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购管理特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5:50

采购管理特色篇1

一、绿色采购的特征

绿色采购除了具有一般采购所具有的特征外,还具有学科交叉性、多目标性、多层次性、时域性和地域性等特征。

(1)学科交叉性特征。绿色采购是采购学结合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而提出的采购理念。由于采购活动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密切,在研究采购活动时要考虑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又由于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生态系统也必然会对经济系统的子系统——采购系统产生作用和影响。因此,必须结合环境科学、生态经济学和循环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对采购活动进行管理、控制和决策,这也正是绿色采购研究方法复杂、研究内容广泛的原因所在。

(2)多目标性特征。绿色采购的多目标性特征体现在采购活动要顺应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对资源的节约,注重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追求经济效益、消费者利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四个目标的统一。系统论告诉我们,绿色采购的多目标之间通常是相互矛盾、相互制约的,一个目标的增长通常以另一个或几个目标的下降为代价。因此,如何取得多目标之间的平衡,是绿色采购理论研究要解决的问题。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观点来看,生态效益目标是前三个目标的保证。

(3)时域性和地域性特征。时域性指的是绿色采购活动贯穿于产品的生命周期全过程,包括绿色产品的生产、采取的物流手段到采购程序的确定、购后服务以及报废产品的回购等全部过程。地域性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由于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化,采购活动早已突破地域限制,呈现跨地域、跨国界的发展趋势,相应地,对物流采购活动的管理也具有跨地区、跨国界的特性;二是指绿色采购的实施需要采购业务管理机构、采购机构、供应商的共同参与和响应。

二、推行绿色采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推行绿色采购的必要性

(1)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我党新时期各项工作的总目标。“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系统的和谐体系,包括大自然本身的和谐、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和人与人的和谐,“和谐社会”既要经济、政治、文化和大自然等各个子系统内部的有序和和谐,又要形成各子系统之间的配套,使之共同发展。正因为如此,“和谐”成为我国新时期的社会主调和建设重点。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活动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采购活动又是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作为政府公共支出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采购的物资、工程和服务与其活动的环境有直接的联系,推行绿色采购对于保护环境、促进国家循环经济的发展,进而推进“和谐社会”的发展进程。

(2)顺应世界各国政府及采购发展趋势的需要。我国政府在《政府采购法》、《节能产品采购规定》、《环境质量保证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法规中,对采购活动做了明确规定,取得了可喜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日本早在1994年就实行绿色采购活动计划,并于2000年颁布了《绿色采购法》;美国《政府采购法》第23章专门就采购环保产品和服务作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详细的绿色采购计划。美国国防部于2004年9月出台了绿色采购的相关政策,把“100%采购到绿色产品和服务”作为采购的最终目标。澳大利亚、法国等国就购买绿色产品做出了明确规定。推行绿色采购已成为必然趋势。

2、推行绿色采购的可行性

(1)国家采购法规的完善、采购规章制度的健全,为推行绿色采购提供了法律依据。我国《政府采购法》第9条明确规定,政府采购应当有助于实现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其中首要的就是保护环境的目标。政府采购应当优先采购高科技和环保产品,促进环保企业的发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绿色采购也符合国际法和wto规则。2002年联合国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全球可持续发展峰会的声明中也明确提出,“有关国家和地方政府应推动政府采购政策改革,积极开发、采用环境友好产品和服务”。目前这份声明内容已被各国政府视为实施绿色采购的重要依据。

(2)绿色供应商的增多,为推行绿色采购奠定了市场基础。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不断深入人心,消费者对企业的接受与认可不再仅仅取决于其是否能够提供质优价廉的产品与服务,而越来越关注企业是否具有社会责任感,即企业是否节约利用资源、企业是否对废旧产品的原料进行回收、企业是否注重产品保护,等等,这些都是决定企业形象与声誉的重要因素,再加上国家法规环保节能法制的日益完备,消费者消费意识的增强,绿色供应商会越来越多,为推行绿色采购奠定了市场基础。

(3)政府绿色采购取得的成果,为推行绿色采购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自可持续发展战略开展以来,我国政府采购就着手探索新的采购理念,特别是2003年《政府采购法》颁布以来,对绿色采购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据资料显示,政府采购已取得的经验有:立法先行,以法律促进和规范绿色采购的发展;制定相关政策,形成发展绿色采购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包括政府奖励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收费政策、规定供应商回收利用负责制等;发挥社会中介组织的作用;鼓励公众参与。有这些成熟的经验,将使推行绿色采购事半功倍。

三、推进绿色采购的几点构想

笔者认为,绿色采购应稳步推进,注重效果,要结合当前采购改革的实际,将绿色采购理念贯穿其中,实现采购理念上的飞跃。

1、发挥采购业务主管部门的导向和管理作用。绿色采购的实施必须发挥采购业务主管部门引领和导向作用,把采购绿色化作为提高其管理绩效的基本方针,并在采购改革的实践中灌输绿色采购理念,逐步建立绿色采购的有关配套措施。

首先要运用法律工具和环保政策,实施绿色采购工程。通过制订规则,将购买节约型资源、环保型产品的要求制度化;动用舆论工具进行环境伦理、绿色观念、绿色意识的宣传;赋予采购机构一定的权力,使他们有权利采取一定的优惠政策用以激励供应商进行绿色生产、绿色经营;一般情况下,应利用惩罚手段对引起环境问题的行为予以限制和惩罚;在采购中,要督促采购机构严格实施《环境保护法》、《固体废弃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环境噪音污染防治条例等。其次要强化对现有采购体制的全面管理。主要包括:一是采购机构在采购活动中对采购产品质量、环保、节能的关注程度,即对采购机构绿色采购意识的规范和管理;二是加强对采购程序的管理,既看具体采购有没有体现绿色的理念;三是加强对绿色供应商市场的调查,为采购机构提供指导。

采购管理特色篇2

在绿色供应链改造过程中,由于原材料的环保性要求加大了原材料采购的难度,另一方面也使得供应商的选择更为重要,怎样在将成本降到最低的同时能够保证维护整个供应链的畅通以及各个环节之间的信任关系,已经成为具体操作当中的瓶颈。本文通过对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的特殊环境分析,提出应用作业成本法对企业在该环节的成本进行分析,从而对供应商进行选择。

本文从企业自身寻找解决方案,对应用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可提供借鉴作用。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在第一和第二部分对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和历史文献进行介绍之后,第三部分对绿色供应链特点及其供应商采购成本进行了介绍;第四部分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的适用性分析。第五部分通过具体案例阐述这一方法在实际中的适用性。结尾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同时概括了该方法在供应商选择中的优势及局限性,对其在绿色供应链以后发展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成本控制作业成本法供应商选择

activity-Based-CostinginSupplierChoosingofGreenSupplyChain

abstract

theSupplyChainmanagementconceptisgenerallyacceptedinpractice,meanwhiletheenvironmentalprotectionismisacceptedbycustomers.Duetothischangeandalsothedevelopmentofenvironmentalcriteria,greensupplychainmanagementbecomestheimportantstrategyofcompanysustainabledevelopment.

intheprocessofgreensupplychainre-organization,theenvironmentalcriteriaforrawmaterialmakethepurchasingmoredifficult,whilethechoosingofsuppliersmoreimportant.tooptimizethecostandmaintaintherelationshipbetweenstageshasalreadybecomeachokepointinoperation.thispaperanalyzesthecostingreensupplychainsupplierchoosing,andsuggeststouseactivitybasedcosting.

thispapertriestofindsolutionfrominsideofthecompany,whichishelpfultogreensupplychainusingcompany.

Keywords:Greensupplychain,Costcontrol,activitybasedcosting,Supplierchoosing

目录

一、序言1

二、文献回顾2

三、绿色供应链成本特点2

(一)绿色供应链概述2

(二)绿色采购中的成本3

四、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及模型建立5

(一)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5

(二)作业成本法的模型建立5

五、案例分析6

六、结论与局限8

(一)结论8

(二)局限性及建议9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9

一、序言

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不同于以往供应链,绿色供应链的特点在于其对于“绿色”的要求:最少环境污染原则。由于绿色产品生产的成本增加,使得产品价格随之上升,抑或产品毛利率的下降。消费者在同类型产品选择的过程中只有在与同类产品同价格下才会选择“绿色产品”,在失去社会效益承担社会成本的同时,这样的选择机制就给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增加了另一原则:成本最小/优化,效益最大化原则。

从企业角度出发,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主要有:寻求政府政策优惠,加大宣传增强消费者认同以及自身削减成本等方法。然而,如果要最终使得在各行业目前市场占有率都比较小(约5%)的绿色供应链产品在同类产品中获得一席之地,那么必须要在企业内部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方案。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在顾客下达订单之后,与供应商的接触就成了整个供应链生产的源头和重中之重,它首先决定了产品的原材料成本;另一方面,对于一个非供应链源头的供应链厂商,维护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在绿色供应链当中,由于原材料的采购选择相对较难(符合环保要求的材料提供厂家数量有限导致市场竞争较少,难以取得市场优势),这又给绿色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带来了更大的合作要求:加强并保持这种合作之间的信任。这也就意味着绿色供应链中供应商选择的过程中不能只看重成本的机械降低,或者说应该使得这部分成本“最优化”。

供应链成本管理在以前的学术研究中已经有过很相近的讨论:多是从采用的成本核算方法(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进行比较)或从供应链的信息流系统创建及管理方面进行探讨。本文希望能够在前人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理论及实践研究基础上深入分析绿色供应链的成本管理办法,试图从绿色供应链的特殊要求着手具体解决这一“环境-效益平衡”的问题。由于绿色供应链中对产品符合环保要求的控制增多,针对这一间接费用增加的情况,采用作业成本法就更加适合具体的企业运营过程。全文一共分五个部分对作业成本法在绿色供应链供应商选择的应用进行了分析:第一部分的序言部分对本文研究的内容、目的、意义的简单概述;第二部分是对历史文献和研究成果的回顾;第三部分是绿色供应链特点及其供应商采购成本的介绍;第四部分是作业成本法核算的适用性分析。第五部分是案例分析,结尾是结论和本文所提供的成本核算方法在供应商选择中的优势及局限性,以及对其在绿色供应链以后发展过程中应用的展望。

二、文献回顾

在供应链管理中增加环境因素的思想最早是在20世纪70年代,当时只是作为物流管理研究的一个次要方面提出的,大规模、有意识的研究绿色化物流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从1992年到1999年的几年时间里,众多学者进行了返回物流的研究,返回物流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制造商如何回收自己的产品和包装物,以达到成本最低、对环境影响最小的目的。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的研究都还没有完全摆脱末端治理的局限性,还没有用生命周期分析法(LCa)和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等生态评估工具来具体分析、评估整个供应链的环境影响,从财务方面对绿色供应链的研究也可谓数量有限。

近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发展较快。webb于1994年研究了一些产品对环境的影响,建议通过环境准则来选择合适的原材料,同时注重再生利用,并提出了绿色采购的概念。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资助40万美元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制造研究协会(mRC)进行一项“环境负责制造(eRm)研究,于1996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并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英国工程和物理研究委员会(ep—SRC)和英国汽油股份有限公司等20多个公司资助了一项称为“eSRC全球环境变化计划”的研究,也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主要研究方向。1996年,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开始推出iSo14000系列标准,促使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更加活跃。1997年,min等人讨论了在选择供应商的决策中如何考虑环境保护因素,以及绿色采购在节约材料减少废物污染中的作用。1999年,Beeman则将一些环境因素引入供应链模型,提出了更广泛的供应链设计方式。Hock则研究了供应链实际运作过程中如何保持生态平衡。此外,通用汽车、福特、惠普、宝洁、耐克等许多企业也积极研究和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其中,通用汽车还被美国环保局(US—epa)认定为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标兵企业。进入21世纪,从财务方面研究绿色供应链的方法才出现倪端,其中考虑应用原有分析供应链成本的方法在环保要求的情况下具体分析的文献较多。德国的aStefanSeuring对这一方面的研究较多,他在2006年的“GreenSupplyCosting”中的研究更多是对绿色供应链成本核算的总结性概述,提出了作业成本法在这一环境下更优于目标成本法的原因。新加坡国立大学的HsienH.Khoo则在铝制造业中的运输问题上建立了关于环境-成本平衡模型的探索。在我国,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引入也是近几年的事情,虽然关于供应链财务成本管理的文章非常详尽,但对于引入环保参数这一变量以后的研究并不系统,与实际结合的程度也不够深,可以说在刚刚起步阶段。

三、绿色供应链成本特点

(一)绿色供应链概述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美国掀起了一阵将供应链加入环保因素的研究思潮。绿色供应链的定义学术界一直没有达到统一的结论,参照供应链比较常用的提法和绿色制造的定义,可以认为绿色供应链是一种在整个供应链中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效率的现代管理模式,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涉及供应商、生产厂、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仓储、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的负作用尽可能小,资源效率尽可能高,并使整个供应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优化。

绿色供应链管理从社会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出发,引入“绿色”理念,对产品从原材料购买、生产、消费到废料回收利用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生态设计,通过供应链中各个企业内部部门和各企业之间的紧密合作,使得供应链在环境管理方面协调统一,能源消耗和环境负作用最小,达到系统环境最优化。

可见绿色供应链管理建立的是一种跨企业的协作,覆盖了从原材料选择到最终产品销售的全部过程。主要包括绿色设计、绿色采购、绿色制造、绿色分销和绿色物流、绿色消费以及绿色回收七个环节。(其管理体系结构如图3—1所示。)

图3-1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结构图

我们可以看到绿色供应链的双重特点:

1.它具有原有供应链的“整合”特点。在物质链和信息链的双向流动中,任何一个环节都是整体中的不可缺的环节,企业除了考虑自身利益外更应考虑整个供应链的战略方向。

2.它具有“绿色”特点及环保特性,这里笔者要强调这一环保特点体现在以上七个环节中的每一个部分,而不仅仅是最后一个环节-绿色回收。

绿色供应链的第二个特点导致了其产品在市场上的特殊地位:由于环保要求使得有绿色供应链下的产品比同类产品的盈利空间更小,消费者在同类产品选购的时候,只有在该“绿色产品”的价格低于或等于同类产品的情况下才会购买这类产品。这就使得绿色供应链下生产的产品市场占有率只有5%左右(GreenSupplyCosting,aStefanSeuring,2006)。

在大力推广绿色生产的前提下,我们需要具体分析绿色供应链中具体环节的成本构成特点,以此提高该类产品的竞争力。由于绿色采购是整个供应链中原材料成本的产生过程,基于其直接典型的特点,本文将对其进行具体分析。

(二)绿色采购中的成本

绿色采购中的采购需要考虑其在供应链中的战略特点,所以一般采购成本的构成并不能够囊括绿色采购成本的所有。另一方面,原材料的特殊环保要求使得它比一般供应链中采购成本又多了一层含义。在此,我们引入“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这一概念。

1、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的概念与特性

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是指绿色供应链中采购企业将要发生的、与特定供应商相关的成本。它有四个特性:

(1)成本主体:该成本发生的主体是采购企业而不是供应商。

(2)成本属性:该成本在供应商选择的时候还只是一种预计。

(3)成本动因:该成本是由特定供应商引起的,供应商的选择决策结果决定了该成本的大小。

(4)成本性质:该成本符合对于绿色供应链的各项相关要求。

2、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的内容

由于这一概念中的战略性特点,价值链管理环境下企业与供应商的关系必须得到维护,同时考虑到供应商管理和采购的全部过程,这一成本的组成部分如下:

(1)供应商关系维持作业成本。该成本是企业维持与供应商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所发生的成本。它与采购的数量和种类无关,导致这类成本发生的因素可能有:身份认证。大多数绿色供应链的生产企业在寻找供应商时都会发生对于供应商的初次考核成本,例如沃尔马全球采购就需要对其供应商在生产的各个方面进行全方面评估从而保证产品符合标准;谈判,基于企业和供应商之间关于订单的特别产品计划、污染较少、交货要求和途径(例如铝制造业中对于产品的运输就有严格要求);企业根据谈判结果及供应商的情况,对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产品结构等进行适当的调整;企业与供应商之间信息交换平台的构建和维护(如供应链信息流的信息平台,在比较成熟的供应链中可能会有信息共享的信息系统表现出来);企业整理、维持关于供应商身份、特征和业绩表现等档案并对供应商进行业绩定期评估等等。

(2)交易作业成本,该成本是采购交易作业发生的成本,主要是由于每次向供应商发出订单、确认订单状态以及收到原材料之后检查购进货物的数量质量的检查成本、搬运和接受成本、存储成本等。其中与绿色环保要求相关性比较大的新发生成本主要在订单跟踪以及检查、仓储环节上。

(3)缺陷作业成本:这是由于采购的缺陷而导致的企业发生的额外成本,这和下文将提到的购买原材料的直接成本中的损耗概念是不同的,其意义主要是指由于购进货物的送货不及时而导致的生产延迟;由于购进货物质量缺陷而导致返工、停工待时以及对下游客户的不利影响等。或者说这部分主要是期间费用的概念。

(4)采购的直接成本,除去交易作业成本中的运费仓储费等,这部分成本的概念只是最直接的价格成本。企业可能取得的成本节约主要在于规模优势,由于绿色供应链目前的规模较小,再加上原材料节约、对原材料的特殊要求,能够购买大量材料取得数量折扣的难度较大。这一优势的取得更多的可能需要依靠长期的战略关系的维护。

绿色战略性供应商成本总体上应该包括以上四个方面的内容,并且其中的首要内容应该是供应商关系维持作业成本,因为在价值链管理的环境下,企业与供应上建立的关系主要有两种:对抗关系、信任关系。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一般供应链中的企业多会选择信任关系。在信任关系中,企业和供应商必须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通过长时间的沟通达到开放性交流,双方信息共享,风险共担,最终达到双赢的结果。

在绿色供应链中对于供应商的选择以下几种困难:

供应链管理中企业的全面质量控制和Jit(适时生产)等要求,对供应商的产品质量、供货及时性快速性等因素的要求相当高,并且侧重事前控制;

绿色供应链对采购材料的环保要求、对于供应商所提供产品的生产条件、仓储条件、运输方式都有所制约。从某种程度来说是要求供应商与厂家一起承担原来所不用负责的社会成本。

我国当前大多数供应商还不能很好地满足企业对其环保的要求,因而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时,应考虑我国国情,不能盲目地将那些未满足环保要求的供应商排斥在外,应积极与供应商和分销商建立新型的战略联盟关系。核心企业必须意识到,在现实社会里,供应商和分销商与自己一样受到严格的环境规则的约束,一旦某一个供应商由于违反了环保法规被迫关闭,整条供应链的运作将被迫停止。所以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应当为其他企业提供相应的培训或技术支持,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环境管理能力,保证供应链的连续运作。供应链管理某些方面的小小成功会对供应链管理产生巨大的杠杆作用,标兵企业与供应商的合作正是在利用杠杆效应的积极方面。

四、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及模型建立

在绿色供应链的供应商选择中,由于成本构成的特殊性,选择供应商达到成本最优是控制成本非常有效的办法,主要因为通过供应商的选择在制造源头减少成本,优化成本结构。

一般的学术研究会对供应链中的成本核算方法主要选择目标成本法和作业成本法两方面。目标成本法更多的集中于对管理上的分析,在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中,无法根据环保要求的增减或其他变化而设定专门的差值项每次进行比较分析。所以,目标成本法更多的适用于供应链中成本的管理方面,在核算绿色供应链的特殊成本构成中并没有特别作用。

(一)作业成本法的实用性

相对于目标成本法,作业成本法更适合绿色供应链的成本分析,尤其是与供应商特定相关的采购成本:

1.作业成本法可以将绿色战略采购成本按不同的形成原因归纳开来(我们将其归纳为四种不同的动因)。

绿色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原始的成本分析方法并不能深入的将每个动因产生的成本逐个进行分析,并且可能会对特殊环保要求所产生的成本造成歪曲。作业成本法将成本管理从以“产品”为中心转移到以“作业”为中心,成本对象不再局限于单一的“产品”层次而是可以根据不同的管理目的定义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成本对象。其意义不仅在于成本计算的精确性的层面,而且已经深入到价值链重构,乃至企业组织结构设计中。因此,利用作业成本法不仅能够计算出与特定供应商相关的作业成本以进行供应商的选择评价,而且能够在作业成本法的基础上对这些作业进行优化,最终起到优化价值链的作用。

2.绿色供应链的运作方式与作业成本法的思想具有相似性。

首先,供应链中的间接费用在总成本中的比例较高,与作业成本法适用的条件不谋而合,供应链运作过程中包含的项目很多,在运营成本中比例很大。其设计的间接费用比例升高,如物流和仓储的信息管理等活动产生的费用,且绝大部分不能够归入直接成本。而作业成本法正是针对制造费用(生产企业)和间接费用(生产和服务企业)比例很高的企业而提出的。

作业成本是一个过程,超越了界限,将直接与间接成本与每个成本动因相结合,与供应链中的环节连接更紧密。将这些成本分配到各个服务中去,更有利于绩效评估和成本节约。

(二)作业成本法的模型建立

接下来我们应用作业成本法将我们的采购成本进行具体分析:

在这里,我们用单位采购成本对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特定采购成本进行分析。通过此项分析力图可以对不同的供应商的成本类型进行比较,同时在不同的单位成本中选择最优项。

S=p*Q+∑Ci*Di

Si=C0/Q

其中,S为绿色战略成本的总成本

Si为单位产品的采购成本

Q为采购的产品数量

p为采购的单位产品价格

Ci为除直接价格成本之外的其他三个成本动因发生次数

Di为每个成本动因会引起发生的成本

首先解释一下该模型选择的分析方法:

第一,S=p*Q每种单位产品价格与产品数量的乘积即我们在第三部分所提到的产品的价格成本。是表现最直接的成本形式。但是这部分成本并不能代表企业与该供应商所发生的特定采购成本的真实水平。

第二,∑Ci*Di其实是供应商关系维持成本、交易成本以及缺陷成本三种不同成本之和。其中,关系维持成本中的内容更多的会在原有的会计系统中被分类为费用,因此这里我们所说的实质广义上的成本,即将费用算在整个采购所发生的项目中,作为财务支出的一部分。这种分析方法在人力资源会计等管理会计的研究方法中也都有应用。

第三,该公式在成本分析中的应用:更多的作用于成本分析,而不是成本核算。这是广义成本的定义和模型设计目的决定的。最终取得每个供应商的战略总成本之后可以对这些不同选项进行比较,选择成本最优项,即最适合企业的供应商。

五、案例分析

根据第四部分我们建立的模型,我们具体例证关于此构成本模型的分析应用。

SHG厂是一家跨国公司设在上海的大型塑料粒子和胶板制造工厂(这句话需要再润色一下)。它的原材料采购主要有各种不同的化工产品(如聚乙烯、聚丙烯、聚酰亚胺、聚砜、聚甲醛、聚四氟乙烯、aBS树脂、聚碳酸酯、聚酯、聚酰胺等),产成品主要是不同类型的塑料粒子、塑胶板、塑胶膜。2006年,该工厂进行了eHS和公司内部的StaRpLant(星级工厂)评选。该评级主要是在环境保护方面对该跨国公司全球范围内的工厂进行评估并以工厂所达到的等级评定“星级”。

为了接受这次评级SHG厂的管理层及员工对自身的经营过程进行了全面的供应链改造,同时,重点在供应链的各个环节都提高了环保水平,以达到五星级标准(最高级别)。塑料厂的特点和一般性机械制造厂不太一样,由于充当原材料的化学制品的质量和等级不同,同样一种原材料由于环保安全程度的差异大多数可以在生产现场直接观察到污染的生成:例如所用的聚乙烯硝酸酯,不同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由于防尘性能不同,可能导致厂房内部的粉尘在厂房外二十米清晰可见,甚至飘落在更远范围内的楼宇内。这些现象促使该工厂对原材料的采购进行了重新分析和审视。

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的前后,工厂的产量大体上没有发生改变,但从成本结构到成本大小都有很大的变化。

进行环保水平提高的过程中,工厂的生产部门及财务部门对其成本动因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对总成本影响比较大的是原材料采购种类、采购品种的数量、为了符合相关部门需要而进行的环境治理费用,以及有些环保性能低的原材料所造成的机器停工维修成本。

经过绿色供应链成本分析之后,发现新的供应链采购难度有所增加,而且在原有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并不完全符合总公司要求的情况下,重新对即将采购的环保要求达标的原材料供应商进行再次询价、议价,以至于重新选择不一样的供应商。下图是企业与某供应商采购所发生的财务支出:

表5-1SHG厂绿色供应链改造前后的成本差异

改造以前初步改造以后

每种化学材料的平均价格$/ton(精确到十位)400430

原材料总量ton494.5472.1

化学材料的价格成本$197,800202,960

由于原材料采购种类不同

引起的机械维护等成本$17,22118,746

合同成本$50,000

与原材料相关的成本总额$215,021271,706

由以上结论可见,在初步改造之后的第一次会计结算时,与原材料相关的成本总额不但没有下降,反而上升。用设立的公式对该情况下的成本进行分析,可知:

(1)价格成本202,960$在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之后反而比改造以前上升了5,160$。

(2)供应商关系维护成本体现在合同成本的50,000$上。这是由于更换新的合同条款所造成的。

(3)采购交易作业成本没有发生很大变化,所以在此没有列举。

(4)缺陷成本:由于新进原材料的变化使得部分机器增加了一些调试过程,如控温控压调试,以及设计外故障的排除。

在SHG工厂对其采购流程进行初步改造之后,我们得到的成本变化方向确实与一般进行该类型改造的企业一样,随着成本的上升,企业的利润空间也在骤减,甚至于有可能会使得小部分产品的成本接近原预定价格。这就意味着为了保持必要的利润空间企业必须调整价格,而原有的定价机制并不允许这一调整的实现。因此,企业必须在调整成本结构的过程中不降低成本额,保证原有的运营环境。

在之后的会计结算中,企业考虑是否应当更换供应商时所发生成本的比较如下表所示:

表5-2SHG厂绿色供应链改造后更换供应商成本比较

更换供应商比刚改造成共时成本节约继续与原供应商合作比刚改造成功时成本节约

每种化学材料的平均价格(精确到十位)p,($/ton)4201041020

原材料总量Q(ton)4639.1)457.214.9

S1=化学材料的价格成本p*Q($)194,4608500187,45215508

S2=材料采购种类不同引起的机械维护等成本C1*D1($)17,94580118,781-35

S3=本C2*D2($)35000150001055039450

S=材料相关的成本总额

=S1+S2+S3($)247,40524301216,78354923

单位产品采购成本S/Q($)534.3520518474.1535433

在这两个不同的供应商选择中,由于企业迫于经营环境和财务数字的压力以及上级的指标压力,不得不加紧与供应商的谈判,同时在精简节约原材料的同时加快机械调试,然而由于环保指标的要求,在短期内迅速找到新的符合标准的供应商为数不多,其发生成本于原供应商水平比较具有竞争力的只有表5-2中所列出的一家。

价格成本方面由于新供应商在谈判时所作出的让步,使得材料的价格低于原供应商的价格水平,同时原材料的总量下降了9.1,相当于上一次核算的19%.原材料单价上面也有大幅下降。这样仅在原材料的价格成本上就节省了8500$。

另一个比较明显的改善就是合同成本,还要继续发生35000$。采购部门对第一次结算时的供应商状况进行了具体分析,只是将其中的2种原材料改变了供货要求,其余的都是通过进一步的价格谈判或者对原有合同中对原材料的规格要求有所变更,从而使得这一次的合同费用要小于一开始与原厂家所发生的合同费用。这一举措将变更供应商所要发生的成本降到了最低。

然而,虽然在更换供应商的同时已经使成本有所减少,但是上一阶段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时花费的财务支出已经成为沉没成本,这一环节的成本是在原始成本上的附加,所以应在这一阶段的新老供应商之间进行比较。

我们发现,由于老供应商的合作关系已经达成,所以虽然之前阶段所花费的财务支出较多,但这里我们所看到原有供应商的价格成本以及合同成本都远远低于新供应商的水平。

通过分析比较,我们发现,原有供应商的单位采购价格要低于新供应商60$,相当于新供应商单位成本的12.3%.所以SHG厂最终选择的是继续维持与原来供应商的关系。

我们不难从以上的例子中看出所谓供应链中企业于供应商之间的战略合作关系是怎样在财务数字中体现出来的。通过对价格成本S1,缺陷成本S2以及供应商关系维护成S3的分析发现维持原供应商在压低价格的同时也无形中节省了谈判成本。这也就是前文中我们强调需要维护供应商关系的原因。

虽然即使在这一阶段的总成本仍然比改造之前要稍微高出一点(1,762美元)对于新环境,只要成本的发展方向继续之前三个月的发展方向持续降低,企业必然会使成本升高所影响到运营过程的问题得到根本的解决。

本案例的选取有它自己的典型性,例如塑料制造厂对环境的敏感性、改造的迅速性、显著性。在塑料制造业企业自身环保意识较强的情况下又加上上级的评优压力,使得绿色供应链的改造工作有了必然性和紧迫感。但是如果在其他运营周期比较长的行业或者是其他环境下实施对绿色供应链的改造,可能实际工作中收效的速度会有所减慢。

六、结论与局限

(一)结论

通过对绿色供应链采购成本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绿色供应链在进行改造的初级阶段难免会造成成本上升的局面,为解决这一问题,企业应当具体分析与供应商相关的采购成本,在具体应用时,原有的成本分析方法并不能准确地找出真正提升了成本的源头,因为绿色供应链中的许多间接费用和因环保要求所增加的成本隐藏在原本被称作为“费用”的科目里,并没有被真正的吸收到与该供应商的采购成本相关的采购成本当中来。相比之下,作业成本法具有较明显的优势,能够将成本分拆为价格抑或是其他方面的成本动因,并能够将交易成本、供应商关系维护成本以及缺陷成本等未能直接分配到采购成本中的部分具体落到特定供应商,从而进行分析。

SHG厂的例子从该企业进行绿色供应链改造之前到改造完成初期以至到后期的供应商关系维持/变更阶段,具体分析了其不同时期的成本特点,强调了成本最优而不是最低的原因:供应链中与供应商的战略合作关系需要维护、绿色环保要求使得这些关系的重要性进一步加深。这对实践中真正实施绿色供应链的企业将起到借鉴作用。

(二)局限性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具体找出了一些绿色供应链采购成本的结构特征,并描述了具体应用时在作业成本法的帮助下分析成本从而改变成本结构降低成本的过程。但是在这一成本分析到成本降低的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局限:

1.行业类型的不同可能会影响本文中公式的应用范围。第四部分所提出的成本分析模型主要是应用于生产周期较短的制造性行业,在其它的服务性行业中,由于原材料成本本身就没有分析的必要性,而必须改换其中的成本动因;其次,在生产周期比较长的企业也不能够很快的发现成本的优化效果,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的事前决策能力;再次,某些企业上游供应商为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形势的,供应商的选择范围就更有限,解决霸王条款和进货渠道较少的特点更多的只能靠赢得有关政府的支持。

2.企业的管理水平。由于有些企业的生产及财务管理水平有限,将整个供应链的信息流集中到某一平台进行分析尚存在一定的困难,这些企业就应当在保证了信息流的及时性和畅通性之后再进行成本的具体分析。我们发现有些企业的信息系统虽然比较完备,但是其中的数字并没有全方面的更新,这样的情况是无法得到准确的有关供应商采购成本的分析结果的。

3.本公式并没有将企业在绿色供应链改造后有关价格成本中的材料损耗进行分析,这些因素更多的属于直接成本,所以应当在企业的财务体系中就有较完备的分析体系,这里就不赘述了,但在具体的供应商选择中应有所考虑。

资料来源和参考文献

1.markBernstein“UsingtheSupplyChaintoHelpYourSupplierReduceYourtotalCostofownership”wordtrade2005June

2.Fisher,m.,J.Hammond,w.obermeyeranda.Raman“managingSupplymeettoDemandinanUncertainworld”,HarvardBusinessReview72.5–6:83-93.1994

3.Handfield,R.B.,ande.L.nichols“introductiontoSupplyChainmanagement”(englewoodCliffs)1999

4.Hilton,R.w.,m.w.maherandF.H.Selto“Costmanagement:StrategiesforBusinessDecision”2000

5.Kaplan,R.S.,andR.”CooperCostandeffect:UsingintegratedCostSystemstoDriveprofitabilityandperformance”BostonmaHarvardBusinessSchoolpress1997

6.Stefana.Seuring“GreenSupplyChainCostingJointCostmanagementinthepolyesterLiningsSupplyChain”,Gmi2001Spring

7.张小林,李培雄,龙佩林“绿色奥运”理念下构建我国大型体育赛事的绿色调控体系,《体育社会科学》,2006年第6期

8.黄慧婷:刍议我国绿色供应链管理,《集团经济研究》,2005年第9期

9.洪香:企业供应链管理中的成本构成与控制,《管理宝鉴》,2005年第3期

10.桂良军: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会计研究》,2005年第4期51-95页

采购管理特色篇3

[关键词]生态标志;绿色采购;政府;建议

[中图分类号]F0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461(2010)05-0036-04

生态标志制度最先始于德国的“蓝色天使”(Blueangle)计划,1985年德国将“蓝色天使”标志上的文字“适应环境”改为生态标志,至2002年7月,德国的“蓝色天使”标志被671个厂家的3,395个产品使用,其中包括79个外国企业的430个产品[1]。生态标志的实施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产品的出口,据日本环境协会生态标志办公室统计,至2003年年底受生态标志影响的产品种类达59种,产品数量5,673种。政府采购制度作为公共财政体系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市场经济国家管理直接支出的一项基本手段,各国在政府采购中越来越多的采购生态标志型产品。关于生态标志和政府绿色采购国内研究文献比较多,朱庆华等研究了发达国家生态标志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针对发展中国家提出了一些建议。王寿宾评价了生态标志与产品生命周期的关系,运楠楠探讨了我国政府的绿色采购制度,黎建新从国际绿色采购经验的角度,提出中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对策。本文从生态标志与政府绿色采购关系角度进行探析,阐述了这两者的有效结合,并基于此对中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发展提了一些建议。

一、生态标志

生态标志一种是以产品生命周期方法为基础的,自愿的基于多种标准经第三方(包括政府部门和私人团体)认证授权在产品上使用的标志,标示在特定的产品类别中该产品具有基于生命周期的总体环境优越性。

目前世界上已经有加拿大、日本、瑞典、奥地利、欧盟、美国、法国、印度、新西兰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生态标志制度,具体见表1。

二、政府绿色采购

(一)政府绿色采购概念

政府绿色采购是政府和企业等采购主体为减少成本,保护资源,实现资源合理配置,在采购战略制定时结合内外部因素,把环境因素充分考虑在采购行为中。绿色采购包括:供应商的选择和评价、供应商的运作管理、与采购相关的物流、包装、回收、重用、资源的减量使用以及废品的处置等一系列行为和结果[2]。

(二)世界各国绿色采购的实践

世界各国推动政府绿色采购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模式:国家政府确立政策方向,指导次一级政府进行采购;国家推出可持续采购国家政策,指导地方政府与民间的组织与团体推动绿色采购,也即以地方团体自发的绿色采购行动为导,政府仅属于辅导协助的地位。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出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目前美国、加拿大、德国、日本等国都制定相关法律,要求优先采购经过环境认证的产品或实行强制绿色采购政策,以联合国、世界银行等为代表的一些国际组织也组成了绿色采购联合会,很多国际知名大公司以及一些著名的非政府组织自愿实施绿色采购,政府绿色采购已经成为世界性趋势。当前世界各国实施绿色采购制度的情况(见表2)。

三、生态标志与绿色采购的关系

(一)绿色采购与生态标志结合于绿色产品

符合生态标志的产品首先是绿色产品,即要充分体现出对环境优越性的特点,而政府的绿色采购要求采购的是符合环保要求节能产品,两者的有效结合点是绿色产品。政府采购的产品有办公用品、室内的电话、电脑、打印机、传真机、复印机、碎纸机、吸尘器、照明设备和各种小型工具等,室外的各种车辆、小型船舶、除草机和车用起重机等等,几乎涉及了政府办公的所有环节[3]。按照绿色采购要求,它们必须达到环保、节能、低排放和低噪声标准,其中计算机不仅涉及到辐射和节能标准,甚至功率消耗和键盘是否符合人体工程学都有专门规定。那么什么样的产品才符合要求呢,作为政府采购部门也不可能对每一项产品进行生产过程的跟踪检查,在很多情况下要求生产商提供符合环保要求的标志证明,此时生产商如果能够提供一个符合环保要求的生态标志证明,则能够满足政府绿色采购的要求,厂商也获得了进入政府采购序列的通行证。

(二)绿色采购与生态标志结合于环境保护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在此情况下,人们开始反思如何使人类的活动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作为人类很大的消费活动之一政府采购越来越引起重视。由于政府采购规模很大,且对整个社会的消费具有导向作用,通过政府绿色消费会带动整个社会环保意识提高成为很多国家和政府组织的选择,因此许多国际组织和国家相继制定出台了与环境保护和资源保护相关的协议、法律体系,如1972年6月,联合国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1987年的《蒙特利尔议定书》,1992年《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1993年《工业企业自愿参与生态管理和审核规则》,1994年《贸易与环境协定》,1997年《京都协议书》等等。很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制定了“环境标准”,达不到标准的产品就无法参与到世界市场的竞争中去[4]。对于生态标志而言,环境保护是其产生的主要原因。生态标志能够为消费者提品的环境信息,增强消费者的环境保护意识;生态标志能够为企业提供有关生态产品的市场信息,鼓励生产者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技术;具有生态标志的产品充分考虑了环境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在国际投资间可以阻止“污染”的国际转移。

(三)绿色采购与生态标志结合世贸规则

随着对环境问题关注的上升,乌拉圭回合谈判达成了《贸易与环境的决议》,并成立了wto的环境与贸易委员会。wto的环境与贸易的关系可概括为:各参加方为了保护和维持环境,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各方通过实施在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上所处的地位和需要相符合的方式来增强达此目标。这环保思想贯穿在wto相关协议中,因此虽然1994年达成的wto《政府采购协议》(Gpa)希望政府采购中扩大竞争,加强透明度和客观性,但各国政府优先采购环保型产品也不违背此规则。技术性贸易壁垒(以下简称tBt)是指一国或区域组织以维护其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及动植物的生命及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保证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措施。tBt对生态标志的核心问题――环境标准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在tBt协议下,将技术规范文件分为技术法规和技术标准,技术法规是指具有强制性的有关产品特性或相应加工和生产方法的规定,而技术标准则是指为了通用或反复使用的目的,由公认机构批准的非强制性的文件。技术标准不仅包括规定产品或相关加工和生产方法的规则、指南和特性,而且还包括或专门规定用于产品、加工或生产方法的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而对于生态标志的产品来说,要求在生产、销售、处置和回收过程满足环境保护要求,并且通过一个第三方的公认机构进行认证,符合要求的由第三方授予生态标志的标签。因此说政府绿色采购与生态标志都以世贸规则为依托。

四、生态标志对中国政府绿色采购的启示

2008年中国政府采购规模达5,900多亿元,同比增长27%,资金节约率11.3%。扩大了节能产品、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范围:节能清单共计30种产品,496家企业的14,423个产品型号/系列;环境标志清单将产品由过去的14类2,823种增加到21类6,876种[5]。在当前金融危机情况下,国家实施积极性的财政政策,政府投资达40,000亿,主要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和民生工程。这必然带来更多的政府采购项目,结合生态标志与政府采购的关系,对做好下一步的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制定和完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特别是地方性的绿色采购法规

近几年来中国政府相继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明确了政府的绿色采购。2003年颁布的《政府采购法》明确提出政府采购要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要求,2004年底财政部等相关部委联合制定了《节能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以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也明确要求实行政府绿色采购。在2006年财政部、国家环保总局又联合《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实施意见》和首批《环境标志产品政府采购清单》,明确规定了政府绿色采购的范围、绿色采购产品清单,2007年1月1日起首先在中央一级预算单位和省级含计划单列市预算单位实行,2008年1月1日起在全国全面实施都提出了明确要求。具体部委和地方政府也出台了政府的绿色采购管理规定,如2007年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向各中央国家机关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央国家机关节能减排工作的通知》,要求各中央单位要强制采购节能环保产品,上海市政府在《上海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规定政府采购应当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6]。虽然说绿色采购从法律层面有了明确的规定,但由于生态标志产品成本高,价格贵等特点,而政府部门在采购过程中又受政府预算的约束,最后实际实施过程中效果并不是很好。因此对于中央政府来说除了制定相应的该法律法规外,可要求各地方政府在中央部门文件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细节性的规定,并进一步加大对地方政府部门的采购监督力度,促使绿色采购成为各级政府采购的主要原则。

(二)推动各地进一步实施和完善生态标志计划

生态标志与绿色采购有很多的结合点,因此要有效实施绿色采购,可加大生态标志的实施计划。中国环境(生态)标志计划是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国家11个部委共同发起的,1994年就开始实施了,到现在我国生态标志建立了较完善的标准体系和审核体系,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56项标准,覆盖了绿色采购的主要产品,已有1,100多家企业的21,000多种产品获得了中国生态标志。目前正在实施的环保、节能标志共有四种,分别是十环标志、环境标志ii型、节能标志和能效标识,已获认证的产品中大多都与政府采购密切相关,如环境友好型办公设备和用品、环保建材、资源综合利用产品等。但随着采购规模的不断扩大,现有生态标志未必能够满足发展的要求,因此政府部门或相关机构应该加强对生态标志的研究,努力探索生态标志的新领域,扩大生态标志产品的范围,制定出相应的生态标志产品的评价体系。

(三)建立绿色采购标准,推动绿色采购稳定发展

绿色采购标准的制定是实施政府绿色采购的核心[7],也是绿色采购得以稳定发展的保证。政府绿色采购对于中国而言,可以根据目前的生态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选择政府采购所涉及的优先领域,分行业、分产品制定绿色采购标准和清单,具体实施时把生态标志产品作为绿色采购的主要对象。把生态标志产品与政府绿色采购挂钩,政府绿色采购产品指南的制定都以生态标志产品为依据,要求制定各类绿色产品的绿色环保标准,加快行业内绿色标准的推广,加速推进绿色产品的“环境标准的认证”步伐,使绿色产品生产企业有章可循,有规可矩,为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结合绿色标准,调整“绿色清单”

结合生态标志的理念,不断增强“绿色清单”的可操作性。一要明确“绿色”的概念,特别是“绿色清单”和“节能清单”之间的关系,绿色应包含再生、节能、环保等多重含义,具体采购时,再生、节能、环保占多大的权重也要规定清楚。二要改变清单的列举方式,从绿色采购标准角度加强对绿色产品的认定;三是要贯彻国货优先原则,利用《政府采购协议》和wto中相关法规,优先采购国货,保护民族工业;四是“绿色清单”要全,应尽量覆盖所有类型的政府采购对象。最后,清单要及时补充,对清单的“修订、认证、评估及推广”要跟上。另外,“绿色清单”应尽量与国际标准接轨,为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的开放奠定基础。

(五)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建立政府绿色采购信息网络

公开绿色采购信息可增加政府采购的透明度。建立以生态标志为主要内容的政府绿色采购信息网络,完善更新生态标志产品的资料库,使采购人员有条件获得足够的生态标志产品方面的信息,并将国际最新生态标志产品信息和动向及时传递到国内相关企业。同时必须建立涵盖政府采购信息、采购程序、招投标结果、监督结果、质疑投诉结果在内的政府采购信息披露制度。制定公开的生态标志产品的信息规范,并公布政府绿色采购的实际执行情况,为经营者与政府采购部门提供便捷的交易平台。

(六)加强对政府绿色采购实施情况的绩效评价

政府绿色采购制度要进行跟踪、反馈和绩效评价,以保证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可持续性。由于生态标志产品一般都有绿色标签,这为绿色采购实施情况的检查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便利。具体执行时,可借鉴美国、我国台湾地区的经验,专门设立一个机构绿色采购检查机构,检查政府采购的产品是否有绿色标签,各项指标是否满足要求。

(七)推动全社会进行进行绿色采购,促进绿色采购全面发展

全社会环保意识的提高是绿色采购持续发展的动力,要在社会上不断推广生态标志产品,提高其社会的知名度与认同度。据日本生态标志办公室2005年的调查统计,知道生态标志占92%,不知道占8%,但从信任角度来说,信任只有16%,有67%只有一点点信任,还有14%说不清楚是否相信。由于政府的消费具有一定社会导向功能,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宣传生态标志,营造社会全面消费生态标志产品的意识,努力扩大生态标志产品的消费市场,鼓励企业开展绿色营销。政府部门除了带头采购生态标志产品外,还可以通过价格优惠和财税补贴等政策来扶持其他社会组织或团体来采购生态标志产品,以促进绿色采购的全面发展,提高全社会的环保意识[8]。

[参考文献]

[1]朱庆华,孙建民.发达国家生态标志对发展中国家出口贸易的影

响[J].山东财政学院学报,2003(3):63-67.

[2]侯方淼.林产品绿色采购初探[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07(6):98-100.

[3]黎建新.绿色政府采购:国际经验与我国策略[J].财政研究,2007

(2):64-66.

[4]陈柳钦.国际贸易可持续发展的环境约束[eB/oL]..

[6]运楠楠.关于我国政府绿色采购制度的探讨[J].才智,2009(1):

257-258.

采购管理特色篇4

关键词:总承包项目 采购角色 成本控制

一、引言

工程总承包项目采购管理,将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纳入项目管理[1],赋予了项目管理更广、更深的内涵,在项目采购过程中,应着力抓好采购与设计的协调、供应商管理以及采购策略的编制与执行等一系列关键控制点的管理,对工程项目的三大控制目标(质量、进度、成本)进行综合同步控制,真正实现安全供应、及时供应、经济供应的目标,达到有效提升项目整体管理能力的目的[2]。采购是项目执行的核心环节,是实现工程设计意图和顺利实施项目的基本保障。总承包项目采购费用一般占整个工程造价的60~70%,有的项目甚至更高,采购既是整个工程进度的支撑,也是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采购在总承包项目中的角色非常重要。

二、总承包项目采购角色

采购是指货物和服务的获得,其所涵盖的意义不仅是指货物的买卖,而且也包括雇佣承包商承建某项工程或聘请专业的咨询人员从事某项研究,因此采购概念包括有形物质的采购,即“硬件”采购,如货物的采购及其服务、工程的发包及其服务;也包括无形的货物采购,比如咨询服务、设计图纸、软件采购等[4]。从采购的过程功能看,采购包括对项目相关供给市场进行考察调研;与潜在的供应商联络,按商定的程序组织采购;按设定的指标体系评选中标商家、签订采购合同,确定采购的货物或服务的名称、品牌、规格、型号以及数量和质量;监督检查合同货物的供应、安装运行与维护;在出现执行问题时要及时按合同条款规定采取相应措施,比如:迟延付款,处理合同执行中发生的索赔诉求和合同纠纷调解等。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资源争夺也日益加剧,采购不再是简单地购物,而是控制外部资源,提高企业竞争能力、降低企业经营成本的战略措施,是企业综合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比较世界著名企业,无论是500强中的生产企业,还是工程建设总承包企业,对企业采购角色定位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获取企业外部的重要资源,在供应链的竞争上取得比较优势,进而形成企业的相对优势,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1.加强市场调查与分析

为了确保项目有效地实施,采购部门首先要对项目相关市场信息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和评估,利用各种媒介全面比较国内外最新有关货物的变动行情,准确把握相关采购信息,获取物资供应渠道,收集有关价格信息,对所采购货物和设备的性能参数以及可靠性进行充分的摸底调查,提出经济合理的采购计划清单。中国某著名央企,多年来致力于科学理性采购,改造传统采购业务,强化管理控制,提升企业管理水平,采购部门一方面是主动深入生产一线摸清需求,深入研究消耗规律,另外一方面认真做好市场分析,定期召开供应市场分析会,针对不同物资品种、依据市场形势变化定期供应市场分析报告,根据供应市场形势,择机进行采购操作,明显增强了市场把控能力。2011年2月份,利用油套管价格上涨前的有利时点,提前采购企业需要物资油套管2万吨,降低采购成本600万元。

2.制订采购策略,合理调整采购计划。

采购策略是在认真分析外部资源环境及项目内部需求特点后所编制的前瞻性工作规划,决定了项目采购的总体执行思路和原则性安排;采购计划是对整个项目采购内容,按货物、工程和服务来分类,根据合适的采购方式和方法,做出每一具体步骤的时间安排。采购计划是采购进度控制的重要指标安排,在实际工作中要力求做到采购计划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计划切合实际。要根据市场结构,供货能力以及潜在的竞争能力来确定采购的批量,打捆分包采购,要兼顾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平衡衔接和实际执行情况,合理调整采购计划。

3.选择最佳采购方式

总承包项目的采购方式较多,每种采购方式各有其特点和要求,根据项目的要求和进度,选择好最佳采购方式,有利于加快采购速度,节省投资,减少不必要的人力物力的浪费。采购方式确定要根据项目的性质和规模、合同的大小和性质来区别对待,体现采购公平与公正的原则,确保采购货物的经济性和效率性。目前世界各工程建设企业一般都选择比较流行的、整合资源的集中采购管理体系,集中采购的核心是需求计划的集中,通过实施集中采购,既能提高企业的采购规模,增强企业的议价能力,也能提高企业的影响力,增强抗风险和保供能力。某中央企业历时17年打造归口管理、集中采购的物资供应管理体制,通过集团总部的直接集中采购(战略采购)、组织集中采购、授权中心集团化采购等不同具体采购方式的执行,有力地整合了全集团的需求资源,强化了与国内国际著名企业的战略合作,有力控制了供应风险,降低了采购成本。

三、总承包项目采购成本控制

项目管理是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为实现项目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管理活动。项目资金必须得到最有效的使用,项目采购管理除了保障物资供应,最主要的职责就是降低成本,实现项目效益。

1.做好采购预算工作,确保采购行为处于受控状态

制定预算的行为就是对组织内部各种工作进行稀缺资源的配置。预算是计划活动的一个方面,也是组织政策的延伸,是采购的控制机制,起到一个比较标准的作用。制定采购预算是在具体实施项目采购行为之前,对项目采购成本的一种估计和预测,是对整个项目资金理性的规划,是对项目采购资金进行合理的配置和分发,是项目采购资金的使用标准。采购预算有利于对采购资金使用行为进行随时的监控,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处于合理的浮动范围内。

采购管理特色篇5

海尔集团副总裁周云杰向记者介绍,海尔一直以来致力于产品和科技的创新,实现了全系列产品从研发到生产到售后服务的绿色化环保化,从1985年亚洲第一台四星级节能冰箱在海尔诞生起到2003年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一直到2006年海尔鲜风宝空调成为空调行业空气质量标准。

海尔从产品概念设计、研制、开发、生产、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再利用的全过程中一直坚持绿色环保节能的不断创新,尤其是“保温加氧、除菌除尘”的海尔空调凭借卓越的产品质量,连续三年中标国家采购;海尔彩电独有的“护眼自由调光、养眼调色板”技术,让用户在健康护眼的环境中享受到大型赛事的精彩!海尔润眼电脑等产品,更是为环保节能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正是因为在环保产品的开发和创新方面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海尔环保节能系列产品在绿色采购高峰论坛中备受青睐。

谈到政府绿色采购,周云杰表示,政府绿色采购是创造一种社会责任,代表着政府采购的行为,同时对于企业来讲,也是一种导向,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在政府绿色采购中,一个企业不能单纯从采购出发来考虑采购,而应该从用户的需求出发,因为作为一家企业来说,在做规划的时候,要考虑环保,同时要考虑政府的使用者的需求。因此,海尔从研发、设计到配送、安装都本着服务一体化的原则,因为政府绿色采购产品不同于一般的产品,有其特殊的用途。

“海尔发展到今年,已经第23个年头了。”周云杰对记者说:“我们大概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业阶段,从1984年到1991年,主要采取的是质量和服务相结合的企业管理模式;第二个阶段是从1991年到1998年,这7年的时间,我们处于一个多元化发展的阶段,这个阶段主要是以企业管理模式的推广为中心的管理;从1998年到2005年应该说是海尔的国际化战略阶段,从中国市场拓展到海外市场,我们也特别强调出口不是为了创汇,而是为了创品牌;从2006年开始我们进入了第四个战略阶段,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这个阶段我们不仅要求把战略拓展到海外,还要求在当地创造出品牌,即‘三位一体’:当地化的设计、当地化的制造、当地化的营销。去年海尔全年的营业额大概是1070多个亿,可以说比较稳健。”

对于公司获得的一个又一个荣誉,周云杰表示动力和源泉在于作为一个中国企业,责任重大。中国要强大,首先需要民族工业强大,而不断要求创新的梦想也在一直带动着海尔不断向前发展。

“我们公司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创新。创新精神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企业文化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创新不仅需要管理上的创新,更需要技术上的创新,需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积累,不断地沉淀。”

采购管理特色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保障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Fromthehighervocationalcolleges“purchasemanagementpractice”coursestatusandgoals,throughtheanalysisofteachingdesignandimplementationideas,leadingtocurriculumreformattemptandexploration,andfinallyputsforwardmeasuresofthesuccessofcurriculumreform.

Keywords:highervocationalcolleges;curriculumreform;safeguardmeasures

1《采购管理实务》课程地位和目标

1.1课程地位

随着采购对企业贡献的不断增加,企业对采购管理越来越重视。所以在采购人才培养和需求方面,加大了对采购人员现代采购管理理念和现代化实用技能的要求。高职院校是企业补充现代采购人员的主要途径之一,理所当然对《采购管理实务》这门课程的开设和学习显得非常重要。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核心课。这门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要培养学生具备较强的采购与供应实践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从整体上具备对采购与供应工作所需要的知识与技能的初步掌握,熟悉企业采购的流程,具备从事采购员岗位所必需的知识及相关的职业技能。

1.2课程目标

(1)能力目标包括:会准确地填写采购申请单;能科学、合理地编制采购计划;能正确选择预算方法编制采购预算;能分析采购环境的各种因素;能够对采购市场进行划分;能运用供应商开发与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评估指标对供应商进行评估;能够做好采购谈判准备并进行谈判;能够正确评估采购合同的风险;能够进行采购合同审核;能够正确分类不同的采购绩效评估方法;能够设计采购绩效评估的相关指标。

(2)知识目标包括:掌握经济订货批量计算公式;掌握价格分析相关原理;理解影响采购价格的因素,了解采购价格确定的方式;掌握采购申请单编制的流程;掌握mRp原理;掌握物料计划编制的流程;熟悉采购预算编制的方法和流程;掌握市场结构的构成;掌握供应商考评的基本方法;了解采购谈判收集资料的范围及内容;了解谈判步骤及谈判的技巧;掌握合同签订的相关法律知识;掌握采购合同管理流程和采购合同审核措施;掌握采购评估的各项指标;掌握采购绩效评估的方法和手段。

(3)素质目标包括:通过实战演练、现场体验、案例分析等课程安排培养学生自信心;通过按时按量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自我管理意识;通过实训项目组共同完成工作任务培养学生较强的责任感、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通过角色扮演、项目组分工合作等活动训练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商务沟通能力;通过模拟训练,使学生具备合同管理的法律意识;通过设置项目中的出错、意外、突境的处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变通力和灵活性。

2《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教学设计和实施思路

本门课程设计思路应打破原有的以理论为主的学科体系,根据企业采购管理和工作任务需求进行课程设计,凸现实践教学,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的教学特色。其教学过程设计可以采用:“任务/案例引入――学生团队成员分配工作/讨论任务――学生分头准备、老师指导监督――小组汇报――教师归纳总结――学生课后反思深化”的方式进行。

在内容设计上主要分理论和实践教学两部分进行。在内容选取上要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采购管理人才为目标,强调教学内容对学生的适用性;结合工学交替的课程开发思路,针对采购管理工作岗位要求选取教学内容,强调教学内容对工作岗位的针对性;兼顾现代管理思想,引入供应链管理思想和现代采购管理理念,强调教学内容对社会发展的先进性。

2.1理论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改革思路

《采购管理实务》课程采用单元模块化教学,将采购管理工作划分为采购认知、采购计划与采购预算编制、交易条件控制、供应商管理、采购谈判与合同管理、招标采购、其他采购操作、采购风险控制和采购成本与绩效管理九个单元任务。在每个单元之后都配套有相应的实训任务,教师可以灵活的根据教学计划合理安排学生分阶段或集中完成。

本课程在改革过程中应结合地区产业特点,依托物流师、采购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以采购员职业岗位技能要求为标准构建课程内容,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教学内容设计。精心选取在工作中遇到的典型任务,形成教学模块和经典案例,充分体现本门课的职业性与实践性。在注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重视对学生“诚实守信、敬业精神、责任意识、遵纪守法”职业素质的培养,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能力。

2.2在实践教学中实施的困难与改进建议

(1)在小班教学条件达不到的情况下,可以只对采购方向的学生就本门课开设小班教学,其他物流方向的学生可以合班上课。这样既重点保证了采购方向学生学习的质量,又拓展了其他方向学生的知识面,也缓解了师资教学条件的压力。

(2)针对企业采购岗位人员有限,实践课实施难度大的问题,可以实行轮岗制,再通过“传、帮、带”的方式让有采购现场经验的学生以现身说法,来帮助其他学生获得现场体验和模拟技能的提升。

(3)针对在实践环节难以展开集中教学和考核问题,可以灵活设置考核模块,将考核分为现场操作和模拟描述两种大的方式进行。力求做到公平、公正、合理,体现学生的能力水平。

3对《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进行的尝试和探索

3.1教材的选用和编写要符合现代社会对高职院校学生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要求

当前,高职院校已经发现其本身存在的问题,采用工学结合、任务驱动、单元模块化教学,而很多教材已经陈旧过时,教师面临没有合适的可选用教材的压力,促使很多有一定教学经验的教师自发编写教材。但是,编写的结果并不理想。原因是他们缺少企业现场的实际操作经验和技能。所以,笔者认为要选好教材,前提是要有好的教材可选,就要必须从教材的编写抓起,其中的关键是要深度推进校企合作。就是学校要和企业紧密合作开发编写教材,尤其在教材的案例教学中,可以由企业的资深人员参与进来,编写最新的实用案例。同时,对整个教材的结构、逻辑、内容和简明实用性做好把关和审核。

3.2在教学方式上科学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

在理论课教学当中,要求老师以“必须够用”为原则组织课堂内容,以情景教学、视频教学、分组讨论、角色扮演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完成任务驱动、单元模块化教学内容的组织,要求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强烈的工作责任感,把企业的利益和自己的能力提升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

在实践技能教学中,要选在实训室或就在企业现场进行,这就要事先取得合作单位的高度支持和配合。由于采购要涉及到和供应商的沟通交流、协商谈判、签订合同,不可能做到现场有较多学生的参与。所以可以请采购部门的负责人或主管把一些典型的采购事例编写成经典的采购案例,供老师和学生在理论教学中通过模拟情景、角色扮演等方式,最终获得采购岗位上的相关技能,以达到实践教学目的。或者通过录像的方式,录取采购谈判现场、招标采购过程相关视频,供师生观摩学习,同样可以获取现场经历和相关能力水平的提升。当然,这其中会涉及采购方和供应商的一些机密,实施起来难度较大,但也不失是一种方法。

3.3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和落到实处

一般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就会开设这门课的学习,在每年暑假会有为期2周的社会实践活动,或在正常学期内被派出去进行工学交替式学习,在企业内进行现场学习1~3个月。校方要根据情况及时采取应对方案,并同步派老师跟踪做好相应的指导方案。另外,指导老师要和企业的相关负责人做好沟通和协商,安排好学生在此期间的调查任务和学习任务。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作的前提下,教会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理论知识,为企业创造价值,同时提升自己的人生价值。

4高职《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成功的保障措施

众所周知,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服务企业一线的技能型实用人才,和企业对基层人员的需求紧密联系。所以,其课程改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和企业合作的程度。在这方面,上海商学院校企合作的成功,很值得借鉴。

例如上海商学院采用五定模式――定目标、定模式、定规章、定学生数量、定学生去向,与“好又多”的合作,为其培养门店店长。双方约定以工学交替为课程计划,以过程性、多元评价为评估标准,以企业承担全部学费和奖学金为管理和激励措施,以择优录用为岗位就业原则,来达到合作目的。其中“五定”模式的制定和实施发挥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学校专业定位的准确性,实质性地促进了专业教学内容的改革,密切了学生学习与就业的联系,实现了学校育人和为社会服务的宗旨。这样的校企合作才是有效的、成功的。

因此,《采购管理实务》课程改革的成功,也应在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前提下进行才行。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以下有效措施:

第一,必须或尽可能的实施小班教学,尤其在实训环节。这个措施看起来很容易做到,但是不少院校经常以节约教学成本或师资不足为借口而安排合班教学,所以实施起来并不是那么顺利。从长远的教学质量和学校发展来看,这个措施迟早会得到校企双方的支持和保障的。

第二、高职院校要与合作企业密切联系,高度配合。企业毕竟是以盈利为目的,对人才的需求也是以市场需求的变化为依据的。所以带有很大的随机性,需求旺季大量需要和接受实习学生,淡季可能一个实习生都不要。所以学校理应要先满足企业的用人要求,理解企业的做法,在此基础上再提出合理的要求,同时灵活安排和调整课程的教学计划。

第三、签订科学严谨的校企合作协议,包括对学校、学生、教师及企业的利益问题。校企合作应当以“双赢”为合作目的,校方应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能为企业带来什么?自己的需求是什么?经费又从哪里来?同样企业也应清楚地明白自己能为学校带来什么?自己的需求又是什么?利润从哪里来?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是:具有正确的校企合作教育理念,互相了解合作单位的类型与目的,具有彼此合作的利益点,具有较为完善的校内外实训基地,具有“双师型”的教学力量,具有一定的教育教学资金保障,具有与培养目标一致的首次就业岗位。明确校企合作有效性的基本条件是校企合作成功的基本前提。

第四、建立科学严格的管理制度,特别是社会实践、工学交替、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使学生学有所得,老师教有所得,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高职院校为企业输送一线员工,其管理制度应该接近于企业管理制度以“严”为标准,同时应符合高职教育教学的管理特色,以“科学合理”为标准。

总之,本文就《采购管理实务》这门课程的教学设计和实施思路,提出了对本门课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以及改革成功的保障措施,期望对高职教育教学的成功改革以启示。

参考文献:

采购管理特色篇7

仓储式超市实际上就是以零售的方式来从事批发业务。超市既是服务中心又是配送批发中心。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使麦德龙成为了专业客户的超级仓库。

1.有限的目标顾客。绝大多数普通超市的目标消费群是无差异性的,即服务对象是全体普通消费者,消费者短期内的重复购买率高,但每次的购买量不大,多为临时性随机性消费行为。而仓储式超市的目标消费群比较明确,麦德龙针对“有限”客户,即只对工商领域的经营者、群体消费层实行会员制,会员必须是具有法人资格的企事业单位。

2.直邮广告促销。麦德龙超市一般不通过大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而是利用直邮广告进行促销。它们向所有会员每两周邮递一份“麦德龙邮报”。邮报是一份详尽全彩页的商品目录,介绍了半个月内商品的最新价格,新增商品以及近期开展促销的商品信息。邮报不仅使会员及时了解商品信息,而且帮助企业有效地降低采购成本,提高客户采购的透明性和公正性。

3.特色化商品营销。面对零售业内竞争压力逐渐增大,麦德龙不是单纯以价格低廉吸引顾客,而是从商品入手,以独家商品、特色商品及自有品牌商品吸引顾客。在每个麦德龙卖场都有一些诸如奶酪、吉士、黄油、咖啡、咖喱粉等特有的进口商品和一些跨地域的特色商品,比如青岛麦德龙是全市最早销售泥螺、腊鸭、糯米藕等南味食品的超市。此外,麦德龙的自有品牌商品除了日常生活用品还有涉及到了五金工具等。

4.企业套餐服务。麦德龙公司利用“顾客节”表明企业对小型工商业户的重视,重申以顾客为合作伙伴、与顾客共同发展的服务理念,从而赢得了顾客的好感和信任。2000年4月上海麦德龙举行的“顾客节”活动,推出了10份为工商业户提供具有专业水准的“套餐”——帮助他们选择最适合的商品,让它们“用最少的钱,配最全的货”;这其中有为小型装修队选配所需电动工具和手动工具提供的商品建议清单;有为小型餐饮业准备的各种套餐餐具;有为企事业单位准备的福利套餐商品建议目录,等等。

二、麦德龙仓储式超市的销售管理

麦德龙C&C营销体制在中国的成功推行应归功于其完善的内部管理体系和高度的管理信息化。经过三十多年的经营发展麦德龙自创了一套适合C&C体制的商品信息管理系统和会员信息管理系统,使内部管理成功实现了信息化。

1.客户管理。麦德龙根据客户规模和购买量将客户分“aBC”三类,其专门成立的“客户顾问组”,对客户的消费结构进行分析,向客户(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特色咨询服务。同时,与主要的客户进行沟通,向他们提出采购建议,帮助客户降低采购成本。通过提供全方位服务,麦德龙不仅拥有了大批的稳定客户,还及时掌握了市场需求动态,从而提高了商品管理的主动性和灵活性。2.商品管理。麦德龙的商品采购管理实行中央采购制,即连锁总部统一采购,各地连锁店无独立的采购决策权。总部统一采购后根据各连锁店的销售情况分别确定配送计划,进行统一配送。统一大批量采购既加强了总部对采购的控制,又降低了进货成本。麦德龙通过商品信息系统掌握商品进销存的全部资料,从商品的选择,订货,再订货,收货到销售,收银,每一个环节都通过电脑完成。信息系统根据历史资料,自动地预测销售,制定采购计划,产生订单,将存货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

3.供货商管理。作为一家跨国连锁零售集团,麦德龙对供货商提品的质量和供货能力的稳定性要求很高。因此它们在与供应商建立购销关系时一般不采用常规签订书面购销合同的方式,而是按照已确立完整的交易惯例,通过一套系统的操作程序来获得质量稳定的商品,保证可靠的供应。麦德龙有一份专门为供应商制作的《麦德龙供货商手册》,内容包括凭据、资料填写、订货、供货、价格变动、账单管理、付款等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双方当事人应予遵循的交易规则和操作程序。双方确认后,麦德龙和供货商之间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不再就单笔交易签订采购合同。

4.销售计划管理。为了实现采销合一,麦德龙的销售计划是由采购部门来负责实施的。这与一般的零售企业不同,麦德龙的销售计划是按促销活动制定活动的节目,所以也被称作节目单销售计划。这种计划的制定要有相当的超前性,以便有充裕的时间进行统筹安排。计划成功的关键是销售计划与采购计划的一致和购销计划与供货商商品促销计划的有机结合。

三、麦德龙仓储式超市营销策略的启示

首先,尽快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连锁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让我们自己的员工有归属感。其次,建立完善的员工培训机制,这一点极为重要,必须有自己的培训中心来培训自己的员工。再次,以整体的Ci(形象设计)面对媒体和公众,在两到三年内以成熟的连锁企业形象确立在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最后,向国际市场迈进,用五到十年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连锁经营企业集团。不仅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规模企业,而且要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一步一步使自己不断壮大,结合自身特点加以改进,永远利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周小明:实用企业文化营销,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5)

[2]马义爽:连锁经营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1)

采购管理特色篇8

关键词:电子商务;阳光采购;途径

abstract:withthepopularizationofcomputer,mobilephone,network,moreandmorecustomerschoosetoshoponline,thee-businessenterpriseshavebecomethemainforceintheB2Cmarket,sotheprocurementmanagementmoreattractedtheattenitionofthee-businessenterprises.thispaperdiscussestheapproachtorealizesunshinepurchase,expoundsseveralwaystostrengthenthemanagementofprocurementfore-businessenterprises.

Keywords:e-business;sunshineprocurement;approach

电子商务企业是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手段,开展以商品交换为中心的商务活动的企业。进入21世纪以来,互联网、手机网络迅速发展,人们随时随地都可以上网浏览信息,通过网络购物也就成为了大多数消费者购物的首选,电子商务企业得以迅速发展,成为B2C市场的主力军。

电子商务企业有巨大的销售量,京东商城2015年全年商品交易总额4465亿元,淘宝仅2016年“11.11”一天的销售额达到1207亿元,其对应的采购额可想而知。而电子商务企业的采购状况往往被企业、被公众所忽略。近期自爆数起内部采购腐败事件的京东商城,撕开了电子商务企业采购问题的面纱,把电子商务企业的采购腐败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

1“阳光采购”内涵

对于电子商务企业,特别是像京东商城、苏宁易购、国美在线、阿里巴巴等上规模且有众多产品或服务采购的电子商务企业,每年的单品类商品或服务采购额少则百万元,多则可达数亿元,其采购的权力寻租空间不可小觑。如此庞大的商品或服务采购量,增加了采购岗位腐败的诱惑性。在电子商务企业中,如何构建阳光采购体系,如何实现采购中的公开透明、科学规范、高效快捷、监督有力[1],避免采购中的违规违纪违法行为,则是这些企业采购管理中面临的问题。

“阳光采购”的内涵是指采购单位按照“公开、公平、公正”和“质量优先、效率优先、价格优先”的原则,通过科学化、合理化、高效化的采购制度、流程和采购监督管理,采取切合实际的采购方式,从供应市场获取产品或服务的行为。“阳光采购”其核心思想是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以优势的价格获取优势的产品或服务,提高采购效率,避免采购过程中的暗箱操作、损公肥私等“灰色采购”现象,将可能藏污纳垢的采购行为置于阳光之下,让采购乱象在阳光下没有生存的空间。

2先进的采购文化、制度和流程建设

企业文化是具有该企业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企业生存的灵魂,是推动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采购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采购文化是打造廉洁高效的采购队伍的基础。阳光采购重在采购机制创新[2],建立合理有效的采购制度、流程是处理违规违法行为的依据,是构建阳光采购的根本保证。

电子商务企业和生产型企业相比,其采购具有一定的独特性,诸如,B2C平台面向全国甚至是全球市场,具有显著的销量优势,其采购的商品或服务数量是生产型企业所不能比及的;商品或服务面向的都是消费者最终需求,是成熟的产品或服务;采购资金大、付款频次高等。这些特点,决定了供应商为了进入该企业的销售平台或为企业提供相应服务,可能会想尽各种办法,拉拢采购人员,以谋求获得更好的机会和收益。面对种种诱惑,电子商务企业的阳光采购文化,合理有效的采购管理制度、流程和监督管理措施,是筑起采购人员拒腐防变的第一道壁垒。电子商务企业起步于最近十余年,比传统的粗放型企业少有复杂的利益纠葛等情况,更易于开展先进采购文化、制度和流程的建设。

在阳光采购文化建设中,电子商务企业要始终以自身企业的运营特点为出发点。属于偏重商品交易的,要以比质比价比效率比交期等采购要素,通过建立合理的商品评判标准选择合适的产品供应商;属于偏重服务类的,要以比服务质量比口碑比价格等采购要素,通过建立合理的服务评判标准选择合适的服务供应商。同时,电子商务企业的采购管理还可以方便的借助网络信息手段,参考消费者的评价反馈意见或建议,实行倒查反推的采购监督机制。

3建设优势采购信息平台

电子商务企业是以网络信息技术为手段,实行商品或服务的销售。在销售活动中,偌大的互联网络平台上,存在众多的竞争者,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可以方便的通过比价软件,掌握相同、同类商品价格情况。这种销售模式,有效避免了销售环节中的回扣等灰色地带。

在采购活动中,也可以借鉴网络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发操作性强的采购信息平台。采购信息平台的开发,重在前期投入时间、人力、资金,设计的信息系统、操作模块、业务流程等都需要与企业实际业务相结合,既便于操作,又便于监督管理。通过信息平台,让所采购的商品、数量、价格等信息可以在企业内部横向纵向对比审查,甚至可以预设固定的程序,对异常数据进行系统自动报警提醒等,提示相关人员跟进处理。

采购信息平台不仅是电子商务企业内部的采购平台,发展方向是采供一体化,开放供应商账号,让供应商与电子商务企业通过采购信息平台,直接交互其商品价格、数量、到货期或服务内容、价格、时间等信息,按照采购信息平台统一设定的程序进行信息流转,减少人为参与和干预,实行商品信息的阳光化。供应商的商品、服务有没有市场竞争力,最终通过销售平台的销量检验,充分让消费者用货币进行“投票”。通过市场这只无形的手,供应商和电子商务企业,都会摒弃与采购人员私相授受,共同去创造企业双赢的局面,而不是某些个人从中渔利。

4与供应商约定阳光采购协议

要实现阳光采购,供应商的参与必不可少。电子商务企业除了与供应商签订商品或服务购销合同之外,对入围的供应商还要签订阳光采购协议,通过协议,告知供应商倡导什么样的行为,抵制什么样的行为,让供应商明白什么是大利,充分调动供应商的参与度,与供应商一起约束采购行为。同时,协议不能流于形式,重在监督执行,对违反约定的供应商,坚决按照协议约定处理,警告降级、除名、终止供货,等等,以此建立和维护良好的采购环境。

5多种方式开展采购监督

接受供应商宴请、索要供应商礼品、收受供应商贿赂、职务侵占等行为是电子商务企业采购中常见的违规违法行为。一旦发生上述行为,最终会影响电子商务企业的市场占有率、经营业绩和品牌影响力。作为企业高层管理者,对灰色采购不能因为“恶小”而放任为之,要充分发挥内外部监督渠道的作用,以有效的监督促进阳光采购的实现,保持对采购腐败的零容忍。

5.1企业内部监督

监督部门按照企业的规章制度,事前、事中、事后参与采购的全过程,最大程度防止暗箱操作。京东、阿里巴巴等大型电子商务企业都有自己的反腐机制,阿里巴巴还特别设置了“廉政部”和“合规部”来负责调查内部腐败。通过监督机构的合理设置,发挥监督机构的“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作用,增加灰色采购人员的成本和代价,让其不敢为不能为不乱为,使采购工作置于阳光之下,让腐败无处藏身。

通过监督部门发现的采购贪腐线索,需要一鼓作气,一查到底,而不能形成姑息养奸的现象,不能形成人人喊打,就是没人打的恶性循环。查证的采购腐败事件,属于企业规章制度处理范围的按章处理,属于国家法律法规处理范围的移交国家司法机关依法办理。只有严格依规依法,才能形成企业采购工作中的清风正气。

5.2广开言路

采购的腐败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程度的隐蔽性,供应商、采购人员往往双方都获得了预期的利益,掩盖了其不合理不合法的一面。要发现采购的腐败事件,电子商务企业可以利用网络作为媒介,广泛获取各方面的信息。现在网络无处不在,电子商务企业对于采购腐败行为,利用自有网络平台、企业邮箱、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等方式,建立并畅通举报渠道,动员供应商、知情人提供信息和线索。

畅通举报渠道,可以让有一己之私的采购人员心生畏惧,减少触碰红线的可能。同时,对提供的信息或线索来源予以奖励和保密,欢迎和鼓励有关人员积极关注企业的采购行为,促进企业采购工作健康有序开展。

5.3采购数据分析

任何一个采购事件的发生,都离不开对应的各方面的数据,庞大的数据信息是电子商务企业的核心资源[3]。数据如果割裂开来,那只是一个一个简单的含义,但电子商务企业依靠大量数据的捕捉、整合、处理后,可以形成相互关联的“大数据库”和“大数据流”,让数据在阳光下“说话”。

电子商务企业利用自身的商品数据、用户数据、网络平台收集的竞争者商品数据,从供应商、商品或服务属性、价格、订单、销量等多角度进行对比分析,从分析中掌握采购情况和发现采购异常行为,并由此进行责任追溯。

6提高采购岗位待遇

采购部门一直被广泛认为是“肥差”部门,采购岗位的人员可能随时随地都处于利益诱惑之中。而人性从某种层面上讲,都或多或少会追逐一定的自身经济利益。电子商务企业强调采购文化建设,强调采购人员对职业的操守的同时,也要考虑采购人员的“经济人”角度的诉求,通过提高采购岗位的福利待遇,增采购人员对于利益诱惑的抵抗力,让采购人员光明正大的拿其应该拿的合法收入,自觉抵制灰色非法收入。电子商务企业,可以给予采购岗位高于同行业同职位的薪资福利待遇,让有私心邪念的采购人员在伸出贪婪之手之前,能够有所顾虑,让阳光真正照进采购人员的心里。

7结束语

电子商务是B2C市场的主流趋势,作为电子商务企业,构建先进的采购文化和制度流程,充分利用企业优势和网络信息技术,开发采购信息平台,广泛获取数据和信息,与供应商一道监督和规范商品采购行为,是实现阳光采购的有效途径。企业做好了阳光采购管理与监督方方面面的工作,对于采购腐败问题也不需要有过高的成本即可实现预防和惩治。阳光采购反过来作用于企业,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企业的品牌信誉度,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和市场占有率,更深远的促进企业进入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波.阳光采购内涵及其提高措施[J].现代商业,2011(27):90-91.

采购管理特色篇9

企业绿色采购的内涵

企业绿色采购是指企业内部各部门协调决策,在采购行为中充分考虑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通过减少材料使用成本、末端处理成本,保护资源,从而提高企业声誉,并最终提高企业绩效(同时包括财务绩效和环境绩效)。具体来讲就是,企业通过加大采购部门与设计部门、生产部门和营销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共同决定采用何种原材料和零部件,同时包括与供应商的合作方式,通过减少采购难以处理或对生态系统有害的材料,提高材料的再循环和再使用,减少不必要的包装和更多使用可降解或可回收的包装等措施,控制材料和零部件的购买成本,降低末端环境治理成本,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企业效益。

企业绿色采购的影响

企业绿色采购的影响主要是指与供应商的紧密关系带来的影响和企业相应的内部管理带来的影响。通过供应商的选择和企业内部的合作,可以减少使用原材料,尤其是减少使用有毒和有害的原材料。这样不但可以减少原材料的成本,而且可以避免触犯现有及潜在的法律。同时,由于在源头控制了污染,企业可以减少污染治理费用。环保状况的改善可以提高企业声誉,从而有助于产品赢得消费者青睐,企业也可能得到政府的支持。

与供应商的紧密关系带来的影响

建立与供应商的紧密关系,首先必须选择供应商。供应商的选择主要是指供应商数量和结构的选择。减少供应商数量,并使供应商逐渐发展成为多层分级的结构,上一级对下一级实行监管,下一级对上一级全面负责。在此基础上,采购企业才能更深入地了解直接的、数目不多的供应商,从而全面地降低企业成本。

减少管理费用对供应商的寻找与选择的过程,包括对供应商的信息收集、筛选、评估与考核工作,要耗费企业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这个阶段可能会增加企业管理费用的支出。但当建立了稳定的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后,就会节约大量的管理费用。包括:节约了由于对供应商不信任而产生的监督成本;降低了采购企业与供应企业的信息沟通成本;减少了订单成本(由于集中填写订单取代了零散填写定单)和不断选择供应商的招投标费用。此外,实施绿色采购,减少使用有毒和有害的原材料,实现污染物的源头控制可以减少大笔的排污治理费用。从长远来看,管理费用大大降低了。

降低生产成本其一是把企业的生产容量和生产能力与相应的供应商结合,把部分生产行为从采购企业转移到供应企业从而提高效率。当然,只有在建立了与供应商更密切的联系后,这种随之带来的诸如劳动力分配等问题才能得以解决。其二是促进供应企业之间的联合,采购企业直接面对组合后的供应商而非零部件商,有助于供应企业和采购企业之间建立更为紧密的关系,减少材料的浪费,从而提高了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削减材料流通成本材料流通成本包括采购成本、运输成本和库存成本,减少这方面的成本可能是建立与供应商关系最明显的优点。首先,由于与供应商的密切联系,企业可以避免采购有毒、有害及劣质的原材料,降低由于材料不合格而需重新采购的成本;其次,采购企业对供应商进行评估与选择,形成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并实现采购过程绿色化,在满足运输要求的前提下,采用可循环的包装并减轻包装的重量,降低了包装和运输的成本;最后,建立了与供应商的联系,实现准时供货方针,为企业节约了原材料库存成本。

企业内部管理带来的影响

在实施绿色采购的企业中,各部门的有效管理和密切合作,将有利于保护资源和消除废物。采购部门采购可再循环、再利用的原材料和包装物,积极寻求对环境有害材料的替代物,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从源头控制污染。福特汽车公司非常重视采购可回收的废料作为其原材料,其汽车的外壳和其他很多部分都是用回收的易拉罐和塑料瓶等材料做的;采购部门与设计部门互相沟通和交流信息,就可以在设计时对材料进行生命周期分析,减少废物数量,同时也能够降低材料的购买成本和污染治理成本;废物处理部门对于已产生的固体废物,采用生物降解、无毒焚烧或垃圾化的处理方法,保护环境。

我国企业实施绿色采购的建议

当前,世界范围内可持续发展的呼声不断增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不断增强,我国企业的环境行为正面临着日趋严峻的现实压力。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及绿色贸易壁垒,迫使我国企业必须通过绿色采购,获得和提升国际竞争力,在国际市场上争得一席之地。

加强与供应商的联系

通过各种形式(如招投标),寻找与选择合适的供应商,最终建立与供应商的稳定关系,这种稳定的战略伙伴关系能够帮助企业提高经济绩效与环境绩效,在此基础上申请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最终促使我国企业获得和提升国际竞争力。

强调部门与部门之间的紧密合作

只有企业内部包括采购、产品设计、生产和营销等各部门的通力合作及信息沟通,才能保证从材料的选择、产品的结构功能、制造生产过程、包装和运输方式、产品使用及使用后的处理等,都考虑到节省自然资源和保护环境。

采购管理特色篇10

关键词:图书采购系统实用以读者为本多渠道

纸质图书的采访工作是大学图书馆各项工作的重要环节,其工作目的是对学校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进行有计划的积累与合理布局,是保证馆藏质量的基础,同时也满足和保障了学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图书采购必须以“学校的总体发展目标”;“学校的学科建设,特别是特色学科、重点学科的建设”;“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馆藏文献的使用情况及价值,学校较稳定的科研方向”为依据。并严格遵照本校的系统性、特色化、针对性、经济性、可操作性原则。

1、兼顾系统实用的采访

我校图书馆有着较长的开馆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体现我校特色的藏书体系。图书采访工作应在已有藏书体系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满足不断涌现的新学科、新教学目标和师生时刻都在发生变化的读书兴趣要求,使本馆藏书既体现我校专业特色,又丰富多彩;既具有长期的馆藏价值,又能满足读者当前的需要;既具纵向的连续性,又横向的拓展性,形成一个有主有从、有专有博的知识体系。通过补充、组织馆藏图书,力争使各专业图书保持内在的历史延续性和尽可能的完整性,力争反映出各专业领域的变化过程(亦要尽量体现本专业最近最新的研究成果)。单就我馆已经收录的年鉴来说,通常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连续出版的,这就要求采访人员必须对已收录年鉴的种类加以关注并不断补充,以保证此类年鉴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断涌现新的学科和新的领域,我们的采访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结合我校实际情况采购反映新学科和新领域的最近最新研究成果的图书,以满足学校师生的科研和教学要求。在图书采购经费有限的情况下,图书的采购在体现我校专业特色的同时要紧紧围绕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所采图书一定要做到物尽其用,“好钢用在刀刃上”,处理好重点与一般、品种与复本量、长远与当前的关系。

2、以读者为本的采访

当今社会是一个以人为本的社会,我们的采访工作也要适应这一社会主旋律,做到“以读者为本”。为读者服务是图书馆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图书采访工作也不例外,读者的需求是图书采访工作的重要依据。读者被排除在图书采访工作之外再加上采访人员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和兴趣爱好的局限,最终会导致采购与需求的脱钩,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我校图书馆大力提倡“以读者为本”的服务理念,把读者的需求和建议灌输到图书馆工作的方方面面。目前市场上图书质量良莠不齐,品种分布不均、选题内容重复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些现象客观上增加了文献采访工作的难度,同时采访人员受到自身专业背景的局限,不可能对所有学科的现状和发展都有深入透彻的了解,很难鉴别一些专业图书的价值和质量,开展相关采访工作会感到力不从心。在这种情况下我校图书馆鼓励读者积极参与到图书的采购工作中,加强了对收藏图书的质量控制。首先,我馆组织教师学生到书商的卖场进行现场采购,收集每人选择的图书信息,根据我馆的采购原则和经费情况进行甄别和取舍,在图书到馆并加工完成后第一时间以邮件和电话的形式通知选择该书的教师或者学生,以表达对参加现采读者的感谢;其次,我校图书馆系统为读者开辟了荐购图书的按钮,此按钮既可以链接到书商发的最新书目又可以自主推荐图书信息,采访人员会定期的整理分析读者的荐购情况并予以回复。再次,我馆采访人员会收集和整理国内各大出版社的纸质文献出版书目,并送往各院系,由各院系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勾选。最后,采访人员在图书馆系统中根据书商提供的电子版书目作订单的时候,对一种书的取舍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就是查看同类书在本馆的流通率。流通率高表示读者对这类图书感兴趣,要适当增加种类或复本量;流通率低则代表此类图书不受欢迎,要不订或控制复本量。当然文献采购工作一方面要体现“以读者为本”的服务宗旨,根据读者的需求进行文献资源的配置,另一方面要进行必要的资源调配,加强特色馆藏的建设。

3、多渠道的采购

我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购采取的是招标批购与自主零购相结合的模式。招标批购是当前各高校图书馆图书采购的首选模式,采用招标采购,较好地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一方面可促进图书市场的有序化竞争,促进书商在价格上给予更多的优惠,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提供增值服务,如免费图书加工,提供采访、编目数据等,每年为学校节省了大量的经费和人力支出;另一方面也使图书馆依法规范采购管理,增强透明度,有效使用购书经费。在招标批购的基础上,为了保证我校特色馆藏的到书率,我校采用了两个不同折扣的标段,即a和B两个标段。因为我校特色类专业书籍由于发行量少,读者面窄,定价都比较高,折扣伸缩空间极小。书商为争取高利润,折扣高的书很少问津,当然就不能提供给图书馆,从而限制图书馆采访人员采购行为和影响图书馆的馆藏结构。相应地把我校特色专业类书籍的折扣率提高,使得书商有利可图,这样才能保证我校特色馆藏的到书率。我馆以招标批购为主的同时适当赋予采购人员自主零购的权限,这主要是为满足学校教师的突发需求。在教学或科研过程中,教师可能会急需某一种书籍而在本地市面上无法买着,这时他们会向图书馆求助,相对来说图书馆的购书渠道更宽,在这种情况下,图书馆采访人员有义务协助教师来采购这类书。采访人员可以向中标书商询问也可以在网上订购,考虑到到书周期,在网上订购更快捷,有时候价格更优惠,而且更直观;但是网上订购的图书也存在不能提供磁条和前期加工等服务的缺陷。当然图书采访原则上向中标书商采购,只有在急需或书商没有库存的情况下,经馆长批准后方可在网上或非中标书店、书市订购。

总之,图书采购是一项重要而复杂的工作,要以读者的需求为目标,结合我校的办学特色,选择有效地采购模式,求真务实地采购系统实用的图书。

参考文献:

[1]方晓娟.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读者调查方式探讨[J].图书馆学研究,2005,(1).

[2]郭春花.对新时期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