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十篇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十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4:52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篇1

关键词创新能力培养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文献标识码:a

1概述

在知识经济与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社会对高校的要求和期望。①机械工业作为制造业的基础行业,为国民经济建设提供技术装备,它的发展更是需要大量全面发展、综合素质优秀的专业人才,机械工程教育模式必须与快速发展的机械工程技术相适应。从事机械工程高等教育必须创新教育理念和运行机制,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大力推行以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创造教育。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技术基础课,该课程内容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包含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设计、金属切削机床概论与设计、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原理等多门学科的内容。②③同时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也是一门重在实践的课程,教材中的很多知识需要在实践中学习和掌握,仅凭根据教材进行理论讲解和习题练习远远达不到教学效果,学生不能真正地感受到所学知识的用途,更谈不上如何应用。

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对机械专业人才创新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培养学生既有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又要具备一定的理论深度,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构建了实践教学体系,将理论教学与金工实习、课程实验、专业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等实践环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在接受知识信息、综合分析问题及工程实践等方面的能力。

2改革内容与举措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上述特点,为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的预期目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课程教学的改革。

2.1加强金工实习教学

金工实习是机械类专业学生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及工程材料等课程必不可少的实践基础课,是机类与非机类有关专业教学计划中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④机械金工实习包括车工,铣工,特殊加工(线切割,激光加工),钳工,砂型铸造等实践环节,它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很大的意义,同时可以使学生了解传统的机械制造工艺和现代机械制造技术。

按照本校本专业学生的教学计划,金工实习在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教学在后,由于没有针对性地建立两者的有机联系,导致学生们的学习是孤立、片面的进行,无法真正达到金工实习的教学效果。本文将机械制造课程的教学任务提前,在进行金工实习时,安排专业教师详细讲述金工实习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内在联系,并向学生介绍课程的主要内容,在金工实习的整个过程中,指定专业教师对学生进行理论讲解、辅导和答疑,深化实习内涵,使学生清楚地认识到金工实习并不是孤立的,提高实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为将来的理论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2优化改革课堂教学体系

为实现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首先要让学生深入、扎实地掌握理论知识,考虑到该课程知识面广、信息量大、理论性强的特点,本文运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等教学素材,在保持原有核心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辅助以大量的图片、三维动画与实际加工影像等,丰富形象教学内容,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进行创新性教学模式的探讨,变单一教学模式为多样化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2.3构建实验教学新模式

目前本课程的实验内容包括:刀具几何角度测量、工艺系统静刚度测定、机床主轴箱拆装实验等,多半是传统的验证性实验。⑤通常是由专门的实验员教师进行题目的下达、内容的指导和成绩的评定,实验员教师无法了解课堂教学的进度和深度,专业课教师不能真正掌握学生实验操作情况,同时验证性实验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课程基本原理,通过亲自动手操作验证并加深学生对理论的认识,但没有设计性实验相辅助,就会欠缺了对学生研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针对本课程的实验教学进行以下改革:(1)对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如刀具角度测量等)进行方法和手段的改进,让专业课教师参与到学生的实验过程中,结合课堂的讲解情况与实验员教师进行内容的协调与安排,由实验员教师提前下达任务,学生在动手操作验证后讲解自己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并给出必要的理论支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大提高了实验教学的效果。(2)增设创新性实验环节,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和实验室现有设备设计实验,由学生自主搭建实验平台,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2.4改革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生产实习和课程设计是对该课程进行实践教学的两个重要环节,⑥通过这两个实践环节,将学生们的课堂理论在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进一步验证,可更好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在生产实习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接触到真正的企业生产,将对零件、刀具、夹具、机床等装备的认识实现从理论到实物的转换,借助课程设计中进行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总结与应用,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考查、巩固和加深。

本文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进行题目选编、时间进度改革、典型零件和夹具的建模与仿真等多项内容改革,⑦并将课程设计融合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和生产实习中,提前下达设计题目,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和生产实习的过程中熟悉设计任务,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

3总结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各高校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不仅涉及到教师的创新素质、学校的创新环境,还和学生自身的创新思维有关,目前在这方面的工作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为配合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改革,检验改革成效,以笔者指导的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2010-2011级本科生十个班级为试点班级,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等多个方面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科技大学群星计划项目”(项目编号:QX2013224)的研究成果;本文系“2013年山东省特色名校工程建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资源库”的研究成果

注释

①刘秀莲.培养机械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探索[J].中国电力教学,2013(16):30-31.

②王素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

③张树森.机械制造工程学[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1.

④傅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4(7):24-26.

⑤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3):6-7.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篇2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分方向;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3-0009-02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被誉为“国民经济的装备部”,在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起着主导和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制造”已经成为全球品牌,中国俨然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和加工工业的中心,这对机械的需求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的需求势必大大增加。既掌握传统机械设计制造理论,又懂得先进制造技术的高层次的技术人才将成为各企业竞相争夺的对象。因而,几乎所有的工科院校都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结合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十二五”发展纲要及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十二五”发展规划,突出专业特色,重点进行专业分方向教学,强化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方向”的教学和课程建设[1]。

一、原有教学模式分析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原名为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成立于1987年,是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开设得比较早的专业,并于2003年获得了硕士学位授予权。专业经过近30年的发展与建设,为我国的机械设计与制造行业培养了大批的本、专科毕业生及硕士研究生。然而,近些年,随着招生数量增加和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专业的发展与建设面临比较大的压力,尽管经过本科教学评估引进了相当数量的“教学型”人才,基本保证了正常教学秩序,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许多难题依然困扰着专业的发展和进步,这些问题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特色建设――方向不明确

没有明确专业发展方向来指导专业的建设,致使大家盲目前行,只能为教学而教学,没有真正的培养研究方向和研究团队建设。

(二)人才引进――领军人才匮乏

虽然引进一些硕士和博士,在入职后了解和掌握了本专业知识,但主要是完成一些正常的教学任务,在科研方面并没有能够撑起一个方向的突出人才,致使本专业教学及科研水平想要突进不易,这是导致本专业发展基本不前的主要原因。

(三)教学团队建设――重视不够

专业内具有高水平科研和教学能力的教师较少,学术研究领域比较窄,梯队建设不完善,所以导致科研立项非常薄弱,影响专业教师业务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鉴于上述情况,改革迫在眉睫。因此,我首先确定了分方向教学模式的思路:重点从专业分方向教学设置、教学计划制定、课程体系安排以及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紧紧依靠实践环节的支撑,强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方向”的教学和课程建设,突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立足黑龙江垦区,依托大庆,服务龙江,面向全国的办学特色,以大农业机械化研究为平台,结合当前机械制造业发展需要及专业致力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思维,努力在先进制造技术方向为机械制造行业培养优秀的技术人才[2]。

二、分方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通过前期对制造业人才需求的调研分析,提出专业核心不变,侧重专业分方向教学、重点强化专业理论和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因此,在现有的条件下,结合当前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及对人才的需求,将延续传统机械设计制造的理论基础,提倡引入前沿知识技术来完善本专业的核心建设,对专业进行教学改革及加强专业课程建设[3]。

(一)明确专业定位

专业建设依托改造龙江老工业基地以及黑龙江垦区大农业、大农机发展构想,定位于当前机械设计及制造业的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方向,面向大农业、大农机应用领域,注重全面素质教育,在保证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重视实践能力与创业能力的培养,实现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个人能力的协调发展,注重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应用能力、创新与创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培养现代设计制造工程技术及装备领域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同时兼顾学科建设及发展,进一步培养应用研究型人才为目标。

(二)厘清培养目标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先进制造技术方向”旨在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掌握机械设计、制造及先进制造技术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机械零部件设计、制造工艺研究、工装设备设计,尤其是数控设备的操控、编程、故障诊断维修及生产组织管理能力,并能在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相关领域,从事机械设计、制造、研发及营销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三)拓宽就业方向

经过四年的学习与培养,毕业生应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较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以及较好的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知识,主要包括理论力学、机械原理及零件设计、电工与电子技术、机械工程材料、数控原理与系统、测试与控制技术、机床数控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工业企业管理等基础知识,还应具有本专业必备的制图、数控编程、操作、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基本技能。此外,毕业生应该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创新意识及组织管理能力。在此基础上,学生毕业后,可在航空航天、机床、汽车制造等诸多领域中从事机械设计与制造、数控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机电液一体化设计、设备维护与管理、科技开发与应用研究、运用管理与经营销售等工作。

(四)修订培养方案

教学计划是对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要求及特色和课程设置等方面的总体设计,以此来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因此,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转变了教育思想和观念,注重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确立了“厚基础、宽口径、重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制订教学计划时重点突出“两段式”培养模式,即将整个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基础平台段”和“专业方向段”。“基础平台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专业方向段”则针对的是“重素质”问题。力争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适应性强、创新能力强、整体素质高,具备一定创业能力的现代设计制造工程技术及装备领域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4]。

(五)重构课程体系

根据教学计划中重点突出的“两段式”培养模式,即“基础平台段”主要解决“厚基础、宽口径”的问题,教学所占的学期为前4或5学期;“专业方向段”针对的则是“重素质”问题,教学所占的学期为其他学期,经过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建立了合理的课程体系。“基础平台段”中包括通识课(必修课和选修课)和基础课平台,占总学分的42.5%。“专业方向段”主要包括专业基础课平台、专业课模块(必修课和选修课)和实践教学模块等几部分,占总学分的57.5%。

“基础平台段”中的通识课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政治修养、思想品德修养、人文素质和法制观念,增强学生的爱国热情、事业心和责任感等,占总学分的28.4%;基础课平台包括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及大学物理实验,占总学分的14.1%。

“专业方向段”中专业基础课平台包括“画法几何”、“机械工程材料”、“电工电子学”、“机械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互换性c测量技术”、“机械制造基础”、“机械原理”、“机械设计”、“液压与气动”等课程,占总学分的21.9%。专业课模块包括必修课和选修课两大模块,其中必修课包括“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工程测试技术”、“机械制造工艺学”、“单片机与接口技术”、“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床数控技术”等课程,占总学分的9.7%;选修课包括“可编程序控制器(pLC)”、“数控原理与系统”、“数控加工技术实践及仿真”、“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伺服系统”、“机床电器控制”、“先进制造技术”、“机械CaD/Cam”和“工业企业管理”等课程,占总学分的5.3%。实践教学模块包括入学教育、军训及军事理论、金工实习、机械原理课程设计、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金属切削刀具课程设计、机械制造工艺课程设计、数控加工工艺课程设计、数控编程与操作实训、工艺实习、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周数43周,学分为33分,占总学分的20.6%。

三、实施成效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从2009年开始尝试分方向教学,经过6年多的不断探索与实践,改革初步取得成效,学生的综合成绩都较以往有较大提高,实际动手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提升。但是,在改革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问题,例如改革思路不够大胆,局限于现有教学的“小打小闹”;师资力量有待提高;部分课程需要进一步优化,还存在因人设课的现象;实践环节需要继续加强;教学组织管理有些混乱;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需要提高;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都限制了分方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施,亟须解决[5]。

综上所述,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实行分方向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遇到了一些问题,这说明了教学改革的进行绝不是一项短期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教学战线上的一项长期任务,任重而道远,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坚持不懈地开展分方向教学模式,才能够提升教学质量,优化学科教学内容及课程体系结构,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素质,拓宽学生就业方向,培养出机械制造行业优秀的技术人才。

参考文献:

[1]董晓威,金中波,刘天祥.机床数控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2,(4).

[2]蒋强,米林,冯文杰等.地方高等院校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建设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8).

[3]金中波,董晓威,李庆达等.农业院校机械设计专业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4,(8).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篇3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昌娟(1980-),女,河南民权人,河南理工大学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讲师;高保彬(1977-),男,河南民权人,河南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副教授。(河南焦作454000)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70-02

一、课程特点与改革必要性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被列入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该课程主要介绍机械产品的生产过程及生产活动的组织、机械加工方法、机械加工过程及其系统。包括金属切削过程及其控制,机械加工设备与典型刀具、机床夹具设计、机械加工质量及其控制、工艺规程设计、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概况等内容。

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实践性强。除理论教学外,“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体系还包括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教学环节,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训练,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于一体,使学生树立现代工程意识,掌握机械工程领域中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备分析解决机械工程中一般技术问题的基本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今后从事科学研究、工程技术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如何使学生能真正在兴趣之中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相关理论知识,如何提高学生的机械制造技术应用能力,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和教学改革的核心。

二、“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内容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内容丰富,计划教学学时多安排64个学时,包括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金属切削刀具、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等内容。按照全国高校教学改革要求,贯彻“重视基础、精简学时、拓宽口径”的改革思路,以机械制造工艺学为主线,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以产品质量、加工效率与经济性三者之间的协调发展为目标,对原机械专业课程进行整合,强调应用性和能力的培养。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侧重机械制造方面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注重工艺原理的实际应用。课程总学时为48学时,其中理论教学42学时,实验教学6学时。表1为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学时安排。

三、“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

1.课堂教学改革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堂教学的难点在于内容比较枯燥,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该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录像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将图形、文字、动画和声音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使学生对学习的内容有直观的视觉认识,增加了学习兴趣。例如在讨论Ca6140型卧式车床的传动系统时,必须将车床的一些主要结构,如主轴箱、溜板箱中的双向多片式摩擦离合器、制动器及其操纵机构、纵向/横向机动进给及快速移动的操作机构、超越离合器等的结构特点、工作原理等充分理解,才能对整个传动系统图进行透彻的分析。讲解时可将相关的视频、动画等穿插在课堂教学中,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静态的问题动态化,不仅提高了教学的针对性,也真正提高了课堂实效。除此之外,通过建立“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精品课程网站,设置了课程设计、视频教学、多媒体课件、模拟试卷、习题、在线学习问答等环节,增加了学生同老师之间的交流。

(2)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的有现场比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提问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主线贯穿教学法等。要结合教学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感受,尽量贴近生活,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使学生对课堂教学感兴趣,自主地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例如,在讨论定位原理中的过定位时,应该采用3个支撑钉实现平面定位,若采用4个支撑钉,则出现了过定位情况。过定位是否允许,应视具体情况而定。这个问题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桌椅板凳来讨论,四条腿的凳子比较多,其与地面的接触属于过定位。若地面平整,凳子的四条腿等高,且四条腿与地面接触的面都是小平面,则凳子与地面能很好地接触,人坐上去后很稳定;若地面不平或凳子的四条腿不等高,则凳子的四条腿与地面就不能完全很好地接触,最多3条腿接触,具体是哪3条腿接触,还要视具体情况而定,人坐上去后就不稳定。而对于野外作业的三脚架,三条腿与地面之间是小锥面接触,属于完全定位,作业的时候比较稳定;如果用四脚架,则无法稳定地实现野外作业。

2.实验教学改革

为了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课程理论教学中需要对重点和难点内容设置实验,如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切削力的测量、机床结构模型分析试验,机床静刚度测量和误差复映规律试验。以往开设的这些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不能很好地发挥学生的思维和想象,不能很好地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针对这个问题,在课程实验中,减少验证性的实验,增加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如典型零件的工艺分析和机床夹具综合分析等,给定一个具体的零件,首先进行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工艺路线的拟订及论证并制订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其次针对某道工序进行专用夹具的总体方案设计与论证,最后和实验室已有的工装夹具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各自的利弊。这样以来,就可以很好地将实验环节和理论学习及后续的课程设计、生产实习联系起来,既可以对书本上所学的较抽象的理论内容很好地理解,又为后面的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践环节打下一定的基础,在一定程度上较好地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因此,只有充分利用学生课堂所学的知识和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去设计实验,让学生自主地搭建实验平台,使用实验设备、使用实验仪器仪表,选择测量的方法及处理试验数据的、分析实验结果等,才能使学生在复习、巩固已有的专业知识的同时,动手能力获得实质性的提高。

3.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中重要的实践环节,是指导学生学以致用的有效途径。在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由于课程设计和生产实习的学时比以前大大削减,所以如何在更短的时间中使学生得到真正的锻炼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设计改革面临的问题。

(1)提前下达课程设计任务,课程设计贯穿于课堂教学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首先是在两周的认识实习期间就将课程设计任务分配下去,然后让学生带着任务和疑问去学习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最后在4周的生产实习环节检验课程设计结果的合理性与可行性。能让学生带着最关心的问题去实习和学习,有利于取得较好的实习效果和学习效果,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知规律(生产实习、课程讲授、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共同完成)。

(2)调整课程设计任务和课程设计内容。由原来的一人一题变为多人一题,分工明确,4~6名学生共同完成一零件的机械加工工艺规程设计(2~3种方案),而每名学生设计不同道工序的夹具。

(3)课程设计中间答辩环节。能及时发现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如方案的合理性,设计的难易程度,能否实现等,同时可以解答学生的一些疑问,集中起来共同讨论,有利于取得课程设计较好的成绩。

4.考核评估体系改革

以往的考试模式大多沿用传统的考试管理模式,采用闭卷考试,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各占80%和20%,平时成绩主要由考勤和作业组成,更多地注重了所学的理论知识,而对实践环节的检验不够充分。因此,打破传统的考试模式,对考核评估体系进行改革是必要的。具体做法是将认识实习、课堂学习、课程设计及生产实习全过程中学生的表现纳入考核范围。总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卷面成绩组成,以百分制计算,平时成绩占40分,期末考试成绩占60分。平时成绩中,考勤、课堂随机提问、平时作业及实验20分,实习、课程设计及答辩情况20分。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以实际卷面得分为依据,按满分60分计入课程成绩,考试试卷从试卷库中随机选择。笔试环节严格实行教考分离,建立科学合理的试卷库,采取流水阅卷。

四、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作为机械类各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其课程教学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取得较显著的课程教学效果,离不开金工实习、认识实习、生产实习、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更离不开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等的改革和深入。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培养出适应现代制造技术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赵晓芬.《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方法的探讨[J].黄石理工学院学报,2009,(3):59-61.

[2]刘传绍,郑建新.机械制造技术基础[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

[3]关铁鹰,孙继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121-123.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篇4

关键词机械类专业《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建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tG50;G642文献标识码:a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以实际操作及应用为主的课程,是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的主干课程。湖南理工学院是一所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机械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具备创造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故需努力探索新的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更加深入对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研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1课程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与原来的专业课并不相同,该课程的内容与生产实践紧密相连,很多知识和技能可以从实际性教学环节获得,是一门综合性、基础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实施课程的教学改革中,更多的是参照研究型大学的做法,缺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该课程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课程内容与学时之间不成比例,在有限的学时之内将大量的课程内容讲完比较困难;由于课程体系发生变化,故之前的教学方式与方法与现有教学内容不能完全匹配,需要探求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与新的课程内容相适应;课程实践性较强,学生经验少,难以保证在较少学时内既完成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又能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改革的内容和方法

2.1改革的内容

新课程与之前相比的学时少,不足60学时。所以,必须适当的安排教学内容,改变原课程体系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影响,符合现代制造加工的新形式,即目前的课程中要包含机械制造的基本原理和理论,也要呈现机械加工知识和概念的完整性和有机联系,训练学生的发展视野。为此将本门课程分为理论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实习实训、其它实践。其中课程实验包括基础实验、综合实验、创新实验,课程设计分为工艺设计和夹具设计,实习实训包括生产实习和综合实训,其它实践如科技活动、学科竞赛、社会实践等。

2.2改革的方法

2.2.1师资队伍建设

对于“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这样一门机械主干课程的教师,不仅要有广博的基础理论,还应具备丰富的生产经验、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开发能力,因此需要努力建立一支思想稳定、热爱专业教学、刻苦钻研、积极向上、年龄和知识结构较为合理的教学队伍。增强年轻教师的发展机会,给他们提供各种学习实践经验的机会,组织他们到工厂一线进行调研,以求将书本中的知识灵活运用到实际中去并能够给学生进行展示。开展教学竞赛,能让教师之间相互对比,展示自己的优缺点,在比拼中探索教学新方法,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

2.2.2精心选用教材,创新教学内容

目前,这门课程的各类教材丰富,也具有一定学术水平,基本满足需要,我们充分地结合教学大纲及实用、够用的原则,选取偏重机械制造方面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教材,另外,教材中也需要对现今先进的制造技术的某些基础内容也给予简洁的介绍。这些知识对从事机械设计、机械制造、加工控制及有关工程管理的技术人员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教学上,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并行,带学生到相关企业和相关展览会上参观,获得对企业、设备、生产过程的感性认识,以此解决学时少、内容多的矛盾。有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吸收和巩固,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具有工程师素质的重要途径。

2.2.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建设

本课程与生产密切联系,为了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并升华为理论知识,需要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使得在教学过程中能够灵活安排课堂教学、实验室实习基地现场教学两个环节。并在此基础上增加实验项目的数量和实验学时数: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的数量,减少了验证性的实验的数量并计划增设综合课程设计环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及实际工作能力。学生特点和实践水平影响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欧美国家很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环节占总学时的比例较大,如德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的实践课时可占课程总学时的2/3。他们十分注重教育与生产的紧密结合,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必须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下更大工夫.加强实践环节的管理,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实习、实验及设计等实践条件。

3结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是一门复杂的课程,教学内容多,实践性强。通过不断的对课程内容进行探索,对教学的不断改革和深入,教学与实践紧密相连,开展金工实习、制造技术基础实习、综合实验和课程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专业改革的需要,实现以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为培养主线的教育特色,有效地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朱从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2(3):63-64.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篇5

1.学生方面

(1)学生知识基础差。中等职业学校生源质量差,因此学生对学习课本知识没有太大兴趣,上课时反应也不积极,使教师在上课时非常被动,在课堂上很少人愿意做笔记。绝大多数学生没有意识改进学习方法,去主动适应专业课。

(2)学生思想素质差。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对学习无所谓,抱着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思想,没有积极进取的精神。在思想上,对知识总是有一种回避的态度,认为自己学不会听不懂。

2.学习方面

(1)学习时注意力不集中。“人在曹营心在汉”课堂上做小动作、发呆等成了家常便饭。

(2)学习时不爱动脑筋。常常表现在教师说什么就是什么,学生很少去问为什么及深入思考问题。

(3)学习时方法不正确。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成绩差的主要原因,笔者认为是没有找到并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方法,学生即使想好好学习也无从下手。

二、新课改下对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制造课程提高教学质量的对策

(一)加大教学投入,改善教学条件

机械制造课程必须要与市场接轨,根据市场需要更新机械制造知识,这就需要加大对机械制造课程的投入开发力度。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的课堂学习与机械制造在学校的金工实习集合起来。机械制造类专业投资较大,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建设学生实习基地,培训知识不断更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丰富教学教法,提高课堂质量

设计完善教学方法。目前,“项目”教学法很流行。通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积极引导。布置任务让学生讨论,学生合作查阅资料在教师的审查指导下完成项目任务,这样能够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只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的课堂教学应该与实际相结合,理论课上完后及时参加金工实习,让学过的知识马上得到巩固提高。把课堂搬到企业,和企业积极开展工学结合,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改革学生评价方式,从多方面全面评价学生。引入企业管理模式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水平,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让学生在毕业后能够胜任企业的岗位,教学时间根据企业的用人要求,设计课程,合理地安排实习,最终保证我们的课程教学方案能够达到企业的用人要求并完成教学目标。

(三)提升教师素质,延伸知识内容

要加大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知识储备,开阔教师的视野,使机械制造技术教师了解世界先进技术,知道当下市场最需要什么,什么样的人才最紧俏,我们机械制造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内容。营造良好课堂氛围,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激情。可以通过对现在世界最流行的3D打印制造技术,我国古代的造剑工艺等的讲解,培养学生对机械制造技术的学习兴趣。这些都需要机械类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四)加强思想教育,树立学生信心

中职生文化基础薄弱,由于长期缺乏学习的动力和,机械制造课程又需要有一定的想象力和思维能力,但许多同学习惯了遇见稍微复杂点的问题就不想思考,思想僵化,不求上进。因此,中职生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学习的课堂上效率是很低的,这就要求老师要有耐心,一点一点地将知识传授出去。教学过程中,应多鼓励学生,巧妙运用现代教学手段,精心设计好教学内容。

三、结束语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篇6

一、现行机械类专业课程结构分析 

(一)培养目标分析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熟悉金属材料、机械加工、制造工艺等专业知识,掌握机床操作、产品工艺编制、设计制图、产品质量检验、设备检修维护以及产品销售等能力,能够在机械设备操作工、机械工艺员和制图技术员等岗位从事操作、工艺编制、设计、检验、检修维护和销售等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具体要求有掌握电工技术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公差配合、形位公差以及公差测量的基本知识和方法;掌握金属切削原理,熟悉金属切削机床;掌握机械制造工艺规程有关知识,熟悉典型零件工艺编制;掌握數控机床的指令系统,熟悉典型车、铣削件的程序编制;掌握CaD/Cam软件的基本原理和构成,熟悉三维造型;掌握平面机构的运动和受力分析,以及轴的设计计算。从专业上看,本培养目标包括数控、模具、机械三个方面;从学生专业能力看,包括知识要求、技能要求和素质要求。 

(二)课程结构分析 

从课程结构上来看,围绕专业主干课程,在专业建设委员会的指导下,在深入行业企业进行调研的基础上,明确本专业的主要就业需求岗位及相关职业资格标准。系统分析胜任主要就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接职业资格标准,构建了“三平台+四模块”的课程体系,即公共课程平台、专业大类课程平台、专业主干课程平台为支撑平台,以选修模块、专业方向模块、课外学分模块为补充和提高。总学分不低于166学分,专业选修(拓展)学分不少于4学分,公共选修课学分不低于12学分,课外学分不低于8学分。公共课程总学分33,专业大类课程总学分42,专业主干课程总学分22,专业方向课程总学分12,专业拓展总学分4,公共选修总学分12,总学时3084,实践总学时数占专业总学时数的百分比为51.88%。 

我国机械类专业经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在国外机械类课程体系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优化,已基本形成了适合我国国情的机械类课程结构。其专业主干课程有机械制造工艺与机床夹具、电气控制与pLC、液压与气动技术、机械产品质量控制、CaD/Cam软件应用、数控机床加工编程与操作、数控机床故障诊断与维修等共10门课程。 

现行机械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构建与实施包括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四层的“四阶递进式”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做到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融通:通过数控仿真教学模拟企业操作环境;通过金工实训、数控加工实训、CaD/Cam实训等综合实训项目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做到系统训练本专业岗位通用技能和专门技能。顶岗实习由专任专业课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指导,校内考核与校外考核结合的教学过程,实现课堂学习与实训实习地点的“一体化”教学,实现学院倡导的“做中学、学中做”的实践教学理念。 

现在的高职院校,在一年级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高等数学等的基础课程,给学生两年后开设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从总体上看,高职院校机械类专业和普通高等院校机械专业雷同,我认为这样是不合适的。因为普通高等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是研究型的,而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尤为重要,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该有本质的区别,课程体系结构应重新构建。 

二、课程体系的改革措施 

(一)重新优化课程体系,实现机械类课程间的有机融合 

课程融合不是不同科目内容的混合并列,而是相关专业课程的有机融合,必须根据机械类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分析胜任主要就业岗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对接职业资格标准,设置公共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二)重构课程体系,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学院组织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研讨会,各专业聘请1~2名行业、企业专家参加了研讨。与学院、系领导和行业企业专家从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出发,坚持以发展服务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为目标,对各专业对应的职业工作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在宏观上把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在微观上按照工作过程对各专业工作岗位工作性质、任务、责任以及任职人员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条件进行了全面和系统的研讨分析,确定了各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了各专业的学习领域,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以上是机械类专业有关课程结构问题的初探,改革机械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从而构建高效的课程结构体系。课程体系构建有利于课程的有机融合,使课程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篇7

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呈现出“集成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其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大制造、全过程;要求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因而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系统化的制造科学与技术知识,具有系统思维的能力及多学科协作工作能力。工业工程作为集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学科,同时具有与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直接关联的特点,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拥有强烈的工业工程思想意识及基本工业工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在专业设立的归属方面,国外普遍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工学院系,比较重视专业的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背景培养。而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系,二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管理工程学院系,三是个别学校把专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系。工业工程专业设立的归属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也就不同。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两类。

1.设立于机械学院,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

2.设立于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突出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和理论的应用。机械与材料学院是我校最早开办的学院之一,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输电线路工程、金属材料、材料成型等专业,其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

我校在2004年筹备工业工程专业时就充分考虑了校企互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明确了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定位为主要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业工程依托机械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应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基本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路。

二、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实践

机械学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中,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注重依托本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实验室,充分利用该学科较强的师资力量及制造实验大环境,使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学院现代制造系统大平台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将工业工程定位为:在其中主要承担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管理、系统优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研究等作用。要建立工业工程专业完整的教育体系,应从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计划、教学体系、课程设置等方面着手。

1.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目标是教育的根本,一切教育活动都围绕培养目标进行。明确了培养目标,才能在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践等方面采取符合该培养目标的形式。工业工程专业是集工程技术、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跨学科的高级技术人才。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既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制造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

2.培养计划与课程体系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目前确定的培养方向为生产系统规划与运作,学生应具备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和改善的能力;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优化的能力;制造过程运作管理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生以掌握机械制造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知识为主,同时要具备管理与经济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结合学科优势,强调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因此,在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的制订方面遵循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制造技术基础等制造大类平台课程为基础,强化制造工程与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模块课四大模块组成,除公共课外,其他模块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40%,体现了厚基础的基本思想,依托机械大类平台课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aD/Cam技术基础等多门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工程、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等工业与系统工程特色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程。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25:1:0.8,较好地体现了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学习的宗旨。

3.构建合理的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训练。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把实践环节放在很重要的位置,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课时的分配等问题上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本专业先后开设了依托实验室的实践教学课程11门,依托企业等实践教学基地的课程3门。为此,学院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设备,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迄今已建立人因工程实验室、基础工业工程实验室,现代制造系统实验室等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验室,满足了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另一方面,学院与本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与合作,先后与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开展实践教学,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鼓励学生从大三开始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和学校的创新大赛,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近5年的实践,工业工程专业已成功培养了一届毕业生。2010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达90%以上,用人单位反映良好,15%的毕业生考取重点大学研究生,可以看出,依托机械制造大平台培养的近机类工业工程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掌握了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能够适应相关用人单位的需要,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篇8

关键词:机械基础教学问题及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8.1文献标识码:C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4.078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机械制造的内容不再只是局限于简单的机械加工,而是扩展到了集电子、机械等多种学科多种技术为一体的多元化技术学科。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要求,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中的机械技术学习,做好机械基础教学工作十分重要。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机械基础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对于提高机械技术教育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机械基础教学中主要存在着教学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教学方式欠妥、学生学习主动性差、教学设施和教学环境相对陈旧等问题。

1.1机械基础教学课程的内容与社会发展需求相脱节

现代社会发展的速度正在不断加快,可谓日新月异,但是目前职业技术教育中对机械基础教学的课堂内容仍然处于落后的水平,与实际情况已经有了脱节的现象。[1]机械基础教学课程中落后的设计方案、传统的知识结构以及陈旧的计算公式,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需求。

1.2教学方式上存在的问题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主观,按照自己的自我认知进行教学,由于书本上的知识较为抽象,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经过分析讲解使抽象的知识转化为更加具体的知识,从而被学生接受并吸收。[2]但是教师的教学水平和经验难免参差不齐,在教学过程中又难免依照自己的主观认知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的接受程度,这样在教学中就出现“一言堂”的情况,老师讲自己的,学生则学得一知半解,甚至不知所云。发生这种情况的根源在于教师不能清楚地体会到初学者在接触新知识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的误读,教师以自己主观上的认知为导向来进行教学,反而忽视了学生在学习可能遇到的种种客观实际情况。

1.3学生学习主动性不高

在教学过程中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不能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使课堂的学习气氛压抑而沉闷,就会给学生精神上也带来一定的压力,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常在技工学校学习的学生,学习成绩较一般,对于机械类的专业课程里涉及到的相关技术原理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学习难度也相对较大,因此通常对学习缺乏信心,也容易慢慢对学习失去兴趣,从而也影响到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进取心。[3]

1.4教学设施及教学环境相对陈旧

在技工学校中,部分学校迫于经济上的窘境,实验器材相对短缺,导致很多相关的实验课程无法正常开课,使学生缺少了通过实践加深学习认知的条件,影响了学习的效果。由于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不仅要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还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动手能力,并且将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进行有机的结合,因此,缺乏完善的教学条件,不能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有效巩固,对于学生机械基础知识的质量和效率有着直接的影响。

2对于机械基础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针对当前机械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2.1及时更新并完善机械基础教学课程的内容

为了保证机械基础教学课程的内容能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必须及时有效地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对机械基础教学课程的内容进行更新。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机械基础教学人员以及机械基础教学课程内容的编写人员应该定期进行相关行业的讨论,通过在行业内的交流和讨论,了解当前行业发展动态及社会需求,根据实际情况删减或修改机械基础教学的相关教材,并且及时地增加新的教学内容,从而明确机械基础教学课程的内容,保证机械基础教学的课程内容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

2.2提高教师教育水平,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机械基础教学教师的教育水平,改进机械基础教学方式,是提高机械基础教学效果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机械基础教学人员有必要进行定期的交流和探讨,互相交流经验。在教学过程中,避免再采用主观的单方面教学方式,应当增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从学生的反馈中了解学生的接受程度,因材施教,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育的质量。

2.3营造积极良好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针对机械基础教学的枯燥性,采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营造利于机械基础教学的良好氛围。在机械基础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视图和实物的演示,表现出机械工作进行时的情景,这种营造出来的教学氛围能够使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有直观的感受和了解。同时通过这种生动的教学方式,也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提高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学习效率。

2.4完善机械基础教学环境及设施

完善机械基础教学环境及设施,主要包括在课堂上安装新型机械教学模型、多媒体硬件设施以及实践基地的建设。完善的机械基础教学环境及设施是提高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学习效率的有力保障,能够有效地消除机械基础教学的枯燥性,还能增强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理解。[4]此外,学校有必要建设相应的实践基地,让学生能够有机会及时将课堂上学习到的机械基础理论知识应到实际操作中,这样不但巩固并加深了学生对机械基础知识的掌握,更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更能符合现代社会的需求。

3结束语

随着社会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社会对于机械制造行业的技术人才相应地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为此,职业技术教育体系中对于加强机械基础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教学质量,培养出更高水平、更高素质的机械制造业技术人才,对于社会发展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了保证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与效率,还需要对机械基础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和经验进行不断地总结和研究,从而保证并促进我国机械制造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静.机械基础教育改革探讨[J].中国学科教育,2010,(2):12-13.

[2]卢向民.职高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教研教改,2011,(10):30-31.

[3]何小萍.职业高中机械基础教学中创造思维的培养[J].百度教育专栏,2012,(2):23-24.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篇9

关键词: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改革;实践能力;创新能力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是将原“机械制造工艺学”、“金属切削机床”、“金属切削原理及刀具”、“机床夹具设计”等课程的相关内容进行优化、整合、更新,形成的一门课程,是机械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之一。该课程具有涉及内容多、综合性高、实践性强等特点,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能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多年来,国内从事该课程教学的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改革,现已建成四门国家精品课程。长春理工大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组结合国家精品课程建设,以“精内容、强能力、重应用”为指导思想,以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建立了“以金属切削理论为基础,以机械制造工艺为主线,传统制造技术与现代制造技术相结合”的教学内容体系。

1.注重激发和培养学生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大学本科阶段的学生以学为主,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如何获取知识的方法,其目的是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传统的课堂教学以传授知识为主,但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更重要,教师应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使学生在思维方式方法和获取知识的能力方面有所收获和提高。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讲授“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师的责任。

教学中采用课堂讲授、交流、讨论、研讨等多种教学方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注重传授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例如,一面两销定位是典型定位方式之一,现教材仅从定位元件如采用两个圆柱销将产生过定位方面分析,得出定位元件采用一个圆柱销和一个削边销的结论。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先不急于给出结论,而从解决一面两销安装干涉与定位精度间矛盾入手,讲解一面两销定位方式从两个长圆柱销两个短圆柱销一个短圆柱销和一个短削边销的演变过程以及在此过程中过定位与定位精度两者矛盾的转化和解决方法。旨在体现人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应用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思维过程,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培养其思维方式。

2.寻找内在规律、提出新方法

工艺规程设计中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的重点,一般需通过工艺尺寸链计算来确定,工艺尺寸链的建立和封闭环的确定是其难点,学生难于掌握。经多年探索和总结,对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工艺尺寸链的建立提出了“三线表三面,线间建联系,最后成封闭”的方法:用三条线分别表示设计基准、定位基准和加工表面;再在设计基准和加工表面、定位基准和加工表面间建立联系(分别为封闭环和需确定的工序尺寸);最后在设计基准和定位基准间建立联系,形成封闭的尺寸链。对一次加工满足多个设计尺寸要求时工艺尺寸链的建立提出了“以已加工表面为联系,按加工顺序有序地画出组成环,以工艺过程中未直接控制的设计尺寸为封闭环,最后形成封闭”的方法。使工艺尺寸链的建立有规律可循,便于学生掌握和应用。

定位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是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的重点,其中定位误差的分析是难点。我们在教学中抓住“工序基准的最大位置变动量”,提出了通过图解的方法分析定位误差,即在定位元件约束的情况下,根据工件各相关极限尺寸的组合,找出工序基准的两个极限位置,再根据加工要求(工序尺寸)得到定位误差,教学中收到很好的效果。

3.淡化公式的推导,注重工程应用

作为教师,永远也无法传授给学生所需要的全部知识,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自己获取知识,比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

基于上面的思考,教学中淡化公式的演绎与推导,做到概念讲准、重点突出、难点讲透,重心放在讲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及应用上。例如,学生通过机械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已掌握了传动比的计算方法,在讲授传动链误差时,将滚齿机内传动链介绍清楚后,即给出被切齿轮转角误差与传动链中各传动元件转角误差的关系式,然后让学生通过此公式分析影响传动链精度的因素,并提出提高传动精度的措施,最后再由教师进行归纳和总结。讲定位误差分析与计算时,通过图解得到工序基准的两个极限位置后,仅交代一句“根据图中几何关系,很容易得到定位误差的数学表达式”后,不做任何推导,立即给出该定位方式的定位误差公式,重点放在对公式的讨论和如何应用公式解决实际工程问题上。一般情况下,某种定位方式的定位误差公式中均包含工件和定位元件的制造误差,从数学角度提高工件或定位元件的制造精度,均可减小定位误差,但从工程角度,综合考虑生产率和经济性,提高定位元件的制造精度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可降低生产成本,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具有工程意识。

4.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

过去常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必须要有一桶水”,现在有一种提法“教师不应局限于给学生指路,而应该引导学生自己找到自己要走的路”,针对这些提法,自己经常思考“教师为什么不教给学生寻找水源的方法和培养学生自己打井的能力?教师为何不激发和培养学生自己开辟适合自己走的新路的主动精神和创造性思维,以及逢山开路的能力?”

有鉴于此,给普通班上课时采用讲授、启发、讨论等教学方法,给创新班上课时加入研讨式教学方法。为了适应不同的授课对象,每年都对课件进行补充和更新。重视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注重启发与互动,能让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能让学生思考的,让学生自己思考;能让学生得出的结论,让学生自己得结论。如讲授工件以内孔表面定位的定位误差分析与计算时,先讲定位销(心轴)水平放置时定位基准位移误差的分析与计算,由于重力的作用,使孔与销在铅垂方向单边接触,此时强调是由于某种力的作用。进而通过分析,得出定位基准位移误差的表达式;接下来讲定位销(心轴)垂直放置时定位基准位移误差的分析与计算时,孔与销是任意边接触,在工序尺寸方向上是双边接触,得到的定位基准位移误差比定位销水平放置时定位基准位移误差大一倍。此时提出“定位销(心轴)垂直放置时如何减小定位基准位移误差?”学生马上提出在工序尺寸方向人为施加一个力,即从任意边接触转化为单边接触,基准位移误差随之减小一半。当讨论一面两孔定位的转角误差时,学生顺理成章地得出“在垂直于两孔中心线方向施加力,可有效减小转角误差”的结论。

5.将“抓住主要矛盾”的思想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在事物或过程发展的任何阶段上,必有而且只有一种矛盾居于支配的地位,起着规定或影响其他矛盾的作用,这种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同样,机械制造过程中始终存在着质量、效率和经济性三者之间的矛盾,在“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中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的指导思想贯彻于整个教学过程。影响机械加工质量的因素很多,它们以不同的规律、不同程度地对加工质量产生影响,在诸多影响因素中必有一个因素影响最大、最直接。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在分析和解决机械制造过程的诸多矛盾(影响加工质量的因素)时,善于以主要精力从多种影响因素中找出和抓住主要矛盾,进而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例如,讲机床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影响时,强调抓住误差敏感方向的原始误差;讲提高工艺系统刚度的措施时,强调提高工艺系统薄弱环节的刚度,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使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是信息时代对教师的基本要求。根据课程特点,科学、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师必须具备的基本教学能力。

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特点自行研制了具有特色的多媒体课件,并将其熟练运用到教学中。该课件充分利用microsoftofficepowerpoint的丰富功能,将文字、图表、动画、视频等有机结合,按学生的认知规律适时、有序地放映出来,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7.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功能

针对“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涉及内容多、学时少、实践性强的特点,强化金工实习的教学功能,将机械制造技术的基本概念、常用加工方法及装备等教学内容在金工实习中结合现场实践讲授。在达到金工实习教学目的的同时,有效地解决了学时压缩与教学内容多的矛盾,同时更加有利于学生掌握各种机械加工方法及装备的基础知识,为“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的学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8.更新教学内容,适时把科研成果引入课堂

合理处理传统制造技术与先进制造技术的关系,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图片、录像、动画等形式把最新科研成果和体会结合教学内容,适时介绍给学生,重点介绍解决关键技术和难点的方法、手段,尤其是解决问题的思路,甚至走过的弯路。例如,在讲授装配方法、夹具设计时,结合承担科研项目,将项目中采用的调整装配法、修配装配法和利用盖板式钻模原理成功解决大型装置在垂直墙面和倾斜墙面安装的技术难题等科研实例介绍给学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对机械制造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启迪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吕明,轧刚,王时英.“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国家精品课程的建设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5):34-36.

[2]陈如娜.“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3,19(11):24-26.

[3]关铁鹰,孙继武.“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1(2):121-123.

[4]韩变枝,王栋,张银喜.基于能力培养的“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教学改革[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29(1):86-88.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知识总结篇10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专业是国际上高等工程教育的主要专业之一。它是一门多学科相交叉的新兴学科,包括工学、理学、管理学和经济学,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性学科。工业工程在发达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引入工业工程,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工业工程专业的高等工程教育。目前国内设置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75%是在2000年以后开设本专业的。由于发展时间较短,加之本身具有管理手段与工程技术统一的特点,国内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模式仍在不断探索中。在近200所开设工业工程专业的高校中,有1/2的高校将该专业设在管理学院,另外1/2的高校设在机械学院。各个学校的办学历史、优势学科、行业背景等各不相同,专业培养模式呈现多样化,因此,如何结合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学科定位和专业特色,探索一条与现代工业工程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专业培养模式是非常重要的。

2.工业工程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2.1我国工业工程专业教育发展现状

现代制造的发展呈现出“集成化、全球化、信息化”等趋势,其特点是:多学科交叉、大制造、全过程;要求设计、制造和管理一体化。因而对现代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掌握系统化的制造科学与技术知识,具有系统思维的能力及多学科协作工作能力。工业工程作为集管理、技术于一体的综合型学科,同时具有与制造产业的人才需求直接关联的特点,现阶段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培养具有扎实的工程技术专业知识,拥有强烈的工业工程思想意识及基本工业工程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在专业设立的归属方面,国外普遍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工学院系,比较重视专业的工程基础教育和工程背景培养。而我国工业工程专业的设立目前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机械工程学院系,二是把工业工程专业设立在管理工程学院系,三是个别学校把专业设立在经济管理学院系。

工业工程专业设立的归属不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模式也就不同。目前国内高校工业工程的培养模式主要可分为:

(1)设立于机械学院,授予工学学士学位:以机械工程技术为背景增加管理知识,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

(2)设立于管理学院,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以管理科学为背景增加机电基础知识,突出经济管理与工程技术相结合的系统方法和理论的应用。

2.2我校工业工程专业教育的开展

三峡大学工业工程专业开设在机械与材料学院,2004年开始筹备,2005年获准开设,2006年正式招生,2010年培养出第一届毕业生,同时开展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培养。在此期间,机械与材料学院和工业工程系对本专业的专业定位及特色、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专业实验室规划和建设、专业实践基地建设等问题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3.本校工业工程专业体系建设与发展思路

3.1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

机械与材料学院是三峡大学最早开办的学院之一,开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输电线路工程专业、金属材料专业、材料成型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是省级重点学科、品牌专业,具有一定的学科优势,与周边地区的机械制造企业建立了长期的科研合作关系,教学科研力量雄厚。三峡大学在2004年筹备工业工程专业时就充分考虑了校企互补、产学研相结合培养人才的目标,将专业设置在机械与材料学院,专业定位于近机类专业,明确了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培养方向定位为主要为机械制造企业培养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工业工程依托机械优势学科开展专业建设,因此专业建设强调制造工程相关技术和理论在工业领域内的应用,应体现以机械制造技术为基础,以生产系统管理基本理论为核心,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思路。

3.2发展目标

从2005年起,工业工程本科开设一个专业方向,招收一个班约40~50名学生,利用3~5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完成本专业的体系建设,同时申报和开展工业工程专业学位硕士和工程硕士培养,形成本科+工程硕士+专业硕士的多层次培养模式;从2011年起,争取本科开设两个专业方向,招收两个班约100名学生,探索与国外高层次大学联合培养的发展模式,争取依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为机械工程博士点建设提供支撑。

4.本校工业工程专业培养模式

我校机械学院在工业工程专业的规划与建设中,基于机械大类教学平台,注重依托本学院的湖北省重点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以及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水电机械设备设计与维护实验室,充分利用该学科较强的师资力量及制造实验室大环境,使工业工程专业成为学院现代制造系统大平台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并被定位在:主要承担制造系统规划设计管理、系统优化、先进生产方式的应用研究等作用。

4.1人才培养目标

工业工程专业是集工程技术、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应该是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经济管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复合型的跨学科的高级技术人才。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将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适应国家建设和科技发展需要的,既掌握扎实的机械工程技术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又掌握现代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能熟练应用工业工程知识,对企业的生产系统进行规划、设计、运作和管理,既懂技术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生产制造业,培养的学生毕业后能从事工厂规划设计和改善、产品制造工艺设计、生产制造过程管理等方面的技术和管理工作,具备经典工业工程的应用能力和现代工业工程的创新能力。

4.2课程体系建设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目前开设的培养方向为生产系统规划与运作,学生应具备以下能力:系统分析、规划设计和改善的能力;机械制造工艺设计和优化的能力;制造过程运作管理的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沟通能力等。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结构是:以掌握机械制造工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知识为主,同时要具备管理与经济学、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具备组织协调能力和与人沟通的能力。

培养计划及课程体系对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学生适应能力、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的宗旨是:结合学科优势,强调工业工程专业发展的核心方向,体现自身的学科特色;因此,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遵循: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课程的学习;以制造技术基础等制造大类平台课程为基础,强化制造工程与技术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习。

工业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由以下四大模块组成:公共课、专业基础平台课、专业基础模块课、专业方向模块课,各模块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其中,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40%,体现了厚基础的基本思想,依托机械大类平台课程:机械制图、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技术基础4门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CaD/Cam技术基础等多门机械大类平台课程作为本专业的专业基础选修课;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系统工程、人因工程、基础工业工程等工业与系统工程特色课程;专业方向模块课程学分占理论教学总学分的14%,主要包括: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等专业方向课程。在学分分配上,机械工程类课程、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管理工程类课程的学分比例为:1.25:1:0.8;较好地体现了以机械工程和工业与系统工程类课程为主线,强化管理工程类课程学习的宗旨。

4.3实验与实践教学体系建设

工业工程是一个应用性很强的交叉性学科,要求理论联系实践,特别强调实践环节对学生的训练。本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就把实践环节放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在实践环节的设置、课时的分配等问题上都做了明确的规定,实践教学环节占总学分比例达到20%。

我校工业工程实验室建设思路:营造一个类似真实的自动化制造系统生产运作环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的、创新的、密切联系工业实际的实验教学平台,能满足主要专业课程教学实验需要,保证实验内容的系统性、完整性、连续性,以达到锻炼和提高学生对制造系统的认知和操作能力以及生产运作与管理水平、系统分析和设计能力的目的。这需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我校工业工程实验室主要针对工业工程专业的基础工业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生产自动化与制造系统、人因工程、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工业机器人等多门课程。主要功能模块包括: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模块、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模块、人因工程实验模块、设施规划与物流分析实验模块、生产计划与控制实验模块等。

为此,学院一方面利用机械工程学科现有实验资源,另一方面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购置设备,建立和完善专业实验室,迄今已建立了工业工程实验室中的人因工程实验模块、基础工业工程实验模块、自动化制造系统实验模块等较为完善的专业课程实验室,满足了专业课程教学实验的需要;同时,学院与本地企业和地方政府积极沟通与合作,先后与多家知名制造企业如葛洲坝集团船舶工程公司、力帝机床工业公司、中船重工中南装备有限责任公司等达成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协议,依托企业开展相关课程实践教学,使教学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5.专业师资建设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专业建设的保证。为了确保新办专业的办学质量和水平,我校高度重视工业工程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2004年来,本专业从机械工程专业抽调精兵强将组成专业建设队伍,2006年后,先后引进重点大学博士研究生2名、工业工程专业高素质研究生1名来充实教师队伍,2009年,委派一名专任教师到武汉理工大学工业工程专业进行国内高校访问学者专业进修,为工业工程专业的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目前,工业工程专业有专任教师12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4人,讲师5人。工业工程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为92%,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达到58%,中级以上职称的教师达到100%。经过几年的建设,工业工程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支学历结构合理,职称分布优化的专业教师队伍。

6.人才培养效果

经过近5年的实践,工业工程专业已成功培养了一届毕业生。从就业情况分析,2010年首届毕业生就业率就达90%以上,用人单位反映良好;有8名学生考上重点大学研究生,达到毕业生总数的17%以上;可以看出,依托机械制造大平台培养的工业工程专业的第一届毕业生在掌握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适应相关用人单位的需要等方面,达到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