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2:57:44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篇1

xxx位于豫东平原,区域面积1759平方公里,总人口158万,因夏王“太康”而得名,是中国锅炉之都、好人之城、道情之乡、纺织名城、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国平原绿化县、全国产粮大县。近年来,xx县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县域治理“三起来”重大要求为遵循,以党建高质量和经济发展高质量两个发力点为抓手,立足资源禀赋,加快动能转换,做大做强、做精做细特色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提高农村发展水平,形成城乡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致力提升县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9年,全县生产总值373亿元,同比增长8.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6亿元,同比增长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3亿元,同比增长11.7%。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10.5%;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6966.5元、12479元,城镇化率40.02%;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排名居全省第10位。

一、聚力把强县和富民统一起来,突出集群优势,着力提升产业发展。产业聚集区建设,xx县产业聚集区始建于2011年,历时10年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如今已发展成为河南省“十快产业集聚区”、“省一星级产业集聚区”。太康县先后被评为“全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锅炉压力容器产业试点地区”、“中国新兴纺织基地县”、“中国棉纺织名城”“中国锅炉之乡”、“中国长丝织造产业基地”。太康县产业聚集区立足“产业园区+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基金+产业联盟”一体化推进模式,以提升产业链、完善产业生态为核心,持续做大做强两大主导产业,纺织服装、锅炉产业入驻企业85家,纺织规模达到170万锭,喷水、喷气、圆盘织机规模达8500台,服装年加工能力5亿件,锅炉生产能力5万蒸吨。银鑫棉业先后引进18条德国、日本先进生产线,万锭纱月产能高出全国同行业的30%;建设河南省智能环保锅炉创新中心,四通锅炉入选工信部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和省智能装备企业,参与全国锅炉生产标准制定;通泰纺织、四通锅炉、永兴锅炉等企业均引进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产品档次、产品附加值、企业效益均得到显著提升。商务中心区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太康县商务中心区建成区面积1.0平方公里,入驻企业45家,从业人员12018人,完成投资15.8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5亿元。博信锅炉检测中心、洪昇服装质量检测中心等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成投用,2019年晋升为河南省二星级商务中心区,全省综合排名第10位。产粮大县建设,全县年粮食总产达16.06亿公斤,粮食产量位居全市第一,小麦产量创历史新高。肉蛋奶产量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3%、6.1%、1.7%。连续13年保持了全国生猪调出大县位次。发展优质小麦30万亩,高油酸花生30万亩,发展粮改饲专用玉米3.7万亩,粮改饲构树5800亩,发展蔬菜15万亩,瓜类40万亩。助推土地流转面积63万亩。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整县推进项目,总投资10933万元,已完成投资5550万元,对第一批进行了完善,太康牧原粪污处理中心已建成;第二批项目已通过评审,第三批已获省厅资源处批复。印发《太康县创建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实施方案》为农产品生产经营保驾护航。全县发展注册农民合作社近4048多家,其中有92家农民合作社被授予“县级示范合作社”、35家被授予“市级示范合作社”、10家被授予“省级示范合作社”、4家被授予“部级”示范合作社。已认证注册家庭农场960多家,其中省级示范家庭农场2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17家,省级示范产业集群2家,市级示范产业集群1家,省级产业化龙头企业3家,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7家。

二、聚力把改革和发展结合起来,强化科技引领,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突出开放招商,立足招商引资突破年,坚持书记挂帅、县长牵头、人大监督、政协融入,2019年,引进世界500强企业1家、国内500强企业2家、上市企业10家,补齐了产业链短板;秉承“招来一个带头人,带来客商一大群”的雁阵效应,实施产业链图谱招商,加快莱赛尔纤维等15个项目落地,推进天虹纺织科技产业园、欧企德集团产业联合体等项目建设;规划建设纺织服装产业园,共享锅炉制造产业园,生态造纸产业园、长丝织造产业园等13个专业园区建设,打造新旧动能转换的增长极。强化科技引领,建立龙头企业、创新平台、关键核心技术清单,推动上中下游企业加强产业协同和技术攻关。建成省级智能车间9个,智能工厂1个,智能化改造企业3个,省智能环保锅炉创新中心1个;开展能效、水效和绿色制造提升行动,创建节能减排创新型企业1家,中国长丝织造行业绿色清洁生产企业1家,获批“河南省首批省级低碳园区试点单位”1家;润泰纺织服饰工业园被认定为省级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基地;四通锅炉“互联网+远程控制服务中心”获得“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称号。太康锅炉取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60项。河南省智能环保锅炉创新中心投运后将持续构筑太康锅炉产业竞争新优势。优化营商环境,以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开展“联合审验”“多评合一”“联审联批”,实现企业和群众办事“一网通办”“最多跑一次”,破除各种隐性壁垒,将工程项目建设领域审批时限压缩至100天;保留各类证明16项,取消185项。实施营商环境“双月评议”制度,每两月组织对服务经济发展的窗口单位进行评议,根据评议结果授予“流动红旗”和“流动黑旗”;完善服务保障机制,实行“1+1+1”项目分包机制,坚持重点项目周观摩、月通报,列出问题清单,一一交办落实;搭建融资平台。出台《太康县金融服务小微企业实施方案》,注入基本金1.5亿元设立主导产业发展基金,去年以来为20家企业协调银行贷款9000多万元。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篇2

县发展和改革局:

根据《中共大英县委大英县人民政府关于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委〔2020〕-1)精神,现将我局涉及的“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一是生猪养殖积极发展。截止8月底,我县持续保持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病零发生,存栏生猪41.61万头,出栏28.13万头。二是大春生产保持稳定。已完成大春扩面7000亩,其中水稻1000亩,完成进度为100%;玉米1000亩,完成进度为100%;大豆5000亩,完成进度为100%。三是农田建设有序推进。完成2019年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任务2万亩,占计划任务的100%。四是人居环境整治有效。积极推进省级“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建设项目,目前已完成2019年33个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改造10200户,完成总工程量的100%,已完成组织验收,目前正在对个别不达标户进行整改。2020年继续实施“厕所革命”项目,计划在28个村改造提升无害化卫生厕所10506户,截至8月底已完成6600余户。结合实际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持续提升村容村貌。“四好农村路”建设全面推进。

二、主要措施和成效

(一)统筹规划科学组织实施,三农工作机制建立完善。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了以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人为双组长的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了以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镇级乡村振兴工作机构。编制完成《大英县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启动编制《大英县隆盛镇杜家寨片区概念性规划及村庄设计》。二是强化投入保障。积极探索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工商资本带动、社会各方参与的多元化乡村振兴资金投入保障机制。积极统筹涉农资金项目,创新发行乡村振兴专项债券,目前已到位债券资金5600万元。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先后出台了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意见、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方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考评激励办法(试行)等具体举措,乡村振兴战略任务从县级、镇到村有序组织实施,县委、县政府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纳入全县目标绩效考核内容严格督查落实。

(二)因地制宜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布局持续优化提升。

一是重点突出着力培优产业。围绕巩固大英优势特色农业,提出“7+3”现代农业体系培育计划,发展柠檬、柑橘、甜桃等优质水果基地2.21万亩,打造绿色蔬菜基地0.8万亩,发展小龙虾等特色水产5000亩,建设道地中药材基地0.64万亩,发展年出栏500头以上规模生猪养殖场249家。二是产园互动推进融合发展。坚持绿色乡村与休闲旅游农业相结合,重点打造遂大快捷通道、蓬乐路沿线农旅融合示范带,不断提升“宋井桃蹊”等乡村景点业态,通过全国休闲农庄验收1个,成功创建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个、市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个。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形成了隆盛中药材、蓬莱青花椒、蓬莱柑橘、卓筒井甜桃、河边柠檬和回马绿色蔬菜6个现代农业园区。大英县隆盛镇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市级三星级农业园区。三是品牌创建力促提质增效。培育发展农产品粗加工和精深加工12家。发展农业龙头企业15家,培育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社481个、家庭农场851家,争创市级示范社33个、省级示范示范社27个、部级示范社4个,争创市级示范场3家、省级示范场15家。全县11家企业及农民合作社的25个品种获得“遂宁鲜”品牌授权。

(三)多措并举建设美丽乡村,农村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一是扎实推进农村“三大革命”。2019年共投入资金7600余万元,改造农村户厕6.17万户,目前已全部完工。2020年,计划投入资金2100余万元,在28个村改造无害化卫生厕所10506户,目前已完工6628余户,预计10月底前全部完工;新建农村污水处理一体化设施11套、新建污水处理厂5座、压缩式垃圾中转站5座;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改造提升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153户。二是加快乡村公共基础配套。结合脱贫攻坚建设农村文化室、卫生室等综合服务设施52个,45个贫困村和乡村振兴示范村村级活动中心全面配套升级。围绕“农村四好公路”建设,投资1.4亿元实施杨河路、玉太路、隆通路、五福路等35公里农网路升级改造,以贫困村为重点的260余公里道路拓宽加固工程全面实施。三是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结合疫情防控整治环境卫生,以庭院为重点,围绕开展“大扫除”“大清理”“大消毒”等活动和环保问题整治,多方位实施村庄清洁行动。2019年创建“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07个,累计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82个。

(四)群策群力推进乡村治理,示范引领促进乡风文明。

一是完善基层治理机制。成立了大英县城乡基层治理委员会。结合村建制调整改革,对168个行政村开展换届选举,在全市率先实行村书记(主任)“一肩挑”。全面规范、整治村务公开,全县村务公开率和规范化率均达100%。二是深入推进文明创建。积极开展文明村、“四好村”创建,充分利用“农民夜校”、村民代表大会和广播电视、微信等各种渠道,加强村民思想道德建设,近年来,全县累计创建省级四好村37个、市级四好村240个。三是不断强化村民自治。深入推进“三治融合”,实施“雪亮工程”,切实加强农村治安管理,积极开展扫黑除恶工作。指导全县168个村制定各具特色、切合实际、通俗易懂的村规民约,成立村级红白理事会299个。

(五)重点发力落实改革举措,激活要素加快农村发展。

一是落实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完成集体经济组织登记赋码170个(含村建制调整前50个),颁发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04860本,颁证率99.52%。二是激活农村发展资源要素。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加大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等农村使用人才培育,全县职业农民持证上岗达1000多人。以“五联”机制为抓手,积极探索多种模式的农村合作经营,完善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今年1-8月,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203.13万元,45个贫困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村平4.51万元以上。今年上半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7426元,增长7.8%。三是加快乡村振兴试点示范。按照全市乡村振兴试点工作总体安排,在隆盛镇率先开展乡村振兴先进镇创建,并在原隆盛镇杜家寨村、后坝村两个市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基础上,新增隆盛镇土门垭村等6个市级试点村和蓬莱镇榕桥村、回马镇花园村2个县级试点村。2019年成功创建乡村振兴省级示范村3个、市级先进镇1个、示范村7个,市级乡村人才振兴示范村1个。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现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较慢。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力度不够,特色产业培育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较慢,加之农村改革创新举措不多,政策项目支撑不足,一些规划的重点工作推进成效不明显。二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力度不大。主要是受今年疫情影响,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渠道不畅,工资收入相比往年有所减少。同时受农业市场影响,群众发展生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三是农村基础设施配套不平衡。一些镇村项目统筹规划落实不够,项目管护长效机制不够健全,部分村道路、农业产业等生产生活配套还存在短板。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篇3

【关键词】调优结构;建筑经济质量;作用

引言

随着建筑业的发展,建筑经济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但是在建筑行业的运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加强对调优结构的探讨和分析,能够有效保障建筑经济质量的发展,提升建筑行业结构优化,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1.建筑行业运作中存在的问题

1.1发展比较落后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主要以小型企业为主,生产规模比较小,并且缺少相应的骨干企业和带头企业,对行业的带动作用比较小,建筑企业的数量比较少,实力相对较弱,对发展的后劲有所欠缺。建筑行业发展落后情况制约了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1.2分布分散化

随着经济的增长,建筑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规模还比较小,分布情况相对比较分散,虽然现在建筑企业在不断调整,但是还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建筑结构单一的问题,各种建筑企业的结构相似化情况比较普遍,内部管理结构和经济结构相似,这就使得建筑行业不能优势互补,没有有效的发挥自身优势。

1.3效益提升慢

随着发展的需要,当前的建筑业的规模比较小,产品的数量比较多,对于一些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产品还比较缺少,由于资金、规模、技术的制约,一些建筑企业大多数承担一般性的工程项目,这就造成效率不高、行业结构简单的问题出现。这种问题也制约了建筑业效益的提升。

1.4专业水平较低

在当前建筑行业规模比较少,小型企业相对较多,使得专业化水平比较低,其中主要体现在生产技术的落后、缺乏高水平人才、设备相对简陋、管理制度还不够完善,这就很难实现专业化的经营和生产。

2.调优结构的具体内容

2.1调整组织结构

在组织结构调整中,要结合建筑行业的实际情况和发展特点,调整的目标应该以大型建筑企业为主,其它中小型建筑企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形式。在建立大型的建筑企业过程中,应该加强管理、技术、资金方面的支持力度,提升建筑经营的竞争力和管理能力。注重对建筑行业的引导工作,采用多种方式来提升专业化水准,提升对建筑经济市场的适应能力,促进市场竞争份额的占据。

2.2调整体制结构

在调优结构中,体制结构是建筑结构调整的主要目标。随着建筑体制的改革,对所有制结构进行完善和调整是很有必要的。主要的调整方向有以下几点:

一、引导和鼓励非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将一些规模比较小的集体建筑企业或者是国有建筑企业,运用合适的方法,如出售、拍卖的形式来转变成个体私营建筑企业,鼓励和支持一些新办的进驻企业,为他们的发展提供相应的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促进私营建筑经济和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实现和探索公有制建筑经济形式的多元化。根据建筑经济的发展情况,实行多元化管理和运营模式能够促进建筑经济结构的优化,确保建筑资源的合理分配和针对性管理。加强建筑经济发展的组织形式和经济方式的探究,制定有效的调整方案,能够有效的推动公有制建筑经济的发展。

2.3调整门类结构

在调优结构中,对于门类结构的调整应该按照我国经济发展的分类标准进行,规范建筑行业,对建筑行业内部结构进行调整。现代建筑行业应该由建筑安装业、咨询业和建筑工作监督、管理等三大类别构成。根据建筑行业的实际发展需求出发,加大对建筑门类结构的调整,确定建筑发展格局。

3.调优结构在提高建筑经济质量中的对策

3.1提升建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建筑行业中,根据目前建筑工作中对综合性人才缺乏的情况,应该要加强对各种层次、各种类型的综合性人才队伍培养,以此来满足建筑行业发展的需要[1]。推动建筑设备研发创新,更应该对现有建筑工作人员进行强化培训,提升自我的职业道德素养,并且能够让他们能够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建筑经济结构的作用。通过互联网技术和相关的信息技术,对相关的人员进行指导,更好的培养实践、创新性人才,为建筑经济质量发展提供人才队伍的支撑[2]。加强对设备的运用和引进,充分运用高科技设备,对传统门类和产品进行改造,提升科技含量,促进技术进步,保证建筑经济质量稳定发展。

3.2注重市场方向和份额

在建筑行业运作中,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整体作用,做好市场调查,结合市场的具体情况,对生产规模和产业结构进行调整,对资源配置进行优化,不断提升建筑企业的效益[3]。并且根据全球化建筑发展方向,注重市场方向的展望,把握市场需求,不断的优化和调整建筑行业结构,加强对建筑经济质量的建设工作,提升建筑企业的发展动力,不断扩大建筑行业的市场份额。

3.3加强领导,注重建筑经济质量的管理

通过加强领导,对建筑经济质量管理进行规划,制定相应的领导体系。对设备、人员的管理要科学、合理。在建筑行业运作的过程中,制定有效的监督机制,设置专人对建筑工作流程进行不定期或是全程的监督检查。提升监督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管理人员对于建筑行业运作过程综合进行分析,制定相关的预防调整方案。对于建筑流程中日常检查工作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详细记录检查结果,不仅包括工程进度、设备使用情况记录,还应该包括工作量的记录和安全措施的维护情况,以此来分析、保障建筑经济质量在实施的过程中能够进行。通过加强管理部门和用户之间的关系,了解用户的实际需求,更好的确定建筑生产方案,推动建筑经济发展。

3.4促进建筑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

在建筑行业中,推动建筑企业之间的兼并与联合,发挥自身的优势,互补自身的不足。将一些效益较低、经济管理不佳的企业,对结构进行调整,或者与一些优势明显的企业进行合并,以此来提升整体的经济效益。支持和鼓励建筑企业进行资产重组,构建创新工程,名牌企业,优化结构,扩大资本,进而实现建筑经济结构优化行业调整的目的。鼓励建筑企业对经营方式转变,从产品经营模式转变成资本经营模式。一些有经济、技术优势的建筑企业应该敢于接受一些挑战,从而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对其它建筑企业的兼并,或者购买其它建筑企业的股票,扩大自身的规模和资金链,优化建筑经济结构,从而提升调优结构的经济效益。

4.结论

综上所述,加强调优结构在建筑经济质量的分析和探讨是很有必要的。通过提升建筑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注重市场方向和份额、加强领导,注重建筑经济质量的管理、促进建筑经济结构升级和优化能够有效保障建筑经济质量的发展,提升建筑行业结构优化,提升经济效益,促进建筑行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重.建筑企业经济质量问题研究[J].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4,15(08):17-23.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篇4

[关键词]四大工程统计工作强化

[中图分类号]C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6-0008-01

2012年全国统计工作会议报告中指出:今后几年,是加快统计工作科学发展的关键时期,是深化统计改革、推进统计建设的攻坚阶段。抓住统计事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奋力提高统计能力、统计数据质量和政府统计公信力,全面推进统计工作规范统一、改革创新、公开透明,充分发挥统计在国家宏观调控和经济社会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非常重要的一个抓手就是要加快建设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和联网直报系统等互相联系、共为整体的四大工程。

建设基本单位名录库、企业一套表制度、数据采集处理软件系统、联网直报系统等四大工程,是统计理念的重大革新,是统计调查流程的系统再造,是统计数据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对于推进统计数据采集、传输、汇总、加工环节的科学化和规范化,提高基础数据质量具有十分重要而迫切的意义;建设四大工程是在现有体制条件下破解统计工作难题,提高统计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高政府统计公信力直接有效的举措。

做好新时期的统计工作,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做好统计工作,必须自觉地把统计工作融入到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全局中去。统计部门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准确地反映和监测节能降耗、治污减排、经济结构调整、自主创新、增长方式转变的进展情况,全面反映社会结构变动、人口流动和就业状况,客观反映新农村建设和发展现代农业进展等情况。

做好新时期的统计工作,是社会需求不断增长的需要。首先是各级党委、政府需要统计部门提供更加准确、及时、全面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加强经济分析,发现和剖析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倾向性问题,并及时提出有效的对策建议。其次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等各类市场主体为了正确判断行业发展趋势和市场走向,捕捉商机和规避风险,更加密切关注并自觉地使用政府的统计信息。最后是社会公众出于对经济社会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关心,对统计信息有着更加浓厚的兴趣和迫切的需求。所有这些都表明,统计的社会需求正在不断增长,统计的地位和影响力正在不断提升。这给统计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统计部门的工作增加了新的压力和动力。

做好新时期的统计工作,是推动改革促进发展的需要。在深化改革促进发展的过程中,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经济类型日趋多元化,经营方式日益多样化,经济社会关系越来越复杂,统计工作量成倍增加。一方面,统计对象更加注重保护个人隐私和商业秘密,统计工作的难度明显加大。另一方面,统计调查制度不够健全,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基层统计力量比较薄弱,信息化水平仍然不高。对这些问题,都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特别是要充分发挥统计的职能作用,提供统计优质服务,为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言献策。

做好新时期的统计工作,是关注民生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各界对教育卫生、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投资理财、幸福指数等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要求综合统计部门善于把握统计需求,改进统计服务方式,创新统计服务手段,扩大统计服务对象,通过科学规范的统计手段,为公众提供及时有效的咨询服务和快捷有力的监测预警,实事求是地反映本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综合实力水平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让人民群众通过统计看到发展,感受到实惠。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公众对统计资料需求的数量与质量都在日益提高,统计工作也在从“事后总结”向提前指导、预警分析和专题性调查转变,统计事业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越来越突出,在此背景下,目前如何切实做好统计工作,显得相当重要。本人认为,要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党政决策、民众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从“四个强化”人手,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作用,全面提升统计能力。

一、强化时效性,及时准确报送统计数据

统计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按照县委、县政府要求,做好与市统计局、县经济部门、各镇(办)及企业的衔接和沟通,报送数据要及时,报表数据客观准确,提高公信力。及时把市、县考核的各项经济指标逐一罗列、分析,让县委、县政府全方位了解情况,为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要开发启用统计资料库,办好统计信息网,及时统计公告,提高为社会公众的服务水平。

二、强化优质服务,大力开发统计信息资源

充分利用拥有大量统计信息资源的优势,不断提高资源的有效开发和科学管理水平,拓宽统计服务领域,提高统计服务水平。一是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提供及时的“信息服务”。认真做好统计政务信息的报送工作,坚持稳定数量、提高质量、增强时效,改进信息工作方式,疏通信息报送渠道,丰富信息服务内容。强化统计预警预测功能,紧密跟踪、准确反映当地经济运行特点和趋势,定期向党政领导和各部门报送经济形势分析报告和《统计月报》。二是加大统计资源开发力度,提供全面细致的“分析服务”。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各项经济工作方针,充分发挥统计部门定量分析的优势,不断加大对全县经济运行态势及重大问题、重要课题的分析,形成有价值、有深度的统计分析文章。加强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各种问题的统计调查,真实掌握社情民意,及时向党委、政府反映群众的工作生活状况及要求,提高为党委、政府宏观调控的服务水平。

三、强化服务重点,进一步提升全县经济运行监测分析

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监测质量,提供准确的“数据服务”。统计工作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政治敏锐性,要有见微知著的洞察力。针对合浦县经济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对月、季、年度经济形势的监测预警工作,让县领导及时掌握全县经济运行情况。坚持统计调研与统计服务相结合,捕捉经济社会发展的亮点、热点,做好统计数据的分析,把数据诠释成文字,形成观点,把观点提炼成真知灼见的工作发展的思路或改进的建议。特别是对于在经济社会运行过程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和隐患性新情况和新问题进行统计监测预警,通过调研写出有见地、有份量的统计分析调研报告。同时,加强指导和组织协调,围绕群众和领导关心的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信息报送;力所能及地开展经济发展、社会事业、居民生活、资源消耗以及节能减排等领域的重大问题研究。

四、强化依法统计,保障数据的准确性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篇5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经济增长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6)06―0106―04

在实行区域经济差别式发展二十余年来,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逐渐拉大。林毅夫、王绍光等学者的研究都证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正呈现扩大趋势。那么,经济发展滞后地区如何才能实现经济发展的赶超战略呢?本文以此为思路,首先对典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分析,并进一步思考其他地区的有效借鉴模式。

一、分析框架

本文以mankiw增长模型为基础,对我国地区工业经济发展的全要素生产率状况进行考察(1990―2004)。采用C-D生产函数将三要素经济增长模型的人均对数形式表示为:

在式(1)中,对人力资本的测量是分析的难点。本文采用对各类受教育水平进行加权测算,相应权重由主成分分析法加以确定的方法来考察人均人力资本水平。

定义:a0=Ln(a0),yt=(Yt/Lt),kt=Ln(Kt/Lt),ht=Ln(Ht/Lt)。同时,考虑到模型中相关变量具有单期滞后效应,即变量t期值依赖于t-1期值的情况。那么式(1)可表示为:

二、经济发展典型区域的发展模式分析

运用计量模型对经济发展典型的粤、苏、浙三省的全要素生产率状况进行考察。通过三要素模型的长期协整方程,考察各解释变量的长期贡献度水平;通过误差修正方程,分析各解释变量增长率的贡献度水平。经单位根检验表明,三省相关变量数据均为,(1)变量。首先,考察经济发展最为显著的广东省。其协整方程式与误差修正模型表示如下:

式(5)、(6)表明,对广东经济增长的长期水平而言,人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三要素每增长1%,将各自带来人均工业产出增长0.28、0.35、0.37个百分点。在该省经济增长中,对人力资本和劳动投入增长的敏感度要高于对物质资本投入的敏感度。而对短期经济增长而言,人均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和人均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度分别为0.30和0.16,而技术进步所带来的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度为0.056。

其次,我们考察江苏省经济增长情况。其协整方程式与相应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式(7)、(8)协整关系意味着,从经济增长的长期角度来看,江苏人均物质资本、人均人力资本和人均劳动等三要素对人均产出的贡献度分别为0.38、0.39和0.23。同时,其技术水平以0.0271的速率作用于经济增长。从经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人均物质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和人均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对人均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度分别为0.40和0.08。

最后,对浙江省进行考察。考虑到以劳动密集型增长方式为主的浙江省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进步率较低,我们把技术变量中的时间趋势降为较低值:设定5年为一变动水平。运用oLS进行回归,其结果如下:

该模型中,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劳动力对产出的贡献度分别为0.42、0.29和0.29。从增长率的角度来看,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投入的增长率对产出增长率的贡献度分别为0.33和0.44,表明该省物质资本投入增长率和人力资本投入增长率的贡献度相对都较大。

以上结果有两个特点:一是各要素在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度有较大的差异;二是每个区域的误差修正模型中各要素的贡献度与相应协整方程中各要素的贡献度往往成反向变动的趋势。何以解释?本文认为这正是体现了各省各具特色的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趋势。

我们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产出水平在三省的横向比较出发来考察这个问题。图1、2、3分别为对数形式的三省人均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产出在样本期内变化情况。

先分析三省经济发展中各要素的贡献度趋异问题。各要素贡献度分布的一个基本原则是:物质资本相对密集的地区,该要素的贡献度相对较小;人力资本相对密集的地区,该要素的贡献度却相对较大。

在物质资本贡献度方面:广东为0.29;江苏为0.38;浙江为0.42。从图1、3可以看出,在样本期内,广东省与苏、浙两省的人均产出水平相差并不大,但其物质资本存量却远高于后两者。因此,广东经济依赖于一种相对的资本密集型增长方式。从广东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以物质资本和技术为发展主导的外资和国有工业企业数占总量的54.10%,其工业增加值和固定资产净值年均余额占总量的比率更是分别高达77.76%和83.81%。因此,我们不难理解广东物质资本的贡献度相对较小而苏、浙相对较大的现实状况了。

再考虑人力资本的状况。图2中,对三省人力资本的排序水平是:浙江最低,广东居中,江苏最高。根据人力资本贡献度分布的基本原则,我们认为协整方程中人力资本贡献度的拟合值是合理的,即浙江为29%,广东居中为35%,江苏则高达39%。我们再通过三省的实际教育发展水平加以考察。根据相关数据,江苏省劳动力中仅有小学文化水平的比率要比广东和浙江分别低5%和9%,而其拥有初高中文化水平的比率要比浙江高2.8%、比广东高1%,在高等教育水平方面,江苏、广东在样本前期有较大优势,但后期三省基本上处于持平状态。

其次,我们认为各地区短期模型中各要素的贡献度与相应的长期协整方程中各要素的贡献度反向变动的趋势实际上反映了各省经济增长的深层次发展趋势。

先分析浙江省的情况,其物质资本的存量在样本初期与广东、江苏有一定的差距,但近年来的发展则与其他两省逐渐趋同(图1),而人力资本初始存量尽管较低,但样本期内的绝对增长量却是最显著的(图2),为该要素对数值的1.88个点,远高于江苏和广东的0.88和1.71的水平。这说明,在短期的经济增长中,浙江的物质与人力资本正在日益加速发挥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上文中式(9)的各要素对式(10)的反向修正也表明,浙江工业经济的发展在短期内正从劳动密集方式向以资本、科技为先导的大中型方向发展。

就江苏的情况而言:物质资本的绝对增长量是最为显著的(图1),为该要素对数值的1.91个点;人力资本的绝对增长量却是最低水平(0.88个点)。这实际上体现了江苏经济工业园模式的典型特征。在近十几年中,江苏一直以引进港、台、日等外资为主,结合其在人力资本方面的优势,使其较快发展的外向型经济日益

体现出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趋势。

广东经济的发展趋势则是另一种模式。从上图1-3可以看出,就生产要素的作用而言,广东经济发展已逐渐不具有特别优势。实际上,广东经济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动力来源于技术进步和规模效应。式(5)、(6)表明,广东经济增长中技术变化的贡献度都是相当的明显,远高于其他两省的水平。从近期广东实际经济发展来看,其工业企业的数量实际上一直处于减少的趋势,而是在产业结构调整和重组后,向集团化和高新技术化的方向发展。

以上分析,使我们较好的实证了传统生产要素对三省经济增长的贡献水平差异及相关的现象解析,得出了三要素增长模型下地区发展工业经济的主要特征:经济发展应当从地区实际条件出发,特别是利用自身要素禀赋上的优势并建立相应的特色工业经济发展模型。

三、经济增长典型模式的特征与其他地区的相应借鉴方式

东部三省经济之所以能够成为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典型,关键在于有效利用自身的优势:既指传统的生产要素,也包括制度变革因素;既考虑经济发展初期的优势状态,更分析可持续发展的优势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广东模式的特点:在对外开放的特殊条件下,高度外向化的广东经济运用其出口导向型国有经济和外资经济占主导地位的特点,充分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工业经济。当前,广东经济逐渐从初期依赖资本的状态向以技术和研发为重点的集团化和高新技术化的方向发展。

江苏模式的特点:采用新加坡式的工业园经济,形成了以县域为特点的苏南经济发展模式。这种模式的优势是能够带来较小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需要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和引进外资等因素的结合,且难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平衡增长,因而后继发展相对比较乏力。

浙江模式的特点:在初始发展阶段,考虑到资本要素相对缺乏和劳动力资源相对比较丰富的状况,大力发展对资本要求比较低或者说固定资产相对较少的中小型劳动力密集型民营加工企业。当前,浙江经济逐渐向以资本、高科技为先导的大中型企业方向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得出的一个基本结论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在通过吸引外资和建立工业园区等方式来发展地区经济的同时,更需要根据自身的要素分布优势、经济发展阶段来借鉴经济发展典型地区的发展模式,从而来确立自身相应的工业经济发展模式。

东北部四省区,在物质资本投资、人力资本存量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且作为我国主要的重工业基地,各种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各项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比较完善。因此,就经济增长的短期赶超战略而言,借鉴广东模式,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工业经济应当成为该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先方向。在目前国家已提出振兴老工业基地政策的情况下,实践地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应放在对原有国有大中型工矿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结构重组,在较短的时间内使它们恢复活力,并引导它们走出口导向型的国际化道路。

对中部地区的各省份而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是他们的主要优势,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的人均水平都相对偏低。因此,我们认为中部发展的重点应当摆放在浙江模式的中小型民营工业经济方面。因为中小型民营经济体主要是一种劳动密集型的生产方式,而对物质和人力资本的要求比较低,这样有效的利用自身优势,同时规避了比较薄弱的方面。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模式改变了原来的国有经济主导发展模式,为地区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篇6

[关键词]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对策

高速公路的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新时期我国相关部门加强了对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力度。从本质上来看,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不仅满足了我国生产力的需求,同时也能够为社会民众出行提供保障。基于当前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中存在的不足,应采取适当的措施加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为我国高速公路的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特点及重要性

在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资金消耗较大、资金密集是最明显的特征。现阶段,我国已经出台了相关政策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到高速公路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且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经济管理也逐渐发生了变化,资金需求量较大、管理方法多元化、管理观念现代化逐渐成为经济管理的特点。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对我国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深化对经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可以说高速公路经济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需求。此外,高速公路作为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是民众出行的保障。无论高速公路是公益性还是非竞争性、排他性还是共享性,都对人们的出行产生了直接影响。因此,高速公路经济管理工作是高速公路发展中至关重要的内容。

2完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建议

基于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重要性,需要采取适当的方式来加强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

2.1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相关管理部门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其一,加强预算和计划管理。相关管理部门应当要加强预算编制,做好高速公路建设的成本管理,根据《公路工程预算定额》来编制更加合理的预算和计划管理标准。在计划成本管理的过程中,管理部门应当要根据高速公路的实际建设情况和管理需求来事先编制各项控制计划,包括材料成本控制计划、人工成本控制计划、设备成本控制计划、临时工程成本控制计划以及管理成本控制计划等,根据实际情况做好成本计划,避免管理过程中出现各种突发情况而影响了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其二,高速公路工程成本费用的控制与核算。在高速公路项目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应当要做好核算和控制工作,按照成本计划来进行有效的核算与控制,通过有效的核算将目标成本与实际成本进行对比,为后续的成本控制提供参考,以提升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

2.2加强相关法律的建设和执行

基于法律及相关标准建设不完善且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应当要加强相关法律和标准的建设,并加强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执行力度。其一,加强相关法律和标准的建设。为了提升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应当要加强相关法律和标准的建设,对当前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法律法规进行适当的修订和补充,以实际发展情况和需求为基础,建设更加全面的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法。如在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法中加入更加完善的建设及养护标准,注重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养护,提升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此外,还应当建立相关管理标准和规范,并规范相关管理人员、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和义务范围,提升相关工作的规范性。其二,加强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加强相关法律的执行力度是非常重要的,不同部门之间应当相互配合,共同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的执行力度,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同时,为了提升法律法规及相关标准的执行力度,还应当要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对各项经济活动、经济管理活动、相关规范和标准的落实等进行全面的监督与控制,促进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2.3规范工作人员的行为

基于人员方面引起的管理问题,应当要采取适当的措施逐渐规范相关工作人员的行为,使其能够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系的建设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在实际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提升高速公路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其一,公款使用透明化。对于暗箱操作的情况,应当要通过公款使用透明化的方式来对其进行有效的管理,将公款的使用情况在允许的范围内公开,避免暗箱操作的情况出现。其二,定期核查相关款项。相关部门应当要定期对相关款项进行核查和对账,如在高速公路收费站加装摄像头,对收费情况进行全程监督,避免出现资金不对账的问题,提升经济管理的质量。其三,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在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过程中,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对提升经济管理效率和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需要对工作人员进行全方位的培训提升其业务能力,包括经济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方法等,还包括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等;另一方面,可以定期派遣相关管理人员外出进修,学习先进的理念和方法,为新时期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效率和质量的提升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

2.4加强信息化建设

加强信息化建设能够改善传统的管理方式和效率,有效提升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整体效率。因此,高速公路经济管理部门应当结合计算机技术,加强信息化建设。其一,信息化管理方式。在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信息化管理方式,通过计算机及相关平台来实现各项经济活动的管理、财务管理以及相关信息的传递和统计。这样能够节省很大一部分的数据统计时间、账目核对时间等,且时效性较高,能够满足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建设的需求。如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通过计算机及互联网能够对材料的市场价格变化、材料运输情况等进行全程跟踪,避免耗费大量的人力和时间来进行材料的采购。其二,加强平台和软件的使用以提升服务效率。高速公路经济管理体制的建设,除了要保证高速公路经济管理的正常运作之外,还要更多地体现出服务职能,因此,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应当要借助平台和相关软件的各项功能来实现更加全面的服务。如通过官网平台相关信息,让民众能够及时了解到高速公路发展的相关情况,及时了解路况信息,与此同时,高速公路管理部门也可以通过平台反馈回的信息来提升自身的服务职能,不断改善服务方式,为高速公路经济管理整体效率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篇7

引言

地质勘查工作对一个国家的发展尤为重要,特别是在提高资源与能源开发效率上有着重要作用,并且能够为我国建筑工程经济活动提供相关依据。众所周知,我国人均分布不够均匀,并且自然地质环境非常复杂,想要在某一个区域开展经济活动,必须要对当地的地质环境、水文条件进行充分研究,只有地质环境和水文条件满足经济活动要求,才能够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在地质勘查过程中,水文地质勘查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开展相应的经济活动有着重要影响,可见,强化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找出水文地质勘查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对我国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一、水文地质勘查相关内容

在开展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导致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尤为复杂,为了能够充分发挥水文地质勘查的工作质量,我们必须要对水文地质勘查相关内容进行分析,这样才能够保障水文地质勘查工作实施的全面性。其主要表现在:

1.评价因素

水文地质勘查评价主要包含地下水流动速度、水文条件、土体与建筑物间的关系。相关技术人员在开展水文地质勘查中,需要对水温条件标准与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当地水文条件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将水文地质勘查中的数据进行归档记录,以便于为后续开展水文地质勘查工作提供相应的数据支持。

2.明确经济活动主体

由于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与社会经济直接挂钩,很多水文地质勘查工作都是为了在当地开展经济活动。因此,在开展水文地质勘查工作中,必须要明确大型经济活动的主体类型,从全方位角度分析、考虑,分析经济活动与当地水文条件是否能够相互满足,并找出其中的问题所在,在经济活动开展之前需要制定完善的预防措施。

二、水文地质勘查中的问题分析

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主要的勘察主体就是地下水文条件。由于地下岩层与经济主体之间都会受到地下水的影响,因此,工作人员必须要对地下水位,以及水位的升降情况进行分析,这也是必然的环节。由于地下水的运作情况存在以一定的规律性与必然性。通常情况下,地下水对经济主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

1.影响经济活动开展质量

以建筑工程为例,如果地下水深入到基坑当中,会造成严重的影响,导致工程建筑整体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甚至会出现基坑沉降问题。进而呈现出非常明显断裂与变形问题。再者,由于一处建筑受到水文条件的影响,势必影响其他周边建筑质量。此外,由于水文地质勘查工作考虑不周,会造成基坑周边土壤层出现软化现象,降低基坑岩土体强度,从而出现侧壁变形、底鼓现象。

2.流沙、管涌问题

在可以相对较小、非粘性土中开展基坑开挖时,由于会受到坑内、外水头差影响问题,从而导致地下水渗流问题,甚至出现流沙和管涌破坏问题,从而给建筑经济活动带来严重的质量问题,甚至还会造成严重安全事故。

3.地下水位上升

在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必须要重点分析地下水位上升的问题。造成地下水位上升的因素有很多,例如水层结构与总体岩性情况、水文气象因素(如温度、降水量等)、人文因素(灌溉、施工等)。这些因素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对岩土工程带来不良影响,出现河岸、斜坡等岩设土性质的岩石出现崩塌和滑移问题,将引起岩土体结构破坏,降低岩土体的强度,最终造成粉土、粉细砂等出现流砂、液化、饱和、管涌问题,致使地下洞室被淹没,造成建筑工程?定性下降。

三、加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有效策略

1.针对水文地质勘查问题提出相应的策略

为了能够有效提高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的质量与效率,在开展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不仅要对水文地质勘查中的问题进行研究,同时也要对岩土相关的水文地质进行分析。水文地质勘查中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情况、地下水情况、地质情况、含隔水层、含水层分布等内容进行分析。针对上述一系列的情况分析,自然情况的影响最大,主要包含气象水文特征,例如在工程建筑过程中,需要重点分析当地的气候湿润度和季风情况等;地形地貌主要是指水文地质勘查所在地(高原、平原、地形平坦度、地貌侵蚀情况等)的具体情况,通过一系列的勘察工作,从而分析经济活动与当地水文地质资源是否吻合,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水文地质勘查的积极作用。

2.加强水文地质勘察参数测定

在水文地质勘查过程中,为了能够加强水文地质勘查工作质量与效率,我们必须要进行以下几点措施:第一,要对低下水位进行测量,在进行水文地质勘查中,需要针对含水层实际情况,合理开展水文地质勘查工作;第二,对地下水流向测定,通过采用几何测量法,对各个开孔内的水位进行测量,从而分析勘察地的水位流向问题。在进行地下水流速测定过程中,可以采用充电法和指示剂法;第三,在开展压水试验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准备工作,该工作环节是水文地质勘查的核心内容。将压水试验和经济活动测绘、钻探资料进行整合,根据经济活动的实际需求,确定试验孔位,进而根据岩层渗透特性开展划分工作,确定试验孔的起始压力、压力基数、最大压力等。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篇8

这里召开全县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动员暨单位清查培训工作会议,今天。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和自治区经济普查工作会议精神,全面布置经济普查工作,动员全县上下进一步统一思想,扎实有效地开展普查工作。会上,买廷梅副局长讲解了普查方案、单位清查摸底方法,豫海镇、工商局等部门负责同志分别作了很好的发言。刚才,陈局长介绍了全县经济普查工作的准备情况,对下一步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安排,请认真抓好落实。下面,再强调几点:

一、充分认识经济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

国经济社会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2004年,开展了第一次经济普查,首次对二、三产业的家底”进行了普查,初步掌握了全县基本经济单位的情况。5年来,全县的经济总量、经济结构和经济质量都发生了新的变化,第二次全国经济普查是国务院统一部署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任务和挑战也呈现出新的特点。新情况、新形势和新要求下,全面开展第二次经济普查,对于准确摸清县情县力,掌握“十一五”规划执行情况,编制“十二五”规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于科学制定决策、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摸清县情县力的有效手段,做好经济普查工作。科学制定决策的重要基础。这次经济普查范围广泛,涵盖了全县范围从事二、三产业的全部法人单位、产业活动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具体涉及19个国民经济行业门类、90个行业大类、378个行业中类、875个行业小类。与第一次经济普查相比,特别增加了能源普查和服务业普查两项重要内容,增加了许多反映企业信息化状况的指标,工作量之大、信息量之大,前所未有。随着我县经济的快速发展,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2007年底,县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76.3%但长期以来,对二、三产业发展状况的解和掌握还不够全面,不够深入。因此,一定水平上影响了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评价,也影响了决策。搞好这次经济普查,特别是搞好服务业和能源消耗普查,全面查清全县二、三产业各类单位的能源消耗,有助于分析节能降耗的状况和存在问题;能够实实在地、全面客观地掌握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摸清我县的经济家底,为全面反映和科学分析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运行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及时跟踪产业发展动态,解近年来全县产业发展的规模、结构和效益,为制定全县国民经济发展战略,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全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完善统计制度的现实需要。随着市场主体的不时增加和日趋多元化,做好经济普查工作。包括政府、企业和普通百姓在内的社会各个方面,对统计信息、统计数据的需求迅速增长。认真搞好这次经济普查,全面及时准确地提供统计信息,有利于进一步补充完善各种统计基础数据,特别是弥补能源资源消耗、服务业等方面的统计资料缺口,提高国民经济的核算质量;有利于进一步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及其数据库,为今后做好周期性普查和抽样性调查打下基础;有利于减轻普查过频带来的负担,提高统计数据的准确性、科学性、全面性、可用性和可比性,促进统计信息的互联互通和社会共享。

二、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广泛宣传。

需要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和参与,第二次经济普查涉及全县近1万个调查对象。需要广大普查对象的理解和配合。因此,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尤为重要。统计和宣传部门要围绕普查各个阶段的要求,制定周密的宣传计划,确保宣传工作贯穿到普查过程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环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采取刷写宣传标语、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等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充分了解普查的意义、普查的要求和相关法规;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体要积极配合普查机构,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活动,使经济普查工作深入人心,使社会各界积极主动配合普查工作,真正做到全社会关注普查、人人支持普查,为全县经济普查工作发明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尤其是要动员各类普查对象积极参与普查,认真配合普查,自觉防止虚报、瞒报、拒报、迟报,努力做到从源头上把好数据质量关。

三、扎实有效开展普查工作,强化领导。

把经济普查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㈠强化组织领导。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原则。认真做好普查的组织实施。普查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抓,分管领导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统计部门和普查机构要切实履行职责,精心筹划,对普查的重点工作、重要环节、重大问题要主动考虑,及时解决,全力做好普查的组织和协调工作。逐步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良好局面,确保普查各项工作顺利推进。

单靠某一个部门是无法完成的必需得到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㈡加强协调配合。经济普查是一项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要求高、工作难度大的社会系统工程。强化责任意识、协作意识和服务意识,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形成工作合力。统计部门要负责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全面掌握工作动态;财政部门要及时下拨普查经费;宣传部门要认真做好普查宣传动员工作;工商、税务、编制、民政等部门要认真填报经济普查摸底登记表,及时提供相关资料和信息,确保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做到普查工作有安排、有检查、有结果。县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组织有关人员对普查工作进行全程督促检查,㈢加大督查力度。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对工作中推诿扯皮、工作措施不力、进度缓慢的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落实奖惩责任,确保经济普查有序进行。

四、高质量完成普查工作,精心组织。

组织普查指导员和普查员认真学习普查业务知识,㈠加强队伍建设。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选调一批文化素质较高、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有一定社会调查经验的人员承担普查任务。以这次普查培训为契机。熟练掌握普查技巧和逻辑关系,组织好外地区普查工作,确保经济普查高标准、高质量完成。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篇9

关键词:经济运行分析;医院管理;应用

一、经济运行分析概况

经济运行分析主要是对机构内各种统计数据进行收集、填报与审核,对伤及部分进行汇报,对内外各个统计数据进行管理,确保各个数据真实有效、完整与及时。通过经济运行分析,可以对项目管理进度进行控制,能够确保管理水平与质量的提高。在经济运行分析,中,存在三方面的原则,包括统计数据准确性原则、观点清晰明确原则、结果分析时效性原则。经济运行分析主要的目的就是为机构或项目提供指导,确保项目顺利开展。在医院管理中应用经济运行分析,能够对医院管理情况进行评价与总结,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给予建议与针对性策略,以便提高管理质量[1]。

二、在医院管理中经济运行分析的应用措施

(一)整合会计核算与统计资料,完全经营机制

在医院管理中,需要对医院财务运行分析,对会计核算与统计资料进行分析与整合,及时了解医院经济活动信息。对相关医疗服务活动的资金与物资应用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医院财产、资金管理是否合理。并落实好预算管理制度,对经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判断,并对经济运行质量进行完善,对影响经营活动的原因进行了解,对医院执行计划与预算完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对医院经济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为医院的决策提供经济信息与宜居。对经济管理进行加强干预,对经营活动进行韩德利控制,对医院各种资源进行合理优化与整合,确保经济效益最大化[2]。

(二)促使产能回报的提高

对医院资金使用效益进行提高,以便扩大再生产,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资金投入到医疗设备更新与添置中,需要不断更新管理模式,提高产能回报。对管理薄弱环节进行分析,了解问题关键,并给予针对性措施解决。另外,需要节约开支,注意增收,提高管理效率。充分发挥出有限资金的经济效益,确保产能高回报[3]。

(三)完善预算体系,提高管理效率

应及时完善预算体系,对预算进行合理编制,并对各项资金进行统筹安排,加强流动资金管理,对各种医院收支的影响因素进行预测,并对年度预算进行合理编制,确保收支平衡,合理安排各项资金。经济运行分析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并确保医院发展资金比例合理,而医院的分配形式不断朝着多元化与多层次化发展,通过对经济运行分析得出规律性结论,对医院改革实践进行指导[4]。并根据医院实际情况对经济活动与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给予客观评价,以便对医院管理质量进行提高,确保医院管理与时俱进,能够满足医院经济活动与经营的需求。

(四)利用信息技术加强精细化管理

对医院的经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其医院管理中存在数据繁杂,且利用率较低的情况,经营状况较差,且之后,并且医院管理与决策比较随意,数据没有进行系统、全面分析。并且管理层对医院的经营分析认知不够充足,导致医院经营管理水平较差。需要对医院经济管理信息平台进行建立与完善,对系统中的物流、资金与信息等进河里协调,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对医院进行集成管理,对各项数据进行整合,为决策者提供清晰明确的依据与信息。在医院信息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环境下,医院经济数据越来越细,数据越来越庞大,需要对信息化系统进行完善与规范,将信息技术充分融入医院管理中,对这些数据进行整合处理,以便提高医院运营管理能力,确保医疗效率的不断提高[5]。

经济高质量发展情况篇10

abstract:Universitygraduates'employmentproblemhasreceivedthehighattention.themeasureofuniversitygraduatesemploymentsituationfromasinglefocusonemploymentnumbergraduallyturnintocomprehensivemeasurethequantityandqualityofemployment.BytakingYunnanprovinceastheresearchobject,itisobtainedthatthebasiccharacteristicsoftheemploymentsituationofcollegegraduatesistheemploymentrateishighbutthequalityofemploymentisnotgood.throughfurtheranalysisofthemainproblemsaffectingtheemploymentstatusofgraduates,bytakingtheemploymentqualityasthekeypoint,thispaperrespectivelyputsforwardthetacticsofimprovingtheemploymentsituationfromthreeaspects:government,universitiesandgraduates.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就业质量;提升策略;云南省

Keywords:universitygraduates;employmentsituation;employmentquality;improvementstrategy;Yunnanprovince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0-0196-04

0引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高校毕业生规模逐年攀升。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高校毕业生突破600万人,2014年突破700万人,2016年达765万人,预计2018年将达800万人以上。同时,近年来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对就业拉动有所减弱,就业形势持续复杂严峻。党中央和国务院明确提出,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并将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就业工作首位,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保持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就业状况基本稳定。1999年,教育部把“初次就业率”作为评价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标准,积极推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改革和发展。但“初次就业率”是毕业生离校时的就业数量,无法客观地反映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只有在“就业数量”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才能够全面地反映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真实状况。党的十报告明确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要求,将就业状况的衡量从“就业率”的数量层面提升到就业质量层面。2015年起,我国所有高校及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开展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工作。就业质量年度报告包含了就业率情况、就业去向相关分析、就业质量评价、就业工作特点等内容,从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两个层面客观反映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

1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内涵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应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衡量已经在各个层面达成了基本共识。就业数量主要通过就业率来反映,由此判读高校毕业生是否能够充分就业。就业率数据来源于教育部每年8月31日和12月31日公布的各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和“年终就业率”。尽管教育部公布的高校毕业生就业率数据有所争论,但从官方权威数据的角度基本反映了高校毕业生就业数量状况。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一个综合型概念,很难给出一个高度统一的定义。党的十提出“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质量”成为衡量就业状况广泛关注的焦点,但十报告未对“就业质量”的概念和内涵做深入的阐释和准确的说明,不同的群体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就业质量”进行解读和认识。

国内学者近年来对“就业质量”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刘素华(2005)认为就业质量是指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在微观层面上,它指的是一切与劳动者个人相关的要素;在宏观上,指的是一个地区或是一个行业、一个国家范围内劳动者整体的工作状况的优劣程度[1]。苏士尚(2007)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对就业质量进行总结和归纳,认为微观用以衡量劳动者在就业过程中的就业状况,中观反映劳动力市场运行状况,宏观则是二者的协调发展情况[2]。秦建国(2007)认为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是毕业生获得的工作状况及工作固有特征满足个人要求的程度,应包括就业岗位质量指标、就业满意度等指标[3]。曾向昌(2009)将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定义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与其接受的教育程度、所学专业和就读院校的培养目标以及毕业生就业意愿的符合程度[4]。李业昆(2015)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定义为大学毕业生依据其个体特点、专业知识水平、职业技能,经过用人单位的招募与选聘,在自由、公平和安全的前提下,获得能满足其需求的工作岗位,并因此获得相应劳动报酬和自身发展的优劣程度[5]。综合学者的研究和具体实践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因评价主体及评价层面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内涵。从政府等宏观层面来看,就业质量以就业机会、就业环境、就业结构,劳动关系等为衡量标准;从高校等中观层面来看,反映的是毕业生的就业状况与其受教育程度、专业和学校的培养目标的符合程度;对微观层面的毕业生个体而言,主要w现在毕业生对就业情况的满意度。

④劳动监察力度不够,劳动关系不够和谐。当前人社部门劳动监察力度还不够,部分用人单位,尤其是一些中小微企业用工不规范的情况大量存在,如社保制度不落实,劳动制度不执行,不签订劳动合同等情况。毕业生在正当权益受到损害时,维权时间长,维权成本高,被动接受的情况比较普遍。

3.2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与社会需求结合不够紧密

①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是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核心要素。云南省共有高校69所,其中本科院校31所,专科院校38所,全国“211”高校仅有云南大学一所,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水平大学较少,人才培养的总体水平不高。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部分高校未能正确处理办学规模与人才培养质量的关系,一味追求规模的扩张而忽视了办学资源的不足,导致不能实现预期的人才培养目标。部分高校在培养过程中“重教学轻实践”,学生缺乏用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导致毕业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②高校对社会需求的认识不足。社会需求的变化直接影响着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有的高校的专业设置、招生规模未能直接从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出发,专业设置不尽合理,课程设置与现实需要脱节,缺乏对社会需求变化的及时反馈;有的高校专业设置过细过窄,缺乏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培养的毕业生视野较窄,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较弱;有的高校未进行充分的调研和论证,在师资力量有限甚至缺乏的情况下盲目跟风开设热门专业或开办新的专业,由此带来教学水平不高等后果,加剧了毕业生“就业难”,导致就业质量降低。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结合不紧,造成一边是企业招不到合适的人才,一边是高校毕业生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现象。

③高校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和就业教育重视不够。教育部明确要求:“所有普通高校都要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同时,在课程教学基础上,要广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面试大赛以及讲座、培训等形式多样的教育指导活动。近年来,云南省大多高校逐步开设了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但课程体系建设参差不齐,效果差强人意。有的高校只作为选修课开设,就业教育覆盖面不广;有的高校师资力量薄弱,教学水平不高;有的高校到学生毕业阶段开设,教育作用有限;有的高校实践活动针对性时效性不强,对学生吸引力不够。很多高校提供的并不是系统化、专业化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教育,并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需要。

3.3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就业能力有待加强

①就业期望脱离实际。部分大学生尚未完全适应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的客观现实,自视为“天子骄子”,职业期望值过高。有的毕业生希望毕业后立刻能找到一个地域条件好、待遇优越、社会地位高的职业,不正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欠缺和社会的实际需求,片面去追求所谓“好”的工作;有的毕业生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一味追求机关事业单位或国有企业等稳定的工作岗位;很多云南籍毕业生存在“家乡宝”的观念,不愿意出省甚至不愿离开昆明就业,更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区就业创业。

②就业能力有待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择业时自主择业、平等竞争,不但是大学生之间的竞争,而且是全体劳动者之间的竞争。目前许多大学生缺乏学以致用的能力,专业实践能力不足,“哑巴”英语,办公软件使用不熟练,缺乏沟通能力等现象普遍存在。大学毕业生成了只会考试不会动手的“活动书柜”,而不是单位需要的人才。有的大学生不珍惜宝贵的大学学习时间,放松对自己的要求而不注重知识的积累和综合能力的锻炼,导致求职过程中处处碰壁,难以找到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4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提升策略

4.1政府促进经济发展,健全就i市场,拓展就业渠道

①保持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经济增长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源泉,经济发展是就业的基础和根本保障,在规模就业的基础之上提升就业质量才有意义。“十三五”期间,云南省要抓住桥头堡、“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依托经济增长开拓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要继续优化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特别要大力支持就业能力吸纳较强的现代生产业和生活业,提供高质量的就业岗位;要制定相关政策,加快中小企业的快速成长,创造更多更好的就业机会,以满足就业需求。

②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大学生是最具创新活力、创业潜力的青年群体。云南省要发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作用,加快推进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以创业促进高质量的就业。加大“贷免扶补”、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政策扶持力度,通过政策促进大学生自主创业;加快大学生创业综合服务体系建设,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建立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具有示范和带动效应的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创客空间”,搭建大学生创业的良好平台和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