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行业服务标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5:00

物流行业服务标准篇1

物流标准化——一个事关中国物流是发展、是停滞抑或是落后的核心内容。那么,什么是物流标准化,中国物流能不能实现标准化,我们需要什么物流标准化?这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引出了人们对物流标准化的探讨与研究。

物流标准化是按照物流合理化的目的和要求,制定各类技术标准、工作标准,并形成全国乃至国际物流系统标准化体系的活动过程。其主要内容包括:物流系统的各类固定设施、移动设备、专用工具的技术标准;物流过程各个环节内部及之间的工作标准;物流系统各类技术标准之间、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之间的配合要求,以及物流系统于其他相关系统的配合要求。[1]

1.1物流标准化是有条件的

物流标准化与其他标准化一样,不仅是一项制定规则的活动,而且是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或状态。如工业化,农业机械化,管理信息化,流程自动化,农业产业化等,都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已经形成、正在形成或将要形成的社会经济现象。一个“化”字,反映了某种类型的社会经济活动所处的普遍状态。所以,标准化往往意味着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普遍采用的各种标准作为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组织和技术措施。

标准化现象的形成要有两个基本的支持条件:一是要有统一的规定——标准;二是所规定的标准要被普遍的采用——实施。统一规定是实现标准化的必要前提,而普遍采用则是实现标准化的充分保证。当然,统一的规定和普遍的采用都是相对而言的,都是有条件、有范围,或者是有时效的。如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海运集装箱标准、铁路集装箱标准;中俄铁路过货要换车架,火车跨铁路局运营要换车头等等。必须指出,如果缺乏采用标准的制度环境,颁布的标准再多也不会有经济活动的标准化状态。

实际上,标准化是一个不断制定(通过协商)、(通过规定的程序)和实施(通过检验)标准的发展过程。否则标准和标准化就会在一定的条件下和范围内成为“绝对真理”,成为禁锢管理思维和扼杀产业创新的教条。比如,国际集装箱标准自1978年以来基本冻结,但实际货运需要更大规格的集装箱,所以出现了非标准的45呎和48呎等长大集装箱。在物流服务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现有产品的包装标准与实际物流运作高效化要求相冲突的情况。因此,怎样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地完善标准化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1.2物流标准为谁而定

技术标准是用来约束产品的,在制造业,我们更多的是通过对产品的规范以及对这类规范的延伸来约束企业和人的行为,如某某岗位职责,某某行为准则,某某操作规程等。那么,物流标准是用来约束谁的呢?如果没有明确的约束对象,所谓统一的规定和普遍的实施就会成为无的放矢。

众所周知,物流服务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括一系列的物与人(货物与货主,货物与第三方物流等)、物与物(货物与运载工具,货物与储存设施等)、人与人(发货人与第三方物流,第三方物流与发货人的客户,第三方物流与第三方物流等)、物与环境(易燃、易爆、有毒、放射等)和人与环境(第三方物流与物流产业政策,发货人和与经济和贸易环境等)的密切互动。[2]

无论是运动中的货物及其包装,还是参与物流服务的设备、设施和工具,其性能和规格首先是由它自身的功能、安全和寿命等技术经济参数决定的。如果由于制定物流标准而在实际上形成对发货人改变产品的外形尺寸的要求;或者要求有关设备、设施和工具的制造商改变其现有产品的性能和规格参数,那将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在运输车辆的配置方面,物流产业能够做也是应该做的就是根据不同的产品特性和服务要求制定有关车辆设备的选型标准,对参与物流运作的车辆特性在一定的范围内做出统一的规定,而不是去制定车辆本身的技术经济参数标准,更不可能去制定车辆行驶的道路、桥梁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标准。

显然,我们不可能将物流标准的对象不加限制地扩大。既不可能对所有参与物流服务互动的主体和客体做出统一的规定,要求他们按照统一的物流标准设计产品和参与物流运作;也不可能针对不同的主体和客体分别规定参与物流互动的条件和行为规范;更不可能要求发货人为了购买物流服务而要改变自己的产品和行为标准来适应所谓物流的标准

1.3我国物流业的现状

目前,我国物流业已建立了一批物流标识标准体系,如《中国物流标准化体系规范》;同时《物流术语》、《商品条码》、《物流单元格条码》等一些重要的国家标准已投入实施。这些标准的实施对于规范我国当前物流业发展中的基本概念、促进物流业迅速发展并与国际接轨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物流标准化建设还只是处于起步阶段,很多实质性问题还远未接触。而如今的市场所表现出来的越来越强烈的对产品多样化和服务个性化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以往工业标准化状态在社会经济发展更高层次上的挑战和反叛。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限制多式联运的开展。海运集装箱与铁路集装箱和空运集装箱的“标准不统一”,造成多式联运过程中的多次拆装箱,因此造成货运成本增加。海运中集装箱主要以40'×8'×8'和20'×8'×8'两种箱型为主,而铁路运输有其自有的一套集装箱标准,使得海铁联运必须经过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实现,造成了多次的包装成本以及储存费用。这种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的不兼容性影响了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降低物流效率,限制成本的节约空间。

第二、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我国现有托盘标准与各种运输装备、装卸设备标准间缺乏有效衔接,降低了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通用性。目前在国内各物流企业中有以欧洲标准0.8×1.2m为蓝本,有的以日本的1.1×1.1m为标准,在烟草行业普遍使用的是1.3x1.0m的托盘,更有甚者以自己定义为准。严重影响了货物在运输、仓储、搬运过程中的机械化、自动化水平的提高,影响物流配送系统的协调运作。

第三、物流包装标准与物流设施标准间的缺口严重影响运输工具的装载率、装卸设备的载荷率以及仓储设施的空间利用率。

第四、已有标准的应用推广存在障碍。由于我国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条块分割的影响,物流标准化工作被人为地分散在各个不同的管理部门,难以形成统一的管理体系,推广工作更是困难。比如条形码标准有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集装箱标准技术由交通部科学研究院设计;托盘技术有铁道部科学研究院承担。这样以来,要使不同部门的标准达成统一需要大量的协调工作。

当然,问题不仅仅只是这些,重要的是如何以此来制定和改善物流的标准。经济形态的转型意味着我们要用新的标准来代替老的标准,要用更高级的规则来取代已经不能适应发展要求的较低级的规则,要在更细分的市场上来统一标准,包括对原有的标准体系进行重新分级、升级。可以说,随着服务经济的发展,我们会面临越来越大的全面的标准化创新的压力。[3]

2物流标准化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需要

物流,作为“第三利润源泉”,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我国物流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为了规范物流市场和企业、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促进我国物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物流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建立物流标准化体系是至关重要的。物流标准化建设的推进必须始终保持正确的方向。

2.1物流标准化的目的

2.1.1用物流标准来控制物流过程

物流管理的目的是向客户提供物流服务并让客户满意,所以制定物流标准的目的首先就是规范和控制物流服务过程。过程的规范、可见和可控是保证物流服务质量的重要手段。其次是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的可靠性。普遍地采用标准化技术来运作还有利于物流企业服务知识积累和专项技能的提高。[4]

2.1.2用物流标准来整合物流过程中的“不标准”

物流企业是通过功能整合来为客户服务的。不仅包括对客户物流功能的整合,对众多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功能整合,而且也包括对客户的不同标准的设备和设施的整合,以及对客户的不同标准的信息管理系统的整合。

在这方面比较典型的例子有:做液体化工物流的企业会专门备有各种制式、各种口径的转换接头,以便适应不同客户不同标准的设备对接的要求。被称为“穷人的eDi”的可变换置标语言(XmL)就是为低成本的集成不同标准的管理软件系统,并实现信息的无障碍传输而开发应用的语言标准。实际上,集装箱运输技术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通过简单的包装把“不标准”的,即各种形状规格的货物,通过“归一化”的拼装箱处理,变成标准的运输单元,从而大大提高了货物运输的效率和安全性。托盘的功能也是如此。

合规是物流服务的重要内容。在国际物流服务中,物流企业要对发货人的单证甚至是贸易本身进行合规性检查,看有关的报关单证是否符合海关和商检的要求,所从事的贸易是否符合所在国的出口管制政策和进口国的进口管制政策。还可能要为出口商提供贸易伙伴所在国的关税条件,贸易政策和惯例,货运基础设施条件,经济和安全环境等咨询服务,甚至要帮助客户计算货物出口后的“落地价”。显然,物流服务必须遵从有关的贸易和海关管制标准来运作,必须顺应货运基础设施条件的要求提前做出安排。

物流企业的使命就是要通过服务为客户提供物流运作的无缝连接,要用物流标准来整合物流服务过程中的各种“不标准”。目前流行的所谓“一站式”物流服务就是由牵头的物流服务供应商(LeadLogisticsprovider)用流程标准来整合其他3pL和货主企业设备、系统和服务的非常典型的物流标准化安排。物流企业应该是个“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协助者,而不是去干“削足适履”的事情。

我们还可以换一个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如果客户的供应链系统从产品的规格,到物流运作的设备硬件,再到物流管理的技术软件等都采用同一个标准体系,或者说在一定的产业链的范围内供应链成员企业已经通过一系列的技术安排实现了物流运作的无缝连接——把产业链变成了跨企业、跨地区边界的自动化流水线,那么,常识告诉我们,物流企业的增值服务空间将被大大地压缩,甚至有可能危及物流企业的生存。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应当由未来学家回答。[5]

2.1.3用物流标准来推进物流产业的发展

物流标准对物流产业来说实际上是行业管理的手段和市场准入的门槛,以及交流和沟通的平台。进而有利于培育物流服务市场和物流产业集中度的提高。

物流标准化对物流企业来说,实际上是服务技能的模块化和市场竞争能力的品牌化。这有利于物流企业与客户企业的接口,有利于客户服务的专业化定位,有利于对客户需求的变化作出有效的快速响应,有利于实际物流成本的核算,也有利于确立物流企业的市场形象,更有利于物流企业的市场营销和提高市场竞争力。

物流标准化对实际操作物流服务的人来说,实际上是服务技能的专业化。这有利于专业服务技能的培养,有利于提高物流作业的效率和可靠性,有利于发掘增值服务的商机,有利于提高客户服务水平,有利于保证客户服务的一致性和促进物流服务创新。

2.2物流标准化的作用

2.2.1统一国内物流概念的需要

我国的物流发展借鉴了很多国外的经验,但是由于各国在物流的认识上有着众多的学派,就造成了国内人士对物流的理解存在偏差,对物流的解释也各不相同。物流的发展不单单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为国民经济服务、创造更多的实际价值。所以,我们要弄清物流的概念问题,并对物流涉及的相关内容达成统一的认识,为加快我国物流的发展扫清理论上的障碍。

2.2.2规范物流企业的需要

随着物流热的兴起,目前我国市场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物流企业,其中不乏新生企业和从相关行业转行的企业,层出不穷的物流企业使物流队伍良莠不齐,很多原是单单做国内运输的企业也转而去国际运输。物流业整体水平不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市场定位不准确、服务产品不合格、内部结构不合理、运作经营不规范等问题,影响了物流业的健康发展。所以,只有约束物流企业的服务过程或企业物流的运作过程才能保证约定的服务水平。建立与物流业相关的国家标准,对已进入物流市场和即将进入物流市场的企业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管理,是确保物流业稳步发展的需要。

2.2.3提高物流效率的需要

物流业是一个综合性的行业,它涉及运输、包装、仓储、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各个方面,我国的现代物流业是在传统行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由于传统的物流被人为地割裂为很多阶段,而各个阶段不能很好地衔接和协调,加上信息不能共享,造成物流的效率不高,这在很多小的物流企业表现得尤为明显。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作为一个大系统,制定系统内部设施、机械设备、专用工具等各个分系统的技术标准:制定系统内各个分领域如包装、装卸、运输等方面的工作标准:以系统为出发点,研究各分系统与分领域中技术标准与工作标准的配合性,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研究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配合性,进一步谋求物流大系统的标准统一。所以,物流的标准化是提高物流效率的重要途径。[6]

2.2.4国内物流与国际接轨的需要

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浪潮,使世界各国的跨国公司开始把发展目光集中到了我国。我国加入wto后,物流业将首先受到来自国外的物流公司的冲击。所以,我国的物流业必须全面与国际接轨,接纳最先进的思想、运用最科学的运作和管理方法,改造和武装我们的物流企业,以提高竞争力。从我国目前的情况看,物流的标准化建设是引导我国物流企业与国际物流接轨的最佳途径。

基于以上原因,我们认为,在我国物流开始蓬勃发展的时期,为了规范物流市场和企业、有效地管理和引导物流市场和物流企业、促进我国物流业与国际市场接轨、推动物流业向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应尽快建立一整套的物流国家标准体系。

虽然服务业在市场需求、资源配置、运营模式和产出特性等方面与制造业不同,但标准化无论是作为工业化发展过程的推动力量,还是作为工业化发展的成就,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非常巨大。因此,为推动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乃至我国的国民经济水平的稳定增长,我们需要物流标准化!

3建立我国物流标准体系的建议及设想

3.1客户服务

客户服务,标准的制定要面向客户需求。要对客户的生产和营销体系有透彻的了解,要建立客户物流服务需求的尽职调查规范,要有利于为客户提供高效经济的物流解决方案,要方便客户获得和使用物流服务,要与客户共担风险和共享收益。[7]

始终将为客户提供有效的服务作为工作不断前进的目标,这不仅使自身能够在不断激励状态下发展,而且这一过程也可以为物流标准体系的制定提供有建设性的,有实践意义的意见和建议。

3.2注重过程

注重过程,标准的制定要面向服务过程。要对流程进行细致的分析,要设计与客户互动的机制和程序,要建立合适的关键绩效指标控制体系,要明确过程控制的方法,要选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要考虑客户服务的知识管理。

物流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服务的过程,它的价值就是体现在服务的整个过程。为客户制定优质便捷的物流过程,为客户提供及时充足的信息咨询,为客户解决突发事件等,甚至包括货物的包装都是物流服务过程中相当重要的环节。这个过程不能仅局限于针对客户,要在过程当中不断的总结和积累,使这个过程最终可以获得双赢的局面

3.3有限范围

有限范围,标准的制定要明确适用范围。物流服务的个性化特点决定了物流标准适用范围的有限性,所以,物流标准化建设一定要遵从有限范围的原则。要对不同的客户服务要求做出不同的服务标准安排,要用标准的物流服务模块搭建个性化的物流服务平台。

产品的物理化学特性,产品外包装的设计标准是物流标准沿供应链上溯的边界,客户服务的要求是物流标准沿供应链下行的止点。这些范围在物流服务标准制定的过程中都是需要加以明确的,任何超越这个范围的物流标准都将不属于物流标准。

3.4简化环节

简化环节,标准的制定要方便操作。企业营销所追求的是在稳定渠道关系前提下的多渠道营销。而物流管理的任务则是在少环节的前提下建立稳定的渠道关系。物流标准应在满足客户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对物流服务过程做出简化的规定,要有利于供应链战略联盟的建立,要方便客户的使用和物流企业自身的管理。[8]

这不仅仅是一个关于在物流服务工程中如何尽可能提高效率,减少不必要环节的重复运作的工作效率问题,更是让所制定的标准可以被众多客户所接受的必然前提。

3.5方便接轨

方便接轨,标准的制定要考虑未来的发展。由于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潮流,所以物流标准化体系应尽可能为物流服务采用其他标准体系预留接口,以便与客户接轨,与国际标准接轨并打破市场壁垒。

另外,要建立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需要各相关人事的努力。特别是要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及各相关企业积极配合标准的制定,并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标准,加上科研机构相互协作,加强标准的研究和制定,必定会制定出正确、完善的物流标准体系。

4结束语

物流管理跨功能边界、跨企业边界、跨行业边界、跨区域边界的特点,决定了物流标准化建设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这需要我们对物流服务本身及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做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和研究。物流服务的个性化决定了物流标准的客户向导和有限统一的特点。

物流企业的标准化功能就在于用局部标准的服务组合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非标准”服务,用标准的服务流程来整合客户的种种“非标准”,使得供应链实现高效的无缝连接。大一统的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立可能要在社会经济形态真正转为服务经济社会的时候才能展开,因为那时服务业包括物流业才能成为制定经济运行规则的主导力量。说到底,物流标准化将是每一个物流工作者不断追求和实践的一种潜在的和未来的产业状态。

参考文献

[1](美)沃特斯,《物流管理概论》,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2]霍红,《物流实物》,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版

[3]何明珂,《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4]罗明亮,“国际货物运输与物流标准化的衔接”,《航运交易公报》2003年第8期

[5](德)伊安·贝克尔兹,“物流领域技术标准化”,《船务公报》,2005年第1期

[6](美)哈迪·维斯布鲁恩,“贸易与全面供应链管理”,《船务公报》,2005年第2期

[7](意)海洋航空论坛,“工作效率与竞争优势”,《船务公报》,2005年第4期

[8]张铎,《标准化:为中国物流保驾护航》2003年9月

[1]《标准化:为中国物流保驾护航》2003年9月北方交通大学物流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张铎

[2]《物流实物》霍红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年版

[3]《物流管理概论》(美)沃特斯,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

[4]《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何明珂,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

[5]《国际货物运输与物流标准化的衔接》,罗明亮《航运交易公报》2003年第8期

[6]《物流领域技术标准化》,(德)伊安·贝克尔兹,《船务公报》,2005年第1期

物流行业服务标准篇2

随着各种类型的网络商店发展步伐逐渐加快,在电子商务环境下B2C网络商店物流评价标准的研究,尤其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介绍了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当前网络商店发展情况和物流服务类型,分析了不同物流服务类型的优缺点以及针对其进行物流评价的关键点,能够总结出构建物流服务评价标准体系的相关理论。

【关键词】

网络商店;物流服务;评价标准

1网络商店物流服务评价标准存在的问题

1.1评价尚未形成一个完善的、统一的、系统的定义

这是导致物流绩效指标体系选取过程中侧重点不同的主要原因。多数情况下,选择以物流服务与物流运作效率方面为考核的指标,而对于物流经济效益、物流成本及物流发展潜力等方面关注的比较少。

1.2尚未形成统一服务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

对物流绩效评价的侧重点不同,导致在建立物流服务评价指标时,所确定的物流服务评价指标选取基本原则就各不相同。

1.3尚未建立一套科学的网络购物物流服务评价标准

只有建立科学的物流绩效评价标准,才能正确确定评价对象的物流绩效水平,并且对其物流绩效进行正确定位。

1.4对于评价方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理论研究

目前的物流绩效评价方法需较多的数学知识,且在评价模型的建立上,对于一般管理者而言,其建模的过程相对比较复杂。网络购物物流服务评价应是一个比较长期的和动态的累计评价,综合网络购物物流服务诸多因素于一体的物流服务评价。通过网络购物物流服务评价给网络购物上下游用户在选择物流服务提供商时作为一个有效的重要参考指标,同时也是给网络购物物流服务商进行了解顾客需求、同行比较、不断改进、提升服务的参考依据。

2对网络商店物流服务评价标准问题的建议

2.1以客户为中心构建服务评价队伍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观念,时刻牢记尊重客户。充满活力、竞争力和高素质的员工队伍,比再好的硬件设施更能创造客户满意,这将是建立物流服务评价标准的一个核心因素,所有顾客评价的问题都将有人来进行处理,所以建立良好的服务团队将是重中之重。工作在物流服务评价体系的员工首先要给顾客温暖的感觉,用自己的真心来为顾客服务,然后要积极主动的去为客户服务,不能让客户在一边烦恼,而不知道该找谁处理问题。

2.2建立服务评价标准模块

建立服务模块标准,对服务品质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即时分析优劣趋势,指导决策。物流服务质量的评价指标为:订单完成数量、人员沟通质量、订购过程、货品精确率、信息质量、货品完好程度、货品质量、误差处理、时间性等等。

我们可以对于选定的质量特性参数,通过对企业物流战略和客户服务要求的分析,确定既能服务企业物流营销战略,又能满足客户需求的评价标准,然后根据确定的标准来对服务质量进行监督管理,真正客观具体的反应服务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完善服务质量,提高企业竞争力。我觉得凭感觉来断定服务品质是不够精确的,要用科学的标准,用数据建立的模型来做分析,再结合实际情况,这样才能专业高效的对服务质量从根本上做出评价。所以我们首先要建立起符合我们现在实情的物流服务质量标准,同时根据参数收集日常数据,最后进行分析评价。

2.3提高物流服务质量,减少后期评价压力

定期进行客户回访、服务质量调查是十分必要的,我们不仅要在不断的自查中总结不足进行整改,更要重视客户反馈的信息,了解客户对我们公司的印象及不满意的地方,将客户提出的建议视为日后发展提升的稳固基石,及时处理解决客户提出的问题。运用各种手段加强售前售后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管理质量,以此来提高客户的口碑、客户的保留率,培养并提高客户对公司的忠诚度。我建议每季度定期做客户回访,日常中记录客户抱怨内容,分类记录,针对性整改。

3完善电商企业完善物流服务评价标准主要途径

3.1与网络软件开发公司合作

不同的网络商店的完善自己物流服务评价标准的能力有限,为了打造一支专业的物流服务评价队伍,可以选择与专业软件公司合作,将物流服务评价的业务进行外包,通过设计专业的评价软件更加方便的服务更广大消费者。

3.2简化评价模块,方便消费者反馈

良好的物流服务评价体系应该遵循面向电商企业本身是周密全面的,而面对消费者应该是方便的原则。在以构建物流服务评价模块化为指导下,许多B2C网络商店正在一步步地在对自身物流服务评价标准模块进行简化,方便消费者的反馈与评价。具体的评价模块如下:

(1)价格水平

此模块主要针对自营物流部分的价格水平和同行业相比是否有竞争优势,是否有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定价出现。

(2)费率的精准率

此模块主要用于监控网店中各卖家采用的第三方物流费率是否合理,以便于消费者及时有效的进行信息反馈,对网店的费用精准率作出评价。

(3)准时到达率

此模块能准确反映出消费者购买产品所选择物流的配送水平,可以对比较影响企业自身形象的第三方物流作出警告或禁用,也可以对自营物流作出完善一举多得。

(4)破损情况

此模块可以反映出消费者购物完毕后实际拿到手中的商品完整度情况,可以对运输途中物品皮损率较高的第三方物流提出警告或者末尾淘汰并及时赔偿消费者,也可以对自营物流作出完善,同样一举多得。

(5)丢失情况

此模块可以反映出消费者购物完毕后是否能将商品顺利拿到手中可以对运输途中物品丢失率较高的第三方物流提出警告或者末尾淘汰并及时赔偿消费者,也可以对自营物流作出完善,同样一举多得。

(6)投诉累计

此模块可以通过消费者的评价投诉反映出网店阶段性投诉率较高的物流服务商进行适当的警告或者禁用,物流服务评价标准完善的电商企业和物流公司是否有良好的周密的态度去共同去努力,充分考虑消费者的购物心态和出现问题后反应问题作出评价的心情和预期效果,只有掌握了这些,企业才能通过更为科学先进的手段来优化、简化当前的物流服务评价系统,使其逐渐走向标准化,让政府和市场监管更为得力。

【参考文献】

[1]B2C网络购物物流服务质量评述,蒋园园,商贸流通,2011.06

物流行业服务标准篇3

体育物流服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的系统,运用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将物流服务分成多种类型的小单元。运用模块化理论对体育物流实施模块化分解,可以将复杂的体育物流分解为一个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模块,比如,物流网络规划模块、运输管理模块、库存管理模块、装卸与搬运模块、包装与流通加工模块、物流配送管理模块以及逆向物流管理模块等,这些复杂的模块通过标准化的接口组成体育物流服务这一复杂的系统。

1.体育物流价值链的解构

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其《竞争优势》中提出了价值链管理的理论,根据他的解释,价值链是在一个具体的行业内所有的经济增值活动的组合,这些活动互不相同但是又彼此相互联系。从迈克尔·波特对企业价值链的阐述来看,体育物流涉及到原材料的采购、商品的出库、搬运服务、物流配送服务以及再次配送等多个环节,而其中涉及到的主体又包括供应商、企业、体育物流服务商、销售商以及顾客,这些主体共同构成了体育物流行业的外部价值链,也是体育物流服务价值增值的关键环节。模块化通过单个可以独立进行设计的、能够发挥一定功能作用的子系统,构筑出适合体育物流业务流程的过程,比如,装卸环节可以由单独的装卸公司来负责,货物库存可以由物流服务公司通过外部合作或者公司内部不同部门之间的配合来实现。由此可见,模块化技术应用的直接结果是使得体育物流价值链上增值的环节越来越多,而且整个系统也变得越来越复杂,模块化的节点也逐渐变得成熟,实现了价值转移、增值的目的。

2.体育物流价值模块的分解与整合

体育物流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通过提供物流服务实现价值链的增值。随着物流服务业务流程的不断延长,物流行业内部已经形成了多个相互独立的、具有一定比较优势的增值环节,比如货物的搬运、货物的运输、货物的储存以及货物的再次配送等,每个环节都实现了价值增值,即价值模块。体育物流的各个价值模块能够完成特定的功能,而且凭借标准化的界面接口可以进行对接从而组成更为复杂的体育物流服务系统,也就是说体育物流各个模块具备了即插即用的功能,比如货物的装卸由单独的服务公司承担以后,物流服务商可以降低管理员工的成本,需要进行货物搬运服务时可以即时交予专门的搬运公司来完成。体育物流价值模块的分解与整合,一是首先要进行价值模块的分解,通过分解将体育物流这一复杂的流程分解成若干个可以独立运作的、具有一定半自律性质的子系统,比如具有存储功能的仓库、二次物流配送服务商等等;二是价值模块的整合,通过标准接口将一系列能够独立发挥作用的子模块进行整合,构成复杂的体育物流服务系统。模块化背景下,体育物流的各个价值模块是构成体育物流价值链的“单元”,传统的体育物流服务行业通过裂变、分解,形成了可以进行重复利用的、兼容性较强的、具有标准界面定义的系列价值模块。本文中,为了简化物流服务的模块化分解过程,将物流服务分为规划设计、基本功能以及信息服务等三个基本的模块,然后在这三个模块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分解。对物流服务进行模块化分解之后,各个模块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性,通过一定的标准彼此之间进行对接,从而完成整个物流服务过程。企业为了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彼此之间也倾向于采取联合合作的战略,把整个体育物流价值链连接起来,转化为体育物流服务行业的价值体系,也就是实现了体育物流服务的完全外包,从而最大限度地满足了用户的差异化需求,适应了当前体育物流服务行业剧烈竞争的环境变化。对于体育物流服务行业来说,物流服务外部价值网络是行业内部各个利益相关者间通过彼此相互影响形成的系统的、规范的价值生产、增值、转移的关系以及结构,各个模块为了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会彼此相互寻找使用对方能力以及资源的途径,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就实现了对体育物流服务价值的分解和整合,形成了体育物流服务的外部价值网络。

3.体育物流的模块管理

从模块化理论应用的实际情况来看,模块化理论更多地是在产品设计、生产等制造型的企业内部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比如飞机制造行业、电脑生产企业等,通过实施模块化生产,这些行业或者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度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但是,模块化理论在无形产品或者服务中的应用比较少,如何对体育物流这一特殊的行业实施模块化管理,直接关系到体育物流模块化发展的可行性。笔者认为,体育物流的模块化发展应该主要从深度管理、体育物流的模块标准化两个方面着手,这是体育物流模块化发展的关键所在。

(1)体育物流模块的深度管理。体育物流模块的深度管理应该围绕前文分析中提到的10个基本模块展开,深度管理的目的是对可替代模块实施有效管理,物流运输模块就可以用多式联运服务、单一运输服务等模块进行替换,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模块化分解出现的物流服务的过度定制化,还可以兼顾到客户对差异化体育物流服务的需求,因此更加有利于提高体育物流服务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在进行替代模块的设计时,可以通过两种方式来实现,一种是与客户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客户对体育物流服务的需求来判断模块化分解是否合理,另一种是利用波斯顿矩阵分析体育物流服务模块是否具有可行性、合理性。在实践中,往往会综合利用这两种方式对体育物流服务模块化的合理性进行评价,这样评价的结果可信度更高。以波斯顿矩阵分析为例。育物流市场占有率和体育物流销售增长率作为两个评价的指标内容,共分为明星模块、问题模块、金牛模块以及狗类模块。体育物流模块化分解应该尽量达到明星模块的要求,该模块代表企业在体育物流服务行业中的市场占有率极高、销售增长率较高,具有极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的潜力;而狗类模块正好相反,应该是淘汰的模块化分解方法。问题模块和金牛模块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两个方面各占一个优势,通过适当的改进可以达到明星模块的要求。事实上,对体育物流实施模块化分解以后再进行波斯顿矩阵评价,根本目的是淘汰狗类模块,然后对问题模块、金牛模块进行改进,从而达到体育物流服务明星模块的要求。

(2)体育物流模块的标准化。模块化理论应用的一个关键要求是要建立标准化的接口,即实现体育物流模块的标准化。建立标准化的接口能够实现规模化服务,物流服务的效率、质量都会得到有效提升,减少了无效作业和事故发生的几率。体育物流服务模块的标准化应该围绕体育物流服务基础设施、体育物流服务术语、作业标准规范、流通环节标准规范、信息化标准规范、物流单据票据的标准化以及其它行业内的各种标准等,这些标准是实现各个模块或者子系统之间进行对接的有效载体,离开了标准化接口,体育物流服务的模块化分解就失去了价值。

二、体育物流模块化发展的意义

对体育物流服务进行模块化分解,可以将复杂的物流服务系统分解为一个个子模块,由各子模块承担一定的任务,再次组成复杂的物流服务系统。实施模块化运作对于体育物流行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体育物流的模块化深化了分工合作,体育物流实施模块化分解与传统的专业分工并不相同,模块化分工是专业分工的前提条件,模块化不仅仅是对系统的分解,还包括一个有效整合的过程,深化了体育物流服务行业的分工合作。

(2)模块化创造了选择价值,模块化分解之后,各个环节(模块)独立功能更加明确,不仅实现了价值的增值,而且各个模块由于具有了更大的独立性,可以进行价值的选择。

(3)深化了系统效应,模块化分解再进行整合之后,体育物流作为一个更为复杂的系统,服务链得到了延伸,系统效应带来了体育物流服务的价值增值。

(4)模块化开拓了创新空间,模块化分解之后,各个模块可以独立运作,能够根据本模块的特点进行适度的创新,“积少成多”,通过各个独立子系统的创新最终实现了体育物流服务企业的持续创新,从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提升。

三、结论

物流行业服务标准篇4

摘要:随着互联网时代的训练临近,电子商务运营战略、服务标准、供应链管理等各方面的内容,已经成为了制约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主要因素。本文主要是就服务与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物流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法律责任

中图分类号:D922.2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379-(2018)02-0233-01

作者简介:张俊华(1965-),女,汉族,湖北十堰人,法学学士,汉江师范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民商法。

一、第三方物流在协同电商战略中规避法律责任的策略

首先,必须根据电子商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第三方物流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予以明确的规定。为了确保电子商务运营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增加其在电子商务发展过程中的投资成本。因此,相关立法机构必须为在强化第三方物流民商法的同时,明确物流契约领域中的模糊地带,才能在充分尊重第三方物流企业合法权益的基础上,对其履约行为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同时立法部门必须站在《合同法》的角度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合同细则进行明确的规定,利用相关法律规范契约双方的合同执行情况。另外,在《合同法》修订的过程中,必须要确保现代物流业务的特点可以最大限度的体现出来,同时通过规范的法律条文约定物流契约所涉及到的服务内容;其次,随着电子商务企业的迅速发展,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承担的法律责任也相应的增加。由于电子商业领域与其他传统行业相比较而言不仅市场竞争更加的激烈,同时其要求电子商务企业在制定市场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要求第三方物流企业与其同步实施其所指定的发展战略。第三方物流企业为了满足电子商务企业日益增长的物流配送需求,必须加快现有物流配送体系改造的力度,确保其符合电子商务企业所提出的要求。另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在改造自身物流体系的过程中,必须根据物流行业的特点制定规范和标准的服务流程,才能发挥出其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虽然委托人与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签订了相关的物流业务合同,但是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根据快速相应战略所提出的要求,加大专业物流资产投入的力度,才能在满足电子商务企业战略发展需求的同时,促进企业自身经济效益的稳定增长。

二、以电子商务为基础制定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标准

首先,必须通过立法的方式制定规范的第三方物流服务标准。第三方物流服务标准的制定,国家立法机构在制定电子商务领域第三方物流服务标准的过程中,必须与国际标准化组织紧密的结合在一起,通过科学的论证和研究之后,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才能制定出符合我国第三方物流行业发展的行为准则。而这一标准的制定和实施则必须遵循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以第三方物流行业为核心,制定适合物流行业的专用机械设备和工具标准、物流技术实施标准。物流服务质量检测标准等相关技术标准;(2)以第三方物流行业为核心制定完善的仓储、运输、包装、装卸、物流信息组织等执行标准;其次,电子商务企业需求与物流标准协同性的增强。第三位物流企业在制定相关标准的过程中,必须站在服务电子商务领域的角度深入的分析现有服务标准在制定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应的完善,才能促进其服务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升。另外,第三方物流行业所制定的物流服务标准必须适合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需求,确保电子商务领域与物流系统的紧密融合,才能发挥出其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

三、规避供应链赔偿责任风险法律责任的策略

加强电子商务供应链中衍生赔偿责任风险契约的规范力度,是制定物流操作过程中货物损毁风险赔偿标准的基础。一般情况下,第三方物流企业都会采取预设货物损毁风险情境的方式,设计应对货物损毁风险的方案,同时对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分类管理。而对于物流运输过程中出现的无过错风险责任第三方物流企业则主要通过定理免责条款的方式规避自身有可能要担负的赔偿责任。而对于部分有过错风险,则主要是采取根据物流合同规定的方式固化可能发生的风险责任。另外,第三方物流企业必须与客户在相互协商的基础上签订双方认可的物流契约,同时在契约中明确的规定需要第三方物流企业所承担的风险类型,才能有效的避免未来索赔过程中出现担负无限赔偿责任的现象发生。如果没有签订正规物流契约合同的话,那么第三方物流企业则应该根据货物损毁的事实以及发生损毁的相关环节,明确各自所要承担的责任,解决货物损毁出现的赔偿纠纷。由于物流合同中的条款无法涉及到所要的风险类型,从而导致物流业务开展过程中经常出现风险类型超出物流合同规定的现象,而这也是导致双方难以就货物损毁价值达成一致的主要原因。因此物流合同契约双方遇到此类问题应该采取委托第三方机构认定物流货物损毁价值的方式,以确保货物损毁价值认定公允性的有效提升。

四、结语

总之,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虽然加快了社会系统分工的精细化,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新经济产业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因此电子商务企业与第三方物流企业法律赔偿责任的明确,不仅有利于电子商务领域与物流领域的紧密融合,同时也为物流产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许前川.服务电子商务的第三方物流法律责任研析[J].商业经济研究,2017,19:118-120. 

物流行业服务标准篇5

[关键词]中石化 物流服务 客户服务 竞争力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开始关注客户服务,去主动靠近顾客,顾客服务成为企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作为顾客服务主要组成部分的物流服务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

一、物流服务与竞争力的内涵及物流服务水平的确定

物流服务是企业为了满足客户的物流需求,开展一系列物流活动的结果,物流的本质是服务,它本身并不创造商品的形质效用,而是产生空间效用和时间效用。现代物流管理的核心是在成本有效的范围内,向物流需求方及时有效地提供物品和服务。现代物流管理以客户满意为首要目标,在物流企业经营战略中确立客户服务的标准,通过物流服务差异化途径保证物流服务的高水平。

(一)物流服务是客户服务的一部分

企业物流服务属于客户服务的范畴,是客户服务的主要构成部分,物流服务主要包括以下三个要素:(1)有顾客所期望的商品(如中石化销售企业经营的成品油),对于客户所期望的商品有足够的存货保证(备货保证),(2)在顾客所期望的时间内传递商品,包括商品长距离的运输保证和近距离的配送保证(输送保证)(如成品油从炼厂到油库或从油库到加油站到用户),(3)符合顾客所期望的质量,保证商品的质量满足客户的期望(品质保证)(如成品油各项质量指标合格)。现代物流对于服务的要求可以用5R(5个合适)来表示,即将合适的产品、以合适的数量、合适的价格、在合适的时间送达合适的地点。

(二)物流服务是企业的产品

从提供物流服务的物流企业角度看,物流服务是企业的产品,其产品内容就是物流服务的内容,物流企业的服务要满足货主企业向其客户提供物流服务的需要,在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上以货主满意为目标,在服务能力上从适量性、多批次、广泛性方面满足货主需求,在服务质量上从安全、准确、迅速、经济等方面满足货主需求。作为物流企业,要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开拓市场,就必须把握工商企业物流需求的内容和特征,将物流服务融人到工商企业的物流系统中去,树立以货主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三)物流服务与企业竞争力

作为企业客户服务一部分的物流服务,最终要通过顾客的满意度体现出来,客户对于企业物流服务的评价主要体现在商品的库存保有率、订货周期和配送水平等方面。对于最终消费者来说,希望能在零售商那里买到品种齐全的商品,并受到良好的配送等服务。库存保有率、订货周期和配送水平正是构成企业物流服务的主要内容,物流服务是增强商品差异性、提高商品竞争优势的重要因素,它直接影响到企业整体运作水平,已经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四)物流服务水平的确定

企业物流服务水平决定于企业的物流系统,物流系统是指按照计划为达成物流目的而设计的相互作用的要素的统一体,其目的与作用是将货物按照规定的时间、规定的数量、以最合适的费用,准确无误地送达目的地,完成物品的使用价值的物理性转移,最终实现物品的社会价值。物流系统的构成要素有(1)资源要素,即人、财、物、设备、信息和任务目标等;(2)功能要素,即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基本物流活动环节;(3)节点线路要素,即工厂、商店、仓库、物流中心、车站、码头、空港等物流据点以及连接这些据点的运输线路、运输方式与信息传递手段构成的物流系统基本要素;(4)支撑手段要素,主要包括体制制度、法律规章、行政命令、标准化系统;(5)物质基础要素,即物流设施、物流装备、物流工具、信息技术及网络、组织及管理等;(6)系统的流动要素,即流体、载体、流向、流量、流程、流速等。物流系统工作涉及到原材料采购供应、库存管理、销售预测、结点网络设计、运输和配送等许多方面,其中每一项工作的质量都会影响到作为系统输出的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要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首先必须提高物流系统中每一项工作的质量。

一个企业如果具有优势的物流服务水平,就可以在适当的物流成本下提供最优的物流服务,从而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物流水平的确定也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主要包括:(1)对顾客服务进行调查,采取问卷、座谈和专访等方式,收集物流服务信息,了解顾客提出的服务要素是否重要,他们是否满意,与竞争对手比较有什么优势;(2)顾客服务水平设定,根据对客户服务调查的结果对客户服务各环节进行界定,初步设立水平标准;(3)基准成本的感应性实验,即顾客水平变化时成本的变化程度;(4)根据顾客服务水准实施物流服务;(5)建立反馈体系,可以及时了解顾客对物流服务的反应,为改进物流服务质量提供帮助;(6)对业绩进行评价,企业应对物流服务水平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检查有无索赔、破损、事故等,从而了解服务水平是否达到标准,成本的合理化程度如何,企业利润是否增加,市场占有率是否提高等等;(7)基准与计划的定期检查,物流服务水准是一个动态过程,顾客物流服务水准确定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经常检查、变更以保证物流服务的效率;(8)对标准进行修正,对物流服务标准执行隋况和效果进行分析,发现存在问题,就要对标准进行适当的修正。

二、中石化销售企业物流服务的现状

中石化销售企业是进行成品油营销业务的大型企业,全面负责所属成品油的销售管理业务,对各省区市石油公司的人、财、物进行统一管理。其营销业务由四大部分构成:一是通过加油站、石油商店、农村及水上网点等零售网络向社会用户供应成品油,这是成品油经营的核心业务;二是通过大区公司直供国家重点用户;三是向社会经销商和独立零售商供应成品油;四是向终端用户(非加油站)直销配送成品油。

现在,按照销售公司“物流一级管理,会计一级核算,财务集中管理,营销两级管理”的体制设计,省石油公司在组织架构上进行了整合,整合调运、安全、数质量、人事等部门的相关职能,组建物流中心,同时将地市公司的调运和仓储业务、油库设施及人员剥离出来,由物流中心对其人、财、物实行统一管理。物流中心是成品油仓储和配送的专业管理中心,负责油品到库及加油站出库前以及直销用户配送全过程的储存、运输、安全和数质量管理,为零售中心、商业客户中心、燃料油中心提供优质的物流服务,并通过全省一、二次物流的优化和集中统一配送,降低物流成本。

目前,成品油的运输结构主要有铁路、公路、水路、管道,中石化销售企业在强化运输组织的同时,按照降本压费、强化考核的总体要求,以运杂费控制为切人点,加强物流过程控制,促进物流整体优化,做了大量开拓性的工作:一是资源优化,根据市场需求,加强产销衔接,合理摆布资源,最大限度减少区间调拨,实现资源就近供应;二是流向优化,利

用成品油物流优化Dpo软件优化运输流向,减少非经济流向,力求一、二次物流最佳结合,三是运输方式优化,在努力提高管道运输比例的同时,全面优选铁路、公路、水路运输方式,合理调整运输结构,压降综合运费;四是储运设施优化,根据资源优化和管道建设情况,关闭、整合低效油库,按照配送中心辐射范围组织二次运输,加大考核分析和过程管理力度,降低或取消不合理运杂费支出,降低保险保价费支出。

通过理顺物流专业化管理体系,建立集中统一的物流信息化管理平台,规范物流配送管理流程,降低了库存水平,减少了库存占压资金,提高了车辆利用率,压降了运输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管理效益和社会效益。

但是,物流服务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一是成品油运输结构不合理,如2000年销售企业一次运输中,铁路占43%、水路占41%、公路占15%、管道仅占1%,不合理的运输结构和运输手段,造成物流成本居高不下,运输效率较低的局面;二是在物流服务水平的确定过程中,未能详细了解顾客有关物流服务水平的需求,也缺乏对竞争对手物流服务水平的了解;三是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还不够完善,如使用频率很高的企业内部eRp系统出现故障的频率也很高,使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大打折扣,也使顾客对企业的满意度大大降低。

三、中石化销售企业提升物流服务水平与竞争力的途径

(一)充分发挥储存容器和运输工具的效能

做到多储、快运、快装、快卸,加快车船周转。在组织调运油品时,要选择最合理的调拨方式和运输方式,尽量组织直达运输,开展“四就”(就厂矿、就车站、就码头、就仓库)直拨业务,安全、迅速、经济地全面完成调运、储存业务,保证市场供应。

(二)树立顾客至上的服务意识

根据经营部门的信息和竞争企业的服务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市场导向型物流服务,想方设法接近客户需求,并能对其进行及时控制。

(三)建立和完善物流信息系统

物流信息系统是物流服务的中枢神经和支持保障,利用电子化、网络化手段完成物流全过程的协调与控制,实现从网络前端到终端客户的所有中间过程服务。

(四)借助外部资源,提高企业的物流服务水平

发达国家的许多企业已逐步将物流功能委托给第三方物流公司,中石化销售企业自身建立了物流中心,但并非专业的物流公司,因此可以考虑将一部分业务外包出去,因为外包有两大好处,一是能降低企业的物流成本,如可不再保留车辆等物流设施和设备,对物流信息系统的投资也可转嫁给专业物流企业来承担,这样就可以减少投资和物流运营成本;二是能使企业获得良好的服务,专业的物流企业在提高顾客服务水平上有其独到之处,非专业的物流企业可比,另外可以把售后服务、退货处理、废弃物回收等业务包给专业的物流企业承担。

(五)开发有特色差别化的物流服务

成品油是一种特殊商品,不像其他商品那样丰富多彩,但中石化销售企业可以围绕成品油开展增值的物流服务,即针对特定客户或特定物流活动开展定制,包括以客户、促销、制造、时间为核心的服务,可因企制宜、因客(户)制宜,根据成品油的特点开展以客户和时间为核心的服务;同时要重视了解和收集竞争对手的物流服务信息,针对激烈竞争的成品油市场,加大加油iC卡宣传促销和售后服务工作力度,发展加油站非油品业务完善其服务功能,树立品牌形象,促进主营业务。这些都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需要。

(六)加快建设和完善一体化物流组织

一体化物流组织结构的目的是统一企业所有的物流功能和运作,企业将可操作的物流计划与功能运作归于一个专设的物流经理之下,在实践中的表现是大型企业的物流子公司。它适合运用在特大型制造业企业与大型流通企业,并且必须以高度的信息化手段进行物流流程的准确和及时控制。中石化销售企业是大型流通企业.已经组建物流中心,可以朝建立一体化物流组织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翁心刚。物流管理基础.中国物资出版社2002

[2]刘联辉物流系统规划及其分析设计中国物资出版社2006

物流行业服务标准篇6

关键词:铁路;现代物流;物流标准化

随着国民经济进入“新常态”,铁路也加快了深化改革的步伐,铁路总公司进一步推动铁路货运向现代物流转型发展,并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使铁路跃入世界第一流的物流企业的行列。要完成这一转型,就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摆在铁路企业面前,那就是怎样通过提升物流服务质量,来重新建立铁路企业在我国现代物流体系中的优势地位。

铁路物流标准化建设是推进铁路物流现代化的基础,是铁路与国内同行及国际接轨的重要基石。对于实现铁路向现代物流转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物流标准化对铁路发展现代物流的重要性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物流标准化是物流产业发展的基础,它不仅是促进企业完成现代化管理的重要手段和基础,同时,还对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效益具有重大的决定性意义。以实现托盘的标准化为例:据相关数据显示,以12.5米的厢式卡车为例,其散货运输的装卸时间大概是3~4小时。而如果引入托盘标准化作业之后,可以将装卸时间大幅缩短,只需用时30分钟左右即可完成,装卸效率提高了约90%左右,进而其他指标也可得到改善,如货品破损率约为原有的一半。托盘的标准化的推广可以促使企业以租赁代替自行购买,使平均使用成本降低18%。这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物流行业的长期发展而言均至关重要。据统计,我国有8.6亿个各类托盘,一半以上是企业内部使用。铁路使用的托盘大都为企业自备,少量为铁路系统所有。2011年铁路产权的托盘仅占1.38%,企业自备托盘占到98.62%;循环使用的托盘仅占1.3%,一次性使用的托盘占到98.7%。

通过实例证明,物流标准化建设是铁路企业赶超国内外先进企业的重要途径之一,对推进铁路物流现代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我国铁路物流标准化程度相较于发达国家来说,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诸如在各类车辆装卸设备之间、其他运输方式之间等,都存在标准不统一,不能够做到有序衔接;多式联运发展缓慢,物流包装与设施的标准之间缺乏有效协调,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我国铁路企业在物流现代化的转型中,信息化标准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上述问题可以看出,标准化的不完善,导致物流成本大幅攀升,物流效率却没有得到进一步改善甚至是大打折扣。铁路企业为这些问题已经付出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因此,铁路企业想要改善这一情况,大幅提升物流服务质量,进而在现代物流体系中发挥骨干作用,就应该加强对物流标准化的建设。

二、铁路物流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铁路正处在向现代物流转型的攻坚期,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例如标准化工作与铁路物流发展不配套等。导致此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铁路企业把大量精力和财力投入在业务拓展、硬件建设等方面,在系统研究上下的功夫还不够,对物流标准化体系的技术支撑方面存在一定的盲区。

1.缺乏设置专业的标准化工作管理部门。目前,铁总并没有设立专门的、针对铁路企业的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也没有专业的人员及定编来从事相关的工作,因此,铁路企业不能准确的制订铁路物流服务标准,难以快速有效的落实各项具体的工作,也很难掌握各项标准在实施过程中的动态和效果。同时,由于没有专业的部门,铁路企业不能及时与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直接进行业务沟通、对接,很难快速有效的掌握和消化社会物流服务标准,了解其他企业在标准化过程中的进展,从而限制了铁路物流企业与社会物流服务的对接。

2.铁路物流标准与其他运输方式服务标准衔接不畅。作为开展多式联运、形成一体化物流服务的必要条件之一,如何将不同运输方式有序的衔接并保证其效率,是摆在所有物流企业面前的课题。鉴于随着国家标准的相继制定,许多采取非铁路方式运输的物流企业已经逐步形成了适合自身条件的物流服务标准并日趋成熟化,整个物流行业也在这一发展方向的引领下快速发展。但是回看铁路企业自身,由于其采用的各项标准在现阶段只适用于铁路内部,在与其他运输方式的对接上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如海运集装箱与铁路集装箱和空运集装箱的“标准不统一”,其原因就是在于铁路运输有其自有的一套集装箱标准,而这套标准与海运所采取的标准又无法有效衔接,使得海铁联运必须对经过铁路运至的货物再次拆箱、装箱后,才能采取海运方式继续完成物流的过程。这就造成了包装成本因多次拆装而升高,以及储存费用的进一步增大。上述例子中运输方式间标准的不兼容性的现象,严重的影响了我国综合运输的发展,拉低了整个物流流程的效率,很难达到节约物流成本的目标。

3.原有铁路货运标准与现代物流增值服务标准的对接并不配套。为了适应现代物流的要求,铁路企业正在逐步发展一系列具有铁路特色的物流增值服务,如门到站及站到门服务,为客户提供仓储、包装等增值服务。但是,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并没有针对不同服务功能而形成与之配套的专业化作业标准。由于时间和地点的变化,同一客户得到的服务体验不尽相同,从而由于服务水平的不一致导致客户满意程度得不到实质性的提升。例如,现有的运输、装卸等设备的标准与托盘标准缺少有效衔接,导致托盘在整个物流过程中的流通性大大降低,进而限制了货物运输、仓储、搬卸等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的水准提升,最终使得整个物流过程的运作效率大大降低。基于以上情况可得出,进一步调整铁路现有货运作业标准,使其与物流增值服务形成统一,有助于铁路物流网络化经营和一体化动作的实现。

三、推进铁路物流标准化建设的几点设想

1.增加铁路物流标准化的专门管理部门。在既有的铁路标准化工作管理体系中,通过向其他企业借鉴经验,科学的设置各级部门,明确部门的职责,细化分工,确定人员的构成,形成经费管理、检查督导、约束激励等一整套相关制度。完善各类作业的流程,制定设备质量管理的标准,明确各岗位作业的标准,建立在安全性、实用性、执行性等方面都符合国内外相关要求的铁路企业物流服务标准体系。

2.强化标准的通用性和规范性。通过实践中的逐步摸索,加快铁路物流标准纳入国家标准体系的步伐,以此推进铁路物流标准纳入全国物流标准化中场及规划的目标;通过组织相关人员研究,推出一整套适应全国不同地区的基本服务标准和规范,在与客户就签订物流服务合同进行谈判时,以此为依据与其确定各项业务的收费标准、服务范围等内容,进一步明确双方各自担负的责任与享受的义务;加强铁路企业物流系统与相关其他系统的契合度,充分发挥和利用铁路标准在综合物流标准体系中的优势及铁路自身的重要地位,确保铁路在多式联运中的骨干作用。

物流行业服务标准篇7

内容摘要: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以整合现有物流资源为基础,以高效率低污染方式满足分散的社区物流服务需求的新型物流组织方式。由于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差异化,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依赖于完善的运行机制。本文在构建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的基础上,探讨了其运行的组织机制、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及协同决策机制。

关键词:城市社区物流服务物流共同化运行机制

引言

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一种以高效率低污染方式满足分散的社区物流服务需求的新型物流组织方法。它是各种配送主体以实现企业间资源共享为前提,在集成社区物流需求的基础上,对不同发货人的物品进行优化组合,采用统一化、规范化的单一窗口服务模式,由特定的社区配送服务人员针对特定社区集中开展配送服务。这种社区物流组织模式可发挥配送作业规模经济性,缓解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降低物流成本,满足社区居民生活需要。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顺利实施依赖于完善的运行机制。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运行的组织机制、合作机制、信息共享机制及协同决策机制。

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

在以“厂商中转中心派送网点社区居民”为基本流程的传统城市社区物流服务模式下,不同物流服务商各自独立完成社区配送,从而形成大量物流设施设备资源浪费、运输效率不高、对社区环境造成污染及服务质量不高等弊端。而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模式(见图1)以“厂商城市物流中心社区物流中心社区居民”为基本流程,它突破了单个物流服务商的界限,实现了企业之间资源的共享。首先由城市物流中心通过信息平台,在集成社区物流中心需求的基础上,对由干线运输服务商运抵城市物流中心的不同厂商的货物进行优化组合,集中配送至社区物流中心;然后由社区物流中心依据社区居民需求,采用统一化、规范化的单一窗口服务模式,由特定的社区配送服务人员针对特定社区开展配送服务。城市社区物流服务的共同化是对传统模式下的中转中心或营业网点的横向整合,变分散配送为集中配送,以实现配送作业的规模化,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运输效率,缓解交通混杂和空气污染,降低物流成本,同时也方便了社区居民生活需要。

组织机制

完善的组织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成功实施的先决条件。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是实施物流服务共同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具有不完全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它从性质上属于准公共产品。准公共产品既具备一定的公益性,又具备一定的市场性,其供给应该注重政府主导与市场参与相结合(陈小安,2006)。因此,本文认为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推行应采取“行政-市场”两阶段组织模式。

在以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设施规划、选址和建设为主的第一阶段,要以政府的行政组织手段为主。因为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过程,是城市物流资源整合和系统集成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利益调整的过程。这一调整过程势必会影响一部分相关者的利益,只有政府动用行政力量才能保证物流共同化的顺利推行。另外,由于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投资回报期较长,所以政府也应成为主要投资者。

在以正式运营为主的第二阶段要坚持使用市场手段。由于准公共产品有政府的行政力量与财政力量作保证,在提供服务时容易出现不注重服务质量的现象,因此应该引入竞争机制和经济激励措施,避免因垄断产生服务水平下降,从而促使准公共产品的服务得到不断优化与提升(张京京、刘嵩,2012)。政府可通过招投标等方式将城市社区物流的运营权授给企业,由企业按照市场规则来经营。

两阶段模式的组织机制既保证了社区物流共同化服务的公益性,又引入了市场活力,使其管理与服务不断趋于完善。

合作机制

合作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成功实施的动力来源。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实际上是由物流服务商、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社区居民组成的物流服务供应链系统。供应链合作可以降低成员企业之间的协调难度,减少交易成本,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获得供应链合作而产生的超额利益(马翠华,2009)。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成员之间良好合作机制的形成有三个关键:

第一,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作为社区物流服务的集成商,在选择物流服务商时,要兼顾企业相容性、服务能力、合作承诺三方面标准。企业相容性是指社区物流服务的集成商在选择干线物流服务商时,要考虑双方在战略目标、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方面的适应性。社区物流共同化虽然有政府的参与,但不能强制企业加入共同化体系,必须由双方自愿达成共同化的意愿才能保证正常合作。服务能力是指参与方应具有很强的物流服务专业能力,并且还要考虑双方能力的互补性。社区物流共同化的推行逐步淘汰一些散、小、弱的物流服务商。合作承诺是指合作企业能为促进长期稳定关系而愿意承担一定义务和责任,其中包括社会公益性方面的责任。

第二,社区物流共同化项目是一项长期稳定的项目,合作成员应该选择中长期的合作形式,减少临时合作的情况。有限次数的合作容易引发合作方的机会主义行为,从而破坏合作。而长期的物流服务合作增加了任何一方的违约成本,从而减少甚至杜绝败德行为。

第三,对社区物流共同化项目的合作实施进行动态跟踪和评价,以便及时修正。基于社区物流共同化项目的社会公益性和盈利性,其评价主体应包括政府和社区物流经营者双方。在评价内容上,政府侧重从交通拥堵缓解程度、噪声及尾气污染减少程度、社区安全保障程度、解决就业人数等指标去跟踪评价;社区物流经营者侧重从车辆和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各项作业(进出货作业、储存作业、流通加工作业、盘点作业、订单处理作业、拣货作业、配送作业)操作效率、客户满意度、利润率等指标去跟踪评价。

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成功实施的必要支撑。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是对原有分散化的配送服务供给和配送服务需求的整合和集成,这一过程是通过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来实现的。因此,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与从事干线运输的物流服务商和社区居民之间的信息共享,成为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前提条件。本文在卢冰原等(2011)面向社区提出的双向一体化智能物流信息平台的基础上,构建基于web的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信息平台,该平台主要由城市物流中心信息平台和社区物流中心信息平台两个二级平台组成。物流服务商、城市物流中心、社区物流中心及社区居民通过该平台实现信息共享。

城市物流中心信息平台位于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信息平台的顶层,包括前台业务管理模块、后台业务管理模块和智能决策支持模块。前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配送预约、退货预约功能。相关企业(主要指干线运输服务商、本区域的商贸企业等)可以通过配送或退货预约功能,委托物流中心进行社区配送或退货回收。后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订单管理、仓储管理、分拣管理、送货管理、退货管理、车辆管理等功能。智能决策支持模块由知识库管理系统和模型库管理系统作为支撑。知识库中知识主要包括区域服务站知识、合作企业知识、企业内部业务知识等,通过知识地图、知识社区等方式进行访问和共享。模型库中模型涵盖仓储管理、车辆调度优化等众多领域,提供统计、预测、仿真等能力。

社区物流中心信息平台位于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信息平台的底层,包括前台业务管理模块、后台业管理模块以及知识管理模块三部分。前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商品订购、退货预约、社区论坛、即时通讯等功能。通过前台业务管理模块可以收集社区客户需求信息、配送要求以及退货信息。后台业务管理模块主要发挥订单管理、仓储管理、分拣管理、配送管理、退货管理等功能。知识管理模块利用数据挖掘等工具,从各类社区数据库中进行知识发现,经评估后存放在社区知识库中,通过知识库管理系统进行维护。同时通过知识地图、知识社区等功能,提供了良好的知识获取、知识共享的平台。

协同决策机制

协同决策机制是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长期发展的基本保障。为避免社区物流服务供应链的双边际效应,提高决策正确性,协同决策机制显得尤为重要(张辰彦,2007)。在社区物流服务供应链中,作为集成商的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对其他成员的决策具有很大影响力,比如城市物流中心制定的服务价格直接影响到干线运输商的利润。但作为非核心成员的物流服务商作为独立经济理性人,不会放弃自主决策的权力。在协同决策机制下,作为非核心成员的物流服务商能根据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的决策,选择使自己目标优化的对策;城市物流中心和社区物流中心在选择策略时,也考虑到作为非核心成员的物流服务商可能采取的策略对自己的影响,然后在尽可能范围内做出整体的最优决策。这种协同决策分为两个层次,即战略决策和战术决策。

战略决策是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成员之间的一种协同决策,处于决策模型中的最高层。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成员之间是一个跨组织、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既独立又合作的虚拟体,其战略目标与内容必须兼顾所有成员的利益得失,最终目标是达到多赢。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的战略决策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对城市社区物流共同化具有重大影响并且指导其发展方向与目标的内容,主要包括:共同化成员之间的合作模式、共同化成员的进入与退出机制以及约束机制及行为准则、共同化的运作目标及管控方案、共同化利益分配、风险防控机制等。二是每一共同化成员企业内的战略决策内容必须服从共同化的战略目标,不能与其产生冲突。

战术决策的总体目标是在社区物流共同化运行过程中,根据社区物流业务逻辑和工作流程,对战略决策的内容进行总体设计与安排,并同时对战略决策中的不合理内容进行反馈与修改。战术决策内容的重点是对共同化过程的设计、安排、协调、控制与监督,具体内容包括:订单需求传递设计,货物包装的标准设计、物流条码的标准设计、货物流转过程设计、费用结算过程设计、客户服务过程设计等。

结论

在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模式中,参与主体的多样化和差异化使其运行过程变得相当复杂。只有具备完善的运行机制,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才能实现应有的发展目标。对于城市社区物流服务共同化的顺利推行而言,组织机制是先决条件,合作机制是动力来源,信息共享机制是必要支撑,协同决策机制是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陈小安.我国准公共产品垄断与竞争性供给改革[J].经济体制改革,2006(5)

2.张京京,刘嵩.公交车理论在准公共产品服务中的启示[J].学理论,2012(23)

3.马翠华.基于能力合作的物流服务供应链协同机制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9(2)

物流行业服务标准篇8

【关键词】物流;标准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S618文献标识码:a

一、前言

随着电商行业的蓬勃发展,物流货运企业也越来越多。对物流行业实行标准化管理是十分必要的。

二、物流标准化内涵及基本任务

1、内涵

物流标准化是流通业现代化的基础。物流标准化是以物流系统为对象,围绕运输、入库检验、储存、装卸、配送以及物流信息处理等物流活动制定、、实施有关技术和工作方面的标准,并按照技术标准和工作标准的配合性要求,统一整个物流系统的标准的过程。标准化可以加速流通速度,保证物流质量、减少物流环节,降低物流成本,极大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和管理效率及经济效益。标准化不仅是企业生产的基础,也是物流发展的基础,我国物流企业大多处于起步阶段,更要注重物流标准化的问题。物流标准化包括物流软件、硬件的标准化。硬件标准主要是指物流运作过程中相关机具、工具的标准及配套标准,从一个作业流程到另一个作业流程衔接的标准,物流仓库、堆场、货架的规格标准、建设标准,信息系统硬件配置的标准等;软件标准是指物流信息系统的代码、文件格式、接口标准,物流管理、操作规程等。

2、物流企业标准化工作基本任务

物流企业在实行标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在贯彻落实国家关于标准化工作的法律、法规、政策、方针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技术标准为主体核心,以管理标准为支持,以工作标准为保障的物流企业标准化体系。物流企业标准化管理部门统一负责管理本企业的标准化工作,编制适应本企业的标准化管理体系,组织标准的实施和对标准的实施进行监督检查和考核。

三、物流业标准化现状

根据物流标准化总体规范和物流货运业务的需要,物流货运的标准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物流管理的标准化;物流业务的标准化;物流网络的标准化;物流信息的标准化。

目前,我国物流货运企业的标准化管理工作主要围绕和体现在在物流货运的操作流程相关的方面。一般来说,物流货运各个站点及集散中心的流程操作按统一标准来进行,即Sop(标准化作业流程)。我国一些大的物流货运企业通过了Sop,它的整个操作流程如调度、取货、站操作、集散操作、派送等各个环节的生产作业制定了标准规程,物流货运操作的工作人员如客服人员、调度、货运员等也都规定了统一的操作规范和作业要求,不仅如此,许多物流货运企业、在物流货运人员的着装、操作区域的安置、派送车辆的标志、检修维护、取货派送的管理要求、货运人员出车、取货、理货、交接、信息的发送及接收、装货等涉及到货物流转的方方面面都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标准的制定,为企业进行有效地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操作标准的制定,微观上使公司运作更加规范,提高了工作效率,保障了货物、人员及车辆的安全性,使公司以统一的形象、标识和服务规范面对客户,提高了企业在客户心目中的地位。宏观上起到了提高了技术创新能力、开拓了市场、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有利于企业的规模效益发展。

标准的制定不一定代表标准执行的到位。在标准执行过程中,企业中存在草草行事,走过场,不照章办事的现象,没有起到实质作用,经常发生不按标准操作的现象,致使货物丢失、延误经常发生,为公司造成了极大的损失,影响了企业的形象。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者和员工存在物流标准化意识淡薄现象,有了标准也不认真执行,对企业标准的实施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有“人治”而非“法治”现象。

2、物流标准化管理思想和制度宣传贯彻不够,致使部分管理人员和职工对标准化建设作用认识不够。

3、标准实施组织执行不力,过程中监督管理不够。

四、物流企业标准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1、企业各部门分割严重,标准协调难度大。

标准的归口管理大多数设在各个管理部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而物流企业所存在的管理体制的障碍造成了各类运输方式间装备标准不一致和物流器具标准不配套。

2、还没有形成有利于物流企业标准化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物流标准化基础薄弱。

物流的各项作业分属于不同部门管理,部门制定的诸多法规如《公路货物运输合同实施细则》、《商业仓库管理办法》等虽然对规范作业和行业发展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很难适应新形势下现代物流企业的发展需要。

3、物流服务标准化工作落后

现代物流企业尤其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主要就是要满足需要诸如运输、仓储、流通加工等方面物流服务的顾客的需求。物流服务在现代物流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而要保证以最低的成本为顾客提供最优质的物流服务必须已物流标准化作为基础。

4、标准化并未得到推广

虽然个别大型物流企业已开始建立企业内部的物流标准体系,但在实际操作中,有些物流标准未得到广泛承认和推广。物流标准化的普及有赖于产业自身的发展水平,更需要物流企业共同努力。

五、完善物流业的标准化策略

1、标准化的营销策略

(一)提升我国物流企业的服务效率与服务质量

物流企业就是以运输的手段来提供服务内容的服务性行业,服务是它的生存本质。现代物流企业赖以生存的原则概括起来就是8个字――知识、创新、速度、质量。知识是理论基础,能让企业研究客户的需求;创新是手段,企业可以用它来开拓思路、发展壮大;速度是表现形式,对于任何客户来说,物流企业完成工作的速度快慢是衡量其综合实力的一个外在标准;但是只有质量,才是企业生存的根本。

(二)使得我国物流企业对人力资源的配置更合理有效

和大多数其他类型的企业一样,我国的物流企业也应当建立一个专门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并把它在公司内部提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上。

(三)建立完善企业文化,树立物流企业良好的形象

企业文化涵盖的方面也很广泛,包括企业品牌的建设与维护、员工的各类教育培训、员工的文化娱乐活动等等。一个优秀的物流企业也必定有着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在增强企业内部凝聚力和竞争力方面起着作用非常重要。

2、物流企业标准化工作的管理策略

(一)物流企业的经营成本管理工作

事先的预算工作和事后利润盈亏的总结工作应当是每一个物流企业都要做好的份内事。有效的经验总结是降低运行成本,增加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数据支撑。企业常年累计的这些信息统计数据才能变成只可令人信服的成本估算,从而为企业做好营运决策提供帮助。一般而言,此类数据的正确性和企业正常运营的时间成正比。

(二)物流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建设工作

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越来越普及的今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己成为现代物流企业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每一家物流公司都应当从战略层面的高度来正视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对于公司发展起到的积极作用。企业应当加快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并改进和完善公司内部的规范、标准和业务流程,使之与电子商务模式相配。

六、结束语

总之,对物流行业实行标准化管理能够提高工作效率,有效的减少不必要的人力,使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参考文献:

[1]房雨婷.我国物流标准化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式.管理观察.2013年3月,第2期,166-168.

物流行业服务标准篇9

【关键词】上海物流业环境分析物流业发展

现代物流(Logistics)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通和管理协调。现代物流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细化演进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它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体系。相关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业不仅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吴敬琏,2005),它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有很高的相关性。大力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回顾

1、规模继续扩大

2006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7.26亿吨,同比增长5.6%;港口货物吞吐量5.37亿吨,同比增长21.3%,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1%;航空货邮量252.73万吨,同比增长14.0%。

2、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经建成近40万平方米标准化物流仓储设施,承担了全国60%的医药物流和全市75%以上的连锁超市配送物流业务;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实施“区港联动”,在海关完善监管工作的同时,做好配套服务,显著提高货物流转和通关效率;洋山保税港区实施集装箱装卸、运输全程信息化管理,为提高集装箱中转能力奠定基础。目前已有13个航运、物流、加工项目和55家商贸型企业入驻;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货物集散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启动。

3、物流基地与产业基地开始形成联动发展机制

上海化工区学习借鉴世界级大型化工园区的成功经验,从化工企业集群的物流需求特点出发,实施“物流传输一体化”,积极引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码头、管网、储罐、铁路、仓库等物流设施进行集中投资建设和统一经营管理,构建起对外交换和内部循环相协调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化工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经营业绩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4、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

在为外商投资制造业或商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安吉天地物流整合汽车生产零部件入厂、售后和进出口等供应链管理环节,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商,整车物流服务占国内市场约35%;北芳物流已经承接了30多家全球企业的物流项目业务,在提供较高效率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不断提高自身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也增强了客户竞争力。如为菲利浦亚明照明公司节约物流成本30%。佳吉快运依托品牌输出管理,已建立覆盖全国9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服务网络,每月承接100万票业务,2006年营业收入将接近12亿元,2007年第三次被评为中国物流百强企业。

二、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

(1)经济实力雄厚,现代物流需求巨大。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96.9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5年跃上2000美元台阶,1999年再上3000美元新台阶,至2006年实现历史性跨越,达到7189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国家的水平。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江三角洲”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同时,上海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6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9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0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86.9%,平均每年增长11%。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0.9∶48.5∶50.6,第三产业比重已连续8年保持在50%以上。上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将创造出巨大的对现代物流的需求,直接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

(2)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物阜民丰的江浙两省,北临长江入海口,正好位于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枢纽。上海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使得全世界50%左右的人口可以在5小时之内到达。

(3)拥有大量的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综合人力资源。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上海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8.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4.8%,提高1个百分点。2006年,上海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高考录取率81.7%。另外,中高端物流管理人才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4)上海市政府和多个管理部门联合推进,为上海现代物流业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海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沪府发[2007]17号,2007年4月27日),下发至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支持市经委委托复旦大学上海物流发展研究院首次组织高层物流管理人员赴日本、新加坡开展专题学习考察,了解国际现代物流先进管理理念,推进了物流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市发展改革委已组织完成制定《上海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市建设交通委、市经委、市交通局和市公安局结合实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整治“客车载货”行为,进一步分析城市配送物流需求,研究完善管理措施。市财税局研究制定完善《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荐第二批税收试点物流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上海海关大力推动上海“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大物流”建设,营造高效率口岸通关环境。同时,继续支持区港联动试点,推动保税区功能转型和保税物流业发展。

2、不利因素

(1)规模偏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大多数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的方向,而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则要求物流商拥有全球化的运作网络为其提供物流支持。目前上海的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支持,而且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往往就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2)物流成本较高。企业物流成本由运营成本、库存资金成本、资本成本和分摊的管理费用四部分组成。据调查,上海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中库存资金成本和物流管理费用占比分别达到25%以上,总体上说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较大,占压资金较多。另外,物流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

(3)推动信息化、标准化的步伐缓慢。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第一要素。上海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差距,最大的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二是服务理念太差。这几年,信息网络技术普遍受到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推进速度较快,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在规划建设,已涌现了一批优秀案例,但由于主观认识差异与实际困难(如缺乏资金等),这项工作差距很大,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解决。标准化对物流业的发展生命攸关,没有标准化,物流全过程与供应链全过程将无法进行,将加大物流运作成本,而使现代物流失去意义。

三、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建议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港口、机场设施为核心,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依托,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一是推进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及后续工程、浦东机场扩建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铁路二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长江隧桥工程、内河航道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铁、河、海、空相衔接的多式联运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港口、航空运输网络,开辟新的航线,完善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衔接,不断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重点推进水水中转、水铁中转。四是完善相关物流节点的配套功能,有效发挥上海机场、港口、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的辐射作用。

2、积极培育物流主体

推动上海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还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争取早日成为上市公司。一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上海。二是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海外营销渠道。三是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努力使上海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

3、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控制存货,提高效率,物流成本将有明显的下降空间。上海部分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经过升级改造,已经拥有先进的仓储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支撑业务发展、具有先进水平的物流配送网络。上海医药物流中心自2月份试运营以来,已承担上医股份70亿元药品销售的物流业务,预计全年药品库存占用资金可下降33%。可的供应链管理中心通过精益物流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物流配送成本比同行低30%,订单满足率达到98%,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联华超市配送中心发挥现代物流设施的功效,库存商品资金下降45%,商品损耗率从万分之三降到万分之零点一六。通过物流管理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4、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基础应用,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化上海电子口岸建设,规范物流各环节公共信息交换标准,建立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与国内外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发展提供服务。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积极组织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参与物流前沿技术研制和开发,使上海成为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高地。

5、加大物流标准化工作力度

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通行标准,集中精力研究制定一批对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一是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推广,争取先试先行。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已积极参与制定《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服务合同准则》、《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规范》等4个国家标准。安吉天地制定的汽车仓储、运输和装卸等作业标准已成为全国行业标准。二是在本市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上海物流标准化的水平。三是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推进物流标准咨询、实施及认证等配套服务工作,适应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服务需求。

6、加快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长三角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促进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一是加强物流规划的协调和配合,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物流资源,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苏通大桥竣工为契机,在包括整个苏北地区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合理布局物流设施,努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不断推进长三角港口间及相关领域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并争取若干条件成熟的行业标准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三是以上海电子商务口岸为依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向物流商务服务延伸,推进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通关模式改革,实现长三角口岸通关便利化。

【参考文献】

[1]韦恒、熊健:物流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4]陈信康:上海世博经济研究专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吴彬、孙会良:物流学基础[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6]龙江、朱海燕.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7]刘绍坚:生产业发展趋势及北京的发展路径选择[J].财贸经济,2007(4).

[8]上海市经济委员会: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又好又快发展[J].上海物流,2007(1).

物流行业服务标准篇10

【关键词】上海物流业环境分析物流业发展

现代物流(Logistics)是物品从供应地向接收地的实体流动过程,是根据实际需要,将运输、储存、装卸搬运、包装、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处理等基本功能实施有机的结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2001)。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实质流动、实质存储、信息流通和管理协调。现代物流业的出现是社会分工细化演进的必然结果,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互作用共同促进了它的快速发展,并逐步形成一个新兴产业体系。相关研究表明,现代物流业不仅降低加工成本,而且能够降低交易成本(吴敬琏,2005),它的发展水平与经济增长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升有很高的相关性。大力推进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对于率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国际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回顾

1、规模继续扩大

2006年,全市货物运输总量7.26亿吨,同比增长5.6%;港口货物吞吐量5.37亿吨,同比增长21.3%,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集装箱吞吐量2171.9万标准箱,同比增长20.1%;航空货邮量252.73万吨,同比增长14.0%。

2、物流园区综合服务功能提升

西北综合物流园区已经建成近40万平方米标准化物流仓储设施,承担了全国60%的医药物流和全市75%以上的连锁超市配送物流业务;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实施“区港联动”,在海关完善监管工作的同时,做好配套服务,显著提高货物流转和通关效率;洋山保税港区实施集装箱装卸、运输全程信息化管理,为提高集装箱中转能力奠定基础。目前已有13个航运、物流、加工项目和55家商贸型企业入驻;浦东空港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同步进行,货物集散能力不断增强,信息平台建设已经启动。

3、物流基地与产业基地开始形成联动发展机制

上海化工区学习借鉴世界级大型化工园区的成功经验,从化工企业集群的物流需求特点出发,实施“物流传输一体化”,积极引进专业化第三方物流企业,对码头、管网、储罐、铁路、仓库等物流设施进行集中投资建设和统一经营管理,构建起对外交换和内部循环相协调的物流体系。第三方物流公司在为化工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同时,经营业绩呈现稳步上升的良好发展势头。

4、第三方物流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

在为外商投资制造业或商贸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过程中,一批第三方物流企业注重供应链管理和物流信息化建设,物流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安吉天地物流整合汽车生产零部件入厂、售后和进出口等供应链管理环节,已成为国内领先的第三方汽车物流供应商,整车物流服务占国内市场约35%;北芳物流已经承接了30多家全球企业的物流项目业务,在提供较高效率物流服务的过程中,不仅不断提高自身供应链物流服务水平,也增强了客户竞争力。如为菲利浦亚明照明公司节约物流成本30%。佳吉快运依托品牌输出管理,已建立覆盖全国900多个县级以上城市的服务网络,每月承接100万票业务,2006年营业收入将接近12亿元,2007年第三次被评为中国物流百强企业。

二、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环境分析

1、有利因素

(1)经济实力雄厚,现代物流需求巨大。1992年以来,上海经济已连续15年保持两位数增长。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10296.97亿元,首次突破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按常住人口和当年汇率折算的上海人均生产总值,1990年首次突破1000美元,1995年跃上2000美元台阶,1999年再上3000美元新台阶,至2006年实现历史性跨越,达到7189美元,相当于世界中等国家的水平。正在向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目标迈进的上海,肩负着面向世界、服务全国、联动“长江三角洲”的重任,在全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这个土地面积仅占全国0.06%、人口占全国1%的城市里,完成的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港口货物吞吐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口岸进出口商品总额占全国的四分之一。同时,上海不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2006年,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997.8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增长1.1倍,平均每年增长13.2%;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205.35亿元,比2000年增长86.9%,平均每年增长11%。三次产业的比例关系为0.9∶48.5∶50.6,第三产业比重已连续8年保持在50%以上。上海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日趋合理,将创造出巨大的对现代物流的需求,直接推动现代物流快速发展。

(2)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上海地处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沿,长江三角洲前缘,东濒东海,南临杭州湾,西接物阜民丰的江浙两省,北临长江入海口,正好位于我国南北弧形海岸线中部,交通便利,腹地广阔,是名副其实的黄金水道枢纽。上海基础设施完善,已经形成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交通基础设施,使得全世界50%左右的人口可以在5小时之内到达。

(3)拥有大量的素质较高、成本较低的综合人力资源。上海人口整体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上海6岁及以上常住人口中,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占18.1%,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占24.8%,提高1个百分点。2006年,上海义务教育入学率达到99.9%,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9%,高考录取率81.7%。另外,中高端物流管理人才也占有较高的比例。

(4)上海市政府和多个管理部门联合推进,为上海现代物流业的顺利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上海市政府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了《上海市现代物流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并以市政府文件的形式(沪府发[2007]17号,2007年4月27日),下发至各区、县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对“十一五”期间的上海现代物流业的发展作了全面部署,指明了方向。市委组织部和市人事局支持市经委委托复旦大学上海物流发展研究院首次组织高层物流管理人员赴日本、新加坡开展专题学习考察,了解国际现代物流先进管理理念,推进了物流企业之间的业务合作。市发展改革委已组织完成制定《上海市“十一五”现代物流产业发展重点专项规划》。市建设交通委、市经委、市交通局和市公安局结合实施道路交通管理条例和整治“客车载货”行为,进一步分析城市配送物流需求,研究完善管理措施。市财税局研究制定完善《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管理办法》,积极推荐第二批税收试点物流企业,数量明显增加。上海海关大力推动上海“大口岸、大通关、大平台、大物流”建设,营造高效率口岸通关环境。同时,继续支持区港联动试点,推动保税区功能转型和保税物流业发展。

2、不利因素

(1)规模偏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大型跨国公司成为大多数生产经营企业发展的方向,而生产经营的国际化则要求物流商拥有全球化的运作网络为其提供物流支持。目前上海的物流企业规模偏小,不能提供这方面的支持,而且企业规模越小,运营成本往往就越高,进而影响企业的经营效益和长远发展。

(2)物流成本较高。企业物流成本由运营成本、库存资金成本、资本成本和分摊的管理费用四部分组成。据调查,上海制造企业物流成本中库存资金成本和物流管理费用占比分别达到25%以上,总体上说原材料和产成品库存较大,占压资金较多。另外,物流企业中还普遍存在着重复征税的现象。

(3)推动信息化、标准化的步伐缓慢。信息网络技术是现代物流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第一要素。上海物流企业与国外物流企业的差距,最大的在两个方面:一是信息网络技术落后;二是服务理念太差。这几年,信息网络技术普遍受到重视,企业物流信息平台推进速度较快,社会公共物流信息平台也在规划建设,已涌现了一批优秀案例,但由于主观认识差异与实际困难(如缺乏资金等),这项工作差距很大,需要有一个过程才能解决。标准化对物流业的发展生命攸关,没有标准化,物流全过程与供应链全过程将无法进行,将加大物流运作成本,而使现代物流失去意义。

三、上海现代物流业发展策略建议

1、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构建以港口、机场设施为核心,公路、铁路和内河航运为依托,高效、便捷的多式联运物流网络。一是推进洋山深水港区二期及后续工程、浦东机场扩建工程、虹桥综合交通枢纽、浦东铁路二期、铁路集装箱中心站、长江隧桥工程、内河航道改造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公、铁、河、海、空相衔接的多式联运发展。二是进一步扩展和强化港口、航空运输网络,开辟新的航线,完善国际与国内、干线与支线之间的衔接,不断提高国际中转物流能力和水平。三是根据长三角地区港口建设规划,同步设计和建设多式联运系统,重点推进水水中转、水铁中转。四是完善相关物流节点的配套功能,有效发挥上海机场、港口、铁路以及高速公路网等交通设施的辐射作用。

2、积极培育物流主体

推动上海物流企业运用现代物流理念,整合运输、仓储、配送、货代、批发、零售以及信息服务等领域的资源,促进相关行业物流功能整合和服务延伸,加快传统物流企业向现代物流企业的转变。实力雄厚的物流企业还应积极整合各种资源,争取早日成为上市公司。一是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积极吸引国内外物流企业特别是总部型物流企业落户上海。二是支持物流企业开展业务流程、服务模式、应用技术集成创新,进一步扩大物流市场规模、提升物流服务水平,逐步建立海外营销渠道。三是形成一批服务水平高,国际竞争力强的物流骨干企业,努力使上海成为中外物流企业的总部集聚地和系统集成营运中心。

3、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控制存货,提高效率,物流成本将有明显的下降空间。上海部分流通企业的配送中心经过升级改造,已经拥有先进的仓储设施和信息管理系统,建立了支撑业务发展、具有先进水平的物流配送网络。上海医药物流中心自2月份试运营以来,已承担上医股份70亿元药品销售的物流业务,预计全年药品库存占用资金可下降33%。可的供应链管理中心通过精益物流管理,加强成本控制,物流配送成本比同行低30%,订单满足率达到98%,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联华超市配送中心发挥现代物流设施的功效,库存商品资金下降45%,商品损耗率从万分之三降到万分之零点一六。通过物流管理降低成本,加快周转,将进一步提升上海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与效益。

4、提高物流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加强信息技术在物流领域的基础应用,推进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和利用。一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深化上海电子口岸建设,规范物流各环节公共信息交换标准,建立以公共信息交换系统为核心,具有供应链管理、业务协同和专业化服务等功能的现代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各类物流信息资源的整合,推动与国内外物流信息网络互联互通,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的物流发展提供服务。二是不断提高企业物流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先进物流信息系统和装备设施的广泛应用,鼓励企业运用仓储管理系统(wmS)、运输管理系统(tmS)、电子订货系统(eoS)等信息管理系统,以及自动立体化仓库(aSw)、自动导向车(aGV)、射频识别技术(RFiD)等装备技术,进一步提高物流的速度和效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三是积极组织相关科研机构、高校、企业、中介组织进行产学研合作,参与物流前沿技术研制和开发,使上海成为物流信息技术的研发高地。

5、加大物流标准化工作力度

以物流信息标准、服务标准和管理标准为切入点,参照国际通行标准,集中精力研究制定一批对上海物流产业发展和服务水平提升有重大影响的物流标准。一是积极参与相关物流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和宣传推广,争取先试先行。上海市标准化研究院已积极参与制定《物流中心作业通用规范》、《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物流服务合同准则》、《第三方物流服务质量规范》等4个国家标准。安吉天地制定的汽车仓储、运输和装卸等作业标准已成为全国行业标准。二是在本市重点物流园区和骨干物流企业启动一批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重点推动口岸物流、制造业物流、城市配送物流标准化示范工程建设,不断提高上海物流标准化的水平。三是建设物流标准信息库,推进物流标准咨询、实施及认证等配套服务工作,适应物流企业的标准化服务需求。

6、加快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

充分发挥长三角物流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的作用,协调建立利益共享、合作共赢的联动机制,促进长三角物流联动发展。一是加强物流规划的协调和配合,整合长三角区域内物流资源,合力推进长江黄金水道建设,以苏通大桥竣工为契机,在包括整个苏北地区在内的长三角区域合理布局物流设施,努力构建区域一体化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二是不断推进长三角港口间及相关领域的物流标准化建设,并争取若干条件成熟的行业标准在长三角地区先行先试。三是以上海电子商务口岸为依托,推进物流信息平台对接,逐步向物流商务服务延伸,推进以“属地申报、口岸验放”为主要内容的区域通关模式改革,实现长三角口岸通关便利化。

【参考文献】

[1]韦恒、熊健:物流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黄中鼎:现代物流管理学[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吴敬琏:中国增长模式抉择[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5.

[4]陈信康:上海世博经济研究专论[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5]吴彬、孙会良:物流学基础[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6.

[6]龙江、朱海燕.城市物流系统规划与建设[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7]刘绍坚:生产业发展趋势及北京的发展路径选择[J].财贸经济,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