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3:32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篇1

【关键词】“康美”文化;建构;特色课辅课程;策略

康庄美地小学校是重庆市委市府于2012年为康庄美地公租房小区配套建设的一所小学校。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课程辅助活动是老百姓对优质教育的现实需求,是每位家长的殷切期待,是每个孩子成长的迫切需要。学校布局设计规范、功能设备齐全、环境优美。有开展课辅的硬、软件条件。

一、康美文化的内涵

根据校名,学校取“康”和“美”二字作为核心理念,打造“康美文化”。所谓“康美文化”,就是按照“健康身心、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去办学、治校、育人,成全“孩子健康美好的童年生活”,成就“教师健康完美的教育人生”,达成“学校健康臻美的育人殿堂”之崇高追求。学校紧紧围绕“康・美”文化为核心,努力践行“健康身心、美好人生”的办学理念。向培养具有社会责任、品质优良的康美少年的办学目标而努力工作。

二、建构“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策略

(一)课程建构策略

课程建构总体思路。“康美”特色课辅课程建构要体现“健康身心、美好人生”的核心文化,落实国家课程改革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培养“康美少年”的活动课程目标,积极整合国家、地方和校本课程资源,围绕学生身体素质康美、心智精神康美和社会适应素养康美三大领域,开发四类课程辅助活动内容体系:一是按照晨颂活动、午读活动、暮省活动“三板块”思路,开发“康美”儿童活动课程,致力改善儿童当下生活方式;二是按照体育活动、艺术活动“两板块”思路,开发“康美”体艺活动课程,成就学生健美的人生;三是按照科学考察(调查)活动、科技制作活动、科学种植活动“三板块”思路,开发“康美”创意活动课程,开发学生创造的潜质;四是按照走进家庭、走进社区、走进自然“三走进”思路,开发“康美”社会实践课程,涵养学生“美人美天美地”的社会化品质。

“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建构,是在基于学校教师的专业特长,学生的兴趣爱好,结合学校文化的基础上建构的。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方面具有学科课程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一是陶冶情操,培养品德,涵养“康美”人格品质;二是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完善“康美”心理结构;三是发挥特长,增长才干,形成“康美”个性特质;四是养成锻炼习惯,培养自我保健能力,形成“康美”体魄。概而言之,建构“康美”特色课辅课程,有利于培养“康美”少年。

(二)课程实施策略

合理安排课时。确保“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有效开展,将确立的课辅课程纳入课时计划,保证上课时间。一是“康美”儿童活动课程开设时间为晨读、午间,一至二年级的《读写绘》、三至六年级的《童书共读》安排进校本课程,分布在周一至周五的不同时间里;二是“康美”体艺活动课程,“康美”创意活动课程,安排在下午的课辅两节课,以便集中管理、加强指导。三是“康美”社会实践课程,每学期安排一次外出实践活动,两次进社区实践活动。

学生自主选课为主,学校协调为辅。为满足学生发展的共同需要和不同潜质、兴趣和特长学生的个性化需要,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水平和个人意愿,二-六年级学生打破自然编班,组建课辅课程项目班。学生选课以自愿为主,学校协调为辅。当发生某科选修的人数过多时,由学生、班主任和教科室一起协调,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基础上,建议学生选修其它学科,要求每生每学年选学一门课程,一学年满时再选择其他学科。由于一年级学生刚进学校,对学校环境、教师不熟悉,自主选课能力还未形成,采取教师走班的形式,具体操作是一年级开设书法、艺术、体育、科技、手工五门课辅课程,由5位教师循环到各班上课。

教师自愿申报课程,学校审核通过。针对愿意开展课辅课程建设的老师,结合教师专业特长,填写《课辅课程项目申报表》,理清课程名称、课程概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主要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交学校课程建设领导小组审核。对审核通过的课辅课程项目,由教导处统一安排实施。

(三)教师队伍建设策略

自主学习探究+统一培训的策略。学校通过构建核心办学理念,为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建构指明方向,而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建构又为理念搭建起了支撑平台。康美特色课辅课程的建构,学校绝大部分教师参与。原则上学科老师都要有自己的课程,能根据已有特长和爱好,争取在课辅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做出亮点和特色,推动学校特色发展。多数教师亲自参与课辅课程的选择、实施及改进,自主研究,不断总结方法和经验;在实践过程中,充分给教师自由创新的空间,尊重教师改革精神,倡导个性化教学特色,让教师们根据自身实际将才智与潜质发挥到极致,创造性地推动国家学科课程的校本化实施进程。找到和进一步提高自身兴趣、爱好,提高了自身专业水平以及教育教学能力。少数教师特长、兴趣、爱好不明显,在课辅课程的开展过程中,不能充分展示自己,也就不能实现学校提出的成就“教师健康完美的教育人生”。对于这部分教师,学校搭建学习平台,聘请专家到校做讲座,增强教师课程意识,提供各种机会,参加各级培训,培养兴趣爱好,将自身的兴趣爱好和课程结合起来,提升专业能力,增强教师信心,幸福感。

(四)评价策略

采取“三阶三维双式一结合”的评价方式。“三阶评价”指教师每堂课辅课都对学生参与情况进行评价,每周升起仪式安排一个班级,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展示,由德育处进行评价。每学期以“艺术节、校园文化进社区”的形式,以课辅活动项目班级为单位,进行阶段成果展示,由家长、学校、社区进行评价。“三维评价”指学生、家长、社区三个维度参与评价。“双式评价”指除了教师每堂课对学生的评价外,每学期发放调查问卷《康庄美地小学学生喜欢的课辅调查表》,学生评价教师,选出喜欢的课辅活动。“一结合”指将教师开展课辅课程情况,与教师年度考评相结合。

(五)融合策略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骨架”,不能融入课程的校园文化是“水上浮萍”“墙上芦苇”,难以真正发挥引领和促进育人的作用。同理,学校课程建设不是另起炉灶,而是基于学校康美文化的延续。将课辅课程与学校“健康身心,美好人生”的文化有机结合,将“康美文化”融合到课程辅助活动建构之中,融合于活动形式之中,融合于活动内容之中,融合于师生发展之中,从而形成了具有“康美文化”特色的课辅课程内容体系及其实践策略。在课辅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润泽孩子,立德树人”,找到全体学生喜欢的,教师愿意开设的,适合全校推广的课辅课程,从而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全面推动学校的各项工作,使学校实现跨越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篇2

关键词:心理资本;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自2011年5月教育部下发《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以下简称《基本要求》)以来,全国各高校陆续以不同形式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此同时,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及管理人员也在不断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改革和创新,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实效性,并更好地实现《基本要求》中所设定的课程目标。在对该课程的诸多改革和创新中,总体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首先,在教学目标上改变以往以应对心理问题为导向的目标设定,而尝试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导向;其次,在教学内容上改变以往只关注心理问题和心理困扰的内容选择,而更多地选择带有正能量并促进学生潜能发挥的内容;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改变以往以教师为主导的讲授式教学形式,而代之以更符合大学生心理发展需要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形式;第四,在考核方式上改变以往的单一指标、静态评价,更注重过程性和动态性评价。由此可见,学者们对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有益的探索,但已有研究更多地是从较为宏观的层次提出了该门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改革的方案,而少有从微观层次,结合具体的积极心理学理论将所提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改革方案运用到实际的课程教学中。本文试图将积极心理学中的心理资本理论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机的结合,并从教学目标定位、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革新和考核方式突破几个方面将心理资本开发贯穿于该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同时就心理资本的四个核心成分的开发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及实施效果进行了探索,以期为从积极心理学视角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改革和创新提供借鉴。

一、心理资本的内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是在20世纪初由Luthans等人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框架下提出的一个概念,指的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1]。这种积极心理状态具体包括四个核心成分,即自我效能(self-efficacy)、乐观(optimism)、希望(hope)和韧性(resiliency)。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任务时,相信自己能成功完成任务并积极应对挑战的自信;乐观是指个体能以积极的归因方式对现在和未来的处境做出解释,并对生活抱有积极的态度;希望是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能寻求各种途径,努力实现目标的积极动机状态;韧性是指个体在身处逆境和遭遇挫折时,能从中快速复原,重新生活,并获得积极转变和成长[2]。这四个成分相互促进,协同发挥作用,并具有可测量、可持续开发的特点。众多研究表明,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有学者认为心理资本的内涵和结构都反映了心理健康积极层面所包含的内容,心理资本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3]。如张阔等研究得到心理资本与个体的自尊、内控性、情感平衡、心理冲突等反映心理健康水平的指标具有显著的相关,且心理资本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4];李磊等的研究得到,大学生的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显著相关,心理资本越高的个体,其心理健康水平越高[5];武春霞和秦葆丽的研究得到,心理资本与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SCL-90)的各因子呈显著负相关[6];潘清泉等人研究得到心理资本总分及各核心成分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正向预测作用[7];杨会芹等人研究得到心理资本在农村大学生生活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过程中起调节作用[8]。由此可见,对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进而实现《基本要求》中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素质基础”的目标。高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采用多种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开发,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则是实现对大学生心理资本进行系统、全面开发的主要形式和有效载体。

二、基于心理资本开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方案总体设计

为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对大学生的心理资本进行有效开发,我们的教学团队首先对已有课程教学进行了总体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围绕着《基本要求》中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目标的设定,从积极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本着预防性和发展性的指导原则,我们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引导大学生发现自身所具有的优点和内外在的积极资源,挖掘学生所具有的潜能,帮助学生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并树立合理的人生目标,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并有效预防校园危机事件的发生。

(二)教学内容的选择

为实现以上教学目标,在《基本要求》所规定的教学内容范围内,选择能体现积极心理学理念,并与开发学生心理资本四个核心成分契合度较高的内容,最终形成七大主题内容,分别是:1.关注心理健康,促进成才成长;2.认识自我,发掘潜能;3.培养积极情绪,树立乐观心态;4.增强韧性,积极应对压力与挫折;5.学会交往,获取积极资源;6.认识爱情,培养爱的能力;7.树立希望,合理规划大学生涯。同时在教学案例的选择、课堂活动的设计上多以宣扬正能量、促进学生发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与潜能及体验积极情绪为主。

(三)教学方式的革新

为了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在课堂内外积极参与学习,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更好内化,同时也满足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要求,本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而采用更迎合学生需要、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体验式、参与式教学形式。首先,在教学理念上体现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即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需要和学习愿望,师生共同营造开放、自由、合作的教学氛围,通过多种互动形式如辩论、情景模拟、角色扮演、小组合作并结合部分表达性艺术治疗形式如绘画治疗、音乐治疗、心理剧表演等形式激发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性,并在活动中引导学生体验积极情绪,体验认知观念改变所带来的内心感受及相应行为改变所带来的学习、生活、社交等方面改善而产生的成功体验。其次,在教学环节设计上突出学生的参与与体验。在每次课开始的时候,用5-10分钟时间,通过带领学生做手指操、放松冥想和团体活动的方式,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入课堂,并将其情绪调整到积极状态,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开始学习;在每次课程快结束时,通过播放与本次课主题相关的传播正能量和启发人的积极情绪的一首歌曲和一段视频(如《奔跑》、《我和你一样》、《真心英雄》、《相亲相爱一家人》等歌曲和《挑战不可能》、尼克•胡哲的演讲等视频),再一次加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和激发学生自我发展的动力;在每次课结束后,通过布置书面作业(如学习、收获感想总结)和活动作业(如运用课堂所学的技能技巧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促进课堂所学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和吸收。

(四)考核方式的突破

由于该课程教学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而心理品质具有内隐性、抽象性、渐进性和个人化等特点,因此本课程突破原有单指标、静态化的考核方式,而采用多指标和动态化的考核方式。考核指标具体包括出勤率、课堂参与度、活动参与的质量、学习后的个人感悟及心理品质提升度五个方面。出勤率和课堂参与度均以实际出勤和实际参与的次数与总课程次数的比值来确定;活动参与的质量以小组互评和教师评价来确定;学习后的个人感悟以书面形式呈现,授课教师给出评价分数;心理品质提升以课程开始和结束时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资本的前后测分数变化及两次分数的平均值的绝对水平高低来确定。采用两两比较法确定各指标在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权重分别为出勤率0.1,课堂参与度0.1,活动参与的质量0.3,学习后的个人感悟0.3,心理品质提升0.2。所有考核指标的评价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完成,取消传统的课程结束后的卷面考试环节,且每次课上对表现积极、获得高评价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这样做既能起到及时反馈所带来的教学促进作用,同时也能使这些学生的行为表现起到积极的榜样示范作用。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心理资本开发的具体实施

心理资本的开发是通过对其四个主要的核心成分进行开而实现的,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每次课和每个教学环节中都要体现和实现对心理资本四个核心成分的开发。

(一)自我效能的开发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自我效能主要是通过体验成功来获得。这种成功体验一方面可以通过自身经历来获得,即个人在过去经历中所积累的成功经验或实现的绩效目标;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对他人成功经历的观察学习来获得,即分享他人的成功,观察或观摩榜样人物持续努力后的成功,值得尊敬的和有能力的人的暗示、评价或劝说。基于以上认识,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中,首先通过团体辅导、课堂发言和课后书面作业的形式鼓励每个学生回顾自己成长过程中的成功体验;其次通过播放视频或让在某些方面具有成功经验的学生分享经历让学生体验成功;最后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顺利完成课堂任务和课后活动任务来体验成功。

(二)希望的开发开发希望主要通过打破“习得性无助”和树立合理目标来实现。打破习得性无助要从调整认知开始,以行动改变结束,具体包括:首先,通过“瓶子中的跳蚤”、“被铁链栓住的大象”等故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是习得性无助以及明白自己的无助感、无望感是怎样形成的;然后采用“优点大轰炸”和“自我优势取舍”等挖掘潜能的游戏,帮助学生看到并珍视自已的优势;再通过“完善自画像”、“埋葬我不能”等游戏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唤醒其突破习得性无助的动机和情感体验;最后通过心理剧表演和课后活动作业从行为上打破习得性无助。树立合理目标即引导学生对自己大学生活的几个主要方面(自我发展、人际交往、学习及职业规划)设立具体的、可行的、通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并确定实现目标的方法并制定相应的计划。再通过情景剧的形式把自己期望的五年后或十年后的生活状态表演出来,从而增强学生对未来的积极期待。

(三)乐观的开发

乐观的开发主要可以通过宽容过去、欣赏现在及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机会三个方面来进行。宽容过去即学会接受并重新认识自己过去所遭遇的失败、挫折和所犯的错误。主要是在小组内分享自己曾经失败的经历,大家给予宽慰并尝试从多个角度去看当时的经历,并重新对失败进行归因。欣赏现在即满足当前的生活状态,并感悟当前生活中的积极面;如有同学对自己当前所上的大学和周围的环境不满。针对这种情况,通过小组辩论的形式让这些同学认识到自身所处环境和所上学校所具有的积极资源和优势。第三,为将来的进步和发展寻找机会,即在宽容过去和欣赏现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利用自身及外界所具有的资源,为将来的发展和进步创造机会,并采取积极、自信和欢迎的态度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四)韧性的开发

Luthans等在提出的心理资本开发策略中,涉及韧性开发的策略具体包括三个,即危险中心策略、资源中心策略和过程中心策略[9]。危险中心策略重点是减少可能增加不期望结果的危险和紧张刺激;如通过课堂讲授、小组活动、情境模拟表演等方式让学生掌握时间管理、学业规划、情绪调节等的方法,以减少学生由于学业、人际等现实刺激所带来的不良体验。资源中心策略是强调和增加可带来积极结果而没有危险的资源;如通过挖掘学生自身所具有优势和积极心理品质,增强其对生活的掌控感,并通过列举“社会资源列表”,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还具有哪些外部社会支持和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以增强其应对困难和成功解决问题的信心。过程中心策略是强调个体在面对新环境、遇到新问题时要聚集自身适应系统的能量,以满足运用人的资源来管理现实危机因素的需要。可通过小组活动、情境模拟、课后任务等方式让学生懂得并学会怎样利用身边人的资源来解决问题、应对危机的技能技巧,增强自身的抗压能力和心理复原力。

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心理资本开发的成效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篇3

【关键词】肥胖;预防;体系

目前,全球肥胖症患者人数已经超过3亿人,而据2002年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人肥胖率为7.1%,在大城市成人肥胖率高达12.8%,儿童的肥胖率已上升至8.1%,且呈现不断增加的趋势。因此,世界卫生组织和美国心脏协会,对肥胖流行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和强调了多水平、多部门、多学科、多阶段的多维人群预防控制策略。有鉴于此,进一步结合本国国情,拟提出我国的肥胖预防体系如下,供各位同仁商榷。

1政府主导

有助于政策和立法改变的活动可以发生在各级政府,重点是放在高能量和低能量食物或体力活动机会的相对可得到性和花费上。正式或非正式的政策改变干预是核心。

1.1通过政策,引导公众改善不良膳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近年来,政策和环境改变被认为是遏制胖胖流行的重要保证。在政策方面,包括通过零食的税收、水果蔬菜的补助、管理学校提供和贩卖的食物的营养标准及要求、限制对儿童进行高能量食物的广告宣传、增加营养标签管理、对企业的财政刺激(鼓励在城区有可得到性限制的地区设立超市)、或对学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提出要求等来实施。税收机制可能的目标是将融资直接支持肥胖预防项目。工作场所政策可能包括为锻炼提供时间或设施和装备、为骑车上班族提供自行车以及淋浴、提供减重活动、或报销这些活动的费用或健身会员费。政策也处理体重监测和测量的问题[1]。如:在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就在实行国家心脏基金推出的“pickthetick”的标签工程[2]。另外,近年来我国先后颁布了《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病预防控制指南》、《中国学龄儿童少年超重和肥胖预防与控制指南》(试用)等技术指南,并通过全国范围内的技术指南宣传活动、媒体解读会等形式,向公众普及了科学的营养与健康知识,引导公众改善不良膳食结构和生活习惯,在降低肥胖病发病率、提高国民素质和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1.2通过政策,组织实施肥胖防控规划

2009年新医改政策以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积极预防慢性病的规划目标,强调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健康教育,实施国民健康行动计划的重要任务,为肥胖病等慢性病综合预防控制提供了新机遇。我国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相关的政府部门非常重视儿童青少年的营养和健康状况,近几年就体力活动和健康营养方面,出台了相关的重要的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分析了中国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以及营养不足等营养不良问题和体质健康下降的急迫性,对我国儿童体质健康和肥胖的预防控制提供了重要指导。

1.3通过政策,建立肥胖预防的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

由政府、社会、企业等多渠道筹措资金,在全社会内发起全国范围内的抵制肥胖运动,包括推动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制定膳食或者肥胖指南、开展全民健康教育、肥胖高危因素的早期干预、限制学校不健康食品等;保障健康支持性环境的建设,如体育场、公共场所体育锻炼场地建设等;增加肥胖病相关的科学研究经费投入;在学校、社区以及企事业单位建立全民体质监测体系,建立全民健康档案,降低人群肥胖发病率,提高国民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经济发展。

2多部门合作

肥胖的防控是一项综合性工作,多部门的合作对保证政策及措施顺利实施至关重要。医疗卫生、食品、农业、教育、工商、财政、交通、媒体和传播、环境、文化以及其它部门联合起来,为全社会、工作场所、政府、公共卫生部门、保健组织促进健康意识和体力活动提供机会,使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的生活方式很容易被人们接受和选择[3]。

3社会广泛参与

3.1建立完善的社区、学校疾病预防职能

肥胖病与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密切相关,适合在社区完成防治工作,因此将肥胖病防治纳入社区的任务中,在社区内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和肥胖病预防科普宣传活动,提高全民对肥胖病危害的认识,积极预防肥胖病及其相关慢性病的发生、发展,对提高全民素质和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另外,学校应成为防治儿童、少年肥胖的主战场,应该将饮食营养结构、儿童青少年正常发育状况、健康生活方式等相关内容的学习纳入学校的课程。

3.2充分发挥企事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服从政府有关食品产品政策的管理,更多地生产和销售健康和有营养的食品,使食品企业走向保护和促进健康的轨道;政府应与消费者团体和食品加工企业及广告部门一起形成适宜的多部门措施,处理食品市场营销并处理诸如赞助、促销和广告等问题[3]。

4开展多形式健康教育

4.1社区(家庭)健康教育

在社区内开展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和肥胖病预防科普宣传活动。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家长的观点及饮食习惯、生活方式等对儿童的影响极大,故对家长的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4.2学校健康教育

教育部门要把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规划,在健康教育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动画、电影等直观、形象的方式,使青少年儿童正确认识肥胖形成的原因、肥胖对身心健康的危害以及预防肥胖的重要性。

4.3媒体健康教育

利用电影、电视、网络、广播、报刊杂志等多种媒体形式,制作内容通俗、形式多样的膳食营养、健康教育以及肥胖危害等宣传教育材料,指导全民树立“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的肥胖预防观念,加强全民对肥胖危害深刻认识,避免强大的媒体广告对儿童的冲击,是一个值得提倡的潜在预防肥胖的策略。

5三级预防策略

一级预防,是防治肥胖病的核心,重点在于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因此,肥胖病的一级预防主要针对健康人群中的超重者和有家族遗传史者等易患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改变不健康膳食模式及生活方式,加强体育锻炼。

二级预防,即在疾病的临床前期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从而使疾病能够得到尽快、尽早治愈而不致加重和发展。肥胖病的二级预防针对中度以上肥胖患者,制定饮食和体育锻炼计划,监控体重、腰围变化,实现既定计划目标。

三级预防,又称临床预防或发病后期预防。肥胖病的三级预防主要控制肥胖相关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改变饮食结构,增加体育运动量,定期检测体重、血压、血脂等指标,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李榴柏.肥胖的预防及治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篇4

结核病是长期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也是倍受世界关注的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wHo于1999年10月在日内瓦再次发出警告:“肺结核病已成为世界成人的主要致命疾病”,目前,世界上受结核病菌感染的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1/3。就我国而言,结核病疫情下降缓慢,个别地区且有上升趋势,每年约有结核病人600万人,传染源150万人,每年有25万人死于肺结核病,其死亡人数超过了所有传染病死亡总和。由于结核病是影响广大群众健康的社会性疾病,流行广泛也是在短时间内不可能解决的慢性传染病。人类同结核病的斗争将是一项长期的主要任务。目前在山东、四川等12个省、区实施的世界银行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简称世行项目)。其策略目标是“高治愈率”和“高发现率”,主要技术政策核心是以化疗控制传染源,通过实施短程督导化疗管理(DotS),实现“高治愈率”,最大限度地控制、管理、减少和消除传染病源[1],其中最关键的是通过管理医生的努力,做到病人每次服药都在管理医生的面视下完成,保证送药到手、看服到口、咽后再走,正规服药,确保高治愈率。而对传染源成功的治疗管理离不开健康教育,因此,对化疗中的病人及医务人员开展健康教育,对促进患者规律治疗,减少产生耐药性菌,提高治愈率和发现率均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健康教育对肺结核病人的作用

1、健康教育是治疗肺结核疾病的重要因素。

肺结核病人在确诊后往往因家庭、社会和心理因素影,思想负担过重。年轻患者得病后怕别人知道自己有传染病,被人另眼相看,怕老板知道被炒鱿鱼,怕同事知道远离自己,怕传染给家人、朋友,担心自己的学业、前途、工作、恋爱、婚姻受到影响;老年患者得病后认为自己老了,对治疗缺乏信心,这类病人轻视治疗难于合作,导致治疗效果差;有的患者看广告、听传闻用药,更有的听信迷信,找游医野医,致使病情加重,延误最佳治疗时机。结果,不但病未治愈,反而多花了冤枉钱,影响心情;有的患者治病心切,急于求成,认为打针快,对全程服药不够重视,症状稍有好转或者出现副作用就自己中断用药,有的则因经济困难不能坚持治疗。这些未治愈的病人将成为复治、难治及多发耐药肺结核病人的主要来源,多发耐药结核病是目前临床面临的最为棘手的问题,给治疗带来极大的困难,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2]。

现代结核病的防治工作要求医务人员,尤其是结防专业人员不仅要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对策,还要掌握现代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要善于运用医学心理学去观察、分析、了解、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针对病人不同的心理特点开展健康教育。指导病人规律用药,让其知道规律用药的好处及不规律用药的危害。

既不要害怕治不好,也不要麻痹大意,让病人树立正确的观念和治愈的信心,只要坚持科学规范治疗,结核病是可以治愈的。在病人心目中,医生有绝对的权威。通过健康教育让病人及其家属对医生相信。病人和家人对医生的嘱咐、劝告和指导深信不疑。管理医生利用这种优势,针对每个患者适时地开展健康教育,消除患者对治疗效果的疑虑,解除病人患病后产生的各种心理障碍,稳定病人情绪,增强与疾病作斗争的自信心,帮助病人正确认识结核病,使其积极主动配合医生进行治疗,更有利于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2、健康教育有利于加强对肺结核患者的管理。肺结核病的传染途径是以呼吸道为主、病人排出的飞沫或痰液中含有大量的结核菌,健康人吸入肺泡后可能引起发病。每一个传染源年可传染10-15人,有些病人不了解随地吐痰、咳嗽、打喷嚏对健康人的危害,不了解进行隔离的意义,不能克制自己的不良行为。管理医生要不失时机的对这些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增强病人的道德观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家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帮助病人克服不良行为和习惯,培养他们的健康意识,树立健康责任心,主动规范自己的行为,这是医务人员的责任,也是医疗单位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3、健康教育可以提高结核病人的化疗管理质量,世行项目伊始,由于各级防疫医生的培训不到位,出现了病人拒服药、自服药等不规律治疗的现象,治疗效果欠佳。针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加强各级管理人员的宣传、培训工作和病人的健康教育工作。具体工作中利用召开乡医每月例会的机会,对乡医进行结核病防治专题讲座,播放防痨知识录像,提高乡医的防痨知识水平与管理能力;利用督导检查与乡医面对面交谈,对病人采用就诊时宣传发放宣传单及宣传小册子,对每位病人治疗前进行规范治疗培训,提高病人接受治疗的顺从性,使之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增强乡医的责任心,搞好与病人的和谐关系,使病人乐意接受督导管理,结果使病人的治愈率都有极大的提高,超过了世行项目的化疗标准,同时,注意宣传提高病人密切接触者的早期体检,提高发现率。

二对结核病人进行健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1、有关疾病本身的教育患者因病就诊时,医生可用简单通俗的语言向病人解释肺结核病的发生、临床特点、治疗及转归情况和所做检查的意义。讲解应根据患者的年龄、民族、职业、文化程度的差别和其接受能力的不同就该病人的本身实际进行。对少数民族和农牧区应运用突出民族特点及牧区习惯进行。因此,针对这些特点用各种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卫生原理,尽量不使用专业语言,达到讲得清楚,听得明白。要讲明白痰液的消毒方法和如何避免传染他人的不良行为,例如:不对着他人咳嗽、打喷嚏、不大声说话、不随地吐痰、不对小孩亲嘴等,特别是未经治疗或开始治疗的初期,传染性强,应注意隔离与消毒。肺结核是慢性、消耗性传染病,确诊治疗的同时还要加强营养,注意休息,这样有利于促进肺结核病人的早日康复。

2、有关法规教育在医院或社区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结核病防治管理办法》和《结核病归口管理办法》的宣传。特别是充分利用结核病防治日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开展相关知识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

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将涂阳病人的治疗和发现放在首位,综合医院,特别是基层医院在结核病的传染源的发现工作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病人出现症状后首先就诊于综合医院,而并不是结核病的专业防治机构。而综合性医院其本身的特性不能使医患问确立固定的联系,缺乏对病人的全程督导,病人就诊用药后服药随意性强,病人很难坚持正规治疗,见好停药,从而使病菌产生耐药性,而成为慢性传染病源。即使再正规治疗,痰菌转阴率也比较低且复发率高,对结核病的控制不利。因此,只有加强各级各类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治知识、防治策略的宣传教育工作,转变医务人员的观念,了解并掌握肺结核病归口管理的重要性,提高对结防转诊制度的自觉性,才能更多更好地发现病人,并将促进住院病人规范管理工作。

总之,健康教育在肺结核病人的治疗管理中的作用在归口管理实际工作中是有效的,也是切实发现病人,控制发病率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篇5

【关键词】医院;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控;体会

【中图分类号】R7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6-0324-01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采用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降低或消除健康的危险因素,降低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以促进和维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1]。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通过健康教育活动可以丰富患者的医疗保健知识,改变其不良生活习惯,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的爆发和流行,维护患者的健康,保障医疗诊治工作的有效实施。

1医院开展传染病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住院患者居住和活动比较集中,流动性大,预防疾病知识缺乏,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不稳定,加之患者健康状况差,病情复杂,抵抗力降低,在一定程度上给传染病的流行与播散造成了有利条件,使这部分人群成为传染病爆发和流行的高危人群。2003年非典暴发流行就发生在医院。在传染病流行中,高居首位且最活跃的可控因素是不正确的健康观念、不良的生活行为习惯。而健康教育能有效地控制传染病的传播与流行,所以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类不良生活行为习惯在传染病防控中具有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

2健康教育在医院传染病防控中的实施

2.1组织:成立健康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院长担任,组员包括医政科、护理部、感染管理科、宣传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医院健康教育工作由组长统一部署,形成各司其职、互相配合、相互促进的教育局面。

2.2健康教育计划的制定:每年制定本年度健康教育计划,包括基本内容、时间、方式、课程安排等。根据季节、流行病学特点并结合当前传染病流行现状制定健康教育内容,做到每月都有不同的主题,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健康教育内容。

2.3健康教育的形式和方法:在患者中开展健康教育主要通过健康传播来提高患者的健康知识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使机体获得良好的免疫功能。健康传播是指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传播媒介和方法,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而收集、制作、传递、分享健康信息的过程,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重要手段和策略[2]。

2.3.1群体健康教育:充分利用讲座、板报、宣传栏、条幅、广播、滚动屏、宣传折页、宣传画、网络等进行健康宣传和教育;召开不同主题不同形式的防控传染病主题宣传活动,开设专题讲座,开展健康知识咨询活动,提高患者的兴趣和传染病防控能力。

2.3.2个体健康教育:包括就诊时面对面的健康教育及电话咨询服务,内容包括讲解传染病发病特点、传播途径、防控措施、用药知识等,提供进一步检查、治疗的建议,及传染病患者追踪随访。

2.3.3开展健康教育半小时活动:住院患者每日要进行半小时健康宣教活动,将传染病防治知识列入医院宣教计划,并与实时传染病流行与防控情况相结合,及时调整和更新宣教内容,以确保宣教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4教育效果评价和分析:在开展健康教育前后,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住院的患者为调查对象。在查阅有关资料后自编调查问卷,主要调查患者对常见传染病(甲流、肺结核、乙肝和艾滋病)基本知识的知晓情况。共发放问卷1000份,收回有效问卷948份,有效回收率为94.8%。开展健康教育前患者总体回答正确率只有36.78%。通过健康教育后患者防控传染病知识知晓率达到89.76%以上。全面开展健康宣传,尤其是开展健康教育前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体会

3.1医院健康教育对传染病防控效果显著:自笔者所在医院开展健康教育后,患者健康习惯明显改善,防控传染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说明以多种形式开展的健康教育有效,且健康教育半小时宣教活动是提高患者健康知识水平、改善其不良卫生习惯的最直接有效途径。

3.2注重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综合性:在传染病防控中,健康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开展健康教育,要根据接受教育群体特点的不同、传染病发病特点不同、和同一疾病不同时期防控重点不同,有针对性的制定教育方案和宣传计划。选择行之有效的健康传播方式,且形式宜多样化,比如以健康宣教为主,结合健康咨询、专题讲座、广播、宣传折页等有效传播方式,综合实行健康教育才能切实取得实效。

3.3健康教育应注重传播技巧:健康教育过程中还应巧妙的应用一些传播学的技巧,以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比如传播的内容宜简单扼要,中心突出;形式宜简洁,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信息应不停重复;核心信息采取数字化、押韵的口诀、缩略语等形式使之容易记忆等。可以适时采用新的传播策略,如“明星效应策略”、“娱乐-教育策略”和“群众参与策略”等,使之生动、鲜活易于接受[2]。

医院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科学有效的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在医院内的爆发和流行。所以,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在传染病防控中有着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必须引起全体医患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胡玉明.当代大学生健康教育教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15

[2]秦鹏哲,李泽荣,刘维斯,冯晶.应对新发传染病的健康传播策略.中国健康教育,2009,5(25):394-395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篇6

一、组织管理

㈠卫生局牵头,由妇联、计生有关人员组成“健康教育和母婴爱心救助专项工作组”,负责全县健康教育和母婴爱心救助的实施和指导。

㈡乡镇根据健康教育宣传工作计划,结合实际制定本乡镇健康教育工作方案,组织实施。

二、健康教育目标

㈠县、乡、村三级项目管理及业务人员降消项目相关政策和知识培训率达100%;

㈡村干部、村保健员对降消项目相关政策的知晓率达100%;

㈢孕产妇对降消相关政策及其孕产期保健知识的知晓率达100%;

㈣乡村医生、村保健员对孕产妇保健等相关业务知识的掌握率达90%以上。

三、健康教育宣传对象

㈠全体孕产妇及家庭成员;

㈡乡、村干部;

㈢乡、村计生专干;

㈣县乡村保健员;

㈤乡村医生。

四、健康教育宣传主要内容

㈠降消项目的目的、意义,原则、要求,方法、措施;

㈡定期产前检查、早期发现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等孕产期保健知识;

㈢孕产期危险因素筛查;

㈣避免接触有毒有害物质,预防感染;

㈤合理营养;

㈥住院分娩政策、鼓励住院分娩的优惠措施,打击非法接生;

㈦孕产妇急救绿色通道的运行;

㈧预防新生儿破伤风;

㈨产后访视、母乳喂养和辅食添加。

五、健康教育宣传策略

重点推行“以妇女为核心,医疗保健机构、家庭为最佳场所”的面对面健康教育模式。

㈠实行以会代训。

由各乡镇具体组织村妇代会主任、计生专干、村医的培训,使其掌握一定的妇幼保健知识,承担村级妇幼保健工作任务。

㈡实施“五个一”工程

举办一期健康教育培训班,开展一次健康教育活动,发放一次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开辟一个网上降消宣传专栏,设置一条政策解释热线。结合电视、广播、墙报及进村入户宣等多种形式,构建以“降消”知识为纽带,融合宫颈癌早诊早治、结核及艾滋病防治、合作医疗政策宣传等知识的宣教大课堂。

㈢开办孕妇学校

在开展孕产期保健服务的医疗保健机构、乡镇卫生院开办孕妇学校,进行健康教育知识的宣传教育,向乡村干部、孕妇及家庭成员发放宣传资料,广泛宣传住院分娩的好处。

㈣设置宣传栏,刷写宣传标语

县妇幼保健院、乡镇卫生院每季度,村卫生室每年办一期宣传专栏,宣传项目相关政策及孕产期保健知识等。县妇幼保健院积累工作进程的图文资料,提供健康宣传画稿或宣传栏张贴图片。每个乡镇刷写3条以上的固定标语(蓝底白字,每个字60cm×60cm以上),宣传降消项目、农村合作医疗和艾滋病、结核防治知识。每个村刷写2条以上标语,宣传降消项目和艾滋病、结核防治知识。

㈤开办专题栏目

县广播电视台利用广播电视,采用开办专题栏目、飞播字幕等形式加强降消项目宣传,适时报道全县降消项目进展情况。县卫生局利用卫生局网站开设专题栏目进行宣传教育。

㈥开展面对面宣传

乡镇卫生院月会组织所辖村干、妇女主任、妇幼专干进行面对面宣传;村级保健人员全年对所有孕产妇进行一次面对面宣传,同时填写《农村孕产妇访谈表》。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对策;

作者:胡晓荣

教师的核心素养问题是教师教育中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教师教书育人,一方面,需内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一定的思想进行指导;另一方面,需有外在的良好个人形象和个人的社会交流能力。“育人者,必先受教育”。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化,对小学语文教师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核心素养培养一时成为焦点。在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文化科学素质、育人的能力素质、个人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等等素质中,有必要突出培养与课程育人密切联系的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质。

一、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质提高的重要性

语文教育是素质教育,语文学科教学在素质教育整体实施工程中具有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基础性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小学语文教育是学生整体文化科学素质的奠基工程教育,是有效发展学生整体素质的必要前提条件。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提高,能更好地促进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性工作的开展,能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语文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师高弟子强。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观念新,教学方法指导作用强,具有较深的语文教育作用的认识,对语文教学有丰富的情感体验等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能让其在小学语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更好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二、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界说

“核心素养”指人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人的核心素养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既包括问题解决、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等“认知性素养”,又包括自我管理、组织能力、人际交往等“非认知性素养”。核心素养的核心是反思性。小学语文教师的核心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在小学语文教学组织与评价中体现出来的语文教育工具性、人文性、思想性素养,是小学语文教师“学会课程改革的理论学习,学会新课标、新技术、新评价的三新教学设计,学会课程改革的课题研究,学会课程改革的成果表达和学会文学活动的审美”六个方面学会中形成与完善的个人教育教学修养,其中的文学修养,也就是对文学的知、情、意、行四个方面的素养是重要的核心素养之一。

三、提高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的几点对策

(一)积极开展学习与研究

学习是人生基本的需要。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天性中有一种发展的欲望或需要,其生理的发展离不开各种食物;其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学习。人的学习是人的一种积极主动的活动,是在实际的生活中了解和掌握社会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的行为活动方式的过程。有人称21世纪是学习化的世纪,21世纪的社会是学习化的社会,所以,语文教师提高自身的核心素养,应当把研究性学习或组织性学习作为一个重要的途径来认识,确定好学习目标并提出创新与继承的方法加以实践。

(二)参与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

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课程、课堂、课题)活动是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新的研、修、培一体化活动。在网络“三课”研究活动中,小学语文教师可以开展课堂教学理论的学习与运用,能以发展性教育评价理论、信息技术教育理论和课题研究的“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等创新方法实践新课程的新教学标准、新教学要求和新的教学组织指导。当前网络化的环境为教师参与新“三课”研究活动创造了新的平台和提供了新的活动内容与交流的形式,使教师“以解决课堂教学问题为目标的群体诊断性研究及实践者对自身实践情境和经验所做的多视角、多层次的分析和反省”成为教师基本功训练和推广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有效途径。教师在网络环境下的新“三课”活动不断形成与改善了“学习意识、反思意识、合作意识、行动意识、发展意识”五种自我发展的意识。

(三)开展创新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教师核心素养提高的关键是有自我的创新教学。所谓创新教学,是教师有创见的教学,是教师依据教学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思考教学。研究表明:有创见的教学应是“生动的教学、期待的教学、问题的教学、反思的教学、思维策略”的教学。小学语文教师开展创新教学,一是要把握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如目标导向策略、创新思维策略、学生想象激励策略、教学管理开放性策略、学习资源优化策略等;二是要重视创新教学设计策略展现的方式,如教师的“三课”教研活动方式,教师的课题研究方式,教师的学术交流方式等;三是要有对创新教学设计与创造思维习惯的密切联系的认识,如“不先入为主的区分学生的学习,对教学实施中可能出现的多余学习刺激的自我意识,对学生问题思考中可能出现的思维固着采取变式”等。

(四)认真提高自身的文学修养

小学语文教学中有重要的审美教育任务需要完成。语文审美教育对教师的要求也很高,教师如果不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不能发现文章中的美,就不能从更高的广度,深度培养起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而只停留在关注课本中的文章上。所以,小学语文教师提高文学修养,将其作为胜任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的核心素养进行提高,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应当强化的核心素养内容。提高小学语文教师的文学修养,一是教师需要学习了解一定的文学理论知识,如诗歌的思维方式、散文的形散而神在的知识等;二是教师要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如不同的文体表现技巧、不同的文学作品欣赏的入口等;三是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文学创作能力,如主题文学创作的能力等;四是要养成一定的文学阅读习惯和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

(五)强化语文教师的心理健康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篇8

【关键词】 健康教育; 问题; 策略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教育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日益引起更多国家的高度重视。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共卫生服务的一项基本职能,在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只有通过健康教育的实施,才能动员全社会行动起来改变不良行为和卫生习惯,提高人们自我防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达到人人健康的目的。为了提高广大民众的健康水平和全民族的健康素质,本文对此项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做了初步的探讨。

1 对健康教育的理解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做出评价。健康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与生活方式,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影响健康,并能自觉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2]。

开展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能够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使个人和群体实现健康的目的;可以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还可以改善人际关系,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使其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3]。

2 健康教育在疾病防控工作中的重要性

疾病预防控制离不开健康教育。几十年来,通过开展疾病预防工作得出经验,任意一项疾病预防措施的落实,必须具备3个因素,即组织措施的保证、切实可行的方法手段和广大群众自觉参与。这些因素中起主要作用的就是广大群众参与,而扩大群众参与度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健康教育。通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才能做到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4]。

健康教育是一项投资少效益高的工作,虽然在实施的过程当中效果的显现比较缓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量变,相信经过健康教育者的持续努力,必将会产生质变,在社会中产生巨大的作用。据有关资料报道,在美国疾病防治中心,通过健康教育,建议全国实行“不吸烟、少饮酒、合理饮食、经常锻炼”这四项有益健康的习惯,就可以普遍增寿十年,而美国多年来用于提高临床医疗技术的投资每年数以千万计,却唯以使全国人口预期寿命增加1年。这说明健康教育确实投资少效益高,是促进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要[5]。

在疾病防治中组织实施健康教育,就是把疾病发生、发展、转归的规律揭示给群众,做好“三级预防”,避免产生残损;而对已经发生残损的患者,应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还要采取积极的康复措施。健康教育属于一级预防,这有利于控制疾病发生。

3 目前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1 工作网络建设滞后及能力有限 基层服务网络不健全、专业人员数量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服务能力与人民群众和医改对健康教育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开展健康宣传教育工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当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专业人员相对缺乏,服务能力有限,无法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教育实际需求。

3.2 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健康教育没有专项经费,难以开展健康教育活动,专业机构难以有效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落实相关健康教育服务。近年来,国家通过实施九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宣传板报、广告牌等健康教育硬件设施进行了一定的建设,但与实际工作需求仍旧有一定的差距[6]。

3.3 管理体制不完善 健康教育多头管理,使有限的健康教育资源更为分散,也增加了管理协调的难度,不利于形成工作合力[7],并且没有专门的健康教育法律法规,不利于工作的持久发展,此外,对如何强化健康教育工作的政府主导,如何落实部门责任也缺乏有效的监督、考核机制和手段。

4 应对策略

4.1 健全与利用网络服务 建立健全网络体系,运用网络覆盖面广、服务对象数量多等特点,引入网络服务模式,在基层中开展乡村医生在岗视频培训。网络健康教育管理模式丰富了健康教育内容,同时灵活、方便、廉价的宣教模式方便了基层医疗工作人员,减轻了基层卫生院的经济负担[8]。创新的培训模式改变了以往培训的死板状况,使接受培训者更容易接受,取得了良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4.2 开发领导层 积极开发政府领导,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要主动争取和有效促进领导层转变观念,将健康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从政策上对健康教育需求和健康教育活动给予重视支持,并制定各项促进健康教育的政策。形成定期向领导汇报制度,让领导了解工作进展及存在的问题,争取政府在健康教育工作方面加大投入。

4.3 健全体制 及时制定健康教育规划和工作计划,加强健康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合理配备人员,添置设备,完善服务功能。加强规范和绩效考核工作,通过开展绩效考核,促进全区健康教育机构工作规范的落实,指导各地规范地开展健康教育工作,确保工作收到实效。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专业人员培训,提高专业队伍素质。开展健康教育专业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机制探讨,加强相关机构指导,促进合作,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有效落实。

4.4 组建健康教育宣讲团 召集各医疗单位经验丰富、具有良好表达能力与沟通技巧的专家组成健康教育宣讲团,结合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及卫生宣传活动日,开展针对性的健康宣传教育。同时要与各大宣传媒体密切合作,深入机关、社区、学校等组织提供健康教育服务,做好大众传媒的宣传工作。同时,抓好媒体宣传,防止出现虚假、错误的健康信息,以免误导群众。

综上所述,搞好健康教育工作,采取由政府主导、多部门合作,利用网络等信息化传播媒介,创造性地健康教育宣讲服务,普及《健康66条》、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知识、慢性病防治知识等健康知识。只有这样才能改善人们的卫生行为,提高其健康意识,从而达到预防疾病目的。

参考文献

[1]林琳,仁学锋.对2003年全国健康教育机构业务工作现况调查的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63-567.

[2]张世勇,刘淑君,张娟,等.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考核做法和体会[J].中国健康教育,2008,24(3):236.

[3]范元德,何秀玲,陈睿,等.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在基层疾病预防机构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9,23(7):56-57.

[4]沈莉.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控制中的作用和实施策略[J].中国健康教育,2008,19(9):127.

[5]叶任高,陆再社.内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2003:247-260.

[6]刘佳莉,岳荣.开展健康教育预防控制慢性疾病的体会[J].医学信息,2010,24(5):1054.

[7]刘君,杨晓光,孙琦,等.健康教育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J].中华中西医学杂志,2007,5(4):127-128.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篇9

【关键词】农村中学教师;心里问题;存在原因及对策

一、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及成因

有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农村中学教师在身体上存在亚健康状态的人群过半,许多教师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他们在躯体化、人际关系、焦虑、抑郁等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全国常模,常常出现诸如疲劳、烦躁、易怒、过敏、紧张等反应,其心理健康不容乐观。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稳步推进,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农村教师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巨大的社会竞争也极易使农村中学教师产生种种心理压力和思想上的困惑。因此,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同样需要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造成农村中学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要因素有:首先是社会环境变化引起的心理压力。

社会的信息化和现代化,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策略和手段,这无疑增大了教师的压力。社会的变迁和现代化催生了一批新职业,人们对社会职业评价的标准越发向金钱靠拢,导致农村中学教师对自己的职业价值感产生了怀疑和动摇,而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则不断提高,不仅要求教师专业全能,更要人格完美、勇于奉献,由此,使教师的职业规范与职业价值趋向发生混乱,增加了教师适应的难度。社会支持系统乏力,面对为社会承担了巨大压力和担负着社会期望的教师,整个社会在物质和精神层面所提供的支持尚显不够。其次是学校内部环境引起的心理压力。尽管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实施了很多年,但是由于教育体制等方面的原因,应试教育仍然是当前中学教学的主要形式,农村中学也不例外。在农村中学,一方面由于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有很大一部分农村中学注重教师的考核,而这一考核的唯一标准就是升学率与期末考试成绩,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师尤其是毕业班教师都是疲于奔命,心理压力可想而知。另一方面,由于教育体制正进行着全面改革,诸如职称评定、岗位聘任、末位淘汰、按绩取酬等这些新举措也使农村中学教师一时难以适应,同时教师还承受着来自于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失衡、知识更新、家庭负担等等的压力,但教师还是希望能够有所成就,因此导致有的教师觉得不堪重负。第三方面,由于教育系统的不断变革以及基础教育中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在这些新要求中,教学观念的变革、教学方式的改进、教学内容的修订等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教师在适应上的困难,而农村中学由于经费紧缺等原因对教师的培训却显得乏力,使不少教师忙于应付。最后是农村中学教师自身因素引起的心理压力。由于社会支持系统脆弱,再加上竞争压力的加大和教师自身素质较低等原因,相对城市教师来说,农村中学教师的角色冲突较为突出,个性较为压抑,自卑感较强,心理调节机能稍显不足,心理适应能力明显较低。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农村中学教师教育观念相对落后,教育科学素养相对缺乏,知识结构老化,科学文化素养不高。这种状况必然使农村中学教师在应对社会变革和基础教育发展的挑战时,容易出现职业适应不良问题。一些中老年教师,特别是没有正规文凭的教师表现较为突出。

二、解决农村中学教师心理问题的策略

1、确立人才培养目标,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有些研究揭示,有超过50%以上的农村教师存在心理问题。这就要求师范院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该改变单纯以知识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建立以现代社会需要为目标、以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价值取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政府而言,应该从宏观政策上确保教育先行,不仅要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平衡教师心理,也应该从政策上强化教育在整个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完善农村教育的社会支持系统,改善农村教师的生存环境。

2、构建农村中学教师的全面评价体系,减轻农村中学教师的心理压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切实贯彻“以人为本、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建立健全农村教师的评价体系。要使评价体系能全面、客观、真实、具体地反映农村教师的工作。要遵循教育规律,加大教师的形成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的权重,激发教师关爱学生、关心学校、关注自己,真正减轻农村教师的心理压力。从农村实际出发,拓宽农村教师的各种学习途径。在教师继续教育的培训课程计划中,应该按照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来开设包括心理健康教育在内的课程和讲座,使农村教师的心理素质伴随其他素质共同提升。

健康教育的核心策略篇10

资讯

微博

博客与文摘

中小学校长是否应该有任期限制

限制校长任期治标不治本——专访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车宏生教授

用任期制和依法治校克服校长身上的官气——专访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杨世文教授

用绩效考核与任期制“逼迫”校长交出好答卷

要致力于让校长成为没有任期的“教育家”

职级制、考核制和任期制,校长管理的三驾马车——专访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党工委陈设立书记

构建科学合理的任用和流动机制以提升校长领导力——专访山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曾庆伟博士

校长任期制不利于学校深化改革和持续发展——访常德市武陵区育英小学校长、特级教师谭国湘

性健康教育:未雨绸缪胜于亡羊补牢

解析我国当代所需的儿童性教育

推动学校性教育健康发展是历史使命完善家庭性教育引导意识是父母责任

通过立法保障青少年性教育的实施

学校健康教育是促进儿童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的有效手段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全局出发促进性健康教育

为儿童性健康教育创造“自然”环境

放歌蒙山沂水间

教育部继续实施国培计划——援助地震灾区中小学教师培训

湖北省农村中小学教师周转房建设试点工作取得成效

语文审美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网络时代的语文教学

课堂检测怎样进行

不抛弃,不放弃

给新手地理教师的教学建议

为师者应怎样审视教育

“析词”“理趣”“言”“文”并重——新课程标准下文言文教学的探索

找准切入点轻松读文本

基于信息技术的美术教学及学习评价

作文评改,莫忽视伙伴互评

小学数学美育策略例谈

搬运工的启示

老师,请慢进教室

德育实效:不能靠“灌装”讲“合算”

谁学会了呵护自尊谁学会了面对指责

青年班主任如何完善自我

打造教师班级管理团队,实行集体班主任制

学校文化、学校认同与学校发展

文化属性与学校发展

简述马来西亚华文小学校园文化的建设

略论学校文化建设的方向与策略

漫画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我的师德观

教师,你在哪里——寻找迷失的“自我”

解读诸经(下)

给我一串钥匙

姚文俊访谈录:德育创新注重实效

高中学生独生子女自我价值感调查

中学教学中的数学焦虑与数学动机信念

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强化思维能力

议论文教学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开展“课堂合作讨论”的若干策略

谈数学教学中怎样提高学生的反思能力

“心理距离说”在教学中的应用

让学生学会“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

学校管理中的科学管理与人本管理

黄平访谈录:教育应该培养中国社会最需要的人

文本、对话与人文

语文人文性:语文式的精神关怀

针对性格差异慎选批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