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十篇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十篇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19:24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篇1

关键词: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

引言:当前理论界对于自然资源离任审计方式有两种观

点,其一是以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为审计对象的模式,其二是以资源环境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结合得拓展模式。笔者认为,第二种审计方式只是当前的权宜之计,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最终落脚点还是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审计,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之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就如同资产之于资产负债表。所以,探索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是及其必要的,本文通过分析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的路径导图,并提出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的相关建议。

一、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的路径导图

本文在查阅相关政策文件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设计了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路径导图,设计此图的目的在于理清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之间的过渡关系和审计路径,为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模式探索提供试行思路。

本文路径设计图的精髓在于:

(一)明晰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框架。此路径图基于政策解读的基础上,非常清晰地阐述出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框架,使读者一目了然。从框架体系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综合财务报告包含了资产负债表(国家层面)、收入费用表、附注、政府财政经济状况章节、政府财政财务管理状况章节等内容。

(二)厘清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和离任审计之间相关关系。本文在查阅相关制度文件和理论文献后,厘清了相关思路并制定出上述路径图。此路径图由上而下,清晰地厘清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国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离任审计四者之间的关系。由图可知,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资产负债表即国家资产负债表。自然资源类资产负债表仅仅是国家资产负债表下的一个“元素”,自然资产负债表详细资料只能在政府综合财务报告附注中列示。国家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构成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定量审计,属于离任审计的重要部分,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作为国家资产负债表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的集大成者,必定成为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审计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创新性地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的两种审计方式融合,定性定量结合审计。一直以来,学术界对于离任干部资源责任审计的方式都是割裂开来看待的,或是出于当前现实情形所困而提出的权宜做法,或是出于理想化的标准理论探讨。但实际上两者的并不能割裂对立。本文的路径图创新性地将自然资源离任审计中资产负债表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这两种审计方式融合在一起,形成基于定性和定量的审计模式。一方面,这是当前实际情形形式所致,另一方面,脱离了定性的定量审计无法阐述宏观的绩效环境,脱离了定量的定性审计无法形成强有力的说服力。

二、建议

(一)加快推进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研究和编制工作。本文探索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对离任干部自然资源责任的审计虽然是大胆的假设,但是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编制是预期可实现的,同时本文的理论探索侧面说明了其编制的必要性。

(二)加快研制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离任审计指标体

系。仅仅依靠传统指标是无法客观地判断一个地区干部施政和治理的状况,如果企业能建立起一套以企业财务报表为基础的考核体系,反映企业高官的受托责任,那么,理论上也能建立起一套基于政府综合财务报告的考核指标体系。

(三)审计工作按照“试点先行,成熟优先”的原则开展。编制政府综合财务报告不是一蹴而就的,核算内容也不是同时满足核算标准的,就目前务实的做法而言,本文建议以“试点先行,成熟优先”的原则开展离任审计工作,试点先行指的是挑选审计试点的地方选择一定要是自然资源市场成熟的地区。成熟优先指的是能够准确核算的自然资源应当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优先纳入离任审计范畴。之于那些市场不成熟,尚未达到核算要求的自然资源,应当在附注中详细列示,暂且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审计,比如大气资源按照污染天数考核等。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篇2

关键词:综合开发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

电力行业是国家垄断性行业,由于其特殊的发展背景,在体制、机制转型期,行政指令性计划仍占据管理的重要地位,各级电力管理机构高度集权,尚没有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来推动其长远发展,缺乏市场条件下有效监管的经验和手段。经济责任审计是以加强对权力制约和监督为目的,以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事项为主线,以审计相关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损益真实、合法、效益性为基础,以绩效分析和评价为核心,集财务收支、财经法纪、经济效益审计为一体的综合性审计。笔者所在供电企业近年来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上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形成了一些基本的认识。同时也在工作中发现,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方面尚有大可挖掘的潜力。因此,如何在总结已有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更好地规范和促进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笔者希望通过本文的撰写,有助于新时期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综合开发与利用,并为其他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有效利用提供经验借鉴。

1.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主要途径

1.1被审计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对于在经济责任审计查证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问题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分别提交不同层次的负责部门进行处理。如属于被审计单位会计处理上的技术性差错或内部管理中较小的漏洞等轻微问题,审计人员一般会随时指出并提出口头建议促使被审计单位领导及有关人员改正,保证审计成果及时准确的运用。而对审计中发现的突出问题或带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审计部门则以审计报告形式体现,及时向被审计单位上级主管部门反馈,由其督促被审计单位针对相关问题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措施,纠正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漏洞及违法违规行为。对于被审计单位的成果运用情况,要求其通过书面形式及时向审计部门反馈整改情况,以促进被审计单位各项管理的良性循环。

从近几年嘉兴局实践来看,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直接促进了被审计单位有关规章制度的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据统计,近三年来嘉兴局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应用促使被审计单位在用电营销、电费管理方面新建3项制度,促使被审计单位对原有的工程管理、多经规范、用电管理方面等20多项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完善。这些制度的建立,使各项业务活动进一步规范。此外,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还规范和加强了被审计单位的内部管理,增强了相关工作人员的自律意识,提高了风险控制的自觉性。

1.2审计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内审部门利用审计成果的目的,在于提高内审工作效率,节约内审成本。电力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经营运作方式是持续稳定的,通过对以前时期内相关审计成果的分析、比较,可以减少后续有关审计项目的工作量,避免重复工作,节约审计费用,降低审计成本。同理,对相同或相似经营方式的单位,利用相关审计成果进行横向比较,围绕重点事项开展查证工作,可以少走弯路,缩短审计查证周期,提高审计工作效率。此外,通过收集和利用有关审计成果,对同类企业历年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能够得出的审计结论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时效性,从而收到较好的审计效果。

在嘉兴电力局的实践工作中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衔接:一是做同类别审计项目之间的衔接,实现对资料的横向利用;比如在开展的对5个县(市)局经济责任审计时,将在别的县(市)审计中发现突出的营销方面的问题,比照使用到正在审计的项目中,把在审计中发现的分散问题的进行集中加工、提炼,形成营销审计问题方面的专题报告。二是做不同年度同一审计项目之间的衔接,比如在近年开展的三轮经济责任审计中,通过对不同年度开展的对同一单位的财务收支审计资料的纵向利用,实现对审计单位的长期关注,对审计成果应用的长期跟踪,使审计成果得到进一步深化。

1.3组织人事、监察部门对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利用

经济责任审计的成果能实事求是地反映存在的问题,组织人事部门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以强化了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和管理。另一方面,审计成果所提出的改进意见,可使一些缺少经验的领导干部提高经济管理水平,从而提高领导干部的综合素质。

在嘉兴电力局的实践中,任中与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均作为年底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审计评价纳入干部履历档案;每年审计部都会汇总分析在当年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并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上做专题发言,针对个别被审计对象整改不到位,在党风廉政建设会上及下次的审计报告中通报批评,督促其将整改措施落到实处;同时嘉兴电力局建立了审计向职代会报告制度,使审计成果的转化运用在公众监督下开展。

2.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有待挖掘的潜力

2.1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单一性和浅表性

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运用在实践中往往只注重在审计结束后的应用,即:被审计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针对本次审计提出的相关问题纠正内部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漏洞及违法违规行为,制定相应的管理和监督措施;人事管理部门将成果作为干部考核的重要依据等。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经常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一些新问题,这个优势决定了审计成果具有一定的前瞻性。通过对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新问题,结合历年审计过程中关注的企业高风险、高效益的核心领域有针对性地编制审计计划;通过对历次审计成果的分析和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审计工作方案,并进行适时调整。运用审计成果所反映出的经营中的问题及症结,辅助企业管理者决策,规避企业经营风险。

2.2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单次性

笔者在审计工作中发现,在审计结果中不能找到其他重要参考资料能够用于干部考察、日常管理、监督,反而只能找到被审计对象有无重大经济决策方面的失误和违纪违规行为。同时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使用往往仅针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很少以被审计单位为例,在与被审计单位具有很强同质性的其他单位中运用,审计成果运用的扩大效用不明显。

2.3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运用的单向性

审计成果在流转上的封闭性导致审计成果运用的单向性。审计部门接受委托完成审计报告只需要报送委托部门,至于纪检监察部门和组织人事部门怎么利用,具体运用部门对审计项目有哪些要求等问题,审计只起到鉴证作用。另一方面,审计成果与干部升、降、免职之间没有具体的标准,被审计人也不清楚审计成果对其产生哪些影响,自己在任期间经济责任履行情况与职位升迁有多大关系。另外审计成果在党风廉政建设会议和职代会上封闭单项流转往往因为涉及敏感事项不对社会公开披露,无法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审计监督与社会舆论监督很好的结合起来。

综合上述三点,目前供电企业对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工作还处于粗放经营状态,审计信息开发层次浅、附加值不高。电力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必须强化对审计成果的消化和吸收,充分挖掘审计成果资源的潜力,延伸与拓展审计成果运用的空间和途径。

3.综合开发和利用经济责任审计成果的思考――对电力企业经济责任审计成果进行延伸与拓展

3.1建立健全审计成果运用制度

笔者认为为了更好的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要想规范审计成果的有效运用,就需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障措施,来提高其运用的执行力。通常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要从运用范围、方式、监督检查等方面进行有理有据的规范,建立统一有效的指导意见。其次,逐步建立审计各部门之间的配合机制,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能够实时的进行成果信息交流。最后,要从经济责任审计的通报、公告、档案管理方面建立成果共享制度,强化对审计结果的分析利用。

3.2加大审计成果综合分析力度

建立审计成果定期分析与归纳制度,大力开展综合分析工作,实现按照批次将各个单位的经济责任工作进行汇总,归纳出共性问题和根本动因。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对各批次中的共性问题进行提炼,分析这些主要根源的形成原因,找出根治的方案。做到不同类别、不同年度、不同子项目审计项目之间的衔接,实现对审计资料的深层加工。通过四个方面的衔接在具体审计项目的全过程中有效利用审计成果综合分析结论。

3.3增加审计成果公开的广度和深度

公开审计结果可以将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社会舆论具有传播范围广、反映速度快、影响震动大的特点,把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曝光,以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促使审计查出的有关问题能够得到尽快的落实和纠正。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审计成果的基础上,将提炼加工的审计档案进行公布,主要包括情况反映、通报、简报等方式,增加审计的透明度,为企业改进管理服务提供参考。

3.4建立审计成果共享网络

审计成果的充分有效利用,离不开新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主要是以嘉兴电力局的审计管理平台为基础,将审计、人事、纪检等部门形成的局域网建立共享信息库。在审计平台中实现电子档案的归档,局域网之间能够实现随时调阅审计资料,将已有的案例库应用到分析、分类、归纳等应用软件程序,最后将审计报告中整改意见和措施输入计算机,即时跟踪督办。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情况,将审计、人事和纪检等部门的工作协调统一,研讨分析实际问题。

参考文献:

[1]程文.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的探讨]J].青海民族大学学报,2010(4),p64―66.

[2]孙茂琴、李卫国.浅谈内审成果在电力企业的应用[J].财务与会计,2004(8),p36―37.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篇3

论文摘要:本文论述了企业社会责任财务评价的学科基础,认为其主要在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发展与成熟、企业社会责任的审计已引起重视和财务评价方法与技术的进步等前提条件的具备。 

 

一、企业社会责任会计概述 

 

(一)社会责任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会计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暴露出工业化的一些弊端,突出的是环境污染事故和职工伤亡事故时有发生,一味追求高额利润的企业不仅受到社会舆论的抨击,而且受到企业职工的抵制。这种情况导致社会对企业经营所造成的影响日益关注,企业管理当局在决策时对企业社会形象的重视。所以,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企业责任得到许多西方国家政府、民间组织、政治力量和公众舆论的支持,并且在财务会计理论与方法中得到充分反映,社会责任会计应运而生。 

1968年,美国会计学者戴维·f·科林诺维斯首次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概念,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意味着会计在社会学,政治科学和经济学等社会科学中的应用。这一概念反映社会责任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一个侧面,承认会计在社会科学和经济学等学科中应用,同时也意味着会计学只有将其作为理论基础才能得以扩展;但并没有涉及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具体内容和基本职能。1970年美国会计学教授sylil c.mobley更为全面地阐述了社会责任会计,认为“社会责任会计是整理(ordering)、衡量(measuring)和分析(analysis)政府及企业行为所引起的社会和经济后果。该定义明确了社会责任会计的职能,并说明了社会责任会计是对传统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和国民收入会计的总括和扩充。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所属的“特鲁布罗德委员会”(trueblood committee)在1973年提出的财务报表目标中也规定,财务报表的目标之一是要报告能确定、描述并计量能影响社会的企业活动。报告社会责任会计信息,对于说明该企业在社会责任方面的表现是重要的。英国会计准则指导委员会(asb)在1976年论述了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认为企业经营的社会责任产生于企业对社会的受托责任。提出了新的年度报表,如增值表(statement of value added)和雇员(就业)报告(employment report)等,并特别强调要研究“社会会计”,尽可能揭示企业经营中的社会责任信息。1984年ahmed belkaon提出,社会责任会计是测定和报告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对一般社会带来不利影响时,防止和处理这些消极因素并加以恢复和补偿的有关事宜。该观点揭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特征,提出了社会责任会计的主体、内容和任务及其所使用的方法。日本《新版会计学大辞典》定义“社会责任会计是指企业经济活动对社会所带来的影响的计量和报告,包括对环境、职工和社区的影响。 

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随着企业与外部的联系日益紧密,企业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问题。1990年常勋教授首次将“社会责任会计”引入我国,并指出社会责任会计是企业经济活动对于社会所带来影响的计量和报告。宋献中教授(1996)认为:传统会计只为微观服务,只注重投资人和会计主体的经济利益,因而可以说是“狭隘”的会计。社会责任会计则将人们从“狭隘”的利益中解放出来——放眼社会。企业与社会存在各种联系,企业应对其为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承担责任。所以,社会责任会计是走向21世纪的现代会计。还有学者对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结构、计量方法和报告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研究。从研究内容和方向上看,基本涵盖了社会责任会计的基本理论、报表模式、比较研究等内容。肖振东(2005)认为,社会责任会计可以计量和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 

 

(二)社会责任会计的内容 社会责任会计反映的内容应包括:一是企业收益方面的贡献。任何企业组织首先要获得财务上的盈余,才可持续生存下去,才有可能进一步履行社会责任。收益目标是企业效率和素质的全面检验,既是财务目标,又是社会目标,因而应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加以反映。二是人力资源方面的贡献。21世纪最重要的是人才,人力投资不仅对提高职工素质有重要意义,对整个社会的发展也非常重要。招募录用员工、技术培训、改善劳动保护和职工福利等,举措都应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得到反映。三是对所在社区的贡献。由于企业享受着所在地区的基础设施,如交通、通讯、电力等,也应该对本地区作出应有的贡献,包括依法纳税,提供就业机会,对本社区公益事业提供财力、人力支持等。这些行为对于提高企业形象、促进企业未来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应当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予以反映。四是改善生态环境的贡献。企业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企业活动对环境的破坏,如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对环境的保护,如财务上所反映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支出及实际取得的成效,都应成为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的重要内容。五是反映提供产品和维修服务的贡献。在社会责任会计报表中,除前述内容外,还需要反映企业产品质量方面的问题。如产品的使用效能、耐用期限、安全性等,顾客的满意度、广告的真实程度也应在报表中加以反映。社会责任会计的理论基础和作用。 

 

(三)社会责任会计信息披露 传统财务报告披露的信息涉及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非常少,社会各方面迫切要求企业在财务报告中增加对企业社会责任信息的揭示。通常认为,揭示要符合三项标准,即适当(adeguate)、公正(fair)和充分(full)。目前,社会责任的会计披露尚处于发展的初步阶段,各国企业在企业社会责任的披露上存在差别,较多采用的是独立编制社会责任报告的形式,这种社会责任报告有两种基本类型: 

(1)会计基础型。该类型主要运用会计所特有的术语、语序和方法来反映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编制会计基础型社会责任报告的方法,归纳起来有:一是使用费用法(use-expenses method)。这种方法以一定的货币量度为单位来计量和报告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中所发生的支出。企业所编制的社会责任报告,不仅要揭示企业每项社会责任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而且还要分别揭示每项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二是计划管理法(planned management method)。采用该方法编制社会责任报告,不仅要披露企业社会责任活动及相应费用,而且要对企业每项社会责任活动是否符合所制定的目标和预算作出评价,并进行差异分析,为制定纠正措施提供依据,保证企业运行在既定的计划目标上。三是损益法(gains and losses method),采用这种方法对计量的要求较高,社会责任报告需要反映企业各项社会责任活动的收益,详细计算和报告该活动扣除成本后的净收益。这种方法可以综合反映和比较社会投资的成本和效益,但确定有关社会成本和社会效益是相当困难的,主要是因为企业的社会经济业务并非通过市场交易,因而缺乏客观的计量标准,需要从宏观经济角度确定各项经济业务的计价标准,即成本率和收益率。

(2)非会计基础型。即直接将企业所进行的各项社会责任活动,按其性质进行分类编目列示,报告中只用文字说明,不反映这些社会活动所发生的费用支出和获得收益的情况。这类报告直观明了,易为各方接受和理解。美国会计学会(aaa)在1974年所进行的一次调查,根据大多数被调查的会员意见,社会责任情况报告十分重要的,每个企业应均定期编制,且在这种报表中需要作文字叙述,而不能全部以货币金额来反映。黎精明(2004)通过选择六个具有代表性的企业作为案例对其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披露的内容不全面,会计基础型居次要地位、而非会计基础型居主导地位,几乎没有企业设置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科目,缺乏对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编制独立的社会责任会计报告的意识。认为我国企业在日常的会计处理中,与社会责任有关的问题通常是作为常规的财务会计问题处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按环保机关交纳的排污费,直接列入企业管理费之中;企业因社会责任问题而交纳的罚款、因此而造成的停业损失或因此对他人造成的损害赔偿等,列入营业外支出;为承担社会责任而进行新设备的投资或固定资产的购建,都作为一般的固定资产支出处理;将“在建社会工程”列入“在建工程”项目;将企业“社会责任无形资产”列入“无形资产”项目;对于矿产资源产品生产企业所交纳的矿产资源占用和补偿费,通过计提基金等方式计人各期间费用;对社会公益和社会福利事业的赞助和捐赠,列入营业外支出;利用“三废”生产产品而得到的税收减免,体现在少交纳的税款之中;因较好地承担社会责任而得到的各种奖励和收益,计入营业外收入中。1999年,中国证监会要求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在法律意见书中要说明是否由环境保护、知识产权、产品质量、劳动安全等原因产生侵权之债。财政部颁布的《2002年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专门增设了“综合社会贡献”指标,主要考核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企业通过会计手段准确反映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二、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概述 

 

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国外简称社会审计,与我国“社会审计”的内涵和外延大不相同。由于各国所处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政治文化环境以及人文社会环境不同,世界各国对社会审计的定义也不尽相同。美国学者米切尔·谢勒和大卫·肯特将其定义为,强化组织社会受托责任的工具,以便组织的管理者解释、辩护其决策。日本学者片野一郎对社会审计的定义为:社会审计是有别于财务审计和管理审计的一种崭新的审计,是一种检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审计。英国学者山多技认为:社会审计是对一个组织的社会意识进行独立而客观的审查和评价,这种社会意识主要表现在企业除对业主——股东以外还应接受社会责任。陈金池教授认为:社会审计是促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一个工具,监督企业经营活动的社会后果,提出审计报告并从而影响企业的经营及管理决策。阳秋林和李冬生(2004)认为,社会责任审计是以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由专门的审计机构积极主动地接受政府、社团和社会个人的委托,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手段对企业所履行的各种社会责任进行有效审计,审查和监督企业更好履行社会责任。笔者认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与企业社会责任会计的研究内容基本相似,主要包括是否履行了对政府的社会责任;是否履行了纳税责任;是否履行了对投资者、债权人的有关责任;是否履行了对消费者的保障责任;是否履行了对职员的健康福利及培训的责任;是否履行了对周围社区以及环境、生态的社会责任;是否利用职务之便进行贪污腐败等。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级阶段,一方面市场经济给我国的各项事业带来了勃勃生机,另一方面由于人们不具备各种社会责任观念,或者虽然知道但却忽视社会责任,导致各种违背社会责任、触犯法律法规的现象发生,严重损害了我国市场经济形象,妨碍了我国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为此,我国建立和逐步完善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制度势在必行。李金华(2004)认为:对于公司而言,受托经营和受托责任,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和前提。公司治理目标绝不仅是实现股东权益的最大化,更不是追求内部人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必须承担社会责任,如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特别是劳动者)的权益,保护环境等。背离责任的公司治理,是没有灵魂和目标的治理;而没有治理来保障的责任,责任仅是一纸空文。现实反复提示我们,承担责任应当成为公司治理的起点。能否有效地履行社会责任,是现代文明社会对公司治理提出的新挑战。 

 

三、财务评价方法及技术进步对企业社会责任评价的影响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篇4

关键词:绩效责任审计公共资源综合审计审计体制

一、引言

绩效责任审计是指审计机关对政府及相关组织管理和使用财政性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的绩效和责任履行监督和评价活动。绩效责任审计是以评价政府及其相关组织全面绩效责任为中心的综合审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民主法制进程的加快,对政府部门及其领导人员的“问责”和对财政性资金使用的“问效”逐步成为现代审计发展的主要趋势。绩效和责任的形成及其评价和监督是开展绩效责任审计的理论前提。在社会公众对责任和绩效的逐步强烈的关注下,绩效责任审计将不断得到发展。2008年,《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向社会公布,指出“全面推进绩效审计,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财政资金和公共资源配置、使用、利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促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推动建设健全政府绩效管理制度,促进提高政府绩效管理水平和建立健全政府部门责任追究制,到2012年,每年所有的审计项目都开展绩效审计。”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目标和措施,标志着我国的政府绩效责任审计进入了全面推进时期。标志着我国政府审计的发展呈现出财政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效益审计、绩效责任审计等多种审计模式交替跨越整合式的发展,政府审计必将不断探索适合中国特定环境完善的绩效责任审计模式。其发展趋势参见图(1)。绩效责任审计从审计目标、对象、职能、方法等方面在以往审计模式经验的基础上得到传承和发展,如表(1)所示。从表(1)中可以看到,我国的绩效责任审计目标是以有效性审计目标为核心,融合真实性、合法性审计目标在内的综合审计目标,而国际上有些国家的经验可能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

二、国际综合审计经验概述

(一)加拿大的综合审计综合审计是对管理人员履行职责所做的部署、活动和控制及其责任以系统的方式进行的检查和报告。在综合审计中,审计长认为是重要的、应当提请众议院注意的事项包括:会计核算不真实;公共资金没有按照法律规定的用途使用;会计记录不完整;不利于保全公共财产;收入上缴和费用支出未经授权;未建立有效的程序控制和报告项目的效果;资金的使用未考虑在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对环境的影响。审计署通常认为审计主要是检查政策的执行情况,对政策制定和政府项目立项本身的合理性并不提出质疑。政策本身的合理性属于议会检查和讨论的范围。但如果审计发现政策制定和立法存在问题,审计人员在谨慎的原则下也可以参加议会的政治辩论。审计长的主要任务是协助议会对政府行为的人的绩效情况进行详细检查,从而为议会提供客观、公正的信息和建议。其做法的突出特点如下:(1)目标灵活、形式多样。每一个综合审计项目的目标都可能不同,审计的内容和角度也不一样。有的是做一种研究,有的是进行调查,有的是进行项目评价,有的是对部门绩效报告的评价。(2)综合审计法律制度的不断修改与完善。从1977年颁布了《审计长法》,要求审计长报告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经济性、效率性、以及资金的使用效果是否被正确衡量和报告。之后不久即制定了《综合审计准则》,并形成《综合审计手册》。1999年又以《衡工量值审计手册》取代《综合审计手册》,并在2002年对其进行了重大修改,2004年又更名为《绩效审计手册》,并再次进行了修改、完善。(3)配备结构优化、训练有素的职业化人才。加拿大审计署在提高人员素质与能力方面建立了能力模型。其所倡导的核心能力是法定审计能力,即通过提供对财务和项目绩效的可靠、相关、及时的保证和其他信息,帮助立法者关注政府责任。核心能力具体包括五个方面:组织效果、职业能力、维护关系、沟通能力和个人效果。在这五项能力以下,还设定了不同的具体能力,并对审计服务人员(约1/3)、审计人员、项目经理、处长和司长应具备哪些能力作出了详细要求。目前加拿大审计署约2/3是审计师,其中一半是会计师出身,其他还有律师、工程师、环境科学专家、医生、公共管理学专家等。此外加拿大审计署还高度重视人才的培训,拟定了详细的培训课程,并将审计人员派到其他部门工作一定时间进行交流学习。(4)科学的计划管理。加拿大审计署审计计划过程的首要步骤是定期审视外部环境,确定外部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长期风险和挑战。其审计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调整贯穿了全年的审计工作,保证了计划的有效性;从业务团队到管理人员、管理机构,都参与审计计划的制定过程,保证计划的有效实施;在一定时间周期内安排对重点事项进行优先审计,对不同事项进行全面审计,保证审计资源的有效利用。(5)严密的审计质量管理体系。现行的审计质量管理框架主要内容有:一是领导和计划。包括战略方向,选择审计项目,作业计划,方法。二是审计管理。包括审计实施,项目管理,有计划的审计,可充分利用的充分、适当的审计依据,审计报告,咨询,独立、客观和诚实,安全,接触和保管档案。三是以被审计单位为中心。包括交流审计信息,被审计单位和利益关系人的反馈意见,有效报告。四是人员管理。包括人力资源,领导和监督,令人尊重的工作环境,业绩管理,职业发展。五是持续改进,包括实务复核,经验教训。(6)完善的专家咨询制度。加拿大审计署针对不同目的成立了不同层次的专家咨询机构:高级咨询专家组、重大事项咨询专家组、独立咨询委员会、绩效审计项目审计咨询委员会、环境咨询专家组。广泛选择了置身于审计机关之外的,涉及公共和私人部门,联邦和省,政府和研究机构等不同地域、部门和机构并代表了咨询范围内的较高专业知识水平和从业背景的专家,从不同视角对审计工作提出意见,更好地反映公众的要求。(7)健全的审计结果沟通渠道和切实的后续跟踪机制。除正式的控制机制之外,加拿大审计署认为,质量控制体系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话和合作。加拿大审计署与被审计单位、议会、公众、媒体进行一系列的沟通,且均有正式的、制度化的渠道与方法。加拿大审计署的后续跟踪有两种做法:一是通过对一些议会持续关心或预示有重大风险的问题进行重新审计。二是对建议改进的进度进行年度监控。加拿大审计署最多在五年内,对以前年度报告所提出的所有建议的落实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要素主要包括困难程度、重要性、废弃与否、反馈意见能否评估、进展、对进展是否满意等。

(二)日本的综合审计日本的政府审计也是一种综合审计方式,《会计检查院法》中明确地规定了,审计报告不仅要报告合法性方面——违反规章条例的行为,而且也要报告经济性和效率性效果性方面的不当程序。日本的综合审计不仅在绩效审计的现代职能定位中,注重审计的效率性、效果性等目标,同时对审计的合规性与正确性加以关注,将传统的财务审计的监督职能与现代的绩效责任审计融合在一起。日本在综合审计的过程中充分地利用现代科学与技术,广泛推行计算机审计,有效提高了国家审计的效率和效果,推动了国家审计的顺利开展和有效实施,充分发挥了国家审计的监督作用,从而使日本的综合审计走在了世界的前列。日本的综合审计主要有以下特点:(1)独立模式的国家审计制度。独立模式国家审计制度在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审计制度中有着很独特的表现。比起加拿大以及美国、英国等国家所采用的“立法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机构,“独立模式”下的国家审计机构能更加客观、独立、公正地履行其审计职责,表现更超然。日本的国家审计机关从百余年前初始的低层次行政型,到高层次行政型和国会、行政、司法混合型,直到现在实现的独立型。这一变革充分说明了国家审计体制改革的关键所在是加强独立性。日本的会计检查院十分重视集体在处理其事务中的作用,日本的检查官会议即会计检查院的最高领导机构,本身就是一个集体领导机构,这样的行政模式为审计的独立性提供了基础。更重要的是根据日本的现行相关法规规定,其审计机关的经费预算是独立的,全部由国会进行核定,不受政府预算的干扰和控制,这也从经济上保证了独立性。(2)综合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日本《会计检查院法》第二十条规定:“会计检查院除根据日本国宪法第九十条规定进行国家收入支出决算的检查外,还进行法律规定的会计检查。”“日本会计检查院对于国会在制定、修改和废止财会法律时,有权表示意见并提供法律咨询。”可以看到,相对其他国家的审计机构而言,日本的会计检查院在行使其监督职能外还兼具咨询职能,除对被审计单位进行检查外,同时也会对其进行指导和建议。(3)强调对责任的确定。日本会计检查院除了审计职责外,还负责给国家或政府下属组织造成损失的会计人员确定赔偿责任、并根据实际情况,要求相关部门进行惩罚或处分,构成犯罪的,要建议检查机关对责任人进行收审等。虽然它不具备法国、西班牙等司法模式下的判决结果的法律效力,但也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强制性。强调对会计人员,特别是会计官员的监督,这种制度对于警示会计人员的失职、重大过失和防止犯罪行为是十分有益的,最大程度上减少了国家资产的流失。(4)部门职责按照国家部门领域设置。日本的会计检查院部门职责按照国家行政部门领域设置,如,由会计检查院事务总局文部科学检查科的审计人员审计有关教育的项目,审计中注重参照国家部委的发展规划,从宏观角度着眼分析所发现的问题。会计检查院也无专门从事绩效审计的机构,一般是在财务审计的基础上关注项目的效益情况,政府投资较多的各类大型项目,通过项目调查和评价,揭示项目的效益情况,尤其是项目实施和项目目标的实现情况。(5)重视审计工作的实际成效和审计报告的质量。日本的会计检查院的综合审计没有为所有的项目设定统一的标准。通常的做法是利用被审计单位既有的目标和相关技术标准,或参考国内外同行业应达到的水平来对较,也会在审计过程中通过对所收集到的有关资料的列举,根据具体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审计中围绕被审计事项本身、事项中存在问题的原因以及改善现状的途径进行整体的探讨,对被审计单位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提供专业的帮助。日本对审计报告的质量要求甚高,为了保证出具客观、公正的年度审计报告,采取了严格的审核制度。各业务局的审计报告首先要经过局审计报告委员会的多次审议,然后送达办公厅下设的审计报告调查委员会进行审议,最后由总长提交检查官会议进行讨论,这一系列的程序也称为复审制度。此外,日本的综合审计同样重视优化人员结构、审计计划、社会公告和后续审计工作。从日本、加拿大的综合审计的内容和方法上,可以看出,日本、加拿大并没有盲目一味地学习其他国家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在对审计工作的理解上,他们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形成了各具特点的综合审计。在法律规范、审计目标、机构设置、质量管理、人员配备、审计公告及审计技术方法等各个方面都给我们带来了宝贵的经验。

三、我国绩效责任审计思考

(一)改革现行审计体制根据《宪法》和《审计法》的规定,国家审计署隶属于国务院,地方审计机关实行业务管理受上级审计机关的领导、组织管理受同级地方政府领导的双重管理体制。我国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是行政型模式,审计的委托方、审计方以及被审计方拥有同一的隶属关系和共同的利益,权责关系不够明晰。可以认为,我国政府审计的实质形成一种政府自己使用和分配公共财产,同时又反过来审自己的“内部审计”关系。我国行政领导对审计所持的态度对政府审计职能的发挥起着很大的作用,影响着政府绩效责任审计工作的开展。由于审计部门受本级政府领导,经费由地方政府供给,干部的使用、调动、任免权在地方,所以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受到了较大的限制。地方政府领导对审计所揭露的问题所需承担的责任或对政绩的影响均存有顾虑,造成最终的上报难以反映问题的实质。我国审计界不断围绕审计独立性探索审计体制的途径,逐渐形成了“立法论”、“垂直论”、“独立论”和“双轨制论”等观点。其中,“立法论”改革模式主要有“一府三院制”和“人大隶属论”。在对审计体制改革不同观点进行评述和比较的基础上,笔者认为,长远看来最终实现“人大隶属论”比较理想,但目前采用“双轨制论”改革模式显然比较稳妥,即在全国人大下设最高审计机关,在人大系统设立专门进行财政预算监督方面的审计组织,同时将现行的审计机关明确为政府的内部审计组织,执行政府各项经济监督任务。“双轨制”体制只是把现行审计职责和工作部分地从政府行政系统中转移到人大系统中,在保留现行行政审计体系的同时,又在人大系统中构建新的立法型审计体系。“双轨制”下审计长由人大常委会直接任命,审计费用要纳入人大机关预算之内,审计工作直接向人大报告等诸多方面的变革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二)提高绩效责任审计认识虽然国外已有很多综合审计方面的成功经验,但我国目前政府审计人员对公共部门开展绩效责任审计的诸多方面的认识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审计人员在多年来主要围绕财务审计开展工作,已经形成一套熟悉的程序性方法,在这方面的工作成效也是非常大的。但政府绩效责任审计中对“绩效”的审查和评价在我国尚没有现成的审计准则可以遵循,通常也没有统一固定的审计方法可供使用,使得相当一部分审计人员感觉工作没有头绪。部分审计人员会认为,如果开展政府绩效责任审计,首先必须要有权威的全国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和方法,否则绩效责任审计就无法开展。从实质上来说,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是无法建立的。由于公共产品和政府行为复杂多样,政府绩效责任审计是一种不重复的独立检查工作,只宜做出原则性规定,而在具体运用时应该灵活和富有弹性。事实上,对政府机关或项目是否实现目标及其负责人的责任是否履行进行持续不断的监督检查是内部管理和控制的内容,建立绩效责任评价标准是政府机关和公营部门管理者的责任,绩效责任审计人员的职责是收集并验证这些评价标准是否有效,并根据有效的评价标准评价其绩效的优劣,解释、说明绩效责任评价标准无效的原因及其影响,分析、说明“绩效实现”及“责任履行”优劣的原因,并提出可能的有效建议。此外,审计人员在进行绩效责任审计过程中,根据被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灵活地选择与相适应的衡量方法和审查技术。对于教育、环保、公共安全等部门的绩效责任,一定会大量使用到相关领域的特定评价指标和专业衡量方法,审计人员必须还要从教育学、环境科学、社会学等学科的专业视角来对待这些审计事项,而不要像过去那样将眼光仅仅局限在财务领域。绩效责任审计具体衡量方法和审查技术的多样性,对现有的审计部门和工作人员来说是一种挑战,但同时也给了审计人员更大的选择自由。这些都是顺应时代要求的必然选择,不能成为无法开展绩效责任审计的理由。

(三)优化审计人员结构绩效责任审计的专业性和综合性较强,审计技术与方法更加复杂多样,审计人员只具备会计、审计方面的知识显然是不够的,还需要通晓公共管理、工程、环保、法律等多方面的知识和较强的评价政府工作绩效的意识,需要审计人员能够对政府组织、项目和职能深刻地理解,并有能力运用各种专业知识测定被审组织及相关领导的业绩和责任,以对其作出深刻而中肯的评价和建议。引进多元化的高级人才,可为绩效责任审计的开展提供优质的人力资源,从而优化审计人员结构。此外,应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国内外先进理论和实务的培训,尤其是结合对某一领域或行业进行审前培训、政府环境培训及具体技能培训等。必要时应考虑引进社会中介组织、各领域专家,共同参与到政府绩效责任审计的工作中来,使我国的绩效责任审计工作提高成效,对国家财政性资金及其他公共资源使用的绩效和责任方面实现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参考文献:

[1]蔡春、刘学华:《绩效审计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2]《审计署2008年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2008)。

[3]刘世林:《政府绩效责任审计及其评价模型》,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0年版。

[4]《中国审计》编辑部:《中国审计代表团:加拿大的绩效审计工作及其启示》,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篇5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风险

(一)审计人员风险

经济责任审计涉及的内容较广,要求审计人员既要懂得财务会计方面的知识,又要懂得宏观经济政策、法律法规、审计专业知识,同时要掌握计算机审计技术,拥有一定的口头表达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如果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够全面,就会制约和影响审计工作的质量。

(二)责任界定风险

一是法律法规使用不当,定性错误,形成审计风险;二是由于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综合判断方面的原因,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性质不能准确把握、表述不当从而导致判断失误;三是一些违纪违规责任的边界难以掌握,特别是被审单位违反财经纪律,在某些环节上既有离任者的个人行为,又有领导班子的集体行为时,往往相互推卸责任,致使责任难以界定。此外,由于决策失误、管理不当。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或国有资产流失,应追究何种行政责任,特别是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的界定,审计人员也很难把握。

(三)审计评价风险

审计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的一个中心环节。由于所评价的对象是领导干部,所鉴证的是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直接目的是为组织部门考核使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评价结果涉及被审计者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经济责任审计评价风险更大,一旦出现风险后果更为严重:不实或不当的审计评价,不但会影响审计成果的运用,导致用人不当或决策失误,甚至还会引起行政复议。另外,目前虽有一些经济责任的评价标准,对领导干部的“四责一廉”有了一定的量化打分,但在具体操作中仍然会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自由裁量,致使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增大了审计风险。在审计报告中的审计评价部分也存在大量引用被审计人述职报告或工作总结中的文字、数据内容而未进行实际调查就进行评价的情况,显著增加了审计评价风险。

二、控制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的措施

(一)强化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素质提升

首先,合理配置审计资源,以应对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性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的要求。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要熟悉审计基础知识,懂得HYpeRLinK审计法规;熟悉会计原理及有关的专业会计知识,懂得财会法规;熟悉经济管理知识,懂得有关经济法规;具有一定的审计、财会实践经验,掌握审计技术方法不仅要具备查账技能,还应具备一定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等。第二,加强经济责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使之能从宏观上把握整个经济责任审计事项。在审计中恪守审计职业道德,做到依法独立审计,客观公正,实事求是,保持严谨、稳健负责的职业态度。第三,重视审计人员的风险教育,使每一个审计人员头脑中必须时刻牢记“风险”二字,使我们不是把防范风险仅仅讲在口头上,而是要切切实实地体现在审计的过程中。

(二)强化审前准备,编好审计实施方案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篇6

(江苏省邳州市炮车街道办事处审计所,江苏邳州221327)

摘 要:农村干部对于农村的发展来说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干部的升迁、调任以及离职等情况都要进行严格的审查,这样才能够确保每个环节不会出现交接错误,更好带动农村的发展。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是在农村承包、租赁企业的法人、村委会主任、村财务人员在调、升、退、免时,对他们在任职期间所进行的经济活动的审查。本文就以农村干部的离职审查为中心,从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内容两个大方面进行分析论述。

关键词: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

中图分类号:F325.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28-0114-02

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经营机制的不断深化和创新,加之对农村地区财政补助资金的逐年大量增加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表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但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却依然存在,尤其是农村集体财务管理混乱,离任农村干部职责不清,经济手续转交不畅等问题较为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康社会的进程。顺应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高度关注,开展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已迫在眉睫。结合工作实际,本文就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主要内容、程序和存在的问题等提出了自已的一些看法,仅供参考。农村干部责任审计评价,是从经济发展和干部任期目标完成角度,对农村干部任职期间财务收支及相关经济责任进行审计后,在审计结果报告中,对其应负的经济责任进行评述,划清责任界限,公正地评价农村干部的功过是非。所以,对农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否准确,影响重大。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雏形于80年代的企业厂长(经理)承包兑现审计和离任审计。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经济责任审计已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对企业领导人员的管理和监督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新形式下用人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通过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在明确经济责任的基础上,客观、公正地评价领导人的业绩和过失,为合理使用干部提供令人信服的事实依据。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是一项涉及到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工作,审计部门需要各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才能保证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的主要目的

考核、评价离任干部任职期间的功过;审查重大经济问题,对个别干部在经济领域的违法乱纪行为予以查处;清查任职期内的经济往来,搞清两任干部之间的经济责任,确保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

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是对农村干部任职期间完成的各项指标,与其承包指标、计划指标、任职前的基础以及与外单位进行比较,确定任职期间责任履行的优劣,是否还有经济不清的问题。

(一)审查的主要指标

审查生产产量、产值、税务等主要经济指标是否实现,有无虚报、瞒报、漏报现象;审查集体资金积累的增加情况;审查上级转移支付、党委的拔付使用及效益状况;审查干部任期内有无责任不清,造成损失、浪费和以权谋私及经济不清的问题。

(二)审查的程序和方法

可按一般审计工作程序和方法进行,但在每个阶段中的某些内容与一般审计工作程序的某些内容有所不同,具体有:

1.准备阶段、准备过程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审计工作组独立进行审计工作,应回避的人员不能参加审计工作组,以免影响审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

(2)在承包(租赁)经营下,除搜集一般审计工作应搜集的资料外还要搜集承包(租赁)经营合同及有关变更、修订资料;历次的审计报告、结论和处理决定;前任干部离任时的审计报告和结论等。对以上材料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出要审查的重点。审计工作方法可按常规的格式内容进行编制。

2.实施阶段

审计工作方法批准后,即可下达离任干部审计通知书,进行审计,同时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

(1)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干部应做好两方面的准备

干部要撰写好任期综合性述职报告,具体内容应包括:主要业绩、存在的问题、经验、教训和建议等。

清账和清产核查农村干部离任时,必须确定离任交接期限,进行清账和清产核查,并办理新任干部财产交接手续。清产核资工作,一般应由乡(镇)政府农经管理人员、离任和新任干部、村会计以及老农代表等组成的清查核资小组负责进行具体工作。

(2)听取述职报告,了解全部工作情况

审计组到被审单位后,应先听取离任干部述职报告,了解任职期间的全部工作情况。召开村“两委”成员、党员代表等参加的座谈会,听取对离任干部的评议意见。在此基础上,按照审计方案的要求,运用审计专门方法进行审计查证工作。即采取查账与群众调查相结合,查账与查物相结合,账内与账外相对照等方法进行,对查出的重大问题,必须立案进行专门审查。

3.终结阶段

即对就地审查所取得的证据资料,进行整理、归纳、综合分析,编制审计评议报告,做出审计结论和审计处理决定。

(1)审计评议报告是表明离任干部在职期间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签证文书

报告应写明以下内容:被审单位的名称、离任干部姓名、任职期限、任职前和任职期间村经济组织的基本状况以及经营状况;客观、公正评价离任干部在任期间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其所起的作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意见和建议。审计评议报告在征得被审查单位和被审干部意见之后,审计组负责人签字,上报乡镇政府主管领导机关,被审计人自身存在的违纪问题应单独列出,并形成报告。

(2)审计结论主要是集中概括明确离任干部的业绩和应承担的责任的审计鉴定文书。

它是在审计报告的基础上,根据被审单位、审计小组的综合讨论结果作出的,其内容着重于表述离任干部自身业绩和存在的问题。审计结论应征求离任干部及有关方面的意见后报送有关机关和相关人员。如被审计人对审计结论有意见的可向审计机关及其主管机关申请复审。

(3)审计处理决定,审计结论发出后,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全部审计工作即告结束。

但在审计中发现违纪违法的问题,须要处理时可根据本单位主要负责人讨论的意见,下发处理决定,予以纠正和处理。审计处理决定,不是农村干部离任责任审计的固定程序,只是用来对被审人等存在的问题作出处理决定的指导性文书。在具体工作中,应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操作,切不可生搬硬套、盲目顺从。

开展村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的有效途径,是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措施。目前,农村组织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已在全国广泛开展起来。

参考文献:

[1]王瑞萍.农村干部任期责任审计评价之我见[J].《农村财务会计》.2002年12期.

[2]钟庆椿.赣州市审计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需着重研究和解决的几个问题.[J].《江西审计与财务》.2000年03期.

[3]赵艳霞.河南省荥阳市审计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难点与对策[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0年09期.

[4]高奕.北京起重运输机械所.谈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重点环节[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2000年12期.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篇7

今年上半年,全市审计机关按照省审计厅和市政府常务会议对审计工作提出的要求,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目标,认真开展审计监督,取得较好成绩。至6月底,全市共完成审计项目189个,查出违规行为金额10308万元,审计处理应交财政594万元,应减少财政拨款或补贴275万元,归还原资金渠道260万元,调帐处理2265万元,应自行纠正金额1109l万元,向纪检机关移交案件1起,移送处理1人,提交审计工作或调查报告46篇。

一、认真贯彻“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方针,全面落实年度审计工作任务。召开了全市审计工作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会议,传达贯彻了全国全省审计工作会议精神,部署并落实了年度审计工作任务,表彰了审计工作和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今年我市统一组织的审计项目有226个,其中省定项目114个,市定项目112个;市本级62个,县(市、区)审计局164个。较重要的审计事项有:同级财政预算执行审计12个、县级财政决算审计6个、乡镇财政决算审计63个、县级财政负债情况审计调查12个、省重点中学财务收支审计10个、计划生育专项资金审计和审计调查12个、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审计12个、县乡公路建设项目审计12个、水库移民资金审计5个、水库移民及粮食补贴审计调查7个、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18个、县长经济责任审计1个、市直单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18个、国家建设项目审计10个。这些审计项目早已全部落实任务,有的已经结束审计,有的正在审计或准备实施审计之中。

二、抓好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市本级和各县(市、区)审计局都认真开展了财政预算执行和其它财政收支审计,审计单位22个。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对于加强财政监督和税收征管,深化财政改革,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强化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加强财源建设,加大政府采购监管力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等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市局受上级审计机关委托,完成了原XX医专附属医院的财务收支审计,为其合并组建湘南学院澄清了财务家底。完成了XX汽车运输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财务收支审计,正确评价了该集团组建两年来的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情况,向股东代表大会通报了审计结果,为公司的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湘南技工学校财务收支审计已经结束,市委党校、XX驾校、市烟草办、市食品总公司的财务收支审计正在进行中。

三、突出审计重点,加强了对重点项目、重要行业、重点资金和领导交办项目的审计

(一)、围绕服务“三农”问题,认真开展审计监督。全市共安排农业综合开发专项资金审计、水库移民资金专项审计、非部省属水库水淹区移民口粮补贴专项审计等涉农项目24个,其中市局安排了本级和北湖区农业综合开发审计、非部省属水库水淹区移民口粮补贴专项审计3个项目。目前,这些审计项目已大部分结束,根据审计情况,我局向市政府和省审计厅提交了有情况、有问题、有分析、有建议的审计综合报告,得到领导重视和好评。在农业综合开发审计中,我们组织全市40名审计人员,分成12个审计组,对市本级及11个县(市、区)农业综合开发办、财政局等单位管理、分配、使用的第五期(2000—2003年)资金进行了就地审计,审计资金总额1.08亿元。在肯定工作成绩的同时,查出项目单位变更项目计划、以拨作支、将借款虚列支出、不合规发票报帐、虚列工程支出等违规行为金额467.5万元,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整改建议。

(二)、国外援贷款项目审计已全部结束。今年全省统一安排的农业种子商业化项目国外援贷款、第九个卫生发展项目国外援贷款、结核病控制项目国外援贷款等审计项目已全部完成,审计资金总额1.2亿元,查出各类违规金额1660元,提交有情况、有分析、有意见和建议的利用外资综合报告18篇,引起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如针对卫生发展、结核病控制等项目存在的没有完成计划指标、配套资金到位不足、管理费超支、上级项目办和财政部门下发物资分割单不及时等问题,提出了层层落实责任,搞好项目管理,确保配套资金到位,充分发挥国外援贷款项目作用等整改意见,得到采纳。

(三)、切实抓好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审计和省属重点中学审计。按照省审计厅的统一部署,在教育转移支付资金审计中,全市审计机关抽调了52名审计人员,组成12个审计组,以财政部门为基础,有选择、有重点地延伸调查了教育局、计委等职能部门24个,抽查了学校等用款单位130个。总的认为我市教育专项资金管理比较规范,

但仍查出违规金额1053万元,主要问题有:管理不规范、改变专项资金用途、有的项目未按规定实行政府集中采购和公开招投标、配套资金未落实、危房改造资金安排分散重点难以保证等。针对存在的问题,我局向省厅和市政府提交了审计综合报告,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市政府办第20期《每周要情》以“应加强对转移支付教育资金的监管”为题,摘要刊载了审计报告的内容。全市10所省属重点中学审计正在进行,主要是监督教育收费的收入、管理和使用情况,重点查处学校乱收费加重群众负担的问题。

(四)、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审计取得好成绩。全市共完成重点建设项目投资审计31个,审核投资总额7050万元,核减工程款1159万元。其中市审计局开展的市政府搬迁工程3个子项目的竣工决算审计,送审金额2183.6万元,核减420.4万元,核减率达19.3%。市本级和11个县(市、区)审计局安排的25条县乡公路建设项目审计正在进行,审计人员不辞辛苦,深入现场,从工程质量和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认真进行审计,以实际行动服务基层,服务农民。

5、尽力完成领导交办的工作任务。今年来,市本级在编制少、任务重的情况下,顾全大局,先后完成了3项市领导交办的重要任务。其中有:市纪委到我局抽派3人,历时1个多月,协助查处原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人的经济大要案工作;市领导临时交办增加的XX华明电厂财务收支及厂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长期抽派1人,协助有关部门从事企业改制工作等。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篇8

【关键词】:社会责任社会责任审计模式

环首都经济圈周围企业充斥着"雾霾"、"化学排放"等问题。这与低碳循环经济本身包含可持续发展、可再生经济等理念相违背。因此,除了增强自己企业的经济实力,还要注重社会责任,对社会负责。同时,政府应该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工作,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当然,这也要求我们整个社会对其进行监控和帮助。

1环首都经济圈内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内容

环首都经济圈内的企业群是中国北方经济的核心区,社会责任审计目前作为环首都经济圈内企业评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到了监督企业经营活动和管理政策等作用,审计单位进行审计评价后出具审计报告,为企业的发展献计献策,同时也会影响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和重心,更重要的是促进企业去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

(1)质量审计

企业的质量审计,是指企业自己内部的审计部门对企业管理层、领导者在工作质量方面相关对于消费者委托管理责任的具体履行情况进行审计和评价,出具审计报告后,对其审计评价的结果进行综合评述,并且提出改正意见和建议。最后把所有情况和信息提供给消费者和利益相关者,总的来说就是反映企业对消费者和利益相关履行社会责任情况的审计。

(2)环境审计

环境审计,是指相关审计机构对于企业的环境财务信息、环境活动和环境管理体系等方面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和评价,这些活动都根据相关环境法律和法规、审计标准和原则,科学有效地进行审计。环境审计主要是反映企业对环境履行社会责任的情况。

(3)道德审计

道德审计,是指相关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审计企业的管理者和管理层工作时是不是遵循了相关道德品质或管理制度,对于道德的管理有没有进行有效得审计和评价。

2经济圈内企业社会责任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环首都经济圈企业的经济在各方面快速发展,但同时,一些严重的社会问题也随之而来,对生态的破坏、对宝贵资源的浪费、员工个人的权益无法受到真正的保障,这些都诠释着发展被阻碍的现状。虽然经济圈内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报告数量不断增长,但是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严重,报告质量良莠不齐,的企业数量和范围也十分有限。

(1)审计意识淡薄

我国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时,大多数在观念和行动上都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尤其是高碳行业,往往都是迫于政府和环境法规等等的压力,是属于被动接受,而非主动履行。

(2)审计主体不明确

对与我国目前的社会责任审计来说,审计主体不能明确下来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这也要求了审计人员需要具有相当的素质水平和相关专业的能力,这是由于想要进行企业社会责任包括了相当大的内容,要求审计人员必须了解相关行业的法律法规、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等等。

(3)审计程序不完善

目前来看,我国没有一套通用的、完整的社会责任审计程序,这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影响了我国社会责任审计评价的发展,导致了很多人对与如何进行审计没有头绪,最终审计结果不尽如人意,出具的报告也不会科学合理。

3经济圈内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的构建

环首都经济圈内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的构建应从评价目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几个方面进行。

(1)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目标

我国很多专家学者对于这个方面都有介绍和研究,虽然他们的理论并没有完全吻合,但是从大方向来说,他们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审计目标可以分成两部分:最终的目标和具体的目标。我们进行社会责任审计评价的目的就是要,监督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承担情况,让他们对社会做出更多更好的贡献,有利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而具体的目标就是要落实到每个方面,比如要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保障企业员工的福利待遇等等。

(2)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

所谓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标准,是指审计人员对于被审计单位工作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相关标准。经济圈内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标准大概包含了以下几个方面:

①真实合规性评价标准

此评价标准是指,对于被审计企业所给出的相关社会责任的资料和信息,必须要是真实的、合法的、合规并且是有效的,不能违反相关的法律法规。主要内容包括了相关财务信息是否合理完整、会计制度是否合法合规等等。

②利益相关者期望和反馈评价标准

企业社会责任的利益相关者的反馈,是评价标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审计人员要重点关注利益相关者们对于企业社会责任接触和反馈情况,重点参考并且综合考虑结果。

③企业社会责任政策及管理系统评价标准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评价标准,具体是指对于如何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所造成的价值导向。管理行动和价值理念,直接性影响了企业实现社会责任的结果,所以,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层和经营理念的评价,是评价标准中必不可少的一环。

(3)经济圈内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方法

我们知道,传统审计在进行工作的时候,审计人员首先要整理出企业相关的财务资料,比如财务报告等,并且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审计。社会责任审计的评价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对比分析法

对比分析法,是指,审计人员收集大量的相关数据,然后进行比较,比如同行业的相同标准进行比较,把比较的结果进行综合性地分析、评价。

②层次分析法

这个方法顾名思义,就是把影响因素分成不同的层次,以此来构成一个便于分析的综合模型,接着根据模型的不同方面和侧重点,来分析各个方案的好坏和突出方面,最终决定结果。

③比率分析法

比率分析法是指,相关人员计算有关的比率来计算、分析问题,这是以收集大量的基础数据为基础。计算出相关比率然后进行比较,与原始数据进行比较或者使用整体数据进行比较,也可以跟相关数据来比较。

因此,建立一个社会责任审计模式,首先要明确评价的目标和原则,然后从相关的标准出发,利用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逐步建立起一个社会责任审计模式。

参考文献

[1]丁鸿宇,丁洪峰.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模式的构建.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8):45-46.

[2]张博仁.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探讨及评价.经营管理者.2015(34):55-57.

作者简介: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篇9

1、法制建设速度明显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速度目前,已把经济责任审计列入Jt学校审计法律条款中,而相关职责范围内的经济责任审计法规水平参差不齐,审计的对象并没有具体规范明确,也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达不到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导致Jt学校审计风险的增加,影响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因此,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规章制度与实际运用存在一定差距,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速度,致使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执行不力,有效程度不高,促进审计控制风险的形成,影响经济责任审计在Jt学校范围内的统一及其发展。2、内部审计制度的滞后阻碍了经济责任审计在Jt学校内部审计作用的发挥审计作用关键是由内部审计制度及时运用于Jt学校内部审计中从而得以体现,而如今Jt学校存在相应工作责任人任用或调离之后才采取一定的内部审计程序,致使造成Jt学校内部审计制度的滞后。这种现象往往导致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经济责任审计流于形式,丧失审计的必要性,对领导干部的任职任免起不到任何现实的参考意义。其次,内部审计法律依据不充分和不健全,法律权威性偏低,缺乏一定的法律地位,可操作性不强,使得Jt学校内部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时,只有依据经验和知识进行分析判断,审计结论的权威性和正确性受到影响,增大了审计固有风险,消减了Jt学校的审计质量以及其准确性。3、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易出现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不明确的现象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目的是其决策者在任期间针对其审计性质方面所应负担的经济责任。在被审计者的任期内,前任的经济活动的决策结果需要一定的时期才能反映出来,所引起的遗留问题或损失应归于前任的责任,而对于前任的决策所作出的调整呈现的结果则为后任的责任。另外,Jt学校存在经济责任的归属不明确现象,责任归属没有具体的标准衡量,经济责任存在审计内容核实的事实无法采取必要的方法手段加以综合归纳、分析甚至判断,难以客观公正地评价Jt学校财务管理和经济活动情况。譬如由被审计者的个人原因造成的,或是由集体共同决策所产生的经济责任,则后果由被审计者个人承担或是由集体共同承担的问题。4、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未有效开展目前,Jt学校内部审计还未全面开展质量控制制度,存在有的部门未建立质量控制的相关办法,甚至有的部门已建立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但存在不健全的问题,甚至Jt学校内部审计没有适合自己的审计方法和内容,进而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保障。其次,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复核制度执行不严格,进而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负责人不能及时对相应审计人员的审计底稿以及其证据进行复核,造成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部门审计负责人不能对其相关审计报告进行及时复核。5、先离任后审计问题比较普遍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是指Jt学校内部审计机构对有关内部机构负责人任职期间因任职期满或提拔、调动、辞退,退休等原因离职于现任工作岗位前,就应按照其职责范围内履行相应经济责任并作出鉴证。结合Jt学校实际情况,仍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现象,造成审计与任用相分离,使得新上任的负责人对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不够重视。由此以来,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目标难以得到有效地发挥,审计结果的质量受到一定影响,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不够稳固。同时,可能导致从事Jt学校内部审计工作需要的政策法律水平业知识、经验、业务技能、审计职业道德等专业技能方面的综合素质要求降低,从而加大审计工作负担,大大增加审计检查风险。6、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不到位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运用是Jt学校所有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其中Jt学校被审计负责人和决策者的鉴证、评价和使用以及奖惩的参考依据,甚至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进行调整的依据。由于存在先离任后审计的特殊形式,形成了Jt学校组织部门没有必要查看审计结果,对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视力度不到位,但实际考核时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运用却有所不足。同时,也存在着审计工作结果的落实涉及到了Jt学校相关部门的经济利益。

二、完善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措施和对策

(一)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审计行为审计作为我国经济活动的监督行为,经济责任审计和内部审计作为审计的组成部分,都受到法律的约束和规范以及支持。在Jt学校,围绕着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大审计类型上,看似三者同等重要,可内部审计的发展一直是处于重视度偏低的发展处境,是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中最弱的一环。要同国际审计协调发展,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足鼎立,各自就相应的职责范围发挥自己的监督作用,做到优势互补。Jt学校相关管理部门根据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实践、经验不断总结实施办法。内容可以包括经济责任的界定、审计立项、委托、计划、实施、评价、结果、报告等经济责任审计的各个方面,针对具体的实施要求或相应的规范以达到审计目标。目前没有实施要求的部门可暂时以指导意见为主要参考依据,结合财政收支审计、财务收支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等,分别制定Jt学校各项专业审计准则以及适合所有审计种类的审计通则,引导经济责任审计的有序和规范化发展。

(二)健全Jt学校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发展Jt学校所有的内部审计规范都必须建立在符合国家法律和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制定本单位自己的经济责任审计规范,保证所有内部审计项目都有章可循。健全审计与组织、纪检、监察等部门的协调合作制度,完善任期干部经济责任考核措施,同时对审计结果运用标准制定合理的措施,真正发挥实效,只有尽快建立、健全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律措施,才能使审计工作真正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使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更有权威性,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三)明确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问题,分工、配合完成经济责任的内容界定为财务责任、管理责任和个人廉洁责任三方面,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主要责任和集体领导责任等定性责任用于发现问题时对问题的定性。鉴于Jt学校实际中各审计职能部门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不明确问题,如干部离任或任职前免予相关职务,交予审计部门考核,考核结果出来后再将考核结果写成书面报告,送于相关部门参考报告,全面掌握被审计者的相关实际情况,决定是否执行。通过将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纳入到干部廉政档案和干部考核档案中,从而实现审和用的有效结合。其次,基于Jt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特殊性,对于内审易出现审计内容与责任归属不明确的现象。对内部审计工作和内部审计人员的考核评价不能采取常规的工作目标考核办法。Jt学校内部审计考核不仅要看数量,更重要的是要考核质量。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考核,可由内部审计部门主管领导、组织部门、被审计机构三方打分,互相监督。

(四)建立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是针对审计过程中从方案、证据以及报告等进行审计质量控制,按照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预期目标进行,能够实现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效果。Jt学校经济责任审计质量控制大部分是根据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具体情况实施,结合Jt学校审计小组成员的业务专长进行科学明确每个岗位、每个内部审计人员的职责,力求做到人事相宜、各展其才。其次,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报告的质量控制除了要做好上级与下级之间、下级与下级之间的复核之外,还应确保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的职责范围、立法规章程序以及其审计报告的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责任。甚至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应重视相应审计事项中具体问题的审计手段以及审计方法,达到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事项的取证,来确保其审计报告的质量。

(五)建立健全Jt学校内部经济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于审计工作的滞后性问题,需要审计部门制定出审计计划,对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的审计,要在任职期间做好详细统计,离任必审的基础上开展任期审计,离职前做好审计统计,深入调查,实事求是的反馈结果,任期审计和离任审计充分结合,缩短工作时间,提高工作效率。建立健全内部审计责任追究制度,对内部审计人员履职过程中出现的重大违规违纪行为和重大责任事故,要追究其责任。同时Jt学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过程中审计人员所需具备的专业素质、政策性知识以及对其审计风险的防范意识要求很严格,须对相关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人员进行定期培训,组织内部人员对新颁布的财经法规、审计法规的进行学习,为全面的考核和评价负责人的经济责任创造条件。甚至采取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强审计人员的积极性,定期组织优秀审计项目评审和典型案例分析,促进审计人员提高审计业务技能,不断加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

经济责任审计综合报告篇10

一、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表现

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在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所收集的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可靠、未能全面了解责任者所在单位的情况而作出了错误的估计和判断,从而导致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不准确或发表了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引起不良后果的可能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和其他审计风险一样,处处存在,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全过程。在审计实践中,我们常见的风险有以下方面:

(一)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审计准备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前未按规定的审计程序开展工作,而使被审计对象以不按法定程序进行操作为由提出异议或申请行政诉讼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没有坚持“先审计后离任”原则;

2、忽略审计通知书的时间界限;

3、审前不作调查,对责任者和所在单位的情况心中无数,抓不住重点,责任不明确,措施不到位。

(二)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审计实施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实施过程中因专业技能、政策水平、综合素质等主观和客观原因的影响,导致审计结果产生偏差的可能性。主要表现在:

1、取证风险:如果审计人员所取得的审计证据不完备就不能满足客观性、相关性、充分性和合法性,就会导致审计结果偏离事实,而产生风险。

2、检查风险:是指审计人员由于在实质性检查的现场作业中所造成的失误使审计结果偏离事实的可能性。在进行审计抽样检查时,选取的样本量不够,使审计结果误差较大,可能会遗漏违纪违法的审计事项。

(三)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出具报告阶段的审计风险,主要是指审计人员由于所出具的审计报告对审计事项把握不全面,对责任者的经济责任评价不准确,未能按照规定征求被审计对象的意见,给审计主体带来不良影响和某种损失的可能性。

二、经济责任审计的防范措施

(一)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制度人的因素是第一位的,人是主要的风险源和管理单元。负有经济责任的管理人员,担任着实现组织目标的任务,承担着一定的防范风险的责任。明确管理人员的经济责任,对他们进行经济责任的审计,是风险管理的主要控制点。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法规制度,规范运作、加强立法、建章立制,是防范审计风险的根本措施。建立和完善经济责任审计行政执法责任的相关法规和制度,使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项权责对等、机制平衡的经济监督形式。其关键就在于使审计内容、操作程序、方法体系、评价结果应用以及部门协调等方面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并逐步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的规范性。所以,在环境因素方面我们应做到: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性,明确对审计对象的经济责任范围,正确理解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提出切合实际的审计要求,建立健全的经济责任体系。

(二)在审计内容、程序、方法等方面注意审计风险的规避,合理选择审计方案

1、注重内控制度的评审,预测潜在风险。内控制度评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且其本身也可起到防范审计风险的作用。若内控制度不存在、不合理、不健全或执行乏力,就必须实施详细全面审计并予以提示,从而降低风险。并且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执行与责任人的经济责任和管理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加强内控制度的评审,则奠定了对责任人评价的基础工作,可以提前预测潜在的风险。

2、合理确定审计重点和范围,规避风险。经济责任审计一定要限定在审计所规定的范围和内容之内。对在审计中未涉及到或虽然已涉及到但未获得充分证据或难以分清责任的事项,不做任何评价,规避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

3、规范审计工作程序,预防风险。在经济责任审计项目实施的过程中,要严格执行审计法规和审计规范,从确定审计项目计划、编制审计方案、送达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审计报告、征求意见到最终审计结论等,每个环节都要按法定程序和要求进行,避免审计人员执法的随意性,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

4、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查账与查实有机结合,避开表面信息的干扰,减少风险。分清会计责任和审计责任,在常规的财务审计过程中,应当关注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和有效性,并针对薄弱环节及时加以纠正,督促整改,促进被审计单位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并做好审计资料的有效利用。在此基础上实施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并能够减少审计风险。

5、加强复核、征求意见、化解风险。内部审计机构要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建立健全相关的审计工作质量控制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遵守规范操作,严把质量关。如制定审计工作底稿复核制度,在满足对审计工作底稿复核的要求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对每个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报告,可组织有关主管进行反复讨论修改;对出具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力求措词适当、评价公正,经得起推敲;对于审计中未涉及和证据不充分的问题不做评价、不做结论;审计报告要征求被审计单位和被审计领导人的意见,认真落实不同意见并妥善处理。这样才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最大限度地化解、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审计风险。

(三)审计评价进一步健全相关性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