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概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1:21

健康教育概念篇1

关键词高职自我概念心理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B8491文献标识码:a

为响应2011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的通知。根据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结合本校实际,制订科学、系统的教学大纲,组织实施相应的教育教学活动。我们以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分析高职新生自我概念特征,探讨构建高职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旨在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积极自我概念的发展,为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有力依据。

1研究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取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以班级为单位抽取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三个院系的大一学生,发放21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1份,有效回收率86.2%。其中男生76人(41.99%),女生105人(58.01%)。

1.2研究工具

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tennesseeSelf-ConceptScale,简称tSCS):由美国心理学家费茨(w.H.Fitts)于1965年编制,台湾林邦杰1978年修订的第三版,共70个题目,采用五级评分标准。包含自我概念的两个维度和综合状况共十个因子,即结构维度:自我认同、自我满意、自我行动;内容维度:生理自我、道德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社会自我;综合状况:自我总分与自我批评。前九个因子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积极,而自我批评得分越高自我概念越消极。近年我国众多学者使用这一量表,验证该量表有较高的信效度,也有较好的本土化特征。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统计处理。

2结果

2.1高职新生自我概念的总体状况

对高职新生自我概念测评各个纬度分数、自我概念总分以及不同性别学生在自我概念上的差异比较见表1。

表1显示,除自我批评因子外,总体自我概念及各因子的分数都在量表分值的平均数以上,高职新生的自我概念发展总体上是积极的。女生自我概念总分略高于男生,但无显著性差异。而生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因子上,女生显著高于男生。其它因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受性别的影响,女生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更关心,与家庭的联结更密切,对自我现状的满意程度更高。

2.2不同专业大学生tSCS结果比较

本次研究的样本分别属于高职高专文化教育大类、公共事业大类、制造大类三个大类的大一新生。按专业大类进行比较结果见表2。

表2:不同专业高职新生的自我概念比较(S)

注:*p

检验结果显示,不同专业高职新生在自我概念总分、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认同、自我满意几个纬度均有显著性差异(表2)。经LSD事后检验,结果显示:文化教育类专业学生自我认同显著高于公共事业专业和制造专业学生。制造专业新生在心理自我、家庭自我、自我满意和总分上显著低于其它两个专业学生。各因子分数综合来看,文化教育类和公共事业专业的新生较制造专业新生自我概念发展更为成熟。

2.3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tSCS结果比较

来自城市的高职新生与来自农村的高职新生自我概念总体上没有显著差异。但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结果表明,来自农村的高职新生在社会自我纬度得分显著高于来自城市的高职新生((t=-3.133,p

3结论与建议

3.1高职新生自我概念发展不平衡,应加强对高职生心理发展状况研究

本研究结果表明,高职新生自我概念总均分为211.42,略高于量表分值的平均数,自我概念发展总体上是积极的。但文献查阅发现,近几年采用田纳西自我概念量表对本科院校学生的自我概念研究,自我概念总均分在238-265之间。两者分数差异明显,说明高职院校新生自我概念成熟度低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新生的自我概念水平仍有待提高,通过各人口学变量的差异比较发现高职新生自我概念发展不平衡,需要我们更深入地通过量化和质化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式,全面了解学生在自我概念、人格、情绪、认知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有针对性的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对策,协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发展问题。

3.2根据不同类别学生实际情况,开设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通过自我概念性别差异比较发现,高职男生比高职女生整体自我概念分数低,尤其是自我满意度低。在调查访谈中,不少男生表示,读高职院校是高考失利的不得已选择。高考的失败使得不少人感觉愧对家人,怀疑自己的能力,也担忧自己未来的前途。选择制造专业的大学生,大多对文化学习兴趣低,但又对自我优势认识不清,自我认同度不高。城市生源与农村生源的高职新生,自我概念总体上差异不大。但农村生源的高职新生的社会价值感更高,自我悦纳程度更高。分析原因,可能是农村生源学生把到城市读大学作为走出农村,改变命运的方式之一,能上大学就足以让自己变得更自信,更有存在感。相对地,城市生源的高职新生,长期生活在教育资源更具优势的城市,没有考上层次更高的本科院校而是读专科高职院校反而会产生自责、自卑心理。是否独生子女总体上不存在自我概念的显著差异,但独生子女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还有待加强教育。在成长过程中,独生子女容易产生心理优势感,进而过于自满,缺乏进取心。在设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时,应考虑学生在性别、专业、成长背景上的差异。

3.3多途径引导高职新生建立积极自我概念,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国内外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自我概念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自我概念是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产物,需要通过社会实践来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构建。除了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应当建立健全全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面向全校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和团体心理辅导。不仅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更关注有发展性需要的学生。借助团体辅导和素质拓展的训练方法,营造气氛活跃、愉快和谐的团体环境,通过活动与训练,促进学生自我体验和自我探索,引导学生增强自尊和自信。高职教育强调职业素质与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有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内外参加实习实训,要充分利用社会和企业的资源优势,让学生在工作实践中,提升自我认识,发现自我优势,提高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参考文献

[1]林邦杰.田纳西自我观念量表之修订[J].中国测验年刊,1980(27):71-78.

[2]林静.711名大学生自我概念特征研究[J].中国校医,2011,25(11):807-809.

健康教育概念篇2

关键词BSCS健康课程健康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B

美国的各种社会问题交错,青少年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因此健康教育受到格外的重视。为了使学生能够在未来的社会生活中更好地应对药物滥用、等问题的挑战,美国政府认为可以通过开设健康课程、实施学校健康教育等途径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而美国健康教育的课程发展、学生学业成就的指导和评价主要基于美国健康标准联合委员会颁布的《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普及健康知识(一项对未来的投资)》。除了有计划地直接健康教育课程之外,美国中小学还将健康课程与其他学科教育相关联,健康方面的知识不仅丰富了其他学科领域,而且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得学生学习的经历和体验更具价值。下面将以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BSCS)编写的健康系列课程为例,分析其课程构建的基本特点,以期对我国中小学健康教育课程的发展有借鉴意义。

1BSCS健康系列课程简介

美国BSCS健康系列课程是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与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的科学教育办公室(oSe)合作编写的针对青少年的健康系列补充课程。此系列课程关注科学知识与个人健康及社会实际的联系,将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最先进、最优秀的教育理念相结合,旨在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考知识、选择、行为以及人体健康四者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学习不断提高个人的健康素养。

该健康系列课程在编写时遵循以下4条核心原则:①以《人是如何学习的》的最新相关研究作为指导;②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SeS)》以及各州的教育标准保持一致;③以真实的科学数据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感到一定的挑战性;④以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合作交流等能力的发展为目的。目前,已开发的BSCS健康课程已达19门(表1),涵盖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并有新的课程不断在开发中,每门课程均安排有5-7个课程活动,以帮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习得健康的观点及形成健康的态度。

2BSCS健康课程特色分析

BSCS健康课程基于对中学健康教育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求分析,选取与学生个人健康联系最为紧密、最能反映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内容作为课程主题,结合先进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以促进课程目标的达成。以下将从课程目标的设置、课程活动的安排以及学习行为的组织等方面对课程的构建进行分析。

2.1以科学教育标准为基础的课程目标设置

由BSCS开发的健康系列补充课程的目标设置以及重要概念的选择都以《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SeS)》为依据,也保持与各州的教育标准的一致性。在BSCS健康系列课程的教师用书中均对教学活动中的nSeS具体内容标准进行了标注,这使得健康教育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学科联系更为紧密。

以《罕见疾病和科学调查》为例,该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目的,设置了以下三维课程目标:①阐述一系列与疾病和人类健康研究相关的基本科学原理;②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尝试运用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③认同科学在社会以及人类健康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课程共安排5个活动单元,各活动的具体教学目标与nSeS中科学探究、生命科学、个人及社会生活中的科学、科学的历史和本质等模块的内容标准保持一致(表2)。

2.2以理解科学概念、体验科学过程为主旨的教学活动组织

nSeS认为将概念进行组织化的表述可为学生提升科学素养提供持续性的动力,因此BSCS健康系列课程关注科学知识与个^健康及社会实际的联系,以科学概念的构建为核心设计课程活动,帮助学生在理解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健康的观念并能做出有利于健康生活的选择。除了活动的实际安排以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为主线之外,在教学中,BSCS也强调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5e学习环是美国生物学课程研究中心开发的一种基于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模式,是BSCS课程的重要特征,也在其开发的健康系列课程中得到广泛的应用。这种教学方式包括吸引、探究、解释、迁移和评价五个基本环节,强调学生在实验、调查等科学体验的过程中主动积极地构建科学概念。

以高中阶段的《癌症及细胞生物学》为例,课程中共安排了5个课程活动来帮助学生形成对癌症及细胞生物学概念的全面认识,包括介绍癌症的基本情况(活动1-面临癌症);认识其细胞生物学基础(活动2-癌症和细胞周期、活动3-形成癌症的过程);讨论人们对癌症的评价(活动4-癌症的评估);探讨如何利用癌症的相关知识帮助人们处理个人和公共卫生的相关问题(活动5-癌症知识的应用)。在活动的设计上,BSCS健康课程强调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关注数学、模型等手段在科学研究领域的运用。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细胞癌变的机制,课程团队设计了以随机数字表为工具的模拟活动(活动3),除了帮助学生加深对细胞癌变这一科学概念的认知以外,还为学生尝试模型、数学概率等常用科学研究方法提供实践的机会。这些学习活动既可以在课程中按顺序全部开展,也可以选择其中某一活动作为在生物学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具体概念的辅助活动。

这些精心设计的课程活动以及基于5e教学模式的教学活动组织有利于既定的教学目标的实现。此外,在课程配套的教师用书中也提到,课程活动及教学策略可以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进行灵活的变动,更鼓励在一线的教师设计新的教学活动或是对原有课程活动进行改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在活动中认清科学本质,构建科学概念。

2.3系统化的课程评价以及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

BSCS健康系列课程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包括精心设计的口头提问、纸笔问答和项目任务,这些任务不仅与《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nSeS)》的要求相一致,也与《国家健康教育标准》中对学生应该具有的健康知识和技能水平的具体要求相一致,可以较为系统地反映预设的课程目标的达成程度。在评价的方式上,包括了课程结束时的终结性评价以及贯穿于各个课程活动中的形成性评价,在课程配套的教师用书中对各活动中可以开展形成性评价的地方都做了相应的标注。教师和学生都可参与评价的过程中,教师主要通过提问或布置任务检测学生对概念、原理的掌握情况,而学生则在小组的交流讨论过程中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除了对于学生的学业成就评价之外,BSCS还积极开展实证研究来评价课程的适切度。以2005年为例,美国生物科学课程研究所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手段收集并整理了一线教师对于《癌症及细胞生物学》、《健康行为的科学》以及《人类遗传变异》等课程的各种改进意见,并对学生进行相应课程的使用检测。通过对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发现课程的适切度及目标达成度较高,学生在学习BSCS健康系列课程之后,对相关的科学概念原理的掌握情况有较为显著的提高,对其健康意识及行为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影响。

BSCS健康系列课程所取得的成功离不开专业的课程开发团队的支持。在课程的设计开发阶段,学科专家和课程及教学专家将共同商讨某一领域范围内的健康课程,学科专家的参与保证了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而课程及教学专家可以为课程的实施提供具体的设计意见,使健康教育的内容和形势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以及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进而真正做到将生物学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与最先进、最优秀的教育理念相结合,更好地落实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

3结语

由BSCS和niH公共开发的健康系列补充课程基于《国家健康教育标准》和《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相关要求,从课程目标的设置、实际教学的安排到使用结果的评价与反馈都旨在促进学生的发展以及健康素养的提高,课程成功开发和实施的经验,可以为我国在中小学阶段开展健康教育提供一些有用的启示和借鉴。

3.1以校本课程和综合课程为平台

我国目前尚无明确的健康课程标准以及独立开设的课程,也缺乏具有相应的教材以及具有专业资质的健康教育教师团队,但对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的必要性不容忽视。在这新一轮课程改革中大力推行综合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契机之下,我国可以借鉴BSCS健康系列补充课程的经验。利用综合课程及校本课程为平台开展中小学健康教育。这样既加强了健康教育与学校课程中传统的生物、化学、物理等科学学科教育之间的联系,又有利于发挥教师和学校开展健康教育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3.2关注健康技能及态度的培养

健康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健康素养,使他们具备基本的健康生活的知识、能力和态度。中小学阶段开展健康教育无论从课程目标的设置,还是教学方法及策略的选择上都需要关注学生在实践活动的生活及体验,通过引导学生深入地探讨健康问题,从而提高健康能力,即个人获取、理解和解释基本健康信息并利用这些信息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同时在健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主动地从真实的体验中习得必需的健康知识与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形成应有的健康观点和态度。

3.3注重健康课程内容的宽泛性和实效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健康生活的内涵远不止拥有一个强健的体魄,因此健康教育的内容除了生理、营养和保健等知识之外,还需要关注心理、情感和精神层面的内容,比如心理和情感健康、性教育、安全教育及意外事故的防治等。正在成长的青少年一代,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可能会遇到更加复杂的社会情况,学校健康教育应满足中小学健康教育的需求及兴趣,选择可以从多个维度提高学生健康素养的课程内容,以帮助他们可以在将来遇到真实的健康问题时做出正确的决策。

健康教育概念篇3

【关键词】护理人员;开展;健康教育

吉林省四平市第一人民医院从全面的护理体系运行开始,就一直把健康教育当成护理方面的核心去实施,并针对在护理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

1针对健康教育环节尚存的一些弊端

1.1相关护理工作者没有对健康教育概念有较为深入的了解经分析研究作者总结出,大多数护士对护理健康等一系列内容了解的不全面;有近83.8%的护理工作者对实施护理健康教育有一定概念上的偏差;还有一些护士对护理健康教育一些具体环节的相关内容了解的不透彻,且缺乏深度,综合上述,从根本上左右了健康教育体系的拟定及进程[1]。

1.2对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认识不足护理工作者对这种模式的必要性没有一定的概念,或者说是盲目,因此会对健康教育的掌握以及应用出现盲区,再者实施健康教育专业授课的人员不多,这将从根本上造成健康教育品质低下[2]。

1.3不重视对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的锻炼[3]经深入的分析调查显示[4],医护工作者的表达能力的强弱是病患接受健康教育的先决条件。如果实施教育者的语言没有合理性,讲话不够婉转,在谈话时缺少加工等,这样会令病患对宣教提不起兴趣,从而就不可能进行认真的倾听,甚至会导致病患产生抵触情绪[5]。

2相关的健康教育策略

2.1对于护理工作者的健康教育理念要进行强化要让护理人员深入的了解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深化其对护理教育的理解,让相关人员明白健康教育是目前护理领域的核心因素[6]。

2.2强化护理人员的教育,稳固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护理工作者身为健康保健的推行人、检查者、评价者、教育者和合作者等身份从事健康保护服务,体现其重要性。因此,护理工作者要全面实施为人民服务的常规教育[7],强化健康教育的服务程度,巩固对所有病患实施健康教育的基本理念。

2.3深化专业技能健康教育的基础思想就是向患者宣教防病及治疗的相关知识,辅助患者构建健康概念,让其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提高健康水准与生活品质[9]。

3总结

总的来说,护理工作主要是为持续提升疾病治疗的效果,降低复发比率,提升患者的生存品质,因此要持续的提升及完善自身的全面能力,宣教健康知识,从而推动全社会辅助健康教育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陈春芳,俞申妹.充分发展护理人员在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护理与康复,2008,7(1):25-26.

[2]陈觉.高血压患者健康教育近况.中国疗养医学,2008,7(1):12-15.

[3]黄恒俊.健康促进计划对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影响的探讨.现代护理,2005,11(5):387-388.

[4]王井霞,唐四元.健康教育方式分析及我国健康教育现状.现代护理,2006,12(16):1502.

[5]田芳,张静,李荣.医院健康教育为冠心病患者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的影响.中国健康教育,2005,21(2):146.

[6]杜彦萍.影响护理健康教育质量的因素及对策思考.中国医药导报,2007,4(24):134.

[7]王晓玉.老干部疗区的健康教育指导.中国现代医生,2007,45(34):118.

健康教育概念篇4

第一名:平价概念

根据问卷统计结果,平价概念获选为最具赚钱商机的创业概念,台湾加盟促进协会秘书长李培芬认为,以零售业态发展来看,愈是高文明的国家,平价概念的发挥越极致,因此像是美国、日本等国家,处处可见大型过季商品购物中心,而日本的百元商店也因此创下亮眼的业绩,另外,因为经济不景气,产业竞争日趋激烈,也是平价概念店盛行的原因之一。

第二名:健康概念

随着知识水准、国民所得的提升,人们对于健康的概念也愈来愈重视,不再是因为生病才有医疗需求,预防医学的观念已深植人心,这可从数年前曾风靡一时的灵芝、芦荟,到近期蕃茄产品的热卖得到印证,甚至现在坊间多了很多健身俱乐部、养生餐厅等,就连饮用水及生机蔬果也会因为强调有益健康而大卖。

第三名:个性化概念

所谓个性化概念可以分成两种,一种是商品个性化,主要是抓住时下年轻人多变、求新、个人意识高张的特质,将自我意识形象化,为每位客户量身打造独一无二的个性化商品,像是个性化吊饰、人像公仔等,满足消费者潜在的自恋情结,因而产生商机。而另一种则是店铺个性化,由于国内许多零售服务业已进入完全竞争的阶段,因此现阶段开店的致胜关键,是让消费者产生认同感,要具有独特的店铺个性。

第四名:教育概念

虽然教育概念仅得具赚钱商机的创业概念第四名,但由票选最具钱途的行业中,儿童文教业与成人补教业抢占前三名可看出,符合教育概念的行业极具赚钱潜力。投资专家认为,随着双薪家庭的比例愈来越高,望子成龙的心态,让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投资上毫不吝啬,因此造就了儿童文教业市场的利基。而上班族则因为失业率攀升,惊觉到现在是人求事的时代,为加强竞争力多积极培养第二专长,于是让成人补教业的商机浮现。

健康教育概念篇5

关键词:健康;概念;解读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7)05-0618-03

健康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健康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作为万物之灵的人,谁都想活得健康、潇洒,度过幸福而短暂的一生。对个人来讲,健康的好坏不仅直接影响生命长短,而且直接影响在生命的全过程中对社会的贡献大小。人类的健康状况或国民的健康状况将直接影响人类、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和昌盛。随着社会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健康的概念也几度更新。在竞争日益激化的今天,人们该如何正确理解健康的内涵,是谋求健康和评价健康的基础。

1健康概念的历史演进

1.1建立在疾病基础上的健康概念健康是一个发展着的概念,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健康的认识主要围绕着如何抵抗疾病这一核心,先后出现了依赖巫医、医疗治病、求长生之道和预防疾病等多种形式。远古时期,生产力极其低下,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还处于感性阶段,不能正确解释疾病的实质,只能用“上天和神灵的力量或惩罚”来认识疾病。把人类的健康与并不存在的鬼神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唯心的不科学的健康观。随着生产力的迅速提高,医药学以及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认识到健康是可以把握、不依赖于天命的。并逐渐形成了健康就是能正常工作或没有疾病的机械唯物论的健康观[1]。

19世纪末,人们开始对疾病的原因有了一定了解,形成了健康就是保持病原、人体和环境之间的生态平衡的健康观。同时这一时期也出现了通过炼丹术和养生之道等途径来达到预防疾病、长生不老的做法,这反映出了当时人们对健康的极度需求程度。

18世纪以来,不少学者提出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疾病就是健康受损,在形式上形成了健康的循坏定义,只反映了健康的负向作用,是健康的消极定义。这类定义既没有回答健康的实质,也没有阐明健康的特征,只是借助健康的对立面――疾病来证明健康。这对于人们正确认识健康、谋求健康和评价健康实际意义并不大。事实上健康和疾病以及亚健康都是人体生命过程中的不同的质态。从健康到亚健康再到疾病都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所以,这种建立在疾病基础上的健康概念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和健康的发展。

1.2四维健康新概念的出现尽管人们在治疗和预防疾病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但事与人违,疾病往往悄悄缠身,使人感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和人生旅途的艰难,有的人因此而英年早逝,有的成了长期“专职”病患者,给家庭、社会增加负担。随着时代的发展,疾病谱也越来越宽,新病、奇病、时代病、富贵病不断袭来。人们在与疾病不断抗争中,慢慢地认识到健康不单纯是肉体无痛无病,还与精神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

进入20世纪中期以后,健康的内涵不断发展,由过去单一的生理健康(一维)发展到生理、心理健康(二维)又发展到生理、心理、社会良好(三维)。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著名的健康三维概念,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的完美状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定义了四维健康新概念,即“一个人在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健康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皆健全"[2]。

四维健康新概念是wHo对全球21世纪医学发展动向的展望和概括,要求当前的生物医学模式必须向生物-心理-社会新模式改革发展,要求由单纯治疗疾病的curemedicine变为预防、保健、养生、治疗、康复相结合的caremedicine,要求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无药物治疗相结合,与环境自然和谐发展,与科学和社会协调协同可持续系统化发展。四维健康新投稿日期:2005-08-26作者简介:曾承志(1966-),男,湖南新化人,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概念同时也为体育科学在健康事业中发挥巨大作用提供了空间,指明了方向。

2健康新概念的内涵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健康的最新概念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健康不仅涉及人的体能方面也涉及人的精神方面。将道德修养作为精神健康的内涵,其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把道德健康纳入健康的大范畴,是有其道理及科学根据的。巴西医学家马丁斯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屡犯贪污行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神经过敏等症而折寿。善良的品格、淡白的心境是健康的保证,与人相处善良正直、心地坦荡,遇事出于公正,凡事为别人着想,这样便无烦恼,使心理保持平衡,有利健康。继1990年提出健康新概念后,世界卫生组织还提出了“健康"应具备的标准。它们包括:①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②处世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不挑剔事物的巨细;③善于休息,睡眠良好;④应变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变化;⑤能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⑥体重得当,身材匀称,站立时,头、肩、臀位置协调;⑦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⑧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无出血现象;⑨头发有光泽,无头屑;⑩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3]。

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或身体不虚弱的状态,而是包含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的全面的状态。影响健康的四个主要因素有:①环境。包括由于微生物和寄生虫这些病原生物作用下致病的生物因素;人们生活和工作环境中接触到的各种物理条件,如气温、湿度、气压、噪音、振动、辐射等超过限度时影响人体健康的物理因素;天然或合成的化学物质导致中毒的化学因素;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②生活习惯。包括饮食、风俗习惯、不良嗜好、交通事故、体育锻炼、精神紧张等。③卫生医疗条件,指社会卫生医疗设施和制度的完善状况。④遗传因素。⑤教育程度和道德修养水平。

最新的健康概念包含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和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其实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身体和心理的素质状况,而道德健康则取决于自身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影响等。因此,健康新概念的核心是由消极被动的治疗疾病变为积极主动的掌握健康,由治身病发展到注重治心病、治社会病、治道德缺损病。现代社会由于竞争激烈,工作繁重、风险多、压力大,人们烦恼丛生,旧烦恼刚刚消除,新烦恼又产生,无论高官还是平民,无论富者还是贫者,无论在岗还是下岗,差不多都有大大小小的烦恼,许多疾病包括身病心病、社会病、道德病大多由烦恼伴随而生。社会发展了,科学进步了,生活条件改善了,为什么烦恼反而越来越多。这就告诉我们人的贪欲并不因为物质文明的进步而减少,精神滑坡导致道德缺损是现代病的重要根源。因此,预防疾病单单注意衣食住行和加强个人卫生、体育锻炼是远远不够的,现在看来首先要从完善道德做起,治愈道德缺损症是健康之本。一个道德完善的人,他必然是心理健康者,心理健康心地善良、心态安定就能与社会和谐,家庭和睦,就能适应社会的变化,又不会随波逐流。道德完善、社会安定、心理健康必然净化自然环境,促进生理健康,达到“仁者寿”的目的。

3对新概念的理解和补充

3.1新概念忽视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的“四维”健康观念虽然较为全面和合理,但是忽视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人与自然界是在不断求得统一中而维持着人的生命和健康,从而循着生命规律而发展。人体必需适应四时气候的变化,与四时气候求得统一而维持生命[4]。因此,要想保持健康,首先要致力于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

环境在提供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大气、土壤和食物等物质条件的同时,也存在大量危害健康的因素。生活饮用水、居住环境、饮食、生产环境以及社会环境等都和健康密不可分。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各类环境污染充斥着现代人的生活,这其中不仅包括化学、噪声等方面的污染还包括电波、微波、辐射方面的污染。例如“手机综合症”,手机对人们的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各个方面都有影响,它正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手机在人生理和环境方面的影响主要是其产生的电子雾对人身体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长时间的自己使用手机或接触手机使用者会有恶心、头痛、疲劳无力等症状。因此,要保护环境,减少自然污染和人为污染的发生。

3.2体育锻炼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体育锻炼可缓解心理障碍,有益于人的心理健康。研究者推测:充满活力的体育锻炼,可以促进脑内有益化学物质的分泌,比如“内啡肽"。这种物质可以使人心情振奋、精神愉悦。体育锻炼还能改进对自我形象的把握;得到团体其他成员的帮助;分散对日常忧虑担心的过分关注;提升对所遇问题处理的自信心。所有这些作用都有利于情绪的改善。

《哈佛心理健康通讯》在总结了大量的研究后得出结论:体育锻炼对缓解抑郁、焦虑和其他慢性的心理障碍有很好的帮助。哈佛大学教授米勒举例说:经过3个月的严格体育锻炼程序后,参加锻炼患者的抑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与接受标准抗抑郁药物治疗的其他患者效果相似。即使对中学生的研究也发现,参加体育锻炼多的同学抑郁症状相对较少。虽然目前还没有明了体育锻炼有益于抑郁症和其他心理问题的具体作用细节,但是很多研究都证实了锻炼的良好作用,而且丝毫没有不利的影响。其他研究也发现:锻炼可以改善诸如惊恐障碍、心理创伤和其他焦虑性心理问题。

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社会交往的情景,因为它包含有等级观念、流行时尚、服装潮流、法律精神、基本道德行为规范、商业关系等许多社会交往中常见的要素,它就像一个“价值容器"盛载着社会上主要的、流行的价值观念[5]。在学校教育中,体育课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的开展,以及学校对体育的政策,都对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化过程起很大影响,尤其是体育课教学,除了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外,还教授学生掌握有用的社会知识和陶冶其个性,培养学生优良的道德品行。参加体育活动能满足人的交往需要,并使人的性格得到改善等要点。体育活动的角色扮演和规则与现实社会生活中的角色、法规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而这种相似性有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和道德规范。因此,体育活动有利于提高人的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水平。

因此,必须采取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方针,推行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倡导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心并举,西医、中医、心理医以及运动医学一起上,各自扬长避短,互相取长补短。

应全民健身健心的需要用无药物的替代疗法,主要让人学会如何调正心态避免疾病和长期保持健康的方法和技术,在这里体育和现代心理学传统养生方法都得到用武之地。凡对人类净化心灵疗疾保健有用的技术方法,都应该弘扬,通过实践来自然扬弃,适者不断发展,精益求精,不适者自然淘汰。

3.3身体强壮不等于健康发展力量素质、耐力素质与柔韧素质的确是满足“有足够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的重要条件之一。通过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质,从而进一步促进人的健康可以认为是“顺理成章"的事。但是过分强调身体强壮并非有利于健康。

健康教育概念篇6

【中图分类号】R193G479

【文章编号】1000-9817(2013)08-0897-03

【关键词】健康教育;儿童;青少年;健康促进

健康素养是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的一个新概念,也是近10a来全球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领域特别关注的一个研究议题。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从公共卫生角度诠释了健康素养的含义,认为健康素养代表着“人的认知和社会技能,这些技能决定了个体具有动机和能力去获得、理解和利用信息,并通过这些途径促进和维持健康”。随着对这一领域的不断研究,人们逐步认同健康素养是一个涵盖个体综合能力的概念。2000年nutbeam提出了目前最广为采纳的健康素养理论模型,将健康素养分为3个层面:反映个体对实用健康相关信息的基本阅读、理解以及表述的“功能性健康素养”;关注个体运用个人和社会技能,参与日常生活中健康活动和交流的“互动性健康素养”;强调人对信息的评价分析能力,关注个体能否运用这些技能发展有效的个人、乃至社会和政策活动的“评判性健康素养”。随后,Zarcadoolas等又将健康素养归结为基本素养、科学素养、公民素养和文化素养4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健康素养包含了多层次、多方面的内涵。它集中强调了作为一种认知和社会技能,有益于个体交流和清晰表达自我健康的需求和倾向,参与有关健康的事务。健康素养概念的提出是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理念上的一个新发展,其理论框架包括健康促进、健康保护、疾病预防、卫生保健和医疗服务利用。

1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内涵及意义

1.1青少年健康素养界定儿童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关注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不仅有助于其有效地应对自身健康问题,也是保证全民健康素养的重要前提与基础。目前,国内外有关成人健康素养的研究日趋增多,对成人的相关判断标准已逐步达成共识,但针对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以及相关的判定标准尚不统一。

美国州立学校教育主管官员委员会(CCSSo)通过《美国国家联合评价学生标准》项目(SCaSS)组织诸多专家的论证,将培养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按照金字塔层次划分,由低至高分别确定为核心概念、获取信息、分析影响因素、决策制定、目标设定、人际交流、自我管理和倡导等能力。即一个具备健康素养的学生应该掌握有关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的概念;具有获得真实有效健康信息、健康促进产品和健康服务的能力;养成良好健康行为习惯和减少危害健康的危险行为;能够分析文化、大众媒体、科学技术及其他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同时具备运用人际交流技巧增强健康的能力,运用目标设定和决策的技巧增强健康的能力,倡导个人、家庭和社区健康的能力。

由此可见,涉及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的内涵与对成年人的认定基本一致,指向的是一种保持和促进健康的综合能力。但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更为强调以自身的发展为基础,能够动用身边一切可获得的资源,包括家庭、同伴、教师、医生、网络等,来帮助自己获取、理解和应用健康的知识、信息与服务,逐步实现对个人健康的管理和维护,以及对环境和他人健康的倡导和促进。

1.2健康素养对儿童青少年发展的影响

世界卫生组织第六届全球健康促进大会通过的《健康促进曼谷》,明确将提高健康素养作为健康促进的重要行动和目标;认为健康素养作为一种有效资源,可以通过使个体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更加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为个体和社会带来效益。eichler等通过系统综述发现,美国每年由于低健康素养所导致的额外花费占到全部医疗卫生费用的3%-5%,平均每个病人因低健康素养每年多增加的医疗费用达到143—7798美元。研究证实,是否具有健康素养及其技能,相比年龄、收入、工作状态、教育水平、种族等对个体健康状况和健康结局具有更强的预测性。一个人只有拥有健康素养,才可能驾驭复杂的卫生保健体系,以及在非临床背景之下更为广泛的卫生环境。

低健康素养问题不仅关系到成人的健康结局,而且已成为影响或危及儿童青少年人群健康的一个潜在因素。美国教育统计中心的报告指出,在八年级(即初中)学生中,有26%的学生素养得分低于基本阅读水平,超过1/4的儿童青少年无法认识和理解与健康相关的基本信息和概念。2005年,Gray等通过定性研究对英国、美国中学生的功能性、互动性和评判性健康素养现况进行探讨,发现青少年这3个方面的健康素养都面临着相应的问题与挑战。我国2008年首次公民健康素养调查报告指出,15—24岁青少年群体具备健康素养的比例仅为6.3%。儿童青少年正处在人生发展和各种行为形成塑造的重要时期,其健康素养与健康危险行为的形成密切相关,较低健康素养的儿童青少年更易发生吸烟等健康危险行为、其他问题行为(如侵犯他人、携带枪支)、肥胖等。Brown等就健康素养对早期青少年养成健康促进行为的影响进行探索,结果显示理解健康信息有困难、自我效能低是影响学生将所学健康知识付诸实践的阻碍因素。台湾学者以1601名高中生为调查对象,发现健康素养明显关系到青少年自我报告的健康状况和健康促进行为,特别是有关营养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健康行为。目前,越来越多的网络系统进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儿童青少年是各种传媒,特别是新媒体使用的重要人群。面对媒体中错综复杂、真假难辨的健康信息与服务,他们需要具备寻求、判断和应用健康信息与服务的能力。因此,让儿童青少年学会有效获取和准确应用健康信息及服务意义重大。Ghaddar等对美国得克萨斯州261名高中生研究结果显示,高中生个体的健康素养与自我效能、寻求网络健康信息资源密切相关。与成人相比,尽管儿童青少年接触临床医疗系统相对较少,用于医疗服务的费用也较低,但不能完全排除儿童青少年对卫生服务的利用。近年来有研究报道,一些疾病(如哮喘、结核病、糖尿病以及一些精神性疾病)在17岁以下人群中的发生率在逐年上升。因此,帮助患有以及面临这些疾病威胁的儿童青少年人群,合理利用医疗卫生服务系统,掌握必要的自我健康管理等技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可能风险,直接关系到他们成年期以及终身的健康。

2学校健康教育与健康素养的交互作用

健康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基础,教育是个体获得健康素养的媒介,而健康素养的充分提高又受文化、语言以及环境的影响。学校的基础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掌握基本阅读、认知能力的可能和机会,也为促进儿童青少年获得教育继而提高健康素养搭建了平台。manganello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依据,提出了改善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与诸多的影响因素有关,尽管儿童青少年的个体特征、家庭、同伴、大众传媒、医疗卫生系统等因素都存在作用,但在整个框架中,仅有教育系统与健康素养具备双向的相互关联作用。

学校健康教育早已被公认是一项增进儿童青少年健康,进而促进全社会健康的有效策略。Kolbe概括了学校卫生和健康促进计划可以达到的4个目标:提高学生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增进健康,提高教育的成果,增进社会的成果。国外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健康的学生才是最成功的学习者。有证据表明,将促进健康素养技能的发展作为学校健康课程的一部分是对未来人类健康的投资。Higgins等以社会生态学理论为模型,以学报的健康教育课程为传播媒介,初步探索了健康教育对高中生健康素养水平的影响,认为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提供了帮助学生通向发展健康素养的途径。StLeger研究也证实,学校健康教育最有可能以多种形式,如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的养成。笔者也曾对中国学校健康教育与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的相关作用进行过探讨,结果提示尽管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素养的水平还是有限和不平衡的,但学校确实有能力实现促成学生具备健康素养的目标。学校健康教育无疑是一种有效提高和改善儿童青少年健康素养最赋潜力的方式。

3机遇和挑战

目前,提高人群健康素养已成为21世纪全球所面临的挑战,是对未来人类健康的一项投资,学校健康教育如何帮助儿童青少年发展必要的健康素养,为成年期及其终身健康奠定基础,更是面临着可能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健康教育概念篇7

1.1健身与健康健康指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并且在身体、心理和社会各方面都完美的状态。一个人只有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保持良好的状态,才算得上真正的健康。体育是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精神和社会等方面都处于良好的状态。传统的健康观是“无病即健康”,现代人的健康观是整体健康,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还要具备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有道德”。因此,现代人的健康内容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心灵健康、社会健康、智力健康、道德健康、环境健康等。健康是人的基本权利,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健康是生活质量的基础;健康是人类自我觉醒的重要方面;健康是生命存在的最佳状态,有着丰富深蕴的内涵。关于健康有许多定义,都有其依据也都有其不完善之处。在众多的定义中比较权威性的一个,是世界卫生组织章程序言中提出的:健康是体格上、精神上、社会上的完全安逸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身体不适或不衰弱。身体健康指人的体能良好、技能正常、精力充沛的状态。作为学习领域的身体健康,要求学生了解与运动有关的营养、环境、卫生保健等知识,发展体能,提高身体健康水平。无论哪种解释,都认为健康是一个复杂的事物,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显然,也不是一种手段能够完成人的健康使命的。体育的作用只是促进健康,“发展体能,提高健康水平”。健身,使身体健康。这样的解释,使得“健身”本身的指向更为具体,而且在操作层面,也更容易实践。也就是说,通过健身,可以使身体健康。

1.2健身教育从“全民健身计划”而不是“全民健康计划”这一口号与纲领上来看,“健身”作为体育领域里一个较为具体的任务与目标,显得更为贴切与真实。通过以上的论述,可以推论出,“健身”之于“体育”倒不失为一种最明确的指向。或者说,通过体育运动来促进身体健康。在学校体育要竭力打造“体育与健康”的课程体系的时候,何不用带有明显指向的“健身”作为实践的目标与手段呢?故而,本文采用“运动技能习得基础上的健身教育”这一观点来阐述。

2新《标准》及“阳光体育”的精神实质

潘冬、冯菲、崔健等学者的研究认为,以新《体育与健康课程课标》为主的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很好地满足了国家机关部门出台的关于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回归到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性”,又突出了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的人性化需求。这一指导思想以及课程目标体系都呈现出“新气象”。这说明学校体育要以关注学生的健康为落脚点。体育学科为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服务是此次改革的最大亮点,这一改革的方向是得到学校体育界的赞成的。当涉及如何对待运动技术学习与促进健康关系的问题时,有的研究认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存在着否定运动技术、否定传授性学习的现象,这种对于以运动技术作为体育典型的知识形式的操作性知识的否定,将会影响课程的健康发展。同时,也再次强调,盲目追求体育功能的扩大化,导致追求健康成为体育的主要工作,让健康包含的所有内容都成为体育不可回避的现实,弱化了运动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地位与功能。这些偏差,让课程改革的正确方向与体育课程的实际效果形成了强烈了对比,几乎形成一种悖论,让我们不得不再次面对现实工作中的问题。从正确的指导思想出发,强调运动技术的功效,并以此为一个必要的途径,以一种健身教育的表象,来完成“健康第一”的使命。“阳光体育”通过中共中央7号文件的形式,推向全国。其目的就是通过高规格的文件形式来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促进青少年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学校体育的工作要点,反观体育本源,就是“促进健康”属性的回归。而体育促进健康的途径就是通过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练习和追求来实现的。这些精神实质直指学校体育的健身教育,一种运动技能习得基础上的健身教育。

3我国学校体育思想的演变

张学忠、杨旭东等学者在对诸多关于学校体育思想研究文章的梳理后认为,目前对学校体育思想研究综合归纳为“军国民体育思想”、“自然主义体育思想”、“三基教育体育思想”、“体质教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成功体育思想”、“素质教育思想”、“终身体育思想”和“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等主要的几种思想。从这一发展脉络来看,学校体育存在的形式在于运动技能的特殊性。也就是说,是运动技能这一载体承载了学校体育。无论是之前的“军国民体育”,用击技、体能等来武装国民这一显然的运动技能烙印,还是之后的“三基教育”,凸显运动技能的传授与习得,以至于现代的“终生体育”、“健康第一”,这些都是建立在运动技能基础之上的。试想一下,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如何进行终身体育的锻炼,如果没有运动技能的练习与保持,“健康第一”如何得以促进?运动技能成为了一种天然的载体和途径,这些都是对运动技能存在于学校体育的肯定。再者,从这些思想所折射出来的目标指向来推断,可以得到这样一个认识,即我们的学校体育正在从技能塑造身体、技能强化身体的“技能论”到身体需要技能、身体驾控技能的“健康论”演进。透过这一发展轨迹,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学校体育在生命关怀、身体健康这一层面上的操作理论。体育课程通过身体训练和传授运动技能为学生提供锻炼身体的平台,保证学生达到基本的身体健康指标,其中也包含运动文化的传承、实现心理目标和社会目标。总之,无论经过怎样的转变,学校体育的育人以及对身体健康的促进始终是其最本质的特征。这是它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成了学校体育的遗传信息。学校体育通过体育课程使学生身体健康,这应该是属于“健身”的一种范畴,即“使身体健康”。通过这样的逻辑归纳,可以把学校体育引申到“运动技能习得基础上的健身教育”这一命题上来。

4体育课程的本源论述

一个人身体健康的状况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育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体育”与“健康”这两个概念是不等位的。放在一起,就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健康是建立在体育基础之上的,体育应该为健康负其全部的责任。体育承载了全部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功能,这是体育所不堪重负的。体育可以促进健康,这是众所周知的,但过量的体育锻炼也会让身体受到伤害,这在竞技体育领域也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把一直以来的体育课改成体育与健康课程,是需要进一步探讨和研究的。如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体育教师和体育工作者,走向唯体育健康论或健康体育至上论。无限延伸和过度夸大学校体育在“健康第一”上的功能,把健康完全凌驾于体育教学之上,把健康问题都揽到学校体育头上来,在自己身上背负一个沉重的十字架,作茧自缚,去完成一个不可能的任务,使得学校体育不堪重负,每况愈下。体育课更多地还是体现在一定的运动技能基础上的学生运动状态下的课堂过程,离开了运动技能,来谈体育课如同探讨空中楼阁。有学者试图从本体论的角度深入细致地解读、诠释和理解体育课程之本质。通过推导不同阶段研究范式的转变,对体育课程的本质日益明晰,逻辑起点问题由分歧逐渐转向归一,认为育人的本质起点将会被广泛认同。体育课程的根本任务是以理性方式完成“健康第一”,其基本功能是以一定的身体认知为基础,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技能、发展学生体能。值得指出的是,体育课程并不是“体育课程+健康教育课程”的简单结合,而是体现了以通过身体练习去实现健康目标的有机结合,是建立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身体健康为主要目的必修课的课程性质定位之上的。这样的健身教育,最终的目的是让学生形成“终生体育”的意识,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运动技能是一个载体,而健身则是其承载的内容,也是其能承载的内容,运动技能是可以为健身服务的。刘洋、刘峥、邸慧君等学者在对“我国学校体育目标审视”的研究中,特别引用了陈智寿先生在1999年所著的《二十年学校体育改革的回顾》文章,再次强调“他们(大三、大四的学生)健身知识贫乏,健身能力差。对从小学至大学14年体育课所学,多数人不会用于健身”。再结合当下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揪心状况,难道还不能认可学校体育的健身教育属性以及健身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吗?

5结论

健康教育概念篇8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指出了护士在高校护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习理论的重要性.

1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

1.1护理健康教育的概念。健康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概念,因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对健康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提出了人类健康的“三维观”,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不虚弱,而是身体的精神的健康和社会适应良好的完满状态”。1990年,wllo在有关文件中对健康的定义又加以了补充,认为健康应包括四个方面: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健康教育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其实质是一种干预措施川图。护理健康教育是护理学和健康教育学相交叉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它的发展来自两方面的激励和支持:一是社会的需要,二是专业自身的发展。正是这两方面的原因,使得护理健康教育成为了护理学专业最受瞩目的学科之一。

护理健康教育也是一个十分宽泛的概念,按教育场所可分为:医院护理健康教育,社区护理健康教育,家庭护理健康教育。按目标人群可分为:儿童护理健康教育,青少年护理健康教育,妇女护理健康教育,老年护理健康教育等;此外还有按教育目的或内容进行分类的方法。

1.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是健康教育大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它是以校区医疗部门的护士为行为主体,以高校教职工及学生为服务对象所开展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2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护理健康教育的人群特征与人群健康密切相关。高校教职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面临激烈的竞争,时常处于紧张无序的脑力劳动状态,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教职工身心健康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近,广东省教育工会对我省高校教师健康状况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形成了书面报告。报告显示,有大约1/10的人处于基本健康状态,约1乃的人处于各种疾病状态,而剩下约7/l0的人则处于亚健康状态,这些数据意味着高校教师具有发生某些疾病的危险因素和条件,一旦因为某些不良外因刺激,如:短期过度劳累,长期超负荷工作,精神紧张或心理创伤,营养不合理或生活不安即可导致某种严重疾病发生。如果这样,不但妨碍了个人奋斗目标的实现,而且妨碍了整个学科建设和学科发展。

护理健康教育是运用教与学的理论,增进人们的健康意识,从而使人们自愿采取健康的生活行为,有效利用现有的卫生保障资源,最后达到改善人们的健康状况,提高生活质量,防患于未然的目的。因此对高校教职工进行护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3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根据高校教职工健康状况的特点,如心血管疾病从40岁开始明显增加,消化系统疾病从30岁开始就已经有明显增加,以及在高校中3040岁是亚健康的高发年龄等等,进行相应的护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3.1心理指导:处于疾病状态和亚健康状态的人都可能或多或少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心理健康问题,护理健康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帮助他们克服这些问题。使他们生活中保持轻松愉快的情绪,减轻心理压力,因为长期的精神紧张,极易导致神经—内分泌调节功能失常。

3.2饮食指导:合理适当的饮食将有助于疾病的好转、康复。如高血压患者宜多吃富含钙、钾、纤维的食物,尽量多吃一些新鲜蔬菜、水果,少吃高蛋白、高脂肪、高盐饮食,少饮酒。

3.3作息指导:不宜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或短期过度劳累,保持每日有6小时以上的睡眠习惯,注意调整工作、锻炼、休息与睡眠的关系。

3.4用药指导:应经常告戒病人谨遵医嘱,按时服药,同时应策略地讲清有些药物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严重时及时与医生和护士联系。

3.5行为指导:护士应指导患者掌握一定的自我护理或促进健康的行为方法,这也是护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4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的程序与方法

4.1程序(步骤)。应用护理程序开展健康教育,使健康教育工作有别于以往的卫生知识宣教,从而使健康教育不仅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而且成为一种护理和治疗手段。要实现这一目的,应正确应用护理程序。高校护理健康教育程序与应用护理程序开展临床护理一样,包括以下五个基本步骤[z]:

评估:系统地收集受教育者学习需求的资料和信息,进行一个总体评估。

诊断:对病人及其家属所需健康知识和帮助的判断。

计划:对将要开展的健康教育活动作出具体的安排。

实施:将计划中的各项措施落实到实处。

评价:对教育效果作出判断,必要时进行重新评估。

4.2方法(手段)。护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多种多样,譬如有讲授法、谈话法、演示法、读书指导法、咨询法、墙报法等等。其中护士在为教职工做护理操作时进行交流是开展健康教育的最好时机,其教育效果要远远高于专门时间进行说教。因为对方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系统地学习护理知识,他们的学习往往来自于自身不适的需要。在与他们的接触特别是进行护理操作时,进行必要的讲解会使他们感到放心且得到安慰。因此,与教职工任何接触的时间都是进行健康教育的好机会。当然,这并不排除其它方法的可行性。

5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理论的重要性

高校护理健康教育工作还刚刚起步,尚需各方各面的支持与通力合作。而护士坚实的理论基础是做好护理健康教育的保证。一个护士不但要成为称职的操作者,而且要成为称职的教育者,要能够像打针、输液那样娴熟地开展病人健康教育工作,使病人在就医过程中不但获得身体健康,还要获得知识上的增加。护士要成为一个称职的教育者,其自身的受教育程度是不可缺少的,因为要给别人一桶水,自己就必须要有两桶水或更多的水,不然就难以胜任或遭遇尴尬。所以,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就必须重视理论学习,就必须不断地刻苦努力学习。

参考文献

健康教育概念篇9

1、建立了健康教育领导小组

2、责任到室、到人,分工明确

3、狠抓健康知识教育

确保每周三晨会上健康教育课,开课率为100%,做到有课本、有教师、有计划、有教案、有课时、有考核、有等第。这是传授健康知识的基础阵地,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性教育,做到在欢快的、激进的气氛中让学生自觉地接受知识,理解并掌握知识,从而建立健康的理念。

另外,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健康知识讲座,选择一些常用的、有难度的卫生知识,进一步强化传授,或根据季节性的变化,有目的地进行季节病的预防宣传,如流感、腮腺炎、肠炎等。

4、加强健康教育课管理

①教材和教具:教材做到1体现“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的八项内容,2教育内容(文字、插图)无概念错误,3课文深度和文字质量符合教学规律(3项)。配备好教具,包括挂图、模型、幻灯片及其它类型的健康教育用具。

②教学计划:每个年级都有完整的健康教育教学计划,并做到教学进度、教学内容与计划一致。

③教案:包括课时、课题、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具、教学内容及过程、教学小结等8项主要内容;教案书写力求做到无概念错误、整洁、简练等3项主要内容。

④师资培训:保证授课教师平均每人每学年接受120小时以上的培训。培训的形式有:培训班、集体备课、教研组活动、教学活动、观摩课等。

⑤授课质量:要求授课教师做到概念清楚、启发式教学、语言生动、理论联系实际、板书工整等5项。

⑥开展健康教育公开课教学,共有5位老师上了公开课。并进行了公开课的评课活动。

5、硬件实施到位:采光照明与黑板、课桌椅、饮水与洗漱设施、厕所设施、教学用房与宿舍等均对照评价标准进行添置、改善。

6、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行为。

知识教育是基础,让学生建立健康的卫生行为是关键,平时班主任及任课教师应时常督促学生行使卫生的行为,如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早晚刷牙、饭口漱口等,这些看似简单的卫生行为以及一些健康行为实际操作项目如:身高的测量、体重的测量、脉搏的测量、体温的测量、做眼保健操的正确姿势、正确的读写坐姿、剪指甲等,要教师不厌其烦地反复训练强化,使之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及技能。

健康教育概念篇10

【关键词】体育教学心理健康性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3-012-01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他们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在精神上处在断奶期,在内心上想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很大,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察,而且在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三、体育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分析

(1)丰富的情感体验资源。体育之所以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原因在于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活动能够体验到社会现实中不能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可以满足学生的某种合理欲望(如自我表现欲),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躯体活动得到宣泄、转移和升华,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2)锻炼坚强意志的资源。没有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无法发挥自己的身心力量去完成任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后,成功感油然而生,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拼搏和创新精神,锤炼坚强的意志,陶冶情操均具有推动作用。

(3)健全学生的人格资源。由于学生在体育教学学习中对自己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上的优缺点易于做出比较正确的估价,而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服从集体利益,学生必须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增强自控能力,从而有利于养成活拨开朗、勇敢果断等良好性格,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不良性格。

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这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2)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3)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

(4)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

五、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

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六)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