建筑最重要的入口――公众主入口放在建筑的东侧,面对市民广场,与广场东侧的文化中心入口正对,形成与广场轴线相垂直的另一条建筑轴。

(2)地段西侧有一条12m规划道路穿过,我们将货流和办公后勤入口安排在与道路相邻的建筑西侧,货物流线和办公人员流线便捷且完全与公众分开。

(3)位于地段南面的首南中路为城市交通干道,我们将临时展厅的入口放在建筑南面的地面层,根据临时展厅时常更换展陈内容且参观人群流动频繁的特点,我们强调到达临时展厅的便捷性。

(4)地段北面的惠风东路是鄞州新区的主要道路,我们将综合陈列和专题陈列的主要停车场集中在建筑的北面。

在确定了环境分析成果后,通过对多种建筑形态的比较。在十几个方案中选出三个作为最终锁定。三个方案中,又在考虑建筑功能的前提下,依据设计任务书的要求逐一从建筑形态、平面,剖面及流线形态上分析,确定了最终方案的形态:集中多内院形体。

问题:什么样的空间组织可以对功能作出合理的回答?

答案:从功能要求出发创造性地组织空间

建造一座现代化的博物馆,既是对其所收藏的物品体现出应有的敬意,也展现出一个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

任何一个项目要取得成功,关键在于设计不仅仅满足业主的需求,甚至应该超越其需求。因此,认真研究任务书是我们团队工作的重点之一。

任务书提出了大量具体的功能要求和功能分区。这些功能通过之间的相互联系能够更有效的运作。在上一阶段三个方案比选时,功能就已经成为作决策的重要条件,我们又对任务书解读,图解化功能要求,最终确定了内部功能。

在宁波博物馆综合体的设计中,目标是在确保各部分拥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独立空间的同时,也提供与其他相关空间尽可能完整的一系列联系。为此详细分析了摘要以便于明确各个空间的需求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

整栋建筑由四部分组成,分别是基座层、公共大厅、三个光井和展览层。我们要表达的内容是:坚实的基座、开放的公共大厅和集中的展示空间。

1,基座

整个博物馆依托于一个包含了藏品库和所有行政办公(包括库前区)的基座。位于首层西侧的入口专门服务于来自后勤通道的工作人员和藏品。因此,位于非公共区域的入口避免了参观者流线的干扰。

2,大厅和光井

参观者可以从两个方向进入博物馆:东侧和南侧。东侧主入口通过大台阶把参观者从大广场直接引入博物馆的大厅。南

侧入口主要服务于博物馆南的报告厅和相对独立的临时展厅。临时展厅和报告厅经常举办不同的活动,更换展示内容,具有不固定性。因此,它们的位置朝南以便于在新的活动和展览与博物馆南侧的主要街道之间建立联系。

三个供专题展览的锥体(光井)反映出大厅上方展览层的空间组织状况。在锥体(光井)的内部。基座、大厅和展览空间三层垂直交叠在一起。比如北侧光井的大厅层容纳了科研人员的图书馆,同时也服务于得到特别许可的特殊参观者。在南侧光井内,通往临时展厅的大厅和一些针对参观者的宣教区之间也有类似的功能重叠。

3,展览的盒子

宁波博物馆的展览内容由综合陈列(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部分组成。博物馆之根本是实际的展品。因此它们被置于一个集中完整的“展示盒”内,被三个光井抬升于大厅和市民广场之上。三个展览空间的组织和方向就围绕着光井展开。

其中,基本陈列展厅占据了展览层的中心,这也意味着通向展厅的光井位于主入口中心轴线的正对面。兼具举办城市规划展览功能的专题陈列厅则位于背面的光井,与鄞州新区行政楼遥相对应。

展览的内容由基本陈列、专题陈列和临时陈列三位一体。三个光井是相互独立的前奏,三个展览能在其中找到明确的空间序列,光井不仅是重点的展示空间,同时承担了各展厅的主要竖向交通和服务功能,也是整座建筑结构的重要支撑体。它们在大厅之上融合为一个完整的体量,即展览层。三个展览既可以根据各自的竖向交通形成完全独立的展览单元,又可以成为整体大空间,综合布展。

通向基本陈列展厅的光井位于建筑的中心,入口大台阶的对面,因为在这里展示的古代文物形成了博物馆展览的核心。专题陈列的四个陈列室位于最北侧,邻近鄞州区行政楼。相对地,临时展厅陈列室围绕最南侧的光井布置。并朝向广场南侧的城市干道。

三个光井把大厅的开放空间分隔成各自独立的区域,“口袋”、隔间和平台,整个大厅像一个连续的“光井”景观。光井内所有的表皮以一种非常纯粹的方式建成。楼板、锥体的表皮、锥体内外的台阶……都是由一种语汇――长向的石材条板间隔堆叠而成。通过条板的间隙不同,光井的透明度会发生戏剧性的变化,同时,不同间隔的条板或为台阶,或为座椅,或为墙面的隔栅,具有多功能的用途。光井的基座在大堂部分是台阶状座椅,成为大厅内部丰富的交流场所。

在一天中,新宁波博物馆的形象将呈现出戏剧性的变化。因而,博物馆内的所有公共空间将散发出戏剧性的公开和自然的氛围。

问题:建筑形态上的定位?

答案:外部形态应是内部功能空间自然联系的流露

宁波博物馆设计中包括三个基本建筑形体元素:开放坚实的基座,三个独立的光井、盒形集中展示空间

1,开放坚实的基座:宁波,一个开放的文化交流场所

博物馆自身可以被看作是一个港口,一个参观者了解宁波当地历史和文化的场所,并通过对宁波的了解将其传播到世界。

在博物馆的形态上,我们追求具有雕塑感的外形,为远航归港的船只提供一个宁静的海岸停泊。从市民广场走进博物馆以及周边景观绿化。参观者感受到的是以水平元素、海水与海岸组成的自然景观。水平百叶为整体提供了稳定。平静的效果。

由专业灯光设计顾问设计的外幕墙照明效果为宁波市博物馆提供了丰富的表现。曰间、黄昏和夜间的不同建筑形象是博物馆为城市增加的另一地标性亮点。

2,三个独立的光井:景观和功能需要

宁波市地区的发展起源于其独特的地理形态:城市位于天台山的西侧,四明山的东侧。在宁波市区内,余姚和奉化江汇成姚江。流向大海。

我们的方案在创造山水意境的同时,对建筑功能的考虑不敢有丝毫怠慢。我们承认宁波市博物馆与其周边环境――市民广场,以及城市之间关系的重要性。因此,我们提出的方案将库房。研究、办公等空间布置在一层以方便其在交通上的需求。同时通过营造新的公共空间――位于4,3m高的公共平台,来更生动地呈现出整个建筑物的风貌。这个新空间将成为新建的世界级建筑物的心脏。同时也是公共空间的延伸,形成城市起居室。

在公共层上,综合服务区为参观者提供了广泛的服务:票务、问询、纪念品商店、咖啡厅。餐厅、报告厅、图书馆等等。达到了世界博物馆逐渐公共化、开放化的趋势。

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变截面结构支撑柱,是在建筑师与专业结构工程师共同合作下,为公共大厅提供的另一亮点。

同时在公共层上,也是不同展览的起始点,各个不同展厅的入口。三座光井为综合展览、专题展览和临时展览提供了独立的入口。同时,各个光井内的垂直形态空间不仅仅是竖向交通的连接体,其自身也是展览空间的延伸:以打破单一、平淡的传统博物馆展示方式。

我们的提案对空间进行了等级、形态划分。参观路线由不同性质,类型的空间变化组成以达到丰富的心里感受,并指引参观者穿过各空间序列,直至到达博物馆的展览厅。

穿越空间高耸的光井,跟随天光的引领,登上恢宏的楼梯,然后步入建筑物的心脏,这个过程象征着进入更高的知识水平甚至登八仙境。

3,集中展示空间:宝库

最后,恐怕最重要的主题是,宁波博物馆的馆藏品究竟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呢,我们对宁波博物馆的设计是按照一系列层次或是依次排开的空间来集中分布的。这些空间和它们各自的经历会带领参观者一路走来,直达博物馆的心脏部位――展品。集中展示的空间形式给人以内向的、安定的心理感受。同时为馆藏展品提供了具有安全感的展陈空间。

对于展陈空间的布置,我们的设计提供了可分可合的多种可能性。三个展厅既可以根据各自的竖向交通形成完全独立的展览单元,又可以从整体太空间考虑,综合布展,以适用于未来大型展览会,或博览会。

通过对这些展品在一个具体的、几乎永恒的建筑形式中进行分组,它们的重要性得到了我们这个方案的认可和放大,甚至提升到了合适的象征层面上。那么。这种形式。一个简单的正方形盒子,就可以被视为“宁波宝库”。

通过回答以上三个问题。我完成了对设计的介绍。回想起来,设计的过程更多的是一个不断对自己提问,并不断针对提问寻找答案的过程。这个历程应该是反反复复,对于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阶段都会有着各异的回答。因此它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它的形成和结束也应该是开放的;否则,纯形式的分析程序也会在封闭的观念中生搬硬套。而只有开放、理性的分析方式才会引领我们走向最终的结果。

合作形式的开放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篇8

关键词:工程监理;毕业设计;改革;实践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完善,本科院校和专业院校的一个重要的教育环节就是毕业设计的改革。在工程监理专业设计的改革过程中,训练和检验学生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设计建筑工程的能力是各大院校需要加强关注和重视的。现阶段我国很多高职院校的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都在沿用这个模式。随着教育事业的逐渐发展,对高职教育目标的培养具有深刻的认识的,对于工程监理专业的学生需要加强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培养,有利于该专业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更好发展。

1毕业设计改革背景

该专业主要为建筑施工企业、工程监理单位培养施工技术员和监理员,学生应重点掌握建筑施工技术、施工管理及建设工程质量、进度、投资控制的能力和技能。而传统的毕业设计是进行房屋建筑及结构设计和施工组织设计及预算,主要是训练学生建筑设计和结构计算能力以及施工组织设计与预算能力,这与专业培养目标和毕业生业务规格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基于以上认识,在最后一学期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综合训练,取消传统的毕业设计,并以职业技能综合测评取代毕业设计答辩。改革效果较好,学生动手能力逐年明显提高,受到了建筑企业的普遍好评。

2改革的目的和意义

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的改革对该专业学生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作用,其主要是将毕业论文答辩的方式取消了,只是对该专业的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检验和训练,这样一来,该专业学生的毕业设计难度降低了很多,对提升学生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有利于实现该专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理念的有效落实,还有就是通过毕业设计的改革,有效的统一了人才培养方面实现了培养目标与教学内容,同时也完善了该专业的毕业考核,科学合理的统一了专业规格和考核内容。最后能够促使该专业的学生在学校期间就具备良好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为学生日后在社会上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这样一来,对于专业能力掌握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能够被学生充分的认识到,在一定程度上,高职的教育特色能够完美的体现,同时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促进学生更好的就业和择业。

3职业能力(技能)实训

根据教育体制改革的需要和人次业务培养的要求,工程监理专业毕业生的职业能力实训分为三个阶段,一共具有17周的时间。首先第一个阶段,建筑工程施工图纸的设计实训阶段,其的时间共需要5周,这个阶段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的建筑工程的设计能力、建筑制图能力和识别建筑施工图纸的能力。第二个阶段是建筑工程监理规划的设计实训阶段,共有2周的实践,这个阶段主要的目的是培养该专业学生立足于建筑工程的施工设计图纸进行工程项目的监理规划的设计能力。这两个阶段的职业能力的实训工作主要表现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图纸设计成绩和工程项目的规化设计成绩的评定。最后一个阶段是建筑施工和建筑工程监理的实训,这个过程共有10周的时间,主要的内容主要是训练毕业生的现场技术和现场监理工作,这个阶段有利于毕业生施工组织、施工技术和施工监理等基本工作能力的培养。在这个阶段的实训完成之后,毕业生的职业技能的综合测评需要及时的进行,然后将第三阶段实训的测评成绩与前两个阶段实训的测评成绩进行相加处理,最后形成毕业生的最终成绩。

4职业技能综合测评

4.1测评组织。由建筑设计院工程师、监理公司监理工程师、建筑工程质量检查监督站工程师、建筑工程公司技术员及我系建工教研室专业教师组成a、B两个工作组。a组为建筑工程施工测评组,B组为建筑工程监理测评组。

4.2测评试题。试题侧重技能操作和能力测试,由专业教师及施工、监理企业的专家共同编写。试题分为a、B两类。a类一建筑施工能力(技能)试题:包括技术员实务、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施工方案、建筑工程测量、建筑材料使用及检测等。B类一建设工程监理能力(技能),包括监理员实务、建设工程监理概论、建设工程质量控制、建筑工程进度控制、建设工程投资控制、建筑工程合同管理等,题型为案例分析。

4.3测评程序。由工作组秘书组织学生依次到a、B测评组参加测评。被测试学生随机抽取试题,需抽取a类试题建筑测量仪器的使用和施工实务或管理各一题,抽取B类试题一道。抽取试题后(试题原则上不得更换),准备10~15分钟。然后学生对测评试题进行分析回答或现场操作,答题和操作时间不得超过30分钟。各组评委根据学生答题情况,现场打分,平均分作为学生该项成绩。

5成绩评定

最后综合成绩由建筑施工图设计、监理规划设计、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实训、综合测评等四部分成绩构成。

5.1建筑施工图设计成绩(15分)。根据房屋建筑施工图设计阶段表现、施工图质量、运用理论知识的准确程度、设计说明书等综合评定。

5.2监理规划设计成绩(15分)。根据监理规划设计阶段的实训表现,以及监理规划设计的质量、规划的合理性等综合评定。

5.3施工技术和工程监理实训成绩(10分)。包括施工表现、实训日记、实训报告(总结)、答辩成绩。

5.4综合测评成绩(60分)。其中建筑工程测量20分,建筑施工内、外业管理实务20分,由学生抽取a类试题现场测评;建设工程监理能力(20分),由学生抽取B类试题现场测评。

6结束语

综上所述,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改革是顺应时代的发展,其是大势所趋,对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具有良好的发展机会,通过毕业设计的改革,学校和社会能够很好的检验学生的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从而有效的增加学生的综合素质。近年来经过调查显示,各个建筑企业和公司对毕业生的专业素养和理论知识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可以通过完善和健全工程监理专业的毕业设计,可以有效的满足社会和企业对学生的专业要求,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更好发展,还能够促进我国教育行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朝升.对工程监理人才问题的思考[J].建设监理,2015(8).

[2]黄云龙,刘大成.工程监理为农发项目保驾护航[J].当代农村财经,2014(9).

[3]韩玉英.工程监理的现状及出路之我见[J].建设监理,1998(4).

[4]王家鼎.浅析工程监理的理论与实践[J].中国建设教育,2007(10).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篇9

【关键词】高层建筑;建筑工程;结构桩基础

1引言

随着高层建筑的兴起和持续发展,在高层建筑基础研究领域,随着城市化程度不断进步,经济的发展,高层建筑越来越多。目前,超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在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可谓是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而针对超高层建筑基础设计工作的需要来看,对一些问题还需要深入的研究。工程现场实测和模型试验均已证明结构桩基础的地基反力,既不是直线型分布,也不符合弹性地基理论的计算结果。为此有必要开展对高层建筑结构桩基础的设计研究。

近来,虽然对结构桩基础进行了理论研究,但是对其工作机理认识还不够深刻,对桩土分担荷载,及其各部分的应力计算还需要深入分析研究。此外,对上部结构、基础与地基的共同作用问题的研究尚未进入工程实用阶段,特别是地震作用下的共同作用分析,现有的工程规范涉及很少。本论文重点对高层建筑结构桩基础的设计进行简化分析设计,以期从中能够找到合理可靠的简化结构桩基础设计方法,并以此和广大同行分享。

2高层建筑结构桩基础设计与工程应用现状

目前实际工程中,很多桩基工程试桩设计与静载试验结果不相符。静载试验结果达不到设计要求,设计师通过调整设计参数,修改加密桩基设计图予以补救,这样静载试验结果超过设计要求太多,虽然安全性更易得到保证,但太保守的设计降低了经济效益。在建筑业这种情况是要进行优化的,超过设计太多需要进行二次试桩,项目建设周期也随之延长。如果设计师等静载试验结果出来再进行桩基施工图的设计,既影响整个设计的进度,也满足不了建设的需要。解决单桩静载试验结果与试桩设计偏差过大的问题,也就是怎样使试桩设计尽量接近单桩静载试验结果,又简便又精确地对单桩静载试验结果进行预估计是值得研究的。

在桩基工程实践中,应用最广的是在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桩,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桩土相互作用问题对桩基的设计和施工影响很大,因此,国内外的大量的研究工作者在这一领域里做了很多工作,提出了很多计算方法。但关于桩群向邻近土传递应力的机理,至今还有许多方面尚未弄清。

多年来,许多学者致力于“桩基础”理论和试验研究,得出了了众多的成果。但是由于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桩基础受承台刚度、桩基承台连接条件、桩基体系传力机制及单桩和群桩工作形态差别等的影响,使其与一般的土一结构相互作用的问题大不相同,是岩土工程界目前尚未很好解决的难题。远未形成一套系统的理论和简便实际的计算方法。特别是在工程应用上,所进行的工作相对较少,有必要进行更加系统地分析研究。

3高层建筑结构桩基础简化设计分析

高层建筑结构作用在基础上的荷载大,基础埋置深,一般设置地下室并常常有作为人防工程或地下停车库等要求,因此,基础工程的材料用量多、施工复杂且施工周期长,其技术经济指标对建筑总造价有很大影响。高层建筑的基础除极少数可直接建于坚硬的岩石上以外,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片筏式基础、箱形基础或桩基础,而桩基础是高层建筑最常用的基础形式。桩基础具有承载力大、稳定性好、沉降量小且均匀等优点,还能承受一定的水平力和上拔力,承受动荷载的性能也较好。

就高层建筑物的上下部相互作用问题来讲,传统的设计计算理论所采用的许多假定使其在不同程度上回避了桩-土-结构间相互作用的全面分析。如:地基反力系数法把土体对桩的反力作用等复杂因素通过winker假定,简化成单纯的反力系数作用于桩上,传统设计计算理论本质上都未彻底解决桩-土相互作用力学机制的分析问题。对于高层建筑物的相互作用分析,必须将结构-桩-土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显然用传统的设计计算理论来更贴切地分析这一实际问题还是有些困难的。就目前的分析手段来讲,有限元法是个前景较好的方法,除了有限元数值模型能够充分地考虑诸如:土体材料性质的空间差异性、力学响应的非线性,复杂的几何边界条件等,而且还能够通过适当的数值技术模拟工程施工过程,以及由此而带来的一些施工力学问题等各类复杂的耦合因素外,其思想和实现过程也都较为简单和统一,因此适于编程和电算,极大的简化了桩结构基础的计算设计工作量。

在设计方法上进行简化考虑,由于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法(特别是子结构分析技术)的进展和计算手段的极大改善,在力求从理论上回答工程实践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的艰苦努力过程中,逐步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其主要特点是统一考虑上部结构、基础和地基三者的共同作用,以离散形式的特征函数――地基刚度矩阵[Ks]表征地基土支承体系的刚度贡献,运用空间子结构方法,将上部结构的刚度与荷载逐层向下凝聚到基础子结构的上部边界,形成全部上部结构的等效边界刚度矩阵[场]和等效边界荷载向量{SB}。将它们叠加到基础子结构上去,并根据基础与地基按触点静力平衡和位移协调条件,就可得到考虑三者共同作用的基本方程(并可反映根邻建筑的影响):

上式中:

[K]――基础子结构刚度矩阵;

[KB]――上部子结构的边界刚度矩阵;

[]――地基刚度矩阵;

{U}――基础子结构的位移列向量;

{Q}――基础子结构的荷载列向量;

{SB}―上部子结构的边界荷载向量;

{}相邻建筑引起的沉降列向量。

求解该方程后得到基础子结构的节点位移{U},再从下向上逐层进行子结构回代即可得到上部结构各节点的位移,从而进一步给出所需节点处的内力。除采用子结构法外,对上部结构的刚度贡献先后作过许多简化考虑,提出不少简单可行的分析途径,它们与子结构有限元法相辅相成,例如弹性杆法、有效工作刚度法、加权残数法等,不过一般都将上部结构处理为平面结构。

4结语

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当前建筑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潮流,如何面对高层建筑下的结构桩基础的受力分析和结构设计,是当前建筑工程技术人员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本论文结合高层建筑的结构桩基础的受力特点,利用有限元的计算方法,对结构桩基础的设计计算进行了简化分析设计,对于进一步提高高层建筑结构桩基础的简化设计,实现有限元技术下的结构桩基础的受力计算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本论文的简化计算方法是值得推广的。

参考文献:

[1]赵西安.我国高层建筑的最近发展[m].史佩栋等.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建筑结构设计问答及分析篇10

关键词:建筑力学教学内容教程研究探讨赏识

中图分类号:G2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引言:建筑力学研究土木工程结构中的杆件和杆系的受力分析、强度、刚度及稳定性问题,它是力学结合工程应用的桥梁,同时为后续课程提供分析和计算的基础。随着国家发展职业教育步伐的逐渐加大及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培养工科高职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力学课程的教学面临着空前的挑战。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基础差;对学习力学课程不够重视,基础知识掌握不够扎实,致使学生在实践中认识和提出力学问题及应用力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素质感到明显的不足。基于上述考虑,本人认为在力学教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进行教学改革

1.1改革教学内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建筑力学课程教学,是根据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定的学时,依据确定的教材编制授课计划,明确教学内容。由于职业教育的现实性因素,决定了力学教育课程和教材是动态的,教材往往滞后于现实需要。再加上现行教材仍过分强调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导致教师在力学课程教学中仍跳不出“知识本位”教学,甚至出现所传授的知识是无效的现象。因此,教师必须按照“实用、实效”的原则来精选课程教学内容,减少或删除部分理论分析推导及相关知识,加强应用计算,补充课外实用知识。在教学过程中,尽量多讲些工程实例和教学案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和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如力学中扭转这一章,由于建筑专业中涉及较少,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只介绍此种比较基本变形的形式,而不再深入讲解;又如在讲力和受力图这部分的内容时,可以多结合些建筑物中墙、梁、楼板、地基等工程中的实例,让学生进行研究与探讨。这样一来,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和认识会明显提高,同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都会提高。教学过程中,应根据专业的性质、特点,结合工程实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同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实验仪器,通过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己处理数据,自已提出问题作出结论。这对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是相当有益的,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2改革教学的方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教学方法与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相适应,传统的教育思想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与此相对应,采用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法。现代教育思想认为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重视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创新人才的首要素质就是要具备学习的能力,因此,需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使学生自己能够获取新的知识并在求知的过程中促进心智的发展,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老师的“一言堂”为研讨式、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在追求知识、发展自我的道路上去感知、发现、完善。我曾尝试多种方法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比如会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把新课的内容和时间分派给几个学生,让他们在课堂上共同完成新内容的介绍,其他同学也预习,准备对这几个同学提问。教师事先帮助学生作好安排和准备工作,包括人员、内容、课外知识和材料。在课堂上,教师注意组织和引导,让大家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想法。由于大家已作了一些准备,在鼓励与和谐的气氛中,大家各抒己见,连平时比较内向的学生也能踊跃发言。在有些课堂教学中只介绍现象和个别的例证,让学生来总结规律和推演在实际中的运用,会让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在这些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不仅学到了知识,也认知了自我,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和肯定逐步提高,有一种成功的愉悦和自信,极大提高了求知、求学的欲望。在这种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作用非常重要。表面上看,似乎教师只是组织和引导,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实际上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是总的导演和组织者。通过这样的教学方法,才能让我们的学生能在自学、思维和表达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1.3改革教育手段,提高学生的适应力

建筑力学是土木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建筑力学课程知识点多、重要公式多、复杂例题多、图形图表多,使用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由于板书速度慢,很多重要的内容、复杂公式的推导、例题的讲解都很不方便,课时少、内容多、内容复杂与以板书为主的课堂教学手段表现力差使建筑力学教学面临尴尬。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提供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手段。多媒体具有图文并茂,可以使用声音、视频等特点,表现力丰富。对于加大教学信息,解决教学难点、重点十分适宜。传统的面对面答疑方式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补充和延续,不可轻视,但面对面的答疑形式受到时间和场地的限制。利用internet,开辟网络答疑方式可解决上述问题。例如,可利用网络,在约定的时间段中进行即时答疑;对一个问题进行探讨,也可以制作答疑主页,学生的问题和教师的解答都放到答疑主页中,进行非即时的答疑;非即时答疑也可采用最简单的收发电子邮件(e—mail)的方式。教学形式上,立足于课堂又不拘泥于课堂,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方法将教学活动和教学内容进行延伸。

2、对建筑力学教学中遇到问题的探讨

建筑力学是建筑类专业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但是,建筑力学课程理论性强,内容十分乏味。按传统教学方法教学,常常是教师讲得很投入,但教学效果却不很理想,其根本原因是学生缺乏学习力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力学的兴趣,是提高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所以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计算机的帮助模拟演示出生动、丰富的画面,具有良好的动态效果,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者、教学媒介和教学成果达到三位一体的有机统一。

3、着眼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质量观

作为建筑力学教育工作者,减少学生的负担,减少学生的学习时间:“质”即采用适当的课堂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厌学’变为“乐学”。思维过程和思维特点的培养,强调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强对学生思维活动间接性和概括性的训练,精选精讲授课内容,着重讲清“问题是什么”,“问题的基本性质是什么”,“此问题的现象反映了什么”。让学生通过思考掌握基本概念,弄清基本知识、基本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在每章节结束后将所学的知识总结概括成一幅思维流程图,形成一个多层次的概要性认识,重视培养,注意向学生传授建筑力学模型的思想和建立方法,讲授力学“建模”的准则,通过“建模”来突出结构的最基本的性质,使学生能认识事物潜在的规律性,进而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讲约束时,重点讲清各种约束的结构特点及反力的区别,利用教具进行直观启发。如砖石房屋横梁的两端埋人墙体内,此时横梁两端所受的约束可以简化成什么模型?讲结构时,讲清楚各结构组成的特点及荷载传递的途径,按照实用上许可的近似程度进行简化。让学生分析钢筋混凝土单层厂房及焊接钢桁架分别能简化成什么模型。

另外,考入高职学院的学生,有很多在高中时期学习很认真,基础也很好,由于各种原因进入高职学院后总有一种受挫的感觉。这种情绪反映到课堂或学习中,就是懒散和颓废,当遇到老师的说教后还会激发出倔强的对立情绪。针对这种情况,建筑力学教师应该耐心,更应该有心,适时地肯定和激励会使这些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反复赏识使他们再次树立理想风帆,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愉快地接受老师的建议和意见。

4、结速语

建筑力学是为建筑学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理论性、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旨在培养学生应用建筑力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和研究建筑结构和构件在各种条件下的强度、刚度、稳定性等方面问题的能力。如何讲好这门课程,使得学生易于接受和乐于学习,是我们教学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陈永龙‘建筑力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骆素培工程力学教学改革与体会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杂志2004年8月第lo豢刊号为:iSSn1729_七726Cn13—9232傅。

[3]朱熙然.工程力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