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的优势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2:13

海绵城市的优势篇1

关键词:海绵城市;建设问题;要点

1、海绵城市理念分析

“海绵城市”主要是根据海绵进行命名的,目的是能够促进城市的建设发展与海绵相似,能够对水资源进行吸收和净化。但是根据我国的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状况,我国的水资源的储存呈现下降的趋势。所以,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和规划的过程中,运用高效的技术措施,进行雨水的收集工作,提升生态水资源的使用率。“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主要是以城市的水系统为核心进行分析的,将高效的技术进行结构网的建立。在进行雨水的收集过程中,需要循环的对其进行净化和过滤,从而降低城市的自然灾害发生的概率。只有通过对绿道进行开发、加强可渗透路面的采用,进行透水停车场的建设等,从而实现对城市可持续发展。

2、基本原则

2.1、规划引领、系统布局

在进行城市的总体规划和建设中,需要进行其详细化的设计,对于修建性规划进行全面的落实,同时需要将海绵城市的环保理念和比较低影响的开发理念等进行落实,同时对建设海绵城市的目标进行明确,重点坚持首先进行规划,随后进行建设的原则,对于集中连片布局需要给予重视,从而防止项目出现的碎片化问题,最大程度的提升城市规划对于海绵城市的影响。

2.2、生态为本、自然循环

务必按照水循环的脉络进行雨水的处理,对于雨水的排放过程中,需要按照自然坡降的原则,同时结合生态环保的理念进行雨水资源的存储,通过对植被等自然下垫面的充分利用,对雨水进行渗透和净化,从而提高其城市的自身调蓄能力。

2.3、示范带动、统筹推进

务必遵循“先建设样板、再全面推进”的建设标准,对于示范性比较大的项目进行优先建设,及时的进行建设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试点的建设开展。在进行新区建设时,需要以目标为建设知道,进行优先实施建设,全面的运用海绵城市的建设技术。对于老城区的建设问题,则需要根据改造规划结合旧城的实际情况进行海绵城市设施的全面推进。

3、当前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建设资金匮乏

一般而言,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资金主要是由我国的政府进行拨款的,建设资金量是比较大的,但是在短时间内,不能及时的将建设的价值进行体现,如果政府的资金链出现问题,资金供应不足,势必影响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进度。对于海绵城市建设的初期,社会各个层面对于海绵城市都会存在一定的质疑,因此增加了资金筹备的难度,从而大大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效率和质量,造成工程项目的难以开展。

3.2、海绵体缺失,技术能力不足

对我国的城市建设设施而言,我国的基本建设设施主要是以混凝土和水泥等为主,该些设施不存在吸收水分的能力,再加上很多城市对于绿化建设的重视度不高,仅仅靠绿色植物是很难进行维持吸水能力的,从而严重的影响海绵城市的建设。工程建设都是受建设材料的影响的,外加我国的建设技术水平不高,很难对海绵体进行成功的研制。以上影响因素都是严重阻碍海绵城市建设的关键部分。

3.3、人们对建设海绵城市的意识相对薄弱

对于多数人员而言,如果城市的洪涝灾害发生时,需要进行排水操作,可是当前我国的水资源远远不足,同时,很多人对水资源的使用概念存在一定的误解,其对于海绵城市的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于海绵城市的资金不足的状况,很难通过自身的能力进行海绵城市的正常建设。

4、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对策

4.1、确立先进的海绵城市建设理念

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中,需要引进先进理念,从而提升建设的成功率。在推动全国的海绵城市建设时,需要将五大发展理念进行应用。在建设海绵城市的过程中,不断对其体质和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从而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的质量。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对其发展理念进行贯穿,同时加强城市的部门之间的工作协调性,不断提升海绵城市建设能力;需要将城市的地面工程进行科学的协调和配置,保证城市建设的海绵弹性;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注重和日常管理之间的协调;将海绵城市建设的发展趋势进行明确,朝着方向进行高效的建设,将硬性和软性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处理。

4.2、不断完善海绵城市建设设计体系,推广低冲击开发技术

在进行海绵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加强和规划单位之间的合作意识,不断的引进国外比较先进的建设方案和技术,不断的提升自身设计的标准性和规范性,其设计人员务必不断的进行学习,要严格的遵循设计的规范和标准进行技术的改进和创新,加大对低冲击开发技术的应用力度,最大限度的降低海绵城市的设计困难,从而不断的促进海绵城市的建设进度和效果。

4.3、增加现有的海绵体的数量

对于海绵城市而言,如果海绵体的数量不是很多,势必影响城市的海绵吸水效果,所以很有必要加强其海绵体的建设数量,一般是通过对草坪进行一定的改进,保证其排水系统的科学管理和安装工作,降低存在的积水现象,促进其渗透的速度,增加城市园林的景观设计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其绿色植物的吸水效果,实现加强对城市空气的更新度和美观性。总之,在进行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需要不断的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提升海绵城市的环保功能,提升其城市的存储水的能力,保证其建设工作的全面落实性,以便最终促进我国海绵城市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刘严萍,王磊.海绵城市建设面临的潜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城市管理与科技,2017,19(01):36-38.

[2]孙立,靳林强.城乡规划层面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路径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7,27(S1):101-104.

海绵城市的优势篇2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海绵景观;规划设计

2015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统筹部署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2017年3月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总理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统筹城市地上地下建设,推进海绵城市建设,使城市既有面子,更有里子。”可见海绵城市建设已被提到城市规划和建设中的重要议程。

1海绵城市的作用及实现途径

海绵城市顾名思义,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具有弹性,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的危害。海绵城市的实质就是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通过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综合措施,对雨水进行消纳和利用。

海绵城市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实现: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要最大限度的保护原有的生态区,留足涵养水源和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已经破坏的自然环境,要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三是低影响开发。对城市生态环境合理开发,控制城市不透水下垫面面积比例,适当增加河沟湖渠,增加水域面积。

2城市居住区内海绵城市设计

2.1城市居住区内海绵城市的设计内容

城市居住区内海绵城市的设计主要包括场地、建筑、居住区内道路、绿地等设施的设计。场地设计是合理利用和保护场地内原有的生态敏感区,通过优化不透水面积和绿地面积比例,实现场地内的雨水消纳。建筑设计是在充分考虑雨水的控制和利用的基础上,对屋顶坡度较小的建筑采取绿色屋顶的设计对屋面雨水进行收集消纳。居住区内道路设计是通过优化道路的坡度以及路面与道路绿地的角度关系,使雨水能流入绿地中设置的植草沟或其他海绵设施。城市居住区内大面积绿地设计是通过将居住区内的绿地设计成“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等方式,将溢流排放系统和城市雨水管渠系统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的消纳雨水。

2.2城市居住区内海绵城市的设计流程

在对城市居住区进行海绵城市设计时,必须结合场地的布局及竖向,结构合理的规划雨水排放路径,同时尽量避免施工图的变动,尊重居住区的主体工程。在进行城市居住区内海绵城市设计前要充分调研,合理选择并确定海绵设施的形式和规模。首先要根据居住区内的绿地率和容积率等指标对海绵设计下垫面进行分析,再根据当地的海绵城市设计总体规划或《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中相关要求,确定海绵设计的控制目标,结合下垫面分析和控制目标来选择合适的海绵措施,最后根据海绵设施的规模和布局对海绵设置的指标进行复核,并适当对海绵设计进行优化。

3城市居住区内海绵景观的措施选择

3.1植草边沟

植草边沟是通过在一些建筑和道路边等绿化空间比较狭窄的区域设置有植被的地表沟渠来收集、运输雨水,植草沟有截污净化功能,可以代替路边的排水沟或者雨水管渠系统。植草沟可设置在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前作为预防处理。植草边沟可在枯水时蓄水,雨水多时缓冲雨涝。可设计转输型、渗透型干式、有水湿式植草沟,来达到提高径流总量和径流污染控制效果,标准传输型植草边沟的水流停留时间短,净化效果稍差。植草边沟美观环境,所占空间小,施工造价相对低廉。

3.2下沉式绿地

下沉式绿地又称为低势绿地、下凹式绿地。下沉式绿地利用开阔的空间,其典型结构为绿地高程低于周围硬化地面高程5-25cm左右,雨水溢流口高于绿地且低于硬化地面,多设计在道路、广场和停车场等周围。下沉式绿地可汇集周围硬化地表产生的降雨径流,利用植被、土壤、微生物的作用,截留和净化小流量雨水径流,超过绿地蓄渗容量的雨水经雨水溢流口排入雨水管网。下沉式绿地不仅可以起到削减径流量、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作用,而且下渗的雨水可以起到增加土壤水分含量以减少绿地浇灌用水量,以及补充地下水资源量的作用。下沉式绿地由于渗水性好,能更好的将雨水引入地下,具有减少用水、净化污染物、改善环境的优点。

3.3雨水花园

雨水花园是利用低洼的绿地种植灌木、花草等植被,用来聚集和吸收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过滤来净化雨水,并使雨水逐渐渗入土壤,涵养地下水,这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水利用设备。雨水花园分为五层:蓄水层、保湿层、种植土层、填料层和砾石层。上面三层在降水时可以用来蓄水保湿,并经过土壤和纸杯净化雨水,下面两层可储存大量的雨水,并将雨水释放来补充地下水,多余的雨水通过渗透管排走。“雨水花园”的设计通过利用自然元素或模仿自然特性来打造“人工自然”的生态新秩序,营造一个全新的居住环境。雨水花园建造成本低,维护和管理成本低,比传统的景观花园视觉效果更好。

3.4绿色屋顶

绿色屋顶也称为种植屋面、屋顶绿化。根据种植基质的深度和景观复杂的程度不同,绿色屋顶分为简单式绿色屋顶、花园式绿色屋顶和混合式绿色屋顶。屋顶草坪一般选用耐旱、耐贫瘠的植物,比如苔藓、草本、景天等植物,这些植物不需要坚实的屋顶结构和大量的水分,还可以美化环境。绿色屋顶能够通过植物固定作用降低城市雨水地表径流量,多余的雨水可以暂时储存在地下储水池中,通过储水池的溢水口经过管线流入建筑附近的绿地。

3.5蓄水池

蓄水池的作用是保持水分,在尊重自然地貌的前提下使降雨得到收集。目前主要有塑料模块蓄水和地下蓄水池两种。塑料模块蓄水是将若干个雨水收集模块组合起来形成一个贮水池。在水池的周围包括防渗土工布或透水土工布,组成贮水池。用雨水收集模块组装水池,安装方便,承载力大,经过处理后可用于冲洗厕所、清洗路面、浇灌草坪。塑料模块蓄水池把雨水径流的高峰流量暂存其中,待最大流量下降后再从蓄水池中将雨水排除。蓄水池的利用技能规避雨水洪峰,实现雨水的循环利用,又能避免雨水对承受水体的污染,对排水调度发挥了重要作用。

4结束语

新形势下,城市建设必须转变传统观念,探索利用植草沟、雨水花园、下沉式绿地等海绵设计,打造新型海绵城市,既增强城市防涝能力,又要有效收集净化雨水,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冷伟.居住区海绵性规划设计研究初探[J].引文版:工程技术,2015(11):41.

海绵城市的优势篇3

关键词:银川;黄河外滩公园;海绵城市;运用思考

1项目设计概况

1.1滨河新区的区位介绍

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位于现代高端服务业的引领区,以文化旅游、信息产业、电子商务、休闲度假、医疗教育等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培育发展引擎,形成以高端服务业为引领的新型业态。

全域为5a级旅游景区,整合区域内旅游资源,充分发挥黄河、长城文化旅游资源聚集优势,突出生态地域特色,完善配套设施,争创部级全域5a旅游景区。

以绿色低碳为核心的生态城、以多元和谐为特征的文化城、以生态文化为基础的全域5a级旅游城、以现代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城。

1.2区位空间中旅游景区的条件分析

1.2.1文化城。挖掘以黄河文化、长城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展示以回族文化为底色的穆斯林文化,培育以运动休闲、现代服务为发展方向的现代文化,形成文化多元、和谐交融的良好格局。

1.2.2旅游城。根据黄河旅游带资源特色,结合滨河新区整体城市规划,建设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打造部级全域5a旅游城,实现城市即景区、景区即城市的目标。

1.2.3资源优势:有大河、沙漠、戈壁、草原等丰富多样的自然旅游资源,也有古人类文化、长城文化、西夏文化、回族文化、军事文化、边塞文化、英雄文化等风格迥异的人文资源。

1.2.4现状资源和条件限制:现场水文条件为季节性水淹地,地面植被:芦苇、红柳为主的低矮灌丛为主,分布有杨树、果树,地质条件为沙土壤,其中土壤pH值8.7左右,考察结论:不宜建设永久性建筑。

1.3景区设计的定位

1.3.1定位一:全域5a旅游景区的一条带状旅游景区。

1.3.2定位二:展示黄河文化的旅游走廊。

1.3.3定位三:水绿交融、自然野趣的黄河外滩。

2海绵城市建设理论的介绍

2.1关于海绵城市的政策依据

住房城乡建设部2014年11月3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旨在指导各地推广和应用低影响开发建设模式,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使城市开发建设后的水文特征接近开发前,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2.2关于海绵城市的理解

2.2.1概念: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2.2原则:海绵城市建设――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是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

2.2.3规划:在城市各层级、各相关规划中均应遵循低影响开发理念,明确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结合城市开发区域或项目特点,确定相应的规划控制指标,落实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的主要内容。

2.2.4载体:应对不同开发设施及其组合进行科学合理的平面与竖向设计,在建筑与小区、城市道路、绿地与广场、水系等规划建设中,应统筹考虑景观水体、滨水带等开放空间,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

2.2.5落实:城市人民政府应作为落实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责任主体,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水文等职能部门,在各相关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建设内容。

3“海绵城市”建设理论在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景观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3.1景观道路设计中采用的透水彩色沥青道路,确保了宁夏地区少量降雨的雨水充分储存和利用

在该项目中,我们从“黄河――我们伟大的母亲”的赞誉中得到启发,在景区的设计中我们把近6km的景观道路设计成红色的透水沥青道路,用红色的道路作为我们伟大“母亲”的彩色飘带。

考虑到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地处三大沙漠包围之中,年平均降雨量仅200mm左右,而项目设计定位为旅游景区,主要景区采用河滩木栈道和汀步串联相关景点,所以项目中水系景观对景观用水的需求量相对比较大。黄河的水位高低受上游的水流量影响较大。为解决景观用水的需求,我们在沿景区周围的交通道路设计中采取在地势较高的地段设计交通干道,干道采用的透水降噪沥青路面是一种新型路面,该沥青混合料采用透水沥青专用改性剂对沥青进行改性,配合特有断级配的矿料级配设计,压实后空隙率在20%左右,雨水能够在混合料内部径流排出,骨料嵌挤和多孔隙是该混合料的特点。

这样在雨水的浸湿下,大量雨水通过沥青结构层的渗透和过滤,利用道路地势较高的优势自然汇聚到黄河滩边我们人工开挖的景观水系中去,我们景观水系中在上下游的人口设计了水闸控制景区日常的使用水位,很好地实现了自然汇水,解决景观用水的目的。

3.2驳岸设计中优先考虑使用“宾格笼”透水驳岸,确保了景区滨河区域中,地面径流雨水的自然排放收集

格宾笼结构的推广应用已在我国逐渐展开,归纳该结构具有9大优点:(1)高强度。(2)变形能力,能很好地适应地基的变形。(3)柔韧结构,不易断裂。(4)耐久性、经济性。(5)能有效地抵抗地震的冲击力。(6)透水性。(7)提供粗糙系数(m)之预定值。(8)提供植被绿化美化,自然景观环境。(9)导入了生态环境的理论,能有效减小对环境的影响。

格宾笼是近年来广泛运用于交通、水利、市政、园林,水土保持等工程项目中的一种新型材料结构。格宾笼是将抗腐耐磨高强的低碳高镀锌钢丝或5%~10%铝锌稀合金镀层钢丝(或同质包覆聚合物钢丝),由机械将双线绞合编织成多绞状、六边形网目的网片,其双线铰合部分的长度应不小于5cm,以不破坏钢丝的防护镀层。详见行业标准YB/t4221-2010。格宾网可根据工程设计要求组装成箱笼,并装入块石等填充料后连接成一体,用做堤防、路基防护等工程的新技术。

在该项目中,部分景点需要对河岸的护坡加以保护,为了确保景观道路渗透下来的雨水以及河岸浅滩汇聚的雨水能自然地汇集到景区的水系景观中去,在雨水汇聚比较集中的地方,采用混凝土地板基础+宾格笼内摆放砾石做强身+沿岸侧加铺透水土工布做衬垫层的驳岸机构形式,有效地将雨水汇聚到景观水系的循环系统中去。

3.3黄河区域中自然生态景观和原生态植物的应用

银川滨河新区黄河外滩公园休闲旅游观光道和木栈道工程项目周边自然生态景观河原生植物比较丰富。其中地面植被:芦苇、红柳为主的低矮灌丛为主,现场水文条件为季节性水淹地。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考虑水系景观中木栈道的滨水效果,在沿河滩木栈道的走向增加了与自然河床的深浅相适应深度的区内水系。描绘出黄河宽阔的水面、木栈道幽远的景象、满目芦苇历显苍凉的黄河生态风景画。而其中株株垂柳吐出的绿芽又给画面彰显了无限生机。

3.4景区中新型保温、防水材料的推广使用

该景区属于旅游景区,在设计中考虑景观需要和管理需求,设计了大量木质结构的管理用房,在房屋结构的保温、防水设计中,我们优先考虑使用了高弹『生防水涂料。该种材料是以高档丙烯酸乳液为基料,添加多种助剂、填充剂,经科学加工而成的高性能防水涂料。它是普通防水涂料的升级产品,由于添加了多种高分子助剂,使得该产品的防水性能比普通防水产品更优,同时又具有高强度拉伸延展性,能覆盖细小裂缝,防水性能更胜一筹。由于该产品具有下列特点:

(1)高度弹性,能抵御建筑物的轻微震动,并能覆盖热胀冷缩、开裂、下沉等原因产生的小于8mm的裂缝;(2)可在潮湿基面上直接施工,适用于墙角和管道周边渗水部位;(3)粘结力强,涂料中的活性成分可渗入水泥基面中的毛细孔、微裂纹并产生化学反应,与底材融为一体而形成一层结晶致密的防水层;(4)环保、无毒、无害,可直接应用于饮用水工程;(5)耐酸、耐碱、耐高温,具有优异的耐老化性能和良好的耐腐蚀性;并能在室外使用,有良好的耐候性。我们在使用实践后证明,该种新型材料的使用达到了预期的设计效果,满足了项目业主方要求的施行低碳、绿色施工和节能、环保的要求。

4项目实施过程中留给我们的思考和启发

海绵城市建设不是一个部门、一个单位就能完成的,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首先,人民政府要扮演好“决策者”和“指挥者”角色。统筹协调规划、国土、排水、道路、交通、园林等职能部门,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引领作用,因地制宜确定海绵城市――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在控制性详细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中分解和明确各地块低影响开发主要控制指标,并通过相关专业或专项规划编制及实施,具体落实建设任务。

其次,相关从业人员要扮演好“设计者”和“建设者”角色。在建设项目的设计、施工过程中,相关人员要严格落实各层级相关规划中确定的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指标和技术要求,统筹建设。低影响开发设施应与建设项目的主体工程同时规划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海绵城市的优势篇4

关键词:海绵城市;雨污分流;改造模式

2015年10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指出,通过海绵城市建设,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等措施,减少城市开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消纳利用70%的降雨。老城区给排水管网中合流制管网易出现溢流问题,因此雨水分流改造势在必行。雨水分流改造中常出现雨污错接混接、生活废水向雨落管排入等问题直接影响着排污成效。海绵城市建设进程中,雨污分流改造中应严格把控雨水源头减排,有效控制径流污染。雨污分流是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有效分流雨水污水的必经之路,更是减少城市水系污染、优化城市水环境的必要之策。

1海绵城市建设对于雨污分流改造的意义

海绵城市建设是绿色发展的应然趋势,是城市雨污管理的新型导向,其核心理念在于将城市建设视作海绵,使城市建设具有海绵般的弹性,能够有效适应自然环境变化,即使在较大降雨量环境下,城市基础设施系统仍然能以强有力的弹性减少内涝形成,实现有效的“吸、蓄、渗、净”,使城市雨水污水得到有效的分流与处理,而得以净化与存储,再渗透到地下,形成生态化水循环系统,从而减少水系污染。雨水分流改造与新时代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相契合。城市小区雨污分流改造模式就是基于海绵城市理念,利用其内涝防护功能,实现对雨水的优化处理。传统雨污分流系统较为简单,抵抗雨灾的能力较弱,而海绵城市理念下的雨水分流改造,具有对雨水的吸收、存蓄、渗透、净化等功能,能够实现雨水、污水的有效分流,从而提升城市抵御内涝灾害能力,可见海绵城市建设为雨水分离改造提供了有利发展契机。

2雨污分流改造设计要点

(1)小区海绵设施建设上需符合防治内涝标准,暴雨强度公式则应根据相关暴雨强度公式而定,雨水管道系统不与合流管道系统连接。(2)雨水调蓄设施有效容积计算公式如下:V=10DFψβ(1)式中:V为调蓄池有效容积,m3;D为调蓄量,mm,一般为4~8mm;F为汇水面积,hm2;ψ为径流系数;β为安全系数,取值范围为1.1~1.5。(3)在改造小区建筑内排水立管时,需在原有排水立管上加装雨水立管,确保雨水立管与污水立管有效分离。雨落管采取断接方式,从而确保屋面、地面雨水可流向绿地,达到分散式雨水控制目的,设计建造雨水花园、植水沟等,实现雨水的下渗、收集、净化等功能。(4)在建筑屋顶(坡度<15°)或绿色率较低的老旧小区,优先建造绿色屋顶。无法进行绿化建造的普通屋顶,利用雨水桶或借助雨水口向市政管道排入,通常情况下,雨水口的设置上采取截污挂篮式。(5)小区内没有大型汽车过往的路面,需对人行道、车行道等进行改造设计,将其改造为渗透性铺装。同时,新增管网构建雨污水独立的排放系统;在雨污管道的增设上,优先增设雨水管,及时清淤疏通淤积管道、检查井等。

3雨污分流改造常见模式

3.1截流式改造

城市进行雨污分流改造时,在河道附近采用主截污干管,在河道截流管道设置截流井,由此能够在实现城市雨水有效分流的基础上提升雨水利用率。降雨时,雨水量不断增加,改造后的截流管道可将工业污水、生活污水、雨水混合物排放至污水处理厂。伴随着雨量增大,污水量超过截污管道荷载能力,截流井污水混合物会随之增多。倘若降雨时间长,降雨程度弱化,雨水截流井流量随之减少,溢流量也随之减少,截流管混合污水量为截流管道的荷载量,因此截流管道停止截流。在晴朗天气环境下,截流管道保持原有的污水承载量,实现对污水的技术处理。这种雨污分流改造方式,提升了雨污分流的有效性,提高了污水循环利用效率与水资源利用率,满足海绵城市建设要求。

3.2新增污水处理系统

污水系统改造上,城市道路增设污水、雨水处理系统,实现污水分流,防止污水在截流式改造影响下出现溢流问题。通过截流式改造,可实现彻底、高效的污水处理,避免污水溢流而造成水源污染,提升污水处理效益。

3.3根据区域排水体质进行分类改造

(1)对原有分流制进行改造时,应重点解决原有道路中雨污分流管道中管道混接、乱接等问题,确保城市内外雨污管道有效衔接,进一步优化城市雨污分流管道。(2)对于原有合流制系统的改造,应将原有管道改造为污水或雨水管,新增污水管道后,构建两套雨水、污水排放系统,分别和城市道路中雨污管道相连,实现雨污分流改造。倘若城市内外仅一条管道,优先改造城市内雨污管道。(3)对于不同区域的雨污分流改造,应核算检测原有的合流制管道,确保原有管道符合改造要求。

4雨污分流改造措施

4.1雨水径流控制

雨水径流控制是雨污分流改造的重点和基础,在雨水径流控制上应严格按照标准要求,遵循雨水径流控制实施标准,减小小区内不透水路面宽度,在停车场、人车行道等路面铺设渗透性好的铺装材料。

4.2防涝系统建设

城市防涝系统建设上可利用排水GiS系统,借助GiS系统的传感功能,实现有效排涝。例如,在暴雨天气下,可实时监控水管承受的水压,当出现水压过大等异常情况时,GiS系统即刻发出警报,便于人工及时接收并处理,发挥防涝能力。为进一步提升预警实效,可在城市公园、道路、小区等建设地下调蓄池,与GiS系统相结合,增强蓄水实效。

5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雨污分流改造模式实践路径

5.1工程概况

某市对市内5个片区进行老城区改造,减少雨季溢流污水的污染。在对该市雨污分流改造上,将河流管道保留作为污水管道,从源头(小区)、过程(市政道路)、末端(雨水管道入河口)、城市管理等方面进行雨污分流管道改造建设,提升雨污分流成效。

5.2雨污分流改造模式

(1)源头——雨水走地表、污水走地下。老旧小区或小面积小区中,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理念,雨水分流改造采取“雨水走地表、污水走地下”的改造模式,传统雨水管线改造为地表线型排水沟。这种地下线型排水方式有效解决了雨污分流管位落实不到位问题,尤其是适用于面积小的小区,同时可以减少路面开挖施工等工程量。大面积小区则可利用地表明沟的方式,提升小区排水口流量。对于大面积小区的雨污分流改造,上述线型排水沟显然无法满足大径流排水需求,对此,需新建地下管线,建构排水管网和雨水收集系统,使得雨水顺沿路缘石布设管道,同时在道路中间增设雨水口,源头雨水减排上重新敷设雨水支管。对于大规模小区雨水分流,建议将合流管改造保留为“污水管、新建雨水收集系统”,由此能够有效降低改造工程量,同时提升雨污处理可行性。(2)过程——雨水管、新建污水收集系统为道路合流管。对于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雨水管道规格大于污水管道,因此采取的改造模式为“合流管保留为雨水管道,同时构建污水收集系统”,由此可以减少改造过程中的工程量。对于道路雨水减排,控制径流污染,可在绿化分隔带上设置生物滞留带,其中溢流排放管为原有的雨水支管,原有雨水口置于绿化带内,这种方法对旧有雨水收集系统的改动较小,也能够从整体上降低雨水分流改造工程量。为防止小区与市政管道混接错接问题,市政道路雨污分流改造应将新建污水收集系统与周边小区污水系统联系起来。(3)末端——截污纳管控泔水。城市中泔水乱倒、洗衣后污水排入市政雨水管道等,都是雨水管污水排放的主要问题,影响城市雨污处理效果。对此,要在检查井设置截污管,在雨水入河之前进行截污,将污水截流到检查井,同时,在污水检查井截污处设置防倒流,防止污水倒流。对于末端截污纳管改造,截污管应顺坡设置,其管径满足晴天污水排放处理要求即可,不应过大,避免雨水量过大时,超出其负荷,其规格在D300内。

5.3接口位置需经审批

为防止雨污改造上出现管道混接、错接问题,管道接口位置的确定应经过主管部门审批。此外,市政管理人员还要与施工人员共同到实地核验,防止在改造中出现管道混接、错接情况。若雨水管道改造后,仍然存在晴天排污的情况,则说明其管网中仍有错接混接问题,对此,可开发手机app建构监管平台,监控分析各个监测点流量变化情况,从而锁定错接混接位置,提高改造效率。

6结束语

在海绵城市建设的驱动下,雨污分流改造有了全新的发展空间,雨污分流改造借鉴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措施,能够实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增强雨水径流控制实效,有效发挥出防涝功能,实现雨水、污水的有序分流排放,进一步优化城区基础设施建设,反过来助力海绵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乔典福,鲁艳春.海绵城市建设中老城区雨污分流改造技术研究[J].人民黄河,2020,42(S2):128-129+133.

[2]陶媛.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在老旧小区雨污分流改造中的实践[J].中国市政工程,2020(3):56-59+131.

海绵城市的优势篇5

关键词:海绵城市;iwmtoolkit;雨洪利用

中图分类号:tV211文献标识码:a

为大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促进生态文明建设,住房城乡建部于2014年10月编制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试行)》。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于2014年12月发文通知在全国开展海绵城市试点建设,要求试点城市应将城市建设成为具有吸水、蓄水、净水和释水功能的海绵体,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各试点城市必须按照“规划引领、生态优先、安全为重、因地制宜、统筹建设、全面协调、技术先进”等基本原则,组织编制海绵城市建设方案。如何编制海绵城市建设的规划和技术方案,成为目前海绵城市建设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本文介绍澳大利亚水资源综合管理的规划技术iwmtoolkit。

一、国际雨洪利用规划技术背景

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不少国家都提出了类似的雨水管理理念,如美国的低影响开发(LiD)、澳大利亚的水敏感城市设计(wSUD)、英国的可持续排水系统(SuDS)、法国的替代性技术(ats)等。这些理念的共同点是减轻对下垫面自然水文特征的影响,同时改善雨洪水质。

为实现雨水管理理念,国际上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软件。如美国环境保护署(USepa)1971年开发的Swmm开源软件、美国陆军工程兵团工程水文中心(USaGe-HeC)1973年开发的StoRm软件、美国学者pitt等人1976年开发的SLamm软件、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为主于1972年开发的HSpF软件、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于1982年开发的DR3m-QUaL软件、英国wallingford公司于1997年开发的Hydroworks商业软件、澳大利亚GHD公司于2003年开发的iwmtoolkit商业软件等。经查阅国内外有关资料,对以上7个软件的基本设计原理进行了初步总结,如表1。由于开发较晚、设计理念相对成熟、商业化运作等,iwmtoolkit的指标总体较突出。

表1通用雨洪管理规划软件的基本设计指标

二、iwmtoolkit的独特优势

iwmtoolkit开发之初就将“供水、雨水、排水、污水、涝水作为整体进行平衡与利用”作为其设计主旨,主要特点可归纳如下:

―直观简洁的用户界面。GHD基于mSVisio开发了iwmtoolkit的直观界面,用户可以用简单的拖放操作实现快速建模,从而节省大量时间,把主要精力放在方案制定和水资源计算上。iwmtoolkit概化了计算中所需要的元素,如:厕所、厨房、住宅、储水/水处理/管道设施等,把这些元素拖放到绘图页上,通过管道连接起来,就可以创建模型。

―精细的水循环过程模拟。iwmtoolkit可以细化到对一所房屋的水循环状况进行计算,进而扩展到小区、区域和全市范围。为了帮助用户配置和分析不同的场景,模型可根据计算结果用不同的颜色区别不同来源、流向或质量的水流,实时呈现模拟场景。iwmtoolkit还可以分析水循环特定过程,这对于单独分析雨水循环流动十分有利。

―强大的结果可视化能力。iwmtoolkit可以对水循环每个部分直接进行数据导入,最终结果和过程结果都可以直接输出,如各个单元的水循环过程C厕所、小便器、洗手盆、淋浴/浴缸、洗衣机、洗碗机、厨房水槽、灌溉和室外水龙头等,还包括自来水和非饮用水的供、用过程,及产生的废水、排放的雨水、向环境排放的污水量等。

―方便的方案设定与生成。用户可以定义满足最终用户需求的水循环方案的优先级。这样,该模型可以按照优先级分配水循环过程。可模拟的水循环方案包括饮用水、雨水、处理后的雨水、处理后的废水或污水、中水或地下水等,软件将剩余水分配给到处理厂回用或其它接收系统(如雨水花园或废水管网)。

―灵活的多情景模拟比选。iwmtoolkit可以通过分析历史气候数据(包括降水量和蒸发量数据)做出需求预测,估算气候敏感性需求,包括灌溉和排水系统的流入量与渗出量。通过用连续的历史气候数据完成日常的时间序列模拟,产生长序列的水量平衡数据。也可以用不同典型年来水过程进行模拟,并用该模拟数据对方案进行验证。

三、iwmtoolkit的实际应用

―悉尼市Botany区水敏感城市规划。项目业主为悉尼水务公司。GHD公司帮助其分析了七套水循环方案,涉及雨水、污水和地下水等。以往在没有合适软件时,类似的项目通常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完成。而此次项目只用了几周就完成了,大大地节约了时间与成本。采用iwmtoolkit推荐的方案后,由Botany区入相邻河湖水体的雨污减少了87%,区域对传统供水管网的依赖度减少了55%,社会、经济和环境都受益极大。

―悉尼奥运村水敏感小镇规划。GHD公司利用iwmtoolkit为面积达2000公顷的奥运村成功提供了规划咨询。项目实施前,奥运村雨污循环利用约2.1mL/天。采用规划方案后,结合微滤、Ro和氯化等组合雨污水质处理工艺,将雨污分流到运动场和家庭单元供厕所冲洗、花园、景观之用,将雨污循环利用量提高到多达7mL/天。

―悉尼parramatta市政中心水敏感社区规划。西悉尼地区的parramatta市政中心(占地32000m2)需重建成一个含住宅、商铺、写字楼和其它商业用途建筑的综合社区,因此供水系统、雨污水处理回用系统也随之重建。iwmtoolkit综合考虑了提高水循环回用水平、降低雨污对周围水体污染、社区生态可持续发展等需求,按照wSUD理念设计了水敏感社区。其中,自来水只用来饮用、洗浴,其它所有用水(冷却塔用水、洗涤冲厕用水等)全部来源于雨水利用、中水回用,甚至多余水还供给邻近地区的公园和室内游乐广场,不仅成功降低了90%的传统供水需求,还实现了全部下水的达标排放。下图即为利用iwmtoolkit进行的方案设计。

―墨尔本皇家植物园水敏感公园规划。墨尔本皇家植物园里面的古湖泊群是非常有价值的水生态系统,兼具公共休闲功能。采用iwmtoolkit设计方案后,将内外部集水区的雨水径流收集到花园中,利用天然湿地进行净化,通过内循环将流量回补给弗恩溪谷,供花园灌溉等用途,从而形成高效的雨水收集、下渗、净化体系。项目实施后,明显提高了墨尔本皇家植物园的雨水集蓄利用能力,保护其天然古湖泊群,同时提升了沿湖区景观。

―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某地水敏感滨河步道设计。维多利亚州政府的土地开发部门希望为该地某滨河步道设计一整套雨水收集、净化再利用系统,从而减少雨污、改善居住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本项目采用iwmtoolkit为分析了一系列方案,最终打造成水敏感设计的示范项目。

海绵城市的优势篇6

使命:铸国之重器

“建设好绵阳科技城,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的具体实践,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摘自2001年国务院《关于建设绵阳科技城有关问题的批复》

“科博会是中国国防科技的一场大阅兵。在中国,绵阳科技城雄厚的国防科研实力是没有哪个城市可以媲美的。”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党委书记张源明盛赞。科博会上,长虹、九洲等老军工企业的军民融合展品集体亮相,成为了一大亮点。

改革开放以来,依托得天独厚的国防科研资源优势,“民科技兴市”战略在绵阳拉开序幕。长虹、九洲等一批全国知名的“民”企业迅速崛起,逐步形成了这座城市巨大的科技“宝库”。

“在我国载人航天发展进程中,几乎都有长虹集团强大的军工技术支撑”。长虹人自豪地说。近年来,长虹先后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配套了9大系列、5万多只电连接器。

九洲作为我国最大的军、民用空管系统及装备科研生产基地和空管系统核心设备供应商,十余年来,先后承担了10余项国家国防重点项目,并保持着每年20%的持续快速增长。

2012年,绵阳GDp达1300多亿元。这是一份可喜的成绩单。但仔细对比,便会发现:论经济总量,绵阳可能还比不上沿海一个县;论科研实力、产业规模,也远远无法同北上广等发达城市相比;论各方面的综合优势,绵阳也远在成都之下。

那么,唯一的“国家科技城”为何选址绵阳?对于这一点,绵阳市委书记罗强有着自己的看法:我们与天津滨海、上海浦东、重庆两江、浙江舟山等部级新区不同,后者定位在全面开放开发,讲求规模经济,而绵阳科技城核心在于科技创新。

从践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到践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如今的绵阳,擎起了国家军工产业的发展大旗。“13年的探索,绵阳国家科技城历史使命和未来方向已经十分明晰。”罗强说,“科技城就是要为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发展、富国与强军相统一趟出一条路来,实现地方经济与国防科研事业的两翼齐飞”。

示范:探西部转型之路

“‘十二五’期间,绵阳科技城将努力建设成为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的军民融合示范地、科技创新策源地、科技成果集散地、创新人才汇聚地、高新技术产业集中地。”

——摘自《绵阳科技城发展规划(2011-2015年)》

上世纪80年代,九洲历经改革的“阵痛”。30年的迅速成长,九洲成为百亿规模的大型企业,成功实现了“军民自转”。绵阳的民营企业——岷山实业集团一度砸2000万元搞无人靶机,最后成功实现了“民企参军”。“院所自转”、“院企联合”、“军工自转”、“民企参军”等四种主要发展模式在绵阳已初步成型。

今年5月,省委十届三次全会上,我省明确提出要在提升首位城市的同时,着力次级突破,夯实底部基础,形成首位一马当先、梯次竞相跨越的生动局面。作为我省第二大城市绵阳领命而行,转型升级在提速。

去年底,科技城创新中心第一期正式启动运行,数十家孵化企业入驻。58所民产业园以维博公司为平台建成运营,东材科技产业园新区基本建成,西普、日普技改扩能全面完成并已投产;长虹智能电视联盟、九洲空管系统联盟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相继成立;汽车及零部件、冶金机械、节能环保和化工、材料及新能源等已形成百亿产业集群……

目前,绵阳成为我省布局各级战略性新兴产业联盟最多的城市之一。2012年底,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企业达到200家,产业覆盖300多个专业领域,产值达到1030亿元。

“我们将在新一轮科技城建设中帮助绵阳招引军民融合重大项目,推动知名国防院所和企业来绵开展项目合作,加快军民融合科技成果的孵化、转化,加速将强大国防科技势能转化为我们经济发展的动能,在全国形成示范和带动作用。”罗强表示。

突破:塑造经济增长点

“努力把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家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区。”

——摘自201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

科博会完美谢幕的同时,一组数据也让人惊叹:对外开放合作及采购对接签约项目146个、金额425.2亿元,促成科技成果和专利技术交易68项、签约金额61.3亿元,人才交流合作达成意向性协议近1000个……“这批项目的加速落地,将给绵阳科技城创新驱动发展注入新活力。”绵阳市投资促进局局长陈华斌说。

如今,四川已成为西部最大的经济体。绵阳,在“重塑四川经济新版图”中担任重要任务。“要将绵阳科技城作为我省经济发展次级突破的率先突破点,推动绵阳科技城依靠创新驱动率先实现突破发展,形成全省新的增长点。”省科技厅厅长彭宇行表示。

一个“突破点”、一个“增长点”,绵阳作为全省创新驱动发展的先行军,正朝着产业倍增的目标大步前行。在产业转型升级中,平台已经搭建。

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科技城集中发展区的战略决策。规划超过100平方公里,先期启动的30平方公里“中国(绵阳)科技城军民融合创新驱动核心示范区”,将重点布局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产业集团、高校和企业的军民融合重大产业化项目,全力打造科技城发展新引擎。

不仅如此,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的指导意见》指出:“努力把中国(绵阳)科技城建设成为我省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国家以军民融合为特色的自主创新示范区。”并出台了支持中国科技城加快建设的10项政策措施。

绵阳市委、市政府出台了涉及知识产权、信贷融资、股权激励以及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等20余项政策措施;下放19项省级经济管理权限;科技城建设部际协调小组成员由11个增至18个,先后安排项目约1200项、支持资金近百亿元。

绵阳同时也清醒地认识到:在世界科技创新和产业革命孕育新突破的大背景下,蓄积科技发展新动能,更需要开放合作。“我们将推动科技城深度融入成渝经济区,深化与中关村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交流合作,扩大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以及港澳台等区域的经贸往来。力争到2015年成功引进投资50亿元以上的科技型重大产业支撑项目10个、10亿元以上项目20个。”

海绵城市的优势篇7

一、海绵城市的基本认知

传统城市建设是钢筋混凝土的产物,平面硬化直接减少了城市绿地面积,阻断了雨水补给地下水的途径,使城市地下水水位难以回升,从而进一步造成了城市的干旱缺水以及地面沉降等问题。雨水降落到建筑物顶层、路面、广场等下垫面上,冲刷大量的污染物质,暴雨还会造成污水倒灌,进入城市排水系统,排入受纳水体,给城市生态系统造成严重污染。此外,城市地面硬化还加剧了城市的“热岛效应”,加重环境污染。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因此被称为“水弹性城市”,国际上的通用术语则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2015)75号文)指出,“海绵城市是指通过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充分发挥建筑、道路和绿地、水系等生态系统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

“当今中国正面临着各种各样的水危机: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洪水、城市内涝,地下水位下降,水生物栖息地丧失等,问题非常严重。这些水问题的综合症带来的水危机并不是水利部门或者某一部门管理下发生的问题,而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问题,我们亟需一个更为综合、全面的解决方案。‘海绵城市’理论的提出正是立足于我国的水情特征和水问题基础上。”

本质――改变传统城市建设理念。传统城市习惯于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建设模式,其结果造成了严重的“城市病”和生态危机;海绵城市则是顺应自然、尊重自然的低影响发展模式。在城市排水系统上,传统的建设模式是以“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海绵城市”则以“慢排缓释”和“源头分散”控制为主要规划建设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功能――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海绵城市遵循“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从而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三大功能。

途径――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和低影响开发。首先,针对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脆弱区,如水系、山地、林地等,进行最大限度地保护,维持自然的水文特征;其次,针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生态系统,采用生态手段进行修复;最后,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以低影响开发理念为主导,减少硬化面积,提高城市滞蓄、渗透、净化雨水的能力。

二、温岭东部新区海绵城市建设路径

温岭东部新区的前身为经海涂围垦而成的东海塘,面积36.9平方公里,是温岭东部产业集聚区的核心区域,也是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省级经济开发区。如何在一张白纸上描绘最新最美的图画?如果沿用传统的发展模式,东部新区将不可避免地陷入功能单一、低效、低质量开发的陷阱。因此,开发之初东部新区就以新型城市化的标准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在高质量完成《温岭东部新区总体规划》、《东部新区中区城市设计》、《东部新区水系综合规划》的基础上,探索“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实施路径,力主闯出一条“绿色发展”的新路数。

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将“低影响开发、生态网络、生态补偿”等理论融入城市规划,有效探索水径流控制、水资源利用、水污染防控、水景观营造和水生态保护,设计了科学合理完整的使雨水“停一停、流一流、渗一渗”,能够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规划,使“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体现在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的每一个环节,让“绿色发展”的理念在东部新区完美呈现,让投资者感受到优质的生产生活环境,让居住者拥有“天蓝地绿水清”的理想家园,实现城市、产业、环境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良性互动。

(一)清洁产业

为避免低层次和重复扩张,东部新区瞄准产业转型升级这一关键环节,实施严格的项目评估机制,严格审查引进项目,通过创立产业准入评估体系,将环保设施的检查列为与安全生产同等重要的内容,严格同时检查同时整改,生产工艺、流程必须达到低碳、节能、环保、绿色要求;严格落实项目建设之初的合同约定条款;项目竣工严格对照“环评”报告,实施“三同时”验收。

(二)生态排水

东部新区规划的生态化排水系统引入新西兰和美国的LiD低影响开发理念,达到城市雨洪防治、雨水初期污染控制和水环境生态保护等多重目标。东部新区对全区的主干道路实施生态化排水设计,路面上看不到窨井盖,绿化隔离带设计成“下凹式”绿地和植草希雨水全部进入低于路面的植草沟,使道路中间和两侧绿地具有渗水、滞水、净水的三重功能。按照《温岭市东部新区北区生态化排水方案》和《温岭东部新区生态化排水设计、施工及维护指南》的规范要求,新开工道路全部按照“海绵”道路的标准实施;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完成已建的港湾大道、松航中路、中小企业孵化园一期生态化排水改造和管委会庭院生态化排水示范项目建设。

(三)雨水花园

借鉴东部新区企业雨水收集利用方面的成功案例,全面落实《东部新区工业企业设计、建设和管理准则》,将构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作为与所有新入区企业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的内容之一,落实对企业实施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施工图设计、工程建设奖励措施,全面推进所有工业厂区和政府公用设施生态化集水系统和“雨水花园”建设,实现雨洪管理的“净、蓄、用”功能。在此仅举一例。东部新区的浙江金鸿食品机械有限公司的厂房有一处占地3亩的露天雨水池,系企业雨水花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厂房屋顶的雨水被收集到蓄水池后经活性炭吸附处理,厂内场地雨水通过绿化和土壤过滤后排放到雨水池,消除了大量的污染物质和泥沙,有效减缓了市政雨水管道堵塞,减轻了河道污染。而当强降雨发生时,蓄水池和雨水池则可以发挥调蓄作用,延缓河道的行洪压力。

(四)生态湿地

湿地是典型的城市“海绵”,它既能调节城市雨洪,又能净化河湖水质,具有强大的生态修复和雨洪吸纳能力,是不可多得的多功能的“城市之肾”。东部新区在规划之初就把一批洼地、海沟、湿地划入保护范围,并将雨洪管理、湿地保护、慢行系统等作为城市总体规划的必备要素,通过建设人工湿地、修复生态湿地,提高新区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保护好水环境,储备好水资源,利用好水资源,进一步提高了新区水体的自我修复能力。

三、海绵城市:将大自然的恩泽惠及人类

海绵城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作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和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海绵城市建设是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

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保护城市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生态敏感区,结合绿色建筑、低影响开发建设(LiD)以及绿色基础设施建设(Gi),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调节雨水径流,充分利用天然植被、土壤、微生物净化水质,最大限度地减少城市开发建设行为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

当前,在生态文明理念的指导下,政府的职责需要重新定位,除了经济责任、政治责任、法律责任和行政责任之外,生态责任被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政府的生态责任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政府对自然的生态责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价值,统筹兼顾人与自然的关系,最大限度保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解决人类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关系问题,这个重要职责理应由政府承担。二是政府对市场的生态责任。市场是整个生态链条中的关键环节,政府对市场的生态责任主要在于如何规范、引导微观主体的经济行为。比如,责令企业履行其生态环境的恢复责任,支付其占用资源环境容量的费用,赔偿其相应的损失;改变企业无偿使用资源生态的观念,减少对资源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占用;鼓励产品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各个层级的生态经济指标体系;淘汰落后的高污染产业等等。三是政府对社会的生态责任。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要求处理好代内需求和代际公平之间的关系,要求既要注意代内需求,更要关注代际公平。这个重任毫无疑问是政府十分重要的社会和生态责任。

(二)海绵城市建设是城镇化绿色发展的重要方式

城镇化是个伴随工业化发展,非农产业在城镇集聚、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的自然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也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虽然从国内外的视角来看,城镇化是一个老问题,但是对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建设又是一个新问题。这一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要科学分析新常态下新型城镇化有哪些趋势性变化,如此才能更好地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二是我国新型城镇化所处的时代特色明显,生态文明、“美丽中国”、“绿色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旋律,能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有机统一,决定着新型城镇化的成败;三是通过海绵城市建设,可以保障城市生态空间,涵养水源,净化水|,调节城市小气候,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同时也为生物特别是水生动植物提供栖息地,恢复城市生物的多样性,营造生态优美的景观环境。

(三)海绵城市建设是循环经济的重要内容

循环经济是相对于传统的线性经济而言。它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效益、生态设计和可持续发展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旨在促进物质循环流动,减少资源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从物质流动的方向看,传统经济是一种“资源-产品-废物”单向流动,以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为特征的线性经济。在这种经济活动中,人类高强度地提取自然界的物质和能源,然后又大量排放污染和废物,对资源的利用完全是单纯索取、粗放和一次性的。这里,正如法国著名学者克罗齐耶所指出的:“19世纪与20世纪的一切发展,都是以对环境的损害为代价的。诸种错误造就的结果终由环境来承担。然而,我们已不再能够承担得起犯这类错误的代价了。”

循环经济要求按照自然生态系统模式,将经济活动组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循环流动的闭路过程,其所强调的是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的和谐共处。循环经济强调“生态价值”的理性回归,主张生产和消费领域向生态化转型,承认“生态本位”的存在和尊重自然的权利。在这个范式中,人类不再是自然的征服者和主宰者,而是自然的享用者、维护者和管理者,人与自然是一个密不可分的利益共同体,赋予人类维护、管理自然的神圣使命。海绵城市把人类的生产活动纳入到自然循环中,维护自然的生态平衡,是建立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基础上的新型城市建设模式。

(四)海绵城市建设是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载体

从宏观层面分析,经济总量分为总供给和总需求。总供给指的是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总需求则包括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投资、消费是内需,出口是外需。中央高瞻远瞩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供给侧发生了问题。城市是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重要载体,也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由供给决定的,有什么样的供给就会有什么样的载体。传统城市建设过分倚重钢筋混凝土所带来的“热岛效应”,正使人类难以承受其重。而海绵城市的设计从起点开始就规划了人居环境的未来景观,是城市建设供给侧改革的重要载体。

四、结语

党的十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从此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实现“十三五”时期发展目标,破解发展难题,厚植发展优势,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绿色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和主旋律。

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中,“绿色”成为发展的新常态和主旋律,是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性变革,海绵城市则是“绿色发展”的底色。海绵城市的提出和实施是我国城市发展理念和建设方式转型的重要标志。如何让城市新区建设走出功能单一、低效、低质量开发陷阱,避免重蹈传统城市建设的覆辙?温岭东部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实践在一张白纸上绘就了最新最美的图画,达到了城市雨洪防治、雨水污染控制、水环境生态保护的多重目标,实现了雨水资源化,成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典范。

参考文献

[1]俞孔坚等.“海绵城市”理论与实践[J].城市规划,2015,(06).

[2]柳文岳,江倩倩,陈舒丹.海的能量,催生产业新高地――东部新区发展实体经济纪实[n].温岭日报,2012-12-31.

海绵城市的优势篇8

【关键词】:雨水花园;海绵城市;应用

【引言】:言:在提倡节能减排、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型城镇、建设节约型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背景下,雨水花园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技术,在我国的城市建设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雨水花园的发展为构建“海绵城市”、“生态城市”、“低碳城市”等提供了有利的基础条件。

1、雨水花园技术概述

雨水花园(raingarden)是在自然形成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池内种植地被植物、花灌木甚至乔木等植物的专类工程设施。它可以收集来自于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过滤作用使之净化,并可以将雨水暂时蓄积起来,之后再慢慢的渗入土壤,从而减少地表净流量。雨水花园是一种兼具观赏价值、生态性、可持续性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2、海绵城市理念

所谓“海绵城市”,学术上称之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LowimpactDesignorDevelopment,简称LiD),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建设的核心内容为减少地表径流、减少水土流失、减少面污染源、减少雨洪资源的损失、减少旱涝灾害以及增加雨水就地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这也是海绵城市设计的具体指标及核心技术的关键。

3、海绵城市的建设意义

“海绵城市”遵循着“渗、滞、蓄、净、用、排”的六字方针,将雨水的储存、循环利用和排放紧密结合,统筹考虑内涝防治,流经污染控制,雨水资源化利用和水生态系统修复等多个目标。“海绵城市”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1)海绵城市的生态效益。

海绵城市建设可以最大限度的恢复被破坏的生态系统,控制面源污染,建立起绿色的排水系统,降低城市径流系数,恢复城市水文条件,同时提升生态景观效果及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2)海绵城市的社会效益。

海绵城市的社会效益主要体现在其公共服务价值,既可以丰富城市公共开放空间,服务城市各类人群;又可以构建绿色宜居的生态环境,提升城市品质与城市整体形象;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

(3)海绵城市的经济效益。

海绵城市建设涉及技术服务、材料、工程、仪器、管理以及居民生活等多个领域,会拉动新一轮城市建设热潮,带动生态工程开发与城市园林产业建设,同时也会带动其他相关行业的快速发展,催生新兴产业,带来新的经济增长点。

4雨水花园在海绵城市中的应用

雨水花园作为海绵城市建设中的一重要雨洪管理途径,其应用领域既有公共空间,又有私家庭院,既有道路一类的线性空间,又有居住区校园类的面状空间。不同的场地类型,决定了雨水花园的应用方式也不同。同时,通过景观化处理手段进行合理搭配,使雨水花园充满生机与活力,既有雨水调蓄功能,又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

4.1雨水花园的植物选择

一个雨水花园就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既要满足生态功能,也要满足观赏功能,植物选择应满足以下要求:

(1)优先选择本地乡土植物,适当引进外来植物,不可选用入侵性植物。

(2)选择生长力旺盛,耐涝且耐旱的植物。

(3)选择根系发达、茎繁叶茂、净化能力强、维护成本低的植物。

(4)选择具有较高观赏价值或特性的植物。如芳香植物吸引蜜蜂、蝴蝶等昆虫,丰富生态群落及景观效果。

4.2雨水花园的应用方式

(1)对于道路等线性景观,雨水花园的布置也应该线性展开。利用道路固有的排水坡度及雨水收集口进行引导,设立道路分隔带绿地,在雨水径流过程中,经过道路进入到分隔带之后,雨水花园就可以利用储水和净化等功能,实现减少雨水径流量以及降低雨洪污染等作用,进而实现雨水的再次利用。此类雨水花园选择的植物除了需要耐旱耐惩猓还需具有根系发达、净化能力强的能力,且植物配置应与道路的整体景观效果相一致。

(2)对于建筑集中且有大面积不透水铺装的场地(如停车场等),应考虑分散式的雨洪管理办法,利用地形的起伏引导雨水径流,导入附近的雨水花园中,同时可以形成多级雨水滞留池系统。这种雨水花园的种植设计应随意而自然,植物种类以乡土树种为主,尽可能选择长势旺盛、既耐湿又耐旱的植物,植物品种也应尽可能丰富。

(3)对于校园、庭院及小区内小面积场地,一般采用集中处理的方式,在场地中心或某一位置设置雨水花园。利用管道、沟渠等设施及地表径流将屋顶、道路等硬质场地中的雨水引入雨水花园中。植物选择上同样考虑耐湿又耐旱的多年生乡土植物,并尽可能丰富品种。考虑到该类雨水花园人流活动相对集中,雨水花园的设计还应该考虑交通因素,建设成生态功能与实用功能相结合的生态景观。

4.3雨水花园的功能及意义

(1)通过滞蓄削减洪峰流量、减少雨水外排,保护下游管道、构筑物和水体。

(2)利用植物截流、土壤渗滤净化雨水,减少污染。

(3)充分利用径流雨量涵养地下水,也可对处理后的雨水加以收集利用,缓解水资源的短缺。

(4)经过合理的设计及妥善的维护能改善小区的环境,为鸟类、蝴蝶等动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达到良好的景观效果。

(5)雨水花园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净化环境、美化环境,在进行雨洪调节的同时净化水质,恢复水循环,是构成“海绵城市”的主力军,与海绵城市共同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艺术价值的最大化。

结束语

随着现代化城市的建设,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破坏,水资源的节约与利用成为当今城市建设热门话题。而雨水花园技术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效果明显等优点,在“海绵城市”建设中应得到进一步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的优势篇9

关键词: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海绵城市;雨水渗透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a

随着时代的进步,应用更加先进的技术发展城市化建设是每个国家必须经历的阶段,之所以要重视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建设一方面会促进国家经济建设,还有不利的一方面是会阻碍国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尤其是城市化建设影响原本的地下渗水功能,从而严重影响国民的日常生活和生产,因此,相关部门应该重视对海绵城市的改造,希望通过全文的论述,能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从而可以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1.海绵城市的理念与内涵的提出

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水平逐步加深,为了更好地保证日益增多的城市人口能够在我国生活质量有所提升,最主要的就是提升城市化建设质量,从而可以为国民提供优质的生活环境。但是,由于城市化建设越来越普遍,导致越来越多的地区出现土壤不透水情况,也就是说现代化建设阻碍了原本的入渗通道,以至于我国城市居民的生活受到严重的影响。常年累积的雨水径流量以及洪涝积水的与日俱增,足以引起人们对于城市建设的关注,不得不重新开始审视城市化建设是否正确。因此,我国相关部门开展海绵城市的建设活动指导,希望通过提升海绵城市的建设水平,能够避免城市化建设对国民生活的不利影响。

所谓海绵城市就是指在城市出现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有比较大的弹性来应对灾难,比如在发生洪涝灾害的时候,海绵城市具有更好的能力来储水和净水,这个时候,海绵城市的存在就是有利于城市化建设的体现。当城市需要水资源的时候,海绵城市就可以将之前储蓄的水资源进行释放,以保证城市的正常运行。之所以要根据海绵城市制定建设指南,是由于海绵城市的存在有利于提升城市化建设水平,以保证周围住房居民生活质量能够有所提升。在制定建设指南的时候,最主要的就是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保证国民和生态发展能够维持一致性,这样一来,就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国民在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可以保全自身,同时还能够利用自然资源对其进行合理利用。

2.城市绿地土壤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1城市绿地与海城市体系建设的相关性

所谓城市绿地就是指在城市管辖范围内的所有绿地,主要是指公园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等不同类型的绿地。之所以要将绿地进行分类,是由于根据绿地对城市化建设提供的不同作用可以进行更加详细的分类,以至于能够根据不同的种类进行城市化建设,可以有效保证我国的城市化建设更加合理科学。而重视城市绿地建设主要是由于城市绿地是海绵城市的重要载体,也会直接影响海绵城市体系形成是否合理的依据之一。所以,城市绿地建设和海绵城市规划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同时,两者之间也有著相互指导的关系。而在制定海绵城市体系规划的时候,其结果又会对城市绿地建设提出更加全面和系统的要求。要想城市生态能够保持平衡,最主要的就是搞定城市绿地系统的建设之后,海绵城市的生态体系才能够稳定,以至于可以服务于海绵城市的规划,以保证国民和生态之间的关系能够平衡。所以,重视城市绿地建设不仅仅是重视城市的生态环境建设,更是重视我国海绵城市的发展。城市绿地的建设成果非常关键,是由于植物的生长依赖于土壤,而土壤的好坏又会直接关系到海绵城市的功能作用发挥,因此,提升城市绿地的建设水平,才可以有效利用土壤进行污染物的分解,从而优化海绵城市的功能。

2.2城市绿地土壤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在我国进行城市化建设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城市绿地土壤质量不良。正是由于城市绿地中的土壤多是客土,所以说,受到人类的活动影响以及干扰是比较明显的,因此要想保证我国城市绿地土壤质量能够得到显著的改善,首先应该重视人类的活动,拒绝长期使用和无序的挖掘,正是由于这样的人类活动,才会导致我国城市绿化土壤受到严重的破坏,易导致原本的土层被移走或者直接成为僵土,使得土壤情况不利于种植。再加上过渡挖掘后土壤中的外来垃圾,导致土壤被严重污染,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原本的城市绿地变成无规律、无层次的不可种植和绿化的土壤。土壤受到破坏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人类过分使用机械设备,导致土壤被严重碾压,从而影响土壤的紧实度以及结构性,最终变成不利于植物生长的渗透能力弱的土壤。

3.城市绿地土壤物理性质指标与“海绵”吸水的相关分析

为了更好地检测出土壤物理性质是否适用于绿地建设,首先应该明确土壤容重是否达标,所谓土壤容量,就是指土壤假比重,也就是形容田间自然垒结状态下单位容积土体的质量或重量,之所以要重视土壤容量的测定,是由于土壤容量是衡量土壤物理性质好坏的重要指标。由于土壤容量与土壤紧实度直接相关,所以在测定土壤容量的时候,观察土壤紧实度是最直观的方式。其次,就是重视土壤结构、有机质含量以及土壤质地等不同的因素,是由于以上因素都会影响土壤含量,因此,应该重视以上因素的研究,以保证能够明确城市绿地土壤含量的情况,这样一来就能够明确土壤的物理性质如何。

土壤孔隙是土壤物理性质之一,也就是土壤所占据土体容积的百分数,能够很好地表达出土壤中各种形态的颗粒集合情况,同时还能够表面土壤中的空气和水分的存在空间,所以,明确土壤孔隙能够很好地明确土壤中空间存在情况,有利于给植物、微生物以及土壤活动提供更宽广的空间,使得城市绿地建设过程中能够保证植物生长情况和物质交换效率。土壤孔隙的大小和性质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可以分类为无效孔隙、毛管孔隙和通知孔隙三种。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种类的土壤孔隙进行城市绿地的建设。

土壤质地也是衡量土壤物理性质的指标之一。所谓土壤质地就是指土壤中土粒组成的不同比列,对于比例进行综合的考量结果就是土壤质地。城市绿地的土壤质地能够很好地表面土壤的通气性是否良好,与此同时,还能够明确土壤中不同类型土粒的性质。如果通过测定土壤质地知道城市绿地中土壤主要是以砂粒为主,那么即使有利于渗水,也没有足够的有机质能够保持土壤的肥沃度;而如果是土壤中含有粘粒比较多,保水能力比较大,但是会不利于雨水的渗透,这样也是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因此,重城市绿地土壤质地,保证质地均匀,才能够提升城市绿地有效利用率。

土壤饱和导水率是土壤被水饱和时,单位水势梯度下、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水量,它是土壤质地、孔隙分布、容重特征的函数,其中孔隙分布特征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的影响最大,即饱和导水率大小是由土壤质地、孔隙分布、容重以及有机质含量等因素综合决定的。土壤饱和导水率是绿地土壤在计算土壤剖面的水通量、排水系统工程和灌溉设计的一个重要参数。通过调理和改善土壤的物理性质,从而改变土壤饱和导水率,以达到符合海绵城市体系建设水文模型的参数。

4.基于海绵城市雨水渗透和滞留的绿地土壤改良思路

针对绿地土壤物理性质退化,各项物理性质指标的严重变差,解决好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土壤质地、土壤饱和导水率等物理性质指标的技术问题,才能使绿地土壤对雨水的渗透和滞留在海绵城市体系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因此,绿地土壤改良已经迫在眉睫,在具体的绿地土壤改良技术上,国内外关于城市绿地对水文的调节技术已有大量的研究,如绿地的汇流面积比、填料类型和填料层厚度的不同,对城市绿地的运行效果有明显影响。通过提高绿化种植土壤的要求,而推动有机废弃物的利用率,如农业废料、畜禽粪便、工业废料、生活垃圾、城市污泥、绿化植物废弃物等的利用。有机废弃物经无害化发酵形成土壤有机改良材料,将是接下来快速提高绿地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

结语

通过全文的论述,我们能够十分清楚地看出我国城市化建设体系的建设以及管理现状和问题,正是由于目前这种情况不利于城市化建设水平的提升,因此,相关部门更应该重视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规范。尤其是应对海绵城市的改造,更应该提高重视,上文通过详细论述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目前建设的不足之处,正是由于此,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客观分析,意在指出我国海绵城市改造的最主要方式。将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以及管理和海绵城市改造相互结合,以保证我国的地下渗透能力能够得到改善,以至于可以在降低成本的情况下提升海绵城市的建设效率,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地保证我国经济建设水平的提升,以至于可以保证国民生活质量得到更高的保障。

参考文献

海绵城市的优势篇10

在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下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的矛盾日益加重。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使之成为一个以自然生态为基底,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关键词:

海绵城市;城市公园;景观设计

1.引言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然而传统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城市发展模式打破了城市与自然生态进程的均衡态势[1],使雨水径流污染、洪涝灾害、水资源匮乏等环境问题日益严峻[2]。而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就是针对这些问题从根本上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缓解城市内涝、节约水资源、保护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等[2]。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使得人类活动和生态环境矛盾日益加重,作为集游憩、休闲和娱乐多功能为一体的城市公共绿地,城市公园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城市环境的要求。以生态理念为指导来建设发展公园逐渐成为发展趋势[3]。海绵城市理念的提出,能以生态途径从源头上解决城市问题,改善城市环境。本文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以海绵城市为设计理念,将场地打造为一个以雨水收集为景观特色的生态城市公园。

2.海绵城市概念与原理

《指南》对“海绵城市”进行明确定义: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4]。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了“最佳管理措施”[5];在此基础上,美国东部马里兰州的乔治王子县和西北地区的西雅图、波特兰市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共同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1999年美国可持续发展委员会提出绿色基础设施理念[6]。上述三种理念都为“海绵城市”的构建提供了战略指导和技术支持[4]。

3.海绵城市的应用———以台山市北新区石花北公园景观设计为例

3.1项目概况项目位于台山市北新区的东南角,地块呈三角形,座落于在石花山北麓。规划范围东起陈宜禧路,西至顺安路,北面以石花北路为界,南面与石花山旅游风景区自然景观连成一体。场地位于石花山北麓,现状植被类型较为丰富,主要以林地、灌木丛和草地为主。西部有水塘分布,北部和西部靠近城市道路处有部分裸地,局部零散分布有少量废弃建筑。

3.2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3.2.1整体思路提取蜿蜒曲水作为主题元素,以“水舞石花•融汇葱华”为设计主题。“水舞石花”展现多水汇聚湿地生态场地特色,以连续湿地水带为核心设计布局,结合公园地貌特征,提取湿地梯田结合山体布局;“融汇葱华”体现绿色生态、和谐自然的生机活力。

3.2.2设计重点水体是核心部分,因此我们在设计时尽量控制水体面积和水量,并通过技术手段,按功能的不同将水体类型细分成原生态湿地区、湿地体验区、湿地展示区,增加趣味性。我们依据原地形设计跌水景观,在得到良好景观效果同时,使丰枯水期时景观水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减少补水压力。除此外我们还采用“湿地泡”,“雨水花园”,“草沟”对雨水进行收集及净化处理,进一步优化水面效果。

3.3海绵城市规划理念应用该项目主要采用海绵城市生态设计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通过对场地自然条件、自然过程以及当地气候特点的分析,对场地进行设计。通过采用“LiD”技术措施恢复场地吸收和滞纳雨水功能,构建具有自然生命力“雨水花园”系统,保持场地开发前后水文状况基本不变。通过集中式场地布局方式,达到对场地资源的最小干预。构建“绿化隔离带+功能区+生态涵养区”功能结构模式,在保护场地自然环境资源基础上充分满足人们的休闲活动需求。山体自然雨水经过路边的生态植草沟,缓解暴雨径流,排入山体各级阶梯式跌水湿地泡池内,在湿地泡池内种植种类丰富的水生植物进行自然净化水体,最终排到最大湖中,部分雨水在此过程中自然渗透至土壤,对地下水进行自然补充。建筑周边的“雨水花园”设置溢流口,排至湖内,湖体最低点处设置溢流口,确保在雨水量大的时期,能够把多余的雨水经过市政管道泄流,不产生内涝。最大湖水作为雨水处理系统蓄水池,经过雨水回用系统对雨水和湖水处理后对绿化灌溉循环利用,实现原位收集,自然净化,就近利用和回补地下水。

4.小结

该项目案例使用了海绵城市理念最大限度保留场地“依山抱水”的山水格局和现状植被,采用最小人工干预的手法在场地现状水塘和低洼地的基础上构建“雨水花园”,通过地形梳理,在现状地形基础上,形成大量下洼式绿地,蓄存雨水径流,将雨水资源滞留在场地上,让场地雨时吸水,旱时贮水,成为一个兼顾旱涝问题的弹性系统,在满足生态效益的同时,也带来良好的城市景观,形成具有生命力的水生态系统。这种方式是海绵城市技术在城市公园中的一次成功应用,对于我们探索城市公园景观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胡楠,李雄,戈晓宇.因水而变———从城市绿地系统视角谈对海绵城市体系的理性认知[J].中国园林,2015,06:21-25.

[2]王国荣,李正兆,张文中.海绵城市理论及其在城市规划中的实践构想[J].山西建筑,2014,36:5-7.

[3]刘鸿琳,王跃.基于生态设计理念的城市公园景观规划研究─—以宜昌市六泉湖公园景观规划为例[J].规划师,2011,11:92-95.

[4]车生泉,谢长坤,陈丹,于冰沁.海绵城市理论与技术发展沿革及构建途径[J].中国园林,2015,06:11-15.

[5]SternDn,mazzeem.Federalwaterpollutioncontrolacta-mendmentof1972[J].americanBusinessLawJournal,1974,12(1):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