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行业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8:47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1

一、农产品行业协会是一种有效制度安排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符合我国农业基本特点的一种有效制度安排,它有效地弥补了家庭承包经营制的功能性缺陷,也能有效地解决低层次的农业中介组织没有解决的存在于流通领域的交易成本过高而导致交易效率低下的问题。在性质上,协会是一种“民办、民助、党领导”的社团组织;在组织制度上,协会具有符合国家法律法规以及行业特点的章程,对组织、性质、职责、经费、行为规范等都做出明确规定。协会章程充分体现出“三自、三民”精神,即“自愿、自助、自主,民主、民办、民享”。在利益取向上,以服务会员为宗旨,忠实代表本会会员的根本利益。发挥上下左右的沟通作用,行业内部的信息、经验交流作用,与国外同行业的联络作用,技术进步、科技创新的促进作用。在内部监督上,协会制定严格的会计和审计制度。国外农业市场经济的丰富实践和我国农业市场化的初步经验表明,农产品行业协会具有其他组织不可替代的功能,在市场农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加快发展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现状及其特点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农产品生产、加工、贸易企业及相关科研、推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愿发起成立的、经政府有关部门批准的、以行业自律和自我服务为主要目的的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发达的欧美和日本等国家,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对农业市场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起步较晚,大体上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与我国农村商品经济由小规模向较大规模转变的历史过程相一致。据农业部统计,到2003年底,全国共有农民专业协会150万个,其中围绕“菜篮子”兴办的协会占总数的25%;跨区域的专业协会2000个;10%的协会办有经济实体。从分布情况来看,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养蜂、家禽、生猪、养蚕等商品化程度较高的行业,而在粮棉等大宗农产品行业分布较少。另据有关资料,从纵向层次上看,目前部级的协会有48家,省一级的有400多家,县一级的有1万多家。从地域分布上看,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现有的农产品行业协会分别占全国总数的60%、30%、10%。总的来看,当前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情况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起步晚,但发展速度较快

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历史只有十几年,与国外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历史相比明显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较快,目前的总体情况可以说明,局部地方的情况更可以说明。山东省平原县共建立农民协会930个,其中县级11个,乡镇级137个,村级660个,联户办122个;按产业分,养鸡协会346个,养牛协会120个,蔬菜协会217个,林果协会68个,育种协会49个,养猪协会61个,养鱼协会15个,粮食协会18个,棉花协会18个;按组织性质分,民办520个,政府办50个,政府和农民合办360个;按合作方式分,互助合作810个,股份合作120个。全部协会的资产达4亿多元,服务农户9万多户,服务产业面积70多万亩,分别占全县总户数和总耕地的90%以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山东省已建立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7万个,并已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成效明显,但规模不足

综上所述,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各地农民收入的增长。此外,一个明显的成效是,在农业国际化进程中也初步显现了重要作用。例如,浙江省柑橘协会通过多方努力,成功地化解了西班牙政府意欲提请欧盟对我国橘罐实施“限制性特殊保障措施”的压力;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通过组织协调作用,有效地应对了美国苹果汁生产企业向美国商务部申请对我国输美苹果汁征收91.84%的反倾销税的压力,并为6级企业争取到“零税率”的待遇;为了更好地应对倾销、反倾销诉讼,中国大豆协会和中国苹果协会也已经成立。但是,与我国为数众多的农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现有的农产品行业协会显然规模不足。从现阶段的实践来看,通过“龙头企业”、“专业批发市场”、农民协会等组织形式带动的农户只占全国农户总数的25%,全国农户中加入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还不到10%。这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农民都加入了各种协会(合作社)的事实相比,显然是很不够的。

(三)产业分布和区域分布已有一定水平,但产业间和地区间发展十分不平衡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已经覆盖了农村中的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运输业等行业,并在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均有发展,但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十分突出。从产业分布来看,目前以放开经营的、利润高的、市场风险大的行业居多,具体而言主要分布在蔬菜、水果、养蜂、家禽、生猪、养蚕等商品化程度较高的产业,而在粮棉等大宗农产品产业分布较少,全国粮、棉协会还有待成立。从地区分布来看,东部地区发展较快,中西部地区发展较慢,尤其西部地区发展还十分不足。

(四)横向扩张较快,但纵向伸展明显偏慢

据我们的实地调查,在我国现有的农产品行业协会中,绝大多数仍然处在县一级和乡镇一级,有的甚至处在村一级。这与横向上已经扩展到农村大多数产业的状况相比,显然是不对称的。而在发达国家,不仅每个产业和主要的农产品都有行业协会,而且还具有完整的纵向体系。例如,美国的苹果产业有全国性的行业协会——美国苹果协会,主产区还有不同层次的地方协会;日本的农协更是纵横交错,具有完整的组织体系。

(五)政府的重视程度高,但相应的管理和支持明显滞后

2003年初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指出,农产品行业协会是联系农民、企业、市场的桥梁,搞好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和应对国际贸易挑战的又一重要措施。这说明政府对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是高度重视的。与此同时,还明确了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性质、成员资格、主要职能和运行原则。但是,相比之下,对于如何管理农产品行业协会,对农产品行业协会在经营当中应给予什么支持等问题却尚未明确。

三、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政策建议

尽快培育和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是政府机构改革后提出的一个新的迫切要求。行业协会的培育和发展是一个综合问题,与行业管理密不可分,政府、协会、企业三者各有其位,相辅相成。笔者通过近4个月深入实践的调查,搜集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借鉴国外一些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发展我国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政策建议。

(一)加快立法步伐,明确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有关法律规定

目前我国关于农产品行业协会方面的法规还很不健全,许多农产品行业协会还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由于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法律地位、法律责任、经济责任等缺乏明确规定,对于违法活动不能依法予以查处。因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尽快制定各种行业协会的管理法规和条例,对各种行业协会的主体资格、活动范围、酬金标准、权利与义务、违法处理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规定,尽快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协会法》。这样既使管理机关有法可依,也使行业协会有章可循,逐步实现管理的法制化和规范化。另外,要依法对行业协会进行登记,坚决取缔无照经营。根据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性质、职能和特性,有关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法律规定应包括以下几点:(1)协会的定位问题;(2)行业协会与政府的关系问题;(3)行业协会的组建原则问题;(4)行业协会的职责问题;(5)行业协会的行为问题;(6)行业协会与成员之间的关系问题。

(二)坚持市场化运作的方向,充分发挥政府的扶持作用

政府对行业协会的扶持是多方面的,如统一规划、制定法规、宏观指导和调控、优惠信贷和减免税、分散风险、增加基础设施投资等。行业协会应实行市场化运作。所谓市场化运作,就是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贯彻市场经济原则,把行业协会办成真正民间性组织,实行自主经营、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当前要特别注意行业协会行政化的倾向,避免行政部门对行业协会内部事务的干预。在制度转轨时期,如果没有政府的前期介入,就没有行业协会大发展的明天,即使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中介机构的宏观引导和控制也是不可或缺的。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明确哪些是政府应该做的,哪些是行业协会该做而政府不必去干预的。由于惯性的作用,我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始终难以摆正,政府的“越位”现象相当严重。因此,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政府的干预要尽量少,一定要突出行业协会的“非政府性”特点,放手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此基础上,政府应给予积极扶持和指导。

(三)为行业协会的发展培育良好的社会环境

农产品行业协会是改革中的新生事物,它的成长需要冲破旧体制的束缚,不可避免地要与旧的体制、旧的环境发生碰撞和摩擦,况且这种组织缺乏现成的组织资源和系统作为支撑点,只有靠自己去闯,去争取政治、法律地位和安全保障。它们需要更广泛的社会联系,创造生存条件,求得发展。对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支持,首先要统一思想认识,不论是地方行政机关还是社区组织,都要尽可能为其提供方便,提供服务。此外还要注意减轻行业协会的各种负担,民政部门对行业协会的注册登记要开方便之门。近年来,浙江省把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培育专业合作社作为增强农业竞争力、“破壁垒、跨门槛”、开拓农产品国内外市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来抓,积极为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省政府对省级重点农产品行业协会每个每年给予20万元的财政补助,并在法律、税收、登记等各方面给予优惠政策,鼓励协会兴办带有一定经营性质的实体,以增强协会的自我发展、自我积累能力。至今,浙江省已建立500多家县市级农产品行业协会,18家省级协会,其中省蔬菜瓜果协会、省梨业协会、省畜牧产业协会等13家协会是2002年在政府的支持下组建的。现在,浙江省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建设已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四)加强管理与监督,保证其健康发展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必然有一个较大的发展,但在各种机制、制度及市场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发展会带来一定的盲目和混乱。为了尽量减少负面影响,保证协会的健康发展,必须对其加强管理和监督。一要完善行业协会的自律机制;二要健全对行业协会的管理和监督体系。

(五)与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结合起来

在实践中,应通过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来促进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同时又通过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来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二者在互促中得到发展,形成“市场+协会+农户”或者“协会+公司+农户”、“协会+龙头企业+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格局。在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实践当中,一般来说,也有自身的规律,不可能四面出击,一步到位,而必须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以下几点可供各地参考:(1)优先支持和鼓励当地的优势产业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2)优先选择具有专业大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的行业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3)大力支持大宗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相关的农产品行业协会;(4)农产品行业协会应上升到县一级,以便尽可能发挥规模效应,而乡镇、村则应重点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2

关注凤顺富硒猪肉

打造特色农牧产品

这两年,富硒的概念在全国流行起来,人们对于硒元素的重视以及富硒食品的关注为吉林省的农副产品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理念――打造优质的养生绿色农业产品。来自伊通吉林省凤顺牧业有限公司就是以富硒猪肉为敲门砖,一步一步打开全国富硒农牧产品市场的大门。吉林省凤顺牧业以自然中草药为畜禽饲料的添加剂,通过科学配比进行养殖。

公司总经理李淑华介绍,他们采用了山东临沂专家贾学顺先生的国内独家专利产品――含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饲料喂养畜、禽、鱼类,这种中草药饲料添加剂能把饲料中的玉米、大豆等带有的农药残留和重金属进行吸附、包裹、排除,从而提高畜禽的免疫力。凤顺牧业利用此技术养殖出的禽畜产品经谱尼检测结果显示,无激素、无抗生素、无药物残留,重金属含量远远低于国家标准的健康产品,并且含有丰富的硒元素,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富硒产品!

凤顺牧业有限公司2014年6月通过了国家无公害检测,如今凤顺牧业生产的猪肉品质比传统猪肉的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其中胆固醇和脂肪含量均大幅下降,蛋白质含量大大提高,食用起来口感更好、鲜嫩爽滑,出品的猪肉甚至能够达到生吃猪肉的标准,并且皮质中能延缓皮肤衰老的胶原蛋白和钙、磷、铁等元素都远远高于普通猪肉。凤顺猪肉不仅克服了普通猪肉可能对人体造成二次中毒的副作用,而且还具有显著的保健作用,长期食用可以增强身体免疫力,改善人的体质,平衡身体各种机能,从而起到防病、健身、养生之功效,尤其儿童长期食用,体质会明显增强,是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患者的首选产品。除了猪肉之外,凤顺牧业还有鸡蛋、淡水鱼、散养鸡、鸭、以及特色鹿产品等产品。如今,凤顺牧业已在北京、上海、厦门、吉林市开设了几家门店,他们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够加入到他们的富硒系列农牧产品的推广中,现在他们正考虑如何形成一个全国的网络进行销售,让百姓的餐桌上也能品尝到他们的优质猪肉。

优异品质富硒木耳

来自大自然的珍馐

东北是我国重要的食用菌产地,因其优异的品质和丰富的营养价值在国内甚至是国际都享有声誉。在诸多食用菌产品中、黑木耳已经成为十分流行具有代表性的食用菌产品、特别是与硒元素有机融合后的富硒黑木耳、更成为了难得的功能性、保健性食品和珍贵食材。黑木耳为"素中之荤",其营养价值可与动物性食物相媲美。同时,它还是难得的保健食品,并且还是一种珍贵的药材,具有益智健脑、滋养强壮、补血养颜、滋阴润燥、养胃通便、清肺益气、镇静、止痛等功效。波巴布富硒黑木耳中硒含量是一般黑木耳的2-3倍,它降血脂,预防三高效果极佳,具有防癌补血、益智养颜、滋阴健胃、降脂清肺等特殊功效、因而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汤原波巴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于2014年6月18日才刚刚正式成立,他们与中科院微生物所合作,共同建设了富硒黑木耳研发基地项目。项目占地4万平方米,总投资1.8亿元,目前已具有年产1000吨富硒黑木耳生产能力。并且在未来一两年内,公司还将建设年产5千吨富硒黑木耳饮料生产线、年产50吨山产品深加工项目和年产50吨富硒黑木耳多糖生产线。2016年他们计划开拓国际市场,为东北优质木耳打开更加广阔的市场。

公司生产的富硒猴头菇、富硒灵芝、富硒元蘑等菌类产品也具有极高的营养和保健价值。他们的佳木斯实体店也已经开始试营业。这次魏总带来的富硒木耳,得到了参会大家的一直好评,不仅从色泽口感上特色明显,其贴近自然的独特包装更是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

作为一家网络时代兴起的农产品企业,负责人魏总介绍说,他们所采用的是“o2o+会员制”的商业模式运作。线上为消费者提供消费平台并与京东、淘宝等多家线上平台达成合作意向,线下为消费者提供多方体验感受,凡是会员,均可享受会员日折扣及满赠等优惠活动,真正让顾客获得健康实惠的功能性食品。如今,已有不少意向公司跟他们联系,也有几家公司已经达成了合作销售协议,企业势头强劲,未来发展无可限量!

红谷子小米闻名天下

黑色农业撬动全国市场

作为杂粮大省,吉林省的小米一直全国驰名,这次参加见面会的吉林省绿特健米业有限公司的王胜王总给大家带来了小米中的稻花香――红谷子小米,红谷子(小米),有天下第一香米之美称,营养丰富,据测定,其蛋白质含量达到11.2%-13.4%,比普通小米高1-3%,所含蛋白质,脂肪均高于面粉和大米,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含量丰富且比例协调,如赖氨酸0.22-5.24%、色氨酸0.25%、蛋氨酸0.4%、亮氨酸1.87%,苏氨酸、异亮氨酸、结氨酸含量则在0.42%-2.88%之间,维生素含量亦较丰富。红谷子小米粗纤维含量低,是孕妇、幼儿、老人的食用滋补佳品。凤顺牧业的李淑华总经理就给她的母亲买过王总合作社生产的御悦牌小米,

除了红谷子小米,王胜王总所带领的公主岭市鑫华专业合作社,专门从事黑色农产品的种植和经营。公主岭市的鑫华专业合作社是集特种农业种植、养殖为一体的新型农工贸企业,占地面积500余亩,带动周边地区的农户种植了15000多亩的黑色农作物。主要有黑土豆,黑花生,黑大豆,黑玉米,黑芝麻,紫薯,黑蒜等黑色农作物。合作社掌握了黑色农作物的栽培、贮藏、加工、销售、经营、管理一整套技术方法和黑色农作物种子提纯、脱毒的育种技术,尤其解决了黑地瓜不好贮藏这一世界难题,实现了黑色农作物种植统一管理、统一回收、统一仓储、统一包装、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一条龙产业化经营模式。

王总还专门注册了御悦、给力、开心农场等品牌商标,将合作社里的特色黑色农产品进行进行了无公害产品的检验及申报,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如今合作社已与全国多家知名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初步形成了“合作社+农户+深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农业产业链,从而带领、吸纳更多的农户稳中有进的朝着现代化、特色化农业向前发展。合作社为农户统一采购种子、农药、化肥和技术指导并收购农户种植的合格的特色农产品,形成现代化、特色化、集约化的农业产业种植链。

目前,王总带领的合作社已带动当地及周边千人致富,合作社每年营业收入三千万以上,农户收入均比种普通农作物玉米多三倍到四倍,彻底改变了农户只会种植传统玉米的旧观念,有了钱赚,大家伙儿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他们的合作社也成为了当地闻名的的农业标兵,合作社种植的紫薯荣获金奖产品,2011年6月,王胜被农业部评为“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2011年11月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吉林省共青团团委评为“吉林省第一届青年致富带头人”、2012年8月,被吉林省农业委员会、省共青团委授予“第五届吉林省杰出青年农民”荣誉称号。做好黑色产品,做大黑色农产品市场,是王胜王总一直努力的方向!

从大的方向上来说,我们国家是传统的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农业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未来经济发展的短板,而农产品的精细化、深加工是我国农业未来一段时间发展的主要方向。从小的方向来说,市场的不断细化、个性化要求未来的农产品需有着更高的品质和更加健康的来源,因此农产品的转型是市场的必然,抓住当下农产品转型机遇,开拓全国乃至世界市场是东北农产品的主要发展目标。我们不仅要站得高、望的远,更要走出去、引进来,注重农产品品牌培养,打造出一些列具有东北特色的农业产品品牌!

凤顺牧业富硒猪肉

李总:18686390159

15643201633

波巴布生物科技富硒木耳

魏总:15776058111

0454-8234789

吉林省绿特健御悦红谷子小米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3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供应的要求,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切实保障农产品消费安全,大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现就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新时期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重要意义

(一)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农产品消费安全的有效保障。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保障百姓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是政府履行监管职责以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本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的集中体现。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根本措施,对维护公众健康和公共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农业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是将资源优势、生产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品牌优势和效益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新时期促进农产品生产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市场化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农业比较优势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三)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持续稳定增加农民收入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农业生产性收入的增加是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适应市场需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促进优质优价,是实现农业生产性收入增加的有效措施。

(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是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给农业和农村经济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坚持科学发展观,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是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重要手段。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既是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推进农业优质化生产、专业化加工、市场化发展的有效途径,更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和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战略选择。

二、指导思想、发展方向和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保障消费安全为基本目标,以强化标志管理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确保安全优质农产品的供给,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构建和谐社会提供物质基础。

(二)发展方向。坚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加快发展进程,树立品牌形象。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市场准入的基本条件,坚持政府推动为主导,在加快产地认定和强化产品认证的基础上,依法实施标志管理,逐步推进从阶段性认证向强制性要求转变,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精品品牌,坚持证明商标与质量认证管理并举、政府推动与市场引导并行,以满足高层次消费需求为目标,带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有机农产品是扩大农产品出口的有效手段,坚持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按照国际通行做法,逐步从产品认证向基地认证为主体的全程管理转变,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有机农产品。

(三)发展重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要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有机农产品要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提升质量和效益。无公害农产品发展重点是“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绿色食品发展重点是优势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和出口农产品;有机农产品重点发展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农产品。

三、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

(一)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各地要根据当地的资源、行业特点和质量安全状况,有目的、有计划、有重点地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纳入“十一五”发展规划。要按照发展思路、方向和重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和办法,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加快发展。发展无公害农产品,要通过产地认定解决生产过程的质量控制和千家万户的生产质量管理问题,重点抓好大宗农产品生产基地认定;通过产品认证切实解决农产品消费安全和市场准入问题。发展绿色食品,要充分发挥品牌优势,围绕提升产业素质和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突出抓好重点产品、重点产业和重点地区的开发和认证。发展有机农产品,要在遵循国际通行规则的基础上,按照有机农业生产方式,根据农业资源优势和国际市场需求选择性地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扩大总量规模。无公害农产品要按照“统一规范、简便快捷”的原则,加快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步伐。绿色食品要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抓好大型标准化基地建设,积极组织引导部级、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大型骨干食品加工企业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要发挥农业系统的优势,充分利用各地的农业资源,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提高认证产品效益。

(三)加快完善标准体系,大力推进标准化。要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标准的制定及修订力度,优先推动农产品安全标准、大宗优势出口农产品的品质标准的制定。努力争取我国在农产品国际标准制修订方面的参与权。积极筛选和组装配套适用的生产技术,推动农产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在推进农业标准化过程中,要着力抓好生产基地建设,把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区、农场)、建设科技示范场、优粮工程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等,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结合起来。要按照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规划和农业标准化发展区域布局要求,以产地(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为依托,加快建设一批有规模、有影响、有品牌、有效益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以基地建设带动周边生产,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四)发挥市场调节机制,合理引导消费需求。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要积极通过农交会、绿博会等农产品展览展示活动,大力推介和推广认证产品。要通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发展,全面树立我国安全优质农产品公共品牌形象,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促进农产品国内外贸易。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农产品产销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等农产品集散地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专销网点、柜台和展示区。要充分利用当地农业信息网,尽快建立完善农产品市场营销公共信息平台,及时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消费、贸易、认证等信息,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网上交易。各地要充分利用公共传媒,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通过扩大消费需求拉动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的生产、贸易和流通。

(五)加强技术培训,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各地要结合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项目,加大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培训,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基础知识,提高广大农产品生产者的科技素质和生产技能,准确掌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要积极引导农产品生产者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生产为目标,实施生产全过程管理,建立农产品生产档案,提高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确保产品适销对路和实现优质优价。

(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争取计划、财政等部门的支持,创造条件,设立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标准制定、认定认证、基地建设、市场营销和监督检查等。同时,要创新机制,将农业综合开发、技术推广、基地建设、示范园区创建等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实施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新建和在建的各类农产品生产性投资项目,要以标准化生产和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为项目实施的重要目标和验收的基本条件。以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以生产无公害农产品为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根据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生产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获得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企业和农户纳入财政支持、奖励范围。要积极争取将鲜活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尽快纳入绿色通道实施范围,减免过桥过路等费用,减轻农民负担,增加农民收入。

四、加强监督,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公信力

(一)完善制度,依法管理。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管理制度,当前,无公害农产品要在严格执行《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和《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监督管理规范》;绿色食品要加快修订完善相关管理制度,修订《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组织制定《绿色食品管理办法》;有机农产品要在执行《有机产品认证管理办法》的基础上,组织制定符合中国农业生产特点的《有机农业及有机农产品管理办法》。

(二)实施例行检查,强化证后监管。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要坚持“数量与质量并重、认证与监管同步”的方针,突出抓好认定产地的投入品使用和获证产品的监督管理。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要求,建立健全例行检查制度。对获证产品和企业(产地)要实行年度抽查、检查制度;对标志的印制、使用和登录要加大跟踪力度;加强对工作机构工作质量的日常监督管理;定期检查认证质量体系、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的执行情况。要通过例行检查制度的建立和实施,不断提高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的有效性。

(三)健全信息网络,提高追溯能力。要加快建立健全认证产品、企业和基地追溯查询网络,积极推行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信息网上公示、查询、追溯制度。要通过网络信息平台,及时受理认定认证投诉,适时公布执法监督检查结果,尽快实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信息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要尽快建立获证产品、企业(产地)质量信用体系。要通过建立获证质量档案和监管档案,强化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责任意识,提高认证公信力。

(四)加强工作体系建设,提高工作质量。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要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质量体系,完善质量手册和程序文件,规范工作机构和工作人员行为。对各级工作机构,要逐级实施年度考核和年度报告制度,对产地环境、产品检测技术机构和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查员和标志监管员实行资质考核、注册制度,建立退出机制,提高认证工作的科学性、公证性和权威性。各级工作机构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创新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

五、加强组织协调,全面落实各项措施

(一)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是全面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实施和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重要内容。地方各级农业主管部门要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大局出发,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将其纳入到本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要进一步完善省、地(市)、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工作机构,积极改善工作推进条件,充实工作队伍,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认真将工作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4

关键词:区域特色农业;外向型农业;特色农产品

近几年来,我国农业区域布局的调整初步取得了成效,但是优质专用品种生产还较分散,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格局还未形成,地区的比较优势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此,我国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就是把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做大做强区域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产品,这对于形成科学合理的生产力布局,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区域特色农业和特色农产品扶持重点项目

一般来说,特色农业是指以自然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生产。特色农业具有四个基本要素:即以特色农业资源为基础,以特色农业技术为支撑,以特色农业产业为依托,以特色农产品为核心。党的十七大报告在阐述如何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时强调指出,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发展特色农业对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带动区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05年,我国制定和实施了《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年)》,引导特色农产品向最适宜区集中,加快培育优势产区,促进农业区域专业分工。在规划期内,重点发展10类114个特色农产品,制定和完善特色农产品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启动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建立一批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基地,开发驯化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推广一批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适用技术,大力扶持特色农产品专业协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构建特色农产品质检体系、营销体系和信息平台,培育一批知名的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逐步形成一批在国内外公认、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确定特色蔬菜、特色果品、特色粮油、特色饮料、特色花卉、特色纤维、地道中药材、特色草食畜、特色猪禽蜂、特色水产等10类特色农产品。优先规划优势区,重点予以扶持建设,尽快提高这些特色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培植区域特色支柱产业。

外向型区域特色农产品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在坚持科学发展关的基础上,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发展“一村一品”为主要内容,通过政府扶持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以深度挖掘区域特色资源潜力,加快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和专业村、专业乡镇,加快培育特色农产品知名品牌和优势产区,从而进一步打造现代特色农业产业链,逐步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生产格局,拓展国内外市场,做大做强特色农产品产业,实现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产业基础。在国家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发展优势农产品,扩大市场份额,带动加工、储藏、运输、营销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从而可以开辟新就业渠道,吸纳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形成新的收入增长点。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农业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从总体上看,我国特色农产品多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具有较强竞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是我国农业参与国际竞争,促进贸易平衡的重要手段。国家发改委于2007年了《现代农业示范项目建设规划(2007-2010年)》。《规划》按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和大城市郊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区域划分,明确了各自的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建设投资来源包括中央补助投资、地方补助投资、企业自有资金及其他投资四个部分。中央补助投资重点支持五类示范项目:一是特色农业发展项目。围绕本地优势农业资源综合开发,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建立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实力,发展“龙型”经济。二是外向型农业示范项目。促进农业扩大对外开放和出口,发展设施农业、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三是农业适用新技术综合应用项目。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势品种和先进工艺,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等。四是农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大力发展优质高效低耗农业,发展循环农业,开发利用生物质能源等关键技术,保护生态环境。五是农业多功能性拓展项目。支持观光休闲和文化传承等项目发展,向农业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促进农业多功能性开发。

二、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存在的问题

自2004年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高速增长,但是增长幅度放缓,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削弱,而且农产品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份额也呈下降趋势。由于投入不足和政策扶持少,我国发展特色农产品出口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1.生产规模小,产业链条短,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化方式经营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我国农户不仅数量多、规模小,而且结构、行为相似,要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衔接非常困难。由于地域广阔的农村,还处于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经济的生产状态,半自给、半封闭的小农生产方式与大规模产业开发的矛盾是农业产业化程度相对较低、农产品加工相对滞后,产业链较短、附加值较低的问题所在,体现为农产品整体质量还不能适应市场需求、农产品销路不畅等矛盾和困难。由于这些地域是农业产业化潜力和开展的重点区域,小农生产方式无疑是大规模产业开发的一大障碍。

2.农业生产力水平低。目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相比科技贡献率低20-30个百分点。全球特色农业发展的趋势主要是规模化和专业化,而我国的农业发展技术含量低,相关的科研投入和技术储备严重不足,优种率低,生产加工工艺落后。2002年2月,农业部提出了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的四大战略,指出实施农业结构调整,发挥比较优势,强化以质取胜,加强、扶持与鼓励竞争并重等四大发展战略,特别指出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农业科技贡献率。

3.市场发育滞后,特色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低。现代农业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目的是为市场提供商品,实现利润最大化。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农产品商品率和农业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均较低,迫切需要加强市场机制和政府调控的综合作用。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年均增长8.3%,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五大农产品出口国。但出口企业规模偏小,最初的巨额利润刺激众多民营企业加盟,容易引发无序竞争。

4.行业标准缺,严重制约了特色农产品的品质管理和市场规范。我国产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国外对中国农产品质量实施严格监督,产品质量依然是影响我国特色农产品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其中农药残留、化肥残留量等是主要因素。目前,虽然我国逐步对产品质量实行了更为严格的监控手段,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还较为严峻,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现象还比较突出,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和外销。

三、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出口的对策建议

“十一五”期间,我国区域特色农产品扩大出口的总体战略思路是确立以低成本为基础的劳动密集型农产品出口比较优势战略,提高以质量安全为核心的出口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建立以市场多元化为特征的全球农产品出口体系。完善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政策措施,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竞争环境,提升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程度,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村就业,带动农民增收。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做强做大优势区特色品牌产品,可以将特色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出口竞争优势,扩大出口,优化出口结构,加强国际经济合作,提高农业整体竞争力。

1.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大力促进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参照国际通行做法,由国务院明确农业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主导地位,建立起完整、有效的行政管理机构。要逐步实行食品安全的行政垂直领导,逐步理顺动植物内外检体系,减少不同部门的重复设置,打破地方保护主义,提高质量管理效率。尽快制定和修订规范的有害有毒物质残留限量及检测方面的标准,使检测系统具有系统性和可操作性,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需要。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推行农产品分等分级标准,实行优质优价,促进农产品市场的良性发展,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加快我国动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进程,尽快启动我国植物无规定疫病区建设项目。推行联合国粮农组织制定的有关疫情管理规范,增强我国农产品竞争力,逐步消除一些发达国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有关禁令,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

针对我国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法律法规不足的状况,应加快立法步伐,尽快形成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领域。在相关法律比较完备的基础上,建立和加强食品安全检测和执法机构及队伍建设,强化检测与执法工作,严厉打击违法行为,建立农产品安全工作程序。

区域特色农业发展中,重点要抓好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为龙头,分层次加快省级、市州级、县市级和基地、农产品批发市场、超市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机构的建设,必须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为全面推进区域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基础保证。

加强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准确、快捷的信息服务。目前,我国一些出口企业因不了解国外技术标准和技术壁垒,经常发生农产品出口受阻情况,而有关部门的服务又不到位。因此,向出口企业提供准确、快捷的国外技术和市场信息,帮助外贸企业出口农产品,直接有助于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有关国际组织的工作。

2.做好区域布局,加强特色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特色农产品的发展对充分挖掘农业潜力,增加农民收入和带动地区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1996年至2008年底的相关数据统计,山东省大宗农产品产量在全国来说都居于前列,其中水产品和蔬菜从2000年开始一直处于首位,这些农产品中约55%销往国外,商品率达70%。此外,蔬菜种植逐年扩大,一些优质蔬菜受到世界各地的欢迎,订单农业也日益壮大,蔬菜产业已经成为山东省外向型农业发展的一个先导。

“十五”计划纲要中曾特别强调了发展外向型农业,明确提出“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发展特色农业和外向型农业,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格局,提高商品率。加强对农产品出口的协调、服务和政策支持,继续建设农产品出口创汇基地,大力发展创汇农业”,有力地促进了山东省蔬菜出口生产基地的建设和蔬菜出口规模的扩大。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强特色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实现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商品化、企业化、市场化,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必须及时调整农业产业化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必须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提升品质竞争力。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仍然普遍存在着品牌偏小、生命时间短、影响力不够等通病,以及市场竞争环境尚未形成、名牌保护体系不完善、企业培育自主品牌的动力不足等制度缺陷。因此,实施名牌战略成为我国农产品提高出口创汇能力的重要途径。创名牌必须“打特色牌,走特色路”,从产品的内在质量、外在标志、包装设计,都要充分体现特色。此外,还应积极借鉴国外经验,推进优良品种、先进种养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方法的引进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业,增加产品附加值在农产品的加工方面,不断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能真正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户合作经济组织,并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具有市场开拓能力,为农民提供服务的加工型和运销型龙头企业,使之上联市场,下联基地和农户,在农工商、产加销之间形成一个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产销衔接、相互促进的利益共同体。

发挥农业产的比较优势,加大农业技术的创新,推进农副产品规模化生产和深加工,积极发展特色种植、特色养殖、特色农艺,休闲农业;把握农产品市场需求结构呈现多元化和优质化趋势,人们对农产品的营养功能、保健功能和安全性等个性化特殊需求逐步增加,丰富多样的特色农产品备受市场青睐。强调突出地方特色,实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战略。突出重点,强力推动,着力培育以种植、养殖业为重点的深加工和营销企业,积极发展供产销、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

以优惠的政策和灵活的方法,吸引国内外商客入驻几个示范园,兴办加工园区,独资、合资、合作兴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行政区域和行业部门界限,鼓励国有工商企业、积极探索与市场农业相适应的组织形式,创造出了“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以及“订单农业”等多种利益联结模式,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结合日益紧密。培育一批大龙头,建设一批大基地,发展一批大产业,形成“内外相连、合作经营、共同发展”的生产经营格局。调整国际营销策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另外,企业要根据自身的产品和市场状况进行市场细分、选择和定位,树立品牌意识,力创世界名牌,提升产品竞争力,做好对外的市场营销工作。

综上所述,从整体上看,说明我国特色农产品目前的国际竞争力并不强,且到目前为止,影响农产品国际竞争力因素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解决。我国农业的对外开放与国际市场接轨程度的不断提高和农产品贸易大幅度上升,说明我国农业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尽快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努力扩大特色农产品的出口规模,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农产品贸易环境,努力扩大中国优势特色农产品出口。

参考文献:

[1]赵敏.特色农业发展指引[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8:1.

[2]宋伦进.加入wto与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新形势下湖南农业发展的对策研究[j].科技信息,2006(82).

[3]屈孝初.湖南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策略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4).

[4]杨载田,袁开国.湖南区域特色农业发展研究[j].热带地理,2004(3).

[5]hillman,j.nontariffagriculturaltradebarrierrevisited.paperpresentedatinternationalagriculturaltraderesearchconsortium,tuscoaz.,workingpaper06-2,dec.

[6]gallagher.paul.internationalmerketingmarginsforagriculturalproducts:effectsofsomenontarifftradebarriers.amer.j.ofagr.econ.80(may2007):325-336.

[7]邓笑天.农业的区域化思路[eb/ol].[2007-01-28]..

[8]陈章喜,周芮仪.泛珠三角区域农业合作与发展分析[j].特区经济,2006(2).

[9]金紫江.国家竞争优势理论评述及其运用[j].经贸理论,2008(4):15-17.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5

一、充分认识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重要意义

培育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速实现“五个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培育新型支柱产业、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主要抓手,是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加快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了迅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是,与国内先进县市相比,仍然存在着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搞精深加工少、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低等问题。因此,充分利用我市农产品资源丰富的优势,把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全市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切实抓紧抓好。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五个发展”的要求为指导,以发展特色农业为基础,以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实施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和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37”工程,加大扶持力度,推动企业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推进品牌打造和产品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促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再上新台阶。

(二)发展目标

根据我市农产品资源分布、市场前景和农业基础条件,以实施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和我市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337”工程为抓手,培育发展玉米、小杂粮、薯类、果品、瓜菜、油料油脂、中药材、饲料饲草、畜禽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一步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按照省、市、县三级总体规划、分层次推进、重点扶持的原则,从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中,选择9个规模较大、发展前景好、竞争力较强的龙头企业,作为我市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重点龙头企业,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和扶持。

三、发展重点和产业布局

结合“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丘陵山区小杂粮区、忻定盆地高效农业区”等“三大区域”建设,以发展特色优质产品为重点,努力构建规模更大、带动能力更强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玉米加工企业。以我市玉米优势产业为依托,重点培育山西如亮饲料有限责任公司、原平盛源化工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以发展玉米淀粉、浓缩饲料、蛋白饲料、配合饲料等系列产品为重点,积极推动玉米深加工项目开发和规模化生产;以山西石鼓开发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为重点,稳步发展真空、速冻等鲜食玉米产品,拓展玉米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加工。

(二)小杂粮加工企业。结合我市优质谷子、豆类、荞麦和糜黍等特色小杂粮基地的建设,重点培育山西石鼓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原平志强农副产品加工合作社等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小杂粮的主食化、方便化水平,提升终端产品的档次和科技含量,提高小杂粮的加工转化率。

(三)果品加工企业。以山西石鼓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为依托,重点发展水果分级、包装与保鲜贮藏,梨汁、罐头加工等龙头企业。围绕我市东山丘陵区红枣、核桃基地已初具规模的优势,重点培育1-2个深加工龙头企业。

(四)油料油脂加工企业。以原平市京华油脂有限公司、山西锦绣农产品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为依托,大力发展胡麻油、葵花籽油、芝麻油等特色植物油脂加工和小品种保健油等特色油料产品,发展蓖麻等工业油脂加工。

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一)实施项目带动战略

以增投入、上项目、扩规模为重点,突出抓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市、县二级梯次的龙头企业要在制订好五年发展规划的基础上,重点推进技改、扩建项目的建设。要建立项目库,充实新项目,为企业发展提供项目支持和服务。积极引导、鼓励、帮助资源型企业,尤其是已退出煤、焦、铁领域的企业投资兴办农产品加工企业。要对资源型企业转产中的项目选择、审批、建设等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协调解决好立项、用地和环评等问题。

(二)强化农畜产品基地建设

围绕龙头企业发展,优化区域布局,建设一批优势农产品基地,推进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特别要抓好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无农药残留农产品示范基地的建设。要根据优势产业发展的需要,采取专业大户和规模种植示范园区、养殖小区等多种模式,推动基地生产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使优势产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提升我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的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为龙头企业提供优质的生产原料。

(三)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龙头企业要建立产权明晰、责权明确、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创新经营方式,搞好资本运营。要帮助龙头企业采取控股、参股、兼并等形式进行品牌整合、资产重组,组建企业集团。要支持龙头企业、基地、中介组织和农户之间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建立完善委托生产、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利润返还等利益联结机制。要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要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培育指导和政策扶持,积极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龙头企业和农户提供全面、完善的服务。从2010年开始,我市财政每年拿出30万元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四)打造优质特色品牌

龙头企业要实行标准化生产,严格落实“QS”认证制度,逐步推行iS09000等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绿色、无公害、有机产品产地、基地的认证。对具有区域优势的产品,要以优势龙头企业为依托,对品牌进行整合,打造知名品牌。鼓励和引导企业搞好商标注册和驰名商标的认定工作。龙头企业开展的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认证和省、市组织的名优产品展示、展销等经贸洽谈活动,市(县)政府都要列出专项资金给予补贴和支持。从2010年开始,市级财政每年拿出200万元、我市财政决定每年拿出20万元用于这方面的补贴。

(五)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积极支持龙头企业组建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符合综合利用和循环经济要求的优势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要引导龙头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加强协作,开展专业技术、高新技术培训,帮助企业引进和培养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现代管理人才,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科技开发专项费用可从企业利润中列支。市级科技发展计划要向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倾斜。要建立科技创新激励制度,采取奖补等形式加大对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产品开发的支持力度。从2010年开始,市级科技部门要从研发经费中挤出一定的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企业。

五、加强领导,优化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环境

(一)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

省财政确定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忻州市政府决定拿出2000万元资金列入财政预算,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龙头企业贷款的贴息。我市也要建立

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决定拿出200万元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随财政收入的增长逐年增加。煤炭可持续发展资金用于接替产业部分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给予重点扶持。山西电源基地建设基金每年在农业生产用电电价中加收的部分,在上缴省财政后全部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交通部门对列入省“513”、市“337”工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基地的道路要纳入规划安排修建。水利部门要对列入省“513”、市“337”工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及基地建设的水利设施配套予以支持。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综合开发资金、扶贫资金、技改资金、科技支农资金等有关涉及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在不改变资金管理权限的前提下,要按照龙头企业发展规划和年度项目安排整合使用。扶持资金重点用于项目贷款贴息、企业人员培训等。

(二)加大对龙头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

要积极协调企业与有关金融机构、投资者进行合作,建立政府、企业、银行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银企合作洽谈会,加强银企项目对接。对列入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省“513”、市“337”工程的企业,金融部门要积极做好金融服务工作,对符合银行优良客户条件的给予重点支持,要搞好公开统一授信,在授信额度内的信贷业务可由经营行按程序和权限考察,并在利率上给予尽可能的优惠。对农产品加工出口企业所需的农产品原料收购资金,依据企业提供的出口产品订单适时安排放贷。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所需的季节性农副产品收购资金,可采取动产质押、仓单质押等多种形式,解决抵押难的问题。要设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担保资金,委托政策性担保公司经营运作,为龙头企业项目融资提供担保。

(三)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从事的农产品初加工符合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的《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农产品初加工范围(试行)》的,免征企业所得税。对煤、焦、铁等民间资本投资新办和扩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项目,新增税收解缴地方留成部分,执行《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民间资本进入我省鼓励类投资领域的意见的通知》(晋政办发[2009]98号)相关规定。

(四)实行优惠的土地供应政策

列入省“513”、市“337”工程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所需非农建设用地,可按土地出让现行政策,报经市人民政府优先安排解决。也可采取作价入股、联营、租赁等方式使用集体存量建设用地。对于农村建设用地,允许村集体以合作入股等形式参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生产经营。允许龙头企业通过非耕地开发置换的方式获得建设用地。在土地用途不变的前提下,要引导农户通过土地转包、出租、委托流转、入股等流转形式,依法有序参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经营。龙头企业、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和农户建设农产品收购场所用地和兴办畜禽饲养场、水产养殖场及其配套的简易交易场地,用地未永久性固化的,均视同农业生产用地。龙头企业在农业用地范围内的农具房、化粪池、水池等视同农业用地。

(五)实行电价和行政性收费优惠政策

在省、市、县(市、区)直供区内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用电,容量在315千伏安以上执行大工业电价,315千伏安以下执行一般工商业电价。对进入省“513”、市“337”工程的龙头企业创办的种植、养殖业生产基地以及在省人民政府核定的贫困县内兴办的农村粮食加工业用电,实行农业生产用电价格。新增农产品加工企业,供电部门实行用电报装优先。工商、质监、卫生、国土、税务等各有关部门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收取的行政性费用一律按最低标准执行。交通运输部门要简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运输车辆审批手续,支持和引导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运输企业构建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物流网络,降低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6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产品结构;质量标准体系

农产品加工业是指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饲料工业、纺织业、服装业、皮革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农产品化工和制药工业以及文教艺术用品工业等。农产品加工业是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我国的统计标准,与农产品加工业有关的行业有: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加工业、纺织业、服装及其他纤维制品制造、皮革毛皮羽绒及其制品业、木材加工及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和橡胶制品业等12项。笔者将就这些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

1.农产品加工业总量快速增长。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十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迅速发展,其增加值已占中国GDp的14%,并形成了涉及食品、饮料、纺织、服装和皮革等12个行业,具有多层次、多特色、多样化特点。许多加工产品由于风味和工艺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农产品加工出口额现已占中国出口总额的30%以上。根据初步统计数据,2005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18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全国规模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达7万多家,从业人数达1785万人,占全部工业从业人员的28%。从1995年至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产值从15931.13亿元提高到近40000亿元,年均增长10.77%;销售收入从15076.94亿元提高到39104.63亿元,年均增长11.2%;利润从262.16亿元提高到1825.83亿元,年均增长24.1%①。目前,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第一大支柱产业,也是发展最快的产业之一。“九五”以来,农产品加工业以年平均8.6%的速度增长,初步统计“十五”期间,农产品加工业的年均增长速度15.4%左右,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2.12个产业均得到发展,食品工业仍占绝对优势。从1998至2003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十二个产业的增长情况分别为:农副产品加工75%、食品制造88.6%、饮料41.3%、烟草62.7%、纺织业76.5%、服装69.8%、皮革90.8%、木材101.7%、家具144.3%、造纸103%、印刷材料86%、橡胶71.5%。经过六年发展,除了纺织业结构比例提高1.5个百分点外,其它各业所占比例基本持平,包含农副产品加工、食品制造、饮料制造在内的食品工业依然占1/3强,大体上体现了食品工业在加工业中“三分天下有其一”的重要地位。

3.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世界工业化国家趋同。按照世界工业化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农产品加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其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应有所提高。1995年至2004年,我国工、农业总产值、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均呈增长趋势,但农产品加工业的增长趋势远低于工业,略高于农业,2003年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农业总产值,达1.04∶1。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占工业产值的比重由1998年的27.49%下降到2004年的21%,与农业产值的比例由1998年的0.76∶1提高到2004年的1.1∶1。这说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态势与国际上工业化国家的发展态势基本一致。

4.农产品加工业的区域发展新格局初步形成。根据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以加工业为龙头,以种植业为基础,中国现已形成诸多有特色的产业带,出现了一批农产品加工业专业乡、专业村,或在一定区域内形成了特色块状经济格局。如浙江的水产品加工,山东、陕西的果品储藏与加工,黑龙江的优质大米和土特产加工,内蒙古的乳品和羊绒加工,新疆的棉花、葡萄和番茄加工等。农业部在确立13种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基础上,构建了我国农产品加工九大产业带和以大城市郊区为依托的加工区,使农产品加工向产区和大城市郊区集中,初步形成了一批优势产业集群,使规模优势、区域优势和市场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5.农产品加工企业实力不断增强。1998至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从57170个增加到72701个,每个企业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平均余额由1998年的0.32亿元增长到0.39亿元,年均增长1.66%。近年来,国内已涌现了一批起点高、成长快、规模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成为农产品加工业的中坚力量。如北京燕京啤酒、深圳农产品、温氏集团、内蒙伊利、鄂尔多斯、上海大江、吉林德大、江苏如意、河北三鹿、四川希望和云南玉溪等,都是国内著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全国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的20%以上是由固定资产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创造的②。

6.农产品加工业由初加工向深加工转变。随着农产品直接消费需求的下降,加工制品的比重上升,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品结构开始向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方便食品、快餐食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发展迅速,产品附加值不断提高,主要农产品深加工或二次以上加工的比例达到30%以上。仅以速冻食品为例,中国的速冻食品从无到有,目前已发展到数百种。就某一种产品加工来说也在细分化。例如玉米加工,目前国内已有玉米方便粥、玉米爽饮料、玉米淀粉、玉米油、玉米蛋白、玉米糖浆、果葡糖浆、淀粉糖浆、饴糖、酒精、各种变性淀粉,还有黄原胶、甘油、山梨醇、各种味素和氨基酸等20几种产品。品种结构细分化趋势表明,中国开始出现了农产品深加工和精加工好兆头③。

二、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1.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存在的问题。近年来,尽管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成就举世瞩目,但中国的农产品加工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存在以下四个问题:

(1)农产品加工率低。统计资料显示,目前中国粮食、油料、水果、肉类、蛋类、水产品等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但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仅为30%左右,与发达国家80%以上的加工率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的产值一般为农业产值的2-3倍,而中国还不到1倍;食品工业总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是衡量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标志,现代农业发达国家都在2-3∶1的水平,我国食品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在0.3-0.4∶1之间,其中西部地区仅为0.18∶1,远低于发达国家。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都是食品工业,美国、法国、日本全部如此,食品工业的产值占这些国家国民经济总产值的20%以上,是第一大产业;而我国只占7%,头几名都排不上。

(2)地区发展不平衡。全国282个重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中,西部地区少,沿海省区多,如3个、青海6个、宁夏8个,而沿海省份山东44个、浙江30个。全国约70%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与农产品原料产地相分离,而既有原料又有市场潜力的中西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则为数不多,严重失衡的区域布局使农产品加工业总体优势不能发挥,整个行业的效率和效益难以提高。

(3)农产品加工业从业人员增长缓慢。统计数据表明,1998至2004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由18619.19亿元增长到40000亿元,增长了114.83%,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而从业人员从1559.37万人增长到1795.72万人,仅增长15.16%。至2005年加工业总产值增长到4.18万亿元,从业人员却下降到1785万人。

(4)加工企业效益低。1998年,我国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为1.63%,同期工业企业为2.03%;200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利润率为4.67%,同期工业企业为6.04%。农产品加工业的效益低于整个工业的平均水平。2.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1)缺乏专用规模化加工原料基地,原料价高质低。国外发达国家用于加工的原料都有专用的加工品种并建有固定的原料基地。长期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强调数量和高产,对提高农产品品质和发展加工专用型农产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的投入严重不足,使得农产品品种类型单一,适宜加工的优质、专用品种缺乏。如小麦、苹果、柑橘等都缺乏相应的加工品种,专用基地建设在一些地区刚刚起步;油料作物中,高芥酸、高硫苷的油菜籽品种种植比例过大(95%),从而使加工成本增加,油品质量不高。中国小麦、玉米、稻谷等大宗农产品的国内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7成,在国际市场上失去了竞争优势,直接影响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2)质量标准低,产品出口受阻。国际上许多国家要求农产品加工业采用国际统一标准或较高的国家(地区)标准进行生产和经营。一些国家的食品工业实行“良好生产操作规程”(Gmp),在安全控制上普遍实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HaCCp)体系和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而中国国内5万多个食品加工企业中,只有100多家企业达到国家二级企业标准,HaCCp体系和iSo9000体系的建立和应用更为薄弱。中国现在是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并用,而现行的国家标准有56%与国际标准有显著差距,按此标准生产的农产品难以达到发达国家的要求,必然影响农产品加工品的出口。

(3)技术水平落后,技术创新能力低。我国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进步率只有35%左右。农产品加工领域的技术储备严重不足。许多企业设备陈旧,技术人员数量少、水平低,企业缺乏技术创新能力,有些企业仍停留在手工操作和土法生产。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余额为0.15亿元,只相当于工业企业平均数的1/2;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拥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企业不到10%。这一切都直接制约加工业的进步和发展。

(4)管理不科学、效率低。管理不科学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多头管理,即与其它产业不同,中国农产品加工业分属于轻工、农业、农垦、乡镇等十几个部门管理,使生产能力重复分散,缺乏地区和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二是大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为私营企业,家族特色明显,企业制度不健全,无法按照规范的公司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而使企业缺乏市场开拓能力,难以建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只能在低层次运行。

(5)农产品加工业税负重。1998年至2004年,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的销售税率从8.10%下降到6.49%,但同期工业企业销售税率从6.33%下降到4.72%,加工业比工业企业平均税负高出近2个百分点。

三、推进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农产品加工业政策支持体系。农业是弱质产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离不开政府有效的支持与倾斜。2002年以来,我国出台了一些促进农产品加工的政策措施,如2003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意见》,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意见》,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同年,农业部出台了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方案。这些政策都在信贷、税收减免、技改等方面给农产品加工企业提出支持措施,有力地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但是优惠政策并非都能真正落实到位,贷款难、税负重,仍然是众多中小企业生存的难题。因此近期内,建议出台有关农产品加工的税收优惠政策、贷款贴息政策、土地优惠使用等政策,开展政策落实大检查,建立一整套支持加工企业建立、生存、发展、扩张的政策体系,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优惠政策能真正变成惠民政策。

2.加强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根据各地资源优势情况,开展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规划。采用多元化投资方式,大力开发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和加工性能好的农产品品种,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基地,逐步实现农产品加工原料规格化、质量标准化、品种专业化和生产规模化,将工业原料作物向适宜种植区合理集中,实现区域化布局和专业化发展。国家要出台农产品质量标准,加强生产基地的质量检验与监督,使农产品适应加工业标准化、优质化的要求④。

3.尽快推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目前我国大部分国标或企标都是20世纪80年代前制定的,与国际通用标准有较大差距。应采取法律与经济措施,推行Gmp、HaCCp及iS09000族系管理规范,尽快实行与国际接轨的标准化体系和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来提高我国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竞争力。

4.提高农产品加工技术创新能力。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实现由初加工向深加工、由粗加工向精加工的转变,关键在于科技进步。各级政府部门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全面部署农产品加工业的科技发展规划,确定重点发展领域和技术方向,定期组织各部门、各行业专家对农产品加工业重大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攻关,加大高新技术研究和应用力度,加快传统企业技术改造步伐。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活动,落实科技创新优惠政策。近期应开展粮油、果蔬、畜产品、林产品等大宗农产品的深加工关键技术与设备、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和农产品快速检测技术与设备等研究,建设一批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示范生产基地等,以此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扩大出口规模。

5.调整产品结构。目前,国际食品生产和消费正在向安全性、营养健康性、功能性、方便快捷性食品方向发展。打造中国农产品加工业要紧紧围绕国际国内市场发展趋势,基于国内外市场需求,充分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积极发展深、精加工食品,在开发新兴工业化食品的同时,提高我国传统食品档次,优化产品结构。

6.加强部门协调。成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联合会,协调部门关系,从根本上解决中国农产品加工行业管理″婆婆″过多的现实,政府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打破部门和地区界限,通过″超部门″的协调组织,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的引导和调控,制定相应的制度和法律,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建立一个稳定和开放的宏观经济环境指导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健康发展。

7.支持企业推行现代企业制度。一是完善法律法规,确实保护私营企业主的合法权益;二是建立经理人人才库,完善经理人监管措施;三是加强农产品加工企业管理人员培训,提高管理技能。从而使农产品加工企业成为自觉推行现代管理的主体。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通过收购、兼并、联合、控股等方式,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结和重组,促进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促使一批上规模的企业集团尽快成长起来,发挥现代管理的引领作用。

注释:

①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6-2005年的相关数据整理。

②参见《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1996-2005年的相关数据。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7

关键词:农业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6-273-02

农产品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农产品货畅其流和物尽其值,应大力推进现代农产品物流业的发展。

农产品物流是指为了满足消费者需求而进行的农产品物质实体及相关信息从生产者到消费者之间的物理性流动。包括农产品生产、采购、供应、运输、贮藏、装卸搬运、包装、加工、流通、配送、信息活动等一系列环节。

农产品的自然特性决定了农产品物流具有以下特征①:(1)农产品物流数量巨大;(2)农产品物流对象具有鲜活性,物流组织难度较大;(3)农产品加工增值是农产品物流的重要内容;(4)农产品物流具有季节性、地域性和流向单向性;(5)农产品物流具有知识跨学科性和技术交叉性。

一、农产品物流的价值

农产品物流的价值表现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两个方面。

1.农产品物流的社会价值。(1)农产品物流是农业经济的基础之一。农业是国民经济体系中的第一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农业产值在我国GDp中的比重相对较高,以广东省2008年为例,农业生产总值约占全省GDp的8.6%。从全国范围来看,这一比例还要提高,以2006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农业生产总值占GDp的比重为11.8%。

农产品除可以直接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要以外,还为食品、纺织、化工、医药等产业提供原材料。大多数农产品具有生产的地域性与消费的普遍性、生产的季节性与消费的持续性等方面的突出矛盾,完善的农产品社会物流体系是解决和消除这些矛盾的重要途径。(2)农产品物流是农产品流通的前提和保障。我国是一个农业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大国,农产品流通是影响我国农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瓶颈。由于传统的农产品流通环节过多,导致农产品流通效率低下,流通成本尤其是物流成本比重较大;同时,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主要是以常温物流为主,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耗很大,据资料显示,我国进入流通领域的蔬菜、水果损耗率分别在17%和11%以上。发展农产品物流尤其冷链物流是降低农产品流通损耗的有效途径。(3)新型农产品物流模式可以改善农产品产业结构。农产品物流需要大量的运输、仓储、流通加工、包装、装卸搬运及物流信息处理等各方面运作。直销型物流、契约型物流、联盟型物流和第三方物流等物流模式,会催生和促进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改善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单一产业结构。农产品物流的大力发展还可以创造大量新的就业岗位和就业机会。(4)农产品物流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提高农民收入,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农产品物流可以有效地解决农产品流通中的地区封锁与货畅其流的矛盾、农产品结构域市场需求的矛盾,提高农产品的流通效益,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2.农产品物流的经济价值。(1)农产品物流创造时间价值。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存在的时间差可使其获得最大价值的实现,但农产品本身并不会自动弥合这个时间差。通过有效的农产品物流活动,对农产品进行科学的贮藏,可使大多数农产品实现全年均衡消费,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对农产品进行储存与保鲜,可最大限度地实现农产品的商业价值。农产品物流可以大大缩短农产品物流的时间,可以加快农产品的周转,减少农产品物流损耗,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2)农产品物流创造场所价值。现代大农业的环境下,农产品用于自产自销的比例非常有限,农产品的价值实现需要通过改变消费空间来实现,其形式有三种:一是从生产的集中地向分散的消费地转移,如粮食由主产区向全国乃至国外转移;二是从分散的生产地向集中消费地转移,比如向城镇转移;三是由价值洼地向价值高地转移,如南方冬季产出的鲜花、水果等时令产品流向北方消费市场。(3)农产品物流创造加工价值。农产品不同于一般工业产品的特征就在于加工潜力大,价值较低的初级能产品经过一定的简单加工,如采选、清洗、分装、包装等价值可以上升数倍,如果进一步进行深加工改变其原有形态,如蔬菜、水果压汁保鲜后其价值还会上升。根据这一特征,农产品物流应围绕流通加工环节实现农产品价值增值。

二、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现状

我国农产品物流业发展的特点应从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两个方面来考察:

1.农产品流通体系现状。(1)农产品交易主体多样化。农产品交易主体主要有自产自销的农民、农业企业和流通中介组织,如流通协会、村级集体组织、专业协会等。农民流通协会是农民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的合作联合体。

农产品物流组织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公司+农户或基地型。农户按公司要求生产或农业公司自主承包农民土地,实行规模化经营,公司进行商物一体化运作。二是农户+农户型。农民自主分工生产与销售,农民自己组织物流作业。三是市场+农户型。通过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来实行农民与市场的结合,批发商组织物流作业。(2)农产品交易方式多元化。除了传统的交易方式外,还包括农产品期货、拍卖、订单等新型交易方式。农产品流通手段也有所更新,不少地方开通了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连锁经营、配送和网上销售等现代方式也有所发展。(3)新型农产品流通业态正在形成。目前,县城商业网――集镇商业网――乡村商业网的流通网络基本形成,随着农产品零售市场渠道的不断拓宽和规范化,特别是超市农产品销售等新型农产品销售业态的出现及规模的扩大,使农产品企业化经营得到快速的发展②。

2.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现状。(1)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农产品物流体系具备了从生产、收购、流通加工、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配送到销售一整套组织环节,但是参与个体和组织具有规模小、层次低、组织化程度低,无法实现物流专门化运作。(2)农产品物流信息体系初步建立。近年来,农业部加快推进农村经济信息体系建设,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产品超市建立了企业网站并实现了联网,农村龙头企业、营销大户多数建立了自己的网页,为农户和龙头企业产销提供了部分市场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产品物流的发展。但就整个农产品信息体系而言,还存在信息不集中、信息传递面窄、信息质量低、信息流通不畅等问题。(3)农产品3pL服务还处于起始阶段。目前,农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尤其是农产品收购与批发者仍然是农产品物流组织的中坚力量,而专门从事农产品第三方物流的企业还很少,且企业规模、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扩大,除原有的农产品物流服务主体如国有商业企业、供销社外,民营企业物流企业,特别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发展农产品物流方面将起到积极作用。(4)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空间较大。资料显示,我国仅有20%左右的鲜活农产品使用冷链物流技术,远低于发达国家的80%左右的比例,农产品在物流的过程中损耗严重。配合国家推进“三农”工作的政策,各地目前正在抓紧以冷链物流为主的现代农产品物流体系规划建设,如“上海名特农产品国际物流与交易基地”项目的建设,开发规模100公顷,总投资30亿元人民币,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农业流通与冷链物流结合与发展的范例3。

三、发展农产品物流、促进农业经济增长的对策

1.加强农产品物流理论和政策的研究。目前先进国家目前在农产品供应链的各环节上,大量运用运筹学和线性规划理论进行定量统筹,我国农产品物流的研究还处于理论和政策的定性分析阶段,供应链的各环节技术数量控制和管理还以经验为主,各级政府应结合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加强农产品物流的理论研究力度。

农产品物流尤其是农产品冷链物流投入大、回报率低、回收期较长,因此各地在政策农产品物流制定时,要充分考虑分地区、分产品、分环节等具体情况,对投资农产品物流业的企业给予诸如土地使用、银行信贷、营业税收、固定资产折旧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积极吸引民间资本进入农产品物流业。

2.制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需要的现代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各地应研究制定适合区域经济发展特征的农产品物流发展规划,明确农产品物流的发展方向、目标、原则、内容、地位和作用等。广东省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中明确提出:“加强蔬菜、水产和畜禽等鲜活农产品基地建设,突破农产品保鲜加工和流通瓶颈,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园艺产业带和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

3.创新农产品物流系统运行模式。借鉴国外经验,农产品物流系统运行的基本模式主要有:

一是直销模式。这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发达国家的运行模式,所谓直销农民或农民团体将生产的农产品包装处理后,直接运送到供应消费地超市或连锁零售业配送中心。当前在全国15个省市开展试点,由中央财政农村物流服务体系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的“农超对接”项目就是这样一种运行模式。

二是拍卖模式。这是以日本为代表的农产品物流系统运行模式,日本农产品生产总量的80%~90%要进入批发市场进行流通消费,主要通过商流、物流和信息流完善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完成运作。

国内有学者提出“生产者―规范的批发商―农产品经纪人、中间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的农产品物流理想模式,也有学者提出“以农产品批发中心、物流配送中心为核心,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四流协同”的模式。

笔者认为,不论哪种模式都应强调农民以合作社为主体参与农产品物流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在服务层面上充分发挥第三方物流组织专业化运作的优势,提高物流质量和效率,在消费层面上降低农产品价格、改善消费环境。

4.重视现代农产品物流的信息化建设。现代农产品物流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信息化程度高,没有现代化的信息体系支撑,就不可能完成现代复杂的农产品物流活动。

一是完善农产品电子商务,畅通信息渠道。我国农产品的供求信息渠道较为混乱,有关资料显示,现有的农产品流通信息中有一半的信息属于重复信息。从国内农业网站的信息来看,多数网站信息缺乏高质量、时效性强的信息资源,为此有必要建立各省乃至全国统一的农产品市场供求、交易、价格等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制度,形成新型的农产品电子商务流通链、物流链。

二是应用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将生产、流通等消费各环节信息连接起来,消除信息孤岛。通过eDi和poS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和交换,通过GiS、GpS、Bar、Code、RF等技术实现信息的有效应用。

5.加大农产品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首先是加强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仓储、交通运输条件和工具等设施的建设。同时,还应加强农村道路建设和农产品运输工具包括各式农用运输车的生产与开发;加强各种农用仓库的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以及产地、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

其次是加强农产品冷链物流设施与技术的投入。与发达国家比较,我国农产品物流存在损耗大、物流成本高,农产品产后加工技术落后、产品附加值低,冷链不完整、冷链配送运输效率低以及冷链技术设备陈旧落后等问题。农产品物流发展离不开冷链系统与技术的应用,应在改造现有冷冻冷藏设备、合理规划冷冻冷藏农产品加工配送中心及推广集约化共同配送、开发和使用农产品产后低温包装和保鲜技术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

第三是各地根据经济发展特点适时进行农产品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农产品物流园区就是通过集中投资,依靠完善的农业基础设施、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方法等对入驻企业和服务机构、部门的统一协调、管理,来实现其服务方式的互补,将农产品快速、高效地送到消费终端,提高整体服务水平,最终达到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结合和统一。如山东寿光规划建设的亚洲最大的综合性农产品物流园占地总面积3000亩,总投资20亿元,可实现年蔬菜、水果及农副产品交易量100亿公斤,2009年一期规划建设主要包括蔬菜果品交易区、蔬菜电子商务交易区、农资交易区、农产品加工区、物流配送区及配套服务区六大功能区。2010年二期全部建成后将成为中国最大的蔬菜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信息交易中心、物流配送中心。③

6.提高农产品物流主体的组织化程度。这方面可以借鉴国外的已有经验。比如,美国建立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无论是物流的哪个环节,只要农民有需要,就会有人提供服务,连接农产品供需的物流主体,包括农场主参加的销售合作社、政府的农产品信贷公司、农商联合体、产地市场或中央市场的批发商、零售商、商、加工商、储运商和期货投机商等,这些物流主体承担了全美农产品的运输、保管、装卸搬运、加工、包装和信息传递等功能。

据此,我国应重点加快农产品行业协会发展,鼓励倡导多种形式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农民合作运销组织,以及农村运销户、经纪人、商、批发商等,采用“公司+农户”、“协会+农户”,“大户+农户”、“经纪人+农户”等组织形式,提升我国农产品物流主体的规模化和组织化。

7.加强农产品物流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各地农业行政主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建立协调机制,大力扶持、资助高校和科研机构在农产品物流领域的研究和创新活动,加强农产品物流教育理论的研究。在高校尤其是职业技术类院校拓展设置农产品物流管理专业,建立农产品物流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大量熟悉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农产品物流运作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

注释:

①张编.农产品物流与运营实务[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9

②黄勇,陈景旗.我国农产品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04(11)

③黄昌宏.打造10万吨级农业冷链物流“航母”[n].现代物流报,2008.11.19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8

市场农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农村品的生产与销售开始逐步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这一现象的出现是市场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越高,这种发展趋势也将越明显。科技的不断进步,使现代化技术不断被应用到农业生产当中,极大的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使农产品的生产实现了规模化。现代科技的引入,使农村企业更加重视农产品生产环节的成本控制,而工业化的生产方式,使农产品的销售更加规模化,更有利于企业在生产与销售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2培育市场农业经济实现农村经济新跨越

2.1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

不论是在国内市场还是在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的质量与价格都是消费者最为关注的重点[3]。根据消费者的这一需求,应逐步规划并建立一系列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在生产基地中,进行无公害农产品的培植,建立一个绿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除了培植较为常见的品种之外,还可以在生产基地中培育一些因地域限制不易在室外存活的农产品品种。在农产品的招商方面,应给予潜在商家一定的优惠政策,让商家能够通过最小化的投入实现最大化的收益。同时,也为无业人员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2.2提高农业人才储备

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在市场上投入更多的复合型人才与高素质人才。只有不断提高农业人才的综合素质,才能提高农村企业的管理水平,实现企业的高水平发展。在农业人才的选拔上,应实行竞争上岗制度,避免腐败问题的发生。对于企业内部的高水平人才,应通过物质奖励等方式进行激励,遵循贡献越高回报越高的原则。同时,对所有人才实行淘汰制,做到奖惩分明。企业内部应定期进行培训,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人才储备。

2.3建设龙头企业

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使农村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农村工业化已成为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方向[4]。因此,应按照传统的工业发展模式,在农村企业成员中,着重培养一些龙头企业,不断推动农村经济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同时,不断将先进的科技与一流的管理模式应用到龙头企业的建设中,坚持企业自身的特色,提高企业在农业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企业的市场规模,也能获得较好的市场效益。在龙头企业的建设过程中,应建立农副产品的生产与加工基地,保证农产品与副产品投入市场的品质,使其受到市场的欢迎。

2.4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在加入世贸后,市场的规范化使我国的市场农业经济体系日趋完善。然而我国农产品的流通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5]。由于我国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导致我国还没有完善的农产品生产质量标准体系。农产品质量标准的缺失,使市场无法对农产品进行有效的评级。同时,也没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农产品的经营与销售进行规范。为了保证市场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根据世贸组织的相关规定完善我国市场农业经济体制的建设,制定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规范农产品的销售行为。

2.5结合市场需求

在市场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应围绕市场,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展农业生产,建立农业生产基地,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与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密切关注市场的变化,针对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农产品,应按照地域优势规划并建立一系列农产品生产基地。对于主导该农产品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设企业的龙头,推动企业集团化发展。农村企业的集团化发展,更有利于农产品资源的集中,实现农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同时,也有利于农副产品的开发,实现农产品增值。此外,应不断转变思想,在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及时对市场的消费能力做出预测。由于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依然受到传统思维模式的束缚,导致农产品生产者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市场的消费能力。农业市场经济想要获得发展,企业就必须按照市场的消费水平来决定产量。

3结语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9

关键词:农产品加工企业纳税筹划

从实践来看,农产品加工行业是保障我国农民增收、县域经济发展、经济竞争力增强以及推进城乡二元结构优化与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和条件,但同时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也将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之一就是国家税收政策。在当前的形势下,加强对农产品加强企业纳税筹划问题的研究,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加工行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解决好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关系着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与发展,因此应当始终将其作为我党工作的重心。目前来看,农产品加工行业业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最快、数量最大、对三农经济的发展带动也最大的重要产业之一,为此各级财政部门都在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资力度,对符合条件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改贷款和财政贴息。对新建成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强有力税收政策扶持,无论哪一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只要能三农发展带来利益、给广大农民带来实惠,政府部门均从财政、金融以及税收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持。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过程中,要全面落实和扶持产业化发展政策,各级各部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都投入的大量的资金和技术,尤其在税收方面表现的最为突出。

农产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化发展经营模式的实现以及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纳税筹划,对当前我国三农建设具有非常重要大的意义,具体表现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力发展和纳税筹划,能够有效地增加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农产品需求量;能够有效地提高当前初级农产品自身的附加值,进而提高整体效益及农民的收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与纳税筹划,可以有效地促进农产品区域的合理布局与优势生产基地的规划与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条;通过纳税筹划,可以有效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与档次,从而促进农产品的进出口国际竞争力:农产品加工企业以产业化经营与发展为主要途径,可以吸纳很多的剩余劳动力,提高技术装备水平,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巨大的贡献。

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概述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纳税筹划而言,实际上就是对税收方案进行选择与选择的过程,它是基于当前我国农业相关税法之规定,对既定的农业经济活动纳税方案的科学选择,纳税方案存在着差异性,税收负担也就有所不同。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对不同纳税方案进行选择和优化,可以有效地减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纳税额,或者有效地延缓纳税周期,从而实现税收负担降低之目标。

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纳税筹划主要是因“三农问题”解决过程中实施的相关优惠政策而形成的,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为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行业,直接采取的一系列保护政策。第二,因农业保护政策的实施而惠及到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各项税收政策,比如对增值税中的农产品采购税收抵扣规定等;第三,为全面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农业经济全面发展而实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第四,为提高新农村建设的一系列优惠政策。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村、农民之间存在着天然的联系,初级阶段表现出规模小和底子薄等特点,在现行的税法体系之中有利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各项政策,在创建初期都应当应重点考虑到筹划方案中去。

三、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策略

对于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而言,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初级阶段的税收筹划与实际生产发展过程中的筹划。具体分析如下: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初级阶段的税收筹划

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筹划应当贯穿于整个企业的生命周期之中,在农产品加工企业创建初期,应当将纳税因素作为企业建设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对农产品企业的形式、选址、经营内容以及发展模式等进行全面而又系统的选择,因在纳税筹划活动中完全是主动的,同时纳税筹划也有了很大的空间。农产品加工企业应当合理地设计结构类型,对业务模块和纳税人的种类进行合理的抉择,在组建农产品加工企业筹划过程中应当采用合理的税收筹划策略。

第一,科学合理地确定企业的结构。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当某个农产品加工企业既有原料生产农场,又对农产品进行加工时,则该加工企业可以充分地利用当前增值税抵扣与国家扶农政策,对企业的结构进行合理的调整。在该种条件下,笔者建议将企业加工厂与农场分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法人,这样既可有效地减少加工企业的纳税负担,节省现金流。像小麦、水稻等自产自销、未经任何加工的农产品,只要符合当前农业产品标准条件,均可享受免税等优惠待遇,而且其增值税基本上为零。对于面粉加工厂而言,其购进的小麦通常可严格按照购进实际量进行核算,按收购额的百分之十三纳税。从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总体利益来看,企业经内部结构调整与税收筹划以后,可依据增值税规定进行交税;面粉加工厂提取进项税额以后所得的就是企业可免缴的税额,从实践来看也可以有效地节省的现金流。

农产品行业发展篇10

 

科学的农业发展观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根本要求是统筹兼顾,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好农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地说,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力求做到用现代工业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用统筹兼顾理念推进农林经济发展,用以人为本理念推进农民增收。根据沛县农村和农业发展实际,结合贯彻落实中央相关精神,要实现沛县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提升农业的产业层次,重点在五个方面下功夫。

 

一、提升农业产业层次

 

1、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振兴农产品加工业为契机,充分发挥沛县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人才优势,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以科技创新、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产业升级为目标,在巩固提高现有农产品加工业的基础上,突破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精心打造优质稻麦、生态肉鸭、特色蔬菜三大主导产业,在农产品加工规模、加工深度和加工企业带动农户上下功夫,通过农产品的加工提高附加值,提升农业的综合效益,使农民不仅得到生产环节上的利益,而且得到加工和流通环节的实惠,尽快将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努力提高沛县农产品在国内国际两大市场的竞争力。

 

2、发展市场农业。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善于用市场手段实现生产要素的配置,促进沛县农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特色化发展。认真研究沛县农产品产销特点,兴办大中型农产品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以市场带动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长三角城市群落中的居民消费需求变化,发展符合城市消费的风味农产品、休闲农产品和安全健康农产品,以及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特别是要认真研究上海、苏南等长三角市场,加快沛县农业与长三角地区的对接;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快沛县农业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3、发展外向农业。以外向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三资”农业,以缓解长期以来沛县农业投入不足的矛盾;通过导入市场运行机制、先进的管理技术,给传统农业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积极营造招商引资强势,采用形式多样的招商方式,“政府搭台,企业(农民)唱戏”,鼓励各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农业招商,打响沛县产品品牌,树立形象,扩大知名度;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针对沛县农产品出口的薄弱环节,积极争取外向型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基金;筹建县农产品出口行业组织,加强农产品出口信息的收集整理,不断提高沛县农产品水平;突出围绕沛县农业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强化项目载体、科技园区载体和农产品加工企业载体建设,强势推进农业利用招商引资水平。

 

二、提升农业技术层次

 

1、由传统技术向高新技术转变。传统的精耕细作技术已不能适应农业产业化的需求,加快各项高新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与推广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积极开发农作物灾害防治技术、产后储运保鲜加工技术、农业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农业生物工程技术和农业信息技术,加快优质稻麦技术、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成功技术在沛县的运用步伐,实现传统农业技术向高新农业技术的转变。

 

2、由单一技术向复合技术转变。单一作物、单项技术已不足以有效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综合经济效益,必须实行作物复合种植,如间作套种、立体种养等。同时加快农业生产技术、环境保护技术、设施农业技术等复合技术的开发应用,努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加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由经验型技术向标准化技术转变。目前,大部分农民主要是凭借自己的经验来从事农业生产,农业的增产增收主要依赖于品种、化肥、农药、矿物能源、机械动力等投入的大量增加而实现,有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有些措施也未必科学,这种方式显然不能适应农业持续发展的需要。运用农业标准化技术、信息技术对农作物、畜禽、林果实施定位管理,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定量投入等,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生产,不但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农业现实生产力,而且是实现优质高产、低耗和环保的可持续发展农业的有效途径。

 

三、提升农业产品层次

 

1、由大宗农产品向精细农产品提升。粮棉油、猪牛羊等俗称大宗农产品,目前已基本做到供求平衡、丰年有余,而精细农产品则供求偏紧,十分俏销。沛县农业资源丰富,发展多元化的农产品具有较好的基础条件。要在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立足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种植业上,要大力发展优质稻米、特色蔬菜等;畜牧业上,加快生态肉鸭、优良蛋禽的发展步伐,大力发展特色地方家禽和草食畜禽。不仅保障大宗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而且满足不同消费层次对精细农产品的需求。

 

2、由大宗农产品向名特优农产品提升。传统的农业生产重量轻质,重产轻销,轻外销外贸,因而生产出的产品多半是大路货,名特优产品较少,特别是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产品更少,对外地市场占有率较低。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挖掘传统产品,培育特色产业,多产生态型绿色环保无公害之类具有传统特色的产品;围绕三特色主导产业,发展加工业,培育更多的优质名牌产品,提高附加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3、由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农产品提升。沛县的水稻、油菜、番茄、梨果等已具备一定的规模,但进入市场多以初级农产品形式出现,附加值较低,无论是加工规模,还是加工精度都与农业大县的地位不够相称,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已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作用,通过发展“订单农业”,建立有规模、上水平的农产品生产基地,提高加工原料的质量;通过技术引进和消化,增强其加工、保鲜、储藏能力,提高农产品的内在品质和精深加工水平;通过农产品的形象设计、产品包装、宣传创意,打造农产品的外部形象;通过加大宣传、推介力度,快速渗透市场,扩大市场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另一方面,要根据农产品生产状况,扶持发展新型加工业,以全面实现初级农产品向精深加工农产品的提升。

 

四、提升农产品质量层次

 

1、提升农产品的营养质量水平。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营养成为农产品的基本要素。要提升农产品的营养水平,必须从品种抓起。要加大动植物品种更新力度,引进品质优、营养元素相对全面的新品种、乃至新的动植物种类,适时淘汰落后退化品种;同时推广先进的种养技术,实行良种良法配套,最大限度地发挥基因作用;要采用“绿色”加工技术,在不破坏或少损害农产品本身营养的前提下,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

 

2、提升农产品的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是近年来人们比较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是与人们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因此,农产品生产也必须以人为本。近两年来,沛县的农产品安全质量有了长足的进步,制定了一批农业标准,认证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建立了一批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但这只是初步的、低层次的。广大农民的标准意识尚未确立,一些地方为认证而认证,并未从源头、从每个环节抓起,真正注重安全质量,因此,必须从提高广大农民的标准质量意识入手,认真贯彻实施已有各项国标、行标和地方标准,同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体系,使沛县农业真正做到规范生产;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或消除环境污染,实行清洁生产,大规模建设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消费,倡导优质优价;建立健全农产品质检体系,实施全程质量控制,加大认证产品的复查力度,全面提高农产品安全质量水平;加强动物的防疫检疫,抓好动物重大弊病的防治,确保消费者吃上“放心肉蛋奶”;进一步强化市场准入制度,在超级市场、农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有计划地推行无公害农产品专卖区,逐步实行凭认标志入市,以市场行为带动农民安全质量水平的提高。

 

3、提升农产品的商品质量水平。农产品要入世,先进超市,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行农产品生产、商品质量水平不高的现状。初级产品多、散装产品多、无标识产品多是沛县农产品入市的主流,必须加快树立品牌意识、包装意识,在提高农产品内在质量的同时,大力发展有商标、有条形码、有质量认证、有产品使用说明、有产地、生产日期、保质期等标识的小包装、精包装,全面提高农产品的外观质量,增强农产品的商品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在此基础上,借鉴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做法,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农产品超市,全面提升农产品的商品质量水平。

 

五、提升务农劳动力素质层次

 

1、提升务农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提升务农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是提高农民整体素质的基地,也是增强沛县农业竞争力的基本要求。通过整合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农村职业学校等各类教育资源,开展农村青年中学后教育活动,组织农民学政策、学法律、学理论,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政策水平和法制水平;通过开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发放农业技术资料、组织农业专家送科技下乡,举办广播、电视、报纸农业技术讲座等形式,提高农民的农业科技素质。通过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兴办科技示范园,发展科技示范户,加快适用农业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运用能力。

 

2、提高农村转移劳动力的专业技能素质。要致富,必须减少农民,这已成为社会共识。农村劳动力转移,无论是就地转移,还是外出转移、出境转移,都需要有一技之长,才能做到相对稳定的长期转移,才能获得相对较高的收入,否则只能是低收的临时打工。因此,必须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以适应用式岗位和技能要求为目的,以农干校和职业学校为基地,同时协调有实力的社会力量,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岗前培训,切实提高农村劳务输出人员的就业能力。

 

提升农业产业层次,科学发展农业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统筹规划、增加投入;需要全社会的关心支持,尤其是要得到城市工业、贸易、金融、旅游及科研等部门的支持;农业及涉农部门也必须提升为农服务层次,在政策落实上下功夫,在法制宣传上尽努力,在技术推广上抓到位,在信息服务上搞突破。只有全社会各方面的齐心协力,农业和农村经济才能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朱亚萍来源:新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