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施农业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3:40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1

关键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09)09―0090-03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管理的必要性

(一)加强战略管理,是转变经营管理观念的需要

目前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劣势主要体现在:一是公司治理不完善,资本补充机制缺乏,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薄弱,总体防范风险能力弱;二是市场定位不明晰,业务特色不明显,缺乏战略规划,业务发展追随大银行,自身优势未能充分体现;三是规模偏小,产品创新和开发能力、人才储备都不足,机构整体功能和服务手段明显不强。因此有必要转变管理机制。战略管理就是在新形势下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方面。

(二)加强战略管理是提高竞争能力的需要

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城市市场激烈的抢夺和挤压,农村金融市场竞争越演越烈,农行、邮储、股份制商业银行等纷纷瞄准农村金融市场这块蛋糕,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空间和方式面临巨大冲击。其原有在产权安排、机制运行、机构设置等方面经营优势也正在削弱。因此,为提高竞争能力,需要树立市场观念,了解农村金融市场需求,找准市场定位,确定发展战略;要开展金融创新,做好市场营销,需要制定合理的营销战略;要提高服务水平和科技水平。需要有服务战略和科技战略的配合。所以,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竞争能力需要有战略管理的坚强支撑。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管理的流程模式

一个规范、完整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管理流程主要包括战略分析、战略制定、战略实施和战略控制四个部分。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的分析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分析。主要体现在对外部环境和内部资源能力分析两个方面。外部环境分析宏观方面主要表现在对经济、政治、法律、人口、社会文化和技术等因素进行分析;微观方面主要是指对客户的需求和偏好、金融市场的潜在进人者、竞争对手以及客户心目中的形象等进行分析研究。内部资源能力分析内容包括对经营宗旨、资产负债和损益情况的分析、员工素质分析、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分析、营销战略分析。

(二)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的决策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目标选择要遵循如下思路和方向:

1、积极配合型的战略目标选择。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经营宗旨是为“三农”服务,所以,积极配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发展战略可以更好地发挥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作用。如以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的发展,支持农产品基地建设,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促进农业结构向纵深发展为目标,又如积极支持规模企业和高新科技产业,加大第三产业的信贷投入,大力支持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等。

2、市场导向型的战略目标选择。根据农村金融市场变化确定战略目标,以农村金融需求为主要依据。分为现时市场需求导向和未来市场需求导向。在立足于现时市场需求基础上,关注和适应未来的市场需求,争取更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3、竞争导向型战略目标选择。根据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可以选择市场领导型战略、市场挑战型战略、市场追随型战略和市场补充型战略。但忌讳战略趋同,这样容易引起恶性竞争。

4、资源优势型战略选择。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内外各种优势资源,可以是产品创新、优质服务、人才培养、科技发展等内部资源优势战略。也可以选择利用当地产业优势、资源优势、地域优势等外部资源优势战略。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的实施

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把战略真正落实为各种具体的经营管理活动,并使这些活动分步骤、有计划、有序地进行,必须把战略目标和实现该目标的各种措施分解,整个战略的实施过程都要按照战略的进程逐步向战略目标迈进。同时,要形成和健全良好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保证战略的严肃、有效。总的来说,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必须要明确责任,逐级落实,保证战略在机构各年度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得到真正实施。

(四)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的控制

一是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和监视,不断分析银行内外环境变化对战略实施的影响。二是通过一些质或量的评价指标,检查战略运行结果,以市场份额增长率、不良资产率、资产利润率、收入费用等指标来监测战略的实施效果。三是把战略实施的实际情况与其对应的方案、标准进行比较,发现偏差。四是采取纠正措施,对战略进行及时的修改和调整,以适应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正确发展的需要。

三、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战略选择

(一)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战略市场定位

1、立足“三农”,拓展社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产生、发展、壮大于农村,有着与“三农”密不可分的鱼水关系,与地方经济建立了良性互动的双赢关系,更能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农村和社区的认同。只有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沟通,保持业务政策与地方经济发展方向一致,才能把握地方经济的脉搏,寻找业务新的增长点。随着城镇集聚功能的增强,新市镇建设步伐的加快,社区新兴市场发展迅猛,由于地缘性优势,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较之其他银行更贴近社区,对社区更具亲和力,广泛的信息交流和沟通,能更好地解决信息不对问题;同时,社区企业和个人不断产生新的金融需求,为金融产品功能的扩展、延伸,金融产品附加值的增加创造条件,通过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实施差异化战略,必将提高业务质量和市场影响力。

2、服务中小企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与客户联系密切、熟悉客户资信与经营状况,较其他银行相比,能以较低的交易成本达到有效避免“信息不对称”引起的信用风险和道德风险,可以充分保障放贷资金的安全性和提供服务的效率。同时,由于决策机制灵活,更能符合中小企业的融资需要。

(二)战略选择及战略举措

1、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是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创造和维持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具体表现为目标客户差异化、重点产品差异化、服务渠道差异化、资源投入差异化和运作机制差异化。对客户的差异化服务不仅体现在直接的接待服务上,更重要的在金融工具、资金价格、服务收费等更多的方面。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要根据一级法人机构、地缘优势突出、运行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的特点,充分发挥在三农、社区、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业务专长,并集中主要资源进行全方位“轰炸”,确立农村市场的绝对优势地位,通过差异化战略的实施最大限度地提高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管理效率和发展质量。

2、品牌战略。

(1)以优质奠定品牌价值。一是提升运行质量,既

要注重资产业务的质量,又要提高负债业务的增值能力;二是提升服务质量,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提高服务效率。

(2)以自主创新打造品牌优势。实施品牌战略,自主创新是关键。创新特色产品,突出特色服务。要创新适应各类经济主体的金融服务产品,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的金融服务需求,做细、做精、做专,形成具有明显的服务特色,从而激发起新的需求,创造出新的客户,拓展新的市场。特别是在业务经营的政策和流程设计上要确保特色。增强竞争能力。

(3)以有效营销宣传扩大品牌影响。一是加大设施改造力度,建成众多适合城乡居民、小企业金融服务需求的精品网点,树立起品牌。二是要通过积极的市场营销,使客户充分了解服务内容、渠道和手段,更好地享受产品和服务,满足其个性化需求,从而有效扩大品牌影响力。三是通过大型宣传活动,借助和发挥电视、报纸等媒体作用,深入宣传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改革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以及农村信用社在支持地方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使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农村合作金融机构的发展。

3、组织再造战略。

(1)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重点是从理(董)事会成员结构着手,增加业务相关的资深专业化人士,提高决策科学性和有效性。

(2)整合资源,发挥网点的服务主渠道作用。实施服务战略转型,从临柜服务模式向销售服务转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实施客户分层,重点发展维护中高端客户”的营销服务型模式;加强资源整合,实施机构网点扩权强势政策,增强营销人员及前台的市场营销功能和能力,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设置,实现营销的专业化、一体化和个性化。

(3)以利润为中心,实现集约化管理。一是要推行管理会计体系,公正评价业绩,提高成本控制能力,为经营管理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二是要集中处理后台,对后台处理中心进行专业化设置,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效率和强化控制。三是扩大网点的市场营销触角,通过业务流程优化改造、人员岗位优化配置、产品服务功能提升,形成集约化的经营格局。四是缩小管理半径,缩短管理链条,实行扁平化管理。

四、加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战略管理的建议

(一)在战略管理体系上应更注重系统性和整体性

1、加强战略管理组织体系建设。首先,要根据战略层次的不同,划分理事会和经营管理层的决策边界,建立科学的决策程序和决策责任制。其次,要组建战略发展部门,强化其战略分析和评估职能,切实发挥决策参谋作用,并对银行各部门的发展方案做出独立的第三方评估。再次,要明确战略控制的组织部门,对战略执行的情况和结果进行检查和监督。

2、制定可操作性的战略计划。必须在总体发展战略框架下,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各项分战略、阶段性发展计划和年度发展计划。并确定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而需要采取的重点发展措施。

3、强化对战略执行的管理。战略执行是战略管理的核心环节。银行必须通过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和完善业绩考核体系,明确理事会、经营管理层、各分支机构、职能部门在战略执行过程中的作用和职责,明确重点、层层推进。贯彻执行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战略执行的有效性。

4、强化战略控制。战略控制和实施是同时进行的,目的是保证战略实施的进程和结果符合战略方案的预期。应对战略实施情况进行密切跟踪和监视,不断分析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通过市场份额增长率、不良资产率、资产利润率等评价指标来检查战略的运行效果,并和标准的方案进行比较,找出偏差,再采取必要措施对偏差进行纠正。

(二)在战略管理理念上应更注重持续性和长期性

1、盈利水平长期稳定增长理念。首先要考虑风险调整后的盈利水平;其次盈利能力须建立在合规基础上。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选址;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3月17日

一、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系统存在的问题

福集镇有三个较为大型的农贸综合市场即原野农贸市场、新兴农贸市场和玉蟾农贸市场,但每个市场的配送系统都有很多问题,总体而言的问题有:

(一)配送效率低,缺货严重。供应商每天配送一次货物,货物品种虽多,但数量偏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缺货时不会进行第二次配送,直接导致福集镇农贸市场缺货成本的上升。

(二)配送模式单一。福集镇农贸市场采用的是供应商直接供货的配送模式,这种配送模式适合传统的农贸市场。但由于福集镇农贸市场的不断壮大,商品的品种繁多,相应的供应商也随之增加,采用供应商直接供货的模式过于单一,已不能满足农贸市场不断扩大后的供货需求,不适合农贸市场的发展。

(三)物流基础设施与设备差。福集镇三大农贸市场内部均是道路狭窄,严重影响配送车辆的通行,导致配送效率低、冷藏设备缺乏,蔬菜运到后,新鲜度低、损耗大、物流成本高、农产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导致价格上涨,最终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难以形成特色农业,使农贸市场发展滞后。

(四)信息技术缺乏。福集镇农贸市场缺乏信息技术的使用,采用的是传统的配送模式,导致整个市场信息不对称,缺货率高,由于是单一的配送模式,满足不了市场日益壮大的需求;没有自动化的管理方式,如条码扫描、RFiD或eDi等现代的信息化技术,更加缺乏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五)配送主体多,配送量分散。福集镇三大农贸市场内部的配送主体过多,需求分散,导致配送量过小、配送资源浪费严重、配送单一成本过高、配送效率过低等诸多问题。

二、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策和人文环境。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的选址必须要符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国土资源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环境保护政策和要求、产业政策、行业管理和支持。

(二)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基础设施状况是影响选址的重要因素之一,福集镇农贸市场物流基础设施由于发展缓慢,制约着整个福集镇物流水平的提升,同时也制约着农贸市场配送效率的提升。

(三)经营环境因素。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的选址要考虑经营环境因素,主要包括:经营环境、商品特性、服务水平、物流费用、客户需求等因素。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是以经营当地农产品为主的配送中心,当地农产品交易状况、交易需求和物流费用均是要考虑的因素,当地服务水平和客户需求也不能忽略。

(四)自然环境因素。配送中心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在对配送中心运营的过程中物流作业的便利程度、运输车辆出入配送中心的方便性、快捷性及运送货物的效率等方面都产生重要的影响。所以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选址要注意当地的气象条件,应选择在气候适宜、雨水较少的地区,同时也要注意地质条件、水文条件、地形条件等。

三、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选址方法

本文依照传统的多准则决策方案,考虑定量与定性的因素,最终决定选择层次分析法(aHp)进行对福集镇农贸市场配送中心选址的计算。层次分析法的计算特点是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按照分解、比较判断、综合的思维方式进行决策,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学化,从而为多目标、多准则的复杂问题提供简单的决策方法。建立层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一)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图1)

(二)构建判断矩阵。对层次结构模型中政策和人文环境、物流基础设施、经营环境、自然环境各因素构建一个矩阵,确定最优的选址方案的影响程度,此矩阵是针对福集镇农贸市场在福集镇地区建造配送中心选址方案构造的,对准则层和方案层中各元素进行两两比较。对比时采用相对尺度,以尽可能减少性质不同因素相互比较的困难,以提高准确度。(表1)

表1中,采用1~9标度法,1,3,5,7分别表示矩阵中两个因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稍微重要、明显重要、强烈重要,2,4,6,8表示相对重要性在上述的相邻等级之间,倒数表示两个因素中,一个因素的重要性是另一个因素的倒数。

(三)一致性检验(表2、表3、表4)最终,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出C1≥C2≥C3,C1为原野综合市场,结合三大农贸综合市场的对比分析,原野综合市场最具优势,为最符合建立配送中心的选址地点。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长江.物流中心设计与运作[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5.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3

摘要随着现代化建设的稳步推进,中国的经济实力也在不断提升,与此同时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向世人展现了我们新的国家形象,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偏见。伴随着经济的增长,农民工作为现代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动力为城市的发展贡献出青春和力量,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农民工在融入城市生活的过程中遇到种种阻碍。在体育健身方面:一方面,农民工由于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体育健身权益得不到保障;另一方面,城市中大量的体育设施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农民工体育健身现状和当下城市体育设施经营运作模式,并基于城市中体育设施运作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体育设施运作模式的转型不仅能够提高经济效益,更为广大农民工更多的参与到日常体育活动之中提供了可能,最终为农民工顺利的融入到城市开辟了新的道路。

关键词体育设施农民工运作模式

一、前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中国经济的总量不断提升,传统的农耕方式也被现代的工业文明所代替,随之而来的是劳动力普遍剩余,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始涌入城市。据报道2009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3亿人,外出农民工总量为1.5亿人。农民工大量的涌入城市绝不仅仅是空间和位置的变动,在整个融合过程中农民工要面临着由心理到行为等诸多方面的差异,因此如何更好、更快的调整、改变和适应城市生活是当今农民工社会融合的一个重要议题。另一方面,体育运动作为一种很好的外交媒介成功的应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之中。在国家与国家的交往过程中不但让我们看到自己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国际社会对我们的偏见。然而着眼于国内,体育在推动农民工社会融合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方面所存在的巨大的潜能却鲜有关注。

农民工作为一个新的、特殊的群体有其自身的特点譬如:社会适应能力弱、收入和消费水平低、工作时间长等。而这些特点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民工的社会融合进程和体育健身诉求。

公共体育设施是我国实现公共体育事业的基础性、资源性的条件。近些年来由于各个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和政府的重视,体育设施的建设不论从规模上还是数量上都有着较大幅度的增长。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建成后的体育设施除了承担大型赛事或运动员训练之外时常处于闲置状态,不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一方面是体育设施的大量闲置,而另一方面又是农民工基本体育诉求得不到满足。对这个问题的分析需要以农民工体育消费特点为切入点,以体育场馆的运作模式改革为着眼点,着力解决好体育设施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最终为农民工的体育健身事业的发展以及社会融合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

在对公共体育设施研究方面盛菊霞认为公共体育设施的经营和运作是场馆、组织、经营、技术和制度等多方面的因素,以此发现公共体育设施的运作模态,而通过这个“公共模态”我们可解决农民工体育在实际应用中所产生的认同、参与、推进等现实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对全面发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推进社会和谐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分析了农民工基本的收入、消费结构和体育发展现状,同时研究了城市中体育设施的利用和经营模式,并以加速农民工社会融合为目的探讨了如何通过改革城市体育设施的经营模式来使体育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最终使公共体育场馆提高经济效益、优化供给、提升服务品质,从而让农民工获得更好、更多的健身和娱乐空间。

二、农民工体育健身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以及构建和谐社会步伐的加快,农民工这类特殊群体也得到社会各界的更多的关注。据调查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16岁-30岁的占到61.6%,而这个年龄段正值青壮年是正需要体育锻炼的年龄,因此如何开发这个群体的体育文化资源并使体育成为他们社会融入的良好动力,是当今农民工城市融合过程中所面临的新的问题。由于农民工这个模糊的身份,使得他们的体育权益徘徊在城市和农村之间而得不到良好的保障。以下从经济的角度分析了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结构。

在体育消费方面,王贤峰分析了农民工体育消费水平和结构:农民工中参与体育消费的占总数的39.5%,其中年平均消费1元-100元的占78.7%,消费100元-150元的占15.2%,消费150元以上的仅占6.1%。由上面数据可以得出在经济层面上农民工参与体育消费的热情不高,绝大多数仍停留在不消费或少消费的层次上。而在参与体育消费的农民工中绝大多数只能接受较低的消费水平,一般在150元以下。而在体育消费结构上以实物性消费(购买运动服装或运动器械)为主,大约占到总量的78.3%,参与性消费占到16.2%(主要是用于购买体育),其余的消费仅仅占到5.5%,这说明农民体育消费结构绝大多数还处于单纯的物质消费,而对于诸如场馆器材租赁使用费用的消费还少之又少。这主要是由于农民工收入水平低,消费能力差所造成的,农民工的收入绝大多数是用于基本的生存类消费而对于体育娱乐这类发展类消费在他们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还比较低。

此外农民工体育健身意识淡薄。体育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它受到人们文化意识、教育意识、经济意识、消费意识的影响,是人们对体育认识、价值观念、思维活动等思想观念的体系,是人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逐步积累形成的。农民工中绝大多数由于自身文化程度、社会阅历等影响缺乏对体育健身的良好认知,许多人认为繁重的体能劳动就能代替日常的体育锻炼,还有一部分人认为没有必要锻炼;另外农民工工作时间长、闲暇时间少,工作不稳定也是制约农民工体育运动发展的瓶颈。

三、国内体育场馆所面临的问题

(一)经费问题

体育场所对外开放就必然会提高体育场馆和器材的维护管理成本,而运作成本的增加必然会加重政府财政的负担,或者提高场馆的使用费用。据调查显示,在目前场馆的消费群体中,不收费的占39.9%,单次人均消费20元以上的占50.6%,而每次消费达到100元以上者达到5%。而高昂的收费让广大低收入的农民工望而却步。

(二)经营管理体制问题

传统的城市公共体育设施的供给基本上是基于“一元”体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及其下属的体育行政部门作为垄断者生产并提供公共产品,一方面由于经营管理中缺乏积极性、约束性导致体育场馆的运作方式老化、运作效率低、收费高,另一方面由于政府财力有限不能很好的满足公共体育设施的维护与运作。这些弊端不但把广大低收入群体特别是民工群体排斥在外使他们无法享受基本的体育资源,也同时造成了体育投资的严重浪费。

(三)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由于现行的管理制度僵化,体育设施的监督管理部门往往在不同程度上吸收超编待岗人员,其总体素质偏低,并且这些人才队伍中绝大多是退役的运动员,家属子弟等非管理经营类人才,因此可见绝大多数城市对体育设施的管理还停留在粗放型管理模式的层面上。

(四)体育设施分布不均衡

此外体育场馆在不同城市以及同一城市不同城区间的布局也不均衡,致使一些有着优良传统的项目联系得不到保证。

(五)对体育宣传教育不到位

对体育的宣传教育绝大多数是基于相应赛事的,而且宣传对象大都集中在社会的中上层,忽略了对社会底层特别是农民工健身意识的引导。

由上述分析可知,寻找出来一条新的经济运作模式对于公共体育场馆的有效供给,降低使用费用推动全民健身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公共体育设施运作模式对策分析

公共体育场馆的运营目标是要体现公共利益。随着我国经济由“一元制”向“多元化”方向转型,政府也需要对传统经济运营模式下体育场馆进行产业化改革。进而达到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有效供给,降低体育消费的门槛,促进农民工社会融合和和谐社会的构建的目的。

对于公共体育设施的产业化经营谭刚认为我国的体育场馆属于社会公共需求,绝大多数场馆的建设和投资是由财政实现的,来源于税收,属于公共资金投入,因而也具有公益性。陈明认为公共体育场馆的管理经营模式的转变要以管理体制改革为切入点,以体育场馆经营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配置,以集约化经营为经营模式,以大型物业公司为管理面,实现体育场馆的区域化和整体性综合经营管理。就管理体制改革而言,绝大多数公共体育设施特别是公共体育场馆都是由国家和地方投资,由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直接负责的事业单位,而这种僵化的管理体制直接导致了体育场馆市场运作效率低下。如今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以及多元制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为体育场馆的运作模式提供了新的思路。

基于用途和规模,体育设施又大体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大中型体育场馆;二是小型和公共体育场馆(场所)。前者是要以营利为目的的,后者则是以满足公共需求为目的的非营利场馆。对于前者经营和管理模式的改革可以通过企业化、民营化、股份制改造。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对其进行改制,以完善企业制度为主体,以有限责任制为核心,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经营运作模式。在改制过程中可以注入民营、外资等资本,在体育场馆的运作中注入民营资本有利于引入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谢萍萍、陆享伯对宁波体育中心和宁波市游泳中心进行民营化改组后的经济效益进行了研究,在民营化以后这两个体育场馆的经营成本降低了50%,政府不需要投入并有一定的收入,体育场馆的使用费用降低了30%,同时利用率大幅度提高。付建明认为在体育场馆和设施设计过程中要兼顾体育型和多功能型。但它们的设计还是要以体育为主,同时兼容工艺表演、大型集会、大型演出以及陈列馆等用途,这样才能充分的发挥它们的社会效益,提高其使用率,降低使用成本。

而对于大多数非营利的体育场馆的运作可以通过政府专项补贴、公益性捐赠、公益金等方式获得。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正是这种参与和支持的才是体育社会化、产业化的基本特征。

对于体育资源分配不均的情况,政府要对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或者位置较为偏僻的城区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同时要给予当地的企业一定的政策激励、投资鼓励,让企业更踊跃的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之中去,这样既让投资者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又让该地区基层民众得到实惠。

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创建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目前公共体育设施的投资、经营和管理正由过去的单一型逐渐向社会、企业、院校、民营和外资方向发展,这给体育设施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同时也对人才结构和层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型的管理人才不但要对体育基本的维护方式有所了解,更要在市场经济理论与政策应用方面有所造诣。

要加大体育设施使用的宣传力度。目前很多人都不太了解如何使用体育器材和场地,特别是刚刚进入城市的农民工感觉自己离体育运动还相当遥远。由于农民工自身的特点比如信息闭塞、受教育程度低、工作不稳定等。因此要根据这些特点深入基层、工厂企业和社区,以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宣传体育设施的使用方式和体育健身的益处。同时在宣传过程中也可以适当的加入商业广告这类营销手段,以此来获得更好的宣传效果,进而提高广大农民工的体育意识,让他们从长期闭塞的底层环境中走出来,打破社会融合中的“孤岛”效应。帮助他们更快的调整心理状态、改变思想观念、适应周围的环境从而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之中。

五、结论

公共体育设施的有效使用是社会资源优化配置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首先分析了当下农民工的体育消费结构,以及公共体育设施在运行和维护中所面临的诸多困境,然后基于基本的经济学原理分析了如何通过改革体育设施的运作模式来提高公共体育设施服务的有效供给。而这种改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改制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模式,对于大型的以盈利为目的的体育设施的管理要由单一的政府投资管理向多元化的融资和现代企业制度运作模式转变。

(二)而对于中小型的体育设施,可以通过政府专项补贴、公益性捐赠、公益金等方式获得资金参与运作,从而降低或免除其使用费用。

(三)在人才培养方面,要创建一个强有力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

(四)要加大体育设施使用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工参与到全民健身运动之中。

通过体育设施提供的专业服务,大力倡导城市居民和农民工之间的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通过体育活动来增进外来务工人员的社会交往和人际互动能力,让城市居民和农民工彼此了解、相互理解、互相信任,增强他们的个体自尊感,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从而为农民工顺利的融入城市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盛菊霞.公共体育场馆经营模态研究[J].体育研究.2011.4:331-335.

[2]王贤峰,等.城市农民工体育消费现状研究[J].经济研究.2010.15:49-50.

[3]侯海燕.后亚运时代我国大型体育场馆运营对策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0(1):142-144.

[4]杨风华.公共体育场馆服务的有效供给――民营化及政府职能研究[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7.

[5]闫莉莎.体育场馆对城市体育发展影响的调查研究――以大庆为例[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9.27(6):41-43.

[6]谭刚.广州市天河体育中心的公益性分析[J].体育学刊.2003.10(5):135-137.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对策

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目前,农业信息化已成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农村全面小康的有力保证。山东省淄博市地处鲁中,城乡交错,交流频繁,工农业联系密切,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具备以城带乡的空间优势。另外农业产业基础良好,具备以工促农的产业优势。经过多年努力,农业信息化建设已经具备了较好的基础和发展环境,但与有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农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快速稳健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农业的战略性结构调整。

一、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发展较为迅速,对淄博市的农业现代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基础设施有了较快发展o农民家庭电话、彩电、计算机普及率,广播、电视、互联网农村人口覆盖率居全省前列。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固定电话78部,移动电话160部,彩电114台,家用计算机28台,接入互联网18台。农村宽带端口达到295.2万个,宽带用户达到19万户,全部行政村建立了现代远程教育终端接收站点。基本形成了贯通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部分村、户的信息网络体系。

(二)农业信息系统开发成果逐步扩大,信息资源的利用进一步提高。www.133229.com各部门分别建立了农业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建立了农产品市场价格、供求信息、科技信息、农村政策、农业气象等主要农业数据库,覆盖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多条信息采集和传输渠道已基本形成,对农业生产的指导作用明显体现。

(三)信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与完善,形成了市、县、乡、村四级农村信息员队伍。以农业行政部门为主体,多元化的立体农业信息服务工作体系逐步形成。全市所有有农业的乡镇全部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通过各种方式培训农村信息员队伍,提高了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村管理和社会服务领域的信息化水平。

(四)信息服务模式不断创新,信息服务水平有所提高。目前,各部门主要依靠电话、电视、广播和互联网络进行信息服务,尤其是电话和网络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12316三农”服务热线、农业“专家咨询热线96288”、幸福农家“168”和各类涉农网站,积极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服务,解决农民在生产中遇到的问题,提高了农民的致富能力和增收机遇,得到农民好评。二、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虽然发展迅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重视程度不够,缺乏有力的组织领导,政策和财政的支持不足。大多数的农业信息都具有公共产品性质,要由政府提供才可能建立权威性的农产品市场信息统计、分析与报告制度,才能为农民提供及时、全面、精确的市场信息和资料。而目前,政府在农业信息化建设中组织、协调、规划等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经费和设施投入也不够充足,用于软件开发和网络维护的经费则严重短缺。

(二)基础设施建设总体偏弱,网络条件差、规模小,资源利用率不高。虽然淄博市农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但总体质量仍不高;尽管农村居民家庭计算机数量增长迅速,但计算机的拥有量仍很低,配置也较差,用来上网的则更少。宽带网络与农户家庭的距离仍是制约当地农业信息化发展的一大瓶颈。

(三)农业信息质量不高。衡量信息质量的标准,一看用户需求,二看时效,三是指导性。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质量不高主要表现在:(1)数据库建设和应用不够,缺乏相关应用软件。在农业应用数据库和软件开发上,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离农民的需求差距太大,如各种农业数据库的建立、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专家诊断系统和农业实用技术光盘制作等大多数为空白,还有待进一步加强。(2)信息资源整合度不高。农业部门和涉农部门都拥有各自的信息资源,但因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资源建设盲目无序,各自为政、重复建设,信息缺乏有效共享,且各主体的信息采集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资源浪费现象严重。同时,因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不能有效地整合形成合力,难以及时集成全面、系统、准确的信息,致使农户和农产品企业的信息查询使用困难。(3)信息源单调。不仅政府对农业信息公开得不够,农村信息站、农业协会组织、种植养殖大户等对农业信息的提供作用也未充分发挥,基层农民更没有积极提供上行信息。而且,信息采集以国内为主,对国际的农业信息涉足不多,未能充分利用现有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资源。(4)信息实用性差。主要表现为“四多四少”,即信息来自的多,来自市场的少;宏观信息多,微观信息少;综合信息多,专业信息少;滞后信息多,超前预测性动态信息少。这其中,尤其缺乏分析和预测的信息,因不能较好地分析农产品生产和市场状况,使农业信息对农民的生产经营指导性差,阻碍了农民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目前,虽然涉农网站不少,但里面的信息大多是为政府部门自身管理需要服务的,针对农民的远远不够;有些网站的信息较为随意,信息的质量和精确度不高。这既增加了农民获取信息资源的难度,也使农民对网络信息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利用价值产生质疑。而且,多数网站没有形成统一、简洁的信息检索平台,致使农民面对大量信息束手无策,难以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5)信息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民和涉农企业需要,服务手段缺乏,服务的方式方法也需要进一步探索。缺乏为市场、为农民服务的动力机制,信息服务对象、目标不明确,从而导致农业信息使用群体对于农业信息技术的运用程度和信息的获取及利用程度较低。

(四)农民使用信息的能力较弱。主要表现在两方面:(1)信息传播渠道祁覆盖面窄。据调查,淄博市农民采用信息的来源渠道大体分为6类,即农业经合组织、广播电视、集市贸易、亲朋邻里、家庭成员从外地带回及互联网。其中,以农业经合组织作为农民采用信息的第一来源,占70.12%;其次是亲朋邻居,占17.47%;第三是集市贸易,占7.78qc;第四是外地带回,占2.1%;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则分别占1.6%和0.9010,居采用信息来源的后两位。当前大多数农民尚未形成从广播电视等大众媒介和互联网主动获取信息的习惯,仍停留在从农业经合组织和亲朋邻居等被动接受信息的水平,利用信息能力依然很弱。同时,农村不同行业采用信息的来源也有较大差异。种植业第一信息来源是农业经合组织,其次是亲朋邻居,依次为外地带回、集市贸易、广播电视及互联网络。而养殖业、外出打工者采用信息来源等与种植业采用信息来源则有明显差别。(2)分析市场信息的能力差。农民在决策时基本上还是按照直觉和经验来判断,信息利用率极低,对农业信息的分析辨别能力不高,造成生产的盲目性,导致农产品市场价格的大起大落,生产经营呈周期性波动,社会资源浪费巨大。

(五)市场化不够。发展农业信息化必须借助市场的力量,原因不光在于财政资金有隈,更重要的是,农业信息化本身也是一项市场行为,现代农业在农业生产、流通等各个环节都离不开信息服务,这些环节通过市场运作会有效益产生。按市场方式运作,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找到农业信息化自身发展的持续动力,形成农业与信息业双赢的良好局面。农业信息化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信息服务提供商,包括设备制造业、软件业、系统集成、信息咨询业,以及研究机构、高等院校、中介组织等各方面的参与,运用市场行为将调动它们的积极性。反过来,农业信息化的推进,也为市场各方开拓了广阔的市场和应用空间。农村信息化建设要靠政府推动,同时也要借助市场的力量。目前,淄博市的农业信息化大部分项目仍依靠政府拨款,虽然近年来有些企业参与了农业信息化建设,但真正面向广大农村地区的服务项目很少,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信息化建设资金短缺、支持力薄、项目单一等问题。

三、淄博市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大力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时代要求,如何真正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需要针对农业信息化政策性强、涉及领域广泛的特点,采取综合性的对策措施。

(一)提高认识,加大政策、财政和法律法规的支持。农业信息化是一个涉及多部门、多学科的综合性系统工程。要想取得成功,必须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在政策和资金上,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保证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围绕农业科研体制、投资结构、经费投入和实用技术研究进行政策调整,明确投资主体并保证基本投入;要在规范信息市场、整合信息资源、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推广服务体系、引导和组织农民利用信息资源、加强农业信息化实用技术研究、开发各类农业应用软件、提高从业人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化素质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也应建立健全农业信息化法律、法规并注重立法、监督,依法保证信息质量真实性、有效性及知识产权等,维护农业信息化主体的权益并积极促进信息的共享。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o要想以信息化推动农业发展,首要的是突出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多种形式推进信息服务。政府在农业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要起主导作用,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尽快扭转目前各电信营运商各建各的通道、恶性竞争、各单位和部门各自为阵分散投入的不利局面,尽快建设一个相对完备的信息网络体系,加快网络设施的更新换代。

(三)加强对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的开发应用。农业数据库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基础项目,受到发达国家政府、企业和国际经济组织的普遍重视。在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上,除了要做好本市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外,也应注重对外市地和国际数据库的引进,以改进和发展当地的农业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建设,及时了解和掌握外部农业科学技术和生产动态,推动数据库技术的进步。

(四)加强信息资源共享与整合。一是在统一的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框架下逐步构建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二是在分散的数据平台和应用系统的基础上实施资源共享与整合,打破孤立信息平台之间的鸿沟,形成数据和应用两个层面的交流与协同,形成共享、丰富、流动畅通的农业信息资源体系。要强化涉农政府部门与产、学、研单位间的协作,在信息采集、加工、处理、传递、开发等方面合理分工,各自有侧重点,分专题收集信息,并对原始数据进行二次加工,通过统一的平台向社会提供全面、丰富、及时、便捷的信息。

(五)优化农业信息服务内容和功能,提高信息服务水平。要以解决农产品销售和生产科技等问题为重点,围绕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广先进农业技术,积极开展综合性、前瞻性、广泛有效的信息服务,把农民需要的政策、科技、市场等信息,通过各种信息网络,及时有效地送到涉农企业和广大农民手中,真正发挥信息化的巨大价值。一是围绕农业、农村和农民信息需求多样化的实际,切实加强信息采集整理工作,要引导用户或组织专业人员开发利用信息资源量。二是切实加强信息分析、加工工作,进行深层次挖掘开发,保障农业信息网络能够提供大量经过筛选的、符合农民需求的有效的信息资源。三是要积极适应国际贸易体制,建立并运行好一个农业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的系统,提供国际市场行情及走势分析、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及其解决的思路与办法等。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中国农业银行;差异化营销;平衡计分卡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153(2016)04-0051-06

一、农业银行差异化营销战略实施的必要性

农业银行是我国四大商业银行之一,是我国银行体系的重要元素,特别对农业经济的发展存在着举足轻重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深化,金融市场的竞争日渐加剧,差异化营销已成为农业银行的一项关键性战略,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业银行的生死存亡。所谓差异化营销,是指农业银行及机构依靠自身的优势因素在性能和质量上设计出优于竞争者的产品,或者凭借出彩的宣传、高效的推销手段和完美的售后服务在消费者内心树立起与众不同的形象。对于一般企业而言,差异化营销必须从战略的角度来分析,包括定位差异化、价格差异化、品牌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渠道差异化和促销差异化等环节。

差异化营销是差异化战略的一种形式,或者说是以产品营销为主导的差异化战略。1980年,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首席教授michaelporter提出了差异化战略,指企业可以通过在产品形象、技术特点、客户服务及营销网络等方面的差异化,形成在行业内具有独特性的竞争优势。在michaelporter看来,差异化战略的实质就是追求垄断要素的一种方式。顾客需求的满足包含多个环节,如果企业在其中的一个或多个环节产生优势,就会使顾客倾向于购买本公司的产品。michaelporter认为,常见的差异化战略形式有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营销差异化、采购差异化、制造差异化和品牌差异化等。企业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针对目标市场,在实施差异化战略时选定某种合适的形式[1]。从操作的层面来看,差异化战略的实现可以有多种方式,如产品设计、品牌塑造、技术开发、客户服务、外观创意等,当然,最理想的情况是企业能够在几个方面都独树一帜。michaelporter认为,产业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能力要素,即进入者的威胁、替代者的威胁、产品买方的还价能力、材料供应方的议价能力、及现有对手的竞争程度。可见,michaelporter加强了产业经济学和管理学的沟通,认为企业在与五种要素的抗争中,蕴涵着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专一化战略三种竞争战略。

银行业是天然实施差异化的行业,差异化可以在银行运营的多个环节上展开。美国著名市场营销专家格鲁诺斯曾对银行业的服务特征进行过深入的分析,认为:(1)银行服务是一种非实体性的服务。银行所提供的存款服务、贷款服务、以及各种中间业务服务都不是实体产品,而是数字产品,具有无形性与抽象性,难以采用实体性的描述方式来评价银行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而只能采用信任、感受、经验等心理方法。(2)银行服务是由一系列行为所组成,而不提供具体的物品。从外在形式上看,银行产品是服务行为的组合,可以被竞争对手所观察和模仿,导致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如果银行机构希望在营销竞争中保持持续的优势,就需要不断地推出新的服务,并进行服务创新。(3)生产与消费的并发性。在银行为顾客提品和服务的过程中,生产与消费是同时进行的。(4)银行业的服务营销是一种典型的两极营销模式。一般消费品的营销流程是从生产厂家到营销机构,再到消费者,消费者是营销机构的营销重点,营销机构又是生产厂家的消费者,因而是单极营销模式。银行的营销流程是从顾客到银行再到顾客,两端的顾客均是银行营销的重点,是具有差异化特征的两极营销模式[2]。

尽管建设银行已将差异化战略作为一项持久性的发展战略,并已长时间地付诸实践,但是,对于建设银行及分支机构的差异化营销战略的研究尚处于朦胧状态,远滞后于差异化实践的发展。不过,国内外关于各类商业银行差异化的探讨也为建设银行差异化营销研究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平台。这些研究包括银行差异化策略、差异化风险、差异化促进因素、差异化障碍、差异化制约因素等。巴曙松(2005)认为中国商业银行开始从规模竞争转向创新性竞争,差异化日渐显著,各类商业银行或银行机构均制定了不同的区域竞争战略、产品竞争战略和客户竞争战略等[3]。Deanfamel&nellieliang(2007)基于差异化的视角探讨了美国银行的市场准入问题,认为市场结构、人口及增长等因素是银行差异化战略所重点考虑的因素[4]。Franz(2007)分析了澳大利亚银行的差异化运营问题,指出大部分澳大利亚银行的业务范围是区域性的或地区性的,仅有极少部分银行的业务范围是全国性的,因此,区域因素或地区因素是银行差异化战略绩效的重要影响因素[5]。Robertm(2009)探讨了差异化战略对区域银行稳定性发展的影响,解析了银行差异化战略失败的影响因素,认为差异化战略的实施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银行风险的增大[6]。黄飞鸣(2008)认为,同质性是银行业的重要属性,在差异化战略优势的基础上,可以构建银行间合作竞争型共生组织,以合作竞争替代对抗竞争,克服银行功能同质化倾向,从而打造银行业的合作竞争共生体[7]。BjornHaavengen,D.H.olsen(2008)研究了差异化战略模式下的银行业合作竞争战略,认为以合作竞争来代替对抗竞争,可以克服银行功能的同质化倾向[8]。Robertm(2009)研究了美国乡村银行差异化战略的运营模式,解析了乡村银行竞争策略的实施过程,以及对差异化绩效的影响[9]。尚文程(2010)探讨了中小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发展的机理,分析了制约中小银行差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包括市场定位不明确、政府监管僵化、考核制度滞后等[10]。

中国农业银行差异化战略机制与其他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的差异化存在着一定的类同性,与国外商业银行差异化也存在可比之处,但是,由于农业银行的业务范围、服务对象、发展目标仍然存在着高度的个性化特征,因而也应具有自成体系的差异化机制。借鉴于相关的研究成果,结合于农业银行的差异化实践,实证性的检验可以揭示农业银行差异化营销的微观机理,发现差异化营销战略的优势路径与不足之处,从而为差异化营销战略实践的深化提供现实性的理论借鉴。

二、农业银行差异化营销战略模型的设计

差异化营销战略的策略组合是一个动态的系统,在不同的环境下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农业银行差异化营销战略模型的设计就是构建差异化绩效与差异化影响因素之间的理论关系,而影响因素的选择需要密切结合于农业银行的内外部运营环境。张磊(2004)通过差异化策略在农业银行个人业务营销中的应用分析,认为农业银行差异化战略的实施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1)差异化内涵的认识,即理解差异化的核心是对价值链中有可能影响客户价值的环节所进行的独特性设计,但并非独特性的东西都具有差异性,而只有可以从中获取溢价的部分才具有差异化的特征;(2)客户价值链的分析,因为只有通过对客户价值链的准确把握,银行才能实施准确的市场细分,并根据市场需求的差异来制定自身的差异化策略;(3)理解差异化成本,因为在差异化实施过程中,买方价值必须超过成本,否则将因不能带来明显的收益而失去差异化营销的基础;(4)经营一体化,因为一体化经营能够带来服务效率的改进和顾客价值的提高,从而提升差异化营销的效率[11]。朱海莎(2005)认为农业银行的差异化战略包括4个方面:市场定位差异化、业务定位差异化、客户定位差异化和产品定位差异化。在这里,市场差异化是指农业银行要选择到合适的目标市场,业务定位差异化是指农业银行在不同的客户群体中实施不同的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定位差异化是指农业银行将核心业务定位于最佳客户群体,产品差异化是指农业银行致力于开发出与众不同的新产品,且含有较高的科技特征[12]。

本研究基于本课题现有的研究成果,结合于农业银行的现时运营特征,认为农业银行差异化营销的具体策略包括七点:差异化导向、客户数据库建设、市场细分、市场差异化、产品差异化、分销渠道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银行形象差异化[13-15]。(1)差异化导向是指银行机构能够将差异化营销置于战略规划与实施的层面,在银行机构内部深入贯彻差异化的思想、理念和方法,将差异化作为全体员工的行为标杆。这一点对于我国商业银行尤其重要,因为我国银行业差异化的滞后不仅表现在策略上,更表现于思想和理念上。随着差异化的成熟,差异化导向将不再成为一项具体的差异化策略,但在现阶段不可舍去。(2)客户数据库建设是银行差异化的平台,是差异化初级阶段的一项基础性策略,为其他各项差异化策略的展开提供了有效的数据支持。差异化行为的决策不是凭空想象出来的,而是基于一定的数据推断。长期以来,农业银行并不注重市场数据、客户数据、管理数据、产品数据的管理,致使差异化赖以生存的决策数据基础较为薄弱。(3)所谓市场细分,是指农业银行或机构根据不同消费者需求的差异性,将营销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从而为银行客户提供不同的便利和支持。许多跨国银行非常重视对客户市场的细分,如汇丰银行、巴莱克银行和花旗银行等跨国银行,均具有丰富的市场细分经验和卓越的市场细分技能,设计了全面、合理、操作性强的细分指标,形成了层次分明的信用等级。(4)市场差异化就是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选择一个或若干个细分市场作为重点营销目标,并构建起畅通的产品营销渠道。当市场差异化确立之后,也就确立了自己的竞争对手和市场取向。市场差异化成功的决定因素在于能否充分发挥银行机构优势资源的作用,能否将优势资源转化为市场竞争力。(5)产品差异化,是指银行产品在质量和性能上明显优于同类产品,从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市场优势。银行产品的核心价值是相同的,但在产品性能、产品质量、产品特色上存在着差异,这也正是产品差异化的空间,应该成为产品差异化的主攻方向。目前,农业银行产品差异化主要目标是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即设计出别具一格的中间品来吸引顾客。企业组织理论认为,企业对市场的控制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即市场结构包含产品差异化,差异化的产品可以形成一定的市场垄断权。这一规律在银行业也是如此。(6)分销渠道差异化是指农业银行设计出与众不同的营销渠道,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实施不同的营销策略,以充分满足特定客户群体的需求。分销渠道差异化不仅实现了银行营销成本的最小化,也实现了客户价值创造的最大化。也就是说,在为同一客户群体提供同一服务时,农业银行比竞争对手具有更高的成本优势和价值创造优势。目前,农业银行营销渠道差异化的重点是营业网点空间布局的优化,撤并运营效益差的网点来充实运营效益好的网点。(7)服务差异化是指农业银行采取独特的服务方式来满足顾客的个性化服务需求,以维持和提高客户忠诚度。服务方式的完善和升级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不仅表现在设施完备、快捷迅速、安全便利等常规需求上,也表现于各种心理需求的满足和慰籍上,使消费者体验到全身心的愉悦。这就要求银行机构应开展主动性的服务,发现、创造并满足用户的需求,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近年来,情感服务又成为差异化服务的一个竞争焦点,成为各个银行机构苦心孤诣争夺的制高点。最后,形象差异化是通过独特形象塑造而产生的差异,即银行机构通过成功的公司识别策划和高度的品牌意识,同时借助于各类宣传媒体,在顾客心目中构建起优异的企业形象。

差异化营销战略是农业银行的整体战略,并不仅仅体现于营销机制中,而是以营销带动全局,包括产品开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牵一发而动全身,因而可以表现为银行的运营绩效。现代商业银行的运营绩效一般采用平衡计分卡来测评,分为财务绩效、内部流程、客户忠诚度、学习与成长四个要素[16]。同时,在差异化战略环境下,差异化绩效也受到从业人员规模、固定资产规模和差异化战略年限的影响[17]。

根据以上分析,可以构建中国农业银行差异化营销战略绩效对差异化策略的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如下式所示。

其中,各变量符号的名称、性质、预期符号如表1所示。

三、模型检验

中国工商银行存在着五级组织结构,即总行、一级分行(省级分行)、二级分行(市级分行)、县(区)支行、储蓄所。其中,二级分行不仅在总行和一级分行指导下具有灵活的经营自,也对支行和储蓄所具有直接的控制权,形成一个业务独立体,因而可以作为合适的差异化营销战略的研究样本。本研究先根据差异化营销战略的八个策略和差异化绩效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要素设计研究问卷,含有13个题项,采用李克特7点量表进行数据收集,得38份有效样本数据,满足多元回归分析的一般性数据要求[18]。本次数据调查自2014年3月3日起,至2014年4月4日止,历时32天,主要采用委托调查和访谈的调查方式。

基于农业银行差异化营销调查的38份样本数据,借助于eview软件对研究模型进行多元回归检验,得第一次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根据表2的检验结果可知,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的回归系数值较低,且缺乏显著性,因而将其剔除后进行下一次回归分析,得第二次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根据表3的检验结果可知,银行形象差异化的回归系数值较低,且缺乏显著性,因而将其剔除后进行下一次回归分析,得第三次回归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

根据表4的检验结果,所有变量的回归系数值均存在显著性,因而停止回归分析。其中,客户数据库建设、市场细分的回归系数值较高。

四、结论分析

根据检验结果,结合于农业银行差异化营销战略的数据调查,可以得到如下研究结论:

1.从优势功能的视角来看,在农业银行差异化实施过程中,差异化导向、数据库建设、市场细分、市场差异化和分销渠道差异化对差异化营销绩效存在着显著的促进作用,其中,数据库建设和市场细分的促进力度较为明显。长期以来,农业银行根本没有意识到客户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才开始逐步实施和完善,效果较为显著。市场细分一直是农业银行的一项优势业务,在差异化战略实施中得到了体现。

2.从功能缺失的视角来看,在农业银行差异化营销实施过程中,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银行形象差异化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待进一步扩展和深化。在农业银行中,信贷产品的业务量比例较高,对金融衍生品的开发力度不足。农业银行在乡镇机构的营业网点较多,设施较为落后,缺乏服务方式创新的积极性,导致服务差异化滞后。同样由于兼顾广大农户的信贷业务,致使许多基层网点不注重形象的塑造,导致形象差异化无从谈起。

3.从基础要素支持的视角来看,在农业银行差异化实施过程中,固定资产规模对差异化存在着明显的支持作用,而人员规模缺乏有效的支持功能。不过,差异化实施的时间越长,差异化的成效越显著。农业银行基层人员的配备对专业化的要求较低,主要满足于信贷业务流程的实现,差异化理念不足。近年来,一些农业银行机构配置了大量的软硬件信息设备,有助于市场细分、产品开发、客户分析和市场定位,对差异化的深化存在着一定的推动作用。

4.从差异化整体发展的视角来看,农业银行的差异化战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在数据库建设和市场细分上,但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尤其是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处于空白状态。农业银行由于长期承担我国农业发展的信贷工作,只是近十余年来参与混业经营,人才储备不足、基础设施不全、经营理念僵化,导致差异化进展的阻力较大。尽管差异化营销的实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在产品差异化和服务差异化这两个关键的差异化策略上举步维艰。

5.从差异化营销深化和完善的视角来看,农业银行应遵循如下路径:(1)维持数据库建设和市场细分的优势,扩大数据库容纳的数据类型,加强对非传统营销领域的市场细分;(2)进一步提高差异化战略导向、市场差异化和分销渠道差异化的功能,在有利条件下率先突破,并确保在后期的差异化实施中不会出现功能衰退的现象;(3)高度重视产品差异化、服务差异化和银行形象差异化的开发,尽快摆脱这三种差异化的功能缺失状态,避免在差异化战略中陷入整体被动;(4)在人力资本开发或人员引进上要注重专业化或专业技能,为差异化的深化积聚必要的人才储备;(5)在银行系统内大力培育核心竞争力,将差异化作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之一。

[参考文献]

[1]michaele.porter.Competitiveadvantage[m].newYork:Freepress,1985.

[2]张天龙,张同建.国有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研究[J].思想战线,2012(6):143-144.

[3]巴曙松.差异化战略与银行业合作竞争[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5):65-70.

[4]Deanfamel&nellieliangallan,Shipman.privatizedproduction,socializedconsumption?oldproducerpowerbehindthenewconsumersovereignty[J].Reviewofsocialeconomy,2007(9);331-352.

[5]FranzCredit-worthinesstestsandinterbankcompetition[J].econometrica,2007(5):429-552.

[6]Robertm.Feinberg.patternsandDeterminantsofentryinRuralCountyBankingmarkets[J].indCompettrade2009(9):101-115.

[7]黄飞鸣.差异化战略与银行业合作竞争[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08(3):65-70.

[8]BjornHaavengen,D.H.olsen,andJ.a.Sena.thebankvaluechaincomponentinadecisionsupportsystem:acaseexample[J].ieeetransactiononengineeringmanagement,2008(4):418-428.

[9]RobertH?]rtlandLutzJohanning.BankriskBudgetingwithValueatRiskLimits[J].Riskmanagement,2009(1):143-157

[10]尚文程.中小银行的差异化战略[J].经济导刊,2010(9):14-15.

[11]张磊.差异化策略在中小商业银行个人业务营销中的应用[J].生产力研究,2004(3):65-66,76.

[12]朱海莎.商业银行差异化经营战略初探[J].管理现代化,2005(4):59-61.

[13]刘涛,张同建,马国建.上市银行差异化战略对市场竞争力的促进机制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4(3):89-94.

[14]刘涛,张同建,马国建.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比较性研究[J].金融论坛,2014(2):35-39,64.

[15]刘涛,张同建,马国建.我国四大商业银行差异化战略实施机制实证研究[J].金融与经济,2013(9):50-53,86.

[16]刘涛,张同建,马国建.四大商业银行实施差异化战略的绩效[J].金融论坛,2013(12):39-43,77.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6

关键词:农产品流通模式创新

中图分类号:F06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247-01

在产品流通中,农产品流通,有着不同于其它类型的产品流通的特点。下面,以我国农产品流通为例,对这些特点进行简要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从更深的层面分析问题和探讨问题的解决之道。

1农产品流通的一般特点

(1)农产品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兴衰。

这个是基本适用于各国的一般性规律。农产品受季节、气候、保鲜等因素影响较大,往往不能够顺利进入市场,损害农民利益和市场利益。

(2)我国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分散性严重影响农产品流通。

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现状和经营现状的重要特点是单位规模普遍较小,尤其是生产现状,而经营现状也是普遍以个体式家庭式的小零售商为主。这样,相对其他商品如电子产品,流通中的复杂性和困难性就大的多,为解决此类问题而建立的中间单位,在解决了部分流通问题后却又增加了成本问题。

(3)在农产品流通中对于保鲜环节要求较高。

农产品中,易腐难储之物较多,这就对储存保鲜等方面的设施技术建设提出了较高要求,在这方面较为成熟的发达国家如美国,因有系统化的冷链物流,易腐果蔬类从采摘到售出,其中损耗率不超过2%,而在我国,在流通中的运输、储存、销售等环节中,损失率在25%至30%,流通效益难以保证。

2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与流通体制的历史演变

农产品流通方式是与当时体制有着密切关系的,农产品流通体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产品流通方式。因此,在总结分析了农产品流通的一般特点的基础之上,结合我国农产品流通体制的变革进程与现状进行分析,才能够较为可观地分析问题之所在。

自1953年至1977年,这一时期的农产品流通体制主要特点为统一计划购销,政府严禁农产品自由交易,以统购统销方式解决农产品供求,这样使得农产品流通的一些元素可以集中运用,如运输可以集约化,农产品流通效率较高,但生产效率不高。自1978年至1997年,由统购统销期向市场调节期的过渡,市场调节作用逐渐上升,农产品的流通方式在经营方面开始出现分散性,在运输方面逐渐向一家一户发展,在出售方面逐渐向个体店摊发展,同时在保鲜物流等根本技术方面没有实现突破,但政府仍需要不时介入市场,统一收购集中出售。自1998年至今,我国农产品流通初步适应了市场的要求,由于物流运输体系的逐渐进步和物流保鲜技术的逐渐运用,农产品流通中的一些元素逐渐向集约、高效、损耗降低等方面发展,但是,生产经营方面的分散性没有根本扭转。

3我国农产品流通现状分析

如今,我国农产品流通的现状基本可以概括为:农产品流通的主要市场载体为农贸市场。农产品的基本流通方式是主要是农产品集散交易,其次是现货交易,不过仅仅在一些特色农业区比较常见;其次是批发市场。农产品经营的主体和经营流程可以表示为:农民――商贩――中介经销――农产品加工企业。农产品流通客体以原始产品、简单加工产品为主。农产品流通的物流方式逐渐比较依赖于中间商,农产品到农贸市场之间,有农产品收购商、农产品批发商,或者有其一,而后一般是到达零售商,最后才是消费者,这种多环节的过长流通渠道使得流通链上游和流通链下游获利较少,中间环节获利较多。综合而言,我国现阶段农产品流通的主要模式有如下四种:农户、小贩、批发商,到终端;农户、加工企业、批发商,到终端;农户、合作社、加工企业、批发商(为不确定因素),到终端;农户(或农业合作社),到超市终端。流通效率最高的是最后一种,其次是第三种,前两种效率较低。

4农产品流通模式进行创新突破的关键点

综上所述,农产品流通要最大限度地在经济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首先要最大限度地提高流通效率,降低交易费用,以农产品统一加工、配送的企业介入方式,可以最大限度地生产经营分散化、效率低的问题。其次,要最大限度地缩减流通环节,以“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农餐对接”等多种对接方式各种灵活机动的对接方式,提升流通效率,最大限度地降低流通费用。再次,要提升农户在农产品生产出售等方面的组织程度和合作程度,把传统流通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就地解决,等于是农产品出产之后直接跨越传统流通环节,无疑可以提升农产品流通绩效。最后,政府要以法律规制适度介入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产品流通朝新兴电子商务方面发展,这也是一种推动创新的宏观举措。

5创新农产品流通模式的策略探究

5.1引导农户提升的农产品组织化生产经营程度

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可以就地解决传统流通环节中的一些问题,农产品出产之后直接跨越传统流通环节,无疑可以提升农产品流通绩效。具体可以借助于如下方式:发展并改革农业合作社,通过设置专业金融机构、扩大银行业务范围等方式,扶持农产品出产地的加工配送企业,对原有供销合作社进行新型改造,借助于协议方式,组织农民深度市场,利用物理、信息等技术,参与农产品加工配送,直接形成附加值,并实现生产规模化,运用现代商业模式打造全方位的本土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和农产品品牌。

5.2政府要加强制度支持、政策帮扶和宏观调控

政府要对农产品流通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人才为农产品流通基层单位提供一系列支持,加强农产品流通中的冷链物流建设,扶持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建立冷链设施;政府要担负起农产品流通中基本硬件设施的建设费用,对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要加大投入,大力建设农产品物流环节中的道路设施,强化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建设的政策执行力,加强农产品流通储备设施建设;政府还应加大支持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网络建设管理,遏止虚假信息,倡导并引领信息平台建设,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政府要建立健全支持农产品流通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农产品市场流通主体形成协议合作模式,约束主体行为,反垄断、反区域封锁,打击乱收费之行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刘阳.“农超对接”流通模式的影响因素及策略探析[J].中州学刊,2011(4):79-81.

[2]张丹.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现代经济,2009(2):60-61.

[3]喻占元.中外农产品物流比较及发展对策研究[J].世界农业,2009(2):22-26.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7

本文中所需要的农村居民点及相关数据主要来源于:①仙桃市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图(1∶100000);②仙桃市道路交通等级图;③仙桃市各乡镇行政界线图与行政村、自然村分布现状图.研究所涉及的社会经济数据来自《仙桃市统计年鉴》(2010).以农村聚落地理学和人居环境理论为指导,借助GiS技术,实现仙桃市空间属性数据的处理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对该地区农村居民点分布现状与农村人居环境现状进行分析,主要步骤:第一,利用spss软件分析影响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的因素;第二,从2010年仙桃市土地利用图上提取相关信息,主要包括城镇、农村居民点用地、河流、耕地信息,将其与仙桃市交通数据信息叠加,结合农村统计年鉴相关数据,建立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属性数据库;第三,利用GiS空间分析、统计分析等方法,归纳总结仙桃市农村居民点分布特征;第四,运用熵值法分析仙桃市农村居民点人居环境现状.

2居民点现状特征

2.1规模特征

从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来看(图1),各乡镇差异明显,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最大为西流河镇(29.83km2),最小为沔城回族镇(4.84km2);而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除西流河镇(1.91km2)最大外,各乡镇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差异不大,均在0.07~0.21km2之间.

2.2斑块数量与规模

从农村居民点景观特征来看(表1),仙桃市农村居民点规模小、数量多,且各乡镇的农村居民点居住用地相似性较低.2010年仙桃市农村居民点斑块有932个,平均面积约为0.31km2,低于平均面积的斑块数量有728个,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差异较大,最大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5.34km2,最小农村居民点斑块面积为0.02km2.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最多的是剅河镇,有96个,农村居民点斑块数量最少的是龙华山街道,有22个;斑块面积最大的是西流河镇,约有29.38km2,斑块面积最小的是沔城镇,仅为4.84km2.

2.3斑块特征

仙桃市各镇农村居民点斑块分离度指数、破裂化指数均较高,而斑块密度偏低,表明农村居民点分布的集散程度具有很大的不均衡性;各镇农村居民点斑块的面缘比均小于1,表明农村居民点斑块形状复杂,边界效应明显.

3农村居民点影响因素分析

3.1影响农村居民点特征的因素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制约因素可以分为内部驱动力和外部驱动力.内部驱动力也称自然驱动力,影响相对恒定,如气候、地形、土壤、区位条件等;外部驱动力即社会经济驱动力,在一定时间尺度内影响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和分布特征,如经济发展、技术进步、风俗习惯及相关发展政策等[7].因此,本文中在定量分析时,选取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两方面指标:耕地面积(X1)、河流水系面积(X2)、斑块密度(X3)、有效灌溉面积(X4)、公路里程(X5)、中小学数量(X6)、万人高中生人数(X7)、农林牧渔业劳动力(X8)、迁出人口(X9)农林牧渔业产值(X10)、工业产值(X11)、固定资产投资(X12).利用spss16.0软件对选取出来的12个指标的原始值进行相关分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系数和主成分载荷(表2).结果表明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与耕地面积(X1)、河流水系面积(X2)、有效灌溉面积(X4)、公路里程(X5)、中小学数量(X6)、农林牧渔业劳动力(X8)、固定资产投资(X12)这7个因子相关性较为显著,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第一主成分在耕地面积(X1)、河流水系面积(X2)、农林牧渔业劳动力(X8)上有较大载荷,可称为农业生产环境因子;第二主成分在有效灌溉面积(X4)、公路里程(X5)上有较大载荷,可称为基础设施因子;第三主成分在中小学数量(X6)上有较大载荷,可称为公共服务因子.

3.2不同影响因素的作用效应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参考相关学者对平原地区农村居民点用地影响因素的研究,本文中以仙桃市18个乡镇街道的水系(代表农业生产环境)、交通干线(代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村(小学所在村,代表公共服务)为中心,以600m为半径建立缓冲区(经过笔者的多次拟合分析,结合后文研究的需要,600m缓冲区内易归纳出明显的对应关系).首先假定各因素对仙桃市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影响同等重要,然后分别统计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仙桃市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的用地面积(如图2、表3),其中a图表示受水资源面积和水运条件的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面积,b图表示受道路交通条件的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面积,c图表示受公共服务村的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面积.在上述条件基础上,对各影响因素赋予权重:水系(0.33)、交通干线(0.35)、服务村(0.32),据此计算3种因素对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的综合影响:S=v水系*0.33+v交通干线*0.35+v服务村*0.32,其中v表示各乡镇在各影响因素下的得分,S值越大,表示受各因素的综合作用更强,结果如图2d所示.1)水资源丰富地区如长埫口镇、胡场镇、郑场镇、毛嘴镇、三伏潭镇、陈场镇和通海口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比重较高(0.51~0.52);水运条件不发达区如张沟镇、杨林尾镇和水资源面积比重较低地区干河街道(0.14)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比重较低(低于0.25).2)受汉宜高速和随岳高速的干扰,干河街道、龙华山街道、胡场镇、三伏潭镇、郭河镇、沔城回族镇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比重低(低于0.50);交通道路网密集区郭河镇(0.78)、沙湖镇(0.54)、沙嘴街道(0.6)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比重高(0.76~0.96).3)乡村小学数量多的乡镇为张沟镇(6所)和干河街道(3所)其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比重高(0.31~0.51)居全市之首;乡村小学数量少的乡镇有杨林尾镇(1所)、西流河镇(1所)、龙华山街道(1所)和胡场镇(1所),其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比重低(低于0.10).4)仙桃市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用地受各因素的综合效应差异较大.仙桃市各乡镇中,周围农村服务的中心镇(郑场镇)、仙桃西部的中心城镇(毛嘴镇)、仙桃西南部的中心城镇(陈场镇)、南部城镇发展带(张沟镇、彭场镇、沙湖镇、杨林尾镇)和水资源丰富区(长埫口镇、沔城回族镇)受各因素的综合效应作用明显;排湖开发据点镇(郭河镇)、汉江分洪区(西流河镇)和市工业开发区(龙华山街道)受各因素的综合效应作用不显著.

4农村人居环境现状

结合上述分析,根据农村居住环境分散、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生态环境安全遭破坏的现状,遵循以下原则构建农村人居环境的评价体系:1)全面性.乡村人居环境复杂、动态变化,并且涵盖社会、经济、自然的各个层面,指标体系不仅要反映局部的、当前的和单项的特征,更要反映全局的、长远的和综合的特征.2)科学性.指标的选取须客观真实地反映农村人居环境的本质特征.3)可操作性.指标的选取不仅要具有客观性,还要充分考虑资料的可获得性和可测性,以保证数据来源的真实可靠.根据以上原则,将乡村人居环境的总体目标进行细化、量化和表转化,主要从居住环境、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及生态环境4个子系统方面展开评价,其中居住环境子系统是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目标;基础设施子系统是为满足村民生产和生活需要的交通、给排水两项指标;公共服务子系统是指乡村社区的社会环境,主要是指村民受教育的机会、医疗服务水平和农村行政服务水平;生态环境子系统是指农业生产对环境的作用并对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的指标.在上述前提下,选取了16个单项指标对仙桃市的农村人居环境进行综合评价,以真实、全面地反映该地区的农村人居环境现状.4.1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系统分析根据熵值法的计算方法[18],首先对仙桃市2010年1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的16指标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其次,依据标准化的数据,采用熵值法的计算公式ej=(-1/lnm)∑yijlnyi,计算出每个单项指标的熵值ej;再次,分别计算各项指标的差异性系数gj=1-ej,进而计算各项指标的权重wj=gj∑gj(表4);最后计算仙桃市各镇农村人居环境综合评价值,以分析各乡镇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从人居环境系统的权重看,居住环境子系统(0.500020)得分最高,其次为公共服务子系统(0.226974),说明仙桃市人居环境差异的影响因素主要为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从居住环境指标层的权重看,分离度指数权重最大(0.127471),表明农村居民点的离散程度是影响仙桃市人居环境的最主要要素;在校学生与专任教师比重权重居于其次(0.122997),表明农村教育条件对农村人居环境影响较强;而卫生技术人员数权重偏低,表明医卫生条件对人居环境的影响较弱.4.2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空间差异按照人居环境最终赋值的高低,运用arcGiS中的Jenks自然最佳断裂点分级方法将仙桃市农村人居环境及各子系统得分分为3类[19](图3、图4).从总体来看,仙桃市人居环境得分在0.47~0.69之间,整体差异不大.工业发展重镇(毛嘴镇、陈场镇)、水资源开发镇(郭河镇)和农业产业发达区(沙湖镇)为极低值区(0.47~0.52),表明发展农村工业和应用农业机械对农村人居环境存在负面影响;主城区(干河街道办事处、沙嘴街道办事处)、旅游发展重镇(沔城回族镇)、农村服务中心(通海口镇)、中心镇(张沟镇)和毗邻武汉市的乡镇(长埫口镇)为极高值区(0.59~0.69),表明乡镇职能对人居环境的正面影响.从各子系统得分来看(图4):居住环境得分整体较高,其中郑场镇、毛嘴镇、三伏潭镇、长埫口镇、张沟镇、彭场镇、陈场镇和沔城回族镇居住环境良好,说明上述乡镇农业基础好,农业生产效率高,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布集中,而剅河镇、干河街道办事处、龙华山街道办事处、郭河镇和沙湖镇居住环境质量有待提高;基础设施得分整体偏低且差异较小,沙湖镇、龙华山街道办事处、干河街道办事处、沙嘴街道办事处、张沟镇、西流河镇、陈场镇、通海口镇基础设施完备,说明上述乡镇自来水普及率高、农田水利设施发达,沔城回族镇、长埫口镇和毛嘴镇基础设施亟待完善;同样,公共服务设施得分整体偏低且差异较小,长埫口镇、干河街道和张沟镇公共服务能力较强,说明上述乡镇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能力强,而郑场镇、毛嘴镇、三伏潭镇、沔城回族镇、陈场镇、通海口镇、沙嘴街道、龙华山街道和沙湖镇公共服务设施水平最低;生态环境得分整体较低,沙嘴街道、龙华山街道和通海口镇生态环境优越,说明该地区农业生态环境容量高,而毛嘴镇等7个乡镇需要推进村容治理、村庄绿化等工作.

5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人居环境关系

人居环境空间分异与不同影响因素下农村居民点用地的空间分异具有一致性(图2、图4).临水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高的长埫口镇、胡场镇、张沟镇、彭场镇和陈场镇居住环境质量高,临水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低的干河街道和西流河镇居住环境质量低;而沿交通干线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较高的沙湖镇、张沟镇和沙嘴街道,其基础设施相对完善,沿交通干线分布的农村居民点用地比重偏低的沔城回族镇,其基础设施则亟待完善;距服务村近且居民点用地比重高的干河街道、张沟镇和距服务村近且居民点用地比重低的沙嘴街道,公共服务设施不够健全.分别以距水系、交通干线和公共服务村600m的农村居民点面积为横坐标,对应的以居住环境子系统、基础设施子系统和公共服务子系统的得分为纵坐标,通过添加趋势线的方法,进行曲线拟合,其中R2为相关系数,值越大,表明x与y的函数关系越显著.最后得到拟合结果如下:1)距水系600m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越大,农村居住环境子系统得分越高,二者呈对数函数关系,具体关系式为:y=0.0593ln(x)+0.318(图5),表明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影响土地资源承载的能力,并制约农业生产规模与居住用地面积,干扰该地区居住环境得分;2)距交通干线600m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农村基础设施子系统得分相关性显著,二者呈幂函数关系,具体关系式为y=0.1378x0.40865(图6),表明交通条件通过影响农村居民点分布与用地规模,进一步影响政府对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3)距服务村600m内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与公共服务子系统得分呈线性函数关系,具体关系式为y=2.9337x-0.1037(图7),农村小学所在地多为农村人口集中、可达性程度较高的地区,并为周边农村公共服务的中心,因而体现出公共服务能力对农村居民点选址的影响.

6结论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8

摘要:河南地处中原,是我国的农业大省,更是我国核心粮仓之一,农业的发展关系着我国粮食的供给问题以及河南省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对农业现代化、产业化的要求不断的增高,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为区域性农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与此同时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以及普及范围的不断扩大,电子商务在不同领域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市场上原有的商业模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也为我省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契机。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必然趋势,我国自2006年开始,国家商务部实施的多项重点项目中就包含了农村信息化和流通业的发展,但河南省农村现代化发展势头仍然不足。河南农村人口占据一定的人数,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更是需要高技术水平的人才。

本文从产业集群的视角探析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为河南省农业发展提供创新性、可行性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农业电子商务

引言

产业集群起源于对于工业的研究,农业是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作为工业的辅助产业而存在。随着农业的专业化和产业化的进程,农业产业集群出现。根据迈克尔·波特曾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产业集群是指在基于具有一定特色产业的区域中,具有协调与协同发展关系,且在地理上集中,与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农业产业集群是指在一定地理区域内和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条件下,将农业产业链重新整合和延伸的过程,是以农业生产基地为核心,并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将与农业相关的加工企业以及科研机构聚集在一起的网络经济。农业产业集群是农业发展过程中一种新的组织方式,是农业现代化和专业化的标致,更是解决农业发展中的“小而散”的必经之路。产业集群为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在电子商务发展优势较为突出的江浙一带,独具特色的产业集群彰显在电子商务领域的主导作用,根据《2013年中国县域电子商务发展指数报告》中不完全统计,2013年在阿里巴巴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基于产业集群的“线上产业集群”超过150个。

对于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对于农产品电子商务研究以及模式探索和信息技术研究的阶段,并没有和农业产业集群结合。农业电子商务的发展与其他领域电子商务发展相似,不仅需要有特色的农产品,还需要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配套的物流,支付以及人才储备等环节。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在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农业仍然占据一定经济增长份额,并且河南省特色农业品类众多,如焦作的铁棍山药、荥阳的石榴等,但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小而散,难成规模,配套服务能力有限,加之市场培育不成熟等发展瓶颈。将农业产业集群和电子商务相结合是我省突破农业现有问题的最佳选择。

1、河南省产业集群以及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分析

1.1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现状

河南省省委、省政府根据工业产业集聚区发展模式,提出了关于农业产业化的产业集群发展的重大决策。农业产业集群是随着农业产业化不断的发展和优化产生的,河南省农业产业化从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生产经营联合体,将农副产品推入市场,提升了河南省农业的加速发展;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的企业和农户的合作机制,大量的资金流入农业,并培育了一批工农贸和产供销的共同体。到20世纪末,农业产业链初步集聚,河南省根据农业大省以及人口大省和资源禀赋的优势,提出了一系列支农、惠农、强农的政策。由初级加工向深加工、单一组织向多组织延伸;最后是现阶段的农业产业集群突飞猛进发展阶段。

1.1.1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发展迅猛

产业集群的发展围绕了河南省现有农业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河南省近两年加大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力度,全省规划发展的集群457个,产业集群由2012年的96个发展到2013年河南省省政府公布的139个农业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8318亿元。围绕集群发展,招商引资596亿元;银企合作对接项目3720个,签约额1043亿元;新增农产品加工能力800万吨,新增种植基地400万亩,新建规模养殖场9000个。农业产业集群已经初见规模化发展。

1.1.2以原材料为核心创建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中有效的将原料基地和企业整合,并培育了现有的以小麦到面粉深加工为主和畜禽养殖、屠宰、肉制品精细深加工的产业链条,并不断的进行整合和优化,形成了以黄河滩区的绿色奶业、中原牛羊肉,京广铁路沿线的生猪产业链以及豫北的肉鸡、豫南的水禽,以及开封菊花、洛阳牡丹、许昌花木、信阳茶叶等原产地和企业相结合产供销一体化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

1.1.3农产品加工企业龙头效应不断提升

近几年河南省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猛,在河南六大支柱产业中位列第一。河南省在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同时,也带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规模以上营业收入1.65万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的三分之一。2013年全省小麦加工企业2135个,数量占全国的24%,年加工能力6117万吨,占全国的30%。2013年面粉产量4848万吨,居全国首位,市场占有率超过25%。河南省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带动了周边农业的发展,在农业电子商务发展之初,优先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电子商务,从而延伸到其他农产品的电子商务的发展。

1.1.4农产品配套设施的进一步完善

农产品配套设施不仅包括了农产品检验检疫机构设施的健全,并且还包括了河南省物流体系建设。不同的农业批发市场设置了检验检疫机构,为农产品质量提供了可靠的保障。河南省省会郑州作为交通枢纽城市,以及河南省高速农业绿色通道工程的发展,为农业物流体系的建设提供了优越的先天条件。可靠的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以及完善的物流体系极大的促进了综合市场和专业市场相结合的多层次发展格局,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随之发展而发展。

河南省农业资源以及后续的物流体系的建设为河南省农业发展电子商务之路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1.2河南省发展农业电子商务的条件分析

互联网和物流是发展电子商务的必要条件,我们将从网络环境以及物流环境切入,分析河南省是否能够在网络经济时展农业电子商务。

1.2.1网络环境分析。

网络环境将从网络普及率以及通信设备的建设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网民的普及率,2013年,河南省新增互联网用户566.6万户,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5657万户,居全国第5位。全省网民规模达到5803万人,普及率为61.7%;手机网民规模达到4886万人,占全省网民的84.2%。截至2013年12月,全省5803万网民中,城市网民规模达3598万人,占比超过六成,低于全国近10个百分点。农村地区网民规模达2205万人,高出全国近10个百分点。从数据分析来看,河南省农村网民占一定的比例,对于发展农业电子商务是一良好的现象。

其次是网络基础设备建设。河南省近几年加大力度发展互联网基础建设事业,以“宽带中原”为核心,提升网络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宽带中原”项目中,河南省预计到2015年,宽带网络覆盖接入能力基本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并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宽带、融合、安全等的下一代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在农村网络基础建设方面,预计达到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50%,第三代移动通信及其长期演进技术(3G/Lte)用户普及率达到40%,行政村光纤通达比例达到80%以上。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基本达到20兆比特每秒(mbps)和4mbps。逐步推进宽带应用水平,提升移动互联网的使用范围,确保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河南省省政府对农村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保障了农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

1.2.2物流环境分析。物流的发展不仅制约着电子商务最后一公里配送的顺利进行,并且事关农业电子商务的实现。河南省加大了对农业物流体系的建设,包括专业的农业运输车辆,以及高速的农业绿色通道;加强各种农业仓库建设,以及配送中心和产销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放使用;确保了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的顺利发展。

2、围绕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探索农业电子商务之路

围绕河南省现有的农业产业集群,以河南省先天的农业资源以及网络基础建设和物流优势,借助各种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促进河南省农业又快又好的发展。

2.1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对于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河南省政府应继续培育农业产业集群建设工程,并建立完善的现代市场流通体系,与此同时启动农村流通设施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工程,建设农业电子商务平台,并出台相应的税收减免政策。只有政府给予扶持以及协调,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才能得以有序的发展。

2.2创建以农业产业集群为基础的电子商务网站。

为不同的产业集群创建农业电子商务网站,包括门户网站以及专业的农产品交易平台。门户网站为农民以及企业提供农业技术信息,市场动态分析、供需求信息集合以及农业发展动态等相关的信息。农产品交易平台专门提供在线咨询、销售、售后等一系列市场流通环节,并在农业产业集群建设严格的农产品检验检疫机构和完善的物流体系,以便农产品能够更好的流通到市场。

2.3提升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建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流程。

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安全监管制度、完善农产品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研究并创建农产品标准化的生产流程。农产品质量检测水平以及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有助于企业树立品牌形象,并且有助于农业电子商务的初期发展,只有农产品有着严格的检验检疫机构以及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化生产流程,才能使得农产品市场有序的运作。

2.4人才培养以及引进人才。

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脱离不了企业,推进河南省高校与企业的合作进度,让企业加入高校的培养计划制定中,邀请企业人士走进高校课堂,并为高校老师进企业挂职锻炼提供帮助。

在加大高校人才计划的同时,培养农民中的电子商务人才,充分利用农村的留守劳动力。与此同时从产业集群外引进电子商务人才。

3、结束语

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刚刚起步,但是农业产业集群发展已经初步形成规模,在此基础上,解决了农业散而小的电子商务发展困境,可以借助农业产业集群,发展河南省农业电子商务,提升河南省农业的竞争力,通过严格的质量检测和标准化生产,借助电子商务,将河南省农产品销往全球。

参考文献

[1]崔艳红.河南发展特色农业电子商务的条件分析[J].农业网络信息,2011(7).

[2]刘霜.河南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5(1).

[3]河南省统计局.2013年河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农村经济Cti模式

从茂名这座城市的发展史来看,她是一座因石油而兴起的年轻的油城,那么她又是如何成为我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的呢?这其中的原因值得我们探讨。

经济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在对一个地方进行分析的时候,首先应当考察这个地区的区位因素。

一、茂名及周边农村的区位因素

(一)自然资源

茂名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地处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地带,拥有大面积山丘属微酸红壤,日照时间每年长达2000小时。

(二)基础设施

茂名拥有较为完善的基础设施,井然有序的城市规划。公路、铁路、水路和管道共同形成了茂名的交通网络,同时茂名还有功能齐全的现代通信网络和充足的水电供应。

(三)农业和工业

茂名是我国最大的水果生产基地,形成了以荔枝、龙眼、香蕉为主,多种经济作物并举的产业结构。同时茂名还是全国最大的石油化工基地之一,茂名石化公司目前拥有年1350万吨原油加工能力和年100万吨乙烯生产能力。

二、区位因素与政策分析

在对总体的区位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有必要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来进行进一步的分析。

中央提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就是要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诸方面内容,每一方面的建设与发展都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它部分相互联系的。就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其所需要的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都离不开工业和城市,其所生产的各种农产品的最终销售也离不开工业和城市。因此如何用具体的措施将政策与区位因素结合起来就显得十分重要。

三、繁荣农村经济的措施

在促进茂名周边农村发展的众多因素中,资金、科技和信息三大要素渐渐成为拉动茂名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对于繁荣茂名周边农村的经济,提高农业的产业结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一)资金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前提,即工业反哺农业。其实质是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资金来源问题。茂名既是工业城市也是农业城市,其工业企业纳税额占茂名市税收比例35%以上.每年茂名市又投入大量的资金完善农村的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农业生产的原材料进得来,生产出的农产品出得去。在资金链上形成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机制。工业成为了农业的重要资金来源。

(二)科学技术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从一定角度上讲,科学技术的运用就是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这里不仅仅是怎么种的问题更是种什么的问题,即如何根据当地条件和市场需求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的问题。科学技术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得以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茂名市水果局曾在全市组织开展荔枝、龙眼等水果优良单株选育和提纯复壮工作,普查筛选出50多个优质水果品种,并且建立种质资源园,逐步繁育推广。

(三)信息为繁荣农村经济提供方向指引。现在的市场是顾客主导、竞争激烈、变化迅速的市场,因此获得及时准确地信息十分重要。经过近几年的努力,茂名全市农村信息化建设已基本形成了以《茂名农业信息网》为龙头,《中华金果(茂名)电子商务网》等专业网站为辅助,上联省农业厅、下联各县,横向联接全国各省,纵向延伸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业生产大户的信息网络。

四、致富模式的思考

通过对茂名市繁荣农村经济所采取的各种有效措施的来分析,在工业发达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济建设中,资金、技术和信息是三个最为基本的因素,新农村的建设离不开这三个方面,这三个基本因素的相互作用就形成了基本的致富模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第一位的直接需要时资金,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农村很难高效的地运转。充足的资金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启动和高效的运转;科学技术是使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经济能够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在当今各种原材料都在涨价的背景下,提高生产产品的附加值是促进增收的好方法,在农业上的运用之一就是因地制宜的种植各种经济作物,要想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高产、稳产,这显然离不开科学技术。社会主义新农村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资金的投入,人才、技术的投入最终转化为产品,产品是用来满足需求的,只有满足需求的产品才能使生产要素得到应有的回报,而需求来自于市场,要获得市场,首先应到信息。因此,资金、技术、信息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三位一体的基本要素。

从上图可见,资金、技术和信息之间与繁荣农村经济的关系。新农村建设的启动和运作离不开资金的投入,而在目前农村金融还未充分的情况下,这种资金的最初主要来源是政府,在这里就是政府每年从工业所上缴的税收中提取固定的一部分用于新农村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设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繁荣的过程,因此,就要不断地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而比较优势的形成离不开科学技术,而科学技术的运用实际上就是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就是培养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资源是稀缺的,因此要想合理的配置,就要将主要的资源投入到市场需要的产品的形成上,进而获取最大的利润,换句话说,资金和技术的投入要以市场为主导,而市场的获得首先离不开信息的获取。一旦启动起来,卖产品所得到的一部分回报就可以作为进一步的投资来源,这对于扩大内需和繁荣农村金融有着积极的影响。其最终目的是形成自己的比较优势。

设施农业市场分析篇10

关键词:农村现代流通体系peSt分析法问题和制约因素措施

对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宏观环境分析

(一)政治环境的改善是农村流通体系构建的助动力

在中国比较稳定的政治局势下,政府经济政策对建设农村流通体系的作用很大。一是政府的支持政策加快了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步伐。2005年,《关于促进流通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要求各级政府加大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力度。2006年,中央明确提出要把农村流通设施纳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范围。《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我国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具体目标。2007年、2008年和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到农村流通体系建设问题。二是政府部门采取措施推动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2005年8月,商务部启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目的是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2006年2月,商务部实施“双百市场工程”,目的是改造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培育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这些都是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三是政府为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提供了资金等方面的支持。为了支持农村连锁经营的发展,政府对承办企业建设的每个农家店补助4000元。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开办农家店的资金困难问题。

(二)经济环境的改善为农村流通体系构建奠定物质基础

虽然经济危机造成世界经济的衰退,也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发展。但为了保持我国经济的发展,政府将构建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作为重要的抓手,从而为农村流通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机遇。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政府拿出更多的资金用于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农村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农村市场规模迅速扩大,市场类型和流通业态逐步完善,农村市场主体多样化。传统的集市贸易继续发展,各种批发市场、综合市场、专业市场大量出现,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开始从城市走向农村。农民收入的稳定提高,消费需求的不断增加为农村市场的开拓提供了条件。

(三)社会文化环境的改变促进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

农业人口的数量众多决定着农村流通的规模应该不断扩大。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民受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有所提高,农民消费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农民消费结构向提高质量转变,消费层次出现升级趋势。农村恩格尔系数的降低,表明农民在满足吃饱的基本要求的同时,开始追求消费的质量。交通、通讯业的飞速发展拓展了农民的消费领域。农民对固定电话、手机、摩托车、电动自行车的需求不断增加。农民对手机等通讯设备拥有的普及和高档交通工具的增加,成为农民生活中重要的新型消费领域。

(四)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农村流通体系的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农村流通提供了更多的适销对路的商品,扩大了农村流通的规模和商品的结构。技术的进步加快了产品的更新换代,产品的生命周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科学技术的进步为农村流通提供了更广阔的消费需求。先进的交通运输工具和通讯手段日益打破地区的限制,加速商品在农村市场的流通。流通物质装备水平的提高和先进的科技手段的应用使流通方式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推行农村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提供了技术支持。

可见,良好的宏观环境为我国农村现代流通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契机。

新时期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实证研究

河北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工程”等已取得很大成效。2008年初,河北省参与“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的试点企业数已达到163个,新建和改造标准化农家店20780个。但在建设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大中型流通企业参与农村流通体系建设不足。近年来,随着流通业的逐步开放,国外商业资本的进入及其他省市流通企业的参与使流通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但竞争的主战场集中在城市。大中型流通企业大多都忙于本区域的竞争,无暇顾及农村市场的开发。即使有,也仅局限于其业务的很小一部分。当然,大中型零售企业往往采取的是百货业态和购物中心等,而这两种业态并不适合于在农村市场发展。这就需要这些大中型流通企业考虑能否利用其强大的竞争力为农村市场的开发做一些工作。

农村连锁经营发展中“连而不锁”现象比较普遍。政府虽然大力推动和支持农村连锁经营的发展,但在发展连锁经营的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我们看到最多的就是一些从事农村连锁经营的企业和参与连锁企业的农家店主对连锁经营认识不够。既缺乏对连锁经营理论的系统学习,又缺乏连锁经营实际操作的训练,从而出现一些“连而不锁”的企业。一些流通企业为了推行连锁经营,简单的将系统原有的销售网点或一些农村夫妻店等划入到自己的体系之中,而没有按照连锁经营的具体规定和要求去做。这样的企业根本就不是连锁企业。

超级市场等零售业态在农村发展比较缓慢。任何一种零售业态的出现都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果条件不具备就是靠行政命令它也发展不起来。超级市场等一些新的零售业态对技术、居民的收入、消费习惯、居民的素质等都有要求,在一些农村还不完全具备超市发展的条件。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创造适合于新的零售业态发展的条件,以便能够有更多的零售业态在农村发展。转贴于

同时在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过程中,还受到以下几种因素的制约:思想因素。长期以来人们对农村流通产业发展重视不够。“重生产、轻流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导致农村市场建设导向不明,城乡市场反差巨大,农村市场发育严重不足。资金因素。由于农村流通企业的规模小、抗风险能力低,各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难以为农村流通企业发展提供必要的金融支持,造成农村流通企业普遍遇到融资难的问题。人才因素。农村流通专业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农村流通产业的发展。一是人才总量不足,二是缺乏高素质的农村流通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市场营销人才。同时,由于城乡之间各方面条件与差别较大,农村难以引进和留住优秀人才。市场因素。由于农村市场缺乏统一的规划,一些地区出现农村市场重复建设和市场缺失并存的现象。有的地区市场布局过多、浪费严重,导致“有场无市”、“空壳市场”;有的地区市场建设严重不足,农民需求得不到满足。企业利益因素。作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流通企业,追求企业利益是其经营目的。在推行连锁经营的过程中,有一些大型流通企业,就是由于物流成本过高、铺设流通网络投入高,短期回报低等问题而不愿意开展农村连锁经营。

新时期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新时期河北省农村流通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形成以规范运营的乡村零售网点为基础,以大中型批发市场和连锁配送中心为骨干,以农民流通合作组织和大型农村流通企业为主体,农产品、消费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全面协调发展的现代农村流通体系。

(一)从根本上重视农村市场的发展

转变思想观念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人们长期以来“重生产、轻流通”,“重城市、轻农村”的思想,充分认识农村流通产业发展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越来越多的生产企业依靠流通企业完成商品的销售。在一定程度上,生产企业对流通企业的依赖性越来越强,甚至一些流通企业还控制者生产企业,因此,我们不仅要重视商品的生产,而且要重视流通业的发展。同样在发展城市流通业的同时不能忽视农村市场的开发,毕竟农村市场是构成国内统一市场的一部分,对扩大内需,满足城乡居民的需要、促进工农业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二)政府加大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政府不仅要制定鼓励农村现代市场和流通业发展的政策,而且要加大对农村流通体系建设资金的投入。因为农村流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光靠农民来完成是很困难的。一是增加农村流通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拓宽投资渠道,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农村流通领域。重点要加快建设“万村千乡市场”、“双百市场”、“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和“农村商务信息服务”等工程。二是继续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培育建成一批特色鲜明、辐射面广的产地和销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加快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安全卫生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网络。三是加快零售网点的建设。

(三)用现代流通方式构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

建立农村消费品流通体系。在继续促进农民增收的基础上,增加农村零售网点的布局,降低农民消费的成本。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形成为农村居民日常生活服务的零售网络终端。改造和建立标准化的“农家店”,以县城和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发展规范的连锁超市、便利店等新型流通业态,优化农民购物环境。

构建顺畅的农产品流通体系。积极引导和鼓励流通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联盟,建立农产品“从农田到城市”直达快速通道,促进农产品加工增值,更快、更好地进入零售终端。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标准化改造,使其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鼓励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加工企业直接向超市、社区菜市场、便利店配送产品。

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农资流通体系,提高大型连锁化农资流通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依法进入农业生产资料流通,建立以农业生产资料配送中心为枢纽、以农资超市和便民店为终端的新型供应体制。

(四)提高农村流通体系的组织程度

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流通合作组织,支持农民跨区域成立农产品产销合作组织,对农村流通合作组织给予机构登记、办公场所和经费等方面的便利。加快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加强培训和业务指导,支持其与农产品批发市场、农产品流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培育和引导一批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流通企业以直接投资或特许加盟的方式将现代流通方式由城市延伸到农村。支持中小型农村流通企业发展,在市场准入、信用担保、金融服务、人才培训、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鼓励和支持供销合作社推进开放办社,发展联合与合作,提高经营活力和市场竞争力。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企业经营管理队伍,实施“人才强商”战略,引进各类专业人才,建立唯才是举、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竞争机制。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农村市场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