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2:00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篇1

【关键词】信息化;发展;农村;农业经济;影响

前言

信息化技术,以现在通信和网络通讯技术为基础,以大型数据库的网络共享技术为依存,网络信息技术,是汇聚各个多样化研究对象要素的总数据库,为农村农业经济发展和与之息息相关的各种行为提供了大环境。在使用信息化技术之后,可以极大程度的提高,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效率,推动农业经济快速发展,解决三农问题。

1信息化发展给农村农业经济带来的机遇

1.1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历史长河中,我国一直是一个农业大国,几千年来,人们对于粮食的青睐和对农村经济的发展,经历了反复多次的转变和改革。随着科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结构在改革开放以后有了很大的调整,无论农村经济终于开始向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至此,由卖方市场转向了买方市场。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带动了整体农业产业链的发展,因此,给农业农村和农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正是由于,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与世界接轨的脚步越来越快,诞生了一系列农业跨国公司,具有更大的影响力。这种经济调整,适应了国内和国际化接轨的双重形式,在克服重重困难之后,得到了国家的认识,今天的农产品有效供给不足,需要农业产业结构更加优化,等我把农民的收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强农产品竞争实力,需要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带来更多全新的商机和信息。

1.2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

在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实际上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第一产业的,原材料出厂和初级生产呈现下降趋势,但是第三产业却迅速崛起。三产业运动业实际上是相互带动的,在第一产业内部,虽然种植业呈下降趋势,农林牧副渔确定了前所未有的增长,这种对于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已经达到了质变的边缘,成为了成熟期和成长期的竞争产物。在世界范围内人们加强了对于服务业的青睐和重视,加强了对于第三产业的投入。因此,一定身材的快速发展,推进高水平,荣耀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理顺整个产业链,实行利益工装和共赢的原则,培养农业经济的龙头企业。加强在信息化发展海洋中的制衡优势,已经成为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2信息化发展对于农村经济带来的挑战

2.1信息化发展凸显了农村经济的落后

众所周知,我国的现代农业化水平总体程度较低,在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主要以传统的种植业为主,虽然很多农民在现代已经增强了自身的信息意识,国家在培养农村新型人才方面也加大了气力,很多地方政府为了加强科学养殖和科学种植业,对于农村科学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是在我国,文化,农村农业经济发展还有一条很长的道路要走。目前我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过程中,凸显了在农村这种信息化意识的滞后,很多农民认为所谓的信息化就是利用广播和电视进行一定的传媒宣传,而忽略了可以使用信息流动拉动资本流动的作用。虽然地方政府非常注重对于农村信息化硬件的建设,但是,带动一个地区整体的社会经济和城市发展,必须要当地农村的科教文卫事业全面发展,而我国农村的软件信息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2.2信息化发展使原材料流通快,总体利润降低

以往的农村原材料和初级种植产品,由于酒香不怕巷子深,在销售的过程中偶尔会出现垄断的局面,而在当今社会,由于农村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信息的流通性非常快,因此,农村不同基层对于信息的需求量差异较大,原材料的快速流通和初级产品的快速流通,使得具有技术含量的产品数量比例呈现出不足之势,凡从平均水平上拉低了整体农村农业经济利润率。另外由于农村的信息化建设缺乏基本的规范性和持续性,在信息的提供方面无法做到定时定点,更无法做到准确和规范,因此,提供信息者有时可能会参差不齐,一方面农村信息化面临着快速发展的势头,而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化在科技教育方面相对滞后,农业生产资料市场信息化发展非常不均衡。

3以信息化发展手段促进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举措

3.1以农业信息化步伐实现农民增收

近几年,来由于科技技术的进步,农民的农产品增收现象屡见不鲜,但是农民增产不增收的情况,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因此,以农业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步伐,带动整个农业物质资源的交换速度,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农业农产品加工的技术含量,使得农产品的竞争力更强。信息化技术的交换,可以使得农产品有更多的出路,改变农业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以往只有数量而没有效益的不良局面。同时农业信息化的步伐可以加快,农村二次就业和农村用工,尤其是在农闲季节,方便农民出外打工,方便农民实现跨行业、跨领域就业,实现农村经济多元化的增产增收。

3.2以农业信息化提升整个农业生产水平

农业化的生产水平是提升整个农业生产实力的基本保证,通过农业信息化的技术和进步,普及在农村宽带的使用比率,当地农民使用网络的成本,让农民学会使用网络进行销售,通过网络咨询,利用网络学习新型农业生产知识。使得信息的搜寻不再盲目,生产计划有据可查,这样就可以通过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加快整个农业生产水平的发展。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该围绕市场信息,不再盲目的进行种植,所有的种植和养殖活动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利用最先进的生产技术,适应大众消费者的需求。

3.3通过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减少农业交易风险

以往的农民由于信息比较闭塞,含量较少,因此在交易的过程中可能会被骗,而如今由于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快速进步,农业信息化在实现生产和分配方面发挥了非常强大的作用。在市场交易的过程中,农民可以减少流通中的成本,减少交易费用,而且增强对于卖方信息的关注可能。通过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可以实现对于农产品交易风险的规避,减少交易成本,因此获得更多的交易利润。农业信息化的发展进程,使得农民的信息可以更加准确而有效,在进行获取和转移的过程中,农民的整体素质也在潜移默化地不断增长,打破了时空的局限,广泛而快捷地进行农产品交易。

4结束语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洪流中,新时期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越来越合理,每次调整都希望能够把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不断的扩大,尤其是在目前我国诞生了一大批,具有极强市场竞争力的农村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具有法人资格,具有雄厚的技术力量,而且在科研、生产、推广等各个方面都成为当地举足轻重单位。信息化的发展,全面提升了农村农业经济发展的步伐,不仅对当地政府和农村经济带来了便利和福利,也给老百姓带来的甜头。因此积极的发展,农村信息化建设,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实现信息兴农,将是未来不断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将会使得农村经济的发展取得令人欣喜的成绩,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包春霞.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J].农业经济,2016,(06):64~65.

[2]刘绍敏.中部六省农村信息化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南华大学,2015.

[3]周旺东.信息化建设对农村循环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1):6823~6825.

[4]李治宇,胡志全.农村信息化与农村经济发展分析[a].农业经济问题(2010年增刊)[C].中国农业技术经济研究会,2010:6.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篇2

关键词:农技推广;科技生产;信息推广

1农技推广对农业生产的现实意义

农技推广机构是我国农业推广机构的基本组成部分。农技推广能够把先进的生产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实用型技术并推广出去[1]。农技推广中心可以有效地将科研机构和技术支持单位与广大农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加紧密地把农技成果的提供单位、技术转换单位和使用单位有机整合在一起。农技推广是整个农业技术革新工作的推动力。农机推广是传播新技术的最佳方式,能够使农民及时得到最新的农业生产技术。同时,农技推广也能将最新的科技成果,以最快的速度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化、网络化的推广模式,也逐渐应用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其主要体现在以下4方面:第一,农业技术推广工作进行市场化运作,并拥有技术的选择权利[2];第二,随着技术成果逐年增加,农民的可选择范围也在不断增大;第三,随着农民素质的不断提高,对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能力也在逐年上升;第四,为更好地推广新的农业技术,政府应大力支持信息网络化建设。互联网突破了地域限制,有效拉近了农技推广人员与农民的空间距离,能够为双方提供更加直观的沟通方式,让农民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了解最新的农业技术知识。

2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农技推广的建设重点

在以往的农技推广过程中,农技工作人员主要通过试验、开办培训讲座以及进行生产跟踪服务等多个环节,将一些处于转型状态的新技术逐渐进行推广,并验证新技术的实际效果,从而将符合本地实际情况的新技术有效的应用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所以,农技工作人员在选择农业新技术的时候必须对其进行反复论证和研究,只有做好前期的准备工作,才能将可靠的信息推广给广大农民朋友。同时,我国应该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网络建设,通过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推广相关农业技术,努力做到专网专用才能够满足广大农民对新技术的实际需求。

2.1建设完善的服务体系

推广人员在收集相关农技信息的同时,要充分考虑相关数据的存储问题;同时,在收集信息时也要注意信息的全面性,详细收集整个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各环节资料,包括本地的实际市场情况以及相关的政府政策信息等[3]。收集信息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可以通过试验数据或者直接进行相关的抽样调查,也可以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或者直接购买等方式获得资料。同时,农技部门要建立一套可靠的审核机制,聘请拥有一定技术实力权威专家加入技术审核,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技术引进的可靠性。农技工作人员在技术引进和推广的前期应该做好理论论证的相关工作,对该项技术的相关数据和资料进行系统化整理,对所有的有效数据进行加工整理并上传到相关数据平台,便于农民进行查询了解相关技术的信息。在农技工作开展过程中,农技工作人员要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相关工作,利用现有的网络资源建立一套完整的查询服务体系。在农业新技术应用过程中,要做好前期的试验工作,对不同地区进行针对性的科学试验,以此确保该项技术在本地的实用性,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技术的可靠性,以此保证农民和技术提供单位的根本利益实现互利共赢的最终目标。农技工作人员在保证技术可靠性的同时也要保证相关信息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实时关注相关技术信息的更新,确保农民得到最新的技术信息,通过对农技信息进行有效管理,从而确保信息在调用时能够更加精准有效,便于农民时刻掌握技术动态。

2.2全面普及应用信息化技术

全国各地的信息网络已经形成了十分庞大的网络系统,尤其是城市网络建设十分发达,同时也带动了农村网络化的不断发展。目前,我国每一个村庄基本上都做到了网络覆盖,这些网络建设能够帮助农技工作人员更好地传播农技知识,提高了农技推广的实效性,方便广大农民更好地学习和掌握相关农业技术。农技工作人员通过信息网络可以更加快速地把农业新技术推广到农业生产中。这些都离不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所以作为农技推广人员必须注重提高自身素质,掌握更多的网络信息知识,只有这样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2.3建立健全综合信息传播方式

为了做好技术推广工作,应建立健全综合信息传播方式[4]。(1)在利用传统媒体资源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同时,可通过广播和电视节目普及相关农技知识,将一些通过论证的新技术融入相关节目报道中,从而有利于广大农民接受和认可。农技工作人员可在固定的时间段和频道进行相关农业技术宣传指导,通过在线答疑或实地指导的方式拉进与农民之间的距离。(2)结合实际农业技术推广项目,联合技术提供单位直接走进农户家,深入了解农户的真实需求以及在技术使用时遇到的问题,做到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让农户真正体验到技术单位的贴心服务,让农民能够更加放心、更加舒心地使用农业新技术。(3)利用现今比较流行的方式把农户集中在一起,比如建立固定用户的微信群,借助微信群的优势进行技术推广。农技工作人员可在群里实时更新最新的农业新技术,为农民朋友解答各类技术问题,定期在群里组织一些技术问答活动,同时制定相关激励机制,鼓励大家多沟通多交流,只有这样才能在第一时间掌握农民的真实需求。(4)定期组织专家学者以及科研人员,深入田间地头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同时,积极与本地政府职能部门进行沟通,为农技推广申请更多的扶持资金,改善人员配备和人员待遇,加强对农技推广硬件设备的资金投入,着重发展网络信息化建设;定期组织农技推广人员进行技术培训,让农技推广人员能够更好地利用信息化网络传播农业技术。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篇3

关键词:智慧农业;敦化市;农业信息发展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在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帮助下,引进各类农业信息服务资源,将物联网技术运用到传统农业中,运用传感器和软件通过移动平台或者电脑平台对农业生产进行控制,使传统农业更具有“智慧”。

1基本情况

1.1吉林省智慧农业平台敦化市分平台投入运行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借助吉林省智慧农业平台,于2015年建设了敦化市智慧农业综合分平台,完善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三农”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智慧农业指挥调度中心。自2015年选点外业地基建设,2016年安装调试设备,已建成玉米智慧农业平台示范点三个:一是敦化市江南嘉源专业农场。该农场在江南镇新设村,该村有农户55户,76公顷土地,其中种植玉米55公顷,黄豆、蔬菜杂粮21公顷。现在该村土地已经流转到嘉源专业农场,农场统一规划,规模种植,玉米生产规模稳定在50公顷以上。设置示范点位置距离农场1.5公里,交通便利,与移动基站较近;二是鸿发专业农场。位于沙河沿镇,该农场投资760万元,其中210万元用于土地流转投资,其余550万元用于固定资产投入:土地总面积达到705.4公顷,全部用于耕种旱田。设置示范点位置距离农场2公里,交通便利,与移动基站较近;三是敦化市官地镇江南村专业农场。位于官地镇江南村,该村有农户66户,耕地面积135公顷,玉米种植面积在110公顷。该村是朝鲜族村,农民大多数外出劳务,土地都流转到农场。设置示范点位置距离农场50米,交通便利,与移动基站较近。三个示范点均已正常运行,通过智慧农业平台可以实时统计农作物生理指标,并实时观察农田农作物长势、病虫草害等,对自然灾害预警进行及时有效调度,有效提高了当前农业智能感知与智能控制水平。同时,敦化市的两个大型企业也自行投资建设智慧农业采集点接入到智慧农业平台。一是敦化市沙河沿镇华力外贸有限公司,该公司为民营企业。现有职工48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2人,主要经营范围是:农作物常规种子选育、研发、销售,粮豆种植、加工、销售,粮豆、土畜牧产品的进出口业务,是吉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二是雁鸣湖种业专业农场。农场成立于2010年1月,现有科技人员13名,其中国家二级研究院3名,有高级专业职称3名,中级专业职称1名,初级专业职称7名。是在农民自愿流转土地基础上成立的以粮食种植为主的专业化农场,流转土地面积650公顷,经营范围主要以大豆、玉米生产为主。两家企业加入智慧农业平台,进一步实现了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社会化应用。

1.2敦化市“三农”服务平台投入运行

在当前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阶段,补齐农业生产信息化发展的短板,是农业信息工作的重心。敦化“三农”信息服务平台立足“三农”,服务“三农”,有网页客户端和手机客户端两种进入方式。平台下设多个专题栏目,有惠农政策、办事指南、地方咨询、农时农事、供求信息、有问有答、价格信息等,农民可以通过该平台了解国家的政策方针、提高办事效率、知晓农产品价格信息、及时了解农业生产生活的状况。该平台的建成极大地满足了农民对新常态下“三农”信息的需求,更是农村农业信息化的有效尝试。

1.3推动农业政务信息化

为了拉近政府与农民间的距离,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深入落实智慧城市发展理念。敦化市智慧城市平台农业局平台先后回答农业相关问题135条,及时解决百姓问题,提高了政府服务形象,完善了政府服务体系。为了提高农业局服务影响力,敦化市农网网页端、微信端页面不断丰富,及时农业动态信息。信息中心每年都向中国推广网、延边农业网、边陲党旗红、敦化新闻网、敦化农业网等网络信息,《延边日报》《吉林信息》《延边信息》《敦化通讯》《敦化信息》等报刊工作动态、农事指导等各种信息,得到了群众认可。

2存在的问题

智慧农业虽然为农业的发展插上了翅膀,但是在运行中也面临了许多问题。一是农民认识不到位,总觉得看不见摸不着的事情不可靠,坐在炕头就能看到地头上的作物生长不可信。农民的认知障碍给智慧农业的普及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二是偏远村屯电脑使用率不高,有些农户家里还没有电脑,网络信号普及的还不到位,网络信息传输慢,给增加建设智慧农业示范点的数量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三是由于天气变化、网络信息传输问题、人工导致等原因,使得采集信号中断,传输视频黑屏等情况常出现。

3发展规划

智慧农业虽然普及与推广难度大,但是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积极会同相关部门,克服困难,在保障现有智慧农业示范点正常运行的情况下,增加示范点数量,并且利用本职优势,加强智慧农业知识的普及,加大智慧农业的宣传,提升农民对智慧农业的认识度。

3.1增加智慧农业平台示范点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会积极向上级争取各种扶持资金,争取扩大智慧农业平台示范点的数量,不断普及智慧农业平台的应用。

3.2加大智慧农业平台的宣传力度

敦化市农业信息中心会利用本职优势,借助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及农村信息员培训的契机,增加智慧农业相关知识的培训次数,提升农民的认识度。

3.3扩充敦化市三农服务平台的数据库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篇4

1.1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规划管理

所谓规划管理,主要是指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对网络信息资源建设工作及相关人员、项目、资金等的总体把控。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要紧密结合实际利用信息的有关需要,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系统地归类整理、统筹规划、控制协调,从而使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能够得到总体的把控,不会出现对资源的浪费;同时,对网络信息的建设工作制定整体的建设标准,使得信息的表现形式趋于一致,以便于信息使用者对信息的解读和采用,降低获得信息的难度;此外,还要基于提升信息的实用价值的立场,提升网络信息资源建设的科学化和专业化。

1.2对网络信息资源的系统管理

所谓系统管理,主要是指专业的电子信息技术工作人员对被规划分类后的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具体的维护、丰富、补充、修正和完善等工作。从信息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由于网络信息资源已经被进行了科学系统的规划分类处理,所以网络信息资源的专业性已经得以体现,但是网络信息的时效性会随着网络信息资源产生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因此,需要及时对网络信息资源进行完善、修正和补充。

1.3对网络信息资源的远程管理

所谓远程管理,就是指借助网络信息资源的网络属性及网络的力量,确保网络信息资源时效性的工作。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来源渠道甚广,其真实性、时效性、准确性等都需要及时进行完善和补充。但是对于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者而言,没有人能够全面准确地掌握所有网络信息资源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因此也会出现网络信息错误的问题。远程管理,就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主动开放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窗口,让那些需要信息资源的使用者来更新和完善相关的内容,以此来保证网络信息资源的时效性和使用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鼓励网络信息资源的使用者积极参与到网络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工作中,集合所有人之力为广大网络信息资源使用者营造良好的软件和硬件环境,以便建立一个具有“新陈代谢”功效的能够不断对自身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等进行优化和充实的网络信息资源库。

2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要点

农业经济分析是对地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各种信息的汇总、梳理和分析,与网络信息资源的管理,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方面具有异曲同工的作用,因此,完全可以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的视角出发开展相关的农业经济分析工作。但是,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开展的农业经济分析也需要注意对信息实效性、准确性的把控。从这个角度出发,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应当注意以下几个要点:

2.1转变分析的思维模式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分析中,分析常常是基于当前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倒推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再针对造成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解决问题的结论。这样的思维模式,是十分传统和经典的理论研究和分析模式。换言之,采用这种模式进行分析,比较适合于理论研究的开展,效果也往往比较理想。但是农业经济分析是比较注重实效的数据分析,农业经济分析的结论将会直接作用于农业经济发展的实际当中。也就是说,农业经济分析的结论将会被作为下一个周期农业经济发展的探索性意见,应用到农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这样的分析存在着一个问题,那就是分析的结论都是根据现实情况倒推的原因得出的,这些结论对于解决深层次原因的效果比较明显,可是对于解决当前阶段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作用不大。

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注重的是对信息实效性、准确性的维护,而维护网络信息资源实效性的目的,就是为了提升信息的使用价值。故而,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开展农业经济分析,就是改变这种传统的思维模式,将问题汇总后的研究方向由向后倒推调整为向前探索,也就是针对当前农业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广泛利用各种信息渠道的帮助,实实在在地解决当前阶段遇到的问题,提升农业经济分析的使用价值。

2.2转变分析的立场

在传统的农业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往往习惯于根据自己的主观学识能力和水平对农业经济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和总结,然后再经过自己的理解和认知,对相关问题的分析给出结论性的建议。这样的分析立场,就是所谓的主观分析立场———一切的分析都是建立在分析人的主观思维立场上进行的。基于农业经济分析人员自身的分析能力和水平,对相关的农业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难免会出现由于相关情况的变化发展超出了展开农业经济分析的分析人员自身的学识能力水平的范围,结果导致相关的分析无从下手或者研究的准确性难以保证的情况出现。从农业经济分析的实效性角度出发,如果没有办法保证农业经济分析的结论对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产生积极的真实的推动作用,那么农业经济分析的价值就不复存在。网络信息资源管理注重的不是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者自己的主观认识,而是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只有确保了信息的真实性、客观性,才能保证信息的使用价值。因此,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下的农业经济分析,就是在农业经济分析的过程中抛弃自己的主观立场,将一切问题的分析和研究都建立在真实信息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用客观的事实去说明问题,用客观数据的改变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方法

从研究得到的结果来看,基于网络信息资源管理视角开展农业经济分析的方法,主要是将农业经济发展的相关因素纳入实证分析模型的实证分析法。之所以要采取实证分析法对农业经济发展问题进行分析,主要是因为实证分析法的开展都是基于大量的真实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基础进行的,相关的分析具有显而易见的实效性,这样的分析能够有效避免研究分析人员的主观学识能力水平影响分析的结果,提升研究分析的实效性。结合农业经济分析所需要用到的相关数据来看,可以根据分析目的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实证分析方法。

3.1均衡分析法

所谓均衡分析法,主要是指对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当某一变量发生改变,农业经济发展数据就将顺应发生改变,直到农业经济发展数据与相应变量的数据再一次达到均衡状态为止的经济现象展开有针对性的实证分析的一种分析方法。应用均衡分析法的客观条件:在前期的市场调查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农业经济发展数据显示,地方农业经济的发展明显受制于某一种变量的控制,而且当这种变量与农业经济的发展水平达到均衡状态后,改变其他的农业经济发展条件也无法对农业经济的发展情况产生影响时,就可以将这种变量作为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研究,进而找到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方法。

3.2动态分析法

所谓动态分析法,主要是指通过对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的变动过程进行分析,将在整个变动过程中出现的变量与农业经济发展总量之间的影响和制约关系,以及这些变量在某一个具体的时间点上对农业经济发展产生的实际影响进行科学分析的分析方法。应用动态分析法的客观条件:在前期的调查过程中,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的分析和梳理,发现农业经济发展在总体上起伏较大但是有一定的规律性变化特点的情况下,就可以选择比较有代表性的某一段时间作为研究的对象。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各时段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找到相关影响因素对于农业经济的影响规律,进而根据当前时段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状态,对农业经济的发展走势进行判断。

3.3函数分析法农业经济的发展现象为不仅经济发展数据变化多端,而且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在这种时候,就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调查以及均衡分析法的帮助找出对农业经济发展影响较大的因素,然后将这些主要的影响因素按照一定的函数关系编写成联立方程组,构成函数分析模型,再通过对模型的计算和分析,一次性找出多种影响因素与农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应用函数分析法的客观条件:在前期调查中,通过对农业经济发展数据的梳理,发现农业经济的发展轨迹波动较大,且难以找到农业经济的发展变化规律时,就可以选择采用函数分析法,将多种影响因素同时纳入一个复杂的函数当中,利用科学的计算和分析将各种影响因素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影响作用摸清,进而结合当前数据,对未来农业经济的发展作出准确判断。

4结束语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篇5

关键词:计算机;农业生产;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Doi编号:10.14025/ki.jlny.

2017.10.008

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成为了驱动经济发展的一大要素,也是衡量社会发展高低的评价尺度。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如何将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推动我国农业的发展,成为现阶段及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因此,我国大力发展农业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并以科学统筹的方法论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科研、服务等方面,进一步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状况及优势

1.1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发展状况

随着新的数字媒体领域的到来,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加快科学和技术信息发展、改变传统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生产得到有效形式的信息覆盖。追溯到1980年,在数理统计和科学计算方法推进了中国农业科技发展。

1987年设立的国家农业信息中心,成为农业现代化的起始点,逐渐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试点,应用计算机、卫星遥感技术等技术,实现病虫害预测、模拟物理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的重要性。1994年全国农业信息网络在操作运行,代表着农业生产计算机的应用进入“弯道超车”的时期。1997年全国信息技术会议在深圳举行第一次会议,确定农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支持社会经济、农业、科学和教育工作。我国相比发达国家较弱,但发展速度不慢,特别是有关农业的科学计算、农作物病虫预报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2计算机信息技术推动农业发展的优势

农业的信息化,是指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方面,并通过二者有机集合,实现现代农业的新模式发展。通过智能化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广泛将数据分析应用到农业生产,以达到定性和定量的分析,以精准的数据决策分析手段,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农业信息化水平,大大促进了农业节约的效益意识,减少农业生产过程依赖人力和牲畜,提高生产力的同时,有效利用了资源,如肥料、种子、农药,强化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在此期间,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的大规模粗放式的栽培种植方法,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起到促进作用,确保农业生产可持续、健康发展。

2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计算机数值试验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集合各种模型,通过多样化选择农业生产方案,以低成本并获得高收益,计算机数值试验的应用成为现代涉农企业的重要方式。通过依据计算机数值分析,对家畜饲料配方进行合理化分析,挖掘家畜营养需求量、企业饲料的供应量,得出最适宜的配比方案。

2.2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信息服务系统是专门服务于农业的信息化系统,通过程序的,将涉及到农业的知识库进行归纳总结,从而形成具有一系列人工智能分析的能力,通过使用推理、知识表示、收集等技术,使得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得到重塑,结合智能自主应答库,实现知识共享和传递。

此系统由若干个子系统构成,如作物管理系统、病虫害诊断系y、营销等系统。通过作物管理系统进行栽培管理制度的知识共享,指导农民科学选择整个播种、收获;病虫害诊断系统诊断各种环境下所可能产生的病虫害,科学防虫治害;营销系统搭建通畅的市场运营机制,通过提前引进客户、订单,达到农作物的预定销售,避免收获后的积压,出现经济损失。

2.3气候气象预测的应用

农业发展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在农业领域开展了大量的气候预测试验,以期通过信息化预测气象变化,从而指导农业的科学种植,避免灾难性灾害。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预测主要通过气象数据数值进行实时的监测,分析气候的发展趋势,从而了解地区气候变化,做好农业防范工作。当前研究的主题是气候调控试验,通过计算机分析物联网传递的数据,即传感器获得的数据与设定的目标数值进行对比,从而得出环境的控制变量,再通过改变温度、光照、气体浓度等方式,实现环境的综合控制。通过气候的变化寻找有利于作物生产的环境,从而在作物的初期就能获得健康的成长和发育,而且还能改善农作物的质量和产量。该试验研究对于指导农业的科学种植提供很好的范本,在农业种植实践过程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对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驱动农业生产范畴的现代化,计算机信息技术很好地满足了农业生产的需求,能够促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推动农业生产力的同时,大大的节省了生产成本,这也是信息技术推广使用的重要原因。计算机信息技术能够更深层次的推动现代农业的发展,支撑我国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少俐.中国信息化农业科技传播推广刍议[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3(04):629-632.

[2]黄玉宝,乔玉良,张红艳.基于GiS和遥感的土地利用演变及驱动力分析:以汾河上游西北地区为例[J].山西农业科学,2011,39(09):975-980.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篇6

农业发展关乎国计民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农民收入。农田水利工程开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农业灌溉、抗洪工作的开展情况,更为农业生产力以及农田使用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有效保证,影响到农业在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情况。信息技术自提出以来,开始应用于各个行业中,更在水利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就农田水利信息技术手段的有效发挥进行分析,以提升农田灌溉的效率。

关键词:

农田水利工程;信息管理技术;生产效率;可持续发展

当前,很多地区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开始通过大型机械设备代替人力消耗,但是部分不发达地区仍未对此问题加以重视,导致农业生产效率一直不高的困难局面。就农业工作开展情况而言,水利水电工程的开展情况将直接影响到农田的灌溉、抗洪等工作情况,借助信息管理技术,能够使得传统的水利工程变为智能化。通过对相关数据的收集以及处理,并农田作业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数据,并预测相关数据,为农业生产工作提供参考。所以,想要保证农业生产中的农作物灌溉、保护,必须提高农田水利利用效率,结合信息技术手段。本文就农田水利工程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1农田水利信息技术特点

相对于传统农业管理技术,农田水利信息技术具有智能化信息收集与传输、方便用户体验、信息数据及时反馈等特点。下面就具体技术特点进行一一说明。

1.1智能化信息搜集、传输

相对于传统农田水利工程,借助农田水利信息管理及时,可以完成对水源、灌溉作业的全天候监控,并将相关信息整理后进行处理、传输至数据库中。借助智能化信息数据收集,能够对农田水利的信息进行汇总,包括农作物的生长情况以及水利灌溉的频率等。通过信息反馈,可以为农田后期作业工作的开展加以指导,保证工程作业执行的针对性、有效性,提高工作最大化效率。

1.2用户体验

农田水利信息涉及到5个层次,即采集、传输、数据、应用、用户层,前期工作的开展必须借助设备、智能化工具,用户层测试在基本工作均完成的情况下,服务于农业工作人员。对农田信息的统计,可以为农户提供更为直观、准确的数据参考内容,成功规避了传统农业工作中的片区分散化工作特点。结合农户体验工作情况进行分析,信息技术手段的执行农田工作的开展更具针对性、科学性。

1.3信息及时反馈

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实施,可以成功为农业工作的执行情况进行全天候监测,通过信息传统以及分析,反作用于农田实际作业中。所以,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能够随时弥补农田工作的不足,帮助用户提出应对方案,保证农田工作的进行。

2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应用分析

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能够为农业工作人员提供相关信息数据的分析结果,帮助提升了农业作业的效率,并更好地保护了农田、水源。下面就具体应用内容进行分析。

2.1构建农业配套政策

在农业工作中实施农田水利信息管理技术,能够将作业工作中的全部信息进行收集并加以整理,最终反馈给农业工作人员。技术的实施能够规避或者降低了灌溉以及防汛工作执行中的不足问题。所以,要求基层农业单位在进行农业管理时,还要构建与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相配套的农业指导对策,来更好地进行农业生产工作的指导,强化农民自身的农业素质以及综合能力。

2.2打破传统农业管理方式

虽然,农业在我国经济比例中占据较多,很多地方也在农业种植以及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很多的机械化,降低人力投入,并实现工作最大化效率。但是,部分地区依旧延续传统家庭式生产作业,不但无法进行统一的管理,还降低了农业工作的效率。所以,要求基层单位转变传统的农业管理方式,建立生产合作小组,结合信息系统的反馈数据进行全面灌溉、及时灌溉,提高农田作业效率,并通过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2.3组建专业农业技术人才队伍

水利信息管理技术在农业工作中的逐渐实施和推广应用,系统传递以及反馈的信息开始变得丰富且多样化,而一切工作执行的前提都是人员,所以缺乏专业人才进行实施监督以及信息解读,会直接造成信息获取遗漏问题。因此,在应用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同时,不但要考虑到农业管理措施的完善,还要不断补充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上岗必须进行专业考核,合格者才能上岗,以为水利信息管理技术的实现提供人才保障。

3结语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篇7

关键词:鱼骨分析法;农村信息化;作用;问题;对策

信息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在欧美发达国家,信息化技术已经渗透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对其产生了积极影响,发达国家农村信息化建设成就既给们提供了很多可以借鉴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果我们不能迎头赶上,将很快落后于信息化潮流,作为世界上农业发展历史最悠久、农村区域广泛、农民数量最多的农业大国,我国迫切需要信息技术的支撑,把农村信息化当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促进“三农”问题的有效解决。[1]

1鱼骨分析法及其应用

鱼骨分析法是由日本管理大师石川馨先生发展出来的一种发现问题根本原因的方法,它可以直观的表现出问题所产生的原因。在研究农村信息化存在问题的过程中使用鱼骨分析法,首先要找出农村信息化存在并要解决的问题,将问题写在鱼头,然后按照头脑风暴尽可能多的找出可能的原因,将这些原因总结归纳成几个要素,对各个要素进行归纳整理,把问题分组,在鱼骨上标出,分析选取重要因素。基本步骤可以分为两部分,第一是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二是绘制鱼骨图。鱼骨分析法便于全面地分析与探讨农村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最后找出问题的真因,确立一个大方向,针对于主要原因逐步的解决并改善。

2农村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2.1农村信息基础建设

信息基础建设是农民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农村信息化要想得到发展,首当其冲的就是发展农村的信息基础建设。随着农村信息化的发展,农村信息基础建设得到了加强。有线电视、电缆、光缆、宽带等多媒体开始走进农村的各家各户。方便了农民的日常生活。根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截止至2006年末,全国9.6%的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46.1%的乡镇地域内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81.1%的乡镇有邮电所,68.4%的乡镇有综合市场,23%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全国95.5%的村通公路,98.7%的村通电,97.6%的村通电话,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87.3台,固定电话51.9部,手机69.8部,电脑2.2台。[2]13.4%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但是,与城市相比还落后了不少,在信息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的背景下,仍有2.9%的农村未能通上电话,并且,我国的网民在城市占了很大一部分比重。

农村信息化的建设确实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的新的发展空间,正在一步步改善农民的生活。农村的信息基础建设在日益完善,自2009年初,确立了“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平台、开展信息下乡”三大目标以来,我国也基本完成了村村通电,通讯的任务。但是,结合整体来看,农村信息化建设还是远不如城市,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需要再努力。

2.2农村信息化人才

在农村信息化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在农村传播信息资源,对于农民来说,信息资源是个从未接触过陌生的东西,所以需要有人引导他们,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的去利用这些信息资源,这就是信息人才。

目前为止,农村信息人才处于一个相对短缺的状态,我国大多数农民接受教育的程度不高,截止至2005年,全国约5亿农民其中文盲半文盲占到22.25%,再加上农村现在大部分处于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信息资源对于他们来说可有可无,并且对于外来的信息资源大部分都抱有一些抵触情绪。此外,农村的经济基础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科学文化教育相对落后,不能够满足于各类信息人才提供生活保障,所以他们不愿意下到农村去,这样更加导致的农村信息人才的流失。农村的教育资源十分匮乏,对于所需要的信息人才培养不能够提供专门的教育,所以农村很难实现信息人才的自给自足。

3农村信息化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信息技术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应用效果十分明显。从近年来的实际情况看:农村信息化建设拓宽了农村信息“双向”流动渠道,满足农民信息需求,促使农民增收;开辟了信息部门服务农村市场的新路子,增强了农业、涉农部门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了为农服务的效率;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了“桥梁”和“导航”作用。主要表现在:

3.1增长了农民见识、促进了农民增收

农民通过涉农信息进村入户,既贴近了市场、了解第一手的市鲂畔,又利用市场信息适时调整种植、养殖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既有效掌握了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强化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又准确掌握了市场需求和产品供销趋势,化解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规避和减少了市场风险、自然风险,促进了增产增收。

3.2强化了农业技术支撑、促进了现代农业建设

各服务站充分利用信息网络资源优势,宣传党的农村政策,农业规章,推广农业技术,提供专家咨询等,缩短了与农民的距离;利用信息技术优势,推广应用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进了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相结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促进了农业发展。

4农村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化意识淡薄、文化水平过低、信息化基础建设落后、吸引投资利益机制不健全、信息化建设实效性不高、缺乏信息技术人才、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信息处理方式陈旧、信息的传输缓慢、缺乏组织引导者、缺乏统一信息服务平台、信息化认识不全面、地理位置不利于信息化发展、经济发展落后、政策不能全面贯彻落实、政府主导意识不强、信息化建设形式化、缺乏系统的规划、信息利用率不高、信息资源匮乏、信息服务模式单一、信息实用性不高、投入不足、信息获取困难等问题

从鱼骨图直观的可以看出,导致农村信息化落后的主要因素如下:社会因素方面:信息化基础建设落后、吸引投资利益机制不健全、政策不能全面落实;发展因素方面:信息化基础建设落后、信息化建设实效性不高、政策不能全面落实、政府主导意识不强、信息化建设形式化、缺乏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处理方式陈旧、缺乏组织引导者、缺乏统一信息服务平台;经济因素方面:经济发展落后、投入不足;个体因素方面:信息化意识淡薄、文化水平过低、缺乏信息技术人才、信息实用性不高;环境因素方面:信息获取困难、信息服务模式单一、地理位置不利于信息化发展、信息处理方式陈旧、信息的获取渠道单一。

导致农村信息化落后的原因中,发展因素占39%,社会因素占13%,经济因素占9%,个体因素占17%,环境因素占22%。发展才是硬道理,农村信息化只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才能前进一大步,同时必须密切关注信息化的建设过程,发现农村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

5优化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对策

5.1加大农村信息化基础建设力度

基础建设是农村信息化的第一步,各级政府应该在原有的信息基础建设上加大建设力度,健全信息化发展所必须的基础设施。以方便信息主体利用为第一前提,杜绝形式化建设,从信息主体的角度出发,尽快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健全开放农村信息服务平台,多听取意见,建设信息主体想要的基础设施。

5.2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进行有策略的宣传教育,适当的提高农民的文化素养,对于信息化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信息化建设想要得以发展,首先要得到农民的认可,其次就是让农民知道该如何利用信息去投入到日常的生产生活当中。由于传统观念和文化素养,农民去接受新的事物一般会有抵触情绪,要让农民切实的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实际效用,这有助于农村信息化的普及。各级政府要切实的投入到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工作中去,有策略的组织领导,充分发挥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作用。

5.3加大资金投入

信息化的建设离不开大量资金的投入,健全吸引投资机制,激励运营商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力度,充分调动投资企业的积极性,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在进行信息化建设工作的同时要相互扶持,在政策上,要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可以相应的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入到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中来。

5.4加强培育农村信息化人才

农村信息化建设中人才是必不可少的,各级政府应多培育农村信息化所需的各方面人才,重视农民的信息素质教育,提高农民参与学习信息化的热情,能有效的提高信息的利用率。各政府还要多培养村、镇一级的干部,交他们学习和应用信息化,在村镇一级中起到带头作用。与此同时,加强农村信息化技术型人才的培育也尤为重要,可以在各村、镇一级培养出一支专业的技术人才组成的队伍,下到农村,为农民介绍如何学习利用信息化成果。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农村的教育问题,给农村的孩子们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5.5健全完善农村信息化体系

健全农村信息化体系,不去盲目的发展建设。做到政府领导有策略的去发展建设农村信息化,给农民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注重改善农民获取信息的方式,各级政府可以根据农业、农村的信息资源,建立一个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信息传播、信息反馈一体化的信息资源中心,并加以宣传,有效的解决农民获取信息困难的问题。

在农村信息化建设时,政府一定要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所起到的作用,吃透农村信息化的实质,将国家的政策全面贯彻落实到日常的建设工作中去。在信息化建设中要切实的从农民出发,只有农民真正从心里接受了,才能将信息融入到生产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达到农村信息化的最终目的,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标。

参考文献:

[1]胡扬名.农村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3.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篇8

关键词:农机技术;推广;信息技术;应用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6)03-0037-02

现阶段,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信息技术呈现迅猛发展的趋势,其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展,尤其在农业领域中的应用。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即精确阵整地技术、生成产量分析系统及农业物联网;其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机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机技术推广的意义

1.1精确整地技术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农业生产过程中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受到了广大业内人士的一致追捧。但是,因为一些地区在经济条件、地质条件上的限制,对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处于滞后状态,导致一部分地区在农业种植整地方面依然依赖于人力,不仅严重影响农业生产效率与质量,还消耗了大量的人力、时间,造成田地分布不平整、不均匀,阻碍农机信息化发展。针对这一实际状况,在精确整地技术中应用信息技术,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例如:通过红外线激光技术及卫星定位系统等一系列信息技术对农田进行整地处理,不仅能够保证农田整地的合理性、平整性,还能够提升整地的效率、质量,使整地更加精确[1]。

1.2生成产量分析系统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对植物产量进行合理分析,有利于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分析植物产量是一项复杂工程,不仅需要大量人力,还要保证分析数据的精确;但是,人力计算的精确性较差。而信息技术在生成产量分析系统中的合理应用,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力消耗,还可以有效提高运算效率,满足生产产量分析系统的实际需求[2]。例如:对于植物的生长状况,可以通过互联网予以直接观察,还可以通过智能传感器接受植物生长的信息数据,采取CYS分析与整理相关信息数据,并在此基础上绘制科学、合理的植物生产产量分析图。除此之外,还可以使用具备导航功能的传感器确定田间收割机的具置,通过互联网对田间工作的收割机进行合理监管,还可以使用流量传感器对田间作物产量进行分析与记录。

1.3农业物联网中信息技术的应用

农业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的应用起到了重要作用。信息技术在农业物联网中的应用,有利于农民收益的增加,能够最大限度简化农民的工作流程,节省大量的人力、物力,降低人力消耗与经济损失;同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业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与质量。例如:农民在棚内进行种植的时候,可以采用摄像头、温度传感器对棚内植物生长状况进行实时监控与记录,还能够对棚内温度进行相应的调节,并且将这些信息数据传送至互联网中,为工作人员创造并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条件,使工作人员能够直接通过互联网掌控棚内植物的生长状况,适当调整棚内环境,为植物生产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条件,在此基础上提高棚内植物的生产效率与质量。

2农机信息化技术推广的具体方法

2.1加强农机信息化技术推广意识

应当统一农业生产人员对信息化技术推广的认知,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加强农业生产人员的信息化意识,使其加大新型研究成果的推广力度[3]。农机信息化建设需要以产业信息化、现代化管理及科学化决策为基础,充分发挥出强化管理、统筹规划以及组织协调的优势,立足于产业化标准对农业技术水平进行提升。除此之外,可以通过现场演讲、网络宣传、音频、视频等一系列方式对农机信息化进行推广。同时,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应当重视相关人员专业素质的提升,对其进行培训,并加大培训力度,使其树立一个正确的农机信息技术思想观念,对先进的农机新技术知识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在此基础上提升农机推广服务质量。

2.2加大农机推广技术培训、指导力度

农业生产管理人员应当充分重视操作人员农机推广技术的培训与指导,加强农机化与领导协调信息化的合作关系,根据农机信息化技术推广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领导体系与实行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农机化与信息化之间的有机结合。除此之外,还应当立足于科学发展规划与建设标准实施农机信息化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强农机用户与农机管理部门之间的发展关系,提高农机技术推广效率及质量,将农机科技技术中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信息技术全面了解与掌握农机科技信息技术的最新动态,合理配置信息资源。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机技术推广中,有利于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加快农业科技化的发展速度,对于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现阶段,在农机技术中融入信息技术,在原本技术的基础上进行优化、改进,只有这样才能够进一步促进农机技术的推广,使其适应市场的发展趋势。同时,进一步推动农业向科技化、网络化及智能化方向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道路,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保证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创新性、稳定性。

参考文献:

[1]陈焱.信息技术在农机技术推广中的应用[J].北京农业,2015,(19):99-100.

[2]马静.在农机技术推广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探究[J].农民致富之友,2015,(18):218.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篇9

论文摘要阐述数字农业的概念及其作用,指出数字农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农业信息化水平低、信息化意识及利用信息能力不强、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等,并对数字农业的建设进行了展望和设想。

在我国2000年的《农业科技发展纲要》中,将数字农业放在农业信息技术的首要位置,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试图谈谈对数字农业的认识、存在的问题和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以供参考。

1对数字农业的认识

数字农业(digitalagriculture)就是用数字化技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其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有的学者认为[2],数字农业是“数字地球”在农业领域的延伸。正如“数字地球”的概念一样,数字农业这一概念体现了数据和技术的综合集成。数字农业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数字农业,即信息化农业,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社会经济要素等)、农业过程(生产、管理、储运、流通等)的数字化、网络化、自动化以及智能化,形成数字驱动的农业生产管理体系。狭义的数字农业,是以农业空间信息机理为基础的、以“3S”技术为支撑的农业系统空间信息技术体系。

事实上数字农业是一个学术性很强的综合概念。近年来,与数字农业技术体系有关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已经成为主要发达国家发展高新技术农业的侧重点,成为极其活跃的科技创新领域。数字农业是一项集农业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空间对地观测、数字通讯、环境科学等众多学科理论与技术于一体的现代科学体系,是由理论、技术和工程构成的三位一体的庞大系统工程。数字农业是对有关农业资源(植物、动物、土地等)、技术(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治、开发利用等)、环境、经济等各类数据的获取、存贮、处理、分析、查询、预测与决策支持系统的总称。数字农业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高级阶段,是农业信息化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我国的食物安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于推动农业科技的发展,创造条件进行一次新的技术革命,促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促使粗放生产向集约化经营转变。可以预言,数字农业及其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推广应用,必将成为新世纪农业科技革命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必将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在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2存在的问题

2.1农业信息化水平较低

收集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的软硬件设备与网络体系不健全;已开发的大量农业经济信息系统、农作物病虫害数据库、作物品种资源管理数据库系统、农业土壤系统分类数据库系统等大多不涉及空间维度,难以适应当前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需求;对于来源多种多样、格式也不尽相同的各种数据的实时性、地域性、综合性处理还需作出很多努力。

2.2农业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

一方面,许多基层农技人员和广大农业从业者,知识老化,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利用现代技术,收集、处理、利用农业信息的意识和能力不强;另一方面,农业信息加工处理的技术人员缺乏,当前,就连最基本的能够及时、准确地提供农产品供需信息,对网络信息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市场形势,回复网络用户的电子邮件,解答疑问等方面的人才也不多,更谈不上能够满足数字农业发展对于人才的需求。2.3农业信息化效益不明显

数字农业还刚刚起步,在国内总体上尚处于探索阶段,实用性、普遍性的技术应用还很少,直接带来的经济效益还没有很好地显现出来。

2.4农业信息数据的管理和标准化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地理信息系统(GiS)以及其他农业信息管理系统为了完成某种分析工作所要求的各种农业数据往往格式与结构不同,而且往往掌握在不同的管理部门或研究机构中。因此,未来建立在网络上的农业地理信息系统要具备获取和分析分布式存储数据的能力,也就是说我们要使所谓的webGiS能够协同处理来自不同组织和机构的农业数据[2]。

3建设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进步,台州在数字网络建设、原始数字化数据积累、数字化信息采集及其处理等

方面的工作已有一定的基础,起动发展数字农业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行的。借鉴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4,5],提出建设台州数字农业的基本设想,就是要在台州已有农业信息化建设成果基础上,建立可视化的台州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构建直观形象的农业信息管理与辅助决策视频体系,实现农业信息的现代化综合管理、分析、共享和,彻底改造台州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全面提升台州农业工作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3.1整合已有的农业信息

在国家、省级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以各级农业部门为依托,建设中央一省一市县信息骨干网络系统,形成一个功能完善、性能优良的农业综合信息网络系统,并与其他网络互联,成为一个全方位的农业资源和经济信息网络系统。

3.2信息表达要直观、形象,并要实现信息系统的联网

把市内的地形、地貌、交通、村镇、行政区划等基础地理信息以及耕地分布、土壤类型、种植结构、水肥状况、农作物生长发育、气象、病虫害、农民知识、乡镇企业、农业法律法规等各种农业信息以图形图像等直观形象的可视化电子地图与相关信息的形式在投影视频系统上进行显示和表达,随着数字农业的发展,逐步做到与省级、部级类似的信息系统进行交互式查询等。

3.3强化对科研、管理等的服务工作

通过对基础地理信息和农业专题信息的空间分析、网络分析和追踪分析等,实现农业科研、管理和决策人员在全市三维农业电子模型上,对农业生产中的现象、过程进行模拟,高效、直观、形象地为农业工作的规划、设计、建设、经营、管理、服务、决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4参考文献

[1]蒋建科.“数字农业”带动农业现代化[J].农资科技,2003(5):41.

[2]薛领,雪燕.数字农业与我国农业空间信息网格(Grid)技术的发展[J].农业网络信息,2004(4):4-7.

[3]曹宏鑫,王家利,郑宏伟.发展“数字农业”推动农村信息化[J].农业网络信息,2004(1):17-20.

农业信息化发展分析篇10

关键词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信息化技术研究;任务;目标;措施

1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意义

纵观世界各国城市化的进程,城乡结合部的基本特征都是由农业人口转向非农业人口并趋向集聚,同时也都是由农村地域转变为城市地域的过程。此外,也包括城市价值观和城市生活方式向农村地域的扩散。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地处大中城市市区与郊区(县)交错接壤地带,即为城乡结合部。随着大中城市工业、交通、文教、卫生、居住地及第三产业不断向近郊扩散,城乡结合部从原以农村为主的市郊地带较快演变为兼有城乡特色的特殊空间。

农村城市化发展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1]。西部地区经济欠发达的一个制约因素是农村城市化程度太低,把开发、开放城乡结合部作为加快城市化进程的突破口,以此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是切实可行的。

2西部地区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的任务与目标

根据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和发展中对信息技术的重大需求,以城乡结合部农村信息化建设为试点,突破对电子农务平台和农村信息化建设具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关键技术,建立区域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开发农业、农村和农民需求的应用系统。www.lw881.com集成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等各类技术成果,在针对具有西部民族地区代表性的城乡结合部农村、引黄灌区农村、山区农村农业生产的实际和分布特点,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和实现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为目标,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开展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与服务,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服务[2];构建现代农村信息化技术体系,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农民增收和新型农民培养;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适合西北民族地区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技术培训途径,形成适合不同生态经济区的新农村信息化应用典型方案,并探索建立以科技特派员系统为平台,以农业信息化服务站多元化运行为依托,面向农户“技术+物质+信息”三合一的农村信息化应用模式,分析适合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和项目研究成果向西部民族地区扩散的机制,推动西部民族地区新农村跨越式发展。

主要目标:面向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的重大需求,整合信息资源,研究建立区域农业信息化发展的农业信息网络和公共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属地化研制适合西部民族地区特点的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为西部民族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科技支撑,加快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针对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建立新型农业信息化运行机制,开展电子农务平台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探索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信息化带动农村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体现“信息兴业”;以信息化提高农民收入,体现“信息惠民”;以信息化提高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体现“信息强政”。

2.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与建设措施分析

2.1.1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面向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的重大需求,突破对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发展有重大影响和应用前景的产业和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基于项目研究的关键技术、产品和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交换;根据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实际,利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应用系统的自由组合和拆卸功能,开发助农、富农、便民、乐民的信息系统和产品,加快我国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综合信息服务能力;围绕城乡结合型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电信网络和互联网等现代化设施,在不同经济发展地区开展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技术集成应用与示范,并探索西部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实践经验。以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带动西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产业效益和农户的收入,提高城乡结合型农村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全面提升西部地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2.1.2项目确定的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建设的措施分析。农村信息化是一项庞大的信息及应用系统,需要各单位的多方共同协作努力,围绕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目标和任务的需求,遵循共同的原则,建立起信息准确、信息量大、易交流、易维护、易更新的农村数据库,并针对农村需求开发相应的信息系统[3]。

重点针对特色种养殖业和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和产业化程度高的特点,建立典型示范区;在公共信息系统和农业信息网络构建的基础上完善属地化的信息数据库,实现区域农业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在线服务;推广应用种养殖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生产的规范化,推广应用农村规划管理系统等,提高农业农村的资源合理配置和农村经济的优化升级,推广应用农产品质量管理溯源系统等,提高农畜产品的市场化竞争力和信息化水平,推广应用农业产业链信息系统,促进农业产业的转化升值和经营效益;基于计算机、广播电视和电信网络,配置完善信息化基础软硬件条件,实现相关应用系统正常运行[4];建立“三网合一”的信息综合服务与信息终端服务,实现信息技术向村户的延伸,建立完善的农业信息化推广应用体系;并通过示范区剖析探索城乡结合型农村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模式和农民交互式创意技术培训,分析研究成果向西部同类地区扩散和适合于农业信息化健康持续发展的机制,最终形成管理部门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快速组合和重用服务。

通过城乡结合部的信息化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工作的实施,将大幅度提高我国西部农村信息化建设水平,促进我国西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升西部农村科技创新水平,从而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3参考文献

[1]郑国清,徐丽敏,段韶芬.河南省农业信息化现状、问题及发展对策[j].计算机与农业,2002(6):17-20

[2]许声毓.农业信息化:现代农业新引擎[j].中国科技财富,2010(z1):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