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十篇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十篇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3:07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

1.以读为本

诵读是我国语文教学的传统方法之一,对于诵读的重要性,朱熹《训学斋规》中说的很明白:“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说明书要多读才能通晓其义。《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在学习古诗时,靠老师的逐句串讲,根本行不通,必须更多的借助读,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识字,学词,析句,理解内容,培养阅读能力及习惯。

在低年级的古诗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始终以学生读书为本。初读古诗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对照拼音,划出生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能力。自读后,可指明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接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让学生得到熏陶,再以绘声绘色的领读,让学生耳、脑、口、眼协调活动。注意诗的停顿和节奏,读出感情,从中感受的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渐入古诗意境。然后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提高朗读能力。这样的古诗教学课堂,学生读诗不下二十遍,学生读的不累,而且越读兴致越高。他们的朗读一次比一次读的有味,大多学生能够熟读成诵,当堂背诵是根本不成问题。教师就应该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全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2.欣赏意境,创设情境

古诗,要欣赏诗的意境才能得到精华,所以,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欣赏意境不能搞得抽象,要照顾小学生的特点。我认为有以下几种方法可以帮助学生进入意境。

⑴用语言描绘情境,使学生进入意境。

例如,在教学《望庐山瀑布》时,可采用“起兴点拨法”,新课一开始,就用一个谜语引起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对瀑布产生兴趣,再导读回忆《瀑布》,使学生受到语言描绘的情境感染,从而进入瀑布的诗境,引出李白的诗。

⑵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

要注意引导学生抓诗眼,把握诗中有感彩的,形象鲜明的,有深刻含义的词语,反复推敲,进入诗的意境。如“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指山峰,又暗喻天上的香炉,表示山极高。“紫烟”看起来简单,但探究其因果,又值得引导学生细细分析。我主要用以下几种赏析诗的语言:

咀嚼字词,理解意境。教学“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让学生理解“生”的本义是“产生”,而在此诗句中“生”既有“产生”又有“升起”的意思,再进一步追问:是什么东西产生并升起来了?“是香炉峰的云雾、水气产生并升起”。让学生展开想象:从“生”字你看到怎样的一幅画面?让学生欣赏诗的意境后,再提出一个问题: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这样,学生就会从诗的本义,诗的意境去进行理解。“升”仅仅能看到烟雾升起,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如果用“生”字,就能看到香炉峰的云雾源源不断地升腾这个画面,也能看到香炉峰云雾缭绕的画面,从而看出诗人写诗用词之精当。

换词对比,体会意境。在教《泊船瓜洲》这一首古诗的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时,我让学生当小诗人,把诗中的“绿”字换掉,用另一个字代替。当学生换上“到”、“过”、“入”、“满”等字后,再比较哪个字用得好。让学生在换词比较中,体会到用上“绿”字就把春天写活了,不仅写出春天到了,还把春风给江南岸披上绿装这一变化生动而又形象的写出来了。

根据诗句想象意境。在教学“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句时,引导学生根据诗句的意思,想象瀑布飞泻而下是怎样一幅画面,再引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从而更好的理解诗句的意境。

所以,在古诗教学中,反复推敲字词,既培养了小学生诸多语文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的美之所在。

⑶以图配诗,感受情境。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几乎每篇课文都配有一幅或多幅插图,古诗词部分也不例外。“这种图文并茂的教材编排,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利于提高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1〕因此,教学时,应充分发挥课文插图的作用,更好的领悟诗词的意境。

当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诗的理解,用画的形式来解释诗意,既能充分展示学生的绘画,理解能力,又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在教学《小池》时,引导学生边理解诗意,边用简笔画画出涓涓细流和清澈见底的小池。小池里那含苞预放的荷花上面有一两只蜻蜓在栖息……学生在绘画的过程中加深了对古诗的理解。

⑷想象漫游,深入情境。

教学《望庐山瀑布》,在学生从诗中的字句欣赏到诗的意境之后,再通过让学生观看录象,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的优势,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让他们身临其境,置身于庐山瀑布的美景之中,在观赏过程中,把美的图象,老师的解说,学生的吟诵巧妙的结合为一体,使学生入情入境,一种爱美、赞美的感情油然而生,并让学生畅谈此时此刻的感受,领悟诗人所表达的感情。

因此,情境教学法的运用,能较快的把学生带入“最近发展区”,使其既可感受课本本身的艺术美,又可由此感受到课文所表现的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这样做,既符合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又有利于活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

⒊不求甚解亦无妨

古诗词中的谴词造句,有很多是为了追求韵律美,形之式美不得不为之的。例如通假,倒装等现象,这在现代白话中已基本不同。所以在教学中让学生知其然即可。还有如古诗词中押韵,平仄等,除有特殊兴趣的学生,需深入探究外,一般学生不求甚解亦无妨。

4.朦朦胧胧更是美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2

在我国《辞海》中早已对人文概念有明确阐述,即“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文化包括落后和先进两种现象,本文所提到的人文教育或人文素养是指人类文化中先进的、优秀的、健康的价值观和规范。我们可以将“人文思想”隐喻为精神文明,是一种以人为核心,强调人的伦理精神、道德情操等应该符合人类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倡导人们对自由、平等,实现自我价值的追求。

人文素养是近年来教育系统所抓的重点,强调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要用人文精神教化天下,让学生从小懂得关怀人、尊重人、解放人、提升人等人文精神,学会重感受、重体验、重合作等人文方法,将我国5000多年的文化和精神继续传承下去。对于一个国家来说,必须要有一种特有的人文精神,如爱国、爱家、努力、拼搏的精神,一个国家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一打就垮,如果没有先进的文化和精神作支撑,不打自垮。因此,从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培养孩子的人文精神,树立高尚的品德,能够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定位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小学语文注重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和熟知能力,如今通过新课标的改革,强调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加强对语文的人文教育。中国的诗词意境清新、富有哲理、韵律优美、语言生动,是我国璀璨文化中的瑰宝,是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最好的素材。在新课标中,明确规定了小学阶段要学会150首的诗词,可见古诗词在人文教育一种占有重要的地位,希望通过对古诗词的学习让更多的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并将这种人文精神传承下去。

小学语文古诗词的学习,要根据儿童的年龄和思维方式所决定。小学处于对世界的认识阶段,孩子的形象思维要胜于抽象思维,他们往往根据事物的表象而进行发散思维,因此这个阶段,比较适合读天真、朴实、趣味性的古诗词,如唐代诗人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就富有天真和童趣,全市大概描写了一个小孩子在水边聚精会神钓鱼的情景,语言流畅、清新活泼,颇带生活的情趣。当学生读到这首诗时,很容易从诗的字里行间理解诗的意思,感受小儿垂钓的氛围,领会诗的意境。

三、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探析

(一)背景知识感受人文关怀

我国古诗词的意境优美,每位诗人或词人的写作手法不同,所呈现的文字有所差异。在学习古诗词时,老师会对诗词作者、写作背景和诗词的题材作介绍,目的是想让学生通过作者的写作背景更好的理解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古诗词的创作所包含了作者对人生或者社会的感悟,如果学生能够在诗人的写作背景中了解到诗人的情怀和当时的境遇,那么将增加学生对生活的感悟能力,人文教育也达到了目的。如李白的《赠汪伦》一句“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广为流传,表现出作者与友人之间真挚情谊,学生在读到这首诗时,会更加珍惜身边的友谊。

(二)文字传达中国历史文化

《新课标》是对小学课程的进一步深化和改革,从课程性质、课改思路、内容标准等多方面分析,不难发现小学语文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不仅仅是识字能力,最重要的是从语文古诗词的学习中了解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我国的唐诗宋词广为流传,熟读唐诗宋词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唐宋文化,以及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而这种思想感情就是文中强调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它需要一辈又一辈的学生们在学习中继承,因此新课标的改革更具有现实意义。事实证明,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和现代化的教育结合起来,去其糟泊,取其精华,能够将中国最优秀的文化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孔子学院的建立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三)诗词朗诵熏陶人文情感

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是将识字、朗诵、写作等放在首要位置,锻炼学生的认知能力,但一些同学把书读完后却不理解书中文章表达的意思,说明学生在感受人文精神和文化方面是非常欠缺的。古诗词是具有韵律的一种古代文学,古人在朗诵诗词时是以“唱”的方式表达出心中的感情,诗词本身的意境是能够陶冶诗人自己的,结合诗人的写作背景,在教师详细的介绍后,学生在朗诵诗词时更能够明白诗词的含义,作者所表达的思想也是对学生的熏陶。

(四)诗词鉴赏培养人文精神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3

关键词:读;吟;唱;感悟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1-0076-01

传统的古诗教学大致有这样几个步骤,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读诗文并背诵。而这样一种教学模式因为过分强调讲授,使课堂变成了"教"堂,而学生在课堂中往往局限于被动听讲和记录,缺少自主探究和积极思考,缺乏情感意识,忽略了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人格培养。学生浅于学、苦于学、倦于学、厌于学的现象还一定程度的存在。

该如何突破古诗教学课堂中的固定模式,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呢?我认为,首先在于教学手段的有效性。传统古诗教学中的"读、解、想、悟"这种教学手段模式化,刻板,无法体现古诗美感,难以吸引学生。因此,在深钻教材后我充分挖掘了古诗中美的情愫,采用了"读、吟、唱"这三种教学手段,"读后知意,吟时想象,唱中悟情",贯穿在整个古诗教学之中,有效地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

1.读,触摸意象蕴含美

初读时,学生划出读不准、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句。通过查字典、查资料,借助注释和插图,学生初步读通、读懂,教师及时检查,了解学生对古诗的理解程度。这一教学环节,促使学生及时找到自己在内容理解上的空白点,进而带着强烈求知欲积极参与,更好地进入下一环节的学习。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大胆质疑,展开讨论,相互交流,自己解决问题,使整个教学环节活跃起来。学生自主学习,生生互动,理解了古诗的大意,自学能力得到了极大了提高。

在教学南宋诗人翁卷所作的《乡村四月》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查找了自己感兴趣的相关资料,了解了古诗大意。在课堂上,疏通完生字后,我让学生借助注释和插图以及自己查找的有关资料,自主学习,理解古诗大意。自主探究后,同位互相交流,完善自己所不明白的地方。这一个读的环节,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读诗、解诗的效率。

2.吟,揣摩意蕴感悟美

古诗有着无尽的内涵和高远的意境,古诗之美首先在于她的韵律美,古诗的押韵、平仄读起来朗朗上口,优美动听,学古诗必须会吟诵。吟诵不应该只停留在浅层次上,而是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一步体会诗的语言美。

在教学《乡村四月》时,我并没有遵照以往的方法,让学生有感情地读。而是教会学生一种新的读诗方法--吟。让学生了解并初步接触了古诗中的平仄,吟诵古诗要遵照平仄规律,普通话有四种声调,一般来说,阴平、阳平为一类叫平声,用一横表示,遇到平声,要把声音扬起来,把这个字延长。上声、去声为一类叫仄声,用一竖表示,仄声发音短。将汉字的平仄带入古诗的吟诵中,极大地唤醒了学生内心学习的欲望,学生们带着新奇,带着热情去吟诵。

诗歌都有优美的意境和深邃的意蕴。只有展开想象,才能丰富诗歌的内涵,唤起学生内心的视象,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在吟诵时,要求学生在古诗上标出平仄,吟诗的时候边吟边抓住关键词想象诗中的画面,韵味就会出来。

边吟边想象,学生将理解与情感巧妙地化解在吟诵之中,与诗人形成共鸣,自然就会感受诗中的语言美、意境美。

3.唱,感受音韵抒发美

古诗文是中华古典文化的结晶,是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它语句铿锵,极富韵味;语言表达简洁含蓄,极富美感。古人吟咏诗词,以韵律抒情,曲调时而高亢,时而沉稳;时而畅快,时而缠绵。诗词本身就是有韵律和节奏的,好的诗词不仅琅琅上口,配上乐曲就是极高雅的歌词,所以古时候诗词都是用唱来传诵的,许多优美的古诗文都被音乐人谱成了千古流传的佳曲。学唱古诗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感悟,提高学习效率,还可以陶冶情操,增强个人魅力。

在教学古诗《乡村四月》时,我选用了古筝名曲《望江南》作为曲调,在学生初步掌握了平长仄短的吟诵方法后,教学生吟唱《乡村四月》,配以摇头晃脑的肢体语言,还原了古诗文的韵味,将其中的美表达得淋漓尽致,学生在快乐中、新奇中学得兴趣盎然,自然乡村四月的景美、人勤的画面徐徐展开在他们的脑海中。

要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在备课上狠下功夫,努力吃透文本,仔细挖掘文本中丰富的情感因素,更重要的是上课要灵活机动,积极探索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在轻松、自然、活跃的教学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并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

参考文献

[1]王良兴《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诵读》《中国校外教育》2010年

[2]张炬《浅谈古诗词在学生人生观形成中的作用》《语文建设》2012年08期

[3]彭非《小学古诗词教学模式化实验研究》《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2月

[4]杨燕敏《古诗词鉴赏的策略探析》《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3年03月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高年级

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其中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瑰宝,它是浓缩的精华。在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的诗文,包括中国古代、现当代和外国优秀诗文,并在附录中列出了1至6年级75篇《优秀诗文背诵推荐篇目》。这些篇目分散在1至6年级低中高三个学段。新课标对第三学段5至6年级的要求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其中需要背诵的书目如下:

五年级上册有《望天门山》《山行》《暮江吟》,这三篇以写景为主。

五年级下册有《出塞》《题临安邸》《示儿》,这些都是爱国诗章。

六年级上册有《石灰吟》《竹石》《夏日绝句》,这些赞颂了人物的精神品质。

六年级下册有《送元二使安西》《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赋得古原草送别》,用高度浓缩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惜别之情。

通过对以上内容的整理可以知道,古诗词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是通过诵读积累、感受形象、体味意境,最终目标是文化积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让我们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如何使高年级的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这些古诗呢?下面是结合一些教学经验对高年古诗词教学的一点思考。

一、利用多媒体,使学生融入情境

1.配乐诵读。古诗词音律较强,节奏鲜明,如再配上一些音乐作品,将学生带入诗词情境,将会寓情于乐,收到不一样的效果。例如学习《暮江吟》,教师可以选择古筝曲配乐,让学生边听边想象,感受山水的完美结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更加体会到诗人创作的心境,与诗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2.角色扮演。戏剧表演的方法同样可以被用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学生在扮演的过程中能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多样化的戏剧表演形式更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使枯燥的古诗教学变得有趣起来。

二、教师注重情感的培养

我们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确立全面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古诗词中不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1.古诗词中要让学生感悟自然之美,热爱自然。例如在五年级上册的李白的《望天门山》中“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将天门山的山水如画一般展现在学生面前;杜牧的《山行》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表达了杜牧对深秋枫林美景的喜爱。从这些古诗词中要让孩子们懂得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2.在古诗中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让学生在学习后能够感受到诚挚的爱国之情,同时萌生出强烈的爱国情感。

3.在古诗词教学中同样可以培养孩子的韧性,教他们做一个励志向上、坚忍不拔的人,进而在感悟中形成良好的个性。

三、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校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来传播经典文化。例如,可以充分利用每个教室门口的展板,展示内容适合的古诗文书法作品,并定期更换;也可以在学校的树林里的石头上附上一首小诗;更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广播,让学生诵读一些古诗文;还借鉴大学生社团这样的方式,在校园内组织学生建立古诗文社团,使爱好古诗的同学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学校也可以建立一个以古诗文为专题的学习网站,学生可以把自己的优秀作品发表在上面,大家一起分享。同样也可以利用微信、QQ等聊天工具建立一个兴趣群组,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相互交流。

总之,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借助各种媒介,创设一种富有古诗文学习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置身其中,随时随地受到文化的熏陶和感染。

我国的古典诗歌以语言凝练、感情丰富的特点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学者。因此,我们教师一定要在小学阶段为学生的学习古诗打下良好的基础,重视小学高年级的古诗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李静.诗教结合以诗育人:浅谈加强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之策略[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1(1):10.

[2]张高旗.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反思[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2(12):35.

[3]盖延莉.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22):83-84.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5

地球大气及其对卫星运动的影响

有质量弹簧的振动周期

从废铜渣中回收铜的研究

聚苯乙烯回收初探

硼氢化——氧化法直接制备正辛醇

生物芯片——二十一世纪生物技术的领航员

石榴品种酯酶(est酶)同功酶分析

一种简易多媒体网络教学平台的构建

低版本DoS外部命令如何在windows9X中运行

郑玄注释语料在《汉语大词典》编纂中的价值

大众文学刍议

关于“二余之争”

清夜朗月的咏叹

浅谈科技英语的翻译

卡夫卡与老庄

现阶段国民法律意识淡薄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浅谈特殊自诉案件的受理条件

凉山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

加强艺术教育提高大学生素质

谈中国古代诗歌重译中词语差异

简析汉魏晋散文的艺术特征

试析陆机的文学理论

《板桥杂记》的冶游境界

禅宗与唐宋诗

《边城》:和谐音符中的不和谐

个体价值的艺术化张扬——对《荷塘月色》中朱自清先生“颇不宁静”的缘由探寻

老舍和他的北京

寻根文学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论阿蕾小说创作风格特征

文明天性与野蛮天性的冲突——浅析《蝇王》主要人物的人格结构

简论彝族支格阿鲁文化精神

流传于云南地区的彝族英雄史诗《阿鲁举热》研究——兼与贵州、四川地区版本的比较

秘书口语表达的艺术技巧

应用中的写作与写作中的应用——兼论应用写作教学的实效性

浅谈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区别和理解

从语域看大学英语写作教学

谈英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大学新生公共英语教学浅论

试谈专科英语教学向本科英语教学的三个转变

英语介词的动静语义说和暗喻引申

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汉语经济语篇中的隐喻

日汉动物成语中的文化色彩

“和”文化对日本社会语言带来的影响

北方方言词法与词类特点例说

余怀文艺观与清初诗评

阿Q:悲喜剧的结合体

唐玄宗类型小说的三种模式及其演变特点

汉乐府《孤儿行》与彝族古诗《竹仙》的审美趣尚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6

关键词:意境;体验;训练;指导

不同年级段古诗教学重难点不同。因此古诗教学的目标、重难点也有所不同。一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较低,想象能力也不够丰富,学习古诗的要求是体会古诗中的情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而高年级学生学习古诗,在此基础上要求理解诗句意思,感悟古诗意境,将古诗的意境用语言表述出来或用图画描摹出来等。

一年级古诗教学重在诵读。新课标在第一学段的目标中指出:“诵读儿歌、童谣和浅显的古诗……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因此教学中要通过多种形式来指导、训练学生读。如,“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这首五言诗的停顿规律是“二三”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范读和领读尤其重要,而不是简单评价:某同学读得真好!谁还能比他读得更好?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和领读,就会使学生直观地感觉到读古诗的停顿规律、语气、语调等,感受到原来这样的“读”是感人的!通过多种方式的诵读,也就容易达到背诵古诗的目标,而不是学习完古诗之后再留作业要求学生去背诵。

以古诗为载体识字。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之一,更是一年级教学的重中之重。一年级古诗教学中的第一个教学目标都是关于识字教学的界定。以颜真卿的《劝学》为例,这首诗短短28个字,要求认识10个生字;认识1个偏旁“又”字旁;了解“首”字的演变过程,认识首的字理识字图;会写7个生字。诗歌中除了以前学习过的汉字,其他字在本课都得到了识记,可见本课承载的识字任务之重。识字教学中要求多认少写,要求认识的字“在本课认识,放到其他的语言环境中也认识”。而这恰恰是一年级学生识字的难点之一。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能够把课文很熟练地“说”下来,而不能把课文认读下来。我们曾经做过多次试验:当我们单独把某些生字提取出来要求学生认读时,绝大多数学生并不能认读下来。古诗往往字数不多,在这样的语言环境下更容易落实认读目标。也因为古诗易于背诵,落实识字目标自然会降低难度。

一年级古诗教学有它自身的独特性、系统性,因此一定要准确把脉一年级古诗教学使命,才会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琳金.浅谈古诗教学[J].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2008(17).

[2]沙瑞平.牵一“情”而动全“诗”:新课标下古诗教学模式初探[J].小学时代:教师版,2009(02).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7

2.语文教学的残缺症何悦华

3.语文课程之思语文教学之友吴永福

4.刍议优化语文训练的策略吴树雅

5.学法指导要把好"五关"杨秉文

6.紧扣"四个"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姚正祥

7.语文课堂中的『三多与『三少朱仁标

8.也谈语文作业中的『作秀现象孙明

9.精彩导语巧在何处——一等奖课堂导语集锦杨扬

10.浅谈语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张来群

11.把根留住——略论『读,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张学林

12.探究阅读教学中文本细读的"度"水瑶琼

13.阅读教学中的"三维高度"华君,陈尚余

14.想一想当初我们是怎么学语文的来凤华

15.让第一印象留住快乐语文杨秀梅

16.运用不同文体改写古代诗歌黄晓明

17.古诗词语言欣赏谈片李伟

18.古诗欣赏『三字经费翔翔

19.巧妙整合教材创新诗词教学——《诗四首》教学反思刘艳杰

20.《醉翁亭记》中的"太守"方金先

21.可恨的范进郑秋艳

22.追思先帝巧谏后主——《出师表》孔明劝谏的高超艺术叶俊玉

23.《猫》的艺术特色品析李春梅

24.《背影》《绿》《春》文眼的巧妙设置田德荣

25.也谈"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范学亮

26."乃令张良留谢"的"谢"字应作何解邱记国,赵新玉

27.庸俗·世俗·骇俗——解读《米洛斯的维纳斯》陆晓艳,潘久泰

28.不可忽视的"小人物"——谈《品质》的侧面描写张文澄

29.新课改背景下多元化写作训练新思路举隅丁国林

30.命题作文如何打开思路张迎春

31.提高职教生写作能力的三点做法魏金肖

32.高考仿写的『四统一钟脆音

33."联想"在仿写句子中的妙用柯献前

34.充分运用已知信息进行揣摩推断——古代诗歌鉴赏技巧初探焦庆康

35.事半功倍赏诗词阚丽娜

3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高考后话积累黄天林

37.辨识字形应从多方面着手袁发扬

1.魏书生:"超语文"的教育价值鲍艳华

2."深度语文"需要有深度的老师张俊芳

3.做一个真正的引领者——从一节公开课说起王建

4.语文学习中的"攻心"与"放手"施辉

5.对语文课堂几组对立关系的理性评判陈红莲,成龙

6.辩证处理高中语文教学的几对关系张金

7.浅谈新课标下成功课堂的教学评价陈福来

8.把课堂还给学生——对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费洁,赵钧

9.写字教学如何在语文课中穿行寇敏杰

10.语文教学之友浅谈创造性阅读及问题杨林亚

11.古文教学中现代公民意识的渗透薛胜元

12.戴着"镣铐"也要跳出精彩的"舞蹈"——选修课《〈史记〉选读》教学反思盛维兴

13.一次课堂讨论的反思石国权

14.中学语文新诗教学内容调研——以《在山的那边》为例谭悦

15.诗歌教学三法于颖泓

16.从怦然心动到断然行动——新学期语文寄语杨陈军

17.《伤仲永》注解析疑鲁永贵,朱怀芳

18.《核舟记》中的"船背"是指船顶还是船底叶万金,袁传宝

19.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指瑕丁大勇

20.淡妆浓抹总相宜——《云南的歌会》描写艺术商庆国,周军

21.英雄豪气撼乾坤——《陈涉世家》为农民起义者正名的佳作王继龙

22.初语课本文言文补注三则周雷

23.鲁迅小说中感叹号和破折号的用法探究刘玉栋,刘忠香

24."蓐"字辨义谢兴圣

25.是感谢,还是嘲讽黄兴亚

26."寡妇起彷徨"正解黄学军,黄云云

27.祥林嫂的三"笑"侯玉双

28.《孔雀东南飞》注释商兑一则张小平

29.颇有深意的"罥烟眉""含情目"马志英

30.于细微处见精深——《赤壁赋》情景理交融拾遗刘洪丽

31.苏教版高语必修五几处商榷刘长宝,石丽

32.妙手一笔夺人眼真情流露自引人——浅谈记叙文的灵动与迷人段宗科

33.流行歌曲与作文教学李望成

34.责任,比技巧更重要的写作元素赵静

35.眉眼盈盈引人入胜张广胜

36.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应坚持"有文采"刘华正

37.关于近十年高考语文全国卷大阅读的两点思考李小玲

38.高分作文确立主题指要唐文占

39."波及"误用一例赵徐行

40.巧辨"带"与"戴"艾兴芳

41.每月作文题柴双政

1.语文教学不能忽视教师的"个性风格"李燕飞

2.教师的情感因素与中学语文教学郭佳贵

3.莫让现代信息技术成为语文课堂的主角卢素侠

4.新课程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度"的把握陆忠东,詹学源

5.探究性学习让语文教学更高效刘洪军

6."误读"也是一种教学资源张玉连

7.课文分析方法谈语文教学之友唐玉明

8.板书设计,你"用心"了吗陆雯

9.『语言赏析的几个误区钟银生

10.也谈"我们需要怎样的教材"张俊芳hHttp://

11.预设和生成的辩证统一——从目标设定中看对话式阅读教学智慧路世成

12.网络阅读对中学阅读教学的几点启示谢兴圣

13.中学语文教学新思路:阅读与作文教学的有效统一——以朱自清《春》为例蔡庸礼,徐德木

14.虽已暮年其心未已——试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引文及『先生形象刘中良,李鲁锋

15.从标点解"悉如外人"之疑彭明凯

16.《登岳阳楼》中"无""有"二字的艺术性及其他吴云辉

17.《孔乙己》:人物心理结构距离徐长清

18.山的沉稳雨的灵动——品《雨中登泰山》中的『雨万建军

19.《再别康桥》四美咸具潘珊

20.鸿门宴:一场有准备与无准备的斗争王俊杰

21."其可怪也欤"是惊叹奇怪吗王风梅,李守明

22.理想与现实的对话李晓强

23.浅谈《琵琶行》音乐描写中的彩妙用续云奎

24.穿越时空魅力永存——重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梁志伟

25.一字千金意味有别王永辉

26.一字两叠层层深入——简析《声声慢》的写愁艺术兰,王成才

27.泪珠——生命无言的独白——解读《泪珠与珍珠》任欣,聂丽丽

28.关于乌鸦——兼说《药》悲剧的理性精神邓占扬,熊道会

29.绑缚祥林嫂的『悖谬章桂周

30."汶汶"注释补正刘兆波

31.略论学生作文病症现象、诊断及其矫正支招卜廷才

32.『咱不能解释为『我田桂杰

33.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材料(话题)作文的标题艺术杜茂生

34.如何引导学生互批作文尹丽美

35.下水文写作的实践与思考王秩

36.语文教学之友古代官职变动词语例说刘安,刘波

37.『作出贡献还是『做出贡献刘小艳

1.《学记》在当代语文教学中的意义徐树忠

2.语文课的几个坚持王鸿斌,袁玉苹

3.力争做一个作家型的语文教师孙明

4.语文老师,今天你『悦读了吗周新红

5.试论语文教师同文本多角度对话策略路世成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8

7."文格分裂症"对话录——由2009年我国高考作文试题谈起陈振永

8.文化底蕴与伪文化倾向曹振国,胡爱华

9.高考阅卷组专家,你们将把中学作文教学引向何方?徐永生

10.试论如何实现"物-意-文"的顺利转化王维新

11.写作教学中的心理定位李炳军

12.写作教学中人文意识的建构徐国政

13.灰色写作与绿色写作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覃兆梅

14.从『搜间传神与『推微知著处论细节描写黄希鹏

15.作文素养:在对话教学中生成——基于人文关怀和主体发展的设想刘俊峰

16.作文教学问题面面观陈刚

17.高中作文教学现状研究——兼论高中作文教学的有序性徐越

18.新课改下高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江琨

19.谈作文教学中的两点困惑与对策孙剑虹

20.为涌动的真情寻找流淌的端D——"我跟古典诗词学写作"作文课题实践略谈张安群

21.孩子的习作得姓"童"——儿童化作文指导例谈王学林

22.例析小学语文课堂中"读"与"写"的切入点王召利

23.作文评价不该是根鸡肋——作文评价现状问卷调查报告孙刚,陈根康

24.让学生做修改作文的主人——关于学生自主修改作文的思考张玲

25.构建多元化作文评价的尝试胡清俊

26.高中语文新课程作文教学评价的基本原则柳波

27.宏大主题也能呈现别样风情肖燕

28.学生应追求"真作文"张伟东

29.以"新"动其志以"实"导其向——"辅·写·评·改"四步作文教学改革之我探马家骐

30.套作亦精彩赵清林

31.浅论新课程标准下高中作文教学的改变周俊

32.你是如何指导学生写作的?——从学生作文内容谈教师指导写作的方向性陈华

33.浅谈中学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导练作用邓清贵

34.也谈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引导"王波

35.新课标·新思维·新写作雷

36.褪却红衣学淡妆——关于中学作文教学有效性的思考李彬

37.构建高效的高中作文训练系统王旭东

20.忠实文本,跟从大师学习写景方法——"读经典学作文"实验用书写景诗的多种写作方法扫描刘江林

21.关注细节描绘画面入境美读——写景类古诗《小池》教学例谈张敏

22.乘着想象的翅膀——古诗改写教学例谈黄文娟

23.敢问"路"在何方——中学生创新写作教学指导案例董德金

24.如何在"读经典学作文"实验中实现学生作文的个性化——古诗《小儿垂钓》读写教学例谈周明英

25.学一首古诗,走一个"来""回"——《宿新市徐公店》教学例谈王翔

26.描绘画面关注细节写出特点——写景类古诗教学例谈黄青

27.山重水复"疑"有路——《雨晴》教学例谈郝金玲

28.融入真情,身同感受——古诗《江楼感旧》读写教学例谈左敏

29.叙事诗教学中学生记叙能力的培养——古诗《约客》读写教学例谈吴兴金

30.让评改帮助学生写好作文陈学忍Http://

31.习作评讲,我们到底应该做什么——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习作评讲的思考李声智,韶燕

32.新课程研究(作文教学)让作文评改走向高效刘红英

33.热题材要冷思考——从"国庆节作文"谈起王佑军

34.作文教学中教师应学会"偷懒"宋庆国

35.透视"接力作文"背后的作文教学观柏安芹

36.试论学生写作训练中多写与精改的关系杨泉良

37.古诗诵读"三要三不要"何声菊

38.教师"下水文"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及教学处理夏丽云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9

一、抓住文眼,一语中的多思量

清代学者刘熙载说:“揭全文之旨,或在篇首,或在篇中,或在篇末。在篇首则后者必顾之,在篇末则前者必注之,在篇中则前注之,后顾之。顾注,抑所谓文眼者也。”文有文眼,诗词亦有诗眼、词眼。这是诗词的精神凝聚点,找出诗眼、词眼,就是读懂诗词的一个标志。

古典诗词教学中,抓住了文眼,就等于抓住了理解和把握文章的钥匙。“文眼”是作品最能体现作者思想、情感且能笼罩全篇的词语。它是作者“临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的结果,可以使全篇更为生动,更为出色,更有意味。我们在教学时,要引领学生找“文眼”,抓“文眼”,品“文眼”。比如《夜宿山寺》的诗眼就是“高”,品读时抓住这个字,就能由此入手向两头拓展开去,启迪学生的思路和联想,走入那个幽静的山寺中。品读《秋浦歌》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抓住诗“眼”——“愁”,调动学生感官,进而顺着“文眼”找出一条清晰的“文路”,理出作者真挚的“情感之路”,探究旨趣。对于文眼的运用,还可以多篇文章的文眼为诱发点,举一反三,引导学生触类旁通。这样立足文眼入手分析诗歌,便可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诗的丰富含义和感受诗的精魂,对的诗词解读更加整合,更有深度,更有意蕴,更有情趣。

二、由人及词,品它千遍不厌倦

古典诗词教学重在一个“熏”,何为“熏”?就是通过诵读、领悟,感受,使古人的心和学生的心碰在一起,有共同的语言,有共同的感情,还能够互相体慰。“熏”要得法,使之潜移默化,自然而然。

(一)讲述故事,了解作者其人

古诗词教学的第一难,就难在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等诸多因素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差距甚远。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也就是说读诗,读词,一定要知其人,论其世,知道他为什么要写这篇诗词。

而“故事是儿童的第一大需要”,最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动机。用故事内容代替生硬的讲解,能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听课兴趣、启发学生思考、直接从故事中悟到蕴涵的道理、掌握其中的知识的一种深入浅出、化繁为简、寓教于乐的教学方法。

其实,作者的人生便是一个故事,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就是扣响学生心扉的最好钥匙。教学《清平乐·村居》时,我以故事开场,用故事的形式把辛弃疾生活的时代背景、外界环境以及人生经历向学生娓娓道来,有效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孩子们更好更快地入情入境,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体验角色,走进人物内心

诗词,可以给读者以丰富的联想,“言尽而意无穷”。它的魅力是无法讲出来的,只能用心去体会。这既是古诗词教学的重点,更是难点!

体验角色,能更好地引领学生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古典诗词教学中,学生对诗词中情境的体验,就是让学生的情感与文中表达的情感产生共鸣在体验的过程中,或爱或憎,或喜或悲,都是学生与诗词与作者交流、移情的过程。所以,古典诗词教学时,教师要注重角色体验、情境体验,要积极创设文中展现的情境,引导学生融入情境当中,就能使学生消除与文中内容的距离感,积极地产生情感共鸣。

(三)低吟浅唱,升华审美情趣

诗词,相对于白话文,极富音律美,本身就具有歌吟的性质。它的押韵,节奏皆出于中国文字的特色与人类生理上一种自然的结合而形成的形式。怎么才能加深学生对古典诗词意境的感悟,对古典诗词音乐美的感受呢?不妨低吟浅唱,彰显古典诗词的鲜明个性。

教学《清平乐·村居》时,可以配悠扬的古曲《春江花月夜》,让孩子们跟随音乐由低声跟唱到高声和唱,走入那个宁静的小乡村;教学《水调歌头》时,可以唱一曲邓丽君《明月几时有》;学习《春望》时,配以悲怆的《十面埋伏》……低吟浅唱间,就是诗词语言的音乐化,就是学生语言的再创作;低吟浅唱中,就是师生对古诗词的语言、节奏、情感交融的过程;低吟浅唱间,激发了学生的诵读古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古诗词的语感。

三、咀嚼回味,一字一句总关情

中华民族创造了汉字语文,古典诗词就是语言的艺术,所以一切鉴赏,各式各样的品读、感悟都要立足语言文字,从咀嚼语言开始。

浅谈小学语文的古诗词教学篇10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策略古诗词

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小学语文文本中所选的古诗词立意高远,构心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值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剖析其措辞,探析其韵味,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探索古诗真谛,使学生“灵秀”起来。

一、引入古诗的情景

古诗的情景大都非常贴近实际生活,教师采用讲故事、提问题、猜谜语和设悬念等方

法导入,既有利于诱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授李白的《赠汪伦》时如此导入:首先,讲述汪伦巧妙用计邀请李白到桃花潭做客的佳话,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于安徽的桃花潭畔,对李白的为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次,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这样修书一封:“先生喜欢游玩吗?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喜欢品酒吗?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知道汪伦是豪爽之士,便欣然前往拜访。相见时,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原来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然而,李白欣然命笔:“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就这样,他俩结为好友。临别时,李白即兴创作了七言绝句《赠汪伦》。学生在故事的熏陶下,大大激发了学习《赠汪伦》的积极性。

二、学习诗文的特性

古诗的语言有它自身的特点,如语句浓缩、意思跳跃、成分省略、词序倒置等,这些都是学生学古诗的障碍。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帮助其疏通理解,教给古诗学法.分词连序法:①分词解义,逐词逐句理解字面意思及在本诗中的含义;②按现代汉语规范进行连序翻译。

古诗学法具体概括为七个字:扩、留、补、换、调、嚼、考。

扩:浓缩的词语要“扩”,就是把诗人本来高度浓缩了的语句加以扩展,使诗句本来的意思明显化、具体化。把词意扩展开来学生也就容易理解和接受了。

留:古今通用的词语要保留。诗句中诸如时问、地点、人名等。这样也便于保留诗文原意,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背诵。

补:成份省略是古诗中常见的现象,碰到这种现象,只要把省略了的成份补起来,学生就会不讲自通了。

换:古今用法不同的词语要更换。因为古诗“古”,所以就有古今差异较大的字义、词义和古今不同的语法现象。

调:就是调整句子的顺序。讲解古诗时,要把因对仗、协韵、平仄等而倒置了的语序按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重新调整,调整以后再解释就容易多了。

嚼:就是咀嚼、品味,就是说我们在讲解古诗时,对于诗中一些关键的、传神的或者有哲理的字、词、句要引导学生细心地咀嚼、品味,从而把学生对于诗句的理解,引到更深一层。

考:古人写诗常常引用典故,在讲解时,对于诗句中所用的典故要给学生进行恰当的“考证”,才能使学生弄清诗句的真正含义。

学生掌握了古诗的学习方法后,就能按自己的理解展开想象,把古诗译成生动具体、有情有景、有诗有画的短文,这样不仅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古诗学法,讲中有导,导中有练,启发学生悟法用法。另外教师还要注意点拨指导,学生运用巩固学法。

三、体会诗文的韵味

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读起来琅琅上口。古诗以它特具的音韵美和节奏美,最能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指导朗读就是要让学生掌握感情朗读的方法和技巧。首先指导确定感情的基调,然后指导处理重音与节奏。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要指导他们反复诵读。宋代万岳说:“书不厌频读,诗须放淡吟。”只有让学生反复吟诵,仔细品味,而不以背诵为满足,才能使学生感受到古诗的语言美。

例如,在教学《游园不值》时,教师指导朗读课文,前两句语速要平缓,声音以柔和为佳;后两句语速要轻快,声音以洪亮为妙而又不失稳健。这样反复吟咏,读出诗人情感变化。不遇中有“遇”,因为不遇主人,所以才遇到了出墙的“一枝红杏”!此乃乘兴而来,尽兴而归。让学生学在优美乐曲的伴奏下,尽兴品读,学生读得摇头晃脑、如醉如痴,给人留下了无限的遐想,使诗显得婉转含蓄,耐人咀嚼,学生记忆起来也就游刃有余了。

四、感悟古诗的意境

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指出:“古诗教学的目标是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能力”。学生的想象是诗的翅膀,假如没有想象就没有诗,缺乏想象也就品不出诗味来。”小学语文新教材中的古诗文往往情景交融,展现出一幅幅栩栩如生、形象逼真的美好景色。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

比如,教师在讲授《咏柳》一诗时,要求学生针对“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一句展开联想春天柳条吐绿的美妙情景:葱茏的柳树好像是用绿色的玉石装饰成的,千万条柔韧的柳枝,好像是垂着的碧绿丝带,迎风轻动,真是一幅生机盎然的“春柳图”。又如,讲授札甫的《绝句》时,教师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作品的基础上想象:窗户的外面,细细的柳枝吐翠,弯弯的柳条飘舞,两只黄鹂在柳枝间追逐嬉闹,唱着悦耳的歌儿;天空中,一行白鹭在自由地飞翔,好像要与青人相接的样子。如此一来,学生自然轻松感悟古诗的美妙意境,提升了文学的素养和品位。

总之,诗歌教学在整个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显而易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只有重视古诗词的教学,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正确把握作品的情感,采取科学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才能使学生热爱古诗词,热爱祖国优秀的文化,引导学生去发现它的美,欣赏它的美,享受美感的体验,以此来丰厚孩子们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建新,浅谈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1(2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