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5:31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1

关键词:语文教学;反思;阅读;习作

反思是一名教师对教学工作负责的表现,没有反思的教学不会具有高效果,不善于反思的老师不是真正的优秀老师。反思对于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也是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途径,因此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必定是一名善于反思的老师,只有不断反思才能实现不断地进步。

一、对语文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反思

学科德育渗透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因其教材内容的特点,更加适合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实际的教学却是老师不重视德育教育,只是强调对知识的传授和积累。学生学到的是语文知识,而对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没有及时领悟,影响了语文人文性的发挥。老师对德育渗透的点、程度都把握不够,德育渗透的时机、德育渗透的切入点,是语文教学德育渗透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熟悉教材,通读文本及相关资料,将文本中蕴含的德育因素了然于心,在教学过程中选择最佳的时机,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文章内容中的思想内涵往往是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老师要善于挖掘文本中的德育内容,这就需要教师熟悉教材,深刻地理解教材,才能够做好德育渗透的工作。

二、阅读教学缺乏实效性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阅读教学肩负着语文人文性的特点。教师做好语文阅读教学,就是完成了语文教学任务的一大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理解,思想内涵的感悟,对学生性情的陶冶等,都是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阅读教学的核心是朗读,而在初中教学中,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范读外,学生朗读文本的机会很少。一个是学生年龄特点决定了学生的不爱读,一个是教师忽视了朗读的作用。熟读、精读是阅读教学中学生必备的基本功的,但是在实践中,这一环节则缺乏应有的重视。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阅读中的朗读,读中悟道,读中品味。朗读是阅读教学的核心和关键,重视了朗读就是重视了阅读教学。因此重视阅读教学中朗读,应该是阅读教学中的关键和重点。

三、初中语文习作教学的反思

习作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而且中考试卷中的作文分值也是相当高,不容我们不重视习作的教学。但是习作教学却又是教学的难点,学生觉得难写,老师觉得难教,是语文教学的大难题。教师要具有发散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拓宽写作思路。目前的中高考,对于写作形式都没有了明确的规定,写作形式越来越模糊,所以就要求教师对作文教学的思路要拓宽,教学的理念要更新,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搜集生活中的写作素材,善于生活生活中的小感动和小发现。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2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教育改革;教师素质;教学反思

初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和主题是学生发展,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面对这种新局面,教师不仅应重视学生的学习体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应提高自身素质,丰富自身文学文化,改变自身的教学模式等来适应新教学。

一、对初中语文在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

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模式还是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也不例外。那么,在初中语文教师教学中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有哪些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初中语文教师对自身的教学岗位责任不明确

语文是学校教学课程的主要科目之一,它对学生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所以,我们应该严格把守对语文教师的征集条件。然而,在一些贫穷落后地区的中学,由于师资匮乏,一名语文教师可以同时兼任数学教师、历史教师,甚至是学校的管理人员。这样一个多重身份的职位会使部分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责任表现出混乱与不明确的现象。

2.初中语文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缺乏自我评估、自我检讨、自我改进

对于大多数的初中语文教师而言,很少主动进行教学的反思、检讨、评估和改进,更多地则是被动地接受学校教学效果考评以及学生的教学信息反馈。比如,很多初中语文教师在面对教学中学生反映少,课堂提问不积极,作业上交率低,迟到旷课或是考试成绩下降等问题的时候,没有去反思教学模式是否出现问题或是学生是否适应,也没有去找出改善出现状况的方式方法,而是随之发展。同时由于部分语文教师不善于自我反思,很难准确掌握学生的动向及进行自我提升,从而导致语文教学质量较低。

二、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存在问题的改进措施

改善初中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反思等方面着手,由此推进初中语文教师自身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不断提升和完善,为新课程改革中初中语文教学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1.制定长远有效的教学目标

语文学科对初中生的文化素养培养有着重大作用。初中语文教师应当根据教学任务,针对学生的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兴趣爱好及素质缺陷制定学期的教学目标,根据过去学期出现的问题进行总结,避免本学期出现同样的问题,使学生在每一个学期可以学到不同的知识,扩充知识量,明确初中生语文学习的目标。

2.转换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对许多初中生来说是一种束缚。而作为教师,应该发现问题同时转换教学模式,通过一些新的教学模式,如启发式教学、情景式教学、角色性教学等新颖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媒介及高科技产品与教学进行有效结合,拉近师生关系。通过以上努力,除了可以使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外,教师自身的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心理素质等方面都可以得到提升。

3.持续教师的教学反思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对语文课的态度更多的是无聊,不想听。是学生的责任还是教师的责任?无疑是教师的教学模式过于传统和枯燥。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就需要教师根据班级情况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化,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向进行变换。还有另外一个问题:现如今很多初中语文教师都没有或是很少读书、写作,也很少去参与一些知识竞赛、知识讲座或是一些室外扩展活动。因此,进行教师自身的反思,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势在必行。

4.不断提高初中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语文教学是一门向学生渗透文学素养的学科。一个合格的初中语文教师要做到的不仅仅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给学生打下扎实的文学底蕴,更多地应该是让学生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做到扎扎实实读书、写作,提高文学底蕴。语文教师还要在业余时间,加强专业文化的学习,了解更多的理论知识,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加强对现代教育技术的认识,熟悉掌握其操作技巧,学习更多先进有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并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呈现出一个有学识素质、有文化底蕴、有智慧、有思想的语文教师形象。

三、改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适应新改革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习教材也在不断更新,运用新的教学模式,脱离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已成为跟上社会脚步的要求。作为初中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语文教师也应该接受先进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为主体,在课堂上通过师生的交流和探究,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课外的活动中,采取师生合作的新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组织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总体来说,教师的教学新模式必须根据自身和学生的风格特点、个性特征和学习能力进行探索实践,这样才是一个适应新改革的有效的教学模式。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行为;反思与对策

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的一切活动和表现。教学行为贯穿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有效的教学行为是指能够始终围绕着教学任务,有效地引导学生学习,并能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状况作出迅速而正确的调整,妥善处理各种问题,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

本文结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对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进行分析和反思,以探索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语文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现状分析

1.片面追求学生个性化,淡化课堂秩序。注重个性发展和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是实施课程标准的亮点。但部分教师片面追求学生个性的充分发挥和课堂的积极活跃,人为地淡化了课堂秩序,从而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我们对语文课堂进行观察,经常会发现这样的课堂状态:课堂上,有的学生兴趣所致,不加思考,不顾他人,率性所为;有的学生心不在焉,似听非听,似学非学;有的学生则游离于课堂之外,做些与学习不相干的事。在语文课堂上学生自由有余而约束不足,而课堂秩序的涣散必然会导致课堂教学的无效。

2.为质疑而质疑,冷落教学内容。课程标准下语文课堂的最大特点就是学生的活动积极性明显增加,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3.为表扬而表扬,缺少适度批评。课程标准特别强调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肯定性评价。因为恰当的激励,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和积极性。当学生的智慧火花闪现之时,教师给予肯定无可厚非。

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如何解决语文课堂教学中出现的无效行为,使我们的语文课堂能真正得到新课程的精髓,从而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要回答这个问题,头绪比较多,本文无法从具体的操作层面来一一寻求问题解决的答案,只是从教学理念上做一些探讨。

1.关注学生,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2)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学生学习内驱力的激发光靠说教是不够的,兴趣是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趋向。

(3)尊重学生学习的实际水平。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是有效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学活动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与教学要求之间的矛盾,为学生的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归宿。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实际,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起点,顺着学生的思路设计教学过程。

2.关注教师素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增强课堂效益意识。实现课堂效益的基本保障在于以学定教。增强课堂效益意识,要求教师要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教学目标,选择适当的、可行的、有效的教学方式。教师要以学生如何有效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标准来进行课堂教学。

(2)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需要教师多途径地、及时有效地获取学情反馈。教师要能从学生课堂的学习情绪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并合理地调整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从学生朗读、答问、质疑的学习活动中获取反馈信信息,因势利导,适时点拔;从学生的口头和书面练习的中获取反馈信息,及时地查漏补缺;从课后征询学生的意见中获取反馈信息,认真加强“教”与“学”的协调。

3.关注生活,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语文源于生活,语文教学要生活化。语文教学生活化是一种以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形态。这种教学形态重视知识内容与生活经验的联系,强调激发求知欲,驱动知识的建构,它能使语文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的生活经历,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构建生活化的语文语文课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种重要途径,需要注意两点:

(1)教材的生活化

目前使用的语文教科书,有不少课后研讨与练习,口语交际、综合实践活动都与生活相结合,颇具探索性,它们能引发并激起学生的探索和思维的活力。

语文教科书的编排将语文从条条框框的分析还原到多彩生活的展现,把本本、教条似的知识传授演绎成灵活多样、巧妙自然的延伸、迁移、拓展。实践证明:紧密联系生活,语文教学就生动有趣。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事半而功倍;脱离生活,语文教学就枯燥无味,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事倍而功半。

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可以帮助学生就语文大观园中美丽的景点有所体验并准确理解进而进行描述,促进学生的自主思考和审美表达。这样把语文学习融入生活,便营造了一种和谐的学习气氛,把给学生造点压力变为给学生添点动力。由牵着学生走变为推着学生走,并期待他们能自己走。

(2)生活的语文化

教育家吕叔湘曾说:“语文课跟别的课有点不同,学生随时随地都有学语文的机会。逛马路,马路旁边的广告牌;买东西,附带的说明书,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当代著名语文教育家刘国正也说过:“语文天然是与生活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的确,语文的足迹遍及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主持演讲、颁奖致辞、讨论答辩、座谈采访、写短信发邮件、听广播看电视等等,这些都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用武之地。语文课堂教学要引导学生关注校园生活、关注日常生活、关注社会生活,积极寻找生活与语文教学的结合点,让生活成为学生学习的舞台。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生活的气息,语文课堂还原成为生活的窗口,语文课堂才能够成为学生思想成熟、精神成长的的一片芳草地。语文课堂的效率才能得到保证。

(注:本论文获北仑区2013年初中语文论文(案例)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

[1]崔承志姜连国《新课程实施中无效课堂行为分析》(《山东教育》2006.5)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反思途径

一、反思教学目标的整合

义务教育语文新课标,要求通过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这五个方面实现三维目标。在“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过程与方法”维度上更是有所侧重。在教给学生站在时代的高度传承文明所需的相应的知识的基础上,反思语文教学是否做到课内课外结合,学科内外结合,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结合,反思语文教学是否溶入学生学前和课外学习经验、人生体验,是否关注生命成长、情感发展的特点与需求、未来发展的潜质与方向,注重反思教学对学生道德情操、文化品位、审美情趣的培养与熏陶,语文学习的态度方法的养成和运用,思维品质和科学精神的形成树立等方面的达成效果以及语文学习和语文实践过程中的人性养成,智力、能力、情感培养过程中的人格提升。

二、反思教学中主体作用的发挥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充分的阐述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充分的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是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的三维目标的重要评判标准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的共识。同样也应该是我们教学反思的主要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否通过自身情感的投入为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营造了一致积极民主的氛围。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时间,探究问题、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活跃性需要教师反思。作为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学生能表达的,是否让其表达,语言表达的敏捷性、流畅性、准确性、优美性的程度如何,学生表达的欲望强烈程度如何亦需反思。

三、反思教学中问题设置

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将启发式教学简单理解为问题教学,虽有一定的狭隘性,但“思起于疑”,疑问是学生思维的触发点没有问题就没有真正的思考,没有问题,也就没有创造。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教学内容转化成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情境,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努力营造积极参与的氛围,促使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直至解决问题。通过反思教学问题的设置来反思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需要反思教学中的问题是否是在了解学生的情况和教材的内容的基础上,从教材中、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实际出发挖掘的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关键的难度适中问题。在保证学生思维的连续和畅通,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产生认知冲突,从解答问题中领悟到获取新知识的“顶峰体验”,从而激励再认知的有恰当的坡度的梯度合理的问题,提出的问题是否能引人入胜,引起悬念,富有新意、角度新颖,。更主要的是在教学中能否通过教师的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意识”,引导学生从难点上质疑,从困惑处质疑,从关键处质疑,指导学生正问、反问、直问,潜意识地培养学生能问、敢问、会问的问题意识。

四、反思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增大信息量,创设情境、渲染氛围、化解教学难点,,克服传统教学的不足,使教师教得轻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但随之而来的是,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使用过滥、过乱,喧宾夺主,使教学远离文本,远离语文教学应有的语言文字的意象美,限制学生想象的空间,营造了热闹的课堂氛围而远离了教学目标,教学效果反不如传统教学的“优势异化”。因此,认真反思多媒体的使用,方能使多媒体更有效的服务于教学。在反思课件制作的科学性和色彩、图文搭配,动静、声像结合,字体大小、颜色设置及其与背景的反差程度等形式方面的内容外,更主要的是反思课件对教学内容,教学情节设计的反映,对教学中重点的掌握,难点的突破是否有帮助。语文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优美语言熏陶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所以多媒体的使用不可代替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味体悟文本、教师创设的美妙意境,不可把教学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情感交流用多媒体替代为与机器之间冷冰冰的对话,从而影响到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也要反思多媒体与板书之间的关系是否得当,不可用多媒体替代板书,忽视板书在展示教学意图,规范教师的讲授思维与内容,对知识重点作精要的总结,难点作必要注解。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激发学习语文兴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五、反思课堂教学中的评价

评价在课堂教学中不仅指向于诊断、激励、提升,而且课堂教学向着更高的境界迈进,拉近师生之间,文本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思维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在教学反思中,教师应对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评价认真对待。对学生参与教学及认真的程度,大胆质疑、尝试,所表达的与众不同的想法等情感与态度的表现是否予以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描述知识特征、阐述的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知识于新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等知识于技能层面的情况予以诊断性的评价,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对学生创造性的思维,J真听取他人意见,积极表达自己观点,完成小组分配任务等交流与合作方面的表现是否予以指导性、激励性或循循善诱的评价。

总之,语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多维度发展的过程、复杂多变的过程。语文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在“实践D反思D总结D实践”的循环往复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唯有如此,才能使自己与时俱进;才能对自己提出更高更远的目标,向教学艺术的殿堂迈进。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5

关键词:农村初中语文教学问题思考

一、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阅读量严重不足。

相比城市初中丰富的图书资源,农村的图书资源相对比较匮乏,学生缺乏阅读意识,缺乏主动阅读的兴趣。然而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讲,初中是一个迫切需要丰富阅读量的阶段,阅读既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又能为学生的写作提供良好素材,也能改变学生阅读理解得分低的现状。但是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及父母的不重视,导致学生的阅读量过小。例如:城市里有很多图书馆或者书店,学生可以直接在图书馆或者书店进行阅读,也可以购买之后在家阅读,然而农村很少有书店,即使有也大都是教材,想找到一些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书籍特别难。

(二)学生的主体性缺失,教育模式死板。

在农村依旧存在这样一种教育观念,那就是老师是用来教的,学生是用来学的,所以课堂上存在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老师在课堂上一直不停地讲课,学生在讲台下不停地记笔记,一节课下来,课堂教学效率不高,老师很累,学生也很累,然而学生还要通过课下复习才能对课堂知识有所理解。这种课堂的模式主要就是因为学生的主体性缺失,一些老师和学生的观念并没有完全转变过来,还是传统的填鸭式教学,导致教学氛围沉闷,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例如:农村存在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就拿课文《桃花源记》来讲,农村学校现在的教学模式是老师一上课拿出教案就开始给学生翻译,先把课文串一遍,再把重点讲一下,这堂课的任务就算是完成了,缺少与学生的互动,也没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三)教学功利化,老师以成绩评价学生。

在农村存在这样一种观念,学生考试成绩好,就是好学生,考试成绩差就是差学生,这种传统的以学习成绩评定学生的方法存在很大弊端,导致一部分所谓“差生”出现厌学情绪,老师过分追求教学成绩,不注重课堂上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不能根据学生之间不同的差异进行不同方法的教学,导致学生出现厌学情绪。例如:老师拿考试成绩评定学生,这个学生考了99分,那么这个学生就是好学生,那个学生考了79分,那么那个学生就是差学生,而没有注意到即使是考79的同学也有做得好的地方,没有对学生作出有效评价。

二、教师应该做的反思与改进

(一)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

一些农村初级中学是没有图书馆的,那么老师如何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呢?语文老师可以在教室的角落摆放一张桌子,成立一个简单的图书角,让学生把自己的书籍拿出来供大家阅读,那么这样无形中大家阅读的书就多了,而且不需要成本,对于初中生的阅读的培养和写作的素材都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就像那句话说的:“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咱们交换还是一人一个苹果;你有一个思想,我也有一个思想,咱们交换,一人就拥有了两个思想。”

(二)以学生为主体,以教材为辅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在课堂上充分注重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去想我要学什么,我想从这堂课上得到什么知识,这堂课我觉得重点应该是什么,而不是老师要我学什么,老师要我记什么。老师要放弃部分,由学生决定讲什么,而不是看着教材决定讲什么。例如:在讲《皇帝的新装》时,老师要留出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预习,讨论文章主旨,决定教学重点,然后在学生预习完之后,根据学生的疑惑再参考教材进行讲解。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比老师单纯依赖教材不重视学生学习过程的方式要好很多。

(三)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客观评价。

我们常说再不好的事物也有好的一面,再美的珍珠也难免有瑕疵。老师不能单纯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评定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是要根据教学实际客观综合地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评价。例如:老师在讲解晏殊的《浣溪沙》时,有一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老师在课堂上询问这句词的含义时,有的学生就可以准确地答出来,老师要进行表扬。有的学生答了但是没有答对,老师也要对其进行鼓励,而不是直接说不对。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不会被挫伤,同时也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农村现有的体制下,初中语文教学确实存在很大局限性,语文老师和学生家长的一些传统观念没有转变过来,硬件设施没有跟上,所以我们要从各方面入手,去改进,去培训,利用现有资源达到最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关注问题

一、课堂上是否关注和爱护学生

《新课程中教师行为的变化》一书中提出,教师的教育关注历来是不同教育目标追求的行为表现,它是通过显反映隐性理念的一种方式,通过教师的教育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每一位教师的心灵世界。语文课堂上我们是否全方位地关注到学生的成长?其实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真正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为学服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新教育理念仅仅停留于口号,谁都会说,其实在教师思想深处并未得到真正认可。因此,新课改理念下,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的需求,给学生以更多的关注与爱护,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课堂成为充满创造和神奇的过程,成为充分展示学生独特个性的过程。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对人生命价值的呵护和关注,对人内在精神的唤醒和激励,是塑造一个精神丰满、光彩照人的“人”。苏霍姆林斯基曾对此作过精彩的比喻:“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学生幼小的心灵。学生的心灵就如同脆弱的露珠,需要教师加倍呵护。”对学生的关注和爱护并不需要轰轰烈烈,对于我们一线的教师,更多地体现在对学生平凡的细节的尊重上。教师对学生不尊重,学生就学习粗俗浅陋;教师对学生不平等,学生就学习无礼野蛮。教师的无意失误可能影响学生的一生。

二、课堂是否是和谐的、民主的、互动的、共进的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管理者和控制者,学生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师的监控下,课堂教学是一种“你讲我听”、“你问我答”、“你给我存”的填鸭式教学。教师庄严神圣、高高在上的权威角色使学生不敢与其平等对话。教师和学生应当是学习的共同体,教师与学生应该是平等的,教师讲课要以学生为对象,学生并非局外人。因此,我们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不应对学生有太多的限制,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并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学会质疑,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觉、主动地获取知识。新课改环境下,我们衡量学生的学习重要的不是看学生掌握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发现了多少;重要的不是要学生仅会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善于发现问题,主动提出问题,有勇气面对问题。另外,只有学生以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问题,学习才有强大的动力,才能真正开启心智的大门,激发学习热情,领略学习的兴趣与魅力。古人云:小疑则小悟,大疑则大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正是我们的教育应该关注的。因而,我们的课堂应多设计让学生自主提问的环节,设计好激发点,把握好激发的火候,使学生从中发现问题,进而解决问题。而作为教师的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在倾听学生发言的过程中,敏锐地发现学生理解上的偏差和疑惑,从而决定何时插入对话,何时介入讨论,何时作出补充分析。其次,学生因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领悟能力、审美趣味、看问题角度等的不同,对文本思想和言语的感知理解会有所不同,让学生相互把自己的观点、看法、思考、疑惑等都说出来,甚至进行“针锋相对”的争论,非常有利于他们学习水平的提高、语感能力的增强和学习品质的锻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发挥好引导作用:首先,要注重创设学习情境,要通过创设各种真实的、基于学习任务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其次,要组织好协作学习,教师要通过组织协作学习,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师生、生生互动,从而成为学生进行知识建构的合作者;最后,要促进问题解决,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中产生矛盾的地方,设计问题情境,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线索与条件,帮助学生化解矛盾,促进问题的解决。

三、课堂是否注重实效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7

一、存在的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形式,只是起个过渡作用。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当然,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语文农村中学反思评价标准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一场史无前例的基础教育大改革已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语文课程作为母语课程,其改革意义更是深远。我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在新课程教学过程中,我边“充电”,边努力贯彻新课程教育理念,全面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效果显著。在积极探求新课改下的农村语文教学之路中,我也有诸多反思,现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探讨。

一、新课程理念走进语文课堂的反思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在实际操作中,尤其是在广大农村中小学的语文实际教学中,走了样。首先是教师现状令人堪忧。农村地区,教师年龄老化严重,一辈子穿惯了旧鞋,走惯了老路,现在却要他们换新鞋,走新路,确实勉为其难。更何况受条件限制,岗前培训每个农村学校一次也只能选派几名骨干教师参加,剩下大批的一线语文教师就只有通过一两节公开课、示范课而“东施效颦”了。新课改在部分农村学校成了极少数青年骨干教师追求的事业,成了上示范课、公开课才展示的窗口。其次是学生现状不容乐观。学生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精神的开发培养,应该贯彻其学习的始终,而不是进入新改革年级的学生才注重培养的。现阶段的农村中小学生,刚刚经历了从“非课改”到“课改”两种教育模式的转变。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部分学生习惯了课堂上被牵扯着鼻子走,习惯了老师讲,学生静静地听。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一旦教师真正走下讲台,与学生开展平等对话交流时,除少数学生有不乏见地发言外,更多的便是随声附和,人云亦云。课堂气氛倒是活跃了,但学生的“一言堂”就真的提高了他们的语文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吗?

为此语文课堂教学要切实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应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那些发言不积极的学生,他们的思维并非不活跃,只是他们不擅长口头表达而已。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励他们积极思维,勇于发言。同时还要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途径,学会对语文材料的感知和领悟,让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得到很好的保护,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进取精神以及合作精神都能得到充分的激发和增强。

二、落实新课程评价标准的反思

教育有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工具价值。长期以来,教育评价把教育的两种价值割裂开来、对立起来。选拔功能被强化为教育的根本价值,教育由此走上“应试”的轨道。而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明显感觉,新的语文课程评价标准一时还难以让学生、家长接受。他们都已习惯了关注学生结果,习惯了“以分论英雄”。另外,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不少农民洗脚进城,其子女也要追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纷纷进城读书。农村中小学在学生生源悄然流失的条件下,学校也不敢轻视家庭、社会的反响效应,导致一所学校课程评价标准多样。学校既要大力开展素质教育,又要满足家庭、社会对自己的要求,真可谓难啦!

为此,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评价上,明确指出:要重视发展评价,淡化甄别与选拔;注重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转移评价重心。应更多地关注学生求知的过程、探究的过程和努力的过程,关注学生、教师和学校在各个时期的进步状况。只有关注过程,评价才可能深入到学生发展的进程,及时了解学生在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所做出的努力以及获得的进步,这样才有可能对学生的持续发展和提高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的反思

语文新教材与传统的语文教材最大不同就是增添了语文综合性学习这一全新内容。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而开展好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关键就是利用好各种课程资源。语文作为母语,课程资源丰富多样。然而,在实际开发利用语文课程资源过程中,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又常常而对许多尴尬。如语文综合性学习中经常提到“参观访问XX工厂”、“到学校图书室或网上搜集XX资料”、“课外阅读XX名著”等等。农村学校条件落后,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知之甚少,有的连语文教师还不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上网查资料也只能成为一句空话。部分农村学校因资金短缺,图书室藏书数量较少,不能满足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的需求,因而学生上图书室借阅所需也一时难以实现。可谓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此广大语文教师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综合性学习活动。尤其是广大农村中小学语文教师更要因地制宜地开掘利用好得天独厚的大自然,努力将语文教学带出课本,面向大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面向家庭。把语文学习引向社会生活与实践之中,把社会生活与实践融入语文学习之中。教师需要转变以往的语文课程观,拓宽语文课程的视野,锻炼自己识别语文课程资源的敏锐目光,提高开发和利用语文学习资源的能力。特别要调动学生留意身边可以开发和利用的语文学习资源。同时广大农村教师更要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技能,充分科学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服务于语文教学。

诚然,改革的阵痛终要过去。随着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的大力支持,新课程改革的继续深入,农村语文教学定能奏响“潮平两岸阔”的壮美旋律。

参考文献: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9

一、老师自身对综合性学习的认识不够。

有些老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认为只要能够完成课文的教学就行了,综合性学习没有多大的实际意义,上与不上都一样,上了还浪费时间。不如让学生多记点字词、多背点古诗文、多做点阅读题,这样来得实际,效果明显些。以前从来没有进行综合性学习,学生一样学得好语文,一样的能应付考试。所以干脆置之不理,不上。三年下来,没有进行过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致使学生对这个内容很陌生,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有少数老师自身语文知识浅薄,在教学中无法使语文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与其他学科的知识和能力以一种整合状态出现,以平时教学工作忙为借口,不主动充电,对于综合性学习就敷衍了事,搞成纯粹的知识积累。例如,七年级(下)“马的世界”这个综合性学习,有老师在课堂上直接提出要求,要求学生记五个以“马”为偏旁的字,五个含“马”字的成语,三句写“马”的诗句,两句与“马”有关的俗语,两三分钟就完成了这次综合性学习。再比如有老师上七年级(下)“戏曲大舞台”时,就让学生记住几种脸谱的代表意义就是,其余的一概不提。还有的老师干脆就完全搞成学生的自由活动,认为综合性学习就是课外活动,既然是课外活动,老师就不用参与。口头上让学生在课外去查查相关资料,至于学生查了没有、查没查到、查的结果就不再过问。

目前,我校的语文教学较为陈旧,教学封闭,语文综合性学习较少开展甚至是没开展,已经跟不上新课程的改革。因此,必须得改变现状。首先,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就必须充分认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和意义,并认真践行课程标准对综合性学习的要求,在语文实践活动方面踏出新路子,打破封闭,打破陈旧的语文教学观念,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二、学生参与意识差。

农村的教学资源相对短缺,学生学习条件相对较差,再加上农村学生性格的保守性封闭性较强,在一般的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现象都较为严重,在综合性学习的课堂上很多学生就更没有参与意识,即使有一部分教师很有改革意识,很有热情参与课程改革,对综合性学习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没有学生的积极配合,教学没有互动性,也难取得应有的效果。甚至有的学生对综合性学习持怀疑反感态度,认为弄一些与考试无关的学习是在浪费自己的学习时间,尤其是那些学习成绩比较好而性格又比较封闭的学生更是如此。再加上我校是封闭式管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限,加之农村学生见识相对短浅,而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宽,要有整合知识的能力,要能大胆的表述自己的观点。上述学生的这些现状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综合性学习的积极开展。

鉴于现状,老师要培养学生的集体参与意识,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语文素养。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综合性学习应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的过程”。在语文学习的任何课堂里,我们都应当牢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对于综合性学习而言更是如此,我们老师应当让学生明白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性,采取适当的鼓励和惩罚措施来发动每一位学生参与到每一次的综合性学习中来,让他们真正动脑动手动脚,扎扎实实的锻炼自己的语文能力和培养自己的自主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参与中尝到探索的艰辛与成功的喜悦,切实让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在综合性学习中得到落实。另外,老师应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渠道。例如,可以利用网络,课外书籍或许是课本知识,挖掘综合性学习所需要的东西为自己所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学习目标单一狭隘。

把“综合性学习”当作课本内容延伸的一种课外学习,从而把学习活动的过程仅仅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对学习过程中教育价值发掘不够,拘泥于既定的教学目标,开展活动直奔目标而去,无视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教育目标的生成性、多层性。

如八年级(上)第二单元“让世界充满爱”的综合性学习,既是本单元由课内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向课外的延伸,又是为了对现代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情感冷漠现象予以正确引导,树立健康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所以我把本次活动的目标定位在让学生在课外了解更多的对弱者关爱的故事,从他们的故事感悟“爱”这种博大的情感,进而陶冶自己的情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情感态度,同时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搜集、组织材料,用生动具体的语言进行表达的能力。由于把学习过程当作实现目标的途径与手段,没有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没有因学生表现出的不耐烦而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所以很多学生以作业多没时间,或是找不到资料为借口,两周下来查阅资料工作收获甚微,没有大量的阅读了解,自然就谈不出什么心得体会,课堂交流就只好照本宣科,读读资料。

这次学习活动的失败,使我对活动目标的确定有了新的理解,教师除了考虑教材预设的目标之外,更要考虑学生心中的问题、困惑、见解、经验、兴趣、思维等,它们不仅是学习活动的起点,而且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增长点。教师必须在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知识基础、智力水平、情感特征的基础来确定活动目标,更要根据综合性学习目标的成性的特点,及时调整学习活动的目标,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使综合性学习成为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四、唯教材行事。

综合性学习的开展意在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实践中学习语文,提高他们的语文综合素养。但在学习实践过程中,不少师生的感觉是综合性学习花的时间、精力太多,弄得大家疲惫不堪,有时还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学习效果还不能的到保证。造成这样的原因主要是教师对教材的理解仍抱着唯教材是举的观念,不把教材提到的内容做完就不放心。

实际上,教材在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安排上大多是一个话题,当中例举的内容只是一种提示,不一定非得照搬,面面俱到。老师完全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及本地教学资源的情况选择内容,选择范围。

初中语文的教学反思篇10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实施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8-0092-01

“反思性教学”的思想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美国、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的教育界。我国的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反思性教学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倡导“反思性教学”和培养“反思型教师”已经成为我国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

1反思性教学的过程

1.1教学前的反思

教师通过对实际教学的感受,意识到在自己的教学中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从而确定所要关注的内容,并收集关于这些问题的资料,找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和方法。这种反思能尽量避免教学中的失误,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

1.2教学中的反思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和分析学生对可能存在的某些问题的态度,进而反思自己的教学活动,包括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和教学态度等,从而促进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找出问题的原因所在。这种反思能及时发现并纠正教学中的某些失误,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

1.3教学后的反思

在教学活动结束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行为,批判性地找出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寻找新的策略,运用新的教学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来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并对可能产生的效果加以考虑,形成新的、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将自己想到的方法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检验自己得出的方法和策略。这种反思能使教师不断地积累教学经验并使教学经验理论化。

当然,反思性教学过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教师是在不断实践和不断反思的过程中逐渐成长的。

2反思性教学的实施方法

在反思性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反思的具体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根据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效果比较好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2.1书写教学后记

在一节新课上完后,教师要将自己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写下来,将课堂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分析或与同事进行讨论,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整理完善后附在教案的后面。教学后记会给教师一个很好的反思空间,这有助于教师通过自己的教学经验内化为新的教学策略,形成为个人的实践理论,有助于自己的成长。

2.2观摩与交流

教师之间互相听课,相互指出教学中存在的失误与不足,取长补短,并共同研究改进方案,从而相互提高,共同进步。

2.3开展专题研究

教师将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归纳为几个不同的专题,在学校的教研活动中与同事共同研究,或者向专家请教,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4课堂教学实录再现

对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将教师的课堂教学情景用录像设备实录下来,供讲课者自己反思和评析自己的教学活动,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和成功经验,或供专家型教师结合课堂情景对教师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3反思性教学的内容

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教学理论,还是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过程中的某个细节,都需要教师认真反思。反思性教学中教师反思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三个方面。

3.1对教学设计的反思

教学设计不仅是教师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师进行自我反思的重要凭借。通过自我反思,教师可以发现不足,及时调整与改进,进行弥补。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符合课程标准的要求?

(2)学生起点水平与教学起点是否相一致?

(3)教学内容是否满足学生的需求,是否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4)教学媒体的选择是否恰当,教学方法是否优化?

(5)教学策略是否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对教学设计的反思不仅要在设计时进行,在实施中和实施后都要进行反思,及时地发现教学设计中的不足。

3.2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情况,需要教师随时作出反思,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是否恰当?

(2)师生、生生的课堂交流是否有效?

(3)学生探究活动的组织是否合理?

(4)学生是否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5)对课堂意外情况的处理是否妥当?

对教学过程的反思主要关注如何使教与学的获动更为有效,如何更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根据这些内容,教师可以判断自己是否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是否需要调整或尝试新的教学策略。

3.3对教学效果的反思

对教学效果的反思发生在教学实践之后,主要是对学生达成目标的情况作出评价和判断,通常,教师可对如下内容进行反思:

(1)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2)学生在学习中出现了哪些困难,其可能原因是什么?

(3)学生是否经历了探究的过程,运用了哪些方法?

(4)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获得了哪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