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十篇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十篇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2:31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篇1

关键词:初中语文学生素质教学实践

新课标和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对教学中提高学生素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广泛。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呢?我结合教学实际,在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利用精彩课文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初中语文课文中具有丰富的思想品德素材,通过这些素材的教学,学生可以形成励精图治、修身养德、勤奋治学的美德。中国传统文化中蕴藏着许多做人方面的人文精神资源,它们是我们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情感和良好民族习惯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而不衰的精神保证,是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如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是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会使人萎靡不振,走向衰败。又如孔子的《论语八则》,宋镰的《送东阳马生序》,彭端淑的《为学》及王冕的《墨池记》中都谈到为学须勤奋刻苦、坚持不懈的道理。再如现当代文学作品《敬业与乐业》(梁启超著),《多一些宽容》(郭安凤著),《人的高贵在于灵魂》(周国平著)及古代散文《陋室铭》(刘禹锡著),通过这些文章的教学,学生的心灵如同沐浴着德化的雨露,会自觉地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从而提高思想素质和道德修养。

二、利用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素质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口语交际教学,提高学生的交际表达素质。《课程标准》指出:“口语交际是听与说双方的互动过程。”它指明了“双向互动”是口语交际的主要特点,口语交际中的倾听、表达和应对,只有通过双方互动的方式才能实现,这是不同于以往听或说训练的一个显著特征。离开了双方互动,也就谈不上交际了。如八年级(下册)的主题为:“清楚连贯地表达思想观点不离话题”这一口语交际训练就较好地凸显以上这一特点,具体练习题如下:①以小组为单位,围绕“说说我们的语文教科书”这一话题,谈谈你对所读的语文书的看法,要求清楚连贯地表达你的观点;②举办一次对话式的主题班会,围绕“网络与中学生”这个话题,由主持人和嘉宾展开对话,其他同学可以一边听,一边插话。这一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互动方式。它对教师及学生都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在这个过程中也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的素质能力。

三、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抓住阅读教材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素质的提高和培养。如让学生在诵读优美诗文的时候,引导学生读出节奏来,读出乐调来,因为节奏与乐调都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浸润心灵,使心灵美化。受过这种良好的节奏与乐调教育的人可以很敏捷地看出一切艺术作品和自然界事物的丑陋,很正确地加以厌恶;但是一看到美的东西,他们就会赞赏,很快乐地把它们吸收到心灵里,作为滋养,自己性格也会变得高尚优美。再如,读余光中的《乡愁》时,首先教师要体会这首诗抒发了台湾同胞强烈的思乡爱国之情,表达了炎黄子孙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另外,这首诗诗句简练,用语明白但意味深长,形式整齐,节奏感强,结构精巧,四个诗节句式完全一致,形成了诗歌的形式美和节奏美,在引导学生进行诵读欣赏时,应把此种情味读出来。美读是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向作者,与作者对话交流,进行心灵碰撞的过程,美读的要义在于通过对作品音声节奏的感受、由文入情,由文本世界进入作者世界,达到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审美境界,美读就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吟诵课文,读者如文章中的人物,文章“如出我心”,文句“如出我口”,读着读着,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对文章的理解就会增进一层感受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不断地提高各方面的素质。

四、利用“名著推荐与阅读”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开展名著推荐阅读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人文素质的提高,必须通过人文素质教育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包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以及自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名著推荐与阅读活动可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体验名著的丰富情感内涵,有益于激发学生的生命激情和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阅读名著能激发出内在的激情,增强对世界、对人生、对情感的感受力,而这种感受力,正是一个人发现美、创造美的基本能力。如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及八年级(上册)推荐的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是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创作的一部意趣盎然的作品,“它通过成功地塑造汤姆・索亚这一立体艺术形象,给人以深刻的生活启迪;同时通过一系列生动而富有曲折性的紧张故事情节的描写,展示了作品无穷的艺术魅力和天真未凿的意心。尤为称道的是,作品处处洋溢着的童趣用精练的语言形式表达出来,生动而有富有清澈的人情味,犹如夏日清晨团团荷叶上晶莹剔透,闪烁滚动的颗颗露珠,闪现出迷人的光彩”。学生通过阅读这部作品,可以感受到文中鲜活自然的童趣和清新简约的语言,可以受到正直、勇敢、纯洁、真诚等品质的激励,可以感受到文中揭示的社会与人、社会与自然、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以及作者反对种族压迫、反抗腐败社会制度的价值观念,从而进一步提高素质。

总之,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教法,围绕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展开教学,使学生在学到语文知识的同时不断提高素质和能力。

参考文献:

[1]钟启泉.《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2]钟启泉.学科教学论基础[m].华东师大出版社,2001.

[3]倪文锦.初中语文新课程教育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篇2

关键词:教师引领;教学方法;开拓思维教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能够让初中语文更好地实现素质教育?笔者在此浅谈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教师正确引领学生学习语文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路途中的引领者,需要正确积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关键。首先,要求教师自身有着较好的自我修养,丰厚的文化底蕴,做到用知识感染学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受语文无处不在的魅力。

二、不同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语文涵盖了中华文化的精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为熟知和不可避免的学科,因此,学习语文不仅让学生学会沟通交流,还能提高自我素养,培养思维能力,让人生得到质的升华。

教师要牢牢把握课堂时间,做到在最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更好地吸收知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和教学大纲为基础,取其教材中的精华引领学生联想实际,并且学以致用,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能够举一反三,开拓思维。

语文教学分为很多种类,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诗歌等多种文体。因此,教师应积极记录,制定一套系统的教学计划,使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掌握写作技巧,并在学习中学会实际应用。对于难懂枯燥的文言文来讲,是初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面临的一大难题。如何让学生能够有效进行文言文的学习也是教师应当十分重视的。可以鼓励学生实行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朗诵比赛等新式教学方式。

三、鼓励学生开拓思维

丰富知识,与人沟通,提高自我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宗旨。新课标的改革下不仅注重学生的语文成绩,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素质教育。语文是一个开放的学科,有利于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个性化发展,他们独立思考能力的形成。在语文学习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沟通能力等,将知识学以致用,鼓励学生形成发散性思维。

提高初中语文教学不仅要在教学方法上有所改善,根本的性质也发生了改变,教师教学过程中应当摒弃旧的教学模式,即“教师一人的课堂”转变为“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和谐的课堂”,在新的教育模式下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真正实现新课改所提倡的素质教育。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初中效率

一、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氛围

课堂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分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做到以人为本,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与学生课堂上平等对话,弘扬个性。对话本身就体现了民主、平等和彼此沟通的理念,没有精神的自由,没有主体意识的存在,怎么可能形成真正的话语互动?因此,教师必须让微笑成为课堂上空的一缕阳光,用幽默为课堂教学带来无限的春光,赞赏的目光、亲切的话语,适时地给予学生指导,营造一种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产生跃跃欲试的劲头,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让学生享受课堂,与老师进行无拘无束的、平等的对话,在课堂上真正做到敢想、敢说、敢做、敢于超越。

二、转变教师角色,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把自己更多地定位为管理者和控制者,为了维持课堂纪律和课堂教学,学生一般不被允许发出信号,他们要听从教师的指令,无条件地服从教师的命令,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地位难以得到保证,师生之间的关系僵化,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现今新课改的实施,对师生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转换其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要始终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由过去教学的管理者和控制者转变为师生良好互动环境的创造者、交流机会的提供者、积极师生互动的组织者和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帮助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并要树立起“一切为了学生”的观念,尊重学生,全方位为学生的发展服务,通过教师的“教”唤起学生的“学”,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三、精心备课,以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

备好课是教学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前提。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备课要求从以往的仅专注于教案能否顺利完成转变为关注学生、思考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在这种要求下,教师备课,就要先备学生。因先天因素、后天环境的影响,学生存在个体差异,如知识基础、心理素质、学习态度等都不同,对此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掌握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还要备教材。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教学内容都源于教材。教师要了解教材内容,不断钻研、分析教材内容的性质和教学特点,进而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三维培养目标,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程序,使每个教学环节连接得自然紧凑,每种教学方法运用得有效,从而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供必要的保证。总而言之,笔者认为,教师备课应做到以下几点:1.从学生实际出发,走进文本,感悟课文。2.从学情出发,确定重、难点,设计有效的突破方法。3.收集资料,充实课堂,增大课堂信息容量。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要想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教师就必须潜下心来,认认真真地备好每一节课!

四、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小组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课堂教学的一种常用模式,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展其发散思维,且有利于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下进行思想的碰撞,整合各种好的想法,实现了师生共同进步。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不可以流于形式。在选择合作内容时,教师要考虑问题是否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愿望,是否能实现教学目标,有没有讨论的价值。二是教师要做好小组成员数量的分配,考虑各成员间的个性差异,提出具体的合作要求和秩序,还要安排好合作的次数。三是把握好最佳合作时机。教师可在创新处提出合作学习,在出现疑难问题时提出合作学习,在需要发展发散思维时提出合作学习。同时还要注意教师在合作学习中的地位与作用。教师是合作学习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生起着引导作用,教师若能放低架子参与到合作的过程中,就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地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只有合作的学习方式才符合当今时代开放、民主、合作的精神。因此,打破学习的封闭性、倡导合作学习,是教师不懈的追求。

五、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不能只局限于课文教学要求本身。初中语文属于基础教育,是以培育学生语文基础知识为主的,但是在素质教育观下,培养学生综合知识能力也是教学的重要目标,也是最终的教学目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该立足教学基本目标之上,深入挖掘学生的综合能力,从根本上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实现教学质量的提升。如在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时,教师可以在进行基本的诗词基础教育后,在阐述文章思想内容时,引导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探索。探索的方向是多样的,教师可以结和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学的需要进行选择。如教师从文化层次的角度看,可以引导学生对古人诗词中的“月亮”这个意象进行探索。我们知道,“月亮”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在诗词中更是频频成为诗人笔下的意象。据此,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诗词,找出其他也以“月亮”为意象的诗词或者文章,并让学生对找出的文章中“月亮”的意象进行对比,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在此基础上对“月亮”这个意象进行初步的概括和总结,并对其在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作用和意义进行对比,找出继承和发展的品质,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对“月亮”这个意象有深刻、系统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对这一知识的深度理解和把握,也可以帮助学生在日后遇到关于“月亮”的诗歌分析中,把握文本深层意义,进而真正进入诗歌语境,了解作者情感表达的方向。这样的教学才是系统的,才是有效的,而且是长期有效的。

参考文献:

[1]韩国东.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2(4):90-90.

[2]黄德禄.浅谈如何提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学周刊,2013(9):135-135.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篇4

兴趣是人对事物的一种向往、迷恋和积极探索追求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能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产生心理上的爱好与追求,从而成为学生积极、主动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动力。语文学习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要想使学生学好语文,教师应在这方面多下工夫。那么,在语文教学中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目的

语文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维(人物塑造、情节构思、语言运用等)和逻辑思维(层次结构、中心思想表现等)相结合的典范文章。学生在教师的导引中对课文作有关的思考会对教师的讲解提出质疑或否定,这不能不说是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是会思维会学习的表现。

一方面可以从课文中发扬其蕴含着的能使学生增长见识的内容,如课文的时代背景,有关的风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闻轶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学生推荐与课文有关的课外读物,如,作者的创作谈,有关课文的争议、评论,甚至课文中某些词句用法的优劣比较,或浓度训练改变行文构思等。这些拓宽视野的知识介绍和激发兴趣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能力。

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力最常用的方法是设计能让学生多维思考的问题。特别是提出能让学生显示思维活动过程的述理性、扩散性的问题,一般有“你是怎样思考的?你为什么会这样认为?”让学生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不满足是与非的判断问题或简单的复述、陈述性问题。例如,认知课文内容和作者写作意图上的“写了什么?作者想表现什么?”分析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写作思路和艺术表现的“作者是怎样写的?”探究设疑上的“为什么要这样写?不这样写会怎么样?”发现性总结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处”依据是什么?联系发散性的“这类文体与其他文体特征异同如何?阅读欣赏或写作该类文体时如何把握?”——当然,不同的体裁作品有不同的审美角度和不同思考方向,教师创设问题,必须切合文意文理,从而逐渐形成学生自身对作品的审美认识,以培养和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导与学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是会学的根本,是具有科学思维素质的表现。课堂教学时教师会教善教,其实就是善于展现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分析思维过程。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思维方法——会用联系、发展、辩证的方式思考问题,具有探究性、发现性和敏感设疑、探究原因、寻求规律的思维方式,使思维过程科学化,思路畅通活跃,学生才会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

显然,学生的疑问,牵涉到作者的思想、历史事件的是与非、政治与文学、艺术与生活等问题,也关系到欣赏品味的差异、时代隔阂等问题,学生能提出带有挑战性的问题虽有时难免肤浅或怪异,却是善于思考的良好表现,更是科学思维的结果。只要教师是满腔热情地鼓励学生敢想敢说、积极交流是掌握良好学习策略,具有良好学习交往素质的表现。在教学中,要尽力去打破学生头脑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置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

常言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贵有疑,有疑才会有思,有思学问才会长进。所谓设疑就是创设问题情境。以此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和求知欲,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我国古典章回小说里,往往在情节向前推进时,中途打一个结,让它暂时挂起,给读者产生一个期待的心境。用“且听下回分解”悬念来吸引读者。这是启发式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学生在教师启发进行思考,虽然也懂得思考的方法,但仍然是内在的思维活动。

好学会学的学生总是希望自己见解之正误及时得到验证,通过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见解。即使一时不能形成看法的学生也是希望听听同学怎么说的,以开启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师应用激励学生多说的课堂讨论形式,让学生陈述见解、谈感想、作评论,甚至演讲、答辩等,使学生畅所欲言。这样,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参与意识,使学生有表现自我的机会,又可激发学生的灵感,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潜在素质。语文学科以美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课文中曲折动人的故事,优美动人的描写,简洁有力的议论,饶有趣味的说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语句,都富有美学价值。但每一课的新知识却不及数理学科明显,一些知识还是循环的,容易导致学生兴趣滑坡。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必须给学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识。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篇5

一、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程度

在一堂课上,如果70%以上的学生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这就可以说是一堂高效率的课。而事实上,教师教的过程中,学生未必在学,即使在学,很可能是被动地学,低效甚至无效地学。语文课堂上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注重激励学生自得、自悟;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在合作中学,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的状况,把“发现真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对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

二、在教学中实行激励评价,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更应关注的是怎样才能发挥激励性评价的真正作用,实现多元激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课堂朗读课文之后,我总是先让学生谈谈自己朗读的效果如何、优劣在哪里、还有哪些方面是需要改进的,然后再让其他同学进一步的评议,最后再由我做总结性归纳补充。学生在这种广泛的交流中取长补短、学习他人、认识自我并不断改进自我。再如,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习作互评、互改。但是,当学生出现错误时,要给予指导;当学生思维受阻时,要善于启发诱导,从而促使学生获得成功,使之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功,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三、精心备课,提供源头活水

我认为备课的研究应比教学其他环节的研究更为重要,要大力提倡和实施有效备课。比如我校采用集体备课形式,大家集思广益,真正是提供了源头活水。备课还应该从学生学习活动的角度来进行。这堂课有哪几项活动,怎样安排,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怎样指导,怎样与学生互动,在活动中怎样进行评估和调控等等都应该是教师着重考虑的问题,只有精心备课,才能保证教学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篇6

一、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如何,前提在于备课

因为备好课是搞好教学的基础之基础,根本之根本。每一位语文老师对于所执教的教材都应有着“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领导思想。我在备课时深入了解学生,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思路,同时在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要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育。在教学中让学生多动头脑,多察看,多问几个为什么。尽量发明条件给学生,让学生在同窗之间、师生之间交换看法,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学时,我总是激发、激励学生提出问题,哪怕是离题较远的问题,我也总是耐心地听取他们的见解。这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了明显的提高,课堂质量也会不断增长。教师只有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目的决定课堂教学的方向,可以有效地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要想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对每篇待授课文,备课时就要抓住其重点,并结合学生自身特色,取其精华,部署教学密度。不必面面俱到,只需抓住症结一点,深入突破,让学生深入理解,这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是一个有效的保障。“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这些丰盛而重要的内容,只有认真备课,深钻教材,才能精确把握,深入理解。

二、巧妙引导,训练学生的“读书”能力

有句话不是这样说吗“书读百遍,其意自现”。学语文,就是要训练学生如何读书的能力。在不断读的过程中去领会文章的大意,表达的中心,关键词句的含义等。同时,还需在读书的过程中去积累词句,学习别人的写作方法、技巧等。那么怎样才能做到有效的读书呢?是不是拿着书反复读就能领会以上知识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这样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倦,没有新意。最好的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除了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外,教师还必须做好引导,适时的设计一些问题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能训练学生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对答对的学生给与表扬,对答错的学生也应给与鼓励。让他们都能在其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提高学习的兴趣,兴趣来了,成绩自然也就会逐步提高。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嘛!

三、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语文,改变他们被动学习的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激发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良好的启示。毫无疑问,我们一旦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就会对语文产生一种热爱之情,就会不由自主地去学习、去钻研、去体验、去创造,而这些活动又必然会反过来促进语文教学的进一步发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相互促进将会形成一种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优秀的教师无不都是优秀的心理学家,他们不约而同地都十分精通如何从激发兴趣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欲望和热情。事实上,古往今来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都是这样做的。圣人孔子曾根据自己的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寓教于乐”的教法。当代有名的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在学生入校开始就要求学生写日记,并规定题目为《学习是一种乐趣》,这种日记学生要从之一写到之九十九。其目的无疑是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发现学习的乐趣,从而自然而然地激发起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之能够保持下去。多年的事实证明魏书生取得了成功,其辉煌的教学成果全国瞩目。上海特级语文教师于漪则与此稍有不同,她上课总是满面春风充满激情,使学生如沐春风,既学到知识又乐趣无穷,这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她的教学效果也是举国公认的。这些事实再次证明,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发挥他们的巨大的潜能、才能提高我们的教学效率,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得到充分体现。

在教学《苏州园林》时,我是这样设计导语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人生在世,不去苏杭游览实为一大憾事。同学们,今天,咱们就带上自己的好心情去“如在图画中”的苏州园林走一趟,欣赏一番她的“庐山真面目”。于是,同学们兴致盎然地进入了这一课的学习之中。

四、坚持练笔,培育写作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篇7

初中语文;教学;创新;新课程;提高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21-02

新课程实施以来,犹如和煦的春风给初中语文教学带来了许多新气象,正如一位老师所言,这届的初一比上届的初一要活跃很多。然而新学期伊始,部分教师和学生就出现了新课程实施后的不良反应。有的教师说现在的课不知怎样上了,有的教师说这一学期找不到上学期的感觉了等等。这些现象的产生,是语文教师后续动力不足的表现。如何教师教学的后续动力,对于新课程实施的深入,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1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

初中中学普遍存在设施落后,信息闭塞的现象,新课程的教学需要许多的学习资源,不仅是学生的,而且是教师的。教师收集学习资源时间精力有限、难度很大。另外,必要的教师辅导用书的缺少及新课程的教学经验的不足,使一部分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往往感到力不从心。大多数语文教师采用了开放、自主的课堂教学,但多数教师觉得教学中放与收的尺度把握不好。初中语文教学需要研究型教师,新课程改革在给教师留下很大空间的同时,也对教师提出新挑战和新课题。教研工作必须将教科研工作作为学科教研工作的重点,培养教师施展自己的教学智慧,借助于教学反思,不断探讨与解决教学目的、教学过程和自身方法、态度、情境等问题,不断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通过札记、案例分析、档案评鉴、行动研究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这将直接影响教研工作的质效和教学质量。提高科研能力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以学科中心组人员组成的研究小组,二是以基层教研组为主的研究小组,三是以骨干班学员为主的研究小组。要求绝大多数的老师每学年初,选择好课题,制定好研究计划,定时完成各阶段的研究任务。同时通过组织骨干班学员和青年教师及教研组长学习教科研理论和撰写论文方法等形式,提高学科教师的科研水平,更有效的促进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语文教师处在新课程实施的最前沿,是课程改革成败的关键。

2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学习情趣

语文课究竟应该怎样上,这是语文教师最感困惑的一个问题。作为初中语文教师,可以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通过看、听、演等方式,直接感知、体验课文中的情感内涵,产生情感共鸣。①让学生多看,文学作品一般是通过描绘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社会景象来展示现实社会生活的,因此为了增加学生体验,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可尝试利用挂图、幻灯片、多媒体课件、视频等教学工具展示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画,让学生在看图画的过程中,积极体验,产生腈感。例如教《变色龙》一文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依次小说情节的六幅图画,让学生清楚的了解主人公的六次变脸,让学生对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丑陋人物形象有个清楚的认识和了解。这样的画面会展现在学生面前,有利于引发学生的想象,促进学生的理解。②让学生多听,教师可以利用录音、多媒体课件等教学工具播放与课文情感基调一致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让学生在音乐渲染的气氛中进入课文情境,产生情感。教《社戏》时,运用多媒体播放罗大佑演唱的Flash歌曲《童年》,轻缓的乐曲,把学生带到天真烂漫的童年,从而营造一种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进入特定的学习氛围中,迅速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③让学生多演,初中语文课堂上,有时为了让课文主题真挚亲切的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学生自己分派角色,进行扮演,让学生以自己的视角深入课文,体会人物的感情,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教学模式是在长期的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受到教学观念、教学条件等制约,要靠语文教师自己去摸索、探究,积累吸收经验,最终达成。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善于捕捉课堂中的有利于教学的信息(比如对关键词句的品读),调适学生的心理状态,因地制宜,因人施教,才能焕发语文课堂教学的勃勃生机和师生的生命活力。

3分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教学效应

语文素养的提升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要想在教学过程中有效提高语文的教学效率,体现教学成果,教、学双方必须相互联系、紧密配合、积极互动。学科性质决定了语文教学不可能立竿见影。但是,在越来越大的升学压力之下,老师们又不得不寻求出路,于是很多人无奈地选择延长教学时间,试图用这个武器来提高语文成绩,于是,学生吃喝拉撒睡以外的所有时间都遭遇了侵占,并且这种状况在欠发达地区正呈愈演愈烈之势。随着当前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入实施,过去那种“教学脱节”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代教育教学的需要。如何对学生学习能力进行有效培养,使课堂教学效能明显提升已经成为新课改下教师教学要达到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我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按照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进行了一些教学探究和尝试,认为应该紧紧抓住学生的“能动性、探究性、差异性”三大特性,从而提高初中语中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真正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一、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从古至今,众多事例无数次向我们证明“兴趣”对推动事物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神奇作用。兴趣是学生进行能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学生学习效能提升的重要条件。因此,对于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学工作我们都不妨先立足于此,让兴趣先行。具体到初中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以培养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为前提。由于受外在条件和自身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学习的能动性、积极性受到一定的抑制和束缚,影响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良好形成。教师的一句轻轻的鼓励话语,一个微不足道的鼓励动作,一些看似无足轻重的肯定情态,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催人奋进的良好功效。教师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趣和志向。创新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趣氛围,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进行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树立创新意识,产生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紧密联系教学内容的生活案例,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语文知识。同时教师还要低下身子,转换角色,多与学生主动进行思想交流,帮助学生树立学好语文的信心,让学生将对教师的喜爱转化为对学科知识学习的能动性和主动性,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提高探索能力

每一个学生都是天生的探险家、实践家,会对身边的现象和问题提出许多“为什么”,会产生动手寻求问题真相的激情和兴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引导、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然而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问题,也很少被问,更不知从什么地方找问题,似乎认为语文就是看一看文章,听听讲解就可以了;而教师围绕课文提出的问题也不少,但最后都自己归纳解决了,并没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是没有注意到问题教学的双向性。因此,培养学生语文学习中的问题意识是语文教学的关键,教师在讲课中要注意用自己的问题引导学生的问题,也就是说要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创设适宜的情境。例如《宋定伯捉鬼》的一个教学目标就是理解这个“人能胜鬼”的故事寓意。在关键问题提出前,我先问学生:“有没有鬼?”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情不自禁地讨论开了。有的同学认为没有鬼,并用科学知识加以论证。有的同学则持怀疑态度:“按理说没有鬼,但爷爷奶奶讲的故事中又讲到鬼,听起来令人发毛。”这时学生的思维特别活跃,处在热点状态。趁着这难得的机会,我抛出了关键的问题:“鬼代表什么?面对‘鬼’该怎么办?”一下子课堂像炸开了锅。“鬼代表什么?”学生说是“恶魔”、“坏人”、“罪犯”、“邪恶”。“遇到这样的‘鬼’该怎么办?”学生提出的对策是五花八门,有些沉着老练,有些勇敢机智,有些幼稚莽撞。分析此例就会发现,第一个问题是引子,是为学生提出问题创设情境,我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引导问题,以问题拓展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完成对课文的深入探索,在问题的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三、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学生学习活动、学习成效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教学,就是为了实现学生学习成效、学习技能的整体进步和提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联系学生的个体差异这一特性,进行分层教学,针对不同学生提出与学习能力相适应的学习目标、问题内容、学习要求,开展具有梯度性的教学活动,为学习困难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时间和表现机会,减轻学生因学习任务而带来的心理压力,使他们乐于完成目标,实现学生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和进步。

首先是从认知水平确定出学生的差异层次。确定学生的认知差异层次,可以采用三种方法来综合测评每个学生所处的等次,即优、良、中、差。第一种方法为课外阅读定量调查法。教师跟踪调查学生对课外必读课文阅读后的整体把握、语言积累等主要方面进行定量评价。第二种方法为课内阅读测试比较法。教师对学生阅读文本是否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对字词句的理解是否会联系上下文、查阅工具书,对文本内容是否会进行感悟、理解、揣摩、评价、欣赏,对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等方面,进行多次抽测比较。第三种方法为单元过关统计法。教师围绕每组课文学习的内容和“积累运用”的训练要点,从识字、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练习、实践活动等方面的内容,采用笔试或口试的检测方法,对学生进行过关检测,并结合统计的数据信息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

其次是根据差异层次来分层实施目标教学。如《养花》一文的学习目标是:①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循环、门道、昙花、置之不理、三年五载、自生自灭、一来二去、秉烛夜游”等;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③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培养热爱生活、健康向上的思想感情;④学习作者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在教学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层次,鼓励优秀的学生积极完成目标①、②、③后,结合目标④的要求,联系文本内容体会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对突出文本主题及思想所起的作用;良好的学生努力完成目标①、②、③后,能联系文本内容探究出作者为了突出文本主题及思想,为什么要采用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中等的学生尽力完成目标①和②,能结合课文内容,归纳出“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揣摩出作者运用叙事具体、清楚这种表达方法的好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极力完成目标①和②,了解“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和本文“叙事具体、清楚”的表达方法。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上就会争先恐后地去完成自己的学习目标,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总之,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应“质”和“量”同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教学效同向进步。教师要抓住学生的学习特性,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学生学习效能和教学实效的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莫昌娟.探究性学习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广西教育,2007,(17).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篇9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教师素质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52-01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关键和根本要求。有效的课堂教学必须通过学生有效的学习行为来实现,必须通过教师科学有效的教学行为来完成,这就需要教师合理组合教材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积极创设教学条件,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以实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标。

那么,怎样使语文课堂教学有效起来呢?笔者从教学实践中发现,可以从下四个方面入手。

1.合理地组合教材内容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首先要对中学语文教材有充分的理解,懂得用灵活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精心设计出有价值的问题。

1.1根据文章的重点来处理。如在教学《斜塔上的实验》这篇课文时,处理教材时应突出本文的重点--伽利略的第二个发现。设计教学时可以采用以下步骤:先演示自由落体实验--出示标题;再重点学习课文最后四节――突出伽利略的第二个发现;接着让学生阅读开头部分--了解伽利略的另一个发现;最后让学生阅读中间部分――揭示伽利略成功的原因即创新精神。这样一来既突出了教学重点,又有效地处理了教材。

1.2根据文章的结构特点来处理。教学中,可以文章的结构特点,重点抓住过渡段、中心句、首尾呼应的句子等来突现文章的结构特点。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我注意从中间的过渡段入手,先让学生阅读“百草园”部分,再阅读“三味书屋”部分,让学生对比着两者阅读,这样更能突现文章的主旨,学生更易理解、感悟。

1.3根据教学的目标来处理。如初一学生初次接触文言文,在教学设计时更要把"朗读"作为首要的目标。

2.重视课堂教学方式的改革

2.1重视启发式教学。启发式不能只是老师问,学生答,缺少学生学习后生成问题的环节,要有预设和生成结合的准备,让学生有生成问题提出和讨论的空间;同时教师提问应该根据问题的难易来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不能只关注优秀的学生,更要把机会留给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2适时使用讨论式教学。小组讨论不能只追求热闹场面,这样只能增加课堂教学内耗,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在安排小组讨论的时候,一定要事先留有时间让个人独立思考。小组的组长要轮换,不能只是几个优秀学生唱独脚戏。讨论的问题一定要有思考的深度和难度。

2.3尝试探究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的感悟,提倡探究方式的多元化,要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但不能一味地夸好,而是在既尊重学生的同时,又组织其他学生对此评价,教师适时点拨。这样既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让学生有所发现,保护了学生思想成果,又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获得更好地体悟。

3.科学有效地使用多媒体技术

我们一定要清楚课堂教学与多媒体辅助教学之间的关系。要充分认识到,后者是为前者服务的,无论它怎样先进,功能怎样强大,它只能代表一种教学工具被应用到教学之中,只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而不能是教学本身。

因此,教师在设计课件、引用课件上,要有“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从教学效果出发,遵循“为教学目标服务、为学生学习服务、为达到最佳效果服务”的原则,多方位、多角色地分析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所起到的作用,正确处理好“教师、学生和媒体”之间的关系,切记只追求形式,处处滥用,造成“喧宾夺主”。多媒体的使用是为语文教学服务的,选择一个最佳的呈现时机很重要。一般导入新课时,可以配合导入语使用;突出重点、难点,品味语言,渲染意境,揭示主旨时可以适当借助多媒体手段;阅读与欣赏类的文章可以借用多媒体或录音、影视作品,效果更好;通过网络进行与本课学习有关的信息的收集和交流,更能提高收集信息的有效性。

4.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最关键的是教师必须具备扎实的教学基本功。要从课堂教学语言、体态、板书及个人的特长、品格、修养等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如果教师的课堂语言不精彩、不生动,就没有吸引力,这一节课的有效时间就大打折扣。

教师还应具备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重在激励、妙在点拨、贵在引导、巧在开窍,使整个教学过程收放自如、快慢有度,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

课堂45分钟是学生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主要阵地,如果教师能发挥自己独特的教学艺术,采取各种方式真真切切地提高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程度,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这样的一堂语文课才是有效的语文课。

如何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篇10

一、情景导入,引感共鸣,激发探究动机

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一个精彩的“开场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精彩纷呈的导入往往可以营造出“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课堂氛围,从而引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因此,要提高小说教学有效性,教师在新课导入时,要巧设情景,营造出“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探究氛围,以情激趣,以情促思,诱发学生自主探究,主动学习。

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通过描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变化,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人与人之间裸的金钱关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金钱势力统治下小资产阶级抛弃亲情的丑恶灵魂。在学习时,笔者围绕小说的主题这样进行情景导入:亲情是伟大的,是生命永恒的动力。有人说,亲情如水,使纷繁经过过滤变得纯净;亲情似火,使平淡通过煅烧日显棱角。那么,同学们你们认为亲情是什么?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举手发言,学生a说:“亲情是甘甜的乳汁,哺育我们成长。”学生B说:“亲情是和煦的春风,吹走忧愁,留下愉快。”学生C说:“亲情是一缕柔柔的阳光,让冰冻的心灵无声溶化。”接着笔者趁热打铁:同学们说得都对,亲情是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感情之一,人人都离不开亲情,在生活中你是否关心过你的亲人?下面让我们走近法国短篇小说大师莫泊桑笔下《我的叔叔于勒》,看看作者笔下的菲利普夫妇是否关心他们的弟弟于勒?他们又是如何对待他们的弟弟于勒的?这样,通过亲情的情景导入,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激发学生的表达和探究欲望,开启学生阅读之门。

二、少讲精讲,阐释方法,启发引导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要提高教学有效性,教师宜少讲精讲,重在阐释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人物形象,把握作品的思想主题。以主题诠释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挖掘主题思想的方法。具体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从情节发展挖掘主题。小说中人物形象、思想主题都是建立在故事情节的基础上,因此,在小说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透过情节发展挖掘出作品的主题。如契诃夫《变色龙》一文主要围绕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手指”事件的变化过程,揭示其思想主题,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维:自然界中的变色龙出于生存的本能,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而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变色是为了什么?作者共描写了奥楚蔑洛夫的几次变色,每一次因何而变?奥楚蔑洛夫态度变来变去,始终不变的是什么?作者通过奥楚蔑洛夫的言行揭示了一种怎样的社会现象?

(2)从人物塑造挖掘主题。人物塑造是小说反映社会现实生活,揭示作品主题思想的重要手段。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因此,要把握小说的思想主题,必须抓住人物形象。如《范进中举》一文,作者通过那辛辣尖刻的讽刺笔触,惟妙惟肖地塑造了胡屠户等人可笑、可憎、可鄙的势利人物形象。在学习时,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范进喜极而疯,仅仅是读书人范进的“失常”吗?他周围的人是否都是“常态”呢?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愈,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三、变换模式,多角度解读,自主构建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