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资源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13:47:40

社区资源分析篇1

关键词: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原因;措施

社区医院的实质上就是社区的卫生医疗服务机构,国家现在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服务的体制,方便群众看病,也缓解了就医压力和大医院医疗服务的能力。目前社区医院的的人力资源有限,要缓解看病的问题必须要加强对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整治。社区医院在人力管理方面实行的是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但是现在医疗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传统的人事管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的需求,必须要提出一系列的改革方案促进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进步和发展。

1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缺乏理论支撑

我国的社区医院与发达国家相比,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起步晚,并且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水平相对较低。目前,我国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由于缺乏相关的理论支撑,导致现在人力资源的管理方式落后,管理观念陈旧,管理的体制不健全,在人力资源上的管理不合格,工作人员不流通。现阶段我国已经有专门的人员研究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但是在研究的方法上,没有规范的实证的分析。学者在研究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的研究课题上缺乏系统性,国内的研究水平与发达国家的研究水平有很大的差距。如果完全借鉴国外的经验来管理国内的社区医院则会出现不对症的情况,所以必须要研究出与我国配套的特色管理体系,这样才能是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得到合理的管理[1]。

1.2资源短缺

目前,我国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短缺、缺乏专科、全科类的医生,甚至一些社区医院仍然存在没有专业职称和专业学历的人。同时,各种原因导致的医患关系的紧张,导致一些医学院校刚毕业的学生改行,改专业,也导致一部分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的流失[2]。

1.3观念落后

对我国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的结构上分析,整体的人员素质较低[3]。社区医院的部分工作人员认为社区医院的工作环境差,交通方便,必要时还要上门为居民服务,收入较低;在社区医院工作自身的专业受到限制,对待工作的热情不高,这与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不足,主动为居民服务的意识不强有关。

1.4管理机制不健全

目前,我国的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上没有形成稳定的机制。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的不健全,导致社区医院存在不同程度的人才流失,这无形给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管理上造成了巨大的精神损失和经济损失[4]。我国的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收到事业单位传统的管理体制影响,导致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许多缺陷,比如,医院的管理人员在实际上并没有人事调动的权利,上级部门干预过多,方案审核难以通过,在许多问题上责任划分不明确,所以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存在许多问题。在绩效评估体系上,使用的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的考核制度,在具体的考核上没有具体的分专业和层次,所有人员的考核都使用统一的标准。考核绩效设计的内容比较简单,不能全面的考核工作人员的工作。并且考核项目不符合社区工作的要求,考核过于形式化。在绩效考核上没有与社区医院的具体情况结合,考核缺乏科学性、合理性[5]。此外,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缺乏合理的规划,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不合理,在人才管理上和人才机构上分配不合理。

2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问题产生的原因

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管理中产生的问题是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没有具体的科学的理论指导,导致社区人力资源管理完善,缺乏系统性、制度性。社区医院的工作岗位不同,考核绩效的群体不同等特点,决定了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难度[6]。现在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度上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社区医院的整体素质难以得到提高。由于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制度,现在社区医院的管理水平低、效率低下。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缺乏资金的支持,导致社区医院在不同程度上的人才流失,部分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为居民服务的意识淡薄。

3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问题的解决方法

3.1创新管理机制

管理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应社区医院内部的运作规则。所以社区医院要解决在人力资源管理上存在的问题,就必须要创新管理机制。创新社区医院的管理机制要以社区医院的建设为指导思想。要提高社区医院的工作效率,明确社区医院的的服务对象。各个社区的相关人员要承担起责任,科学的对人力资源进行管理,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实现管理的制度化、系统化,从而实现人力资源管理优化[7]。

3.2政府加大资金的管理

政府要加大对社区医院的资金投入,保障社区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工作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中去。根据社区医院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具体的规模投资。合理分配资金的建设,对于绩效考核的标准重新做出规定,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应该有不同的标准。社区医院的经费考核根据考核的结果来分配。要拓宽社区医院的的融资渠道,社区医院的建设必须有足够的资金支持,不断增收社区医院的收入,把社区医院可以归纳为医疗保险中。

3.3优化资源配置

要对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进行优化管理。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指导思想不明确,所以必须要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思想进行调整,改变资管结构失衡的状况。要建立社区医院的网络设施,对社区医院的服务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健全社区医院的管理制度。扩大社区医院的管理规模,实现管理资源的优化配置[8-10]。调整社区医院的资源结构,使得其发展与社区医院相符合。针对不同地区的社区医院,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解决发展不平衡的状况。健全社区医院的运行机制,实现对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优化配置。

3.4提高人力资源的素质水平必须要提高社区医院人力

资源管理的整体素质。社区医院的能力社区服务的管理的质量和能力有关。转变社区医院对居民的服务态度,对工作的态度。从根本上转变居民的态度,才能改变工作人员的工作观念。对工作人员进行定期检测和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要提高对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必须要提高工作人员的学历水平和专业素养。对于学历较低或者专业水平低的工作人员,应该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提高居民的职业水平,加强居民的职业道德水平。提高社区医院的人员的整体服务素质,加强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能力,为居民提供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3.5健全管理制度

要建立健全社区医院的管理制度,社区医院必须有一套健全的管理制度,完善用人制度。建立社区医院的考核制度,加强对社区医院的考核水平。完善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任职资格的制度。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完善社区医院人员的晋升制度和水平。改善对员工的工资待遇和服务的水平。

4小结

社区医院是直接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医疗机构,社区医院的发展水平与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起到直接的影响。但是,现在我国的社区医院在人力资源的管理上存在一定的问题,社区医院的人力资源在国内没有充足的理论支撑,研究的水平和方式比较落后,研究人员研究的客体不够系统,直接影响了人力资源的管理。社区医院的资源上严重的缺乏,资源分配严重不合理,医护人员在工作中的分配比例不协调。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落后,素质低。并且缺乏一定的完善的管理体系。造成这种问题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缺乏理论支撑,缺乏资金支持。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改革的措施,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制度,针对不同地区的社区医院制定管理制度,提高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加大资量的支持,拓展人力资源的总量。优惠资源配置的结构,对社区医院的资源结构进行调整,改变社区医院资源结构失衡的状况。要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符合社区医院的发展,调动社区医院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荆丽梅.我国乡镇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管理现状调查[D].山东大学,2008.

[2]郭颖婕.公立医院人力资源管理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7.

[3]张莉.新医改视野下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创新[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4):85.

[4]吴晓芬,宋丽娟."二八定律"在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5(19):13-14.

[5]李小燕.新医改形式下社区护理管理现状探讨[J].心理医生,2015,21(20):179-181.

[6]姚艳清.北京市二级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困境及对策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

[7]杨晶,李传荣,崔爽等.我国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与问题及对策[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5):1302-1304.

[8]姜梦颖.社区医院人力资源管理的瓶颈及对策研究[J].医学信息,2014(26):39-40.

[9]唐斯语,唐光燕,刘雨婷,等.成都市双流县基层卫生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调查及解决方法[J].当代医学,2015,21(3):19-21.

社区资源分析篇2

【关键词】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广西

社区卫生服务是社区发展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是社区卫生服务机

构的核心竞争要素之一。为了解广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的现状,于2010年1月对广西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进行了调查。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随机抽取广西5个市、共9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部分卫生技术人员。

1.2方法:问卷调查,主要包括性别、学历、职称、专业和知识掌握情况。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共调查124人,其中男、女性各27人、97人(性别比1:3.59);平均年龄(36.5±10.5)岁,主要集中在20岁~和30岁~(分别占33.9%、31.4%)。

2.2专业和执业资格证:以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为主,分别占37.9%、38.7%;护理类执业资格证居多(35.6%),其次是医疗执业资格证(22.2%),全科医师/全科护士占13.3%,公共卫生执业资格证书仅6.7%。

2.3职称结构:以中级和初级最多,分别占37.9%、36.3%,高级职称仅2.4%,无职称23.4%。

2.4社区卫生服务知识掌握情况:将内容归纳为健康基础知识、营养基础知识、食品营养知识等六项,每道题满分124分。总平均分仅76分。

3结论

3.1性别、年龄构成不合理:男女比例失衡,女性占绝大部分。年龄结构上,构成过于年轻化,实践知识欠缺,需要强化培训和培养。

3.2专业学历层次偏低:本科及以上学历仅占23.4%,高中/中专及以下的占29.0%,与《中国2001~2015年卫生人力发展纲要》提出的到2015年医生要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护士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不低于30%有很大差距。

3.3公共卫生及全科医生、护理人员数量不足:全科医师与2015年全科医师数不低于1/3的目标相差很远。

3.4职称结构不合理: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卫生服务机构卫生人员高、中、初级职称比例是1:3:1[1]。目前广西高级职称人员所占比例非常低,中、初级职称人员比例偏高,且无职称人员比例高达23.4%,高级职称比例低于昆明市四城区高级职称的比例7.1%[2],无职称人员比例明显高于西部地区无职称人员的比例2.78%[3]。

4建议

4.1加强机构自身建设:允许大、中型医疗机构的卫生技术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作为社区的挂牌医生或护士为居民服务,提高知名度[4]。鼓励具有一定专业技术职称的离退休卫生技术人员到社区工作,起到“传、帮、带”的作用[5]。

4.2根据培训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有计划地对其进行社区医疗预防保健知识的补课教育,加强社区康复、预防医学、心理学、健康教育人际交流等内容。

4.3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方式:可采取自学考试的方式,设定学习科目,单科结业,所有科目结业后颁发合格证书。

4.4加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关于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指出,鼓励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经过全科医师培训转为社区全科医师。

参考文献:

[1]贾利高,王芳,林良强,等.湖北省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力资源现况调查[J].中国社区卫生杂志,2007,24(1):35-37.

[2]李伟明,姜润生,韩云涛,等.昆明市四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人力资源现状分析[J].昆明医学院学报,2008,1:40-42.

[3]梁万年,李静,关静,等.全国社区卫生服务现状调查-全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力资源现状及地区间比较[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3):1038-1041.

社区资源分析篇3

社区课程资源生物教学应用社区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和多样性,是社区教育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也是社区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即社区本身就是社区教育的“课堂”,社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对社区课程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教学意义。本文着重对社区课程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如下分析和探讨。

一、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种类

社区生物课程资源主要是指存在于社区内部的一切可以被生物教学所利用的直接或非直接的实施条件,其中包括素材性资源、环境资源、课程实施条件资源等。本文主要立足于河北秦皇岛地区,针对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具体涵义,对本地区的社区生物课程资源进行了如下调查、分析、整理。

1.社区的生物素材资源

社区的生物素材资源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来自于社区内部,即社区内存在的动植物生物资源,其中包括家庭中拥有的盆摘、小药箱、小动物,以及社区中的公共生物资源等。另一方面则是来自于公共场所。以秦皇岛市为例,秦皇岛市拥有丰富的生物素材资源,集山、河、湖、寺、庙、园、别墅、泉、瀑、洞、城、港、关、海、沙于一体,拥有数百种珍稀动植物。秦皇岛野生动物园内有80余种5000多只动物,东北虎、斑马、黑天鹅、非洲狮、棕熊等世界珍禽名兽应有尽有。秦皇岛新澳海底世界有各种珍奇生物标本:旗鱼、蝠鲼、翻车鱼……还有各种爬行类、书中哺乳动物。乐岛海洋公园除了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外,遍植木槿、海棠、冷杉、金丝柳、雪松、法国梧桐等50余种植物。

2.社区生物研究资源

北戴河生态农业观光园有贴近生活的各种蔬菜、水果,还有生物研究科技研发基地,对生物教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秦皇岛鸟类博物馆、北戴河博物馆等都珍藏有珍贵的生物标本资源,为社区生物教学提供了科学技术和科学研究的绝佳场所。此外,社区生物研究资源还包括社区中的与生物相关的人力资源,包括生物教师、生物学研究人员、生物开发技术人员、生物生产实践人员,等等。

3.社区生物教学环境资源

社区本身是学生生活的环境和学习的环境,贴近生活的教学会使得生物教学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社区生物教学的环境资源主要是指社区活动场所、生物种植修复场所、生物研究学习场所、社区公共交流平台(社区QQ群、社区微信群、社区休闲吧、社区微博等)。

二、社区课程资源在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1.全面开发社区生物课程资源

应用的前提在于开发,社区生物资源的开发关系着生物实践教学的范围与教学水平,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多样性要求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选择与应用需要具备系统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预见性。特别是那些一直未被利用却极具教育意义和实践意义的课程资源应当被纳入社区生物资源,最终达到社区资源课程化的效果。博物馆、海洋馆、工厂、农场、公园、少年宫、科技馆、植物园、动物园等都是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综合利用这些资源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最后达成终身学习的教学效果。

2.利用社区资源丰富生物教学形式

从社区生物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来看,教师可以根据社区的生物素材资源、研究资源、环境资源主动开发生物课程。一是利用社区环境资源开展讲座、征文比赛、座谈会、文体活动、植树活动等活动。二是利用社区生物素材资源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让受教育者直接与生物面对面进行实地学习。三是利用社区生物研究资源,利用社区的生物研究设施、研究资源、医疗设施进行实践教学实习活动。

3.社区课程资源的实践教学应用案例分析

社区课程资源的实践教学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三类:走进社会、服务社区与社会实践。

走进社会的教学目标在于让学生亲近自然、认识自然,懂得自然中的生物常识、生物科学技术以及它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在秦皇岛地区开展的教学实例有关于“雾霾是否影响人类的生殖能力”“采取怎样的措施可减小汽车尾气对人体的伤害”等话题的民意调查。同时,也开展过社区生态环境考察、社区生物资源大寻宝等社会实践活动。

服务社区不同于走进社会,它不仅仅要了解更多的是需要自己动手,其教学目标就在于让学生利用学习到的生物科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形成独立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实例主要包括对敬老院老人日常生活用品的检测、幼儿园公共食谱的研究和制作、公共厕所的空气流通设施的改造、社区损坏植物的修复、厨房微生物群体的研究、农场的育苗技术学习等。这之中会包含很多细微的生物知识学习,例如大豆与根瘤菌的关系、昆虫“S”型增长的原因、大豆与根瘤菌是否互利共生等话题性的探究学习。

社会实践的教学案例主要包括在各种与生物相关的节日时开展的节日宣传互动,其中包括植树节、爱鸟周、地球日、无烟日等公益宣传活动。此外,也会涉及生物科技设备促销、科普知识宣传、废旧电池有奖回收、计划生育宣传等与经济和政治相关的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培养其社会责任感和公民责任心。

三、结语

综上所述,社区的生物教学资源十分丰富,利用形式也多种多样。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仅有利于有效整合社区教学资源,为社区提供良好的教育平台,而且将社区教育中心建设成为社区学习资源中心、信息交流中心和学法指导中心,为社区教育的全面综合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池淮清.开发社会资源助力生物学教学\[J\].生物学教学,2013,38(5):35-36.

社区资源分析篇4

体育在现代人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高校在体育教育上的投入越来越多,教学效果也不断提高。而社区体育由于没有专门的人员管理和落后的设施,社区体育发展缓慢,影响了社区人民身体素质的提高。在当前形势下,高校应看到自身体育发展的优势和劣势,积极寻求与社区体育的合作,建立起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机制,既促进体育教育的发展,也逐步促进全民体育的发展,使每个人形成终身体育的观念。

【关键词】

高校;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终身体育

高校拥有专业的体育设施资源、雄厚的师资力量、开展体育教育的良好基础。体育课作为学生的必修课而存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许多学生都很讨厌体育课。而社区体育则因为资源匮乏而发展艰难,这严重影响了我国全民体育的发展,不利于广大人民群众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观点。而高校体育是连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纽带,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合作,有利于促进全民体育的发展,有利于现代人的身心健康成长。

1.高校体育资源分析

高校贯彻落实教育局有关体育教育的方针,加大体育教育投入,已有一套非常完善的体育设施。据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情况得知,高校体育馆占地面积占到全国体育馆面积的3.4%,这充分说明高校体育设施已经逐渐趋于完善。

高校除了具有硬件设施的优势之外,还有雄厚的师资力量。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化、职业化、知识化水平越来越高,他们既有非常扎实、丰富的基础理论知识,也有较高的运动技能,还有一定的体育人文知识。雄厚的师资力量正是社区体育极度缺乏的。

但是,高校体育资源上还有一定的劣势。由于体育是必修课,因此难免容易陷入教育僵化的误区。因为,高校在体育教学上,非体育专业的学生的课程体系、课时安排、教学目标、评价方式等都完全一样,这就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现在的大学生的自我意识非常强烈,讨厌束缚,而教师僵硬、一刀切的教学很容易打消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最终造成学生喜欢体育,但是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普遍现象。

在当前形势下,高校体育教学要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要在体育教学中体现因材施教,要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发展,使每个学生都能热爱体育活动,都能逐步建立起终身体育的思想观点。

2.社区体育资源分析

社区体育资源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场地少、体育器材老旧。社区人民在一天的工作之余总是希望有放松身心的场所,他们有非常强烈的体育锻炼意识。但是,社区里体育运动场所少、体育器材老旧,这制约了社区体育的正常发展,影响了社区人民的身心健康成长。

社区用于体育的经费少,也没有专职的体育资源管理人员,体育器材陈旧,体育活动单调,无非是一些球类运动、健身舞蹈、太极等。而现代人对体育运动的诉求越来越强烈,也希望有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体育运动,比如说:休闲体育、养生体育项目。因此,社区体育还需不断发展,根据人们的诉求,努力寻求多方面的合作,提高社区体育服务质量,促进全民体育的发展,促进老百姓的身心健康成长。

3.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的可行性

据调查,抑制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因素是资源的匮乏,社区没有先进的体育器材和设备,没有足够大的体育运动场所。而高校拥有的体育硬件资源多,除了能满足本校学生的体育运动需求和教学需求外,还能满足大量社会人民的体育需求。尤其是在大中专院校中,体育硬件资源非常丰富,学校环境优雅宁静,是放松身心,参加体育活动的优良场所。社区人民在闲暇时间里来高校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身心健康成长。

高校拥有人才优势,有众多高素质体育教师,他们能给学生专业的体育指导,但是局限于教学目标而使得他们的个人价值难以得到全面的发挥。而社区体育正好缺少人才资源,如果实现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那么高校教师就可以给予社区人民专业的体育指导,可以促进社区人民形成正确的生活态度,促进社区人民形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而且,在资源共享过程中,高校教师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高校教师也能在指导社区人民的时候激发体育教学灵感,从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使学生都爱上体育课,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

从时间上来说,社区人民的体育运动一般在周末、节假日、清晨和晚上,而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是在上午和下午,晚上、节假日、清晨的时候一般很少有学生使用体育设施。这样,学校与社区使用体育资源的时间就错开了,这样就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另外,在高校放寒暑假的时间里,学校大可以为社区人民举办小型运动会、体育培训活动等。

4.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

虽然说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会加大高校的管理难度,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资源共享的利还是大于弊的。高校在为社区人民提供体育资源的同时也在促进社区人民的健康成长,促进社区人民人文素质的提高,这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文明建设。在提供资源的同时可以激发教师的灵感,促进体育教学改革,创新体育教学新风,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且,在资源的共享过程中有利于高校体育逐步走向社会,走向市场,学生可以广泛的参与到社区体育活动中,促进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社交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的提高,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社会适应力。那么,在当前形势下,应从哪些方面努力促进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机制的建立呢?

4.1更新观念,提高共享意识

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体育快速发展起来,休闲体育旅游、养生体育等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体育作为一个新兴产业迅速发展起来。而高校体育的改革使高校体育从单一式的教学走向了多元化的教学。高校管理者应努力促进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提高高校体育资源的利用率。在不影响体育教学的基础上,努力实现高校与高校、高校与社区的体育资源共享,实行多元化的管理模式,将体育资源的价值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提高社会效益。

4.2健全体育资源共享的规章制度

高校体育资源与社区体育资源的共享是一个非常系统的工程,需要将各个方面都考虑恰当。比如说:体育资源管理的方法、高校体育资源开放的对象、开发项目的安全性等。为了促进共享机制的建立,真正促进高校与社区体育的共同发展,首先必须建立共享的规章制度。而高校的体育资源是为满足体育教学而存在的。因此,制定的规章制度要以不影响教学为基础。比如说:明确开放的对象,不能让三教九流的人都来学校使用体育资源,那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再比如说:每个新开发的项目都必须进行多次的安全测试,确保使用者的安全。

4.3高校建立合理的收费标准

高校在为社区人民提供体育资源的时候,不可能是完全公益性质的,那样既不利于学校的管理,也不利于学校的健康发展。但是,也不可能与社会上的体育馆一样完全市场化,那样的话资源共享就没有意义了。高校体育场地应建立合理收费标准,象征性的向社区人民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既能实现对体育器材消耗的补偿,也能体现出为社会服务的公益性质。

4.4人才资源互动模式

高校有雄厚的人才优势,如果将这些体育教师形成一个合理的编制,致力于社区人民的体育文化教育和体育活动设计开展工作。高校教师既能在闲暇时间里实现人生价值,也能在指导社区人民的过程中增加教学改革的灵感,为学生带来更加丰富多彩的体育教学,提高教学水平。

高校教师可以开设面向社会和学校的体育培训班,吸引更多的社区人民,为社会培养体育人才。同时,教师和学生可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主动走进社区为社区人民服务,传播健康知识,这既给教师和学生社会实践的机会,也解决了社区没有专业体育指导员的问题。

4.5文化资源的共享模式

高校拥有大量专家和学者,他们可以开展科研活动,对社会体育进行研究,得出科研成果,然后推向社区,为社区人民建立起科学的健身方法体系,探索出群体运动的最佳方式。高校人才在社区里通过调查、访谈,进行社区科研,促进社区体育的发展。社区人民受到了校园文化的熏陶,提高了科学文化水平;而教师和学生受到社区文化的熏陶,增长了社会文化知识。

5.结束语

随着大众体育的发展,高校应正确认识自身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努力构建出高校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自身与社区体育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楠,夏雨.构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模式的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

[2]黄群玲,夏义山,余少媚.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资源共享途径研究[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0,(4)

[3]林锦蛟,焦杨.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资源共享[J].商,2012,(11)

社区资源分析篇5

妇幼保健属于公共卫生职业范畴,是关系到经济发展、国民素质、民族强盛的大事[1]。上海市杨浦区妇幼保健服务由区级妇幼保健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组成的两级服务网络共同提供。区级妇幼保健机构,是基层妇幼卫生工作的主体,承担着辖区内妇幼卫生服务的提供、组织、管理、指导及技术支持等任务[2]。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是在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的技术指导下,提供所在区域居民基本妇幼保健服务的网底。本文旨在通过对2010年度上海市某区妇幼保健机构和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妇幼保健人力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分析区域现有妇幼保健人力资源的配置情况,为区域妇幼保健人力资源规范化建设提供依据。

1资料与方法

采用由北大公共卫生学院统一设计的全国妇幼卫生服务资源调查表,对2010年上海市杨浦区妇幼保健所和11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妇幼保健人力资源情况进行调查。调查员经过统一培训后实施调查,数据运用spss11.0软件进行汇总与统计分析。

2结果

2.1杨浦区妇幼保健基本情况

杨浦区位于上海市区东北角,面积60.61km2,有12个街道(镇)共306个居委,常住人口131万。区内有1家区级妇幼保健所,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下设56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均为隶属于区卫生行政部门的独立机构,提供所在地区居民的妇幼保健服务。另有3家有产科的三级综合性医院、1家妇产科三级专科医院和4家有妇科的二级综合性医院,提供妇幼医疗保健服务。2010年区婴儿死亡率3.95‰,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89‰,孕产妇死亡15.05/10万。

2.2全区妇幼保健人员数量及工作量

区妇幼保健所和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为区域内5万名7岁以下儿童、33万名15~49岁育龄妇女和12.9万名60岁以上老年妇女提供妇幼保健服务。其中,纳入社区系统保健管理的孕产妇5906人,平均每社区服务534人;活产数6644人,平均每社区服务604人;纳入3岁以下儿童系统保健管理服务的为2.7万人,平均每社区服务2418人。

区级妇幼保健所在岗职工40名,其中医护人员36名。2010年度开展妇女保健门诊2780人次、婚前医学检查8818人次、妇女病筛查15067人次、孕前指导4603人次;开展儿童保健门诊1427人次、儿童保健各类服务16854人次;对基层业务指导耗时328d/人。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计有医护人员979名,平均每家89名;其中承担妇幼保健服务的医护人员71名,平均每家6.5名,占医护人员总数的7.3%。2010年社区妇幼服务人员每人每年开展妇女保健服务210.6d;开展儿童保健服务358.7d;开展妇幼健康教育服务75.9d。

2.3区妇幼保健所妇幼保健人员年龄、学历、职称分布

2.3.1妇幼保健医生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妇幼保健医护人员26名,其中女24名,男2名;均为正式职工,平均工作年限22.5年;平均年龄45.9岁,其中50岁以上占34.6%;本科占38.5%,中专占57.7%;初级职称占50.0%,中级占42.3%,高级占7.7%;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占65.4%,护理学占30.8%、公共卫生占7.8%。

2.3.2儿童保健医生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儿童保健医护人员13名,均为女性,平均工作年限22.2年,均为正式职工。平均年龄44.9岁,其中50岁以上的占38.5%;本科及以上占61.5%,大专占38.5%;初级职称占38.5%,中级占53.8%,副高职称占7.7%,均具有临床医学专业背景。

2.3.3妇幼健康教育人员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人员2名,均为兼职,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本科学历,1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职称。

2.3.4妇幼服务其他人员情况

区妇幼保健所现有在岗妇幼信息统计人员9名,妇幼科研教育人员10名,妇幼管理人员7名,妇幼业务指导人员15名,均为兼职。

2.4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人员年龄、学历、职称分布

2.4.1妇女保健医生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妇女保健医生22名,均为女性,平均每家2名。其中,15名为正式职工、5名返聘,2名为合同制;20名专职,2名兼职。50岁以上占50.0%;本科占31.8%,大专占40.9%,中专占27.3%;初级职称占59.1%,中级占36.4%,无高级职称;临床医学专业的占81.9%,全科医学专业的占9.1%,护理学专业的占9.1%。

2.4.2儿童保健医生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儿童保健医生35名,34名女性,1名男性,平均每家3.2名。其中,29名为正式职工、2名返聘,4名为合同制;32名专职,3名兼职。50岁以上占48.6%;本科及以上占11.5%,大专占60.0%,中专占28.6%;初级职称占60.0%,中级占37.1%,副高职称占2.9%;临床医学专业的占34.3%,全科医学专业的占2.9%,公共卫生专业的占40.0%,护理学专业的占22.9%。

2.4.3妇幼健康教育人员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人员32名,平均每家单位2.9名;专职19.5名,兼职12.5名;平均年龄46岁;大专及以上占81.9%;初级职称占56.2%,中级占43.8%;临床医学专业背景的

转贴于

占56.3%,全科医学的占6.3%,公共卫生占37.4%。

2.4.4妇幼服务其他人员情况

11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有在岗妇幼信息统计人员21名,其中兼职11名,平均每家单位1.9名;妇幼科研教育管理人员11名,其中兼职3名,平均每家单位1名;妇幼管理人员14名,其中兼职8名,平均每家单位1.3名;妇幼业务指导人员20名,其中兼职9名,平均每家单位1.8名。

3讨论

妇幼卫生事业肩负着促进妇女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重要使命[3]。根据2010年上海市卫生统计结果显示,婴儿死亡率为5.97‰,孕产妇死亡率为9.61/10万。杨浦区与上海市比较,婴儿死亡率略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孕产妇死亡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总体服务水平尚可。但从人力资源配置角度看,存在以下问题。

3.1妇幼保健人力资源配置不足

目前区级妇幼保健所职工总数为40名,其中医护人员36名,参照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中县级妇幼保健机构41~70人的编制标准[2],仍处于较低水平;而其医护人员承担的工作量相对较为繁重,特别是指导基层业务耗时已超过了252d/人的标准工作时间,目前已出现经常性加班的情况,就社区而言更加突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平均在岗妇女保健医生2名,儿童保健医生3.2名,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人员2.9名,其中还有一定比例的兼职;医护人员每人每年承担的妇幼服务天数均接近或超过了标准每人每年的工作时间,儿童保健服务尤其突出。

3.2妇幼保健人力结构不合理

首先是人员结构老化,特别是社区妇幼保健医护人员,近半数超过50岁,不少还是退休返聘人员。其次是学历职称总体偏低,区妇幼保健所妇女保健医生中,半数左右是中专学历、初级职称,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幼保健人员比较,人员的学历和职称构成无明显优势。区妇幼保健所的妇幼医护人员水平体现了区域整体妇幼保健水平,并承担着指导社区妇幼保健工作的重要职责,其人员结构不合理已成为阻碍区域妇幼保健事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

社区资源分析篇6

论文关键词:高校;商品住宅;经营;体育服务

一、前言

体育社会化是社区体育兴起的促进因素.作为新型商品住宅社区服务的组成部分.新型商品住宅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在社会转型期同样也存在很多问题而属于公共服务提供者的政府由于种种原因.供给的社区体育服务严重不足.根本不能满足现阶段城市居民越来越多样的社区体育服务需求在这个特殊时期如何有效的满足居民的社区体育服务需求.增进新型商品住宅社区服务发展和社区建设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同时。据全国第四次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教育系统的体育场馆占有量最大。达67.2%.各类高校都建有体育设施。而敞开校门面向全社会的自由开放只占室内场馆的6%.室外场地的7%.以盈利为主要目的开放只占1%。其实高校体育在体育人才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而社区体育与高校体育截然分离的状况.导致了高校体育巨大的人才体育资源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开发。然而,高校体育这种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高校体育职能机构在体育市场运作上还走不出原来陈旧观念.还不能主动出击和社区体育联合开展社会体育工作.为他们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服务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江西省南昌市及省内各地方院校已建和待建体育场馆资源及配套设施、经营管理办法、新型商品住宅社区体育设施、体育服务、周边消费群体和相关产业经营项目等为本文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通过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等对高校体育资源经营管理进行了资料收集与整理并在众多公开出版的相关书籍中查找资料

(2)问卷调查法。本文对江西省内近几十所高校体育场馆资源、新型商品住宅社区体育服务项目进行了调查。发放100份调查表,回收92份,剔除2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90份.有效率为90%。

(3)数理统计法。本文对原始数据采用excel电子表格和Foxpro数据库软件处理.用SpSS12.0统计软件进行相关统计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1.江西省部分高校体育资源经营管理现状目前江西省各高校体育资源均有不同程度地进行了开发性的经营管理活动.普遍存在着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经营管理水平较低,产业化运营的合法资质、手段和方法匮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高.缺乏可持续发展所需的政策环境和专业的高水平经营人才管理等问题。

(1)省内高校体育资源开放经营研究情况。目前,高校体育资源在以体育教学为主的前提下.在管理上提高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效益.是目前高校体育资源管理者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将高校体育资源进行统一的体育硬件资源整合以保证教学.面向市场,充分考虑场馆多功能性和效益,坚持“以体为主,多种经营”,加大体育竞赛市场的开发.充分发挥和利用高校体育设施资源与技术.在高校体育资源管理下着重争取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两个效益同步增长。高校有偿体育服务的体育资源及配套服务的研究比较少.特别是对于部分省市高校的体育资源有偿服务研究就更少了。

(2)省内高校体育资源经营管理中有偿服务基础。高校体育资源同其他社会体育场馆的经营开放相比,由于其在场馆规模、设施水平、便捷的交通位置等方面具有实用、方便,且价格低廉等优势,成为大众健身场所的重要资源随着多年来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各高校都加大了高校体育场馆建设的投入力度.大部分高校体育资源、器械设备在总体数量上有了长足的增长但高校体育资源相对薄弱.并且由于历史传统、管理体制等多方面的原因.高校体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还存在很多的问题,经营项目就是其中江西省部分高校在选择开放上的一个技术问题。

(3)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调查显示高校体育资源开发存在诸多制约因素.针对开发中的棘手问题.高校一般采取迂回策略.但总体效果欠佳(表1)。

首先,高校中的体育资源是国家投资修建的,其目的就是给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提供必要条件.是一项福利性设施.不能主次颠倒。高校体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一定要保证体育课的顺利完成.只能利用场馆及教职工空余时问进行因此在接待社会团体和个人进行体育消费时.会因为时间上的冲突而造成一定的矛盾其次.各高等院校.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体育资源设施缺口、器材陈旧、资金不足等现象。第三,高校体育资源在有偿服务的组织管理上还比较薄弱.如体育资源有偿服务活动与高校有关规章制度的配套、衔接,以及体育部门与高校有关领导、部门间的协调关系需进一步加强。尤其在开发经营管理方面还存在诸多矛盾.我国在高校体育资源方面虽然制定了不少政策.但有关高校体育资源的政策法规方面过多地重视了规划、建设.并未充分认识到利用现有高校体育资源进行开发的重要性

2.转型时期新型商品住宅社区体育服务和体育社区建设状况

(1)江西部分城市新型商品住宅社区体育服务数量我国现阶段的社区体育服务主要还是政府部门投资提供社区体育服务.但由于政府投入资金有限.因而提供数量极其有限.反映在社区体育发展现状就是经费缺乏.体育场地设施缺乏.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因此现阶段对居民的社区体育状况调查反映.居民普遍要求政府加大投入.加大建设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力度。

因此.社区体育服务的自身积累是社区体育设施经营维系的根本社区体育服务中的低偿、有偿服务的资金积累在目前我国社区体育服务资金不足的情况下.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资金来源同时私人投资进入较少,虽然我国社会发展.居民的体育意识水平也在不断的提高.但总体上由于经济原因以及部分思想原因.居民的体育服务需求总量上还是较低.造成私人投资不愿意进入社会体育服务领域中.这就使得我国社区体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单一.供给较少。

(2)江西部分城市新型商品住宅社区体育服务内容社区居民选择健身的体育活动项目的很多且丰富如跑步、太极、套路、气功、门球、健美操、台球、类、游泳、器械健身、乒、羽、网等(表2)。

我们可以看出慢跑、武术类项目颇受欢迎,原因是多方面的,跑步简单易行,武术类指导员水平高、态度好。体育锻炼项目在普通大众更容易普及.体育休闲项目的技术水平学习能激起一些居民的体育技能学习的兴趣。

江西省部分城市社区居民体育项目选择体育锻炼、休闲娱乐放松多而有组织体育锻炼偏少.除跑步、太极和健身操、体育舞蹈外群体性减少,造成个性化多,一些负面体育相关项目锐增.反映出市民项目选择与体育设施状况密切相关,由此可见.现有的体育设施不能满足市民的体育需要.必须在原有基础上建立较为完善的设施体系。

(3)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我省社会体育指导员虽然是在数量上有所提高(表3)

但质量上难以满足市民健身指导的需求.而且基本属于无偿和志愿服务。社区层主要是由受过培训的居委会文体干事从事社区体育管理工作,他们虽然有工作热情和奉献精神.但缺乏专业管理知识,年龄偏大,文化素质、能力、精力、效率低下,社区体育服务中心具有一技之长的指导员不多.影响了社区体育服务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居民调查表明居民体育指导服务选择对象加大.包括有偿和专业人员.只是比例较少。

四、江西省高校为新型商品住宅社区体育服务发展体系对策

1.扩大高校一社区体育服务的内涵

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开拓出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双效互动”.“资源共享”的和谐发展的双赢之路.形成以高校为中心的社区体育发展的新途径我们知道高校有完善的组织结构.较强的策划组织体育比赛及体育活动的能力.在组织开展体育活动方面有丰富的经验和专业人才.以及较充足的体育场馆和体育设备.能为社会体育及社区体育的开展提供咨询、策划、组织等优质的服务。

2.创建高校一社区体育服务模式

目前社区自身和周边的高校体育教师和体育骨干学生是社区体育服务丰富的人才资源.他们具有扎实的体育功底.丰富的体育理论知识以及充沛的体力与精力.在工作和学习之余.完全可以从事社区体育组织服务与指导服务的工作,同时,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深入发展.学生与社区居民一起融人全民健身的大潮是可能的趋势,这样可促进健身者相互联动.有助高校体育资源的共享和合理使用(图1)

因此.充分发挥高校体育人才的优势.拓展高校体育的功能,与社区体育进行有效的整合.是解决社区体育服务发展中人才缺乏问题的关键所在高校一社区体育就是体现这一改革思路的社区体育发展的重要模式因为高校一社区体育有利于体育资源共享.使高校设施向社区开放.社区设施向高校开放.使大学的体育教师能充分发挥其专业能力,使高校体育、家庭体育、社区体育三者能有机地结合.达到优势互补。

社区资源分析篇7

[关键词]社区信息学 方法 社区分析 参与式 社区记忆

[分类号]G205

社区信息学是研究信息与通讯技术(informationandcommunicationtechnologies,iCts)在社区的有效使用和如何使用,以及怎样利用iCts促进社区发展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社区信息学于20世纪80年代随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在北美兴起,20世纪90年代末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社区信息学的研究成果分散在图书情报学、计算机科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实践性强,案例研究在其中占有显著地位,同时,社区信息学以欠发达的、弱势社区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不同社区具有各自的背景、特征和利益关切。这些因素使社区信息学具有研究方法和工作方法密不可分的特点。围绕iCts的社区应用与社区促进,社区信息学吸纳了多种学科的研究方法,总结了大量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了社区分析、参与式方法、社区记忆记录等几种主要方法。

1 社区分析

1.1 社区分析的内涵及意义

1982年,R.C.Greer和m.L.Hale从图书馆的角度将社区分析界定为“系统地搜集、组织和分析关于图书馆及其环境的数据的过程”。C.evans认为,社区分析包括两个方面:“社区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意义。”从社区信息学的角度来看,社区分析是以iCts项目的目标为基点,识别社区的组成部分及相关特征,调研社区特征的构成要素,分析这些特征在项目中的作用与意义的方法。

社区分析的重要作用是避免项目策划和管理者对社区的认识产生盲区和误区,识别可利用社区资源,促进项目得到社区理解,保障项目的有效实施。社区分析贯穿于项目计划、实施、评估、反馈这一循环反复不断提升的过程,对于项目计划尤为重要。

1.2 社区分析的内容

社区分析内容广泛,除了全面了解社区所具备的已有iCts相关设备及网络联结的选择方式、负担能力、使用条件、合作机会,还关注社区构成、利益相关方、社区成员类型及特征、资源条件、技术能力、社区生活状态、语言及文化规范等,分析诸如什么时候需要寻找信息、找什么对象或机构寻求信息、用何种资源满足需求、在何种程度上得到满足、如何利用信息构建意义以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如何鼓励社区活动、凝聚社区关系、发挥社区的优势、培养社区成员等,并对iCts引入社区可能产生的影响和作用进行预测,判断项目应重点解决的问题和可能需要的技术等。

1.3 社区分析的相关方法

社区分析是多种方法的综合,既有定量方法,又有定性方法。除了社区调研、资料分析、Swot分析、焦点小组、营销分析法等传统方法外,以下方法立足于社区现实,提供了不同的分析角度:

・民族志(ethnography),侧重从个体状态出发进行社区分析,可识别和感受通过常规的调研或统计方法所无法获得的数据,如社区成员的日常生活细节和内在思想。其研究结果虽是关于特定个体或群体的描述,然而,把它们放到具体环境中综合起来,则有利于了解社区的总体特征。例如m.whipple和J.m.nyce在罗马尼亚的乡村Luncailvei用民族志收集了信息基础设施及用户需求的基本情况,认为该方法有利于了解社区信息需求及用户信息行为。

・社区事件研究法(communityeventresearchmeth―od),从社区事件的角度开展社区分析。所谓社区事件,是关于社区基本情况的符号化系统,如决策、计划、聚会、游行、争议、生产等体现了社会进程、文化意义及社区需求的各种事件。S.Lastra提出了社区事件研究法的三个原则:理解社区风貌(即影响社区行动和联系的一套集体信念系统);联系地看待社区事件;在社区事件中找到社区活跃者。通过选取社区事件,分析参与者、行动、信念及联系,可系统揭示社区中强或弱的声音,从事实中归纳社区特征,得出结论与建议。

・资产图(assetmap)/社区图(communitymap),从社区资产的角度进行社区分析。J.Kretzmann和J.p.mcKnight强调基于资产的社区发展(asset―basedcommunitydevelopment,aBCD),把社区资产定义为社区中个人、机构和协会的天赋、能力和技巧,强调社区中人力、资金、资源、创造力和观点的积极交互,提出绘制邻里资产图(neighborhoodassetmap),以区分社区可控制的资产及外在于社区控制的资产。分析社区资产是项目进展中有机地调动所有可资利用资产的前提。例如,在印度乡村的电讯中心计划中,研究者邀请社区里不同成员从自己的观点绘制社区图,以了解社区中资产与人、机构、地点等的相互关系,决定社区电讯中心的地点。

・社会网络分析(socialnetworkanalysis),从人际关联的角度进行社区分析,通过分析人际交流网络的构成、网络的规模、交流方式、所产生的影响等,了解社区的信息活动及通讯方式,概括社区中的群体行为,分析如何利用iCts加强社会网络联系,促进社区中积极的信息交流。p.Day指出,社区网络分析所强调的问题有:谁与谁交流,关于什么,用哪种媒体,时间/媒体选择是否影响各方参与者联结的特点,媒体是否影响内容,谁是网络的中心,谁被孤立,网络成员的角色与功能,网络密度是否明显,是否存在来自社区以外的联结方式,iCts怎样影响各种人际关联,iCts是否影响社区网络的边界形成等。

2 参与式方法

2.1 参与式方法的内涵及意义

社区信息学鼓励多方力量的参与合作,这些力量包括:政府,其作用是规定政策和法律,分配公共资源;民间团体,其作用是连接基层,进行社区信息需求分析、计划和评估;私营方,其作用是在有限的资源环境市场中谋求发展;学术界,其作用是对各种影响进行评价,传播研究结果;本地方,其作用是表达本地需求,促进项目本地化。据p.Day的研究,iCt项目主要有四种参与模式:公共/私营方参与模式;本地领导、私营方和学术界及志愿者交叉参与模式;私营方、公共方、第三方民间团体共同参与模式;社区成员与决策者、专家、投资者之间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全面参与模式。前三种模式均不能充分吸纳社区的主动参与,因此,社区信息学尤其强调全面参与模式,即参与式方法。

参与式方法是一种由社区成员、社区群体和组织作为社区活动的能动的参与者,全面参与项目的计划、决策、执行、管理、利益分享全过程的方法。社区信息学从道义和实用的视角都重视参与式方法,强调充分调动社区成员的积极性,使社区的真实需求和共同愿

景得以协商和明确,同时,使社区成员在参与的过程中分享智慧与经验,推进本土社区中边缘群体的赋权。

2.2 参与式方法的几种形态

・基于社区的参与式研究(community-basedpar-ticipatoryresearch,CBpR),其基本理念是,社区认同的核心是通过社会交互加强社区感,共享的价值、规范及其影响构成了社区的特征;项目应建立在社区资源和联系之上,强调本地相关问题,考量所有阶段的平等伙伴关系,促进有利于知识、技能和能力的相互转化的合作学习;从社区研究获得的知识应以易懂和尊重他人的语言积极地传达至所有相关参与方。CBpR强调项目参与方的平等伙伴关系,促使各方从各自的角度提出需求、动机、观点、设想,分享权力、资源、信任、结果和知识,倡导在每个项目阶段中相互赞赏每个合作伙伴的知识和技能。

・参与式乡村评价(participatoryruralappraisal,pRa),强调由社区定义和决定自己的需求,以前被称为RRa(rapidruralappraisal)。在过去20年来,pRa被普遍运用在全世界范围内各种乡村发展项目,也被吸纳到许多iCt项目中。pRa综合采用焦点小组、访谈、入户调研、社区会议等方法,最大程度地吸纳社区成员积极参与。依托图像、符号、实物等可视化的和口语交际的工具,如绘制地图、示意图、大事表和矩阵等,以确保没有书写能力的人也能参与。

・社区探究法(communityinquiry),是pRa与JohnDewey的“基于探究型学习”(inquiry―basedlearn―ing)中“探究”概念的结合。探究是指发现和理解问题,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和经验。探究由问题驱动,包括提出问题、开展调研、产生理解、进行讨论和反思等环节,并且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社区探究是由社区进行的、关于社区的、有利于社区的开放、民主的活动,可促使社区成员更好地理解社区资源,发现社区需求,在“做中学”,在对话、合作中创造和分享知识。数字环境如在线课程、社会网络、维基、分享网站等为社区探究提供了有利条件。

2.3 项目过程中的参与式方法

在设计中参与,由社区成员参与设计一个试验版计划,并对该计划加以测试、改进和发展。如在印度乡村实施的“iCt与性别及本土文化”项目中,通过识别“准在联系谁”,发现乡村妇女经常与其他妇女而非男性联系,进而确立了一个规则:村中设立的知识中心中,必须有一半的参与者是妇女,以保证村中每个人的意见都在项目中能听到。各种社区信息技术项目的效果表明,参与设计对于以下两类作为参与者的社区群体均有成效,一类为直接参与者,另一类为变化的参与者,即很少参与信息技术的实践、很少使用基本技术设施的人,两种基础不同的参与者在表达信息需求,组织、学习信息技术,创造和保持内在动力等方面,均能获得极大的提升。

在学习中参与,将传统的iCt培训方法与交互式工作组技巧结合在一起,通过建立参与学习小组,提供基本的iCt及网络技巧方面的参与式游戏和实习,使学习成为一个参与和共享的过程。如澳大利亚昆士兰的项目“Communityinfonnaticsinternetacademy”,采用发展学习群体的社会学习模式对社区成员进行基本水平课程培训,参加者完成了培训课程后,又作为培训者回到各自的社区,在社区继续以这样的群体方式教授其他人。该项目引入了一个网络环境,称为capiicomiaonline(Coin),Coin的职员与培训者可一对一交换工作意见,也可以在该平台上自我相关学习资料、学习心得和有利于社区发展的实用技术、社区本土文化等。

3 社区记忆记录

3.1 社区记忆的内涵

社区记忆是指社区所固有的传统文化、技能、知识以及与社区发展历程相关的信息资源,它包括本土知识,如社区动植物知识、医药知识、自然环境保护与资源管理知识等;社区特征,如社区的人口统计资料、社区组织情况、社区设施布局等等;社区景观,如地理形貌、自然景观、文化景观、建筑群落、文物古迹等;社区历史,如家谱、族谱、社区出版物、社区大事记录、社区掌故;社区文化,如民俗、人生仪礼、本土语言、民间工艺、风土人情、、民间规约及民间故事、神话、传说,等。

3.2 社区记忆记录的意义

在城乡一体化建设及大量农民流动用工的社会现实中,在现代科技和商品经济的双重压力下,多以口耳相传和手把手教授的方式传承的社区记忆不断湮没在时间长河中。利用iCts搜集和保存这些重要而脆弱的资源,是抢救性保护的关键手段。同时,作为涉及社会、文化、伦理、法律、民族心理等诸多方面的综合过程,社区记忆记录有利于明确社区传统文化产品的知识产权,促使本地社会机构将本土技术作为优先选择,把社区记忆当作规划社区发展的基本依据。社区记忆记录是社区动员的手段,可使社区成员增强本土文化认同,以发自内心的积极性实际地使用iCts技术,参与到社区信息建设中。尤其是采用多媒体对口语资源进行记录,可极大地提高老年人、妇女、儿童、少数民族、文盲、视障、持特殊方言等因文化素养、技术素养、语言等障碍而边缘化的人群在iCts项目中的参与度。通过社区记忆的网络传播以及社区成员的在线参与,还能有效促进社区成员与iCts及现代文化的关联,加强社区在全球化语境中的文化发展。

3.省略project项目,开发了社区地理参考系统,建设了包括街道、健康中心、各种协会、工会等社区信息在内的社区资源数据库;昆士兰州图书馆为澳洲偏远地区的社区提供了移动多媒体实验室,社区成员通过故事讲述来参与创造个人及社区历史,构建了音频和视频的“数码故事”,并使社区信息素养培训取得极大的成功。

4 结语

社区资源分析篇8

一、目的意义

按照国务院和省、市政府的部署,我县曾于1982年陆续开展了规模空前的农业资源调查工作,并于1983年相继编制完成了县级的《综合农业区划》和县直各专业部门区划。20年来对指导全县不同区域农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不断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等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开发性生产的不断深入,农业资源环境和农村社会经济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经济体制和市场需求主体的变化更为新时期的农业资源区划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为各级政府制定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提供决策和依据,尽快编制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既是《农业法》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也是新形势对农业资源区划工作的必然要求。新颁布实施的《农业法》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和农业资源区划,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农业资源区划或者农业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区划,建立农业资源监测制度。”农业是由生态、技术、经济组成的社会系统,而农业资源区划正是以地域分异规律为原则,旨在研究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条件间最大差异和区内最大相似性,目的是指导和支撑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指导思想

*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应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为总目的,全幅员地更新调查和分析评价农业自然资源、农村社会经济资源的现状、优势和潜力;坚持科学发展观,依据地域分异规律,合理确定不同类型的农业功能区,按照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合理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与优势产品的布局和规模;以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资源为核心内容,因地制宜的确定区域经济发展的方向和途径,追求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良性循环,实现经济、人与自然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资源区划要以监测调查、分析评价资源为手段,以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的,要高站位、宽视野地评价研究资源开发战略和资源保护政策,以全面提升我县农业综合竞争力和经济发展的质量水平。

三、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的主要内容

这次在我县开展的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就农业自然资源和农村社会经济资源中的土地、农业、林业、水资源、气候、畜牧、农村人口与劳动力、农业技术装备、农村资金、交通及外部社会经济环境、农业经济等15个专业的资源及开发利用状况展开调查和分析。

1.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国土资源局承担)

主要是调查土地资源的类型、面积、质量、利用现状、空间变异、生产潜力等情况。

(1)耕地(水田、水浇地、旱地、菜地);

(2)园地(果园、桑园、其它园地);

(3)林地(有林地、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迹地、苗圃);

(4)牧草地(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

(5)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城镇、农村居民点、独立工矿用地、盐田、特殊用地);

(6)交通用地(铁路、公路、农村道路、民用机场、港口、码头);

(7)水域(河流、水面、湖泊、水库、坑塘水面、苇地、滩涂、沟渠、水上建筑物);

(8)未利用地(荒草地、盐碱地、沼泽地、沙地、裸地、裸岩、石砾地、田坎)。

2.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这次农业资源以土壤、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状况的调查和分析评价作为重点内容。

(1)土壤类型(土类、亚类、土属、土种)、数量、分布、适宜性等。

(2)不同区域的土壤养分状况(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

(3)各类土壤的微量元素状况;

(4)粮食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区域分布、产值、商品率等);

(5)蔬菜生产状况(品种、规模、各类保护地的面积、区域分布、品牌注册、无公害认证、产值、商品率及产业化水平等)。

(6)农用土地流转状况(土地流转形式、规模、效益等);

3.农业气候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由县气象局承担)

(1)热量资源:主要调查和分析评价气温、农业界限温度及积温、地温及初终霜日期、无霜期等;

(2)光能资源:主要调查分析日照、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及光热生产潜力等;

(3)降水资源:主要调查降水量、土壤水分状况、蒸发及干燥度等;

(4)主要气候灾害调查及评价。

4.水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水务局承担)

(1)现状可利用水资源量;

(2)地表径流与地下水埋深现状及变化分析;

(3)水质及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价;

(4)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各部门用水状况及预测分析;

(5)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6)水资源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5.林业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林业局承担)

(1)林业用地中各类土地的数量、质量及分布;

(2)用材林林木蓄积量和生长量;

(3)四旁树、农田林网的规模及蓄积量;

(4)林业用地的土壤和植被状况及其它立地条件;

(5)退耕还林规模及分布;

(6)果树(按品种)面积、产量及分布;

(7)近几年新引进果树品种的栽培规模及效益;

(8)果品生产品牌及商标注册情况;

(9)设施果树的生产规模及分布;

(10)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状况;

(11)果品出口、产业化加工状况及效益;

(12)森林覆盖率现状和变化分析;

(13)林业病虫害及野生动物资源调查。

6.畜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畜牧局承担)

(1)各种作物秸秆、藤蔓、枝叶产量、饲用量及利用率;

(2)人工饲草种植面积及产量;

(3)饲料生产(含青贮饲料、块根饲料、饼类饲料、糠麸粕渣饲料)规模及产量;

(4)各类畜禽品种、饲养量、出(存)栏量和畜禽产品产量;

(5)畜牧业生产产业化规模及专业化水平;

(6)畜牧业生产效益分析及新技术推广普及状况。

7.水产资源调查与评价(由县水产局承担)

(1)内陆水域面积、可养殖水域面积、已养殖面积;

(2)0—20米等深线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已利用的浅海面积、潮间带面积;

(3)海、淡水产品总产量、养殖产量及捕捞产量(能分出品种或大类);

(4)海、淡水水质污染状况及分析;

(5)水生生物的种类、数量现状及消长变化;

(6)水生植物的种类、数量及分布;

(7)海水工厂化养殖的品种、规模及效益;

(8)渔业生产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及推广;

(9)水产品出口、产业化规模、水平及效益分析。

8.农村能源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生物质能的生产规模、数量、折标煤的数量及开发利用状况;

(2)地方性常规能源蕴藏量及开发利用情况;

(3)太阳能及其利用;

(4)其他形式能源(风能、地热、沼气等)的数量、开发利用的形式及规模;

(5)商品能源用量消长分析;

(6)生产、生活用能现状及问题分析;

(7)农村能源的开发利用潜力。

9.农村人口及农村劳动力调查及评价(由县统计局承担)

(1)人口数量(总户数、总人口、乡村户数、乡村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人口组成:对人口进行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数量分析;

(3)人口分布:研究人口的分布规律和地区差异;

(4)劳动力数量:乡村劳动力资源数、劳动年龄内人口数、乡村从业人员数、劳动力系数(劳动力占人口数比例)等;

(5)劳动力质量:劳动力的技术熟练程度和科学文化水平,农村各类人才的数量、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技术专长及其发挥情况;

(6)劳动力利用结构:劳动力在农村各产业的构成和比例,应特别注意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研究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劳动力利用结构问题;

(7)农村劳动力利用率;

(8)劳动力生产率调查分析。

10.农村资金(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资金来源及数量;

(2)农业投资和效果调查分析;

(3)农村消费能力的调查评价。

11.农业技术装备的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农业技术装备的数量、种类、增长变化、拥有量与需要量;

(2)主要农业装备的组合分布、利用率、水平、技术与经济效果(包括实际机耕、机播、机收面积);

(3)农村用电量、化肥、农药施用量、农用薄膜使用量和以地膜为主的设施农业面积;

(4)农机总动力、实有机电井数量、有效灌溉及旱涝保收面积;

(5)农业机械化的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

12.农业发展的历史和现状调查分析(由县发展计划局承担)

(1)农业生产区域的演变与形成;

(2)区域农业生产的水平与经营规模、方式等特征;

(3)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各业的内部结构变化分析。

13.农业经济效益调查与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1)单位农产品成本、资金利用率、产值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和劳动利润率等;

(2)农机作业、水利灌溉、施肥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调查分析。

14.交通运输条件的调查和分析评价(由县交通局承担)

(1)交通运输的部门结构、运输方式和特征,对农产品运输的适宜性;

(2)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的流向、流量与运输能力的平衡状况;

(3)农副产品的运输费用、损耗、运输管理等问题。

15.外部社会经济环境调查和评价(由县农村经济局承担)

主要调查分析市场与农产品加工、储藏、销售等基础设施条件、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一体化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等。

四、农业资源调查及分析评价方法

此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是继1992年我县农业资源数据更新调查完成后,又一次大规模的资源更新调查工作,各级领导和从事具体工作的同志都要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予以高度重视。本着“严肃科学、讲求实效、勤俭节约、提高质量、依托资源、服务发展”的原则,确定如下资源调查和评价方法:

1.自然资源类数据更新调查

这次农业资源区划中的土地、土壤、气候、水资源、林业、畜牧、水产、农村能源等自然资源类的数据,均须按本专业最新行业标准,制定相应的资源调查实施细则,以调查时或2003年底的数据为基期,再次更新调查自然资源数据,以确保农业区划的数据新、时效强。

2.社会经济类资源数据统计调查

农业资源区划编制中涉及的农村人口、农村劳动力、农村资金、农业技术装备、农业经济效益、交通运输条件、外部社会经济环境等资源数据,按省要求,均采用2003年年底县统计部门的数据,统计部门没有的,引用专业部门掌握的数据,专业部门没有的,则须制定系统的调查方案,组织开展相关的抽样调查或典型调查,以确保主要资源数据无遗漏、全幅员。

3.分析评价的原则和重点

在自然资源具有多种适宜性的情况下,社会经济资源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农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应遵循系统论评价原则;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相结合原则;长远与当前相结合原则;比较优势原则。其评价的主要内容为:资源的结构和分布,资源的数量和质量,资源的适宜性和限制性,资源潜力和优势度,各种资源空间组合效应与农业利用模式选择等。各专业资源评价要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和生态、技术、经济、社会效果的统一性,明确各专业资源分析评价的重点。

4.专业组的职责和任务

这次县级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拟恢复组建土地、气候、水资源、农业、林业、畜牧、水产、综合区划等8个专业组。专业组是在*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组织开展并完成本专业的资源调查和评价工作,其主要职责和任务是:制定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工作实施细则;组织指导各部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工作;组织验收各部门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完成县级资源调查数据汇总;撰写完成本专业县级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成果报告(含图表及多媒体形式成果);按要求向综合区划专业组提供上报本专业的资源数据。

经研究,各专业组在完成本专业资源调查的基础上,提交本专业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报告,可不进行划区;综合区划专业组须在分析评价资源的基础上,完成农业资源区划的编制。

五、步骤及时间安排

按省政府要求,到明年底完成全省市、县两级农业资源区划,时间紧、任务重,各级、各部门均须严密组织,精心谋划,其具体步骤及时间安排是:

1.宣传发动,任务部署阶段(2004年8月中旬前)。按省政府要求完成文件起草、方案制定、召开会议、部署任务、健全组织、明确责任。

2.准备阶段(2004年8月底前)。县直各专业组制定并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实施细则,组织必要的专家论证,完成相关技术培训。

3.县级各专业资源外业调查阶段(2004年9—12月)。

4.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补充调查阶段(2005年1—5月)。县直各专业组完成外业调查数据并进行汇总,期间须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和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的典型调查,撰写成果报告,绘制成果图表。

5.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成果汇总阶段(2005年6—8月)。

完成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汇总及成果报告编撰,图表绘制,并请专家论证,复制印刷各类资源区划成果。

六、上报成果要求

1.县须向市上报下列成果

(1)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报告10份;

(2)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资源区划图5张;

(3)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县级农业分区基本情况统计5套;

(4)2005年6月底前向市上报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专题报告、典型报告(不少于8个)10套;

(5)各专业资源调查和分析评价报告,每专业10份。

2.要求县直各专业组须向县农业资源区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上报下列成果:

(1)8月30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及分析评价实施细则5份;

(2)2005年6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资源调查及分析报告10份;

其中:农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土壤、农村能源、粮食生产、蔬菜生产、农用土地资源流转5个成果报告;林业资源专业组须分别完成林业和果树生产2个成果报告。

(3)2005年5月15日前上报本专业主要资源现状图5套;

社区资源分析篇9

摘要:地理信息系统已经在健康相关研究领域内得到广泛的应用,而利用该系统可为医改过程中强化城市基层能力建设提供重要的技术依托,因此本文在系统梳理了地理信息系统的相关知识后,结合文献研究方法对其在社区医疗卫生管理中的作用进行了定位。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健康;社区卫生服务

在社区卫生管理过程中,如何有效的将资源配置到满足公平性要求的配置方向是政策制定者所关心的焦点问题,而围绕着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化流程与规范性要求,现有社区在处置其卫生资源的配置时多是从公平和高效率等视角考察资源的配置合理性。相较而言,卫生管理的研究者在设计卫生资源的过程中对空间信息使用不足,这使得在平均水平上的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并不能完全体现其在人群中的可及性和可达性等现况,这也呼唤有其他的分析技术可以为决策提供循证依据。地理信息系统(GiS)是分析资源或疾病在空间分布的可借用工具,其能够有助于提升社区卫生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GiS的结构与功能

自上世纪60年代,加拿大地理信息系统诞生之后,地理信息系统开始越来越密集的服务于人群生活的多个领域,如城市规划、市政发展、基础建设以及一些社会公共事业,如体育业等。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可视化工具,其在计算机技术的助力之下,已经具备了多项结构与功能并以其特征与优势推动着相关社会事业的发展。

1.1GiS的结构

从GiS的组成结构可发现,GiS系统主要包括三个相互支撑的部分: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空间数据库及具有数据操作、分析功能的数据库管理系统;各种制图输出工具及其他输出设备。在其特色与优势上,GiS由于能够将空间信息与社会属性的数据实施结合分析,从而使图和数据库达到有效的利用,进而形成研究结果的可视化。它能够通过空间信息的查询和分析,迅速及时的对地理分布信息等数据库实施更新和管理,因此在多个与地理空间领域相关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1.2GiS的功能

从技术特点看,其具有的主要功能包括:数据操作与处理、制图显示以及空间查询与分析。数据操作与处理功能是地理信息系统与其他一般数据库管理系统相类似的一类型功能,而在基本功能上与其他数据库相类似外,其特点之一在于其处理的数据类型为空间数据,这使其能够以形象化方式进行坐标、投影、空间数据的转化,实施数据的提取和叠加等等。GiS的制图显示功能依托于GiS地理环境仿真系统,可协助用户通过数据库的信息和素材摘取为用户提供各类地理要素和相应的地理信息细节,使之能够形成可视化的仿真图。空间查询与分析是GiS的核心功能,也是其区别于其他计算机系统的主要特点之一。通过对属性数据和空间数据的双向查询,其可桥接不同的数据类型。而通过应用分析模型,其还可借助于统计分析、缓冲分析、叠加分析、网格分析和决策分析等具体方法为管理和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1]。

2.GiS在健康领域中的应用实例

正是由于GiS具有上述的结构与功能,因此其在多个学科领域内都得到了应用与推广,其中包括在健康相关研究领域。从目前观察,其研究主要在以下方向得到推展:

2.1GiS在流行病学研究中的应用

GiS系统可以以图示化方式对疾病的分布与传播途径等实施动态实时监控,因此其在健康领域的研究中于流行病学相关领域内得到普遍应用。在应用该技术进行研究时,研究者既可以观察传染病在不同时空的相关发展变化情况,也可以对发病率较高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情况实施监控。在传染病方面,研究者关注较多的是结核、疟疾、血吸虫病、霍乱以及艾滋病等流行程度较高的疾病,研究者通过在空间上对这些传染病的分布水平实施实测,并以动态化方式进行演进图示,从而探索了这些传染性疾病的传播模式与途径,为疾病的防控与干预提供了有益信息。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也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方向之一,在此方向上研究者主要涉及到的研究内容包括:1)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空间分布情况实施描述,如有研究者通过GiS技术以图示化方式描绘出癌症在全国水平的地理分布和区域性集中趋势,也有研究者针对某局部区域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进行发病情况描述。这些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空间分布描述为政策制定者的干预提供了重点与方向。2)针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流行的影响因素实施分析,如研究者以GiS分析了地理环境等因素与食管癌等肿瘤发病之间的相关性,将食管癌与土壤类型、植被类型以及土壤有机碳密度等相关因素相互联系,这对拓展对疾病的影响因素的认识提供了新的视角。除了研究区域的自然条件与疾病患病的相关性外,也有研究者将一些人文、经济等因素的地理分布特征与慢性病分布的情况相连接进行分析,这使研究者可以通过GiS将非地理因素与慢性病患病风险联系起来。正是由于其具有可视化特点,研究者在分析了疾病的空间流行病学后,还将GiS作为慢性病监测的重要平台,通过系统平台的建设,使GiS的相关功能能为疾病预防干预实践所用[2]。

2.2GiS在环境卫生研究中的应用

随着工业化的加速,我国的自然环境条件承受着会越来越大的压力,而环境的变迁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群的健康水平。由于环境变迁可以通过GiS进行动态实测,有不少研究者也在分析环境卫生与人群健康的关系时,采用了GiS的相关研究方法,从而为研究的推进提供了新的方向。从环境流行病学视角切入可见,现有研究者在研究推进过程中主要涉及到的研究方向包括:1)分析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影响,如有不少的研究者借助于GiS平台研究与分析了大气污染对呼吸道疾病的影响,也有研究者将分析的视角聚焦于孕妇及新生儿,分析大气污染新生儿体重的影响等;2)分析环境因素对地方病的影响,地方病尽管已经不是影响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但其仍然在部分地方肆虐,而这些地方的地理环境因素与地方病的流行存在着较强的相关性。有研究者针对区域性流行程度较高的地方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以GiS实施空间分布分析,这为地方病防控提供了重要的空间信息。

3.GiS应用于社区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着力点

GiS不仅可以帮助流行病学专家定位健康问题,还可以协助卫生管理者改善管理实践,也可以优化管理的实效性。经过文献梳理与思考,可以发现研究者在该方向上收获颇多。社区卫生服务是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的主要依托机构,在强基层的医改导向下,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各环节能够有助于提升社区居民的卫生服务可及性与服务质量感知,从而为分级诊疗等制度的落地提供坚实的基础,进而才能对现有资源配置的“倒三角”形态产生影响。基于现有研究者在卫生管理研究中使用GiS的相关启示,可以为GiS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指引如下方向:

3.1优化社区资源配置,强化社区服务能力

卫生资源的配置布局事关到卫生服务的提供与分配的可达性与便捷性,而这又与地理空间有关,这为GiS在社区卫生管理中的应用提供了接口。社区卫生机构能够为社区人群提供具有较强地理可及性的“六位一体”卫生服务,而这又与其本身的资源结构关系密切。通过在资源布局中引入GiS实施可及性分析,可为政策决策者明确社区居民是否能够获取及时恰当的医疗服务提供参考,从而为其制定相关资源的调配方案,引导患者就医等卫生决策的科学化服务。这种对社区卫生资源的配置进行空间布局考量的研究作为典型的空间分析问题可以借助于GiS分析工具完成。有研究者调用GiS工具基于大型医疗机构的地理分布探索了服务半径问题,这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半径问题提供了一个推进的范本[3],而有研究者也借助于GiS和病案资料分析了病源的区域,这为资源的布局也提供了新的动态信息。

3.2优化档案管理工具,强化管理信息化水平

社区医疗服务面向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这为社区居民的健康维护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准备。在非信息化条件下,人群的健康档案主要为纸质档案,而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管理手段日渐科学化,信息化成为重要的档案管理方式。GiS可以内嵌于健康档案管理过程中,通过图示与定位为社区医疗机构动态化监测服务区域内的居民健康状况提供工具。由于该系统不仅可以储备与调用空间数据,还可以将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进行叠加,因此在监测与分析的过程中可以为社区服务机构的管理者提供更丰富的信息。结合GiS和信息系统化工具搭建而成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可以整合各类型的信息资源,在共享的基础上实现区域内各类型信息资源的综合,并以此指导其他卫生资源的下沉,进而实现信息化与各种类型社区服务资源的协同性。

3.3优化服务提供方式,强化社区服务实效性

社区卫生服务主要着眼于提供“六位一体”的综合,而基于GiS平台的服务设计可为服务提供方式的优化奠定基础。健康管理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之一,以健康管理为例,将GiS嵌入社区卫生服务流程中可为服务提供者、被服务者等不同主体均提供良好的服务体验感知。对于服务提供者而言,以图示化方式对健康相关事件进行描述可以帮助全科医生全面了解与动态监测社区疾病高危患者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变化情况,这使其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极大化的调动相关的社区资源实施居民健康管理。对于服务的接受者而言,通过GiS的嵌入功能,能够在自我监测过程中调动参与积极性,从而从需方角度主动参与到资源的配置规划、健康教育等活动中,进而优化健康管理的环节与实效。

GiS在多个学科领域中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应用,这在一定的程度上说明了该类工具在实践中的应用广谱性,而在健康相关领域中该工具的应用已有不少成功案例,这为社区卫生管理过程中使用该工具提供了重要的启示与指引,因此研究者认为,以该工具优化社区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可以为社区卫生管理的精细化提供重要的保障,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应当成为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供应的重要着力点。

(作者单位:1.西华师范大学;2.川北医学院)

(通讯作者:柯雄)

本文章由川北医学院重点课题资助,课题编号CBY12-B-ZD02。

参考文献:

[1]向珍君,王晖,邓小虹,曹丽萍,张琪.地理信息系统在公共卫生领域的应用[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2,33(11):22-26

社区资源分析篇10

关键词:水资源;系统动力学;供需平衡;二次平衡分析

中图分类号:tV2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1683(2014)01-0047-04

1研究背景

江苏省水资源总量相对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部分地区在非汛期出现水资源供不应求的局面。随着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水资源供需矛盾、水质恶化已成为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障碍[1]。因此,开展水资源供需预测及供需平衡分析,对江苏省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现实意义。

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的目的是揭示区域内水资源供需矛盾,探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和潜力,为水资源配置打好基础。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是环境保护、经济规划和水资源管理的决策依据[2],旨在为水资源利用提供理论和科学依据,对经济的持续发展、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各地区相继开展了对水资源供需平衡的研究。顾世祥等[3]基于三次供需分析对云南省水资源合理配置进行了研究;李彦红[4]根据济宁市水资源现状进行供需平衡分析,在供需分析的基础上对济宁市水资源优化配置方案进行比选。但是传统的模型方法解释能力通常比较弱,不能完整的体现出供需发展的动态过程,而系统动力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系统动力学(SystemDynamics,简称SD)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福雷斯特(Jay.w.Forrester)于1956年创立,其基本思想是充分认识系统中的动态性和反馈机制,研究复杂问题的反馈过程[5],并按一定的规则初步建立系统动力学结构模型。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水资源系统的运行过程进行模拟的优势是它可以反映系统中各个环节、各个时刻的水流状态和供需平衡状况,因此采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对水资源、经济以及环境三者耦合的系统进行分析,能够达到水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协调一致的目标。

[Jp3]本文以江苏省为例,建立系统动力学模型,模拟江苏省2006年-2030年的供需水量,反映未来江苏省水资源的供需能力。并通过二次供需平衡分析方法,探讨江苏省水资源供需现状和供需平衡缺口为水资源合理配置和合理利用提供依据。[Jp3]

2研究数据

分析数据主要参考江苏省“十二五”规划和2000年-2010年的《江苏省水资源公报》、《江苏省统计年鉴》[6-8]。

2.3社会经济数据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2005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8305.66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61.4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0355.04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6489.14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44908.15元。

3供需分析模型构建

3.1二次供需分析思路

为揭示江苏省规划水平年水资源供需平衡态势及存在的问题,明晰江苏省节水型社会建设的方向,采用“二次平衡分析”方法对江苏省不同水平年供需平衡情势进行剖析[9]。其中,一次平衡分析是在现状用水水平和供水条件下,依据江苏省当前发展模式,对未来规划水平年的水资源供需特征进行分析,充分展示在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情势下区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二次平衡分析是在一次供需平衡分析之后,通过采取节水措施或挖掘现有水利工程设施的供水能力,并考虑规划建设的当地水源工程,再次进行的区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10]。

3.2模型结构

供需水系统是区域内所有供水主体和所有需水主体及其相互作用构成的复合体,层次结构复杂,涉及资源、经济、环境等方面。同时,由于需水主体的有限理性和自适应性,及用水环境的多要素性和不确定性,供需水的有效模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必须对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有效描述。构建江苏省供需平衡分析模型时,把整个大系统分为资源、环境、社会等子系统。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系统的用水又会制约其他系统的用水,通过各种反馈渠道,将各个子系统耦合成一个复杂的有机整体。构建的系统流图见图1。

5结语

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江苏省进行了两次供需平衡分析,结果显示:一次供需平衡分析时,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二次供需分析得出,

江苏省供需矛盾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仍有缺口。可见,未来江苏省的水资源已不能满足本地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

由于本地节水措施实施不到位导致水资源大量浪费,因此要实现区域水资源平衡,江苏省最应做的是在全省加强节水工作。节水工作要从各方面同时入手,增强人们保护水资源和节水意识。节水是实现区域水资源平衡的一条重要途径,但不是唯一途径。比如,还可利用河、湖、塘蓄水,增加调蓄设施,配以提引水工程,以丰水年拦蓄的汛期降雨径流弥补枯水年的短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和时空调度。另外,外调水同样也是实现区域水平衡的主要途径。[Jp]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刘昌明.二十一世纪中国水资源若干问题的讨论[J].水利水电技术,2002,33(1):15-19.(LiUChang-ming.DiscussiononSomewaterResourcesproblemsinChinaintwenty-firstCentury[J].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engineering,2002,33(1):15-19.(inChinese))

[2]周益,李援农.石羊河流域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J].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2008,19(6):86-89.(ZHoUYi,LiYuan-nong.waterResourcesSupplyandDemandanalysisinShiyangRiverBasin[J].JournalofwaterResourcesandwaterengineering,2008,19(6):86-89.(inChinese))

[3]顾世祥,李俊德,谢波.云南省水资源合理配置研究[J].水利水电技术,2007,38(12):54-58.(GUShi-xiang,LiJun-de,XieBo.StudyonReasonableallocationofwaterResourcesinYunnanprovince[J].waterResourcesandHydropowerengineering,2007,38(12):54-58.(inChinese))

[4]李彦红.基于供需平衡的济宁市水资源优化配置研究[R].2011.(LiYan-hong.theoptimalallocationResearchofwaterResourcesBasedonSupplyandDemandBalanceinJining[HJ2mm]City[R].2011.(inChinese))

[5]王振江.系统动力学引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wanGZhen-jiang.introductiontoSystemDynamics[m].Shanghai:ShanghaiScienceandtechnologypress,1988.(inChinese))

[6]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江苏省水资源“十二五”综合规划[R].2007.(theGeneralofficeofthepeople′sGovernmentofJiangsuprovince.thewaterResources“twelvefifth”planninginJiangsuprovince[R].2007.(inChinese))

[7]江苏省水利厅.江苏省水资源公报[Z].2005-2010.(waterResourcesDepartmentofJiangsuprovince.waterResourcesBulletinofJiangsuprovince[Z].2005-2010.(inChinese))

[8]江苏省统计局.2010年江苏省统计年鉴[m].江苏:江苏统计出版社,2010.(StatisticsBureauofJiangsuprovince.StatisticalyearbookofJiangsuprovince[m].Jiangsu:JiangsuStatisticalpress,2010.(inChinese))

[9]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全国水资源综合规划技术大纲[R].2002:35-36.(waterConservancyandHydropowerplanningandDesigninstituteofministry[R].thenationalintegratedwaterResourcesplanningtechnology.2002:35-36.(inChinese))