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管理模式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20:45

景区管理模式篇1

关键词:农业扶贫;旅游扶贫;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模式探讨

1引言

旅游扶贫的核心任务是解决贫困地区的贫困问题,该问题解决的关键在于贫困地区需要拥有可以吸引旅游者远道而来的旅游资源。景区是旅游资源吸引力的集中表现。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不仅影响目的地旅游扶贫地区旅游资源的组合形式,而且景区经营管理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景区与社区居民的利益关系及居民对发展旅游扶贫的态度和行为选择。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研究是国内外旅游扶贫相关研中究比较欠缺的环节。因而,以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为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弥补学术界研究的不足,另一方面可以为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模式的实践探讨提供一些实际指导意见。

2我国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2.1政府主导过渡,景区经营管理缺乏灵活性

当前我国大部分旅游扶贫地区至始至终采取政府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这是十分值得商榷的。旅游扶贫的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宏观调控,更需要市场这双无形的手,否则就成了旅游计划经济了;政府的一揽子“服务”也会打击企业的入资入股的战略性和居民参与旅游扶贫发展的积极性。

2.2景区经营管理体制落后,忽视人才的培养和储备

我国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大都由政府直接领导,在景区管理和运营过程中常出现多头重复领导、权责不清、多部门意见和利益冲突,或者是铁路警察,各管一段,导致景区经营综合效率低下。在人才利用方面,单独由政府机构外派人员任职景区经营管理机构,或者从当地临时聘请,直接上岗操作。这种任聘方式不仅使旅游扶贫地区景区经营管理的工作难以灵活展开和充满创造性的发展,也阻碍旅游扶贫地区扩大经营的需要。

2.3过渡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忽视生态环境和文化的保护

旅游扶贫地方政府为了早点干出政绩,减轻自身工作负担,在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往往把一些旅游资源廉价租赁、转让给开发商垄断经营,虽然短期效益明显,但当地农民利益得不到体现,环境保护很难落实。且关注眼前经济效益,只重开发不重保护,只重利用不重投入,在景区大量建设现代化的基础实施和娱乐场所,破坏了旅游扶贫地区原有的宁静与古朴,导致原有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受到破坏。

2.4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低,主体作用没有得到体现

当前很多贫困地区旅游业搞起来了,整个地区也富了,但最贫困人口并没有充分地享受到旅游开发所带来的利益。因为在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过程当中,他们忽视了旅游扶贫最终目标是要使得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社区居民应该成为景区经营管理的当家人。

3旅游扶贫景区经营管理模式路径优化

3.1起步阶段的政府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

景区在开发建设之初要面对各方面的困难,基础设施的建设,配套设施的统一规划,旅游景区经营相关规则的制定等都需要政府的指导和监督。因此,景区经营管理之初应当采取政府主导的管理模式。同时,政府不仅要对景区开发与管理进行宏观规划,而且要为当地居民尤其是贫困群体参与景区经营管理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2发展阶段的企业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

企业是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发展目标的经济实体,景区要做大做强,不仅需要开发商投入资金,而且企业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可以使景区经营管理模式得到完善和发展。为避免企业主导型经营管理模式的弊端,如忽视对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排斥社区居民的参与等,政府需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行政政策,提高企业改善贫困地区经济状况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责任感和公益心。

3.3成熟阶段的社区主导型景区经营管理模式

想从根本上解决贫困人口的经济贫困、文化贫困等问题,必须要让旅游扶贫从他助形式变为自助形式,切实让居民参与到旅游决策、旅游规划、旅游经营、旅游监督管理、旅游利益分配的全过程当中,成为旅游扶贫的主人翁。实现社区主导型的景区经营管理模式,一是社区居民要具备景区经营管理的能力,二是政府和企业要舍得放权,引导居民以入股、融资或者合伙等形式,从小项目着手,让社区掌握景区的经营管理的部分所有权和经营权。

4总结

景区管理模式篇2

关键词:经营管理模式;市场化;公益性

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旅游,成了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同时,旅游业也是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第三产业的龙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需求的日趋增长,旅游正在悄然兴起并迅猛发展。

同时,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蓬勃红火的旅游背后存在的诸多问题:当前市场的背景下,我国的风景旅游区却仍然延续着计划经济的模式,大部分还属于事业性质,纯属公益事业,经费靠财政拨款。旅游区管理机构虽然既有保护的职能,又有组织生产、经济、解决就业和社区管理的职能,但因政企不分,事企不分而导致了诸多弊端,如资金短缺,经济效益低下,机构臃肿等。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新模式。

一、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

国家直接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国家集风景旅游区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于一身,景区的管理、保护和开发经费由国家财政承担,景区的门票及其他旅游项目由国家定价(一般定价很低),收入上缴国家。这种管理模式在保护遗产、体现社会公共利益、资源整合等方面表现的尤为突出。但从实践中看,这种经营管理模式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效率低下,从而导致资源得不到有效配置,其经济价值得不到应有的体现。严重阻碍了风景旅游区的健康发展。专业性或公益性强的景区(景点),如国家森林公园、保护区的核心区、文物保护区、宗教朝拜地等实行国家经营管理,由国家委托专业人士经营。严格控制旅游的过度开发,保护自然文化遗产。

二、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

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就是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真正把风景区作为一项产业来对待,将其作为独立的主体推向市场。存在的市场化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项目的形式招商引资,由多个投资主体进入景区行使经营权;另一种方式是垄断经营权,以一家作为投资主体,进行垄断经营。由于政企职能分开,产权比较明晰,企业作为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得到充分调动,效率得到了提高。近年来,碧峰峡、桐庐、太湖源等一大批景区(景点)将经营权不断地拍卖出去,这种经营意识是对传统管理意识和管理体制的一大突破。

但也要认识到,旅游业是以持续为目标,需要将经济、和环境效益结合起来考虑,而企业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环境效益。因此目前完全按市场机制经营的方式遭到了质疑。如黄山风景旅游区,从保护遗产的角度出发,必须严格遵循“景区游,区外居”的旅游方式,而黄山股份公司为追求赢利,必然尽可能以高消费方式将尽可能多的游客留在景区,由此必然造成遗产质量破坏,从而出现了在黄山发展旅游经济后“景区的环境卫生和安全质量提高,而遗产质量反而恶化”这一似乎怪异的现象。另外,这种纯商业化经营必然以其垄断性而伤害游客正当利益。由于风景旅游区不同于一般的企业,有着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在引进市场化机制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要让市场化经营管理模式健康。有序地发展,必须建立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及制度保障。

(一)建立规制风景旅游区开发和保护的体系

虽然有《风景名胜区暂行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森林公园管理办法》等行政法规,但是这些规定缺乏实施细则,对一些新做法缺乏裁决的依据,对实际执行中的一些破坏资源、侵蚀国有资源、使用权不明确的现象难以做出有效认定和判罚。尤其在民营企业开发旅游景区的过程中,由于没有相应的具体法律法规对旅游资源开发行为进行规范,具体操作上对旅游资源的权力归属没有清晰的界定。要明晰风景旅游区产权,并使其规范化运作,就要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将景区开发行为予以规范,对破坏景区资源的行为和做法给予惩罚。

(二)改革管理体制

我国风景区旅游资源的所有权主体是国家,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所有权。为保证国家产权的统一和国有资产的收益,国务院可以指定一个权威机构行使风景旅游区资源产权。对产权进行统一管理;负责风景旅游区规划的审批、土地使用权的转让、租赁,风景旅游区资源使用权转让、风景旅游区资源保护规划等。该权威机构可视需要,在各省或各片区设立派出机构。发展建立风景旅游区日常管理机构。并对其拥有领导权、监督管理权和对风景旅游区资源开发经营企业经营活动的监督管理权。日常管理机构由派出机构代表、地方政府各职能部门代表、当地群众代表、开发经营单位代表等组成,具体负责风景旅游区开发建设的监督管理,监督国有资源的用途,保证国有资源保值增值,并进行风景旅游区日常的市场管理、资源管理、环境管理。整个管理系统的经费均由国务院按旅游税收的一定比例统一拨付,以防受地方政府部门和经营者的牵制。

(三)加强对旅游资源的管理

风景旅游区不是单指景观资源,而是以景观资源为核心,由产品系统和支持系统组成的一个综合体。在风景旅游区经营管理体制改革中,分清旅游景观资源和旅游经营资源。旅游经营资源才是我们的改革重点(包括住宿、餐饮、娱乐设施等),增强竞争活力,提高风景旅游区的收入。旅游景观资源不应作为风景旅游区创收的主要途径,而要以保护为重,国家应建立景区财政补贴制度,为景区维护经费来源提供保障。对那些交由企业运作的经营性景区,应制定门票价格管理制度。

三、“零门票”公益性经营管理模式

一直以来,有些人简单地认为,把优美的自然资源圈起来,坐收门票,这就是在搞旅游。所谓的旅游产业,也仅仅是收收门票而已。其实,恰恰相反,旅游产业的最高境界应该追求“零门票”,将门票经济转为产业经济。如果眼光还只是瞅着门票,而不注重寻找新的替代性收入增长点,一味通过提高门票价格来搞景点开发,旅游产业最终只能走进一条“死胡同”。如今的旅游产业是全方位的,连着娱乐、交通、餐饮等众多行业,是一条很长的产业链。发展旅游产业,眼光绝不能盯在一张小小的门票上,而是要在“吃、住、行、购、游、娱”这六大要素上下足功夫、做足文章,因为留住了游客就留住了财源。人文精神是发展旅游产业的灵魂。在全世界旅游产业的建设中,以人为本的历史、文化、宗教、艺术等人类文明及其人文精神始终是推动这个产业发展的灵魂。毫无疑问,倘若缺乏历史厚重的沉淀和文化灿烂的光彩,那么,无论是八达岭的长城、西安的兵马俑,还是耶路撒冷的“哭墙”、麦加的“圣石”,它们皆毫无价值。退而言之,即使是那些天公造就的自然奇观,如中国的九寨沟、张家界、美国的黄石公园,也正因其符合人类热爱自然的天性而成为旅游胜地。

2006年12月初,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游客人数已突破3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近2亿元。而在2003年以前,黄果树的年均游客人数还一直徘徊在50万人次。一年一百万,三年三级跳。告别单纯的门票经济是今天黄果树旅游产业获得历史性突破的关键。虽然现在我们的发展仍离不开门票,但发展的增长点已渐渐转向景区品牌和景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去年以来,国内众多景点纷纷涨价,但黄果树景区始终坚持门票不涨价,并设立了景区免费开放日。

我国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明显不足滞后了我国旅游景区的开发,不利于旅游业的发展。因此,探索、建立一套既有利于资源保护又有利于景区管理的我国景区管理体制和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的科学经营机制,是一个具有很强现实意义的课题。必须积极探索旅游景区经管理的新模式,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加大引进市场化经营模式,通过体制、机制等方面的改革,创新景区管理模式,为广大百姓提供更优美、更舒适的旅游服务,为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提供有力的管理制度保障。从而更好地为建设和谐社会服务。

参考文献:

1、崔风军.风景旅游区的保护与管理[m].北京:旅游出版社,2001.

2、许彬.公共经济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3.

景区管理模式篇3

【关键词】旅游景区;财务管理模式;财务风险

现阶段,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我国的旅游产业的发展也非常迅猛,但是高速发展的旅游业使得各旅游景区的营业收入和游客数量逐渐增长的同时,旅游景区的经营管理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旅游景区存在的财务风险和不完善的财务管理模式等。

一、旅游景区存在的财务风险

1.不可控的财务风险

旅游公司盈利的模式有其独有的特征,经济周期、宏观经济政策、乃至政治局势和天气等不可控的客观因素都会对旅游公司这种单一的盈利模式造成影响。所以,大部分的旅游景区中存在的财务风险都是不可控和不可规避的风险。首先,旅游这种产品与其他产品相比具有很强的季节性,根据季节的变化大部分的著名旅游景区也会分为淡季和旺季,这样的波动使得旅游景区的经济收益也随之方式变化,从而使旅游企业出现了财务风险。其次,旅游景区前期建设所投入的资金相对较大,这使得回收资金的时间也相对较长,在资金回收的过程中,很难控制和预测游客需求的结构、市场供求的变化、景区供给的数量等等,这就使得景区的经营面临着不可规避的风险。最后,经济环境也会对旅游景区的经营造成很大的影响。

2.可控的财务风险

旅游景区存在的财务风险中还存在着一些可以很好防范和规避的风险,比如景区的筹资、融资和投资等财务活动以及一些宏观经济风险等。具有明确预期的一些宏观经济风险,旅游景区可以通过选择提前的应对措施把财务风险很好的控制在相对较小的范围之内。比如,某一时期经济增长呈现下滑趋势,未来经济的形势不容乐观的时候,旅游景区可以通过采用诸如降低门票的价格、减少旅游景区开放的规模等提前应对的措施来应对财务的风险。另外一方面,旅游景区还应该要特别的重视本身所存在的融资、筹资和投资等财务活动可能带来的财务风险,严格的防范和控制投融资风险和成本控制风险等,积极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能够更好的规避和防范这类可控的财务风险。

二、财务风险防范和构建科学的财务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措施

1.建立科学的盈利模式,做好资金风险的防范工作

门票收入是旅游景区最重要的盈利来源,这样单一化盈利的模式会轻易地使企业出现资金短缺的财务风险,所以,旅游景区应该积极地研究和建立科学创新的盈利模式。首先,旅游景区的售票工作应该加强控制和管理,作为旅游景区收入占比最大的部分门票收入工作应该引起高度的重视,加强监督售票人员的工作,定期审计和核查售票情况,严格防范私自售票和倒票现象的发生,从而使旅游景区收入的来源得以保障。其次,景区还应该根据游客的偏好和季节变化的情况,制定出灵活且科学合理的门票价格体系,从而带动景区各方面的发展。最后,景区还应该科学的制定出财务内部的控制制度,严格的控制旅游景区内各部门的经济活动,做好因为内部控制力度不够出现财务风险的防范工作[3]。

2.提高财务风险的意识,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

近年来,市场经济在迅猛发展,景区经营管理的模式也呈现出了多样化的趋势,个别景区为了自身的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筹资、投资活动,这使得景区的财务风险进一步加大。所以,景区的工作人员必须提高财务风险意识,通过选择优秀的财务风险管理手段,建立科学合理的景区财务风险防范机制。各景区必须要重视财务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的预警机制,定期整理分析各项财务指标和数据,防范和监控可能出现的财务风险,若发现财务数据或指标异常应该立即财务相应的措施,及时的化解潜在的旅游景区财务风险,保障景区经营管理的工作能够正常开展,最大限度的增加景区的经济收益。

3.旅游景区财务管理的目标需要明确

明确财务管理的目标是能够顺利开展各旅游景区财务管理工作和控制防范财务风险的重要前提,各景区只有明确了财务管理的目标才能够结合景区自身的实际情况紧紧地围绕这一目标科学合理的开展各类的财务活动。首先,景区要根据自身在景区规模、盈利模式、经营管理模式等科学合理的规划资金的运行情况以及协调和管理好景区内部各项的经济活动。其次,旅游景区还应该科学的制定相对比较完善的资金预算管理制度,在制定该制度的时候应该充分的结合本景区内的游客数量和客流量进行,只有科学的预算方案才能制订出合理的筹资方案,从而确保景区的流动资金可以始终处于充足稳定的状态,规避了不合理的财务规划造成旅游景区现金流断裂的财务风险。除此之外,景区还要建立健全的会计核算制度,与一般的其他企业相比景区的会计核算确实有区别,但是他们会计核算的运行机制和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因此,各景区应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设置会计科目,并且在会计核算的时候严格遵循相关会计制度。

三、结语

随着近年来景区的经营规模不断扩大,财务风险也更加复杂,相应的财务管理工作也越来越难。所以,新形势下各景区必须要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防范工作,建立健全的财务管理体系,从而保障旅游景区可以持续平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春丽.旅游景区财务风险防范及财务管理模式探析[J].中国商贸,2013,25.

景区管理模式篇4

近年来,我国旅游业获得了巨大的发展,旅游业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行业整体发展前景良好。但是,在旅游业高速发展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管理上的问题。

(一)我国旅游景区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第一,财务管理目标不明确,对资源的利用缺乏计划性。当前,很多旅游景区都没有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这导致其在资源开发过程中缺乏计划性,导致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均衡,导致部分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而部分资源因过度利用被破坏。第二,旅游景区运营方式不合理。很多景区单纯依靠收取门票的方式盈利,不注重多种经营,这使得很多景区收益降低,从而严重限制了当地景区的持续发展。第三,缺乏有效的财务监督和控制手段,导致部分景区财务管理工作混乱,严重影响了景区经济效益的提升。

(二)旅游景区的财务风险主要包括:

(1)不可规避的风险。首先,旅游产品相对于其它产品来说具有明确想季节性特点,很多风景名胜景区,都是由季节决定其是否是旅游旺季,正是因为这种波动性,建设期较长,资金回收期比较长,在这一期间市场供求的变化是无法预料的,而游客的需求结构和景区供给数量都是难于准确预测的,由此决定了景区建设过程中面临不可规避的系统性风险。其次,旅游景区也会受到经济环境的影响,如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各种对于旅游企业是否有利的措施都会对旅游景区产生一定的影响。如,北京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必然会为奥运场馆和世博场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而分子闹事、台湾旅游事故频繁等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到上述地区游览的游客数量,从而降低当地旅游景区的经济效益。此外,旅游景区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如四川地震、日本海啸等都对当地的旅游业造成的巨大的负面影响。

(2)可规避和控制的风险。对于旅游景区而言,还有一类财务风险是可以规避和控制的。这类风险主要包括一些宏观经济风险和投融资风险。如成本控制风险、投融资决策风险等。通过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体系,旅游景区可以有效的规避和控制这类风险。

二、新型景区财务管理模式构建

从上文的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旅游业整体发展状况并不理想,对各个旅游景区而言,其在盈利模式、财务管理和监督手段等方面都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上述现状和问题,一方面,旅游景区亟需建立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明确财务管理目标,优化景区盈利模式,以便提高旅游景区的盈利水平和盈利能力。另一方面,旅游景区亟需建立和完善相关监督手段来确保其各项经营管理活动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制定明确的旅游景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目标是指景区开展理财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其实评价财务管理模式是否合理的基本标准。景区财务管理目标的设定应从多方面考虑。首先,要明确景区的生存目标,财务管理应努力使景区经济效益的实现与各项支出保持合理的比例,保障景区企业具有良好的偿债能力,确保景区能够持续经营下去。第三,景区应采取及时有效的措施,尽可能以较低的成本筹集到其发展所需的各类资金,确保旅游景区具有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此外,要注重提升景区的获利能力,财务管理应通过有效运作景区各项资源,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盈利水平。第四,旅游景区的发展除了关注自身经济利益外,还要高度重视其应承担的社会责任,通过财务管理活动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树立稳定良好的旅游景区形象,为自身的发展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和环境。

(二)明确景区财务管理工作的要点旅游景区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必须依赖于明确的财务管理目标,只有目标明确,景区财务管理部门才能根据景区现状和自身特点,合理安排其各项经济活动,而在财务目标之下,要灵活开展各项财务活动还必须要明确财务活动的各项要点。对于旅游景区而言,其财务管理的基本要点主要包括:第一,根据景区规模等级、接待能力,对资金的运作进行合理规划,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会计核算制度和内控制度,协调内部各项财务关系;第二,根据旅游景区客流量情况,制定符合景区各项消费支出水平的资金预算方案,并根据预算方案选择合理的筹资方案,合理安排现金流量,确保景区具有充足的现金流,避免因财务规划不合理使企业面临财务风险;第三,完善会计核算制度。旅游景区的财务核算虽然与一般企业有所差别,但是其基本原理是一致的,旅游景区应根据自身经营特点设置符合其日常财务需求的会计科目,并严格按照各项会计准则的要求进行财务核算。第四,完善财务控制和监督制度。在旅游景区内部,必须建立完整的财务监督制度,决不能因其财务活动较为简单就忽视了对财务信息的监督。

(三)建立新型旅游景区盈利模式景区要持续盈利的关键主要在于:一方面,可以采取各类营销手段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景区游览消费,特别是要注重在旅游淡季时吸引到足够的游客,以便景区能够获得稳定资金流,从而不至于陷入经营困境。另一方面,通过合理安排和控制劳动力成本、物资采购成本等手段来降低营运成本。在实践中,旅游景区可从以下方面来进行具体操作:

(1)建立灵活旅游景区价格体系。我国很多旅游景区门票定价较高,这在很大程度上组织了一部分游览意愿不强的游客,加之景区内商品和餐饮的价格也大大高于市场价格,游客很少在园内消费,整体算下来景区获得的收益大多数来自于门票收益,其他方面的收益十分有限。基于这种情况,我国可以适当借鉴国外景区的经验,制定灵活的门票价格体系。如英国伦敦动物园门票成人10英镑、学生8.5英镑、儿童7英镑,此外还有一种组合票,售价30英镑,可含2个成人和2个儿童,或1个成人和3个儿童。通过这种灵活的定价策略能够吸引更多不同层次的游客,增加景区的综合性收入。具体到实践中,景区可以制定分级价格体系,每一等级的票价对应不同的游览项目,游客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游览项目,也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选择不同等级的价格门票。此外,还可以通过调低门票价格来吸引更多游客,并引导游客到景区内商店和餐厅进行消费,通过特色餐饮、特色纪念品等服务项目来提高景区的综合效益。

(2)完善游客管理体系,提升游客消费体验。旅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游客管理:第一,建立游客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各类预订服务,这样一来旅游景区能够在消耗更低成本的条件下获得更多的收入,同时这种方式还可以有效地吸引到更多的潜在游客,从而提高景区的综合收益。第二,对园内游客行为进行实时分析,并根据游客行为调整景区内设施布置和景点路线安排。旅游景区应对游客行为进行细致的分析,以便了解游客在不同景点上停留的时间以及其对不同景点的偏好程度,并通过对游客游览行为的分析,制定更为合理的游乐项目设置方案,从而有效控制游客游览节奏、提升游客游览体验。如某景区内特色民俗歌舞表演的时间是上午11点,表演时间大约40分钟就可结束,在表演场旁边设置一个民俗特色餐厅,可以有效吸引游客在看完表演后就近就餐。通过这样的安排既增加了游客在园内的餐饮消费,还可以减少景区内工作人员疏导游客的工作量。第三,对景区内情况进行实时监督和管理。景区员工要定期汇报园内的情况,如餐饮和商店的营业收入、游客的消费偏好、游客在景区内的流动、游客游览项目的等候时间是否过长、景区的环境卫生是否干净等,这样有利于景区管理者更为全面的了解游客需求,对景区内各类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从而提高景区的整体盈利水平。

三、旅游景区规范财务管理工作的监督手段

对于旅游景区而言,良好的财务管理模式和有效的监督手段是其持续赢利的关键所在。

(一)制定科学的景区成本费用管理机制旅游景区成本费用管理是其财务管理的主要内容,只有在提高收入的同时有效控制和降低了各类成本,才能确保旅游景区能够持续增加盈利。因此,旅游景区财务监督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严格做好成本管理工作,通过制定科学严谨的成本管理机制,能够最大限度的控制景区各类成本。具体到实践中,可以采取预算控制法、主要消耗指标控制法、保本点分析法等方法来综合对景区各类成本进行测算和预算,以便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针对旅游景区特点,成本费用管理应主要针对景区内设备的维修维护保养、各类材料物资的采购、验收、保管等方面进行控制。

(二)建立景区内部审计机构,适当借助外部审计力量为了保证各项财务活动的规范性,旅游景区应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对景区内各类财务活动进行有效监督。具体的应针对旅游景区发生较为频繁、涉及数额较大的财务事项进行审计,并将审计结果直接向景区管理者报告,以便及时处理各类财务问题,确保财务管理工作质量,避免各类内部违规行为的发生。旅游景区在加强内部审计的同时,还可以适当借助外部审计力量来弥补内部审计监督的局限性。具体可以借助政府财政、审计、税务部门,或审计事务所等机构来对重点项目进行审计,以便使旅游景区财务管理工作更为规范。

(三)提高景区财务管理信息化程度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已成为市场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旅游业由于其收到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对信息的依赖程度较高,因此景区继续提升自身的财务管理信息化水平。第一,景区财务管理部门要不断扩大财务信息的收集范围,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收集、整理和反馈流程,通过对财务信息的系统和管理来保障其传递效率和质量,以便提升整体决策水平。第二,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预算、结算、监控等财务管理工作效率,及时处理各项财务事项、及时发现潜在的财务风险并对风险予以解决。第三,景区财务人员应树立信息化理念,关注一切景区相关外部信息,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全面准确地搜集、分析和利用各类信息,为旅游企业的财务决策和资金运筹提供有效依据。

(四)配备具有较高专业素质与职业道德的旅游景区财务管理人员要完善旅游景区财务管理工作,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人员素质的提升。一方面,要通过组织各类专业培训,不断更新和补充财务人员的财税知识,提升其专业岗位技能。另一方面,要不断强化财会人员的法律意识和职责意识,保障其能够坚持依法办事,严格按照各项财经法规和旅游财务工作的规定做好景区的财务管理工作,认真核算财务事项,保证资金的安全。此外,可适当引入竞争机制,开展岗位竞聘,严格岗位考核,实行财务人员定期交流轮岗制。

四、结论

对于旅游景区而言,其要实现持续盈利和不断发展,决不能墨守成规,必须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方向。财务管理作为景区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工作,必须与景区发展密切相关,充分利用先进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手段。旅游景区财务管理应从成本管理、盈利能力管理、内部控制管理、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综合入手,从而真正实现旅游景区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使旅游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朝阳产业和无烟工业。

参考文献:

[1]杨丽红:《旅游企业财务风险探析》,《现代商业》2008年第24期。

[2]王春丽:《旅游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32期。

[3]闫淑琴:《浅析对生态保护地旅游项目的财务监督与营销管理》,《经济师》2010年第3期。

景区管理模式篇5

关键词:教学;pBGS;对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5-0279-02

现代教学要求在实施教育过程中,要改变传统重视理论讲授,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就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逐渐从“教”法向“学”法转移,实现基于“学”的“教”;二是教学活动重心的迁移,从师生间的单向行为转向师生、生生间的双向行动,使得教学方法逐渐从“传授”法向“互动”法转移,实现基于“互动”的“传授”。pBGS(projiectBasedGroupStudy,基于项目的团队学习)教学模式正是体现上述两个转变,实现基于“学”的“教”和基于“互动”的“传授”的有效途径。文章结合旅游景区管理课程的特点,分析了基于pBGS教学法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

1pBGS教学法及自主学习模式

团队学习概念最早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RegRevans提出,他认为团队学习是指在社会经济迅速变化和高度不确定的环境中,通常会遇到书本中无法找到答案的问题,可以通过团队成员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通过团队所能掌握的资源来尝试解决这些问题。从团队学习视角看,教师和学生可以组成研究性团队,开展研究性教学。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它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传统的接受学习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和机械训练。学生的学习成了纯粹被动地接受记忆的过程.从而压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忽略了学生的白主性,影响了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发展。自主学习则特别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因而受到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在任务型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不断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法有很大的不同:它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而不是传统教学中强调的以教师讲授为主,设计真实性任务,鼓励自主探究,激发和支持学习者的高水平思维,鼓励争论,鼓励对学习内容和过程的反思等。

2pBGS教学法及自主学习模式在旅游景区开发管理课程中的应用

《旅游景区开发管理》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根据旅游景区开发课程的自身特点,主要是采用大作业的方式,要求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在课后准备,上课讨论,发表的方式,并上交作业,作为平时成绩的考核。作业布置上根据课程的要求并结合学生自身对旅游行业的了解,并重视学生自己的观点的表达,学生对旅游相关知识点有一点的了解,并且学生利用假期等从事导游接触行业,对旅游景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开发对策有自己的看法,课堂讨论积极,效果良好,学生积极性高。课程授课过程中,结合学生对景区情况的了解及对旅游专业基础知识有一定掌握的基础上,以大作业的形式展开。

2.1主要大作业形式

(1)以旅游景区资源分类评价标准为基础,以自己熟悉的景区为例对旅游景区的资源进行分析评价。要求学生以自己熟悉的景区为例,以小组为单位,由分组,3-5个同学一组,分工合作,以实地考察的形式对旅游景区资源进行分析评价。主要考察学生的合作能力,实地考察能力及对问题分析的准确性等问题。评分标准包括资源概况分析的准确性,课堂展示表现,讨论分析处理,小组成员合作情况等等。占作业成绩的40%。

(2)旅游景区游道设置上的特色及存在的问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平时的实践经历以及自己的旅游经历,以小组为单位,ppt的形式,展示旅游景区游步道的特色及存在的问题。要求自由分组,3-5个同学一组,分工合作,上课的时候展示自己的作业。评分标准包括学生ppt内容,课堂展示表现,讨论分析处理,小组成员合作情况等等。占作业成绩的40%。

(3)大禹陵祭禹或者情况介绍及对绍兴旅游的影响分析或世博会对绍兴地区旅游景区的影响分析改作业为选做作业,二选一,要求以自由组合,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其进行分析。评分标准包括学生ppt内容,课堂展示表现,讨论分析处理,小组成员合作情况等等。占作业成绩的20%。

2.2存在问题

由于在大作业布置上结合学生的实践情况,利用学生自己熟悉的内容来分析相关的理论问题,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效果良好。但是由于是选修课,选课人数较少,小组分组上,学生比较习惯及班级为单位进行分组,出现分钟不够均匀问题,且由于存在班级问题,在讨论过程中,存在各个小组自行分析,别的小组参与讨论分析的情况不多的问题,建议在课程选择上全班选课的课程。由于旅游景区开发管理需要在学生对景区游一定了解的基础上,建议提高学生的实践机会,或者给更多的机会实地上课,可能效果会更好。

3基于pBGS教学法的自主学习对策研究

3.1创造情景,开展课外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

倡导学生的学习由课堂自觉自愿延伸到课外,比如在重点章节学完后,要求学生对章节内容进行综合提炼,写出章节提要,进行全班评比,对优秀作业进一步鼓励并指导学生修改完善,推荐发表。此外,针对教学的重点内容,组织学生自行设计教学课件,既锻炼了学生的课件制作能力,同时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也加深了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再如,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提出一些有探讨价值的命题,培养学生基本的科研能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旅游景区开发管理课程可以到景区去实地考察,实地上课,提高学生的兴趣,增强教学效果。

3.2精心设计任务,目标明确

任务型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核心单位计划和组织语言教学的途径。因此,“任务”的设计是保证任务型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作为核心的“任务”,通常包括这样几个要素:(1)目标。即任务本身要达到的非教学目的和利用任务所要达到的预期的教学目的。(2)内容。即课堂上需要履行的具体的行为和活动。(3)程序。指学习者在履行某一任务过程中所涉及的操作方法和步骤。(4)结果。这个结果可以是看得见的,如一个书面计划、一则通知、一封书信等;也可以是那些看不见的,如欣赏一个故事、了解他国的文化等等情景。即任务所产生和执行的环境或背景条件。任务的设计必须能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

3.3明确合理的任务及分工,提高评估效果

团队规则及协议能使团队成员对伙伴有一个乐观的预期,特别是在规则及协定中包含了对机会主义的惩罚机制时,这有助于提高彼此的信任程度。运作规则应包括定期沟通的计划和要求,学生任务完成及成绩考核的规则,奖励与惩罚的标准及措施等等。科学的绩效评估机制很重要,教师对团队学习的效果应给予清晰的评价标准,让学生明白老师是如何评估团队和个体的努力。现实情况是有很多教师往往只重视对小组整体和合作成果进行评价,而忽视了对个体与合作过程的评价。学生的个体努力得不到肯定,几次活动下来就会影响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魏江茹.高校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内容和实践:团队学习的视角[J].中国成人教育,2009,(7).

[2]高映红,刘晓莹.论大学生团队学习的有效性[J].中国电力教育,2009,(1).

景区管理模式篇6

关键词:小区;开放背景;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

0引言

在国家“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政策中,对小区物业管理有着明确的指示,即:在新建住宅区域推广街区制度,将原有的封闭式住宅小区,逐渐转变为具有开放背景的小区。这一政策对不少小区有着直接的影响,同时也对很多小区的物业管理造成很大的影响。转变原有的小区物业管理模式就成了当前小区物业管理部门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对小区开放背景下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进行了研究,对原本的小区管理服务模式进行升级和转变进行了探析。

1当前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具体内容和状态

在国家相关政策推广之前,居民居住的多是封闭式小区,封闭式小区多具有公共设施不够全面,或者居住小区距离公共设施距离较远,居民日常生活不是很方便或是小区的地理位置偏僻,人流量不够大,有着安全隐患。在早期,我国对小区的物业管理理念比较模糊,多是由街道办事处来对当地区域的小区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小区的管理效率和加大了街道办事处工作人员的工作量。随着社会发展和对国外先进物业管理理念的学习,我国房地产商也逐渐实行了物业管理服务自主管理小区,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例如万科地产所推行的睿服务物业管理系统,不仅提高了小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同时也通过物业管理服务塑造了自身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当前,封闭式小区物业管理方面面临着许多问题。一是封闭式小区的地理位置比较特殊,很多封闭式小区修建时间比较早,而且修建地区比较集中,在交通高峰期,小区的人员流动会造成街道的拥堵,不利于城市交通建设规划。二是不能充分使用当地的公共资源,封闭式小区周围不具有大型超市等公共设施和资源,对居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不变。同时封闭式小区的地理位置也不符合当前城市的建设要求,阻碍了城市现代化建设脚步的发展。三是社区的活力不足,封闭式小区外来人员流动较少,没有足够的社区活力,不能充分的使社区居民感受到社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温暖和居民之间的集体认知感。

2小区开放和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方向

小区开放是当前社会城市建设的主要方向,开放式小区的物业服务管理模式转型是当前小区物业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转型过程中有着很多的转型措施。一是政府参与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型,可以通过当地政府的宣传,让小区居民更加容易地接受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变。二是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来转变当前小区物业管理的服务模式。通过市场资源的供给和调配,来保证开放式小区物业管理服务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三是向具有专业化的物业管理服务转变,通过学习国际先进的物业管理服务理念,让开放式小区的物业管理更具有专业性。通过在管理过程中的实践,加强小区的绿化,安保和公共设施的维护等,让物业管理服务更加具有专业性。四是要坚持进行信息化的转型模式。当前互联网发展迅速,开放式小区的物业管理也要与互联网发展紧密联合,通过互联网信息的快速传递和互联网软件的高速发展,可以设计相对应的物业管理服务系统,通过计算机技术实现现代化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对小区的物业管理进行宣传,提高小区居民的满意度。

3结语

在当前国家城市发展建设规划的要求下,小区要适应开放式的管理背景,对原有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进行转变和升级,提高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在开放背景下的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要具有以下几种特性。一是要具有创新性,能够在物业服务和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发展,提出创新理念,更好的服务于小区的居民,打造一个积极健康小区。二是缓解当前居民对小区背景的不适应性,及时与小区居民进行沟通和调整缓解居民情绪。三是在开放背景下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变过程中,要严格要求小区管理标准,不应该因为服务模式转变而降低小区物业的管理质量。四是可以结合当地政府的政策支持,加快开放背景下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模式的转型速度。

参考文献:

[1]陈伟,张海兰,蒋海霞,等.小区开放背景下物业管理服务模式转型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3):1-2.

景区管理模式篇7

[论文摘要]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是适应现代旅游者寻求松弛身心、调节生活节奏、欢度周末和假期的一种情趣性康体休闲活动。本论文对目前我国度假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同时指出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能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景区管理模式篇8

[论文摘要]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是适应现代旅游者寻求松弛身心、调节生活节奏、欢度周末和假期的一种情趣性康体休闲活动。本论文对目前我国度假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同时指出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能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1 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组织一方或多方投资,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市场化经营公共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融资能力,广泛吸纳了社会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www.133229.com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 我国度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交通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环境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林业、水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景区管理模式篇9

   [论文摘要]度假旅游是旅游的一种高级形态,是适应现代旅游者寻求松弛身心、调节生活节奏、欢度周末和假期的一种情趣性康体休闲活动。本论文对目前我国度假旅游开发的五种模式进行了阐述,并同时指出在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期能为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

   1我国度假旅游的开发模式

   (1)整体租赁经营模式。是指在一个旅游度假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组织一方或多方,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度假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是一种由政府出资源,企业出资金,政企共同受益的旅游度假区治理模式,是一种化经营度假旅游资源的模式,体现公共性资源、企业化经营、专业化管理、市场化发展的特点。

   (2)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为了筹集开发建设资金,对景区经营企业实行股份制改造,并由政府委托股份制企业独家经营旅游度假区,或者在景区经营企业的基础上新组建一家股份制公司,政府授权其独家经营景区资格的方式。这种模式构造了景区经营强大的市场能力,广泛吸纳了资本的注入,同时借助股份制企业的先进机制,依靠对旅游度假区的垄断经营,以投入高额资本、创造优质旅游产品、追求高额投资回报为目标。

   (3)经营模式。是指旅游度假景区经营企业经过股份制上市以后,受景区管理机构的委托,经营包括景区门票在内的一切旅游业务,成为景区内唯一负责旅游经营的机构,对旅游度假区实行垄断性经营的方式。采用这种模式进行经营的旅游度假区,其所有权归属于景区管理机构,其经营权由景区管理机构委托给了上市公司;景区上市公司统一负责景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而资源的保护工作由景区管理机构承担。这一模式是典型的景区管理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四权”完全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经营模式。

   (4)整合开发经营模式。是指对于依托公共文物资源的旅游度假区,在保证国家完全拥有文物资源所有权和有效保护的前提下,由政府统一安排,对文物旅游度假区的文物类公共性资产和非文物类经营性资产进行统一整合,按照政企分开、事企分开、所有权主体与经营权主体分离的原则,将文物景区的文物事业发展职能和旅游市场经营职能分开,事业部分统一归文物部门,按照事业规律管理,企业部分组建经营开发实体,统一划归政府直属国有独资的旅游集团企业统一管理,科学开发,市场化经营。

   (5)网络复合治理模式。是指一个度假旅游景区设立拥有政府管理权限的景区管理机构,同时行使同级旅游管理部门的职权,对旅游度假区实施一体化(只有一个管理主体)、封闭式、全方位管理的方式。景区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都属于作为政府的景区管理机构,但景区经营由景区管理机构的独资企业采取部分直接经营,部分由与社会资本共同组建规范的股份公司经营的方式进行,景区的旅游业务开拓紧密依托旅游部门的市场网络开展,在这个模式中,旅游度假区的经营权绝大部分控制在景区所有者——景区管理机构手中,少部分控制在合资公司中;景区旅游资源的保护权主要在景区管理机构手中,景区经营企业主要负责旅游资源开发,但同时在开发过程中有保护资源的绝对责任,是一个所有权与经营权、开发权与保护权部分分离的度假旅游景区治理模式。

   2我国度假开发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旅游景区体制复杂、政出多门的宏观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区位制约、等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使得国内度假旅游景区在经营发展中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多头管理,多重目标。目前,我国度假旅游景区的宏观管理格局是政出多门,体制混乱。现行的的主要问题是多重目标与企业经营之间的矛盾,而随处可见的多重管理加剧了这种矛盾。

   (2)秩序混乱,服务较差。度假旅游景区安全隐患较为严重,旅游者的权益得不到切实保证。这几年发生的大的旅游安全事故,相当一部分就是因此引起的。急功近利,内部机制不合理,不科学,管理混乱。有的景区层层转包,各行其是,秩序混乱。

   (3)资源破坏,污染。我国度假旅游景区资源与环境保护的问题,表现在景区破坏性建设严重,自然景区城市化突出。有些素质不高的企业胡乱开发度假旅游资源,如酒店、别墅、停车场等,使景区建设庸俗化,对自然资源的破坏很大。许多度假旅游景区出现资源退化,不仅有客流量大造成的自然退化,更主要的是保护不力。景区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很严重,由于生活垃圾处理不好,环保技术不过关,造成景区卫生不好,由此而引起污染问题普遍存在。

   (4)条块分割,名实不符。在我国的度假旅游景区内,往往出现建设、文物、、、旅游等多个部门插手管理。在条块分割、各据一方的情况下,在地方、部门、单位、个人利益的驱动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貌似建设、实为破坏,名为保护、实为垄断的现象极为常见。

景区管理模式篇10

旅游业是一个对环境十分敏感的产业,这种敏感性表现在易受到各种突发事件的冲击和影响,从而导致其出现严重的衰退和滑坡而产生旅游危机。我国是个多山的国家,山岳型景区是我国重要的景区类型之一。在经历了数次令人印象深刻的山岳型景区的危机事件后,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危机,成为当前旅游行业的热点问题。本文对具有很强代表性的山岳型景区旅游危机进行研究,希望通过理论的梳理来初步构建一个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的模型。

一、危机管理模型研究现状

目前,旅游危机管理的模型在很大程度上借鉴了危机管理模型。危机管理模型的构建主要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基于危机事件的发展阶段,一种是基于危机管理的框架结构。目前关于危机管理阶段的划分有以下几种:六阶段、五阶段、四阶段、三阶段和两阶段。美国专家奥古斯丁根据危机的生命周期以及对应的管理工作,将企业的危机管理过程分为六个阶段:避免、准备、确认、控制、解决和从危机中获得利益;美国学者米特罗夫将危机管理划分为五个阶段:危机征兆的发觉阶段、准备和防范阶段、损失的控制阶段、恢复阶段以及学习阶段;还有一些学者将危机管理分为三个阶段:危机事前管理、事中管理、事后管理。另外GlennHSnyder与paulDiesing将危机管理分为两大部分,“前危机阶段”和“危机阶段”。但目前大多数学者还是比较支持危机管理的四阶段

理论。

除了按照危机的发生阶段构建危机管理的模型外,国际上还有一种基于危机管理的框架结构构件的CmSS的危机管理框架模型。它将危机处理的具体任何任务放在具体的部门。CmSS的模型中有四个系统:决策系统、资讯系统、运营系统和信息系统。CmSS模型组织构建灵活,适用性较强,因而本文构建的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模型是基于CmSS模型之上,再融入山岳型景区的特点。

二、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模型

由于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种类多,并且景区的管理模式也与其经营管理体制密切相关,存在很大的差别,因而要想使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模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就需要采用基于组织框架结构的危机管理模型。它可以根据特定的危机重新架构,灵活设计适宜的管理层次。根据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模型构建条件的分析,结合山岳型景区的特点,在CmSS危机管理框架结构之上构建了新的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

模型。

该模型可分为六个部分,即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团队、咨询系统、决策系统、保障系统、信息系统和执行系统。在这六个部门中,景区的危机管理团队具有交通枢纽的作用,而信息系统则是景区内部危机有效管理的核心部分。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模型是基于组织结构建立的,因而其灵活性和适用性还是比较强的。

三、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模型的特点

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模型继承了CmSS模型的优点,但同时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清晰的结构层次。该模型具有清晰的结构特点,它涉及五个系统,并且由景区的管理团队统一领导。清晰的结构层次便于景区实践运用中直接划分操作。

组织应变灵活。该模型是将组织结构转化为危机反应的形式,将具体的任务分给各个部门。此模型可以根据危机的需要重新架构,也可以灵活的设置下层管理部门,因而此模型更具有灵活性应变的特点。

扁平管理模式。该模型采用了扁平的管理模式,由景区危机管理团队直接领导各大系统的主要部门,责任到人。采用扁平的管理模式可以减少信息传达过程中的扭曲和时差,使危机管理组织能最快、最迅速的执行决定,提高危机处理的效率。

集中决策。该模型是由决策部门集中决策的,集中的决策可以使危机管理的各个部门能在统一的决策目标下相互配合,快速执行,高校完成危机管理工作。

重视合作。该模型中的五大系统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相互关联和紧密合作。这种相互联系可以使内部的危机处理人员相互沟通和合作,能最大程度提高危机处理效率。

景区工作人员的双重性。对于山岳型景区而言,景区内的工作人员既是景区内危机发生的信息侦测员,又是具体的危机管理任务的执行者,因而景区的工作人员具有信息搜集和具体执行的双重工作性质。

与外部团体的有效沟通。山岳型景区的潜在危机种类繁多,在处理危机事件时,不可避免的要与外界交流接触,本模型内包含有很多对外交流沟通的机构,这些方便了景区内部管理人员与外部团体的有效沟通。

有力的后备保障系统。山岳型景区涉及范围大,然而管理范围却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造成管理空白点多,容易发生危机隐患。山岳型景区的危机管理模型中的保障系统能够给予景区管理最有力的保障,扩大景区管理范围并提供有力支持,尽可能减少危机隐患。

其中,前五个优点是继承了CmSS模型的优点,后三个优点是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模型自身的独特之处。

四、结语

随着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山岳型景区的旅游危机事件,对于此类景区的危机管理方面的研究成为旅游行业研究的热点。本文通过对危机管理模型的综述梳理,在CmSS危机管理框架模型基础上,结合山岳型景区的自身特点,初步构建了山岳型景区危机管理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