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潜力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6:35

经济发展潜力篇1

农业生产的进一步现代化、规模化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转型使得农村地区资金供求的矛盾以及资金融通的制约作用逐渐显现。再加上农业生产和农民群体的特殊性,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遭遇“瓶颈”。如何规避和弥补农业生产的风险与缺陷,如何打破农村地区资金流动的枷锁,如何释放农村经济的巨大潜力,推动经济均衡发展。这是摆在政府以及广大农村经济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二、农业生产以及农村经济发展受制约的因素分析

(一)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随着改革开放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推进,农业生产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和发展。但这依然难以改变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季节性、周期性和不稳定性特点,再加上市场调节存在滞后性和自发性,一定意义上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二)农业基础设施不完善,重复简单的低效率生产

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十二年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我们不可否认,在很多农村地区,特别是贫困偏远山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农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的相对落后羁绊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这直接导致了农业重复的简单的低效率生产模式的形成,一经形成即相对固定下来,并且极易陷于恶性循环。

(三)经济效益与负担风险不相协调

在广大农村地区,长久以来形成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方式难以在短时期内彻底改变,以家庭为主体的个体农业生产模式依然占据主导地位。农业生产面临双重风险(市场风险、自然风险),农产品市场呈现发散型蛛网模式,农产品的销售直接关乎当期利润和再生产。在很多地区,农产品销售渠道比较单一且不稳定,产品附加值低,这加剧了收益的不稳定性。个体生产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平衡难以实现并为继。

(四)资金融通存在障碍,主体定位不当致供需矛盾难以协调

农业利润率低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生产周期较长,规模相对固定,成本投入存在沉淀性。正规金融机构呈现出“主动性边缘化”趋势,特别是在商业银行改革之后,诸多商业银行纷纷撤离各自在农村的商业网点。农村地区基本金融服务发展滞后,营业网点陈旧,配套设施不完善,覆盖面小。金融机构脱农倾向和农村资金外流状况日益凸显且有不断加重的趋势。这源于现阶段农业生产的低盈利模式和不稳定性特点,根源在于农村经济体制不完善,农村金融市场不发达,资金融通存在诸多障碍。在如今,城市和农村地区经济金融往来关系不断加深,一定程度上城市的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机构及其发展产生了抑制效果。农村金融机构及服务的欠缺,信贷程序的复杂等原因,恰恰推动了民间借贷(关系型借贷)的发展。

(五)农业生产激励政策与改革尚存在欠缺

宏观农业政策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基础性、指导性的作用,为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动力。宏观农业政策的逐级细化与传达难免存在偏差,不仅是因为行政体制和部分干部“不作为”的原因,更为主要的是因为各地区农业生产的地区局限和水平差异,这使得政策制定者难以系统具体的制定对各地区皆行之有效的相关政策。再加上政策制定需要大量的调研考察、可行性分析与学术论证,相对较大的代价使得具体政策制定受到较大限制。

(六)资金监管不当,经济暗藏风险

农村地区的资金借贷监管尚存在真空区域,农村经济发展受到较大阻碍。再加上农村地区经济本身的特殊性和生产的周期性循环,使得风险的暴露和显现普遍存在滞后现象。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素质相对较低,甚至相当大的一批职员直接来自于农村基层群众。部分农村地区,基层信贷员存在存贷款垄断现象,甚至“子承父业”。这极大地限制了基层农村地区金融服务与资金融通的发展创新。同时,不可忽视的一点,由于农村地区金融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金融机构较少且缺乏竞争,贷款审核合规管理较弱,重复贷款现象严重且潜在不良贷款数额及金融机构呆账损失严重。

三、解决现实问题、释放经济潜力的措施

(一)建立合理要素流动体制与市场,让经济“动起来”

由各级政府和地方基层自治组织协同出资建立农业机械租借管理中心,农户可选择将已有机械器具折价出售或者寄存于管理中心并用作出租或回收再利用,一方面能够转移个体农户家庭过剩资源,同时有利于集中管理和维修保养。对于大型机械,可由管理中心出资购买并出租使用。不仅能够提高机械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又能减轻个体农户的成本负担。加快农村地区土地确权,构建土地流通转让交易市场,调节农业生产用土地区域和个体间供需矛盾的问题。鼓励承包经营与规模生产,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

(二)建立稳定有效的多元化农产品销售渠道,让经济“火起来”

农产品的销售以及价格波动呈现“大小年”的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单一的销售渠道、繁琐的中间环节。在很多农村地区,缺乏集中统一管理的农产品销售集散市场。大多类似市场多由农村“欺行霸市”的小撮势力主导,利润抽成严重,管理混乱。此外,可以开展农产品的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延长产业链。一方面增加收入,另外也可以引导资金和劳动力回流。借助互联网,结合电商销售模式,把更多农产品推向网络,推向城市。发挥农业科技园区、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动作用,推动生态农业、循环农业发展,提高农产品产量与品质。

(三)加大农村金融市场开放力度,推进金融创新与发展,让经济“飞起来”

经济发展潜力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潜力河南省

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是按照一定的指标体系,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某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大小进行定量测算与等级划分,进而对所评价区域的发展潜力予以全面综合分析.通过采用熵值赋权法的多因子综合评价分析法,对河南省区域发展潜力进行评价,旨在于探讨揭示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空间差异规律,为河南可持续发展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区域发展潜力定量评价模型的构建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要使区域发展潜力评价结果具体化和定量化并且全面、准确、科学地反映区域发展状况,就必须遵循一定原则来构建指标体系.

科学性原则.只有科学的指标体系才能进行科学的评价,也才能科学的反映区域发展状况.

规范性原则.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由多项指标构成的体系,由于这些指标的性质和特点不尽相同,这就需要对各项指标进行分类和规范化处理.

可行性原则.指标体系必须根据区域发展内涵的要求来设置,根据具体的生态安全内容来确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在进行区域发展潜力评价时具有可行性.

层次性原则.根据评价需要将指标体系分解为若干层次结构,使指标体系合理、清晰.

动态性和稳定性原则.指标对时间、空间或系统结构的变化应具有一定的灵敏度,同时又保持指标在一定时期内的稳定性.

完备性和独立性原则.能全面反映城市发展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状况,各指标间相互独立或相关性小,避免包容和重叠,力求简而精.

指标体系的选择与建立.在一般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考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发展条件差异,建立能够实事求是、全面、科学的反映经济发展潜力水平的指标体系,将区域发展潜力评价因素归并为目标层(a)、准则层(B)、指标层(C).其中,目标层(a)即为各地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的综合指标,用来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准则层(B)是各地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的分项指标,是对目标层的细化和说明.指标层(C)是各地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分项指标细化,是对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的详细表述.

根据河南省的具体发展水平特点及现实因素,参照2006~2008年《河南省统计年鉴》等资料的有关数据,选择1个目标层,对应6个准则层,再对应43个指标层,构成了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

1个目标层(a)为河南省区域发展潜力综合评价(a1);6个准则层(B)分别为:经济规模与产业结构(B1),科技创新能力(B2),社会发展水平与居民生活质量(B3),区位与基础设施(B4),信息化水平与对外开放度(B5),资源禀赋与环境支撑能力(B6).

43个指标层分别为:人均GDp,第二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百元投资利税率;每万名从业人员中的R&D人员,R&D经费占GDp的比重,三类科技成果的产出数量,新产品销售收入占总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技术市场成交金额;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恩格尔系数,城镇化率,抚养系数,万人拥有医生数,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比例,每万人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人数;客运周转率,货运周转率,高速公路密度,人均城市道路面积,用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排水管网密度;千人拥有互联网用户的个数,百人拥有电话数,人均电信业务总量,人均实际利用外资,人均旅游外汇收入,进出口总额占GDp的比重;人均耕地面积,城市人均日生活用水量,单位GDp能耗,单位GDp电耗,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工业及城镇生活废水中的CoD去除率,工业及城镇生活废气中的So2去除率,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熵值赋权法及其权重系数的确定.熵值赋权法是一种根据来源于客观环境的原始信息,通过分析各指标之间的联系程度及各指标所提供的信息量来决定指标权重的客观赋权法,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由于文中指标体系的各指标间性质不同,单位不同,而且数量级存在明显的差异,因此所有原始变量均要进行无量纲化处理,以消除原始变量量纲影响.无量纲化处理后,用熵值法赋予各指标权重,最后得出区域发展潜力指数(Dpi).计算过程如下:

对于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指标值:Xij(i=1,2,…,m).如果对确定的j,相应的Xij(i=1,2,…,n)之间的差异越大,则说明该项指标的相对作用就越大,即所提供的信息量也就越大,其熵值也就越小,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首先,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为第i个被评价对象的第j项指标的特这比重.然后,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rj=1-ij(j=1,2,…,m).

差异系数是反映综合指标作用大小的一个量,其值越大,指标的作用就越大,反之亦然.最后,计算第j项指标的权重系数:

式中:Yij-第i个城市的第j项因子分值:α(j),Xj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城市竞争力正相关时,α(j)=1且Xj=Xmin;当第j项因子指标与城市竞争力负相关时,α(j)=-1且Xj=Xmin;Xij第i个城市第j项指标值;Xmax各城市Xij指标的最大值;Xmin各城市Xij指标的最小值.

二、因素因子分值的计算.采用加权平均数法,城市竞争力评价的某一因素分值按照下式计算:.式中:Fik第i个城市第k个因素分值;wkj第j项因子对应上层第k个因素的权重值;Yij第i个分等对象第j项因子的分值;n第k个因素包含的因子个数.城市发展潜力综合分值按照下式计算:

即为Dpi区域发展潜力指数.式中:Si第i个城市竞争力的综合分值;wk第k个因素的权重值;Fik第i个城市第k个因素分值;因素个数.

河南省区域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价

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数(Dpi)的计算.采用综合评价模型,将权重系数wj代入模型即可得出河南省地市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数(Dpi).

发展潜力评价分析.从计算结果可以直观的反映出,郑州作为省会城市,洛阳作为河南省第二大城市,同样是经济发展的中心,其发展潜力综合评价值分别为0.2216、0.0889远高于其他各地市成为经济增长极和副增长极,从而作为河南省经济发展的龙头带动着其他地区的发展.从地域空间上来看,全省的可持续发展潜力指数(Dpi)空间分布呈现由省会郑州向想其他地区呈阶梯状下降的趋势.

可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非均衡性是影响发展潜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处于较弱和弱发展潜力的区域多属河南省四大经济区域中的黄淮地区、豫北地区、豫西豫西南地区及中原城市群中的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地区.距离省会政治经济中心城市较远,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河南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经济体系.淘汰高耗能、高耗材、效益低下、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技术和工艺,发展以先进的生产技术工艺,开发和引入清洁生产技术、节能降耗技术、废物回收利用技术和资源的开发技术与替代技术,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提升河南区域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发展潜力篇3

“低碳经济”概念首先由英国提出,其实质是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目标是减缓气候变化和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即依靠技术创新和政策措施,实施一场能源革命,建立一种较少排放温室气体的经济发展模式,减缓气候变化。2003年2月24日,英国首相布莱尔发表了题为《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的白皮书,宣布到2050年英国能源发展的总体目标是:从根本上把英国变成一个低碳经济的国家;着力于发展、应用和输出先进技术,创造新的商机和就业机会;同时在支持世界各国经济朝着有益于环境的、可持续的、可靠的和有竞争性的能源市场发展方面发展,英国将成为欧洲,乃至世界的先导。②《能源白皮书》指出,英国需要新的能源政策。尽管在过去的五年中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当今的政策将无法应对未来的挑战。首先,英国需要处理来自气候变化的威胁;其次,英国必须解决由于石油、天然气和煤炭产量减少所带来的问题,这将使英国由能源出口国变为能源净进口国;最后,英国需要在接下来的20年中更替或更新大部分的能源基础设施。不过,《能源白皮书》也承认,这些挑战也带来了新的机遇,它将使英国经济义无反顾地转变为低碳经济,开发、利用并出口最先进的技术,创建新的业务,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此外,还将使英国在欧洲和全球范围内领先开发出无损于环境的、可持续的、可靠的、具有竞争力的能源市场,这将有利于世界各地的经济发展。针对上述三方面的挑战,英国能源政策提出了四个目标:(1)不能让气候变化对环境产生重大的破坏性影响。要使英国踏上正确的轨道,大约到2050年时将英国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削减60%,并于2020年取得实质性的进展;(2)可靠的能源供应是实现总体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必须在短期和长期的范围内保证适当而足够的能源安全,保持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自由的、竞争性的市场仍将是能源政策的基石。如果市场本身无法发出正确的信号,将采取措施鼓励工商界进行创新并发现新的机遇,在国内和国外促进竞争性市场的形成,协助提高可持续的经济增长率并提高劳动生产率;(4)确保每个家庭以合理的价格获得充分的供暖。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到对社会各界可能造成的影响。对于特殊的人群可能需要采取特殊的政策,例如向能源成本负担过重的企业提供一定的支持等等。从白皮书看出,英国的低碳经济是通过政府引导、商业激励的方式,鼓励市场运用最新的低碳技术,为工业和投资者提供一个明确和稳定的政策框架,促进整个经济结构的转变。其核心是低碳技术,也可称为清洁能源技术,主要是指提高能源效率来稳定或减少能源需求,同时减少对煤炭等化石燃料依赖程度的主导技术。《能源白皮书》相信,上述的目标都能得以实现。高效利用能源是实现上述四个目标最经济、最安全的方法;此外,可再生能源也将为削减二氧化碳排放量发挥重要的作用。英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提高能源效率和发展可再生能源。英国能源白皮书强调了提高能源效率的重要作用,指出在英国现行气候变化计划中,一半以上排放量的减少将来自有效的能效措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英国经济的能源强度(单位GDp能耗)以每年1•8%的速率递减。根据预测,2020年前,英国提高能效将主要集中在民用建筑、商业和公共事业等几方面,而具体的措施是不断提高建筑物的能效、执行更高的产品标准等。英国不仅可再生能源发展潜力大,其创新氛围和地区发展需求为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术也开辟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英国能源新政策中,低碳能源技术将主要应用于可再生能源发电中。根据计划,实现到2050年前减少碳排放60%的目标,英国可能需要30%—40%甚至更多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因此,2000年1月,英国制定了201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英国电力总量10%的目标,而且电价应是消费者能够承受的。在《能源白皮书》中,英国政府又提出了202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达20%的目标。

第二,建立温室气体排放贸易等市场机制(UKetS)。英国能源或低碳经济新政策的基础是开放竞争的能源市场。英国政府相信通过降低能耗、增加可再生能源,有可能实现所制定的减排目标。英国已于2002年正式颁布了自愿排放贸易制度,通过设定排放上限,依靠碳排放贸易来激励对提高能效和清洁技术开发的投资,为相关企业以最低的成本投资高效使用能源和清洁技术提供明确的动力。为此,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将二氧化碳排放交易方案作为未来市场和政策框架的中心。英国的排放贸易机制是第一个自愿的、部门范围的、包括所有温室气体的排放贸易机制,实施期为2002—2006年。其目标是开发专门技术,促进英国产业界通过“干中学”产生的效果,减少整个国家的温室气体排放量。虽然英国的自愿排放交易机制也受到了批评,但事实上,英国的产业界相对于它的竞争者们已经做好了参与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机制(eUetS)的准备。①

第三,建立碳基金(Carbontrust)。②除了依靠市场机制外,英国政府在2001年设立了碳基金,发挥政府在扶持和鼓励开发低碳技术领域的重要作用。碳基金是一个独立的由政府投资市场运作的公司。碳基金的目的主要是通过提供资金,引导社会投资,支持工商业和公共部门革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源效率,从现在起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捕获低碳技术的商业机会,增强英国企业的竞争力,帮助英国驶向一个低碳经济。碳基金认为通过提高能源效率和开发利用低碳技术这一目标在技术上是可行的,因此需要持续地采取行动排除影响向低碳经济过渡的技术、经济和管理方面上的障碍。碳基金的目标主要集中于减少碳排放,中短期目标是通过能源效率和碳管理,中长期目标是投资低碳技术。碳基金的目标是确保英国商业和公共部门满足现行的二氧化碳排放目标;通过资源效率提高英国商业的竞争性;支持英国工业部门的发展,从创新和低碳技术商业化中获利。根据碳基金2004—2005年度报告的资料显示,在这一年度碳基金帮助他们的客户识别出2700万吨二氧化碳的节约潜力,相当于2亿英镑的成本的节约;已经投入1150万英镑并承诺额外的530万英镑用于开发低碳技术;同时,碳基金还运行了一项400英镑资金的活动提高气候变化的商业意识,这是英国到目前为止同类活动中最大的一次。③

二、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所谓低碳经济就是以较少的能源消耗实现同样的社会经济发展目标。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有两个:一是来自国际社会要求中国承诺温室气体减排义务的巨大压力,发展中的中国必须做好迎接后京都时代挑战的准备(外部推动);二是以重化工产业为主导的中国工业化进程不可避免地要大量消耗能源和资源。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成为制约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因素(内部需求)。

(一)中国工业化进程以重化工产业主导

中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的中期阶段。④工业化的主要特征是快速的城市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的转化。就规模而言,巨大而继续增长的人口意味着,中国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需要的材料生产和消费比其他经济体都要大。就发展速度而言,中国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并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趋势。2003年,中国人均GDp首次突破1000美元。用这一指标来衡量,中国已经从一个农业国进入了快速工业化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未来20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率达到7~8%是比较客观和实事求是的。①中国国民经济增长具有内在的高增长的动力和压力。②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有力拉动下,中国的原材料生产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飞速发展。在投资领域,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都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巨大的需求。

1•城市化的加速发展首先会引起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扩张,城市道路、供电、供水、供气、公共交通、市政设施、文化娱乐设施、绿化、环卫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会产生对钢铁、水泥等各种重化工业产品和建筑材料的巨大需求。

2•未来一个时期内,南水北调工程、三峡工程、青藏铁路工程、京沪高速铁路、贯通南北东西的高速公路交通网络、区域性城市群之间的高速交通系统建设等国家跨区域性基础设施建设将拉动投资快速增长,从而对重化工业产生巨大需求。

3•未来十几年内,缩小城乡差距是中央政府的重要任务之一。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是提高农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将会逐步加快步伐。这必将对重化工产业形成强大的拉动作用。

在消费领域,居民的需求增量将在很大程度上集中于汽车、住房等以重化工产品为基础的产品上。1•从汽车消费来看,2003年我国的小汽车生产量达到202万辆。国际经验表明,当居民轿车密度达到30辆/千人时,汽车进入家庭将开始加速,2001年,北京市居民轿车密度为42•8辆/千人,深圳居民轿车密度为46•8辆/千人。随着汽车保护性关税的降低和国内汽车生产规模化效益的显现,国内市场的轿车价格还将进一步下降,大规模的汽车消费将在未来稳步快速增长。同时,到2010年前后,中国很可能会成为世界汽车生产中心,这必将对各种以重化工为基础的材料产业形成日益庞大的需求。2•从住房消费来看,10多年来,住房不仅是投资热点也是持续的居民消费热点。根据城市化率水平和新增城市人口计算,到2010年全国平均每年需新增住宅建筑面积5亿平方米,城镇住宅投资占GDp比重将达到5%以上。3•从家用电器的消费来看,家用电器生产和消费的特征是既消费重化工材料,又以能源持续消耗为支撑。数据显示,城镇居民的传统家用电器已经趋于饱和,开始走向家用电器高级化和多样化阶段,而农村居民的家用电器普及率还很低,仍然具有巨大增长空间。

(二)中国遭遇环境压力

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重化工工业化特征非常明显。近年来,我国工业占GDp的比重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2000年超过了50%。2000年重工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60%,2003年达到63•5%,增长势头迅猛。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建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重化工产业具有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强度大的基本特征。与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过程不同,发达国家工业化百年来分阶段出现、分阶段解决的环境问题,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短短20多年的发展中集中体现和暴发出来,呈现明显的“复合型”、“压缩型”特征。①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严重性已经不仅仅在于排污总量的增加、生态破坏范围的扩大和资源供需矛盾的严峻,而是资源、环境问题之间以及同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相互影响,已经危及国家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现有的研究足以表明:中国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带来的经济损失是相当巨大的,按不完全的保守估计,就相当于GDp的7%—20%。②由于中国面临着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艰巨发展任务,未来的发展必然面临巨大的环境压力,而且这种压力将会越来越大。

(三)中国面临资源短缺

2003年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已经传递出了一个明显的信号:中国的资源供给已经远远不能满足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需要,资源压力迅速增大。2003年中国石油、铝、铜、镍、钢铁、煤炭和水泥的消费分别占全球消费的7%、19%、20%、21%、25%、30%和50%。中国对钢铁的需求超过了美国和日本需求的总和,而中国对铜、镍、锌、铁矿砂和水泥的需求也都超过美国。在未来15年中国将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的时期,这一阶段是资源消费高峰。而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均矿产占有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2,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水资源量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3,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6;人均石油、天然气和煤炭量分别为世界平均值的约1/10、1/20和3/5。与占世界21%的人口比例相比,中国已发现的主要矿产资源人均储量都相当贫乏。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报告显示,到2020年中国的石油、铁、锰、铜、铅和锌的进口依存度将分别为58%、52%、38%、82%、52%和69%(见表1)。③因此,未来中国经济增长将会把世界的初级产品价格推上新的高峰,我国与世界主要资源进口国的利益摩擦将会不断增多。

(四)中国要应对气候挑战

中国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之中。从1990年至2001年,中国二氧化碳净排放增长量达8•23亿吨,占世界总增长量的27%。2000年,中国消耗的标准煤为13•5亿吨,而2004年,这一数字达到了19•7亿吨。中国能源消费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净增长趋势显示中国有必要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国际上的流行观点认为,要实现公约“把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稳定在防止气候系统受到危险的人为干扰的水平上”的最终目标,要以中国实施大量减排为先决条件。①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已经成为限制中国工业化的主要制约因素。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发展目标的实现。②因此,中国需要在未来20—50年间,在工业化发展和温室气体减排之间进行平衡。中国的选择只能是继续化压力为动力,寻求低碳发展道路。

三、《京都议定书》生效对中国的挑战与机遇

《京都议定书》已于2005年2月16日正式生效。这是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和推进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成果。《京都议定书》从签署到批准生效历时近8年,而距离2008年第一承诺期开始,真正用于实施的时间已经所剩无几。除了从国际法律程序的完善和运行角度为议定书的顺利实施提供法律保障之外,已经批准议定书的附件1缔约方(发达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为了履行其京都承诺,纷纷制定各自的气候变化战略和国内减排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格局下,发达国家的减排行动也必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产生相应的影响。发达国家的高耗能、高排放部门如电力、钢铁、建材和化工等行业将面临强制性的减排要求。为了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这些行业的企业一方面会挖掘自身的节能潜力,进行技术更新或改造;另一方面会向海外开拓市场,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增加企业利润,弥补因为在国内履约造成的损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正在成为世界的工业基地。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虽然得到了我们急需的资金和技术,取得了经济增长,但代价也不可忽视。

而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阶段,经济的物理扩张,多数是对常规技术的简单复制,而且一经投入,便有一个技术和资金的“锁定效应”(Locked2ineffect)。因此,当未来中国需要承诺温室气体减排或限排义务时,却可能被这些投资“锁住”。如果把这些产业再转移出去,对就业、再就业和经济发展将有很大的冲击。从技术经济特性看,发展与气候和环境友善的低碳经济,有利于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保护国内环境。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从这一技术经济特性看,它与我国目前正在开展的节约资源,提高效率、调整能源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降低污染排放等做法是一致的。可以相信,国际上围绕低碳经济的能源和产业新技术开发应用,无疑会有助于我国改变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有利于缓解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特别是低碳经济中对传统化石能源利用的技术革新,对我国更有价值。同时,有关激励低碳经济技术研发的政策和制度创新,也可以为我国借鉴。首先,为达到《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减排目标,发达国家将通过“技术推动”和“市场拉动”两条重要途径推动能源技术进步和国际能源技术合作。

所谓“技术推动”,是指政府和企业增加研究与开发(R&D)投入,加快技术开发的速度,通过为市场提供具有竞争力的技术产品来推动技术创新;而“市场拉动”指的是市场需求会产生极其强大的拉动力量,一方面引导和刺激企业的R&D投入,另一方面通过“技术学习”效应(也称“干中学”),加速新兴技术的成熟与扩散。发达国家清洁能源技术的成本进一步降低,以及该技术更广泛的应用和普及,最终会导致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在内的总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因此,从技术进步角度看对中国的影响是积极的。其次,为降低履约成本,发达国家还将利用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到中国实施减排项目。《京都议定书》生效向中国企业发出了市场信号,大气温室气体排放空间不再是免费的公共资源,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参与温室气体减排国际合作也能带来经济利益。由于发达国家国内的减排增量成本比发展中国家高5—20倍,所以发达国家愿意以资金援助与技术转移的方式在没有减排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实施减排项目(CDm),由此获得低成本的减排量,作为回报,发达国家将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减排义务,同时也帮助发展中国家实现可持续发展。作为经济充满活力的发展中大国,中国被认为有很多有利条件实施CDm项目,如技术能力强、国家风险低、比较容易获取项目投资等。对于中国来说,应采取积极的CDm政策,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通过与发达国家合作,获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与资金支持。

四、中国经济低碳发展的可能途径与潜力分析

按《京都议定书》规定,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没有承诺温室气体减排的义务。中国当前的优先目标是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需要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温室气体排放空间和环境保护政策。尽管中国没有气候变化的专项政策,但从以往经验看,中国通过控制人口数量、提高能效和能源供应多样化等政策措施为减缓全球气候变化做出了巨大贡献。积极退耕还林和植树造林,从增加碳汇角度也产生了积极效果。因此,未来中国要在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目标的前提下实现低碳发展,其可能途径包括:

(一)调整能源结构

在三种化石能源中,煤的含碳量最高,油次之,天然气的单位热值碳密集只有煤炭碳含量的60%。其他形式的能源如核能、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属于无碳能源。从保证能源安全和保护环境的角度看,发展低碳和无碳能源,促进能源供应的多样化,是减少煤炭消费,降低对进口石油依赖程度的必然选择。尽管能源结构的调整可以大量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但这种减排的潜力并不是无限的,是受到资源禀赋与市场的约束的。第一,如果能源总量仍然大幅度增长,而结构调整不能满足能源供给需求,则化石能源的消费总量仍可能增加,这种情况主要见于快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第二,在给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受到功能与成本的约束。交通运输业(除铁路外)的主要能源形式是液态的石油或天然气制品。虽然石油和天然气可以替代煤炭发电,但煤却很难代替石油制品作飞机汽车的液体燃料。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太阳能、风能和生物质能的商业化受到成本约束,难以与常规的化石能源竞争。第三,能源替代也受到资源禀赋的约束。中国的化石能源储量以煤为主,油气资源相对欠缺,决定了我国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以煤为主的格局。

(二)提高能源效率

有关研究表明,从1980—2000年,中国的能源强度从1980年的14•34下降到2000年的4•87,平均每年下降0•52。我国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动力来自于各产业能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其中工业能源强度下降是总体能源强度下降的主要原因。①但相对于发达国家来看,我国能源强度的下降仍然有很大的空间。目前中国的综合能源效率约33%,比发达国家低约10个百分点。电力、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轻工、纺织8个行业主要产品单位能耗平均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0%。钢、水泥、纸和纸板的单位产品综合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分别高21%、45%和120%。机动车油耗水平比欧洲高25%,比日本高20%。我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相当于气侯条件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中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为30%,比世界先进水平低20个百分点。这些数据既反映了中国目前的能源使用比较浪费,但也充分表明中国提高能源效率的潜力巨大。②中国一贯以节能作为能源领域的优先工作。今后仍必须坚持节能优先的战略。因为只有节能,才能同时有利于能源供应安全、环境保护和提高竞争力等多重目标。有专家认为,通过强化节能和提高能效的政策措施,中国有望将2020年的能源消费总量减少15%以上。未来20年,据国际能源机构(iea)的预测,世界能源强度年均下降约为1•1%,中国要实现节能目标,至少要保持能源强度年均下降2•3%。从部门结构看,工业用能的比例虽在下降,但仍是最大的能源消费部门,而交通和建筑物用能则是能源消费增长最快的部门,因此,这三大部门无疑是节能工作的重点。

(三)调整产业结构

同等规模或总量的经济,处于同样的技术水平,如果产业结构不同,则碳排放量可能相去甚远。传统的农业生产几乎不使用商品能源,就是现代农业生产,也改变不了农作物和动物生长过程和对光、热、土地等自然因素的依赖,商品能源的使用只是辅的,或是对劳动力的替代,因而较为有限。第三产业提供的产品主要是服务,虽然在服务过程中为了提高效率需要一些办公和运行设备,需要消耗商品能源,但其单位产值消耗的能源也非常有限。真正需要大量消耗能源的是工业制造业、建筑业和交通运输业。然而,调整产业或经济结构,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产业结构是与一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在传统的农业社会,工业不可能占有较大的比例。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占据主导地位。必然要在充分工业化之后,才可能由服务业来主导国民经济。因此,能耗高的工业所占的比例不仅不会大幅降低,而且还可能升高。处于“后工业社会”的发达国家可以采取“外购”的形式,把高能耗的制造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不具备资金、技术、管理方面的优势,还难以像发达国家那样,靠发展高端服务业来实现低碳发展。③

(四)遏制奢侈消费

奢侈消费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主要是一种心理上的诉求。中国文化传统有一种攀比和等级观念,少数人的斗富和奢华,多以多数人的基本需求为代价,不仅是一种消费上的非理,而且是一种严重的社会不公平。从满足人的基本生活需要出发,必须遏制奢侈消费。浪费表现在许多方面,首先是规划上的失误,二是低劣的产品和建筑质量,三是消费行为上的疏忽。减少浪费,仅靠意识是不够的,必须采用经济手段。消费者理性是建立在预算约束基础上的。如果价格上有所反映,消费者行为必然会有相应调整。目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展中国家不但在基础设施建设,而且在消费品生产和消费方式上都在效仿工业化国家现有的经济发展和消费模式。中国能源资源总量较为匮乏,结构不合理,基本需求尚未得到有效满足,但能源浪费非常惊人,奢侈消费倾向十分突出。因此,遏制奢侈消费,减少浪费,是一种必然的战略选择。

(五)发挥碳汇潜力

由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因而通过土地利用调整和林业措施将大气温室气体储存于生物碳库,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途径。研究表明,中国增加1%的森林覆盖率,便可以从大气中吸收固定0•6—7•1亿吨碳。尽管从字面上看,中国的森林碳汇潜力巨大,但相对于中国的碳排放总量,仍显有限。当然中国可以改进森林管理,提高单位面积生物产量,扩大造林面积。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这些措施的成本可能会很高。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中国每年大量投入资金、劳力造林,但森林覆盖率仅提高了四个百分点,而且这些造林地段的自然条件可能还是比较好的。考虑到中国1/3的沙漠和1/3的高原土地,未来大幅度提高森林覆盖率的困难非常大。因此,在看到森林碳汇潜力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极限。①

经济发展潜力篇4

一、强劲的发展势头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内蒙古旗县经济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确定的今后五年全区发展思路和工作重点,即贯穿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加快思想观念和生产经营方式两个转变,强化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三大动力,加强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两项建设,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三化进程,为发展旗县经济指明了方向。全区旗县经济目前发展势头强劲,以资源优势为依托的区域特色经济渐成气候。比如,和林县积极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全方位、大剂量地接受呼市市区的经济辐射,按照“农业产业化、经济外向化、实施工业化、推进城镇化”的发展思路,积极引进生产力要素向和林县聚集,地区比较优势得到了有效发挥,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2001年GDp达到9.79亿元,比上年增长5l.9%;财政收入9623万元,比上年增长91.8%。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5.l亿元,是上年的2.2倍;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1997年的70∶20∶10调整到36∶52∶12。宁城县充分发挥自身所特有的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资源优势,形成了独特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来不断加强产业结构调整,形成了以酒类、饮料、肉牛、肉鸭、方便面为主导产品的食品工业;以煤、金、膨润土、石材为主导产品的采矿及矿产品加工业;工程分布于北京、辽宁、黑龙江等省市及县内的建筑建材业;以服装、地毯为主导产品的轻纺工业等产业为主体的具有宁城特色的产业格局。2001年GDp达到21.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财政收入完成l.2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3.37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9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042元。杭锦后旗提出了“工业立旗”的主导思路,以扩张经济总量和加快工业化、城市化为目标,以优化结构为主线,以城镇工业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开拓市场,强化管理,提高工业的增长质量,实现工业经济高速、高效发展。同时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树立一切“为养而种、为卖而种、为加工而种”的意识,以河套集团产业化、奶牛产业化、肉羊产业化、肉鸡产业化、木材产业化、蔬菜产业化、食用葵产业化为核心,以畜牧养殖为重点,加快林果业、非农产业发展的步伐,巩固和提高种植业,努力实现畜牧大旗、产业化强旗的奋斗目标。2001年GDp达到20.16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第一产业完成9.77亿元,比上年增长6.9%;第二产业完成3.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3%;第三产业完成6.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财政收入完成1.34亿元,比上年增长12.86%;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585元,比上年增长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949元,比上年增长12.2%。东胜区按照“政府创造环境,社会发展经济,以城市带农村,城乡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2001年GDp达到39.67亿元,同比增长9.6%;财政收入达到5.98亿元,同比增长20.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706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100元。综合经济实力居全市第一,跨入自治区十强行列,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数在全国县(市)中排名第53位,发展活力指数居全国第二位。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卫生先进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整治优秀城市、全国文化先进市和自治区五星级文明城市、科技先进市。

象以上5个旗县(区)发挥自身优势,形成产业优势、经济优势的事例在内蒙古的旗县经济发展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二连浩特的边境贸易、红山区的第三产业等等,都已具备了较强的竞争能力。

二、有益的启示

从当前内蒙古旗县经济发展中的一些成功经验,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一是确立符合当地实际的、能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整体发展思路。我们通过调查发现,一些发展比较快的旗县都能够根据当地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出一套以产业优势为龙头的整体经济发展思路。特别是工业强县(旗、县)、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思路,促进了一些旗县经济的跨跃式发展。比如,鄂托克旗确立了“工业强旗”的思路,在碱柜镇建立蒙西高科技工业园区,加大了招商引资力度,把发展工业作为经济发展的突破口,很快使一个以畜牧业为主的旗县在推进工业化上实现了新跨跃。2001年工业增加值在全旗GDp中的比重占到59%,高新材料、煤炭、建材、冶金、化工、畜产品加工等六个产业初具规模。再比如,杭锦后旗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根据本旗农畜林产品已形成的生产规模,通过培植河套集团、鸣兴食品、恒德果仁、河套木业等七个龙头企业,并建立相应的原料基地,形成了龙头带基地、公司连农户、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并在发展订单种植、搞好技术服务、组织无公害生产、保护农民和企业双方利益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有效地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对接。

二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强服务,为旗县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一个地区投资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这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成效。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尤其是软环境,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比如,杭锦后旗一方面树立经营城市理念,加快硬环境配套建设。投资7.6亿元进行公路建设、旧城改造和城镇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全方位提高城市居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形象意识和服务意识,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服务环境。另一方面,加强经济环境的综合治理,为工业化发展营造宽松的环境。旗委、政府制定出台了《经济环境综合治理实施意见》和《经济环境综合治理十项措施》,重点落实税费征缴“三公开”制度和保税减费措施。认真落实企业交费明白卡制度,执收部门每年到企业检查收费不得超过两次,旗经济环境综合治理委员会办公室和治理“三乱”减轻企业负担办公室密切配合,每年进行年初、年终两次大检查,检查情况通报全旗。同时,加强对20户重点工业企业的联系,为企业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服务。

三是要积极扶持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发展。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在旗县经济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已经成为旗县经济最具活力的增长点,他们在农牧业产业化方面是龙头,在旗县工业化中是主力军,在小城镇建设上是支撑产业。能否最大限度地激发乡镇企业、民营企业的活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也是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快慢的关键所在。比如,宁城县就积极为乡镇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加大乡镇企业领导力度、考核力度和奖励力度,制定优惠政策鼓励行政事业单位人员领办、创办乡镇企业或到乡镇企业工作。目前,全县已有46名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到乡镇企业工作,明显提高了乡镇企业的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对发展县域经济的几点思考

加快旗县经济的发展,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为立足点,以创造有利于旗县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投资环境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重点突破为原则,走旗县经济特色化、特色经济产业化、产业发展龙型化、龙型经济工业化的路子,同时要积极推进城镇化,最终达到快速提升经济总量、全面优化经济结构、强区富民的目标。

(一)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有利于旗县经济发展的政策与投资环境

发展旗县经济,关键在于积极地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特别是我国已加入世贸组织,随着市场准入和开放程度的加大,对我区的农牧业发展冲击很大,对一些以农牧业为主的旗县经济会产生很多更直接的不利影响。大力发展旗县经济,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积极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任务十分迫切。各地区要切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要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本地区经济发展的政策,为招商引资、引进技术合作创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要尽快转变政府职能,把单纯的习惯性的向企业行政性指令和强制性管理,转变为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和提出一些可行的指导性建议的工作思路,强化政策扶持、信息服务、资金倾斜和技术投入,切实为本地区的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利于成长的大环境,推动旗县经济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

(二)要加快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旗县经济的特色化

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区“十五”期间乃至更长时期经济发展的主线。旗县经济的发展就是要走特色经济的路子,要从本地区的实际出发,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加以发挥,加快地区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选准并确定具有地方特色和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培植出能够带动本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或几个龙头企业,形成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其它企业或生产户为辅助生产单位的大型生产基地,并要形成规模,树立品牌意识,以提高竞争力和知名度。当前,发展特色经济最重要的是要吃透县情,找到自己的比较优势,现在“人无我有”的绝对优势已很难找到,但比较优势每个旗县都有,就看能否找得到,抓得住。因此,各地在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时,关键是在于寻找和挖掘比较优势,加以充分发挥,形成本地区的特色经济,实现旗县经济的特色化。

(三)要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推进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

发展旗县经济,要走产业化、工业化的发展路子。实施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是调整优化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结构的有效形式,也是旗县经济上规模、上档次的重要途径。农村牧区工业化是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牧业产业化的重要手段。发展旗县经济,要把农牧业产业化和农村牧区工业化结合起来,用工业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农村牧区经济的全面发展。结合我区的实际,特别是要抓住畜牧业产业化和工业化的发展进程,实现畜牧产品加工业的产业化、工业化,带动畜牧业的整体发展。

(四)要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实现旗县经济不同层次的共同发展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旗县经济,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有效地发挥我区各旗县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有效配置,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我区地域辽阔,各旗县之间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差异很大,各旗县的经济不可能用一种方法、在一个起跑线上发展。要因地制宜地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内蒙古有相当一批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农牧旗县和矿产资源密集的工矿旗县以及处于城郊、铁路和公路沿线的具有交通优势的旗县。各具特色的旗县经济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动植物资源丰富的农牧旗县,发展农产品、畜产品加工企业和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要以丰富的农产品、畜产品为原料依托,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和农村牧区工业化进程。工矿旗县要利用资源优势,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方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城郊区要充分发挥其服务于城市、服务于区域经济大循环的特点,加快发展为城市服务的主导产业,主要发展为城市配套服务的特色农牧业和第三产业,这些行业既可以扩大就业,又可以满足城市需求。铁路和公路沿线的旗县,要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服务于全国的大市场,参与全国的大流通。

(五)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

经济发展潜力篇5

【关键词】碳金融农业经济发展Swot分析

一、引言

随着全球变暖引起农业减产、土地荒漠化加速、极端天气频发等一系列温室效应,各国政府及环保组织开始召开各种谈判商讨温室效应治理方法,遏制碳排放对农业和自然资源造成的负面作用。2005年生效的《京都议定书》是各国商讨的代表结果之一,该议定书中明确提出各国家的二氧化碳排放权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具有商品的属性和相应价值,这就直接催生出了在减缓气候变化领域就逐步形成了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交易对象的“碳金融”市场。到2006年碳金融的概念由世界银行正式提出,广义的碳金融指的是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一切有关的金融与经济活动,通过金融市场互相交易原则使买卖双方获益,将环保义务化成经济活动。碳金融创造性地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变为金融产品,为应对气候危机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在某种程度上,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与全球气候危机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源于粗放式经济发展带来的负外部效应,尽管前者更为特殊且范围更小。本身就很脆弱的农村生态环境所遭受的污染不仅源于城市化发展,也源于自身农业经济的发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从而促进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务必要摒弃有破坏性质的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治理好温室效应,大力发展高效低排的低碳农业。具体可以借鉴全球气候危机处理的有关办法,引进碳金融使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切实得到解决,同时利用金融手段解决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投融资困难等问题。

二、碳金融概述

低碳经济的发展直接催生了“碳金融”这个全新的概念,迄今对于碳金融尚未形成统一的概念。综合分析各有关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碳金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地说,碳金融包含碳排放有关的服务及市场体系、财政、监管、金融等政策支持体系;狭义地说,碳金融指的是政府、环保组织、企业等利益主体对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配额进行交易的金融活动。

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多源于其较强的负外部性,也就是所谓的市场失灵,这时政府开始介入,但由于政府固有的缺陷(事后处罚、信息不对称等)又可能造成政府失灵,这样环境治理效果往往不佳。在充分利用金融风险管理策略的基础上,碳金融汇集了社会监督、政府管理及市场调节等多方力量,是回避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完善治理农业生态环境问题的创新举措,有助于实现农业生态环境与农业经济的协调发展。由于金融手段具有高经济效益、能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对各利益主体具备刺激性而非强制性、兼具微观防治与宏观调控功效等独特作用,其在推动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方面作用巨大。碳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赋予温室气体一定价值,并在金融市场上促进碳信用的交易,将生产的负外部性转为正外部性,推动了传统高碳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发展模式的有利转变。

三、运用Swot分析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为我国农村经济带来了许多重大成就,然而,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相伴而生。作为我国经济增长基础性支柱产业的农业仍然处于低效低产高投入高排放的高碳行列,农业生产使我国农村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城市污染与工业向农村的逐步转移更加剧了恶化的进程。因而,发展农业碳金融不仅有助于顺利实现我国的温室气体排放目标,更能有效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并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进一步寻求农业碳金融在我国的发展策略,接下来将运用Swot方法对农业参与碳金融问题进行态势分析。

1、我国发展农业碳金融的优势

首先,作为排碳大户,我国农业的碳源非常丰富。据有关报告称,温室气体的第二大重要来源是农业,而发展中国家可以运用农业固碳等技术全面发挥其农业70%的减排潜力。在不考虑农产品运输过程中碳排放量及农药、化肥等农业投入品加工生产的条件下,全国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中农业的排碳量约占17%,可见,我国农业的固碳及减碳潜力巨大。通过开展农业碳金融能够为我国争取更多碳减排量,或向需要额外购买碳排量的机构或国家出售碳信用,给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更多获取收益的机会。其次,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CDm(CleanDevelopmentmechanism,清洁发展机制)东道主国家,农业碳减排市场较广,有着丰富的可供开发成CDm项目的资源。秸杆发电、生物质能、畜便甲烷收集利用等是目前已在我国得到开发的项目,且初见成效,未来更多的CDm项目将得到开发。作为农业大国,农业CDm模式在全国推广开来意味着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再次,农业固碳在缓解温室气体排放压力上作用巨大。工业碳排放是发展经济的现实需要,这时通过其他途径部分转化工业碳排量就十分必要。低碳农业可以实现在大量降低碳排量的同时发挥其固碳功效,如农田土壤固碳。我国可抓住碳金融这一机遇,使农业的固碳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提升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后,我国开展农业碳金融项目将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较低。相比资源和空间小、人口密度大的城市,农村资源更丰富,在农村设立碳减排项目会更加可行。农村土地租赁成本低,土地广阔,使碳减排项目建设免受场地限制且成本大大降低,这样在碳减排量价格一定的条件下,项目成本的减少会对其在碳产品市场的竞争优势有所提升。

经济发展潜力篇6

本文采用《丽水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测度丽水市各地区经济发展潜力。研究表明,丽水市各地区的经济发展潜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莲都区发展潜力最强;缙云县、青田县、龙泉市、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为处于中间水平;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发展潜力较差。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经济发展潜力

丽水市是浙江省辖地级市,位于该省西南部、南邻福建,古称处州,始名于589年(隋文帝开皇九年),是浙西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市总面积1729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11.70万,是浙江省面积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区。下辖莲都区及景宁畲族自治县、缙云、青田、遂昌、云和、庆元、松阳七县,代管县级龙泉市。

地区经济发展潜力能反映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也是评价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系统发展状况的重要指标。由于丽水市各地区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发展质量、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存在着差异,对各地区经济综合实力进行客观评价,可以为丽水市今后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因此,本文首先以丽水市为基本空间单元收集区域发展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并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状况,在此基础上进行以下处理主因子得分综合,得到区域空间发展潜力。

一、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考察多个变量间相关性的多元统计方法,由皮尔逊首先提出并使用,之后经众多统计学家不懈努力逐步发展和成熟起来。主成分分析是将原来众多具有一定相关性的指标,重新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

在建立县城单元评价指标选择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pCa),提取影响县域乡镇地域空间差异的主因子。对各县城的综合实力进行评价。

本文选取2011年丽水市13项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统计指标,分别为镇域户籍人口、县域暂住人口、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例、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镇域面积、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医院卫生院床位数。

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tata对对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作为公共因子,得到方差最大正交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特征值大于1的前三个公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超过80%,可见提取三个因子后,它们反映了原始变量的大部分信息。

二、主因子得分及空间分布

根据因子荷载矩阵分析主因子含义,并根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计算各乡镇主因子得分,分析各主因子的空间分布特征。

从表1可知:第一主因子主要解释镇域户籍人口、镇域暂住人口、财政收入、工业产值、农业产值、农民人均收入、旅游收入、建成区绿化面积及医院卫生院床位数等指标,可命名为社会经济发展因子。空间分布值排名为莲都区、缙云县、青田县、松阳县、龙泉市、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

第二主因子主要解释镇域面积、第一产业就业比例,可命名为传统产业因子。其值排名为遂昌县、龙泉市、青田县、莲都区、景宁县、缙云县、庆元县、松阳县、云和县。

第三主因子主要解释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例、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可以名为现代服务业发展因子。其值排名为莲都区、缙云县、云和县、松阳县、龙泉市、庆元县、青田县、景宁县、遂昌县。

三、发展潜力评估

依据主因子得分乘以贡献率权重得到的发展潜力是基于现状的发展潜力或空间格局。其结果如下表:

从表2的得分和排名可以看出:丽水市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较为明显。莲都区是丽水市综合发展潜力最强,以绝对的优势名列第一;缙云县、青田县、龙泉市、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为处于中间水平,松阳县、云和县、遂昌县庆元县、景宁县发展条件较差。

参考文献:

[1]张吉献.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河南省各城市综合实力评价[J].河南科学,2009(01)

经济发展潜力篇7

一、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1.旅游开发速度不断加快。成立了旅游资源挖掘办公室,挖掘整理了东省特区第五中学、3005次秘密军列火车和俄罗斯风情小镇文化的史实,考证了崔门村鄂勒欢古城,发现了前五家子清代民居,奠定了开发旅游产业的文化基础。围绕市民文化生活消费需求,开发了以昂昂溪古文化博物馆和滕家岗遗址为主的古文化游;以江桥抗战纪念馆、苏军烈士陵园、东省特区第五中学为主的红色旅游,以水师森林公园、苏慧园、榆树崴子风景区为主的休闲度假旅游。水师森林公园是国家“aa”级旅游景区,江桥抗战纪念馆被定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古文化游览区荣获全市“十佳旅游景区”称号。

2.旅游基础建设扎实推进。采取向上争取资金、社会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相继完成齐杜、齐昂、大五公路升级,对108栋俄式住宅进行了挂牌保护,俄罗斯民居置换工作有序推进,完成了江桥抗战纪念馆、水师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道路、环境建设,昂昂溪遗址博物馆、水师森林公园等旅游景点的等级和吸引力显著提升。

3.旅游服务设施日益完善。开通了昂昂溪至水师营镇、三间房至榆树屯镇客运线路,投放了100台出租车,城乡交通网络已经形成;成立了北方旅行社,与市内20余家旅行社建立了业务联系;开设了宾馆、饭店、酒店共30多家,旅游服务设施基本上能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需求。

4.旅游经济效益显著提升。2008年,江桥抗战纪念馆、俄罗斯风情小镇、昂昂溪古文化遗址、水师森林公园、苏彗园、榆树崴子风景区等景点接待国内外游客26.3万人次,同比增长32.1%;实现旅游收入316万元,同比增长28.6%。在迅速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实力的同时,带动了第一、二产业的快速发展,“格鹿”牌鹿副产品、无公害水果、丰源肉灌制品、黑大酸菜等产品通过旅游业这个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成为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产品。

5.旅游社会效益日益突出。江桥抗战纪念馆作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已同齐齐哈尔大学、齐齐哈尔市第六中学、第十一中学和昂昂溪区第一小学建立了革命传统教育协作关系,成为大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苏军烈士陵园是俄罗斯客商及游客在中国开展民族纪念活动的主要场所之一,架起了中国人民与俄罗斯人民的友谊桥梁。

6.对外知名度明显提高。编制了《昂昂溪旅游资源汇编》,印制了《昂昂溪旅游宣传手册》,参加了齐齐哈尔(天津)、齐齐哈尔(杭州)、齐齐哈尔(温州)旅游产品推介会,市委、市政府已经将俄罗斯风情小镇纳入全市三个重点景区开发之一;市旅游局把苏军烈士陵园、江桥抗战纪念馆、东省特区第五中学作为一条红色旅游线路,积极向外推介,提高了昂昂溪对外知名度。

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认识不到位,旅游发展机制还不健全。虽然区委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的优势产业来定位,但是还没有引起各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旅游产业的发展还未列入相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缺乏科学、完善的旅游产业管理体制,缺乏必要的办公机构和经费。

2.规划不到位,资源开发缺乏系统性。旅游发展规划是实现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目前我区还没有统一的全区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在指导旅游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功能完善方面缺乏系统性、指导性,容易造成盲目建设、重复建设。

3.宣传不到位,旅游市场开发缓慢。在整合区内旅游资源,推介旅游精品线路上缺乏认真分析和研究,“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宣传机制还未形成,具有竞争力的特色旅游产品市场开拓缓慢,覆盖面不广,不能达到形成拳头产品、一举成名的效果。

三、加快旅游发展的建议

要继续把旅游产业作为振兴区域经济的新兴产业和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突出特色,集中开发,全力加快“文化旅游区”建设进程,成为“魅力城市”的新亮点。

1.要统一思想认识,加快旅游资源优势转化。昂昂溪是一座具有7500年悠久历史和古老文化的城区,滕家岗遗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8栋俄罗斯民居、东省特区第五中学、苏军烈士陵园、江桥抗战纪念馆等近现代建筑异彩纷呈;水师森林公园、苏慧园、榆树崴子度假村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良好。我们要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好旅游开发这篇大文章,把旅游资源优势和发展潜力转变为产业优势,促进和带动餐饮娱乐、交通运输等产业共同发展,迅速壮大区域经济实力。

2.要搞好规划编制,确定旅游产业发展方向。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人文与生态融合,按照“古文化、异国风情、红色旅游、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五大旅游板块,聘请资深专家,修订完善全区旅游产业整体规划,确定旅游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目标。再现“俄罗斯风情小镇”。本着注重历史,求精求美,突出特色的原则,逐步恢复108栋俄式民居,俄式俱乐部,东正教圣使徒教堂、中东铁路卫生所等一些俄式建筑和街道、路灯等基础设施原貌,着手开发建设俄式风格家庭客栈、西餐厅、啤酒屋、咖啡店、面包房和综合演艺广场等餐饮娱乐设施,着力打造集观光、休闲、餐饮、娱乐、度假为一体的“俄罗斯风情小镇”,让更多的游客来此体验异国风情和休闲娱乐,使“在城市工作,到昂昂溪休息”变为现实。恢复7500年古文化原貌。以遗址博物馆和滕家岗遗址为依托,采用现代手段恢复,开发建设游客感兴趣的手工制陶、石器加工、狩猎、捕鱼的“昂昂溪文化展示区”;再现房址、灰坑、窖穴、墓葬的“遗迹复元区”;自制石器、原始方式取火、采集野果进行食物加工的“古人类生活体验区”,使游客能够观看到有情有趣的实物展示,体验和感受到直观、真实的昂昂溪原始文化。开发红色旅游组群。以江桥抗战纪念馆、苏军烈士陵园和“东省特区第五中学”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组群为依托,积极向省、市争取专项资金和政策扶持,筹建“五中”纪念馆和“二战始末纪念馆”,完善“环壕英烈墓”的各项设施建设,进一步挖掘红色旅游的内涵,提升红色旅游的品位与效果,促进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建设休闲度假胜地。整合现有的水师森林公园、苏慧园、溪水森林公园、榆树崴子风景区、林果中心等旅游资源,引进战略合作伙伴,进一步完善景区基础建设,整体规划建设生态旅游景区,大力开发榆树崴子自然风光旅游、华溪渔场垂钓中心、林果中心采摘等旅游观光项目,使昂昂溪成为“齐齐哈尔的后花园”。

3.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旅游产业发展基础。采取向上争取资金、招商引资、社会融资等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旅游基础建设,重点做好俄罗斯民居置换、溪水湖水系改造、榆树崴子风景区道路建设等项工作,创造旅游产业快速发展的有利条件;加快城市开发步伐,抓好城乡绿化,巷道硬化和城市管理,进一步改善市容市貌,构建“环境整洁、生态一流、适宜人居”优美城区,提升城市吸引力;加强餐饮服务、交通住宿、文化娱乐等方面建设力度,使所有到昂昂溪旅游的人“高兴而来,满意而去”,树立昂昂溪良好形象,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经济发展潜力篇8

人的潜在价值是隐藏在人自身内部,在一定条件下才能释放出来、并通过作用于客观对象产生实在意义的那部分能力和能量。这种价值的外显,必然要在一定环境下才能得到激发、实现。而这种环境,就纵向分析而言,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时代的人,自身表现出的潜力和被唤出的潜在价值,无论是质或量,都有巨大的差异。而从横向比较来看,同一空间,成长环境不同,文化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不同的人,各自的潜在价值也具有着较大差异。即使把同一个人,先后放在不同的环境里加以比较,这个人的潜在价值发挥的程度也有所区别。所以,人与生俱来就有自己的潜力和潜在价值。这种能力与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受到外部条件的制约,即外部环境是影响开发和唤醒人的潜力和潜在价值的重要因素。

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任何一种社会的进步,其实质都可以归为两方面的成果。一方面是该社会的这代人比上一代人唤发出了更多的潜能和潜在价值。另一方面就是该社会创造了比以往其他社会更多地释放人的潜能和潜在价值的优化环境和外部条件。

我国一直在创造有利条件,对市场经济不断的进行改革,以符合我国的发展规律。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的社会、经济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使我们深刻的认识到:革命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过程,是人类思想的解放。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人身巨大的潜力及潜在价值被开发、被唤醒的过程。这些环境的营造,极大的加速了人类自身能力与价值的开发,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最大限度地关注了如何去开发、挖掘人的潜在价值,使人的潜在价值向现实价值转化。

市场经济作为对传统经济体制的一种革命,它有着本身明显的法制性、自主性、平等性、竞争性和开放性。这些特征作用于市场经济繁荣的同时,也作用于每个人,使得每个人的价值及潜在价值得到了极大的彰显。市场经济的推行,作为社会发展的一种有利环境,它的建立、成形及稳步成熟的过程对促进和开发人的潜在价值有哪些具体的作用呢。

一、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对自身潜在价值和主体意识的觉醒

人这一主体对自身潜在价值的开发及发展,是人的潜力中最重要的宝贵因素,只有主体肯定自我,建立主体意识,人类的主体才能最有潜力。主体一旦形成自我价值的肯定,这种肯定便会迅速的演变成自我意识。市场经济的自主性、自由性加速了这样的演变,主体意识进一步作用于人的头脑,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驱动人们自身进行积极的实践活动,从而收获有意义的结果。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繁荣,使得经济快速发展,某些地区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已经从经济的发展中看到人自身的力量和价值。市场经济的特性更进一步的强化了主体肯定自我、肯定自我潜力和潜在价值的意识。这一意识激发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主动的焕发出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市场经济下,早年的“民工潮”,表现了当代农民对自我潜力和潜在价值的积极开发,近几年的“民工慌”,又反映出了农民对自我潜在价值的极大认识与肯定。足可见,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繁荣,打破了主体对自身潜力和潜在价值的自我束缚。增强了人们对自身力量和潜在价值的肯定和自信,释放了人们主体肯定自我意识的认识力和思想力。

二、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创造精神是人的潜力和潜在价值的重要内容。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迫使人们自觉进行自我能力的挖掘及发挥,以便在经济大潮中取得较高薪酬、较好工作环境。通过竞争,人与人之间能力素质的高下一目了然,抉择出自主性强、创造性强的人。这些人进一步激发其余部分人进行自我剖析、成长,带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可谓市场经济的竞争性这一社会环境,彻底的打破了人自身的惰性和保守,十足的焕发出了人的潜力和潜在价值。

三、市场经济激发了人们的积极情绪和情感

积极的情绪和情感是人们潜力中很重要的精神性因子。人们拥有热情和良好的情绪,推动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新中国成立以来。国人当家做主,热情高涨,在良好积极的情绪和情感中,劳动人民的潜力和潜在价值得到了极大化的开发与释放。使得我国发生着巨大变化,并迅速的在国际上成为一个强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繁荣,多种所有制结构和经营体制,适应我国的发展现状,符合人们的思想认识,满足于人们自身价值和能力发挥的需求平台。

四、市场经济提升了人们对智力发展的热情

人的智力是构成人的潜力和潜在价值很重要的因素,是人们发展自身潜力价值的基础。我国发展的这些年,是科技发展带动的,而科技的发展必须依赖于人的智力的开发。智力的发展紧密依靠着教育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空前繁荣,极大的促进了人的智力的提高。市场经济的开放性,极大的推动了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市场经济、教育和人的智力提高,三者相互促进、相互发展、相互依存,为增大人的潜力和潜在价值提供了必要条件。市场经济的建立、发展和繁荣,带动着教育的大发展,通过教育,提高人的文化和智力因素,为人的潜力和潜在价值灌输了高含金量的要素。

五、市场经济为开发人的潜力和潜在价值,创造了有利的外部环境

市场经济的自由性、自主性、平等性、开放性,在不同程度、不同层面完善着开发人的潜力和潜在价值的必要的外部环境。劳动力市场的建立、人们的自由流动、自主择业、各种保护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的颁布等,市场经济发展的同时,不断的优化着唤醒人的潜力和潜在价值的外部环境,积极的推动着和实现着我国现代化建设。

经济发展潜力篇9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潜力的国际比较云南省林业碳汇项目发展潜力分析浅析城市商业发展潜力分析旅游业低碳化发展潜力研究农业信息化发展潜力大现代城市农业的规划设计与发展潜力低碳农业理论分析与中国低碳农业发展思路奢侈品消费现状与发展潜力分析中国-加拿大贸易发展潜力分析当前中国种业发展潜力分析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潜力分析绵阳市产业发展潜力评价分析山东小麦生产发展潜力分析DHC简介及国内发展潜力分析“Html5动态新闻”发展潜力分析分时度假在中国的发展潜力分析中欧贸易发展潜力的实证分析发展潜力不可透支低碳农业发展之路低碳农业发展研究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l.

[3]李世祥,成金华.中国能源效率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统计研究,2008(10).

[4]姜雁斌,朱桂平.能源使用的技术无效性及其收敛性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10).

[5]林永生.能源价格对经济主体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理论和中国的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

[6]杨洋,王非,李国平.能源价格、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我国能源强度的实证检验[J].统计与决策,2008(11).

[7]孔婷,孙林岩,何哲,等.能源价格对制造业能源强度调节效应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2008(3).

[8]manstettenR,KlauerB.nachhaltigkeit,Verantwortungundgovernance[R].paperpresentedattheworkshopSustainabilityeconomics,Leipzig,19march2009.

[9]nortonBG.Sustainability:aphilosophyofadaptiveecosystemmanagement[m].ChicagoandLond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2005.

[10]吉林省统计局.2011吉林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

经济发展潜力篇10

关键词:潜在增长率;生产函数法;状态空间模型;增长阶段转换

中图分类号:F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14)11-0004-05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4.11.01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与国际化的加快推进,为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中国经济一直呈现年均近10%的持续快速增长。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的外部环境出现诸多不确定因素,经济的结构性矛盾凸显,入世和人口等红利空间缩小,传统竞争优势减弱,技术、制度等因素尚未发挥足够的支撑作用,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未来经济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如何科学确定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并通过进一步全方位改革和开放,充分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通过生产函数法对经济潜在增长率进行测算,深入研究今后一个时期支撑我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环境、科技、劳动力等要素变化趋势,提出科学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以及与之相匹配的要素条件和宏观经济政策。

二、文献综述

经济潜在增长率是一个经济体在各种资源得到优化和充分配置条件下所能达到的最大经济增速,但实际经济增长率自然会受到总需求变化的影响而偏离潜在经济增长率,缩小这两者之间的差率是决策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当前世界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依然面临着复苏基础不稳、增长动力不足、发展速度不均等问题,挖掘本国的经济增长潜力与动力在国际社会上引起高度重视,国内外对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测算研究也逐渐增多。目前测算经济潜在增长率的方法主要有生产函数法、消除趋势法(单变量滤波、多变量滤波等)、增长率推算法、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CGe)、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SGe)等。Sato(2001)运用生产函数法对日本的经济潜在产出进行了估算,通过与实际产出的比较,测算出了经济产出缺口,测算结果显示,与日本官方公布的经济产出缺口有较大差异[1]。mitra等(2011)运用Hp(Hedrickprescott)滤波方法对印度的经济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进行了研究,研究得出衡量经济产出缺口的最佳方法是Hp滤波方法[2]。近年来,国内学者也运用不同方法对中国潜在产出或潜在增长率进行了测算。于洪菲、田依民(2013)在生产函数法的基础上选取超越生产函数法,并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得出超越生产函数法能够较准确地反映我国1978年以来的经济周期波动,且具有较好的稳定性[3]。周晓艳、张杰、飞(2012)运用不可观测成分模型与贝叶斯方法对中国潜在经济增长和产出缺口进行估计,估计结果显示,产出缺口能较为精确地反映重大事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效应[4]。郭庆旺、贾俊雪(2005)运用消除趋势法、增长率推算法和生产函数法三种不同的方法对我国1978―2002年的潜在产出、产出缺口和潜在增长率进行了估算,发现不同方法之间的结果存在较大差异[5]。张金清、赵伟(2009)引入开放条件下“产出-通胀”菲利普斯曲线作为我国总供给函数,通过建立状态空间模型并运用多变量卡尔曼滤波法对我国潜在产出水平进行估算,得出忽略国际市场因素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影响可能会导致对潜在产出水平的估计出现较大偏差[6]。张连城、韩蓓(2009)结合1952―2007年中国年度产出数据特征,针对运用Hp滤波方法测算潜在产出时的平滑参数选择问题进行探讨,结果显示平滑参数取100时能更准确地刻画长期增长路径,平滑参数取6.25时能更好地捕捉潜在产出的波动特点[7]。许召元(2005)运用卡尔曼滤波法估计了1979―2004年间我国的经济潜在增长率和产出缺口,得出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6.75%~12.49%之间变动[8]。

通过对国内外关于经济潜在增长率测算方法及应用等相关研究的综述发现,研究的视角、目的、方法各不相同,为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测算及科学预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均未考虑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本文在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经济增长潜力的基础上,采用状态空间模型方法,构建时变参数模型,捕捉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时变性,科学测算潜在经济增长率,进而提出合理的经济增长速度,为中国经济运行更加适应全方位多层次新常态下的宏观调控提供参考依据。

三、数据与方法

(一)数据处理

1.劳动力要素

在劳动力存量的衡量上,不同的学者之间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李涛等(2011)选取人口增长率作为劳动力增长率的指标,实际上认为了所有人口都是劳动力存量[9];李小平等(2004)选取了从业人员数代替劳动力存量[10]。本文认为能够给一个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做出直接贡献的是劳动者,本文的劳动力存量的选取与李小平等(2004)的方法基本相同(见表1)。

2.资本要素

在资本存量的估算方面,学者之间的观点存在的一定的分歧,但大部分学者的估算方法基本相同,一般采用永续盘存法。本文参考了郭庆旺、贾俊雪(2004)所用到的计算公式:K■=i■/p■+(1-δ■)K■,公式中K■为t年实际资本存量,K■为t-1年实际资本存量,p■为t年固定资本价格指数,i■为t年的名义投资,δ■为t年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折旧率参照王小鲁等(2009)的做法,选取5%为固定资产的折旧率[11],资本存量测算数据见表1。

3.全要素生产率

全要素生产率主要包括人口红利、人力资本、科技进步、技术外溢、制度变革和管理水平等。1979―2001年,主要是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等因素;2002―2013年,主要是技术外溢、人口红利和改革红利等因素。在使用生产函数分解出资本、劳动和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后,可以进一步将1978―2013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分解为经济结构优化、对外开放、人力资本和科技水平提升等四个制度变革因素和科技因素的贡献。

4.产出数据

为保证数据的可比性,本文把1978―2013年的GDp分别换算成以1978年价格水平和1990年价格水平计价的实际GDp(见表1)。

(二)生产函数模型构建

本文采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经济增长潜力,生产函数法(productionfunctionmethod,pF)的基本思想是首先利用现实数据估算出总量生产函数,并得到

全要素生产率(即所谓的索洛残差),然后利用消除趋势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分解,从而得到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再估算出潜在就业,将趋势全要素生产率和潜在就业带入总量生产函数便得到了潜在产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形式如下:

Y■=aK■■L■■(1)

其中,Y■为现实产出,L■为劳动投入,K■为资本存量,α、β分别为资本的产出弹性与劳动力的产出弹性。式(1)两边同时取自然对数可得:

Ln(Y■)=Ln(a)+αLn(K■)+βLn(L■)(2)

通常假设α+β=1,即规模收益不变,则有回归方程:

Ln(Y■)=Ln(a)+αLn(K■)+(1-α)Ln(L■)(3)

或者

Ln(Y■/L■)=Ln(a)+αLn(K■/L■)(4)

对于生产函数中参数α和β的估计,有经验法、回归法和份额法等三种方法。其中,回归法由于较为贴近实际情况,并可以避免主观随意性而使用最多,本研究也使用回归法估计生产函数的参数。

在估计出参数α和β之后,结合资本存量和劳动力数据就可以得到资本和劳动这两大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再使用产出增长率(即GDp增速)扣除投入要素增长贡献后的残值,便得到索洛余值。

目前大多数研究都使用最小二乘法估计生产函数的系数,然而过去三十余年,我国经济结构发生较大变化,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小逐渐改变,从而造成资本产出弹性α和劳动产出弹性β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如果依然假设在样本区间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性固定不变,则与经济现实脱节。因此,本文没有采用固定参数模型,而是采用状态空间模型方法,构建时变参数模型,反映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时变性,以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考察经济增长与资本和劳动力的关系,建立如下形式模型:

量测方程:log(GDp)=c(1)+sv1×t+sv2×log(K)+(1-

sv2)×log(L)+[var=exp(c(2))](5)

状态方程:sv1=sv1(-1)(6)

sv2=sv2(-1)(7)

式(5)中,v2、(1-sv2)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力对经济增长的时变影响系数。

四、我国潜在增长率实证检验

(一)状态空间模型估计

本文采用状态空间模型方法,构建时变参数模型,充分体现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时变性,1980―2013年资本产出弹性α和劳动产出弹性β(见表2)。

(二)潜在增长率测算

通过对总量潜在增长率进行测算(见表2),实际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潜在增长率缺口明显反映了我国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变化轨迹。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经济周期从1981年的谷底起步,当年实际经济增速比经济潜在增长率低3.4个百分点,到1984年经济达到顶峰,实际经济增速高出潜在水平4.9个百分点;第二次经济周期从1986年开始,在1987年达到峰值,1989年后,随着治理整顿的宏观调控政策实施,1989年和1990年的实际经济增速比经济潜在增长率各低4.2个百分点;邓小平同志南巡讲话后,从1991年起启动了改革开放的第三轮经济周期,1992年实际经济增速超出经济潜在增长率6.1个百分点,1993年实行紧缩政策后,经济增速开始减慢,到1996年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速基本接近经济潜在增长率。198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但由于需求疲软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速度一直低于经济增长潜力,造成投资过度和生产过剩,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第四次经济周期从2000年开始,2003我国的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再度基本接近经济潜在增长率,进入第四轮经济扩张期。目前正在开始的新阶段,2010年―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与波动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方面,世界经济已由国际金融危机前的“快速发展期”进入“深度转型调整期”,国际经济形势依然错综复杂,充满不确定性,危机的深层次影响还在不断显现,世界经济复苏缓慢,增长动力不足。另一方面,国内经济已由“高速增长期”进入“增长阶段转换期”。

五、我国经济潜在增长率预测及目标确定

2014―2030年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减少,人口抚养比提高,储蓄率达到高峰,比较优势减弱,后发优势在更多低收入国家参与竞争背景下相对减弱,最终导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水平处于下移趋势。但是,未来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将逐步增强,人力资本提升将带来新的人才红利,在更高水平上扩大对外开放可以继续发挥技术外溢效应,推进新型城镇化将会释放经济增长新的动力等多种有利因素叠加,传导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会相应增加,我国具有基本条件和能力保持潜在经济增长率处于中高速水平。

综合考虑上述主要影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的要素投入及其变化规律,结合我国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政策

得到有效实施将可能导致经济增长速度每年减慢0.5个百分点,预计2014年和2015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7.52%和7.24%左右,202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6.12%左右,整个“十三五”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在6.59%左右,“十三五”期间,资本积累、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将分别拉动GDp增长3.65、-0.10和3.04个百分点。2025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5.60%左右,整个“十四五”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在5.84%左右,“十四五”期间,资本积累、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将分别拉动GDp增长2.81、-0.10和3.13个百分点。2030年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在5.01%左右,整个“十五五”时期潜在经济增长率可能在5.24%左右,“十五五”期间,资本积累、劳动力、全要素生产率将分别拉动GDp增长2.14、-0.11和3.21个百分点。

党的十报告中提出了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如果2014年和2015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增长7.4%和7%,那么“十三五”期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56%就可以实现翻番的目标。根据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和动力保障程度,同时充分考虑到国际国内发展环境仍然有可能出现的不确定性态势,本文认为“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时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预期目标分别定为6.6%、5.9%、5.3%左右为宜,这样可给政府宏观调控预留充分的时间和财力来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探索更加科学合理的前进模式,更加适应新常态下的高质量、平衡、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K.Sato.Japan'spotentialoutputandtheGDpGap:anewestimate[J].Journalofasianeconomics,2001(12).

[2]Sharmishthamitra,Viditmaheswari,amitmitra.awaveletFilteringBasedestimationofoutputGap[J].appliedmathematicsandComputation,2011,218(7).

[3]于洪菲,田依民.中国1978-2011年潜在产出和产出缺口的再估算――基于不同生产函数方法[J].财经科学,2013(5).

[4]周晓艳,张杰,飞.中国季度潜在产出与产出缺口的再估算――基于不可观测成分模型的贝叶斯方法[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2(10).

[5]郭庆旺,贾俊雪.中国全要素生产率的估算:1979―2004[J].经济研究,2005(6).

[6]张金清,赵伟.开放经济条件下我国潜在产出水平的估算与解析――基于新凯恩斯主义的理论框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1).

[7]张连城,韩蓓.中国潜在经济增长率分析――Hp滤波平滑参数的选择及应用[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3).

[8]许召元.中国的潜在产出、产出缺口及产量――通货膨胀交替关系――基于“Kalman滤波”方法的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2).

[9]李涛,周业安.中国地方政府支出竞争研究[J].管理世界,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