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十篇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十篇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6:08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诗歌是一种基本的文学体裁,大体分为现代诗歌和古典诗歌两种,在初中语文课堂上,教师过于注重古典诗歌教学,忽视现代诗歌教学,导致现代诗歌日益不受学生重视。本文主要分析了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进而分析了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希望对于初中现代诗歌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一、现代诗歌教学现状

1.重朗读形式,轻吟诵感情。

随着教学改革的进行,现代诗歌教学形式明显多样化,现代诗歌朗诵包含以下几种形式:老师范读、学生朗读、分组朗读和跟着录音朗读等。然而,这些朗读只是一种形式化朗读,只为了让学生对诗歌有所熟悉,缺乏情感、缺乏思考,并非让学生体会其中的情感。古语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学生对诗歌进行反复诵读,不断琢磨其中诗歌的意思,自然会对诗歌所表达的意思有所了解。初中课堂上诗歌教学以老师引领为主,首先,教师应该对诗歌有正确认识,教师要清楚简单的朗读和带有情感的吟诵所带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教师应该带领学生进行“声情并茂”吟诵,逐句琢磨,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在抑扬顿挫的诵读声中体会诗歌的情感和意境,从而提高初中生在审美层面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2.填鸭式教学,学生难以进入诗境。

教师对于现代诗歌的讲解,往往过于注重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而忽视艺术本身的魅力,为了帮助学生应对考试,有些教师甚至要求学生背诵现代诗歌的主题思想,但是没有带领学生深切体会现代诗歌的特有魅力。有时受到时间的限制,教师在讲解现代诗歌时,只走一个简单的过程,首先要求学生朗诵,然后为学生讲解中心思想,可能在考试中出现的现代诗歌,教师会要求学生背诵。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进行现代诗歌的学习,并不是发自内心地想要体会现代诗歌中所展现出来的独特魅力和诗人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这样的教学方法在本质上仍属于“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没有摆脱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端,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施教者”和“受教者”的角色,教师将现代诗歌的相关知识、修辞手法、主题思想等全部倾倒给学生,不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学生需要将这些信息全部记住,而不是体会到。这种教学方法忽视了诗歌本身的文学特征,破坏了现代诗歌的特有魅力。

二、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策略

1.带领学生反复吟诵,让学生读出诗中情感。

反复诵读是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途径,但是对于诗歌的诵读并不能按照统一的朗诵模式进行朗诵。每首现代诗歌都有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所展现的思想情感各不相同,有的积极奋进,有的表达身处逆境的无助,所以在读不同的现代诗歌时,要掌握不同方法。教师在进行现代诗歌教学时,应该依据每首诗的具体特点采取不同教学策略,在诵读前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让学生带有思考地诵读课文。首先,诵读诗歌时要注意语音,只有正确读出每个字的读音,才可以准确把握诗歌的韵律美。再者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诗歌时,要通过语调展现丰富的情感。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诵读何其芳的《秋天》时,教给学生要用较为舒缓的节奏,让学生边诵读边思考,读完一句,在脑海中想象这句诗歌中所展现的画面,感受诗歌的画面美,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意境美,在学生诵读结束之后,教师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整体意境,在脑海中形成诗歌的整体画面,反复体会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在现代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美、意境美,通过联想的方法体会现代诗歌的艺术魅力,摆脱传统教学的弊端。意境想象是学习现代诗歌的重要方法,学生只有大胆想象才有可能感受到诗人在现代诗歌中所寄托的感情,现代诗歌往往是由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中,将独特的思想感情通过优美的文字的形式展现出来,但是现代诗歌表达感情往往不是直接的,作者或将情感寄托在诗歌中的某一意向上,或者是隐藏在某句诗歌之中。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冰心先生的《纸船――寄母亲》时,要让学生感受感受诗歌中的这种意境美,作者叠一只小船,实则是将自己比作那只小船,小船在风雨中飘摇,历经艰辛万苦终于抵达母亲的梦乡,作者用一只小船表达对于母亲的思念之情。如果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诗歌中的意向,则学生自然可以体会到作者所展现的生活图景和内心情感。

3.重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打破程式化教学。

每首诗都有包含独特的思想感情和特色化的表达方式,因此,教师要注重每首诗的教学细节,针对每首诗歌的特点采取不同教学方法,打破现代诗歌的程式化教学。教师除了要带领学生体会每首现代诗歌的意境美和思想感情之外,还要让学生感悟到不同诗人的写作特点,从多个角度体会语文的魅力。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时要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于意向的灵活运用,这首诗里的意向是复杂的,甚至有些意向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用图片形式让学生看到这些意向的特点,有助于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方向。学生在大体把握诗歌中意向所带有的情感特色之后,更容易在脑海中形成诗歌中意向的画面,更容易进入诗中场景,很容易有身临其境之感,有助于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和感受到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4.为学生布置写作任务,沉淀学生的情感。

学生学习诗歌的最终目的并不是感受诗歌的各种美,学生学习诗歌的最终目的是要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对于美的把握能力,不仅如此,学生学习现代诗歌的一个主要作用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诗歌之后,要及时为学生布置一些写作任务,让学生学会对于学习的知识灵活运用。让学生学习并掌握现代诗歌,有助于为现代诗歌培养新的人才,引导学生发现诗歌中的美,进而创作优美的诗歌。只有可以自行创作现代诗歌,学生才可以切实感受到现代诗歌的语言特点和写作特点。学生进行诗歌写作的前提是要有充足的诗歌知识积累,教师要培养学生背诵现代诗歌的习惯,学生要背诵和掌握各种现代诗歌,只有有了充足的积累,学生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是新时代的一种新鲜的语言形式,要为现代诗歌培养新的创作人才,教师在教学时要注重对学生潜力的挖掘,激发学生创作欲望。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写作,特别是要鼓励学生敢于将写作的诗歌拿给别人阅读,只有经过不同人的阅读,每一个人都发表意见,作者反复揣摩修改,才可能创作出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篇2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诗歌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诗歌的

教化作用,在中国古代教育中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孔子曾说:"尔何不学夫诗,远之事君,迩之事父";

《汉书·艺文志》也说:"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即便在今天,优美的诗歌对儿童身心的

熏陶,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继,提高语文学习兴趣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许,正是由于认识到诗歌的

这种无法估量的效果,近年的小学课本,诗歌的比重,不论古代诗歌还是现代诗歌,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应该说,这是一种好现象,但需要注意的就是,诗歌教育的力度还不够,学生对诗歌的学习,也大都停

留在背诵的层面上,这远远是不够的。因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

歌教育。

一、重视学生对诗歌的形象理解

无疑,选入小学课本中的诗歌,古诗也好,现代诗也罢,都是诗歌里面的上乘之作,最起码,也是童叟能

解,郎朗上口的佳品。但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发现一些教学者对诗歌的教学,多依从语文教学大纲里面

的阐释。当然,这并没有什么错,但我持保留态度的一点就是,大纲里面的解释,或从字面上解释,或以

理性思维阐释,对大多数小学生来说,都显得抽象。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虽然学生对学过的诗歌能背诵

,也能解释,但大都显得比较机械,不灵活。如此长期以往,难免会使学生丧失学习诗歌的兴趣,甚至对

语文的学习,也感到乏味;那么,进而影响到语文教学的质量也是在所难免的。

笔者认为,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对诗歌的教学,也应尽量采用形象语言阐释诗歌的内容和意义,这样的好

处就是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容易,而且又不易忘掉。比如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中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

,采用形象教学,学生仿佛看见一幅这样的图画:灯下,行李已经准备好了,一位母亲还在为自己即将远

行的儿子补着衣服。

我认为,形象教学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不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诗歌,身心受到熏陶,不易忘记;也

增加了他们学习诗歌,甚至学习语文的兴趣,有着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采取启发式诗歌教学

在语文教学的诗歌教学中,不要采用填鸭式的单向教学方式,应该采取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在学习诗歌之前,老师应鼓励学生自己提前进行阅读,搜索相关的知识,背景等,这样会使学生在正式上

课之前,已经对诗歌内容有了不同程度的理解,上课之时,对老师的课堂提问,也会有了很大的积极性。

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就他们的知识储备而言,做个课前预习,搜索与课文有关的小资料

,应该是绰绰有余的。不然的话,老师在讲台上喋喋不休的说个不停,而一些学生还没进入课文内容,从

而会使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不说,还会使学生养成懒惰的坏毛病,对诗歌,以至

整个课程的学习都比较消极。如果采取启发式教学,长期以往,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动脑,踊跃发言的

好习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即人们常说的要我学为我要学,岂不是终身受用吗?

当然,启发式教学,也要有老师的正确引导,而且是有目的的引导,否则,组织不好的话,整个课堂就会

显得松散,也会使一些态度消极的学生滥竽充数、蒙混过关。

三、重视诗歌的课外阅读

单从诗歌教学的这一块来说,小学生语文课本里面的诗歌数量还毕竟有点少,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加大诗

歌的课外阅读量。

中国是一个诗歌大国,从古到今的诗歌浩如烟海,而且能够流传下来的诗歌,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好诗,但

是,有些作品,例如屈原的《离骚》,杜甫的《三吏》、《三别》,白居易的《长恨歌》等,我认为还不

太适合小学生阅读和学习。从教学的质量出发,应该选择那些篇幅短小,语言形象,内容相对比较浅显的

五言、七言,甚至是四言让学生学习。老师把课本之外的诗歌,选一些好的在课堂上进行讲解,让学生朗

诵学习。这样,可使学生更多的接触到好的诗歌作品,增加对诗歌知识的积累和理解,扩大知识面。再者

,读的东西多了,也会使学生们的身心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熏陶。

在具体的操作上,可采用激励的方式,奖勤罚懒,绝不姑息,坚持一段时间,慢慢地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

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用扬鞭自奋蹄"了。

自然,我在这里列举的虽然是古代诗歌,但我所说的,同样包括古今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歌。笔者的意愿也

仅仅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让好的诗歌在孩子们的成长中起到陶冶性情的作用,并不是要把学生培养成只

懂之乎者也的"小学究"。

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歌教育,是整个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应和它的整体教学目标割裂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篇3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和古典诗歌不同的是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形式相对比较自由,在表达方式方面多使用意象和修辞,用来展现作者的思想情感。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朗朗上口的现代诗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由于他们的理解能力有限,所以对于诗歌的意象、情感、内涵等方面很难深入理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设计相关的教学策略,促使学生感受到现代诗歌的美妙。

一、指导朗读,培养语感

语感指的是直接快速感受语言的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体现,低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现代诗歌,对于现代诗歌语言的理解和体会不够深刻,缺乏一定语感。教师可以从指导学生朗读入手,培养他们的语感。有感情地朗读现代诗歌,能够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节奏美。《水乡歌》是一首富有情韵的现代诗,分成三个小节,分别描写了水乡水多、船多、歌多,赞美了水乡的美景,描绘了水乡人民富足而幸福的生活。诵读这首诗歌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明丽秀美的水乡风光,更能让他们体会到诗歌的音韵美。这首诗歌的韵律美首先体现在参差的诗句上:“水乡什么多?水多。千条渠,万条河,池塘一个连一个”,将短句夹杂在长句中间,给诗歌增添了灵动感,在诵读的时候如同水流波动一般。其次,《水乡歌》的韵律感还体现在重复运用的诗句上,这首诗分成三个小节,每一个小节都以“水乡什么多”开头,给人循环往复的感觉,增添了诗歌的韵律感。第三,《水乡歌》的押韵较为自由,并不拘泥于一韵到底,而是使用“uo、e、o”等音较为相近的韵母作为每一句的尾字,既体现了韵律美,又给人不拘一格的自由感。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反复诵读这首诗歌,用抑扬顿挫的语调体现出水流动的感觉,体会《水乡歌》所展现的江南美景。指导学生朗读现代诗不仅能让学生掌握诗歌中字词的正确读音,更能让他们掌握诗歌节奏,感受诗歌意蕴,从熟读过渡到背诵,为进一步感悟诗歌内涵奠定基础。

二、分析意象,感知情感

不少精彩的现代诗都运用意象来体现情感,展现哲思,然而学生对这种含蓄的表现形式知之甚少,很难和作者产生共鸣,感受到作者心中的世界。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教师要从分析意象入手,促使学生感受诗歌,体验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内容。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时教师要将教学的重点放在诗歌意境、情感的欣赏上,引导学生从红墙、绿树等意象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体会到人物内心深处的幸福感。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的时候,可以用循序渐进的提问引导学生深入阅读。“这首诗歌写了小朋友在北海公园畅游的情景,大家?f一说他们在游玩的时候都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学生回答:“他们看到了湖面、白塔、绿树、红墙。”教师继续提问:“这样的景物给人什么感觉?”学生回答:“这样的景物色彩鲜明,让人感到十分美丽。”教师启发:“其实,大自然的美景不只是这些,作者只是用这些意象来指代自己看到的美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红领巾迎着太阳,阳光洒在海面上”,并提出:“诗歌在这里运用了红领巾、太阳、阳光等意象,大家分析一下这些意象指代什么呢?”在这样的分析中,学生对于意象有了初步了解。意象具有含蓄内敛之美,如果能够感知意象所代表的情味,学生的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就能有所提高。组织学生围绕诗歌意象进行讨论,既能让他们体会意象,又能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结合画面,感悟内涵

学生想象力丰富,要促使学生理解现代诗歌之美,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和诗歌内容有关的图片,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让他们结合画面内容来体会诗歌的内涵。在学习《乡下孩子》的时候,教师可以采用诗画结合的方式,给学生展示和诗歌内容相符的绘画。画面上绘有一片原野,有一个小朋友嘴里含着草叶,正在捕捉蝴蝶。这幅图正好和《乡下孩子》这首诗歌的第二节内容相符,学生在欣赏画作之后能更好地背诵这首诗歌。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诵读诗歌的第三节,并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出诗歌内容。有一名学生画出了草地上有一个小朋友,一只手提着装野菜的篮子,另一只手提着一串小鱼,身后跟着一只小猪和一只小猫。在绘画的过程中,学生们将画面和诗歌的内容、意象联系在一起。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画面是多么的美好和谐,为什么乡下孩子生活得如此美好?”学生们回答:“因为乡下孩子热爱大自然,热爱劳动,所以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每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内心感知的再现,利用图画能将原本抽象的文字变得更为具体,这样就能令学生更真切地感悟到诗歌的内涵。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篇4

关键词:语文教育;诗歌学习;情境教学法

中国是诗歌大国,诗歌文化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后,现代诗歌成为诗歌界的主流。然而现代诗的形式比古诗词自由,诗歌内涵更开放,意象的经营重于修辞,这就造成学生读起来晦涩难懂,可能一下子很难进入诗境,也给教师教学现代诗带来了难度。所以创设诗歌情境,通过朗读体悟、深抓意象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体验中读懂诗歌,感悟诗歌情感十分有

必要。

一、现状初探

1.偏离文学

当前初中现代诗歌教学中容易出现遮掩的问题:教师缺乏对文学自身的认识,过于重视对诗歌具有的思想意义的解析,而不是对其自身文学性、语文性的探究认识。这样很容易导致诗歌鉴赏的课程变成思想教育课程,使诗歌教学脱离了其自身的文学价值。比如以往在教学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的时候,我比较侧重于让学生去体会这首诗中流露出的作者对祖国的拳拳深情。然后让学生反复吟诵,去体悟作者的情感,而不是对现代诗歌自身的文学性展开研究。

2.体验缺失

初中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最热衷的手段就是记忆全文、背诵释义。这样做违背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既不利于学生欣赏品位与鉴赏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诗歌文化的真正普及,渐渐学生会失去读诗的兴趣。如在品读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时,以往我经常要求学生揣摩情感变化,把握感情基调,然后根据情感线索将诗歌背下来,但是却不注重详细体悟真情实景。

3.难以入境

由于历史时代的久远和对诗人创作手法风格不熟悉,导致诗歌阅读困难等现象。戴望舒是现代文学史上象征诗派的代表人物,写于1942年的《我用残损的手掌》,由于时代隔阂,学生很难理解当时国破家亡背景之下诗人内心的悲恸之情。

二、披文入情

1.抓住意象

情境设置主要是要求教师抓住诗歌的意象营造意境进行深入的研讨。例如,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我将这一堂课的主题定位为体会“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一特点。为了帮助学生对其内在意境有一个整体把握,真正体会到诗歌的内在诗韵,教师抓住诗节中“油伞”“斗笠”“帘子”“蓑衣”等有意蕴的意象,配乐朗读这一小节,并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并加以描述。教师用自己的朗读带学生进入了富有江南气息的情境中,学生通过自己的丰富想象还原诗歌营造的意境,并通过自己创造性的语言表述出来。例如:有个学生就说:我仿佛看到了春雨淅淅沥沥地飘洒下来,一个穿着素衣的小孩,拿着油纸伞在青石白瓦的小巷里与春雨嬉戏。这是多么有意境的氛围啊,让学生切切实实地过了一回小诗人的瘾,将课堂诗意的氛围推向了高潮。

这种情境还原教学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学生在学中体悟诗歌的美好,爱上读现代诗,进一步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2.深化朗读

现代诗虽不像古诗那样极重视音律、节奏整齐、声调和谐,但运用绘声绘色的语言,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让学生进入意境体味情趣也是最直接的好方法。比如,余光中的《乡愁》一诗,要想还原诗歌所展现的意境,体会到作者浓郁的爱国思乡之情,学生读时就要多停顿,不宜读长句。深深浅浅,控制好节奏,突出重音。如: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老师进行适当引导,使学生读的时候将那种浓浓的愁情寓于心中:一张船票虽然窄窄,却凝结着对新婚妻子的不尽相思;一方坟墓,虽然矮矮,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其间无限酸楚,谁能体会?一湾海峡,虽是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使学生体会到诗人的一腔家国情怀。

3.知人论世

诗人写诗,都会根据自己的特点与所处环境进行创作,教师在课上可以结合诗人自身的特点进行讲解,也有利于具体情境的创设。例如,我在教学郑愁予的《雨说》的时候,课外研读了很多郑愁予的诗歌,了解到诗人郑愁予是台湾现代诗人中最早在现代和传统的合奏中做出成绩的人。其诗歌创作因保有其独特而鲜明的风格而独树一帜,他虽然也有对西方现代诗的移植,但更多的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悠悠的古典意蕴是他诗歌不变的底色。于是在确定了体会“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特点这一主题之后,我再精心研读诗歌,最后结合诗歌的具体意象和诗人的成名作《错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情境。

总之,情境设置不仅是一种授课方法,更是一种体会现代诗歌的重要艺术。恰当的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学生的感受,可以为学生和现代诗歌之间建立一座桥梁,真正地激活现代诗歌鉴赏与学习。

参考文献: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篇5

【关键词】小学语文诗歌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体系中最能够帮助学生积淀语言素养的部分,诗歌是几千年汉语言文化经过大浪淘沙沉淀而来,教师们一定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将古汉语的文化精神传承发扬光大,让学生们始终能够领悟诗歌的语言魅力。但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诗歌教学的课时被其他教学内容所占用,教师们往往没有意识到诗歌教学对学生语言情感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使得学生们的诗歌学习能力较差,尤其在诗歌语言的赏析能力上存在较大短板。因此,小学语文教师一定要加强诗歌教学,端正诗歌教学态度,让学生们能够在小学语文学习阶段掌握诗歌语言、情感赏析能力,提升诗歌文化素养。

一、小学诗歌教学之品味语言美

1.朗读散发语言魅力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语言内容带有极其浓烈的情感,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将诗歌中的语言魅力充分散发出来,给予学生们诗歌语言美的享受。在朗读诗歌时,教师一定要融入优雅的语音,将诗歌的语言意境充分体现出来,使得学生能够对诗歌提起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地投入到诗歌学习中。

比如,在二年级上册古诗《赠刘景文》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入研究了此诗的表达情感,在朗读时将自己的朗读发音方式与古诗情景相结合,力争散发古诗的语言魅力,在朗读“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句时,“荷尽”与“犹有”、“傲”字形成了鲜明的情感对比,因此我在朗读时将自己的语调与它们所表达的情感相融合,做到欲扬先抑,为接下来两句古诗的情感做铺垫。而“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则是作者情感表达的归宿,我在朗读时采用了深情的语调,引领学生们产生情感共鸣。

2.推敲文字,赏析语言

诗歌是古代语言文化的精髓,古代文人们在作诗时对文字的运用十分讲究,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带领学生们推敲文字,让他们发现诗歌中语言的美妙。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草》的教学过程中,我将古诗教学重点放在文字推敲方面。例如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赏析环节中,我对“烧不尽”和“吹又生”两词进行对比推敲,让学生们了解作者的对比烘托描法,其次在“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教学过程中,我就“古道”、“荒城”进行了意境词汇的赏析,让学生们懂得古诗中意境语言的优美,并以意境来激发学生们对作者思想感情的思考。在课堂上进行如此语言推敲的教学引导,可以让学生们逐渐深化文字赏析意识,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学会如何巧妙运用文字,将文字的语言魅力最大化。

二、古诗画面辅助教学

每一首古诗都能通过语言的精妙运用来描述出一幅幅优美动人的图画,小学语文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对语言文字进行推敲赏析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进行画面意境教学,让学生们能够在古诗语言风景图画中理解作者的写作感情,让故事画面辅助诗歌教学,促进诗歌教学质量的提高。

比如,在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二年级下册古诗《望庐山瀑布》的教学过程中,我将整首诗的古诗画面通过意境分析与文字推敲相结合的方式展示在学生面前。“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一古诗中“日照”、“香炉”、“紫烟”、“瀑布”、“前川”等词构成了磅礴大气的风景画面,而“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则是将这首古诗的意境展现的淋漓尽致,我让学生们对此产生联想,想象自己置身于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中,去感悟作者当时内心的情感变化,以此提炼对古诗的情感体验能力。为了让学生能够对古诗中所描绘的场景产生直观的视野感知,我利用了多媒体课件,制作了与古诗描绘意境相贴切的动画,让学生们根据动画来一字一句赏析古诗,理解古诗情感。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篇6

关键词:诗歌节诗歌诵读诗歌表演童诗创作

优秀诗歌叩击人们的心灵,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和熏陶。在学校常规教育教学工作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诗歌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呢?我校曾借助连续三年的诗歌节平台进行过有益的尝试,探索出一套以“诗歌诵读、诗歌表演和童诗创作”为主题的“诗歌节三步推进模式”,引导学生吸收优秀文化的营养,起到传承经典文化、发展语言能力、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

一.诗歌诵读中积累感悟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词,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词的精华,丰富自己的语言。

1.编制校本教材,分层次引导诵读。

组织语文组内优秀教师资源,以《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和《中华传统文化精选读本》等书籍为参考,加入三十余首经典优秀诗词篇目,编制成校本教材《经典吟诵》。教材中共包含百首经典诗词,分为低中高年段必读背篇目,难度与深度逐步扩展提升,注音注解详实,设计排版深受学生喜爱,成为学生每日诵读诗文的桌上必备手册。

2.每日校园广播导读,指导性与氛围熏陶并重。

结合校本《经典吟诵》教材,选择本校有朗读吟诵特长的学生,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录制配套的《经典吟诵》教材诗文朗读音频,利用每天中午学生到校后午读前的时间,在学校班级内广播播放。音频中的读音、断句、韵律和情感表达均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学生在听中学、听中跟读、听中培养诗感,在潜移默化中增加对于诗文的感知。

3.以立项课题为出发点,带动教师力量全程跟进。

我校立项的“创新古诗词教学形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课题,以“诗歌诵读”为主题,制定详细的诗歌节活动方案。以班级为单位,开展“每日一诵”、“每周一查”、“每月一评”等经典古诗诵读活动。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出发点,在各班教师的培养下,通过检查与评比提高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4.争取家长支持,塑造亲子共读的家庭氛围。

通过家校沟通与宣传,我们争取到家长的支持,通过自评和家长评的方式推进诗歌诵读活动的开展,提倡亲子共读与伴读,培养每个家庭的读诗氛围。例如在每个寒暑假学生都拥有一张古诗词诵读进度和评价成绩卡,记载着学生背诵、默写、参加活动次数与成绩等。

二.舞台竞演中感受氛围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只要学生喜欢诵读,把诵读当作一种游戏,他们就会自觉主动地诵读,提高文学素养。在上一阶段的诗歌诵读的基础上,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诗歌竞赛与表演,进一步营造诗歌氛围。

1.诗歌诵读比赛。

在各年级课题教研组精心组织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诗歌诵读比赛。例如低年级的古诗词诵读比赛中,各班派出精英选手,组队参加年级比赛,比赛的题型有必背题、接龙题、抢背题、表演题等。中年级的全体学生参加的名句填空比赛,而高年级的古诗词知识比赛中,内容涉及诗词发展演变中的常识、诗人介绍、代表作品、风格流派、艺术手段、文化观点等。

2.诗歌表演会。

每个年级呈现精彩的节目,将诗歌与舞蹈、音乐、戏剧、武术运动巧妙结合。例如三年级呈现的《一剪梅,水调歌头》借古诗中“月亮”这一意象,在古筝音乐声中,表达了人类多少美好的憧憬与理想。四年级展示的是情景剧《游子吟》,孩子们尽情的吟唱,投入的表演,让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流露出来,亲切感人。

三.亲身创作中深化感知

对于每一代人来说,童年时代的一首好诗、一幅好画,都可能会对他们未来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童诗创作,为的是让孩子们能放飞想象,自由、有趣的表达。为此,我校组织学生参与广东小学生诗歌节诗歌创作比赛,取得了一些成绩的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写作童诗的积极性。试图通过诗歌创作和评选等活动,发展孩子们的创造力,培养创新精神。

1.专家讲座导学,点燃学生创作欲望。

首先,我们邀请诗人杨长征老师作关于“诗歌的境界与风格”的专题讲座,他通过大量的例子对诗歌的韵律、境界与风格作了阐述。讲解过程中,杨老师深入浅出,用贴近儿童生活的风趣语言,生动地诠释了诗歌、赋比兴等深奥的学识。杨老师的讲解和师生互动,使大家对古代诗词又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激发了孩子创作童诗的欲望。

2.校内兴趣班指导现代诗,以兴趣为起点提高学生欣赏能力。

其次,我们开设了阅读现代诗指导课,让学生知道现代诗的写法特点。教学中除了让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人饱满的情感之外,还要让学生发现现代诗与古诗的不同之处。

例如:我们可以先让学生读一读阅读材料中《致老鼠》《爸爸的鼾声》两首童诗,让学生明白:只要我们大胆想象,锤炼语言,就可以写出有趣的童诗。其次,教师还可以简单讲解诗歌创作的要点,让孩子们了解诗的多种写法,如明喻法──描写事物的特点,适合描写大自然,还有阅兵法──表现景物的层次。然后,再补充几首贴近学生生活的诗歌并鼓励学生朗诵、交流自己写的诗。

3.学生写诗,成果展示。

最后,根据学生的兴趣,开展写童诗、参加诗歌节投稿活动。利用校园橱窗、宣传牌、校报等创设中华文化经典的环境,并将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在次刊登展示,营造浓厚的文化气息,将诗文和书法结合,给学生以美的熏陶。

童诗创作,培养‘诗心’。藉此培养孩子们对母语的热爱,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培育他们的审美力和造力。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曾经说过,教孩子们写诗,是让孩子们会说“我赞美”,是让诗与儿童特质对接:让想象的翅膀飞起来,让诗充满生命力和灵性,让自己变成儿童。

四.“诗歌节三步推进模式”的实践意义

语言是在大量的积累运用的基础上习得的。我们相信:学生在实现古诗词“量”的积累的同时,随着他们阅历、知识的增长,对背诵的古诗词理解会逐渐深刻,久而久之,内容与理解便会内化,运用也就水到渠成了。写作文时学生有了唐诗宋词的功底并恰当运用,文章会大放光彩。

校园诗歌节,正是我们苦苦找寻的文化根源,民族归属的最佳载体。让儿童自小就扎根在富有民族特色的本土文化土壤中,徜徉于经典的诵读,表演,接受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汲取着古中华文明精髓,创作童诗,成为一个有根的中国人。在三步推进模式下开展的诗歌节,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走进诗歌的世界,感受诗歌的魅力,起到传承经典文化、变化气质、培养情操、提升语文素养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语文教学参考用书六年级上册[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篇7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编排的现代诗歌的数量不多。其实,现代诗歌在小学的教学现状也是尴尬的,学生对现代诗的学习缺乏兴趣,教师对现代诗的教学多为按部就班——教学思路机械陈旧、文本解读肤浅鄙陋、思维缺席理智引退、诵读不足导致情感韵味丧失。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要求“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象,领悟诗文大意(第二学段)”,“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第三学段)”。六年小学学习从课本上接触的现代诗歌(儿歌)仅19首,而且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的开篇第一课就是现代诗。一些老师和学生在还没有作好充分准备时就糊里糊涂地开始了现代诗的教学,还没体味到是怎么回事时两课时的教学已告一段落。作为语文教师该如何做一名真正的旗手,引领孩子们走进诗歌的情境,体味诗歌的情感,培养有诗意的学生,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结合本人执教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课《我们爱你啊,中国》的方法与过程,谈谈对小学现代诗教学的一点看法。我教学现代诗采用的一般策略:朗读,激发学生的诗兴;品悟,触发学生的诗情;仿写,彰显学生的诗性;积累,丰盈学生的诗意。

一、朗读,激发学生的诗兴

三分诗歌七分读,小学现代诗教学“读”占鳌头。朗读诗歌时,我们首先要找准感情基调,对基调把握得越准确,越有利于抓住诗歌的内涵;其次,要注意朗读的时快慢和停连,有利于感受诗歌的节奏美;第三,朗读时要处理好轻读和重读,再现诗歌的意象美。如一(上)的《大海睡了》:“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诗中的大海、风儿、浪儿、月儿、星星等事物,都凝聚了浓浓的亲情爱意。在孩子的心中早已幻化作“我”,幻化作母亲。作意义上的解构诠释多此一举。现代诗确实不需要多讲,也不能多讲。一讲便失去美感,一讲就失去了多元解读的基础。

学生通过反复自读基本能理解诗歌大意,诗人主要表达的情感,并能通过感情朗读把自己的理解、感受表达出来,实现与文本的对话,不仅保护孩子与生俱来的诗兴,同时在不知不觉中激发孩子的诗兴。

如在《我们爱你啊,中国》一课中,老师首先播放反映祖国地大物博的短片,欣赏歌曲《我们爱你啊,中国》,激发学生自豪感,定下朗读全诗的基调。随即出示课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雄鸡版图,借机引入课题。

在该诗第一小节的教学中我仍让学生通过读在读中感受祖国的幅员辽阔。首先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突出两组短语:太阳跳出东海的碧波——依然群星闪烁;银装素裹的世界——早已洋溢着盎然的春色;然后老师指着版图作恰当的点拨:中国,土地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东起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东南面向海洋,西到新疆以西帕米尔高原,东西跨度5200公里,两端时差近5个小时。教室里此时已是“哇”声一片,老师适时请个别学生作范读,学生顿时就能入情入境,读得很到位了。

教学时老师注意运用多种朗读方法,如教师范读、齐读、男女共读、师生合作读、评读等等。这样,学生在品味感受精美的语言时,进入一种真实而有个性的情境,将高年级学生羞于启齿的“我们爱你啊……”读得自然、到位。

二、品悟,触发学生的诗情

现代诗的教学也不能仅停留在朗读的层面上,引导学生动眼、动口、动脑、动情,贴着诗人的心来想,反复推敲咀嚼赏析字句,探究体味关键字句中蕴含的丰富内容,生动形象的画面,高雅的意境和所寄托的深邃的思想,就能走进诗歌的境界,走进诗人内心深处,触发学生的诗情。

1.想象诗歌中的意象。现代诗的创作在打破了格律诗的“格律”之后,着意于“意象”的创造和情感的渲泄感染。因此,现代诗极易与孩子的情感世界产生相遇,诱感意义的构建与诠释。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如我在执教《我们爱你啊,中国》的第6小节是这样操作的:

师:一个词就是一幅画,读着“松树的伟岸,梅花的高洁”,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形象?

生:四季长青的松树在皑皑白雪的覆盖下依然挺拔。

生:白的似雪的梅花,红的如火的梅花,在凛冽的寒风中散发出阵阵幽香。

师:仅仅只看到了松树、梅花吗?你仿佛还看到了哪些人?

生(恍然大悟):看到了具有松树与梅花精神的人,如在监狱中吟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

生:我看到了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仍不屈不挠的江姐——江竹筠。

生:……

师:是呀,正是无数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无数烈士生命的换取,才有了今天的新中国,也正是一次次挥汗如雨,一次次跌倒重来,才铸就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魂。此时你再来读第6小节,一定能贴近诗人的内心,读出诗人的情感,读出你的情感。

生(跃跃欲试):自由地大声地练读。

有时“意象”也只是情感的影子而已,并不具实在的“意义”,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现代诗的教学核心是激发、诱导、张扬小学生的情感智慧。用富有童心情趣的话语感染学生,吸引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在情绪化的学习中把学生引向与文本的对话,与文本的作者对话。通过情绪化的文本建构逐步意义化的语文学习过渡。在“无知”“无真”的情意活动中完成求善、求美的价值观取向。渐渐地,让孩子得到美的熏陶,铸就诗人的眼光。

2.赏析诗歌的写作手法。诗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艺术,含蓄美是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了增强表达效果,诗歌中常常运用各种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通过比较揣摩,反复吟诵,让学生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例如在学习《我们爱你啊,中国》第一小节时,我用课件展示表达祖国幅员辽阔的意思的另外的写法:①中国面积真大呀,有960万平方公里,位居世界第三,亚洲第一呀!②我们的大中国呀,东西跨度5200公里,两端时差近5个小时呀!学生一看都乐了,七嘴八舌地说这太直白,不像诗,没有意境,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诗歌第一节就是从时间差、季节差两方面,从东西南北四幅画卷中让我们感受到祖国真大啊,从而帮助学生理解诗的“含蓄美”。

三、仿写,彰显学生的诗性

现代诗以优美凝练的语言,巧妙完整的结构,充沛强烈的感情吸引着学生们,学生在欣赏这些优美诗歌的时候,难免有抒发内心美好情感的动机。教师在教学时要培养学生的浪漫情怀,适时给学生创造情境激发学生的创作能力。

根据编者意图,《我们爱你啊,中国》这首诗歌是进行仿写训练的好材料。教学“仿写”环节时,我是这样一步一步地训练到位的:

1.出示第二小节

2.学生自读,发现这一小节的特点,在书上标上序号(提醒至少有明显的三点)。

3.全班交流,归纳出:

(1)以“我们爱你——”开头;

(2)围绕一个内容写四句话;

(3)每句中前半句是说什么景物,后半句是说景物有什么特点,中间用一个“的”连接;

(4)末尾的一句押的是“o”韵。

4.我们也来创作:

请学生说一说,准备围绕哪个内容来表达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情。

景色优美物产丰富历史悠久人才辈出文化灿烂

5.学生在书上练习创作,围绕一个方面至少写两句。

如有学生写:我们爱你——

北京故宫的富丽堂皇,

苏州园林的精雕细琢;

6.将内容相同的进行合并,调整,请同学读一读,形成一个独立的小节。

7.齐读欣赏幻灯片上两个内容:

云锦的秀丽,古筝的情悠意长,

苏绣的精美,笛子的宛转悠扬,

惠山泥人的笑容可掬,二胡的委婉连绵,

宜兴紫砂的天工巧夺。腰鼓的厚重回响。

8.出示作业要求:以家乡江阴的风光、物产、名人等为内容,写一节小诗,表达自己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9.交流,订正,纠正错别字。表扬有押韵意识的同学。

四、积累,丰盈学生的诗意

小学语文教材之现代诗篇目,课后第一题无一例外地设立了“背诵全诗”这一积累训练项目,强化积累之意不言自明。与识记字词、熟记成语、背诵课文片断等不同的是,现代诗的背诵积累具有更强的综合性与熏陶功能。现代诗的教学,积累乃是第一要务。这种积累还应是一种在诗的语言背景下的整体吸纳,而不是“破碎”后的符号或者是文字的“意义”标识。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篇8

关键词:语文教学;现代诗歌;现代性;审美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0X(2015)30-0035-04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有着悠久的诗教传统。孔子认为培养人才“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指出诗歌有“兴观群怨”的教育功能,提出“不学诗,无以言”,并亲自删定《诗》作为经典教材,同时采用说教告知、答疑释惑、评人论事、雅言示读等方法来进行诗歌教学。日本当代美学家今道友信在《东方的美学》中提出:“孔子已经预感到诗的形象和象征性的语言的升腾的力量,预感到这种语言的飞翔的能力,已经感到只有使用这种语言才能使人的精神超越现象事物的限界,才能超越概念上的思考方法的平庸水准……”“诗艺术……可以突破伦理学的限界把精神引向更高的地方。”自孔子始,中国教育就重视诗歌育人层面的作用,将诗歌摆在教育体系的首位。今天的高中语文课堂,可以听到古典诗歌的琅琅诵读,但对于现代诗歌,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普遍存在轻视心理。这种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反思,为什么代表现代语言最高形式的现代诗歌会成为高中语文教育的一块撂荒的土地?

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高考指挥棒的回避,自身寓意的含混多变,都构成现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被日益边缘化的缘由。“五四”之后,现代诗歌开始自己的进程,从内容到形式都表现出与古典诗歌的决裂。新诗的产生更多是作为“白话文运动”的一个标志性成果出现,其文学史的意义远大于自身文学价值。这种与传统相断裂的发端使得新诗可谓“先天不足”。此外,诗歌产生于田间地头,所谓“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诗歌的发生、发展、发达都和中国农耕社会密不可分。随着封建社会走到成熟期,城市得到发展,市民阶层开始崛起,消费文化悄悄蔓生,勾栏瓦肆中的小说戏剧等表演活动渐渐瓦解着诗歌一统江山的文学世界。诗歌究其本质,并不具有都市社会的血统,随着都市社会取代农耕社会,消费文化已经成为当下主要的文化价值。有人称现在是一个堆砌着“快餐文化”的“读图时代”,流行音乐、广告、影视节目,甚至是游戏日益取代诗歌曾经辉煌的地位,取得大众的青睐。这里的“大众”,包含了学生,也囊括了教师。新诗的“先天不足、后天发育不良”的状况与当下现代诗歌生态环境恶劣、传播机制的缺失互相作用。除此之外,现代诗歌的“后天发育不良”还包括一个重要的因素――现代诗歌的理性鉴赏方法的缺失。

现代诗歌的理性鉴赏方法缺失的原因,有教材编排的问题,也有教师讲授的局限性问题。高中课本中的现代诗歌编排问题,主要表现为对“德育”功能的强调超过“美育”层面的考虑,思想教育价值的提倡超过审美价值的引导。以苏教版为例,《语文》必修一课本的第一专题是“向青春举杯”,这一专题由《沁园春・长沙》、食指《相信未来》、江河《让我们一起奔腾吧》等诗歌和杨子《十八岁和其他》、张洁《我的四季》、马克思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等散文组成。这样的编排有其合理之处,有着共同的情感价值指向,思路清晰,便于学生对专题主旨进行把握。但这是以牺牲对诗歌和散文两种文体的艺术特征分别进行分析为代价的。类似的还有必修三课本的第一专题“祖国土”。闻一多的《发现》、艾青《北方》、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和阿赫玛托娃的“十四行诗”《祖国土》以及刘白羽的《长江三峡》等课文编排在一起。教师可能更多会以专题主要情感指向为重点,而忽略对具体文体进行艺术特征鉴赏这一重点。“诗言志”“诗缘情”是诗歌的两翼,如果常常重视其“言志”的功能而轻视其“缘情”的功能,诗歌教学就会失去平衡。苏教版教材考虑到此问题,以选修教材《现代诗歌选读》与必修课本互为补充,弥补了这个缺憾。此外,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诗歌没有消衰,而是以化身为流行歌曲歌词的方式更加蓬勃地流行开来。细细揣想,这种观点不无道理,它是不是可以给我们一点启发:在编选教材的时候,能否选择一些适合高中学生年龄段的孩子所喜爱的歌词进入课本,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寓教于乐”、“寓教于美”这样的教育方法和途径来更好地探索现代诗歌的传承之路。

关于教师讲授的局限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很多教师讲授现代诗歌采用了和讲解散文没有太大区别的“五段式教学法”:1.作者介绍;2.创作背景;3.串讲诗歌;4.归纳中心思想;5.分析写作特色。诗歌的特色是“言不尽意”“言近旨远”,古典诗歌在长期的先贤解读下相对比较明晰,而现代诗歌凝练的表达、多角度的解读、诗歌的多重意蕴以及赏析标准的难以把握,都使得教师无所适从。在这样的情况下,“不能尽意之言”倒不如“五段式教学法”保险可靠。这样的讲解方式,对于教师来说,四平八稳,不容易出问题,但却扼杀了学生对于现代诗歌的阅读兴趣,甚至在教学中抹杀了现代诗歌本身的一些鉴赏系统上的独特之处。久而久之,若问起学生阅读现代诗歌的感受,他们只会感觉茫然无措。教授现代诗歌,其一在于要紧扣“诗歌”本身的特点进行分析,比如意象的分析、隐喻系统的结构,对于“诗眼”的分析,关键字句在诗歌中的作用,诗歌中的修辞体系的解读等;其二,新诗与古代诗歌的写作有着不同的模式,无论是思维方式、感受方式,还是传达语言的方法都截然不同。因此,鉴赏现代诗歌须要引导学生与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在联系中进行区别,须要紧扣“现代”二字。上世纪30年代,施蛰存在《现代》杂志提到:“《现代》中的诗是诗,而且是纯然的现代诗。它们是现代人在现代生活中所感受到的现代情绪,用现代的词藻排列成的现代的诗形。”施蛰存关于“现代诗”的定义,成为后来的文学史研究者的共识。教师的鉴赏应该关注“现代情绪”、“现代的诗形”等现代诗歌的特质进行,在自由多变的诗形中体味作者多重的丰富变幻的情感意绪。

再次,高考指挥棒的回避也是现代诗歌在高中语文教育中地位低下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诗歌意蕴之丰富之难以把握,导致对其理解的多重化,若将其纳入标准化考试,评分标准不易确定。鉴于此,大型考试对诗歌均采取回避的态度。不谈高考语文试卷的作文多采取“文体不限,诗歌除外”的回避姿态,基础知识部分亦较少对现代诗歌阅读理解进行考查。即便出现,主要是以客观题的形式,给出一些对于诗歌主题和写作特色的选项,让学生辨别选择。这种题型考查的更多的是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与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这个考查目标有较大距离。也出现过一些有益的探索,比如将现代诗歌放入仿用句式题型进行考查,或者印制一首浅显的小诗,让学生根据诗歌传达的情感来作文。虽然这样的作文题依然标明“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毕竟是一种有益的创新,值得提倡。高考指挥棒对现代诗歌的无奈回避,在学业负担并不轻松的高中学生的眼里,便是一种暗示。这种暗示导致了现代诗歌在中学校园的日益衰落,并间接导致大学乃至整个社会对现代诗歌的日益漠视。

从教师的角度考量,解决之道在于三个方面:加强教师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教师的角色转变:由讲授现代诗歌转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鉴赏;设计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方式。

第一,教师须要增强对现代诗歌的鉴赏能力。国内现代诗歌的生态环境和传播机制都不甚乐观,读者的阅读兴趣不高。即便是现代诗歌的研究专家,有时也被比作“蜻蜓点水似的滑行阅读”,或者被指责“过度阐释”。作为知识的传承和传播者的高中教师,须要在责任感的鞭策下,多读诗歌以及现代诗歌理论介绍性读物和诗歌作品的赏析性读物。用“文本细读”的功夫,积累现代诗歌的语感,培养对其的鉴赏能力。只有教师掌握了鉴赏现代诗歌的“钥匙”,在心底对现代诗歌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真正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

第二,由讲授现代诗歌转向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前文已描述部分教师在讲授现代诗歌时的五段式方法,这是扼杀学生兴趣的举动。教师的角色须要从知识的讲授者向鉴赏的引导者进行转化。在讲授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时,通常会有一种混淆,认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同出一源,那么它们的讲授方式是不是可以共通?两者自然有一定的相通之处,比如诗歌意象的联想对于接近诗歌情感内核的作用等。但是前文已述,中国的现代诗歌是在与古典诗歌决裂的姿态中产生,无论是语言方式、思维方式、传情的手法等方面都分属截然不同的体系,鉴赏方法也自然不可以混作一谈,由现代诗歌的多义性、对于现代情绪的自由表达等特性决定,其鉴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有人认为,对于以向外国诗歌借鉴产生的本质为“现代性”的诗歌,宜采用英美的批评方式。其实也不尽然,中国传统的直觉、“兴感”、顿悟等批评方法也可以对其进行批评,而且可以收获另一种视角的启发。关于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国外与国内的都可以尝试。为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他们进行鉴赏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可以选择一些经典的方法进行深入浅出的讲授,比如中国的印象主义批评方法、评点法,西方的社会学、形式主义、阐释学、现象学、神话原型、接受美学、结构主义、自然科学方法、女性话语、后殖民理论,强调文本细读的“新批评”理论等。教师如果能结合这些前沿的方法,做好诗歌的普及教育工作,在“无形”的现代诗歌中找出“有形”的切入路径,深入浅出地授“渔”予人,既解决了现代诗歌“教学难”问题,也能使学生收益良多、受益深远。

鉴赏的原则须注意,诗歌既要求甚解,又要不求甚解。对于关键的字句,自然最好是字字落实,以在“珠玑”般的字句中得出蕴含的“天机”。但是更多时候,只要沉浸于诗境,能够贴切地体会到诗人的心境和感受即可。所谓用生命感悟生命,将诗歌看成一个整体系统,得出整体的情感形象,悟出诗歌真精神。此外,因为现代诗歌形式上的灵活,每一首诗的鉴赏方式都可以不同。在鉴赏时,要尊重学生的阅读感受,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更何况面对的是语言高度凝练、意蕴非常丰富的现代诗歌文本。能够养成较为系统的现代诗歌鉴赏方法,形成阅读兴趣就是教学目的之所在。

第三,充分发挥诗歌的审美教育功能。我们常把美丽的事物比作一首诗,美好的景色称作“如诗如画”,希望“诗意地栖居”。诗是美的,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将诗美进行还原,甚至延伸,而不是用枯燥的知识对诗美进行抹煞。在教学设计上,教师可以做到设置美的导入情境、设置开放性的寻美课堂、设置书写美的练习。

其一,设置美的导入情境。教师可以选择和诗歌感情较为接近的音乐作为背景,以诗歌中的某一个美的基点入手,以优美抒情的开场语言来给学生创设一种美好的情绪环境,以此导入诗歌文本。

其二,开放性的寻美课堂。前面美好的音乐、富有诗意的课件画面、名家动人的诵读,教师充满诗味的引导语言,给学生营造了一个优美的鉴赏诗歌的环境。“开放性”,是指让学生处在学习的主体地位。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可以在课前,布置学生通过查资料等方式,解决一些现代诗歌的术语名词和诗歌背景等知识。比如要介绍李金发,可以让学生自己查找什么是象征主义;涉及到普希金、惠特曼时知道什么叫浪漫主义,什么是感伤主义,什么又叫现代主义;在讲到阿赫玛托娃时,能够关注一些特殊的诗歌形式如十四行诗的美学原则是什么。开放性的课堂上,教师可以做一些引导,如提出关于诗歌内容的一些既定结论,交给学生讨论,让他们从文本中分析得出自己的看法,并要求在诗歌中找出论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者教师故意提出诗歌内容中没有,甚至与文本内容不相符的理解,交由学生讨论,这些方式可以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增强根据文本进行推理的能力,提升诗歌鉴赏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在这一过程中发现美、享受美。“诗无达诂”,对于意蕴丰富复杂的现代诗歌,应该容许学生从不同角度对其多重含义进行解读,争取能够找到最符合作者思想感情的解读。关于“开放性”的寻美课堂,须要注意的是,在鼓励学生有创见地进行自主鉴赏时,须提醒他们不可以为了接近“人本”而脱离“文本”。任何时候,紧扣诗歌文本进行分析,直面文本,都是最重要的。

其三,美的练习。可以分为课堂练习和延伸阅读。课堂练习可以就课堂鉴赏的诗歌进行评点练习、仿句练习,或者与课堂所讲诗歌在某些方面有共同点的诗歌进行自主赏析。延伸阅读可以由教师推荐,或者学生自主寻找读本进行阅读。

最后,如果说,现代诗歌的教学流程可以归纳为一个常见的图示:诵读――炼字――品味――体悟,我更愿意将此图示进行倒推:诵读――体悟――品味――炼字。我愿意将对现代诗歌的审美特性进行体悟放置于对修辞、写作特色等手法的分析之前。毕竟,对现代诗歌的学习更多地应该是在精神体验、生命体验上与作者达到共通,贴近作者的“现代情绪”。至于其写作的手法、“现代的形式”都是为作者的“现代情绪”服务的。在对诗歌有了相对完整的感性体悟之后,再对其写作特色等进行理性分析,可能效果更好,更有利于引导学生去探讨这些神奇的手法是怎样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作者的情绪优美、准确地传递给我们的。

参考文献:

[1]陈仲义.现代诗读解策略[J].名作欣赏,2008,(02).

[2]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09).

[3]林海燕.论新世纪以来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新诗教育[D].东北师范大学,2008,(11).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篇9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的特点

1.题材广泛,博取名篇

我国的诗歌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历经多个朝代交替而经久不衰,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诗歌均是古人所传颂的经典诗歌,涉及送别诗、思想诗、讽刺诗、爱国诗、山水田园诗、边塞诗等丰富多样的题材,学生通过了解不同题材的诗作,能够充分体会到我国博大精深的诗歌文化所蕴含的魅力。虽然诗人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诗歌本身感情丰富,意境深远,语言优美,通读、了解后仿佛融入诗歌所描写的情境中,在天马行空的想象中体会诗中透出的美感。

2.图文结合,方便理解

小学生年龄较小,在获取认知时通常需要从具体、形象的事物入手,所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十分常见,特别是中低年级的诗歌内容,基本上每首诗歌都有与其相配的插图。这种方式不仅能够吸引、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助于其快速掌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理解其含义。例如,柳宗元的《江雪》一文中就配有栩栩如生的插图,学生们目睹大雪虽已下完,但是却覆盖了万物,所有生物的踪迹都灭绝了,自然就理解了诗文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而只有一只孤舟停留在江面上,一个人在上面独自垂钓的画面则让人联想到诗中的“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种图文结合的形式有助于学生感受到单从文字中难以发现的诗人悲凉与孤寂的心情。

3.语言优美,通俗易懂

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识特点,小学语文教材中收入的大部分诗歌都比较浅显易懂,而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之间存在或多或少的联系。如高鼎的《村居》描写了放学后孩子们在村旁放风筝的画面,“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两句先交代了季节和天气,并描写了村子的美丽景色,贴近自然,“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两句则与生活相贴近,学生仿佛可以看到一群孩子在愉快地玩耍,通过自读自悟产生联想,学习古代诗歌的兴趣也愈加浓厚。

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歌教学策略

1.全面介绍,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诗歌虽然精短,但其所表达的内容却极其丰富,每一首诗歌几乎都能在不同程度上展现出诗人写诗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和心情等,然而我们所处的社会、平时的生活方式与诗人有着天壤之别,若对于诗人的时代和写作背景缺乏了解,那么深入理解诗歌就会具有很大难度,也就无法把握诗歌中蕴含的思想感情。对诗歌的题材等有一定的了解,有助于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例如,讲解陆游的《示儿》时,诗文不仅是绝笔,而且还是诗人的遗嘱。在生命即将终结之际,诗人有感而发“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无法亲眼看到国家统一是他唯一的遗憾,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则是诗人对儿子的叮嘱:“家祭”时一定要告诉他国家统一的日子,诗人对国家深厚的爱很容易感染读者,使人感慨万千。教师在讲解前首先介绍诗歌的题材、背景和作者,在进行诗歌教学时自然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此外,在介绍有关背景资料时,教师可以灵活地选择引入方法,为课堂增加趣味性。又如,教授李白的《赠汪伦》时,首先介绍汪伦的资料,接着介绍其和李白间的渊源以及汪伦对李白的崇敬之情,最后再引入诗歌,学生自然会感到情趣盎然,体会到二人间深厚的友谊。

2.多感并用,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与我们现在生活的时代相比,诗歌似乎已经过于“古老”,而且语言比较精练,“文约而意丰”,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开始还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他们就会逐渐失去学习诗歌的兴趣,处于暂时抑制大脑皮层的状态。为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当灵活教学,细心观察学生情感、态度、心理的变化,通过想画面、配音乐、赏图片、放录像等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学习兴趣得以维持,并激发其想象能力。例如,讲解杜甫的《春夜喜雨》时,学生大致了解诗文内容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诗中哪些风景的画面最为优美,待其表达完意见后,利用多媒体播放风景录像,并配上音乐,使学生仿佛置身于美景之中。

3.反复诵读,引导学生体会诗歌情感

意境深远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一个显著特点,节奏感强,语言简练,感情丰富,因此我国自古以来诗歌教学的一种基本方法就是诵读,学生反复、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可以把握诗歌的形式、韵律和语言,逐渐将诗歌语言向自己的语言进行转换,仿佛身临其境。而融入诗歌的情境后,学生对于诗歌的学习就不再是单纯地识记词句,而是对诗歌意境加以理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反复诵读诗歌,“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读得多了,自然对诗文的理解也会逐渐加深。与此同时,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可以播放适合的背景音乐营造气氛,诵读不同的诗歌时,提出的要求也要相应做出变化,以正确地引导学生。例如,当诗歌主要是写人时,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就是从诗中描写的人物出发和思考,感受诗中情感;当诗歌主要是叙事时,学生诵读的主要目的就是把握诗人记事记人的技巧;当诗歌主要是描写景色时,应要求学生在体会美好的景物之外,感受诗歌中优美的情景。

小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篇10

关键词:诗歌教学;高中语文;美的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0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68-02

诗歌是文学作品中思想感情最饱和、艺术想象最丰富、语言艺术最精美的一种文学样式。在新课程标准下,大量的古代诗词与近现代诗歌翩然走进教科书,这是教改的特色和亮色,是重视美育的体现。新课标中指出:“要努力提高对古今诗歌语言的感受力,体味诗中的积极情感,提升审美能力和境界。”的确,诗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诗兴”;利于对学生进行艺术熏陶;能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能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等。所以,诗歌教学越来越引起教师们的重视。诗歌是四种文学样式中最美的一种文学样式,它的美是由外而内的,既有形式美、音韵美,又有语言美、结构美,更有意蕴美、情趣美。那么在诗歌教学中应注意哪些呢?下面笔者就诗歌教学浅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享受诗歌形式之美

诗歌以其独特的形式之美与散文和小说的外在形式有所不同。一出场,或清新淡雅,或古意十足,令人一见倾心,它以它特有的形式美征服了读者:短小而精巧的五绝七绝,二十几个字排列于书页之中,配以插图,诗与画交相辉映,文与图美妙结合,这样的布局,美轮美奂,惹人爱看。若是现代诗,则体现为每个小节错落有致,每行长短不一而又同中有变,天地与两侧的留白似是诗意的氤氲,留给人无限想象的余地。单从视觉上来谈,诗歌就给人以“未成曲调先有情”之感,较之布满密密麻麻文字的散文和小说来说,疏密相间的布局便已是诗意盎然了。

二、享受诗歌音韵之美

诗歌的音韵美是其他艺术形式无法相比的。看小说,品散文,而诗歌则是要诵读的!读之,音韵之美如“大珠小珠落玉盘”。诗歌学习的第一步便是朗读。古典诗歌讲究平仄,所以在诵读古诗时,更应读出其音韵之美。现代诗,在长短句的交错之中,节奏与韵律尽显,通过抑扬顿挫等音调的变化来诠释心中的情感,这不就是一曲曲动人的歌吗?读诗时,要读出节奏,在节奏中体现感情,要读出音韵,在音韵里体悟深情。

古诗的诵读较简单,先指点学生把握节奏,如五言的“二二一”拍结构和七言的“四三”拍结构等,再根据诗的意境掌握声音的轻重缓疾即可。新诗的教学可分为以下几步,首先应是学生聆听范读,让学生从最基本的模仿做起。其次,从划分节奏入手,可以帮助学生用打斜线的方法划分出停顿,通过划分节奏指点诵读。最后,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试读,找到最佳的语速与语感,形成自己的诵读风格。当然,诵读特色的形成还需随着对诗的进一步了解而慢慢地形成。多读,也为理解诗歌内容作好了铺垫。

例如,在讲《雨巷》一课时,要着重分析音韵美的艺术特色。音韵美主要是由词句的复沓和韵脚的有规律的反复所造成的。词句的复沓有哪些呢?再看看韵脚的反复。该诗押的是“ang”韵,每节押2~3次,这些韵脚的反复使用,使读者反复感受这个音韵,从而也造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效果。最后请同学们依据这些再次读文,一定能品出这种音韵之美来。

三、享受诗歌语言之美

多读是学习诗歌的热身,读得多了,许多诗歌内容方面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习诗歌,不宜多讲,应提倡多悟。分析诗歌内容,宜浅不宜深,点到为止。因为,如果把诗歌的内容讲得太直白,就把诗意冲淡了,试想,如果白话能够诠释得了诗意,为什么还要写这样的诗让人来玩味呢?所以诗歌教学宜采用提问式启思与精彩句点拨相结合的方式,切忌直译或多讲。例如在讲《再别康桥》一诗时,教师可以这样点拨去启发学生通过品读去感悟诗歌的语言美:

1.重回康桥,哪些美景深深吸引了作者?

2.常言“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被比作了什么?文中还有哪句用了暗喻?

3.写水底的青荇时用了什么手法?品读之。

4.重回康桥,作者观金柳,赏青荇清泉,还做了什么?

这样,通过一步步的提示,引导学生去品味和感悟语言之美,再通过优美的语言更好地理解内容与情感,学生在品味语言美的过程中,为进一步感受诗歌的意蕴埋下了伏笔。

四、享受诗歌意蕴之美

品味诗歌的意境,是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等的综合性、系统性探讨,品味可以从意象、意境、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但更为重要的是从整体上去体味。例如,对《雨巷》这首诗,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步骤帮助学生理解:

1.词语都是诗人表达忧伤感情的载体,诗的高妙之处,不仅仅在于只靠词语来表达情感,而且还会创造一些意象来营造情感氛围。那么本诗的意象是怎么样的呢?

2.丁香花开花在暮春时节,形状像结,花紫色或白色。丁香花虽美,但容易凋谢。自古诗人对丁香往往生出伤春之情。雨中的丁香更是增添了诗人许多的愁怨和凄美。“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独自愁。”而本诗中作者在诗中用丁香花来比喻姑娘,作者是想说什么呢?

3.诗人为什么会这样低沉幽怨呢?请联系作者性格的忧郁、时代的忧郁与诗人对待爱情的忧郁去品味。

……

通过对诗的意象、表现手法及情感的分析,慢慢品出诗歌包含的意蕴之美。

五、享受诗歌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