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工作计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8:52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篇1

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人民认真贯彻党的五、精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北联浦东,南拓临港”的发展方针,充分依托“两港”优势,以增强区域综合实力为主线,抓住机遇,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健康快速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势头,总体完成区二届人大六次会议确定的各项预期目标,为“”开好了局、起好了步。

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特点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经济实现健康快速发展

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居各郊区县首位。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50.2亿元,增长26.8%,增幅比去年提高1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完成106.9亿元,增长28.1%,其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3.5亿元,增长28.9%;引进合同外资(新口径)5.5亿美元,增长59.3%,其实际到位外资3.6亿美元,增长30.8%;出口创汇完成18.8亿美元,增长51.7%。

经济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区固定资产投资393.5亿元,增长23.4%,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8.9个百分点。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5.9亿元,增长36.7%,增幅比上半年回落38个百分点;房地产投资完成104亿元,增长8.5%,增幅比上半年回落23个百分点。

(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作用更加明显。二、三产业占全区经济总量比例分别为54.5%和40.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38%和60.2%。

二产方面,主导产业拉动作用加大,汽车、医药、电子信息设备制造等行业分别增长41.7%、41.9%和155%;企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1-11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比去年同期增长38.7%。

三产方面,港口拉动效应显著增强,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达323万标箱,带动交通运输业完成增加值26.5亿元,拉动全区经济增长近10个百分点;商品流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亿元,增长22.9%。

(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重大工程项目方面。东大公路、宣黄公路、沪南公路绿化景观、天然气压管网、大芦线航道北岸整治等工程提前竣工;周祝公路、横新公路、沪南公路东延伸段等项目推进顺利;区行政心完成预定的节点任务,现已结构封顶;变电站工程、机场高速污水管道和南芦公路污水管道完成年度计划。

重点产业项目方面。昌硕科技一期竣工投产,二期开工建设;杰西博工程机械、神火铝箔等一批大项目进入试生产阶段;西门子医疗器械已启动建设,年可正式投产;国电信信息园区建设顺利推进;慧成显示、爱尔爱斯发动机等项目主体建设基本完成。

(四)临港新城开发成效显著

临港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3.4亿元,增长174.7%;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1.7亿元。

基建项目快速推进。临港大道主城区段、世纪塘加高加固、口岸查验区、芦潮港西侧滩涂圈围一期工程竣工;深水港芦潮辅助区、南滩产业码头完成节点目标;两港大道二期工程、大芦线航道整治工程、芦潮港车客渡码头积极推进。主城区展示服务心、临港产业区管理心等首批标志建筑投入使用;嘴主题公园建成开园;海事大学一期基本建成;国航海博物馆进入结构施工。

产业集聚高地雏形显现。一批事关临港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建设进入高峰期,完成重点产业项目投资29.7亿元。大型船用曲轴、电气技改、沪东重机、苏尔寿机械等项目厂房基本竣工;集制造、瓦锡兰、卡尔玛正式开业;临港普洛斯一期、卡特彼勒顺利运营;船三井、德国伦茨、浙江开山、马士基等项目成功落户。

(五)社会事业发展创造和谐局面

科教文卫体全面推进。康桥先进制造技术专业孵化基地、临港新城科技应用示范基地、国家医疗器械产业基地等科技创新高地相继启动;与华师大合作共建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周浦学、闸北八协议托管三灶学工作启动;加快推进4个镇社区文化心建设,全面建成18个居委社区心,网络电视用户超过原计划的一倍,康桥镇汤巷村成为首个交互式网络电视村;区医疗卫生心主体建筑即将结构封顶,区卫生局与交大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合作共建周浦医院;成功举办“临港新城环湖健康跑”活动,全民健身体育运动蓬勃兴起。

民生状况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城镇职工人均年平均工资27834元、增长10.3%,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8546元、增长9.9%;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就业岗位3.9万个,完成全年目标的150%;社会保险覆盖面不断扩大,截至年末,有24.8万农民纳入镇保、新增7.6万人,农保13.9万人,外来从业人员参加综合保险12.3万人;清洁家园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区环境卫生面貌大为改善。

二、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

根据区委对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以及《政府工作报告》所提出的总体工作部署,建议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主要预期目标如下: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20%;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其: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10%;

——财政收入增长18%,其: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

——工业总产值增长20%,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25%;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长;

——合同外资增长20%,其:实际到位外资增长20%;

——出口创汇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0%;

——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增长10%;

——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

上述预期目标的安排与确定,注重与全区“”规划目标相衔接,综合分析宏观形势与我区经济发展现状和走势,体现了挑战性和操作性的统一。现对有关主要预期目标作重点说明:

(一)关于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

年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20%。主要基于以下考虑:

第一,充分体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结合我区实际,预期今年增长目标时,要在近年来全区经济取得快速增长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和资源节约利用,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统筹速度、质量与效益的关系,实现“好求快、优求进”。

第二,预期目标兼顾实现的可能性。年是深入实施科教兴市主战略、加快“四个心”建设的关键之年,作为新一轮发展的重点地区,经济社会处在一个开发建设规模空前的特定时期,“两港一城”效应将推动全区的经济增长。

第三,我区发展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洋山港对我区经济总体拉动效应不稳固,且尚未系统展开增值率较高的深加工结转、集装箱拆拼箱等相关产业;固定资产投资面临增幅下降的趋势,预计投资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有所降低;受能源紧张、出口退税率调整、汇率持续走强等因素影响,预计今年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有限。

(二)关于节能降耗的预期目标

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4%。其: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10%。

这一指标体现了结构优化、技术进步和节能管理的成效,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市政府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本市节能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期间各区县和开发区的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20%。市经委、发改委、国资委、统计局联合下发的《关于下达市“”工业节能降耗指标的通知》明确要求,区“”期间万元工业总产值能耗下降率必须达到40%。

(三)关于财政收入的预期目标

年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8%。其:地方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8%。

财政收入增长,主要考虑了近年来我区经济发展总体形势以及税收收入的增长情况。

(四)关于工业总产值的预期目标

年工业总产值预期增长20%。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期增长25%。

国内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有加大趋势,企业盈利空间进一步缩小,预计今年全国工业增长将继续呈小幅调整态势。从我区情况看,主要从四个方面考虑:重点项目推进情况、主导产业发展情况、重点企业增长预期以及自然增长因素。

(五)关于固定资产投资的预期目标

年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增长16%。其: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有所增长。

固定资产投资预测:从全国看,由于投资惯性和货币宽松条件的影响,预计今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将保持在20%左右。从我区情况看,主要从五方面考虑:重点工程和实事项目投资安排、工业投资、房地产投资、临港投资以及社会投资。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预测:宏观调控紧缩“地根”、“银根”,客观上使我区经济发展存在的土地、资金等瓶颈制约更加突显,预计今年新开工项目在数量和投入上有所下降,工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与去年基本持平。

(六)关于合同外资的预期目标

合同外资作为一项衡量外向型经济发展工作成果的指标,对经济外延扩张与内涵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考虑到我区正处于跨越式发展阶段,招商引资保持适度增长对提升项目质量、优化全区产业结构、提高土地综合利用率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年完成合同外资增长20%,其实际到位外资增长20%。

¬(七)关于农村居民收入的预期目标

年全区农村居民人均年纯收入预期增长10%。

近年来我区农村居民收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两港一城”的开发建设为我区进一步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和做好“三农”工作带来重大机遇,促进农民增收的各项政策将发挥积极效应,预期今年农村居民收入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三、年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工作

为实现上述目标,必须坚决贯彻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对发展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自觉实践科学发展观,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真正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实现全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年要重点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一要大力发展重大装备、电子信息、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和物流、商贸、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延伸产业链,打造产业集群。二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将招商引资与优化产业结构相结合,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大力培育总部经济,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落户我区。三要把握国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机遇,充分发挥洋山深水港和保税港优势,加紧海洋产业、海洋科技等项目的储备和建设。

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一要加快推动科技创新,把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资金和资源支撑转变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二要大力推进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重点抓好72家年综合能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工业企业的节能工作,依法关闭破坏资源、污染环境的小企业,发展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确保经济发展与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三要加快品牌建设,依托康桥工业区、工业园区、国际医学园等重点园区,积极扶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企业发展,培育更多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

(二)聚焦临港,全力推动临港新城整体功能开发

加快推进临港开发建设。继续按照“两个100”的工作目标,以构建城市整体功能、完善基础设施和推进产业项目为重点,进一步实现“主城区出形象、产业区出规模”。继续加快道路、水系、供电、天然气、电信等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区行政心等功能性项目;加快大型船用曲轴、电气技改、沪东重机等项目的建设与投产,加快远、海、马士基等物流项目建设,加快电气起重机、风力发电、超高压变压器等重大项目落地;加快发展海洋产业,深化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区开发方案,明确首期开发区域的控详规划、产业布局、开发主体,争取年内正式启动建设。

着力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有序推进区政府搬迁到临港新城的各项工作,为海事大学和水产大学的搬迁做好服务,进一步强化“举全区之力建设临港新城”的效应。开展城市综合管理,维护和利用好已建成的各项公共设施,构建高效的公共事务管理体系;做好动拆迁、新社区建设、失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等工作,确保重大工程项目有序推进,实现临港地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三)发展农村经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加快农业先行区建设。坚持科技兴农,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推进新场、六灶、老港、大团等镇的现代农业先行区试点,启动书院先行区二期建设;新建3-5个为农综合服务站和10家农业专业合作社,培育2家区级农业龙头企业,推进2-3个“一区一社一品”项目。

实施强村富民工程,有效促进农民增收。探索村级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开展征地留用地试点,通过引导和鼓励农民入股投资标准厂房、商铺等不动产项目获取长期稳定收益,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大对村级组织的扶持力度,充分利用区财政拨出的1亿元专项资金,增强村级经济实力,提高村级组织管理水平。

推进心村试点工作,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通过整体改造、传统保护、宅基地置换试点等途径,以工程带动型、生态保留型、宅基地置换型等形式,稳步推进书院、新场、航头三镇的3个心村试点工作;进一步深化“人人动手、清洁家园”活动,年内全区50%的村民小组环境卫生达到样板村创建标准。

(四)构建“和谐”,努力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完善城乡教育合作帮扶三项制度,优化教育人力资源配置;实施素质教育实验校、实验性示范性高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工程;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以完善基本医疗为重点,社区卫生服务实现村、居委全覆盖;农村合作医疗平均报销比例提高至54%,区一级大病统筹结算点下调至3000元;基本建成区医疗卫生心,正式启动周浦医院建设,推进迁建临港医院相关工作。以基层文化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8个镇社区文化活动心建设,其建成开放4个;完成8个居委社区心的建设。

切实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发挥就业援助、劳动用工监督和就业信息三支队伍作用,统筹被征地农民、农村富余劳动力、城镇失业人员和城镇新增劳动力的就业工作,着力帮助“双困”人员就业;积极开展“订单式”、“菜单式”、“新项目”等各类培训,认真实施《郊区劳动力职业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年内完成7000名农村劳动力的职业教育。以征用地人员为重点,逐步推进镇保;稳步提高农民保障水平,65岁以上农村老年人的养老金每人每月从100元提高至120元;扩大综合保险覆盖面,维护外来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

(五)坚持深化改革,加快实现体制机制创新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篇2

一、认清形势,进一步提高加快发展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及早安排部署好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

刚刚过去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全市工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全市工业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发展速度、运行质量和综合效益达到近几年来最好水平,年初确定的工业发展目标超额完成,实现销售收入1223.13亿元,增长33.28%;利润54.87亿元,增长67.02%;利税133.5亿元,增长42.36%。今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各方面条件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初步确定全年工业发展的目标是:限额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实现销售收入、利税分别增长24%;同时根据一季度工业增加值绝对额不低于全年的23%、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同步增长的要求,安排落实今年一季度发展目标。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要高度重视一季度工业经济运行工作,强化措施,趋利弊害,切实把各项工作措施落到实处,按照“抓早、抓准、抓紧、抓好、抓实”的要求,对各项工作早安排早部署,确保工业经济平稳运行。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要认真学习**和十六届十三中全会精神,要认清形势,抢抓机遇,尽快制定和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努力实现一季度工业经济发展的“开门红”,为全年工作打下一个坚实基础。二是认真分析支撑工业发展的各方面物质条件,切实落实好加快工业发展的保证措施。对企业生产中能源、资金、运输和重要原材料等方面的准备情况进行分析摸底,对存在的突出问题要积极督促和帮助企业解决,促进有市场有定单有效益的企业要开足马力生产。三是认真总结分析去年以来的经济运行情况,深入分析企业在市场营销、两项资金占用以及企业亏损等方面的问题,并及早提出工作要求和改进措施,确保工业经济和效益的协调增长。

二、大力开拓市场,努力提高产品销售率和市场占有率

开拓市场是组织经济运行的关键。各级各部门和企业要把开拓市场作为组织一季度经济运行工作的首要任务,紧密结合企业当前的生产和营销状况,深入调研分析面临的国内外市场形势,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开拓市场,尤其是要加大对省外、国外市场的开拓力度,努力提高产品销售率和市场占有率。一是要认真研究和分析市场形势,要根据汽车、建材、机电、纺织、轻工、化医等重点行业和企业的供求情况,对重点市场及早进行研究和分析,搞好前瞻性预测,指导企业安排好全年产销计划,促进产销衔接,提高经济效益。二是积极抓好节日市场促销力度,努力提高产品销售率和市场占有率。一季度适逢元旦、春节、元宵节等我国传统节日,是市场营销的黄金时节,掀起开拓市场的热潮。要组织和动员纺织服装、食品、饮料、烟草、家电等企业,针对当前节日特点,搞好市场供应和促销,满足人们的节日需求。三是要抓住农民增收的有利时机,努力开拓农村市场。要积极开发适合农民收入水平和农村消费特点的工业消费品,使更多的耐用品进入农村家庭,丰富和活跃农村市场,进一步提高企业、产品知名度。四是积极抓好重点建设项目订货。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仍是今年国家投资的重点,我省南水北调、引黄调水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也相继开工,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增加,机械、冶金、建材行业和有关企业要继续深入项目建设单位,加强沟通和联系,早争订单,多争订单,扩大销售,带动工业产品的生产。五是大力抓好工业产品出口,积极发挥我市在机电产品、纺织服装产品的出口优势,努力提高产品订货量,推进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国际市场。特别是在放假期间,相关企业更要抓住时机,进一步加大营销工作力度,促进企业生产和效益的同步提高。

三、认真抓好重点技改项目的投产达产,尽快发挥投资效益

重点技改项目投产达产将是明年工业增长的重要拉动因素。各县(市)区、各行办及企业集团要把技改项目的达产达效作为一季度的一项重点工作,要积极与有关方面配合,采取有利措施,确保重点技改项目尽快达产达效。一是对重点技改项目搞好摸底排队,加强对项目施工进度的调度,督促重点项目按期竣工投产。对项目进度慢的要认真分析原因,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二是积极帮助已竣工项目落实各种生产要素与生产条件,有什么问题协调解决什么问题,尽快启动生产,发挥生产能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进一步搞好重点技改项目的筛选论证。围绕市场需求,选择对全局有带动作用的好项目、大项目要抓紧抓好,努力实现项目实施一批、储备一批、论证一批,为明年的技术改造特别是争取国债技改项目、双高一优项目等做好充分准备,确保明年全市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的快速增长势头。

四、搞好生产要素的供求衔接,切实加强对经济运行的组织领导和综合协调

各县(市)区、各行办和有关企业要进一步集中精力,加强领导,落实措施,努力抓好当前工业经济运行工作。一是针对冬季和节日生产特点,加强对煤炭、电力、交通运输生产的综合协调,确保经济平稳运行。煤炭企业要组织好节日生产供应,保证用煤大户生产和生活用煤需求。电力企业要搞好电力生产,抓好稳发多供,保证电网安全运行。二是抓好节日期间生产安排和组织,对连续性生产企业,产品有市场、有效益、有订单的企业,特别是有出口订单的企业,要坚持节日正常生产。三是节日过后,要尽快组织企业迅速恢复生产,及时把生产经营纳入正常轨道。四是进一步加强一季度经济运行态势的调度监测,深入行业和企业,加强调查研究,及时解决存在的矛盾问题,保证一季度工业经济的平稳健康运行。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篇3

为此,镇党委、政府确定**年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立足农民增收,加快农业结构调整,走产业化道路;立足工业强镇,加快技改联合,振兴乡镇工业;立足区域经济,加快三产发展,构建中心城镇,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我县构建中等旅游城市的目标做出贡献。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农村生产总值计划达到745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5.8%。

——工农业总产值计划达到13035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1.2%。其中乡村工业产值109000万元,农业总产值21350万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计划达到6885元,同比上年增长12.2%。

——固定资产投入计划达到70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26.1%。

——招商引资利用内资协议额计划达到4500万元,同比上年增长5.2%;到位额计划达到3000万元,同比上年减少3.2%。利用外资计划达到80万美元,到位额40万美元。

——财政收入计划完成万元,同比上年增长%。

按照上述目标要求,**年要重点抓好以下八项工作:

一、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立足**实际,转变传统观念,立足调整主线,加快产业升级,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培育终极产品,打造优质品牌,扩大规模,把多的调优,把优的调大,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全镇农业总产值达到21350万元,其中种植业7960万元,林业产值130万元,畜牧业产值12600万元,渔业产值660万元。

1.要继续发展优质高效作物,把种植业结构调优。在认真执行国家支农政策、继续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鼓励发展与龙头企业相配套、有市场的经济效益高的优质农作物。①调优苗木花卉产业,重点对后屯、**、赵各庄等1000亩苗木花卉进行更新换代,积极发展园林精品,尽快使苗木花卉产业做大做强。②在左家铺、王良庄等村,新发展豆角、大葱等绿色无公害蔬菜5000亩。③在小苏庄、大杨各庄等村,新发展优质简化栽培棉花6000亩。④在南赵庄、南娄庄等村,依托本镇3家腌制加工厂,新发展“三小”作物1500亩。⑤新发展设施农业(包括大棚和拱棚)200亩,总数达到1000亩,以东太河村、西屯村现有设施农业为基础,全力进行引导和扶持,重点向杨玉公路沿线发展。⑥在稳定现有粮食生产面积的基础上,重点调优品种,冬小麦以京9428为主推,玉米以正大12、泰玉2号为主推。全力提高粮食生产的附加值。

2.要进一步推动养殖业发展上规模、上档次。充分利用好上级优惠政策,抓好养殖大户、养殖小区、养殖专业村建设,坚持新建与改扩建相结合,以完善提高档次为重点,实现小区建设由数量型扩张向规模效益型转变,推动养殖业发展园区化,建成1至2个精品工程。主抓三大类项目:①生猪类,完善**、后屯、大仇、大李各庄等4个占地较大的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村,新发展100个养殖大户,年出栏新增7000头。②禽类,扩大致富、北石、左家铺等3个禽类养殖小区和专业村,新发展50个养殖大户,年新增肉鸡、肉鸭出栏10万只,蛋鸡存栏3万只。③肉牛类,对少林口、东马营、大杨各庄等村养殖小区进行完善扩建,全镇新增散养户100户,新增肉牛出栏1000头。

3.要鼓励发展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对粮食、蔬菜、畜禽等各类龙头企业实施扶优扶强,延长产业链。以兴盛粮油工贸有限公司、盛资食品工贸有限公司为代表,进一步鼓励发展现有的3家腌制厂、8家食品厂、11家面粉厂、32家饲料厂,加强技改扩建,扩大现有生产规模,实现农产品的就地转化升值,更好地促进农民增收。**年计划投资300万元,新建南鲁庄腌制厂,年加工能力达到1000吨。

4.全力做好科技兴农工作。充分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启动实施“351”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升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和竞争力。积极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质麦综合配套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绿色无公害食品生产、保护性耕作等20项先进实用技术;采取科技赶集、发放明白纸、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农业科技培训,实现科技人员直接到户,科技成果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树立一批新的种养业科技示范户,发挥其带动示范作用。选择1至2户投资规模较大、经营管理人员文化水平较高,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养殖大户,搞好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联合与合作,促使全镇的养殖业逐步从经验型向技术型的转变,同时认真搞好重大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不断提高养殖水平和养殖效益。

5.全力抓好京津风沙源治理和植树造林工程。植树造林不仅是防沙治沙、绿化的需要,同时也是一条农民致富的门路。到目前为止,全镇在大杨家庄等18个村共发展退耕还林面积2991亩。**年计划投资10万元,在刘厂庄、大杨各庄等村新发展120亩。并且按照市县的统一安排,计划投资15万元,在退耕还林地块打井配套14眼,铺设节水管道5000米。全镇计划四旁植树10万株,重点是绿化军蓟路、仓永路、杨玉路等主要干线的放射渠路,共计11条全长16000米,总需投资23万元,植树29000株。

6.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资150万元,清淤支渠5000米动土方20000方,挖斗渠7000米动土方14000方,打配整修机井80眼,提高抵御旱涝灾害的能力,更好地保障农业生产的需要。加快农田水利设施的改革,缓解村集体的资金压力。

7.要加快发展各类流通服务组织。首先是要成立农业产业化办公室,负责全镇产业化发展的组织、规划、引导和实施工作。推广蒙o成校新近组建的“天津市蓟县益农种植业协会”等做法和经验。鼓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各类农民经济人,例如,生猪销售经济人等,形成一批形式多样、管理规范的利益共同体,拉动更多农民进入产业化体系。

二、加快乡村工业发展,全力推进农村工业化

按照县委提出的“大力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要求,我们要立足工业强镇,加快技改联合,振兴乡镇工业,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高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年全镇工业企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1亿元,骨干企业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12家,1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达到6家以上。

1.加快传统行业、骨干企业的新一轮技术改造。鼓励发展科技型、节能型、环保型等工业项目。对现有传统行业,诸如服装加工、食品加工、机械加工、塑料加工、手套制造和建筑材料、线路器材等行业,进行新的一轮技措技改,以适应可持续循环经济发展的要求。建华页岩砖制品有限公司投资800万元计划再上一条生产线;华新渔业用品有限公司投资500万元形成纺、织一条龙生产;兴盛粮油工贸有限公司投资240万元新建精米加工厂;宏茂工艺品有限公司投资100万元扩大生产规模,生产新产品竹丝帘;**镇制砖厂投资100万元对原窑体进行全部翻新并购置真空制砖机生产线。蓟县鑫源输配电器材厂投资100万元用于扩大经营,增新产品钢角及销子。

2.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加大政策宣传和引导力度,鼓励民间资本向更多行业投入,新建各类私营企业,重点集中在津围、杨玉和仓永公路两侧。投资200万元在仓永路左家铺段新建碳分子筛厂,投资200万元在津围公路西屯段新建机制水泥管厂,投资65万元在仓永路新建食品加工厂,投资50万元在仓永路新建服装厂。

3.盘活闲置企业。通过招商引资联合重组等途径,盘活土地、厂房等存量资产,搞好嫁接改造。发展新项目,构建新的发展优势,使其再创辉煌。**年要重点对长岭金属制品有限公司进行嫁接改造。日前已由几家客商与我们联系,其中北京进出口公司尤为突出,几经磋商已初步达成相关意向,准备租赁经营长岭公司厂房、场地及所有机械设备,企业实行自主经营。预计该企业可注入资金200万元,在修缮原有机械设备的基础上,重新购置先进抛光设备,使企业恢复生产,该企业的重新启动将推开我镇嫁接改造老企业的序幕。

三、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繁荣壮大第三产业

第三产业是一个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发达的第三产业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因此,我镇将以小城镇建设为载体,积极争取市政府关于发展郊县小城镇建设的“绿色家园”工程贷款,繁荣津围路、开发杨玉路,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进一步提升城市化水平。

**年我镇小城镇建设的思路是:突出一个重点,开发两条公路,完善三个小区,繁荣九个农贸市场。全年小城镇建设计划投资1276万元,新增建筑面积18925平米。“突出一个重点”就是突出津围公路北石庄段东侧平房改造重点。该段北靠津围公路与杨玉公路的“金三角”,南临后屯农贸市场,地理位置优越。按照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统一施工、统一验收“四统一”原则来组织实施。坚持以现有占地户和招商引资形式搞好开发建设。共计25户,每户投资22万元改造后为315平米三层楼房。“开发两条公路”就是开发津围公路、杨玉公路。**年两条路计划建商贸楼4幢、商贸房5处,总投资320万元,建筑面积达到4350平米。“完善三个小区”就是完善镇区主街商贸小区、杨玉公路东草场段商贸小区和杨玉公路大杨家庄段工贸小区。**年3个小区计划投资250万元,建商贸房26处,建筑面积达到4700平米。“繁荣九个农贸市场”就是对后屯、蒙o、**等全镇9个农贸市场进行扩大,在土地政策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扩大市场占地规模,满足市场需求,为群众提供宽松的交易场所。投资25万元,抓好仓永路**村至津围公路这一段1700米的乡路大修工程。

在个体私营经济发展上,加大宣传引导力度,进一步提升专业村的发展水平,扩大专业村的发展规模,增加农民的非农产业收入。以金芦庄木板加工、赵各庄小百货、王良庄春秋椅、永安庄沙发等村为重点,加大宣传推广其致富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扩大专业村工商户的发展规模。新发展餐饮、修理、商业、加工、运输等个体工商户80个,总数达到922个。

四、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力搞好招商引资。

依托环渤海地区和京津两大城市的辐射作用,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的层次和水平。坚定不移地实施走联合路的战略举措,利用我镇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强对外合作与竞争,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来我镇投资发展,实现“双赢”的目标。抓住京津大城市“退二进三”的机遇,重点加强与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合作,搞好“接二连三”,主动接受辐射。重点在蔬菜、畜产品、机械、服装、矿泉水等行业开展招商。一方面通过招商,嫁接改造老企业;另一方面通过招商,发展一批具有资源优势的新企业。成立招商引资办公室,在具体方法上,一是要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二是要动员全镇方方面面的力量广泛招商。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法,采取网上招商、以友招商和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全力搞好在谈项目的跟踪服务,如上报审批、办照办证、占地用电等,提高招商引资的成功率,以确保完成全年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年要重点搞好建华页岩砖制品有限公司、华新渔业用品有限公司、**镇制砖厂以及停产企业长岭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的招商引资目标任务,全镇吸引内资到位额要达到3000万元。

五、以人为本抓好社会各项事业,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利益,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搞好社会服务职能,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

1.切实做好农经工作。加强合同与财务管理工作,在已实现的村级财务电算化的基础上,明年再投资5000元,购置空调和数码相机。一是改善办公条件;二是便于数据查询和保存。加强“双代管”的力度,对全镇67个村的财务进行全面清理,防止村级现金坐收坐支。建立合同管理台账,完善村级会计聘任制和上岗证制度。

2.要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投资120万元,完成大仇中小教学楼建设项目,投资20万元改造桥头中心小学教舍10间。

3.下大力量抓好土地管理工作。根据我镇地广人多的实际情况,要加大土地监查的工作力度,按照村庄规划严格农村宅基地的审批程序,合理利用好土地资源,促进经济发展。

4.搞好有线电视“户户通”工程,通过广泛宣传发动,提高安装服务质量,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丰富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

5.全面实施农村信息化“村村通”工程,使农民通过上网获取更多的致富信息,特别是做好对农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信息快速上报。

6.认真搞好农村义务献血工作,提早宣传发动,统一补贴标准,圆满完成全年的任务指标。

7.切实抓好农村改厕工作,做好先进村和典型户的宣传推广工作,**年计划投资150万元,力争完成3000座任务。并以此为载体,加快文明村建设,**年完成大杨各庄、丰富村的街道硬化绿化和美化工程。

8.认真搞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国家的法规政策为依据,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抓好村民自治,健全协会网络,抓好优质服务,落实“知情选择”,通过加强计生队伍建设,促进工作再上新水平,计划生育率要达到98%以上,确保全县先进位置。

9.搞好民政优抚和扶贫解困工作,深入基层搞好调查核实,认真落实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把相关款物按要求及时发放到位。

10.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以“五个一”创建工程为载体,抓好宣传教育和创建工程。以镇党校、成校、文化站、电影队和村民学校为阵地,深入宣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村规民约。积极完成党报党刊的征订发行工作,把党的声音传到千家万户。**年全镇要创建市级宽裕型小康村4个,总数达到38个,使2个村摆脱相对后进;创建文明单位2个,总数达到8个。特别是要全力做好文明路、文明市场等“五个一”工程的创建完善工作。

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良好的治安环境

大力开展依法治镇活动,深入落实“四五”普法规划,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抓好基层创安活动,做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

一是抓落实。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落实到站所、到村、到人,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签约率要达到100%,严格按照责任书的具体要求,认真行使一票否决权。

二是抓普法。按照县“四五”普法总体规划,重点抓好安全生产、民事法规等内容,继续加大宣教力度,做到“两个入户”,即法制宣传员送普法材料入户达到100%,法制服务入户率达到100%。特别是对镇村干部和在校中小学生,要定期分类的加大治安处罚条例、交通安全等法制培训。

三是抓基层。完善村级治安防范网络,对全镇67个村综治组织实施规范化管理,建立健全严密有序、纵横交织的综合治理基层组织网络,使综治工作做到层层有人抓、处处有人管。确保刑事案件、重大治安案件的发案率有所下降,常住人口的捕、劳、少率不超过5‰。特别是充分发挥镇司法所的服务职能,加大民间各类纠纷调解力度。

四是抓创安。**镇共有67个村,31个企事业单位,目前安全村有57个,安全单位31个。**年,我们要继续开展基层创安活动,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到年底,新创建安全村2个,总数达到59个,占全镇的88%。

五是抓帮教。搞好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帮教工作,年内到监所对本镇的服刑在教人员帮教改造一次,并坚持以信件方式进行超前帮教。对本镇放回不满5年的45名刑释解教人员,建立登记卡片,重新落实帮教措施,充分发挥安置帮教协调小组的作用,年内对这些人员进行不少于4次的座谈活动,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宣传法律法规知识,多渠道为他们解决就业问题,防止他们重新犯罪,安置帮教率达到100%。

七、精心做好维护稳定的工作,为全镇各项工作保驾护航

稳定是硬任务。要认真贯彻县委关于排查调处不稳定因素专项工作方案精神,高度重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严格落实维护稳定包片领导责任制和分管部门责任制,加强和完善“逐级上访、分级受理”制度,经常分析和排查不稳定因素,全面掌握,主动出击,及时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减少到县以上越级上访。

一是规范运作热点问题。在村民关注的村务公开方面,对财务收支、土地承包、房基地审批、计划生育二胎审批、粮食直补等重点工作,要及时召开村两委班子会、党员会、群众代表会进行商讨,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特别是各类农业合同的签订,更应该履行民主和公开程序,并且要加大公开透明度,严格按照上级的相关要求,每月定期把帐目公开到位,让群众看在眼里、明白在心,化解群众的疑虑猜测,减少各种不稳定因素的产生。

二是认真落实稳定包保责任制。包片领导、包村干部要当好片上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全面掌握所包片、所包村的基本情况,做到稳定工作不离手。协助村干部定期召开两委会、议事会、群众代表会,坚持经常进村入户,征求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详细掌握每家每户特别是重点人员的动态,做到底数清、情况明,问题早发现、早处理,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

三是镇党委高度重视,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首先要落实领导干部接待日和“一周清”制度,保证每周一至周五都有专门领导负责接待群众的上访,做到工作不空档。其次是,落实属片管理与管线部门相结合的原则,包片领导要确实负起责任,积极牵头并协调纪检、组织、农经、土地、司法等部门,对本片的不稳定因素及时排查化解,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片。

八、坚持以提高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完成我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任务,关键要靠坚强的党的组织领导做保证。要以抓好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为总抓手,要以创建“六个好”乡镇党委和“五个好”村党支部为载体,用**重要思想作为新时期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一是要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党员队伍和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和市委县委的部署,精心组织好以实践**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下力量抓好素质教育工程,提高镇村干部执政的水平,增强带领群众加快发展经济的能力。特别是镇村两级干部,要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法律知识、时事政治,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要进一步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强化领导班子的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要以“三强四带五个好”创优争先活动为载体,深入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健全完善村级班子,对村干部的选拔使用,要本着能者上、庸者下的原则,适时进行调整。并按照因村制宜、一村一策的原则,限期解决好难点村、重点村的两委班子建设问题,加强对中间状态村两委班子的分类指导和有效帮促,使全镇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村两委班子质量上档次、工作上水平。**年全镇要发展新党员45名,总数达到2320名,要创建村级“五个好”村党支部15个,总数达到52个。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篇4

现在,我代表旗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与《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旗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们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期间工作回顾

“十一五”时期,是我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五年来,在旗委的坚强领导下,我们深入实施“生态立旗、工业强旗、开放兴旗”发展战略,牢固树立“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突出抓项目、关键抓招商”理念,按照打基础和促发展并举的原则,突出发展和民生两大主题,圆满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目标。

(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年全旗地区生产总值预计实现41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4倍,年均增长27.6%,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2200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十五”期末的32:28:40调整为16:52:32。财政总收入完成3.6亿元,是“十五”期末的3.5倍,年均增长27.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01亿元,是“十五”期间投资总额的6.6倍,年均增长40.6%。

(二)工业经济主导地位初步确立。扎实推进经济转型,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0.2%。重点项目进展顺利。大板电厂项目完成投资49亿元,两台60万千瓦机组具备发电条件。德日苏宝冷水库竣工蓄水。煤基甲醇项目开工建设,煤制烯烃项目取得积极进展。16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通过自治区发改委备案。翁根山风电场一期5万千瓦机组竣工。100万吨水泥粉磨站项目试车生产。大板煤电化基地顺利通过市级工业园区认定。矿业经济发展迅速。投入探矿资金4.5亿元。先后建成巨源、永安、敖尔盖、塔本沟、金鑫等有色金属采选企业,全旗矿石日采选能力达到6050吨,是“十五”期末的6倍。扶持和推动工业企业发展。4000万瓶大输液、塔布花30万吨原煤扩建、金三环羊绒分梳、华宇和宏昇轨枕等项目陆续竣工或投产。工业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巴林石被授权为第二北京奥运会特许经销产品,作为全区首家地理标志矿业产品获得国家地理标识保护。“巴林石”和“套马杆”分别被认定为全国驰名商标和自治区著名商标。

(三)生态与农牧业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得到提升。紧密结合我旗实际,制定了指导全旗生态和畜牧业生产的纲领性文件—《旗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保护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并认真予以贯彻执行。集中实施了京津风沙源、退耕还林、德援造林、公益林补偿等一批重点项目。累计投资2.18亿元,完成林业建设145万亩,草原建设408万亩,小流域治理20万亩,公益林保护25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3.63%。我旗荣获自治区“生态建设先进集体”和“绿化杯”奖,连续五年获全市林业第一责任人奖励。坚定不移地推行依法禁牧,生态持续退化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探索出了“优质肉牛整村推进模式”,并在全市推广。投资3000万元,发展肉牛专业村74个,引进优质肉牛2.15万头。昭乌达肉羊育种专业村达到6个,核心群稳定在1.2万只。育肥出栏肉牛15.2万头、肉羊156万只。加强牲畜改良工作,完成牛冷配35.6万头,羊改良265万只。优化种植业内部结构,粮食作物良种推广率达到95%以上。粮食年产稳定在1亿公斤左右。实施高效节水灌溉3000亩。落实农机购置补贴1520万元,新增农机动力9.5万千瓦。全旗经济合作组织达到107家,农牧民经纪人发展到1563人。开办了三级农牧民学校,培训农牧民近2万人(次)。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除险加固水库9座。新打配机电井443眼,新增节水灌溉面积5.5万亩。新建饮水安全工程82处,解决了4.25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实施土地整理项目9.2万亩,土地复垦1900亩。新建能源户用沼气池3500处,大型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一处。

(四)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完成了全旗村镇体系规划、大板镇城市总体规划新一轮修编和7个镇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完成了巴林路南北出口、大板街东西段、查干沐沦街西段等城市主要街路改造,改造总面积12.8万平方米。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大板镇区供水普及率达到80%,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51万平方米,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6%,绿地覆盖率达到35%。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竣工面积82.4万平方米。小城镇建设成效显著,全旗城镇化率达到45.8%。强化交通和电力枢纽优势。全旗铁路总里程达到385公里。赤大高速公路建成通车。投资6.11亿元,建设油路(水泥路)409公里,通村砂石路924公里。大板新汽车站主体工程完工,新建农村牧区客运站7处,通达线路99条991公里。巴林500KV变电站投入运营,至大板、林东、天山、热水等4条220KV输变电工程竣工。投资1.8亿元,完成了城乡电网改造、农网完善和“户户通电”工程,全旗自然村(组)全部通电。

(五)服务业发展迅速。大板物流园区项目完成投资1亿元,10万立方米成品油储备库、大板国家粮食储备库项目进展顺利,完成了巴林石文化产业园一、二期工程。新巴林宾馆投入使用。建成了大板商贸中心、珠峰商业广场等大型商业网点。启动实施了“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累计建成农家店112家。稳步推进家电下乡工作。编制完成了《旗旅游总体规划》和赛罕乌拉、德日苏宝冷湖旅游区总体规划。巴林石矿山公园晋升为部级矿山公园,巴林奇石馆、荟福寺晋升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六)改革开放成效显著。赴蒙西、辽宁、北京、浙江等地开展招商引资和项目推介活动,与浙江省临安市、辽宁省鞍山市铁东区缔结为友好城市。中电投、京能国际、山东山水、辽宁春城等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入驻我旗,共引进项目73项,到位资金139亿元。成功举办了全旗第二十二届那达慕大会、五届中国巴林石节、第三届全国名石雕艺展、荟福寺建寺300周年庆典等活动。积极稳妥地完成了乡镇和政府机构改革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牧区综合改革、国库集中支付、乡财县管等制度改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全面实现惠农惠牧资金“一卡通”发放。投资1355万元,完成“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36个。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国有土地126宗、73.6万平方米。完成政府采购规模1.97亿元,节约资金1576万元。完成了规范公务员津贴补贴和义务教育阶段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七)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年,全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预计分别达到11774元和4938元,比2005年增长98.3%和70.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增长1.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4倍,居民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惠牧政策,累计发放各类补助资金6.07亿元。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1.16万人,巩固低收入人口稳定增收2.34万人。

(八)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工作监督和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人大代表建议、批评、意见和政协委员提案办结率均达100%。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板镇荣获自治区级“七星级文明城关镇”和“卫生镇”称号。赛罕街道和十个社区居委会全部迁入新址办公。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监察机关共立案查处案件67件,审计机关完成审计项目176个。积极化解社会矛盾,有效解决了一批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创建平安右旗”活动和“五五”普法工作,我旗被评为“全区平安稳定创建先进旗”。巩固“双拥模范旗”成果,我旗实现“自治区双拥工作模范旗”七连冠。

(九)民生状况持续改善。投资3.6亿元办惠民实事,有效改善了群众的社会保障、就医、教育、出行、饮水安全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旗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参保人员达到11.2万人,发放各项社会保险待遇2.55亿元。连续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水平。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累计新增就业人员356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78%以内。建设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8.3万平方米,为2562户城乡低保对象发放了廉租住房补贴。实施了1200户农村牧区危旧房屋改造项目。积极开展救灾救济工作,累计发放城乡低保和救灾资金7624万元。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未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十)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新建了大板蒙古族中学和大板四中,实现了“初中集中到大板镇区”的目标,全旗校安工程开工率达到90%。“两基”达标巩固提高工作达到自治区良好等级。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了旗妇幼保健院、蒙医院整体搬迁,旗医院病房楼和急救综合楼工程,扩建和改造12所基层卫生院。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累计报销医疗费4156万元。深入推进文化大旗建设。我旗被命名为“中国格斯尔文化之乡”、“中国好来宝之乡”和自治区“射箭之乡”。巴林格斯尔等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自治区目录,旗乌兰牧骑连续保持自治区“十佳乌兰牧骑”荣誉。旗文体广电办公楼投入使用。建成了全市青少年摔跤基地。旗博物馆晋升为国家三级博物馆。荟福寺等三处古迹列入部级文物保护单位。《巴林婚礼》等三部文学作品获全区“五个一”工程奖,五部作品获全区第九届文学创作“索龙嘎”奖。我旗连续保持部级“科技进步旗”荣誉,被评为“全区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旗”、“全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人防工作“自治区十佳旗县”。《旗志(1987—2006年)》编写完成。旗档案馆晋升为国家二级档案馆。完成了全国农业普查、经济普查和土地调查工作,开展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基层基础建设三星级达标工作通过自治区验收。金融、税务、工商、质监、气象等部门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我们付出了艰辛的努力。在这五年里,我们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认真落实促进经济增长和保障民生的各项政策措施,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五年里,我们齐心协力抵御和抗击各种自然灾害,组织广大干部群众抗灾自救,取得了抗灾救灾的重大胜利;这五年里,我们努力消除发展中的不和谐因素对全局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主动稳妥地化解前进中出现的各种社会问题,保障了社会和谐健康发展。整个“十一五”时期,是我旗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历史阶段,也为“十二五”时期加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各位代表,五年的成绩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旗委统揽全局、正确领导的结果;是旗人大、政协加强监督、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旗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扎实工作的结果。在此,我代表旗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向所有为全旗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过去五年,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经济总量小,发展不足仍是主要矛盾;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低,非资源型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生态建设与保护任务依然艰巨;城市建设缺乏特色和精品,城市功能需进一步完善;民生领域还存在不少亟需解决的问题,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十二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年主要工作任务

“十二五”时期,是我旗加快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旗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奋斗目标是: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61亿元,年均增长31%以上,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9:64:27;财政收入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29%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0亿元,年均增长17%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000元,年均增长15%左右;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500元,年均增长14%左右;累计引进利用国内(区外)资金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26%左右。到“十二五”期末,全旗生态明显改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实力进入全市第二组团。

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旗委十三届十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深入实施“生态立旗,工业强旗,开放兴旗”发展战略,强力推进工业经济,突出抓好城市建设,加快农牧业结构调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推动全旗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全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8亿元,增长1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2亿元,增长8%;第二产业增加值25.2亿元,增长19%;第三产业增加值15.6亿元,增长18%。财政收入达到4.25亿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300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580元,分别增长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65亿元,增长6.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5亿元,增长1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完成市里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年,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以扩张总量为核心,加速推动工业经济发展

扎实推进项目建设。抓好大板电厂投产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尽快并网发电。推动煤制烯烃项目取得实质性进展。实施翁根山风电场二期、达兰花风电场项目,年内风电装机总规模力争达到10万千瓦。确保130万平方米新型板材、30万立方米商品混凝土、60万立方米粉煤灰空心砌块等项目年内竣工投产。着力做好大板电厂二期、16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1500吨多晶硅等一批大项目的前期工作。搞好项目谋划,确保持续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重大项目后备梯队。

大力发展矿业经济。推动塔本沟铜多金属矿重组,开工5000吨选厂建设。实施卓正矿业500吨、景宏矿业500吨选厂项目。年内新增有色金属矿石日采选能力6000吨以上。加大矿产资源勘探力度,投入探矿资金1.5亿元,加快昂格图、沙布台北山、衙门营子铅锌矿、要尔吐铜矿、白音汉铁矿等探矿区的探矿工作,争取尽快进入采选阶段。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对资源进行优化整合,提高矿山企业生产能力。

加强对重点企业服务和调控。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中小企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坚持把缓解企业融资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进银企合作。按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要求,重点培育煤化工、矿山采选、巴林石等产业,支持企业搞好技术研发,积极引导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加快产品结构调整,不断拓展市场,促其上规模、上水平,倾力打造产值超亿元、利税超千万元的“双超”企业,以点带面,拉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推进大板煤电化基地建设。争取大板煤电化基地进入“自治区级工业园区”行列,成为自治区循环产业示范区。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亿元,打通基地南、北出口,贯通基地西区与物流园区的道路连线。开工建设中电投煤炭物流中心项目,建成铁路货物专用线和仓储装卸站台一处。启动基地3万吨污水处理厂工程。规划建设综合服务区,为基地内企业提供配套的加工产业和便民服务。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京蒙对口帮扶为契机,创新招商举措,提高招商实效。依托资源和产业优势,重点做好煤制气、多晶硅、甲醇下游产品开发、有色金属深加工、新型建材等项目的招商工作。针对京津冀辽、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调整发展战略,实施“二次创业”的有利时机,积极引进机械加工及组装、纺织、服装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努力在承接产业转移上实现新的突破。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全面规范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严厉查处一切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和事件。全年力争引进资金50亿元。

(二)加大农村牧区工作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

调整与优化农牧业结构。继续坚持“小畜向大畜上调整、大畜向优质牛上调整”的思路,毫不动摇地发展肉牛产业。抓好现有肉牛专业村巩固提高工作,大力推广普及科学饲养技术,促进饲养管理的模式化、标准化。引进优质基础母牛1万头。狠抓牲畜改良工作,完成牛冷配7.5万头。鼓励牛羊短期育肥。完成育肥肉牛3.5万头,出栏肉羊60万只。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坚持“为牧而农、为养而种、种养结合”,扩大饲用作物种植面积,年内青贮饲料地种植面积30万亩以上,推广种植紫花苜蓿2.7万亩。加强旱作基本田建设,大力推进高效节水灌溉,实施5.45万亩玉米膜下滴灌工程,推广使用配方肥50万亩,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在大板镇周边发展设施农业7000亩。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以发展肉、绒、乳、林四大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加强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农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品牌化生产。培育和引进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肉类、木材、皮革、绒毛、马铃薯、胡萝卜等精深加工,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整合现有木材加工企业,谋划建设木材加工产业集中区。开展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规范达标工作,增强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壮大农牧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加强生态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林业建设37万亩,草原建设15万亩,争取将311万亩林地列入第四批国家重点公益林补偿项目。围绕西拉沐沦河流域百万亩杨树用材林建设工程,新增杨树用材林7万亩,基地面积达到73万亩;实施环大板地区生态体系建设保护工程,完成治理9.7万亩;开展境内公路、铁路沿线绿化工程,治理绿化长度53公里、1596亩。建设德日苏宝冷水库拦沙堰工程。继续抓好达林台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完成小流域治理6000亩、节水工程20处。做好病险水闸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项目审批工作。科学规划重点水利项目完成后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搞好水资源评价。建设棚圈4万平方米,青贮窖7万立方米,购置加工机械450台(套),配套草库伦建设6000亩。实施农业综合开发草原建设项目2个。建设户用沼气池1500处。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扩大优质耕地面积。

切实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旗进一步加强生态建设保护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若干规定》。编制并组织实施《查干沐沦河流域及水源地生态保护规划》。落实国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封育禁牧工作的通知》精神,对封育草牧场发放禁牧补助,对山羊实行全年禁牧。加强禁牧队伍建设与管理,提高执法水平,坚决做到禁得住、不反弹。积极推行草畜平衡,引导和鼓励农牧民发展现代高效畜牧业,促进畜牧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相和谐。严厉惩治各种破坏生态行为,加大野外火源管理力度,力争做到无重大火警火灾发生。

扎实推进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坚持试点先行,采取以奖、涉农项目资金捆绑使用等多种措施,广泛开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结合每个嘎查村的现状,明确具体的发展项目和建设重点,力求在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村容村貌整治、文明新风创建、民主管理制度完善上实现新突破。全面落实各项惠民政策,深化农村牧区综合改革,推进嘎查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涉农资金“一卡通”和嘎查村公益性债务化解工作。抓好农村牧区最低生活保障和扶贫开发两项制度衔接工作,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努力使贫困群众稳定增收。发展劳务经济,推动农村牧区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非牧产业转移,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三)加速推进城镇化,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全面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把城市建设作为今年和今后一个时期“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促进城市面貌明显改观。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大板镇城市总体规划,扩大控制性详细规划覆盖面,编制实施城市给排水、供暖、供电、供气等专业规划。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实施街路改造、大板垃圾处理厂、污水处理厂中控系统安装和城市饮用水水质水文勘查项目。建设巴林路北出口景观带、旗医院街心公园和文化广场等处绿化工程。完成城北集中供水及高低压线路整改工程。大力推进房地产开发。重点实施巴林路北出口、巴林石文化产业园三期等开发项目,年内新开工面积达到70万平方米,竣工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成立拆迁管理工作机构,依法开展城市拆迁工作。狠抓规划监察管理,对城市规划区内的私搭乱建行为进行严厉整治,坚决遏制违法建设行为,优化建筑市场环境。加大城市建设融资力度,积极争取开行、农发行贷款,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城市建设。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在税费、土地、融资等方面出台相应政策,提高城镇服务功能,增加产业和人口聚集,使全旗小城镇建设实现突破性进展。

狠抓城市市容与环境卫生管理。积极开展专项整治活动,解决占道经营、交通拥堵、垃圾污染、噪声扰民等问题。严格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实施数字城管建设工程,逐步实现城市管理信息化。加强城市保洁、垃圾转运工作,逐步推行环卫工作市场化运行管理。进一步提高市民群众环境卫生意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完善交通电力基础设施。认真做好巴新铁路、集通铁路复线建设地方性工作,积极推进大板铁路枢纽站工程,确保列入自治区路网规划。完成塔西村至天河梁段28公里三级水泥路、大板至良种场段7公里三级油路工程,实施县道西大线杨家营子桥、303线十家子公铁立交桥、敖日布江桥工程;确保大板二级汽车客运站投入运营。投资4800万元,完成66KV胡日哈送变电、宝日勿苏变电所增容扩建工程。开工建设66KV益和诺尔送变电等农网升级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大板至阜新4回500KV输变电工程。

大力发展服务业。完成宏大市场改造、大板国家粮食储备库续建工程,开工建设10万立方米成品油储备库。选址筹建蔬菜水果及农副产品、煤炭建材批发市场和大中型出租车辆停放场。抓好巴林石文化产业园运营工作。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网工程”建设,做好“家电下乡”销售网点规范管理工作。完成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工程。加强粮食市场监管,抓好放心粮油店创建工作。加快赛罕乌拉、德日苏宝冷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多渠道引进开发建设资金,力争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拓宽旅游客源市场。力争索博日嘎镇进入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行列。

(四)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增强公共服务能力

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切实加大教育投入,抓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建设。重点做好教育园区、大板三中、索博日嘎和宝日勿苏中心小学等建设项目。积极培养和引进人才,不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专业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0%以上。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全旗初升高升学率达到88%以上,高考本科录取率达到74%以上。重视发展学前教育,全旗学前三年教育幼儿入园率达到65%以上。抓好学校安全工作,为学生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努力提高卫生服务水平。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完善120急救中心设施建设,力争开工建设旗传染病房(医院)。加强医院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培养,逐步提升医疗卫生整体服务能力。深化计划生育综合改革,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努力构建覆盖城乡的文化服务体系。筹建一处大型综合性文体活动场馆,新建基层文化站7处。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载体的管理和服务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对辽庆陵、怀陵及奉陵邑、康熙行宫、荟福寺、巴林王府等历史遗迹进行合理开发利用,丰富文化旅游内涵。积极争取国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项目,推进全国格斯尔文化研究基地项目顺利实施。发挥巴林石品牌优势,做好格斯尔动漫、画册等文化产品制作前期工作,使文化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转变,带动我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继续实施“村村通”工程,提高广播电视覆盖率。广泛开展群众体育、民族体育、竞技体育活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扩大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险范围,提高社会保险参保率。加强社会保险基金管理和监督,确保基金运行安全。发挥残联、红十字会、民政救助站作用,开展多种形式的城乡救助活动,努力解决低收入群体生活困难问题。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抓好城乡劳动者技能和创业培训,积极帮助零就业家庭、下岗失业人员等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就业。

维护社会稳定形势。推进平安创建,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实施“平安信息化社区工程”,提升广大市民安全指数。深入开展社会矛盾化解,落实第一责任人、重大案件领导包案制度和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机制,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有效预防、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加大食品药品市场监管力度,确保食品卫生安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对重点领域进行隐患排查和专项整治,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实施“六五”普法,深入开展依法治理、社区矫正、法律援助工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做好科技普及、人防、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

(五)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惠民实事

坚持不懈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今年,旗政府将筹资4.39亿元,继续集中力量办一批人民群众最关注、最直接、最现实的事情,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1、完成大板城区东环路(煤电化基地-省际大通道段)建设工程,对索博日嘎街路面进行翻新,对教育园区东侧、罕山路北段等街路进行改造,建设罕山路至污水处理厂排水管网。

2、实施校舍安全工程。完成投资2亿元,使全旗中小学校舍均达到国家抗震设防标准,80%学校达到标准化学校要求。

3、对普通高中蒙语授课学生,职业高中学生及普通高中汉语授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除学费,免费提供教科书。

4、实施全民健康服务工程,为每位城乡居民提供20元以上公共卫生服务。完成适龄妇女宫颈癌免费检查13500人,乳腺癌免费检查1500人。继续实行农村牧区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牧区生育妇女免费服用叶酸政策,开展免费婚前、孕前检查,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5、在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和基层卫生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取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和自治区增补的非目录药品的药品加成,实行零差率销售。

6、旗级财政为每位参加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农牧民增加10元参合资金,使人均筹资水平达160元,高于全区150元标准,报销封顶线由4万元提高到5万元。为所有低保户、五保户、优扶对象每人提供新农合个人参合资金55元。

7、加大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力度。建设廉租住房2.7万平方米,对1000户以上符合条件的城市低收入家庭发放廉租住房补贴,改造国有林场危旧房4.9万平方米、农村牧区危房500户以上。

8、完成26个自然村通自来水或供水点建设工程,解决11770人饮用高氟水、苦咸水和饮水困难问题。

9、改善农村牧区交通条件。修建通村油路30公里、砂石路50公里。

10、开发城镇公益性岗位500个,新增就业1000人以上。

11、按政策要求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10%左右。

12、整合各类项目资金6000万元,开展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年内完成20个嘎查村整村脱贫。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篇5

20**年我县经济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县委八届五次全会确定了以项目建设为突破,保持投资较快增长;以园区发展为抓手,促进工业提质增效;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壮大农业特色产业;以红色旅游为引领,促进消费较快增长;以三年大变样为动力,加快**市建设步伐;以改革创新为手段,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以保障民生为目的,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以增收节支为重点,抓好财税金融工作八个方面的工作任务,这是全县的工作大局,也是我们政协履行职能的重要方向。我们一定要紧跟我县“科学发展、富民强县”和建设**市的总目标,切实把政协各项工作统一到全县中心工作上来,坚定信心,开拓创新,以履行职能的新成果、自身建设的新成效、服务社会的新贡献,为实现县委八届五次全会确定的发展目标做出不懈努力。

20**年,县政协工作的总要求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和建设**市总目标,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着力在促进我县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上下功夫,在凝心聚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上下功夫,在创新抓手提高政协工作科学发展水平上下功夫,为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一、履行职能,着力推进**科学发展

坚持把促进科学发展作为履行职能的第一要务,不断提高履行职能的成效,着力促进科学发展观在我县的贯彻落实,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认真组织政治协商。制定全年协商计划,完善协商程序,提高协商质量,特别要做好协商成果的转化和落实反馈工作。精心组织各个层面的政治协商活动,完善“全体会议整体协商、常委会议专题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专委会议对口协商”的协商格局。常委会议将在调研基础上,就“十二五”规划与县政府进行专题协商。主席会议将就“城区‘城中村’改造情况”进行协商议政。各专委会也将有计划地与对口联系部门开展协商活动。新晨

积极推进民主监督。认真探索创新民主监督的形式,进一步完善民主监督机制,切实提高民主监督实效,为促进党政决策的有效落实发挥积极作用,重视和支持委员小组开展监督活动。

深入开展调研视察。选择事关**科学发展的有关课题开展调研、视察,积极为创新发展模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建言出力。除常委会的重点调研外,我们将就“节能减排”、“生态文明”开展视察活动;组织教科文卫界委员对“我县义务教育”、“农村医疗卫生”的有关情况进行视察;相关专委会将就“进一步推进城区公交发展”、“我县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等课题组织调研。二、为民代言,着力反映社情民意

始终坚持履职为民的理念,牢固树立“人民政协为人民”的思想,不断拓展履职为民的内容、方法,为反映和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用心、用情、用力。

搭起服务民生的大舞台。组织和引导委员运用提案、调查报告等形式,多建务实之言,多提可用之策,推动有关民生问题的解决。更好地利用提案工作来服务民生,继续公开向社会征集提案线索,坚持采用县政协领导督办重点提案、“三见面”协商办理、跟踪督查和“二次办理”等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提案的解决率和落实率,推动更多民生问题的解决。

建立反映民意的信息网。积极做好反映社情和了解民意工作,拓宽信息渠道,整合信息资源,健全信息网络,提高信息质量,为人民立好言、建好言、代好言,使政协成为汇集和反映民生的“通讯站”,成为沟通县委、县政府同人民群众联系的“连心桥”,为党委和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提供广泛的信息和智力支持。

落实改善民生的举措。继续组织和引导委员开展科教扶贫、帮困济弱、捐资助学、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等社会公益活动,关注新农村建设,帮助困难群众反映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三、高举团结民主旗帜,着力建设和谐文明新**

牢牢把握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多做建言献策、协调关系、汇集力量、化解矛盾的工作,为建设和谐文明新**不懈努力。

多做协商民主、建言献策的工作。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的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维护稳定的价值和功能,支持各团体、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通过政协这一舞台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形成广开言路、广集民智、广谋善举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在全县政协委员中开展“我为生态文明建设献一计”活动。

多做团结联谊、凝聚力量的工作。切实加强与各界人士的团结联谊,为**发展和稳定多作贡献。积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民族宗教界人士的团结联合工作,努力把各方面的力量和智慧引导到建设生态文明和全面小康社会上来。

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充分发挥政协联系广泛、渠道畅通的优势,鼓励和动员广大政协委员加强同本界别群众的联系,围绕群众思想认识上的“困惑点”、矛盾“易发点”,主动协助县委、县政府多做说服教育、理顺情绪的工作,努力把县委的决策、主张转化为县政协履行职能的共识,转化为全体委员及所联系群众的共同意志。四、加强学习,着力提高履职能力

坚持以政协文化建设为动力,推进学习型政协组织建设,不断完善政协工作机制,扩大政协社会影响,为政协履行职能营造良好的氛围。

进一步推进学习型组织建设。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有计划地组织政协学习活动,重点学习中共十七届四中全会、新中国暨人民政协成立**周年有关会议等精神以及政协文化、政协业务等知识,提高委员和政协机关干部履行职责的能力和水平。深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结合政协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全县发展的新情况,努力探索县政协服务科学发展的新思路。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篇6

一、“*”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

(一)“*”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成就

“*”期间,我省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中心任务,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按照“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基本思路,强化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深化改革,加大投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加快扶贫开发进程,不断改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条件,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广大农民群众,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使“*”成为我省农村工作力度最大、出台措施最实、农民得实惠最多、成效最为显著的时期。

农村经济实现四个重大突破,“*”发展目标全面完成。*年全省农业总产值突破千亿元,达1068.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656.2亿元,粮食生产突破历史最高水平、达1515万吨,分别比2000年增长30.7%、27.6%和3.2%,“*”年均增速分别为5.5%、5%和0.6%。畜牧业产值突破300亿元、达到339.7亿元,年均增长11%(未扣物价)。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2000元、达到2042元,年均增长6.7%。圆满完成了“*”计划确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为全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粮食生产再上新台阶,优质特色农产品大幅度增加。*年全省粮食总产量再创历史新高,实现12年连续增产。烤烟和鲜切花产量分别为77万吨和36亿支,保持全国第一位;甘蔗、茶叶、橡胶产量分别为1415万吨、11.6万吨、24万吨,保持全国第二位;马铃薯产量(折原粮)158万吨,居全国第四位;人均肉产量67公斤,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开始建立,优质特色农产品呈现面积扩大、质量提高的态势,优质粮油作物种植面积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26%。全省有92家企业、195个产品获得绿色食品产品标志,184家企业、382个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72个产地获得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林牧渔业全面发展。*年,全省经济作物比例提高,粮经种植结构比调整为69.6:30.4,优质粮食面积突破2000万亩,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到1442万亩;农、林、牧、渔业产值构成比由2000年的61:7:30:2调整为56:10:32:2。林牧渔业产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畜牧业产值和林业社会产值分别突破300亿元和200亿元大关,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2%,仅次于种植业在农业中所占份额。优势农产品区域化生产格局初步形成,无公害农产品面积1500万亩,建成优势农产品基地600多个。

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加快,外向型农业不断扩大。到*年底,全省各类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2561家,固定资产总值达到20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226亿元,经国家和省认定的重点龙头企业有96家,年销售收入上亿元的有49家,辐射带动农户增收50亿元。全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到7000多个。全省共引进省外国外农业企业113家,引进中外资金17.52亿元,农产品出口创汇4.8亿美元。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外向型农业的发展,加快了特色农业发展和优势产业集聚,提升了农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带动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年全省乡镇企业增加值608亿元,实缴税金75亿元,从业人员357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78%、84.3%和26.3%,全省农民人均从乡镇企业获得纯收入600元,超额完成“*”计划目标。农产品加工快速增长,规模以上乡镇工业发展势头强劲,不仅成为支撑全省工业经济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而且成为加快县域经济和城镇化发展的推进器。乡镇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达53个,5亿元的乡镇122个,亿元村357个。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了5个百分点,从2000年的23%提高到*年的29.5%。

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减负促增收成效明显。*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的1479元增加563元,“*”年均增速比“九五”期间提高1.5个百分点。畜牧业、冬季农业、优势特色农业、林产业和非农产业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新亮点,*年来自畜牧业的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0%。实施“百万民工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和新型青年农民培训工程,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步伐,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近500万人,劳务收入突破100亿元,对全年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近20%。实施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退耕还林现金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率、取消了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等惠农政策,共减轻农民和农业企业负担27亿元,全省农民减负率达67%。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贫困农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按照“省负总责、县抓落实、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总要求,调整思路、分类指导,以整村推进、劳动力转移培训、产业开发、安居工程为重点,充分发挥小额信贷、易地搬迁、社会帮扶等行之有效扶贫措施的作用,五年共投入财政和信贷扶贫资金、定点扶贫和对口帮扶资金155.73亿元,贫困人口下降到737.8万人,比2000年的1022.1万人减少284.3万人,有30多万户特困农户告别了住破烂茅草房的历史。80个国家和省级扶贫重点县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103元上升到1537元,年均增幅为6.9%,高于全省平均增幅0.2个百分点,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在97%左右。贫困地区呈现经济持续增长、社会事业不断进步的良好局面。

农业投入明显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明显改善。“*”期间,各级财政用于支持农业的支出达474.46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53%,年均递增9.8%,其中争取国家安排我省农业基本建设投资65亿元,比“九五”增长27.7%。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建设取得新进展,以高产稳产农田和以“润滇工程”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建设成效明显,办成了多年想办而未办成的大事,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全省新增柴石滩等大中小水库150件。“润滇工程”中,麻栗坝水库作为我省首个列入国家基建计划的大型水库以及其他20件中型水库已开工建设。开展了大规模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61件中型病险水库、26件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得到国家投资补助,建设情况良好。全省水库建设数量、质量、进度均处于全国前列。农村山区“五小”水利工程取得新进展。“*”期间,全省累计解决农村饮水困难人口556万人,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7万亩,节水灌溉面积210万亩,高稳产农田250万亩,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1.2万平方公里。农村道路、能源、通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到*年,全省农村自来水受益村比重达到83%,有98%的行政村通电、通公路,92%的行政村通了电话,农村户用沼气池超过150万口、居全国第四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等为主的林业六大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累计完成营造林5299.9万亩,封山育林与森林管护面积近2.5亿亩,设立自然保护区181个,完成退牧还草40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49.9%,实现有林地面积和蓄积量的持续双增长,大部分地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

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社会事业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税费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粮食购销市场化、土地征用制度、供销合作社、农村信用社等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进,认真实施《*省农村工作守则》,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全面开展了村级体制改革,实行了以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为主的村级民主自治,保障了村民的民利。农村教育“两基”攻坚战取得新成果,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县市达到112个,人口覆盖率达到86%,青壮年文盲率降到5%以下,享受免费教科书的学生达到257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取得新进展,参合农民达到650万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新突破,全面推行了农业人口家庭独生子女“奖优免补”政策,人口自然增长率降到8‰以内。普遍开展了创建“文明村镇”、“十星级文明户”和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三下乡”等活动,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2.5%和93.5%。加强了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了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上了一个新台阶。

(二)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

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阶段,我省同全国一样,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一是党中央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为新时期做好“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新时期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指导思想,坚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信心和决心。二是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和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我省生产总值、财政总收入迈上新台阶,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初步具备了加大力度扶持“三农”的能力和条件;坚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方略,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为进一步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力度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三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及扩大国内外合作带来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东中部产业结构升级转移,“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中国与东盟建立自由贸易区合作项目的落实和实施,特别是随着中国连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通道的建立,农业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我省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劳务输出优势明显,拓宽了我省农业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市场的发展空间。四是我省“*”农村经济社会已经具备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农产品需求持续增长,消费需求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趋势更加突出;交通、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和谐发展的基础更为坚实。五是农民群众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普遍高涨。全省上下加快发展的认识进一步统一,各地实践经验日愈丰富、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良好氛围基本形成。

(三)主要挑战和不利因素

“*”期间,我省农业农村发展既有机遇和有利条件,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主要有五大矛盾: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与城镇建设和工业发展的矛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的矛盾;推进农村经济现代化发展与传统粗放增长方式的矛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矛盾;促进农民生活宽裕与农村劳动力就业门路单一的矛盾。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与全国相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更加艰巨。

第一,农民增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拉大。农业人口多,农民增收困难是制约*新农村建设最突出的问题。*年,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042元,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3255元相比,仅占全国的62.7%,在各省市区排列第29位。我省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之一。*年底仍有绝对贫困人口248.4万人,农村低收入人口489.4万人,分别占全国的10.5%和12%,近70万特困群众丧失生存条件,7个人口较少民族整体上处于贫困状态,贫困人口多达125.7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4.3:1扩大到*年的4.5:1,最高的官渡区与最低的福贡、贡山县差距达4200元,城乡之间、与全国之间、地区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

第二,农业基础薄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农业投入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抗灾能力弱。一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水利瓶颈制约突出,工程性缺水问题严重,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近2/3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全省人均库塘蓄水只有222立方米,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左右,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总面积的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个百分点;人畜饮水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1500多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和不安全。二是农村公路交通等级低。全省县以下的农村公路均为低等级公路,沥青、水泥、弹石路里程仅有1.2万公里,道路硬化率低。三是农村电力开发利用程度低。一些民族贫困边远地区至今尚未通电,农村用电水平较低,到户电价偏高,全省县以下农村人均年用电量仅110千瓦时左右,与全省人均年用电量600千瓦时和全国人均年用电量1000千瓦时相比,差距很大。四是农村生态状况局部恶化的趋势尚未根本扭转。耕地减少、草山退化、湿地消失、河流湖泊污染、岩溶地区石漠化、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等现象仍未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的37%,年土壤侵蚀总量5亿吨,占全国年流失量的1/10。全省自然灾害发生频繁,年均因灾造成的经济损失在50亿元以上。

第三,农业增长方式粗放,农业竞争力在短期内还难以较快提高。农业产业和布局结构还不合理,林牧业仍处于“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状况,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水平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小、散、弱”,农产品精深加工滞后,外向型农业发展水平不高,大部分农产品“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能力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还不高;新型合作组织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不完善,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不高。

第四,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农民生活条件较差。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体育和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发展滞后。*年,我省尚有17个县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全省中小学危房率达1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8.5个百分点,农村中小学危房率则达到14.8%;全省有874个乡镇卫生机构还没有实现有房屋、有设备、有人员的“三配备”目标,占乡镇卫生机构总数的59%;有5825个行政村的卫生室没有业务用房,占村卫生室总数的44%。广大农村地区因贫致病、因病致贫、因灾致贫的问题突出;多数行政村及乡镇体育设施欠缺,不能满足农民健身及传统体育活动的需要;村镇规划滞后,社会事业发展和村镇整治投入不足,生活消费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落后,农村环境“脏、乱、差”突出,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2%和54%。社会保障投入严重不足,大部分乡村群众既没有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又没有实行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一些乡镇五保户供养没有经费来源,残疾人保障经费未能足额发放。

第五,农村劳动者科技文化素质低,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度较大。农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总数达54%,高中文化程度仅占8.2%,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滞留农村,培育新型农民任务艰巨,农民权益保护缺乏组织和制度保障。目前全省还有800万富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农村就业压力巨大。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一)总体思路

“*”期间,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以增强农业、富裕农民、繁荣农村、缩小差距为目标,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加快科技进步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和保护为保障,倾力发展六大产业,重点实施工程,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上述发展思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要围绕新农村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的“四村”目标和“产业发展新格局、农民收入新提高、公共服务新体系、乡村建设新面貌、乡风文明新风尚、民主管理新体制”的“六新”任务,统筹城乡规划布局、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促、城乡互动”的发展道路;要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稳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力打造特色优势产业,优化产品、产业和区域布局结构,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要建立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大农业和农村的投入;要全面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解决好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推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

(二)发展目标

“*”期间,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农业稳步发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农业增加值达到950亿元,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5%以上,力争达到1000亿元。

―——粮食稳定增产。总产量突破1600万吨,年均增长1%以上。

——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人均纯收入达到2700元以上,年均增长6%以上,力争达到3000元。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加快,力争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700万人,实现农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5%左右;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提高农村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水平。

——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明显加快,优质农产品大幅度增加,畜牧业产值和林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分别达到35%和15%以上,农民人均家庭经营收入中畜牧业比重达到40%。

——农业增长方式进一步转变。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良种良法推广水平进一步提高,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0%以上;节约型农业稳步发展,土地、水、化肥、农药等利用效率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农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出口达10亿美元以上;培育国内知名品牌40个,其中国内驰名商标5个、中国名牌产品10个以上;培育*省名牌产品100个以上、*省著名商标100个,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增蓄水库容12亿立方米,新增年供水能力14亿立方米,建成高稳产农田500万亩、基本农田50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农田有效灌溉程度提高到40%以上。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2万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53%以上,重点地区生态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状况显著改善。

——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步。改造农村公路15000公里以上;确保解决500万、力争解决75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解决48.44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农户通电率达到96%以上;新增农村户用沼气池100万口以上;以改水、改厕、改厩、治脏、清乱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寨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加强。

(三)主要任务

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部署,围绕实施“十大”建设工程和完善“六大支撑体系”,“*”期间,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任务是:

⒈稳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把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科技水平作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点。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为核心,以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目的,着力构建粮食稳定增产的坚实基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积极做好土地整理工作,确保耕地保有量达到9150万亩,基本农田保护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80%以上。继续加强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继续加强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以良种良法为主的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先进适用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实施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关键的科技入户工程。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病虫害的防治。“*”期间每年建设高稳产农田100万亩,基本农田100万亩。

⒉加快发展优势特色产业

积极实施产业支撑打造工程,以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为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为支撑,紧紧围绕全省18类优势农产品,重点建设一批规模化、集约化的特色产业原料基地,尽快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的龙头企业群体、产业集群和产业带,造就精品,创造名牌,不断拓展产业链,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打好生态牌、绿色牌、科技牌、区位牌、资源牌,打造特色产业发展的新优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工业化进程,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农业比较效益。

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加快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农产品的增效增值,带动农民增收。继续搞好农村集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建设,积极扶持与农民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做好农民外出务工的引导和服务工作,大力发展各种劳动力市场和中介组织,拓宽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⒋加强农村扶贫开发

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以基本解决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增加农村低收入人口收入为目标,紧紧瞄准贫困群体,以贫困村为主战场,实施整村推进、产业开发、劳动力培训转移“一体两翼”战略,突出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事业建设重点,落实易地搬迁、小额信贷、社会扶贫等扶贫措施,继续开展以工代赈扶贫,因地制宜创新机制,分类指导,完善政策措施,实现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同步加大、基础设施条件和贫困村寨生活环境同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素质同步提高。到2010年省级扶持3万个、州市级扶持1万个,共完成4万个30户以上贫困自然村的整村推进任务。扶持100个省级劳动力转移培训示范基地,培训转移200万贫困地区劳动力。力争完成20万缺乏生存条件贫困人口的易地搬迁。

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从解决农村群众生活需要入手,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继续实施基础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推进“两基”攻坚。到2010年完成全省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农村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多形式开展农民的继续教育,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素质和职业技能。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重点加快建立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推进初级卫生保健,在原有52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的基础上,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农村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减轻农民医疗负担,提高农民的健康素质。发展和繁荣农村文化体育事业,深入开展文明村镇创建活动,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全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按照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适合农村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三、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重点产业

⒈畜牧产业

坚持“增加总量、提高质量、突出特色、择优发展”的方针,调整畜牧业结构,重点发展草食型、节粮型畜禽,培育猪禽业、肉牛业、肉羊业、奶业等四大主导产业,抓好良种繁育、动物防疫、基地建设、产品深加工等重要环节,发展规模养殖,实现品质良种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大幅度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占有率,创出一批国内外知名品牌,使畜牧业产值在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40万吨、奶产量50万吨、禽蛋产量25万吨;畜牧业总产值达到800亿元以上。

⒉林业产业

在加强生态建设的同时,立足于森林可持续经营,强化资源培育和综合利用,积极发展林纸一体化、木材加工及人造板、林化工产业、特色经济林、森林资源非木材产品、竹、藤产业、野生动物驯养繁殖产业、森林生态旅游业等林产业,培育和营造一批速生高产造纸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优质高产林化原料林、特色经济林、优质竹林基地、建设一批林下产品种植基地及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初步建立起定向培育的稳定原料供应基地。加快发展林产品深加工,提高林产品的附加值。稳步开发特色森林旅游业,努力实现从单一木材利用转向多资源利用,把林业产业建设成为多门类的产业体系。到2010年,林业产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以上,努力实现林业跨越式发展。

⒊优势生物产业

稳步发展烟草产业。稳步发展优质烤烟,积极发展具有市场需求的香料烟、白肋烟,为省内、国内烟厂和国际知名烟草集团生产优质名牌卷烟提供优质原料。实施全省基本烟田建设规划,继续把烤烟生产向最适宜区转移,建成不少于1200万亩基础设施配套、耕种制度科学、保护措施完善、稳定丰产的高标准基本烟田,烤烟种植面积稳定在600万亩,烟叶生产量稳定在1600万担左右。形成科学合理的烟叶生产布局,构筑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烟叶生产体系,把我省建成我国最大的烟叶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蔬菜产业。围绕大中城市供应、扩大外销、旅游业发展和深加工,优化布局,加快发展精细蔬菜、反季蔬菜、夏秋补淡蔬菜、野生蔬菜,到2010年种植面积达到1000万亩,产量1600万吨,综合产值180亿元,使我省成为我国重要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出口基地。

稳定发展甘蔗产业。压缩高海拔和陡坡地蔗园,重点发展潜力大、产业化程度高的滇西南和滇南两个甘蔗糖料优势产区,加速吨糖田和高优蔗园建设,做好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大力提高甘蔗单产和含糖率。到2010年,种植面积控制在400万亩,产量达到2000万吨以上,综合产值120亿元,实现年产糖250万吨以上。

提升茶叶产业。加大低产茶园改造和良种推广的力度,加快加工技术装备更新改造的步伐,积极开发生态茶、名优茶。打造以普洱茶、滇红茶和下关沱茶为主导的三大“云茶”品牌,加强茶叶加工和市场营销,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实现“云茶”的高产、优质和高效。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茶叶产量20万吨,综合产值超过200亿元,出口创汇1亿美元。

巩固提升橡胶产业。以整合资源为重点,稳定规模,优化布局,依托先进适用技术,推广胶木兼优的良种种植和新型割胶技术,改造低产胶园,加强橡胶病虫害防治,提高单产和品质,努力降低生产和管理的综合成本。积极发展橡胶产品精深加工,开发名优新产品,提高附加值,提高橡胶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到2010年全省橡胶种植面积发展到500万亩,干胶产量32万吨,总产值46亿元。

大力发展花卉产业。加快推进优质花卉倍增、国际市场拓展、物流运输通畅、品种研发创新、“云花”品牌打造工程。依托重点花卉产区,发展壮大花卉重点企业,扶持花农合作组织,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花卉品种,促进大宗花卉品种、野生驯化花卉品种以及特色花卉品种的开发创新,不断提高以鲜切花为重点的花卉产品质量,完善物流网络,强化出口带动,逐步建立优势明显、特点突出、功能完善、运行高效的出口花卉产销体系,扩大优质花卉总量规模。到2010年,全省花卉产业总产值达到140亿元,出口额达到2亿美元。把我省初步建成享誉海外的亚洲花都和世界花卉研发、生产重要基地。

加快发展马铃薯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马铃薯加工、种薯企业(集团),建立淀粉加工型品种生产基地,菜用及薯条、薯片生产基地,优质种薯生产基地,菜用、反季加工原料生产加工型基地,积极发展种薯、商品原料及菜用薯、马铃薯食品和淀粉等精深加工业,形成产业链各环节的有机衔接。逐步把我省建成全国最大的马铃薯商品薯出口生产基地、面向全国和东南亚的种薯供应基地、全国最具市场竞争力的马铃薯加工基地。到2010年,全省马铃薯种植面积800万亩,总产量1500万吨,实现产值超过100亿元。

积极发展食用菌产业。充分利用*野生菌资源优势,在“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重点扶持一批野生食用菌产区县,建立以羊肚菌和牛肝菌为重点的人工促繁基地,积极发展松茸保护技术,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引进开发先进的保鲜和加工技术,在企业中推行标准化生产,提高野生食用菌的产量、品质和产值;大力发展珍稀、反季节食用菌,加强标准化基地建设和规范化栽培技术推广,攻克贸易壁垒,稳步提高国际市场份额,实现野生和人工食用菌出口的大幅度增长。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达50亿元,出口量达2.5万吨,出口创汇2亿美元。

着力发展水果、咖啡产业。重点建立一批温带水果为主的无公害生产出口基地,提高果品内在质量和采后加工保鲜、分级包装水平,积极开拓东南亚市场。通过品种改良、完善基础设施,改造一批林果基地,提高老果园经济效益;新建一批优质水果基地和加工专用原料基地,扶持一批果品流通和加工龙头企业,提升果品业的整体水平,推进水果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加快果品产业化发展进程。巩固现有咖啡园,积极稳步扩大咖啡种植规模,培育产业龙头,创*小粒咖啡品牌,做强、做大*咖啡产业。2010年,全省水果产量达210万吨,产值32亿元。咖啡种植稳步发展到60万亩,投产面积30万亩,实现年产干豆3万吨,工农业产值6亿元以上,力争年出口创汇2000万美元以上。

创新开发生物质能源产业。合理规划全省生物质能源产业发展,加快研发、选育能源作物和植物品种,推广先进种植、加工技术。在最适宜区合理布局原料基地,大力发展农村能源和生物质能源新产业。积极发展沼气、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和生物质气化,为农村提供高效清洁的生活燃料;加快生物质能源高新技术产业化,以生物燃料乙醇和生物柴油为开发重点,加大甘蔗、薯类等非粮农作物和膏桐、橡胶等木本油料植物的开发利用,对重点项目给予扶持。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生物能源产业发展新格局,力争把生物能源产业打造成为我省重要的优势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基地。

⒋农产品加工业

借鉴烟草产业发展的经验,选择粮油、畜禽、果蔬、淀粉、食糖、茶叶及咖啡、核桃、麻丝、林竹、橡胶和植物药等具有加工潜力的产业为重点,扶持骨干企业、名牌产品和特色园区建设,加大对加工企业技术改造、基地建设、新产品开发等的支持力度,着力提高加工能力和水平。引导乡镇企业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除烟草以外的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把我省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产业基地和面向东南亚、南亚的绿色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

⒌劳务产业

按照“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构建劳务信息、技能培训、劳务市场、政策保障和管理服务等五大体系,实施农民知识化、农业产业化、就业非农化、农村城镇化、政策制度化、服务优质化等“六化”联动工程,大力实施“百万民工培训工程”、“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加强对农民的政策法规、职业技能、安全知识和公民道德规范培训;坚持农业内部转移与向二、三产业转移相结合,常年转移与季节转移相结合,就地转移与易地转移相结合,鼓励使用本地劳动力,大力组织劳务输出,加快小城镇建设。到2010年,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00万人,实现农村劳务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重达到35%以上。

⒍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

加强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中心的市场网络建设。围绕名优特商品基地建设,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和规范农产品产地专业批发市场运行机制,以综合性批发市场为中心,以专业市场为骨干,以遍布城乡的集贸市场为基础,建设健全的市场网络。规范市场流通秩序,进一步加强“绿色通道”和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扶持农产品流通中介组织,发展农业行业协会、农产品生产销售协会等市场开拓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探索和推行农产品现代物流模式,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积极采用电子商务、期货交易、连锁配送、专供直销、交易、拍卖交易等方式和设办事处、开窗口等办法,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率。

(二)重大工程

⒈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工程

坚持总量基本自给、供需总体平衡的粮食工作方针,确保每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200万亩以上。同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单产,增加总产。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三种作物为主,选择60个粮食主产县,建立2400万亩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其中,中心示范600万亩,示范带动1800万亩)。通过改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和集成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加强土地产出能力、粮食加工能力和科技支撑能力三个能力建设,采用中心示范、带动辐射等途径,全面提升综合示范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夯实我省粮食安全的基础。

⒉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

继续落实《*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重点培育具有我省特色和优势明显的优质烟叶、畜产品、无公害蔬菜、“双高”甘蔗、中药材、花卉、茶叶、橡胶、果类、核桃、“双低”油菜、蚕桑、咖啡、食用菌、杂粮、林产品等优势农产品。加强优势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促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强力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结构调整,优先发展对农业生产影响大、农民增收关联度高、外贸出口拉动力强、原料基地落实的农产品加工生产,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到2010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1000亿元,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全省70%以上的农户与龙头企业或中介组织形成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农业产业化组织带动770万户农户,农民从事产业化经营增加收入185亿元。

⒊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积极筹措资金,加快以“润滇工程”为重点的水源工程建设,确保麻栗坝大型水库和已开工20件中型水库建成投入使用,全面完成国家第一、第二批规划内的71件中型、125件重点小(一)型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开工建设楚雄青山嘴水库和一批大中小型水库等工程;解决500万以上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大力发展小型水利设施,通过政府补助,鼓励农户为主参与新建一批小型蓄水、引水、提水、集雨水窖等水利设施,完成山区“五小”水利工程100万件;力争完成4000公里的干支渠防渗工程建设;强化对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提高防洪抗旱能力,缓解全省水资源供需矛盾。认真做好“滇中调水”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在国家支持下,“*”末期开工建设。进一步扩大以水浇地、坡改梯和中低产田改造为主的高产稳产农田建设,结合商品粮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龙头企业原料基地的水利配套,大力实施以节水改造为中心的12个大型灌区和19个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继续开展节水增效示范县工程,力争累计完成3000万亩高产稳产农田、2000万亩基本农田的建设任务。

⒋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工程

坚持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广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技术,积极发展节地、节水、节肥、节种的节约型农业。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新增农村沼气池100万户以上;新增小水电代燃料150万户,农村改灶50万户,太阳能推广50万平方米,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10个。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农田污灌与底泥施用,大力发展无公害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合理使用农药、化肥、薄膜等农用化学品,积极发展生态农业,搞好作物秸秆和畜禽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防治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继续改革农业供水体制,以农业用水计量收费为方向,推行面向农户的终端水价制度,促进节水型农业发展。坚持“科学规划、巩固成果、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原则,继续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石漠化治理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典型生态区建设。做好丽江拉市海调蓄水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建设。以九大湖泊、六大水系和石漠化地区治理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加大对工程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力度,加强水环境和水土流失治理,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实现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的统一。

⒌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工程

立足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把饮水安全、住房条件改善、乡村道路建设、环境整治等作为新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重要任务。从解决农民要求最急迫、受益最直接的问题入手,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规划先行,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采用政府补助、群众为主、社会参与等方式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提高饮水质量;全面提高农村公路通达程度和质量等级,切实解决农民出行难的问题;彻底消除农村破烂茅草房、杈杈房,逐步使农村住房整洁适用;开展以改水、改路、改厕、改房、改灶和治脏、治乱、治差为主要内容的“五改三治”工作,结合整村推进、易地搬迁、移民安置,实施农村民房抗震安居工程,建设清洁家园。有条件的地方,要推进农民集中居住,促进土地集约、产业集群、人口集中,使5万个以上的村庄得到集中整治。

⒍农业科技创新工程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整合各级农业科技研发技术和人才资源,建立省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创新基地,以*省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区建设为切入点,鼓励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参与农业科技创新,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成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强农业应用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支持和推进省内外先进农业科研成果的中试和示范推广,建立相对固定的新成果和新技术集成示范基地。大力开发和推广光、热、水等气候资源的应用技术,强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继续实施“种子工程”、“畜禽水产良种工程”,力争在品种良种化、种养规范化、管理科学化、产品优质高产化、农产品加工现代化等方面取得新突破,提高我省农业科技的总体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健全和完善农技推广体系,以“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为突破口,建立“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的科技成果快速推广转化长效机制。以培育科技示范户为重点,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建立一支用得上、留得住的乡土人才队伍。

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以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为基准,以农业投入品源头控制为重点,以农业标准化生产为基础,以质量认证和质量监测为手段,加强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积极推行Gap、Gmp、HaCCp、GSp认证及相关产品认证。加快建立以畜牧、蔬菜、水果、茶叶、花卉、烟草、药材、甘蔗和马铃薯等优势农产品产业为主体的农业标准体系框架。整合监测资源,逐步建立以省、部级农产品质检中心为龙头,州、市级区域性检测中心为骨干,县级农产品质检站或农药残留快速检测站(点)为基础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等监测体系,逐步实现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流通和消费。到2010年,建设1500万亩省级农业标准化综合示范区,80%的农业生产实现无公害标准化生产,5000万亩耕地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

⒏农业防灾减灾工程

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综合治理”的防灾减灾方针。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及相关灾害预警体系,重点强化灾害预报预警功能,加强气象灾害预警应急系统建设,建立防灾减灾决策指挥和科学的灾情评估体系,形成干旱、大范围致灾暴雨、低温冷害和森林火灾、滑坡、泥石流等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全面提高预报预警水平和服务能力。在滇中、滇东缺水地区积极建设专业的人工增雨作业基地,进一步提高空中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缓解水资源的短缺局面。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外来有害生物的防治。围绕防灾减灾、生态建设的需求,采取工程、生物、科技措施综合治理,加强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灾减灾能力。

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加快烟叶、畜产品、无公害蔬菜、“双高”甘蔗、中药材、花卉、茶叶、橡胶、蚕桑、咖啡、食用菌、林产品等优势农产品产业化进程。

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工程。以水稻、玉米、马铃薯为主,在60个粮食主产县建立2400万亩粮食安全综合示范区。

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12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在山区半山区新建100万件“五小”水利工程。建成高稳产农田500万亩、基本农田500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0万亩以上,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

科技入户工程。以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主体培训为主,科技人员到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2010年,先进实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均达到90%以上,农业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5%以上。

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建设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防疫监督、边境动物防疫四道屏障,做好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治工作。建立健全省、地、县、乡、村五级动物疫病技术支撑系统和兽药质量控制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到2010年,通过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率达到50%、优势农产品质量安全指标合格率超过90%。

农村饮水安全。解决农村500万人以上的人畜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无电地区通电工程。采用电网延伸、开发小水电、太阳能光伏发电等多种方式,解决48.44万户无电人口通电问题,2010年户通电率达96.2%。

农村能源。新增沼气池100万口以上,新增小水电代燃料150万户,农村改灶50万户,太阳能推广50万平方米,建秸秆气化集中供气站10个;营造薪炭林200万亩,改造薪炭林500万亩。

农村公路。改造农村公路15000公里以上,具备条件的乡镇实现通乡公路路面硬化;行政村公路的通畅能力广泛提高,基本实现村村通路。

农村教育。农村中小学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以尚未“普九”的17个县农村中小学为重点,建设学校教学、生活设施。实施职业教育建设专项规划,完善农村职业教育设施。

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建设乡镇卫生院以及贫困县、民族自治县、边境县中的部分县医院、妇幼保健院和县中医院(民族医院)。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到55%。

农村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完善县级服务站、中心乡镇服务站、流动服务车等。

农村文化。农村广播电视工程。推进广播电视进村入户,基本实现20户以上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做好农村电影设备、拷贝配送工作,基本实现一村一月放映一场电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级图书馆、文化馆设施建设,着力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加强农村体育健身场地建设。

村寨环境整治工程。以改水、改厕、改厩、治脏、清乱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寨环境整治,力争5万个村寨的环境整治取得明显成效。

(三)空间布局

从*山区、边疆、民族、贫困“四位一体”的实际出发,围绕现代畜牧产业、现代林业产业、生物产业、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突出在城郊区和平坝区、山区和半山区、热区和边境地区进行农村经济空间布局,加大《*省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实施力度,打破行政区划、所有制和行业的束缚,推进优势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尽快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⒈重点产业布局

畜牧产业。以昆明、玉溪、曲靖等市为重点建设现代加工型原料猪养殖基地,以曲靖、丽江、昆明等市为重点,建设以火腿为代表的传统加工型原料猪养殖基地。以滇东南、滇西南、滇中为重点建设肉牛加工外销基地。以昆明、曲靖、大理、楚雄、保山、丽江、临沧等地为重点建设肉羊生产基地,以昭通、曲靖、丽江、迪庆等州市为重点建设半细毛羊养殖基地。以德宏、保山、大理等州市为重点建设奶水牛养殖基地;以昆明、曲靖为重点建设奶山羊基地。以昆明、玉溪、曲靖、大理、楚雄、保山、德宏为重点建设现代化禽类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主要畜产品产业集群。

林产业。重点在思茅、西双版纳、大理、保山、丽江、迪庆、红河、文山、临沧等区域布局。以国家林业重点工程为带动,推进生态建设工程的同时,加大8大特色林产业建设力度。重点在林纸一体化、特色经济林、竹藤产业、干果产业、木材加工及人造板、林化工产业、林下资源开发等产业上,实现产业集聚式发展,加快林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生物产业。围绕建设以红河为重点的热带、亚热带水果产业带,以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为重点的橡胶、茶叶产业带,以昆明、玉溪为重点的花卉产业带,以保山、德宏为重点的咖啡、香料产业带,以文山、楚雄为重点的南药产业带,以干热河谷、农业秸秆丰富地区、甘蔗和橡胶产区为重点的生物质能源产业带,建设一批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基地,尽快形成一批优质特色农产品产业群、产业带。

优势农产品加工业。重点围绕优势畜产品、优势特色林产品、外向型特色生物资源产品的原料基地,向昆明、玉溪、曲靖、大理、蒙自等大中城市和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和交通沿线集中布局,加快产业向工业园区集聚,培植龙头企业,推进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发展循环经济,提高优势特色产业的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强对农民增收的带动力。

以农产品流通为重点的服务业。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省内国内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城市为营销重点,立足优势农产品产区,构建以大中型专业批发市场和农业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公路、铁路、航空和水运交通运输网络为线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和流通网络,构建以农业生产资料向乡村辐射的服务体系和以农产品价格、供求变化、经纪中介为重点的信息中介服务体系。

⒉重点区域布局

城郊和平坝区。以率先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方向,以加快无公害蔬菜、高档花卉、优质烟叶、优质稻米和优质畜产品等特色产业发展为重点,下大力气加快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原料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为现代化加工和外销提高原料保障,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培育一批名牌产品,推进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力争在优势特色产业的现代化发展上取得较大突破。

山区和半山区。围绕发展特色种养业,以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提高生产水平为重点,加大“五小”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拓市场,农林牧结合,大力发展优质草食畜牧产业、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优质蚕桑产业、地道药材产业等,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放活集体商品林,使畜牧产业和林产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产业。

热区。在金沙江、澜沧江、怒江、红河、南盘江等低热河谷地区及版纳、德宏等热带地区,发挥光热水土资源富集的优势,以甘蔗、茶叶、橡胶、热果、冬早蔬菜、咖啡、观赏绿化植物等为重点,加大开发力度,扩大冬季农业开发规模、稳步发展生物质能原料产业,积极发展精深加工,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热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

边境地区。在25个边境县市范围内,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构建互利合作的“双赢”机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开发与合作,以热带生物资源开发、四季蔬菜生产、畜牧业养殖、林产业和林产品开发加工为重点,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园区和科技示范园区;以替代种植为契机,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建立境外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发跨境农业,转移农村劳动力;加强农业科技合作,促进农业技术、种苗、化肥、农(兽)药、农机具和农用物资的出口。在红河州、思茅市、西双版纳州等地区建立边境农业合作区,以“一港三区”,即瑞丽姐告自由贸易港、河口工业加工区、打洛边境自由贸易区和磨憨边境自由贸易区为载体,建立*邻边加工服务贸易区和农产品进出易市场,加快边境地区外向型农业发展。

四、主要政策措施

(一)继续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政策,切实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

坚持长期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制度,贯彻落实好《农村土地承包法》,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落实第二轮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政策,建立县乡两级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调解机构,创造不断改善和优化农民安居乐业的政策环境。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管理办法》,以落实“一地一证”为目标,全面检查并切实纠正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规民约中侵犯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益的各种违法行为。

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按照“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搞活使用权”和“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原则进行土地使用权流转,适当鼓励土地的使用权向农业开发商、种田能手和其它经济组织集中,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农田地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发展土地规模经营,以农民土地使用权的资本化,引导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资源流向农业。严格执行国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主动做好土地流转法规的宣传普及,培育专业性土地中介服务机构,促进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规范化管理,提高基层干部依法执政能力,增强农民法律意识。

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实行土地征用与经济补偿、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同步进行的制度。继续从严从紧控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数量和范围,规范征地程序,提高征地占用补偿标准,落实被征地农民安置措施,维护被征地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申述权,坚决制止低价征占农民土地,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切实加强对农用地转用规划和计划审查,改革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农建设用地和农户宅基地审批制度,从严从紧控制建设占地的总量和速度,加强城市、工矿、交通、园区占地管理和耕地复垦,切实做到占补平衡。严格保护基本农田,落实基本农田“五个不准”,建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保持和扩大基本农田规模,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不下降。切实转变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以耕地质量建设为中心,以高稳产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促进耕地集中集约利用和规模经营,加大耕地产能建设力度,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进旧村改造,合理规划新村建设,继续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推进以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土地开发与整理,促进耕地的集约可持续利用。积极建立耕地保护与开发分级管理责任制和动态监测系统。

(二)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特色农业

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把增加农民收入与发展粮食生产结合起来,综合运用市场、政策和价格信息等各种经济手段,继续实施粮食补贴政策,改善粮食生产条件,努力建设优势粮食产业带,不断优化粮食品种,提高粮食质量,积极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健全和完善储备调节制度,提高种粮效益和农民收入,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发展。

大力发展畜牧水产、林业产业。建立健全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继续实施奶牛良种繁育补贴,引导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畜牧养殖小区,提高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水平。积极推进水产良种工程建设,提高良种覆盖率;充分发挥*鱼类资源优势,发展特色渔业;全面推进水产养殖科学规划布局,培植外向型渔业;建立完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性重大疫病的能力。积极推进林纸浆、林板、林化、林果、林下资源和森林旅游一体化经营,坚持基地建设优先的原则,搞好科学布局,合理选择林种树种,完善植造抚育采伐方式;增强国有林发展活力,放活集体商品林,改革林木采伐管理制度,切实将采伐指标落实造林、护林、用林者。

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坚持相对集中、合理布局、分类指导的原则,调整生产力布局,率先推进肉牛产业、乳业、蔬菜产业、茶产业、专用型马铃薯产业、鲜切花产业、食用菌产业等的产业集群建设。“*”期间,重点扶持500家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认定2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劳动密集型骨干企业发展、标准化生产,加大对冷藏、包装、运输、卫生检疫等加工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

加快乡镇企业发展。采取财政贴息、补助、参股、以奖代补等多种支持方式,引导和拉动信贷资金和民间资本的投入,积极支持乡镇企业,促进农民创业就业,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推进乡镇企业东西合作,鼓励乡镇企业发展边境贸易,鼓励内外商对乡镇企业进行兼并、收购、租赁、承包,鼓励乡镇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重组。创新管理体制,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健全经营机制,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步伐。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有重点地发展乡镇企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集约利用土地,提高集聚效应,繁荣小城镇经济。

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等方面的培训,积极开展以需定培、定向培训、定岗培训等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增强农民转产转岗就业能力,培养新型务工农民和产业农民。继续实施和完善鼓励企业增加就业岗位、加强就业培训的财税和信贷等有关优惠政策,采取政府引导、市场配置、企业订单、劳务派遣、能人带动、项目拉动、中介推动等多种模式,拓展农村劳动力就业领域。逐步建立为务工农民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服务网络,清理和取消各种针对农民工就业的不合理规定,降低进城和就业的门槛,切实解决务工农民工资偏低、拖欠和子女上学问题,建立和完善民工救助体系,加强以劳动仲裁、司法援助、舆论监督相结合的民工维权服务,切实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远程教育,积极整合城乡教育资源,扶持中高级职业教育学校,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利用现代信息网络和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农村和谐文化,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新农村建设全过程,武装干部头脑,教育带动群众,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三)以培育龙头企业为重点,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好农产品加工增值税进项抵扣、项目资金扶持产业化基地建设、财政信贷扶持龙头企业、技改贷款贴息、出口退税等政策措施。继续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围绕优势产业,按照重点龙头企业的认定办法,选择一批龙头企业,纳入政府扶持项目,支持龙头企业引进、示范和推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建立科技研发、质量标准和信息网络体系。鼓励和引导有品牌、有实力和知名工商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名牌产品为龙头,以优势企业为骨干,把政府扶持同企业改制结合起来,采取联合、兼并、改组等多种资产重组方式,推动实施“五个一批”的品牌战略,即支持一批优势农产品品牌、发展一批特色品牌、培育一批高新技术品牌、推进一批现代服务业品牌和扩大一批区域品牌,创造名牌,造就精品,开拓市场,增强我省农业的竞争优势。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实施资本运营战略,推动龙头企业由规模化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加大对原料基地建设的扶持力度。做到龙头企业建到哪里,原料基地建设到哪里,各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到哪里。鼓励龙头企业通过采取合同契约、股份合作、股份制、利润返还、托管或租赁经营等多种形式,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与农户建立较为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让农民获得一部分加工、经营环节的市场利润。对农民给予二次分配的企业,要优先扶持。引导企业和农民增强法制观念和诚信观念,规范完善合同内容,提高订单履约率。既让企业获得稳定优质的原料,也使农户借助企业增加收入。使基地生产逐步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由粗放经营向集约化经营、由兼业为主向专业化生产转变。

加大对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品行业协会、产销协会、购销公司、中介服务组织,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充分依靠农户采用合作、参股、预付定金等方式,引导村集体与供销社、农技组织、龙头企业等合作联合,实行“支部加协会(合作社)”等模式,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发挥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作用。

(四)依靠现代科技和装备,提高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加强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和新技术的推广及应用。支持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开展良种引育、选育、繁育、栽培技术,加强对先进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推广和应用。制定并实施重大农业科技推广计划。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积极推广先进旱作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提高农业灌溉用水利用效率。巩固提高农村可再生资源综合循环利用水平,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和测土施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鼓励并推广农膜回收利用,不断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发展节约型农业。普及应用种子精选分级、包衣、药剂拌种等加工处理技术;全面推广应用主要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技术。积极推广绿色高效生态畜禽养殖技术,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圈养技术模式和高效、优质、集约化的生态水产养殖技术,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切实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轨道转变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逐年增加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投入,重点用于基层站所改造、设备更新及有关科技培训;以县、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依托,新建一批农业科技示范场,开展实用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优良种苗繁育和实用技术培训;建立村级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农技推广项目招投标制度和科技联产承包制度,推广农技110、庄稼医院等服务形式,继续抓好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适用技术推广网络,认真组织实施“科技入户工程”,改变科技与生产两张皮、科技与推广不协调的现象,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尤其是要围绕外向型特色产业,对普洱茶、宣威火腿、冬早蔬菜、专用型马铃薯、出口高档鲜切花、小粒咖啡、野生食用菌等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率先实施标准化和产业化生产。

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积极示范推广先进适用农机具,逐步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优势农产品主产区机械化作业水平。继续实行大型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加大对农机大户和新型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引导和扶持,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对水利、生产、加工等中小农业机械服务给予政策性信贷支持,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五)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

统筹城乡改革。坚持以人为本,围绕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目标,打破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和政策,切实维护和保障好农民的合法权益,保障农民公平的待遇、完整的财产权利和创造平等的发展机会,探索改革统筹城乡、产业规划布局和发展、城乡基础公共设施建设、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城乡社会管理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城乡居民地位平等的经济社会新体制。昆明、玉溪、曲靖、大理、个开蒙等大中城市郊区要先行一步,力争2010年前在建立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机制上取得较大进展。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重点,努力深入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切实加快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预算管理方式改革。同时,要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的要求,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和种子管理体制改革,稳定基层“三农”服务队伍。重视解决乡村债务问题,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

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体制改革。把发展农村股份合作制作为重要方向,积极探索多种实现形式、多渠道、多种模式发展的新路子。省级集体经济专项发展资金要重点扶持经济薄弱村。鼓励村集体经济组织充分利用自有资产,采取股份合作、专业承包、租赁经营等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以清产核资和股份制改革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推行农村社区股份制改革。结合集体经济发展,加大小型水利产权制度等农村小型基础设施改革力度,大力发展农民用水户协会,着力壮大集体经济实力。

深化集体林产权制度改革。加快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理顺林业生产关系,因地制宜将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经营权逐步落实到户、联户、林场或其他经营实体,并配套开展林权流转、林木采伐、资源保护、投融资体制等综合改革。进一步明晰集体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增加林农收入,调动林农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把林业建设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产业,促进全省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基本完成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的目标,建立起“产权归属清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顺畅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林业产权制度,为加快我省边疆民族山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制度环境。

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加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力度,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加快发展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和消费品连锁经营,发展农村现代流通业;围绕加快建设一批对接大西南乃至全国以及东盟市场的农产品物流基地和专业物流中心,进一步开拓省际“绿色通道”网络,实现鲜活农产品省际、周边国外市场的互通。加快国有粮食企业改革,培育和规范粮食市场,完善储备调节制度,积极探索在国家宏观调控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符合我省省情、粮情的粮食流通体制。充分发挥供销合作社在农村商品流通中的主渠道作用,加强供销合作社传统经营网络的改造、整合和提升,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社、综合服务社、农产品协会,加快现代经营网络建设。

深化农村户籍制度改革。探索突破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的二元结构,使农民逐步享有自由进城和自由迁移的权利,促进农村人口加快向城镇集聚,把发展农业与减少农民有机结合起来。

(六)加大投入,加强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增加公共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坚决按照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每年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确保每年新增财力重点用于“三农”。从2006年起省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发展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争取“*”期间省级财政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期间有所提高。完善政府涉农资金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整合财政涉农资金,优化投入结构,优先集中用于解决农村最薄弱、农民最急需的问题。严格涉农资金立项程序,建立农业投入绩效评价制度,加强资金监管,提高使用效率。州(市)、县(市、区)财政也要加大新农村建设的投入力度,确保支农支出达到《农业法》的要求。

拓宽以工促农渠道。要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积极拓展农田水利建设筹资渠道,从土地出让金、基本烟田建设资金等有关资金中筹集农田水利建设专项资金;落实提高耕地占用税税率、新增税收主要用于“三农”的政策;落实国有土地出让金纯收益的30%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政策。总结烟草产业反哺农业的经验,拓宽和完善以工哺农的支持政策和融资渠道,探索建立国有及国有控股大企业大集团以工哺农机制,每年筹措一定数额的以工哺农资金,重点用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建立完善工商企业特别是以农产品和农业资源为原料的国有企业、乡镇企业、民营企业及外贸企业和第三产业对农业的回报反哺机制,拓宽和完善工业反哺农业的支持政策和融资渠道。推进城乡产业优势互补,加快城乡产业融合,实现工业与农业相互促进、相互发展,保证以工哺农的良性循环。

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以建立城乡基础设施共同发展机制为切入点,大力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让广大农民共享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带来的实惠,真正建立起地位平等、开放互通、互补互促、共同进步、平等和谐的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认真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科技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加大对农村社会事业的经费投入,让公共服务更多地深入农村,惠及农民。

创新投融资方式。按照集中资金、突出重点、扶优扶强的原则,整合资金、整合项目,加大对重点产业、重点产品、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的支持力度。改革政府资金投入方式,建立政府直接投资、资本金投入、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投资方式,加强项目资金管理,提高投入效率。强化*省农业开发投资公司、*省水利水电投资有限公司的融资、担保、整合、扶持等服务功能。加强政府与银行、企业与银行、信用社与农民的协商合作,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农业信贷体系,创新贷款支农方式,加快推进金融支持“三农”行动计划。在有条件的地区,积极鼓励设立多种所有制的社区金融机构,探索培育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社团法人发起的小额贷款组织,培育农村金融市场,搞好农户小额信贷和农户联保贷款等金融服务,切实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力度。健全农民自主筹资筹劳的机制和办法,有条件的地方可采取以奖代补、项目补助、民办公助等办法给予支持,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七)扩大农业对外开放,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

实施“走出去”战略,积极发展创汇农业。扩大我省与周边国家的农业合作。利用东盟国家丰富的农业资源优势,发展外向型农业。以创汇农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种养殖业、林业、园艺业及农业深加工业等劳动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出口创汇产品,增加特色农产品出口量。加快重点出口农产品基地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具有产业优势和规模的外向型农业龙头企业,扩大农产品出口规模。逐步完善农产品出口信用保险制度,加快构建出口农产品预警机制,积极应对国外农产品贸易技术壁垒。加强与东盟农业科技交流与合作,组织我省农业企业到省外、境外和国外参加博览会,投资兴办企业,抓住机遇,推动境外罂粟替代种植的进一步发展,扩大贸易、资金和人才交流,拓展国际市场。

实施“引进来”战略,大力吸引农业投资。改善投资环境,创新引资机制,通过农业资源使用权的转让,农业企业的拍卖、兼并、重组等多种形式,积极引导和支持外资投向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吸引国外农业集团公司以独资企业、资本参股、技术入股等方式参与*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加大我省农业利用国外贷款力度,进一步扩大我省农村经济发展和建设的融资渠道。组织举办各种形式的农产品展销、推介等经贸活动。鼓励中外合作开展国内外的产品标准和质量认证,提高利用外资的科技含量。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篇7

1、继续做好项目推进工作,加快项目推进力度,力争在下半年完成政府行政中心重建、卫星至义和外连道路重建、中崇路至彭青线路段扩建项目的前期手续办理工作。

2、继续做好我镇安全生产工作,每月定期对企业、食品、各村(社区)进行安全大检查,确保我镇安全生产工作扎实、有序的进行。

3、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加大招商宣传力度,力争寻求更多的开发商、投资商来我镇投资建设。

4、积极搭建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各类有效信息,加强政府与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为企业扩大生产提供服务。

5、依托上海援建机遇,保持与上海援建单位的联系,建立长效援建机制、增进彼此感情,搭建交流平台,我们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利用各种有效途径加强与静安区联系,更进一步学习他们的先进经验和先进工作方法,并利用各种相互学习的机会,搭建招商平台、争取使两地区域间的合作常态化,使静安区对口援建石羊工作长效化、固定化、模式化。

6、积极引进社会资金,破解场镇改造资金瓶颈,我镇老场镇建筑多为一层至两层的低矮住房,并参插部分企业闲置国有土地。为此,我镇将采取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和鼓励企业盘活闲置土地的方式,按照场镇总体规划,盘活老场镇内闲置国有土地,并着手进行分片区改造,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参与开发改造,提升我镇经济实力。

7、努力做好我镇项目的立项申报工作,促进我镇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篇8

有效贯彻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有效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决策部署和省委三次四次全会精神、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以及全市(年)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促进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面实现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增长目标。现就市金融加大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提出如下措施。

一、积极贯彻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增强政策的敏感性,各金融机构要认真贯彻落实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扩大信贷投放、支持市经济增长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工作,要不失时机地加快贷款的投放速度,对目前储备的优势项目,加快审批和贷款发放,力争使贷款增幅明显提高,各金融机构贷款增幅要高于本系统全省平均水平,要使存贷比、贷款增量和总量与经济规模相匹配,保持贷款增长的可持续。年累计发放贷款力争达到75亿元以上,同比增长28%争取通过信贷投放、中间业务、表外非信贷融资和直接融资等方式,对全市经济领域投入达到90亿元以上。

二、突出信贷投放重点。

要以海棠湾国家海岸、创意新城、鹿回头半岛及海上旅游、绕城高速公路及其连接线、槟榔村5a级乡村游、落笔洞文化旅游等骨干工程为重点,重点项目建设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环节。各金融机构要围绕市委市政府安排的年度投资预期达115亿元的152个重点项目。努力增加信贷投入。对资金需求规模较大的重点项目要积极利用银团贷款、联合贷款、系统内异地机构合作等同业合作模式增强贷款能力,提高服务效率。

三、着力优化信贷结构。

按照市委市政府提出的高端取向、旅游龙头、六业支撑”产业发展战略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信贷工作要求,各金融机构要根据国家、海南省和市当前经济发展特点。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和提升经济转型。坚持“绿色信贷”原则,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研发和推广,发展循环经济;优先支持我市现代产业体系中的高新旅游产业、旅游房地产、热带高效农业、现代服务业、海洋捕捞业、食品加工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要大力扶持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工业转型升级;继续限制对“两高一资”企业的信贷投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四、全力做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

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各金融机构要按照国务院“金融促进经济发展三十条”要求。依据辖区的实际情况,加大对纳入全市20家青年创业见习基地和辖内“四型民营企业”信贷支持,确保对中小企业信贷投放明显高于去年,并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要结合市实际,加大对科技园、动漫城的科技创新建设项目,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高新技术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培育自主品牌、掌握拥有核心技术的能力;省政府将从今年起,每年安排财政预算资金3000万元,与金融机构共同搭建省级信用担保平台,解决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融资难问题,因此,各银行机构也要积极探索和创新信贷担保方式,积极开展金融产品创新,探索开展股权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进一步扩大商业承兑汇票业务,解决中小企业流动资金需求;通过发放个人生产经营性贷款、个人助业贷款等方式,鼓励全民创业,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经济渡过难关;人民银行加大再贴现支持力度,重点办理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票据贴现的再贴现业务。

五、切实加大金融支农力度。

积极扩大对涉农经济的信贷投入,各金融机构要进一步加强新农村建设的金融支持工作。尤其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确保对“三农”领域的信贷增量高于去年;重点扶持我市9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和15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重点,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方面的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城乡公路、农村水利工程、饮水工程、电网改造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环境治理、水土保持以及农业综合开发的贷款投入,支持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和资源循环利用为重点,建立“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各涉农机构应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将更多资金投放在农村。重点支持龙头企业和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如热带花卉、苗木、绿色农产品、热带水果等。加大对大棚种植等设施农业支持力度,加大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贷款力度,建立支农信贷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特别是农信社,要坚持深化改革和支持“三农”两不误,全年新增贷款70%以上要用于支农。人民银行对支农比例高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给予较低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优惠,对因支农而资金紧张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给予支农再贷款支持;完善农村支农体系建设,深化农信社改革,进一步发挥好农村信用社为三农服务的主力军作用。充分发挥农业银行为“三农”服务的职能,稳定和发展农村分支机构。积极扩大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稳步扩大邮政储蓄银行涉农业务范围。引导并鼓励市商业银行网点和业务经营向乡镇延伸。放宽农村金融准入政策,鼓励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四类新型机构稳步健康发展。

六、支持创新旅游品种。

发展潜力仍很巨大,旅游产业作为我市的龙头产业。年,市政府将出台对旅游重点建设项目给予财政贴息的扶持政策,各金融机构要在信贷政策和信贷资金上予以倾斜安排和支持。一是支持旅游产品开发,重点是支持深度开发潜水、海底观光、垂钓和海上游等海洋旅游项目,加快湾游艇二期等游艇设施规划建设,继续支持开发休闲度假和运动健身旅游品种。进一步支持加强景区建设和管理,优化景区周边环境,支持将南山、大小洞天、天涯海角等打造成精品景区。二是支持辖区不断完善旅游服务,重点是加快推进海棠湾高星级酒店群、凤凰岛、半岭温泉疗养度假区等高端酒店、度假区建设,提升旅游接待设施档次。

七、合理支持房地产开发。

加强风险防范、监测监管同时,密切关注国内省内房地产市场变化情况。合理增加房地产信贷投入,配合市委市政府旅游房地产战略,支持具有高品位、高附加值楼盘开发建设,确保房地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地发展。重点支持湾新城、鲁能湾度假区、半山半岛、国际商业城等项目,把市房地产业做精做优。同时根据国家新近出台的房贷政策和宏观形势,结合市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调整思路、完善措施,风险可控的基础上,加大对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普通商品房建设的信贷投放,年市拟建设廉租住房2145套,经济适用房2131套,投资6.8亿元,因此各银行机构要增加配套信贷投入,积极发放安居工程住房按揭贷款,提高房地产贷款占全部贷款的比重,贷款增量和占比力争五年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要加强对房地产市场和金融的分析监测,研究房地产行业资金链、交易量和开发投资情况,有针对性的加强市场营销,改善金融服务,简化和规范操作流程。

八、关注民生重点项目建设。

市将在教育、就业、公共卫生、社会保障、住房保障、公益性文化体育建设、城乡居民增收、生态环境保护、公共安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10大民生工程42个重点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年。各金融机构要重点关注进展情况,积极配合支持市政府民生工程。相关金融机构要重新启动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改进和完善贷款实施细则,创新贷款方式,简化手续,提高政策实施效果,同时要积极推动助学贷款发放工作,配合有关部门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信用环境,提高助学贷款的覆盖范围和发放效率。加强对农民工银行卡宣传力度,深入作好特色服务。各金融机构要努力拓展消费信贷业务空间,继续发展住房、汽车等主导消费信贷市场,加大消费信贷产品创新力度,探索启动加快农村消费信贷发展的有效方式,活跃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

九、鼎力支持内外贸易企业发展。

信贷投放的重点是商贸服务体系建设,内贸方面。大力开发地方特色旅游商品,并以国际旅游岛建设为契机,积极推进免税商店落户,构建商品类型丰富、服务功能完善、面向国际消费的旅游商业网络。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逐步推行农村连锁经营。

支持的重点是引进具有较强对外市场活力的企业,外贸方面。扶持龙头企业加快发展。继续实施科技兴贸战略,支持出口企业技术改造,做好企业出口退税、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等的申报工作,进一步优化外贸发展环境。重点发展反季节瓜菜、水果、花卉、海水产品等热带优势农副产品及其深加工产品,加快实施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建立健全外贸预警机制,努力防范、规避和化解贸易风险。

减少出口贸易的借贷成本;鼓励企业科技兴贸,各金融机构要切实解决企业贸易出口业务流动资金缺口难题;对银行贸易信贷利息支出适当贴息。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出口基地和出口产品适当资助和给予奖励。

十、积极加大金融创新力度。

逐步发展新型票据业务和贸易融资业务,不断创新贷款方式。发展企业互保、应收账款抵押、存货抵押等担保贷款,适时开办企业专利权质押贷款、联保贷款、商铺使用权质押贷款、个人资产抵押等信贷新业务,多渠道满足企业的有效融资需求。不断拓展服务功能,灵活运用各种金融工具,大力开展中间业务,积极开拓新业务品种,为企业发展提供多元化服务,满足企业融资、结算、理财等多方面需求。

十一、加强和改进金融服务。

与企业同舟共济。对市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农村种养殖业的贷款,各金融机构应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对符合产业政策导向的优质中小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贷款,尽可能执行优惠利率。对以往经营好、信用较高的企业因外部因素所引起的突发性、暂时性资金链紧张问题,应积极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地方政府的配合,运用“封闭式”贷款、应收账款质押等多种贷款形式帮助其度过难关,不轻易抽贷、延贷。同时,加快贷款审批速度、增加上门服务,切实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和质量。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提高现金预测分析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增强现金供应的前瞻性;继续推进支付体系建设,提高社会资金周转效率;扩大国库直接支付涉农、救灾补贴等政府性补助资金范围,实现民生工程、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所需资金由国库直达最终收款人;积极推动国库直接办理各项社保资金收支业务,提高社保基金收缴和社会化发放效率,切实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促进社会和谐与稳定。

十二、注重加强流动性管理。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篇9

(一)积极应对金融危机,确保外贸稳定增长。

2.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用足用好用活中小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资金、出口信用保险补贴资金等各项促进政策,2012年力争引导1/3的出口企业投保。

3、积极开拓新兴国际市场,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积极组织企业参加国内外各种会展活动,多渠道宣传推介我县出口产品,提高产品知名度,进一步拓展国际市场,争取在巩固现有传统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及俄罗斯等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小的新兴市场,提高对发展中国家市场出口份额。

4.建立健全服务制度,由商务委牵头,集海关、商检、外汇管理、税务、金融等部门为一体,与外贸企业建立日常沟通联系,定期分析形势,召集会议,走访企业,营造外贸企业出口的良好环境。

(二)着力搞好服务,拓展利用外资渠道。继续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第一菜单”。要按照稳商、安商、富商相结合的思路,切实做好各类招商项目的协调服务;一是拓宽招商方式,加大招商力度,进一步跟踪在谈项目,积极推进招商引资工作,促进境外投资者来静海投资建厂。二是加大走访企业的力度,为外商投资企业搞好服务。三是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沟通与联系,为企业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继续抓好民心工程,促进商贸繁荣繁华。

明年的内贸工作将紧紧围绕保障市场供应和扩大消费需求来推进。

1.完善城乡便民服务网络。继续推进“便利消费进社区,便民服务进家庭”活动,加大社区商业建设力度。深化“三进”工程,确保服务网络全覆盖、全连锁、全达标。投资5000万元建设两个生活日用品配送中心,明年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还将县社百业公司和百货公司两个“三进工程”龙头企业整合,为加快和完善三进工程农村流通网络体系建设奠定基础。重点抓好“家电下乡”、“家电以旧换新”等活动扩大内需,刺激居民消费。

3、继续将商务资源向民营重点企业倾斜,培育民营企业龙头,引导民营企业转型。

4、加快市场建设步伐。以现有市场为基础,完善市场布局,规范管理。重点抓好王口镇炒货批发综合市场、西翟庄小枣批发市场、台头西瓜批发市场三个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争取市资金支持,做大做强。引导大邱庄津美菜市场和静海镇南纬路菜市场执行标准化管理,已申报国家标准菜市场,等待商务部验收。拟定新建六街菜市场。

(四)加大招商力度,推进服务业工作上台阶。

1、加大宣传力度,促进旅游项目的招商引资。通过电视、报纸、宣传画册、电台及一切可能宣传的机会,把我县的现有景观和名地进行宣传推介,增强对外的知名度。重点是对新宇大厦、静海游龙(奎恩国际中心)、美丽之冠大酒店、金桥国贸中心、团泊湿地公园、团泊生态体育公园

、天津团泊奥特莱斯商业广场、大邱庄展览馆、鹦鹉乐器展览馆、独流老醋展览馆、林海循环经济园区、启动东方商业街12个项目宣传,有部分项目还没有落实投资主体和资金,将尽快加大力度,广泛招商,争取三年内建成。突出体育旅游、休闲旅游、人文旅游主题,重点以团泊湖旅游度假区、林海循环经济观光区、双塘镇东五台寺及都市农业观光园等景点为主线,推出融体育、休闲、人文、景观于一体的精品线路。充分利用大邱庄、团泊洼、子牙环保产业园、独流老醋、鹦鹉乐器等在天津和全国的知名度,积极引导专项旅游产品的开发,打造全国知名的特色旅游强县。

经济发展工作计划篇10

一、彭坝村基本情况

彭坝乡位于小金县两河乡境内,海拔2750~5200米,距离小金县城23公里。地理位置偏狭、交通条件一般。全村为2007年因为地质灾害从山上搬迁至霸王沟一带的搬迁户。目前,全村共有68户,常住人口250人,区域总面积83平方公里,总耕地面积357亩。人均土地1.428亩,主要种植洋芋、胡豆。2014年人均收入7529元。该村村委会占地面积150平方米,通村公路7.78公里(已硬化),通组路4公里。党员远程教育点1个。无村小及村级幼儿园。现村内已户户通自来水,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100%,全村现有党员15名,50岁以上党员7名,村两委班子由村长、支部书记2人组成。村长杨邦贵年龄57岁。书记邓启虎,年龄51岁。

二、帮扶计划及措施

(一)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队伍的带头作用,在加强村两位领导班子建设及党员队伍建设上主要依托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和利农网,采用定期学习的方式,组织他们学政策、学科技、学法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进一步增强发展意识。提高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思想信念,提高他们组织管理能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一支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干部队伍,选拔一批思想素质高、作风硬、能够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年轻同志充实到党组织中来,为实现彭坝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持。保证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和谐有序地发展,为近期创建市级“小康文明村”的目标,为创建国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坚实的领导基础。建立健全全民议事制度,凡是与农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及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都应当召开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大会议定,通过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保证村务的公开透明,使农村基层组织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党群关系更加和谐。保证村内无重大刑事案件发生,社会治安良好。

(二)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创建活动,以清理“三堆”(柴草堆、垃圾堆、粪堆)作为具体操作路径,改变村容村貌。重点治理垃圾乱倒、脏水乱泼、柴草乱堆、粪土乱放、禽畜乱跑等不文明现象,遏制封建迷信活动,引导农民移风易俗。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走访特困户,老党员,等活动。积极倡导扶贫济困、见义勇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道德风尚,以贫困弱势群体作为帮扶的重点,广泛开展扶贫献爱心活动。加强村内文化建设,充分利用文化大院的作用,定期不定期的向农民群众传授各种致富知识。积极发展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建立农村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减轻农民群众的医疗负担。加强计划生育建设,建立“村两委负总责”、“协会当骨干”、“村民做主人”的农村计划生育工作。

(三)实实在在为村民办实事。在以上帮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夯实彭坝村发展的基础,通过对乡情、村情、民情调查摸底,与村两委、村民代表座谈,走家串户访问,在上一批工作组工作的基础上,计划着力为彭坝村办好以下几件实事。

1、完善基础设施。为村级代办点(便民服务室)投资电脑4台,排椅2套。

2、救助贫困家庭、困难学生及部分老人,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在解决实际困难的基础上,着重增加他们的致富能力,帮助村里寻找致富项目,增强造血功能。

3、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开展“送服务下乡村”活动,积极宣传政务服务“便民利民”政策,为群众提供上门服务,比如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办理,农村医疗保险办理等服务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