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教学的理解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35:44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篇1

一、教师要注意文本阅读的深度。

教师是语文教学的主体,在文本解读中必须把握解读的“度”。不能不足或超越其“度”,若不足,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而超过了,就会产生负面效应。

放眼今天的语文教学,对文本解读无度的现象普遍存在:解读文本要么超过了学生的限度,造成效率低下,损害学生健康,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么远离学生的限度,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让学生“吃不饱”,“干着急”。所有这些都在于教师对文本及学生的解读的“度”不够,这样的课堂教学必然是失衡的、顾此失彼的,反映在学生身上就是能力的失调,甚至是畸形的发展。为了防止文本教学的无“度”现象继续发展,我们必须从新建立我们的教学观和教学行为。

二、教师文本解读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对于一个专业的语文教师来说,解读教材的重要性毋容置疑。“千重要、万重要,文本解读最重要;这个法、那个法、不读文本就没法。”研读是语文教师的第一基本功。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对话的过程”,这三者之间的对话,教师是核心、是灵魂。教师惟有首先与文本进行深入、细致、广阔、多维的对话,把握文本的精髓,深得文本的宗旨,方能在教学中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得心应手、挥洒自如地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心灵的沟通。

但是,请语文教师们扪心自问一下自己:你能不能静下心来,不凭借任何现代化手段,独立解读教材吗?拿到教材后,还拥有一份面对文本的底气?现代网络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教师缺少了“静悄悄地琢磨”文本的耐心和细心。还有更多的教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进行教学设计、选择教学方法,喜欢照搬教参现成的“教材分析”。一旦离开了这个拐棍,几乎寸步难行。教师没有对文本反复咀嚼,长此以往,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从这一点来看,在当前背景下,需要教师静下心来深入细读文本,甚至有些地方可以深入研究。那么,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注意哪些方面呢?

第一,要读出文本的思想性,也就是文本承载的对学生的教育使命,文本在教材中的地位,即编者编入此文本目的和其指导思想。教师只有明白这些,才能在教学中依托教材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这样才能起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教学的第一要务。

第二,要读出文本的知识性,即文本在知识方面所蕴含的价值。主要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饱含丰富情感与理趣的文字、语言。对于文本中的重点字、词、句、段教师需要“浸入”文本,涵泳体悟,“穿透语言表义,深入文本深层,探究文中滋味”。②起画龙点睛作用的修辞。在解读文本时,要特别注意文章是如何运用修辞达到表达效果的。并且在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和训练,这样有助于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课文,掌握修辞手法。③典型的表现手法。对于典型的表现手法,教师要善于将它提炼到“类概念”,这样便于学生的迁移,今后用于理解同类文本或者同一种语言现象。④要读出文本的内在结构。每一个文本都有它独有的逻辑,解读文本要抓住文本的内在结构,转化为课堂的教学结构,像造房子先要搭框架一样,努力在文本中找出合适的问题、情节,或以某个句子、某个词语作为切入口辐射全篇,将文本适度整合,使内容清晰地呈现出块状结构,进而成为教学结构。⑤还要把握文本的体裁特点。文本的体裁不同,解读的着力点就不同。“顺林之天,以致其性”,按照文本的自然纹理去解读,就容易到位。此外,教师还要关注写作背景,特定的背景,特定的写作心境的充分把握,这样解读也才会更为真实、丰满、深刻。

第三,对文本的解读即要放在文本之中,又要放在文本之外。文本之中的字斟句酌、品词析句,这是文本的根本,固然重要,但文本之外,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读出个性、彰显自我同样更有价值。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①选择同一作者、不同写作内容的文本进行延伸阅读,可以加深对作者的了解和对文本的把握。②可以选择同一写作对象,不同体裁、不同角度的文本进行阅读,有助于发展多角度思维能力。③可以选择同一主题、不同特点的文章进行对照阅读,有助于教师更好的把握文章的“神韵”。只有文本解读深刻了,才会有更精彩的课堂。

三、教师引导学生解读课文要考虑的几个因素及采取措施。

第一、要注意教学时间。

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无论多么广,多么深,最重要回归课堂45分钟。所以对解读的文本在细致扎实的基础之上,有取舍,提炼精华。把想说的思想用最简练的话语释放到课堂上。

第二、要考虑学生年龄和接受水平。

教师对文本深入细致地解读,是为了丰富教师课堂情感和知识的储备,使教师游刃有余的驾驭课堂,增加课堂的知识性和厚重感。这样做并不是要教师把掌握的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而是要求教师课前把文本特点与学生的年龄及接受水平联系起来,有针对性的取舍所研读的知识,把最有效的,学生最能接受的知识教给他们,最大限度地开发他们的潜能。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不能局限于文本本身和《教学参考》。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有自己的观点,深入浅出。使自己文本教学建立在厚实的知识和独特教学方法的基础之上,把每篇文本的独特魅力展现给具有独特个性的学生,使我们祖国语言文字的精髓不断的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篇2

[论文摘要]语言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每一种语言都存在于某一特定的社会文化之中。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不可分割。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也就必须了解语言,所以,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彼此不能孤立存在于实际教学过程中,在任何一种语言教学中必然涉及其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大学英语教学中始终研究的一个课题就是如何帮助学生克服英语学习中的困难,多年来的英语教学的一个误区就是只注重了应试方法和技巧的研究,却很少重视文化背景资料的理解,致使三四年级的学生还不知“johnbull”为何物。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语言并不是唯一的困难,缺乏背景知识倒是一大障碍。学习外语的学生应该了解所学语言的国家地理,历史,政治,文化,社会习俗及该国人民的思想,态度和生活方式。于是,探讨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理解,借助文化理解为教学提供新的途径,是教学的急需,是教学深层次改革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英语文化的概念 

英语文化是基于人类文化基础上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文,意即"耕种出来的东西"、"人造自然"。文化的含义是很广的,不同人给文化下的定义不同。布朗说:"文化是信念、习惯、生活模式和行为的总和......"。科尔兹下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某些集团的人们整个的生活方式,包括人们所想的,所说的,所做的,所创造的一切"。康顿说:"文化是一个完整的模式体系。虽然这些模式大部分存在于人的潜意识,但他们全然控制着人的行为......"从以上几种定义可以看出,文化的辐射范围包罗万象,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知识、科学、技术、理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等都属于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等级观念、道德规范等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 

关于教学中英语文化的理解,张奎武著《英美概况》中介绍:“在编写过程中,参照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英美概况教学大纲》,介绍有关背景知识分五篇:地理,历史,文化,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政党”。借鉴其对英语文化的划分与归类,主要根据英语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大纲与教学任务,将英语各种教材内容所涉及的领域归纳与划分后,可将英语教学中文化分为生态文化(生态学,地理学),社会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社会学,政治经济学),教育文化(教育学,教育心理学,国内外高等院校概况等),民俗文化(人文学,哲学,民俗学)。内容紧密相连的相关内容,作为主体内容的铺垫与衬托,建立一种教学的文化背景与环境,将这些与教学主体内容匹配的背景文化称为英语教学的文化理解。 

二、文化和英语教学的关系 

一般说来,英语教学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获得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结构,使他们不仅能够阅读英文报刊、学术书籍,而且能够用英语写文章、论文和学术报告;二是要帮助英语学习者去除他们的语言障碍,逐渐了解另一种文化,提高交际能力,增加英语知识,并且使他们有意识地注意自己的母语和英语之间的相似和差异之处。也就是说,培养他们有效的用英语进行实际交流的能力。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加,跨文化交际变得越来越重要。国际交流的主要目的不仅是要传播本国的文化,而且要引进和学习国外文化。这就要求我们要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因为如果不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和运用语言。哪怕是你造出来的句子,说出来的话意思正确,没有语法错误,外国人还是听不明白。过去几十年里大学外语教学一直比较侧重语言能力的培养,强调说出的话和句子在语法上讲得通,而往往忽视运用得体,语言地道。这或许是造成许多英语学习者在学了近十年的外语之后仍然一开口就出错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大学英语教学在重视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重视对学生社会文化能力的培养。 

三、文化教学的内容和原则 

文化教学的内容通常可分为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不了解其中的任何一项内容都会导致学习者对英语语言产生误解,从而导致语用失误。一般说来,文化知识能够直接通过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而文化交际则要逐渐通过非正式的交际方法而获得。对那些出生于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自然而然地继承了他们自己的文化的人来说,理解他们自己的行为方式,避免产生误解是很容易的事。这就是为什么一些英语国家的人,尽管对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学、艺术、语法等等知道得很少,却不影响他们的日常交际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因为他们在自己的母语环境中长大,知道如何根据不同的情况来恰当地表达自己。但是对英语学习者来说,尽管已经了解了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和文学知识,运用他们的英语知识来进行交流仍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是因为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流时,即使学习者已经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他们还是很容易受到母语的影响和限制。 

从长远来看,文化知识和文化交际会大大有益于英语学习者文化能力和交际能力的提高。但是在提高交际能力方面,学习者应该更注重文化交际。在英语教学中,迫切需要培养和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而不是过多地重视文化知识的获得。 

文化教学应该遵循以下原则:(1)客观真实。教师和学生都要认识到英语在跨文化交际中的重要性,客观地认识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教师必须给学生提供实用的语言材料和创造真实的文化语境,使学生理解英语和英语国家的文化。(2)指导原则。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和文化知识的增加,英语学习者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和英语的价值观、信仰和宗教有关的知识。因此,首先要要求他们正确地理解英语国家文化中的政治和社会。英语教师有责任引导学生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持合理健康的看法和观点。(3)实用可行。结合学习者的实际情况,文化教学的内容要与学生学习语言的内容密切相关,与日常交际所涉及的主要方面密切相关。总之,文化教学要以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为目标。文化教学的内容应该以文化交际为主。文化教学要循序渐进,根据学生语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领悟能力来确定文化教学的内容。 

四、教学方法的尝试 

究竟怎样实现借助文化理解提高英语教学方法的成效,充分发挥促进教学的功能,目前,尚未见到可以参考与借鉴的模式,能够见到的是关于英语教学文化背景的功能与作用的论述,所以,作为本篇的重点内容是究竟怎样借助文化理解来提高英语教学,力求以文化理解为教学改革提供新的途径。 

1.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词汇教学相结合。词汇是语言的基础,是一个民族文化概念的指代方式,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要使学生准确地理解把握英语词汇(包括单词和习语、成语等)的含义和用法,需要对英语国家文化深入了解。 

例如汉语中有关狗的习语大多含有贬义:"狐朋狗党"、"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近几年中国养狗人数在增加,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植于汉语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则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影响含有贬义外,大部分没有贬义: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等。相反,中国人喜爱猫,常用"馋猫"形容一个人贪嘴,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由于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英语中几乎没有与汉语完全对等的词,即使有一些英文词汇概念意义和中文一致,也可能是表达不同的文化心理和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在传授学生这方面词汇时应特别注意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充分理解这类词汇在英汉意义上的区别,避免日后实际应用时出错。

2.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翻译教学相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涉及英文句子或文章段落的翻译。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化,也是不同文化之间的翻译,文化知识在翻译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例如汉语中人们常用"挥金如土"比喻花钱大手大脚,但是在翻译成英语时,"土"变成了"水"(water)。因为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十分发达;而中国位于亚洲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因此正确的翻译应是"spendmoneylikewater"。 

3.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课文讲解相结合。讲解课文时,教师应充分挖掘文章蕴涵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四册第二单元a课文为例,文章从事业和情感两方面简述charliechaplin的生平。单纯从语言角度看,文章没有太难的语法知识,但要充分理解文章中一些句子的内涵,学生就必须了解charliechaplin的一些生活经历和英国作家dickens的相关著作。比如课文第一段提到"dickensmighthavecreatedcharliechaplin’schildhood"[3](狄更斯或许会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这句话的翻译不难,但是学生理解时可能会出现偏差,狄更斯在卓别林出生时早已去世,怎么可能"创作出查理·卓别林的童年故事"?此时教师在讲解时应加入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卓别林一岁时父母分居,六岁时父亲去世,母亲发疯,很小就和同母异父的兄弟流落街头,生活凄惨,这些卓别林早年的生活经历与狄更斯小说《雾都孤儿》中的olivertwist很相似,因此才有了文章中的那句话。 

4.传授文化背景知识与本国文化对比相结合。教学中,如果遇到涉及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通过文化对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异同,进一步加强对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 

以《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第二册第三单元b课文为例,课文主要讲述一个中国女孩带美国男朋友回家吃晚饭的故事。文中有这样一段描述:asisthechinesecook’scustom,mymotheralwaysmadenegativeremarksaboutherowncooking.thatnightshechosetodirectittowardherfamoussteamedporkandpreservedvegetabledish,whichshealwaysservedwithspecialpride. 

"ai!thisdishisnotsaltyenough,noflavor,"shecomplained,aftertastingasmallbite."itistoobadtoeat." 

thiswasourfamily’scuetoeatsomeandproclaimitthebestshehadevermade.butbeforewecouldbesodiplomatic,richsaid,"youknow,allitneedsisalittlesoysauceandheproceededariverfulofthesaltyblackstuffonthechinaplate,rightbeforemymother’sshockedeyes. 

这段文字主要讲述母亲批评自己的拿手好菜味道偏淡不好吃,"我"的美国男友信以为真,在菜里添加了不少酱油提升味道,结果却令母亲异常吃惊。这充分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以及由此引起的文化冲突(cultureshock),是教师用来进行文化对比教学的优秀素材。众所周知,中国人视谦虚为美德,对于自己拿手的事情习惯采用"抑"的态度,给予否定评价,其真实含义往往是希望得到他人的称赞或认同;而西方人则比较直接,不会刻意贬低自己认为值得称赞的东西。 

在讲解类似的文章时,教师可以选取文化冲突比较明显的部分做特别说明,对比两者异同,从而引出更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在比较与对比中让学生学习了解不同国家的文化。 

总之,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能够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和了解英语国家文化背景知识对于英语学习的重要意义,更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参考文献: 

[1]张奎武.英美概况[m].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9. 

[2]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人民出版社,1963.12. 

[3]关世杰译.世界文化报告[m].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4]韩红《全球化语境下外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外语学刊》黑龙江大学主办2002.1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篇3

摘要:教育制度改革热潮在我国掀起之后,引起了教育观念及教育模式的改变,我国各大院校的语文教育工作也越来越被重视,语文教学在随后几年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但是在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上,还存在一定差距。应该看到,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实现对接不仅是提高语文教育水平的发展需求,也是适应新时期,新文化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语文教育汉语言文学对接性实践能力多媒体技术

汉语言文学应该说,它本身就属于语文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但是,我国的教育制度,应试教育模式下的语文教学并没有重点把握对汉语言文学的学习,反而更多的是为考试而学习而不是为文学而学习。加上我国语文教育的师资水平整体来说还没有满足新时代汉语言文学的教育要求,因此,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应该实现更多方面的共通和交流,应实现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性教育,这样才能够重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的高素质和高质量,也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汉语言文学精髓。现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其实不会存在什么不良的冲突,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比如在语文知识的运用上,教学方式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等的运用上,都要进行对接性思考,这样才能够把汉语言文学的一些信息反馈到语文课堂教育中去。另外,我们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来看待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特别是现在教学理念越来越宽容,开放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以乐观,积极的心态来正确理解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问题。

一、关于汉语言文学与语文教育的对接,在实践能力方面的思考。

不管是语文教育还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其根本目的都是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二者都能够对学生的精神面貌或者认识观念等产生一定的影响,都能够丰富人的见识,并重塑自我。汉语言文学和语文教育要实现很好的对接,要能够形成结合性发展模式,首先要实现二者在实践能力方面的对接。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应该寻找他们的共通点,虽然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在本质上有区别,但是语言教育从根本上来说是包含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个模块的,因此,二者在教学内容或者一些理论指导上其实是有相通之处的,在实践方面,应该抓住这些共通的东西,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要为社会提供有用的人才,要积极地探索提高实践能力的方法,挖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外,对汉语言文学中,诗词歌赋的品读和学习也是要重视的,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探索和运用方面。而在语文教育中,也要把握汉语言文学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方向,对学生的写作能力,以及创作诗词歌赋的能力进行培养。比如开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就能够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实践课程相对语文教育来说是比较少的,因此,应该加大汉语言文学教育实践课堂的创设和开展。汉语言文学实践课堂的开展形式可以参考语文教育的实践课程,比如通过开展一些汉语言文学实践讲座,或者让学生做一些相关知识的社会调查等,参考语文教育的一些有效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实现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的对接。另外,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二者要明确教育的目的是一致的,这样,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才能满足对接要求。

二、实现多媒体技术或者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

在科技时代,语文课堂教学一般都会运用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或者是多媒体教程,远程教育也被广泛地运用到语文教育中,各种各样的新型教学形式,教学活动被广泛地开展起来。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其实就是强调语文教育应该更多地利用这些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收集更多的教学素材,或者更多地借助多媒体或者网络等渠道从汉语言文学中汲取更多的语文教学内容,汉语言文学作品库就像一个巨大的图书馆,可以满足语文教学的许多素材收集及发展。另外,现在我国很多中小学或者是大学的语文教育已经基本能够实现多媒体教学,特别是高等院校,在汉语言文学多媒体教学方面,发展的比较完善。但是由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涉及到较多的专业性知识,所以在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涉及到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内容相对较少,高等教育阶段才会开展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这样就导致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断层,即初中等教育阶段断层,而高等教育阶段突然拔高,因此,汉语言文学教育有必要更多地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去。在多媒体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就为将汉语言文学教育融入中小学语文教育中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平台,事实上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因此可以探索更多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汉语言文学的知识更多地带入到语文课堂中去,在汉语言文学教育和语文教育之间,实现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对接,通过多媒体技术架起二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

三、更多地实现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

语文教育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性思考,不仅仅体现在二者关系的对接,还应该考虑语文,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课堂,与教师或者学生之间的对接。这种对接主要体现在对人文关怀方面的对接。人文关怀一直是现代教育关注的重点,特别是在语文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这两个方面,人文关怀更应该被重视。不管是语文还是汉语言文学,他们都是属于文学化的东西,文学要融入学生的生活或者走进他们的心灵,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语文或者汉语言文学教育时,更多地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语文和汉语言文学可以说,都充满一定的情感意识或者二者都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丰富人的情感,但是,实现这些功能,不管是汉语言文学教育还是语文教育,都需要增加教师教学中的人文关怀,这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情感的关怀,或者是采用有效的方法来增加教学情趣,活跃课堂氛围等方面,建立学生和课堂的互动,促进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沟通。

总的来说,人文关怀可以提升学生的人文品格,另外,人文关怀对促进语言教育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对接发展来说,也是很有利的。

参考文献:

[1]蒋黎欣.汉语言文学教育与语文教育的对接性思考[J].科教文汇(上旬).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篇4

[关键词]解释学外语教学 理解 文本

[中图分类号]0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11)06―0140―03

[作者简介]邬庆儿,广州市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广东广州510091)

一、解释学的基本内涵

解释学是一种研究理解、解释文本的哲学理论。它“把解释本体视为‘文本’意义的审美生成过程,将读者的解读作为寻求理解和自我理解的活动,既建构‘文本’意义又建构自我世界”。

(一)理解是一种认知方式

传统解释学中,以德国浪漫派宗教哲学大师施莱尔马赫为代表的文本解读复原说认为,理解不是对文本原意一字不差的客观的解释,而是在语言分析和心情移情中,把理解对象自身本来所具有的原意再现出来,是理解者在心理上重新体验他人心理或精神的复制和重构过程,这种重构是从文本的文字到它的意义、从作者的心理背景复原到作品的原意的过程中进行的。他要求理解者抛弃“先有”、“先见”、“先把握”,去重新体验“文本”的意义或真理和作者的情景或个性,以再现“文本”的文字与意义和作者的文化与心理等原意。德国哲学家狄尔泰以移情方法完善了这种“复原说”。他认为,理解历史、传统以及文本并不仅仅是为了获得作品的本意,理解的目的是为了把握作者的思想,是为了在理解人类整体生活的基础上理解自己、认识自己。通过理解,使文本自身的意义或作者的思想在理解者头脑中得到复现或重建,是理解者在想象中处于作者的地位和环境,进入作者的角色,把握作者的意图、情感和观念,从而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原意。他认为,自然科学虽然能对物体的原因进行解释和控制,却无法解决人生体验和生活意义的问题。人文科学的研究应有其独特的方法,那就是理解,理解也是人文科学的主要致知途径。

(二)理解是人存在的基本方式

现代解释学中,以德国哲学家、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海德格尔为代表的文本解读创生说认为,理解不是主观意识的认识活动,也不是获取知识的心理工具,而是所有心理活动的基础和条件。理解不仅回答怎么思,更回答了怎么存在,思与认知都是从理解中产生出来的。人只要存在,就始终询问、探索、思考和领悟自己的存在。每个文本有它自己的世界,而理解者也有他自己的世界。对文本的理解不是一种简单的意义复原,而是一种对历史、作品、传统等文本意义的不断创造和生成,进而不断获得“创见的意义”,在理解过程中,这“两个世界”融合为一个新的可能的世界,亦即新的意义的创造和生成。

德国著名哲学家伽达默尔也指出,理解的本质在于理解者与文本达到一种视界的融合。由于历史、传统以及语言等的影响,理解者在进行理解活动前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结构,这一结构构成了理解者的视野,理解者以此为地平线把视线投向了文本。文本作为作者观点与思想的表达,不可避免地具有其自身的视野。因此,理解的形成就是理解者把自己的视野向文本的视野开放,在不同视野的对话与交流中达到一种视界的融合,生成新的意义世界。这种融合同时包括着“差异和交互作用”,并不是简单的“合二为一”,而是强调“和而不同”。

(三)理解是一种反思

在当代解释学中,以法国哲学大师利科尔为代表的文本解读反思说认为,“反思”是一种批判,“是理解‘文本’符号和自我理解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自我理解则是解释学的最终目的”,“解释的目的,在于明显的意义里解读隐蔽的意义,在于展开暗含在文字意义中的意义层次”。只有通过对隐喻和意义进行反思,从而超越地理解世界本体和自我存在,才能达到理解的存在论根源。他主张将具有共同视野(“意义问题”)和共同论题(“意义的本源先于语言”)的解释学与现象学嫁接,从而使现象学方法成为解释学方法的重要参照,以理解“文本”的“隐蔽的意义”。

总之,从解释学的角度,理解是一种意义创造和不断生成的过程。在理解过程中,理解主体和客体自发地进入对方的视野,通过开放的对话沟通,互相尊重,互相承认,不断进行视界交流,生成、发展、丰富,以达到不同视界的融合。在此过程中,两个视界双方达成新的共识,新的意义得以产生和获得。

二、解释学视角下母语与外语教学的关系

如何把握母语与第二语言的关联,是正确认识外语教学不可回避的问题,现代解释学直接谈到了这个话题。

现代解释学把母语看成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前见或偏见。伽达默尔认为,“语言能力只有在自己的母语中才能达到,亦即在人们生长和生活的地方所说的语言中才能达到。这就说明,我们是用母语的眼光学会看世界,反过来则可以说,我们语言能力的第一次扩展是在观看周围世界的时候开始得以表现的”。也就是说,人们学习母语时,不仅学习了母语语法,也学会了如何一般地学习语言,同时也学会了使其他语言成为可理解的方法。当人们对一种语言感到陌生的时候,总会把自己监禁在自己的母语中,只有真正掌握一种外语的时候,才会停止对母语的求助,摆脱母语的干扰。这就意味着,人们不可能跳离自己的母语去学习另一种语言,不可能存在与母语隔绝的纯粹的第二语言学习环境。

解释学的这种观点,在理论上冲击了在外语教学过程中一度流行,至今还有一定影响,拒绝母语进入外语学习者视域的直接教学法。直接教学法认为,应该创建一个纯粹的外语学习环境,学习的视域应该固定或限制在目标语的范围内,拒绝在任何情况下使用母语的要求。

然而,语言与思维是不可分割的,在语言教学的整个过程中,思维从来不会消失,它只是被大脑暂时收存起来,存放在意识的某个角落,一旦有机会就会从意识的后台走上前台,然后再次隐到后台,是一个不断内蓄与外显的循环过程。从语言学习者的角度看,接受者根据言语形式对大脑的刺激,经过思维活动进行梳理,取舍、分析整合,转化,理解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掌握语言知识与技能,而且句子的形成、表达的顺序、词语的选择甚至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都与学习者的思维方式有关。认知语言学的迁移理论就学习者所掌握的知识和经验对学习及掌握新知识的作用所做的正迁移和负迁移就证明了母语对外语学习的积极意义。

学习第二语言是两种语言的转换,即使是同步翻译,这种转换依然存在,只是由于熟练程度高,转换的痕迹被淡化了。学习第二语言不可能离开母语独立进行,利用母语是人类学习外语的通则,对任何人来说,母语是最先接受和加工外部世界的信息,然后形成概念,成为思维与交际的第一工具,离开母语学习外语是难以想象的。当前值得注意的问题是,在外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进程中,伴随着各种新理论的冲击,以往我们比较关注的是母语的干扰、负迁移,母语对偏误形成的作用等,这在教学中容

易形成偏重经验、偏重感性认识,而对人的自觉性估计不足,对许多语言现象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解释学的加入,对正确认识母语在外语教学中的作用在理论层面上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有力的支持。

三、解释学视角下外语教学的特点

强调母语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作用,这只是现代解释学对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启迪的开始。迦达默尔认为,解释学不是为了克服理解之前对理解对象形成的前见、偏见、成见,这些前见、偏见、成见是理解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和前提,偏见构成了理解者的特殊视野,而文本作者赋予文本以原初视野,理解的过程就是两种视野的融合,进而形成新见解的过程;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参照,不断加深理解的过程,每一次理解都赋予文本以新的意义。

(一)外语教学是一种视域融合

根据现代解释学的观点,作为一种意义交流活动,理解不是简单地获得“对象”的知识、忠实地追求作者的原意,它的本质在于理解者与文本之间通过相互对话、交流与碰撞,达到一种视界的融合。既不是对文本原意的重视反映,也不是理解者随心所欲的解释,而是理解者与文本作者在视界融合中所生成的新的意义世界、新的视域。

在外语教学活动中,它不再执著于知识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而是强调理解的主体性和主观性,突出多元思维取向。理解的视域融合要求“必须达到教师与课程设计者、教师与课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等范畴之间的视界融合”。也就是说,不能强制灌输学生知识,更不能要求学生完全按照我们的理解去理解,而是要让他们带着自己的“偏见”去与文本展开对话,与文本作者进行情感上的交流,从而构建自己独特的知识体系和感情世界,实现学生精神世界的拓展和人生经验的增长。

当前外语教学界提出的基于任务的语言教学,实际上也是一种不断以新的视域取代学生原始视域的过程。它所强调的互动性原则、合作学习原则、重视学习者个人经历对学习的促进原则等,强调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把所要教的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兴趣情感联系起来,把学习者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课堂学习的重要资源,等等,都与现代解释学关于视域融合的理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二)外语教学是一种对话

伽达默尔在答《诠释学和意识形态批判》一文中指出:“意义的理解既不局限于作者的意思,又不能局限于行为者的意图,这是我最本质的观点。当然这并不是说,理解的最高峰在于阐明无意识的动机,相反,理解乃是越出个体的视域,勾勒出各种意义路线,从而使历史传承物说话。”0即是说,解释学的逻辑是一种对话式的逻辑,文本的意义不只是作者的解释,也不只是读者的解释,而是双方平等的对话,是双方各自视域的超越,从而达到视域的融合。

外语教学活动,对话指的是以外语教学文本为中介,师生通过对话调动双方的前见,包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对外语教学文字及影像符号所表征的内在价值和意蕴给予诠释,在此基础上,师生双方生成个人意义的过程,对话成为学生与文本之间、现实与历史之间联系的纽带。如反思和反馈则是对话的两种表现方式。前者指向自己,后者指向他人。指向自己的反思以一种自省的方式审视、质疑自己,是对自己教学或学习行为一种回忆和清理,目的在于使自己在理性上得到提升。指向他人的反馈是教师或学生把教学行为置于自己的视域,使他人行为与自己的前见产生交互作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反馈者与教学行动者通过倾听、观察、检验自身的前见,达到拓展自己视野的目的,使反馈者能够借鉴他人的行为,也使教学行为者在他人的评述中得到启发,最终使双方找到历史视域和现实视域的关联,达成双方的视域融合。

(三)外语教学是一种唤醒

从解释学角度对文本真实意义的理解,要通过对它所产生的历史情境或生活环境的重建才能被人们理解,实现过去到现在的传递。同时,理解的过程,也是读者在文本的推动下让前见去冒险的过程,这种前见,也是一种创造性的力量。因此,过去和前见,都是意义的源泉。必须唤醒过去,唤醒历史,唤醒个人自身经历,才能有效地使过去成为认识文本的阶梯。

现代解释学关于唤醒的思想对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学方法上。它冲破了语言学习是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教材规定了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等传统思想的束缚。现代解释学唤醒了学生自身存在的语言能力,并投入到外语学习的过程中,但作为文本的理解者,由于前见的不同,导致对文本的理解和解释不同,造成了理解上的“同”和“异”,也就出现了争鸣和共鸣。争鸣是学生个体独到的发现,是个性化的理解;共鸣是在理解过程中理解者产生的大致相同或相近的情绪激动。在外语课堂上,通过组织有效的争鸣和共鸣,使课堂对话不断深入,教学意义也会得到不断丰富。

同时,唤醒要以关联为前提,如果学习时内部不存在相关联的内容,唤醒就无从谈起。如在培养具有初级水平学生的听力教学中,引入母语外来词显得十分有效,它在语音方面能够帮助学习者把相应的母语与目标语联系起来,唤起学生已掌握的语言中的语音、词汇知识,调动学生大脑词库中已有的母语习得经验,扩大词汇量,促进学习者语感的形成,产生一种特有的趣味。

(四)外语教学是一种超越

解释学追求的不是原意,使用的方法不是解释的循环,理解的出发点不是文本意义的唯一性,这对现代外语教学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解释学视角下的外语教学存在两种理解,一是对外语文本的理解,二是对外语背后文化的理解。前者是指学生在参与一定教学活动之后能对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解释、复述、转述和评价,后者是指学生能够以自己文化为参照,对外语文本中传达的文化信息有充分的把握和意识。外语教学理解的成功不在于理解和文本原意的吻合程度,而在于看它是否真正深入到语言背后的文化层面,达到语言意义理解和文化理解的合二为一。

解释学视角下外语教学的目的不是帮助学生追求文本原意或者所谓的作者原意,而是更强调外语理解中的文化性,让学生站在自己的文化视野中通过想象重新构造作者当时所建构的意义时所形成的既融入外语国家文化,又融人中国文化的第三种意义。因此,对语言的理解不是一次完成的,而是不断琢磨,不断回归文本,不断和文本作者“相遇”、“对话”的过程。对文本的理解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对文本并存的多种意义进行选择、评析的过程,最后达到融会贯通的水平。解释学已经从理解文本原意的阶段发展到通过文化传统来理解文本的新阶段,理解的观念必须与时俱进,才能适应外语教学变革的需要。

语言中存储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特征,是人类最重要、最复杂、最令人困惑的文化现象和符号现象,运用当前最具活力的哲学思想之一,解释学来审视外语教学能够给外语教学改革、异域文化的解读等带来更多的灵感和思路,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多的视角去理解外语教学。

注释:

①曹明海.语文教学解释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7:19.

②金生铉.理解与教育一走向哲学解释学的教育哲学导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32.

③王岳川.利科尔的解释学思想口].天津社会科学,1998,(4).

④J.Bleicher,ContemporaryHermeneutics:Herme―neutl’csasmethod,philosophy,andcritique[m].London:methuen,1982:10.

⑤伽达默尔著,洪汉鼎译.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35.

⑥王爱玲.基于解释学哲学的关于“理解”的教育主张与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9).

⑦伽达默尔.答《诠释学和意识形态批判》[a].洪汉鼎.理解与解释一诠释学经典文选[C].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404―405.

参考文献:

[1]施莱尔马赫.解释学箴言(1805―1810)r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篇5

一、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现状及意义

1.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文化教育现状

词汇是学习英语语言的基础,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发现由于地域或其他条件的原因,在词汇的理解上存在着差异,要真正的理解词汇,就要了解西方的文化,要在西方文化与英语语言结合起来的基础上来学习和理解词汇。在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中,教师们在课堂上占据着主导地位,一味的注重教授课本上的词汇,没有体会学生的感受,只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没能理解词汇真正的含义。要提升学生对英?Z词汇的学习效率,就要改变教学方法,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要在扩大学生词汇的同时,更注重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加强对文化迁移方面的引导,提高教学质量。

2.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教学意义

中学生对英语语言的理解还是存在一些困难的,由于母语的影响,对英语词汇所蕴含的一些文化信息掌握不够,学生只能理解词汇表面的意义,不能深刻了解词汇真正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对初中英语词汇的教学只是重视词汇的表面意义,使得学生很难将英语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教师们教授英语词汇的同时,应适当的加入一些文化背景知识,让学生更多的了解词汇在生活中的含义,正确的在英语词汇教学中了解文化迁移的意义,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法上做些改变,让学生正确的理解英语的同时,更懂得如何在生活中运用英语进行交流。

二、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迁移的影响及措施

1.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迁移的影响

中国的文化与国外的文化大多数都存在着差异,在文化存在差异的情况下,语言的词汇也必然有着不同的内涵及意义。在学生日常学习的大量词汇和短语中,每个词汇在不同的语境中都有着不同的意义,这些文化迁移表现在不同的方面,例如地理的文化迁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它表现出的文化方式也是不同的,文化的发展是离不开它所在的地理环境的,语言也是表现地理环境差异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在学习英语词汇的过程中,最受困扰的应该就是母语文化的迁移,母语文化迁移也是有正迁移和负迁移之分的,母语的正迁移对学生学习英语是非常有帮助的,但是负迁移就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产生分歧。教师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母语文化的负迁移,发现问题时,要及时正确的加以引导,帮助学生学习英语知识。

2.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文化迁移的措施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教师们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教师们要关注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在词汇教授过程中,应重点对词汇文化内涵及意义进行讲解,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西方文化知识的理解,这样更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词汇。想要真正的在语言环境中正确的运用词汇,就要重视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意识到文化迁移的重要性,结合英语词汇与实际进行文化迁移方面的教学,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要意加强学生对词汇的理解。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为了运用,只有将所学的英语知识运用到实际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够真正的掌握知识,教师在英语词汇教学中,可以引用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列举一些英语在生活中的内容和特点来进行讲解,以此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学习兴趣,丰富课堂内容。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篇6

国际理解教育是为了培养青少年在对本民族主题主体文化认同的基础上,尊重、了解其他国家、民族、地区文化的基本精神及风俗习惯,学习、掌握与其他国家、民族地区人民平等交往、和睦相处的修养与技能、探讨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念、增进不同宗教信仰和文化背景的民族、国家、地区的人民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促进人类和社会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198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国际教育指引》中明确界定了国际理解教育的的目标,即“培养和平处事的人;培养具有人权意识的人;培养认识国际具有国名自觉意识的人;理解并增进其他国际、其他民族及其文化;认识国际相互依存关系与全球共同存在的问题,形成世界意识;养成具有国际协调、国际合作的态度并能实践“。

《国际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中强调了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也把国际理解作为其基本内涵之一。因此,国际理解教育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研究国际理解教育很有必要。

二、初中英语课程标准和课程目标中国际理解教育的体现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英语课程除了是一门工具外,还应该要帮助学生认识世界的多样性,在体验中外文化异同中形成跨文化意识,增进国际理解。在新课标的九级目标体现中,五级是9年级或者初中结束时应达到的基本要求。在第五级的分级描述中,就提出了学生能够“进一步增强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认识”,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分级标准中的五个方面里,其中文化意识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内容,比如在文化意识的第五级分级标准就要求学生要能够“了解英国国家中的人际交往习俗,了解世界上主要的文娱和体育活动,了解世界上主要的节假日及庆祝方式,关注中外异同,加强对中国文化的理解,能初步用英语介绍祖国的主要节日和典型的文化习俗”。

三、初中英语教学内容中的国际理解教育体现

初中英语教材是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内容来源,我国现行初中英语教材选题广泛,题材包括体育、文学、自然、饮食文化、他国文化和习俗等。笔者所在的省份统一使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于2012年出版的《Goforit》教材。初中英语教学内容除了对语言技能的强调,还特别要突出学生的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现以初中七年级下册为例,我们来粗略看看初中英语教材是如何体现国际理解教育的。本册书的国际理解教育一般主要体现在SectionB的阅读文章中。如第五单元阅读文章是以泰国学生的口吻讲述的关于拯救泰国大象的问题,这篇文章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了解异文化,关注环境问题。第六单元的阅读文章是关于一名在美国学习的深圳学生在美国如何度过端午节。文中有对中国家庭过节的描述和美??普通家庭的生活描述,体现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了解他国文化,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第10单元的阅读文章则描述了世界人民的生日食物,进行了各国生日食物的比较和对比,体现了国际教育中的关注多元文化,理解他国生活习惯,风土人情等文化。

四、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成绩及存在的问题

1、初中英语教学中开展国际理解教育取得的成绩

初中英语教师深刻意识到,英语教学不仅是教授英语的听说读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授和理解。比如,在教学生和外国人交往时,教师会告知学生在西方文化里,在刚认识他人时尽量不要询问其婚姻状况、收入等,对政治和宗教等话题尽量避免谈及,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误解和不愉快。在讲授中国节日的时候,同时向学生讲解西方的一些节日,进行对比和比较,让学生了解到不同的风俗文化习惯等。初中英语教师基本形成了能够在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的队伍,能够共同研讨在教学中如何进行国际理解教育,形成学生国际理解的交流和合作能力等方面。比如在英语考试试题中,适当考察学生对其他文化和国际重大时事的了解,真正达到语言和文化的相结合。

2、初中英语教学中进行国际理解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初中英语教师对国际理解教育的理解不够透彻或者理解较为狭隘。比如谈到国际理解教育,很多老师会认为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授学生英语国家的人文、地理、语言、风俗习惯等,他们忽略了民族性与国际性的关联,或者存在偏差,从而不能很好的完成国际理解教育的任务。有些教师缺乏一定的国际视野。英语教师进行国际理解教育,需要自身具备一定的国际视野,具备多元文化的理念和思想,对世界文化与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与理解。但是,现实是初中英语教师教学任务繁重,教学压力大,疲于帮助学生应试,缺乏对自身国际视野的提升。作为知识与文化的传播者,教师的视野宽阔与否影响到学生的视野。这也是国际理解教育实施情况较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其次,课堂教学活动内容和设计缺乏国际理解教育元素。由于现今的英语教学还是以应试为主,导致很多教师的教学活动都和应试紧密相关,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了语法的讲解,忽略了阅读文章的内容,更不用说内容后面所体现的多元化的社会和文化内涵。

五、初中英语教学中实行国际理解教育的方法探究

1、角色扮演法

学生扮演不同文化里的角色,让学生体验“异文化”,通过角色间的交流与沟通,冲突与合作,让学生体验到理解与被理解,从而获得国际理解教育的认知和情感。

2、自主调查学习法

教师给学生布置的英语作业中和国际理解教育相关,鼓励学生通过自己查找资料来理解“国际”方面的知识,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获得更多的课堂无法传授的知识,从而引起学生对“国际”知识的兴趣。

3、体验法

体验式的学习(experientiallearning)是能够达到学习效果的一个较有效的方法。通过实地实景的亲身体验,学生会对国际理解有更深刻的体验。比如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带学生去有外国人服务的正宗的西餐厅,一是可以在真实场景中学会用英文点菜,同时可以真实品尝正宗的西餐。或是带学生参观国际博览会或者国际化的企业,感受世界各国文化多元融汇,传递给学生国际化的理念和价值观。

4、交际法

网络信息技术的高度发达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极大的缩短。教师可以让学生和国外的学生结成一对一的笔友,通过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进行交流。由于初中生英语水平有限,教师可以设定学生交流的主题,并且给出相应的语言指导,让学生可以通过在和国外学生的交流中更深刻地理解“异文化”。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篇7

关键词:国际理解教育;高中英语;教材

高中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最主要的一种学习资源就是教材,所以,教师怎样应用英语教材是非常重要的。尽管英语课程标准中没有涉及国际理解教育,但始终贯穿了国际理解教育中的教学理念,所以,将国际理解教育有效融入英语学科中具有非常大的可能性以及可行性。《牛津高中教材》属于国际理解教育相关知识的一种重要载体,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别的国家及其民族文化,具有非常高的引导价值。英语教师合理开发以及应用教材,可以实现国际理解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国际知识,同时形成一种好的国际理解态度以及世界意识,可以在跨文化沟通中准确应用英语。

一、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以及内容

1.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

从国际理解教育具体知识角度上看,现阶段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应该是通过后民族主义来解读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的,就是它是以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辩证统一为基础的,主要是培养国家公民以及世界公民。从国际教育具体情感态度角度上看,我国《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普高》)明确提到,学生应该乐于接触以及深入了解异国文化,此外,也应该全面了解我国文化。感情态度八级目标中明确要求学生应该具备在交流中通过英语介绍具体祖国文化的能力,同时了解以及尊重异国文化,将国际合作精神充分体现出来。从国际教育具体能力角度上看,《普高》中有明确规定,英语教师应该实施任务型教学,依据学生自身兴趣以及生活经验来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使设计出的教学活动对学生想象力、创新精神以及审美情趣的发展非常有利。而另一种提倡的具体探究式学习活动则能够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除此之外,英语教师应该具备合理处理语言以及文化之间的关系的能力,尽量让学生在英语教学中进一步了解外国文化,同时加深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具体了解。

因此,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是共生的,其主要是让民族主义取向以及全球价值取向能够保持平衡,同时有机统一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统一性。

2.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

国际理解教育,其内容丰富多彩,涉及跨文化交际知识以及世界基本问题相关主题知识等。以英语课程标准为教学背景,《牛津高中教材》中融入的国际理解教育具体价值取向必须具有共生性,统一了文化差异性以及统一性。所谓文化差异性,就是将各种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充分体现出来的那些问题,文化统一性是指将各种文化共同人类文明以及人类创造和全球人们共同关心的利益体现出来的问题。依据文化差异性,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主要分成两种:(1)自文化理解教育;(2)跨文化理解教育。依据文化统一性,可以将国际理解教育具体内容划分为两种:

(1)与世界知识相关的教育;(2)与世界问题相关的教育。

二、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

1.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价值理念

对国际理解教育来说,其价值理念辩证统一文化所具有的差异性以及统一性,突出了我国民族价值取向以及全球价值取向的一种平衡,主要就是一种共生价值理念。可是《牛津高中教材》中每个教学模块中的国际理解教育相关内容单元数量比较多,占总数比例非常高,同时不同学年段的单元数量也比较接近。表明国际理解教育已经贯穿在教材中,同时也贯穿在高中三年学习中。依据文化差异性以及文化统一性具体单元数量比例,文化差异性具体单元数量比文化统一性具体单元数量多,特别是对于高一年级,高二年级与高三年级单元数量比较接近。该比例变化是比较科学的。之所以给高一年级安排的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比较多,是由于大部分高一年级的学生心理以及生理状况不够稳定,是形成个人世界观以及价值观的时期,因此安排比较多的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能够帮助学生形成一种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的态度,提高其文化理解能力,给高中以后学习中培养国际视野以及全球意识奠定基础。同时给高二年级和高三年级慢慢增加一些文化统一性相关内容安排,这与学生实际心智发展相符。而安排文化差异性相关话题内容主要是增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给学生学习文化统一性相关话题奠定基础。

2.国际理解教育视角下的《牛津高中教材》内容

英语课程标准里面语言知识相关内容标准中有指出,英语语言知识主要涉及语音、话题、词汇以及功能和语法。传统英语教材组织英语语言内容的时候,是将语法当作纲,将功能意念当作纲要,现代《牛津高中教材》组织英语语言内容的时候,是将话题当作主线,利用话题来对语言学习任务进行组织,包含功能、语音以及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另外,英语课程标准中与文化意识相关的内容标准表明,学生必须了解英语语言国家生活习惯、历史地理以及风俗和风土人情等,同时应该具备一定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文化知识和理解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篇8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困境;解决措施

高校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能够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上,同时对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然而目前的小学生对阅读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恐惧感,对所给文章的主旨并不能准确理解。本文对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经验,对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效果提出几点建议。

一、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面临的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试卷或者习题中出现的阅读理解类的题目无论从难以程度上,还是在文章结构形式上,与教材中的课文非常类似,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多数语文教师没有对阅读理解课堂教学形成充足的认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仅仅是根据教材中所包含的文章以及配套习题册中文章进行讲解,其课堂效果相对较差,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对解题方法进行有效的掌握,对教材中知识的理解也仅停留于表面。因而,小学语文教师对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没有形成良好的认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中较为严重的问题之一。该问题所引起的后果就是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的角色,没有独立思考的空间,不能真正的对知识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最终使得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相对较差。

第二,教师在阅读理解的课堂教学中,没有充分的联系实际。阅读理解中的文章来源于生活,源自于作者对实际生活中某个问题或者某种现象的理解与感悟,文章内容的精彩程度取决于作者生活阅历的丰富程度。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语文课堂教学仅仅是在课堂中进行,学生学习所用的课本也仅仅是阅读理解方面的相关教材,因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对社会进行充分的了解,对生活的感悟相对较为欠缺。

第三,在小学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学生的家庭作业相对较为繁重,在课余时间家长会给小学生报名参加各种培训班,因此学生并没有足够的时间扩大阅读量,知识的积累量相对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而且在课时的安排上也相对偏重于数学方面的教学,学生独立学习的时间相对较少,对学生语文的学习以及阅读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二、小学语文阅读理解教学困境的解决措施

根据上述对现阶段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笔者自身的实际经验,对如何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质量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第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应充分的对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行充分的调动。当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之后,就会积极的投入到语文的学习当中,并会主动的寻找课外优秀的文章进行阅读,从而能够大大增加小学生的阅读量。这就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新型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现阶段的小学语文课本中将各个形式的文章基本尽数包含,例如说明文等,因此教师应根据文章形式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文章中所包含的内容,提出一些具有想象力的问题,调动学生的兴趣。

第二,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随着国内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的教学设施层出不穷。学校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购置先进的教学仪器应用到日常课堂教学当中,例如投影仪等。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能够将传统语文课堂教学中较为抽象的内容变的具体化,增加在课堂教学中的知识量,设定特殊的教学情景,带给小学生视觉与听觉方面的冲击,充分的将学生的求知欲进行调动,为学生的积极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在传统的课堂教学当中,老师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知识。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细致的讲解教材中所包含的知识,而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以及提出问题的时间相对较少,这就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课堂教学的质量。因此,在之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思考以及相互讨论的时间,杜绝在课堂教学中较为程式化的提问模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中提出不理解的问题或者抒发己见,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增加小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将所学到的知识系统化、深入化,从根本上将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层面上。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小学是学生的启蒙阶段,其中的语文教学也是该阶段中的重点内容,因而语文教育工作者应切实提升自身的水平,摒弃传统中对语文教育存在的误区,提升小学语文阅读理解课堂教学的质量,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文阅读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1]刘慧琴.小学语文阅读理解小窍门[J].动动画世界·教育技术研究,2012.(5):37-38.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篇9

关键词: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英语教学

一、引言

自英语在我国普及以来,关于英语的教学研究一直都是学者们关心的热点话题,随着实践和研究的拓宽与加深,我国外语界慢慢意识到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因素不可忽视,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也认识到语言与文化的密切关系。尽管学生掌握了一定量的词汇,能说出语音语调正确、没有语法错误的句子,但并不能很好地理解语言,更不能进行有效而成功的交际。因此,在语言教学过程中还必须进行文化教学,使学生在对异域文化的把握中加深对其语言的理解和领悟,最终达到成功有效地交际。

二、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

曹文(1998)根据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即从属(languageteachingwithculturaldimension),并行(cultureteachingasaparalleltolanguageteaching),融入(cultureteachingasanintegralpartoflanguageteaching),总结提出了文化教学存在两个层次,即文化知识(cultureknowledge)层和文化理解(cultureunderstanding)层。

文化知识层具有以下特征:以培养语言学习者掌握目的语文化知识为目标;以知识为中心;以目的语文化为内容;以传授高层文化内容为主;文化信息来源以阅读为主,阅读内容多为对目的语文化笼统、概括性的描述;选择由来自目的语文化的人编写的文化材料,或来自母语文化的人编写的有关目的语文化的材料;把目的语民族作为整体讲授其文化;从母语文化角度看待目的语文化;孤立讲授文化现象;教学方法多采用知识灌输法;教师是知识传播者。

相比而言,文化理解层则相应的具有以下特征:以培养语言学习者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以技能为中心;以目的语文化和母语文化为内容,还包括其它文化;除高层文化外,还涉及大众文化及其它生活方式,包括价值观、时空概念、解决问题方式等内容的深层文化;文化信息来自多渠道,注重就事论事,避免以偏盖全;选择来自母语文化的人编写的文化材料及来自其它文化的人编写的文化材;从母语文化,目的语文化及其它语文化多重角度看待目的语文化;注重文化与交际的关系,文化因素在交际过程中的具体反映;教学方法多为启发式,强调实践,注重学习者的个人参与;教师是文化中介人。

三、英语教学的调整措施

根据以上对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的特征对比,我们不难看出国内英语教育想要达到文化知识层并非难事,而达到文化理解层则需要对现时教育做出一定的调整。针对教改措施之繁多,本文主要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方面进行论述。

1.教材

根据上文对文化知识层和文化理解层的对比研究,我们得知,文化知识层教学在教材选择上,主要倾向于目的语文化的人编写的文化材料,或来自母语文化的人编写的有关目的语文化的材料。因此,为了更好地进行文化理解层英语教学,笔者认为,教材可以多样化。其中我们要选用一定比例的国外教材,尤其是会话教材,往往能较好地反映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社会习俗和惯例,具有一定的文化洞察力,是外语学习者研究文化差异、提高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好材料。

除会话教材外,我们还可以选读一些当代的报刊杂志以及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它们能反映出一个民族或一个国家的文化特点、风俗习惯、社会关系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也许语言教学在某些学生尤其是男生心里,存在一定的阴影,他们只要看到英语课本就瞌睡,那我们可以采用电子教材,通过生动的动画效果和图片进行辅助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提升他们的课堂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记忆和理解。

2.教师

教师本身要拓展文化意识,而且要打破文化习得的知识中心模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知识中心模式在我国的外语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它是以培养实践能力为关注中心,在教学实践中,知识中心模式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和测试,在学校情境中较受欢迎。

有了好的教材,还需教师进行讲解和传播文化知识。以前,由于受到传统的教学法的影响,教师在课堂上往往重视语言本身,对语法现象、语言要点讲得多而细,而对社会文化知识的介绍却未顾及。现在,我们教师既要讲解语言现象,又要涉及文化知识,这无疑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教师本身要拓展文化意识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教师不但要熟知母语文化,而且要自觉地了解和熟知外民族的文化及其风土人情。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成功地结合语言的社会含义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

以学生为主体,贯彻人文主义教学理念。人文主义教学思想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Stevick认为,在语言教学中,“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取决于教学材料、教学方法或语言分析,而更多地取决于学生自身和学生之间的活动过程”。因此,我们的语言教育可以采用问题解决、调查研究、案例分析、问题讨论等多种教学模式让学生交流彼此对异文化和汉语文化的体验、感受和文化价值观,不仅能够加深自己对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也能够通过不同的角度审视文化现象和文化内涵。

3.学生

学生要有意识地获取社会文化知识。要提高自己的英语应用能力,固然缺不了好教材和好教师,但关键的问题还是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有意识地去获取并积累社会文化知识。

具体来说,除了认真地听老师讲解并在课堂实践中注意社会运用规则外,学生应根据所学课文或对话,进入角色,并按照特定角色的要求进行对话。在我们的实践生活中,学生更应该做到学以致用,将我们课堂的知识随时随地用于日常用语种,还可以养成用英语写日记的好习惯,并将我们每日学到的新知识用在上面;做个有心人,留意公共场所的英语标记。

另外,学生还可多找些介绍外国文化的书籍来阅读,以扩大自己的文化知识面。当然,有条件的话,学生可多与外国人会话,直接获取文化知识,因为外国人对本民族的文化比较了解,能作生动而形象的讲解。

同时,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资源,多看看欧美经典电影,多听听欧美音乐,从音乐和电影中感受地道的英语文化,这样也可以更好地理解课堂知识。

四、结语

以上对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做了对比性的论述,并针对当前英语教育的现状,我们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方面讨论了英语教育的改革措施。最后指出,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密不可分,外语文化教学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从提高教师文化素养、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内容及策略等多方面进行,实现母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的双向交流。这样既保留了本族文化又容纳异族文化并对双方文化有多视角的理解的中间地带,这就是跨文化的连接点,也就是我们外语教学的归宿。

参考文献:

[1]曹文.英语文化教学的两个层次[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8(3)10-14.

[2]高一虹.语言文化差异的认识与超越[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对语文教学的理解篇10

【关键词】高校英语教学文学阅读

英语文学融合了大量的英语词句,对于学生的英语学习来说,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可以使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既提高了学习效率又提升了阅读能力。英语文学的阅读实质是对学生英语学习的听、看、写、读能力的综合考验,它在高校英语的教学中应用价值非常高,对于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学管理者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一、英语文学阅读在高校英语教学中的应用问题

1.过于看重词汇和语法的积累,忽视了整体阅读理解。当前多数的高校英语教学中,由于应试体制的要求,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更多的是把英语学习的关键词汇和重点语法进行讲解,对英语中的词句组合、语法应用等进行讲解,忽视了英语阅读的整体性教学。对具有代表性的英语文学阅读教学只是断章取义的讲解,讲解的侧重点仍然是文章中的词句和语法,忽视了对文章整体的理解,导致英语文学阅读的教学效果不能高效的发挥出来,这对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是很不利的。

2.英语文学的阅读量不够。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英语文学阅读教学时,大都是以课堂讲解为主,以教材的内容为例,在课下时间,缺少对学生阅读量的督促和掌控,而且对具体的阅读素材也缺少有效的指导,由于英语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很多的学生在课下也没有自觉的进行英语文学阅读的训练,阅读的训练只是在课堂上,这不仅会导致阅读能力的不及时衔接,而且还会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有一个充足的阅读量也是十分重要的。

3.讲解方式的陈旧,缺少新意。当前很多的高校英语教学,对于英语文学阅读的训练,采用的形式是教师先对阅读素材进行整体上的通读理解,然后对文中的重难点和关键语法词句进行细讲,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充当的角色只是被动的记录笔记,这就导致学生不能独立的进行思考,对文章的理解速度跟不上,没有从整体上进行理解把握,对教师的依赖过重,这也给课下阅读训练带来了困难,阻碍了英语学习能力的提高。

4.阅读的专业性较强。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文学阅读是其教学的重要方面。教师在英语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教材基本上是以教材为主的,教材的内容也是以教学目标为主的,各个专业的学习内容大同小异,不能完全的体现出高校教育的特点,学生对这种课堂性较强的文学阅读素材兴趣不是很大,不能真正的满足学生对英语专业文学阅读的需求,久而久之,导致学生对英语文学阅读失去兴趣。

二、对高校英语文学阅读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1.改变教学方式,兼顾词法和文章的教学。对于上述存在的问题现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过于看重英语语法和词汇的讲解,忽视了文章的整体理解,这对学生来说是极为不利的。因此,对于高校英语教师来说,就要创新教学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把英语的词法和语句教学作为英语文学阅读的一种辅助,在英语文学阅读的过程中,对重点词法和语句进行理解,在文章的整体理解下来对重点内容进行划分,并对其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进行理解,并且对其含义延伸进行扩充,可以使学生更好的进行迁移理解,进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

2.重视对学生的课下阅读安排。英语文学阅读如果只是存在于课堂上,那么所获得的阅读效果是十分微小的,对学生的阅读水平提高效果很小。对于这种状况,教师就要在课下给学生安排一定量的阅读,可以根据课堂教学的内容和目标,适当的安排课下“作业”,让学生充分的利用课下时间来训练阅读水平,增加阅读量,经过课下的阅读量积累,提高学生对英语文学阅读的接触量,经过一段时间后,在学生的阅读量到达一定的程度后,再对学生进行理解能力的深化教育。

3.适当的选择多样化的阅读素材。从现阶段的高校英语教学来看,对于英语文学阅读的素材选择,大都是以英语为主要使用语言的国家社会概况来定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因此,英语教师就要改变这种状况,尽可能的选择与学生实际生活相接近的文学阅读,也可以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学名著,并根据教材规定的教学目标给学生的课下阅读素材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这样在提高学生阅读量的同时开阔学生的眼界。

4.树立新的教师思想,改变讲解方式。英语教师要根据时展的要求,创新教学思想,不断的完善自身的教学技能水平,根据教材的内容设定,与现实生活进行融合,在此基础上,选取和实际生活联系强的英语文章。在进行英语文学阅读教学的过程中,要带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参与到讲解中,跟上教师的节奏,对重要的语法和词句,可以先由学生进行理解,然后根据学生的理解进行下一步的指导,教师要在整篇文章讲解结束后再进行针对性的教学,并对其进行延伸理解,以便于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学习,从而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

高校英语教学作为学生英语学习的重要阶段,它的英语文学阅读教学对于学生的英语能力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英语教师来说,就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从整体上进行把握,改变教学理念,对存在的不足之处及时的采取措施予以改正,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