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重点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3:33

语文教学的重点篇1

语文的科学特征决定了书面语言是重点.尽管学会交际、学会审美、学会做人也是语文中的课题。但是,语文学的是语言,是在已经习得的口语基础上的语言能力的培养学习,那么,日常不读书不进课堂难以习得的书面语言就理所当然应该成为重点。也就是说,如何从书面上理解和表达以及怎样增进非口语化的书面语言素养应该成为重点。只有这种观念真正确立了,相应的教材改革、考试方向、教学范式等等都具备了,才能真正减少当今普遍存在的语文教学的无效现象。

既然语文学习是在已经习得的母语口语的基础上的书面语言的学习,那么,在过了常用字词的认读关之后,纯粹记录口语的文章的学习就不应再成为重点了。龙启群老师今年发表在湖南《教师》上的文章,形象地说明了中小学这类文章的分析讲解可悲与可叹。因为,在识字之后,大量的非作文指导分析讲解与口语差异无几的现代语句已不能再有效增进其书面语言的能力。对于已有认识现代文基础的初中生、高中生来说,增进书面语言素养的有效途径是阅读分析非日常口语的文化积淀丰富的古代典籍以及诗词歌赋。只有本着这样的认识去看待本文所说的重点,才能使语文回归其本位――让学生读书,读书面语言,读仅靠自然习得无法获取的非口语化的书面语言的深度的知识。作为师生,教与学双方,都应明白这种语文读书应有的含义。

根据中小学语文文字的实际情形,语文教与学的重点是书面语言,可以分为两个相对的阶段来理解。第一阶段,主要目标是识读习得的母语口语的书面记录符号――常用字和次常用的字,要从书面上会读会表达。第二阶段,主要目标是第一阶段基础上向书面语言的深度广度拓进,精读民族文化精华的载体――有别于日常口语的典范作品。也就是说第一阶段以从书面识读口语为目标,第二阶段以非口语的书面语言的拓展研读为目标。本文所主张的语文的教与学应以书面语言为重点,实际上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具有不同的侧重点。

目前,在过了日常口语书面语言的认读关后,中学生要将许多明白如口语的词句语段作不必要的拆卸组装作选择判断的练习,要为了文化的多元性去分析解读许多用白话翻译的外国繁杂冗长的文章,要在高考试卷对散文科普文章揉合进逻辑智力游戏的评判标准的指挥棒导引下,对课文非语言要素的微言大义进行令人头痛的猜测。这些,笔者认为是造成语文教与学的无效性和庸俗化的主要原因。如果要让语文的教与学有效,小学阶段就应以认读识字能阅读口语的书面语言为主,中学生阶段就应以背诵赏析非口语化的典雅文章与诗词歌赋为主;而作文教学,则应另编教材,以开启思路规范格式和提示现代文范例为主。这样,才能使语文的教与学有别于日常非课堂的母语习得途径而有效地增进学生母语书面语言的学养与能力。

语文教学的重点篇2

关键词:小学语文;重点段;教学

一、采用提问方式启发学生,层层深入重点

课文的重点往往与作者的写作目的紧密相连,它在文中占有大量的段落,也难以理解。教师在辅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重点段落时,需要设置好台阶,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课文中的内容。例如,在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我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再对学生进行提问:“你们说说小女孩一共擦了多少次火柴,每次均幻想到哪些东西?”学生听到纷纷举手回答:“小女孩一共擦了五次火柴,她在微弱的火柴光中看见暖烘烘的火炉、香喷喷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还有疼爱她的奶奶。”“大家想一想,是什么原因令小女孩产生这些幻想的呢?从这些幻想中反映当时怎样的社会背景?作者写这些又是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学生听后,议论纷纷,积极举手表述自己的观点。在这样的教学中,教师抓住文章重点对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更加认真地阅读课文,以更好地回答问题。学生的情感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让学生深刻地感悟到课文中小女孩的悲惨命运。

二、创设情境,加强感受

文章通常是作者仔细观察、体验生活而写成的。所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依据课文内容创设情境,并使学生获得充分的体验,就有益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教师在讲授课文中的重点段时,也可以千方百计地创设课文情境,加强学生的感受。如此,可以使学生一直在课文内容相关的情境中学习,获得体验,不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而且还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恰当补充,增强理解

显而易见,课文中的重点通常亦是理解的难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如果想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则需要教师挖空心思地充实内容,为学生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选取一部分和课文重点段有关的内容当作补充材料,综合课文展开阅读。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海底鱼类内容,我指导学生读《海底的冷灯》这篇文章。如此不但让学生丰富了海洋鱼类方面的知识,而且让学生明白了海底鱼类发光的秘密。这样恰当地补充一些材料,有益于发挥学生的思维,有益于加深学生对课文重点段的理解。

四、启发想象,丰富体验

在讲授课文的重点段时,依据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加深学生的体会,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突破教学重难点十分有益。例如,在教学《小小的船》时,我采用生动的语言引领学生到院子里看星星、看月亮,再运用音乐启迪学生想象飞向月亮,有的学生说自己身子好像变轻了,有的学生说自己的腿好像变长了,还有的学生说自己好像坐上月亮了。然后,我把学生所说的画在黑板上画好的月亮里,再使学生发挥想象力:如果自己飞上蓝天后坐在月亮的小船上会看到些什么景象?这一连串的想象活动让学生在脑海里形成一幅优美的画面,进而让学生深刻领悟课文的丰富美感。

综上所述,课文中重点段落的教学是影响教学成功的最大原因。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需重视重点段的教学,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注重扩展延伸,方法上应注重指引与点拨,理解时应重视感受体验,进而更好地完成课文重点段的教学。

参考文献:

[1]汤鸣鸣.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J].课程教育研究,2012(25).

语文教学的重点篇3

关键词:中学语文;改革;对策

一、引言

我国中学语文教育受到几千年传统文化思想的影响,是一种典型的应试教育。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中学生更多的是一种长于应试,短于实际运用的人才。中学语文教育改革应该发现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合理对策加以解决。

二、中学语文教育改革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中学语文素质要素不完善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中学毕业生应该能够掌握常用汉字、语法修辞、工具书使用等等最基本的知识,但是目前很多即将毕业的中学生不能有效的掌握这些知识。更为严重的的,很多学生没有将所学的知识进行有效的转化,无法做到活学活用。从而让学生误以为学习语文基础没用用。

2.基础能力不强。中学生基础能力薄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在阅读方面,中学生必须具备理解阅读能力,会正确使用快速阅读、精读、朗读等等方法。但是在现实学习中,能够掌握这些技巧的初中学生并不多。至于深层次的赏析、鉴赏和批评性和创造性的阅读,中学生更是没有能力做到。

3.智力培育方面做的不够。中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思维模式。但是目前更多的是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智力的培养,只是片面追求成绩,追求片面的升学率。

(二)中学语文素质结构不够合理

1.对语言技术的教育多于道德人格的教育。正确重视语言教育是对的的,而且要想学生掌握语言技术就必须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语言运用技巧,从而为今后更好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提供必要工具。但是如果学校和教师因此而过分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了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道德教育,那么将无法实现教学育人的目的。尤其是中学阶段,更是构建内心精神世界的一个重要阶段,价值观、道德观、人生观是这个阶段形成的主要时期。

2.强调读写能力而忽视交际能力。中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薄弱是当下教育的一个热门话题。这种现象的存在主要源于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制度之下,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更关心的是学生的应试成绩,而对不涉及考核内容的方面不予重视,从而造成中学生应试能力不错,但交际能力差,无法与人有效沟通。

(三)教科书编撰过于乏味枯燥

中学语文教学需要依靠课本教材来实现,教材编写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教学质量的高低。一本好的教材能够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并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念。一本好的教科书应该体现文辞优美、贴近生活、富有哲理、强于思辨,易于教学等等。这样的教学教材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加高效有序、有趣有益。目前的中学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有着很大的不足。

三、中学语文教育改革的方法对策分析

(一)健全中学语文的教育体制

为了实现课程的完善,需要从多方面着手:首先是要打破传统模式下的“一纲”制度。就是全国不能实行统一的教学大纲,需要将编制权下放到地方,并根据当地方文化需要编制有特色的中学语文课。其次,要彻底打破传统教学大纲中的内容体系,重新确定一种新的语文素质教育构建体系,改变以往片面追求教学成绩的教学方式。最后,需要着力改革中学语文课的结构。教学大纲需要对教学中的必修内容、选修内容、课外阅读内容等方面进行明确的规定。

(二)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和学生评价方式

在改革中学语文教学和学生考核的方式中,首先要做的就是改革教学方式,这需要从教师方面着手。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通过灌输式的模式向学生传授知识。当下,教师更应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方式实现教学目标。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将语文课本丰富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教学生动有趣,灵活多变,增加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感染力。同时也需要调整好师生角色关系。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起传播与辅助的作用,减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宰成分,给学生更多参与和主动的机会。其次,要用好考试这件法宝。教学质量需要通过学生考试来统计分析。在中学教育改革过程中,可以通过考试来引导改革目的。为了实现改革目标,可以将德育教学、口语交际教学等内容纳入考核系统,从而让教师和学生更加重视这些需要考核的课程,最终自觉的投入到学习当中。

(三)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的语文教师队伍

负责培养中学语文教师的高等院校在招收学生之前就应该了解这些生源是否热爱教育事业。只有热爱教育事业并愿意终身投入教育的人群才可能成为出色的教师。高等院校在录取生源之后需要根据中学的教学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中学需要的语文教师。中学除了招聘更适合的教师外,还应该通过后期培训、再学习等方式让更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进步,保持与时俱进的教学需求。

总而言之,中学语文教学是一项关乎国家根本的基础教育,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不断的发展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指出和改进,才能最终确保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让社会、学校以及学生等方面受益。

参考文献:

[1]耿红卫.科学主义视野下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

语文教学的重点篇4

长沙市芙蓉区火星小学   彭三元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越来越多的进入小学语文教学之中。通过多媒体来传递教学信息,这是现代化教育学校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标志之一。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文字、影象、声音、图片的能力,能做到图文并茂、声形兼备,显示了其辅助教学的非凡才能。再加上软件设计时,有多种不同的响应方式可供选择,所以它更能承担起教学信息传递的任务,在课堂上形成“教师——媒体——学生”的三元双向反馈机构。不仅能优化教育环镜、提高课堂效率,使整个教学活动充满活力乐趣,更重要的是它在突破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上,具有任何一种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它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教学,从而推动素质教育的飞速发展。

笔者认为,要达到这一点,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一、明确多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必须对多媒体中的各种媒体,如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的不同优势和作用有较充分的了解,这样才能较熟练地运用它,达到预期的目的。

二、根据教学的内容选择最能突破重点、难点的素材,如影像、声音、文字、图片等,组合成多媒体,采用多媒体教学,只是教学的手段,而不是教学的目的,因而,在选择多媒体素材时,要遵循教学需要性的原则。

三、突破重点、难点必须确定多媒体在教学中的最佳作用点。即在教学中为了更有助于语文教学,必须合理而巧妙地安排媒体,在什么时候出现多媒体,都必须讲究艺术性。

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黄山奇石》一文中,课文介绍“仙桃石”的样子时说,“就像一个巨大的仙桃从天上飞下来,落在山顶的石盘上。”是教学的一个难点。我抓住一个“飞”字向学生提问:把“飞”字换成“掉”字可以吗?为什么?学生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学生说:如果换成“掉”字,那这块奇石就会连滚带摔地摔到山下,摔得粉碎;所以还是用“飞”字好,可以落到想要落的地方。我采用动态效果,出示奇石飞落山顶的一段动画:一块巨大的石头从天上飞落下来,落在石盘上,石头渐渐羽化成一个大桃子,再渐渐变成一块石头。形象有力地说明了“飞”比“掉”好。学生眼前豁然开朗,难点解决,比喻句的教学也水到渠成。

又如在小学语文第四册《看月食》一文的教学中,月食的成因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为了提高效率,我制作了能体现太阳、地球、月亮三者运动规律动态课件,同时,还特意突出了地球的阴影。教学时,操作课件,月亮由于饶地球转,慢慢进入地球的影子,能反射到太阳光的部分也就越来越少,等完全进入影子,即形成了月食……学生通过亲眼看,一下子便明白了月食的成因,真是省时省力。

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如:《回声》中水波、声波的返回可用动态图片来突破难点,《黄山奇石》中黄山风景的秀美,《雷雨》中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景色变化又都可采用影像来突出重点,同时在学习抒情性较强的文章或诗歌时,可选择一段优美而略带伤感的音乐来渲染情感,以突破情感的教学,教好指导朗读,而在学习写景的文章时又可选用一段优美而轻快的音乐来增添美感……

实践证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只要你根据内容需要,合理选择并使用多媒体,一定能轻松地完成教学任务,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的重点篇5

【关键词】语文阅读读写为重点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6(b)-0163-01

“听、说、读、写”是语文学习的四种基本技能,其中“读、写”这两种基本技能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重中之重。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应以《语文课程标准》为要求,以读写为重点,在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模式、注重语文实践、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能力、充分挖掘人文思想等方面狠下功夫,锐意改革。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拙述己见,旨在与同行探讨,更盼赐教。

1、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语文教学正如刘国正先生的叹言――“语文教学的问题,近百年来未能很好地解决”。过去,传统的语文教学忽视了语文这一学,科的最基本的技能一一读,只是囿干应试教育,紧紧围绕着考试这根指挥棒进行教学,试题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在这种教育体制下,教师费尽心计到处搜集资料,结合各种题型给学生命题。使教师和学生都陷于“茫茫题海”之中,把语文学科的真实面目给掩盖了。这样,致使学生的读写兴趣泯失殆尽。在语文课上,教师在上面旁征博引、高谈阔论、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则在下面是“春风吹得同学醉,且把课桌当床睡”,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丝毫不能被激起,语文成绩谈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最终结果是师生的努力化为“一江春水向东流”。因此,传统的语文教学不但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反而会影响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

素质教育的提出,犹如一缕春风,给语文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使广大语文教师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进行重新审视和认定,也给面临严重危机的语文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使人们看到了语文教学的希望,在新形势下,语文教学又恢复到了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使“读”成为语文教学的根本。

2、阅读过程中的积累,归纳是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关键

语文,其含义颇广。叶圣陶老先生很早就提出了“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观。这便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平常的阅读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生活气息的把握,善于捕捉生活的细枝末节,形成积累与沉淀,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能在今后的阅读学习中进行知识性迁移,把外能转化为内能,这便是阅读教学中积累、归纳、吸收的三重效果。

积累、归纳,能形成知识底蕴,但吸收、拓展离不开学生的想象和幻想。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更应鼓励学生发表有创意的见解,得出新颖奇特的解答。只有在平常的阅读训练中积累,才能在今后的阅读中面对“长篇大论”的阅读材料时,迅速梳理出文章的结构、明确其命题的角度和思路,这样,学生就能“胸中有丘壑”,凭借往日的积累,“厚积薄发”形成知识、能力的迁移。

归纳,在于主体的思维能力和认识程度,它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依据教师的提示和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下所形成的规律性的认识。以往所学的知识经过归纳、梳理,形成自己的东西,便能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运用往日的积淀识别、处理、深化、拓补类似的问题,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相关问题的探索与总结,再进一步归纳出新的语文阅读方法,这样既发展了学生的智力,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久而久之,便构建了一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模式。

3、读写一体有机融合,切近读写关系的本位

读写结合的语文阅读训练,是近几年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难点。其难在实际语文教学中读写关系的本位确定,由于每个教师认识、阅历的不同,形成了较为典型的几种病态课程方案:读写分离,重读轻写。这样的课堂教学,只重视过程而不注重结果。学生的学习,就像一个手持“atm”的人,只能从中“提取”,不能“存储”。这样,时间一长,原先有的一些“存储”会逐渐被“清盘”,使学生只注重吸纳材料中的只言片语,不能形成有机的统一认识。这样的阅读,只为读而读,学生的语文能力得不到根本性的提高;读写结合,以读促写,读中求悟,写中求深。这样的结合能把学生过去那种单纯的静态文章分析转换为写这种动态的思维活动过程,突破了单纯为读而读的思想偏差。真正能使学生做到写作,不是凭借现成的资料,而是依靠抽象能力把构成艺术形象的原生要素想象出来,作为分析的起点。使学生在读写结合中提高自己的“悟性”和“智性”,变抽象深奥的思维、道理为形象具体的语言展示给读者。这样的训练多了,便能使学生尝到写作的“甜头”和“捷径”,让学生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自觉以“读写一体”的观念、方法学习语文。

4、读写结合,写中求读式阅读作文训练。让学生能力的再提高

读写结合,写中求读式阅读作文训练,它是以读促写的还原。其具体操作步骤是:在班内选出1-2篇优秀作文印制成文,分发给学生。然后布置学生依据在平常阅读中所总结归纳出来的规律性,从自身的写作、思考角度出发,当堂质疑并能释疑:(在此项训练中,应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开放性试题的设计)然后,教师汇总全班的问题设计,进行层层筛选,选出优秀问题在班内讨论,畅所欲言。谈出自己个性化的见解或创新性的进一步探究。

语文教学的重点篇6

我们必须正确面对课改中无意有意养成的种种错误倾向。以为课堂完全动起来了,“活”起来了,就是改革了。只是这个“活”的实效是否是学习和收获的高效。不能因为崇拜名师魅力而亦步亦趋;更不能因为追求名师风范而盲目模仿。我们的课堂活动应当是为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而设,所以要时刻牢记:关注课堂效果。

一、针对错误倾向,语文教学必须对症下药,纠偏矫错,真正顺应时代潮流和素质教育的要求,真正不刻板、合规律、讲科学地活起来。

思想理念首先要准确定位。现代教育理念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必须以更好地教育培养现代化人才为基本出发点,坚守与更新相结合,力求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教育现状。要着重培养学生的素质,就要真正讲求课堂的效率,不刻意追求华美,不能只做形式上的活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设置,应该真正有效果,而不是为了动而动,为了课堂的活跃而活跃。

二、以务实为前提,课堂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方式方法的革新当以务实为先。教无定式,学无定法,一切以教学实情为基准来灵活安排,不盲目模仿,不流于形式,让多种方式方法科学合理地活跃我们的教学。教学手段和教学辅助工具日益丰富,譬如多媒体,但使用前提首先应当是恰当。

我们的课堂教学方式多样而精彩,讨论法、谈话法、读书指导法等方法都应该合理而恰当地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的实际需要而去灵活地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来。所有这些教学方法方式的创新改革,都应当以提高课堂效率为前提,而不是仅仅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点恰恰是我们很多老师所忽略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位致力于课改实践的老师认真思考的地方。

课堂教学视野要宽泛。多元的、立体的大课堂观念,生活处处皆语文,都早已不是新鲜的思想,但语文教师要真正大胆去引领。一切可以增进语文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地点场所,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堂,关键在于把这种理念在课堂上培养起来,并且真正实践起来,内引外联,真正让课外的世界与课堂的学习需要相连接,让学生真实感受到视野开阔的语文学习,对于他们成长的重要意义。如果只是蜻蜓点水般在课堂上讲一讲,而不真正在这方面下功夫,在高考学习压力依然存在的形式下,我们语文教师的引导就会流于形式。

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还须大胆地把信息科技和心理科学等领域的成果应用于教学改革实践,在使用这些成果的过程中,不去追求知识广泛的炫耀,而是真正重视学生知识、技能、心理、思维、文化、审美等方面的差异,科学引领学生的个性,真正引导学生参与语文表达、语言交流等活动,鼓励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勇于探索和实践。还要把学习语文知识与学习其他文化科学知识高度结合,促进知识结构、技能结构的不断完善。我们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切实提升自身综合的素养,能较好地驾驭内容和形式都日益丰富的课堂。实实在在地教学,实实在在地教育,是学生之福。

语文教学的重点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b)-0000-00

一、概述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

1.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内涵

小学语文教学尤其自身的特点,它的教学对象主要是小学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语言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并且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从小学语文语言艺术的内涵上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课堂教学语言应该是规范的、生动的、幽默的、优美的。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标准的普通话,发音要准确规范,吐字要清晰流利,用词要准确得体,表述要清楚生动。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语言艺术方面,严格要求“自我”,不断完善“自我”,不断提升“自我”,以达到“语出惊人”的完美艺术境界。

2.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

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意义也不容忽视。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以语言为载体,运用语言艺术进行小学语文教学,是深化小学语文课程改革的迫切需要。就目前而言,新课改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内容非常丰富,在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语言艺术,启发小学生的心智,培养小学生良好的用语习惯,对于规范小学生礼貌用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将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说来,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语言艺术教学,一方面可以塑造出千差万别、形形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还描绘出了瑰丽多姿的人文景观及自然景观,将每个时代的人情冷暖与社会百态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对课本中的每个字句的真实含义进行准确把握及理解,而且适当融入和课本内容所匹配的美感及情感,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吸引力及感染力。

二、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策略

1.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

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关键,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应充分结合小学生阶段学生的特点,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还处于初级阶段,容易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较好地理解抽象化的语言知识,逻辑思维能力、观察力、理解力均不够成熟。因此在教学语言的运用上,应多以便于小学生理解的形象思维为主,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通过小学语文教师生动形象地表述,引导小学生接受语文知识,并加深小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例如:教师在进行疑难词“躁”与“噪”讲解时,为区分两个字的区别,可以针对这两个字的不同侧重点进行重点分析,“噪”字左边只有一个口,就好像很多学生在说话,使教师一点都不安静,“躁”字左边形似一个“足”,就好像一个人在一个地方没有办成事情,赶紧跑到其它地方办事,心情非常着急,这就是急躁的意思。赋予文字本身的意义,使简单的故事用形象化地字来代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习了知识,而且也加深了对语言的理解。

2.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

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在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小学生而言,小学生在学习到相关语文知识的时候,如果能得到语文教师的点评讲解,引导小学生用正确的方法和认识看待语文知识,可以达到提高小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目的。幽默风趣地解答,是小学生最喜闻乐见的一种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小学生可以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来达到点评讲解的目的。具体说来,在布置课后作业时,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进行批注,一方面便于学生接受自己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容易引起学生的重视,进而改正自身的错误。如教师对作文中喜欢用“了”字的学生可以进行这样的批注:不该用“了”的时候,你净用“了”;该用“了”的时候,你不用“了”。最后再说明“了”字用得有些多,希望你以后运用“了”要准确恰当。

3.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

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也是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重要环节。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课堂秩序维持时,难免碰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时候就对小学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小学语文教师采取灵活多样的沟通方式,充分利用语言艺术的重要作用,在维护班级秩序时化解矛盾。如果遇到班级内部两名学生出现矛盾冲突的现象,应从宏观上稳住大局,平复两位学生的情绪,再通过逐一了解情况的方式,适时予以批评教育。在此过程中,语言艺术的运用就极为重要,一旦运用得不好,将对小学生的的自尊心受到伤害,还给学生留下非常不好的印象,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相反,如果此时小学语文教师意识到语言艺术的总要性,不仅可以化解双方的矛盾,还可以起到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的目的。

4.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

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在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运用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对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小学语文课程内部存在着一定的系统性和关联性,小学语文教师要深入研究小学语文教材,把握好这种内在联系,掌握其确切的含义和规律,以便在知识传达的过程中更好地和学生交流沟通。只有井然有序的讲解,才能清晰地讲述小学语文知识,使学生在面对语文课程时,能够有条理地分析课程内容,进而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主动学习小学语文。对小学语文教师而言,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循循善诱,通过适当引导小学生在学习语文过程中遇到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求知的渴望,将小学语文知识用恰当的语言艺术组织语言,适当传达给小学生,引导学生质疑问题,使他们能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融会贯通,增强学习过程中的内驱动力。从具体学习方法上看,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通过课前预习的方式,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循循善诱地启迪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小学语文知识。

结语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为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语言艺术,应生动形象地描述,加深理解;幽默风趣地解答,点评讲解;灵活多样地沟通,化解矛盾;条理清楚地交流,循循善诱,不断探索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艺术的有效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水平,促进小学语文教学发展。

参考文献:

[1]靳艳琴.浅谈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构建[J].学周刊.2011(23)

[2]于秀霞,王玲玲.浅析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导语设计[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10(02)

语文教学的重点篇8

[关键词]大学语文 语文教育 高等教育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132—02

[作者简介]白燕,沈阳化工大学社科系(辽宁沈阳 110142)

《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这次以国家规划的形式强调开设中国语文课,其着眼点在于“民族文化保护”。但在随后几年的大学语文“复兴”热中,人们各自的出发点和归宿却大不相同。这种对大学语文各取所需的态度,最终导致了这门课程在定位上的含混不清。以下从语文教育、高等教育和素质教育三个维度对大学语文课程进行定位,并对当下大学语文教育改革中的模糊认识予以厘清。

一、语文教育

从教育的学科体系上划分,大学语文属于语文教育,这是大学语文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决定了大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功能和特征。大学语文的“语文”属性,主要有以下两个基本内涵:

1.大学语文具备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从工具性层面而言,在突出强调大学语文人文性的同时,还必须兼顾语文必要的工具性。在目前的教育改革中,人们更多的是标榜大学语文的人文性,而鲜及它的工具性,这实际是存在一定偏颇的。“大学语文”终究还是“语文”,它仍然要发挥语文学科固有的工具价值。大学阶段的学习需要高层次的语文能力,如快速高效的文献阅读能力、准确规范的学术写作能力等,这些高层次的语言应用能力,正体现了大学语文的工具意义。从人文性层面而言,人文性是大学语文的首要特征,但不能架空语文去谈人文性。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的具体目标应该落实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不是宽泛地将文、史、哲的基本知识笼统地传授给学生。后者的做法不仅打破了各学科体系之间的内在平衡,而且使大学语文不堪重负。

2.大学语文必须遵循语文教育的基本规律,即采用以经典文本阅读为基础的审美性教育方式。大学语文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经典篇章的解读与涵养上,通过由语言文字和文学建构的审美世界去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大学语文课切忌完全讲成文学史或文化史课,相关知识的传授也应配合文选进行,尽可能将学生带进语言文字和文学的审美感悟中,进而引发出对民族语言文化的亲近感。大学语文这种特有的感染性审美教育形式,是与其他文化素质教育通识课的重要区别。总之,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首先应该立足于“语文”,扣紧“语文”。大学语文教学必须回归到语文本位上来,体现出语文教育的“当行本色”。温儒敏教授提出“走出语文,又回到语文”的观点是切中肯綮的。所谓“走出语文”,是指突破旧有的僵化的教学体系,拓展“大学语文”的视野;“回到语文”,是指虽然教学内容广了,但也还是要把“大学语文”作为语文课来教。由此反观当下的大学语文教育改革,有学者提出以“大学写作”(甚至“应用写作”)、“大学文学”、“大学人文”或者“传统文化”课来取代大学语文课,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偏离或模糊了大学语文的本质特征,都是对大学语文教育功能的片面性理解。

二、高等教育

从教育的发展层次来看,大学语文属于高等教育范畴。这意味着大学语文教育必须纳入到高等教育的轨道中来,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必须符合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求,与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大学语文课程的“高等”定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从语文学科自身的发展阶段来看,大学语文是语文教育的高等形态,是对中学基础语文的提升。这里的提升具体表现为两个转变:由偏重语文的工具性,转变为偏重语文的人文性;由偏重语文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转变为偏重语文素养的培养。语文素养的培养应该成为大学语文教学的重点。大学语文教学应该更注重兴趣的激发以及品位的养成,引导学生“学会欣赏文化精品,学会如何去不断丰富自己的感悟力、想象力与思考力,让高品位的阅读和写作,逐渐成为一种良好的习惯,一种终生受用的生活方式”。这种着重于素养培育的取向,正与中国高等教育经历的由着重关注知识、关注能力深入到关注素质的总趋势相一致。总之,大学语文课程要努力建立起符合高等教育特点的教育模式和教学规范,而不是对中学基础语文的简单延伸,更不能功利地定位为为中学语文“补课”。

2.从高等教育的终极目标来看,大学语文教育同样担负着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使命。大学被誉为养成人才的精神家园,高等教育的终极关怀理应落在健全人格的培育上,高等教育的一切目的都应与促成人的优质发展这一终极命题相符合。大学人文教育的目的,就是将大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心理、高尚情操、独立精神与自由思想的人。这一目标的达成并非大学语文一门课程所能胜任,但是大学语文却能以其丰富浓郁的人文内涵成为大学生“精神成人”的重要渊薮。语文教育归根结底是“成人”教育,语文教育素有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的优良传统,大学语文更应秉承这份优秀资源,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发挥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三、素质教育

从素质教育的维度看,大学语文是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课程。素质教育最初是作为教育观念的改革而提出的。在基础教育领域,它针对的是应试教育,而在高等教育领域,则通常特指为人文素质教育或文化素质教育。1998年教育部《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工作,重点指人文素质教育;主要通过对大学生加强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教育,同时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以提高全体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是对理、工、农、医科学生重点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大学素质教育的提出,主要是基于大学知识结构的片面性以及由此带来的对人自身发展的不利影响,它着眼于大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调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共同提高。

素质教育直接关注的是人的内在素质,大学语文课程设立的初衷即迎合了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需求。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人文素质教育并非大学语文课的专利,但是在人文素质教育中大学语文课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大学语文以其关注人生、贴近心灵的独特方式,关怀着人类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人文素质教育中可以充分发挥语文教育精神感染的特长,使学生在潜移默化的滋养和熏陶中提升自己的内在气质和修养。此外,大学语文又以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感悟力、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为优长,这正与素质教育的精神实质相契合。

注释:

语文教学的重点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研究

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良好语言的运用对促进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长期以来,小学语文教师对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特点还存在着一些认识的误区,因此,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是极其必要的。

一、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科学性与规范性

小学语文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这一学科的有效实施一定要建立在规范性与科学性的基础上,这是小学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所应该具备的特点。只有小学语文教学具备了科学性与规范性的特点,小学语文教学实施的实效性才能够真正地得以发挥。小学语文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的语言要准确,要符合语言的基本规律,语言的科学性还体现在教师语句和词语运用的科学、正确上,只有语言是科学的,教师在教学中所传达的思想才能够保证准确无误。

二、小学语文教学语言应该具有艺术性

教师语言是否具有艺术性,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实施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师语言丰富,语言技巧娴熟,语言的情感丰富,让学生在教师语言的熏陶下能够深刻地感受到教师教学的魅力,这样的教学对学生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充满艺术性的教学语言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在艺术化的小学语文教学语境中,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空前的高涨,学习的效率也得到很大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语言应该具有较强的艺术性。

三、小学语文教学语言要具有生动性

语文教学的重点篇10

关键词:中职;语文;中心;重点;难点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讲究“立足一个中心,抓好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指以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为中心,“两个基本点”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语文教学不仅要抓好两个基本点,而且“两手都要硬”。

语文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中亘古不变的话题,它们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中职生的语文能力不是透彻理解和系统掌握课文内容和语文知识的能力,而是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满足思维运行与发展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这也就是语文不是以学问划分而是以文选作为教学内容的原因。

一、立足能力、抓好重难点的作用

在教学实践中,对课文不遗余力地阐幽发微和条分缕析,是无助于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的,要成功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明确能力培养目标时,更要抓好教学重点和难点,其作用可体现于如下两方面:

(一)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语文教学体系是庞大而复杂的,涉及的内容很多,如果教学中面面俱到,无所不包,最后留给学生的只能是知识的杂乱无章,混乱不堪,对于教师来说,也可能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本末倒置,又谈何教学效果和质量?古人有云“点睛即飞去”,画龙点睛,使龙腾空而起,同样,在教学的诸多环节中,如果抓准了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才会知道什么问题该点到为止,什么问题该细加分析,课堂教学才能做到有条有理,主次分明。这样,语文教学也就收到事半功倍效果,教学质量自然易于提高。

(二)有利于减轻教学负担。

教师应把自己所知的全部都无私奉献给学生,这不代表把所有可教不可教、学生愿学不愿学的东西全盘塞给学生,这样学生只能囫囵吞枣、浅尝辄止地接受,学习起来疲惫不堪,百生厌倦;而教师更是苦不堪言,虽鞠躬尽瘁却是自讨苦吃,教师和学生都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苦劳而无功劳者。但抓住了教学重点、难点,双方都懂得了什么该把握,什么该舍弃,这样两方轻松,也适应素质教育提出的减轻教学负担的要求。

二、如何立足能力,抓好重难点

很多时候,教师辨析、确认教学重点、难点都是依据章、节或文章的教学提示。其实这种目光是短浅片面的,我们应该既要从全局,也要从局部来抓,这样,既抓得准,也抓得精。下文依据中职语文第一册的教学谈谈具体的方法。

(一)从教学大纲和编写说明中抓准教学导向。

教材的编写都会有大纲作依据,它是学科教学的“总指挥”,因此,参透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说明在教学进行前是非常必要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特别强调要贯彻“注意基础,强化能力,突出重点,学以致用”的原则,这是我们教学的根本依据。第一册的编写说明中也具体谈到了:本期教学,关于范文,以现代实用文的学习为主,这样有利于培养现代实用型人才;而关于知识,则重点突出读写基础知识与口语交际基础知识的掌握;关于能力训练,则侧重于从语言和文字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及借助语言和文字传递信息的能力,也即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提出,第二单元(主旨与材料)为整册能力训练的核心,其他各单元都以该单元的能力要求为基础,或深化,或拓展运用。教学前参透了这些,教师便对教材有了大致的了解,有了概要的轮廓,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该期教学的重点、难点。

(二)从单元学习要求和提示中抓稳教学方向。

单元是学科教学的基本单位,一般一个单元为一个训练点,单元标题便标示了该单元能力训练和学习的中心。特别是每个单元的开头都会有单元学习要求和提示,从此我们可以抓稳该单元的教学方向。例如该册第一单元为“讲好普通话”,根据其三个要求:①培养讲普通话的良好习惯;②注意方言和普通话的区别;③掌握并运用朗读的基本知识。我们很容易发现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用普通话诵读的能力,而难点则在要求②上。教学时就要突出这一重点、难点,与其关系不大的教学内容尽可能淡化,以免(下转第100页)(上接第85页)影响目标的落实。

(三)从课文学习要求和提示中抓住教学目标。

每篇范文前,我们都会看到注有学习要求和提示,从这里也很容易发现该篇教学的重点、难点。例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篇,其学习要求为:①整体把握作者在文中抒发的感情;②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③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提示中谈到了该文的文眼、意境、情感及关键词语,由此我们很容易看出该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整体阅读,把握作者情感以及语言的学习借鉴,而难点则放在如何掌握借景抒情这种写作方式上。

(四)从课后练习和单元训练题中找出教学意图。

单元训练题多是对单元各篇目课后练习的综合,出题的意向很明白:指向重点、难点。例如《劝学》一文的课后题:一为背诵;二为解释加点词并从现代汉语中举出用它构成的双音词或短语;三为由文中文言句演化而来的成语;四为翻译;五为文言文对比阅读。五大题的出题意图很明白:掌握名篇;分析古今词义的不同;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并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因此,该篇的教学重点:背诵课文,理解重点文言词并运用到现代说话、写作中;教学难点:对于常见文言词古今义的演化分析。

(五)从学生质疑和课堂问答中发现教学问题。

很多人误认为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是教学前的事,是备课阶段的“专利”,其实在课堂中我们也要善于发现、补充备课时没注意到的问题。例如上《天山景物记》这篇课文时,依据前面的四个方面大致可以确定教学的重点放在:①了解本文的材料和主旨的关系;②学习运用比喻手法。教学难点放在学习抓住特点描写景物表现主题的方法上。但授课过程中,有学生提到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有相似之处,有的学生对课文中出现的四个小标题不理解,其实这两个问题都与文章的结构有关,因此,我们应随机讲到该文的结构特点,指出此文的开头、结尾采用的是首尾照应的写作方法,而小标题是文章主体部分四个不同内容的提示,这些都使得文章结构严谨、清晰、明朗。这样,在不经意间又解决了一个教学难点。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